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十九卷目錄
思恩府部彙考一
思恩府建置沿革考
思恩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思恩府星野考
思恩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十九卷
思恩府部彙考一
編輯思恩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編輯本府
古雕題地。《禹貢》九州未列,《周禮職方》不載。秦為百粵。漢屬交趾。唐置思恩土州,在寨城山內。明正統間,知土州岑瑛有功,晉州為府。尋改思恩軍民府,添設流官府佐、經歷等官,遷治於喬利,礨石為城。四面皆高山絕壁,地生煙瘴,土人居之,易生疾病。弘治末,岑瑛孫岑濬作叛,討滅之,改流知府,轄鳳化縣。嘉靖六年,土酋王受倡眾橫亂,新建伯王守仁時以兵部侍郎總制兩廣,督師進勦八寨,撫平之後,親至喬利,見府治巉險,如處戈矛劍戟中,乃擇基於荒田驛,四野寬衍,疏請遷郡於此,即今府治也。仍以舊土屬並割田州甲地,共布九司,議設九土巡檢以分其勢,使環列於郡之左右,悉聽土府彈壓。並議割上林、無虞三里,立鳳化縣於三里。萬曆七年,左江兵巡道詳稱:「思恩自改流以來,舊土裂為九。土司初意原為分散其黨,乃數十年內,種類日悍,蔑視漢官,不但軍符不以時赴,即桀驁亦未易宰制,漸成尾大不掉之憂。且鳳化徒寄虛名,附近惟止戈一二圖,編氓不足恃,將何以善其後?請裁革。」 議割南寧府武緣縣改隸思恩府。巡撫吳文華會同總制凌雲翼、巡按陸萬鍾題准:「武緣割隸思恩,廢鳳化縣止戈兩里,仍附武緣縣編差。凡一應差徭,與九土司相兼處辦」
皇清定鼎,仍為府,編戶二十里。
武緣縣
《禹貢》揚州南境。秦為百粵地。漢元鼎六年,置鬱林郡,嶺方隸焉。吳、晉、宋、齊皆因之。梁即嶺方地置嶺山郡。隋開皇初,肇置武緣,大業元年,省入嶺山。唐初復置,屬南晉州。武德五年,置樂昌、封陵二縣。宋開寶中,省封陵,景祐初,省樂昌,皆入武緣。天聖五年,徙今治所。治平四年,撥武緣、上東、下南二鄉入宣化,撥宣化之永寧、上林之止戈入武緣。元隸南寧路。明隸南寧府,置守禦千戶所一十六里。洪武四年,撥上林、白山、述昆二鄉入武緣。弘治元年,總兵顧興祖奏撥武緣之白山、淥黎等峒屬思恩州。嘉靖七年,割止戈二里入思恩府。三十年,復樂昌第三圖。萬曆七年,割隸思恩府,併復止戈二里為一十七里。
皇清因之。
西隆州
古日南國,歷代阻化,不入版圖。迨宋始名安隆峒。明永樂間,普安土酋作亂鄰疆,岑子得聲援立功,始封安隆長官司,世襲相沿。後以嗣絕相爭。
皇清康熙五年,撫平之,改置西隆州,設立漢官,隸「思。」
恩軍民府,本州舊隸。有十二甲,附十八寨,改流以後。康熙七年,割阿能、花障二甲並賞功十八寨歸黔,存州十甲,原無都圖坊里。
西林縣
古百粵地。秦、漢屬交趾。唐未詳。宋置上林峒。明改上林長官司土官。宋、明皆土官世襲。土官姓氏世遠無稽,地分十二甲,隸慶遠府。萬曆間,土官故絕,泗城州土官併有其地。崇禎六年,為廣南府。土官儂紹周侵奪,河以西淥馱六甲屬廣南,河以東上林六甲屬泗城。崇禎末年,上林五甲盡屬廣南,惟路城一甲屬泗城,兩爭不息,至
皇清康熙三年,滇、黔、粵三省奉文委官勘清,於康熙
四年,乃將上林長官司舊地,建為漢縣,名為《西林縣》,設漢官,隸思恩軍民府。改十二甲為六里,一甲共編六十六冬。
白山土司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唐建思恩土州白山,即思恩甲地也。宋皇祐間,王青隨狄青征蠻有功,授丹良堡土舍。明嘉靖六年,岑濬作叛,新建伯王守仁討平之,因改思恩土州為「流府」 ,分布九土司,設立九土巡檢,環衛府城。土舍王受隨征平思田有功。嘉靖七年,論功晉堡為司,隸思恩軍民府。
