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第210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十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二百十卷目錄。

 「紀元部」,《彙考四》

  後梁:太祖開平二則 乾化一則 末帝乾化一則 貞明一則

  《後唐》:莊宗同光二則 明宗天成一則 長興一則 愍帝應順一則

  後晉:高祖天福二則 出帝天福一則

  後漢:高祖天福二則 乾祐一則

  後周:太祖廣順二則 顯德一則 世宗顯德一則

  《遼》。太祖神冊二則 天贊一則 天顯一則 太宗天顯一則 會同一則 大同一則

  世宗天祿一則 穆宗應曆一則 景宗保寧一則 乾亨一則 聖宗統和一則 開泰一

  則 太平一則 興宗景福一則 重熙一則 道宗清寧一則 咸雍一則 太康一則

  大安一則 壽隆一則 天祚帝乾統一則 天慶一則

  宋:太祖建隆二則 乾德一則 開寶一則 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雍熙一則 端拱一

  則 淳化一則 至道一則 真宗咸平一則 景德一則 大中祥符一則 天禧一則

  乾興一則 仁宗天聖一則 明道一則 景祐一則 寶元一則 康定一則 慶曆一則

   皇祐一則 至和一則 嘉祐一則 英宗治平一則 神宗熙寧一則 元豐一則 哲

  宗元祐一則 紹聖一則 元符一則 徽宗建中靖國一則 崇寧一則 大觀一則 政

  和一則 重和一則 宣和一則 靖康一則 高宗建炎一則 紹興一則 孝宗隆興一

  則 乾道一則 淳熙一則 光宗紹熙一則 寧宗慶元一則 嘉泰一則 開禧一則

  嘉定一則 理宗寶慶一則 紹定一則 端平一則 嘉熙一則 淳祐一則 寶祐一則

   開慶一則 景定一則 度宗咸淳一則 瀛國公德祐一則 建國公景炎一則

  金。太祖收國二則 天輔一則 太宗天會一則 熙宗天會一則 天眷一則 皇統一

  則 海陵天德一則 貞元一則 正隆一則 世宗大定一則 章宗明昌一則 承安一

  則 泰和一則 衛紹王大安一則 崇慶一則 至寧一則 宣宗貞祐一則 興定一則

   元光一則 哀宗正大一則

  《元》:世祖中統二則 至元一則 成宗元貞一則 大德一則 武宗至大一則 仁宗皇

  慶一則 延祐一則 英宗至治一則 泰定帝泰定一則 致和一則 文宗天曆一則

  至順一則 順帝元統一則 至元一則

  明。太祖洪武二則 惠宗建文一則 成祖永樂一則 仁宗洪熙一則 宣宗宣德一則

   英宗正統一則 代宗景泰一則 英宗天順一則 憲宗成化一則 孝宗弘治一則

  武宗正德一則 世宗嘉靖一則 穆宗隆慶一則 神宗萬曆一則 光宗泰昌一則 熹

  宗天啟一則

《皇極典》第二百十卷。

紀元部彙考四

編輯

後梁

編輯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為開平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開平元年夏四月甲子,皇帝 即位,戊辰,大赦,改元。」

開平五年。改為「乾化元年。」通末帝仍稱乾化共四年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乾化元年五月甲申朔,大赦, 改元。」

乾化三年二月末帝即位仍稱乾化

編輯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乾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弒,友 珪自立,改元曰鳳曆。二月,皇帝即位於東都,復稱乾 化三年。」

末帝乾化五年改為貞明元年共六年

編輯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貞明元年冬十一月乙丑,改 元。」

貞明七年改為龍德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龍德元年夏五月丙戌朔,德 音改元。」

後唐

編輯

莊宗即皇帝位建元為同光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皇帝 即位,大赦改元。」

按《冊府元龜》,「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四月己巳,即位於 魏州,升告禮畢,御應天門,改元肆赦。制曰:『法天取象, 令王以降衷下民;秉籙承乾,哲後以膺圖受命。莫不 運推曆數,道濟艱難。經綸於草昧之中,式遏於亂略 之始。君臨兆庶,子惠萬邦,壽域將登,眚災是宥。朕顧 慚涼德,誠愧前修。祗荷鴻休,恭修清問。將布維新之』」 政,是覃革故之恩,遐按彝章,溥頒成憲。爰自夙承丕 搆,世奉本朝,誓雪恥於君親,欲再安於廟社。所以躬 提義旅,力殄兇徒,漸致小康,永清中夏。俄屬列藩,群 後不謀同辭,咸稱偽逆干天,宗祧乏享,眷命所屬,主 鬯攸歸。以朕籍係鄭王,志存唐室,合中興於景祚,須 再造於洪基。推戴既堅,讓辭靡獲,既難違眾,遂命有 司,「乃擇元辰,率遵前典,尋升壇而奠玉,仍即位以建 元。欽若舊章,敬敷霈澤。宜改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 年,可大赦天下。」

同光四年四月明宗即位改為天成元年。共四年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天成元年。」

寔同光四年而書「天成元年」者,大赦改元,文見下可知。《莊宗本紀》自書「同光四年」,各從其所稱,既曰改元,不嫌二號也。

四月丙午,皇帝即位。甲寅,大赦,改元。

====明宗天成五年改為長興元年共四年====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長興元年二月,大赦,改元。」

