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四百七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百七十一卷目錄
集部彙考一
晉〈武帝泰始一則〉
宋〈文帝元嘉一則〉
北周〈武帝保定一則〉
唐〈元宗開元二則 天寶一則〉
宋〈太宗太平興國一則 雍熙一則 淳化一則 真宗景德三則 大中祥符六則 天
禧二則 仁宗天聖一則 景祐一則 嘉祐一則 哲宗元祐二則 元符一則 徽宗建
中靖國一則 崇寧一則 大觀一則 宣和一則 高宗紹興一則 孝宗乾道一則 淳
熙四則 寧宗慶元一則 嘉泰二則 開禧一則 理宗寶慶一則 度宗咸淳二則〉
金〈章宗明昌一則〉
集部彙考二
漢賈誼長沙集〈明張溥題〉
司馬相如文園集〈張溥題〉
董仲舒膠西集〈張溥題〉
東方朔大中集〈張溥題〉
王褒諫議集〈張溥題〉
褚少孫集〈張溥題〉
劉向中壘集〈張溥題〉
劉歆子駿集〈張溥題〉
揚雄侍郎集〈張溥題〉
後漢馮衍曲陽集〈張溥題〉
班固蘭臺集〈張溥題〉
崔駰亭伯集〈張溥題〉
蔡邕中郎集〈張溥題〉
荀悅侍中集〈張溥題〉
張衡河間集〈張溥題〉
李尤伯仁集〈張溥題〉
馬融季長集〈張溥題〉
王逸叔師集〈張溥題〉
孔融少府集〈張溥題〉
蜀漢諸葛丞相集〈晉陳壽進序 張溥題〉
經籍典第四百七十一卷
集部彙考一
編輯晉
編輯武帝泰始十年陳壽上諸葛亮集二十四篇
編輯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蜀志諸葛亮傳》,「壽等言, 前侍中領中書監臣荀勖等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 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猶存錄其言,恥善 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有 倫也。輒刪複重,隨類相從,凡二十四篇。」〈按壽上亮集在泰始十年〉
宋
編輯文帝元嘉三年賜沮渠蒙遜子集諸書
編輯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大沮渠蒙遜傳》,「元嘉三 年,世子興國遣使奉表,請《周易》及《子集》諸書。太祖並 賜之,合四百七十五卷。」
北周
編輯武帝保定年以梁武帝及簡文帝集藏祕閣
編輯按《周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蕭大圜傳》:「開麟趾殿,招 集學士,大圜預焉。」《梁武帝集》四十卷,《簡文集》九十卷, 各止一本。江陵平後,並藏祕閣。大圜既入麟趾,方得 見之。乃「手寫二集,一年並畢,識者稱歎之。大圜性好 學,務於著述,撰文集二十卷。」
唐
編輯元宗開元八年令王灣劉仲丘等治集部書
編輯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藝文志》:「詔祕書官並號 修書學士」,草定四部,人人意自出,無所統一,踰年不 成,有司疲於供擬。褚無量等奏:「修撰有條,宜得大儒 綜治。」詔委行沖乃令毋煚、韋述、余欽總緝部分,殷踐 猷、王愜治經,述、欽治史,毋煚、劉彥直治子,王灣、劉仲 丘治集。八年,《四錄》成,上之。
開元十九年冬。車駕發京。時集賢院集庫一萬七千 九百六十卷。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開元十九年冬十 月丙申。車駕發京。時集賢院四庫書總八萬九千卷。 經庫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二卷。〈注記五十三卷〉《史庫》二萬八 千八百二十卷,《子庫》二萬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庫》 一萬七千九百六十卷。〈注記六十九卷〉
按:《舊唐書經籍志後序》:「開元時,甲乙丙丁四部書各 為一部,置知書官八人分掌之。凡四部庫書,兩京各 一本,共一十二萬五千九百六十卷,皆以益州麻紙 寫。其集賢院御書經庫,皆鈿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籤。 史庫,鈿青牙軸。」〈闕〉縹帶,綠牙籤。子庫皆雕紫檀軸,紫 帶,碧牙籤。集庫皆綠牙軸,朱帶,白牙籤,以分別之。〈按舊
《唐書》此條未載年月,故附見於《會要》之後。其卷數多寡互異,並存以俟考。
《集賢院注記》:「《隋舊書》用廣陵麻紙寫作,蕭子雲書, 體,赤軸綺帶,最麗好。新寫書,分部別類,裝飾華麗〉
《經》,白軸黃帶,紅籤。《史》,碧軸縹帶,綠籤。《子》,紫軸紫帶,碧籤。《集》,綠軸朱帶,白籤。《圖書》,紫軸綠帶。
天寶三載更造四庫書目集庫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二卷
編輯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天寶三載。四庫更 造書目經庫七千七百七十七卷。〈集賢注記作七十六卷〉《史庫》 一萬四千八百五十九卷,《子庫》一萬六千二百八十 七卷,《集庫》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二卷。
宋