皇清因之,無都圖,坊里止立十六城頭白山為《九土》。司之首。按《通志》:司在府北六十里,巡檢王受故為思恩亂首,明新建伯曲貸之,因授以職,今仍予世襲。
興隆土司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南唐、宋、元屬思恩土州甲地。明嘉靖間,王受叛,新建伯王守仁討平,改置興隆土巡檢司,隸思恩軍民府。按《通志》:司在府北六十里,巡檢韋貴。明嘉靖七年,授冠帶理事,其地視諸司獨廣。今仍予世襲。
皇清因之,領十六城頭。
定羅土司
古蠻彝地。秦為百粵。漢屬交趾。宋屬田寧土府武顒里,即今土田州。元末,因思恩土知州岑永昌隨征有功,乃割隸思恩土州。明初因之。至正統間,改思恩土州為思恩軍民府。嘉靖六年,土酋王受作亂。七年,新建伯王守仁撫平之。後設佈九土司以分彝酋之勢,定羅九司中之一也,仍隸思恩軍民府。
皇清因之,領十二城頭。按《通志》:司在府西一百三十
里巡檢徐吾,明嘉靖七年授職,今仍予世襲。舊城土司:
古交南國。秦為百粵。漢屬交趾郡。唐置思恩土州舊城即思恩州甲地。宋末,割甲地為南海縣。元末明初,為南海莊,屬思恩土州即今司治,隸柳州府。至明正統間,土官岑瑛奉征有功,晉州為府。成化間,改為思恩軍民府,設流官佐貳。弘治末,岑瑛孫岑濬作叛,討滅之,始改為漢府,乃遷府治於喬利。嘉靖七年,土酋王受倡亂,新建伯王守仁撫平之。又遷府治於荒田驛,將思恩舊屬並割田中地。昔屬州分佈九司,置九土巡檢,舊城其一也。以其地昔屬州治原有寨城,故名。舊司城仍隸思恩軍民府。
皇清因之,原無都圖、里分,止立十二城頭。按《通志》,司
在府西一百五十里,巡檢黃石,明嘉靖七年授職,今仍予世襲。
下旺土司
古交南地。秦為百粵。漢屬交趾。宋初,置田州下旺,原田州甲地。宋末,割甲地為南海縣。元末、明初,為南海莊,隸思恩土州。至嘉靖六年,新建伯王守仁滅叛逆王受,割田州甲地與思恩,分布九司,置九土巡檢,《下旺》其一也,仍隸思恩軍民府。
皇清因之,無都圖、里分,止立十一城頭。按《通志》,司在
府東北七十里。巡檢韋文明嘉靖七年授職,今仍予世襲。
那馬土司
古南蠻地。秦為百粵。漢屬交趾。唐置思恩土州那馬原,思恩甲地,歷宋、元及明皆仍舊。嘉靖間,新建伯王守仁滅叛王受,改置思恩州甲地,建為那馬土巡檢司,隸思恩軍民府。
皇清因之,無都圖、里分,止立十六城頭。按《通志》,司在
府北五十里巡檢蘇關,嘉靖七年授職,關故絕,以白山司頭目黃理署司事,今仍予世襲。都陽土司: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唐置思恩土州,歷宋、元及明皆仍舊。嘉靖七年,新建伯王守仁平叛王受,將思恩土州甲地裂為九司,設立九土巡檢,共隸思恩軍民府,《都陽》其一也。
皇清因之,無都圖。里分領止六城按《通志》,司在府西
北一百五十里。巡檢王留,明嘉靖七年授職。留故絕,以頭目黃羅署司事,今仍予世襲。
古零土司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唐屬思恩土州。歷來設土舍一員,提調古零、那學、下畔、通感四堡。至明嘉靖七年,新建伯王守仁奏立九土司,始將古零、那學、下畔、通感四堡每堡編半城頭,設立古零土司。萬曆七年,增十八畸零稟斗村場田地,與那馬、白山二土司及武緣縣地方錯雜而居。
皇清因之。按《通志》:司在府東八十里,巡檢覃益。嘉靖
七年授職。今仍予世襲。
安定土司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唐置思恩土州安定,原隸思恩甲地。明嘉靖間,岑猛叛,新建伯王守仁討平之,置思恩府,分作九土司,置土巡檢,隸思恩軍民府,安定其一也。
