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機」

毛主席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機」

——記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推廣水稻插秧機
武鳴縣革委會通訊組 新華社記者 《人民日報》工農兵通訊員 《人民日報》記者
1969年5月8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報

插秧機呀連聲響,好比織錦忙不停喲;

解放了千年手插苦,笑在眉頭喜在心哪。

從前插秧背如弓,如今插秧挺起了胸呀;

聲聲感謝共產黨,永遠緊跟領袖毛澤東。

這是一支流傳在武鳴地區的山歌,也是發自廣大貧下中農肺腑的心聲。武鳴縣從一九五九年試用水稻插秧機開始,十年來經過了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激烈搏鬥,經過了與種種保守思想和舊習慣勢力的反覆鬥爭,特別是經過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更加有力地促進了插秧機的推廣。如今水稻插秧機已在貧下中農的心田中扎了根。

「增產機」在鬥爭中推廣

編輯

毛主席教導我們:「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水稻插秧機的試用、定型和推廣的過程就是這樣。過去,階級敵人妄圖扼殺插秧機,誣衊它是「殺秧機」,目前,全縣普遍推廣插秧機,群眾稱讚它是「增產機」、「幸福機」。這中間經歷過一段曲折複雜的鬥爭。梁同大隊青年女機手梁梅芬,用毛澤東思想戰勝重重困難,積極使用插秧機,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梁同大隊是一個人少地多的大隊,每到插秧季節,勞動力就感到不足。社員們每天起早摸黑地插秧,累得腰酸背痛還是趕不上季節。梁梅芬和廣大貧下中農多麼盼望着能早一天用上插秧機呵!這一天終於來到了。一九六五年隊裡決定派她到縣插秧機訓練班學習,當時她非常激動,她想到毛主席這樣關心貧下中農的疾苦,一定要為毛主席爭氣,努力學好本領。在訓練班裡,她不怕髒,不怕累,用稻草當秧苗試插,雙手起了血泡也不叫苦,終於掌握了一手過硬的操作技術。貧下中農說她強過男子漢,讚揚她是:「鐵姑娘」。

可是梁梅芬的行動卻遭到了階級敵人的仇視和個別有保守思想社員的諷刺。在對比試插中,階級敵人連續三次把插秧機試驗田的標牌拔掉,甚至還把秧苗踩倒。梁梅芬堅決和階級敵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梁梅芬的媽媽由於受大叛徒劉少奇「工分掛帥」的毒害,認為機插掙工分少不上算,也不同意她使用插秧機。梁梅芬就坐下來和媽媽共同學習毛主席著作,一道清算大叛徒劉少奇復辟資本主義的罪行,引導媽媽憶舊社會的苦,思新社會的甜,使媽媽改正了錯誤,不但積極支持女兒使用插秧機,自己也開始學習使用,母女倆還結成了一對紅。

顆顆紅心向太陽

編輯

「千條萬條,無限忠於毛主席是第一條」,「人聽毛主席的話,機器就聽人的指揮」。這是武鳴縣推廣使用插秧機過程中最寶貴的經驗。他們說,有了忠於毛主席的紅心,就能充分地煥發出使用插秧機的積極性來;就能排除一切困難,堅定不移地走農業機械化的道路。

平陸大隊的插秧機輔導員黃希凌,無限忠於毛主席,堅持用毛澤東思想統帥推廣使用插秧機。他每天身背寶書袋,頭戴竹斗笠,風雨無阻地步行八九里路到各生產隊的田間巡迴輔導。他每到一處,都是先組織大家學習毛主席語錄,用毛主席的教導,鼓舞機手提高克服困難的勇氣,然後再進行技術輔導和修理。大忙時輔導任務重,黃希凌經常從早到晚連續奮戰,有時連午飯也顧不上吃。他以不怕苦、不怕累的實際行動,甘當農業機械化的尖兵。

平穩大隊革委會主任周秀峰,牢記毛主席關於「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教導,在推廣使用插秧機的過程中,以身作則,帶頭宣傳,帶頭學習,帶頭使用。他經常和社員們一起下田,同機手們一道插秧,發現問題及時研究解決。在他的帶動下,全大隊的幹部和民兵幹部都積極抓推廣使用插秧機的工作。他們既是幹部,又是插秧機手;既是學習的骨幹,又是使用插秧機的先鋒。社員們說:「毛主席給我們指明了農業機械化的方向,現在又有幹部帶頭推廣,我們一定要好好使用插秧機。」過去用手插秧,每天累得腰酸背痛;現在用插秧機插秧,不但減輕了勞動強度,而且又快又好,社員們經常撫摸着插秧機激動地高呼: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萬歲!

