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九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九十一卷目錄
易經部紀事一
經籍典第九十一卷
易經部紀事一
編輯孔安國《書傳》:「《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 其文以畫八卦。」
《漢書五行志》:「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之八卦 是也。」
《政典》:「昔在天皇,肇修文教,始畫八卦,明君臣、民物、陰 陽、兵象,以代結繩之政。出言惟辭,制器惟象,動作惟 變,卜筮惟占。」
阮籍《通易論》:「庖犧氏始作八卦,引而伸之,觸類而長 之。分陰陽,剛柔,積山澤,連水火,雜而一之,變而通之, 終於未濟。六十四卦,盡而不窮。是以天地象而萬物 形,吉凶著而悔吝生,事用有取,變化有成。南面聽斷, 向明而治,結繩而為網罟,致日中之貨,修耒耜之利, 以教天下,皆得其所。庖犧氏布演六十四卦之變,後 世聖人觀而因之,象而用之。」
《陝西通志》:「畫卦臺在秦州北三十里三陽川,伏羲始 畫八卦之地,今雪後猶見卦痕。三陽川蝸牛堡,伏羲 陵在焉。」按河南陳州亦有卦臺。
龍馬洞在秦州東南。按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而 今有龍馬洞,未得其詳。《史記》:「伏羲都於陳。」榮氏《開山 圖注》云:「伏羲徙治陳倉,即今寶雞。」《水經注》亦云:「寶雞 陳倉。」未載此蹟。今附於此,以見前人之論,必有所考 雲。
《郃陽縣志河圖》:「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於河,在滎河郃 陽之地。」
酈道元《水經注》:「羑水出蕩陰西北,東流經羑城北,故 羑里也。昔殷紂納崇侯虎之言,囚西伯於此。散宜生 南宮适見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終之義焉。」 《通鑑前編》:「殷王紂辛十二祀,周西伯演《易》於羑里。」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初,陳厲公生敬仲。其少也。《周史》 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 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其 在異國,非此其身,在其子孫。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 坤,土也;巽,風也。乾,天也。風為天,於土上,山也。有山之 材,而照之以天光,於是乎居土上,故曰:「觀國之光。」庭 實旅百,奉之以玉帛,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賓於 王。」猶有觀焉,故曰:「其在後乎。」風行而著於土,故曰:「其 在異國乎!」若在異國,必姜姓也。姜,大嶽之後也。山嶽 則配天,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及陳之初亡也, 陳桓子始大於齊,其後亡也,成子得政。
閔公元年,初,畢萬筮仕於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 「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為土,車從馬足, 居之兄長之母,覆之,眾歸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 而能殺,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孫,必復其始。」
閔公二年秋九月,成季以僖公適邾。成季之將生也, 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 右,間於兩社,為公室輔。季氏亡,則魯不昌。」又筮之,遇 《大有》之《乾》,曰:「同復於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 曰:「友。」遂以命之。
僖公十五年秋,秦伯伐晉,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車 敗。詰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蠱》,曰: 『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夫狐蠱,必其君也。蠱 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 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三敗』?」及韓壬戌,戰於 韓原,秦伯獲晉侯以歸。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於秦,遇《歸妹》之《睽》,史蘇占之,曰: 「不吉。」其𦅸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天貺也。西 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震》之《離》,亦《離》 之《震》,為雷為火,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 行師,敗於宗丘。歸妺睽孤,寇張之弧,姪其從姑,六年 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於高梁之虛。及 惠公在秦,曰:「先君若從史蘇之占,吾不及此夫!」韓簡 侍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 而後有數。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何 益?」
僖公二十四年秋,狄師伐周,王出適鄭。二十五年春 正月,秦伯師於河上,將納王。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 侯莫如勤王。」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 兆。」公曰:「吾不堪也。」筮之筮之,遇《大有》之《睽》,曰「吉。遇公 用享於天子之卦也。戰克而王享,吉孰大焉。且是卦 也,天為澤以當日,天子降心以逆公,不亦可乎?《大有『去《睽》而復,亦其所也』。」晉侯辭秦師而下。三月甲辰,次 於陽樊。右師圍溫,左師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於王 城。戊午,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
宣公六年,鄭公子曼滿與王子伯廖語,欲為卿。伯廖 告人曰:「無德而貪,其在《周易》《豐》之《離》,弗過之矣。」間一 歲,鄭人殺之。
