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五百二十五 永樂大典
卷之三千五百二十六
卷之三千五百二十七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五百二十六 九眞

關門唐書外夷傳長人者。其國連山數十里有峽。固以鐵闔。號關門。新羅常屯弩士數千守之。瑞陽志董子焱四關門記 漢縣邑

皆城。蓋民社所寄。將以示綱維。銷玩侮。城扦之立。雖縣邑不可廢。顧以門關為不急務可乎。新昌繇鎮改邑。規橅率簡陋。前後相因仍。類亡具甚。四

關廢缺。不知幾年於此。嘉定癸未秋。高沙趙侯來宰是邑。每事有振飭意。酌所宜為。次第修舉。築都倉以嚴積貯。創新廩以備賑糶。葺學宮以崇教

養。闢安濟以。處孤貧。建驛館以延賓旅。所在清明。事績孔偉。侯之未足也。曰吾弗敢陋視斯邑。廢者興。缺者補。大略已具。獨所謂門關者。未能拓而

新之。是無以限內外而譏出入也。迺度。基營材。計日興工。不踰月而四門屹立。巍巍翼翼。隨嚮扁名。各稱厥位。東曰迎恩。德音明詔。胥此途至也。西

曰惠政。有橋中峙。惠而知為政也。南曰化成。邑庠居左。民化而俗成也。北曰環秀。群山拱挹秀所環也於是新昌始有城市氣象。行道過之。相與誇

詡。且關之旁地。各置隅房。守以邏卒。夜司撃柝。吠厖止息。古之為關。將以禦暴。侯之意殆謂是歟。夫邑無大小。綱理在人。新昌賦入。視昔靡加。自侯

下車。百堵皆作。用不傷財。役不病民。從容整辦。不遺㣲細。是豈他有智巧哉。善視政者。其知之矣。侯名綸。字子媺。今官為朝奉郎雲。寳慶二年。正月

日記。 又四關門記 上高。古巖邑也。城周五里。蜀水衷亘。舊為關者四分峙水南北。門以嚴內外。譏出入也。綿禮遐邈。俶創歲月。漫弗可𢎿。耆老

相傳。四關不脩且壞。垂六十載矣。榛莽荒椔。瓦壤翳積。涉其竟如遂坰野。闖其市如即虛會。憧憧徃來。蕩亡。限制。觀瞻弗肅。何以懾奸心。銷亂萌哉。

余始領邑。顧瞻諮。襟抱虧䟽。風氣宣泄。邑居弗寧。宜也。司關掌節以聯門市。重門撃柝以待暴客。五三載籍。維見可觀。邑雖狹陋。非一哄市比也。

規剏四門為邦之郛庸可已乎。顧積敝轇轕。材不足塞職。䃍典廢基。循敘搜舉。蝗㮚幹踰。期觕整以暇。迺召墁斫。斬板幹。陶瓴甓。夷叢歲。諏訪遺址。

恢拓而鼎新之。水南舊有二門。南曰望京。自言跂予望之也。今以朝京為名。取楊誠齋詩所謂筠陽舊是朝天路也。西曰宣風。風者。言風以動之也

今以宣化為名。取董賢良策所謂守令承流宣化也。水北二門。以次而作。東曰禮賢。仍舊名也。道繇禮賢鄉出。取尊賢貴德之誼也。北曰宜豐。易新

名也。壤與宜豐境接。取時龢歲豐之㫖也。四門既立翬飛翼張。弗陋弗奢。凝然在望。矗重檐以呀赫。啓䨥扉之澒洞。嶷兮峨峨。巨鰲載仙島而浮渤

澥劐兮煌煌。燭龍銜靈耀而照崑岡。內則街衢洞達。閭閻弦直。旁則邏房置卒。巡徼有常。啓以管籥。閉以鍵壯。氣脤屬聯。寇偷屏息。於是上高。昉有

大邑通都氣象。旅出於塗。貢列於肆。一灑疇昔庳陋之舊習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洞然八荒。皆在我闥。盜敚矯攘而弗作。外戶而弗閉。是謂大

同。大道既隱。私為町畦。城郭溝池以為固。是謂小康。噫。可以觀世變矣。然天下之事。凢出於理之所當然者。不容漢然不加之意也。今夫立為屋室。

通為閈閎。限為閾。繚為垣。而內固以扃鎸。人有宅於都者皆然。非因穿窬之為盜而為之也。繇家推之鄉。繇鄉推之國。繇國推之天下。一也。門成姑

記廢興之繇以諗來者。若夫。挈楹計工。夸詡江山拱挹之勝。則非為關本意。故不書。唐岑參詩戲題關門 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見關城吏。