編輯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命李昉等撮文章精要集為千卷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會要》,「太平興國七年九 月,帝以諸家文集,其數至繁,各擅所長,蓁蕪相間。乃 命翰林學士承旨李昉、學士扈蒙、直院徐鉉、中書舍 人宋白、知制誥賈黃中、呂蒙正、李至、司封員外郎李 穆、庫部員外郎楊徽之、監察御史李範、祕書監丞楊 礪、著作佐郎吳淑、呂文仲、胡汀、戴貽慶、國子監丞杜 鎬」、將作監丞舒雅閱前代文章,撮其精要,以類分之, 為千卷,《目錄》五十卷。
雍熙三年李昉宋白等纂文苑英華上之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文苑宋白傳》,「太平興國 八年,召入翰林為學士。雍熙中,召白與李昉集諸文 士,纂《文苑英華》一千卷。」 按《趙昌言傳》,「太平興國三 年進士,歷職方員外郎,知制誥,預修《文苑英華》,雍熙 初,加屯田郎。」 按《王旦傳》,「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 歷著作佐郎,預編《文苑英華》詩類,遷殿中丞。」 按《楊 徽之傳》,周「顯德中進士。太平興國初,遷侍御史,歷庫 部員外郎。會詔李昉等采輯前代文字,類為《文苑英 華》,以徽之精於風雅,分命編詩為百八十卷。」 按《呂 文仲傳》:「遷少府監丞,預修《文苑英華》,改著作佐郎。」 按《會要》:「帝以諸家文集,命撮其精要,雍熙三年十二 月壬寅書成,號曰《文苑英華》。」後李昉等相繼改外任, 續命翰林學士蘇易簡等共成之。帝覽之稱善,降詔 褒諭,以書付史館,賜器帛各有差。
按《麟臺故事》:「淳化七年九月,詔翰林學士承旨李昉, 翰林學士扈蒙,給事中直學士院徐鉉,中書舍人宋 白,知制誥賈黃中、呂蒙正、李至,司封員外郎李穆,庫 部員外郎楊徽之,監察御史李範,祕書丞楊礪,著作 佐郎吳淑、呂文仲、胡汀,著作佐郎直史館戴貽慶,國 子監丞杜鎬,將作監丞舒雅等閱前代文集,撮其精」 要,以類分之,為《文苑英華》。續命翰林學士蘇易簡、中 書舍人王祐、知制誥范杲、宋湜與宋白等共成之。雍 熙三年上之,凡一千卷。〈按太宗紀年太平興國八雍熙四端拱二淳化五今雲淳
化七年,一誤也。且雲淳化年修,雍熙年上,是以雍熙在淳化之後,二誤也。疑是太平興國七年,而《本紀》與《李昉傳》俱不載。《宋白傳》又云:「雍熙中纂」 ,餘傳未詳年號,未敢擅改。
〉按《玉海實錄》:雍熙三年十二月壬寅,翰林學士宋白 等上,上覽而善之。詔答曰:「近代以來,斯文浸盛,雖述 作甚多,而妍蚩不辨,遂令編緝,止取菁英,所謂擿鸞 鳳之羽毛,截犀象之牙角。書成來上,實有可觀,宜付 史館。」
淳化二年蘇易簡上東觀集十卷
編輯按《宋史太宗本紀》。不載 按《崇文總目》:「《東觀集》十卷。 羅處約撰。淳化二年七月。蘇易簡上之藏史館。」
真宗景德二年四月幸龍圖閣觀書文集凡七千一百八卷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真宗實錄》。「景德二年四 月。幸龍圖閣。觀諸閣書畫。文集閣七千一百八卷。」
〈注〉《別集》、總集
景德三年十月。御崇政殿。觀館閣新校集庫書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三年十月乙 丑。御崇政殿。觀二館祕閣新校兩庫子集書。凡萬二 千餘卷。賜校勘官器幣。又賜宴崇文院。
景德四年三月乙巳,召輔臣登太清樓,觀新寫《四部 書集》,庫五千三百六十一卷。八月,校勘《文苑英華》及 《文選》,摹印頒行。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德四年三月乙 巳,召輔臣登太清樓,觀太宗聖製御書及新寫四部 群書。上親執目錄,令黃門舉其書示之。總太宗聖製 詩及故事墨蹟三百七十五卷,文章九十二卷,經庫 二千九百一十五卷,史庫七千三百四十五卷,子庫 八千五百七十一卷,集庫五千三百六十一卷。四部 書共二萬五千一百九十二卷。 又云:「景德四年八 月丁巳,詔三館分校《文苑英華》。以前所編次,未盡允 愜,遂令文臣擇前賢文章,重加編錄,芟繁補缺,換易 之卷數如舊。」 又云:「景德四年八月丁巳,命直館校 理校勘《文苑英華》及《文選》,摹印頒行。」
大中祥符二年正月詔已鏤板文集擇官詳看可者錄奏是年以太宗御製賜輔臣命儒臣覆校文苑英華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二年春正月「庚午,詔讀非聖之書 及屬辭泛靡者,皆嚴譴之。鏤板文集,令轉運司擇官詳看,可者錄奏。」
按《玉海》,「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甲寅,遣使以太宗御 製、御書各六十二卷賜輔臣,人一本。」皆未嘗頒於外 者。 又云:「祥符二年十月己亥,命太常博士石待問 校勘《文苑英華》,十二月辛未,又命張秉、薛映、戚綸、陳 彭年覆校。」
大中祥符三年,置龍圖閣,奉安太宗御書、御製、文集。 是年,詔纂歷代帝王集,帝作序,賜名《宸章集》。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龍圖閣,大中祥 符建,在會慶殿西偏,北連禁中,閣上以奉太宗御書、 御製文集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有學士、直學士、待 制、直閣等官。學士,大中祥符三年置,以杜鎬為之,班 在樞密直學士上。」
按《玉海》,「祥符三年四月丁巳,陳彭年上詔纂《歷代帝 王集》二十五卷。帝作序,賜名《宸章集》。」
