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二百六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
第二百六卷目錄
帝王陵廟祀典部彙考二
金〈章宗泰和二則〉
元〈世祖中統二則 至元五則 成宗元貞一則 泰定帝致和一則 文宗至順一則
順帝至正二則〉
明〈太祖洪武十二則 英宗天順一則 世宗嘉靖五則〉
皇清〈總一則 順治七則 康熙五則 圖四〉
帝王陵廟祀典部總論
大學衍義補〈內外群祀之禮〉
帝王陵廟祀典部藝文一
為湘州祭虞舜文 宋顏延之
祭禹廟文 梁王僧孺
禹王廟記略 元歐陽元
帝王陵廟祀典部藝文二〈詩〉
漢高廟賽神 梁簡文帝
經夏禹廟 庾肩吾
謁禹廟詩 唐宋之問
禹廟 杜甫
謁先主廟 前人
祭歷代帝王樂章 明會典
帝王陵廟祀典部紀事
帝王陵廟祀典部雜錄
禮儀典第二百六卷
帝王陵廟祀典部彙考二
編輯金
編輯章宗泰和三年始定三皇五帝四王祀典命依期降祝版不請署
編輯按《金史章宗本紀》,不載。 按《禮志》:諸前代帝王,三年 一祭,於仲春之月。祭伏犧於陳州,神農於亳州,軒轅 於坊州,少昊於兗州,顓頊於開州,高辛於歸德府,陶 唐於平陽府,虞舜、夏禹、成湯於河中府,周文王、武王 於京兆府。泰和三年,尚書省奏:「太常寺言,《開元禮》祭 帝嚳、堯、舜、禹、湯、文、武、漢祖祝版請御署。《開寶禮》,犧軒、 顓頊、帝嚳、陶唐、女媧、成湯、文、武,請御署,自漢高祖以 下二十七帝不署。」平章政事鎰左丞匡、太常博士溫 迪、䍐天興言:「方嶽之神,各有所主,有國所賴,請御署 固宜。至於前古帝王,寥落杳茫,列於中祀,亦已厚矣, 不須御署。」參知政事即康及鉉以為:「三皇、五帝、禹、湯、 文、武,皆垂世立教之君,唐、宋致祭皆御」署,而今降祝 版不署,恐於禮未盡,不若止從外路。祭社稷及釋奠 《文宣王》例,不降祝版,而令學士院定撰祝文,頒各處 為常制。《敕命》依期降祝版而不請署。
泰和四年二月,始祭三皇、五帝、四王。三月,詔定前代 帝王之當祭者。
按《金史章宗本紀》:泰和四年二月庚戌,始祭三皇五 帝、四王。三月,詔定前代帝王合致祭者。尚書省奏:「三 皇、五帝、四王已行三年一祭之禮,若夏太康,殷太甲、 太戊、武丁,周武王、康王、宣王,漢高祖文景、武宣、光武、 明帝、章帝,唐高祖、文皇一十七君致祭為宜。」從之。
元
編輯世祖中統三年修河中禹廟
編輯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三年夏四月辛卯,修河中禹 廟,賜名建極宮。」
中統四年,建堯廟於平陽。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四年六月,建帝堯廟於平陽, 仍賜田十五頃。」
至元元年龍門禹廟成
編輯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秋七月丁酉,龍門禹廟 成,命侍臣阿合脫因代祀。」 按《祭祀志》:「堯帝廟在平 陽。舜帝廟,河東山東濟南歷山、濮州、湖南道州皆有 之。禹廟在河中龍門。至元元年七月,龍門禹廟成,命 侍臣持香致敬,有祝文。」
至元五年九月丁巳,建堯廟。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十二年,立伏羲、女媧、舜、湯諸廟。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二年二月,立伏羲、女媧、舜、 湯等廟於河中解州洪洞趙城。」
至元十五年。夏四月。修會川縣盤古王祠。祀之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至元二十四年閏二月,敕「春秋二仲月上丙日,祀帝 堯廟。」
按:《元史世祖本紀》云云。
成宗元貞元年始令郡縣通祀三皇
編輯按:《元史成宗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元貞元年,初命 郡縣通祀三皇,如宣聖釋奠禮,太皞伏羲氏以勾芒
氏之神配炎帝;神農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軒轅;黃帝氏以風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黃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載於醫書者,從祀兩廡,有司歲春秋二季行事, 而以醫師主之。」
泰定帝致和元年定祭舜禹廟依堯廟故事
編輯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致和元年禮 部移太常送博士議。舜禹之廟合依堯祠故事,每歲 春秋仲月上旬卜日。有司蠲潔致祭。官給祭物。」
文宗至順元年始命歲祀羑里周文王祠
編輯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三月。命彰德路歲祭羑 里周文王祠 按《祭祀志》。至順元年三月,「從太常奉 禮郎薛元德言,彰德路湯陰縣北故羑里城周文王 祠。命有司奉祀如故事。」
順帝至正九年命祀三皇悉依聖廟釋奠儀
編輯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至正九年。御史 臺以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使文殊訥所言具呈中 書。其言曰:「三皇開天立極。功被萬世。京師每歲春秋 祀事。命太醫官主祭。」揆禮未稱。請如國子學宣聖廟 春秋釋奠。上遣中書省臣代祀。一切禮儀倣其制。中 書付禮部。集禮官議之。是年十月二十四日。平章政 事大不花定住等以聞,制曰:「可。」於是命太常定儀式, 工部範祭器,江浙行省製雅樂器。復命太常博士定 樂曲名,翰林國史院撰樂章十有六曲。
至正十年,三皇廟祭器、樂器成,始定儀注。
