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19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十九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十九卷目錄

 學校部總論二

  圖書編太學總敘 學校總論一 學校總論二 二業合一 小學 訓蒙大意

  明朝學校始末

  范竹溪集語錄一則

  古今治平略三代學較 兩漢學較 魏晉六朝學較 唐代學較 宋代學較

   元代學較 明代學較

選舉與第十九卷

學校部總論二

編輯

圖書編

編輯

《太學總敘》

編輯

《禮書》曰:「四代之學,虞則上庠、下庠,夏則東序、西序,商 則右學、左學,周則東膠、虞庠。」而周又有辟雍、成均、瞽 宗之名,則上庠、東序、右學。東膠,大學也,故國老於之 養焉;下庠、西序、左學,虞庠,小學也,故庶老於之養焉。 《記》曰:「天子設四學。」蓋周之制也。周之辟雍則成均也, 東膠即東序也,瞽宗即右學也。蓋以其明之以法,和 「之以道,則曰辟雍;以其成其虧,均其過不及,則曰成 均;以習射事則曰序,以糾德行則曰膠;以樂祖在焉 則曰瞽宗;以居右焉則曰右學。」蓋周之學,成均居中, 其左東庠,其右瞽宗,此太學也。虞庠在國之西郊,小 學也。《記》曰:「天子視學,命有司行事,祭先師先聖焉。卒 事,遂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又曰:「食三老五更於 太學,所以教諸侯之弟;祀先賢於西學,所以教諸侯 之德。夫天子視學,則成均也,命有司行事,祭先聖先 師焉,即祀先賢於西學也。祀先賢於西學,則祭於瞽 宗也。有司卒事,適東序,設三老五更之席,即養國老 於東膠也。養國老於東膠,即祀三老五更於太學也。」 然則商之右學,在周謂西學,亦謂瞽宗。夏之東序,在 周謂東膠,亦謂太學。蓋夏學上東而下西,商學下右 而上左,周之所存,特其上者耳。則右學東序,蓋與成 均並建於一丘之上。成均頒學政,右學祀學祖東序。 養老更右學東序,不特存其制而已,又因其所上之 方而位之也。夫諸侯之學,小學在內,大學在外。故《王 制》言「『小學則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以其選士由內 以升於外,然後達於京故也。天子之學,小學居外,大 學居內。故《文王世子》言『凡語於郊,然後於成均取爵 於上尊』。以其選士由外以升於內,然後達於朝故也。」 江陵項氏《松滋縣學記》曰:「學制之可見於書者,自五 帝始。其名曰《成均》,說者曰『以成性也』。有虞」氏始即學 以藏粢,而命之曰庠,又曰「米廩」,則自其孝養之心發 之也。夏后氏以射造士,如《行葦》矍相之所言,而命之 曰「序」,則以檢其行也。商人以樂造士,如夔與大司樂 所言,而命之曰「學」,又曰「瞽宗」,則以成其德也。學之音 則校,校之義則教也。蓋至於商,所以教者備矣。周人 修而兼用之,內即近郊,並建四學:虞庠在北,夏序在 東,商校在西。當代之學居中南面,而三學環之,命之 曰「膠」,又曰「辟雍。」「郊」言其地,璧言其象,皆古今假借字 也。其外亦以四學之制參而行之。凡侯國皆立當代 之學,而損其制曰泮、宮。凡鄉皆立虞庠,州皆立夏序, 黨皆立商校。於是四代之學達於天下,夫人而習聞 之。故今百家所記,參錯不同者無他,皆即《周制》雜指 而互言之。

《學校總論一》

編輯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所謂學校 至不一也。然惟國學有司樂、司成專主教事,而州閭 鄉黨之學,則未聞有司職教之任者。及考《周禮地官》, 「黨正各掌其黨之政令教治,孟日屬民而讀法,祭祀 則以禮屬民。」「州長掌其州之教治政令,考其德行道 藝,糾其過惡而勸戒之。」然後知黨正即一黨之師也, 「州長即一州之師也」,以至下之為比長、閭胥,上之為 鄉遂大夫,莫不皆然。蓋古之為吏者,其德行道藝俱 足為人之師表,故發政施令,無非教也。以至「使民興 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蓋役之則為民,教 之則為士,官之則為吏,鈞此人也。秦漢以來,儒與吏 始異趣,政與教始殊途,於是曰郡守,曰縣令,則吏所 以治其民;曰博士官,曰文學掾,則師所以教其弟子。 二者漠然不相為謀,所用非所教,所教非所用。士方 其從學也,曰習讀,及進而登仕版,則棄其《詩》《書》《禮》《樂》 之舊習,而從事乎簿書期會之新規。古人有言曰:「吾 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後之為吏者,皆政學 者也。自其以政學,則儒者之學術皆筌蹄也,國家之 學宮皆芻狗也,民何由而見先王之治哉?又況異途 捷徑,旁午雜出,蓋未嘗學而升者滔滔也。於是所謂 「學」者,姑視為粉飾太平之一事,而庸人俗吏直以為 無益於興衰理亂之故矣。

《學校總論二》

編輯

王陽明先生論國家立學校之意曰:「三代皆所以明 人倫。」今之學宮皆以明倫為名,則其所以立學者,固未始非三代之意也。堯舜禹之授受曰:「人心惟危,道 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斯明倫之本也。道心者, 率性之謂也。未雜於人,無聲無臭而顯者也,誠之源 也。人心則雜於人而危矣,偽之端也。見孺子之入井, 「而怵惕而惻隱,率性之道也;從而納交於孺子之父 母焉,要譽於鄉黨朋友焉,則人之心矣;饑而食,渴而 飲,率性之道也;從而極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焉, 則人心矣。」率是道而發於用也,為喜怒哀樂,發皆中 節之和,為《三千三百經》曲之禮,為父子之親,為君臣 之義,為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而天下之達 道盡此矣。舜使契為司徒,以教天下,教以此也。孔子 之聖,所求乎子臣弟友,均曰「未能」,未能乎此也。是明 倫之學,始於孩提之知愛,少長之知敬,則孩提少長 無不能,而及其至,雖聖人有所不能盡也。故明倫之 外無學矣。博學者,學此者也;審問者,問此者也;慎思 者,思此者也;明辨者,「辨此者也,篤行者,行此者也。心 外無事,心外無理,故心外無學。是故於父子盡吾心 之仁,於君臣盡吾心之義,言吾心之忠信,行吾心之 篤敬,懲心忿,窒心慾,遷心善,改心過,處事接物,無往 而非,求盡吾心以自慊者也。譬之植焉,心其根,而學 也者,其培壅灌溉之者也,扶植芟鋤之者也。」今之學 校必由此而教之,而後無沗於建學立師;今之舉業 必由此而精之,而後不悔於敷奏明試;今之仕進必 由此而施之,而後無負於「行義達道」也。

