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七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七十八卷目錄
孝弟部總論二
家語〈困誓〉
荀子〈子道篇〉
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 曾子本孝 曾子立孝 曾子大孝 曾子事父母
曾子疾病 衛將軍文子〉
呂氏春秋〈孝行〉
揚子〈孝至篇〉
孝經鉤命訣〈論孝七則〉
孝經左契〈論孝九則〉
朱子學的〈道在〉
朱子大全集〈答范伯崇〉
大學衍義補〈躬孝弟以敦化〉
曹月川集〈夜行燭〉
學行典第一百七十八卷
孝弟部總論二
編輯孔子家語
編輯《困誓》
編輯
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芸樹藝,手 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名不稱孝,何也?」孔子曰:「意者 身不敬與?辭不順與?色不悅與?古之人有言曰:『人與 己與,不汝欺』。今盡力養親,而無三者之闕,何謂無孝 之名乎?」孔子曰:「由汝志之。吾語汝,雖有國士之力,而 不能自舉其身,非力之少,勢不可矣。夫內行不修,身」 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行修而名自立。故 君子入則篤行,出則交賢。何謂「無孝名乎?」
荀子
編輯《子道篇》
編輯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 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 以類接,則儒道畢矣,雖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孝子 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 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 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 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 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慤以慎 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此之謂也。故勞苦彫萃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 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 人莫能行。《詩》曰「孝子不匱」,此之謂也。魯哀公問於孔 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 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曰:『子從父命,孝 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 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 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 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 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 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 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子路問於孔子 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 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 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不女聊。」今 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無此三者, 則何以為而無孝之名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汝,雖 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故 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彰,友之過也。故君 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大戴禮記
編輯《哀公問於孔子》
編輯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 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 敬與?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 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 其本,枝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 子,配以及配。君子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 道也如此,國家順矣。」公曰:「敢問何謂敬身?」孔子對曰: 「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君子言不過辭, 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 其身,則能成其親矣。」公曰:「敢問何謂成親?」孔子對曰: 「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 是使其親為君子也,是為成其親名也已。」
《曾子本孝》
編輯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 弗憑,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 也。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 於口,煩言不及於己。故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 不興險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為父母憂也。險塗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 不敢忘其親也。」「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專 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 率朋友以助敬也。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 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故孝之於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則哀以蒞焉,祭 祀則蒞之以敬,如此而成於孝子也。
《曾子立孝》
編輯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故為人子而不 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為人弟而 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為人臣 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 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 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君子之孝 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微 諫不倦,聽從而不怠,懽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 盡力無禮,則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則不入也。是故禮 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飲食移味,居處溫愉,著心於 此,濟其志也。」子曰:「可人也,吾任其過;不可人也,吾辭 其罪。《詩》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辭也。「夙興夜寐, 無忝爾所生。」言不自舍也。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是 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未有長,而順 下可知者,弟弟之謂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 之謂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 弟,可謂知終矣。
《曾子大孝》
編輯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公明 儀問於《曾子》曰:「夫子可謂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 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參 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 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 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 也。五者不遂,災及其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鮮香,嘗而 進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願焉, 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 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 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 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 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 行者,行此者也;彊者,彊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 此作。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 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 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 而放諸北海而準。《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 服。」此之謂也。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 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 忘勞,可謂用力矣;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 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歿,以哀祀之,加 之如此,謂禮終矣。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傷瘳,數 月不出,猶有憂色。弟子問曰:「夫子傷足瘳矣,數月不 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吾聞 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 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 體,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 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 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 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一出言 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於己,然 後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草木以時伐焉, 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 孝也。」
《曾子事父母》
編輯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愛而 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 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 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辨。爭辨者,作亂之所由興 也。由己為無咎,則寧;由己為賢人則亂。孝子無私樂, 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孝子惟巧變,故父母 安之。若夫坐如屍,立如齊,弗訊不言,言必齊色。此成 人之善者也,未得為人子之道也。」單居離問曰:「事兄 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為己望也。兄事之,不遺 其言。兄之行若中道,則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則 養之。養之內,不養於外,則是越之也;養之外,不養於 內,則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內外養之」也。單居離問曰: 「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時也。弟之行若中 道,則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則兄事之。詘事兄 之道若不可,然後舍之矣。」曾子曰:「夫禮,大之由也,不 與小之自也。飲食以齒,力事不讓,辱事不齒,執觴觚 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弟者,不衡坐,不苟越,不 干逆色,趨翔周旋,俛」仰從命,不見於顏色,未成於弟 也
《曾子疾病》
編輯
人之生也,百歲之中,有疾病焉,有老幼焉,故君子思 其不復者而先施焉。親戚既沒,雖欲孝,誰為孝?年既 耆艾,雖欲弟,誰為弟?故「孝有不及,弟有不時」,其此之 謂歟!
