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七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七十一卷目錄
善惡部總論
易經〈乾卦 坤卦 大有卦 繫辭下〉
書經〈商書咸有一德 周書泰誓中〉
禮記〈緇衣〉
新書〈修政語上〉
申鑒〈雜言篇〉
中論〈修本 虛道〉
周子通書〈誠幾德 師〉
性理大全〈力行〉
居業錄〈語錄〉
傳習錄〈語錄〉
辨學錄〈語錄〉
小心齋劄記〈語錄〉
善惡部藝文一
王氏樂善集序 明宋濂
為善最樂文 王守仁
程行錄序 高攀龍
善惡部藝文二〈詩〉
聞善決江河 宋朱熹
善惡部紀事
善惡部雜錄
學行典第七十一卷
善惡部總論
編輯易經
編輯《乾卦》
編輯
「元」者,善之長也。
〈本義〉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於此,故於時為「春」,於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大全〉或問:「元者善之長。」朱子曰:「元亨利貞皆善也,而元乃為四者之長,是善端初發處也。」又曰:「萬物之生,天命流行,自始至終,無非此理。但初生之際,淳粹未散,尤易見耳。只如元亨利貞皆是善,而元則為善之長。亨利貞皆是那裡來?仁義禮智亦皆善也,而仁則為萬善之首,義禮智皆從這裡出耳。」
《坤卦》
編輯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程傳〉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積而成。家之所積者善,則福慶及於子孫,所積不善,則災殃流於後世。〈大全〉臨川吳氏曰:「小善積而為大善,則福慶亦大而為餘慶;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則禍殃亦大而為餘殃,必然之理也。」
《大有卦》
編輯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程傳〉火高在天上,照見萬物之眾多,故為「大有。」君子觀《大有》之象,以遏絕眾惡,揚明善類,以奉順天休美之命。萬物眾多,則有善惡之殊。君子享「大有」之盛,當代天工治養庶類,治眾之道,在遏惡揚善而已。惡懲善勸,所以順天命而安群生也。
《繫辭下》
編輯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 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大全〉漢上朱氏曰:「『精於義者,豈一日積哉?彼積不善而滅其身者,不知小善者,大善之積也。」 融堂錢氏曰:「積』字宜玩。凡善惡未有不由積而成也。」
書經
編輯《商書咸有一德》
編輯
「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
〈蔡傳〉德者,善之總稱。善者,德之實行。一者,其本原統會者也。德兼眾善,不主於善,則無以得一本萬殊之理;善原於一,不協於一,則無以達萬殊一本之妙。謂之「克。」一者,能一之謂也。博而求之於不一之善,約而會之於至一之理,此聖學始終條理之序。
《周書泰誓中》
編輯
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凶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
禮記
編輯《緇衣》
編輯
子曰:「有國家者。章善癉惡。以示世厚。」
〈陳注〉呂氏曰:章,明也。癉,病也。〈大全〉嚴陵方氏曰:「章善而著之,惡者恥其不若,則惡者病矣。夫不待刑罰而能使惡者知恥,則為上者之用心厚矣。」
漢賈誼新書
編輯《修政語上》
編輯
顓頊曰:「功莫美於去惡而為善,罪莫大於去善而為 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惡惡而已也,惡 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荀悅申鑒
編輯《雜言篇》
編輯
《孟子》稱性善,荀卿稱性惡。《公孫子》曰:「性無善惡。」揚雄 曰:「人之性善惡渾。」劉向曰:「性情相應,性不獨善,情不 獨惡。」或曰:「問其理。」曰:「性善則無四凶,性惡則無三仁。」 人無善惡,文王之教一也,則無周公、管蔡。性善情惡, 是桀紂無性,而堯舜無情也。性善惡皆渾,是上智懷 惡而下愚挾善也。理也,未究矣。惟向言為然。
