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汀州府志
卷之五 城池
卷之六 

卷之五 城 池 編輯

  古稱城池,曰金湯矣。夫重關不能拒揭竿之夫,長江適足來投鞭之主,險果足恃乎?然《易》載城隍,《詩》言墉壑,增高浚深,守土者之責也。若夫市虎無驚,村犬不吠,殷裒以渠紀跡,王恭以橋垂名,則德政之所得及者亦附焉。志城池。

  汀州府城 唐大曆四年,刺史陳劍遷築。西北負山,東瀕河,南據山麓。大中初,刺史劉岐創敵樓一百七十九間。宋治平三年,守劉均拓而廣之,周五里二百五十四步、高一丈八尺;浚三濠,深一丈五尺,西引南拔溪水,流東以繞之;辟門六:東曰濟川,西曰秋成,南曰頒條,北曰鄞江,東南曰通遠,東北曰興賢。紹興間,贛卒叛,守黃武增修。隆興元年,守吳南老又增修敵樓五百一十五間。明洪武四年,衛指揮同知王珪,塞頒條門,改濟川為麗春、秋成為通津、通遠為鎮南、鄞江為廣儲、興賢為朝天;周城包以磚石,城北臥龍山巔創總鋪一,窩鋪八十一,女牆一千一百九十五,箭眼八百一十四。弘治己未,衛指揮張韜建廣儲門樓;庚申,又建麗春門樓。初,知府吳文度,以郡城內大半皆山,縣治民居環列城外,議自通津門西去數百丈,逶迤而南,東訖濟川一帶,立城圍之。以秩滿去。嘉靖間,知府楊世芳始因前議,築土為縣城,列七門,曰會川(後改挹清)、曰五通(後改環雁)、曰惠吉(今改正笏)、曰富有、曰常豐(後改寶珠)、曰西瑞、曰通金(今塞),周六百一十九丈九尺,堞二千一百八十有奇。隆慶間,知縣陳金,陶磚包砌,然垣甚卑薄,郡城鎮南、廣儲二門,橫贅在縣城中。崇禎四年,增修縣城,自挹清門至通津門,俱加崇闊,撤鎮南、廣儲二門,蓋合郡縣為一矣。八年,增修東西北三面。十年,築寶珠門月城,增擴惠吉門。國朝康熙三十六年,知府王廷掄重浚舊濠。

  寧化縣 舊城周二百八十步,門四,東曰連岡、西曰通贛、南曰道愛、北曰朝宗。宋端平間,令趙時錧累石砌之,改連岡為迎春、道愛為端平、通贛為通聖、朝宗為朝天。寶祐二年,圮於水。開慶元年,令林公玉以磚砌北門,架木其上,使民得避水焉。明正統間,兩遭沙寇,垣墉剗平。正德五年,知縣周楹請築土城。九年,邑民雷文琳等,狀言甓磚已久,知縣何鑒以聞,得請郡丞唐淳與鑒共成之,城周八百一十二丈七尺五寸,水門四、樓五、窩鋪六十。北負山,三面臨溪,常沖於洪水,其後築修不一。國朝順治七年重修。

  清流縣 宋時,止有子城,周二百丈,外為門四,東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陂、北曰拱宸。紹興間,縣令鄭思誠始興版築,歲久湮圮。明正德四年,知縣林湜運石築造,沿河城四百四十丈,寨上城四百二十餘丈,每丈築垛子三,為門五,南二、東西北各一。七年,廣寇竊發,署令戴旦,疏通馬道,甃砌垛眼,以便守御。又增設窩鋪十有二、敵樓一。萬曆間,知縣蔣育馨增築。崇禎間,知縣鄧應韜重修。後邑人光祿丞莢華先捐修馬道,龍川縣令伍儀捐鐵裹五門。國朝因之。

  歸化縣 設於明成化六年,無城池,公署民居夾於溪澗。正德九年,知縣楊縉創建,城周七百六十餘丈,高一丈三尺、厚七尺,為門四,東曰東樂、西曰西清、南曰南安、北曰北泰,南北水關二、敵樓三、窩鋪二十有四、垛眼一千六百有奇。嘉靖三十七年,增高五尺。三十九年,山寇攻圍數旬,知縣章宗實築四門月城,浚月池以捍之。萬曆間,知縣陳文輝、陳憲章相繼修葺。崇禎間,增高二尺,建東西敵樓。國朝康熙二十年,知縣王國脈重修。

