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七十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七十六卷目錄
瓊州府部彙考四
瓊州府關梁考
瓊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七十六卷
瓊州府部彙考四
編輯瓊州府關梁考 府志
編輯本府。〈瓊山縣附郭。〉
水街橋 在南門外。元建,水自城壕流出南湖。瑞雲橋 即城外南橋,舊名虹橋,宋建。長六十五丈,廣一丈一尺。九洞,明天順間,副使鄺彥譽增高二尺,存三洞。萬曆二十一年圮壞,郡守阮純如委經歷陳忠嗣重修,教諭韓鳴金《記》。三十三年,地震,復崩壞,鄉人募工修之。
河口橋 在城東,元建。明弘治間,知府張桓開河以便運糧。抵壕重砌,高廣一丈有餘。
青雲橋 在東門外,浚靈潭南,石建。明正德辛巳,僉事汪克章重修,並砌路以石。
洗馬橋 在縣西南二里。宋建。人多於此洗馬,因名。又名「馭仙水。」 自龍井流水達瑞雲橋。第一水橋 ,在縣西北二里下田村前,元建,俗名「湳一水」 ,出大小英都入海。
第二水橋 在縣西北三里。俗名「湳二。」 明宣德巡檢張孟升以木建。天順間,副使鄺彥譽砌石堤橋 ,在縣東南四里頓林都。宋砌。水自那梅都田澗流合博沖橋水,達大江入海。
博沖橋 在縣東南四里頓林都,宋建。水自龍潭流出,達蕃誕江,經白沙港入海。
五里橋 在縣西官道五里。明宣德四年,鄉人戴久建砌。
皇清康熙年間,商人何震淑捐資補修行人,甚便。有
記
湳茂橋 在城西北六里。明永樂間,教諭張善教建。水自濱崖流,達第一、第二水橋入海。迎恩橋 在縣北七里。明正統五年,知府程瑩砌,水出田澗入海。御史唐舟有《記》。
丁村橋 在縣西南官道五里。水自西湖龍井來,流經洗馬橋。
沙水橋 在縣西官路八里。俗名「湳桑橋。」 水自田澗流達二水橋。明正統間,知縣朱憲修築。響水橋 在縣南八里薛村前。水自西湖流出,經此達博沖橋。
和鑾橋 在豐好鄉。水接響水,達博沖。
惠龍橋 在縣東十二里東崖,舊名「玲瓏。」 知府黃顯《記》。
邁龍橋 在縣東十五里。從張吳鋪往靈山官路。學道馬逢皋捐貲重修。
博濟橋 舊名「博雅。」 明嘉靖丁巳,知縣吳時昭重修。
鍾橋 在縣東十四里上那邕都。元土人鍾姓修建。
賈舍橋 在縣東二十里太林都。元僧無我募建。水自南渡大江流出,塞港入海。
乾橋 在縣南二十里。挺村官道。
五原橋 在縣西二十里五原都官道。宋南渡,無名僧建。
那度橋 在本都縣東二十里。
復龍橋 在海口所南門外。
白沙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小林都,元建。以木水自靈山田澗流出,經碌松陂達塞港入海。杜村橋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旁有石刻,「宋淳熙間杜公立。」
波蔡橋 在縣東三十里小林都。元僧無我建。砌水自靈山田澗流經白沙橋出港入海。烈樓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本都元砌水,自上石山都田澗出烈樓港入海。
博達橋 在縣西三十里烈樓都。鄉人建。博合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萬都,元砌。水自本都田澗流出那廉橋,經鋪前港入海。
沖尾橋 在縣東五十五里。
蘇村橋 在縣東六十里。土人建。
蘇稔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蘇尋都。宋砌禿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西譚都。
石橋 在縣南六十里,宅念都。
梁老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本都宋砌,上豎闌干,水自南湖流出西潭都達江。
湳天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梁老都宋砌。那廉橋 在縣東六十里苻離都。元僧無我建。水自萬都山澗流出莊田渡,達鋪前港入海。今圮。
邁容橋 在縣東七十里那杜都。明永樂間,鄉人吳瓊達建。明萬曆三十三年,地震崩陷,設渡通往來。四十一年改官路,渡因廢。
