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卷目錄
禮樂總部總論一
禮記〈禮器 郊特牲 樂記 仲尼燕居 孔子閒居〉
大戴禮〈主言〉
淮南子〈汜論訓 詮言訓〉
春秋繁露〈楚莊王〉
揚子法言〈問道篇〉
白虎通〈禮樂〉
黃憲外史〈樂論〉
魏徐幹中論〈藝紀〉
隋文中子〈王道篇 天地篇 禮樂篇〉
禮儀典第二卷
禮樂總部總論一
編輯禮記
編輯《禮器》
編輯
禮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 之制禮也,以節事,修樂,以道志。故觀其禮樂而治亂 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達,故觀其器而知其工 之巧,觀其發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與 人者。」
〈陳注〉「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主於報本,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王者功成治定,然後作樂。以文德定天下者,樂文德之成;以武功定天下者,樂武功之成。非泛然為之也。節事,為人事之儀則也,道志宣其湮鬱也。世治則禮序而樂和,世亂則禮慝而樂淫,故觀禮樂而治亂可知也。禮樂者,與人交接之具,君子致謹於此,以其所關者大也。
《郊特牲》
編輯
《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
〈陳注〉樂所以發陽道之舒暢,禮所以肅陰道之收斂。一闔一闢,而萬事得宜也。
《樂記》
編輯
「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 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又
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 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
又
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 鐘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 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 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陳注〉劉氏曰:「先王之制禮樂,因人情而為之節文。因其哀死而喪期無數,故為衰麻哭、泣之數以節之;因其好逸樂而不能和順於義理,故為鐘鼓、干戚之樂以和之;因其有男女之欲而不知其別,故為昏姻、冠、笄之禮以別之;因其有交接之事而或失其正,故為射、鄉、食、饗之禮以正之。節其心,所以使之行而無過不及;『和其聲所以使之言而無所乖戾』。」「為之政」以率其怠倦,而使禮樂之教無不行;為之刑以防其恣肆,而使禮樂之道無敢廢。禮樂刑政四者通行於天下,而民無悖違之者,則王者之治道備也。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 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 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好惡著則賢不肖別矣。刑 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 民治行矣。
〈陳注〉和以統同,序以辨異。樂勝則流,過於同也;禮勝則離,過於異也。合情者樂之和於內,所以救其離之失;飾貌者禮之檢於外,所以救其流之失。此禮之義,樂之文,所以相資為用者也。仁以愛之,則相敬而不至於離;義以正之,則相親而不至於流,此又以仁義為禮樂之輔者也。等貴賤,和上下,別賢不肖,均政,此四者皆所以行民之治,故曰「民治行矣。」
「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 「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 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 不試,五刑不用,百姓無患,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矣。 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天子如此, 則禮行矣。
〈陳注〉應氏謂「四海之內」四字,恐在「合」字上,如此則文理為順。劉氏曰:「欣喜」歡愛之和,出於中,進退周旋
之序著於外。和則情意安舒,故靜;序則威儀交錯,故文。「大樂與天地同和」 ,如《乾》以《易知》而不勞;「大禮與天地同節」 ,如《坤》以簡能而不煩。樂至則人皆得其所而無怨,禮至則人各安其分而不爭,如帝世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至也。達者徹於彼之謂;行者出於此之謂。行者,達之本;達者,行之效。天子自能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則家齊族睦矣。又能親吾親以及人之親,長吾長以及人之長,是謂「以敬。」 四海之內,則禮之本立而用行矣。禮之用行而後樂之效達,故於樂但言天子無可怒者,而於禮則言天子如此,是樂之達,乃天子行禮之效也。
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 節,故祀天祭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 海之內合敬同愛矣。《禮》者,殊事合敬者也;樂者,異文 合愛者也。禮樂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與時 並,名與功偕。
〈陳注〉「百物不失」,言各遂其性也。朱子曰:「禮主減,樂主盈」,鬼神亦止是屈伸之義,禮樂鬼神一理。又曰:在聖人製作處便是禮樂,在造化功用處便是鬼神。禮有經禮曲禮之事殊而敬一;樂有五聲六律之文異而愛一,所以能使四海之內合敬同愛者,皆大樂大禮之所感化也。禮樂之制,在明王雖有損益而情之同者則相因述也。惟其如此,是以王者作興,事與時並,如唐虞之時,則有揖讓之事;夏殷之時,則有放伐之事。名與功偕者,功成作樂,故歷代樂名,皆因所立之功而名之也。蔡氏曰:「禮樂本非判然二物也。人徒見樂由陽來,禮由陰作,即以為禮屬陰、樂屬陽,判然為二。殊不知陰陽一氣也,陰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即為陰,非真有二物也。禮樂亦止是一理,「禮之和即是樂,樂之節」即是禮,亦非二物也。善觀者既知陰陽禮樂之所以為二,而又知陰陽、禮樂之所以為一,則達《禮》《樂》之體用矣。