皇清因之,無都圖、里分,止領六城頭。按《通志》,司在府
東北三百二十里。巡檢潘良嘉靖七年授職,今仍予世襲。
何旺堡
前隸「上林《止戈》。」 宋治平四年,始與宣化之「永寧。」
同撥入武緣。至明季,因八寨叛逆,奉兵征討,渠魁授首,餘黨復集大鳴山腳為巢,劫鄉村。萬曆七年,本府知府侯國治請兵勦平。更慮餘黨復集,始於大鳴山腳請設何旺堡,割隸思恩,募選堡長頭目,領土兵五十名把守。
皇清因之。
思恩府疆域考 府志
編輯思恩府疆域圖
本府
東抵柳州府上林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抵雲南廣南府界一千五百二十里。
南抵南寧府界一百里
北抵慶遠府界四百里
東南抵柳州府賓州界九十里。
西南抵交趾高平界八百里。
東北抵慶遠府東蘭土州界三百一十里,西北抵貴州普安界一千四百里。
自本府至省城一千三百里。《至》。
京師九千四百里
廣一千一百二十里,袤一千六百里。
武緣縣
東至柳州府賓州界五十六里。
西至南寧府歸德土州界一百九十里。
南至宣化縣界六十里
北至本府興隆土司界一百里。
東北至柳州府上林縣界一百里。
西南至南寧府隆安縣界六十里。
「自本縣至府城五十里,至省城一千二百里」 ,至
京師九千四百里
廣三百里袤二百里
西隆州
東至泗城土府界,二百五十里。
南至本府西林縣界一百七十里。
西至貴州普安州,雲南師宗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貴安州南衛界二百里。
東南至本府西林縣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雲南廣南府界五百五十里。
東北至泗城土府界,二百三十里。
西北至貴州安龍所界一百五十里。
自本州至府城一千二百一十里,至省城二千四百一十里。
廣三百二十里,袤三百一十里。
西林縣
東至泗城土府界,二百四十里。
西至雲南廣南府界,一百里。
南至雲南廣南府冨州界二百里,北至「泗城土府界」 一百六十里。
東南至本府土田州界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雲南廣南府界二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本府西隆州界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泗城土府界,二百三十里。
自本縣至府城一千一百里,至省城二千三百里。
廣三百四十里,袤三百六十里。
白山土司
在府治東北,荒服蠻洞,鳥道崎嶇,南北廣六十里,東西袤一百十七里。因舊司治廢壞,移住那馬頭隴兔村。後自偽周變亂,遭兵蹂躪,又移住博學城頭博結村。今自《博結村》計起。
東抵本府古零土司界,四十七里。
西抵果化土州界七十里。
南抵本府武緣縣界四十里。
北抵本府興隆土司界二十里。
東南抵武緣縣界五十里。
西南抵歸德土州界七十里。
東北抵本府安定土司界七十五里。
西北抵本府上林縣界一百里。
自司至府城七十五里
興隆土司
東抵本府白山土司界,三十里。
南抵本府武緣縣界八十里。
西抵慶遠府東蘭土州界二百二十里。
北抵本府安定土司界八十里。
東南抵白山土司界,三十里。
東北抵安定土司界三十五里。
西北抵本府土田州界二百四十里。
西南抵那馬土司界三十五里。
由司治抵府城六十里
南北廣九十里,東西袤一百八十里。
定羅土司
南抵本府武緣縣界二十里。
北抵本府土田州界三十里。
東抵本府白山土司界,三十里。
西抵本府舊城土司界,三十里。
西南抵舊城土司界二十里。
東南抵武緣縣界三十里。
東北抵本府那馬土司界三十里。
