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三十二卷 |
欽定《吉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二百三十二卷《目錄》。
《孝弟部·紀事》二
《孝弟部·雜錄》
《學行典》第二百三十二卷。
孝弟部紀事二
編輯《唐書張道源傳》:「道源年十四,居父喪,士人賢其孝。縣 令郭湛署所居曰復禮鄉至孝里。」
《溫大雅傳》:「大雅弟彥博。彥博子振。歷太子舍人。居喪 以毀卒。」
《李勣傳》:勣性友愛,其姊病,嘗自為粥而燎其須。姊戒 止,答曰:「姊多疾而勣且老,雖欲數進粥,尚幾何?」 《薛萬均傳》:萬均弟萬備有至行,居母喪,廬墓前。太宗 詔表異其門。
《蘇世長傳》:「世長父振,周宕州刺史,建威縣侯。世長以 父死王事,有詔襲爵號,踴不自勝,帝奭然改容。」 《竇威傳》:威從兄子抗侍父疾,束帶五旬不弛,居喪哀 癯過常。 《房元齡傳》:「元齡父疾,十旬不解衣,及喪,勺飲不入口 五日。」
《王方翼傳》:「方翼早孤,哀毀如成人,時號孝童。」
《韓思復傳》:「思復少孤,年十歲,母為語父亡狀,感咽幾 絕。」
《呂才傳》:「才子方毅,母喪,以毀卒,布車從母葬。通人郎 餘,令以白粥元酒生芻祭路隅,世共哀之。」
《裴守真傳》:「守真早孤,母喪,哀毀癯盡,養寡姊謹甚,士 林推其禮法。永淳初,關中旱,悉稟祿奉姊及諸甥與 妻息,惡食不贍也。」
《路敬淳傳》:「敬淳居親喪,倚廬不出者三年。服除,號慟 入門,形容癯毀,妻不之識。」 《殷踐猷傳》:「踐猷以叔父喪,哀慟歐血而卒。踐猷子寅 為永寧尉,貶澄城丞,病且死,以母蕭老不忍訣。及殮, 其子亮斷指翦髮,置棺中自誓,事祖母如寅在其後, 侍蕭疾,不脫衣者數年,有白燕巢其楣。」
《劉褘之傳》:「褘之父子翼,在隋為著作郎,峭直有行。貞 觀初召之,辭以母老,詔許終養。江南道巡察使李襲 譽嘉其孝,表所居為孝慈里。」
《張文瓘傳》:「文瓘字稚圭,貝州武城人。幼孤,事母兄以 孝友聞。」
《崔融傳》:「融曾孫從為推官,以母喪免。兄弟廬墓,手蓺 松柏。喪闋,不應辟命。」
《裴守真傳》:「守真曾孫行立,重然諾,學兵有法。母亡,泣 血幾毀。」
《安金藏傳》:「金藏於神龍初遭母喪,葬南闕口,營石墳, 晝夜弗息。地本卬燥,泉忽湧流。廬之側李冬有華,犬 鹿相擾。本道使盧懷慎上其事,詔表闕於閭。」
《畢構傳》:「構居親喪,毀棘甚,已除猶屏處丘園。後喪繼 母,而二妹襁褓,身鞠養至成人。弟栩以太府主簿留 司東都,聞構疾,馳歸,哀毀如大喪,雖變服未嘗笑,天 下稱其友悌。」
《李日知傳》:「神龍初,日知為給侍中。母老病,取急調侍, 數日,須髮輒白。母未及封而卒,方葬,吏乃齎贈制,日 知殞絕於道,左右為泣,莫能視。巡按使路敬潛欲表 其孝,使求狀,辭不報。」
《李昭德傳》:「昭德遷侍御史。母卒,廬墓側。負土成墳。帝 遣使就弔。表異其閭。」
《段秀實傳》:秀實六歲,母疾病,不勺飲者七日,病閒乃 肯食,時號「孝童。」
《崔沔傳》:「沔事親篤孝,有才章,擢進士。睿宗召授中書 舍人。以母病東都不忍去,固辭求侍。更表陸渾尉郭 鄰,太樂丞封希顏、處士李喜,以代己處。詔改虞部郎 中。及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弔廬前,賓客未嘗至柩 室。語人曰:『平生非至親,不升堂入謁,豈以存亡變禮 邪』。」中書令張說數稱之。