還從舊路歸。宋項安世詩出北關門 籃輿欲度北城闉。抖擻衣襟向市人。恐逐西風遭舉扇。當關分付二年塵。楊誠齋詩出北關門送李舍人使

虜 同寮緩轡出承華。又送雙星水北涯。霜外汀洲蘆葉曉。雪餘圖圃竹稍斜。只驚睡起猶殘月。不覺歸時已落霞。白首鴛行徒索米。故山今日政

梅花。京行紀録晨度居庸至南關門 雲梯忽斷山嵕平。霽霧初褰林嶺明。兩都扼喉南北鎮。九州通道東西行。巔崖巨石擎佛屋。壁門遺築開軍

城。當時苦詫天下險。一卒前臨疆萬兵。圓水關門   宻斯兒之地。有清江一道。名盧的泥勒。江源之上。有

圓水關一座。上有毫光。四邊有門懸於虛空。每立春時。其門自開。水從東門中出。經四十日方閉。門既閉。水常從門坎下細流而出。天關

紫書金根經東華方諸青童宮有六門。東南有天關門。都門唐羅鄴詩出都門 青門春色一花開。長到花時把酒盃。

自覺無家似潮水。不知歸處去還來。張喬詩宿洛都門 山川馬上度邊禽。一宿都門永夜吟。客路不歸秋又晚。西風吹動洛陽砧。宋宋元憲公集

二月社日到都門。見花卉初發詩走馬東來冒驛塵。今年重識帝城春。自憐已作衰翁態。死樹宮花笑殺人。蘇東坡詩召還至都門先寄子由。邦

衡曰。按年譜。先生以元祐七年壬申。在頴州任。就差知楊州。未閲歲。以兵部尚書召還兼侍讀。老身倦馬河堤永。踏盡黃榆緑槐影。荒鷄號月未三

更。縯曰。晉祖逖聞荒鷄兩起舞。客夢還家時一頃。歸老江湖無歲月。未填溝壑猶朝請。厚曰。前汲黯初坐法克。後詔召見汲黯為上泣曰。臣自以為

填溝壑。不復見陛下矣。又晉書職官志。奉朝。請。本不為官無員。漢外咸宗室諸侯。多奉朝請。蓋奉朝會請召而已。黃門殿中奏事罷。子仁曰。唐紀明

皇開元元年。改門下省為黃門省。今以言子由時為黃門侍郎也。詔許來迎先出省。已飛青蓋在河梁。定向黃封兼賜茗。逺來無物可相贈。一味豐

年說淮頴。胡曾詩寒食都門作二年寒食徃京華。寓目春風萬萬家。金絡馬銜原上草。玉釵人折路傍花。軒車競出紅塵合。冠蓋爭迴白日斜。誰

念都門兩行淚。故園寥落在長沙。章誼詩謝事東歸。史館相公出餞都門。寵貺嘉什。感舊愴別。黯然衰悰。謹次強韻。平生親契保初終。夢幻凋零

念德宮。潘岳妻。楊戴侯之娟。卒於德宮裡。朝。路時來陪聖相。家山老去逐適翁。珠璣落紙吟豪健。蘭菊浮觴醉面紅。台矅轉高無復見。公即拜大昌令

僕除非書雁到江東。晁無咎詩都門 飄零何處是生涯。瘦馬都門踏落花。芳物攪心看不得。綈袍遮眼畏風沙。任希夷斯庵集重。五日出都門詩

客路逢重。五。吾年已半百。顔羞綵縷紅。鬢與香蒲白。功名來何時。歲月等虛擲。常於沐芳辰。每念懷沙客。今年拜天恩。列邸綴朝蹟。趍班猶須時。

俶載且行役。徊徨金閨辭。只尺青門隔。短棹泛濤江。清觴歡祖席。後期邈歲年。賓言在朝夕。將扶鶴髮來。須徐幸母迫。 又重五出都門後一日。效

樂府作。 滄江麗晴暉。揚鈴出王畿。雙闕望中逺。片帆波上飛。殷雷車馬隔。遏雲歌吹希。歸東水浩浩。拱北心依依。難雲周行。寘。猶恨天顔違。年華

易婉晚。何日當旋歸。元王沂伊濱集發都門二首 水暖蘆溝照錦韉。小臣廽首望甘泉。詞官秘祝無他語。只為蒼生祝有年。 二月京華尚衣綿。

河堤官柳已含煙。春衫莫厭征塵污。西望峨眉路八千。許有壬至正集得請之難。言不可盡。因得第二聯。既出都門始足成之。 短髮年來坐苦吟。

等閑添得雪盈簪。百錢擲地皆成字。一芥投針適。中心。不是清時人棄置。自緣多病老侵尋。賓朋應道子歸好。幾處壺觴候柳陰。鄭彥昭樗庵類藁

望都門 西山巃嵸開曉障。南城煙樹春迷望。乾坤萬象麗文明。宮闕巍巍五雲上。 又奉。使安南。出都門 大隠金門三十載。幾回馬上聽朝鷄。

如今一吐虹霓志。萬里交州入馬啼。丁繼道詩都門 觀光來上國。萬里不辭勞。衛士魚鱗甲。王孫龍爪袍。酒樓金字大。御馬寳鞍高。覧此繁華地。

令人。興倍豪。汪澤民詩都門書事廣寒宮闕五雲城。玉殿金鋪啓大明。月轉翠華天似水。春生瓊島雪初晴。八紘雨露開堯極。萬國山河拱漢京。

鴻業已恢千古運。願資彤管頌昇平。周慱士集出都門辛未如階州侍下。穰穰宇宙內。經營固多端。有求皆勞生。此身豈得安。艱難出都門。所歷百

辛酸。秣馬臨逺道。欲去復盤桓乆客人情深。決別淚泛瀾。親知無別語。勸我但加餐。去去忍回首。西望路漫漫。緬懷白雲下。矯首時獨者。平生扁舟

興。來此事征鞍。來時顔色好。歸時衣裳寬。上馬不敢恨。下馬不敢嘆。但願還家樂。不辭行路難。國朝貝廷臣詩出都門一首。寄張孟謙主事 日落

宿都門。鷄鳴發淳化。城南夜來雨。連山色如赭。青松夾高崗。煙火通旅舍。列家須十日。畬田熟秋稼。如何山巨源。未知嵇叔夜。野鶴終去人。疲牛豈

勝駕。寄書謝所親。吾今老林下。國門宋項安世詩晚出國門。以畏熱自艮山門出。始見稻田際天。 路轉東門五里塘。夾塘寒水緑

泱泱。平生枉踏湖洲市。不悟田間有此涼。古今詩統宋庠赴鄭。出國門詩十里商中抱帝畿。花煙宮霧共霏㣲。長楊獵罷寒熊吼。大液波閑瑞鵲

飛。碧護斗。城天倚蓋光銜蓬島月舒圍。樓船法從年年盛。借問孤臣何歲歸。里門漢書張湛為馮翊。告歸平陵。望里門而步。主簿

曰。明主位尊。不宜自輕。湛曰。父母之邦。所宜盡禮。何輕之有。元元明善清河集榮祿鄉具慶里門記 里有門。門有記。尚賢也。饒州安仁縣隱君子

曰吾先生。先生之子曰全節。學老氏。為天子外臣。制號之曰。玄教嗣師崇文弘道玄德真人。總攝江淮荊襄諸路道教。以清靜言賛三朝治化。武宗

皇帝賢先生有道。慶先生有子也。特授翰林學士。中順大夫。乆之。加榮祿大夫大司徒。封饒國公。配舒氏。封饒國夫人。今皇帝嘉先生夫婦齊年八

十有四。勑饒守旌其鄉曰榮祿。里曰具慶。延祐四年。饒守王都中既奉勑乃建里門。嗚呼。德蓋一里而榮一里。行孚一鄉而榮一鄉。先生有焉。忠效

於君而尊於國。孝竭於親而周於家。嗣師有焉。里名具慶。鄉號榮祿。里人為之變俗。鄉人為之遷善。州人邑人亦為之勸。是則王君守饒。而建具慶

里門之意也。某雅與嗣師游。知先生為獨深。摭其實以為門記。使刻諸閭左。程鉅夫集古衛城崔府君廟里門記 衛之汲。有古衛城在其境。廟於

東北隅者。漢崔府君祠也。府君諱瑗。字子玉。順帝時。以茂材為汲令。居七年。數言便宜。開稻田數百頃。民祀之至今。廟累廢輟興。累朝皆有封號。至

元中。封靈惠齊聖廣佑王。皇慶二年。居民吳德建里門以表之。子實益加藻麗焉。介以記請。嗟夫。王去今千數百年。民之思不泯。非為令者之善鑒

哉。延祐元年。冬十有二月朔記。古今詩統劉辰翁里門高詩。 里門高。里門壞。百年風雨何足怪。但憐誰受沐猴烹。子孫不見烏江敗。人人知笑不

知戒。春草茫茫雉爭界。類有所指。海門臨安志海門在仁和縣東北六十五里。有山曰赭山。與龕山隷紹興府對峙。潮水出其間。

郭璞地記所謂海門一點巽山小。又曰海門筆架峯巒起。指此也。西漢叢語其淛江潮水漲怒之理。可得聞乎。曰。或雲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

山相對。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涌而為濤耳。宋劉公是先生集金山東崖北望海門詩 憑高仍一望。北固何崔嵬。地形東吳越。江險通邛崍。英雄既

已矣。壯觀空在哉。寥寥寒潮上。孤帆當檻來。華鎮雲溪居士集海門詩 海陵東去盡東隅。桑柘田閭。間碧蘆。北障海濤除斥鹵。南分江水溉膏腴。

人羞投牒論長短。俗喜乘航貿有無。林下每逢垂白叟。自言不識被追呼。陳淳祖詩海門 㣲光動海門。色界一層新。玄霧橫金闕。丹英吐玉津。長

疑浴日處。上有飲霞人。頃刻晨煙合。紛紛亂野塵。錢塘韋驤集。和行海門次韻 畫船輕過緑楊灣。風掠雙旗勢自翻。筆吏濡毫寫新句。廚人膾玉

薦行樽。翩翩舞燕隨檣影。一一驚鷗破水痕。按部從容有佳趣。蒼煙落日肯銷魂。曾半撙齋集題潮出海門圖 海漲為潮在在均。浙江別有主潮

神。聲搖地脈雷霆怒。氣擘崖根贔屭嗔。鮫鰐乘風歕立雪。虹霓挾雨涌橫銀。吾詩渠畫俱摹寫。試鑒工夫孰逼真。元劉仁本詩次金防禦過海門韻

幾年霜簡鳳池秋。又向金鰲海上游。大拜已知天上意。此行端為國分憂。酒酣劒氣衝星斗。歌發潮聲滿柁樓。卻憶舊時持節處。淮南煙雨暗楊

州。吳禮部集海門詩 多景樓前狠石。浮玉山下中泠。長江天險安在。北固煙光自青。 國朝謝原功宻庵詩藁望海 門海門天所闢。潮汐幾舂

撞。紅吐三竿日。清吞萬里江。鯨波浮井邑。蜃氣濕船窻。利涉母辭險。閑鷗泛一雙。唐岑參詩奉送賈侍御使江外詩新騎驄馬復承恩。使出金陵過

門。江海門圖經志江海門在廣州府新會縣。 塋門元許有壬至正集胡氏塋門記 泰定戊辰春。封翰

林直學士亞中大夫輕車都尉安定郡侯安陽胡公卒。子彝。卜地郡西北孝明原。並遷祖考妣為新塋。三年。安定郡夫人王氏祔。彝盧墓三年。護封

樹。躬灌溉。矻矻營治。鯬面瘃手胼足。罹兄喪。始一跡城。顧惟乖域演迤宏廓。匪大厥悶。曷。稱止形。迺求木諮工。作門塋中。兩柱屹立。負重若山。穴石容

祇。刳地深入。侑搘四石。皆袤餘二尋。百夫挽絙。梓人運機。疲力竭志。始克麗柱。黝堊弗施。華采溢出。輪奐翬跂。中實堅朴。涉二年而發焉。東西之廣

五尋。南北之深三分廣之二。而高視其廣。又加尋焉。有壬先塋洹水陽。去僅千步。嘗揭原四曯。於胥斯原。西挹大行。蒼翠挿天。突兀綿延。絺雲繪姻。

右挾連岡。復。屏其前。而洹水鈎帶於其北。新雨塵空。山川亢爽。嚴姿林樾晻曖奇變。亦妥靈之勝地也。繚以周垣。扄鐍無施。限防虧疏。樵牧是虞。則

有覺之楹不容不度。也。昔翰林公懿行培積。固宜高其門若於公之必於天者。彝由工部侍郎。擢陝西諸道。行御史臺治書侍御史。今起為江西湖

東道肅政廉訪使。未逾月改戶部尚書。天與善吻合矣。而一門之作。不於其家。於其塋。豐其親。儉其身也。詩有迺立皋門。皋門有抗。乃立應門。應門

將將。言高而嚴正。蓋諸侯之門也。卿大夫宮室制度。藐無可考。況門乎。況丘墓乎。然聖人取綿列雅。豈不以得為而為。可法後世乎。人子報親。心罔

不至。故不得無財皆不可為恱。在制不僭。力復可為而不為。謂孝可乎。尚書孝門。有無不與焉。而其心以為不若是。不足以致其尊崇嚴事之誠也。

視富貴自恣。委丘園於茀草榛叢。而華屋麗服豐其身。儉其親者。不有間乎。有壬於尚書世契也。識其成。匪頌斯箴。嗟後之人。伊尚書是程。弗希而

增。惟恪而承。節彼西山。若塋斯固。嗟嗟後人。爾尚知前人之艱。水門漢雋為石堤多張水門。如淳曰。言作水門。通水流不為害也。維

楊志江都縣有愛敬陂水門。唐貞元間。淮南節度使杜亞嘗修利之。梁肅有水門記。宣城志水門在城東南五十步。玄妙觀之東。俗傳開此門不利。

遂廢。惟存斗門以泄水。清源志泉州府有通淮水門太原志有水門。今城西晉水所入之道。尚名水窻門。溫州路志瑞安水門在瑞安門西。永寧水

門在永寧門西。奉恩水門在奉恩門東。泄城內河水於江。又有斗門以節之。又瑞安縣有東水門。在東門側。出七十五里塘。北水門通北湖。長安志

水門在嘉猷門。東門有池。俗呼水門。元一統志順天府閘河水門。在和義門北。金水河水門在和義門南。唐韓昌黎集汴州東西水門記井序貞元

十四年。正月戊子。隴西公命作東西水門。或無隴西二字非是。方雲董晉本仲舒之裔。自廣川徙隴西故云。越三月辛巳朔。水門成。三日癸未大合

樂設水嬉。會監軍軍司馬賓佐僚屬將校熊羆之士肅四方之賓客以落之。士女龢古和字會。闐郭溢郭。既卒事。其從事昌黎韓愈請紀成績。其詞

曰。維汴洲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為城。其不合者誕寘聯鎖於河。霄浮書湛。舟不潛通。距或作拒。不合或作弗合。湛或作沈。舟不方作舟用方並從

