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99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九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九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九十九卷目錄

 桂林府部彙考一

  桂林府建置沿革考

  桂林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桂林府星野考

  桂林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九十九卷

桂林府部彙考一

編輯

桂林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禹貢》荊州之域。古百粵地。本秦郡北疆。漢元鼎六年,分屬零陵郡,隸荊州。東漢為始安侯國。三國吳黃武五年,割零陵之始安縣陞為郡,隸荊州。晉屬黃州。宋武帝復為零陵郡,屬湘州,尋改為始建國。南齊為始安郡。梁置桂州於蒼梧、鬱林之境,無定所,大定六年,始移於今治。隋大業初,廢州復為始安郡。唐武德中,復為桂州。天寶初又復為始安郡。至德間改郡曰建陵。乾元初復為桂州。光化間陞靜江節度。五代時屬南漢。宋仍為州,紹興間陞靜江府。元改靜江路。明為桂林府。

皇清因之。

臨桂縣:附郭。

本漢零陵郡始安縣地。晉屬始安郡。唐析置福祿縣,貞觀初省入,更名臨桂。宋以慕化縣省入。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七十五里。

興安縣

本漢始安縣地。唐武德中,置臨源縣。大曆中,土將搆逆,邑人守義不從,遂改全義縣。晉以縣置湘州。宋初州廢。太平興國初,改曰興安縣。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靈川縣

本始安縣地。唐龍朔初,析置靈川縣。宋、元、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八里。

陽朔縣

本始安縣地。隋析置陽朔縣,屬桂州,因「陽朔山」 為名。唐初析置歸義縣,貞觀初省入。宋、元、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里。

永寧州

本始安縣地。唐析置純化縣。永貞初,改慕化縣。乾寧初,又析慕化置古田縣,屬始安郡。宋屬融州,後屬靜江府。明初,復為古田縣。嘉靖末,猺獞越城刦藩帑,中丞殷正茂討平之,奏陞永寧州。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永福縣

本始安縣地。唐初析置永福縣,因鄉為名,屬桂州。元仍舊。明正統間,省理定入焉,隸桂林府。

皇清因之,編戶十里。

義寧縣

本唐臨川地。五代晉時,置義寧巡檢,後陞為縣。宋開寶中省,尋復置。元、明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十三里。

全州

秦屬長沙郡。漢為零陵郡之洮陽、零陵二縣地。三國屬吳。隋改湘源縣,隸永州。五代晉時,改為清湘縣,置全州。宋隸荊州路。元改置全州路。明洪武時,改路為府。九年,改為州,省清湘縣入焉,隸湖廣永州府。二十八年,改屬桂林府。

皇清因之,編戶八十四里。

灌陽縣

在州南九十里。本漢零陵地。吳析置灌陽縣,因灌水為名。隋省入湘源縣。大業末,蕭銑復置,隸全州。唐初省,後復置,屬永州。五代時,屬全州,宋、元、明俱仍舊。

皇清因之,編戶八里。

桂林府疆域考        府志

編輯

桂林府疆域圖

桂林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湖廣永州府道州界,六百里。

西至潯州府平南縣界三百五十里。

南至柳州府洛容縣界二百六十里。

北至湖廣寶慶府武岡州界三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四百六十里

臨桂縣:附郭。

東至恭城縣界,七十里。

西至永寧州界八十里

南至陽朔縣界六十里

北至靈川縣界十里

興安縣

在府城北一百三十里

靈川縣

東三十里至桃子隘,為臨桂界。

西七十里至於「羅嶺。」

南:四十五里至「界牌」 ,為臨桂縣界。

北二十五里至「小溶江。」

東南五十里至「腳下村。」

西南八十里至麻陂橋,為義寧縣界。

東北一百里至「海陽山」 ,為興安縣界。

西北八十里至「赤朱嶺」 ,為興安縣界。

陽朔縣

東至恭城一百里

南至荔浦縣七十里

西至永福縣,一百二十里。

北至臨桂縣,一百四十里。

東南界平樂之石腳,五十里。

西南界荔浦之月山驛四十里。

東北界恭城之沙子鋪,七十里。

西北界臨桂之羊角堡七十里。

自古祚驛至府東江驛一百四十里,至

京師會同館七千六百里有奇。

東西二百二十里。南北二百一十里。

永寧州

東北至永福縣,一百二十里。

南至柳州府雒容縣界二百一十七里。

西至柳州府融縣界一百里。

北至桂林府臨桂縣界七十里。

西北至義寧縣,一百三十里。

自州至

京師七千六百二里

州境延袤五百五十七里。東西相距二百七十里,南北相距二百八十七里。

永福縣

東至陽朔縣界木馬隘,六十里。

南至修仁、荔浦二縣界黃腰隘,二百里。

西至永寧州界本縣海灣堡大山界,二十里,北至臨桂縣界崩山請幫助識別此字。二十里。東南至修仁縣界本縣「板塘四頂山」,三十里。西南至雒容縣界舊街堡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永寧州總甫隘十七里。

東北至臨桂縣西鄉江北河為界,四十里。自縣至

京師七千五百六十二里。

東西延八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義寧縣

東至臨桂縣西鄉界,一百里。

南至臨桂縣兩江界,三十里。

西至湖廣武岡州界,五十里。

北至武岡州界,一百七十餘里。

東南到廣西城八十里

東北到靈川縣治一百二十里。

西南到永福縣,一百五十里。

西北到湖廣通道縣,三百里。

自縣至

京師七千九百二十里

縣治延袤三百餘里,東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二百里。

全州

東至湖廣道州安道鋪界,五十五里。

南至灌陽縣會仙橋小江界,六十里。

西至本府興安縣「光梅鋪」 界八十里。

北至湖廣東安縣凈界鋪飛山界,八十里。東南至平樂府賀縣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至本府界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湖廣永州府零陵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湖廣東安縣界九十里。

