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七 永樂大典
卷之三千八
卷之三千九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八 九眞

   人易同人卦一

離下 程子傳同人。序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夫天地不交則乾上 爲否。上下相同則爲同人。與否義相反故相次。又世之方否。必與

人同力乃能濟。同人所以次否也。爲卦。乾上離下。以二象言之天在上者也。火之性炎。上與天同也。故爲同人。以二體言之。五居正位爲乾之主。二

爲離之主。二爻以中正相應。上下相同。同人之義也。又卦。唯一陰衆陽所欲同。亦同人之義也。他卦固有一陰者。在同人之時。而二五相應。天火相

同。故其義大。李謙齊詳解卦氣。七月隼以昆永馮椅輯註上乾。天也。君也。下離。六二。一爻在離之中。人位也。乾上離下。五陽同歸。二之一陰。有以天

同人之象。亦爲人君同乎斯人之象。故成卦曰。同人易梭總義同人成卦。離下乾上。乾。天也。離。火也。天道卞濟。火性炎上。豈苟同耶。卦以

二五相應爲同。而初上無位不相係屬。三四介乎上下。而反有以爲吾之間。是以二雖以柔順爲一卦之主。同於宗而吝。則其同益狹。五雖以剛健

爲用二之主。大師克相遇則同。非自然之素。昵於係應。固未能大同於物。惟其中正得位。物莫能違。是以三雖伏戎而不興。四雖乘墉而弗克攻。初

上亦同於無所適。莫之地。此類族辨物。而非苟同於我者。同人之道也楊瀛四尚易通二變自遇。來與大有爲反對卦趙汝梅輯聞於卦變爲乾重

離。於爻變爲一陰爻卦初二。互易而變。欲同五者。二也。五陽之情。皆㳂二以起義。初上不涉於同。害同者。三四也。陳深讀易編乾。天在上。離。火

在下。火性炎上。與天同也。五爲乾之主。二爲離之主。二爻以中正相應。上下相同。同人之義。又卦惟一陰而五陽。同與之。故爲同人吳澄纂言三之

一。上之八。緯一陰姤變。主六二李恕易訓同人。親也。與同人而人同之也郭昺解伏犠之同人經先天。離宮第一卦。後天。大有卦之反對同人

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程子傳野。謂曠野。取逺與外之義。夫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

則聖賢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其私意所合。乃䁥。比之情耳。故必於野。謂不以昵近情之所私。而於郊野曠逺之地。既不係所私。乃至公大同

之道。無逺不同也。其亨可知。與天下大同。是天下皆同之也。天下皆同。何險阻之不可濟。何艱危之不亨。故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上言於野。止謂不

在𦟻比。此復言宜以君子正道。君子之貞。謂天下至公大同之道。故雖居千里之逺。生千歲之後。若合符節。推而行之。四海之廣。兆民之衆。莫不同。

小人則唯用其私意。所比者雖非亦同。所惡者雖是亦異。故其所同者。則爲阿黨。蓋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貞正朱子本義離。亦三

畫卦之名。一陰麗於二陽之間。故其德。爲麗爲文明。其象爲火爲日爲電。同人。與人同也。以離遇乾。火上同於天。六二得位。得中而上應九五。又卦

惟一陰而五陽同與之。故爲同人於野。謂曠逺而無私也。有亨道矣。以健而行。故能涉川。爲卦。內文明而外剛健。六二。中正而有應。則君子之道也。

占者能如是。則亨而又可涉險。然必其所同。合於君子之道。乃爲利也。朱子語類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是兩象利義。利見君子。貞是一象淵 乾。

行也。言須是這般剛健之人。方做得這般事。若是柔弱者。如何會出去外靣同人。又去涉險淵 易雖抑陰。然有時把爲主。如同人是也。然此一陰。

雖是一卦之主。又卻柔弱。做主不得淵陸德明音義同人。和同也。離宮。歸魂卦孔頴達正義同人。謂和同於人。於野亨者。野是廣逺之處。借其野名。

喻其廣逺。言和同於人。必須寬廣。無所不同。用心無私處。非近狹逺至於野。乃得亨通。故云同人於野。亨。與人同心。足以涉難。故曰。利涉大川也。與

人和同。義涉邪僻。故利君子貞也。此利涉大川。假物象以明人事要義同人。足以涉難。然必利君子貞見前正義李鼎祚集解 離官正月歸魂同人於

野亨 鄭玄曰。乾爲天。離爲火。卦體有巽。巽爲風。天在上。火炎上而從之。是其性同於天也。火得風。然後炎上益熾。是猶人君在上施政教。天下之

人和同而事之。以是爲人和同者。君子之所爲也。故謂之同人。風行無所不遍。遍則會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於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崔

憬曰。以離文明。而合乾健。九五中正。同人於二。爲能通天下之志。故能利涉大川。利君子之貞司馬溫公說同人者何。同於人之謂也。君子樂。於人

同。小人樂。與人異。與人同者。人亦同之。與人異者。人亦異之。同則相愛。異則相。惡。愛則相利。惡則相害。相利則交安。相害則交危。利害安危之端。在

於同人。不可不察也。何謂君子樂與人同。請借魯以言之。夫季孟異室也。而皆出於桓。君子樂。與人同。魯衛。異國也。而皆出於姬。君子樂。與人同。姬。

姜。異姓也。而皆爲中國。君子樂。與人同。夷夏異俗也。而皆列於會。君子樂與人同。是以近者恱逺者來。然則。同人之利。豈不大哉。何謂小人樂與人

異。小人曰。季孟異室也。吾何。與哉。故樂。與人異。又曰。彼此異民也。吾何。與哉。故樂。與人異。又曰。爾汝異身也。吾何與哉。故樂與人異。是以民有災。而

君弗恤也。父有疾。而子弗憂也。兄有禍。而弟弗救也。然則。異之爲害。豈不大哉。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同之至也。又曰。翕翕訾訾。亦孔

之哀。又曰。噂𠴲背憎。職競由人。異之至也。然則。同而已矣。其曰。同人者何。同之道極於人也。何謂極於人。草木禽獸不可同也。同人於野亨。利涉大

川。利君子貞。何也。曰。野者。言其逺也。君子同其逺。小人同其近。同其逺。故無不同也。同其近。故迭相攻也。迭相攻。非同人之道也。然則。聖人其有私

乎。曰。有。聖人之私大。衆人之私小。何謂聖人之私大。聖人者。以天下爲私者也。藝榖樹蔬而食之。犕牛乘馬而畜使之。皆所以役物而養人也。所私

不亦大乎。夫惟聖人爲能愛其身。愛其身。故愛其親。愛其親。故愛其國。愛其國。故愛其道。道者。所以保天下而兼利之也。未有危人之親。而人不危

其親者也。害人之身。而人不害其身者也。天下交害之。而身不亡者。未之有也。然則。危人者。適所以自危也。害人者。適所以自害也。烏在其能私哉。

夫君子小人。其爲愛身一也。君子之愛身也逺。小人之愛身也近。逺故大。近故小。小者非他也。智不及也。是故。識其大者爲大人。識其小者爲小人。

非其志之異也。識之蔽也。君子同於正。故其同大。小人同於邪。故其同小。邪正者。小大之分。孔子曰。惟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天下之志。無不欲利

而。惡害。欲安而。惡危。欲治而惡亂。君子能安之利之。治之使之。天下猶一人也。此之謂能通天下之志。郭雍解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同

人名卦。不曰同者。同大同也。大同則三才無不同矣。聖人明人道得失。必有所指。故名曰同人。不曰同也。然聖人雖行人道。而其道未嘗不同天者。

蓋由同人則同天矣。人道以同人爲大故也。故爲君。臣。父。子。爲兄。弟。夫。婦。朋。友。至於臨民爲政。處已接物。凡有。見於外者。無非欲盡同人之道。子思

之所謂盡性。孟子之所謂盡心。其說一本於此。然天無事於人也。聖人亦同其無事於人。則不期同天而天自同矣。大舜善與人同。孔子稱其無爲

而治則同天矣。孔子曰。予欲無言。是亦同其無事之義也。野者逺於有事。又其廣大無際。同人之道至於野。則廣大無不同矣。六爻之才。皆不及此。

利涉大川。天道之大且健也。利君子貞。廣大非小人之事。言惟君子可得同人之道也。夫不能同人。而欲人同己者小人也。能同人則君子矣。君子

言其德之盛大。蓋不以才言。以是知同人之道在德。不在才也。中庸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此同人之道也李光讀易詳說否泰者。君子小人相爲消長。君子處內則爲泰。小人愛內則爲否。君子欲大小人。小人必欲害君子故泰之九三。已

有否之象。至上六。則城復於隍矣。否之九四。已有泰之理。至上九。然後否終則傾矣。凡如此者。皆以黨類相傾。邪正相勝。不能大同乎物。使君子小

人。各得其所。而不競也。同人於野亨。則廣大矣。利涉大川。則可以涉險矣利君子貞。則無有嫉忌之者矣。古者。聖賢相遇。措斯世於三代之隆。而不

見其治之之跡。用一賢。則不肖者自退。用一能。則不能者自逺。未嘗挈挈然。求異於衆人如此。故包容廣大。無徃而不通也。朱漢上叢說同人 蜀

才曰。夫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圖姤初六升二。九二降。初當從圖李衡義海撮要天下否塞。之乆。人人慾其亨通。是必君子同志以興天下之治。則天下

之人。同心歸之胡 周所以興者。同心同德也。紂之所以亡者。離心離德也。夫欲建大功。立大事。除大災。定大難。君臣同心。上下恊濟則可石 上

不居位之貴。肯同於下。譬如光武之求嚴陵。帝堯之召許由。與人同心。胡越何患。故可涉難勾 所引孔頴達正義。蘇軾傳。見前鄭玄。見前李鼎祚

集解楊萬里傳人與人群居天地中。能高飛逺走。不在人間乎。而獨與人爲異。何也。人異乎人者物之棄。人同乎人者物之歸。然同而隘。則其同不

大。同而𦟻。則其同不公。同人於野。公而大也。同乎人者公而大。則天下歸之。故亨。天下歸之。何險不濟。故利涉大川。然則。當無所不同乎。曰。不然。利

在君子。以正道相同而已。君子與小人爲同。則君子爲小人。小人與小人爲同。則小人害君子。豈正也哉。故九五可同六二。而九四不可同九三趙

復齋說中虛內明。故能同人。有我而暗則私矣項安世玩辭利涉大川 易中卦辭。有利涉大川者。八卦非乾則巽。蓋北方屬水。乾行涉之。海居東

南。巽木涉之也。需。訟。同人。大畜。四卦。皆以乾行爲象者也。需之乾。自下而上。故曰利涉大川。徃有功也。訟違乾而下行。故曰。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同人曰。乾行大畜。曰。應乎天。皆專以乾爲訓也。蠱益。渙。中孚。四卦。皆以巽木爲象者也。蠱之巽。自下而徃。故曰徃有事也。益自震而巽。二木相繼。故

曰木道乃行。渙曰乘木有功。中孚曰乘木舟虛。皆專以巽爲訓也。頥之爻辭。六五以柔。不可涉大川。上九以剛。利涉大川。亦四卦取乾之義也。謙之

爻辭初六。用涉大川。以二至四。有坎爲川。然以無乾巽。不得言利涉也 利君子貞 單言利貞。則貞者。守正而已矣。君子之貞。則通天下之志。而

一之也。否以不通。故不利君子貞。若固守之貞。則否之初九。亦有之矣蔡節齋訓解同人於野亨。同人。與人同也。六二。柔得位而應九五。同人之義

也。野。曠逺之地。乾象也。同於昵近。則未免有心同於野。則曠逺而無形跡之牽三公之同所以亨也。利涉大川乾。健。離虛也。利君子貞。以象言。

則文明以健。以爻言。則中正而應。乃君子之正也馮椅輯注同人。與人同也。舊脫志卦。今補之。據賛衍同人曰。三字當是錯簡。後人因更增曰字

同人於野亨。無所不同之象。爾雅。邑外曰郊。郊外曰牧。牧外曰野。四方之所輻湊。無有隔礙。於此同人。無不亨通。 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占離中虛

有舟虛能載之象。載上三陽健於行水。故利涉大川。君子謂六二成卦之主。陰桑疑爲小人。故告於君子貞則利。貞位當也馮椅輯傳同人朱子

發曰。三畫以初爲地。二爲人。三爲天。重卦。四猶初也。五猶二也。上猶三也。九五應乎六二。同人也。句氏曰。上居位之貴。肯同其下程可乆曰。同者。同

其不同。如春秋書同盟同圖之同。司馬君實曰。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與人同者。人亦同之。與人異者。人亦異之。又曰。草木鳥獸不可同也。

李去非曰。同人與比異。比爲人所比。同人與人同者也。 上乾。君也。下應六二。二在下卦之中。人位也。故曰同人。言君上之同乎人。此包犠。文王。命

卦之㫖也。大舜有大馬。善與人同。聖人與人同欲。皆其義也。賛曰。桑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李子思曰。一陰。疑可以統泉陽矣。而位則居二。

故止可以爲爲人之象。而不可以爲大有。趙氏曰。一陰居二。是桑得中。而有謙以下同乎人之象。朱子發曰。父子。君臣。夫婦。間友。長幼。其位不同。而

相與會於大同者中也。過典不及。聧異而不同矣。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未始不同。得其所同。然則心同。心同則德同。李季辨曰。天下之人。所稟各異。

等倫則相絶也。然其中有不約而同者。天理之一也。目有同視。耳有同聴。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以應乎乾爲義 三說。各以賛之一明之。大抵。孔

子賛易。五陽一陰之卦。則以一陰爲主。明卦名義。自是孔氏之例。非經之本㫖也。至序卦。乃雲與人同者物必歸焉。則經之本㫖。孔子非不知之

離卦曰。同人親也。右明卦義 象賛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陸稀聲曰。日離於天。其體同也。火矣而上。其性通也。 此亦孔子新意右

明卦用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程正叔曰。不交則否相同。則爲同人。義相反故相次。又曰。世之方否。必與人同欲乃濟。同人所

以次否也。胡周父曰。天下否塞。之乆。人人慾其亨通。是必君子同志。以興天下之治。則天下同心歸之。李子思曰。乾坤六子。迭相用事。而象顯卦成。

獨中女之卦。其象未。見。故作易者。以離交乾。設爲同人大有二卦以畫之。又曰。離之性。上傳乎乾。而乾之性。亦下同乎離。非復如向者。乾上坤下。兩

不相交。而否塞。不通。此同人之卦辭。所以與否相反也 即否之乾。上以離易坤。薑初三兩爻變也。序卦自有正意。而諸說旁通。皆可以推之右明

卦序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賛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陸希聲曰。同人於野亨。道大公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程正叔曰。

天下大同之道。則聖賢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私意所合。乃睢。比之情耳。故必於野。而無逺不同也。天下皆同之。何險阻之不濟哉。馮當可曰。以卦

體言之。則有大同之義。以卦爻言之。則示阿黨之戒。野。外也。二之從五。離之麗。乾。皆自內而外。理契至公。則雖胡越之殊爲一心。私徇於已。則雖室家之臺有

異志薛氏曰自朝及野君人之道也故門無咎郊無悔野方亨楊中立曰人之常情。𦟻近遺逺。則其同不廣爽。李仲永曰。以乾健而涉難。無所不利。陽以

陰爲難。五陽一陰。故不足以爲難而利涉馬。正義曰。與人同心。足以濟難 聞之曰。古之聖人。唯能通天之志故能成天下之務。際天所覆。志無不通。則

成大事。濟大難。立大功。無徃而不利也。以象言之。野。天際之象。坤龍戰於野是也。離中虛。舟虛之象。乾。健行之象也。際天所覆。皆與人同。則志無不通。以

健行舟。則雖有大川。涉無不利。健以言其合衆力也。右明卦象賛又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 李子思曰。卦辭

反否。昔也不利。君子貞。而今也利。君子貞。君子貞。以乾在上言也。否隔大同。所以爲利之別也。 鄭舜舉曰。人臣爲群陽之宗。易失之私。故同人之錄

爻多戒辭。人君爲群陽之宗。上下順從。故大有之彖爻多吉右明卦占田疇學易蹊徑

同人者。言已之同乎人者也。非謂使人之同乎已者也。同已者私。同人者公。私者人也。公者天也。故

應乎乾曰同人。乾。天也。人能體巽之道。以潔齊於身。因離之明以相見乎人。以此而與人同。則同乎

天矣。 以三畫之卦。分三才之位而言。則上爻爲天。下爻爲地。中爻爲人。若是六畫重卦。則上下卦

二五之爻。皆屬人之位。同人一卦。以六二之陰爲主。獨與九五爲應同人之象

郊外曰野。兊爲西郊。乾居西北。乾鄰於兊。郊之外也。故乾有野之象  乾有亨德。巽東南已月。離南方午月。皆是嘉會之時。亨之象巽東南水

之所聚。巽又爲風。離中虛又爲槁木。舟虛之象。乾居西北。正亥子江湖之地。利涉大川之象乾有貞德。離利於貞。巽順而附麗於乾陽。陽。爲君子。

利君子貞之象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人之與人。相同於居。飲食言笑之相合者。未必其誠同也。卒然相遇於曠野之中。一

言相契。不謟不佞。不激不拂。豈非眞同歟。嘗因是而論之曰。禮之既失。則聖人惟野之求。謀之未獲。則禆諶速野之駕。寧不以朝市者。祿利之所趍。

而野者無求之地也。趍祿利。則徇情尚私。貪欲嗜得。同者未必是。異者未必非也。若欲所利者公。所言者當。無逾於野人之無求者。是以負暄之言

雖愚。而人忠之。禮樂之進能先。而吾從之。故文王聽及蒭蕘。而序易繫卦。於是乎有同人於野亨之辭也。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能與野人同其好

