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一百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
第一百十七卷目錄
恩讎部藝文一
謝王鳳書 漢谷永
祀橋太尉文 後漢曹操
禁復讎詔 魏文帝
與豫章王嶷箋 齊張融
酬德賦 謝朓
甄異張景願復讎教 梁簡文帝
復讎議 唐陳子昂
駁復讎議 柳宗元
謝李相公示手札啟 前人
復讎狀 韓愈
謝江陵津致赴闕啟 羅袞
復讎解 宋王安石
論商鞅客舍之報 蘇轍
白敏中論 秦觀
戊午黨議序 朱熹
恩讎部藝文二〈詩〉
秦女休行 魏左延年
詠伍子胥 梁鮑機
劉生 唐盧照鄰
夷門歌 王維
經下邳橋懷張子房 李白
古風 前人
贈武十七諤 前人
淮陰書懷寄王宗城 前人
義鶻行 杜甫
即事感恩上狄右丞 鄭谷
闕題 陳潤
輕薄篇 李益
哭故主人陳太師 李中
上張水部 劉得仁
宏詞下第感恩兵部侍郎 皮日休
上翰林李舍人 朱慶餘
書憤 張祜
行路難 元張崇古
走馬引 明劉基
少年行 高啟
詠古 李攀龍
詠古 前人
報恩人二首 沈明臣
恩讎部選句
交誼典第一百十七卷
恩讎部藝文一
編輯《謝王鳳書》漢·谷永
編輯
永斗筲之材,質薄學朽,將軍悅其狂言,擢之皁衣之 吏,廁之賓朋。〈一作爭臣〉之末,不聽浸潤之譖,不食膚受之 愬,雖齊桓、晉文,用士篤密,察父哲兄,覆育子弟,誠無 以加。昔豫子吞炭壞形,以奉見異;齊客隕首公門,以 報恩施。智氏、孟嘗,猶有死士,何況將軍之門!
《祀橋太尉文》後漢·曹操
編輯
故太尉橋公,誕敷明德,汎愛博容,國念明訓,士思令 謨,靈幽體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 鄙之姿,為大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猶《仲尼》 稱不如顏淵,李生之厚,歎賈復,士死知己,懷此無忘。 又承從容約誓之言,殂逝之後,路有經由,不以斗酒 隻雞,過相沃酹,車過三步,腹痛勿怪。雖臨時戲笑之 言,非至親之篤好,胡肯為此辭乎?匪謂靈忿,能貽己 疾,懷舊惟顧,念之悽愴。奉命東征,屯次鄉里,北望貴 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饗。
《禁復讎詔》魏·文帝
編輯
喪亂以來,兵革縱橫,天下之人,多相殘害者。「昔田橫 殺酈商之兄,張步害伏湛之子,漢氏二祖下詔,使不 得相讎。今兵戎始息,宇內初定,民之存者,非流亡之 孤,則鋒刃之餘,當相親愛,養老長幼。自今以後,宿有 讎怨者,皆不得相讎。」
《與豫章王嶷箋》齊·張融
編輯
朱謙之,吳郡錢塘人。父昭之,假葬田側,為族人幼方所焚。謙之雖小,便哀戚如執喪事,長不婚娶。永明中,手刃殺幼方,詣獄自繫。時嶷為郡刺史,別駕孔稚珪兼記室劉璡、司徒左西掾張融箋上嶷,嶷言之,世祖嘉其義,乃遣謙之隨曹虎西行。將發,幼方子惲於津陽門伺殺謙之。謙之之兄選之又刺殺惲。世祖曰:「此皆義事,不可問。」 悉赦之。
《禮》開報讎之典,以申孝義之情,法斷相殺之一,以表 權時之制。謙之揮刃軒冕,既申私禮,繫以就死,又明 公法。今仍殺之,則成當世罪人;宥而治之,即為盛朝
孝子。殺一罪人,未足弘憲;活一孝子,實廣風德。張緒陸澄,是其舊鄉,應具來繇。融等與謙之並不相識,區區短見,深有恨然。
《酬德賦》〈有序〉謝朓
編輯
右衛沈侯以冠世偉才,眷予以國士,以建武二年,予將南牧,見贈五言。予時病,既以不堪蒞職,又不獲復詩。四年,予忝役朱方,又致一首,迫東偏寇亂,良無暇日。其夏還京師,且事讌言,未遑篇章之思。沈侯之麗藻天逸,固難以報章,且欲申之賦頌,得盡其體物之旨。《詩》不云乎:「無言不酬,無德不報。」 言既未敢為酬,然所報者寡於德耳。故稱之《酬德賦》。其辭曰:
「嗟夫!四時游之代序,六龍騖而不息。輕蓋靡於駿奔, 玉衡勞於拊翼。嗟歲晏之尟歡,曾陰默以悽惻。元武 伏於重介,宛虹潛以自匿。覽斯物之用舍,相群芳之 動植。弔悴軀於華省,理衣簪而自敕。思披文而信道, 散忿懣於胸臆。嗟民生之知用,知莫深於知己。彼知 己之為深,信懷之其何已。」牽弱葛之蔓延,寄陵風於 松杞。指曲蓬之直達,固有憑於原枲。彼排虛與蹠,實 又相鳴於林沚。興伐木於友生,詠承筐於君子。矧景 行之在斯,方寄言於同恥。求相仁於積習,寓神心於 名理。惟敦牂之旅歲,實興齊之二六。奉武運之方昌, 睹休風之未淑。龍樓儼而洞開,梁邸煥其重複。君奉 筆於帝儲,我曳裾於皇穆。藉風雲之化景,申遊好於 蘭菊。結德言而為佩,帶芳猷而為服。援雅範以自綏, 懿前修之所勗。昔仲宣之發穎,實中郎之倒屣,及士 衡之籍甚,托壯武之高義。