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百二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百二十五卷目錄
貴陽府部彙考三
貴陽府田賦考二
貴陽府風俗考
貴陽府祠廟考〈寺觀附〉
貴陽府驛遞考
貴陽府兵制考
貴陽府物產考
貴陽府古蹟考〈陵墓附〉
貴陽府峒蠻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百二十五卷
貴陽府部彙考三
編輯貴陽府田賦考二 通志
編輯修文縣
原額、民屯田二萬八千二百四十二畝五分四釐八毫九絲三忽
荒蕪田四千一百八十二畝九分二釐四毫五絲三忽;
實在成熟田二萬四千五十九畝六分二釐四毫四絲。
原額本色並豆折米五千四百五十六石二斗四升九合九勺四抄七撮四圭八粒三粟。荒田無徵米一千四十八石六斗六升五合六勺九抄三撮二粒一粟。
實在有徵本色並豆折米四千四百七石五斗八升四合二勺五抄四撮四圭六粒二粟原額全熟本色黃豆六十四石一斗二升五合;原額全熟本色蕎二百三十四石七斗六升四合二勺八抄六撮。
原額歲用銀二百二十三兩七錢三分一釐一絲八忽。
《荒田》無徵銀二十五兩九分九釐二毫一忽九微。
實在有徵銀一百九十八兩六錢三分一釐八毫一絲六忽一微。
開州
原額、田二萬一千九百八十六畝一分二釐七毫九絲五微四纖三塵。
荒蕪田四千六百一十三畝六分一釐四毫七絲三忽七微二纖七塵一渺;
實在成熟田一萬七千三百七十二畝六分一釐三毫一絲六忽八微一纖五塵九渺。
原額本色米二千八百五石八斗六升三合一勺三抄五撮八圭七粒。
荒田無徵米八百二石二斗八升八合五勺九抄七撮五圭六粒五粟。
實在有徵米二千三石五斗七升四合五勺三抄八撮三圭五粟。
原額折色米八百四十六石六斗二升九合五勺。該折色輕齎銀三百五十兩七錢八分四釐三毫九絲。
荒田無徵折米一百二十九石六斗六升七合九勺五抄六撮五圭。
無徵折色銀五十四兩四錢六分五毫四絲一忽七微二塵。
實在有徵折色米七百一十六石九斗六升一合五勺四抄三撮五圭。
有徵折色銀二百九十六兩三錢二分三釐八毫四絲八忽二微七塵。
原額《條編》銀一百九十四兩三錢四分六釐五毫五絲二纖四塵六渺。
《荒田》無徵銀二十五兩二錢一釐四毫六絲一忽六微四塵。
實在有徵銀一百六十九兩一錢四分五釐八絲八忽三微八纖四塵六渺。
原額馬館銀二百五十九兩八錢九分六釐五毫二絲七忽四微一纖九塵三渺。
荒田無徵銀四十三兩四錢四分八釐九毫三忽九微五纖七渺。
實在有徵銀二百一十六兩四錢四分七釐六毫二絲三忽五微一纖三塵六渺。
定番州
原額、本折田六萬八千四百七十七畝三分七
釐九毫九絲九忽九微九纖九塵七渺。
荒蕪田三萬五千八百五十八畝八分四絲二忽五微六纖二塵四渺。
實在成熟田三萬二千六百一十八畝五分七釐九毫五絲七忽四微三纖七塵三渺。
原額全徵本色米一百四十二石二斗三升六合六勺九抄四撮七圭五粒五粟。
原額折色米三千九百一十一石五斗八升四合一勺二撮八圭八粒四粟。該折輕齎銀一千九百五十五兩七錢九分二釐五絲一忽四微四纖二塵。
荒田無徵米二千一百二十四石二斗一升五合五勺一抄五撮五圭一粒,無徵銀一千六十二兩一錢七釐七毫五絲七忽七微五纖五塵。實在有徵米一千七百八十七石三斗六升八合五勺八抄七撮三圭七粒四粟,有徵銀八百九十三兩六錢八分四釐二毫九絲三忽六微八纖七塵。
原額「全熟山土」 二十五畝。該全徵本色蕎二石五斗,折徵米一石二斗五升
原額《條編》銀二千七百一兩五錢二分七釐六毫六絲五忽二微二纖三塵三渺。
荒田無徵銀一千三百六十二兩一錢八分一釐一毫三絲一忽七纖九塵三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三百三十九兩三錢四分六釐五毫三絲四忽一微四纖四塵。
原額馬館銀一千一百四十七兩六錢八分七釐七毫七絲四忽七微四纖四塵四渺。
《荒田》無徵銀六百五十三兩一錢四分六釐四毫四絲六忽二微五纖三塵五渺。
實在有徵銀四百九十四兩五錢四分一釐三毫二絲八忽四微九塵九渺。
廣順州
原額、田四萬一千二百三十七畝
《荒蕪田》三千七百四十八畝;
「《實在成熟》田」 三萬七千四百八十九畝。
原額折色米一千三百六十三石七斗五升六合七勺三撮二圭六粒七粟。該折色例充馬館銀六百八十一兩八錢七分八釐三毫五絲一忽六微三纖三塵五渺。
荒田無徵米一百二十三石九斗五升八合二抄三撮八圭六粒八粟。無徵折色銀六十一兩九錢七分五釐四毫一絲一忽九微三纖四塵。實在有徵米一千二百三十九石八斗五合八勺七抄九撮三圭九粒九粟。有徵折色馬館銀六百一十九兩九錢二釐九毫三絲九忽六微九纖九塵五渺。
原額《條編》鹽鈔門攤戶口食鹽銀一千三百四十兩七錢五分四釐四毫一絲七忽二微四纖九渺。
《荒田》無徵銀一百二十一兩七錢五分二釐四毫五絲九忽五微七纖九塵三渺。
實在有徵銀一千二百一十九兩一釐九毫五絲七忽六微二纖五塵三渺。
府屬官莊總數
原額官莊賑恤田三千一百四畝六分九釐二毫六絲四忽二微八纖四塵二渺。
荒蕪田七百五十五畝二分八釐九毫四絲三忽二微二塵一渺;
實在成熟田二千三百四十九畝四分三毫二絲一忽六纖四塵一渺。