或曰:「仁義,性也;好惡,情也。仁義常善,而好惡或有惡, 故有情惡也。」曰:「不然。好惡者,性之取捨也,實見於外, 故謂之情爾,必本乎性矣。仁義者,善之誠者也,何嫌 其常善?好惡者,善惡未有所分也,何怪其有惡?凡言 神者,莫近於氣。有氣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惡喜怒之 情矣,故人。」〈人當作神〉「有情」,由氣之有形也。氣有白黑,神有 善惡,形與白黑偕,情與善惡偕。故氣黑非形之咎,情 〈情當作神〉惡,非情之罪也。
徐幹中論
編輯《修本》
編輯
君子之於己也,無事而不懼焉。「我之有善,懼人之未 吾好也;我之有不善,懼人之未吾惡也。見人之善,懼 我之不能修也;見人之不善,懼我之必若彼也。」
《虛道》
編輯
君子之於善道也,大則大識之,小則小識之,善無大 小,咸載於心,然後舉而行之。我之所有既不可奪,而 我之所無又取於人,是以功常前人而人後之也。故 夫才敏過人,未足貴也;博辯過人,未足貴也;勇決過 人,未足貴也。君子之所貴者,遷善懼其不及,改惡恐 其有餘。故孔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 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夫惡猶疾也,攻之則益悛,不 攻則日甚。故君子相求也,非特興善也,將以攻惡也。 惡不廢則善不興,自然之道也。《易》曰:「比之匪人,不利 君子貞。」大往小來,陰長陽消之謂也。先民有言:「人之 所難者二,樂攻其惡者難,以惡告人者難。」夫唯君子, 然後能為己之所難,能,致人之所難致。既能其所難 也,猶恐舉人惡之輕而舍己惡之重。君子患其如此 也,故反之復之,鑽之核之,然後彼之所懷者竭,始盡 知己惡之重矣。既知己惡之重者而不能取彼,又將 舍己,況拒之者乎?
舜之在鄉黨也,非家饋而戶贈之也,人莫不稱善焉; 象之在鄉黨也,非家奪而戶掠之也,人莫不稱惡焉。 由此觀之,人無賢愚,見善則譽之,見惡則謗之,此人 情也。
周子通書
編輯《誠幾德》
編輯
誠無為,幾善惡?
「幾」 者動之微,善惡之所由分也。蓋動於人心之微,則天理固當發見,而人慾亦已萌乎其閒矣,此陰陽之象也。
《師》
編輯
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 惡,中而已矣。」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 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彊梁;柔,善為慈,為順,為㢲惡,為 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剛柔固陰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陰陽以為善惡之分焉。惡者固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已矣。
「《易》其惡」 ,則剛柔皆善,有嚴毅慈順之德,而無彊梁懦弱之病矣。至其「中」 ,則其或為嚴毅,或為慈順也,又皆中節,而無太過不及之偏矣。
性理大全
編輯《力行》
編輯
程子曰:「堯舜之為善,與桀蹠之為惡,其自信一也。 天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或過或不及, 便如此,如楊墨之類。」又曰:「天理中物須有美惡。蓋物 之不齊,物之情也。但當察之,不可自入於惡,流於一 物。」
朱子曰:「學大抵只是分別箇善惡而去就之爾。 論 陰陽,則有陰必有陽,論善惡,則一毫著不得。 凡事 莫非心之所為,雖放僻邪侈,亦是此心善惡,但如反 覆手翻一轉,便是惡,只安頓不著,亦便是不善。 好 惡是情,好善惡惡是性。性中當好善,當惡惡,泛然好 惡,乃是私也。 天理有未純,是以為善常不能充其 量;人慾有」未盡,是以除惡常不能去其根。為善而不 能充其量,除惡而不能去其根,是以雖以一念之頃, 而公私邪正是非得失之幾,未嘗不朋分角立而交 戰於其中。 《答何叔京書》曰:「人慾雲者,正天理之反 耳。」謂因天理而有人慾則可,謂人慾亦是天理則不 可。蓋天理中本無人慾,惟其流之有差,遂生出人「欲 來。程子謂『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過與不及便如此。所引『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意亦如此。」 問: 「程子云『天下善惡皆天理』,何也?」曰:「惻隱是善,於不當 惻隱處,惻隱即是惡;剛斷是善,於不當剛斷處,剛斷 即是惡。雖是惡,然源頭若無這物事,卻如何做得!本 皆天理,只是被人慾翻了,故用之不善而為惡耳。」 問:「天下善惡皆天理。楊墨之類只是過不及,皆出於 仁義,謂之天理則可。如世之大惡,謂之天理,可乎?」