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續藏經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宋 元敬.元復同述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序

  人生五濁惡世。根塵濡染。昏迷沈着。其能出離火宅者蓋寡。至於翦發披緇而為僧。固已高於眾人矣。然僧之為僧。豈若是而止哉。識心見性。超出死生。精持戒律。真積力久。詮演教法。垂範將來。百千萬僧中。間見一二。表表偉偉。卓乎不可企及。舉世佛徒莫不宗仰之。此高僧所以有傳也。作者有人。讀者有人。修之者又有人。然未有思其人。追其蹤。想像其高致。即其曩昔經行宴坐之地。崇飾傑閣而嚴奉之。紀述行業而偈贊之。圖繪頂相而瞻敬之者。瑪瑙講師元敬節庵乃克為之也。閣始創於前主僧了性。工未就而遷住他剎。節庵實踵成之。始會萃名宿嘗駐錫於錢塘者得二十有四人。命東嘉僧元復撫其事實而系之贊。續訪求又得六人焉。節庵並述而贊之。圖其形置之閣。又慮不能流布四方。乃合而成書。名以西湖高僧事略。鋟梓以惠學者。噫。佛法盛於東南。異人輩出。前人既為後人所高矣。燈燈相傳。續佛慧命。將使後人而復高后人。深有望焉。   寶佑丙辰長至日吳郡莫子文序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目錄

  晉三藏理法師  齊玉泉超法師  隋下竺觀法師  中竺千歲和尚  唐徑山欽禪師  唐虎跑中禪師  唐下竺標禪師  唐圓澤和尚  唐韜光禪師  唐鳥窠林禪師  唐招賢通禪師  唐無着喜禪師  五代白雲翊禪師  五代長耳相和尚  五代永明潛禪師  五代智覺壽禪師  五代五雲逢禪師  宋孤山圓法師  宋慈雲式法師  宋明教嵩禪師  宋真悟堪律師  宋功臣山政禪師  宋海月辨法師  宋辨才淨法師  宋南屏臻法師  宋大智照律師  宋三藏道法師  宋妙行淨律師  宋僧統寧法師  宋晉水源法師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宋(瑪瑙元敬 東嘉元復)仝述     明 雲棲袾宏 重梓

  晉三藏理法師

  師名慧理。西竺人也。東晉咸和初。來游此土。至杭。見山岩秀麗。曰。吾國中天竺靈鷲山之一小朵。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時。多為仙靈所隱。今此亦復爾耶。洞舊有黑白二猿。遂呼之。應聲而出。人始之信。飛來峰由是得名。師即地建兩剎。先靈鷲。後靈隱。常宴坐岩中。因號理公岩。今[療-(日/小)+土]塔在焉。   贊曰。   一峰飛來  自西而東  師亦戾止  爰指其蹤  呼猿洞冷  宴坐岩空  花開花落  幾度春風

  齊玉泉超法師

  師名曇超。姓張氏。清河人也。身長八尺。蔬食布衣。獨宿山林。虎兕不傷。建元末。棲錢塘靈苑山。夏常講經。有一老人來聽。詰其姓氏。曰。我非人。乃龍也。居富春鹿山之下。鄉民鑿山侵龍居。龍忿不雨。今累月矣。屈師一往誨化群龍。師允其請。且曰。吾此地亦無水。汝能致之乎。老人即撫掌。泉自湧出。今玉泉是也。師乃往彼結壇。為龍受戒。浮舟講經。雨大沾洽。嘉定三年。賜號靈悟大師。   贊曰。   身世兩忘  以道自勝  靈苑談經  有龍來聽  求泉泉生  求雨雨應  龍何為哉  惟師是令