原額本色倉斗,租穀二千九十六石四升八合二抄八撮六圭三粒七粟。
荒田無徵穀六百石八斗八升七合八抄六撮九圭六粒五粟。
實在有徵穀一千四百九十五石一斗六升九勺四抄一撮六圭七粒二粟。
原額本色賑租倉米二百三十五石二斗三升五合七勺一抄七撮二圭八粒四粟。
荒田無徵米一十六石八斗四升二合八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
實在有徵米二百一十八石三斗九升二合八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
原額「全熟」 官莊折色倉斗米一十石四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四圭二粒八粟。
實折徵銀一十三兩五錢。
原額修葺儒學及關城二廟田八十三畝,荒蕪田一十一畝九分。
「實在成熟田」 七十一畝一分;
原額修葺銀一十三兩
《荒田》無徵銀一兩八錢六分三釐八毫五絲五。
忽八微五塵
實在有徵銀一十一兩一錢三分六釐一毫四絲四忽一微五塵。
原額、鋪田一百二十五畝
荒蕪田一十畝
實在熟田一百一十五畝,係鋪兵自耕,准作口糧,原未起科。
府親轄
原額官莊賑恤田三百四十二畝七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七纖一塵四渺。
荒蕪田三十一畝
實在熟田三百一十一畝七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七纖一塵四渺。
原額本色倉斗租穀三百四石九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五圭一粒。
荒田無徵穀三十一石
實在有徵穀二百七十三石九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五圭一粒。
原額鋪田八十一畝五分,係鋪兵自耕,准作口糧。
貴築縣
原額賑恤田一千六百六十六畝三分四釐八毫七忽一微四纖二塵六渺。
荒蕪田四百九十一畝九分四毫六絲六忽九微七塵四渺。
實在熟田一千一百七十四畝四分四釐三毫四絲一微七纖二塵二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穀一千三百二十七石六斗三升九合四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本色賑租倉斗米一百三十七石八斗七升一合四勺二抄八撮五圭七粒一粟。
荒田無徵穀四百二十八石二斗六升八合九抄一撮四圭三粒一粟。
無徵米一十六石八斗四升二合八勺五抄七撮一圭四粒二粟。
實在有徵穀八百九十九石三斗七升四勺六抄五撮七圭一粒一粟。
有徵米一百二十一石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四圭二粒九粟。
龍里縣
原額官莊賑田二百一十六畝七分一釐四毫二絲八忽五微七纖一塵。
荒蕪田一百二十七畝六分二釐八毫五絲七忽一微四纖二塵六渺。
實在熟田八十九畝八釐五毫七絲一忽四微二纖八塵四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穀一百八石三斗五升七合一勺四抄二撮八圭五粒五粟。
荒田無徵穀六十三石八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三粟。
貴定縣
原額官莊賑田六百四十六畝六分一釐四毫五絲七忽一微四纖二塵三渺。
荒蕪田五十三畝九分四毫七絲六忽二微五塵二渺。
實在熟田五百九十二畝七分九毫八絲八微九纖二塵三渺。
原額本色賑租倉斗穀一百七十二石五斗二升八合五勺七抄一撮四圭一粒七粟。
本色倉斗米八十五石八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三粟。
荒田無徵穀二十六石九斗五升二合三勺八抄一撮二圭五粒。
實在有徵穀一百四十五石五斗七升六合一勺九抄一圭七粟。
《全徵》米八十五石八斗一升四合二勺八抄五撮七圭一粒三粟。
修文縣
原額「全熟」 官莊賑田二十八畝八分五釐,該全徵本色倉斗米一十一石五斗五升,原額鋪田四十三畝五分。
廣順州
原額「全熟官莊賑田」 二十七畝。
該全徵本色倉斗穀二十七石。
稅課附
本府年額鹽稅銀二千九百六兩一錢六釐。遇閏年分,加徵閏月鹽稅銀、二百四十二兩一錢七分五釐五毫。
年額雜稅銀二千六百一十一兩八錢六分二釐三毫。
遇閏年分,加徵閏月雜稅銀二百八兩八錢四。
分二釐一毫
年額《牙帖》銀六十七兩。
開州用砂廠
年額解部水銀四十八觔十兩。
年額「水」 銀一千二百二十觔八兩二錢五分。每觔折價銀五錢。
遇閏年分,加徵閏月水銀一百三十三觔九兩五錢。
開州斗甫廠
年額水銀九十五觔四兩七錢五分。每觔折價銀五錢。
遇閏年分,加徵閏月水銀一十觔五錢。
貴陽府風俗考 通志
編輯府總
《舊志》:所轄彝人,種類非一,曰羅羅,曰宋家,曰蔡家,曰仲家,曰龍家,曰曾竹龍家,曰打牙犵狫,曰紅犵狫,曰花犵狫,曰東苗,曰西苗,曰紫薑苗,曰賣爺苗,習俗各異。
