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405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五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百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五卷目錄

 史學部彙考一

  上古黃帝一則

  有虞氏總一則

  夏后氏總一則

  殷總一則

  周總一則 文王一則 武王一則 成王一則 康王一則 穆王一則 幽王一則

  共和一則 敬王一則

  秦始皇帝一則

  漢武帝建元一則 成帝河平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後漢明帝永平一則 安帝永初一則 桓帝元嘉一則

  晉武帝咸寧一則

  宋文帝元嘉一則 孝武帝孝建一則

  梁武帝天監一則

  陳文帝天嘉一則

  北周明帝武成一則

  隋文帝開皇一則

  唐高祖武德一則 太宗貞觀四則 高宗顯慶一則 中宗景龍一則 睿宗景雲一則

   元宗開元四則 天寶一則 穆宗長慶一則

  後唐明宗天成一則

  遼興宗重熙一則

  宋太宗端拱一則 淳化二則 真宗咸平二則 景德四則 大中祥符三則 天禧一

  則 仁宗天聖二則 景祐三則 嘉祐二則 英宗治平一則 哲宗元祐一則 徽宗政

  和一則 孝宗淳熙一則 理宗景定一則

  金熙宗皇統一則 廢帝天德一則 正隆一則 世宗大定一則

  明英宗正統一則

經籍典第四百五卷

史學部彙考一

編輯

上古

編輯

黃帝立史官

編輯

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按《通鑑前編》。黃帝立六相 暨史官。

帝命蒼頡為左史,沮誦為右史。蒼頡見鳥獸之跡,體類象形而制字,使天下義理必歸文字,天下文字,必歸六書。 南軒云:「軒按:《外紀》以史皇氏為倉帝名,頡刱文字。」又謂「黃帝命蒼頡為左史,制字,未知孰是。」

帝舜立史官,錄唐、虞二代事,司典籍,以伯夷及畤等 為之。

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按《尚書堯典正義》,「《堯典》雖 唐,事本虞史所錄。以五帝之末,接三王之初,由舜史 勒成一家,可以為法。上取堯事,下終禪禹,皆舜史所 錄。」

按《大戴禮·誥志》,「虞史伯夷。」

按《後漢書班彪傳》,其略論曰:「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 有史官,以司典籍。」

按:《太公六韜文韜文師》篇:「文王將田,史編布卜曰:『田 於渭陽,將大得焉。非龍非彲,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 遺女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編》 曰:「編之太祖。史疇為舜占得皋陶,兆比於此。」

夏后氏

編輯

夏后氏之世,國史始《紀年》,置太史令,司圖法,以終古 為史官。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按《左傳後序》,「汲冢得古文,其 《紀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其著書文意,大似 《春秋經》。古者國史策書之常也。」

按《呂氏春秋》,「先識覽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 泣之。」

《殷》

編輯

殷王之世,以遲任、向摯等為史官。其史官司圖法,記 《春秋》。

按《商書盤庚》「遲任有言」註:「鄭元云:古之良史。」

按《呂氏春秋:先識覽》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 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

按:《史通汲冢璅語》記太丁時事而目為《夏殷春秋》。

《周》

編輯

周王之世,置「太史、小史、內史、外史、御史、左史、右史」之 屬。

按《周禮春官》:「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國之治,掌 灋以逆官府之治,掌則以逆都鄙之治。凡辨灋者攷 焉,不信者刑之。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 焉,以貳六官。」六官之所登。若約劑亂則辟灋,不信者 刑之。正歲年,以序事,頒之於官府及都鄙,頒告朔於 邦國。閏月,詔王居門終月。大祭祀,與執事卜日戒及 宿之日,與群執事讀《禮書》而協事。祭之日,執書以次 位常辨事者攷焉,不信者誅之。大會同、朝覲,以書協 禮事。及將幣之日,執書以詔王。天師抱天時,與大師 同車。大遷國,抱灋以前。大喪,執灋以涖勸防。遣之日, 讀誄。凡喪事,攷焉。小喪,賜諡。凡射事,飾中舍算,執其禮事。

