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第093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第九十三卷
經濟彙編 選舉典 第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九十三卷目錄

 殿試部彙考三

  明太祖洪武八則 惠宗建文一則 成祖永樂八則 宣宗宣德三則 英宗正統五則

   代宗景泰二則 英宗天順三則 憲宗成化九則 孝宗弘治六則 武宗正德五則

  世宗嘉靖十五則 穆宗隆慶二則 神宗萬曆十六則 熹宗天啟二則 愍帝崇禎六則

皇清總一則 順治一則 康熙二則

選舉典第九十三卷

殿試部彙考三

編輯

太祖洪武三年始詔開科定殿試

編輯

按《明會典》,凡殿試,洪武三年定殿試時務策一道,惟 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其出身,第一甲第一名,從六 品;第二名、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第二甲正七 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出身。 又 策士,凡士之舉於禮部者,國初以三月朔日御殿而 親試之,謂之「殿試。」後率以三月十五日,間以他事更 日,並讀卷傳臚等儀,具列於後。 《殿試儀》。先期一日, 鴻臚寺官設策題案於殿之東,光祿寺備試桌於兩 廡。至日早,禮部引貢士入,至皇極殿丹墀內,東西北 向序立。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侍立如常儀。鴻臚寺官 請陞殿,上常服御皇極殿,鳴鞭,文武百官行叩頭禮。 侍班執事官舉策題案於殿中,內侍官以策題付禮 部官,置於案上。鴻臚寺官引貢士就拜位。執事官舉 策題案,由左階降至御道中。贊貢士行五拜三叩頭 禮,各分東西侍立。執事官隨舉策題案於丹墀東。鴻 臚寺官奏「禮畢。」鳴鞭,駕興,文武百官退。軍校舉試桌 列於丹墀東西,北向置定。禮部官散題,貢士仍列班 跪受,叩頭就試。是日,如遇天雨或大風,試桌即移設 於兩廡 讀卷儀。殿試後二日早,常朝畢,駕詣文華 殿,免日講,不用侍班等項。讀卷官各執卷,隨至文華 門外,候上陞座,傳讀卷官進,各官趨至丹陛,行叩首 禮。入殿內,東西序立。傳讀卷,讀卷官居首者,至御前 跪,展卷朗讀畢,司禮監官接卷置御案,本官叩頭興, 復班。其各讀「卷官以次進讀如儀。讀三卷後,臨時候 旨再讀幾卷。如奉旨免讀,各官即執卷同至御前跪。 司禮監官以次接卷,俱置御案。各官叩頭興復班傳 各官退。各讀卷官出,至丹陛行叩頭禮畢,即出至文 華門外。候上將試卷裁定,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第一 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其餘各卷發出內閣官」領 收,上回宮。是日,各讀卷官先將第二甲第一名以下 拆卷填寫「黃榜。」 《傳臚儀》:先期一日,設黃榜案於中 極殿內稍東,至期,文武百官各具朝服,伺候行禮。是 日早鼓未鳴,先開左掖門,放讀卷及提調並執事官 進入中極殿門外,候上具皮弁服陞座。各官入行叩 頭禮畢,進入殿內供事。讀卷官拆第「一卷,奏第一甲 第一名某人;拆第二卷,奏第一甲第二名某人;拆第 三卷,奏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填寫黃榜訖,尚寶司官 用寶完備起鼓,執事官整束黃榜,翰林院官捧黃榜 出殿伺候。其餘讀卷提調等官俱先退出。鴻臚寺官 贊:「執事官行五拜三叩頭禮」畢,奏「請陞殿」,導駕官前 導。上陞座,作《堂下樂》、鳴鞭,執事官舉案至簾前置定。 翰林院官捧榜授禮部官,接置於案。執事官引貢士 入拜位,贊四拜。傳制官跪奏「傳制」,俯伏,興。由殿左門 出,至丹陛東立,西向。執事官舉榜案至丹墀御道中 置定。傳制官稱「有制。」鳴贊贊跪制曰:「某年三月十五 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 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某人, 第一甲第二名某人,第一甲第三名某人,第二甲某 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傳訖。贊「俯伏,興。」 贊四拜畢,進士分東西侍立。執事官舉案,由皇極門 左門出,進士隨出觀榜。鳴贊贊:「排班」,文武百官入班。 致詞官於丹陛中跪致詞曰:「天開文運,賢俊登庸,禮 當慶賀。」行五拜三叩頭禮畢,鳴鞭,駕興。 狀元率諸 進士上表謝恩儀。先期一日,鴻臚寺官設表案於皇 極殿門之東。至日早,錦衣衛設鹵簿駕,鴻臚寺官引 狀元捧表置於案,退立丹墀御道稍東。其諸進士以 次序立。上具皮弁服,御中極殿。執事官行叩頭禮畢, 鴻臚寺官奏請陞殿,導駕官前導。上陞座。作《堂下》樂, 鳴鞭。文武百官各具朝服行禮侍班如常儀。鴻臚寺 官引狀元及進士入班。贊四拜。贊「進表」,鴻臚寺官舉 表案置於殿中。贊「宣表目」,禮部官跪宣表目訖,俯伏, 興。徹案,狀元及進士又四拜。禮畢。鳴鞭,駕興。

