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續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本)/卷061

卷六十 欽定續文獻通考 卷六十一 卷六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六十一
  職官考
  諸路將官
  等謹按馬端臨考諸路將官有都統副都統統制都總管副總管都副鈐轄兵馬都監州都監等既詳載之矣今考都副總管等詳總管門餘從職官志補其所未詳者具列於左
  宋哲宗紹聖三年詔諸路將副序位在路分都監之下徽宗大觀三年詔帥府無路分鈐轄望都無路分都監者許置一人其餘添置處任滿不差人宣和二年䖍州添置都監一人髙宗建炎初分置帥府以諸路帥臣兼要郡守帯兵馬鈐轄次要郡帶兵馬都監並以武臣為之馬端臨考作建炎三年事所載亦小異副稱副總管副鈐轄副都監許以便宜行軍馬事辟置僚屬依帥臣法屯兵皆有等差
  遼北靣邊防官
  諸軍都虞𠉀司有都虞𠉀奚王府見部族官大特哩袞司大國舅司大詳袞司俱見帳官五院司六院司俱見部族官塔斡爾司未詳
  諸部署有兵馬都部署副部署都監判官諸軍指揮使有都指揮使副使都監諸統軍司有都統軍使副使都監等官東京兵馬都部署司 契丹奚漢渤海四軍都指揮使司 東京都統軍使司東京都詳袞司 保州都統軍司 湯河詳袞司雙寛司 金吾營屬南靣 銅州北兵馬指揮使
  司 淶州南兵馬指揮使司
  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一作都監署司黃龍府鐵騾軍詳穏司咸州兵馬詳穏司有知咸州路兵馬事同知兵馬事咸州乣將東北路都統軍使司有掌法官道宗大安六年置 按字書無乣字考續𢎞簡録乣音杳遼東軍也
  南京都元帥府凡南京諸司並𨽻之
  西南面安撫使司都招討司五押招討司巡察司詳安撫司門西南邉大詳袞司西南路詳袞司西南靣伊喇詳袞司山北路都部署司又有知山北道邊境事官金肅軍都部置司南王府北王府王府山金司一作山隂司署在金山之北西北路招討司戍長司詳安撫司門西北路管押詳袞司總領司有總領西北路軍事官領西北路十二班軍使司契丹軍托歡軍舒嚕軍禁軍奚王府鍚里軍大小兩軍北王府軍圖們軍羣牧軍宮分軍各詳袞司西北路金吾軍西北路兵馬都部署司凖都部署司統軍司禁軍都統司西北部鎮撫司兼掌西北諸部軍民有鎮撫西北部事官黒水河提轄司在中京黔州置
  東北路兵馬詳袞司監軍馬司使有管押東北路軍馬事官東北路女直詳袞司北女直兵馬司在東京遼州置
  東路兵馬都總管府詳總管府門東路都統軍使司遙里等十軍都詳袞司又九水諸夷安撫使見安撫使門西南靣節制司有節制西南諸軍事又有都統軍司西路招討使司見安撫司門倒塌嶺塌西塌母城三節度使司詳節度使門山西兵馬都統軍司西邉大詳袞司四畨都軍所聖宗統和四年置授李繼沖夏州管內畨落使統和四年置授李繼遷倒塌嶺統事司
  等謹按遼史百官志諸京都虞𠉀司各官乃上京路諸司控制諸奚者也諸部署各官乃遼陽路諸司控扼髙麗者也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各官乃長春路諸司控制東北諸國者也南京都元帥府詳元帥府門乃備禦宋國者也西南靣安撫使司各官乃西京諸司控制西夏者也西北路招討司各官乃西北路諸司控制諸國者也東北路兵馬詳袞司各官乃東北路諸司也東路兵馬都總管府各官乃東路諸司也西南靣節制各官乃西南邊諸司也西路招討使司各官乃西路諸司也概稱為北靣邉防官史稱其東接髙麗南與梁唐晉漢周宋六代為勍敵北隣凖卜珠巴克大國以十數西制西夏党項吐渾囘鶻等強國以百數居四戰之區虎踞其間莫敢與攖觀邉防官而制勝之雄圖可見矣
  又行軍官詳行樞宻院
  南靣邉防官
  易州飛狐招安使兵馬司招撫司西南靣招安使司俱詳安撫司五州都總管互見總管府門又有山後五州都管司又五京都虞𠉀司各有都虞𠉀
  等謹按百官志五京都虞𠉀稱為京官今以北靣邉防內有此官名故附載之
  金諸邉將掌提控部保將輪畨巡守邉境正將副將部將各一人又有隊將
  鄜延九將慶陽十將臨洮十四將鳯翔十六將河東三將並依此置
  京東西南三路檢察司宣宗興定四年掌檢察支散軍糧騐軍戸實給均軍戶差役勸農種毋犯私殺馬牛私鹽酒麴官有使副使
  統軍司河南山東陜西益都督領軍馬鎮攝封陲分營衛視察奸使一人紀綱庶務簽判司事副統軍判官各一人世宗大定九年又知事一人知法二人女直漢人各一山東不設判官知法以益都府知法益之
  等謹按帝紀宣宗貞祐元年十月置招賢所四年十月置官領招賢所事命內外官採訪有才識勇畧能區畫防城者具以聞得實超任仍賞舉主內員長才不為人所知者聴赴招賢所自陳十一月諭皇太子京城提控官有以文資充者彼豈知兵其速易之興定元年二月罷招賢所蓋其時軍旅倥傯或置或罷俱非定製又百官志者宣宗嘗置經畧司考帝紀貞祐二年八月罷經畧司而前此不載置於何時殆亦軍官而史臣失於踈耳
  元諸路萬戶府為管軍官分上中下俱有達嚕噶齊萬戶副萬戶各一人