諸姓舊皆澆邪之俗,今儒教漸興,而冠婚喪祭之禮皆效慕中國,間有嚮意《詩》《書》,登科出仕者矣。
貴州宣慰司志「疾病,不識醫藥。」
被氈衫以為禮
《安撫司志》:「男子以白布裹額。」
「冠婚喪祭」 ,頗效中華。
俗尚樸實敦禮教
謝東山《志》,「士秀而文,民知務本。」
沈思充志崇儒術重氣節處者恥為汙下之事仕者多著廉潔之稱。
漸漬文明之化,「易兵戎」 為「城郭」 ,變刁斗為「桑麻」 ,「悃愊無華」 ,至道尤易。禮崇文公不隨彝俗,文教丕揚,人才輩出。
風氣和平,土壤磽瘠。冬不祈寒,夏無盛暑。《郭子章黔記》。「民不喜爭。士皆彬雅。」
寅日為虎場,卯日為兔場,丑日為牛場。是日軍民客旅皆集其地,貿易有無。
父母死,男女皆以割髮為孝。
貴陽府祠廟考 通志
編輯本府。〈貴築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東一里。
社稷壇 在城西一里
厲壇 在城北隅
城隍廟 在治北
旗纛廟 在城北演武場內。
祝融廟 在新城內。明崇禎十四年,總督李若星建。
真武廟 在北門月城上。明萬曆九年建。
皇清順治十八年,總督趙廷臣重修。
三官廟 :在府新城內。康熙四年,巡檢羅繪錦建。
東嶽廟 在城北,祀泰山神。
川主廟 在新城內,祀二郎神。明崇禎間蜀人建。
藥王廟 :在城西南隅。康熙六年,都司張光煥建。
武侯祠 在南郭外。舊為忠烈祠。明萬曆間,改祀武侯。後復以祠為觀音寺,而遷武侯祠於涵碧潭之東北,久而傾頹。
皇清康熙二十八年,巡撫田雯捐貲修之,並新其像。
侍以火濟建兩廊書院八間,取所錄士讀書其中,並館穀焉。後建亭三楹,廊房二間,名之曰「又一草廬」 ,以為課士之所。三十一年,布政使董安國重修之。
漢壽亭侯廟 在城中
忠烈廟 在府治左,祀唐忠臣南霽雲。明正統間,按察使王憲題,賜額「忠烈」 ,命有司春、秋祭之。陽明祠 在撫署東。明萬曆時建,時祀新建伯王守仁。
皇清康熙十二年,巡撫曹申吉重修。二十三年,巡撫
楊雍建重修。二十八年,巡撫田雯增修之。其後曰「後覺堂」 ,堂前為合一亭,左為傳習軒,命所錄士讀書其中。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復增修祠前兩廊,集諸生肄業,並館穀焉。
夏國公祠 在治南,明永樂間敕建,祀夏國公顧成,今毀。
四先生祠 在治北。明萬曆間建,祠新建伯王守仁、巡撫郭子章、江東之、巡按應朝卿。後燬,即其地建「忠烈祠。」 今併於東嶽廟。
忠勳祠 在治東。明萬曆三十年建,祀監軍僉事楊寅秋及討播陣亡諸將士。
忠烈祠 舊在今東嶽廟垣內,明崇禎二年建,祀巡撫王三善,以從征殉難副使岳具仰、總兵魯欽、鄉官湯師炎、田景猷、李紹忠,並大小文武官一百餘人從祀。明季賊燬。
萬壽宮 在城北,康熙十九年建,祀許遜。文昌閣 在城東門月城上,明萬曆己酉年建,以培文風。
皇清康熙三年燬。八年,總督卞三元、甘文焜,巡撫佟
鳳彩重建。三十一年,巡撫衛既齊、布政使董安國、按察使丹達禮、參政陸祚蕃、知府時騰蛟重修。
靈官閣 二一在府城向西;一在府新城內《龍里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厲壇
城隍廟
真武廟
漢壽亭侯廟 以上俱未載處所。
靈官閣 在縣東一里許。
貴定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城隍廟
真武廟
漢壽亭侯廟
靈官閣 以上俱未載處所。
康太保祠 在縣城北十里。祀宋康保裔,嘗為高陽關都部署,死於軍,為神顯靈。麥新,天旱,禱雨立應。巡撫郭子章建祠,張鶴鳴重修。
王鎮撫祠 在縣城內倉左。祀鎮撫王璧,以修城有功。
郭公祠 在縣城內,明萬曆間建,祀巡撫郭子章。
張李祠 在縣城北真武觀左。祀總鎮張彥芳、推官李若楠以殲苗捍禦功。
修文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厲壇 :以上俱未載處所。
城隍廟 在縣治左
漢壽亭侯廟 :在城內。
「靈官閣 」 ,未載處所。
開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社稷壇 、俱未載處所。
厲壇 在州北
城隍廟 在州東
漢壽亭侯廟
「靈官閣 」 俱未載處所。
定番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州南。
社稷壇 「在州西北隅。」
厲壇 在州北
城隍廟 在治左
漢壽亭侯廟
「靈官閣 」 俱未載處所。
廣順州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北。
社稷壇 在城西
厲壇 在治北隅
城隍廟 在治前
漢壽亭侯廟
「靈官閣 」 俱未載處所。
寺觀附
編輯本府。〈貴築縣附郭。〉
大興國寺 在城中。元至正間,廬陵賈人彭如玉建。明洪武二年,遊僧南宗重修。萬曆三十年,寺僧法印走京請《大藏經》回,巡撫郭子章建閣貯之。南京諭德黃輝題曰「龍輪寶藏。」 後燬,復建。觀音寺 ,在城南堤武侯祠舊址改建。