按《元史順帝本紀》。不載 按《祭祀志》:「至正十年。祭器 樂器俱備。以醫籍百四十有八戶充廟戶。」禮樂生御 藥院大使盧亨素習音律,受命教樂工四十有二人, 各執其技。乃季秋九月九日蕆事,宣徽供禮饌,光祿 勳共內醞,太府共金帛,廣源庫共薌炬,大興府尹共 犧牲制幣、粢盛肴核。中書奏擬,三獻官以次定。諸執 事並以清望充。前一日,內降御香,三獻官以下公服, 備大樂儀仗,迎香至開天殿庋置,退習明日祭儀。習 畢,就廟齋宿。京朝文武百官與祭官如之,各以禮助 祭。翰林詞臣具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某致祭。」樂章 降神,奏《咸成之曲》,黃鐘宮三成「於皇三聖,神化無方。 繼天立極,垂憲百王。聿崇明祀,率由舊章。靈兮來下, 休有烈光。」降神,奏《賓成之曲》,大呂角二成「帝德在人, 日用不知。神之在天,矧可度思。辰良日吉,蕆事有儀。 感以至誠,尚右享之。」降神,奏《顧成之曲》,太簇徵二成 「大道之行,肇自古先。功烈所加,何千萬年。是尊是奉, 執事孔虔。神哉沛兮,冷風馺然。」降神,奏《臨成之曲》,應 鍾羽二成雅奏告成,「神斯降格,妥安有位。清廟奕奕, 肸蠁潛通,豐融烜赫。我其承之,百世無斁。」初獻盥洗, 奏《蠲成之曲》:姑洗宮「靈斿戾止,式燕以寧。吉蠲致享, 惟寅惟清。挹彼注茲,沃盥而升。有孚顒若,交於神明。」 初獻升殿,奏《恭成之曲》,南呂宮「齋明盛服,恪恭命祀。 洋洋在上,匪遠具邇。左右周旋,陟降庭止。式禮莫愆, 用介多祉。」奠幣,奏《祗成之曲》,南呂宮:「駿奔在列,品物 咸備。禮嚴載見,式陳量幣。惟茲篚實,肅將忱意。靈兮 安留,成我熙事。」初獻降殿與升殿同。捧俎奏〈闕〉《成之 曲》,姑洗宮:「我祀如何,有牲在滌。既全且潔,為俎孔碩。 以將以享,其儀不忒。神其迪嘗,純嘏是錫。」初獻盥洗, 與前同,初獻升殿與前同,太皞伏羲氏位,酌獻奏:〈闕〉 《成之曲》,南呂宮,《五德之首》:「巍巍聖神,八卦有作。誕開 我人,物無能稱,元酒在尊。歆監在茲,惟德是親。」炎帝 神農氏位酌獻奏:〈闕〉《成之曲》,南呂宮:「耒耜之利,人賴 以生。鼓腹含哺,帝力難名。欲報之德,黍稷非馨。眷言 顧之,享於克誠。」黃帝有熊氏位酌獻奏:〈闕〉《成之曲》,南 呂宮為衣為裳,「法乾效坤。三辰順序,萬國來賓。典祀 有常,多儀具陳。純精鬯達,匪藉彌文。」配位酌獻奏〈闕〉 《成之曲》,南呂宮:「三聖儼臨,孰侑其食。惟爾有神,同功 合德。丕擁靈休,留娛嘉席。歷世昭配,永永無極。」初獻 降殿,與前同。亞獻奏:〈闕〉《成之曲》:終獻同姑洗宮,《緩節 安歌》:「載升貳觴。禮成三終,申薦令芳。凡百有職,罔敢 怠遑。神具醉止,欣欣樂康。」徹豆奏:〈闕〉《成之曲》,南呂宮: 「籩豆有踐,殷薦亶時。禮文疏洽,廢徹不遲。慎終如始, 進退無違。神其祚我,綏以繁釐。」送神奏〈闕〉成之曲,黃 鍾宮:「夜如何其,明星煌煌,靈逝弗留,颷舉雲翔。瞻望 靡及。德音不忘。庶回景貺,發為禎祥。」望瘞奏:〈闕〉《成之 曲》,《姑洗宮》:「工祝致告,禮備樂終。加牲兼幣,訖薶愈恭。 精神斯罄,惠澤無窮。儲休錫美,萬福來崇。」
明
編輯太祖洪武元年命以太牢祭三皇
編輯按《明會典》云云。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元年,祀三皇,用太牢,以勾芒、祝 融、風后、力牧配。」
洪武二年,遣官祭《三皇》。
按《明會典》:「洪武二年,遣官致祭三皇,以勾芒、祝融、風 後、力牧配。」
洪武三年。遣官訪歷代帝王陵廟。令具圖以進 按《明會典》云云。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三年,遣官訪歷代帝王陵寢,仍命各行省之臣,同詣所在審視,若有廟祠,並具圖以 進。」
洪武四年,遣使祭歷代帝王陵寢。
按《明會典》:「洪武四年,遣使祭歷代帝王陵寢,始罷天 下府州縣祀三皇。又令歷代帝王,但在中原安養人 民者,俱春秋祭祀。雖賢而在偏方,與在中原而昏愚 者,俱不祭,亦不禁樵採。凡祭帝王,文官五品以上、武 官四品以上,陪」〈又〉「帝王陵寢伏羲氏。」河南陳州祭媧 皇氏,山西趙城縣祭神農氏,湖廣酃縣祭軒轅氏;陝 西延安府祭少昊氏。山東曲阜縣祭高陽氏、高辛氏。 直隸滑縣祭堯帝、山東東平州祭舜帝;湖廣寧遠縣 祭夏禹王,浙江會稽縣祭商湯王,山西榮河縣祭商 中宗,直隸內黃縣祭商高宗,河南陳州祭周文王、周 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漢高祖俱陝西西安府祭漢文 帝。陝西咸寧縣祭漢景帝,陝西西安府祭漢武帝,陝 西興平縣祭漢宣帝,陝西長安縣祭漢光武,河南孟 津縣祭魏文帝,陝西富平縣祭隋高祖,陝西扶風縣 祭唐高祖,陝西三原縣祭唐太宗,陝西醴泉縣祭唐 憲宗,陝西蒲城縣祭唐宣宗,陝西涇陽縣祭周世宗, 河南鄭州祭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俱河南 鞏縣祭宋孝宗、宋理宗,俱浙江會稽縣祭元世祖。順 天府祭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四年,遣使祭歷代帝王陵寢,始 罷天下府州縣祀三皇。先是,令天下立三皇廟,歲春 秋祭。已而太祖謂太常卿陳昧曰:「三皇廟,前代帝王 大臣都不親祭,只叫幾箇醫人在裡面看,一年兩遍 祭,豈不是褻瀆?今議得停當來奏。」於是昧等參考前 代聖帝賢王,自唐、宋以來,皆於陵寢祭祀。至唐元宗 立三皇、五帝廟於京師,元成宗立三皇廟於府州縣, 春秋遇祭,令醫學主之。奏入,太祖曰:「三皇廟既是歷 代不曾立,今後不必通祭,只教有司於陵寢去處依 時致祭,好生禁樵採。」遂定歲時致祭月日,並查三皇 五帝、三王及漢以下或創業之英主,守成之賢君,凡 三十四君,令各於陵寢去處一體歲時致祭。仍擇名 臣從享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四年,令天下立三皇廟,歲春秋 祭,已而祭於陵。是年,命禮官參考古帝王在中原安 養人民者三十四君合祀之,擇名臣從祀。」
洪武六年,建帝王廟於京師。
按《明會典》,「洪武六年,始建帝王廟於京師,以祀三皇 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每歲春秋致祭。後以 周文王終服事殷,唐高祖本太宗,力勿設主,止各祀 於其陵廟,而增隋文帝。」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六年,上從禮官言,『古帝王有父 子祖孫,合祀非禮。乃別立帝王廟,同堂異室,祀三皇 五帝,禹、湯、文、武、漢高、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 祖。其守成賢君,令所在有司祭於陵』。」
洪武七年,塑帝王像,上親臨祭奠。
按《明會典》,「洪武七年春,塑帝王袞冕坐像,惟羲農不 袞冕。是秋上親臨祭焉。」廟同堂異室。中一室祀三皇。 東一室,五帝。西一室,三王。又東一室,漢高祖、光武、隋 文帝。又西一室,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凡五室,十七 帝。
洪武九年、遣官行視歷代帝王陵寢。令三年一降香 致祭
按《明會典》,「洪武九年,遣官行視歷代帝王陵寢,凡三 十六陵,令百步內禁樵採,設陵戶二人看守。有司督 近陵之民以時封培,每三年一降香致祭。」
