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08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八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八卷目錄

 教學部藝文

  陳政事啟        齊崔祖思

  聚徒教授判       唐宋少真

  聚徒教授判         胡連

  大學章句序        宋朱熹

  送饒安道序        元黃溍

 教學部紀事

 教學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八卷

教學部藝文

編輯

《陳政事啟》
齊·崔祖思

編輯

《禮誥》者,人倫之襟冕,帝王之樞柄。自古開物成務,必 以教學為先。世不習學,民罔志義,悖競因斯而興,禍 亂是焉而作。故篤俗昌治,莫先道教,不得以禍福革 慮,儉泰移業。今無員之官,空受祿力,三載無考績之 效,九年闕登黜之序。國儲以之虛匱,民力為之凋散, 能否無章,涇渭混流。宜太廟之南引修文序,司農以 「北,廣開武校,臺州列國,限外之職,問其所樂,依方課 習,各盡其能。月供僮幹,如先充給。若有廢墮,遣還故 郡。殊經奇藝,待以不次。士修其業,必有異等,民識其 利,能無勉勵。」

《聚徒教授判》
宋·少真

編輯

「學以知道,行以成德」,謂修己之不懈,則化人而有孚。 甲括習《詩》書,佩服忠信。談經不同於稷下,請益其多; 強學頗類於關西,發蒙斯眾。既聞講道,亦見習儀。且 享以訓人,射則觀德。素木匏葉,足表獻酬之教;桑弧 蒿矢,方昭揖遜之容。學不習而則無,禮不行而斯壞。 行而致詰,何迷鄒魯之風?習以見尢,其如城闕之刺 祭遵施之於軍旅,尚不雲非;劉昆列之於家庭,且未 言失。古則可據,今何以疑?所謂「習不遺經,學無廢業。」 告人昧識,徒效西鄰之責。言在甲合,宜請遵《東觀》之 故事。

《聚徒教授判》
胡連

編輯

學以道尊,禮為教首,事克師古,人焉生惑。眷言彼甲, 惟德潤身。敦《詩》閱禮,奉守先王之訓;博聞強識,能為 君子之儒。是以生徒駿奔,負笈雲集,橫經紛其滿席, 執禮爛其盈門。故能春秋匪懈,享祀不忒。教冑子之 威儀,陳鄉人之揖遜,登以素器,射從薄物。稽諸匏葉, 有若蘩蘋。桑弧不類於桃弧,兔首豈齊於貍首。同劉 昆之故事;習俎豆於私室,異祭遵之前式,陳禮容於 軍旅。古則無議,今亦何傷?徒小有言,責其行禮。欲崇 北海之術,謹遵東觀之詞。

《大學章句序》
宋·朱熹

編輯

《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 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 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 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閒,則天必 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 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 樂之官所繇設也。「三代之隆,其法寖備,然後王宮國 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 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 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 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 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 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夫以學校之設其 廣如此,教之之術,其次第節目之詳又如此,而其所 以為教則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 民生日用彝倫之外。是以當世之人無不學其學焉 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 各俛焉以盡其力,此古昔盛時所以治隆於上,俗美 於下,而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賢聖之君不 作,學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風俗頹敗。時則有若孔 子之聖,而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 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若《曲禮》《少儀》《內則》《弟子 職》諸篇,固《小學》之支流餘裔。而此篇者,則因《小學》之 成功,以著《大學》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 有以盡其節目之詳者也。三千之徒,蓋莫不聞其說, 而曾氏之傳獨得其宗,於是作為《傳義》,以發其意。及 孟子沒而其傳。請幫助識別此字。焉,則其書雖存,而知者鮮矣。自是 以來,俗儒記誦詞章之習,其功倍於《小學》而無用;異端虛無寂滅之教,其高過於《大學》而無實。其他權謀 術數,一切以就功名之說,與夫百家眾技之流,所以 惑世誣民、充塞仁義者,又紛然雜出乎其閒。使其君 子不幸而不得聞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 至治之澤,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壞 亂極矣。天運循環,無往不復,宋德隆盛,治教休明。於 是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傳,實始 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為之次其簡篇,發其歸趣, 然後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燦然復明 於世。雖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與有聞焉。顧其為 書猶頗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輯之。閒亦竊附己 意,補其闕略,以俟後之君子極知僭踰,無所逃罪。然 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 無小補雲。

《送饒安道序》
元·黃溍

編輯

「天子之學,以教國之貴遊子弟,而田裡之秀民,亦得 用舉者受業。其閒餐錢固不以煩縣官,而滿百人輒 止後至。而久次者,必員有闕,乃得補其處,此今之定 制也。」予以菲才,忝預教事。饒君安道自臨川攜其子 而來,既俾奉贄堂上以禮見,顧以限於常員,未及執 經就列,與諸生齒。安道告予,將與俱歸家,食以需次, 願得一言為別。嗟夫,古之秀士升於司徒、升於學者, 皆近在王畿六鄉六遂之中,今也乃使之挈挈亟往 亟返,五千里不啻,何以能無銷沮其志氣乎?《大學》之 法,「當其可」之謂時。是故人生十三而學樂,誦《詩》、舞《勺》; 十五而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學《禮》,舞《大夏》。今也乃使 之曠日以俟,遠者或十五,近者猶三四年,何以開發 其聰明,而能蚤有知乎?國家施教導民之初意,宜不 若是。予所為太息,而末如之何也?予聞安道通古醫 經而精其術,其在京師,未始少出以自售,徒為其子 來耳。計其復來,予必已代去,而不得與其子卒成師 弟子之禮,安可無以識其別乎?魯人之詩曰:「無小無 大,從公於邁。」鄭人之詩曰:「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蓋未 有拒人於五千里外,而待以十年之久者。雖然,此諸 侯之學也,況天子之學乎?幸而有能陳詩以諷於上, 用古之道,變今之法,則安道父子之來,予猶及旦夕 待也。庸識其所望者於群公贈言之篇端以俟焉。