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繫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 忌諱。大祭祀,讀禮灋。史以書敘昭穆之俎簋。大喪,大 賓客、大會同、大軍旅,佐太史。」「凡國事之用禮灋者,掌 其小事。卿、大夫之喪,賜諡,讀誄。」

內史:掌王之八枋之灋,以詔王治。一曰爵,二曰祿,三 曰廢,四曰置,五曰殺,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奪。執國灋 及國令之貳,以攷政事,以逆會計。掌敘事之灋,受納 訪,以詔王聽治。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凡 四方之事書,內史讀之。王制祿,則贊為之,以方出之。 賞賜,亦如之。內史掌書王命,遂貳之。

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 書名於四方。若以書使於四方,則書其令。」

御史:掌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治令,以贊冢宰,凡治者 受灋令焉。掌贊書凡數從政者。 按《禮記·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元端而居。動則左 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

正義「太史為左史,內史」為「右史。」

文王以史佚史編為太史以李耳為柱史

編輯

按《春秋左傳》成公四年秋,季文子曰:「史佚之志有之, 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杜註《周文王太史》:

按:《太公六韜文韜文師》篇:「文王將田,史編布卜。」

《周太史》名編,掌卜之官也。

按:隋薛道衡《老子廟碑》:「自伏羲至於周氏,綿祀歷代, 見質變名,在文王、武王之時,居藏史柱史之職。」

武王仍以佚為史官

編輯

按《史記周本紀》:「武王既入,立於社南大卒之左右畢 從,毛叔鄭奉明水,衛康叔封布茲,召公奭贊采師,尚 父牽牲,尹佚筴祝再拜稽首。已而命南宮括史佚展 鼎寶玉。」

成王仍以佚為史官

編輯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晉世家》:「成王與叔虞戲,削 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 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 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康王即位太史秉書御王冊命

編輯

按《周書顧命》:「王入即位,太史秉書,由賓階隮御王冊 命。」

穆王命左史戎夫作史記於王前命內史作傳

編輯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汲冢周書史記解第六十 一》:「穆王思保位惟艱,恐貽世羞,欲自警寤,作《史記》:『維 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左史戎夫曰:『今朕寤遂 事驚予乃取遂事之要戒,俾戎夫言之,朔朢以聞』』。」

《集》取要戒之言。月旦月望。於王前讀之。

按:《隋書經籍志》《周穆天子傳》體制與今《起居注》正同, 蓋周時內史所記王命之副。

幽王仍以李耳為柱下史

編輯

按《史記周本紀》:「幽王二年,西州三川皆震。伯陽甫曰: 『周將亡矣』。」

王嬖愛褒姒,以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 讀《史記》,曰:「周亡矣。」

伯陽甫,周大夫。唐固曰:「周柱下史,《老子》也。」按老子廟碑自文武時已居其職至幽王時仍為之

按《老子列傳》:「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 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共和之世諸侯之史國各紀元

編輯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玉海》史之綱要。以編年為 本。而「汾王以上諸侯,有世而無年。至於共和則國各 紀元。」

敬王之世孔子因史記作春秋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

編輯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孔子世家》,「魯哀公十四年, 孔子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按哀

公十四年,敬王之三十九年也。

按《公羊》疏案閔因敘昔孔子受端門之命,制《春秋》之 義,使子貢等十四人求《周史記》,得百二十國寶書。九 月,經立。

按:《玉海。嚴氏春秋》引《觀周篇》云:「孔子將修《春秋》,與左 丘明乘如周,觀書於周史。」

始皇三十四年李斯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

編輯

按《史記始皇本紀》:三十四年,置酒咸陽宮。僕射周青 臣獻頌曰:「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淳于 越進曰:「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青臣面諛,以重 陛下過。」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今私學而相與非 其法教,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 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紀》皆燒之』。制曰:『可』。」

