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萬一千九百六 永樂大典
卷之一萬一千九百七
卷之一萬一千九百五十一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一千九百七 十八養

廣州府三

 風俗形勢

廣州府圖經志大庾以南。廣州為甲郡。地大民

夥。賈胡 蜑雜居。土野沃饒。漢史雲。人性輕悍

箕踞椎結。蓋百粵非聲教所暨。故其習俗與中

州殊。然自漢末建安。至於東𣈆永嘉之際。中國

人避地者。多入嶺表。子孫徃徃家焉。自是以來。

其俗尚漸染華夏。稍變於古。昔而廬舍未有中

州之制。至唐宋璟為廣州都督。見民廬皆茅竹

所葺。時被火災。遂 民陶瓦。築堵列肆。越俗始

知棟宇之利。及觀韓退之送竇平序曰。唐有。

號令所加。無異於逺近。民俗既遷。風氣亦隨

是以人之之南海者。若         越衣

冠之習。大異於古昔矣。若夫舊俗相因。無所更

改。       𠮷。必以㯽榔。蓋因地所有。

或飾以綵花。或雜以香藥。故

當委禽。親喪。多泥佛老修冥福。葬者設具待客

於殯側。謂       出於親友之相助者。

墓祭以清明節為候。居民各

其豐儉。盡一月乃止。春秋二社。民俗醵錢。

烹豚釃酒以祭 以蜆菜魚肉雜

煮之。環坐鼎傍。侑酒而食。謂之暖寒。俚語

所謂骨董𡙡羹是也。村市所在謂之墟。

言有人則實。無人則虛 販小民。期

於旦集。謂之販虛。蜑民以漁釣為生。或居於

為蓬屋以居。謂之水欄。盧亭舊傳盧

循遺種。在州東南 藤 業。男女皆椎

結於頂。婦女許婚及已嫁者。始結胷帶。水 謂

之步。柳子厚所謂舟可縻而上下者。凡施罾所

在曰罾步。渡船所在曰船步。今城外名步者。如

監步蜆步之類。港之淺隘處曰窖。如水毋窖鷄

鴨窖之類。聚物為市曰欄。如米欄魚欄之類是

也。庾嶺以南。廣州為會府。唐以來總攝五筦。韓

子云。連山隔其陰。鉅海敵其陽。其地勢雄長。南

服可知也。以言其山。蓋自𢖍山南轉於九疑為

五嶺。又自庾嶺東南至羅浮。逶迤曲折而萃於

白雲山。一峯橫峙如巨屏屹立。障遏於州後。蓋

是州之主山也。至於抱旗峙於前。越臺聳後。

左則虎頭諸峯遏海道之衝。右則曹幕之山成

羽翼之勢。以言其水。刖自衡陽南徼諸水至桂

沿流而下昭梧。又自牂牁歴融栁而南。合宜邕

容之水東流入於灕江至梧而會。又自鬱林之

南流經容亦匯於梧。三江並自梧合流。經封康

端出高要峽至廣入於海。此西江之源委也。其

東刖自循州𢟍河源過博羅而出於扶胥。其北

則自庾嶺順流而下雄韶英而出清逺峽。其南

則自海洋隨潮而入。千𣲖萬折。皆會州治之陽。

此又北東南流之合聚也。故視他州得為重鎮

焉。郡縣志前漢地理志雲。民皆服布。如單被穿

中央為貫頭。男刖耕農種禾稻苧麻。女子桑蠶

織績。兵刖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鏃。隋地

理志雲。自嶺以南。二十餘郡。大率土地下濕。皆

多瘴癘。南海交趾。各一都會也。並所處近海。多

犀象瑇瑁珠璣。故商賈至者多取富焉。其人性

並輕悍。易興逆節。椎結箕踞。乃其舊風。其俚人

則質直尚信。諸蠻刖勇敢自立。皆重賄輕死。唯

富為雄。巢居崖處。盡力農事。刻木以為符契。言

誓刖至死不改。父子別業。父貧乃有質身於子。

並鑄銅為大鼓。鼓初成垂於庭。置酒招同類。有

豪富子女。則以金銀為大釵。執以叩鼓。乃留遺

主人。名為銅鼓釵。俗好相殺。欲相攻則鳴此鼓。

到者如雲。有鼓者號為都老。本尉佗於漢。自稱

蠻夷 長老。夫故俚人猶呼所尊為倒老也。言

訛故又稱都老雲。唐韓愈送鄭   序雲。嶺

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隷嶺南節度大府。隷

府之州。離府 者至三千里。蠻夷悍輕。易怨以

變。其南州皆岸大海。控御失所。依險阻 仇黨。

機毒矢以待將吏。其海外雜國以萬數。或時候

風潮朝貢。蠻胡賈人船交海中若嶺南帥得其

人。則一邊盡治。不相寇盜賊殺。外國之貨日至。

故選帥常重於他鎮。又送竇平從事序雲。踰甌

閩而南。皆百越之地。於 文其次星紀。其星牽

牛。連山隔其陰。鉅海敵其陽。是皆島夷卉服之

之民。氣之殊。著自古昔。唐之有天下。號令之

所加。無異於逺近。民俗既遷。風氣亦隨。霜雪時

降。疫癘不興。瀕海之饒。固加於初。是以人之於

南海者 東西州。 寰宇記雲。爰自前代及唐。

多委舊德重臣。撫𡨪其地。文通經史。武便弓弩。

婚嫁禮儀。頗同中夏。宋三朝國史雲。尚淫祀。殺

人以祭鬼。雍熈中。申詔禁之。山林翳宻。多瘴毒。

人病不呼醫服藥。曾鞏送李柳州序。人少闘訟。

喜嬉樂。澠水燕談雲。劉鋹據嶺南。置兵數千人。

專以採珠為事。目曰眉川都。溺死者相屬。久之

珠璣充積。及王師入城。一火而盡。藝祖詔廢媚

川都。仍詔百姓不得以採珠為業。於是俗知務

農矣。蔡縧叢談雲。古者祀天必養牲。牲必在滌。

三月它牲唯具。獨五嶺以南。俚俗猶存。今南人

喜祀雷神者。得謂之天神。祀天神必養大豕。目

曰神牲。則莫敢犯。養之百日始取而祀之又凡

祭祀之禮。既降神而後呈牲。於是主人者。同巫

覡共殺之。迺畀諸庖烹而薦之。傳謂禮失求諸

野。信然。元一統志越臺之俗。蠻賈雜居。余襄公

靖到任謝表雲。 秦漢以來。號為都會。俗雜五

方。余靖羅漢院記雲。 婚媾之禮。用梹榔以當委

禽。後以銀帛為定。番禺志雲。 喪葬必盛肴饌。

名開齋以待送客。多至千百人。有罄竭家産者。

官司禁戢不能止。 冬寒則雜瓜菜魚蝦蜆煮菜

於釜中。環坐其旁而食。名曰邊爐。東坡蘇公與

陸道士詩曰。所謂盤遊飯。骨董𡙡。即此。 五嶺

之南。人雜夷獠。不知教義。以富為雄。通典雲。

南海一隅。冬無積雪。秋涼亦有微霜。太平環宇

記雲。山海皆有田。山田用力如中州田。潮汐一

再至。不煩溉灌。地有瘴癘。古無酒禁。家自為釀。

魯國先生唐庚。字子西。嘗有詩云。潮田無惡歲。

酒國有常春。蓋紀其實也。番禺續志雲。 海接

島夷。自唐始通大舶。蠻人雲集。商賈輻輳。至今

賈蠻自外番來者。謂之少唐。番禺續志雲。 漁

有二種。內海港汊千百漁者曰蜑。猶習衣冠。韓

詩所謂馬人龍戶也。海外浩渺無邊。漁者曰盧

亭。椎髻犢而已。相傳𣈆寇盧循之遺種也。南

海實筦榷之地。有金珠具甲脩牙文犀之貨。唐

劉蛻獻南海崔尚書雲。 一種蠻獠。 山河。

刀耕火耨。不輸賦。調居山谷間。時能為寇。圖經

雲。 東筦。其俗釀 或以蓮花菖花造醖。酒謂

之老酒。新圖經雲。 東筦近海瀕。上潦下濕。有

瘴。土人多嗜檳榔。蔞葉灰咀以避之。新會。其

地廣莫。俗尚珥筆。土産嘉禾勁植。海有膏田沃

壤。倉廩舟楫多取給。山居者苦瘴癘。濱海者多

潮汐以䟽其惡。大抵與南恩州同。 黃茅瘴。按

五代史。成汭鎮荊門。與宰相徐彥若不平。䘖之。

逮彥若鎮南海過江陵。汭思嶺外有黃茅瘴。患

者髮落。迺謂彥若曰。黃茅瘴望相公保重。彥若

答曰。南海黃茅瘴。不死成和尚。蓋譏 僧也。汭

甚愧。 香山為邑。海中一島耳。其地最狹。其民

最貧。其俗最。 氣候恆燠。叅差不齊。冬寒不

嚴。陽氣亂泄。秋冬芽甲潛坼。春夏之月。 葉潛

改。諺雲。四時常是夏。一雨便成秋。亦有除夜納

涼之誚。 海田在西北者。當湞水鬱水之衝。積

雨之後。數千里之水犇湍而下。必有巨澇。或歲

三四浸即退。漫久必敗田矣。 廣南粵分謂之

嶺表。晏殊類要。 南海之墟。祝融之宅。韓文南

海廟碑。廣州負山。包帶南溟。陸寳可富。捲握

致盈。南海集。 環水而國以百數。栁元宗集。

五嶺峙其趾。大海環其東。衆水匯於前。羣峯擁

於後。氣象雄偉。蔣之竒州學記。 境接羣蠻。地

居海涘。許致撰魏公遺愛碑。清逺地與莫猺。犬

牙相錯。無曠原沃壤。刀耕火種。最為辛勤。無長

溪洪河。肩背擔負。最為勞苦。曾不如新會之一

鄉。莊季裕鷄𦔳編廣南風俗。市井坐估。多僧人

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婦女多嫁於

僧。欲落髮則行定。既剃度乃成禮。市中亦製僧

帽。止一圈而無屋。但欲籫花其上也。嘗有富家

嫁女。大會賓客。有一北人在坐。久之迎婿始來。

喧呼王郎至矣。視之乃一僧也。客大驚駭。因為

詩曰。行盡人間四百州。只應此地最風流。夜來

花燭開新燕。迎得王郎不裹頭。如貧下之家女

年十四五。即使自營嫁裝。辦而後嫁。其所喜者。

父母即從而歸之。初無一錢之費也。

連州 風俗郡縣志漢志雲。火耕水耨。民食魚


稻。信巫鬼。重淫祀。唐韓愈送區冊序雲。陽山天

下之窮處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水有江

流悍急。橫波之石。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徃

徃有之。縣郭無居民。官無丞尉。夾江荒茅篁竹

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夷面。始至。言語不相

通。畫地為字。然後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又詩

雲。逾嶺到所任。低頭奉君候。酸寒何足道。隨事

生蒼疣。遠地觸塗異。吏民似猿猴。生獰知忿恨。

辭舌紛嘲。啁白日屋簷下。雙鳥闘鵂鶹。有蛇類

兩首自有蟲羣飛遊。窮冬或搖扇。盛夏或重裘。颶

起最可畏。訇哮𥳽陵丘。雷霆助光恠。氣象難比

侔。疫癘忽潛構。十家無一瘳。猜嫌動置毒。對按

輙懷愁。輿地紀勝日出先照 名陽山。九域志

宋高祖世。始折桂陽為小桂郡。後以州統縣。更

名如今 制也。郡從嶺。州從山。而縣從其朔。劉

禹錫連之為州。以山得名。劉禹錫此 於天文。

為荊州同星分由壤制與番禺相犬牙。觀民風

與長涉同祖習。劉禹錫刺史㕔壁記林富桂檜。

土宜陶旊。石侔琅玕。水孕金碧石同上邑東之望

曰順山。云云由順以降。無名而相歆者。以萬數。


廽環鬱撓。迭高爭秀。西北朝拱於九疑。劉禹錫

{{雙行註文|記。城下之浸日湟水。云云由湟川之外。支流而

合輪以百數。淪漣油流。擘山為渠。東南入於海。

{{雙行註文|劉禹錫記。荒服之善部。而 裔之涼墟。山秀而

宣。靈液滲漉。故石鍾乳為天下甲。歲貢三百銖。

原鮮而膴。卉物柔澤。故紵焦為三服貴。歲貢十

笥。林富桂檜。土宜陶旊。故侯居以壯聞。石侔琅

玕。水孕金碧。故境物以麗聞。環峯宻林。激清儲

陰。海風歐溫。交戰不勝。觸石轉柯。化為涼飆。城

壓赭岡路高負陽。土伯噓濕。抵堅而散。襲山逗

谷。化為鮮雲。故罕罹嘔泄之患。亟有華皓之齒。

信云云也。見劉禹錫記。鍾乳為天下甲。見上地

廣數百。橫制南服。劉希孟新建架閣庫記。地大

民衆。過於諸郡。山川之秀。風氣之和。與中土相

似。劉勃鼓角樓記。連之山秀水清卓有可愛。歐

陽知誨宣詔堂記。熈平古郡。地控荊湖。峻峯活

流。騰輝吐秀。詹礪西園記。連介楚越間。號為會

衝。秦置湟關。漢兵下湟水。皆其地。費佖閲武亭

記。湟川八景。一曰雙溪春漲。二曰龍潭飛雨。三

曰楞伽曉日。四曰靜福寒林。五曰巾峯遠眺。六


曰秀岩滴翠七曰圭峯晚靄。八曰嚴湖疊巘。

南軒有賦。荊粵之偏。是惟連州。土壤寒植。溪曰

岑峻。竒峯恠石。森若圖繪。游烈興造記。連江山

之嘉郡。鄭俠重修車陂記。地接湖湘。無土山濁

水。秀徹之氣。凜然浮空。武陽震新學記。連山古

所謂以山水之勝。名其郡者也。彭景海陽湖十

二亭記。山水之美。見稱於天下。北接九疑。南連

衡嶽。其清粹秀爽之氣。鍾為勝槩賢傑繼出。

陽經雲開亭記。谿山鍾美。風俗醇厚。視南方為

佳郡。朱葆石路記。連之為郡。舊號小桂。昔為湖

南勝地。今著名南越。湟川集序。湟川山水佳麗。

為嶺南十四州之冠。歐陽實蔣氏三經記。人物

富庶。商賈阜通。常有小梁州之號。陳若沖連山

{{雙行註文|縣記。連為荊湖衝要。蔡齊臺梁守祠堂記。昭桂

連賀。本屬湖南。長編雲。開寳三年。王師克連州

南漢主。云云

陽山縣 風俗湟川圖志蓋聞郡邑治所。必有

名山巨川。為之限隔。故民生其間。風俗亦異。今

考之陽山一邑風俗。其民性硬直。慕義向化。歲

時節序。則陳鄉禮以集會。男業耕稼商賈。女慕


蠶桑組織其俗古稱。易治焉。

氣候

本府圖經志衡嶽之山。衍為五嶺。自大庚南至

於羅浮。地益卑下。春夏之交。溟海挹潤。風暮北

而朝南。時春寒而秋熱。一歲之間。暑熱過半。窮

冬久晴。或至揮扇。晴晝則多燠。雨夜則多寒。盛

夏多雨。即復淒寒。一日之氣候。或至屢變。於是

