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384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百八十四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百八十四卷目錄

 梁書部彙考一

  梁武帝天監四則 簡文帝大寶一則 元帝承聖一則

  陳宣帝太建二則 後主至德一則

  北周武帝建德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唐高祖武德二則 太宗貞觀二則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仁宗嘉祐二則 英宗治平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梁書部彙考二

  唐姚思廉梁書曾鞏序

 梁書部彙考三

  隋書經籍志正史

  唐書藝文志正史

  宋史藝文志正史

  宋鄭樵通志正史

  馬端臨文獻通考正史考

 梁書部總論

  明顧充歷朝捷錄蕭梁總論

 梁書部紀事

 梁書部雜錄

 陳書部彙考一

  陳文帝天嘉一則 廢帝光大一則 宣帝太建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唐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三則

  宋真宗大中祥符一則 仁宗景祐一則 嘉祐三則 英宗治平一則 徽宗政和一則

  金廢帝天德一則

 陳書部彙考二

  唐姚思廉陳書宋曾鞏序

 陳書部彙考三

  隋書經籍志正史

  唐書藝文志正史

  宋史藝文志正史

  宋鄭樵通志正史

  馬端臨文獻通考正史考

 陳書部總論

  明顧充歷朝捷錄陳陳總論

 陳書部紀事

經籍典第三百八十四卷

梁書部彙考一

編輯

武帝天監元年置國史諸官

編輯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隋書百官志》:「梁祕書省 置監、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國之典籍圖書。著作郎一 人,佐郎八人,掌國史集注起居。著作郎謂之大著作。 梁初,周捨、裴子野皆以他官領之。又有撰史學士,亦 知史書佐郎,為起家之選。」

天監 年,以周興嗣撰《國史》。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周興嗣傳》,「高祖革命九 年,除新安郡丞,秩滿為員外散騎侍郎,佐撰國史。 天監十二年,仍以周興嗣撰國史。」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周興嗣傳》,「十二年遷給 事中,撰史如故。」

天監 年召任孝恭入西省撰史。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按《任孝恭傳》,「孝恭與高祖 有舊,高祖聞其有才學,召入西省撰史。」

簡文帝大寶 年御製史傳

編輯

按《梁書簡文帝本紀》所著《昭明太子傳》五卷、《諸王傳》 三十卷,行於世。

元帝承聖 年以姚察撰國史

編輯

按《梁書元帝本紀》,不載。按《陳書姚察傳》,「元帝授察 原鄉令,杜之偉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

宣帝太建六年以顧野王知梁史事

編輯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顧野王傳》,「太建六年,除 太子率更令,尋領大著作,知梁史事。」

太建 年以姚察知撰《梁史》事。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姚察傳》,「陳太建初,補宣 明殿學士,歷戎昭將軍,知撰《梁史》事。」

後主至德元年仍以姚察知撰梁史

編輯

按《陳書後主本紀》不載。按《姚察傳》,「後主纂業,知撰 史如故。」

北周

編輯

====武帝建德四年梁湘東王作梁史====按《周書武帝本紀》,不載。按《蕭大圜傳》,建德四年,除 滕王逌友。逌嘗問大圜曰:「吾聞《湘東》作,《梁史》有之乎? 餘傳乃可抑揚,帝紀奚若?隱則非實,記則攘羊。」對曰: 「言者之妄也。如使有之,亦不足怪。昔漢明為《世祖紀》, 章帝為《顯宗紀》,殷鑒不遠,足為成例。且君子之過,如 日月之蝕,彰於四海,安得而隱之?如有不彰,亦安得 而不隱?蓋子為父隱,直在其中,諱國之惡,抑又禮也。」 逌乃大笑。

文帝開皇九年敕姚察成梁史

編輯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陳書姚察傳》,「隋開皇九 年,詔授祕書丞,別敕成梁、陳二代史。所著梁、陳史本, 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之 時,仍以體例誡約子思廉,博訪撰續,思廉泣涕奉行。 大業初,內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梁、陳二代史, 自爾以來,稍就補續。」

高祖武德 年以殷嶠修梁史

編輯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按《玉海》,「殷嶠有文學,武德 中為太子舍人,修《梁史》,未就而卒。」按唐書作嶠弟聞禮今作嶠恐誤 武德 年,詔孔紹安撰《梁史》。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按《闕里誌》,「三十三代紹安, 大業末為監察御史。唐高祖拜內史舍人,詔撰《梁史》, 未成而卒。」