武帝建元 年始置太史公

編輯

按《史記》《漢書武帝本紀》不載按《隋書經籍志》,「漢武帝時,始置太史公,命司馬談為之,以掌其職。時天下 計書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遺文古事,靡不畢臻。談 乃據《左氏》《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 一家之言。談卒,其子遷又為太史令,嗣成其志。上自 黃帝,訖於炎漢,合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 十列傳,謂之《史記》。

成帝河平 年詔劉歆與父向領校祕書講傳記

編輯

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按《劉歆傳》:「歆字子駿,少以 通詩書,能屬文,召見成帝,待詔宦者,署為黃門郎。河 平中,受詔與父向領校祕書,講六藝傳記,諸子詩賦、 數術、方技,無所不究。」

平帝元始四年春正月徵天下有通知史篇者遣詣京師

編輯

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通知逸 經、古記、天文、歷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 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 京師,至者數千人。」按《王莽傳》:「元始四年,莽奏起明 堂、辟雍、靈臺,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天下通一藝,教 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 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詣公 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皆令記說廷 中,將令正乖謬,壹異說」雲。

後漢

編輯

明帝永平 年召班固為蘭臺令史

編輯

按《後漢書明帝本紀》,不載按《隋書經籍志》,「明帝召 班固為蘭臺令史,與諸先輩陳宗、尹敏、孟冀等共成 《光武本紀》。擢固為郎,典校祕書。固撰《後漢事》,作《列傳》 《載記》二十八篇。」

安帝永初 年詔劉珍等校定東觀傳記等書

編輯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永初四年,詔謁者劉珍校定《東 觀傳記》。」按《劉珍傳》,「永初中為謁者僕射。鄧太后詔 使與校書劉騊駼馬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 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按《李尢 傳》,「安帝時拜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 俱撰《漢記》。」

桓帝元嘉 年詔伏無忌與黃景崔寔等撰漢記

編輯

按《後漢書桓帝本紀》,不載。按《伏湛傳》,「無忌亦傳家 學。元嘉中,桓帝復詔無忌與黃景、崔寔等共撰《漢記》, 又自採集古今,刪著事要,號曰《伏侯注》。」

其書上自《黃帝》,下盡漢質帝,為八卷,見行於今。

武帝咸寧五年汲郡人得竹書紀年十三篇

編輯

按《晉書武帝本紀》,「咸寧五年十月戊寅,汲郡人不準 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書十餘萬言,藏於祕府。」 按《束晳傳》,「太康二年,汲郡人不準盜發魏襄王墓。 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 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 魏事至安釐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 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益干啟位, 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沃丁殺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 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 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本紀稱咸寧五年束晳傳稱太康二年今從本紀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上留心藝術使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

編輯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雷次宗傳》,「元嘉十五年, 時國子學未立,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元 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

孝武帝孝建二年詔以江夏王義恭要記五卷付祕閣

編輯

按《宋書孝武帝本紀》,不載。按《江夏獻王義恭傳》,「孝 建二年,義恭撰《要記》五卷,起前漢,訖晉太元,表上之, 詔付祕閣。」

武帝天監 年造通史躬製贊序

編輯

按:《梁書武帝本紀》:「造通史,躬製贊序,凡六百卷。」

文帝天嘉 年召傅縡為撰史學士

編輯

按《陳書文帝本紀》,不載。按《傅縡傳》,「縡隨孫瑒還都, 時世祖使顏晃賜場雜物,瑒託縡啟謝,詞理優洽,文 無加點。晃還言之,世祖召為撰史學士。」

明帝武成 年刊校經史採眾書為世譜五百卷

編輯

按《周書明帝本紀總論》:「帝幼好學,博覽群書,善屬文, 詞彩溫麗。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學者八十餘人 於麟趾殿,校刊經史。又捃採眾書,自羲農以來訖於 魏末,敘為《世譜》,凡五百卷。」按《蕭撝傳》:「武成中,世宗 令諸文儒於麟趾殿校定經史,仍撰《世譜》,撝亦預焉。」