《狄仁傑傳》:仁傑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登 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 悵久之,雲移乃得去。
《崔衍傳》:衍繼母李不慈,衍父倫自吐蕃歸,李敝衣以 見,問故,曰:「衍不吾給。」倫怒,召衍,將袒而鞭之,衍涕泣 無所陳。倫弟殷趨白:「衍所稟舉送夫人所,尚何雲?」倫 悟,由是譖無入。父卒,事李益謹,歲為李子郃償負不 勝計,故官刺史,妻子僅免饑寒。
《張九齡傳》:「九齡居父喪,哀毀,庭中木連理。後為工部 侍郎,知制誥,數乞歸養母,詔不許,以其弟九皋九章 為嶺南刺史,歲時聽給驛省家。遷中書侍郎,以母喪 解,毀不勝哀,有紫芝產坐側,白鳩白雀巢家樹《韋思謙傳》:「思謙子嗣立,與承慶異母少友悌,母遇承 慶嚴,每笞輒解衣求代,母不聽,即遣奴自捶,母感悟 為均」愛。世比《晉王覽》,
《陸元方傳》:「元方子景融,於象先後母弟也。象先被笞, 景融諫,不入則自楚。母為損威,人多其友。」
《王勃傳》:「勃弟助七歲喪母,哀號,鄰里為泣。居父憂,哀 毀骨立。」
《李朝隱傳》:「朝隱授岐州刺史,母喪解,召為揚州大都 督府長史,固辭見聽。時年已衰,而篤於孝,自致毀瘠, 士人以為難。」
《楊炎傳》:「炎居父喪,廬墓側,號慕不廢。聲有紫芝白雀 之祥,詔表其閭。炎三世以孝行聞,至門樹六闕,古所 未有。」
《孫逖傳》:「逖子成,推蔭仕洛陽長安令。兄宿為華州刺 史,因悸病。瘖成請告往視,不待報輒行。代宗嘉其悌, 不責也。」
《伊慎傳》:「慎喪母,將合葬而不知父墓,晝夜哭,夢若有 導者,既發之,舊志可按也,乃得葬。」
《馮宿傳》:宿父子華廬親墓,有靈芝白兔,號「孝馮家。」 獨孤及傳及子郁。郁子庠喪父始十歲,有至性,聞呼 父官及弔客來,輒號慟幾絕。
《牛僧孺傳》:僧孺子蔚,蔚子徽,舉進士,累擢吏部員外 郎。乾符中,蔚避地於梁,道病,徽與子扶藍輿歷閣路, 盜擊其首,血流面,持輿不息。盜迫之,徽拜曰:「人皆有 父,今親老而疾,幸無驚駭。」盜感之,乃止。及前谷,又逢 盜,輒相語曰:「此孝子也。」共舉輿舍之,家進帛裹創,以 饘飲奉。蔚留信宿去。
《崔元亮傳》:「貞元初,元亮擢進士第,累署諸鎮幕府。父 喪,客高郵,臥苫終制,地下濕,因得痺疾。」
《孔巢父傳》:「巢父子戢,字方舉。初父死難,詔與一子官, 補修武尉,不受,以讓其兄戡。」
《柳公綽傳》:「公綽性孝友,居喪毀慕,三年不澡沐。事後 母薛謹甚,雖姻屬不知非薛所生。外兄薛宮早卒,為 育其女嫁之。」
《丁公著傳》:公著三歲喪母,七歲見鄰媼抱子,哀感不 肯食,請於父緒,願絕粒學《老子》道。父聽之。稍長,父勉 敕就學,舉明經高第,授集賢校書郎,不滿秩輒去,侍 養於家。父喪,負土作冢,貌力癯惙,見者憂其死孝。觀 察使薛苹表上至行,詔刺史弔問,賜粟帛,旌其閭。 《劉子元傳》:子元子浹,浹子敦儒,家東都。母病狂易,非 笞掠人不能安,左右皆亡去,敦儒日侍疾,體常流血, 母乃能下食,敦儒怡然不為痛隱。留守韋夏卿表其 行,詔標闕於閭。元和中,權德輿復薦之,乃授左龍武 軍兵曹參軍,分司東都。在母喪,毀瘠幾死,時謂「劉孝 子。」