太宗貞觀三年詔著作郎姚思廉次梁史

編輯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令狐德棻傳》,德棻建言: 「五代無正史,梁、陳、齊文籍猶可據。至周、隋事多脫損, 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憑,一易世,事皆汨暗,無所掇 拾。陛下受禪於隋,隋承周,二祖功業多在周,今不論 次,各為一王,史則先烈世庸不光明,後無傳焉。」帝謂 然,於是詔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 禮主魏,中書令封德彝、舍人顏師古主隋,大理卿崔 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主梁,太子 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孝孫、祕書丞魏徵主齊,祕書 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文學姚思廉主陳,侍中陳叔 達、太史令庾儉及德棻主周,整振論譔多歷年不能 就,罷之。貞觀三年,復詔譔定。著作郎姚思廉次梁、陳 二史。按《姚思廉傳》,「思廉寡嗜欲,惟一於學。詔與魏 徵共撰梁、陳書,思廉采謝炅、顧野王諸家言,推究綜 括,為梁、陳二家史,以卒父業。賜雜綵五百段。」

貞觀七年,以姚思廉所撰《梁史》,詔魏徵總加撰定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魏徵傳》:「貞觀七 年,詔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 《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徵受詔總加 撰定,多所損益,務在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 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史成,加左光祿太夫,進封鄭 國公」,賜物二千段。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讀梁書作梁書詩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 一月辛未作《梁書》詩,其讀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 未,成於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嘉祐六年八月詔館閣校理梁史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祐六年八月庚 申,「詔三館祕閣校理《宋》《齊》《梁》《陳》《後魏》《周》、北齊七史,書 有不全者訪求之。」

嘉祐七年,《梁書》鏤板,冬,始集。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祐六年校梁、陳 等書鏤板,七年冬始集。

英宗治平 年曾鞏校定梁書上之

編輯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治平中,曾 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魏書》,王安國 上《周書》。」

徽宗政和 年梁書讎校畢詔頒之學官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嘉祐中,以 《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缺,始命館職讎校鏤 板。治平中,曾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至政和中 始皆畢,詔頒之學官。」

廢帝天德三年以國子監印本梁書授諸學校

編輯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於天德三年。以姚思廉《梁書》。「自國子監 印之。授諸學校

梁書部彙考二

編輯

《唐姚思廉梁書五十六卷》

編輯

按宋曾鞏序梁書六本紀五十列傳合五十六篇唐貞觀三年詔右散騎常侍姚思廉撰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頗采諸儒謝吳等所記以成此

編輯

書。臣等既校正其文,又集次為《目錄》一篇,而敘之曰: 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並起。佛最晚出,為中國之患, 而在梁為尤甚,故不得不論也。蓋佛之徒自以謂吾 之所得者內,而世之論佛者皆外也,故不可絀。雖然, 彼惡睹聖人之內哉?《書》曰:「思曰:睿,睿作聖。」蓋思者所 以致其知也。能致其知者,察三才之道,辨萬物之理, 大小精粗,無不盡也,此之謂「窮理」,知之至也。知既至 矣,則在我者之足貴,在彼者之不足玩,未有不能明 之者也。有知之之明而不能好之,未可也,故加之誠 心以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樂之,未可也,故加之 至意以樂之。能樂之,則能安之矣。如是,則萬物之自 外至者,安能累我哉?萬物之不能累,故吾之所以盡 其性也。能盡其性則誠矣。誠者,成也,不惑也。既成矣, 必充之使可大焉,既大矣,必推之使可化焉。能化矣, 則含智之民,肖翹之物,有待於我者,莫不由之以至 其性,遂其宜,而吾之用與天地參矣。德如此其至也, 而應乎外者未嘗不與人同,此吾之道所以為天下 之達道也。故與之為衣冠、飲食、冠婚、喪祭之具,而由 是以教其為君臣、父子、昆弟、夫婦者,莫不一出乎人 情;與之同其吉凶而防其憂患者,莫不一出乎人理。 故與之處而安且治之所集也,危且亂之所去也。與 之所處者,其具如此;使之化者,其德如彼,可不謂聖 矣乎!既聖矣,則無思也。其至者,循理而已,無為也,其 動者應物而已。是以覆露乎萬物,鼓舞乎群眾,而未 有能測之者也,可不謂神矣乎?神也者,至妙而不息 者也。此聖人之內也。聖人者,道之極也。佛之說,其有 以易此乎?求其有以易此者,固其所以為失也。夫得 於內者,未有不可行於外也。有不可行於外者,斯不 得於內矣。《易》曰:「智周乎萬物,而道濟乎天下,故不過。」 此聖人所以兩得之也。智足以知一偏,而不足以盡 萬事之理;道足以為一方,而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此 百家之所以兩失之也。佛之失,其不以此乎?則佛之 徒自以謂得諸內者,亦可謂妄矣。夫學史者,將以明 一代之得失也。臣等故因梁之事,而為著聖人之所 以得,及佛之所以失,以傳之者。使知君子之所以距 佛者非外。而有志於內者。庶不以此而易彼也。

