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三百三十二卷 |
第三百三十二卷目錄
冠冕部彙考一
詩經〈衛風淇奧 曹風鳲鳩 小雅彼都人士〉
禮記〈郊特牲 玉藻〉
方言〈冠部雜飾〉
釋名〈釋首飾〉
博物志〈服飾考〉
古今注〈輿服〉
中華古今注〈席帽 大帽子 撘耳帽 烏紗帽 幞頭 巾子〉
三禮圖〈緇布冠太古冠圖說 緇布冠圖說 皮弁圖說 爵弁圖說 委貌圖說
母追圖說 章甫圖說 周弁圖說 通天冠圖說 遠遊冠圖說 高山冠圖說 長冠圖
說 法冠圖說 建華冠圖說 武弁大冠圖說 術士冠圖說 方山冠圖說 巧士冠圖
說 郤非冠圖說 樊噲冠圖說 郤敵冠圖說 章甫冠圖說 四冕圖說 進賢冠圖說〉
禮儀典第三百三十二卷
冠冕部彙考一
編輯《詩經》
編輯
《衛風淇奧》
編輯
充耳琇瑩,會弁如星。
〈傳〉充耳謂之瑱。琇瑩美石也。天子玉瑱,諸侯以石弁。皮弁所以會髮。〈箋〉《會》,謂弁之縫中,飾之以玉,皪皪而處,狀似星也。天子之朝服皮弁,以日視朝。〈疏〉按《冬官·玉人職》云:「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鄭注云:「公侯四玉一石,伯子男三玉二石。」由此言之,此傳雲「諸侯以石」,謂玉石雜也。《禮記》云:「周弁殷冔夏收。」言收者,所以收髮。則此言會者,所以會髮可知。又《弁師》云:「王之皮弁,會五采玉綦。」注云:「會,縫中也。皮弁之縫中,每貫結五采玉十二以為飾,謂之綦。」《詩》云:「會弁如星」,又曰「其弁伊綦」是也。此雲弁,武公所服,非爵弁,是皮弁也。皮弁而言會,與《弁師》「皮弁」之會同,故箋雲「謂弁其縫中也。」《弁師》上云:「王之皮弁,會五采玉綦。」又云:「諸侯及孤卿大夫之皮弁,各以其等為之。」注云:「皮弁則侯伯綦飾七,子男綦飾五,玉亦三采。」武公本畿外諸侯,入相於周,自以本爵為等,則玉用三采而綦飾七,故云「飾之以玉。」皪皪而處狀似星。若非外土諸侯事王朝者,則卿綦飾六,大夫綦飾四,及諸侯孤卿大夫,各依命數,並玉用二采。其韋弁飾與皮弁同。此皮弁,天子視朝之服,《玉藻》雲「天子皮弁,以日視朝」是也。在朝君臣同服,故言天子之朝也。諸侯亦皮弁以視朝,以序雲「又相於周」,故為在王朝之服。〈朱注〉充耳瑱也。琇,瑩美石也。天子玉瑱,諸侯以石會縫也。弁,皮弁也。以玉飾皮弁之縫中,如星之明也。
《曹風鳲鳩》
編輯
其帶伊絲,其弁伊騏。
〈傳〉《騏騏》,文也。弁,皮弁也。〈箋〉騏當作「𤪌。」以玉為之。〈疏〉馬之青黑色者謂之騏。此字從馬,則謂弁色如騏馬之文也。《春官·司服》:「凡兵事,韋弁服,視朝,皮弁服。凡田,冠,弁服,凡弔事,弁絰服。」則弁類多矣。知此是皮弁者,以其韋弁以即戎,冠弁以從禽,弁絰又是弔凶之事,非諸侯常服,且不得與絲帶相配。唯皮弁是諸侯視朝之常服,又朝天子亦服之。《夏官·弁師》云:「王之皮弁,會五采玉𤪌。」注云:「會,逢中也。𤪌,結也。皮弁之逢中,每貫結五采玉以為飾,為之綦。」引此《詩》云:「其弁伊騏。」又云:「諸侯及孤卿大夫之皮弁,各以其等為之。」注云:「皮弁,侯伯綦飾。七,子男綦飾。五玉用采。」如彼《周禮》之文。諸侯皮弁有綦玉之飾。此雲「『其弁伊騏』,知『騏』當作『𤪌』,以玉為之,以此故易傳也。」孫毓云:「皮弁之飾有玉𤪌而無綦文。」綦文弁所以飾弁,《箋》義為長。