《二業合一》

編輯

甘泉子曰:「古之學者本於一,今之學者出乎二。二則 支,支則離,支離之弊也久矣。故文武二而天下無全 材矣,豈惟文武為然?才德二而天下無全人矣,豈惟 才德為然?體用二而天下無知道矣,豈惟體用為然? 行之動靜二而天下無善學矣,豈惟動靜為然?德業 舉業二而天下支離甚矣,非其本然也。孟子之時,其」 楊、墨矣;程子之時,其釋、老矣。故自支離之說興而儒 學壞矣,儒學壞而天理幾乎息矣。嗚呼!知學之壞,而 不知儒者之學之壞也。原本及末,故知合一之說,則 可以化舉業而知道矣。或問:「何為合一說?」執事則敬, 作字則學。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故學在修其二 而復之,一而已矣。

《小學》

編輯

「自夫小學與大學二,而今之才遂與古之才異矣。社 學之教與大學之教,曷可二也?然則社學庠序奚別 焉?」曰:「曷請以山木譬諸今夫童蒙也者,非山木勾萌 之時也乎?成人也者,非其根榦具而枝葉花實將不 可禦者乎?夫勾萌根榦同一山木,則固同一生意,惟 於其勾萌而禁其摧折焉,於其根榦具而禁其斧斤」 焉,是則其所以養之者異耳。夫自其勾萌而養之也, 欲其直則直矣,從其曲則曲矣,觀之山木童蒙之教, 其不尤重也哉!或曰:「請問社學庠序之所以同者奚 在?」曰:「天命流行,物與無妄,孩提而知愛其親,長而知 敬其兄。是心也,謂秦之小子與越之小子異乎哉?夫 是心也,秦之小子不異乎越之小子」,謂秦越之成人, 或異乎秦越之小子,然乎?否也。是故灑掃應對,歌詠 舞蹈,小子之教也,而入孝出弟者,其本也;春夏以禮 樂,秋冬以《詩》《書》,成人之教也,而事親從兄者,其本也。 《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因其愛親敬長之良,而訓以 申之,禮以理之,樂以樂之,是謂之養正。孟子曰:「大人 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謂赤子之心,豈非即其 愛親敬長有不容自已之心?戒慎恐懼,盡而知之,存 而養之,自富貴貧賤以至終食,造次顛沛而不違,是 謂不失。故成人小子,無二心也;社學庠序,無二教也。 社學也者,自其勾萌而養之,使之勃焉進於條達者 也;庠序也者,自其根榦具而益養之,使之翹焉極於 參天摩漢者也。曰:「愛親敬長,此愚夫愚婦所以與知 與能者也,可以舉天下國家而盡之也乎?」曰:「吾未聞 愛其親,有不愛其他人之親者;未聞敬其兄,有不敬 其他人之兄者矣。愛其親而不能愛他人之親,則其 於親也,其必有時愛;有時不愛其愛也,必非由其赤 於之愛達之也乎?敬其兄而不能敬他人」之兄,則其 於兄也,其必有時敬。有時不敬其敬也,必非由其赤 子之敬達之也乎?是故愛其親亦愛他人之親,則老 老之政必行焉,天下之老有不得衣帛而食肉者,其 為圖之必不已也。敬其兄亦敬他人之兄,則子庶民 之政必行焉,天下之民有不獲時使而薄斂者,其為 籌之必不已也。「用是以觀『居其位,忍於牛羊其人民, 而弗之恤』」者,其固以失其愛敬之心,非一朝一夕也 乎?是故由愛敬之心充而至於惡可已。不知「手之舞 之,足之蹈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雖以配天地可也,於 天下國家何有哉?

《訓蒙大意》

編輯

王陽明先生《示教讀》曰:「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 誦辭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矣。今教童子,惟當以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之方,則直
考證
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

讀書以開其知覺。蓋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 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固其」 理也。故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其志意而已,亦以洩 其跳號呼嘯於詠歌,宣其幽抑結滯於音節也。導之 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以周旋揖讓而動盪 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 但開其知覺而已,亦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 詠以宣其志也。夫然,固順適其志意,「調理其性情,潛 消其鄙吝,默化其麤頑,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 難,入於中和而不知其故」,是蓋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訓蒙穉者,督責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 其聰明而不知養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彼其 視學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 窺避掩覆以遂其嬉遊,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 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以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 得乎?凡吾所以教,實在於此。恐時俗不察,視以為迂。 爾其務體吾意,毋輒因時俗之故,廢其繩墨焉。

《明朝學校始末》

編輯

祖宗時重國子儒宗之選,祭酒、司業必簡翰林宿學 有碩望者以充其職,遷陟與他司絕等,前代未之有 也。即博士、學正、學錄、學博、行修者,亦往往補館職,列 坊局官。已乃寘內臺。當是時,國學惟「官民生」之目,品 官自一品至七品皆廕敘,與外夷子弟入學者曰「官 生」,郡縣中論秀升之,若歲貢、鄉舉曰「民生」,軍衛子弟 得選入受學,曰「軍生。」《諸官民》、軍生非強學登科,必積 分至十餘載,升上館,然後使歷仕事而任官。其後官 生惟京堂官三品而上乃得蔭。已,別設武學武舉,而 進士科目益重。得一第,輒以資自侈。舉人下第者,引 他故自弛,不以時入監,通歲至監者,曾不能數十人。 歲貢生類衰頓,願就教為祿仕計。通天下郡縣學歲 貢入監者,十不能三四。其後納粟、「納馬」、「入監」之例起, 而國學愈淆。初例開時,猶提學官試,文理通而後聽, 後彌弊濫,郡縣學停降增附,若斥退者,得納銀齒於 學。於是商賈之子,總角之童,以及遊蕩愚不肖,咸混 跡其中,士恥與為伍。京闈重地,曾不若郡庠邑序為 猶有推擇也。於是燕朋僻友,恃蓄聚,自恣蔑,繩法不 守,雖祭酒、司業隆重不異疇昔,而養望需陟,頗不屑 督迪。南北監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官,頗類剩員,資敘 漸下遷,往往寬縱取悅,而國學大壞。於是太學特為 出身之塗,而司教者不能遲之歲月,冀優游於學。舉 人、官生僅六月以上,歲貢生僅八月以上,援例生亦 不過一歲,即序撥,而《雜歷》者減倍矣。