  隋下竺觀法師

  師名真觀。字聖達。錢塘范氏。世本顯仕。師生有奇相。舌紫羅紋。手左右掌為仙人字。出家通經律論。時彥曰。錢塘有真觀。佛法當天下一半。尋謁天台智者。請受禪觀。智者以師齊年。止為法兄弟。開皇十五年。於靈隱山頭陀石室宴坐。眾於南去建南天竺寺請師居焉。是為開山始祖。常講法華。以為心要。感皋亭神請講。舍祠宇為佛殿。每盥洗余滴。地不為濡。人尤異之。師有雅操。文帝三征。秦王兩延。皆以疾辭。大業中。因山行。自標葬地。未幾示寂。夢與智者同輩翼佛還山。覺而嘆曰。吾六十二應終。以講法華力延一紀。今七十四。生期畢矣。中夜入寂。塔在東岡。久廢不治。天禧中。慈雲重修。   贊曰。   一乘妙法  闡自台祖  年齊道同  宜襲其武  征命頻繁  弗移砥柱  清風凜然  可激千古

  中竺千歲和尚

  師名寶掌。中印土人。魏晉間東遊。自雲六百七十三歲。周威烈王十二年丁卯生。左手握拳。有珠在掌中。因以為名。始抵峨嵋五台。南返衡廬。入建鄴。與達磨遇於梁朝。遂扣法焉。洎來二浙。愛天竺之勝。結茅而居者四十五年。復往四明天台。及諸名山。遊歷將徧。唐貞觀十五年還竺峰。久之移居浦江寶岩。顯慶二年正旦。手捏一像。九日而成。與其貌無異。即告徒曰。吾誓住世千歲。自來支那。忽四百歲。今已過七十有二年矣。說偈而化。世稱千歲和尚。遺記滅後有僧來取吾骨勿拒。越五十四年。刺浮長老至彼作禮。塔戶倏開。得其骨。皆連鎖金色。因持來。別建塔藏之。為中竺開山始祖。   贊曰。   人壽幾何  朝露逝川  生周涉唐  本誓則然  東遲達磨  心印始傳  孰雲佛法  獨在西天

  唐徑山國一欽禪師

  師名道欽。吳郡崑山人。姓朱氏。世服儒業。年二十八。即貢於禮部。道由丹徒。遇鶴林玄素禪師。得指入道之要。遂出家。大悟宗旨。久之辭去。素曰。汝乘流而行。遇徑即止。師至臨安東北山下。問途於樵者。曰。此徑山也。師自東北而登。涉重岡。西至高峰北岩中。據石床而坐。俄有老人素衣拜於前曰。我龍也。自師至此。吾屬五百皆不安居。當挈歸天目。願以此地為立錫之所。言訖不見。北峰之陽有草庵可居。蓋龍所造也。大曆三年。代宗詔至闕下。禮遇有加。一日在內廷。帝至起立。帝曰。師何以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賜號國一。逾年辭歸杭州。即其庵所建寺。是為開山始祖。示寂後。諡號大覺。   贊曰。   代有覺士  出於文儒  宴坐雙徑  龍驤厥居  珠淵鱗屋  化為精廬  國之一號  帝賜不誣

  唐大慈山中禪師

  師名寰中。姓盧氏。蒲坂人也。生有異相。其聲如鍾。出家於并州童子寺。受心印於百丈海禪師。結茅於南嶽。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師雲。蒼天蒼天。泉雲。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師雲。會即便會。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師雲。般若以何為體。趙州大笑而出。師明日見趙州掃地。師問般若以何為體。趙州置帚。附掌大笑。師便歸方丈。師後住浙江大慈山。上堂示眾雲。山僧不解答語。只能識病。又雲。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時學者甚眾。山素缺水。師擬飛錫。夜夢神人告曰。勿他之。我移南嶽小童子泉就師取用。詰旦見二虎以爪跑於地。泉自湧出。味甘如飴。有僧自南嶽至。乃曰小童子泉涸矣。故東坡題詩云。亭亭石塔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遊人灌濯罷。臥聽空階環佩響。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無疾而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四。僖宗諡性空大師定慧之塔。   贊曰。   履踐真實  心悟無際  南泉趙州  激揚酬對  居乏寒泉  虎跑以濟  惟德斯彰  風清日麗

