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第002卷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卷
方輿彙編 邊裔典 第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

 第二卷目錄

 邊裔總部彙考二

  唐總一則 太宗貞觀二則 元宗開元一則 德宗貞元一則

  宋總一則 哲宗元祐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宣和一則 高宗紹興一則

  金總一則 熙宗皇統一則 世宗大定二則

  元總一則 世祖至元二則 武宗至大一則

邊裔典第二卷

邊裔總部彙考二

編輯

唐制,「關內、河北、隴右、嶺南皆置大都護府以護諸國, 以親王遙領,而以副都護主其事。」禮部有主客郎中 及鴻臚寺卿,皆掌諸蕃朝見之事;兵部有職方郎中, 訊其山川風土,圖其容狀、衣服以聞。

按《唐書地理志》「關內道都護府二,單于大都護府,本 雲中都護府,龍朔三年置,麟德元年更名。土貢:胡女 布、野馬、胯革。」

安北大都護府本燕然都護府,龍朔三年曰「瀚海都 督府」,總章二年更名。開元二年,治中受降城。十年,徙 治豐、勝二州之境。十二年,徙治天德軍。土貢:野馬、胯 革。

河北道都護府一:安東上都護府。總章元年,李勣平 高麗國,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為都督府九、州四十 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以統之,用其酋 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三年,徙遼東郡故城。儀鳳 二年,又徙新城。聖曆元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 年,復故名。開元二年,徙於平州。天寶二年,又徙於遼 西故郡城。至德後廢。土貢:人葠。

有安東守捉。有懷遠軍,天寶二載置。又有保定軍。

隴右道都護府二:北庭大都護府,本庭州,貞觀十四 年,平高昌以西突厥《泥伏》沙缽羅葉護阿史那賀魯 部落置,並置蒲昌縣,尋廢。顯慶三年復置。長安二年 為北庭都護府。土貢:陰牙角、速霍角、阿魏截根。

有瀚海軍,本燭龍軍,長安二年置,三年更名,開元中蓋嘉運增築。西七百里有清海軍,本清海鎮,天寶中為軍。南有神山鎮,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缽城守捉,又有馮洛守捉,又八十里有耶勒城守捉,又八十里有俱六城守捉,又百里至輪臺縣,又百五十里有張堡城守捉,又渡里移得建河,七十里有烏宰守捉。又渡白楊河,七十里有清鎮軍城。又渡葉葉河,七十里有葉河守捉。又渡黑水,七十里有黑水守捉,又七十里有東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又經黃草泊大漠小磧,渡石漆河,踰車嶺,至弓月城,過思渾川蟄失蜜城,渡伊麗河,一名「帝帝河」 ,至碎葉界。又西行千里至碎葉城,水皆北流入磧,及入夷播海。

安西大都護府初治西州。顯慶二年平賀魯,析其地 置濛池、崑陵二都護府,分種落列置州縣。西盡波斯 國,皆隸安西,又徙治高昌故地。三年,徙治龜茲都督 府,而故府復為西州。咸亨元年,吐蕃陷都護府。長壽 二年,收復安西四鎮。至德元載,更名鎮西,後復為安 西。土貢:硇砂、緋、氈、偏桃人。吐蕃既侵河、隴,惟李元忠 守北庭,郭昕守安西,與沙陀、迴紇相依,吐蕃攻之,久 不下。建中二年,元忠、昕遣使間道入奏,詔各以為大 都護,並為節度。貞元三年,吐蕃攻沙陀、迴紇,北庭,安 西無援,遂陷。

有保大軍,屯碎葉城,于闐東界有蘭城、坎城二守捉城。西有蔥嶺守捉城。有胡弩、固城、吉良三鎮。東有且末鎮。西南有皮山鎮。焉耆西有於術、榆林、龍泉、東夷僻、西夷僻、赤岸六守捉城。

嶺南道都護府一:安南,中都護府。本交趾郡。武德五 年曰交州,治交趾。調露元年曰安南都護府。至德二 載,曰鎮南都護府。大曆三年,復為安南。寶曆元年徙 治。宋平。土貢:蕉、檳榔、鮫革、蚺蛇膽、翠羽。