故鐘鼓管磬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 疾」,樂之文也。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禮之器也。「升降上 下,周還裼襲」,禮之文也。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 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 作之謂也。
〈陳注〉綴,舞者,行位相連綴也。兆,位外之營兆也。「裼襲」,說見《曲禮》。情,謂理趣之深奧者,知之悉,故能作;文,謂節奏之宣著者識之詳,故能述。若黃帝、堯舜之造律呂,垂衣裳,禹、湯、文、武之不相沿襲,皆聖者之作也。周公經制,盡取先代之禮樂而參用之,兼聖明之述作也。季札觀樂而各有所論,此明者之述也。夫子之聖,乃述「而不作」者,有其德無其位故耳。
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 則暴。明於天地,然後能興禮樂也。
〈陳注〉朱子曰:「樂由天作,屬陽,故有運動底意。禮以地制,如由地出,不可移易。」劉氏曰:「前言『《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以成功之所合而言也。此言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以效法之所本而言也。蓋聖人之禮樂,與天地之陰陽相為流通,故始也法陰陽以為禮樂,終也以禮樂而贊陰陽。天地之和,陽之動』」而生物者也。氣行而不乖,故百物皆化。「天地之序」,陰之靜而成物者也,質具而有秩,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者,法乎氣之行於天者而作,故動而屬陽。聲音,氣之為也。「《禮》以地制」者,法乎質之具於地者而制,故靜而屬陰。儀則質之為也。過制則失其序,如陰過而肅,則物之成者復壞矣,故亂;過作則失其和,如陽過而亢,則物之生者反傷矣。故暴。明乎天地之和與序,然後能興禮樂以贊化育也。
「論倫無患」,樂之情也。「欣喜歡愛」,樂之官也。「中正無邪」, 禮之質也。「莊敬恭順」,禮之制也。若夫禮樂之施於金 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乎山川鬼神,則此所 與民同也。
〈陳注〉方氏曰:「金石聲音,特樂而已,亦統以禮為言者。凡行禮然後用樂,用樂以成禮,未有用樂而不為行禮者也。情官質制者,禮樂之義也;金石聲音者,禮樂之數也。其數可陳,則民之所同;其義難知,則君之所獨。故於金石聲音曰『此所與民同也』。」劉氏曰:「論者,《雅》《頌》之辭;倫者,律呂之音。惟其辭足論而音有倫,故極其和而無患害」,此《樂》之本情也,而在人者,則以欣喜歡愛為作樂之主焉。中者,行之無過不及;正者,立之不偏不倚。惟其立之正而行之中,故得其序而無邪僻,此《禮》之本質也,而在人者,則以莊敬恭順為行禮之制焉。此聖賢君子之所獨知也。若夫施之器而播之聲,以事乎鬼神者,則眾人之所共知也。
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其功大者其樂備,其治辨者其禮具。《干戚》之舞,非備樂也;孰亨而祀,非達禮也。 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樂極則憂, 禮粗則偏矣。及夫敦樂而無憂、禮備而不偏者,其惟 大聖乎!
〈陳注〉干戚之舞,武舞也,不如《韶》樂之盡善盡美,故云「非備樂也。」熟烹牲體而薦,不如古者血腥之祭為得禮意,故云「非達禮」也。若奏樂而欲極其聲音之娛樂,則樂極悲來,故云「樂極則憂。」行禮粗略而不能詳審,則節文之儀必有偏失而不舉者,故云「禮粗則偏」矣。惟大聖人則道全德備,雖敦厚於樂,而無樂極悲來之憂,其禮儀備具而無偏粗之失也。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 化」,而樂興焉。「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仁近於 樂,義近於禮。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禮者別宜,居鬼 而從地。故聖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 天地官矣。
〈陳注〉「物,各賦物而不可以強同」,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禮制也;絪縕化醇而不容以獨異,此造化示人以自然之樂情也。合同者春夏之仁,故曰「仁近於樂。」散殊者秋冬之義,故曰「義近於禮。」敦和厚其氣之同者,別宜辨其物之異者,率神所以循其氣之伸居,鬼所以斂其氣之屈伸,陽而從天,屈陰而從地也。由是言之,則聖人禮樂之精微寓於製作者,既明且備,可得而知矣。官,猶主也。言天之生物,地之成物,各得其職也。劉氏曰:「此申明禮者天地之序,樂者天地之和,高下散殊者質之具,天地自然之序也,而聖人法之則禮制行矣。周流同化者氣之行,天地自然之和也,而聖人法之則樂興焉。春作夏長,天地生物之仁也;氣行而同和,故近於樂。秋斂冬藏,天地成物之義也;質具而異序,故近於禮。」此言效法之所本也。「敦和」者,厚其氣之同;「別宜」者,辨其質之異。神者,陽之靈;鬼者,陰之靈。率神以從天者,達其氣之伸而行於天;居鬼而從地者,斂其氣之屈而具於地。蓋樂可以敦厚天地之和,而發達乎陽之所生;禮可以辨別天地之宜,而安定乎陰之所成。故聖人作樂以應助天之生物,制禮以配合地之成物。禮樂之製作,既明且備,則足以裁成其道,輔相其宜,而天之生,地之成,各得其職矣。此言成功之所合也。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 小大殊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則性命不同矣。「在天 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則禮者天地之別也。
〈陳注〉言聖人制禮,其本於天地自然之理者如此。「定君臣之禮」者,取於天地尊卑之勢也。「列貴賤之位」者,取於山澤卑高之勢也。小者不可為大,大者不可為小,故小大之殊,取於陰陽動靜之常也。此小大為《論語》「小大由之」之義,謂小事大事也。方,猶道也,聚,猶處也。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各有其道,則各以其類而處之,所謂「方以類聚」也。物,事也。行禮之事即謂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行之不止一端,分之必各從其事,所謂物以群分也。所以然者,以天所賦之命與人所受之性,自然有此三綱五常之倫,其間尊卑厚薄之等,不容混而一之也,故曰「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如衣與旗常之章著為日月星辰之象也。「在地成形,如宮室器具,各有高卑大小之制,是取法於地也。」由此言之,禮之有別,非天地自然之理乎?