通濟橋 在縣西南八十里蒼原都。明正統六年,知縣朱憲建。
昇雲橋 在縣東九十餘里。本邑人張子翼建,有記。
博沖渡 在縣東南八里《頓林都》,往來甚眾,即移南渡於此。
榕樹渡 在縣東五里。東行經接渡頭渡。蜆村渡 在縣東北八里。博茂。
本利渡 在縣東七里上東岸都。
麻餘渡 在縣東北八里。
頓打渡 在縣東十里大林都,今沙塞渡廢。渡頭渡 在興義。一路由榕樹渡往鋪前文昌。其渡海潮上下,原設渡船一,遞年照米石買船,雇夫撐渡,勒碑縣門。
楊村渡 在縣東十里那度都。
潭口渡 在縣東南三十里東潭都。
龍塘渡 在縣南四十里灑塘都。
麻釵渡 在本都縣南五十里。
梁陳渡 在本都縣南六十里,南達石山巡檢司,今廢。
麻蓬渡 在縣南六十里梁都。南達石山,即窯霄頭。
三合渡 在縣西南七十里射釵都。
博通渡 在縣南七十五里,東洋都達定安。海口渡 在本都縣北十里,北達徐聞。踏磊驛澄邁縣。
裡橋 在通潮門外。明嘉靖三十八年,知縣唐啟賓創造,建塔於左,後遷伏波廟右。萬曆四十一年,主簿韓朝臣重修。
外橋 在縣南一里許。久圮,僅以木架往來。稍陽大小二橋 ,設在稍陽東西水。元以木建。明嘉靖年間,知縣朱鸞重修。萬曆十七年,知縣如圭再修。今圮。
沙地橋 在縣西《沙地水》,今圮。
西峰橋 在西峰驛。初以木建,明成化庚寅,以石修之。
買榔橋 在縣南那舍都。宋陳道敘女善長用石建。
白橋 安寧都,文裔水經此。元至正間,用石建築。
王家橋 在王家都。原以石砌三門,上為石闌干,以便行人。
譚觀橋 在縣南,介於定安、譚觀之間。兩畔深田,文裔水經此。明成化間,安寧鄉黃經募工修築,疊石為路,行人甚便。
那面橋 在安寧都。明成化間,鄉老黃經用石修築。
塔橋 在封平《石矍》裡,今名「博麻橋」 ,宋時修築。博潭橋 ,在封平《石矍》裡。元用石建。兩畔砌築,以便行人。
響水橋 在富實都。明成化十年,副使塗棐平黎經此,命本縣募築。
稻豐橋 在安寧都。明嘉靖四年,文裔都《林章》賃匠鑿石建橋,以便行人。
樂道橋 在倘亦都。明萬曆四十年,李家創建,以鎮水口,往來甚便。
東橋 在倘亦都。元時,縣尹吳世孫建。
土橋 在富實都。元至正間建,道通定安。湳茂橋 在縣西一里。宋建。以石墩並二梁,道經潭才村,通東水港。
南門渡 在南門外。宋知縣崔均以石建。明景泰間,知縣余常重修。嘉靖辛亥,圮壞,知縣許應龍重修。
石矍渡 在石矍港口。東入縣治,西通臨高。明弘治七年,巡檢楊英奏編渡夫二名,再入五里許,名曰「裡渡」 ,又為鄉民捷徑。今仍之。
新安渡 在新安江,北通縣治。明弘治七年,巡檢楊英奏編渡夫一名。
北畔渡 在保義都。巡檢楊英奏編。渡夫一名「羅侯渡 。」 在曾家東隅。都鄉人私設,以便往來。坑口渡 在曾家西隅。都。
合嶺渡 在曾家東隅,都鄉民私設,今為官渡。定安縣。
見龍橋 在縣南門外
利涉橋 在縣西廂
多河橋 在縣東五十里。《縣志》作「大河橋。」 平田橋 ,今廢。
北門渡 :在北門城外。
長渦渡 在縣南十里
潭攬渡 在縣東南一里。
南拋渡 、《知佃》渡 、《挽董》渡。
南蛇渡 俱在博曲二里。
文昌縣
便民橋 在南郭外。一名「新安」 ,一名「下市。」 太平橋 ,在縣南一里。
白芒橋 在縣北八里。舊名「通津。」
藤橋 在縣西北二十里。
長岐橋 今廢,以舟渡。
潭牛橋 在縣西三十里。
丁灘橋 在縣西二十里。
五官橋 在縣西五里。有茶亭。
洽水橋 在北山都
橫山渡 在縣東三里
清渡 在縣東二十里。《縣志》作「清瀾渡。」
明教渡 在縣東三十五里。
長岐渡 在縣南六十里。
鋪前渡 在縣北一百五十里。
東溪渡 在縣北一百四十里。
松馬渡 在縣東五里
下寨渡 在縣北七十里。
蔡家渡 在縣南五十里。
《焚樓渡 》樓船,將軍焚舟處。
三嘉渡 在縣東五十里。
上田渡 在縣北七十里。
會同縣
洗馬橋 在縣北一里
關西橋 在縣西門外,知縣盧章修。
平政橋 在縣北三里永安都。
港門渡 在縣東南二十里太平都。
歐村渡 在縣東二十五里。以木建橋。
樂會縣
樂興橋 在縣南二里莫七鄉。南北通行,南北城門二橋 。知縣彭大化因鑿壕塹建之。萬泉渡 在縣北半里許。今溪塞,渡廢。
流馬渡 在縣南半里
溫泉渡 在縣南十里
麥郎渡 在縣西二里
龍塘渡 在縣西北十五里。
流隙渡 在縣東南三里。
虯潭渡 在縣東八里
南岸渡 在縣東南十里。
悶秋渡 在縣西北七里。
黃窯渡 在縣西南十三里,今抽補流馬渡。《臨高縣》。
臨江橋 在縣東一里,舊名「太平橋。」 元典史李仲真石砌。水自黎峒流出,西遶縣南,轉入東北入海。
清樂橋 在西門廢
官榮橋 在縣東十里那虞都。
