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91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九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九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九十一卷目錄

 廣西府部彙考一

  廣西府建置沿革考

  廣西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廣西府星野考

  廣西府山川考水利附

  廣西府城池考

  廣西府關梁考

  廣西府公署考

  廣西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九十一卷

廣西府部彙考一

編輯

廣西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古滇國東南境。漢為益州牂牁郡地。蜀漢屬興古郡。晉屬《寧州》。隋屬牂州,後為東爨烏蠻彌請幫助識別此字。等部所居。唐為羈縻州,隸黔州都督府。後師宗、彌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憲宗七年內附,隸落蒙萬戶府。至元十二年,籍二部為軍,置廣西路。十八年,復為民。屬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明改為廣西府。領州三:

皇清因之。康熙八年,裁維摩州分歸廣西,廣南開化

三府領州二

師宗州

宋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後彝人師宗據匿弄甸,號師宗部。元初,隸落蒙萬戶府。至元中,以本部為千戶、總把領,阿寧、豆勿、阿盧豆吳四千戶,屬廣西路。後改師宗州。明師宗州屬土司。弘治中,設流官。

皇清因之。

彌勒州

宋些麼徒蠻之裔彌勒,居郭甸、巴甸、步籠等處,故名其部曰「彌勒。」 元初,隸落蒙萬戶府。至元中,以本部為千戶總把領,古輸、裒惡、步籠、阿欲四千戶,屬廣西路。後改彌勒州。明彌勒州屬土官,弘治中,設流官。

皇清因之。康熙七年,裁十八寨所屯賦,「併州。」

廣西府疆域考        通志

編輯

廣西府疆域圖

廣西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廣南、開化二府界,三百六十里。

西至臨安府,寧州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臨安阿迷州界二百里。

北至曲靖府陸涼州界一百里。

由府至省四百里

東西廣四百九十里,南北袤三百里。

按《府志》,「東四百五十里至廣南府界。」

南一百六十里,至臨安阿迷州界。

西一百八十里至臨安,寧州界。

北五十里至曲靖羅平州界。

東南六百四十里,至臨安建水州界。

西北一百五十里,至澂江府路南州界。

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九百六十五里。

師宗州

東至廣西府界,二十五里。

西至寧州界八十里

南至阿迷州界一百四十里。

北至路南州界五十里

按《府志》,「東一百九十里至舊維摩州界。」

南一百七十里,至臨安府阿迷州界。

西一百里,至臨安府寧州界。

北一百八十里,至舊陸涼衛界。

西北一百二十里,至澂江路南州界。

彌勒州

東至羅平州界四十里

西至陸涼州界,五十里。

南至本府界九十里

北至陸涼州界五十里

按《府志》,「東三十里至羅平州界。」

南:六十里至廣西府界。

西九十里至彌勒州界

北五十里至舊越州界

東北三十里至羅平州界。

東南六十里至羅平州界。

西南四十里,至舊維摩州界。

西北五十里至舊陸涼衛界。

形勝附

編輯

本府

《舊志》:「諸山環峙為屏,八甸瀠溪為塹,比鄰廣、沅,密邇交阯。」

「大小維摩,土酋世其營窟。十八山寨,彝盜恃為藪淵。當分邊腹內外之防,務審獠蠻彈壓之要。」 《師宗州》

榮山峭拔,盤江瀠迴。密箐崇岡,壤連西粵。彌勒州。

甸水紆盤,郡山列峙。十八寨資其彈壓,為廣南咽喉。

《州志》:「峨嶺來青,錦屏繞翠,圭山北峙,甸水南流。三五村盤江瀠洄,十八寨螺峰秀麗,臨澂接壤,交廣通衢。」

廣西府星野考        府志

編輯

府總

滇幅員最廣,分為東西兩迤,其西北所轄屬井鬼,東南所轄屬觜參府。地在滇東南,於星為觜參之墟,於野為梁州之域,於辰為申,於次為實沈。按《彌勒州志》,周天星野度數,廣西與澂江同,入井二十三度,彌陽隸廣西府,應在二十三度內。