有經略軍

按《百官志》:「禮部尚書,其屬主客,武德三年改司藩郎 曰主客郎中,主客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二王後諸 蕃朝見之事。殊俗,入朝者,始至之州,給牒覆其人數, 謂之邊牒。蕃州都督、刺史朝集日,視品給以衣冠褲 褶,乘傳者日四驛,乘驛者六驛,供客食料,以四時輸 鴻臚,季終句會之。客初至及辭設會,第一等視三品」, 第二等視四品,第三等視五品。蕃望非高者,視散官 而減半,參日設食。路由大海者,給祈、羊、豕皆一。西南 蕃使還者,給入海程糧。西北諸蕃則給度磧程糧。蕃 客請宿衛者,奏狀貌、年齒。突厥使置市坊,有貿易,錄 奏為質。其輕重,太府丞一人蒞之。蕃王首領死,子孫 襲。初授官,兄弟子降一品。兄弟子代「攝者,嫡年十五 還以政使,絕域者,還上聞見及風俗之宜,供饋贈貺 之數鴻臚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從四品上;丞一人, 從六品上。掌賓客及凶儀之事,領典客、司儀二署。凡 四夷君長,以蕃望高下為簿,朝見辨其等位:第三等 居武官三品之下,第四等居五品之下,第五等居六 品之下,有官者居本班,御史察食料。二王後、夷狄君 長襲官爵者,辨嫡庶。諸蕃封命,則受冊而往。海外諸 蕃朝賀進貢,使有下從,留其半於境。繇海路朝者,廣 州擇首領一人、左右二人入朝。所獻之物,先上其數 於鴻臚。凡客還,鴻臚籍衣齎、賜物多少,以報主客,給 過所。蕃客奏事,具至日月及所奏之宜,方別為狀。月 一奏簿,以副藏。鴻臚獻馬,則殿中太僕寺涖閱,良者 入殿中。駑病,入太僕。獻藥者鴻臚寺驗覆,少府監定 價之高下;鷹、鶻、狗、豹無估,則鴻臚定所報輕重。凡獻 物皆客執以見,駝馬則陳於朝堂,不足進者,州縣留 之。龍朔二年,改鴻臚寺曰同文寺。武后光宅元年,改 曰司賓寺。有府五人,史十人,亭長四人,掌固六人。 典客署: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三人,從八品下。掌「二王 後、介公、酅公之版籍,及四夷歸化在藩者,朝賀、宴享、 送迎」皆預焉。酋渠首領朝見者,給廩食;病則遣醫、給 湯藥;喪則給以所須;還蕃賜物,則佐其受領,教拜謝 之節。有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掌固二人,掌客 十五人,正九品上。掌送迎蕃客,顓蒞館舍。 兵部職方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地圖、城隍、鎮戍、烽 候、防人道路之遠近,及四夷歸化之事。凡《圖經》非州 縣增廢,五年乃修,歲與版籍偕上。凡蕃客至,鴻臚訊 其國山川風土,為圖奏之;副上於職方殊俗入朝者, 圖其容狀、衣服以聞。

按《地理通釋》:「開元四年,親王始遙領大都護。」

府之政。以副大都護主之。

太宗貞觀 年西北諸蕃蠻夷內屬部落置州縣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

編輯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地理志》,「羈縻州,唐興初 未暇於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 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 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 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今錄 招降開置之,自以見其盛。其後或臣或叛,經制不一, 不能詳見。突厥、回紇、党項、吐谷渾隸關內道者,為府 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別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 麗隸河北者,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紇、党項、吐 谷渾之別部及龜茲、于闐」、焉耆、疏勒、河西內屬諸胡、 西域十六國隸隴右者,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 蠻隸劍南者,為州二百六十一。蠻隸江南者,為州五 十一,隸嶺南者為州九十三。又有党項州二十四,不 知其隸屬。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號為「羈縻」雲。 貞觀三年,是歲,中國人歸自塞外,及開四夷為州縣 者,百二十餘萬人。

按:《唐書太宗本紀》云云。

元宗開元 年定賓禮以待四夷君長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禮樂志》二曰:「賓禮以待 四夷之君長與其使者。蕃國主來朝,遣使者迎勞。前 一日,守宮設次於館門之外,道右,南向。其日使者就 次,蕃主服其國服,立於東階下,西面。使者朝服出次, 立於門西,東面。從者執束帛立於其南。有司出門,西 面曰:『敢請事』。使者曰:『奉制勞某主』。」稱其國名有司入告,蕃 主迎於門外之東,西面再拜,俱入。使者先升,立於西 階上;執束帛者從升,立於其北,俱東向。蕃主乃升,立 於東階上,西面。使者執幣曰:「有制。」蕃主將下拜,使者 曰:「有後制,無下拜。」蕃主旋,北面再拜稽首。使者宣制, 蕃主進受命,退後位,以幣授左右,又再拜稽首。使者 降,出,立於門外之西,東面。蕃主送於門之外,西止。使 者揖,以俱入,讓升。蕃主先升,東階上西面;使者升,西 階上,東面。蕃主以主物儐使者,使者再拜受,蕃主再 拜送物。使者降出,蕃主從出門外皆如初。蕃主再拜 送使者還,蕃主入,鴻臚迎引詣朝堂,依方北面立。所 司奏聞。舍人承敕出,稱:「有敕。」蕃主再拜宣勞,又再拜, 乃就館。皇帝遣使戒蕃主,見日如勞禮。宣制曰:「某日 某主見。」蕃主拜稽首。使者降出,蕃主送蕃主奉見。前 一日,尚舍奉御設御幄於太極殿,南向,蕃主坐於西 南,東向。守宮設次,太樂令展宮縣,設舉麾位於上下。 鼓吹令設十二按,《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 典儀設蕃主立位於縣南,道西,北面。蕃國諸官之位 於其後,重行,北面西上。典儀位於縣之東北,贊者二 人在南,差退,俱西面。諸衛各勒部屯門,列黃麾仗。所 司迎引蕃主至承天門外就次。本司入奏,鈒戟近仗 皆入。典儀帥贊者先入就位。侍中版奏:「請中嚴。」諸侍 衛之官及符寶郎詣閣奉迎。蕃主及其屬各立於閣 外西廂,東面。侍中版奏:「外辦。」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 乘輿以出。舍人引蕃主入門,《舒和之樂》作,典儀曰:「再 拜。」蕃主再拜稽首。侍中承制,降詣蕃主西北,東面曰:

