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137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三十七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目錄

 詔命部彙考

  周禮天官大宰 春官大祝 內史 外史 御史

  史記秦始皇本紀

  劉熙釋名釋典藝

  蔡邕獨斷詔書

  隋書禮儀志 百官志

  唐會要黃麻寫詔

  李肇翰林志詔書紙色

  葉夢得石林燕語詔紙詔意

 詔命部總論

  易經姤卦 巽卦 渙卦

  書經舜典

  禮記緇衣

  劉勰文心雕龍詔策

  王通中說問易篇

  王應麟玉海漢詔令總敘

  徐師曾文體明辯昭 命 諭告 璽書 赦文

文學典第一百三十七卷

詔命部彙考

編輯

《周禮》

編輯

《天官》

編輯

《大宰》「作大事,則戒於百官,贊王命。」

訂義王東巖曰:「國家之舉事,凡其大者不可不戒飭百官,故戒百官則有命,命即訓戒之言也。大宰贊助王者之出教令,若《書》之《多士》《多方》所以誥《多士》,庶邦,皆言『王若曰』是也。」

《春官》

編輯

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二曰《命》。

內史掌書王命遂貳之

編輯

鄭康成曰:「副寫藏之。」 項氏曰:「凡有王命,既書以出,遂藏其貳,皆史所當載也。」

外史掌書外令

編輯

項氏曰:「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稟令,則上出之為命,下稟之為令。故內史書內謂之命,外史書外謂之令。」 王氏曰:「命,後世所謂制也,故內史書之。令,後世所謂詔也,故外史書之。外令,國令也,外史掌書之,而內史執其貳,謂之外令,以別於女史之內令。」 王昭禹曰:「一定而不可易者,命也;因事而告者,令也。」

若以書使於四方,則書其令。

王昭禹曰:「以書使於四方,外史書其令,則掌外令故也。」 黃氏曰:「令,猶今言制、敕也,書猶今言制、書、敕、書也。」

御史掌贊書

編輯

鄭註王有命,當以書致之,則贊為辭,若今《尚書》作詔文。

《史記》

編輯

《秦始皇本紀》

編輯

二十六年,秦初並天下,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 等議,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制曰:「可。」

《劉熙釋名》

編輯

《釋典藝》

編輯

《詔書》,詔,昭也。人暗不見事宜,則有所犯,以此示之,使 昭然知所有由也。

《蔡邕獨斷》

編輯

《詔書》

編輯

天子命令有四,三曰詔書。詔書者,詔誥也。有三品,其 文曰告某官官如故事,是為詔書。群臣有所奏請,尚 書令奏之,下有制曰,天子答之曰可;若下某官云云, 亦曰詔書。群臣有所奏請,無尚書令奏制之字,則答 曰已奏,如書,本官下所當至,亦曰詔。

天子命令之別名。一曰「命。」出君下臣名曰命二曰「令。」而行之名曰 令三曰「政。」著之竹帛名曰政

《隋書》

編輯

《禮儀志》

編輯

後齊正日,侍中宣詔慰勞州郡國使,詔牘長一尺三 寸,廣一尺,雌黃塗飾,上寫詔書。三計會日,侍中依儀 勞郡國計吏,問刺史太守安不,及穀價、麥苗善惡,人 間疾苦。又班五條詔書於諸州郡國,使人寫以詔牘 一枚,長二尺五寸,廣一尺三寸,亦以雌黃塗飾,上寫 詔書。正會日,依儀宣示,使人歸以告刺史、二千石,一曰:政在正身,在愛人,去殘賊,擇良吏,主決獄,平徭賦; 二曰: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其勸率田桑,無或煩擾;三 曰:六極之人,務加寬養,必使生有以自救,沒有以自 給;四曰:長吏華浮,奉客以求小譽,逐末捨本,政之所 疾,宜謹察之;五曰人事意氣,干亂奉公,外內溷淆,綱 維不設,所宜糾劾。正會日,侍中黃門宣詔勞諸郡上 計,勞訖,付紙遣《陳土宜》。字有脫誤者,呼起席後立,書 跡濫劣者,飲墨水一升;文理孟浪無可取者,奪容刀 及席。既而本曹郎中考其文跡,才辭可取者,錄牒吏 部,簡同流外三品敘。