長興四年十二月愍帝即位改明年為應順元年一年按五代史唐愍帝本紀長興四年十二月癸卯朔皇帝即位應順元年春正月戊寅大赦改元

編輯

按《冊府元龜》,「閔帝以長興四年十二月即位,明年正 月戊寅,御明堂殿,大赦,改元應順。」

愍帝應順元年四月廢帝即位改為清泰元年共三年按五代史唐廢帝本紀清泰元年三月愍帝出居於衛州夏四月乙亥皇帝即位五月乙酉大赦改元

編輯

按《冊府元龜》,「末帝以應順元年四月即位,改元清泰。」

後晉

編輯

高祖即皇帝位建元為天福元年通出帝仍稱天福共八年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天福元年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己亥大赦改元

編輯

天福七年,出帝即位,仍稱《天福》。

按,《五代史晉出帝本紀》:「天福七年六月乙丑,皇帝即 位。」

出帝天福九年秋七月始改元為開運元年共三年按五代史晉出帝本紀開運元年秋七月辛未朔大赦改元

編輯

按《冊府元龜》:「少帝以天福七年六月十三日即位,九 年七月辛未朔御崇元殿,大赦,改元開運。」

後漢

編輯

高祖即皇帝位仍稱天福十二年

編輯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開運四年二月辛未,皇帝即 位,稱天福十二年。」

「天福」,晉高祖年號也。天福止八年,改元開運,至此四年矣。漢雖建國而未有國號,又稱晉年號,捨開運而追續天福為十二年,初無義理,但書其實爾。

按《冊府元龜》,漢高祖以開運四年二月即位於晉陽, 謂群僚曰:「帝王稱謂,孤已迫於群情,而遜避無所,其 國號正朔,未忍遽改。」由是降制,以少帝開運四年敘 天福十二年行事。蓋以心奉前朝,執至義也。

天福十三年,始改為「乾祐元年。」一年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乾祐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 改元。」

乾祐元年二月隱帝即位不改元共三年

編輯

按:《五代史漢隱帝本紀》:「乾祐元年二月辛巳,皇帝即 位。」

按《冊府元龜》,隱帝諱承祐,以乾祐元年二月即位。初, 高祖欲改年號,中書門下進擬「乾和」二字,高祖改為 乾祐。至是與帝名相符,帝亦不改。

後周

編輯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為廣順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廣順元年春正月乙卯,即皇 帝位,大赦,改元。」

按:《冊府元龜》,「周太祖以乾祐四年正月即位,改元廣 順。」

廣順四年。改為「顯德元年。」一年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顯德元年正月丙子朔,有事 於南郊,大赦,改元。」

顯德元年正月世宗即位不改元共六年

編輯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顯德元年正月丙申,皇帝即 位。」

按:《冊府元龜》:「世宗以顯德元年正月丙申即位,不改 元。」

顯德六年六月恭帝即位不改元一年

編輯

按《五代史周恭帝本紀》:「顯德六年六月甲午,皇帝即 位。」

按《冊府元龜》,「恭帝以顯德六年六月甲午即位,不改 元。」

太祖即位十年二月始建元為神冊元年共六年

編輯

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元年春二月丙戌朔,上在龍 化州。迭烈部夷離堇耶律曷魯等率百寮請上尊號, 三表乃允。丙申,群臣及諸屬國築壇州東,上尊號曰 『大聖大明天皇帝,大赦,建元神冊』。」

神冊七年改為「天贊元年。」共四年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贊元年二月癸酉,改元天贊。」

天贊五年二月改為天顯元年通太宗仍稱天顯共十二年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元年春正月圍忽汗城己巳諲譔請降庚午駐軍於忽汗城南辛未諲譔出降上

編輯

優禮而釋之。丁丑,諲譔復叛,攻其城,破之。駕幸城中, 諲譔請罪馬前,詔以兵衛諲譔及族屬以出,祭告天 地,復還軍中。二月,壬辰,以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改 元《天顯》。

天顯二年冬十月太宗即位不改元

編輯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元年冬十一月「壬戌,即皇帝 位。壬申,御宣政殿,群臣上尊號曰嗣聖皇帝,大赦。有 司請改元,不許

太宗天顯十三年始改為會同元年共九年

編輯

按《遼史太宗本紀》:會同元年十一月「丙寅,皇帝御宣 政殿,劉照盧重冊上尊號曰『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 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嗣聖皇帝,大赦,改元會同』。」

會同十年改為大同元年即世宗天祿元年

編輯

按《遼史太宗本紀》:大同元年「二月丁已朔,大赦,改元 大同。」

大同元年四月世宗即位改為天祿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遼史世宗本紀》:大同元年四月「戊寅,即皇帝位。九 月丁卯,行柴冊禮,群臣上尊號曰天授皇帝,大赦。改 大同元年為天祿元年。」

