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武陵雜稿
卷五
作者:周世鵬
1908年
卷六

封事附箚

編輯

丁未三月十二日封事

編輯

臣等。俱以無似。忝侍經幄。恩榮罔極。補效何事。每懷職分。徒切兢愧。及見司僕正金天宇輪對。貨唐馬之說。是導侈新政於內。開釁上國於外。言之痛骨。念之寒心。昔武王。大聖人也。召公豫戒受獒。而作旅獒一篇。伯冏。大僕正也。穆王豫戒導侈。而作冏命一篇。然而武王則聞諫卽悟。卻一獒而垂統八百。穆王則有戒自蹈。得八駿而幾亡四海。二篇俱在。明鑑昭昭。其得失。固不可以一毫掩也。敬寫二篇以進。伏惟殿下取擇焉。況當西旅貢獒之時。武王已爲天子。九夷八蠻。已皆通道。則是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有也。以王所有而來獻。召公猶且作書陳戒。始曰嗚呼。終曰嗚呼。懇懇血誠。其書只一百九十三字。而其忠愛之心。明於萬世。直與白日爭光。設使武王爲諸侯。而冒天子之禁。唯良馬是急。寧竊貨而無問。則召公之訓。當復何如也。成廟朝。有議市胡馬者。其時侍從兪好仁啓曰。非土產。不可市。上曰。漢文卻千里馬來獻。猶卻之。況市之乎。載在國朝寶鑑。中宗朝。尹殷輔建議請市唐馬。上曰。禁民之貿而自上貿之。不可也。然則成宗朝二十六年,中宗朝四十年。未嘗有命貨一唐馬。而天宇欲以義順館奴竊貨之一驄。掩蔽二聖光明正大之治。曰。本國貨唐馬。其來久矣。嗚呼。二聖在上。於昭於天。陟降厥事。日監在玆。臣等亦知其不可誣也。而天宇欲誣之。不亦甚乎。其言又曰。中宗朝御乘最多。驄馬甚良。是不以聖治歸美。而以一驄爲盛事也。又曰。三年後拜陵無馬。此非細故也。我國豈無一馬可以御乘拜陵乎。而必欲求其異馬。是不以開釁上國爲大故。而以無異馬爲大故也。其說不亦戾乎。其言又曰。我國素無良馬。不許和貿於中國。此豈謀國之善策乎。是欲貿馬開釁。然後爲善策也。其言又曰。我國於中朝。物貨無不通貿。而獨於馬不貨。恐非得計。嗚呼。自古通貨唐物。而馬則不貿。計固有在。夫他物之犯禁竊貨者。尙可以包裹而致。若馬則非可以包裹所致。如其一濫。其釁必生。倘曰無釁。其所謂得計者。臣等實所未解也。其言又曰。華人古稱本國無良馬。今又閉絶貿易之路。駿馬何由而得乎。嗚呼。是必得八駿然後。爲快於心乎。天宇亦前日侍從之臣也。不以召公所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爲啓於聖沖。而汲汲以得遼馬。爲新政首務。臣等實不知其心之所在也。其言又曰。大典禁制條。金銀牛馬。不許出境。未聞有禁他國來賣之良馬也。嗚呼。在我國牛馬。則禁勿出境。在他國牛馬。則欲其出境。是果聖人大學絜矩之道乎。誠使上國。無牛馬出境之禁。推吾之絜矩。尙可以無買。況有天子之大禁乎。祖宗列聖之所不許乎。昔文王之治岐也。其國在極西。與遼冀相距絶遠。其無冀馬。審矣。然而大治。千載無及焉。是二南之化賴於周召。未嘗由於良馬也。至於我國。新羅氏邈在極東。爲高句麗阻遏貢路。每訢於大唐。亦與遼冀絶遠。是高句麗先得冀馬。而新羅無冀馬。明矣。然而高句麗卒爲新羅所亡。新羅武烈王。乃能統合三韓。爲東方太宗聖王。非由於有良馬。實賴於金庾信諸賢。是治國在於良臣。而不在良馬。冀馬有無。何與益損。中宗大王久乘驄馬。亦知其良。而不復命貿於遼。至有大臣建議而不許。其爲後世慮。至矣。然天宇以先王所乘一驄之良。猶藉口爲辭。必欲貨致唐馬。設使今日。貨唐馬無禁。多致其良。則後日之爲天宇者。藉今日爲辭。紛紛曷有紀耶。昔漢光武時。有獻千里馬者。命駕鼓車。臣等恐中廟在上而得驄。不駕鼓車爲悔也。其言又曰。本國一馬之直。可買唐二三雲。其無稽鄙語。實出於市井。是天宇不以義導殿下。而以利罔殿下。臣等聞君子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苟以利而已。則其源一開。末流必濫。濫必有溺。使聖人之敎。無一可信則已矣。如其可信。則臣等恐低昂匹夫之小利。不足以爲利於大國。而如大學所云。災害竝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不亦深可懼乎。若大臣所啓。亦非以天宇爲是也。休休有容。廣開言路。要使人人各盡所懷耳。臣等職在論思。不敢不竭所蘊。所以寧負天宇。不忍負殿下也。祖宗之垂訓如此。帝王之力行如此。先民之進戒如此。此臣等所以雖蒙允兪。而畢獻瞽說也。伏惟殿下留神焉。

