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第280卷

明倫彙編 氏族典 第二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八十卷
明倫彙編 氏族典 第二百八十一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

 第二百八十卷目錄

 王姓部藝文

  與諸兒論家世集書     梁王筠

  衡陽漁溪王氏譜序    宋歐陽修

  浦陽深溪王氏義門碑銘   明宋濂

  澄海南陽王氏族譜序    羅亨信

 王姓部紀事

 王姓部雜錄

氏族典第二百八十卷

王姓部藝文

編輯

《與諸兒論家世集書》
梁·王筠

編輯

史傳稱安平崔氏及汝南應氏,並累世有文才,所以 范蔚宗世擅雕龍,然不過父子兩三世耳,非有七葉 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繼,人人有集,如吾門世者也。 沈少傅約語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 自開闢已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 者也。汝等仰觀堂構,思各努力。」

《衡陽漁溪王氏譜序》
宋·歐陽修

編輯

嘉祐五年,歲在辛丑,七月初吉,予坐六一堂,適長沙 之湘東,有文學士曰王永賢者來謁,出其譜屬予序 之。且曰:「吾王氏系出瑯琊王之後,其族顯於真定,而 支衍於江南,彯華纓鳴佩玉者,累世不絕,匪直萬莊 君已也。今揭閱厥譜,良非虛也。」又曰:「吾宗人家於湘 東者,不可指數,其初一本也,源流而末益分,於是乎」 有期功之屬焉,有緦麻之屬焉,有袒免無服之屬焉。 世之薄者於其疏屬視如塗人,繇無譜以稽之也。使 有譜焉,等而上之,則出於一本;旁而推之,則分為群 支。雖百世之遠,而祖考不忘、宗族不散,尊祖敬宗之 心將油然興矣。此吾《譜》所以修也,君其為我序之。予 惟《族譜》之作,所以推其本、聯其支,而「尊尊親親之道 存焉。世之譜其族者,往往有之。然誕者上推古昔以 為博,夸者旁援他族以為榮,不幾於誣其祖乎?今王 氏之《譜》,據其所可知而不失之誣,缺其不可考而不 失之夸,推其祖之所自出,有尊尊之義焉;詳其族之 所由分,有親親之義焉。」其得古人作譜之法,而有合 於東晉孫氏之《譜》矣乎?文學如王君,心津津乎循理, 而文寖寖乎躋華,則夫亢宗昭祖而光起後人,蓋有 日矣。昔漢名儒《系譜》以「賢傳」,唐宰相《系表》以「貴傳。」斯 《譜》也,安知不若昔之貴且賢者而並傳與?