  上萬戶府管軍七千以上中萬戶府管軍五千以上下萬戶府管軍三千以上其官皆世襲有功則升之每府設經歴知事提控案牘各一人
  其屬鎮撫司鎮撫二人䝉古漢人參用上千戶所管軍七百以上中千戶所管軍五百以上下千戶所管軍三百以上俱有達嚕噶齊千戶副千戶各一人又彈壓二人䝉古漢人參用上百戶所百戶二人䝉古漢人各一人下百戶所百戶一人
  元史百官志又有海道運糧萬戶府已詳轉運司門
  明總兵官副總兵叅將遊擊將軍守備把總無定員總鎮一方者為鎮守獨鎮一路者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為守備與主將同守者為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禦領班備倭等名
  凡總兵副總兵率以公𠉀伯都督充之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征南將軍大同曰征西前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征蠻將軍遼東曰征虜前將軍宣府曰鎮朔將軍甘肅曰平羌將軍寧夏曰征西將軍交阯曰副將軍延綏曰鎮西將軍諸印仁宗洪熈元年制頒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儧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宗宣徳間又設山西陜西二總兵世宗嘉靖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為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為總兵又添設浙江總兵神宗萬厯間又増設於臨洮山海熹宗天啟間増設登萊至莊烈帝崇禎時益紛不可紀而位權亦非復當日蓋明初雖叅將遊擊把總亦多有充以勲戚都督等官至後則非然矣
  鎮守薊州總兵一人舊設穆宗隆慶二年改為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駐三屯營協守副總兵三人東路副總兵隆慶三年添設駐建昌營管理燕河營臺頭營石門塞山海闗四路 中路副總兵萬歴四年改設駐三屯營帶管馬蘭峪松棚峪喜峯口太平塞四路 西路副總兵隆慶三年添設駐石匣營管理墻子嶺曹家寨古北口石塘嶺四路分守叅將十一人曰通州叅將曰山海闗叅將曰石門寨叅將曰燕河營㕘將曰臺頭營叅將曰太平寨叅將曰馬蘭峪叅將曰墻子嶺叅將曰古北口叅將曰石塘嶺叅將曰喜峯口叅將遊擊將軍六人統領南兵遊擊將軍三人領班遊擊將軍七人坐營官八人守備八人把總一人提調官二十六人鎮守昌平總兵官一人舊設副總兵又有提督武臣嘉靖三十八年裁副總兵以提督改為鎮守總兵駐昌平城聼總督節制分守叅將三人曰居庸闗叅將曰黃花鎮叅將曰橫嶺口叅將遊擊將軍二人坐營官三人守備十人提調官一人
  鎮守遼東總兵官一人舊設駐廣寧隆慶元年令冬月移駐河東遼陽適中之地調度防禦應援海州潘陽協守副總兵一人遼陽副總兵舊為分守嘉靖四十五年改為協守駐遼陽城節制聞原海州險山瀋陽等處分守叅將五人曰開原叅將曰錦義右叅將曰海蓋右叅將曰寧逺叅將曰寛奠堡叅將遊擊將軍八人守備五人坐營中軍官一人備禦十九人
  鎮守保定總兵官一人孝宗𢎞治十八年初設保定副總兵後改為叅將武宗正徳九年復為分守副總兵嘉靖二十年改為鎮守三十年改設鎮守總兵官萬厯元年令春秋兩防移駐浮圖峪遇有警移駐紫荊闗以備入援分守叅將四人曰紫荊闗㕘將曰龍固二闗叅將曰馬水口叅將曰倒馬闗㕘將遊擊將軍六人坐營中軍官一人守備七人把總七人忠順官二人
  鎮守宣府總兵官一人舊設駐宣府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副總兵舊亦駐鎮城嘉靖二十八年移駐永寧城分守叅將七人曰北路獨石馬營㕘將曰東路懐來永寜叅將曰上西路萬全右衛叅將曰南路順聖蔚廣叅將曰中葛峪堡叅將曰下西路柴溝堡叅將曰南山叅將遊擊將軍三人坐營中軍官二人守備三十一人領班備禦二人萬厯八年革
  鎮守大同總兵官一人舊設駐大同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舊為左副總兵萬厯五年去左字駐左衛城分守叅將九人曰東路叅將曰北東路叅將曰中路叅將曰西路叅將曰北西路叅將曰井坪城㕘將曰新坪堡叅將曰總督標左掖叅將曰威逺城叅將萬厯八年革遊擊將軍二人入衛遊擊四人坐營中軍官二人守備三十九人
  鎮守山西總兵官一人舊為副總兵嘉靖二十年改設駐寜武國防秋移駐陽方口防冬移駐偏闗協守副總兵一人嘉靖四十四年添設初駐偏闗後移駐老營堡分守叅將六人曰東路代州左叅將曰西路偏□闗右叅將曰太原左叅將曰中路利民堡右叅將曰河曲縣叅將曰北樓口㕘將遊擊將軍一人坐營中軍官一人守備十三人操守二人