有急脫急着。勝服藥之謡。李西美廣南攝生方

論。有曰。嶺南瀕海。地卑而土薄。故陽燠之氣常

泄。而陰濕之氣常盛。二者相薄。此瘴癘之所由

生也。陽氣泄。故四時常花。三冬少雪。蓋是嶺南

諸州通號瘴鄉。然隨地所處。固有淺深。其山林

回複。草茅障蔽。炎氣鬱蒸。風霧薄。故為害也

深。若乃瀕海之地。氣恆舒泄。則瘴癘亦少。廣州

南並大海。東西二 江挾而趨焉。地頗夷曠。四山

平逺。故視他州得為善地。至於商旅氓隷。觸熱

征行。與夫飲食失節。不善攝養者。或自有以以

取之也。若夫四時風候。與中州不同。其風之暴

者。謂之颶風。颶風將作。有斷虹之兆。曰颶母。颶

風者。具四方之風也。故其初作。必自東而北。自


北而西。自西而南乃定。謂之回南。蘇過颶風賦

是也。又有石油風。兆與颶風同。但颶風起止。俗

謂對時。石油風則例三日如期而發。初日甚鉅。

次日漸微。故號三晡石油。他如海氣腥。亦暴風

之兆。舟人徙舟避之。大舶凜凜。雲腳䟽直。謂之

風路。俟收歛舟乃行。三月以後為梅風。四月為

小信。朱明氣至。後為大信。舟來自海南歸閩浙。

送風而行。謂之叅冬。南海志南自衡岳。分為五

嶺。清淑扶輿之氣鍾焉。溟海挹潤。溫風徐來。是

謂東南之仁。氣遷俗隨。霜露時降。人居若東西

州。唐已然矣。二氣相薄。間有不齊。風暮北而朝

南。時春寒而秋熱。於是有急脫急着勝服藥之

謡。此氣候變態然耳。大扺自江以南。地率卑濕。

循嶺以下。海氣尤蒸春夏之交易。有壅閼湫底

之患焉。

陽山縣 氣候湟川圖志陽山僻在山間。朝則

煙霏霧合。夕則瘴霾深翳。是以秋夏多溫風鬱

氣。冬春雨雪不時。乍寒乍暑。氣候不齊。冒之則

或疾焉。

  戶口


本府圖經志洪武十年分終數。本府南海等八

縣。緫計一十八萬六千五百八十三戶。六十五

萬九千二十八口。

永樂元年人戶。一十九萬五千二百五十一戶。

人丁男婦六十一萬一千七百六十四口。郡縣

志唐開元。戶四萬三千二百三十。 宋元豐。戶

一十四萬三千二百六十一。輿地紀勝戶計七

萬五千九百單二戶。南海志廣州為嶺南一都

會。戶口視他郡為最。漢而後。州縣沿革不同。戶

口增減亦各不一。大抵建安東𣈆永嘉之際。至

唐中州人士避地入廣者衆。由是風俗革變。人

民繁庶。至宋承平日久。生聚日盛。自王師減宋

平廣。以前兵革之間。或罹鋒鏑。或被驅掠。或死

於寇盜。或轉徙於他所。不可勝計。至元二十七

年。朝廷籍江南戶口。方見定數。比年官府肅清。

盜賊甯息。人皆安生樂業。故廣之生齒日蕃。戶

計日增矣。 前漢。戶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

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後漢。戶七萬一千四

百七十七。口二十五萬二百八十二。 𣈆。戶三

萬七千四百八十一。 宋。戶八千五百七十四。


口四萬九千一百五十七。 隋。戶三萬四百八

十二。 唐。戶四萬二千二百三十五。口二十二

萬一千五百。 宋。主戶六萬四千七百九十六。

客戶七萬八千四百六十三。 淳熈。主戶八萬

二千九十。客戶一十萬三千六百二十三。口二

十五萬五千八百七十七。 元。至元二十七年

抄數。戶一十七萬二千二百八十四。僧道一千

八百單五名。大德八年報數。戶一十八萬八百

七十三。南人戶一十八萬三百二十三。北人戶

五百五十。僧道一千八百單五名。僧尼行童一

千六百四十三名。道士女冠一百六十二名。録

事司戶一萬一十三。南人戶九千六百四十一。

北人戶三百七十二。僧道四百一十七名。僧尼

行童三百八十七名。道士三十名。太平寰宇記

蜑。戶。縣所管。生在江海。居於舟船。隨潮徃來。捕

魚為業。若居平陸。死亡即多。似江東白水郎也。

盧亭戶。在海島中。乘舟捕海族蠔𧑐蛤蜊為業。

南海縣圖經志計五萬八千三百六十八戶。一

十八萬八千六百三十九口。永樂元年。人戶七

萬八千八百五十八戶。人丁男婦二十五萬三


千五百五十六口。南海志戶六萬七千一百六

十六。南人戶六萬七千一百六十六。北人戶無。

僧道二百九十五名。僧尼行童一百九十名。道

士女冠一百五名。

番禺縣圖經志計三萬三千一百一十戶。一十

萬九千四百八十七口。

永樂元年。人戶二萬七千一百四戶。人丁男婦

六萬八千三百七十四口。南海志戶二萬七千

六百四十一。南人戶二萬七千四百九十。北人

戶一百五十一。僧道三百一十一名。僧尼行童

二百八十六名。道士女冠二十五名。

東筦縣圖經志計二萬六千七百八十二戶。九

萬一千二十口。

永樂元年。人戶二萬四千五百一十九戶。人丁

男婦七萬四千一百四十二口。南海志戶二萬

四千三百九十八。南人戶二萬四千三百九十

四。北人戶四。僧道三百七十四名。僧尼三百五

十四名。道士二十名。

新會縣圖經志計三萬二千四百一十四戶。一

十三萬五千九百三十三口。


永樂元年。人戶三萬四千一百九十六戶人丁

男婦一十一萬五千五百四十四口。南海志戶

三萬九百一十三。南人戶三萬九百一十三。北

人戶無。僧道一百三十八名。僧尼。行童一百單

八名。道士三十名。

增城縣圖經志計一萬六千一十三戶。五萬五

千二百六口。

永樂元年。人戶一萬三千七十二戶。人丁男婦

三萬九千九十六口。南海志戶七千六百二十

八。南人戶七千六百二十六。北人戶二。僧道一

百六十二名。僧尼一百四十二名。道士二十名。

香山縣圖經志計七千八百七十戶。二萬六千

八百二十口。

永樂元年。人戶七千四百一十六戶。人丁男婦

二萬七千八百六十二口。南海志戶一萬一千

三百六十九。南人戶一萬一千三百四十八。北

人戶二十一。僧道六十八名。僧尼四十三名。道

士二十五名。

清逺縣圖經志計四千三百二十三戶。一萬六

千八百七十口。


永樂元年。人戶三千八百三十六戶。人丁男婦

一萬四千一百三十四口。南海志戶一千七百

四十五。北人戶無。僧道四十名。僧尼二十八名。

道士一十二名。

連州 戶口湟川志按舊地理志。本郡在隋領

九縣。為戶一萬二百六十五。在唐領三縣。為戶

五千五百六十三。疆域有廣狹。民數隨之。無足

怪也。元朝混一區宇。仁同畿甸。列聖愛養黎元。

歲登生齒。積而至於元祐。為戶五萬。見劉勃鼓

角樓記。已九倍於昔。中更李金陳峒之擾。蕩析

離居。閲今在城街巷之故趾。大不如古。外鄉之

邊傜峒者。時遭剽掠。徃徃流散逃亡。如桂陽之

同官。陽山之通儒。皆饒沃之地。或數里無人煙。

以故版籍視昔減少。勞來還定存乎人焉。姑摭

近數以備考焉。

永樂元年。人戶五千二十八戶。人丁男婦一萬

七千七百二十九口。郡縣志唐。戶八千三百。

宋。戶三萬六千九百四十二。域志主三萬四

百三十八。客六千五百。

陽山縣圖經志計七千七百零三戶。三萬五千


五十三口。湟川圖志舊桂陽州及陽山縣原管

三千戶。舊連州及連山縣尚不下三千餘戶。

皇朝革擊連桂二州。及連山縣併在陽山一縣。自洪

武元年歸附。節次取勘至洪武八年。總計戶七

千三百四十一戶。男子婦女計三萬三千八百

四十五口。

永樂元年。人戶七百六十七戶。人丁男婦二千

三百三十四口。湟川志主戶二千六百二十八。

口。計二千九百八十二。客戶二百九十一。口計

三百二十三。 傜峒 管山傜峒三十六。計四

百五十五戶。一十戶係佃戶。納田稅不係身稅。

四百四十五戶無田業亦不係丁稅。東村峒

一十一戶。在縣北二十里。水流出陽山縣柏陵

里。路出鵶子水口。南木峒管二十七戶。在縣

北一十八里。水流入石穴不出。路出新村。 潭

頭峒管三十七戶。在縣北一十八里。水流出黎

矻大水。一路出陽山縣。下階峒管三十九戶。

在縣北一十九里。水流入穴不出。路出馬水係

柏陵管。 傜山峒管一十戶。在縣北二十三里

水流出桃川里。路出韶州三賈地。 船平峒管


四戶。在縣北二十四里。水流出陽山縣桃川里。

盧田峒管一十二戶。在縣北二十五里。水流出

小車。一路出郴州黃莽山。 神後峒管七戶。在

縣北二十五里。水流入石穴出陽山縣。 高峒

管七戶。在縣北二十二里。水流入石穴通陽山

縣黃萬村。 東嶺峒管六戶。在縣北三十三里。

水流入石穴。路通白芒村。動子峒管一十戶。

在縣東二十里。水流入石穴。路通桐臺驛。 黃

田峒管一十二戶。在縣東二十里。水流人石穴。

路通動子嶺山峒臺驛。 焊囦峒管六戶。在縣

東一十五里。水流入石穴。一路陽山縣。 黃公

平峒管五戶。在縣東一十八里。水流入石穴。路

通焊囦一路入錢場峒。 錢場峒管六十二戶。

在縣東二十里。水流入石穴。一路通安樂里。

高車峒管七戶。在縣東一十三里。水流出戊陽

里楊梅村。一路西通陽山縣。 小峒管八戶。在

縣東二十里。水流出西南通透大江。 鬱風峒

管七戶。在縣東二十里。水流出安樂里小江。

苦竹峒管四戶。在縣東一十八里。水流出小江。

一路通小江下保。一路通陽山縣。 歛岡峒管


十三戶。在縣東一十七里。水入石穴。一路西通

萬安里。 魚良峒管一十戶。在縣北一十八里。

水流出胡殊。路通陽山縣柏陵里。 白芒峒管

二十戶。在縣東一十五里。水流入焊湖塘。 沙

羅峒管二十一戶。在縣西南四十里。水流出陽

山縣黃良路東南通桐臺驛。 大坑峒管六戶。

在縣南三十里。水流出黃良水。 師姑峒管五戶。

在縣南三十里。水流黃良水。一路南通出桐

臺驛。 帶頭峒管六戶。在縣南二十八里。水流

出黃良水。路南通桐臺驛。成家池峒管七戶。

在縣南三十五里。水流出黃良水。路西通桐臺

驛東北通驛路。 古武峒管七戶。在縣西南二

十五里。水流出浪溪路。通鄺家村。 長屹峒管

二戶。在縣南四十里。水流出新定里。路通沙羅

峒。 高峒管七戶。在縣南三十二里。水流出橫

山峒。東北通官田保。 橫山峒管八戶。在縣南

二十里。水流出陽山縣安樂。里。 何平峒管一

十九戶。在縣東二十里。有小坑水流出火炭逕。

高車峒管一十三戶。在縣東北一十五里。有

水通入石穴東路通桃江水。坑半峒管五戶。在


縣南三十里工有小水通出牛鼻西北。路通新定

里。 見溪峒管二戶。在縣南三十五里。有小坑

水流出連波江水。 黃櫱峒管三戶。在縣北二

十五里。有小坑水流入穴西南路通官落水。戶

口稅賦。詳見本州。

連山縣 永樂。元年。人戶四百五十五戶。人丁

男婦九百九十三口。湟川志主戶一千四百一

十四。計二千一百單六。客戶一百五十七。口計

三百一十八。 傜峒 山傜峒六。計三十三戶。

不係租賦。 小穫峒管一十五戶。在縣東。去州

九十里。曹溪峒管四戶。在縣東遵教里。去州

一百二十五里。 板峒管二戶。在縣東遵教里。

去州八十五里。下瀧峒管五戶。在縣北上吉

里。去州八十五里。 白沙峒管五戶。在縣西北

白沙里。去州一百里。春峒管二戶。在縣西北

白沙里。去州一百里。戶口賦稅。詳見本州。

    田賦

本府圖經志洪武十年分終數。本府南海等八

縣。諸名項官民僧道學院等田地塘。總計三萬

六千頃二十三畝六分一釐一毫七絲四忽四


微五塵九埃。每畝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一十四

萬一千一百六十六石九斗九升四合七勺五

抄八撮四粟七微六塵六埃。 官田五伯五十

七頃三十六畝八分六厘二毫一絲五忽三微

九塵。每畝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一萬一千二伯

八十九石一斗五升三合三勺二抄九撮七圭

九粟四微四塵一埃。學院田七伯九十三頃

七十二畝三分九毫六絲八忽。每畝起科米不

等。計正耗米一萬七千零八石六斗二合二勺

三抄一撮五圭二粟。僧道田一千四百六十

七頃一十二畝七分五厘四毫。每畝科正米五

升。計正耗米七萬八千四百四十九石一斗三

升二合三勺三抄九撮。 民田地塘三萬一千

三百二十三頃四十畝二分三厘九絲一忽六

塵九埃。每畝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九萬九千五

十三石九斗五升四合一勺五抄二撮二圭三

粟三微一塵五埃。 竈民田一千八百五十八

頃六十一畝四分五厘五毫。每畝科正米三升。

計正耗米五千九百六十六石一斗五升二合

七勺五撮五圭。 夏稅。畦桑附。本府南海等八


縣。總計麻麥地七十頃一十五畝三分七釐五

毫。 麻地九頃四十畝六分。每畝科麻八兩。計

科麻四百七十斤四兩八錢。 麥地六十頃七

十四畝七分七厘五毫。計正耗麥一百三十石

一勺八抄五撮。 畦桑四萬七百五十一株。

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七萬六千八十六頃

