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第256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二百五十六卷
明倫彙編 皇極典 第二百五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皇極典

 第二百五十六卷目錄

 用人部總論二

  桓寬鹽鐵論除狹

  劉向新序雜事

  劉向說苑君道 尊賢

  王符潛夫論思賢 潛歎 實貢

  徐幹中論審大臣 慎所從

  抱朴子貴賢 任能 擢才

  劉勰新論知人 妄瑕 適才 文武 均任

  羅隱兩同書得失 真偽

  冊府元龜委任 任賢

  司馬光迃書求用

  何垣西疇常言用人

皇極典第二百五十六卷

用人部總論二

編輯

桓寬鹽鐵論

編輯

除狹

編輯

大夫曰:「賢者處大林,遭風雷而不迷;愚者雖處平敞大路,猶暗惑焉。今守相親剖符贊拜,蒞一郡之眾,古方伯之位也。受命專制,宰割千里,不御於內。善惡在於己,己不能故耳,道何狹之有哉?」

《賢良》曰:「古之進士也,鄉擇而里選,論其才能,然後官 之,勝職任,然後爵而祿之。故士修之鄉曲,升諸朝廷, 行之幽隱,明足顯著,疏遠無失士,小大無遺功。是以 賢者進用,不肖者簡黜。今吏道壅而不選,富者以財 賈官,勇者以死射功,戲車鼎躍,咸出補吏,累功積日, 或至卿相。垂青繩,擐銀龜,擅殺生之柄,專萬民之命。 弱者猶使羊將狼也,其亂必矣。強者則是予狂夫利 劍也,必妄殺生也。」是以往者郡國黎民相乘而不能 理,或至鋸頸殺不辜而不能正,執綱紀非其道,蓋博 亂愈甚。古者封賢祿,能不過百里。百里之中而為都 疆,垂不過五十,猶以為一人之身,明不能照,聰不得 達,故立卿大夫士以佐之,而政治乃備。今守相或無 古諸侯之賢,而蒞千里之政,主一郡之眾,施聖主之 德,擅生殺之法,至重也。非仁人不能任,非其人不能 行。一人之身,治亂在己,千里與之轉化,不可不熟擇 也。故人主有私人以財,不私人以官,懸賞以待功,序 爵以俟賢,舉善若不足,黜惡若仇讎,固為其非功而 殘百姓也。夫傅主德,開臣途,在於選賢而器使之,擇 揀守相,然後任之。

劉向新序

編輯

雜事

編輯

昔者唐虞崇舉九賢,布之於位,而海內大康,要荒來 賓,麟鳳在郊。商湯用伊尹,而文武用太公、閎夭;成王 任周、召而海內大治,越裳重譯,祥瑞並降,遂安千載, 皆由任賢之功也。無賢臣,雖五帝三王不能以興。齊 桓公得管仲,有霸諸侯之榮,失管仲而有危亂之辱。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繆公用之而霸;楚不用伍子 胥而破吳,闔廬用之而霸。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 殺之而國卒以亡。燕昭王用樂毅,推弱燕之兵,破彊 齊之仇,屠七十城;而惠王廢樂毅,更代以騎劫兵立, 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子不用,其事可見矣。故闔廬 用子胥以興,夫差殺之而以亡。昭王用樂毅以勝,惠 王逐之而敗,此的的然若白黑。秦不用叔孫通,項王 不用陳平、韓信,而皆滅,漢用之而大興,此未遠也。夫 失賢者,其禍如彼;用賢者,其福如此。人君莫不求賢 以自輔,然而國以亂亡者,所謂賢者不賢也。或使賢 者為之,與不肖者議之,使智者圖之,與愚者謀之。不 肖嫉賢,愚者嫉智,是賢者之所以隔蔽也,所以千載 不合者也。或不肖用賢而不能久也,或久而不能終 也,或不肖子,廢賢父之忠臣,其禍敗難一二錄也。然 其要在於己「不明而聽,眾口譖愬不行,斯為明也。」

劉向說苑

編輯

君道

編輯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 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人然後 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成功,然 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 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選賢? 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後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 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於 擇士,務於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 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 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潤澤 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 能之效也武王問太公曰:「舉賢而以危亡者,何也?」太公曰:「舉賢 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不得真賢之實也。」武王曰: 「其失安在?」太公望曰:「其失在君好用小善,而己不得 真賢也。」武王曰:「好用小善者何如?」太公曰:「君好聽譽 而不惡讒也。以非賢為賢,以非善為善,以非忠為忠, 以非信為信。其君以譽為功,以毀為罪,有功者不賞, 有罪者不罰,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臣比周而 蔽賢,百吏群黨而多姦。忠臣以誹死於無罪,邪臣以 譽賞於無功,其國見於危亡。」武王曰:「善。吾今日聞誹 譽之情矣。」

武王問太公曰:「得賢敬士,或不能以為治者,何也?」太 公對曰:「不能獨斷,以人言斷者,殃也。」武王曰:「何為以 人言斷?」太公對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 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為,以人言為;不能定所罰,以 人言罰;不能定所賞,以人言賞。賢者不必用,不肖者 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武王曰:「善。」

尊賢

編輯

「春秋之時,天子微弱,諸侯力政,背叛不朝,眾暴寡,強 劫弱。桓公於是用管仲、鮑叔、隰朋、賓胥、無甯戚,三存 亡國,一繼絕世,卒脅荊蠻,以尊周室,霸諸侯。晉文公 用咎犯、先軫陽處父,強中國,敗強楚,合諸侯,朝天子, 以顯周室。楚莊王用孫叔敖、司馬子反,將軍子重征 陳,從鄭,敗強晉,無敵於天下。秦穆公用百里子、蹇叔」 子、王子廖及由余,據有雍州,攘敗西戎;吳用延州、萊 季子,並冀州,揚威於雞父。鄭僖公富有千乘之國,貴 為諸侯,治義不順人心,而取弒於臣者,不先得賢也。 至簡公用子產、裨諶、世叔、行人、子羽賊臣,除正臣,進 去強楚,合中國,國家安寧二十餘年,無強楚之患。故 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 文公為之側席而坐,遠乎賢者之厭難折衝也。夫宋 襄公不用公子目夷之言,大辱於楚;曹不用僖負羈 之諫,敗死於戎。故共惟五始之要,治亂之端,在乎審 己而任賢也。國家之任賢而吉,任不肖而凶,案往世 而視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為人君者不可以不 慎也。國家惛亂而良臣見魯國大亂;季友之賢,見僖 公即位而任季子,魯國安寧,外內無憂。行政二十一 年,季子之卒,後邾擊其南,齊伐其北,魯不勝其患,將 乞師於楚以取全耳。故《傳》曰:「患之起,必自此始也。」公 子買不可使戍衛,公子遂不聽君命而擅之晉,內侵 於臣下,外困於兵亂,弱之患也。僖公之性,非前二十 一年常賢,而後乃漸變為不肖也。此季子存之所益, 亡之所損也。夫得賢失賢,其損益之驗如此,而人主 忽於所用,甚可疾痛也。夫智不足以見賢,無可奈何 矣。若智能見之,而強不能決,猶豫不用,而大者死亡, 小者亂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殤公不知孔父之賢 乎?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趨而救之。趨而救之者,是知 其賢也。以魯莊公不知季子之賢乎?安知疾將死,召 季子而授之國政?授之國政者,是知其賢也。此二君 知能見賢,而皆不能用,故宋殤公以殺死,魯莊公以 賊死。使宋殤早任孔父,魯莊素用季子,乃將靖鄰國, 而況自存乎?

