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七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
第二百七十九卷目錄
翰林院部紀事一
官常典第二百七十九卷
翰林院部紀事一
編輯《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崔杼弒其君光。太史書曰:「崔 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 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 乃還。
《三輔黃圖》:未央宮有金華殿。《漢書》曰:「成帝初,方向學, 召鄭寬中、張禹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
《三國志魏王肅傳》註:薛夏,黃初中為祕書丞,嘗以公 事移蘭臺。蘭臺自以臺也,而祕書署耳。謂夏為不得 儀也,推使當有坐者。夏報之曰:「蘭臺為外臺,祕書為 內閣,臺閣一也,何不相移之有?」蘭臺屈,無以折。自是 之後,遂以為常。
《吳志薛瑩傳》:「瑩徙廣州,右國史華覈上疏曰,臣聞五 帝三王皆立史官,敘錄功美,垂之無窮。漢時,司馬遷、 班固咸命世大才,所撰精妙,與六經俱傳。大吳受命, 建國南土,大皇帝末年,命太中令丁孚、郎中項峻始 撰《吳書》。孚、峻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紀錄。至少帝 時,更差韋曜、周昭、薛瑩、梁廣及臣五人,訪求往事,所 共撰立,備有本末。昭、廣先亡,曜負恩蹈罪,瑩出為將, 復以過徙,其書遂委滯,迄今未撰奏。臣愚淺才劣,適 可為瑩等記注而已,若使撰合,必襲孚、峻之跡,懼墜 大皇帝之元坊,損當世之盛美。瑩涉學既博,文章尤 妙,同僚之中,瑩為冠首。今者見吏,雖多經學記述之 才,如瑩者少,是以慺慺為國惜之,實欲使卒垂成之 功,編於前史之末。奏上之後,退填溝壑,無所復恨。」皓 遂召瑩還為左國史。
《晉書祖納傳》:「納為軍諮祭酒,好奕棋,王隱謂之曰:『禹 惜寸陰,不聞數棋』。對曰:『我亦忘憂耳』。隱曰:蓋聞古人 遭逢,則以功達其道;若其不遇,則以言達其道。古必 有之,今亦宜然。當晉未有書,而天下大亂,舊事蕩滅, 君少長五都,遊官四方,華夷成敗,皆當聞見,何不記 述而有裁成?應仲遠作《風俗通》,崔子真作《政論》,蔡伯 喈作《勸學篇》,史游作《急就章》,猶皆行於世,便成沒而 不朽。僕雖無才,非志不立,故疾沒世而無聞焉,所以 自強不息也。況國史明乎得失之跡,俱取散愁,此可 兼濟,何必圍棋,然後忘憂也!」納喟然歎曰:「非不悅子 之道,力不足耳。」乃言之於帝曰:「自古小國猶有史官, 況於大府,安可不置!」因舉隱,稱其「清純亮直,學思沈 敏,《五經》群史,多所綜悉;且好學不倦,從善如流,若使 修著一代之典,褒貶予奪,誠一時之儁也。」帝以問記 室參軍鍾雅,雅曰:「納所舉雖有史才,而今未能立也。」 事遂停。然史官之立,自納始也。
《鄭袤傳》:袤子默,字思元,起家祕書郎,考覈舊文,刪省 浮穢。中書令虞松謂曰:「而今而後,朱紫別矣。」
《宋書徐爰傳》:「爰遷左丞。先是,元嘉中,使著作郎何承 天草創國史。世祖初,又使奉朝請山謙之、南臺御史 蘇寶生踵成之。六年,又以爰領著作郎,使終其業。爰 雖因前作而專為一家之書,上表曰:臣聞虞史炳圖, 原光被之美;夏載昭策,先隨山之勤。天飛雖王德所 至,終陟固有資;田躍神宗始干。俾乂上日,兆於納揆。」 其在殷,《頌》《長發》元王;受命作周,實唯雝伯,考行之盛 則,振古之弘軌,降逮二漢,亦同茲義。帝基刱乎豐郊, 紹祚本於昆邑,魏以武命國志,晉以宣啟陽秋,明黃 初非更性之本,太始為造物之末。又近代之令準,式 遠之鴻規,典謨緬邈,紀傳成準,善惡具書,成敗畢記。 然餘分紫色,滔天泯夏,親所芟夷,而不序於始傳。涉 聖卓紹,煙起雲騰,非所誅滅,而顯冠乎首述,豈不以 事先歸之前錄,功偕著之後撰。伏惟皇宋承金行之 澆季,鍾經綸之屯極,擁元光以鳳翔,秉神符而龍舉, 劋定鯨鯤,天人佇屬。晉祿數終,上帝臨宋,便應奄膺 紘㝢,對越神工。而恭服勤於三分,讓德邁於不嗣,其 為巍巍蕩蕩,赫赫明「明,歷觀逖聞,莫或斯等。宜依銜 書改文,登舟變號。起元義熙,為王業之始;載序宣力, 為功臣之斷。其偽元篡竊,同於新莽。雖靈武克殄,自 詳之《晉錄》。及犯命干紀,受戮霸朝,雖揖禪之前,皆著 之《宋策》。國典體大,方垂不朽。請外詳議,復須遵承。」於 是內外博議太宰江夏王義恭等三十五人同爰議, 宜以義熙元年為斷。散騎常侍巴陵王休若、尚書金 部郎檀道鸞二人,謂宜以元興三年為始。太學博士 虞龢謂宜以開國為宋公。元年,詔曰:「項籍聖公,編錄 二漢前史,已有成列,《桓元傳》宜在《宋典》,餘如爰議《梁書劉孝綽傳》,「孝綽除祕書丞,高祖謂舍人周捨曰: 『第一官當用第一人』。」故以孝綽居此職。
《陳書姚察傳》:察陳滅入隋,開皇九年,詔授祕書丞,別 敕成梁、陳二代史,又敕於朱華閣長參。文帝知察蔬 菲,別日乃獨召入內殿,賜果菜,乃指察謂朝臣曰:「聞 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惟得此一人。」
《北魏王慧龍傳》:慧龍子寶興,寶興子瓊。瓊長子遵業, 風儀清秀,涉歷經史。位著作佐郎,與司徒左長史崔 鴻同撰起居注。遷右軍將軍,兼散騎常侍,慰勞蠕蠕, 乃詣代京採拾遺文,以補起居所闕。與崔光、安豐王 延明等參定服章。及光為肅宗講《孝經》,遵業預講延 明錄義,並應詔作釋奠侍宴詩。時人語曰:「英英濟濟, 王家兄弟。」
《韓麒麟傳》:麒麟子顯宗,除著作佐郎。高祖曾謂顯宗 及程靈虯曰:「著作之任,國書是司。卿等之文,朕自委 悉。中省之品,卿等所聞,若欲取況古人,班馬之徒,固 自遼闊。若求之當世,文學之能,卿等應推。」崔孝伯又 謂顯宗曰:「見卿所撰《燕志》及在齊詩詠,大勝比來之 文。然著述之功,我所不見,當更訪之。監令校卿才能, 可居中第。」又謂程靈虯曰:「卿比顯宗,復有差降,可居 下上。」顯宗對曰:「臣才第短淺,猥聞上天,至乃比於崔 光,實為隆渥。然臣竊謂陛下貴古而賤今。臣學微才 短,誠不敢仰希古人,然遭聖明之世,睹維新之禮,染 翰勒素,實錄時事,亦未慚於後人。昔揚雄著《太元經》, 當時不免覆盎之談,二百年外則越諸子。今臣之所 撰,雖未足光述帝載,裨暉日月,然萬祀之後,仰觀祖 宗巍巍之功,上睹陛下明明之德,亦何謝欽明於《唐 典》,慎徽於《虞書》。」高祖曰:「假使朕無愧於虞舜,卿復何 如於堯臣?」顯宗曰:「臣聞君不可以獨治,故設百官以 贊務。陛下齊蹤堯舜,公卿寧非二八之儔?」高祖曰:「卿 為著作,僅名奉職,未是良史也。」顯宗曰:「臣仰遭明時, 直筆而無懼,又不受金,安眠美食,此臣優於遷、固也。」 高祖哂之。