  唐下竺標法師

  師名道標。富陽秦氏。七歲。神氣清茂。有沙門過而識之。勸令出家。至德二年。詔通佛經七百紙者命為比丘。師首中其選。得度。居南天竺寺。護戒甚嚴。永泰中。住持奏賜寺額。居十二年。其徒多歸之。常於靈鷲峰之南西嶺下葺茅為堂。號西嶺草堂。怡然養浩。不干人事。尤工詩章。搜煉精巧。與吳興皎然會稽靈徹鼎立齊聲。時人有洞冰雪摩雲霄之譽。稱西嶺和尚。一時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陸羽之流皆敬之。長慶三年示寂。葬於山中。   贊曰。   出塵異相  挺見垂髫  業真空法  怡然養高  適意吟詠  配雅與騷  名標當世  可摩雲霄

  唐圓澤和尚

  師名圓澤。居慧林。與洛京守李源為友。約往蜀峨嵋禮普賢大士。師欲行斜谷道。源欲泝峽。師不可。源強之。乃行。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瞿-隹+瓦]汲水。師見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見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兒時。願公臨門。我以一笑為信。十二年後。錢塘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言訖而化。婦既乳兒。源往視之。果笑。尋即回舟。如期至天竺。當中秋月下。聞葛洪井畔有牧兒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用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源知是師。乃趨前曰。澤公健否。兒曰。李公真信士也。我與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徧。卻回煙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贊曰。   京洛有約  峨嵋是行  機先一語  洞達三生  汲[瞿-隹+瓦]事異  扣角詩清  永懷陳跡  山空月明

  唐韜光禪師

  師號韜光。莫詳族裡。穆宗時。結茅於靈隱西峰巢構塢。與鳥窠林公為友。刺史白居易重其道。嘗具饌飯之。以詩邀雲。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黃葉。紅姜帶紫芽。命師來伴吃。齋罷一甌茶。師答雲。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枕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種金蓮。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飛錫到。恐驚鶯囀畫樓前。其高致如此。庵以師號得名。宋丞相陳公堯佐留題庵中。賡唱者甚眾。紹興中。宗正少卿馮檝作修庵記。   贊曰。   道藏於身  所存異轍  或入市廛  或居深樾  翳翳巢構  牧守折節  豈曰韜光  若揭日月

  唐鳥窠林禪師

  師名道林。富陽潘氏。母夢日光入口有娠。誕時異香滿室。遂名香光。幼出家。詣長安西明學華嚴。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師謁之。得法南歸。抵西湖秦望山。有大松樹盤屈如蓋。乃止其上。時人因以鳥窠名之。復有鵲巢其側。自然馴狎。元和中。刺史白居易入山訪之。問曰。師之住處何其危險耶。師曰。太守危險尤甚。曰。余忝郡守。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公悅。以偈問曰。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叩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師答曰。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祇此浮生是夢中。衣衲穿弊。寒暑不更。經歷年歲。未常下山。長慶四年入滅。塔於北山喜鵲寺。   贊曰。   去險就平  世俗同律  璇室雕宮  傾危相襲  至人無心  險平如一  謂余不信  巢鵲可質

  唐招賢通禪師

  師名會通。本郡人。姓吳。名元卿。德宗朝為六宮使。方春韶陽。花卉盛發。玩賞移時。忽聞空中有言曰。虛幻之相。開謝不停。能壞善根。仁者安可視之。因大感悟。自是忽忽不樂。帝怪而問其故。以願從釋為對。帝召相者視之曰。此人當紹出世法。遂放歸。見韜光。光指其謁鳥窠。求度。三請不從。乃先創庵。事既成。韜光力言之鳥窠。乃為祝髮。服勤數年。未蒙印授。一日告辭。鳥窠曰。汝何往。曰。諸方學佛法去。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鳥窠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師即豁然大悟。於是不復他行。常居左右。世號布毛侍者。今招賢寺乃師道場。   贊曰。   金貂職近  紫禁春濃  割棄富貴  瞥如輕鴻  求師慕道  勞苦在躬  不具智勇  豈悟真空