《百官志》

編輯

《陳用官式》:吏部先為白牒錄數十人名,吏部尚書與 參掌人共署奏敕,或可或不可。其不用者,更銓量奏 請。若敕可,則付選,更色別,量貴賤,內外分之,隨才補 用。以黃紙錄名,八座通署。奏可,即出付典名,而典以 名帖鶴頭板,整威儀,送往得官之家。其有特發詔授 官者,即宣付詔誥局,作詔章,草奏聞。敕可,黃紙寫出 門下。門下答詔,請付外施行。

《唐會要》

編輯

黃麻寫詔

編輯

開元三年十月。始用黃麻紙寫詔。上元三年二月,制 敕並用黃麻紙。

《李肇翰林志》

編輯

《詔書紙色》

編輯

凡賜予、徵召、宣索處分曰「詔」,用白麻紙;慰撫軍旅曰 「書」,用黃麻紙。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書。宰相及使相 告,用色背綾金花紙,節度使用白背綾金花紙,命婦 金花羅紙,吐蕃及贊普書,《別錄》用黃花五色綾紙,吐 蕃宰相已下書用五色麻紙,南詔及清平官書,用黃 麻紙。開元十六年,置學士院,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 號令征伐,皆用白麻。中書所出,獨得用黃麻。其白麻 皆在翰林院。

《葉夢得石林燕語》

編輯

《詔紙詔意》

編輯

唐中書制詔有四:封拜冊書用簡,以竹為之。畫旨而 施行者曰發、曰敕,用黃麻紙;承旨而行者曰敕牒,用 黃藤紙;赦書皆用絹黃紙,始貞觀間。或曰:取其不蠹 也。紙以麻為上,藤次之,用此為重輕之辨。學士制不 自中書出,故獨用白麻紙而已,因謂之白麻。今制不 復以紙為辨,號為白麻者,亦池州楮紙耳。曰發、曰敕, 今手詔之類,而敕牒乃尚書省牒,其紙皆一等也。 唐詔令雖一出於翰林學士,然遇有邊防機要大事, 學士所不能盡知者則多。宰相以其處分之要者,自 為之辭,而付學士院,使增其首尾常式之言而已,謂 之「詔意」,故無所更易增損,今猶見於李德裕、《鄭畋集》 中。近歲或盡出於宰相,進呈訖,但召待詔即私第書 寫,或詔學士、宰相面授意,使退而具草,然不能無改 定也。

詔命部總論

編輯

《易經》

編輯

《姤卦》

編輯

《象》曰:「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誥四方。」

程傳「風行地上」,與「天下有風」,皆為周遍庶物之象。而行於地上,遍觸萬物則為「觀」,經歷觀省之象也。行於天下,周遍四方則為「姤」,施發命令之象也。稱後者,後王之所為也。

《巽卦》

編輯

《彖》曰: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 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象》曰:隨風巽,君子以 申命行事。

本義巽順而入,必究乎下,命令之象。重巽,故為申命也。隨,相繼之義。

《渙卦》

編輯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

本義陽剛中正以居尊位。當《渙》之時,能散其號令,與其居積,則可以「濟渙」而「無咎」矣。九五巽體、有號令之象。汗謂如汗之出而不反也。大全朱子曰:「『渙汗其大號』,號令當教如汗之出,千毛百竅中迸散出來。這箇物出不會反,卻不是說那號令不當,反,只是取其如汗之散出,自有不反底意思。」又曰:「『渙汗其大號』,聖人當初就人身上說出一『汗』字為象,不為無意。蓋人君之號令,當出乎人君之中心,由中而外,由近而遠,雖至幽至遠之處,無不被而及之,亦」猶人身之汗。出乎中而浹於四體也。

==
《書經》
==
考證

《舜典》

編輯

帝曰:「龍!朕堲讒說殄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 出納朕命,惟允。」

《納言》官名,命令政教,必使審之,既允而後出,則讒說不得行,而矯偽無所託矣。大全出納朕命,如《詩》「出納王命」,王之喉舌,欲其謹審上之命令,命之善者宣出之,不善者繳納之,如後世封還詞頭之類。