惡之公。則焉有不亨通者哉。利涉大川者。即是同舟遇風。胡越之人可使相救。如左右手之義。利君子貞。即是君子周而不比。無適無莫。義之與比。

之義。同人。則衆無不同。於是可以涉險與人和同。苟義涉邪僻。必不能堅貞固守。歸諸小人而後已。故利君子貞。而夫子釋彖曰。君子正者以此鄭

汝諧翼傳同人。大有對變之卦。以一陰居下體之中。曰。同人。一陰居上體之中。曰大有。同人之彖爻多戒。大有之彖爻吉。君臣之位異也。夫子曰。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則同非善也。泰卦曰。上下交而其志同。則同又爲善也。所謂同者。其得失特未定。顧其所同者如何爾。人臣爲群陽之

宗。易失之私。故同人之彖爻多戒。人君爲群陽之宗。上下順從。故大有之彖爻多吉也。餘從程氏楊瀛四尚易通愚得之師曰。按同人上。疑脫同人

二字 愚曰。同人取象以二體。言乾爲天在上。火之性炎上。故曰同。以卦爻言。六二一陰。而犀陽歸之亦曰同。然同之爲義。有同之同。有不同之同。

君子和而不同。此不同之同也。小人同而不和。此同之同也。同人於野者。郊野虛曠之地。大公無我。樂與人同。此君子之同也。九五乾健。故利涉大

川。二五得位。中正相應。故利在君子之貞所引廬陵楊氏曰。見前楊萬里傳。趙汝梅輯聞二五。德位皆應。因與之同。故卦名同人 大司徒質人。郊

二旬。野三旬。野蓋郊之外也。以二同五。有內外卦之分。故曰野。以陰同陽。三最近。四次之。五最逺。然五則當同者也。若懷安苟合。而近同於三四。是

爲不正之同。乖戾隨至。唯不憚逺。外擇所當同。同斯亨矣。心既逺同乃利涉險。又行之以正。可免苟同黨同之患。他人不得而間我。故曰。利君子貞

徐相直說天在上。火性炎上。與天同也。故爲同人。野處外而逺。無昵。比之私也。聖人以大公之心。與天下爲同。何難危之不可亨。天下皆同。何險阻

之不可濟。又冝處以君子之正道。斯可謂之大同矣姑汾遁叟證類指龜同於人者。必在寬廣。天之陽一大者也。火之陽衆小者也。以一大而同衆

小。無所不同。廣闊無虞則吉。故曰於野。志既大同。何徃不止。故利涉大川。惟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故君子貞。以卦象言之乾。健。離。明。文明以健。中正而

應也張應珍解同人於野亨。因卦名。就而爲卦辭。野之爲言曠逺也。指外卦乾也。所同者。逺方不限於域中則亨。同人於宗則吝矣。乾健以行。故利

涉大川。文明以健。中正而應。此所利者。君子之事也。小人其克有是哉蘇起翁讀易記同人乾。離。中爻。易位。則乾爲離。離爲乾。故曰同人。以乾離各

卦而論。二五皆人位故也。同人於野。曠野也。野外之同。至公無私。自然亨通。同心涉險。何險不濟。然同人於曠野。貞正爲利。君子和而不同。雖曰同

人。亦不苟同也。惟出於正。則天下之心不期而自同。離伏坎二。三四互巽爲木。利涉大川也。陳深讀易編同人於野亨。同人。同於人也。言與人同也。

野。曠逺之地。同人於野。則不特親比。自內及外。無所徃而不同矣。故亨。外卦有乾。爲郊爲野。故曰同人於野。雖同乎人。實同乎天。則無徃而不同矣

利涉大川。天下皆與之同。以乾健而行。何險阻之不可濟。故利涉大川。又以互巽爲舟。故有涉川之象。惟乾之健則利涉 利君子貞。二以文明

之中。五以剛健之中。剛柔正應。惟利君子之正。惟君子之正。而後能同人也陳普解同人於野亨。同人。與人同也。卦自姤來下二爻反易也。二爻在

姤爲私。其所有而不及人之象。反易而居。爲推其所有與人同之之象。所以同者。同欲同好。不可自私。所當推己以及人也。蓋以外四陽爲人。初爲

同人。二爲所同者。子路與朋友共。孟子勸齊王樂好。皆與民同是也。二中正離明衆陽所同。無邪暗之私。故爲同人於野。謂至公私也。同於野而後

亨。私則塞而不通矣 利涉大川與人同也 利君子貞。離明乾剛。故爲君子貞。二也。光明剛大。而內主乎正也。如是而同。則合而不散。通而不

窮。利涉大川。亦以是之故耳。大槩同人之義。主於光明正大。則爲天下之大同。不然。則爲小人𦟻比之私。小同而不能大。暫同而不能乆。非所謂同

者也丁易東象義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同人一陰之卦。自姤來初二相易也。又爲五陽之卦。自夬來二上相易也。二卦皆以一爻相易。

然但以自夬取義。同人離下乾上者也。天在上。火炎上。故曰同。三畫之卦。初爲地。二爲人。三爲天。四即初也。五即二也。上即三也。柔爻在二。與五相

應。以三畫言之。二五皆人位也。故曰同人。六畫之卦。初二爲地。三四爲人。五上爲天。二亦地也。故以野言。卦惟一陰。諸陽所同欲得也。而適在三畫

之人位。六畫之地位。所謂同人於野也。野者。空闊曠之地。言同人於野。則極同人之大言之。柔。得位得中。上應乎乾故亨。亨則何事不濟。故可涉川。中

正而應。君子之道。故利君子貞 以象變言之。乾天際爲野。火非在野之物野燒之火。人力也乃與天同故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謂二互巽有乘

木之象。離有伏坎。大川也。又自夬來。夬上體。本兊澤也。上自二而徃。遂成乾卦。乾行而兊隱矣。但見天而不見澤。非利涉大川而何。此卦言。善與同

人。則何事不濟吳澄纂言同人於野。此羲皇離下乾上之卦。而文王名之曰。同人。同人者。同心同德之人也。六二九五。俱以中正居人位而相應。六

二爲九五所同之人。故曰同人。卦名連彖辭。象也。人目所望。地連天際處爲野。六二在下。居乎地也。上應乾五。應乎天也。故曰同人於野 亨。占也。

六二卦主。而乾五爲應。故能致亨 利涉大川。占也。初二三有舟象。乾健前行。而舟隨其後。故以涉大川則利也 利君子貞。占也。二五。中正相應。

其相同者。皆君子之正道。故利於君子之正。主事也。吳澄纂言外翼同人同人彖。同人於野初。同人於門二。同人於宗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上

同人於郊。同人者。同心之人也。非曰同於人也。六二爲九五所同之人。九五爲六二所同之人也。二五皆居人位。故曰同人俞琰集說同人於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同人。與人同也。以離遇乾。謂之同天可也。而曰同人。何也。曰。天人一理也。天道至公無私。同人之道。亦當至公無私也。野。外也。

六二爲成卦之主。得位得中。而外應乎乾之九五。有亨通之道焉。故曰同人於野亨。剛健而能有爲。是以利涉大川。文明以健中正而應。是爲君子

之同。不爲小人之茍同。故曰利君子貞李恕易訓同人於曠逺之地。乃至公大同之道。故亨。天下既同。宜涉險矣。然亦宜用君子至公大同之正道。

小人之同昵。比之情耳保八原㫖同人於野亨。五陽一陰之卦。以一陰爲主。簡御繁。寡制衆也。一陰中正。而五陽俱從之。有同人於野之象。野則無

親疏逺近之間。是之謂大同有亨道矣。夫子謂柔得位得中者。卦自姤來。初徃二居二。剛柔相易。用卦變也。六二與九五應。又不曰應於五。而曰應乎

乾者。陽皆從之矣。非同人之亨者乎 利涉大川。詳見需。彖有舟虛巽木。而剛健而不陷。可利涉矣 利君子貞。天子曰。乾行也。取卦德曰。文明以健。

有離有乾。故取卦體。曰。中正而應。即係二五應。故斷之曰。利君子貞正也張清子集注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丘行可曰。同人一卦。以

六二爲主。而上下五陽。皆欲同之。同人之義也。以三畫卦言之。二五皆在人位。相應則相同。故曰同人。野者。廣大曠逺之地。川者。險阻艱難之所。於

野而亨者。大同也。涉川而利者。此同舟共濟。何患胡越之異心也。利君子貞者。蓋正則同。邪則異。正則公。邪則私。所以利君子之守正也 同謂。同

人於野亨。此卦辭也。然以爻而觀。則子宗不若於門。於門不若於郊。而於郊。又不若於野之亨矣所引李子思曰。薛氏曰並見前爲椅韓傳趙珪解

卦。乾上離下。天體在上。火性亦上。是火之性上同於天。故名同人。人之所同者道也。道乃天下至公之理。人能至公。元不同者。所不同私慾害之也。

同人至於野。則國中之人。無不同矣。故亨。人心既同。利涉大川之險。利用君子之正道也胡炳文通坎離。皆乾坤之用易。至此十二卦。坎體凡六見。

離體於此始見馬。需。訟。小畜。履。四卦互離。至同人大有而見。離體凡六。離之用。與坎等矣。同人大有。皆主離之一陰而言。離一陰在二。而上下五陽同

與之。故曰同人。離一陰在五。而上下五陽皆爲所有。故曰大有。五君位。而爲群陽之宗。上下順從。故爻多吉。辭而彖。但曰元亨。二臣位。而爲群陽之

宗。易失之私。故爻多戒。辭而彖曰亨。曰利。必曰利君子貞。或曰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而卦名曰比。曰同。何哉。。比者一陽爲衆陰所。比。而坎陽居

五。爲得其正。故曰元。永貞是其。比也。即所以爲君子之周。同人一陰。爲五陽所同。而離陰居二。爲得其正。故曰利君子貞。是其同也。即所以爲君子

之和。同人於野。其同也大。利君子貞。其同也正。爲人大同亨道也。雖大川可涉。然有所同者大。而不出於正者。故又當以正爲本董真卿通雙湖

先生曰。按原齋分畫卦論。以離中爲人位。若論六畫卦。則二爲地。自天視地。則地爲曠野。又有同人於野象。可謂人道之亨矣。大川離伏坎象。離爲

虛舟。有利涉象。君子貞。六二。中正象。君子不專指陽言所引郭氏曰。馮氏曰。丘氏曰。李氏曰。見前。郭雍解。馮掎輯注輯傳。張清子集注陳應潤爻變

易緼同人。同心同德之人也。上卦否既傾矣。爲人上者。知爲惡之小人不可用。故求同心同德之人以同治。然不求之於朝市。而求之于田野者。恐邪

佞之人尚在朝市。親戚相依。宗族交薦。舊政不改。餘孽尚存。故逺求於野。欲使舊染污俗。咸與惟新。求之之切。野無適腎矣。不持腎者亨通。朝廷亦

亨通矣。利涉大川。君臣有剛健之才。不畏險阻。雖大川亦可利涉。貞卜也。蓋求賢之時。利君子之卜。不利小人之卜。以其人君知人之賢否也。否

卦曰。不利君子貞正。與此卦相反也齊履謙本說同人。同於人也。於野則所同者。廣利涉。則同功者衆。利君子貞。同於人者。人亦同之。則小人無隔

絶之害。復以反否之誼解蒙精藴大義先儒曰。天理而已矣。故無徃而不同也。同人否之反也。故在否則不利。君子貞在同人。則利君子貞矣 䝉

謂合衆心之同濟。大下之難。亦唯在於公正而已耳梁寅參義同人之道。以大同而不私爲善。故卦之諸爻。或比或應。皆爲同於所近。無大吉者。而

彖言同人於野。則能絶其私與。而廓然大公。此其所以亨也。其取乎野之象者。何也。以一卦觀之。由內而至外。初爲同人於門。至近也。二爲同人於

宗。亦近也。至上而同人子郊。則逺矣。然未如野之尤逺也。國外謂之郊。郊外謂之野。同人於野。豈非超出於家邑之外乎。二爲同人之主。而不能大

同。故其有應者。乃所以爲吝。初上雖無咎無悔。然終不若於野之亨也。聖人以四海爲一家。中國爲一人。而情無不孚。恩元不洽者。豈非同人於野

之意哉。人心之大同。則何爲而不成。何徃而不利。雖大川之險。涉之無難矣。然亦必。行之。以君子之正道。然後爲利也。不然。處斷之乖理。持守之不

固。雖其心之匪私。亦豈能亨乎。夫同人子野心之公也。利君子貞。事之正也。世固有其心非私。而事失其正者。亦有事雖正。而夫能無私者。君子所

以通天下之志。其唯至公至正之道乎易纂饒氏曰。於野。公也。貞正也。自此下。並吳氏說。合附彖傳下。乾。天理也。順天理而行。故曰利涉。又曰君子

之心。天理也。天理無不正。故通天下之志。以人心天理之同也 吳氏曰。人固在於公。而公又當以正爲本。乾天也。動以天者。自然是公。自然可以

涉險。其曰乾行。行以天而動所引張氏曰。胡氏曰。丘氏曰。馮氏曰。見前張清子集注。胡炳文通爲椅輯注塗溍生易疑擬題同人之彖曰。同人於野

亨。坤之上六曰。龍戰子野。二卦之義不同。皆取象於野。何也。一言於彖。一言於爻。又何歟彖曰同人柔得位

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程子傳言成卦之義。柔得位。謂二以陰居陰。得其正位也。五中正而二。

以中正應之。得中而應乎乾也。五剛健中正。而二以柔順中正應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爲同人。五乾之主。故雲應乎乾。象取天大之象。而彖

專以二言朱子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二。乾謂九五王弼注二爲同人之主孔頴違正義此釋所以能同於人之義。柔得位得中者。謂六二

也。上應九五。是應於乾也李鼎祚集解彖曰同人 九家易曰。謂乾舍於離。同而爲日。天日同明。以照於下。君子則之。上下同心。故曰同人 柔得

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蜀才曰。此本夫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則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下奉上之象。義同於人。故曰同人蘇軾傳此專言二

也楊萬里傳六二。以陰居陰。故曰得位。下卦正中。故曰得中。二與五應。故曰趙復齊說得中應乾。同乎天也。同乎天者同乎人也 二五。心也。人心。

天心同蔡節齋訓解釋同人義。柔二也。得位。當位也。得中。下卦中也馮椅輯注同人誌卦 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以六二明卦義張應珎

鮮離以一柔爻爲主。六二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之九五。是能同於人。而人亦同之。故以名卦陳普解一陰而得中五之位上應乎女王之中正五爲

衆剛之主。下應乎二。而衆陽無不從之胡炳文通小畜。六四。柔得位同人六二則曰。柔得位得中。不與巽柔之畜乎乾。而喜離柔之應乎乾。二中四

非中也。梁寅參義同人。由六二而取義。故主二而言之。五以陽居陽。二以陰居陰。是二之應於五也。五剛而中正。二柔而中正。是二之德。應於五也。

五爲上。乾之中。則二之得位得中者。乃上應於乾也。卦之爲同人者以此也同人曰程子傳此三字羨文朱子本義衍文

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程子傳至誠無私。可以濟險難者。乾之行也。無私天德也王弼

注所以乃能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孔頴達正義釋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之義。所以能如此者。由乾

之所行也。言乾能行此德。非六二之所能也。故特雲同人曰。乃雲同人於野亨。與諸卦別也 注。故特曰同人曰 故特曰同人曰者。謂卦之彖辭

發首。即疊卦名以釋其義。則以例言之。此發首應雲。同人於野亨之上。別雲同人曰者。是其義有異。此同人卦名以六二爲主。故同人卦名繫屬六

二。故稱同人曰。猶言同人卦曰也。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雖是同人卦下之辭。不闢六二之義。故更疊同人於野亨之文。乃是乾之所行也要義同

人非二所能。故曰乾行。曰。同人曰見前王弼注李鼎祚集解虞飜曰。旁通師卦。巽爲同。乾爲野。師震爲人。二得中應乾。故曰同人於野亨。此孔子所

以明嫌表微。師震爲夫。巽爲婦。所謂二人同心。故不稱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故言人耳。乾四上失位。變而體坎。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 侯果曰。

九二升上。上爲郊野。是同人於野。而得通者。由乾爻上行耳。故特曰。乾行也蘇軾傳同人曰。同人於野亨。此言五也。故別之 利涉大川。乾行也。野

者。無求之地也。立於無求之地。則凡從我者皆誠同也。彼非誠同。而能從我於野哉。同人而不得其誠同。可謂同人乎故天與火同。人物之能同於

天者。蓋寡矣天非求同於物。非求不同於物也。立乎上而天下之能同者。自至焉。其不能者。不至也。至者。非我援之。不至者。非我拒之。不拒不援。是

以得其誠同。而可以涉川也。故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苟不得其誠同。與之居安則合。與之涉川則潰矣。涉川而不潰者。誠同也陳了齋

說終則有始。天行也。義在剝復。終始同時。乾行也。貞在君子無妄。元亨利貞。行乾也楊萬里傳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一柔應五。剛

下應上也。五剛應一柔。而九五正應上應下也。上下相應。其同大而公矣。乾行上應下之謂同人曰三字衍王萃叟音訓同人。同人曰晁氏曰。王昭

素。謂此同人曰三字。錯說之。按虞翻輩。諸儒。無一人爲之說者。特王弼失之耳項安世玩辭同人曰。同人於野亨。此句當連上文解之。其說謂柔得

位得中而應乎乾。故其卦曰同人。而同人之繇。又曰同人於野亨也。蓋本之以中正。而無邪行之。以剛健而無欲。故能忘已而同人。又能忘人而同

乎野也。故以兩曰字明之。先儒皆以連下文。故其說不通下文利涉大川。乾行也。獨以乾行二字解利涉一句爾。乾在外。故曰乾行。言出行於外。健

則能涉也應乎乾 乾行也 同人以一柔爲主。徒柔不能以同乎人也。必以天德行之。故雖得位得中。而必應乎乾。乃可謂之同人。至於利涉

大川。則又曰。此乾行也。明非柔之所能辨也。凡卦之以柔爲主者。皆然。履之六三。不能以自亨也。必曰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小畜之六四。