石本。今按上下文意。蓋言置鎖雖足以禁舟之潛通。然未免虧䟽宣泄之患。故須作水門耳。諸本作舟不潛通者是也。今上文既言置鎖。而下文

乃雲舟用潛通。則是鎖為虛設。而其下句亦不應著然字矣。若。為誤。則石本乃當時所刻。不應有誤。然亦安知非其書者之誤。刻者之誤。況或非

所親見。則又安知非傳者之誤邪。其說之未盡者。又見於漢堂盤谷等篇。覧者詳之。然其襟抱虧䟽。風氣宣泄。邑居弗寧。訛言屢騰。歷載以來孰究

孰思。皇帝御天下十有八載。此邦之人。遭逢疾威。嚚童噭嘑。上音呌。下音呼。皆聲也。嚚童李廷劫衆阻兵。懍懍慄栗。若墜若覆時維隴西公受命作

藩。爰自洛京。單車來臨。遂拯其危。遂去其疵。拯或作持。弗肅弗厲。薰為大和。神應祥福五榖穰熟。既庶而豐。人力有餘。監軍是諮。司馬是謀。諸本及

石本皆有此二句。方從閤本刪去。雲閤本蓋公曉年所定。當從之。 今詳此二語疑後人惡監軍二字而刪之耳。方氏直謂閤本為公晚年所定。

不知何據而云然。以今觀之。其舛誤為最多。疑為初出未校之本。前已辨之詳矣。大抵館閣藏書。不過取之民間。而諸儒略以官課校之耳。豈能一

一精善過於私本。世俗但見其為官本便尊信之。而不復問其文理之如何。已為可笑。今此乃復造為改定之說以鉗衆口。則又可笑之甚也。乃作

水門。為邦之郛。以固風氣。以閈寇偷。閈或作扞黃流渾渾。飛閤渠渠。因而飭之。匪為觀游。天子之武。維隴西公是布。天子之文。維隴西公是宣。文方

從石閣蜀本作醇。今按此記。方氏多從石本。石本固當據信。但上條用字大誤。而此醇此亦未安耳。河之沄沄。有君切。轉流也。源於崑嵛。天子萬

祀。公多受祉。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來者知作之所始。維揚志唐梁肅撰愛敬陂水門記 歲在戊辰。揚州牧杜公命新作西門。所以通水庸致

人利也。冬十。有二月。土木之工告畢。從事徵其始請刻石以為記雲。書載濬畎澮距川。傳稱為川者決之使導。然蓋與政損益。政舉則道舉。政污則

道汙。汙則革。革則乆。賢哲之治也。當開元以前。京江岸於楊子。海潮內於邗溝。過茱萸灣。北至召伯堰。湯湯渙渙。無隘滯之患其後江派南徙。波不

及逺。河流漫惡。日淤月填。若歲不兩則鞠為泥塗。舟楫陸沉。困於牛車。積臭含敗。人中其氣為疾為瘵。長民者。時興人徒以事開鑿。既費累鉅萬。或

妨奪農功。殫財竭力。隨導隨塞。人不寬息。物不滋殖。百餘年矣。貞元初。公由秋官之貳出鎮茲土。既下車。乃騤圖考地。謀新革故。相川原。度水勢。自

江都而西。循蜀江之右。得其浸曰句城湖。又得其浸曰愛敬陂。方圓百里。支輔四集。盈而不流。決而可注。圖以上聞。帝用嘉允。乃召工徒。利舊防節。

以斗門釃為長源。直截城隅。以灌河渠。水無羨溢。道不迴迂。於是變濁為清。激淺為深。潔清澹澄。可灌可鑒。然後漕輓以興。商旅以通。自北自南。泰

然歡康。其夾堤之田。旱暵得其溉。霖潦得其歸。化磽薄為膏腴者。不知幾千萬畒。野人誦曰。膴膴原田。自今以始。歲其豐年。都人誦曰。沔彼流水我

邦是紀。鍾美不知。嚮非我公有先物之智。移俗之才。則曷能運可大之謀。蠲累世之斃。繇旬朔之勞。致無疆之逸。宜乎人之永嘆也如此。按波塘本

魏廣陵守陳登所設。時人愛其功而敬其事。故以名之。謝文靜成堰。又以召公之德為稱。有魏以還。五百餘載。不朽之績及公而三。皆在斯邦。不其

盛歟。水門之作。將以重成功。示長利。非登臨游宴之為。嘻。後之人抑可以知。宋曾鞏元豐類藁齊州北水門記 濟南多甘泉。名聞者以十數。其釃

而為渠布道路。民廬官寺無所不至潏潏分流如深山長谷之間。其匯而為渠一作湖環城之西北。故北城之下。疏為門以泄之。若歲水溢。城之外

流潦暴集。則常取荊葦為蔽。納土於門。以防外水之入。既弗堅完。又勞且費。至是始以庫錢買石。僦民為工。因其故門。絫石為兩涯。其深入十尺。廣

三十尺。中置石楗析為二門。扄皆用木。視水之高下而閉縱之。於是外內之水。禁障宣通。皆得其節。人無後虞。勞費以熄。其用工始於二月庚午而

成於三月丙戌。董役者。供備庫副使駐泊都監張如綸。右侍禁兵馬監押仲懷德。二人者。欲後之人知作之自吾始也。來請書。故為之書。是時熈寧

五年壬子也。旌德志程應鼎撰重建㣲水門記 縣之南舊有㣲水門。以其接㣲境之流也。或者陰陽家有克勝之說。乙亥冬。延燎殆盡。歷十載靡

復故者。邑尹單尹執中。偕僚佐一旦興念。甫爾闤度。。民皆畚土輦木。樂於成之。不踰旬而畢事。跨衢而屋凡十六楹。規模宏偉。丹碧煥然。於昔有光。

吁。世之遊宦者。率視為傳舍。尹爬梳瓦礫。百廢具舉。不以將滿去而倦焉。所謂一日必葺。蓋得之矣。且不自有其功而歸之民。命鎸石以紀。相役者

姓氏。是即與人為善。其旌有德之門歟。至元乙酉。夏孟中澣。邑校程應鼎撰。邑人李應元胡雷龍等立石。元劉仁本詩延平水門次韻石罅有飛練。

凝雲不可度洞門無鎻鑰。直入龍津去。胡祗遹紫山集木蘭花慢留題濟南北城水門。歷雄都大邑。厭車馬市塵深愛歷下風煙。江湖郛郭。城市山

林人家水芝香裏看萬屏千嶂變滑陰無問買山高價休論寸土千金。偶因王事愜閑心。佳處更登臨。倩萬斛泉珠。四圍嵐翠。一洗塵襟。強齊霸圖

陳跡。但華山平野聳孤岑。今夕高筵清賞。明朝馹。騎駸駸。汾水門漢書郡國志。涿郡北新城有汾水門。史記曰。趙與燕汾門。

寒水門紫書金根經東華方諸青童宮有六門。東北有寒水門。斗門杭州府斗門杭州府志斗門注泄水

勢以利田畆。龍光斗門在餘杭縣之北隅。來紹興三年三月。左。從仕郎餘杭縣丞章籍建。西函斗門。東橋斗門。義林斗門在安樂鄉免函界。許家

畎斗門。溉田三千餘畆。並在樂安鄉支巷界。薴山畈上下二斗門。在同化鄉仙澤界。喻家斗門。溉田可千畆。在常熟縣鄉山後扇界。下山斗門。頓村

斗門。並在常熟縣鄉山前界。黃壩斗門。姚壩斗門。並在常熟鄉黃坑界。宋史王濟。傳濟知杭州。杭州城西有錢塘湖。溉田千餘頃。歲乆湮塞。濟命王

濬治。增置斗門以備潰溢之患。仍以白居易舊記刻石湖側。民頗利之。水利文集按嘉禾志雲。杭湖二路奉口化安烏渚等處斗門。並新舊斗門。若

雨潦之時。其斗門開則水盛入湖州之東與南。凡蘇湖秀交接地面。易治渰沒。斗門開則水自北向諸溪入太湖。宋會要仁宗天聖四年二月。侍御

史方慎言。杭州元有江岸斗門二。凡舟船出入。一則溫台路。一則衢婺路。其北岸斗門為潮水所壞。因循不修。今兩路舟船併在一岸備見不便。蓋

斗門啓閉有時。須候潮平方開。因茲住滯。欲望後創二斗門詔本州疾速修創。勿令住滯舟楫乾道會要壽皇聖帝乾道七年二月四日。觀文殿大

學士知紹興府蔣芾言。本府會稽縣德政鄉古有二浦。一名兆浦在上流凡五里餘。舊有斗門以障外水。一名後浦在下流凡十里餘。舊來深浚以

泄裏水。爰自堙塞乆不修治。今欲商度開浦並置斗門。從之。 十一月十二日。皇子判寧國府魏王愷言。化成惠民兩圩。周回已置立斗門共二十

四所。兩旁用石築疊及以沙板安閘。高築土鉗。常加堅實。及斗門遞年專輪圩戶四名防守臣欲行下宣城縣令佐。今後遇圩內積水深長。外河水

低於斗門。即仰守圩人戶申官躬親先次集衆開斗門出入。候畢。即依舊安閘築塞及常切禁止。圩民不得盜決堤岸。犯者依法施行。從之。 紹興

府斗門會稽縣志口斗門在縣東六十六里。曹娥斗門在縣東南七十二里俗傳曾宣靖公宰邑所置。曾南豐鑒湖序雲。湖有斗門六所。曹娥其

一也。 三江斗門在縣東北八里。三江說不同。俗傳浙江浦陽江曹娥江皆匯於此。舊有堰。今廢為斗門。東南通鏡湖運河。北達於海。史記河渠書

雲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貨殖傳雲夫吳有三江五湖之利。國語吳越春秋載伍於胥之言曰。越之國。三江環之民無所移。謂吳越地舊有三江通

渠。貨利足以自殖。民居其中。無所移徙可也。史記正義雲。松江。右笠澤江也。上江一名東江。下江一名婁江。於其分處為三江口。國語注云。三江者。

松江錢塘江浦陽江也。水經注云。水東徑黃橋下江水。又東徑餘姚縣故城南江水。又東注於海。是所謂三江也。以地里考之。史記國語所謂三江

皆在吳不在越。水經雲。江水徑黃橋餘姚縣南者乃姚江也。與今三江不合。蓋今江東北流由直北以達於海。非特溯姚江而後至海也。酈道元敘

會稽浦陽江已誤。其論三江不合固宜按禹貢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孔安國雲。江從彭蠡分為三。共入震澤。復分為三。乃入海說者未以為當。至他

