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第243卷

明倫彙編 氏族典 第二百四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四十三卷
明倫彙編 氏族典 第二百四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

 第二百四十三卷目錄

 張姓部列傳十一

  宋二

  張耆       張彝憲

  張從吉      張睿

  張希顏      張沔

  張若谷      張知白

  張錫       張瓌

  張孜       張昭遠

  張師德      張存

  張忠澶州總管 張希

  張利一      張奎

  張亢       張揆

  張掞       張觀

  張及       張逵

  張君房      張思訓

  張荷       張倣

  張瑁       張惟吉

  張君平      張宗誨

  張岊       張洞

  張傅       張吉

  張旨       張唐卿

  張愈       張日用

  張先       張泌

  張堯佐      張玉

  張忠英州團練使張昷之

  張友直      張友正

  張述       張昇

  張方平      張綸

  張逸       張燾

  張田       張亞卿

  張景憲      張若水

  張弦       張綬

  張景       張昌宗

  張俞       張九哥

  張模       張庠

  張次元      張伯玉

  張巨       張載

  張戩       張擇行

  張茂則      張敦禮

  張頡       張問

  張伯端      張哿

  張詵       張璪

  張舜民      張莊

  張舉       張蘊

  張守約      張繹

  張汝明      張整

  張天玨      張翹

  張文規      張伯常

  張攀

氏族典第二百四十三卷

張姓部列傳十一

編輯

宋二

編輯

張耆

編輯

按《宋史張耆傳》,「耆字元弼,開封人。年十一,給事真宗 藩邸。及即位,授西頭供奉官。咸平中,契丹犯邊,以功 遷天雄軍兵馬鈐轄。邊兵未解,徙鎮州行營鈐轄,又 徙定州,遷昭州團練使,並代州鈐轄。明年,契丹復入, 帝欲親征,召還入對,命為西面鈐轄。景德罷兵,遷英 州防禦使。從帝東封,遷絳州防禦使、殿前都虞候,遷」 相州觀察使。從祀汾陰,授威塞軍節度使。丁父母憂, 起復,累遷樞密使。先名旻,至是表改名耆,封鄧國公。 章獻太后崩,以左僕射、護國軍節度出判許州,移襄、 鄧、孟、許、陳、壽六州,封徐國公。以太子太師致仕。卒,諡 榮僖。

張彝憲

編輯

按《萬姓統譜》:「彝憲字季常,博學多聞,三與計偕不利, 絕意功名,放懷林壑,與楊文公世親。咸平初,文公自 括蒼解印趨朝,凡兩造其居。子泌,官至尚書。」

張從吉

編輯

按《宋史張平傳》:「平子從吉,以蔭補殿直,轉供奉官,知 宜州,屢破溪蠻。轉運使陳堯叟上其狀,累遷內殿崇 班、閣門祗候、如京副使。咸平中,知環州。景德四年,宜 州軍校陳進叛,命為廣南東西路安撫使,將兵討之。 以平賊功改莊宅副使,未還,卒。」

張睿

編輯

按:《宋史張旦傳》:「景德中,契丹入寇,指揮使張睿死之

張希顏

編輯

按《尚友錄》:希顏景德間知萍鄉縣時張詠問殿直范 延貴:「曾見好官員否?」延貴乃稱希顏。詠問何以知之, 答曰:「昨過其境,驛傳橋道皆修葺,野無惰民,肆無賭 博,市易不喧,夜宿邸中,更鼓分明。」以是知其為好官 員也。詠乃並薦於朝。

張沔

編輯

按《萬姓統譜》:「沔,蒲城人。大中祥符初進士,歷官侍御 史。排擊奸佞,不避權貴,端亮有操,無愧清議雲。」

張若谷

編輯

按《宋史張若谷傳》:「『若谷,字德繇,南劍沙縣人,進士及 第,為巴州軍事推官,調全軍事推官,入見,真宗識其 名,特改大理寺丞,知濛陽縣。三司言廣寧監歲鑄緡 錢四十萬,其主監宜擇人』。乃以命若谷。擢知處州,歷 江湖、淮南、益州路轉運,江淮制置發運使,累官至尚 書左丞致仕。若谷素為宰相張士遜引拔,然所至亦」 有循良。跡不激訐取名雲。

張知白

編輯

按《宋史張知白傳》:「知白,字用晦,滄州清池人。幼篤學, 中進士第,累遷河陽節度判官,召試舍人院,出知劍 州。逾年,召試中書,加直史館。江南旱,與李防分路安 撫。及還,權管勾京東轉運使事。東封,進右司諫,擢龍 圖閣待制,再遷尚書工部郎中,使契丹,知白以朝廷 制官,重內輕外,自請補外,知青州。還京師,遷右諫議」 大夫,拜給事中、參知政事。郊禮成,遷尚書工部侍郎。 時王欽若為相,知白議論多相失,因稱疾辭位,罷為 翰林侍讀學士、知大名府。及欽若分司南京,宰相丁 謂素惡欽若,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報怨。既至,待欽 若加厚。謂怒,復徙知白亳州,遷兵部。仁宗即位,進尚 書右丞,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集賢殿 大學士。知白在相位,慎名器,無毫髮私,常以盛滿為 戒,雖顯貴,其清約如寒士,《感風眩》。薨,諡文節。無子,以 兄子子思為後,仕至尚書工部侍郎致仕。

張錫

編輯

按《宋史張錫傳》:「錫字貺之,其先京兆人,曾祖山甫徙 家漢陽。錫進士甲科,試校書郎,知南昌縣,遷著作郎, 知新州,再遷太常博士,知東明,以治跡聞。樞密直學 士李及薦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出為荊湖北 路轉運使,改尚書兵部員外郎,還判度支句院,為京 東、河北轉運使,改江淮制置發運使,召判大理寺,歷」 度支、鹽鐵副使。喪母,起復,擢天章閣待制、知河中府, 累遷右諫議大夫、翰林侍讀學士,判太常寺、國子監, 卒。

