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077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七十七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七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七十七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六十五

  宋十五

  黃庭堅      晁補之

  晁詠之      晁說之

  晁沖之      秦觀覿覯

  陳師道   魏衍

  李廌       李格非

  李公麟      周邦彥

  王欽臣      畢仲游

文學典第七十七卷

文學名家列傳六十五

編輯

宋十五

編輯

黃庭堅

編輯

按《宋史文苑傳》:「庭堅字魯直,洪州分寧人。幼警悟,讀 書數過輒成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 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舉進士,調葉縣尉。熙寧初,舉 四京學官,第文為優,教授北京國子監。留守文彥博 才之,留再任。蘇軾嘗見其詩文,以為超軼絕塵,獨立 萬物之表。世久無此作,由是聲名始震。知太和縣,以」 平易治。時課頒鹽筴,諸縣爭占多數,太和獨否,吏不 悅而民安之。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 踰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實錄》成,擢起居舍人。 丁母艱。庭堅性篤孝,母病彌年,晝夜視顏色,衣不解 帶。及亡,廬墓下,哀毀得疾幾殆。除服,為祕書丞、提點 明道宮兼國史編修官。紹聖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 惇、蔡卞與其黨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 待問,摘千餘條示之,謂為無驗證。既而院吏考閱,悉 有據依,所餘才三十二事。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 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 直兒戲耳。」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貶涪州別 駕,黔州安置。言者猶以處善地為骫法,以親嫌遂移 戎州。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蜀士慕從之游,講學 不倦,凡經指授,下筆皆可觀。徽宗即位,起監鄂州稅, 僉書寧國軍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員外郎召,皆辭不 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罷主管玉龍觀。庭堅 在河北,與趙挺之有微隙,挺之執政,轉運判官陳舉 承風旨上其所作《荊南承天院記》,指為幸災,復除名, 羈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聞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堅 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學甫 而不為者。」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 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而庭堅於文 章,尤長於詩,蜀江西君子以庭堅配軾,故稱蘇黃。軾 為侍從時,舉堅自代,其詞有「瓌偉之文,妙絕當世,孝 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語。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 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勝,因自號山谷道人云。 按《春渚紀聞》,世傳山谷道人前身為女子,所說不一。 近見陳安國省幹云:「山谷自有刻石,記此事於涪陵 江石間。石至春夏為江水所」浸,故世未有模傳者。刻 石,其略言:山谷初與東坡先生同見清老者,清語坡 前身為五祖戒和尚,而謂山谷云:「『學士前身一女子, 我不能詳語。後日學士至涪陵,當自有告者』。山谷意 謂涪陵非遷謫不至,聞之亦似憤憤,既坐黨人,再遷 涪陵。未幾,夢一女子語之云:『某生誦《法華經》,而志願 後身為男子,得大智慧,為一時名人,今學士某前身 也。學士近年來所患腋氣者,緣某所葬棺朽為蟻穴, 居於兩腋之下,故有此苦。今此居後山有某墓,學士 能啟之,除去蟻聚,則腋氣可除也』。」既覺,果訪得之,已 無主矣。因如其言,且為再易棺,修掩既畢,而腋氣不 藥而除。

按《老學庵筆記》:黃魯直有《日記》,謂之《家乘》,至宜州猶 不輟書,其間數言信中者,蓋范寥也。高宗得此書真 本,大愛之,日置御案。徐師川以魯直甥召用,至翰林 學士。上從容問信中謂誰,師川對曰:「嶺外荒陋無士 人,不知何人,或恐是僧耳。」寥時為福建兵鈐,終不能 自達而死。

范寥言魯直至宜州,州無亭驛,又無民居可僦,止一 僧舍可寓,而適為崇寧萬壽寺法所不許,乃居一城 樓上,亦極湫隘,秋暑方熾,幾不可過。一日忽小雨,魯 直飲薄醉,坐胡床自欄楯間伸足出外以受雨,顧謂 寥曰:「信中,吾平生無此快也。」未幾而卒。

按《過庭錄》:魯直在鄂州,太守以其才望信重之。士人 以詩文投贄,守必取質於魯直而報之。一同人投詩頗紕繆,守攜見魯直,意其一言,少助其乏。魯直閱詩, 良久無語。太守曰:「此詩不知酬以幾何?」魯直笑曰:「不 必他物,但公庫送與四兩乾艾,於尻骨上做一大炷 灸之,且問曰:『爾後敢復湊放野同人』?」竟無所濟。 一相士黃生,見魯直懇求數字,取信為遊謁之資,魯 直大書遺曰:「黃生相予,官為兩制,壽至八十,是所謂 大葫蘆種也。」一笑黃生,得之欣然,士夫間莫解其意。 先祖見魯直,因問之,魯直笑曰:「一時戲謔耳。某頃年 見京師相國寺中賣大葫蘆種,仍背一葫蘆甚大,一 粒數百金人競買,至春種結,仍乃瓠爾。」蓋譏黃術之 難信也。