諸儒論載各異如顔師古雲。中江南江北江也郭景純雲岷江浙江松江也。韋昭雲。松江浙江浦陽江也。眉山蘇氏雲。北江中江南江也。王介浦雲

義興毗陵吳縣三所各為一江也。禹跡已邈。書。傳浩渺。未易折衷而史記正義獨辨韋昭之注為不然蓋以其江在吳越間似是而非爾吳越春秋

雲。范蠡去越。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水經引庾仲初楊都賦雲。今太湖東注為松江。下七十里有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

北江又為三矣顧野王地誌雲。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並松江為三江也今姑以吳越論之。婁江東江松

江者吳之三江也松江錢塘江浦陽江者吳越之三江也。東徑黃橋。又徑餘姚縣南。及東注於海者越之三江也。至如錢塘江浦陽江曹娥江今匯

為斗門者。越人所謂三江也俱存之以俟博聞之君子。山陰縣朱儲斗門在縣東北二十里唐貞元初觀察使皇甫政鑿玉山朱儲為二斗門以蓄

水。後築塘湮廢。景德三年。知山陰縣大理丞叚裴改造嘉祐三年。知縣李茂先。尉翁仲通更以石治斗門八間覆以行閣。閣之中為亭以即塘北之

水。東西距江一百一十五里溉田二千一百一十九頃凡所及者一十五鄉。里人沈少卿紳撰記略曰㳂湖水門衆矣。廣陵曹娥是皆故道。而朱儲

為大曾南豐鑒湖序雲去潮最逺者朱儲斗門也。 新涇斗門在縣西北四十六里。唐大和七年浙東觀察使陸亘始置 廣陵斗門在縣西北六十

四里 柯山斗門在縣西北二十里餘姚縣東山斗門。雲柯鄉斗門二所龍泉鄉斗門五所上林鄉斗門五所。治山斗門。雲樓斗門。燭溪湖東斗門。

石塸斗門上虞縣曹娥斗門在縣西三十五里。 七里斗門在縣西二里。新涇斗門在縣。會稽掇英集山陰縣朱儲石斗門記朝廷方修天下水

職。乃命知山陰。會稽二縣事者提舉鑒湖。嘉祐三年五月賛善大夫李侯茂先既至山陰。盡得湖之所宜。與其尉試校書郎翁君仲通。始以石治朱

儲斗門八間覆以行閣。中為之亭以即二縣塘北之水。東西距江百有十五里。總一十五鄉。溉田三千一百十九項有奇。昔之為者。木乆磨嚙。啓閉

甚艱。衆既不能力。當政者復失其原。每歲調民築遏。以苟利騷然。煩費無紀。而水旱未嘗不為之戚。大夫之治。如平一身之疹。必先寧其心而鍼砭

以輔之。誠良民醫也。故邑老助教虞元昱。車門表季文用周文寵願發貲以聽命効力。唯恐在後。遂擇天章寺元聳相與募財屬之成功。明年秋。衆

以其成。請書於紳。而為之辭曰。越比北東。兩山東湖。桀石中蹲。廝流於江。噤木植門。自古邦侯。淫霏虐陽。時其畜施。衣食其腴。豐公逮私。歲卒無虞。

酣酣笑歌。木腐不支。築坶以勞。孰究孰惟。民夷有來。大夫至止。手摩百疾。始而眺眎。徐跡本末。校書嘉聞。胥抃奏勤汗肌骭塗。莫我吉煩。唯虞季周

倡勇莫遏。唯聳群恱。貲來雲委。乃礱於山。削林立隃。於時門完芘有寧宇。沸川闃郊。萬夫聚觀。勿憂勿恫。繇吾二君。材美工堅曷日之單。智經其初。仁

以紹承。司命爾民。敢告後賢。紳將為之記。考其言於句踐曰。宗廟社稷在湖之南。乃知後漢太守馬臻初築塘而大興民利也。自爾沿湖水門衆矣。

今廣陵曹娥是皆故道。而朱儲特為宏大及觀地誌。與鄉先生趙萬宗石記。則謂貞元中觀察使皇甫政所造此特紀一時之功爾。後景德二年。大

理丞叚裴為縣修之。其記存焉。繇漢以來且千歲。唯政棐二人名表於世。而人不忘。至大夫始建不朽之績。宜悉其論次章示來代。以慰吾民之思

是冬十二月丙戌謹記。僧文珦詩越中三江斗門 斗門何代設。千古截寒潮。水廟依楓樹。湖田足葑苖。衆山臨海盡。叢港達城遙。落日漁歌裏西

風動沉寥。錢塘陳起芸居詩藁三江斗門 短艇漾秋露。江村數百家。水聲鳴轣轆。山骨瘦槎枒自笑如浮梗。何期又泛楂。人傳前岸石。曾化作蝦

蟆。 溫州府斗門溫州郡志溫地負山瀕海。水自諸山溪源達於河。合流於江入於海。泄而不蓄則旱。蓄而不洩則澇。旱澇皆為民田害。故水勢大

處則立斗門。小處則立水閘。以時啓閉。又各刻記水則以為之節。舊時府治前河中刻記水則一尺有六寸。曰。水不盡岸四寸以下則啓。一尺以下

為平。一尺有四寸則閉。又如平陽之陰均。瑞安之穗豐等處。莫不有之。永寧編雲。元豐役法。溫州斗門埭戶一百六十有三人。並支雇錢其後廢弛

惟令埭側居民一夫管之。當啓閘版時。水力既大。一夫不能支。故多抵難。或僅揭一二版以為欺人。但見水溢板而出不悟其下板不盡。故無以紓

淹浸之患。或當蓄水之時。私自啓閘以通運載。非惟走泄淡水。且使鹹流入河。實關重害。其間又有歲乆穿漏。名具而實廢者。有司宜察焉。永嘉縣

海壇斗門在望京廂。因海壇山麓為之。以節城內之水。永寧編雲。城內水自奉恩水門出。經此閘入江。或遇旱乾。先埧永寧瑞安兩水門以槜內水。

即開此閘引潮入城以益內水。澇則盡開放之。是為城中蓄泄之要。西郭斗門在廣化廂。因郭公山麓為之。以節城外三溪諸水。舊名廣化斗門。臨

江近城最大閘也。三溪諸水由行春緑野橋二港。益抵此閘入江。凡五間。泄水最馳。旁有石䃮橫出亦西入江。凡遇澇。首開此閘為急。山前斗門在

城南廂黃土山前賣茅橋。以節城外南塘之水舊雲。趙守不群築兩股石塘於河內。其斗門止一間。去江甚逺。故泄水緩。然不開放亦能駜漲。宜謹

其防。山後斗門在九都黃土山後。止有一間。其泄水與山前斗門同。永寧編雲。二斗門之間。又有石䃮。獨無啓閉之節。其初築太卑。泄勢緩細。亦宜

謹其防。山前山後二斗門各一間。皆山閘也。相去不逺。其向為山前。屬城南廂。其背為山後。屬膺符鄉九都。地勢去江尚逺。小浦直入深長。不甚斗

峻。石墩斗門在九都石墩。其斗門內東西二臂地勢最下。水少漲輙壞。樓守鑰築為石塘屋之。宋嘉定間右臂壞。奚守士遜重築。此閘東雖負岩。西

無所據。土壞疏薄。不足乆支。故石罅泄水甚多。常宜加築。瞿嶼斗門在九都瞿嶼村左負巖。右鄰浦。斗門因山腳巖石為之。右臂又有埭以扞浦。宋

乾道辛卯。曾守逮築右臂為石塘八十餘丈。嘉定四年。村農竊斸之以紓田。初若兔穴。鄉豪諸葛珍為里正。有告之曰。埭決。君當任其咎及旱窒之。

費谷二石爾。不聴。已而決咫尺又告。已而決尋丈又告。俱不聴。及大決。運河頻涸。州委官修埭。前歲鄰都埭決。官命上戶共修之。珍不肯。曰。我都自

有瞿嶼埭。鄰郡奚預焉。至是鄉人訟其事。郡守楊蔥湖先生簡大惡之。下今必此戶視成。不他及。珍承令先為子埭以捍內水。次就右臂之外築橫

埭以捍浦潮。然勢與潮鬥。疏薄難乆。又舊塘石皆䧟浦中。議者謂合循舊臂補築石塘。更存新埭以為外護。茅竹斗門在五都。宋慶元間。秋水害稼。

決茅竹埭而水即退。有土人請於茅竹山趾創斗門二間。導河分流。由此泄江。以為啓閉。自此始有茅竹斗門。雖過雨澇。免致決埭。大德九年。王縣

尹安貞重。修。蠣碕斗門在四都樂灣山麓。宋乾道海溢。亭屋四間俱圮。劉守孝韙再作。嘉定二年火。或欲效樂清盤嶼斗門裏河淺處立水閘亦簡

徑。其門枕運臨江一帶。為礪碕大埭。方汊斗門在三都。先是二都有宋奧斗門。淤漲不通移置於此。然作於平壤。疊本結石為之。非依山鑿石者比。

