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卷目錄
廣州府部彙考八
廣州府公署考
廣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六卷
廣州府部彙考八
編輯廣州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本府
廣州府治 在高第街
廣防廳署 在清水濠
廣糧廳署 :在水母灣。
理刑廳 建設在濠畔街,今改為「城守中軍衙門。」
經歷廳 在高第街
督院公署 ,康熙元年,移駐省會,價買民房建,設「賣麻街。」
撫院公署 建設在靖海門內官渡頭街。提督公署 今在鹽步頭街。
布政司公署 建設在賣麻街。
按察司公署 在清水濠。
鹽驛道公署 在高第街。
都使司公署 建設在新橋市。
糧儲道公署 在清水濠。
督學道公署 建設在水母灣。
布政司經歷廳公署 在賣麻街。
照磨廳 在《賢樂巷》。
理問所 在「賢樂巷。」
按察司經歷廳 在清水濠。
知事廳 「在清水濠。」
照磨廳 「在清水濠。」
廣州城守公署 在小市街。
廣州府左衛 建設在濠畔街。
廣州府右衛 建設在濠畔街。
廣州府前衛 現在「玉子巷。」
廣州府後衛 現在「竹欄門。」
「鹽市司 」 建設在大新街。
南海縣治 ,建設在晏公街。前為大門、為儀門,中為大堂,後為二堂。後衙三間,後衙右為西廳、二堂左為東廳、大堂東西二皂亭。大堂西房為內庫,儀門外東為迎賓延益堂,又東為土地祠。儀門外西為監房。大堂西直至北為各吏房舍,東亦為各吏房舍。內後衙三間,東廳一間,延益堂、土地祠一間,「俱係縣令陳萬言」 於康熙七年捐俸創建。
戎糧廳 :在晏公街,縣署之東。
捕廳衙 :在縣署之後賢樂巷。
儒學公署 在晏公街縣署之東。
預備倉 有二:一在府城外,一在黃鼎都寧口村。
貯備糧米倉 :在晏公街縣治之東。遞年貯備本色。
貯備庫 在晏公街縣治右。
番禺縣治 ,順治三年丙戌冬,兩藩恢粵,知縣楊交泰擇地措貲,移建新城小東門內清水濠街。署縣事知縣金永耀、知縣蔣如松相繼捐貲重修,知縣彭襄重加修建。堂之東有禮兵工各房廨舍。儀門外建土地祠,衙之西有庫房倉舍。戎糧廳 舊在縣署內,東北兩藩恢粵,移於新城,未建定署,俱本官自行捐貲,租賃房屋以為衙宇,現在詳請創建。
捕廳 舊在縣署內東南。
《皇清》移於新城,向無定署,皆自行賃住民房。康熙五
年,典史汪璋擇地於小東門內水巷,原督標遺下倒塌官房一所,共十三間,復捐貲買置民房三間,湊為門戶,用工料銀二百四十餘兩,創建公署衙宇,左為土地祠,右為書辦房。
稅課司 在小新街
柔遠驛 :原建設在城外,十七鋪。
預備倉 在府城東。宋天禧四年,荊湖、廣南皆增制「常平倉」 ,今沿其法。
恆裕倉 在今縣治後,康熙四年建。收納本縣糧米,遞年積穀。
石龜倉 在今糧道前,收貯各屬解到米穀,原設倉夫四名。
永豐倉 :在水母灣。順治十八年建,今在素波巷。康熙四年改建。
耳房庫 在縣堂西
養濟院 有二:一在府城內,一在府城東。「惠民藥局 」 在府城西,明成化中建。
漏澤園 有三:一在府城大北門外,一在小北門外,一在東門外。
外州縣
順德縣治 。明景泰三年開設。天順三年,知縣崔瑀始拓而修之。中為正堂,左為儀仗庫,右為架閣庫,東西列吏舍。後堂北為知縣廨,西為縣丞、主簿廨,東為典史廨。儀門外西為監房,東為土地祠。大門外為《申明》、旌善二亭。正德己卯,知縣丘道隆重修,知縣方攸躋建庫樓於舊庫東大門上為譙樓。嘉靖中,督學張希舉併申明「旌善」 二亭為一,其東改為「興賢社學。」 隆慶間,知縣胡友信重修。
察院 在縣南門外西一里。
布政分司 在縣治左
按察分司 在縣治右
兵備道 在縣治南
公館 在南門外,《碧鑑》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在縣治東
僧會司 在寶林寺
道會司 在元真觀
河泊所 在縣治南
白沙巡檢司 在縣西南白沙村,舊白沙寨,明洪武三年改。
中堂巡檢司 在縣西麻涌村,舊名「中堂寨」 ,明洪武三年改。
預備倉 在城西南隅,名《廣有》;在東莞千戶所,名「永盈」 ;在大鵬千戶所,名「大鵬。」
養濟院 有二:一在縣城東,一在縣城南。「惠民藥局 」 舊在縣右直街,今廢。
漏澤園 舊在縣城南「山川壇」 側,今廢。
東莞縣治 ,即舊保安縣。唐至德二年易以今名。明因之。正統間,知縣王尚㻞重修。景泰二年燬於寇。天順六年,知縣吳尚忠重建。中為正堂,堂左為典史廳,右為庫,東西為六房、承發鋪長。後堂北為知縣廨,迤東為縣丞廨,迤西為主簿廨,東南為典史廨。儀門外為土地祠,為監房,大門外為申明、旌善亭。隆慶二年,知縣張鏜重修。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李文奎增修。
察院 在縣治西,即「軍署局」 廢址。
布政分司 在縣右
按察分司 在縣左
海道 在縣南頭東莞所。
府館 舊在城隍廟右,今改遷於資福寺右。陰陽學 在上清觀右,即嘉靖廟故址。
醫學 在「革桂」 ,即關王廟故址。
僧會司 在資福寺
缺口鎮巡檢司 在縣西南缺口村。明洪武四年設。
京山巡檢司 在縣東北。舊在茶園寨。明洪武三年,改巡司。十九年,都指揮花茂奏遷於京山村,遂改今名。
馬岡巡檢司 在縣南容奇堡馬岡村。明洪武三年,在本都小灣堡開設。
馬寧巡檢司 在縣南馬寧堡,舊馬寧寨。明洪武三年,改馬寧巡檢司,巡檢喬《按坦》創建。都寧巡檢司 ,在縣南舊西淋寨。明洪武三年改。
江村巡檢司 在縣西江村。
紫坭巡檢司 在紫坭堡。
預備倉 有三,一在城隍廟左,名「豐盈」 ;一在都寧;一在馬岡。
社倉 十有一:曰大良,在寶林寺內;曰鹿門,在本村社學後;曰逄簡,在中村;曰古粉,在桑麻村靈官廟,曰容奇,在余滂家廟;曰沖鶴,在本村;曰羊額、小灣,俱附大良。明嘉靖間,知縣曾仲魁建。養濟院 按《縣志》:「在金榜山下。明弘治間知縣吳廷舉建。中為堂,左右列,創孤貧房舍凡二十楹。歲久圮,葉初春重修。」
「漏澤園 」 在金榜山北。
從化縣治 。明弘治七年,知縣劉弘創建。其制:中為正堂,後為後堂,為知縣廨,東為典史廳,右為庫堂,東西列以吏舍,前為儀門,東為監房。大門外為「申明」 、「旌善」 二亭,為榜房。歲久傾圮。嘉靖三十年,知縣呂天恩重建,後知縣段裘復修。萬曆二十九年,知縣葛懷德重修。
察院 在儒學左
按察分司 今廢為民居。
流溪巡檢司 在石潭村。舊流溪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預備倉 在城隍廟左
養濟院 在城北三里