辛亥正月十四日封事

編輯

嘉善大夫行成均館大司成臣周世鵬。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上言於主上殿下。臣伏以佛者。本西戎五印度之一醜敎耳。古昔盛時。如唐虞三代以前。未嘗有也。逮君德下衰。王者之跡熄。然後始流入中國。其禍滔天。於是歷代赤心之臣。愛其君父者。奮不顧身。各揭殷鑑。號泣而陳縷皁白。昭昭具載史冊。千載之下。不可誣也。若數其通天之惡。則一曰子而不父其父。二曰臣而不君其君。三曰民而不事其事。四曰男而不婦其婦。女而不夫其夫。言爲邪詖。行爲亂賊。必盡滅人類。然後爲快於心。是其罪大惡極。窮天地亙古今而有不可逭者。是故欲福田。反受其殃。其死也。必積薪而燒其骨。石以磨之。風以散之。其受刑之慘。亦未有若是之酷也。嗚呼。彼亦人耳。豈不知其刑之慘也。且其威誘愚民。亦必曰。火湯之有苦。然而終使其身。未免燒戮也。其所以寧甘自受而不悔者。蓋亦自識其惡逆之無所容於天地間。而如此然後。小可以贖其罪也。不然。豈天厭醜德。陰降其罰。而佛不得自知耶。不然。古今天下。其類不億。豈無一人面悟也。若曰必欲誣人。寧先誣己。則其爲不道亦甚矣。揆之天理。察之人情。萬萬無一可信。伏惟殿下天縱生知。道究精一。凡所施爲。動慕堯舜。恥與三代竝也。文明之會。千載一時。臣常以爲唐虞之治。可目見於今日也。況於釋氏禍福之說。豈有一毫崇信。及復禪敎二宗。初聞不覺流涕失聲。道路皆云佛將興。儒將衰。興天,圓覺。將復立。市井喧騰。達於四境。國史書之。野史記之。天下後世。謂殿下何如也。臣螻蟻微悃。久侍經幄。亦知殿下至聖。豈惑於佛而復兩宗也。誠憫饑饉之氓。轉於溝壑。流爲盜賊。爲黔黎。權復禪科。作爲僧統。以杜絶緇髡之爲賊也。然而帝堯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周文先施四窮。國亦大化。當是時。不知有佛。寧有兩宗。今也欲弭盜賊。而乃反復立僧科。以開游食者歸依之門。又從以搜括其苦役者而驅之。是無異敎猱以升木也。故臣以謂和萬邦化一國。在於仁政。而不在於統僧。實四圉保一國。在於安集。而不在於括丁蓋亦反其本矣。殿下有堯舜之心。而群臣或有愧於殿下之心。群臣有殿下之心。而群牧或有愧於群臣之心。群牧有群臣之心。而吏胥或有愧於群牧之心。天書日降。而恩澤或未洽於下。民瘼日沸。而冤怨或未達於上。軍籍不修。農政不擧。學校陵夷。風俗奢薄。和祥不騰。乖孼多集。水旱荐臻凍餓相望。加之以徵索。仍之以鞭撻。九族不保四隣爲墟。千家變爲百家。百家未有十室。孑遺煢煢夜哭號天念之傷心。究之有由。臣固知殿下所憂在於積弊。雖然。是誠不可以他求者也殿下常曰我之仁吾民者。果能盡如堯舜乎。諸大夫皆曰。我之敬吾君者。果能盡如九官乎。爲群牧者亦曰。我之牧斯民者。果能無愧於十二牧乎。苟曰是善。雖細行而爲之不厭。苟曰是惡。雖小過而改之不吝。上樂虛己。而必取人爲善。下恥訐人。而必先檢乎己。克寬克仁。無怠無傲。制民之產。依民之願。惟務吾道各用其極。博厚如地。高明如天。鰥寡孤獨四窮者。先受其賜。四境之內。無一物不獲其所。則和氣自升。豐年自至。民生自安。邊圉自實。而唐虞之治。不難回矣。臣聞。積塵成山。積涓成海。故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夫佛有大惡無小善。