梁書部彙考三

編輯

《隋書經籍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梁書》四十九卷。梁中書郎謝吳撰本一百卷, 《梁史》五十三卷。陳領軍大著作郎許亨撰。

《梁書帝紀》七卷。姚察撰。

《通史》四百八十卷。梁武帝撰。起三皇訖梁。

《唐書藝文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謝吳姚察《梁書》三十四卷。

姚思廉《梁書》五十六卷。

吳兢「《梁史》十卷。」

《宋史藝文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姚思廉《梁書》五十六卷。

《宋鄭樵通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梁書》四十九卷。梁中書郎林吳撰。按林字疑作謝 《梁史》五十三卷。陳領軍大著作郎許亨撰。

《梁書帝紀》七卷。姚察撰。

《梁書》五十六卷。姚思廉撰。

《梁史》十卷。吳兢撰。

《馬端臨文獻通考》

編輯

《正史考》

編輯

《梁書》五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紀,五十列傳。唐貞觀三年,詔思廉同魏徵撰。思廉,梁史官察之子,推其父意,又採謝、吳等所記,以成此書。徵唯著《總論》而已,筆削次序,皆出思廉。思廉名簡,以字行。

梁書部總論

編輯

《明顧充歷朝捷錄》

編輯

《蕭梁總論》

編輯

蕭衍負龍行虎步之相,因寶卷失政,起兵襄陽,以宰 制天下。及其在位,勤於庶政,斷郡縣之獻奉,侈泰抑 矣;赦吉翂之代死,慈惠昭矣;修孔子廟,文教崇矣;求 成於魏,恤民切矣。《書》其視學,所尚端矣;《書》行五禮,而 創制可嘉矣。由是而漸克有終。武帝之為君,則必可 以無為天下戮笑。奈何至其晚年,溺於異教,敦戒業 而治清靜,宗廟麵為犧牲,文錦禁為人獸,而竟莫知 築淮興費之殘民命者多也,何梁主之厚其所薄而 薄其所厚若此邪?又至其後,信牧守來降之夢,而納 矦景內附之謀。朝廷既有一客,而東魏復許連和,貞 陽旦至,矦景夕返,壽陽之舉,固吳老公之薄心腸有 以速之耳。正德稱帝,而強弩衝城,長戈指闕,荊、揚人 物,夭折霧露,誠哉見黃雀而忘深井者也!卒影消貌 悴,荷荷臺城,徒使周、杜之言驗,而金甌之國家傷缺 者多矣。吁!捨身《同泰》,猶可贖也;捨身《矦景》,不可贖矣。 自得之而復自失之,佛力果安在哉?簡文嗣立,適丁 多故,矦景狼戾於中,諸王矛盾於外,梁王於此岌岌 焉如坐網中。王禕唱「謀,遽爾見弒。豫章之立,未幾而 景已稱帝。諸王是時,使能剖心嘗膽,泣血枕戈,以共 扶王室,則國恥幸或可洗,而積衰之蠹可起矣。奈何 外難未除,家禍仍搆,武陵稱帝於成都,而湘東坐視 於江陵;未聞遣一兵馳一騎以討賊,而兄弟尋戈,勞 兵損義。求其引弓見志,徇義殺身者,惟永安侯一人 而已」,生兒悉如紀輩何益哉?長鯨授首,蜀紀敗亡,孝 元於此,正鵲起之時,顧殘忍為心,以絕紀屬籍,親講 《老子》,以復蹈覆車,介狄逼城,山摧浪沸,猶不知戒,竟 至于謹之師入而釋甲稽顙,城破身囚,南風絕唱,西 陵可悲,而文武之道,於斯盡矣。塵飛五嶽,霧掩三精, 奄息之宗社,飄搖然將誰寄之?蕭察助魏滅宗,罪彌 天地。又不能恢弘遠略,大殲群醜,而奉魏正朔,以帝 江陵,是為後梁。吁!老馬伏櫪,志在千里,身為中國主, 而俯首承睫於魏,豈堪南面?故《綱目》特書曰「使稱帝」, 又曰「始稱帝」,不成之為帝也。幸而方智依王僧辨、陳 霸先,以即位建康,庶乎承梁正統,而乃納淵明於齊, 復奉為帝,甚至敬帝既廢而又立,貞陽已立而又廢。 《詩》曰:「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人臣立君以為宗廟主,而 數月之中,一予一奪,二三孰甚焉?玩弄君位,僅侔戲 兒,霸先輩置君何視之,不如弈棋也。兵柄居手,朵頤 大位,雖王琳抱忠於垂沒,蕭莊客位於齊疆,不旋踵 而禪梁之祚,遂稱皇帝矣。一繩之力,烏足以維大木 之顛哉?蓋嘗論之。梁武非穢德之主也。武帝子孫亦 無子業。《寶卷》之惡者也。而矦景一納鼎命中。請幫助識別此字。「骨肉 胥戕,邦家繼覆」,是何敗亡之易也?蓋佛氏棄人倫,而 武帝崇佛教,其流禍之酷,不至於人道澌滅則不已。 父子不親,兄弟不友,叔姪不容,君臣不顧,夫乃釋氏 之遺害歟?