若然,《顧命》云:「四人騏弁執戈」,注云:「青黑曰騏。」不破「騏」字為玉綦者,以《顧命》之文,於四人騏弁之下,每雲「一人冕身服冕」,則是大夫也。於四人騏弁之上,雲「二人爵弁執惠,身服爵弁」,則是士也。於爵弁之下,次雲「騏弁」,明亦是士弁師之文。上雲「孤卿」大夫之皮弁,各以其等為之,不言士之皮弁,則士之皮弁無𤪌飾矣。故《弁師》注云:「士之皮弁之會,無結飾。」以士之皮弁無玉𤪌飾,故知《顧命》「士之騏弁」,弁正是作青黑色,非綦玉之皮弁矣。禮無騏色之弁,而《顧命》有之者,以新王即位,特設此服,使士服此騏弁,執兵衛王,非常服也。此言諸侯常服,故知「騏」當作「綦。」〈朱注〉弁,皮弁也。騏,馬之青黑色者,弁之色亦如此也。《書》云:「四人騏弁。」今作綦。
《小雅都人士》
編輯
彼都人士,臺笠緇撮。
〈朱注〉臺,夫須也。《緇撮》,緇布冠也。其制小,僅可撮其髻也。〈大全〉陸氏曰:「臺,莎草也,可以為蓑笠。」 孔氏曰:「緇布冠,制小,故言撮。若是帛為元冠,則有制度,不得
言撮 ,臨川王氏曰:「臺笠緇撮,在野與眾偕作之服。」
《禮記》
編輯
《郊特牲》
編輯
《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陳注〉委貌、章甫、毋追,皆緇布冠,但三代之易名不同,而其形制亦應異耳。委貌即元冠。舊說:委,安也,言所以安正容貌。章,明也,所以表明丈夫。毋,發聲之辭。追,猶椎也,以其形名之。
周弁,殷冔,夏收。
〈陳注〉周之弁,殷之冔,夏之收,各是時王所制,以為三加之冠。舊說弁名出於槃。槃,大也。冔名出於幠。幠,覆也。收所以收斂其髮也。形制未聞。
《玉藻》
編輯
「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
〈陳注〉《冠禮》,初加緇布冠,諸侯以下通用,存古故用之,非時王之制也。故既用即敝,棄之可矣。
「元冠朱組纓」,天子之冠也。緇布冠繢緌,諸侯之冠也。 「元冠丹組纓」,諸侯之齊冠也。「元冠綦組纓」,士之齊冠 也。
〈陳注〉天子始冠之冠,則元冠而以朱組為纓。諸侯雖是緇布冠,卻用雜采之繢為纓,緌為尊者飾耳,非古制也。齊冠,齊戒時所服者。諸侯與士皆元冠,但其纓則有丹組、綦組之異。朱色紅而明,丹,赤色也。綦,帛之蒼白艾色者,一《說文》也。
《縞冠》,元武子姓之冠也。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
〈陳注〉縞,生絹也。武,冠卷也。以縞為冠,凶服也。武則元色吉也。所以吉兇相半者,蓋父有喪服,子不可用純吉,故曰「子姓之冠。」姓,生也。孫是子之所生,故謂之子姓。素,熟絹也。紕,冠兩邊及卷下畔之緣也。縞冠素紕,謂冠與卷身皆用縞,但以素緣之耳。《既祥之冠》者,祥祭後所服也。 《方氏》曰:「為祖之亡也,故冠縞以示其凶;為父」之存也。故「《武》《元》」以示其吉。冠上而武下,為祖而縞者,尊,尊於上也;「為父而《元》」者,親,親於下也。
「《垂緌》五寸」,惰遊之士也。
〈陳注〉「《縞冠》,素紕而緌之垂者,長五寸。」蓋遊惰失業之士,使服此以恥之耳。
《元冠》,縞武,不齒之服也。
〈陳注〉《不齒》不帥教而屏棄之者,使之元冠縞武,以恥辱之。
「居冠屬武」,自天子下達,有事然後緌。