祖宗時,特重督學使者之選,兩京用御史,外省用按 察司。風憲官類皆海內名流,國盛時未論。迨正德末 猶然。御史蕭鳴鳳懲惡嚴,雖才不貸;副使魏校敦行 急,受欺不悔。副使李夢陽伸士節,振委靡,誦義不休。 已,皆遭搆去。其後督學官稍益輕,柄其任者非必有 卓行實學厭士心,如異時高者虛談沽譽,劣者安祿 養交,甚且開倖門,招請託不忌。又憚於巡歷,品閱獨 高,坐自崇至大。比委府州縣類考而合試之,故士習 騖於奔趨。《嘉靖》初,詔吏部將天下提學官特考察調 黜,而不久輒廢。

祖宗時重學官之選,往往取耆儒宿學以充。後科目 法行,舉人登乙榜者選授。凡遇推選,坊局纂修典籍, 會試校文必與焉。其經保薦及九載處優考者,類得 授翰林科道部曹官。他常調未論也。故廷臣薦士,以 起家學官者為美談。後久刓弊,師儒之職益輕,乙科 舉人不屑起就,而歲貢生年稍邁,若貧困甚者,乃甘 心焉,因取充位,精力倦於鼓舞,而學術紕繆,無能為 諸生先。於是奔走有司,結富豪以苟得,而於月考課 及上下三等簿,率以「貲」,不復關行能,蓋冗蠹甚矣。弟 子員各以其意散處書院寺觀,相師友,獨月朔望一 詣學,而講課缺然。

祖宗以經術作人,令研磨義禮,檢點身心,文主典質, 諸剽《老》《莊》浮華言若獵奇鬥異者不錄。已而文氣漸 開,自弘治迄嘉靖初最盛。程式,文及各家作者,類精 義雅詞,有爛其文。後學校所取士,遺棄典實,獨取輕 俊,即戾經畔義者得錄。又學無師法,經有成說,講貫 粗通,即稚子能之。業之者以為取足行文而止,於微 「義奧詞,固無俟深解為也。」於是窮年畢力,獨取進士 科高等課試之文,讀之他經史未論,即異時所業專 經,亦簡棄不讀。獨剪截科場中可為試目者為擬題 搆文,已然者輒效輾轉摹擬,習為靡濫。彼其以國家 設科取士,直為利祿資,一旦效高第,取右職試官,異 時業棄如弁髦,即夙昔受學師,升沉稍異,忽若途人, 長躁進之心,傷揖遜之美,而風習大潰。當是時,天下 學士聚講者,亦不復如古六籍四教,遜志游藝,成德 達才之盛,獨取近儒一二激世之論,如所謂「六經糟 粕須焚書一遭」之語為至言倡。天下於師心自用,而 名世高虛之士。至圖靈自詡,蔑棄修學,混楊、墨、老、釋於一途,揚波取瀾,仕競苟得,居榮口實,幾於晉、宋清 談濁亂之俗,而未知所止也。先是,大理寺副李承芳 著論言:「近代來害天下之人心者,莫甚於學宮;壞天 下之士習者,莫甚於科舉;率天下為惡無紀極,莫甚 於學官。可一切廢去。惟敕天下守令,於郡邑之內,求 老師宿儒為一鄉之善士者,令師其一鄉;一國之善 士者,令師其一國,而學焉者,必六德、六行、六藝以立 其本,經書以擴其用,至於農田水利及錢穀兵甲律 令之類,皆一一究極之,而可效諸用。守令卑躬盡禮 其師,而勸誘成之。其道成德尊者,則舉而加之高位, 由邑而達之郡,由郡而達之省,達之天下,庶其可也。」 雖持議已激,而痛時弊至深。

范竹溪集

編輯

《語錄一則》

編輯

青衿入泮,升明倫之堂,《五倫》果能克盡;登先師之殿, 四配果能仰法十哲。兩廡諸賢一一攷其履歷,名宦 鄉達諸公各各識其生平,終日聚談,講求道義,朝夕 誦讀,照管身心,培根正,立腳牢,就是聖賢路上人。

朱健古今治平略

編輯

《三代學較》

編輯

學制之可見於書者,自五帝始。其名曰成均,說者曰 「以成性也。」然則有民斯可教,有教斯可學。自開闢則 既然矣。有虞氏始即學以藏粢,命之曰庠,則自其孝 養之心發之也,而大學為上庠,小學為下庠。夏后氏 以射造士,如《行葦》矍相之所言,命之曰序,則以檢其 行也,而大學為東序,小學為西序。鄉學則曰校。商人 以樂造士,如夔與《大司樂》所言,命之曰學,又曰「瞽宗」, 則以成其德也。而大學為右學,小學為左學,鄉學則 曰序,周人修而兼用之。內即近郊,並建四學,虞庠在 其北,夏序在其東,商校在其西。當代之學,居中南面, 而三學環之,命之曰「膠」,又曰辟雍,亦曰成均,曰澤宮。 於是虞學以養庶老,夏學以養國老,「商學以祭樂祖。 澤宮,則王擇侯國所貢士與之大射,及國有大事出 征受脤獻馘皆在焉,是為太學。」凡鄉皆立虞庠,凡州 皆立夏序,凡黨皆立商校,是為小學。其在侯國,皆立 當代之學而損其制。環水如半璧,曰「泮宮。」此立學之 制也。故學始於五帝,明於夏,備於商,而莫詳於周。自 其國學言之,《王世子》、王子、群後之世子,卿大夫元士 之適子,凡國之俊秀皆與焉。師氏教以三德,曰「至德 以為道本,曰敏德以為行本,曰孝德以知逆惡。」「教以 三行,曰孝行以親父母,曰友行以尊賢良,曰順行以 事師長。」保氏養以道,而教之六藝,曰五禮,曰「六樂,曰 五射,曰五馭,曰六書,曰九數;教之六儀,曰祭祀之容, 曰賓客之容,曰朝廷之容,曰喪紀之容,曰軍旅之容, 曰車馬之容。」大司樂「掌成均之法,而合國之子弟有 道有德者使教焉。」凡教世子及學士必以時,春夏學 干戈,秋冬學羽籥。其蒞教也,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 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小樂學干,大胥贊之,籥師學 戈,籥師丞贊之,胥鼓南。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 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其為教也,皮 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 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 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 也。時教既有正業矣,退息又必有居學,而操縵以安 弦,博依以安詩,雜服以安禮,所謂不興其藝,不能樂 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修息游,無不在焉耳。至其比 年入學也,中年則考較一年視離經辨志焉;三年視 敬業,樂群焉;五年視博習,親師焉;七年視論學取友 焉,謂之小成。至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則謂之 大成。此造士之大倫也。自其鄉學言之,則二十五家 為閭,閭有「塾;五百家為黨,黨有庠;萬二千五百家為 州,州有序。各萃其子弟而教焉,俾仕焉,歸老而有道 德者為之師。人生八歲入小學,知室家長幼灑掃應 對之節,見小節焉,踐小義焉;二十而冠入大學,學先 聖之禮樂,知朝廷君臣上下之等,修六德、六行、六藝 之凡,見大節焉,踐大義焉。」當是時,教始於比、閭,「設於 州鄉,本於家塾、黨庠、州序,以達於王國。」蓋無人而不 學,無地而不設之學以教也。至其不率教者,亦不遽 棄也。故天下自智、仁、聖、義、中、和之士,以至一技一曲 之才,無所不養。其朝夕所聞見,無非所以治天下國 家之道。其服習必於仁義,而所學必盡其才。一日取 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才行皆已素定,而 士之被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有不待閱習而 後能者。是以高可以至於命,其下亦不失為人用。流 及既衰,尚可以鼓舞群眾,使有以異於後世之人。堯、 舜三代,從容無為,同四海於一堂之上,而流風餘俗, 詠嘆之不息,凡以此也。

