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六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百六十九卷目錄
翰林院部名臣列傳四
遼
王鼎 蕭韓家奴
劉景 劉六符
宋一
郭延澤 程羽
杜鎬 呂文仲
韓丕 楊徽之
呂祐之 戚綸
劉筠 楊大雅
晁迥 李仲容
官常典第二百六十九卷
翰林院部名臣列傳四
編輯遼
編輯王鼎
編輯按《遼史》本傳:「鼎字虛中,涿州人。幼好學,居太寧山數 年,博通經史。時馬唐俊有文名燕薊間,適上,已與同 志。」禊水濱,酌酒賦詩。鼎偶造席,唐俊見鼎樸野,置 下坐,欲以詩困之,先出所作索賦,鼎援筆立成,唐俊 驚其敏妙,因與定交。清寧五年,擢進士第。調易州觀 察判官,改漆水縣令,累遷翰林學士。當代典章,多出 其手。上書言治道十事,帝以鼎達政體,事多咨訪。鼎 正直不阿,人有過,必面詆之。壽隆初,陞觀書殿學士。 一日宴主第,醉與客忤,怨上不知已,坐是下吏。狀聞, 上大怒,杖黥奪官,流鎮州。居數歲,有赦,鼎獨不免。會 守臣召鼎為賀表,因以詩貽使者,有「誰知天雨露,獨 不到孤寒」之句。上聞而憐之,即召還,復其職。乾統六 年,鼎宰縣時,憩於庭,俄有暴風舉臥榻空中,鼎無懼 色,但覺枕榻俱高,乃曰:「吾中朝端士邪?無干正,可徐 置之。」須臾榻復故處,風遂止。
蕭韓家奴
編輯按《遼史》本傳:「韓家奴,字休堅,涅刺部人,中書令安博 之孫。少好學,弱冠入南山讀書,博覽經史,通遼、漢文 字。統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驅策,其奴得善 價鬻之,韓家奴曰:『利己誤人,非吾所欲』。乃歸直取牛。 二十八年,為右通進,典南京栗園。重熙初,同知三司 使事。四年,遷天成軍節度使,徙彰愍宮使。帝與語,才」 之,命為詩友。嘗從容問曰:「卿居外有異聞乎?」韓家奴 對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則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 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為盡美,不知其他。」蓋嘗掌栗 園,故托栗以諷諫。帝大笑。詔作《四時逸樂賦》,帝稱善。 時詔天下言治道之要,制問:「徭役不加於舊,征伐亦 不常有,年穀既登,帑廩既實,而民重困,豈為吏者慢, 為民者惰歟?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 省則為便益?補役之法何可以復?盜賊之害何可以 止?」韓家奴對曰:「臣伏見比年以來,高麗未賓,阻卜猶 強,戰守之備,誠不容已。乃者選富民防邊,自備糧糗, 道路修阻,動淹歲月。比至屯所,費已過半,隻牛單轂, 鮮有還者。其無丁之家,倍直傭僦,人憚其勞,半途亡 竄。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給。求假於人,則十倍其息,至 有鬻子割田不能償者,或逋役不歸,在軍物故,則復 補以少壯。其鴨淥江之東,戍役大率如此。況渤海、女 直、高麗,合從連衡,不時征討,富者從軍,貧者偵候,加 之水旱,菽粟不登,民以日困,蓋勢使之然也。方今最 重之役,無過西戍。如無西戍,雖遇凶年困弊,不至於 此。若能徙西戍稍近,則往來不勞,民無深患。」議者謂 徙之非便,一則損威名,二則召侵侮,三則棄耕牧之 地。臣謂不然。阻卜諸部,自來有之。曩時北至臚朐河, 南至邊境,人多散居,無所統一,惟往來抄掠。及太祖 西征,至於流沙,阻卜望風悉降。西域諸國「皆願入貢, 因遷種落,內置三部,以益吾國。不營城邑,不置戍兵, 阻卜累世,不敢為寇。」統和間,皇太妃出師西域,拓土 既遠,降附亦眾。自後一部或叛,鄰部討之,使同力相 制,正得馭遠人之道。及城可敦,開境數千里,西北之 民,徭役日增,生業日殫,警急既不能救,叛服亦復不 恆,空有廣地之名,而無得地之實。若貪土不已,漸至 虛耗,其患有不勝言者。況邊情不可深信,亦不可頓 絕,得不為益,捨不為損。國家大敵,惟在南方,今雖連 和,難保他日。若南方有變,屯戍遼邈,卒難赴援。我進 則敵退,我還則敵來,不可不慮也。