西北抵舊城土司界三十里。
由司治至府城九十里
南北廣五十里,東西袤六十里。
舊城土司
東至本府興隆土司界,五十里。
西至本府土田州界四十里。
南至本府都陽土司界二十里。
北至土田州界四十里
西南至白山土司界,三十里。
西北至土田州界六十里。
東北至土田州界二十五里。
東南至定羅土司界,二十里。
自司治至府城一百八十里。
南北廣六十里,東西袤八十里。
下旺土司
在府治西,山徑凹折,地分兩界。舊司治居其東,今司治居其西,中隔舊城、定羅、那馬三土司,地方錯雜,相距二百里。今以「那海堡新司治」 計疆域。
東至舊城土司界十里
西至柳州府上林縣界四十里。
南至白山土司丹良城頭界,四十里。
北至土田州界六十里
東南至舊城土司界三十里,至白山土司丹良界三十里。
西南至白山丹良界,四十里。
東北至土田州界二十里。
西北至土田州界五十里。
由司治至府城二百一十里。
東西廣五十里,南北袤一百里。
那馬土司
東至興隆土司界,三十五里。
西至白山土司思黎城頭界十五里。
南至武緣縣界四十里
北至舊城土司岊。村界,二十里。東南至武緣縣界五十里。
西南至武緣縣界三十五里。
東北至興隆土司界,三十五里。
西北:至定羅土司界,三十五里。
自司治至府城九十五里。
南北廣五十里,東西袤六十里。
都陽土司
東抵安定土司界,一百五十里。
北抵土田州藏城頭,界三十里。
南抵南寧府歸德土州界二百里。
西抵舊城土司界,二百里。
東南抵武緣縣界一百八十里。
西南抵白山土司丹良界,二百二十里。
西北抵土田州界五十里。
東北抵安定土司界二百里。
自司治至府城二百里
廣三十里,袤一百二十五里。
古零土司
東至上林縣養安村界六里。
西至下旺土司首城頭界三十里。
南至武緣縣界三十里
北:至白山土司古春隘界,三十里。
東北至上林縣周安古「蓬思吉」 界,九十里。西北至興隆土司廬何城頭界,三十里。
東南至上林縣界三里
西南至武緣縣界三十里。
由司治至府城八十里
南北廣六十里,東西袤三十五里。
定安土司
東至慶遠府忻城土縣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興隆土司界,三十里。
西至土田州武龍岡界,六十里。
北至永順土司界,五十里。
東南至古零土司界,九十里。
東北至慶遠府界二百里。
西南至土田州界六十里。
西北至都陽土司界一百里。
由司治至府城一百三十五里。
廣六十里袤八十里
何旺堡
東距止戈四圖中段樂昌村界二里。
西距止戈四圖中段韋周村界七里。
南距止戈四圖中段波淥村界一里。
北連大鳴山腳
東北距止戈四圖中段界三里。
東南距止戈四圖中段界二里。
西北距止戈四圖中段界四里。
西南距止戈四圖中段界七里。
由堡至府城四十里
廣五里袤九里
形勝附
編輯本府
思恩府居西粵之極,西邊徼之末,東絡柳、桂,西跨滇、黔,南極邕州,北達慶遠,襟牂牁而帶紅水,幅𢄙數千里。中間漢土交錯,谿峒連絡,內藩省會,外控交趾,允稱形勝之區。府城附近,前有武緣左右及後有九土司環列,四境毗連,皆本省內地。雖賓州、八寨、上林、上畔以及永順、東蘭、忻城、歸德等土州縣司,往昔猺《狼狼賊出沒,盜劫不常。今各設官兵及土人防禦,各境皆有可憑之險,似可以無虞也。此外土田州〈土上林縣〉》暨向武、都康、鎮安、上映各土屬,俱與江左一帶土屬接壤,雖統屬各異,其府要皆同轄本省。矧以土治土,各能自守疆界,是亦無足慮者。惟泗城土府、小鎮安、歸順土州三屬,一與貴州比鄰,一與雲南切近,一與交趾接連。其間萬山盤錯,路徑多岐,非土彝之出沒不測,即奸人之度越無常。彼以土屬世守之地,無漢兵鎮防,往往多事漢官代其受過。此誠不可不思一變通之計,以防其未然之患也。至於西隆、西林二州縣枕連滇、黔,加以新近改流,土彝狡悍,復仇報怨,是其常性。攘奪剽劫,尤難防範。況今岑代睚眥故土彝,目民人猶聽約束,是西隆、西林之患不在藩籬而在蕭牆矣。總之,土彝之性,畏殺不畏刑,刑且不畏,況德教乎?則所懾其畏服者,惟兵力耳。然而西隆、西林之兵僅僅二百,思南協兵又遠隔千里之外,鞭長不及未雨之綢,則西隆、西林誠不可不益以兵助其聲勢。若於此處設立參將一員,增兵數百,足成一千,不但坐弭二處之患,亦可以壯思南犄角之勢,兼可以遙攝各土之心也。《各屬形勢》分列於後。