張瓌

編輯

按《宋史張瓌傳》,「瓌字唐公,洎之孫也。舉進士,以婦父 王欽若嫌,召試學士院,賜第,除祕閣校理,同知太常 禮院,判吏部南曹,為開封府推官,知洪州,徙兩浙轉 運使,知潁州、揚州,即拜淮南轉運使,入修起居注、知 制誥,出知黃州,歷應天府、河南、河陽,請為太平州。瓌 當官遇事輒言,觸忤勢要,至屢黜,終不悔。卒年七十。」

張孜

編輯

按《宋史張孜傳》:「孜,開封人。母微時生孜,後入宮,乳悼 獻太子,孜方在襁褓,真宗以付內侍張景宗曰:『此兒 貌厚,汝謹視之』。景宗遂養以為子,廕補三班奉職,給 事春坊司,轉殿直。皇太子即位,遷為陳州兵馬都監, 五遷至供備庫使,領恩州團練使,真定路兵馬鈐轄, 歷遷昭信軍節度觀察留後,馬軍副都指揮使。孜長」 於宮禁中,內外頗涉疑似,言者請罷孜兵柄,乃出為 寧遠軍節度使、知潞州,徙陳州。仁宗以其無他,復召 為馬軍副都指揮使。以罪罷知曹州。卒,諡勤惠。孜初 名茂實,避英宗舊名改「孜」雲。

張昭遠

編輯

按《宋史張昭遠傳》:「昭遠字持正,滄州無棣人。父凝,殿 前都虞候,寧州防禦使。契丹內寇,凝伏兵瀛州,陷圍 中。昭遠年十八,挺身掖出之,擢左班殿直。每出使還, 奏利害,多稱旨,為忻州都巡檢,改閤門祗候。天禧初, 除西上閤門副使,俄為河北緣邊安撫副使,尋知瀛 州,改知雄州,徙鄜延路兵馬鈐轄,知成德軍,遷四方」 館使,擢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知代州。召還,罷管 軍,授左龍武軍大將軍,卒。

張師德

編輯

按《宋史張去華傳》:「師德字尚賢,去華子。真宗祀汾陰, 知河南府薛映薦其學行,又獻《汾陰大禮頌》於行在。 是歲舉進士為第一,除將作監丞,通判耀州,遷祕書 省著作郎、集賢校理,判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天禧初, 安撫淮南,苦風眩,改判司農寺,擢右正言,知制誥,判 尚書刑部。頃之,出知潁州,遷刑部員外郎,判大理寺」, 為群牧使、景靈宮判官,再遷吏部郎中。以疾知鄧州, 徙汝州,拜左諫議大夫,罷知制誥。師德孝謹有家法, 不交權貴,卒於官。子景憲,為大中大夫。

===張存===按《宋史張存傳》:「存字誠之,冀州人。舉進士,為安肅軍 判官。天禧中,改著作佐郎,知大名府朝城縣,遷侍御 史,歷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戶部度支副使。西邊動 兵,以天章閣待制為陝西都轉運使,遷龍圖閣直學 士,知延州。以母老憚行,徙澤州,知開封府,使河北王 則反,坐失察,降知汀州。存婿李揚之弟李教,因醉為」 妖言,事覺自縊死。或言教不死,在貝州,父母私屬以 存故得免。御史案驗無狀,猶奪職知池州,又徙郴。久 之,乃復職,以吏部侍郎致仕。存性孝友,家居矜莊,與 賓友燕接,垂足危坐,終日未嘗傾倚。卒,諡恭安。

張忠

編輯

按《宋史張忠傳》:「忠字聖毗,開封人。先世業農,忠慷慨 不事生產。初隸禁軍,累遷神龍衛左第二軍指揮使。 仁宗即位,遷天武左第三指揮使,融州刺史,改天武 右廂指揮使,拜齊州團練使,擢知滄州、本路鈐轄,徙 澶州總管。以疾求醫京師,卒。」

張希一

編輯

按《宋史張耆傳》:「希一,字簡翁,以父耆任,累官引進使, 歷知冀、邢等九州絓兄得一,累監洪州鹽,復為河北 緣邊安撫副使,徙成都利州路鈐轄,真定府路總管, 以均州防禦使提舉集禧觀,卒。」

張利一

編輯

按《宋史張耆傳》:「耆子利,一字和叔,以廕補供奉官、光 州都監,提點京東、淮南刑獄,知莫、冀二州,為河北緣 邊安撫都監,知廣信軍,徙知保州、雄州,累遷定州路 鈐轄,進馬步軍總管,絡雄州團練使。」

張奎

編輯

按《宋史張亢傳》:「『亢兄奎,字仲野,先亢中進士,歷官右 諫議大夫,知江寧府,徙審官院,知河南府。初,全義守 洛四十年,洛人德之,有生祠,及見奎偉儀觀,曰真齊 王孫也』。因復興齊王祠。歲餘,以能政聞,遷給事中。歸 朝,京東盜起,加樞密直學士,知鄆州,數月,捕諸盜悉 平。奎治身有法度,風力精強,所至有治跡,吏不敢欺。」 子燾,龍圖閣直學士。

張亢

編輯

按《宋史張亢傳》,「亢字公壽,自言後唐河南尹全義七 世孫,家於臨濮。少豪邁,有奇節。進士及第,為廣安軍 判官,應天府推官,改大理寺丞,僉書西京判官事,通 判鎮戎軍。丁母憂,起為如京使,累遷右騏驥使、忠州 刺史,徙鄜延路,知鄜州。會契丹欲渝盟,領果州團練 使,知瀛州。葛懷敏敗,遷四方館使,涇原路經略安撫」 招討使、知渭州。亢聞詔即行。及至,敵已去,鄭戩統四 路,亢與議不合,遷引進使,徙並代副都總管、知代州, 加領眉州防禦使,復為涇原路總管、知渭州。會給郊 賞,州庫物良而估賤,三司所給物下而估高,亢命均 其值,以便軍人。轉運使奏亢擅減三司所估,降知磁 州,改將作監、知和州。坐失舉,徙筠州。久之,復眉州防 禦使、真定府路副都總管。遷客省使,以足疾知衛州, 徙懷州。坐與鄰郡守議河事會境上,經夕而還,降曹 州鈐轄,改河陽總管,以疾辭為祕書監。未幾,復客省 使、眉州防禦使、徐州總管,卒。亢好施輕財,馭軍嚴明, 所至有風跡。