洪武四年,殿試進士。

按《明會典》,「四年,定恩榮次第,二月十九日御奉天殿 策試貢士。二十日午門外唱名張掛黃榜,奉天殿欽 聽宣諭,同除授職名於奉天門謝恩。二十二日賜宴 於中書省。二十三日國子學謁先聖,行釋菜禮 按《大政紀》」,「四年三月乙酉,廷試會試中式舉人,賜一甲,吳伯宗、郭翀、吳公達進士及第,賜二甲,楊自立等 十七」人進士出身,賜三甲,姚宗敬等一百人同進士 出身。詔賜伯宗朝衣冠帶,授禮部員外郎。高麗人試 者三人,惟金濤登第,授東昌府安丘縣丞,林實、卞伯 儒皆不第。三人皆以不通華言,請還本國。詔厚給道 里費,遣舟送還。

按《春明夢餘錄》:「洪武辛亥狀元,授員外郎及第出身, 俱授主事,同出身授縣丞,會元亦授縣丞。」「金濤係高 麗人,在三甲第五名,後歸國為相。」

洪武十八年,策士奉天殿。

按《續文獻通考》:十八年乙丑中式舉人黃子澄等四 百七十二名。三月,上御奉天殿策試舉人,賜丁顯等 四百七十二人進士。是科練子寧對策,極言今日朝 廷用人,徇其名而不求其實,以小善而遽進之,以小 過而遽戮之,因歷陳古人所以教養任用之道,言甚 剴切,不顧忌諱。上嘉之,擢第二。

洪武二十一年,廷試進士,始令題名於國子監,及建 《狀元坊》。

按《大政紀》:「洪武二十一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 賜任亨泰、唐震、盧原質進士及第,賜卓敬等一十名 進士出身,吳鑑等七十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命立石 題名於國子監,著為令。」後齊泰為兵部尚書,卓敬為 戶部侍郎,皆死靖難,解縉直文淵閣。

按:《明通紀》:二十一年三月,廷試進士,賜任亨泰等及 第、出身有差。亨泰,襄陽人,上命有司建「狀元坊以旌 之。」聖旨建坊自此始。

洪武二十四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 賜許觀、張顯宗、吳言信進士及第,賜張徽等二十八 人進士出身及同進士出身有差。」許觀,復姓黃,貴池 人,中三元後建文中為禮部侍郎,死靖難。

洪武二十六年,始定進士甲第及內外除用之制。 按《明會典》,「凡舉人出身,洪武二十六年定第一甲第 一名,從六品;第二名、第三名,正七品,賜進士及第;第 二甲從七品,賜進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賜同進士 出身。 凡進士選除,洪武間定第一甲第一名除翰 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除編修,其餘分送各衙門 辦事」,內外以次兼除

洪武二十七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 賜張信、耿清、戴德彝進士及第,賜胡嗣宗等三十名 進士出身,賜戚存心等六十六名同進士出身。」是科 耿清為御史大夫,戴德彝為左拾遺,俱死靖難。 洪武三十年,廷試進士,復試夏榜進士。

按《大政紀》:「洪武三十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陳䢿、尹昌隆、劉諤進士及第,宋琮等五十人進士出 身及同進士出身有差。六月辛巳,上御奉天殿,復策 試下第舉人,賜韓克忠、王恕、焦勝進士及第,蔡或等 二十九名進士出身,蘇文等二十九名同進士出身。 先是,禮部會試中式者少,而北方被黜落者,咸言不 公。」上閱所取多南士,亦疑之,乃詔考官劉三吾及陳 䢿等三人皆下獄,命翰林儒臣重閱落卷,得文理優 長者六十一人,皆山東、山西、北平、河南、陝西、四川之 士,至是復廷試之。

惠宗建文二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明通紀》:「建文二年三月朔,策進士奉天殿,賜胡廣 等及第、出身有差。」

按《大政紀》:洪武三十三年,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胡 靖、王艮、李貫進士及第,吳溥等三十七名進士出身, 李敦等七十名同進士出身。初取王艮第一,上以艮 貌不及靖,且靖策有「親藩陸梁,人心搖動」之語稱旨, 遂首擢靖初名廣,上易其名曰靖。後艮死靖難,而靖 於永樂中入閣,復疏名廣。是榜得楊榮、楊溥、顧拔,皆 為「名臣。」