而殿下欲科而寵之。藉以爲治。恐非堯舜和萬邦。文王化一國之本也。然則設使復立兩宗。盜賊決不可弭。邊圉決不可完。而異端一興。未易攘除。吾道一衰。未易尊闡。譬如荊棘翦而不去。譬如芝蘭種而不榮。曾謂欲榮芝蘭。而可以培荊棘乎。陰盛陽微。安危之幾。間不容髮。豈不深可懼哉。醜佛犬豕之書。不可以復誦於聖明之時。醜佛犬豕之徒。不可以復科於聖明之朝。醜佛犬豕之習。不可以復染於聖明之治。惟我中廟。以上聖之資。應中興之運。赫然南面爲治四十年。禮樂文明之化。一洗萬古。其於燕山亂政。無有一事因循不改。而獨於虜佛兩宗之革。終不復舊者。豈無微意。肇我邦。自三國迄王麗。皆事佛而顚。詩人至有閭閻半是梵王家之譏。我祖宗於兩宗。蓋亦狃於歷代之弊習。而未遑盡革也。豈可使中廟一洗之彝倫。復爲虜敎所斁。豈可使中廟一新之民俗。復爲虜俗所陷耶。殿下必欲近捨文考。而遠法祖宗。臣之惑滋甚。夫中廟之所以不復兩宗者。非以燕山爲是。而祖宗爲不足法也。燕山萬惡之中。獨有革兩宗一事。偶得其中。祖宗萬善之中。獨有不革兩宗一事。尙襲王麗之舊弊。嗚呼。以中廟至孝。豈不欲盡復燕山所革。而一遵祖宗之舊章哉。若容私意。而不因其所革焉。則又非聖人廓然大公取善無窮之本心也。況以歷代之舊愆。指爲祖宗之舊章。而必復之乎。此中廟所以寧因燕山之革而不嫌。寧受不遵之過而不辭。必以不復舊弊爲孝也。臣所謂微意者此也。亦可謂至公至德至孝而無以尙矣。嗚呼。惟我中廟。於昭在上。必曰。不復兩宗一事。雖仰質前聖而無疑。俯竢後聖而不惑。我舊育臣庶。曷不以至誠告我文子也。然則一國臣子將何以報中廟天地罔極之恩。殿下將何以答文考陟降厥事之望乎。大抵佛者。乃天壤間耗斁生靈之一大寇賊。不惟蟊賊食貨。而必先蟊賊風俗。不惟蟊賊人心。而必先蟊賊天理。其爲禍雖祿山,黃巢之亂。完顏,鐵木之暴。不足以喩其凶虐也。殿下欲遏草竊之小盜。而反引綱常之大寇。欲防一時之小弊。而反開萬世之大弊。臣實憫焉。況小盜決不可遏。而小弊亦不得防者乎。若別有他事。則臣不敢知。不然。殿下雖日敎曰不爲崇佛。人孰信之哉。嗚呼。人倫之所始者夫婦。而佛絶之。人道之所重者君父。而佛叛之。人生之所賴者衣食。而佛賊之。殿下將安用彼徒。而必復文考所不復之科。必違文考所盡善之志。必拒擧朝所伏閤之諫也。在易之履曰。辨上下。定民志。故爲政必先於正名。惟帝王然後稱宗。佛何人。敢號兩宗。其不可復踵高麗之舊愆也。亦審矣。世之阿諛自謀。誤人家國者。必曰。佛能使人壽福。皆如其意。嗚呼。誠使佛能加壽福於君父。則歷代忠臣孝子讀聖賢書者。當先佞佛。爲君父祈壽福之不暇。何必逆鱗而力排之也。昔孟子拒楊墨。自擬其功於神禹。蓋楊墨之害。甚於洪水也。其在楊墨猶然。況甚於楊墨者乎。朱子曰。邪說害正。人人得以攻之。不必聖賢。如春秋之法。亂臣賊子。人人得以誅之。不必士師。使孟子朱子。同欺天下萬世。則雖復兩宗。可也。如其不然。豈不凜然寒心哉。臣以無似。濫叨國學之長。若坐視人倫淪胥於禽獸。而不爲聖明號泣而直陳焉。則是下以捨臣平生之學。上以負殿下殊遇。臣雖愚陋。亦知其不忍也。加以臣自去夏中濕以來。兩足浮腫。腳膝疼劇。經秋閱冬。證勢益深。究其病根。必在臟腑。步趨蹠戾。旣不能進退隨行。精神鹵莽。又不得委曲盡言。伏席竊廩。兢愧窮天。伏願殿下。回乾坤之量。先察蕘言。如日月之蝕。勿吝湯改。亟收成命。以快物情。吾道幸甚。宗社幸甚。生民幸甚。臣無任感激懇悃之至。謹流涕百拜。冒萬死以聞。

