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六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六十二卷目錄
廉州府部彙考二
廉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廉州府城池考
廉州府關梁考
廉州府公署考
廉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六十二卷
廉州府部彙考二
編輯廉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府志
編輯本府。〈合浦縣附郭。〉
江水 在府治東北五十里。按此水源自鬱林、武利諸水合為大江,南流二十里至府城北,分為四水。此一條則迤邐循城而下者,名為「州江。」 因其水口高亢,而逆沙易壅。冬水淺,凡往來舟筏,率由州江轉海溯流抵城,勞苦旬日,民病之。明正德間,知府沈綸濬之,非其水道,尋復壅淺。至嘉靖三十年,知府何御因民告難,親詣度宜募濬。東闢土岸以迎其上流之來,西纍石磯以障其下流之洩,由是水勢滂沛,而舟筏得通,民免轉海之勞矣。
羅城江 在府治北二十里。按此水源自鬱林、武利諸水合為大江流,而分派為羅城。其江北岸高而南岸下,水難逆灌。明弘治初,知府劉烜見土沃廣可田,乃纍石壩於江中,橫截水道,灌田約百頃。招集流民百餘家,遂戶口增益,添編興忠一里。至今興忠民利公之利,而飲食必祭焉。
平樂陂 在本縣平樂鄉。明洪武初築壩,闊十二丈,灌田四百畝。
龍門江 在府治東八里。源自大嶺村,西流遶城。凡附郭平田、朱屋等峒田千餘畝,皆其灌浸。劉公陂 在府治東五里。源自珠以嶺,流經城南,西入於江,灌田百餘畝。
破塘陂 在縣治東三十里。明成化年,石康知縣羅紳捐資築壩一十丈,灌田百餘畝。
陳調白沙江 在縣治東北五十里。源出那東江,西流入石康大江。明嘉靖十五年,知府張岳令民築壩十五丈,截其流,灌田數百畝。
蛟龍塘 在府治北二十里。源自武利江,南流入於大江。本府令民築壩約十五丈,截其流,灌田數百畝。
五水江 在府治東北二十里。源自大莊江,西流入於州江。本府令民築壩約十五丈,截其流,灌田數百餘畝。
黃芝水 在府治北十二里。源自厥山峒,西流入於州江。本府令民築壩二十餘丈,截其流,灌田數百畝。
七里江 在府治東二十里。源自大莊江,西流入於州江。本府令民築壩十五丈,截其流,灌田數百畝。
木水江 在府治東二十里。源自倒木江,西流入於州江。本府令民築磯十餘丈,截其流,灌田數百畝。
偷狗水 在府治南二十里。源自羅城江,西流入於州江。本府令民築壩十五丈,截其流,灌田數百畝。
大浪陂 在府治東二十里。源自黃芝水,西流入於州江。本府令民築壩三十丈,截其流,灌田數百畝。右自陳調白沙江至大浪陂,凡八處,皆知府張岳所築,灌田總約數千畝,民蒙其利,碑而祠之。
欽州
魚洪水 在州治西二十里。源自十萬山,經羅浮山,遶鳳凰口,以入於龍門。凡時羅貼浪廂都舟楫田畝皆藉其利。
欽江水 在州治。源自靈山石隆、石塘而來二百里,環於州前而注之海。欽州靈山,舟楫田畝俱利。