龍門縣治 ,明弘治九年,於舊龍門巡檢開設。其制:中為正堂,堂後為知縣廨,左為典史廳,旁為吏舍,為監房,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外為申明、旌善二亭。正德中,知縣趙華修葺。萬曆二十五年,知縣江化鯉復修。
布政分司 在縣東北
「分守嶺南道 」 :在布政分司左。
府館 ,在東門內,即舊「仰山寺」 址。
上龍門巡檢司 在黃沙坳。
預備倉 在儒學右
際留倉 在縣西
養濟院 按《縣志》,在東郭墟,知縣李萬寧建,今頹廢。
演武場 按《縣志》:在東門外。堂三間,前捲蓬一座,東西孔道。左義勇祠,知縣李萬寧植松千株。今廢。
新寧縣治 ,明弘治十一年創建。其制:中為正堂,北為後堂,為知縣廨,東為典史廳,西為庫,前序列六房儀門,西為監房,東為土地祠,大門為譙樓,左右為申明、旌善二亭。
布政分司 在縣東南
按察分司 在縣西南
府館 在縣西
陰陽學 在「布政分司右。」
醫學 在縣南門街
望高巡檢司 在縣南,舊褥州巡檢司。
城岡峒巡檢司 在縣西南城岡堡。
海晏場 在海晏村
矬峒場 在矬峒村
預備倉 按《縣志》:在第三保倉前街,西向,地長五丈五尺,寬七丈。後改倉於縣署西北,舊倉遂曠廢。
常盈倉 按《縣志》在第七保舊倉街。
養濟院 「按《縣志》」 ,「在南郊河外,土名白水田。」 演武場 按《縣志》,在南門外山川壇之前。增城,「縣治 ,漢時開設,歷代因之。元季毀,明洪武二年復建,十四年又燬於寇,十五年知縣畢福重建,宣德四年知縣蔣謙重修,萬曆間知縣林繼衡復修。」 其制:中為正堂,左為贊政廳,北為知縣廨,迤東為縣丞廨,西為主簿廨,東為典史廨,左為儀仗庫,右為架閣庫。儀門內東西為獄兩廈,東西為吏舍,前為譙樓。大門外左右為「申明」 、「旌善」 二亭。
察院 在城南大街鳳凰山下,「菊坡書院」 之左。布政分司 在城南大街鳳凰山下,察院左。府館 在城南大街鳳凰山左。
陰陽學 在城西北,舊《三皇廟》故址。
醫學 「在三皇廟右。」
僧會司 在府館右
道會司 在僧會司右
烏石巡檢司 在縣南甘泉都東洲村,舊烏石寨,明洪武初改建。
茅田巡檢司 在縣西綏福都。明洪武四年,巡檢孫名俊建。
預備倉 在城西北,名「際留。」
養濟院 在縣北
「香山縣治 。宋紹興二十二年建於七星峰下。元末徙於蓮峰。明洪武三年,縣丞沖敬仍於舊址創建。成化間,知縣朱顯、弘治八年,知縣黎燦相繼修葺。萬曆間,知縣塗文奎重建。二十八年,知縣張大猷復修。」 其制:中為正堂,堂後為知縣廨,少西為縣丞廨,左右為庫堂,左為贊政廳,廳東為典史廨,前列以六房,又前為儀門,門外為土地祠,為監房。大門外為「申明」 、「旌善」 二亭。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達德街。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北拱辰街。
府館 在縣治南
陰陽學 在縣東
醫學 在縣西
僧會司 在無量寺
「道會司 」 在武鎮街。
香山巡檢司 在縣北大欖村舊香山寨,明洪武二年,巡檢劉顯建。
小黃圃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小黃圃村。明弘治九年,知縣黎燦建。
預備倉 在縣署儀門外,舊黃梁都、三竈、春花園等田收租助賑。後因軍餉不敷,將此田發賣。
民間以充軍需
養濟院 在縣後岡,明洪武五年建。
新會縣治 。隋開皇十年創建,歷代因之。元末燬於兵燹。明洪武二年,知縣吳拳重建。天順元年,知縣陶魯復鼎新之。其制:中為正堂,堂東為幕廳,北為後堂,堂左右為吏舍,後堂北為知縣廨,東為縣丞廨,西為主簿廨。儀門外西為監房,大門外左右為旌善、申明二亭。隆慶四年,知縣林會春重修。萬曆十七年,知縣蘇眉山復修察院行署 按《縣志》:在縣治東。明正統元年建,深二十四丈,廣十丈。正堂五間,後堂五間,穿堂三架,東西兩廊十四間,儀門五間,大門一間。署後有池。嘉靖二十六年,知縣王交於大門外建坊,曰「嶺海紀綱。」 萬曆二十九年重修,至三十五年,知縣王命璿重修。
布政分司 在縣東
按察分司 在縣西
陰陽學 在禮義坊。按《縣志》,明洪武十八年訓術呂金旺建,久廢。
醫學 在源清坊。按《縣志》,明洪武十八年建,後改遷縣治西府館前。今堂宇廢,地址易為民居。僧會司 在隆興寺。按《縣志》,「明洪武十六年僧會觀璹建,天順七年重建。萬曆二十一年僧性明重建。」
道會司 在隆興觀。按《縣志》:「明洪武十六年,道會陳明祖建,永樂元年重建。萬曆二十二年,僧三乘重建。」
沙村巡檢司 在縣南長沙村。舊在長珠大神岡,明洪武三年,巡檢范得成創建。
潮蓮巡檢司 在縣東潮蓮村,舊潮蓮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沙岡巡檢司 在縣西長沙村,舊平康都樂里寨,創於余村。明洪武二十年,都指揮花茂徙於沙岡村,創建。
松柏巡檢司 按《縣志》:「在平康都松柏山下。明嘉靖二十二年,加置松柏堡巡檢,日久頹廢。」 萬曆四十一年,巡檢沈問之重修,深一十六丈,廣六丈。
藥逕巡檢司 在縣北坡亭村舊藥逕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牛肚灣巡檢司 在縣西何村,舊牛肚灣寨。明洪武二年,改巡檢白得創建。
大瓦巡檢司 在縣中樂都。明洪武四年毀於寇,十年重建。
三水縣治 ,明嘉靖五年開設,通判劉瓘創建。其規制:中正堂後為知縣廨,左為典史廳,右為儀仗庫,前左右為吏舍,為監房,大門外為《申明》、旌善二亭。萬曆二年,知縣朱寬重修。十八年,知縣俞大有復修。
部院行臺 在縣城南河旁。
察院 在縣學後
三水巡檢司 在縣治南隔江三水口。
橫石巡檢司 在橫石嶺。
胥江巡檢司 在縣北
西南巡檢司 在縣東南楊梅堡,舊西南寨,清遠縣治 。隋開皇十年創於鳳凰臺後。明洪武元年,知縣陳惟善仍舊址重建。十四年毀於寇,知縣鄭孔實徙建於城隍。廟基在城內西南察院右。宣德六年知縣鄭性初、正德五年知縣張欽相繼修葺。其制:「中為正堂,堂左為典史廳,東西兩廡列以六房。其庫房附於堂之」 夾室。後堂北為知縣廨。儀門內西為獄,外東為典史廨,為土地祠,西為禮賓館。大門外左右為「申明」 、「旌善」 二亭,歲久圮壞。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劉幼學捐俸創建廨舍,後堂、川堂、大門,又改創土地祠,規制煥然一新。
察院 在縣治左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聚星里。
按察分司 在縣治北。明正德元年,兵備吳廷舉創建。
兵備道 在縣治北西門直街。
府館 在縣治左
僧會司 在龍興寺