曰: 「本是天理,只是翻了,便如此。如人之殘忍,便是翻了 惻隱。如放火殺人,可謂至德。若把那火去炊飯,殺其 人之所當殺,豈不是天理!只緣翻了天理,有背有面, 順之則是,背之則非。緣有此理,方有此惡。如溝渠至 濁,當初若無清冷底水,緣何有此?」 問:「既是翻了天 理,如何又說皆天理也?莫是殘賊的惡,初從羞惡上 發;淫慾貪溺底惡,初從惻隱上發,後來多過差了。原 其初發,都是天理。」曰:「如此說亦好。但所謂翻者,亦是 四端中自有相反處。如羞惡自與惻隱相反,是非自 與辭讓相」反。如公說,也是好意思。因而看得舊一句 不通處出。如「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暴」,這 兩句意分曉。惟是「用人之仁,去其貪」一句沒分曉。今 公說貪是愛上發來,也是思之是淳善底人,易得含 胡苟且,姑息貪戀。 善只是當恁地底,惡只是不當 恁地底。善惡皆是理,但善是那順底,惡是翻轉來底。 然以其反而不善,則知那善底自在,故善惡皆理也, 然卻不可道有惡底理。
胡居仁居業錄
編輯《語錄》
編輯
程子言「善惡皆天理」,非言有不善之天理。言善惡皆 天理中出來底,是理處便是善,非理處便是惡。蓋太 極流行,便有動靜陰陽,是非邪正,亦是理之自然不 能無者,非言惡者,亦可名為天理也。
王守仁傳習錄
編輯《語錄》
編輯
問:「先生嘗謂善惡只是一物,善惡兩端如冰炭相反, 如何謂只一物?」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 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箇善,卻又有一箇惡 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直因聞先生之說,則知 程子所謂『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又曰:「善惡 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於本性上過與不及之」 閒耳。其說皆無可疑。
馮從吾辨學錄
編輯《語錄》
編輯
問:「『有其善,喪厥善,有意為善,雖善亦私』。可見善原是 不可有的。彼無善無惡之說,有無善之善之說,或亦 未可盡非也。」曰:「有其善,喪厥善,有意為善,雖善亦私, 是謂工夫不可自有其善,不可有意為善耳。單非謂善 不可有,亦非謂本體無善無惡善,有善之善,有無善 之善也。」
問:「『『無善無惡,有無善之善』之說。彼欲以『無』字藥有其 善,有意為善」,「『有』字之病,非得已也。」曰:「有』之一字,病痛 誠無窮。如有詩文者,以詩文自高;有功名者以功名 自高;有氣節者,又以氣節自高。傲世陵物,令人難近。 或以為名之心為善,或以為利之心為善,或又以以 善服人之心為善。假公濟私,令人難測。如此,是皆有」 其善,有意為善之病。不知一有其善,便不是善,故曰 「喪厥善」;一有意為善,便不是為善,故曰「雖善亦私。」至 於喪至於私,則善於何有?如此,是其病正在無善也, 而又誤以無藥有,豈不益助其病而速之亡乎? 吾儒論學,只有一箇善字,直從源頭說到,究竟更無 兩樣。故《易》曰「繼善」,顏曰「一善」,曾曰「至善」,思「曰明善,孟 曰性善」,又曰「孳孳為善。」善總只是一箇善,為總只是 一箇為,非善與利之閒復有箇無善之善也。工夫雖 有生熟,道理卻無兩樣,故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 已矣。」今曰有善之善,對惡而言;有無善之善,不對惡 而言,則是孳孳為善之善,為其對利而言之善也。而 善與利之閒,復有箇無善之善在矣。有是理哉? 有意為善,有所為而為,如以為利之心為善,為名之 心為善,以以善服人之心為善之類。非以安而行之, 為無意為,無所為;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為有意為, 有所為也。今人見人孳孳為善,而概曰「有意」,概曰「有 所為」,則阻人為善之路矣。
《書》曰:「善無常主,協於克一。」孔子稱回曰:「得一善,拳拳 服膺而弗失。」可見善原只是一箇善,豈有有善之善, 無善之善,兩箇善之理?古之聖賢若預知後世之必 有,為此說而預防之者,奇矣!奇矣!
顧憲成小心齋劄記
編輯《語錄》
編輯
善與惡相為爭勝,不並立者也。從上聖賢,勤勤懇懇, 發明性善,正欲壓倒一惡字。今也,並欲壓倒一善字, 壓倒一惡字,惡字不得出頭;壓倒一善字,善字亦不 得出頭矣。惡之來也,其萌甚微,賴有善以密消之耳。 惡之發也,其力甚猛,賴有善以顯制之耳。誠使善不得出頭,其亦何所不可為哉?昔宋范純仁,或譏其好 名,純仁喟然嘆曰:「人若避好名之嫌,則無為善之路 矣。」竊謂無善無惡之說,則人又當避為善之嫌矣,不 知是何路而可也?