大中祥符五年,奉安太宗御集於太清樓,內,出新編 《御集》賜輔臣。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通鑑長編》,太清樓藏太 宗御製及墨蹟石本。九百三十四卷,軸四部群書二 萬三千七百二十五卷。其後群書增及一萬一千二 百九十三卷。太宗御書《御集》又七百五十三卷。 按《玉海》,「大中祥符五年八月庚申,奉安太宗御集於 太清樓。初,興國四年建太清樓於迎陽門後苑。」至是 藏太宗御製墨跡石本。十一月丙辰,內出新編《太宗 皇帝御集》及御書法帖凡十五部,總三百三十六卷, 示輔臣。上曰:「太宗學由天縱,屬思援翰,必極精妙。」王 旦曰:「以文章化人成俗,由太宗始也。」 太宗御草《孝 經》一卷,刻石祕閣;《法帖》十二卷,《小字法帖》一卷,《古詩》 一卷,倣鍾繇書一卷、《草書筆法》一卷,草書《故事〈急就 千文〉》等為卷,軸三十一。八分書《故事千文》為卷二。飛 白書為軸者七,四體書、五體書六字,各一卷,已上刻 石御書院 墨跡雜書四千八百九十四卷,冊,御製 四千十六卷冊,「《古詩故事墨跡》一千六百七十一卷, 雜書扇百三十六,刻石雜書八百十八卷,御製七百 九十三卷,古詩故事刻石雜書四百五十二軸已上, 分藏於龍圖閣、太清樓、祕閣御書院。」「《刻石雜書》三百 四十七卷,七百五十三軸已上,賜名山寺觀,中外臣 僚並兗州文宣王廟。」
大中祥符六年六月,以《二帝御集》賜近臣,詔王曾記 之。八月,出《御製集》示王旦。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中祥符五年九 月辛巳,國子監請建閣,奉藏太宗御書,從之。明年六 月己巳,上梁,命近臣臨觀,帝作七言詩賜之,又賜二 帝御集、御書摹本,詔王曾記之。八月丙戌,出御製《靜 居集》三卷並《法寶錄》序示王旦。」
大中祥符七年,晁迥等請以御製「《靜居》《玉宸》」等集於 祕閣奉藏。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中祥符七年六 月己未。晁迥等請以御製靜居玉宸等集。副本。於祕 閣奉藏。從之。」
大中祥符八年二月,賜《昭應宮聖製文集》。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大中祥符八年正 月丁亥,「以監書賜昭應宮,二月辛酉,賜聖製文集。」
天禧二年正月奉安太宗文集於先猷殿奉御集於繼文殿以太宗御集賜皇太子
編輯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天禧二年正月壬 寅。「具鈞容清衛樂。奉安太宗文集於先猷殿。翌日。奉 御集安於繼文殿。」九月二十三日丙子。召宗室近臣 對清景殿。內出御製「皇太子元良述《六藝箴》各一卷。 並御覽、國史、兩朝實錄、太宗御集等書賜皇太子。」 天禧四年十一月戊午。召近臣觀御製。丁謂請鏤板 宣布。是年,姚嗣復上其父所撰《唐文粹》。
按《宋史真宗本紀》:天禧四年十一月戊午,召近臣於 龍圖閣觀御製文詞。帝曰:「朕聽覽之暇,以翰墨自娛, 雖不足垂範,亦平生遊心於此。」宰臣丁謂請鏤板宣 布。庚申,內出御製七百二十二卷付宰臣。
按《玉海》,「姚鉉纂《唐文粹》百卷,祥符四年祀汾陰后土 之月,集文粹成古賦、樂章、歌、詩、贊、頌、碑、銘、文、論、箴、表、 傳、錄、書、序,止以古雅為命,不以彫篆為工。」天禧四年 六月,鉉子嗣復上之。癸巳,以嗣復為永城簿。
按晁公武《讀書志》:「鉉字寶臣,廬州人。采唐世文章,分 門編類,初為五十卷,後復增廣之,為薛映掎其事。卒 後,其子以其書上,詔藏內府。」
仁宗天聖元年修天章閣奉安真宗御集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天章閣,天禧四 年建,在會慶殿之西,龍圖閣之北。仁宗即位,修天章 閣畢,以奉安《真宗御集》。
景祐三年張觀等上所編集庫書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景祐初,命翰林學 士張觀、知制誥李淑、宋郊編四庫書判,館閣官覆視 錄校。二年,上經史八千四百二十五卷。明年,上子集萬二千三百六十六卷,差賜官吏器幣,就宴輔臣、兩 制、館閣官,進管勾內侍官一等。」
嘉祐八年以仁宗御書集藏於寶文閣
編輯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寶文閣在天章 閣之東西序,群玉蕊珠殿之北,即舊壽昌閣,慶曆改 名曰寶文。嘉祐八年,英宗即位,詔以仁宗御書、「御集 藏於閣,命王珪撰記立石。」
哲宗元祐四年十月蘇轍上神宗御集藏寶文閣
編輯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四年冬十月戊申,翰林學士 蘇轍上神宗御集,藏寶文閣。」
元祐六年十月,編修《神宗御製》官轉秩加賞。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祐六年十月癸未,編修神宗御 製官轉秩加賞。」
元符元年建顯謨閣藏神宗御集
編輯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元符元年建閣, 藏神宗御集,以「顯謨」為名。
徽宗建中靖國二年四月詔毀程頤文字及三蘇秦黃等文集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建中靖國二年四月戊寅,詔毀程 頤出身文字,其所著書令監司覺察。乙亥,詔毀刊行 《唐鑑》並三蘇、秦黃等文集。」
崇寧元年賜宰臣重修神宗御集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崇寧元年。宰臣謝 賜重修《神宗皇帝御集》。
大觀二年建徽猷閣以藏哲宗御集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大觀二年,初建 徽猷閣,以藏哲宗御集,置學士、直學士、待制等官。