有杞梓之貞心,協丹采之 輝被。伊吾人之陋薄,雖黼藻之何寘?惟《風》《雅》之未變, 知雲綱之不廓。譬層棟之將傾,必華榱之先落。翳明 離以上賓,屬傳體於「纖萼,周二輝而分崩,擠九鼎於 重壑,雖魚鳥之欲安,駭風川而迴薄,微天道之布新, 嗟員首其焉託?予窘跡以多媿,塊離尢而獨處。君紆 組於名邦,貽話言於川渚,悵分手於東津,望徂舟而 延佇,慮古今之為隔,豈山川之雲阻,賴先德之龍興, 奉英靈之電舉。事紫泥之密勿,腰青緺而容與。」沾後 惠以朅來,竟卒獲其笑語。我艤舟以命徒,將泊徂於 南夏。既勗予以炯戒,又引之以《風雅》。若笙簧之在聽, 雖舒憂而可假。昔痁病於漳濱,思繼歌而莫寫。恩靈 降之未已,奉京板而作傅。臨邦途之永陌,懷予馬於 騏馵。望平津而出宿,登崇岡而興賦。顧歸幰之南迴, 引行鑣而東駐。何瓌才之博侈,申贈辭於「萱樹,指代 匠而切偲,比治素而引喻,方含毫而報章,迫紛埃之 東鶩,釋末位以言歸,忽乘驛以南赴,連篇章之莫酬, 欲寄言於往句,類鍛翮之難矯,似洞源之不注,意搔 搔以杼柚,魂營營而馳鶩,爾腰戟於戎禁,我拂劍於 郎闈,願同車以日夜,城望昏而掩扉,時遊盤以未極, 睠落景之徂輝,苦清顏之」倏忽,恡歡賞之多違。排重 關而休告,知南館之有依,驂職門以右轉,僕望路其 如歸。忘清漏之不緩,惜曉露之方晞。聞夫君之東守, 地隱蓄而懷仙,登金華以問道,得石室之名篇。悟寰 中之迫脅,欲輕舉而舍旃。離寵辱於毀譽,去夭伐於 腥膻。忽㩦手以上征,躋中皇之修迥,巾帝車之廣軾, 棹河舟之輕艇,歷星街之熠燿,浮天潢之瀴溟。機九 轉於玉漿,練七明於神鼎。吹萬化而不喧,度千春之 可並。齊天地於倏忽,安事人間之紆婞哉。
《甄異張景願復讎教》梁·簡文帝
編輯
夫理感禽魚,道均荊棘,亦有鄉因行改,江以「孝移。」張 景願自縛到郡,稱其父為韋法所殺,今於公田渚斬 法級,祭墓訖,束身歸官。昔沂澤撫劍,河南執戟,遠符 古義,實足可嘉。防廣刃讎,赦其桎梏之罪;丁蘭雪恥, 擢以大夫之位。
《復讎議》〈並序〉唐·陳子昂
編輯
「臣伏見同州下邽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吏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讎,束身歸罪。」 《議》曰:
「先王立禮,所以進人也;明罪所以齊政也。夫枕於讎 敵,人子之義;誅罪禁亂,王政之綱。然則無義不可以 訓人,亂綱不可以明法。故聖人修禮理內,飭法防外, 使夫守法者不以禮廢刑,居禮者不以法傷義,然後 能暴亂不作,廉恥以興,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竊見 同州下邽人徐元慶,先時父為縣令趙師韞所殺,元 慶潛為傭保,為其父報讎,手刃師韞,束身歸罪,雖古 烈者,亦何以多?誠足以激清名教,旁感忍辱,義士之 靡者也。然按之《國章》,殺人者死,則國家之畫一法也。 法之不二,元慶宜伏辜。又按《禮經》,「父讎不同天」,亦國 家勸人之教者也。教之不苟,元慶不宜誅。臣聞昔者 刑之所生,本以遏亂;仁之所利,蓋以崇德。今元慶報 父之讎,意非亂也;行子之道,義能仁也。仁而無利,與 亂同誅,是曰「能刑,未可以訓。」元慶之可顯宥於此矣。 然邪由正生,理必亂作。昔《禮》防至密,其弊不勝,先王 所以明刑,本實由此。今倘義元慶之節,廢國之刑,將 為後圖,政必多難,則元慶之罪,不可廢也。何者?人必 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讎,其亂誰救?聖人作始,必圖其終,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 義,其政不行。」且夫以私意而害公法,仁者不為;以公 法而徇私義,王道不設,元慶之所以仁高振古,義伏 當時,以其能忘生而徇於德也。今若釋元慶之罪以 利其生,是奪其德而虧其利,非所謂殺身成仁、全死 無生之節也。如臣等所見,謂宜正國之法,置之以刑, 然後旌其閭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編之 於令,永為國典。
《駁復讎議》柳宗元
編輯
