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121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二十一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一卷目錄

 書經部總論一

  禮記經解

  史記自敘

  漢孔鮒孔叢子論書篇

  賈誼新書道德說

  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篇 正貫篇度制篇五行五事

  桓寬鹽鐵論刺復篇 散不足篇

  揚子法言問神篇 寡見篇

  後漢班固白虎通德論爵號禮樂 封公侯 京師五行三

  軍誅伐巡狩攷黜蓍龜商賈文質姓名

  王充論衡藝增篇正說篇

  應劭風俗通正失篇聲音篇山澤篇五嶽篇麓篇丘篇

  王符潛夫論明闇篇考績篇思賢篇本政篇述赦篇卜列篇五德

  篇

  荀悅申鑒時事篇

  徐幹中論治學篇貴驗篇爵祿篇考偽篇譴交篇

  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篇宗經篇明詩篇史傳篇論說篇詔策篇

   章表篇議對篇書記篇

  唐劉知幾史通六家

  宋文彥博進尚書劄子堯典舜典大禹謨皋陶謨益稷

  伊訓洪範無逸立政周官

  歐陽修崇文總目敘釋書經類序

  邵雍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觀物外篇

經籍典第一百二十一卷

書經部總論一

編輯

禮記

編輯

《經解》

編輯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觀其風俗,則知其所以教。言人君以《六經》之道,各隨其民教之,民從上教,各從《六經》之性,觀民風俗,則知其教,故云「其教可知」也。

「其為人也」,疏通知遠,《書》教也。

《書》錄帝王言誥,舉其大綱,事非繁密,是疏通上知帝王之世,是知遠也。

《書》之失誣。

《書》知遠近誣。《書》廣知久遠,若不節制,則失在於誣。

「其為人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

《言深》者,「既能以教,又防其失。」

史記

編輯

《自敘》

編輯

《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

《書》以道事。

史評按:《莊子·天下篇》:「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云云,《史記》所引,皆原本於此。

漢孔鮒孔叢子

編輯

《論書篇》

編輯

子張問曰:「聖人受命,必受諸天,而《書》雲『受終於文祖』, 何也?」孔子曰:「受命於天者,湯、武是也;受命於人者,舜、 禹是也。」夫不讀《詩》《書》《易》《春秋》,則不知聖人之心,又無 以別堯舜之禪、湯、武之伐也。

子張問曰:「『禮,丈夫三十而室。昔者舜三十徵庸,而《書》 雲『有鰥在下』,曰虞舜』,何謂也?曩師聞諸夫子曰:『聖人 在上,君子在位,則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堯為天子,而 有鰥在下,何也』?孔子曰:『夫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後娶, 古今通義也。舜父頑,母嚚,莫克圖室家之端焉,故逮 三十而謂之鰥也。《詩》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父母』」 在則宜圖婚,若已歿,則己之娶必告其廟。今舜之鰥, 乃父母之頑嚚也,雖堯為天子,其如舜何?

子夏問《書》大義。子曰:「吾於《帝典》,見堯、舜之聖焉;於《大 禹》《皋陶謨》《益稷》,見禹、稷、皋陶之忠勤功勳焉,於《洛誥》 見周公之德焉。故《帝典》可以觀美,《大禹謨》《禹貢》可以 觀事,《皋陶謨》《益稷》可以觀政,《洪範》可以觀度,《秦誓》可 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甫刑》可以觀誡。通斯七者,則 《書》之大義舉矣。」

孔子曰:「《書》之於事也,遠而不闊,近而不迫,志盡而不 怨,辭順而不諂。吾於高宗彤日,見德有報之疾也。苟 由其道致其仁,則遠方歸志而致其敬焉。吾於《洪範》 見君子之不忍言人之惡而質人之美也。發乎中而 見乎外,以成文者,其唯《洪範》乎!」

子張問曰:「堯舜之世,一人不刑而天下治,何則?以教 誠而愛深也。龍子以為一夫而被以五刑,敢問何謂?」 孔子曰:「不然,五刑所以佐教也,龍子未可謂能為《書》 也。」

子夏讀《書》既畢,而見於夫子。夫子謂曰:「子何為於《書》?」

子夏對曰:「《書》之論事也,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離離
考證
然若星辰之錯行,上有堯舜之道,下有三王之義。凡

商之所受《書》於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雖退而窮, 居河、濟之間,深山之中,作壤室,編蓬戶,常於此彈琴 以歌先王之道,則所以發憤慷喟,忘己貧賤。故有人」 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上見堯、舜之德,下見三王之義, 忽不知憂患與死也。夫子愀然變容曰:「嘻!子殆可與 言《書》矣。雖然,其亦表之而已,未睹其裡也。夫闚其門 而不入其室,惡睹其宗廟之奧,百官之美乎?」

宰我問:「《書》云:『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何謂也?」孔子 曰:「此言人事之應乎天也。堯既得舜,歷試諸難,已而 納之於尊顯之官,使大錄萬機之政。是故陰陽清和, 五星不悖,烈風雨各以其應,不有迷錯愆伏,明舜之 行合於天也。」