《兩漢學較》

編輯

漢興,尚干戈以平定四海,未遑庠序之事。孝文初,使 掌故晁錯從伏生受《尚書》,已令儒生集撰《王制經》,置 一博士,浸向於文學。而帝本好刑名黃老家言,終謙讓,未遑禮教也。及至孝景,不任儒者,故諸博士具官 待問,未有進者。及武帝即位,博士董仲舒對策曰:「養 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學。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 之原本也。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於 是始興太學,立學較之官。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 天子三公,封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向風矣。前此 博士雖各以經授徒,而無考察試用之法,至是始為 置弟子員。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與太常臧 博士平等議曰:「三代之道,鄉里有教。今陛下勸學修 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此四方太平之原也,請因舊 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 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 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 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 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試,能通一藝 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 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才及不 能通一藝,輒罷之。制曰「可。」自此公卿大夫士彬彬多 文學之士矣。昭帝時,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時 增倍之。元帝好儒,詔郡國弟子能通一經者皆復。數 年,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 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餘,復如故。時犍為 郡於水濱得古磬十六枚,劉向因說上宜興辟雍,設 庠序,陳禮樂,隆《雅》《頌》之聲,盛揖遜之容,以風化天下。 帝以向言下公卿議。會向病卒,丞相、大司空奏請立 辟雍,案行長安城南。營表未作,遭成帝崩。平帝即位, 王莽秉政,欲延譽於天下,因奏增元士之子,得受業 如弟子,勿以為員。歲課太常弟子甲科四十人為郎 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 故。又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築舍萬區焉。東漢 光武先訪儒雅,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於是立《五經》博 士,太常差次總領焉。建武五年,營起太學。車駕幸太 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十九年,車駕幸太學,會諸博 士論難於前。桓榮被服儒衣,溫恭有醞藉,辨明經義, 每以禮遜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及,特加賞賜。 又詔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中元元年,初營明堂 辟雍靈臺。明帝永平二年,臨辟雍,初行大射禮,天子 備法物之駕,盛清道之儀,坐明堂而朝群後,登靈臺 以望雲物,袒割辟雍之上,尊禮三老五更。饗射禮畢, 帝正坐自講,諸儒執經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人,圜 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其後復為功臣子孫四姓 末屬別立較舍,搜選高能,以授其業。自期門羽林之 士,悉令通《孝經》章句,異國亦遣子入學。濟濟洋洋,盛 於永平矣。至九年,為四姓小侯開立學較,置《五經》師。 順帝初,將作大匠翟輔言:「明帝時,辟雍始成,欲毀太 學。」太尉趙憙以為「太學、辟雍,皆宜兼存,故並傳至今, 而頃者頹廢,至為園採芻牧之處。宜更修繕,誘進後 學。」帝從之,詔繕太學,更開拓房舍焉。陽嘉元年,太學 新成,詔試明經者補弟子。左雄又奏徵海內名儒為 博士,於是負書來學,雲集京師。質帝本初元年,梁太 後詔令大將軍以下悉遣子入學,每歲輒於鄉射月 一饗會之,以此為常。自是游學增盛,至三萬餘生。然 章句漸疏,而多以浮華相尚,儒者之風益衰矣。桓帝 延熹五年,太學西門自壞,襄、楷上疏曰:「太學,天子教 化之宮。其門無」故自壞者,言文德將喪,教化廢矣。時 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譏,汝南、南陽又有「畫諾坐嘯」 之謠,因此流言轉入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林宗、賈 偉節為之冠,並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並危言 深論,不隱豪強。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 門。牢修乃上書誣告「膺等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 徒,更相驅馳,共為部黨,誹謗朝廷,疑亂風俗。天子震 怒,下郡國捕黨人,收執膺等,辭所連及陳實之徒二 百餘人,書名三府,禁錮終身。自是正直廢放,邪枉熾 結,海內希風之徒,遂共相標榜,曰「三君」,曰「八俊」,曰「八 顧」,曰「八及」,曰「八廚」,猶古之《八元》《八凱》也。靈帝熹平五 年,黨人既誅,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廢,「而楷言果驗矣。」 時帝頗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文 賦者,本以經術相招,後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 加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引無行 趨勢之徒,並待制鴻都門下。喜陳方俗閭里小事,帝 甚悅之,待以不次之位。光和元年,遂置鴻都門學,畫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其諸生,皆敕州郡三公舉用 辟召,或出為刺史、太守,入為尚書侍郎,乃有封侯賜 爵者」,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