〈陳注〉《禮服》之冠,則臨著乃合其武,有儀飾故也。若燕居之冠,則冠與武相連,以非行禮之時,故率略少威儀也。此冠無分貴賤皆著之,故云「自天子下達。」凡緌所以致其飾,故有事乃緌,無事則否也。
大帛不緌。元冠紫緌,自魯桓公始也。
〈陳注〉「大帛,冠之白」者,凶服去飾,故不緌也。元冠之緌,不宜用紫色,為其非正色也。
《方言》
編輯
《冠部雜釋》
編輯
幪,巾也。
巾主覆者故名幪也
《大巾》謂之帉。嵩嶽之南,陳潁之間謂之帤,亦謂之幪。
江東通呼「《巾帉》耳。」
絡頭,帕頭也,紗繢。帶:𩭄帶。幧,頭也。自關而西 秦晉之郊曰「絡頭」,南楚江湘之間曰「帕頭」,自河以北 趙魏之間曰「幧頭」,或謂之或謂之。其遍者謂之 帶,或謂之「𩭄帶。」
音綪。帶,今之偏疊幧頭也。𩭄亦結也。
覆結謂之「幘巾」,或謂之「承露」,或謂之「覆𩭄」,皆趙魏之 間通語也。
「覆𩭄」 ,今《結籠》是也。
《釋名》
編輯
《釋首飾》
編輯
冠,貫也,所以貫韜髮也。
纓,頸也,自上而繫於頸也。
笄,係也。所以係冠,使不墜也。
《祭服》曰「冕。」冕猶俛也。俛,平直貌也,亦言文也。元上纁 下,前後垂珠,有文飾也。
《有袞冕》,袞,卷也。畫卷龍於衣也。
有鷩冕鷩雉之憋惡者,山雞是也。鷩,憋也,性急,憋不 可生,服必自殺。故畫其形於衣,以象人執耿介之節 也。
《毳冕》,毳芮也。畫藻文於衣,象水草之毳芮,溫暖而潔 也。
黻冕,畫黻紩文綵於衣也。此皆隨衣而名之也,所垂 前後珠轉減耳。
《章甫》,殷冠名也。甫,丈夫也,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 牟追,牟,冒也,言其形冒髮追追然也。
收,夏后氏冠名也。言收斂髮也委貌,冠形,又委貌之貌,上小下大也。
《弁》,如兩手相合抃時也。以爵韋為之,謂之《爵弁》。以鹿 皮為之,謂之《皮弁》。以韎韋為之也。
纚以韜髮者也。以纚為之,因以為之名。
《總》,束髮也,總而束之也。
《幘》,蹟也。下齊員蹟然也。《兌》,上下大小兌兌然也。或曰: 折其後也。或曰幘,形似幘也。賤者所著曰《兌髮》, 作之裁裹髮也。或曰牛心,形似之也。
帽,冒也。巾,謹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當自謹修於 四教也。
《綃頭》綃鈔也。鈔髮使上從也。或曰「陌頭。」言其從後橫 陌而前也。齊人謂之。言。斂髮使上從也。 簂,恢也。恢廓覆髮上也。「魯人曰頍。」頍,傾也。著之傾近 前也。齊人曰:飾形貌也。「華」,象草木華也。
《博物志》
編輯
《服飾考》
編輯
古者男子皆絲衣,有故乃素服,又有冠無幘,故「雖凶 事皆著冠也。」
漢中興,士人皆冠葛巾、建安巾,魏武帝造白帢,於是 遂廢,唯二學書生猶著也。
《古今注》
編輯
《輿服》
編輯
帢,魏武帝所制。初以軍中服之輕便,又作五色帢,以 表方面也。
文官冠《進賢冠》,古《委貌》之遺象也。武官冠《惠文冠》,古 緇布冠之遺象。緇布冠,上古之法,武人尚質,故取法 焉。
《貂蟬》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煥,外柔易而內剛勁 也,蟬取其清虛識變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 而不示人,清虛自牧,識時而動也。