宣公十二年春,楚子圍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王許 之平。夏六月乙卯,晉師救鄭,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 子欲還,彘子不可,以中軍佐濟。知莊子曰:「此師殆哉! 《周易》有之,在師之《臨》曰:『師出以律,否臧凶。執事順成 為臧,逆為否,眾散為弱,川壅為澤,有律以如己也,故 曰『律』』。」否臧則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凶也。 「不行」之謂《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果遇 必敗。師遂濟。楚。疾進師乘晉軍,桓子不知所為。中軍、 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成公十六年夏四月,晉侯將伐鄭,師起,楚子救鄭。六 月,晉、楚遇於鄢陵。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 中軍王族而已。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王 卒,必大敗之。」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復》,曰:「南國蹙,射 其元,王中厥目。國蹙王傷,不敗何待?」公從之。及戰,射 共王,中目,楚子宵遁。
襄公九年,穆姜薨於東宮,始往筮之,遇艮之八。史曰: 「是謂艮之隨,隨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於《周易》 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 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 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 雖隨無咎。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 不可謂元,不靖國家不可謂亨;作而害身不可謂利; 棄位而姣不可謂貞。「有四德者,《隨》而無咎。我皆無之, 豈隨也哉?我則取惡,能無咎乎?必死於此,弗得出矣。」 襄公二十五年,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 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弔焉,見棠姜而美之, 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 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過》,史皆曰「吉。」示陳文子,文子 曰:「夫從風,風隕,妻不可娶也。且其《𦅸》曰:『困於石,據於 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困於石,往不濟也。據於 蒺藜,所恃傷也。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無所歸也。」崔 子曰:「嫠也何害?先夫當之矣。」遂取之。莊公通焉。驟如 崔氏,夏五月,弒之。二十七年,崔成、崔彊殺東郭偃、棠 無咎。崔杼怒,見慶封,慶封使盧蒲嫳滅崔氏,殺成與 彊,而盡俘其家。其妻縊。嫳復命於崔,子且御而歸之。 至則無歸矣,乃縊崔。明夜辟諸大墓。
襄公二十八年,鄭伯使游吉如楚,及漢,楚人還之,曰: 「宋之盟,君實親辱,今吾子來,寡君謂吾子姑還」,吾將 使馹奔問諸晉而以告。子太叔歸,復命,告子展曰:楚 子將死矣。不修其德政,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 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之頤曰:「迷復凶。」其楚子之謂 乎!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 乎。
昭公元年,晉侯有疾,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之,曰: 「疾不可為也,是謂近女室,疾如蠱。非鬼非食,惑以喪 志。」趙孟曰:「何謂蠱?」對曰:「淫溺惑亂之所生也。於文,皿 蟲為蠱,穀之飛亦為蠱。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 蠱,皆同物也。」趙孟曰:「良醫也。」厚其禮而歸之。
昭公二年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 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 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昭公五年,昭子即位,朝其家眾曰:「豎牛禍叔孫氏,殺 適立庶,罪莫大焉,必速殺之。」牛懼,奔齊,孟仲之子殺 之塞關之外。初,穆子之生也,莊叔以《周易》筮之,遇明 夷之謙,以示卜楚丘曰:「是將行而歸。」為子祀。以讒人 入其名曰牛,卒以餒死。明夷,日也。日之數十,故有十 時,亦當十位。自王已下,其二為公,其三為卿。日上其 中,食日為二,旦日為三。《明夷》之《謙》,明而未融,其當旦 乎?故曰「為子。」祀日之謙,當鳥,故曰「明夷於飛。」明而未 融,故曰「垂其翼。」象日之動,故曰「君子於行。」當三在旦, 故曰「三日不食。」離火也,艮山也,離為火,火焚山,山敗 於人為言,敗言為讒,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言必讒 也。純離為牛,世亂讒勝,勝將適離,故曰:「其名為牛。」謙 不足,飛不翔,垂不峻,翼不廣,故曰:「其為子後乎。」吾子 亞卿也,抑少不終。
昭公七年,衛襄公夫人姜氏無子,嬖人婤,姶生孟縶。 孔成子夢康叔謂己立元,余使羈之孫圉與史苟相 之。史朝亦夢康叔謂己:「余將命而子苟與孔烝,鉏之 曾孫圉相元。」史朝見成子,告之夢,夢協婤姶生子,名 之曰元。孟縶之足不良,弱行。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曰: 「元尚享衛國,主其社稷。」遇《屯》。又曰:「余尚立縶,尚克嘉 之。」遇《屯》之《比》,以示史朝。朝曰:「『元亨』,又何疑焉?」成子曰: 「非長之謂乎?」對曰:「康叔名之,可謂長矣。孟非人也,將 不列於宗,不可謂長。且其《𦅸》曰:『利建侯嗣,吉何建?建 非嗣也。二卦皆云:『子其建之』。康叔命之,二卦告之。筮襲於夢,武王所用也。弗從何為?弱足者居侯,主社稷, 臨祭祀,奉民人,事鬼神,從會朝,又焉得居?各以所利, 不亦可乎』?」故孔成子立靈公。
昭公十二年,季平子立,不禮於南蒯,南蒯以費叛如 齊。南蒯之將叛也,枚筮之遇《坤》之《比》曰:「黃裳元吉,以 為大吉也。」示子服惠伯曰:「即欲有事,何如?」惠伯曰:「吾 嘗學此矣,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彊內溫,忠也; 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 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 飾;事不善,不得其極。外內倡和為忠,率事以信為共, 供養三德為善,非此三者弗當。且夫《易》不可以占險, 將何事也?且可飾乎?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 參成可筮,猶有闕也,筮雖吉,未也。十三年,費人叛南 氏。