橫石磯巡檢司 在縣東琶江鄉,舊橫石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琶江巡檢司 在縣東琶江鄉舊琶江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濱江巡檢司 在縣西北池水鄉,舊濱江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迴岐巡檢司 在縣西南迴岐寨,明洪武二年改建。
河泊所 在縣東,明洪武十四年立,今廢。醫學 按《縣志》:「在縣西,明正德六年知縣張欽改建於洪聖廟」 ,今廢。
陰陽學 按《縣志》在縣西,明正德六年建。預備倉 有二,一在東琶江鄉,一在西下廊山川壇前街,今俱廢。
廣濟倉 按《縣志》「在縣東北,明洪武二十五年知縣鄭孔實建,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劉幼學重修。」
養濟院 在縣西
新安縣治 按《縣志》,「在城之中」 ,位北面南,中為川堂,後為思補堂,又後為縣衙,正堂右為架閣庫,左為幕廳,廳後為茶亭,為耳庫,東為典史衙。堂前東列東司吏、戶、禮、承發,西列西司兵、刑、工九房。中為甬道,前為儀門,前為譙樓,又前為照壁。儀門外東為土地祠,祠前為迎賓館,前為吏舍;又前為旌善亭,為急遞鋪;西為獄房,為羈所。前為吏舍,又前申明亭、照壁東西各有餘地,給與民起造鋪舍,周以牆垣,皆經始於明萬曆元年,落成於二年。東莞知縣董裕卜基,本縣吳大訓鼎建。萬曆二十八年,知縣葉宗舜重建譙樓。崇禎十五年,周希曜建「臥理軒」 於內署。
皇清縣治仍舊,因奉遷界。康熙六年,縣併東莞,遂至
荒廢,止存大堂一所。康熙八年,展界復縣署縣路一鰲住舊學衙宇。知縣李可成到任,環視四旁圮毀,捐資買料,鳩工修葺頭門鼓樓一座,儀門一座,官房三間、六房、兩廊。康熙十年八月二十一日,颶風大作,頭門鼓樓、官房衙宇又被倒塌。知縣李可成復捐資買料,逐一修復。又在衙內餘地創建房舍二十一間。嗣後十五年、二十五年頻遭颶風傾圮。知縣張明達、安定枚先後捐俸修治。唯頭門鼓樓尚未葺復,知縣靳文謨捐俸修整完固。
分巡道 在城迤西
總兵署 在分巡道右
城守公署 按《縣志》:在永盈街。明萬曆十年,署參將遊擊秦經國建為參將府。
皇清順治七年,風雨頹塌,防守府皆賃民房居住。康
熙八年,遊擊尹震捐資修復堂寢、廂、廡一如舊制,並建有射圃及亭。嗣是歷颶風毀壞,遊擊蔡昶、林瑞重加修葺,遂成壯觀。
官富巡檢司 按《縣志》:在縣東南八十里,舊為官富寨,與福永同改為司。衙宇久壞,蒞任者多就赤尾民居。康熙十年,巡檢蔣振元捐俸買赤尾村民地,起造衙宇。
福永巡檢司 按《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許福永村之南,書屯門固戍寨。明洪武三年改為巡檢司。衙宇二座,遷移拆毀。
皇清康熙十年,巡檢薛震修復。
永盈倉 按《縣志》,「明正統元年隸東莞,在今縣治之後,萬曆元年改遷於城隍廟之左。崇禎十五年知縣周希曜詳汰,久廢。」
預備倉 按《縣志》:「在永盈倉內。」 今與永盈倉同汰,久廢。
大鵬倉 按《縣志》:「在大鵬所城中,與永盈倉同設。明萬曆十四年,建倉廒一座,今廢。」
東莞場鹽課司 按《縣志》:舊在縣南門外山川壇之前,圮廢垂三十餘年。康熙十八年,大使周乾重新修造,在城內學衙之西北隅。
歸德場鹽課司 按《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臣上村。今傾圮未葺,僅存土地祠。場官趙錫翰捐俸置屋於周家村數間暫住。
陰陽學 、醫學 舊俱在縣門左,今廢。
養濟院 在城外西北
花縣治 ,康熙二十五年,知縣王永名建。典史衙 在縣左。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養濟院 在城北
獅嶺巡檢司 在縣治西南橫潭街。原隸番禺縣,明洪武三年建。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割隸《花縣》。
水西巡檢司 在縣東北水西鄉。其地半屬從化,半屬清遠,盜賊由之出沒。明崇禎間,議立《清從州》,不果。後設《番從清》守備府。今廢。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因立「花縣」,設巡檢司以控扼險。
尚未創建
連州治 按《州志》:「在城內近北,明洪武十四年郡守王彥銘建,成化元年郡守朱允修,弘治十年郡守曹鎬重修。」 中為忠愛堂,左為幕廳,右為儀仗庫,兩翼為吏舍,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儀門之東為土地祠,其西為獄大門。
之南為承流、宣化坊,東西偏為申明、旌善亭,又東為鐘鼓樓,堂之後為協恭堂,左右為耳房,東北為庫最。北為正衙州守廨,西為西衙州判廨,裁。東南為南衙吏目廨。
皇清順治十四年,郡守王彥賓重修。康熙十年,郡守
李蕡修復後衙住房三楹,名「致遠樓」 ;門外修復《申明旌善亭》。
察院行署 按《州志》,在預備倉東,明弘治十一年建,今廢。
嶺南分守行署 按《州志》,「在州治西,明正統七年,郡守徐逵建,今廢。」
按察分司 在州治西南。明弘治十年,曹鎬建。陰陽學 、醫學 俱在州治南。
僧正司 在光孝寺
星子巡檢司 在州四長鄉。
朱岡巡檢司 在州論富鄉。
西岸巡檢司 舊在州仁內鄉,今遷清蓮,去陽山縣東十三里。
宜善巡檢司 明萬曆十二年,議裁連州豐泰倉使,設宜善巡檢司,在古縣。
養濟院 在州城東南
陽山縣治 按《縣志》本自唐建,即韓昌黎之舊治也。元末遷連州四角塘,明洪武十四年潘浚遷復故址,嗣是何以信、王珉等先後增修之。
皇清順治九年九月,西寇陷城,官署民居盡為灰燼。
郭升履任,庀材鳩工,重為修復。中為琴堂,堂左為儀從庫,三間。中奉龍亭,東西二間,貯圖書冊籍。順治十四年,熊兆師重建。右為幕廳,兩翼為吏舍,東西各六間: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儀門之外,左為迎賓館,右為監房;又前為頭門,上為鼓樓。頭門之外,左為申明亭,右為旌善亭。堂之後,左為耳房庫,右為火藥庫,中為串堂,又後為景韓堂,三間,又後為環翠樓,三間即縣令正衙。有廚房在樓外西側。最後為兩松亭,三間,中為小堂,北向,祀韓公像。樓之左為佩蘭齋,四間。舊為正衙,郭升改為書齋。右為西廳,即典史衙舍。分司行署 。按《縣志》,「在北門街之右,明正統六年王珉建,成化八年陳應龍修。」
皇清順治九年,西寇焚毀,僅存荒址。十四年,知縣熊
