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大清會典/卷十三

卷十二 欽定大清會典
卷十三
卷十四

戶部

編輯

漕運

編輯

自元濬會通河,明導汶水,北會漳衞,而東北之運道以通國朝,南鑿桃宿之道開中運河以避黃河之險,於是糧艘由淮浦渡河徑趨山東逹京師,皆銜尾無阻。刓弊剔姦以肅漕政,垂萬世之利賴於無窮焉。

凡嵗漕京師者八省,其漕有五等:曰正兌米,入京倉,以待八旗三營兵食之用。以乾隆十八年奏銷冊計之,山東十有五萬七千九百九十四石,河南八萬一千六百二十八石,江蘇百有七萬六千三百九十三石,安徽三十萬七千十有六石,江西三十五萬千五百有三石,浙江五十五萬九百四十七石,湖北九萬四千五百七十四石,湖南九萬五千五百三十一石各有奇;曰改兌米,入通州倉,以待王公百官俸廩之用。山東六萬九千四百七十三石,河南三萬九千九百十有一石,江蘇九萬二千四十四石,安徽十有一萬八千八百四十五石,江西十有五萬千八百五十石,浙江二萬九千三百六十五石各有奇;曰白糧,分入京通倉,以供內府、光祿寺,以待王公百官、各國貢使廩餼之用。江蘇六萬九千四百四十七石,浙江三萬五百五十三石各有奇;曰麰麥,入京倉,以供內府之用。河南正兌五千八十六石,改兌三千三十三石各有奇;曰黑豆,入京倉,以待八旗官軍及賓館牧馬之用。山東正兌四萬五百有四石,改兌萬六千五百石,河南正兌三萬二千六百七十四石,改兌萬五千五百八十八石各有奇。

凡漕糧改折曰永折米,徵銀解部。山東、河南嵗折徵各七萬石,江蘇十萬六千四百九十二石,安徽七萬五千九百六十一石,湖北三萬二千五百二十石,湖南五千二百十有二石每石,連耗折銀五錢至八錢。曰改折灰石米,徵銀解部,以待工部灰石之用。江蘇嵗折徵二萬一千一百十有六石,浙江萬三千三百二十三石各有奇。每石連耗折銀一兩六錢八分。

凡漕糧經費曰正耗,各省正兌米每石二五二斗五升後仿此,加耗改兌米一七加耗,以備通州五牐運耗貯倉。折耗及運軍囘船食米之費。曰輕齎正兌米,山東河南每石一六加耗,江蘇安徽二六,江西浙江湖北湖南三六;改兌米,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每石二升加耗,山東河南改兌米不徵輕齎,湖南北無改兌米,均折銀徵解倉場通濟庫。漕船至通計運道,逺近每船給羨餘銀,又按到通米數每石給䉡夫銀各有差,惟山東河南道近不給䉡夫銀。曰船耗,除山東河南及江蘇徐州府屬之銅豐沛蕭碭漕船不給耗,餘船正兌米每石一五及五升加耗,改兌米二三一三及八升加耗各有差,以給運軍沿塗耗折。曰席木,各省正兌、改兌米,每二石徵葦席一,以十分之一七隨船,解通為倉庾苫蓋之用。江西湖北湖南每正兌米二千石,徵楞木一,松版九,以十分之五解通為倉庾鋪墊之用,餘均折銀徵解通濟庫。浙江及江蘇常鎮安寧池太等府太倉州徵版木如之皆折徵解庫。曰行糧月糧,各省運弁運軍,凡出運之年,各支行糧二石四斗至三石有差。運軍月糧八石九斗至十有二石有差,或折銀徵給或銀米各半各因其地之宜。山東蘇松江安糧道所屬半,於領運時發給半徵,解水次六倉山東則臨清徳州,江蘇安徽則江寧鳯陽淮安徐州沿塗發給。曰贈貼,明代漕糧繋軍民交兌,民受需索之苦,國初改為官收官兌,因酌定贈貼官為支給,隨其方俗,各省異名。山東河南漕船每運米百石給潤耗銀五兩,米五石;江安糧道所屬給漕贈如之;蘇松糧道所屬米同銀倍;浙江給漕截銀三十四兩有奇;江西給貼運銀三兩米三石副耗米十有三石;湖北湖南給貼運米二十石皆隨漕科徵。