晁補之

編輯

按《宋史文苑傳》,補之字無咎,濟州鉅野人,太子少傅 迥五世孫,宗慤之曾孫也。父端有,工於詩,補之聰敏 強記,纔解事即善屬文,王安國一見奇之。十七歲從 父官杭州,萃錢塘山川風物之麗,著《七述》以謁州通 判蘇軾。軾先欲有所賦,讀之嘆曰:「吾可以閣筆矣!」又 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於世,由是知名。舉 進士,試開封及禮部別院皆第一。神宗閱其文,曰:「是 深於經術者,可革浮薄。」調澧州司戶參軍,北京國子 監教授。元祐初,為太學正。李清臣薦堪館閣,召試,除 祕書省正字,遷校書郎,以祕閣校理通判揚州。召還, 為著作佐郎。章惇當國,出知齊州。群盜晝掠塗巷,補 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審。一日宴客,召賊曹,以方略 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來,一府為徹警。坐修《神宗實 錄》失實,降通判應天府、亳州,又貶監處、信二州酒稅。 徽宗立,復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兼國子編修、實錄檢討官。黨論起,為諫官管師仁所 論,出知河中府。修河橋以便民,民畫祠其象。徙湖州、 密州、果州,遂主管鴻慶宮。還家,葺歸來園,自號「歸來 子」,忘情仕進,慕陶潛為人。大觀末,出黨籍,起知達州, 改泗州。卒,年五十八。補之才氣飄逸,嗜學不知倦,文 章溫潤典縟,其凌麗奇卓,出於天成。尤精《楚詞》,論集 屈、宋以來賦詠為《變離騷》等三書。安南用兵,著《罪言》 一篇,大意欲擇仁厚勇略吏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 諸郡《武備》,議者以為達世務,

晁詠之

編輯

按《宋史晁補之傳》:「補之從弟詠之,字之道,少有異才, 以蔭入官,調揚州司法參軍。未上時,蘇軾守揚州,補 之倅州事,以其詩文獻軾。軾曰:『有才如此,獨不令我 一識面邪』?乃具參軍禮入謁,軾下堂挽而上,顧坐客 曰:『奇才也』。」復舉進士,又舉宏詞,一時傳誦其文。為河 中教授,元符末,應詔上書論事罷官。久之,為京兆府 司錄事,秩滿,提點崇福宮。卒,年五十二。有《文集》五十 卷。

按《老學庵筆記》:呂吉甫在北都,甚愛晁以道。以道方 以元符上書謫官,吉甫不敢薦,謂曰:「君才如此,乃自 蹈罪籍,可惜也。」以道對曰:「詠之無他,但沒著文章處 耳。」其恃氣不撓如此。此係之道事原本作以道誤也