梁書部紀事

編輯

《梁書沈約傳》:「約字休文,篤志好學,晝夜不倦,所著《高 祖紀》十四卷。」

《徐勉傳》:「勉弟常以起居注煩雜,乃加刪撰,為《別起居 注》六百卷。」

《文學傳》:「周興嗣字思纂,為員外散騎侍郎,佐撰國史。 遷給事中,撰史如故。普通二年,卒。所撰《皇帝實錄》《皇 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餘卷。」

《陳書姚察傳》:「元帝授察原鄉令。時中書侍郎領著作 杜之偉與察深相眷遇,表用察佐著作,仍撰史。陳太 建初,補宣明殿學士,歷戎昭將軍,知撰《梁史》事,固辭 不免。後主纂業,知撰史如故。陳滅入隋,開皇九年,詔 授祕書丞,別敕成梁、陳二代史。所撰梁、陳二代史,雖 未畢功,隋文帝開皇之時,遣內史舍人虞世基索本」, 且進上,今在內殿。梁、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 序、論及紀、傳有所闕者,臨亡之時,仍以體例誡約子 思廉,博訪撰續,思廉泣涕奉行。大業初,內史侍郎虞 世基奏「思廉踵成《二代史》,自爾以來,稍就補續。」 《文學傳》許亨撰《梁史》,成者五十八卷。

何之元屏絕人事,銳意著述。以梁氏肇自武帝,終於 敬帝,其興亡之運,盛衰之跡,足以垂鑒戒,定褒貶。究 其始終,起齊永元元年,迄王琳遇獲,七十五年行事, 草創為三十卷,號曰《梁典》。其序曰:「記事之史,其流不 一,編年之作,無若《春秋》。」則魯史之書,非帝皇之籍也。 案三皇之簡為《三墳》,五帝之策為五典,此典義所由 生也。至乃《尚書》述《唐書》為《堯典》,虞帝為《舜典》,斯又經 文明據。是以典之為義久矣哉!若夫馬、史、班漢,述帝稱紀,自茲厥後,因相祖習,及陳壽所撰,名之曰「志。」總 其三國,分路揚鑣。唯何法盛《晉書》,變紀為典,既雲師 古,在理為優,故今所作,稱為《梁典》。梁有天下,自中大 同以前,區㝢寧晏;太清以後,寇盜交侵,首尾而言,未 為盡美,故此一書,分為六意。以高祖創基,因乎齊末, 尋宗討本,起自永元,今以前如干卷為《追述》。高祖生 自布衣,長於弊俗,知風教之臧否,識民黎之情偽,爰 逮君臨,弘斯政術,四紀之內,實雲「殷阜」,今以如干卷 為《太平》。「世不常夷,時無恆治,非自我後,仍屬橫流」,今 以如干卷為《敘亂》。洎「高祖晏駕之年,太宗幽辱之歲, 謳歌獄訟,向西陝不向東都,不庭之民,流逸之士,征 伐禮樂,歸世祖不歸太宗,撥亂反正,厥庸斯在,治定 功成,其勳有屬。」今以如干卷為《世祖》。至於四海困窮, 五德升替,則敬皇紹立,仍以禪陳。今以如干卷為敬 帝。驃騎王琳崇立後嗣,雖不達天命,然是其忠節。今 以如干卷為後嗣主。至在太宗,雖加美諡,而大寶之 號,世所不遵,蓋以拘於賊景故也。《承聖紀歷》,自接太 清,神筆詔書,非宜輒改,詳之後論,蓋有理焉。夫事有 始終,人有業行,本末之間,頗宜詮敘。案臧榮緒稱「史 無裁斷,猶起居注耳。」由此而言,實資詳悉。又編年而 舉其歲次者,蓋取分明而易尋也。若夫獫「狁孔熾,鯁 我中原」,始自一君,終為二主,事有相涉,言成混漫。今 以未分之前為北魏,既分之後,高氏所輔為東魏,宇 文所挾為西魏,所以相分別也。重以蓋彰殊體,繁省 異文,其間損益,頗有凡例。