《衛將軍文子》
編輯
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德之序也。」
呂氏春秋
編輯《孝行》
編輯
「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所謂本者,非耕耘 種殖之謂,務其人也。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眾之, 務其本也。」務本莫貴於孝。人主孝,則名章榮,下服,聽 天下譽;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孝,則 耕耘疾,守戰固不罷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 事之紀也。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 惟孝也。故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後及所疏,必先以所 重,而後及所輕。今有人於此,行於親重,而不簡慢於 輕疏,則是篤謹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愛其 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愛敬盡於事親,光耀 加於百姓,究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曾子》曰:「身者,父 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 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 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災及乎親。敢不 敬乎?」《商書》曰:「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曾子曰:「先王之 所以治天下者五:貴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此五者,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所謂貴德,為其近於聖也;所 謂貴貴,為其近於君」也;所謂貴老,為其近於親也;所 謂敬長,為其近於兄也;所謂慈幼,為其近於弟也。《曾 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 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 守宗廟,可為孝矣。養有五道:修宮室,安床第,節飲食, 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 六律,龢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龢 煎調,養口之道也。「龢顏色,說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 也。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
揚子
編輯《孝至篇》
編輯
「孝莫大於寧親,寧親莫大於寧神,寧神莫大於四表 之歡心。」譔孝至。孝至矣,一言而該,聖人不加焉。父母, 子之天地歟?無天何生?無地何形?天地裕於萬物,萬 物裕於天地裕,父母之裕不裕矣。事父母自知不足 者,其舜乎!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孝 子有祭乎?有齋乎?夫能存亡形屬荒絕者,惟齋乎?故 「孝子之於齋,見父母之存也。是以祭不賓人,而不祭 豺獺乎?」或曰:「死生盡禮,可謂能子乎?」曰:「石奮、石建,父 子之美也。無是父,無是子,無是子,無是父。」或曰:「必也, 兩乎?」曰:「與堯無子,舜無父,不如堯父舜子也。子有含 菽縕絮而致滋美其親,將以求孝也。人曰『偽』。」「如之何?」 曰:「假儒衣書,服而讀之,三月不歸,孰曰非儒也?」或曰: 「何以處偽?」曰:「有人則作之,無人則輟之之謂偽。觀人 者審其作輟而已矣。不為名之名其至矣;為名之名 其次也。」或問「忠言嘉謨。」曰:「言合稷契之謂忠,謨合皋 陶之謂嘉。」或曰:「邵如之何?」曰:「亦勗之而已。庳則秦儀 鞅,斯亦忠嘉矣。堯舜之道皇兮,夏殷周之道將兮,而 以延其光兮。」或曰:「何謂也?」曰:「堯舜以其讓,夏禹以其 功,殷周以其伐。」或曰:「食如螘,衣如華,朱輪駟馬,金朱 煌煌,無已泰乎?」曰:「由其德,舜禹受天下,不為泰。不由 其德,五兩之綸,半通之銅,亦泰矣。天下之通道五,所 以行之者一曰勉。」或曰:「力有扛洪鼎,揭華旗,智德亦 有之乎?」曰:「百人矣。德諧頑嚚讓萬國,知情天地形,不 測百人乎?」或問君,曰:「明光。」問臣,曰:「若禔。」「敢問何謂也?」 曰:「君子在上則明而光其下,在下則順而安其上。」或 曰:「聖人事異乎?」曰:「聖人德之為事異,亞之。故常修德 者,本也;見異而修德者,末也。本末不修而存者,未之 有也。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 心矣。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年彌高而德彌卲者, 是孔子之徒歟?」或問:「德有始而無終,與有終而無始 也孰寧?」