方今太平已久,正 可恩結諸部,釋罪而歸地,內徙戍兵,以增堡障,外明 約束,以正「疆界,每部各置酋長,歲修職貢,叛則討之, 服則撫之,諸部既安,必不生釁。如是則臣雖不能保 其久而無變,知其必不深入侵掠也。」或雲「棄地則損威」,殊不知殫費竭財,以貪無用之地,使彼小部抗衡 大國,萬一有敗,損威豈淺?或又雲「沃壤不可遽棄。」臣 以為土雖沃,民不能久居,一旦敵來,則不免內徙,豈 可指為吾土而惜之。夫帑廩雖隨部而有,此特周急 部民。一偏之惠,不能均濟天下。如欲均濟天下,則當 知民困之由而窒其隙。節盤游,𥳑馹傳,薄賦斂,戒奢 侈,期以數年,則困者可蘇,貧者可富矣。蓋民者國之 本,兵者國之衛,兵不調則曠軍役,調之則損國本。且 諸部皆有補役之法,昔補役始「行,居者、行者類皆富 實,故累世從戍,易為更代。近歲邊虞數起,民多匱乏, 既不任役事,隨補隨缺,苟無上戶,則中戶當之,曠日 彌年,其窮益甚,所以取代為艱也。非惟補役如此,在 邊戍兵亦然。譬如一抔之土,豈能填尋丈之壑。欲為 長久之便,莫若使遠戍疲兵還於故鄉,薄其徭役,使 人人給足,則補」役之道可以復故也。臣又聞自昔有 國家者,不能無盜。比年以來,群𥟖凋弊,利於剽竊,良 民往往化為凶暴,甚者殺人無忌,至有亡命山澤,基 亂首禍。所謂民以困窮,皆為盜賊者,誠如聖慮。今欲 芟夷本根,願陛下輕徭省役,使民務農,衣食既足,安 習教化而重犯法,則民趨禮義,刑罰罕用矣。臣聞唐 「太宗問群臣治盜之方,皆曰『嚴刑峻法』。太宗笑曰:『寇 盜所以滋者,由賦斂無度,民不聊生。今朕內省嗜欲, 外罷游幸,使海內安靜,則寇盜自止。由此觀之,寇盜 多寡,皆由衣食豐儉、徭役重輕耳。今宜徙可敦城於 近地,與西南副都部署烏古敵烈隗、烏古等部聲援 相接。罷黑嶺二軍,並開、保州,皆隸東京,益東北戍軍 及南京總管兵,增修壁壘,候尉相望,繕完樓櫓,浚治 城隍,以為邊防。此方今之急務也,願陛下裁之』。」擢翰 林都林牙兼修國史,仍詔諭之曰:「文章之職,國之光 華,非才不用。以卿文學,為時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 之職。朕之起居,悉以《實錄》。」自是日見親信,每入侍賜 坐,遇勝日,帝與飲酒賦詩,以相醻酢,君臣相得無比。 韓家奴,知無不言,雖諧謔,不忘規諷。十三年春,上疏 曰:「臣聞先世遙輦窪可汗之後,國祚中絕。自夷離菫 雅里立阻午,大位始定。然上世俗朴,未有尊稱。臣以 為三皇禮文未備,正與遙輦氏同。後世之君,以禮樂 治天下,而崇本追遠之義興焉。近者唐高祖創立先 廟,尊四世為帝。昔我太祖代遙輦即位,乃製文字,修 禮法,建《天皇帝》名號,制宮室,以示威服,興利除害,混 一海內。厥後累聖相承,自夷離、菫湖烈以下,大號未 加。天皇帝之考夷離、菫的魯猶以名呼。臣以為宜依 《唐典》,追崇四祖為皇帝,則陛下弘業有光,墜典復舉 矣。」疏奏,帝納之,始行追冊元德二祖之禮。韓家奴每 見帝獵,未嘗不諫。會有司奏獵秋山熊虎,傷死數十 人,韓家奴書於冊,帝見,命去之。韓家奴既出,復書。他 日帝見之,曰:「史筆當如是。」帝問韓家奴:「我國家創業 以來,孰為賢主?」韓家奴以穆宗對。帝怪之曰:「穆宗嗜 酒,喜怒不常,視人猶草芥,卿何謂賢?」韓家奴對曰:「穆 宗雖暴虐,省徭輕賦,人樂其生。終穆之世,無罪被戮, 未有過今日秋山傷死者。臣故以穆宗為賢。」帝默然。 詔與耶律庶成錄遙輦可汗至重熙以來事跡,集為 二十卷進之。十五年,復詔曰:「古之治天下者,明禮義, 正法度。我朝之興,世有明德,雖中外嚮化,然《禮書》未 作,無以示後世。卿可與庶成酌古準今,制為禮典。事 或有疑,與」北南院同議。韓家奴既被詔博考經籍,自 天子達於庶人,情文制度可行於世,不繆於古者,譔 成三卷進之,又詔譯諸書。韓家奴欲帝知古今成敗, 譯《通曆》《貞觀政要》《五代史》。時帝以其老不任朝謁,拜 歸德軍節度使,以善治聞。帝遣使問勞,韓家奴表謝。 召修國史。卒,年七十二。有《六義集》十二卷行於世。
劉景