宰我曰:「敢問禋於六宗,何謂也?」孔子曰:「所宗者六,皆 潔祀之也。埋少牢於太昭,所以祭時也。祖迎於坎壇, 所以祭寒暑也。主於郊宮,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 月也。幽禜,所以祭星也。雩禜所以祭水旱也。禋於六 宗,此之謂也。」

「《書》曰:『茲予大享於先王,爾祖其從與享之』!」季桓子問 曰:「此何謂也?」孔子曰:「古之王者,臣有大功,死則必祀 之於廟,所以殊有績,勸忠勤也。《盤庚》舉其事以厲其 世,臣故稱焉。」桓子曰:「天子之臣有大功者,則既然矣。 諸侯之臣有大功者,可以如之乎?」孔子曰:「勞能定國, 功加於民。大臣死難,雖食之公廟可也。」桓子曰:「其位 次如何?」孔子曰:「天子諸侯之臣,生則有列於朝,死則 有位於廟,其序一也。」

《書》曰:「維高宗報上甲微。」上甲敬契後八世湯之先也定公問曰:「此 何謂也?」孔子對曰:「此謂親盡廟毀,有功而不及祖,有 德而不及宗,故於每歲之大嘗而報祭焉,所以昭其 功德也。」公曰:「先君僖公,功德前行,可以與於報乎?」孔 子曰:「丘聞昔虞、夏商、周,以帝王行此禮者,則有矣。」自 此以下,未之知也。

定公問曰:「《周書》所謂『庸庸祗祗,威威顯民』,何謂也?」孔 子對曰:「不失其道,明之於民之謂也。夫能用可用,則 正治矣;敬可敬,則尚賢矣;畏可畏,則服刑恤矣。君審 此三者以示民,而國不興,未之有也。」

子張問:「《書》雲『奠高山』,何謂也?」孔子曰:「高山五嶽,定其 差秩,祀所視焉。」子張曰:「其禮如何?」孔子曰:「牲幣之物, 五嶽視三公,小名山視子男。」子張曰:「仁者何樂於山?」 孔子曰:「夫山者巋然高。」子張曰:「高則何樂爾?」孔子曰: 「夫山,草木植焉,鳥獸蕃焉,財用出焉;直而無私焉,四 方皆伐焉;直而無私,興吐風雲以通乎天地之間,陰」 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咸饗,此仁者之所 以樂乎《山》也。

孟懿子問:「《書》曰:『欽四鄰』,何謂也?」孔子曰:「王者前有疑, 後有丞,左有輔,右有弼,謂之四近。言前後左右近臣 當畏敬之,不可以非其人也。周文王胥附奔輳,先後 禦侮,謂之四鄰,以免乎羑里之害。」懿子曰:「夫子亦有 四鄰矣。」孔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也;門人加親, 是非胥附乎?自吾得賜也;遠方之士日至,是非奔輳 乎?」自吾得師也,「前有光,後有輝」,是非先後乎?自吾得 仲由也,「惡言不至於門」,是非禦侮乎?

孔子見齊景公、梁丘據自外而至,公曰:「何遲?」對曰:「陳 氏戮其小臣,臣有辭,為是故遲。」公笑而目孔子曰:「《周 書》所謂『明德慎罰』,陳子明德也。罰人而有辭,非不慎 矣。」孔子對曰:「昔康叔封衛,統三監之地,命為孟侯。周 公以成王之命,作《康誥》焉。稱述文王之德,以成敕誡 之文。其《書》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克明德」 者,能顯用有德,舉而任之也。慎罰者,並心而慮之,眾 平然後行之,致刑錯也。此言其所任不失德,所罰不 失罪,不謂己德之明也。公曰:「寡人不有過言,則安得 聞吾子之教也?」

《書》曰:「其在祖甲,不義惟王。」公西赤曰:「聞諸晏子:湯及 太甲、武丁、祖乙,天下之大君。夫太甲為王,居喪行不 義,同稱君,何也?」孔子曰:「君子之於人,計功而除過。太 甲即位,不明居喪之禮,而干冢宰之政。伊尹放之於 桐,憂思三年,追悔前愆,起而復位,謂之明王。以此觀 之,雖四於三王,不亦可乎?」

魯哀公問:「《書》稱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 允諧』,何謂也?」孔子對曰:「此言善政之化乎物也。古之 帝王功成作樂,其功善者其樂和,樂和則天地猶且 應之,況百獸乎?」夔為帝舜樂正,實能以樂盡治理之 情。公曰:「然則政之大本,莫尚夔乎?」孔子曰:「夫樂所以 歌其成功,非政之本也。眾官之長,既咸熙熙,然後樂」 乃和焉。公曰:「吾聞夔一足有異於人,信乎?」孔子曰:「昔 重𥟖舉夔而進,又欲求人而佐焉。舜曰:『夫樂,天地之 精也,唯聖人為能和六律,均五音,知樂之本,以通八 風。夔能若此,一而足矣。故曰:『一足,非一足也』』。」公曰:「善。」

賈誼新書

編輯

《道德說》

編輯

道者,德之本也。道此之謂道,德此之謂「德。」是故著此竹帛謂之「書。」《書》者,此之著者也。《詩》者,此之志者也。《易》 者,此之占者也。《春秋》者,此之紀者也。《禮》者,此之體者 也。《樂》者,此之樂者也。