自州至

京師七千五百六十里

東西相距一百五十里,南北相距一百二十里,廣袤八百二十五里。

灌陽縣

東至湖廣永州府零陵縣粟槁坑界,一百八十里。

西至桂林府興安縣鹽洞界,五十里。

南至湖廣永明縣三峰嶺界,五十里。

北至全州清湘深浦洞界,五十里。

東南到道州,一百四十里。

西南到平樂府恭城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永州府零陵縣一百四十里。

西北至桂林府興安縣界一百五十里。

自縣至

京師七千二百七十二里。

東西相距一百里,南北相距一百三十里,廣袤七百三十五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臨桂縣附郭。

唐白居易《行嚴謨知桂林制》:「東控海嶺,右扼蠻荒。」

蕭昕《送刺史序》:「居五嶺之表,控西越之郊。」 《吳武陵記》:「東制邕容、交、廣之衝,南扼賓蠻、嚴、象之隘。」

《李義山》「文水環湘桂山類蓬瀛。」

《桂林志》:「桂嶺摩天,灕波經地。」

《宋唐弼記》:「五管之地,桂為大,被山帶江,控制數千里。」

李彥弼《記》:「桂為西南會府,所以為襟蠻帶海用兵遣將之區。」

楊萬里《全州記》:「衡湘以僻左自遠於中州,而亦以山水重天下。」

桂林帶江襟山,控制蠻荒千里,蓋西南一都會也。湘與灕互流,橫奔逆折,勢難飛渡,則平樂其門戶,雲陸則陽朔為東南沖,而金寶頂之村猺獞最叢,永福捍其西南四隘,雲聯薄於修荔,又一要害也。義寧、靈川、興安、全灌為西北屏藩。而義寧之六隘、靈川之七都,灌陽之《谷源》、興安、全州之澗,時相侵噬,蓋彼之勾引為害非一日矣。所幸古田蕩平,漸歸撫化,間或彝性自起仇殺,然窺伺之心未萌。惟是偷人不無潛發,而營衛堡隘之設固不可疏也。今計兵之在郡者七千八百有奇,在諸屬者六千八百有奇。兵眾餉煩,典藏者能無匱乎?嘗考舊所編派於民與民所以自為計者,而未始不深為疆圉慮也。夫山多則地磽,民拙則策短,偷安而坐食,則生不眾而為不疾,是以其郡恆貧。重以田不自耕而招佃於猺獞,是藉寇糧也。習則招主為猺獞摹畫,轉啗吾民,是資盜謀也。又習則彼不以我為主而反乘之,視招主若杌上肉,是始以為利而終以為禍也。郡貧矣,而民又自為尾閭以自匱,兵食其何以資?無論桂林,凡粵郡皆然。《易》稱「豶豕之牙」 ,《詩》營「桑土之戶」 ,招主罔禁而為豕,以礪牙引寇而內之戶,欲民寧處,弗可得已。

興安縣

《通志府縣志》
俱闕

編輯

靈川縣

按《縣志》,「靈川東傍九嶷,北連衡嶽,行數百里至障山堯嶺,為邑東北之鎮。望筆峽東橫,與香爐並峙,師山、象壁則皆重列於左,垂蓋榜崖,梁冠金瓶、舜山盤嶺則皆重列於右。」 銀江東遶,靈水西環,山川並麗,土野沃饒,古夷獠所不居,蓋五嶺之通津,桂林之善地也。

陽朔縣

按《縣志》,陽朔山環列翠水,激噴珠,三汲浪澎湃於前,獨秀峰拱侍於側。龍頭、天鵝嶂其北,天馬、壽陽屏其南。東通象、邕、交、廣之衡,西達湘、灕、荊楚之道。拂雲削玉,隱豹潛龍,為桂南之勝觀者也。

永寧州

按《州志》:「永寧岡巒綿亙,青翠插天,遶廓溪流,澄瑩鏡地。北則寶蓋山,圓凈突兀,安峙如屏。南則筆架山,三台筍布,拱映前案。東有文峰,崔嵬秀拔,縹緲入雲。西有念崖,靜正端重,壁立萬仞。黃源巨浸,百折而迤逶於東城。白馬清泉,由西而迴抱於北廓。而又銀屏山、翠眉峰高聳東北為捍蔽。而又有三門隘、都狼嶺,前」 後重復關鎖,為之籓籬。諸如鳳凰天柱、虎踞壽巖、奇峰、天馬、繡谷,紆迴周匝,宛若天排。其從入之路,皆羊腸鳥道。至州始闢坦地寬岠,蓋天造地設,隱然一金城湯池也。其形勝如此。

永福縣

按《縣志》,永福為省會之要路,據宜邑之上游,與義寧為唇齒,當古田之門戶。古田,永寧之舊縣也。

義寧縣

按《縣志》:「義寧四面皆山,西北嶒巒高聳,森羅起伏之狀,若鳳翔、若虎抱、若翠屏、若疊璧,環向回互,聯亙不絕。且有義江、石濠、山末、塔背諸水,繞帶邑城,清漣洞澈,亦天造金湯也。特猺獞居鄰邊隘,七都蠻賊出沒,無歲無之,要必有形勝之主也。」

全州

按《州志》,「境控湖湘之上游,當桂林之要衝。南則三江為帶,三華為屏,北負柳、湘,黃華乃其左襟,興靈為之右戶。東南諸峰,秀麗奇偉,湘、灌二水,合流其下。江山猿鳥之姿,雲泉竹樹之美,為江南諸郡甲。」

灌陽縣

按《縣志》:縣際湘源而瞰嶺,右控平樂而距零陵,灌水西繞而帶縈,三峰對峙而鼎立。濂溪、周子波瀾所及之地。山峭削如簪,水縈紆似帶,群峰森列,參錯秀整,洪濤沃日,澄瀾際天,風水與潭之湘鄉往往相類。環灌皆山,山高幾千萬疊,水遙幾千萬里,水抱山根,石壁千仞,江流澄涯,有石穹然,山水清奇,甲於旁邑。多山幹異派,分層見疊出。

桂林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廣西為楚、粵裔土,故分野有荊、揚之殊。攷諸往牒,其說蓋紛如也。惟宋蔡戡之論東界北接吳者屬揚,為星紀、牛、女之分;西界北抵楚者屬荊,為鶉尾、翼、軫之分。紛紛之說,當自此而定矣。

