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七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
第二百七十卷目錄
旌旗部藝文一
齊侯來獻戎捷 周公羊高
景帝賜江都王非天子旌旗論 漢荀悅
巡狩建旗議 晉摯虞
旗賦 唐李昂
靈旗賦 獨孤授
太史奉靈旗指蔡賦 闕名
論玉輅建太常用黃色 宋黃伯思
齊景公招虞人以旌說 前人
旌旗部藝文二〈詩〉
旗 唐李嶠
旌 前人
揚旗 杜甫
旌旗部紀事
旌旗部雜錄
戎政典第二百七十卷
旌旗部藝文一
編輯《齊侯來獻戎捷》周公羊高
編輯
莊公三十有一年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齊,大國也,曷 為親來獻戎捷?威我也。其威我奈何?旗獲而過我也。
《景帝賜江都王非天子旌旗論》漢·荀悅
編輯
江都王賜天子旌旗,過矣。夫唯盛德元功,有天子之 勳,乃受異物,則周公其人也。凡功者有賞而已。孔子 曰:「必也正名乎!」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人君之所司 也。夫名設於外,實應於內,事制於始,志成於終,故王 者慎之。
《巡狩建旗議》晉·摯虞
編輯
魏氏無巡狩故事,新禮則巡狩方岳,柴、望告至,設壝 宮如禮。諸侯之覲者,擯及執贄,皆如朝儀,而不建其 旗。臣虞案:《覲禮》,諸侯覲天子,各建其旗旃章,所以殊 爵命,示等威。《詩》稱「君子」至止,言「觀其旂」,宜定新禮,建 旗如舊禮。
《旗賦》〈以風日雲野軍國清肅為韻〉唐·李昂
編輯
「遐國華之容衛,諒茲旗之多工。文成日月,影滅霜空。 乍逶迤而掛霧,忽搖曳以張風。排迴驚鳥,飛失斷鴻。」 至若混羽旗以橫野,則睹之者目駭;雜金鼓而特設, 則見之者氣雄。爾其誓將臨邊,興師授律。擁豹騎而 長往,指龍山而衝出。月陣聯雲,星旄鬥日。迴五翎以 革面,挫三庭而屈膝。匪旗之佐彼軍容,則何以沙場 清謐?明明我君,四海無塵,立徽號,建洪勳為旗。削蚩 尤之跡,畫蛟龍之文,信侔功於巢燧,諒比德於姜雲, 奄有天下,體國經野。覽茲旗之財成,故可得而言者。 儼孤峙以標眾,列廣形而助寡,隨時卷舒,任用行舍, 不務功以伐謀,良有足而稱也。徒觀其進退,繽紛旖 旎,三軍可仰可則;光輝一國,轥示迷於指南,何登車 而逐北。塞斷連營,幸偶時清。對岌岌之臺殿,間悠悠 之斾旌。陵紫霄而風掃,逗碧落以雲縈。擺帝樓之秦 樹,弄天門之曉旌。高則可仰,犯乃不傾,每低昂以自 守,常居滿而望盈。時亨大畜,於何不育。永端容於太 階,沐皇風之清肅。
《靈旗賦》〈以隨所指方敵必摧為韻〉獨孤授
編輯
術,有以猒勝,則靈旗之制可知,寧不師古?或取諸隨, 命曰《靈表》。神靈之託,考其象亦象之在斯,前史載焉, 可得而舉。用於兵禱之際,在乎郊見之所。詳厥制之 由始,信法天而為紀。翠華匪倫,黃鳥可擬,因通帛以 作繪,樹修竿而直指。三星前列,成太乙之蜂旗;九仞 高懸,拂堪輿之壁壘。垂彩揚光,煥其有章;牡荊郅揭 而乍動,登龍蚴蟉而欲翔。物之精也必異,神之用也 無方。靡微風知其整整,含霽景睹夫央央。惟時越人, 害及疆埸。彼則神怒,我將霆擊。乃祈幽贊,乃導彼役。 所以酌意於天,所以信威於敵。撰辰其吉,用致精一。 元穹是饗,太史祗祓。及瑄玉既陳,而靈旗獨出。順徂 征之所向,庶獲醜之可必。異先登之蝥弧,同指佞之 屈軼。帝車爛爛,靡豐蔀而見斗;君象昭昭,狀寅賓之 出日。終能吞若裔土,克全師律,豈得之於伐謀,將有 類於斯術。嘗聞王者兮「厥德不回,兩階之舞兮三苗 實來。」則吾君紹重華之廣運,超帝徹之雄才。布澤而 陽和乃發,抗威而枯朽易摧。且將舉天畢以掩兇暴, 傾雲漢而滌氛埃,古靈旗者,奚足道於今哉。
《太史奉靈旗指蔡賦》〈以國家兵禱建茲神物為韻〉闕名
編輯
旗昭戎容,武備天討。上蔡干紀,惟聖后之克誅;南越 徂征,穆漢皇於肇造。仰垂象以徼福,泊有司而請禱。 封疆乃俟於指明,寇虐方期於蕩掃。詳其效《虞典》之 舞羽,體《周官》之禡牙。九仞屹以特立,三星粲其增華。 分野高標,象指揮於帝力;光耀旁發,形耳目於兵家。 矧夫天飛龍而載圖,北有斗而上獻。當我師之欲勇, 乘彼眾之胥怨。上宣其意,將同乎十手所臨;人授其 蹤,必在夫六斿之建。至乃直指遐舉,申嚴葉時。且殷祭以誠,若視兇徒。而蠢茲小《蝥弧》之先登,令斯行也。 奉郅揭以東向,神乎尊之。匪曳珠而極侈,諒懸首而 為期。懿夫從人謀而罔咈,則異於九旗之物;攄皇怒 以不賓,取貴於八方之神。故能殺敵啟靈,申威定國, 蟠喜氣以將遠,揚勝風而自北。儀在端表,始合於師; 貞;以出人知嚮,方用符於我戰則克。奚必彰翠鳳以 崇麗,法元蛇而辨色,適足以計其功庸,未可以靖乎 氛慝。睿略無敵,宸心有徵,侔制勝於左杖,聿稱材於 牡荊。方旗指以神輔,俾蔡潰而功成。蹈道不昧,謀謨, 孔明徵太史於往制,備唐年之主兵者哉。