「有制。」蕃主再拜稽首,乃宣制,又再拜稽首。侍中還奏
考證
承制降勞。敕升座,蕃主再拜稽首,升坐。侍中承制勞

問,蕃主俛伏避席。將下拜,侍中承制曰:「無下拜。」蕃主 復位,拜而對。侍中還奏承制勞。還館,蕃主降,復縣南 位,再拜稽首。其官屬勞,以舍人與其主俱出。侍中奏: 「禮畢。」皇帝興。若蕃國遣使奉表幣,其勞及戒見,皆如 蕃國主庭實陳於客前。中書侍郎受表置於案,至西 階,以表升,有司各率其屬受其幣焉。其宴蕃國主及 其使,皆如見禮。皇帝已即御坐,蕃主入,其有獻物陳 於其前。侍中承制降敕,蕃主升坐。蕃主再拜奉贄曰: 「某國蕃臣某,敢獻壤奠。」侍中升奏,承旨曰:「朕其受之。」 侍中降於蕃主東北,西面稱「有制。」蕃主再拜,乃宣制, 又再拜。以贄授侍中,以授有司,有司受其餘幣俱以 東。舍人承旨降敕就坐,蕃國諸官俱再拜。應升殿者 自西階,其不升殿者分別立於廊下席後。《典儀》曰:「就 坐」,階下贊者承傳皆就坐。太樂令引歌者及琴瑟至 階,脫履升坐,其笙管者就階間北面立。尚食奉御進 酒至階,典儀曰「酒至,興。」階下贊者承傳皆俯伏興,立。 殿中監及階省酒,尚食奉御進酒,皇帝舉酒。良醞令 行酒,典儀曰「再拜」,階下贊者承傳皆再拜受觶。皇帝 初舉酒,登歌作《昭和三終》。尚食奉御受虛觶,奠於坫, 酒三行。尚食奉御進食。《典儀》曰:「食至,興。階下。」贊者承 傳,皆興,立。殿中監及階省桉。尚食奉御品嘗食,以次 進,太官令行蕃主以下食桉。《典儀》曰:「就坐。」階下。贊者 承傳,皆就坐。皇帝乃飯,蕃主以下皆飯,徹桉,又行酒, 遂設庶羞,二舞以次入作。食畢,蕃主以下復位於縣 南,皆再拜,若有筐篚。舍人前承旨降宣敕,蕃主以下 又再拜,乃出。

德宗貞元 年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賈耽考方域道里凡諸方通譯鴻臚之國悉紀其往來之路與關戍走集之最要者

編輯

按《唐書德宗本紀》不載。按《地理志》,「唐置羈縻諸州, 皆傍塞外,或寓名於夷落,而四夷之與中國通者甚 眾。若將臣之所征討,敕使之所慰賜,宜有以紀其所 從出。天寶中,元宗問諸蕃國遠近,鴻臚卿王忠嗣以 《西域圖》對,纔十數國。其後貞元宰相賈耽考方域道 里之數最詳,從邊州入四夷,通譯於鴻臚者,莫不畢 紀。」其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 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 塞外通大同、雲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 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 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遠近,概舉其目。州縣有名,而 前所不錄者,或夷狄所自名雲。