丹竹江 :在州治北二十里中和坊。江小而流長,鄉民引溉馬黃屯、丹竹等村田。
團江 在州治西南五十里永樂鄉。通舟楫,民以水車引溉田土。
靈屋涌 在州治東十里。民築堤壅灌田土。白水塘 在州治西北五十里中和坊。民引其水以灌溉白沙上下村民田土。
龍滾塘 在州治東五里。民引其水灌溉田土。麓基水 ,在新立鄉。民引其水灌溉那峒、平新等村田土。
埇口壩 在州治南三里孟涌村。知府李純所築,以障欽江洪水。後孟涌決田以不收,幾九頃餘。後築此壩,鄉民始耕。
靈山縣
鳳凰陂 ,在東平都,去縣東十六里,灌田四頃餘畝。
潭龍陂 在宋泰鄉。築堤三十餘丈,灌田五百餘畝。
樟木陂 在東平都。水村去縣南十里,灌田三頃餘畝。
石井陂 ,在永寧都,去縣西北一里,灌田數頃餘畝。
燕塘陂 ,在勞岳都,去縣南二十里,灌田七頃餘畝。
高橋陂 ,在東平都,去縣南十里,灌田七頃餘畝。
石陂 在洪崖都白水塘,去縣東北八里,闊十餘丈,灌田三頃餘畝。
軍屯陂 ,在祿壽都,去縣西南六十里,灌田八頃餘畝。
大潮江陂 ,在勞岳都,去縣西南三十里。灌田六頃餘畝。
馬槽陂 ,在勞岳都,去縣西四十里,灌田百餘畝。
閉屋陂 ,在思林都,去縣西四十里,灌田二頃餘畝。
馬陂 在上武都,去縣南十里,灌田二頃餘畝。盤古塘 在縣東一里永寧坊,即佛子塘。每遇端陽,常競龍舟於此。
新塘 在縣東八里上武安鄉。
轆轤塘 在縣西三十里下武安鄉。
黃旛塘 在縣東上武安鄉。
捕雞塘 在縣北上東鄉。
上姚官塘 在縣南五里上武安鄉。
鳳凰塘 即「放生塘」 ,在縣西一里。
下姚官塘 在縣南上武安鄉。
圍臘塘 在縣西上寧鄉。
化龍塘 在縣東宋泰鄉。
梁官塘 在縣南四里
上、下車路塘 在縣北九里,灌田百畝。
廉州府城池考 府志
編輯本府。〈合浦縣附郭。〉
廉州府城池 ,宋元祐間創。紹聖間,知府羅守成修。明洪武三年,百戶劉春增築六百九十丈五尺,謂之「舊城。」 二十八年,指揮孫全復移東城一百五十丈,增廣土城四百一十八丈。宣德間,指揮王斌砌以磚,謂之「新城。」 門三:東曰朝天,西曰金肅,南曰定海,俱有兵馬司廳。城外浚壕一千五十一丈,尚淺。成化元年八月,為賊所陷。二年,知府林錦、都指揮徐寧復浚外壕七百九十五丈,視前加深。林、錦尋陞兵備海北,又以舊城狹隘,不可以險,乃謀於知府邢正,會請撫按,得帑金,因命指揮張福督修,增拓東南北三面城,並增敵樓、串樓、南北樓及譙樓,惟西門外有月城,以外河通海,恐寇患。正德間,府衛分修。嘉靖二年,知府韓鸞復請撫按,「自西由南而東屬衛,自東由北而西屬府」 ,永為定製。十五年,霪雨傾圮,知府張岳築。十八年,颶風壞串樓,知府陳健修,同知謝金記。二十一年,知府詹文光去串樓,改為陽城。三十四年,知府何御重修,又於東、南二門增設月城,制與西門同。崇禎間,圮於水,修治報竣。後復圮於颶風。俱知府鄭抱素捐俸修。
皇清順治十八年,西門城大樓,知府孫昌裔修復。《康》