潭流橋 在縣西三十五里。西塘都廢。
透灘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
討稍橋 廢
馬裊渡 在縣東四十里。
儋州
大江橋 在州北門外東廂。
小江橋 在大江橋北一里東廂。
登東橋 在東郭外。明嘉靖四十年,訓導劉宥修。
迎恩橋 在州北半里。舊以筏渡。明成化間,知州羅傑以石建橋。
新小江橋 明萬曆二十九年,吏目林五倫創修。四十二年,知州曾邦泰重修。
洗兵橋 在州東蕃洋黎村。
馬鞍橋 在州外東南,今廢。
掇魁橋 大江橋上流數丈。州守陳節合西江廢橋石建。紿事許子偉《記》。
新昌渡 在州南十里大英都。
大村渡 在州南一百八十里,抱驛都。
新英渡 在州西十里新英都。
三家渡 在州西三十里。
昌化縣
拱辰橋 在州北七里北岸都。明洪武四年知縣董俊建。以木水自神仙發源,達昌江港入海。《昌江》南渡 在縣南一里英德都。
昌江北渡 在縣北一里北岸都。
萬州
平政橋 即東山橋。元翁汝賢建。明萬曆年間,士民重修。
南渡橋 元建,後築城用石拆毀。
萬安橋 宋建,有屋三十楹,久廢。
跨虹橋 、「會星橋 」 、「周村橋。」
新橋 、仙河橋 、檳榔村橋 ,俱久廢。
《阜民》橋 鄉民吳茂砌。
多猛橋 ,官路往來。今以木建之。
田頭橋 鄉民建
普興橋 「山前石橋 。」 「嶺腳橋。」
那牌橋 。黎岐橋 。龍滾橋。
白石橋
樂平橋 庠生。平光祚捐造。
青山橋 久壞,鄉人以木修之。
憑吳橋 鄉民林大佐建。
吳村渡 在州東三十里,宣義都橫渡。
蓮塘渡 在州東北三十里。廣成都橫渡。龍滾渡 在州北七十里。黎𦫼都橫渡。踢容渡 在州西十里。
崩蔡渡 以上俱官渡
陵水縣
迎恩橋 在城北壕上,往來通衢。
朝陽橋 在城東壕上。明萬曆八年,千戶龍旒重修。
歌薰橋 在城南壕上,往來通衢。
大寨橋 在縣東北十里大寨溝上,官道往來。「土橋 」 ,在縣東北過河二里。舊設,今廢。
石賴橋 在縣西南五十里。官道往來。
大河渡 在城北郊外里許,即《舊志》博吉渡。加攝渡 在縣東北三十餘里牛嶺之北,漲涉甚險。
崖州
萬里橋 在城南,元時木建。
平地橋 在州西一里。元以木建。水自五指山經城北河支會南河入海。
鎮南橋 在州西五里保平村。
義興橋 在州東一百里三亞村,元以木建。多零橋 在州東八十里,元以木建。水自西北刀村黎山南渡入海。
劉家橋 在州東一百五里。
多銀橋 在州東一百二十里多銀鋪,元以木建。
新村橋 在州東二十餘里。新村鋪官道,以木架。
長山橋 在州東五十餘里。
下水橋 在迴峰嶺下
東龍橋 在州東一百里東龍村。明成化十年修,改官道,增木為之。
碧津橋 在城南三里新興村。
山口橋 在多銀橋東二里,木建。
瀾橋 在州西六里
貢江橋 在迴峰嶺二里。
深田橋 在州二里水南,知州陳堯恩建。廣濟橋 在州東南二里。康熙九年,知州張擢士、遊擊張德遠創建。
水南渡 在州南二百里,今廢。
藤橋渡 在州東二百一十里永寧鄉。
東山渡 在州東二百十五里永寧鄉。
保平渡 在州西四里。水自五指山流入海。報樣渡 在州西六里。
後河渡 在州城北二里。
鹿迴頭渡 :在州東一百里三亞港。
感恩縣
北港橋 在縣北十二里。
板橋 在縣南十里
抱集橋 在縣南二十五里。水自安榮都經北入海。
北富渡 在縣北五十里。舊名「北黎水。」 自黎峒流出北黎港入海。
《府志》未載關梁
編輯
《瓊山縣志》
編輯
文明橋 在南關外,即名「新橋。」 明崇禎間建,大風崩壞。
皇清左營百總馮應龍捐修。水自西洗馬橋來,經瑞。
雲橋出博沖河入海
卜壁橋 在縣西南六十里。水自南湖滄浪流出。南天橋上築大堤,渡水,灌田數十頃。
北創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往文昌鋪前官路。「接龍橋 」 ,在縣北街城壕一里。康熙甲子年,郡
守佟湘年捐貲砌,至丙寅年,颶風大水,復崩圮。
《澄邁縣志》
編輯
南門橋 在南門外。宋乾道九年,知縣崔均以石建。明景泰間,知縣余常重修。
那油橋 在縣東九曲水。明季鄉人建,砌博羅渡 ,在曾家西都。鄉民私設,以便往來。
《定安縣志》
編輯
博通渡 離城五里
居畔渡 在博曲二里
石壁渡 在南雷二里
《文昌縣志》
編輯
西山廖家橋 ,貢士廖毓芳建,吳丞有詩。
《會同縣志》
編輯
西宛橋 在縣北。明萬曆、天啟間建。築功將竣,大水衝壞。
禮曹橋 在永安都禮曹村。樂會人往府,多經此。明崇禎間,樂邑貢生王暹捐貲砌造。
《樂會縣志》
編輯