兆師捐資與紳士、里老重為修復。中為正堂,左右為班房,前為儀門,又前為大門。門外有鼓亭,有屏堂;堂後為串堂,為內衙三間,吏書廚役各有小房,其外周以磚牆。司前西南為中軍廳,草房二重,各三間。
預備倉 按《縣志》,在縣衙之東。「舊志」 :正倉四間,東西各五間。
社倉 按「縣志」 舊未有,順治十四年建。
陰陽學 按《縣志》,「舊在縣治宣化坊之左,明永樂七年訓術雷濟建。」
醫學 按《縣志》:「舊在縣治宣化坊之右,明永樂十二年,建二學於天順六年寇焚,止存二印貯庫。西寇之後,併印亦無存。」
鄉約所 按《縣志》,「在玉虛宮,明萬曆二十年立,今廢。」
養濟院 按《縣志》,「陳子芳始建院釣臺。趙文禎遷縣治北,近山之麓,有房五間,西寇之後,盡為灰燼。熊兆師履任,見其地荒僻,乃於東關外元帝宮之右,買田一所,建茅房三間。」
連山縣治 。明洪武元年,縣丞程清創建。二年改隸韶州。四年省縣入陽山。十四年復設,隸連州。主簿欒本重建。三十五年,典史王大年重修。天順六年,都御史葉盛等因山猺出沒,奏遷縣治於雞籠關內,乃築城池,疆理縣治。當時緣西賊初平,制度𥳑略,乃覆以茅。弘治十一年,知縣林高童易以瓦,中為正堂,北為後堂,東西為六房。後堂北為知縣廨,堂東為典史廳,正堂南為外門、重門。其監房在正堂西南。嘉靖四十一年,知縣周希文重建。隆慶六年知縣張廷熙重修。萬曆二十九年知縣林裕陽復修。按《縣志》:有川堂,有後衙,有山亭,劉允元退讀處也。今廢為射圃。
城守 按《縣志》在縣之東,舊有守城兵一百五十名,設立營房,俱在城外。自
皇清以來,俱在城內民房,設為「城守衙門。」
公館 在縣南
宜善巡檢司 在古縣
陰陽學 在縣南,今廢。
醫學 在縣治西,今廢。
預備倉 在城南廢
養濟院 「在縣城西」 ,廢。
廣州府學校考 府志
編輯本府
廣州府儒學 在郡東南門內。初,西城番市通衢,舊有廟。宋皇祐二年,經略使田瑜徙於郡東南隅。熙寧元年,經略使張田展東城,復徙於國慶寺東。程師孟、蔣之奇相繼成之。後又徙於城東南隅番山下,即今學也。熙寧四年,程師孟再任經略使,始置學田以贍學。乾道三年,經略使龔茂良建御書閣。淳熙四年,轉運使趙澣增創亭齋、泮池。嘉定五年,教授許巨川建觀德亭於番山下。淳祐四年,經略使方大琮改建飛閣,中塑聖賢燕居像位,旁列文、行、忠、信四齋,為「番山書院。」 是年,復建本源堂於閣北,又植蓮於番山側之小池。今俱廢。元至元十六年毀於兵,惟大成殿猶存。後宣慰使完顏正叔、副使呂恕乃新廡祠,副使佘璉重建大成殿、明倫堂。三十一年,提學王獻等建養賢、養蒙堂及倉廩、祭器庫。元貞元年,宣慰使嗒喇海厭殿廡舊制卑陋,圖為鼎建。延祐五年,監司脫兒赤、憲副卜天璋改創廟學及東西齋。泰定元年,憲使密蘭等復建雲章閣於堂北。元季復廢。明洪武初,征南將軍廖永忠命中書掾高希賢仍故址重修廟學,建先賢祠,闢射圃,額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 宣德元年,巡按御史金濂等修建殿廡。正統三年,提學僉事彭琉「闢鹽倉餘地,創建廨宇、神廚、庫房及省牲所、會饌堂。六年,巡按御史宋良暹復闢射圃,仍建觀德亭。」 景泰五年,巡按御史楊進「復闢鹽倉地,以廣學基。」 天順二年,知府李恕重建殿廡。三年,巡撫都御史馬昂「創杏壇、燕居」 及碑亭於番山北。七年,提學僉事胡榮重修廟學。成化三年,參政張瓚復闢前街,徙射圃於學西,仍建觀德亭。四年,知府吳中創櫺星門,暨左右廟垣,皆易以石。八年,巡撫都御史韓雍大加修飾,露臺甬道亦以石欄護之。今學制,中為明倫堂,堂兩翼為四齋:東曰志道、依仁齋,西曰「據德」 、游藝齋,後改「崇德、廣業」 、「居仁、由義。」 堂南為大成殿,殿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門外為泮池,有泮宮。坊為櫺星門。堂北為尊經閣,即舊「雲章閣。」 為番山亭,亭後為碑亭一,杏壇,一《學制圖碑》。又為燕居,有聖像碑,前為齋宿所。其神廚、省牲所皆在教授宅左,射圃在鄉賢祠後。官吏廨宇、生員號舍,分列於東西隅,而規制大備。嘉靖十九年重修,徙敬一亭於番山。萬曆二十八年,教授董應舉請於督學副使袁茂英修之。其殿廡、亭閣及啟聖、名宦、鄉賢諸祠,咸煥然一新。復學侵地,建學舍,為正門,額曰「文明。」 南枕河,環繞如帶。
皇清順治十三年,總督李率泰等捐貲重修。康熙十
年巡撫劉秉權等再修
社學 八:曰中隅,在鎮遠街東;曰東隅,在番禺縣西;曰西隅,在大市街尾;曰南隅,在歸德門外大新街;曰北隅,在朝天街;曰東南隅,在小南門直街;曰西南隅,在西門外蜆子步;曰武社學,在二牌樓街。
學田 廣州府學田七頃明萬曆十九年,總督劉繼文捐金買置瑞峰廢寺田一十七頃四十五畝七分四釐,捐七頃給府學貧生,歲入租銀四十四兩四錢。南海、番禺各給四頃三畝一分二釐。以田隸清遠,亦給清遠學二頃三十九畝五分,合前所置六十畝五分,亦四頃三畝一分二釐。
南海縣儒學 在郡西南隅。始附於「郡學西廡。宋嘉定二年,知縣宋鈞徙建於縣東六十步。經略使陳峴增買學田四十餘頃。淳祐四年,經略使方大琮復撥緡錢改建廟學。宋季燬於火。元至元三十年,復徙建城西高桂坊菊坡祠故址。明洪武三年,詔興學校,乃增飾之。二十二年,訓導張立以廟學湫隘,請於御史王驥,闢東北民房以廣之。」 始創饌堂。二十六年改門南向。永樂七年重新之。正統八年重建大成殿,復拓學後地,創尊經閣,及建東西號舍十四間。景泰三年,副使韓雍以鹽倉街隙地,易學東民房,增刱。天順元年鑿泮池,跨以石樑,仍護以石欄。成化五年易櫺星門柱以石。八年,韓雍重修。正德元年,知縣楊純重建。嘉靖六年,建聚奎亭於左,創屏牆於前,建號舍於屏牆之後,而廟貌益尊。今學制:首櫺星門,次戟門。左聚奎樓中為大成殿,夾以兩廡。殿後為明倫堂。堂東曰成德齋,少南為教諭宅,西為達材齋,少南為訓導宅。堂左為倉廒,右為吏舍,後為尊經閣。號舍建置於學之內外者五所:一在尊經閣之東西,一在西廡後,一在櫺星門之南,一在興賢坊北,又於清獻祠後。
建名宦、鄉賢二祠。啟聖宮前建敬一亭,尊經閣前建會膳堂。學左原有「青雲路」 ,久為居民侵沒。崇禎七年,修復舊址,並修飾「興賢」 、「育才」 二坊。
《皇清》一仍舊制。