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於絳郊。魏獻子問於蔡墨曰: 「蟲莫知於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 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 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 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 氏,以事孔甲,夏後賜氏曰御龍。龍一雌死,潛醢以食」 夏後。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龍,水物也,水官棄 矣,故龍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潛龍勿 用。」其《同人》曰:「見龍在田。」其《大有》曰:「飛龍在天。」其《夬》曰: 「亢龍有悔。」其《坤》曰:「見群龍無首,吉。」坤之《剝》曰:「龍戰於 野。」若不朝夕見,誰能物之?
哀公九年夏,宋公伐鄭。秋,晉趙鞅卜救鄭,不吉。陽虎 以《周易》筮之,遇《泰》之需,曰:「宋方吉,不可與也。微子啟, 帝乙之元子也。宋、鄭,甥舅也;祉,祿也。若帝乙之元子 歸妹而有吉祿,我安得吉焉。」乃止。
《國語周語》簡王十二年,晉孫談之子周適周,事單襄 公。襄公有疾,召頃公而告之曰:「必善晉,周將得晉國。 成公之歸也,吾聞晉之筮也,遇《乾》之否,曰:『配而不終, 君三出焉。一既往矣,後之不知其次,必此。晉仍無道 而鮮胄,其將失之矣。必蚤善晉子,其當之也』。」頃公許 諾。及厲公之亂,召周子而立之,是為悼公。
晉語,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得貞、《屯》、悔、《豫》,皆八也。 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閉而不通,爻無為也。」司空季子 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晉國,以輔王室,安能 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晉國』。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國之 務也。吉孰大焉?震,車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樂 也。車班外內,順以訓之,泉貨以資之,土厚而樂其實』」, 不有晉國,何以當之﹖?震,雷也,車也;坎,勞也,水也,眾也。 主雷與車,而尚水與眾。車有震,武也;眾而順,文也。文 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𦅸》曰:「元亨利貞。勿用有攸 往,利建侯」主。震雷長也,故曰:「元眾而順嘉」也。內有震 雷,故曰:「利貞。」車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濟壅也,故曰:「勿 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眾順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 《坤》,母也。《震》,長男也。母老子彊,故曰《豫》。其《𦅸》曰:「利建侯。 行師,居樂出威之謂也。是二者,得國之卦也。」十月,惠 公卒。十二月,秦伯納公子及河,董因迎公子於河。公 問焉,曰:「吾其濟乎?」對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是謂天地 配享,小往大來,今及之矣。何不濟之有?必霸諸侯,子 孫賴之,君無懼矣。」公子濟河,即位於《武》宮。
《孔子家語》: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喟然而歎。子夏避席 問曰:「夫子何歎焉﹖?」孔子曰:「夫自損者必自益,自益者 必有以決之,吾是以歎也。」子夏曰:「然則學者不可以 已乎﹖?」子曰:「非道益之謂也,道彌益而身彌損。」夫學者 損其自多,以虛受人,故能成其滿。博哉天道,而成必 變,凡持滿而能久者,未嘗有世。故曰:自賢者,天下之 「善言不得聞於耳矣。」昔堯居天下之位,猶允恭以持 之,克讓以接下,是以千歲而益盛,迄今而愈彰。夏桀 昆吾,自滿而無極,亢意而不節,斬刈黎民如草芥焉, 天下討之,如誅匹夫,是以千載而惡著,迄今而不成。 滿也,是非損益之徵與?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 虛,與時消息,是以聖人不敢當盛。如行則讓,長不疾。 先如在輿,而遇三人則下之,遇二人則式之。調其盈 虛,不令自滿,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請志之,而終身 奉行焉。」
齊太史子與適魯,見孔子。孔子與之言道,退而謂南 宮敬叔曰:「孔子生於衰周,先王典籍,錯亂無紀,而乃 論百家之遺記,考正其義,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刪《詩》 述《書》,定禮理《樂》,製作《春秋》,讚明《易》道,垂訓後嗣,以為 法式,其文德著矣。」
子夏問於孔子曰:「商聞《易》之生人及萬物,鳥獸昆蟲, 各有奇耦,氣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達德者能 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 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耦以從奇, 奇主辰,辰為月,月主馬,故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 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 時,時主豕,故豕四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為律,律主
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月而生。其餘各從其類矣。鳥魚生陰而屬於陽,故皆卵生。 魚遊於水,鳥遊於雲,故立冬則燕雀入海化為蛤,蠶 食而不飲,蟬飲而不食,蜉蝣不飲不食」,萬物之所以 不同。介鱗夏食而冬蟄齕,吞者八竅而卵生齟?「者 九竅而胎生。四足者無羽翼。戴角者無上齒,無角無 前齒者膏,無角無後齒者脂。晝生者類父,夜生者似 母。是以至陰主牝,至陽主牡。敢問其然乎﹖?」孔子曰:「然。 吾昔聞老聃,亦如汝之言。」
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特好《易》,孔子傳 之志焉。
《史記仲尼弟子傳》:「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 歲。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弓,弓傳江東人 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豎,豎傳淳于人光子乘 羽,羽傳齊人田子莊何,何傳東武人王子中同,同傳 菑川人楊何。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