《論玉輅建太常用黃色》宋·黃伯思
編輯
謹按《春官·巾車》,「王之五路,玉路建太常,金路建大旂, 象路建大赤,革路建大白,木路建大麾。」而司常九旗 之名物,日月為常,交龍為旂,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 蛇為旐。今以五路所建儷之,太常大旂,已著其名。攷 其餘者,大赤蓋旟也,大白蓋旗也,大麾蓋旐也。何以 知之?以所飾之物辨而知之,龍位東,故旂之色宜青; 「鳥隼位南,故旟之色當赤;熊虎位西,故旗之色當白; 龜蛇位北,故旐之色當黑。」由鳥隼、熊、虎觀之,則知大 赤大白之為旟與旗也。蓋《巾車》或謂之「太常大旂」者, 以旗之名言之;或謂之「大赤、大白」者,以物之色言之: 皆互相見也。於《玉路》言常,《金路》言旂,則象為旐可知 矣。於《象路》言大赤,《革路》言大白,則《玉路所建之常為 黃,金路所建之旂為青,木路所建之旐為黑可知矣。 而先儒乃謂太赤通帛之旃以大白為用。商之色大 麾不在九旗之數,而以九旗之帛皆用絳,悉非也。至 於後世,玉路以青為飾,金路以赤,革路以黃,象路以 白,皆無經據,失之遠矣。獨木路用北方之色,偶合〈經 〉》旨焉。然日月為常,日「月麗乎天,天元而地黃,則太常 之色黃,其可乎?」曰:「日月所麗則天,而所出則地。車者, 王之待以載也,車之所建,為出地之象,不亦可乎?又 王之袞冕,元衣纁裳,其衣元者,天之色,而衣之章有 山焉,山麗於地矣。今繢山於色元之衣,亦無害於義, 則飾日月之於色黃之太常,復何疑哉?蓋《巾車》諸路 之序,金、象、革、木相次,則青赤白黑四方之色,各以其 序而具矣。」由是觀之,則太常之色,非黃而何?
《齊景公招虞人以旌說》前人
編輯
《周官》「全羽為旞,析羽為旌。」又道路用旌節,即此旌也。 顧愷之所畫蘇武所執之旌,上員如幢,下復數層,紅 羽鬖鬖然,如夜合花,即《周官》所謂析羽也。今鹵簿中 節亦頗類此,其首亦員,相去尺餘,有數層員版,以氂 牛毛綴之,亦鬖鬖然。蓋析羽之遺法。然漢節但旌節 之制耳,至於龍節、虎節、玉節之類,乃後世虎符之屬 是也。但可合符者皆謂之「節」,不必盡在旌幢也。故漢 人所持節,俱是合符之制。今觀《顧畫》,節首之下縣一 物若書卷,疑此可用合符也。今鹵簿節皆無此。
旌旗部藝文二〈詩〉
編輯《旗》唐·李嶠
編輯
桂影承宵月,虹輝接曙雲。縱橫齊八陣,舒捲引三軍。 日薄蛟龍影,風翻鳥隼文。誰知懷勇志,蟠地幾繽紛。
《旌》前人
編輯
告善康莊側。求賢市肆中。擁麾分彩雉。持節曳丹虹。 影麗天山雪,光搖朔塞風。方知美周政。抗斾賦《車攻》。
《揚旗》杜甫
編輯
江雨颯長夏,府中有餘清。我公會賓客,肅肅有異聲。 初筵閱軍裝,羅列照廣庭。庭空六馬入,駊泋揚旗旌。 回回偃飛蓋,熠熠迸流星。來纏風飆急,去擘山嶽傾。 材歸俯身盡,妙取略地平。虹蜺就掌握,舒捲隨人輕。 三州陷羌戎,但見西嶺青。公來練猛士,欲奪天邊城。 此堂不易升,庸蜀日已寧。吾徒且加䬸,休適蠻與荊。
旌旗部紀事
編輯《列子》:「黃帝與炎帝戰,以雕鶚、鷹鳶為旗幟。」
《史記·五帝本紀》:「舜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 《周本紀》:「武王陳師牧野,紂師皆倒戈以戰,以開武王, 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 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武王持太白旗以麾諸 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諸侯畢從。武王至 商國,商國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 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 之,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 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元鉞, 縣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復軍。其明日,除道修 社,及商紂宮。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