  唐無着喜禪師

  師名文喜。嘉禾語兒溪人。姓朱氏。開成年間進具。初習四分律。兼講法華。常往五台山禮文殊大士。夜投古寺。遇老僧問南方佛法住持眾數。師皆答已。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僧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又問多少眾。僧曰。前三三後三三。師罔然。吃茶畢。令童子送出門。俄失所在。但見高林深谷而已。後參仰山契悟。命為典座。一日見文殊跨獅子緣鼐側。師訶曰。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遂掌之。文殊涌空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咸通中。築室千頃山居之。光啟三年。錢武肅王請住餘杭慈光院。奏賜紫衣及無着號。光化三年。移住無着院。是冬夜半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盤。趺坐而化。時方丈發白光垂樹同色。建塔靈隱之西塢。   贊曰。   未見仰山  五台遭賣  既見仰山  何勞緣鼐  物罕為奇  客頻招怪  咄咄文殊  草賊自敗

  五代白雲翊禪師

  師名道翊。不知何許人。石晉天福四年。卓庵天竺山西北。草衣木食。高行絕塵。一夕見前峰有光燭天。跡其所起。視之。得異木焉。人莫能名之者。師乃取之。命匠者孔仁謙刻為觀音大士像。夜夢白衣人曰。雕像已就。明日有僧自洛陽來。隨身有古佛舍利。當求之。已而僧果至。如其夢求之。得舍利三顆。納於大士頂門。自是靈異大着。吳越時。忠懿王始一新道場而奉之。宋天聖中。詵寂二僧。又遷殿東南直乳竇峰。治平二年。郡守蔡公襄表其事上之。曾魯公奏賜靈感觀音院額。   贊曰。   大士心光  奇木斯寓  眾胡不見  心不應故  師心佛心  同體顯露  現白衣身  永福皇祚

  五代長耳相和尚

  師名行修。號法真。泉南陳氏。家本豪右。尚儒學。師獨存心清淨。不樂處俗。十三出家。徧參諸方。得法於雪峰禪師存公。師生有異相。耳垂至肩。上過於頂。下可結頤。時號長耳和尚。後唐天成二年。自天台國清寒岩游錢塘。吳越國王待以賓禮。居南山法相院。平昔常募人作福。或問和尚募人作福。未審有何形段。師曰。能遮百丑。乾佑四年仲冬二日。錢氏以誕辰飯僧。問永明。此會有聖僧否。永明曰。長耳和尚乃定光如來化身也。既而永明預戒侍者曰。長耳或來。但云我寢矣。師詣永明。侍者依戒告之。師取永明革履覆之而返。翌日坐逝。門人漆其全身。至今存焉。崇寧二年賜諡崇慧大師。   贊曰。   佛為群生  悲願叵量  應身衍福  為世津梁  現大人相  雙耳懸璫  永明有語  是佛定光

  五代永明潛禪師

  師名道潛。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謁清涼法眼。一見異之。許入室。一日問曰。子參請外看甚麼經。師曰。華嚴。法眼曰。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師曰。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法眼曰。空具六相否。師不能答。法眼曰。子卻問我。師如語而問。法眼曰。空。師言下開悟。法眼曰。子作麼生會。師雲。空。法眼然之。後因四眾士女入寺。法眼曰。律中道隔壁聞釵釧聲即名破戒。今睹金銀硃紫雜沓。是破戒否。師曰。好個入路。法眼曰。子向後有五百毳徒。而為王侯所重在。師尋辭往三衢古寺閱藏經。錢忠懿王命入府受菩薩戒。署慈化定慧之號。周顯德元年。建慧日永明寺。請師居之。為開山始祖。眾常五百。果符法眼之記。永明至宋改名淨慈。   贊曰。   嶷嶷法器  孕靈河嵩  空華嚴相  紹法眼宗  名聞霸府  冕玉致恭  永明祖令  杲日當空