  鎮守延綏總兵官一人舊設駐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定邉右副總兵嘉靖四十一年添設分守安定鎮靖等處提調大墻及墻口等處分守叅將六人曰孤山㕘將曰東路右㕘將曰西路左㕘將曰中路㕘將曰清平㕘將曰榆林保寧叅將遊擊將軍二人入衛遊擊四人守備十一人坐營中軍官一人
  鎮守寧夏總兵官一人舊設駐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亦舊設同駐鎮城分守㕘將四人曰東路右㕘將曰西路左㕘將曰靈州左㕘將曰北路平虜城㕘將遊擊將軍三人入衛遊擊一人萬厯八年革守備三人備禦領班二人萬厯九年革坐營中軍官二人管理鎮城都司一人領班都司二人萬厯九年革管理水利屯田都司一人
  鎮守甘肅總兵官一人舊設駐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甘肅左副總兵舊設嘉靖四十四年移駐髙臺防禦隆慶四年囘駐鎮城分守副總兵一人涼州右副總兵舊設分守㕘將四人曰莊浪左㕘將曰肅州右㕘將曰西寧㕘將曰鎮畨㕘將遊擊將軍四人坐營中軍官一人守備十一人領班備禦都司四人
  鎮守陜西總兵官一人舊駐㑹城後移駐固原分守副總兵一人洮岷副總兵萬厯六年改設駐洮州分守㕘將五人曰河州㕘將曰蘭州㕘將曰靖虜㕘將曰陜西叅將曰皆文西固㕘將遊擊將軍四人坐營中軍官二人守備八人
  鎮守四川總兵官一人隆慶五年添設駐建武所分守副總兵一人松潘副總兵舊設協守㕘將二人曰松潘東路左㕘將曰松潘南路右㕘將遊擊將軍二人守備六人
  鎮守雲南總兵官一人舊設駐雲南府分守㕘將三人曰臨元㕘將曰永昌㕘將曰順䝉㕘將守備二人巡撫中軍坐營官一人鎮守貴州總兵官一人舊設嘉靖三十二年加提督麻陽等處地方職銜駐銅仁府分守㕘將二人曰提督清浪右㕘將曰提督川貴迤西左㕘將守備七人巡撫中軍官一人
  鎮守廣西總兵官一人舊為副總兵嘉靖四十五年改設駐桂林府分守㕘將五人曰潯梧左㕘將曰柳慶右叅將曰永寜㕘將曰思恩𠫵將曰昭平㕘將守備三人坐營官一人
  鎮守湖廣總兵官一人舊設嘉靖十年罷十二年復設萬厯八年又罷十二年仍復設駐省城分守㕘將三人曰黎平㕘將曰鎮筸㕘將曰鄖陽㕘將守備十一人把總一人
  鎮守廣東總兵官一人舊為征蠻將軍兩廣總兵官嘉靖四十五年分設駐潮州府協守副總兵一人潮漳副總兵萬厯三年添設駐南澳分守㕘將七人曰潮州㕘將曰瓊崖㕘將曰雷廉㕘將曰山東㕘將曰西山㕘將曰督理廣州海防㕘將曰恵州㕘將總兵遊擊將軍一人守備五人坐營中軍官二人把總四人
  提督狼山副總兵一人嘉靖三十七年添設駐通州鎮守江南副總兵一人舊係總兵官駐福山港後移駐鎮江儀真二處嘉靖八年裁革十九年復設二十九年仍革三十二年改設副總兵駐金山衛四十三年移駐吳淞分守㕘將二人曰徐州㕘將曰金山叅將遊擊將軍一人守備六人鳯陽軍門中軍官一人把總十三人
  鎮守浙江總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設總理浙直海防三十五年改鎮守浙直四十二年改鎮守浙江舊駐定海縣後移駐省城分守㕘將四人曰杭嘉湖㕘將曰寧紹㕘將曰溫處㕘將曰金台嚴㕘將遊擊將軍二人總捕都司一人把總七人
  分守江西㕘將一人曰南贑㕘將嘉靖四十三年改設駐㑹昌縣守備四人把總六人
  鎮守福建總兵官一人舊為副總兵嘉靖四十二年改設駐福寜州分守㕘將一人曰南路㕘將守備三人把總七人坐營官一人鎮守山東總兵官一人天啟中増設總督備倭都司一人領薊鎮班都司四人又河南守備三人領薊鎮班都司四人
  總督漕運總兵官一人成祖永樂二年總兵副總兵統領官運海運後海運罷尃督漕運英宗天順元年又令兼理河道協同督運㕘將一人天順元年把總十二人南京二江南直𨽻二江北直𨽻二中都一浙江二山東一湖廣一江西一
  都指揮使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𨽻於五府而聽於兵部都指揮使一人同知二人僉事四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指揮使司同
  其屬經歴司經歴都事斷事司斷事副斷事吏目各一人司獄司司獄倉庫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大使副使各一人凡都司並流官或得世官嵗撫按察其賢否五嵗考選軍政而廢置之都指揮使及同知僉事常以一人統司事曰掌印一人練兵一人屯田曰僉書巡捕軍噐漕運京操備禦諸雜務並選充之否則曰帶俸凡備倭守備行都指揮事者不得建牙陞公座凡朝廷吉凶表箋序銜布按二司上經歴都事典文移斷事理刑獄