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 吏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讎,束身歸罪。當時諫臣 陳子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於令,永為國 典。臣竊獨過之。臣聞禮之大本,蓋以防亂也,若曰「無 為賊虐,凡為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 曰「無為賊虐,凡為治者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 「旌與誅莫得而並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甚矣;旌 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果以是示於天下,傳於後 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 乎?蓋聖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於 一而已矣。嚮使刺讞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 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 於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於非辜, 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籲號不聞。而元 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衝讎 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事 者宜有慚色,將謝之而不暇,而又何誅焉?其或元慶 之父不免於罪,師韞之誅,不愆於法。是非死於吏也, 是死於法也。法其可讎乎?讎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 吏,是悖驁而陵上也。執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 旌焉?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讎,其亂 誰救?」是惑於禮也甚矣。《禮》之所謂讎者,蓋以冤抑沉 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於大戮,而曰「彼殺 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背聖, 不亦甚哉!《周禮·調人》掌司萬人之讎,凡殺人而義者, 令勿讎,讎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讎之。又安得親 親相讎也?《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讎可也。父 受誅,子復讎,此推刃之道,復讎不除害。」今若取此以 斷兩下相殺,則合於禮矣。且夫不忘讎,孝也;不愛死, 義也。元慶能不越於《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禮而聞道 者也。夫達禮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讎者哉?議 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請下臣 議附於令。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
《謝李相公示手札啟》前人
編輯
某啟。六月二十九日,衡州刺史呂溫道過永州,辱示 相公手札,省錄狂瞽,收撫羈縲。沐以含弘之仁,忘其 進越之罪。感深益懼,喜極增悲。五情交戰,不知所措。 宗元質性庸塞,行能無取,著書每成於廢疾,進德且 乏其馨香。常願操篲醫門,掬溜蘭室。良辰不與,夙志 多違。昨者踴躍殘魂,奮揚蓄念。激以死灰之氣,陳其 幣箒之詞,致之煙霄,分絕流盼。今則垂露在手,清風 入懷,華袞濫褒於赭衣,龍門俯收於埳井。藻鏡洞開 而秋毫在照;文律傍暢而寒谷生輝。化幽鬱之志,若 覿清明;換兢危之心,如承撫薦。非常之幸,豈獨此生。 伏以淮海劇九天之遙,瀟湘參百越之俗。傾心積念, 長懸星漢之上;流形委骨,永淪魑魅之群。何以報恩, 唯當結草。無任喜懼,感戀之至。謹啟。
《復讎狀》韓愈
編輯