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 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 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陳注〉應氏曰:此即所謂「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樂興焉。」
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天地之情也。 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 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樂著太始而禮居成物。著不 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 故聖人曰:「禮樂」雲。
〈陳注〉朱子曰:「乾知太始,坤作成物。」知者,管也。乾管卻太始,太始即生物之始。乾始物而《坤》成之也。應氏曰:「及,至也。言樂出於自然之和,禮出於自然之序,二者之用充塞流行,無顯不至,無幽不格,無高不屆,無深不入,則樂著乎《乾》,知太始之初,禮居乎《坤》,作成物之位。」而昭著不息者,天之所以為天;昭著不動者,地之所以為地。「著不動」者,藏諸用也。「著不息」者,顯諸仁也。天地之間,不過一動一靜而已,故聖人昭揭以示人,而名之曰「禮樂」也。
又
夫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 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壹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 飲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故酒食 者所以合歡也,樂者所以象德也,禮者所以綴淫也是故先王有大事,必有禮以哀之;有大福,必有禮以 樂之。哀樂之分,皆以禮終。樂也者,聖人之所以樂也, 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 教焉。
〈陳注〉《一獻之禮》,士之饗禮,惟一獻也。綴,止也。大事,死喪之事也。大福,吉慶之事也。以大福對大事而言,則大事為禍矣。哀樂皆以禮終,則不至於過哀過樂矣。此章言禮處多,而末亦云「樂」者,明禮樂非二用也。
又
「樂也者,施也;禮也者報也。」《樂》樂其所自生,《禮》反其所 自始。《樂》章德,禮報情,反始也。
〈陳注〉朱子曰:「和順積諸中,英華發於外,便是章著其內之德。」馬氏曰:「樂由陽來,陽散其文而以生育為功,故樂主於施。禮由陰作,陰斂其質而以反朴為事,故禮主於報。舜生於紹堯而施及於天下,故作《大韶》;武王生於武功而施及於天下,故作《大武》。此樂其所自生也。萬物本乎天,故先王以郊,明天之道;人本乎祖,故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此反其所自始也。應氏曰:「樂有發達動盪之和,宣播而出於外,一出而不可反,故曰施。禮有交際酬答之文,反復而還於內,故曰報。《韶》《濩》《夏》《武》皆章德而導和,祭、享、朝、聘,皆報情而反始。所謂反者,有收斂之節也。」
又
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
〈陳注〉劉氏曰:「人情感物無常,固多變;然既發於聲音而為樂,則其哀樂一定而不可變矣;事理隨時有異,固多易也;然既著之節文而為禮,則其威儀一定而不可易矣。惟其不可變,故使人佚能思初,安能惟始,和順道德而純然罔間,所謂統同也;惟其不可易,故使人親疏有序,貴賤有等,謹審節文而截然不亂,所謂辨」異也。此《禮樂》之說,所以管攝乎人情也。
「窮本知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禮》《樂》偩天 地之情,達神明之德,降興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 體,領父子君臣之節。
〈陳注〉劉氏曰:人情理同而氣異,同則本一,異則變多。樂以統同,故可使人窮其本之同,而知其變之異。人情理微而欲危,微則誠隱,危則偽生。《禮》以辨異,故可使人去其欲之偽而著其理之誠也。「窮本知變」者,感通之自然,故曰「情。」「著誠去偽」者,修為之當然,故曰「經。」
是故「大人舉禮樂」,則天地將為昭焉。
〈陳注〉《大人舉禮樂》,言聖人在天子之位而制禮作樂也。《天地將為昭焉》,言將以禮樂而昭宣天地化育之道也。
又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 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 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 致樂以治心者也。」
〈陳注〉致,謂研窮其理也。樂由中出,故以治心言之。子諒從朱子說,讀為慈良。樂之感化人心,至於天而且神,可以識窮本知變之妙矣。
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 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 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 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 弗與爭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煇動於 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故曰:「致 禮樂之道」,舉而措之,天下無難矣。
〈陳注〉動於內,則能治心矣;動於外,則能治躬矣。極和極順,則無斯須之不和不順矣。所以感人動物,其效如此。「德以煇言」,乃英華發外之驗。理發諸外,是動容周旋之中。《禮》,君子極致禮樂之道,其於治天下乎何有!