熙四年,東門城大樓,總兵張偉修復。六年霪雨崩塌,知府徐化民修。十六年六月十九日,颶風倒壞西門月城及西面垛牆共十餘丈。知府徐化民倡捐,督率合浦縣知縣游名柱刻期修竣。十一年,本府復捐修府後城樓,七月告竣。考「舊制,城垣周圍八百零二丈,高三丈二尺,厚一丈五尺。外壕一道,長一千零五十」 一丈,闊二丈五尺,深六七尺不等。門樓四座,東、西、南月城小樓三座,串樓二十四間,窩鋪六十三間,墩臺四間,府後樓一間,望墩一百箇,筆架垛一千六百六十九箇。今北門久閉,自順治年間,一切樓鋪頹圮甚多。近年修復,城樓四座,角樓四座,月樓三座,敵樓一十二座,串樓一十六間,窩鋪二十四。
間、望墩三十二箇,垛口全復:俱知府徐化民倡捐,率合浦縣知縣游名柱修葺。
外州縣
欽州城池 舊在靈山思林都,今舊州墟,其故址也。地卑氣鬱,人多瘴癘。宋天聖元年,推官徐的始建議遷近海白沙之東。明洪武初,立守禦二百戶所。二十八年,改千戶所。增築周城五百九十四丈五尺,高二丈四尺。門三:東曰朝陽,南曰觀海,西曰鎮遠。城外浚壕,周七百八十一丈五尺,闊二十七尺。景泰七年,議復增城,高三尺。成化六年,知州傅鑑檜築一帶周城串樓、門樓、敵樓及兵馬司廳,城外遍植刺木,更新東門城樓。弘治四年,塞西門。正德十四年,知州李純浚壕築堤瀦水東堤百餘丈,南堤三十餘丈。嘉靖四年,知州藍渠改建串樓。十三年,知州杜傑建窩鋪二十八間。先是,橋壞,西門路塞。十七年,知州林希元開復西門,建橋設墟,併東門各蓋兵馬房六間,十字街設鐘鼓樓。三十三年,知州鄧以和塞西門。萬曆二十二年,知州董廷欽大治垣樓之崩圮者,東門一樓,遂為偉觀。三十三年,所吏尚文端修築城內外官街。四十年,知州阮臨拆毀東門子城,以建南門子城。四十二年,署州事通判李秀時建復東門子城。門開東向,正對水沙直街城內《日索》。四十四年,知州馬中超申請重修子城門。天啟七年,知州李五美修城濬池,《建復方表》焉。
靈山縣城池 在石峰東一里。明正統五年,兵備副使甘澤築城,廣五百一十丈,高一丈八尺。窩鋪二十間,門四:東曰朝陽,西曰鎮遠,南曰振南,北曰「拱北。」 天順三年,陷於賊。成化八年,副使林錦增門樓四,敵樓一十有八,串樓三百五十。又增擴東南城四百五丈,為門二:東曰長春,西曰「六峰」 ,敵樓二十有四,串樓二百「五十有五。都指揮徐寧、歐磐始開壕塹二道,各闊一丈九尺,周五百一十四丈。」 弘治十八年,僉事鄧概、正德五年,僉事李瑾相繼修葺。嘉靖八年,僉事劉道周增高城三尺,以雉堞易串樓為陽城,開通濟門,尋復廢塞。十三年,僉事王崇仍造串樓六百零三,又於長春門外建鋪房三十間,歲賦其入為修城費。三十年,僉事經彥寀重修,又於朝陽門外建營兵營房。隆慶六年,知縣馮盛宗復修。今現開三門:朝陽、長春、六峰。池塹二道,闊一丈九尺,周圍五百一十四丈。成化間,都指揮徐寧、歐磐鑿有魚利所,官收之。
皇清康熙十年,颶風倒塌西邊城垛三丈五尺,知府
捐資修復
永安所城池 在合浦縣海岸鄉,舊所石康安仁里。明洪武二十七年,始遷今地。永樂十年,始建城。城周圍四百六十一丈,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五尺,窩鋪一十有八間,城樓四座,其壕周環五百丈零。成化五年,僉事林錦始鑿外池,又置串樓四百一十有五間,其四門各建敵樓二座,八角樓四座,月城樓四座。
廉州府關梁考 府縣志合載
編輯本府。〈合浦縣附郭。〉
東關 在府治東北,歲久傾壞。明嘉靖十五年,知府張岳改砌門樓一座,曰「風關。」