工農一家心連心

編輯

武鳴縣推廣水稻插秧機是在工人階級大力支持下進行的。廣大貧下中農從切身體會中深刻認識到,沒有工人老大哥的支援,農業就實現不了機械化。

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武鳴縣的工人和貧下中農結下了更深的情誼。縣農業機械廠和拖拉機站的工人,想貧下中農所想,幫貧下中農所需,組織流動服務站,修理到田間。大忙時節,他們手拿紅寶書,身背工具袋,披星戴月,爬山涉水,奔忙於平原和山村,為貧下中農搶修插秧機和各種農業機械。他們走到那裡,就把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傳播到那裡。他們到農村後和社員共同學習毛主席著作,共同開展革命的大批判,還捲起褲腿下田和社員一道插秧,邊勞動邊徵求社員對插秧機的意見。插秧機壞了馬上就修理,能改進的立即就改進,深受貧下中農歡迎。社員們親熱地稱呼他們是為農業服務的土專家,是插秧機的好醫生。

農械廠的工人黃啟昨,一貫堅持學習毛主席著作,時時以張思德、白求恩的光輝形象為榜樣,在「用」字上狠下功夫。有一個星期六的晚上,他了解到附近的第七生產隊有六台插秧機出了毛病,不能使用。他想到正是插秧大忙的時候,如果不及時修理就會影響進度,當晚他把工具準備停當,第二天天不亮,社員們還沒出工,他就一個人摸到生產隊停放插秧機的地方,細心地檢查和修理起來。修好後他背起工具袋又到另一個生產隊去了。當社員們早上出工時,發現六台插秧機已經全部修理好了,大家非常感動。

深入到小陸大隊的青年工人潘念寶,發揚工人階級的勞動本色,堅持與貧下中農實行「三同」。他和社員生活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用,不分晝夜,不畏艱難,積極為推廣插秧機奔忙。在修理時,如果缺少零件他就自己用土法製造。如果遇到嚴重損壞的機件,他就連夜用自行車把它運回工廠,修好了立即送到生產隊,一心一意地為貧下中農服務。社員們都感動地說:「小潘真是毛主席的好工人。」

走毛主席指引的路

編輯

推廣使用插秧機,實現水稻插秧機械化,是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呢,還是依靠國家包辦?這是兩條道路、兩條路線鬥爭的大問題。武鳴縣的廣大貧下中農用實際行動作了明確的回答。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毛主席指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但是,大叛徒劉少奇卻極力推行一條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散布什麼「中國人多地少,耕作複雜,不宜使用機器」,「集體經濟買不起機器」等一連串的反動謬論,劉少奇在廣西地區的代理人則更起勁地鼓吹;地、富分子也趁機散布流言蜚語,破壞插秧機的推廣。文化大革命中,廣大貧下中農通過大會、小會,田頭、家庭各種批判會深挖狠批,認清了大叛徒劉少奇之所以不讓實現農業機械化,其目的就是妄想在農村推行「三馬、一犁」的富農經濟,搞資本主義復辟。城廂公社橋羅生產隊貧農鄧獻志的媽媽在家庭批判會上,以親身體會對兒子說:「我舊社會為地主扛長工,長年累月,用手插秧,受盡了折磨,累成駝背,吃夠了手插的苦頭。插秧機是毛主席給我們帶來的翻身幸福機,大叛徒劉少奇不讓我們使用機器,就是沒安好心眼,可不能上了他的當。」從此鄧獻志更是勤學苦練插秧技術,成為推廣插秧機的積極分子。

府城大隊貧農李信華和他領導的第十九生產隊,懷着無限忠於毛主席的紅心,把使用不使用插秧機提高到走什麼道路的高度來認識。他們從一九五九年開始一直堅持使用一台木製的插秧機。當黨內一小撮走資派破壞農業機械化,下令停止使用插秧機時,李信華堅決地進行抵制,他斬釘截鐵地說:

「毛主席指引的農業機械化道路,我們貧下中農走定了。他們不准使用插秧機,我們要堅決使用。」一九六五年他們又添置了三台「廣西六五」型插秧機,使全隊一百三十多畝水稻全部實現了機插。

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武鳴縣人換思想地換裝,在公社的田垌里,處處可以看到毛主席的光輝畫像。迎風飄揚的紅旗和碧綠的秧苗相映生輝,嘁喳嘁喳的插秧機響聲和嘹亮的歌聲互應。男女社員們人人精神振奮,個個幹勁沖天,積極投入了春耕生產的戰鬥。他們決心乘「九大」的東風,奪取今年的農業大豐收。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69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5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內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