樂也者,動於內者也;禮也者,動於外者也。故禮主其 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 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 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 反,其義一也。
〈陳注〉馬氏曰:「以體言之,禮減樂盈;以用言之,禮進樂反。樂動於內,故其體主盈,蓋樂由中出,而為人心之所喜;禮動於外,故其體主減,蓋禮自外作,而疑先王有以強世也。禮主減,故勉而作之,而以進為文;樂主盈,故反而抑之,而以反為文。故七介以相見,不然則已愨;三辭三讓而至,不然則已蹙。一獻之禮,而賓主百拜,『日莫人倦』」,而齊莊正齊,此皆勉而進之者也。「進旅」「退旅」,以示其和;「弦匏笙簧」,「會守」「拊鼓」,以示其統;治亂則以相,訊疾則以「雅」,作之以
柷,止之以敔,此皆反而抑之者也。減而不進,則幾於息矣,故銷;盈而不反,則至於流矣,故放。先王知其易偏,故禮則有報,樂則有反。禮有報者,資於樂也;樂有反者,資於禮也。劉氏曰:「禮之儀,動於外,必謙卑退讓以自牧,故主於減殺;樂之德,動於中,必和順充積而後形,故主於盈盛。蓋樂由陽來故盈,禮自陰作故減」 也。然禮之體雖主於退讓,而其用則貴乎行之以和,故以進為文也。樂之體雖主於充盛,而其用則貴乎抑之以節,故以反為文也。禮若過於退讓而不進,則威儀銷沮,必有禮勝則離之弊;樂過於盛滿而不反,則意氣放肆,必有樂勝則流之弊。故《禮》必有和以為減之報,報者,相濟之意也。樂必有節以為盈之反,反者,知止之謂也。禮減而得其和以相濟,則從容欣愛而樂矣,此樂以和禮也。樂盈而得其節以知止,則優柔平中而安矣,此禮以節樂也。禮樂相須並用,而一歸於無過無不及之中,而合其事理之宜,故曰「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仲尼燕居》
編輯
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 不作。不能《詩》,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薄於《德》,於禮虛。」
〈大全〉長樂陳氏曰:「禮煩則亂,非所以為理也;樂勝則流,非所以為節也。故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循理而動,無動而非中也;應節而作,無節而非和也。故曰:『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一動一作,而《禮》《樂》存焉。豈小人所能與哉!蓋《詩》出於人情,《禮》緣人情而為之節文,則興於《詩》者未有不及於禮。故不能《詩》,於禮必』』」失之無序,能無繆乎?樂不徒作,必有禮焉,則知樂者未有不幾於禮,故不能《樂》,於禮必失之無文。能無素乎?人而無德焉,以為禮,則道以德者未有不齊以禮,故薄於德者,於禮必失之無實,能無虛乎?人之於《詩》《樂》,有能有不能,其於德則足乎已,無待於外,非有能有不能也,特所得有厚薄而已。
子曰:「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子貢越席 而對曰:「敢問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古之人也。達 於禮而不達於樂,謂之素;達於樂而不達於禮,謂之 偏。夫夔達於樂而不達於禮,是以傳於此名也,古之 人也。」
〈大全〉長樂陳氏曰:「『禮樂之道,未嘗不相為表裡,一人而兼禮樂者,其古有德之成人歟!《語》曰:『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蓋達於禮,不達於樂,是直有質而無文以飾之也;君子謂之素達於樂,不達於禮,是失之沉湎而無禮以正之也。君子謂之偏』。夔雖達於樂而不達於禮,非不知制度文為也。謂之偏可矣,謂之窮可」歟?觀夔教冑子以直寬剛簡之德,達之以溫柔,戒之以「無虐無傲」,則以樂禮教和,亦不過如此。子貢以為窮惡可哉?