《浦陽深溪王氏義門碑銘》
宋·濂

編輯

浦陽,於婺為山邑,唐天寶末,始割義烏、蘭谿、富陽三 縣地置之。人生其中,往往樸茂淳質,力農務本,恥於 華言偽行,而以士自命。陳文毅公盛稱《書傳》所載古 者禮義之俗,殆不是過。其言信不誣矣。載稽其事,梁 貞明初,縣人何千齡四代同居。宋淳熙中,鍾宅亦至 三世。何、鍾二氏之間,而沖素處士鄭綺奮然興起,教 子孫無別火而食志確見凝尢,非二氏所能及。故六 傳至文嗣而家益昌。元至大末,旌其門閭,而於力役 之徵,俾無有所與。宋、元二朝《國史》皆為之立傳。蓋自 建炎初迨今已歷十世,踰二百五十春秋矣。深溪王 氏,其生出於烏傷之鳳林,有諱萬者,字處一,擢宋嘉 定癸未進士第,立朝謇諤,凜然不可犯,憸壬畏之,為 之斂跡。終官太常少卿,諡曰「忠惠。」少卿之弟苃,三傳 至某,生二子:澄、汶。澄以忠厚為家,州里之無告者,煦 之以仁人,愛戴之,不啻其父兄。瀕終,集家眾言曰:「汝 曹能合族如同里鄭氏,吾瞑目無憾矣。」言訖而逝。澄 生三子,子覺、子麟、子偉。子麟出為汶後,皆善紹先志。 子覺生五子:應念。請幫助識別此字。慶聰,子麟生一子憲,子偉生二 子懃,恩而應之伯仲又各生子,踰二十人矣。子覺與 子麟合謀,召子姓謂曰:「一體之分,散為九族,庠痾疾 痛,舉切吾身。收族而聚居,是謂惇本;離宗而自矜,是 謂乖義,古之道也。今吾家相傳四葉矣,和孺之樂雖 殷,管攝之計未建,庸非闕歟?況吾父有遺言,欲法鄭 氏,鄭氏於吾有連,其成規具在,吾將損益而行之,何 如?」於是應念帥諸弟踴躍承命,請參定《家則》一卷,朝 夕遵之,唯恐有所失。馭家之禮,質文之兼至,應物之 務,內外之齊飭,薰蒸太和之中,壹囿範圍之內。鄉人 士莫不感厲而歆艷之。子覺且謂不可無以示來者。 既勒《家則》於碑,而復徵濂文以紀其事。昔者成周之 世,九夫為井,井方一里,而一夫受田百畝,其家眾男 為餘夫,亦受二十五畝。賦由斯而出,夫由斯而定,其 勢不得不分。當是時,未聞有同居累世者也。其相親 相恤之政,則有大小,宗法存焉。大宗譬則榦也,小宗 譬則枝也,枝雖有千萬之不齊,而其榦終一而已。前 王持世之微權,蓋不得不爾也。自夫封建「宗法之制 壞,九族之親漫焉不相統屬,儼若秦肥之視越瘠。仁 人義士乃於服盡情遷之時,綴之以食而弗殊,事雖 有異於古,不猶行古之道乎哉?浦江蕞爾之邑,以義 居聞者三人,而子覺又不悖先訓,蹶然而思繼焉。古 者禮義之俗,誠豈有越於此哉?」文毅公之言,至是益可徵矣。子覺本名閥之後,金華諸族亦同出於鳳林, 其顯融者項背相望,而淳熙宰相為尢著,宰相勢隆 望重,尚未能合族以居,而子覺一韋布之士,乃斷然 行之,斯可謂之賢也矣。雖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子 覺之嗣人,尚世守遺法而不墜,他時將與鄭氏儷美 而交輝。聖朝以孝治天下」,旌異之典,未必為子覺惜 也。龍光下「燭、行當煥煥於山川之間矣。」濂因不辭而 記之。又繫之以銘曰:

《易》,著同人,合乾與離。上參於天,火之赫熹。類族辨物, 君子以之。況我宗屬,一氣之為。譬猶單榦,漸敷群枝。 服雖少殺,情或甚非。物我相形,矛盾迭馳。借耰取箕, 誶語絲披。所幸天衷,亙古無虧。不有人豪,務克己私。 何能大公,拔其藩籬。浦陽之江,其流瀰瀰。太樸未散, 民醇俗熙。以義聞者,接軫聯帷。有美王氏,裔出紳緌。 佩厥先訓。如銘鼎彝,大合其族。嗜義若飴,夙夜無愆。 竭其心思。度物引類,取式樹規。鉅探浩渺,細入密微。 日約月會,有文可稽。耄倪同心,一唱百隨。孰為範防, 徵《禮》與詩。以匡念慮,以肅威儀。如水斯瀦,畚築以時。 涓滴弗戒,不翅漏卮。古雲「孝弟,致家之肥。」匪間古今, 驗若蓍龜。維彼崇構,肇自築基。既堅既飭,棟宇翬飛。 維彼跬步,千里在茲。行行不息,其至無疑。上慎旃哉, 勇毅自持。誰謂華高,企其齊而。太史造銘,勒之豐碑。