《周書柳虯傳》:「虯為丞相府記室,追論歸朝功,封美陽 縣男,邑二百戶。虯以史官密書善惡,未足懲勸,乃上 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記事而已,蓋所以為監 誡也。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彰善癉惡,以樹 風聲。故南史抗節,表崔杼之罪;董狐書法,明趙盾之 愆。是知直筆於朝,其來久矣。而漢、魏已還,密為記注, 徒聞後世,無益當時,非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者 也。且著述之人,密書其事,縱能直筆,人莫之知。何止 物生橫議,亦自異端互起。故班固致受金之名,陳壽 有求米之論。著漢、魏者非一氏,造《晉史》者至數家,後 代紛紜,莫知準的。伏惟陛下則天稽古,勞心庶政,開 誹謗之路,納忠讜之言。諸史官記事「者,請皆當朝顯 言其狀,然後付之史閣,庶令是非明著,得失無隱,使 聞善者日修,有過者知懼。敢以愚管輕冒上聞。乞以 瞽言訪之眾議。」事遂施行。十四年,除祕書丞。祕書雖 領著作,不參史事,自虯為丞,始令監掌焉。十六年,遷 中書侍郎,修起居注,仍領丞事。時人論文體者,有今 古之異,虯又以為時有今古,非文有今古,乃為《文質 論》文多不載。
《於翼傳》:翼拜右宮伯。世宗雅愛文士,立麟趾學,在朝 有藝業者,不限貴賤,皆預聽焉。乃至蕭撝、王褒等,與 卑鄙之徒同為學士。翼言於帝曰:「蕭撝梁之宗子,王 褒梁之公卿,今與趨走同儕,恐非尚賢貴爵之義。」帝 納之,詔翼定其班次。於是有等差矣。
《隋書段文振傳》:「文振弟文操,大業中為武賁郎將,性 甚剛嚴,帝令督祕書省學士。時學士頗存儒雅,文操 輒鞭撻之,前後或至千數,時議者鄙之。」
《唐書劉允濟傳》:「允濟為著作佐郎,修國史,常曰:史官 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懼此權顧輕哉?而班生受金, 陳壽求米,僕乃視如浮雲耳。」
《沈佺期傳》:佺期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既侍宴, 帝詔學士等舞回波,佺期為弄辭悅帝,還賜牙緋。 《朱子奢傳》:帝嘗詔起居紀錄臧否,朕欲見之,以知得 失,若何。子奢曰:「陛下所舉無過事」,雖見無嫌,然以此 開後世史官之禍,可懼也。史官全身畏死,則悠悠千 載,尚有聞乎。
《褚遂良傳》:「『遂良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帝曰:『卿記 起居,大抵人君得觀之否』?對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 也。善惡必記,戒人主不為非法,未聞天子自觀史也』。 帝曰:『朕有不善,卿必記耶』?對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 載筆,君舉必書』。劉洎曰:『使遂良不記,天下之人亦記 之矣』。帝曰:『朕行有三:一監前代成敗,以為元龜;二進』」 善人,共成政道,三斥遠群小,不受讒言。朕能守而勿 失,亦欲史氏不能書,吾惡也。
《魏徵傳》:「徵五世孫謨,為起居舍人。帝問:『卿家書詔頗 有存者乎』?謨對:『惟故笏在。詔令上送。鄭覃曰:『在人不 在笏』。帝曰:『覃不識朕意,此笏乃今甘棠』。帝因敕謨曰: 『事有不當,毋嫌論奏』。謨對:『臣頃為諫臣,故得有所陳今則記言動,不敢侵官』。帝曰:『兩省屬皆可議朝廷事, 而毋辭也』。帝索起居注,謨奏:『古置左右史,書得失,以』』」 存鑒戒。「陛下所為善,無畏不書;不善,天下之人亦有 以記之。」帝曰:「不然,我既嘗觀之。」謨曰:「向者取觀,史氏 為失職。陛下一見,則後來所書,必有諱屈,善惡不實, 不可以為史。且後代何信哉!」乃止。
《姚璹傳》:璹擢文昌左丞,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永徽後, 左右史惟對仗承旨,仗下謀議不得聞。璹以帝王謨 訓不可闕紀,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責宰相自撰,號 時政記,以授史官。從之。時政有記自璹始。 《朱敬則傳》:敬則遷正諫大夫,兼修國史,乃請高史官 選,以求名才。侍中韋安石嘗閱其史,槀歎曰:「董𤜶何 以加世人」不知史官權重宰相。宰相但能制生人,史 官兼制生死。古之聖君賢臣所以畏懼者也。
《杜正倫傳》:「正倫遷給事中,知起居注。帝嘗曰:『朕坐朝 不敢多言,必待有利於民,乃出諸口』。」正倫曰:「『臣職左 史,陛下一言失非,止損百姓,且筆之書,千載累德』。帝 悅,賜綵段二百。」
《庾敬休傳》:敬休字順之,鄧州新野人。祖光烈,與弟光 先不受安祿山偽官,遁去。光烈終大理少卿,光先吏 部侍郎。父何,當朱泚反,又與弟倬逃山谷,不臣賊。官 兵部郎中。敬休擢進士第,又中宏辭,辟宣州幕府。入 拜右補闕,起居舍人。建言「天子視朝,宰相群臣以次 對,言可傳後者承旨,宰相示左右,起居載錄季送史」 官如故事。詔可。既而執政以機密有不可露,罷之。 《張說傳》:始帝欲授說大學士,辭曰:「學士本無大稱,中 宗崇寵大臣乃有之,臣不敢以為稱。」固辭乃免。後宴 集賢院,故事:官重者先飲。說曰:「吾聞儒以道相高,不 以官閥為先後。」太宗時,修史十九人,長孫無忌以元 舅,每宴不肯先舉爵。長安中,與修珠英,當時學士亦 不以品秩為限,於是飲觴同飲,時服其有體。中書舍 人陸堅以學士或非其人,而供儗太厚,無益國家者, 議白罷之。說聞曰:「古帝王功成則有奢滿之失,或興 池觀,或尚聲色。今陛下崇儒向道,躬自講論,詳延豪 俊,則麗正乃天子禮樂之司,所費細而所益者大。陸 生之言,蓋未達耶?」帝知,遂薄堅。
《徐堅傳》:「堅遷祕書監,左散騎常侍,元宗改麗正書院 為集賢院,以堅充學士,副張說知院事。帝大酺集賢, 幔舍在百司上,說令揭大榜以侈其寵,堅見,遽命撤 之,曰:『君子烏取多尚人』。」
《賀知章傳》:知章,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兼集賢院 學士。一日併謝,宰相源乾曜語說曰:「賀公兩命之榮, 足為光寵。然學士、侍郎孰為美?」說曰:「侍郎,衣冠之選, 然要為具員吏。學士懷先王之道,經緯之文,然後處 之。此其為間也。」元宗自為贊賜之。
《李程傳》:「程字表臣,襄邑恭王神符五世孫也。擢進士 宏辭,賦日五色,造語警拔,士流推之。調藍田尉,縣有 滯獄十年,程單言輒判京兆狀,最遷監察御史,召為 翰林學士,再遷司勳員外郎,爵渭源縣男。德宗季秋 出畋,有寒色,顧左右曰:『九月猶衫,二月而袍,不為順 時。朕欲改月謂何』?左右稱善,程獨曰:『元宗著《月令》,十』」 月始裘,不可改。帝矍然止。學士入署,常視日影為候。 程性孏,日過八塼乃至。時號八塼學士。 《韋綬傳》:綬子溫,拜諫議大夫,未幾,為翰林學士。先是, 綬在禁廷,積憂畏,病廢,故誡溫不得任近職。至是固 辭,帝怒曰:「寧綬治命耶?」禮部侍郎崔蠡曰:「『溫用亂命, 益所以為孝』。帝意釋,換知制誥。引疾,徙太常少卿。」 《陸贄傳》:始贄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天子,常以輩行 呼而不名。在奉天,朝夕進見。然小心精潔,未嘗有過。 由是帝親倚,至解衣衣之,同類莫敢望。雖外有宰相 主大議,而贄常居中參裁可否,時號內相。嘗為帝言: 「今盜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昔成湯罪己以 興楚,昭王出奔,以一言善復國。陛下誠不吝改過,以 言謝天下,使臣持筆亡所忌,庶叛者革心。」帝從之。故 奉天所下制書,雖武人悍卒,無不感動流涕。後李抱 真入朝,為帝言:「陛下在奉天、山南時,赦令至山東,士 卒聞者,皆感泣思奮。臣是時知賊不足平。議者謂興 元戡難功,雖爪牙宣力,蓋贄有助焉。」