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女乎?君子明於禮樂,舉 而錯之而已。」子張復問。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 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 籥,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 樂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 也,諸侯朝,萬物服體,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
《孔子閒居》
編輯
孔子閒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雲『凱弟君子,民之 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 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 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子夏曰: 「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 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 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 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陳注〉五至三無者,至則極盛而無以復加,無則至微而不泥於跡之謂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志盛則言亦盛,故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有美刺,可以興起好善惡惡之心,興於《詩》者必能立於禮,故曰「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貴於序,樂貴於和,有其序則有其和,無其序則無其和」,故曰「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至則樂民之生而哀民之死,故曰「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君能如此,故民亦樂君之生而哀君之死,是哀樂相生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即下文「無聲之樂,無服之喪」是也。目正視則明全,耳傾聽則聰審,今正視且不見,傾耳且不聞,是五至無體無聲,而惟其志氣之充塞乎天地也。「塞乎天地,即所謂橫於天下也。」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 「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 「《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 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陳注〉夙,早也。基,始也。宥,寬也。密,寧也。《周頌·昊天有成命篇》,言文王武王夙夜憂勤,以肇基天命,惟務行寬靜之政以安民。夫子以喻無聲之樂者,言人君政善則民心自然喜悅,不在於鐘鼓管絃之聲也。逮逮,詩作棣棣,盛也。選,擇也。《邶風·柏舟》之篇,言仁人威儀之盛自有常度,不必有所選擇,初不待因物以行禮而後可見,故以喻無體之禮也。「手行」為匍,伏地為匐。《邶風谷風》之篇。言凡人有死喪之禍,必汲汲然往救助之。此非為有服屬之親,特周救其急耳,故以喻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 曰:「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子夏曰: 「何如?」孔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 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 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無聲之樂,氣志既 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無聲之」 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 明。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 喪,施於孫子。
〈陳注〉方氏曰:「『無聲之樂,始之以氣志。不違』者,言內無所戾也。無所戾則無所失,故繼之以氣志;既得不違於身,則人亦與之,故繼之以氣志。既從人從之則聲聞於外,故繼之以日聞四方;日聞不已,則方興而未艾,故繼之以氣志。既起無體之禮,始之以威儀。遲遲者,言緩而不迫也。緩或失之於怠,故繼之以威儀翼翼。威」儀得中則無乖離之心,故繼之以「上下和同。」和同而無乖離,則久而愈大,故繼之以日就月將。愈大,則不特施於近而可以及乎遠,故終之以「施及四海。」《無服之喪》,始之以「內恕孔悲」者,言其以仁存心也。仁者愛人,故繼之以「施及四國。」以仁及人則所養者眾,故繼之以以畜萬邦。所養者眾,則其德發揚於外,故繼之以「純德」《孔明》。德既發揚於外,則澤足以被於後世,故終之以「施於孫子。」其序如此,謂之五起,不亦宜乎。
大戴禮
編輯《主言》
編輯