社學 二百有五:曰養蒙、崇正、正蒙,俱鹽步堡。原水在大通堡,曰作德、應奎、養正,俱黃竹岐堡,曰大步。湖山,俱在沙丸堡,曰「平地」 ,在平地堡,曰藍溪、沙背,俱在泌沖堡,曰大歷、大範,俱在大歷堡,曰山南、聚賢、麋山,俱在山南堡,曰「梯雲」 ,在梯雲堡,曰扶南、扶溪,俱在扶南堡,曰豐溪、朗溪,俱在豐岡堡,曰新岡、耀嶺、石岡、明善、岑峰、鳳嶺,俱在麻奢堡,曰「文溪」 ,在白石堡,曰「崇禮」 、「養蒙」 ,俱在黃岡堡,曰「金溪」 ,在桃山堡,曰敦仁、高明,俱在季華堡。《擇善》、主善、明善、養善,俱在佛山堡,曰復性、《經正》、興仁、明善俱在夏滘堡,曰東華、南福、西賢,俱在林岳堡,曰修本、正經,俱在𧒽岡堡,曰「率性」 ,在平州堡,曰「嶽秀」 ,在張槎堡,曰岑城、啟正,俱在西隆堡,曰興賢。蓮溪俱在大富堡,曰小里,在土爐堡,曰登俊,在登俊堡,曰蓮奎。華溪、黃溪俱在豐華堡,曰香溪。名鄉俱在豐寧堡,曰集賢。松溪、興賢俱在興賢堡,曰龍岡。龍頭、竹賢、延隆俱在大圃堡,曰興善。小里俱在沙隄堡,曰範陽。古溪、竹溪、小里、沙溪俱在沙頭堡,曰橫溪。文林俱在冼村堡,曰天心。雲溪、奇溪,俱在鰲頭堡,曰「居仁」 、由義、儒林、俾中俱在吉利堡,曰銀塘、赤溪俱在伏隆堡,曰「明禮」 、達義,俱在河清堡,曰「田溪」 ,在《海舟》堡,曰「高州」 ,在簡村堡,曰「小里」 ,在登雲堡,曰石溪。明義、南海,俱在鎮涌堡,曰蒙山、「潘山」 、姜林、大渦、長賢、蓮溪、祥溪、蓮塘、鼎峰、黎邊,俱在金紫堡,曰官溪。經正、養正、小岡、鰲舟,俱在大欖堡。曰「下滘」 ,在上沖堡。
矩洲書院 在府城西門外,侍郎黃衷建,與其弟都事聚講授於此。學士黃佐「記。」
「雲谷書院 」 在西樵山。湛文簡公若水建。今併入白沙陳公祠。
大科書院 在西樵山大科峰下,增城湛文𥳑公若水建。正德十六年有司為建「太史坊,修撰呂柟記。」 萬曆辛巳,張居正禁講學,院遂毀。石泉書院 ,在西樵山天湖北,方文襄公獻夫建,藏書甚富,後改於廣城西門外龜峰寺故址。四峰書院 ,在西樵山寶峰下,霍文敏公韜建。初為精舍。後三年明世宗三賜御書於山中,公疏請構樓貯之;遂改稱「書院。」 萬曆間,併入西莊霍公祠。
石頭書院 :在石頭里。霍文敏公建。今改額曰「石頭社學。」
晦翁書院 在城西南隅西壕街,即仁王寺故址,今廢。
文昌書院 :在佛山堡。李待問建。
濂溪書院 :在粵秀山下。內為「濂溪祠。」
正學書院 在廣城鹽倉街。初,知縣劉廷元講學於此,今改祀廷元。
崇正書院 在都府後街,原西察院故址。番禺縣儒學 舊附郡庠西廡,宋淳祐元年,知縣諸葛玨相地於縣東南五里創建。前俯大江,山清水秀。後提舉李鑑攝帥事,撥贍軍田四百畝有奇,以助養士。經略使方大琮又臨流築亭,扁曰「浴沂」 ,為士子游息之所。後燬。元至元三十年,暫附南海學,分析其半,以東為南海,西為番禺。明洪武三年,知縣吳忠、訓導李昕度地於郡東城建焉。十三年展東城學,遂在內,即今學也。二十五年增修之,闢射圃於學右,建先賢祠於戟門左。永樂二十年重建明倫堂。正統十二年重建尊經閣暨諸號舍。成化四年易櫺星門以石。八年重修廟學及光風霽月亭。弘治六年復為修飾。十五年乃撤故制而新之。極北為聚奎亭,中為明倫堂。堂之東為日新齋,西為時習齋。堂之前為大成殿,輔以兩廡。前為戟門。門外鑿泮池,跨以石橋。橋南為櫺星門。其射圃在聚奎亭南。教諭宅在堂東。訓導宅有二:一在射圃亭東北,一在時習堂西南。號舍列於明倫堂後。萬曆二十四年,知縣楊言、蔣之秀等相繼捐俸增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蔣如松修葺。
社學 四十八,曰文富。在白沙堡,曰廉溪;在茶園堡,曰坑溪;在坑頭堡,曰村心;在欖山堡,曰龍溪;在沙灣堡,曰沙亭;在古埧堡,曰土地、積福、西溪、崇文,俱韋涌堡,曰綠陰、文興、泗源、鍾秀、沙湳,俱鍾村堡,曰莊頭、石溪,俱南箕堡,曰沙溪。五鳳,俱瀝滘堡,曰司邊、思賢、柏堂,俱逕口堡,曰壽山、大嶺,俱壽山堡,曰敦性;在南步堡,曰「蓼溪」 、東溪。
養正,俱蓼涌堡,曰平溪、文峰,俱清河堡,曰村心、福新,俱大石堡,曰喬林,在新村堡,曰黃圃,在塘心堡,曰興賢。南亭、養正、穗峰,俱北亭堡,曰蘿峰、岡頭,俱邏岡堡,曰塹岡,在黃陂堡,曰壺州,在茅岡堡,曰金溪,在黃陂堡,曰龍陽,在龍眼堡,曰洗溪、獵溪、鹿山,俱石牌堡。
學田 四頃三畝一分二釐,總督劉繼文置。租糓四百二十四石。濂溪書院 祀宋廣東提刑周敦頤,舊在城內春風橋北,元末毀。明正統二年,改建於藥洲之西。嘉靖元年改書院為提學,遷祀於越秀山麓,歲時致祭。
天關書院 :在城東。湛文簡公若水建,今其子孫為居宅。
粵洲書院 在越井岡麓。明成化中,郡人黃畿建。
迂岡書院 在越秀山,祀諭德倫文敘子,通政司參議以諒建,今為祠。
慎德書院 :在「粵秀」 山麓。霍文敏韜建,今改為祠。其子孫環居之。
泰泉書院 在西霞寺上。明嘉靖二年黃佐建,即棲霞寺故址。
營道書院 在城東街。明萬曆十八年,按察使徐檢建。
龍德書院 在承恩里。明萬曆十八年,邑令馮渠建。
崇正書院 在「提學道。」 明正統二年,副使林廷玉建,今廢。
雲淙書院 按《縣志》:在城東二十裏白雲山之麓,月溪之上。明閣部陳子壯建。內有邀瀑亭、澄法堂、海曙樓,入為餘嘯閣,直指葛徵奇題堂曰鏡機堂。山麓有泉,味清冽,名曰朋泉。邑人黎遂球為之賦。上為無畏巖,傍為兼山草堂,別為寶象林,題曰:「松風句曲山中相,柳浪藍田畫裏詩。」 有湖曰寶象,大數百畝,每風起,波濤蕩漾,與廉泉爭響,一邑之勝地也。今池亭故址猶存。巒山書院 在赤石岡文明塔寶相寺西。明崇禎年間,戶部尚書李待問倚崖疊石,築基建後里老塑像於其中祀焉。
玉嵒書院 在邏岡鄉羅坑寺。宋鍾啟初讀書於此,建兩亭及文昌殿、「天尊堂、餘慶樓、漱玉臺、司馬石巖、玉屏諸景。」 明方獻夫、湛若水諸公遊詠,留題具在。其子孫於山麓建祠祀之。
鎮海書院 在粵秀山下。明光鄉王漸逵講學處。今廢。
白山書院 在城北。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按御史陳儲秀,為祭酒倫以訓建「四海儒宗坊」 ,今廢。禺山書院 在府學後。宋嘉定間建。梁百揆講學於此,有詩。明為鄉紳會議公讌之地。今為關帝廟,碑刻猶存。
穗城書院 :在城南龍藏街,康熙二十二年,督糧道蔣尹建。內祀名宦,流寓鄉賢,有碑。
番山書院 在新城清水濠街,康熙二十二年,知縣李文浩建。
珠江書院 :在新城木棑頭。康熙二十四年,廣州府知府劉茂溶建。
外州縣
順德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宣化街。明景泰三年創。其廟廡、堂齋、公廨號舍,咸以茅覆,迄六年始易以瓦。天順四年改建兩齋及饌堂,其廚庫倉廩以次建置。成化元年,知縣錢溥甃泮池創「麗澤亭,建奎文閣。後知縣吳世騰建號房八十餘間。弘治間,知縣吳廷舉重修戟門、兩齋。正德間,知縣曾憲修櫺星門,易以石柱」 ,改建號房一百二十間。中為
文廟左為「啟聖宮」 ,前為戟門、為「泮池」 ,又前為櫺星。