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剛中而志行乃亨。大有之六五。不能以自亨也。必曰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凡此皆柔爲卦主。而其濟也。必稱乾焉。此乾之

所以爲大歟。元亨說具鼎卦 利涉大川。乾行也 彖以利涉大川爲乾行。明利涉者。乾也。非離也。離有伏坎。坎在下爲川。又有互巽在上爲舟。雖

有涉川之象矣。然非乾之健行。不能以利涉也。訟。天與水違。故不利涉。同人。天與火同。故利涉未有違天而可濟者也。未有不健而能濟也馮椅輯

注同人曰三字衍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主上卦以明象。占行道也。兼以天道君道明之陳深讀易編彖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

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釋同人義指六二也。得位二。以陰居陰。當位也。二居下卦之中得中也九二以柔順中正而應乎九五剛健中正其德同也

故爲同人 利涉大川。乾行也。乾剛健而不陷。可以蹈險難而行。故利涉大川陳普解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卦為同人。卦立而後

同人於野之義。見不別起。而遂連卦名爲一句者。文理當然也。艮其背中孚。豚魚亦其例。古人之文。於此亦可見也。夫子傳辭。謂之同人曰。同人於

野亨。則以同人爲卦。同人於野亨。則卦立之後。徐察而見之之大義也。卦立。則卦爻辭之義皆以具。必卦名先定而後發之。所以見一體之衆。體大

關一卦者爲卦辭。各爲卦中之一時者爲爻辭。如百體之合爲一身不相離。而又不相亂也。卦名之義。與其卦爻辭之義固不逺。然先儒之說。多有

混卦爻辭於卦名。如專以小徃大來爲泰。大徃小來爲否。與乾六爻皆聖人之類。皆未爲當也。觀同人曰一語可見。其當有分別矣。乾行。謂二以中

正應乾。是一卦皆天理於野之亨。涉大川之利。皆以此之故耳吳澄纂言以下釋彖辭。承上文應乎乾而言。所以致亨而利涉大川者。由乾之剛健

而行也。柔雖得位得中。然非應乎乾。則不能有此亨利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

正也程子傳又以二體言其義。有文明之德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之正道也王弼注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相應不以邪。

而以中正應之。君子正也。故曰利君子貞 邪似嗟反孔頴達正義此釋君子貞也。此以二象明之。故云文明以健。中正而應。謂六二九五。皆居中

得正。而又相應。是君子之正道也。故云君子正也。若以威武而爲健。邪僻而相應。則非君子之正也李鼎祚集解何妥曰。離爲文明。乾爲剛健。健非

尚武。乃以文明應。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貞也項安世玩辭文明以健。中正而應。文明以健。則其健也非妄。行中正而應。則其應也非私。係

發之以明。行之以公。此君子所以合天下之志。而正夫一也。同人之道。莫利於斯矣張應珍解同人曰。同人於野亨止君子正也。文明離也。健。乾也。

中正。而應二五也。上文釋利君子陳深讀易編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又以二卦之德言。有文明之德。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之

正道也董真卿會通程氏曰。所以成卦者在六二。故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所以同人。利涉者在九五。故曰乾行。所以利君子貞。在二體之相爲

用。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所引蔡氏曰。見前蔡節齋訓解經義乾行也。文明以健。天文也。文明以止 天理運於難窮。則體至著。以合乎人者不

容已。天理示於易見。則體至著。以辨乎人者不容過。蓋合異以爲同。辨同以爲異。此固人事之昭然。而莫非天理之自然也。不知天理運行之妙。則

合其所合者。或有小用之私。不知天理流行之形。則辨其所辨者。或有過用之累施於人。而非天焉。殆亦苟合苟辨而已矣。同人與現之君子。何其

一合一辨之皆天乎。且變化不息。廣大不拘。至妙而難窮。皆乾之行。而天理之默運者也。是天之理也。即君子之不容已。於是坦然無外。合天下於

文明之中。健而能乆。無有間斷。則其所以至健者。皆本於乾之行也。非合於人者不容已乎。至於發揮垂布。盛大可觀。至顯而易見。皆天之文。而天

理之昭示者也。是天之理也。即君子之不容過。於是燦然有別。辨天下於文明之中。各止其所。無有僣差。則其所以有止者。皆本於天之文也。非辨

於人者。不容過乎。觀天理之運。則著其同者。不當變於同。觀天理之示。則著其分者。不當逾於分。蓋或變者。不足以爲同。或逾者不足以爲分。非察

乎天人一致者孰知之。同人之彖曰。云云賁之彖曰云雲嘗原天理有隱。見之寓。而觀人事有分合之機。然後知出於天者。人所不能外。而用於人

者。非天其孰爲之。苟知有所謂隱者焉。而不可以限量窮也。故於分之中而致其合。猶其不可窮者也。苟知有所謂見者焉。而不可以形跡紊也。故

於合之中。而致其分猶其不可紊者也。合以天合。分以天分。天人並用。庶乎其不相悖矣。人心不同。有如其面。固未易以強合也昧夫天理而求以

合之。則行於一時。而不行於悠乆。施於平夷。而不施於險阻。終於變遷。已有限量。卒至於暫合而暫離。或作而或輟。其患不在於不合也。合之不以

天。祗所以離之也。凡厥有生。勢均力敵。固未。易以強分也。然合天理而求以分之。則失之放肆者或流於。好高。失之趍下者。或流於無檢。渙散四出。

莫有定極。卒至於越禮以相紊。逾分以相陵。其患不在於不分也。分之不以天。祗所以雜之也。是故。磅礴上下。無一物之能遺。徃來消長。無一息之

或間。天之理固如此。況乎納之與天同其量。持之與天同其乆。而人之合。果外天理以爲合乎。垂象著明。陰陽有常運。𨇠度推遷。晦朔有常序。天之

理固如此。況乎典則天敘。禮則天秩。而人之分。果外天理。以爲分乎。雖然。君子一合一分之間。豈惴惴然。求其所謂天理。而循之特以理者。天人之

所共由理在是。則天在是也。故性命之各正。太和之保合。舉覆載之間。悠乆無息。吾知有理而已。不知何者爲天。而何者爲人也。知同人之同爲無。

間。又知賁之爲文爲有別。則天理其在斯乎。自今即其天理之隱者言之。悠乆無息者。有統天之功。行健無疆者。有御天之權。沖粹混融。舉無私覆。

日月星辰。舉無私照。人莫窮其變化也。而所以爲乾行機緘。同於斡旋。形氣同於範團。是皆天理之難窮者也。理之在天者如此。而君子其諸異乎

天而同之歟。凡其人之所謂文明者。在乎萬物與吾同體雲耳。同聲同氣而天下之志無隱。同心同德。而衆庶之慮無蔽。精誠披露。而彼此相合於

文明。則威武不屈。而不至銳始怠終。以虧其交意。向昭晣而人已相孚於文明。則貧賤不移。而不至擇利避害以攜其志。小大高下之和同。而金石

之堅。尊卑貴賤之吻合。而膠漆之固。則其文明之所以健者。皆乾之所以行也。則合乎人者。果非在於不容已乎。自今即其天理之見者言之。剛柔

相摩。而有麗天之度。陰陽相推。而成在天之象。或盈或缺。而日月不過。或徃或來。而四時不忒。人皆見其准則也。而所以爲天文雲漢之昭回。星辰

之羅布。是皆天理之易見者也。理之寓於天者如此。君子其諸異乎天而辨之歟。凡其人之所謂文明者。在乎萬物各得其理雲爾。有法度以相接。

而炳垂於典則之中。有禮義以相維。而煥陳於紀綱之內。君君臣臣。而君臣相安於文明。則止仁止敬。而無援下援上之失。父父子子。而父子相安

於文明。則止孝止慈。而無不孚不順之憂。小大高下。莫不各由其道。尊卑貴賤。莫不各得其所。則其文明之所以止者。皆天之所以爲文也。則辨乎

人者。果非在於不容過乎。蓋公則一。私則萬殊。而無偏無黨。然後王道有蕩蕩之盛。是以知理之所在。不合則不明也。紊則晦。辨則彰。而歲月日時

既易。則政又有昏不明之累。是以知理之所在。不辨則不明也。吁。此同人與青。皆主於文明。而咸拯於至著之地也。同人之彖曰。得位得中而應乎

乾。又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然後知同人之本。凡其得中。而闡是大同於人者。無非應乎乾行也。至於於野之亨。大川之涉。皆欲其體健而施。不

容泛交。苟合於一時。而舍洪包荒於悠乆也。故九五之同人。雖號咷之後亦獲相遇之笑。所以見其同之不可不健也。賁之彖曰。觀乎天文以察時

變。觀乎人文以化成乎天下。然後知賁飾之本。凡其茂對時變以育物者。無非觀乎天文者也至於人文之觀。而大要期於一定。不易之謂成。截然

不變之謂成。而於以化成天下焉。故六五之賁。雖丘園之賤。亦必吝而後吉。所以見其文之不可不止也。嗟夫。宜合則合宜分則分。事之當然固如

此也。然昧乎天理者。無徃而不蔽。達乎天理者。無徃而不宜昔者。文王不識不知。而順帝之德之純而配天。則文王之與天理爲無間矣。自然盡已

盡人以賛化育。成己成物以合內外。形則著。著則明。極而至於不息則乆。悠乆無疆。何以然。後德之純。足以參於穆不已之命。吾固知文王之同。天

之同也。穆穆之懿。鬱郁之美。明明在上。極而至於於緝熙之敬止。何以然。高明配天。足以並日月星辰之係。吾固知文王之文天之文也。雖然。同人之

卦。論其無不合也。賁之爲卦。論其無不分也。一則惟恐其有。間。一則惟恐其無別。若判然其不相侔也。以二卦求之則同。不生於同。而生於分。分雖寓

於分。而本則同。是健也。不徒見於同。而非族之族。非物之物。守是健而不使之雜。揉則同者。每因於分也。止是也。非徒見於分。而居上不驕。爲下不

僣。皆安於止。而不使之乖錯。則分者乃所以爲同也。是則分之與合。要本一致。而聖人設卦。並行而不相悖也馮去疾經義文明以健。中正而應

物我同德。固不可有異心。君臣同德。尤不當有異心。夫同人之卦。大同之義也。然猶易合者。物我之心。莫難合者。君臣之心。使其德雖同。而心猶有

未合者。則亦何取於大同之義哉。自同人之二體言之。則離取其文明。而乾取其健。文明之德。物我之所同有。而必持之以至公。此心之同。終始無。

間。則物我之際。得其所以同矣。自同人之二五而論之。位取其中正。而義取其應也。中正之德君臣之所同有而必相應而不相遴此心之同尊卑

無間。則君臣之間。又得其所以同矣。自其得之同。而極其心之同。則大同之義。是爲得之。故夫子釋彖之辭曰云雲其㫖如此。夫子天地定位。而人

生其間。與之並立而爲三才。我之與物。同此一初也。於其間。又奉其尤者一人焉。而戴之謂之君。然後有尊卑有上下。古之君子。廣大同之心。充大

同之德。夫欲以我之心。而合乎物之心。以我之德。而合乎物之德。惟其交際也有道。其酬酢也有禮。其周旋泛應也有宜則。夫一人之德。千萬人之

德也。其於文明也何有。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其於健也何有。然我之於物。群焉而居。比焉而處。其心合也。至於冠尊履卑之不可以陵。廉逺堂

高之不可以躐。而欲以臣之心。合乎君之心。以臣之德。合乎君之德。非其事上也盡敬。其輔上也盡忠。其輔賛彌縫也盡誠。則臣之德。安能上輔乎

君之德。中正何有哉。臣之心。安能上通乎君之心。其應何如哉。是理也。固所以爲大同之義。而聖人獨於同人之彖發之。易之卦。有五陽而一陰者。

一陰爲之主。同人之六二是也。故同人之彖。以六二言之。其所以接乎物者。非惟正應而已也。凡五剛之與我接者。皆物也。燦然有儀以相接。驩然

有恩以相愛。文足以與物交也。明足以與物辨也。不惟我有是文明之德也。凡物之與我。並處乎天地間者。皆知父子兄弟之爲居。出入守望之爲

安。交遊朋友之爲助。此禮也。亦情也。此勢也。亦理也。是其文明之德。所以爲同也。是其心也。不可以一時而遂已也。當無時而不然。不可以一人而

遂忘也。當無人而不然。持之以悠乆。充之以不息。此心之健。固將與物同也。而可有異心乎哉。然其事乎君也。則亦指正應而言之耳。二在下卦。而

五在上卦。天下之中有過於此者乎。以九居五。而以六居二。天下之正有過於此者乎。臣有是中。君亦有是中而非中者不能投其間臣有是正君

亦有是正。而非正者不能乘其隙。此其同也。而非可以分隔也。非可以貌踈也。是其中正之德。所以爲同也。然是心也。不可使有一間之可投也。不

可使有一隙之可乘也。相與不可不深。而相疑之間。所可慮也。信不可不厚。而相猜之隙。所當憂也。上有以應乎下。下有以應乎上。此心之應。將有

同而無暌也。而又可有異心乎哉。夫物我之德。惟其同也。故其心同。君臣之德。惟其同也。故其心同。大同之理。融物我通。君臣皆此德也。皆此心也。大

哉大同之義乎。雖同人之彖。指六二而言固也。然六二之辭。則曰同人於宗。宗者。以其同類言也。既曰於宗。則是知有我也。而不知有物也。知有己

也。不知有君也。知有私也。不知有公也。人慾交勝。天理日微。宜其有吝之辭也。大同之理。固如是乎。然則彖之所言。獨與爻異。何也。彖之辭明一卦

之全體。爻之辭。明六二之時物。固未可以槩論也。況使六二。因爻辭而知驚焉。反於宗之吝。而於郊於野。恢同人之量。而忘身忘私。毋固毋必。則何

害於大同之義乎。嗚呼。天下之理。推其正而已矣。泛而言之。爾身克正。罔敢弗正。而正君心。以正朝廷。以至於正天下。皆此德也。皆此心也。文明之

能健。以正而能健也。中正之能應。以正而能應也。故以此德之正。而合乎人之德。以此心之正。而合乎人之心。然後足以融物我。通君臣。舉天下之

大。納之大公至正之域。然後足以盡同人之理。故聖人之繼斯言曰。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蓋指六二而言之。嗚呼。大哉大同之義也

姚鏞經義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知君子之接物無所徇。則知君子之處心無所倚。夫人之樓物。所以徇乎外。而失其在己者。非物之能

爲人累也。由乎存於我者。不能以自立。則亦隨物而靡耳。同人君子。豈其然哉。方其燦然相接。有可觀之文。固若易與也。而所守則健而不可移。泛

然應物。固若無不受也。而所與者必以中正。君子何自而能然也。由其中心所守。適乎義理之安。不惑乎外邪之擾。屹然中立。不倚於偏。則其所以

泛應酬酢者。莫不各得其當。而不可亂也。不觀君子之養乎內。無以知君子之應乎外。以此同人豈苟同乎哉。同人之彖曰云雲意或如此。人皆知

物之能爲人累。而不知非物之能累人。而人自累之也。夫以一人之心。而接乎萬有不窮之物。其交乎吾前者。無非可喜可慕。可羨可欲。苟在我者。

茫然而無所主。則彼將乘吾之所喜慕羨欲。而投其隙。亦何所不至哉。蓋人之一身。固不能不接乎物也。惟接之以理。則不感乎物。物固不能不同

乎人也。惟知其所異。則能同乎人。蓋以物徇物。則何物不可欲。以人徇人。則何人不可同若是。則邪正混淆。賢否無別。能使同己者之是。而不能使

異己者之不非。能使己之所欲者合。不能使己之所不欲者同。此皆小己自私之累。非大同之道也。蓋天下本一理。萬有本一心。此理苟明。黨偏不

作。合乎理者同之。違乎理者去之。彼雖淫邪頗僻。巧僞萬端。而吾之所喜慕羨欲者。舉無所偏焉。曷能以投我哉。同人君子。不以苟同爲同者。蓋得

乎此也。方其燦然有文以相接。驩然有禮以相安。溫乎其容若可玩也。謙乎其恭若可褻也。至於恱之以非道。則有厲然之色。誘之以非義。則有確

然之守。其剛健爲不可奪。歸斯受之不問其所從來。泛而受之。無一物之或棄。冝若是非之無辨。邪正之不明。而無所不應也。然必正者從之。中者

與之。以私求昵。以此爲同者。則未始容之也。其中正則不可移。然君子之能盡乎此。豈隨事隨物。而強爲之區別哉。亦以此心所有。至理素定。無偏

無黨。而王道平平也。無作好惡。而溺於所私也。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吾以隨波逐流以爲同也。善其所善。惡其所惡。吾不雷同相附以爲同也。君子

之所以爲正者。得於心。則其所以泛應酬酢者。豈不犁然各當於理哉。蓋天下至正之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