迎恩寺 在城南關
皇清康熙二年,參政徐弘業建。
東山寺 在城東東山上。明嘉靖間建。崇禎二
年重修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重修。
照壁山寺 在城北照壁山上。明崇禎九年,巡按馮晉卿建。
皇清康熙七年增修。
永祥寺 在城內西南隅,舊名「潮音。」 明成化太監鄭忠重建,敕賜金額,後燬。
皇清康熙四年,總督卞三元、巡撫羅繪錦重修。《三十》
一年,巡撫衛既齊建義學於寺中。
通化寺 在洪邊里,翠屏山。
馬家寺 ,在城北三十里。明御史馬文卿建。大興寺 ,在城內東。明洪武中,以元「普庵堂」 改為寺。
萬壽寺 在治南
大道觀 在城中。元至正間建,舊志名「崇真。」 明洪武中重修,改今名。
龍里縣
龍山寺 在城內
觀音寺 在衛治東
紫虛道院 在衛城內東南。
貴定縣
陽寶山寺 在城北,前後兩寺為《一方名勝》。南山寺 ,明初建。
報恩寺 在城北
興福寺 在城北,明永樂二年建。
開州
龍會寺 在城西
靈泉寺 在乖西司,元大德間,安撫司苟彬建。《廣順州》。
萬壽寺 ,在城東,有明建文遺像。
修文縣
定番州 俱未載
貴陽府驛遞考 通志
編輯本府。〈貴築縣附郭。〉
皇華驛 在省城內,上走威清,下走龍里。舊設驛丞一員管理,後裁,以貴州衛守備管理。康熙二十六年,改衛設縣,以新貴、貴築兩縣分半管理。新貴縣歸併,全以貴築縣管理。按貴州各驛於
皇清順治十五年,每驛設官馬五十匹、馬夫二十五。
名,一切馬價、草料、藥餌、鞍屜、馬夫工食及差使供給,俱於正項馬館秋糧內動支。康熙二十四年,巡撫慕天顏以驛站差使甚少,將龍里等驛裁去馬五匹、馬夫二名,實留馬四十五匹、馬夫二十三名,惟皇華驛馬匹馬夫仍舊。《皇華驛》驛費及供給共銀四百六十七兩六錢,馬夫食米七十二石,馬料穀七百二十石,折米三百六十石,每季補馬八匹,每匹價銀二十九兩五、六錢不等,共銀九百四十五兩六錢。龍里等各驛驛費及供給共四百三十三兩八錢四分。馬夫食米六十六石二斗四升。每季補馬七匹,每匹價銀二十九兩五、六錢不等,共銀八百二十七兩四錢;馬料穀六百四十八石,折米三百二十四石。
《貴州》站 :在省城內,貴築,知縣管理。
按:「《貴州》各站,明時俱以衛所及站軍扛抬。」
皇清順治十五年,暫借「州縣協夫運送餉鞘。」康熙八
年,總督甘文焜疏請「禁革扛抬協夫」 ,永行禁止。每站雇募長夫一百名,運送餉鞘,每年支銀五百四十兩,小盡不扣,遇閏不增,每名月支食米三斗,小盡扣除,遇閏增給。行令各站,勒石垂久。十九年恢復,因遞運浩繁,仍用協夫。二十四年,巡撫慕天顏復疏禁止,每站仍雇長夫一百名,上下一十八站,每夫月支工食銀三錢六分。每站每年支銀四百三十一兩,共該銀七千七百七十六兩,遇閏照數增給,小盡不扣。每夫日支食米八合,十八站共該支米五千一百八十四石,小盡扣除,遇閏增給。今貴州各站一體雇募遵行。
阿江鋪 鋪兵四名
中火鋪 鋪兵四名
龍硐鋪 鋪兵二名
畢館哨鋪 :鋪兵四名。
老鴉關太平哨 ,鋪兵二名。
毛栗鋪 鋪兵二名
斑竹園鋪 ,鋪兵二名。以上七鋪,貴築縣管理。按貴州通省鋪兵,計原額五百六名,專供遞送。
公文
皇清順治十五年,每名日支食米一升。康熙九年,巡
撫佟鳳彩疏請「照他省事例,每名日增給銀二分。十九年恢復後,每名定為日支米一升、銀一分,共歲額支銀一千八百二十一兩六錢,米一千八百二十一石六斗,遇閏加增銀一百五十一兩八錢,米一百五十一石八斗,小建截扣,永為定製。各鋪一體遵行。」
龍里縣
龍里驛 ,「上走省城,下走新添,本縣知縣管理。龍里站 ,本縣知縣管理。」
在城鋪 鋪兵四名
谷角鋪 鋪兵四名
高寨鋪 鋪兵四名
麻子鋪 鋪兵四名
隴聳鋪 ,鋪兵四名。以上五鋪,本縣管理。貴定縣:
新添驛 「上走龍里,下走黃絲,本縣管理。《新添站 》,本縣管理。」
在城鋪 鋪兵五名
乾溪鋪 鋪兵四名
甕城鋪 鋪兵四名
新安鋪 鋪兵四名
巖頭鋪 ,鋪兵四名。以上五鋪,本縣管理。餘各州縣俱未載。
貴陽府兵制考 通志
編輯府總
撫標二營,遊擊二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八員。
撫標舊止護衛甲兵五十名,因總督移駐雲南,新設左右二營,額兵一千五百名,駐劄貴陽府城。
貴陽城守營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額兵九百名,康熙二十四年裁去三百名,現存六百名,駐劄貴陽府,分防清鎮縣、開州、修文縣巴香、息烽等處。
平伐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
額兵二百八十名,駐劄平伐司,分防貴定舊縣谷穰寨各處地方。
新添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
額兵二百八十名,駐劄貴定縣,分防新安、龍里縣各處地方。
貴陽府物產考 通志
編輯本府。〈貴築縣附郭。〉
「《真降》香 」 ,出深箐中,懸巖上,古藤所結,歷歲久乃香。
刺竹 即竻竹,又名澀勒竹。《譜》曰:「笆竹有刺。其方者可作杖。」