近世率喜言無善無惡,及就而詢其旨,則曰:「所謂無 善,非真無善也,只是不著於善耳。」予竊以為《經》言「無 方無體」,是恐著了方體也;言「無聲無臭」,是恐著了聲 臭也;言「不識不知」,是恐著了識知也。何者?吾之心原 自超出方體、聲臭、識知之外也。至於善,即是心之本 色,說恁著不著。如明是目之本色,還說得箇不著於 明否?聰是耳之本色,還說得箇不著於聰否?又如孝 子悅在得親不得,則不可以為子,須千方百計求盡 子道,還可說莫著於孝否?如忠臣悅在得君,有不得, 則不可以為臣,須千方百計求盡臣道,還可說莫著 於忠否?昔陽明遭寧藩之變,日夕念其祖母岑與其 父龍山公不置,門人問曰:「得無著相?」陽明曰:「此相如 何不著?」快哉斯言,足以破之矣。
善惡部藝文一
編輯《王氏樂善集序》宋·濂
編輯
和陽王君,秉彝營道,抗志葆學。潛貞軒冕之榮,不足 以羈其跡;貝珍之麗,不足以累其高。肥遯遵《大易》之 戒,知足法老氏之旨。汲清澗曲,采綠巖口,集杜若以 充衣,織胡繩以為屩,屹立游塵之表,凌邁層霄之上。 當其蘿月斜暎,松飆遞響,寄酒賦於閒情,發琴歌於 逸韻,泉石自獻,猿鶴不驚。信乎皓皓弗緇,亭亭絕俗 者也。然而仁心斯涵,義聞攸暢,極彼顛連之苦,奚翅 飢渴之欲。排難解紛,曾忘其身危;捐囷散金,不計其 家索。徼符稚之遺風,崇魯連之高節,矧當戎馬之際, 尢止屠劉之虐,起死骨以為生,藥病甿而使瘉。力苟 可及,知無不為;察其善,固不一而足。於是清朝法從 之賢,方岳連率之貴,薦紳弘博之士,巖穴隱遯之儔, 莫不企瞻其容光,承挹其辭氣,因其堂構,命以樂善, 或寓諸賦詠,或紀於文辭,絕去下蔡之音,壹是《大雅》 之倡。言其典雅,則冠冕佩玉,揖讓廟堂也;言其雄渾, 則江海澄波,涵容羲娥也;言其勁正,則蒼官青士,共 傲歲寒也;言其淳古,則殷敦周匜,有異褻器也。皆可 遺芳不朽,垂裕後昆,非獨黎陽著《紀善》之傳,鄴下行 《類善》之集而已。不揆菲作,亦廁群英,此則珠玉在旁, 沙礫失色,西子捧心,醜人矉目,不亦遠甚矣哉!載稽 古昔,治浹化孚,人存周急之行,里崇相睦之俗,協於 大順,殊號難及。自鄒魯之聲教遠漸,而秦越之瘠肥 罔顧,同父尚錐刀之爭,他人寧溝壑之脫。靜言思之, 慨我寤歎。卓爾王君,樂於從善。輿論所許,茲集宜徵。 儻鍥梓以行遠,可惇風而廣惠。豈若風葩露葉,徒誇 騷圃之工;麟角鳳毛,謾鬥文園之巧哉?顧茲下劣,忝 附高明。慕黃憲於汝南,憶荀隱於日下。辱履舄潛溪 之上,傳簡畢櫧概之閒。敬序篇端,略攄悰愫。意雖在 於檃括,文則尚於疏通。若譏非古,豈曰知言。庶期見 正於大方。有徵於君子云爾。
《為善最樂文》王守仁
編輯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然小人之得其欲也, 吾亦但見其苦而已耳。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 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營營戚戚, 憂患終身,心勞而日拙,欲縱惡積,以亡其生,烏在其 為樂也乎?若夫君子之為善,則仰不愧,俯不怍,明無 人非,幽無鬼責,優優蕩蕩,心逸日休,宗族稱其孝,鄉 黨稱其悌,言而人莫不信,行而人莫不悅,所謂無入 而不自得也,亦何樂如之?妻弟諸用明,積德勵善,有 可用之才,而不求仕。人曰:「子獨不樂仕乎?」用明曰:「為 善最樂也。」因以四字扁其退居之軒,率二子階陽,日 與鄉之俊彥讀書講學於其中。已而二子學日有成, 登賢薦秀,鄉人嘖嘖,皆曰:「此亦為善最樂之效矣。」用 明笑曰:「為善之樂,大行不加,窮居不損,豈顧於得失 榮辱之閒而論之。」聞者心服。僕夫治圃,得一鏡,以獻 於用明,刮土而視之,其背亦適有「為善最樂」四字。坐 客嘆異,皆曰:「此用明為善之符,誠若亦不偶然者也。」 相與詠其事,而來請於予以書之,用以訓其子孫,遂 以勗夫鄉之後進。
《程行錄序》高攀龍
編輯
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如樹之必枝葉、必花、必實,自然 而不容已也。彼豈以善之可以有功獲福而為之乎? 然而人之為不善者,動於欲而不能自克,語之以禍 福,猶有所慕而勉畏而不敢。語之以禮,則以為迂而 無當。夫其以為迂而無當者,不知理之為何物也。夫 理者何也?天也,善則祥,不善則殃者也。而天者何也? 「心也。善則安,不善則不安者也。」天下有為不善而安 焉者,非其為說以自解,必其習之久而不覺也。君子 之為善,循理也,畏天也,求自慊其心也,自然而不容 已也。洗心,湯君之為《程行錄》也,曉然示之以如是為 善,如是為不善,如是為善,善雖小有功,如是為不善不善雖小有罪,故以禍福告人,引不知者久於善也。 久而安焉,而後知人之不為善,乃樹之不枝葉、不花、 不實者也,伐無日矣。吁!可畏哉!