丁未弘文館箚子

編輯

弘文館副提學臣周世鵬,直提學臣鄭彥愨,應敎臣閔箕,副應敎臣元繼儉,校理臣陳復昌,副校理臣沈逢源,尹玉,修撰臣柳景深,副修撰臣任輔臣,正字臣趙璞。伏以上敎。以世祖之遷爲未安。命朝廷。重複議定。臣等雖無似。亦知聖上孝思罔極。況世祖再造東方。而只緣列聖享年不永。代數殊促。今當例出文昭殿。凡在臣屬。孰不愴劇垂涕。第念世宗遺敎。定限五室。累代遵行。決不可加減也。大抵文昭殿。以親親爲重。功德之不遷。則自有太廟存焉。聖人。人倫之至。當初制禮。曲盡忠恕之道。其爲五服。一曰三年。二曰期年。三曰大功。四曰小功。五曰緦麻。天經地緯。不可易也。去年冬。世宗旣以當世緦麻之親。出於文昭殿。其聖德隆功。亦豈臣子之所忍遷而瘞之乎。然而不得不遷者。誠以其緬也。漸以之遠。勢所然也。若世祖於當世小功之親。其在聖情。益爲切懇矣。然而前日朝廷之所以合辭請出文昭殿者。亦豈無悲悼之懷而冒陳乎。參之以禮。亦勢所必然也。殿下親承仁廟丕緖。爲服三年。義當父視。於情至切。於時至近。反覆計之。於理不可不入文昭殿。世宗之不以恭靖入文昭者。承太宗之後。重在太宗。而恭靖爲疏。成廟之議出文宗者。承世祖睿宗之緖。重在世祖睿宗。而文宗已緬其遷也。皆得聖人之權。今也方服仁宗之喪。衰麻在身。上下之哀痛尙劇。則仁廟之不祔文昭。比諸光廟之遷出。愈爲未安。今雖祔於文昭。漸以之遠。則後日之議仁廟。終必爲文宗之例。若祔於延恩。則非徒增室有違世宗之敎。亦恐貽後難繼之弊。朝廷大臣詢謀僉同。前日議得極是。今不可改也。且爲使而失天子之勑。自有其律。必以其律罪之。而以其實奏聞。然後庶盡事大之誠。特從末減。只罷其職。物情皆以爲駭怪。耳目之官。終無一言以正邦憲。近日不職之事。亦多類此。臺諫。國之紀而頹靡至此。豈不寒心。取進止。

上李晦齋

編輯

伏想榮侍萬福。深慰深慰。近覩除書。勢須還朝。無便路謁。傾企實切。前行雖得暫承謦咳。不得日趨軒屛。豈啻常人嚮慕耶。吾邦自箕後鮮有聞。三國時。惟羅最稱。而其以文章鳴者。推強首耳。然其所學未能皆出於周公仲尼之道。獨薛弘儒之博勤善諷。崔文昌之文藻神異。其所見所行。眞可謂百世之士。而至於誠正之說。槩乎其未聞也。然其生一隅倡文學。功莫大焉。則配享先聖。非斯人而誰歟。高麗金文烈。以文業名天下。宋使之來我者。至寫容傳譜。而不能敎其子。一夫燒髥。毒流王室。其禍慘矣。若安文成者。異於是。一生禮晦菴。其垂裕以敬爲主。誠有東以來一人而已。人倫之道。自此大明。而入本朝。已覺與三代竝隆。世鵬之不量力。立廟而尊之。正見於此。幸以一言。惠示可否。伏惟閤下。深潛性理。砥柱當世。能存且省。旣恭而安。望其外。足以驗其中。致上而澤下。正其時也。區區之懷。別有所望。世鵬天資樸陋。學問鹵莽。年逼知命。癡絶守株每思歸田。護先松修竢。感戀聖恩。徘徊飽飯。無益於公。有損於私。蒼顏白髮。衰槁日甚。攬鏡自相。亦知可笑。況於人乎。自古爲士者。立身必有所託。方寸必有所倒。所謂難與俗人言者。豈虛語耶。身亦哀矜而敎之。書不盡意。謹再拜。

上李晦齋

編輯

伏想侍膳萬慶。人間何樂。可以代此也。區區私賀。難以常情論。此間相距孔邇。正緣匏繫。未克趨謁。五斗之力。掣人類此。加以衰病日深。理合引歸。感戀聖朝。未忍便決。犬馬良性。誠有難誣者。弊邑連四五歲大饉。今年則秋事稍登。儻遂所願。往依靜慧寺。以質平生之惑是切。伏惟令鑑。且眞西山心經書。今夏。始得於友人所。受讀數月。極知喫緊處。如戴父母。盥披潛神。不覺蹈舞。獨有難曉者。悶悶如盲之求視也。謹錄別牋遙稟伏乞一一指示。幸甚。執經翹跂。恆抱飢渴。無任懇激之至。謹再拜。

與魚密陽得江

編輯

冬來。不審令履何如。下誠無任哀想。世鵬月初五日。已過期祥。苫塊形骸。尙未死滅。號慟罔極。伏惟令鑑。仍達哀悚。姪壻金仁老。佔畢公從孫。力學有操。方守母柩。窮不能掩土。哀叫於天。其所住守山里香丁令濟。哀望。且竊有稟焉。東皐姜相公。文藻雅古。其菁華陶冶。雖置之麗季諸公間。可也。獨其編集無傳。豈不深可惜哉。大抵作者不易得。或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實。荑稗之熟。亦云鮮矣。一聯之美。尙不忍埋沒。況東皐之咳唾成珠者乎。其遺稿旣失所守。日月流邁。遺亡必多收拾不可緩也。知東皐者。無如明公。其責必有所歸。伏念明公。爲南中山斗。佔老以後一人而已。其取捨已熟。然區區之心。有不容不達者。冒哀僭敢言。其亦垂恕。謹稽顙再拜。