文昌橋 :在府城內河。
化龍橋 在西關康定鋪。知縣林有本築壕架橋,建「龍門書院」 於上。因崩卸。康熙九年,生員李炳、郡人莫如,捐金募化,用石砌復。
龍津橋 在府城東,乃來龍之所。
五里橋 在府治東五里。一名「鴨兒橋。」
石橋 在府治東十里。今為石橋塘。
清水江橋 在府治東十五里。
黃芝橋 在府治東三十里。
仙人橋 :在府治東六十里。
閘口橋 在府治東六十里。
石康橋 在府治北三十里。
李家橋 在府治北七十里。
第一渡 在西門外,即今西門橋。
第二渡 :在府治西五里。
第三渡 :在府治西十里。
上洋渡 在府治西二十里。
濁水渡 在府治西北十里。
石灣渡 在府治北十五里。
多蕉渡 在府治北五十里。
白沙渡 在府治東一百三十里。
六港渡 :在府治西七十里。
欽州
天板關 在州西六十餘里。明宣德間,以本州千戶所千戶一員、軍十名守之。
漁洪關 在州東二里。明宣德間建,以千戶所旗軍五名守之。
稔均隘 在欽州那蘇東南,相去七里。隘外即交趾,小港通入,有小徑,彝人塞,今廢。
那隆隘 在那蘇東,相去十餘里。隘外即交趾,小港通入東西居二十餘家,有小徑。姦民通彝者,率由於此。今廢。
孟埇橋 「在州南小江」 ,今廢。
欽江渡 即平南渡,在古渡頭。舊設浮橋,被水衝毀。知州楊為禎改設渡船,募夫撐駕。今遷埇口。康熙二十三年,知州馬世祿重修。
漁洪渡 在州西二十里。原設船募夫撐駕,今遷埇口。康熙二十三年,知州馬世祿重修「埇淪」 渡 ,設船往來。今廢。
靈山縣
鳳凰橋 在西關外
環秀橋 在西門外,廉、欽往來孔道。
接龍橋 在東門外,接縣龍脈往來大路。烏江橋 ,在縣東北一里,橫州入靈之路。《府縣志》未載關梁。
《通志》
編輯
本府。〈合浦縣附郭。〉
雲龍橋 在譙樓東
武安橋 在武安門左
新東門橋 :在朝天門外。
登雲橋 在城東二十一里。
太山橋 :在城東五十里。
演武橋 在教場左
武城橋 在南門外
青龍橋 在學前
永濟橋 :在金肅門外。
竹橋 在城西六里
白沙江橋 在城西五十里。
接龍橋 在縣學左
鴨兒橋 在城北二里
猛水渡 在城北十里
白石渡 在城東,僉事林錦建。
欽州
大奄橋 在州北四里
麗竹橋 在東南十五里。
五里橋 「一往府治,一往靈山。」
平安橋 在舊學前
浮橋 在天妃廟右
牛欄橋 、竹江橋 俱在州南。
平銀渡 在州東十里
州門渡 在東門外
靈山縣
石橋 在縣東
武利橋 在縣南七十里。
鯉魚橋 在縣西十里
龍門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
洪崖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
官橋 在縣西南七十里。
潭朗橋 在縣南十里
竹根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
李欽橋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水車橋 在縣西十里
迎恩橋 在城永寧坊
黃猛橋 在城北五里
山心橋 在縣南三十里。
南江橋 在縣南半里