廣西府山川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鍾秀山 :在城內,建學於此。

發果山 在城西北一里。㟝嶁相接,環於府治。按《府志》:「自九華蜿蜒而下,翼府右,俗名鐵龍下海。萬壽寺建其西。」

翠屏山 在城南二里。按《府志》,為府案山,獨列如屏,下有幽泉古洞。

廣福山 在城東三里。按《府志》:「突起一峰,樹木蔥鬱。廣福寺建其上。」 矣邦池水夏秋泛漲,四面澄清。

阿盧山 ,在城西三里,廣四十餘里,南接彌勒,北跨師宗,舊為阿盧部。

瀘源洞 在城西五里

西瀘河 在城西三里。按《府志》,即阿盧洞水,東流入龍甸河。

盤江 自宜良流入羅平,郡中諸水惟此為大。巴盤江 一名「蕃江」 ,自澂江東南流,經師宗至彌勒,東注黔之普安。

龍江灣 :在城南,和穆榮村。

西溪 抱城南流

龍泉 東西二泉流入矣邦池,民資灌溉矣。邦池 在城東南,一名龍甸海,周三十餘里,半跨彌勒。水源有二,一出阿盧山石竅,一出彌勒吉雙鄉,南入盤江。中有小山,建「廣福寺。」 《師宗州》

恩榮山 :在州北五里。

鎖北門山 在州北十二里,兩峰排列,若戶然。龜山 在州西七十里,極高峻,彝玀之藪。英武山 在州東八十里,高數百仞。

祿德山 在州東一百一十里,孤峰特起,甚秀。《馬者龍》山 ,在州東二百四十里。

通元洞 在州西北

大河口 在州治。按《府志》,「在州東十里,兩山並峙,一水中流。」

彌勒州

部龍山 在州南五里。峰巒重疊,環於州治。阿欲部山 在州西十里,盤七十里有奇。北傾山 在州北三十里,高可五十餘仞。西接那欲、備甸二山。

盤江山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兩山相峙,盤江流其中。東抵師宗,南界阿迷。中有石竅,深廣丈餘,濁水湧出,入盤江。