世宗天祿五年九月穆宗即位改為應曆元年共十八年按遼史穆宗本紀天祿五年九月丁卯即皇帝位群臣上尊號曰天順皇帝改元應曆

編輯

穆宗應曆十九年二月景宗即位改為保寧元年共十年

編輯

按《遼史景宗本紀》:「應曆十九年二月,即皇帝位,大赦, 改元寶寧。」

景宗保寧十一年改為乾亨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遼史景宗本紀》:「乾亨元年十一月辛丑,冬至,大赦, 改元乾亨。」

乾亨四年九月聖宗即位改明年為統和元年共二十九年

編輯

按《遼史聖宗本紀》:乾亨四年九月「癸丑,即皇帝位。統 和元年六月甲午,大赦,改元統和。」

聖宗統和三十年改為開泰元年共九年

編輯

按《遼史聖宗本紀》:開泰元年十月甲午朔,文武百官 加上尊號曰「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 聖神贊天輔皇帝,大赦,改元開泰。」

開泰十年改為太平元年共十一年

編輯

按《遼史聖宗本紀》:太平元年十一月「癸未,上御昭慶 殿,文武百僚奉冊上尊號曰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 仁廣孝功成治定昭聖神贊天輔皇帝,大赦,改元太 平。」

太平十一年六月興宗即位改為景福元年一年

編輯

按《遼史興宗本紀》:「太平十一年六月己卯,即皇帝位。 辛卯,大赦,改元景福。」

興宗景福二年改為重熙元年共二十三年

編輯

按《遼史興宗本紀》:重熙元年「冬十一月己卯,群臣上 皇帝尊號曰文武仁聖昭孝皇帝,大赦天下,改元重 熙。」

重熙二十四年八月道宗即位改為清寧元年共十年按遼史道宗本紀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己丑道宗即位辛丑改元清寧大赦

編輯

道宗清寧十一年改為咸雍元年共十年

編輯

按《遼史道宗本紀》:「咸雍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文武百 僚加上尊號曰『聖文神武全功大略廣智聰仁睿孝 天祐皇帝,改元,大赦』。」

咸雍十年改明年為太康元年共十年

編輯

按《遼史道宗本紀》:「咸雍十年十二月辛巳,改明年為 太康,大赦。」

太康十年改明年為大安元年共十年

編輯

按《遼史道宗本紀》:「太康十年十二月,改明年為大安, 赦雜犯死罪以下。」

大安十年改明年為壽隆元年共七年

編輯

按《遼史道宗本紀》:「大安十年十二月乙酉,詔改明年 元壽隆。」

壽隆七年正月天祚帝即位改為乾統元年共十年按遼史天祚帝本紀壽隆七年正月甲戌即皇帝位群臣上尊號曰天祚皇帝二月壬辰朔改元乾統大

編輯

赦:

天祚帝乾統十年改明年為天慶元年

編輯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乾統十年十二月己酉,改明年 元天慶。」

天慶十一年改為保大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保大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 肆赦。」

太祖受周禪即皇帝位改周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宋史太祖本紀》,「周顯德六年,恭帝即位。七年春,恭 帝禪位於太祖,太祖即皇帝位。建隆元年春正月乙 巳,大赦,改元。」

建隆四年改為「乾德元年。」共五年

按《宋史太祖本紀》:「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於南 郊,大赦,改元乾德。」

乾德六年改為開寶元年共九年

編輯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元年十一月癸卯,日南至,有 事南郊,改元開寶,大赦。」

====開寶九年十月太宗即位改為太平興國元年共八年按宋史太宗本紀開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即皇帝位====十二月甲寅,御含元殿受朝樂,縣而不作,大赦。改是 歲為「太平興國元年。」

太宗太平興國九年改為雍熙年共四年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雍熙元年十一月丁巳,祀天地於 圜丘,大赦,改元,中外文武官進秩有差。」

雍熙五年改為端拱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端拱元年春正月乙亥,御丹鳳樓, 大赦,改元。」

端拱三年改為淳化元年共五年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元年春正月戊寅朔,減京畿 繫囚流罪以下一等,改元,內外文武官並加勳階爵 邑。」

淳化六年改為至道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至道元年正月戊申朔,改元,赦京 畿繫囚,流罪以下遞降一等,杖罪釋之。」

至道三年二月真宗即位改明年為咸平元年共六年按宋史真宗本紀至道三年二月即皇帝位咸平元年春正月辛酉詔改元

編輯

真宗咸平七年改為景德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景德元年春正月丙戌朔,大赦,改 元。」

景德五年改為大中祥符元年共九年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黃 帛曳左承天門南鴟瓦上,守門卒塗榮告有司以聞。 上召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丁卯,紫雲 見,如龍鳳覆宮殿。戊辰,大赦,改元,群臣加恩,賜京師 酺。」

大中祥符十年改為天禧元年共五年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天禧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改元。」

天禧六年改為乾興元年一年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乾興元年春正月辛未朔,改元。」

乾興元年二月仁宗即位改明年為天聖元年共九年按宋史仁宗本紀乾興元年二月戊午即皇帝位天聖元年春正月丙寅朔改元

編輯

仁宗天聖十年改為明道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元年十一月甲戌,以修內成, 恭謝天地於大安殿,謁太廟,大赦,改元,百官進秩,優 賞諸軍。」