張揆

編輯

按《宋史張揆傳》:「揆字貫之,其先范陽人,後徙齊州。擢 進士第,歷北海縣尉,改大理寺丞,以疾解官。陳執中 安撫京東,薦揆經明行淳,召為國子監直講,徙諸王 府侍講。以尚書度支員外郎、直史館、荊王府記室參 軍,擢天章閣待制,累遷右諫議大夫,進龍圖閣直學 士、給事中,判太常寺,加翰林侍讀學士,知審刑院,出」 知齊州。揆性剛狷少容,闊於世務,然好讀書,老而不 倦。與弟掞相友愛。掞為龍圖閣直學士。

張掞

編輯

按《宋史張掞傳》,「掞字文裕,齊州歷城人。父蘊,咸平初 監淄州兵。契丹入寇,游騎至淄、青間,蘊力治守備,游 騎為之引去。掞幼篤孝,蘊病,刲股肉以療。舉進士,知 益都縣。丁內艱,徒跣舉柩,叩首流血,與兄揆廬墓左。 明道中,京東饑,盜起,以御史中丞范諷薦,知萊州、掖 縣,為集賢校理,四遷為龍圖閣直學士,知成德軍,入」 判太常司農事,累官戶部侍郎致仕,熙寧七年,卒。掞 忠篤誠慤,事揆如父,理家必諮而行,為鄉黨矜式。

張觀

編輯

按《宋史張觀傳》:「觀字思正,絳州絳縣人。少謹愿好學, 中服勤辭學科,擢為第一,授將作監丞,通判解州。會 鹽池吏以贓敗,坐失舉劾,降監河中府稅,復通判果 州,改祕書省祕書郎。仁宗即位,遷太常丞,擢右正言, 為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改右司諫,知制誥,判 登聞檢院,出知杭州,還判國子監,累遷左司郎中,知」 審官院,拜同知樞密院事。康定中,西兵失利,議點鄉 兵,不決,遂罷。以資政殿學士知相州,歷知應天、河南 府。以父居業高年多病,請便郡。以觀文殿學士知許 州,月餘拜左丞。丁父憂,哀毀卒,諡文孝

張及 張逵

編輯

按《宋史張詠傳》:「詠知益州,以蜀士知向學,而不樂仕 宦。察郡人張及、李畋、張逵者,皆有學行,為鄉里所稱, 遂敦勉就舉,而三人者悉登進士。」

張君房

編輯

按《尚友錄》:君房,安陸人,為著作郎。真宗時,日本遣使 入貢,詔本國建寺,使者乞詞臣撰寺記。時直院之文, 多君房代為之。既宣令撰寺記,使者待命,而君房醉 飲市樓,索之不獲,直院大窘。後楊億改《閒忙令》曰:「世 上何人號最忙,紫微失卻張君房。」或謂君房非醉,但 假此以拒使者耳。

張思訓

編輯

按《尚友錄》:「思訓,巴中人,司天監學士,精思巧絕。本唐 李淳風、梁令贊之,法作渾儀以獻。日月行度,成於自 然,不假人運,尢為精妙。帝深欣賞之。」

張荷

編輯

按《尚友錄》:「荷,壽光人。師事种放,與吳質、魏野、楊朴、宋 澥為友。性高潔,為文奇澀,著《過非》九篇。放謂隋唐以 來士罕能及之。所著有詩文三卷。」

張倣

編輯

按《萬姓統譜》:「倣字希古,崇安人。第進士,調崇仁令。修 粹堰萬金坡,以增灌溉。蠻嘗寇近境,視倣有備,急引 去,倣乃慈以撫之。後監鎮州糧料。真宗幸澶淵,聞倣 名,累遷太常博士。仁宗時,歷知容、亳、泰、泗、岳、吉六州。 會江淮發運張綸舉倣自代,再命知泰州,復歷數郡, 官至工部侍郎。」

張瑁

編輯

按《萬姓統譜》:瑁以御史知宣州,因家繁昌,千口同居, 內外肅然。楊傑書「義居」二字遺之。孫崇,熙寧三年進 士,官至太常丞。

張惟吉

編輯

按《宋史張惟吉傳》:「惟吉字祐之,開封人。初補入內黃 門,遷西頭供奉官,監在京榷貨務,領內東門司,為修 奉章獻、章懿太后二陵承受。復為內殿崇班,監榷貨 物,以羨餘遷承制,為趙元昊官告使。及元昊寇延州, 遣按視延鄜、環慶兩路器甲,並訪攻守利害,還奏稱 旨。領皇城司,遷內侍省押班,群牧都監、供備庫使,同」 提舉在京諸司庫務,領恩州刺史,為入內都知。《商湖 決》,為澶州修河都鈐轄,遷如京使、果州團練使,復領 皇城司。卒,諡「忠安。」

張君平

編輯

按《宋史張君平傳》:「君平,字士衡,磁州滏陽人。以父承 訓與契丹戰死,補三班差使殿侍、黔州指揮使。獠兵 入寇,君平擊破之,以功遷奉職,除駐泊監押,徙容、白 等州巡檢。又以捕賊功遷右班殿直,擢閤門祗候,管 勾汴口。天聖初,議塞滑州決河,以君平習知河事,命 以左侍禁簽書滑州事兼修河都監,召同提點開封」 府界縣鎮公事,遷內殿崇班,復為滑州修河都監,遷 供備庫副使。河平,改西作坊使,就遷鈐轄,卒。君平有 吏材尢明於水利。子鞏,皇祐中以尚書虞部員外郎 為河陰發運判官,管勾汴口,嗣其父職。

張宗誨

編輯

按《宋史張齊賢傳》:「宗誨,字習之,齊賢第二子也。少喜 學兵法,陰陽象緯之書無不通究。以父任為祕書省 正字,累遷太常少卿,後為永興軍兵馬鈐轄,又徙鄜 延路。元昊寇延安,宗誨嚴斥候,使老幼併力守禦之, 敵引去。以祕書監致仕,卒。子二人,子皋,字叔謨,舉進 士,累官至尚書司封員外郎。子憲,字修章,以廕將作」 監主簿,以獻文賜「同進士出身」,累遷尚書刑部郎中, 歷太常少卿、三司鹽鐵判官,累職徙揚州,卒。