武緣縣
「左據《赤旗》」 「《馱章》之固,右跨《帽山》」 《劍瘠》之險,高峰
伊嶺峻其南,大明鏌鎁壯乎北。東西兩江,合抱南流。控蔽邕、賓,襟帶谿峒。匪直思郡指臂,實作右江鉅障。
西隆州
石壁蒼崖,疊山聳翠,西連滇雲,北接黔軸,三省交界之區。貓「頑梗之裔。渾河洶湧,春夏難渡。攢峰遍甲,煙瘴迷人。」視他州邑為更異焉。《西林縣》
四面毗連,本府西南,地枕廣南。端峰拱前,交椅抱後。北望𣆟苗,崇山疊嶂。南顧獨旺,秀出嶙峋,馱、淥二水瀠洄左右更有累峰蒼嶺,相為峙立。潺岊茂林,高聳遙接,誠足屏翰,西南稱扼要,干荒服矣。
白山土司
兩水夾流,萬峰卓立,南枕歸德,西連果化,東北接壤興隆,東南聯臂武緣。雖下遠一隘,逼近彝江,而古零、安定為之前扞,不足制也。
興隆土司
旗峰、旛嶺屏翰於右,紅水、青水襟帶於左,白山、那馬翼其東南,安定、田州衛其西北,幅𢄙雖小,亦扼要之區也。
定羅土司
巖石堆砌,溪水盤旋。白山、武緣居其左,舊城、田州處其右,都陽屏前,那馬扞後,徭隴星羅,城頭環佈,不減重關保障之勝焉。
舊城土司
鄰封環遶四境,司治跨據中區。倚山作城,藉人為障。八峰朱雀,險峻甲於內地。山泉、田裡,耕作可資糧糗。岑濬負固為亂,終以身滅世絕,良足鑒也。
下旺土司
「依山帶水,控野據原」 ,白山舊城衛翼。東南田州,上林屏翰,西北石城峙立。村落環居,以制勝一方。「內外相維,舉止相應」 也。
那馬土司
萬峰羅列,兩水瀠洄。「武緣」 翼其東南,各司障其西北。周鹿石城,巋然中立。城頭村落,環拱峙居。起視提封,雖無天塹之險,而蕞爾土屬,儼然礪山帶河,亦足觀也。
都陽土司
後倚岊皂,前跨紅水,襟江翼岩,勢稱阨險。惜乎司治孤掌,獨立城頭,越鄰遙隸,呼應不捷,臂指難聯,控馭似未易也。
古零土司
割裂鄰境,攢合為治。西踞刁律而東控青水,南由羅降以直抵郡城。龍角、虎頭峙列沙帽,溪水朝拱,迴環周匝,以山為籬,競奇聳秀,形勝可觀。是以境鮮暴戾,官族代有入黌序應選舉者,亦山靈鍾毓所到也。
定安土司
依村臨流環司皆山刁,房、彝、江之盜賊,鼾睡榻側;砦油、大察之猺蠻,佈滿境內。雖有「匹夫」 劍隘之固,「紅水」 、刁河之險,而目刁民悍,患在蕭牆,較視他司,號為難治。
思恩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府總
思恩古隸蠻服,明中始入版圖,從前茫無可稽。即查諸《皇輿考》《一統志》《輿地圖》,俱未載有分野。攷《太白陰經》內載「分野,南斗、牽牛,吳之分,於辰在丑為星紀,於野在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安陸、臨淮、蒼梧、鬱林、桂陽、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建安,屬揚州。」 以是推之,思恩故交趾地邊近日南,以道里準之,於星應牛,於野應揚州,於辰應丑。又天文主管分野內載粵西全省屬翼、軫,則思恩於星又當屬翼、軫,於辰應已,於野應荊州。似此星各異,分野究無一定。今查《粵西諸郡邑志》星載翼、軫野屬荊州,惟梧州星屬牛、女,而武緣野在揚州。是本省郡邑亦有不同者。至於西隆、西林、泗城去思恩又遠千里有餘,而與滇黔側近,似此則又參乎井鬼之間矣。總之「天地元微」 ,即先哲所見已自各殊。矧後人詎能測其精深,而欲妄為論定,何異管窺見小耶?