《韋處厚傳》:處厚事繼母以孝聞,親沒,廬墓終喪。 《王敬武傳》:敬武子師範,為平盧節度留後。師範喜儒 學,謹孝,於法無所私。舅醉殺人,其家訴之,師範厚賂 謝訴者不置。師範曰:「法非我敢亂。」乃扺舅罪,母恚之。 師範立堂下,日三四至不得見,三年拜省戶外,不敢 懈。以青州父母所籍,每縣令至,具威儀入謁,令固辭, 師範遣吏挾坐拜廷中乃出。或諫不可,答曰:「吾恭先 世,且示子孫不忘本也。」
《五代史崔梲傳》:梲性至孝,其父涿病,不肯服藥,曰:「死 生有命,何用藥為?」梲屢進醫藥不納。每賓客問疾者, 梲輒迎拜門外,泣涕而告之,涿終不服藥而卒。梲居 喪哀毀,唐明宗以為監察御史,不拜。
《南唐李昪世家》:「江州陳氏,宗族七百口,每食設廣席, 長幼以次坐而共食。有畜犬百餘,共一牢食,一犬不 至,諸犬為之不食。」
《遼史耶律滌魯傳》:滌魯拜南府宰相,雖貴愈謙。初為 都點檢,扈從獵黑嶺,獲熊。上因樂飲,謂滌魯曰:「汝有 求乎?」對曰:「臣富貴踰分,不敢他望,惟臣叔先朝優遇, 身沒之後,不肖子坐罪籍沒,四時之薦享諸孫中,得 赦一人以主祭,臣願畢矣。」詔免籍,復其產,子燕五。 《鐸盧斡傳》:鐸盧斡幼警悟異常兒。三歲失母,哭盡哀, 見「者傷之。」
《蕭烏野傳》:「烏野性孝弟。興宗時為護衛太保,佐耶律 仁先平重元亂,以功加團練使。尋以母老,歸養於家。 母亡,尤極哀毀。」
《蕭陽阿傳》:「陽阿父卒,自五蕃部親挽喪車至奚王嶺, 人稱其孝。」
《宋史張齊賢傳》:「齊賢知定州,以母老不願往。未幾,丁 內艱,水漿不入口者七日,自是日啖粥一器,終喪不 食酒肉蔬果。」
《王濟傳》:「濟父恕,開寶時知秀州。會盜起,城陷,為盜所 殺,將並害濟。濟伏柩號慟,謂賊曰:『吾父已死,吾安用 生為。但恨力不能殺汝,以報父讎爾』。」賊義之,捨去。 《顏衎傳》:衎為河陽三城節度副使,檢校左庶子,知州 事。居半歲,得家問。父在青州有瘋痺疾,衎不奏,棄官 去侍疾,不復有仕宦意。歲餘父疾不能起,衎親自掬矢,未嘗少倦。
《劉溫叟傳》:溫叟事繼母以孝聞,雖盛暑非冠帶不敢 見。五代以來,言執禮者,推溫叟焉。
《李穆傳》:「穆性至孝,母嘗臥疾,每動止轉側,皆親自扶 掖,乃稱母意。後穆坐秦王事屬吏,其子惟簡紿祖母 以穆奉詔鞠獄臺中。及責授為省郎,還家亦不以白 母。每隔日陽為入直,即訪親友,或遊僧寺,免歸,暨於 牽復,母終弗之知。及居喪思慕,以至滅性。」
《查道傳》:道母嘗病思鱖羹方,冬苦寒,市之不獲,道泣 禱於河,鑿冰取之,得鱖尺許以饋,又割臂血寫佛經, 母病尋愈。
《范廷召傳》:「廷召父鐸,為里中惡少年所害。廷召年十 八,手刃父讎,剖其心,以報父墓。」
《馬元方傳》:「元方父應圖,嘗知頓丘縣。太宗攻幽州,應 圖部芻糧,沒敵中。元方去髮為浮屠,閒行求父屍不 得,訴於朝。上哀之,為官其兄元吉。」
《李諮傳》:「諮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諮日夜號泣,食 飲不入口,父憐之而還。其母遂以孝聞。」
《張觀傳》:「觀為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以父居業高年 多病,請便郡,以觀文殿學士知許州,月餘,拜左丞。丁 父憂,哀毀過人,性至孝,初為祕書郎,其父方為州從 事,因上書願以官授父。真宗嘉之,以居業為京官。及 觀貴,居業繇恩至太府卿。居業嘗過洛,嘉其山川風 物,曰:『吾得老於此足矣』。觀於是買田宅,營林榭,以適」 其意,蚤起奉藥膳,然後出視事,未嘗一日廢也。 《張存傳》:存性孝友,嘗為蜀郡,得奇繒文錦以歸,悉布 於堂上,恣兄弟擇取。常曰:「兄弟,手足也。妻妾,外舍人 耳,奈何先外人而後手足乎?」