教學部紀事

編輯

《漢書疏廣傳》:「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少好學,明《春秋》, 家居教授,學者自遠方至,徵為博士,大中大夫。」 《薛廣德傳》:「廣德字長卿,以《魯詩》教授楚國,龔勝舍師 事焉。蕭望之薦為博士。」

《韋賢傳》:「賢字長儒,魯國鄒人。篤志於學,兼通《禮》《尚書》。 以《詩》教授,號稱鄒魯大儒。」

《後漢書劉昆傳》:「昆少習容禮。平帝時,受施氏《易》於沛 人戴賓,能彈雅琴,知清角之操。王莽世,教授弟子恆 五百餘人。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為 俎豆,桑弧蒿矢以射菟首。每有行禮,縣宰輒率吏屬 而觀之。王莽以昆多聚徒眾,私行大禮,有僭上心,乃 繫昆及家屬於外黃獄。尋莽敗,得免。既而天下大亂」, 昆避難河南負犢山中。建武五年,舉孝廉,不行,遂逃, 教授於江陵。

《伏湛傳》:「湛字惠公,瑯邪東武人也。九世祖勝,字子賤, 所謂濟南㐲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時客授東武, 因家焉。父理,為當世名儒,以《詩》授成帝,為高密太傅, 別自名學。湛性孝友,少傳父業,教授數百人。成帝時, 以父任為博士弟子,五遷至王莽時為繡衣執法,使 督大姦,遷後隊屬正。更始立,以為平原太守。時倉卒」 兵起,天下驚擾,而湛獨晏然,教授不廢。

《杜撫傳》:「撫字叔和,少有高才,受業於薛漢。後歸鄉里, 教授沈靜樂道,舉動必以禮,弟子千餘人。」

《丁恭傳》:「恭字子然,習《公羊嚴氏春秋》,學義精明,教授 常數百人,州郡請召不應。建武初,為少府,諸生自遠 方至者,著錄數千人,當世稱為大儒。」

《周澤傳》:「澤字稚都。少習《公羊嚴氏春秋》。隱居教授,門 徒常數百人。」

《樓望傳》。望字次子。少習《嚴氏春秋》。為左中郎將,教授 不倦,世稱儒宗。諸生著錄九千餘人,年八十。

《李育傳》:「育字元春,少習《公羊春秋》,沈思專精,博覽書 傳,知名太學。州郡請召育到輒辭病去,常避地教授, 門徒數百。」

《穎容傳》:「容字子嚴,博學多通,善《春秋左氏》。初平中,避

亂荊州,聚徒千餘人
考證
《謝該傳》:「該字文儀,善明《春秋左氏》,為世名儒,門徒數

百千人。」

《蔡元傳》:「元字叔陵。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 萬六千人,徵辟並不就。」

《歐陽歙傳》:「歙字正思,建武六年,拜揚州牧,遷汝南太 守。歙在郡教授數百人,視事九年,徵為大司徒。坐在 汝南臧罪千餘萬,發覺下獄。諸生守闕為歙求哀者 千餘人。平原禮震年十七,聞獄當斷,自繫上書求代 歙死,曰:『伏見臣師大司徒歐陽歙,學為儒宗,八世博 士,而以臧咎當伏重辜。歙門單子幼,未能傳學,身死 之後,永為廢絕,上令陛下獲殺賢之譏,下使學者喪 師資之益。乞殺身以代歙命』。」書奏而歙已死獄中。 牟長傳長子紆,隱居教授,門生千人。肅宗聞而徵之, 欲以為博士,道物故。

《宋登傳》:「登字叔陽,少傳歐陽尚書,教授數千人,為汝 陰令。」

《張馴傳》:「馴字子儁。少遊太學,能誦《春秋左氏傳》。以《大 夏侯尚書》教授,辟公府,舉高第,拜議郎。」

《包咸傳》:咸字子良,歸鄉里,太守黃讜署戶曹史,欲召 咸入授其子。咸曰:「禮有來學而無往教。」讜遂遣子師 之。

《魏應傳》:「應字君伯,少好學。郡舉明經,除濟陰王文學, 以疾免官。教授山澤中,徒眾常數百人。」

《伏恭傳》:「恭字叔齊,除劇令,拜博士,遷常山太守。敦修 學校,教授不輟,由是北州多為伏氏學。」

《任末傳》:「末字叔本,少習齊詩,遊京師,教授十餘年。」 《薛漢傳》:「漢字公子,世習《韓詩》,少傳父業,尢善說災異 讖緯,教授常數百人。」

《魯恭傳》:「恭字仲康,與弟丕閉戶講誦,絕人閒事。兄弟 俱為諸儒所稱,學士爭歸之。郡縣數以禮請,謝不肯 應,母強遣之,恭不得已而西,留新豐教授。」

《范升傳》:「升字辯卿,少孤,依外家居,九歲通《論語》《孝經》。 及長,習《梁丘易》《老子》,教授後生。」

《樊宏傳》:宏子鯈,字長魚,刪定《公羊嚴氏春秋》章句,世 號「樊侯學。」教授門徒,前後三千餘人。弟子潁川李修, 九江夏勤,皆為三公。

《丁鴻傳》:「鴻父綝,封陵陽侯。及綝卒,襲封就國,開門教 授。鮑駿上書,言鴻經學至行,擢徙少府,門下益盛,遠 方至者數千人。」

《窪丹傳》:「丹字子玉,世傳孟氏《易》。王莽時常避世教授, 專志不仕,徒眾數百人。建武初為博士,稍遷,十一年 為大鴻臚。」

《任安傳》:「安字定祖,少遊太學,受孟氏《易》,兼通數經,教 授諸生,自遠而至。辟除博士,皆稱疾不就。」

《楊政傳》:「政字子行。少好學,從代郡范升受梁丘《易》。善 說經書,教授數百人。」

《張興傳》:「興字君上,習梁丘《易》,以教授。建武中,舉孝廉 為郎,謝病去,復歸聚徒。永平十年,拜太子少傅,顯宗 數訪問經術,既而聲稱著聞,弟子自遠至者,著錄且 萬人,為梁丘家宗。」