「右。伏奉今月五日敕,復、讎據禮經則義不同天,徵法 令則殺人者死。禮、法二事,皆王教之大端,有此異同, 必資論辨,宜令都省集議聞奏者。」朝議郎、行尚書職 方員外郎、上騎都尉韓愈議曰:「伏以子復、父讎,見於 《春秋》,見於《禮記》,又見《周官》,又見諸子史,不可勝數,未 有非而罪之者也。最宜詳於律,而律無其條,非闕文」 也。蓋以為不許復讎,則傷孝子之心,而乖先王之訓; 許復讎,則人將倚法專殺,無以禁止其端矣。夫律雖 本於聖人,然執而行之者,有司也。經之所明者,制有 司者也。丁寧其義於經,而深沒其文於律者,其意將 使法吏一斷於法,而經術之士得引經而議也。《周官》 曰:「凡殺人而義者,令勿讎。」讎之則死義宜也。明殺人 而不得其宜者,子得讎也。此百姓之相讎者也。《公羊 傳》曰:「父不受誅,子復讎可也。」不受誅者,罪不當誅也。 誅者,上施於下之辭,非百姓之相殺者也。又《周官》曰: 「凡報仇讎者書於士,殺之無罪。」言將復讎,必先言於 官,則無罪也。今陛下垂意典章,思立定製,惜有司之 守,憐孝子之心,戒不自專,訪議群下。臣愚以為復讎 之名雖同,而其事各異。或百姓相讎,如《周官》所稱,可 議於今者;或為官吏所誅,如《公羊》所稱,不可行於今 者。又《周官》所稱,將復讎,先告於士,則無罪者。若孤稚 羸弱,抱微志而伺敵人之便,恐不能自言於官,未可 以為斷於今也。然則殺之與赦,不可一例。宜定其制
曰:「凡有復父讎者,事發具其事因下尚書省集議奏聞,酌其宜而處之,則經律無失其指矣。謹議。」《謝江陵津致赴闕啟》羅袞
編輯
袞啟:伏蒙令公念以「赴闕奔馳,臨途窘罄,特頒厚賜, 用備促裝。捧命循涯,無任荷戴惶灼」之至。伏以袞拙 艱成性,窮約處身,寧殊枕址之郎,謬列伏蒲之地。昨 以西京無象,南國迷方,蒼黃於河華之間,流落於漢 地之外。荊州劉表,幸獲依棲;南郡馬融,叨陪訓說。爰 從殺節,以及熙春,恩知將日月兼深,惠卹與丘陵比 峻。今則周傾再定,禹會重修,既憑桓後之功,且懼防 風之戮,輒將行計,上軫沖襟。伏惟令公韜世量,弘濟 人心,侈組駢緡繈,委彼貨泉。七百里以趨程,茲辰頓 贍;二十萬之為贈,今代所稀。得不泣類鮫人,慚同劍 客。歸赤墀而有賴,顧元幕以難忘。突劍觸鋒,始稱效 酬之分;抽毫命牘,終餘感慨之誠。竟「乏雄詞,徒揚懦 氣。銘誓激切,不任下情。伏惟俯賜鑒察。」
《復讎解》宋·王安石
編輯
或問復讎?對曰:「非治世之道也。明天子在上,自方伯 諸侯以至於有司,各修其職,其能殺不辜者少矣。不 幸而有焉,則其子弟以告於有司。有司不能聽,以告 於其君。其君不能聽,以告於方伯。方伯不能聽,以告 於天子,則天子誅其不能聽者,而為之施刑於其讎。 亂世,則天子諸侯方伯皆不可以告。故《書》說紂曰:『凡 有辜罪,乃罔恆獲。小民方興,相為敵讎』。」蓋讎之所以 興,以上之不可告,罪之不常獲也。方是時,有父兄之 讎,而輒殺之者,君子權其勢,恕其情,而與之可也。故 復讎之義,見於《春秋傳》,見於《禮記》,為亂世之為子弟 者言之也。《春秋傳》以為父受誅,子復讎,不可也。此言 不敢以身之私而害天下之公,又以為父不受誅,子 復讎可也。此言不以有可絕之義,廢不可絕之恩也。 《周官》之說曰:「凡復讎者書於士,殺之無辜。」疑此非周 公之法也。凡所以有復讎者,以天下之亂,而士之不 能聽也。有士矣,不使聽其殺人之罪以施行,而使為 人之子弟者讎之,然則何取於士而祿之也?古之於 殺人,其聽之可謂盡矣,猶懼其未也,曰:「與其殺不辜, 寧失不經。今書於士,則殺之無罪,則所謂《復讎》者,果 所謂可讎者乎?庸詎知其不獨有可言者乎?就當聽 其罪矣,則不殺於士師,而使讎者殺之,何也?故疑此 非周公之法也。」或曰:「世亂而有復讎之禁,則寧殺身 以復讎乎?將無復讎而以存人之祀乎?」曰:「可以復讎 而不」復,非孝也;復讎而殄祀,亦非孝也。以讎未復之 恥,居之終身焉,蓋可也。讎之不復者,天也;不忘復讎 者,己也。克己以畏天心,不忘其親,不亦可乎?
《論商鞅客舍之報》蘇轍
編輯
《孟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自古用嚴 刑以毒民者,未有不反於己,然亦未有如鞅之速也。 鞅之出亡,至關下,欲舍客舍,舍人不知其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令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漢曰:「嗚呼!為法 自弊,一至此哉!」商君以舍人無驗者困秦民,卒以自 困。非特是也,始也,刑太子之傅公子虔;終也。公子虔 告商君欲反,始也與公子卬會盟,而終也伏甲以襲 之,及其終也,出亡奔魏。魏人以襲公子卬之故,扼而 不納,反送以歸秦,遂罹車裂之禍。即是以觀《孟子》之 所謂「出乎爾者,反乎爾」,豈不信哉?