《儒林傳》:「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 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 中,子中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徵,官至中 大夫。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 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 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 《淮南子人間訓》: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 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 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 可不察也。」
《說苑》孔子卦得《賁》,喟然仰而嘆息,意不平。子張進舉 手而問曰:「師聞《賁》者吉卦,而嘆之乎?」孔子曰:「賁非正 色也,是以嘆之。吾思也質,素白當正白,黑當正黑,夫 質又何也?吾亦聞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寶珠不飾。 何也?質有餘者不受飾也。」
《群輔錄八儒》篇:「夫子沒後,散於天下,設於中國,成百 氏之源,為綱紀之儒。」公孫氏傳「《易》為道,為潔淨精微 之儒。」〈以上三條俱紀孔子事故載史記日者傳前〉 《史記日者傳》:宋忠為中大夫,賈誼為博士,同日俱出, 洗沐相從,議論誦《易》先王聖人之道術,究遍人情,相 視而嘆。賈誼曰:「吾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 之中。吾已見三公六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 數中以觀采。」二人即同輿而之市,游於卜肆中。天新 雨,道少人,司馬季主間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辨天地 之道,日月之運,陰陽吉凶之本。二大夫再拜謁司馬 季主。褚先生曰:「夫司馬季主者,楚賢大夫,游學長安, 通《易》經術。黃帝、老子,博聞遠見。觀其對二大夫貴人 之談言,稱引古明王聖人,道固非淺,聞小數之能。」 太史公自敘談為太史公。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 《易》於楊何。
《漢書藝文志》:「昔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 乖,故《易》有數家之傳。」
《廣川王傳》:廣川王去年十四五事師,受《易》。師數諫正 去,去益大逐之。
《劉向傳》:「向三子皆好學,長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 少子歆最知名。歆及向始皆治《易》,歆移太常博士《書》。 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天下唯有《易》 卜,未有它書。」
《朱雲傳》:「雲字游,魯人也,徙平陵。少時通輕俠,借客報 仇。長八尺餘,容貌甚壯,以勇力聞。年四十迺變節,從 博士白子友受《易》,能傳其業。是時少府五鹿充宗貴 幸,為《梁丘易》。自宣帝時善梁丘氏說,元帝好之,欲考 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 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有薦雲者,召入,攝齋登堂,抗」 首而請,音動左右。既論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 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由是為博士。
《彭宣傳》:「宣字子佩,淮陽陽夏人也。治《易》,事張禹,舉為 博士,遷東平太傅。禹以帝師見尊信,薦宣經明有威 重,可任政事,繇是入為右扶風。數年,復入為大司農 光祿勳右將軍。哀帝即位,徙為左將軍。」
《王吉傳》:初,吉兼通五經,好梁丘賀說《易》,令子駿受焉。 駿以孝廉為郎,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經明行修,宜 顯以厲俗。
《魏相傳》:「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人也,徙平陵。少學《易》,為 郡卒史,舉賢良,以對策高第。宣帝即位,徵相,入為大 司農,遷御史大夫。相明《易經》,有師法,數采《易》陰陽及 《明堂月令》奏之。」
《京房傳》:「房字君明,東郡頓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 壽。延壽字贛。贛貧賤,以好學得幸梁王,王共其資用, 令極意學。既成,為郡史察舉,補小黃令。以候司先知 姦邪,盜賊不得發,愛養吏民,化行縣中。舉最,當遷三 老官屬上書願留贛,有詔許增秩,留卒於小黃。贛常 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說長於災變,分六 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溫寒為候,各有占驗,房 用之尤精蓋《寬饒傳》,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書宦官,寬饒奏封 事曰:「方今聖道浸廢,儒術不行。以刑餘為《周》《召》,以法 律為《詩》《書》。」又引《韓氏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 下。家以傳子,官以傳賢。若四時之運,功成者去,不得 其人,則不居其位。書奏,上以寬饒怨謗終不改,下其 書《中二千石》。
《淮陽憲王欽傳》:上使諫議大夫王駿賜欽璽書曰:「《易》 曰:『藉用白茅,無咎』。」言臣子之道,改過自新,絜己以承 上,然後免於咎也。
《張禹傳》:禹為兒,數至市,喜觀於卜相者前。久之,頗曉 其別蓍布卦意,時從旁言,卜者愛之,又奇其面貌,謂 禹父:「是兒多知,可令學經。」及禹壯,至長安學,從沛郡 施讎受《易》。甘露中,諸儒薦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 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有 師法,可試。事奏寑,罷歸故官。久之,試為博士。
《何武傳》:武詣博士受業,治《易》。以射策甲科為郎,與翟 方進交志相友。
《孝元皇后傳》:日蝕,王鳳上疏乞骸骨曰:「五經傳記,師 所誦說,咸以日蝕之咎,在於大臣非其人。《易》曰:『折其 右肱』,此臣二當退也。」