  連城縣 宋紹興間,縣令邱欽若創築土城,周一里一百四十步,外有濠池。乾道中,令楊立中作三門,東曰朝京、西曰騰驤、南曰龍川,歲久頹圮。端平間,寇亂,令米巨宏復築。淳祐間,令羅應奇重修,並作瓮城,改朝宗為通京、騰驤為秋成,龍川為薰風,後復廢。明正德四年,流寇竊發,知縣蔣璣築土城七百餘丈,廣圍以柵,上覆以樓。九年,僉事胡璉勸富民購磚瓦,分城之。先是,邑人知府童璽為部郎,疏請築城,至是遂捐資為倡。十四年,僉事周期雍命縣丞黃鐘岳壘石為址,甃磚為垣,高一丈七尺;為門四,東曰寅賓、西曰秩西、南曰安阜、北曰拱北;水門二,曰福汲、曰清泰。嘉靖間,建城樓六、窩鋪三十。崇禎間,知府唐世涵增高三尺。國朝因之。

  上杭縣 宋端平元年,令趙時鉞創築,周一百六十步,覆以茅竹,轉車激水,注為濠池,尋毀。淳祐間,令趙希繩更築,縮其址而小之,復圮於水。寶祐二年,令潘景丑乃址以石,甃以磚,覆以瓦。元至正間,頹圮殆盡,攝尹鄭從吉拓舊址復築之,周五百一十五丈、高一丈,為門七,各建樓其上,後復圮。明洪武十八年,邑人鍾子仁作亂,知縣鄧致中修築甫畢而賊至,民賴以全,久復圮。景泰三年,知縣黃希禮復拓舊址更築。天順六年,溪南闕永華亂,乃調汀州衛右千戶所官軍捍禦其地。成化二年,巡按朱賢以城狹不足以居軍,檄知縣胡鉞,斥而大之,凡八年工成,周一千四百二十四丈六尺,基廣二丈;南臨大溪,砌以石,高三丈有奇;東西北並甃以磚,高減於南三之一;濠廣二丈,深半之;為門七,東曰昭陽、西曰通駟、南曰通濟、北曰迎恩、上南曰興文、中南曰陽明、下南曰太平,各建敵樓其上;窩鋪三十有三。萬曆間,知縣李自華修葺。崇禎間,知縣盧躍龍增城垛五尺;東西北三門築郭護之。國朝康熙初,知縣寧維邦、蔣廷銓先後重修撫民館,城在上杭縣溪南三圖中坪。明嘉靖間,知府徐中行創築,周一百七十二丈、高一丈六尺,北門一。萬曆間,於溪南四圖河頭坪,築撫民公館,城周四百三十七丈、高一丈八尺,開東西南三門,北為水門。

  武平縣 宋紹興間,使相張浚遣官創築。端平間,令趙汝重修,城周二百八十步,為門三,東曰永平、南曰南安、西曰人和,尋圮。元至正間,令魏侃夫仍故址修築,留二門。明弘治間,邑人兵部主事王瓊,奏拓舊址更築,砌以磚,周七百六十二丈六尺、高二丈有奇,垛一千五百三十;辟門四,東曰迎春,西曰秋成、南曰南坪、北曰北高,窩鋪十有六,又開水門於東西,以泄洪潦。崇禎戊辰,知縣巢之梁加高三尺。國朝順治間,知縣朱之焜、康熙初,知縣劉昈、署令趙良生,先後重葺千戶所城,在縣治西南二十五里武溪源。明洪武間,山寇竊發,汀州衛指揮黃敏提軍剿捕,因駐焉。二十四年始築城,周圍二里百八步一尺。二十八年,本衛指揮李虎甃砌以磚。嘉靖十九年,漳南道侯廷訓增築新城,修四百二十五丈、高二丈三尺、廣二丈,通新舊城,為樓五,為鋪四十有六,為門八,曰迎恩、曰永安、曰平定、曰常樂、曰通濟、曰朝陽、曰水門、曰文明。崇禎元年,寇破新城,兵備道董象恆、曾櫻檄知縣巢之梁修葺。岩前城在武平南六十里,明崇禎間,廣寇摽掠,巡道顧元鏡創築,周四百二十丈、高一丈六尺、闊八尺九寸,設四門,東曰近禧、西曰靖遠、南曰阜安、北曰寶艮,城樓四、窩鋪二十有四。九年,知府唐世涵命典史王賜爵分畫街衢,平治坑塹,度其地以分給鄉民。

  永定縣 城自弘治五年知府吳文度創築,至十年功成,周七百七十六丈六尺五寸,基闊二丈有奇,面廣三之一;南臨田,高一丈九尺有奇;北倚山,高減南十之一;內外馬道廣一丈五尺,濠二丈余,深半之;為門四,東曰太平、西曰迎恩、南曰興化、北曰得勝,各建敵樓其上;窩鋪十有六。十七年,知縣陳濟以北門岑曠可虞,塞之。嘉靖間,知縣許文獻增窩鋪十有一。隆慶、崇禎間,知縣陳翡、徐承烈相繼修建。國朝因之。