《李翱傳》:「翱字習之,後魏尚書左僕射沖十世孫。中進 士第,始調校書郎,累遷元和初為國子博士,史館修 撰。常謂史官紀事不得實,乃建言大抵人之行,非大 善大惡暴於世者,皆訪於人,人不周知,故取行狀諡 牒。然其為狀者,皆故吏門生,苟言虛美,溺於文而忘 其理。臣請指事載功,則賢不肖易見。如言魏徵,但記」 其諫諍語,足以為直言;段秀實但記倒「用司農印、追 逆兵笏擊朱泚」,足以為忠烈;不者,願敕考功、太常、史 館勿受。如此,可以傳信後世矣。詔可。
《裴垍傳》:「垍始相,建言集賢院官登朝自五品上為學 士,下為直學士,餘皆校理史館。以登朝者為修撰,否 者直史館,以準六典。遂著於令。」
《崔邠傳》:邠弟郾。敬宗嗣位,拜翰林侍講學士,旋進中書舍人。謝曰:「陛下使臣侍講歷半歲,不一問經義,臣 無功不足副厚恩。」帝慚曰:「朕少間當請益。」高釴適在 旁,因言陛下樂善而無所咨詢,天下之人不知有嚮 儒意。帝重咎謝,咸賜錦幣。郾與高重類《六經要言》為 十篇上之,以便觀省。
《鄭覃傳》:「覃弟朗,字有融,始辟柳公綽山南幕府,入遷 右拾遺。開成中,擢起居郎。文宗與宰相議政,適見朗 執筆螭頭下,謂曰:『向所論事,亦記之乎?朕將觀之』。朗 曰:『臣執筆所書者,史也。故事,天子不觀史。昔太宗欲 觀之,朱子奢曰:『史不隱善,不諱惡。自中主而下,或飾 非護失,見之則史官無以自免,且不敢直筆』』。」褚遂良 亦稱:「《史記》天子言動,雖非法必書,庶幾自飭。」帝悅,謂 宰相曰:「朗援故事不畀朕,見起居注,可謂善守職者。 然人君之為,善惡必記,朕恐平日言之,不協理體,為 將來羞,庶一見得以自改。」朗遂上之。
《李訓傳》:訓始名仲言。太和八年,遷《周易》博士,兼翰林 侍講學士。入院,詔法曲弟子二十人侑宴,示優寵。 《裴度傳》:度子諗,有文籍蔭累官考功員外郎。宣宗訪 元和宰相子,思度勳望,故待諗有加,為翰林學士,累 遷工部侍郎,詔加承旨。適會帝幸其院,諗即稱謝,帝 曰:「可歸與妻子相慶。」取御奩果以賜,諗舉衣跽受。帝 顧宮人,取巾裹賜之。
《馬植傳》:「植兼集賢殿大學士,校理楊收,道與三院御 史遇,不肯避朝長馮緘錄其騶,僕辱之,植怒,奏言,開 元中,麗正殿賜酒,大學士張說以下十八人不知先 舉者。說以學士德行相先,遂同舉酒。今緘辱收與大 學士等,請斥之。」中丞令狐綯援故事論救,宣宗釋不 問。因著令:三館學士不避行臺,自植始。臺制,三院還 臺,以一人為「朝長」雲。
《令狐綯傳》:綯入翰林為學士,它夜召與論人間疾苦。 帝出《金鏡書》曰:「太宗所著也,卿為我舉其要。」綯擿語 曰:「至治未嘗任不肖,至亂未嘗任賢。任賢享天下之 福,任不肖罹天下之禍。」帝曰:「善。朕讀此,嘗三復乃已。」 綯再拜曰:「陛下必欲興王業,捨此孰先?《詩》曰:『惟其有 之,是以似之』。」進中書舍人,襲彭陽男。遷御史中丞,再 遷兵部侍郎,還為翰林承旨。夜對,禁中燭盡,帝以乘 輿金蓮華炬送還,院吏望見,以為天子來,及綯至,皆 驚。
《大唐新語》:太宗謂監修國史房元齡曰:「比見前《後漢 史》載揚雄《甘泉羽獵》、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兩都 賦》,此既文體浮華,無益勸戒,何暇書之史策?今有上 書論事,詞理可裨於政理者,朕或從或不從,皆須備 載。」
杜佑《通典》:「弘文館有四部書,自貞觀初褚亮檢校館 務學士,號為館主。因為故事,每令給事中一人判館 事,校書二人,學士三十一人。」
《全唐詩話》:「初,中宗景龍二年,始於修文館置大學士 四員,學士八員,直學士十二員,象四時八節十二月。 於是李嶠、宗楚客、趙彥昭、韋嗣立為大學士,李適、劉 憲、崔湜、鄭愔、盧藏用、李乂、岑羲、劉子元為學士,薛稷、 馬懷素、宋之問、武平一、杜審言、沈佺期、閻朝隱為直 學士,又召徐堅、韋元旦、徐彥伯、劉允濟等滿員。其後」 被選者不一。凡天子饗會游豫,惟宰相、直學士得從。 春幸梨園,並渭水祓除,則賜「柳圈辟癘;夏宴蒲萄園, 賜朱櫻;秋登慈恩浮圖,獻菊花酒稱壽;冬幸新豐,歷 白鹿觀,登驪山,賜浴湯池,給香粉蘭澤,從行給翔麟 馬,品官黃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賦詩,學士皆屬和,當 時人所欽慕。然皆狎猥佻佞,忘君臣禮法,惟以文華 取幸。若韋元旦、劉允濟、沈佺期、宋之問、閻朝隱等無 他稱。景龍二年七月七日,御兩儀殿賦詩,李嶠獻詩 云:「誰言《七襄》詠,流入五絃歌。」九月,幸慈恩寺塔,上官 氏獻詩,群臣並賦。閏九月,幸總持閣登浮圖,李嶠等 獻詩。十月三日,幸三會寺。十一月十五日,中宗誕辰, 內殿聯句為《柏梁體》。二十一日,安樂公主出降武延 秀。是月以婕妤、上官為昭容。十二月六日,上幸薦福 寺,鄭愔詩先成,宋之問後進。立春侍宴賦詩。二十一 日,幸臨渭亭,李嶠等應制。三十日,幸長安故城。十二 月晦,諸學士入閤守歲。以皇后乳母戲適御史大夫 竇從一。三年元日清暉閣登高遇雪,宗楚客詩云「蓬 萊雪作山」是也。因賜金綵,人勝李嶠等七言詩。是日 甚歡,上令學士遞起屢舞,至沈佺期賦《迴波》,有「齒綠 牙緋」之語。晦日,幸昆明池,宋之問詩自有「夜珠來」之 句,至今傳之。二月八日,送沙門元奘等歸荊州,李嶠 等賦詩。十一日,幸太平公主南莊。七月,幸望春宮,送 朔方節度張仁亶赴軍。八月三日,幸安樂公主西莊。 九月九日,幸臨渭亭,分韻賦詩。十一月一日,安樂公 主入新宅,賦詩。十五日,中宗誕辰,長寧公主滿月。李 嶠詩「神龍見象日,仙鳳養雛年」是也。二十三日,南郊, 徐彥伯上《南郊賦》。十二月十二日,幸溫泉宮,敕蒲州 刺史徐彥伯入仗,同學士例,因與武平一等五人獻 詩,上官昭容獻七言絕句三首。十四日,幸韋嗣立莊拜嗣立逍遙公,名其居曰「清虛原、幽棲谷。」十五日,幸 白鹿觀。十八日,遊秦始皇陵。四年正月朔,賜群臣柏 樹。五日,蓬萊宮,宴吐蕃使,因為《柏梁體》。七日,重宴大 明殿,賜綵縷人勝,又觀打毬。八日立春,賜綵花。二十 九日晦,幸滻水。二月一日,送金城公主。三日,幸司農 少卿王光輔莊。是夕,岑羲設茗飲,討論經史,武平一 論《春秋》。崔日用請北面,日用贈武平一歌曰:「彼名流 兮左氏癖,意元遠兮冠今夕。」二十一日,張亶至自朔 方,宴於桃花園,賦七言詩。明日,宴承慶殿,李嶠《桃花 園》詞,因號《桃花行》。三月一日,清明,幸梨園,命侍臣為 拔河之戲。三月上巳,祓禊於渭濱,賦七言詩,賜細柳 圈。八日,令學士、尋勝同宴於禮部尚書竇希琳園亭, 賦詩,張說為之序。十一日,宴於昭容之別院。二十七 日,李嶠入都祔廟,徐彥伯等餞之賦詩。四月一日,幸 長寧公主莊。六日,幸興慶池,觀競渡之戲。其日,過希 琳宅,學士賦詩。二十九日,御宴,祝欽明為《八風舞》,諸 學士曰:「祝公斯舉,《五經》埽地盡」矣。睿宗時,道士司馬 承禎還大台,適贈詩詞甚美,朝士屬和三百餘人,徐 彥伯編為《白雲記》。
《大唐新語》:開元中,陸堅為中書舍人,以麗正學士,或 非其人,而所司供擬,過為豐贍,謂朝列曰:「此亦何益 國家,空致如此費損。」將議罷之。張說聞之,謂諸宰相 曰:「說聞自古帝王,功成則有奢縱之失,或興造池臺, 或耽翫聲色。聖上崇儒重德,親自講論,刊校圖書,詳 延學者。今之麗正,即是聖主禮樂之司,永代規模不 易之道,所費者細,所益者大,陸子之言為未達也。」元 宗後聞其言,堅之,恩眄從此而減。