惑。未有可以此而不可以彼。可以一而不可以二者。常人以同爲同。則所同者狹。君子以正爲同。則無所徃而不同矣。以卦觀之。上體乾也。下體離

也。以乾之健行。離之明明。則無所不燭。而是非邪正不能逃。健則確然有立。而淫朋比德不敢干。此其所以能行君子之正。而接物無所徇也。雖然。

彖辭。夫子作也夫子豈徒言之而已哉。童子之難言。則與其進。鄙夫之空空。則叩其端。陽貨之見。公山之召。又屑就之。豈非文明而健者乎。然夫子

非止於文明也。其處鄉黨者。不以施之朝廷。其與上大夫者。則不行於下大夫。享禮私覿。以致其敬。降階升堂。則異其容。未嘗不以正應也。然夫子

所以泛應曲當者。蓋其平日與門弟子之所講明者。無非正心誠意之學。所謂應世酬物之用。初非無用之空談也。學易者。當於夫子而有考焉周

源經義同前題 接物而有所守於內。在天下不能外乎理。守己而無所徇於外。非君子不能盡其理。夫與人同者非難。而不苟同者爲難。有如交

接之道未明。而動與物忤者。固非也。然不知己之所守。不可偏徇。而至於與物俱徃。則是豈君子之所謂同哉。且文明以接物而必有健。以主於中。

則其所存者。中而且正矣。彼此相應。而不容以。間其情者。豈非通天下一理。而是其所以爲同歟。然而盡是道亦難也。是必君子人歟。守於已正也。

推之以接物。亦正也。惟正故能中。而惟君子故能正。此聖人言此必歸之君子者。有以哉。非理不足以同乎人。非人不能盡其理。吾於聖人彖同人

者。見之。故曰云雲夫交接之道。不過乎人。已兩端。而其間所謂節文者。蓋不勝其多變。以一人之身。酬酢乎多變。而欲隨吾所處。各有以中其節。難

矣。雖然。無難也。事事物物之中。各有理存。而明理。則各知其所止之地也。故理一矣。而分則殊。分殊矣。而理則無徃不在。且親踈異情。貴賤異等。使

不達於是理。則惟見其異爾。而自得是理者觀之。萬殊一貫。而初何梏於有我之私。物我一體。逺近同視。使不達於是理。則惟見其同爾。而自得是

理者。處之一貫萬殊。而初豈見其有。所謂兼愛之蔽。即是理之一以達之於分殊。而於分殊之中。復有處夫理之。一夫如是。可以語大同之道矣。彼

世之人。知有乎已。而不知有物者。惸然獨立於斯世。而卓越崖異以爲高。至知有物。而和知有已者。欲。比天下而同之。而卒至於無差等之愛。不失

之人。則失之已。不流於楊。則歸之墨。此正道不明。異端害作。而君子之道鮮矣。今夫。無親踈大小之間。無貴賤逺近之殊。歡然情意之相孚。燦然文

物之相接。是其爲文明者也。然而泛然雜施者。必有不得其所處。而以已徇人。則。易至於苟合。此文明接物。而必剛健以爲此心之主。庶乎泛應酬

酢之中。自有不可亂者。存而隨事適中。無徃而非正。雖泛愛而不失其親仁之念。雖容衆而不忘夫尊賢之意。其曰應雲者。天下之以理相合者。莫

不各得其所應也。然而中正之道。所以爲同人之要。而聖人特舉其正者歸之君子。何哉。蓋天下之理。至於中者非難。至於正者爲難。中者隨事物

以取中而正則吾身心之所以爲准繩。萬事萬物之所以爲樸的者。惟其正所以能中。而君子者。理明義精。意誠心正。其天理人慾之辨甚嚴。而義。

不爲利所奪。志不爲情所遷。其明白正大也。無纖芥之疑慮。其公平正直也。無毫髮之私意。謂之君子。正者。理備於君子之身也。嗟夫天下之理。有

可得而同者。有不可得而強同者。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自固其自然之同。有合乎天理之正者。至於仁民者。不可與愛物並施。敬兄者。不可與敬鄉

人槩論。是雖異而亦不失爲同也。不然。天與火。固象同。人而至於體象。則族必類。物必辨。蓋於此可以言正矣。卦以乾離成體。既有以寓文明以健

之義。而二五之正應皆中也。然二則吝道。五則先號後笑。蓋以六居二。而六之與二。柔也。以九居五。而九之與五。剛也。惟其柔則情易徇。而剛則有

中直者。存此健。又所以爲中正之本。而彖所謂得中應乎乾者此也。繇曰利君子正。彖曰惟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至於象。亦曰君子而大傳。釋同

人之義。又以君子之道爲言。蓋嘗因是。而得所以論君子小人之同者。夫邪正有異途。君子小人有異類。要之各有同者。然而君子處心。大抵出乎

公。而小人則私矣。此心一公。則不爲苟同。而雖。比也實不周。雖群也實不黨。至於私心相與。則是所謂同流合污者。是所謂同惡相濟者。甚而至於

締交結黨。視勢爲離合。而且有以擠君子於仇怨之地者。要之則亦正不正之分爾。吁。此同人之所以利君子正陳次公經義同前題 知君子之

應世。無或偏之累。當知君子之處心。有不偏之理。此心之理。未能至正而不偏。則以之應世。外不失人。內必失已。其何以爲大同哉。同人之君子則

不然。文明以接物。而其中則至健而不流。中正以守已。而其外則泛應而曲當。合人已而兩盡。而應世之用。蓋未嘗或失之偏矣。然君子之所以能

若是者。蓋其一心之中。天理昭明。物慾不蔽。森然典則之具存。正矣黨偏之無有。此其所以處人已而兩得歟。惟不偏之理。既盡於處心之際故無

偏之用。自見於應世之餘。非同人之君子。疇克臻此。同人之彖曰云雲以此。人之所以於處已接物之際。不能盡大同之義者。皆非天下之正理也。

理一不正。則不失之泛。必失之拘拘者。知有我而不知有物。泛者知有物而不知有我。物我之間。所以胥失之自。夫知有物。而不知有我也。則必曰。

長楚人之。長。當無異於長吾之長。是以合天下之疏以爲親。聯天下之異以爲同。治節制量。不行於其間。而阿合苟容。徒以無所不同之爲貴。夫豈

知什百千萬。物情則然。比而同之。是亂天下。物固不可以不同。而亦安可捨中正之理而強同之乎。自夫知有我。而不知有物也。則又曰吾弟則愛。

而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同一封畛而自立藩籬。隔一樊墻而自分爾我。此心𥚹隘。與物寡合。截然獨立。視物之來。若將浼已。夫豈知天地萬物

與吾同體。癢疴疾痛舉切吾身。物固不可以苟同。而亦安可捨文明之理而不同乎。大抵用力乎外者。不若務內之爲要。課效於人者。不若反已之

爲切。蓋外之變無窮。而人之情不一。苟徇其變之無窮。惑其情之不一。而求所以應之。則其用力亦勞矣。君子之所以務內者。殆不過盡此心之正

而已也。惟能盡其正於心。則推於用。何適而非正哉。夫以文明之德。出而與物交接。其見於泛應酬酢之間。蓋有燦然其文。照然其明。舉無一毫之

或蔽矣。而君子必以健濟之誠。恐遂物忘返。而無以盡守已之道也。中正之理。嘿存於吾身。其見於躬行踐履之間者。蓋有中而不倚。正而不邪。舉

無有一毫之或偏矣。而君子必濟之以應者。誠恐其立我太高。而無以盡接物之禮也。有接物之禮。而不流於徇物。有立我之義。而不固於有我。信

矣其無或偏之累矣。然天下之事。見於用者非難。而反其本者爲難。使君子之處心。容有一之未正則以之接物。必至於失己以之守己必至於失

人。君子人歟。靈扃洞照。天理內明。不以利心惑之。懼其有以易吾之正也。不以忽心乘之。懼其有以害吾之正也。聲色貨利之不以動其心。忿懥嗜

欲之不以留諸內。無非所以飬其正也。夫然。故處已接物。罔有一毫之偏者矣。以卦考之。上體乾也。下體離也。以離之文明。而合乾之健。則文明以

健。蓋可見矣。以九居五。以六居二。既中且正。而復處相應之地。則中正而應又可見矣。至於繇辭。必以利正言之。則正者。其同人之本歟。雖然。正理

之在天下人心。誰獨無之。而同人之卦。一則曰君子。二則曰君子者。何耶。蓋有君子之中庸。有小人之中庸。君子之中庸。則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

庸。則小人而無忌憚者也。然則謂之君子正者。豈非以君子和而不同。而小人則同而不和耶。聖人作易。嚴於君子。小人之辨如此哉。昔者。吾夫子

於春秋諾陽貨之仕。而不遽出仕。從佛肸之召。而不果有徃。豈非其中有至健存者乎。然而享禮私覿。必異其容。升當降階。必異其趍。即中正之理

而形於酬酢泛應之間。在聖人又無不當矣。他日爲政之間。必以正名爲先。而割之不正則不敢食。又可以想見吾夫子無適而不正。後世楊氏之。

爲我。墨氏之兼愛。孟子必深闢力辨之者。豈非以人心不正。邪說不熄。則其流弊。必至於不忍言者。是則甚可畏也。孰謂孟子不言易周元經義文

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象曰。天與火同人。以理接物爲甚公。君子固可合天下於大同。以象觀理爲甚明。君子未

嘗強天下以苟同。蓋君子之於天下。固未嘗不同。亦未嘗必同。全同人之德。故能同其所可同。觀同人之象。故不求其所強同。此所以舉天下而無

外歟。且健之於己則文。而至於明。應之於人則中。而至於正。以是接物。無非公理。唯君子能之。由是即此之理。達之天下。則天下均有此理。均有此

志。隨感隨。應。蓋有不期其通而自通者。可謂合天下於大同矣。然知其同。而不知其不同之同猶未也。胡不即其象而觀之乎。彼天道上行。火性炎

上。所趍雖同。爲體則殊。聖人象易。而獨取諸天與火焉。是蓋謂夫同之爲同。初非苟同。而不同之中。固有實同者存也。豈非不強天下以苟同乎。接

物有全德。君子之於天下也。未嘗不同。觀象有全體。君子之於天下也。未嘗必同。茲其爲同人之君子歟。同人之卦曰云雲經意以此。約天下而一

歸之同。此君子合天下以爲心者也。因天下而不求其同。此君子公天下以爲心者也。夫一天下耳。不混然而合。則判然而離。不翕然而聚。則渙然

而散。曷爲欲其約而歸之同矣。而復謂之不求其同哉。嗚呼。理之本一。分之爾殊。不可不原其故也。何者一日克已。天下歸仁。鶴鳴在陰其子和之

自然感之而通。唱之而。應。即一人之心。可以貫千萬人之心。此其爲理。雖欲不同。不可得也。人心不同。有如其面。物之不齊。乃物之情。彼此異冝。好。

惡殊軌。合萬有而觀有。若東西黑白之不侔。此其爲分。雖欲強同。亦不可得也。唯君子者。盡剛明中正之道。與天下相忘於形跡之表。故何我非物。

何物非我。亦既約天下而歸之同矣。猶且體天火同人之象。與天下相安於等差之內。故物各付物。事各付事。亦必因天下而不求其同焉。人知其

爲同也。不知其同之之中有不同者存。人見其不同也。不知其不同之中有大同者。寓理一分。殊其致察。蓋亦乆矣。或者私慾汩其眞。而文明之不

足。偏黨昧其天。而中正之不守。定者失而應者窒。寂者亂而惑者隔。則人人楚越之殊。物物藩籬之間。是之謂失其本心。固不足責也。至於強天下

以爲同者。又將曰。我能健而明矣。我能中而正矣。由是以爲應。由是以爲通。皆吾之所能矣。而人情之不一者。必約之而使齊。物理之本異者。必比

之而使均。強求其然。而不待其自然。強求其一。而不聴其自一。則泯泯棼棼。豈爲終不可行。祗益擾耳。其爲中正。果若此哉。吁。是亦不思夫高明配

天。燎原若火。卦象之立。果爲何意。而吾顧不及而求之耶。然則。孰有若同人之君子乎。今夫剛健自強之謂健。健而不本之以文明。則其健也失於

過。泛應酬酢之謂應。應而不守之以中正。則其應也失於偏。今同人之君子。內藴文明。而智愚賢否之辨莫逃。外全剛健。而貧窮富貴之來莫屈。是

非本文明以剛健乎。中立不倚。接物而不徇乎物。正直無邪待人而不徇乎人。是非守中正以泛應乎。將見方寸之內。無非至公。一身之間。無非至

正。四海吾門庭。六合吾戶牖。千萬人之心。皆我之心。推是心也。草木禽魚且吾同生。山川陰陽。且吾同氣。舉。覆載之內。凡可象者。孰不與我同一感

通。而況與我同類之斯人。何我乎。何彼乎。是理一融。萬境俱徹。人慾淨盡。天理流行。通天下之志。非君子孰能之。吾故曰。以理接物爲甚公。君子固

可合天下於大同者此也。雖然。同人之所以爲同者。豈直苟同而已哉。蓋有所謂不同之同也。一卦之立。必有一象。一象之設。必有一義。盍亦觀卦

玩象。而深求其故乎。同人之卦。合天火而成也。天以形而居乎上。火以物而生乎下。其形質至不同也。又況乾北離南。而南北殊方也。乾金離火。而

金火相剋也。聖人於斯二卦。斷然而謂之同人者。何哉。蓋嘗觀伏羲先天之卦。文王後天之卦。而有得焉。伏羲之卦。乾居南而離居東。文王之卦。退

乾於西北。進離於正南。離之所居。適處乎乾之位。則以陰而配乎陽。以離而代夫乾。所以爲同人也。其信然也。則乾離不同物而同理。天火不同質

而同位。此同人之所以爲妙也。推之於人。則分之殊。而知其理之一。理之一。而不害其分之殊。君子體斯象也。亦惟因天下之自然。以合天下之同

然。膠轕之中。條理不紊。紛擾之際。次第秩然。不一而至一者。默寓其間。不同而至同者。默形於內。而後天火之象得矣。同人之理盡矣。不至於同而

不和。爲小人之同矣。吾故曰。以象觀理爲甚明。君子未嘗強天下以苟同者。此也。抑嘗論之。人情所在。莫患於。惡同而好異。尤莫患於強異以爲同。

蓋天地之間。未有介然而獨立者。彼其卓絶孤邁。立異以爲高。踽踽涼涼。期以駭世而殊俗。固不足以語大同之道也。至於忘親踈。混貴賤。比天下

而同之。而卒於愛無等差者。又豈君子之所以爲同也哉。嗚呼。茲所以不失之人。則失之已。不流於楊。則流於墨。王道不明。異端並作。而君子之道

鮮矣。孰能於易之卦象而求之耶。以經考之。蓋自去古浸逺。人僞日滋。強者侵。衆者奪。矜者忿。愚者詐。畦町爾汝。形骸藩籬。於是易之不得不作也。

同人之不得不卦也。今觀其卦。乾離位焉。以乾之剛健。而離以文明。下之以九五之中正。而九二以中正。應之。可謂健不至於過剛。應不失於一偏。

感通之際。無非天理者。由是亨於野。利於川。聖人論同人之效亦至矣。然猶未也。泥其同者。不足以爲同。因其異而爲之同者。乃所以爲同。故天以

陽而成體。則氣清而上浮。火以陽而成質。則性炎而就燥。其爲物雖殊。而其理則一也。惟能因其物之殊。而求其理之一。則不必曰渾然無別。乃謂

之同。其雜然不齊之中。當求其渾然至一之理。則同人之卦象。可無愧矣。雖然。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卦之有象。聖人蓋所以寓深長之義。而啓天

下窮理之學也。卦盡於言之中。象超於言之外。同人之象。嘗試以暌觀之矣。卦曰同人。取其同也。人以爲天道上行。火性炎上。所以象其同者。如斯

而已。卦之有暌。言其異也。人以爲火動而上。澤動而下。所以象其異者。如斯而已。殊不知人情物理。同非苟同。異不終異。天火誠同矣。而天火有不

同之質。火澤誠異矣。而火澤有相息之功。惟知同人之同。未始不異。則一本所以萬殊者。理也。知暌之異。未始不同。則萬殊所以一本者。亦理也。不

然通天下之志。聖人既言於同人之彖。而類族辨物。必以明天火之象。其志不相得。既言於睽之彖。則以同而異。必即以明火澤之象又何耶。此大

易深長之義。所以不得不歸之窮理之君子王元經義中正而應 天理全夫已之德。人慾契夫彼之心。蓋有其德於先。而無以持其心於後。君子

以爲憂患也。惟夫同人之君子。而無外於中正者也。故中者所以應於正。正者所以應於中。中正之應無二也。則以一而已矣。有其德。有其心。此天

理無以大過於人歟。此同人之彖曰云雲之意。抑嘗。論之。天理人慾。不可並立也。有天理則無人慾。有人慾則無天理。苟惟知天理之可守。而一毫

之私猶與存焉。則所應必不至矣。成湯建中。必以制事制心爲本。武王建極。必以無偏無黨爲戒。遘心微而難守。人心危而難安。君子於二者之間。

乃不能以自強焉。天理之能存者幾。希。世之人君。非不知中之當執也。非不知極之當違也。然本心之靜。或爲私心之動。正見之存。或爲偏見之移。

則一念之差。可使天地易位。陰陽僣忒。況其他耶。吁。此中之所以應於正者也。方其中也。鴻漸高下之未陳。而不見其形。喜怒哀樂之未發。而不見其

跡。此其所以中者也。況其正者乎。使其正不自得。將何中而相應。及其正也。寬裕溫柔之未居。而不答其容。發強剛殺之未俻。而又失其執。此其所

以爲正者也。況其中者乎。使其中不自得。將何正而相應。惟天理不以人欲爲患。收合契之方。此其所以應於中正者也。抑又考之。同人之卦。合中

正之理焉。中也者。以六居二。而六與二桑也。而應乎剛。剛之應而發乎正。正也者。以九居五。而九與五剛也。而應乎桑。桑之應而發乎中。中正相應。

然後足以盡同人之義。昔之盡是道者。吾於大舜見之。人徒知夫大舜善與人同。而不知大舜以用民於中。以躬率於正。此中正之德。豈不足以應

者乎。故曰中正而已矣。黃必大經義中正而應。君子正也。立已而不失之介。則成已而不失之偏。夫君子之執德。每。易流於有所倚。一有所倚。則

失其正矣。聖人之。論同人。所以有取於中正而應者焉。蓋中正者。立已之道也。一於立已。而不知以應物爲事。則徇已而接物。非所謂君子之正也。

惟中正以立已。而應以待人。兩者兼全。則君子之正而不偏者。於是爲得矣。論同人之君子。當以是觀之。此云云所以見於同人之彖。夫。自三光五

岳之氣分。而天下無全才。世之君子。所以操修於已者。亦鮮矣。有能會歸而領其全。故夷清惠和。各有以得其偏。由果賜達。每難以得其備。求其有得

於君子之正而不偏者。愈不可見。茲聖人所以於同人而特發其義焉。蓋同人者。與天下和同之謂。彼其一於立已者。固非所與人同。而苟於徇人

者。則又徃徃至於失已。皆非所以爲同人之正也。同人而不失其正。是豈倚於一偏者之所能爲哉。吾嘗觀之矣。立已而不以中正。則詭隨而已矣。

苟媚而已矣。泛泛而無所守。靡靡而入於邪。甚非君子之道也。然而世亦有知。以中正之道律其身者。而又未免於捐潔以自孤。淺狹而自隘。拘拘

剪剪自不能以有容。是豈知君子之道。固有旁行而不流者。初未嘗與物絶也。是則。君子之所謂正也。君子之德。苟至於徇物而忘已。非正也。苟至

於徇已而忘物。亦非正也。惟夫內不失已。外不失人。則無反無側。而吾道之正直者常存。無黨無偏。而吾道之大中者不廢。以是而同人在我。其有

一毫之不正哉。昔者聖人於同人之卦。何其拳拳於君子之正如是其不置邪。方其於卦之首。論同人於野之亨。是正有取於大公無我也。而必戒

之曰。利君子正。蓋徒知於野之亨。而不以正。則必有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爲之者。是則。聖人之所憂也。故於繫辭言之。而復於彖辭申之。聖人之意。