五畝三分六厘二毫。 夏稅。 豆八斗九升一

合一勺。 小麥七百九十一石一斗三升一合

五勺。秋糧米二十九萬六千六十三石六斗

九升二合五勺。 稅賦南海志什一取民。古之

制也。漢𣈆而下。立法不同。唐自租庸調法既壞

之後。兵戈日興。土狹費廣。陌錢間架之類。徃徃

病。民宋行顧役之法。故於田稅之外。又有夏役

秋役茶錢賞給之需。商稅之外。復有地基河渡

銀場經制之目。名件不一。民以為病。元朝混一。

首以寛民力為第一義。凡宋無名之賦。一切蠲

除之。廣為極邊。愈加優䘏。惟種田納地稅。買賣

納商稅。商稅三十稅一。魚鹽舶貨之徵。隨土所

有。自此之外。秋毫不擾。今將稅賦名件。䟽列於

後附以前代諸色科名。以記沿革 稅糧 本


路一司七縣 田土 田錢一百七十五貫二

百四十五文四分。計正耗米一萬二千四百三

十四石六斗二升五合四抄三撮。 正米一萬

一千六百二十一石一斗四升四合九勺整。

鼠耗分例米八百一十三石四斗八升一勺四

抄三撮。 稅戶二萬八千一百七十七戶。丁二

萬三千一百二十八丁。米一萬四千五百三十

九石六斗三升八勺。正米一萬三千七百三十

一石三斗四升。 鼠耗分例米九百六十一石

一斗九升三合八勺。 客戶三萬八千三百三

戶。丁三萬八千三百三丁。計正耗米四千七百

三石六斗二升三合七勺。 正耗米四千四百

八十九石五斗一升。 鼠耗分例米三百一十

四石二斗六升五合七勺。 録事司民糧一百

七十六戶。田錢二貫二百九十九文五分。計正

耗米一百五十六石七斗一升三合八勺六抄

九撮二圭。 正科米一百一十七石八斗六升

二抄九撮二圭。 正米一百一十石一斗四升

九合五勺六抄。 鼠耗分例米七石七斗一升

四勺六抄九撮二圭。 包納米三十八石八斗


五升三合八勺四抄。 正米三十六石三斗一

升二合。 鼠耗分例米二石五斗四升一合八

勺四抄。 舊志稅賦 田錢一千三百九十一

貫有竒。 茶錢二千一百三十八貫有竒。 夏

秋料役錢共四萬四百二十四貫有竒。 田米

舊管五萬六千一百九十七石有竒。今管四萬

八百四石有竒。 丁米舊管一十二萬二千二

百四十八石有竒。今管一等至四等六萬五千

七百六十三石有竒。餘係五等。 都稅務額觧

錢八萬二千五百四十九貫有竒。 增城縣市

務稅錢四千六百六十一貫。清逺縣市務稅

錢三千六百二十三貫。懷集縣市務稅錢六

百四十四貫。 東筦縣市務稅錢二千二百八

十二貫。 新會縣市務稅錢四千八十八

貫。 扶胥鎮稅錢四千四百六十七貫。 西南

道場三千九十九貫有竒。 吉利場二千五百

五十九貫有竒。 金斗場二千八百四十六貫

有竒。 石壁場一千九百五十五貫有竒。 甯

口場八百二十貫有竒。 曲隆場三百三十九

貫有竒。 香山場百單七貫有竒。 東莞場


靜康場 歸德場 矬峒場 官富場 海晏

場 橫崗場 石疆場 以上八場。全年額催

稅錢總計二千一百七十六貫有竒。嘉定元年。

經略陳舍人峴。以為僻逺非商賈經由之地。歲

入無幾。徒為民害。悉行除罷。內東管靜康歸德

海晏四場。元係管催煎鹽課。自仍其舊。

南海縣圖經志諸名頃田地塘七千五百三十

頃八十七畝八分九厘五絲七忽六微五塵九

埃。每畝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三萬二千四百四

十八石九斗五勺二抄四撮八圭四微五塵五

埃。 官田二百一頃八十五畝二分九厘六毫

七絲一忽九塵二埃。每畝科米不等。計正耗米

四千九十八石一斗七合九勺六抄一撮七圭

一粟六微三塵五埃。 一等官租廣恩館田一

百一十七頃四十八畝一分。每畝科正米一斗

九升。計正耗米三千三百八十八石。 一等公

田一十頃九十畝三分。每畝科正米三斗二升。

計正耗米三百七十三石三斗一升八合七勺

二抄。 一等沒官田七十三頃四十六畝八分

九厘六毫七絲一忽九塵二埃。每畝科正米一


斗七升。計科正耗米一千三百三十六石四斗

五勺一抄一撮七圭一粟六微三塵五埃。 學

院田二百二十六頃七十九畝四分。每畝科正

米二斗。計正耗米四千八百五十三石三斗九

升一合六勺。 僧道田三百二十八頃三十五

畝六分。每畝科正米五升。計正耗米一千七百

五十六石七斗四合六勺。 民田地塘六千七

百七十三頃八十七畝五分九厘三毫八絲六

忽五微六塵七埃。每畝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二

萬一千七百四十石六斗九升六合三勺六抄

三撮八粟八微。 一等田六千七百六十七頃

四十三五分四厘三毫八絲六忽五微六塵

七埃。每畝科正米三升。計正耗米二萬一千七

百三十三石四斗六升七合七勺五抄八撮八

粟八微。 一等塘三頃二十二畝五厘。每畝科

正米三升。計正耗米一十石三斗三升七合八

勺五撮。 一等地三頃二十二畝。每畝科正米

二升。計科正耗米六石八斗九升八勺。 夏稅

麻地二頃七十二畝。計科麻一百三十六斤。

麥地一十四頃八十八畝。計科正耗麥三十一


石八斗四升三合二勺 畦桑。大欖等坊栽植

小黃桑一萬五千二百九十二株。

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二萬六千九百七十

九頃六十八畝四分七厘九毫。 夏稅 豆八

斗九升一合一勺。 小麥二百二十九石六斗

四升八勺。 秋糧米一十萬一千八百七十石

四斗一升五合七勺。南海志民糧一萬一千一

百九十八戶。計正耗米八千四十八石二斗九

升三合九勺。 田錢三十七貫四百九十九文

九分。每文科米五升。計正耗米二千八百一十

九石六斗一升一合九勺。 正米二千六百三

十五石一斗七升。 鼠耗分例米一百八十四

石四斗六升一合九勺。 丁稅戶一萬一千一

百九十八戶。丁八千八百八十丁。計正耗米五

千二百二十八石六斗六升二合。 正米四千

八百八十六石六斗。 鼠耗分例米三百四十

二石六斗二合。

番禺縣圖經志諸名頃田地塘五千一百一十

四頃六十三畝六分四厘五毫八絲八忽。每畝

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九石


七斗八升二合二勺九抄七撮三圭三粟一微

三塵九埃。 官田九十三頃四畆七分二厘一

毫四絲二忽八微五塵八埃。每畆科米不等。計

正耗米一千九百九十四石二斗三升七合七

勺九抄七撮八圭五粟八微七塵。 一等官租

廣恩館貢士莊常平司田四十八頃五十三畆

七分五厘。每畝科正米一斗九升。計正耗米九

百八十六石七斗六升七合三勺七抄五撮。

一等公田二十二頃五十三畝六分。每畆科正

米三斗二升。計正耗米七百七十一石六斗三

升二合六勺四抄。 一等沙塘局官地一十二

頃七十六畆二分。每畝科正米五升。計正耗米

六十八石二斗七升六合七勺。一等沒官田

九頃二十一畝一分七厘一毫四絲二忽八微

五塵八埃。每畝科正米一斗七升。計正耗米一

百六十七石五斗六升一合八抄二撮八圭五

粟八微七塵。 學院田二百四十頃八十五畆

四分五釐五毫八絲八忽。每畆科正米二斗。計

正耗米五千一百五十四石二斗八升七合五

勺五抄八撮三圭二粟。 僧道田二百七頃九


十九畆。每畝科正米五升。計正耗米一千一百

一十二石七斗四升六合五勺。 民田地塘四

千五百七十二頃七十四畝四分六厘八毫五

絲七忽一微四塵二埃。每畝科正米三升。計正

耗米一萬四千六百七十八石五斗一升四勺

四抄一撮一圭四粟二微五塵九埃。 夏稅

麻地一頃五十畆。計科麻七十五斤。 麥地二

十三頃二十三畆七厘五毫。計科正耗麥四十

九石七斗一升三合八勺五撮。 畦桑。慕德等

里栽種小黃桑七千一百六十七株。

永樂元年。官民等頃田地山塘八千七百二十

九頃四十五畆六分七厘。 夏稅小麥二百五

十五石四斗一升三合七勺。 秋糧米四萬三

十五石五斗一升八合二勺。南海志民糧二千

七百三十二戶。計正耗米三千九十七石九斗

三升四合三勺二抄四圭。 田錢一十七貫六

十三文七分六厘。計正耗米一千八百二十二

石三斗三升三合八勺二抄四圭。 正米一千

七百三石一斗一升五合七勺二抄。 鼠耗分

例米一百一十九石二斗一升八合一勺四圭。


丁二一百五十七丁。計正耗米一千二百七

十五石六斗五合。正米一千一百九十二石

一斗五升。鼠耗分例米八十三石四斗五升

五合。

東筦縣圖經志諸名項田地塘七千五百六十

八頃四畝九分一厘二毫四絲七忽九微。每畝

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二萬七千九百一十二石

六斗九升四合七勺二抄六撮八圭七粟二塵。

官田一百九項一十四畝四分一厘五毫二絲

七忽九微。每畝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二千一百

四十二石七斗六升三合二勺四抄二撮七圭

五絲二塵。 一等公田一十二頃六十一畝八

厘九毫三絲七忽九微。每畝科正米三斗四升。

計正耗米四百五十八石七斗八升四合三勺

一抄六撮八粟二塵。 一等官租常平司廣恩

館田三十八頃五十六畝二分八厘三毫九絲。

每畝科正米一斗九升。計正耗米七百八十三

石九斗八升二合五勺一抄六撮八圭七粟。

一等山田二十三頃六十六畝。每畝科正米一

斗。計正耗米二百五十三石一斗六升二合。 一


等山租無頃畝。歲認納正耗米二十二石七斗

二升七合八勺七抄。 一等沒官田三十四頃

三十一畝四厘二毫。每畝科正米一斗七升。計

正耗米六百二十四石一斗六合五勺三抄九

撮八圭。 學院田地塘九十頃八十一畝四分。

每畝科正米不等。計正耗米一千九百六十六

石三斗四升七合五勺六抄。 一等府縣學濂

泉書院等田塘共計八十九頃五十二畝七分。

每畝科正米二斗。計正耗米一千九百一十五

石八斗七升七合八勺。 一等縣學地一頃二

十八畝七分。每畝科正米一斗。計正耗米一十

三石七斗七升九勺。 一等海步三處認納米

計正耗米三十六石六斗九升八合八勺六抄。

僧道田七十一頃三畆三分六厘。每畆科正米

五升。計正耗米三百八十石二升九合七勺六

抄。 民田五千八百五十七頃九畝八分八厘

二毫二絲。每畝科正米三升。計正耗米一萬八

千八百零一石二斗八升七合二勺一抄八撮

六圭二粟。 竈民田一千四百三十九頃九十

五畆八分五厘五毫。每畆科正米三升。計正耗


米四千六百二十二石二斗六升六合九勺四

抄五撮五圭。 夏稅 麥地一十五頃一十二

畆五分。計正耗麥三十二石三斗六升七合五

勺。 畦桑。延福等里栽植小黃桑四千一百二十八株。

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一萬一千三百五十

九頃七十一畝六分六厘。 夏稅小麥三十三

石二合八勺。 秋糧米四萬五千一百五十三

石六斗一升七合二勺。南海志民糧二萬三千

七百二十七戶。計正耗米四千二百三十三石

四斗一合五勺。 田錢四十二貫九百二十七

文。計正耗米八百八十八石三升八合一勺。

正米七百九十二石五斗六升。 鼠耗分例米

五十五石四斗七升九合二勺。 丁二萬一千

四百四十三丁。計正耗米三千三百八十五石

三斗六升二合三勺。 正耗米三千一百六十

三石八斗九升。 鼠耗分例米二百二十一石

四斗七升二合三勺。

新會縣圖經志諸名項田六千四百八十三頃

七十四畆八分九厘九毫七絲六忽二微。每畝

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二萬六千一百四十二石


三斗九升六合七勺六抄三撮一圭七粟五塵

二埃。 官田八十頃三十一畝三分三厘二毫

二絲四忽八微四塵。每畝科米不等。計正耗米

一千五百四十一石三斗六合六勺二抄五撮

九圭八粟三微九塵六埃。 一等公田三頃一

十三畝五分。每畝科正米三斗二升。計正耗米

一百零七石三斗四升二合四勺。 一等常平

司田一十四頃六畆一分。每畆科正米一斗九

升。計正耗米二百八十五石八斗六升一勺

抄。 一等沒官田六十三頃一十一畆七分三

厘二毫二絲四忽八微四塵。每畝科正米一斗

七升。計正耗米一千一百四十八石一斗四合

九抄五撮九圭八粟三微九塵六埃。 民田五

千二百四十八頃九十三畝六分六厘七毫五

絲一忽三微六塵。每畝科正米三升。計正耗米

一萬六千八百四十九石八斗六合七勺二抄

七撮一圭八粟六微五塵六埃。 學田一百三

十六頃六十八畝六分。每畆科正米二斗。計正

耗米二千九百二十五石八升四勺。 僧道田

七百二十八頃八十五畆二分。每畆科正米五


升。計正耗米三千八百九十九石三斗五升八

合二勺。 瞻竈民田二百八十八頃九十六畆

一分。每畆科正米三升。計正耗米九百二十七

石五斗六升四合八勺一抄。 夏稅 麻地一