故。易損壞。冝謹其防。廣化斗門在迎恩門外。臨江近城大閘也上流之水從會昌湖。先由行春橋一港。直抵此閘以入江既至湖。再由緑野橋一港。

亦抵此閘入江。因郭公山麓石崖為之凡五間。泄水最駛旁有石䃮橫出亦西入江。凡遇澇。首開此閘為急。宋元豐役法。溫州斗門埭戶一百六十

有三。永嘉三十二。並支雇錢。後廢此閘。惟側呼居民一夫管之。當合啓閘時。水力既大。一夫不能支。故常抵難。或僅揭一二板為欺人但見水溢板

而出。不悟其下板不盡。故不能紓淹沒之患。此官所宜知。洪武辛亥開鑿新壕。築埭於廣濟橋下。斗門遂廢。黃焦斗門在一都攜仁小客巖。西挺

山焦。東帶浮沙。宋乾道丙戌海溢後重建。地皆浮沙無土石可依。復抵乃遐十餘丈作閘一所。宜常謹防。一都至四都沿江塘二十里永寧江諸鄉

少浦漵。惟華蓋鄉自茅竹嶺以東地勢最下。潮水從橫入浦如挿釵。方為塘以禦其從。為埭以禦其橫。日遷歲改。塘埭之外。潮壅沙漲。鄉民於塗地

築捺城裡旋立外塘。而官塘多廢。宋乾道風潮百里一壑。舊跡頓空。朝哈內帑錢。築一都至三都捍潮官塘。除亭戶沙鹵及民戶高岸外。實築一十

五里。內二都二千餘丈。趾廣一丈八尺。面廣一丈高八尺。淳熈四年。韓守彥直增築堅好。時或低塌。常宜加葺。平陽縣萬全鄉沙塘斗門在六都。凡

萬全東鄉南社三鄉之水皆赴焉。注田二千餘頃。宋紹興三年。吳太傅藴古創築。費累數千萬。為屋七間。用巨木交錯堅若重屋。虛其中三間之上

層置閘焉。宻置厚版櫃土連絡塘岸又多沉石攢楗以共敵水勢。明年圯。范丞寅孫文正公仲淹曾孫。稍徙舊基北築之。宋之才有記。乾道丙戌海

溢。斗門塘埭俱空。朝廷遣唐郎中宋提舉相視。徙內數百步。淳熈乙未。瑞安劉令龜從。平陽楊令夢齡。率三鄉人共修築。然其地無山可依。損蝕不

時。歲乙巳。趙令伯檜與藴古子奐文孫師尹繼成之。稍仍舊規。而深廣踰三之一鑿石為條。為版。為牽。為塊牙錯施之。錮以蜃灰。徐侍郎誼。蔡知閣

必勝。作亭其上立石曰召杜亭。徐忠文公誼有記。沿塘下有漲塗請於官募人耕之。歲入租榖三百石。以備修築。自此斗門成其旁舊有寳濟鍾家

側埭。宋橋埭。水豐斗門。俟家斗門皆廢不用。慶元間趙簿希祐重修。元初斗門納糧田入官。自是修理無資故圯。至元十八年黃一龍。吳淳夫陳則

翁修理。作亭其上。二十四年丁亥。颶風亭仆二十六年黃一龍吳時亨重建大德丁酉海溢。與附近鹽場俱蕩仍修之。至正壬寅。風潮復圯。邑人周

誠德率三鄉之民重修。僧清所任其役。歲餘乃成仍建屋於上。縣付後。洪武乙卯七月颶風海溢。葉令素德仍命僧清所修築。今斗門渭南北海塗可

耕當請於官為。經大計徐文忠公誼記雲平陽瑞安治所相望三十里。其間三鄉南西負山北東遵海。為田四十萬畆。上蓄衆流下捍潮滷。有沙

塘為之城壘也。儲其不足泄其有餘。有斗門為之喉襟也先是村落各為埭以儲泄水澇時至。莫肯先決。菑害既成。互相襲奪以便己私乃競事鬬

訟。而堙築之工又廢田浸磽确而俗益訛。紹興中。故太常博士吳公念之始創意為斗門。未幾為水所壞。乃用巨水交錯。若重屋者凡七間。周以厚

板櫃土其內用以壅截河流連絡塘岸。虛其中三間之上。層致閘焉。其左右上下。又沉石攢楗至不可計以護其土力以敵水勢。費累數十萬。悉出

其家當時程其役者。則有藍田范公。而始終營繕克賛其成者。乃公之猶子通直公也。然後二鄉之水。盈涸有則。啓閉以時。田用屢登。俗遂和睦乾

道丙戌海大溢。塘與斗門盡壞。朝廷遣使臨視。稍徙而內者數百步。歲乙未。邑宰。相攸。乃勸率三鄉之人重成之。於是大常已即世。而通直亦老矣。

任其事者。通直之子國學君也。後十年。木腐土潰。水得縱泄。衆復大恐。邑宰趙侯乃與國學君圖經乆之策。益求巨材。仍舊規向闢之。遂鑿石為條。

為板。為牽。為塊。自斗門兩吻及左右臂。閘之上下。櫃之表裏。牙錯鱗比。以蜃灰錮之。又作亭。覆焉。請於郡得錢二十萬。且均衆貲以佐之。半歲而畢

事。其深廣視舊踰三之一。壯且固倍蓰矣。他日余過其上。值時水啓閘。試從觀焉。數十夫以井幹運緶。板始舉一。懸流電激。雖百夫可舉之石。漂浮

入海如泛葉。土礫漩迸。須臾成淵。為之四顧愕然。衆環而言曰。是數十年。五成而四壞。其間隨治隨損。若是者尋常耳。此吳民所以罷其力而莫知

所終也。沿江有塗。倘得募人耕之。庶可以仰給而保無極。乃列請於安固宰劉侯慨然從之。遂請國學君併主其事。歲收塗租以資葺理。公費。而以

苗米七斗輸於官。衆復來諗於余。願有述焉以詔來者。余為之言曰。夫以三鄉四十萬畒之登耗。數十萬民命係焉。非小小也。幾千百年。而得太常

公剏意以興建。又五六十年。而得三賢侯。與通直父子同仁篤義展力畢志。始庶幾於乆。非易易也。凡我三鄉之人。衣食事育於斯。修禮教資官學

於斯。可弗察乎。然以天下之大。視此三鄉之事。直小小耳。自有天地以來。聖賢君子。闢荒補弊。主張維持。以迄於今。而事之當修而益缺。屢舉而難

成者。又不知其幾。視此斗門直。易易耳凡我同志。推太常之心與三賢侯者。若通直父子之事。苟可以舉斯而加彼也。可弗勉乎。太常公諱藴古。楊

侯諱夢齡。趙侯諱伯摿。劉侯諱龜從。通直君曰奐文。國學君曰師尹。而余則徐誼也。宋之才萬金鄉斗門記平陽溫之大邑。萬金平陽之近鄉。北

枕瑞安。村落連亘。水之源於山者八十有四。支分流散。溉民田四十頃。先時走潦。惟沙塘一埭決於溉溢。塞於將涸。雨賜㣲整。農不獲者居半。其患

非一日矣。其君藴古紹興乙丑。損財為斗門以便蓄江。明年秋大水。迅流怒濤。交攻而起。又明年。會文正范公曾孫寅孫來丞是邑。民以病告。丞曰。

水利不修。咎將在我。爰度。地稍徙舊基之北。前直大滴。提松為防。累投為閘。梁空而度者四十尺。浦之上下。實以巨石。外以殺潮流怒噬之勢。內以

受所泄水。使盤旋洄洑曲赴於海。經始於是年仲春十七日。落戒於季春二十日。後工四於。縻金百餘萬。皆二邑氏輸之。相其事者吳君。恊其力者

周端具爾誡也。既成。六月復大漫。奔騰之勢。若將破山製軸者。已而風恬。兩斬。防峙水渟。雖神鬼設不過是。其卿之。長喜而相慶曰。大哉切乎。

今而後誰啓閉。節流止。旱魃不吾虞矣。乃屬予書其事。因記之本末。且系以詩。俾鄉人歌之。其辭曰。松入水兮鐵不如。石杆水兮蕩不渝。截然一閘

兮衆流郛。啓乃泄兮閉乃瀦。潦不沒兮旱不枯。秀我苗兮實我稌。丞則范兮士則吳。子子孫孫兮。永志諸。樓浦斗門在九都江口宋舊有樓浦埭今為

斗門基。和尚浦斗門在十四都。宋嘉定五年。楊守簡奏築黃浦埭。相視官臨海主簿吳實卿申。合先築六處斗門以泄上流。仍開莊嚴院前一帶舊

河以通舟楫。從之。遂措置開河。創立塘灣江西樓浦和尚浦四斗門。又修下澇瀟渡二斗門。始築壞用石蛇捈水。尋為潮所毀不成。惟斗門存。下澇

斗門在十五都。宋寧編載創立和尚浦斗門。又修下澇斗門。今平陽志雲。下澇斗門在十四都。又名和尚浦斗門蕭渡斗門在十六都。奇石斗門在

十七都。前倉與西鄉交界。流鳳林西鄉水注於江。宋紹興間建。嘉定重修。黃瀆斗門在十九都灃瀆斗門在二十都宋嘉定四年。林郎中拱辰創築。櫃

水以蔭其塋。陰均斗門在二十一都。因山為名。宋嘉定元年。汪令季良就潭頭海口築土堰一所。又就陰均山麓建水閘三間。外禦鹹潮。自此舊有