筋竹 織壁編籬,皆可用,是處俱有。
梅 有紅白數種,花時殊可賞玩。
桃 山桃之外,有絳桃,有碧桃,有芙蓉桃、核桃 ,殼薄而肉肥美,異於他省。
櫻桃 實大而味甘,產於山者實細而微苦。木薑子 ,產深箐中,實如胡椒,味辛香,可佐餐。林檎 如蘋果而差小。
《花紅 》,樹似西府海棠,實似林檎而小。
《楊梅 》紫者甜,白者酸。
《垂絲海棠 》:有大紅、粉紅二種。
杜鵑花 :俗名「映山紅」 ,五色者尤佳。
蘭 出山谷間,開時香氣馥郁,其色有黃、白、紫、碧數種。
菖蒲 :「葉形如劍,根可為藥,九節者佳。」 所在皆有。
山藥 出山谷中,土人斸地以取,味甚甘美。天門冬 是處皆有,甚肥大。
蕨 生遍地,白者為薇,紫者為蕨。善治之乃可食,根可濾為粉,儉歲賴以救饑。
前胡菜 遍生山麓間。春初吐葉,土人採以為羹,根即前胡也。
雞葼 ,菌屬。七月中生平地細草間,所生之下有蟻若蜂房狀,又名《蟻奪》。土人偶遇之,取以蒸食,甚美。但不可多得,不如滇產之廣。
刺梨 野生,幹如蒺藜,花如酴醾,結實如小榴,有刺味酸。取其汁入蜜煉之,可以為膏。各郡俱有。越黔境乃無有重胎者。花甚艷,可藝為玩。杜鵑 春深始至,晝夜哀啼,口至流血不止。《華陽志》以為杜宇所化。又名子規。
錦雞 產深山中,雌者如雉,雄者雜采葳蕤亦
禽中之有文者
鷓鴣 藏叢薄中,似雞而小,啼聲悲切,行人聽之黯然。
馬 舊出養龍坑,土人立柳坑畔,擇牝馬之貞者繫之。當雲霧晦冥時,有物蜿蜒上與馬接,蓋龍雲。俟天色開霽,視馬傍之沙有龍跡者,則馬與龍遇,必產龍駒。明洪武時,夏明昇曾得獻之,今無有產者。
龍里縣
茶 出東苗坡及陽寶山。土人製之無法,味不佳。近亦有採芽以造者,稍可供啜。
薑 性溫而味辛辣。出大小谷隴二司。
貴定縣
葛布 :舊出新添,土人採葛績之甚麤,不如他省之精。
修文縣
鐵 產於縣者最佳
開州
硃砂 出山雜土石中,土人穴洞深入,掘土出淘洗之,乃可得,用力甚艱。
水銀 以硃砂熬煉而成。
定番州
紫草 可以染茜
廣順州
紫草 可以染茜
貴陽府古蹟考 通志
編輯本府。〈貴築縣附郭。〉
大萬谷落總管府 宋開寶八年置,在城北一百二十里。明嘉靖間,移建於郡城內,今廢。大羅州 在城南二里。元置,今廢。
小羅縣 ,在城西二里。元置,今廢。
甕蓬縣 ,在城北四十里。元置,今為甕蓬堡。中曹縣 ,在城南十里。元置,今為中曹長官司。白納縣 ,在城南五十里。元置,今為白納長官司。
三仙洞 在城東四十里翁若堡。中有三石座並列,旁有石盆仰盛巖溜,傳為仙人洗頭盆。銅鼓巖 在城東二里銅鼓山半有洞。
石田 去城二十五里,昔有士隱居於此,忽有道士從假牛,雲「欲耕石田種玉。」 隱士與之。方耕,隱士妻來牽牛,道士怒,舍之去。至今石上耕犁之跡猶存。
仙跡石 在城北四十里牛矢屯上有人足跡,踵趾宛然。傍有亭曰「仙跡。」 今廢。
仙籬 在城北八十里高巖上。相傳,曾有黃冠結茅其間,至今籬存。
點易巖 在城東里許。郡人易貴,晚年創別業以讀《易》。
忠節岡 在城南二里。郡人徐資戰沒,妻劉氏守節,既卒,合葬於此。有記。
避雨巖 :在城北里許。郡人謝三秀曾避雨於此,因題有「一嘯空山避雨巖」 之句。
薛巖 在大南門外,郡人薛紹魯故圃。巖壑有天然之致,今廢為僧剎。
獅峰將臺 在城西里許。明初,潁國公傅友德講武於此。
觀風臺 在城南里許。明萬曆間建,亭其上,以鎮水口。
讀書臺 在城北二裏白巖山之半。郡人王訓壘石鑿池,旁植花卉,為讀書之所,遺址尚存。洗馬潭 在城北八十里。相傳諸葛武侯南征時洗馬於此。
宣慰司學 在東門內,今廢。
舊貢院 在南門內,今為「貴陽營署。」
養龍坑 在縣養龍司兩山間,乃深池也,靈物潛其下。舊傳土人於夏初植柳坑畔,擇牝馬繫之。已而雲霧晦冥,類有物與交,遂產龍駒。明洪武四年,偽夏明昇隆獻良馬十,其一白者乃得之於此。首高九尺,長丈餘,不可控馭,詔囊沙四百觔壓而調之,久漸馴習。後行夕月,禮於清涼山,乘之如躡雲,纖塵勿驚,賜名「飛越峰」 ,且命繪圖藏焉。
「萬卷樓 」 :在城內,郡人易貴構以貯書。
扶搖閣 在城南永祥寺中。憑高覽勝,目盡溪山。昔為登臨之所,今廢。
「都是春風樓 」 在東山。明萬曆間建,今毀。甲秀樓 在城南堤下臨涵碧潭,峻傑崔巍,為中流砥柱。明萬曆時巡撫江東之建,以培風水,後毀。
龍里縣
龍里州 ,在城西。元置,隸八番,今廢。
古隴聳平伐長官司 ,在城東十里。元置,隸新添葛蠻安撫司。今廢。
貴定縣
《貴定故城 》,未載處所。
《仙人跡 》,離縣四十五里石上,足跡長尺餘,五指宛然。
銅鼓崖 ,在城南八十里,常有赤蛇蟠其上,將大雨輒鳴。
修文縣
六廣等處長官司 ,在縣北四十里。
開州
乖西軍民府 ,在城東六十里。元皇慶九年,以土官阿馬知府事,佩金虎符。今為乖西長官司、定番州。
南寧州 ,在城南二十里。宋置為羈縻州,今廢。定遠府 ,在州南一百里。元置,領柔州等十州、朝宗等十一縣,今廢。
廣順州
古築縣 ,在城南一百里。元置,隸金築府,今廢。白雲洞 ,在州東三十里。白雲洞中一隙通天,光明內映,建文君避跡時處其中。
流米洞 ,在白雲山羅永庵後巖畔。世傳明建文君隱此,有米自洞流出供朝夕。及帝去,痴僧嫌其孔小,鑿而大之,米遂絕。