思恩府山川考一 府志
編輯本府
大鳴山 武緣舊志作大明,新建,《伯疏草》作大鳴,一名鏌鎁山。《一統志》云:昔人得古劍於此,因名。在府東三十里。《止戈五圖》與上林縣抵界高數百丈,延袤三百里,高秀蒼翠,為思武諸山之最。上有風穴及飛來寺諸勝。明推官江魚、邑人李璧各有詩。近有江右隱士王日舒者,精風水,遊此留連而不忍去,曰:「有此好祖宗,是必有好。」
「兒孫後必有鍾靈氣」 而應名世者雲。
蜒蜿山 在府治北。山勢起伏有情,環抱府治。春夏蒼翠杳靄,秋冬紫氣浮動,儼如畫屏。陽明先生《疏草》曰:「山勢蜒蜿」 ,故名。
暗山 在府治北十里。林木深邃,幽僻可愛。明山人傅汝舟有詩。
定武山 :在府治東南,與教場相對。
玉印山 在府城東四十里覃李村,去公館百餘步,平地突起石山森列攢聚,有方平如印者,上附小石龜。其削壁屹立,則有古刻「砥柱」 二大字,頗蒼勁,然不知何代所作。其「玉印」 二字乃知府吳鼎鉉所題,士人因以名。山達泉在其下,李白夫常構室其中讀書焉。騷客宦遊,留題甚多,年淹磨滅,未見少存。流寓王日舒為之記,見《藝文》。
獨秀山 在舊城東。一峰特立,不與群山相連。筆架山 在舊郡學前,中有仙巖。按《明一統志》:「在府治前。五峰並聳,形如筆架。」
崇武山 在舊郡西北,高峻為一方巨鎮。將軍山 在舊郡西,遠望如兜鍪。將軍兩峰峙其左右。
獅子山 在舊郡後,形如伏獅,前有圓阜如毬。仙女山 在舊城中,前有澤水,光如鏡,俗人云:「仙女照鏡。」
安山 :在城北十里。為郡治屏幛。
仙跡山 在海南莊。上有池水。
蓬山 在南海里,下有碧泉。
人影山 在紅水江之右半山石壁上,形似人影。
三寶山 在城西
三台山 在舊郡學後
鷹山 在舊城西北,臨江屹立。
靖遠峰 在八仙堡
朝天鳳嶺 ,在府東門外,勢如起鳳。明新建伯奏遷府治,欲卜此處建立學宮,因年向未利,不果。今闔郡紳士具呈,欲捐資倡義,遷立黌序;奈工巨費煩,一時未能驟舉。
黃嶺 在府東四十里覃李村,後為武緣縣發龍之祖。
琥珀嶺 在府東四十里覃李水口。形如獅子。山頂雲覆,三朝即雨。
璞嶺 在府東四十里《覃李》地方。形如覆鐘。獅子巖 在府治南十里。止戈一圖。山勢蹲踞,儼如獅子。峰巒聳秀。中有巖洞,玲瓏幽邃。巖內石筍凝結,或如虯龍砥柱,或如石屏石鶯,或似冰繭倒垂,或似玉峰直豎。東面絕壁刻有「煙霞深處」 四大字,筆力遒甚,然不知何代所作。南面懸之,上有「清虛洞」 三大字。西面峭壁有「別一洞天」 四大字,稍內有「陽明先生過化之地」 八大字,皆蒼老姓字,雖不可辨,要皆明季時作也。又洞右側有小石巖,深數武,狹隘僅容一人趺坐,巖外題有「藏真石室」 四字,乃蓮花峰人筆也。至古今題詠頗冨,然皆在懸巖峭壁間,莫可探記。錄得詩數首,詳《藝文》。
白雲巖 在舊城東北
滴玉巖 在舊城西
通天巖 在舊城南
棲霞巖 在舊城西門內。巖中虛敞,煙霞隱映。牂牁江 ,一名「右江」 ,發源自雲南,由剝隘流入土田州境。經流奉議土州、上林土縣,下達南寧府,與左江合流,下通廣東入於海。
紅水江 一名紅水河。發源自雲南,由西隆州入境,經流泗城土府、東蘭土州都陽、興隆、白山、安定、下旺等土司,自羅墨渡出境,流入慶遠府下與柳江合流。下潯州,與左右兩江會流。府江 自府東、西二溪發源,流白犯村下,與武緣縣西江合流。
清水江 在城北
馱蒙江 在城西
通津二水 出城中,合橋、利達清水江。
東溪 :發源自府東北二十里興隆土司山,中流繞本府城東北,至城南與西溪合流。
西溪 ,發源府西北十五里。由北山土司山中流,遶本府西北至城南,與東溪合流成府江,下武緣縣而去。
達泉 在府東四十里覃李村玉印山石澗據溥源達大明山巖,故曰「達泉。」 先時濆涌,溉田數百頃,因明山道士忌村民,於其處掘土崩崖,塞穴截源,遂散沁於別道,而此流遂小矣。然泉甘美,供近村汲水,可以不竭。
武緣縣