按《正氣紀》《惠宗本紀》:「建文二年三月,策試禮部貢士 吳溥等一百一十人。制曰:聞至治之世,論道之盛,必 以唐虞三代為準。堯、舜禹湯文武數聖人者,其德厚 矣。然所以本諸身,發於政事,施於民者,其後先始終, 亦可得而言與。夫由親以及疏,篤近而舉遠,百王之 所同也。故堯舜之世,黎民於變時雍矣。以親則有象」 之傲,臣則有《鯀》之凶,將聖人之化有所弗及與?抑為 惡之人有所不得而化者與?朕紹承大統,每思古先 聖帝明王之治,將何修而使家給人足,比屋有可封 之俗?囹圄空虛,刑措而不用與?圖治莫切於用賢,而 患賢之難致;化民莫先於斆學,而患禮樂之難興。果 何由而使野無遺賢,民皆樂於為善「與?茲欲使海內 熙皞如唐虞、三代時,致之必有其道,施為必有其序。 諸生習聖賢之說久矣,其具於篇,朕將親覽焉。」賜胡 靖、王艮、李貫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成祖永樂二年定殿試儀三月廷試進士六月復試下第舉人====按《明會典》,「永樂二年定前期禮部奏請讀卷並提調 等官。其讀卷以內閣官、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大理寺 正官、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提調以禮部尚書、侍郎, 監試以監察御史二員。受卷彌封,掌卷俱以翰林春 坊、司經局、光祿寺、鴻臚寺、尚寶司、六科及制敕房官。 巡綽以錦衣等衛官。印卷以禮部儀制司官,供給以 光祿寺、禮部精膳司官。」至日,上御奉天殿,親賜策問。 諸舉人對策畢,詣東角門納卷畢,受卷官以試卷送 彌封官,彌封訖,送掌卷官轉送東閣讀卷官處詳定 高下。明日,讀卷官俱詣文華殿讀卷,御筆親定三名 次第,賜讀卷官宴。宴畢,仍賜鈔。退於東閣,拆第二甲、 三甲試卷,逐旋封送內閣,填寫黃榜。明日,讀卷官俱 詣華蓋殿。內閣官拆上所定三卷。填榜訖,上御奉天 殿傳制畢,張掛黃榜於長安左門外。順天府官用傘 蓋儀從,送狀元歸第。明日,賜狀元及進士宴於禮部, 命大臣一員待宴,讀卷執事等官皆預。進士並各官 皆簪花一枝花,翦綵為之。其上有銅牌,鈒「恩榮宴」三 字。惟狀元所簪花枝葉,皆銀,飾以翠羽,其牌用銀抹 金。教坊司承應。宴畢,狀元及進士赴鴻臚寺習儀。又 明日,賜狀元冠帶,朝服一襲,諸進士寶鈔,人五錠。後 三日,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明日,狀元率諸進士 詣國子監謁先師廟,行釋菜禮。禮畢,易冠服,禮部奏 「請,命工部於國子監立石題名。」

按《大政紀》:「永樂二年三月壬寅,廷策會試中式舉人, 賜曾棨、周述、周孟簡進士及第,賜楊相等九十三名 進士出身,賜徐觀等三百七十四名同進士出身。丙 申,賜進士曾棨冠服銀帶,餘並賜鈔五錠。是日,賜宴 會同館。己酉,吏部奏授進士曾棨等官,命第一甲曾 棨為翰林院修撰,周述、周孟簡俱為編修,仍命第二」 甲「擇文學優等楊相等五十人及善書者湯流等十 人俱為翰林庶吉士,俾仍進學。擢第三甲方昶等二 十人為行人司行人,餘於諸司觀政。」

按《續文獻通考》:永樂二年二月會試天下貢士,命侍 讀學士解縉、侍讀黃淮為考試官,取楊相等四百七 十二人。先是,禮部奏請會試選士之數,上問:「洪武中 所選幾何?尚書李至剛對曰:『各科不同,多者四百七 十餘人,少者三十人』。上曰:『朕即位初取士,姑率其多 者,後不為例』。」

永樂四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永樂四年三月丙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 賜林環、陳全、劉素進士及第,賜朱縉等六十五人進 士出身,賜蕭福等一百五十一名同進士出身。」是科 王驥任兵部尚書,以功封靖遠伯,世襲。

永樂九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永樂九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陳璲 等八十四人,賜蕭時中、苗衷、黃暘等進士及第,楊慈 等三十二人進士出身,陳祚等四十九人同進士出 身。七年己丑會試,取陳璲等八十四人,值上巡狩北 京,詔禮部以璲等寄監讀書。八年冬,車駕還京。至是 廷試甲子,賜進士蕭時中冠服銀幣,餘並賜鈔五錠」, 宴於會同館。

永樂十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永樂十年三月戊子,廷策會試中式舉人 林誌等百人及前科未廷對舉人林文灃等六人,賜 馬鐸、林誌、王鈺進士及第,黃乾等三十名進士出身, 黃祖等六十四名同進士出身。是科仍賜宴於會同 館。」

永樂十三年,廷試進士,復試下第舉人。

按《大政紀》:永樂十三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陳循、李貞、陳景進士及第,王翱等九十五名進士出 身,余慶等二百五十二名同進士出身,賜宴於後軍 都督府。時鴻臚寺無卿丞張斌任事,恃城守功,最狠 戾,多所中傷,人頗憚之,以不與讀卷致爭論上前不 已,御史黃宗載奏「斌不學無識,不可以讀卷,乃敢煩 瀆聖聽,當伏法。」士論壯之。庚辰,命翰林再會試,下第 舉人,續取二十四名,並賜冠帶,給教諭俸,送國子監 進學,以待後科。

永樂十六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永樂十六年三月,廷策天下會試中式舉 人,賜李騏、劉江、鄧珍進士及第,賜周敘等七十五名 進士出身,賜雷燧等一百七十二名同進士出身。」騏 初名馬,上為改之。

永樂十九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永樂十九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及 前科未廷試舉人,共二百十人,賜曾鶴齡、劉矩、裴綸 進士及第,賜陳安等四十九名進士出身。」是科薛瑄、 劉球、于謙為世名臣。