桂林府山川考一       府志

編輯

本府。臨桂縣附郭。

桂山 在府治東北郭,三峰連屬。城中望之,前峰拔起,是多桂焉。次峰宛轉,一名北山。後峰巃嵸,有巖曰疊綵,舊號越王山。上有石壇,五代時馬殷所築,今有「馬王臺」 三字。

獨秀山 ,孤標直聳,約五百餘丈,周回一里,頂平如蒼玉,正面端嚴秀整,側視如卓筆,校諸峰獨雄,故名。山上有巖,巖下有洞,前宋始安太守顏延之讀書其中,名讀書巖。後為報恩寺。至順壬申,順帝以太子謫靜江,寓寺居焉。山今在靖江王府中。唐張固詩:「孤峰不與眾山儔,直入青雲勢未休。會得乾坤融結意,擎天」 一柱在南州。按《通志》:大曆中,李昌夔建學其下。元祐間,孫覽重修讀書巖,榜曰「五詠堂」 於其上。

㐲波山 在府治東北。又名巖。突起千尺,有懸石如柱,去地一線不合,俗雲「馬伏波試劍石。」 又雲石柱連出狀元柱,在洞中。洞舊名「玩珠」 ,宋張維易曰「還珠」 ,張孝祥大書於石。元《張湖山歌》:「桂林有山名伏波,蒼崖翠壁高嵯峨。山根陰峒透水府,神奸物恠交撝訶。我來登山復尋峒,直涉風浪攀藤蘿。無誰可問得名姓,賴」 有殘碣堪摩挲。為言新息昔事漢,老矣矍鑠猶操戈。提師振旅蹴蠻國,下潦上霧寧憂那。仍聞薏苡能禦瘴,採之返載數駱駝。一朝明珠肆讒口,倒囊投棄茲山阿。有雲昔有捕魚者,龍宮竊入張網羅。適遭老髯耽晝寢,攫取明月懷青蓑。自知至寶世

考證

「稀有,惟守可遺那歸他。守稱賢侯不敢受,亟命返璧無蹉跎。洞名還珠此二說,無乃好事相傳訛。柳州使君老好古,扁舟況此曾經過。重來邂逅請停楫,君看此事當如何。使君無言若有得,仰面長嘆春風和。肯將往事擾胸臆,為我呼酒傾金荷。明朝酒醒湘水上,引帆南去飛如梭。」 按《洞壑志》:「懸石前臨江濱,波浪洶」 湧,日夜漱齧之。按《明一統志》,與獨秀山相望,下有洞,可容二十塌石如蒼玉,石腳插入灕江。按《通志》,「西一面界在城中,東北有蒙亭遺址。」

七星山 在府城東二里。舊名七星巖,七峰列如北斗。旁有小峰如輔星,緣磴而上,山半有亭,曰「簪帶」 ,絕頂有道院。張孝祥詩:「朝遊七星巖,暮上千山觀。」 東西兩奇絕,勢略嶺海半。解縉詩:「早飯行春桂水東,野花榕葉露重重。七星巖窟篝燈入,百轉縈迴徑路通。石溜滴餘成物象,古潭深處有蛟龍。卻歸為恐衣沾濕,洞口雲深日正中」 陳璉詩:「六丁何年開翠岑穹嶐石室高千尋煙生丹竈火常在花落碧桃春又深倚巖懷古成浩嘆掃壁題詩還獨吟日華月華去已遠玉笛誰能傳妙音」 按《通志》,「巖洞虛窈,紆迴數里,遊者忘倦。」

於越山 在疊綵巖前。上有唐人臺榭遺基,刻「於越山」 三大字於崖旁。下有巖,深窈難窮,巖門刻曰「棲真」 ,世傳獮猴巖即是也。

華景山 在府城中西北。下有洞,深廣如廈屋。山頂有諸葛武侯祠,中多唐人遺刻。有隙,旁通別穴。自洞後捫蘿而上,有遺基巋然。父老傳:馬賨嘗建亭於山之東南,有老榕生半崖間,虯枝密葉,如垂翠幄。石壇可坐數十客。詩翁蔣卓所居,今廢。宋李師中詩:「詩翁仙去舊壇荒,雲滿空山花自香。老盡遊人春不問,杜鵑聲裏幾斜陽。」 寶積山 與華景相連,多詭石恠木,氣象陰森。唐都督王晙祠在下,今廢。東隅有巖,乳石融結,瑰奇萬狀。元梁遺詩:「松涵雲影竹生煙,松竹深藏小洞天。讀罷《黃庭》觀鶴舞,更於何處覓神仙。」 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北三里,舊名呂公巖。彈丸山 在府城東二里,隔灕江。山下有巖,出乳石,圓如彈丸。酈道元《水經》云:「彈丸山有泉,奔流衝激,注於灕江。」 即此。

西山 在府城西三里,一峰峻拔,如立魚狀,俗號石魚峰。唐戎昱詩:「登高西山上,高處更堪愁。野菊他鄉酒,蘆花滿眼秋。風煙連象郡,兄弟客荊州。早晚朝天去,親隨定遠侯。」 宋張栻《謝劉芮夢遊西峰》詩:「故人疇昔隱西峰,野寺幽房一徑通。無復老僧談舊事,空餘修竹滿清風。夢中尋勝忘南北,句裏論心豈異同。我欲」 壁間題唱和,他年留得咤南公。按《洞壑志》,立魚峰在西山後,雄偉高峻,如植立一魚。餘峰甚多,皆蒼石刻峭。按《通志》:西山在隱山西,有觀音中峰。西峰大悲寺院內有古像,乃盧舍那報身之所。又有西慶林寺,今俱廢。

堯山 在府城東北一十五里。高廣磅礡,延袤數百步。環桂之山皆石,此獨積土,中有堯帝廟。《桂林風土記》云:「天將陰雨,雲氣四起,宋經略張栻有《謁廟詞》刻於石。」 今靖江府諸王墓在其下。按《通志》:有碧桃仙館。館前平田曰天子田,其最高處曰白鹿