《儒林傳》: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 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 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 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也。漢興,田何以齊 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 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 元光中徵為大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廣川孟 但為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人衡胡臨淄主父偃皆 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寬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 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 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寬至雒陽,復從周王 孫受古義,號《周氏傳》。景帝時,寬為梁孝王將軍,距吳 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二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 章句是也。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 「丘賀。」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
施讎字長卿,沛人也。沛與碭相近,讎為童子,從田王 孫受《易》。後讎徙長陵。田王孫為博士,復從卒業,與孟 喜、梁丘賀並為門人,謙讓常稱學廢不教授。及梁丘 賀為少府,事多,迺遣子臨分將門人張禹等從讎問。 讎自匿不肯見。賀固請,不得已,乃授臨等。於是賀薦 讎,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詔拜讎為博士。甘露 中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於石渠閣。讎授張禹、琅邪 魯伯。伯為會稽太守,禹至丞相。禹授淮陽彭宣、沛戴 崇子平,崇為九卿,宣大司空。禹、宣皆有傳。魯伯授太 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著清名。莫如至常山 太守,此其知名者也。繇是施家有張、彭之學。
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也。父號孟卿,善為《禮》,《春秋》 授后蒼疏廣,世所傳《後氏禮》《疏氏春秋》皆出盂卿。孟 卿以《禮經》多《春秋》煩雜,使喜從田王孫受《易》。喜好自 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 喜厀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丘賀疏通証明 之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又 蜀人趙賓好小數書,後為《易》,飾《易》文,以為箕子《明夷》, 陰陽氣亡箕子。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賓持論巧慧, 《易》家不能難,皆曰非古法也。雲受孟喜,喜為名之。後 賓死,莫能持其說,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見信。喜舉孝 廉,為郎,曲臺署長,病免,為丞相掾。博士缺,眾人薦喜。 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 牧子兄皆為博士,繇是有《翟孟白》之學。
梁丘賀字長翁,琅邪諸人也。以能心計,為武騎,從大 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楊何弟子也。房出為齊 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宣帝時,聞京房為《易》明,求其 門人,得賀。賀時為都司空令,坐事論免為庶人,待詔 黃門。數入說教。侍中以召賀,賀入說,上善之,以賀為 郎。會八月飲酎,行祠孝昭廟,先敺旄頭劍挺墮墜首 垂泥中,刃鄉乘輿,車馬驚。於是召賀筮之,有兵謀,不 吉。上還,使有司侍祠。時霍氏外孫代郡太守任宣坐 謀反誅。宣子章為公車丞,亡在渭城,中夜元服入廟, 居郎間,執戟立廟門,待上至,欲為逆,發覺伏誅。故事, 上常夜入廟,其後待明而入,自此始也。賀以筮有應, 繇是近幸為大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為人小心周 密,上信重之。年老終官。傳子臨,亦入說,為黃門郎。甘 露中,奉使問諸儒於石渠。臨學精熟,專行京房法。琅 邪王吉通《五經》,聞臨說,善之。時宣帝選高材郎十人 從臨講,吉乃使其子郎中駿上疏從臨受《易》。臨代五 鹿充宗君孟為少府,駿御史大夫,自有傳。充宗授平 陵士孫張仲方、沛鄧彭祖子夏、齊衡、咸長賓。張為博 士,至揚州牧、光祿大夫、給事中,家世傳業。彭祖,真定 太傅;咸,王莽講學大夫。繇是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為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 田何、楊叔、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為異。黨焦延壽 獨得「隱士」之說,託之孟氏,不相與同房,以明災異得 幸,為石顯所譖誅,自有傳。房授東海殷嘉、河東姚平、 河南乘弘,皆為郎、博士,繇是《易》有京氏之學。
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治《易》,為郎,至單父令。長於卦 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琅 邪王璜平中能傳之。
高相,沛人也。治《易》與費公同時,其學亦亡章句,專說 陰陽災異,自言出於丁將軍。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 陵母將永。康以明《易》為郎,永至豫章都尉。及王莽居 攝,東郡太守翟誼謀舉兵誅莽,事未發,康侯知東郡 有兵,私語門人,門人上書言之。後數月,翟誼兵起,莽 召問對,受師高康。莽惡之,以為惑眾,斬康。繇是《易》有 高氏學。高、費皆未嘗立於學官。
韓嬰,燕人也。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亦以《易》授 人,推《易》意而為之傳。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唯韓氏 自傳之。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 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為博士。孝宣時, 涿郡韓生其後也。以《易》徵,待詔殿中,曰:「所授《易》,即先 太傅所傳也。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易》深,太傅故專傳」 之。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涿韓生說《易》 而好之,即更從受焉。
皇甫謐《高士傳》:「田何,字子莊,齊人。自孔子受《易》五傳, 至何。惠帝時,何年老家貧,守道不仕,帝親幸其廬以 受業,終為《易》者宗。」〈此條係惠帝時事故附前漢書之後〉 《後漢書顯宗馬皇后紀》:「後能誦《易》,好讀《春秋》《楚辭》,尢 善《周官》、董仲舒書。」
《馬援傳》:「援子廖,少以父任為郎。」〈注〉《東觀記》曰:廖少習 《易經》,清約沈靜。
《郎顗傳》:「顗字雅光,北海安丘人也。父宗字仲綏,學京 氏《易》。顗少傳父業,兼明經典,隱居海畔,延致學徒常 數百人,晝研精義,夜占象度,勤心銳思,朝夕無倦。州 郡辟召,舉有道方正,不就。順帝時,災異屢見,陽嘉二 年正月,公車徵顗迺詣闕拜章,條便宜七事。」