晁說之

編輯

按《聞見後錄》:晁說之以道其姓名蚤列東坡先生薦 賢中。崇寧初,又以應詔言事編部黨者三十暑寒不 赦。淵聖帝元年,起入西掖,典制命,獨以上輩舊學遇 之。其初見帝之言,亦陳瑩中尊堯之意也。曰:「臣竊以 謂善觀聖帝明君成天下之業者,不觀其跡而觀其 志。恭惟神宗皇帝巍巍然之功,在天下者,孰不睹矣!」 其末年所以為天下後世慮者,未易為單見淺聞道 也。神宗皇帝即位之初,卻韓琦論新法之疏,至於再 三。逮琦之薨,與兩宮震悼,躬製《神道碑》,念之不已,每 對臣僚稱琦為社稷之臣。方即位初時,深欲相富弼, 弼辭以疾,退居洛陽。弼在洛陽,多以手疏論天下大 利害,皆大臣之所不敢言者。神宗欣然開納,賜以手 札曰:「義忠言親,理正文直,苟非意在愛君,志存王室, 何以臻此?敢不置之枕席,銘諸肺腑,終老是戒,更願 公不替今日之志,則天災不難弭,太平可立俟也。」嘗 因王安石有所建明而卻之曰:「若如此,則富弼手疏 稱『老臣無處告訴,但仰屋竊嘆』者,即當至矣。」弼之薨, 神宗躬製《祭文》,有曰:「言人所難,議定大策,謀施廊廟, 澤被四方,他人莫得而預也。」又其即位之初也,獨以 潁邸舊書賜司馬光,逮光不願拜樞臣之命,而歸洛 陽,修《資治通鑑》,隨其所進,命經筵讀之。其讀將盡而 所進未至,即詔趣之。熙寧中,初尚淄石硯,乃躬擇其 尢者賜光,其書成賜帶,乃如輔臣品數賜之。嘗因蒲 宗孟論人材,乃及光,曰:「未論別,只辭樞密一節,自朕 即位來,唯見此一人在。」元豐末,靈武失利,神宗當寧 慟哭,大臣不敢仰視。已而嘆曰:「誰為朕言有此者?」乃 復自發言曰:「唯呂公著數為朕言之」,用兵不是好事, 豈咎公著常爭新法不便於熙寧初哉?元豐之末,將 建太子,慎求宮僚。神宗宣諭輔弼,獨得司馬光、呂公 著二人,於王安石、呂惠卿何有哉?至厭薄代言之臣, 謂一時文章不足用思復辭賦,章惇猶能為蘇軾道上德音也。經筵蔡卞愈為恍惚蕩漾之說,上意殊不 在。逮趙彥若以經侍,則皆忠實純朴之言也。上聽之 喜,因問曰:「安得此說?」彥若對曰:「先儒傳注,臣得以發 之。」上益喜。其在政事,因韓絳自請前日謬於敷奏之 罪,乞旨改正。上欣然嘆曰:「卿不遂非,甚好。若是王安 石,則言害臣之道矣。」元豐末,不得已,創為戶馬之說, 神宗俯首嘆曰:「朕於是乎愧於文彥博矣。」王珪等請 宣德音,復曰:「文彥博頃年爭國馬不勝,乃奏曰:『陛下 十年後必思臣言』。」珪因奏曰:「罷去祖宗馬監,是王安 石堅請行之者,本非陛下意也。」上復嘆曰:「安石相誤, 豈獨此一事!」安石在金陵,見元豐官制行,變色自言 曰:「許大事,安石略不得與。聞安石漸有畏懼上意,則 作《前後元豐行》,以諂諛求保全也。」先是,安石作《詩義 序》,極於諂諛,上卻之,令別撰,今所施行者是也。神宗 聞安石之貧,命中使甘師顏賜安石金五十兩。安石 好為詭激矯厲之行,即以金施之定林僧舍,師顏因 不敢受常例回,具奏奏之。上諭御藥院牒江寧府,於 安石家取甘師顏常例。安石約呂惠卿《無令上知》一 帖,惠卿既與安石分黨,乃以其帖上之。上問熙河歲 費之實於安石,安石諭王韶不必盡數以對。韶既叛, 安石,亦以安石言「上之不知,自昔配饗大臣,嘗有形 跡如此之類乎?安石不學孔子《春秋》而配饗孔子,晚 見薄於神宗而配饗神宗,無乃為國家政事之累乎?」 神宗一日盡釋市易務,禁錮保人,在京師者無慮千 人,遠近聞之,罔不手足舞蹈驩喜。神宗嘗恨市易法 曰:「百姓家大富者,猶不肯圖小利,國家何必屑屑如 此邪?嗚呼!上天」若賜眷祐,神宗更在位數年,則市易 法之類,躬自埽除之,不使後日議者紛紛知為謀而 不知為聖君之累乎?有志之士痛心疾首不能已者, 政為是也。陛下圖治之初,近當奉上皇求言之詔,遠 當成神宗晚歲之志,則天下幸甚。

按《尚友錄》:「晁端彥子說之,字以道,文元公元孫。少日 激昂,刻意經術,慕司馬文正,自號景迂。登進士,年未 三十,蘇子瞻以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又薦公於朝, 以為自得之學,不踐陳跡。元符中,以黨籍放斥,不許 入國門。後終於徽猷閣待制。公博極群書,通六經,尢 精於《易》,所著有《客語書》行於世。」

晁沖之

編輯

按《尚友錄》:沖之,字叔用,少有材華,受知於後山呂居 仁《江西詩派圖》二十五人,沖之與焉。有詩云:「男兒更 老氣如虹,短髮何嫌亂似蓬。欲問桃花借顏色,未甘 著笑向東風。」紹聖初,落黨中,公超然家於具茨之下, 屢薦不應,有《具茨集》。