張岊

編輯

按《宋史張岊傳》:「岊字子雲,府州府谷人。以貲為牙將。 有膽略,善騎射。天聖中,元昊犯鄜延,詔麟府進兵。岊 以都教練使從忻繼閔破浪黃、黨兒兩族,射殺數十 人,以功補下班殿侍、三班差使,遷右班殿直,為麟府 州道路巡檢,改左班殿直,進內殿崇班,遷禮儀副使。 明鎬在河東,奏岊為麟府路駐泊都監,累遷洛苑使」, 前後數中流矢,創發臂間卒。

張洞

編輯

按《宋史張洞傳》:「洞字仲通,開封祥符人。父惟簡,太常 少卿。洞為人長大,眉目如畫,遇事慷慨有為。時趙元 昊叛擾邊,仁宗思聞中外之謀,洞以布衣求上方略, 召試舍人院,擢試將作監主簿。尋舉進士中第,調連 水判官,遭親喪去。再調潁州推官,知州歐陽修甚重 之。晏殊知永興軍,奏管勾機宜文字。殊留守西京,復」 奏「知司錄高若訥,吳育薦其文學。充祕閣校理、判祠 部、知太常禮院,轉博士,判登聞鼓院,出知棣州,轉尚 書祠部員外郎。」英宗即位,出為江西轉運使,移淮南 轉運使,轉工部郎中,未幾卒。

張傅

編輯

按《宋史張傅傳》:「傅字巖卿,唐初功臣公謹之裔。祖播為亳州團練副使,子孫因為譙人。傅進士及第,稍遷 祕書省著作佐郎。宰相向敏中薦之,知楚州,提點江 西刑獄,徙江東,就除轉運使,累遷工部郎中,再遷兵 部,徙江淮發運使。未至,召還,為侍御史,進三司度支 副使。以疾請外,知應天府,以工部侍郎致仕,卒。傅強」 力治事,七為監司,所至審覈簿書,勾擿奸隱,州縣憚 之。

張吉

編輯

按《宋史高敏傳》:「張吉者,慶州卒也,為淮安鎮守烽。夏 人寇東谷,掠得之,脅以兵,使呼城中曰:『淮安諸砦已 破,宜速降』。吉反其辭,賊怒,害之。詔贈內殿崇班,又錄 其子。」

張旨

編輯

按《宋史張旨傳》,「旨字仲微,懷州河內人。父延嘉,頗讀 書,不願仕,州上其行,賜號嵩山處士。旨進保定軍司 法參軍。上書轉運使鍾離瑾,願補一縣尉,捕劇賊以 自效。瑾為奏,徙安平尉,前後捕盜三百餘人。擢祕書 省校書郎,遷著作佐郎。明道中,命知安豐縣,再遷太 常博士,通判忻州。元昊反,特遷尚書屯田員外郎,通」 判府州。率兵擊賊,以功遷都官員外郎,徙知萊州,改 知邢州,擢提點河東路刑獄。范仲淹、歐陽修言其「鷙 武有謀略」,除閤門使,累遷光祿卿、知潞、晉二州。以老 疾,權判西京御史臺,尋卒。

張唐卿

編輯

按《萬姓統譜》:唐卿字希元,青州人。有履行。景祐元年, 登進士甲科,通判陝州。民母再適人而死,及葬,其子 盜以歸,與父同葬,有司請論如法,唐卿權郡事,曰:「是 知有母,不知有法爾。」釋之而聞於上,聞者莫不嘉之。

張愈

編輯

按《宋史張愈傳》:「愈字少愚,益州郫人,其先自河南徙。 愈雋偉有大志,屢舉不第。寶元初,上書言邊事,用使 者薦,除試祕書省校書郎。丁內艱,鹽酪不入口,杜門 著書,未就,卒。」

張日用

編輯

按《尚友錄》:「日用,靜海人,知新昌縣,見郡曹掾之子,鄭 澥奇之,妻以女,後果魁天下。」文彥博宣撫河北,日用 謂彥博「此行須得便宜行事,請於上,許之。後彥博遂 擒王則寔,日用參勷之力也。」子次山,少俊逸,有才名, 年十六即入仕,調泰興簿,因開河部夫整肅,工力多 先辦。包拯薦諸朝,清名直節,見知於司馬光,遂知泰 州,有鸛訴於庭。次山呼兵官使隨去,乃其雛為人所 烹。次山為斷治,鸛始退飛。

張先

編輯

按《尚友錄》:先字子野,烏程人,康定初進士。詩格清麗, 尢長於樂府。有「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 隔牆送過鞦韆影」之句,時號為「張三影。」一雲「無數楊 花過無影」,疑是子野之句。官至都官郎中。

張泌

編輯

按《萬姓統譜》:「泌字順之,浦城人。登進士,歷知寶應縣。 慶曆中,以章得象薦,召試館閣,累遷祕書丞。獻《經國 遠猷》十篇,仁宗嘉納。除右正言、知諫院,奏乞減後宮 浮費,抑權倖請託之弊。改殿中侍御史。坐論張堯佐, 出知維州。召為侍御史,遷禮部侍郎、給事中,進刑部 尚書,卒。」泌在臺,會趙元昊圍延安,泌五上章,極論守 將郭勸、鈐轄李謂當斬,二人坐貶出。及卒,仁宗悼之 曰:「朕方大用,不意遽亡。」贈開府儀同三司。

張堯佐

編輯

按《宋史張堯佐傳》:「堯佐字希元,河南永安人,溫成皇 後世父也。舉進士,歷憲州、筠州推官,累遷給事中、端 明殿學士、督三司使。仁宗祀明堂,改戶部侍郎,尋拜 淮康軍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 賜二子進士出身。堯佐辭宣徽、景靈使從之。未幾,復 以宣徽使判河陽,召還,徙鎮天平軍,卒。堯佐起寒士」, 持身謹畏,頗通吏治,曉法律,以戚里進,遽至崇顯,戀 嫪恩寵,為世所鄙。子山甫,引進副使、樞密副都承旨。 從弟堯封,孝謹好學,舉進士,為石州推官,卒。次女,即 溫成皇后也,諡曰「景思。」