街市(附) 編輯

  長汀縣 福善坊;登賢坊(舊名進賢);永康坊(在太平橋南);詞學坊(在縣前,宋崇寧間,謝潛所居地);富文坊(分上、中、下,在縣前西南,初名富民,後改雷雲);崇雅坊(在縣西);清泉坊(在通濟門外);興福坊(在杉嶺市);興仁坊(在通津門外、社稷壇前);福壽坊(舊名崇福);崇善坊(舊鎮南門外,今在縣前後及縣左,分上、中、下三坊);登俊坊(在濟川橋東);鄞河坊(在縣東南,宋分上、中、下,今俗呼營背);郎星坊(在濟川橋南,宋咸平間,吳簡言所居,俗呼朗星坊);青紫坊(在廣儲門外,今名朱紫坊);金花坊(在縣東北,宋分上、中、下,今俗呼東街);攀桂坊(在朝天門外);仁壽坊(在縣南,俗呼南寨);新豐坊(在惠政橋左,俗名官店背);高福坊(在縣南下壩);府前街(在府治前);十字街(在朝天門內);上東門街(在朝天門內);縣前街(在縣治前,今名小教場);射圃前街(在舊廣儲門外);朱紫坊街(在射圃前街右);店頭街(在鎮南門外);五通廟街(在麗春門右);水東街(在濟川橋東);半邊街(在濟川橋沿河南下);橋頭街(在濟川橋東);營背街(在南廨寺邊);官店背街(在惠政橋西);東關營街(在太平橋頭);河田街(在青泰里);館前街(在歸陽里館前驛);新街巷(在城隍廟左);米倉巷(在衛左);城隍巷(在廟前);馬巷(在縣學前右);豆腐井巷(在朝天門內);倉坪巷(在朝天門內);站背巷(在臨汀驛後);朱衣巷(在站背巷左,一名朱氏巷);火草巷(在縣前街西南);井頭巷(在水東方伯坊下);龍巖巷(在仙隱觀左);陳麻哩巷(在常豐橋右);粉巷(在朝天門內);店頭市(在舊鎮南門外);五通廟前市(在麗春門外);河邊市(在五通廟前);水東街市(在濟川橋左);河田市(在青泰里);杉嶺市(在縣西,今廢);城功墟(在縣西南百里);謬屋墟(在縣西南八十五里);歸仁墟(在縣東七十里);南溫墟(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三洲墟(在縣南六十五里);單溪墟(在縣南一百二十里);蘘荷墟(在縣南一百四十里。七墟今廢);羊角墟(在縣東南五十里);河田墟(在縣東南四十里)。

  寧化縣 永福坊(在縣西);仁和坊(在縣東);興賢坊(在縣東);文星坊(在縣北);上進賢坊(在縣西南);下進賢坊(在縣南);縣前坊(在鼓樓前大溪北滸);十字街(在縣東);東街、花心街(在縣學前);角頭街(一名永福坊);塔下街(一名下進賢坊);太平巷(一名擢桂坊);賣雞巷;張家巷(又名賴家巷);黃家巷;城隍巷;宦家巷;舉子巷;縣市(舊在水南溪邊,今遷壽寧橋頭);中沙墟(在永豐里);烏村墟(在泉上里);濟村墟(在龍下里);胡窟墟(在泉下里);岩前墟(在泉上里);禾口墟(在縣西四十里);安樂墟(在縣西南九十里);滑石墟(在縣西南七十里。三墟今廢);懷土墟(在龍上下里);水茜墟(在招賢里);黃鎖墟;楊家墟;曹坊墟。

  清流縣 龍門坊(在縣東);進賢坊(在縣治西。按志,宋九坊止存二坊,餘拱宸、登俊、攀桂、鳳池、朝天、仁智、朝真七坊俱廢);明倫坊(在縣治儒學前);清德坊(在縣南);福壽坊(在縣北);棋盤街;十字街(在縣前);前街(在福壽坊);法海坊(在縣北);寺前街;后街(在進賢坊);南街(在清德坊);北門街(在拱宸坊);太平街(在縣東);渡背街(在縣北門外);水東街(在龍津坊);大參街(在縣西,參政俞俊開居此);王家巷(在縣東);取水巷(在縣南);塔背巷(在龍潭坊);十字街市(在縣前);太平店市(在縣東,即龍潭坊);長校市(在縣西四保里);余朋市(在夢溪里);白雲墟(在縣東北五里,今廢);吳地墟(在縣東北四十里);廖源墟(在縣東南五十里);清口墟(在縣北四十里);浮竹墟(在縣東北八十里,今廢);長仞墟(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坪背墟(在歸上里三岡,今廢);嵩溪墟(在縣東四十里);林地墟(在縣東北一百里);賴家墟(在四保里);林畬墟(在縣東北七十里);韋鋪墟(在倉盈里);嵩口營墟、梓材坑墟(俱在倉盈里)。