王引埭。和尚埭。丫口埭。王明埭。陳蔡藍埭。丁家埭。倪家埭。皆廢。邑人為之立遺愛恩波碑。歲乆斗門圮毀。屢築無成大德九年。章嘉建白本州史判

官元提調修理。俾僧皆䣓募財力以完之。皮判官詩云。陰均失利幾經年。難挽狂瀾障百川。東道無人作功德。南山有佛結因緣。祝薌自為諸方計。

指廩誰收三百廛。願竪慈悲堅圍力。圓成此土即西天。林景熈為記雲。平陽瀕海而州。水利多。斗門為大。斗門多。陰均為大。陰均斗門者。金舟親仁

東西四鄉之水赴焉。嘉泰注令君季良所創也。其毀家以相林君居雅也。今故碣猶在。越百年穿漏就圮。河流有泄無蓄。海潮大時。澎湃衝突。逆入

河。皆為田害。故歲多歉而民貧。請於官。官置不問。縱有問者。吏持片紙急之。相與魚獵。迄無績用。大德九年。州判皮侯元一日公退與客啇畧民利。

章教諭嚞以陰均為言。侯愯然曰。吾責也。又不敢震其民。展轉於中。聞蘆江報恩寺有講師曰融。梵。行精實為衆信。侯致尺書。辭語懇切。願借師力

以成。師得書喜曰。此大因果事也。侯有命。其敢不承。乃攜短䟽。道侯意勸化。有陳師幹在庭。湯總管士宣。捐貲為倡。義風竹激。壹是樂從。遂廣置料

物。以十一月經始。先築上下堰。竭水施工。甃石䃮。斫石限。更板閘二十層纖鑏必苴。表裏堅好。十年二月畢。侯視成。春波溶溶。濱漾渟止。河伯寧。海

若伏。父老歡相謂㣲侯且為魚。況能耕稼以食其土也。由是三十六源得蓄洩之宜。四十萬畒免乾益之患。有年將不一書。其利博哉。未。以利人者

役人。雖出有司法以齊之可也。僕立心仁恕。惟欲行所無事。不呌囂而集。不鞭笞而。師曷遂。不然。民方倚俟以為父母。侯豈不自信。而尚假浮

屠以信於人也。衆請勒石。屬予記。歌曰。今侯昔令。前汪後皮。屹茲斗門。流德海涯。海涯之德。河洛之思。後有作者。其視此碑。烏嶼斗門在二十一都。

宋乾道四年。因烏石山麓石柱成之。廣四丈。深一丈五尺。與蔣潛東西相望五里。因修蔣潛石競湖南三斗門。開河五十五萬五千九百丈。溉親仁

金舟東西四鄉田十六萬七千八百畆。自汪令建陰均斗門。而烏嶼亦廢。蔣潛斗門在二十二都。嘉祐間縣令作。自陰均斗門作遂廢。石競斗門在

二十六都。宋嘉定二年。移拆其石徃黃浦築埭。而石競遂廢。後於浦邊章氏地上建。今存。樓石斗門在二十六都。相思浦斗門在二十八都越澤。宋

乾道間築越澤埭。明年水壞。開禧二年於相思浦建斗門。今廢。徐家窯斗門。永寧編雲。在三十四都。宋嘉定二年於徐家窯創立。陽志雲。二十四都

即靈溪。今廢。灘頭斗門在三十二都。干山斗門在三十三都。扈山斗門在三十三都。下莊斗門在三十三都。像山斗門在三十六都。又名像源。上浦

斗門在十五都。瓦窯丁昌斗門在四十七都。白沙斗門。永嘉譜雲在鳳林鄉。今考之地里當屬東鄉。淋頭斗門在十四都。本淋頭埭。宋淳熈十四年。

沈守樞委王簿作斗門。里人王信州自中為記。自黃浦別建六斗門。此遂廢。塘灣斗門。江西斗門。蕭家渡斗門。永嘉定年間。楊守簡復奏築黃

浦埭。相視官臨海簿吳實卿申合先築六處斗門以泄上流。仍開莊嚴院前一帶舊河以通舟楫上鄕無詞劄下。從申本州委縣措置。開河創立塘灣

江西樓浦和尚浦四斗門。又修下澇瀟渡二斗門。始築埭石蛇捺水。尋為潮壞。埭不成。後惟六斗門在。新興斗門。河口斗門湖南斗門。在蔣潛

烏嶼之北陳驥建象山斗門在三十六都古有土埭宋嘉泰元年楊東之父傾貲築斗門。於是亭口埭。監順埭。穫湖埭。昌門斗門。俱廢。昌門斗門

一在蔡家後門。一在前村。朱說建。本朝蘇伯䚘平陽縣重。修江口斗門記。平陽之江口。舊嘗因海堤中斷之犍石為兩厓。深廣各三丈。內外貼石

為左右翼又敷石壇於前後中涯。植石楹折於雙門。鍥坎䧟。板以為扁。每門板十有二層。時水盈縮而聞縱之。覆以屋五間。號江口斗門。宋端平丙

申縣令林公宜孫始作之。元至元二十四年。里之義士鄭君存耕。嘗率衆繕理之繼存耕而致力焉者。則其族人前福州路閩清縣尹禮。前松江府

華亭縣尉公誼其歲至正辛丑也。後二十三年國朝洪武八年。水暴溢。颶風激海潮相輔為害涯崩屋朴而門亦圮今且九年矣。為縣者更幾人

兩視之恬然。厥民雖欲起廢。夫孰為之侶哉。十六年夏。南康彭君尚賢來。為丞。是秋以公事過其地。目撃之。愀然不寧。亟謀興作。會主簿新安吳君

韞中。攝令還自瑞安。與史成都楊君孝忠。進冊里自浙江。議以充合。責成於水利所及之鄉。大家之役於官者。其人咸不勤而趍。以謂浮屠一寧。猶

能出力裒衆施完砂塘陰均兩斗門。今在位者興無窮之利。吾屬顧不能動勞乎。武輸以財。或薦以力。恊謀並智以任其事者九人。以公誼嘗致力

於斯也。練歷而老成。推使替役焉。於是市石與水楑日它徒。以春以築。以。繩以削。堤涯門扄以至於屋。悉復其舊。而歛甃埾繳。視昔遇之。足支乆逺

又以其餘力修平安渡馬道百二十五丈。以免人於淖。始事於九月庚申。而訖功於乙酉。皆欲刻石紀成。而因謝君復元屬筆於余。蓋江口在縣之

東南二十五里。左江而右山。潮沙之所上下。諸山谷水凡三十六支。皆徑此而入江。初斗門之未作也。衆流既莫之遏。而海鹵水亦得入以害稼。民

妄以為病。自作斗門。然後溢不患溺。乾有所仰而惠利及於三鄉五都之人。溉田六萬五千三百餘畆。則其所係。豈輕也哉。歐陽子有雲。作者未始

不欲長存。而繼者常至於殆廢。使其繼者恆如作者之心。則天下豈有遺利。江口之有斗門。蓄泄有恃。水旱無虞。歷百四十八年猶一日。豈不以補

而綺之者有其人乎。壤於暴水而中廢者九年。不有諸君子以興起為已任。遂隳前人之功。史一方之利。然則是侵也。雖曰修廢舉墜。其功蓋與剏

始等矣。於戲使凢凡為縣者。皆能職思其憂。若諸君子。則門之復當不待今日。民之蒙利。其可以世計哉。故為之書使末者尚有考而用其心也。樂清

縣石馬印嶼斗門在一都。舊有印嶼埭。宋治平甲辰。焦喪官迂之制立。又有石䃮。白沙神運斗門在一都。舊有白沙埭。宋淳熈丙申。𡊮令加修。並創

斗門名神運斗門七寳寺司之。東山斗門在一都。三嶼斗門在二都。末令創築。鹽盤章奧斗門。南岸斗門並在二都明慶斗門。明慶小斗門。竹嶼斗

門。芳林斗門並在三都。塔頭斗門在六都。上有屋三間。宋紹興初建。𡵨頭斗門在六都。黃華斗門。白鶴斗門。並在七都重石斗門。盤嶼斗門。並在十

二都。莆𡵨斗門。璞湖新斗門。黃塘斗門。並在十四都。長山斗門。小松斗門。石塔斗門。壽昌外嶺斗門。巉頭斗門。高松後塘斗門。高松外嶺斗門。靈巖

麗奧斗門。並在十五都南浦。斗門。在十六都。石門石䃮在十七都。靈峯塘南斗門。古坑斗門。檉江斗門。淨明斗門並在十九都。東莊斗門。西莊斗門。

明務斗門。箔奧斗門。並在二十八都。靈峯斗門。靈巖斗門。石樑斗門。南灣斗門新塘斗門。鹿園塘斗門並在二十九都。天寧百丈斗門。延恩塘斗門

並在三十都。真如斗門。隆光斗門林家塘斗門。並在三十一都斗門頭斗門。官塘斗門。開船灣斗門。胡家塘斗門。拋船灣斗門。崇德塘斗門。能仁塘

斗門。三山五莊塘斗門龍翔斗門。慶環塘斗門龍王塘斗門。並在三十二都。神山斗門。郭家斗門。靈山斗門。並在三十三都。蘆殊斗門。箬奧斗門。梅

奧斗門古塔斗門。神山新塘斗門。神仙裏塘斗門。華嚴塘斗門。並在三十四都。田灣石橋斗門。亭戶塘斗門。深水塘斗門。小兒塘斗門。池奧斗門大灣斗門。上茗