善惡部藝文二〈詩〉
編輯《聞善決江河》宋·朱熹
編輯
大舜深山日,靈襟保太和。一言分善利,萬里決江河。 可欲非由外,惟聰不在他。勇如爭赴壑,進豈待盈科。 學海功難並,防川患益多。何人親祖述,耳順昔同波。
善惡部紀事
編輯《新序雜事篇》:齊桓公出遊於野,見亡國故城郭氏之 墟,問於野人。野人曰:「『是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 曷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惡惡』。桓公曰:『善善而 惡惡,人之善行也。其所以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 而不能行,惡惡而不能去,是以為墟也』。」
《晏子》景公問於《晏子》曰:「為政何患?」晏子對曰:「患善惡 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對曰:「審擇左右善,則百僚各 得其所宜而善惡分。」孔子聞之曰:「此言也信矣,善進 則不善無由入矣,不善進則善無由入矣。」
《國策》: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謂楚王曰:「『下比周則上 危,下分爭則上安,王亦知之乎?願王勿忘也。且人有 好揚人之善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 曰:「『有人好揚人之惡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遠 之』。」江乙曰:「『然則且有子殺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 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聞人之美,惡聞人之惡也』。王」 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後漢書陳禪傳》:「禪字紀山,巴郡安漢人也。仕郡功曹, 舉善黜惡,為邦內所畏。」
《陳寔傳》: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梁上。寔陰 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 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梁上 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 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 困。令遺絹二疋。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董扶傳》:蜀丞相諸葛亮問廣漢秦宓,董扶及任安所 長,宓曰:「董扶褒秋毫之善,貶纖芥之惡,任安記人之 善,忘人之過雲。」
《范滂傳》:建寧二年,詔下急捕滂等。滂聞之,白母曰:「仲 博孝敬,足以供養。」〈仲博滂弟也〉滂從《龍舒君歸黃泉》。〈滂父顯故 龍舒侯相也〉「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 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李膺杜密〉「齊名,死亦何恨?既有 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顧謂 其子曰:「吾欲使汝為惡,則惡不可為;使汝為善,則我 不為惡。」行路聞之,莫不流涕。
《晉書張輔傳》:「輔嘗著論。班固、司馬遷云:『良史著述,善 足以獎勸,惡足以鑒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 焉』。」