編輯按《遼史》本傳:「景字可大,河間人。四世祖怦,即木滔之 甥,唐右僕射,盧龍軍節度使。父守敬,南京副留守。景 資端厚,好學能文,燕王趙延壽辟為幽都府文學。應 曆初,遷右拾遺、知制誥,為翰林學士。九年,周人侵燕, 留守蕭思溫上急變,帝欲俟秋出師,景諫曰:『河北三 關,已陷於敵,今復侵燕,安可坐視』?上不聽,會父憂去。」 未幾,起復舊職。一日,召草赦,既成,留數月不出。景奏 曰:「唐制,赦書日行五百里,今稽期弗發,非也。」上亦不 報。景宗即位,以景忠實,擢禮部侍郎,遷尚書、宣政殿 學士。上方欲倚用,乃書其笏曰:「劉景可為宰相。」頃之, 為南京副留守。時留守韓匡嗣因扈從北上,景與其 子德讓共理京事。俄召為戶部使,歷武定、開遠二軍 節度使。統和六年致仕,加兼侍中。卒,年六十七,贈太 子太師。
劉六符
編輯按《遼史》本傳:六符父慎行,由膳部員外郎累遷至北 府宰相,監修國史。時上多即宴飲行誅賞,慎行諫曰: 「以喜怒加威福,恐未當。」帝悟,諭政府:「自今宴飲有刑 賞事,翌日稟行。」為都統,伐高麗,以失軍期,下吏議責, 乃免,出為彰武軍節度使,賜保節功臣。子六人:一德二元,三嘏,四端,五常,六符。德早世,元終上京留守,常 歷三司使、武定軍節度使。嘏、端、符皆第進士。嘏、端俱 尚主,為駙馬都尉。三嘏獻《聖宗一矢斃雙鹿賦》,上嘉 其贍麗。與公主不諧,奔宋歸,殺之。四端以衛尉少卿 使宋賀生辰,方宴,大張女樂,竟席不顧,人憚其嚴。還, 拜樞密直學士。六符有志操,能文。重熙初,遷政事舍 人,擢翰林學士。十一年,與宣徽使蕭特末使宋,索十 縣地,還為漢人行宮副部署。會宋遣使增歲幣以易 十縣,復與耶律仁先使宋,定進貢名,宋難之,六符曰: 「本朝兵強將勇,海內共知,人人願從事於宋,若恣其 俘獲,以飽所欲,與進貢字孰多?況大兵駐燕,萬一南 進,何以禦之?顧小節,忘大患,悔將何及!」宋乃從之,歲 幣稱貢。六符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及宋幣至,命 六符為三司使以受之。六符與參知政事杜防有隙, 防以《六符》嘗受宋賂,白其事,出為長寧軍節度使,俄 召為三司使。道宗即位,將行大冊禮,北院樞密使蕭 革曰:「行大禮,備儀物,必擇廣地,莫若黃川。」六符曰:「不 然。禮儀國之大體,帝王之樂,不奏於野。今中京四方 之極,朝覲各得其所,宜中京行之。」上從其議。尋以疾 卒。
宋一
編輯郭延澤
編輯按《宋史郭廷謂傳》:「廷謂子延澤,字德潤,南唐試祕書 省正字。乾德中,四遷著作佐郎,轉殿中丞,知建州。淳 化二年,太宗聞延澤洎右贊善大夫董元亨皆好學, 博通典籍,詔宰相召問經史大義,皆條對稱旨,命為 史館檢討,歷國子《周易》博士、國子博士。咸平中,求休 退,授虞部員外郎致仕,居濠州城南,有小園以自娛」, 其詠牡丹千餘首,聚圖籍萬餘卷,手自刊校。范杲、韓 丕皆與之游,景德初卒。元亨亦至虞部員外郎,嘗纘 《元門碑誌》三十卷。
程羽
編輯按《宋史》本傳:「羽字沖遠,深州陸澤人。少好學,能屬文。 晉天福中,擢進士第,授陽穀主簿,歷虞鄉、醴泉、新都 令,皆有政績。開寶中,選為兩使判官。入對,太祖詢以 時事,敷奏稱旨,擢著作郎,出知興州。踰年,改知興元 府。」〈原本闕四字〉八年,詔歸闕,以本官領開封府判官。羽 性淳厚,蒞事恪謹。時太宗尹京,頗以長者待之。及即 位,拜給事中、知開封府。未幾,出知成都府,為政寬簡, 蜀人便之。入朝,拜禮部侍郎。上欲優以清職。故事,端 明殿設學士二員,居翰林學士上,專備顧問,馮道、趙 鳳始居是職,累朝因之。及是,即殿名,以羽為文明殿 學士,位在樞密副使下,且即泰寧坊營第以賜之。太 平興國五年,典試貢士,御試得人居多。六年,以老疾 求解職,拜兵部侍郎,未幾致仕,仍給全奉。雍熙元年, 卒,年七十二,贈禮部尚書。子帝振,以蔭至尚書虞部 員外郎。
杜鎬
編輯按《宋史》本傳,「鎬字文周,常州無鍚人。父昌業,南唐虞 部員外郎。鎬幼好學,博貫經史。兄為法官,嘗有子毀 父畫像,為旁親所訟,疑其法不能決。鎬曰:『僧道毀天 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舉明經,解褐集賢校理,入 直澄心堂。江南平,授千乘縣主簿。太宗即位,江左舊 儒多薦其能,改國子監丞、崇文院檢討。會將祀南郊」, 彗星見,宰相趙普召鎬問之,鎬曰:「當祭而日食猶廢, 況謫見如此乎?」普言於上,即罷其禮。翌日,遷著作佐 郎,改太子左贊善大夫,賜緋魚。歷殿中丞、國子博士, 加祕閣校理。太宗觀書祕閣,詢鎬經義,進對稱旨。即 日改虞部員外郎,加賜金帛。又問:「西漢賜與悉用黃 金,而近代為難得之貨,何也?」鎬曰:「當是時,佛事未興, 故金價甚賤。」