曰:「寧先病而後瘳乎?寧先瘳而後病乎?」或問 「大」,曰:「小。」「問遠?」曰:「邇。」未達。曰:「天下為大,治之在道,不亦 小乎?四海為遠,治之在心,不亦邇乎?」或問「俊哲、洪、秀。」 曰:「知哲,聖人之謂俊,秀穎,德行之謂洪。君子動則擬 諸事,事則擬諸禮。」或問:「群言之長,群行之宗。」曰:「群言 之長,德言也;群行之宗,德行也。」或問泰和。曰:「其在唐 虞成周乎!觀《書》及《詩》,溫溫乎其和可知也。周康之時, 頌聲作乎下,《關雎》作乎上,習治也;齊桓之時縕,而《春 秋》美邵陵,習亂也。故習治則傷始亂也,習亂則好始 治也。漢德其可謂允懷矣!黃支之南,大夏之西,東鞮 北女,來貢」其珍。漢德其可謂允懷矣,世鮮焉。芒芒聖 德,遠人咸慕,上也;「武義璜璜,兵征四方」,次也;宗夷滑 夏,蠢迪王人,屈國喪師,無次也。麟之儀,儀鳳之師,師 其至矣乎?「螭虎桓桓,鷹隼䎒䎒」,未至也。或曰:「訩訩北人,被我純繢,帶我金犀,珍膳寧」「不亦享乎?」曰:「昔在 高文武,實為兵主,今稽首來臣,稱為北藩,是為宗廟 之神,社稷之靈也,可不享乎?龍堆以西,大漠以北,鳥 裔獸裔,郡勞王師,漢家不為也。朱厓之絕,捐之之力 也。否則介鱗易我衣裳。君人者務在殷民阜財,明道 信義,致帝者之用,成天地之化,使粒食之民,粲也晏 也,享於鬼神,不亦饗乎!天道勞功。」或問勞功,曰:「日一 日勞,考載曰功。」或曰:「君逸臣勞,何天之勞?」曰:「於事則 逸,於道則勞。」周公以來未有。漢公之懿也,勤勞則過 於阿衡。漢興二百一十載而中天,其庶矣乎!辟廱以 本之,學校以教之,禮樂以容之,輿服以表之,復其井 刑,勉人役,唐矣夫。
孝經鉤命訣
編輯《論孝七則》
編輯
《國多孝》則「風雨時。」
孝旨如《醴泉》。
「作樂制禮,孝以事天」,則「景星見」也。
流深者其水不測,孝至者其敬無窮。
「正朝夕」者視「北辰」,「正情性」者視孝子。
「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 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其子皆奉承而續行之,不敢不 致如父之意。
不時謂之「敗歲」,不孝謂之「戮民。」
孝經左契
編輯《論孝九則》
編輯
「元氣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天龍負圖,地龜出書,夭 孽消滅,景雲出遊。」庶人孝,則澤林茂,浮珍舒怪草,秀 水出神魚。
孝弟之至,通於神明。病則致其憂,顧額消形,求醫翼 全。
孝順二親,得算二千。天司錄所,表事,賜算中功,社福 永來。
《赤雀》者,「王者孝,則銜書來。」
《孝經》者,篇題就號也。所以表指括意,序中書名,出義 見道,曰「著。」《一字苞》十八章,為天地喉襟,道要德本,故 挺以題,符篇冠就。
《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則鳳凰巢。
《不孝敬》,痺在喉,壽命凶。
「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人序孝弟忠信以自彰」,務「一 德也。」
孝之瀰身也,猶春氣之澹澹也。
朱子學的
編輯《道在》
編輯
朱子曰:「人之所以有此身者,受形於母而資始於父。 雖有強暴之人,見子則憐,至於襁褓之兒,見父則笑。 果何為而然哉? 一失其身,則虧體辱親,雖日用三 牲之養,亦不足以為孝矣。 父母愛子之心未嘗少 置,人子愛親之心亦當跬步不忘。 父母在,不遠遊。 遠遊則去親遠而為日久,定省曠而音問疏,不唯己 之思親不置,亦恐親之念我不忘也。遊必有方,如已 告雲之東,即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 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 人子以父母之心為心,則 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 古之君子,思 所以顯其親者,惟立身揚名之為足恃。是以不求諸 人而求諸己,不務其外而務其內。」 或問:「盡其道謂 之孝。」曰:「夫以一身推之,則身也者,資父母血氣以生 者也。盡其道者,則能敬其身;敬其身者,則能敬其父 母矣。 幾諫只是漸漸細密,諫不要峻暴,硬要闌截。」
《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 ,事生固當愛敬然。
亦人道之常,其至於送死,則人道之大變。孝子之事 親,舍是無以用其力矣。故尢以為大事,而必誠必信, 不使少有後日之悔也。 人之事親,自始至終,一於 禮而不苟,其尊親也至矣。 問:「人不幸處繼母異兄 弟不相容,當如何?」朱子曰:「從古來自有那樣子。公看 舜如何,只是為人子止於孝。 舜之事瞽,瞍欲使之, 未嘗不在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 天下無不可事 之親,顧我所以事之者,未若舜耳。」 余隱之云:「仲子 之兄非不友,孰使之避?仲子之母非不慈,孰使之離?」 曰:「政使不慈不友,亦無避去之理。觀舜之為法於天 下者,則知之矣。」 嘗解《詩》論魯莊公之母,引趙子之 言。或問:「子可以制母乎?」曰:「夫死從子,通乎其下,況國 君乎?若莊公者,哀痛以思父,誠敬以事母,威刑以馭 下,車馬僕從,莫不俟命。夫人徒往乎?夫人之往也,則 是公哀敬之不至,威命之不行耳。」 問:「鯀既被誅,禹 又出而委質,不知如何?」曰:「蓋前人之愆。」又問:「以鯀為 有罪,又蓋其愆,非顯父之惡否?」曰:「且如今人,其父擊 碎人之器物,其子買而償之,豈是顯父」之惡?