《祖逖傳》:「逖兄納嘗問梅陶曰:『君鄉里立月旦評何如』? 陶曰:『善褒惡貶,則佳法也』。納曰:『未益』。」時王隱在坐,因 曰:「『《尚書》稱『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何得一月便行 褒貶』?陶曰:『此官法也;月旦,私法也』。」隱曰:「《易》稱:『積善之 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稱家者豈不是 官?必須積久善惡乃著,公私何異?古人有言:『貞良而 亡先人之殃,酷烈而存先人之勳』。」累世乃著,豈但一 月?若必月旦,則顏回食埃,不免貪污;盜蹠引少,則為 清廉。朝種暮穫,善惡未定矣。
《梁書傅昭傳》:昭為信武將軍、安成內史。安成自宋已 來兵亂,郡舍號凶。及昭為郡,郡內人夜夢見兵馬鎧 甲甚盛,又聞有人云,「當避善人。」軍眾相與騰空而逝。 夢者驚起。俄而疾風暴雨,倏忽便至,數閒屋俱倒,即 夢者所見軍馬踐蹈之所也。自後郡舍遂安,咸以昭 正直所致。
《魏書張蒲傳》:「蒲為相州刺史,扶弱抑彊,進善黜惡,教 化大行。」
《崔浩傳》:「初浩搆害李順,基萌已成,夜夢秉火爇順寢 室,火作而順死,浩與室家群立而觀之,俄而順弟息 號哭而出曰:『此輩吾賊也』。以戈擊之,悉投於河,寤而 惡之,以告館客馮景仁,景仁曰:『此真不善也,非復虛 事。夫以火爇人,暴之極也。階亂兆禍,復己招也。《商書》 曰:『惡之易也,如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乎?且兆始惡者有終殃,積不善者無餘慶,厲階成矣, 公其圖之。」浩曰:「我方思之而不能悛。至是而族《陸叡傳》:太和八年,叡與隴西公元琛並持節為東西 二道大使,褒善罰惡,聲稱聞於京師。
《周書王勇傳》:「勇性雄猛,為當時驍將。然矜功伐善,好 揚人之惡,時論以此鄙之。」
《唐書鄭珣瑜傳》:珣瑜子朗,擢起居郎。文宗與宰相議 政,適見朗執筆螭頭下,謂曰:「向所論事,亦記之乎?朕 將觀之。」朗曰:「昔太宗欲觀之,朱子奢曰:『史不隱善,不 諱惡。自中主而下,或飾非護失,見之則史官無以自 免,且不敢直筆』。帝悅,謂宰相曰:『人君之為善惡必記, 朕恐平日言之不協治體,為將來羞。庶一見得以自 改』。」遂上之。
《名臣言行錄》:盧多遜與李昉相善,待之不疑。多遜知 政,毀昉,人以告昉,昉不之信。後太宗語及多遜事,昉 頗為解釋。太宗曰:「多遜毀卿,一錢不直。」昉始信之。太 宗由是目昉為善人。
《羅豫章集》:太宗嘗謂近臣曰:「國家取士,必歷級而升。 下位之人韜晦才行,誠亦有之。當勿於此為限,成朕 急賢之意。」又曰:「人之行實,不以位之高下。雖卑秩下 位,不可謂無良士。然君子含章守道,難進易退,不求 聞達,朕嘗患其不能知也。」呂蒙正曰:「迭試可任,則能 否洞分。」帝曰:「若善惡則不可得而知矣。」曰:「亦迭試可 也。苟暫聞其善惡,有涉愛憎,誤任使,故須久而察之, 則賞罰不濫矣。」帝然之。
太祖朝,臣僚有功當進官,帝不喜其人,欲勿進。趙普 力請之。帝怒,固不與轉官。普爭之曰:「爵者,聖人所以 勸善。罰者,聖人所以懲惡。夫爵位刑罰,乃天下之爵 位刑罰也,非陛下之爵位刑罰也,陛下豈得自專之 耶?」帝不能容,乃拂衣起,普亦隨之。帝入宮門,普立於 宮門不退,帝乃寤,卒可其奏。
《宋史邵雍傳》:司馬光兄事雍,而二人純德尢,鄉里所 慕嚮,父子昆弟每相飭曰:「毋為不善,恐司馬端明、邵 先生知。」
《明外史李信圭傳》:「信圭授清河知縣,俗好發塚縱火。 信圭設教戒十三條,令里民書於牌,月朔望儆戒之, 且令書其民勤惰善惡以聞,俗為之變。」
錢肅樂為太倉知州。豪家奴與黠吏為奸,而兇徒結 黨殺人,焚其屍,肅樂痛懲,皆斂手。又以朱白榜列善 惡人名,械白榜者階下,予大杖。久之,杖者日少。 《況鍾傳》鍾為政,務鋤豪強,植良弱,興利除害,不遺餘 力。嘗置二簿,識民善惡,以行勸懲。
善惡部雜錄
編輯《鬻子政》曰:昔者魯周公曰:「吾聞之於政也,知善不行 者謂之狂,知惡不改者謂之惑。夫狂與惑者,聖王之 戒也。」
《老子任德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 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尹文子大道篇》:老子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 善人之所寶。是道治者,謂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謂 之不善人。善人之與不善人,名分日離,不待審察而 得也。」
善名命善,惡名命惡。故善有善名,惡有惡名。聖賢仁 智,命善者也;頑嚚凶愚,命惡者也。今即聖賢仁智之 名,以求聖賢仁智之實,未之或盡也;即頑嚚凶愚之 名,以求頑嚚凶愚之實,亦未或盡也。使善惡盡然有 分,雖未能盡物之實,猶不患其差也。故曰:「名不可不 辯也。」