虞山 在府城北五里,又名「舜山。」 層聳臨江,前有虞帝廟,旁有渡曰「皇澤灣。」 唐建中,磨崖刻記具存。宋淳熙初,張栻重建,刻記於崖下開韶音洞,上建南薰亭。

隱山 在府城西三里。《寧宇記》云:「唐李渤出鎮,見石門大開,有水泓澈,乃芟薙蕪穢,疏通巖穴,石林磴道,若天造靈府,不可窮究,因號隱山。上有六洞,曰朝陽、夕陽、南華、北牖、嘉蓮、白雀,今皆荒穢,遺址尚存。」按《洞壑志》:「六洞皆在西湖中。隱山之上,一曰朝陽,二曰夕陽,三曰南華,四曰北牖,五曰嘉蓮,六曰白雀。」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南華,「出洞而西至夕陽洞,窮有石門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許步,至朝陽,又西至北牖,穴口隘狹,側身入,有穴通嘉蓮。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巖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絕,而湖心又浸陰山,諸洞之外,別有奇峰繪畫所。」請幫助識別此字。及荷花時有《泛舟》故事,勝賞甲於東南。

南溪山 在府城南七裏白龍峒下。聳拔千尺,煙翠凌空,下臨南溪。李渤詩:「長嘆春泉去不回,我今去此幾重來。欲知別後留神處,手種巖花次第開。如雲不厭蒼梧遠,似鴈逢春又北歸。惟有隱山溪上月,年年相望兩依依。」

雉山 在府城南三里。又名灕山,又名「枕水高。」

三百餘尺,周迴二里。按《郡國志》云:「上可容五百家,有洞深百餘步,路窄不可窮,多白蝙蝠。」 宋永初間,有僧棲顒居之,日誦《法華經》。有雉終日來聽,一夕化去,托生民間。有來告者,棲顒訪之,果然,因以名。臨江舊有青羅亭,張南軒重建禊亭,今廢。宋鄒浩詩:「客睡當年記雉山,杜鵑聲切枕難安。今朝歸上山頭過,不見杜鵑空夢殘。」 黃照詩:「為愛空門息世機,儒衣不著著僧衣。淵魚林鳥已聞法,更待當年瑞雉歸。」 章峴詩:「晴溪幾曲轉澄灣,朝憩龍巖晚雉山林叟野人休笑我平生所得是官閒。」 按《明一統志》,雉山在府城東南三里灕水之陽。其山孤拔,下有澄潭,旁有洞穴,南北直透,上有怪石敧危,藤蘿縈茂,土人嘗避亂其中。

穿山 在府城東五里。山巔有穴通透,望之如輪月掛空焉。

辰山 在府城東北一十里。山有三巖。按《舊郡志》有云:下巖初入昏黑,行十餘步乃明豁,右石室穹然,坐三十餘客。巖扉西向,下瞰平野,山川城郭,瞭然在目。自巖扉左登,涉磴百餘級,至中巖,乳石奇恠,可駭可愕。又由閣道至上巖,巖之巔有小亭,放目天際,冥濛杳靄,不可窮極。嘉泰初,士人劉時升始出此巖於荒茀中,游者驚詫,以為桂林諸山之冠。經略李大異謂「久晦弗彰,疑為神物所居,名曰蟄龍巖。」

中隱山 在府城西一十里。又名中隱巖,俗名佛子巖。山有三巖,下巖深廣如橫艘,入門行十許步,有石乳狀如人獸轉曲,道稍窄,若不可進。中巖明爽,高尺許,通出背巖門,垂石乳,如羽蓋幢幡,飛仙騰虯狀,令人玩之不忍去。上巖差小,有寺,今廢。元郭思誠詩:「訪隱尋幽緩著鞭,梅花初試小春天。孤峰上下分三洞,一」 水縈紆溉萬田。按《洞壑志》,一名鍾隱巖,去城十里,號最遠。一山崒起莽蒼,中山腰有上中下三洞,最廣,中洞明敞,高百丈許,上洞差窄,一小寺就洞中結架,因石屋為堂室。按《通志》:其間勝致,不可窮極。侯山 在府城西十里,高聳如公侯端冕之狀,故名。上有金鉤巖,巖在山絕頂,攀援曲折而上,俯視諸峰,如培塿然。

普安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山勢蜿蜒回遶,有泉湧於山頂,寺名龍泉。宋張孝祥請封,每歲春秋,桂林府官親祀,著令典。按《明一統志》:其泉四時不涸,禱雨輒應。明封為龍泉,春秋祀之。駮鹿山 在府城東五十里,舊名陽龍山。高六十丈,廣四十里,頂有二池。按舊《圖經》云:「唐開元間,僧元康以論經應詔,元宗賜以異國所」 貢白鹿。騎歸此山。今僧堂前有池。水色紺碧。間有蓮開。五色交煥。初非人種。謂之飛來蓮。《後漢地理志》:始安郡東有駮樂山、遼山。後人以駮樂為鹿。按《明一統志》又號福祿山。

光明山 在府城西十里。山勢峭拔,有一穴通明,世傳「馬賨因出獵犬,逐兔入穴中,尾其後,見有水可疏,遂決之為於家莊渠」 ,灌田數百頃。琴潭山 在府城西六里。群山中有一小山,巨石林立,如鋸解刀削。其下空洞,淵然成潭,小流琮琤如琴聲,因名。其水溉田千畝。前有小巖,明潔虛廣,中有石榻石琴,旁有荔枝巖。石門不甚高,中則曠然,深百餘尺,多滴乳,狀如荔枝。象鼻山 在訾家洲之西,突起水濱,形狀類象,故名。下有水月洞。孔鏞詩:「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一吸水應多。青山自是多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