答李知事賢輔

編輯

伏蒙令札。委曲開示。撫躬感激。不知所喩。但令公高退之志世鵬之欲使聖朝近耆舊。其義一也。方今朝野隆平無一可議。然區區之心。每惜耆舊去就者。誠以老成之於天下國家。其益大矣。嘗讀記。至三代聖王。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雲。而慨然浩嘆。未嘗不爲叔季惜也。況如閤下。有德而有年。合在朝端。鎭安躁俗。雖無寅申之勤。而可以扶壽元氣。爲利萬倍。豈可與朝美鮀佞。敏於進退者。同歲語也。竟未覩蒲輪之北。天也。命也。奈何奈何。至若汾川島嶼。靈芝洞壑。一沙石一草木。皆被大君子昭光。則山川之英。必有牽挽者矣。豈非一區魚鳥之幸歟。獨此邦山水。亦有所傒。里有一彥之名。卽昔人所云見一之義也。千古嘉名。至閤下而始孚焉。則取捨不可偏於彼此。高庭蒼髥。臨風弄瑟。必有不平者矣。須速命駕臨慰何如。區區繁辭。不知自止者。誠荷惠眷稠疊。盡發鄙悃耳。翹跂殊劇。惶戰滋甚。伏惟令恕。謹百拜謝聞。

與金漆原大有

編輯

沍嚴。起居何如。自得披謁後。尋常傾跂。第地遠。不克以時奉侍軒屛。區區想慕。固未可以常人情義論也。且有黃監察士傑者。來設壽筵。守土者不得不參。以此虛負東都公之約。悵惘尤劇。年近五十。平生所探歷湖海間。未爲不多。於山亦東登楓岳。西陟天磨,聖居之冢頂。如伽倻,金烏,南海中錦山諸峯。皆萬仞之高。而受懸雙屩。唯頭流未償夙願。然其眞面目相識已慣便同少年故人。至於迤東洞壑亦得躡雲了了也。若其洞府之平深。山門之回護。五步十步。可漁可采。明麗奇偉。堪爲帝王之所畫看者。未有如雲門之幽絶處。向者一滓丹崖。塵機頓息。洒然若毛骨有換。其峨也其洋也。亙在目若耳。雖桃源。不應過此。獨爲韁勒所制。今年又未拂衣。白頭汨沒。奈何奈何。伏惟高明。獨樂三十年。其一般淸意味。可得聞乎。人間事事。固當受造物翁處分。但至人能與是翁爲徒。敢容微懇。亦仰一拍。且祝愼寒萬福。月日。世鵬。謹拜。

與宋參判眉叟

編輯

伏想令體和福。遙賀遙賀。世鵬自經兩喪。常患風濕。往往作劇。每欲浮洛南歸。守先人丘壟。以畢餘生。荒郡苦飢。流逋滿目。施賑無策。悶悶如中鉤之魚。都廢人事。迨闕一候。傾戀曷極。前日。友人金鳳祥行。奉竭鄙緖。果得傳達乎。近讀孝經書。樂而忘味。伏惟明公。融會久矣。其第一章。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十九字。益令人忘憂。不知手足之蹈且舞也。今人誨兒。先授孝經。次小學。次大學。遂以孝經爲小兒之書。謾不加省。至於經筵。亦不進講。恐非細缺。六經皆經吾夫子刪定贊修。而其自爲一家書者。唯孝經一部而已。以大聖命大賢。其關於天下萬世。審矣。軻死千四百年。無眞儒。況雄。荑稗。愈。亦捃摭糠粃。皆不識孝悌之語。河南兄弟。始發揮庸學二篇而表章之。考亭公繼建赤幟。吾道大明。如日月中天。於是。以庸學語孟爲四書。今之取士。必先講四書。於吾道幸甚獨怪孝經之書。上不列於六經。下不列於四書。所謂至德要道者。徒見誦於童牙。而不爲大人君子之所服膺者。何也。吾觀十八章中。其言之無盡而廣之者三。曰廣至德。曰廣要道。曰廣揚名。然而究其實。則不過曰孝悌而已。然後知孝悌。乃和睦之本也。嗚呼。苟能是道。則挽回三代。猶反手也。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曰雨而雨。曰暘而暘。百穀豐登。鶴髮病守。亦將鼓舞於春臺之上矣。獻曝無路。敢以稟於高明。辱敎之。以開迷惑也。

答鄭昆陽仲遠

編輯

哀寂中奉擎雅札。拜領各物訖。憑審榮養萬慶。一念旁及。悲感交極。伏苫流涕。如世鵬者。罪通於天。哭盡怙恃。殘生衰槁。理難久持。此間道里。雖不甚相遠。知公繫官。披奉無期。哀戀尤劇。在郡之日。手澁製錦。每汗血指。得公來繼。叨取解帖。解由帖亦到故云益覺哀愧。道州落楮。特承記遺。微至篤。能及此乎。區區哀縷。一紙難悉。謹稽顙再拜謝上。