開元二十三年,加榮王已下官,敕宰臣入集賢院,分 寫告身以賜之。侍中裴耀卿因入書庫觀書,既而謂 人曰:「聖上好文,書籍之盛事,自古未有。朝宰充使,學 徒雲集,觀象設教,盡在是矣。前漢有金馬、石渠,後漢 有蘭臺、東觀,宋有總明,陳有《德教》,周則獸門、《麟趾》,北 齊有仁壽、文林,雖載在《前書》,而事皆瑣細。方之今日」, 則豈得扶翰捧轂者哉。
張說拜集賢學士,於院廳讌會舉酒,說推讓不肯先 飲。謂諸學士曰:「學士之禮,以道義相高,不以官班為 前後。」說聞高宗朝修史,學士有十八九人,時長孫太 尉以元舅之尊,不肯先飲,其守九品官者,亦不許在 後。乃取十九杯一時舉飲。長安中,說修《三教珠英》,當 時學士亦高卑懸隔,至於行立前後,不以品秩為限 也。遂命數杯一時同飲。時議深賞之。
《唐國史補》:張垍、張均兄弟俱在翰林。垍以尚主,獨賜 珍玩以誇於均。均笑曰:「此乃婦翁與女婿,固非天子 賜學士也。」
《翰林壁記》:開元末,韋絢自左補闕為起居舍人,時楊 嗣復已除起居舍人,楊嗣復於殿下先奏曰:「左補闕 韋絢新除起居舍人,未中謝,奏取進旨。」帝頷之。李鈺 招而引之,絢即置筆札於玉階欄檻之右,疾趨而置 詞拜舞焉。
《唐國史補》:德宗幸金鑾院,問學士鄭餘慶曰:「近日有 衣作否?」餘慶對曰:「無之。」乃賜百縑,令作寒服。
「《書蕉》韋綬,官翰林學士。德宗嘗幸其院,綬方寢,學士 鄭絪欲馳告之,上不許。時適天寒,以從妃蜀」纈袍覆 之而去。
《雲仙雜記》:「元宗置麴清潭,砌以銀磚,泥以石粉,貯三 辰酒一萬車,以賜當制學士等。」
元和時,館閣湯飲待學士者,煎「麒麟草。」
金鸞故例,翰林當直學士,春晚困,則日賜成象殿茶 果。
翰林有「龍口渠」,通內苑,大雨之後,必飄諸花蕊,經由 而出,有百種香色,名不可盡。春月尤妙。
《因話錄》:文宗賜翰林學士章服,續有待詔亦欲賜者。 本司以名上,上曰:「賜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別日。 文宗欲以韋宣州溫為翰林學士,韋以先父遺命懇 辭。上後謂次對官曰:「韋溫,朕每欲用之,皆辭訴用父 命不從,聲色俱厲。」戶部侍郎崔蠡進曰:「韋溫稟其父 遺命耳。」上曰:「溫父不令其子在翰林,是亂命也,豈謂 之理乎!」崔曰:「凡人子能遵理命,已是至孝,況能稟亂 命而不改者,此則尤可嘉之,陛下不可怪也。」上曰:「然。」 乃止。
文宗對翰林諸學士,因論前代文章,裴舍人素數道 陳拾遺名,柳舍人璟目之。裴不覺上顧柳曰:「他字伯 玉,亦應多呼陳伯玉。」
銷夏文宗延學士於內庭討論經義,李訓講《周易》微 義,頗葉於上意。時方盛夏,遂命取冰玉腰帶及辟暑 犀如意以賜訓,訓謝之,上曰:「如意足以與卿為談柄 也。」
《五色線一品集》:李德裕《述夢》詩曰:「荷淨蓬池膾,冰寒 郢水醪。」凡學士初上賜食,皆悉是蓬池魚膾,夏至須 冰及酒,以酒味濃,和冰而飲。禁中有郢酒坊。
《劇談錄》:宣宗皇帝,聖政欽明,光宅天下,常欲刑清俗富,有宵衣旰食之懷。仄席佇賢,每如不及。令狐相國 自吳興郡守授司勳郎中,未居內署,初與學士候對, 便以為有宰輔之才。一夕于禁林寓直,忽有中使來 召,行百餘步,至於便殿,遣內人秉燭候之,引於御榻 之前。上自宣令坐問:「『卿來從江表,見彼中甿庶安否』? 廉察,郡守字人,求瘼之道如何?朕嘗思四海之大,九 州之廣,雖明君不能自理,常須良弼賢佐。邇來竊窺 朝廷,皆未睹其忠赤。」相國降階俯伏曰:「聖意如此,微 臣便合得罪。」上曰:「卿纔為翰林學士,所職者朕之絲 綸,向來之言,本不相及。」既而復宣令坐,俾御以玉杯 斟酒賜之。有小案置於御床,案上有書兩卷,指謂相 國曰:「朕聽政之暇,未嘗不披尋史籍,此讀者先朝所 述《金鏡》一卷,則《尚書大禹謨》。」復問:「卿曾讀《金鏡》否?」對 曰:「文皇帝所著之書,有理國理身之要,披閱誦諷,不 離於口。」上曰:「卿試舉其要。」相國跪於御前,抗聲而誦, 至「亂未嘗不任不肖,理未嘗不任忠賢,任忠賢則享 天下之福,任不肖則受天下之禍。」上止之曰:「朕每讀 至此,未嘗不三復而後已。《書》又云:『任賢勿貳,去邪勿 疑』。是則欲致昇平,當用此言為首。相。」公抃舞而稱曰: 「先臣父每言金鏡垂裕,可為萬古格言,自非聰明文 思,無以探其壼奧。況堯舜禹湯之道,在典謨訓誥之 間,陛下不以黃屋為尊,每觀之於夙夜,將欲擇賢舉 善,使庶績咸熙。如此則功冠百王,事超三五矣。」上曰: 「曩者仰卿材器,今日睹卿詞學。」臨軒佇立久之,謂中 使曰:「持燭送學士歸院。」及還禁林,夜漏將半,咸以近 臣恩澤,殆無其比,由是注意益深,居歲餘,遂為宰相。 自郡守至於台鉉,首尾纔經二載。嘗自郊壇迴,渭南 尉趙嘏,上詩云:鶚在卿雲冰在壺,代天材業奉訏謨。 榮同伊陟傳朱戶,秀比王商入畫圖。昨夜星辰迴劍 履,前年風月滿江湖。不知機務時多暇,猶許詩家屬 和無。
《東觀奏記》:「監修國史、門下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 鄭朗奏,當館修撰、直史共四員,准故事,已通籍者為 修撰,未升朝者為直館。以修史重事,合選廷臣秩序, 或俾筆削,不稱其直館,伏請停廢,更添置修撰兩員。」 敕旨「宜依。」直館萬年縣尉張範、涇陽縣尉李節勤守 本官。以戶部郎中孟穆、駕部員外郎李渙並充史館 修撰,通籍為四員,分修四季之事。
侍御史馮緘,與三院退朝入臺,路遇集賢校理楊收, 不為之卻。緘為朝長,拉收僕臺笞之。集賢大學士馬 植奏論:「元宗開元中幸麗正殿賜酒,大學士張說、學 士副知院事徐堅以下十八人,不知先舉酒者。說言: 『學士以德行相先,非具員吏,遂十八爵齊舉。今馮緘 笞收僕者,是笞植僕隸一般,乞黜之』。」御史中丞令狐 綯又引故事論救之,上兩釋之,始著令:「三館學士不 避行臺。」
杜佑《通典》:懿宗立,尊孝明皇后為太皇太后。咸通三 年,帝奉後宴三殿,命翰林學士侍立結綺樓下。 《翰林壁記》:「學士院有雙鵲,嘗棲於西軒海棠枝上。每 學士會食,必徘徊翔集於玉堂之上,略無驚畏,因謂 之靈鵲。或鵲噪,必有大詔令,或宣召之事。」
《南唐近事》:「韓寅亮,渥之子也。嘗為予言:渥捐館之日, 溫陵帥聞其家藏箱笥頗多,而緘鐍甚密,人罕見者, 意其必有珍翫,使親信發觀,惟得燒殘龍鳳燭,金縷 紅巾百餘條,蠟淚尚新,巾香猶鬱,有老僕泫然而言 曰:『公為學士日,常視草金鑾內殿,深夜方還翰苑,當 時皆宮妓秉燭炬以送,公悉藏之。自西京之亂,得罪』」 南遷,十不存一二矣。余丱歲延平,家有老尼,嘗說斯 事,與寅亮之言頗同,尼即渥之妾雲耳。
常夢錫為翰林學士,剛直不附,貴近側目。或謂曰:「公 罷直私門,何以為樂?」常曰:「垂帷痛飲,面壁而已」蓋馮 魏擅權之際也。
《續翰林志》:徐鍇為虞部員外郎,專掌集賢院,自此銳 意群集,不復問家事。嘗言集賢院即是吾家,指所居 曰:「此寄宿之所耳。」
《五代史趙鳳傳》:「明宗武君,不通文字,四方章奏,常使 安重誨讀之。重誨亦不知書,奏讀多不稱旨。孔循教 重誨求儒者置之左右,而兩人皆不知唐故事。於是 置端明殿學士,以馮道及鳳為之。鳳好直言而性剛 強,素與任圜善。自圜為相,頗薦進之。初,端明殿學士 班在翰林學士下,而結銜又在官下。明年,鳳遷禮部」 侍郎,諷圜升學士於官上,又詔班在翰林學士上。 《史圭傳》:「圭明敏好學,明宗時為尚書郎,安重誨為樞 密使,薦圭直學士。故事,直學士職雖清,而承領文書, 參掌庶務,與判官無異。重誨素不知書,倚圭以備顧 問,始白許圭升殿侍立。」樞密直學士得升殿,蓋自圭 始。