《鄒子說梁王》曰:「伊尹故有莘氏之媵臣也,湯立以為 三公,天下之治太平。管仲故成陰之狗盜也,天下之 庸夫也,齊桓公得之為仲父;百里奚道之於路,傳賣 五羊之皮,秦穆公委之以政。甯戚故將車人也,叩轅 行歌於康之衢,桓公任以國;司馬喜髕腳於宋,而卒 相中山;范雎折脅拉齒於魏,而後為應侯;太公望,故」 老婦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 年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齊。故《詩》曰:「綿綿之葛,在於 曠野。良工得之,以為絺紵。良工不得,枯死於野。」此七 士者,不遇明君聖主,幾行乞丐,枯死於中野,譬猶綿 綿之葛矣。

眉睫之微,接而形於色;聲音之風,感而動乎心。甯戚 擊牛角而商歌,桓公聞而舉之。鮑龍跪石而登嵼,孔 子為之下車。堯舜相見不違桑陰,文王舉太公不以 日久。故聖賢之接也,不待久而親;能者之相見也,不 待試而知矣。故士之接也,非必與之臨財分貨,乃知 其廉也;非必與之犯難涉危,乃知其勇也;舉事決斷, 是以知其勇也;「取與有讓」,是以知其廉也。故見虎之 尾,而知其大於貍也;見象之牙,而知其大於牛也。一 節見則百節知矣。由此觀之,以所見可以占未發,睹 小節固足以知大體矣。

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以殷王,紂以殷亡。闔廬以吳 戰勝無敵於天下,而夫差以見禽于越。文公以晉國 霸,而厲公以見弒於匠麗之宮。威王以齊強於天下, 而湣王以弒死於廟梁。穆公以秦顯名尊號,而二世 以劫於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跡不等者,所任 異也。是故成王處襁褓而朝諸侯,周公用事也,趙武 靈王年五十而餓死於沙丘,任李充故也。桓公得管 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豎刁、易牙,身死不 葬,為天下笑。一人之身,榮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無忌,削地復得;趙任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 陵任唐雎,國獨特立。楚有申包胥,而昭王反位;齊有 田單,襄王得國。由此觀之,國無賢佐俊士,而能以成 功立名、安危繼絕者,未嘗有也。故國不務大而務得 民心,佐不務多而務得賢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賢 佐者士歸之。文王請除炮烙之刑而殷民從,湯去張 網者之三面而夏民從,越王不隳舊冢而吳人服,以 其所為之順於民心也。故聲同則處異而相應,德合 則未見而相親。賢者「立於本朝,則天下之豪相率而 趨之矣。」何以知其然也?曰:「管仲,桓公之賊也。鮑叔以 為賢於己而進之為相,七十言而說,乃聽,遂使桓公 除報讎之心而委國政焉。桓公垂拱無事而朝諸侯, 鮑叔之力也。」管仲之所以能北走桓公,無自危之心 者,同聲於鮑叔也。紂殺王子比干,箕子被髮而佯狂。 陳靈公殺泄冶,而鄧元去陳。自是之後,殷兼於周,陳 亡於楚,以其殺比干、泄冶而失箕子與鄧元也。燕昭 王得郭隗,而鄒衍、樂毅以齊、趙至,蘇子、屈景以周、楚 至,於是舉兵而攻齊,棲閔王於莒。燕校地計眾,非與 齊均也,然所以能信意至於此者,由得士也。故無常 安之國,無恆治之民,得賢者則安昌,失之「者則危亡, 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鏡所以照形也,往古所 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務襲跡干 其所以安昌,則未有異乎卻走而求逮前人也。太公 知之,故舉微子之後而封比干之墓。夫聖人之於死, 尚如是其厚也,況當世而生存者乎?則其弗失可識 矣。

周威公問於甯子曰:「取士有道乎?」對曰:「有。窮者達之, 亡者存之,廢者起之,四方之士則四面而至矣。窮者 不達,亡者不存,廢者不起,四方之士則四面而畔矣。 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 其間。夫士存則君尊,士亡則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 如此乎?」對曰:「君不聞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傒胥丘負 客,王將殺之,出亡之晉,晉人用之,是為城濮之戰。又 有士曰苖賁皇,王將殺之,出亡走晉,晉人用之,是為 鄢陵之戰。又有士曰上解於,王將殺之,出亡走晉,晉 人用之,是為兩堂之戰。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殺其父 兄,出亡走吳,闔廬用之,於是興師而襲郢』。」故楚之大 得罪於梁、鄭、宋、衛之君,猶未遽至於此也。此四得罪 於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國。由是觀之,士存則國 存,士亡則國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 胡可無貴乎?

哀公問於孔子曰:「人何若而可取也?」孔子對曰:「毋取 拑者,無取健者,毋取口銳者。」哀公曰:「何謂也?」孔子曰: 「拑者大給,利不可盡用;健者必欲兼,人不可以為法 也。口銳者,多誕而寡信,恐後不驗也。夫弓矢和調,而 後求其中焉;馬慤願順,然後求其良材焉;人必忠信 重厚,然後求其知能焉。今人有不忠信重厚,而多知 能。如此人者,譬猶豺狼與,不可以身近也。是故先其 仁信之誠者,然後親之。於是有知能者,然後任之。故 曰親仁而使能。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夫 言者,所以抒其胸而發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 之。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雖有奸 軌之人,無以逃其情矣。」哀公曰:「善。」

王符潛夫論

編輯

《思賢》

編輯

國之所以存者治也,其所以亡者亂也。人君莫不好 治而惡亂,樂存而畏亡。然常觀上記,近古已來,亡代 有三,穢國不數。夫何哉?察其敗,皆由君常好其所亂 而亡其所治,憎其所以存,而愛其所以亡。是雖相去 百世,縣年一紀,限隔九州,殊俗千里,然其已徵敗跡, 若重規襲矩,稽節合符。故曰:「雖有堯舜之美,必考於」 《周頌》;雖有桀紂之惡,必譏於版蕩。《殷鑒》不遠,在夏後 之世。夫與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與亡國同行者,不 可存也。豈虛言哉?何以知人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 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是故病家之廚, 非無嘉饌也,乃其人弗之能食,故遂於死也;亂國之 官,非無賢人也,其君弗之能任,故遂於亡也。夫生飰 秔粱,旨酒甘醪,所以養生也,而病人惡之,以為不若 菽麥糟糠欲清者,此其將死之候也。尊賢任能,信忠 納諫,所以為安也,而闇君惡之,以為不若奸佞闒茸 讒諛者,此其將亡之徵也。老子曰:「夫唯病病,是以不 病。」《易》稱「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是故養壽之士,先病服 藥;養世之君,先亂任「賢,是以身常安而國脈永也。上 醫醫國,其次下醫醫疾。」夫人治國,故治身之象。疾者 身之病,亂者國之病也。身之病待醫而愈,國之亂待 賢而治。治身有黃帝之術,治世有孔子之經。然病不 愈而亂不治者,唯鍼石之法誤而《五經》之言誣也。乃 因之者非其人。苟非其人,則規不圓而矩不方,繩不 直而「準不平,鑽鐩不得火,鼓石不下金,金馬不可以 追速,土舟不可以涉水也。凡此八者,天之張道,有形 見物,苟非其人,猶尚無功,則又況乎懷道術以撫民氓,乘六龍以御天心者哉?」夫治世不得真賢,譬猶治 病不得良醫也。治疾當得人參,反得支羅;服當得麥 門冬,反烝橫麥。已而不識真,合而服之,病以侵劇,不 自知為人所欺也,乃反謂方不誠而藥皆無益於病, 因棄後藥而弗敢飲,而便求巫覡者,雖死可也。人君 求賢,下應以鄙與真,不以枉己,不引真受猥官之國 以侵亂,不自知為下所欺也,乃反謂經不信而賢皆 無益於救亂,因廢真言,不復求進,更任俗吏,雖滅亡 可也。三代以下,皆以支羅服烝,橫麥合藥,病曰痁而 遂死也。《書》曰:「人之有能,使循其行,國乃其昌。」是故先 王為官,擇人必得其材,功加於人,德稱其位,人謀鬼 謀,百姓與能,務順以動天地,如此三代,開國建侯,所 以傳嗣百世,歷載千數者也。自春秋之後,戰國之制, 將權臣必以親家皇后、兄弟、主婿、外孫,年雖童妙,未 脫桎梏。由籍此官職,功不加民,澤不被下,而取侯多 受茅土,又不得治民效能以報百姓,虛實重祿,素餐 屍位,而但事淫侈,坐作驕奢破敗而不及傳世者也。 子產有言:「未能操刀而使之割,其傷實多。」是故人主 之於貴戚也,愛其嬖媚之美,不量其材而受之官,不 使立功自託於民,而苟務高其爵位,崇其賞賜,令結 怨於下民,縣罪於惡,積過既成,豈有不顛隕者哉?此 所謂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哉!先王之制官民必論其 材,論定而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人君也。此君不察, 而苟以親戚邑官之人典官者,譬猶以愛子易御僕, 以明珠易瓦礫,雖有可愛好之情,然而其覆大車而 殺病人也久矣。《書》稱「天工,人其代之。」《傳》曰:「夫成天地 之力者,未嘗不蕃昌也。」由此觀之,世主欲無功之人 而強富之,則是與天𩰚也。使無德況之人,與皇天𩰚 而欲久立,自古以來,未之嘗有也。