坑斗門。下茗坑斗門。塔峴斗門。天河塘斗門。惠日斗門。白鶴斗門。白巖塘斗門。小苦竹塘斗門。江心斗門。法明斗門。普濟斗門。道士塘斗門。並在三

十五都。蜜鶯斗門。麗奧斗門。鮑塘斗門。淑順斗門。林灣斗門榮坑斗門。蘆灣斗門。蝤蛑斗門檉江斗門。明慶塘斗門。苦竹斗門。白鶴斗門。放生斗門。

並在三十六都。瑞安縣月井斗門。在州東南三里。長二丈五尺。鑿巖依岸為之。斗門下有浦九盤。宋紹興間。召令相地里謂縣青龍山吳孔出水。為

瑞安風水之勝。仍浚之。安祿斗門。在州西半里。因西峴山巖穴通潮遂建。初縣於集雲山下鑿水三泒會於治前。東流入月井斗門。西流入安祿斗

門。謂之龍矣水。今湮塞。宜復故跡。江際斗門在二十都。宋乾道漂損。紹興二年裡人沈丈重築。周田斗門在二十一都。宋紹興間陳主簿新築。東注

大江。南迤平陽。西扺三港。北連二十都。河水溉田五萬餘畆。李氏陳氏捐金輸力。官立仁厚坊旌之。嘉泰元年。陳烈王仲率重築。新豐斗門在二十

四都謝奧口。初在本都蓮塘。溪流通河三十六捺泥為埭。不乆坍壞。宋太平興國。父老於此倚嚴創築斗門。自是歲屢稔。半浦斗門在二十四都。長

五丈。宋淳熈間剏築。上溪下浦。桐浦斗門在二十六都。舊有泥埭。截浦水東入江。西應瀆。橫塘桑奧諸村。南樓塔山斗門。北通員嶼丁奧西奧桐溪山

源二百餘泒。溉三都田。其利甚博。宋元豐建斗門並埭。崇寧加築。黃瀆斗門在二十八都。矢石斗門在三十五都。宋元豐二年。洪水衝損。建炎三年。

沒河應接上流。乾道九年。王確重築。南口斗門在四十五都。宋宣和初建。後因水圯。里人王寅重修。俞浦斗門在十五都後國以其石助建砂塘斗

門。遂廢為俞河埭。今為坦途。永豐斗門在二十四都小奧。宋淳熈乙未建。長五丈。上溪下浦。因江潮衝損。里人王霞碧倡修。後復壞。間慶巳未。霞碧

孫宗澤於小奧西向巨浦中。輦大石改創斗門三間。為橋道徃來。亭名來安。以憩行人。民至今德之。塘東斗門在二十九都瓷䆙下。因巖腳為之宋

嘉定間。里人張金部建。有石橋。石崗斗門在六都。長四丈八尺。帆游崇泰清泉三鄉。承山溪之源流。為支河凡八十四。咸趍石岡。注田二千頃。舊傳

斗門始附穗豐山南趾。因距海逺㵼水不駃。三鄉民議遷置聚訟不決乃須時潦至。為木鵝數十。即並山諸水源縱之。而觀其所會。則明旦會於石

岡。又患平壤不耐歲月。候涸而讅之。皆磽确沙磧與地名不謬。於是定遷然不知始何時。宋元豐四年。趙通判帆。與朱令素隠士林石觀石岡斗門

賦詩有乆壤復完君識遂之句。則斗門所從來既乆至是朱令始修築。紹興末。屋閘俱壞。獨股岸與溝底以巨木為之長或二三丈。而厚徑尺。屹然

猶存。乾道二年。王守逺用錢五萬四千。委黃尉度通故浦自斗門下及長橋凡六千五百餘丈。避紆流直損三之一。斗門舊石柱五中槽立閘。至是

易閘布底。稍增砌股岸。又於旁立護柱。淳熈十二年。李守稊通判謝桀。以錢七十萬委石簿冝翁治其役發視兩股溝底巨木盡蠹。劉令龜後募民

錢六十餘萬以石代木盡撤其舊。上為。復屋。旁為輔梁。自後完牡。 姜家斗門在四十一都。古有浦通江而小。不足灌溉。鄉民於浦口置斗門。宋淳

熈間。坍江斗門不存惟仰上流溪源灌溉。嶼頭斗門在六都。宋乾道五年創。一間渠狹泄水遲。嘉泰壬戌。進士樊若水遷之依山。增為兩門。埋立石

柱。將成為形勢占據亭場牧地。將斗門基認為也業騫之。不惟新者不成。舊管一間亦泯無遂。遇河流暴漲。即衝塘埭。補築不時。涸可立待。塔山斗

門。圓嶼大埭。並在二十六都。録長二十七丈宋大中祥符間葉。下通程頭江。因潮衝壞賊水入河。元豐元年建斗門蓮團斗門在二十四都。長六丈。

近新豐斗門。塘坊斗門在二十六都。凡二間。古係泥石埭。宋乾道兩成潮壞。唐氏作之。上置石橋。宋陳止齋集重修石崗斗門記元豐四年宋興

百有餘載矣郡丞趙㞦景仁行縣。與令朱素履常。隱士林石介夫。賦詩記事。則有觀石崗斗門之作是時國家方修農田水利之政。通守與其屬邑

若布衣。巡行阡陌。詠欹民事。而郡守李公鈞報之以詩。亦相勞苦。徃還如交遊。豈不盛哉。而事何患不集者。然詩不著其所始。則有門舊矣。不知其

起何時也。紹興之季年。屋閘俱壞。獨兩股岸與溝底以巨木為之。長或三丈而厚徑尺有屹然存者。徃徃朱令之遺跡也。余為兒時逮見父老多喜

道斗門事蓋門始附穗豐山之南址。以距海逺。寫水不效而議遷置。三卿之人聚訟不決也。須時潦至。迺為木鵝數十。即並山諸水所發源縱之。而

觀其所會。則旦日會於石崗。又患其平壤不。能音𦓎歲月。涸而讅之。皆磽確沙磧。與地名不謬。穴以鉏鍤。率人日得土盈斗。於是定遷。則其謀始甚

長。雖更元豐之盛。人精其能。慮不可易。浦堙而門廢。民乆病之而官不省乾道間。莆田劉朔為司戶。喜事及物。隱士之孫以告。劉輟率余夜詣門所

遲明。天大寒垂垂欲雪。招漁舟泥行數十里。役夫皆凍栗幸且已而劉不已。竟遵海堧引絙以度其浦修廣之數而歸白郡郡不果聴。又三年故國

子司業王公速為守嘗用錢五十萬。民夫二萬四千。通其故浦。然是役也。浚浦之功居多而以餘力及門唯支傾填漏。苟完而已。蓋以俟後之人而

復不省。浸趍於廢。知州事李公稢。與通判謝公傑。慨然念之。謂主簿石冝翁能以錢七十萬俾治其役發視遺址則股岸之木。蛆食之過半。底板亦

浸淫漱嚙穿蠹百孔矣知縣事劉龜從又勸得民錢六十萬而縣自助致五萬。冝翁因擇其鄉之秀黃廷瑞者三人以蒞匠。以石代木。撤舊而新之

為岸若干丈。為底若千丈為閘之裏蔽若干丈。益其柱若干為若干。上為覆屋旁為輔梁凡百可乆。無不臻極。不唯還吾民之利如初。而又過望。訖

事公以劉石之請。屬某為之記。嗟夫自元豐至於今日。百有餘載矣人多言時不同吏道相繩切益薄顧事無可為者惟公惇大樂易。不以獨見之

明治郡謝公以風流文雅。時出而。緣飾之。上下相安闔境自以無事因以整暇之際出帑錢四百萬治三邑之道阻。而且為此門既付之人。則一聽

其自為。淹速良楛朱嘗過問饋勞時至無以簡書故其人不以見察為憂而以欺為恥務趍其難用情於文具之外以求追元豐之跡。尚可以想見

承平盛時。為長吏者之意向使紹興之末。官與民同患如此。則必不壞使劉司戶之說行。雖壞亦必不極近十五六年間有補門事之缺。猶不至如

今日大費甚勞而難復然以積壞之極。費大而勞甚。視元豐特為難而卒復之。事之廢興要亦顧其人如何爾而但曰時不同。事無可為者吾不信

也淳熈十二年三月記直隷府斗門上元志按圖經斗門在秦淮南北岸。天聖中上元溧水等縣積歲水潦浸民田六年知府馬亮始命開畎壅塞。

置東西斗門各一座引水入大江救良田千頃維掦志江者瓜洲鎮舊有歸水斗門。西斗門積水斗門召伯鎮有歸水斗門二。郭家橋斗門今

廢白茅湖斗門今廢句城塘斗門二建炎間廢。淳熈間復置其一。鎮江志呂城夾岡二斗門宋紹興中置。練湖橫埧東西斗門。順瀆斗門。在

上湖南北斗門在下湖唐刺史韋損置。唐李華復練塘頌。序曰。大江具區惟潤州其藪曰練塘幅員四十里。膏潤數州。其傍大族搖家。泄流為田。專

利上腴畆收倍鍾富則㵓行自丹陽延陵金壈壞地三百里。數闔五萬室旱則懸耜水則其舟。人罹其害九十餘祀永泰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刺