《書》者,著德之理於竹帛而陳之,令人觀焉,以著所從 事,故曰:「《書》者,此之著者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編輯

《竹林篇》

編輯

忠臣不顯諫,欲其由君出也。《書》曰:「爾有嘉謀嘉猷,則 入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後 之德』。」此為人臣之法也。古之良大夫,其事君皆若是。

《正貫篇》

編輯

聲響盛,化運於物,散入於理,德在天地,神明休集,並 行而不竭,盈於四海而訟詠。《書》曰:「八音克諧,無相奪 倫,神人以和。」乃是謂也。

《度制篇》

編輯

貴賤有等,衣服有制,朝廷有位,鄉黨有序,則民有所 讓而民不敢爭,所以一之也。《書》曰:「轝服有庸,誰敢弗 讓,敢不敬應?」此之謂也。

《五行五事》

編輯

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何謂也?夫五 事者,人之所受命於天也,而王所修而治民也。故王 者為民,治則不可以不明,準繩不可以不正。王者貌 曰恭,恭者敬也;言曰從,從者可從;視曰明,明者知賢 不肖者分明黑白也;聽曰聰,聰者能聞事而審其意 也;思曰容,容者言無不容。恭作肅,從作乂,明作哲,聽 「作謀,容作聖。」何謂也?「恭作肅」,言王誠能內有恭敬之 姿,而天下莫不肅矣。「從作乂」,言王者言可從,明正從 行,而天下治矣。「明作哲」,哲者知也。王者明則賢者進, 不肖者退,天下知善而勸之,知惡而恥之矣。「聽作謀」, 謀者,謀事也。王者聰則聞事,與臣下謀之,故事無失 謀矣。「容作聖」,聖者,設也。王者心寬大「無不容,則聖」能 施設,事各得其宜也。

桓寬鹽鐵論

編輯

《刺復篇》

編輯

《尚書》曰:「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庶尹允諧。」言 官得其人,人任其事,故官治而不亂,事起而不廢。士 守其職,大夫理其位,公卿總要,執凡而已。故任能者 責成而不勞,任己者事廢而無功。

《散不足篇》

編輯

《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故聖人非仁義不載 於已,非正道不御於前。

揚子法言

編輯

《問神篇》

編輯

或曰:「經可損益歟?」曰:「《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 可知也。《詩》《書》《禮》《春秋》,或因或作,而成於仲尼,其益可 知也。故夫道非天然,應時而造者,損益可知也。虞夏 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下周者其書 誰乎?」

《寡見篇》

編輯

或問「五經有辨乎?」曰:「惟五經為辨。說天者莫辨乎《易》, 說事者莫辨乎《書》。」

後漢班固白虎通德論

編輯

《爵》

編輯

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以其俱命於 天,而主治五千里內也。《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 天下王。」何以知帝亦稱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中候》曰: 「天子臣放勛。」《書無逸》篇曰:「厥兆天子。」

《號》

編輯

接上稱天子,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得號天 下,至尊之稱,以號令臣下也。故《尚書》曰:「諮四岳曰『格 汝眾』。」

王者自謂一人者,謙也。臣謂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 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 書》曰:「不施予一人。」

霸,猶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尚書》曰:「邦之榮 懷,亦尚一人之慶。」知秦穆之霸也。

或稱公而尊,或稱伯子男而卑。《尚書》曰:公曰:「嗟,秦伯 也。」

《禮樂》

編輯

樂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也,中心喜樂,口欲 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故《尚書》曰:「前歌後舞,假於 上下。」

王者始起,何用正民以為?且用先王之禮樂,天下太 平,乃更製作焉。《書》曰:「肇修稱殷禮,祀新邑。」此言太平, 去殷禮。

歌者在堂上,舞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書下 管鞀鼓笙鏞,以間降神之樂。在上何?為鬼神舉?故《書》 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所以用鳴球 搏拊者何?鬼神清虛,貴淨賤鏗鏘也。故《尚書大傳》曰: 「搏拊鼓振,以秉琴瑟,練絲徽絃。」鳴者貴玉聲也。 《尚書》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五聲者何謂也?宮商角徵羽。土謂宮,金謂商,木謂角,火謂徵,水謂羽。

《封公侯》

編輯

《尚書》曰:「惟帝其難之,立子以貴不以長,防愛憎也。」

《京師》

編輯

王者必即土中者何?所以均教道,平往來,使善易以 聞,為惡易以聞。《尚書》曰:「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聖 人承天而製作。《尚書》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

《五行》

編輯

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 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謂 其位卑,卑者親事,故自周於一行,尊於天也。《尚書》:一 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之性,或上 或下何?火者陽也,尊故上;水者陰也卑故下。木者少 陽,金者少陰,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從革。土者最 大,苞含物將生者、出者、將歸者,不嫌清濁,為萬物。《尚 書》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 稼穡。」