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 說,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明主篤行三至,故天下 之君可得而知也,天下之士可得而臣也,天下之民 可得而用也。」曾子曰:「敢問何謂也?」孔子曰:「昔者明主 以盡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數;既知其 數,又知其所在。明主因天下之爵,以尊天下之士,此」 之謂至禮不讓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祿以富天下之 士,此之謂至賞不費而天下之士說。天下之士說則 天下之明譽興。此之謂至樂無聲而天下之民和。
淮南子
編輯《汜論訓》
編輯
古之制,婚禮不稱主人。舜不告而娶,非禮也。立子以 長,文王舍伯邑考而用武王,非制也。《禮》,三十而娶,文 王十五而生武王,非法也。夏后氏殯於阼階之上,殷 人殯於兩楹之間,周人殯於西階之上,此禮之不同 者也。有虞氏用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用槨,周人牆 置翣。此葬之不同者也。夏后氏祭於闇,殷人祭於陽, 「周人祭於日出以朝。此祭之不同者也。堯《大章》,舜《九 韶》,禹《大夏》,湯《大濩》,周《武象》」,此樂之不同者也。故五帝 異道而德覆天下,三王殊事而名施後世,此皆因時 變而制禮樂者。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 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故通於禮樂之情者能 作音,有本,主於中而以知矩渕之所周者也。魯昭公 有慈母而愛之,死為之練冠,故有慈母之服。陽侯殺 蓼侯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先王之制,不 宜則廢之,末世之事,善則著之,是故禮樂未始有常 也,故聖人制禮樂,而不制於禮樂。
《詮言訓》
編輯
《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簡不可以合眾。《大樂》必易,大禮 必簡。易故能天,簡故能地。《大樂》無怨,《大禮》不責,四海 之內莫不繫統,故能帝也。
春秋繁露
編輯《楚莊王》
編輯
「《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是故雖有巧手,弗修規矩,不 能正方圓;雖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雖有知 心,不覺先王,不能平天下。」然則先王之遺道,亦天下 之規矩六律已。故聖者法天,賢者法聖,此其大數也。 得大數而治,失大數而亂,此治亂之分也。所聞天下 無二道,故聖人異治同理也。古今通達,故先賢傳其 法於後世也。《春秋》之於世事也,善復古,譏易常,欲其 法先王也。然而介以一言曰:「王者必改制。」自僻者得 此以為辭曰:古苟可循,先王之道,何莫相因?世迷是 聞,以疑正道而信邪言,甚可患也。答之曰:「人有聞諸
侯之君射《貍首》之樂者,於是自斷《貍首》,縣而射之,曰『安在於樂也』?此聞其名而不知其實」者也。今所謂「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變其理,受命於天,易姓更 王,非繼前王而王也。若一因前制,修故業而無所改, 是與前王而王者無以別。受命之君,天之所大顯也。 事父者承意,事君者儀志,事天亦然。今天大顯己物, 襲所代而率與同,則不顯不明,非天志。故必徙居處、 更稱號、改正朔、易服色者,無他焉,不敢不順天志而 明自顯也。若夫大綱,人倫道理、政治教化、習俗文義 盡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無易道之實。 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乎!」言其主堯之道而已。此 非不易之效歟?問者曰:「物改而天授顯矣,其必更作 樂,何也?」曰:「樂異乎是。制為應天改之,樂為應人作之, 彼之」所授命者,必民所同樂也。是故大改制於初,所 以明天命也;更作樂於終,所以見天功也。緣天下之 所新樂而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興德。天下未遍 合和,王者不虛作樂。樂者,盈於內而動發於外者也。 應其治時,制禮作樂以成之,成者,本末質文,皆以具 矣。是故作樂者,必反天下之所始,樂於己以為本。舜 時,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韶者昭也。禹之時,民樂 其三聖相繼,故夏。夏者,大也。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 患害也,故濩;濩者,救也。文王之時,民樂其興師征伐 也,故武。武者伐也。四者天下之樂同一也,其所同樂 之端不可一也。作樂之法,必反本之所樂。所樂不同 事,樂安得不世異?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湯作《濩》而 文王作《武》,四代殊名,則各順其民始樂於己也。吾見 其效矣。《詩》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 豐」,樂之風也。又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當是時,紂為 無道,諸侯大亂,民樂文王之怒而詠歌之也。周人德 已洽天下,反本以為樂,謂之《大武》,言民所始樂者武 也雲爾。故凡樂者,作之於終而名之以始,重本之義 也。由此觀之,正朔服色之改,受命應天,制禮作樂之 異,人心之動也,二者離而復合,所為一也。
揚子法言
編輯《問道篇》
編輯
或問:「八荒之禮,禮也,樂也,孰是?」曰:「殷之以中國。」或曰: 「孰為中國?」曰:「五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中於天地者 為中國。過此而往,人也哉!聖人之治天下也,礙諸以 禮樂。無則禽,異則貉。吾見諸子之小禮樂也,不見聖 人之小禮樂也。」
又