《梁統傳》:「統子松,松弟竦,字叔敬,少習孟氏《易》,弱冠能 教授。」
《鄭元傳》:「元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時 尚書僕射。元少為鄉嗇夫,得休歸,常詣學官,不樂為 吏,父數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學受業,師事京兆第五 元,先始通京氏《易》。」
《鄭興傳》:「興子眾字仲師,年十二,從父受《左氏春秋》,精 力於學,兼通《易》知名。」
《范升傳》:升字辨卿,代郡人也。少孤,依外家居。及長,習 《梁丘易》,教授後生。建武二年,光武徵詣懷宮,拜議郎, 遷博士。時尚書令韓歆上疏,欲為費氏《易》立博士,詔 下其議,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見於雲臺,帝曰: 「范博士可前平說。」升起對,遂與韓歆及大中大夫許 淑等互相辨難,日中迺罷。
《光武十王傳》:「沛獻王輔,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說京 氏易。」
《徐防傳》:「防字謁卿,沛國銍人也。祖父宣為講學大夫, 以《易》教授王莽。父憲亦傳宣業。防少時習父祖學。永 平中,舉孝廉,除為郎。永元十年,遷少府大司農。防勤 曉政事,所在有跡。十四年,拜司空。」
《袁安傳》:「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人也。祖父良,習孟氏《易》。 平常時舉明經,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 傳良學,為人嚴重有威,見敬於州里。子京,字仲譽,習 孟氏《易》,作《難記》三十萬言。京子彭,字伯楚,少傳父業。 彭弟湯,字仲河,少傳家學,諸儒稱其節,多歷顯位。 安子敞,字叔平,少傳《易經》教授,以父任為太子舍人。 元」初三年代劉愷為司空。
《崔駰傳》:「駰高祖朝生子舒。舒子篆,為郡文學,以明經 徵詣公車。建武初,舉賢良,辭歸不仕,著《易》六十四篇, 用決吉凶,多占驗。駰年十三,能通易。」
《周燮傳》:燮生而缺頤折額,醜狀駭人,其母欲棄之,其 父不聽曰:「吾聞聖賢多異貌,興我宗者,乃此兒也。」於 是養之始在。鬌而知廉讓。及長,專精《易》。 《杜喬傳》:「喬字叔榮,河內林慮人也。」〈注〉《續漢書》曰:「喬少 好學,治京氏易。」
《楊震傳》:震子秉,字叔節,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 《荀淑傳》:淑子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太尉杜喬 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慈 明無雙。」著《易傳》。
《循吏傳》:「任延,字長孫,南陽宛人也。年十二為諸生,學 於長安,明《易》,顯名太學,學中號為任聖童。」
王景字仲通,樂浪䛁邯人也。少學《易》,遂廣闚眾書,又 好天文術數之事。景以為「《六經》所載,皆有卜筮,作事 舉止,質於蓍龜,而眾書錯糅,吉兇相反。」乃參紀眾家 數術、文書、冢宅禁忌、堪輿、日相之屬適於事用者,集為《大衍元基》雲。〈䛁音諾甘反邯音下甘反縣名〉 《儒林傳前書》云:「田何傳《易》,授丁寬,丁寬授田王孫,王 孫授沛人施讎、東海孟喜、琅邪梁丘賀,由是《易》有施、 孟、梁丘之學。」又「東郡京房受《易》於梁國焦延壽,別為 京氏學。又有東萊費直,傳《易》,授琅邪王璜,為費氏學, 本以古字,號《古文易》。又沛人高相,傳《易》,授子康及蘭 陵毋將永,為高氏學。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 費、高二家未得立。
劉昆字桓公,陳留東昏人,梁孝王之裔也。平帝時,受 施氏《易》於沛人戴賓。
窪丹字子玉,南陽育陽人也。世傳孟氏《易》。王莽時常 避世教授。建武初,為博士,稍遷。十一年,為大鴻臚,作 《易通論》七篇,世號「窪君。」通丹學義研深,《易》家宗之,稱 為大儒。
楊政,字子行,京兆人也。少好學,從代郡范升受《梁丘 易》,善說經書,京師為之語曰:「說經鏗鏗楊子行。」 孫期,字仲彧,濟陰成武人也。少為諸生,習京氏《易》。家 貧,事母至孝,牧豕於大澤中以奉養焉。
景鸞字漢伯,廣漢梓潼人也。少隨師學經,涉七州之 地。能理施氏《易》,兼受《河》《洛》圖緯,作《易說》,兼取《河》《洛》,以 類相從,名為《交集》。凡所著述五十餘萬言。數上書陳 救災變之術。州郡辟召,不就,以壽終。
《獨行傳》:「譙元字君黃,巴郡閬中人也。少好學,能說《易》, 仕於州郡。後公孫述僭號於蜀,連聘不詣。終述之世, 莫能修尚學業。元獨訓諸子,勤習經書。」
《文苑傳》:「夏恭字敬公,梁國蒙人也。習孟氏《易》,教授門 徒常千餘人。」
《方術傳》:「楊由字哀侯,蜀郡成都人也。少習《易》,並七政 元氣、風雲占候。」
段翳字元章,廣漢新都人也。習《易經》,明風角,時有就 其學者,雖未至,必豫知其姓名。
樊英字季齊,南陽魯陽人也。少受業三輔,習京氏《易》, 又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推步災異。
唐檀字子產豫章南昌人也。少游太學習京氏易尢 好災異星占後還鄉里教授嘗百餘人著書二十八 篇名為《唐子》。
《逸民傳》:「向長字子平,河內朝歌人也。隱居不仕,性尚 中和,好通《老》《易》。讀《易》至損益卦,喟然嘆曰:『吾已知富 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耳』。」建武中,男女 娶嫁既畢,遂肆意與同好北海禽慶俱遊五嶽名山, 竟不知所終。
《東觀漢記》:沛獻王輔善京房易,永平五年少雨,上御 雲臺,自以《周易》占之,得水山蹇卦,其𦅸曰:「蟻封穴,大 雨將至。」以問輔,輔曰:「艮下坎上蹇,艮為山,坎為水,山 出雲為雨,蟻穴居,知雨將至,故以蟻為雨兆。」果如其 言。
申屠蟠字士龍隱居學治京氏易博貫五經兼明圖 緯。
《三國魏志王朗傳》:「朗字景興,東海郡人也。以通經拜 郎中。明帝即位,進封蘭陵侯,著《易傳》、奏、議、論、記,咸傳 於世。」
朗子肅,字子雍。初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撰定父 所作《易傳》,列於學官。時安樂孫叔然,受學鄭元之 門,人稱「東州大儒」,徵為祕書監,不就。肅集《聖證論》以 譏短元,叔然駮而釋之,作《周易注》。明帝時,大司農 弘農董遇等亦歷注經傳,頗行於世。〈注〉隗禧字子牙 魚豢嘗從問。《左氏傳》禧答曰:「欲知幽微莫。若易左氏 直相斫書耳不足精意也。」
《王粲傳》註:《康集目錄》曰:「孫登,不知何許人,無家屬,於 汲縣北山土窟中得之。夏則編草為裳,冬則被髮自 覆,好讀《易》鼓琴。」