《周書蕭大圜傳》:「大圜字仁顯,梁簡文帝之子。幼而聰 敏,神情俊悟,梁元帝封晉熙郡王。及于謹軍至,元帝 乃令使請和,大圜副焉。其實質也,太祖以客禮待之。 建德四年,除滕王逌友。逌嘗問大圜曰:『吾聞湘東王 作《梁史》,有之乎?餘傳乃可抑揚,帝紀奚若?隱則非實, 記則攘羊』。對曰:言者之妄也。如使有之,亦不足怪。昔 漢明為《世祖紀》,章帝為《顯宗紀》,殷鑒不遠,足為成例。 且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彰於四海,安得而隱之?如 有不彰,亦安得而不隱?蓋子為父隱,直在其中,諱國 之惡,抑又禮也。」逌乃大笑。大圜性好學,務於著述,撰 《梁舊事》三十卷、《寓記》三卷。

《劉璠傳》:「璠少好讀書,兼善文筆,著《梁典》三十卷。子祥 字休徵,年十歲能屬文,十二通五經。」初,璠所撰《梁典》 始就,未及刊定,卒。臨終謂休徵曰:「『能成我志,其此書 乎』。休徵治定繕寫,勒成一家,行於世。」

《藝術姚僧垣傳》:「長子察,在江南。次子最,字士會。幼而 聰敏,及長,博通經史,尤好著述。年十九,隨僧垣入關。 世宗盛聚學徒,校書於麟趾殿,最亦預為學士。撰《後 梁略》十卷,行於世。」

《隋書許善心傳》:「善心忤旨免官。其年復徵為守給事 郎。九年,攝左翊衛長史,從度遼,授建節尉。帝嘗言及 高祖受命之符,因問鬼神之事,敕善心與崔祖璿撰 《靈異記》十卷。初,善心父撰著《梁史》,未就而歿。善心述 成父志,修續家書。」其序傳末述製作之意曰:「謹案太 素將萌,洪荒初判。乾儀資始,辰象所以正時。巛載厚 生」,品物於焉播氣。參三才而育德,肖二統而降靈。有 人民焉,樹之君長;有貴賤矣,為其宗極。保上天之睠 命,膺下土之樂推。莫不執太方,振長策,感召風雲,驅 馳英俊。干戈揖讓,取之也殊功;鼎玉龜符,成之也一 致。革命創制,竹素之道稍彰;紀事記言,筆墨之官漸 著。炎農以往,存其名而漏其跡;黃軒以來,晦其文而 顯其用。「《登丘》納麓」,具訓誥及《典》謨;「貫昴入房」,傳夏正 與殷祀。洎辯方正位,論時訓功。南北左右,兼四名之 別;檮杌乘車,擅一家之稱。國惡雖諱,君舉必書。故賊 子亂臣,天下大懼。元龜明鏡,昭然可察。及三郊遞襲, 五勝相沿,俱稱百穀之王,並以四海自任。重光累德, 何世無哉!逮有梁之君臨天下,江左建國,莫斯為盛。 受命在於一君,繼統傳乎四主,克昌四十八載,餘祚 五十六年。武皇帝出自諸生,爰升寶曆,拯百王之弊, 救萬姓之危,反澆季之末流,登上皇之獨道,朝多君 子,野無遺賢,禮樂必備,憲章咸舉,弘深慈於不殺,濟 大忍於無刑,蕩蕩巍巍,可為稱首。屬陰戎入潁,羯胡 侵洛,「沸騰磣黷,三季所未聞;掃地滔天,一元之巨厄。 廊廟有序,剪成狐兔之場;珪帛有儀,碎大犬羊之手。 福善積而身禍,仁義在而國亡,豈天道歟?豈人事歟? 嘗《別論》之在《序論》之卷。」先君昔在前代,早懷述作,凡 撰《齊書》為五十卷;《梁書》紀傳,隨事勒成,及闕而未就 者,目錄注為一百八卷。梁室交喪,墳籍稍盡,冢壁皆 殘,不韋無所盜;帷囊同毀,陳農何以求?秦儒既坑,先 王之道將墜;漢臣徒請,口授之文亦絕。所撰之書,一 時亡散。有陳初建,詔為史官,補闕拾遺,心識口誦,依 舊《目錄》,更加修撰,且成百卷,已有六帙。五十八卷上 祕閣訖。善心早嬰荼蓼,弗荷薪構。太建之末,頻抗表 聞。至德之初,蒙授史任。方「願油素採訪,門庭記錄,俯 勵弱才,仰成先志。而單宗少強近虛室類,原顏退屏, 無所交遊,棲遲不求進益。假班嗣之書,徒聞其語;給王隱之筆,未見其人。加以庸瑣涼能,孤陋末學,忝職 郎署,兼撰陳史,致此書延時,未即成績。禎明二年,以 臺郎入聘,值本邑淪覆,佗鄉播遷,行人失時,將命不 復,望都亭而長慟,遷別館而懸壺。」家史舊書,在後焚 蕩,今止有六十八卷在,又並缺落失次。自入京已來, 隨見補葺,略成七十卷,《四帝紀》八卷,《后妃》一卷,《三太 子錄》一卷,為一帙十卷,《宗室王侯列傳》一帙十卷,《具 臣列傳》二帙二十卷,《外戚傳》一卷,《孝德傳》一卷,《誠臣 傳》一卷,《文苑傳》二卷,《儒林傳》二卷,《逸民傳》一卷,《數術 傳》一卷,《藩臣傳》一卷,合一帙十卷,《止足傳》一卷,《列女 傳》一卷,《權幸傳》一卷,《羯賊傳》二卷,《逆臣傳》二卷,《叛臣 傳》二卷,《敘傳論述》一卷,合一帙十卷。凡稱「史臣」者,皆 先君所言,下稱「名案」者,並善心補闕,別為《敘論》一篇, 託於敘傳之末。