《白敏中論》秦觀
編輯
白敏中用李德裕薦,入翰林為學士。及德裕貶,敏中 為相,詆之甚力。或曰:「人臣事君,公義而已,何以私恩 為乎?敏中之事,未可深咎也。」愚竊以為不然,人臣能 盡私恩,然後能盡公義,敏中之罪不容誅矣。孔子曰: 「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推此 言之,則背師負友之人,必不能以忠許國。何者?於所 厚者薄,則所施無不薄也。昔呂布為丁原主簿,為董 卓而殺原,又為王允而殺卓,及兵敗被執,魏祖欲生 之。劉先主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於 是殺布。漢封陳平,辭曰:「非魏無知,臣安得進?」上曰:「若 子可謂不背本矣。」乃復賞魏無知。其後誅呂氏而安 劉氏者,平與周勃也。夫以布之不忠於丁、董也,其肯 忠於曹氏乎?以陳平之不負魏無知也,其肯負劉氏 乎?此魏所以誅布,漢所以屬平者也。然則敏中之事, 蓋可見矣。雖然,敏中所以負德裕也,亦有繇焉。《傳》曰: 「盜憎主人。」主人何負於盜而盜憎之乎?蓋自度其事 必為主人所惡故也。白氏系與楊虞卿姻家,居易又 與李宗閔、牛僧孺厚,若敏中,本無英氣,雖緣德裕以 進,而不能無意於僧孺。宗閔、虞卿之徒,自度其事必 為德裕惡也,故因其勢力以擠之耳。夫德裕,忠臣也, 非罪而被斥,天下皆知其冤矣。夫使敏中素與讎,猶 當為社稷而救之,況因之以售耶?然則敏中豈惟不 忠於德裕,亦不忠於唐也。《愚故》曰:「人臣能盡私恩,然 後能盡公義」,敏中之罪,不容誅矣。然則公義私恩適 不兩全,則如之何?以道權之而已。義重而恩輕,則不 以私害公,若河曲之役,趙宣子使人以其乘車干韓 厥,執而戮之是也。恩重而義輕,則不以公廢私,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抽矢扣輪,去其鏃發,乘矢而後 反是也。夫公義私恩不兩全,猶當以道權其輕重,奈 何無故而廢之哉!雖然,逄蒙殺羿,《孟子》以為「是亦羿 有罪焉。」以此言之,德裕之薦敏中,亦不得為無罪也。
《戊午黨議序》朱熹
編輯
君臣父子之大倫,天之經,地之義,而所謂民彝也。故 臣之於君,子之於父,生則敬事之,死則哀送之,所以 致其忠孝之誠者,無所不用其極,而非虛加之也。以 為不如是則無以盡乎吾心雲爾。然則其有君父不 幸而罹於橫逆之故,則夫為臣子所以痛憤怨疾而 求為之必報其讎者,其志豈有窮哉!故《禮記》有曰:「君 父之讎,不與共戴天;寢苫枕戈,不與共天下也。」而為 之說曰:「復讎者可盡五世。」則又明夫雖不當其臣子 之身,而苟未及五世之外,則猶在乎必報之域也。雖 然,此特庶人之事耳。若夫有天下者,承萬世無疆之 統,則亦有萬世必報之讎。非若庶民五世,則自高祖 以至元孫,親盡服窮而遂已也。國家靖康之禍,二帝 北狩而不還,臣子之所痛憤怨疾,雖萬世而必報其 讎者,蓋有在矣。太上皇帝受命中興,誓雪父兄之辱, 雖其間亦或有姦謀之所前卻,而聖志益堅。至於紹 興之初,賢才並用,綱舉目張,諸將之兵屢以捷報,恢 復之勢,蓋已什八九成矣。鹵人於是始設和親之義 以沮吾計,而宰相秦檜歸自鹵庭,力主其事。當此之 時,人倫尚明,人心尚正,天下之人無賢愚,無貴賤,交 口合辭以為不可,獨士大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數 輩起而和之,清議不容,詬罵唾斥,欲食其肉而寢處 其皮,則其於檜可知矣。而檜乃獨以梓宮長樂藉口, 攘卻眾謀,熒惑主聽,然後所謂和議者翕然以定而 不可破。自是以來二十餘年,國家忘讎敵之鹵,而懷 宴安之樂,檜亦因是藉外權以專寵利,竊主柄以遂 姦謀。而向者冒犯清議、希意迎合之人,無不夤緣驟 至通顯,或乃踵檜用事,而君臣父子之大倫,天之經, 地之義,所謂「民彝」者,不復聞於縉紳之間矣。士大夫 狃於積衰之俗,徒見當時國家息事,而檜與其徒皆 享成功,無後患,顧以忘讎忍辱為事理之當然。