《蔣偕傳》:「偕字齊賢。父病,嘗刲股以療。父愈,詰之曰:『此 豈孝邪』?曰:情之所感,實不自知也。」
《蘇頌傳》:「頌知婺州,方泝桐廬,江水暴迅,舟橫欲覆,母 在舟中幾溺矣。頌哀號赴水救之,舟忽自正。母甫及 岸,舟乃覆,人以為純孝所感。」
《陳琰傳》:琰為監察御史,丁父喪,哀毀,墳木連理。 《周堯卿傳》:堯卿年十二喪父,憂戚如成人,見母則抑 情忍哀,不欲傷其意。母知而異之,謂族人曰:「是兒愛 我如此,多知孝養矣。」卒能如母之言。及母喪,倚廬三 年,席薪枕塊,雖疾病不飲酒食肉。既葬,慈烏百數,銜 土集壟上,人以為孝感所致。於兄弟尤篤友愛。 《孔武仲傳》:「武仲喪二親,毀瘠特甚,右肱為不舉。」 《黃庭堅傳》:「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衣不 解帶。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
《孫唐卿傳》:「唐卿丁父憂,毀瘠嘔血而卒,詔賻其家。」 《楊察傳》:「察弟寘舉進士第一,通判潤州,以母憂不赴, 毀瘠而卒,時人傷之。」
《張根傳》:「根性至孝,父病蠱,戒鹽,根為食淡。母嗜河豚 及蟹,母終,根不復食。母方病,每至雞鳴則少蘇,後不 忍聞雞聲。」
《司馬光傳》:「光子康,事父母至孝,丁母憂,勺飲不入口, 三日,毀幾滅性。」
《劉詵傳》:「詵居母喪盡禮,有雙芝生墓側,人以為孝感 所致。」
《王庠傳》:庠,榮州人,累世同居,號義門。王氏年十三,居 父喪,哀憤深切,謂弟序曰:「父以直道見擠,母撫柩誓 言,期我兄弟成立」,贈復父官,乃許歸葬,相與勉之。後 以弟序升朝贈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終喪復舉八 行,事下太學,大司成考定為天下第一,詔旌其門。 《鄧肅傳》:肅居父喪,哀毀踰禮,芝產其廬。
《王十朋傳》:十朋事親孝,終喪不處內。友愛二弟。郊恩 先奏其名,沒而二子猶布衣,書室扁曰:「不欺。」每以諸 葛亮、顏真卿、寇準、范仲淹、韓琦、唐介自比,朱熹、張栻 雅敬之。
《曾幾傳》:「幾事親孝,母死蔬食十五年。」
《虞允文傳》:「允文以父任入官,丁母憂,哀毀骨立,既葬, 朝夕哭墓側。墓有枯桑,兩烏來巢,念父之鰥且疾,七 年不調,跬步不忍離左右。」
《汪應辰傳》。「應辰篤友愛,嘗以先疇遜其兄衢,雖無屋 可居,不顧也。」
《洪擬傳》:「擬還居鎮江。趙萬叛兵逼郡,守臣趙子崧戰 敗遁去,擬挾母出避,遇賊至,欲兵之,擬曰:『死無所避, 願勿驚老母』。賊舍之,他賊又至,臨以刃,擬指其母曰: 『此吾母也,幸勿怖之』。賊又捨去。」
《趙希傳》希。扶父喪歸,道遇寇,左右駭散。希拊 棺慟哭不懾,寇義而去。
《金安節傳》:「安節至孝,居喪有禮,與兄相友愛,田業悉 推與之。」
《程公許傳》:「公許少知孝敬。大母侯疾,公許不交睫者 數月。病革,嘗其痰沫。既卒,哀毀踰制。」
《李庭芝傳》:「庭芝,汒人,十二世同居,號義門李氏,後徙 隨之應山縣。金亡,襄漢被兵,又徙隨,然特以武顯。庭 芝生時,有芝產屋棟《馬廷鸞傳》:廷鸞甘貧力學,既冠,里人聘為童子師,遇 有酒食饌,則念母藜藿不給,為之食不下咽。
《金史劉煥傳》:「宋末兵起,城中久乏食,煥尚幼,煮糠覈 而食之,自飲其清者,以醲厚者供其母,鄉里異之。」 《女奚烈守愚傳》:「守愚性至孝,父沒時年十五,營葬如 禮。母喪,勺飲不入口三日,終喪未嘗至內寢。太常寺 勸農司交辟,守愚皆不聽。」