《魏晉六朝學較》

編輯

魏文帝黃初元年之後,備博士之員,錄依漢甲乙以 考課,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五年,立太學, 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時慕學者始詣 太學為門人,滿二歲試,通一經者稱弟子,不通一經 者罷遣。明帝即位,高柔上疏曰:「今博士皆經明行修, 一國清選,而遷除限不過長吏,懼非所以崇顯儒術帥勵怠惰也。臣以為博士者,道之淵藪,六藝所宗,宜 隨學行優劣,待以不次之位。」帝納之。時有詔議圜丘, 而應書與議者略無幾,其能操筆者未有十人,皆相 從飽食而退。學業廢隕,乃至於此。晉武帝憂勤軍國, 猶復修立學校,太學生初三千人。泰始八年,有司奏 太學生七千餘人。詔已試經者留之,堪受教者令入 學,其餘遣還郡國。惠帝元康元年,以人多猥雜,欲辨 其涇渭,於是制立學官,第五品以上子弟得入國學。 然自正始而後,王衍、何晏、嵇、阮之倫,士溺虛恬,放而 成俗,讎視禮法,流溢無簡。時王坦之非時俗放蕩,不 敦儒教,著《廢莊論》,以為「莊生者,其言詭譎,其義恢誕, 人因藉之以為弊薄之資。於是禮與浮雲俱徂,偽與 利蕩並肆。人以克己為恥,士以無措為通;時無履德 之譽,俗有蹈義之愆。《莊子》之利天下者少而害天下 者多也。」又李充深抑虛浮,嘗著《學箴》,以為「道不可以 一日廢,亦不可以一朝擬;禮不可為千載制,亦不可 以當年止。非仁無以長物,非義無以齊恥,仁義固不 可遠」去其害仁義者而已。然陵夷已久,卒莫能止。晉 元帝初立,軍旅不息,學校未修。王導上書言:「夫風化 之本,在於正人倫;人倫之正,存乎設庠序。今若聿遵 前典,興復道教,擇朝之子弟並入於學,選明博修禮 之士而為之師,化成俗定,莫尚於斯。」帝甚納之。時戴 邈亦上疏曰:「昔仲尼,列國之大夫耳,興禮」修學於洙 泗之間,四方髦俊,裒然向風。今天下豈小於魯、衛,賢 哲乃乏於曩時,勵與不勵故也。或以天下未一,非興 理學之時,此言似是而不然。夫儒道深奧,不可倉卒 而成。古之俊乂,必三年而通一經,比天下平泰,然後 修之,則功成事定,誰與制禮作樂者哉?又貴游之子, 未必有斬將搴旗之才,亦「未有從軍征戍之役,不及 盛年講肄道義,使時珠加磨瑩之功,荊璞發採琢之 榮,不亦良可惜乎!」疏奏納焉。於是始修理學,較孝武 太元時選公卿二千石子弟為生,增造廟屋一百五 十五間,而品課無章,士君子恥與其列。征西將軍庾 亮在武昌開置學宮,明為條制,欲令法清而人貴。又 繕造禮器俎豆之屬,將行大射之禮。亮尋卒,又廢。宋 高祖受命明年,建議國學,未就而崩。文帝雅好藝文, 使丹陽尹廬江何尚之立元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 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散騎常侍雷次宗立 儒學,為四學。嗚呼!學者所以求道,天下無二道,安有 四學哉?明帝太始中,初置總明觀祭酒一人,有元儒、 文史四科,科置學士一人。齊高帝即位之初,崔祖思 建言,請開文武二學,使人依方習業,優殊者待以不 次。於是詔立國學,以張緒為祭酒,置學生百五十人。 尋以國哀罷。武帝永明三年,詔立學上以國學既立, 省總明觀,召公卿以下子弟,置生二百二十人。時王 儉領國子祭酒,詔於儉宅開學士館,以總明四部書 充之,又詔儉以家為府。自宋世祖好文章,士大夫悉 以文章相尚,無以專經為業者。儉少好禮樂及《春秋》 言論造次必於儒者,由是翕然,更尚儒術。及東昏欲 廢學,國子助教曹思文上表言:「今之國學,即古之太 學。天子入國學,以行禮也;太子入國學,以齒讓也。太 學之異於國學,斯是晉代殊其士庶,異其貴賤耳。」然 貴賤士庶,皆須教國學,太學兩存之可也。梁武帝雅 好儒術,以東晉、宋、齊雖開置國學,不及十年輒廢,無 講授之實,乃詔開五館,建立國學,總以《五經》教授,置 《五經》博士各一人,分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 其射策通明經者,即除為吏,於是懷經負笈者雲會 矣。又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學七年,親臨講肄。且 令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可從師者,皆就學受業,又 釋奠於先師,策試胄子,賜訓授之司各有差,亦可謂 優勤矣。然心崇佛教,第以興學養士為美行,故人不 從其令而從其意,人主心術所尚,可不慎哉!陳文帝 承梁季之亂,國學未興。天嘉以後,稍置學官。然時經 喪亂,衣冠殄卒,寇賊未寧,敦獎之方,所未遑也。後魏 武帝初定中原,即於平城立太學,置《五經》博士。明元 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太和中,仍改中書 學為國子,又開皇子之學。及遷都洛陽,詔營國學,樹 小學於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雖黌序未立, 而經術彌顯矣。隋文帝平一寰宇,稍賁旌帛,於是四 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又觀釋奠之禮,自 京邑達乎四方,皆啟黌校。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 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之盛,自漢、 魏以來,一時而已。及帝暮年,不悅儒術,專尚刑名。迄 仁壽間,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 人。煬帝即位,復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於開皇之 初。徵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與講論得失於東都之 下,納言定其差次以聞。既而窮奢極欲,啟釁邊疆,盜 賊群起,禮義不足以防君子,刑罰不足以威小人,空 有建學之名,而無弘道之實,其風漸墜,以至於亡。