秦觀覿覯

編輯

按《宋史文苑傳》,「觀字少游,一字太虛,揚州高郵人。少 豪雋,慷慨溢於文詞,舉進士不中,強志盛氣,好大而 見奇,讀兵家書與己意合。見蘇軾於徐,為賦黃樓,軾 以為有屈、宋才。又介其詩於王安石,安石亦謂清新 似鮑、謝。軾勉以應舉為親養,始登第,調定海主簿,蔡 州教授。元祐初,軾以賢良方正薦於朝,除太學博士」, 校正祕書省書籍,遷正字,而復為兼國史院編修官。 上日,有硯墨器幣之賜。紹聖初,坐黨籍,出通判杭州, 以御史劉拯論其增損《實錄》,貶監處州酒稅。使者承 風望指,候伺過失,既而無所得,則以謁告寫佛書為 罪。削秩徙郴州,繼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徽宗立,復宣 德郎,放還。至藤州,出遊華光亭,為客道夢中長短句, 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先自作挽詞,其語哀甚, 讀者悲之。年五十三。有文集四十卷。觀長於議論,文 麗而思深。及死,軾聞之歎曰:「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 世豈復有斯人乎!」弟覿,字少章,覯字少儀,皆能文。 按《冷齋夜話》:東坡初未識秦少游,少游知其將復過 維揚,作坡筆語,題壁於一山寺中。東坡果不能辨,大 驚。及見孫莘老出少游詩詞數百篇,讀之,乃嘆曰:「向 書壁者,豈此郎耶?」

陳師道

編輯

按《宋史文苑傳》,「師道,字履常,一字無己,彭城人。少而 好學苦志,年十六,蚤以文謁曾鞏,一見奇之,許其以 文著。時人未之知也,留受業。熙寧中,王氏經學盛行, 師道心非其說,遂絕意進取。鞏典五朝史事,得自擇 其屬,朝廷以白衣難之。元祐初,蘇軾、傅堯俞、孫覺薦 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又用梁燾薦,為太學博士。言」 者謂在官嘗越境出南京見軾,改教授潁州。又論其 進非科第,罷歸。調彭澤令,不赴。家素貧,或經日不炊, 妻子溫見勿恤也。久之,召為祕書省正字,卒,年四十 九,友人鄒浩買棺斂之。師道高介有節,安貧樂道,於 諸經尢邃《詩》《禮》,為文精深雅奧。喜作詩,自雲學黃庭 堅,至其高處,或謂過之,然小不中意,輒焚去,今存者 財十一。世徒喜誦其詩文,至若奧學至行,或莫之聞 也。嘗銘黃樓,曾子固謂如秦、石。初游京師,踰年未嘗 一至貴人之門。傅堯俞欲識之,先以問秦觀,曰:「是人 非持刺字、俛顏色、伺候乎公卿之門者,殆難致也。」堯俞曰:「非所望也,吾將見之,懼其不吾見也。子能介於 陳君乎?」知其貧,懷金欲為餽。比至,聽其論議,益敬畏 不敢出。章惇在樞府,將薦於朝,亦屬觀延至,師道答 曰:「辱書,諭以章公降屈年德,以禮見招,不佞何以得 此?豈侯嘗欺之耶?公卿不下士,尚矣,乃特見於今而 親於其身,幸孰大焉!愚雖不足以齒士,猶常從侯之 後,順下風以成公之名。然先王之制,士不傳贄為臣, 則不」見於王公,所以成禮,而其弊必至自鬻,故先王 謹其始以為之防,而為士者世守焉。師道於公,前有 貴賤之嫌,後無平生之舊,公雖可見,禮可去乎?且公 之見招,蓋以能守區區之禮也。若昧冒法義,聞命走 門,則失其所以見招,公又何取焉?雖然,有一於此,幸 公之他日成功謝事,幅巾東歸,師道當御款段乘下 澤,候公於東門外,尚未晚也。及惇為相,又致意焉,終 不往。官潁時蘇軾知州事,待之絕席,欲參諸門弟子 間,而師道賦詩「嚮來一瓣香,敬為曾南豐」之語,其自 守如是。與趙挺之友婿,素惡其人,適預郊祀行禮,寒 甚,衣無綿,妻就假於挺之家,問所從得,卻去不肯服, 遂以寒疾死。

按《卻掃編》:「陳正字無己,世家彭城,後生從其遊者常 十數人。所居近城,有隙地林木,閒則與諸生徜徉林 下,或愀然而歸,徑登榻引被自覆,呻吟久之,矍然而 興,取筆疾書,則一詩成矣。因揭之壁間,坐臥哦詠,有 竄易至月十日乃定。有終不如意者,則棄去之。故平 生所為至多,而見於集中者纔數百篇。今世所傳率」 多雜偽,唯魏衍所編二十卷者最善。