潛歎

編輯

凡有國之君者,未嘗不欲治也,而治不世見者,所任 不賢故也。世未嘗無賢也,而賢不得用者,群臣妒也。 主有索賢之心,而無得賢之術;臣有進賢之名,而無 進賢之實。此以人君孤危於上,而道猶抑於下也。夫 國君之所以致治者公也,公法行則軌亂絕。佞臣之 所以便身者私也,私術用則公法奪。列士所以建節 者義也,正節立則醜類代,此姦臣亂吏無法之徒,所 謂日夜杜塞賢君義士之間,咸使不相得者也。夫賢 者之為人臣,不損君以奉佞,不阿眾以取容,不惰公 以聽私,不撓法以吐剛,其明能照姦,而義不比黨。是 以范武歸晉而國姦逃,華元反朝而魚氏亡。故正義 之士與邪枉之人不兩立之。夫人君之取士也,不能 參聽民氓,斷之聰明,反徒信亂臣之說,獨用污吏之 言,此所謂與仇遷使,令囚擇吏者也。《書》云:「謀及乃心, 謀及庶人。」孔子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故 聖人之施捨也,不必任眾,亦不必專己,必察彼己之 為而度之以義。或舍人取己,故舉無遺失,而政無廢 滅也。或君則不然,己有所愛,則因以斷正,不稽於眾, 不謀於心,苟眩於愛,惟言是從。此政之所以敗亂,而 士之所以放佚者也。昔紂好色,九侯聞之,乃獻厥女, 紂則大喜,以為天下之麗,莫若此也,以問妲己,妲己 懼進御而奪己愛也,乃偽俯而泣曰:「君王年即耆邪? 明既衰邪?何貌惡之若此,而覆謂之好也?」紂於是渝 而以為惡。妲己恐天下之愈進美女者,因白九侯之 不道也,乃欲以此惑君王也。王而弗誅,何以革後?紂 則大怒,遂脯厥女而烹九侯。自此之後,天下之有美 女者,乃皆重室晝閉,唯恐紂之聞也。趙高專秦,將殺 二世,乃先示權於眾,獻鹿於君,以為駿馬。二世占之 曰:「鹿。」高曰:「馬也。」二世收目獨視,曰:「丞相誤邪?此鹿也。」 高終對以馬。問於朝臣,朝臣或助二世而非高,高因 白二世:「此皆阿主惑上,不忠莫大。」乃盡殺之。自此之 後,莫敢正諫,而高遂殺二世於望,秦竟以亡。夫好之 與惡放於目,而鹿之與馬者,著於形者也,己又定矣。 還至讒如臣妾之飾偽言而作辭也,則君王失己心, 而人物喪我體矣。況乎逢幽隱囚人而待校,其信不 若察妖女之留意也;其辨賢不肖也,必若辨鹿馬之 審固也。此二物者,皆得進見於朝堂,暴質於廷臣矣。 及歡愛苟媚,佞說巧辨之惑君也,猶炫燿君目,變奪 君心,便以好醜,以鹿為馬,而況於郊野之賢,闕外之 士,未嘗得見者乎?夫在位者之好蔽賢而務進黨也, 自古而然。昔唐堯之大聖也,聰明宣昭;虞舜之大聖 也,德音發聞。堯為天子,求索賢人,訪於群後,群後不 肯薦舜,而反稱共、鯀之徒賴堯之聖,後乃舉舜而放 四子。夫以古聖之質也,堯聰之明也,舜德之彰也。君 明不可欺,德彰不可蔽也。質鮮為佞,而位者尚直若 彼。今夫列士之行,其不及堯、舜乎遠矣。而俗之荒唐, 世法滋彰,然則求賢之君,哀民之士,其相合也,亦必 不幾矣。文王游畋,遇姜尚於渭濱,察言觀志,而見其 心,不諮左右,不諏群臣,遂載反歸,委之以政,用能造 周。故堯參鄉黨以得舜,文王參己以得呂尚。豈若殷

辛秦政,既得賢人,反決滯於讎,誅殺正直,而進任姦
考證
臣之黨哉?是以明聖之君,於正「道也,不專驅於貴寵,

惑於嬖媚,不棄疏遠,不輕幼賤,又參而任之,故有周 之制也。天子聽政,使三公至於列士獻典,良史獻書, 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 奏,瞽叟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 無敗也。末世則不然,徒信貴人驕妒之議,獨用苟媚 蠱惑之言,行豐」禮者蒙𠍴咎,論德義者見尤惡,於是 諛臣又從以詆訾之法,被以議上之刑,此賢士之始 困也。夫詆訾之法者,伐賢之斧也;而驕妒者,噬賢之 狗也。人君內秉伐賢之斧權,噬賢之狗而外招賢,欲 其至也,不亦悲乎!

實貢

編輯

「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忌危。」此古今之常論, 而世所共知也。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豈世無忠 信正直之士哉?誠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爾。夫十 步之間,必有茂草;十室之邑,必有俊士。賢材之生,日 月相屬,未嘗乏絕,是故亂。殷有三仁,小衛多君子。以 漢之廣博,士民之眾多,朝廷之清明,上下之修治,而 「官無直吏,位無良臣」,此非今世之無賢也,乃賢者廢 錮而不得達於聖主之朝爾。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 多儔,是以舉世多黨而朋私,競比質而行趨華。貢士 者,非復依其質幹,準其材行也,直虛造空美,掃地洞 說,擇能者而書之。公卿刺史掾從事茂才、孝廉且二 百員,歷察其狀德,侔、顏淵、卜、冉,最其行能,多不及中。 誠使皆如狀文,則是為歲得大賢二百也。然則災異 曷為饑,此非其實之效。夫說梁飯食肉,有好於面,因, 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於口也;圖西施毛嬙,可悅 於心,而不若醜妻陋妾之可御於前也;虛張高譽,彊 蔽疵瑕,以相誑耀,有快於耳,而不若忠選實行,可任 於官也。周顯拘時,故蘇秦;燕噲利虛譽,故讓子之皆 舍實聽聲,嘔哇之過也。夫聖人純賢者駮,周公不求 備,四肢不相兼,況末世乎?是故高祖所輔佐,光武所 將相,不遂偽舉,不責兼行,亡秦之所棄,王莽之所損, 二祖任用以誅暴亂,成致治安,太平之世,而雲無士, 數開橫選而不得直,甚可憤也!夫明君之詔也若聲, 忠臣之和也,當如響應,長短大小,清濁疾徐,必相和 也。是故求馬問馬,求驢問驢求鷹問鷹求請幫助識別此字。問:請幫助識別此字。「由 此教令,則賞罰必也。」夫高論而相欺,不若忠論而誠 實。且攻玉以石,治金以鹽,濯錦以魚,浣布以灰。夫物 固有以賤治貴,以醜治好者矣。智者棄其所短,而採 其所長,以致其功。明君用士,亦猶是也。物有所宜,不 廢其材,況於人乎!夫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 恬淡無為,化之本也。憂君哀民,獨睹亂原,好善嫉惡, 賞罰嚴明,治之材也。明君兼善而兩納之惡,行之器 也。為金玉寶,政之材,剛鐵用,無此二寶。苟務作異以 求名,詐靜以惑眾,則敗俗傷化。今世慕虛者,此謂「堅 白」,堅白之行,明君所憎,而《王制》所不取。是故選賢貢 士,必考覈其清素,據實而言,其有小疵,勿彊衣飾,以 壯虛聲。一能之士,各貢所長,出處默語,勿彊相兼,則 蕭、曹、周、韓之論,何足得矣。吳、鄧、梁、竇之徒而致十,各 以所宜,量材授任,則庶官無曠,興功可成,太平可致, 麒麟可臻。且燕小,其位卑,然昭王尚能招集他國之 英俊,興誅暴亂,成致治彊。今漢土之廣博,天子尊明, 而曾無一良臣,此誠不愍兆黎之愁苦,不急賢人之 佐治爾。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忠良之吏,誠 易得也。顧聖王欲之不爾,