五行所以二陽三陰何?土尊,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陰 陽自偶。水味所以鹹何?是其性也,所以北方鹹者,萬 物鹹與,所以堅之也,猶五味得鹹乃堅也。木味所以 酸者何?東方萬物之生也,酸者所以達生也,猶五味 得酸乃達也。火味所以苦何?南方主長養,苦者所以 長養也,猶五味須苦可以養也。金味所以辛何?西方 煞傷成物,辛所以煞傷之也,猶五味得辛乃委煞也。 土味所以甘何?中央者,中和也。故甘猶五味以甘為 主也。《尚書》曰:「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 辛,稼穡作甘。」

《三軍》

編輯

王者將出,辭於禰,還格祖禰者,言子辭面之禮,尊親 之義也。《王制》曰:「王者將出,類於上帝。」《尚書》曰:「歸假於 藝祖。出所以告天。」告天何?示不敢自專。非出辭反面 之道也,與宗廟異義。還,不復告天者,天道質,無內外, 故不復告也。《尚書》言:「歸假於祖禰」,不見告於天,知不 告也。

《誅伐》

編輯

伐者何謂?伐,擊也。欲言伐擊之也。《尚書》曰:「武王伐紂。」 征者何謂也?征猶正也,欲言其正也,輕重從辭也。《尚 書》曰:「誕以爾東征」,誅祿父也。又曰:「甲戌,我惟征徐戎。」 戰者何謂?《尚書大傳》曰:「戰者,憚警之也。」

《巡狩》

編輯

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牧也。為天下循行 守牧民也。道德太平,恐遠近不同化,幽隱自不得所, 考禮義,正法度,同律曆,計時月,皆為民也。《尚書》曰:「遂 覲束後,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畔者君討, 有功者賞之。」《尚書》曰:「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巡狩以夏 之仲月者,同律度當得其中也。二月、八月晝夜分,五 月十一月,陰陽終。《尚書》曰:「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 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嶽;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嶽;十有 一月朔巡狩,至於北嶽。」所以五歲巡狩何?為太煩也, 過五年為太疏也。因天道時有所生,歲有所成。三歲 一閏,天道小備,五歲再閏,天道大備。故五歲一巡狩。 巡狩祭天何?本巡狩為祭天告至。《尚書》曰:「東巡狩至 於岱宗」,柴也。王者出,必告廟何?孝子出辭反面,事死 如事生。《尚書》:歸,假於祖禰。

《攷黜》

編輯

所以三歲一考績何?三年有成,故於是賞有功,黜不 肖。《尚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

《蓍龜》

編輯

聖人獨見先睹,必問蓍龜何?示不自專也。或曰:精微 無端緒,非聖人所及,聖人亦疑之。《尚書》曰:「女則有大 疑。」謂武王也。

龜曰卜何?卜,赴也。《尚書》「卜三龜。」

《商賈》

編輯

《尚書》曰:「肇牽車牛,遠服賈用。」方言遠行可知也。方言 欽厥父母,欲留供養之也。

《文質》

編輯

王者始立,諸侯皆見何?當受法稟正教也。《尚書》:「輯五 瑞,覲四岳」,謂舜始即位,見四方諸侯,合符信。

《姓名》

編輯

《尚書》曰:「平章百姓」,姓所以有百何?以為?古者聖人吹 律定姓,以記其族,人含五常而生,聲有五音,宮、商、角、 徵、羽,轉而相雜,五五二十五,轉生四時,故百而異也。 氣殊音悉備,皆殊百也。

拜之言服也,所以必再拜何?法陰陽也。《尚書》曰:「再拜 稽首也。」必稽首何?敬之至也。

所以先拜手後稽首何?名順其文質也。《尚書》曰:「周公 拜手稽首。」

後漢王充論衡

編輯

《藝增篇》

編輯

《尚書》「協和萬國」,是美堯德致太平之化,化諸夏,並及 要荒也。言協和方外可也;言萬國,增之也。夫唐之與周,俱治五千里內。周時諸侯千七百九十三國,荒服、 戎服、要服及四海之外不粒食之民,若穿胸、儋耳、僬 僥、跋踵之輩,併合其數,不能三千。天之所覆,地之所 載,盡於三千之中矣。而《尚書》雲「萬國」,猶《詩》言「千億」矣。 夫千與萬,數之大名也。萬,言眾多,故《尚書》雲「萬國」,《詩》 言千億。

《尚書》曰:祖伊諫紂曰:今我民罔不欲喪。罔,無也;我天 下民無不欲王亡者。夫言欲王之亡可也,言無不增 之也。紂雖惡民,臣蒙恩者非一,而祖伊增語,欲以懼 紂也。故曰:語不益,心不惕;心不惕,行不易。增其語欲 以懼之,冀其警悟也。蘇秦說齊王曰:「臨菑之中,車轂 擊,人肩摩,舉袖成幕,連衽成帷,揮汗成雨。齊雖熾盛」, 不能如此。《蘇秦增語》,激齊王也。祖伊之諫紂,猶蘇秦 之說齊王也。賢聖增文,外有所為,內未必然。何以明 之?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紂,血流浮杵,助戰者多,故 至血流如此。皆欲紂之亡也,土崩瓦解,安肯戰乎?然 祖伊之言,民無不欲,如《蘇秦增語》,《武成》言血流浮杵, 亦太過焉。死者血流,安能浮杵?按武王伐紂於牧之 野,河北地高壤,靡不乾燥,兵頓血流,輒燥入土,安得 浮杵?且周殷士卒,皆賫盛糧,或作「乾糧。」無杵臼之事, 安得杵而浮之?言血流浮杵,欲言誅紂,惟兵頓士傷, 故至浮杵。