營州西北百里曰松陘嶺,其西奚,其東契丹。距營州 北四百里至湟水。營州東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 汝羅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護府五百里。府故漢襄 平城也。東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裏海口六 百里,西至建安城三百里,故中郭縣也。南至鴨淥江, 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自都護府東北,經古 「蓋牟新城,又經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 城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千里,古肅慎城。其北經德理 鎮,至南黑水靺,鞨千里」,登州東北海行過大謝島、龜 歆島、淤島、烏湖島,三百里。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 之都里鎮,二百里。東傍海壖,過青泥浦、桃花浦、杏花 浦、石人汪、橐駝灣、烏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過烏 牧島、貝江口、椒島,得《新羅》西北之長口鎮。又過秦王 石橋、麻田島、古寺島、得物島,千里,至鴨淥江、唐恩浦 口。乃東南陸行七百里,至新羅王城。自鴨淥江口舟 行百餘里,乃小舫泝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 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九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 東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 寶中王所都。又正北如東六百里,至渤海王城 《夏州》。」「北渡烏水,經賀麟澤、拔利干澤,過沙次內,橫劃 沃野。泊長澤、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渾水源。又經故 陽城澤,橫劃北門,突紇利泊石子嶺百餘里,至阿頹 泉。又經大非苦鹽池六十六里,至賀蘭驛。又經庫也 干,泊彌鵝」泊、榆祿渾泊,百餘里至地頹澤。又經步拙 泉故城,八十八里,渡烏那水,經胡洛鹽池,紇伏干泉, 四十八里,度庫結沙,一曰「普納沙」,二十八里,過橫水, 五十九里,至十賁故城,又十里至寧遠鎮,又涉屯根 水,五十里至安樂戍。戍在河西,壖其東壖有古大同 城,今大同城,故永濟柵也。北經大泊十七里至金河。 「又經故後魏沃野鎮城傍金河,過古長城九十二里, 至吐俱麟川。傍水行經破落汗山、賀悅泉,百三十一 里至步越多山。又東北二十里至纈特泉。又東六十 里至賀人山,山西磧口有詰特犍泊。吐俱麟川,水西 有城。城東南經拔厥那山二百三十里至帝割達城。 又東北至諾真水汊。又東南百」八十七里,經古可汗 城至鹹澤。又東南經烏咄谷,二百七里至古雲中城, 又西五十五里有綏遠城,皆靈、夏以北蕃落所居。 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 延柵,谷北口有歸唐柵,車道也。入回鶻使所經。又五百里至鷿鵜泉,又十里入磧,經麚鹿山、鹿耳山、錯甲 山,八百里至山鷰「子井。又西北經密粟山、達旦泊、野 馬泊、可汗泉、橫嶺、綿泉、鏡泊,七百里至回鶻衙帳。」又 「別道自鷿鵜泉北經公主城、眉間城、怛羅思山、赤崖 鹽泊、渾義河、爐門山、木燭嶺,千五百里,亦至回鶻衙 帳。東有平野,西據烏德鞬山,南依嗢昆水,北六七百 里至仙娥河,河北岸有富貴城。又正北如東過雪山, 松樺林及諸泉泊,千五百里,至骨利斡。」又西十三日 行,至都播部落。又北六七日,至堅昆部落,有牢山、劍 水。又自衙帳東北,渡仙娥河,二百里,至室韋骨利斡 之東。室韋之西有鞠部落,亦曰祴部落。其東十五日 行,有俞折國,亦室韋部落。又正北十日行,有大漢國。 又北有骨師國、骨利斡、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堅 時馬行八日可度。海北多大山,其民狀貌甚偉,風俗 類骨利斡,晝長而夕短。回鶻有延姪伽水,一曰「延特 勒泊,曰延特勒郍海。」烏德鞬山左右嗢昆河、獨邏河, 皆屈曲東北流,至衙帳東北五百里合流泊。東北千 餘里有俱輪泊泊之,四面皆室韋。