東門田堤橋 明崇禎元年,知縣謝三徵砌石為堤,以備秋溢,行人稱便。
悶秋橋 在縣西北六里上大鄉悶秋溝口。水漲,人馬不通,始架木橋。明崇禎間,貢生王暹、舉人王啟祚捐資砌石,近為水沖決。
皇清康熙五年冬,知縣林子蘭、典史章鼎新各捐資。
同祚男王佳先「修復。」
南掘橋 在縣北二十里許。遇水溢,行人苦之。有鄉紳王夢熊捐資架石以通往來,尋廢。康熙五年,知縣林子蘭率民修之。
黃強梁 在縣東八里中珠鄉。遇水漲難通。舊無橋。康熙五年,知縣林子蘭捐資創建,行者稱便。
得環橋 在縣東十里。海潮通漲,舊設屢修屢壞。康熙三年,知縣林子蘭復捐資修整。
歐公橋 在縣西南四里。久廢。康熙三年,知縣林子蘭重修。
上寨渡 在縣西北十五里。
黃錦渡 在縣西北六十里。
西岸渡 在縣西六十里。
邊灘渡 在縣八十里。俱久廢。
《臨高縣志》
編輯
博頓渡 在縣西四十里。《那綿都》水自歸姜郎倫,會潮入海。
《萬州志》
編輯
東關 曰「萬東鎖鑰」 ,在東門外迎恩街口,久廢。西關 曰「萬西鎖鑰」 ,在西門外演勝街口。竺鳳翔建,久廢。
艾索橋 元知軍楊漢傑建,久圮。
白芒渡 在州南富仁都。
保定渡 在州南懷德都。
大芒渡 在州南福澤都。
烏魚腸渡 在州東南,臨濤都,俱民渡。
《崖州志》
編輯
藤橋 在州東二百里
瓊州府公署考 府志
編輯本府
瓊州府治 在舊海南衛西,即元海北南道分司故址。自唐貞觀間,析崖州之地置瓊州,此州治所由始也。宋改為安撫司。元以為元帥府,而遷安撫司於其東。明洪武間,於舊元帥府開設州治。三年,陞州為府,以舊元帥府為海南道分司,而遷州治於安撫司之舊址。成化二十三年,知府張英始遷於此。弘治六年,知府張宣繼修。正德六年,知府王子成添建官舍。十年,通判李禎祥拓地治,增吏舍。嘉靖四十五年,府堂傾圮。隆慶二年,知府史朝宜重建。中為堂五楹,後堂如之。堂後有樓,堂右為清軍廳,左為燕思堂,左前為經歷司,右為照磨所,廣盈架閣二庫。堂上左右兩序列房甬道,立《戒石銘》。前為儀門,左為土地祠,即靈官廟。右為虛受堂,即迎賓館。督糧、理刑二廳 在儀門外左右。大門外為榜房。明萬曆二十九年,添設撫黎廳於正堂左,復裁革。萬曆以前,督捕、理刑俱從大門出。督捕自謝秉選,理刑自張材,各建署門,徑抵外衙,始更前制。
皇清裁撫黎通判,歸併海防同知,以判衙為同知。公。
館。理刑經裁公署猶在照磨所,久經裁革,移經歷司署於昭磨所。其舊經歷署圮康熙十一年,瓊州府後衙川堂及儀門因風全毀,大堂及六房半傾。知府牛天宿捐修後衙,其川堂、大堂及儀門次第修建。「海防」 公署同時毀壞。同知劉永
清重修
海南提學道 原在府治之左。元立海北南道,分司於今府治。元末,改為元帥府。明洪武二年,改為州治。三年,陞州為府,移府治於東,即今海北南道舊址,以府治為海南道署。成化二十三年,復移道於東,即前海南道署,仍以海南道署為府治,即今府治。
皇清因舊址頹圮,改置前參將府,為分巡提學道公
館,康熙十一年風雨大作,衙宇多半傾圯,分巡學道王廷伊重修。
前察院分司 。明萬曆己卯,知府唐可封買民居地拓建。
皇清順治九年,總兵高《進庫》改為總府。康熙四年,總
兵黃應傑拓後基地,創建後衙並兩廊。康熙十一年,風雨崩壞,總兵佟國卿重修。
雷瓊道 在瓊山後,原明參將府治。舊學道署圮壞,因以為治。巡學道馬逢皋、王廷伊重修「道衙門」 、官廳 ,原明季「浙、紹會館」 三門。
皇清康熙十六年,知縣茹鉉詳請捐修。
總府公署 在瓊山後,原明察院分司署。
皇清康熙四年,總兵黃應傑拓復基地,創建。
軍糧衙 :康熙二十四年,建抬門官廳、照牆。趙夢龍復增葺後房、廚房。
《鄉約》所 ,在城南直街。康熙二十五年,副使程、郡守佟湘年創建。
瓊山縣治 在府城內。府治西南隅。唐始立在郡城外西隅。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復瓊州而縣革。三年,復置官全設,時會拓地,知縣李思迪遷建於西南隅。十一年,復展西城,侵縣治。二十八年,主簿李子強建議徙瓊臺驛於城外西北隅,以便使客往來,始用驛基為今治。廳堂庫禁制皆永樂九年,知縣歐陽旭申請修建。天順四年燬於土寇。六年,知縣陳通復創。成化三年,知縣梁昕建完,及買門外「軍營廢址,增建坊亭。」 弘治九年,知縣曾珽重修,建堂、衙舍、衙門等廨。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林應釆重修,中為正堂,東西為庫,左右為縣丞、主簿衙,兩廊為六房儀門內為捕廳,外則右禁獄,左神堂。萬曆三十三年,地震傾圮,知縣龍時雨重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風雨大作,衙宇崩壞。知縣劉源清