《孫期傳》:「期字仲彧,少為諸生,習京氏《易》《古文尚書》。家 貧,事母至孝,牧豕於大澤中以奉養焉。遠人從其學 者,皆執經壟畔以追之,里落化其仁讓。」

《韋彪傳》:「彪,扶風平陵人。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 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

《王良傳》:「良,東海蘭陵人。少好學,習《小夏侯尚書》。王莽 時稱病不仕,教授諸生千餘人。」

《王充傳》:「充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 無書,嘗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 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里,屏居教授。」

《張酺傳》:「酺少從祖父充受《尚書》,能傳其業,聚徒以百 數。永平九年,顯宗為四姓小侯,開學於南宮,置五經 師,酺以《尚書》教授,數講於御前,以論難當意,除為郎。」 《劉淑傳》:「淑,河閒樂成人,祖父稱,司隸校尉。淑少學,明 五經,遂隱居,立精舍講授,諸生常數百人。」

《李膺傳》:膺為蜀郡太守,以公事免官,還居綸氏,教授 常千人。南陽樊陵求為門徒,膺謝不受。陵後以阿附 宦官,致位太尉,為節志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 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見慕如此。 《馬融傳》: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 涿郡盧植,北海鄭元,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達生 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常坐高堂, 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 入其室者。

《張霸傳》:「霸子楷,通《嚴氏春秋》《古文尚書》,門徒常百人, 賓客慕之。自父黨夙儒偕造門焉,車馬填街,徒從無 所止。黃門及貴戚之家皆起舍巷次,以候過客往來 之利。楷疾其如此,輒徙避之。家貧無以為業,常乘驢 車至縣賣藥,足給食者,輒還鄉里。司隸舉茂才,除長 陵令,不至官,隱居弘農山中,學者隨之,所居成市。」 《鄭元傳》:「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時尚書僕射。元少為鄉嗇夫,得休歸,常詣學官,不樂為 吏。父數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 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 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 以山東無足問者,乃西入關。因涿郡盧」植事扶風馬 融,融門徒四百餘人升堂,進者五十餘生。融素驕貴, 元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弟子傳授於元。元 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元善 算,乃召見於樓上,元因從質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 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蜀志劉巴傳》巴年十八,郡署戶曹史,主記主簿。劉 先主欲遣周不疑就巴學,巴答曰:「昔游荊北,時涉師 門,記問之學,不足紀名。內無楊朱守靜之術,外無墨 翟務時之風,猶天之南箕,虛而不用賜書,乃欲令賢 甥摧鸞鳳之艷,遊燕雀之宇,將何以啟明之哉?愧於 有若無,實若虛,何以堪之!」

《晉書劉兆傳》:「兆博學洽聞,溫篤善誘,從受業者數千 人。武帝時,五辟公府,三徵博士,皆不就。」

《氾毓傳》:「毓不出門庭,或薦之武帝,召補南陽王文學、 祕書郎、太傅參軍,並不就。於時青土隱逸之士劉兆、 徐苗等,皆務教授,惟毓不蓄門人,清靜自守,時有好 古慕德者諮詢,亦傾懷開誘,以三隅示之。」

《杜夷傳》:「夷世以儒學稱,為郡著姓,博覽經籍,百家之 書,靡不畢究。寓居汝潁之閒,十載足不出門。年四十 餘,始還鄉里,閉門教授,生徒千人。惠帝時,三察孝廉, 州命別駕。」

《續咸傳》:「咸師事京兆杜預,專《春秋》鄭氏《易》,教授常數 十人,博覽群言,高才善文論。」

《虞溥傳》:「溥除鄱陽內史,大修庠序,廣招學徒,移告屬 縣曰:學所以定情理性,而積眾善者也。情定於內而 行成於外,善積於心而名顯於教。故中人之性,隨教 而移,善積則習與性成。唐虞之時,皆比屋而可封,及 其廢也,而雲可誅,豈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 漢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訓, 廢而莫修。今四海一統,萬里同軌,熙熙兆庶,咸休息 於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廣開學業,以讚協時雍,光 揚盛化。」乃具為條制,於是至者七百餘人。時祭酒求 更起屋行禮,溥曰:「君子行禮,無常處也。故孔子射於 矍相之圃,而行禮於大樹之下。況今學庭庠序,高堂 顯敞乎!」

《楊軻傳》:「軻少好《易》,長而不娶,學業精微,養徒數百,常 食粗飲水,衣褐縕袍,人不堪其憂,而軻悠然自得,疏 賓異客,音旨未曾交也。雖受業門徒,非入室弟子莫 得親言,欲所論授,須旁無雜人,授入室弟子,令逓相 宣授。」

《梁書伏曼容傳》:「曼容字公儀,少篤學,善《老》《易》,聚徒教 授以自業,為驃騎行參軍。」

《卞華傳》:「華字昭丘,天監初為國子助教,轉安成王功 曹參軍,兼五經博士,聚徒教授。華博涉有機辯,說經 析理,為當時之冠。」

《崔靈恩傳》:「虞僧誕,會稽餘姚人。以《左氏》教授,聽者數 百人。其該通義例,當時莫及。」

《南史顧越傳》:「越所居新坂黃岡,世有鄉校,由是顧氏 多儒學焉。祖道望,齊散騎侍郎。父仲成,梁護軍司馬、 豫章王府諮議參軍。家傳儒業,並專門教授。」

《魏書張偉傳》:「偉學通諸經,講授鄉里,受業者常數百 人。儒謹汎納,勤於教訓,雖有頑固,不曉問至數十。偉 告喻殷勤,曾無慍色。常依附經典,教以孝悌,門人感 其仁化,事之如父。」