張玉

編輯

按《宋史狄青傳》:「張玉,字寶臣,保定人。以六班散直隸 狄青麾下,築青澗招安砦,遇夏兵三萬,有馳鐵騎挑 戰者,玉單持鐵簡鬥,取其首,軍中因號曰『張鐵簡。從 征儂智高,玉突騎橫貫賊壘,賊大潰。帝召見,使作銳 陳於殿廷下,觀破賊之勢。擢為廣西鈐轄,累遷昭州 防禦使。熙寧中,遷宣州觀察使,為副都總管。河北置』」 三十七將,以玉為第一,入為馬步軍都虞候,卒。

張忠

編輯

按《宋史張忠傳》:「忠,開封人。隸龍猛軍,以材武備三班 借職、陝西總管司指使,累遷如京使、資州刺史,歷真 定府、定州、高陽關、京東西路兵馬鈐轄。儂智高反,移 領英州團練使。智高圍廣州,時洪州駐泊都監蔡保 恭及知英州蘇緘以兵八千人據邊渡村,扼賊歸路忠奪而將之。會先鋒遇賊奔,忠手拉賊帥二人,馬陷」 濘不能奮,遂中標槍死。錄其父餘慶為左監門衛大 將軍,弟願遷右班殿直、閤門祗候,官其子永壽、永吉、 永德。

張昷之

編輯

按《宋史張昷之傳》:「昷之,字景山,進士及第,補樂清尉, 潤州觀察推官,遷集賢校理,通判常州,知溫州。蔡齊 薦,擢提點淮南路刑獄,徙廣南東路轉運使,京西轉 運使,徙河北,還為鹽鐵副使,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 轉運按察使。坐事奪職,監鄂州稅,知漢陽軍,稍遷刑 部郎中,復待制,知湖州,徙揚州,以光祿卿致仕,卒。」

張友直

編輯

按《宋史張士遜傳》:「士遜子友直,字益之,初補將作監 主簿,再遷祕閣校理,同知禮院,賜進士出身,知襄州。 坐軍賊張海剽掠不能制,罷歸。後除史館修撰,改集 賢殿修撰,以天章閣待制知陝州,同勾當三班院,累 遷工部郎中,知越州,卒官。」

張友正

編輯

按《宋史張士遜傳》:「士遜子友正,字義祖,杜門不治家 事,居小閣學書,積三十年不輟,遂以書名。神宗評其 草書,為本朝第一。」

張述

編輯

按《宋史張述傳》:「述字紹明,遂州小溪人。舉進士,調咸 陽縣主簿,改大理寺丞,遷太常博士。皇祐中,仁宗未 有嗣,述前後七上疏,最後語尢激,仁宗終不以為罪。 述慷慨喜論事,歷通判延州,知泗州,皆有政跡。後以 尚書職方員外郎為江浙、荊湖、福建、廣南路提點坑 冶鐵錢事,行至萬州,道病卒。」

張昇

編輯

按《宋史張昇傳》:「昇字杲卿,韓城人。舉進士,為楚丘主 簿,累官度支員外郎,涇原秦鳳安撫都監。以母老求 歸,得知絳州。歷戶部判官,至知雜御史。以天章閣待 制知慶州,改知秦州,徙青州。至和二年,召拜御史中 丞。嘉祐三年,擢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樞密使。英宗 立,請老,帝曰:『太尉勤勞王家,詎可遽去,但命五日一』」 至院,進見無舞蹈。昇為人忠謹清直,不可干以私,若 使且居其位,於事亦未有曠廢也。昇請不已,始賜告, 令養疾。遂以彰信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 許州,改鎮河陽三城,拜太子太師致仕。熙寧十年薨, 諡曰康節。

張方平

編輯

按《宋史張方平傳》:「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穎悟絕倫, 舉茂才異等,為校書郎,又中賢良方正,選遷著作佐 郎,通判睦州。當召試館職,仁宗曰:『是非兩策制科者 乎?何試也』?命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拜御史中丞,改三 司使。會判官楊儀得罪,坐與交,出知滁州、滑州,徙益 州,遷尚書左丞,知南京。英宗立,遷禮部尚書,請知鄆」 州,還為學士承旨。神宗即位,召見,拜參知政事。曾公 亮議用王安石,方平以為不可。遭父憂,服闋,以觀文 殿學士判尚書省,力請知陳州。安石行新法,方平極 論其害。請老,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 元祐六年,薨,諡文定。方平慷慨有氣節,既告老,論事 一切,至於用兵起獄,尢反覆言之,平居未嘗以言徇 物,以色假人。王安石用事,嶷然不少屈,以是望高一 時。

張綸

編輯

按《宋史張綸傳》:「綸字公信,潁州汝陰人。少倜儻任氣, 舉進士不中,補三班奉職。從雷有終討王均於蜀,以 功擢閤門祗候,遷東頭供奉官。奉使靈夏,還,徙知渭 州,改內殿崇班,奉使。契丹安撫使曹瑋表留之,不可。 蠻復入寇,為緣邊五溪十洞巡檢安撫使。久之,除江 淮制置發運副使,累遷文思使,歷知秦、瀛二州,拜乾」 州刺史,徙知潁州,卒。綸有材略,所至興利除害。為人 恕,喜施予,在江淮推奉錢,市絮襦千數,衣不能自存 者。

張逸

編輯

按《宋史張逸傳》:「逸字大隱,鄭州滎陽人。進士及第,為 試祕書省校書郎,知襄州鄧城縣,有能名,知長水縣, 徙青神縣,再遷太常博士,擢監察御史,累遷尚書兵 部郎中,知開封府,以樞密直學士知益州,卒於官。」