門。殿後為明倫堂,堂東為進德齋,西為修業齋,堂北為觀頤堂,即舊饌堂。極北為麗澤亭,為奎文閣,閣南為敬一箴亭。西為教諭宅。其訓導宅,一在進德齋東北,一在儀門東南。射圃在梯雲山麓。嘉靖二年,訓導羅溥以兩廡圯甚,毀淫祠重修。十二年建啟聖祠。四十三年繼修廟廡、齋堂。隆慶六年,鑿泮池蓄水,深廣倍昔,中跨以石橋,周圍石欄繞之。萬曆十一年,修櫺星門及殿、廡、階楯,與奎文閣、麗澤亭之朽腐者。閣之左為鄉賢祠,又左為名宦祠。學官廨舍凡三所:教諭廨,在奎文閣右。訓導廨,一在進德齋左,一在啟聖宮之前。從明倫堂左出為儀門,直出為儒學門。門之東為射圃,舊為府館地。嘉靖五年,署縣事林應聰自奎文閣東移建於此,中為堂,左為射器庫,右為「梯雲社學。」
皇清因之。康熙十一年,知縣王尹以堂廡摧朽與「教」諭徐鼎藩重修大殿、兩廡、啟聖宮及鄉賢、名宦二祠,進德、修業兩齋,「賢關」 、「聖域」 二坊暨明倫堂,邑人徐雲祚「記。」
社學 四十二。曰「興賢」 ,在縣治左曰「梯雲」 ,在射圃;右曰北隅,在鳳山書院;曰官阜、岡安,俱在北門外;曰「連鰲」 ,在大良堡;曰「養蒙」 ,在碧鑑堡;曰「德雲」 、錦溪、龜山,俱在龍頭堡;曰西里、黃村、羅田,俱在龍津堡;曰東朗,在甘溪堡;曰塘頭、正源,俱在逢簡堡;曰毓賢、北頭,俱在蓋華堡;曰「蓮鰲」 ,在黃蓮堡;曰振文,曰碧梧,在羊額堡;曰「育秀」 ,在桂州堡,曰「北敦興」 ,後俱在黎村堡,曰「道源」 ,在勒樓堡,曰「清源」 ,在小灣堡,曰「青雲」 ,在平步堡,曰「萃賢」 ,在古樓堡,曰「龍興」 、正蒙,俱在甘竹堡,曰諸才、朵秀、桃村,俱在都粘堡,曰「福田」 ,在北灣堡,曰「羅田。」 《麥岸》、見龍、黃村、良山、龜峰、玉泉、龍頭,俱在龍山堡。學田 二頃八十九畝,明萬曆九年沈釱置。其租九十七兩六錢五分。修廟學給貧生,咸藉之。鳳山書院 :在鳳山麓。吳廷舉建,今改為「四賢祠。」
羊額書院 在羊額堡。宋淳熙間,縣尉盧滄致仕回建,為東西兩齋,東教族人,西教里人。歲久圮,故址不存。明嘉靖乙酉,知縣曾仲魁撤淫祠建署,以今名。
金峰書院 在古樓堡地藏院側。宋張文獻公後裔,以學錄致政於家,建斯院「誨鄉曲子弟。」 昌溪書院 在昌教堡。明洪武間教諭梁英文建。今被埋沒。
鼎齋書院 宋麥雷奮,咸淳中登進士,任南恩州參軍兼陽江尉,得請歸田,遂建今院於馬寧龍頭山。
「翠巖書院 」 在桂州堡。
錦雲書院 在登州堡,里人何宗順、宗和建。明永樂間,解元曾節司教事,學者從游甚眾。儀庵書院
九峰書院
鳳凰書院 俱在龍津堡,改《淫祠》為之。
鵬山書院 在容奇堡
五峰書院 在甘竹堡,「鄉人譚善亮讀書處。」 碧川書塾 在江村堡,鄉人盧秉常建。
泮浦書院 在龍頭堡。梁解元讀書處。
青雲館 在平步化樂寺,鄉儒唐豫創,未就而卒。明景泰改元,鄉老何淮等成之,舉豫子璧為師。遠方士子至者頗眾。璧有詩云:「憶我先人雪滿簪,欲從此地課青衿。經營未遂當年志,繼述俄成此日心。芸桂香中銀漢遠,詩書聲裏白雲深。幾回默坐思遺訓,清涕潸然自不禁。」
《壺山書房 》在江尾堡壺山下,白沙陳獻章為梁景行題。
義齋書院 在大羅村。宋咸淳間,進士黎宏號淳翁,累官至大中大夫、制置大使。歸田建立書院,捐俸給,招集四方賢士講習其中。時李忠簡公在焉,公復題曰:「義齋書院。」 歲久圮壞,孫孝廉來王重修。
石湖別業 邑人羅孫耀建。中有亭臺樓閣,匯潭峙嶼,曰「迷蝶園。」 總鎮張勳筆曰《山水奇觀》。知縣王引題。
帆園書院 邑人陳迪儁建。每蓮開荔熟,遊人雜沓,花風鳥語,相呼於重泉樹杪之間,名人題詠頗眾。
東莞縣儒學 在東城外。舊在縣東南二里許。宋淳熙間,縣令王中行遷於東郭,即今學也。開禧二年,知縣劉棠移大成殿於學右。嘉定十四年,改建學,以從廟向。嘉熙三年,知縣許巨川建經史閣。淳祐辛丑,「重建大成殿。宋季毀於兵燹。元至元二十八年,重建經史閣,大德五年重修。明洪武三年,詔興學校。五年,撤廟」 廡、堂舍而重建之。十四年廟學災,三十年復建。洪熙元年重加修葺。正統四年重建講堂,六年修飾殿廡,闢射圃地,修觀德亭、講書樓舍,浚泮池,建攀桂亭。今改為「致遠亭」 ,規制弘敞,遂與廟學等。天順七年重修,成化二年又修。正德十三年重建明倫堂、仰高亭,十三年建東西齋,十五年建儀門及倉庫。嘉靖四年,創射圃亭於明倫堂東北。二十五年修廟,建「敬一箴亭。」 四十年倡建尊經閣。四十一年,修啟聖祠東西廡及泮橋、學門。萬曆二十八年,築垣於廟學之南,以民居衝射,形家所忌。崇禎八年,重修殿廡、門堂及亭閣。諸祠重建,教諭廨新創土地祠於戟門之東。知州溫可貞捐修鄉賢祠,教諭錢夢蘭重建「觀德亭」 、「三益亭。」 其學制首為學門,門內為泮池,跨以石橋,直北
為儀門,左右為吏房。又北為明倫堂。堂之前為兩齋,東曰「進德」 ,西曰「修業堂」 ,後為尊經閣,為麗澤堂,左右為號舍,為庖所,為庫房。少西為「敬一」 、箴亭,前為露臺,翼以石欄,夾以兩廡。南為戟門,門之東為名宦祠,西為鄉賢祠。又南為櫺星門,垣柱皆石。廟北為啟聖祠,為文昌祠,為三益亭,為射圃亭,東北為觀德亭。教諭宅在明倫堂東。訓導宅一在儀門之東,一在鄉賢祠之東。北為聖域坊,西為賢關坊,前有塘,環以牆。
鼇臺書院 在後街鳳林坊。知府王恪建。「養正書院 」 在水北岸。
圓沙書院 在城西柵口。
城南書院 在德生橋西。明天順七年,邑令吳中建。
西石書院 在東莞黃潀。明永樂間黎氏建。象岡書院 在東莞。明永樂間鄉人蔡克恭始建。
鳳岡書院 有二,一在東莞北柵,明天順間鄉人陳奎建。一在三水學內,崇禎間知縣蔣獻奇建。
寶岡書院 在東莞雞頭岡,鄉人仇宥等建。寧溪書院 在東莞大寧。明天順間盧能建。龍頭書院 在東莞。邑人林培、李元表、李元弼等建。
道山書院 在東關。邑人陳絢、溫一復等建。「同寅書院 」 以上俱在東莞城內。
金溪書院 在金鼇洲。知縣尹邦寧建。
鳳山書院 在茶山
鵬南書院 :邑人劉孔武建。置田二十畝,作公費。
「濯鱗書院 」 在龍湖頭。
「中石書院 」 在石牌。
天南書院 在大分
學租 學前塘一口,歲收租銀一十七兩四錢。興賢橋南瀕壕地屋五十七間,租銀一十二兩二錢。土名「獨樹村」 ,田四十二畝五分,租銀一十八兩二錢七分五釐。
沙坦沒官田併原祀田在大陣州者:麥地六十畝,歲租銀七兩二錢。
演武坊上下隙地,屋若干間,歲租二十四兩九錢八分八釐。除納武衛硝黃,餘給諸生燈油,又增紙稅銀四兩。
又增置「錫餉」 銀八兩,貯為修學之用。俱明崇禎間置,今廢。
從化縣儒學 在縣治左。明弘治七年創。十三年,知縣宋晏建兩廡。十六年建明倫堂。正德九年建櫺星門。嘉靖元年建堂齋、尊經閣。二年修廟學,創號舍、省牲所。三十年建戟門。三十四年改建廟廡,三十六年落成。廟左為土地祠,右為庫。三十四年又創建啟聖祠,廢尊經閣為之。其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四十三年重修。萬曆二十四年又修大門。三十五年重修廟廡、戟門號舍,復建敬一亭及鄉賢祠。十五年重修泮池,掘下數尺,土皆五色,有暖氣如霧衝起,工人皆駭。於是石欄一夕盡崩折,乃甃磚其下,琢石新之。歲久,祠廟、堂廡所在傾塌,池復崩圮。崇禎五年,知縣王至章捐俸重修。