《澄海南洋王氏族譜序》
羅亨信

編輯

王之先,本姬姓,蓋周靈王太子晉之後。歷漢、晉,自北 海以下,為二十一望族。至唐又定為三望族,曰瑯琊, 曰太原,曰京兆。所謂閩王審知者,則出自瑯琊,由威 武節度使以綏靖邦民有功,進封王爵,居閩為最久, 生長子孫,遂成茂族。世傳閩之王氏,多其遺裔,為不 誣矣。有司徒曰玠者,自泉徙居興化,後十六世孫淳 流,避宋季景炎之難,遷居潮之海陽,今為刑部主事。 彰,君之初祖也。彰,純孝人也。嘗上重念本源之既遠, 下欲綿慶澤於將來,喟然嘆曰:「自初祖來,迄今九世 矣。其人存者無慮百十,籍雖異而里則聯,爨或分而 鱗則次,凡吉凶慶弔與夫春秋禴祀而無不至者。怡 然為一《詩》《禮》大家。然不有譜以統之,恐歷世滋遠,至 有遺本忘親之失,豈不深可悲已乎!」於是取《家藏世 系》,重加考訂而增修之,一依宋歐陽文忠公譜例列 圖,析以來潮之祖為一世,至二世則分為四房;四房 之下,各隨其子孫而系之。庶俾後人知水木之有本 源,篤孝敬而無或忽也。若彰者,可謂能亢厥宗,無愧 為人子孫矣。譜成間,謁予為之序,因得周閱是譜,其 間負儒名、敦隱操者,代雖有人,而擢科躋仕者則未 之見。至彰始從師郡庠,業《春秋胡氏》學,中宣德乙卯 解元。正統己未,以進士起家,釋褐今官,有聲中朝。族 子度又領辛酉科鄉薦,赴禮闈,登乙榜,擢柳州府教 授。豈非積之久而後發,嗇於昔而豐於今歟?物理固 如是也。嗟夫!王氏之族,由唐而宋,歷元至今數百年, 慶澤之流綿綿而不艾,亦惟祖宗儲休累洽之厚以 致之。為後人者誠能修德以培善基,積學而崇宦業, 則祖澤愈遠而愈盛,是《譜》之傳,尚亦有輝哉!若徒以 世望自高而不克勉,是有玷於祖,又豈得為孝乎!予 與彰有鄉邦契愛之好,因書此為之規雲。

王姓部紀事

編輯

《漢書王莽傳》:「始建國元年,莽曰:『予前在攝時,建郊宮, 定祧廟,立社稷,神祗報況,或光自上,復於下流為烏, 或黃氣熏烝,昭燿章明,以著黃虞之烈焉。自黃帝至 於濟南伯王,而祖世氏姓有五矣。黃帝二十五子,分 賜厥姓十有二氏。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 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予伏念皇初祖』」 考黃帝,皇始祖考虞帝,以宗祀於明堂,宜序於祖宗 之親廟。其立祖廟五,親廟四,後去人,皆配食郊祀。黃 帝以配天,黃後以配地。以新都侯東第為大禖,歲時 以祀。家之所尚,種祀天下。姚、媯、陳、田、王氏凡五姓者, 皆黃、虞苗裔,予之同族也。《書》不云乎:「惇序九族,其令 天下上此五姓名籍於秩宗,皆以為『宗室,世世復無 有所與。其元城王氏勿令相嫁娶,以別族理親焉』。」 《世說》:正始中,人士比論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 裴楷方王衍,裴康方王綏,裴綽方王澄,裴瓚方王敦, 裴遐方王導,裴頠方王戎,裴邈方王元。

《續文獻通考》:「臨沂王氏,自王書生祥、覽,而祥位三公。 同時衍、綏、澄、戎、敦、導、元並位至三公,才名冠世,人號 瑯琊八王。」導之後洽、悅、曇首、弘儉又累世貴盛,與五 代相終始。

太原王氏,渾,昶之子,兄弟四人,並居高位。至述與坦 之,亦累世貴盛。

《晉書王導傳》:「初,導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無 不利』。」淮水絕,王氏滅。其後子孫繁衍,竟如璞言。 《宋書王淮之傳》:「淮之字元會,瑯琊臨沂人。高祖彬,尚 書僕射。曾祖彪之,尚書令。祖臨之,父納之,並御史中丞。彪之博聞多識,練悉朝儀,自是家世相傳,並諳江 左舊事,緘之青箱,世人謂之王氏青箱學。」

《南齊書王僧虔傳》,孝武中,僧虔入為侍中,遷御史中 丞,領驍騎將軍。甲族由來多不居憲臺,王氏分枝居 烏衣者,位官微減。僧虔為此官,乃曰:「此是烏衣諸郎 坐處,我亦可試為耳。」

《小學紺珠》:「後魏四姓: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 義、太原王瓊。」

《北齊書王昕傳》:昕母清河崔氏,學識有風訓,生九子, 並風流蘊藉,世號「王氏九寵。」

《徐之才傳》:之才聰辨強識,有兼人之敏,尤好劇談謔 語,公私言聚,多相嘲戲。常戲王昕姓云:「有言則」請幫助識別此字。近 犬便狂,加頸足而為馬,施角尾而為羊。盧元明因戲 之才云:「卿姓是未入人名,是字之誤。」即答云:「卿姓在 亡為虐,在丘為虛,生男則為虜,養馬則為驢。」