明道二年改明年為景祐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二年十二月「丁巳,詔明年改 元景祐。」

景祐五年改為寶元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寶元元年十一月,祀天地於圜丘, 大赦,改元。」

寶元三年改為康定元年一年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康定元年二月丙午,改元。」

康定二年改為慶曆元年共八年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曆元年十一月丙寅,祀天地於 圜丘,大赦,改元。」

慶曆八年改明年為皇祐元年共五年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曆八年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 為災,頒德音,改明年元皇祐。」

皇祐六年改為至和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至和元年三月乙亥,太史言日當 食,四月朔,庚辰,下德音,改元。」

至和三年改為嘉祐元年共八年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嘉祐元年秋七月,彗出紫微垣,長 丈餘。八月癸亥夕,彗滅。九月辛卯,恭謝天地於大慶 殿,大赦改元,加恩百官。」

嘉祐八年夏四月英宗即位改明年為治平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宋史英宗本紀》,「嘉祐八年夏四月壬辰朔,帝嗣皇 帝位」,「治平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

英宗治平四年正月神宗即位改明年為熙寧元年共十年

編輯

按:《宋史神宗本紀》,「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熙 寧元年春正月,詔改元。」

神宗熙寧十年改明年為元豐元年共八年

編輯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十年十二月「壬午,詔改明年 為元豐。」

元豐八年三月哲宗即位改明年為元祐元年共八年按宋史哲宗本紀元豐八年三月戊戌即皇帝位元祐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

編輯

哲宗元祐九年改為紹聖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宋史哲宗本紀》:「紹聖元年夏四月癸丑,改元。」

紹聖五年改為元符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符元年六月戊寅朔,改元。」

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改明年為建中靖國元年一年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即皇帝位,十 一月庚午,詔改明年元建中靖國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改明年為崇寧元年共五年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庚辰,改明 年元崇寧。」

崇寧五年改明年為大觀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崇寧五年六月壬寅,詔改明年元 大觀。」

大觀四年改明年為政和元年共七年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大觀四年十一月丁卯,祀昊天上 帝於圜丘,大赦天下,改明年元政和。」

政和八年改為重和元年一年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重和元年十一月朔,改元,大赦天 下。」

重和二年改為宣和元年共七年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元年二月庚辰,改元。」

宣和七年十二月欽宗即位改明年為靖康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宋史欽宗本紀》:宣和七年十二月「辛酉,即皇帝位, 丙寅,詔改元靖康。元年春正月丁卯,受群臣朝賀。」

靖康二年五月高宗即位改為建炎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師。」建 炎元年「夏四月,欽宗北遷。五月庚寅朔,帝即位,改元 建炎。」

高宗建炎五年改為紹興元年共三十二年

編輯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元年春正月己亥,下詔改元, 釋流以下囚。」

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孝宗即位改明年為隆興元年其二年

編輯

按:《宋史孝宗本紀》:「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即皇帝位,十 二月戊申,詔改明年為隆興元年。」

孝宗隆興三年改為乾道元年共九年

編輯

按《宋史孝宗本紀》:「乾道元年春正月辛酉朔,合祀天 地於圜丘,大赦,改元。」

乾道九年改明年為淳熙元年共十六年

編輯

按:《宋史孝宗本紀》:「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合祀天地 於圜丘,大赦,改明年為淳熙元年。」

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改明年為紹熙元年共五年按宋史光宗本紀淳熙十六年正月孝宗禪位於帝十一月庚午詔改明年為紹熙元年

編輯

光宗紹熙五年七月寧宗即位改明年為慶元元年共六年

編輯

按:《宋史寧宗本紀》:「紹熙五年七月,帝受內禪,即皇帝 位,冬十月壬午,詔改明年為慶元元年。」

寧宗慶元六年改明年為嘉泰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宋史寧宗本紀》:慶元六年十二月「癸卯,詔改明年 為嘉泰元年。」

嘉泰四年改明年為開禧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宋史寧宗本紀》:「嘉泰四年十二月己亥,詔改明年 為開禧元年。」

開禧三年改明年為嘉定元年共十七年

編輯

按:《宋史寧宗本紀》:開禧三年十二月「丁卯,詔改明年 為嘉定元年。」

嘉定十七年八月理宗即位改明年為寶慶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宋史理宗本紀》,「嘉定十七年八月嗣皇帝位,十一 月丁亥,詔改明年為寶慶元年。」

理宗寶慶三年改明年為紹定元年共六年

編輯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慶三年十一月「辛巳,日南至,大 赦。」改明年為紹定元年。

紹定六年改明年為端平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宋史理宗本紀》:紹定六年十一月「丙午,詔改明年 為端平元年。」

端平三年改明年為嘉熙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宋史理宗本紀》:端平三年十二月「壬寅,詔改明年 為嘉熙元年。」