按《續文獻通考》:「先是,上閱《宋史》,見宋太祖詔修歷代 帝王陵寢,嘆曰:『此美事也』。遣翰林編修蔡元,侍儀舍 人李震享、陳敏、于謙等四方求之,仍命各行省之臣, 同詣所在審視,若有廟祀,並具圖以聞。」於是陳州有 伏羲氏,商高宗、孟津漢光武,鄭州周世宗鞏,宋太祖、 太宗、真宗、仁宗酃神農氏,寧遠舜帝,延安軒轅氏,延 「安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漢高祖、景帝,咸寧漢文帝, 興平漢武帝,長安漢宣帝,富平後魏文帝,扶風隋高 祖,三原唐高祖,醴泉唐太宗,蒲城唐憲宗,涇陽唐宣 宗,滑縣高陽氏、高辛氏、內黃商中宗,順天元世祖,東 平堯帝,曲阜少昊氏、趙城媧皇氏、榮河商湯王,會稽 夏禹王,宋孝宗,凡三十六陵。」是年,遣官行視帝王陵 寢,遂禁樵牧,設守陵戶。陵二人三歲一傳制,遣道士 奉香詣諸陵、令有司致祭。凡遇皇帝即位、俱遣官祭 告。
洪武十年,遣使祀歷代帝王。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十年二月己卯朔,遣使祀歷代 帝王,凡十七位,為五室,共設酒尊三於殿之東南,西 向,用祝一,設於神之右。初獻畢讀祝,餘禮儀仍舊。祝 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某,致祭於太昊伏羲氏、炎帝、神 農氏、黃帝、軒轅氏帝、金天氏帝、高陽氏帝、高辛氏帝、 陶唐氏帝、有虞氏、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皇』」 帝、漢光武皇帝、隋高祖皇帝、唐太宗皇帝、《宋太祖皇帝》《元世宗皇帝》曰:「昔者奉天明命,相繼為君,代天理 物,撫育黔黎,彝倫攸敘,井井繩繩。至今承之,生民多 福。思不忘報,特祀以春秋。惟帝英靈,來歆來格,尚享。」 遂為制。
洪武二十年、始以《武成王》從祀帝王廟。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二十年,令武成王從祀帝王廟, 罷其舊廟,仍去王號。」
洪武二十一年,始定《名臣》三十七人從祀帝王廟。廟 災,改建於雞鳴山。又增帝王壇於大祀殿,以孟春從 祀天地。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一年,始定歷代名臣始終全節 者三十七人,從祀兩廡,列為四壇。宋趙普以負太祖 不忠,不得預元祀。木華黎罷安童祀,伯顏罷阿木而 太公望以從祀,遂廢故廟及武成王號。是年,帝王廟 火,乃改建於雞鳴山之陽。」罷隋文帝祀,遷唐太宗與 漢高光同室,凡十六帝。又定以每歲春附祭歷代帝 王於郊壇,秋祭於本廟。每三年傳制,遣道士齎香帛, 令有司祭於陵寢。凡祭於陵寢之歲,則停廟祭。 按《續文獻通考》,「洪武間始建帝王廟於南京,略用同 堂異室之制,後復擇古名臣三十七人從祀兩廡。每 歲郊祀時,既附祭歷代帝王,秋八月復擇日遣官祭 於本廟。凡齋戒前一日,太常寺官宿於本」司。次日、具 本奏致齋二日。傳制遣官行禮。令欽天監擇定秋祭 日期。本部預行南京太常寺齋戒行禮
洪武二十六年、令詳帝王陵寢之處、以便致祭。又定 遣祭儀。
按《明會典》,「洪武二十六年定各處聖帝明王忠臣烈 士載在祀典,不係淫祠者,其廟宇陵寢皆要備知其 處,每年定奪日期,或差官往祭,或令有司自祭,禮部 悉理之。」〈又〉是年定遣祭儀:一、齋戒前一日,太常官宿 於本司。次日具本奏致齋。二日傳制遣官行禮。一、傳 制儀見儀制司一,省牲牛五、羊五、豕六、鹿一、兔八。凡 正祭前一日,獻官承制畢,詣本壇省牲一。陳設五室 十六位,每室犢一、羊一、豕一。每位豋一、鉶二、籩豆各 十,簠簋各二、帛一。白色禮神制帛。共設酒尊三、爵四 十八、篚五於中室東南,西向。祝文案一於西,東廡。第 一壇:「風后、皋陶、龍逢、伯益、傅說、召公奭、召穆公虎、張 良、曹參」,羊一,豕一,鉶九,籩豆各四,簠簋各一,帛九,白 色,禮神制帛,酒盞二十七,饌盤一,篚一。第二壇:「周勃、 馮異、房元齡、李靖、李晟、潘美、岳飛、木華黎、博爾忽、伯 顏。」羊一,豕一,鉶十,籩豆各四,簠簋各一,帛十,酒盞三 十,饌盤一,篚一。西廡第一壇: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 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陳設與東廡第一壇同。第 二壇: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 博爾朮、赤老溫,陳設與東廡第二壇同。一正祭,典儀 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引獻官至盥 洗所,贊搢笏,出笏,引至拜位。贊:「就位。」典儀唱:「迎神。」協 律郎舉麾,奏樂,樂止。贊四拜,陪祭官同。典儀唱:「奠帛, 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帛、爵進於神位前。贊引 贊詣三皇神位前,搢笏。執事官以帛進於獻官。奠訖, 執事官以爵進於獻官。贊:「獻爵。」凡三出笏。詣五帝神 位前,儀同前。爵五;詣三王神位前,爵三;詣漢高祖、光 武、唐太宗皇帝神位前,爵三。詣宋太祖、元世祖神位 前,爵二,出笏,詣讀祝所,跪讀祝。讀祝官取祝,跪於獻 官左。讀畢,進於神位前。贊:俯伏,興,平身復位,樂止。典 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事官各以爵獻於神位前,樂 止。典儀唱「行終獻」,儀同亞獻。典儀唱「飲福受胙。」贊詣 飲福位,跪,搢笏。執事官以爵進飲福酒,執事官以胙 進,受胙,出笏,俯伏,興、平身,復位。贊「兩拜。」典儀唱「徹饌, 奏樂。」執事官各於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 樂。」贊「四拜、平身」,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 帛、饌,各詣燎位」,樂止。贊「禮畢。」
洪武 年,重修「漢昭烈廟。」
按《續文獻通考》:「昭烈廟在涿州西南樓桑村,唐乾寧 四年建,至洪武時重修。」
英宗天順八年令修葺前代帝王陵寢
編輯按《明會典》:「凡前代陵寢,天順八年令各處帝王陵寢 被人毀發者,所在有司即時修理如舊;仍令附近人 民一丁看護,免其差役。」
世宗嘉靖九年罷帝王郊壇從祀令建廟於京師更罷南京廟祭