魏昌世言無己平生惡人節書,以為苟能盡記不忘, 固善,不然,徒費日力而已。夜與諸生會宿,忽思一事, 必明燭繙閱,得之乃已。或以為可待旦,無己曰:「不然。 人情樂因循,一放過則不復省矣。」故其學甚博,而精 尢好經術,非如唐之諸子作詩之外,他無所知也。 陳無己嘗以熙寧、元豐間事為《編年書》,既成,藏之龐 莊敏家,無己之母龐氏也。紹聖中,龐氏子有懼為己 累者,竊其書焚之。世無別本,無己終身以為恨焉。 按《老學庵筆記》:「陳無己子豐詩亦可喜,《晁以道集》中 有《謝陳十二郎》詩卷是也。建炎中,以無己故,特命官。 李鄴守會稽,來從鄴作攝局。鄴降鹵,豐亦被繫纍而 去。」無己之後,遂無在江左者,豐亦不知存亡,可哀也。

魏衍

編輯

按《卻掃編》:「魏衍,字昌世,亦彭城人。從無己游最久,蓋 高弟也。以學行見重於鄉里,自以不能為王氏學,因 不事舉業。家貧甚,未嘗以為慼,唯以經籍自娛。為文 章操筆立成。名所居之室曰『曲肱軒,自號曲肱居士。 政和間,先公守徐,招寘書館,俾余兄弟從其學。時年 五十餘矣,見異書猶手自抄寫,故其家雖貧,而藏書』」 亦數千卷,建炎初,死於亂,「平生所為文,今世無復存 者,良可歎也。」

李廌

編輯

按《宋史文苑傳》,「廌字方叔,其先自鄆徙華廌,六歲而 孤,能自奮立。少長,以學問稱鄉里。謁蘇軾於黃州,贄 文求知,軾謂其筆墨瀾飜,有飛沙走石之勢,拊其背 曰:『子之才,萬人敵也,抗之以高節,莫之能禦矣』。廌再 拜受教。而家素貧,三世未葬,一夕,撫枕流涕曰:『吾忠 孝焉,是學,而親未葬,何以學為』?」旦而別軾,將客遊四 方,以蕆其事。軾解衣為助,又作詩以勸風義者。於是 不數年,盡累世之喪三十餘,柩歸定華山下,范鎮為 表墓以美之,益閉門讀書。又數年再見軾,軾閱其所 著,歎曰:「張耒、秦觀之流也。」鄉舉試禮部,軾典貢舉,遺 之賦詩以自責。呂大防歎曰:「有司試藝,乃失此奇才 耶!」軾與范祖禹謀曰:「廌雖在山林,其文有錦衣玉食 氣,棄奇寶於路隅,昔人所歎,我曹得無意哉!」將同薦 諸朝,未幾,相繼去國,不果。軾亡,廌哭之慟,曰:「吾愧不 能死知己,至於事師之勤,渠敢以生死為間!」即走許、 汝間,相地卜兆授其子,作文祭之曰:「皇天后土,鑒一 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萬古英靈之氣。」詞語奇壯, 讀者為悚。中年絕進取意,謂潁為人物淵藪,始定居 長社,縣令李佐及里人買宅處之。卒,年五十一。廌喜 論古今治亂,條暢曲折,辯而中理。當喧溷倉卒間,如 不經意,睥睨而起,落筆如飛馳。元祐求言,上忠諫書、 《忠厚論》,並獻《兵鑒》二萬言。論西事,朝廷擒羌酋鬼章, 將致法,廌深論利害,以為殺之無益,願加寬大,當時 韙其言。

按《石林詩話》:「李廌,陽翟人。少以文字見蘇子瞻,子瞻 喜之。元祐初知舉,廌適就試,意在必得廌以魁多士。 及攷章援程文,大喜,以為廌無疑,遂以為魁。既拆號, 悵然出院,以詩送廌歸曰:『平時謾識古戰場,過眼終 迷日五色』。蓋道其本意。廌自是學亦不進。家貧,不甚 自愛,嘗以書責子瞻不薦己,子瞻後稍薄之,竟不第」 而死。

李格非

編輯

按《宋史文苑傳》,「格非,字文叔,濟南人。其幼時俊警異甚,有司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用意經學,著《禮記說》 至數十萬言,遂登進士第。調冀州司戶參軍。試學官, 為鄆州教授。郡守以其貧,欲使兼他官,謝不可。入補 太學錄,再轉博士。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常著《洛陽名 園記》,謂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其後洛陽陷」 於金,人以為知言。紹聖立局編《元祐章奏》,以為檢討, 不就,戾執政意。通判廣信軍。有道士說人禍福,或中 出必乘車甿,俗信惑,格非,遇之塗,叱左右取車中道 士來,窮治其姦,杖而出諸境。召為校書郎,遷著作佐 郎、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刑獄,以黨籍罷。卒,年六十 一。格非苦心,工於詞章,陵轢直前,無難易可否,筆力 不少滯。嘗言:「文不可以苟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 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伯倫《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 辭》,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妻王 氏,拱辰孫女,亦善文。女清照詩文尤有稱於時。嫁趙 挺之之子明誠,自號易安居士。