  歸化縣 阜民坊(在縣西);司牧坊(在縣前南安街);廣濟街(在縣南);新安街(在縣北);前街(在縣前);后街(在縣後);興賢街(在儒學門東);梯雲街(在儒學門西);東樂街(在縣東);衙門嶺巷(在縣南);馬鞍巷;新街巷;古井巷;水嶺巷;龍湖市;黃土市(俱在縣東興賢里,今廢);六月市(在縣前,今廢);岩前市(在縣東歸下八十里);陳村市(在縣南歸下四十里);明溪墟(在縣東濟川橋至五舍嶺);夏陽墟(在縣東中和八十里);吉口墟(在縣東歸下四十里);常坪墟(在縣東北柳楊四十里將樂界);黃陂墟(在縣東歸上五里);界陽墟(在縣西北柳陽五十里);住畬墟(在縣西下覺里);沙溪墟(在縣東歸下里);大陂墟(在縣西四十五里);胡坊墟(在縣西歸下里);鰲坑墟(在縣西下覺里)。

  連城縣 崇儒坊;富壽坊(在縣東);迎恩坊(在縣西街右畔);擢桂坊(在縣南靈顯祠前);凌雲坊(在縣南十字街左);十字街(在譙樓前);小街;水南街(俱在縣南文川橋前);吳屋巷(在縣東儒學前);閘口巷;縣市(在縣南正街);莒溪墟(在縣南河源里);北團墟(在縣北北安里);紅門墟;御史墟;賀公墟。

  上杭縣 朝宸坊(在縣西大街);文明坊(在縣南);十字街(在縣前);小街(一在縣西,一在縣北);新街(在所前);北門街;鎮東街(一名昭陽市,在昭陽門外);塘頭巷(在縣西天王祠左);肥株巷(在縣西南);新巷(在東竹寺內);崗背巷(在縣後);郭坊巷(即官店巷,在縣東);縣市(在縣南);濁石墟(在縣北八十里,今廢)。

  武平縣 興賢坊(在縣東);人和坊、和義坊(俱在縣西);文明坊、魁星坊(俱在縣南);集賢坊(在縣北);迎恩坊;十字街(在文明坊);小街(在縣南);中街;福慶巷(在縣東預備倉);人和巷(在縣西);通濟巷;成俗巷;和義巷(在縣南);魁星巷;縣市(在縣南);東坑墟(在縣東三十五里);大洋墟(在縣西四十五里);南洲墟(俱廢);岩前墟;中保清濟墟。

  永定縣 澄清坊(在布政司右);肅政坊(在漳南道左);儒林坊(在儒學西);迎恩坊(在縣西);大街(在縣前),新街(一通教場,一通城隍廟前,一通西門)。

里圖(附) 編輯

  汀州府八縣,廂二,里六十三,圖三百有四。

  長汀

  宋附郭六坊,外分三鄉:衣錦鄉、統歸仁、仙桂、古城、青泰、營陽,共五里;永寧鄉統成功、宣德、四保、平原,共四里;古田鄉統河源、岩頭二團。明改六坊為二廂,並團為十里,統圖五十有一。嘉靖三十一年,並青岩四圖為二圖。四十一年,又並宣成八圖為三圖。今統圖四十六。

  左廂 統圖六

  歸陽里 統圖三

  青泰里 統圖五

  成上里 統圖一

  四保里 統圖五

  宣河裡 統圖六

  右廂 統圖三

  古貴里 統圖一

  宣成里 統圖四

  成下里 統圖六

  平原里 統圖三

  青岩里 統圖二

  寧化

  宋分二鄉。桂枝鄉統遷善、新城二團,永豐、攀龍、會同三里;登龍鄉統柳楊、下覺、溫泉三團,招賢、招得二里。明拆桂枝鄉為在城裡,改團稱里,分攀龍里為三。成化七年,分柳楊、下覺二里隸歸化縣。今轄一十二里,統圖五十。