  明初置各行省行都督府設官如都督府又置各都衛指揮使司洪武四年置各都衛斷事司以理軍官軍人詞訟又以都衛節制方靣職係甚重從朝廷選調不許世襲七年置西安行都衛指揮使司於河州八年十月詔各都衛並改為都指揮使司凡改設都司十有三燕山都衛為北平都司西安都衛為陜西都司太原都衛為山西都司杭州都衛為浙江都司江西都衛為江西都司青州都衛為山東都司成都都衛為四川都司福州都衛為福建都司武昌都衛為湖廣都司廣東都衛為廣東都司廣西都衛為廣西都司定遼都衛為遼東都司河南都衛為河南都司行都司三西安行都衛為陜西行都司大同都衛為山西行都司建寧都衛為福建行都司十五年置貴州雲南二都司後以北平都司為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改為大寧都司宣徳中増置萬全都司計天下都司凡十有六十三省都司外有遼東大寜萬全三都司又於建昌置四川行都司於鄖陽置湖廣行都司計天下行都司凡五
  明初又於各行省置都鎮撫司設都鎮撫副鎮撫知事吳元年改知事為提控案牘省注洪武六年
  衛指揮使司設官如京衛
  外衛各統於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率世官或有流官凡襲替陞授優給優養及屬所軍政掌印僉書報都指揮使司達所𨽻都督府移兵部毎嵗撫按察其賢否五嵗一考選軍政廢置之凡管理衛事惟屬掌印僉書不論指揮使同知僉事考選其才者充之分理屯田騐軍營操巡捕漕運備禦出哨入衛戍守軍噐諸雜務曰見任管事不任事入隊曰帶俸差操征行則率其屬聽所命主帥調度
  所千戸所正千戶一人副千戶鎮撫各二人
  其屬吏目一人所轄百戶所凡十共百戶十人總旗二十人小旗百人
  其守禦千戶所軍民千戶所設官並同凡千戶一人掌印一人僉書曰管軍千戶百戶有試有實授其掌印恆以一人兼數印凡軍政衛下於所千戸督百戶百戶下總旗小旗率其卒伍以聽令鎮撫無獄事則管軍百戶缺則代之其守禦千戸所不𨽻於衛而自達於都司凡衛所皆𨽻都司而都司又分𨽻五軍都督府浙江山東遼東都司𨽻左軍都督府 陜西四川廣西雲南貴州都司陜西四川行都司𨽻右軍都督府 中都留守司河南都司𨽻中軍都督府興都留守司湖廣福建江西廣東都司湖廣福建行都司𨽻前軍都督府 大寧萬全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𨽻後軍都督府
  明初置千戶所設正千戶副千戶鎮撫百戶又立各萬戸府設正萬戶副萬戶知事照磨尋以名不稱實遂罷萬戸府而設指揮使及千戶等官覈諸將所部有兵五千者為指揮使千人者為千戶百人者為百戶五十人為總旗十人為小旗洪武二年置刻期千戶所選能疾行者二百人以百戶領之七年申定衛所之制先是內外衛所凡一衛統十千戸一千戶統十百戶百戶領總旗二總旗領小旗五小旗領軍十至是更定其制每衛設前後中左右五千戶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一百戶所每百戶所設總旗二人小旗十人二十年始命各衛立掌印僉事專職理事以指揮使掌印同知僉事各領一所士卒有武藝不嫻噐械不利者皆責所領之官二十三年又設軍民指揮使司軍民千戸所計天下內外衛凡五百四十有七所凡二千五百九十有三自衛指揮以下其官多世襲其軍士亦父子相繼為一代定製
  諸府官
  等謹按馬端臨考有京尹留守都廂郡太守尉丞等官今以留守詳留守司門都廂詳鎮戍闗市等官門餘從各史志輯録如左
  宋南渡後置臨安府尹有知通簽推判官
  府舊為杭州領浙西兵馬鈐轄建炎三年詔改為臨安府其守臣令帶浙西同安撫使時置帥在鎮江府紹興駐驆臨安遂正稱安撫使置知府一人通判二人簽書節度判官𠫊公事節度推官觀察推官觀察判官録事㕘軍左右司理㕘軍司戶司法參軍各一人本府掌畿甸之事籍其戶口均其賦役頒其禁令城外內分南北左右廂各置廂官以聽民之訟訢廂官許奏辟京朝官親民資序人充後以臣僚言罷城內兩廂官惟城外置焉分使臣十人以緝捕在城盜賊立五酒務置監官以裕財分六都監界分差兵一百四十八鋪以巡防煙火置兩總轄承就御前朝㫖文字凡銜寳御批實封有所收索則供進凡省臺寺監監司符牒及管下諸縣及倉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等申到公事則受而理之凡大禮及國信隨事應辦祠祭共其禮料㑹聚陳其幄帟人使徃來辦其舟楫皆先期飭於有司領縣九分士戸儀兵刑工六案內戸案分上中下案外有免役案常平案上下開折司財賦司大禮局國信司排辦司修造司各治其事孝宗乾道七年皇太子領尹事置少尹一人日受民詞以白太子間日率僚屬詣宮稟事置判官二人推官三人九年皇太子解尹事臨安府知通簽判推判官並依舊置既據保義郎趙禮之狀臨安府依條合置兵馬監押一人經任監當四人初任監當闕一人昨皇太子領府尹更不差注今既辭免乞將宗室添差員闕依舊從之淳熈三年詔罷備攝官惟緝捕使臣十二人聽𠉀差使六人許令辟置寧宗嘉泰四年詔臨安府添差不釐務總管路鈐二十人州鈐轄路分都監副都監二十人正副將十五人安撫司凖備將領十五人州都監以下十人共以八十人為額尋減總管路鈐五人開禧三年復省罷總管路分共六人等謹按宋史職官志又載河南應天府官有收尹少尹司録戸曹法曹士曹尹以下掌同開封府尹闕則置知府事一人以郎中以上充二品以上曰判府次府及節度州凖此通判一人以朝官充判官推官各一人或以京朝官簽書使院牙職左右軍巡悉同開封而主典以下差減其數戶曹通掌府院戶籍考課稅賦法曹専掌讞議士曹或䕃敘起家不常置諸州府同至道初罷司理院州置司士取官吏強慢者為給簿尉奉助教有特恩而受者不釐務蓋指南渡以前言之故馬端臨考亦畧而不詳又有次府牧尹少尹司録戸曹法曹士曹司理文學助教牧尹以下所掌並同開封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以楚王為興元牧其後又為京兆江陵牧自餘無為者尹闕則知府事一人以朝官及刺史以上或諸司使充通判一人以京朝官充太祖乾徳初置統冶軍州之政事得専達與長史均禮大藩或置兩人戶少事簡有不置者正刺史以上州知州雖小處亦特置使院牙執事並同前不知馬端臨考何以不載特附録於此