又嘗召問天寶棃園事,敷奏詳悉。再遷 駕部員外郎、判太常禮院,與朱昂、劉承珪編次館閣 書籍、虞部郎中,事畢,賜金紫,改直祕閣。會修《太祖實 錄》,命鎬檢討故事,以備訪問。景德初,置龍圖閣待制, 因以命錫鎬,加都官郎中。從幸澶淵,遇懿德皇后忌 日,疑軍中鼓吹之禮。時鎬先還,備儀仗,命馳騎問之, 鎬以「武王載木主伐紂,前歌後舞」為對。預修《冊府元 龜》,改司封郎中。四年,拜右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 賜襲衣、金帶,班在樞密直學士下。時特置此職,儒者 榮之。大中祥符中,同詳定東封儀注,遷給事中。三年, 又置本閣學士,遷鎬工部侍郎,充其職。上日賜宴祕 閣,上作詩賜之,進秩禮部侍郎。六年冬,卒,年七十六。 錄其子渥為大理寺丞及三孫官。鎬博聞強記,凡所 檢閱,必戒書吏云:「某事、某書在某卷幾行。」覆之一無 差誤。每得異書,多召問之,鎬必手疏本末以聞,顧遇 甚厚。士大夫有所著撰,多訪以古事,雖晚輩、卑品請 益,應答無倦。年踰五十,猶日治經史數十卷,或寓直 館中,四鼓則起誦《春秋》。所居僻陋,僅庇風雨,處之二 十載,不遷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饌以待賓友。性和易, 清素有懿行,士類推重之。
===呂文仲===按《宋史》本傳,文仲字子臧,歙州新安人。父裕,偽唐歙 州錄事參軍。文仲在江左,舉進士,調補臨川尉,再遷 大理評事,掌宗室書奏。入朝授太常寺太祝,稍遷少 府監丞,預修《太平御覽》《廣記》《文苑英華》改著作佐郎。 太平興國中,上每御便殿觀古碑刻,輒召文仲與舒 雅、杜鎬、吳淑讀之。嘗令文仲讀《文選》,繼又令讀《江海 賦》,皆有賜賚。以本官充翰林侍讀,寓直御書院,與侍 書王著更宿。時書學葛湍亦直禁中,太宗暇日每從 容問文仲以書史,著以筆法,湍以字學。雍熙初,文仲 遷著作佐郎,副王著使高麗,復命改左正言,巡撫福 建。未幾,賜金紫,加左諫議大夫。淳化中,與陳堯叟並 兼關西巡撫使。時內品方保吉專幹榷酤,威制郡縣, 民疲吏擾,變易舊法,訟其掊克者甚眾。文仲等具奏 其實。太宗怒甚,亟召保吉將劾之,反為保吉所訟,下 御史驗問。文仲所坐皆細事,而素㢲懦,且恥與保吉 辯對,因自誣伏,遂罷職。既而太宗知其由,復令直祕 閣。踰月,再為侍讀。一日,召於崇政殿,讀上草書《經史 故實》數十軸,詔模刻於石。遷起居舍人、兵部員外郎、 同吏部銓,知銀臺、通進封駮司、審官院。咸平三年,拜 工部郎中,充翰林侍讀學士。受詔集太宗歌詩為三 十卷,詔書加獎。又知審刑院。六年,授御史中丞。景德 中,鞫曹州奸民趙諫獄。諫多與士夫交遊,內出姓名 七十餘人,令悉窮治。文仲請對,言:「逮捕者眾,或在外 郡,苟悉索之,慮動人聽。」上曰:「卿執憲,當嫉惡如讎,豈 公行黨庇邪?」文仲頓首曰:「中司之職,非徒繩糾愆違, 亦當顧國家大體。今縰七十人悉得奸狀,以陛下之 慈仁,必不盡戮,不過廢棄而已。但籍其名吏,察其為 人,置於冗散。或舉選對揚之日擯斥之,未為晚也。」上 從其言。三年,遷工部侍郎,復為翰林侍讀學士。文仲 久居禁近,頗周密兢慎。一日早朝,暴得風疾,請誥踰 百日,詔續其奉。明年,改刑部侍郎,充集賢院學士。未 幾卒,錄其子永為奉禮郎。文仲富詞學,器韻淹雅。其 使高麗也,善於應對,清淨無所求,遠俗悅之。後有使 高麗者,必詢其出處。然性頗齷齪,不為時論所許。有 集十卷。
韓丕
編輯按《宋史》本傳:「丕字太簡,華州鄭人。父杲,晉開運中為 曲陽主簿,契丹攻城,陷沒焉。母改適他氏。丕幼孤貧, 有志操,讀書於驪山、嵩陽。通《周易》《禮記》,為人講說,嘗 有山林之志,家雖甚貧,處之宴如。年長,始學文。開寶 中,鄭牧知文州,與之偕行,遂薄遊兩川。及牧知成都, 劉熙古延置門下,掌書奏,以孫女妻之。太平興國三」 年,舉進士,聲名籍甚,公卿多薦之者。嘗著《孟母碑》《返 魯頌》,人多諷誦之。解褐大理評事、通判衡州。石熙載 薦其文行,代還,以文學試中書,擢著作佐郎、直史館, 賜緋魚。未幾,改左拾遺。八年,遷職方員外郎、知制誥。 雍熙初,加虞部郎中。二年,與賈黃中、徐鉉同知貢舉。 丕屬思艱澀,及典書命,傷於稽緩。宰相宋琪性褊急, 常加督責,或申以諧謔,丕不能平。又舍人王祐以前 軰負氣,每陵轢面折之。丕乃表求外郡,出知虢州,就 改職方郎中。端拱初,拜右諫議大夫,賜金紫,知河陽、 濠州。丕起寒素,以沖澹自處,不奔競於名宦,太宗甚 嘉重之。淳化二年,召入為翰林學士,終以遲鈍不敏 於用。俄罷職,充集賢殿修撰、知均州。就遷給事中、工 部侍郎,徙金州。召還,充史館修撰。又出知滁州,就加 禮部。大中祥符二年,卒。丕純厚畏慎,似不能言者。歷 典州郡,雖不優於吏事,能以清介自持,時稱其長者 雲。