跪井 在羅永庵前。明建文君隱此。山高無水,傳有神龍為之湧泉,恆雨不溢,恆暘不涸。時雙鯉出沒其間,出則雨,沒則晴,其應不爽。取水者必跪汲乃可得。
一宿洞 ,在從仁里。明建文君入白雲山時,經此一宿,至今無蚊。
陵墓附
編輯本府。〈貴築縣附郭。〉
何宣慰墓 ,逸其名,為八番順元宣慰使,有善政,卒葬府城東一里。
宋阿重墓 大德間,有平宋隆濟功,諡「忠宣」 ,卒葬於府城北。
《十義友》墓 名不傳。至元末,有義士十人,合力保境,卒葬於城北。
明孔文墓 先聖裔,洪武初,以知府謫貴州,卒,葬於新城「普定街後。」
顧成墓 ,鎮遠侯將軍,葬於府城西門外法雲庵後。
楊廉墓 宣德間,參議卒,葬於府城外「三柯林。」 徐節墓 在城南,嘉靖間都御史諭葬。
劉秉仁墓 在城東門外蓮花塘。隆慶年間,巡撫鄖陽都御史諭葬。
李時華墓 在城南,太僕寺卿,萬曆間諭葬。潘潤民墓 在城北崆籠山。官雲南左布政使。王尊德墓 在城東門外。官兩廣總督尚書許一德墓 在城東社壇。官雲南按察使。吳淮墓 在城南八里坉。官郎中。
馬文卿父墓 ,在城南觀風臺。
湯師頊墓 在犵狫寨。官知府。
貴陽府峒蠻考
編輯明
「太祖洪武四年,靄翠與其同知宋欽來歸。按《續文獻通考》:靄翠之先火濟者,蜀漢時,佐丞相亮南征,刊山通道,擒孟獲有功,封羅甸王。唐阿珮、宋普貴、元阿畫,皆以歷代開國時納土襲爵,居水西,號大鬼主。靄翠仕元四川行省左丞,兼順元宣慰使。洪武四年,與其同知宋欽歸附,高皇帝嘉之,以靄翠為貴州宣慰使」 ,欽為宣慰同知,得各統所部,而靄翠兵獨強盛,分四十八部,每部以大頭目領之。
洪武十四年,宋欽妻劉氏入朝,愬都督馬煜罪。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十四年,宋欽死,妻劉淑貞隨其子誠入朝,帝賜之米三十石,鈔三百錠,又賜衣三襲,遣歸。時靄翠亦死,妻奢香代襲,歆中朝賜,既不能無慕,而都督馬煜方鎮守其地,欲盡滅諸羅,代以流官,則以事撻香,欲激為兵端。諸羅果憤怒欲反,劉聞止之」 ,為走愬京師。帝
既召問,令招香至,復賜劉《綺鈔》以歸。
洪武十七年,奢香來朝,帝令歸撫諸羅。
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十七年,奢香率所屬來朝,並愬煜激變狀,且願效力開西鄙,世世保境。帝悅,賜香錦綺珠翠如意冠、金環襲衣以歸,而召煜還,罪之。香遂開偏橋水東,以達烏蒙烏撒及容山草塘諸境,立龍場九驛。」
按《續文獻通考》:都督馬煜鎮守貴州,以殺戮懾羅夷,羅夷畏之,號馬閻王。靄翠死,奢香代立,煜欲盡滅諸羅郡縣之。會奢香有小罪當勘,煜械致奢香,裸撻之,欲以激怒諸羅為兵釁。諸羅果勃勃欲反,時宋欽亦死,其妻劉氏多智,謂奢香部羅曰:「無譁,吾為汝愬天子,天子不聽,反未晚也。」 諸羅乃已。劉氏遂颷馳見太祖白事,太祖召訊之劉氏,劉曰:「羅夷服義,貢馬七八年,非有罪。馬都督無故騷屑,恐一旦糜沸,反謂妾等不戢,敢昧死以聞。」 太祖然之,還宮以語高后,且曰:「朕固知馬煜忠潔無他腸,第何惜借一人,以安一隅也。」 命高后召劉氏至宮中,訊之曰:「汝能為我召奢香乎?」 劉氏曰:「能。」 即折簡令奢香速入見香,遂與其子婦奢助颷馳見太祖,自陳世家守土功及馬煜罪狀。太祖曰:「汝等誠苦馬都督乎?吾將為汝除之,然汝何以報我?」 香叩頭曰:「若蒙聖恩,當令子孫世世戢羅夷,不敢生事。」 太祖曰:「此汝常職,何言報也?」 香曰:「貴州東北間道可入蜀,梗塞久矣。願為陛下刊山開驛傳,以供往來。」 太祖許之,乃召煜入朝議事。煜初不知所以,既出境,乃知之,大恨曰:「孰謂馬閻王乃為二妮子坑耶?悔不根薙赭為血海也。」 既入見太祖,數其罪狀,煜一無所答,第曰:「臣自分梟首久矣。」 太祖怒,立斬之,以其頭示香曰:「吾為汝忍心除害矣。」 奢香等叩頭謝。乃封奢香順德夫人,劉氏明德夫人。高后賜宴謹身殿,遣歸,賞賚甚厚,命所過有司皆陳兵耀之。奢香既歸,以威德宣諭羅夷,羅夷皆帖然懾服。《奢香》乃開赤水、烏撒道以通烏蒙,立龍場、九驛馬肆,廩餼,世世辦也。
洪武二十年,奢香子來貢,上命厚賞其使。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二十年,奢香進馬二十三匹,每歲定輸賦三萬石。子安的襲,貢馬謝恩。帝曰:「安的居水西,最為誠恪。」 命禮部厚賞其使。二十五年,奢香遣其子婦及部長來朝,詔賜錦綺鈔幣有差。