明且切矣。柰何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者。或失之隘。降志辱身者。雖言中倫。行中慮而奚益。惟夫孔子之無可無不可。然後可以謂之集大成。必如是。

而後可以爲君子之正沈應丑經義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 君子立治之本存於我者。既無異理。則君子致治之用達於

人者。斯無異心。爲治之道。莫患乎求異乎天下也。苟不出於常行之理。而顧矯拂以爲高。在我已不近人情矣。欲天下之無異情也。豈不難哉。同人

成卦。貴乎同而不貴乎異也。君子當同人之時。而任化民之責。故立大中至正之理。以爲應世濟物之具。不過高以爲奇。不徇俗以爲卑。所本者正

理。所行者正事。在誠無異理矣。由是推而行之億兆之心。好。惡不同。萬民之情。趍捨各異。以此中而通之。而悉歸於中。以此正而通之。而悉歸於正。

又烏有異心乎。道立於上。既無所偏。道達於下。自無所。間。合異以爲同。信非君子不能也。同人曰。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論

蓋如此。爲治有大本。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自大本之不明。而古今之治忽。不知其幾變矣。徃徃爲之愈亟而效愈邈。作之愈力而功愈逺。其故何

耶。嗟夫人生之初。抱中於天地之始。受正於陰陽之會。如鑒之空。如衡之平。不抑不高。無反無側。正理未始不存也。自夫導之者以崖異。於是不得

其正。彼其中正之理。已斫喪而無餘。至於風俗之薄惡。習尚之乖異。任道揆之責者。槩以頑暴目之。吁。曷不原其初哉。是故。天下之情本不難。感示

之以甚高。難行者。不能通示之以悖常。反故者。不能通導之以同流合污。蕩然無紀綱文章者。又不可通。古人立治之道。不越乎當然之理而已爲

君子者。可不深念哉。同人之君子。膺同人之責者也。熟考世道之淳漓。歷觀風俗之嚮背。於此得其正道焉。顧非不能出人意表以爲法也。非不能

高舉物外以創制也。又非不能立新奇以耀一時之觀聽也。誠以天下之正理。不越乎中正之道。其位則君臣父子。無君臣父子者。非正也。其民則

士農工商。無士農工啇者。非正也。食必榖粟。出榖粟之外者。非其正。衣必桑麻。出桑麻之外者。非其正是中也。即民心本然之中也。是正也。其民心

本然之正也。皆人之所常行。皆人之所得有。捨是而求應世之道。則爲詭異。爲矯拂。適以戕斯民之天。鑿斯民之正矣。是不曰。存於我者無異理乎。

然政者。正也。我導之以正。則孰敢不正。彼星羅棋布者。非一國也。寓形宇宙者。非一民也。向也一家文軌。中隔華夷。萬里車書。半分南北。內外之情

若不通矣。自吾以正通之。則遐荒異域。自然來王。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而內外同情。向也剛柔。遲速異齊。好風。好雨。異宜有強梁者。有勞僻者。逺近

之情若不通矣。自吾以正通之。則夏葛而冬裘。飢食而渴飲。風俗薰然其和。志慮夷然其平。而逺近同仁於一視。內外同情於一致。治天下之能事。

可謂無餘責矣。是不曰。達於人者無異心乎。抑嘗謂君子之職任。出於有所專決者。必非常人之所能。蓋唯之爲言獨也。通天下之志。唯易之深。成

天下之務。唯易之幾。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唯易之神。況夫同人之通志。非立中正之君子。其孰能之。使君子於此。知夫天下之責。悉歸於我。應世之任。

獨出於我。道揆之既立。忽焉無所用其力。泊然而不盡其能。寧不孤天下之望。而揆群黎之心。玩唯之一辭。聖人立言。大有深意。抑以見同人之任。

非君子不能爲。在君子亦不可辭其責也。故嘗論之。天下之理。惟高明者。能舉過人之事。而蹇淺者。則無碩大之功。是卦天與火同。所以爲同人。天

體蓋高。火體蓋明。高則無不覆。明則無不照。以炎上之性。而與穹窿爲徒。其同烏乎而不廣。故於門於宗。不免悔咎。以其私也。於郊則可無悔。又未

若於野之亨也。至若大有。備乾離之體。足以合上下之心。而悉爲我應。舉天下之大。而悉爲我有。然大有則大。同人則同者。蓋卦體雖一。彼以火而

居天之上。此以火而居天之下。淺深殊分。廣狹異等。故致用之遼絶也。吁。自同人而進之。亦幾於大矣。唐虞三代之治。卓冠萬古。意其立經陳紀。必

有驚駭當世。越越天下者。蓋至於數聖心傳之語。寂寥簡短。自執中之外無他說。故其至理所通。罔或有間。四夷皆來王矣。四方皆風動矣。比屋之

民。皆可封矣。安有一民之異慮者。然則。古人以是立治。以是致治。後之爲治者。曷不鑒諸徐復經義同前題 處物我而兩盡。君子既無所偏於己。

則融物我於一致。君子斯無所間於人。天下一心耳。而人徃徃不能通之者。由是理之未能昭徹也。君子人歟。中正自秉。若幾於立我矣。而應物之

用常行。與物爲應。若幾於徇物矣。而中正之守不變。既不苟於立異復不徇於苟同。此固天下當然之理。而君子之所獨盡也。以是心而同人。則千

萬之心。一人之心也。殆見衆志異慮。若不勝其多端。而同心同德。自貫通於一致。天下雖大。捨君子將安徃哉。此無他。物我雖異形也。而同心。物我

雖異趍也。而同理。以心感心。以理達理。君子之同乎人。如斯而己矣。同人之彖曰云雲大畧如此。人心不同。有如其面。此私心也。若夫得於秉彝之

初。受於陰陽之會。則若智若愚。若我若物。皆同此心也。自夫人卓異以爲高者。於是知有我。而不知有物。泛交以爲事者。於是知有物。而不知有

我。物我之見。既不能以兩盡。則物我之心。果何自而能一。蓋立我而不絶夫物。應物而不失夫我者。此乃大公至正之道。其或絶物以爲異。忘我以

爲同者。皆一偏一曲之士也。理歸於正。則以中國爲一人。以天下爲一家人心無徃而非一理。徇於偏。則隔藩蘺者分爾汝。務博愛者無等差。人心

何自而能一。此同而異。異而同者。所以爲同人之道也。今夫中正者。立己之本。泛應者接物之用。以中正立巳。則居天下之廣居。而非人人求說也。

行天下之大道。而非物物求徇也。立於無偏無黨之地。而由乎大公至正之理。則所以處己者得矣。以泛應接物。則宏德度以來一世。而非孑孑爲

爲異也。恢宇量以納四海。而非介介乎自立也。以易知易從之道。爲感而遂通之本。則所以應物者得矣。自處中正。而應物者不廢。與物周旋。而立

己者自若。則至正之理。君子固己得之。誠以天下之理。至於中者非難。至於正者爲難。蓋中者。隨時以取中而正。則吾心吾身之所以爲准繩。萬事

萬物之所以爲標的也。己正則物正。有以盡己之性。斯有盡人之性矣。故人藏其心。雖難知也。在心爲志。雖莫測也。而此理所通。則不約而自契。不

期而自孚。故所欲與之。而舉天下皆得其所欲。而所。惡勿施。而舉天下皆不見其所。惡矣。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逺。不惟在人者爲然。雖蠢動含靈。

跂行喙息皆此心。不惟在中國者爲然。雖裔夷絶域。殊荒逺外皆此心。苟有血氣。莫不尊親。凡厥庶民。會於有極。君子豈有智巧以爲之哉。亦不過

日循天下之理。而人心之同然者。自不能外焉耳。昔者。讀易至同人之卦。合天火而成也。天以形而居乎上。火以物而生於下。其形質至不同也。又

況乾北離南。而南北殊方也。乾金離火。而金火相尅也。聖人於此二卦。斷然而謂之同人者。何哉。嘗觀伏羲先天之卦。文王後天之卦。而有得焉。蓋

伏羲之卦。乾居南。而離居東。文王之卦。退乾於西北。進離於正南。離之所居。適處乎乾之位。則以陰而配乎陽。以離而代夫乾。所以爲同人也。其信

然也。則乾離不同物而同理。不同質而同位。此同人之所以爲妙也。推之於人。則分之殊。而知其理之一。理之一。而不害其分之殊。物我並見。人己

兩全。此天下之理所以爲正。而天下之心所以爲一也。是理也。羲文傳之畫。周孔傳之辭。吾夫子不惟筆之。又復行之。今觀佛肸之召則徃。弗擾之

召則徃。宜若專於應世者。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𣵀而不緇。則中正之守。又有旁行而不流者。夫子之身。蓋此理之所會者也。是雖綏來動

和之化。未能盡通天下之志。而六經之教。猶可通天下之志於萬世。則夫子者。易道之全歟。悲夫聖道之無傳也。異端之肆起也。楊氏爲我。必欲強

天下之同以爲異。則與鳳歌荷蓧者同一律。墨氏兼愛。必欲合天下之異以爲同。則與縱橫捭闔者同一見。私意盛行。正理晦蝕。果何以通天下之

志哉。吁。道術之爲天下裂乆矣。愚固鑒異端之失。玩同人之㫖。寤寐羲文周孔於百世之上。而三詠三嘆於鄒孟闢楊墨之功云何萬選經義同前

題 存於己者。有不偏之德。則感於人者。無不同之心。夫人心之所以扞格而感者。由在己之德。未極其至爾。使德之在我。不倚於一偏。則椎以感

人。其情烏得而自異耶。同人之君子。謂夫中正者。人心之公理也。德必本乎中。而後能使人之歸於中。德必極乎正。而後能使人之歸於正。常人之

情。知有是理而不能盡。則全其至正之理以應世者。惟君子能之。夫惟君子之德。守之以正。則天下之大。其志雖不齊。其情雖不一。自我而通之。則

曾不見其彼此之異。爾汝之別。又烏有不同之心者哉。德全於己。既無一之或偏。德感乎人。自無一之不應。處人己而兩盡。非君子疇克臻此。此同

人之彖曰云雲以此。嘗謂。天下有相爲感應之機。在人當明感通之道。感通之者未至。而遽責夫人之不我應。天下寧有是理哉。龍翔而雲從。龍非

意於雲之從。鶴鳴而子和。鶴非求於子之和。者自然之理。蓋有不可禦者。自世之不明乎此者。則曰。人心不同。有如者面。寒暑怨諮。其情不一。今焉。

欲一人之心。感通乎天下之心。非加之以號令。不可。非驅之以刑勢。不可也。不然亦戛戛乎者難矣。曾不思篤恭有平天下之道。修己有安百姓之

理。下觀而化者。必本於有孚之顒。若而正心誠意者。乃齊家治國之原。孰謂同人之君子。能盡其中正之德。而不足以通天下之志乎。今夫君子之

所謂中正者。果何如哉。立而不倚。無大過不及之患也。直道是遵。無黨偏反側之虞也。以之應世。則惟權變之是適。以之撫物。則惟恭敬之是尚。一

事之不節。或失之中。一行之不修。或失之正。必如乾之剛健中正。則可以爲君子之正矣。如大觀之中正。以觀天下。則可以爲君子之正矣。捨是而

言正。殆未見其可也。所謂存於己者。有不偏之德者如此。夫以君子之德。不流於一偏。則將見以是德而感乎人。莫不惟中正之歸。逺近內外。雖有

異勢。而從之者無異心。衆寡小大。雖有異情。而格之者無異嚮。彼同人之君子。非固強人以從乎己。亦謂夫民心罔中。惟爾之中。子率以正孰敢不

正。感通之妙。不在乎下。而在乎上。不當責之於人。而責之於己。是道也。唯君子能盡之。所謂感於人者。無不同之心又如此。大抵。天下有異勢。人心

無異理。自勢而言。風俗不同。嗜欲不通。固難以強服也。遐方異域。趍向不齊。固難以強化也。自理而言。則有倡必和。有感必隨。發端於一人之身者。

若甚微。而風草形影之機。至速而不可禦。以君子而欲通天下之志。烏可不示之以中正之理乎。聖人於同人之彖。獨拳拳於君子者。良有以也。嘗

考之卦。蓋亦有言中正者矣。而皆得其一偏。如曰中以自考也。中以行願也。曰大中。曰行中。而正之說則未聞也。曰進以正。可以正邦也。曰能止健

大正也。而中之說。則未聞也。惟夫。同人之君子。以中正之德自居。以至正之理自守。曾無一偏之失。是宜以一己之心。而通天下之心。其勢爲甚易

也。抑又論之。理者天下之所同得。人心之所固有。奚獨君子能盡之乎。同人之彖。何獨取於君子乎。蓋人心雖有是理。而不能以盡是理。則揭是理

以先天下者。非君子莫能也。嘗考之中庸曰。君子而時中。君子之中庸。小人反中庸。觀中庸。論君子小人之別。則同人之㫖。可以默悟矣。又何疑之

有焉左夢高經義同前題 融物我於一理。在己有全理。合物我於一心。在人無異心。蓋己與理一。則理與心一。無二致也。人知君子能和同物我

之際而已。亦孰知至正所通。本無上下之間哉。故以一人而應天下。初不論夫衆寡之分。惟論夫此理之一。一者何。中正是也。中正者天下之正理。

物我之同得。而惟君子能全之。自其全於君子。然後我有所應。而彼有所通。此無他。衆志雖殊。天理則一。固宜天下不約而胥契也。然則。以跡而論

有物我之殊。以理而論。無物我之異。茲所以爲同人歟。彖曰云雲以此。嘗反覆卦義。而竊有疑焉。人生兩間。以氣言之。則有清濁。以分言之。則有貴

賤。以質言之。則有賢不肖。其不同也如是。今以君子獨能通之。豈以一人之勢。遂能勝衆人之心哉。曰不然。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

百。如之何。比而同之。乃若氣不同也。而父乾母坤則同。分不同也。而父子天性則同。質不同也。而好善惡惡則同。是所謂心之同然者。夫何不同之

有。特其庶民之去。而君子之存。不無待於感發之功爾。然則。惟其心之本同。故可通之機在天下。惟其有去有存之或異。故能應之權在君子。是獨

不屬諸上之人哉。吾固知人之心志。各有所之。所謂分殊者也。而中正苟全。無徃不通。所謂理一者也。同人之所謂同。如此而已矣。且人受天地之

中以生。則是中也。不特知者受之。雖愚者亦具是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則是正也。不特賢者有之。雖不肖者亦稟是也使爲人上者。或泄邇而忘

逺。則是有偏黨之私。而非中矣。爲之君者。或朋淫而比德。則是有過不及之偏。而非正矣。惟同人君子知此理。本人心之所同。故其應世酬物。亦不

外乎人心之所同。此其至正所在。雖金石可通。而況於人乎。雖天地不能易。鬼神不能移。而謂人心獨能違之乎。故自其以中而應物也。則彼雖嗜

好異尚。夷。夏異俗。而凡同此中者。無不起事親從兄之。心。自其以正而應物也。彼雖異志紛紜。各有所主。而凡同此中者。無不有愛君尊上之意。此

無他。執中建極於上者。既不越此理以爲應。則興起開發於下者。亦不外此理以爲通。吾謂融物我於一理。在己有全理。合物我於一心。在人無異

心。不其然乎。故嘗論天下之理至於正而止。天下之心至於正而定。古之聖人。能定天下於一者。無他焉。能得此心理之同然者而已。而不善與人

同者。常反之。其在權勢者。則欲齊民以刑。不知咈百姓以從。欲則非理之正。民不可得而同也。其徇私意者。則欲結民以惠。不知違道以干譽。則非

理之正。民亦不可得而同也。是非民志不可得而通。或者其應之非其道歟。故世有否泰。人歸諸氣數之適然。吾獨以爲此。皆人君之所致。泰之上

下交。而志通。以所用者。君子之正也。否之上下不交。其志不通。以不利於君子之正也。夫以正道不利於世。則人各有心。孰從而通之。是以同人君

子。反否之道。而合天下於一家。通中國爲一人。持一反手之力。序卦。所謂與同人者物必歸。則中天下而定四海。夫豈有他道哉。繇之辭曰。同人於

野亨。利涉大川。人能知此。則知人之一心。在野而同。初無逺近之分。在舟而同。亦無夷險之間。經正則民未有不興者。茲正道所以屬之君子。而通

天下之志。亦惟君子能之歟。舜承堯。而謳歌獄訟者歸之。以其用中於民。而善與人同也。湯黜夏而民懷一德者歸之。以其建中於民。而任克綏厥

猷之責也。武王興周。而三千人爲一心者歸之。以其建極於上。而知王道當正直也。歷觀上古。何莫由斯。有天下者。可以觀矣陳松龍經義君子正

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 君子以一身而會天下之理。故能以一理而感天下之心。夫人心同有此理也。理苟在我。則以心感心。誰能聞之。且