永樂二十二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永樂二十二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 賜邢寬、梁禋孫曰恭進士及第。」康請幫助識別此字。等四十七人進 士出身;高舉等九十八名同進士出身。是科軒輗、耿九疇皆為名臣,特命大學士楊士奇撰《進士題名碑 記》。

宣宗宣德二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大政紀》:宣德二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馬 愉、杜寧、謝璉進士及第,江玉琳等三十五名進士出 身,蕭暄等六十二名同進士出身。上既發策,退御左 順門,謂翰林儒臣曰:「國家取士,科目為先,所貴得真 才以資任用。古人取士於鄉,其行藝素有定論。至朝 廷復辨其官才所以得人為盛,後世惟考其文學,欲 得真才難矣。然文章議論,本乎學識,有實學者,其言 多剴切,無實見者,其言多浮靡。唐虞取士,亦嘗敷奏 以言。況士習視朝廷所尚,朝廷尚典實,則士習日趨 於厚,朝廷尚浮華,則士習日趨於薄,此在朝廷激勵 成就之有道也。爾等其精擇之,朕將親覽焉。」自開科 以來,取進士十五科,皆南北士合試,未有北士居首 者。有之,自《丁未》始。

宣德五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宣德五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林 震、龔錡、林文進士及第,楊寧等三十五名進士出身, 陳浩等六十二名同進士出身。上臨軒發策畢,退御 武英殿,謂翰林儒臣曰:「朕於取士不尚虛文,欲得忠 鯁之士為用,其間有若劉蕡、蘇轍輩,能直言抗論,庶 幾所望,朕當顯庸之。」於是賦《策士歌》以示諸讀卷官。 是科廷試以三月之望,至今不改。賜進士林震等宴 於行在中軍都督府。

按《春明夢餘錄》:「宣德五年,廷策諸士,上臨軒發策畢, 退御武英殿,賦《策士歌》以示諸讀卷官。殿前策士,最 稱重典。會試後,於三月十五日上陞殿,百官公服行 一拜三叩頭禮,各領題在殿前對策,至晡而出其題, 內閣擬呈。先一日,召中書官於六科廊繕寫,內璫監 之。是夜司禮監鐫刻,三鼓始竣,仍鐍中書於內,至御」 殿、始放出。

宣德八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宣德八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曹 鼐、趙恢、鍾復進士及第,梁宏等三十五名進士出身, 梁亨等六十一名同進士出身。鼐,晉寧人,初舉鄉試 中乙榜,授代州學正,辭年少不堪為人師,願改別職, 得泰和典史。劇邑政繁,處之裕如,公暇益進學不倦。 久之,以督部工匠至京,疏乞試中會試第二。廷試策 問《羲》《禹》《河》《洛》象數,鼐對稱旨,上親擢第一,授翰林院 修撰。為人明敏疏通,楊士奇愛重之,薦入經筵。不數 年,入閣預政。是科得李賢為名臣,賜宴進士曹鼐等 於禮部,以後循以為例。

英宗正統元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大政紀》:「正統元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周 旋、陳文、劉定之進士及第,王鑑等三十五名進士出 身,龍文等六十二名同進士出身。命禮部翰林院選 庶吉士王鑑等十四人進學於翰林。」

正統四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正統四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施 槃、楊鼎、倪謙進士及第,張和等三十五名進士出身, 莫震等六十一名同進士出身。」

正統七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正統七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劉 儼、呂原、黃諫進士及第,陳宜等五十名進士出身,邵 貴等九十六名同進士出身。」

正統十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正統十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商 輅、周洪謨、劉俊進士及第,曾蒙簡等五十名進士出 身,陶銓等九十七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商輅、葉盛俱 為名臣,輅鄉、會、廷對皆第一。」

正統十三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正統十三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彭時、陳鑑、岳正進士及第,萬安等五十名進士出身, 高崇等九十七名賜同進士出身。是科得王恕、陳俊、 彭時、岳正,皆為名臣。彭時上表謝恩之夕,坐以待旦, 隱几不寤,竟失朝。糾儀御史奏,令錦衣衛拿。禮部尚 書胡濙出班奏:「狀元彭時合著錦衣衛尋。」上是之。

代宗景泰二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大政紀》:景泰二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柯 潛、劉昇、王㒜進士及第,吳匯等七十五名進士出身, 曹衡等一百二十二名同進士出身。正午,忽大風驟 起,黃塵漲天,侍講徐珵等曰:「今日譬之人家納婦贅 婿,而變異若此,進士中他日有小人僨事者乎?」良久, 一貢士紙卷為風雨颺,半空呼之,至乃濬縣王越也, 雲文已成,尚有稿底在,都給事葉盛謂御史陳叔紹 當入奏,庶不誤此生三年。叔紹遂執筆至奏尾,思而 未得。盛曰:「以全盛典。」既而得旨,禮部再給紙卷。後越 附太監汪直襲破威寧,封威寧伯。是科得馬文升、余 子俊、秦紘、楊守陳、林鶚、高明、鍾同,皆為名臣。