楊徽之
編輯按《宋史》本傳:「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祖郜,仕閩為 義軍校。家世尚武,父澄,獨折節為儒,終浦城令。徽之 幼刻苦為學,邑人江文蔚善賦,江為能詩,徽之與之 遊從,遂與齊名。嘗肄業於潯陽、廬山,時李氏據有江 表,乃潛服至汴洛,以文投竇儀、王朴,深賞遇之。周顯 德中,舉進士,劉溫叟知貢部,中甲科,同時登第者十」 六人,世宗命復試,惟徽之與李覃、何曮、趙鄰幾中選。 解褐校書郎、集賢校理。宰相范質深器重之。歷著作 佐郎、右拾遺。竇儀纂《禮、樂書》,徽之預焉。乾德初,與鄭 𤣱並出為天興令,府帥王彥超素知其名,待以賓禮。 蜀平,移峨眉令。時宋白宰玉津,多以吟詠酬答。復為 著作佐郎、知全州,就遷左拾遺、右補闕,太平興國初, 代還。太宗素聞其詩名,因索所著,徽之以數百篇奏 御,且獻詩為謝。其卒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 王問姓名」語,太宗覽之稱賞,自是聖製多以別本為 賜。遷侍御史、權判刑部。嘗屬疾,遣尚醫診療,賜錢三 十萬。轉庫部員外郎,賜金紫,判南曹同知京朝官差 遣。會詔李昉等采緝前代文字,類為《文苑英華》。以徽 之精於風雅,分命編詩,為百八十卷。歷遷刑、兵二部 郎中。獻《雍熙詞》,上賡其韻以賜。端拱初,拜左諫議大 夫,出知許州。入判史館事,加修撰。因次對上言曰:「自 陛下嗣統鴻圖,闡揚文治,廢墜修舉,儒學嚮臻,乃至周巖野以聘隱淪盛科選以來,才彥取士之道亦已 至矣。然擅文章者多超遷,明經業者罕殊用,向非振 舉,曷勸專勤,師法不傳,祖述安在?且京師四方之會, 太學首善之地,今《五經》博士並闕其員,非所以崇教 化,獎人才,由內及外之道也。伏望濬發明詔,博求通 經之士,簡之朝著,拔自草萊,增置員數,分教胄子,隨 其所業,授以本官,廩稍且優,旌別斯在。」淹「貫之士既 蒙厚賞,則天下善類知所勸矣,無使唐、漢專稱得人。」 太宗納之,顧謂宰相曰:「徽之儒雅,操履無玷,置於館 閣宜矣。」未幾,改判集賢院。嘗詔預觀燈乾元樓,上嘉 其精力不衰。時劉昌言拔自下位,不踰時參掌機務, 懼無以厭人望,常求自安之計。童儼為右計使,欲傾 昌言代之,嘗謂徽之曰:「上遇張洎、錢若水甚厚,旦夕 將大用。」有直史館錢熙者,與昌言厚善,詣徽之。徽之 語次及之,熙遽以告昌言,昌言以告洎。洎方固寵,謂 徽之遣熙構飛語中傷己,遂白上。上怒,召昌言質其 語,出徽之為山南東道行軍司馬。熙落職,通判朗州。 徽之未行,改鎮安軍行軍司馬。真宗尹京,妙選僚佐, 驛召為左諫議大夫,與畢士安並充開封府判官。召 對便殿,諭以輔導意。東宮建,屬以徽之兼左庶子。嘗 出巡田,真宗作詩言懷,因以寄之。遷給事中。即位,拜 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俄兼祕書監。咸平初,加禮部 侍郎。二年春,以衰疾求解近職,改兵部,仍兼祕書監。 入謝,命坐,勞之曰:「圖書之府,清淨無事,俾卿得以養 性也。」是秋,特置翰林侍讀學士,命與夏侯嶠、呂文仲 並為之,賜宴祕閣,且褒以詩。未幾,以足疾請告,上取 名藥以賜,郊祀不及扈從,錫賚如侍祠之例。車駕北 巡,徽之力疾辭於苑中,上顧謂曰:「卿勉進醫藥,比見 當不久也。」乃駐蹕大名,特降手詔存諭。明年春正月, 車駕還,又遣使臨問。卒,年八十。贈兵部尚書,賜其家 錢五十萬,絹五百匹,錄其外孫宋綬太常寺太祝,姪 孫偃、集並同學究出身。徽之純厚清介,守規矩,尚名 教,尤疾非道以干進者。嘗言:「溫仲舒、寇準用搏擊取 貴位,使後輩務習趨競,禮俗寖薄。」世謂其知言。徽之 寡諧於俗,唯李昉、王祐深所推服,與石熙載、李穆、賈 黃中為文義友。自為郎官、御史,朝廷即待以舊德。善 談論,多識典故,唐室以來士族人物,悉能詳記。酷好 吟詠,每對客論詩,終日忘倦。既沒,有集二十卷留於 家,上令夏侯嶠取之以進。徽之無子,後徽之妻王卒, 及葬,復以緡帛賜其家。