張燾

編輯

按《宋史張燾傳》:「燾字景元,樞密直學士奎之子也。舉 進士,通判軍州,提點河北刑獄,攝領澶州,七日而商 湖決,燾坐免。數年,復提點河東、陜西、京西刑獄,為鹽 鐵判官,淮南轉運使,江淮發運副使,入為戶部副使, 知瀛州。母喪,服闋,知鄧、許二州,由給事中易通議大 夫,卒。燾才智敏給,常從范仲淹使河東,至汾州,民遮」 道數百趨訴,仲淹以付燾。方與客奕,局未終,處決已 竟。英宗時,三司前奏事,帝詰鑄錢本末,皆不能對,燾 悉論無隱。帝是之,顧左右識其姓名。

===張田===
考證
按《宋史張田傳》:「田字公載,澶淵人。登進士第,知應天

府司錄。歐陽修薦其才,通判廣信軍,調監郢州稅。久 之,通判冀州,知蘄州,改知湖州,徙廬州,治有善跡,移 桂州。熙寧初,加直龍圖閣,知廣州,暴卒。田為人伉直 自喜,好嫚罵,氣陵其下,然臨政以清。蘇軾嘗讀其書, 以侔古廉吏。」

張亞卿

編輯

按《萬姓統譜》:「亞卿,洛陽人。種學績文,瀕老不衰。皇祐 初擢第,廷對見黜,後不預計偕。郡守鮑安丘奇其才, 以遺佚薦。尋登鄭獬榜進士,官至朝議郎、廉州通判。」

張景憲

編輯

按《宋史張景憲傳》:「景憲字正國,河南人。以父師德任 淮南轉運副使,徙京東轉運使。熙寧初,為戶部副使, 加集賢殿修撰,為河東都轉運使,改知瀛州,徙同州, 以大中大夫卒。景憲在仁宗朝為部使者時,吏治尚 寬,居官不畏強禦,自負所守,於人少許可。母卒,一夕 鬚髮盡白,世以此稱之。」

張若水

編輯

按《宋史張惟吉傳》:「惟吉養子若水,字益之,以惟吉奏 補小黃門,給事章惠太后殿,轉入內高品。王師平貝 州,征儂賊,皆以幹敏選為走馬承受。賊平,以勞進官, 三遷環慶路鈐轄,歷內侍押班、副都知。熙寧初,再遷 嘉州防禦使,以病解職,領輝州觀察使,提舉四園苑 諸司庫務,卒。」

張弦

編輯

按《萬姓統譜》:「弦,江津人。舉進士,召對直言,累仕湖廣 總領。精神滿腹,長於筴算。至和初,知雷州,暇日延長 老授諸生條教。初,雷俗鄙隱,常以宗子為長,易數世, 諸父反拜,弦諭以長幼親疏,悉更舊習。又增治城壘, 闢田瀦水,為久遠計,雷人愛敬之。」

張綬

編輯

按《萬姓統譜》:「綬,德興人。嘉祐中,權將作監丞。按實宋 用臣事以聞,上直之。」後除太府少卿。諫蔡京議置大 錢,以二當十為不便。自是歷外任十八年。

張景

編輯

按《尚友錄》:景公安人,仁宗召見,問曰:「卿在江陵地有 何景?」對曰:「兩岸綠楊遮虎渡,一灣芳草護龍洲。」曰:「所 食何物?」對曰:「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瓜煮鱉裙羹。」

張昌宗

編輯

按《尚友錄》:昌宗,漢陽人,處家以義,歷八世不分。馮京 有詩:「一水瀠洄遶沌村,子房苗裔此間存。同居八世 三千口,可惜君恩未表門。」

張俞

編輯

按《尚友錄》:俞字少愚,一字叔才,明縣人。為道士,自稱 白雲片鶴。仁宗朝,西戎犯邊,上書陳攻取十策,授校 書郎,歸隱青城山之白雲溪。潞公與呂夷簡嘗薦之, 皆不起。凡六辭召命,有詩云:「欲作外臣誰是友,白雲 孤鶴在岩扉。」忽一夜夢太真,賜以百合香。紹聖初,游 汴,見趙鼎,大呼曰:「中興名相!」人驚異之。他日又遇鼎, 曰:「吉陽相逢。」後鼎紹興五年為相,晚貶吉陽,忽與俞 相遇,俞曰:「憶疇昔之言乎?公將歸矣。」未幾,鼎果卒。

張九哥

編輯

按《尚友錄》:九哥,慶曆中居京師,雖凍雪亦單衣。燕王 奇之,嘗召與飲。後見王曰:「將遠游,故來,別有小技,欲 悅王觀。」乃取重羅剪為蛺蝶飛去,遮蔽天日。少頃呼 之,皆來,復成羅。王曰:「吾壽幾何?」曰:「與開寶寺浮屠齊。」 後浮屠災,王亦薨。九哥遂往歷名山,不知所終。

張模

編輯

按《尚友錄》:模字君範,德興人。後聞道,改名道心,號紫 瓊。初,太虛偶寓安仁熙春宮,紫瓊求授金丹,太虛弗 與。繼而適市,因見其施丐錢三十文,乃曰:「可授已。」遂 以金丹之道付之。後以至道授於趙緣智,乃隱於名 山。

張庠

編輯

按《尚友錄》:「庠,永新人,博通經書,嘗著《斥蠹》《正言》二書, 以折佛老,作《元經圖》以推五行六度之祕。鄭獬、吳處 厚、錢明逸輩皆師之,號白雲先生。」

張次元

編輯

按《萬姓統譜》:次元以父任累轉太子中舍,提舉淮南 路市易事,以稱職聞。知信陽軍,興學校,延置望士,學 者感孚,術業相勸。代還,除江淮、荊、浙、福建、廣南提點 坑冶鑄錢司事,躬自巡歷,務革積弊。卒於道。山陽徐 仲車聞之,嘆曰:「張公賦性高明,義而能果,公不可撓, 清不可汗。考其所尚,蓋有志於古之所謂剛者。」鄒浩 為序,次其行事。

張伯玉

編輯

按《尚友錄》:伯玉,建安人。知太平州日,語司戶曾鞏曰: 「吾方作六經閣子為我記之。」鞏呈稿終不合意,遂自 為之曰:「六經閣者,諸子百家皆在焉,不書尊經也。」鞏 一見畏服。

===張巨===按《尚友錄》:「巨,武進人。嘉祐中,舉明經。少從胡瑗遊,與 蔣之奇、胡宗愈丁隙為四友。以薦充國子監直講。王 安石新經行,巨即引去,時論高之。有文集四十卷,《易 解》十卷。」