《中華古今注》
編輯
《席帽》
編輯
本古之圍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韋之四周垂絲網之, 施以珠翠,丈夫去飾。至煬帝淫侈,欲見女子之容,詔 去帽戴幞頭。巾子幗也,以皁羅為之。丈夫藤蓆為之, 骨鞔以繒,乃名「席帽。」至馬周,以席帽油御雨從事。
《大帽子》
編輯
本巖叟草野之服也。至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 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撘耳帽》
編輯
以韋為之,以羔毛絡縫。趙武靈王更以綾絹皁色為 之。始並立其名「爪牙帽子」,蓋軍戎之服也。又隱太子 常以花撘耳帽子以畋獵遊宴,後賜武臣及內侍從。
《烏紗帽》
編輯
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 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幞頭》
編輯
本名「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皁羅後裹髮,蓋庶 人之常服。沿至後周,武帝裁為四腳,名曰「幞頭。」以至 唐,侍中馬周,更以羅代絹,又令重繫前後,以象二儀, 兩邊各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為常服。
《巾子》
編輯
隋大業十年,禮官上疏,「裹頭者宜裹巾子。」以桐木為 之,內外皆漆,在外及庶人常服。沿至證聖二年,則天 賜群臣,然葛巾子,呼為「武家高巾子」,亦曰「武家內樣。」
&&圖表=14020a
編輯《三禮》圖。
<h3 id="緇布冠〈三制〉" style="text-align: center">緇布冠〈三制〉太古冠(新增)
圖說
舊《圖》云:「始冠緇布」,今武士冠,則其遺象也。大小之制 未聞。
梁正又云:「師說不同,今《傳》疏二冠之象。又下有《進賢》, 皆云:『古之緇布冠之遺象』。」其張鎰《重修》亦云:「舊圖有 此三象,其本狀及制之大小未聞。此皆不本《經》義,務 在相沿,疾速就事。今別圖於左,庶典法不墜
緇布冠
此處缺少一幅插圖。請考慮協助將書中此處的圖片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Ceremonial Usages - pic422.png、.jpg或.svg命名。 |
圖說
緇布冠,始冠之冠也。《記》曰:「太古冠布,齊則緇之。」其緌 也,孔子曰:「吾未之聞也。」此主謂大夫士無緌耳。諸侯 始加緇布冠,繢緌其頍項青組纓,則與士同。其士以 青組纓結於頤下,無緌。自士已上,冠訖則弊去之,不 復著也。然庶人猶著之。故《詩》云:「彼都人士,臺笠緇撮。」 謂彼都邑人有士行者,以緇布為冠,撮持其髮。 《檀弓》曰:「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注云:「縮,從也。衡讀為 橫。」《孔疏》曰:「縮,直也。」古謂殷已上質,吉凶冠皆直縫。直 縫者,辟積少,故一一前後直縫之。其冠廣三寸,落頂 前後兩頭皆在武下向外出,反屈之,縫於武。辟積三, 皆厭伏。今即周也。周尚文多辟積,不復一一直縫,但 多作𧚥。〈音輒〉並橫縫之。故周吉冠多辟𧚥而橫縫,又以 冠兩頭皆在武上,向內反屈縫之。既吉兇相變,其喪 冠質猶疏辟𧚥,而右直縫之。以兩頭皆在武下,向外 反屈縫於武,故得厭伏之名。其吉冠則左辟𧚥而橫 縫之。詳此文義,法式顯然。梁正言大小之制,未聞一 何固也。張鎰棄古今之順說,斯焉捨諸?今依《經》疏述 而圖之。