呂祐之
編輯按《宋史》本傳:「祐之,字元吉,濟州鉅野人。父文贊,本州 錄事參軍。祐之,太平興國初舉進士,解褐大理評事, 通判洋州,改右贊善大夫,出為泰寧軍節度判官,移 天雄軍。召拜殿中侍御史,決獄西蜀,還知貝州,換右 補闕、直史館,通判吏部南曹,遷起居舍人。端拱中,副 呂端使高麗,假內庫錢五十萬以辦裝,還遇風濤,舟」 欲覆,祐之悉取所得貨沉之,即止。復獻《海外覃皇澤》 詩十九首,太宗嘉之,仍蠲其所貸。淳化初,判戶部勾 院。會分備三館職,以祐之與趙昂、安德裕並直昭文 館,俄以本官知制誥,賜金紫,同知貢舉。有東野日宣 者,祐之以妻族嘗薦舉之,坐鞫獄陳州不實貶官。祐 之亦降授殿中丞,再直史館。未幾,復知制誥。太宗嘗 閱班簿,擇近臣舉官,睹祐之姓名,宰相因言其前坐 舉無狀,上曰:「此正可令贖過矣。」即取祐之焉。至道初, 拜右諫議大夫,賜金紫,知審官院,出知襄州,徙壽州。 真宗即位,轉給事中,復知襄州,移昇州。歲餘,又典襄 陽,歸掌吏部選事,知通進、銀臺司,與呂文仲並拜工 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自置侍讀、侍講,甚艱其選,至 是裁七人。祐之第其名氏,刻石於祕閣。祐之純謹長 者,不喜趨競,所至無顯譽,備顧問,不能有所啟發。會 文仲以疾罷近職,祐之亦出為集賢院學士,仍並遷 刑部侍郎。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一。有集三十卷。
戚綸
編輯按《宋史》本傳:「綸字仲言,應天楚丘人。父同文,字文約, 自有傳。綸少與兄維以文行知名,篤於古學,喜談名 教。太平興國八年舉進士,解褐沂水簿。按版籍,得逋 戶脫口漏租者甚眾,徙之太和縣。同文卒於隨州,綸 徒步奔訃千里餘。俄詔起復蒞職,就加大理評事。江 外民險悍多搆訟,為《諭民詩》五十篇,因時俗耳目之」 事以申規誨,老幼多傳頌之。每歲時,必與獄囚約,遣 歸祀其先,皆如期還。遷光祿丞,坐鞫獄陳州失實免 官。著《理道評》十二篇,錢若水、王禹偁深所賞重。久之, 復授大理評事、知永嘉縣。境有陂塘之利,浚治以備 水旱。復為光祿寺丞。轉運使又上其政績,連詔褒之。 真宗即位,轉著作佐郎、通判泰州。將行,祕書監楊徽 之薦其文學純謹,宜在館閣,命為祕閣校理。受詔考 校司天臺職官,定《州縣職田條制》。詔館閣官以舊文 獻。上嘉綸所著,特改太常丞,俄判鼓司、登聞院。出內 府緡帛市邊糧,詔綸乘傳往均市之。景德元年,判三
司開折,賜緋魚。改鹽鐵判官。上疏言邊事,甚被嘉獎十月,拜右正言、龍圖閣待制,賜金紫。時初建是職,與杜鎬並命,人皆榮之。綸久次州縣,留意吏事,每便殿 請對,語必移晷,或夜中召見,多所敷啟。俄上奏曰:「夫 出納獻替,王臣之任;章疏奏議,諫者之職。臣屢蒙召 對,皆延數刻,屈萬乘之尊,接一介之士。聖德淵深,包 納荒穢,體其至愚,不罪觸犯,安敢循默不言!謹摭十 事,該」治本者附於章左:一曰王畿關輔,二曰五等封 建,三曰復制科,四曰崇國學,五曰闢曠土,六曰修貢 舉,七曰任大臣,八曰置平糴,九曰益廂軍,減禁兵,十 曰修《六典》令式。詞頗深切,上為嘉獎。二年,與趙安仁、 晁迥、陳充、朱㢲同知貢舉。綸上言「取士之法,多所規 制。」並納用焉。預修《冊府元龜》,會置官總在京諸司之 務,凡百三十司,命綸與劉承珪同領其事。判鴻臚寺。 先是,群臣詔葬,公私所費無定式。綸言其事,詔同晁 迥、朱㢲、劉承珪校品秩之差,定為制度,遂遵行之。綸 以三公、尚書、九列之任,唐末以來,有司漸繁,綱目不 一,謂宜采《通禮》《六典》令式,比類沿革,著為大典,時論 稱之。進秩右司諫、兵部員外郎。時詔禁群臣匿名上 封及非次升殿奏事,綸謂忠讜之入,當開獎言路;若 疏遠之士,猶艱請對。上頗嘉之。大中祥符元年,掌吏 部選事。上初受靈文,綸上疏曰:「臣遐稽載籍,歷考祕 文,驗靈應之垂祥,顧天人之相接。陛下紹二聖丕業, 啟萬世洪基,勤行企道,恭默思元。上天降鑒,瑞牒昭 錫,聿示臨民之戒,用恢奕葉之祥。乞詔有司速修大 祀,載命侍從,摹寫《祥符》,勒於嘉玉,藏之太廟,別以副 本,祕於中禁,傳示萬葉,無敢怠荒。然臣恐流俗幻惑 狂謀,以人鬼之妖辭,亂天書之真旨。伏望端守元符, 凝神正道,以答天貺,以惠蒸黎。」是冬,封太山,命綸同 計度發運事。