徐幹中論

編輯

審大臣

編輯

帝者,昧旦而視朝廷,南面而聽天下,將與誰為之,豈 非群公卿士歟?故大臣不可以不得其人也。大臣者, 君之股肱耳目也,所以視聽也,所以行事也。先王知 其如是也,故博求聰明睿哲君子,措諸上位,執邦之 政令焉。執政則其事舉;其事舉,則百僚任其職;百僚 任其職,則庶事莫不致其治;庶事致其治,則九牧之 民莫不得其所。故《書》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 哉!」故大臣者,治萬邦之重器也,不可以眾譽也,人主 所宜親察也。眾譽者,可以聞斯人而已。故堯之聞舜 也以眾譽,及其任之者,則以心之所自見。又有不因 眾譽而獲大賢,其文王乎!畋於渭水邊,道遇姜太公, 皤然皓首,方秉竿而釣。文王召而與之言,則帝王之 佐也。乃載之歸,以為太史姜。太公當此時,貧且賤矣, 又老矣,非有貴顯之舉也,其言誠當乎賢君之心,其 術誠合乎致平之道,文王之識也,灼然若披雲而見 日,霍然若開霧而觀天,斯豈假之於眾人哉?非惟聖 然也,霸者亦有之。昔齊桓公夙出甯戚,方為旅人,宿 乎大車之下,擊牛角而歌,歌聲悲激,其辭有疾於世。 桓公知其非常人也,召而與之言,乃立功之士也,於 是舉而用之,使知國政。凡明君之用人也,未有不悟 乎己心而徒因眾譽也。用人而因眾譽焉,斯不欲為 治也,將以為名也。然則見之不自知,而以眾譽為驗 也。此所謂效眾譽也,非所謂效得賢能也。苟以眾譽為賢能,則伯鯀無《羽山》之難,而唐虞無九載之費矣。 聖人知眾譽之或是或非,故其用人也,則亦或因或 獨,不以一驗為也。況乎舉非四嶽也,世非有唐虞也, 大道寢矣,邪說行矣,臣已詐矣,民已惑矣,非有獨見 之明,專任眾人之譽,不以己察,不以事考,亦何由獲 大賢哉?且大賢在陋巷也,固非流俗之所識也。何則? 大賢為行也,裒然不自見,儡然若無能,不與時爭是 非,不與俗辯曲直,不矜名,不辭謗,不求譽,其味至淡, 其觀至拙。夫如是,則何以異乎人哉?其異乎人者,謂 心統乎群理而不繆,智周乎萬物而不過,變故暴至 而不惑,真偽叢萃而不迷。故其得志,則邦家治以和, 社稷安以固,兆民受其慶,「群生賴其澤,八極之內同 為一」,斯誠非流俗之所豫知也。不然,安得赫赫之譽 哉?其赫赫之譽者,皆形乎流俗之觀,而曲同乎流俗 之聽也,君子固不然矣。昔管夷吾嘗三戰而皆北,人 皆謂之無勇;與之分財取多,人皆謂之不廉;不死子 糾之難,人皆謂之背義。若時無鮑叔之舉,霸君之聽, 休功不立於世,盛名不垂於後,則長為賤丈夫矣。魯 人見仲尼之好讓而不爭也,亦謂之無能,為之謠曰: 「素鞞羔裘,求之無尤;黑裘素鞞,求之無戾。」夫以聖人 之德,昭明顯融,高宏博厚,宜其易知也。且猶若此,而 況賢者乎!以斯論之,則時俗之所不譽者,未必為非 也;其所譽者,未必為是也。故《詩》曰:「山有扶蘇,隰」有荷 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言。所謂好者非好,醜者非醜, 亦由亂之所致也。治世則不然矣。叔世之君生乎亂, 求大臣,置宰相,而信流俗之說,故不免乎《國風》之譏 也。而欲與之興天和,致時雍,遏禍亂,弭妖災,無異策 穿蹄之乘而登太行之險,亦必顛躓矣。故《書》曰:「股肱 惰哉,萬事墮哉。」此之謂也。然則君子不為時俗之所 稱,曰「孝悌忠信之稱也」,則有之矣;治國致平之稱,則 未之有也。其稱也,無以加乎習訓詁之儒也。夫治國 致平之術,不兩得其人,則不能相通也,其人又寡矣。 寡不稱眾,將誰使辨之?故君子不遇其時,則不如流 俗之士,聲名章徹也。非徒如此,又為流俗之士所裁 制焉。高下之分,貴賤之賈,一由彼口。是以沒齒窮年, 不免於匹夫。昔荀卿生乎戰國之際,而有𠮏哲之才,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明撥亂之道。然而列 國之君,以為迂闊,不達時變,終莫之肯用也。至於遊 說之士,謂其邪術,率其徒黨,而名震乎諸侯。所如之 國,靡不盡禮郊迎,擁篲,先驅受賞,爵為上客者,不可 勝數也。故名實之不相當也,其所從來尚矣,「何世無 之?天下有道,然後斯物廢矣。」