凡白糧經費,江蘇每石正耗三斗,浙江四斗五升以備入倉耗折及運軍沿塗折耗之費,江蘇每船給束包人夫工食銀十有四兩,每運米百石給漕截銀三十四兩食米七石各有奇,又盤耗米二十石。浙江給漕截銀如江蘇食米三十四石有奇,運弁行糧、運軍行糧、月糧與漕糧同,皆隨糧科徵。

凡漕糧轉輸薊州、易州,以待陵寢官兵俸餉之用。薊州酌撥漕糧四萬六千八百七十石,白糧千三百十有五石;自天津府轉輸易州酌撥漕糧萬九千一百八十七石,白糧四百五十石;自白溝河轉輸,均於各省應輸京通倉米內撥運,後水師駐防俸餉同。

凡漕糧嵗留天津府滄州,以待水師及駐防官兵俸餉之用。糧船過滄留漕糧萬一千七百十有九石;過天津留四萬五千石各有奇。

凡漕糧截留或一方偶遇偏災,截漕轉運,以備拯荒平糶之用。或酌留直省,分貯府縣,每嵗出陳易新,以為經久不匱之儲,皆隨時調劑,不限常數。

凡蠲免田賦之嵗,漕糧以天庾儲備,徵輸如常。若被災府縣完納維艱,令督撫確勘情形,酌應緩應蠲之數,具疏請旨。

凡漕船,六千九百六十有九,每嵗出運者:直隸三十七均協運河南,山東九百七十五運軍自備者三百十有一協運河南二百六十八,蘇松糧道所屬五百八十九,江安糧道所屬三千八十四協運河南百二十五協運蘇松千九百九十七。內運白糧者百三十六,於通省漕船內簡調三年踐更。江西七百有八,浙江千二百十有四,內專運白糧者六十三,湖北百八十,湖南百八十二。成造漕船以長九丈載米四百石為度江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55114&by_title=%E6%AC%BD%E5%AE%9A%E5%A4%A7%E6%B8%85%E6%9C%83%E5%85%B8&page=15