《禮記》

編輯

《緇衣》

編輯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言,言出彌大也。

《劉勰文心雕龍》

編輯

《詔策》

編輯

「皇帝御㝢。其言也,神,淵嘿黼扆,而響盈四表,唯詔策 乎?」昔軒轅唐虞,同稱為命。命之為義,制性之本也。其 在三代,事兼誥誓。誓以訓戎,誥以敷政,命喻自天,故 授管錫,引《易》之姤象,後以施命誥四方,誥命動民,若 天下之有風矣。降及七國,並稱曰命。命者,使也。秦並 天下,改命曰「制。」漢初定儀則,則命有四品:一曰策書, 二曰制書,三曰詔書,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詔誥百官, 制使赦命,策封王侯。策者,簡也,制者,裁也,詔者,告也, 敕者,正也。《詩》云:「畏此簡書。」《易》稱「君子以制度數」,《禮》稱 明君之詔,《書》稱「敕天之命」,並本經典,以立名目,遠詔 近命,習秦制也。《記》稱「絲綸,所以應接群後」,虞重納言, 周貴喉舌。故兩漢詔誥,職在《尚書》,王言之大,動入史 策。其出如綍,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 如視草;隴右多文士,光武加意於《書》辭。豈直取美當 時,亦敬慎來葉矣。觀文、景以前,詔體浮新,武帝崇儒, 選言弘奧,策封三王,文同訓典,勸戒淵雅,垂範後代。 及制誥嚴助,即雲「厭承明廬」,蓋寵才之恩也。孝宣璽 書賜太守陳遂,亦故舊之厚也。逮光武撥亂,留意斯 文,而造次喜怒,時或偏濫。詔賜鄧禹稱司徒為堯,敕 責侯霸稱黃鉞一下,若斯之類,實乖憲章。暨明帝崇 學,雅詔間出,安和政弛,禮閣鮮才,每為詔敕,假手外 請。建安之末,文理代興,潘勗九錫,典雅逸群;衛覬《禪 誥》,符命炳燿,弗可加已。自魏晉誥策,職在中書,劉放、 張華,互管斯任,施命發號,洋洋盈耳。魏文帝下詔,辭 義多偉,至於作威作福,其萬慮之一弊乎?晉氏中興, 惟明帝崇才,以溫嶠文清,故引入中書。自斯以後,體 憲風流矣。夫王言崇祕,大觀在上,所以百辟其刑,萬 邦作孚。故授官選賢,則義炳重離之輝;優文封策,則 氣含風雨之潤;敕戒恆誥,則筆吐星漢之「華;治戎燮 伐,則聲有洊雷之威;眚災肆赦,則文有春露之滋;明 罰敕法,則辭有秋霜之烈。」此詔策之大略也。戒敕為 文,實詔之切者。周穆命郊父受敕憲,此其事也。魏武 稱作敕,戒當指事而誥,勿得依違,曉治要矣。及晉武 敕戒備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 守以恤隱,勒牙門以禦衛,有訓典焉。戒者,慎也,禹稱 「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罔極。漢高祖之敕太子,東 方朔之戒子,亦《顧命》之作也。及馬援已下,各貽家戒。 班姬女戒,足稱母師也。教者,效也,言出而民效也。契 敷五教,故王侯稱教。昔鄭弘之守南陽,條教為後所 述,乃事緒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麗而罕於理,乃 治體乖也。若諸葛孔明之詳約,庾稚恭之明斷,並理 得而辭中,辭之善也,自教以下,則又有命,《詩》云:「有命 自天」,明命為重也。《周禮》曰:「師氏詔王」,明詔為輕,今詔 重而命輕者,古今之變也,贊曰:皇王施令,寅嚴宗誥。 我有絲言,兆民伊好。輝音峻舉,鴻風遠蹈。騰義飛辭, 煥其大號。

《王通中說》

編輯

《問易篇》

編輯

程元問叔恬曰:「《續書》之有志有詔,何謂也?」叔恬以告 文中子。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詔其見王者之志 乎?其恤人也周,其致用也悉,一言而天下應,一令而 不可易,非仁智博達,則天明命,其孰能詔天下乎?」