《李穀傳》:「穀進位司空。廣順二年,晨起仆階下,傷右臂, 在告旬中,三上表辭相位。周祖不允,免朝參視事,本 司賜白藤肩輿,召至便殿,勉諭。穀不得已,起視事。征 兗州,為東京留守,判開封府事。顯德初,加右僕射,集賢殿大學士。從世宗征太原,遇賊於高平,匿山谷中, 信宿而出,追及乘輿,世宗慰撫之。世宗將趨太原,命」 穀先調兵食,又代符彥卿判太原行府事。師還,進位 司空、門下侍郎、監修國史。穀以史氏所述本於起居 注,喪亂以來遂廢其職,上言請合端明、樞密直學士 編記言動為《內廷日曆》,以付史官。
《遼史道宗本紀》:大康三年冬十一月甲戌,上欲觀起 居注,修注郎不攧及忽突堇等不進。 《鄰幾雜志》:冀州城南張耳墓在送客亭後。戎使林牙 者,由翰林學士問知州王仲平,仲平告之,不知張耳 何代人也。大使耶律防謝曰:「契丹家翰林學士名目 而已。」
《五代史王峻傳》:「峻已被黜,太祖以峻監修國史,意其 所書不實,因召史官取日曆讀之。史官以禁中事非 外所知,懼以漏落得罪。峻貶後,李穀監修,因請命近 臣錄禁中事付史館。乃命樞密直學士就樞密院錄 送史館」,自此始。
《宋史竇儀傳》:儀遷工部尚書,判大理寺,會翰林學士 王著以酒失貶官,太祖謂宰相曰:「深嚴之地,當得宿 儒處之。」范質等對曰:「竇儀清介重厚,然已自翰林遷 端明矣。」太祖曰:「非斯人不可處禁中,卿當諭以朕意, 勉令就職。」即日再入翰林為學士。
《盧多遜傳》:多遜為翰林學士,博涉經史,聰明強力,文 辭敏給,好任數,有謀略,發多奇中。太祖好讀書,每取 書史館,多遜預戒令史白已,知所取書,必通夕閱覽。 及太祖問書中事,多遜應答無滯,同列皆伏焉。 《扈蒙傳》:蒙充史館修撰,開寶中,受詔與李穆等同修 《五代史》,詳定古今本草。五年,連知貢舉。七年,蒙上書 言:「昔唐太宗每召大臣論事,必命起居郎、起居舍人 執筆立於殿側,以紀時政,故《文宗實錄》稍為詳備。至 後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學士及樞密直學士輪修日 曆,送史官。近來此事都廢,每季雖有內殿日曆,樞密 院錄送史館,然所記者不過臣下對見辭謝而已,帝 王言動,莫得而書。緣宰相以漏泄為虞,昧於宣播,史 官疏遠,何得與聞!望自今凡有裁製之官,優恤之言, 發自宸衷,可書簡策者,並委宰臣及參知政事每月 輪知抄錄,以備史官撰集。」從之,即以參知政事盧多 遜典其事。
《王禹偁傳》:「禹偁擢左拾遺,直史館,與夏侯嘉正、羅處 約、杜鎬表請同校三史書,多所釐正。」
《錢若水傳》:「若水,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數月,以母老 上章求解機務,詔不許。若水請益堅,遂以本官充集 賢院學士,判院事。俄詔修《太宗實錄》,若水引柴成務、 宗度、吳淑、楊億同修,成八十卷。真宗覽書流涕,錫賚 有差。初,太宗有畜犬甚馴,常在乘輿左右。及崩,鳴號 不食,因送永熙陵寢。李至嘗詠其事,欲若水書之,以」 戒浮俗,若水不從。呂端雖為監修,以不涖局不得署 名,至抉其事以為專美,若水稱詔旨及唐朝故事以 折之,時議不能奪。既又重修《太宗實錄》,參以王禹偁、 李宗諤、梁顥、趙安仁,未周歲畢。安仁時為宗正卿,上 言「夔王於太宗屬當為兄。」《實錄》所紀繆誤,若水援國 初詔令,廷諍數四,乃定。
《李昉傳》:「昉子宗諤,字昌武,七歲能屬文,恥以父任得 官,獨由鄉舉第進士,授校書郎。明年,獻文自薦,遷祕 書郎、集賢校理,同修起居注。先是,後苑陪宴,校理官 不與京官乘馬,不得入禁門。至是,因宗諤之請復之, 遂為故事。」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宗諤拜右諫議大夫。嘗侍宴玉 宸殿,上謂曰:「聞卿至孝,宗族頗多,長幼雍睦。朕嗣守 二聖基業,亦如卿之保守門戶也。」又曰:「翰林清華之 地,前賢敭歷,多有故事,卿父子為之,必周知也。」宗諤 嘗著《翰林雜記》以紀國朝制度,明日上之。
《李若谷傳》:「若穀子淑,字獻臣,年十二,真宗幸亳,獻文 行在所。真宗奇之,命賦詩,賜童子出身,試祕書省校 書郎。寇準薦之,授校書郎、館閣校勘。乾興初,遷大理 評事,修《真宗實錄》,為檢討官。書成,改光祿寺丞,集賢 校理,為國史院編修官。召試,賜進士及第,改祕書郎, 進太常丞,直集賢院,同判太常寺,擢史館修撰,再遷」 尚書禮部員外郎。上《時政十議》,改知制誥、勾當三班 院,為翰林學士,進吏部員外郎。會若谷參知政事,改 侍讀學士,加端明殿學士。若谷罷,進本曹郎中、典豫 王府章奏,以右諫議大夫知許州。歲飢,取民所食五 種上之,帝惻然,為蠲其賦。權知開封府,復為翰林學 士、中書舍人。言者指其在開封多褻近吏人。改給事 中、知鄭州,徙河陽。轉尚書禮部侍郎,復為翰林學士。 罷端明殿學士,判流內銓,復加端明殿學士。初,在鄭 州作《周陵詩》,國子博士陳求古以私隙訟其譏訕朝 廷。除龍圖閣學士,出知應天府。累表論辨,不報,乃請 侍養。明年,復端明、侍讀二學士,判太常寺。父喪免官, 終喪起復,再為翰林學士。諫官包拯、吳奎等言「淑性 姦邪,又嘗請侍養父而不及其母」,罷翰林學士,以端明、龍圖閣學士奉朝請。丁母憂,服除,為端明、侍讀二 學士。遷戶部侍郎,復為翰林學士,而御史中丞張昇 等又論奏之,不拜,除兼龍圖閣學士。由是壹鬱不得 志,出知河中府。暴感風眩,卒。除尚書右丞。淑警慧過 人,博習諸書,詳練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多諮訪。制 作誥命,為時所稱。其他文多裁取古語,務為奇險,時 人不許也。初,宋郊有學行,淑恐其先用,因密言曰:「宋, 國姓,而郊者交,非善應也。」又宋祁作《張貴妃制》,故事, 妃當冊命,祁疑進告身非是,以淑明典故問之。淑心 知其誤,謂祁曰:「君第進,何疑耶?」祁遂得罪,去。其傾側 險詖類此。嘗修《國朝會要》《三朝訓鑒圖》《閤門儀制》《康 定行軍賞罰格》,又獻《繫訓》三篇。所著別集百餘卷。 《賈昌朝傳》:昌朝字子明,真定獲鹿人,晉史官緯之從 曾孫也。天禧初,真宗嘗祈穀南郊,昌朝獻頌道左,召 試,賜同進士出身,主晉陵簿。賜對便殿,除國子監說 書。孫奭判監,獨稱昌朝講說有師法。他日,書路隨、韋 處厚傳示昌朝曰:「君當以經術進,如二公。」為潁川郡 王院伴讀。再遷殿中丞,歷知宜興、東明縣。奭侍讀禁 中,以老辭,薦昌朝自代。詔試中書,尋復國子監說書。 上言:「《禮》,母之諱,不出於宮。今章獻太后易月制除,猶 諱父名,非尊宗廟也。」詔從之。景祐中,置崇政殿說書 以授昌朝,誦說明白,帝多所質問,昌朝請記錄以進, 賜名《邇英延義記注》。加直集賢院。太平興國寺災,是 夕,大雨震雷,朝廷議修復,昌朝上言:「《易》震之象曰:『洊 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近年寺觀屢災,此殆天示警 告,可勿繕治,以示畏天愛人之意』。」西域僧獻佛骨、銅 像,昌朝請加賜遣還,毋以所獻示中外。悉行其言。天 章閣置侍講,亦首命昌朝。
《孫奭傳》:「仁宗即位,宰相請擇名儒以經術侍講讀,乃 召為翰林侍講學士,知審官院,判國子監,修《真宗實 錄》。丁父憂,起復兼判太常寺及禮院,三遷兵部侍郎, 龍圖閣學士。每講論至前世亂君亡國,必反覆規諷。 仁宗意或不在書,奭則拱默以俟,帝為竦然改聽。嘗 畫《無逸圖》上之,帝施於講讀閣。」