《唐代學較》

編輯

「唐始受命,即詔有司立周公、孔子廟於國學。有國子學,置學生三百人;有太學,學生五百人;有四門學,學 生千三百人。其律、書、筭皆有學。律學生五十人,書筭 學生各三十人。其京尹府有學,學生八十人,京縣五 十人。而天下諸道州、縣,率置學凡三等:上州縣學生 六十人,中下州以十為差;上縣學生四十人,中下縣 亦以十為差,國子監生、祭酒統焉,州縣學生長吏主 焉。」而門下省有弘文館,生三十人;東宮有崇文館,生 二十人,詔宗室、功臣子孫學焉。太宗貞觀六年,詔罷 周公祠,以孔子為先聖,顏氏為先師,封孔子後為褒 聖侯。制太學、四門、律、書、筭學,皆隸國子監。聘天下老 師淳德為國學官。數臨幸,命祭酒、博士講論經義,賜 束帛,諸生員至三千數百人。自元武屯營飛騎,皆設 博士授之經。無何,新羅、高昌、百濟、吐蕃、高麗諸國並 遣子弟入學,凡八千餘人。國學之盛,近古未有也。已 又命讎正《五經》訛缺,頒示學宮,命諸儒萃章句為義 疏行之。因詔前代通儒用其書行其道者,宜褒嘉,列 饗孔子廟庭。高宗龍朔二年,復置國子監,二館六學 生徒於東都,凡諸學皆有博士、助教授其經藝,學成 者,長吏設鄉飲之禮而薦送之。明年,以書學隸蘭臺, 筭學隸祕閣,律學隸詳刑。中宗神龍二年,敕學生在 學,各以長幼為序。初入學,皆以束脩之禮禮於師。元 宗即位,重儒學,詔令鄉貢明經進士至國監謁先師, 學官開講問義,有司為設饌,五品以上官及朝集使 皆往閱禮焉。凡天下州縣里閭各置一學,而擇師教 授之。已又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撰《講義》,敕有司 優給。中書舍人陸堅以為多費,欲奏罷之。張說曰:「古 帝王於無事時,往往肆意於聲色犬馬。今上延禮文 儒,垂意典籍,為益者大,為廢者小。陸生之言何不達 也?」上聞之,重說而薄堅。又置集賢院,部分典籍乾元 殿,博彙群書,以故經籍大備,又稱開元焉。至二十九 載,始置崇元學,習老、莊文列,亦曰道舉。其生京都各 百人,諸州無常員官秩廕第,國子舉送,課試如明經。 天寶九載,又置廣文館於國學,以領生徒為進士者。 祿山之亂,嗣帝救亂未暇。至。代宗廣德二年,詔曰:「古 者設太學,教胄子,雖年穀不登,兵革或動,而俎豆之 事不廢。頃以戎車屢駕,諸生輟講,宜追學生在館習 業,度支給廚米。」詔群臣著籍於朝,及神策六軍子弟 隸業者,聽補生員。二月,釋奠於國子監,命宰相帥常 參官魚朝恩率六軍諸將往聽講。國子監成,以魚朝 恩行內侍監,判國子監事。中書舍人常袞言:「成均之 任,當用名儒,不宜以宦者領之。」不聽。蓋自天寶後,學 較久廢,生徒流散。永泰中,雖置兩都監生,而館無定 員。至憲宗元和二年,始定兩都諸館學生員之數有 差。然當時《五經》有試矣,而《老子》亦有試;館、監有學矣, 而崇元亦有學;文宣有祠矣,而元元亦有祠。嗣至元 和,又崇佛教,以故昧性命者,溺於老、釋,守經藝者騖 於詞章。自楊綰、鄭餘慶、鄭覃等以大儒輔政,議優學 科,先經誼,黜進士,後文辭,亦弗能克也。雖文宗定《五 經》,鑱之石,張參等是正訛文,亦寥寥一二可紀,誠李 觀所謂「德宇將摧,教源將乾」者也。

《宋代學較》

編輯

宋朝凡學皆隸國子監,國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 孫為之,初無定員,後以二百人為額,太學生以八品 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及三舍法行,則太 學始定置外捨生二千人,內捨生三百人,上捨生百 人。始入學,驗所隸州公據試補外舍。踰月,齋長書其 行藝於籍,凡內舍行藝與所試之業俱優,為上舍上 「等取旨授官,一優一平為中等,以俟殿試;俱平若一 優一否為下等,以俟省試。」元祐間,置廣文館二千四 百人,以待天下游士試京師者,律學生無定員,他雜 學廢置無常。崇寧建辟雍於郊,以處貢士,而三舍考 選法乃遍天下。於是由州郡貢之辟雍,由辟雍升之 太學,而學較之制益詳。仁宗時,命藩輔皆得立學。慶 曆四年,參知政事范仲淹請興學校,於是詔曰:「士以 純明樸茂之美,而無教學養成之法,使與不肖並進, 此取士之甚敝,而學者自以為患。夫遇人以薄者,不 可責其厚也。今朕建學興善,以尊子大夫之行,更制 革敝,以盡學者之材。有司其務嚴訓導,精察舉,以稱 朕意。學者其進修德業,無失其時。」令州若縣皆立學, 本道使者選部屬官為教授員,不足,取於鄉閭宿學 有道業者。又詔歲賜緡錢及郡縣田租、屋課息錢之 類,以為學費。由是州郡奉詔興學,而士有所勸矣。時 安定胡瑗設教蘇、湖間,有司言:「瑗湖州學所為科條 甚具,請下湖學,取其法著令為太學程,而召瑗為國 子師。」瑗既至,請擇其徒分治其教,如湖學加篤,而四 方士雲集,黌舍不能容。每公私試罷,掌儀率諸生會 首善堂,令雅樂歌詩,迨乙夜乃散諸齋,以其間歌詩 奏琴瑟,而絃誦之聲徹於中外。其子弟雖散居四方, 隨其人賢愚,皆循循雅飭,其言談舉止,遇之不問可 知其先生弟子其學者相語稱「先生」,不問「可知為胡 公也。」方洛學未興,而正叔詣太學就瑗學,瑗得其《顏子所好何學論》,大異之,命分主教事。蓋卓然有得於 古守約達才之教者也。神宗尤垂意儒學,自京師至 郡縣既皆有學,歲時月各有試程,其意欲以差次升 舍,其最優者為上舍,免發解。及禮部試而特賜之第, 遂顓以此取士,罷廢科舉。四年,命諸州置學官,給田 十頃贍士,置小學教授。會王安石變法,因太學蘇嘉 言變法事,而學官並坐罪。又立飛語謗朝政,照學規 殿罰之條,遂以太學為箝制羅織之具,師生不得謁 見,講說俱廢。哲宗、元祐間,仍立講訓考課式。帝既親 政,群臣多言元祐所更學校、科舉制度非是,請三學 補外捨生,依元豐令一歲四試。從之。徽宗政和間,嚴 元祐學術之禁。學官講業,非新經字說,禁不得用博 士弟子語,稍及休兵節用,即罹禁網。雖引用《尚書》「制 治未亂」語,亦以為訕謗擯排之。宣和三年,詔罷天下 州縣學三舍法,惟太學用之課試,開封府及諸路並 以科舉取士。崇寧間,詔取士仍從學校三舍法,但士 子各徇其黨,習經義則詆元祐之非,尚詞賦則誚新 經之失,互相排斥。欽宗時,楊時上言:「王安石著為《邪 說》,以塗學者耳目,使蔡京之徒得以輕費妄用,極侈 靡以奉上,幾危社稷。乞奪安石配饗,使邪說不能為 學者惑。」時諸生習用王學,聞時之言,群起而詆詈之, 此可謂習邪說而不知正學者矣。建炎初,詔即駐蹕 所置國子監,立博士二員,以隨駕之士三十六人為 監生。光宗時,趙汝愚等奏言:「我國家恢儒右文,列聖 一揆,內自京師,外至郡縣,皆有學,文物彬彬,幾與三 代同風。迨至崇寧,創行舍法,一時學者粗知防檢,非 冠帶不敢行於道路,遇鄉曲之長及學校之職,則斂 容避之,習俗美矣,而其失也,在於專習經義,又罷去 科舉,遂使寒畯之士,進取無塗,事理俱違,旋行廢革。 炎祚中興,建太學於行都,行貢舉於諸郡,榮辱升沈, 不由學校。士子無復進修之志,視庠序如傳舍,目師 儒如路人,季考月書,盡成具文。臣請重教官之選,復 舍法以育才,庶幾士修實行,不事虛文。」而朱熹亦著 議,言:「古學校選舉之法,始於鄉黨而達於國都,教之 以德行道藝,而興其賢者、能者。蓋居之者無異處,官 之者無異路,取之者無異術。故士有定志、無外慕,蚤 夜孜孜,惟懼乎德業之不修。今學校所教,既不本於 德行,而所謂藝者又皆無益之空言,是以人才日衰, 風俗日下也。古《大學》之教先於致知格物,而考較之 法,又以九年知類通達、強立不反為大成。而理之載 於經者,以及諸子之學,諸史之事,一旦欲盡通其理, 勢固有所不能。惟合所當讀之書,分年而課試之,使 天下之士各以三年而通其三四之一,則亦若無甚 難者。今欲諸經各立家法,主註疏,而討論諸先儒之 說附焉,以《易》《書》《詩》為一科,子午年試之;《周禮》《儀禮》及 《二戴禮》為一科,卯年試之;《春秋三傳》為一科,酉年試 之,皆兼大學。《論語》《中庸》《孟子》論則分諸子為四科,分 年附焉,策主諸史,時務附焉。」則士無不習之經,無不 習之史,德成才達,可為世用矣。且古之太學,主於教 人,而因以取士,故士之來者,為義而不為利。茲士之 奔趨「輻輳而來者,不過為解額之濫、舍選之私而已。 師生相視,漠然如行路之人;間相與言,亦未嘗開之 以德行道藝之實。而月書季考者,又祗以促其嗜利 苟得之心,殊非國家所以立學教人之本意也。欲革 其弊,莫若一遵仁皇之制,擇士之有道德可為人師 者以為學官,而久其任;使之講明道義,以教訓其學 者,而又痛減解額之濫,以還諸州。罷去舍選之法,而 使為之師者考察諸州所解德行之士與諸生之賢 者,而特命以官,則太學之教不為虛設,而彼懷利干 進之流,自無所為而至矣。」議雖未上,識者韙之。理宗 時,臣寮言:「國子監內外學校之官,令於士子程課之 外,迪以義理之學,勵以行誼之學。」又言:「近年士習萎 薾,乞申飭胄教師儒之官,專意訓導,使之痛習經傳, 考訂義禮,課試選論,須合體格,去浮華之弊。」從之。淳 祐六年,帝親書扁題賜諸學,並賜諸生束帛,以示激 勵。先是,偽學之禁甚嚴,濂、洛、關、閩之書為世詬病。理 宗崇尚正學,追祀諸儒,道術大明。後因起復史嵩之、 太學生黃愷伯等百四十人上疏諫,不報。而武學、京 學、宗學諸生皆上書論列。時范鍾領相事,諷京尹趙 與籌逐游士,諸生聞之,作《捲堂文》以辭,明日遂行與 籌,盡削其籍。已而士論猶紛,帝曰:「學校雖是正論,但 言之太甚。」徐元傑對曰:「正論乃國家元氣。今正論猶 在學較,要當保其一線之脈。」後寶祐四年,丁大全逐 右相董槐,太學生陳宜中、黃鏞、林測祖、曾唯、劉黻、陳 宗六人,上書言其奸。大全怒,因取旨削六人籍,編遠 州,祭酒、司業率二十齋生,冠帶送出圜橋。大全益怒, 立碑三學,戒勵諸生毋妄議國政,時號為「六君子」焉。 賈似道入相,度其不可力勝,遂以術籠絡之。於是加 太學餐錢,寬科場恩例,三學之「士啖其利而感其恩, 目擊似道誤國,噤不敢出一聲,甚至要君去國,亦上 書贊美挽留之」,則視曩之忠直,又大不侔矣。豈非下之志趣由上勵率乎?雖然,士之在學校者,讀聖賢之 書,受教養之恩謂何?而橫議干政,抗直沽名,已非所 宜,況乃操持不固,以利見奪,則豈不羞黌序、衊衣冠 之甚哉?是宋之「太學」,又不得與漢之《鉤黨》同日而語 也矣。