編輯按《明會典》:「嘉靖九年,罷南郊從祀。禮官請加南京廟 春祭。上不從。令建廟京師,以歲仲春秋祭。罷南京廟 祭。」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九年庚寅,右中允廖道南奏,「今 之郊祀,列歷代帝王一壇於五嶽四瀆之間,是躋人 鬼於天神地祇。南畿歷代帝王廟每歲致祭,宜歸本 廟。」下禮部議,復奏云:「近奉明旨,天地四壇祈穀之祭, 俱不從祀。今乃仍歸本廟。為當再行南京太常寺,加 添春祭,庶不失我祖宗敬禮前代帝王之意。」從之,仍 行南京太廟加春祭一壇。已而上命建廟於北都致祭。上謂禮臣曰:「古先帝王春祭南京,不必增,待廟成, 春秋俱在京行禮。」禮部臣奏云:「營建廟宇,非旬月可 完。若候廟貌完備,誠恐緩不及事,有誤春祭。合無嘉 靖十年,暫於南京本廟權添春祭一祭。」有旨:「來春暫 於文華殿設壇,朕親一舉。」
按《圖書編》:「歷代帝王廟在鍾山之陽。帝王冕服坐像, 伏羲、神農無之。中室: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 軒轅氏。東一室:帝金天氏帝高陽氏帝高辛氏帝陶 唐氏帝有虞氏。西一室: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東一 室,漢高祖皇帝、漢光武皇帝。又西一室,唐太宗皇帝、 宋太祖皇帝從祀。東廡風后,皋陶龍、伯益、傅說、召公」 奭、召穆公虎、張良、曹參一壇;西廡力牧夔、伯夷、伊尹、 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一壇;又東,周勃、馮異、 房元齡、李靖、李晟、潘美、岳飛一壇;又西,鄧禹、諸葛亮、 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一壇。嘉靖九年,奉 欽依古先帝王,春祭南京,不必增,待廟成,春秋都在 京行禮,百官陪祀。至期,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 各司其事。贊引引獻官至盥洗所。贊:「搢笏,出笏」,引至 拜位。贊:「就位。」典儀唱:「迎神。」協律郎舉麾,奏樂,樂止。贊 「四拜。」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執事官各捧帛、爵 進於獻官。贊:「獻於神位前。」贊引贊:「陞壇。」贊引贊:「詣三 皇位前。」贊:「搢笏。」執事官以帛進於獻官。贊:「獻爵」,凡三, 出笏。詣五帝神位前,俱同前,爵凡五。詣三王神位前, 爵凡三;詣漢高祖、漢光武、唐太宗皇帝神位前,爵凡 三;詣宋太祖皇帝神位前,爵凡一。出笏,詣讀祝位。讀 祝官取祝,跪於獻官左,讀祝畢,進於神位前。贊俯伏, 興,平身,復位,樂止。典儀唱「亞獻禮」,奏樂。執事官各以 爵獻於神位前,樂止。典儀唱「終獻禮」,儀同亞獻。典儀 唱「飲福受胙。」贊「詣飲福位,跪,搢笏。」執事官以爵進。贊 「飲福酒。」執事官以胙進。贊「受胙」,出笏,俯伏,興,平身復 位。贊「二拜。」典儀唱:「徹饌,奏樂。」執事官各於神位前徹 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贊:「四拜」、平身、陪拜同,樂止。 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燎位望瘞」, 樂止。贊:「禮畢。」
嘉靖十年。祭先代帝王十一位於文華殿之東室 按《明會典》。「嘉靖十年春。為帝王位於文華殿祭之。」〈又〉 嘉靖十年,祀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 子,凡十一位於文華殿之東間。位各有主,主各有龕。 伏羲至武王南向,周公西向,孔子東向。歲以仲,春。秋 開講前一日,上親致祭。每月朔望,具酒果,上服黃袍 行禮,間遣輔臣及大臣代拜。
嘉靖十一年春仍祭於文華殿。夏廟成。秋上親臨祭 之。
按《明會典》,「嘉靖十一年春,仍祭於文華殿。夏始建廟 於都城之西,亦為五室,位次如舊。是秋,上親臨祭。嗣 後,歲以春秋仲月,太常寺先期奏請,遣大臣一員行 禮,四員分獻。凡祭於陵寢之歲,則停秋祭。」〈又〉是年,定 親祭儀。先期,太常寺預設牲醴、香帛、樂舞等如儀。錦 衣衛設隨朝駕,設上拜位於殿中,設御幄於景德門 之左。是日早,免朝,上服常服,御奉天門。太常寺卿跪 奏「請皇上詣王廟祭歷代帝王。」上乘輿由長安右門 出,至廟門,由中門入,至幄次,降輿,具祭服出。導引官 導上由中門中道至拜位。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 官各司其事。內贊奏「就位」,上就拜位。典儀唱「迎神」,樂 作,樂止。內贊奏「搢圭。」奏「上香」,上三上香訖。奏「出圭,復 位。」內贊奏「兩拜、興、平身。」傳贊陪祀官同。典儀唱「奠帛 行初獻禮。」樂作。內贊奏「詣神位前。」執事官各捧帛、爵, 跪進於各神位前,樂暫止。內贊「讀祝。」奏「跪」,傳贊陪祀 官同讀祝官取祝。讀訖,樂作。內贊奏「俯伏、興、平身。」傳 贊陪祀官同。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樂作,儀同初獻, 惟不讀祝,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儀同亞獻,樂止。太 常寺卿進立於壇東,西向。唱「答福胙。」內贊奏「詣飲福 位。」奏「搢圭。」奏「跪」,光祿寺卿以福酒跪進於上右。內贊 奏「飲福酒。」上飲訖,光祿寺卿以福胙跪進於上右。內 贊奏「受胙。」上受訖。奏出圭。俯伏、興、平身。傳贊陪祭官 同。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 饌、各詣燎位。」樂作。內贊奏「禮畢。」樂止。導引官導上入 御幄、易祭服陞輦還宮。
嘉靖十三年夏言「請遣官祭帝王陵寢。」從之。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十三年甲午,秋七月朔,例遣道 士致祭帝王陵寢。夏言復奏雲,「本廟秋祭,合宜停免 春祭既無從祀,仍當遣官舉行。」從之,遂著為令。 嘉靖二十四年,罷元世祖祀,遷唐太宗與宋太祖同 室。
按《明會典》:「嘉靖二十四年,罷元世祖及其臣五人,復 遷唐太宗與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從祀名臣三十 二人
皇清
編輯《大清會典》。凡各處歷代帝王陵寢。恭遇
登極、「親政」、「尊加」
徽號。《冊立》
東宮一應慶賀大典、頒布
恩詔、必遣官分行祭告。每年、仍令有司以時致祭
歷代帝王陵寢
伏羲氏河南陳州祭
《媧皇氏》山西趙城縣祭
神農氏湖廣酃縣祭
「軒轅氏」 陝西中部縣祭
少昊氏山東曲阜縣祭
高陽氏
高辛氏俱直隸滑縣祭