李公麟

編輯

按《宋史文苑傳》:「公麟,字伯時,舒州人。第進士,歷南康 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用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 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於詩,多識奇字。自夏 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測款識,聞一妙 品,雖捐千金不惜。紹聖末,朝廷得玉璽,下禮官。諸儒 議,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璽用藍田玉,今玉色正青,以 龍蚓鳥魚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質堅甚,非昆吾 刀、蟾肪不可治。琱法中絕,真秦李斯所為』」,不疑。議由 是定。元符三年,病痺,遂致仕。既歸老,肆意於龍眠山 巖壑間。雅善畫,自作《山莊圖》,為世寶。傳寫人物尤精, 識者以為顧凱之、張僧繇之亞。襟度超軼,名士交譽 之,黃庭堅謂其風流不減古人,然因畫為累。故世但 以藝傳雲。

周邦彥

編輯

按《宋史文苑傳》:「邦彥,字美成,錢塘人。疏雋少檢,不為 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書。元豐初,游京師,獻《汴都 賦》萬餘言。神宗異之,命侍臣讀於邇英閣,召赴政事 堂,自太學諸生一命為正。居五歲不遷,益盡力於辭 章。出教授廬州,知溧水縣,還為國子主簿。哲宗召對, 使誦前賦,除祕書省正字,歷校書郎、考功員外郎、衛」 尉、宗正少卿兼議禮局檢討,以直龍圖閣知河中府。 徽宗欲使畢《禮書》,復留之。踰年,乃知龍德府,徙明州。 入拜祕書監,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未幾,知順 昌府,徙處州。卒,年六十六,贈宣奉大夫。邦彥好音樂, 能自度曲,製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傳於世。

按《揮麈餘話》:「周美成邦彥,元豐初以太學生進《汴都 賦》,神宗命之以官,除太學錄。其後流落不偶,浮瀋州 縣三十餘年。蔡元長用事,美成獻生日詩,略云:『化行 禹貢山川內,人在周公禮樂中』。元長大喜,即以祕書 少監召,又復薦之。上殿契合,詔再取其賦本進表云: 『六月十八日賜對崇政殿,問臣為諸生時所進先帝 《汴都賦》,其辭云何』?」臣對曰:「賦語猥繁,歲月持久,不能 省憶,即敕以本來進者。」雕蟲末技,已玷國恩,芻狗塵 言,再干睿覽,事超所望,憂過於榮。切惟漢晉以來,才 士輩出,咸有頌述,為國光華,兩京天臨,三國鼎峙,奇 偉之作,行於無窮。恭惟神宗皇帝盛德大業,卓高古 初,積害悉平,百廢再舉,朝廷郊廟,罔「不崇飾,倉廩府 庫罔不充牣,經術學校罔不興作;禮樂制度罔不釐 正,聲名教化罔不流行,理財禁非,動協成算,以至鬼 神懷鳥獸,若搢紳之所誦習,載籍之所編記,三五以 降,莫之與京,未聞承學之臣,有所歌詠,於今無傳,視 古為愧。」臣於斯時,自惟徒費學廩,無益治世萬分之 一,不揣所堪,裒集盛「事,鋪陳為賦,冒死進投。先帝哀 其狂愚,賜以首領,特從官使,以勸四方。」臣命薄數奇, 旋遭時變,不能俛仰取容,自觸罷廢,漂零不偶,積年 於茲。臣孤憤莫伸,大恩未報,每抱舊槁,涕泗橫流。不 圖於今,得望天表。親奉聖訓,命錄舊文。退省荒蕪,恨 其少作,憂懼怕惑,不知所為。伏惟陛下執道御有,本 於生知;出言成章,匪由學習。而臣也欲晞雲漢之麗, 自呈繪畫之工,唐突不量,誅死何恨?陛下德侔覆燾, 恩浹飛沉,致絕異之祥光,出久幽之神璽。豐年屢應, 瑞物畢臻。方將泥金泰山,鳴玉梁父,一代方冊,可無 述焉。如使臣殫竭精神,馳騁筆墨,方於玆賦,尚有靡 者焉。其元豐元年七月所進《汴都賦》並書「共二策,謹 隨表上進以聞。」表入,乙覽稱善,除次對內祠。其後宣 和中,李元叔長民獻《廣汴都賦》,上亦甚喜,除祕書省 正字。元叔,定之孫也。