  遼南靣大蕃府官有知府事同知府事府判官
  遼史百官志止載黃龍興中兩府有之
  金諸府謂非兼總管府事者其兼領總管府者已詳都總管門尹同知少尹各一人府判一人掌紀網衆務分判吏戶禮案事專掌通檢推排簿籍推官一人掌同府判兵刑工案事又有知法一人
  元散府其大路都總管府即京尹之職已詳都總管門達嚕噶齊一人知府或府尹一人領勸農鄂囉與路同同知判官推官知事提控案牘各一人
  所在有𨽻諸路及宣慰司行省者有直𨽻省部者有統州縣者有不統州縣者其制各有差等
  諸州世祖中統五年併立州縣未有差等至元三年定一萬五千戸之上者為上州六千戶之上者為中州六千戶之下者為下州江南既平二十年又定其地五萬戶之上者為上州三萬戸之上者為中州不及三萬戶者為下州於是升縣為州者四十有四縣戶雖多附路府者不改上州達嚕噶齊尹同知判官中下州達嚕噶齊知州同知判官兼捕盜之事㕘佐官上州知事提控案牘各一人中州吏目提控案牘各一人下州吏目一人或二人
  諸軍唯邉逺之地有之各統屬縣其設官如下州明順天府府尹府丞治中各一人通判六人推官儒學教授訓導各一人其屬經歴司經歴知事照磨所照磨檢校各一人所轄宛平大興二縣知縣各一人縣丞二人主簿無定員典史司獄司司獄都稅司大使副使各一人宣課司凡四正陽門外正陽門張家灣盧溝橋稅課司凡二安定門外安定門各大使稅課分司凡二崇文門徳勝門各副使一人遞軍所批騐所各大使各一人
  府尹掌京府之政令宣化和人勸農問俗均貢賦節征徭謹祭祀閲實戶口紏治豪強隠恤窮困疏理獄訟務知百姓之疾苦嵗立春迎春進春祭先農之神月朔望早朝奏老人坊廂聽宣諭孟春孟冬率其僚屬行鄉飲酒禮凡勲戚家人文引毎三月一奏市易平其物價遇內官監徵𣲖物料雖有印信揭帖必補牘靣奏若天子耕耤行三推禮則奉青箱播種於後禮畢率庶人終畆府丞貳京府兼領學校治中㕘理府事以佐尹丞通判分理糧儲馬政軍匠薪炭河渠堤塗之事推官理刑名察屬吏二縣職掌如外縣以近涖輦下故品秩特優
  順天府即舊北平府洪武二年置北平行省九年改為北平布政司皆以北平為㑹府永樂初改為順天府十年升為府尹設官如應天府順天府通判舊六人內一人管糧一人管馬一人清軍一人管匠一人管河一人管柴炭嘉靖八年革管河管柴炭二人萬厯九年革清軍管匠二人十一年復設一人兼管軍匠
  應天府府尹府丞治中各一人通判二人推官一人經歴知事照磨檢校各一人
  洪武三年改應天府知府為府尹賜銀印
  府知府一人同知通判無定員推官一人其屬經歴司經歴知事照磨所照磨檢校司獄司司獄各一人所轄別見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風化平獄訟均賦役以教養百姓每三嵗察屬吏之賢否上下其考以達於省上吏部凡朝賀弔祭視布政使司直𨽻府得專達凡詔赦例令勘劄至謹受之下所屬奉行所屬之政皆受約束於府劑量輕重而令之大者白於撫按布按議允乃行凡賔興科貢提調學校修明祀典之事咸掌之若籍帳軍匠驛遞馬牧盜賊倉庫河渠溝防道路之事雖有專官皆總領而稽覈之同知通判分掌清軍巡捕管糧治農水利屯田牧馬等事無常職各府所掌不同如延安延綏同知又兼牧民餘不盡載無定員邉府同知有増至六七員者推官理刑名賛計典各府推官洪武三年始設經歴照磨檢校受發上下文移磨勘六房宗卷
  明初改諸路為府洪武六年分天下府三等糧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二十萬石以下為中府十萬石以下為下府七年減北方府州縣官三百八人十三年選國子學生二十四人為府州縣官六月罷各府照磨二十七年復置自宣徳三年棄交阯布政司計天下府凡一百五十有九
  州知州一人同知通判無定員里不及三十而無屬縣裁同知判官有屬縣裁同知其屬吏目一人所轄別見
  知州掌一州之政凡州二有屬州有直𨽻州屬州視縣直𨽻州視府而品秩則同同知判官俱視其州之事繁簡以供厥職計天下州凡二百三十有四諸縣官
  宋寧宗嘉定十二年詔兩經作令滿替者實歴九考有政聲無過犯舉員及格改官人特免再作知縣許受簽判彧幹官以當知縣履歴
  縣丞詳馬端臨考主簿凡批銷必親書押不許用手記仍不許差出以防銷注嘉定十三年詔極邉縣尉獲盜酬賞班改咸以二人為額
  遼縣官有令丞主簿尉
  遼史百官志曰五京諸州屬縣見地理志
  金赤縣謂大興兒平令一人掌養百姓按察所部宣導風化勸課農桑平理獄訟捕除盜賊禁止游惰兼管常平倉及通檢推排簿籍總判縣事丞一人掌貳縣事主簿一人掌同縣丞尉四人專巡捕盜賊餘縣置四尉者同此次赤縣又曰劇縣令丞主簿尉各一人諸縣設官同