鬥雞山 在雉山之東西,山在江左右岸。孔鏞詩:「巧石如雞欲鬥時,昂冠相距水東西。紅羅纏頸何曾見?老殺青山不敢啼。」

巾子山 在府城西十里,有巨石冠其巔,如巾冠狀。

駟馬山 在巾子山前,四山攢立,如馬驤首長鳴,俗呼「大馬山。」

七寶山 在府城南十餘里,又名七寶巖,下有塘水。

大塘山 在府城南十里。端厚如覆釜。山有滑石,江遶其前。

寶華山 在府城北三里。下廣上銳,高矗雲漢。寶髻山 在府城西。勢高聳,山巔有石如高髻。舊《志》易名獅子山,其狀不類。

鎮南峰 在府城北朝京門旁有石崖。唐大曆中,刻《平蠻頌》,宋狄青平儂智高勒碑於左。桂嶺 ,在府城北三里。經略呂源大書刻石,因此呼之。

烏嶺 在府城東二十里。按舊圖志,「隋有僧攜。」

佛經舍止,群烏隨飛。因得此名。嶺極峻,高數丈。後有僧道銓開鑿砌石磴數千級。疏山泉注於路隅,以便行者。嶺巔有小寺。

五嶺 ,李白云:「桂水分五嶺,衡山朝九疑。」 此蓋不同秦之所謂五嶺者。

游岡嶺 在府城東二十里。舊名牛岡,俗訛呼「游。」

鋼岡嶺 :在府城東四十里。高數百丈,綿亙數十里。

百丈嶺 在府城東五十里。高險難登。

半雲嶺 :在府城西北二十里。極高峻。

望城嶺 在府城東五里。往來企望城郭,故名。讀書巖 在獨秀山下。有石榻、石牖。前宋太守顏延之讀書之所,後人因以其《五君詠》刻於石。按《洞壑志》:「直立郡治,後為桂主山。傍無坡阜,突起千丈峰趾。石屋有便房、石榻、石牖,如環堵之室。顏延年守郡時,讀書其中。」

屏風巖 又名程公巖,在府城東北五里。斷山屹立,高百餘丈,中有平地,可容百人,鍾乳倒垂如瓔珞。有石穴通明,逗穴而出,山川城郭,恍然如在壺中。范成大建壺天觀,巖曰「空明」 ,刻銘於石。觀後廢。弘治間,重建壺天寺。張孝祥詩:「高巖畫天開,仄徑通乳穴。隈堆青螺髻,堞嵲白玉闕。外有虎豹蹲,中恐蛟蜃蟄。東縈俯雷電,西出挾日月。萬壑來悲風,六月不知熱。但覺駭心目,未易記筆舌。平生山水趣,嶺海最奇絕。洞府二十四,未厭屐齒折。晚乃遊此巖,餘地比僕妾。同來六七士,嗜好頗相埒。舉酒酬山神,慰汝久湮滅。」 按《洞壑志》,在平地斷山峭壁之下,入洞門,上下左右皆高廣百餘丈,中有平地,可宴百客。仰視鍾乳,森然倒垂者甚多。躡石磴五十級,有石穴通明。透穴而出,則山川城郭,恍然無際。余因其處作朝天觀,而命其洞曰「空明。」

湘水巖 在府城東三十里,俗號聖水巖。夜半則潮上巖,日中則潮下巖。每日如常,略不愆期。山腹地廣數十畝,群峰環擁。或傳三五十年有大潮,有異人出。

疊綵巖 在府城北三里。大山壁立屏開,山巖層層包轉,至巖後有亭翼然,名越亭,今廢。重建拱辰、望江二亭。北望灕江諸山,縈環如畫。按《通志》考《圖經》云:「以石門橫布,若疊綵然,故名。」 山多桂樹,巖後有越亭,拱辰、望江三亭俱廢。有風洞,在綵山後,陰風襲人。洞西北隅有小竇,透出山背,為北牖洞,洞左小山,曰於越。按《洞壑志》:在八桂堂後。支徑登山,大半有洞,曲轉穿出山背。曾公巖 在七星巖下,舊名冷水巖。山根石門㟏岈,中有澗水東流,伏於石下,源委不可知。宋元豐中,曾布帥桂,跨澗為石橋,榜今名。橋下水聲泠泠,寒氣侵人。橋側有石乳雙懸,如垂蓮頹雲,危欲下壓。度橋有石四鱗差,其中水無乾溢,過田縈紆數十步,路窄不可通。頫視有石罅尺許,匍匐而進,復高曠可通棲霞。自左隅數十步出至洞,洞名元風洞。旁水清淺,高岸玉立如削,真勝概也。宋劉誼詩:「尋得新巖冠一州使君從此作鰲頭千年草莽埋幽致今日衣冠成勝遊洞穴已能驚俗眼神仙須合隱浮丘主人將為商霖起還許微官卜築不。」 孫覿詩:「群峰倚天立萬馬屹不動風鳴紫玉珂,雨暗青絲鞚相君千里目渺渺孤鴻送披雲覰天功,鑿翠出巖洞。中空貫長虹,側立剖天甕。宛宛臥石樑,欲起特地控。王植已上天,甘棠有餘誦。獨余澗底泉時與幽人共。」 按《洞壑志》,有澗水,莫知所從來,自洞中右旋東流橋下,復自右入,莫知所往。或謂洑流入於江也。度橋有仙田數畝,過田路窄且濕。劉仙巖 在府城南七里,今名昇仙石。相傳仙人劉仲遠居此,磴道攀援而上,石室高寒,旁有穿雲仙跡。宋曹輔詩:「石磴仙巖路,登臨莫倦攀亂泉歸萬壑,一目盡千山。嶂雨收雲去,松風吹夢還道人今不見無處覓」 元關雅琥詩:「削雲千丈倚蒼崖,箭」 括通天一竅開。草樹陰森藏洞府,煙霞縹緲護樓臺。白雲已向空中去,黃鶴時聞月下來。欲問仙翁借筇竹,凌高長嘯望蓬萊。龍隱巖 在府城東二里,灕江水之分流遶其下,其後連屬七星山。巖後有洞名「龍隱」 ,其下水深莫測,仰視其上,有龍跡夭矯,長竟數丈,鱗鬣宛然,龍疑蛻去,跡印泥上,久化為石也。巖內寬廣可容百人。巖巔石色蒼翠可愛。巖左緣磴而上,舊有驂鸞亭。後改「怡雲」 ,今改「望江」 ,氣象高廣。後洞水勢湧激,盛暑汎舟,如在三峽中。巖口舊有佛閣,今廢。李師中詩:「春波飽微綠斗柄涵虛明方舟貫巖腹,鵝鸛相酬鳴。仰窺穹窿頂,宛轉」