《元代學較》

編輯

元太宗六年,設國子總教及提學官,命侍臣子弟十 八人入學,此置學之始也。世祖二十四年,設國子監, 立國學監官生百二十人,蒙古、漢人各半,官給紙劄 飲食,仍隸集賢院。後各道儒司悉以曠官罷。浙西儒 學提舉葉李上議曰:「往者創業之時,軍務甚繁,尚招 致士類。今混一區宇,偃武修文,自當作養人才,以弘 治道。各道儒學提舉及郡教授,實風化所係,不宜罷。」 乃復立提舉司,專令提調學官課諸生,講明治道,上 其成才於太學。學士程鉅夫亦奏請:「重學校之事,慎 師儒之選。京師首善之地,尢當興建國學,選一時名 流為國人矜式,優以餼廩,隆以禮貌,使四方觀感,有 所興起。」上從之。二十八年,令江南諸路學及各縣學 內,設立小學,選老成之士教之。其他先儒過化之地, 名賢經行之所,與好事之家,出錢粟贍學者,並立為 書院。凡師儒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 之。命於禮部及行省與宣慰司者曰學正、山長、學錄、 教諭,州縣及書院置之。」自京學及州縣學以及書院, 凡生徒之肄業於斯者,守令舉之,臺憲考覈之,或用 為教官,或取為吏屬,往往人才輩出。成宗時,增置蒙 古學正。武宗時,擇衛士子弟充國子學生,又立國子 學積分試貢法,一曰升齋等第,二曰私試規矩,三曰 黜罰科條。仁宗時,命中書平章李孟領國子監令,數 詣國學課試諸生,勉其德業。集賢修撰虞集上《學較 議》曰:「今天下教官,祇以資格注授,生徒皆莫之信,如 此而望師道之立,可乎?宜使守令自求經明行修之 士,身師尊之,以求其德化之及。」時服其言。泰定三年, 更積分而為貢舉,並依世祖舊制。其貢試之法,從監 學所擬,大概與前法略同,而防閑少加嚴密焉。