重修
捕衙 :在道官廳。後房三間,側房二間。康熙十六年,捕官朱《渭傳》奉憲督修而居焉。
水會所撫黎廳 明萬曆三十年,按察司林如楚建,設禦黎,已經久廢,官併海防。
司獄司 在府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於府後左。正統間,遷於前。天順間,復遷於左。成化丙申,復建於前。正德十三年,太守謝廷瑞鑿井於大門內,名曰「生泉」 ,囚繫便之。
皇清司署,仍因其舊。
稅課司 ,在府治西北隅。明洪武三年,設大使一員,隨設隨革。
廣豐倉 在舊海南道署左。明洪武三年建於舊海南道前。正統三年建於稅課司前。弘治間始遷今治。州縣秋糧及屯糧,俱貯於此。凡府、衛、瓊山官吏旗軍俸糧及各項公費,俱此支給。原設倉大使一員,副使一員,後革「副使。」
皇清康熙十一年,颶風圮壞倉厫。今在修補。
府預備倉 在城西北隅。明成化三年設,在府東街北,貯勸借義米。八年,副使凃棐增修廣儲,以貯公罰備荒之榖,以廣賑濟。今廢。
預備倉 五一在南橋,一在蒼驛,一在大攝,在蒼原。「明正統四年建,以貯公罰之穀;一在縣大門之西,成化間知縣梁昕增設,今俱廢。」 四門義倉 明萬曆間巡按劉會建,今廢。陰陽學 在兵備府前,今廢。
醫學 在府治前,今廢。
僧綱司 在天寧寺中
道紀司 ,在三清觀中。
海口公館 明成化間創建,為部使者渡海駐節之所。久廢。
河泊所 在縣北十裏海口浦城南,今廢。養濟院 在城東關內,廣豐倉左。
漏澤園 在城北教場西。明成化間,瓊山知縣周宣買民地建。
外州縣
澄邁縣治 去郡西六十里。隋立。唐、宋、元因之。元末寇毀。明洪武二年,知縣劉時敏仍於舊址創建。成化元年,火於海寇。二十一年,知縣韋裘鼎續修,僉憲李珊記。萬曆三十三年,地震,各廨崩塌。四十一年,知縣曾拱璧次第修之。明末圮。
頹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吳𦒎重建大堂、吏舍、儀門。
縣丞宅 舊在幕廳東,後改於正廳西。明萬曆十九年,縣丞陳來旬遷於廳東。三十五年,縣丞凌交復遷於西。舊址明末圮頹。
主簿宅 在縣丞西。明崇禎間官裁,宅毀。典史署 明置於縣治左。崇禎年間建,典史孫起鳳捐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委署典史張載重建。康熙四年,火。
燬寄居民房
海南道分司 在儒學東。明洪武三年,知縣劉時敏建於縣東,為分司。三十六年,改為道。成化十年,周泰始遷此。二十年,知縣韋裘。正德間,知縣盧暉、李茂繼修,加築四圍垣牆,計深二十丈,廣十五丈。嘉靖丙午,知縣秦志道增廣後地一丈。萬曆十年,知縣俞效龍重修。
公館 在迎恩門內通潮驛舊址,舊作「布政分司。」 明正統五年,知縣盧暉置為公館。七年,知縣李茂措運海石,築周圍垣牆。嘉靖八年,主簿車鴻重修後圮。萬曆二十八年,奉文發賣官地,僅存其半,已經久廢。
森山市巡司 在縣西六十里那托都。舊有那拖浦巡司,元時設。因兔穎、銅鼓二司廢革,獨存之以鎮海。明洪武間,巡檢黃貞創建公廨。成化六年,巡檢管福重修。至萬曆二十年那拖廢,始徙司於此。巡檢藍獻猷興建,劉員重修基址,買瓊山丘家地。正廳、後堂、耳房、靈官祠,俱藍獻猷建。真武堂、關王廟、天妃廟,俱劉員建,今弓兵裁革,廳祠俱廢。官雖存,署實圮。
河泊所 ,在縣北五里。坊郭都廢。
陰陽學 在縣治前,廢。
醫學 在縣治前廢
存留倉 舊附縣治西,廢。
養濟院 舊在縣內,久廢。
定安縣治 去府城南八十里。元至正辛卯,立於南資都。天曆二年,陞為南建州,遷瓊牙鄉。明洪武二年,復改為定安縣,知縣吳至善移創。四年,知縣吳定實拓基重修。宣德元年燬於賊。二年,知縣白尚德重建。成化間,知縣句永昇、傅霖繼修,日久圮壞。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楊天授修建重新。
陰陽學 在縣南之西街,久廢。
醫學 在陰陽學,後久廢。
存留倉 附縣治東。明洪武初,知縣吳至善建。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楊天授重修。