《石抹元傳》:「石抹元七歲喪父,號泣不食者數日。十三 居母喪如成人。」
《耶律安禮傳》:「安禮幼孤,事母以孝聞。遼季,閒關避難, 未嘗一日怠。溫凊入朝,當路者重其行義,使主帥府 文字,授左班殿直。天眷初,從元帥於山西,母喪不克 歸葬。主帥憐之,賻禮甚厚。安醴冒大暑,挽柩行千餘 里,哀毀骨立,行路嗟嘆。」
《任熊祥傳》:「熊祥事母以孝聞,母沒時,熊祥年已七十, 不食三日,人皆稱之。」
《元史金履祥傳》:「履祥從曾祖景文,以孝行著稱。父母 疾,齋禱於天,而靈應隨至。事聞於朝,為改所居鄉曰 『純孝』。」
《耶律希亮傳》:希亮性至孝,困厄遐方,家資散亡己盡, 僅藏祖考畫像,四時就穹廬陳列致奠,盡誠盡敬。朔 漠之人,咸相聚來觀,歎曰:「此中土之禮也。」
《斳德進傳》:德進父祥,金末兵亂,與母相失,母悲泣而 盲,祥訪得之,䑛其目,百日復明,人稱其孝。 《楊恭懿傳》:「恭懿父沒,水漿不入口五日,居喪盡禮 不忽。」《木傳》:「木素貧,躬自爨汲,妻織紝以養母。後因使 還,則母已卒,號慟嘔血,幾不起。」
《察罕傳》:「察罕天性孝友,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與諸 昆弟,昆弟貧來歸者,復分與田宅。」
《烏古孫澤傳》:「澤為福建廉訪使,以母年踰八十,求歸 養長沙。歲餘母喪,澤以哀毀卒。」
《趙炳傳》:「炳幼失怙恃,鞠於從兄。歲饑,往平州就食,遇 盜欲殺之,兄解衣就縛,炳年十二,泣請代兄,盜驚異, 舍之而去。」
《明外史葉儀傳》:「儀門人何壽朋,舉孝廉,以二親俱老 辭。父沒,舍所居宅,易地以葬。學者因其自號,稱曰『歸 全先生』。」
《張以寧傳》:以寧門人。裕伯,大名人。仕元,累官至福建 行省郎中。遭世亂,避地上海養母。母卒,居喪盡禮。張 士誠據姑蘇,遣人招之,不納。吳元年,太祖命中書省 檄起之,裕伯對使者曰:「食元祿二十餘年,而背之,不 忠也。母喪未終,忘哀而出,不孝也。」乃上書中書省,固 辭。
《桂彥良傳》:「彥良同時有蕭岐者,五歲而孤,事祖父母 以孝聞。」
《蔡遷傳》:「陳文早喪父,奉母至孝。元季挈家歸太祖,積 官都督僉事,卒封東海侯,諡孝勇。」明臣得諡「孝」者,文 一人而已。
《師逵傳》:「逵少孤,事母至孝。年十三,母疾,思藤花菜,逵 出城南二十餘里求得之。及歸,夜二鼓,道遇虎,逵驚 呼天,虎舍之去,持還奉母,母疾遂愈。後母卒,廬墓側, 不飲酒食肉者三年。」
《高巍傳》:「巍母蕭有痼疾,巍侍左右,至老無少懈。母死, 蔬食,廬墓三年。」
《范祖幹傳》:「祖幹事親孝,父母皆八十餘而終,悲哀三 年如一日。有司以聞,命表其所居曰:『純孝坊,學者稱 為純孝先生』。」
《王永和傳》:「永和少至孝,父病,伏枕十八年,侍湯藥無 少懈。」
《鄭辰傳》:辰為人重義輕利,初登進士,產悉讓兄弟。 《黃潤玉傳》:潤玉五歲,侍母疾,夜不就寢。永樂初,徙南 方富民實北京,潤玉請代父行,官少之,對曰:「父去日 益老,兒去日益長。」官異其言,許之。
《陳濟傳》:「陳繼奉母至孝,有司上其事,使御史廉之。繼 方隨母行,灌母飲以壺漿,拜而後飲。帝聞嗟異,府縣 交薦,以母老辭不就。母卒,哀毀過人。」
《鄒濟傳》:「濟字汝周,事母以孝聞。」