朱子大全集
編輯《答范伯崇》
編輯
「性中只有仁義禮智,曷嘗有孝弟來?」此語亦要體會 得是,若差了,即不成道理。蓋天下無性外之物,豈性外別有一物名孝弟乎?但方在性中,即但見仁義禮 智四者而已。仁便包攝了孝弟在其中,但未發出來, 未有孝弟之名耳。非孝弟與仁各是一物,性中只有 仁而無孝弟也。猶天地一元之氣,只有水火木金土, 言水而不曰江河淮濟,言木而不曰梧檟樲棘,非有 彼而無此也。伊川又云:「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 仁為孝弟之本。」此皆要言,細思之則自見矣。
大學衍義補
編輯《躬孝弟以敦化》
編輯
《商書伊訓》曰:「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 海。」
臣按:先儒有言「孝弟之道達之天下而謂之立者,盡吾愛親之道於此,使天下之愛其親者莫不視我以為法,盡吾敬長之道於此,使天下之敬其長者莫不視我以為準」 ,此即所謂建中、建極也。愛敬之道既立於此,則愛敬之化必形於彼,始而一家、次而一國、終而四海之大,莫不各有親也,各有長也,亦莫不有愛「敬之心也。觀感興起,孝弟之心油然而生,則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天下平矣。」 臣惟天生人君,而付之以肇修人紀之任,必使三綱六紀皆盡其道,然後不負上天之所命。然其所以肇修之端,則在乎愛敬焉。愛敬既立,則由家而國而天下天下之人無不愛其親,敬其長,人人親親而長長,家家能愛而能敬。天下之人皆由吾君一人植立以感化之也。
《禮記》: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 順也。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 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
臣按:人君之愛其親、敬其長、盡吾為人子、為人少之禮耳,而非欲人之貴有親、貴用命而為之也。然而天下之人見吾愛吾之親、敬吾之長,則曰:「以萬乘之尊、四海之富猶且盡為人子之禮以愛其親、盡為人少之禮以敬其長,況吾儕小人哉?」 於是咸知以愛親為事而貴有親,於是由己父之親而推之,凡一家之親不敢以不愛焉,咸知以敬長為事而用其命。於是由己兄之命而推之,凡在上之命,無不順焉。是則人君之愛敬行之於一家,自然有以錯之於天下之大。此無他,以心感心,天下無異心,因化致化,天下無異化故也。
《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 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臣按:人之生也,得天地之理以為性,性之中則具此仁理,具此仁理自然便有此「和順之德,故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 ,是則所謂孝弟也。孝弟出於良心,自然不為逆理亂常之事,君子知其然,凡事必務於根本,根本既立然後推之以仁民愛物,無一民不得其生,無一物不得其性,皆由乎一念之仁。而一念之仁,則起於愛親而敬兄也。
《大學》曰:「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臣按:朱熹嘗言,「《大學》先說上行下效,則絜矩」 處是就政事上說,若但興起其善心不使得遂其心,雖能興起亦徒然耳,如政煩賦重,不得養其父母、畜其妻子,安得遂其善心?須是推己之心以及於彼,使彼仰足以事、俯足以育,方能使人。興起者聖人之化也,然有以化之而所以推而處之者可無其則乎?所謂則者矩也,矩者,所以為方之器也。先儒謂「匠欲為方,必先度之以矩。」 欲平天下者,以何物為矩而度之邪?亦惟此心而已。我心所欲,即人心所欲。我欲老吾老,長吾長,而人亦欲老其老,長其長,吾即推吾之所以欲老老長長之心而度天下之人心。知其心所欲老老長長,而無異於我也。以我之心度彼之心。吾之老者吾老之使之得以安其老;吾之長者吾長之使之得以遂其長。吾既得以遂吾「老之」 、「長之」 之心,而彼之有老、有長者亦得以遂其老之、「長之」 之願。而為其老者、長者又皆安其老、遂其長,無一人之不得其所,無一家之不如其意,無有廢而不舉之處,無有偏而不均之患,人人皆然,家家皆然。推之於國而國亦然,推之於天下,而天下亦莫不然。古之所謂「明明德於天下」 者,其端實在於此。蓋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心德之全在於仁,而行仁之本先乎孝弟,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行之之端於是乎啟,處之之則於是乎周,治國平天下之要道,孰有加於此哉。