《莊子·養生主》篇:「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 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庚桑楚篇》:「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 善乎幽閒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嫁其子而教之曰:「爾行矣,慎無 為善。」曰:「不為善,將為不善邪?」應之曰:「善且由弗為,況 不善乎?君子之於善也,猶採薪者見一芥掇之,見青 蔥則拔之。善射者發不失的。善於射矣,而不善所射; 善釣者無所失。善於釣矣,而不善所釣。故有所善,則 不善矣。」
《新書修政語上》:「功莫美於去惡而為善,罪莫大於去 善而為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惡惡而 已也,惡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審微》篇:「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 非以小善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為一,足以亂國 家也。」
《大戴禮記禮察》篇:「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 以滅身。」
《說苑說叢》篇:「言善毋及身,言惡毋及人。」
「善不可以偽來,惡不可以辭去。近市無賈,在田無野善不逆旅」,非仁義剛武,無以定天下。
《修文》篇:「人之善惡,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揚子《修身》篇:「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 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適善惡之馬也歟?」
《潛夫論慎微》篇:「積善不怠,必致顏、閔之賢;積惡不休, 必致桀、跖之名。」
《論衡非韓》篇:「夫韓子所尚者法度也。人為善法度賞 之,惡法度罰之,雖不聞善惡於外,善惡有所制矣。夫 聞惡不可以行罰,猶聞善不可以行賞也。非人不舉 姦者,非韓子之術也。使韓子聞善,必將試之,試之有 功,乃肯賞之。夫聞善不輒加賞,虛言未必可信也。若 此,聞善與不聞,無以異也。夫聞善不輒賞,則聞惡不 輒罰矣。聞善必試之,聞惡必考之。」試有功乃加賞,考 有驗乃加罰。虛聞空見,實試未立,賞罰未加,賞罰未 加,善惡未定。未定之事,須術乃立。
《答佞篇》佞人問曰:「行合九德則賢,不合則佞。世人操 行者,可盡謂佞乎?」曰:「諸非皆惡,惡中之逆者,謂之無 道,惡中之巧者,謂之佞人。聖王刑憲,佞在惡中;聖王 賞勸,賢在善中。純潔之賢,善中殊高,賢中之聖也;善 中大佞,惡中之雄也。故曰:『觀賢由義,察佞由惡。善惡 定成,賢佞形矣』。」
《治期》篇:「賢君之治國也,猶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 明令耐使子孫,皆為孝善。子孫孝善,是家興也;百姓 平安,是國昌也。昌必有衰,興必有廢。興昌非德所能 成,然則衰廢非德所能敗也。昌衰興廢,皆天時也。此 善惡之實。」
《譚子化書仁化篇》:「為惡者畏人識,必有識者;為善者 不欲人知,必有知者。是故人不識者謂之大惡,人不 知者謂之至善。好行惠者恩不廣,務奇特者功不大, 善博奕者智不遠,文綺麗者名不久。是以君子惟道 是貴,惟德是守,所以能萬世不朽。」
《漁樵問答》。樵者曰:「人有禱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禱而 求耶,禱求而可得耶?敢問其所以。」曰:「語善惡者,人也; 禍福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禍淫,鬼神其能違天乎?自 作之孽,固難逃也。天降之災,禳之奚益?修德積善,君 子常分,安有餘事於其閒哉?」樵者曰:「有為善而遇禍, 有為惡而獲福者,何也?」漁者曰:「有幸與不幸也,幸不」 幸,命也;當不當,分也。一命一分,人其逃乎?