十八寨山 在州界。山箐連屬,其中彝種最蕃,務剽掠,蓋盜藪也。

曲部山 在舊維摩州治西。中峰高聳,下有流泉,歸石寶。

小維摩山 :在舊州東八十里。

大維摩山 :在舊州東南一百里。

巴甸江 在州西北。南流數里,東入盤江。八甸溪 在州北。其源有三:一出阿欲山,一出舊村,一出北傾山,至州治東合流,南入盤江。

《通志未載山川        府志》

編輯

本府

奇鶴山 在城北二里。巍然特立,四面環拱,九華羅列,府主山也。

九華山 在城北一里。九巒並峙,嶂列於治後,府倚山也。

還浦山 :在城東二里。聳兩峰,接九華,翼府城左。

紫薇山 在城東十里。自羅平白蠟山延袤至東南,突起五峰。三峰與府朝對。

煙光山 :在城南五里。自師宗、綠石山延亙而南,接紫薇,環峙府治。

吉輸山 在城東五里,為些麼徒蠻部落。龜山 距城四十里。雄起蒼翠,上有真武廟。天馬山 在城南十五里。水從硐出,樹木蓊鬱,崖有庵,山麓建香泉寺。

五峰山 :在城南三十里沼武甸。疊列五峰如掌,蒼翠之極。

薖山 在城南三十里,幽人隱居之所。

阿盧洞 ,在城西三里阿盧山。首起九峰,向東北,有竅為洞門。其中深邃敞豁,奇態萬狀,旁有小洞通瀘源。

瀘源洞 山別開一竅,洞口南向。知府張繼孟榜曰「奇觀」 ,建有瀘源寺。蓋阿盧山有三洞,古稱三洞連環。

羅和洞 ,在城西二里。孤峰秀麗,奇石嵌空。左右有桃園,有道人唐姓者修行於此。石床石竈,光瑩如鏡。上建「桃笑庵。」

東華嶺 高山流水,上有《東華寺》。

梅花塢 在府西三十里,有梅花數百株。九溪山 去府四十餘里,出山花有九處流水,名「九溪山。」

《師宗州志》

編輯

高來山 在州東二三里,雄峙數百仞。

《彌勒州志》

編輯

陀峨山 ,在州東十五里。自師宗來延一百八十里,上有寺。

鰲頭山 在州南五十里,圓如鰲頭。

翠屏山 在州西四十里。丹崖峭壁,儼如畫屏。錦屏山 在州北二十里。寺出林中,泉流山半。省城大道,彌郡壯觀。

玉枕山 在州西五里,舊名「拖白山。」

盤龍山 在州東五里。林木陰翳,河水橫帶,中有寺。

咸和山 在州西五里,舊名「恩褒山。」 上有咸和觀、玉皇閣、淨樂庵。

棋盤山 在州東十里,舊名「磨盤山。」

獅子山 在州西二十里。

北嶔山 ,在州北二十里,溫泉出其中。

展誥山 在州北五里。義學向之。

火焰山 在涅沼巡檢司,四時遙見火焰不息。「洞天山 」 ,在十八寨東五里,上有石龍石洞。「天台山 」 ,在十八寨西五里。

花山 在十八寨西三里。產山茶、杜鵑諸花。「螺峰 」 在十八寨南四十里,一峰聳翠,似青螺形。

丹霞山 :在竹園村西,舊名「梨山。」

「翠微山 」 有「翠微閣」 ,建其下。

額多坡 在州北五里。楚、粵通衢。

白沙坡 在州南四十里。關隘險阻,交、廣通衢。石牛坡 在州南八十里,開、化通衢。

紅石岩 在州西四十里。上有龍跡,可卜陰晴。下有平湖,峨峰倒影。

白石岩 在十八寨西五里,上有樓閣。

玉龍洞 在城南三十里,又名「富春洞。」

凌雲洞 在州南四十里箐口。

白瀆洞 在州南六十里龍潭哨後。奇石垂簾,清泉下湧。

觀音洞 在州東十里。石窟玲瓏,寒暑不覺。楊太史讀書其中。

巴盤江 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兩山對峙,江流其中。

山金河 在州北二十里。由蛇花口至彌東,匯白馬河。

白馬河 「一由圭山,一由禹門寺」 ,兩水合流,會白馬河。

阿當河 去州十里,有龍潭,至彌西匯白馬河。文昌池 ,在朋普魁閣前。

清水潭 :在州南二十里。

綠水潭 在西山下

鴨潔潭 :在州東十五里。

蓮花潭 在竹園村

靈龜潭   。海菜潭   。野鴨潭。

蒲草潭   。犀牛潭   。白沙溝。

雙溝 以上俱在十八寨。

步闕溫泉 在州北三十里步闕寨。其清如鏡,香味適口,浴之能祛病。

梅花溫泉 在州西八里,有亭覆其上。

「翠微溫泉 」 在《朋普》翠微閣,其清亦如步闕泉。春夏稍涼,浴宜秋冬。

水利附           通志

編輯

本府

廣利壩 在府治東七里。明萬曆間,知府張光宇築。

永惠壩 在府治西四里。明萬曆間,知府陳忠築。按《府志》:「溉田千頃,實一郡衣食之源。」 溝久汙塞,埧閘多圮。康熙三年,知府萬裕祚新開河道,修築堤墉。

矣竜壩 在治西三十里。明知府辜用琥築。有石閘 ,開東西兩河,灌近城田。

寧黑勒壩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監生趙株築,因將傾,知府萬裕祚重築。

擺勒壩 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康熙八年,知府萬裕祚重修。

魚喇黑壩 在府城北四十里。康熙九年,知府萬裕祚重修。

矣廈壩 在府城西六十里。康熙九年,知府萬裕祚重修。

興集壩 在府城西六十里。康熙九年,知府萬裕祚重修。

師宗州

柳堤 在州南門,為水衝塌。康熙四年,知州陳憻復築,河仍壅滯。十年,知州韓維一委吏目張繼茂重築,引水入通源洞,東流入城。

大河口。壩   。洋舊壩   。額勒壩。《彌勒州》。

李公壩 在州西二十里。明知州季啟築,引水入學池。

朱公壩 在州南六十里甸頭界。明知州朱召南築。

竹園村搆甸壩 距州城六十里。明萬曆四十三年,知府蕭以裕、通判吳稼登重築,灌溉田畝五十餘里。

廣西府城池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廣西府城池 ,舊為矣邦、生納二村土官治之。明成化十四年,改土設流。知府賀勳築土城,後圮。隆慶五年,知府戴時雍甃以磚石。周圍七百四十丈,高一丈八尺。設四門:東曰「拱化」 ,南曰「清波」 ,西曰「獻瑞」 ,北曰「擁祥。」