武利上、下渡 ,去縣七十里。
南岸渡 在縣南半里
廉州府公署考 通志府志合載
編輯本府。〈合浦縣附郭。〉
府治 ,明洪武二年建。
皇清康熙四年,知府陳良玉重修。
海防同知 :在府署東。
經歷司 舊在府署東。康熙四年,建於鼓樓隙地。
照磨所 在府署西
司獄司 在合浦縣西
廣儲倉 在府治西
預備倉 在「廣儲倉」 內。
察院行臺 「在府治西。」
海北道公館 在府治前,即舊察院改建。布政分司 在府治東。明洪武二年,同知鄒源建。正統六年,知府朱勤、正德十年,知府向錦各修。嘉靖三十二年,知府何御重建制:中為堂、為串堂、為後堂、為耳房、為廚房;堂前左右為廂房、為儀門、為大門。萬曆四十五年,副使李守俊改為「海北道衙門。」 今修。
按察分司 在府治西。明正統六年,知府朱勤建。成化時知府李錦、弘治時知府王檵、正德時知府韓鸞各修。嘉靖三十二年,知府何御重建,制如布政分司,後改為山防公署。今圮。
合浦縣治 原在府治東制。中為堂,後為串,堂左為庫,前為儀門、大門。儀門東為土地祠,前為迎賓館。儀門西為獄,堂東為縣丞署,又前為典史署,堂西為主簿署。康熙十一年,知縣游名柱重修大堂、串堂、大門、儀門較前偉麗。
還珠驛 原在縣治西,今裁廢。
河泊所 ,在城南,今裁去。
陰陽學 舊在府治東,今廢。
醫學 舊在府治東,今廢。
僧綱司 在東山寺
道紀司 在元妙觀
官寨、丹兜場 白石、《白沙》、官寨、丹兜,今併白石場大使領之。
西鹽白皮場 康熙元年遷界奉裁,八年展界復設。
高仰司 原在縣治北一百二十里馬欄墟;珠場司 在縣治南六十裏白龍寨。
永平司 在縣治東北三百餘里,寨墟。
烏家驛 在縣治西三十里。
白石驛 :在縣治東一百里。
批驗所 在石康墟,今裁。
外州縣
欽州治 在城內後岡之上。明洪武五年,同知郭儁建。永樂十年,知州蔡惟溥重修。嘉靖十六年,知州林希元重建。制為後堂、串堂、大堂。堂左為吏目廳,後為庫藏,堂,右為儀仗亭,為架閣,庫,為耳房,又右為判官廨,堂前為皂隸亭。堂東西序為六房,分左右階。階下植松樹,前為儀門。門外左為土地祠,為賓館,右為牢獄。正中為譙樓,東為申明亭,西為旌善亭,外為大門,正街為照壁。萬曆三十七年,知州阮以臨增建後樓,今毀。以「監軍道改為州堂。」 崇禎十六年,知州許啟洪修建後衙於道後。
守道分司 在州治西南。明正統五年建,今廢。巡道分司 ,在州治東南。明永樂十年,知州蔡惟溥建。萬曆三十六年,同知曾遇改為「監軍道。」 今改為「州堂。」
督糧廳 在州治東
巡捕衙 在州治西
如昔司 ,在州西一百七十里如昔都。山勢險阻,防守交趾要害,今遷西江北歷村。
管界司 ,在州西一百八十里永樂鄉。防守廣西兼界要害之地。
沿海司 在州南十里中和坊東南。遙望龍門,守其要害,今遷小董。
長墩司 在州西三十里鳳凰岡口,守其要害,今遷舊關。
靈山縣治 後堂、穿堂、大堂、兩廊。堂左為龍亭庫,右為贊政廳,前為儀門、大門、鼓樓、旌善亭。大門內右為迎賓館,左為土地祠,俱因兵燹燬廢。公衙、廨舍,盡成榛莽。知縣多弘安、林長存相繼建復。
縣丞衙 在縣堂東,今裁。
典史衙 在縣堂右
羈候所 在縣治西
西鄉司 ,在縣西二百里上寧鄉。
林墟司 ,在縣南一百里武利墟。
永豐倉 裁