《唐書姚思廉傳》:「思廉本名簡,以字行,陳吏部尚書察 之子。陳亡,察自吳興遷京兆,遂為萬年人。思廉少受 《漢書》於察,盡傳其業。寡嗜欲,惟一於學,未嘗問家人。 生貲,仕陳會稽王主簿。入隋,為漢王府參軍事,以父 喪免。服除,補河間郡司法書佐。初,察在陳,嘗修梁、陳 二史,未就死,以屬思廉,故思廉表父遺言,有詔聽續。」 煬帝又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濬修《區㝢圖志》。遷代王 侍讀。高祖定京師,府僚皆奔亡,獨思廉侍王兵將升 殿,思廉厲聲曰:「唐公起義,本安王室,若等不宜無禮 於王。」眾眙卻,布列階下。帝義之,聽扶王至順陽閤,泣 辭去。觀者歎曰:「仁者有勇,謂此人乎!」俄受秦王府文 學。王討徐圓朗,嘗語隋事,慨然歎曰:「姚思廉蒙素刃 以明大節,古所難者。」時思廉在洛陽,遣使遺物三百 段,致書曰:「景想節義,故有是。」贈王為皇太子,遷洗馬。 即位,改著作郎、弘文館學士。詔與魏徵共撰《梁》《陳書》, 思廉采謝炅、顧野王等諸家言,推究綜括,為梁、陳二 家史,以卒父業。賜雜綵五百段,加通直散騎常侍。以 藩邸恩,凡政事得失,許密以聞,思廉亦展盡無所諱。 帝幸九成宮,思廉以為「離宮游幸是秦皇、漢武事,非 堯、舜、禹、湯所為。」帝諭曰:「朕嘗苦氣疾,熱即頓劇,豈為 游賞者乎?」賜帛五十匹,拜散騎常侍、豐城縣男。卒,贈 太常卿,諡曰康,陪葬昭陵。孫璹。按謝炅他書俱作謝吳惟新舊唐書思廉

《傳》作「炅」 ,疑作「吳」 者非。

《儒學傳》。蔡允恭,貞觀初除太子洗馬,著《後梁春秋》 《舊唐書姚思廉傳》:「思廉少受漢史於其父,能盡傳父 業。入隋為漢王府參軍,丁父憂解職。初,父察在陳,嘗 修《梁史》,未就,臨終令思廉續成其志。思廉上表陳父 遺言,有詔許其續成梁、陳史。太宗貞觀三年,又受詔 與祕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思廉又採謝炅等諸 家」梁史,續成父書,並推究陳事,刪益博綜。顧野王所 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魏徵雖裁其 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賜綵絹五百段。 《吳兢傳》:勵志勤學,博通經史。嘗以梁、陳、齊、周、隋、五代 史繁雜,乃別撰梁、齊、《周史》各十卷,《陳史》五卷,《隋史》二 十卷。兢卒,其子進兢所撰《唐史》八十餘卷。

《宋史李燾傳》:「燾字仁甫,紹興八年進士,歷敷文閣學 士。燾早著書,平生生死文字間,有齊梁本支。」

梁書部雜錄

編輯

《日知錄劉孝綽傳》:「眾好之,必監焉;眾惡之,必監焉。」梁 宣帝諱察,故改之。蓋襄陽以來國史之原文也。乃其 論,則直書姚察,書中亦有避唐諱者,《顧協傳》以虎丘 山為武丘山,《何點傳》則為獸丘山。

陳書部彙考一

編輯

文帝天嘉元年敕劉師知撰起居注

編輯

按《陳書文帝本紀》,不載。按《劉師知傳》,「世祖敕師知 撰起居注,自永定二年秋至天嘉元年冬,為十卷。起 為中書舍人,復掌詔誥。」

廢帝光大元年以庾持知國史事

編輯

按《陳書廢帝本紀》不載。按《文學庾持傳》,「光大元年, 遷祕書監,知國史事。」

宣帝太建六年以顧野王掌國史

編輯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顧野王傳》,「太建六年,除 太子率更令,尋領大著作,掌國史,撰《國史紀》二百卷, 未就而卒。」