景泰五年廷試進士按《大政紀》,「景泰五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孫 賢、徐溥、徐轄進士及第,丘濬等一百二十九名進士 出身,崔忠等二百一十七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得丘 濬、何喬新、耿裕、鄧廷瓚、楊瑄、張寧,俱為名臣。

英宗天順元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大政紀》:「天順元年三月戊寅,廷策會試中式舉人, 賜黎淳、徐瓊、陳秉中進士及第,宋英等九十七名進 士出身,姚昶等一百九十四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得 彭韶、楊繼宗為名臣。初策題命李賢代草,賢因石亨 招權納賄,文武大臣多出其門,奔競成風,不知廉恥 禮義為何物,乃以求賢安民二事問之,欲得真才,止 奔競以正士習。

天順四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天順四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王 一夔、李永通、鄭環進士及第,賜吳英等五十名進士 出身,賜張悅等一百三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得劉健、 周經、張悅、張元禎、陳選、黃孔昭,俱為名臣。

天順八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天順八年三月,廷策癸未秋,禮部補試中 式舉人。賜彭教、吳釴、羅璟進士及第,賜李東陽等七 十五名進士出身,賜張達等一百六十九名同進士 出身。上以在疚,不御殿,止傳策廷試。」是科得劉大夏、 張敷華、戴珊、謝鐸、倪岳、李東陽,皆著名。

憲宗成化二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大政紀》:「成化二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羅 倫、程敏政、陸簡進士及第,賜季琮等九十八名進士 出身,賜劉烜等二百五十二人同進士出身。」

成化五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成化五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張 昇、丁溥、董越進士及第,張璲等七十五名進士出身, 張曉等一百六十九名同進士出身。」

成化八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成化八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吳 寬、劉震、李仁傑進士及第,邵賢等七十八名進士出 身,白坦等一百六十九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得楊一 清、吳寬、陳壽,皆有聞。先是吳寬屢試於鄉,不利,貢入 國學,絕意仕進,不復應舉。提學御史陳選禮聘敦請 鄉試,遂舉第三。至是,會試、殿試皆魁天下,不負科名。」 按,《春明夢餘錄》:「舊制,殿試在三月初三,狀元率進士 上表謝恩在初六。成化八年,以悼恭太子發引,改殿 試於十五日。」又:「舊制,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 成化十一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成化十一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謝遷、劉戩、王鑿進士及第,卜同等九十五名進士出 身,張琛等二百二名同進士出身。」

成化十四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成化十四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曾彥、楊守阯、曾追進士及第,梁儲等一百十名進士 出身,朱悌等二百三十七名同進士出身。」彥江西泰 和人,年六十餘。時執政欲矯時弊,捄文以質,以彥所 對簡約,遂寘首選。是科得林俊、劉忠,俱著名。

成化十七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成化十七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王華、黃恂、張天瑞進士及第,胡玉等九十五名進士 出身,張應奎等二百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得陶琰、孫 交、王華,俱著名。」

成化二十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成化二十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李旻、白鉞、王敕進士及第,儲瓘等九十四名進士出 身,吳敘等二百三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得邵寶、喬宇、 儲瓘、王雲鳳、蔡清,俱著名。」

成化二十三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成化二十三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 賜費洪、劉春、塗瑞進士及第,程楷等一百一十名進 士出身,馬景昌等二百三十八名同進士出身。」是科 得石瑤、吳廷舉、王鴻儒、楊廉、羅𤣱、鄒智,俱著名。

孝宗弘治三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大政紀》:「弘治三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錢 福、劉存業、靳貴進士及第,楊旦等九十名進士出身, 祝祥等二百五名同進士出身。」

按《春明夢餘錄》:「弘治三年,閣臣劉吉等言,時日迫促, 閱卷未精,再展一日,第四日放榜。」

弘治六年,廷試進士。

按《明會典》:「弘治六年奏准讀卷並放榜等項,逓移次 一日。」

按《大政紀》:「弘治六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毛 澄、徐穆、羅欽順進士及第,顧清等九十名進士出身, 陳璘等二百五名同進士出身。」是科羅欽順、胡世寧、 李承勛、孫燧俱著名。

弘治九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弘治九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朱希周、王瓚、陳瀾進士及第,李永敷等九十五名進士 出身,汪偉等二百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劉玉、朱希周、 劉麟、陳茂烈俱著名。

弘治十二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弘治十二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倫、文敘、豐熙、劉龍進士及第,孫緒等九十五名進士 出身,劉潮等二百二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得王守仁, 封新建伯,梁材,以守正稱。

弘治十五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弘治十五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康海、孫清、李廷相進士及第,周煜等九十五名進士 出身,卞思敏等一百九十五名同進士出身。」是科得 何璉、張潤、魯鐸,俱著名。

弘治十八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弘治十八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顧鼎臣、董𤣱、謝丕進士及第,崔銑等九十五名進士 出身,段炅等二百五名同進士出身。」