頃一十三畝。計科麻五十六斤八兩。 麥地二

頃一十五畆二分。計科正耗麥四斗六升五合

二勺八抄

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山塘一萬一千一百九十

七頃七畆六分六厘。 夏稅小麥五石三斗二

升九合四勺。 秋糧米四萬四千七百八十七

石六升二合五勺。南海志民糧一萬八千六百

一十戶。計正耗米一萬六百五十石五斗九升

五合一勺二抄五撮四圭。 田錢六十五貫五

百五十八文三分四厘。計正耗米三千八百七

十石八斗一升六合一勺二抄五撮四圭。 正

米三千六百二十四石一斗二升七合二勺二

抄。 鼠耗分例米二百五十三石六斗八升八

合九勺五撮四圭。 丁稅客戶一萬八千六百

一十戶。丁一萬九千六十三丁。計正耗米六千

七百七二石七斗七升九合。


增城縣圖經志諸名項田四千二百六十四頃

九十六畝三分七厘四毫三絲八忽七微。每畆

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一萬四千一百九十七石

四斗五升二勺一抄三撮九圭七粟五微三塵。

官田一十二頃三十九畆三分七厘八毫四絲

八忽七微。每畆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二百四十

九石二斗一升一合八勺九撮八粟五微三塵。

一等公田五十畝二分九厘五毫。每畆科正米

三斗二升。計正耗米一十七石二斗二升一合

八撮。 一等官租田七頃三十三畆四分八厘

二毫。每畆科正米一斗九升。計正耗米一百四

十九石一斗一升六合八勺九抄六圭。 一等

沒官田四頃五十五畆六分一毫四絲八忽七

微。每畆科正米一斗七升。計正耗米八十二石

八斗七升三合九勺一抄四圭八粟五微三塵。

學院田一十三頃四十四畆四分一釐一毫。每

畆科正米二斗。計正耗米二百八十七石七斗

三合九勺五抄四撮。 僧道田二十四頃七十

三畆八分五厘四毫。每畆科正米五升。計正耗

米一百三十二石三斗五升一合一勺八抄九


撮。 民田四千二百一十四頃三十八畆七分

三厘九絲。每畆科正米三升。計正耗米一萬三

千五百二十八石一斗八升三合二勺六抄一

撮八圭九粟。 夏稅 麥地二頃三十一畆。計

科正耗麥四石九斗四升三合四勺。 畦桑。慶

福等里栽植小黃桑二千七百七十九株

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山塘八千六百九十五頃

六十一畆二厘一毫。 夏稅小麥一百九十四

石五斗五升四勺。 秋糧米三萬二千五百四

十五石九斗九升九合六勺南海志民糧一千

六百五十九戶。計正耗米三千三十八石四斗

七升四勺四抄。 田地一千二百六十五頃八

十五畝。田錢八貫三百九十九文。計正耗米一

千八百四十石三斗三升七合九勺四抄。 正

米一千七百一十九石九斗四升二合。 鼠耗

分例米一百二十石三斗九升五合九勺四抄。

丁稅戶一千六百六十四戶。丁一千四百一十

八丁。計正耗米一千一百九十八石一斗三升

四合五勺。 正米一千一百一十九石七斗五

升。 鼠耗分例米七十八石三斗八升二合四勺。


香山縣圖經志官民僧道學院田二千四百六

十五頃七十九畆八分九釐三毫六絲六忽。每

畆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一萬七十石一斗七升

一合二勺一抄三撮四圭六微。 官田四十二

頃三十九畆八分五厘三毫。每畆科米不等。計

正耗米八百八十石三斗六升九合三撮九圭。

一等公田五頃四十九畆。每畆科正米三斗二

升。計正耗米一百八十七石九斗七升七合四

勺。 一等官租田九頃八十二畆四分八厘八

毫。每畆科正米一斗九升。計正耗米一百九十

九石七斗三升九合八勺一抄四圭。 一等沒

官田二十七頃八畆三分六厘五毫。每畆科正

米一斗七升。計正耗米四百九十二石六斗五

升一合五勺九抄三撮五圭。 學院田六十八

頃七十八畆一分七厘二毫八絲。每畆科米二

斗。計正耗米一千四百七十一石九斗二升八

合九勺七抄九撮二圭。 僧道田七十四頃五

十五畆四分八厘。每畆科正米五升。計正耗米

三百九十八石八斗六升八合一勺八抄。 民

田二千一百五十頃三十六畆八分八厘七毫


八絲六忽。每畆科正米三升。計正耗米六千九

百二石六斗八升四合一勺三圭六微。 竈民

田一百二十九頃六十九畆五分。每畆科正米

三升。計正耗米四百一十六石三斗二升九勺

五抄。 夏稅 麥地二頃三畆。計科正耗麥四

石三斗四升四合二勺。 畦桑。良字等里栽植

小黃桑一千株。

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塘三千七百四十頃二十

畆九分二厘二毫。 夏稅 小麥一十石六斗

二升九合二勺。 秋糧米一萬六千一百四十

三石六斗三升一合二勺。南海志民糧八千三

百一十二戶。丁八千四百五十九丁。田錢三百

二文。計正耗米二千三百九十九石六斗八升

九合。 田地三千一百一十頃一十八畆。田錢

三百二文。計正耗米一千二百三石九斗一升

五合一勺。正米九百五十九石九斗三升。 鼠

耗分例米六十六石九斗八升五合一勺。 

清逺縣圖經志諸名頃田一千四百四十四頃

四十二畆八分八厘。每畆科米不等。計正耗米

三千六百二十六石二斗三升五合三勺伍抄。


官田八頃七十四畝。每畝科米不等。正耗米

二百四石八斗八升三合六勺。 一等官租田

一頃九十五畆。每畆科正米一斗九升。計正耗

米三十九石六斗四升三合五勺。 一等公田

二頃六十畆。每畝科正米三斗二升。計正耗米

八十九石二升四合。 一等沒官田四頃一十

九畝。每畝科正米一斗七升。計正耗米七十六

石二斗一升六合一勺。 學院田一十三頃二

十四畝五分。每畆科正米二斗。計正耗米二百

八十三石四斗四升三合。 民田一千三百九

十三頃一十九畆八分。每畝科正米二升。計正

耗米二千九百八十一石四斗四升三合七勺

二抄。 僧道田二十九頃二十四畆五分八厘。

每畆科正米五升。計正耗米一百五十六石四

斗六升五合三抄。 夏稅 麥地一頃二畆。計

正耗麥二石一斗八升二合八勺。 畦桑。清平

等里栽植小黃桑三千株。 永樂元年。官民田

地山塘四千七十九頃六十五畆六分八厘。

夏稅 小麥六石四斗四升一合四勺。 秋糧

米九千二百七十一石二斗八升二合二勺。南


海志民糧六十六戶。計正耗米五十二石七斗

八升一合三勺八抄八撮。 田錢一貫二百三

十一文九分。每文科米一升六合。計正耗米四

十五石八斗二升七合八抄八撮。 正米四十

二石八斗三升八合四勺。 鼠耗分例米二石

九斗九升八合六勺八抄八撮。 丁稅戶六十

六戶。丁一十一丁。每丁米五斗九升。計正耗米

六石九斗四升四合三勺。正米六石四斗九升。

鼠耗分例米四斗五升四合三勺。 連州

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塘一千四百三十五頃七

十九畆六分五毫。 夏稅小麥三十八石五斗

八升三合一勺。 秋糧米五千一十七石二斗

八升五合六勺湟川志地有肥瘠。則稅有輕重。

先王制賦之法也。今江淛福建。內郡多以産錢

紐稅。此郡獨以田畆等第。紐夏布為凖。每歲上

供銀。夏秋二役五等丁米。皆視田布為多寡。然

三縣諸鄉。又各自分等第。且以負郭言之。家有田

一畆。上之上等。管布六尺。每降一等。則減布六

寸。每管布一胥折納錢四百文足通頭子勘合畸

零索陌錢共四百八十文足。又納苗米四斗正。


通耗米義倉加耗斛面六斗。頭子勘合畸零

索陌共錢七十三文省。又納役錢一百四十足。

通頭子勘合足零索陌共一百五十文足。夏秋

各一料丁米分五等應人戶。管布十胥以上。至

三胥五胥為一等二等三等人戶。每一口折納

丁米四斗。計錢一貫二十文省。自三疋四尺五

至一疋四尺為四等人戶。每一口折納丁米二

斗四升。計錢六百二十五文省。一疋三尺至一

尺為五等人戶。每一口折納丁米七升三合。計

錢二百一十文省。無客田丁同合布米二役論

之。則是每上等田一畆歲賦米六斗。錢一貫六

百三十文足。又添上供銀錢三百文足。此等一等

田稅之中制也。輕之則為奉化鄉。以山高而水

冷也。重之則同官鄉鑾首鄉以曩日坑場發

而人煙稠也。 夏布 陽山縣額管。一萬二千

三十疋二丈六尺三寸八分。內三千六百六十

七疋三丈六尺二寸八厘逃亡倚閣。實八千三

百六十二疋三丈一寸。折納錢三千九百一十

三貫七百六十九文省。 連山縣額管。四千六

百三十四疋一尺九寸四分八厘四絲六忽。內


二千一十五疋一丈三尺九寸四分八厘四絲

六忽逃亡倚閣。實二千六百一十八疋二丈八

尺。折錢一千二百二十五貫五百五十二文省。

苗米 陽山管五千五百四十石一斗一升四

合七勺一抄。內一千六百八十石七斗一升二

合逃亡倚閣。實三千八百五十九石七斗二合

七勺一抄。二千三百九石六斗四昇州倉本色。

一千五百五十石六升二合七勺一抄。折錢三

千四百二十五貫六百五十五文省。 連山額。三

千九百三十二石二斗三升一合。內一千八百

五十九石一斗五合逃亡倚閣。實二千七十三

石一斗六合。一千三百四十四石六斗七昇州

倉本色。七百二十八石四斗六合。折錢一千六

百九貫八百四十四文省。 右苗米官簿管

數係糙米。咸平四年聖㫖指揮。每石折除糙米

二斗納淨米八斗。謂之折八。今官簿以糙米計。

納者以折八計。 丁米 陽山管催一千二百

九十五石三升八合。內一百九十九石一斗八

升九合逃亡倚閣。實一千九十六石四斗四升。

折納錢二千四百二十三貫一百三十三文省。


連山管三百三石六斗。內二十七石六斗八升

倚閣。實二百七十五石九斗二升。折錢六百九

貫七百八十四文省。 役錢 簽判㕔。一年管

催解上下爐兩鄉人戶夏秋役錢一千七百九

十六貫六百七十文省。分隷觧諸庫。 主管司。

一年管催七鄉官戶夏秋役錢五百五十貫文

省。分隷觧諸庫。 司法㕔。一年管催高良輔國

奉化下三鄉人戶夏秋役錢一千九百七十五

貫三百七十五文省。分隷觧諸庫 。陽山連山

役錢。除本縣支給外。添補月解。 上供銀 陽

山管疋及倚閣如夏布數。實八千三百六十二

三丈一寸。計助納錢三千二百六十一貫四百

七十四文省。 連山管疋及倚閣如夏布數。實

二千六百一十八胥二丈八尺。計錢一千二十

一貫二百九十三文省。夏秋二稅惟正之供。獨

上供銀一項。痛為連州官民之害。向者於夏布

每一疋納銀一錢四分。乾道九年。楊知郡任內

黃運使按臨據人戶陳春等狀乞免納本色。情

願每疋助納錢三百文足。此貽害於民者也。公

家雖科民間之錢。而銀價。日長。每歲兩綱。為數


不貲。本州舊來坑場今已盡廢。地居一隅。銀兩

以萬計。豈措辦。至運錢於廣州於湖南多方

散買。官錢之損折。又有在於銀價之外。此貽害

於官者也。推原其由。蓋古來連州銀坑盛發。每

兩不過六七百文。胥吏至攬諸郡上供銀額。以

利其贏餘。故古額視諸州為重。今每兩至三貫

陌。坑場之産既竭。總所之額自若。官吏與民。俱

受其害。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有廖提刑。歐陽進

士。奏請之文。可考顛末。姑存其略。庻來者得以

為變通之方雲。 提刑廖顒任提舉日。奏均減

上供銀表。 竊惟廣東。不便於民者。莫大於每

歲買發上供銀。一路十四州之中。上供銀額最

重者五州。曰韶。曰連。曰惠。曰英。曰南雄。蓋以大

觀間。五州境內各有銀坑發泄。銀價少。每兩只

六百或七百文。易於買納。所以分得銀額最重。

後來銀坑停廢。又累經盜賊殘擾。價增數倍。每

兩至三貫陌。紹興前諸州並無銀本錢。其他州

歲計優裕。銀價不多。官司自能買發。不及於民。

惟此五州銀額既多。歲計窘乏。不得已白科於

民。細民彫瘵之餘。極以為苦。契勘每歲合發上


供。計錢十五萬緍。例係分下諸州買銀。近年漕

司每歲樁辦得錢五萬緍。均分諸州作銀本。尚

闕十萬緍。其他諸州粗可支五。惟韶連惠英南

雄五州銀額數多。無所從出。將漕司支到本錢。

置場隨錢買銀。其銀數浩瀚。不免白科於民。臣

竊考五州歲合買發銀數。韶連惠三州。各八千

兩。英南雄兩州。各三千六百餘兩。若欲裁減額

數。恐每歲𧇊捐朝廷用度。若令漕司盡支本錢。

則漕計闕少。無錢可支。若只仍舊白科於民。愈

見困苦。臣嘗深思熟計。緣元初銀價低昂不等。

所以分額不均。今諸州銀價既均。合隨事力。重

行均定銀額。欲知諸州事力。即戶口丁稅多寡。

可以按帳籍而見。臣愚欲望陛下。斷自宸衷。行

下廣東路委提刑兩司。公共攷究十四州戶口

稅賦所入。隨其多寡。重行均定歲買上供銀額。

除見有銀本錢五萬貫。隨銀數輕重撥付諸州