  五代智覺壽禪師

  師名延壽。字沖元。餘杭王氏。少為華亭鎮將。以官錢放生。坐死。及市。顏色不變。文穆王異之。放令出家。居龍冊寺。執勞供眾。日唯一食。長坐不臥。得法於天台韶國師。初住雪竇。尋歸西湖。建隆二年。忠懿王請為永明第二代。居十五年。眾常二千。署智覺號。移天台。所居夜施食朝放生。六時散花行道。日課一百八事。未常暫廢。餘力誦法華經。計一萬三千部。別號抱一子。先是師於禪觀中蒙觀音大士以甘露灌口。獲大辯才。着宗鏡錄百二十卷。以會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弊。詩偈幾千萬言。傳播海外。高麗國王致書敘弟子禮。奉金線織成袈裟紫水晶數珠金澡缾為獻。開寶八年示寂。塔於淨慈山。   贊曰。   佛無異法  取捨不同  我以一鏡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淵流莫窮  宜爾異國  翕然向風

  五代五雲逢禪師

  師名志逢。餘杭人氏。生而惡葷。膚體香潔。出家於臨安之東山。通貫三學。晉天福中。參天台韶國師契悟。一日入普賢殿宴坐。倏有神人跪膝於前。師問為誰。曰。護戒神也。師曰。吾慮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師有何罪。唯小過耳。師曰。何也。曰。凡折缽水亦施主物。師常輒棄之。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悉飲之。吳越王聞其名。賜召紫衣。署普覺號。命住功臣山。開寶初。忠懿王建普門精舍。請揚宗要。為開山始祖。四年。以老固辭。時大將凌超以五雲山新創華嚴道場奉施為終老之所。出入攜大扇。乞錢買肉飼虎。虎每迎之。載以還山。雍熙二年示寂。   贊曰。   葷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猶己飢之  妥尾出林  迎載而歸  孰雲異類  感化一機

  宋孤山圓禪師

  師名智圓。字無外。錢塘徐氏。八歲出家。傳天台三觀於奉先源清。師嘗嘆荊溪沒後。微言墜地。於是留意撰述。作十疏通經。師蚤勤儒學。兼涉老莊。自號中庸子。居孤山瑪瑙院。有高世之節。時王文穆罷相來牧郡。僧悉迎於關外。慈雲遣使邀師偕往。師以疾辭。笑謂使者曰。為我致意慈雲。錢塘且駐卻一僧。聞者嘆服。師少抱羸疾。多杜門獨居。惟與處士林逋為鄰友。相好以詩文自娛。雜着五十一卷。題曰閒居編。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自作祭文輓辭。越二日示寂。門人奉遺訓。斫院之後山。斂以陶器。合而[療-(日/小)+土]之。後十五年積雨山頹。啟陶。睹師真身不壞。爪發俱長。其唇微開。齒若珂雪。諡號法慧。治平二年改名寶勝院。紹興二十一年創延祥觀。有司新師所居以廣之。移額山北並塔遷焉。   贊曰。   鴻毛貴勢  蟬蛻塵囂  羸然一榻  迭簡飛毫  屹屹孤山  雲林寂寥  跡則剗矣  弗夷其高

  宋慈雲式法師

  師名遵式。字知白。台州寧海葉氏。母夢咽明珠而生。出家於東掖山。傳天台教於寶雲通師。未幾。繼其席。祥符八年。刺史薛公請居靈山天竺寺。寺久廢。師按其舊而新之。王文穆出守。重師之道。奏復天竺名。尋請賜慈雲號。章獻太后遣使齎白金命修懺。師着金光明護國儀文上之。因奏請天台教文入藏。又依經撰集諸懺法盛行於世。常行三昧以九十日為期。師力行之。感應非一。凡為法祈禱必然指。唯存三焉。及建光明懺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誦大悲咒七徧。屢經兵火。巋然獨存。願力致也。師詩文典雅。有金園靈苑天竺別集。天聖九年歸東嶺草堂。明年十月十八日夜有大星隕於山。師示寂。累諡法寶禪慧。淳佑八年。其徒明禋禱晴獲應。上御宸翰。加諡聖應。淳佑十一年。明禋禱晴復應。上御宸翰。加諡正覺。   贊曰。   台嶺一宗  興於法智  師出寶雲  金崑玉季  示無生忍  住不退地  徽號累旌  終古不墜