海南道分司 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年,知縣吳至善建,今圮。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今圮。
養濟院 在縣治北,《久圮》。
文昌縣治 去府城東一百六十里。漢縣,名「紫貝。」 隋名「武德。」 至唐武德五年,名「平昌」 ,始建何恭都。貞觀初,改今名。宋因之。元至順間,遷北山都,即今治。明洪武二年,知縣周觀創修。永樂九年,知縣易信改遷東向。正統間,知縣徐洵、成化間,知縣田容、宋經、翁暉繼修。弘治二年,知縣鄭宏重建後堂。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謝時濟重建正廳。隆慶六年,倭寇燒燬,縣丞金錢重建。嘉靖四十一年,知縣唐應鯨重修。天啟辛酉,汪全聲增建澄思堂。
皇清初,公廨悉圮,知縣鄧生柏鼎新之。康熙七年知。
縣沈彲完葺典史衙 在儀門左。
陰陽學 在縣治南,今廢。
醫學 在縣治東,今廢。
預備倉 二一在縣東南,一在縣北,今廢。陳村樂會場 在縣南五十里邁陳都,明洪武二十五年竈老苻紹志創。海南道分司 在縣城北門外。明洪武三年知縣周觀立。海南分司在縣北門內。二十六年改為道。成化十年知縣宋經,弘治間知縣鄭宏、龔璋繼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胡一用始遷於此。養濟院 在縣北門外,久廢。
會同縣治 ,去府城東南二百九十里。元至元二十八年,割樂會縣地為縣治,始立於平定鄉梁握村。皇慶間,徙端趙都為今治。明洪武二年,知縣李時中開設。三年,署縣事樂會縣縣丞李霖鼎建。諸制略備。永樂癸巳,典史何以信、戊戌知縣汪璧明繼修。宣德元年,火於寇,知縣苻誠重建。成化七年知縣陳釗、弘治十二年知縣陳策繼修。嘉靖年間知縣劉源、曾廷梅、林恕、陳儒繼修。崇禎間知縣金之瀾、許之曾重修。十六年
知縣王廷遴捐修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曹之秀修建堂前捲篷及後。
衙
巡捕廳 在縣治西
陰陽學 ,在縣治西,久廢。
醫學 在縣治西,久廢。
存留倉 在縣治左,今廢。
海南道分司 在縣治西。
預備倉 在縣治東,今廢。
養濟院 在縣治左,今廢。
「漏澤園 去縣半里許,係官地,諸民雜葬。」 樂會縣治 ,去府城東南三百五十里。唐顯慶五年,立於今會同縣泗村都。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四年,徙太平鄉之調懶村,三十一年,徙萬泉渡北。後因王文河之變,徙南渡,即今治。明洪武二年知縣王思恭建。十一年知縣王養正,正統四年知縣莫卿,弘治十四年知縣楊球繼修。嘉靖三十四年,知縣曾彭復修。四十五年知縣鄭雲鵬重建。崇禎七年知縣樓謙光設處工費,重修川堂、捲篷、儀門、大門、吏舍一新。
典史廳 在縣堂西。明天啟間,頹廢。
陰陽學 ,在縣治西南,久廢。
存留倉 在縣治北,久廢。
預備倉 在縣治北,久廢。
社倉 明崇禎十二年建,置義田。今田米俱報荒。
永義倉 明崇禎十年建,久廢。
海南道分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知縣王思恭建。二十六年,改為道。正統二年,知縣莫卿、嘉靖二十二年翁桂繼修。隆慶五年,訓導李相重建。明季圮廢。
皇清順治十一年,易為「城守公署。」順治十六年副使
張彥珩「改復按察司分司。」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明正統五年,知縣莫卿建,久廢。
養濟院 在縣治西半里,久廢。
臨高縣治 ,去郡西一百八十里。唐武德間,立於東塘都那在村,為臨機縣。開元初,更名。宋遷於英丘都,尋徙莫村,即今治。元大德中,達魯花赤里漠、縣尹林儒修《洗雷記》。元末燬於寇。明洪武二年,知縣王續鼎創。永樂三年,知縣朱原律、縣丞陸彥升重搆廳堂、六房、倉庫、官廨、吏舍、儀門、鼓樓諸制,楊升「記。」 宣德三年,知縣魏達增新,馬琅記。成化、弘治間,知縣甘素、鄭鍾復加修葺。正德己巳,知縣梁高重修正堂。嘉靖己亥,黃必大又建大門鼓樓。丙午,知縣湯陸臣增正堂簷廊,重建東西幕廳,今改西幕廳為積穀倉。萬曆九年,主簿王機遷照牆於街下,縣治始備。崇禎甲申,燬於土寇。
皇清順治乙未,署縣陳蕃始搆堂於舊址。十八年,知。
縣蔡嘉禎重建廳堂、後衙、儀門及義倉。康熙九年,知縣陳垂重修廳堂,創建後衙一座。