皇清康熙元年,知府萬裕祚修,後復圮。二十三年知。

府高起龍重修無池。按《府志》:「明季為沙定州賊目李竜索焚燬殆盡。偽營掇拾舊石,壘砌垛口,建豎城樓,然皆苟且之具,不可以為保障計也。」 康熙元年,知府萬裕祚捐金七百。所屬二州各捐六百金。自康熙五年起,至六年止,計修築城垣炮臺,周九百一十二丈,垛口一千二百零一,加高五尺,四面全修者二百一十八丈。從腰接修者一百九十二丈。欄馬垛口、悉用磚石。重修四城樓。每樓建左右柵欄。城根創空心敵樓一十二座、高城丈餘。又於康熙二十四年奉

旨興修,知府高起龍捐俸修補完固。三十一年八月

初一日,地震日久,城垣城樓又復倒塌。

外州縣

師宗州城池 ,原土城。明萬曆二十八年,知州夏久安重修。四十年,知州袁國藩拓築。崇禎七年,巡撫題准改築石城,周四百餘丈。丁亥年,沙賊焚燬。按《府志》:「明季沙逆以賊目竊據,流寇自黔入滇,由羅平至州,燒燬城樓,拆平磚石而遁。迄今垛口城缺,皆壘石為之。」 州治四面環彝,設險宜亟。知州韓維一估計工價,條「議申詳,因錢糧無從動支,仰候批行修築。」

彌勒州城池 「明弘治三年,州同知梁伋築土城。隆慶六年,知州楊階增拓。崇禎七年,知州魏起龍改甃以石,高二丈,闊四百丈。十五年,知州趙焯改築北門,闊四丈五步。」 按《府志》:「明隆慶六年,知州楊階增築,闊六百丈,闢四門,四角樓,每街有柵欄,四關建四小鼓樓。崇禎庚午,議勦土酋普名聲,以本州近賊,令知州梁」 翼宸架屋牆內為守具。崇禎乙亥,知州魏起龍詳築石城,僉遊擊王治民、吳宏,都司周位衡、吏目彭永春董之。闊四百丈,高二丈,計七百八十垛,因土城築之,而截其西北。

廣西府關梁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大石橋 一名「環翠橋」 ,在府西一里。明弘治間,知府朱繼祖重建。萬曆三十八年,知府張光宇重修。