  宋明教嵩禪師

  師名契嵩。字仲靈。藤州鐔津人。姓李氏。七歲出家。既受具。常戴觀音聖像。誦其名號。日十萬聲。經傳雜書靡不博記。得法於洞山聰公。慶曆中至錢塘。樂湖山之勝。遂稅駕焉。自號潛子。一室翛然。閉戶着書。作輔教論十餘萬言。明儒釋一貫。又着定祖圖正宗記。抱其書入京師。因府尹龍圖王公素以書獻。仁廟嘉嘆。詔付傳法院編次。旌以明教之號。賜其書入藏。韓忠獻公歐陽文忠公皆稱道之。由是名振海內。已而東還。屬蔡公襄為守。延置佛日山。居數年。退老於靈隱永安精舍。熙寧五年示寂。闍維。六根不壞者三。曰眼曰舌曰童真。並頂骨數珠五物存焉。所出舍利。紅白精潔。狀如大菽。葬於永安院之左。門人編其書曰鐔津集。   贊曰。   閉戶着書  引古連今  披誠帝闕  真氣森森  名馳海宇  道振禪林  百鍊不耗  斯表精金

  宋真悟堪律師

  師名允堪。錢塘人。年九歲。有客指小桂試之。答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辨博精通。撰律宗十二部經解經傳。並法門贊序等文。慶曆七年賜號真悟大師。崇寧間加諡智圓。嘉禾陳舜俞撰行業記。元[療-(日/小)+土]西湖湧泉山。後遷塔西湖。   贊曰。   三無漏學  以戒為先  至人不生  宗其誰傳  援筆作記  弘范人天  寥寥千古  寶月高懸

  宋功臣山政禪師

  師名惟政。字渙然。華亭黃氏。幼有卓識。十八具戒。即遊方問道。凡三十年。罷參。居功臣山淨土院。出入常跨一黃牛。慶曆中。侍郎蔣公堂與師契密。嘗贈詩云。禪客尋常入舊都。黃牛角上掛瓶盂。有時帶笠穿雲去。便好和雲作畫圖。蓋實錄也。或問師何不談禪。曰。徒費言語。吾懶。寧暇曲折。但日夜煩萬象敷演耳。性簡率。冬不附爐。惟以荻花作球。納足其中。客至共之。特好玩月。每盤膝坐大盆浮池中。自施轉之。吟嘯達旦。率以為常。詩峭拔。思致甚高。一日蔣公曰。明日府中燕客。別設素饌延師。願同清話。師諾之。明日留一偈而去。偈曰。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只合居岩谷。國士筵中甚不宜。又山中偈曰。橋上山萬重。橋下水千里。惟有白鷺鷥。見我常來此。又送僧偈曰。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常自贊其像曰。貌古形疏倚杖藜。分明畫出須菩提。解空不許離聲色。似聽孤猿月下啼。人皆傳誦焉。筆法有晉人風。秦少游尤所愛玩。凡見其筆跡。必取蓄之。世稱為政黃牛。   贊曰。   高韻超俗  清吟絕塵  一笠牛背  林間水濱  貌癯趣淡  莫得而親  何以自怡  嶺有白雲