「百恠呈。僅餘鱗甲碎,不見頭角獰。下瞰清泠淵,演迤萬頃澄。但同魚鳥參,忽遣蛟龍驚。抉苔撫奇篆,倚棹看題名。三將標殊勛,自與山不傾。誰歟贅小築,跋恐山靈嗔。南洞更幽絕,仙佛依崢嶸。太虛可為室,豈復資梁楹。乳泉助茗碗,中有冰雪清。何須驂鸞去,此即白玉京。鼎來不遠客,抱琴忽逢迎。愛此無絃曲,崖魚同一聲。為君洗塵耳,喚我詩魂醒。祗恐白衣至,好句無由成。」 《韓雍歌》:「桂山何奇哉,峰巒起平地。星羅數百里,像物非一類。列桂擎高空,門屏嶂天翠。尖分筆銛巧,稜削劎峰利。海螺爭獻新,玉筍併呈瑞。重巖垂萬象,深洞容百騎。洞變梁猶存,關徙門未閟。石罅瀉寒泉,清響更幽致。想當開闢時,清濁各奠位。精華妙凝結,磅礡隱深粹。洪水滔天流,壅土日漸墜。巋然不可動,參雜如布置。走筆題新詩,磨崖刻深字。匪追浯溪班,聊補《桂林志》。」 閔珪詩:「此地何年隕七星,奏鞭不到靖江汀。潭湫龍隱猶遺跡,峰頂鸞驂尚有亭。一洞松雲春靄靄,半巖花雨晝冥冥。題詩不用紗籠護,掃破莓苔幾點青。」 婁良詩:「江澄風靜雨初晞畫楫凌空入翠微古洞雲閑龍去久疏林葉脫鳥來稀苔痕滿徑迷仙跡嵐氣生寒透客衣光景無邊收不盡落霞孤鶩又齊飛」 按《洞壑志》,龍隱山、龍隱巖,皆在七星山腳,沒江水中。泛舟至石壁下,有大洞門,高可百丈。鼓櫂而入,仰觀洞頂,有龍跡夭矯,若印泥然,其長竟洞,舟行僅一箭許,別有洞門可出。巖在洞側,山半有小寺,即巖為佛堂,不復屋。雉巖亦江濱,獨山有小洞,洞門下臨灕江。靈秀巖 在府城西十里,有大石室,三面虛明穿透,左右隊道數十可通行,兩旁皆頫臨曠野。玉乳巖 在府城西十里,極深邃,秉燭乃可遊。石室穹然,中皆石乳,瑩如冰玉。

戴秀巖 在府城西五里。山坡崎峻,中多石乳,遊者罕至。相傳郡人戴秀遇異人隱於此。明月巖 在府城北五里,一山角立,其巖南向,緣磴而上,空明瑩潔。舊有道人居之,今無。又名「明月洞。」

月牙巖 在龍隱巖北。捫蘿而上,石磴數十級。半山之中,形如初月,故名。

四字巖 在府西門清塘後。

雲洞 ,在獨秀山西。石壁垂乳,潔白如雪,唐人有詩刻,今滅,惟「雪洞」 二字尚存。旁有二石如鳳峙,號雙鳳石。

元風洞 在七星山下,慶林觀後。洞口低下,陰風襲人,盛暑凜如冰雪。舊名風洞,《省志》改今名。宋張孝祥詩:「山入烏蠻連越嶲,天開斗野對珠宮。應憐桂海長炎熱,乞與清涼萬竅風。」 按《洞壑志》:去棲霞傍數百步,風自洞中出,寒如冰雪。南潛洞 ,在西湖中羅家山上,自南竇持炬入數步,乳石中峙,乳穗纍然。地有跡,如龍爪所劃,俗名《龍田》。

北潛洞 ,在隱山之北,中有石室石臺。又有石果,作荔桃棗栗之狀。按《洞壑志》:「人採取玩之,或以飣盤相問遺。」

棲霞洞 ,在七星山畔。緣磴而上,入石門下百步,始坦夷,可坐數十人。高爽明豁,盛夏無炎歊,隆冬溫然,石乳凝結,殊形恠狀,不可勝紀。其下復有洞,入半里,遇大壑,不可進。更有路北行,頫僂而前,數步復寬衍,兩旁十餘丈,石乳下垂,如玉簪珠梳。曲折躋攀,始可進,所見益奇。又行食頃,寒泉恠石,交映疊出,遊者錯迕。世傳穴通九疑山,洞中有老君像,舊傳唐明皇所寘。宋建炎間,經略李彌大更曰仙李洞。洞口有亭曰「齊雲」,久廢。淳熙初,范成大重建,易名「碧虛」,今廢。劉牧詩:「諫紙空箱後,高牙拂斷霓。還符翠州夢,來見石門題。架竹生新逕,誅茆得舊蹊。陰崖走別洞,陽嶺帶回溪。吟桂人非隱,逢花客自迷。虛中留納受,絕壁阻攀躋。地遠饒征戍,君來息鼓鼙。吏閑眠麂鹿,民樂戲鳧鷖。勝事時相遇,芳樽手屢攜。清風與詩句,留與昔賢齊。」詹士龍詩:「八桂棲霞洞,穹然自渾成豐隆昭艮靜,空洞合離明。壁隱龍涎滑,脂凝鱖尾清。仙靈杳何許登眺暢幽情。」張雄飛詩:「仙李巖前問大還,碧沙瑤草水潺潺。虎隨客去春尋」藥,龍作人來夜叩關。八月桂華連五嶺,七星雲竇接三山。洞天說有飛昇處,只隔雲煙縹緲間。《思立》詩:「洞府仙書祕紫泥」,蒼苔露冷鶴蹤迷《黃金》。請幫助識別此字。「礫丹留鼎,白玉稜層石抱梯。葉縣鳧來飛赤舄,葛陂龍去化青藜。瀟然已與人間別,卻訝花間有鳥啼。」《觀音奴》詩「拄杖訪棲霞,神仙信有家。聽泉消俗慮,拂石看雲花。海內年將暮,山中日未斜。何堪驄馬去,回首一