太平驛 裁
廉州府學校考 府志
編輯本府。〈合浦縣附郭。〉
廉州府儒學 在城東門內,後移出南門外。元總管程逖移還舊址。元末燬於火,明洪武二年重建。成化八年,僉事林錦重修。十年,知府劉烜始造樂器。嘉靖十七年,知府張岳以舊學後迫城隅,因廟漸敝,改建於南門內《元妙觀制》。中為。
文廟為東西廡、為「戟門」 、為「櫺星門」 ,又前為「泮池」 造
樂器,延樂師,擇子弟俊秀者教之。十八年,知府陳健於學左隙地復建號舍二十間。二十年,署府事廣東市舶提舉王宗濬建牌坊於櫺星門右,扁曰「聖門。」 二十六年,知府胡鼇造兩廡神龕,修殿廡門。三十三年,知府何御修樂器,置書籍,復建祭器、書籍庫於明倫堂後。萬曆三十三年,提學朱燮元按臨議改知府凃巍買基開道東南,於其前建坊,扁曰「斯文在茲。」 道旁植以樹,有碑、有亭。啟聖祠在儒學門內,東中立敬一箴碑,東西立《五箴》碑。名宦祠在敬一亭東。鄉賢祠在敬一亭右。廟後為明倫堂,東西為齋,堂後為教授廨、訓導廨,一在堂右,一在學門外右。東齋之南為門,出循東廡之後為南道,為儒學門。府社學 在府治東。知府胡鼇即還珠驛舊址建店鋪七間,為延師之費。後仍改回「還珠驛。」 今廢。
養正社學 在舊府學西。同知章諍建,今廢。西溪社學 在府城西舊接官亭右。同知章諍建,今廢。
東津社學 在府城東朝天門外。知府何御建,今廢。
北園社學 ,在北街小書院旁,知府何御建。西江社學 ,在府城西永濟橋北,知府何御建。永安社學 ,去府治二百里,在千戶所城內,僉事林錦建。
梁村社學 在永安城西南十里。知府張岳建。今俱廢。
合浦縣儒學 :昔未建學。明洪武八年,合浦裁革。十四年復設。知縣盧文會乃於新城東興文坊立學,以附府學之左。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前後繼修。嘉靖十五年,知府張岳改遷於城外南屯,拓地方數十丈,中為:
文廟、左右為兩廡、前為戟門、外為櫺星門。殿後為
「明倫堂,堂後為教諭廨,堂左右為兩齋,左齋北為訓導廨。南為門,門左為三賢祠。出為儀門,門左為敬一亭,為儒學,門前為泮池。」 又開渠水培朝峰,後築土山。十八年,知府陳健復增建號舍二十間。二十六年,知府胡鼇重建櫺星門及東西二樓閣,修廟殿、兩廡及儀門、明倫堂、兩齋、敬一亭、三賢祠。三十四年,知縣胡濟世復加修葺。啟聖祠萬曆二十三年鼎建。明倫堂舊在廟後,萬曆十五年知府黃兆隆改遷於廟之左,即射圃亭廢址。敬一亭在儀門左,嘉靖三十四年知縣胡濟世重建。「興學」 、「育材」 二坊在縣學前。前知府胡鼇建。「文昌」 、「元會」 二閣久廢,萬曆十五年重建。
了齋書院 在府治西宣化坊下。宋陳忠肅公謫居讀書之所,有司即此,為「了齋祠。」 明嘉靖十八年,知府張岳遷祠於合浦縣學,改故址為府前總鋪。
海天書屋 ,在元妙觀後。明嘉靖初,知府韓鸞建,延謫合浦簿陳逅以教廉士。今書屋廢,其地改為府學田,後為知府詹瑩取入。陳逅「記。」 「尚志」 書院 在府學故址。明嘉靖二十四年,知府胡鼇改建。制中為克復堂,大司成鄒守益「記。」 堂後為四勿軒,為尊經閣,為正學祠,東西為號舍,為射圃,有應芝、「夢麟」 二亭,胡鼇「記。」 有環「翠閣,下有湖,湖中有三塢,塢各有亭,堂前為儀門,曰崇正」 ,太宰湛若水記。大門扁曰「尚志」