嘉熙四年改明年為淳祐元年共十二年

編輯

按:《宋史理宗本紀》,「嘉熙四年冬十月癸巳,詔改明年 為淳祐元年。」

淳祐十二年改明年為寶祐元年共六年

編輯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祐十二年八月「辛巳,詔改明年 為寶祐元年。」

寶祐六年改明年為開慶元年一年

編輯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祐六年十二月「戊寅,詔改來年 為開慶元年。」

開慶元年改明年為景定元年共五年

編輯

按:《宋史理宗本紀》,開慶元年十二月「辛亥,詔改來年 為景定元年。」

景定五年十月度宗即位十二月改明年為咸淳元年共十年

編輯

按:《宋史度宗本紀》:「景定五年十月丁卯,即皇帝位。十 二月辛丑,詔改明年為咸淳元年。」

====度宗咸淳十年七月瀛國公即位冬十月改明年為====德祐元年。共二年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咸淳十年七月即皇帝位,冬十 月甲子,詔以明年為德祐元年。」

瀛國公德祐二年建國公即位於福州改為景炎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二王者,度宗庶子也,長建國公 昰,德祐二年五月乙未朔,陳宜中等立昰於福州,以 為宋主,改元景炎。」

建國公景炎三年衛王即位於碙州改為祥興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建國公昰殂於碙州,眾又立衛 王昺為主,改元祥興。」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為收國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金史太祖本紀》:「收國元年正月壬午朔,群臣奉上 尊號,是日即皇帝位,改元收國。」

收國二年。改明年為「天輔元年。」共七年

按《金史太祖本紀》:收國二年十二月「庚申朔,諳班勃 極烈吳乞買及群臣上尊號曰大聖皇帝,改明年為 天輔元年。」

天輔七年九月太宗即位改為天會元年通熙宗仍稱天會共十五年

編輯

按:《金史太宗本紀》:天輔七年九月「丙辰,即皇帝位。己 未,告祀天地。丙寅,大赦中外。」改天輔七年為天會元 年。

太宗天會十三年正月熙宗即位仍稱天會

編輯

按《金史熙宗本紀》:天會十三年正月庚午,即皇帝位。 十四年八月「癸亥,詔齊國與本朝軍民訴訟相關者, 文移署年,止用天會。」

熙宗天會十五年改明年為天眷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金史熙宗本紀》:「天會十五年十二月癸未,詔改明 年為天眷元年。」

天眷四年改為皇統元年共九年

編輯

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元年正月「庚戌,群臣上尊號 曰『崇天體道欽明文武聖德皇帝。初御袞冕,癸丑,謝 太廟,大赦,改元』。」

皇統九年十二月海陵即位改為天德元年共四年按金史海陵本紀皇統九年十二月海陵立己未大赦改皇統九年為天德元年

編輯

海陵天德五年改為貞元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金史海陵本紀》: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乙卯, 以遷都詔中外,改元貞元。」

貞元四年改為正隆元年共六年

編輯

按《金史海陵本紀》:「正隆元年二月癸酉朔,改元正隆, 大赦。」

正隆六年十月世宗即位改為大定元年共二十九年按金史世宗本紀正隆六年十月丙午即皇帝位丁未大赦改元大定

編輯

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章宗即位改明年為明昌元年共六年

編輯

按《金史章宗本紀》:「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即皇 帝位。閏五月庚辰,宋遣使來賀即位。明昌元年春正 月丙辰朔,改元。」

章宗明昌七年改為承安元年共五年

編輯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元年十一月戊戌,有事於南 郊,大赦,改元。」

承安五年改明年為泰和元年共八年

編輯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五年十二月癸未朔,詔改明 年為泰和元年。」

泰和八年十二月衛紹王即位改明年為大安元年共三年

編輯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泰和八年十二月即皇帝位。大 安元年正月壬戌,改元,大赦。」

衛紹王大安四年改為崇慶元年一年

編輯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崇慶元年正月朔,改元赦。」

崇慶二年改為至寧元年一年

編輯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至寧元年五月改元。」

至寧元年八月宣宗即位改為貞祐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金史宣宗本紀》:「至寧元年八月甲辰,即皇帝位。九 月壬子,改元貞祐。」

宣宗貞祐五年改為興定元年共五年

編輯

按《金史宣宗本紀》:興定元年九月「壬午,以改元興定, 赦國內。」

興定六年改為元光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金史宣宗本紀》:「元光元年八月己卯,彗星見西方。 甲申,以彗星見,改元,大赦。」

元光二年十二月哀宗即位改明年為正大元年

編輯

按《金史哀宗本紀》:「元光二年十二月辛卯,即皇帝位, 正大元年春正月戊戌朔,詔改元正大。」

====哀宗正大九年正月改元開興四月又改為天興元年共三年====按:《金史哀宗本紀》:「天興元年。」是年本正大九年正月改元開興四月又改元 天興春,正月,庚子,御端門,肆赦,改元《開興》。夏,四月,甲子, 御端門,肆赦,改元《天興》。

世祖即皇帝位建元為中統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元年三月辛卯,帝即皇帝位, 五月丙戌,建元中統。詔曰:『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 御群下。朝廷草創,未遑潤色之文;政事變通,漸有綱 維之目。朕獲纘舊服,載擴丕圖,稽列聖之洪規,講前 代之定製。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 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炳煥』」 皇猷,權輿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為中 統元年。