伊嶺山 在縣南三十里。《樂昌一圖》:上有巖,極深邃。宋嘉祐間,周師慶結庵修煉,坐化。巖中有古刻詩像銘贊,後人因名其巖曰「望仙巖。」 思鄰山 在縣東十五里靖安坊。《一統志》云:「昔何鄰有道術,百餘歲隱此山,後不知所往,居人思之,故名。」
暗山 ,在縣南三十里。《樂昌一圖》:「兩山夾翼,林木深阻,儂智高常結壘於此。」
黃道山 ,在縣北二十里。《止戈一圖》有巖,黃道人修煉於此,鄉人立像祀之。
印笏山 在縣南五十里。《樂昌二圖》:平地突起如笏,高數十丈,又名獨秀峰。
帽山 ,在縣西十五里。《永寧一圖》:「山形如帽,故名。」
茅山 ,在縣西三十里。《永寧一圖》
都決山 在縣南六十里。嶙峋高峻,登之可望高峰。
郎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永寧一圖》。狀如人立。崢山 在縣西北十里。《永寧一圖》。上有泉,甚清冽。
房山 與「都山」 相連。
耳山 與房山相連
榜山 ,在縣南二十里。《樂昌二圖》形如掛榜,因以為名。
武臺山 ,在縣東二十里。《止戈四圖》,狀如半月,為武緣諸山之秀。
劍脊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永寧七圖》形如劍脊,中有隘路,通往來行人。
潘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永寧一圖》:山頂二石,狀如人形,中有泉,四時不涸。
華蓋山 在縣,《永寧七圖》俗名岊偘山。起鳳山 在縣東,平地特出兩峰,如鳳騰霄狀,上有飛來寺。
高峰嶺 在縣南五十里。樂昌一圖:高二百餘丈,周一十五里,南界宣化,北界武緣,通南寧府要道。山峰陡峻,路徑崎嶇。康熙年間,思南協守副將王三華捐俸募匠修平,行旅稱便。明知縣鄧體靜有《高峰歌》,見《藝文》。
天井嶺 在縣南二十里。《樂昌一圖》:山頂有馬跑泉遺趾。詳後《古蹟》。
長嶺 在縣西十里。《永寧一圖》。路平如砥。紫金嶺 在縣南二十里。《樂昌二圖》。有儂智高營壘遺跡。嶺傍有井,相傳昔人發得藏金者,故名。
韋公巖 在縣東北一百里。《止戈六圖》相傳韋將軍征蠻終於此,鄉人立廟祀之。
「感仙巖 」 在華蓋山內,有巖幽敞。
獅子巖 在縣北四十里。止戈一圖,知府周璞與傅山人同遊,有《詩》云:「數載塵埃笑白頭,乘風今喜到巖丘。勢迴西北瞻宸極,雄峙東南鎮粵州。半壑幸同遺世士,一官深媿富民侯。雲蘿石壁生平興,即欲投簪向急流。」
望仙巖 即伊嶺山,內有巖深邃。宋嘉定間,有道士周師慶結庵其上,修煉坐化。巖中有古刻詩像銘贊,後人銘其巖曰「望仙。」
仙女洞 ,即題詩巖,在縣西三十里。《樂昌四圖》石巖深廠,三面石壁上有古題詩「朝天巖仙女洞」 六大字,墨跡猶存。至仙女之事,則不可考。七星坡 ,去縣三十里。《樂昌二圖》形若七星。南流江 在縣南,源出大明山淥黎,由歐村、韋村合下沙、博澀二水,經布山口,下黃峒村,合馱轉江,會西江流出宣化大江而去。
西江 在縣西門外,源出大明山劍江,由琢玉、韋梁,經大纜厄渡至白范村,合思恩江,下硃砂渡,至閉芒橋,又合仙湖江流下駱柴村,直至陸楚,抵西門,遶五海會,南流出宣化大江,水中有石鼓,傳雲「擊之則風雨至。」 列八景內。
那楞江 在縣葛墟。北出紫金山,右與紫金江至祥雲嶺下合流,出鄧橋北達南流江。
靈水 即靈犀水。在縣南二里。江底平石,源泉湧沸,夏月江水漲潦混濁,此獨清澈,日光薄射,五色晶熒,上有元帝廟,禱輒應。《一統志》云:「昔有犀出水岸,頂有光彩。」 鄧炳詩云:「簿書勞勌幾搔頭,策馬乘西瞰碧流。一味香甘通肺腑,四圍幽靜豁心眸。漁樵相識供迎送,鶯鳥無羈任去留。莫道瘴鄉炎暑地,此中能有四時」 秋,
三潮水 ,在縣西一百三十里。源出南山,前有廟,水一日潮汐者三。
咘排水 在武緣東北。由黃道山流出東橋,會南流江,直抵南寧大江。