  宋海月辨法師

  師名慧辨。字訥翁。華亭富氏子。受業普照。從天竺韶及浮石矩傳天台教觀。韶將老。命師代講。夢章安以金篦擊其口曰。汝勤於誨人。當得辨智。久之。率繼其席。嘉佑中。翰林沈公遘帥郡。以嚴為理。察師道行。獨異之。俾蒞僧職。遷都僧正。東坡時為通守。嘗與師為方外之游。講授二十五年。往來常千人。無何。歸隱草堂。但六事隨身而已。熙寧六年冬。旦起盥濯別眾而化。遺戒須待東坡至方可合棺。四日坡始抵山中。見其趺坐如生。頂尚溫暖。作三絕哭之。師沒二十一年。東坡追序其事雲。余去杭。夢至西湖上。有大殿。榜曰彌勒下生。故人海月辨師之流皆行道其間。乃作讚辭。潁濱銘其塔。   贊曰。   滄海孤月  生於雲間  飛輪竺嶺  萬象光寒  知之者誰  眉山老仙  有如不信  銘贊皎然

  宋辨才淨法師

  師名元淨。字無象。於潛徐氏。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條。八十一日乃滅。父嘆曰。是宿世沙門也。自幼出家。受業於慈雲。日夜精勤。慈雲沒後。復事明智。年二十五。賜紫衣及辨才號。太守沈公遘謂上天竺觀音道場以音聲懺悔為佛事。非禪那居。請師以教易之。師至。吳越競來。鑿山增室。幾至萬礎。學者數倍。十七年。有利而奪之者。逾年奪者敗。復以畀師。趙清獻公贊之雲。師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師歸。道場光輝。越二年謝去。老於南山龍井之上。平生精修淨業。行成力具。着應非一。嘗與僧熙仲同食。仲視師眉間有光如螢。攬之得舍利。後常有於臥起處得舍利者。元佑八年示寂。壽八十一。果符初生肩痕之徵。塔成。東坡志其行事。潁濱為銘。   贊曰。   法苑將興  棟梁攸屬  揮麈白雲  雨花飄馥  維趙及蘇  式是高躅  龍井風清  過者必肅

  宋南屏臻法師

  師名道臻。傳四明法智之道。初住金山龍游。侍讀吳公倅都。聞師名。革興教禪居請主之。學者朋來。師每講次。會文集義。貫穿始終。浙西台學大振自南屏始。嘗述二偈贊妙宗鈔曰。佛許六即辨。蛣蜣何不通。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東。三十若果成。一切皆常樂。蛣蜣不究竟。諸佛斷性惡。後與淨覺岳公辨教門。陳詞有司。乞築高台。豎赤旛。仿西竺聖師與外道角勝。以旛標顯處。義墮者斷首截舌懸之。府尹杜而不從。聞者凜然。初吳公多於休沐請講。盛服止閫外。師未登座不輒入。東坡雲。與師語群集。有所遺忘。師則應口誦之。[褒-保+公][褒-保+公]不休。東坡祭辨才文雲。講有辨臻。即謂師也。崇寧中諡實相。   贊曰。   維南有山  天設翠屏  師講其下  鬼神來聽  法戰之勇  氣肅千兵  坡言不泯  尚為典刑

  宋大智照律師

  師名元照。字湛然。餘杭唐氏。少依祥符東藏慧鑒師學毗尼。及見神悟謙公講天台教觀。遂摳衣出門。博究群宗。以律為本。又從廣慈受菩薩戒。戒光發見。頓漸律儀罔不兼備。南山一宗蔚然大振。常披布伽黎。杖錫持缽。乞食於市。楊無為贊之曰。持缽出。持缽歸。佛心常在四威儀。初入廛時人不識。虛空常有鬼神知。四主郡席。晚居靈芝。凡三十年。眾常數百。嘗言化當世莫若講說。垂將來莫若着書。撰資持濟緣行宗應法住法報恩諸記。十六觀小彌陀義疏。及刪定律尼本。共百餘卷。芝園集二十卷。自號安忍子。政和六年秋。命諷普賢行願品。趺坐而化。漁人皆聞天樂聲。建塔靈芝西北。諡大智。   贊曰。   毗尼秘藏  終南着稱  中微孰振  大智崛興  儀合萬行  論集諸乘  芝園西邁  天樂來迎