張載

編輯

按《宋史張載傳》:「載字子厚,長安人。舉進士,為祁州司 法參軍,雲巖令。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熙寧初,御史 中丞呂公著言其有古學,召為崇文院校書。移疾屏 居南山下。其學尊禮貴德,樂天安命,以《易》為宗,以《中 庸》為體,以孔、孟為法。呂大防薦之,詔知太常禮院。與 有司議禮不合,復以疾歸,中道疾卒。載學古力行,為」 關中士人宗師,世稱為「橫渠先生。」嘉定十二年,賜諡 曰「明公。」淳熙元年,封郿伯,從祀孔子廟庭。

張戩

編輯

按《宋史張載傳》:「載弟戩,字天祺,起進士,調閿鄉主簿, 知金堂縣。誠心愛人,養老恤窮,民化其德,所至訟獄 日少。熙寧初,為監察御史裏行,累章論王安石亂法, 出知公安縣,徙監司竹監,至舉家不食筍,常愛用一 卒,及見其人盜筍,籜治之無少貸。罪已正,待之復如 初,略不介意。其德量如此,卒於官。」

張擇行

編輯

按《宋史張擇行傳》:「擇行,字行先,青州益都人。進士起 家,歷北海、臨沂主簿。自宣州觀察推官為大理寺丞, 除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改言事御史、右司諫,遷侍 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知諫院,累遷吏部員外 郎。因中風不能語,除戶部郎中、集賢殿修撰,提舉兗 州仙源縣景靈宮,踰年而卒。」

張茂則

編輯

按《宋史張茂則傳》:「茂則字平甫,開封人。初補小黃門, 五遷至西頭供奉官,幹當內東門,遷領御藥院。懇求 補外,轉宮苑使、果州團練使,為永興路兵馬鈐轄,入 為內侍押班,再遷副都知。熙寧初,進入內都知。哲宗 即位,遷寧國軍留後,加兩省都都知,卒。茂則性儉素, 食不重味,衣裘累十數年不易。紹聖論元祐人以茂 則常預任使」,追貶左監門衛將軍。崇寧中入黨籍。

張敦禮

編輯

按《宋史張敦禮傳》:敦禮,熙寧元年選尚英宗女祁國 長公主,授左衛將軍、駙馬都尉,遷密州觀察使。元祐 初,疏言:「變法易令,始於王安石,成於蔡確。近者退確, 進司馬光。以臣觀之,所得多矣。」進武勝軍留後。徽宗 立,進保信軍留後。崇寧初,拜寧遠軍節度使。諫官王 能甫言敦禮詆毀盛德,乃奪節為集慶軍留後。大觀 初,復節度寧遠軍,徙雄武,卒。

張頡

編輯

按《宋史張頡傳》:「頡字仲舉,其先金陵人,徙鼎州桃源。 第進士,調江陵推官,累遷廣東轉運使。熙寧中,擢江 淮制置發運副使,改知荊南,復徙廣西轉運使。坐捽 罵參軍沈竦,罷歸。未幾,以直集賢院知齊、滄二州,進 直龍圖閣,知桂州、均州。哲宗立,還故職,知鳳翔、廣州, 召為戶部侍郎。頡所歷以嚴致理,而深文狡獪,出為」 河北都轉運使,徙知瀛州,復徙知荊南,至都門暴卒。

張問

編輯

按《宋史張問傳》:「問字昌言,襄陽人也。進士,起家通判 大名府,擢提點河北刑獄,徙江東、淮南轉運使,復為 河北轉運使,入為度支副使,拜集賢殿修撰、河東轉 運使。坐誤軍須,貶知光化軍。熙寧末,知滄州。自新法 行,問獨不阿時好。歷知河陽、潞州。元祐初,為祕書監、 給事中,累官正議大夫,卒。」

張伯端

編輯

按《尚友錄》:伯端,天台人,少好學,神宗熙寧間遊蜀,遇 劉海蟬,授金液還丹火候之訣,乃改名用成,字平叔, 號紫陽。嘗與一禪師善,約同瞑目出神,往揚州觀瓊 花。紫陽曰:「可折一枝為記。」禪師曰:「諾。」及歸,紫陽出花 示弟子把翫,禪師手袖皆空。弟子等問其故,紫陽曰: 「我金丹大道,性命兼修,謂之陽神;彼不兼修,命謂之 『陰神』」,陰神不能動物。英宗治平間,訪扶風馬處厚於 河東,以所著《悟真篇》授處厚曰:「願公流布此書,當有 因書而會意者。」元豐元年夏,趺坐而化,年九十九。

張哿

編輯

按《萬姓統譜》,「哿初名駕,字安時,沙縣人。熙寧九年登 第,徽宗朝宗子博士,改太常博士。賜對,擢監察御史, 徙工部員外郎、知興化軍。召還,再除知信州,以工部 郎中知廣濟軍,卒。」

張詵

編輯

按《宋史張詵傳》:「詵字樞言,建州浦城人。第進士,通判 越州,知襄邑縣,擢夔路轉運判官,錄闢土之功,加直 集賢院,改陝西轉運副使,遷天章閣待制,知熙州。元 豐初,加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徙杭州。累官正議 大夫,卒。詵性孝友,廉於財,不殖田業。」

張璪

編輯

按《宋史張璪傳》:「璪初名琥,字邃明,滁州全椒人,洎之孫也。早孤,未冠登第,歷鳳翔法曹、縉雲令。王安石引 璪同編修中書條例,授集賢校理,知諫院,以集賢殿 修撰知蔡州,復知諫院。鄭俠事起,璪媚呂惠卿,劾馮 京與俠交通,京等與罪,判司農寺,出知河陽。元豐初, 入知制誥,知諫院,判國子監。四年,拜參知政事,改中」 書侍郎。哲宗立,諫官、御史合攻其為大奸小人,不報。 最後,劉摯言「璪過惡不可不速去」,乃以資政殿學士 知鄭州,徙河南、定州、大名府。進大學士、知揚州。卒,諡 曰簡翼。