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二十五年,安的來朝,賜三品服並襲衣、金帶,白金三百兩,鈔五十錠。十月,香復遣其子婦奢助及其部長來朝,進馬六十六匹。詔賜香銀四百兩、錦綺鈔幣有差。自是,每歲貢獻不絕,報賜之隆,亦非他所敢望也。二十九年,奢香死,上遣使祭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洪武二十九年,奢香死,朝廷遣使祭之。安的貢馬謝恩。的死,子卜葩襲。葩死,子中襲。中老,姪聚襲。聚死,姪隴冨襲。英宗正統七年,隴冨乞受職如祖父例,帝從之。按《明外史土司傳》,正統七年,隴冨自陳祖父以來,累朝皆賜金帶,臣蒙恩受職,乞如例。從之。是時,宋誠之子斌年老,以子昂代。昂死,然代正統十四年,賜敕隴冨母子按《明外史土司傳》:「正統十四年,賜敕隴冨母子,嘉其調兵保境之功,隴冨頗驕。英宗天順三年,隴冨進馬謝罪,上賜敕警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天順三年,東苗之亂,冨不時出兵,聞朝廷有意督之,乃進馬謝罪,賜敕警之。」 武宗正德 年,詔給安觀正三品昭勇將軍誥。按《明外史土司傳》:「正德初年,隴冨死,姪觀襲。觀老,子貴榮襲。巡撫陳儀以西堡獅子孔之平,由致仕宣慰,觀與其子貴榮統部眾二萬攻白石崖,四旬而克。家自餽餉,口不言功,宜旌擢,特給觀正三品昭勇將軍誥。」
按《續文獻通考》:安貴榮者,靄翠之孫也。奢香死,靄翠之弟安勻立,子孫遂以安為姓。世驕蹇,不受節制,即聽調從征,非徼厚賞不赴,所過村落,殺掠無噍類者。諸羅亦獷悍,眇官軍,睥睨省城曰:「是直用水西氈衫疊塞耳。」 貴榮多智略,善兵,以從征香爐山,加貴州布政司參政,猶怏怏薄之,乃乞減龍場諸驛,以償其功。事下督府勘議。時兵部主事王守仁以建言譴謫龍場驛丞,貴榮甚敬禮之,守仁乃貽《貴榮書》以開諭之,驛竟不減。
正德 年,水西宣慰使安貴榮煽亂,事聞,並奪水東宣慰宋然司職。
按《明外史土司傳》:「先是貴州兩宣慰安氏世居水西,管苗民四十八族。宋氏世居貴州城側,管」
水東、貴竹等十長官司,皆設治所於城內,銜列左右,而安氏掌印,非有公事,不得擅還水西。至是,總兵官為之請,許其以時巡歷所部,趣辦貢賦,聽暫還水西,以印授宣慰宋然代理。貴榮老,請以子佐襲。命賜貴榮父子錦紵表裏。先是,宋然貪淫,所管陳湖等十二馬頭苗民皆為科害,致激變。而貴榮欲並然地,復誘之作亂。於是阿朵等聚眾萬餘,署立名號,攻陷寨堡,襲據然所居大羊腸,然僅以身免。貴榮遽以狀上,冀令已撫按之。會阿朵黨洩其情,官軍進討,貴榮懼,乃自率所部為助。及賊平,貴榮已死,坐追奪,然坐斬。然遂奏:「世受爵土,負國厚恩。然變起於榮,而身陷重辟,乞分釋,因從末減,依土俗納粟贖罪。」 都御史遂請以貴、築、平、伐七長官司地設立府縣,皆以流官撫理。巡撫覆奏,以「蠻民不願已之。」 然宋氏亦遂衰,子孫守世官,衣租食稅聽徵調而已。
世宗嘉靖 年,安萬鎰與土目烏掛等相仇殺。事聞奏,「宜各宥輸贖。」 詔如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世宗嘉靖初,安萬鍾應襲,驕縱不法。漢民張純、土目烏掛等導之游獵,酒酣輒射人為戲。又嘗撻其左右,為所殺。無子,其從弟萬鎰宜襲,鎰以賊未獲辭,烏掛等遂以疏族幼子普者冒萬鍾弟曰萬鈞告襲。承勘官入其賄,遂暫委鍾妻奢播攝事。萬鎰悔不立,而恨烏掛之主其謀也,遂以兵襲烏掛。」 烏掛亦發兵相仇殺,皆以萬鍾之死為辭。巡按御史上其狀,以萬鎰宜襲,但與烏掛相誣訐,宜各宥輸贖,而梟殺鍾者並戍,純等受其賄者亦罰治。詔如之。嘉靖 年,總督伍文定請以安萬銓襲萬鎰職。按《明外史土司傳》,「嘉靖初,安萬鎰死,子阿寫幼,命以萬銓借襲。萬銓有助平阿向功,提督伍文定為」 之請,萬銓亦自陳其功,乞加參政銜,賜蟒衣,帝命賜以應得之服。
神宗萬曆五年,安國亨內叛,尋乞降,赦之。按《明外史土司傳》:「安阿寫既襲職,改名仁。未幾,仁死,子國亨襲,淫虐,乃以事殺萬銓之子信。信兄智與其母別居安順州,聞之,因告國亨反。巡撫王諍遽請發兵誅亨,智遂為總兵安大朝畫策,且約輸兵糧數萬。及師至陸廣河,智糧不至,諍乃令人諭亨,而止大朝毋進兵。然」 亨已渡河,遂為亨所敗。亨懼誅,勒兵自守,而遣使哀辭乞降。朝廷未之許。巡撫阮文中至,檄捕諸反者,而密使語國亨:「亟出諸奸徒,割地以處安智母子,還所費兵糧,朝廷當待汝以不死。」 於是國亨悉聽命。帝果赦不誅,而命亨之子民襲。
萬曆二十六年,安國亨請「入貢」 ,不至。以其子疆臣襲職。
按《明外史土司傳》:「安國亨既革任日,遣人至京納賂伺察,為起復地。先是十三年,播州宣慰楊應龍以獻大木,得賜飛魚服,加恩,亨亦以大木進,乞還給服色誥封,如播州例。既而木竟不至,乃諉罪於木商。上怒,命奪所賚。亨乃請補貢,以明不欺,上仍如所請,於是亨子疆臣襲。」
萬曆 年,上以「安疆臣從征播州功,歸疆臣侵地六百里。」
按《明外史土司傳》:「萬曆間,播州楊應龍已反,疆臣亦以戕殺安定事,為有司所案,科臣有言其逆節漸萌者,詔不問,許殺賊圖功。疆臣奏稱『播警方殷,臣心未白。上復優詔報之。巡撫郭子章許疆臣以應龍平後,還播所侵水西烏江地六百里,以酬功。於是疆臣兵從沙溪入,有蜚語水西佐賊者,總督李化龍檄詰疆』」 臣,遂執賊二十餘人,以示不背,率所部奪落濛關,至大水田,焚桃溪莊,應龍伏誅。先是,應龍之祖以內難走水西,客死。宣慰萬銓挾奏,索「水煙」 、天旺地,聽還葬,其地遂為水西所據。及播州平,總督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隸蜀、黔,以渭河中心為界,而命疆臣歸播侵地。代化龍者為王象乾,主畫地,而子章以為「侵地始於安萬銓,而非疆臣。安氏迫取於楊相喪亂之時,非擅取於應龍蕩平之日,且以許其裂土,今反奪其故地,臣無面目以謝疆臣。願乞臣去。」 象乾疏言:「疆臣征播,殲應龍子惟棟不實,首功可知。至佯敗棄陣,送藥往來,欺君助逆,跡已昭然。令還侵地,不咎既往,已屬國家寬大。若因其挾而予之,彼不為恩,我且示弱。疆臣既無功,不與之地,正所以成撫臣之信。宜留撫罷臣,以為重臣無能與《蕞爾》《苗噂》沓者之戒。」 於是清疆之議,累年不決。兵部責令兩地巡按勘報。而南北言官交章詆象乾貪功啟釁,科臣呂邦耀復劾子章納賄縱奸。子章求去,益