天下之理。至於正而止。君子以一身而爲斯理之極。貫通融會。必粹然一出於正。固己立天下之的矣。有人心者。獨不於此感悟乎。天下之心。至不

齊也。君子視天下不齊之心。猶一心者。通於理而已。以此之理。感彼之心。蓋其機也。夫惟君子之理。即天下之理。故天下之心。即君子之心。理一而

已。心有二乎哉。同人之彖曰云雲故嘗原君子之出於斯世。惟其與天地立道。故可與生民立極。生民之極。同受命於天地。而君子獨以一身周旋

其中。蓋得於天地者。粹然之正猶故也。存吾靜一之性。皆天地之正性。知吾順受之命。皆天地之正命。又養吾剛大之氣。無非天地之正氣。則以此

之正。潛驅陰帥。嘉與斯世。同趍於正理之會。鳶飛魚躍。在在呈露。天下之心。縱曰紛紛。不齊靡有定向。皆可以一以貫之矣。吁。人心不可以強通。至

理容可以默會。君子不外理以立心。天下亦安敢外心以求理。此同人之奧義也。且自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斯理之正。與元氣宻庸乆矣。

夫人同稟是理以生。豈獨私於君子者。飢食渴飲。正理未嘗不在。而知味者實鮮。夏葛冬裘。正理未嘗不寓。而體認者無幾。於是舉天地不易之正

理。而獨歸於君子之身。然爲君子者。豈徒蔽其用於一身之小。而不充其用於天下之大哉天下人心。其初本與我均受此正理也。吾之蒙以養正

者不失。而彼顧失所養耳。吾不以其暫失者。不可以復反。而猶以其固有者。容可以默悟。靜專動直。其的在我明通公溥。舉天下皆從而趍之矣。天

則內融。心境互照。此天下之志。所爲可通。而上焉不失於曲徇。下焉亦不失於詭隨。正理之感通人心若此哉。嗟夫。天下之理。公則一。私則萬殊。吾

惟公理昭融。私慾淨盡。則撤物我之藩蘺。去爾汝之畦畛。皇皇四達。皆在我閻。此皇極盛世事也。易之同人。取其文明以健者立體。文明以燭理。故

能識大同之義。則健以克已。故能盡大同之道。偏黨兩無。正直獨會。舉一世之民。相與同躋於性分之內。此君子所爲大有功於世教也。故曰。唯君

子爲能通天下之志。通者非跡。所以能通者非力。真機所感。間不容髮。參前倚衡。何適非是。要其終天下亦不知有君子之功。而截然斯理之正。常

與天地並傳於不朽。吁。微矣哉。雖然。君子所以通天下之志者。惟其正而已。然繫辭之作。猶以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後世有求深之㫖。而不得

要領者。將恐窮大則淫。椎行則詖。致曲則邪。得非斯言。有以惑之耶。蓋君子所貴乎極深研幾者。惟其精義入神。將以致用。求不失此理之正而已。

不然。則老莊之學。又與斯世隔。安在其爲通天下之志也葉應午經義同前題 堅吾心而有守。故合人心而無。間常人之情。泛交而苟合者。皆自

夫用心之不剛始。惟君子則不然。介然自處於正。而一毫偏徇之私。不以易吾之所守。則凡有是心。心有是志。自然感通而無。間。自非君子之心。確

守於至正。不能以是而同人。所以唯君子而後能之也。同人之彖曰云雲意或如此。人皆謂。與世周旋者。善與人同。而違世獨處者。常與物忤。嗟夫。

人生於天地間。固不貴於夐然而孤立。尤。惡夫。不能以自立。固不貴乎有絶俗之。行。尤惡夫有徇俗之見。使人之一心。茫然無所守執。則是非得以

搖之。利害得以惑之。由是而應世酬物。必至於同乎流俗。而合乎污世矣。豈能屹然於人慾橫流之中。而瞭然於人情交接之際。如同人之君子哉。

夫。君子之所謂正者。非務爲正。學而不以阿世也。非正其誼。而不謀其利也。謂人之綱維一身者。此心也。而酬酢萬變者。亦此心也。心有定守。不易

乎正。以之處冨貴。不以富貴動其心。以之處貧賤。不以貧賤移其心。外物之遷徙。雖紛乎其多變。而內心之守正。則確乎其不變。以是而同乎人。則

立意之堅。終始如一。雖臨以利害。不相棄也。秉心之剛。契合無間。雖攖以世故。不相離也。以其在我之志。而通夫。在人之志。翕然而相感也。悠然而

相受也。吾見其一。而不見其二也。吾見其綢繆。而不見其乖異也。非君子能守之以正。焉安能合天下於一心。而無彼此之。間哉。聖人於同人之彖。

特發其唯之一辭。於以知同人之道。獨君子之守正者能盡之。世之爲私𦟻。爲阿黨者。皆不足以。與乎此矣。繫辭論君子之道。先之曰。二人同心。其

利斷金。然後斷之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以見君子之同乎人。非堅守其斷金之心。則不能有如蘭之契。夫。其剛心正氣。確然相許而死生以之者。

非徒以固其交也。謂不如是。則無以契精神於堅定之餘。而同聲氣於翕合之後。所以相親而相與者。皆非以心而感心矣。何取乎君子之正哉。抑嘗

論之。同人之義。大易之㫖也。君子之交際。所以堅一心。而有守者。皆根本乎易之正也。易之所以靜而正者。寂然不動。而泯其思爲之跡。造乎所謂

深矣。然其所以通天下之志者。亦唯此深也。聖人有極深之功。而探夫靜正之原。故以之而通天下之志。則定天下之業。而斷天下之疑。自不勞於

餘力耳。君子悟同人之㫖。而守夫靜正之理。故以之而通天下之志。則融物我於一致。而合人已於一心。自不勞於用力矣。是正也。原於大易。傳於

聖人。而體於君子。其於通天下之志。則一也。學者其無以異觀之馮勉經義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

爲能通天下之志 聖人明大同之義。而見天德之用周。又推大同之道。而見人心之理一。大同之義見於易卦者。自然而然。大同之道會於君子

者。亦何徃而非當然哉。然非天德之用無不周。固無以盡易之大同。非人心之理無不一。亦無以盡君子之大同矣。夫何以爲大同乎。極天下之至

公而無私者也。吾於易之同人知之矣。夫同人在於野。曠逺而無私也。何徃而不通。何險之不可濟。此皆天德之用。周乎其間也。夫卦之德。文明而

剛健。而此德在乎君子也。卦之體。上下之相應。而此體亦在乎君子。也。此大同之道。所。會於君子而其道之得其正也。冝其於天下之志無不通

焉。亦以人心之理一而已矣。向非天德之用周。則何以公於同人。何以用亨而濟險哉。向非人心之理一。則何以明健而交應。何以至正而通夫志

哉。此易之同人。所以合天人而一之者歟。孔子傳同人之彖。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惟君子爲能通天下

之志。義或以此。且嘗求之同人之卦矣。其貞離也。其悔乾也。乾之象天也。以陽而浮乎上。離之象火也。火之氣。上同於天。此固同人之一義也。夫子

於象傳明之矣。五。陽也。以中正而應乎二。二。險也。亦以中正而應乎此。又同人之一義也。如是則冝莫享於六二矣。而六二則曰。同人於宗。吝以其

係於私而致吝也。宜莫享於九五矣。而九五則曰。大師克相遇。以其先乖而後今。以二爻之中正。而猶若是。則初之同人於門。上之同人於郊。其無

以爲享可知矣。盍亦觀夫彖。而以夫子之。傳明之乎。蓋同人於野。野之地曠逺。而非親宻也。其與人同之意無私係。而皆公溥也。以此而行。則隨所

在。而皆可以享矣。雖涉大川之險。亦何不利之有哉。此惟天德之剛。足以行此同人之公。非天德不可同也。隨事而亨。非天德不可亨也。涉川之險。

非天德不可涉也。此聖人既明大同之義。而見天德之用無不周矣。復以易之義。而推君子之道焉。今夫。離之文明。有無不照之象焉。君子之文明。

則與離爲一也。乾之剛健。無柔順之雜焉。君子之剛健。則與乾爲一也。上中下正。而相應焉。君子之以中正而應。亦與兩體而爲一也。惟其文明。則

有以燭理。而知億兆之心爲一心。惟其剛健。則有以勝私而以一心爲億兆之心。惟其中正而應。則在上者。以中正之道感乎下。在下者。亦以中正

之明道應乎上。此君子之道。所以得其正也。若乃昏妄有以蔽其文明。私欲有以。間其剛健。偏倚有以戾其中正。此衆人之所以不足以通天下之

志。而惟君子有以通天下之志也。天下之志不同。而天下之理同也。今夫萬民之志。莫不知君臣之義也。於是通其志。而使天下無不盡其義焉。萬

民之志。莫不知父子之親也。於是通其志。而使天下無不盡其親焉。凡夫婦。長幼朋友之間。莫不通其志。而使天下各盡其道焉。必也舉天下而言。

無一人之不遂其道。而後謂之通天下之志也。通天下之志。所以通天下之理而已。此君子盡大同之道。以見人心之理一也歟。論至於此。則知聖

人作易之妙。有如此夫。昔者伏羲之畫卦。交乾於離之上。知其有同人之象。文王從而彖之。則因其象而明其占。夫子從而。傳之。則又明其義。而推

其道也。羲。文。孔子。同一心也。其所以明易者。理豈二乎哉噫。同人之理。一太極而已。太極六惟二陰陽。而陰陽一太極也。此易所以明同人之義焉。

太極不離乎人心。而人心一太極也。此君子所以盡同人之道焉。故曰。一物各具一太極也。萬物統體一太極也。至矣微矣塗溍生易疑擬題同人

彖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是以二五爲君子之正。而能通天下之志矣。於六二。則有係應私狹之吝。九五則至於號咷用師。皆不得爲君

子之正。何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程子傳天下之志萬殊。理則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

天下之志。聖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於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然後能中正合乎乾行也。

朱子本義同人於野亨止天下之志。以卦德卦體釋卦辭。通天下之志。乃爲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董楷集說朱氏附

録。程傳說通天下之志處極好。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此說甚善卜子夏傳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

之志。天下之器大矣。其爲務多矣。治之而不謬者。其唯同人乎。所以同其同。而無方也。二。一陰也。得中而群陽歸焉。能得物之情。故曰。同人。其得乾

之也下之功。上之使也。爲上能同於下者鮮矣能同之。則其德大矣。其務成矣。其聖人之功歟。上之不與。雖下求其同。不可得也。非文明辨於內。

剛健行於外。中正而相應者。不能同也。此君子之正。而能通天下志也。王弼注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君子以文明爲德。孔頴達正義此更賛明

君子貞正之義。唯君子之人。於同人之時。能以正道。通達天下之志。故剎君子之貞 若非君子。則用威武。今卦之下體爲離。故彖雲文明。又雲唯

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是君子用文明爲德也。謂文理通明也。李鼎柞集解虞飜曰。唯。獨也。四變成坎。坎爲通。爲志。故能通天下之志。謂五以類族辨

物。聖人作而萬物覩 崔憬曰。君子謂九二能捨已同人。以通天下之志。若九三九四。以其人臣則不當矣。故爻辭不言同人也。張橫渠說同人於

野亨止通天下之志。不能與人同。未足爲正也。天下之心。天下之志。自是一物。天何常有如此。間別。楊龜山經說天道上行。火炎上。皆親乎上者也。

故爲同人之象。卦唯一陰。則一陰爲之主。柔得位而不中。得中而不應。皆非所以爲同也。得位得中而應乎乾。六二以之卦之所以爲同人也。同人

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夫人之常情。昵近遺逺。則其同不廣矣。故同人於野亨。野。郊之外。逺於已者也。於野則無𦟻比之私焉。是以亨也。蓋公

則一。私則萬殊。合天下之公而誠焉。天德也。術斯以徃。何險難之不濟乎。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總一卦之才言也。中正而應。以二五言

也。文明而不健。則物或蔽之。中正而不應。則物或間之。雖有同焉寡矣。唯君子爲能先得人心之所同然者。故能通天下之志。能通天下之志。則視

天下無一物非我也。尚誰異哉。列子曰。和者大同於物。夫五味相得而後和。則和初非同也。合異以爲同者也。如是然後爲大同。若夫物各以類而

同之。則所同者小矣。且天下之志。固非一也。而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而同之。亦若是而已。所謂君子正者如此。苟在物一曲。則非正也。同之之道。孰

利於此乎。陳了齋說野者。逺於郊邑之地也。君子者。行而德者也。貞也。正也。一而二。二而一。一而二。二而一者應也。應乎乾者。乾應之也。故曰同人。

應乎人者。人應之也。故曰。民勸矣哉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者。天下之志無所不通者。其唯行此四德之君子乎。困而不失其所亨。亦唯斯人而

已矣張紫巖傳君子至明之德。上同於天。故能同天下。而天下心歸之。曰同人。大同無私。若天之公。曰於野亨。野。曠大無適莫之地。公道盛行。大難

以濟。曰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不正則有所不利。君子秉文明中正之德。天下所謂善與同好。天下所謂惡與同惡。欲與聚。惡勿施。天下之心。孰不服

從。是爲同人之貞。乾上爲野。乾健爲利涉大川。九五。剛中爲君子爲貞。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

正而應。君子貞也。惟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申言同人之所以爲同人也。六二以柔中爲一卦之主。而上應九五。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九五德

同於天。故不曰剛。而曰乾。夫以大中應乾。而群陽畢從。則所同者大。乾行。謂其道不息。難以健濟。文明。離體。健。乾體。以禮交物。物無不燭。曰文明。文

明而用以成之謂健。中正而應謂五。五以大中至正之道。下應於二。曰中正而應。二五應。天下莫不應。君子之貞。不亦大哉。夫貞天下所歸惟貞。則

以我之心爲天下心。欲。惡靡不一。且將合天下之志通爲一矣。曰。惟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離火在人。屬心爲志。郭雍解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

同人之成卦。以六二爲主。故言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以成卦言也。同人於野。非六二之事。獨卦辭言同人之道。故稱同人曰以別之。同人

於野亨。利涉大川。彖言以乾道而行。是爲天道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彖言二五之才。君子之道也。同人之所以同乾之行者。無事而已。至大且健

而已。君子之所以貞者。明健而已。中正而已。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此言君子之事業也。子思曰。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

之性。則可以賛天地化育。與天地參矣。夫盡人物之性。則盡同人之道也。盡同人之道。則同天而配天矣。故賛化育參天地。夫如是。天下之志其有

不通者乎。通天下之志。則人物之性盡矣。李光讀易詳說同人。以一柔為衆剛之主。以六處四陰。柔而寓陰位。人臣得位者也。二處離中。中也二五

正應。以離中之柔。而應乎乾剛。卦之所以爲同人也。同人以無所不同為亨。有所不同爲吝。同人於野。以象乾之覆燾。利涉大川。以象乾之剛健。故

曰乾行也。文明者。常失之柔弱而能濟以健。中正者。常失之無助而能應乎五。故處群陽之間。介然獨立而不懼也。繫辭曰。夫易聖人所以極深而

研畿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聖人非能物物而通之。好惡榮辱。是非利害。衆人所同也。能通乎一。則千萬人之情可見矣。非極乎至深者。能如

是乎。朱漢上傳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姤陰自初進至二成卦。以陰居陰。得位也。二得中也。乾九五位正德。當二以柔順應之。各得其正。而其

德同。故曰同人。人道。父子君臣夫婦朋友長幼。其位不同。而相與會於大同者中也。過與不及。暌異而不同矣。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未始不同。得其

所同。然則心同。心同則德同。故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此以二五釋同人之義也。乾。天也。曰同人。何也。三畫以初爲地。二爲人。三爲天。重

卦四即初也。五即二也。上即三也。六二應乎九五。同人也。以其同人。故曰同人。曰同人。上九。天際也。故曰野。野者。曠逺無適莫之地。常人之情。其所

同者。不過乎䁥比之私。而同人之道。不以繫應達於曠逺。無適無莫。其道乃亨。有一不同。爲未亨也。同人至於上九。則逺近內外無不同者。故曰同

人於野亨。二自下至上。皆成兊澤決爲大川。險阻艱危之象。乾。健也。能與天下同之。其行健矣。則險阻艱危。何徃不濟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乾行

自子至巳。坤行自午至亥。二柔上進。乾爻下行。不曰坤行者。同人坤變乾。初九子。上九已。聖人因以寓乾坤之行焉坤爲文。坤變離爲文明。文理也

萬物散殊。各有其理。而理則一。聖人視四海之逺。百世之後。如跬步。如旦暮者。通於理而已。惟燭理明。則能明乎同人之義。然非克己行之以健。不

蔽於欲者。不能盡其道。克己則物與我一矣。文明以健。然後中正無私。靡所不應。天下之志通而爲一。夫同人之義以四言該之。文明也。健也。中也。

正也。以一言畫之。正而已矣。不正則燭理必不明。行已必不剛。施諸人必無相應之理。反求於心。不能自得。其能通天下之志乎。故曰文明以健。中

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此合二五兩體以言同人之才也。易。傳曰。小人惟用其私意。故所。惡者雖是而異。所比者雖非亦同。其