《曹端傳》:端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 書進之,謂佛氏以空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虛為 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從之。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 既葬,廬墓六年。
《馬謹傳》:「謹性至孝,宣德二年舉進士,遭父母憂,親負 土以葬。」
《閻禹錫傳》:「禹錫父端卒,禹錫方九歲,哭父幾至滅性。 正統元年,除昌黎訓導,以母喪歸,廬墓三年,哀動其 鄉人。事聞,詔以孝行旌其閭。」
《王得仁傳》:「得仁名仁,以字行,本謝姓,父避讎外家,因 冒王氏。得仁五歲喪母,哀號如成人。」
《李侃傳》:「侃正統七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值也先逼 京師,時父母在容城,侃曉夜悲泣乞假,冒白刃迎養 之《劉珝傳》:「珝初遭母憂,廬墓三年。比歸,侍父盡子道。父 沒,復廬於墓。」
《呂原傳》:「原於正統間進翰林院學士,遭母喪,水漿不 入口三日,詔葬畢即起視事。原乞終制,不允。乃之景 州,啟父兄殯歸葬,舟中寢苫哀毀,體素豐,至是羸瘠, 抵家甫襄事而卒。」
《黃孔昭傳》:「孔昭年十四,遭父母喪,哀毀骨立。」
《林鶚傳》:「鶚事生母孝謹,母稍不怡,必跪請,得其歡乃 已。」
《邵寶傳》:寶三歲而孤,事母過氏至孝。甫十歲,母疾,為 文告天,願減己筭,延母年。及終養歸,得疾,左手不仁, 猶朝夕侍親側不懈。
《姜洪傳》:「洪除盧氏知縣,有民姜仲禮願代父死罪,洪 奏免之。」
《馬中錫傳》:「中錫父偉為唐府長史,以直諫忤王,械送 京師,而盡縲其家人。中錫以幼免,乃奔訴巡按御史, 御史言於王,釋其家。復奉母走京師訴冤,父冤乃得 白。」
《楊黼傳》:「黼好學,庭前有大桂樹,上縛板題曰『桂樓』。」偃 仰其中,歌詩自得。躬耕數畝,以供甘旨,但求親悅,不 顧餘也。註《孝經》數萬言。父母沒,為傭營葬。
《沈周傳》:周奉親至孝,父沒,或勸之仕,對曰:「若不知母 氏以我為命耶,奈何干升斗祿離膝下。」母與鄰媼歡 媼,家被火無所棲,周延與母居,奉之若母。
《韓邦奇傳》:「邦奇病,歲餘不能起,弟邦靖藥必分嘗,食 飲皆手進。後邦靖病亟,邦奇日夜持弟泣,不解衣者 三月。及沒,衰絰蔬食,終喪弗懈。鄉人為立孝弟碑。」 《何遵傳》:「遵同時有李惠校,性至孝。母胡教子嚴,偶不 悅輒長跪請罪,母悅乃起。正德六年,舉進士,授刑部 主事,迎父就養,卒於塗。校奔赴,抱屍痛哭幾絕,面有 塵」,以舌舐而拭之。及起故官,帝將南巡,刑曹諫疏,校 所草也。杖將死,大呼曰:「校無恨,恨不見老母耳!」子元 婁,年十一,哭於旁。校曰:「爾讀書不多,獨不識事君致 身義乎?善事祖母及母,毋媿而父足矣!」
又有林公黼,父母喪,三年蔬粥不入內。
《陳聞詩傳》:「聞詩,嘉靖中舉於鄉,以親老絕意仕進,親 沒,居喪哀毀。」
《魏校傳》:「校同時王敬臣,性至孝,父疽發背,親自吮舐。 老得瞀眩疾則臥於榻下,夜不解衣,微聞謦欬聲,即 躍起問安。事繼母如事父,妻失母歡,不入室者十三 載。」
《歐陽德傳》:「德族人瑜,母死,廬墓側,虎環廬,嗥色不為 動。」
《江治傳》:「治幼有孝行。年十三為諸生。父坐逋賦係獄, 治鬻所居以償,不足,則上書謁巡撫孫燧,為父請。燧 試而異之,釋其父,館治別署,給衣食焉。及燧死,宸濠 之難,治縞衣練帶,伏棺哭極哀。」