所普橋 在府西三十里。

環翠橋 在府城西一里,明弘治初建。萬曆三十八年,知府張光宇重修。高六丈,闊四丈,長十丈,築土五十餘丈。上有「環翠坊。」

晏清橋 在城南一里,為東南通衢。明萬曆四十二年,知府蕭以裕修建。長廣高闊與西橋同。上有觀音閣。

吉雙橋 在治東南四里,架木為之。

竜甸橋 去城東三里,架木為之。「金馬橋 」 ,去城西十五里,往陸涼大路,當溪流漲漫,橋多淹沒。康熙九年,知府萬裕祚擇高阜之處,再架木橋。

撒普橋 去城西二十里,往彌勒州。大路崩圮,知府萬裕祚重架木橋。

高橋 ,去城西四十里,往彌勒州大路。

祿宜橋 去城西四十里。

老鴉橋 去府西五十里。

矣各橋 在治北二十里,往師宗州大路。丘矣渡 ,距府城東八十里,渡盤江。

部得竜渡 :距府八十里。往維摩小道。師宗州。

漾月橋 在州南門

五馬橋 在州西門

祿生橋 在州東門外一里。

平政橋 在州南門外

普濟橋 在大河口

石鳳橋 在小河口寧折村。

新橋 在瓦窯村

大渡橋 :在大阿堵村。

雙鳳橋 在雙鳳村

螘澤橋 在檳榔村

趙公橋 在《革得哨》。

洪濟橋 在州北三十里。

盤江渡 去州一百六十里,在馬者籠鄉。舊泗渡   、扼羅渡。

祿豐里渡 往三鄉小道。

彌勒州

捏沼關 距州西南二百二十里。向為臨安路南往來通衢。明嘉靖初,設巡檢司防守。至萬曆間,商旅不行,此路久廢。巡檢寄居州城,官廨隨圮。

革泥關 距州西四十里。往澂江府路南州,設有巡檢司,屬路南州。蓋兩州交界之地。

玉津橋 在州前。長五丈,闊七尺,跨八甸溪上流。

李母橋 去州西五里

高橋 :在城南四十里。

龍潭橋 去州東三十里,在龍潭哨。

七星橋 在州西四十里《火莫》龍鋪。

富春橋 在城南五十里,州民喻時通重造。十月渡橋 去城西二里,在古城。

小橋 去州西一里

三星橋 在彌東哨

平政橋 久圮,知州李延春改建。

部竜橋 在彌勒哨,久圮,知州王希聖重修。阿當橋 在州北五里。即龍王橋。

莫涉足渡 距州一百七十里。往臨安阿迷州大路。

大百戶渡 距州一百二十里。渡盤江往開化府。

廣西府公署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廣西府治 在城內,明洪武二十三年建。按《府志》:「在城正街面南,前有天南保障坊,左右承流、宣化二坊。次為大門。門外左旌善亭,右申明亭、羈候鋪。」大門內為儀門。儀門外經歷司衙,六房吏舍。儀門內為聖諭坊,兩旁為六房。土地祠在左,獄在右,正堂五楹,而兩庫輔之。經歷司居左,督捕廳又在經歷左,衙舍三層。嘉靖間,知府許請幫助識別此字。通詳,奏請裁革,移於武定。萬曆七年,復建督捕廳於龜山,仍設通判駐鎮,彈壓路南、羅平、陸涼、師宗四州尋圮。後因兵燹,人民凋散,督捕衙舍無存,改住行署。右分司府正堂後為資政堂,堂後為知府。內衙三層,左廳右園。明季燒燬,僅存「聖諭」一坊,大門、儀門各半廈,並「廣西府」三字匾額。自是因陋就簡,建正堂三楹、川堂三楹,知府內衙惟一正樓、旁樓而已。

皇清康熙三年,知府萬裕祚新建廂樓、廚室、前後花。

廳、土地祠、獄鋪、承發房並左右六房等處,後因雨水淋漓,又於康熙四十年,知府遲炘捐資修補。其通判分司大門、儀門、正堂仍舊;餘皆燒燬。通判陳鼎重建後衙,及土地祠左右書房。通判李廷臣重建。經歷司住府衙左邊。

通判署 舊在彌勒州督捕城,今同府治。經歷司署 司獄司署

廣豐庫 俱在府內

公館 久廢

外州縣

師宗州署 在城內,明洪武二十二年建。吏目署 在州衙旁。居高臨下,頗稱嚴整。明季為流寇燒燬偽營,將民房改修公署。

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州韓維一復遷舊址,吏目張繼

茂亦就址營立居之

彌勒州署 在城內,明洪武二十二年建。按《府志》,「州治在城北。大門。鼓樓一座,前牌坊一座,左旌善亭,右申明亭。」 明崇禎辛未年為土酋普名聲燒燬。次儀門,門內為正堂,前戒石亭軒左右六房。堂之右為庫房,堂後為知州宅。吏目衙在堂右。寅賓館在儀門左。土地祠在賓館後。獄在儀門內,右羈候鋪在大門內,右書吏房,左右六間。久圮,知州李延春重建。