《說苑》:武王伐紂,過隧斬岸,過水折舟,過谷發梁,過山 焚萊,示民無返志也。至於有戎之隧,大風折斾。散宜 生諫曰:「此其妖。」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
《語林》:武王東伐紂,夜濟河。時雲如畫,八百之旅皆薦 瑤而歌。有大蜂狀如丹鳥,飛集王舟,因以畫幡旗,翌 日而梟。紂名其船曰「蜂舟。」鄭人擊趙簡子,得其蜂旗, 即其遺類。
《左傳隱公十一年》,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於許。 穎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 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 莊公九年,師及齊師戰於乾時,我師敗績,公喪戎路, 傳乘而歸。秦子梁子以公旗辟於下道,是以皆止。 莊公十年,齊師伐我,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 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 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 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閔公二年,衛懿公及狄人戰於滎澤,衛師敗績,遂滅 衛。衛侯不去其旗,是以甚敗。
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戰,晉中軍風於澤,亡大斾之 左旃,祁瞞奸,命,司馬殺之,以徇於諸侯。」
成公十六年,鄢陵之戰,欒鍼見子重之旌,請曰:「楚人 謂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請攝飲焉。」
《昭公七年》,楚子之為令尹也,為王旌以田灋。尹無宇 斷之曰:「一國兩君,其誰堪之?」
哀公二年秋八月,晉趙鞅帥師及鄭罕達戰於鐵。鄭 人擊簡子中肩,獲其蜂旗。初,周人與范氏田,公孫尨 稅焉。趙氏得而獻之,吏請殺之。趙孟曰:「為其主也何 罪?」止而與之田。及鐵之戰,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 蜂旗於子姚之幕下。獻曰:「請報主德。」
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吳,為二隧,疇無餘、謳 陽自南方先及郊,吳太子友、王子地、王孫彌庸、壽於 姚,自泓上觀之,彌庸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 可以見讎而弗殺也。」太子曰:「戰而不克,將亡國。請待 之。」彌庸不可,屬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戰,彌庸獲 疇無餘,地獲謳陽。
《新序》:羋尹文者,荊之敺鹿彘者也。司馬子期獵於雲 夢,載旗之長拖地,羋尹文拔劍齊諸軫而斷之。貳車 抽弓於韔,援矢於筩,引而未發也。司馬子期伏軾而 問曰:「吾有罪於夫子乎?」對曰:「臣以君旗拽地故也,國 君之旗齊於軫,大夫之旗齊於軾。今子荊國有名大 夫,而滅三等,文之斷也,不亦可乎?」子期悅,載之王所。 王曰:「吾聞有斷子之旗者,其人安在?吾將殺之。」子期 以文之言告王。悅使文為《江南令》而大治。
《史記·秦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 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 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漢書高祖本紀》:「高祖立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於沛 廷,而釁鼓,旗幟皆赤。由所殺蛇,白帝子,所殺者,赤帝 子故也。」