文會所 在府治西北。明嘉靖三十一年,知府何御建。萬曆二十年,知府郭廷良因文會所久廢,查將學基修建。
和融書院 在永安所城內,知府張岳改舊「珠池公館」 為之。
學田 。明萬曆二十年,知府郭廷良立文會所,捐銀四十五兩,買吳邦信田,每歲收租三十五石。原折銀八兩,後被佃丁吳邦仲弊,減至六兩,後又減至四兩。二十三年,兵憲馬千乘捐銀三十兩買田一處,每歲折租銀六兩。佃丁吳綱弊,減至三兩。崇禎八年,合浦縣學教諭丘清出前弊,斷各佃每年加還租銀,以五錢歸府學,以五錢歸縣學。二十五年,知府林民悅增置學田一處。
外州縣
欽州儒學 在城內州治之左。宋崇寧三年,建三舍,以其狹隘,徙於州南。紹康五年,知州黃旦改建於州署東南,即今學地。元至正中,毀於寇。明洪武七年,重建。宣德三年,守備都指揮程瑒重建。天順中,復燬於寇。成化五年,僉事林錦讓分司為「明倫堂」 ,堂左貨民居為廟。弘治八年,知州袁莒復遷南門外故址。正德五年知州徐珪,十四年知州李純前後修建,增「名宦」 、「鄉賢」 二祠,歲久傾圮。嘉靖十五年,知州林希元復改城中故址。中為
文廟、為東西兩廡、為戟門、為櫺星門。三十四年、知
州鄧以和捐俸重修。廟後為明倫堂,堂後為學正廨,為訓導廨,為東、西齋。東齋南為儀門、櫺星門,左為儒學門。宰牲所在鄉賢祠右,啟聖公祠並鄉賢、名宦二祠俱重修。萬曆十三年,知州周邦爵遷建城外。二十四年,知州王世守復遷建城中。
中和社學 在東門外
城南社學 在南屯村
發蒙社學 在蒙村
茶山社學 在茶山洪崖村。
水東社學 在州水東村。
騰龍社學 在古城騰龍村。
雷峰社學 在北定烏雷村。
亨雷社學 在那雷村
蘆山社學 在蘆荻村
平江社學 在蛟子村
如洪社學 在洪江左
留峰社學 在板留村
造材社學 在那遠村
凌霄社學 在板霄村
思淳社學 在思蘆村
白峰社學 在管界巡司白雲屋下。
周文社學 在時紅都
思文社學 在貼浪都思於村。以上俱知州林希元建,並「記。」 今俱廢。
靈山縣儒學 「舊在石六場東南,去縣治二里。宋治平二年,遷縣治之東。寶祐四年,攝尹趙崇商復遷石六場故址。元末毀於寇。明洪武四年,重建。三十四年,知縣李善初復遷於縣治東。正統五年,靈山築城。景泰元年,知縣羅宣改還城中千戶所之東,歲久而圮。成化六年,僉事林錦重修。嘉靖十四年,僉事王崇復遷」 於石六場。其制:《中為》:
文廟:東西為兩廡,前為儀門、為櫺星門,廟後為明
倫堂。其「啟聖」 、名宦、鄉賢三祠及教諭、訓導廨,仍在故址。
皇清康熙四年,知縣多弘安擇於西門外闢地起建。
中為廟,為東西兩廡。前為儀門,左列名宦,右列鄉賢,外為櫺星門。康熙六年,邑人勞炫建「啟聖宮」 於殿後,訓導王啟輔、董成,知縣林長存重加增飾。
養正社學 在海北書院之南。明成化七年,僉事林錦遷城內宋泰街,歲久而圮。嘉靖十七年,僉事孫世祐改建。
有造「社學 」 在林公祠後。明正德間,僉事李瑾建,歲久而圮。嘉靖間,僉事孫世祐改建,今俱廢。海北書院 明嘉靖十五年,僉事王崇以舊學地改建,今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