所同者則阿黨。蓋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貞。以卦氣言之爲七月。故太玄准之以昆。曾橦易粹言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兼山郭氏

曰。衆不能治衆治衆者至寡者矣。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正夫一者也。一卦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爲之主。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爲之主。陰雖至

賤。而爲一卦之主者。處其至少之地也。是以同人六二。獨爲五陽之所宗。用此道也。六二柔順中正。麗乎大明。上應九五。九五乾道也。凡以人同人。

未有能同之者。以人同天。蓋不期於同而自同矣。孟子曰。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是也。然則。天道逺。安得而同之。同其所無事也。孔子曰。同人

於野亨。利涉大川。凡以文明以健。中正而應故也。充中正應乾之道。則天下之志其有不通者哉。易說所引橫渠先生曰。龜山。楊氏曰。白雲郭氏

曰。見前張橫渠說。楊龜山經說。郭雍解。李衡義海撮要凡人之情。思慮不廣。惟止一身一家。惟君子能推仁義忠恕之道以及天下。人莫不欲安。君

子扶而不危。人莫不欲壽。君子生而不傷。人莫不欲富。君子厚而不困。人莫不欲逸。君子節其力而不盡。君子盡之於己。推之於人。恢廣宏大。無所

不同。故能通天下之志胡 剛健之君。文明之臣。上下位正。其德同矣。張簡 所引孔頴達正義。見前崔憬。見前李鼎祚集解。鄭剛中瓮餘同人於

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天下所以不相同者。以人各有志。元總一之道。限於多岐而不得通也。故唯君子然後能通天下之志。通之之道無他。廓其心

以曠逺之。度而守之以正。則物我爲一矣。能如是。豈復有胡越之異。風波之危。將無徃而不濟矣。故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卦有以象

爲先者。象明而後義顯。有以義爲先者。義暢而後象通。同人卦。取天與火。蓋以象爲先者也。彖以下。始極言其義。天體在上。而火炎上。此二體之相

同也。天爲至大。火爲至明。所以同天下亦爲天下所同。此合二體而爲同者也。聖人以至公之道大同於物。非天與火不足以象之。故謂其卦曰同

人。此所謂象也。同人之道。得位得中而已。有才而無位。或有位而非中者。皆不足以同人。蓋失中正之道。則於乾爲不及也。二得位得中。而五以中

正應之。則是能上應乎乾也。上下相應。而其德同。故以六二成卦。而彖言其義健也。中也。正也。又能華之以文。則其與物接者。燦然有理。故彖又緫

二體而極言之。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兼是數者。大公之道得矣。雖然。大公之道不本之以柔。則剛而與物絶。勢必難合。故五陽以一陰

爲主。而卦必成於六二。此所謂和者大同於物也。一於柔。則又將流蕩而失已。同其能濟哉。故彖於涉大川之後。必曰乾行者。所以賛其健。此不同

同之所以爲大已。或問大有同人。乃乾離之反。皆五陽一陰。可離上則爲大有。離下則爲同人。曰。象同而取以成卦者異也。火在天上。光明盛大。故

取以爲盛德大業。照逺燭微之象。天與火異體而合。故取以爲不立彼是曠逺無間之象。又大有得尊而保大。故成卦在五。同人得位而上應。故成

卦在二。觀大有於得位曰尊。於中曰大中。於健曰剛健。皆與同人不同矣。鄭康成曰。風行旡所不偏。則會通之德無所不行。故曰同人於野亨。此蓋

謂互體有巽也所引蜀才曰。侯果曰。虞翻並見前李鼎祚集解。楊萬里傳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兩武相戰。兩邪

相傾。安能同哉。以乾之剛健。而離以文明。下之非兩武也。以五之中正。而二以中正應之。非兩邪也。此所以爲君子之正同也。君子以正相同。則天

下之志正者。感而通。不正者化而通。烏徃而不大同哉。林栗集解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之志。下離上乾。成卦曰同人者。初爲離。二爲巽。自三以徃

爲乾。離爲火。巽爲木爲風。乾爲天。天有形而在上。火無形而在下。雖欲同之。不可得矣。焚之以木。而鼓之以風。則火之光明。上達於天矣。此卦之所

以爲同人也。同人於野亨。何謂也。曰二五相遇也。子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於野亨。乾爲郊野野者。天地之際也。同於宗。則

吝同於野則亨。以其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所以謂之同人。而繫以亨於野之辭也。舊讀皆連下文。又以爲羨。皆失之矣。火雖炎上。而爨於邑屋之中。

未必達於天際。燔於郊野。無所障礙。斯能上達矣。古者祭天於郊。燔柴以告。其或出於此歟。人之群居。飲食言笑。未必其誠同者也。心之所期。志之

所向。卒然相遇於郊野之中一言而相契者。豈非其貞同故歟。古諺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信有之矣。利涉大川。何謂也。子曰。利涉大川。乾行也。謂

五應二也。九四有乾兊焉。兊爲澤乾爲天。大川之象也。六二爲巽。巽爲木爲風。利涉之象也。六二雖有同人之志。而隔於二陽。不能自達。九五以乾

之健。㧞於險難之中。斯爲利矣。故曰乾行。明六二非涉川之才。而九五與之同心故也。利君子貞。何謂也。子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謂二

應五也。離爲文明。乾爲健。二五中正而相應。二逺於五而近於三。三以強暴而乘陵之。二不能貞則同於宗矣。惟其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必能貞固

守之。以從其配。險難既平。與五相遇。斯爲利矣。故曰君子貞。九五爲大人。六二爲君子。離性上行。是以謂之君子也。夫子既已釋其文。又從而嘆美

之。曰惟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君子也者。民之望也。君子之所歸。民之歸也。同人之時。六二上應九五。豈其一身而已哉。蓋天下視之以爲通塞也。

自否以來。天下之忠未嘗不欲通於五也。三四爲難。二不能貞。則自䧟於邪。亦無自而通矣。惟君子能正其心。天下之志所由通也。離爲心。而在乾

之下。故其象爲天下之志。豈不然哉。武王曰。受有臣億萬。惟億萬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武王之臣不啻三千矣。又曰。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

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至於伊尹。則曰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而已。鳴呼。何其言之不廣也。其二人同心之義乎。二人同則何有於十人。十人同則

何有於三千。三千同則何有於億萬。同於此者至寡。同於彼者至衆。非君子其孰屍之。楊慈湖傳與人和同之道。必以柔行之則和同矣。柔而不得

位則無勢。亦不能行。既柔又得位。而不得中焉。爲不得道。則人亦不服。中者。道之異名也。桑矣。得位矣。得中矣。而又應乎乾乾者。剛健之勢。或剛健

之德。猶相應而和同。則八人心和同可知矣。故曰同人。至於同人早。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則乾行也。人君之事也。人臣不得而與。故首特異其辭。曰

同人。曰野者。廣莫之象。同人於野。則無所不同始爲亨通。始可以涉大川。濟險難。此乃乾體之所行。非人臣之事。人臣豈能致如此廣大之事業。何

謂君子之貞言乎。文爲條理光輝著見之謂文。言乎辨析洞照無蔽之謂明。言乎日應萬變不屈不息之謂健。言乎無恩無爲無偏無倚之謂中。言

乎正而無邪之謂正。言乎交際泛應之謂應。道心無體。神用無方文明健中。正應非實。有此六者之殊。形容君子之正道。有此六者之言其實一也。

亦猶曰白。曰瑩。曰潤。皆言一玉。曰黃。曰剛。曰聲。皆言一金。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者。人心一而已矣。心即道。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謂聖。聖之先覺。

衆人不覺爾。以明照昏。以一智萬。如水鑒中之萬象。不勞恩慮。而毫髮無遁者。此心自明自神。自無所不通故也。衆人非不能通。惟昏故不通爾。桑

得位得中。應乾六二。上應乾卦之象離。文明乾健。二五中正而應。觀乎卦之六畫。而卦辭彖辭可睹矣。六十四卦皆然。趙復齋說唯君子爲能通天

下之志。同人者心李謙齋詳解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同人者。合異為同之卦也。合異爲同。惟天下之無心者能之。一有心於其間。則有偏係

之私。蓋未有能同者也。故曰同人於野亨。野者。廣莫乎曠之地也。天下之理。惟廣大無私者。爲足以得天下同然之情。故同人自居於廣莫之野。四

通八達。撒去藩籬。無所滯礙。而所與同者。始無有不通者矣。惟其無有不通。故雖居患難之地。而可使相救。故曰。利涉大川也。莊子曰。夫以利合者。

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當禍患之相迫。而相收不相棄焉。非出於天合者有所不能。此所以謂之乾行也。然則。同人

爲一卦之主。其六二乎。二以桑居陰。得中得位。而上應乎乾。同人之大者也。文明。離也。健。乾也。中正以應。合二五而言之也。君子和而不同。如梁丘

據之以水濟。水有苟合之患焉。此又貴乎君子之正也。天下之志。殊塗而同歸。一致而百慮。然非君子。莫能通之。君子以正而通天下之志。而天下

莫不相與以爲君子之同。此同人之所以爲亨也歟。蔡節齋訓解同人曰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之志。釋同人彖辭。文明。離也。健。乾也。合內外卦德

取義。中正二也。應二應五也。先得我心之所同。故能通天下之志。所謂君子正也。馮椅輯注文明以健止通天下之志以卦德六二。明利君子貞之

占。又以通志覆同人之義。文明接物之禮。健則能乆而敬之。中正則無私系。物來則應。此君子同人之正道。所以能通天下之志也。林黃中曰。離爲

心在乾下。故曰天下之志。毛曰以此世同此人。智愚強弱親踈逺近。並育而不相害。並行而不相悖。是之謂通天下之志。必欲盡聯而一之。爭愈甚{{{caption}}}

矣。程可乆曰。所以成卦在六二。故曰柔得位得中。所以同人。利涉者在九五。故曰乾行。所以利君子貞者。在二體相用。故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

田疇學易踒徑姤變同人圖

巽下  同人自姤變。姤以初爻一陰進而居亁上  於二位。與上卦之乾相應。故同人有

離下  桑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之象離爲亁上  言日之象 乾爲剛健。離爲文明。故

有文明以健之象 陰居二之位。而應五之剛。中正而應之象。離中虛。巽入於中志之象。

在乾之下。乾天也陽爲君子。故有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之象

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同人自姤變。初六上而爲九二。故曰柔得位得中。此專以六二之爻言也。夫同乎人者。非和柔則不能與之同。剛則。好異

故也。然桑非得位。則謟佞而苟於同。桑非得中。則黨偏而私於同。得位得中矣。非與人君相應。則所同者寡可也。同乎衆。則必涉朋。比之疑。所同者

小可也。同乎大。則亦不免隨有獲之議。乾君也。是上應乎君。乃能下同乎人。必言曰同人者。爲其柔之得位。故特別白言之。詳見小畜。卦辭同人。曰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者郊外曰野。野者至公無求之地。而郊也不足以及之。上九同人於郊。而象以爲志未得。自初而至於上。每爻之中。皆

不足以見同人於野亨之義。所以能同人於野亨。能利涉大川。蓋皆本於君之所行而得之。又豈是在下之臣。以離六二爻之桑所能同也。故天子

特繫之曰同人。曰。或者以同人曰三字爲羨文。恐非彖釋之意。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者。文明離也。健乾也。文明以健。總一卦之才言也。中正

而應。謂二與五也。二陰五陽應也。夫文則同之不爲苟合。明則同之不爲私匿。健則同之不爲姑息。中則同之不爲過甚。正則同之不爲阿黨。應則

人君與之同而不爲僣逆。是故文明以健。斯可顯然以同乎人。中正而相應。斯可安然以同乎人。故直情徑行。非所謂正。須是知得委曲精詳之道

理。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乃所謂君子正也。且天下亦廣矣。五方之俗不同。胡越之好。惡各異。其志之不一。焉得人人而同之。然聖人之彖釋。獨以

君子能通之而無。間者。不過正而已矣。故同人之義。文也。明也。健也。中也。正也。應也。雖若多端。故皆謂之君子正也。蓋不正則苟合矣。非文也。私。比

矣。非明也。可以姑息。而不可持乆。非健也。不失於大過。則失之於不及。非中與正也。使君之民。果同乎已。則是專其同俗之權。非應也。已之志既不

正。其能通天下之志乎魏了翁集義藍田呂氏曰。同人者。樂與天下共也。同乎人者。雖以柔合。應之不以正。則物所不與。濟之不以健。則爲物所遷。

二者皆不可與天下共也。故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於野亨。應以正。則無所不合。理義之心。人所同然者也。利涉大川。濟以健也。君子

正者。義理之心也。斯心也。天下之所同然。故能通天下之志 東萊呂氏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無異之謂同。如同乎鄉閭。則不能同乎州巷。同

乎州巷。則不能同乎他之州巷。如此則不爲之同野者。曠逺無蔽之地。唯同人於野。則非昵。比之同。可見其大同。惟同人於野然後能利涉大川。大

同故能濟大難。小同則可利涉小事而已。乾居五。柔居二。乾與柔似乎異。惟如此相應。乃所以爲同。非如以水濟水之同也。同人於野。利涉大川。野

能與天合德。乾行。謂天之無私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學者冝理會此八字。其要雖在乎正之一字。就此中亦有大事。執大正之一字。而直情徑行。

非所謂正也。須是知得委曲精詳之道。理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乃可謂君子正也。所引橫渠先生國。龜山楊氏曰。漢上朱氏曰。見前張橫渠說。楊

龜山經說。朱漢上傳。鄭汝諧翼得從程氏趙以夫易通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同人自姤來以二爲主。二以桑居陰。得位得中。上應乎五。五居

乾體之中。乾。天也。天生烝民。賦形肖貌。均氣同體。故曰同人。同人曰者。申言天人無。間之義也。二爻爲地。地上爲野。亨者二用。而剛變爲純乾。人與

天一。同人之變體也。二復爲柔。在地之位。居離之中。離中虛。有舟之象。二三四。互異為峲舟而得峲。涉川則利。下乾變離是謂乾行。君臣同心。何所

不濟。離爲文明。乾爲健。文明則燦然相接。健則純亦不已。五以剛居中。守正不變。下與二應。利君子貞也。君子得同人之道。已與人於天下之志無

所不通。凡欲壽欲富。欲安欲逸者。皆有以通其願。非君子孰能之。同人之本體也。易梭緫義同人。親也。六二以一陰。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以乾德同

乎人。故命其卦曰同人。至於同人之義。則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同人於野亨者。曠逺之地。所同者廣而亨也。利涉大川者。二互巽有

乘木之象。以濟難爲利。所以爲乾行也。利君子貞者。乾體在外。離體在內。是謂文明以健。二五得位。剛柔相濟。是謂中正而應。然五應二。而三四。間

之。未免有偏係之私。以正處之。乃君子大同之道。故曰。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志出於正。自然有以親乎人。而不必人之親乎我。志同而道一。此

在人所以無不同也楊瀛四尚易通彖國同人止通天下之志 王景孟曰。文明則能燭理。剛健則能充已。二以柔順中正而應乎五。五亦以剛健

中正而應乎二。此二五之君子。咸以正道相應也。故曰利君子貞。又國君子正也。愚得之師曰。同人者。我同於人也。我同於人。則人同於我。卦以

一陰爲主故柔。先應乾而後文明。以健中正而相應也宦或曰離中虛。舟虛之象。又曰。二五互巽。有乘木之象。故曰利涉大川 愚曰。乾行主九五言。

五以乾剛之德而行於上。則癠難涉險。何徃不利。故曰利涉大川。凡卦有乾坎者。聖人則有利涉不利涉之辭。蓋乾之一畫。即坎之中體。坎即乾行。

乾行即利涉也。通天下之志。何獨取君子之正。蓋二五以中正相應。中則皆中。正則皆正。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以此通天下。誰能禦之趙汝櫀

輯聞二爲陰之正位。又爲下卦之中。多之未變六。方在初位。與中非我有也。今自初進二。乃始得位得中。而上應乎乾。同人於野。本不能亨。猶用柔。

涉川本不能利。唯乾剛在上。五爲乾。主而應之。是以子野則亨。涉川則利。故曰乾行也。離爲文明。乾爲健。文明則知謹揮所同。健則能行其所擇。五

與二者中立。其應亦正。是能居中守正。讅所應而應之。此君子之所謂正也。天下之志。是非。好。惡。雜襲而難通。唯君子能通之。通之非力強也。人心

莫不有此正。此正胥通。不約而同也。故苟得其正。雖胡越可使同心。不然則父子兄弟。亦有不通者。此卦視大。有視革。多同人曰三字。猶雲同人之

卦曰雲雲乃聖人之特筆。於文義不爲羨徐相直說雲彖言六二。能盡同人之義者。柔得位得中。而上應乎乾。本天道而行也。故同人之繇辭曰。同

人於野亨。利涉大川者。皆乾行也。然六二之所以能應乎天者。以其能文明以健中正而應也。文明者。粲然與物交也。與物交者。當即同而異。則貴

乎內剛而有主。中正者。介然與物辨也。與物辨者。當即異而同。則貴乎外和而有接。同人如此則盡矣。君子以此爲正也。唯君子獨能一天下之心。

而與我無異也張應珍解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推廣同人於野亨之義。進君子之能。而黜小人之所不能也蘇起翁讀易起彖曰同人止通天

下之志。六二爲同人成卦之主。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指二而言。以六居二。爲得位得中也。乾離中爻。易位則同。是同人也。雖曰同人然以乾行。則

所同者天。以人同者。不若以天同者之爲善也。文明以健。指乾離二體而言。中正而應。指二五而言。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人心皆具

此正理君子行正理。而天下之志自通此之言同人此之言乾行蓋正理即天理也。人心皆有之。此以正感。彼以正應。一人之心。即千葛人之心。自

通達而不塞。所謂同人也陳深讀易編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天下之志未嘗同。人心不同。有如其面。志乃心之所之。則其不同尤甚於心。君子