《正說篇》

編輯

說《尚書》者,或以為本百兩篇,後遭秦燔《詩》《書》,遺在者 二十九篇。夫言秦燔《詩》《書》是也,言「本百兩篇」者,妄也。 蓋《尚書》本百篇,孔子以授也。遭秦用李斯之議,燔燒 五經,濟南伏生抱百篇藏於山中。孝景皇帝時,始存 《尚書》,伏生已出山中,景帝遣晁錯往從,受《尚書》二十 餘篇。伏生老死,書殘不竟。晁錯傳於倪寬。至孝宣皇 帝之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逸《易》《禮》《尚書》各一篇,奏 之,宣帝下示博士,然後《易》《禮》《尚書》各益一篇,而《尚書》 二十九篇始定矣。至孝景帝時,魯共王壞孔子教授 堂以為殿,得百篇《尚書》於牆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視, 莫能讀者,遂祕於中外,不得見。至孝成皇帝時,徵為 《古文尚書》學。東海張霸按百篇之序,空造《百兩》之篇 獻之成帝,帝出祕百篇以校之,皆不相應,於是下霸 於吏,吏白霸罪當死。成帝高其才而不誅,亦惜其文 而不滅。故《百兩》之篇傳在世間者,傳見之,人則謂《尚 書》本有《百兩篇》矣。

傳者或知《尚書》為秦所燔,而謂二十九篇其遺脫不 燒者也。審若此言,《尚書》二十九篇,火之餘也。七十一 篇為炭灰,二十九篇獨遺耶?夫伏生年老,晁錯從之 學時,適得二十餘篇。伏生死矣,故二十九篇獨見,七 十一篇遺脫。遺脫者七十一篇,反謂二十九篇遺脫 矣。

或說:「《尚書》二十九篇者,法曰:『斗,七宿也。四七二十八 篇,其一曰斗矣,故二十九。夫《尚書》滅絕於秦,其見在 者二十九篇,安得法乎?宣帝之時,得佚《尚書》及《易》《禮》 各一篇,《禮》《易》篇數亦始足,焉得有法?按:百篇之《序》闕 遺者七十一篇,獨為二十九篇立法,如何』?」或說曰:「孔 子更選二十九篇,二十九篇獨有法也。」蓋俗儒之說 也,未必傳記之明也。「二十九篇殘而不足,有傳之者, 因不足之數,立取法之說,失聖人之意,違古今之實。 夫經之有篇也,猶有章句;有章句也,猶有文字也。文 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數以連章,章有體以成篇,篇則 章句之大者也。」謂篇有所法,是謂章句復有所法也。 《詩經》舊時亦數千篇,孔子刪去復重,正而存三百篇, 猶二十九篇也。謂二十九篇有法,是謂三百五篇復 有法也。或說:「《春秋》十二月也。《春秋》十二公,猶《尚書》之 百篇,百篇無所法,十二公安得法?」說《春秋》者曰:「二百 四十二年,人道浹,王道備。善善惡惡,撥亂世,反諸正, 莫近於《春秋》。若此者,人道王道適具足也。三軍六師 萬二千人,足以陵敵」伐寇,橫行天下,令行禁止,未必 有所法也。孔子作《春秋》,紀魯十二公,猶三軍之有六 師也;士眾萬二千,猶年有二百四十二也。六師萬二 千人,足以成軍。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足以立義。說 事者好神道恢義,不肖以遭禍。是故經傳篇數,皆有 所法,考實根本,論其文義,與彼賢者作《書》《詩》無以異 也。故聖人作《經》,賢者作《書》,義窮理竟,文辭備足,則為 篇矣。其立篇也,種類相從,科條相附,殊種異類,論說 不同,更別為篇。意異則文殊,事改則篇更。據事意作, 安得法象之義乎?

堯老求禪四岳,舉舜。堯曰:「我其試哉說。」《尚書》曰:「試者, 用也。我其用之,為天子也文,為天子也文。」又曰:「女於 時觀厥刑於二女。」觀者,觀爾虞舜於天下,不謂堯自 觀之也。若此者高大堯舜以為聖人,相見已審,不須 觀試,精耀相炤,曠然相信。又曰:「四門穆穆,入於大麓, 烈風雷雨不迷。」言大麓,三公之位也,居一公之位,大 總錄二公之事,眾多並吉,若疾風大雨。夫聖人才高, 未必相知也。聖成事,舜難知佞。使皋陶陳知人之法,