文帝開皇九年敕姚察成陳史

編輯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姚察傳》,「開皇九年,詔授 祕書丞,別敕成梁、陳二代史。」

按曾鞏《陳書序》:「隋文帝見察,甚重之,每就察訪梁、陳故事。察因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奏之。而文帝亦遣 虞世基就察求其書。」

高祖武德五年姚思廉受詔撰陳書

編輯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唐興,武德 五年,高祖以自魏以來二百餘歲,世統數更,史事放 逸,乃詔譔次,而思廉遂受詔為《陳書》。」

太宗貞觀三年詔姚思廉次陳史於內祕書省

編輯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令狐德棻傳》,「貞觀三年, 詔著作郎姚思廉次《陳史》。」按《姚思廉傳》,「詔與魏徵 共著《梁、陳書》。」

按曾鞏《陳書序》:「思廉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 三年,遂詔論譔於內祕書省。」

貞觀七年,詔魏徵撰定《陳書》,並為《總論》。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魏徵傳》,「貞觀七 年,姚思廉撰梁陳史。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 存簡正。各為總論,特稱良史。」

貞觀十年十月。姚思廉《上陳書》。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太宗十年 正月丙子始上之。」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二月讀陳書作陳書詩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十 二月己亥作陳書詩,其讀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 未,成於天禧元年二月辛未。

仁宗景祐六年詔三館祕閣校理陳書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祐六年八月庚 申。詔三館祕閣校理陳書。

嘉祐六年八月詔曾鞏校讎陳書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嘉祐六年 八月,始詔校讎,使可鏤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陳 等書缺,獨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著。願詔京師及州 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先皇帝為下其事。」

嘉祐七年冬所徵《陳書》始集。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嘉祐七年 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

嘉祐八年七月,《陳書》始校定。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曾鞏《陳書序》:「嘉祐八年 七月,《陳書》三十六篇,始校定,可傳之學者。」

英宗治平 年曾鞏上校定陳書

編輯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治平中曾 鞏校定陳書,上之。

徽宗政和 年陳書讎校畢頒之學官

編輯

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云云。

廢帝天德三年以國子監印本姚思廉陳書授諸學校

編輯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天德三年,以姚 思廉陳書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陳書部彙考二

編輯

唐姚思廉陳書三十六卷

編輯

按宋曾鞏序陳書六本紀三十列傳凡三十六篇唐散騎常侍姚思廉譔始思廉父察梁陳之史官也錄二代之事未就而陳亡隋文帝見察甚重之每就察

編輯

訪梁、陳故事,察因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奏之。而文 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書,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將 死,屬思廉以繼其業。唐興,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 來二百餘歲,世統數更,史事放逸,乃詔譔次。而思廉 遂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三年,遂詔論譔於 祕書內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觀察等之為此書, 歷三世傳父子,更數十歲而後乃成,蓋其難如此。然 及其既成,與宋、魏、梁、齊等書世亦傳之者少,故學者 於其行事之跡,亦罕得而詳也。而其書亦以罕傳,則 自祕府所藏,往往脫誤。嘉祐六年八月,始詔校讎使 可鏤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陳等書缺,獨館閣所 藏,恐不足以定著。願詔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 上之,先皇帝為下其事。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 相校。」至八年七月,《陳書》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傳之 學者。其疑者亦不敢損益,特各疏於篇末。其書舊無 目,列傳名氏多闕謬,因別為《目錄》一篇,使覽者得詳 焉。夫陳之為陳,蓋偷為一切之計,非有先王經紀禮 義風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後世。然而兼權尚計, 明於任使,恭儉愛人,則其始之所以興;惑於邪臣,溺 於嬖妾,忘患縱欲,則其終之所以亡。興亡之端,莫非 自己致者。」至於有所因造,以為號令威刑職官州郡 之制,雖其事已淺,然亦各施於一時,皆學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當時之士,自爭奪詐偽,苟得偷合之徒, 尚不「得不列以為世戒,而況於壞亂之中,蒼皇之際, 士之安貧樂義,取捨去就,不為患禍勢利動其心者, 亦不絕於其間。」若此人者,可謂篤於善矣。蓋古人之 所思見而不可得,《風雨》之詩所為作者也,安可使之 泯泯不少概見於天下哉!則陳之史其可廢乎!蓋此 書成之既難,其後又久不顯。及宋興已百年,古文遺 事,靡不畢講,而始得盛行於天下,列於學者,其傳之 之難又如此,豈非遭遇固自有時也哉!臣恂、臣穆、臣 藻、臣覺、臣彥若、臣洙、臣鞏謹敘《目錄》,昧死上。