《王安石傳》:「安石直集賢院。先是,館閣之命屢下,安石 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 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辭之累 日,門吏齎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隨而拜之,則避於廁。 吏置敕於案而去,又追還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 制誥,糾察在京刑獄。自是不復辭官矣。」
《呂溱傳》:「溱以侍讀學士知徐州,賜宴資善堂,遣使諭 曰:『此特為卿設,宜盡醉也』。」詔自今由經筵出者視為 例。
《曾公亮傳》:公亮為國子監直講,改諸王府侍講。歲滿, 常用故事試館職,獨獻所為文,授集賢校理、天章閣 侍講、修起居注,擢天章閣待制,賜金紫。先是待制不 改服,仁宗面錫之曰:「朕自講席賜卿,所以尊寵儒臣 也。」遂知制誥。
《王珪傳》:「珪字禹玉,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遭母憂,除 喪,復為學士兼侍讀學士。先是,三聖並侑南郊,而溫 成廟享獻同大室。珪言:三後並配,所以致孝也,而瀆 乎饗帝;後宮有廟,所以廣恩也,而僭乎饗親。於是專 以太祖侑於郊,而改溫成廟為祠殿。嘉祐立皇子,中 書召珪作詔。珪曰:『此大事也,非面受旨不可』。明日請」 對,曰:「海內望此舉久矣,果出自聖意乎?」仁宗曰:「朕意 決矣。」珪再拜賀,始退而草詔。歐陽修聞而歎曰:「真學 士也。」帝晏寶文閣,作飛白書,分侍臣,命珪識歲月姓 名,再宴群王,又使為序,以所御筆墨牋硯賜之。英宗 立,當撰先帝諡,珪言:「古者賤不誄貴,幼不誄長,故天 子稱天以誄之,制諡於郊,若雲受之於天者。近制惟 詞臣撰議,庶僚不得參聞,頗違稱天之義。請令兩制 共議。」從之。濮王追崇典禮,珪與侍從禮官合議宜稱 皇伯,三夫人改封大國,執政不以為然。其後三夫人 之稱,卒如初議。始,珪之請對而作詔也,有密譖之者。 英宗在位之四年,忽召至蕊珠殿傳詔,令兼端明殿 學士,錫之盤龍金盆,諭之曰:「祕殿之職,非直器卿於 翰墨。聞二府員缺,即出命矣。曩有讒口,朕今釋然無 疑。」珪謝曰:「非陛下至明,臣死無日矣。」神宗即位,遷學 士承旨。珪典內外制十八年,最為久次。嘗因展事齋 宮,賦詩有所感,帝見而憐之。熙寧三年,拜參知政事。 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彭乘傳》:乘字利建,益州華陽人。進士及第。初修起居 注,缺中書舍人,而乘在選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 有恬退名,無以易之。」及召見,諭曰:「卿先朝舊臣,久補 外而未嘗自言。」對曰:「臣生孤遠,自量其分,安敢過有 所望?」帝頗嘉之。
《賈黯傳》:黯擢知制誥。初,仁宗視事退,御邇英閣,召侍 臣講讀,而修起居注官獨先出。黯言:召臣訪對,獨關 政體,而史臣不得預聞,請並召侍經筵。許之。初,邇英、 延義二閣,講讀官自有記注,至是乃罷焉。
《劉攽傳》:「『王安石在經筵,乞講者坐。攽曰:侍臣講論於前,不可安坐。避席立語,乃古今常禮。君使之坐,所以 示人主尊德樂道也。若不命而請,則異矣』。禮官皆同 其議,至今仍之。」
《蘇軾傳》:「軾治平二年入判登聞鼓院。英宗自藩邸聞 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誥。宰相韓琦曰:『軾 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養 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進用。然後 取而用之,則人人無復異辭矣。今驟用之,則天下之 士未必以為然,適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與修注如 何』』?」琦曰:「記注與制誥為鄰,未可遽授,不若干館閣中 近上帖職與之,且請召試。」英宗曰:「試之未知其能否, 如軾有不能耶?」琦猶不可,及試二論,復入三等,得直 史館。軾聞琦語,曰:「公可謂愛人以德矣。」
《蒲宗孟傳》:宗孟同脩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誥。帝又 稱其有史才,命同修兩朝國史,為翰林學士兼侍讀。 舊制,學士惟服金帶,宗孟入謝,帝曰:「學士職清地近, 非他官比,而官儀未寵。」乃加佩魚。遂著為令。
《司馬光傳》: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光乃辭,帝曰:「『古 之君子,或學而不文,或文而不學,惟董仲舒揚雄兼 之,卿有文學,何辭為』?對曰:『臣不能為四六』。帝曰,如兩 漢制詔可也。且卿能進士取高第,而雲不能四六,何 耶?」竟不獲辭。
《鄭雍傳》:「雍進中書舍人,鄧潤甫除翰林承旨。雍當制, 制未出,言事者五人交章攻之,換為侍讀學士。雍言 二職皆天下精選,以潤甫之過薄,不當革前命,以為 奸邪,不當在經幄。今中外咸謂朝廷姑以是塞言者, 如此則邪正何由可辨,善惡何由可明?若每事必待 人言,是賞罰之柄,不得已而行,非所以示信天下之 道。」潤甫仍為承旨。
《王安禮傳》:呂公弼薦安禮於朝,神宗召對,欲驟用之。 安石當國,辭以為著作郎,崇文院校書。他日得見,命 之坐。有司言八品官無賜坐者,特命之。
《蘇軾傳》:軾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 從溪山間,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三年。神宗數 有意復用,輒為當路者沮之。神宗嘗語宰相王珪、蔡 確曰:「國史至重,可命蘇軾成之。」珪有難色,神宗曰:「軾 不可,姑用曾鞏。」鞏進太祖總論,神宗意不允,遂手札 移軾汝州。有曰:「蘇軾黜居思咎,閱歲滋深,人材實難」, 不忍終棄。
《鄭獬傳》:「獬判三班院,神宗初召獬,夕對內東門,命草 吳奎知青州及張方平、趙抃參知政事三制,賜雙燭, 送歸舍人院,外廷無知者。遂拜翰林學士。」
《劉正夫傳》:正夫為翰林學士,蔡京不能平,謀中以事, 作春宴樂語,有「紫宸朝罷袞衣閑」之句。京黨張康國 密白帝曰:「袞衣豈可閑。」竟改龍圖閣直學士,知河南 府。
《鄧洵武傳》:「洵武字子常,第進士,為汝陽簿。紹聖中,哲 宗召對,為祕書省正字、校書郎、國史院編修官,撰《神 宗史》。議論專右蔡卞,詆誣宣仁後尤切。史禍之作,其 力居多。遷起居舍人。徽宗初,改祕書少監,既而用蔡 京薦,復史職。御史陳次升、陳師錫言:洵武父綰在熙 寧時以曲媚王安石,神宗數其邪僻姦回,今置洵武 太史,豈能公心直筆,發揚神考之盛德,而不掩其父 之惡乎?且其人材凡近,學問荒繆,不足以汙此選。」不 聽。遷起居郎。
《王存傳》:「存在三館,歷年不少貶,以干進。嘗召見便殿, 累上書陳時政,因及大臣無所附麗,皆時人難言者。 元豐元年,神宗察其忠實無黨,以為國史編修官,修 起居注。」時起居注雖日侍,而奏事必稟中書俟旨。存 乞復唐貞觀左右史執筆隨宰相入殿故事,神宗韙 其言,聽直前奏事,自存始也。
《李清臣傳》:清臣提點京東刑獄,作韓琦行狀,神宗讀 之曰:「良史才也。」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撰《河渠》《律曆》 《選舉》諸志。文直事詳,人以為不減《史》《漢》。同修起居注, 進知制誥,翰林學士。