或問「無為。」曰:「奚為哉?在昔虞夏襲堯之爵,行堯之道, 法度彰,禮樂著,垂拱而視,天民之阜也,無為矣。紹桀 之後,纂紂之餘,法度廢,禮樂虧,安坐而視天民之死, 無為乎?」或曰:「太古塗民耳目,惟其見也聞也。見則難 蔽,聞則難塞。」曰:「天之肇降生民,使其目見耳聞,是以 視之禮,聽之樂。如視不禮,聽不樂,雖有民,焉得而塗」 諸?
白虎通
編輯《禮樂》
編輯
王者所以盛禮樂何?節文之喜怒?樂以象天,禮以法 地,人無不含天地之氣,有五常之性者。故樂所以蕩 滌,反其邪惡也;禮所以防淫佚,節其侈靡也。故《孝經》 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子曰:「樂 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族長鄉 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 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所以崇和順,比物 飾節,節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 也」,是先王立樂之意也。故聽其《雅》《頌》之聲,志意得廣 焉;執干戚,習俯仰屈信,容貌得齊焉;行其綴兆,要其 節奏,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天地之命,中 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焉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 飾喜也;軍旅鈇鉞,所以飾怒也。故先王之喜怒,皆得 其齊焉。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先王之道, 禮樂可謂盛矣。聞《角》聲,莫不惻隱而慈者;聞徵聲,莫 不喜養好施者;聞商聲,莫不剛斷而立事者;聞羽聲, 莫不深思而遠慮者;聞《宮》聲,莫不溫潤而寬和者也。 禮所以揖讓何?所以尊人,自損也,不爭,《論語》曰:揖讓 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故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 忠。謙謙君子,利涉大川,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屈己敬 人,君子之心。故孔子曰:「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夫 禮者,陰陽之際也,百事之會也。所以尊天地,儐鬼神, 序上下,正人道也。樂所以必歌者何?夫歌者,口言之 也,中心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故《尚書》 曰:「前歌後舞,假於上下。」禮貴忠何?禮者,盛不足,節有 餘,使豐年不奢,凶年不儉,富貧不相懸也。樂尚雅,雅 者,古正也,所以遠鄭聲也。孔子曰:「鄭聲淫何?」鄭國土 地、民人、山居谷浴,男女錯雜為鄭聲,以相悅懌,故邪 僻聲皆淫色之聲也。太平乃制禮作樂何?夫禮樂所 以防奢淫,天下人民饑寒,何樂之乎?功成作樂,治定 制禮。樂言作禮,言制何?樂者陽也,陽倡始故;言作;禮 者,陰也,陰制度於陽,故言制樂象陽,禮法陰也。王者始起,何用正民?以為且用先王之禮樂,天下太平,乃 更製作焉。《書》曰:「肇修稱殷禮,祀新邑。」此言太平,去殷 禮。《春秋傳》曰:「昌何為不修乎近而修乎遠?」同己也,可 因先以太平也;必復更制者,示不襲也。又天下樂之 者,樂者所以象德,表功殊名。《禮記》曰:「黃帝樂曰《咸池》, 顓頊樂曰《六莖》,帝嚳樂曰《五英》,堯樂曰《大章》,舜樂曰 《簫韶》,禹樂曰《大夏》,湯樂曰《大濩》,周樂曰《大武》,象周公 之樂曰《酌合》曰《大武》。黃帝曰《咸池》者,言大施天下之 道而行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咸蒙德施也。「顓頊曰 《六莖》」者,言和律曆以調陰陽。莖者,著萬物也。「帝嚳曰 五英」者,言能調和五聲,以養萬物,調其英華也。「堯曰 《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舜曰《簫韶》」者,舜能繼堯之 道也。「禹曰《大夏》」者,言禹能順二聖之道而行之,故曰 《大夏》也。「湯曰《大濩》」者,言湯承衰,能護民之急也。「周公 曰酌合」者,言周公輔成王,能斟酌文、武之道而成之 也。「武王曰象」者,象太平而作樂,示已太平也。合曰:《大 武》者,天下始樂。周之徵伐行武,故詩人歌之。「王赫斯 怒,爰整其旅。」當此之時,天下樂文王之怒,以定天下, 故樂其武也。周室中制,象湯樂何?殷紂為惡日久,其 惡最甚。斮涉剖胎,殘賊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後儛,剋 殷之後,民人大喜,故中作所以節喜盛。天子八佾,諸 侯四佾,所以別尊卑。樂者陽也,故以陰數法八風六 律四時也。八風六律者,天氣也,助天地成萬物者也, 亦猶樂所以順氣,變化萬民,成其性命也。故《春秋公 羊傳》曰:「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詩》曰:「大夫士 琴瑟御。」八佾者,何謂也?佾者,列也。以八人為行,列八 八六十四人也。諸公六六為行,諸侯四四為行。諸公 謂三公、二王後、大夫士,北面之臣,非專事子民者也, 故但琴瑟而已。王者有六樂者,貴公美德也。所以作 供養先王之樂,明有法;示亡其本與己,所以自作樂, 明作己也。
又