史京兆韋公積為潤州素知截湖間壤尺惎螟蝥。乃白本道觀察。使御史丞韋公元戒縣吏率徒闢之人不俟召相呼從役。畚鍤蓋野。後成谿。

增理故塘。繚而合之。水復其所。若海望。所潤者逺。原皆春。於是䟽為斗門。既然其流。又支其澤。沃睿均品。河渠道流。商恱奠價。人勇輸賦。遐邇

受利。豈惟此州。時前。相國彭城劉尚書姜。統東方諸侯乎其貢稅。聞而恱之。白三事以聞。詔書褒異焉。丹陽令杜蓋寅東公之清白。延陵令李令從

如公之人。金壇令胡玘稟公之成規。丹陽耆壽周孝瓖。百姓湯清源等拜而請為頌。云云。碑間有缺字。其畧如此。唐末兵亂廢。南唐知丹陽縣事

呂延貞復作。至宋復廢。紹聖中。蘇京重置。南渡後又廢。淳熈中總領錢良臣重修。迄今賴之。小說蒙求喬惟岳為淮南轉運使。淮河西流三十里自

山陽灣運舟多罹覆溺。惟岳開故沙河。自末口至磨盤口凡四十里。又建安北至淮澨總五堰。運舟所經重必卸。舟多破壞。舟卒緣而為姦。惟岳命

創二斗門於西河第三堰。相去逾五十步。覆以屋。設懸門蓄水。候潮平乃泄。自是盡革其弊。興化府斗門莆陽志莆田縣有陳壩斗門。淳熈元年。

知軍事潘畤重造。歲乆浸壞。紹熈元年。知軍事趙彥勵更創於舊基之北。灌田四百六十七頃七十畆。直龍圖閣傳淇為之記。莆之為郡。介於山海

之間。土隡而少易地。惟南北二洋為廣衍。民食公賦。居郡之非伍。北洋始於吳興公。垾海為田。頃以萬計。大溪東來釃離溉渠。紆餘其中。霖潦暴集。弗

䟽瀹則有浸淫之害。衆流下屬。弗瀦積則夫灌溉之利。風濤徃來。冒齒之足以變移土性。昔人為溝為泄。又為斗門。堤防有法。閉縱有時。雖水旱不

能為沴。農甚使利之。斗門有三。曰蘆浦。曰慈壽。曰陳壩。而陳壩獨當要衝。上受衆流而下泄之海。㣲是則蘆浦慈壽魯不足憑恃。潘使曩嘗經理之

矣。歲月既乆。浸以隳墮。農復告病。惟是工費繁重。議者難之今趙使獨以為元元之餱命在是爰詢耆老。慮地勢。思前人之未至。讅舊址之易危上

下截流。履寔而栽基。別為斗門三問。靡金錢餘四百萬。請於常平司得四之一。復撙節他費以足其用。均於民者特舊之半。又擇豐産。與未浮圖之

幹勤者量其役。而官不興焉。以故不勞而成。經始於紹熈初元之良月。迄功於二年之上春。其堅固壯厚。若埏鎮然。止兩清波雲屯。決而奔流前駛

以是而轉天時地力之所不及。逺哉其為利乎。始鄭承議叔僑二洋。議以沿海地皆泥滓。非有堅土磐石可因為基。一小罅漏。涌不可遏。上重下虛。

隨以圮壞。斗門之利。有不能為。而王龍圖恱記雲水泄固甚省費。亦不無小。害。溪流暴漲。白於官而徃決之。下田已苦浸淫矣。其塞之也必待水涸。

乃施畚築。高田又無以灌溉矣。其後廢而為斗門。雖木石之費不貲。而工役易辦。以瀦水之高下。為版閘之啓閉。勞數夫之力於項刻下等之田。一

均其利。究觀二公一時之論各以所見而水泄非復曩時。全具斗門。於今實甚利焉。所謂不能為者。顧不能無少勞費爾。夫植基欲固。則浚溝宜深。

自無頽圮之患。大溝之間其下有青泥者乃其故地其上浮沙者皆溪流之積而已今造斗門必先布石為基掘溝得青泥為實地矣乃如輦石為

之。暫費而永利固非所宜憚也。今洋城陳壩二斗門。自潘守畤經始於其前。趙守彥勵更創於其後皆斸石見底而後疊木石。自是南北二洋深下之

田舊為水患者悉變上腴邦人蓋兩德之。蘆浦斗門。紹興二十八年。莆田丞馮元肅重造為斗門三間。間廣六尺。高十有四尺。郡人王龍圖恱記。

淳熈四年。知軍事汪作礪移創於舊基之西。慈壽斗門。端明學士蔡襄創。紹熈二年知軍事趙彥勵重。造灌田一百八頃。涵頭斗門。淳熈十六

年知軍事張淵造。洋城斗門。舊為洋城泄。淳熈二年。知郡事潘畤改創。提舉宋藻記。紹興二年知郡事趙彥勵重造。灌田六百一十頃七畆。 林

墩斗門。水瓣斗門。章公斗門。崇寧二年。通判章炳文造。紹興十四年。知軍事汪待舉重修為斗門三間。間廣六尺。高丈有五尺少師陳魏公記。林鬳

齋竹溪集重造林峬斗門記 陂之有斗門。猶城郭之有關也。視時而縱閉之。則水之贏縮在我而田常無害。木蘭有陂。自熈寧始截仙溪以上數

百里之流而橫注之。溉田餘萬頃。是曰南洋。下為斗門者三。所以制淫涸之柄也。莆之言水利者莫大焉。然洋城東山二門有廢有復。具見圖志。獨

林峬名存事缺不載。問之耆老。則曰創於元祐而壞。修於慶元又壞。蓋其廢乆矣。毋動為大衆嗇弗圖。咸淳戊辰。賢大守聞而嘆曰。治陂渠以利民。

古循吏事也。是烏可已。命僧計度之。衆曰。非芝楮六萬不可。公曰。郡家任此。第為之勿憚費。於是里人作而言曰。公意美矣。吾儕奈何。共裒萬五千

以經其始。寓公林某方為延平倅。亦助四千。公曰。吾以四萬一千足之。傭工飭材。轉海求石。朝戒夕令。且嘗親行以督之。夏四月始作。六月告成。里

人德公。圖為不朽。乃列其事求記於余。且曰。此門雄於洋城東山舊矣。內以受木蘭漱激不住之水。外以禦寧海晝暮暴到之潮。內堙外遏。工費已

三之一焉。然後左纍右疊。植石楗者三之。分為兩門。扄以橫木。仍舊制也。又更為新意。則有石櫃焉。昔之門其深以丈。今增四尺焉。昔之八字其迄

逾丈。今南北皆五丈焉。散水之堤向廣六尺。今倍之。迎水之石向高一丈。今三之。沉木以為基。鹽蜃以為固。其防慮益周。其心思益逺。是欲為千百

年賜也。公之治莆為民乆計。大率類此。仁矣哉。余因思古昔治田載於舊典。其於水事尤悉。畎澮之法既如畫棋而匠人所書。有曰磬折參伍者。有曰

為淵句矩者其文之工殆似畫筆。至於蓄水以瀦止水以防蕩水以溝意其髣髴必如今之渠堨而獨無所縱閉何耶。果有之。則其模寫必又奇絶

豈應畧之非當時之智偶未及。則中土平而水勢緩也是以斗門之名不見於前古。而創見於後世。由今觀之。為此門者。使神禹復生。亦必以智許

之。然則限水以滋田者智也裕農以致養者。仁也復其舊制而增所無。原其初意而期之逺。是亦仁智之方也。大書特書。夫何愧顧余荒耄不稱此

筆。姑紀其實雲爾。太守趙公與鑒。紹興人。董役莆田尉權丞陳元英。三山人。登仕郎林應鳳延平之子也。涵江人僧則某寺無極也沈存中集賀仲

雨斗門 濯錦江邊唱絶強。孤青和者亦夔襄。歷年雖乆地相逺。在寢豈止升渠堂。縱能帖石防頽岸。隨寓幽居供賞玩。何如是處斗門雄。莆壤萬

農生賛歎。莊周笑我機械深。夏王見我須賞音莫道白頭猶未遇。等勞一片活人心。 桂林府斗門桂林郡志在臨桂縣廓西南靈渠唐寳曆初觀

察使李勃所立嶺外代答靈渠內置斗門三十有六。每舟入一斗門。則復閘之。俟水積而舟以漸進。 鄭州斗門舊唐書食貨志。開元十五年正月。

今將作大匠范安及檢行鄭州河口斗門。先是洛陽人劉宗器上言。請塞氾水舊汴河口。於下流榮澤界開梁公堰。置斗門以通淮汴。擢拜左衛率

府冑曹至是新漕塞。行舟不通。貶宗器焉安及遂發河南府懷鄭汴滑三萬人䟽決。兼舊河口。旬日而畢。續宋鑒長編神宗熈寧二年。命御史張戩。館

閣校勘顧臨。檢視鄭州滎澤界魏樓村斗門。地形經乆利害以聞後戩等奏於彼興置斗門。可以減泄漲水。緣京西之民。歲苦夫役。欲抽差諸斗門

軍士增浚不勞於民。而建此長利。從之。宋會要神宗熈寧二年七月。京西轉運司言。乞差官檢視鄭州滎澤界魏樓村斗門。地形高下。相度經乆利

害。命監察御史裏行張戩。館閣校勘顧臨定奪。戩等言魏村斗門委實利便。詔都水監施行。汴河斗門五代史世宗遣王朴行視汴口。作斗門。宋

史劉彝傳神宗擇水官。以彝悉東南水利。除都水丞。乆雨汴漲。議開長城口。彝請但啓楊橋斗門水即退。康德輿傳。德輿遷內殿崇班何陰兵馬

都監。建沿汴斗門以節水。會積雨。汴水將溢。德與請自京西導水入護龍河。水得不溢。蘇東坡集數年前。朝廷作汴河斗門以淤田。議者皆以為不

可。竟為之。然卒亦無功。方樊山水盛時。放斗門則河田墳墓廬舍皆被害及秋深水退。而放則淤不能厚。謂之蒸餠淤。朝廷亦厭之而罷。偶讀白居。

易甲乙判有雲。得轉運。使以汴河水淺不通運。請築塞兩河斗門。節度。使以當管營田悉在河次若斗門築塞無以供軍。乃知唐時汴河兩岸。皆有

營田斗門。若運水不乏。即可沃灌。古有之而不能何也。當更問知者。文苑英華請塞斗門判 得轉運。使以汴河水淺運船不通。請築塞兩岸斗門。

節度。使以當軍營田悉在河次若斗門築塞無以供軍 白居易對 川以利涉。竭則壅稅。水能潤下。塞亦傷農。將捨短以從長宜去彼而取此。汴

河決能降水。集作雨流可導集作通財。引漕運之千艘。實資積水。生稻梁於一溉。亦藉餘波。利既相妨用難兼濟節度使以軍儲務足思開竇而有

年。轉運司以邦賦貴通。恐負舟而無力。辭既集作雖執競。理可明徵。壅四國之徵。其傷多矣。專一方之利。所獲幾何贍軍雖望於秋成濟國難虧於

日用。利害斯見。與奪可知。 漕河斗門穆員撰新修漕河石斗門記 分洛為漕。斗門在都城東一有門字南中橋之右。舊制喉不深口不束其流

隨之。水斯溢旱斯涸。東有斜堰俾其來徃終歲不修輙壞。修則水積高而迤南北。北傷則洛亘邙趾。南傷則魚游井䣑不修則漕復於陸。且其地與

岸皆寘薪焉。不再閏而一作不一易。每歲繕塞斜堰。洎南北堤橋之費。相與盈萬。其斗門之工不計。蓋其弊者也。安乎公治三川之暇。顧念於此之

疾未去。且曰。水之性。導無不順。一作利壅無不害。善為水者。唯其所趣使若自然。其要在於不與之競而已。是用浚斗門之下以量其入痹斜堰之

上以歸其餘庶乎饒不為增。傷不為減。盈萬之費歲收於公。而通海之波。率土之運。東西交鶩。合朝宗之義焉。中橋之旁。有古堰廢石沉於泥沙。公

乃發而轉之。以代寘薪之制。省於自他山而致者蓋百之一猶懼剛之不勝柔岸化於水。乃授規矩。俾之追琢。如斧其銳以分其衝。如月斯仰以折

其勢。積石山關。中流湯湯。南隣鑿龍。永代無媿。上濟行邁。是為通橋。歲三月興作四月畢事一作事畢人不見始而睹其終。埒其功用。不足於常歲

之數。而不朽之利。與皇都洛水。垂之無窮焉嗚呼。物之至柔者水不得其理。甚者懷山襄陵。其次決堤防。潰城邑。夫唯不爭之力然後勝之天下之

理一理也。制天下之至強者。其為不爭乎。於水也見公之政。於政也見公之德。異日觀易簡乆大之業此非其一隅哉。公以為成公之志者。實肆其

勤命以名氏。刻於岸石。仍俾末吏謹而書之。貞元四年四月丁亥日記。宋張文潛詩離宛丘斗門檣烏暎高柳晚泊近晴川。野日離煙樹。風霜斷

夕天。牛羊知別墅。燈火認鄰船。獨客歸何晚。平蕪逺更連。孤城飛鳥外。春水片帆前蕭瑟孤征恨。更深獨未眠元董嗣杲英溪集過新斗門感懷。

絶壁憑居險中林憶故深。臨溪掃地醉就樹摘柑吟。打槄農初歇餐芝客莫尋。重來嗟未卜過此卻酸心。




永樂大典卷之三千五百二十六












重 録 總 校 官 侍 朗 臣 高 拱

學 士 臣 翟 景 淳

分 校 官 諭 德 臣 張 居 正

寫 書 官 中 書 舍 人 臣 李 鳯

圈 點 監 生 臣 蔣 洲

臣 蘇 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