《常爽傳》:「爽少而聰敏,嚴正有志概,雖家人僮隸,未嘗 見其寬誕之容。篤志好學,博聞強識,明習緯候,五經 百家多所研綜,州郡禮命皆不就。世祖西征涼土,爽 與兄仕國歸款軍門,世祖嘉之。是時戎車屢駕,征伐 為事,貴遊子弟未遑學術,爽置館溫水之右,教授門 徒七百餘人,京師學業,翕然復興。爽立訓甚有勸罰」 之科,弟子事之,若嚴君焉。尚書左僕射元贊、平原太 守司馬貞安、著作郎程靈虯,皆是爽教所就。崔浩、高 允並稱爽之嚴教,獎勵有方。允曰:「文翁柔勝,先生剛 克,立教雖殊,成人一也。」其為通識歎服如此。

《劉獻之傳》。人有從獻之學者,獻之輒謂之曰:「人之立 身,雖百行殊途,準之四科,要以德行為首。君若能入 孝出悌,忠信仁讓,不待出戶,天下自知。儻不能然,雖 復下帷針股,躡屫從師,止可博聞多識,不過為土龍 乞雨,眩惑將來。其於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門之徒, 初亦未悟,見旱魚之歎,方歸而養親。嗟乎先達,何自 覺之晚也!束修不易,受之亦難。敢布心腹,子其圖之。」 由是四方學者,莫不高其行義,而希造其門。獻之善 《春秋》《毛詩》,每講《左氏》,盡隱公八年,便止云:「義例已了, 不復須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說。

《北齊書張買奴傳》:「買奴,平原人。經義該博,門徒千餘 人,諸儒咸推重之,名聲甚盛。歷太學博士、國子助教《鮑季詳傳》:「季詳,渤海人,通《左氏春秋》。少時,恆為李寶 鼎都講,後亦自有徒眾,諸儒稱之。從弟長暄,兼通禮 傳。武平末,為任城王湝丞相掾,恆在京教授貴遊子 弟。齊亡後,歸鄉里講經,卒於家。」

《馬敬德傳》:「敬德,河閒人,隨大儒徐遵明學《詩》《禮》,略通 大義而不能精,遂留意於《春秋左氏》。沈思研求,晝夜 不倦。解義為諸儒所稱。教授於燕趙閒,生徒隨之者 眾,河閒郡王每於教學追之,將舉為孝廉,固辭不就。」 《周書熊安生傳》:「安生博通五經,然專以三禮教授,弟 子自遠方至者千餘人。乃討論圖緯,捃摭異聞,先儒 所未悟者,皆發明之。齊河清中,陽休之特奏為國子 博士。」

《北史包愷傳》:「愷兄愉明《五經》,愷悉傳其業。又從王仲 通受《史記》《漢書》,尢稱精究。大業中,為國子助教。於時 《漢書》學者以蕭、包二人為宗匠,聚徒教授,著錄者數 千人。」

《房暉遠傳》:「暉遠幼有志行,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 易》,兼善圖緯,恆以教授為務,遠方負笈而從者,動以 千計。」

《馬光傳》:「開皇初,徵山東義學之士,光至,授太學博士。 山東三禮學者,自熊安生後,唯宗光一人。初教授瀛 博閒,門徒千數,至是多負笈入從長安。」

《隋書劉焯傳》:「焯除員外將軍,後除名為民。於是優游 鄉里,專以教授著述為務,孜孜不倦。天下名儒後進, 質疑受業,不遠千里而至者,不可勝數。論者以為數 百年已來,博學通儒無能出其右者。然懷抱不曠,又 嗇於財,不行束修者,未嘗有所教誨,時人以此少之。」 杜淹撰《文中子世家》:「文中子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 讚《易》道,九年而《六經》大就,門人自遠而至。河南董常、 太山姚義、京兆杜淹、趙郡李靖、南陽程元、扶風實威、 河東薛收、中山賈瓊、清河房元齡、鉅鹿魏徵、太原溫 大雅、潁川陳叔達等,咸稱師,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如 往來受業者,不可勝數,蓋千餘人。文中子之教,興於 河、汾,雍雍如也。

《唐書曹憲傳》:「憲仕隋,為祕書學士,聚徒教授,凡數百 人,公卿從之游,於小學家尤邃。」

《顏師古傳》:「師古為安養尉,失職歸長安,不得調窶甚, 資教授為生。高祖入關,謁見長春宮,授朝散大夫。」 《張士衡傳》:「大業兵起,諸儒廢學。唐興,士衡復講教鄉 里。幽州都督燕王靈夔以禮邀聘,北面事之。」

《李棲筠傳》:「棲筠為常州刺史,大起學校,堂上畫《孝友 傳》示諸生為鄉飲酒禮。登歌降飲,人人知勸以治行, 拜浙西都團練觀察使。又增學廬,表宿儒河南褚沖、 吳何員等,超拜學官為之師,身執經問義,遠邇趨慕, 至徒數百人。」

《陽城傳》:「城字亢宗,山東節度府聞城義者,發使遺五 百縑,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嘗發。會里人鄭俶欲葬 親,貸於人無得,城舉縑與之。俶既葬,還曰:『蒙君子之 施,願為奴以償德。城曰:『能同我為學乎』。俶泣謝,即教 以書。俶不能業,城更徙遠阜,使專其習,學如初,慚縊 而死。城驚且哭,厚自咎,為服緦麻瘞之』。」

《宋史齊得一傳》:「得一幼嗜學,及長能讀五經,善於教 授,鄉里士大夫子弟,不遠百里皆就之肄業焉。」 戚同文傳:「同文始聞邑人楊愨教授生徒,日過其學 舍,因授《禮記》,隨即成誦,日諷一卷,慤異而留之,不終 歲,畢誦《五經》。慤即妻以女弟。自是彌益勤勵,讀書累 年不解帶。」時晉末喪亂,絕意祿仕,且思見混一,遂以 「同文」為名字。慤嘗勉之仕,同文曰:「長者不仕。」同文亦 不仕。慤依將軍趙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託同文,即 為葬三世數喪。直復厚加禮待,為築室聚徒,請益之 人,不遠千里而至,登第五六十人。