與安注書挺然

編輯

南來後。再度承書。滿紙揮灑。皆君平生許與情緖。兩地臨照。只有九萬秋月。擧頭見月。獨知公心之高掛也。淸丹一路。巖壑絶勝。雖求之巴峽間。似不易得。紅葉黃花。風景正佳。意君乘舟直泝。扣枻於錦繡簇中。咳唾珠玉。庶見寒碧二樂之生輝也。竟爲三難所拘。不使僕一望東關之紫氣。何物荒歲。誤好事至此。深嘆深嘆。加以殘生衰疾。素薄宦興。病妻犯轎。在法難保。抱犢鹿門行可期也。南北將自此益阻。翹企滋甚。文成故里。尙爾無廟。謂天有意。勢似遠違。如之何如之何。海上新松。只呈雙斗。崖中白液。諱而不傳。可笑。紫草。亦無所得。得之。在所不吝。綠苔紙三貼。奇古。比前尤勝。呵呵。伏惟照領。餘祝玉候萬吉。謹再拜。

與安挺然

編輯

連蒙眷札。委綣備省。惠喩懇篤。深荷深荷。僕尙保迂陋。都是雅賜。但濫叨臺擬。豈所稱也。悚汗滿身。銓省雖矜衰漢。奈物議何。白髮病癃。只欠一死。一念每在先人丘壟。秋風歸思益切。所以遲徊到今者。人生委質。有難去就。犬馬良性。誠可自憐。萬一北去。乞一閒職。從問公等。勉盡磨瑳。冀不虛過此生耳。此外更無所望。獨文成公廟事已畢。月十一日。奉安影幀。擧鄕父老無一人不隨到者。士族子弟,庶民俊秀凡十歲以上。皆令先往。結襪虔迎。觀者如堵。祀以潔牲。先令小童。誦竹溪詞三章。陳幣薦俎。次歌道東曲九章。分歌三獻各三章。籩豆有秩。庶事無缺。區區賤懇。庶幾降歆。適大寶員外。亦參亞獻。豈非天幸歟。前來四書五經及少微通鑑諸書。冒積雨行千里。不一沾濕。雖曰神明所扶持。包裹貴籠。其勤亦至。向微惠力。何得及此。殊感殊感。但晦軒公平生所尙師者晦翁。其全書及語類。尙未貿致。寤寐跂渴。綱目固所願貿。恐其價翔而難及於他書也。伏惟明君。益加措置。幸甚。且晦翁之所師者二程。僕南來時。欲乞貴藏程書善本。告方伯刊行。請之再三而不得。歸而思之。豈仁人之於外物。有一査吝萌歟。抑吾之所踐者。有未足以回動仁人耶。如是者今且三年。而未解惑焉。今之方伯。李公彥迪亦晦軒之徒也。刊是書而行是世。卽其時也。公猶不聽吾言。則亦天耳。命耳。僕平生喜求書。未有聞而不求。求而不披者。今旣白髮。不得有是書。頃年。借取貴藏。一窺而還之。茫然如夢覺之後。記夢不得。爲之輾轉也。噫。今之如僕者何限。不亦矜甚乎。以公之仁。竟不寄是書。廣惠後學。則誠天耳。命耳。時不可易得。敢倒區區。惟君其圖之。坐想高軒。花石甚勝。如公。眞箇神仙中人。倉塵眯目。命駕無期。可嘆可嘆。世貞事。邑人皆云是吏饒而有子。必爲後官所推。以此爲慮耳。當熟思。收合物情而處置。幷惟照採。適承差將抵永嘉。立書不一。月日。某。謹拜。