外。仰諸州依條於常賦內樁辦銀本錢。置場收

買。不得白科於民。戶。遵守施行。續聖㫖行下運

司。添支本州銀本錢八千四百貫。此奏之力也。

進士歐陽獻可上州郡。乞奏蠲上供銀書。昔


太尉馬知節。咸平初。以樞相出帥。號為善政。水

泉銀礦。累歲不發。歲課不除。民吏破産。鞭朴累

世。公奏除之。騰芳簡編。流譽無窮。連之為郡。曩

産白金。當承平時。地不愛寳。而元魚同官之烹

爐以技計者千數。元符中。每兩止六百。衙校邵

襲攬諸郡上供銀額。利其贏餘。後以坑冶廢弛。

銀額成例。數郡之錢不至。白調於民。民被其毒。

至黜妻鬻子。輕去南畆。云云寅緣閣下恤民之

深。不敢不一申其喙。望賜閔惻。剡章以告於上。

歲貢 歲貢白布一十疋。舊記所謂鍾乳三百

銖。蕉十笥。今皆無之。綱解 上供銀計六千

八百兩。分上下限起發。聖節進奉銀二百兩。前

期起發。 免丁銀一百二十五兩。前例附綱綱

解發。 減吏銀三十七兩。前例附綱起發。 經

制銀二千三百兩作四季觧發。 將官供給銀

二十二兩。前例附綱觧發。 官戶役錢銀五十

兩。前例附綱觧發。 銅鈆本錢一千貫文省。下

銀銅場趂辦。都大司綱運二縣總觧歲計。

陽山縣。一年催納錢一萬三千二十四貫三十

一文省。 連山縣。一年催納錢四千四百六十


六貫四百七十文省。 二縣以逐月觧納。陽山

每月觧錢一千二百貫省。連山每月解錢四百

貫省。近年以來。陽山則困於傜峒。通儒一鄉。居

者不得安。田者不得耕。每遇寇至。生理一空。民

多流散。此鄉最號富饒。曩時以一鄉所入。自可

了月觧其二。鄉甚狹。總計所入。有不及焉。今避

傜寇。流亡殆盡。以故縣計凋弊。後雖減作一千

貫。亦復難辦。連山則苦於無正官。地僻多瘴。調官

者所不肯徃。累經權官。不為顧惜根本計。以故

日朘月削。未及秋冬。已預借逾年之稅。州郡委

官權。至無人肯徃。桂陽則獘於吏姦。地大人稠。

夙號殷富祗緣版籍不明。出入無紀。如人戶二

稅入納之數。官中不得而知。但以某押録名下。

每日納錢若干。郡中督催則吏人分頭任責。官

中但給鈔與之。就人戶那藉此所以日窘一日。

末流尤有不勝言之弊也。治桂陽則莫若正出

入之權以歸官。治陽山則必先招流亡之民以

復業。治連山則不可不奏減舉負以勸厲。今減

負一節。史君留元長嘗請於漕。而運判李華亦

慨然與本州聯銜。奏乞照贛州安遠縣例。特減


舉負。未准行下。招流移一節。留史君亦嘗散搒

陽山招集。但此事須寛作年歲規模。又在乎來

者接續此意。縣道遵體此意。毋苟目前之利。庶

收悠逺之効。否則田未及墾。而督租者以踵門。

甚者更需積年之賦。如此而望其復業也難矣。

外桂陽縣出入之權。則全在綰銅章者加之意

雲。 經常用度 官員料錢。一年共支六千二

百十六貫八百三十二文省。 官員春秋衣

錢。共支二百貫文省。 官員供給職醫書表客

將等食錢。一年共支五千貫文省。 諸軍料錢。

一年共支一千三百三十四貫六百四十文省。

諸軍春冬衣錢。一千三百一十六貫一百文省。

軍人差出借請家糧錢。共六百貫文省。 大軍

券錢。一年共支一萬二千貫文省。 提刑司客

軍家糧錢。一年五百貫文省。 捕盜賞錢。二百

貫文省。 五分頭子錢。二百貫文省。 客軍春

冬衣錢。一百貫省。 提舉司䌇陌錢。二百六十

貫文省。 客軍家糧等錢。八十四貫二百二十

五文省。 春秋二教共支錢。五百一十貫文省。

春秋二饗上丁社節等錢。一百貫文省。聖節


排宴等錢。三百貫文省。陳設庫一年共申撥

錢二百五十貫文省。作二十五料申撥酒庫一

年申撥歲計米錢二百五十貫文省。 公使庫

一年支送節儀並過徃特送及筵會共錢五百

貫文省。 推法司散從院虞候一年顧役錢六

百貫文省。 運司比折錢。 運司每年合支降

錢。發下本州添買銀起發上供銀鋼及支大軍

券食錢。上供銀錢。八千四百九十一貫四百

文省。 大軍券食折米草料錢。一年無閏月。共

一萬六千一百貫文省。 養士米三十斛折錢

三十貫文省。 以上三項每年合支降下見錢。

二萬四千六百二十一貫四百文省。 本州每

年合納運司租額折米等錢。 租額折米錢一

萬一千七百六十二貫七百五十文省。 本州

因兵火之後。每年祗收到八千貫。上下租額一

分索陌錢三千七百八十一貫二百六十七文

省。本州因兵火之後。每年衹收到錢二千餘

貫。暦日錢七十五貫九百文省。馬料錢七

十六貫五十文省。 進奏官錢三十貫文省。

客軍家糧錢一百一十九貫八百文省。又春冬


衣錢三十二貫文省。 隨苗納到 運司米四

百一十四斛七斗九升。折錢四百一十四貫七

百九十文省。 以上一年共合觧。運司錢共

一萬六千二百九十二貫五百五十七文省。

將本州折米並䌇陌等錢。比折搪撥外。每年運

司合支降盡錢八千三百二十八貫八百四十

三文省。付本州。 右運司折米等錢。雖累蒙蠲

減。而元額不豁除。時復行下需擾。支降不復及

數。本州財計暗耗於此。最為深害。因存於首捲雲。

陽山縣圖經志諸名項田一千一百二十七頃

七十三畆一分一厘五毫。每畆科米不等。計正

耗米三千八百二十九石三斗六升三合六勺

六抄八撮五圭。 官田九頃四十七畆八分六

釐五毫。每畆科米不等。計正耗米一百七十八

石二斗七升三合二勺八抄八撮五圭。 一等

公田官租廢寺田二頃七十三畆六分七厘五

毫。每畆科正米一斗九升。計正耗米五十五石

六斗三升八合一勺二抄七撮九圭。 一等沒

官田六頃七十四畆一分九厘。每畆科正米一

斗七升。計正耗米一百二十二石六斗三升五


合一勺六抄一撮。 僧道田二頃三十五畆六

分八厘。每畝科正米五升。計正耗米一十二石

六斗八合八勺八抄。 縣學田三頃一十畆三分

七厘。每畆科正米二斗。計正耗米六十六石四

斗一升九合一勺八抄。 民田一千一百一十

二頃七十九畝二分。每畝科正米三升。計正耗

米三千五百七十二石六升二合三勺二抄。 夏稅

麻地四頃五畆六分。計科麻二百令二斤一十

二兩八錢。 畦桑。東南等里栽植小黃桑七千

三百八十五株 田糧湟川圖志舊桂陽州及陽

山縣。原管稅糧一千五百餘石。 舊連州及連

山縣。原管稅糧一千七百餘石。

皇朝併為陽山一縣。於洪武元年歸附。節次取勘至

洪武八年。舊管新增官民儒學寺觀田地。總計

一千一百二十七頃七十三畆一分一厘五毫。

每畆不等。科徵正耗腳米四千二百石三升六

合五勺一抄九撮二圭五粟。 夏稅苧麻地四

頃五畆六分。每畆科麻八兩重。每歲計科苧麻

二百令二斤一十二兩重。 山林地租 本縣

官地及山林地。計該一頃四十六畆一分五厘。


每畆科錢一百文。計一萬四千六百一十五文。

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塘二百七十五頃四十三

畆四分二厘八毫。 夏稅小麥一十二石六斗

九升四合八勺。 秋糧米九百一石五斗七升

二合八勺。

連山縣

永樂元年。官民田地塘九十三頃四十一畆三

分。 夏稅小麥四石八斗四升五合九勺。 秋

糧米三百三十七石三斗七合五勺。

 課利

圖經志鹽課 提舉司。該管各府一十四場。額

辦鹽四萬六千八百五十五引一百四斤令八

兩。 本府東莞縣靖康場。額鹽二千九百七十

四引六十九斤五兩二錢。 歸德場。額鹽四千

九十四引三十七斤六兩。 黃田場。額鹽一千

五百九十六引六十七斤六兩。 東管場。額鹽

二千七十二引六十六斤四兩。 香山縣香山

場。額鹽一千四百九十一引九十八斤一十二

兩。 新會縣海宴場。額鹽四千三百四十六斤。

㟇峒場。額鹽二千三百八十一引三十斤。 肇


慶府雙恩場。額鹽三千二百九十三引三百三

十五斤鹹鹹水場。額鹽一千八百五十一引二

百六十斤一十四兩四錢。 惠州府淡水場。額

鹽三千一百二十三引四十二斤五兩二錢。

石橋場。額鹽五千二百四十六引一百一十六

斤。 潮州府隆井場。額鹽二千一百一十八引

二百七十斤。 招收場。額鹽二千五百七十一

引八十五斤。 小江場。額鹽九千六百九十五

引二百二十五斤一十四兩。 稅課雜課附本

府稅課司局。洪武十年分正月至十二月終。實

辦課程。總計錢八千六萬九千一百五十七文。

折鈔八萬六十九貫一百五十七文。 稅課司

實辦課程。計錢七千四百四萬四千六百六十

六文。折鈔七萬四千四十四貫六百六十六文。

稅課司實辦課程計錢六百二萬四千四百九

十一文。 本府酒醋課茶課窯課魚課水利學

院地租等項課程。總計錢一千八百二十七萬

一千六百六十七文。折鈔一萬八千二百七十

一貫六百六十七文。 酒醋課計錢七百九十

四萬四千四百六十文。折鈔七千九百四十四


貫四百六十文。 茶課計錢四百一十萬八千

六百二十三文。折鈔四千一百八貫六百二十

三文。 窯課計錢九萬四千一百三十三文。折

鈔九十四貫一百三十三文。 魚課計錢二百

二十二萬七千八百文。折鈔二千二百二十七

貫八百文。 水利計錢六十八萬八千八百六

十六文。折鈔六百八十八貫八百六十六文。

舊學院地租計錢一百二十萬七千七百八十

五文。折鈔一千二百七貫七百八十五文。 鐵

課計生鐵七十九萬二百斤。

南海縣。酒醋課程歲辦錢三百九十六萬五千

千七百六十文。折鈔三千九百六十五貫七百

六十文。 茶課歲辦錢一百二十七萬九千六

百四十四文。折鈔一千二百七十九貫六百四

十四文。 窯課歲辦錢四萬二千文。折鈔四十

二貫。 魚課歲辦錢六十四萬一千九百文。折

鈔六百四十一貫九百文。 水利歲辦錢一十

七萬九千八百文。折鈔一百七十九貫八百文。

舊學院地租歲辦錢四十六萬七千七百二文。

折鈔四百六十七貫七百二文。


番禺縣。酒醋課程歲辦錢二八十三萬七千

七百六十文。折鈔二千八百三十七貫七百六

十文。 茶課歲辦錢二百七十一萬六千文。折

鈔二千七百一十六貫。 窯課歲辦錢三萬九

千三百三十三文。折鈔三十九貫三百三十三

文。 魚課歲辦錢九十八萬三千八百文。折鈔

九百八十三貫八百文。 水利歲辦錢一十六

萬八千文。折鈔一百六十八貫。 舊學院地租

歲辦錢五十八萬八千六百一十三文。折鈔五

百八十八貫六百一十三文。

東莞縣。稅課局實辦錢三百一十六萬一千八

十八文。折鈔三千一百六十一貫八十八文。

酒醋課程歲辦錢三十三萬八千四百文。折鈔

三百三十八貫四百文。 窯課歲辦錢六千文。

折鈔六貫。 魚課歲辦錢一十五萬七千四百

文。折鈔一百五十七貫四百文。 水利歲辦錢

二十八萬八千一百八十六文。折鈔二百八十

八貫一百八十六文。折鈔二百八十八貫一百

八十六文 舊學院地租歲辦錢一十二萬一

千五文。折鈔一百二十一貫五文。


新會縣。稅課局實辦錢一百五十二萬二千六

百九十二文。折鈔一千五百二十二貫六百九

十二文。 酒醋課程歲辦錢一十六萬三千二

百文。折鈔一百六十三貫二百文。 茶課歲辦

錢四萬四千四百六十六文。折鈔四十四貫四

百六十六文。 魚課歲辦錢二十一萬一千六

百文。折鈔二百一十一貫六百文。舊學院地

租歲辦錢八千一百文。折鈔八貫一百文。

增城縣。稅課局實辦錢七十四萬九千二百七

文。折鈔七百四十九貫二百七文。 酒醋課

程歲辦錢三十八萬九千二百六十文。折鈔三

百九十九貫二百六十文。 茶課歲辦錢六萬

八千五百一十三文。折鈔六十八貫五百一十

三文。 窯課歲辦錢二千四百文。折鈔二貫四

百文。 魚課歲辦錢七萬五千文。折鈔七十五

貫。 水利歲辦錢四萬二千文。折鈔四十二貫。

舊學院地租歲辦錢二千五百文。折鈔二貫五百文。

陽山縣。稅課局實辦錢二十八萬七千四百一

十文。折鈔二百八十七貫四百一十文。湟川圖

志雲。商稅每月辦課錢一萬五千四十二文。酒


醋課程歲辦錢一十三萬五千八百四十文。折鈔

一百三十五貫八百四十文。湟川圖志雲。每月

辦錢一萬一千三百二十文。一週歲計錢一十

三萬五千八百四十文。窯課歲辦錢四千四百

文。折鈔四貫四伯文。 舊學院地租歲辦錢二

萬四千八百六十五文。折鈔一十四貫八百六

十五文。 鐵課鐵冶所實辦生鐵七十九萬二

伯斤。

香山縣。稅課局實辦錢一十二萬二十四文。折

鈔一百二十貫二十四文。 酒醋課程歲辦錢

六萬五千二伯八十文。折鈔六十五貫四百四

十文。 魚課歲辦錢一十四萬七千九百文。折

鈔一百四十七貫九伯文。 水利歲辦錢一萬

八和八十文。折鈔一十貫八百八十七文。 舊學

院地租歲辦錢三千四百文。折鈔三貫四百文。

清逺縣。稅課局實辦錢一十八萬四千七十文。

折鈔一百八十四貫七十文。 酒醋課程歲辦

錢四萬八千九百六十文。折鈔四十八貫九百

六十文。 魚課歲辦錢一萬二百文。折鈔一十

貫二伯文。 舊學院地租歲辦錢一千六伯文。


折鈔一貫六百文。南海志天一生水。潤下作鹹。

是為五味之最。雖民食之所需。而古人什一之

稅。猶未及此。自齊以魚鹽富強。𢟍代因之。以資