堯帝山東東平州祭
《舜帝》、湖廣寧遠縣祭
夏禹王浙江會稽縣祭
《商湯王》、山西榮河縣祭
商中宗直隸內黃縣祭
商高宗河南西華縣祭
周文王
周武王
周成王
周康王、俱陝西西安府祭
漢高祖陝西涇陽縣祭
漢文帝陝西咸寧縣祭
漢宣帝陝西長安縣祭
漢光武帝、河南孟津縣祭
後魏文帝、陝西富平縣祭
唐高祖陝西三原縣祭
唐太宗陝西醴泉縣祭
唐憲宗陝西蒲城縣祭
唐宣宗陝西涇陽縣祭
後周世宗《河南鄭州祭》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俱河南鞏縣祭
遼太祖、遼東廣寧中屯衛、祭
金太祖
金世宗俱順天府房山縣祭
元太祖
元世祖俱順天府望祭
明太祖江南江寧府祭
明宣宗
明孝宗
明世宗、俱順天府昌平州祭
一、「內閣撰《擬祭文》。」
一,工部「造香亭罩袱緞袱」 等項。
一「戶部備降真香」 、「速香」 等項。
一太常寺備制帛
一、遣內閣、宗人府、翰林院、詹事府、六部、都察院、卿寺、鑾儀衛等衙門、滿、漢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開列職名具題。
欽點差往致祭。
一欽天監選擇吉日、先期致齋一日。至期早、禮部太常寺官陳設祭文香帛於
中和殿恭請
皇上陞殿、閱畢遣行。
一祭品「牛一、羊一、豕一豋二、籩豆各十、簠簋各二。」 酒燭俱行該地方司府官備辦
順治元年
編輯《大清會典》。「順治元年,定昌平州明十二陵,每陵設太」
監二名,陵戶二十名。春秋二祭,撥給香火口糧地共二十二頃,令虔潔禋祀,禁止樵牧。
順治二年
《大清會典》:「順治二年,定歷代帝王每年於春二月、秋」
八月遣官致祭
一前期十日、「禮部題請、正殿遣承祭官一員。兩廡遣分獻官四員。」 今由太常寺
一前期二日、禮部太常寺官、進《齋戒牌》《銅人》如常儀。今由太常寺
皇上致齋二日。各衙門俱設「齋戒牌」、滿漢文武陪祀
各官各在家齋戒二日如常儀。
一前期二日、太常寺官補服至犧牲所省牲。一前期一日、禮部用白紙糊版、黃紙鑲邊、墨書祝文。太常寺官補服捧起御仗一對、前導送至
歷代帝王廟神庫內桌上安設上香跪叩如常儀。
一前期一日、禮部、都察院、太常寺、光祿寺等官、朝服上香、監視宰牲
一正殿安設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農氏
黃帝軒轅氏
以上三位為一室
帝金天氏
帝高陽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以上五位為一室
夏禹王
商湯王
周武王
漢高祖皇帝
漢光武皇帝
以上五位為一室
唐太宗皇帝
遼太祖皇帝
金太祖皇帝
金世宗皇帝
以上四位為一室
宋太祖皇帝
元太祖皇帝
元世祖皇帝
明太祖皇帝
以上四位為一室
一兩廡安設
《風后》,皋陶龍,伯益,傅說,召公奭,召穆公虎,張良,曹參,周勃。
以上東廡第一壇
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鄧禹。
以上西廡第一壇
馮異、房元齡、李靖、李晟、許遠、韓世忠、斛羅幹里不伯顏、劉基、
以上東廡第二壇
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張巡、曹彬、岳飛,粘沒忽、木華黎、徐達、
以上西廡第二壇
一正祭日早、禮部太常寺官朝服於
歷代帝王各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
神位於各座上安設一跪三叩頭、退兩廡。各位不
請神牌止開帳幔
一正祭日早。太常寺官朝服於神庫內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起祝版、於殿西祝案上安設一跪三叩頭、退。
一、正祭日,太常寺贊引官、對引官引承祭官入右戟門,於臺階上盥洗處盥手畢,引至拜位前立。引分獻官四員進右門,於承祭官後立。鴻臚寺官引陪祀各官進兩旁門,在階下分班排立。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事官各司其事。武舞生引進。贊引官贊:「就位」 ,承祭官就拜位立。分獻官、陪祀官俱就位序立。典儀唱「迎神」 ,協律郎唱:「舉迎神,樂奏《雍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分獻官、陪祀官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樂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 協律郎唱:「舉初獻,樂奏《安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陞壇。」 引承祭官上東臺階,進左門,至
太昊伏羲氏位前立。贊「跪。」 承祭官跪。贊「上香。」 司香
官捧香盒跪於案左。承祭官舉柱香上爐內。又三上塊香畢。贊引官引至
「炎帝神農氏位前立。司香官跪於案左。」 承祭官照
前上香畢贊引官引至
黃帝軒轅氏位前立。司香官跪於案右。承祭官照
前上香畢。太常寺官於十八位
「帝王位前、各跪、上香畢。贊引官引承祭官至太昊伏羲氏位前立。」 捧帛官跪於案左。贊引官贊
奠帛,承祭官接帛拱舉立獻畢。贊引官引承祭官至獻爵案前立,捧爵官跪於案左。贊引官贊「獻爵」 ,承祭官接爵拱舉立獻畢。其餘各位前俱太常寺官捧帛跪獻,各三叩頭退。捧爵立獻供各案前,退。兩廡分獻官亦詣各位前跪,上香立。獻帛、爵畢,行一跪三叩頭禮,興,樂止。贊引官贊「詣讀祝位」 ,承祭官就位立。讀祝官詣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版立案左。贊引官贊「跪。」 承祭官分獻官陪祀官讀祝官俱跪。贊引官贊讀祝。讀祝官讀畢、捧舉祝版於
止位前跪安帛匣內、三叩頭。退。樂作。贊引官贊「叩。」
興。承祭官、分獻官、陪祀官俱行三叩頭禮。興。贊引官贊「復位。」 承祭官復位,分獻官亦復位立。樂止。武舞生引退,文舞生引進。典儀唱「行亞獻禮。」
協律郎唱舉「亞獻樂奏《中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陞壇。引承祭官上東臺階、進左門、於
正位前立獻爵如初獻儀。太常寺官照前於各位前獻爵畢。分獻官照前於兩廡獻爵畢。贊引官