皮弁爵弁
此處缺少一幅插圖。請考慮協助將書中此處的圖片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以Imperial Encyclopaedia - Ceremonial Usages - pic422.png、.jpg或.svg命名。 |
圖說
《士冠禮》注云:「皮弁,以白鹿皮為之,象太古。」又舊圖云: 「以鹿皮淺毛黃白者為之,高尺二寸。」《周禮》:「王及諸侯 孤卿大夫之皮弁,會上有五采、三采、二采、玉綦、象邸。」 唯不言士之皮弁,有此等之飾。凡於圖中重見者,以 其本旨不同也。此解《士冠禮》三加次加皮弁,是以重 出。他皆類此。
爵弁,鄭云:「冕之次也。其色赤而微黑,如爵頭然。」用三 十升布為之,亦長尺六寸,廣八寸,前圓後方,無旒而 前後平。
委貌
圖說
「委貌,一名元冠。故《士冠禮》云:『主人元冠朝服』。註云:『元 冠,委貌也』。舊圖雲『委貌,進賢冠,其遺象也』。《漢志》云:『委 貌與皮冠同制』。按張鎰《圖》,諸侯朝服之元冠,士之元 端之元冠,諸侯之冠弁。此三冠與周天子委貌形制 相同,則與進賢之遺象、皮弁之同制者遠相異也。其 梁正因阮氏之本而圖委貌,與前三法形制又殊。臣」 崇義詳此《委貌》之四狀,蓋後代變亂法度,隨時造作, 古今之制,或見乎文,張氏僅得之矣。今並圖之於右冀來哲所擇。
周弁
章甫
{{{2}}}
圖說
舊圖云:「夏曰母追,殷曰章甫,周曰委貌。」後代轉以巧 意,改新而易其名耳。其制相比,皆以漆布為殼,以緇 縫其上,前廣四寸,高五寸;後廣四寸,高三寸。章甫,委 大,章其身也。母追制與周委貌同,殷冠委大臨前,夏 冠委前小損。臣崇義按:《郊特牲》曰:「委貌,周道也。章甫, 殷道也。母追,夏后氏之道也。」《孔疏》云:「三代恆服行道」 之冠,俱用緇布,其形自別。既言俱用緇布為之,則緇 布冠是委貌等矣。蓋布有麤縟,各為一名。又《漢志》云: 「長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廣,後卑銳,所謂夏之 母追,殷之章甫」者也。但古法難識,依文觀象,備圖於 右,庶合遺制。他皆類此。
周弁,按《王制疏》與舊圖云:「周曰弁,殷曰冔,夏曰收。」三 冠之制相似而微異,俱以三十升布漆為之,皆廣八 寸,長尺六寸,前圓後方,無旒,色赤而微黑,如爵頭然, 前大後小。殷,𠳲黑而微白,前小後大。收純黑,亦前小 後大。三冠下皆有收,如東道笠下收矣。又《後漢志》云: 「爵弁,一名冕,廣八寸,長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後大,繪」 其上似爵頭色。有收持笄,所謂夏收殷冔者也。祠天 地五郊、明堂,雲翹舞,樂人服之。禮曰:「朱干玉戚,冕而 舞《大夏》」,此之謂也。又按《士冠禮》云:「周弁,殷冔夏收。」註 云:「其制之異未聞。」謂夏殷禮亡,其制與周異同未聞, 故下不圖夏殷二冠之象。張鎰亦略而不取。