宣和六年詔有收藏習用蘇黃之文者並令焚毀
編輯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六年冬十月「庚午,詔有收藏 習用蘇、黃之文者,並令焚毀,犯者以大不恭論。」
高宗紹興十年五月名徽宗御製閣曰敷文
編輯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十年五月甲申,名徽宗御製 閣曰敷文。 按《職官志》:敷文閣,紹興十年置,藏徽宗 聖製,置學士等官。 按《陳桷傳》:紹興十年,復召為太 常少卿,適編類徽宗御書成,詔藏敷文閣。桷以為舊 制自龍圖至徽猷皆設學士、待制,雜壓著令。龍圖在 朝請大夫之上,至徽猷在承議郎之上,每閣相去稍 遠,議「者疑其不倫。直敷文閣者,綴《徽猷》則與諸閣小 異,降之則班列太卑。欲參酌取中,並為一列,不必相 遠,庶幾名位有倫,仰稱陛下嚴奉祖宗謨訓之意。」
孝宗乾道元年御製蘇軾文集贊
編輯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乾道元年閏正月。 御製《蘇軾集贊》。其序曰:「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 之大節。」
淳熙四年命呂祖謙彙次宋文鑑
編輯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孝宗命著作郎呂 祖謙發三館四庫之所藏,裒縉紳故家之所錄,斷自 中興以前。彙次古、賦、詩、騷、典、冊、詔、誥、表、章、奏、疏、箴、銘、 贊、頌、碑、記、論、序、書、啟、雜著,以至律、賦、經義,定為一百 五十卷。承詔於淳熙四年之仲冬,奏御於六年之正 月,賜名曰《皇朝文鑑》。
淳熙六年,《宋文鑑》成,命周必大作序。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呂祖謙承詔於淳 熙四年之仲冬,奏御於六年之正月,賜名曰《皇朝文 鑑》,而命周必大為之序。略曰:「建隆、雍熙之間,其文偉; 咸平、景德之際,其文博;天聖、明道之辭古;熙寧、元祐 之辭達。大雅之詩棫樸,官人也;旱麓,受祖也,俱以作 人為言。蓋魚躍於淵,氣使之也;追琢其章,理貫之也。 雲漢昭於上,豈弟施於下,濟濟多士,其有不觀感而 化者乎!」先是,臨安書坊有江鈿新編《文海》,淳熙四年 十一月丁酉,命校正刻板。壬寅,學士周必大召對清 華閣,奏委館閣官銓擇,甲辰,以命祖謙,因請增益銓 次,庚戌,許之。 又云:六年正月癸未,上對大臣問之, 祖謙乃以書進。二月壬戌,除祖謙直祕閣。丙午,命必 大撰序。四月辛卯,賜名《文鑑》。後別命他官修定,而鋟 板之議寢。孝宗謂「採取精詳,有益治道」,朱文公謂「此 書編次,篇篇有意。」
淳熙八年,命周必大校《文苑英華》以進。
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 按《玉海》,孝宗以祕閣文苑 英華本多舛錯。命周必大校讎以進。淳熙八年正月 二十二日。以一百十冊藏祕閣。
淳熙十五年十一月,建煥章閣,藏《高宗御集》。
按《宋史孝宗本紀》。淳熙十五年十一月庚子。建煥章 閣,藏高宗御集。 按《職官志》。「煥章閣淳熙初建。藏高 宗御製。十五年置學士等官。」
寧宗慶元二年五月建華文閣以藏孝宗御集
編輯按《宋史寧宗本紀》。慶元二年甲午。建華文閣以藏孝 宗御集。 按《職官志》。華文閣慶元二年置,藏孝宗御 製,置學士等官。
嘉泰元年十月編光宗御集
編輯按:《宋史寧宗本紀》:「嘉定元年冬十月甲辰,繡光宗御集。」
嘉泰二年,置寶謨閣,藏《光宗御集》。
按《宋史寧宗本紀》不載 按《職官志》:「寶謨閣,嘉泰二 年置,藏光宗御製,置學士等官。」
開禧元年七月上高宗御集十二月修孝宗光宗御集
編輯按,《宋史寧宗本紀》:開禧元年七月「己卯,韓𠈁胄等上 《高宗御集》。十二月癸丑,修孝宗、光宗御集。」
理宗寶慶二年十月名寧宗御集閣為寶章置學士等官
編輯按《宋史理宗本紀》。寶慶二年冬十月甲申。詔寧宗御 集閣以寶章為名,仍置學士待制員。 按《職官志》,寶 章閣,寶慶二年置,藏寧宗御製,置學士等官。
度宗咸淳元年六月名理宗御製閣曰顯文置學士等官
編輯按《宋史度宗本紀》。咸淳元年六月乙酉。名理宗御製 之閣曰「顯文」 按《職官志》:顯謨閣,咸淳元年置,藏理 宗御製,置學士等官。
咸淳九年六月,朝散郎師顯行進注《皇朝文鑑》。 按《宋史度宗本紀》,咸淳九年六月丙辰,朝散郎師顯 行進注《皇朝文鑑》。
金
編輯章宗明昌二年四月學士院新進唐杜甫等集二十六部
編輯按《金史章宗本紀》:「四月己亥,學士院新進唐杜甫、韓 愈、劉禹錫、杜牧、賈島、王建、宋王禹偁、歐陽修、王安石、 蘇軾、張耒、秦觀等集二十六部。」
集部彙考二
編輯《漢賈誼長沙集》卷
編輯
按明張溥題詞屈原為楚懷王左徒入議國事出對諸侯深見親任賈生年二十餘吳廷尉言於漢文帝一歲中超遷至大中大夫此兩人者始何常不遇哉
編輯讒,積忌行欲,生無所比。古之懷才老死,終身不得見 人主者,悲傷更甚。即漢大臣,若絳、灌東陽,數短賈生, 亦武夫天性,不便文學,未必讒人罔極,如上官子蘭 也。太史公傳而同之,悼彼短命,無異沉江。漢廷公卿, 莫能材賈生而用也,蔽於不知,猶楚譖人耳。賈生《治 安策》,其大者,無過減封爵,重本業,教太子,禮大臣。數 者,於天子甚忠敬,於功臣宿將無不利也。怒之深而 遠之疾何為乎?《史記》不載疏策,班固始條列之,世謂 於賈生有功,然身既疏退,哭泣而死,焉用文為太史 公?闕而不錄,其哀賈生者深也。時政諸疏,雜見《新書》, 顧倫理博通,不如本疏,揣摹家庭,登獻華屋,草創潤 色,意者亦有殊途乎?騷賦辭清而理哀,其宋玉、景差 之徒歟?西漢文章,莫大乎是,非賈生其誰哉?