贊「復位」 ,承祭官復位,分獻官亦復位立。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協律郎唱「舉終獻,樂奏《肅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陞壇」 ,承祭官陞壇,獻爵如亞獻儀。太常寺官及分獻官獻爵,各如亞獻儀畢,贊引官贊「復位」 ,承祭官復位,分獻官亦復位立。樂止,文舞生引退。典儀唱:「徹饌」 ,協律郎唱:「舉徹饌,樂奏《凝平之章》。」 樂作。徹饌訖,樂止。典儀唱「送神」 ,協律郎唱「舉送神,樂奏《壽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贊「跪、叩、興。」 承祭官、分獻官、陪祀官俱行三跪九叩頭禮,興,樂止。典儀唱捧祝帛、香、饌,各恭詣燎位。捧祝帛官至各
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在前捧饌香官跪不叩。捧
起在後。依次捧送燎爐。樂作。承祭官退至西旁東向立。分獻官退至西旁立。俟祝帛過。承祭官復位立。兩廡帛饌香亦依次捧送燎爐。贊引官贊「禮畢。」 樂止。眾官俱散。
一祭畢太常寺官至各
神位前一跪三叩頭捧
神牌送至各龕、照舊安設。一跪三叩頭、退
一祭日早太常寺官至
乾清門徹齋戒牌,銅人收貯庫內如常儀。
又二年,令「房山縣、金陵該縣於常用祭品外,加以太牢。」
順治六年
《大清會典》:「順治六年題准守陵太監,照舊留用陵戶。」
止留六名,共給地二百畝。
又定:「房山縣,金陵設陵戶五十名,每歲春秋二祭,該縣依期行禮。」
順治八年
《大清會典》。順治八年恭上。
昭聖慈壽皇太后尊號。遣官祭告歷代陵寢七處。凡七
員
一,差陝西、四川等處。
軒轅氏
周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漢高祖
漢文帝
漢宣帝
後魏文帝
唐高祖
唐太宗
唐憲宗
唐宣宗
一差山東等處
金天氏
帝堯
一差河南等處
伏羲氏
商高宗
漢光武
周世宗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一差江南湖廣等處
神農氏
帝舜
明太祖
一,差浙江、廣東等處。
夏禹王
一差直隸山西等處
媧皇氏
高陽氏
高辛氏
商湯王
商中宗
元太祖
元世祖
金太祖
金世宗
明宣宗
明孝宗
明世宗
一差遼東
遼太祖
順治十四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四年
皇上躬詣致祭。
一前期十日、禮部題請分獻官
一前期八日。禮部題請交內院撰擬祝文。一前期二日。禮部太常寺進齋戒牌銅人如常儀。
上致齋二日。陪祀各官俱齋戒二日。
一前期二日、禮部用白紙糊版、黃紙鑲邊、墨書祝文、送內院恭填
御名。是日題「請視祝版」
一前期一日恭請
皇上御
中和殿。視祝版如常儀。
一正祭日。太常寺預設牲醴香帛樂舞等如常儀。鑾儀衛設鹵簿大駕、設
御幄於景德門外之左。
上乘輦。由
西安門出。王等及內大臣隨後。不陪祀。王以下各
官俱於
西安門內、分班序立、跪送
駕至廟門、由中門入、至幄次、降輦。盥手畢。更禮服、太
常寺。贊引官、對引官導
上由中門中道、至拜位前立。鴻臚寺官引王以下公
以上於殿前臺階上排立。分獻官及陪祀文武各官於階下排立。典儀唱「樂舞生就位。」 執事官各司其事。樂舞生進退如常儀。贊引官奏「就位。」
上就拜位立。典儀唱「迎神。」協律郎唱舉迎神。樂奏《雍》。
平之章。樂作。贊引官奏「上香。」 導
上詣香案前立。司香官捧香盒跪於案左。
上接柱香、拱舉上爐內。又三上塊香畢。贊引官奏復。
位
上復位。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二跪六叩頭禮。興。陪祀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
俱隨行。禮畢、樂止。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 協律郎唱「舉初獻樂、奏《安平之章》。」 樂作。捧帛官跪獻於各
神位前正中。捧爵官立獻各退。樂止。贊引官奏「跪。」
上跪。陪祀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俱跪。贊引官贊讀
祝。讀祝官於祝案前一跪三叩頭。捧祝文跪案左。讀畢。至
正位前跪安帛匣上、三叩頭。退。樂作。贊引官奏「叩。」
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陪祀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俱隨
行禮興、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 協律郎唱「舉亞獻」 ,樂奏《中平之章》,樂作。捧爵官獻爵於左、如初獻儀,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協律郎唱「舉終獻」 ,樂奏《肅平之章》,樂作。捧爵官獻爵於右,如亞獻儀,樂止。分獻官詣各位前分獻畢。太常寺卿進立壇東、西向唱「飲福受胙。」 贊引官奏詣飲福位。導
上至飲福位立。奏「跪。」
上跪捧酒胙官跪進於
上右。贊引官奏「飲福酒。」
上受爵。拱舉授左旁。接爵官奏「受胙。」
上受胙。拱舉授左旁接胙官。贊引官奏「叩、興。」
上行三叩頭禮。興。眾官俱不隨叩奏復位。
上復拜位立。樂作。奏「跪叩興。」
上行二跪六叩頭禮。興。陪祀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
俱隨行。禮畢、樂止。典儀唱「徹饌。」 協律郎唱「舉徹饌,樂奏《凝平之章》」 ,樂作。執事官徹饌訖,樂止。典儀唱「送神。」 協律郎唱「舉送神,樂奏《壽平之章》」 ,樂作。贊引官奏「跪、叩、興。」
上行二跪六叩頭禮。興。陪祀王以下各官、及分獻官
俱隨行。禮畢、樂止。典儀唱「捧祝帛饌各詣燎位。」 樂作。捧祝帛官至各
正位前一跪三叩頭。捧起祝帛。捧饌官捧饌不叩
贊引官導
上轉立拜位東旁。祝帛過。
上復位立。祝帛焚半。贊引官奏禮畢。導
上入御幄更衣、陞輦還宮。其不陪祀王以下各官、仍
於
西安門跪迎候
駕還宮。各退
順治十六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六年
上巡幸畿輔。道經昌平、遣官各一員祭明《成祖》以下。
十二陵,每陵白色,禮神制帛一、牛一、羊一、豕一,供酒果、點香燭、讀祝文。
順治十七年
《大清會典》:「順治十七年,追諡明崇禎帝為『莊烈愍皇』。」
帝遣官致祭
康熙六年
編輯《大清會典》。康熙六年
皇上親政。十二月,祭告歷代陵寢。其《祭文》、祭品、香帛、
等項,俱照順治八年行。
康熙十一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一年,遣官各一員,祭明成祖以下。」
十二陵
康熙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三年。