《周敦頤傳》:敦頤掾南安時,程珦通判軍事,視其氣貌 非常人,與語,知其為學知道,因與為友,使二子顥、頤 往受業焉。敦頤每令尋孔顏樂處,所樂何事,二程之 學源流乎此矣。故顥之言曰:自再見周茂叔後,吟風 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侯師聖學於程頤,未悟, 訪敦頤,敦頤曰:「吾老矣,說不可不詳。」留對榻夜談,越 三日乃還。頤驚異之,曰:「非從周茂叔來耶?」其善開發 人類此。

《程顥傳》:「顥字伯淳,為晉城令。鄉必有校,暇時親至,召 父老與之語,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教者不善,則 為易置。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鄉民為社會,為立 科條,旌別善惡,使有勸有恥。在縣三歲,民愛之如父 母。」

《邵雍傳》:李之才攝共城令,聞雍好學,嘗造廬謂曰:「子 亦聞物理性命之學乎?」雍對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 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圖象。之才之傳,遠有 端緒,而雍探賾索隱,妙悟神契,洞徹蘊奧,汪洋浩博, 多其所自得者。

《楊時傳》:「時字中立,為荊州教授。時安於州縣,未嘗求 聞達,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遠千里從之游,號曰『龜山先生』。」

《李侗傳》:侗從羅從彥累年,授《春秋》《中庸》《語》《孟》之說。從 彥好靜坐,侗退入室中亦靜坐。從彥令靜中看喜怒 哀樂未發前氣象,而求所謂中者。久之而於天下之 理該攝洞貫,以次融釋,各有條序,從彥亟稱許焉。 《邵伯溫傳》:「伯溫為長子縣尉,司馬光子康卒,子植幼, 宣仁後憫之,呂大防謂康素以伯溫可託,請以伯溫 為」西京教授以教植。伯溫既至官,則誨植曰:「溫公之 孫,大諫之子,賢愚在天下,可畏也。」植聞之,力學不懈, 卒有立。

《林光朝傳》:「光朝再試禮部不第,聞吳中陸子正嘗從 尹焞學,因往從之游。自是專心聖賢踐履之學,通《六 經》,貫百氏,言動必以禮,四方來學者亡慮數百人。南 渡後,以伊洛之學倡東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嘗著書, 惟口授學者,使之心通理解。嘗曰:道之全體,全乎太 虛。《六經》既發明之,後世註解固已支離,若復增加,道」 愈遠矣。

《陸九齡傳》:有來問學者,九齡從容啟告,人人自得。或 未可與語,則不發。嘗曰:「人之惑有難以口舌爭者,言 之激,適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陸九淵傳》:「九淵登乾道八年進士第,至行在,士爭從 之游,言論感發,聞而興起者甚眾。教人不用學規,有 小過,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懷於中而不能自曉者, 為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聞其大概, 而得其為人。嘗曰:念慮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 以正。念慮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為不正。有可以形 跡觀者,有不可以形跡觀人,則不足以知人,必以形 跡繩人,則不足以救之。」歷將作監丞,為給事中王信 所駁,詔主管台州崇道觀。還鄉,學者輻湊,每開講席, 戶外屨滿,耆老扶杖觀聽。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山 先生。嘗謂學者曰:「汝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 兄自能弟,本無欠闕,不必它求,在乎自立而已。」又曰: 「此道與溺於利慾之人言猶易,與溺於意見之人言 卻難。」或勸九淵著書曰:「六經註我,我註六經。」又曰:「學 苟知道,《六經》皆我註腳。」

《劉安世傳》:「安世登進士第,不就選,從學於司馬光,咨 盡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 《朱熹傳》:「熹徙建陽之考亭,簞瓢屢空,晏如也。諸生之 自遠而至者,豆飯藜羹率與之共,往往稱貸於人以 給用。」

《陳淳傳》:「淳,漳州龍溪人。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熹 曰:『凡閱義理,必窮其原,如為人父何故止於慈,為人 子何故止於孝,其他可類推也。淳聞而為學益力』。」 《陳傅良傳》:「傅良初患科舉程文之弊,思出其說為文 章,自成一家,人爭傳誦,從者雲合。由是其文擅當世。 當是時,永嘉鄭伯熊、薛季宣皆以學行聞,而伯熊於 古」人經制治法,討論尢精,傅良皆師事之,而得季宣 之學為多。及入太學,與廣漢張栻、東萊呂祖謙友善。 祖謙為言「本朝文獻相承條序,而主敬集義之功,於 栻為多。」自是四方受業者愈眾。

《何基傳》:「基字子恭,婺州金華人。父伯熭為臨川縣丞, 而黃榦適知其縣事。伯熭見二子而師事焉。榦告以 必有真實心地,刻苦工夫而後可。基悚惕受命,於是 隨事誘掖,得聞淵源之懿,微辭奧義,研精覃思,平心 易氣,以俟其通,未嘗參以己見,立異以為高,徇人而 少變也。凡所讀無不加標點,義顯意明,有不待論說」 而自見者。朱熹門人楊與立一見推服,來學者眾。嘗 謂「為學立志貴堅,規模貴大,克踐服行,死而後已。」讀 《詩》之法,須掃蕩胸次淨盡,然後吟哦,上下諷詠,從容 使人感發,方為有功。謂以《洪範》參之《大學》《中庸》,有不 約而符者,謂讀《易》者當盡去其膠固支離之見,以潔 淨其心,玩精微之理,沈潛涵泳,得其根源,乃可漸觀 爻象。蓋其確守師訓,故能精義造約。王柏既執贄為 弟子,基謙抑不以師道自尊。柏高明絕識,序正諸經, 弘論英辨,質問難疑,或一事至十往返,基終不變,以 待其定。嘗曰:「治經當謹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論。有欲 為後學言者,謹之又謹可也。」基淳固篤實,絕類漢儒, 雖本於熹,然就其言發明,則精義新意,愈出不窮。 《王柏傳》:柏大父崇政殿說書師愈,從楊時受《易》《論語》, 既又從朱熹、張栻、呂祖謙游。父瀚,朝奉郎,主管建昌 軍仙都觀,兄弟皆及熹、祖謙之門。柏少慕諸葛亮為 人,自號「長嘯。」年踰三十,始知家學之原,捐去俗學,勇 於求道。與其友汪開之著《論語通旨》,至居處恭,執事 敬,惕然歎曰:「長嘯非聖門持敬之道!」亟更以魯齋從 熹門人游,或語以何基嘗從黃榦得熹之傳,即往從 之,授以立志居敬之旨,且作《魯齋箴》勉之。質實堅苦, 有疑必從。基質之於《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通鑑》網目, 標注點校,尢為精密,作《敬齋箴圖》,來學者眾,其教必 先之大學。蔡抗、楊棟相繼守婺,趙景緯守台,聘為麗 澤、上蔡兩書院師,鄉之耆德皆執弟子禮。