慎所從

編輯

夫人之所常稱曰:「明君」舍己而從人,故其國治以安; 闇君違人而尊己,故其國亂以危。乃一隅之偏說也, 非大道之至論也。凡安危之勢,治亂之分,在乎知所 從,不在乎必從人也。人君莫不有從人,然或危而不 安者,失所從也;莫不有違人,然或治而不亂者,得所 違也。若夫明君之所親任也,皆貞良聰智,其言也,皆 德義忠信,故從之則安,不從則危。闇君之所親任也, 皆佞邪愚惑,其言也皆奸回謟諛。從之安得治,不從 之安得亂乎?昔齊桓公從管仲而安,二世從趙高而 危,帝舜違四凶而治,殷紂違三仁而亂。故不知所從 而好從人,不知所違而好違人,其敗一也。孔子曰:「知 不可由,斯知所由矣。」夫言或似是而非實,或似美而 敗事,或以順而違道,此三者,非至明之君不能察也。 燕昭王使樂毅伐齊,取七十餘城,莒與即墨未拔。昭 王卒,惠王為大子時,與毅不平。即墨守者田單縱反 間於燕,使宣言曰:「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三耳。」樂毅與 新王有隙,懼誅而不敢歸,外以伐齊為名,實欲因齊 人未附,故且緩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惟恐他將 之來,即墨殘矣。惠王以為然,使騎劫代之,大為田單 所破,此則似是而非實者也。燕相子之有寵於王,欲 專國政,人為之言於燕王噲曰:「人謂堯賢者,以其讓 天下於許由也。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 天下。今王以國讓於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堯與 王同」行也。燕噲從之,其國大亂。此則似美而敗事者 也。齊景公欲廢太子陽生而立庶子荼,謂大夫陳乞 曰:「吾欲立荼,如何?」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則立之, 不欲立則不立。君欲立之,則臣請立之。」於是立荼。此 則似順而違道者也。且夫言畫施於當時,事效在於 後日,後日遲至,而當時速決也。故今巧者常勝,拙者 常負,其勢然也。此謂中主之聽也。至於闇君,則不察 辭之巧拙也,「二策並陳而從其致己之欲」者,明君不 察辭之巧拙也。二策並陳而從其致己之福者,故高 祖、光武能收群策之所長,棄群策之所短,以得四海 之內,而立皇帝之號也。吳王夫差、楚懷王襄,棄伍員、 屈平之良謀,收宰嚭、上官之諛言,以失江漢之地,而 喪宗廟之主。此二帝三王者,亦有從人,亦有違人,然 而成敗殊馳,興廢異門者,見策與不見策耳。不知從

人甚易,而見策甚難,夷考其驗,斯為甚矣。昔項羽既
考證
敗,為漢兵所追,乃謂其餘騎曰:「此天亡我,非戰之罪

也。」夫攻戰,王者之末事也,非所以取天下也。王者之 取天下也,「有大本,仁智之謂也。仁則萬國懷之,智則 英雄歸之。」御萬國,總英雄以臨四海,其誰與爭?若夫 攻城必拔,野戰必克,將帥之事也。羽以小人之器,闇 於帝王之教,謂取天下一由攻戰,矜勇有力,詐虐無 親,貪功專利,功勤不賞。有一范增既不能用,又從而 疑之,至令憤氣傷心,疽發而死。豪傑背叛,謀士違離, 以至困窮,亦何足怪哉!

抱朴子

編輯

貴賢

編輯

《抱朴子》曰:「舍輕艘而涉無涯者,不見其必濟也;無良 輔而羨隆平者,未聞其有成也。鴻鸞之凌虛者,六翮 之力也;淵虯之天飛者,雲霧之偕也。故招賢用才者, 人主之要務也;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若乃樂 治定而忽智士者,何異欲致遠塗而棄騏騄哉?夫拔 丘園之否滯,舉遺漏之幽人,職盡其才,祿稱其功者, 君所以待賢者也;勤夙夜之在公,竭心力於百揆,進 善退惡,知無不為者,臣所以報知己也。」世有隱逸之 民,而無獨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無憂,君不可以 無臣而致治。是以傅說、呂尚不汲汲於聞達者,道德 備則輕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夢想乎得賢者,建洪 勛必須良佐也。患於生乎深宮之中,長乎婦人之手, 不識稼穡之艱難,不知憂懼之何理。承家繼體,蔽於 崇替,所急在乎侈靡,至務在乎游宴。般於畋獵,湎於 酣樂,聞淫聲則驚聽,見艷色則改視。役聰用明,止此 二事,鑒澄人物,不以經神,唯識玩弄,可以悅心志,不 知奇士可以安社稷。犀象珠玉,無足而至,自萬里之 外,定傾之器,能行而淪乎四境之內,二豎之疾既據 而募良醫,棟撓之禍已集而思謀,夫何異乎「火起乃 穿井」,覺飢而占田哉?夫庸隸猶不可以不拊循而卒 盡其力,安可以無素而暴得其用哉?

任能

編輯

「或曰:尾大於身者不可掉,臣賢於君者不可任,故口 不容而強,吞之者必哽,才非匹而委仗之者見輕。」《抱 朴子》曰:「詭哉言乎!昔者荊子總角而攝相事,實賴二 十五老,臻乎惠康。子賤起家而治大邦,實由勝己者 多,而昭其弘益。齊桓殺兄而立,鳥獸其行,被髮彝酒, 婦閭三百,委政仲父,遂為霸宗。夷吾既終,禍亂亟起。 魯用季子,二十餘年,內無秕政,外無侵削,人之亡沒, 殄瘁響集,豈非才所不遠,其功如彼;自任其事,其禍 如此乎?」漢高決策於元幃,定勝乎千里,則不如良平; 治兵多而益善,所向無敵,則不如信布。兼而用之,帝 業克成,故疾步累趨,未若託乘乎逸足;尋飛逐走,未 若假伎乎鷹犬。夫勁弩難彀,而可以摧堅逮遠;大舟 難乘,而可以致重濟深;猛將難御,而可以折衝拓境; 高賢難臨,而可以攸敘彝倫。昔魯哀,庸主也,仲尼上 聖,不敢不盡其節;齊景下才也,而晏嬰大賢,不敢不 竭其誠。豈有人臣當與其君校智力之多少,計局量 之優劣,必須堯舜乃為之役哉?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恥令其君不及唐虞,此亦達者之用心也。

擢才

編輯

《抱朴子》曰:「華章藻蔚,非矇瞍所玩;英逸之才,非淺短 所識。夫瞻視不能接物,則袞龍與素褐同價矣;聰鑒 不足相涉,則俊民與庸夫一概矣。眼不見則美不入, 神焉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焉。且夫愛憎好惡,古今不 鈞,時移俗易,物同賈異。譬之夏後之璜,曩直連城,鬻 之於今,賤於銅鐵。」故昔以隱居求志為高士,今以山 林之儒為不肖故聖世人之良幹乃闇俗之罪人也。 往者之介潔乃末葉之羸劣也。弘偉之士履道之生 其崇信匪徒重仞之牆其淵澤不唯呂梁之深也。故 短近不能賞而淺促不能測焉因以異乎己而薄之 矣以不求我而疾之矣。不貴不用何足言乎!乃有播 埃塵於白珪生瘡痏於玉肌訕疵雷同,攻伐獨立,曾 參蒙劫剽之姤,巢、許獲穿踰之謗。自匪明並懸象,元 鑒表微者,焉能披泥抽淪主,澄川,掇沉珠哉?夫珪璋 居肆而不售,矧乃翳於槃璞乎?奇士扣角而見遏,況 乃潛於皋藪乎?孫臏思騁其祕略而司馬刖之,韓非 建治績而李斯殺之,賈誼慷慨懷經國之術而武夫 排之。子政忠良有匡危之具,而恭顯陷之,和氏所以 抱璞而泣血,《禽息》所以發憤而辟首也。夫玉石易別 於賢愚,愛寶情篤於好士。以易別之寶,合篤好之物, 猶獲罪截趾,歷世受誣。況乎難知之賢,非意所急,讒 人畫蛇足於無形,姦臣畏忠貞之害己,體曲者忌繩 墨之容,夜裸者憎明燭之來。是以高譽美行,抑而不 揚,虛搆之謗,先形生影,又無楚人號哭之薦,萬無一 遇,固其宜矣。夫以玉為石者,亦將以石為玉矣;以賢 為愚者,亦將以愚為賢矣。以石為玉,未有傷也;以愚 為賢者,亡之診也。蓋診亡者雖存而必亡,猶脈死者 雖生而必死也。可勿慎乎?於戲悲夫!莫之思者也。昔 仲尼上聖也,東受累於齊人,南見塞於子西。文種大賢也,初不齒於荊,俗未雍游於鈞如,競年立功,不亦 難乎!夫結綠元黎,非陶猗不能市也;千鈞之重,非賁 獲不能抱也;《白雪》之絃,非《靈素》不能徽也;邁倫之才, 非明主不能用也。然耀靈光夜之珍,不為莫求而虧 其質,以苟且於賤賈;洪鍾周鼎,不為委淪而輕其禮, 以見舉於侏儒;嶧陽雲和,不為不御,而息唱以競顯 於淫哇;冠群之德,不以沉抑而履徑,而剸節於流俗。 是以和璧變為滯貨,柔木廢於勿用。赤刀之礦,不得 經歐冶之鑪;元凱之疇,終不值四門之闢也。