秦二世三年九月,子嬰誅滅趙高,遣將將兵拒嶢關。 沛公欲擊之,張良曰:「秦兵尚彊,未可輕,願先遣人益 張旗幟於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啗 以利。」秦將果欲連和。
《韓信傳》:信、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未至井 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 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戒曰:「趙見我走,必空壁 逐我。若疾入,拔趙幟,立漢幟。」令裨將傳餐曰:「今日破 趙會食。」諸將皆嘸然,陽應曰:「諾。」信謂將吏曰:「趙已先 據便地,壁且彼未見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阻 險而還。」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陣。趙兵望見大笑。平 旦,信建大將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 良久。於是信耳棄旗鼓走水上軍,復疾戰。趙空壁爭 漢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 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者,候趙空壁逐利,即馳入趙 壁,皆拔趙旗幟,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得信耳等 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大驚,以漢為「皆已破趙王將 矣」,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弗能禁。於是漢兵夾擊,破 擄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禽趙王歇。
《燕剌王旦傳》:「旦招來郡國姦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 閱其車騎材官卒,建旌旗鼓車,旄頭先歐」
《郊祀志》:武帝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日月北斗 登龍,以象太一三星,為泰一鋒旗,命曰「靈旗。」
《武帝本紀》:征和二年「秋七月,按道侯韓說、使者江充 等掘蠱太子宮。壬午,太子與皇后謀斬充,以節發兵與丞相劉屈氂大戰長安,死者數萬人。庚寅,太子亡, 皇后自殺。初置城門屯兵,更節,加黃旄。」〈注〉時太子亦 發節以戰,故加其上《黃》以別之。
《漢武故事》:「欒大有方術,常於殿前樹旌數百,因命自 相擊庭中,去地十餘丈,觀者大駭。」
《漢書王莽傳》:「初,京師聞青、徐賊眾數十萬人,訖無文 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好事者竊言,此豈如古三皇 無文書號謚耶?」莽亦心怪,以問群臣,群臣莫對,唯嚴 曰:「此不足怪也。自黃帝、湯武行師,必待部曲旌旗 號令,今此無有者,直饑寒群盜耳。」莽大悅。
《後漢書劉盆子傳》:「建武二年,赤眉復入長安,止桂宮。 時漢中賊延岑出散關,屯杜陵,逢安將十餘萬人擊 之。延岑及更始將軍李寶合兵數萬人,與逢安戰於 杜陵,岑等大敗,死者萬餘人,寶遂降安。而延岑收散 卒走。寶乃密使人謂岑曰:『子努力還戰,吾當於內反 之,表裡合埶,可大破也』。岑即還挑戰,安等空營擊之」, 寶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立己旛旗。安等戰疲還營, 見旌幟皆白,大驚亂走,自投川谷死者十餘萬。 《魏志文帝本紀》:「黃初六年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 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