安西。西出柘厥關,渡白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羅 磧,「經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羅城。又六十里至阿悉 言城。又六十里至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 臨思渾河。乃西北渡撥換河、中河,距思渾河百二十 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闐境之胡蘆河。又六十 里至大石城,「一曰於祝,曰溫肅州。」又西北三十里至 粟樓烽,又四十里度拔達嶺,又五十里至頓多城,烏 孫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度乏 驛嶺,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 五十里至熱海,又四十里至凍城,又百一十里至賀 獵城,又三十里至葉支城,出谷至碎葉川口,八十里 至裴羅將軍城,又西四十里至碎葉「城,城北有碎葉 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於此。」 自碎葉西四十里至米國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 十里至頓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來城,又七十里 至俱蘭城,又十里至稅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羅斯城。 自撥換碎葉西南渡渾河,百八十里,有濟濁館,故和 平舖也。又經故達幹城百二十里至謁者館。又六十 里至據史德城,龜茲境也。一曰「鬱頭州」,在赤河北岸 孤石山。渡赤河,經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蘆館。又經 達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鎮。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 在水中。城東又有漢城,亦在灘上。赤河來自疏勒西 葛羅嶺,至城西分流,合於城東北,入據史德界。自撥 換南而東,經崑岡,渡赤河。又西南經神山、睢陽、鹹泊。 又南經疏樹,九百三十里至于闐鎮城,于闐西五十 里有葦關。又西經渤海,西北渡繄館河,六百二十里 至郅支滿城,一曰「磧南州。」又西北經苦井、黃渠,三百 二十里至雙渠,故羯飯館也。又西北經半城,百六十 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鎮。自疏勒西南入 劍未谷、青山嶺、青嶺、不忍嶺,六百里至蔥嶺。守捉,故 羯盤陀國,開元中置守捉,安西極邊之戍。有寧彌故 城,一曰達德力城,曰汗彌國,曰拘彌城。于闐東三百 九十里有建德力河。東七百里有精絕國。于闐西南 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北與姑墨接。凍凌山,在于闐 東西南七百里。又于闐東三百里有坎城鎮,東六百 里有蘭城鎮,南六百里有胡弩鎮,西二百里有固城 鎮,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鎮。于闐東距且末鎮千六 百里。「自焉耆西五十里過鐵門關,又二十里至於術 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龍泉守 捉,又六十里至東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 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護 府。又一路自沙州壽昌縣西十里至陽關故城,又西 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經七屯城,漢 伊修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鎮,漢樓蘭國也,亦名 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豔典為鎮使以通西域 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豔典》所築。又 西經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鎮,故且末城 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又西經悉利支井、襖井、勿遮水 五百里于闐東蘭城守捉。又西經移杜堡、彭懷堡、次 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闐。

「安南,經交趾、太平百餘里至峰州,又經南田百三十 里至恩樓縣,乃水行四十里至忠城州,又二百里至 多利州,又三百里至朱貴州,又四百里至丹棠州」,皆 生獠也。又四百五十里至古湧步,水路距安南凡千 五百五十里,又百八十里經浮動山、天井山,山上夾 道皆天井,間不容跬者三十里,二日行至湯泉州,又 「五十里至祿索州,又十五里至龍武州」,皆爨蠻安南 境也。「又八十三里至儻遲頓,又經入平城,八十里至 洞澡水,又經南亭百六十里至曲江,劍南地也。」「又經 通海鎮百六十里,渡海河利水至絳縣,又八十里至 晉寧驛」,戎州地也。又八十里至柘東城,八十里至安 寧故城,又四百八十里至靈南城,又八十里至白崖

城,又七十里至蒙舍城,又八十里至龍尾城,又十里
考證
至太和城,又二十五里至羊苴咩城。自羊苴咩城西

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恕江,至諸葛亮城二百 里。又南至樂城二百里,又入驃國境。經萬公等八部 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經突旻城至驃國千里。又自 驃國西度黑山,至東天竺迦摩波國千六百里。又西 北渡迦羅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國六百里;又西南至 中天竺國東境「恆河南岸羯朱嗢羅國四百里;又西 至摩羯陀國六百里。」一路「自諸葛亮城西去騰充城 二百里,又西至彌城百里,又西過山二百里至麗水 城。乃西渡麗水龍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乃西渡彌 諾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羅門國。又西渡大嶺三百里, 至東天竺北界箇沒盧國。又西南千二百里,至中天 竺國東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國。」與驃國往婆羅門路 合。「一路自驩州東二日行,至唐林州安遠縣。南行經 古羅江,二日行至環王國之檀洞江。又四日至朱崖, 又經單補鎮,二日至環王國城,故漢日南」郡地也。自 驩州西南三日行,度霧溫嶺,又二日行,至棠州日落 縣,又經羅倫江及古朗洞之石密山,三日行,至棠州 文陽縣,又經漦漦澗,四日行,至文單國之筭臺縣,又 三日行,至文單外城,又一日行,至內城。一曰「陸真臘, 其南《水真臘》。」又南至小海,其南羅越國。又南至大海,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 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 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裏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 山。又一日行,至門毒國。又一日行,至古笪國。又半日 行,至奔陀浪洲。又兩日行,至軍突弄山。又五日行,至 海硤。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 佛逝國。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南中洲之 最大者。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祗國,在佛逝西北 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箇 羅國,箇羅西則哥谷羅國。又從葛葛僧祗四五日行, 至勝鄧洲。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國。又六日行,至婆國 伽籃洲。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其北海岸距南天竺 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經沒來國,南天竺之最南境。 又西北經十餘小國,至婆羅門西境。又西北二日行, 至拔䫻國。又十日行,經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䫻國, 其國有彌蘭大河,一曰「新頭河」,自北渤崑國來,西流 至提䫻國北,入於海。又自提䫻國西二十日行,經小 國二十餘,至提羅盧和國,一曰「羅和異國」,國人於海 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 日行至烏剌國,乃《大食國》之弗利剌河,南入於海,小 舟泝流,二日至末羅國,大食重鎮也。又西北陸行千 里,至茂門王所都縳達城。自婆羅門南境,從沒來國 至烏剌國,皆緣海東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其 西最南,謂之三「蘭國。自三蘭國正北二十日行,經小 國十餘,至設國。又十日行,經小國六七」,至薩伊瞿和 竭國,當海西岸。「又西六七日行,經小國六七」,至沒巽 國。又西北十日行,經小國十餘,至拔離歌磨難國。又 一日行,至烏剌國,與東岸路合。西域有陀拔思單國, 在疏勒西南二萬五千里,東距渤達國,西至涅滿國, 皆一月行;南至羅剎支國,半月行;北至海,兩月行。羅 剎支國東至都槃國,半月行;西至沙蘭國,南至大食 國,皆二十日行。都槃國東至大食國,半月行;南至大 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渤達國,一月行。渤達國東至 大食國,兩月行;西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北至大食 國,一月行。河沒國東南至陀拔國,半月行;西北至岐 蘭國,二十日行;南至沙蘭國,一月行;北至海,兩月行。 《岐蘭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涅滿國,二十日行; 北至海,五日行。《涅滿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大 食國,一月行;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沙蘭國》南至大 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涅滿國,二十五日行。石國東 至拔汗那國百里,西南至東米國五百里。《罽賓》國,在 疏勒西南四千里,東至俱蘭城國七百里,西至大食 國千里,南至婆羅門國五百里,北至吐火羅國二百 里。《東米》國,在「安國西北二千里,東至碎葉國五千里, 西南至石國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國千五百里。」《史 國》,在疏勒西二千里,東至俱密國千里,西至大食國 二千里。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西北至康國七百里。