皇上巡幸畿輔、道經昌平、遣官各一員致祭《明成祖》
以下十二陵
康熙十四年
《大清會典》:康熙十四年,冊立。
東宮遣官祭告歷代陵寢。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會典》。康熙二十三年。
皇上東巡、南至江寧府。
躬祭明太祖陵。
帝王廟總圖
帝王廟祭祀圖
正殿陳設圖
東西兩廡陳設圖
帝王陵廟祀典部總論
編輯《大學衍義》補。
《內外群祀之禮》
編輯
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 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 祀之。」
孔穎達曰:「法施於民,若神農、后土、帝嚳與堯及黃帝、顓頊與契之屬,以死勤事,舜及鯀冥是也;以勞定國,禹是也;禦大菑,捍大患,湯及文、武是也。」 臣按:《祭法》言聖王制祭祀之禮,其常典所當祀者有五焉,其下文復歷敘自古君臣有道功庸者以實之,凡十有四人,為君者八人,為臣者六人。後世廟祀前代帝王而以其功臣從享者,其原蓋出於此。本朝洪武初,建帝王廟於南京雞鳴山之陽,以祀三皇五帝。三王漢高祖、光武、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所祀者止及一統之世創業之君,其與前代泛及無統者異矣。又詔以歷代名臣從祀帝王廟,乃以風后、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方叔、召虎、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元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朮、赤老溫、伯顏,凡三十有七人,是皆前代之君臣同德,始終一心者。然其中或有不祀其君而祀其臣者,蓋惟取其純德鉅功,位列而通祀之,非若前代隨其君「而各以其臣配其食也。」 臣愚竊以為昔者建都南京,歷代帝王廟因在於彼。今郊廟既立於此,則帝王廟亦當從之而北焉。議禮之事,非臣下所當及者,謹述所見如此。
漢高祖二年,或言「周興而邑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 天下。」於是制詔天下立靈星祠,常以歲時祀以牛。
臣按:后稷祠而謂之「靈星」 者,以稷配靈星也。又按《漢舊儀》,修復周家舊祀,后稷常以八月祭以太牢,為民祈農報功。
隋制,「祀先代王公帝堯於平陽,以契配;帝舜於河東, 咎繇配;夏禹於安邑,伯益配;商湯於汾陰,伊尹配;文 王、武王於澧渭之郊,周公、召公配;漢高祖於長陵,蕭何配。」
臣按:秦始皇南巡,望祀舜於九嶷,上會稽祭禹,北魏文成東巡,歷橋山祀黃帝,然皆因所至而祀也,未有常典。魏孝文太和始詔祀堯、舜、禹及周公,然惟用清酌、尹祭而已,至隋始定為常祀,祀用太牢,而唐因之。
唐天寶六載敕:「三皇、五帝,創物垂範,宜有欽崇。三皇 伏羲以勾芒配;神農以祝融配;黃帝以風后、力牧配; 五帝少昊以蓐牧配;顓頊以元冥配;高辛以稷、契配; 唐堯以羲仲、羲叔配;虞舜以夔、龍配。其擇日置廟,樂 用宮懸,牲用少牢,以春秋致享。」
臣按:此祀三皇之始,前此堯、舜各祭於所都之地,今乃併三皇立廟焉。
七載,又詔置廟,祀三皇以前帝王:「天皇氏、地皇氏、人 皇氏、有巢氏、燧人氏。」
臣按:此祀三皇以前帝王之始,然皇莫大於伏羲、神農、黃帝,帝莫盛於少昊、顓頊、高辛、堯、舜,王莫備於禹、湯、文、武,經史所紀者僅此而已。三皇以前世涉洪荒,事屬茫昧,有陵墓者命有司守之,不立廟祀可也。
代宗永泰二年,詔「道州舜廟宜蠲近廟佃戶充掃除。」
臣按:元宗時嘗令歷代帝王廟每所差側近人四戶,有闕續填,其後有敕廢之,至是代宗從道州刺史元結請而有此舉。
宋太祖建隆二年,詔:「先代帝王陵寢,宜令所屬州府 遣近戶守視,其冢墓有隳毀者,亦加修葺。」乾德元年, 又詔曰:「歷代帝王,國有常享,著於《甲令》,可舉而行。五 代亂離,率多廢墜。其高辛廟、堯廟、舜廟、夏禹廟、商湯 廟、周文王廟、武王廟、漢高祖長陵,宜令有司每三年 一享,嚴禁樵採。」後又命祀漢光武及唐太宗廟。 四年,又詔:「太昊、女媧、炎帝、黃帝、顓頊、高辛、唐堯、虞舜、 夏禹、成湯、周文武、漢高祖、世祖、唐高祖、太宗十有六 帝,各給守陵五戶,長史春秋奉祀;商太戊、武丁、周成、 康、漢文、宣、魏太祖、晉武帝、後周太祖、隋高祖十帝,各 給三戶,歲一享;秦始皇、漢景、武、明、章、魏文帝、後魏孝 文、唐元、肅、憲、宣、梁太祖、後唐莊宗、明宗、晉」高祖十五 帝,各給二戶,三年一祭。周桓王、靈王、景王、威烈王,漢 元成、哀、平、和、殤、安、順、沖、質獻,魏明高貴鄉公、陳留王、 晉惠懷、愍、《西魏文帝》、東魏孝靜唐高宗、中宗、睿宗、德 宗、順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梁少帝、 後唐末宗三十八帝,止禁樵採。
臣按:宋太祖次序歷代帝王給守陵戶,命有司致享,可謂忠厚之至矣,但其所品第者亦有未盡善者焉。其第一等,十六帝給民五戶;第二等,十帝給民三戶;第三等,十五帝給民二戶,皆令有司歲祀;第四等惟禁樵採、無陵戶、無祭祀。其第一等皆創業之君,無可議者,其第二等,曹操以篡得國,未嘗即帝位也,而亦列於成、康、漢文之間。朱溫篡弒,其君無復人理,而亦得預於景武、元憲之列,則似無別矣。至於北朝、五代之陵墓皆禁樵採,而於南朝獨遺者,是時吳、蜀未平也。嗚呼!宋祖此舉,雖若為崇奉帝王而設,然其品第之間,亦寓抑揚之意,後世人主鑒之,亦知所以自勉矣。我朝於帝王陵廟既命有司歲時「修葺,又於三年一次出祝文香帛,遣太常寺樂舞生齎往所在,命有司致祭。」 其所祀者,「伏羲媧皇,神農,軒轅,少昊,顓頊,高辛,堯帝,舜帝,夏禹,商湯、中宗、高宗」 ,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漢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魏文帝,唐高祖、太宗、憲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元世祖,凡三十六帝,是皆盛德之主,有功於生民者也,是皆出於《我聖祖》之所選定,可謂公且嚴矣。其視前代之所取捨,豈不大有逕庭哉?
帝王陵廟祀典部藝文一
編輯《為湘州祭虞舜文》宋·顏延之
編輯
惟哲化神,繼天作聖。藏器漁陶,致身愛敬。是以二妃 嬪德,九子觀命。在麓不迷,御衡以正。唐歷既終,虞道 乃光。咨堯授禹,素俎采堂。百齡厭世,萬里陟方。敬詢 故老,欽咨聖君。職奉西湘,虔屬南雲。神之聽之,匪酒 伊葷。