《續文獻通考》:隋時有王氏,家富財帛,埒於王侯。有子 五人,各立一院,棟宇崇顯,邑里號「五堂王家。」

《唐書高儉傳》: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尚閥閱,後雖衰, 子孫猶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貲,故人謂之「賣昏。由是 詔士廉與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責天下譜諜,參考 史傳,檢正真偽,進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後外戚,退新 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 五十一家,為九等,號曰《氏族志》。而崔幹仍居第一。帝」 曰:「我於崔、盧、李、鄭無嫌,顧其世衰,不復冠冕,猶恃舊 地以取貲。不肖子偃然自高,販鬻松檟,不解人間,何 為貴之?齊據河北,梁、陳在江南,雖有人物,偏方下國, 無可貴者,故以崔、盧、王、謝為重。今謀士勞臣,以忠孝 學藝從我定天下者,何容納貨舊門,向聲背實,賣昏 為榮耶?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 有爵,為公卿大夫,世世不絕,此謂之門戶。今皆反是, 豈不惑邪!朕以今日冠冕為等級高下,遂以崔幹為 第三姓,班其書天下。」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敘武后世, 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元道、 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 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敘所以然,以四后姓,酅公、 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 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 位高下敘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 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昇譜限,搢紳恥焉, 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 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澤盧輔、清 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 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 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 門財。先是,後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寶等為冠。其 後矜尚門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王妃主壻,皆取當 世勳貴名臣家,未嘗尚山東舊族。後房元齡、魏徵、李 勣復與昏,故望不減。然每姓第其房望,雖一姓中高 下縣隔。李義府為子求昏不得,始奏禁焉。其後天下 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皆稱「禁昏。」家益自貴,凡男 女皆潛相聘娶,天子不能禁,世以為敝雲。

《王方翼傳》:方翼子珣與兄璵、弟璡以文學稱,時號「三 王。」

《王勃傳》: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 下稱王楊、盧、駱四傑。炯嘗曰:「吾媿在盧前,恥居王後。」 議者謂然。

《王綝傳》:「綝字方慶,以字顯武。後嘗就求羲之書,方慶 奏十世從祖羲之書四十餘番,太宗求之先臣悉上 送。今所存惟一軸,並上十一世祖導、十世祖洽、九世 祖珣、八世祖曇首、七世祖僧綽、六世祖仲寶、五世祖 騫、高祖規、曾祖褒並九世從祖獻之等,凡二十八人 書共十篇。後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詔中書舍人崔融 序其閥閱,號《寶章集》,復以賜方慶,士人歆其寵。」 《王徽傳》:「徽,京兆人。《譜》言:其先本魏諸公子,秦滅魏,至 漢徙關中霸陵,以其故王家為王氏。十世祖羆仕周 為同州刺史,死葬咸陽鳳政原,子孫因家杜陵。曾祖 擇從昆弟四人,曰易從、朋從、言從,皆擢進士第,至鳳 閣舍人者三人,故號鳳閣王氏。自是訖大」中時,登進 士者十八人,位臺省牧守者三十餘人。

《唐國史補》四姓,唯鄭氏不離滎陽,有岡頭盧、澤底李、 土門崔家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為美,故呼為 「鈒鏤王家」,喻銀質而金飾也。

《續文獻通考》:王祐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 公者。」及旦相真宗,享福祿榮名三十餘年,人號三槐 王氏。

《癸辛雜識》:浙之東,言語黃、王不辨,自昔而然。王克仁 居越,榮邸近屬也,所居嘗獨燬於火,於是鄉人呼為 「王火燒。」同時有黃瑰者,亦越人,嘗為評事,忽遭臺評, 雲其積惡以遭天譴,至於獨焚其家,鄉人有「黃火燒」 之號,蓋誤以王為黃耳。邸報既行,而評事之鄰有李 應麟者,為維揚幕,一見大驚,知有被火之事,亟告假而歸。制使李應山憐之,饋以官楮二萬。及歸,則家無 患,乃知為誤耳。蓋黃無辜而受王之禍,而李無望而 得二萬之獲,殊可笑。

「王宣子嘗為太學博士,適一婢有孕而不容於內,出 之女僧之家。韓平原之父同鄉,與之同朝,無子,聞王 氏有孕,婢在外,遂明告而納之。未幾得男,即平原也。」 《山西通志》:「王璹,太原人,舉進士,弟珙、珦,皇統九年同 榜。璹仕至汾陽軍節度使,鄉人榮之,號三桂王氏。」 《元史王磐傳》:「磐,廣平永年人,世業農,歲得黍萬石,鄉 人」號「萬石王家。」