《司馬相如文園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辭梁昭明太子文選登采絕嚴獨於司馬長卿取其三賦四文其生平壯篇略具殆心篤好之沉湎終日而不能舍也太史公曰長卿賦多虛辭濫
編輯「說,要歸節儉,與詩諷諫何異?」余讀之良然。《子虛》《上林》, 非徒極博,實發於天材;揚子雲銳精揣鍊,僅能合轍, 然疏密大致,猶《漢書》於《史記》也。《美人賦風》,詩之尢,上 掩宋玉。蓋長卿風流誕放,深於論色,即其所自敘傳 「琴心善感,好女夜亡」,史遷形狀,安能及此?他人之賦, 賦才也;長卿,賦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彼《曾與盛》 長《通言》之歌,合組賦列錦,均未喻耳。獵獸獻書,長楊 志直,馳檄發難,巴蜀竦聽。慕藺生之澠池,跨唐蒙於 絕域,赤車駟馬,足名丈夫,抑其文皆賦流也。生賦長 門,沒留封禪,英主怨後,思眷不忘,豈偶然乎?
《董仲舒膠西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史記儒林傳載廣川董氏與胡母生春秋同列無大褒異至漢書始特為立傳贊述劉子政與劉歆劉龔言論抑揚其辭以寄鄭重凡人輕今貴
編輯古賢者不免。太史公與董生並遊,武帝朝或心易之。 孟堅後生本先儒之說,推崇前輩,則有叩頭戶下耳。 正誼、明道,西漢絕學,遂為儒宗。三策三對,君臣喜起, 文章大醇,《禮記》儔也。公孫用事,同學懷妒,出相膠西, 謝病自免,悲哉!董生向賦不遇,今其然耶?然尊孔氏, 斥百家,立學校,舉茂孝,王者制度,皆發自董生,身雖 廢,言何嘗不顯哉?高廟燔災,閒居擬對,私家書也。主 父挾奏,呂生妄譏,下吏當死,漢法失刑,與誅《腹誹》何 殊?宋儒因武帝好殺,窮跡淮南,曲罪董生一對,上啟 殘賊,將生罪反居張湯上乎?非論之平也。
《東方朔大中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辭東方曼倩求大官不得始設客難揚子雲草太元乃作解嘲學者爭慕效之假主客遣抑鬱者篇章疊見無當玉巵世亦頗厭觀之其體不尊同
編輯於游戲。然二文初立,詞鋒競起,以蘇、張為輸攻,以荀、 鄒為墨守,作者之心,實命奇偉,隨者自貧,彼不任咎, 未可薄《連珠》而笑士衡,鄙七體而譏枚叔也。《曼倩別 傳》多神怪,不足盡信。即史書所記「拔劍割肉」、「醉遺殿上」、「射覆隱語」、「榜楚舍人」、「侏儒徘優」,其跡相近。及諫起 上林,面貴董偃,正言嶽嶽,汲長孺猶病不如,何況「公 《孫丞相》以下。《誡子》一詩,義包《道德》兩篇,其藏身之智 具焉,而世皆不知。漢武歎其歲星,劉向次於列仙,事 或有之。此非浮沉冥行直諫事雄主,其誠難哉!
《王褒諫議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漢書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徐樂嚴安終軍王褒賈捐之九人同傳令終者鮮惟子雲棄繻子淵作頌名高齊蜀而夭病隨之即身非鼎
編輯烹,能無惑辨命乎?聖主賢臣,文辭采密。其排彭祖,厭 喬松,歸之文王多士,以祝壽考,意主規諷,猶長卿之 子虛上林,游戲苑囿,有戒心焉。乃蜻蛉神見,持節南 崖,金馬碧雞,光景未來,使者先殞。彼所刺者神仙,而 不能抗辭於銜命,烏得雲善諫哉?甘泉洞簫,後宮誦 讀,僮約諧放,頗近東方。元帝為太子時,忽忽不樂,惟 子淵奇文,足起體疾,以此賢於博弈,信矣。《九懷》之作, 追愍屈原,古今才士,其致一也。執握金玉,委之污瀆, 他人有心,誰能不怨?大氐王生俊才,歌詩尤善,奏御 天子,不外中和諸體,然辭長於理,聲偶漸諧,固西京 之一變也。
《褚少孫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張晏雲褚先生潁川人仕元成間韋稜雲褚顗家傳褚少孫梁相褚大弟之孫宣帝時為博士寓居於沛事大儒王式故號為先生續太史公書
編輯而先生自述亦云:「幸得以經術為郎」,其記外戚,問之 鍾離生,記梁孝王,問之宮殿中老郎吏,編列三王封 策,取之長老好故事者,慎哉所聞與子長稱董生、壺 大夫何以異?《史記》中《孝武本紀》《禮》《樂》二書,皆傳,為褚 生所補。論者謂武帝好功利,多製作,史臣備集行事, 其可觀感,必有大於秦皇諸紀者,乃僅取《封禪書》充 之闕如自在。《禮書》本荀卿,《樂書》本《樂記》,載太史公語 無多,本朝有司何遽失傳?盡繇褚生才薄,折足匪任。 然讀其所記景帝、王后,武帝尹、邢兩夫人,與梁王、田 仁、任安諸逸事,及滑稽六章,《日者龜筴》二傳,錯綜《爾 雅》,狀形貌,綴古語,竟有似太史公者。設令兩人生同 時,官同舍,子長主書,褚生為副,繙閱《金匱》,成就必廣。 又令各撰一史,如淮南八公之徒,聞見角立,相視而 笑,未必不為莊周之許惠施也。予為採列獨出,使世 知龍門而下,扶風而上,尚有褚生,以當史家小山雲。
《劉向中壘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漢膠侯劉路叔長者也頗修黃老術治淮南獄時得其枕中鴻寶苑祕書子子政因而誦讀獻之人主鑄金不成繫獄當死路叔上書頌罪亦遭
編輯吏劾好奇賈禍,誦《白圭》者,且為父咎雲。元帝初立,忠 直輔政,寺人譖愬,復困犴獄。至今讀其封事,忠愛憯 怛,義兼詩書。成帝尚文,心嚮子政,阨於王氏,不能大 用,連章讜言,僅告無罪而已。夫屈原放廢,始作《離騷》, 子政疾讒八篇,乃顯同姓,忠精感慨,相類。左徒當日 諫書不傳,彼蓋爭之口舌,其著者張儀一事耳。子政 苦口,終身不倦。年餘七十,惓惓漢宗,感災異而論《洪 範》,戒趙衛而傳《列女》,鑒往古而著《新序》《說苑》,其書皆 非無為而作者也。雖《九歎》深雅,微謝騷經,其他文詞 宏博,足相當矣。太史公《屈原傳》云:「原死後,楚日削,竟 為秦滅。」班孟堅云:「子政卒後十三歲,王氏代漢。」此兩 人係社稷輕重何如哉!