====文帝開皇九年詔授姚察祕書丞別敕成梁陳二代史====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按《唐書姚察傳》,「陳滅入隋, 開皇九年,詔授祕書丞,別敕成梁、陳二代史。」

高祖武德五年詔陳叔達等分撰後魏北齊周隋梁陳六代史

編輯

按《唐書高祖本紀》不載。按《魏書》序,「唐高祖武德五 年,詔侍中陳叔達等十七人分撰後魏、北齊、周、隋、梁、 陳六代史,歷年不成。」

按《隋書後序》:「唐武德五年,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奏請 修《五代史》。」按武德五年詔修六代史非五代史也至貞觀三年議者以魏書已詳始立五家史

《隋書》稱《五代史》者,誤也。今並存之,以正其誤。

按《唐書令狐德棻傳》,德棻建言,「近代無正史,梁、陳、齊 文籍猶可據,至周、隋事多脫損,今耳目尚相及,史有 所憑,一易世,事皆汨暗,無所掇拾。陛下受禪於隋,隋 承周,二祖功業多在周,今不論次,各為一王,史,則先 烈世庸不光明,後無傳焉。」帝謂然,於是詔中書令蕭 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主魏,中書令封德 彝、舍人顏師古主隋,大理卿崔善、中書舍人孔紹安、 太子洗馬蕭德言主梁,太子詹事裴矩、吏部郎中祖 孝孫、祕書丞魏徵主齊,祕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 文學姚思廉主陳,侍中陳叔達、太史令庾儉及德棻 主周,整振論譔,多歷年不能就,罷之。

太宗貞觀元年進士加讀史一部

編輯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太宗即位,益崇 儒術,乃於門下別置弘文館,又增置書律學進士,加 讀經史一部。」

貞觀三年,詔令狐德棻等譔定梁、陳、周、齊、隋五史。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令狐德棻傳》,「貞觀三年, 復詔譔定,議者以魏有魏收、魏澹二家書為已詳,惟 五家史當立。德棻更與祕書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 崔仁師次周史,中書舍人李百藥次齊史,著作郎姚 思廉次梁、陳二史,祕書監魏徵次隋史,左僕射房元 齡總」監修撰之原,自德棻發之,書成,賜絹四百匹,遷 禮部侍郎。按《姚思廉傳》,「詔與魏徵共撰梁、陳書,思 廉采謝炅、顧野王等諸家言,推究綜括,為梁、陳二家 史,以卒父業。賜雜綵五百段。」

按《舊唐書姚思廉傳》,「思廉少受漢史於其父,能盡傳 父業。入隋為漢王府參軍,丁父憂解職。初,父察在陳, 嘗修梁、陳二史,未就,臨終令思廉續成其志。思廉上 表陳父遺言,有詔許其續成梁、陳史。太宗貞觀三年, 又受詔與祕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思廉又採謝 炅等諸家《梁史》,續成父書,並推究陳事,刪益博綜。顧」 野王所修舊史,撰成《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卷。魏徵 雖裁其總論,其編次筆削,皆思廉之功也。

貞觀七年以所修《五史》詔魏徵總加撰定。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魏徵傳》,「貞觀七 年,詔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 《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徵受詔,總加 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 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史成,加左光祿大夫,進封鄭 國公,賜物二千段。」

貞觀十五年。詔左僕射于志寧等修《五代史志》 按《唐書太宗本紀》。不載按《隋書後序》。「貞觀十五年。 又詔左僕射于志寧。太史令李淳風。著作郎韋安仁。 符璽郎李延壽。同修《五代史志》。勒成十志三十卷。」

高宗顯慶元年五月己卯長孫無忌等上五代史志詔藏祕閣許敬宗進所撰新書二百卷

編輯

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隋書後序》,「貞觀十五年, 詔修《五代史志》,凡勒成十志,三十卷。顯慶元年五月 己卯,太尉長孫無忌等詣朝堂上進,詔藏祕閣。後又 編第入《隋書》。」其實別行,亦呼為《五代史志》。