《鍾會傳》:「會字士季,太傅繇小子也。少敏慧夙成,高貴 鄉公即尊位,賜爵關內侯。會嘗論《易》無互體,才性同 異。會與山陽王弼並知名。弼好論儒道,辭才逸辨,注 《易》及《老子》。為尚書郎。年二十餘卒。」〈注〉弼,字輔嗣。何劭 為其傳曰:「弼注《易》,潁川人。」荀融難弼《大衍義》,弼答其 意,白書以戲之。注《易》往往有高麗言。太原王濟好談 病老、莊,常云:「見弼《易》注,所悟者多。」孫盛曰:「《易》之為 書,窮神知化,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於此?」世之註解, 殆皆妄也。況弼以附會之辨而欲籠統元旨者乎!故 其敘浮義則麗辭溢目,造陰陽則妙義「無間。至於六 爻變化,群象所效,日時歲月,五氣相推,弼皆擯落,多 所不關。雖有可觀者焉,恐將泥夫大道。」《會母傳》曰: 夫人性矜嚴,明於教訓。會雖童稚,勤見規誨。年十一 誦《易》。十四歲誦成侯《易記》。十五使入太學,問四方奇 文異訓,謂會曰:「學猥則倦,倦則易怠。吾懼汝之意怠, 故以漸訓。汝今可以獨學矣。」雅好書籍,涉歷眾書,特 好《易》。每讀《易》孔子說「鳴鶴在陰,勞謙君子,藉用白茅, 不出戶庭」之義,每使會反覆讀之,曰:「《易》三百餘爻,仲 尼特說此者,以謙恭慎密,樞機之發,行己至要,榮身 所由故也。順斯術以往,足為君子矣《管輅傳》:吏部尚書何晏請輅鄧颺在晏許。晏謂輅曰: 「聞君著爻神妙,試為作一卦,知位當至三公不?」又問: 「連夢見青蠅數十頭來在鼻上,驅之不肯去,有何意 故?」輅曰:「夫飛鴞天下賤鳥,及其在林食椹,則懷我好 音。況輅心非草木,敢不盡忠。昔元凱之弼重華,宣慈 惠和;周公之翼成王,坐而待旦。故能流光六合,萬國 咸寧。此乃履道休應,非卜筮之所明也。今君侯位重 山嶽,勢若」雷電,而懷德者鮮,畏威者眾,殆非小心翼 翼,多福之仁。又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 長守貴。今青蠅臭惡而集之焉,位峻者顛,輕豪者亡, 不可不思害盈之數,盛衰之期。是故山在地中曰「謙」, 雷在天上曰「壯」,謙則裒多益寡,壯則非禮不履,未有 損己而不光大,行非而不傷敗。願君侯上追文「王六 爻之旨,下思尼父《彖象》之義,然後三公可決,青蠅可 驅也。」颺曰:「此老生之常譚。」輅答曰:「夫老生者見不生, 常譚者見不譚。」晏曰:「過歲更當相見。」輅還邑舍,具以 此言語舅氏。舅氏責輅言太切至,輅曰:「與死人語,何 所畏邪?」舅大怒,謂輅狂悖。歲朝西北風大,塵埃蔽天。 十餘日,聞晏、颺皆誅,舅氏乃服。始,輅過魏郡,太守鍾 毓,共論《易》義。輅因言卜可知君生死之日。毓使筮其 生日月,如言無蹉跌。毓大愕然曰:「君可畏也。死以付 天,不以付君。」遂不復筮。毓問輅:「天下當太平否?」輅曰: 「方今四九天飛,利見大人。神武升建,王道大明,何憂 不平!」毓未解輅言。無幾,曹爽等誅,乃覺寤雲。〈注〉《輅別 傳》曰:輅年八九歲,便喜仰視星辰,與鄰兒共戲土壤 中,輒畫地作天文及日月星辰。及成人,明《周易》,仰觀 風角占相之道,無不精微。利漕民郭恩,字義博,有才 學,善《周易》。輅就義博讀《易》,數十日中,意便開,發言難 踰師,於此分蓍下卦,用思精妙。未一年,義博反,從輅 問《易》。飽子春為列人令,有明思才理,與輅相見,曰:「聞 君為劉奉林卜婦死亡日,何其詳妙?試為論其意義。」 輅論爻象之旨,說變化之義,若規員矩方,無不合也。 子春自言:「吾少譚《易》,又喜分蓍,可謂盲者欲視黑白, 聾者欲聽清濁,苦而無功也。聽君語後,自視體中,真 為憒憒者也。」王基與輅共論《易》,數日中大以為喜樂。 基曰:「吾少好讀《易》,玩之已久,不」謂神明之數,其妙如 此。便從輅學《易》,推論天文。輅每開變化之象,演吉凶 之兆,未嘗不纖微曲盡其精神。基曰:「此自天授,非人 力也。」於是藏《周易》,絕思慮,不復學卜筮之事。輅鄉里 乃太原問輅君,往者為王府君論怪云:「老書佐為蛇, 老鈴下為烏。此本皆人,何化之微賤乎?為見於爻象, 出君意乎?」輅言:苟非性與天道,何由背爻象而任胸 心者乎?夫萬物之化,無有常形;人之變異,無有常體。 或大為小,或小為大,固無優劣。夫萬物之化,一例之 道也。是以夏鯀,天子之父;趙王如意,漢祖之子。而鯀 為黃熊,如意為蒼狗,斯亦至尊之位,而為黔喙之類 也。況蛇者協辰巳之位,烏者棲太陽之精,此乃騰黑 之明,象白日之流景,如書佐鈴下,各以微軀化為蛇 烏,不亦過乎?《清河王經》欲使輅卜,而有疑難之言,輅 笑而答之曰:「君備州里達人,何言之鄙?昔司馬季主 有言,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時,順仁義,伏羲作八卦, 周文王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病者,或以愈且死, 或以生患,或以免事,或以成嫁女娶妻,或以生長,豈 值數千錢哉?」彥為斂手謝。於是輅為作卦,其言皆驗。 安平趙孔曜至冀州,見裴使君,言輅俯覽《周易》,思齊 季主。使君檄召輅為文學。十月,舉秀才,輅辭裴使君。 使君言:「丁、鄧二尚書有經國才略,於物無不精也。何 尚書神明精微,言皆巧妙,巧妙之志,殆破秋毫,君當 慎之。自言不解《易》九」事,必當以相問,比至洛,宜善精 其理也。輅言何若巧妙,以攻難之才,游形之表,未入 於神。夫入神者,當步天元,推陰陽,探元虛,極幽明,然 後覽道無窮,未暇細言。若欲差次老莊而參爻象,愛 微辯而興浮藻,可謂射侯之巧,非能破秋毫之妙也。 若九事皆至義者,不足勞思也。若陰陽者,精之以久, 輅去「之後,歲朝當有時刑大風,風必摧破樹木,若發 於乾者,必有天威,不足共清譚者。」輅為何晏所請,果 共論《易》九事,九事皆明,晏曰:「君論陰陽,此世無雙。」時 鄧颺與晏共坐,颺言:「君見謂善《易》,而語初不及《易》中 辭義,何故也?」輅尋聲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論《易》也。」晏 含笑而讚之,可謂要言不煩也。因請輅為卦。輅既稱 引鍳戒,晏謝之曰:「知幾其神乎?古人以為難;交疏而 吐其誠,今人以為難。君今一面而盡二難之道,可謂 明德惟馨。《詩》不云乎:『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何鄧既誅, 舅夏大夫問輅:「前見何鄧之日為已有凶氣未也?輅 言與禍人共會,然後知神明交錯,與吉人相近,又知 聖賢求精之妙。夫鄧之行」步,則筋不束骨,脈不制肉, 起立傾倚,若無手足,謂之鬼躁。何之視候,則魂不守 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故鬼躁 者為風所收,鬼幽者為火所燒,自然之符,不可以蔽 也。輅後因得休。裴使君問何平叔:「一代才名,其實何 如?」輅曰:「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見者清,不見者濁。神在廣博,志不務學,弗能成才。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 形,形不可得,則智由此惑。故說《老》《莊》則巧而多華,說 《易》生義,則美而多偽,華則道浮,偽則神虛,得上才則 淺而流絕,得中才則游精而獨出,輅以為少功之才 也?」裴使君曰:「誠如來論。吾數與平叔共說《老》《莊》及《易》, 常覺其辭妙於理,不能折之。又時人吸習,皆歸」服之 焉,益令不了相見,得清言,然後灼灼耳。故郡將劉 邠,字令元,清和有思理,好《易》而不能精,與輅相見,意 甚喜歡,自說注《易》向訖也。輅言:「今明府欲勞不世之 神,經緯大道,誠富美之秋。然輅以為注《易》之急,急於 水火。水火之難,登時之驗,《易》之清濁,延於萬代,不可 不先定其神,而後垂明思也。自旦」至今,聽採聖論,未 有《易》之一分,《易》安可注也?輅不解古之聖人何以處 乾位於西北,坤位於西南?夫乾坤者,天地之象。然天 地至大,為神明君父,覆載萬物,生長無首,何以安處 二位,與六卦同列?乾之象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乃統天。」夫統者,屬也,尊莫大焉,何由有別位也?邠依 《易繫詞》諸為之理以為注不得其要。輅尋聲下難,事 皆窮析,曰:「夫乾坤者,《易》之祖宗,變化之根源。今明府 論清濁者有疑,疑則無神,恐非注《易》之符也。」輅於此 為論八卦,八卦之道,及爻象之精,大論開廓,眾化相 連,邠所解者,皆以為妙,所不解者皆以為神。自說欲 注《易》八年,用思勤苦,歷載靡寧,定相得至。論此,才不 及「《易》,不愛久勞,喜承雅言,如此相為高枕偃息矣。」欲 從輅學射覆輅言:「今明府以虛神於注《易》,亦宜絕思 於靈蓍。靈蓍者,二儀之明數,陰陽之幽契,施之於道, 則定天下吉凶,用之於術,則收天下毫纖。纖微未可 以為《易》也。」邠曰:「以為術者,《易》之近數,欲求其端耳。