國用。設官榷賣。遂以為常。宋設立鹽場一十七

處。自歸附後。起廢合併不一。至元三十年。止設

一十四處。初定額辦鹽二萬一千五百七十五

引二百斤。大德六年。添辦鹽八千四百二十四

引二百斤。通以三萬引為額。每引給工本一十

兩。與竈戶煎辦。每一引。官價一定十五兩。提舉

官置司廣州。本路所管者。靖康。香山。東筦。歸德。

黃田。海晏。矬峒。七場而已。其隆井。招收。小江。三

場。隷潮州路。淡水。石橋二場。隷惠州路。雙恩。鹹

水二場。隷南恩州。以上鹽場。皆屬提舉司。故併録

於此。 本司各場周歲總辦 客旅鹽八千九

百九引。 散辦鹽二萬一千一百九十一引。

官吏食鹽 民食鹽 竈戶食鹽 有工本一

十二場。計鹽二萬八千四百五十四引。 小江

場。周歲辦鹽七千八百二十四引。 客旅鹽三

千九百六十四引。 散辦鹽三千八百六十引。

招收場。周歲辦鹽二千八十六引。 客旅鹽五


百四十九引。 散辦鹽一千五百三十七引。

石橋場。周歲辦鹽三千九百八十一引。 客旅

鹽二千七百六十二引。 辦鹽一千二百一

十九引。 鹹水場。周歲辦鹽二千六十一引。

客旅鹽八百一十九引。 散辦鹽一千二百四

十二引。 雙恩場。周歲辦𦣪二千五十八引。

客旅鹽八百一十五引。 散辦𦣪一千二百四

十三引。 隆井場。周歲散辦鹽一千六百四十

八引。 淡水場。周歲散辦鹽一千九百二引。

黃田場。周歲散辦鹽五百八十二引。 東莞場。

周歲散辦鹽四百一十二引。 香山場。周歲散

辦鹽一千七百八十四引。 歸德場。周歲散辦

鹽二千五十八引。 靖康場。周歲散辦鹽二千

五十八引。 無工本二場。計鹽一千五百四十

六引。 海晏場。周歲散辦𦣪九百六十一引。

矬峒場。周歲散辦鹽五百八十五引。 商稅

本路各務縣周歲總辦。稅課鈔二千六十一定

四十五兩二錢三分六釐。 竹木課鈔三十七

定一十八兩。 在城商稅務周歲辦。稅課鈔一

千八百三十四定一十二兩。 竹木課鈔三十


七定一十八兩。 東筦縣務周歲辦。稅課鈔八

十定八兩八分。 新會縣務周歲辦。稅課鈔六

十九定四十一兩八錢二分六釐。 增城縣務

周歲辦。稅課鈔三十四定二十五兩八錢五分。

香山縣務周歲辦。稅課鈔二十九定一十二兩

八分。 清逺縣務周歲辦。稅課鈔一十四定二

兩六錢。 酒課 酒以成禮。三代以前有之矣。

周官雖有三酒五齊之文。而不。與九賦九貢之

數。榷酤始於漢。而酒稅遂行。至宋變為官釀。惟

嶺南以煙瘴不禁。謂之萬戶酒。歸附後。酒一壜

稅鈔一錢。至元二十二年。官置局榷酤。尋又革。

每罎稅鈔一貫。繼蒙上司行下三分減一。有司

失於奉行。至元二十九年。又令酒稅三分增一。

酒戶訴於憲司。追照勘會。遂以前此未減之數。

移為今次之增。仍每罎增鈔一錢。以充醋課。遂

為定例。今併在城及諸縣酒醋課數目。開列於

後。 本路各務縣周歲總辦。酒課鈔三千二百

二定一兩一分九釐。 醋課鈔。五十六定七兩

二錢七分。 酵課鈔。二定三十兩六錢八分。

在城酒務周歲辦酒課鈔。一千八百九十二定


四十四兩二錢七分九厘。 醋課鈔五十定二

十八兩八錢七八。 酵課鈔一定一十八兩四

錢。 番禺縣周歲辦酒醋課鈔。一百八十九定

一十四兩四錢。 南海縣周歲辦酒醋課鈔。三

百三十三定一十兩八錢二分。 東筦縣務周

歲辦酒課鈔。三百七十四定四十二兩七錢七

分。 醋課鈔一定二十五兩八錢四分。酵課鈔

一定一十二兩二錢八分。 新會縣務周歲辦

酒課鈔。二百一十九定一十二兩一錢二分。

醋課鈔四十一兩四錢。增城縣務周歲辦酒

課鈔七十六定三十七兩八錢。 醋課鈔三十

六兩。 香山縣務周歲辦酒課鈔。六十定三十

七兩三錢六分。 醋課鈔一定一十六兩三錢

六分。 清逺縣務周歲辦酒課鈔。五十五定一

兩四錢七分。 醋課鈔一定八兩八錢。

國朝永樂。元年。實在諸色課程鈔。六萬五千二百六

十九定二貫三百四十九文。 商稅課鈔五萬

六千五百六十五定二貫四百七十九文。 金

蕭等門課鈔七百三十一定。 西南等墟市課

鈔一千四百一十一定。 門攤課鈔一千九百


九十六定一貫一百五文。 糖榨課鈔二百九

十四定一貫二百五十文。 茶引油課鈔七定

四貫文。 酒醋課鈔一千九百三定二貫六百

九十三文。 魚課鈔五百八十六定二貫三百

四十七文。 藍靛課鈔二定一貫四百一十文。

窯冶課鈔六十六定四百三十八文。 茶課鈔

一千三百八十九定三貫四百八十文。 房地

賃課鈔二百四十三定二貫五百四十六文。

錫冶課鈔一定七百五十九文。 蘆甘石冶課

鈔一定一貫六百五十二文。契稅課鈔六十

七定三貫五百九十文。 契本工墨鈔一定四

貫六百文。 稅課司實在諸色課程鈔五萬三

千六百五十一定三貫七百九十文。 額辦商

稅等項課鈔二萬八千七百二定四十文。 商

稅契稅工墨課鈔二萬六千七百三十九定九

百六十文。金蕭等門課鈔五百六十三定三貫

三百二十文。 西南等墟市課鈔一千一百七

定二貫六百四十文。 門攤課鈔二百一十九

定一百二十文。 糖榨課鈔七十二定三貫文。

增羨商稅等項課鈔二萬四千七十四定四貫


三百九十文。 商稅契稅工墨鈔二萬三千三

百二十一定一貫五百八十文。 金蕭等門課

鈔一百六十七定一貫六百八十文。 西南等

墟市課鈔三百三定二貫三百六十文。 門攤

課鈔二百七十八定四貫五百二十文。 糖榨

課鈔三定四貫二百五十文。 加增門攤糖榨

鈔八百七十四定四貫三百六十文。 門攤課

鈔六百五十七定三百六十文。糖榨課鈔二百

一十七定四貫文。

連州實在商稅等項課鈔米。 鈔七百六十一

定三百三十文。 額辦課鈔七百四十二定三

貫五十文。 商稅課鈔六百八十二定三貫五

百二十文。 酒醋課鈔四十一定二貫三百六

十文。 門攤課鈔六定七百六十文。 藍靛課

鈔一定一貫六百五十文。 窯冶課鈔三定二

貫七百一十文。 茶課鈔四百五十文。房地

賃課鈔七定一貫六百文。 加增門攤課鈔一

十八定二貫二百八十文。 米魚課米二十二

石四斗四勺。

連山縣額辦諸色課程等項鈔五十定八百六


十文。 商稅課鈔三十八定三貫九百二十文。

酒醋課鈔七定三貫九十二文。 藍靛課鈔二

貫八十文。 茶課鈔二貫五百一十文。 房地

賃課鈔二定三貫四百三十文。

陽山縣實徵商稅諸色等項課程。 鈔七十一

定三貫一百八十一文。 商稅課鈔六十一定

二貫四百二十六文。 酒醋課鈔七定四百一

十文。 錫冶課鈔一定七百五十九文。 藍靛

課鈔二貫六百八十文。 盧甘石冶課鈔一定

一貫六百五十二文。 茶課鈔二百五十四文。

米魚課米二十四石。

番禺縣實徵諸色課程。 鈔額辦鈔一千七百

一定一貫四百八文。 酒醋課鈔六百一十八

定四貫八十文。 房地賃課鈔一百六十二定

四貫五百三十文。 窯冶課鈔八定四貫四百

二十八文。 茶課鈔九百一十定三貫三百七

十文。 米茶課米四百五十五石六升七合。

河泊所實徵魚課米五千三百九十一石四斗

三升四合。

南海縣實徵課程鈔一千三百二十二定一貫


九十文。 酒醋課鈔八百六十八定七百三十

文。 茶課鈔四百三十四定二貫三百八十文。

窯冶課鈔一十定七百文。 房地賃課鈔九定

二貫二百八十文。 河泊所實徵魚課等項米

五千三百二十一石三斗四升五合三勺二抄

七撮。 額辦魚課米五千二百六十七石一斗

九升五合三勺二抄七撮。 增羨米五十四石

一斗五升。 河渡米三十五石六斗。 鴨埠米

一十八石五斗五升。

東莞縣實徵課程鈔二百一十九定一貫四十

三文。 酒醋課鈔一百四十九定四百四十文。

窯冶課鈔四十三定。 房地賃課鈔二十七定

六百三文。 稅課局實徵商稅等項課鈔三千

四百三十九定四貫九百九文。 額辦課鈔二

千七百七十四定三貫七百八十文。 商稅課

鈔二千六百三十八定四貫八百六十文。 門

攤課鈔一百三十五定三貫文。 𢍆本工墨課

鈔九百二十文。 加增門攤課鈔四百六定四

貫文。 上年增羨課程鈔九十五定一貫二百

一十文。 商稅課鈔九十三定四貫一百三十文。


𢍆本工墨鈔一定二貫八十文。 本年增羨

商稅課鈔一百六十三定九百一十九文。 河

泊所額辦魚課米四千九百六十九石一斗二

升五合一勺。

增城縣實徵額辦課鈔一百四十九定一貫二

十五文。 酒醋課鈔一百一十六定四貫六百

四十文。 房地賃課鈔一定一貫五十文。 茶

課鈔二十八定二貫七百三十五文。 窯冶課

鈔二貫六百文。 稅課局商稅等項課鈔七百

二十九定三十七文。 額辦課鈔六百四定四

貫三百七十七文。 商稅課鈔五百六十九定

三貫九百七十二文。 𢍆稅課鈔二十九定二

貫二百文。 𢍆本工墨鈔五百六十文。 門攤

課鈔五定二貫六百四十五文。 增羨商稅等

項課鈔一百八定三百六十文。 商稅課鈔六

十九定二貫九百三十文。 𢍆稅課鈔三十八

定一貫三百九十文。 𢍆本工墨課鈔一貫四

十文。 加增門攤課鈔一十六定三百文。 河

泊所實徵魚課米鈔。 鈔二十四定三貫六百

一十七文。 米五百九十二石九斗九升八合。


香山縣實徵商稅等項課鈔三百五十七定三

貫三百九十一文。 額辦課鈔三百四十二定

四百九十一文。 商稅等項課鈔三百六定一

貫三百六十二文。 酒醋課鈔一十六定一貫

六百文。 房地賃課鈔一十五定四貫五百三

十六文。 酒醋𧇊兊課鈔三定二貫九百九十

三文。 加增商稅課鈔一十五定二貫九百文。

河泊所實徵額辦課程 鈔四百四定二貫九

百八十文。 米二千一百七十九石三斗三升。

新會縣額辦課鈔七十五定三貫三百八十一文。

酒醋課鈔三十七定二貫六百八十文。 茶課

鈔一十五定一貫七百八十一文。 茶引油課

鈔七定四貫文。 房地賃課鈔一十四定四貫

九百二十文。 稅課局實徵商稅等項課鈔一

千五百九十二定七百二十文。 額辦商稅課

鈔一千三百四十定二貫二百文。 上年增羨

商稅課鈔一定三貫六百文。 增羨商稅課鈔

一定三貫四百文。 加增作額門攤課鈔二百

四十八定一貫五百二十文。 河泊所實徵課

程 鈔一百五十七定七百五十文。 米額辦


米三千九百四十八石八斗三升一勺。

清逺縣額辦課程鈔五百六十三定四貫八百

三十七文。 酒醋課鈔三十六定三貫八百四

十文。 商稅課鈔五百二十定四貫八百文。

門攤課鈔四定一貫六百文。 房地賃課鈔一

定四貫五百九十七文。 河泊所額辦魚課米

三百六十五石八斗一升。

   土産

圖經志廣州土地所産。惟草木花果香樂鳥獸

鱗介之屬。若夫五糓百花。與中州同。有者。茲不

備録。在昔舶舟溱集。則珍異貨貝。來自諸蕃。今

則無有矣。 蕉布 竹鮮布 吉貝布即木綿

{{雙行註文|布土絶{{雙行註文|寰宇記有竹布 大一統志有薴布

紬 絡以上諸縣並出 素馨花。南方草木狀

雲。一名那悉茗。有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又

龜山志。謂昔劉王有侍女名素馨。其塜生此花

因名。今城西九里地名花田。彌望皆種此花。其

香他處莫及。古龍涎香餅及串珠之類。治以此

花。則韻味愈逺。販女或以蕉絲為蕙鬻於市。

苿莉花。或雲抹麗。較諸素馨尤旎。其種又有黃


色者。 胡蝶花。樹高三五尺。葉皺而有棱。春暮

盛開。山谷間常有之。惟新會白水山最多。則蕾

叢衆二三十顆。開必四顆相對如白蝶狀。鬚眼

微具。既褪又開。其次復如之。故好事者有詩云。

疑是多情年少兒。誓為比翼更連枝。芳魂化作

此花者。世世生生不廝離。 白鶴花。狀如白鶴。

頭頸翅足皆具。頭有黑點如眼睛。開於暮春。惟

西蕉巖有之。 含笑花。其色微紫。香旖旎。蒲澗

山多有之。東坡詩云。如今獨有花含笑。笑道秦

皇欲學仙。 真珠 指甲 麝臍 九里香

百合栁穿魚 男貞 女貞 鷹瓜 波羅蜜。

樛枝大葉。實生於幹。其大如瓠。蜜煎最宜。南海

廟東西各一株。每歲九月十月熟。本西域種也。

一名曩伽結。 頻婆子。大如脂皂核。煨熟去皮。

味如栗。本韶州月華寺種。舊傳三藏法師在西

域攜至。如今多有之。頻一作貪。梵語謂之叢林。

以其葉盛成叢也。 蒟醬。蜀都賦。蒟醬流味於

番禺。本草雲。蔓生。葉似王瓜而厚。其苗為浮留

虅。俗乎蔞葉。合㯽榔食之。 荔枝。自漢時南海

進荔枝。時唐羗上書言狀。和帝罷之。其名有狀


元紅。緑羅袍。大小丁香之目。南海志漢史。永元

中交州進荔枝龍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騰

死亡。罹猛獸毒蟲之害者無數。時唐羌。字伯游。

為臨武長。上書言狀雲。伏見交趾七郡。獻生龍

眼荔枝。南州土地炎熱。惡蟲猛獸。不絶於路。犯

死亡之害者衆。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壽。和帝