武宗正德三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大政紀》:「正德三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呂 柟景暘、戴大賓進士及第,焦黃中等一百十五名進 士出身,胡纘宗等二百三十一名同進士出身。 正德六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正德六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楊 慎、余本、鄒守益進士及第,許成名等一百十五名進 士出身,趙官等二百三十一名同進士出身。」按《餘冬 序錄》:「宋太宗朝呂蒙正、李昉為相,蒙正之弟蒙亨舉 禮部高第,既廷試,與昉子宗諤並以父兄在中書罷 之。仁宗朝,韓億為參知政事,子維舉禮部,不與廷試」, 受廕入官。宋制嚴於宰相子弟如此。惟秦檜柄國,而 子熹孫塤,南省廷試,皆冠多士。我朝景泰間,大學士 陳循、王文子鄉試不第,訐訟考官,特賜舉人。弘治乙 丑科謝遷子丕,至是廷和子慎,其父引嫌不預讀卷, 其子並得及第。前此戊辰,焦芳以子黃中不得狀元 及第,調降翰林諸執事官,故是科不得不爾。於此見 我朝法制視宋為稍寬,而公卿典型不逮宋人遠矣。 正德九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正德九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唐 皋、黃初、蔡昂進士及第,霍韜等一百三十五名進士 出身,王問等二百五十八名同進士出身。」

正德十二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正德十二年三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舒芬、倫以訓、崔桐進士及第,汪佃等一百十五名進 士出身,柯維熊等二百三十二名同進士出身。 正德十六年,世宗即位,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正德十六年五月,廷策會試中式舉人,賜 楊維總、陸釴、費懋中進士及第,廖道南等一百十名 進士出身,朱珮等二百十七名同進士出身。禮部奏 武宗喪禮事宜從簡。上御西角門發策問,賜進士三 百三十人,狀元率諸進士於西角門上表謝恩。」

世宗嘉靖二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大政紀》,「嘉靖二年三月,策士奉天殿共四百有十 人,得徐階。」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二年廷試,賜進士姚淶、王教、徐 階四百一十人及第、出身有差。」

嘉靖五年,廷試進士,更定讀卷例。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五年廷試,賜進士龔用卿、楊惟 傑、歐陽衢等三百人及第、出身有差。」

按《明會典》,「嘉靖五年奏准受卷彌封官不許檢看文 字,及與掌卷官往來。各糊名畢,用關防鈐蓋,送掌卷 官處轉送讀卷官。內除內閣首一人總看各卷,不必 分授,其餘讀卷官各將所看文字第為三等,先將上 等一卷送內閣,公同定擬一甲三名。餘卷從內閣至 翰林院各填一卷,周而復始。」

按《永陵編年史》:「嘉靖五年三月策士奉天殿席書言: 『臨軒策士,延攬英賢,朝廷急務也。胡閱卷者,以官之 崇卑逓為甲乙,而糊名官役,不畏國紀,每以會試首 列,當路子弟陰識其卷,付之元臣,倖占上第。其卿佐 以下,即有才雋,皆不得預。乞嚴杜弊竇,以羅真材』。」從 之。是科得袁袠、陸粲、趙時春、屠應峻、王慎中、田汝成、 范言皆有文名,而唐樞、馮恩以「諍諫」編籍,陸垹、李遂、 許論以治行,王畿以「道學」,皆表表不愧科名雲。 嘉靖八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八年三月,策士奉天殿,賜羅洪先等 三百二十三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按永陵編年史作三百三十三

嘉靖十一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十一年三月,策士奉天殿。初,禮部請 會試天下士。帝曰:「文體有關國運,近來經生藝制艱 譎,誠為害治。今歲務拔大雅,勿錄奇僻。」已而得雋三 百十有六人,策於奉天殿。賜林大欽等進士及第、出 身有差。按永陵編年史作三百十二人嘉靖十四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十四年廷試,賜進士韓應龍、羅 瑤、袁煒等三百二十人及第、出身有差。」

嘉靖十七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十七年三月,策士奉天殿,廷對袁煒 等三百有二十人,賜茅瓚等及第、出身。」

嘉靖二十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二十年策士,奉天殿策林樹聲 等二百九十八人,賜沈坤等及第、出身。」

嘉靖二十三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二十三年三月,策士奉天殿,策瞿景 淳等三百十七人,賜秦鳴雷等及第、出身有差。」 嘉靖二十六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二十六年三月,策士奉天殿策士三 百一人,賜李春芳等及第、出身有差。」

嘉靖二十九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二十九年廷試,賜進士唐汝楫等三 百二十人及第、出身有差。」

嘉靖三十二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三十二年三月,策士奉天殿,賜陳謹 等四百三人及第、出身有差。」

嘉靖三十五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三十五年三月,策士奉天殿,賜諸大 綬二百九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

嘉靖三十八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三十八年三月,策士奉天殿,賜丁士 美等三百三十人及第、出身有差。」

嘉靖四十一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一年三月,策士奉天殿,賜徐時 行。」後復姓申等三百人及第,出身有差。

嘉靖四十四年,廷試進士。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四年三月,策士皇極殿,賜范應 期等及第、出身有差。」

穆宗隆慶二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二年廷試,賜進士羅萬化、黃鳳 翔、趙志皋等四百有三人及第、出身有差。」

隆慶五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五年廷試,賜進士張元忭、劉瑊、 鄧以瓚等三百九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

神宗萬曆二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續文獻通考》:「二年廷試,賜進士孫繼皋、余孟麟、王 應選等二百九十九人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五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五年廷試,賜進士沈懋學、張嗣 修、曾朝節等三百一十一人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八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八年廷試,賜進士張懋修、蕭良 有、王廷譔等及第、出身有差。懋修以居正子被論削 籍,蕭良有起用,被論回籍。」