  凡縣二萬五千戶以上為次赤為劇二萬以上為次劇在諸京倚郭者曰京縣自京縣而下以萬戶以上為上三千戶以上為中不滿三千為下中縣而下置丞以主簿與尉通領巡捕事下縣則不置尉以主簿兼之
  金史百官志曰宣宗興定元年行辟舉縣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戶口増三曰賦役平四曰盜賊息五曰軍民和六曰詞訟簡六事俱備為上等升職一等兼四事者為中等減二資歴其次為下等減一資歴否則為不稱截罷而降之平常者依本格
  元諸縣至元三年合併江北州縣六千戶之上者為上縣二千戶之上者為中縣不及二千戶者為下縣二十年又定江淮以南三萬戶之上者為上縣一萬戶之上者為中縣一萬戶之下者為下縣上縣達嚕噶齊尹丞簿尉各一人典史二人中縣不置丞餘悉如上縣之制下縣置官如中縣民少事簡之地則以簿兼尉後又別置尉尉主捕盜之事別有印典史一人宛平縣達嚕噶齊尹各一人丞主簿各三人尉一人典史三人
  大興縣達嚕噶齊尹丞各一人主簿二人尉一人典史三人
  至元十一年置宛平治大都麗正門以西大興治大都麗正門以東
  元史百官志宛大二縣屬管領諸路打捕鷹房總管府
  明縣大興宛平二縣已見前知縣縣丞主簿各一人其屬典史一人所轄別見
  知縣掌一縣之政凡賦役嵗㑹實征十年造黃冊以丁産為差賦有金穀布帛及諸貨物之賦役有力役雇役借債不時之役皆視天休咎地理豐耗人力貧富調劑而均節之嵗歉則請於府若省蠲減之凡養老祀神貢士讀法表善良恤窮乏稽保甲嚴緝捕聽獄訟皆躬親厥職而勤慎焉若山海澤藪之産足以資國用者則按籍而致貢縣丞主簿分掌糧馬巡捕之事典史典文移出納如無縣丞或無主簿則分領丞簿職縣丞主簿添革不一若編戶不及二十里者並裁
  吳元年定縣三等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六萬石以下為中縣三萬石以下為下縣凡新授郡縣官給道里費洪武元年徴天下賢才為府州縣職敕命厚賜以勵其亷恥又勅諭之至於再三十七年定府州縣條例八事頒示天下永為遵守是時天下府州縣官亷能正直者必遣行人齎勅往勞増秩賜金仁宣之際猶然英憲而下日罕自後益重內輕外此風絶矣計天下縣凡一千一百七十有一
  諸學校官
  遼南面五經學官博士助教各一人
  道宗清寧五年詔設學養士頒經及傳疏置官如上百官志上京中京學俱別有國子監南京學亦曰南京太學太宗置東西京則苐曰學而已
  大蕃府學黃龍興中兩府各有學各州學或屬觀察使或屬團練使或屬防禦使或屬州刺史各縣學皆有博士助教
  金諸府教授一人
  諸節鎮州教授一人
  諸防禦州州教授一人
  元儒學提舉司各處行省所署之地皆置一司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之事及考校呈進著述文字毎司提舉副提舉吏目各一人
  又䝉古提舉學校官提舉同提舉各一人至元十八年置惟江浙湖廣江西三省行之餘省不置
  大都路提舉學校所提舉一人教授學正各二人學録一人
  左都威衛使司教授二人仁宗延祐二年
  右都威衛使司儒學教授一人延祐二年䝉古教授一人四年増
  右欽察衛儒學教授一人武宗至大四年䝉古教授一人延祐四年
  左欽察衛教官儒學教授一人
  龍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教官二䝉古字教授一人儒學教授一人
  諸路學校官路設教授學正學録各一人散府及上中州教授一人下州學正一人縣教諭一人書院山長一人
  等謹按元史選舉志謂世祖中統二年始命置諸路學校官凡師儒之命於朝廷者曰教授命於禮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學正學録教諭山長而百官志失載今補之
  明儒學府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州學正一人訓導三人縣教諭一人訓導二人
  教授學正教諭掌教訓所屬生員訓導佐之凡生員廩膳増廣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附學生無定數儒學官月課士子之藝業而奬勵之凡學政遵臥碑咸聽於提學憲臣提調府聽於府州聽於州縣聽於縣其殿最視鄉舉之有無多寡
  明初置儒學提舉司洪武二年詔天下府州縣皆立學三十一年詔天下學官改授旁郡州縣正統元年始設提督學校官有都司儒學洪武十七年置遼東始行都司儒學洪武二十三年置北平始衛儒學洪武十七年置岷州衛二十三年置大寜等衛始以教武臣子弟俱設教授一人訓導二人河東又設都轉運司儒學制如府其後宣慰安撫等土官俱設儒學
  武學京衛武學教授訓導各一人衛武學教授一人訓導二人或一人掌教京衛各衛㓜官及應襲舎人與武生以待科舉武舉㑹舉而聽於兵部其無武學者凡諸武生則𨽻儒學
  建文四年始置京衛武學設教授一人啟忠等十齋各訓導二人永樂中罷正統六年復設後漸置各衛武學設官如儒學之制
  巡檢
  宋都巡檢使有都巡檢巡檢州縣巡檢等官