《劉歆子駿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王莽篡漢甄豐劉歆王舜為其腹心豐舜不足道歆宗室宿儒胡為僕僕符命同賣餅兒也甄尋之變劉棻兄弟三人皆死歆始怨懼後與王涉
編輯董忠謀誅莽,徬徨太白漏言,婦人,遂自殺也。班史謂 歆初心輔莽,圖富貴,謀至加號安漢、宰衡而止,事不 出於居攝,即真以後,內畏不安,懷變有日,此固寬為 之辭,然論歆罪幽州,羽山流殛猶小矣。子政三子,皆 好學,長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賜,九卿丞,早 卒,而少子歆最知名。令歆繼父業,校祕書,領《五經》,死 於哀帝之世,官以督尉終,其名豈不出兩兄上?而冒 榮國師,投跡亂逆,悲乎其壽也。《左傳》未立,移書責讓。 子雲為友,求索方言。至《洪範傳》,著《天人七略》,綜百家 三統,歷譜,考步日月五星,此非古鉅儒耶?讀其書益 傷其人,則有掩卷爾。
《揚雄侍郎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劇秦美新諛文也後世勸進九錫皆權輿焉元後誄哀思文母盛譽宰衡猶然美新豈有周人申後之思乎予嘗疑子雲耆老清靜王莽之世身
編輯「向日景,何愛一官自奪」元守班史作傳,亦未顯訾?其 《符命》之作,傳聞真偽,尚在龍蛇間。或者莽善誑耀,頌 功德者遍海內,莫不高三皇,巍五帝,《子雲》美新,猶頗 醞藉鮮醜,孟堅讀而不怪也。《法言》世貴,太元後顯,並 輔六經而行。《河東》《甘泉》《長楊》《羽獵》四賦絕倫,自比諷 諫,相如不死,《逐貧賦》長於《解嘲》,《釋愁》,《送窮》,文士調脫, 多原於此。《十二州》《二十五官箴》,《虞書》《魯頌》之遺也。《酒箴》滑稽,陳遵見而拊掌,寧讓淳于髡說酒哉?
後漢馮衍曲陽集 卷
編輯按張溥題詞馮敬通以野王之孫不仕王莽天下兵起說廉丹棄新就漢懇款再三丹不悟而死後歸更始與鮑永田邑拒光武屢招不下更始歿迺降身亦
編輯終廢。其所著《賦、誄、銘說》《問、交》《德誥》《慎情書、記說》《自序》 《官錄說》《策》五十篇,遺逸者多。即今所傳,慷慨論列,可 謂長於《春秋》。夫西京之文,降而東京,整齊縟密,生氣 漸少。敬通諸文,直達所懷。至今讀之,尚想見其揚眉 抵幾,呼天飲酒,誠哉馬遷、楊惲之徒也!北地任女,情 好不倫,書詞詆訶,如磔狐鼠。彼惟不得志於時,故發 憤於中冓,然亦足為妒婦戒矣。幅巾歸誠,偃蹇郡邑, 陰侯之交,亦非得已。復以此獲罪,幾死獄門,窮困無 徒,空文自老,回思委贄,更始橫刀,並土之日,事同隔 世。陸機謂之曰:「怨江淹之名,以恨其知心乎?」建武八 事,其書不傳,自陳哀悃,不蒙見答,上慚鮑子,下愧田 生。志命興漢之臣,而一生蹈後夫之「罰,是真雨而裘, 堂而蓑」矣。顯宗欲用其身,而毀者日至;肅宗重其文, 而其人已死。馮氏多賢,遇者希少,新豐地脈,又安在 哉?孟堅詳雅,平子淵博,高步東漢,若言豁達激昂,鷹 揚文囿,則必首敬《通》雲。
《班固蘭臺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安陵班叔皮清淨守道有二令子孟堅文章領著作仲升武節威西域天下之奇在其一門漢世無比仲升功名拔傅介子張騫以上孟堅晚節
編輯竟蹶不起。亡時與蔡中郎同年,又以竇氏賓客,為洛 陽種令所捕繫,頓辱更甚。私心痛其才同厥考,而志 恥薄宦,冒進失當,不若望都長優游以終也。叔皮專 心史籍,欲撰《漢史》,孟堅踵就其業,為人誣訟,陷身獄 網。仲升馳闕分明,轉禍為福。危哉!《漢書》之得成,更兩 世閱變故,如是其不易也!兩都倣上林賓戲,儗客難 典,引居封禪美新之間,大體取象前型,制以心極,而 師覆徒奔,反在燕然片石。夫惟《大雅》既明且哲,豈孟 堅亦讀而未之詳乎?