宋制,「主客郎中、鴻臚寺等官,掌四夷封爵禮命、朝貢 宴勞、給賜送迎之事。」

按《宋史職官志》:「主客郎中、員外郎,掌以賓禮待四夷 之朝貢。凡郊勞、授館、宴設、賜予,辨其等而以式頒之。 至則圖其衣冠,書其山川風俗,有封爵禮命,則承詔 頒付。」

鴻臚寺舊置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豐官制》 行,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 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凡四 夷君長、使價朝見,辨其等位,以賓禮待之,授以館舍, 而頒其見辭、賜予、宴設之式,戒有司先期辦具,有貢 物則具其數報四方館引見以進。諸蕃封冊,即行其禮命。若崇義公承襲,則辨其嫡庶,具名上尚書省。 往來國信所,掌大遼使介交聘之事。

都亭西驛及「管幹所,掌河西蕃部貢奉之事。」

禮賓院。掌回鶻、吐蕃、党項、女真等國朝貢館設及互 市譯語之事。

懷遠驛,掌南蕃、交州、西蕃、龜茲、大食、于闐、甘棠、宗哥 等國貢奉之事。

同文館及管勾所,掌高麗使命。

已上並屬鴻臚寺。「中興後,廢鴻臚不置,併入《禮部》。」

哲宗元祐二年定蕃國使至迓餞犒設及入貢貿易之制又令諸蕃初入貢者安撫等司問在國遠近大小保明聞奏

編輯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元祐二年,知潁昌 府韓縝言,「交趾小國,使人將及境,臣嘗近弼,難以抗 禮。」按元豐中,迓以兵官,餞以通判使副詣府,其犒設 令兵官主之,請如故事。仍詔所過郡凡前宰相執政 官、知判者亦如之。又詔立回賜于闐國信分物法,歲 遣貢使雖多,止一加,則又命于闐國使以表章至,則 間歲聽一入貢,餘令於熙、秦州貿易。禮部言:「《元豐著 令》,西南五姓蕃每五年許一貢。今西番、秦平軍入貢 期限未及。」詔特許之。學士院言:「諸蕃初入貢者,請令 安撫、鈐轄、轉運等司體問其國所在遠近大小,與見 今入貢何國為比,保明聞奏,庶待遇之禮,不致失當。」

徽宗政和 年定夏國與各國使入見禮儀次第

編輯

按《宋史本紀》不載按《禮志。政和新儀》:「夏使見日,俟 見班絕謝班前。使奉表函引入殿庭。副使隨入西向 立。舍人揖躬。舍人當殿躬奏夏國進奉使姓名。以下 祗候見引當殿前跪進表函。舍人受之。副入內侍省 官進呈。使者起歸位四拜。起居舍人宣有敕賜某物 兼賜酒饌。跪授箱過。俛伏,興再拜。舍人曰『各祗候』。」揖 西出。次從人入,不奏,即引當殿四拜。起居舍人宣賜 分物兼賜酒食,跪授箱過,俛伏,興,再拜。舍人曰:「各祗 候。」揖西出。辭日,引使副入殿庭,西向立,舍人揖躬,舍 人當殿躬奏夏國進奉使姓名。以下祗候辭,引當殿 四拜。宣賜某物酒饌,再拜如見儀。凡蕃使見辭同日 者,先夏國,次高麗,次交趾,次海外蕃客,次諸蠻。