中統五年,改為「至元元年。」共三十一年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八月丁巳,以改元大赦 天下。詔曰:應天者唯以至誠,拯民者莫如實惠。朕以 菲德,獲承慶基,內難未戡,外兵未戢,夫豈一日,於今 五年。賴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氣,會於 上都。雖此日之小康,敢朕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儆, 雨澤愆常,皆闕政之所繇,顧斯民之何罪。宜布惟新 之令,溥施在宥之仁。」可大赦天下。改中統五年為至 元元年。

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成宗即位改明年為元貞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元史成帝本紀》:「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 帝位。十一月癸酉,詔改明年為元貞元年。」

成宗元貞三年改為大德元年共十一年

編輯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二月庚申,詔改元,赦天 下。」

大德十一年三月武宗即位改明年為至大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元史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三月甲申,皇帝即位 於上都。十二月庚申,詔曰:仰惟祖宗應天撫運,肇啟 疆宇,華夏一統,罔不率從。逮朕嗣服丕圖,纘膺景命, 遵承詒訓,恪慕洪規,祗惕畏兢,未知攸濟。永思創業 艱難之始,煢然軫念,而守成萬事之統,在予一人。故 自即位以來,溥從寬大,量能授官,俾勤乃職,夙夜以 永康兆民為急務。間者歲比不登,流民未還,官吏並 緣侵漁,上下因循,和氣乖戾。是以責任股肱耳目大 臣,思所以盡瘁,贊襄嘉猷,朝夕入告。朕命惟允,庶事 克諧,樂與率土之民,共享治安之化,邇寧遠肅,顧不 韙歟。可改大德十二年為至大元年。誕布惟新之令, 式孚永固之休。」

武宗至大四年三月仁宗即位改明年為皇慶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元史仁宗本紀》:至大四年三月庚寅,即皇帝位。九 月壬子,改元皇慶,詔曰:「朕賴天地祖宗之靈,纂承聖 緒,永惟治古之隆,群生咸遂,國以乂寧。朕夙興夜寐, 不敢怠遑,任賢使能,興治補闕,庶幾臻茲。斂時五福, 用敷錫厥庶民,朕之志也。踰年改元,厥有彝典。其以 至大五年為皇慶元年。」

仁宗皇慶三年改為延祐元年共七年

編輯

按《元史仁宗本紀》:「延祐元年春正月丁未,詔改元延 祐。」

延祐七年三月英宗即位改明年為至治元年共三年按元史英宗本紀延祐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十二月乙巳朔詔曰朕祗遹貽謀獲承丕緒念付託之惟

編輯

重,顧繼述之敢忘。爰以延祐七年十一月丙子,被服 冠冕,恭謝於太廟。「既大禮之告成,宜普天之均慶。屬 茲踰歲,用易紀元,於以導天地之至和,於以法《春秋》 之謹始。」可以明年為至治元年。免大下租賦二分,包 銀五分,免大都、上都、興和三路差稅三年,優復煮鹽 煉鐵等戶二年。

英宗至治三年八月泰定帝即位改明年為泰定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至治三年八月癸巳,即皇帝位。 十二月丁未,下詔改元。詔曰:「朕荷天鴻禧,嗣大曆服, 側躬圖治,夙夜祗畏,惟祖訓是遵。乃開歲甲子,景運 伊始,思與天下更新,稽諸典禮,踰年改元。可以明年 為泰定元年。」

泰定帝泰定五年改為致和元年一年

編輯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致和元年二月庚申,詔天下改 元致和。」

致和元年九月文宗即位改為天曆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元史文宗本紀》:致和元年七月「庚午,泰定帝崩於 上都。九月,帝即位於大明殿,受諸王百官朝賀,大赦。 詔曰:『洪惟我太祖皇帝,混一海宇,爰立定製,以一統 緒,宗親各受分地,勿敢妄生覬覦。此不易之成規,萬 世所共守者也。世祖之後,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以公 天下之心以次相傳,宗王貴戚,咸遵祖訓,至於晉邸,

具有盟書,願守藩服,而與賊臣鐵失、也先帖木兒等
考證
潛通陰謀,冒干寶位,使英宗不幸,羅於大故。朕兄弟

播越南北,備歷艱險,臨御之事,豈獲與聞?朕以叔父 之故,順承惟謹。於今六年,災異迭見,倒剌沙、烏伯都 剌等專權自用,疏遠勳舊,廢棄忠良,變亂祖宗法度, 空府庫以私其黨類,大行上賓,利於立幼,顯握國柄, 用成其奸。宗王大臣,以宗社之重,統緒之正,協謀推 戴,屬於眇躬。朕以菲德,宜俟大兄固讓再三』。」宗戚將 相,百僚耆老,以為「神器不可以久虛,天下不可以無 主。周王遼隔索漠,民庶皇皇,已及三月。誠懇迫切,朕 姑從其請,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已於致 和元年九月十三日,即皇帝位於大明殿。其以致和 元年為「天曆元年,可大赦天下。」