暮水 在駱村南,有泉常涌清澈,夏寒冬溫。
潘山泉 在縣潘山。其泉涓涓,四時不涸。馬跑泉 ,見《古蹟》下。
崢山泉 在縣崢山頂,甚清冽。
應眾泉 在縣陸楚橋西,往永寧路千戶王翱所甃。
那感泉 在縣、《永寧二圖》。
巴梁泉 在武緣縣、《永寧二圖》
楞色泉 在縣《永寧七圖》。清徹四時不竭。楞環泉 ,在《永寧七圖》。內多魚。
楞妙泉 在永寧七圖敢邦村。
布雍泉 在武緣葛墟北。水流清,綠如錦。相傳宋治平中,有龍伏於此。一日雷震,石裂龍起。舉人方矩詩云:「汨汨流泉號布雍,等閒平地起蛟龍。石竅尚藏雲雨氣,江心猶映甲鱗蹤。波光石翠驚飛鳥,水冷潭深阻釣翁。回首舒眸斜照裏,碧崖丹霧一般同。」
天井泉 在縣南二十五里。井在山頂。相傳儂智高崑崙之敗,西奔至此,人馬俱渴。馬跑石,智高拔劍穿之,水出得濟。今劍痕馬跡尚存雲。羅坡潭 在縣東,詳列《八景》內。
水提井 ,在樂昌一圖近蘇村,水出石竅中,清澈可鑑毫髮。
潭布井 在樂昌一圖近黃村,四時不涸。西隆州。
壩樓山 在本州甲西南,高聳矗天,上下三十餘里。
砦兇山 在本州甲內,綿亙十餘里。上有土司古墓,甚為靈應。土人祈禱輒驗。
壩達山 :在州治西,距州二百五十里。
風箱嶺 在本州古障甲,距州三百里。嶺上一石,形如「風箱」 ,故名。
渾水河 又名「紅水江」 ,源自雲南陸涼州,由本州西南壩達入境。逶迤而東北,經巴結甲之南,遶那貢寨之北,至壩樓山下板埧塘,有獨木小舟過渡。自此而下,入剝弼甲,奔泗城、白落寨,出境約三百餘里。
清水河 ,源自雲南維摩州至本州壩,達山之北,灌入渾水河,合派長江,巨石橫流,怒濤奔激,聲響若雷,水若黃河,泥沙泛濫。見之心悸,舟不能行。
同舍河 ,源自雲南廣南府馬別山,發源,至本州土黃甲同舍寨之南,東北流入西林界。「《隴高》水 」 ,源自革長甲內山,中流出,繞扁牙寨東北合於渾水河。
西林縣
端峰山 在縣治前,距縣五里。其間秀峰出拱。屬𣆟角里內地。交椅山 在縣治後,形如交椅。距縣三里。屬𣆟角里內地。
累峰山 :在縣東。峰巒層疊,迤邐平布二十餘里。距縣二百里。屬崢團里內地。
潺芭山 :在西林縣東南。峰巒疊聳,茂林菁嶂。距縣二百里。屬崢團里內地。
獨旺山 :在縣治南,距縣四十里,屬𣆟角里內地。中峰尖聳,石徑嶙峋。
木龍山 ,在縣南,與廣南府交界,距縣一百五十里。屬「曬利」 內地。
界亭山 在縣西北,與西隆州分界,距縣一百二十里,屬𣆟苗里內地。大山 在縣東北,與泗城府分界。峰巒綿亙,不一其數,土人俱呼為「大山。」 屬路程甲內地。距縣二百三十里。
樣山 在縣治東,距縣二百四十里。深林菁嶂,谷無人居,屬供樣里,內地與泗城土府連界。夾山 在縣治東南,距縣二百四十里,屬崢團里,內地與田州及廣南府連界。
蒼嶺 在縣治東,距縣二百里。前數峰,後一峰,石徑峭壁。有土寨遺址於上。相傳舊日土官所築。屬崢團里內地。
𣆟苗嶺 在縣治西北,距縣八十里。其勢層巒疊上,磊石巉巖,路徑崎嶇,行人半日始到其嶺。上有鄉村,即名「𣆟苗。」 登於其巔,俯視群峰,皆如丘阜,霞霧時蔽,片雲即雨。其最高處,更有石穴出泉,響瀉曲折,鄉民賴以耕食。嶺上村舍,二日之程猶皆見之。
黃泥坡 ,在縣治北,距縣一百五十里。山少林石,土色皆黃。屬路程甲內地,與西隆州及泗城土府分界。
馱娘江 在縣西北。源自西隆州,流入境內,水色甚青。繞至縣前,與淥馱河合流而東,至瓦村隘轉流入南,直至田州剝邑埠,其下即為右江。
達南寧府:自剝邑而上,至瓦村隘,小舟可行,自此更進,中多亂石,不通舟楫。
淥馱河 在縣治西南。源從廣南流入境內,至馱悶河合,徑繞縣側,至𣆟角墟與馱娘江合流。馱悶河 在縣治西。源自廣南流入境內,不至縣側,與淥馱河合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