  宋三藏道法師

  師名法道。舊名永道。順昌毛氏。出家宗唯識百法二論。又受要天總持三藏密咒軌。及傳圓頓戒法於圓照師。鹹得其要。政和中賜椹衣。主左街香積院。賜號寶覺。林靈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詔改僧為德士。服冠巾。天下從之無敢後。師獨毅然抗詔。黥流道州。後七年還僧。建炎三年賜圓通法濟號。紹興間賜對。上面命欲為之去其涅跡。師曰。雖感聖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這僧到老倔強。計自便。故事。道場僧左道右。崇觀以來遂易舊制。師不能平。詣朝廷。與道士劉若謙論辨。卒獲改正。十七年秋。說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無數。建塔九里松。   贊曰。   維古至人  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雲  蠻鄉瘴重  黼座恩新  等視無礙  太虛浮雲

  宋北關妙行淨律師

  師名思淨。錢塘喻氏子。好畫阿彌陀佛。臻其妙。楊無為呼為喻彌陀。世因以稱焉。棄家學佛。就北關僦舍飯僧。不二十年。及三百萬。移妙行額。廣所居為寺。至今接待不絕。屬離亂。寺獨不焚。師造賊壘。願以一身代一城之命。賊竦然。為之少戢。或者問師能畫彌陀。何不參禪。師答曰。平生只解念彌陀。不解參禪可奈何。但得五湖風月在。太平何用動干戈。師兒時游西湖多寶山輒作念曰。異時當鐫此石為佛。後果為彌勒像。侍郎薛公問彌勒見在天宮說法。鑿石奚為。師答曰。咄哉頑石頭。全憑巧匠修。只今彌勒佛。莫待下生求。其隨機應答類如此。師平生務實。不事虛飾。紹興七年冬。趺坐而逝。侍郎無垢張公九成銘其塔。   贊曰。   永脫世塵  不為物轉  本有彌陀  毫端發見  缽飯流香  石像符願  無垢為銘  師其可見

  宋僧統寧法師

  師名贊寧。姓高氏。其先世渤海人。天佑中。師生於吳興郡之德清金鵝別墅。出家杭之祥符。習南山律宗。着述毗尼。時人謂之律虎。文學日茂。聲望日隆。武肅諸王公族咸慕重之。署為兩浙僧統。賜號明義宗文。興國三年。太宗聞其名。詔對滋福殿。延問彌日。改賜通慧。詔修大宋高僧傳三十卷。又詔撰三教聖賢事一百卷。初補左街講經首座。知西京教門事。咸平初加右街僧錄。師又着內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學集四十九卷。內翰王禹稱作文集序。極其讚美。及有書稱其文辭。末雲。所謂時雨降矣。日月出矣。灌溉爝火復何為哉。至道二年示寂。葬龍井塢。崇寧四年加諡圓明。   贊曰。   學富道充  名聞邦國  綸巾屢膺  爰寵其職  史館譯場  削浮纂實  曰古曰今  光明罔極

  宋晉水源法師

  師名淨源。字伯常。姓楊氏。生而敏慧。依東京報慈寺海達大師得度。奮志參尋。初見華嚴承遷。次見橫海明覃。後見長水子璇。盡得華嚴奧旨。聲譽籍甚。住泉之清涼。蘇之觀音。杭之祥符。湖之寶閣。秀之善住。左丞蒲公守杭。尊其道。以慧因院易禪為教。命師居之。所至。緇素景慕。師筆力遒勁。合華嚴證聖正元二疏為一以便觀覽。制華嚴楞嚴圓覺三懺法。及作法華集義通要十四卷。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經。高麗國王子為僧曰統義天。航海而來。問法於師。朝廷遣侍講楊傑館伴。化及外國。其道可知矣。元佑三年冬示寂。茶毗。得舍利無數。[療-(日/小)+土]於慧因院之西北。壽七十八。先世泉之晉水人。故學者以晉水稱之。   贊曰。   法界無盡  一心洞明  奮厥餘力  詮釋群經  作式垂範  聿有駿聲  慕法者眾  海國揚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