文宗天曆二年改明年為至順元年共四年

編輯

按《元史文宗本紀》:「天曆二年春正月丙戌,皇兄明宗 即皇帝位於和寧之北。」按明宗在位八月未改元三月癸亥,帝命 有司造乘輿服御,北迎大駕。夏四月,明宗錫命,立帝 為皇太子。八月乙酉朔,明宗次於王忽察都。庚寅,明 宗崩。己亥,帝復即位於上都。至順元年五月戊午,帝 御大明殿,燕帖木兒率文武百官及僧道耆老,奉玉 冊玉寶,上尊號曰「欽天統聖至德成功大文皇帝。」是 日,改元至順。

至順四年六月順帝即位改為元統元年共二年

編輯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順四年六月己巳,帝即位於上 都。冬十月戊辰,改元。詔曰:『在昔世祖皇帝紹開丕圖, 稽古建元,立經陳紀,列聖相承,恪遵成憲。肆予沖人, 嗣大曆服。茲圖治之雲初,嘉與民而更始,乃新紀號, 誕告多方。其以至順四年為元統元年。於戲!一元運 於四時,惟裁成之有道。大統綿於萬世,思保佑於無』」 窮。

順帝元統三年仍世祖年號改為至元元年共六年按元史順帝本紀至元元年十一月辛丑下詔改元詔曰朕祗紹天明入纂丕緒於今三年夙夜寅畏罔

編輯

敢怠荒。茲者年穀順成,海宇清謐,「朕方增修厥德,日 以敬天恤民為務。屬太史上言,星文示儆,將朕德菲 薄,有所未逮。歟天心仁愛,俾予以治,有所告戒。歟弭 災有道,善政為先,更號紀年,實惟舊典。惟世祖皇帝 在位長久,天人協和,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懷。 今特改元統三年,仍為至正元年。遹遵成憲,誕布寬 條。庶格禎祥,永綏景祚。」赦天下。

至元七年改為至正元年共二十七年

編輯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元年春正月己酉朔,改元。詔 曰:『朕惟帝王之德,道莫大於克孝,治莫大於得賢。朕 早歷多難,入紹大統,仰思祖宗付託之重,戰兢惕勵, 於茲八年。慨念皇考久勞於外,甫即大命,四海觖望, 夙夜追慕,不忘於懷。乃以至元六年十月初四日,奉 玉冊玉寶,追上皇考曰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 《皇帝》,被袞冕祼於太室,式展孝誠。十有一月六日,勉 循大禮慶成之請。御大明殿,受群臣朝。其以至元七 年為至正元年,與天下更始』。」

太祖定天下即皇帝位建元為洪武元年按明代自英宗復辟 外一帝不再改元紀元年數一覽可知不復細注按名山藏典謨記吳二年正月乙亥祀天地南郊即

編輯

皇帝位郊壇南。定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遂以 是年為洪武元年。

按明《昭代典則》,「戊申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太祖即 皇帝位,詔曰:『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 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餘年。今運 既終,海內疆土豪傑分爭。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 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凡兩淮、 兩浙、江東、江西、湖湘、漢沔、閩、廣、山東及西南諸郡,各 處寇攘,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已皆戡定, 民安田裡。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進勸,尊朕為 皇帝,以主黔黎。勉徇餘情!於吳二年正月初四日告 祭天地於鍾山之陽,即皇帝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 號曰大明,以吳二年為洪武元年,布告天下,咸使聞 知』。」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惠宗》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 年。」

按明《昭代典則》,「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皇太孫 即皇帝位,詔曰:『天降下民,作之君。我太祖高皇帝受 天明命,統有萬邦,宵衣旰食,弘濟斯民。凡事有益於 天下者,無所不用其心。政教休明,規模弘遠。朕以眇 躬,恭依遺詔,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即皇 帝位。夙夜祗懼,思所以克相上帝,寵綏四方,以無沗 我皇祖之大命。永惟寬猛之宜,誕布維新之政。其以 明年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於戲!德惟善政,政在養 民。當遵先聖之言,期致雍熙之盛。百辟卿士,體朕至 懷。

====惠宗建文四年六月成祖即位改明年為永樂元年按名山藏典謨記成祖以建文四年六月己巳即位====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於南郊,還,御奉天殿,大赦 天下。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改明年為洪熙元年

編輯

按明《昭代典則》:「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 皇帝位,改明年元曰洪熙,大赦天下。」

仁宗洪熙元年六月宣宗即位改明年為宣德元年按大政記洪熙元年六月庚戌皇太子即皇帝位頒詔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宣德元年

編輯

宣宗宣德十年正月英宗即位改明年為正統元年按大政記宣德十年正月壬子皇太子即皇帝位詔赦天下以明年為正統元年

編輯

英宗正統十四年代宗即位改明年為景泰元年

編輯

按《大政記》:「正統十四年九月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遙 尊帝為太上皇帝,詔赦天下,改明年為景泰元年。」 按《明昭代典則》,「正統十四年秋七月,也先大舉入寇, 帝親征。八月己巳,太后命郕王權總國事。癸酉,立皇 長子見深為皇太子。帝出塞。九月,帝在迤北。癸未,郕 王即皇帝位。時郕王輔國政,于謙典戎政,未嘗一語 籌」畫為討敵迎駕之圖。惟《即真》之議日急,乃為皇太 後旨,以太監《金英》口傳之,謂:皇太子幼沖,未能遽理 萬幾,郕王年長,宜嗣大統。又為英宗旨,謂有使還,口 傳之曰:「宗社之禮,不可久曠,郕王長且賢,其令繼統 奉宗祀。」於是于謙等率眾勸進,有司擇日行禮。遂以 九月六日郕王即皇帝位,改明年元為「景泰。」遙上英 宗尊號曰「太上皇。」