通天冠
圖說
《後漢志》云:「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斜卻,乃直下,為 鐵卷梁,前有山,有展筩,乘輿常服。服深衣,制如袍,隨 五時五色。漢受於秦,禮無文。或曰:周公抱成王燕居, 故施袍兩存者,圖制或殊,更存一法。」他皆類此。
長冠
高山冠
{{{2}}}
圖說
遠遊冠,《後漢志》云:「如通天冠,有展筩,無山述。」又按《唐 典》云:「遠遊三梁冠,黑介幘,青緌,諸王服之。若太子及 親王,即加金附蟬,九首,施珠翠纓、翠緌,犀簪導。」 《漢志》曰:「高山冠,一曰側注冠,制如通天,頂不斜卻,直 豎,無山述,展筩。」蔡邕《獨斷》曰:「鐵為卷梁,高九寸。」胡廣 曰:「高山冠,蓋齊王冠也。秦滅齊,以其君冠賜近臣謁 者服」之。又《史記》:「酈生謁高祖,其冠側。」註:「《漢舊儀》曰:乘 輿冠高山冠,幘耳,赤丹紈裡《後漢志》云:「長冠一曰齊冠,前高七寸,廣三寸而後促, 漆纚為之,制如版,以竹為裡。初,高帝微時,以竹皮為 之,謂之劉氏冠」,楚冠制也。祀宗廟諸祀則冠之,皆袀 元。
建華冠
{{{2}}}
圖說
法冠,《後漢志》:「一曰柱後冠,高五寸,以纚為之展筩,以 鐵為卷柱,取其直而不撓也。」又《唐志》云:「法冠,一名獬 豸冠,以鐵為柱,上施珠二枚,或曰獬豸神羊,取別曲 直。楚王獲之,故以為冠。秦滅楚,以其君服賜執法者。 侍御史、廷尉正監平皆服之。」
建華冠,《後漢志》云:「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前圓。 又飾以鷸羽於頂。祀天地五郊,八佾舞人服之。」
術士冠
{{{2}}}
圖說
武冠,《後漢志》云:「一曰武弁大冠,武官冠之,其制古緇 布之象也。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 飾。」胡廣曰:「趙武靈王以金璫飾首,前歃貂尾為貴職。 秦滅趙,以其冠賜近臣。以金蟬、貂尾飾者,金取堅剛, 百鍊而不耗,蟬取居高飲露而不食,貂取內勁捍而 外溫潤,毛采紫蔚而不彰灼。」
術氏冠,即鷸冠也。《前漢書五行志》註云:「鷸,知天將雨 之鳥也。故司天文者冠鷸冠。吳制,差池四重,高下取 術,畫鷸羽為飾,紺色。」又註云:「此術氏冠,即鷸冠也。」《新 圖》誤題為術士冠。太子詹事尹拙議云:「舊圖皆為術 氏冠。」仍按顏師古《刊謬正俗》云:「『鄭子華之弟子臧出 奔宋,好聚鷸冠』。刊字本與御名同,不欲斥之,故改焉。」 又云:「鷸,水鳥,天將雨則鳴。古人以知天時乃為冠,象 此鳥形,使掌天文者冠之。故《逸禮記》曰:『知天文者冠 鷸冠』」,此其證也。鷸音聿,亦音術。蔡邕《獨斷》謂為術氏 冠,亦因鷸音轉為術耳,非道術之謂也。今謂於「術士 冠」下添雲「亦謂之術士冠。」工部尚書竇儀議曰:「臣儀 今詳術士冠,依舊圖改為術氏冠。」
卻非冠
巧士冠
{{{2}}}
圖說