《王應麟玉海》

編輯

《漢詔令總敘》

編輯

策有制策、詔策、《親策》。敕有詔敕、璽敕、密敕。書有策書、 璽書、手書、權書。見匈奴傳《赫蹄》書詔。有制詔、親詔、密詔、特 詔、優詔、中詔、清詔、手詔、筆詔、遺詔。令有下令、著令、挈 令,及令甲,令乙,令丙。諭有口諭、風諭、譙諭,宥罪有赦。 諸王有誥,召天下兵有羽檄,要詰有誓約,延拜有 贊,以至有報,有賜,有問,有誥,又有手跡手記、詔記,其 曰「恩澤詔書」、「寬大詔書。」一切詔書及哀痛之詔,隨事 名之「策命。」簡長二尺,短者半之以篆書,罷免用尺一 木,兩行以隸書。遺單于。書牘以尺一寸。選舉召拜,亦 書之尺一板。詔書有真草,又有案。案者,寫詔之文。制 詔皆璽封,尚書重對,唯赦、贖令。司徒印露布州郡詔 記,綠綈方底,用御史中丞印。通官文書,不著姓。詔書, 皂囊施檢,報書綠囊密詔或衣帶間。丹書藏之石室, 策書藏之金匱,此其制也。詔「御史大夫下相國,相國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制下御史,御史大夫 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丞 相從事下當用者如律令。郡國長史、上計丞相、御史、 記室大音讀敕畢,遣以詔書。部刺史奉詔條察。州所 察毋過六條。夜下詔書,決之亟也。「甲寅書」,報應之 疾也。毋下所賜書,幾事密也。封還詔書,渙號不容於 輕出也。更報單于書,辭令不嫌於修飾也。六月甲子, 詔書,非赦令也,皆蠲除之,雖反汗,猶愈於遂非也。有 司毋得言赦前事,所以示民信也。策書,泰深痛切。君 子作文,為賢者諱,所貴乎體之識也。昧死奏詔書二 十三事,所重乎祖宗之法也。璽書封,小詔書獨下,抑 不可不慮其召疑而賈激也。案《尚書》大行無遺詔,詔 書獨臧嬰家及安得詔書封三子事?尤有國者所當 謹察也。然有不敢奉詔者,有期期不奉詔者,有以死 爭不奉詔者,有詔數彊予然後奉詔者,有廉問不如 吾詔者以重論;敢有議詔不如詔者皆要斬;誤宣詔 者,應罰金。謂詔書不可用者,丞相御史劾之。無承用 詔書意者,御史奏之;而奉詔不謹者,皆坐以不敬。丞 相被策書,則步出,司農發詔書則鳴鼓。其言如此。

《徐師曾文體明辯》

編輯

《詔》

編輯

按:劉勰云:「古者王言,若軒轅、唐、虞,同稱為命,至三代 始兼誥誓而稱之,今見於書者是也。」秦並天下,改命 曰制,令曰詔,於是詔興焉。漢初,定命四品,其三曰詔, 後世因之。夫詔者,昭也,告也。古之詔詞,皆用散文,故 能深厚爾雅,感動乎人。六朝而下,文尚偶儷,而詔亦 用之,然非獨用於詔也。後代漸復古文,而專以四六 施之詔、誥、制、敕、表、箋、簡啟等類,則失之矣。然亦有用 散文者,不可謂古法盡廢也。今取漢以下諸作,分為 「古」、俗二體而別之。

《命》

編輯

按:朱子曰:「命猶令也。字書大曰命,小曰令。」此命、令之 別也。上古王言同稱為命,或以命官,如《書說命》《冏命》 是也;或以封爵,如《書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是也;或以 飭職,如《書畢命》是也;或以錫賚,如《書文侯之命》是也; 或傳遺詔,如書《顧命》是也。秦並天下,改命曰制。漢、唐 而下,則以策書、封爵、制誥、命官,而命之名亡矣。然周 文之見於《左傳》者猶存,故首錄之,以備一體。

《諭告》

編輯

按:《字書》云:「諭,曉也。告,命也。」以上敕下之辭,商、周之書 未有此體。至《春秋內、外傳》,始載周天子諭告諸侯,及 列國往來相告之辭。然皆使人傳言,不假書翰。故今 不錄,而僅採漢人之作以為式。

《璽書》

編輯

按:蔡邕曰:「璽者,印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左傳》:魯襄 公在楚,季武子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此諸侯大 夫印稱璽者也。又衛宏云:「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 然則天子之印以玉獨稱璽,群臣莫敢用,自秦始也。 漢初有三璽,天子之書用璽以封,故曰璽書,又曰賜 書。唐以後獨稱曰書,亦璽書之類也。其為用,或以告 諭,或以答報,或以獎勞,或以責讓。而其體則以委曲 懇到,能盡褒勸警飭之意為工。今制,朝廷與諸王亦 用書,疑即「璽書」也。

《赦文》德音文字附

編輯

按:《字書》云:「赦者,舍也。」肆赦之語始見於《虞書》,而《周禮》 司刺掌三舍之法,《呂刑》有疑赦之制,則或以其情之 可矜,或以其事之可疑,或以其人之在三赦、三宥、八 議之列,是以赦之,非不問其情之淺深、罪之輕重而 概赦之也。後世乃有大赦之法,於是為文以告四方, 而赦文興焉。又謂之德音,蓋以赦為天子布德之音 也。然唐之時或厲風俗,亦稱「德音」,則「德音」之與「赦文」 自是兩事,不當強而合之也。今各仍其稱,以附赦文 之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