佞難知,聖亦難別。堯之才,猶舜之知也,舜知佞,堯知
考證
聖。堯聞舜賢,四岳舉之,心知其奇,而未必知其能,故

言「我其試哉。」試之於職。妻以二女,觀其夫婦之法。職 治修而不廢,夫道正而不僻。復令人「庶之野而觀其 聖,逢烈風疾雨,終不迷惑。堯乃知其聖,授以天下。」夫 《文言》觀試,觀試其才也。說家以為譬喻增餙,使事失 正,是誠而不存,曲折失意,使偽說傳而不絕。造說之 傳,失之久矣。後生精者,苟欲明經,不原實而原之者, 亦校古隨舊,重是之文以為說,證經之傳不可從,五 經皆多失實之說。《尚書》《春秋》,行事成文,較著可見,故 頗獨論。

應劭風俗通

編輯

《正失篇》

編輯

謹按《尚書》禮,天子巡狩,歲二月至於岱宗。孔子稱:「封 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蓋王者受命,易姓 改制,應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平也。所以必於岱 宗者,長萬物之宗,陰陽交代,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 崇朝而遍天下,唯泰山乎!

《聲音篇》

編輯

《書》曰:「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鳥獸且猶感應,而況於人 乎?況於鬼神乎?」

《山澤篇》

編輯

《尚書》「咸秩無文」,王者報功,以次秩之,無有文也。

《五嶽篇》

編輯

謹按《尚書》,「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岱宗,泰山也。 望秩於山川,遂見東後。東後,諸侯也。合時月正日,同 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一死贄。五月南巡 狩,至於南嶽。南嶽,衡山也。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嶽。西 嶽,華山也。十二月北巡狩,至於北嶽。」北嶽,恆山也。皆 如岱宗之禮。中嵩高也,王者所居,故不巡焉。巡者,循 也。狩者,守也。道德太平,恐遠不同化,幽隱有不得所 者,故自親行之也。所以五載一出者,蓋五歲再閏,天 道大備。嶽者,埆功考德,黜陟幽明也。

《麓篇》

編輯

謹按《尚書》:「堯禪舜,納於大麓。」麓,林屬於山者也。

《丘篇》

編輯

謹按《尚書》:「民乃降丘度土。」堯遭洪水,萬民皆山棲巢 居,以避其害。禹決江疏河,民乃下丘,營度爽塏之場 而邑落之。故丘之字,二人立一上一者,地也。四方高, 中央下,像形也。

王符潛夫論

編輯

《明闇篇》

編輯

夫堯舜之治,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是以「天下輻輳」, 而聖無不昭。

《舜》曰:「予違汝弼,汝無面從,退有後言。故國之道,勸之 使諫,宣之使言,然後君明察而治情通矣。」

《考績篇》

編輯

帝王不考績,則直賢抑而詐偽勝。故《書》曰:「三載考績, 黜陟幽明。」蓋所以昭賢愚而勸能否也。

《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誰能不讓?誰能 不敬?應」此堯舜所以養黎民而致時雍也。

《思賢篇》

編輯

《書》曰:「人之有能,使循其行,國乃其昌。」是故先王為官, 擇人必得其材,功加於人,德稱其位。人謀鬼謀,百姓 與能,務順以動天地。如此三代,開國建侯,所以傳嗣 百世,歷載千數者也。

《本政篇》

編輯

國家存亡之本,治亂之機,在於明選而已矣。聖人知 之,故以為黜陟之首。《書》曰:「爾安百姓,何擇非人。」此先 王致太平而發頌聲也。

《述赦篇》

編輯

夫養稊稗者傷禾稼,惠姦宄者賊良民。《書》曰:「文王作 罰,刑茲無赦。」

《卜列篇》

編輯

且聖王之立卜筮也,不違民以為吉,不專任以斷事, 故《鴻範》之占大同是。《尚書》又曰:「假爾元龜,罔敢知吉。」 從此觀之,蓍龜之情,儻有隨時儉易不以誠耶?將世 無史、蘇之材,識神者少乎?

《五德篇》

編輯

武丁即位,默以不言。思道三年,而夢獲賢人以為師, 乃使以夢像求之四方側陋,得傅說,方以胥靡築於 傅巖,升以為太公,而使朝夕規諫,恐其有憚怠也。則 敕曰:「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時大 旱,用汝作霖雨。啟乃心,沃朕心。若藥不瞑眩,厥疾不 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爾交修,予無棄。」故能中興。 稱號高宗。

荀悅申鑒

編輯

《時事篇》

編輯

古者,天子諸侯有事,必告於廟。朝有二史,左史記言, 右史記動。動為《春秋》,言為《尚書》。君舉必記,臧否成敗, 無不存焉。下及士庶,等各有異,咸在載籍。或欲顯而 不得,或欲隱而名章。得失一朝,榮辱千載,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故先王重之,以嗣賞罰,以輔法教。

徐幹中論

編輯

《治學篇》

編輯

學,猶飾也。器不飾則無以為美觀,人不學則無以有 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經人倫,為美觀故可以供神明。 故《書》曰:「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其塗丹艧。」

《貴驗篇》

編輯

謗之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來,訟之愈多。 明乎此,則君子不足為也;闇乎此,則小人不足得也。 「帝舜屢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

《周書》有言:「人毋鑒於水」,鑒於人也。鑒也者,可以察形; 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恥其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 恥其行之不及堯舜也。故小人尚明鑒,君子尚至言。