《尹穀傳》:穀知崇陽縣,所至廉正有聲。丁內艱,居家教
考證
授,不改儒素。日未出,授諸生經及朱氏《四書》。士雖有

才思而不謹飭者擯不齒。諸生隆暑必盛服端居終 日,夜滅燭始免巾幘,早作必冠而後出帷。行市中,市 人見其舉動有禮,相謂曰:「是必尹先生門人也。」詰之 果然。

《魏了翁傳》:「了翁知嘉定府,奉親還里。韓𠈁冑以誤國 誅,朝廷收召諸賢,了翁預焉。會史彌遠入相,專國事, 了翁察其所為,力辭召命。丁生父憂,解官心喪,築室 白鶴山下,以所聞於輔廣李燔者開門授徒,士爭負 笈從之。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

《名臣言行錄》:「晏殊留守南京,遭母憂,晏公請掌府學。 范仲淹常宿學中,訓督學者,夜課諸生讀書,寢食皆 立時刻,往往潛至齋舍詗之,見先寢者,詰之,其人紿 云:『適疲倦,暫就枕耳』。問未寢時觀何書,其人亦妄對。 則取書問之,其人不能對,乃罰之出題,使諸生作賦, 必先自為之,欲知其難易及所當用意,亦使學者准」 以為法,由是後學者輻輳。

範文正在睢陽掌學,有孫秀才者索遊上謁,文正贈 錢一千。明年,孫生復道睢陽,謁文正,又贈一千。因問 何為汲汲於道路。孫生戚然動色曰:「母老無以養,若 日得百錢,則甘旨足矣。」文正曰:「吾觀子辭色,非乞客 也。二年僕僕,所得幾何,而廢學多矣。吾今補子學職, 月可得三千以供養,子能安於學乎?」孫生大喜,於是 授以《春秋》,而孫生篤學,不舍晝夜。明年,文正去睢陽, 孫亦辭歸。後十年,聞泰山下有孫明復先生,以《春秋》 教授學者,道德高邁,朝廷召至,乃昔日索遊孫秀才 也。

胡瑗患隋、唐以來仕進尚文詞而遺經業,苟趨祿利。 及為蘇、湖二州教授,嚴條約,以身先之,雖大暑,必公 服終日,以見諸生解經,至有要義,懇懇為諸生言其 所以治己而後治乎人者。學徒千數,日月刮劘,為文 章,皆傳經義,必以理勝,信其師說,敦尚行實。後為太 學,四方歸之,庠舍不能容,旁拓步軍居以廣之。安定 判國子監,其教育諸生有法。先生語諸生:「食飽未可 據案,或久坐,皆於氣血有傷,當習射投壺游息焉。」是 亦食不語寢不言之遺意也。伊川曰:「凡從安定先生 學者,其醇厚和易之氣,望之可知也。」

蔡襄為政精明,而於閩人尢知其風俗,禮賢勸學。往 時閩士多好學,而專用賦以應科舉,襄得先生周希 孟,以經術教授,學者至數百人。襄親至學舍,執經講 問,為諸生率。

《聞見前錄》:韓持國大資知潁昌府,時彥以狀元及第, 為僉判。初見持國,通謁者稱狀元,持國怒曰:「狀元無 官耶?」自此呼時彥僉判雲。彥終身銜之。馬涓巨濟亦 為狀元及第,為秦州僉判,初呼狀元,呂晉伯為帥,謂 之曰:「狀元雲者,及第未除官也。既為判官,不可曰『狀 元也』。」巨濟愧謝。晉伯又謂巨濟曰:「科舉之學既無用, 修身為己之學其勉之!」時謝良佐顯道作州學教授, 顯道為伊川程氏之學。晉伯每屈車騎,同巨濟過之, 則顯道為講《論語》,晉伯正襟肅容聽之,曰:「聖人言行 在焉,吾不敢不肅。」又數以公事案牘委巨濟詳覆,且 曰:「修身為己之學不可後為政治民,其可不知?」巨濟 自以為得師,後立朝為臺官有聲,每曰:「呂公教育之 恩也,賢於時彥遠矣。」

《聞見後錄》:楚州徐積有孝行,東坡諸公特敬禮之。初, 積學於胡瑗,瑗門人甚眾,一日獨召積食於中堂,二 女子侍立,積問瑗:門人或問見侍女否,將何以對,瑗 曰:「莫安排。」積聞此一語,忽大省悟,其學頓進雲。 《揮麈後錄》:蔡元長晚年語其猶子耕道曰:「吾欲得一 好士人以教諸孫,汝為我訪之。」耕道云:「有新進士張 觷者」,其人游太學有聲,學問正當有立作,可備其選。 元長領之,涓辰延致入館。數日之後,忽語蔡諸孫云: 「可且學走,其它不必。」諸生請其故,云:「君家父祖奸憍 以敗天下,指日喪亂,惟有奔竄,或可脫死,它何必解 耶?」諸孫泣以愬於元長。元長愀然不樂,命置酒以謝 之,且詢以救弊之策。觷曰:「事勢到此,無可言者。目下 姑且收拾人材,改往修來,以補萬一,然無及矣。」元長 為之垂涕。所以敘劉元城之官,召張才叔、楊中立之 徒用之,蓋繇此也。耕道名佃,君謨之孫。觷字柔直,南 劍人,後亦顯名於時。