考證

「雲遮。」 明陳輝詩:「元巖何太古洞穴更虛明。宇宙初開闢,山峰已孕精。縈紆隨地轉磅礡自天成。此日同登眺,吟餘思倍清。」 孔鏞詩:「洞門棲彩霞,晚晴朝作雨。我欲飽飧之長生人有幾。」 無名氏詩:「天斲神剜不記年,洞中風景異塵寰。江波蕩漾青蘿帶,巖乳虛明碧玉環。地接三山真境在,天連合浦寶珠還重來恍似乘槎到,慚愧靈門夜不關。」 按《洞壑志》,在七星山。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小峰在傍,曰輔星石洞在山半腹,入石門,下行百餘級,得平地,可坐數十人。傍有兩路,其一西行,兩壁石液凝江,玉雪晶熒,頂高數十丈,路闊亦三四丈,如行通衢中,頓足曳杖,鏗然有聲,如鐘鼓聲,蓋洞之下又有洞焉。半里遇大壑,不可進。一路北行,俯僂而入,數步則寬廣兩傍十許丈,鍾乳垂下纍纍,凡乳床必因石脈而出,不自頑石出也。進里餘,所見益奇。又行食頃,則多岐遊者恐迷途不敢進,雲通九疑山也。

風洞 在疊綵山後。石門𥓂砑,陰風襲人,盛夏無暑,故名。明李楨詩:「桂林繞郡皆奇勝偉觀登臨此更多五管靈山連粵嶲百蠻溪水匯牂牁朝廷愧乏捐骸報歲月真成浪漫過只把新詩當遺愛他年留與野人歌」 楊茂元詩:「登登石磴不辭勞為愛雲林隔市囂。上下洞連風貫穿,高低山擁水週遭。青天放眼樓臺迥,斗酒開懷主客豪。細雨催歸情未竟,臨分猶共說離騷。」 劉節詩。「絕壁盤雲開古洞,重樓疊綵倚蕪城。旌旄日午花薰氣,林樹風過鳥出聲。天畔草庭千里目,沙旁煙艇十年情。粵南消息黃華杳,憔悴揚雄戀玉京。」

水月洞 在宜山之北。其洞門踞江,圓如滿月。《一統志》云:「濱江三洞,惟水月最佳。」 是也。宋張孝祥改曰朝陽巖,搆亭其上,亦曰朝陽亭。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二里,洞門透徹,山頂高數十丈,其形正圓,望之映空月皎,儼如月輪。

張公洞 ,在佛子巖下。

虛秀洞 去城差遠,石室面野,左右皆有徑隧,各數百步穿透兩傍,亦臨平野。

白龍洞 在府南七里,俯瞰南溪,石室穹窿高爽,中有佛宇。唐李渤命曰「元巖。」 後避南漢劉巖諱,易曰白龍洞。宋朱希顏詩:「小溪漱碧響潺潺,路入龍宮杳靄間。佳節漫添新白髮,古人賴有舊青山。花朝幾共湘南醉,萍跡何年嶺北還。歸路聯鑣紅日晚,多慚龍臥白雲間。」 按《洞壑志》:在南溪平地半山中,龕有大石室。由屋右壁入洞,行半途,有小石室。按《明一統志》:「洞中乳石凝結如白龍狀。」

朝陽洞 在府城西,乃隱山六洞之一,以後五洞俱同。宋孫抗詩:「險絕信天開春蘿蔭古苔不愁雲影閉先得日光來片石充棋局涼坡遞酒杯東風偏著意草木爛成堆。」 宋朱希顏詩:「湖上初驚八月秋,嶺頭人見桂香浮。巾車幾憶陶彭澤,竹馬多慚郭細侯。未遣林泉還舊隱,且同丘壑訪真遊。一枰勝負人何在?試問」 《樵柯已爛不呂願中詩》半世觀山鬢已皤,欲求釣艇老漁蓑。杖藜又過煙霞洞,聞說當年爛斧柯。

《夕陽洞 》孫抗詩:「塵寰雖未遠,灝氣覺偏滋。日落鳥歸處,秋高風勁時。吟餘下天籟,坐久涼冰肌。信是棲幽境,銀蟾照履綦。」 呂願中詩:「怪底浮屠不宿桑,直搜巖竇意徜徉。洞中日月未嘗老,何處仙家有夕陽。」

《南華洞 》孫抗詩:「峭徑入蒼煙他山盡一拳上盤朱鳥翼中寓漆園仙清可攜壺賞,涼堪拂石眠九疑生接境曾此按薰絃」 呂願中詩:「乳崖深峭水淙幽,六月來遊儼似秋安得蘧蘧一覺夢,倚巖栩栩反莊周。」

《北牖洞 》,孫抗詩:「舊駐東方騎,因題北牖名。來須風作御,去認斗為城。日氣晚方到,雲收寒易生。予心匪游衍,拱北振華纓。」 呂願中詩:「南窗聊寄傲,北牖有涼風。巖洞幽深處,結茆容老翁。」 《嘉蓮洞 》,孫抗詩:「地應連海眼,終古蓄寒泉。四列青蒼壁,雙開菡萏蓮。己嗟真賞去,猶訝昔香傳。未媿東林下,霜葩妒眾賢。」 呂願中詩:「羃羃煙霞鎖洞關,旁開六戶類連環。芙蓉未是仙家瑞,更約同登太華山。」

《白雀洞 》,呂願中詩:「洞中石燕可長生,白雀何因浪得名。無限好山難買得,世間奚用孔方兄」 乳峒 在龍隱巖後。元王思勒詩:「乳穴佳名久欣慕,茲遊直與心期副。今朝葉散七枝筇,衰遲未覺攀躋苦。湘南懸望碧雲橫,桂嶺遙瞻煙靄暮。招提鐘磬出幽深,村野牛羊自,來去忽聞流。」

水響潺潺,漸觀巖扃隔煙霧。山溪踏履亂崎嶔,翠壁題名雜新故。乍暌朱墨略官箴,稍覺追隨遽幽趣。絕知官裏少夷途,始信閑中無窘步。人生如此信可樂,誰向康莊塞歸路。苦醉生前有限杯,澆我胸中無盡意。早知富貴如浮雲,三嘆歸田不能賦。