罷之。詔曰。珍羞本以薦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

之本。敕太官勿復受獻。時永元十五年也。今佳

品多出增城。其名有脆玉。麝香匣。大將軍。小將

軍。皺玉。狀元紅。緑羅袍。紫羅袍。大丁香。小丁香。

天茄子。黃泥子。水晶團。犀角子。又有金釵子。一

名丫髻子。荔枝之小者。並蒂而生。味甘無核。又

有海山樓者。宋諸司以重五日。閲舟師於海山

樓。率以是日至。因名焉。元一統志雲。荔枝。番禺

南海東管新會增城並有之。東漢時。南海進荔

枝。後以臨武長唐羗奏疏罷貢。龍眼。似荔枝。實

圓而小。而香味勝之。元一統志。龍眼。荔枝之別

種也。番禺南海東莞清逺新會增城並産。圓而

小者。其味最勝。俗呼圓眼。又曰木彈。香櫞。皮厚

而香。又有狀如手者。名佛指櫞 橄欖。味甘而


香。其名有木欖。丁香欖。較香味丁香尤勝。 烏

欖。類如橄欖。稍長。色黑。以溫湯沃之。熟乃可食。

其仁可薦茶。一名木咸子。緑欖。似烏欖而色緑。

湯之如烏欖法。其味尤香。蕉子。味香而甜。佳

者出增城。有青芽黃芽之目。青芽者。雖甚熟且

腐。而色不變。最為香美。元一統志。番禺南海東

筦清逺並有。美香而甘。柚子。其花甚香。實大而

圓。皮甚厚。 餘甘子。味初澀。回味甚甘。類橄欖

而風味過之。黃山谷名之曰。味諫。言初苦而終

有味。其橄欖詩曰。方懷味諫軒中果。忽見金𥂟

橄欖來。想共餘甘有瓜葛。苦中真味晚方回。今

土人亦呼為味諫。 穀子。味亦初苦而後甘。嫩

者以蜜清曝乾最宜。 秋風子。色褐味酸澁。熟

乃可食。 金斗子。色紅味甘。 崖蜜。小而黃。殻

薄味甘。增城山間有之。 青竹子。狀如桃而圓。

色黃味酸。 山不納子。色紅味甘酸。其大如彈。

桂木子。其大如桃。皮黃肉紅味酸。俗呼鬼目。

千歲子。一名青脆子。核中有肉如栗。 不納子。

類菩提子。其核可作數珠。 毛韶子。似荔枝而

味酸。 羊矢子。如石蓮而小。色青味甘。 三歛


子。一名羊桃。瓣五出如田家碌碡狀。味酸。宜

母子。一名黎檬子。狀如柑橘。味酸。大德三年泉

州路煎糖官呈。用里木榨水煎造舍里別。里木。

即宜母子。南海志雲。舍里別。蒙古語曰解渴水

也。凡果木之汁。皆可為之。獨里木子香酸。經久

不變。里木。即宜母子。今本路於番禺縣城東廂

地名蓮塘。南海縣地名荔枝彎刼置。人面子。核

如人面。去核沃糖可寄逺。其仁香逺過欖仁。

黃淡子。狀如柑橘。色黃味酸。花可薰香。陳蔵器

本草。謂橘之類。有橘山橘。黃淡子是也。 黃

皮子。大如彈味甜。有白蠟子味尤勝。元一統志

雲。番禺南海東管清遠新會並有。大如彈熟則

味甘。倒粘子。狀如軟棗。色紫黑肉紅味甜。 鬼

拗子。狀如人指。皮薄色黃。其中有骨。可作蜜煎。

甚脆且美。 菩提子。狀如石榴子。色青味甘。

鹽封子。色黑而味酸。 冬桃。狀如橄欖而圓。色

緑味甘酸。 偏桃。如桃而偏。色青而味甘。岑

梨。大如橘味甘。亦梨之小者。 石栗。殻堅。肉實

如栗。 山棗。狀如棗而圓。色青黃。味甘酸。 馬

臍子。即鳬茈也。小而實。稍類浙中者。菩提樹。州


人以灰水浸葉。去其浮膜為元夕燈飾。今光孝

寺有之。 木棉樹。高四五丈。花殷紅大如甌。類

山茶。花時如錦漫天。既謝有綿飛如柳絮。可為

茵褥。一名班枝。元一統志。左太沖吳都賦雲。木

則綿杶櫨。五臣注云。木棉樹高大。其實如酒盃。

皮薄。中有如絲綿者色正白。近奉御選其實者。

取液以進。今在州之社壇內。南海東莞並出。桄

榔樹。如棕櫚而葉長。結子纍然。 君遷樹陸龜

蒙和皮日休寄南海詩云。庭中亦有君遷樹。莫

向高臺望漢朝是也。按文選吳都賦註雲。平仲

君遷二木。廣州有之。子如瓠形。又交州記雲。有

君遷樹。有朝漢臺。又司馬溫公類篇雲。君遷。木

名。子如馬妳。今不知何木。或雲俗呼為牛妳子

者是。榕黃柞 㭸音徒黃膽 石心 石棪

赤黎 水沙 水松 鴨腳樔槁 櫟

錐 椶櫚 水椰 楮 相思 紫荊 羊角

桂 羊矢 柯 山棗 土李 烏柿 山桃

牛耳聆 剎 桃花森 秋風竹。桃竹。即坡詩

雲。已從子美識桃竹。更向安期覔棗瓜。坡自註

雲。蒲澗山有桃竹。可作杖。而土人不識。予始録


子美詩遺之。又志林雲。桃竹葉如綜。身如竹。宻

節而實中。蓋天成柱杖也。 芸臺 石辣 蔊

萁 苦葵 白苽 瓠突圖經志。一雲浮突。即

苦瓜也。其味清苦。夏秋間熟。土人用肉蜆和煮

之侑食。莙達 當風 藤菜 苦益 麪菜

山薑荀 羊蹄 紫菜 石花 石髮出海石

上 鹿 麞 麖 猿 猴 竹䶉 𤢭豬

刺蝟 金錢狸 鼠 狼 豺 羚羊 熊

鋸魚昂首水面。牙如立戟。暨魚。大者長二丈

餘。脊若鋒刃。元一統志。或數十年一來。或一年

數至。南海王廟前而退。人謂之來潮。俗謂來

數則人有疫癘。鱘鰉魚。俗呼為尋龍。惟香山古

鎮海及南海逢村等處有之。大者或長丈餘。人

得而烹之。亦可為鮓。其骨脆美。三鯬魚。一名鰣

魚。南海志雲。甘腴可愛。肉中多生橫刺。楚淵林

曰。吾平生有五恨。第一恨鰣魚多骨是也。鱟。元

一統志雲。東筦縣十七都。東筦場鹹水海底生。

蜑人採取貨賣。殻如蓬可以為杓。尾長尺餘。足

於蟹腹。厚如緑豆。土人以為美味。 赤魚 白

飯魚 黃皮魚 溫魚 筍殻魚 金鼓魚


針魚 曹白 牛尾 甑箄 泥鰍 馬蛟

子魚 沙魚 短頭魚 鱆魚 白甲 魚

𩹊魚 黑魚 山花魚 蟹 蟹之美者一名

赤毋。其殻含而臍團。坡詩云。堪笑吳興饞太守。

一詩換兩尖團。自註雲。雄之臍尖。雌之臍團。

即此也。惟盛暑盛寒時最肥。産於鹹淡水之間。

有白蜆處。以其食者白蜆而已。 柁蛇鱔類出

{{雙行註文|海中味佳軟殻蟹即白 白蟹 虎蟹 甯

蟹 水母 獨崖蠔。其味最佳新會縣地名獨

崖海中所産。 沙螺。一名西施舌。其味亞於香

螺。惟番禺縣沙彎村所産。內有小蟹時出取食。

螺仰食於蟹。蟹依螺而生。香螺 𧒽 龜腳螺

刀鞘螺 脂甲螺 鸚鵡螺 拍掌螺 紅螺

馬甲柱 蠔鏡 瓦屋即蚶也。比東海者稍大。

蠔。元一統志雲。東筦縣八都。靖康場所産。其處

有蠔。因生鹹水中。民戶歲納稅糧。採取貨賣。蠔

殻堅而肉白。稍黃。蜆。土人多嗜之。取其肉曝乾

可以致逺。南海志雲大小有三種。沙州亦有之。

惟泮塘海南石頭海所産者為佳。名金錂口。劉

鋹時取以自奉。禁民不得採。青螺。似殻菜。口青


色。五色雀。其雀數十為群。各異色。生聚於羅浮。

時徃來於蒲澗山間。 灰鶴 山胡 鷓鴣

烏練 翡翠 鸂鷞 欖香。東筦縣茶園所産。

白木香。亦名青桂頭。其水漫漬而腐者。謂之氷

𥂟頭。雨浸經年凝結而堅者。謂之鐵面。惟欖香

為上。即白木香珠。上有蛀孔如針眼。剔白木留

其堅實。小如鼠糞。大或如指。如欖核故名。其價

舊與銀等。 䔩香 小片香 馬牙香 藿香

訶子。故乾明寺有之。即今光孝。取寺中羅漢井

水與甘草和煎。乳白而甘。扁蓄 金毛狗脊

楮實子 剪草 金銀花 馬屁勃 天漿子

紫苑 凌霄 馬兠鈴 黃瓜蔞 覆盆子

百部 蜀葵子 車前子 薏苡仁 紫金牛

史君子 麥門冬 金罌子隨風子 訶黎勒

吊藤 仙人肝 葳靈仙 芸臺子 蓽薢

續斷 接骨草 紫背草 貫衆 木饅頭

海蛤 海螵蛸 海藻 鬱金草俗名薑黃南

海志書序。九丘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

所謂風土物産也。天地間東西南北。風氣不同。

物産亦異。故南人不識駝。北人不識象。杜鵑至


洛。識者以為怪。鸜鵒巢魯。當時以為妖。橘踰淮

而為枳。梅南落而北開其氣殊。其産亦殊也。廣

東南邊大海。控引諸蕃。西通牂牁接連巴蜀。北

限庾嶺。東界閩甌。或産於風土之宜。或來自異

國之遠。皆聚於廣州。所以名花異果。珍禽竒獸

犀珠象貝。有中州所無者。漢志雲。粵地處近海。

多犀象珠璣銀銅玳瑁之湊。謂其自遠方來也。

桂海虞衡志又。雲。世傳南果以子名者百二十。

半是山野間木實猿狙之所甘。人強名以果。

故不能盡識。其餘飛潛動㯰之類似此者多。不

獨草木為然也。今分門析類。條列於後。 秔

糯 秥 粟 麥 豆 脂麻 稻 紗 葛

布珠。來自舶上。土産不多。劉漢時置媚川都以

採之。至宋而廢。歸附後。元貞元年屯門寨巡檢

劉進程張珪建言。東管縣地面大步海內生産

鴉螺珍珠。又張珪續言。本縣地名後海龍岐及

青螺角荔枝莊共二十三處。亦有珠母螺出産。

省府委官相視採澇。及採到産珠鴉螺樹。鴉螺

殻。各取珠子進呈去訖。定議三年一次。於六月

七月採撈。所得多寡。初無定數。大德四年。續有


侯福建言。東管縣東名橫洲共十處。出産珠顆。

現行委官依例相視採澇。 桑螵蛸 木通

桑白皮 白芷 萹蓄 桔梗 蓽撥 獨活

五加皮 楮實子 象斗 五倍子 山梔子

木鱉 五味子 青箱子 紫柏花 地黃

乾薑 乾葛 山茨菰 地骨皮 萆麻子

槐角子 白萹豆 紫河車草 石蓮子 天

南星 白及 白歛 白牽牛 黃花母 樟

栁眼 香花子 草牛膝 甜亭藶 鹿茸

烏硃砂葉 紫茸 雲母石 胡蔓草 海牛

海馬 海藻 石決明 石蟹 石蛇 石燕

子 蚧蚧歲貢七十對赤足蜈蚣 紅娘子

班貓 水蛭 肓蟲 昆布 珊瑚花。經略程

師孟詩云。珊瑚花發客疑貞。是也。 泡花。或名

柚花。春暮夏初開。蘂圓白。既拆似茶花。氣極清

芬。 史君子花。蔓生。一簇至一二十葩。輕盈似

海棠。紅白。間開。 佛桑花。花與朱槿稍似。葉如

黃桑差小。州人呼為小牡丹。其色殷紅。大如盞。

又有水紅者頗佳。四時皆有花。東坡詩云。艷艷

燒空紅佛桑。是也。 朱槿花。一名木槿。詩云。顔


如蕣英。是也。其色不一。或紫或白。或水紅者春

夏盛開。惟單臺者朝開暮落。 刺桐花。殷紅如

木綿花。樹枝皆生刺。故名。朱餘慶詩云。經冬來

徃不踏雪。半在刺柯花下行。 金盞 金沙

金鳳 金錢 木香 麗香 勝香 闍提

芙蓉 宻友 蜀葵 蠟梅 大笑 小笑

萱草 竹仙 鷄冠 金菊 指甲 豆蔻

御栁 木犀 杜鵑 海棠 羅漢 紫縧

紫薇 梅堆 白薇 寒蟬 春花 鶯粟

木錦 鷄頭 石竹 惜銀紅 玉繡毬 佛

頭菊 胡蝶菊 剪春羅 滴滴金 醉楊妃

寸寸錦 玉留春 金燈 玉籫 乾蓮 金

蓮 黃淡露頭 碧桃 錦李 丙桃 緋桃

紅梅 栁桃 奴仙 素馨菊 映山紅 一

丈紅 千葉石榴 蕙 重瓣蜀葵柑子。有源

柑。銀柑。有饅頭柑。以其小尖如饅頭。香味不減

溫柑。 御果園共二處。栽㯰里木樹大小共八

百株。大德七年罷貢。 桃 梨 茅栗 藕

菱 茨菰 橙橘 金橘 石榴 盧橘 水

甕子 古買子 羅蒡子 蒲萄子 茅錐子


西瓜。按五代史雲。胡嶠為蕭翰掌書記。隨翰入

契丹。得契丹破回紇時種。以牛糞覆棚而種之。

大如中國冬瓜。其味甘因名。廣州自至元歸附。

後有此種。其實圓碧而外堅。其子有三色。黃

紅黑。北客雲。瓜涼可止煩渴。過食不為害。其仁

甘溫。今嶺南在在有之。遂為土産。 合子瓜

鴨青瓜 香瓜 王瓜 金瓜 銀瓜 楊梅

番禺縣有 檜 槐 樟 桐 石鹽 皂角

山柏 黃楊 桑 楓 檀 栁 松 鶴膝

多枝 籠蔥 葸藦 單 班 紫 貓頭

苦 筋  黃陶 蘆 石 大頭 金絲

緑 芥 菘 蔓青 芥藍 蒓 地黃 蘿

蔔 波菱 荇 萵苣 香菜 蕨 薺 楮

杞 茄 黃苽 冬瓜 蕈 芋 菌 茭筍

甕 貓頭筍 聖筍 白菜 白𦰰甜菜

胡荽 鵝腸 竹菜 象 豹 麂 倒鼻

白面氈 白鼠 猩猩 麈 馬 騾 驢

牛 羊 豬 鷄 鵝 犬 鴨 貓 潮鷄。

小於常鷄而頸短。潮至則鳴。李德裕詩曰。五月

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鷄。余靖詩曰。客聽


潮鷄迷早夜。人瞻颶母識陰晴。 白雀。番禺縣

雜記雲。菖蒲觀有二白雀。相傳見之數百年矣。

鸛 竹鷄 畫眉 留春鶯 檳榔雀 夜鳴

鷄 鷗 鵁鶄{{雙行註文|鵓鴿 鵲 烏鵶 鳩 白項鵶

啄木 伯勞 燕 鷹 鶻 綉眼 野鴨

鵪鶉 鶽 鷺 鷄 白頭 青錢 鸜鵒

水族 天地中間。海為最鉅。資生之物。厥族惟

錯。其洪纖巨細。千態萬狀。雖爾雅有不能盡其

網羅。山海經亦不能極其形容也。今以世常見

人常食者録於左。 暨魚。大者長二丈餘。脊若

鋒刃。時至南海王廟前而退。人謂之來朝。或數

十年一來。或一年數至。俗謂來數。則人有疫疾。

景定壬戌冬嘗過州境。數十成羣。至三江口而

返。 黿 鼉 鼊 龜 鱉 蒼魚 腰帶魚

沙鑽魚 藍刀魚 石頭魚 白春魚 庵魚

比目魚 鮎魚 斑魚 螗蝨魚 河豚魚

一名鮑魚 鱲魚 鱸魚 鱤魚 鯿魚 赤

頼魚 鱔魚 亟魚 黃魚 綿魚 錦蒲魚

三珠魚 白蝦 涌蝦 鐵蝦 五鬚蝦 長

氣蝦 水鷄 蛙


元一統志鹽場。 靜康太甯東筦三場。海南黃