《典韋傳》:「初平中,張邈舉義兵,韋為士屬司馬趙寵牙 門旗長大,人莫能勝,韋一手建之,寵異其才力,後屬 夏侯惇,數斬首有功,拜司馬。」
《吳志胡綜傳》黃武八年「夏,黃龍見舉口,於是權稱尊 號,因瑞改元。」又作:「黃龍大牙,常在中軍,諸軍進退視 其所向,命綜作賦。」
《晉書張重華傳》:「石季龍侵寇,重華以謝艾為中堅將 軍,引師出振武,夜有二梟鳴牙中,艾曰:『梟,邀也,六博 得梟者勝。今梟鳴牙中,剋敵之兆』。」進戰大破之。 謝艾建牙旗盟將士。有西北風吹旌旗東南指,索遐 曰:「風為號令,今能令旗指之,天所贊也,破之必矣。」 《陸機傳》:「機始臨戎而牙旗折,意甚惡之。長沙王乂奉 天子與」機戰於《鹿苑》,機軍大敗。
《宋書高祖本紀》:盧循走向豫章,乃悉力柵斷左里。大 軍至左里,將戰,公所執麾竿折折,幡瀋水,眾並怪懼, 公歡笑曰:「往年覆舟之戰,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賊必 破矣。」即攻柵而進。循兵雖殊死戰,勿能禁。諸軍乘勝 奔之,循單舸走,所殺及投水死,凡萬餘人。
《北魏書高祖本紀》:「太和十有二年春正月辛巳朔,初 建五牛旌旗。」
《奚斤傳》:自魏初大將行師,唯長孫嵩距劉裕。斤征河 南,獨給漏刻及十二牙旗。
《韓茂傳》:「茂年十七,膂力過人,猶善騎射。太宗曾親征 丁零翟猛,茂為中軍執幢。時有風,諸軍旌旗皆偃仆, 茂於馬上持幢,初不傾倒。」
《北齊書綦毋懷文傳》,懷文以道術事高祖。武定初,官 軍與周文戰於邙山,旗幟盡赤,西軍盡黑。懷文言於 高祖曰:「赤火色;黑,水色。水能滅火,不宜以赤對黑。土 勝水,宜改為黃。」高祖遂改為赭黃,所謂河陽幡者。 《周書高祖本紀》,建德二年六月庚申,詔諸軍旌旗皆 畫以猛獸鷙鳥之象。
《隋書盧賁傳》:「高祖受禪,命賁清宮,因典宿衛。賁於是 奏改周代旗幟,更為嘉名。其青龍、騶虞、朱雀、元武、千 秋萬歲之旗,皆賁所制也。」
《高祖本紀》:「開皇元年六月癸未,詔以初受天命,赤雀 降祥,五德相生,赤為火色。其郊及社廟衣服冕之儀, 而朝會之服,旗幟犧牲,盡令尚赤,戎服以黃。」
《劉方傳》:「大業元年正月,軍至海口,林邑王梵志遣兵 守險,方擊走之。師次闍黎江,賊據南岸立柵。方盛陳 旗幟,擊金鼓,賊懼而潰。」
《突厥傳》:「處羅侯竟立,是為葉護可汗,以雍虞閭為葉 護。」遣使上表言狀,上賜之鼓吹幡旗。處羅侯長頤僂 背,眉目疏朗,勇而有謀。以隋所賜旗鼓西征阿波,敵 人以為得隋兵所助,多來降附,遂生擒阿波。
《創業。起居注》:高祖起兵太原,軍司以兵起甲子之日。 又符讖尚白,請建武王所執白旗,以示突厥。帝曰:「誅 紂之旗,牧野時所仗,未入西郊,無容預執,宜兼以絳 雜半續之。」諸軍槊旛皆放此。營壁城壘,幡旗四合,赤 白相映若花園。開皇初,太原童謠云:「法律存,道德在, 白旗天子出」東海常亦云:白衣天子。故隋主恆服白 衣,每向江都,擬於東海。常修律令,筆削不停,並以綵 畫五級木壇,自隨以事道。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 莫浪語,黃鵠繞山飛,宛轉花園裡。」按李為國姓,桃當 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園,宛轉屬旌 幡。」汾晉老幼,謳歌在耳,忽睹靈驗,不勝歡躍。帝每顧 旗幡,笑而言曰:「花園可爾,不知黃鵠」如何。吾當一舉 千里,以符冥讖。
《唐書高祖本紀》:「隋十三年七月壬子,高祖杖白旗,誓 眾於野。」
《裴行儉傳》:突厥阿史德溫傅反,詔行儉討之,總三十 餘萬,旗幟亙千里,行儉咸節制之《高麗傳》:太宗進攻白崖城,其酋孫伐音陰丐降,然城 中不能一。帝賜幟曰:「若降,建於堞以信。」俄而舉幟,城 人皆以唐兵登矣,乃降。
《則天皇后本紀》:「光宅元年九月,旗幟改從金色,飾以 紫,畫以雜文。」
《李光弼傳》:周摯攻中潬,光弼執大旗曰:「望吾旗麾若 緩,可觀便宜。若三麾至地,諸軍畢入,生死以之,退者 斬。」
《冊府元龜》:元和九年十月戊辰,以尚書左丞呂元膺 為工部尚書,充東都留守。舊例,命留守必賜旂甲,與 方鎮略同。及元膺受任,竟無所賜。朝論以東有寇虞, 特用元膺,尤不當削,以沮威望。諫官上疏,援華、汝、壽 三州例,賜戍械。居守之重,固宜寵賜。帝曰:「此數處並 不當與。」其後遂皆停。