答黃學正仲擧

編輯

溪堂一話。良荷良荷。輔仁之義。只在諤諤。若諂諛者。卽古人所云賊也。非以文相會之義也。朋友道缺絶久。後世之能箴規者。千萬人而一人耳。吾於仲擧。益爲之敬服。然所論竹溪志。意固有在。不敢有隱於左右也。其爲書。固非如曾之學,思之庸,孟氏之七篇。誠以晦翁平生。爲吾道殫力。其勤至矣。而在當世娼疾者。猶指爲僞學。必痛絶之。然後爲快於心。吾晦軒乃能尊禮於百歲之下。愛載如父母。嗚呼。是心足以繼往聖。是心足以開來學。是心足以爲生民立極。是心足以爲萬世開大平。由是言之。雖曰朱之道東。可也。此吾之於竹溪。所以立廟院置田書。雖被世俗笑侮而不暇顧也。旣爲安氏行錄。猶慮傍人之吹毛焉。則又取朱子之記前賢廟亭堂室者。目之曰尊賢錄。記學田及藏書者。目之曰學田錄,藏書錄。又爲之雜錄。凡朱子白鹿故事及其平生吟詠與夫嘉言之可以敦厲衰俗者。雜拈而錄之。以見今之所以爲廟院。爲學田。爲藏書者。無非出於朱子之所尙。而其所言又皆爲萬世學者之大法也。表章晦翁之學。闡發晦軒之志。固所以尊晦翁。非所以屈晦翁。固所以遠邪說。非所以來疵口也。又爲別錄上自孔,顏,曾,思,孟。下及兩程,朱子。其說皆黜邪欲。存正理。扶斯道。攘異端。於是。合諸篇而摠名之。曰竹溪志。嗚呼。此豈所以屈孔,顏,曾,思,孟,程,朱於晦軒者耶。世日降而道日漓。吾於晦軒。深有所感焉。故志竹溪。專以晦翁爲主。乃所以直之。非所以曲之也。吾夫子假魯史。以賞罰天下。固已忘其僭矣。其於竹溪志。表出晦翁喫緊宗旨。爲諸友立幟。明其晦軒之所慕者。在此而已。其知我者命也。其罪我者亦命也。誠有所不得已者焉。又豈有他意耶。吾子獨未之思耳。且僕之諸歌。非僕所自作。皆翻得古聖賢格言。所以檃括文貞之所謂竹溪別曲者。而遺之院中諸彥。爲萬一風詠之助也。苟有一言以私意牽合。則雖被疵論。可也。如其翻聖賢格言。復有何等疵耶。果有疵之者。乃所以疵聖賢。固無與於我也今之爲歌者。多出於桑濮。如雙花店淸歌之屬。皆誘人爲惡。此何等語也。使風俗靡靡。日就於下。其淫褻敗理。至有不忍聞者。設使夫子復生。其不在所放乎。吾不可知也。周之時。以二南正雅。用之於邦國。以三頌用之於宗廟。雖變雅。亦未嘗歌於賓筵也。況奏以鄭衛之淫聲乎。此固晦翁之所極言竭論。而僕之悶悶遑遑。欲矯邪而歸正也。夫子。大聖也。故春秋兼述作。如僕之歌。皆述而不作。雖若涉於自爲。而實出乎聖賢至善至約之要旨。則其於修己化俗之方。未爲無補。有何所嫌而遽爲之刪去哉。然吾仲擧所論。皆愛我而發。自我視我。不如自彼視我也。熟論之。必有得其中者。乘月臨敍。將復討論。須使之歸於其正。可也。

答黃仲擧

編輯

得勤翰。深荷深荷。有耳不自聞。古人猶悶焉。忽承惠規。今之道曷嘗愧於古耶。世固有惑。惑然自是者。我實異於此。然其選愞細熟之輩。人雖有可語者。亦不肯相觸。含懷不吐者。十常八九。未見勇於救過如君者。易以風雷爲益。君子曰。遷善如風之速。改過如雷之猛。信乎針砭之爲難遇。而改過之益難也。當以風雷爲法。以無忘雅箴望君。屢以所聞相規。期共入於至善之域。不亦樂乎。知人實不易。玆用鄕薦。若所率者之參監所納。固有之。吾意。道苟直。不須遠嫌。要盡吾誠而已。以是直情而行。果有云云者。此皆不避世俗所忌。謂自守無愧足矣。若果然。何必犯人笑侮耶。仲擧乎。微君。幾不免兒曹之呫呫動喙也。吾亦有所得。輒酬知己。不敢緩也。餘望愼重萬玉。謹拜謝。

與安牧使

編輯

天炎。尊候何如。乍拜中原。便經三暑。人生白髮翹渴。難以江漢解也。頃見安注書。獲承諸公奉送影幀。皆出都門之語。深荷深荷。晦軒公。爲吾東方道學之祖。其爲敎。一洗三韓之陋。爾來二百四十年。天理之復明。文風之大興。其誰之力也。如僕每切景仰。叨守是邑。實出非望。到官來未三日。先訪竹溪。距順州舊城。一牛鳴地。有宿水寺廢址。卽安文貞所賦。靈龜形勢縮山頭。下有臨溪百尺樓。魯璵所詠。寒推岳色僧扃戶。冷踏溪聲客上樓者。是也。雲山原水。誠不讓廬山。白雲常滿洞壑。敢名其洞。曰白雲。徘徊興感。始有立廟之志。今掘土開基。其祭地祇之辭曰。滌邪墟開正基。立新廟尊先師。惟明神其右之雲。掘之未尺餘。得鍮金百二十斤。欲爲祭器。付之守廟者。亦慮爲奸偸所窺。使折價。可准布十同。卽送洛下。令貨四書,五經,二程全書,朱子大全,大學衍義,通鑑綱目及他書之可以衛斯道者。藏之書院。爲後日諸生探討之資。敢問尊意何如。業已立廟。廟前立書院。兩事已畢。所欠者書冊耳。伏乞指揮。且嘗讀高麗史。得文成公本傳及文貞,文敬二公傳。又考東文選碑銘,墓誌及相送序文。得順興遠源甚詳。獨文成墓誌。不載選中。深可恨也。然其爲序爲銘爲誌。於諸安必先擧吾文成。而文貞又其族孫焉。則派雖有別。其實一源也。乃選一卷。又取廟傍公田之爲私者。立爲位田。又別置寶米四十石。爲諸生藏修之費。釜鼎盤皿之用。亦皆無缺。又印經書理學若干帙藏之。儒林之喜斯文者。或有以好書相遺。幷錄爲一卷。將欲楷書數帙。留一本於此。奉送一本於高門。但衰病日甚。理難支保。竢秋風。求去田園。調畢餘生。是切。披霧無期。悵惘彌劇。伏惟尊鑑。惟務書懷。不覺繁辭。月日。某。惶戰再拜。