禮成,遷戶部郎中、直昭文館待制如故。 被詔同編《東封祥瑞、封禪記》,會峻待制之秩,又兼集 賢殿修撰。建議修釋奠儀,頒於天下,立常平倉,隸司 農寺以平民糴,皆從之。嘗宴餞种放於龍圖閣,詔近 臣為序,上覽綸所作,稱其有史才。三年,擢樞密直學 士,上作詩寵之。祀汾陰,復領發運之職。居無何,出知 杭州,就加左司郎中。屬江潮為患,乃立埽岸以易「柱 石」之制,雖免水患,而眾頗非其變法。胡則時領發運, 嘗居杭州,縱肆不檢,厚結李浦,綸素惡之。通判吳耀 卿,則之黨也,伺綸動靜,密以報則。則時為當塗者所 昵,因共捃摭綸過,徙知揚州,維揚亦浦則巡內,持之 益急,求改僻郡,徙知徐州。八年,與劉綜並罷學士,授 左諫議大夫。代還,復知青州。歲饑,發公廩以救餓殍, 全安甚眾。徙鄆州。王遵誨為勸農副使,嘗任西邊,寓 家永興,閨門不肅,事將發,知府寇準為平之。綸因戲 謔語及準,遵誨恚怒,以為污己,遂奏綸謗訕,坐左遷 岳州團練副使,易和州。天禧四年,改保靜軍副使。是 冬,以疾求歸故里,改太常少卿、分司南京。五年,卒,年 六十八。綸篤於古學,善談名理,喜言民政,頗近迂闊。 事兄維友愛甚厚。維卒,訃聞,哀慟不食者數日。與交 遊故舊,以信義著稱。士子謁見者,必詢其所業,訪其 志尚,隨才誘誨之。嘗云:「歸老後,得十年在鄉閭講習, 亦可以恢道濟世。」大中祥符中,繼修禮文之事,綸悉 參其議,與陳彭年並職,屢召對,多建條式,恩寵甚盛。 樂於薦士,每一奏十數人,皆當時知名士。晚節為權 倖所排,遂不復振。善訓子弟,雖至清顯,不改其純儉。 既沒,家無餘貲。張知白時知府事,輟奉以助其喪。家 人於幾閣間得遺戒一篇,大率皆誘勸為學。有集二 十卷,又前後奏議,有機務利害、備邊均田之策,別為 《論思集》十卷,分上下篇。天聖中,其子舜賓獻之,詔贈 左諫議大夫。舜賓官太子中書。
劉筠
編輯按《宋史》本傳:「筠字子儀,大名人。舉進士,為館陶縣尉。 還,會詔知制誥楊億試選人校太清樓書,擢筠第一, 以大理評事為祕閣校理。真宗北巡,命知大名府觀 察判官事。自邊鄙罷兵,國家閒暇,帝垂意篇籍,始集 諸儒考論文章,為一代之典。筠預修《圖經》及《冊府元 龜》,推為精敏。真宗將祀汾瞧,屢得嘉獎,召筠及監察」 御史陳從易崇和殿賦歌詩,帝數稱善。車駕西巡,又 命筠纂土訓。是時,四方獻符瑞,天子方興禮文之事, 筠數上賦頌。及《冊府元龜》成,進左正言、直史館,修起 居注。嘗屬病,予告滿輒再予,積二百日,每詔續其奉。 遷左司諫、知制誥,加史館修撰。出知鄧州,徙陳州。還, 糾察在京刑獄,知貢舉,遷尚書兵部員外郎,復請鄧 州,未行,進翰林學士。初,筠嘗草《丁謂與李迪罷相制》, 既而謂復留,令別草制,筠不奉詔。乃更召晏殊,筠自 院出,遇殊樞密院南門,殊側面而過,不敢揖,蓋內有 所愧也。帝久疾,謂浸擅權,筠曰:「姦人用事,安可一日 居此?請補外。」以右諫議大夫知廬州。仁宗即位,遷給 事中,復召為翰林學士。踰月,拜御史中丞。先是,三院 御史言事,皆先白中丞,筠牓臺中「御史自言事,毋白 丞雜。」知天聖二年貢舉,數以疾告。進尚書禮部侍郎、 樞密直學士、知潁州。召還,復知貢舉,進翰林學士承旨,兼龍圖閣直學士、同修國史,判尚書都省。祀南郊, 為禮儀使,請宿齋太廟日罷朝,饗玉清昭應宮,俟禮 成備「鑾駕恭謝。」從之。筠素愛廬江,遂築室城中,搆閣 藏前後所賜書,帝飛白書曰:「真宗聖文祕奉之閣。」再 知廬州,營塚墓,作棺,自為銘刻之。既病,徙於書閣,卒。 筠景德以來居文翰之選,其文辭善對偶,尤工為詩。 初為楊億所識拔,後遂與齊名,時號楊、劉。凡三入禁 林,又三典貢部,以策論升降天下士自筠始。性不苟 合,遇事明達,而其治尚簡嚴。然晚為楊、翟同姓富人, 奏求恩澤,清議少之。著《冊府》《應言》《榮遇》《禁林》《肥川》《中 司》《汝陰》《三人》《玉堂》凡七集。一子蚤卒,田廬沒官。包拯 少時,頗為筠所知,及拯顯,奏其族子為後,又請還所 沒田廬雲。
楊大雅