《張後覺傳》:「後覺門人趙維新性純孝,居喪五味不入 口,柴毀骨立,杖而後起,鄉人慾舉其孝行,力辭之。」 《歐陽東鳳傳》:「東鳳生有至性,年十四喪父,哀毀骨立, 母病逾年,朝夕侍湯藥不離側,母嘔血,跪而食之。」 《張棟傳》:「棟母卒,棟年已六十,毀瘠骨立,既葬廬墓,已 而疾作,醫者勸進酒食,暫歸居室,棟不可,竟卒於墓 次。鄉」人立《孝子祠》祀之。
《李希孔傳》:「希孔敦孝友,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忽心動, 告歸。歸數日,父卒,不飲酒茹葷者三年。」
《胡居仁傳》:「居仁性行淳篤,居喪骨立,非杖不能起。三 年不入寢門,與人語,終日不及利祿。」
《許琰傳》:「琰幼有至性,嘗割股療父疾。」
《何士晉傳》:「士晉父其孝,得士晉晚,族子利其貲,結黨 致之死。繼母吳氏匿士晉外家,讀書稍懈,母輒示以 血衣,十,晉感勵,與人言,未嘗有笑容。萬曆二十六年 舉進士,持血衣愬之官,罪人皆抵法,人以孝稱。」 《瞿景淳傳》:「景淳子汝說,五歲而孤,每搆文成,必跪薦 父木主前。萬曆中舉進士。」
余繼《登傳》惟健子。子咸,少孤,事母孝,母疾,不解衣者 踰年。母沒,哀毀骨立。
《蔡毅中傳》:「毅中有至性,四歲父病,籲天請代。公車時 聞母喪,一慟嘔血數升,終喪斷酒肉不入內寢。方母 病,盛夏思冰,盂水忽凍,廬居有紫芝白烏千鴉集墓 之異。」
《華允誠傳》:「允誠事母,色養備至。母年八十三而終,哀 毀骨立。」
《徐學顏傳》:「學顏母疾,衣不解帶者三月,禱於天,請以 身代。夜夢神人授藥,且識其形色,廣覓之,得荊瀝,疾 遂愈。父為中城兵馬指揮,忤要人下吏,學顏三疏訟 冤,所司隔不上,遍叩諸公卿莫為雪,將置重辟。學顏 號泣爭於刑部,不能得,至齧臂血濺於庭,乃獲釋歸。」 弟食指繁,推所居大宅界之,尚義疏財為德。《族黨 劉禋傳》:「禋,中部人。父爾完,商丘、名山知縣。禋事親孝, 母沒於名山,四千里扶櫬過劍閣雲棧,以肩任之。父少寐,愛聽《史記》,禋每夕朗誦,俟父熟寢乃已。崇禎四 年,賊陷中部,禋負父走免。」
《尹夢鰲傳》:「崇禎中,流賊寇潁州,有檀之槐者,護母喪 不去,與賊格鬥,殺數人,被磔死。」
《吉孔嘉傳》:「孔嘉幼時,愬父冤於巡按御史,獲釋,以孝 稱。」
《易道暹傳》:「道暹同時有傅可知者,幼失怙,臥柩下三 年。六十喪母,啜粥者亦三年。」
孝弟部雜錄
編輯《孝經援神契》:「天子孝,夭孽消滅,景雲出遊。」
《孝經右契》「內深藏不足為神,外博觀不足為明。惟孝 者為能法天之神,麗日之明。」
孝匪形,迺格神。
《孝經內事》:「天子行孝,則景星見。」
王者敬諸父,有差,則火角光明以揚。宋均云:「諸父,伯 仲叔季也。斗為帝車所乘也。角堅剛而居帝前,帝敬 諸父,感天應之也。」
昆弟有親親之思,則鉤鈐入房。宋均云:「鉤鈐遠房則 疏闊。」今昆弟相親,故天相近,明其友也。
《石林家訓孝友訓》:司馬溫公作《迂說》,其一章云:「迂叟 之事君,無他長,能勿欺而已矣。事親亦然。」此天下名 言也。事君之道,亦未易言。且言事親:「吾見世人未嘗 能免於欺愛子教訓子,面從而不行,欺也;己有過失, 隱寂使不聞,欺也;有懷於中,避就不敢盡言,欺也;佯 為美觀之事,未必出於情,欺也。曾子喪其親,水漿不」 入口者七日,而於吾親無可用之情也。曾子之孝則 至矣。至於「難能不可繼」之行,欲以孝聞,則未嘗盡其 情也,然且自以為過。夫死而過於難,猶且不敢,況生 而欺之乎!今但能聞教訓而一一遵行,不敢失墜,有 過失改悔不復為,不求不聞,但有所懷,必盡告之,秋 毫不敢隱。為人子所當為,不為人子所不當為,文飾 以掠美。如是亦可以言「孝」,則勿欺而已。推是心以施 之,君安有二道哉?