《明外史王直傳》:「直在翰林二十年,稽古代言,編纂記 注之事,多出其手。與金谿王英齊名,人稱二王以居 地,目直曰東王,英曰西王。」

《王守仁傳》:守仁之門,從遊者恆數百。善推演師說者, 稱黃弘綱、何廷仁及錢德洪、王畿。時人語曰:「江有何 黃,浙有錢、王。」

《瞿能傳》:王指揮者,臨淮人。國初功臣子,常騎小馬,軍 中呼「小馬王。」戰白溝河,被重創死。

《新城縣志》:王伍父貴,居諸城。元末花馬軍亂,貴狙擊 之,殺一賊,度不能抗,乃避居新城。貴五子,伍最少,亦 最醇謹,事父母諸兄皆得其歡心。尢好施予,歲時勤 力治家人產,計口給食,餘悉以賑鄉里貧乏者。門前 植槐一株,枝葉扶疏,時作糜哺餓者於其下,諸餓者 以次受糜,紡其笠於槐,纍纍如也。鄉人呼之曰「王菩 薩」,而稱其家曰「大槐王氏。」

《餘姚縣志》:「明神宗皇后王氏,本姓黃。五世祖蘊,洪武 十九年,抽民兵入京兵籍省筆書黃為王。四傳至後 父偉。萬曆六年,大婚禮成,帝問後家世,時新建伯王 正億方貴盛,後以新建對,故不復本姓。」

《蘇州府志》:「王臨亨,字止之,崑山人。萬曆乙丑進士,授 西安知縣,調海鹽。卓有廉聲,聽斷甚敏。在西安,謠曰: 『王一時』,謂聽訟不淹一宿也。及至海鹽,又謠曰:『王一 升』。謂小民不費升米也。」

《鳳陽府志》:太和縣:「王質,字夢瑾,歷官御史,四川布政、 刑部尚書。自奉惟蔬食,人呼為青菜王。大學士李賢 為作《青菜傳》。」

王姓部雜錄

編輯

《梁書·王瞻傳贊》:王氏自姬姓以降,及乎秦漢,繼有英 哲。洎東晉王茂弘,經綸江左,時人方之管仲後蟬冕 交映,台袞相襲,勒名帝籍,慶流子孫,斯為盛族矣。 《野客叢談》,《文選》蕭揚州《薦士表》曰:「竊見王暕,字思晦, 七葉重光,海內冠冕。」良註:「七葉,謂自王祥以下,至暕 父臺首,凡七葉,冠冕不絕。」余謂良不考究,妄為之說, 蓋暕正王覽之下,非祥下也。暕蓋儉之子,僧綽之孫, 曇首之曾孫。注以暕父曇首,又謬也。祥、覽為兄弟,自 覽至曇首六世,至暕則九世矣。注謂祥至曇首七世, 亦謬也。李善注謂暕、覽之下,此說是矣。然謂覽生導, 又非也。按《晉書》,覽生裁,裁生導。王筠亦曰:「未有七葉, 名德重光,爵位相繼,如吾門者。」筠蓋與暕再從兄弟, 皆曇首曾孫,所以俱有「七葉重光」之語。自導至褒,九 世立傳,著在國史。自洽至鼒,九世有集,行於晉、宋。隋、 唐之閒。自古名門濟美,鮮有如是之盛者。

曹子建作《王仲宣誄》曰:「流裔畢萬,末胄稱王,厥姓斯 氏,條分葉散,世滋芳烈,揚聲秦漢。」向註:「秦有王離、王 翦,漢有五侯,是揚聲也。」按《王粲係》畢公高之後,畢封 於魏,後十代,文侯盛至,孫稱惠王,因以王為氏。而秦 之離翦,自周太子晉之後;漢之五侯,自齊田和之後。 此三派元不相干,而此引離、翦五侯為畢氏裔,條分 葉散失也。故新莽姚之孫,以姚、媯、陳、田、王氏五姓為 宗室,且禁元城王氏勿與四姓為婚,而己自取王訢 之女,魏東萊王基為子納太原王沉女,皆不以為嫌, 蓋知此也。庾信作《宇文傑墓誌》,亦有是誤。《文苑策問》 曰:「巨君之姓,曾非馭鶴之苗。」