海南道分司 在縣東儒學之左。明洪武三年,知縣王續鼎建為分司。二十六年,改為道。成化七年,甘素重修。萬曆十三年,知縣陳節增建正廳簷廊。今圮。
分司署 :順治十三年,署縣陳蕃以前縣胡宗瑜《通明祠》改為分司。十八年,知縣蔡嘉禎重修。康熙十年,知縣陳垂重修。十一年閏七月二十三日,颶風撼傷,又復修葺。
公館 在縣治東,舊布政分司。明正統五年,知縣李信建,久廢。
皇清順治十三年,署縣陳蕃以前縣「胡宗瑜書院」為
分司。順治十八年,知縣蔡嘉禎重修,日久傾頹。康熙十年,知縣陳垂「修葺。」
博鋪司巡檢司 ,在縣北三十里。英丘都田牌巡檢司 ,在縣南二十里。明萬曆十四年,遷於橫岡,久裁廢。
河泊所 在縣治西五十里那綿都。久廢。存留倉 附縣治東,今廢。
預備倉 二,一在縣門,一在縣西,明成化八年,知縣甘素創,今廢,存堂西一倉。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之東南,今廢。
道會司 在縣西二百步。明洪武乙丑設,久廢。養濟院 舊在城隍廟,久廢。
義塚 在縣北二里,土名「墩黎。」 訓導陸高古捐置。
儋州治 去府城西南三百七十里。歷代州軍名稱不一。《漢志》:「南高麻都湳灘浦,後遷徙高坡之後。唐立於城東。」 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知州
田章仍舊址開建。二十年,知州王彥銘重建,規制俱全,年久圮毀。後知州羅傑、陳袞、毛鵷、蕭弘魯、潘時宜、吳泮、陳儦、潘楠、魯邦泰相繼繕修。
皇清順治十四年,署州事何操敬修「協恭堂。」康熙六
年知州滕元鼎捐修
州同衙 在州治東五十步,前後各三間,兩廊全。明知州羅傑建。正德間,州同陳鍊重修。州判衙 在州治西,前後二座。明知州羅傑建。弘治十年,本州監生王崇奏革。州判久廢。吏目衙 先在州同宅東,後廢,暫寓城東分司。明隆慶間,知州王克家創建。
海南道分司 在州治西。明洪武三年建於城東垣下。成化壬辰,副使《凃棐》遷此。今改為駐防遊擊公署,移駐節行臺於城隍廟右。
布政分司 在州治東。明正統五年創建。成化十一年,知州羅傑重修,年久崩塌,改創「三賢祠。」 鎮南巡檢司 在州西南四十里。抱驛都田頭驛右。知縣葉世華建,知州羅傑重建。
安海巡檢司 在州西南八十里,抱驛都大村驛左。知縣葉世華建,知州羅傑重建。
迎恩館 在州北三里
河泊所 在州西十五里新英都,今廢。
博頓蘭馨場 在州東五里大英都,久廢。大豐倉 ,在州治東。明洪武三年,立為軍儲倉。正統三年,併為本倉。凡州所官吏旗軍俸糧,俱此支給。
預備倉 二一在州治西南,一在州治西北,廢陰陽學 在州治東分司旁,久廢。
醫學 在州治西,久廢。
《鄉約》所 以舊明倫堂改建。
養濟院 先在布政分司之後,明知州羅傑建,後廢。嘉靖間立於演武亭後,基址見存。
昌化縣治 去州城南二百九十里,千戶所城內之西。隋置於昌江州。唐、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知縣董俊創,仍舊址。正統八年,知縣周振始遷今治,重建諸制一新。正德三年,知縣殷鐸修葺。十二年,知縣藍敏建川堂、中堂。嘉靖間,知縣彭希顏、竺鳳翔重建。萬曆十九年,知縣張繼曾修葺。崇禎四年,知縣張三光重修。
皇清順治十二年,署縣姚汸建川堂三間於後堂之。
右。十四年,署縣陸觀光建寢室於後堂,又於大堂之外左右造耳房八間,以便吏書棲役。康熙五年,知縣嚴於屏建川堂一座,修飾左右及儀門。十一年,颶風之後,崩塌幾盡;知縣高曰旦建大堂臺基一座。
典史衙 「在正堂左。」
分司 在南門內正街
海南道分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知縣董俊建於舊縣左。正統八年,知縣周振隨縣遷此,規制完備。
布政司 在縣治西,久廢。
廣儲倉 在縣治北。先建於縣治東,次移於縣後,今廢。
預備倉 :在赤坎村。久廢。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在縣治西
萬州治 在府城東南四百七十里。唐龍朔二年,置萬安州,在萬安縣通化都。開元九年,移治陵水。熙寧間,廢州為軍,移博遼。大觀間,為陵水縣,復移軍於後廊村,即今治。元泰定甲子,知軍楊漢傑拓址增修。辛未,寇燬之。知軍楊觀再建,復燬於寇。明洪武二年,改為萬州。四年,同知烏肅重修。二十一年,知州周孟冬鼎建。成化十一年以後,知州梁桓、趙引宗、韋邦相隨修隨壞。隆慶四年,知州竺鳳翔重修。萬曆二年,知州李中孚重建增修,年久頹壞。崇禎十年,知州張璀買屋重建。明末圮壞。