張舜民

編輯

按《宋史張舜民傳》:「舜民,字芸叟,邠州人。中進士第,為 襄崇令。元豐中,朝廷討西夏,高遵裕,辟掌機宜文字, 坐謫監邕州鹽米倉。司馬光薦其才氣秀異,剛直敢 言,以館閣校勘為監察御史。元符中罷職。徽宗立,擢 右諫議大夫。居職七日,所上事已六十章。徙吏部侍 郎。旋以龍圖閣待制知定州,改同州。坐元祐黨,謫楚」 州團練使、商州安置,卒。舜民慷慨喜論事,善為文,自 號「浮休居士。」

張莊

編輯

按《宋史張莊傳》:「莊,應天府人也。元豐三年,擢進士第, 歷提舉司、講議司檢討官,荊湖北路提點刑獄,進龍 圖閣直學士,廣南西路轉運副使,徙知桂州,又知靖 州,歷知渭、亳、襄州,鎮江東平府。宣和六年,坐繕治東 平城不加功輒復摧圮,降兩官,提舉嵩山崇福宮,卒。」

張舉

編輯

按《宋史張舉傳》:「舉字子厚,常州人。登進士甲科,以無 他兄弟,獨養其親,不忍去左右。親友強之仕,乃調青 溪主簿,亦不之官。元豐中,近臣薦其高行。至於元祐, 大臣復薦之。起教授潁州,辭不就。於是孫覺、胡宗愈、 范祖禹、蘇軾言之尢切,詔拜祕書省校書郎,敕郡縣 致禮敦遣,竟不出。崇寧四年卒,賜諡曰正素先生。」

張蘊

編輯

按《宋史張蘊傳》:「蘊字積之,開封將家子也。從軍為小 校,隸劉昌祚,至靈州,遇敵中矢,拔鏃復戰。從征安南, 次富良江,諸將猶豫未進,蘊褰裳先濟,眾隨之,蠻遁 走。歷京西、涇原將,知綏德等六城。累遷滎州刺史,成 州團練使,通州防禦使,開德河陽馬步軍副總管。卒 諡曰榮毅。」

張守約

編輯

按《宋史張守約傳》:「守約,字希參,濮州人。以廕主原州, 截原砦。歐陽修薦其有智略,知邊事,擢知融州。修復 薦守約可任將帥,為定州路駐泊都監,徙知岷州,遷 西上閤門使,知鎮戎軍,徙環州,進為環慶都鈐轄,知 邠州,徙涇原、鄜延秦鳳副總管,領康州刺史,以龍神 衛四廂都指揮使召還,道卒。守約典七州,皆有惠愛」 可紀。

張繹

編輯

按《宋史張繹傳》:「繹字思叔,河南壽安人。家甚微,年長 未知學,傭力於市。出聞邑官傳呼聲,心慕之,即發憤 力學,遂以文名。預鄉里計偕,謂科舉之習不足為,嘗 遊僧舍,見僧道楷將削髮,從之。時周行己官河南,警 之曰:『何為舍聖人之學而學佛?異日程先生歸,可師 也』。會程頤還自涪,乃往受業。頤賞其穎悟,未及仕而」 卒。

張汝明

編輯

按《宋史張汝明傳》,「汝明字舜文,世為廬陵人,徙居真 州。兄侍御史汝賢,元豐中以論王安禮罷。汝明少嗜 學,入太學有聲,登進士第,歷衛真、江陰、宜黃、華陰四 縣主簿,杭州司理參軍,亳州鹿邑丞。大觀中,特擢監 察御史。疏劾政府市恩招權,以蔡京為首,帝獎其介 直,京頗憚之。徙司門員外郎,猶虞其復用,力排之。出」 通判寧化軍。地界𨖚文移數往來,汝明名觸其諱,遼 以檄暴於朝,坐責監壽州麻步場。遇赦,簽書漢陽判 官,最晚知岳州,卒於官。汝明事親孝,學貫經史百家, 所著有《易索書》《張子卮言》《大究經》傳於世。

張整

編輯

按《宋史張整傳》:「整字成伯,亳州酇陽人。初隸皇城司 御龍籍,補供奉官,為利、文州都巡檢使,調荊湖將領, 拓溪蠻地,築九城,董兵鎮守。又破蠻於大田,為廣西 鈐轄。坐殺降猺,責監江州酒稅,復為涇原、真定、京東、 環慶鈐轄。整蒞軍嚴明,哲宗嘗訪於輔臣,召之對,擢 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管幹馬軍司。卒官至威州」 刺史。

張天玨

編輯

按《萬姓統譜》:「天玨,岳池人。嘗讀書於羊山之角竹洞。 元豐中舉進士,累官至諫議大夫。」

張翹

編輯

按《萬姓統譜》:翹,沅陵人。神宗時,章惇經略湖北,上書 言南北江利害,惇銜之。或以告,翹曰:「苟利於人,死不 惡也。」惇無以害。晚居深山中,以文史自娛,杜門不出, 幾二十年,鄉人高之

張文規

編輯

按《萬姓統譜》:「文規,高安人。好學有文,以年格奏名,官 至奉議郎,勳飛騎尉,贈奉直大夫。蘇子由、孔武仲、潘 興嗣、何正臣皆與之遊。」

張伯常

編輯

按《萬姓統譜》:「伯常,河南人,隱而不仕,移居郢州。」司馬 光送以詩曰:「楚江白逶迤,楚山碧參差。玉炊稻粒長, 縷切鱠魚肥。」

張攀

編輯

按《尚友錄》:「攀字從龍,常熟人。由太學生登進士,知溧 水縣,嚴州通判,監登聞鼓院,慶元通判,知興國軍,除 將作監丞,太府寺丞,祕書丞。詮次《中興館閣書目》凡 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上之。兼權右曹郎官,再命, 拜殿中侍御史兼侍讀,除起居郎,兼崇政殿說書。卒 年七十。贈通議大夫,集英殿修撰。攀寬厚易直,遇事」 開誠,無一毫矯飾。幼年郡試,不肯減年為欺。家世清 白,持之益堅。仕州縣以循良稱,在朝廷以靖恭。著有 《益齋文集》《奏議》《漢唐論。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