《唐書王式傳》:寧國劇賊仇甫亂明越,觀察使鄭祗德 不能討,宰相選式往代。式發自光福里第,麾幟皆東 靡,獵獵有聲,喜曰:「是謂得天時矣。」聞賊用騎兵,乃閱 所部,得吐蕃、回鶻遷隸數百,發龍陂監牧馬,起用之, 集土團諸兒為向導,擒甫斬之。
《通鑑·唐紀》:朱延壽制,軍中每旗二十五騎。命黑雲隊 長李厚將十旗擊汴兵,不勝,延壽將斬之,厚稱「眾寡 不敵,願益兵更往,不勝則死。」都押牙汝陽柴再用亦 為之請,乃益以五旗。厚殊死戰,再用助之,延壽悉眾 乘之,汴兵敗走。
《清異錄》:梁祖自初起,每令左右持大赤旗,緩急之際, 用以揮軍,祖自目為「火龍標。」
《五代史劉鄩傳》:「莊宗入魏,鄩以謂晉兵悉從莊宗赴 魏,而太原可襲,乃結草為人,執以旌幟,以驢負之,往 來城上,而潛軍出黃澤關襲太原。晉兵望梁壘旗幟 往來,不知其去也,以故不追。」
《萇從簡傳》:莊宗與梁軍對陣,梁軍有執大旗出入陣 間者,莊宗望見之,歎曰:「彼猛士,誰能為我取之。」從簡 請前往,莊宗不許。從簡潛率數騎,馳入梁軍,奪其旗 而還,軍中皆鼓譟,莊宗壯之。
《房知溫傳》:「明宗入立,趙在禮鎮天雄軍,以魏軍素騎, 常懼禍不遑居,陰遣人訴於明宗,求解去。明宗乃以 皇子從榮代在禮,而遣魏效節九指揮北戍盧臺。軍 發之日,不給兵甲,惟以長竿繫旗幟,以表隊伍,軍士 頗自疑惑。」
《張彥澤傳》:澤自以有功於契丹,晝夜酣飲自娛,出入 騎從常數百人,猶題其旗幟曰:「赤心為主。」
《通鑑·宋紀》:「契丹兵十萬寇㕍門,楊業擊之,契丹兵大 敗。自是契丹畏業,每望見旌旗即引去。」
《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孟昶立元哲為皇太子。宋師將 至,以元哲為元帥,精卒萬餘,旌旗用文繡,以錦綢其 槓。是日微雨,元哲慮霑濕,令解去。俄雨止,復斾之,旌 幟數千皆倒繫杜上,識者異之。」
《崔翰傳》:「太平興國二年秋,講武於西郊。時殿前都指 揮使楊信病瘖,命翰代之。翰分布士伍,南北綿亙二 十里,建五色旗號令將卒望其所舉以為進退,六師 周旋如一,上御臺臨觀,大悅。」
《曹翰傳》:「翰遣徒數萬,伐巨木於漢境,遣騎五,授五色 旗為斥候,前遇丘陵水澤寇賊煙火,則各舉其旗以 為應。又起烽燧於境上,敵疑不敢近塞,得巨木數萬 以濟用。」
《文昌雜錄》:淳化中,有司言油衣帟幕損弊者萬數,欲 毀棄。詔令煮而浣之,命尚方染以雜色,刺為旗幟。 《宋史·田紹斌傳》:紹斌為考城都監。大中祥符初,領長 州刺史。從東封朝覲壇就班,軍士建充庭旗,旗倒壓, 紹斌仆地,遽起無傷。時斌已老,其壯健若此。
《貢父詩話》:景祐末,元昊叛夏,鄭公出鎮長安。梅送詩 曰:「亞夫金鼓從天落,韓信旌旗背水陳。」時獨刻公詩 於石。
《宋史何常傳》:常徙成都路轉運副使,中使持御札至, 令織戲龍羅二千,繡旗五百。常奏:「旗者,軍器之飾,敢 不奉詔。戲龍羅唯供御服,日衣一匹,歲不過三百有 奇。今乃數倍,無益也。」詔獎其言,減四之三。
《宦者李憲傳》:「憲為熙河經略安撫司幹當公事,按視 鄜延軍制。行至蒲中,會木征合董氈、鬼章之兵,攻破 踏白城,圍河州,詔趣赴之。憲馳至軍。先是,朝廷出黃 旗書敕,諭將士,如用命破賊者,倍賞。於是憲晨起,帳 中張以示眾曰:『此旗天子所賜也,視此以戰,帝實臨 之』。士爭呼用命以進。」
《劉晏傳》:「建炎初,從劉正彥擊淮西賊丁進,進黨頗眾, 晏所提赤心騎才八百,乃為五色旗,使騎兵持之,循 山而出,一色盡則以一色易之。賊見官軍累日不絕, 顏色各異,遂不戰而降。」
《楊照傳》:「楊照者,濠州將官也。金人圍城急,照躍上角 樓,刺賊之執黑旗者,洞腹抽腸而死。」
《岳飛傳》:「紹興元年,張俊請飛同討李成,時成將馬進 犯洪州,連營西山。飛請自為先鋒,重鎧躍馬,潛出賊右,突其陣,所部從之。進大敗,走筠州。飛抵城東,賊出 城布陣十五里,飛設伏,以紅羅為幟,上刺『岳』字,選騎 二百,隨幟而前。賊易其少,薄之,伏發,賊敗走。飛使人 呼曰:『不從賊者坐,吾不汝殺』。坐而降者八萬餘人。」 《王彥傳》:「彥知金州,紹興元年,李忠反,與戰不利,退屯 秦郊。秦郊距郡城二十里,路坦夷。彥募敢死士,易麾 幟,設奇以待。閱再宿,賊至秦郊,官軍逆戰,大敗之。」 《李寶傳》:「金主亮渝盟,由海道襲浙江。高宗授寶浙西 路馬步軍副總管,駐平江,令與守臣督海舟捍禦,斬 其帥完顏鄭家奴等六人,禽倪詢等。上於」朝報捷,上 喜曰:「朕獨用李寶,果立功為天下倡矣。」詔書「忠勇李 寶」四字表其旗幟。
《吳玠傳》:「紹興四年,金人攻仙人關,玠統領王喜、王武 率銳士,分紫白旗入金營,金陣亂。」