《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頒白者不負 戴於道路矣。」
臣按:先儒有言,「古者道路之閒輕任併重任分,頒白者不提挈」 ,不特子弟代父兄之勞,凡行道之人
少者皆分代老者之任。行道者如此,則居家者可知,其於家者既能孝弟如此,則其於國者必能尊君親上矣。若是者,豈非庠序設教之功哉?然學校之設所以明倫,人倫非止於親長也,而聖賢之論立教者,莫不以孝弟為先焉。孟子告齊梁之君,又欲其於孝弟之義深致其丁寧反覆之意,蓋以孝弟者人心之所同。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平天下之要道,實有在於斯焉。
《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 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臣按:先儒有言仁義根於人心所同,有行之則甚近而易,其要在乎親親、長長,但人各自親親、長長則仁義流行天下,豈有不平者乎?張栻謂味此數語,堯、舜、三王之治可得而推,則是唐、虞、三代之治所以後世不及者,以人人有士君子之行也。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則溥天之下無一人而不孝不弟焉,孝弟者行仁義之本。仁義充塞於天下,豈非雍熙泰和之世乎?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臣按:孔門傳授以孝弟為仁義之實,而施於政治者必本仁義,而仁義之推行必始於孝弟。孔子曰:「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 ,曾子曰:「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長,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 ,而孟子於是二者尢切切焉不一而足。蓋親親長長達於天下而為仁義,天下之人各親其親、各長其長,則仁義「之效著,而天下無不平治矣。」
《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又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 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 也。」
臣按:為治之道不外於仁義,而仁義必先於孝弟,蓋人人各有愛親之心,所以愛親者即仁也。人人皆有敬長之心,所以敬長者即義也。親者吾之私親,吾愛吾之親若私也,然而通之天下之人亦莫不愛其私親,與吾之所以愛吾之親者無以異,使有一人之不愛焉非所以為仁也。兄者吾之私長,吾敬吾之兄若「私也」 ,然而達之天下之人,亦莫不敬其私兄,與吾之所以敬吾之兄者無不同。使有一人之不敬焉,非所以為義也。噫!良心出於一人之私,仁義通之天下之大,因心為治,天下之平,其端在此矣。
曹月川集
編輯《夜行燭》
編輯
孝乃百行之原,萬善之首,上足以感天,下足以感地, 明足以感人,幽足以感鬼神。所以古之君子,自生至 死,頃步而不敢忘孝焉。今我家嚴行在孝道常患不 及,故略述聖賢明孝之格言以告之。 孝子保親全 家之道,當以進諫為心也。且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 者,其孝大於養極甘脆者矣;和色柔聲,諫父母於善 者,其孝大於拜醫求藥者矣。《書》稱虞舜曰:「父頑母嚚 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良以此也。然此不惟 孝子當行,而實慈父慈母之所當察焉。 《詩》曰:「凡今 之人,莫如兄弟。」蓋兄弟本一氣而分形,乃同胞共乳。 是則舉世之人,豈有如兄弟之至親哉!今人多昵妻 子之愛,忘兄弟之親,小則鬩牆鬥狠,大則分門割戶, 側目相視,如讎如敵,切齒相恨,如狼如虎,傷一氣之 私,為眾人之恥。惟我家嚴,深惡於此,請略述古人明 兄弟之親,破流俗之惑者,以為垂訓之助雲。 某嘗 於兄弟聚會之時,從容言曰:「兄弟,天合者也;夫妻,人 合者也。」今人有兄弟分居,未聞有夫婦分居者焉,是 則疏天合而親人合者也。豈非惑之甚哉?有識君子, 何若與兄與弟相親相愛,以篤吾天合之好,生則同 樂於一門之內,死則同樂於一墳之中,豈不美乎?況 人之生死離合,朝不慮夕。古人言:「人活一世七十稀。」 且以七十為期。除幼小無知及疾病違離外,兄弟齊 會同歡,不能以十年,況未及七十而死者乎?且家嚴 兄弟四人,今「止有一人在。咱兄弟六人明年今日未 知誰在」,因作詩以諷之,辭雖鄙野,心則真誠念之哉。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