劉勰新論

編輯

知人

編輯

「龍之潛也,慶雲未附,則與魚鱉為鄰;驥之伏也,孫陽 未賞,必與駑駘同櫪;士之翳也,知己未願,亦與傭流 雜處」;自非洞明,莫能分也。故明哲之相士,聽之於未 聞,察之於未形,而鑒其神智,識其才能,可謂知人矣。 若功成事遂,然後知之者,何異耳聞雷霆而稱為聰, 目見日月而謂之明乎?故孔方諲之相馬也,雖未追 風逐電,絕塵滅影,而迅足之勢固已見矣。薛燭之賞 劍也,雖未陸斬元犀,水截輕羽,而銳刃之資亦已露 矣。故范蠡吠於犬竇,文種聞而拜之;鮑龍跪石而吟, 仲尼為之下車。堯之知舜,不違桑陰;文王之知呂望, 不以永日。眉睞之微而形於色,音聲之妙而動於心, 賢聖觀察,不待成功而知之也。陳平之棄楚歸,漢魏 無知識其善謀,韓信之亡於黑水,蕭何知其能將,豈 待吐六奇而後明,破趙魏而方識哉?若於臨機能謀 而知其智,犯難涉危乃見其勇,是凡夫之識,非明哲 之鑒。公輸之刻鳳也,冠距未成,翠羽未樹,人見其身 者謂之「龍。」請幫助識別此字。見其首者,名曰《鴮鸅》,皆訾其醜而笑其 拙。及鳳之成,翠冠雲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綺翮焱 發,翽然一翥,翻翔雲棟,三日而不集,然後讚其奇而 稱其巧。堯遭洪水,浩浩滔天,蕩蕩懷山,下民昏墊。禹 為匹夫,未有功名。堯深知之,使治水焉。乃鑿龍門,斬 荊山,導熊耳,通鳥鼠,櫛奔風,沐驟雨,而目黧䵟,手足 胼胝,冠絓不「暇取,經門不及過,使百川東注於海,西 被於流沙,生人免為魚鱉之患。」於是眾人咸歌詠,始 知其賢。故見其朴而知其巧者,是王爾之知公輸也; 鳳成而知其巧者,是眾人之知公輸也;未有功而知 其賢者,是堯之知禹也;有功而知其賢者,是眾人之 知禹也。故知人之君,未易遇也。侯生,夷門抱關之吏, 見知於無忌;豫子范、中行之亡虜,蒙異於智伯,名尊 而身顯,榮滿於當世。雖復刎頸魏庭,漆身趙地,揣情 酬德,未報知己。虛左之顧,國士之遇也。世之烈士,願 為君者授命,猶瞽者之思視,躄者之想行,而目終不 得開,足不得伸,徒自悲夫!

妄瑕

編輯

「大道混然無形,寂然無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非可 以影響求,不得以毀譽稱也。」降此以往,則事不雙美, 名不並盛矣。雖天地之大,三光之明,聖賢之智,猶未 免乎訾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謫蝕 之變,五星有悖彗之妖,堯有不慈之誹,舜有囚父之 謗,湯有放君之稱,武有殺主之譏,齊桓有貪淫之目, 晉文有不臣之聲,伊尹有誣君之跡,管仲有愆上之 名。以夫二儀、七耀」之聖,不能無虧沴;堯舜、湯、武之聖, 不能免於嫌謗;桓文、伊、管之賢,不能無纖瑕之過。由 此觀之,宇宙庸流,能自免於怨謗而無悔恡耶?是以 荊岫之玉,必含纖瑕;驪龍之珠,亦有微纇。然馳光於 千里,飛價於侯王者,以小惡不足以「傷其大美也。」今 忌人之細短,忘人之所長,以此招賢,是畫空而尋跡, 披水而見路,不可得也。定國之臣,亦有細短,人主所 以不棄之者,不以小妨大也。以小掩大,非求士之謂 也。伊尹夏之庖廚,傅說殷之胥靡,百里奚虞之亡虜, 段干木魏之大駔。此四子者,非不賢也,而其跡不免 污也。名不兩盛,事不俱美。昔魏文侯問於李克曰:「吳 起何如人也?」克對曰:「起貪而好色,然其善用兵,司馬 穰苴不能過也。」乃以為將,拔秦五城,北滅燕趙,蓋起 之力也。魏無知薦陳平於漢王,或人讒之曰:「平雖美 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可用也。且聞盜嫂而受 金。」王乃疏平,讓無知。無知曰:「臣進策謀之士,誠足以 利國」耳,且其小過,豈妨公家之大務哉?乃擢為護軍, 得施其策。故范增疽發死而楚國亡,閼氏開陣而漢 軍全者,平之謀也。高祖棄陳,平之小愆。音愆採六奇之 大謀,文侯捨吳起之小失,而取五城之功。向使二主 以其小過,棄彼良材,則魏國之存亡不可知,漢、楚之 雄雌未可決也。而吳起必埋名於貪好,陳平陷身於 賄盜矣。俗之觀士者,見其威儀屑屑,好行細潔,乃謂 英彥。士有大趣,不修容儀,不惜小檢,而謂之棄人。是 見朱橘一子蠹,因剪樹而棄之;睹縟錦一寸點,乃全 疋而燔之。齊桓深知甯戚,將任之以政,群臣爭讒之 曰:「甯戚衛人,去齊不遠,君可使人問之,若果真賢,用 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惡者,民人知小惡,忘

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舉火而爵之
考證
以為卿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謂善求士矣。

故仲尼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鮑叔聞人一過而終 身不忘」,夫子如斯之弘,鮑叔如斯之隘也。以是觀之, 聖哲之量,相去遠矣。牛躅之䨙,不生魴鱮;巢幕之窠, 不容鵠卵;崇山廓澤,不辭污穢;佐世良材,不拘細行。 何者?量小不足以包大形,器大無分小瑕也。人之情 性,皆有細短,若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 若其大略非也。雖有衡門小操,未足與論大謀。樊噲 屠販之豎,蕭、曹斗筲之吏,英布刑墨之隸,周勃俳優 之任,其行皆中律,其質則將才也。張景陽,郢中之大 淫也,而威諸侯;顏濁,鄒梁父之大盜也,而為齊勳臣。 此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朽者,大略得也。袁精目鮑 焦,立節抗行,不食非義之食,乃餓而死。不能立「功拯 溺者,小節不伸而大節屈」也。伯夷、叔齊,冰清玉潔,義 以不為孤竹之嗣,不食周粟,餓死首陽。楊朱,全身養 性,去脛之一毛,以利天下,則不為也。若此二子,德非 不茂,行非不高,亦能安治代紊,蹈白刃而達功名乎? 此可以為百代之鎔軌,不可居伊、管之任也。