《解元傳》:「紹興四年,金人、偽齊合兵入侵,韓世忠自鎮 江趨揚州,命元屯承州。金人至近郊,元度翌日必至 城下,遣百人伏要路,百人伏嶽廟,自以四百人伏路 隅,令曰:『俟金人過,我當先出掩之。伏要路者,視我麾 旂,則立幟以待。金人必自嶽廟走,伏者背出,又決河 岸遏其歸路。金人果走城下,伏發,金人進退無路,乃』」 走嶽廟。元追之。獲百四十八人,止遺二人。
《陳韡傳》:「紹定四年,韡為提點刑獄招捕使,兼知建寧 府。衢州寇汪、徐、來二破常山、開化,勢張甚。韡命淮將 李大聲提兵七百,出賊不意,夜薄其砦。賊見筭子旗, 驚曰:『此陳招捕軍也』。皆大哭,急擊之,衢寇悉平。」 《劉錡傳》:順昌之捷,金人震恐。十一年,金人攻廬、和二 州,錡自太平渡江,抵廬州,與張俊、楊沂中會,而敵已 大入,會沂中、王德、田師中、張子蓋之軍俱至。翌日,兀 朮以鐵騎十萬分為兩隅,夾道而陣。德薄其右隅,引 弓射一酋斃之,因大呼馳擊,諸軍鼓譟。金人以拐子 馬兩翼而進。德率眾鏖戰,沂中以萬兵各持長斧奮 擊之,敵大敗。錡與德等追之,又敗於東山。敵望見曰: 「此順昌旗幟也。」即退走。
紹興三十一年,金人攻瓜洲,知樞密葉義問見錡病 劇,以李橫權錡軍,劉汜固請出戰,金人以重兵逼瓜 洲,分兵東出,逆趨瓜洲,汜先退,橫以孤軍不能當,亦 卻。方諸軍渡江而北也,錡使人持黃白幟,登高山望 之,戒之曰:「賊至舉白幟,合戰舉二幟,勝則舉黃幟。」是 日,二幟舉踰時,錡曰:「黃幟久不舉,吾軍殆矣。」
《吳挺傳》:「紹興三十一年,挺為中軍統制。王師既復秦 州,金將合喜孛堇介叛將張中彥以兵來爭,挺破其 治平砦。已而南市城敗,亦掎角為援,轉戰竟日。挺令 前軍統制梅彥麾眾直據城門,眾勿喻。彥亦懼,力不 敵,挺督之,彥出兵殊死戰。挺率背嵬騎,盡易黃旗,繞 出敵後,憑高突之。敵譁曰:『黃旗兒至矣』!遂驚敗。」 《王友直傳》:友直以忠義軍統制,隸鎮江都統司。越四 月,詔偕統制張子蓋授海州。方接戰,友直張一旗,大 書「宋忠義將河北王九郎」以自表,潛由小逕背敵陣, 因其輜重扼歸道橋,左右枕水。張子蓋知友直已乘 敵後,麾軍進擊,敵潰走,盡溺死,圍遂解。
《姚興傳》:「興,相州人,荊湖南路兵馬副都監,隸都統王 權麾下。金兵渡淮,權遣興拒之,權奔仙宗山,嚴兵自 衛。興告急,數不應,統領戴皋帥馬軍引避。初,李二者 嘗有私恩於權,因得出入軍中,往來兩界貿易間,竊 權旗幟遺金人。至是,金人立權旗幟以誤興,興往奔 之,父子俱死焉。」
《魏勝傳》:勝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東魏勝」,金 人望見即退去。勝為旗十數,書其名姓,密付諸將,遇 鏖戰即揭之,金兵悉避走。
《張威傳》:「威在行伍,以勇見稱,進充偏裨,每戰輒克。金 人聞其名畏憚之。臨陣戰酣,則精采愈奮,兩眼皆赤, 時號張紅眼」,又號「張鶻眼。威立淨天鶻旗以自表。」 《曹友聞傳》:「友聞字允叔,武惠王彬十二世孫也。少有 大志,與仲弟友諒不遠千里,尋師取友。登寶慶二年 進士,授綿竹尉,改辟天水軍教授。城已被圍,友聞單 騎」夜入,與守臣張維糾民厲戰,兵退。制置使製大旗 書《滿身膽》以旌之。
《丁黼傳》:嘉熙三年,北兵自新井入,詐豎宋將李顯忠 之旗,直趨成都。黼以為潰卒,以旗榜招之。既審知其 非,領兵夜出城南迎戰,至石筍街,兵散,黼力戰死之。 《蕭雷龍傳》:縣尹劉聖仲素與雷龍有怨,殺之。後聖仲 北來,泊舟小孤山,有巨艦衝前,建大旗,書曰:「蕭知府 兵。」繼見雷龍坐船上,聖仲大呼,有頃不見,以驚死。 《李芾傳》:「芾為河南提刑時,郡縣盜擾,民多奔竄。芾令 所部發民兵自衛,縣一皂幟,令曰:『作亂者斬幟下』。民 始帖然。」
《元史耶律楚材傳》:壬辰,帝南征,將涉沙河,詔逃難之 民來降者免死。或曰:「此輩急則降,緩則走,徒以資敵, 不可宥。」楚材請製旗數百,以給降民,使歸田裡,全活 甚眾。
《木華黎傳》:丁丑八月,封太師國王。太祖諭曰:「太行之北,朕自經略。太行之南,卿其勉之。」賜大駕所建九斿 大旗,仍諭諸將曰:「木華黎建此旗以出號令,如朕親 臨也。」
《石天應傳》:「天應字瑞之,興中永德人。善騎射,豪爽不 羈,頗知讀書,鄉里人多歸之。太祖時,太師國王木華 黎南下,天應率眾迎謁軍門。木華黎即承制授興中 府尹,兵馬都提控,俾從南征。天應造戰攻之具,臨機 應變,捷出如神,以功拜龍虎衛上將軍元帥右監軍, 戍燕。天應旌旗色用黑,人目之曰黑軍。」
《通鑑元紀》:董摶霄還軍守於潛,賊兵大至,焚倚郭廬 舍。摶霄按軍不動,遣人執白旗登山望賊約曰:「以我 怯,必少懈。伺其有隙,則麾所執旗。」又伏兵城外,皆授 以火砲,復約曰:「見旗動,砲即發。」已而旗動砲發,兵乃 盡出,遂復千秋關。