答李承旨

編輯

白雪嶠邑。忽覩玉翰飛落塵幾。區區喜慰。千萬難縷。惠喩適意之敎。委曲懇至。益荷矜眷衰醜。甚矣。無復日邊之望。加以昨經御史行。曉夕祇俟命。一甌春酒。何時而細論也。古人云。病憶故人空有淚。老思明主若爲情。此眞發於至誠。不但文字之工也。明公以謂何如。宦情老去灰全冷。野味閒來蔗漸佳。夢化白鷗飛海曲。相思丹鳳隔天街。極知語陋。保令恕敢達。想一粲。知故態之不渝也。呵呵。伏惟令鑑。謹再拜。

與許景行殷豐監倉

編輯

風雪恣虐。想寒樓受苦倍萬。尋常敬慰。還上。本郡人專不備納。百計思之。吾事難保。望公會父老共議。可督。督之。如不可督。命勿督何如。吾寧得罪於朝家。不願得罪於飢民。伏乞量敎之。謹拜。

答訓導黃瑀監倉

編輯

每念倉樓監督之苦。忽披雅翰。軫而無寐。如僕者。率妻兒。安養口腹。而以此極苦。屬之君手。食且不得甘味。然亦思之。公義私情。兩須煩君。有不敢不竭焉者。去年。雖曰大饑。而倉猶有餘粟。國猶有移粟。賑恤有廳。敬差有巡。方伯以此存心。守令以此苦心。至於聖上哀痛之敎。日傳四方。行客者不得溷。干請者不得濫。民皆有死之心。無生之樂。其所以僅保溝壑者此也。今年。雖曰稍斂。而倉無有舊儲。國無意移救。廳無賑恤。巡無敬差。方伯未必存心。守令未必苦心。至於聖上哀痛之敎。比於去歲。萬萬有間。加以行旅不知其溷。干請不知其濫。爲民者亦多有生之樂。無死之心。熟視事勢。明年溝壑之難保。有甚於去年萬萬也。當此之時。若循愚氓之自便。聽其所願。不但民之無活朝夕。官亦不能一朝保也。大凡殷縣。比本郡小稔。其責納。益不緩也。窮寡無告之戶固多。黠而巧者。或不肯自效。反爲扇動浮言。要與窮無告者而共停也。是其病不細。竊觀人品。嚴峻者少忠恕。忠恕者鮮強毅。不兩全者。必一失。鵬之望君。於是不輕。業已許監。愈不可以他代。目今一邑之命。急急遑遑。穀物於民。比若燈之於膏也。膏盡則燈滅。穀物旣盡。民何以爲生。收之於官。察其甚者而濟之。不亦愈於初不收而束手無策者乎。朱文公雲。督納而濟民。是割肉而啗口也。然亦未嘗不督之而納也。要在督之得其中矣。得中之道。不託於君子人而誰歟。茫茫百世一生。固非偶然。苟能盡心。小大無間。君若盡忠恕之道。以收穀物。使鼠黠者。無能逞其奸巧。而燈焚者。乃獲添其膏油。則豈啻此一邑之福也。鵬之受賜亦大矣。旦晝晷極短。夜漏方永。晝以監納。夜以閱書。縣齋幽闃。寂如山寺。黃卷聖賢。足與論懷。逸樂生於勞苦。正相反也。春風采蓮。只在反掌。亦仰優游畢監。以慰區區。謹頓首奉謝。

寄黃士謙

編輯

聞君力讀。深喜深喜。須與阿熊碩果輩。相切切勉進。勿暫刻弛過。若謂有來日。便不得進步。來日又來日。吾之白髮。積來日得之。痛悔無及。亦以是說。告田弟。極知食淡。古人所學。皆自淡中流出。其亦照之。

與文勉

編輯

前日連得爾書。深感至懷。不得日與之共處。爾知吾懷之樂耶。人生貴爲男。勉業須在少時。晩雖悔恨。無益。每喜爾渾腔孝弟。無一點塵埃鄙野心。誠加以學。其可量哉。若忖,愊,忱三姪。平生立志。與我背馳。何能變其習也。念之流涕。幸以是語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