《爵祿篇》

編輯

爵祿者,先王之所重也,非所輕也。故《書》曰:「無曠庶官」, 天工人其代之。

《考偽篇》

編輯

亂德之道,固非一端已。《書》曰:「靜言庸,違象,恭淊天。」皆 亂德之類也。

《譴交篇》

編輯

爵之命也,各隨其才之所宜,不以大司小,不以輕任 重。故《書》曰:「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此先王取士官人之 法也。

梁劉勰文心雕龍

編輯

《原道篇》

編輯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 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 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 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

《宗經篇》

編輯

三極彝訓,其書言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 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 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皇世《三墳》,帝代《五典》,重以《八 索》,申以《九丘》。歲歷綿曖,條流紛糅。自夫子刪述而大 寶咸耀。於是《易》張《十翼》,書標《七觀》。

楊用修云:「觀音官。《尚書大傳》引孔子云:『《六誓》可以觀義,《五誥》可以觀仁,《呂刑》可以觀誠,《洪範》可以觀度,《禹貢》可以觀事,《皋陶》可以觀治,《堯典》可以觀美』。」

《書》實記言,然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故子夏嘆《書》,「昭 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

《明詩篇》

編輯

大禹成功,九敘惟歌。太康敗德,五子咸怨。順美匡惡, 其來久矣。

《史傳篇》

編輯

古者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言經則《尚書》,事經則 《春秋》,唐虞流於典謨,夏商被於誓誥。

《論說篇》

編輯

若夫注釋為辭,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若秦 君延之注《堯典》,十餘萬字,朱普之解《尚書》,三十萬言。 所以通人惡煩,羞學章句。

《詔策篇》

編輯

昔軒轅、唐虞,同稱為命。命之為義,制性之本也。其在 三代,事兼誥誓。誓以訓戒,誥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 管《錫嗣》。

《章表篇》

編輯

夫設官分職,高卑聯事,天子垂珠以聽,諸侯鳴玉以 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故堯咨四岳,舜命八元,固辭 再讓之請,俞往欽哉之授。並陳辭帝庭,匪假書翰。然 則敷奏以言,即表章之義也;明試以功,即授爵之典 也。至太甲既立,伊尹書誡,思庸歸亳,作書以纘,文翰 獻替,事斯見矣。周監二代,文理彌盛,再拜稽首,對揚 「休命。承文受冊,敢當丕顯。」雖言筆未分,而陳謝可見。

《議對篇》

編輯

《周書》曰:「議事以制,政乃弗迷。」議貴節制,經典之體也。 昔洪水之難,堯咨四岳,宅揆之舉,舜疇五臣。

《書記篇》

編輯

大舜云:「《書》用識哉!」所以記時事也。蓋聖賢言詞,總為 《尚書》,《尚書》之為體,主言者也。揚雄曰:「言,心聲也;書,心 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可見矣。」故書者,舒也,舒布其 言,陳之簡牘。

唐劉知幾史通

編輯

《六家》

編輯

尚書家者,其先出於太古。《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 則之。」故知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觀書於周室,得虞、 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刪其善者,定為《尚書》百篇。孔安 國曰:「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璇璣鈐》曰:「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以布節度,如天行也。」王肅曰:「上所言,下為 史所書,故曰《尚書》也。」惟此三說,其義不同。蓋書之所 主,本於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話言於臣下,故 其所載,皆典、謨、訓、誥、誓、命之文。至如堯、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貢》一篇,惟言地理;《洪範》總述災祥;《顧命》都陳 喪禮,茲亦為例不純者也。又有《周書》者,與《尚書》相類, 即孔氏刊約,百篇之外,凡為七十二章,上自文、武,下 終《靈》《景》,甚有明允篤誠,典雅高義。時亦有淺末恆說, 滓穢相參,殆似後之好事者所增益也。至若職方之 言,與《周禮》無異,時訓之說,比《月令》多同,斯百王之正 書,五經之別錄者也。自宗周既殞,書體遂廢,迄乎漢 魏,無能繼者。至晉廣陵相魯國孔衍,以為「國史所以 表言行,昭法式,至於人理常事,不足備列,乃刪漢、魏 諸史,取其美詞典言」,足為龜鏡者,定以篇第,纂成一 家。由是有《漢尚書》《後漢尚書》《漢魏尚書》,凡為二十六 卷。至隋祕書監太原王君,又錄開皇仁壽時編而次 之,以類相從,各為其目,勒成《隋書》八十卷。尋其義例, 皆準《尚書》。原夫《尚書》之所記也,若君臣相對,詞旨可 稱,則一時之言,累篇咸載。如言無足紀,語無可述,若 此故事雖脫略,而觀者不以為非。爰逮中葉,文籍大 備,必剪截今文,模擬古法,事非改轍,理涉守株。故元 舒所選漢魏等篇,不行於代也。若乃帝王無紀,公卿 缺傳,則年月失序,爵里難詳,斯並昔之所忽,而今之 所要。如王邵《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體 制,乃似孔氏《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也。」故其書受嗤當代,良有以焉。