代宗景泰八年春正月英宗復即皇帝位改為天順元年

編輯

按明《昭代典則》,「景泰八年春正月,上不豫。壬午,上皇 復即皇帝位。詔曰:『朕昔恭膺天命,嗣大統十有五年, 民物康阜,不虞寇敵之變,唯以宗社生民之故,親率 六師禦之,而以庶弟郕王監國。不意兵律失御,乘輿 被遮。文武群臣既立皇太子而奉之,豈期監國之人, 遽擁當寧之位。既而皇天悔過,也先革心,奉朕南還。 既無復辟之誠,反為幽閉之計,旋易皇儲而立己子。 惟天不佑,未久而亡。杜絕諫諍,愈益迷執。矧失德之 良多,致沉疾之難療。朝政不臨,人心斯憤。迺今月十 七日,朕為公侯駙馬伯及群臣文臣、六軍萬姓之所 擁戴,遂請命聖母皇太后、天地社稷宗廟,以今十七 日復即皇帝位,躬理機務,保固國家。其改景泰八年 為天順元年,大赦天下,咸與維新』。」

英宗天順八年春正月憲宗即位改明年為成化元年

編輯

按明《昭代典則》:「天順八年春正月乙亥,皇太子即皇 帝位,詔改明年元曰成化。」

憲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孝宗即位改明年為弘治元年

編輯

按《大政記》:「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皇帝 位,詔赦天下,以明年為弘治元年。」

孝宗弘治十八年五月武宗即位改明年為正德元年

編輯

按《大政記》:「弘治十八年五月壬辰,皇太子即皇帝位, 詔以明年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

武宗正德十六年夏四月世宗即位改明年為嘉靖元年

編輯

按《明昭代典則》:「正德十六年夏四月癸卯,世宗皇帝 即位,遂詔天下,以明年為嘉靖元年。」

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穆宗即位改明年為隆慶元年

編輯

按明《昭代典則》,「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皇子裕王即 皇帝位,詔曰:『唯我祖宗,聖聖相承,至治鴻功,超越千 古。暨我皇考大行皇帝以經文緯武之德,建安內攘 外之勳,增光先朝,垂庇後世。方表俱賴,遽爾上賓。特 廑憑几之言,屬以神器之重。朕煢煢在疚,本不忍聞。 而文武群臣,下及耆老軍民合詞勸進,至於再三,辭』」 拒弗獲。乃遵遺詔,以是月二十六日祗告天地、宗廟、 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為「隆慶元年。」

穆宗隆慶六年六月神宗即位改明年為萬曆元年按明通紀隆慶六年六月皇太子即皇帝位詔以明年為萬曆元年

編輯

神宗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光宗即位改明年為泰昌元年

編輯

按《明通紀》:「萬曆四十八年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詔 以明年為泰昌元年。」

光宗泰昌元年熹宗即位以明年為天啟元年

編輯

按《明通紀》:泰昌元年九月乙亥朔,光宗崩,遺詔皇長 子嗣皇帝位,諸臣即請叩見皇長子遂擁護至文華 殿,以即日登極,請朝服以待。奉令旨,禮部具儀以聞。 五日己卯,禮科李若珪奏曰:竊惟殿下明日登極,登 極之詔,即定年號之日。前先帝登極之詔,以明年為 泰昌元年。顧先朝臣皆知,今去登極止半日耳,其用「何者」「兩」字為「元年」也?擬正否?已蒙欽照否?臣等皆不 知,禮部亦不知。此等大事,禮部決當會議,禮科亦當 與聞,姑且勿論。惟是先帝即位,雖僅匝月,而善政遍 滿,已足千秋大業,豈使年號之不存?昔建文無年號, 至今人心不平,堂堂天朝,豈又有此大闕大謬?臣有 一得之愚,啟之殿下,商之同朝,謂除明年正月初一 日為我殿下紀元,今年自八月初一先帝登極之日 以至十二月終,斷宜借之先帝,俱稱「泰昌」,每年月日 萬曆年號,自今年七月終止。則是先帝之年號,既不 虧萬曆之實數,又不礙殿下明年之稱元,實至便也。 造曆在即,時刻難緩。懇祈諭閣部即速令議上請。如 果臣言不謬,仍諭該部傳示內外臣民:自今以至年 終,凡上疏及文書等項,俱稱泰昌元年月日。六日庚 辰,帝即位

====熹宗天啟七年八月愍帝即位以明年為崇禎元年按明通紀天啟七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五弟信王即皇帝位詔以明年為崇禎元年====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