《明通紀》:「洪武元年十二月,詔立旗纛廟京師,以霜降 日致祭。」
《兵略纂聞》:「宣寧侯曹良臣守通州,故元丞相也速侵 通州,眾號萬餘,營白河。時城兵僅千人,良遣指揮仵 勇、陳泰等沿河舟中樹赤幟。赤幟亙三十里,鉦鼓之 聲相聞,也速以援兵至,遂引退。」
《拊膝錄》:靖難兵起,宋忠兵三萬至居庸關,不得進,退 保懷來。忠初謂諸將士曰:「爾等家在北平者,並為燕 所誅滅,盍努力復家,讎報國恩。」燕王獲諜者,聞之,乃 命其家人張其舊用旗幟為前鋒,眾遙識旗幟,及識 其父兄子弟無恙,因叛降燕。
《明會典》。「正統元年奏准令旗令牌,在外不許輕造,閒 常不許擅用。班師之後、照驗還官。」
弘治十一年奏准、成造令旗令牌三百面副。每旗用 闊絹一幅、長四尺、闊一尺九寸。鎗連桿長六尺五寸、 圍二寸三分。每牌連臥虎蓋長八寸、厚七分。俱編令 字一號起至三百號止、火烙印記。仍置印信文簿一 扇、開立前件。遇有徵進、並內外鎮巡等官領用、即將 原領字號逐一附寫。後有事故繳回奏換、就前件項 下、明白註銷。如有損壞、或比對原號不同者、聽本部 參究
《兵略纂聞》:「戚繼光征倭寇,軍中立一白幟,凡脅從者 空手伏幟下,悉放還,毋為賊樹黨也。」
倭寇淮揚,劉顯禦之,執一幟以號於眾曰:「汝官軍有 能敢勇殺賊樹功勳者,立此幟下得三百人。」
茅坤僉憲廣西時,猺獞殺陽朔令。坤計討之,於所過 道,輒幟而牓曰:「軍門進十萬兵討某砦之殺陽朔令 者,他砦毋動,動則移兵先滅之。」我師實不過五千,諸 裔見旗幟彌山谷,且怵於牓,皆蟻伏毋敢動,連破十 七砦。
侯應爵補羅定僉事。猺兵起,會行部西寧,諜者踵至, 從卒不踰二百餘。公陰令斬竹千竿,列繒衣為幟,令 男婦晨起槁食,登城立幟,闔三門,一門半闢,疏隊而 出。賊遙望,莫測多寡。迨賊薄城下,見赤幟耀日,若大 兵從天而降。三鼓,賊遁去。
旌旗部雜錄
編輯《詩經小雅無羊永章》:「牧人乃夢,眾維魚矣,旐維旟矣。 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溱溱。」 按註:「旐,郊野所建統人少;旟,州里所建統人多。」故「旐」 乃是「旟」則為人眾。
《小雅·采菽》:「君子來朝。言觀其旂,其旂淠淠。」按註:「淠淠, 動貌。」
《周頌》載見:「龍旂陽陽,和鈴央央。」按註:「陽,明也。軾前曰 和,旂上曰鈴。」
《魯頌泮水》:「言觀其旂,其旅筏筏。」按註:「飛揚也。」
《鄰幾雜志》:「儀仗內五牛旗,刻畫五色木牛,豎旗於背, 載以舉狀,四人舁之。」按《六典》:「衛尉三十二旗,十八曰 五牛旗。」皆是繡繪旗幅。若五牛以牛載,則其他麟鳳 之類亦當如此矣。
《齊東野語》詩曰:王之爪牙,故將軍皆建旗於前,曰大 牙。凡部曲受約束,稟進退,悉趨其下。近世重武,通謂 刺史治所曰牙。緣是從卒為牙中兵,武吏為牙前將, 俚語誤轉為衙。《珩璜論》云:「突厥畏李靖,徙牙於磧中。」 牙者,旗也。《東京賦》:「竿上以牙飾之,所以自表識也。」太 守出,有門旗,其遺法也。後人遂以牙為衙。早晚衙,亦 太守出則建旗之義。或以衙為廨舍,兒子為衙內。《唐 韻》註:「衙,府也。」亦訛。武德元年,宇文化及下牙,方敢啟 狀。《釋文》:「牙,旗名也,軍中所建。」高保勖病,召衙內指揮 使梁延副。衙內蓋官稱耳。唐謂前殿為正衙,豈亦以 衛仗建旗而名耶?
鼠璞《唐百官志》:「節度使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 立六纛,入境築節樓,迎以鼓角。本朝有六纛旌節門旗二,受賜藏之公宇私室,號節堂,朔望次日祭之,號 衙日。」蓋有旌節則有神祀,今節鎮重此,祠節堂衙禮 廢矣。
《資暇錄》:押牙武職,今有押衙之目,衙宜作「牙」,此職名, 非押其衙府也。蓋押牙旗者,今又有押節者之類是 也。案《兵書》云:「牙旗者,將軍之旌」,故必豎牙旗於門。是 以史傳咸作牙門字。今者押牙既作押衙,而牙門亦 為衙門乎?
《貢父詩話》:司馬溫公論九旗之名,旗與旂相近。《詩》曰: 「言觀其旂。」《左傳》:「龍尾伏辰,取虢之旂。」然則此旂當為 芹音,周人語轉,亦如關中以中為蒸,蟲為塵,丹青之 青為萋也。
《演繁露》:古旗有名「勿勿」者,集眾則用之,後人轉為「匆 匆。」「匆匆」者,亟遽之辭也。杜牧遣興曰:「浮生長勿勿,兒 小且嗚嗚。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