皇清因之。
社學 一曰「中隅」 ,在儒學東。
濂泉書院 今廢
韶山書院 在縣之左
「翠峰草堂 」 在韶峒。邑人黎貫建。
學地 ,歲收租銀八兩四錢四分,在縣貯,候修造祠宇支用。
龍門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弘治九年始建。中為明倫堂,堂左右列以兩齋,東曰「居仁」 ,西曰「由義」 ,堂南為大成殿,東西翼以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其教官公廨,一在儀門左,一在其後。嘉靖中,知縣吳宗元建「敬一、箴亭」 、啟聖祠。
皇清鼎興,學宮宛然,舊制如故,但堂廟門廡已屬頹
圮。康熙五六年,知縣楊熚始捐資修復。
社學 在縣治左。軍都圍、佛龍圍各一。
新寧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弘治十一年建,中建。
文廟兩廡、戟門、櫺星門、明倫堂、東西齋號房、列於
明倫堂後左右為廚房之屬,猶多未備。近知縣王臣始修「敬一」 亭,建啟聖祠及射圃。堂下兩旁設進德、修業二齋,各翼以號房五間。堂之後左教諭衙、訓導衙。堂之東為育英門,後改為進賢門。東有入聖門。其學地長四十九丈八尺。
皇清因之
社學 一曰「中隅」 ,在分司左。
學田 土名「大白牛、方圓背、大涌口、塘子坑」 ,共稅一十畝五分九釐八毫六絲。
又土名型背田稅一十五畝零五釐八毫。二項田俱知縣揭廷植置。歲徵租銀五兩七錢六分九釐七毫,解提學道。
增城縣儒學 在縣治北鶴子峰下。宋開禧間建於城西北登高峰下。舊建西齋,開禧間併為二。嘉定二年復改為四。後毀於兵燹。元至元五年,邑人李肖龍刻木主祠於鄭總老家,鄭遂以宅為學。至順三年,遷於城西沖霄門外,面鳳凰臺創建。明洪武三年仍建於舊址。後縣治破殘,學亦傾圮。永樂以來,相繼修復。宣德三年重建。正統二年重修。成化三年建堂、殿、齋,塑立聖賢像位,跨池以橋,甃池以石,而規制漸備。嘉靖間重修,十七年建啟聖祠,增號舍於學左。萬曆三年重建。歲久,祠廟堂廡傾塌,四十七年即故址而重建焉。前露臺,環以石欄,下為廣墀,以展祀事。東西廡深,視廟三之一。前為戟門,兩旁為庫房。又前為櫺星門。廟東數十武為啟聖祠。天啟四年,乃建魁樓於學之左。崇禎十年,改「明倫堂」 於廟後,左為教諭衙,西為訓導衙,規制大備。
皇清因之。順治十二年,屏牆傾圮,訓導王德新捐資。
建復,康熙二年,以所向非宜,知縣徐鳳來乃卜吉而大修之。
社學 二:曰中隅,在鳳凰山東公館左;曰「北隅」 ,在城北厲壇右。
「菊坡書院 」 在鳳凰山下,為宋丞相崔與之建。「明城書院 」 在城西。
《獨岡》書院 在甘泉都。
蓮花書院 在清湖都。俱湛文𥳑公若水建。鳳池書院 在增城治西北學宮左。知縣鄒元忠建。
講院 在增城會仙鋪,鄉紳曾受益、王三奇,舉人盧應徵等建,以為講學課士之所。
鳳臺書院 在增城分司左,知縣陸清源建。學田 二頃九十九畝五分六釐九毫,歲租銀三十四兩五錢六分一釐。除《糧差》歲存銀二十六兩三錢三分六釐。
香山縣儒學 「在城東隅。宋紹興二十六年,始建於縣東一里蓮峰山下。淳祐四年,徙建於縣西南,濱於城壕。元至元二十二年,修明倫堂。泰定三年,改徙蓮峰舊址。元季毀於兵燹。明洪武三年,仍舊修復。正統元年重建,後漸頹毀。正德十六年,始就城中別置講堂。嘉靖元年,建公廨於講堂之北,環列號舍。」 其規制,正殿五間,東西翼以兩廡,各五間。戟門三間,明倫堂三間,左齋曰《博文》,右齋曰《約禮》,各三間。其後有倉,有饌堂,各三間。有神廚三間,其後為啟聖祠,左為御箴亭、敬一亭。教諭廨舍在明倫堂左。訓導廨舍二所,其一在明倫堂右,其一在饌堂左。東西有號舍二十間。嘉靖二十六年修葺,萬曆三十三年遷復蓮峰舊址,工未告峻,知縣羅繼宗捐俸克成之。
社學 三:曰「大館」 ,在城西;曰「東隅」 ,在達德街;曰「蓬岸」 ,在縣東。
仁山書院 :在縣治北,知縣鄧遷建,學士黃佐「記。」
學田 一頃一十二畝九分八釐。按一頃在龍一、三甲劉鳳戶內,原係劉鳳戶丁捐送入學一十二畝九分八釐,在場二、三甲盧建猷戶內,每年除納稅糧外,共徵銀二十二兩二錢二分零。今除荒,實徵銀八兩二錢二分零。
新會縣儒學 在縣治東北宣化坊。宋慶曆中始建。元因之。後毀於兵燹,惟存櫺星門石柱六。明洪武三年,仍建於故址。十八年,開拓城垣,乃徙於前百餘步,抵舊址稍南。宣德八年,復新之。弘治甲子,刱道源亭。十二年、十六年相繼修之。嘉靖八年,颶風折櫺星門及牌坊,僉事莫相樹之。十一年,建敬一箴亭,創啟聖祠。十二年,修號舍、講堂。十九年,創尊經閣、泮池、浴沂二橋,並泮宮坊為仰聖門,立宮牆「萬仞」 坊於前。二十一年,仰聖門圮。三十二年,修泮池;深四十五丈,廣三十三丈。今制:中為:
文廟、東西為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外為
牌坊曰「儒林」 ,曰「泮宮」 ,今廢。廟後為明倫堂,輔以兩齋:東曰「進德」 ,西曰修業;堂後為尊經閣,東為啟聖祠。三十三年,學宮「敬一亭」 、啟聖祠、仰聖門,東西牆垣併學西號舍俱為颶風所折。三十四年,重修啟聖祠,創泮水中橋。隆慶六年,建「天朝文獻坊」 於學前街,建大觀亭於學宮左馬山之
上萬曆十年修號舍。十二年建文昌閣於學左。二十五年修大成殿、明倫堂及兩齋。二十七年修櫺星門及左、右橋。三十六年移左、右橋於東角,上曰「化龍橋。」 崇禎十五年,按院柳寅東捐俸重修。
皇清順治九年,重建「啟聖宮。」十三年重修學宮。康熙
二年重修櫺星門。十年募修。
文廟
社學 十五:曰宣化坊二,曰源清坊二,曰禮義坊三,曰歸德都一,曰華萼都二,曰中樂都二,曰潮居都二,曰瀧水都一。
象山書院 在城西。元隱士張撝所居,後為寺。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何廷仁改建為「象山書院。」
古岡書院 在縣西南。元至正中,知縣沈壽為羅蒙正建。明洪武中,以築城廢。
三水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嘉靖六年創建,八年增修,規制未備。三十二年重修,中為
文廟、旁為兩廡、前為戟門、又前為櫺星門。殿後為
明倫堂:堂東西翼以兩齋。萬曆二十四年重修,四十年再修。天啟四年,改泮池於櫺星門內,纍砌以磚,欄以石橋,又於櫺星門外高築照牆。崇禎三年,修戟門。九年,又於泮池左開一門,曰「龍門。」 十一年,修射圃及號房。
皇清學制,一仍舊規。歲久傾圮。順治十六年,知府黎