周美成晚歸錢塘鄉里,夢中得《瑞鶴仙》一闋:「悄郊原 帶郭,行路永,客去車塵漠漠。斜陽映山落。斂餘紅,猶 戀孤城闌角。凌波步弱。過短亭、何用素約。有流鶯勸 我,重解繡鞍,緩引春酌。不記歸時早暮,上馬誰扶,醉 眠朱閣。驚颷動幕,猶殘醉遶紅藥。歎西園,已是花深 無地。東風何事又惡。任流光過卻,歸來洞天自樂。」未 幾,方臘盜起自桐廬,擁兵入杭。時美成方會客,聞之倉皇出奔,趨西湖之墳庵。次郊外,適際殘臘,落日在 山,忽見故人之妾,徒步亦為逃避計,約下馬小飲於 道旁旗亭,聞鶯聲於木杪分背,少焉抵庵中,尚有餘 醺,困臥小閣之上,恍如詞中。逾月賊平,入城,則故居 皆遭蹂踐,旋營緝而處。繼而得請,提舉杭州洞霄宮, 遂老焉。悉符前作。美成嘗自記甚詳,今偶失其本,姑 追記其略而書於編

按《朱子語類》:神宗修汴城成,甚喜曰:「前代有所作時 皆有賦。」周美成聞之,遂撰《汴都賦》進。上大喜,因朝降 出,宰相每有文字降出時,即合誦一遍。宰相不知是 誰,知古賦中必有難字,遂傳與第二人,以次傳至尚 書右丞王和甫,下無人矣。和甫即展開琅然誦一遍, 上喜,既退,同列問如何識許多字,和甫曰:「某也只是 讀傍文。」

按《貴耳集》:道君幸李師師家,偶周邦彥先在焉,知道 君至,遂匿干床下。道君自攜新棖一顆,云:「江南初進 來。」遂與師師謔語。邦彥聞之,檃括成少年遊云:「並刀 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棖。」後云:「嚴城上,已三更。馬 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李師師因歌此詞。道 君問誰作李師師奏云:「周邦彥詞。」道君大怒,坐朝宣 諭蔡京云:「開封府有監稅周邦彥者,聞課額不登,如 何京尹不按發來?」蔡京罔知所以,奏云:「容臣退朝。」呼 京尹叩問,續得復奏。京尹至,蔡以御前聖旨諭之。京 尹云:「惟周邦彥課額增羨。」蔡云:「上意如此,只得遷就。」 將上得旨:「周邦彥職事廢弛,可日下押出國門。」隔一 二日,道君復幸李師師家,不見李師師,問其家,知送 周監稅。道君方以邦彥出國門為喜。既至不遇。坐久 至更初,李始歸,愁眉淚睫,憔悴可掬。道君大怒云:「爾 去那裡去?」李奏:「臣妾萬死。」知周邦彥得罪,押出國門, 略致一杯相別。不知官家來。道君問:曾有詞否?李奏 云:「有《蘭陵王詞》,今柳陰直者是也。」道君云:「唱一遍看。」 李奏云:「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詞為官家壽。」曲終,道君 大喜,復召為大晟樂正,後官至大晟樂樂府待制。邦 彥以詞行,當時皆稱美成詞,殊不知美成文章,大有 可觀,作《汴都賦》及牋奏雜著,皆是傑作,可惜以詞掩 其他文也。當時李師師家有二邦彥,一周美成,一李 士美,皆為道君狎客,士美因而為宰相。吁!君臣遇合 於倡優下賤之家,國之「安危治亂」,可想而知矣。

王欽臣

編輯

按《宋史王洙傳》:「洙子欽臣,字仲至,清亮有志操,以文 贄歐陽修,修器重之。用蔭入官,文彥博薦試學士院, 賜進士及第,歷陝西轉運副使。元祐初,為工部員外 郎。奉使高麗還,進太僕少卿,遷祕書少監。開封尹錢 勰入對,哲宗言:『比閱書詔,殊不滿人意,誰可為學士 者』?勰以欽臣對。哲宗曰:『章惇不喜』。乃以勰為學士,欽」 臣領開封,改集賢殿修撰、知和州,徙饒州,斥提舉太 平觀。徽宗立,復待制、知成德軍。卒,年六十七。欽臣平 生為文至多,所交盡名士。性嗜古,藏書數萬卷,手自 讎正,世稱善本。