  南渡後分置餘詳馬端臨考
  遼北靣邉防官西南靣巡檢司官有巡檢同巡檢西北路亦有巡檢司
  南靣邉防官有巡檢使司官有使
  景宗保寧中見耶律和卓為巡檢司
  金中都都巡檢司
  東北一人通州置司分管大興漷隂昌平通順薊盈州界盜賊事西南一人良鄉縣置司分管良鄉宛平安次永清縣並涿易州界盜賊事
  諸州都巡檢使副都巡檢使各一人
  右宿泗唐鄧蔡亳陳潁德華河隴泰等州並西北路依此置餘不加使字
  散巡檢內泗州以管勾排岸兼之皆設副巡檢一人為之佐
  右地險要處置司唐鄧宿泗潁夀蔡等州及縁邉二十五處置大定二十二年廣寜府大斧山置巡檢司章宗明昌五年升蔡州劉輝村置巡檢
  等謹按宣宗紀元光二年八月遣官分行蔡息陳亳唐鄧裕諸州凡民丁相聚立砦避兵與各處檢相依者五千戶以上置砦長一人萬戶增副一人仍先遷一官能安民弭盜勸農者論功注授乃一時所特設也
  元大都東闗廂巡檢司掌巡捕盜賊姦宄之事巡檢三人
  至元二十一年置西北南闗廂巡檢司設置並同又有香河等處巡檢司詳尚供總管府內
  諸巡檢司巡檢一人
  明巡檢司主緝捕盜賊盤詰姦偽凡在外各府州縣闗津要害處俱設巡檢副巡檢俾率徭役弓兵警備不虞洪武二年以廣西地接猺獞始於闗隘衝要之處設巡檢司以警奸盜後遂増置各處十三年二月特賜勅諭之尋改為雜職
  明史職官志曰巡檢設官各府州縣有無多寡不同
  鎮戍闗市官
  宋置鎮砦官
  諸鎮置於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官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砦置於險扼控禦去處設砦官招收士軍閲習武藝以防盜賊
  以上所載與馬端臨考所載鎮戍闗市官正同而此較詳焉故録之
  金諸知鎮知城知堡知寨
  潼闗闗使兼譏察官掌闗禁譏察姦偽及管鑰啟閉副譏察掌任使之事
  居庸紫荊通㑹㑹安四闗及他闗皆設使
  大慶闗管勾河橋官兼譏察事一人掌解繫浮橋濟渡舟楫巡視河道修完埽岸兼率埽兵四時功役裁植榆柳預備物料譏察姦偽等事同管勾一人
  等謹按百官志又有九鼎大陽津渡惟置譏察官一人孟津渡譏察一人掌譏察姦偽副譏察一人又有管勾泗州兼排岸巡檢互見巡檢門附録於此
  提舉譏察使副使陜西一人河南一人
  南遷後陜西置於秦州河南置於唐鄧息夀泗五州又有沿淮譏察使
  等謹按哀宗紀天興二年六月帝入蔡州八月設四隅譏察官亦一時特設耳
  提舉秦藍兩闗提舉同提舉又有提舉三門集津南北岸
  俱南遷後置
  市令司掌平物價度量權衡之違式百貨之估直惟中都置令一人南遷後以左右警使兼丞一人
  元各處托克托和斯掌辨使臣姦偽正副各一人明驛丞典郵傳迎送之事凡舟車夫馬廩糗庖饌禂帳視使客之品秩僕夫之多寡而謹供應之支直於府若州縣而籍其出入
  各府州縣有無多寡不同
  部族屬國官
  等謹按馬端臨考不列部族屬國官今考遼史雲古者天子巡守方岳五服之君各述其職遼之部族官似之則此官之繫於遼者綦重也金亦有部族官具如左
  遼北靣約尼九帳大常袞司掌約尼可汗九世宮分之事有大常袞亦曰約尼太師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侍中一作世燭太宗會同元年又有敞史知事
  太祖受位於約尼以九帳溫汗蘇爾威汗和拉汗汗蘇克汗森濟汗兆古汗伊蘭汗巴拉汗□陶津汗凡九世居皇族一帳之上設常袞司以奉之有司不與焉
  又約尼帳節度司詳節度使司門約尼乣詳袞司官有約尼乣詳袞都監將軍小將軍又約尼尅官名未詳等謹按百官志謂太祖有帝王之度者三代約尼氏尊九帳於御營之上遼俗東嚮而尚左御營東嚮約尼九帳南嚮故云一也滅渤海國存其族帳亞於約尼二也併奚王之衆撫其帳部擬於國族三也又謂凡十二宮五京皆太祖以來征討所得非受之於約尼而待先世之厚有如此
  渤海帳司官制未詳有渤海宰相太保塔瑪近侍詳袞司
  奚王府伊實王府
  並見部族官
  部族官
  大部族有大王本名額爾竒木左右宰相太師太保太尉司徒本名特哩袞節度使司詳節度使門詳袞司有詳袞都監將軍小將軍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縣也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里額爾竒木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里瑪爾布亦曰馬歩本名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里達爾罕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里伊埒穆爾鄉也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本曰穆特布小部族有司徒府司徒司空又節度使司見節度使門詳袞司又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里有令袞瑪爾布伊埒穆爾有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袞五院部即北大王院有知五院事六院部即南大王院有知六院事伊實部郎伊實王府有伊實府都右稜節度使司奚六部即奚王府有二詳袞二宰相又有托里太尉有奚六部漢軍詳袞有奚伊喇詳袞有先離達蘭官