宋文彥博進尚書劄子

編輯

《堯典》

編輯

堯之聖德,蕩蕩難名,而此篇極簡要,亦仲尼舉宏綱 撮機要之理。如篇之所載者,「克明峻德,以親九族;平 章百姓,協和萬邦」;「分命羲和,典掌四時;使民務農,利 用厚生;允釐百工,庶績咸熙。」斯皆後世聖帝明王所 宜祖述而模範之,臨文而三復之,故摘其目以敘之。

《舜典》

編輯

虞舜之德,《重華》「協帝」,故列於二典。後世作者,雖三王 之盛,不可及矣。篇之所載,命禹作司空,而下至於四 岳十二牧,官得其人,庶績咸治。流放共工、驩兜,竄三 苗、殛鯀,四凶去而人咸服。故曰「舜有大功二十,茲所 以《重華》協帝。」

《大禹謨》

編輯

禹、稷、皋陶共事帝舜,君臣同寅,咸有一德,故矢厥謨, 成厥功,「曰俞曰都」,乃君倡臣和之美其謨,則有「後克 艱厥後,臣克艱厥臣,罔遊於逸,罔淫于樂,任賢勿貳, 去邪勿疑,罔咈百姓,以從己欲。」斯皆上下交儆,以成 聖功。舜、禹之所以為聖帝明王以此。

《皋陶謨》

編輯

皋陶曰:「允迪厥德,謨明弼諧。」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 慎厥身,修思永。」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在知人,在安 民。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臣以舜、禹 之時,君臣謨議之協恭,後王所宜為法。

《益稷》

編輯

《益稷》此篇所載禹戒舜曰:「慎乃在位。」帝曰:「俞!然禹言, 受其戒。」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帝曰:「吁!臣哉鄰哉!鄰 哉臣哉!」禹曰:「俞。」帝庸作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 萬事墮哉!」帝拜曰:「俞。臣謂斯言,可為深戒。」

《伊訓》

編輯

嗚呼!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 為下克忠。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 百殃。」臣以尹之斯言,愛其君,忠於國,可謂至矣。有臣 如此,時君固當尊禮其人,信受其訓。

《洪範》

編輯

天地之大法,其類有九,而敬用五事,曰貌、言、視、聽、思。 茲乃人君尤當慎思之。蓋人君言動,則左右史書之 為法,不可不慎也。故臣以此篇五事為重。

《無逸》

編輯

此篇周公以戒成王曰:「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 艱難。文王不敢盤於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自今嗣 王,其無淫於觀、於逸、於遊、于田!」故成王服其訓戒,乃 為令王。至唐開元中,作《無逸圖》,置于禁中,出入省覽, 以為龜鑑。臣亦嘗錄此篇,為圖以進,以助聖覽,伏望 曲留睿意。

《立政》

編輯

周公告於成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自今立政, 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蓋有天下國家所切者任人, 得賢則治,非賢則亂。

《周官》

編輯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唐虞稽古, 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 惟其人。」又戒庶官:「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以公滅私,民 其允懷。推賢讓能,庶官乃和。不和政龐,舉能其官。惟 爾之能稱匪其人,性爾不任。」成王稽古建官,為治之 本,後之帝王所宜詳慎。

歐陽修崇文總目敘釋

編輯

《書經類序》

編輯

書,原於號令,而本之史官。孔子刪為百篇,斷堯訖秦序其作意。遭秦之故,孔子末,孫惠與濟南伏勝各藏 其本於家。楚漢之際,勝失其所藏,但口以傳授。勝既 耄昏,乃繆合二十四篇為二十九。歐陽、夏侯之徒皆 學之,寫以漢氏文字,號《今文尚書》。至武帝時,孔惠之 書始出屋壁,百篇皆在,而半已磨滅,又皆科斗文字。 惠孫安國以隸古定之,得五十八篇,為之作傳,號《古 文尚書》。至陳隋之間,伏生之學廢絕,而孔傳獨行。先 是,孔傳亡其《舜典》,東晉梅賾乃以王肅所注伏生《舜 典》足其篇。至唐孝明不喜隸古,始更以今文行於世。

邵雍皇極經世書

編輯

《觀物內篇》

編輯

夫昊天之盡物,聖人之盡民,皆有四府焉。「昊天之四 府」者,《春》《夏》《秋》《冬》之謂也;「聖人之四府」者,《易》《書》《詩》《春秋》 之謂也。

《夏》為「長物之府。」

《書》為長民之府。

「觀《夏》」則知《書》之所存乎?

《書》者,五帝之事業也,五帝之時如夏。

《易》之書者,生長之謂也;《書》之書者,長長之謂也;《詩》之 書者,收長之謂也;《春秋》之書者,藏長之謂也。

《書》之《易》者,長生之謂也;《書》之《書》者,長長之謂也;《書》之 《詩》者,長收之謂也;《書》之《春秋》者,長藏之謂也;

「虞、夏、商、周」者,《書》之體也;「仁」、「義」、「禮」、「智」者,《書》之用也。 孔子序《書》,自堯、舜而下,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

《觀物外篇》

編輯

秦穆公伐鄭,敗而有「悔過自誓」之言。此非止霸者之 事,幾於王道,能悔則無過矣。此聖人之所以錄於書 末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