「君子見善則喜之,見不善則遠之,小人見善則疾之, 見不善則喜之,善惡各從其類也。君子見善則就之, 見不善則遠之,小人見善則遠之,見不善則就之。」 《西疇》常言:欲為君子,非積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 邪,一事悖戾,立見其為小人。故曰:「終身為善不足,一 旦為惡有餘。」
《省心錄》:「為善如負重登山,志雖已確,而力猶恐不及; 為惡如乘駿走坂,雖不加鞭策,而足亦不能制。 歲月已往者不可復,未來者不可期,見在者不可失。 為善則善應,為惡則惡報,所以成名滅身,惟自取如 何耳。」
「善惡之性不能易」,如水之不能燥,火之不能濕,形色 語默之閒,善惡自見。
《善人種德》,降祥於天;《惡人種禍》,貽殃於後。
「毀譽雜至,觀其事則毀譽明,善惡混淆,公其心則善 惡判」,此在上之職也。若智效一職,行其所當為,而不 問毀譽,立乎其中道,則善惡自黑白也。
能自遂者未必能成人,自敗者必罔人,能自儉者未 必能周人,自恣者必害人。然此無他,為善難,為惡易 也。
勝於己者必師,拙於己者可役。愛於己者,知善而不 知惡。憎於己者,見惡而不見善。
《讀書錄》:「陽明者,善也;陰濁者,惡也。人見天地晴明則 心意舒暢,見天氣陰晦則心意黯慘。亦可以驗好善 惡惡之一端。」
一念之善,景星慶雲。一念之惡,烈風疾雨。
《螢雪叢說》:「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此古語也。「善惡 到頭終有報,只爭來速與來遲。」此古詩也。或者執其 為善未必福,為惡未必禍之說,遂以謂善惡莫執無 應,妄起輕福遠禍之心,果能無應也耶?夫善有善報, 善人為善,而天或不以善報,非無報也。惡有惡報,惡 人為惡,而天或不以惡報,非無報也,蓋未報也。所謂 未報者,乃其未熟故耳。逮夫熟時,則其報之也,其效 如捷。胡不觀《大藏經》云:「善若無報,其善未熟。其善熟 時必受其福。惡若無報,其惡未熟。其惡熟時必受其 苦。」
《古穰雜錄》吉水羅公云:「人於一日,自朝至夕,由興至 寢,不可有一毫惡念。惡念一萌,即斬絕之,使根株悉 拔;不可一息無善念,善念一萌,即充廣之,使若泉達 火然。」
《宵練匣》:「人無善可為,只不為惡,有心為善,亦惡也。」 長者言:「吾不知所謂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 所謂惡,但使人恨者即惡也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 役使鬼神。」
《讀書鏡》:太尉韋儁為領軍於忠所害,歎曰:「吾一生為 善,未蒙善報;常不為惡,今為惡終。」又宋詹事劉湛以 義康黨被收,謂弟素曰:「相勸為惡,惡不可為;相勸為 善,正見今日。」此即范滂臨刑時語其子之言也。惟陸 務觀云:「為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後福,報若市 道,吾實恥之。」吁!二子聞此言,可以瞑目矣。
《牖景錄》:「人立心行事,凡對人可言者,皆為善;對人不 可言者,皆為惡。蓋光明屬陽,陽為善;暗昧屬陰,陰為 惡。天道有陰陽,乃一氣屈伸所為。而於小大往來之 界,世道人才相勝之幾,則又有否泰吉凶之辨。大都 因晦明通塞,而氣象情態便自相反。人惟此心,而公 私枉直懸於一念,反而辨之不難。」然意向初發,乃誠 「有不自覺者」,此賢聖之所精察而慎持也。
《筆疇》:「陽善陰惡,古人之所言,然陰陽一氣,造化也;造 化一陰陽也,豈有惡哉?嘗推其意而論之,以謂稟夫 陽氣之多者其人仁,稟夫陰氣之多者其人酷。桀紂 非不仁也,陰氣之多失其仁也。大凡黑氣風雨、飛沙 拔樹者,陰氣之惡者也;明星朗月、和風甘雨,陽氣之 粹者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