《祭禹廟文》梁·王僧孺
編輯
惟帝稟圖上昊,貽則下民,五聲窮聽,四乘兼往,輕璧 惜景,既捨冠履,愛人忘我,不顧胼胝,下車以泣。「事深 罪己,憑舟靡懼,義存拯物,盛業方來,遺神如在,愛被 昆蟲,理有好生之德;事安菲素」,固無厚味之求。是用 黍稷非馨,《蘋蘩》以薦,克誠斯享,憑心可答。
《禹王廟記略》元·歐陽元
編輯
盛德,必百世祀有廟,則人心萃,所由來尚矣。在昔唐 虞之世,洪水橫流,民無底居,而天下幾不國矣。大禹 出而治之,然後九州以平,五行以順,而民生衣食於 彝倫攸敘之中,迨於今幾四千年矣。所謂盛德當祀宜與天地相為無窮也。安邑夏后氏之故都,邑之人 尤重祀禹。後魏分其東為夏縣,邑之故墟存焉。上有 大禹廟四楹,創始歲月,莫有記焉,且隘陋弗稱,歲久 將傾。泰定甲子初,靜海縣達魯花赤瑞著,致仕家居, 爰咨於眾,合謀新之。時主廟事臺可明與邑人薛政 寔相其事,於是人心翕然,富者輸財,強者輸力,群材 鱗集,五工程能,既底法矣,廟成有日,而瑞著卒遂中 寢。邑士劉思義慨然曰:「大禹功德,不可忘也。瑞著之 志,不可以不成。」乃諗於眾,而出己資,以竟其功。聞者 以勸,財力裕如於荒服。故殿址廣植八楹,殿之北復 作四楹,以塗山後配焉。左右翼以邃廡,嚴侐宏廠,信 足出萃人心,祀盛德矣。而思義又卒,其子大有能繼 父志,自大禹而下舉像焉。樊君益,吉邑佳士也。至正 甲申秋,應江淛行省辟,來武林,乃狀其顛末,徵予以 記之。昔聞龍門之水,噴薄激越,聲如萬雷。意疏鑿之 初,其功殆與神明侔也。歷代廟祀,固宜在焉。然安邑 山川形勢,則大行、王屋、箕山、三門在其東,龍門、壺口 在其西,其陽則雷首、汾陰,其陰則平陽、霍岳也。邑大 夫士庶,歲時則具牲牷,舉粢盛,潔酒醴,登於廟而左 右瞻顧。其隨山刊木,跋履險阻,舟車橇梮之載,疏鑿 排決之勞,膚肢胼胝過其門而不入者,可想像而見 也。《傳》曰:「見河、洛而思禹功。」況其故都實治水之功所 在,而朝覲謳歌歸於吾君之子之地,其感人思深矣, 是尤宜為廟食之所在也。雖聖人之德與天地同,死 而為神,在帝左右,然聖人之心不忘天下,「豈無監視 故鄉之時乎?宜瑞著一倡之,而人心之響應者不約 而同也。」乃為歌詩九章,補《九功》之歌以遺夏人,俾刻 於麗牲之石,而歌以侑祀。云:「天地攸產,非水不生。或 失其維,物受其殃。以淡以灑,迺清迺平。於皇時功,永 言不忘。維昔洪荒,茹毛飲血。燧人氏作,俶載烹飪。澤 水既平,民出昏墊。奏艱奏」鮮,以炊以焰。惟木之生,維 民之材。洪水湯湯,或翳或淄。水功告成,乃苞乃條。斧 斤時登,民用以優。陰陽之精,山嶽之英。乃生五金,用 冶而成。鼎兮象物,國器以利。荊揚三品,厥貢維貴。維 土厚德,萬物攸載。九埜既平,既宅既藝。於皇聖功,萬 世永賴。天地之德,爰教稼穡。立我蒸民,莫非爾極。勞 而不代,爰暨於稷。「洪菑治兮,《洛書》呈兮。皇建極兮。正 民之德兮。民有欲兮,亦孔之眾兮。通百貨兮。斯利其 用兮。八政之疇,食貨其首。養豐於老,罔匱於少,民生 斯厚兮。」
帝王陵廟祀典部藝文二〈詩〉
編輯《漢高廟賽神》梁·簡文帝
編輯
玉軑朝行動,閶闔旦應開。白雲蒼梧上,丹霞《咸陽來》。 日正山無影,城斜漢屢迴。瞻流如地脈,望嶺匹天台。 欲祛九秋恨,聊舉十千杯。
《經夏禹廟》庾肩吾
編輯
《金簡》泥初發,龍門鑿始通。配天不失舊,為魚微此功。 林堂上偃蹇,山殿下穹窿。侵雲似天闕,照水類河宮。 神來導赤豹,仙去擁飛鴻。松龕撤暮俎,棗徑落寒叢。 仙舟還入境,玉軸更乘空。去國嗟行邁,離居泣轉蓬。 月起吳山北,星臨天漢中。申胥猶有志,荀息本懷忠。 待見攙搶滅,歸來松柏桐。
《謁禹廟詩》宋·之問
編輯
夏王乘四載,茲地發金符。玉帛空天下,衣冠照海隅。 舟遷龍負壑,田變鳥芸蕪。舊物森如在,天威肅未殊。 元彝屆瑤席,玉女侍清都。奕奕閨闥邃,軒軒仗衛趨。 氣清連海曙,雲白洗春湖。猿嘯有時合,禽言常自呼。 靈歆異蒸糈,至樂匪笙竽。茅殿今不襲,梅梁古制無。 運逢崇麗日,盛業答昭蘇。
《禹廟》杜甫
編輯
禹廟空山裡,秋風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木畫龍蛇。 雲氣生虛壁,江聲走白沙。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
《謁先主廟》前人
編輯
舊俗疲庸主,空山泣鬼神。虛簷交鳥道,枯木半龍鱗。 竹送清溪月,苔移玉座春。閭閻兒女換,歌舞歲時新。
《祭歷代帝王樂章》明·會典
編輯
酒行兮爵盈。喜氣兮雍雍。「《重荷蒙》兮再瞻再崇。」群臣 忻兮躍從,願睹穆穆兮聖容。
酒斟兮禮明。諸帝熙和兮悅情。百職奔走兮滿庭。陳 籩豆兮數重。謹亞獻兮願成。
獻酒兮三終。整雲鸞兮將還宮。《予心眷戀兮》神聖,欲 攀留兮無蹤。躡雲衢兮緩從,
幡幢繚繞兮導來蹤,鸞輿冉冉兮歸天宮。五雲擁兮 祥風從,民歌《聖佑》兮樂年豐
帝王陵廟祀典部紀事
編輯《漢書郊祀志》:武帝北巡朔方,還,祭黃帝冢,上曰:「吾聞 黃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以仙上天。」群臣葬 其衣冠。
《宋書禮志》:先是世祖夢太祖曰:「晉氏諸帝嘗在太廟, 從我求食,可別為吾祠。」上乃敕豫章王妃庾氏四時 還清溪宮舊宅,處內合堂,奉祠二帝二後,牲牢服章, 用家人禮。
《路史女皇氏紀》:「女皇氏葬風陵堆。」唐文武皇帝江都 之役,夜經其處,風雨中有女人鱗身騶倡,而前餫生 魚,一匪帝後,果靖中華。後乾元中失之,刺史奏閺鄉 墳。天寶十三載,天雨晦冥,俄失所在。至是河房風雷 夜聲,黎明視之,其墳涌復,夾之兩柳。肅宗命祝史祠 焉。
《玉海》:大中祥符元年,王欽若言:「瑕丘堯祠前得芝草 九本,連理者四。」甲辰,命欽若祭堯祠。
《續文獻通考》:洪武初,命繪諸帝像於廟,太祖臨其祭, 行禮畢,復至漢高祖之神位,笑謂曰:「劉君,今日廟中 諸君,當時皆有所憑藉以得天下,惟我與汝,不假尺 土一民,提三尺劍,位至天子,尤為難事,可多飲三杯。」 後遂為制,每帝王前皆一爵,惟漢高帝以三爵獻。又 設歷代帝王祭一壇,每歲春從祀於大祀壇內,秋祭 於本廟
《春明夢餘錄》:洪武七年,塑帝王袞冕坐像,上曰:「伏羲、 神農未有衣裳之制,勿加冕服。」
嘉靖十八年,御史謝少南因上《南巡》,言「慶都為帝堯 肇封之地,堯母乃帝嚳元妃,陵墓俱存。乞表揚,以弘 達孝,以光巡幸。」上曰:「堯父母異陵,可見合葬非古祠 寢,令有司修之。」少南建白可嘉。改授翰林檢討兼司 直。
帝王陵廟祀典部雜錄
編輯《五經異義》:「公侯祭百辟,自卿以下,不過其族。夫鬼神 之所及,非其族類,弗紹其國位。」「百辟」者,百君先有功 德於民者,今在其位,故報祭之。
揮麈前錄。祖宗朝重先代陵寢,每下詔申樵採之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