主議 者慕為檜,游談者慕其徒,一雄倡之,百雌和之。癸未 之議,發言盈庭,其曰《鹵世讎》不可和者,尚書張公闡、 左史胡公銓而止耳。自餘蓋亦有謂不可和者,而其 為說,不出乎利害之間。又其餘則雖平時號賢大夫, 慨然有六千里為讎人役之歎者。一旦進而立乎廟 堂之上,顧乃惘然,如醉如幻,而忘其疇昔之言。厥或 告之曰:「此處士之大言耳。」嗚呼!秦檜之罪,所以上通 於天,萬死而不足以贖者,正以其始則倡邪謀以誤 國,中則挾鹵勢以要君,使人倫不明,人心不正,則末 流之弊遺君後親,至於如此之極也。夫惟三綱不立, 是以眾志「無所統繫,而上之人亦無所憑藉以為安, 斯乃有識之士所以長慮卻顧而凜然以寒心者。而 說者猶日姑以眾議之從違而卜事理之可否」,則今 日士大夫是和者之多,蓋不下前日;非和者之眾也, 獨安得以前日之不可而害今日之可哉?嗚呼!是未 知前日人倫之明,而今日人倫之不明,前日人心之 正,而今日人心之不正也。且若必以人之眾寡為勝 負,則夫所謂士大夫是和之多者,又孰若六軍萬姓 之多邪?六軍萬姓之言,則是二公之言而已。蓋君臣 父子之大倫,天之經,地之義,而所謂「民彝」者,其於世 也有明晦,其在人也無存亡。是以雖當頹壞廢弛之 餘,邪議四起,無復忌憚,而不能斬伐銷鑠使之無也。 奈何不聽於此,顧反決得失於前日所謂「頑鈍、嗜利 無恥者之餘謀,此已墜之三綱所以不能復振,已隳 之萬事所以未能復理,而上之人亦未能有所憑藉, 以成安強之勢也。」今南北交驩,中外無事,迂愚左見, 所謂「萬世必報之讎」者,固無所復發其口矣。竊伏世 間,不勝憤歎!因讀魏元履所以序次《戊午黨議》,為之 慨然流涕,蓋傷其禍殃之自始也。懷不能已,姑論其 始終梗概如此,以發明元履所以序次之意,並以達 草野孤臣畢義願忠之誠。當國者儻有採取,則猶足 以裨廟謨之萬一,而非區區之所敢望者也。
恩讎部藝文二〈詩〉
編輯《秦女休行》魏·左延年
編輯
步出上西門,遙望秦氏廬。秦氏有好女,自名為女休。 休年十四五,為宗行報讎。左執白楊刃,右據《宛魯》矛。 讎家便東南,仆僵秦女休。女休西上山。上山四五里, 關吏呵問女休,女休前置詞:「平生為燕王婦,於今為 詔獄囚。平生衣參差,當今無領襦。明知殺人當死,兄 言怏怏,弟言無道憂。女休堅詞為宗,報讎死不疑。殺」 人都市中,徼我都巷西。《丞卿羅》,東向坐,《女休》悽悽曳梏前,兩徒夾我持刀。刀五尺餘刀未下,朣朧擊鼓赦 書下。
《詠伍子胥》梁·鮑機
編輯
「忠孝誠無報,感義本投身。日暮江波急,誰憐漁丈人。」 「楚墓悲猶在,吳門恨未申。」
《劉生》唐·盧照鄰
編輯
劉生氣不平,抱劍欲專征。報恩為豪俠,死難在橫行。 翠羽裝劍鞘,黃金鏤馬纓。但令一顧重,不惜百身輕。
《夷門歌》王維
編輯
七國雄雌猶未分,攻城殺將何紛紛。秦兵益圍邯鄲 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為嬴停駟馬,執轡逾恭意 逾下。亥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門抱關者。非但慷慨 獻奇謀,意氣兼將身命酬。向風刎頸送公子,七十老 翁何所求。
《經下邳橋懷張子房》李白
編輯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圮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歎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古風》前人
編輯
鳳饑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 朝鳴崑丘樹,夕飲砥柱湍。歸飛海路遠,獨宿天霜寒。 幸遇王子晉,結交青雲端。懷恩未得報,感別空長歎。
《贈武十七諤》前人
編輯
「馬如一疋練。明日過吳門。」乃是要離客。西來欲報恩。 笑開燕匕首,拂拭竟無言。
《淮陰書懷寄王宗城》前人