《金史胡礪傳》:「礪少嗜學,為軍士所掠,亡匿香山寺,與 傭保雜處。韓昉見而異之,使賦詩以見志。礪操筆立 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館置門下,使與其子處同教 育之。十年,舉進士,授右拾遺,改定州觀察判官。定之 學校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數,礪督教不倦, 經指授者,悉為場屋上游,稱其程文為元化格。」 《元史劉因傳》:「因家居教授,師道尊嚴,弟子造其門者, 隨材器教之,皆有成就。」

《吳澄傳》:「至大元年,召澄為國子監丞。澄然燭堂上,諸 生以次受業。日昃退燕居之室,執經問難者接踵而 至。澄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及退歸於家,郡邑之所經由,士大夫皆迎請執 業,而四方之士,不憚數千里,躡屩負笈,來學山中者, 常不下千數百人。」

《齊履謙傳》:「履謙為國子司業時初命國子生歲貢六 人,以入學先後為次第。履謙曰:『不攷其業,何以興善 而得人』。」乃酌舊制,立陞齋、積分等法,每季攷其學行, 以次逓升。既升上齋,又必踰再歲,始與私試。孟月仲 月試經疑經義,季月試古賦詔誥章表策,蒙古、色貝 試明經策問。辭理俱優者一分,辭平理優者為半分, 歲終積至八分者充高等,以四十人為額。然後集賢 禮部定其藝業及格者六人,以充歲貢。帝從其議, 《許衡傳》衡為國子祭酒,親為擇蒙古弟子俾教之。衡 聞命,喜曰:「此吾事也。國人子大朴未散,視聽專一,若 置之善類中,涵養數年,將必為國用。」乃請徵其弟子 王梓等十二人為伴讀。詔驛召之來京師,分處各齋, 以為「齋長時所選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愛之 如子,出入進退,其嚴若君臣。其為教,因覺以明善,因 明以開蔽,相其動息,以為張弛。課誦少暇,即習《禮》,或 習書。算少者則令習拜跪揖讓、進退應對,或射或投 壺。負者罰讀書若干遍。」久之,諸生人人自得尊師敬 業,下至童子,亦知三綱「五常為生人之道。」

《許謙傳》:謙受業金履祥之門,履祥語之曰:「士之為學, 若五味之在和,醯醬既和則酸鹹頓異。子來見我已 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謙聞之 惕然。居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奧,於書無不讀,窮探微 旨,雖殘文羨語,皆不敢忽,有不可通,則不敢強。於先 儒之說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

《陳櫟傳》:延祐初,鄉闈中選,不復赴禮部,教授於家,不 出門戶者數十年,善誘學者,諄諄不倦。臨川吳澄嘗 稱櫟有功於朱氏為多,凡江東人來受業於澄者,盡 遣而歸櫟。櫟所居堂曰定宇,學者因以定宇先生稱 之。

《蕭𣂏傳》:𣂏制行甚高,真履實踐,其教人必自小學始, 關輔之士,翕然從之,稱為一代醇儒。

《安熙傳》:「熙遭時承平,不屑仕進,家居教授垂數十年, 四方之來學者多所成就,鄉人為立祠於槁城之西 筦鎮。」

《劉詵傳》:詵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師道自居,教學者有 法,聲譽日隆。江南行御史臺屢以教官館職薦。 《陸文圭傳》:文圭同里有梁益者,其教人以變化氣質 為先務,學徒不遠千里從之。自文圭既卒,浙以西稱 「學術醇正為世師表」者,惟益而已。

《李孝先傳》:「孝先少博學篤志,隱居鴈蕩山五峰下,四 方之士遠來受學,名譽日聞,泰不華以師事之。」 《趙復傳》:「太宗命太子闊出帥師伐宋,時楊惟中行中 書省軍前,姚樞奉詔即軍中求儒,凡儒生掛俘籍者, 輒脫之以歸,復在其中,樞與之言,信奇士。復以所記 程朱所著諸經傳註,盡錄以付樞。自復至燕,學子從 者百」餘人。惟中聞復論議,始嗜其學,乃與樞謀建太 極書院,立周子祠,以二程、張、楊、游、朱六君子配食,選 取遺書八千餘卷,請復講授其中。復以周、程而後,其 書廣博,學者未能貫通,乃原羲、農、堯、舜所以繼天立 極,孔子、顏、孟所以垂世立教,周、程、張、朱所以發明紹 續者,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於後,別著《伊洛發揮》, 以標其宗旨。朱子門人散在四方,則以見諸登載與 得諸傳聞者,共五十有三人,作《師友圖》,以寓私淑之 志。又取伊尹、顏淵言行作《希賢錄》,使學者知所嚮慕, 然後求端,用力之方備矣。樞即退隱蘇門,乃即復傳 其學。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 知有程、朱之學自復始。

《張傳》。至元中,行臺中丞吳曼慶聞其名,延至江寧 學宮,俾子弟受業。中州士大夫欲淑子弟以朱子《四 書》者,皆遣從䇓游,或闢私塾迎之。其在維揚,來學者 尤眾,遠近翕然,尊為碩師,不敢字呼,而稱曰「導江先 生。」大臣薦諸朝,特命為孔、顏、孟三氏教授。鄒魯之人 服誦遺訓,久而不忘。䇓氣宇端重,音吐洪亮,講說特 精詳,子弟從之者詵詵如也。其高第弟子知名者甚 多,夾谷之奇、楊剛中尤顯。