歌者在堂上,舞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 上德而下功。《郊特牲》曰:「歌者在上。」《論語》曰:「季氏八佾 舞於庭。」《書》,下管鞀鼓笙鏞以間。降神之樂在上何?為 鬼神舉?故《書》曰:「戞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 何以用鳴球搏拊者何?鬼神清虛,貴淨賤鏗鏘也。故 《尚書大傳》曰:「搏拊鼓振,以秉琴瑟,練絲徽絃。」鳴者,貴 玉聲也。王者食所以有樂何?樂食天下之太平,富積 之饒也。明天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飽。故《傳》曰:「天 子食時舉樂。」王者所以四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 四時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時不順,有徹樂之法焉,所 以鳴至尊著法戒也。王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 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暮 食,太陰之始也。《論語》曰:「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 飯缺適秦,諸侯三飯,卿大夫再飯」,尊卑之差也。弟子 職暮食,士偃,禮士也,食力無數,庶人職在耕桑,戮力 勞役,饑即食,飽即作,故無數。禮樂者,何謂也?禮之為 言禮也,可履踐而行。樂者,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 其欲。聲者何謂聲鳴也,聞其聲即知其所生。音者,飲 也,言其剛柔清濁和而相飲也。《尚書》曰:「予欲聞六律 五聲八音。」五聲者,何謂也?「宮、商、角、徵羽。土謂宮,金謂 商,木謂角,火謂徵,水謂羽。」《月令》曰:「盛德在木,其音角。」 又曰:「盛德在火,其音徵;盛德在金,其音商;盛德在水, 其音羽。」所以名之為角者,躍也,陽氣動躍。徵者,止也, 陽氣止;商者,張也,陰氣開張,陽氣始降也;羽者,紆也, 陰氣在上,陽氣在下。宮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時者也。 八音者,何謂也?《樂記》曰:「土曰壎,竹曰管,皮曰鼓,匏曰 笙,絲曰絃,石曰磬,金曰鐘,水曰柷敔。」此謂八音也。法 《易》八卦也,萬物之數也。八音,萬物之聲也。所以用八 音何?天子承繼萬物,當知其數,既得其數,當知其聲, 即思其形,如此蜎飛蠕動,無不樂其音者,至德之道 也。天子樂之,故樂用八音。《樂記》曰:「壎,坎音也。管,艮音 也。鼓,震音也。絃,離音也。鐘,兌音也。柷敔,乾音也。」壎在 十一月,壎之為言,勳陽氣於黃泉之下,默蒸而萌。匏 之言施也,在十二月,萬物始施而勞。笙者,太簇之氣, 象萬物之生,故曰「笙有七」政之節焉,有六合之和焉, 天下樂之,故謂之笙。鼓。震音,煩氣也,萬物憤懣,震動 而生,雷以動之,溫以暖之,風以散之,雨以濡之,奮至 德之聲,感和平之氣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神明報 應,天地祐之,其本乃在萬物之始耶,故謂「鼓」也。鞀者, 震之氣也,上應昴星,以通王道,故謂之「鞀」也。簫者,中 之氣,萬物「生於無聲,見於無形。僇也,簫也,故謂之簫。 簫者以祿為本,言承天繼物為民本,人力如地道化, 然後萬物戮也,故謂之簫也。瑟者,嗇也,閑也,所以懲 忽宮商。角則宜,君父有節,臣子有義,然後四時和,四 時和然後萬物生,故謂之瑟也。琴者,禁也,所以禁止 淫邪,正人心也。磬者,夷則之氣也,象萬物之盛也。其 氣磬,故曰磬有貴賤焉,有親疏焉,有長幼焉。朝廷之 禮,貴不讓賤,所以有尊卑也;鄉黨之禮,長不讓幼,所 以明有年也。宗廟之禮,親不讓疏,所以有親也。此三者行,然後王道得,王道得然後萬物成」,天下樂用磬 也。鐘之為言動也,陰氣用事,萬物動成,鐘為氣,用金 聲也。鎛者,時之氣聲也,節度之所生也。君臣有節度 則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亡與昌正相迫,故謂之 《鎛。柷》。敔者,終始之聲,萬物之所生也。陰陽順而復,故 曰「柷。」承順天地,序迎萬物,天下樂之,故樂用柷。柷,始 也。敔,終也。一說:笙、柷、鼓、簫、瑟、塤、鐘磬也。如其次,笙在 北方,柷在東北方,鼓在東方,琴在南方,塤在西南方, 鐘在西方,磬在北方。聲五,音八何?聲為本,出於五行; 音為末,象八風。故《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知音而樂 之,謂之樂也。」問曰:異說並行,則弟子疑焉。孔子有言: 「吾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也,知之次也。文 武之道,未墜於地,天之將喪斯文也,樂亦在其中矣。 聖人之道,猶有文質,所以擬其說,述所聞者,亦各傳 其所受而已。〈此篇古本多錯訛前半王者有六樂以下此篇瑟者嗇也以下文理皆不相屬〉
黃憲外史
編輯《樂論》
編輯
魯王曰:「敢問娛心之樂?」徵君避席而對曰:「駿哉,王之 問也!夫王人者,營政三年而作《禮》,積德十年而作樂。 樂也者,禮之極也,形於舞蹈而合乎性,和於上下而 合乎治,雍容而合乎德,無言而合乎化,使歌者忘其 聲,舞者忘其態,觀者忘其揖讓,和而不淫,怡而不縱, 故禮極而樂隆。」
魏徐幹中論
編輯《藝紀》
編輯
孔子稱:「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存 乎六藝者,著其末節也。謂夫陳籩豆,置樽俎,執羽籥, 擊鐘磬,升降趨翔,屈伸俯仰之數也,非禮樂之本也。 禮樂之本也者,其德音乎!《詩》云:『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視民不佻,君子是則是傚。我有旨酒,嘉賓式宴以敖』。 此禮樂之所貴也。」
隋文中子
編輯《王道篇》
編輯
《子》曰:「使諸葛亮而無死,禮樂其有興乎?」
《天地篇》
編輯
子曰:「二帝三王,吾不得而見也,捨兩漢將安之乎?」大 哉!《七制》之主!其以仁義公恕統天下乎!其役簡,其刑 清,君子樂其道,小人懷其生。四百年間,天下無二志, 其有以結人心乎?終之以禮樂,則三王之舉也。
又
子曰:「王道之駁久矣,《禮》《樂》可以不正乎?大義之蕪甚 矣,《詩》《書》可以不續乎?」
《禮樂篇》
編輯
子曰:「仁義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繼道德而興禮樂 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