案《魏徵本傳》:「貞觀七年為侍中。十年,《五代史》成,加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俄請遜位,拜特進。」今諸本並雲特進,又《經籍志》四卷,獨雲「侍中鄭國公魏徵撰。」《無忌傳》又云:「永徽三年始受詔監修。」疑當時先已刊修,無忌因成書而進。今《紀》《傳》題以徵,志以無忌,從眾本所載也。紀、傳亦有題「太子少師許恭宗撰。」按《恭宗傳》,「貞觀八年,除著作郎,修國史,遷中書舍人。十年,左授洪州司馬。龍朔三年,始拜太子少師。與《今錄》年月官位不同,疑後人所益。房喬、志寧初並受詔。又《李延壽傳》云:『被詔與著作佐郎恭播同修《五代史志》』。」按壽貞觀三年與顏師古同被敕修《隋史》,其年以內憂去職。今諸本並不載喬等名位。《天文》《律曆》《五行》三志,皆淳風獨作。《五行志序》,諸本雲褚遂良作。案:本傳未嘗受詔撰述,疑秖為一序,今故略其名氏。

按《舊唐書高宗本紀》,「顯慶元年五月己卯,長孫無忌 進史官所撰《梁》《陳》《周》《齊》《隋五代史志》三十卷,弘文館 學士許敬宗進所撰《東殿新書》二百卷,上自製序。」

中宗景龍二年六月改太史局為太史監

編輯
按《唐書中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中宗本紀》,「景龍
考證
二年六月丁亥,改太史局為太史監,罷隸祕書省。」

睿宗景雲二年十一月復改太史監為太史局

編輯

按《唐書睿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睿宗本紀》:「景雲 二年十一月戊寅,改太史監為太史局,依舊隸祕書 省。」

元宗開元二年二月改太史局為太史監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二年二月己酉,改太史局為太史監,罷隸祕書省。 開元八年,令韋述、余欽等治史部書,錄成上之。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藝文志》:「詔祕書官並號 修書學士,草定四部,人人意自出,無所統一,踰年不 成。」褚無量等奏:「修撰有條,宜得大儒綜治。」詔委行沖, 乃令毋煚、韋述、余欽總緝部分,殷踐猷、王愜治經,述、 欽治史,毋煚、劉彥直治子,王灣、劉仲丘治集。八年,《四 錄》成,上之。

開元十五年正月,太史監復為「太史局。」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元宗本紀》,「開元 十五年正月庚子,太史監復為太史局,依舊隸祕書 省。」

「開元十九年冬。車駕幸東都。」時《集賢院史書》二萬八 千八百二十卷。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經籍志序》:「開元 時,甲乙丙丁四部書各為一部,置知書官八人分掌 之。凡四部庫書,兩京各一本,共一十二萬五千九百 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紙寫。其集賢院御書,經庫皆鈿 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籤;史庫,鈿青牙軸,白縹帶、綠牙 籤;子庫皆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籤;集庫皆綠牙軸、朱 帶」、白牙籤,以分別之。

《集賢注記》:隋舊書,用廣陵麻紙寫作。蕭子雲書體赤軸綺帶,最麗好。新寫書分部別類,裝飾華麗。經白軸黃帶、紅籤;史碧軸縹帶、綠籤;子紫軸紫帶、碧籤;集綠軸朱帶、白籤;圖書紫軸綠帶、紺籤。

按《會要》:「開元十九年冬十月丙申,車駕幸東都。」時集 賢院四庫書總八萬九千卷,經庫一萬三千七百五 十二卷。注記五十三卷《史庫》二萬八千八百二十卷,《子庫》二 萬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庫》一萬七千九百六十卷。 注記六十九卷

天寶三載更造四庫書目史庫書凡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九卷

編輯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會要》。天寶三載。四庫更 造書目經庫七千七百七十七卷。集賢注記作七十六卷《史庫》 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九卷,《子庫》一萬六千二百八十 七卷,《集庫》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二卷。