《崔駰亭伯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漢肅宗好崔亭伯文章稱於竇憲有真龍之目憲遂揖為上客自古文人遭時遇主未或無因而前趙良嬖人長卿狗監作合之始不辭污泥亭
編輯伯以四頌結知,天子躬親薦達,貴臣曳履迎門,其榮 重亦百世一時也。竇氏驕恣,屢獻規誡,忤意見疏,樂 浪小邑,竟長甘肥遯,披其文詞,十過杜欽之說王鳳 矣。亭伯少與班、傅齊名,未遑仕進,時或譏其元靜,乃 作達旨,以匹解嘲,立言之致,初若符節。及其終也,子 雲抱恨於投閣,亭伯成名於遼陰,文之為文,非言之 難,行之難也。崔氏顯人,西漢代有崔發,諂事王莽,官 至司空,崔篆羞之,閉門滎陽,重自傷悼,而賦《慰志》,言 及建新,其恥同於《氓》《詩》之「垝垣復關」也。亭伯處士,年 少箴刺貴戚,翻然高蹈,無忝先子,此之謂乎?何必銘 昆吾之鼎,勒景襄之鐘,然後名得意哉!
《蔡邕中郎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董卓狠戾賊臣折節名士陳留蔡中郎時已六十許人令稱疾堅臥偃蹇遇害不猶愈昔日死洛陽獄乎勉強受官侍中封侯噫嘆之下身名並
編輯隕。雖王司徒輕戮善人,識者知其不長,然周歷三臺, 鼓琴贊事,杜欽、谷永之誚,終不能為中郎解也。余揣 其徙朔方,遯江海,囚形毀貌,不睹天日,幾十五年,驟 登大官,隆遇待非,不欲奮其拳拳之忠,補益國家。當 日公卿滿朝,棲遲危亂,金章赤芾,豈獨中郎?但識不 鑒於比匪,謀不出於討賊,噤口牢獄,愛莫能助。伯喈 曠世逸才,余獨傷其讀《春秋》未盡善耳。漢史未成,願 就黥刖,子長腐刑之志也。設竟其意,即不如子長,豈 出孟堅下哉?若家門清白,三世同居,卻五侯之招,陳 六事之本,憂心虹蜺,抵觸禁近,抱子政之悃愊,蹈京 房之禍患,又班生所望,景先逝矣。
《荀悅侍中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西豪荀氏楚蘭陵令後裔也季和八龍名稱極盛諸孫若仲豫文若並為時所知然文若娶婦中官依身逆賊壽春飲藥進退觸藩雖何顒目以
編輯「王,佐曹操,詡為子房,徒虛聲耳,豈及仲豫周旋故君, 志存獻替哉?」文若佐操舉事,擒呂布,破袁紹,奉迎車 駕,徙都許昌,咸出其謀。以彼英才,說《詩》《書》,論《禮》《樂》,言 堂滿堂,寧遜北海。而掌握從橫,疲精軍旅,鴻毛一死, 銅雀先驅,萬世而下,竟無一卷足傳者。仲豫性沉靜, 好著述,隱居託疾,不入閹官網羅。及事獻帝,談論禁 省,憤曹氏之執政,哀天子之恭己,既作《申鑒》,復撰《漢 紀》。余觀《立典》五志,知其「永懷西京,悁悁不寐」也。諸論 上倣過秦,下儗驃騎,較班、馬挹諱,其辭直矣。高陽才 子,德業世濟,能立言者,慈明、仲豫耳。余於此益悲敬 侯之無年也。
<a name="va64">.張衡河間集 張衡河間集 卷
====按,張溥《題詞》:「東漢之有班張,猶西漢兩司馬也。」相如====無史,子長無賦,孟堅兼之,豈後來者欲居上乎?抑其 文不能齊也?平子官侍中,請專史職,條錄三皇,更改 僭紀,龍門之志也。上書不聽,典章散略,誰之咎歟?渾 儀靈憲,綱絡天地,振龍發機,懸驗若神,子雲復生,未 容抗跡,二京之賦,覃思十年,《長楊》《羽獵》,風猶可續。崔 子玉作碑,稱河間製作,譬諸造化,想慕若此,寧異平 子耽好元經,嘆為《漢四百歲書》哉?政權下夷,圖讖繁 興,發憤陳論,務矯時枉,斯又昔者揚雄所無也。同聲 麗而不淫,《四愁》遠摹正則,蔡邕《翠鳥》,秦嘉《述婚》,俱出 其下,謂之「好色」,謂之「思賢」,其曰可矣。時有遇否,性命 難求,與世汎汎,曷若歸而諷?《河》《洛》六藝八十一篇乎? 始於《應間》,終於思元,固平子之生平也。
《李尤伯仁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後漢書文苑二十人李伯仁與其選亦蘭臺文章之傑也傳雲著詩賦銘誄頌七歎哀典凡二十八篇今誄頌哀典俱不見七歎無傳惟有七款
編輯豈「歎」字之訛耶?其文寂寥,非枚叔比也。詩有《九曲歌》, 間屬闕文;賦五首,微質雅,擬之《上林》《長楊》,則泰山丘 垤也。當時薦者,稱其文有相如、揚雄風,何哉?銘八十 餘,多體要之作,及所匠意,於子雲《百官箴》得其深矣。 摰仲洽譏以穢病屈諸王莽《鼎銘》之下,抑文家以少 言為貴,而多者難於見工也。
《馬融季長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漢世通儒並推季長盧涿郡鄭北海咸出其門家世貴戚居養豐澤即坐高堂施絳帳著書授生徒以老亦足以傳何汲汲榮仕也廣成一頌雕
編輯「鏤萬物」,名雖諷諫鄧氏意在炫才感眾,寧知適逄彼 怒乎?《東巡頌》質古言簡,似季長韜光之作,安帝見而 奇之,召拜郎中。文之遇不遇,豈人意所及哉?西羌反 叛,馬賢、胡疇留兵不進,季長懷河上之憂,上書求效, 又陳星孛參畢,戎狄將起,觀其撫時奮發,誠恥儒冠, 同腐草木,乃心懲鄧氏,恐怖梁冀,既頌將軍西第,又 誣奏李太尉於死,代人匠斲,點染名賢,斯文墜地,百 身莫贖矣。季長注《孝經》云:「忠猶有闕。」述仲尼之說而 作《忠經》,其文常人耳。及讀本傳,並未雲季長作《忠經》, 然則《忠經》果馬氏之書歟?予不敢信也。《范史》譏融慮 深垂堂,不及胥靡,予亦哀其儒者風流,自隕漢陽之 節,重負南山,摯季直矣。
《王逸叔師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屈原在楚平王時以忠被疏作離騷經頃襄王立放之江南復作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大招自沉汨羅其後楚宋玉作九辯招魂漢賈
編輯誼作《惜誓》,淮南小山作《招隱士》,東方朔作《七諫》,嚴忌 作《哀時命》,王褒作《九懷》,劉向作《九歎》,皆擬其文。漢武 時,淮南王安始作《離騷傳》,向典校經書,分為十六卷。 東京班固、賈逵各作《離騷章句》,餘十五卷闕而不說。 王逸復作十六篇,《章句》又續為《九思》,取班固二序附 之,為十七篇。今世所行《離騷》,皆王本也。東漢《文苑》王 叔師父子,皆有文名。考《靈光殿賦》與《夢賦》二篇,世共 傳誦。叔師文少有習者,讀《離騷》乃見之矣。文字存亡, 常有時命,或存己集,或附他書,俱可不敝天壤。叔師 《騷註》即不能割本書獨行,然自以為與原同產,南陽 風土哀思有足親者。《章句》諸篇,與遺文並錄,不類巨 山《詩序》、康成《詩譜》哉。
《孔融少府集》卷
編輯
按張溥題詞魯國男子孔文舉年大於曹操二歲家世聲華曹氏不敵其詩文益非操所敢望也操殺文舉在建安十三年時僭形已彰文舉既不能誅之又