適才

編輯

物有美惡,施用有宜。美不常珍,惡不終棄。紫貂白狐, 製以為裘,鬱若慶雲,皎如荊玉,此毳衣之美也。壓菅 蒼蒯,編以蓑芒,葉微疏絫,黯若朽穰,此卉服之惡也。 裘蓑雖異,被服實同,美惡雖殊,適用則均。今處繡戶 洞房,則蓑不如裘;被雪沐雨,則裘不及蓑。以此觀之, 適才所施,隨時成務,各有宜也。伏臘合歡,必歌《採菱》, 牽石拖舟則歌「噓。」請幫助識別此字。非無激楚之音,然而棄不用者, 「方引重抽,力不如噓。」請幫助識別此字。之宜也。卞莊子之昇殷庭也, 嗚珮趨蹌,溫色怡聲,及其搏虎,必攘袂鼓肘,瞋目震 呼,非不知溫顏下氣之美,然而不能及者,方格猛獸, 不如攘袂之宜也。安陵神童,通國之麗也。八音繁會, 使以噭吹,囋聲而人悅之,則不及瞽師侏儒之美。蛇 銜之珠,百代之傳,寶以之彈。請幫助識別此字。「則不如泥丸之勁也; 棠谿之劍,天下之銛也;用之穫穗,曾不如鉤鐮之功 也。」此四者,美不常珍,惡不終廢,用各有宜也。昔野人 棄子貢之辯而悅馬圉之辭,越王退吹籟之音而好 鄙野之聲。非子貢不及馬圉,吹籟不若野聲。然而美 不必合,惡而見珍者,物各有用也。水火金木土糓,六 府異物而皆有施,規矩權衡準「繩,六法殊形,而各有 任。故伊尹之興土功也,長脛者使之蹋鍾,強脊者使 之負土,眇目者使之準繩,傴僂者使之塗地,因事施 用,乘便效才,各盡其分而立功焉。《商歌》之士,《雞鳴》之 客,才各有施,不可棄也。若使甯子結客於孟嘗,則未 免追軍之至,囚繫之辱也;若使《雞鳴》託於齊桓,必不 能光輔於霸道」,九合諸侯也。時須過關,莫若《雞鳴》;欲 隆霸主,莫若《商歌》。《商歌》之雅,而《雞鳴》之鄙,雖美惡有 殊,至於適理排難,其揆一也。楚之市偷,天下之大盜, 而能卻齊軍,雖使孫吳用兵,彼必與之拒戰,未肯有 望風而退也。晉之叔魚,一國之佞邪也,而能歸季孫, 雖使甘蘇騁說,彼必與之較辯,不至恐懾而逃還也。 大盜讒佞,民之殫害,無用之人也。苟有士術,猶能為 國興利除害,矧乃明智鍊才,其為大益,豈可棄耶?《關 睢》興於鳥,而為風之首,美其摯而有別也。《鹿鳴》興於 獸,而為雅之端,嘉其得食而相呼也。以夫鳥獸之醜, 苟有一善,詩人歌詠以為美談,奚況人之有善而可 棄乎?夫檉柏之斷也,大者為之棟梁,小者為之椽桁, 直者中繩,曲者中鉤,隨材所施,未有可棄者。是以君 子善能拔士,故無棄人;良匠善能運釿,故無棄材。是 以人物交泰,各盡其分而立功焉。《詩》云:「雖有絲麻,無 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憔悴。」此之謂也。

文武

編輯

規者,所以法圓;裁局則乖矩者,所以象方。製鏡必背, 輪者所以輾地;入水則溺舟者,所以涉川。施陸必躓。 何者?方圓殊形,舟車異用也。雖形殊而用異,而適用 則均者。盛暑炎蒸,必藉涼風;寒交冰結,必處溫室。夏 不御氈,非憎惡之炎有餘也;冬不臥簟,非怨讎之涼 自足也。不以春日遲遲而毀羔裀,秋露灑葉而剔筍 席,白羽相望,霜刃競接,則文不及武;「干戈既韜,禮樂 聿修,則武不及文。」不可以《九幾》慴然而棄武,四郊多 壘而擯文,士用各有時,未可偏無也。五行殊性,俱為 人用,文武異材,並為大益。猶救火者,或提盆榼,或挈 瓶盂,其器方圓,形體雖反,名質相乖,至於盛水滅火, 功亦齊焉。繳者身仰,釣者身俯,俯仰別狀,取利同焉; 織者漸進,耕者漸退,進退異勢,成務等焉。墨子救宋, 重跰而行;干木在魏,身不下堂,行止異跡,存國一焉。 文以讚治,武以凌敵,趨舍殊律,為績平焉。秦之季葉, 土崩瓦解,漢祖躬提三尺之劍,為黔首請命,跋涉山 川,蒙犯矢石,出百死以續一生,而爭天下之利;奮武 厲誠,以決一旦之命。「當斯之時,冠章甫,衣縫掖,未若 戴金冑而擐犀甲也。嬴項既滅,海內大定,以武創業, 以文止戈,徵鄒、魯諸生而制禮儀,修六代之樂,朝萬 國於咸陽。」當此之時,修文者榮顯,習武者慚忸,一世之間,而文武遽為雄雌。以此言之,治亂異時,隨務用 才也。今代之人,為武者則非文,為文者則嗤武,各執 其所長而相是非,猶以宮笑角,以白非黑,非適才之 情,得實之論也。

均任

編輯

為有寬隘,量有巨細,材有大小,則任其輕重,所處之 分,未可乖也。是以萬碩之鼎,不可滿以盂水;一鈞之 鐘,不可容以泉流;十圍之木,不可蓋以茅茨;榛棘之 柱,不可負於廣廈。何者?小非大之量,大非小之器,重 非輕之任,輕非重之制也。以大量小,必有枉分之失; 以小容大,則致傾溢之患;以重處輕,必有傷折之過; 「以輕載重,則致壓覆之害。故鶤鵬一軒,橫厲寥廓,背 負蒼天,足蹠浮雲」,有六翮之資也;騕褭一騖,騰光萬 里,絕塵掣微,有迅足之勢也。今以鷰雀之羽而慕沖 天之迅,犬羊之蹄而覬追日之步,勢不能及,亦可知 也。故奔蜂不能化藿蠋,而螟蛉能化之;越雞不能伏 鵠卵,而魯雞能伏之。夫藿與螟蛉,俱蟲也,魯雞與越 雞,同禽也。然化與不化,伏與不伏者,藿大越小也。夫 龍蛇有翻騰之質,故能乘雲依霧;賢才有政理之德, 故能踐勢處位。雲霧雖密,蟻蚓不能昇者,無其質也; 勢位雖高,庸敝不能治者,乏其德也。故智小不可以 謀大,德狹不可以處廣。以小謀大必危,以狹處廣必 敗。子游治武城,仲尼發「割雞」之嘆;尹何為邑宰,子產 出製錦之諫。德小而任大,謂之濫也;德大而任小,謂 之降也;而其失也,寧降無濫。是以君子量才而授任。 量任而授爵,則君無虛授,臣無虛任,故無負山之累, 折足之憂也。