穆宗長慶三年立史科

編輯

按《唐書穆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長慶三年,諫議 大夫殷侑言:「三史為書,勸善懲惡,亞於六經。比來史 學都廢,至有身處班列,而朝廷舊章莫能知者。」於是 立史科及三傳科。

後唐

編輯

明宗天成 年訪得九朝實錄

編輯

按《五代史明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天成中,遣 都官郎中庾傳美訪圖書於蜀,得《九朝實錄》及雜書 千餘卷而已。」

興宗重熙十五年詔蕭韓家奴譯通曆貞觀政要五代史

編輯

按《遼史興宗本紀》。不載。按《文學蕭韓家奴傳》,「重熙 十五年詔譯諸書。韓家奴欲帝知古今成敗,譯《通曆》 《貞觀政要》」、《五代史》。

太宗端拱元年王禹偁等表請同校三史書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王禹偁傳》,「端拱初與夏 侯嘉正、羅處約、杜鎬表請同校三史書,多所釐正。」

淳化五年七月詔選官分校三史

編輯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化五年七月,詔 選官分校《史記》、前後《漢書》,杜鎬、舒雅、吳淑、潘謹修校 《史記》,朱昂再校,陳允、阮思道、尹少連、趙況、趙安仁、孫 何校前後《漢書》。」

淳化年,以《三史》付有司摹印。

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按《文獻通考》。「石林葉氏曰: 『唐以前凡書皆寫本,未有摹印之法。五代時馮道始 奏請官鏤板印行。國朝淳化中,復以《史記》前後漢付 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刊鏤者益多』。」

真宗咸平元年七月賜諸王及輔臣新印三史各一本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咸平元年七月甲 申。賜諸王及輔臣新印三史各一本。崇文總目三史刊誤四十五卷 咸平三年十月,選官校勘《三國志》《晉唐書》諸史 按《宋史真宗紀》不載按《畢士安傳》:咸平初拜禮部 侍郎。復為翰林學士。詔選官校勘《三國志》《晉唐書》。或 有言兩晉事多鄙惡不可流行者,真宗以語宰相,士安曰:「惡以戒世,善以勸後。善惡之事,《春秋》備載。」真宗 然之,遂命刊刻。按刊刻係五年事詳見後

按:《玉海》,「咸平三年十月校《三國志》《晉唐書》。」

咸平五年《三國志》《晉唐書》。校畢刊板《唐書》不刊板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咸平三年校《三國 志》《晉唐書》。五年畢刊板。《唐書》將別修。不刊板。

景德元年覆校史漢三史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德元年正月丙 午,任隨等上覆校《史記刊誤文字》五卷,賜帛。丁未,命 刁衎、晁迥、丁遜覆校前後《漢書》。」

景德二年。賜高瓊諸史各一部。是年館閣上所校史 庫書。上幸龍圖閣觀書。其史閣書。總七千二百餘卷 按《宋史真宗本紀》。景德二年六月辛卯。高瓊求板本 經史。詔給之。

按《真宗實錄》:「景德二年四月戊戌,幸龍圖閣,觀諸閣 書畫。史傳總七千二百五十八卷。」

《目錄》四百四十二卷。正史,編年雜史史抄。故事職官傳記、歲時刑罰譜牒、地理偽史。

按《玉海》:「景德二年,館閣上所校兩庫經史書。六月乙 未,賜殿前指揮使高瓊九經書疏、諸史各一部,從所 請也。」真宗尚儒術,故勳臣宿將亦化焉。按本紀作辛卯此作乙未

恐誤

景德三年,賜种放《三史》。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德三年八月甲 戌。賜右諫議种放「《九經三史》義疏。」按三史未有義疏疑作九經義疏並