陳書部彙考三

編輯

隋書經籍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陳書》四十二卷。「訖宣帝。」陳吏部尚書陸瓊撰。

唐書藝文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顧野王《陳書》三卷。

傅縡《陳書》三卷。

姚思廉《陳書》三十六卷。魏徵同撰。

吳兢「《陳史》五卷。」

宋史藝文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姚思廉《陳書》三十六卷。

宋鄭樵通志

編輯

《正史》

編輯

《陳書》三卷。顧野王撰。

《陳書》三卷。傅縡撰。

《陳書》四十二卷。訖宣帝。陳吏部尚書陸瓊撰 《陳書》三十六卷。唐姚思廉撰。

《陳史》五卷。吳兢撰。

馬端臨文獻通考

編輯

《正史考》

編輯

《陳書》三十六卷。

晁氏曰:唐姚思廉撰。六本紀,三十列傳。其父察在陳嘗刪撰梁、陳事,未成,陳亡。隋文帝問之,察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上之,未訖而值察且死,屬思廉繼其業。貞觀中,與《梁書》同時上之。其書世以罕傳,多脫誤。

陳氏曰:思廉採謝旻、顧野王等諸書,綜括為《二史》,以卒父業。

陳書部總論

編輯

明顧充歷朝捷錄

編輯

《陳陳總論》

編輯

天厭梁德,英雄互起。陳霸先斬僧辨,欺弱主,夷兇剪 亂,以竊大位。即位之初,未聞布一政令,而汲汲祀蔣 帝以德其私祐,故《綱目》書以示譏。又未幾而捨身莊 嚴。

以尋梁武元帝覆轍,即其開國舉動,要非所以規 模後世矣。雖政崇寬簡,儉素是尚,亦奚足收齒乎?陳 文紹立,首先伯茂之封,加其重本,且能權也。文帝殂 而伯宗嗣立,未聞有失德也。而安成王遽廢之以自 立焉,其果足為周旦也哉!青牛卻獻,焚錦雲龍,庶幾 儉質之主,惜婁湖盟百官無故侵梁境,為可議耳。叔 寶賴叔堅之力,狼狽即位,使能精心勵氣,布澤流仁, 以圖自治,則陳祚亦未至遽斬,奈何據手掌之地,恣 谿壑之險,宮人有學士之稱,文人有狎客之號,玉樹 被新聲,貂蟬盈座室,逞志究欲窮其奢,極其侈,劫奪 閭閻,殺戮忠諫,東南王氣,於斯盡矣。麋鹿復遊於姑 蘇,奚待黃塵之污衣而後見乎?天災地孽,物怪人妖, 屢屢告變,猶不思改弦易張,而賣寺為奴,冀以自厭。 迨至隋氏,執三可滅之辭,仗四必克之勢,寫三十萬 紙詔,以暴揚二十惡。命師東下,而猶談王氣,誇天塹 君臣嘻嘻如燕雀處堂,而縱酒賦詩不輟也。皂筴料 理一來,遽為眢井。天子擒虎收執,大業永淪,懼伏隋 庭,願得一官號。嗟嗟,叔寶何其全無心肝至是哉?噫! 霸先無大功以移梁祚,其得國也,固由反掌,而不數 傳以抵亡,其失國也,亦不旋踵。豈不仁而得之者,失 亦不久而滅人之國者,人亦滅其國,其理固昭昭而不爽邪?

陳書部紀事

編輯

《陳書姚察傳》:「察所撰《梁》、陳史雖未畢功,隋文帝開皇 之時,遣內史舍人虞世基索本,且進上,今在內殿。梁、 陳二史本多是察之所撰,其中序論及紀傳有所闕 者,臨亡之時,仍以體例誡約子思廉,博訪撰續,思廉 泣涕奉行。思廉在陳,為衡陽王府法曹參軍,轉會稽 王主簿。入隋,補漢王府行參軍,掌記室,尋除河間郡」 司法。大業初,內史侍郎虞世基奏「思廉踵成梁、陳二 《代史》,自爾以來,稍就補續。」

《舊唐書。姚思廉傳》:「思廉上表陳父遺言,詔許其續成 梁、陳史。太宗貞觀三年,又受詔與祕書監魏徵同撰 梁、陳二史。思廉又採謝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並 推究陳書,刪益博綜。顧野王所修舊史,撰成《陳書》三 十卷。魏徵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 《吳兢傳》:「兢勵志勤學,博通經史,嘗以梁、陳、齊、周、隋、五 代」史繁雜,別撰《陳史》五卷。以上俱詳見梁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