編輯按《宋史》本傳:「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諸楊虞卿之後。虞 卿孫承休,唐天祐初以尚書刑部員外郎為吳越國 冊禮副使,楊行密據江淮,道阻不克歸,遂家錢塘。大 雅,承休四世孫也。錢俶歸朝,挈其族寓宋州。大雅素 好學,日誦數萬言,雖飲食不釋卷。進士及第,歷新息、 鄢陵縣主簿,改光祿寺丞,知新昌縣,徙知潯州,監在」 京商稅,再遷祕書丞。咸平中,交阯獻犀,因奏賦召試, 遷太常博士。久之,又上書自薦,獻所為文。復召試,直 集賢院,出知筠、袁二州,提舉開封府界諸縣鎮事,為 三司鹽鐵判官、知越州,提點淮南路刑獄。還,考試國 子監生,坐失薦,迭降監陳州酒稅。徙知常州,判三司 都磨勘司、戶部勾院,遷集賢殿修撰、知應天府,還,糾 察在京刑獄,以兵部郎中知制誥。大雅初名侃,至是, 避真宗藩邸諱,詔改之。居二歲,拜右諫議大夫、集賢 院學士、知亳州,卒。大雅朴學自信,無所阿附。直集賢 院二十五年不遷,有出其後者,往往致榮顯。或笑其 違世自守,大雅嘆曰:「吾不學乎世,而學乎聖人,由是 以至此。吾之所有,不敢以薦於人,而嘗自獻乎天子 矣。」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過金陵境上,遇風覆舟, 得榜卒拯之,及岸,冠服盡喪。時丁謂鎮金陵,遣人遺 衣一襲,大雅辭不受,謂以為歉,宰相王欽若亦不悅 之。晚與陳從易並命知制誥。大雅嘗因轉對,上《原治》 十七篇,所著《大隱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職林》二十 卷、《兩漢博聞》十二卷
晁迥
編輯按《宋史》本傳:「迥字明遠,世為澶州清豐人,自其父佺 始徙家彭門。迥舉進士,為大理評事,歷知岳州錄事 參軍,改將作監丞,稍遷殿中丞。坐失入囚死罪,奪二 官,復將作丞,監徐、婺二州稅,遷太常丞。真宗即位,用 宰相呂端、參知政事李沆薦,擢右正言、直史館,獻《咸 平新書》五十篇,又獻《理樞》一篇。召試,除右司諫、知制」 誥,判尚書刑部。帝北征,雍王元份留守京師,加右諫 議大夫,為判官,進翰林學士。未幾,知審官院,為明德、 章穆二園陵禮儀使,同修國史,知大中祥符元年貢 舉。封泰山,祀汾陰,司太常詳定儀注。累遷尚書工部 侍郎。使契丹,還,奏《北庭記》,加史館修撰,知通進銀臺 司。獻《玉清昭應宮頌》,其子宗操繼上《景靈宮慶成歌》, 帝曰:「迥父子同獻歌頌,縉紳間美事也。」史成,擢刑部 侍郎,進承旨。時朝廷方修禮文之事,詔令多出迥手。 嘗夜召對,帝令內侍持燭送歸院。方盛暑,為蠲宿直, 令三五日一至院,迥辭以非故事,乃聽俟秋還直。遷 兵部侍郎,請分司西京,特拜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 判西京留司御史臺。賜一子官河南以就養。仁宗即 位,遷禮部尚書。居臺六年,累章請老,以太子少保致 仕,給全俸,歲時賜賚如學士。天聖中,迥年八十一,召 宴太清樓,免舞蹈。子宗慤為知制誥,侍從同預宴。迥 坐御史中丞之南,與宰相同賜御飛白大字。既罷,所 以寵賚者甚厚。進太子少傅。後復召對延和殿,帝訪 以《洪範》雨暘之應,對曰:「比年變災薦臻,此天所以警 陛下。願陛下修飭王事,以當天心,庶幾轉亂而為祥 也。」既而獻《斧扆、慎刑箴》《大順審刑、無盡燈頌》,凡五篇。 及感疾,絕人事,屏醫藥,具冠服而卒,年八十四。罷朝 一日,贈太子太保,諡文元。迥善吐納養生之術,通釋、 老書,以經傳傳致為一家之說。性樂易寬簡,服道履 正,雖貴勢無所屈。歷官臨事,未嘗挾情害物。真宗數 稱其好學長者。楊億嘗謂迥「所作書命,無過褒,得代 言之體。」喜質正經史疑義,標括字類。有以術命語迥, 迥曰:「自然之分,天命也;樂天不憂,知命也;推命安常, 委命也。何必逆計未然乎?」所著《翰林集》三十卷,《道院 集》十五卷,《法藏碎金錄》十卷「《耆智餘書》《隨因紀述》《昭 德新編》各三卷。」子宗慤。
李仲容
編輯按《宋史》本傳:「仲容,字儀父,舉進士甲科,除大理評事, 知三原縣。累擢監察御史,為殿試進士考官。真宗問 題義對稱旨,召試中書,擢左司諫、直史館。天聖中,以 起居郎為知制誥,累遷右諫議大夫。在西掖八年,次
當補學士,而不為宰相張士遜所喜,罷為給事中、集賢院學士、判史館、司農寺,復知制誥。及石中立、張觀」補學士,始以為翰林侍讀學士。久之,兼龍圖閣學士, 至戶部侍郎,卒。仲容性醇易,喜飲酒,不與物忤,與人 言,未嘗及勢利。三弟早卒,字其諸孤十餘人如己子, 當世稱其長者。然於吏事非所長。自集制草為《冠鳳 集》十二卷。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