三史

景德四年三月,召輔臣登太清樓,觀新寫《四部書史 庫》七千三百四十五卷。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德四年三月乙 巳,召輔臣登太清樓,觀太宗聖製御書及新寫四部 群書。上親執目錄,令黃門舉其書示之。總太宗聖製 詩及故事墨跡三百七十五卷,文章九十二卷,經庫 二千九百一十五卷,史庫七千二百四十五卷,子庫 八千五百七十一卷,集庫五千三百六十一卷。四部 書共二萬五千一百九十二卷。又東至玉宸殿,殿在 太清樓之東,聚書八千餘卷。上曰:「此唯正經,正史屢 經校讎,他小說不與。」

大中祥符元年賜曲阜孔子廟三史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辛卯,賜曲 阜孔子廟經史按《孔宜傳》:「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 朔,幸曲阜,謁孔子廟,行酌獻之禮。二年三月,又遣使 賜太宗御書及《九經》書疏、三史藏於廟,令本州選儒 生講說。」按經史之賜本紀作元年列傳作二年並存之以備參考 大中祥符六年,賜「御史臺諸史。」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六年十一月「癸丑,賜御 史臺《九經》諸史。」

按:《玉海》,「十一月癸丑,賜御史臺《九經》《三史》《三國志》《晉 書》。」

大中祥符八年,始讀《十九史》,各賦詩三章。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 月庚辰。上作《周易》詩三章。賜群臣和。先是上每著詩 歌。間令輔臣、宗室、兩制、館閣屬和。而資政殿、龍圖閣 學士、待制和尤多。至是遍詠經史。三司諫官、御史或 預賡載。其大禮慶成及酺會。則百僚共賦。王旦等曰: 「陛下非唯多聞廣記。皆取其規鑒。」八年七月辛未,作 《史記》詩三首,八月甲申作《前漢書》詩三首,並注,賜群 臣屬和,乙未作《後漢書》詩,辛丑作《三國志》詩,九月庚 申作《晉書》詩,十月辛巳作《宋書》詩,十一月戊申作《南 齊書》詩,辛未作《梁書》詩,十二月己亥作《陳書》詩,九年 正月辛未作《後魏書》詩;三月癸丑作《北齊書》詩,四月 甲申作《後周書》詩,五月乙丑作《隋書》詩,十月戊寅,作 《唐書》詩,十二月癸未,作《五代、梁史》詩。天禧元年正月 壬戌,作《後唐史》詩,二月辛未,作《晉》《漢》《周史詩》並注,賜 群臣屬和。其讀十九史也,起八年七月辛未,成於天 禧元年二月辛未。

天禧元年賜宗正寺史書

編輯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天禧元年二月。賜 宗正寺經史。以備修玉牒。

仁宗天聖二年六月校南北史隋書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天聖二年六月辛 酉校《南北史》《隋書》。」

天聖四年十二月,《南北史隋書》校畢。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天聖二年校《南北 史》。《隋書》。四年十二月畢。

景祐元年九月詔選官校正史記以下五史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祐元年九月癸 卯。詔選官校正《史記》《前後漢書》。《三國志》。《晉書》。

景祐二年。張玧等上所編史庫書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祐初。命翰林學 士張玧。知制誥李淑宋郊。編四庫書判。館閣官錄視 覆校。二年上經史八千四百二十五卷景祐四年。任弁上所撰《兩漢類記》。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景祐四年二月辛 亥。都官郎中任弁。上所著《兩漢類記》。

嘉祐六年八月敕館閣校勘宋書以下七史送杭州開板

編輯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南齊書》尾云:「崇文院頒 行。嘉祐六年八月十一日奉敕,《宋書》《齊書》《梁書》《陳書》 《後魏書》《北齊書》《後周書》見今國子監並未有印本,宜 令三館、祕閣見編校書籍官員精加校勘,同與管勾 使臣選擇楷書,如法書寫,板樣依《唐書》例,逐旋封送 杭州開板。」