木龍洞 在府城東北郭。

韶音洞 ,在虞山後石竇,初入甚窄,中則虛明,達於皇澤灣。洞門高廣,頫灣之上,水石相激,爽氣襲人。宋方信孺《古相思曲》:「西風鳴桂樹,落日掛楓林。遊子懷歸期,余悲渺登臨。虞山一何高,湘水一何深。英皇僅枯塚,寂寞南薰琴。我欲奏古曲,俗耳更哇淫。古器不可見,聊作相思吟。相思長相思,相思無古今。一歌眾鳥聽,再歌萬籟喑。推手君勿歌,有酒且孤斟。落落此時意,寥寥千載心。吾酌毋庸絕,四海誰知音。」

華景洞 在華山下,又名華景巖。前有塘,洞中空明軒豁,可容數榻。呂願中詩:「斯洞名華景,累累乳石懸。虛崖凝月窟,絕頂瞰江湍。巖底金山寺,峰頭玉井蓮。地形居眾外,氣象偉無前。倚杖觀初月,歸輿觸暝煙。滿林排翠幄,封徑簇花鈿。爽致資清賞,鐫題記昔年。猿啼聲應谷,雲破月侵筵。策蹇追華駟,鳴鵑指墮鳶。誰人能畫此,為倩老龍眠。」 按《洞壑志》:高廣如十間屋,洞門亦然。還珠洞 在伏波山下,俯瞰灕水中,可容二十榻,戶牖穿透,石如蒼玉,旁垂一石柱,下至平地,不合者纔一線許,俗號「伏波試劎石。」 洞中石上有巨人跡,紋理如刻,復有紫白二蛟,長數丈,蜿蜒相向,有圓暈直其首,如二龍戲珠狀。舊傳漁父得珠事,故名。或曰漢馬伏波征交趾回,載薏苡經此。因名。

淨瓶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南十餘里,中有小洲如印腰有梳妝亭,北有真妃廟,後有洞門,石如華蓋垂下似荷葉,又名蓮葉洞。」

白鹿山 《府志》無。按《通志》:「在城南四十里,世傳元康禪師騎鹿隱此。」

臥石山 《府志》無。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五十里。

灕江 ,源出海陽山,北流為湘水,東南流為灕水,至廣信入鬱江,行九百八十里,又名桂江。今海陽山所出之源在靈川縣,流入興安,復經靈川,會眾水以至桂林,繞府城之東北,復南流,闊六十丈,漢歸義越侯出零陵,下灕水,是也。陽江 源出靈川之惟羅嶺,經分界山馬公嶺,環繞五十餘里,沿城之南流,至雉山合灕江按《明一統志》在府城南,源出靈川縣思磨山,東流入於灕江。

彈圓江 《寰宇記》所引《水經》云:「彈圓山有湧泉,奔流迅激,東注於灕水。山龕及溪中有石如彈圓,因以名。在城北十里,闊十丈,源出堯山,西南流經彈圓山下。」

相思江 《唐地理志》:「臨桂縣有相思埭,長壽九年築以分水,使東西流。」 在府南五十里。源出臥石山下,闊十丈,東流合於灕江,西流合白石水。靈建江 自堯山群水堯廟下發源,經彈子巖下,與小東江合入灕江。

浪石江 在臨桂縣南鄉,歷涼風合南渠水入相思江至灕江。

遶江 在臨桂縣西鄉古安里。發源至安田,西入銅鼓墟,與永福江合。

癸水 在府城東十里。《古記》云:「癸水向東城永不見刀兵。」 宋德祐二年春,水忽轉流城南,人以為異。是年冬,果受兵。

驛水 在府城西二十里,闊五丈,東南流入灕江。

白石水 在府城西六十里,闊二十丈,發源於義寧丁嶺下,會眾水南流至永福,東流合灕江。黃源水 在府城西二百二十里,源出永寧州湧石山下,經臨桂縣界合白石水。

丁秉水 在府城東三十九里。源出群山下,南流合灕江。

西湖 在府城西三里西山之下,近隱山六洞,闊七百餘畝。在唐名其源為蒙泉,流為湘清湖,久廢。宋乾道間,經略張維築斗門,復舊觀。淳熙間,經略張栻以為放生池。元季為田疇矣。白竹湖 在府城西南三十里官道之西,闊百餘畝,冬夏不涸。

南溪 在白龍洞前,東流入灕江。

蒙溪 在隱山下

馬溪 在府城東四十里,闊一丈,源出群山,東流合灕江。

臨溪 在府城東南五十里,闊十丈,源出群山下,南流合灕江。

龍潭 在宜山之下,水月洞西。

金龜潭 :在府城西隱山下。

青楓潭 在府城南一里。灕水之最深者。曲斗潭 在白龍洞西,迴旋數曲,東合南溪。雉山潭 在雉山之下。

訾家洲 在府城東南。先是訾家所居,因以名之。雖大水不能浸,自古以為浮洲。唐元和中,裴行立建亭軒館閣,今廢。唐歐陽賓詩:「舊業分明桂水頭,人歸業盡水東流。春風日暮江頭立,不見漁人有釣舟。」 張孝祥詩:「一雨便清涼,風回百草香。雲山米家畫,水竹輞川莊。僧賦鷁新帖,牆榛軒舊行。歸羈乘晚霧,空翠滿輕」 裝。

北亭洲 在府城北,舊有游江廟。

義井 一在府城南大街壩頭巷下。一在南門下軍需庫前,水皆甘冽。

科甲泉 在府學西隅膳堂前。按《通志》:「明洪武初,布政胡拱辰開,次年對策,兄弟同登進士。」 獨秀泉 ,在獨秀山下。

冷水泉 :在府城東鄉。

龍泉 在府城西

古渠

「春濤池 」 在宣成書院內。

寶賢池 在桂林書院內。

聖母池 ,在府西,東嶽行宮之內。

明月池 在府北

流杯池 在府東路旁,有泉出山麓。

洗硯池 在府北

洗馬池 在府城北隅水車巷街北。

龍池 在府城西。鄉民禱雨屢應。經略張維重浚,甃以石。

揭帝塘 在府北少東,八桂堂之下。獨秀峰、伏波巖對峙其側。張孝祥詩:「山月半池白,東風終夜涼。蛙聲作鼓吹,荷芰製衣裳。」

湖塘 在府城東十五里。上下兩塘相通,闊數百餘畝,深十餘丈,灌溉甚廣。

龍塘 相通湖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