編輯
暝投淮陰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黃雞,一餐感素誠。 予為楚壯士,不是魯諸生。有德必報之,千金恥為輕。 緬書羈孤意,遠寄棹歌聲。
《義鶻行》杜甫
編輯
「陰崖有蒼鷹,養子黑柏巔。白蛇登其巢,吞噬恣朝餐。 雄飛遠求食,雌者鳴辛酸。力強不可制,黃口無半存。 其父從西歸,翻身入長煙。斯須領健鶻,痛憤寄所宣。 斗上捩孤影,噭哮來九天。翛翎脫遠枝,巨顙折老拳。 高空得蹭蹬,短草辭蜿蜒。折尾能一掉,飽腸已皆穿。 生雖滅眾雛,死亦垂千年。物情有報復,快意貴目前。」 茲寅鷙鳥最,急難心炯然。功成失所往,用舍何其賢。 近今潏水湄,此事《樵夫傳》。飄蕭覺素髮,凜然衝儒冠。 人生許與分,亦在顧盼間。聊為義鶻行,永激壯士肝。
《即事感恩上狄右丞》鄭谷
編輯
庾公垂顧遇。王粲許從容。首薦叨殊禮。全家寓近封。 白樓陪寫望。青眼感遭逢。
《闕題》陳潤
編輯
丈夫不感恩,感恩寧有淚。心頭感恩血,一滴染天地。
《輕薄篇》李益
編輯
豪不必馳千騎,雄不在垂雙鞬。天生俊氣自相逐,出 與鵰鶚同飛翻。朝行九衢不得意,下鞭走馬城西原。 忽聞燕鴈一聲去,回鞍挾彈平陵園。歸來《青樓》曲未 卒,美人玉色當金樽。淮陰少年不相下,酒酣半笑倚 市門。安知我有不平色,白日欲落紅塵昏。死生容易 如反掌,得意失意由一言。少年但飲莫相問,此中報 讎亦報恩。
《哭故主人陳太師》李中
編輯
十年孤跡寄侯門,入室升堂忝厚恩。遊遍春郊隨茜 斾,飲殘秋月待金尊。車魚鄭重知難報,吐握周旋不 可論。長慟徘徊逝川上,白楊蕭颯又黃昏。
《上張水部》劉得仁
編輯
出入門闌久,兒童亦有情。不須將姓字,長說向公卿。 每許連床坐,時容並馬行。恩深轉無語,懷抱自分明。
《宏詞下第感恩兵部侍郎》皮日休
編輯
分明仙藉列清虛,自有還丹九轉疏。畫虎已成翻類 狗,登龍纔變即為魚。空慚季布千金諾,但負劉弘一 紙書。猶有報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上翰林李舍人》朱慶餘
編輯
記得少年曾拜識,便憐孤進賞文章。免令汨沒慚時 輩,與作聲名徹舉揚。一自鳳池承密旨,今因世路接 餘光。雲泥雖隔恩長在,縱使無成也不忘。
《書憤》張祜
編輯
三十未封侯,顛狂遍九州。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讎。」
《行路難》元·張崇古
編輯
「君不見古來行路難,只有荊卿報燕丹。感君恩厚為 君死,自知故國一去無生還。秋風易水自今古,中有 恩情別時語。舞陽飲酒《荊卿歌》,壯士相看面如土。」秦 山螮嵲秦關高,奮身西上騰驚猱。盡傾肝膽許知己, 性命不啻輕鴻毛。畫圖再拜王心喜,圖窮匕首明秋 水。劫王復地計全非,何處秦雲泣燕鬼。當時一語思 匡國,精神動天虹貫日。狂謀肇禍鬼不祀,大業帝嬴 天與力。虎須堪編尾堪履,倒卷天河恨難洗。殺身徇 名信絕倫,可憐孤負樊將軍。
三十未封侯,顛狂遍九州。平生「《鏌鋣》劍,不報小人讎。」
===手提仇頭擲草中。擲草中,血漉漉,追兵夜至深谷伏。 精誠感天天心哀太一。乃遣天馬從天來,揮霍雷電 揚風埃。壯士呼,天馬馳驕行白晝吏不敢窺。戴天之 恥自古有必報,天地亦與相扶持。夫差徒能不忘而 報,越棲於會稽又從之。始知壯士獨無媿,魯莊嵇紹 何以為人為。
《少年行》高啟
編輯
下直平明出禁門,提㩦博局伴王孫。寶刀不敢將輸 卻,明日《沙場》欲報恩。
《詠古》李攀龍
編輯
薛公得馮驩,門下知者誰。十日居傳舍,乃問客所為。 生死惟一劍,彈鋏何其悲。授室締高國,驅車出中逵。 主人意已厭,同列寧見推。田文既失位,傾身與持危。 片言悟齊主,復相名益垂。奇士多侮世,藏用匪可窺。
《詠古》前人
編輯
闔閭為無道,厥欲如蛇豕。薦食視上國,乃政從楚起。 昭王在草澤,群臣不復紀。使者哭秦庭,七日未得理。 入郢既已甚,丘隴行見箠。感茲告急言,誓彼同袍士。 賢臣亦多術,存亡尢獨美。