若 如來論,何事於斯?」留輅五日,不遑恤官,但共清譚。邠 自言:「數與何平叔論《易》及老莊之道,至於精神遐流, 與化周旋,清若金水,鬱若山林,非君侶也。」邠又曰:「此 郡官舍,連有變怪,變怪多形,使人怖恐。君似當達此 數者,其理何由也?」輅言:「此郡所以名平原者,本有原 山,無木石,與地自然,含陰不能吐雲,含陽不能激風。 陰陽雖弱,猶有微神,微神不真,多聚凶奸,以類相求, 魍魎成群。或因漢末兵馬擾攘,軍屍流血,汙染丘岳, 強魂相感,變化無常,故因昏夕之時,多有怪形也。昔 夏禹文明,不怪於黃龍;周武信時,不惑於暴風。今明 府道德高妙,神不懼妖,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願安百 祿,以光休寵也。」邠曰:「聽雅論為近其理,每有變怪,輒 聞鼓角聲音,或見弓劍形象。夫以土山之精,伯有之 魂,實能合會干犯明靈也。」邠問輅:「《易》言『剛健篤實,輝 光日新』,斯為同不也?」輅曰:「不同之名,朝旦為輝,日中 為光。」清河令徐季龍,字開明,有才機,與輅相見,共 論龍動則景雲起,虎嘯則谷風至,以為火星者龍,參 星者虎,火出則雲應,參出則風到。此乃陰陽之感化, 非龍虎之所致也。輅言夫論難,當先審其本,然後求 其理,理失則機謬,機謬則榮辱之主。若以參星為虎, 則谷風更為寒霜之風,寒霜之風,非東風之名。是以 龍者陽精,以潛為陰,幽靈上通,和氣感神,二物相扶, 故能興雲。夫虎者陰精,而居於陽,依木長嘯,動於巽 林,二氣相感,故能運風。若磁石之取鐵,不見其神而 金自來,有徵應以相感也。況龍有潛飛之化,虎有文 明之變,招雲召風,何足為疑?季龍言:夫龍之在淵,不 過一井之底;虎之悲嘯,不過百步之中。形象淺弱,所 通者近,何能「景雲而馳。」《東風輅》言:「君不見陰陽燧 在掌握之中,形不出手,乃上引太陽之火,下引太陰 之水,噓吸之間,煙景以集。苟精氣相感,縣象應乎二 燧,苟不相感,則二女同居,志不相得,自然之道,無有 遠近。」季龍言:「世有軍事,則感雞雉先鳴,其道何由?復 有他占,惟在雞雉而已。」《輅》言貴人有事,其應在天,在 天則日月星辰「也。兵動民憂,其應在物,在物則山林 鳥獸也。夫雞者,《兌》之畜;金者,兵之精,雉者,離之;鳥獸 者,武之神。故太白揚輝則雞鳴,熒惑流行則雉驚,各 感數而動。又兵之神道,布在六甲,六甲推移,其占無 常。是以晉柩牛呴,果有西軍,鴻嘉石鼓,鳴則有兵,不 專近在於雞雉也。」季龍言:魯昭公八年有石言於晉, 師曠以為「作事不時,怨讟動於民,則有非言之物而 言,於理為合不輅言。晉平奢泰,崇飾宮室,斬伐林木, 殘破金石,民力既盡,怨及山澤,神痛人感,二精並作, 金石同氣,則兌為口舌,口舌之妖,動於靈石。《傳》曰:『輕 百姓,飾城廓,則金不從革』。此之謂也。」季龍欽嘉,留輅 經數日輅,占獵既驗。季龍曰:「君雖神妙,但不多藏物 耳,何能皆得之?」《輅》言:「吾與天地參神,蓍龜通靈,抱日 月而遊杳冥,極變化而覽未然。況茲近物,能蔽聰明。」 季龍大笑:「君既不謙,又念窮在近矣。」《輅言》:「君尚未識 謙言,焉能論道。夫天地者,則乾坤之卦。蓍龜者,則卜 筮之數。日月者,離坎之象。變化者,陰陽之爻。杳冥者, 神化之源。未然者,則」幽冥之先。此皆《周易》之紀綱,何 僕之不謙。季龍於是取十三種物慾以窮之,輅射之 皆中。季龍乃歎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豈此之謂乎!
《蜀志許慈傳》:「慈字仁篤,南陽人也。師事劉熙,善鄭氏 學,治《易》。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州入蜀。」
《李譔傳》譔。父仁,字德賢,著《古文易指歸》,皆依賈、馬,異 於鄭、元,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 《吳志張紘傳》:「紘字子綱,廣陵人,少遊學京師,著詩賦 銘誄十餘篇。」〈注〉《吳書》曰:紘入太學,事博士韓宗,治京 氏易。
《程秉傳》:「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也。逮事鄭元,後避亂 交州,與劉熙考論大義,遂博通五經。士燮命為長史。 權聞其名儒,以禮徵。秉既到,拜太子太傅。著《周易摘》 《尚書駮》《論語弼》,凡三萬餘言。」
《呂蒙傳註江表傳》曰: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 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 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 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 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
《虞翻傳》:「翻與少府孔融書,並示以所著《易注》。融答書 曰:『聞延陵之理樂,睹吾子之治《易》,乃知東南之美者, 非徒會稽之竹箭也。又觀象雲物,察應寒溫,原其禍 福,與神合契,可謂探賾窮通者也』。」又為《老子》《論語》《國 語訓注》,皆傳於世。〈注〉《翻別傳》曰:翻初立《易》注,奏上 曰:「臣聞六經之始,莫大陰陽。是以伏羲仰天縣象而 建八卦,觀變動六爻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類萬物。 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 輿令成纘述其業,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臣先考故 日南太守歆,受本於鳳,最有舊書,世傳其業。至臣五 世,前人通講,多玩章句」,雖有祕說,於經疏闊。臣生遇 世亂,長於軍旅,習經於枹鼓之間,講論於戎馬之上, 蒙先師之說,依經立注。又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 相遇,放髮被鹿裘,布《易》六爻,撓其三以飲臣,臣乞盡 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豈臣受命,應當知 經?所覽諸家,解不離流俗,義有不當實,輒悉改定,以 就其正。「『孔子曰:『乾元用九而天下治』。聖人南面,蓋取 諸離』。斯誠天子所宜協陰陽、致麟鳳之道矣。謹正書 副上,惟不罪戾。」翻又奏曰:「經之大者,莫過於《易》。自漢 初以來,海內英才,其讀《易》者解之率少。至孝靈之際, 潁川荀諝號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至所說『西 南得朋,東北喪朋』,顛倒反逆,了不可知。孔子」歎《易》曰: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以美大衍四象之 作而上為章首。尢可怪笑!又南郡太守馬融,名有俊 才,其所解釋,復不及諝。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 道。」豈不其然。若乃北海鄭元、南陽宋忠,雖各立注,忠 小差元,而皆未得其門,難以示世。
《拾遺記》:呂蒙入吳,吳王勸其學業,蒙乃博覽群籍,以 《易》為宗,常在孫策座上酣醉,忽臥,於夢中誦《周易》一 部,俄而驚起,眾人皆問之,蒙曰:「向夢見伏羲周公文 王與我論世祚興亡之事,日月貞明之道,莫不窮精 極妙,未該元旨,故空誦其文耳。」眾座皆云:「呂蒙囈語 通《周易》。」
《蘇州府志》:「陸績字公紀,博學多識。孫權辟為奏曹掾, 出為鬱林太守,意在儒雅,雖有軍事,著述不廢,注《易》、 釋元皆傳於世。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