按《玉海》,「嘉祐六年八月庚申,詔三館祕閣校理《宋》《齊》 《梁》《陳》《後魏》《周》、北齊七史書有不全者,訪求之。」

嘉祐七年,詔以《七史》送國子監鏤板頒行。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嘉祐七年十二月, 詔以所寫《七史》板本四百六十四卷,送國子監鏤板 頒行。唯開寶所修《五代史》未布,以俟筆削,以校勘功 畢,明年遂罷局。

英宗治平 年曾鞏劉恕王安國等上所校齊梁陳魏周五史

編輯

按《宋史英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治平中,曾 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安 國上《周書》。」

哲宗元祐八年蘇軾言高麗使乞買歷代史宜卻其請

編輯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八年二月辛亥,禮部尚書蘇 軾言,「高麗使乞買歷代史及《冊府元龜》等書,宜卻其 請。」不許。省臣許之。軾又陳五害,極論其不可。有旨:「書 籍曾經買者聽。」

徽宗政和 年宋書以下七史讎校皆畢頒之學官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按晁氏讀書志嘉祐中以

編輯

《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缺,始命館職讎校。治 平中,曾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 書》,王安國上《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

孝宗淳熙八年喻良能進忠義傳

編輯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熙八年冬十月, 國子監簿喻良能進《忠義傳》,起於戰國王蠋,終於五 代孫晟,上下一千一百年,所取者一百九十人,凡二 十五卷,乞頒之武學,授之將帥。上曰:『忠臣義士,不顧 一身,可以表厲風俗』。」

理宗景定元年七月太子行冊禮講官講史

編輯

按《宋史理宗本紀》不載。按《度宗本紀》,景定元年六 月「壬寅,立為皇太子。」「七月丁卯,太子入東宮,癸未行 冊禮。時理宗家教甚嚴,雞初鳴問安,再鳴回宮,三鳴 往會議所參決庶事,退入講堂,講官講經,次講史,終 日手不釋卷。」

熙宗皇統元年二月戊午上親祭孔子廟自是讀諸史書乙夜乃罷

編輯

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元年二月戊午,上親祭孔子 廟。自是頗讀《尚書》《論語》及《五代史》《遼史》諸書,或以夜 繼焉。」按《孔璠傳》,詔求孔子後,加璠承奉郎,襲封衍 聖公奉祀。是時熙宗頗讀《論語》《尚書》《春秋左氏傳》及 諸史書,乙夜乃罷。

廢帝天德三年置國子監凡史書皆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編輯

按《金史廢帝紀》,不載。按《選舉志》:「養士之地曰國子 監,始於天德三年。凡《史記》用裴駰註,《前漢書》用顏師 古註,《後漢書》用李賢註,《三國志》用裴松之註及唐太 宗《晉書》、沈約《宋書》、蕭子顯《齊書》、姚思廉《梁書》《陳書》、魏 收《後魏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棻《周書》、魏徵《隋書》 《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皆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正隆元年命以三史正文內出題

編輯

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正隆元年,命以 《五經》《三史》正文內出題。始定為三年一闢。

世宗大定六年進所譯史記西漢書詔頒行之

編輯

按《金史世宗本紀》,不載按《徒單鎰傳》:「大定四年,詔 以女直字譯書籍。五年,翰林侍講學士徒單子溫進 所譯《貞觀政要》《白氏策林》等書。六年,復進《史記》《西漢 書》,詔頒行之。」

英宗正統元年定經筵講史儀

編輯

按《明會典》:國初經筵無定日,正統初始定為儀。禮部 擇吉題請。先期直殿內官,於文華殿設御座,又設御 案於殿內御座之東稍南,設講案於御案之南稍東。 是日早,司禮監官先陳所講《四書》經、史各一冊,置御 案,又各一冊,置講案,皆《四書》東、經、史西。先期,講官撰 《四書》經或史講章各一篇,預置於冊內。是日早,上御 文華殿,陞御座。東班展書官跪展《四書》講。《四書》。講官 進講畢。西班展書官跪展經或史。講經史。講官進至 講案前立奏講某經或某史。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