《劉摯傳》:「摯擢侍御史,上疏曰:『昔者周成王幼沖踐祚, 師保之臣,周公、太公其人也。仁宗皇帝盛年嗣服,用 李維、晏殊為侍讀,孫奭、馮元為侍講,聽斷之暇,召使 入侍。陛下春秋鼎盛,在所資養,願選忠信孝悌惇茂 老成之人,以充勸講進讀之任。便殿燕坐,時賜延對, 執經誦說,以廣睿智,仰副善繼求治之志』。」他日講筵 進讀,至仁宗不避庚戌臨奠,張士遜侍講曰:「國朝故 事,多避國音。國朝角音,木也,故畏庚辛。」哲宗問:「果當 避否?」摯進曰:「陰陽拘忌,聖人不取。如正月祈穀,必用 上辛,此豈可改也?漢章帝以反支日受章奏,唐太宗 以辰日哭張公謹,仁宗不避庚戌日,皆陛下所宜取 法。」哲宗然之。
《王巖叟傳》,巖叟以起居舍人召。嘗侍邇英講,進讀《寶 訓》,至「節費」,巖叟曰:「凡言節用,非偶節一事便能有濟。 當每事以節儉為意,則積久累日,國用自饒。」讀仁宗 知人事,巖叟曰:「人主常欲虛心平意,無所偏係,觀事以理,則事之是非,人之邪正,自然可見。」司馬康講《洪 範》至「乂用三德」,哲宗曰:「止此三德,為更有德?」蓋哲宗 自臨御,淵默不言,巖叟喜聞之,因欲風諫,退而上疏 曰:「三德者,人君之大本,得之則治,失之則亂,不可須 臾去者也。臣請別而言之。夫明是非於朝廷之上,判 忠邪於多士之間,不以順己而忘其惡,不以逆己而 遺其善,私求不徇於所愛,公議不遷於所憎。竭誠盡 節者任之當勿二;罔上盜寵者棄之」當勿疑。惜紀綱, 謹法度,重典刑,戒姑息,此人主之正直也。遠聲色之 好,絕盤遊之樂,勇於救天下之弊,果於斷天下之疑, 邪說不能移,非道不能說,此人主剛德也。居萬乘之 尊而不驕,享四海之富而不溢,聰明有餘而處之若 不足,俊傑並用而求之如不及,虛心以訪道,屈己以 從諫,懼若臨淵,怯若「履薄,此人主之柔德也。三者足 以盡天下之要,在陛下力行何如耳。」巖叟日侍講,奏 曰:「陛下退朝無事,不知何以消日?」哲宗曰:「看文字。」對 曰:「陛下以讀書為樂,天下幸甚。聖賢之學,非造次可 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在專與勤。屏絕他好,始可謂 之專,久而不倦,始可謂之勤。願陛下特留聖意。」哲宗 然之。
《陸佃傳》:「佃受經於王安石,熙寧三年,應舉入京,適安 石當國,首問新政。佃曰:『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 意,還為擾民,如青苗是也』。安石驚曰:『何為乃爾?吾與 呂惠卿議之,又訪外議』。佃曰:『公樂聞善,古所未有。然 外間頗以為拒諫』。安石笑曰:『吾豈拒諫者?但邪說營 營,顧無足聽』。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明日安石召」 謂之曰:「惠卿雲,私家取債,亦須一雞半豚,已遣李承 之使淮南質究矣。」既而承之還,詭言於民,無不便,佃 說不行,禮部奏名為舉首。方廷試賦,遽發策題,士皆 愕然,佃從容條對,擢甲科。授蔡州推官。初置五路學, 選為鄆州教授,召補國子監直講。安石以佃不附己, 專付之經術,不復咨以政。哲宗立,更先朝法度,去安 石之黨,士多諱變所從。安石卒,佃率諸生供佛,哭而 祭之,識者嘉其無向背。遷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實 錄》徙禮部。數與史官范祖禹、黃庭堅爭辨,大要多是 安石為之晦隱。庭堅曰:「如公言,蓋佞史也。」佃曰:「盡用 君意,豈非謗書乎?」進權禮部尚書,鄭雍論其穿鑿附 會,改龍圖閣待制、知潁州。佃以歐陽修守潁有遺愛, 為建祠宇。《實錄》成,加直學士,又為韓川、朱光庭所議, 詔止增秩,徙知鄧州。未幾,知江寧府。甫至,祭安石墓。 句容人盜嫂害其兄,別誣三人同謀。既皆訊服,一囚 父以冤訴,通判以下皆曰:「彼怖死耳,獄已成,不可變。」 佃為閱實,三人皆得生。紹聖初,治《實錄》罪,坐落職知 秦州,改海州。朝論灼其情,復集賢殿修撰。
《黃庭堅傳》:「庭堅為祕書丞,提點明道宮,兼國史編修 官。紹聖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與其黨,論《實 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餘條示之, 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所餘才三十 二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 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凡有問,皆』」 直辭以對,聞者壯之。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
《王覿傳》:「覿為翰林學士,日食四月朔,帝下詔責躬,覿 當制,有『惟德弗類,未足以當天心』」之語。宰相去之,乃 力請外,以龍圖閣學士知潤州。
《蔡攸傳》:「攸,京長子也。崇寧三年,自鴻臚丞賜進士出 身,除祕書郎,以直祕閣集賢殿修撰編修國朝會典。 二年間至樞密直學士。京再入相,加龍圖閣學士兼 侍讀,詳定九域圖志,修六典,提舉上清寶籙宮,祕書 省兩街道錄院,禮制道史局。官僚合百人,多三館雋 游,而攸用大臣子領袖其間,懵不知學士論不與」 《蔡卞傳》。卞紹聖元年為中書舍人,上疏言:「先帝盛德 大業,卓然出千古之上,發揚休光,正在史策。而《實錄》 所紀,類多疑似不根。乞驗索審訂,重行刊定,使後世 考觀,無所迷惑。」詔從之,以卞兼國史修撰。初,安石且 死,悔其所作《日錄》,命從子防焚之,防詭以他書代。至 是,卞即防家取以上,因芟落事實,文飾奸偽,盡改所 修《實錄》正史。於是呂大防、范祖禹、趙彥若、黃庭堅皆 獲深譴。
《秦檜傳》:檜乞禁野史,又命子熹以祕書少監領國史, 進建炎元年至紹興十二年日曆五百九十卷。熹因 太后北還,自頌檜功德凡二千餘言,使著作郎王揚 英、周執高上之,皆遷秩。自檜再相,凡前罷相以來詔 書章疏稍及檜者,率更易焚棄,日曆時政,亡失已多, 是後記錄皆熹筆,無復有公是非矣。檜先禁私史,又 對帝言:「私史害正道。」時司馬伋遂言《涑水記聞》非其 曾祖光論著之書,其後李光家亦舉光所藏書萬卷 焚之。
《洪遵傳》:「遵字景嚴,皓仲子也。自兒時端重如成人,從 師業文,不以歲時寒暑。輟父留沙漠,母亡,遵孺慕攀 號。既葬,兄弟即僧舍肄詞業,夜枕不解衣。以父蔭補 承務郎,與兄適同試博學宏詞科,中魁,選賜進士出身。高宗以皓遠使擢為祕書省正字。中興以來,詞科 中選即入館,自遵始。遵為中書舍人,時勳臣子孫多」 躐居臺省,遵極言乞明有所止。高宗曰:「正立法。自今 功臣子孫序遷至侍從,並令久任在京宮觀。」遵曰:「侍 從,朝廷高選,非如磨勘階官,安有遷序之制?」退而上 奏言:「今內外將家無慮二十人,若以序遷,不出十年, 西清次對,皆可坐致。太祖開國功臣,子孫不過諸司, 惟曹彬之子琮、瑋,以功名目奮,遂為節度,初不聞有 遞遷侍從之例。今旨一出,使穆清之地,類皆將種,非 所以示天下。望收還前詔。」
《周必大傳》:「必大除祕書少監,兼直學士院,兼領史職。 鄭聞草必大制,上改竄其末,引漢宣帝事。必大因奏 曰:『陛下取漢宣帝之言,親制贊書,明示好惡。臣觀西 漢所謂社稷臣,乃鄙朴之周勃,少文之汲黯,不學之 霍光。至於公孫弘、蔡義、韋賢,號曰儒者,而持祿保位, 故宣帝謂俗儒不達時宜。使宣帝知真儒,何至雜伯 哉。願平心察之。不可有輕儒名』。」上喜其精洽。欲與之 日夕論文。