力。象乾遂執疆臣所遣入京行賄之人與金,以聞於朝。然議者多右疆臣,尚書蕭大亨遂主巡按李時華疏,謂:「征播之役,水西不惟假道,且又助兵。矧失之土司,得之土司。播固輸糧,水亦納賦,不宜以土地之故,傷字小之仁,地宜歸疆臣。」 於是疆臣增官進秩,其母得賜祭。然水西尾大之患,亦於是不可制矣。
熹宗天啟元年,安邦彥挾安位以叛。
按《明外史土司傳》:「安堯臣死,遺子位幼。而安邦彥者,位之叔父也,素懷異志,與奢崇明合。及是因崇明反,調兵水西,邦彥遂挾位叛以應之。位幼弱,不能制,彥遂招故宣慰土舍宋萬化為助,率兵趨畢節,陷之。分兵破安順、平壩、霑益,而萬化亦率苗仲九股陷龍里,圍貴陽,自稱羅甸王。巡撫李澐方受代,聞變,與巡按」 御史史永安悉力拒守。賊攻不克,則沿巖置柵,斷城中出入。鎮將張彥芳將兵二萬赴援,隔龍里不得進。貴州總兵楊愈懋、推官郭象儀與賊戰於江門而死。外援既絕,攻益急。城中糧盡,人相食,而拒守不遺餘力。中朝方急遼,不之省,而貴陽圍益困。天啟三年,巡撫王三善討賊於大方,尋敗績,死之。
按《明外史土司傳》:「天啟元年八月,以王三善為巡撫,調兵食。於是三善乃大會將士,分兵三道進,三日抵龍頭營。邦彥兵屢敗,遂奪龍里。邦彥以新撫自將,意大兵數十萬,相顧愕。邦彥遂退屯龍洞。前鋒楊明楷率烏羅兵擊死安邦俊,遂乘勝抵貴陽城下,先以五騎傳呼曰:『新撫至矣』!舉城懽呼更生。貴陽被圍十餘」 月,城中軍民男婦四十萬,至是餓死幾盡,僅餘二百人。貴陽圍既解,邦彥遠遁陸廣河外,三善遣使諭奢社輝母子,縛邦彥以降。大軍至者日益眾,三善欲因糧於敵。又諸軍視賊過,易前鋒楊明楷營於三十里外。邦彥復糾諸苗來攻,師敗,明楷為所執。邦彥勢復張,合眾欲再圍貴陽,三善遣兵分三路禦之,破生苗寨二百餘處,擒萬化等,焚其積聚數萬。龍里、定番四路並通,諸苗叛者相繼降。邦彥奪氣不敢出,於鴨池、陸廣諸要地掘塹屯兵,為自守計。時奢崇明為蜀兵所敗,計窮,投水西借兵,邦彥復以兵助之。三年六月,三善督兵攻大方賊巢,擒土司何中尉等。進營紅崖,連破天台、水腳等七囤,奪其天險。而別將亦破賊於羊耳,追至鴨池河,奪其戰象,遂深入至紅鳥岡,諸苗奔潰。三善率兵直入大方奢社,輝安位焚其巢,竄火灼堡。邦彥奔織金,位遂遣人赴鎮遠乞降於總督楊述中,許之,令擒崇明父子自贖,一意主撫。而三善責並獻。邦彥當並用,勦議不合,往返間已逾數月,邦彥得益兵為備。三善糧不繼,焚大方還貴州,道遇賊,三善為所害。邦彥率數萬眾來追,總理魯欽力禦之,大戰數日,大軍無糧,乘夜皆潰。欽自剄賊,燒劫諸堡,苗兵復助逆,貴州三十里外樵蘇不行,城中復大震。初,大方東倚播,北倚藺,相為犄角。後播、藺既平,賊惟恃烏撒為援,而畢節為四裔交通處,當三善由貴陽陸廣深入大方百七十里,皆玀鬼巢窟,以失地利而陷。
愍帝崇禎元年,復命朱燮元討安邦彥,誅之,貴州平。
按《明外史土司傳》:「天啟間,朱燮元為蜀督,建議滇兵出霑益,遏安效良應援,而別布天生橋、尋甸等以絕其走;蜀兵臨畢節,扼其交通四裔之路,而別出龍場巖後以奪其險。黔兵由普定渡思臘河徑趨彥巢,而陸廣、鴨池擣其虛;粵西出泗城,分兵策應,然後率大軍由遵義鼓行而前。尋以憂去,未及用。總督閔夢得」 繼之,亦以「貴州抵大方路險,而賊惟恃畢節一路。外通用兵,宜從永寧始。自永寧而普市、而霑泥、而赤水,百五十里皆坦途,赤水有城郭可憑而守,宜結營進逼。四十里為白巖,六十里為層臺,又六十里為畢節。畢節至大方不及六十里,賊必併力來禦,須以重兵扼之,斷其四走之路,然後遵義、貴陽」 剋期而進,亦不果用。至是黔事棘,詔起燮元總督貴、湖、雲、川、廣。於是燮元再涖黔,時崇禎元年也。奢崇明號《大梁王》,安邦彥號「四裔大長老」 ,其部眾悉號「元帥」 ,悉力趨永寧,先犯赤水。燮元授意守將,佯北誘深入。度賊已抵永寧,分遣別將林兆鼎從三坌入,王國禎從陸廣入,劉養鯤從遵義入。邦彥分兵四應,力不支,羅乾象復以奇兵繞其背急擊之。賊大驚潰,崇明、邦彥皆授首。邦彥亂七年而誅,燮元乃移檄安位,赦其罪,許歸附。位豎子不能決。其下謀合潰兵來拒燮元。
扼其要害,四面迭攻,得首功萬餘級,復得嚮導,輒發窖粟就食。而賊益饑,復遣人至大方燒其室廬。位大恐,遂率四十八目出降。燮元奏請,詔許之。而前助逆彥故宣慰宋萬化之子嗣殷亦至是勦滅。乃以宋氏洪邊十二馬頭地置開州,建城設官焉。燮元復遣兵平擺金五峒諸叛苗,水西勢益孤。十年,安位死,無嗣,族屬爭立。朝議欲乘其敝郡縣之。燮元奏未可驟。乃傳檄土目,諭以威德,諸苗爭納土獻印,貴州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