晉王氏最盛,然分派非一族也,僕不暇盡數,姑擇其 顯然者疏之。渾、濟、坦之、濛、修之屬,皆太原之裔,後漢 隱士霸之後也;祥、覽、敦、導、羲、獻之流,皆瑯琊之裔,前 漢御史大夫吉之後也;渾、戎、衍、澄,亦瑯琊裔,祥覽別 派也。肅、恂、虔、愷,蘭陵人,後漢良之後也;儀,陽城人,魏 修之後也;濬、彝、矩、暢,弘農人。晉王氏無慮十餘派,惟 瑯琊之派最盛。王導之孫珣、珉、謐、穆十三子,仕宋大 顯,而慶流蕃衍,至隋及唐,有琳者,仕則天時;有璵、有 摶者,亦相繼為時顯人,皆導之適派也,見於史傳者, 班班可考。善乎李翰作《鳳閣王侍郎傳論贊序》曰:「太 子晉之後,有錯為魏將,翦為秦將。自秦至漢,有吉有 駿;自漢至晉,有祥有覽。其正統也則」悅、洽、珣、珉;其旁 支也,則渾、戎、衍、經此說,正得其源流。僕衰緒出自太 原,自晉避地,徙於閩中。按家譜,「十世祖諱棨,仕唐為 水部郎中」,見《閩川名士傳》。「七世祖諱仁僓,閩王審知 辟為大理評事,不就,避於剎頭,鄉里服其節義,至今 稱剎頭王家焉。」

《宛委餘編》。江左門高,故稱「王、謝。」其次則顧、陸、朱、張。梁武以此速侯景之叛。淮北則推崔、盧、李、鄭、崔浩,宗雖 滅而貴不衰,隴西之李居次。唐文皇以人主之勢發 忿而望不益。江左見併於隋,故王、謝小減。瑯琊之王, 初在太原上,而隋、唐之際,太原漸貴,至宋益貴,是亦 乘除之數也。雖然,謝安得比王?王自瑯琊、太原為周 「靈王太子後;北海、陳留為齊王田和後;東海亦自姬 姓,天水九姓為王子比干後;高平、京兆為信陵君後。 又有出自楚威王後者」,而謝無聞也,王於義大也,君 也,天地人一貫,三為王而謝,義辭謝也,又凋謝也。王 氏二十一望,而謝二望。王氏毋論漢,即未渡江以前, 而為公卿著名者十餘人,謝固寥寥也,始興篳路之 勳,與廬陵雍容之業又倍蓰也。謝安得比王

張、王、李、趙,皆黃帝所賜姓也。元丞相伯顏請殺張、王、 劉、李、趙五姓,漢人不許,蓋亦以其多耳。王氏二十一 望,最貴者瑯琊、太原也;謝二望,會稽為貴;崔二望,清 河、博陵俱貴。清河遭崔浩禍者也。盧氏一望,范陽。李 氏十一望,趙郡最貴,隴西次之。唐即隴西望;鄭五望, 滎陽為貴。顧一望,吳郡;陸二望,朱四望,張十四望,梁 氏所重,三姓皆吳郡耳。十姓之外,當為劉二十五望, 而彭城最貴,其先陶唐氏也。蕭二望,蘭陵最貴,趙五 望,天水最貴,楊二望,弘農為貴,周八望,陳、徐皆六望, 唐五望。

《日知錄》氏族之書所指秦漢以上者,大扺不可盡信。 《唐書》表李氏則云:「紂之時有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 吳伯。」不知三代時無此名字,無此官爵也。錶王氏則 云:「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傳記亦無此事。 王氏定著三房,一曰瑯琊,二曰太原,皆出靈王太子 晉,三曰京兆,出魏信陵君。是凡王皆姬姓矣。乃王莽 自雲舜後,莽敗,其俗尚全,未必無後裔。而春秋吳有 王犯,晉有王良、范氏之臣王生,戰國齊有王斗、王蠋、 王驩,費有王順,魏有王錯,趙有王登,秦有王稽、王齕、 王翦、王綰、王戊,亦未必同出於靈王也。韓文公作《王 仲舒神道碑文》云:「王氏皆王者之後,在太原者為姬 姓。春秋時,王子成父敗狄有功,因賜氏」,此語卻有斟 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