  等謹按以上四大王府乃所為大部族也若以下諸部凡五十具如左
  又有丕勒部卓特部威部聶哷部圖嚕卜部圖吉部圖嚕卜室韋部納喇諾觀部徳哷勒逹勒逹部伊實阿爾威部卓特阿爾威部丕勒達嚕噶部烏爾古聶哷部圖嚕部薩拉噶部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珠部諾延昭部鄂博庫部特哩特黙部刷部哈凖部約囉部伯特部綽里特部敖拉部南尅部北尅部烏延突厥部阿雅突厥部納喇永安部阿雅女直部伊徳女直部額圖琿烏古部達魯特廸里部室韋部珠展達嚕噶部黙古斯部吉達部北廸里部鼐竒特唐古部北唐古部南唐古部和拉唐古部河西部色克圖部巴爾斯布古徳部塔瑪布古徳部五國部
  等謹按遼史營衛志太祖析九帳三房之族更列二十部則自圖嚕部以上十四部併四大王府及巴哩伊實已二國舅帳是也聖宗分置十有八即五國部以上三十四部是也並舊為五十四部而百官志所載則以約囉伯特綽里特敖拉南尅北尅六部列於納喇部之次又多一托輝部其室韋部則分大黃小黃二志之不同如此今從營衛志纂輯
  屬國屬部官
  其制官大者擬王封小者准部使仍命其酋長與契丹人區別而用考其可知者具如左
  屬國有大王于越左右相特哩袞亦曰司徒太師太保司空本名達林諸部節度使司有使副使諸國詳袞司有詳袞都監將軍小將軍
  等謹按百官志大部職名並同屬國諸部職名並同部族其以諸國稱者則曰王府大王府單于府郡王西平王府凡七十有八以大部稱者皆曰大王府凡八以諸部稱者但曰部凡六十有一雲
  金諸部族節度使詳節度使門
  諸乣詳袞掌守戍邉堡餘同穆昆有詳袞一人百官志曰皇統八年六月設本班左右詳袞黙濟格一人掌貳詳袞
  諸額爾竒木司分掌部族村寨事有額爾竒木一人諸圖哩掌部落詞訟訪察違背等事有圖哩一人僧道官
  等謹按馬端臨考無所謂僧道官考宋史僧志言等道賀蘭棲真等見方伎傳非官也職官志有雲舊制五嶽四瀆東海南海諸廟各置令丞廟之政令多統於本縣命京朝知縣者稱管勾廟事或以令録老耄不治者為廟令判司簿尉為廟簿掌葺治修餙之事凡以財施於廟者籍其名數而掌之似近於今神樂觀之提㸃知觀然非僧道也遼史內並不見有釋道其可見者惟契丹國志四月初八為佛誕日僧尼道士行城為樂而已金史禮部內附載凡僧尼道士女冠三年一試所差之官有僧官二人道官一人亦不詳僧道官之制度員數也若元史釋老傳則僧八思巴等尊為帝師道張宗演等尊為天師而設官之制亦未詳考百官志其有僧俗並用者已見於宣政院門惟文宗紀有廣教總管府具列於左
  元文宗至順二年二月立廣教總管府以掌僧尼之政總官則僧為之
  府凡十六所一京畿山後道一河東山右道一遼東山北道一河南荊北道一兩淮江北道一湖北湖南道一浙西江東道一浙東福建道一江西廣東道一廣西兩海道一燕南諸路一山東諸路一陜西諸路一甘肅諸路一四川諸路一雲南諸路設達嚕噶齊總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人宣政院選流內官擬注以聞惟總管則以僧為之
  等謹按百官志順帝元統二年革罷廣教總管府一十六處別置行宣政院於杭州則亦不踰兩年而遂廢矣
  明僧道録司掌天下僧道在外府州縣有僧綱道紀等司分掌其事俱選精通經典戒行端潔者為之
  僧録司左右善世闡教講經覺義各二人道録司左右正一演法至靈元義各二人府僧綱司都綱副都綱各一人州僧正司僧正一人縣僧㑹司僧㑹一人府道紀司都紀副都紀各一人州道正司道正一人縣道㑹司道會一人
  洪武元年立善世元教二院四年革五年給僧道度牒十五年始置官如上僧凡三等曰禪曰講曰教道凡二等曰全真曰正一𨽻禮部二十四年清理釋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給牒凡各府州縣寺觀但存寛大者一所併居之凡僧道府不得過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試給牒不通經典者黜之其後釋氏有法王佛子大國師等封號道士有大真人髙士等封號賜銀印蟒玉加太常卿禮部尚書及宮保銜至有封伯爵者皆一時寵幸非制也
  神樂觀掌樂舞以備大祀天地神祗及宗廟社稷之祭𨽻太常寺與道録司無統屬有提㸃知觀各一人洪武十一年建神樂觀於郊祀壇西設官如上嘉靖中革知觀
  又龍虎山正一真人一人洪武元年張正常入朝去其天師之號封為真人世襲隆慶間革真人止稱提㸃萬厯初復之法官賛教掌書各二人閣皁山三茅山各靈官一人太和山提㸃一人






  欽定續文獻通考卷六十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