《黃澤傳》:澤字楚望,近代覃思之學,推澤為第一。吳澄 嘗觀其書,以為平生所見明經士未有能及之者,謂 人曰:「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楚望真其人乎!然 澤雅自慎重,未嘗輕與人言。李泂使過九江,請北面 稱弟子,受一經,且將經紀其家。澤謝曰:「以君之才,何 經不可明,然亦不過筆授其義而已。若余則於艱苦 之餘,乃能有見。吾非邵子,不敢以二十年林下期君 也。」泂歎息而去。或問澤:「自閟如此,寧無不傳之懼?」澤 曰:「聖經興廢,上關天運,子以為區區人力所致耶?」 《熊朋來傳》:朋來字與可,豫章人,宋咸淳甲戌登進士 第。朋來龍澤榜下進士,而聲名不在龍澤下。然不肯 表襮苟進,隱處州里閒,生徒受學者常百數十人,取 朱子《小學》書,提其要領以示之,學者家傳其書,幾遍天下。豫章為江西會府,行中書省提刑按察司皆在 焉。凡居是官者,多朝廷名公卿,皆以賓禮延見。廉希 憲之子惇為參知政事,以師禮事朋來,終身稱門人。 劉宣為提刑按察使,尤加禮敬。

耶律有尚、《傳》有尚,前後五居國學。其立教,以義理為 本,而省察必真切;以恭敬為先,而踐履必端愨。凡文 詞之小技,綴緝雕刻,足以破裂聖人之大道者,皆屏 黜之。是以諸生知趨正學,崇正道,以經術為尊,以躬 行為務,悉為成德達材之士。大抵其教法壹遵衡之 舊,而勤謹有加焉。身為學者師表數十年,海內宗之, 猶如昔之宗衡也。

《明外史梁寅傳》:「寅淹貫五經百氏,一時名士多願與 之交,辟為儒學訓導。居二歲,以親老辭歸。明年,天下 兵起,遂隱居教授。及太祖平定四方,徵天下名儒,寅 就徵。」

吾冔傳冔學專為己,不溺詞章記誦之習。里居二十 餘年,鄉邦子弟及四方來學者,先後千餘人,率授以 《太極西銘》諸書,且舉《管子》「思之思之又重思之」之語 為訓。嘗曰:「學求有用,須先養氣,氣充則天下事無不 可辦者。」門人即所居稱為文山先生。

《陳履祥傳》:「履祥得羅汝芳之傳。萬曆閒,設教寧國,先 後及門者至八百餘人。門生施弘猷、汪有源輩為築 同仁會館,講學其中。」

《婁諒傳》:諒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游,與弼一見喜 之,一日躬治地,召諒往觀,誨之曰:「學者須親細務。」諒 素豪邁,自是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躬任之,益為與弼 所喜。

《康齋日錄》:新居栽竹,夜歸,吾妻語予曰:「昨夜夢一老 人㩦二從者相過,止於門,令一從者入問:『子傳在家 否』?答云:『不在家』。從者曰:『孔夫子到此相訪,教進學也』。」 與弼聞之,為之惕而懼,躍然而起。

教學部雜錄

編輯

《韓詩外傳》: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雖有 旨酒嘉殽,不嘗不知其旨;雖有善道,不學不達其功。 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不究,不足故自壞而勉, 不究故盡師而熟。由此觀之,則教學相長也。子夏問 詩,學一而知二。孔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 矣。」孔子賢乎英傑而聖德備,弟子被光景而德彰。 《清波雜志》:典蒙最難,其人嚴則利於子弟而不能久, 狎則利於己而負其父兄之託。頃一鉅公招客訓子, 積日業不進,踧踖欲退。鉅公覺之,置酒泛引自昔名 流,後嗣類不振,且曰:「名者古今善器,造物者深吝之。 前人取之多,後人豈應復得。」士人解悟,其跡遂安。張 無垢子韶云:「某見人家子弟醇謹及俊」敏者,愛之不 啻如常人之愛寶,唯恐其埋沒及傷損之,必欲使在 尊貴之所,故教人家子弟,不敢萌一點私心。其鄙下 刻薄,亦為勸戒太息而感誘之,此平生所樂為者。今 教子弟,乃以主人厚薄為隆殺,亦可笑矣。渾然忠厚 之氣,可敬而仰之。或為童稚發蒙之師,不必妙選。然 先入者為之主,亦豈宜闊略。世故謂《初學記》為《終身 記》,蓋亦此意。

東谷所見,嘗聞之先人曰:「昔一士子赴省試,甚愜意, 在京華待榜,因遊僧寺廊廡,有鬻相者,遂扣之。相者 曰:『公骨相寒苦,縱才高班、馬,文過韓柳,亦不能成名』。 士子不信,揭榜果黜。再往問我之終身果如何?相者 曰:『以公之骨相,豈敢相許。若於功名用心之切,莫若 種大陰德,或可以回造化』。」士子歸途,心口自語:「我居 窮迫貧,濟人利物事,安能為之,何以種陰德?」徐而思 之:「我平日常假館,每見為師席者,多誤人家子弟。我 從今只留心教導,以此種德。」後三年,復預計,偕赴省, 復愜意尋寺中相者尚在,一揖閒相者曰:「公丰神照 人,定應榮達。」士子曰:「我赴省待榜。」相者曰:「高中無疑。」 揭榜果然。士子往謝之曰:「何汝向者拒我之甚,今日 許我之確耶?」相者曰:「某不記公丰采士子,歷述前事。」 相者曰:「公形骨俱換矣。留心教人,非陰德而何?宜造 物之默相也。余遊湖海四五十年,教公卿大夫之子 孫屢矣,教平常白屋之類亦多矣,未嘗以其貧富貴 賤,束脩多寡貳吾心。」此語可以對越,但才名不就,身 計茫然。靜坐反思,得非生平五典不飭,百行有虧,造 物特以摧敗困踣罰之耶?今年六十有八,肢體康健, 耳目聰明,飲啗自若,百病不侵。意者教導一節,亦有 可取,造物姑壽之耶?余不敢自恕,但當自警。然見近 時教童蒙者,語《孟》句讀亦多舛錯。教作文者只謄公 本,蔑有新功,誤人子弟,寧逃陰譴?甚而花街柳陌,師 生同遊,嗜利下流,靡所不至。其閒有不孝不悌,不友 不恭,曾未聞一言糾其過,徒於小廉曲謹,腐爛時文以此稱功。盍亦即赴省,士子事思之,前輩謂「不究心 教導,所得束脩與受贓同。」此言甚當。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