宣和 年詔蕃國入貢本路驗虛實保明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宣和詔:「蕃國入貢, 令本路驗實保明,如涉詐偽,以上書詐不實論。」

高宗紹興三十二年詔諸國欲朝貢者諭遣毋奏聞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禮志三十二年孝宗登

編輯

極。詔曰:「比年以來,累有外國入貢,太上皇帝沖謙弗 受,況朕涼菲,又何以堪!自今諸國有欲朝貢者,令所 在州軍以理諭遣,毋得以聞。」

金制,「外國使入見,曲宴、朝辭之禮,皆小起居,閤門使 導引之。」

按《金史禮志》:外國使入見儀,皇帝即御座,鳴鞭報時 畢,殿前班小起居畢,至侍立位,引臣僚左右入丹墀 小起居,引宰執上殿,其餘臣僚分班出。閤門使奏使 者入見牓子,先引宋使副出笏,捧書左入,至丹墀,北 向立。閤使左下接書,捧書者單跪授書,拜,起立。閤使 左上露階,右入欄內,奏封全。轉讀畢,引使副左上露 階,齊揖入欄內,揖使、副鞠躬,使少前拜跪,附奏畢,拜, 起,復位立。待宣問宋皇帝時,並鞠躬,受敕旨,再揖鞠 躬,使少前拜跪。奏畢,起,復位。齊退卻。引使、副左下,至 丹墀北向立。禮物右入左出,盡揖使、副傍折通班,再 引至丹墀,舞蹈五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再拜。揖使、 副鞠躬。使出班謝,面天顏,復位,舞蹈,五拜,再揖使、副 鞠躬。使出班謝遠差接伴兼賜湯藥諸物等,復位,舞 蹈,五拜,各祗候,引右出賜衣。次引宋人從入,通名已 下再拜,不出班,又再拜,各祗候,亦引右出。次引高麗 使左入,至丹墀,北向略立,引使左上露階,立定,揖橫 使鞠躬,正使少前拜跪,附奏畢,拜起,復位立。閤使宣 問高麗王時並鞠躬,「受敕旨畢,再揖橫使鞠躬,正使 少前拜跪」,奏畢,拜起復位,齊退卻,引左下,至丹墀面 殿立定。禮物右入左出,盡,揖使傍折通班畢,引至丹 墀,通一十七拜,各祗候平立,引左階立。次引夏使見 如上儀,引右階立。次再引宋使副左入,至丹墀謝恩, 舞蹈五拜,各祗候平立。次引《高麗》、夏使並至丹墀,三 使並「鞠躬。有敕賜酒食舞蹈、五拜。各祗候」引右出。次 引宰執下殿。禮畢。

《曲宴儀》:皇帝即御座,鳴鞭報時畢,殿前班小起居,到 侍立位,引臣僚並使客左入,傍折通班,至丹墀,舞蹈, 五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又再拜。出班謝宴,舞蹈,五 拜。各上殿祗候。分引預宴官上殿,其餘臣僚右出。次 引宋使從人入,至丹墀,再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又 再拜。有敕賜酒食,又再拜。引左廊立。次引《高麗》夏從 人入,分引左右廊立果床入進酒。皇帝舉酒時,上下 侍立官並再拜。接盞畢,候進酒官到位,當坐者再拜 坐,即行。臣使酒。傳宣立,飲畢,再拜坐,次從人再拜坐至四盞,餅茶入,致語,聞鼓笛時,揖臣使並人從立,口 號,絕坐宴,並侍立官並再拜坐,次從人再拜坐。食入 五盞,歇宴。教坊謝恩畢,揖臣使起果床出。皇帝起入 閤,臣使下殿歸幕,次賜花人從隨出。戴花畢,先引人 從入左右廊立,次引臣使入左右上殿位立。皇帝出 閤坐果床入,坐立,並再拜坐,次從人再拜坐九盞,將 曲終,揖從人至位,再拜,引出。聞曲時,揖臣使起,再拜, 下殿,果床出。至丹墀謝宴,舞蹈五拜,分引出。