民貴捐修戟門。康熙九年重修殿廡,設復神位。櫺星門外故有「聖域」 、「賢關」 二坊,昔經兵毀,今皆修復。
學地 西偏屋三十間,東偏屋三十間。今圮。訓導陳大覿招民居住,以供解道地租。
肄水江西蒼江有蘆草洲,歲租銀九錢,今潦水湧出無存。
清遠縣儒學 :「宋淳祐四年,縣令楊觀建於縣治東南。元季毀。明洪武三年即故址創建,三十一年新之。宣德六年毀於西寇。次年重建殿堂、齋廡及門。正統六年,闢學基,增號舍。十二年徙射圃於城西南。景泰三年,改建明倫堂。成化十六年重修。嘉靖三年遷建於北門城外瑞峰寺故址,四年重修。十八年創崇文書院」 及號房。二十三年,遷入城內舊基,即今學也。中為
文廟東、西兩廡,前為櫺星門、泮池,各祠堂齋廨舍。
皆備。二十四年,又遷瑞峰寺。隆慶五年,知縣鄧文學移廟向巽峰。萬曆二十四年建啟聖祠。二十五年修櫺星門。
皇清順治甲午以後,「明倫堂」祠舍相次傾圮。康熙四
年,卜舊衛故址,鳩工興造。中為
文廟:明倫堂、戟門、櫺星門、「左為啟聖宮」 ,傍為兩廡。
鄉賢名宦祠左右為「文昌尊經閣。」 五年十一月,學宮告竣。
社學 八東街、上廓街、下廓街、靖定鄉、潖江鄉、太平鄉、善化鄉、吉河鄉,各一。
崇文書院 在城東北,今廢。
瑞峰書院 明弘治甲子,督學潘府建,今為「儒學。」
同文書院 在儒學右,明萬曆二十三年建。學田 在池水鄉,土名「木雲」 、「沙水」 、烏石頭、村前、寨腳、廟前等處。廢寺。田稅六十畝零四分九釐七毫六絲。
土名爛坑、苦竹坑、和尚岡、松柏峎龍、歸水等處田稅,二頃二十九畝五分零三毫,係總督劉繼文捐金置買,與前縣蘇廷龍捐置池水鄉等處田,共計三頃。歲收除糧差外,貯給貧生燈油、喪葬等用。
新安縣儒學 舊在城東門外,明萬曆元年鼎建。二十三年改建於城南。嗣後知縣季汝祥相繼成之。中為
文廟傍列兩廡,前為戟門、為「泮池」 ,又前為櫺星門。
門前為屏牆,殿後為明倫堂。旁立進德、修業兩齋。後為敬一亭。東為啟聖祠,又東為文昌、尊經閣,前為教諭、訓導署,署東為鄉賢、名宦兩祠。禮門在進德齋南,儀門在從祀廡東。前為大門,與櫺星門並。門外兩坊。崇禎十五年,知縣周希曜以科目辰星,復建於東門之外。正殿、兩廡,儀門、櫺星門一如舊制。
皇清因之。至康熙十年八月二十一日,颶風大作,遽
「爾傾塌」 ,知縣李可成修復。
學田 土名「草松蓢田」 ,一百二十七畝零,歲收稅銀八兩。今荒。
又土名「觀音座」 、臨洲尾、麒麟腹、瓦窯墩、提調蓢等處田共稅一百一十八畝一分八釐七毫,歲收租銀七兩六分。今荒。
又土名「閂門」 洛中圍、勒馬洲園田共稅七十五畝,歲收租穀二十七石,支給貧生費用。又東門學前魚塘二口。
花縣儒學 在縣治東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王永名創建殿廡、戟門、泮。
池、櫺星門照牆及啟聖祠名宦、「鄉賢」 兩祠,規模詳備,方在草創,尚未落成。
社學 四:曰「金溪,曰養恆,曰大岡,曰平山。」 連州儒學 :宋咸平六年,始建書堂於城內東南隅。崇寧間遷於聯壁坊。政和四年,知州歐陽震復遷東園。乾道八年兵燹,仍遷東南隅書堂故址。端平元年復遷建於列秀亭右。元因之,又燬於兵。明洪武二年遷於中峰山下。是年州廢,學亦隨焉。四年復州學,亦復建於四角塘,即陽山儒學舊基。二十一年,同知劉本和請復徙於列秀故址。正統二年創號舍,歸民侵地以廣學基。出稅二畝,科米五斗一升三合六勺。景泰五年建大成殿。弘治五年重加修飾。正德三年撤廟學而新之。其制:中為大成殿,兩翼為東西廡,前為戟門、櫺星門,外為泮池。舊有橋、有亭,又前為泮宮亭。廟,東北為啟聖祠,又東北為文昌閣,廟後為明倫堂,兩翼為齋,後為敬一亭,最後為尊經閣。儒學門在啟聖祠南,其東射圃,堂西為學正廨,又西為訓導廨,後廢。俱萬曆甲申知府時一新修。
皇清鼎興,學仍舊址。康熙十年,櫺星門為風雨所圮。
泮池橋亭為土寇所毀,知府李蕡以次修復。社學 三:曰中隅,在城隍廟西;曰西隅,在端平門水關外;曰北隅,在州治後。
「丞相書院 」 在連州嘉魚坊,為魏公立。
天衢書院 在連州靜福山,郡人黃捐讀書之所。
連州學田 土名「大桑園」 、平底沖洽村尾,夫田,共稅二十一畝七分三釐五毫七絲五忽。又土名「洛陽」 水田,稅三畝。
陽山縣儒學 :「宋崇寧間,始建於縣治之東岡。元至元二年,徙於連州四角塘。元季毀於兵燹。明洪武二年,縣併連山,學亦因之。四年,學以縣復,仍建於四角塘。」 十四年遷縣於陽巖山之右,學亦隨遷。是年仍於東岡創建。永樂間重修殿廡,講堂猶覆以茅。宣德五年重修,廟學始覆以瓦。成化十年重修,明年繼修。正德五年鼎建堂、齋。十一年重修。十四年建櫺星門。嘉靖九年建大成殿,浚泮池。十九年建明倫堂、兩衙、東西齋、號舍、垣牆。二十二年,創啟聖祠。二十七年,創射圃。二十九年創學舍於西。萬曆間,先後修葺,二門易以磚瓦。十九年鑿泮池,瀦水,築以灰砂。崇禎元年重修。中為:
文廟設木主兩翼,為東西齋,前為戟門,為「泮池」 ,深
一丈,廣三丈。中為橋一栱。又前為櫺星門,石柱三間。門外有屏,左為儒學門,又左為啟聖祠。戟門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殿後為明倫堂,兩翼建兩齋:左為「居仁」 ,右為「由義」 ,為號舍十八間,今廢。前為聚奎門,後為敬一亭。堂之內,左有臥碑,右有忠孝碑,有射圃、觀德亭。學官廨。庫房二間,倉房三間。
皇清順治九年,西寇焚燬殆盡,十一年郭升重建。十
五年,建兩廡「啟聖祠」 、「名宦」 、「鄉賢」 二祠暨儒學儀門,規模漸備。
社學 二一在縣治東嶺南道右;一在縣治東城隍廟右。
尊韓書院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韓愈讀書於此,後人因建書院。」
學田 土名「楊梅坑田」 一十二畝,歲收租銀四兩五錢,花毛四斤。
又土名「大城岡」 田稅四畝四分,歲收租銀二兩。又土名「墳峎給峎長窵頭」 田稅四畝二分,歲收租銀九錢。
又土名「山田小白芒」 ,共稅一十六畝,租銀三兩三錢。以上租銀,遞年齋長收取送堂,買辦燈油,給與諸生肄業。
連山縣儒學 在縣治之東。宋淳熙八年,縣令區興建。咸淳二年毀於兵。元至治三年,知縣何再興仍故址創建。元季,藍山人陳淵僭據縣治,學因圮毀。明洪武三年,仍即舊基重建。四年歸併陽山縣學。十四年始設。永樂十八年徙於縣治右。正統元年重修。景泰末,毀於西賊。天順六年寇平,遷縣治於雞籠關內,學亦隨之。時西賊初平,制度簡略,皆覆以茅。弘治七年修廟學未完,十二年始落成之。中為
文廟東西有廡,前戟門,後明倫堂。正德中屢災至。
今廟學皆茅茨而已。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