能盡天下之大同。先得人之所同。故能通天下之志。通天下之志。則視天下無一物非我也。尚誰異哉陳善解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

子爲能通天下之志。文明則無暗昧。剛健則無虛屈。中正而應。則得天下之所周。此君子之正道。行之則得於人物之性。而無不應。不然。則爲小人

之邪道施之。天下皆疑阻之境也。通者。合而同之志。即性也丁易東象義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此釋同人彖辭也。柔和位㧹中。而應乎乾。六居

二。桑得位也二下卦之中。得中也。利涉大川。乾行也。以剛健行。故無徃不濟也。與五正應。應乎乾也。文明以健。離文明而乾健也。中正而應。即所謂

位得中而應乎乾也。文明者。同人之文。健者。同人之志。中正者。同人之道。應者。同人之情。此君子之正也。正亦以二五言。公則一致。私則萬殊。通天

下之志。惟公能之。 或曰。離有伏坎。坎爲心。又爲通。故能通天下之志。恐泥右同人彖鄧錡說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先天六十四卦。康節

先生謂天。自臨以上。運數也。同人以下。年數也。地自師以上。運數也。遯以下。年數也。外篇述之詳矣。同人自姤變初之二也。柔乃得位得中。而上應

乎乾。曰同人。同人於野亨。先天以乾巽爲天。坤震爲地。充離坎艮爲人。充離十六卦。以臨同人。二卦爲中。坎艮十六卦以師遯二卦爲中。謂同人出

地。至於天際大野也。天地人同者。亨也。利涉大川者。謂同人交運。入臨澤上有地。大川也。利涉者。交入天運也。得中而應乎乾。乾行也。文明以健。離

交乾也。中正而應。二之五也。二爲同人之主。君子正也。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者。謂同人六二。下出坤震。中居離首。上行充乾也異澄纂言文明以

健止通天下之志。以卦德卦體。釋利君子貞。內文明則察於理。外剛健則勇於義。中正則內無私心。應乾則外合天德。此皆君子之正道也。天下之

志不一也。唯君子得大同之正道。故能至公無私。視人猶已。通達天下衆人之志爲一。利君子之正。主事者以此俞琰集說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

志。柔得位得中指六二。乾指九五。九五。乾之主也。同人之成卦在二。二與五應。故以二五兩爻取義。九五剛。得位得中。而六二柔。得位得中。兩爻剛

柔相應。上下相同。此卦名所以爲同人彖辭。所以雲同人於野亨。同人曰三字。程子。朱子。皆以爲衍文。未六二爲同成卦之主。爻既得位得中矣。必

曰應乎乾者。明其桑弱。而以巳同人,非能為主。致人之同巳也。是故。孔子釋利涉大川。則又曰。乾行。蓋大險大難。必剛健乃能有行。非柔弱所能濟。

柔弱者雖得位得中。苟非應乎乾。則亦不能行也。然則。同人之所以亨。所以利涉大川。蓋有九五乾剛在上。而六二能應之。是以同人於野則亨。涉

大川則利也。文明以健。緫論二體之德。中正而應。則又指二五而言。大抵。同人之際。雖粲然有文以相接。然不健。則必將厭倦。豈能與人同中正而無

應。則雖欲同人。而人不我同故必文明以健。中正而應。然後可以與人同也。同人之道必以正。否則小人之苟同耳。小人之情同乎己者是之。異乎

己者非之。唯求同己。不求同理。此小人之私也。君子則不然。同乎理。則謂之是異乎理。則謂之非。唯求同理。不求同己。此所謂君子正也。正者何。至

公無私也。至公無私。則天下之志。是非。好。惡雖不同。皆足以通之。故曰。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李簡學易記南軒曰。天下之志。紛然不齊。君子奚

爲而通之。夫四方之民雖異世。而受裏上帝者則同。惻隠羞惡之端。所以發之於中者則同。然而不同者。私慾蔽之耳。夫遇難共濟。則胡越爲手足。

爭利不休。則父子爲仇讎。方其遇難之時。至誠相與。織僞不萌。故皆不約而自同。及一亳之利撓其欲心。則挺然而起。彼我分而爲敵。非以私慾之

心。蔽其所素同者哉。聖人擴至誠大公之道。包。覆天下。是以無徃而不同李恕易訓二以陰居陰。傳位得中。而上應於九五乾剛中正之君。同德相

應。故爲同人。至誠無私。而可以涉川蹈險者。乾之行也。乾行乃無私也。離爲文明。乾爲剛健。文明則能燭理。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盡大同之

道。而二五又以中正相應。乃君子之正道也。惟君子大公至正。乃能通達天下之心志。胡震衍義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之志。野。謂曠野。取逺與外

之義。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聖賢大公之心也。故曰於野。是不㥾於𥝠情。不隘於淺近。至公大同之道。無逺弗屆。其亨可知。既與天下大同。何險

難之不可濟。故利涉大川。然世之小人。則唯用其私意。所比者。雖非亦同。所。惡者。雖是亦異。故其所同爲阿黨。以其心之不正也。此同人之道。又利

在君子之貞正。夫同人而通乎常變。皆當以正道爲宜。所謂同人於野。必其以六合爲一家。中國爲一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洞然八荒。皆在我闈。

同人於曠逺。而無偏係之私。處其常也。然必得君子之正道。然後體常而無不亨。苟正道不明。則名。分無別。貴賤元等。輕重無辨。邪正無擇。視己親

或若塗人。視外夷或若族類。安足以爲同。所謂利涉大川者。必其涉歷風波。同舟共濟。一夫之溺。猶己溺之。是同人於患難。而有共濟之公。盡其變

也。然必得君子之正道。然後處變而無不利。苟正道不明。或同惡相濟。或同黨相比。或與小人同其謀。盛與非類合其志。甚至援非其所當援。應非

其所當應。安足以爲同。嗟夫。墨氏之同仁似也。而至於禍仁鄉原之同流似也。而終於亂德於野之同。而不得正道。可乎。五國之同盟於幽。亦同也。

然能與伯業。而不能扶周衰。八國之同盟新城。亦同也。然知不正。而不知定邦難。涉川之同而不得正道。可乎。父慈子孝。父子之同然。孝或陷父。慈

或敗子。何也。不知君子之正道也。君仁臣敬。君臣之同然。仁或流於姑息。敬或墮於阿諛。何也。不知君子之正道也。甚矣。理之不可不明也。彖曰。同

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舉卦體以明卦名也。六二。以陰居陰。得其正位。五剛健中正。二以柔順中正應之。君臣同德。此卦之所以爲同。一

卦五陽而一陰。則五陽同宗乎一陰。此卦之所以爲同。又曰。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必有天德之正。然後能處常應變。以同人此舉

卦以明卦辭也。又曰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此以卦德卦體明卦辭也。又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

文明不健。物或蔽之。中正不應。物或。間之。同者寡矣。又曰唯君子唯能通天下之志。蓋申明君子貞之㫖。以明同人之道。蓋卦德之文明。足以明君

子之正道。卦德之剛健。足以行君子之正道。卦德之中正相應。又足以見君子正道之實。此其所以通天下之志而能同人也。此卦其變爲師卦。其

象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之同有。同人之象。其占則利正也。張清子集注彖曰同人止通天下之志 愚謂。同人柔得位者。六居二也。得中者。得下

卦之中也。五乾體。二與五應。故曰應乎乾野者。極外之地。謂上九同人。以五陽而同一陰。六二之同。必至於上九。則極於至逺。五陽無不同矣。故曰

於野亨。而利涉大川者。以乾乘離也。離中虛有舟喙。乾健於行。故利涉。文明以健者。合乾離二德而言。中正而應者。則是二以柔順中正而應乎五

五亦以剛健中正而應乎二。此二五之君子。咸以正道而相應也。故曰利君子貞。又曰君子正也。唯君子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故能以大公至正

之道。而通天下大同之志也所引誠賫曰。見前楊萬里。傳趙珪解六居二。乃柔得位。在下卦之中是得中上。同乎九五之乾剛。故曰同人。又曰同人

於野亨。謂五二固同矣。同人之道。推以廣之。同於野之人。乃得爲至故亨。冝涉險者。以乾道行也。二有文明之德。五以剛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

之正道也。唯君子以正道。故能通天下之心志。而與之同也胡炳文通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之志 朱子深有取於程。傳曰。文明則能燭理。故能

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己。故能盡大同之道。蓋必通天下之志。乃爲大同。然非明與健。不能大同也董眞卿會通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 李

氏舜臣曰。彖論卦體多。以二五爲正。而一卦之主在五則尤顯。言之大有。彖曰。桑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辭如此之盛者。一卦之主在

五故也。若同人。柔得位而不尊。得中而不大。獨惟行乎衆陽之中。而不失中正。有近於君子之同。故出而同乎人。而人亦來同乎我。此蓋指六二而

言也。而受其應則在九五 雙湖先生曰。離六二在乾天之下。故曰天下之志所引李氏曰。馬氏曰。並見前馮綺輯傳陳應潤爻變易緼彖曰同人

止通天下之志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聖人先言此爻。自乾之九二而變曰同人。繼之曰同人。曰同人於野亨者。言同人之義自此發

也。利涉大川。乾行者。言上卦乾行之健。雖大川可涉而無畏。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者。言下卦離之文。明二剛一柔而健也。二爻之柔居中而

正。與上之五剛爲應。君子之正應也。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使野無遺賢也。嗚呼。人之有才有德。志欲見用於君。不幸生草野。上無親戚明友之依。

下元蜉蝣蟻子之援。不有文明之主以聘用之。則與草木同腐。求同人於野。通天下之志也解蒙精藴大義先儒曰。彖辭卦體。多以二五爲主。而一

卦之主在五則尤顯言之。此卦以二爲主。故彖先主二言。然同人於野。利涉大川。則非二所能也。故以乾行明之。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相應

不以邪。而以中正應之。君子正也 蒙謂聖人即卦體以明大同之道。唯。當理而無私。則可以合天德。而一人心矣郭昺解天下之志不同。通之以

同。其同與不同。非君子其能之乎梁寅參義同人曰。同人於野亨。止通天下之志。同人於野。而利涉大川。皆乾之所行也。乾之德。公而無私。故可以

致同人之亨。乾之才。剛而有斷。故可以濟天下之險。然剛而有斷。非公而無私者不能也。其同人也。利涉也。又必得正。然後可以離之文明而燭理。

以乾之剛健而勝私。二以中正而應於五。五以中正而應於二。此皆所謂正也。其正如是。唯君子能之。故以爲君子之正。君子能通天下之志者。以

其至公也。至正也。夫。天下之心雖殊。而天下之理則一。常人之心昧於理。而局於私。故無以盡大同之道。君子則明理而無私也。故能知千萬人之

心。猶吾之一心。而又能推吾之一心。以爲千萬人之心。此所謂通天下之志也。通天下之志。而盡大同之道。則其曰。君子者。雖謂之聖人可也。謂之

天德可也易纂程氏曰。所以成卦者在六二。故曰。柔在位得中應乎乾。所以同人利涉者在九五。故曰乾行按饒氏。吳氏說。當附於此祝毅經義唯

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初九。同人於門 君子極一心之所會。而參諸物理者不強同。君子謹一心之所始。而

公諸人情者無不同。夫一人之心。天下之心也。彼不容以不殊者。吾惟公之無所私焉耳。私意一萌於交際之初。則所同者皆已之私。而紛紛不齊

者。將孰從而同之哉。此君子所以尚乎格物之學。而讅其交際之幾歟。且天下之志不一矣。而唯君子之心能通之。彼其意向之各異。而趍捨之不

侔。吾之通之也。參之物象同然也。天運乎上。火之性。實炎乎上。所以爲同人者。蓋如此。故族之異也。吾類之使不紊。物之別。也。吾辨之使不雜。若非

所以爲同矣。然君子之同之者。夫。固始之公焉者爲之也。此心之微。日與物接。悠然相遇。雖非至公。蓋不於戶庭之內。而於其門焉。至是而後。知族

之必類。物之必辨。固所以爲同也。向使強而合之。無所間別。則將溺於朋。比之私。抑何其狹哉。故必合天下於一心。則知物理本不。惡其異。必公一

心於天下。則知人情本不容於私。信乎大同之道。非至公無我者。不能知之此云云蓋嘗泛觀天下之理。或聚而同焉。而未嘗不異也。或散而異焉。

而未嘗不同也。君子所以別。同爲異。合異爲同者。是果何道哉。天下之志。同一心也。而類聚群分之後。不容於不殊。天下之大。同一家也。而有爲有

行之初。不容於不公。君子固不能強天下以從乎已。則亦不容私一已以累天下。此格物之學。所以必貴於自反。而交物之機。所以必貴於自讅也。

何也。物之有生。紛紛籍籍。無有紀極者。是萬物之情也。吾惟無以通之也。則強而軋之。無等倫。無儔類。將以爲同。不順其異矣。人之應物。周旋酬酢。

無不的當者。是天下之理也。吾惟無以同之也。則將判而別。之。隔藩墻。分比鄰。一徇於已。不勝其私矣。豈知夫見之不明。則行之不逺。不能會其心

於無間。則必無以讅其幾。而無所私。本末源流。蓋有不可誣者。唯君子智足以盡性。而人心不能外。明則以燭理。而物象無不察。誠見夫人心之各

以類而合。物象之各以質而同。則凡兆形於有生之初。而族之不可以不類。分別於族聚之中。而物之不可以不辨者。皆其自然之分也。夫是以交

際之必謹其初。酬酢之必讅其始。不使朋比之私。或存於已。而大同之道。不達於外。翕然而相向者。既無約而同。群然而不齊者。非無所拒而同。公

平廣大。昭然如日月之揭者。此君子所以同人歟。然則。聖人之作易。必合彖象爻辭。而備論者。豈無其㫖。今夫風俗之不同。則。好。惡之異其情也。剛

柔之不齊。則緩急之異其性也。或相倍蓰。或相千萬。蓋亦甚多端。而君子之通之也。則何以哉。自近以及逺。其情之。好。惡。無不周也。自親以及踈。其

情之緩急。無不參也。即天人之心。而驗夫物之象。則同者其類。而不同非類也。天以陽而成其體。故氣清而上孚。火以陽而成其質。故性炎而就燥

物有是理。而易有是象。是固非勉強矯拂之所能致也。彼其分形受氣於榛榛伾伾之間。偏正厚薄之各居其方。飛潛動植之各異其稟。固宜有以類之。

使安其居。品彙儔列於緫緫林林之中。君子小人之各異。其趍善惡是非之不同其好。固冝有以辨之。使安其生。因其性。以順其情。即其殊。以明其。分。而

君子之困知物之不強同也。如此而豈無以同之哉。公則一致。私則萬殊。天下之理也。吾之接物。固當戒其私。而吾之處心。尤當謹其初。使其已之。或徇

乎私也。則接乎物。將不勝偏黨之異。使其心之不謹其初也。則見於後者。將不勝爾汝之分而物不可得而同矣。今也。絶夫有我之情。達夫與物之公。不

狎於褻近。而同之於其宗也。不蕩於廣逺。而同之於其郊也。族之近於我者同矣。而其逺於我者。亦不害其同也。物之親乎我者同矣。而其疏於我者。亦

無嫌於同也。由其相遇之初言之。固不強異以爲同。由其相忘之後觀之。蓋未嘗不合異以爲同。此其君子所以爲至公歟。此君子之所以爲大同歟。不

然。紛然於無所別白之中。而強之以爲同者。非吾之所謂同也。墨子之教也。介然於彼此角立之際。而執之以爲異者。非吾之所謂公也。楊子之教也。所

以必貴於君子也。是故。同人之卦。拳拳致意焉既曰利君子正。又曰君子正也。至於曰通志曰類族辨物。斷斷必歸之君子。而列之於爻。即是意焉。九以

陽剛之資。旡復柔邪之爲累。則洞然大公者。固非君子不能也。蓋天下和同之俗。常本於君子。天下乖離之習。常生於小人。彼其心術之相反。而功用之

亦異者。殆有如晝夜薰蕕之不能以相入。而聖人之致辨者。至不苟也。和而不同。君子之公也。而必以小人繼之。比而同者。小人之私也。而必以君子先

之。常使天下得以讅察於二者之間。而不至於小人無忌憚也。大抵。君子不強異以爲同。而後至於旡不同。小人惟立已以爲同而後至於無不異此其

公私之分。殆有毫釐之不可以不辨者。聖人推明同人之㫖。而實拳拳乎大公之道。其切切於憂世者固如此。蓋不惟若是而已也。同人之卦。由二而成

也。而彖之所以明乎二者。則曰乾行也誠。一矣無異理。亦本無二心。彼其森然不可得而紊者。是固。分之賦於天者也。苟無以明之非天也。彼混然有不

得而合者。是固道之本於天者也。苟無以達之。亦非天也。言天下之同而至於天焉。吾知其決非詭遇。以爲說朋比之親者矣。雖然天之生一物也。而何其

或異或同如此哉。蓋陰陽雜揉。萬物化生。稟賦不同。知覺亦異。其小大親踈。有不容以一律齊者。然降衷秉彝。物則具存。物之理。無異於人之理。人之理。

無異乎己之理也。是又不容以自私也。是故君子之因其殊者。品而節之。因其公者。廣而同之。仁之至。義之盡也。後之不明乎此者。忘形骸。匿爾汝。以爲

握手之歡。一旦少有。利害僅如毫髮。相視如胡越。而不以相顧者。人徃徃以爲辭。是豈不知。分之當殊。而道之當公也。安得以聖人之言告之歟。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八








重録總校官侍郎臣 高 拱

學士臣 瞿景淳

分校官編修臣 陶大臨

書寫儒士臣 金 畸

圈點監生臣 叢仲楫

臣 徐 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