朝辭儀。皇帝即御座,鳴鞭報時畢,殿前班小起居,至 侍立位,引臣僚合班入,至丹墀小起居,引宰執上殿, 其餘臣僚分班出。閤使奏辭榜子,先引夏使左入,傍 折通班。畢,至丹墀,再拜,不出班,奏聖躬萬福,又再拜。 揖使、副鞠躬。使出班戀闕,致詞,復位,又再拜。唱「各好 去」,引右出。次引高麗使如上儀,亦引右出。次引宋使 副左入,傍折通班畢,至丹墀,依上通六拜,各祗候平 立。閤使賜衣馬,鞠躬,聞敕,再拜。賜衣馬畢,平身,搢笏, 單跪,受別錄物。過盡,出笏,拜起謝恩,舞蹈,五拜。有敕 賜酒食,舞蹈,五拜。引使副左上露階,齊揖入欄內,揖, 鞠躬。大使少前,拜跪,受書,起復位。揖使、副齊鞠躬,受 傳達畢,齊退。引左下,至丹墀,鞠躬,喝:「各好去。」引右出, 次引宰執下殿,禮畢。

熙宗皇統二年改定宋使及夏國高麗使人入見先後之禮

編輯

按《金史本紀》不載。按《禮志》:熙宗時夏使入見。改為 大起居。定製以宋使列於三品班,高麗、夏列於五品 班。皇統二年六月,定臣使辭見臣僚服色拜數,止從 常朝起居,三國使班品如舊。俟殿前班及臣僚小起 居。引宰執升殿,餘臣分班畢。乃令行人見及朝辭之 禮。凡入見則宋使先禮畢,夏使入禮畢而高麗使入。 其朝辭則夏使先禮畢而高麗使入,禮畢而宋使人。 《夏》。《高麗》朝辭之賜,則遣使就賜於會同館,惟宋使之 賜則庭授。

世宗大定五年以外國使臣私進禮有無不等命罷之

編輯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禮志》:「舊高麗使至闕,皆 有私進禮。大定五年,上以宋、夏使皆無此禮,而小國 獨有之,不可,遂命罷之。」

大定六年,詔定「外國使初見、朝辭、朝賀及賜宴、出入 之門。」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禮志》,六年詔:「外國使初 見朝辭則於左掖門出入。朝賀賜宴則由應天門、東 偏門出入。」

元置西域指揮,嶺北、雲南征東行省,及宣慰、宣撫、安 撫、招討、長官等司,以統四裔。

按:《元史百官志》:「西域親軍都指揮使司,元貞元年始 立,設官十一員。大德十一年,增都指揮使二員,又增 指揮使三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僉事二員。至大四年, 省都指揮使五員、副都指揮使二員、僉事二員。後定 置達魯花赤一員,都指揮使二員,副都指揮使二員、 僉事二員,經歷二員,知事二員,承發架閣兼照磨一」 員,令史七人,通事、譯史、知印各一人,鎮撫二員。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國初,太祖定都於哈剌和林河 之西,因名其城曰「和林,立元昌路。中統元年,世祖遷 都中興,始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改立和 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至大四年, 省右丞相。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設官如 上。治和寧路,統有北邊等處。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即古南詔之地。初,世祖征取,以 為郡縣,嘗封建宗王,鎮撫其軍民。至元十一年,始置 行省,治中慶路,統有三十七路、五府。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以征日本國,命高 麗王置省,典軍興之務,師還而罷。大德三年,復立行 省,以中國之法治之。既而王言其非便,詔罷行省,從 其國俗。至治元年復置,以高麗王兼領丞相,得自奏 選屬官,治瀋陽,統有二府、一司、五道。

宣慰司。掌軍民之務。有邊陲軍旅之事,則兼都元帥 府。其次則止為「元帥府。」其在遠服,又有招討、安撫、宣 撫等使。品級員數,各有差等。

宣撫司,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宣撫一員,同知、副使各 二員,僉事一員,計議、經歷、知事各一員,提控案牘架 閣一員。

安撫司,每司達魯花赤一員,安撫使一員,同知、副使、 僉事各一員,經歷、知事各一員。

招討司,達魯花赤一員,招討使一員,經歷一員。 「諸蠻夷長官司,西南夷諸溪洞各置長官司,秩如下 州,達魯花赤、長官、副長官,參用其土人為之。」

各處《脫脫禾孫》,掌辨使臣奸偽。正一員,副一員。

世祖至元十五年詔諭東南島諸蕃來朝

編輯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八月庚辰,詔行中書 省唆都、蒲壽庚等曰:「諸蕃國列居東南島砦者,皆有慕義之心,可因蕃舶諸人宣布朕意,誠能來朝,朕將 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

至元二十五年,令有司繪《職貢圖》。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五年三月「壬寅,禮部言,會同 館蕃夷使者時至,宜令有司倣古職貢圖繪而為圖, 及詢其風俗土產、去國里程,籍而錄之,實一代之盛 事。」從之。

武宗至大二年令遠方以奇獸異寶來者從驛遞商人有獻自備資力

編輯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二年四月甲寅,中書省臣言, 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有桑兀 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 三百餘斤。請自今遠方以奇獸異寶來者,依驛遞。其 商人因有所獻者,令自備資力。」從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