袁采《世範》:「子之於父,弟之於兄,猶卒伍之於將帥,胥 吏之於官曹,奴婢之於主人,不可相視如朋輩,事事 欲論曲直。若父兄言行之失,顯然不可掩,子弟止可 和顏幾諫,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當順受而不當 辯,為父兄者又當自省。」
《鄭氏家範》:「子孫須恂恂孝友。見兄長,坐必起,行必以 序,應對必以名,毋以爾我。」
子孫受長上訶責,不論是非,但當俯首默受,毋得分 理。
子孫飲食,幼者必後,長者言語,亦必有倫。
凡遇生朝父母,存者酒果三行,亡者則致恭祠堂,終 日追慕。
林逋《省心錄》:「事親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良知故 存,雖妻子不能移其愛。推此以盡為臣之道,則爵祿 安可易其守?子惟知有親,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 得不忠?所謂良知者,其可忘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相須之理也。然子不可待父慈而後孝,弟不可待兄 友而後恭,譬猶責人以信,然後報之以誠。夫盡己之」 當為,乃君子所以立身之道,非求備於人也。
愛身者,所以孝於親;愛民者,所以忠於君。
「家不和然後見孝子,國不亂無以見忠臣。」如是則孝 子忠臣不容見於治世也。僕竊疑之,有人能克諧六 親,欽順父母家,不使不和,莫大之孝也。有人能引君 當道,將順正救國,不使之亂,莫大之忠也。
舜之所以為孝者,有頑父、嚚母、傲弟。人不幸而有此, 當克諧如舜,不為甚難。《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
內不溺於妻子者,事親必孝。
以愛妻子之心事親,則無往而不孝。
「列侯而封,擊鮮而食,可以謂之孝乎?」苟有違於親,不 若貧賤養志之孝也。
曹於汴《語錄》:「孝乃百行之原,萬善之首。上足以感天, 下足以感地,明足以感人,幽足以感鬼神。所以古之 君子,自生至死,頃步而不敢忘孝焉。」
俗語云:「家有一爭子,勝有萬年糧。」能諫爭於親,本孝 道之事。
孝子保親全家之道,當以進諫為心也。且先意承志, 諭父母於道者,其孝大於養親甘脆者矣;和色柔聲, 諫父母於善者,其孝大於拜醫求藥者矣。《書》稱虞舜 曰:「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良。」以此 也。
《詩》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蓋兄弟本一氣而分形,乃 同胞共乳,是則舉世之人,豈有如兄弟之至親哉! 張舜典《語錄》:堯舜時比屋可封,只是孝弟遍滿於宇 內。
《朱之裔語錄》:「此身離了『忠孝』二字,別無可為之事矣。 信友治民皆所以獲君,合妻子,翕兄弟,皆所以順父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