《趙鼎傳》:「建炎初,嘗下詔以姦臣誣蔑宣仁保佑之功, 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勝非為相,上諭之曰:神宗、哲 宗兩朝史事多失實,非所以傳信後世。」宣召范沖刊 定,勝非言:「《神宗史》增多王安石《日錄》,哲宗史經京、卞 之手,議論多不正,命官刪修,誠足以彰二帝盛美。會 勝非去位,鼎以宰相監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 《范沖傳》:「沖字元長,登紹聖進士第。高宗即位,召為虞 部員外郎,俄出為兩淮轉運副使。紹興中,隆祐皇后 誕日,上置酒宮中,從容語及前朝事。後曰:『吾老矣,有 所懷,為官家言之。吾逮事宣仁聖烈皇后,聰明母儀, 古今未見其比。曩因姦臣誣謗,有玷聖德。建炎初,雖 下詔辨明,而史錄未經刪定,無以傳信後世,而慰在 天之靈也』。」上悚然,亟詔重修神、哲《兩朝實錄》,召沖為 宗正少卿兼直史館。沖父祖禹,元祐中嘗修《神宗實 錄》,盡書王安石之過,以明神宗之聖。其後安石婿蔡 卞惡之,祖禹坐謫死嶺表。至是復以命沖,上謂之曰: 「兩朝大典,皆為姦臣所壞,故以屬卿。」沖因論熙寧創 置,元祐復古,紹聖以降,弛張不一,本末先後,各有所 因。又極言王安石變法度之非,蔡京誤國之罪。上嘉 納之,遷起居郎。沖之修《神宗實錄》也,為《考異》一書,明 示去取,舊文以墨書,刪去者以黃書,新修者以朱書, 世號「朱墨書。」及修《哲宗實錄》,別為一書,名《辨誣錄》。 《張孝祥傳》:「孝祥字安國,歷陽烏江人。讀書一過目不 忘,下筆頃刻」數千言。年十六,領鄉書,再舉冠里選。紹 興二十四年,廷試第一。時策問師友淵源,秦塤與曹 冠皆力攻程氏專門之學,孝祥獨不攻。考官已定塤 冠多士,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高宗讀塤策,皆秦檜 語,於是擢孝祥第一而塤第三,授承事郎、簽書鎮東 軍節度判官,諭宰相曰:「張孝祥詞翰俱美。」先是,上之 抑塤而擢孝祥也,秦檜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 與胡寅厚,檜素憾寅,且唱第後,曹泳揖孝祥於殿庭, 以請婚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於是風言者誣祁有 反謀,繫詔獄。會檜死,上郊祀之二日,魏良臣密奏散 獄釋罪,遂以孝祥為祕書省正字。故事,殿試第一人, 次舉始召,孝祥第甫一年得召,由此初對百言,乞總 攬權綱,以盡更化之美。又言:「官吏忤故相意,並緣文 致,有司觀望,鍜鍊而成罪,乞令有司即改正。」又言:「王 安石作《日錄》,一時政事,美則歸己。故相信任之專,非 特安石。臣懼其作《時政記》,亦如安石專用己意。乞取 已修《日曆》詳審是正,黜私說以垂無窮。」從之。遷校書 郎。
《尤袤傳》:袤為宗正丞,虞允文以史事過三館,問誰可 為祕書丞者,僉以袤對,亟授之。張栻曰:「真祕書也。」 袁樞字機仲,為國史院編修官,分修國史傳。章惇家 以其同里,宛轉請文飾其傳,樞曰:「子厚為相,負國欺 君。吾為史官,書法不隱,寧負鄉人,不可負天下後世 公議。」時趙雄總史事,見之歎曰:「無愧古良史。」
《洪遵傳》:「遵拜起居舍人,奏乞以經筵官除罷及封章 進對、宴會錫予、講讀問答等事,萃為一書,名之曰《邇 英記注》。」其後乾道間又有《祥曦殿記注》,實自遵始。又 因面對論鑄錢利害,帝嘉納之。遷起居郎兼權樞密 院都承旨。舊制,修注官、經筵官許留身奏事,而近例 無有。遵奏請復舊制,且言《起居注》未修者。十五年,請 「除見修月進外,每月帶修。」皆從之。
《洪邁傳》:邁除起居舍人,直前言:「起居注皆據諸處關 報,始加修纂,雖有日曆、時政記,亦莫得書。景祐故事, 有邇英、延曦二閤注記,凡經筵侍臣出處,封章進對, 宴會賜予,皆用存記,十年間稍廢不續,陛下言動,皆 罔聞知,恐非命侍本意。乞令講讀官自今各以日得 聖語,關送修注官,令講筵所諜報,使謹錄之。因今所 御殿名曰《祥曦記注》。」制可。後以提舉佑神觀兼侍講 同修國史。邁初入史館,預修《四朝帝紀》,進敷文閣直 學士、直學士院。講讀官宿直,上時召入,談論至夜分乾道十三年九月,拜翰林學士,遂上《四朝史》,一祖八 宗,百七十八年為一書。淳熙改元,進煥章閣學士。 《倪思傳》。思除禮部侍郎。上久不過重華宮,思疏十上, 言多痛切。會上召嘉王,思言:「壽皇欲見陛下,亦猶陛 下之於嘉王也。」上為動容。時李皇后寖預政,思進講。 《姜氏會齊侯於濼》,因奏:「人主治國,必自齊家始。家之 不能齊者,不能防其漸也。始於褻狎,終於恣橫,卒至 於陰陽易位,內外無別,甚則離間父子。漢之呂氏,唐 之武、韋,幾至亂亡,不但魯莊公也。」上悚然。趙汝愚同 侍經筵,退語人曰:「讜直如此,吾黨不逮也。」
《彭龜年傳》:「龜年遷中書舍人。寧宗嘗謂:退朝無事,恐 自怠惰,非多讀書不可。龜年奏:人君之學與書生異, 惟能虛心受諫,遷善改過,乃聖學中第一事,豈在多 哉。一日,御筆書朱熹、黃裳、陳傅良、彭龜年、黃由、沈有 開、李巘、京鏜、黃艾、鄧馹十人姓名示龜年云:十人可 充講官否。龜年對曰:『陛下若招徠一世之傑如朱熹』」 輩,方厭人望,不可專以「潛邸學官為之。」
《高斯得傳》:「斯得,字不妄,利州路提點刑獄、知沔州,稼 之子也。少從李坤臣學,坤臣瞽,斯得左右扶持之。中 成都路轉運司試,補入太學。紹定二年,舉進士,授利 路觀察推官。越二年,辟差四川茶馬幹辦公事。李心 傳以著作佐郎領史事,即成都修《國朝會要》,辟為檢 閱文字。端平二年九月,稼死事於沔。時大元兵屯沔」, 斯得日夜西嚮號泣。會其僮至自沔,知稼戰沒處,與 斯得潛行至其地,遂得稼遺體,奉以歸,見者感泣。服 除而哀傷不已,無意仕進。心傳方修四朝史,辟為史 館檢閱,秩同祕閣校勘,蓋創員也。斯得分修光、寧二 帝紀,尋遷史館校勘,又遷軍器監主簿兼史館校勘。 時丞相史嵩之柄國,斯得遇對空臆,盡言冬雷,斯得 應詔上封事,乞擇才並相,由是忤嵩之意。遷太常寺 主簿仍兼史館校勘。時斯得叔父定子以禮部尚書 領史事,時人以為美談。會太學博士劉應起入對,拄 嵩之,嵩之恚,使其黨言叔父、兄子不可同朝,以斯得 添差通判紹興府。淳祐二年,《四朝帝紀》書成,上之。嵩 之妄加毀譽於理宗、濟王。改斯得所草《寧宗紀》末卷, 斯得與史官杜範、王遂辯之。範報書亦有「姦人勦入 邪說」之語,然書已登進矣。心傳藏斯得所草,題其末 曰「前史官高某撰而已。」後斯得權工部侍郎,遂兼同 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仍兼侍講。進《高宗繫年要錄 綱目》,帝善之。
《李心傳傳》。「心傳,字微之,宗正寺簿舜臣之子也。慶元 元年薦於鄉,既下第,絕意不復應舉,閉戶著書。晚因 崔與之、許奕、魏了翁等,合前後二十三人之薦,自製 置司敦遣至闕下,為史館校勘,賜進士出身,專修《中 興四朝帝紀》。」甫成,其三因言者罷,添差通判成都府, 尋遷著作佐郎兼四川制置司參議官。詔無入議幕, 許辟官置𡱈。踵修《十三朝會要》,端平三年成書。召赴 闕,為工部侍郎。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