皇清康熙三年,知州朱鼎鉉重建,規制完備。
吏目廨 舊廨在大門內,久圮。今遷於州治東。公館 在譙樓東,久圮。
陰陽學 在州東半里東北廂,今廢。
醫學 在州治東,今廢。
僧正司 附城西一里天寧寺中,久革。
道正司 附城東一里。在三清觀中,久革。廣積倉 在州治北。明洪武四年大使梁世傑建,成化、弘治間知州譚章、李恭繼修。歲貯秋糧,以給官吏旗軍。設官大使、副使二員,後革副使。預備倉 三,一在城內西南,一在新安都,一在廣城都,俱明成化八年知州梁桓建,久廢。新安場 在萬州南四十里新安都,明洪武二十三年建。成化八年,大使羅潤重修。
河泊所 在州東北十里通化都。明洪武十六年建,久廢。
海南道分司 在州治東。明洪武三年,同知烏肅建為「海南分司。」 二十六年,改為道。成化九年,知州梁桓增修。弘治間,知州李恭重建。
布政分司 在州治東。明正統五年建。成化十年,知州梁桓重修,今廢。
萬南守禦千戶所 舊坐州治,西向南,深三十丈,廣二十丈。有正堂、川堂、後堂各三間,廊房三間,耳房二間,廊東西吏舍各三間。明洪武七年二月,移於衛後。千戶劉才、領軍千名,在本州守禦創建,名為「衛署。」 三年,指揮桑昭奏改名「所署。」 永樂十七年,千戶祝俊重修,尋圮。千戶祝琪繼修,又圮今州西衛所舊署。
皇清初年,改為分防遊擊衙門所署,在州治後街西。
北
南豐倉 在州治北。明崇禎十四年,知州曾光祖買民屋地創建。
養濟院 在天妃廟側,圮。
陵水縣治 在州南九十里南山千戶所城內。唐始立於陵水峒博吉里村。宋因之。元初遷南山頭。皇慶間,遷龍頭樹海邊,又遷港門。明洪武二年,沿址開建,官全設。三年,署縣事萬寧縣丞湯良弼創建。二年裁,革縣丞、主簿。正統五年,知府程瑩以治燬於海寇,奏遷南山千戶所城外東隅。成化二年,副史唐彬又遷城中之北,南向。弘治十二年,知縣王文淵重修,未備。嘉靖二十四年燬於火,知縣莫汝俊遷於海南道,即今治。知縣潘槐重修。隆慶二年,知縣譚汝讓重修。萬曆十五年,知縣林恆重修。
皇清康熙三年重修,房料尚缺。康熙十一年,知縣高
首標重建
陰陽學 明洪武十七年開,設於舊縣北,今廢。醫學 在舊縣西,今廢。
南豐倉 在縣治西。自明正統五年遷於南山千戶所城,遂併軍儲倉歸本倉以貯,歲撥民屯田糧,支給官吏旗軍公用。設倉大使一員,今裁。預備倉 在縣治南。明成化八年,知縣蔣鑑立。今廢,移縣衙內。
海南道分司 在縣治南。明洪武初,為海南分司。二十六年,改為道。成化十一年重建。
崖州治 ,去府城南一千一百一十里。唐改隋臨振郡為振州,治寧遠縣。元因之。天曆二年,知軍杜亮、元統元年,判官李泌繼修。明洪武二年,判官金德仍舊址開建,官全設。永樂九年,知州徐子玉重建。正統二年,知州蔣豪重修。八年,例革同知。景泰七年,知州王鐸拓基重建。成化九年,知州徐琦、十四年,判官賴宣繼修。正德二年,知州何岡再修儀門大門。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州梅欽重修川堂,東西吏廨。康
熙八年,知州張擢士重修後堂及儀門大門。翹材館 在儀門東。明崇禎庚辰,知州瞿罕建。癸未年,知州丁家進重修。
陰陽學 ,「在州治東」 ,久廢。
醫學 在州治東,久廢。
軍儲會 在州治東,歲貯秋糧,給官吏、旗軍各項公用。設倉大使、副使各一員,近裁。
預備倉 二,一在三亞,一在樂羅,俱明成化八年知州徐琦建,今廢。
臨川場 去州一百里,在臨川村,明洪武二十五年創建。
河泊所 去州五里。明洪武十七年,典史金右安建。
海南道分司 在州治西。明洪武三年,判官金德創為海南分司。二十六年,改為道。天順間,知州王鐸、成化間,知州徐琦繼修。
布政分司 在州治西,舊《寧遠縣》舊址。明正統五年,知州歐進創建,今廢。
感恩縣治 去州城西北三百二十里。自隋立於中和鄉,唐、宋、元迄明初,省屬雖殊,而基址不易。洪武二年,知縣黃忠信創建。十六年,縣丞楊幹重修。二十一年,裁革縣丞、主簿。弘治辛酉,殘於賊。正德十一年,知縣龐麟重建。
陰陽學 ,在縣治北,久廢。
醫學 在縣治南,久廢。
存留倉 在縣治東。明成化八年知縣莫宣建。海南道分司 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知縣黃忠信建。成化十年知縣莫宣重建,久廢。。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