西湖北湖南加長一丈每嵗修理出運十年改

造如成造不堅固不及十年損壞者責運軍補

造督運官弁皆劾論○遇運河水涸須分載過

淺囘南阻凍不能依期歸次須以別船代運赴

通均許和雇民船官為定價毋許運弁抑派及

船戶居奇髙索

凡漕政掌於漕運總督各省以糧儲道專司之

各府以管糧同知通判分治之徵收兌運由州

縣官總其成於巡撫布政使司運道疏濬牐壩

啟閉自江北至淮自淮北至天津則河道總督

任之天津以北倉 侍郎經理之嵗以給事中

御史分巡通州而下天津濟寧淮安至揚子江

口以稽察運道剔除漕弊

凡有漕之省隨漕之多寡以建衞每衞守備一

人以治衞軍酌漕船之多寡以分幫每幫領運

千總二人分年番休武舉一人隨幫効力每船

領運衞軍十人每運選用一人由守備舉報濫

舉不慎者論每軍出運副一人隨運以本軍子

弟充之水手十人由運軍雇募令十船互保

滋事不法者連坐

凡徵糧以十月朔啟徵米取乾潔不分赤白兼

收白糧則官為舂治民輸舂耗有差立聮三票

稽覈如制詳見田賦

凡兌運以漕船到次之日為始至十一月終兌

畢以府同知通判為監兌官總漕按船數米數

刋發全單開明耗贈糧道依全單之數分刋號

單頒之州縣每單兌米百石一單兌足令運弁

註明收數一船兌足即發水程開行

凡察驗米色監兌官以米一石包封為式糧道

親驗鈐印至淮總漕拆封掣驗通船米如式仍

鈐封至通倉 侍郎拆驗亦如之其包封米作

正交倉

凡漕運行程重運北上順流日行四十里逆流

日行二十里巡撫給以水程所過沿河州縣入

境出境皆注日時至淮總漕察驗無誤換給水

程所過州縣注日時至通州倉 侍郎察驗如

之空船南下順流日行五十里逆流日行三十

里倉 侍郎給發水程所過州縣注日時至淮

總漕察驗如北上時先後還次不得過十一月

巡撫察驗亦如之惟經渉河淮江湖重險不立

程期守牐候風阻凍均準注限若內河無阻有

違行程者領運官弁及運軍皆論如法

凡通漕限期山東河南以次年三月初一日到

通江蘇安徽大江以北本年十二月秒過淮次

年四月初一日到通大江以南次年正月秒過

淮松江府所屬寛限十日五月初一日到通浙江湖北次

年二月秒過淮六月初一日到通江西湖南次

年三月初十日過淮六月初一日到通受兌開

行由巡撫疏報過淮由漕運總督經皂河由江

南河道總督過濟寧逾臨清由河東河道總督

皆具疏專逹天津以北倉 侍郎五日一奏報

如過淮遲延責在巡撫抵津遲延責在漕河三

督及所屬沿河文武官皆按期劾論

凡督運山東河南漕船兌運已畢糧道簡委府

通判管押赴通江淮以南則監兌官親送至淮

候總漕察驗畢或即委監兌官或別委通判以

行過淮已畢總漕隨運北上率所屬官弁相視

運道險易調度全漕察不用命者俾舳艫相接

畢渡天津廼入

 覲述職以重官守各省通判仍竢漕船卸載管押囘

南廼既厥事

凡催漕道府董率州縣官於入境時按程催行

毋許停泊出境廼止沿河營汛鎮將董率汛弁

催行亦如之催行不力致有羈遲者專催督催

各官弁劾論有差

凡屯田各省多寡不一詳見田賦皆按漕船均分給

領運之軍耕以濟運其不能自耕者或官召民

佃徵租贍軍或民賃軍田軍自取息有爭訟則

州縣官治之私相質買者與受皆辠

凡優䘏運軍每船北上許隨載土産物百石頭

工舵工水手共二十六石囘空隨載梨棗六十

石經過闗津免其輸稅過淮如期抵通交糧無

闕總漕酌加奬賞二十年領運無過給九品冠

帶榮身

凡漕運禁令州縣徵糧毋許吏役浮加斛面抑

派雜費府倅監兌無許弁軍需索陋規私收折

色重運北上空船南囘毋許運軍水手盜賣漕

米滲水和沙或私帶客貨冒渡闗津或擾害民

船強橫生事或行船越次以避稽察或中塗幷

載脫船私歸運弁毋許擅離漕船催運弁兵毋

許索運軍土物違者皆論如法

凡漕運考成漕糧白糧並隨糧經費皆限本年

徵足糧道造具四柱清冊逹總漕疏報徵收官

以經徵督徵之數作十分考成如有未完經徵

之州縣衛所自不及一分至五分督徵之道府

自一分至六分巡撫自一分至八分論劾有差

叅後州縣衞所限一年道府限一年有半巡撫

限二年逾限不完不復作分數照原叅分數叅

處廵撫以完欠支存之數隨奏銷疏報轉運之

官抵通交倉糧數無闕總漕糧道及押運領運

官弁議敘有差如有未完按分數叅處勒限責

償逾限不完者皆論如法

凡漕船偶遭風浪在河淮江湖失事者如船糧

漂沒無存地方官勘實報總漕題豁若內河遇

風收泊不慎或不戒於火致船與糧有失者皆不準豁免領運押運並地方文武官弁劾論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