《報恩人二首》沈明臣
編輯
「泥書纔報白頭親,又向黃沙作逐臣。」身未拜官先上 疏,如君真是報恩人。
臨風一讀淚千行,底事封書大慨慷。海草茫茫邊月 白,不知何地是投荒。
恩讎部選句
編輯後漢朱浮《與彭寵書》:「定海內者無私讎。」〈又〉凡舉事,無 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讎者所快。
劉表《與袁譚書》:「閼伯、實沈之忿已成,棄親即讎之計 已決。」
趙溫《與李傕書》:「今與郭氾爭睚眥之隙,以成千鈞之 讎。」
諸葛亮《與張裔書》:「石交之遇,舉讎以相益,割骨肉以 相明,猶不相謝也。」
魏曹植《酒賦》,「和睚眥之宿憾,雖怨讎其必親。」
晉左思《魏都賦》:「𦐊𦐊精衛,銜木償冤。」 梁江淹《上建平王書》:「結纓仗劍,少謝萬一。剖心摩踵, 以報所天。」
北周庾信《謝賜絲布啟》:「蓬萊謝恩之雀,白玉四環;漢 水報德之蛇,明珠一寸。」
唐韓愈《送齊皞序》:「及道之衰,上下交疑,於是乎舉讎。 舉子之事,載之傳中,而稱美之,而謂之忠。」
《上張僕射書》雖日受千金之賜,一歲九遷其官,感恩 則有之矣。將以稱於天下,曰「知已則未也。」
《杜牧之集》:「受曲被之恩私,如生羽翼;報非次之拔擢, 宜裂肝腸。」
李商隱《謝座主啟》:「孔龜效印,未議於酬恩;楊雀銜環, 徒聞於報惠。」
宋蔡襄士伸《知已賦》,「畏遺德於冥鴻,思灑恩乎施雨。」 魏武帝《短歌行》,「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曹植詩》:「壯年報父讎,身後垂功名。」
《晉劉琨詩》,「重耳任五賢,小白相射鉤,苟能隆二伯,安 問黨與讎。」
《阮籍詩》:「百年何足言,但苦怨與讎。」
唐虞世南詩:「逢恩出毛羽,失路委泥沙。」
王勃詩:「別路長千里,深恩重百年。」
陳子昂詩:「赤丸殺公吏,白日報私讎。」
盧延讓詩:「卻笑郡人留不得,感恩唯擬立生祠。」 宋之問詩:「厚恩常願答,薄宦不祈成。」
王昌齡詩:「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高適》詩:「千場縱博家仍富,幾處報讎身不死。」
《李白詩》:「予為楚壯士,不是魯諸生。有德必報之,千金 恥為輕。」〈又〉感君恩重許君命,泰山一擲輕鴻毛。〈又〉呼 盧百萬終不惜,報讎千里如咫尺。〈又〉他日青雲去,黃 金報主人。〈又〉遊子滯安邑,懷恩未忍辭。〈又〉憶在南陽 時,始承國士恩。〈又〉黃金久已罄,為報故交恩。
杜甫詩:「空看過客淚,莫覓主人恩。」〈又〉白刃讎不義,黃 金傾有無。殺人紅塵裡,報答在斯須。
王維詩:「定是酬恩日,今朝覺命輕。」
《韓愈詩》:「明珠青玉不足報,贈子相好無時衰。」〈又〉或慮 語言洩,傳之落冤讎。〈又〉往取將相酬恩讎。〈又〉何慚《刺 客傳》,不著「《報讎》名。」
元稹詩:「發言當道理,不顧黨與讎。」
白居易詩:「涸魚久失風波勢,枯草曾霑雨露恩。」 鄭谷詩:「自賀孤危終際會,別將流涕感階緣。平昔苦 心無所恨,受恩多是舊詩篇。」
李商隱詩:「共受征南不次恩,報恩惟是有忘言。」〈又〉君 懷一疋《胡威》絹,爭拭酬恩淚得乾。
《曹唐詩》:「一朝千里心猶在,爭肯潛忘飼秣恩。」〈又〉不知何路卻飛翻,虛受賢侯鄭重恩。
《趙嘏詩》:「整襟收淚別朱門,自料難酬顧念恩。」
《羅鄴詩》:「青萍委匣休哮吼,未有恩讎擬報誰。」
《羅隱詩》:「世亂共嗟王粲老,時危俱受信陵恩。」
宋歐陽修《晝錦堂記》,其言以快恩讎、矜名譽為可薄。 蘇軾詞:「薦士已聞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
劉克莊詩。「鍾阜解讎無宿憾。荊江感事有新吟。」 陳師道詩。「此生恩未報。他日目不瞑。」
《金元好問詩》:「人生定能幾,肺肝日相讎。」
明劉基詩:「枯榮生殺相為根,我與萬物何怨恩。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