吏目衙 「在州治內。」

舊制設州一在維摩,裁歸廣南巡檢司。一在彌勒南二百八十里。驛四:一在府城,一在維摩,一在曲部,一在阿母,今俱廢。

明設十八寨守禦千戶所在州西南。

皇清順治十六年,改為千總。康熙二十六年,裁,今廢。

廣西府學校考        通志

編輯

本府

廣西府儒學 舊在府城東北鍾秀山麓。明成化間設流,知府賀勳請建。萬曆間,知府陳忠遷建東門外,距城三里。後知府蕭以裕復遷建於奇鶴三台山下。兵燹就圮。

皇清康熙五年,知府萬裕祚遷建於「鍾秀山」舊址。櫺

《星門坊表》:「大成門,正殿兩廡,啟聖祠,明倫堂,魁星閣,名宦、鄉賢二祠,祭器庫神廚,規制具備,康」

熙二十二年奉

旨「郡邑重修。」二十三年,知府高起龍倡捐修飾,按府

《志》:後因雨水淋漓,學廟多致倒塌。康熙三十一年,知府劉治中捐資建,修尊經閣五間,右建魁星閣,燦然一新,大有觀矣。

凝秀書院 在鍾秀山麓,久廢。

文昌書院 知府陳忠建,在文昌祠內,後寢供象,以前「庭翼號」 房數楹為書院,久圮。

社學 一在鍾秀山舊學前,一在西門外東巷,一在府治左、一在大矣鋪村。

府義學 ,在城南廳署左。康熙二十八年,護理府篆彌勒州知州朱點、通判楊道隆,捐俸延師訓課。

學田 一處,地名「矣設村」 ,在彌勒州地方,係州民廖桓告爭入學,遞年收租穀一十八石,內將三石完彌勒州錢糧,餘一十五石變價銀五兩,在明季時類解本府,候提學道明文取用。後因水沖沙壓,糧租失額,遞年徵租穀六石五斗,內將四石變價銀二兩,彙解地提學道,餘剩二石五斗以為糧差之費。

一處,地名「矣雜村」 ,在府治東南隅,係山地,為彝民佃種。遞年本佃完納彌勒州錢糧外,徵租折𧵅二百四十索,彙解本府,候提學道明文取用。前田係府民李悌告願入學,自丁亥年後,遞年照納彌勒州編糧二石。其海𧵅改為租穀六石,遞年儒學徵收,以為諸生月課之費。

一處地名「古城」 ,在彌勒州地方,明萬曆三十六年,知府錢秉元置。

一、明萬曆四十年三月內,知府張光宇將查出東門內外新舊學及致和觀水塘邊等處開墾水旱田地,租穀一十三石四斗有零,充諸生會資,並助婚葬。自丁亥年兵燹之後,田地荒蕪,遞年只徵膏粱租三石、穀八斗。

一、明萬曆四十三年,知府蕭以裕因諸生具呈春秋丁祭,原議「祭需太少,懇為量增。」 隨查出府民楊順龍承種趙大良故絕田地一分,並西關外大路旁阿迷村壩旁各水田一塊,量令每年納𧵅一百二十索,今額租一石二斗。一、趙秉恕承種環翠橋邊水田一塊,量令每年納𧵅六十索。速伴里北村李閏下佃戶阿擺等佃種偏坡地三塊,量令每年納𧵅二百索。自丁亥年後,久荒難墾。

「一,竜甸村田地二十二分,每年除納維摩州夏稅銀一兩八分,本府撥搭二州代解外,量令每年納銀一兩六錢,折𧵅二百七十二索。」 今瀘水淹沒,難以開墾。

一處地名「鎮南哨」 ,在府治南鄉,係山地。原係府紳郭登科願入學,遞年彝佃完納彌勒州編糧五斗,租穀二石,係儒學徵收,以為諸生月課之費。

一處地名團山路口村,在府治南鄉,係旱地。原係府民楊占春告願入學,遞年本佃完納彌勒州編糧一斗二升,納租穀三石,係儒學徵收,以為諸生月課之費。

一處,地名「襪白勒」 ,在府治西鄉,水田一分。原係府民李維儉告願入學,遞年本佃完納彌勒州編糧一斗,納租穀二石,係儒學徵收,以為諸生月課之費。

一處坐落府治南鄉石硐村西河,十三甲水田一分,原係姚啟虞祖與戴智和買得入學,遞年納租穀五斗,儒學徵收,以為諸生月課之費。一處地名「彌勒州小高寨」 ,於康熙十一年查出水田一分,招佃編租一石,儒學徵收,以為諸生月課之費。

一處,坐落府治埧下西河七甲水田一分,係貢生李憻如因祖占春在鄉賢,願入在學,遞年納租穀一石,內完納彌勒州糧三升,餘存學供用。一、小習甲村水旱田租原額十石,糧二斗一升。一、庠生李維世入西堤水田一分,阿迷州旱地一塊,原租三石,糧三升。