編輯不能遠之,並立衰朝,戲謔笑傲,激其忌怒,無啻肉餧 餒虎,此《南陽》《管樂》所深悲也。曹丕論文,首推北海,金 帛募錄,比於揚、班。脂元升往哭文舉,官以中散。丕好 賢知文,十倍於操,然令文舉不死,親見漢帝禪受,當 塗盜鼎,亦必舉族沉焚。所恨者,其死先操,狐鼠晏行 攘袂之日,天下遂無孔父、仇牧耳。文舉天性,樂善甄 「臨,配食,虎賁同坐,死不相負,何況生存盛憲,困於孫 權,葆首急難,禰衡、謝該,淪落下士,抗章推舉。」今讀其 書,表如鮑子復生,禽息不沒,彼之大度,豈止六國四 公子乎?而道窮命盡,不能庇九歲之男,七歲之女,天 道無親,其言不信,猶黨錮餘烈哉!陳留路粹,中郎弟 子也,呈身漢賊,奏殺賢者,與馬融役於梁冀等耳。東 漢詞章拘密,獨少府諸文,豪氣直上,《孟子》所謂「浩然」, 非耶?琴堂衣冠,客滿酒盈,予尚能想見之。
《蜀漢諸葛亮丞相集》卷
編輯
按晉陳壽進序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勗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
編輯「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 疆,自古以來,未之有倫也。」輒刪除複重,隨類相從,凡 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隨叔父 元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 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 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 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 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兵 與武帝交戰,大敗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 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 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 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 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 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道不拾遺, 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 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 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 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 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 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 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 不可以智力爭也。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 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 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 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 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 文彩不豔,而過為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 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 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 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 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 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伏惟陛下邁蹤古聖, 蕩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 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 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 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按張溥題詞諸葛梁甫吟古今諷誦然遙望蕩陰懷齊三士此不過好勇輕死者流何關管樂神明悲吟不止或雲梁甫泰山下小山也人君有德則封東嶽
編輯諸葛王佐才,思封禪而不得見,躬耕隴畝歌謠,託志, 田疆之倫,豈所慕哉!《出師》二表,遠匹《伊訓》,《正議》兩篇, 亦《湯誓》《大誥》之遺餘。則赫蹄數字,能使憾夫解讎壯 士,刎頸開誠,布公集思,廣益一生。靖獻之本,施於僚 佐賢愚,悉心所自然耳。《戒子書》云:「學以廣才,靜以成 學。」周、孔之教也。晉世有寫其辭遍勗諸子者,其理學 「始基乎?後主暗弱,黃皓陰狡,武鄉復親督師旅,不居 密勿,而君臣魚水,常如先帝時。東山金縢,似反遜之 志則同也。郭塢星隕,魚復遺恨,國勢三分,臣心無二, 討賊而死,始答顧命,豈自違隆中之言哉?陳壽立評, 未極能事;崔浩致詰,無當論功。唐裴晉公蓋非之矣。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