畢仲游

編輯

按《宋史畢士安傳》:「士安曾孫仲游,字公叔,與仲衍同 登第,調壽丘、柘城主簿、羅山令,環慶轉運司幹辦公 事。從高遵裕西征,運期迫遽,陝西八十縣餽輓之夫 三十萬,一旦悉集,轉運使范純粹、李察度受其賦而 給之食,必曠日乃可。會僚屬議,皆不知所為,以諉仲 游。仲游集諸縣吏,令先效金帛緡錢之最,戒勿啟扄」 鐍,共簿其名數以為質。預飭其斛量數千,洞撤倉庾 牆壁,使贏糧者至其所,人自㪺,概輸其半,而以半自 給,不終朝,霍然而散。翌日,大軍遂行。純粹察歎且謝 曰:「非君,幾敗吾事。」元祐初,為軍器衛尉丞。召試學士 院,同策問者九人,乃黃庭堅、張耒、晁補之輩。蘇軾異 其文,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開封府推官,出提點河 東路刑獄。韓縝以故相在太原,按視如列郡。縝奴告 有卒剽其衣於公堂之側,縝怒,將寘卒於理。仲游曰: 「奴衣服尟薄,而敢掠之於帥牙,非人情也。」取以付獄, 治,卒得免。太原銅器名天下,獨不市一物,懼人以為 矯也,且行買二茶匕而去。縝曰:「如公叔,可謂真清矣。」 召拜職方、司勳二員外郎,改祕閣校理、知耀州。是歲 大旱,仲游先民之未飢,揭喻境內曰:「郡振施與平糴 若干萬碩。」實虛張其數。富室知有備,亦相勸發廩。凡 民就食者十七萬九千口,無一人去其鄉。徽宗時,歷 知鄭、鄆二州,京南淮南轉運副使。入為吏部郎中,言: 「孔子廟自顏回以降皆爵命於朝,冠冕居正,而子鯉、 孫伋」乃野服幅巾以祭,為不稱,詔皆追侯之。仲游早 受知於司馬光、呂公著,不及用,范純仁尤知之,當國 時又適居母喪,故未嘗得尺寸進。然亦墮黨籍,坎壈 散秩而終,年七十五。仲游為文,切於事理而有根柢, 不為浮誇詭誕、戲弄不莊之語。蘇軾在館閣,頗以言 語文章規切時政。仲游憂其及禍,貽書戒之曰:「孟軻 不得已而後辯,孔子欲無言,古人所以精謀極慮,固 功業而養壽命者,未嘗不出乎此。君自立朝以來,禍福利害繫身者,未嘗言,顧直惜其言爾。」夫言語之累, 不特出口者為言,其形於詩歌,贊於賦頌,託於碑銘, 著於序記者,亦語言也。今知畏於口而未畏於文,是 其所是,則見是者喜,非其所非,則蒙非者怨。喜者未 能濟君之謀,而怨者或已敗君之事矣。天下論君之 文,如孫臏之用兵,扁鵲之醫疾,固所指名者矣。雖無 是非之言,猶有是非之疑,又況其有耶?官非諫臣,職 非御史,而非是人所未是,危身觸諱以游其間,殆猶 抱石而捄溺也。司馬光為政,反王安石所為,仲游予 之《書》曰:「昔安石以興作之說動先帝,而患財之不足 也,故凡政之可以得民財者無不用。蓋散青苗,置市 易,斂役錢,變鹽法者,事也;而欲興作患不足者,情也。 苟未能杜其興作之情,而徒欲禁其散斂變置之事, 是以百說而百不行。今遂廢青苖,罷市易,蠲役錢,去 鹽法,凡號為利而傷民者,一掃而更之,則向來」用事 於新法者必不喜矣。不喜之人,必不但曰「青苖不可 廢,市易不可罷,役錢不可蠲,鹽法不可去」,必操不足 之情,言不足之事,以動上意,雖致石人而使聽之,猶 將動也。如是,則廢者可復散,罷者可復置,蠲者可復 斂,去者可復存矣,則不足之情,可不預治哉!為今之 策,當大舉天下之計,深明出入「之數,以諸路所積之 錢粟一歸地官,使經費可支二十年之用,數年之間, 又將十倍於今日。使天子曉然知天下之餘於財也, 則不足之論不得陳於前,然後所論新法者始可永 罷而不可行矣。昔安石之居位也,中外莫非其人,故 其法能行。今欲捄前日之敝,而左右侍職司使者十 有七八皆安石之徒。雖起二三舊臣,用六七君子,然 累百之中,存其十數,烏在其勢之可為也?勢未可為 而欲為之,則青苖雖廢將復散,況未廢乎?市易雖罷 且復置,況未罷乎?役錢、鹽法亦莫不然,以此捄前日 之敝。如人久病而少間,其父子兄弟喜見顏色而未 敢賀者,以其病之猶在也。」光軾得書聳然,竟如其慮。 仲愈歷國子監丞、諸王府侍講、知鳳翔府,坐兄仲游 陷黨籍例廢黜。徽宗曰:「畢仲衍被遇先帝,可除罪籍。」 以仲愈為都官郎中,擢祕書少監,卒。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