《明代學較》

編輯

明太祖未即位時,即建國子監。二年詔天下府州縣 皆立學,曰:「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風俗,莫先於學校。今 朕統一天下,復古帝王之舊。內設國子監,念不足盡 延天下之俊。其令郡縣並建學校以作士。師生月廩 食,有司供饌,學官月給俸,講聖道,使日漸於先王之 舊。」八年諭都御史曰:「惟致治在善俗,善俗視教化。教 化行,雖閭閻可化為君子;教化廢,中才不免於小人。 近北方喪亂,人鮮務學。其選太學諸生中年長學優 者,往各郡分教,使人務學而興才。」於是選林百雲等 三百六十人分遣之,而時輟翰林院修撰、檢討為郡 學官。已,復令按察司精考儒學官,不稱者送部別調。 蓋重郡縣學如此。方帝創業初,師行所至,往往先詣 學謁先師,乃視事已,念國學地隘陋不稱,登雞鳴山, 見其下地平敞,去市朝益遠,可使士一耳目於學,莞 然喜曰:「此天所遺,朕以興一代學也。」命集工構造,而 孔子廟建於學東。帝數臨視,為位置規畫。明年成,帝 親詣學祭孔子,服皮弁,執圭,再拜。獻爵,復再拜。乃退。 御彝倫堂,諭祭酒顒曰:「天下言道之中正者莫如儒。 卿等位師表,當以孔子之道為教,弼天下於道。」十四 年以文淵閣學士宋訥為祭酒。時初設學,學徒眾,師 生相訐,教尼不行。上命李文忠以勳臣親重領監事, 助繩糾。訥性嚴重,不妄言笑,以矩矱自檢。撫士恩義 並至。恆寢食堂廂,不休沐私第,諄切訓導,不遺餘力。 而上時時召與問對,亦時時至太學臨觀。後又諭曰: 「諸子入學之日久矣,令歸省其親」,賜父母帛四匹。帝 方創制天下,而育才造士,顧勤備如此。一傳建文,仗 節死義之士有如春草。愈芟愈出,則三十載錫極之 功,七十齡建極之化,猗歟盛哉!永樂時,頒《五經》《四書 大全》《性理大全》於國子監及天下府、州、縣學,敕盡心 講究,毋虛文。於是進宋儒胡安國、蔡沈、真德秀從祀, 禁祀孔子於釋老宮。會鄱陽朱季友詣闕,獻所著書, 毀宋儒以自是。帝怒曰:「此儒之賊也。」令聲其罪,杖之, 悉焚所著書。其彰示好惡端士習如此。至正統中,兩 京祭酒皆得人,北為李文忠時勉,南為陳祭酒敬宗 時,有南陳北李之稱。時勉崇廉恥,抑奔競、別賢否,為 勸懲。且五鼓令起誦讀,夜漏定,二鼓方聽寢。時潛行 省其勤惰,一時人士皆感奮興起。太師英國公輔偕 侯伯二十餘人至,請詣國子監聽講。既至,時勉令諸 生各講《五經》一章。講罷燕飲,諸侯伯咸讓坐,惟英國 公以耆年與祭酒抗禮,餘皆列侍。諸生雅歌投壺如 古儀,迨暮「乃散」,蓋古風也。敬宗力以師道自任,嚴條 教,革舊習,瞽宗之政,肅於朝廷。其後天下府州縣學 生徒頗漫漶不檢,提調官不能制。禮部建請兩直隸 敕御史,十三省按察司敕副使或僉事,提督學校,倣 國子監所定科條,畫所為申督者而遣。成化中,敕提 學各分督所屬官,簿錄諸儒生德業為三等,德行優文學贍、治事長者為上等;有德行而經義治事稍劣 者,次之;即經義優、治事長而德行玷缺者,列下等。歲 課月考非上等,毋得應貢舉。先是,景泰元年,以邊圉 費殷,令天下生員納粟上馬者,許入監。至是,憲宗曰: 「祖宗以來,設太學以教育賢才,非由科貢者不得濫 進。今令官民子弟出錢穀以賑饑民,補太學生,古無 此比。且天下財賦所出,其途孔多,學校豈出錢穀之 所哉?」乃革除之。至於勳臣年少,未諳禮度,命入監讀 書者有之。勳戚子弟,乞恩入監者有之。令公侯伯未 經入仕,年三十歲已下者,俱送國子監讀書。蓋以學 校為育才地也。弘治初,監規積弛,詔起謝鐸為北祭 酒,章懋為南祭酒。兩祭酒律己率人,皆嚴立規約,監 規為之一振。嘉靖時,用大學士張璁議,詔吏部考察 天下提督學校憲臣不勝任者,改調罷斥。又詔禮部 沙汰天下生員,不許附學。過廩膳增廣之數,而視聽 一新。始祖宗時,重國子儒宗之選,祭酒、司業必簡翰 林宿學有碩望者以充。即博士、正、錄學博行修者,亦 往往補館職,寘內臺。其太學生皆貢自郡邑,選鄉學 之秀彥者充之,各省鄉試舉人亦入焉,必積分至十 餘載,升上館,乃後使歷事敘選而任官。其後進士科 日益重,舉人下第者冀後舉,引他故自便,不以時入 監,通歲至監者,曾不能數十人。歲貢生類衰頓,願就 教為祿仕計。通天下郡縣學歲貢入監者,視異時十 不能三四。其後納粟、「納馬」、「入監」之例啟,而國學愈淆, 虎闈重地,曾不若郡庠邑序猶有推擇也。又初制特 重督學使者之選,兩京用御史,外省用按察司風憲 官,類皆海內名宿。後督學官稍輕,柄其任者未盡卓 行實學,厭士心如異時。始時重學官之選,往往取耆 儒邃學以充。迨科目法行,選授舉人之登副榜者,凡 推選坊局纂修典籍,會試校文必與焉。其經保薦及 九載處優考者,類得授翰林科、道、部曹官。故廷臣薦 士,以起家學官為美談。後久刓弊,師儒之職益輕,會 試副榜者不屑就,而歲貢生年稍邁,若貧困甚者,乃 甘心焉,因取充位。精力既倦,學術紕繆,無能為諸生 先。凡月考課及上下三等簿,率以貲,不復問行能,蓋 講課缺然矣。始祖宗朝以經術作人,俾研討義理,簡 點身心,為文一主典質,諸剽竊《老》《莊》及獵奇鬥異者 概不錄,於是文治漸開。其後學校所取士,遺棄典實, 獨取輕俊,即戾經畔義者皆得雋。又學無師法,經有 成說,講貫粗通,以為取足行文,而止於微「義奧辭,固 無俟深解為也。」於是窮年畢力,獨取進士科高等課 試之文讀之,他經史未諭,即異時所業專經,亦簡棄 不讀。獨剪截科場中可為試目者為擬題搆文,已然 者輒效。輾轉摹擬,習益靡濫。國家設科取士,直為利 祿資,旦夕效高第,異時業棄如弁髦。謬悠日久,未易 卒返。學校之風濫,而聖賢「盡性至命之理,國家立教 維風之意,胥失之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