萬曆十一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十一年廷試,賜進士朱國祚、李廷機、 劉應秋等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十四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十四年廷試,賜進士唐文獻、楊 道賓、舒弘志等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十七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十七年廷試,賜進士焦竑、吳道 南、陶望齡等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二十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二十年廷試,賜進士翁正春、史 計偕、顧天峻等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二十三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二十三年廷試,賜進士朱之蕃、 湯賓尹、孫慎行等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二十六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二十六年廷試,賜進士趙秉忠、 邵景堯、顧起元等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二十九年,廷試進士。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二十九年廷試,賜進士張以誠、 王衡、曾可前等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三十二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三十二年三月廷試,賜楊守勤、孫承宗、 吳宗達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三十五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三十五年三月廷試,賜黃士俊、施鳳來、 張瑞圖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三十八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三十八年三月廷試,賜韓敬、馬之騏、錢 謙益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先是己酉秋,葉向高疏 言:「庶吉士之選,往時每隔一科。自丙戌以來,科科皆 選翰林官,壅滯日甚。請照往例,隔科一選,明歲暫停從之。故是科無館選。

萬曆四十一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四十一年三月廷試,賜周延儒、莊奇顯、 趙師尹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四十四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四十四年三月廷試,賜錢士升、劉弘訓、 葉燦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萬曆四十七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四十七年三月廷試,賜莊際昌、孔貞運、 陳子壯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熹宗天啟二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明紀》全載:「天啟二年三月廷試,賜文震孟、傅冠、陳 仁錫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天啟五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五年三月殿試,賜余煌、華琪芳、吳孔嘉 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愍帝崇禎元年廷試進士

編輯

按:《明紀》全載:「崇禎元年三月廷試,賜劉必達、何瑞徵、 管紹寧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崇禎四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四年三月廷試,賜陳於泰、吳偉業、夏曰 瑚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崇禎七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七年三月廷試,賜劉理順、吳國華、楊昌 祚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崇禎十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十年三月廷試,賜劉同升、陳之遴、趙士 春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崇禎十三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十三年三月廷試,賜魏藻德、葛世振、高 爾儼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崇禎十六年,廷試進士。

按《明紀》全載:「十六年三月廷試,賜楊廷鑑、宋之繩、陳 名夏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皇清

編輯

國初定殿試之制

《大清會典》:「順治初,定殿試時務策一道。 恩榮宴順。」

治間定

殿試進士傳臚畢

賜《恩榮》宴於禮部。陪宴內大臣、讀卷大臣、監試官。

護軍參領、鑾儀衛堂官每員一席。監察御史收卷彌封。收掌用印、巡綽寫榜、供給鳴贊官每二員一席。護軍校每三員一席。一甲三名進士每名一席。其餘進士每二名一席。俱由光祿寺備辦 。凡文

殿試大學士、學士充讀卷官、侍讀學士,侍讀典籍。

中書充受卷彌封掌卷官。

殿試前一日。讀卷。大學士學士擬策問數事、奏請

欽定、捧回撰、合成題進。

呈後、中書繕寫、執事官監看、刊刻刷印。次日、典籍

捧題紙前行,學士隨後進。

太和殿內。學士捧置黃案上。俟諸進士進

午門兩旁排立。學士舉題紙授禮部堂官。分給試

畢。讀卷大學士等公同閱定。於傳臚前一日、揀選上卷進至。

御前。奏讀

欽定一甲三名。其二甲以下名次讀卷。大學士等奏

欽定。是夕批定試卷名次。中書寫成「大小金榜」三傳。

《摺子》。次日,典籍捧榜「隨不讀卷學士至。」

乾清門以《小金榜》、交內侍進

呈大金榜用

寶畢。典籍恭捧前行。學士及執事官隨後至太和殿。學士捧置黃案上。典籍捧《三傳》摺子授鴻

臚寺官候

上陞殿、不讀卷。大學士或學士捧金榜、授禮部堂官。

傳臚

順治十五年禮部題

編輯

請讀卷官由內三院詹事府、吏、戶、兵、刑、工五部、都

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衙門堂官、通行開列、請

欽點十四員。提調用禮部堂官,監試用監察御史。受

卷彌封,「掌卷用內院侍讀學士以下官,禮部司官,六科給事中,內院典籍、撰文、辦事中書等官,印卷用禮部司官,巡綽用鑾儀衛,供給用光祿寺、禮部司廳等官,寫榜用內院、禮部等官 。」 又定禮部堂官,除提調外,亦准開列讀卷。

《殿試三日後讀卷。又讀卷後一日》。

皇上御殿傳臚。鴻臚寺官宣

制一甲三名

賜「進士及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於《長安左門外 傳臚後》

三日

賜「恩榮宴」於禮部。

欽命內大臣一員主席。讀卷。執事官皆預。進士並各

官皆簪花,教坊司承應 。又二日。

頒賞頭等執事官。賞銀二十兩。次等執事官,賞銀

十二兩。三等執事官賞銀六兩。

賜狀元六品頂帶、朝衣、補服,帶靴襪,及進士銀兩。三年

開科九年《親政》俱每名銀十兩。其餘每科銀五兩。

 次日,狀元率諸進

士上

表謝

恩。 次日,狀元率諸進士詣

先師孔子廟、行釋菜禮。易頂服。禮部題請

命工部、國子監立石「題名。」康熙三年停止立碑 又凡:

殿試大臣執事官員、供給飯桌。俱光祿寺備辦。文

武試同。內閣寫榜供事官、門官、火房紙匠等役,每名一日給白米一升,豬肉一斤。每四名酒一壺。刊刷匠役,每名日給米八合,豬肉十二兩。

殿試進士,每名早膳湯一碗,饅頭四箇,午膳餅四。

箇,梨二箇,茶一鍾 。《凡》

廷試貢生,監試大臣供給飯桌十張。

凡考試庶吉士、內閣大臣供給飯桌。庶吉士每員餅四、梨四

康熙五十一年

編輯

《禮部則例》一,禮部題,壬辰科殿試改期四月初二日,嗣後照此例遵行。奉:

旨:「依議。」

康熙五十二年

《萬壽盛典》。十月初九日癸未

上策試天下貢士孫見龍等於

太和殿。十月初五日、禮部密題、《請用讀卷官員》

欽點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松柱文淵閣大學。

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蕭《永藻》。

經筵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王掞。《內閣》

學士兼禮部侍郎:綽奇、常泰、鄒士璁、沈涵。

經筵日講官、起居注、都察院左都御史、仍兼管《翰》

林院掌院學士、教習庶吉士揆敘。吏部尚書、暫理戶部尚書事張《鵬翮》

經筵日講官、起居注、吏部右侍郎、仍兼管翰林院。

掌院學士教習庶吉士湯右曾、戶部右侍郎廖騰煃。

「經筵講官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王思軾,經筵講官工部尚書王頊齡為讀卷官。」 初九日早,

諸貢士赴

太和殿前

殿試

皇上賜策問、

《天承運》,

皇帝制曰:「朕惟治天下之要務莫先於敬持其心心。」

者,所以飭官方、勵人才而消釁孽之本也。自御極以來,翼翼兢兢,五十餘年如一日,至於大小臣工,無時不以國爾忘家、以人事君之義相為告戒焉。邊疆雖靖,尢加意於武備之修。凡以立國之道,德威不可偏廢古帝王所以深根固本,杜漸防微是朕之所夙夜而不敢康者也。《書》曰:「儆戒無虞。」 又曰:「制治未亂,保邦未危。」 今國家承平日久,文恬武嬉。朕惟唐虞成周之隆,君臣所以動色咨警者,豈過慮歟?無亦察於天命人心之理,而無荒無怠,期以長凝。

上天之眷,而永底蒸民之生也。其何以使中外臣僚悉

喻朕意歟?夫《洪範》進人,有猷有為,歸於有守。《周官》弊吏,則能法之類,必首以廉。然則廉隅者,士行之先也,服官之本也。督撫者,州縣之師;部院大臣者,百寮群吏之表。故李膺按部,而貪墨為之解官;楊綰登朝,而勳舊為之撤樂。今吏道未盡澄清,官邪未盡振肅,其亦倡率之道,有所未至歟?《易》曰:「拔茅茹以其彙。」 《書》曰:「舉能其官,惟爾之能;稱匪其人,惟爾弗任。」 內而部院卿貳,外而督撫提鎮,朕所寄腹心耳目也,有所薦舉,朕必虛心而採用焉。然課其成效,往往不能悉副任使者,何也?夫無至公之心,則知交姻婭,各徇其所私;無至明之識,則劣品庸流,各阿其所好。古大臣薦賢,不使人知,而補牘必爭、夾袋必滿者,其風豈遠歟?《立政》之篇,致意於庶言庶獄、庶慎,而終以克詰戎兵。古者簡閱車徒,一年而四舉焉。朕鑒於前代,慎選將,勤恤兵,甄微勞,酬壯烈,留神戎事,用樹國威。然自禁旅之外,所在營伍,

考證

「盡能核軍實而肅行陣。歟夫練習不素則技勇之藝疏;節制不嚴則驕惰之兵眾,其何以振紀宣威使國家長收衛民之用也要之潔清自勵則援引必公而大小莫非法廉之選;憂危共惕則防維必至而內外永享寧謐之休。朕之所以敕臣工者,即其所以望多士者也。爾多士其悉攄所學以對朕將親覽焉。」 十二「日《丙戌》。」

上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百官、各朝服齊集《鴻臚寺》。

官傳

制「賜王敬銘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十二日早讀卷。

等官、並諸王以下、公以上文武百官、各具朝服赴

太和殿前侍立。禮部官捧

黃榜置於

丹陛正中黃案上、鴻臚寺官傳

制唱名第一甲。

賜進士及第王敬銘、任蘭枝、魏廷珍第二甲。

賜《進士出身》楊繩武等五十名第三甲。

賜「同進士出身朱向中」等一百四十三名。十四日, 賜宴於禮部。二十一日,

賜狀元頂帽、披領帶等物、及進士折鈔銀兩二十四。

日,「狀元率諸進士上。」

表謝

恩。二十五日,狀元率諸進士詣

先師孔子廟行禮。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識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協議(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