以上原租共十三石。本學齋生每歲收租,於春秋上丁,備辦牲醴致祭。

外州縣

師宗州儒學 舊止有社學,在城東北。明萬曆己未年,知州伍揆文始建大殿、兩廡,亦未設學官。崇禎三年,知州亦聞昌詳允撫院題建「儒學。」

皇清順治十六年,裁附府學。康熙二十三年,知州王

鯨遷建南門外。按《府志》,「州學初建東門外,後建西華山麓,因兵燹未成,後知州陳憻經始報知府萬裕祚捐金,委知州韓維一、吏目張繼茂修建」 正殿、左右兩廡,前戟門三間,右鄉賢祠左名

宦祠各一間,前為櫺星門三間,東廡之後為「啟聖祠」 ,三間後為文昌祠三間,殿後為明倫堂,堂左三間為儒學公館。

義學 在城內。康熙二十九年,知州黃際會捐穀延師訓課。

社學 在東門街,久圮。

學田 一處,恩榮寨土舍故絕,五叢旱地,額租五石,共二十五石。係先年齋生趙於廊、張天然、聶起鳳捐銀三十兩買以入學,遞年收租穀十石五斗。

一處矣。定村旱地一分,遞年除納糧外,實租三石。其租買備土坯、修補學宮

一處阿贊村陸地一段,額租十石。

一處羊舊村田八分半原租三十石。自兵燹失額,除納糧外,實租六石。儒學徵收,以作課士之用。

一處《本舌革》即速乾旱地一分,除本佃納糧外,徵租四石,以為諸生會課之用。

一、「文昌宮」 水田三分,遞年徵租二石。修理《文昌宮》。

一、雙山河邊麥地一塊,原為諸生卷資,康熙三年分開墾,作麥租五斗,今荒蕪,無人耕種矣。彌勒州儒學 ,舊在州東城外。明嘉靖間,知州王業創建,知州陶標繼修。萬曆間,知州李接雲落成。萬曆四十一年,知州蕭以裕詳請。天啟三年,始題建學設官,知州沈仰遷建南關外。崇禎年間,土酋普名聲燒燬,知州魏起龍重修。

皇清康熙二年,知州王希聖遷建北門外按《府志》,康

熙二十七年,知州朱點復建於南門外。正殿三楹,啟聖祠三楹,兩廡十四間,大成門五間,櫺星門三間,「鄉賢」 、名宦各三間,左、右二坊齋房六間,桂香殿三間。

義學 在城內。康熙二十九年,知州朱點捐穀延師訓課。

社學 在北門外

《學田 》一:桃園村額設學道田一分,遞年納心紅紙張銀六兩,解赴督學道。

一、桃園村額設祭需田一分,遞年納租穀九石七升、銀八兩解州湊辦祭需。

一坐落西門外城邊,學地一塊,年納租銀一兩。一坐落南門外,舊學田一分,年納租銀二兩。一坐落新寨,學田一分,秋糧七升,年納租穀八斗。

一、坐落者,林寨學田一分,秋糧六升,納租穀一石五斗。

一、坐落山馬舟學田一分,納租穀二石五斗;一、坐落熱水塘學地一塊,秋糧一斗八升,納租穀一石五斗。

一、坐落普竜,學田一分,納租穀二石。一坐落搆甸壩芭蕉村,學田一分,秋糧一斗,納租穀二石。

一、搆甸壩暮舌勒學田一分,秋糧一斗,年納租穀二石五斗。

一、搆甸壩岔河學田一分,秋糧一斗,納租穀一石。

一、龍騰漢學田一分,坐落搆甸壩小土庫。秋糧大二石一斗三升,內熟一斗三升。康熙十一年,新墾二石,納租穀五石。

一、洪六京學田一分,坐落搆甸壩馬普。秋糧一石七斗八升一合,久荒。

一、李傑澄學田一分,坐落搆甸壩。夷者秋糧三斗二升八合,納租穀一石五斗。

一、坐落熱水塘學田二分,秋糧二斗二升,納租穀九石。

一、文昌宮香火田一分,坐落白馬橋。秋糧二斗,遞年原納租八石。自丁亥年久荒,於

皇清康熙九年開墾。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