羅隱兩同書

編輯

得失

編輯

夫騊駼騁遠,必以四足之力;鸑鷟翔遐,莫非《六翮》之 用也。是以聖人撫運,明主乘時,亦以杞梓之材,而為 股肱之任。然則地有山川,其險可見;天有冬夏,其時 可知。至於凡人之心,杳然無所,素王以之不測,帝堯 猶以為難。將欲用之,不無得失也。何以言之?夫君者 舟也,臣者水也。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臣能輔君,亦能 「危君。」是以三傑用而漢興,六卿強而晉滅,陶朱在而 越霸,田氏盛而齊亡,雖任是同,而成敗尤異也。夫人 者,姦宄無端,真偽匪一,或貌恭而心慢,或言親而行 違,或賤廉而貴貪,或貧貞而富黷,或愆大以求變,或 位高而自疑,或見利而忘恩,或逃刑而構隙,此則蓍 筮不足決,鬼神不能定。且利器者至重也;人心者,難 知也。以至重之利器,假難知之人心,未明真偽之情, 徒信毀譽之口。有霍光之才者,亦以得矣;有王莽之 行者,亦以失矣。是故考之於宗廟,則管叔、周公,不無 忠僻;驗之於戚屬,則竇嬰、呂祿,不無正邪;推之於功 臣,則王陵、黥布,不無逆順;論之於故友,則樊噲、盧綰, 不無去留;取以刀筆之能,則若張湯之欺誑;賞以頰 舌之用,則厭主父偃之倒行;若智策有餘,則陳平不 可獨任;若英謀出眾,則韓信慮其難制。夫天下之至 大也,無其人則不可獨守,有其人則又恐為亂,「亦何 不取其才而不制其亂也?且夫毛髮植於頭也,日以 櫛之;爪甲冠於指也,月以鑢之。爪之不鑢長,則不便 於使也;髮之不櫛,久則彌成於亂也。」夫爪甲毛髮者, 近在己躬,本無情識,苟不以理,猶為之難,況於臣下 非同體之物,人心有易遷之慮。委之以臧否,隨之以 是非,蓋不可以容易也。是故逐長路者,必在於駿馬 之力;理天下者,必求於賢臣之用。然駿馬苟馴,由不 可以無轡也;賢臣雖任,終不可以失權也。故夫御馬 者,其轡煩,則其馬蹀而不進;其轡縱,則其馬驕而好 逸。使夫縱不至逸,煩而每進者,唯《造父》之所能也。夫 御臣者,其權峻,則其臣懼而不安;其權寬,則其臣慢 而好亂。使夫寬而不至亂,峻而能安者,唯聖人之所 明也。恐馬之多逸,捨馬而徒行,則長路不可濟也;懼 臣之為亂,捨臣而獨任,則天下莫能理也;知馬之可 乘而不執其轡,則不能禁其逸也;知臣之可用而不 親其權,則不能止其亂也。是故項羽不用范增,是捨 馬而徒行;漢帝雖有曹操,是乘馬而無轡。苟欲不敗, 其可得乎?故孔子曰:「唯名與器,不可以假於人。」其是 之謂歟!

真偽

編輯

「夫主上不能獨化也,必資賢輔物;心不為易治也,方 俟甄議。使夫小人退野,君子居朝,然後可為得矣。」然 則善惡相生,是非交蹂,形彰而影附,脣竭而齒寒,苟 有其真,不能無其偽也。是以歷代帝王,統御家國,莫 不側身馳心,以恭英又。及所封授,則猶是愚小,莫不 攘臂切齒,以疾奸佞;及所誅逐,則謬加賢良。此有識 者之所嗟痛也。夫山雞無靈,買之者謂之鳳;野麟喜 瑞,傷之者謂之麇。然麟鳳有圖,麇雞無識,猶復以真 為偽,以偽為真。況忠逆之情,靜躁之性,愚靖者類直, 智狂者類賢,潔己者不能同人,犯顏者短於忤主,情 狀無形象可見,心慮非視聽所知。欲使銀鉛不雜,淄澠殊味,其有得者,亦萬代之一遇也。是以吳用宰嚭, 致戮於子胥;魯退仲尼,委政於季氏。秦誅白起,以舉 應侯;趙信郭開,而殺李牧;卞和獻玉,反遇楚刑;北郭 吹竽,濫食齊祿。若斯之類,實繁有徒。然則所是不必 真,所非不必偽也。故真偽之際,有數術焉,不可不察 也。何者?夫眾之所譽者,不可必謂其善也;眾之所毀 者,不可必謂其惡也;「我之所親者,不可必謂其賢也; 我之所疏者,不可必謂其鄙也。」何以明言?昔堯理洪 水,伯鯀為眾所舉而洪水莫除;魏伐中山,樂羊為眾 所慢而中山卒拔;鄧通延夢於漢主,而非傅說之才; 屈原見逐於楚王,而無共工之罪。此則眾議不必是, 獨見未為得也。是故明主疇咨在位,詳省已慮,先難 而後易,考著以究微,使夫登用者不愧其賞,有罪者 不逃其責,然後可為當矣。然則良馬驗之於馳驟則 駑駿可分,不藉《孫陽》之舉也;柔刃徵之於斷割則利 鈍可見,不勞《風胡》之談也。苟有難知之人,試之以任 事,則真偽自辯,以塞天下之訟也。故先王之用人也, 遠使之而觀其忠節,近使之而察其敬勤,令之以謀, 可識其智慮;煩之以務,足見其材能。雜之以居,視以 貞濫;委之以利,詳以貪廉;困窮要之以仁,危難思之 以信。尋其行而探其性,聽其辭而別其情。盡呂尚之 《八徵》,驗皋陶之九德。然後素絲皆染,白璧投泥而不 渝;黃葉並彫,青松凌霜而獨秀。則偽者去而真者得 矣。故孔子曰:「眾善者必察焉,眾惡者必察焉。其是之 謂乎!」

冊府元龜

編輯

委任

編輯

王者臨制海內壹齊天下內外之任眾職並建授受 之際必得其人,然後委而用之斯古今不易之道也。 是以任賢不貳,載厥《禹謨》垂拱仰成,著於《周誥》。爰自 兩漢迄於今世,曷嘗不登用髦俊疇咨毗賴。或機務 藂委訪以大計;或輿駕順動,付以居留抱兼才者因 之省官辭衰恥者俾之彊起裁處關決,既許以便益 登擢署悉係其《論擬》。故有心比金石,材稱楨幹,居以 稱股肱之寄,出以增方面之重。自非稟「克忠」之操,契 「同德」之美者,其孰能與於此乎?

任賢

編輯

夫致千里者必資乎!絕足,構廣廈者必擇乎!宏材是 知端扆嚮明材成萬務致治之具非賢罔濟其親信 也,喻之心膂其委仗也,譬之翰翮及有德冠群萃才 推俊傑智謀可以備贊佐操履可以著表式忠勇質 直各負其能或素聞名稱待以不次,或因緣彙薦任 其所長察言觀行罔有虛授小大之器咸適厥用繇 是尊爵以榮之厚祿以寵之推心責成周旋是賴。《書》 曰:「任賢勿二」不亦宜乎!

司馬光迃書===求用:===

編輯

或曰士不好富貴則為士者不得其用刑賞不行矣 迃叟曰小人有才必求用於世以利其身不賞不勸 不刑不懲君子有才亦求用於世以行其道勸不待 賞懲不待刑自古亂臣賊子未有不出於好富貴者 也為上者亦何利哉

何垣《西疇常言》:

編輯

《用人》。

編輯

使人當用其所長而略其所短,則無棄才;事上當度 己量力以肅共王命,則無敗事。責人以其所不能,是 「使馬代耕」也;強己才之所不逮,是「行舟於陸也。」 虞朝九官,各因能任職而終身不易,後世庸才,不量 能否而俾更九職之事,以此責治,不亦難乎?而況鮮 同寅協恭之誠,無率作興事之志。蓋由朝除夕改之 不常,考績黜陟之法廢也。

朝廷需賢以為用,常患乎欲用而無才。人才修飭以 待用,每阨於無路以自進。蓋賢否之不辨,則銓曹資 格病之也。奔競者得志,則廟堂聽察不廣也。上下相 求,兩不相值,欲賢才不遐遺,官職無曠弛,得乎? 州縣置學,以教養人才,美意也。設教官之科,而許人 求試,是使人之好為人師也。師嚴然後道尊,顧未能 無患失之念,惡在其為尊乎?

君子小人,亙相指為朋黨,辨之不蚤,則君子常被誣 而小人常得志也。先儒有言曰:「君子至公引類,小人 徇私立黨。」善夫為國者知所以扶植善類而不為惡 黨所傾,其庶幾矣。

「何代不生賢,雖戰國之世未嘗無也,而曷為不能致 治?魯之使樂正子為政也,用未必專也。宋使薛居州, 在王所也,愛莫助之也。滕將行王政而選擇使畢戰 也。國褊小而無得展布也,甚至居位而言不見用,在 下而上不見知,如齊之蚳蛙、孔距心者,若之何而能 致治哉?故君臣相得,古今所難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