田歸德三柵並在東管縣。海晏都斛矬峒三處。

舊有博勞懷甯金斗三場。在新會縣。九圍二里

內五常棋鞠大字圍四處並在香山。今並屬本

道轉運鹽使司。 明珠。大貝文犀。玳瑁。沉香。大

甲。碎龜。 出自海南諸番而輻湊於五羊。韓愈

送鄭尚書序。亦云。然所上圖冊。亦與海南志同。

茶諸縣並出。 枇杷葉 欖木 梓木以上南

海縣有。土瓜{{雙行註文|新會縣有。 蓮郡郭有。 梨𥣛子

{{雙行註文|番禺南海出。蔗番禺南海東筦有。鄉村人煎汁

為沙糖。工製雖不逮蜀。漢川為獅子形而過柳

{{雙行註文|城也。 甜瓜南海番禺新會皆有。郡人謂南漢

{{雙行註文|時種。熟進貢為御愛瓜。何首烏番禺南海清遠

{{雙行註文|新會增城並有。楠木 薄荷{{雙行註文|增城縣出菖蒲

海東管增城並有。槐花子 黃花子 黃鶯

縮沙番禺南海諸山皆有。郡人待其苗長取以

充食。熟湯飲之甚香。 鶯粟子 黑牽牛 蛇

床子 苦練子 蘆菔 穿山甲以上州縣並

出。 山藥即薯蕷也。番禺東莞清遠新會增城

並出。 三頼子番禺南海東管並出。 香附子


茱莄{{雙行註文|南海增城並出。 白蓋番禺東筦清遠南

{{雙行註文|海新會並出。蔞州縣皆有。左太沖吳都賦雲。

東風扶留。五臣注云。扶留。藤也。緣木而生。味辛

辣。破之長寸許。以蛤石灰與梹榔並咀之。以避

瘴氣。寰宇記雲。蒲蔞藤可以造酒。又有五色藤。

藥有崑崙犀。籬頭母度洛崖。又有甜娘。烏龜葉。

五勞草。鷄頭根。雙箸木葉皆可造酒。山丹花

紫笑花 仙鶴花 遙憐花番禺南海清遠並

{{雙行註文|有。 薔薇花南海清遠新會增城並有。州人多

以漬水造龍涎香餠。及香珠。 荼䕷花 寒梅

花 山茶花新會縣出 蜜桶子 烏桕樹

水栁木 枸杞 水瓜 蒲突 鵝眼茱 禿

菜 蕎子 筍 芹 百葉番禺南海東筦新

會香山並出。 麋番禺南海東筦出。 羊番禺

南海出。 野豬 狸番禺南海東筦香山並有

兔{{雙行註文|南海縣出。 獺南海東筦省。土産有水馬皮。

鸕鷀 白鷴 骨鷄 雉鷄東筦香山南海番

{{雙行註文|禺並出。 山烏即山胡也。清逺新會並有。仙鶴

番禺東筦香山並有。 琢螺 蛤蜊一名車馬

車螯 絲蚶 獵涉 馬蹄螺 蟛𧑅白者佳


鯽魚南海縣出 鞋底魚 䰇撒魚 坦殻魚

{{雙行註文|南海東管香山並有。 䲓魚南海香山並有。土

{{雙行註文|産有鮫魚皮。 銀魚亦名曰白飯魚。東筦南海

並有。 鱭魚 蚶 艇魚香山縣出。 鱔

細鳳尾魚 郡縣志沉香 甲香 詹糖香

石斛 龜殻 鼊皮 水馬 藤簟以上並貢。

其他土産非一。更不詳録。漢志雲。近海多犀。象。

玳瑁。珠璣。銀銅。果。布。民有五畜。山多塵麋。曾

鞏送李柳州材序。言粵地物産之美。果有荔枝

龍眼蕉柑橄欖。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屬。食有

海之百物。累歲之酒醋。皆絶於天下。太平寰宇

記鮫魚皮柑子。續南越志雲。羅浮山有御國甘

子。唐玄宗幸蜀。子乃不生。德宗幸梁。亦不實。僖

宗狩蜀。花實皆無。樹亦枯萃。草有 大千金

小千金 守房郎 千里迴 萬里憶 蕃人

香 藥有 崑崙犀 籬頭母 渡洛崖 造

酒草藥有 甜娘 蒲蔞藤 烏龜葉 五勞

草 鷄頭根 雙箸木葉 花有 仙鶴 遙

憐 向日蓮 紅末利 紫水焦 白末利

南海一隅。雖無積雪。秋涼亦有微霜。貨殖魚𥂭。


自古尤多。滕脩為廣州刺史。得蝦魚鬚。長四丈

四尺。 五色藤簟 席。蕃舶方輿勝覧𥂭洪邁

倉記。吾州南肘大海。厥土廣鹵。牢盆取贏百

{{雙行註文|他郡。 珠香 犀 象見韓愈送鄭尚書序雲

{{雙行註文|雲。 九熟稻枹朴子曰。南海有九熟之稻。 連

州物産湟川志金宂。在連山上吉溪。舊剖鳬鴨

腹間有之。俚語乍富人。必曰連山鴨。肚有金。言

其內有所儲也。今陶者無所得。民亦貧窘。銀坑。

同官場大寳嶺。元魚場赤巖二處。元符崇甯間

烹爐紛集。逐未者衆。𥪔地之蔵比其罄也。歛緒

餘而覆烹之。焚林竭澤。今不可得而再矣。二場

並廢鍚坑二。一曰潭源。距城九十里。一曰黃土

塘。距城一百里。二坑俱在奉化鄉。近礦希少。厥

直日增。鉛。舊出元魚場。今亦廢。 鐵坑。圖經載

採披蓬岡二坑。 翠民。出下盧江岸。可作碑。出

於山者燥而易得。出於水者潤而難求。 五榖

早稻{{雙行註文|俗謂百日早 紅稻 白稻 八月稻

稻純白 粳禾 糯禾 粳粟 糯粟 黃麻

黑麻 緑豆 赤小豆 烏豆大小各種紫豆

白豆 麥不種 青芥 紫芥 白菜 蘿蔔


莙薘 菠薐 茼蒿 萵苣 苦蕒 茄 莧

芸 薹 枸杞 香菜 辣蓼 蒜 蕈 荇

春不老 桑麻 柘桑{{雙行註文|養大蠶黃桑養小蠶蕉

為絺綌。葛同右農家各贍其用。不售他境。內紵

布稍精宻者歲貢於朝。 金錢 地棠 水仙

酴醾 薔薇 一丈紅 繡帶 真珠 長春

{{雙行註文|一名月桂海棠垂絲石蔥 萱草 瑞香 麝

臍 玉廷春一名醉楊妃 棠鳳尾 鷄冠

碧桃 鴛鴦桃 緋花 百合 千葉石榴紅

白各種 蓮紅白雙頭 蜀葵 刺桐 本犀

含笑 素馨 茉莉 芙蓉 白菊 黃菊

萬點金 佛頭菊 臘梅 小梅 雪梅 千

葉梅 青梅 杏梅 橫枝李 牛心李 黃

管李 櫻桃 枇杷 楊梅 金桃 紅桃

青消梨 鵞梨 金𣛎梨 宻梨 菱角 藕

林檎 荔枝{{雙行註文|陽山 龍眼陽山 金瓜 楂

毛豆 角豆 扁豆 栗 榛 山蒲萄 橄

欖 錐子 乳柑 麪柑 香櫞 山藥 茨

菇 甘蔗 蕉子 香橙 柚 橘顆大味甘

比諸處殊勝連山鍾乳 石斛 自然銅 蜜


陀僧 無名異 生地黃 紫蘇子 香附子

天門冬 麥門冬 槐花 槐角 松節 佛

指甲 桑寄生 黃精 遠志 金銀花草

蜀葵花子葉皆入藥菱消花 當歸 樟栁眼

菊花 牛膝 卷柏 獨活 黃連 沙參

決明子 丹參 續斷 杜黃蓍 五味子

蛇床子 茵陳蒿 旋覆花 葛根 前胡

元參 狗脊 蓽薢 通草 百合 苦參

紫參 仙靈脾 牡丹 芍藥 百部 莎草

艾 海藻 蒔羅 茅香 青黛 蓽撥 史

君子 補骨脂 水萍 桔梗 亭𢟍 芫花

藜蘆 羊蹄草 常山 薴根 夏枯草 劉

寄奴 蓽麻子 白附子 骨碎補 葳靈仙

鶴虱 五倍子 仙茅 茯苓 蔓荊 楓脂

五加皮 山茱萸 吳茱萸 蓁皮 梔子

食茱萸 桑白皮 天竺黃 皇莢 郁李仁

穿山甲 木鱉子 鱉甲 白膠香 羚羊角

虎骨 狸骨 烏蛇 白殭蠶 白花蛇 蜈

蚣 斑貓 苦蕒 萊蕧一名蘿蔔 松芥

苜蓿 蓼 蒜 韭 薤 苦瓠 水靳


蕓薹 夜明砂 金星草 烏豆 赤小豆

蛤粉 乾蓮房 露蜂房 藕節 蓬萊述

冬瓜 白扁豆 乾蓮肉郡縣志官桂 白紵

{{雙行註文|布貢方輿勝覧石鏡乳劉禹錫記。山秀而宣。靈

液㵕漉。故石鏡乳為天下甲。歲貢三百銖。紵

蕉劉禹錫記。原鮮而膴。卉物柔澤。故紵蕉為王

{{雙行註文|服貴。歲貢十笥。 林富桂檜同上云云。士宜陶

旊。故候居以壯聞。石侔琅玕。水孕金碧。故境以

麗聞。元一統志丹竹 苦竹 楓木 榬木以

上本州連山縣有

陽山縣湟川圖志鐵在縣東五十里出寳山前。

元係坑首周子貴自行煽煉。認辦課程。自壬辰

離亂後荒廢。洪武二年。周宗仁等赴官供報。認

辦課程三千丈。洪武五年。知縣郭進赴省府計

稟。增辦鐵貨一十萬斤。洪武六年。蒙省府為講

究鐵冶事。隨地之利。分置爐冶一十五處。簽點

坑夫一千名。博士一十名。每歲燒辦生鐵七十

餘萬斤觧官。 錫坑在浦下里。離縣一百五十

里。係坑夫成吉興自行陶取。錫課每歲認辦課

錢二千文觧官。 信石在縣東儒歸里。地名東


大山。銅坑即今信坑也。離縣一百五十里。自前

代荒廢。洪武五年累蒙省府委官設法作銅貨。

煽煉不成委係石。每歲認納課錢二千丈觧

官。 蘆甘石。在東奉里。離縣一百五十里。係本

處住民蔡丙德認辦課程錢六百文觧官。

香薷 南星 半夏 何首烏 木賊 木通

黑牽牛 黃柏皮 蒼耳 紫蘇 車前草

香附子 柚子 榛子 西瓜 黃瓜 梅子

柿子 桃 李 栗 棗 楂 梨 橙菜

芥菜 茄子 韭菜 蔥 蒜 姜 苦瓜

莧菜 茼蒿 胡荽 萵苣 苦蕒菜 豆

糯粳粘 粟 虎 鹿 山豬 𧲣狼

猴 畫眉 鵓鳩 鴉 雀 鷓鴣 雉鷄

土貢

南海志任土作貢。其來尚矣。尊君之義。人心所

同。廣為禹跡所奄。楊州之地。厥篚織具厥包橘

柚。載之禹貢。𢟍𢟍可稽。漢初趙佗因陸賈使回

獻白璧一雙。翠鳥千。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

十雙。此一時事也。後漢歲獻龍眼荔枝。十里一

置。五里一堠。和帝元興元年。臨武長唐羗上書


諫上。帝下詔敕太官勿受獻。由是遂省。宋武帝

時。州獻入筒細布一端八丈。帝惡其精麗勞民。

付有司彈劾以布還。並制嶺南禁作此布。唐制

州貢。銀。藤。簟。竹蓆。荔枝。鼊皮。鱉甲。蚺蛇膽。石斛。

沉香。甲香。詹糖香。宋太平興國八年詔曰。廣州

歲貢藤。每斤去皴粗中用者纔三兩。自取堪用

者。無使負重致遠。匱民力焉。又九域志所載土

貢。沉香一十斤。甲香三斤。詹糖香石斛各二斤。

龜殻水馬各二十枚。鼊皮二領。被悉除之。聖

朝不貴異物進貢。所供藥物而已。上無玩好之

需。下無勞頓之擾。其視十里走紅塵者。相去有

間矣。今以進獻物色。具載於後。

番禺縣藿香五十斤。 廣茂一百斤。又名青薑

訶子五十斤。 隨風子一斤。 史君子二十斤。

南海縣龍眼子二斤。 桄榔子一斤。 史君子

三十斤。 薑黃二十斤。 香山縣蛤蚧七十對。

九域志白紵布一十匹。 鍾乳原本缺斤。舶貨

諸蕃國附南海志貨通獅子國。昌黎嘗有是詩

矣。山海為天地寳蔵。珍貨從出。有中國之所無。

風化既通梯杭交集。以此之有。易彼之無。古人


貿通之良法也。廣為蕃舶湊集之所。寳貨叢聚。

實為外府。島夷諸國名不可殫。前志所載者四

十餘。 聖朝奄有四海。盡日月出入之地。無不

奉珍効貢。稽顙稱臣。故人山獸之竒。龍珠犀

貝之異。莫不充儲於 內府。畜玩於上林。其來

者視昔有加焉。而珍貨之盛。亦倍於前志之所

書者。今録其可名之國。附於舶貨之後。 寳物

象牙 犀角 鶴頂 真珠 珊瑚 碧甸子

翠毛 龜筒 玳瑁 布疋 白番布 花番

布 草布 剪絨單 剪毛單 香貨 沉香

速香 黃熟香 打拍香 暗八香 占城

麄熟 烏香 竒楠香 降香 戎香 檀香

薔薇水 乳香 金顔香 藥物 腦子 阿

魏 沒藥 胡椒 丁香 肉子豆𦸅 白荳

𦸅 荳𦸅花 烏爹泥 茴香 硫黃 血竭

木香 蓽撥 木蘭皮 番白芷 雄黃 蘇

合油 蓽澄茄 諸木 蘇木 射木 烏木

紅柴 皮貨 沙魚皮 皮席 皮枕頭 七

鱗皮 牛蹄角 白牛蹄 雜物 黃蠟 風

油子 紫梗 磨末 草珠 花白紙 藤蓆


藤棒 子 孔雀毛 大青 鸚鵡 螺殻

巴淡子

諸蕃國 交趾國管 團山 吉柴 占城國

管 坭越 烏里 舊州 新州 古望 民

曈矓 賔曈矓 真臘國管 真里富 登流

眉 蒲甘 茸里 羅斛國 暹國管 上水

速孤底 單馬令國管 小西洋 日囉亭

達剌希 崧古囉 凌牙蘇家 沙里 佛囉

官 吉蘭丹 晏頭 丁伽蘆 迫嘉 朋亨

口蘭丹三佛齊國小西洋 龍牙山 龍牙門

便塾 欖邦 棚加 不理東 監篦 啞魯

亭停 不刺 無思忻 深沒陀羅 南無里

不斯麻 細蘭 沒里琶都 賔撮 東洋佛

坭國管小東洋 麻里蘆 麻葉 美昆 蒲

端 蘇録 沙胡重 啞陳 麻拿囉奴 文

杜陵 單重布囉國管大東洋 論杜 三亞

思 沙囉溝 塔不辛地 沙棚溝 塗離

遍奴忻 勿里心 王琶華 都蘆辛 囉幃

西夷塗 質黎 故梅 訖丁銀 呼蘆漫頭

琶設 故提 頻底賢 孟嘉尖 烏譚麻


蘇華公 文魯古 盟崖 𥂟檀 闍婆國管

大東洋 孫縧 陀雜 白花灣 淡墨 熈

甯 囉心 重伽蘆 不直千 陀達 蒲𥂟

布提 不者囉於 打工 琶離 故鸞 火

山 地漫 南毗馬八兒國 細藍 伽一勿

里法丹 差里野括 撥的姪古打林 大故

藍國 差里也國 政期離國 胡荼辣國

禧里弗丹 賔陀蘭納 迫加魯 盟哥魯

條培 靼拿 闊里抹思 加刺都 㧞肥

塗拂 毗沙弗丹 啞靼 鵬茄囉 記施

麻囉華 弼施囉 麻加里 白達 層㧞

贍思 弼琶囉 勿斯離 勿㧞 蘆眉 甕

蠻 弗藍 黑加魯 默茄 茶弼沙 吉慈

坑冶

郡縣志香山縣鐵坑。在縣南七十里。湟川志陽

山縣牛坑。在

縣界去縣四十五里出鐵。

連山縣鐵坑。在縣西北一百里。

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一千九百七




重録總校官侍郎臣高拱

學士臣胡正蒙

分校官侍讀臣王希烈

書寫儒士臣呂嗚瑞

圈點監生臣敖河

臣孫世良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