方山冠,《後漢志》云:「制似進賢,前高七寸,後高三寸,纓 長八寸,似進賢冠」,五采縠為之。祠宗廟,天子八佾、四 時、五行樂人服之,冠衣各如其行方之色。又《景帝紀》 云:「高廟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禮樂志》曰:「《武德》,高帝 所作也。《文始》,舜舞也;《五行》,周舞也。《武德》者,舞人執干 戚舞也;《文始》者,舞人執羽籥舞也;《五行舞》者,舞人冠」 冕衣服,法五行色也。
巧士冠,《後漢志》云:「前高七寸,要後相通,直豎,不常服惟郊天,黃門從官四人冠之,在鹵簿中,次乘輿前,以 備宦者」四星也。
卻非冠。《後漢志》雲。「制似長冠。下促。宮殿門吏僕射冠 之。」舊圖雲。「高五寸。」
章甫冠
卻敵冠
{{{2}}}
圖說
樊噲冠,《後漢志》云:「樊噲造次所冠,以入項羽軍,廣九 寸,高七寸,前後各出四寸,制似冕,司馬殿門衛士服 之。」或曰:「樊噲常持鐵楯,聞項羽有意殺漢王,噲裂裳 裹楯冠之,入羽軍,立漢王側。視項羽舊圖如巧士冠。」 既違《漢志》,不敢依從。
卻敵冠《後漢志》云:「前高四寸,後高三寸。通長四寸。」註 舊圖通作纓,制似進賢衛士服之。禮無明文。
「章甫冠,舊圖云:『章甫,殷冠,亦名𠳲。紵中冒上,黑屋,十 月行禮服之』。」臣崇義按《王制》云:「『夏后氏收而祭,殷人 𠳲而祭,周人冕而祭』。又《郊特牲》云:『委貌,周道也。章甫, 殷道也,母追夏后氏之道也』。」然則章甫是殷之行道 之冠,冔是殷之祭冕,朝祭異服,顯有明文。而梁正等 皆云「章甫亦名冔,誤之甚也。今依紵中冒上以黑屋」 之制,別存《章甫》之一法,不可更有冔名,兼諸狀雜亂, 亦不重出。
九旒
十二旒
七旒
{{{2}}}
圖說
《世本》云:黃帝造冕。《王制》云:「有虞氏皇冕。」《論語》云:「禹致 美乎黻冕。」孔子曰:「服周之冕。」此明至周冕始加旒藻 玉,皆五采,前後各十二。叔孫通制禮,多依周法。又漢 制度,古今之冕略等,俱廣八寸,長尺六寸,前圓後方。 漢用白玉,珠各十二,三公九旒青珠,中二千石七旒 黑珠。然冕服之飾,周最為備,故孔子有服周之冕雲。
進賢冠
,{{{2}}}
圖說
舊《圖》云:「古三冠,梁數雖異,俱曰進賢。前高七寸,纓長 八寸,後高三寸。一梁,下大夫一命所服,兩梁,再命大 夫、二千石所服,三梁,三命上大夫公侯所服。」《禮》不記。 今按《唐典》,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 一梁。臣崇義按:漢明帝永平二年春正月辛未,宗祀 光武皇帝於明堂,帝及公卿列侯始服冠冕、衣裳、玉 「佩絇屨以行事。」又《漢官儀》曰:「天子冠通天,諸王冠遠 遊,三公諸侯冠進賢三梁,卿大夫尚書、二千石博士 冠兩梁,千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天子公卿特進諸 侯祀天地明堂,皆冠平冕。大子十二旒,三公九旒,卿 大夫、諸侯七旒,其纓各如綬色,元衣纁裳。」董巴《輿服 志》曰:「顯宗初服冕旒衣裳,以祀天地」,上元下纁,乘輿 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已下九章, 卿已下,用華蟲七章,皆五采,乘輿刺繡,公卿已下皆 織成。陳留襄邑獻之。徐廣《車服注》云:「漢明帝按古禮 備其服章。天子郊廟,衣皁上絳下,前三幅,後四幅,衣 畫而裳繡。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