  在城裡 統圖十二

  龍上上里 統圖三

  龍上下里 統圖三

  龍下里 統圖三

  興善里 統圖三

  永豐里 統圖三

  招賢里 統圖三

  泉上里 統圖四

  新村里 統圖三

  會同里 統圖六

  招得里 統圖五

  泉下里 統圖二

  清流

  宋分二鄉。縣東曰折桂,統郭下團、倉盈團、永得團、夢溪團、羅村團、北團、四保團;縣南曰龍山,統歸仁團、凡團,保八。明改為九里,統圖七十九。成化七年,分歸上、歸下二里,隸歸化。今轄七里,統圖五十六。

  坊郭里 統圖九

  四保里 統圖六

  北團里 統圖六

  羅村里 統圖四

  倉盈里 統圖十一

  永得里 統圖十

  夢溪里 統圖十

  歸化

  舊屬清流、寧化、將樂、沙縣地。今分七里,統圖四十三。

  歸上里 統圖十二

  柳楊里 統圖七

  興賢里 統圖二

  沙陽里 統圖五

  歸下里 統圖十二

  下覺里 統圖三

  中和里 統圖二

  連城

  宋一鄉,統二里四團。明改為六里,統圖三十二。今減一。

  在城裡 統圖四

  南順里 統圖八

  北安里 統圖四

  姑田裡 統圖六

  河源里 統圖五

  表席里 統圖四

  上杭

  宋分四鄉:曰勝運、興化、太平、金豐;二團:曰平原、來蘇;五里:曰平元、安豐、來蘇、古田、鱉沙。明洪武十四年,改為十里,統九十二圖,後漸省為五十九圖。成化十五年,分勝運、溪南、金豐、豐田、太平五里隸永定縣。今轄八里,統圖四十。

  在城裡 統圖十三

  溪南里 統圖一

  古田裡 統圖五

  太平里 統圖一

  勝運里 統圖十

  來蘇里 統圖四

  平安里 統圖二

  白沙里 統圖四

  武平

  宋分七鄉,統十七里十三保。縣東曰順義鄉,統永豐、千秋、大順三里;縣西曰和順鄉,統東流、留田、邱田、順明四里;縣南曰禾平鄉,統歸平、招仁、安樂、石塘四里;縣北曰永寧鄉,統湘坑、七里、露溪、亭頭、象村、大禾、招信七保;縣東南曰安豐鄉,統新恩、竹鑒、豐田、高吳、睦郡上下六保;縣西南曰清平鄉,統長太、留村、河頭三里。明洪武十四年,改為七里,統圖十九。正德十年,增岩前里一圖,共八里,統圖二十。

  在城高泰里 統圖四

  信順團里 統圖三

  歸郡里 統圖三

  邱留東里 統圖三

  豐順平里 統圖三

  大湘亭里 統圖二

  盈塘里 統圖一

  岩前里 統圖一

  永定

  舊屬上杭縣地。明成化十五年,分五里,統圖十九。

  溪南里 統圖五

  太平里 統圖四

  金豐里 統圖四

  豐田裡 統圖四

  勝運里 統圖二

橋梁(水利附) 編輯

長  汀

  濟川橋 在麗春門外,一名水東橋。

  惠政橋 在濟川橋東。五代時名建州橋,宋改為惠民橋。後知府張昌重建,郡人因呼為張公橋。

  太平橋 在永康坊。宋紹興間建,名有年。乾道間,郡守謝知幾造浮橋,改為今名。

  通濟橋 在黃田背。

  山川橋 在寶珠門外,通山川壇路,故名。

  興雲橋 在崇善坊。

  常豐橋 在朱紫坊。

  觀音橋 在城東五里。

  七里神石橋 在城西。

  牛嶺橋 在城西十里。

  下馬橋 在金花坊。

  畫眉橋 在畫眉鋪邊。

  萬安橋 在古貴里古城寨,舊名鎮安橋。郡守唐世亟重修,改今名。

  盛春橋 在攀桂坊。

  南阜橋 在鄞河坊。

  遙遠橋 在崇善坊。

  金沙橋 在登俊坊。

  南拔橋 在縣西官陂上。

  鎮南橋 在羅坊,俗名上波橋。

  南安橋 在縣南。

  占紫橋 在城東十里,舊名捲虹橋,尋改今名。

  黃蜂橋 在宣城裡。

  南山橋 在河田。

  普濟橋 在縣南三十里。

  老河橋 在古貴里。

  嚴坊橋 在歸陽里。

  新橋 在歸陽里。

  鴛鴦橋 在鋪前。

  慈渡橋 在牙林。

  廣渡橋 在青泰里。

  普通橋 在古貴里,舊名石璧。

  合水橋 清光橋 俱在縣東青岩里胡嶺。

  永豐橋 在縣東七十八里。

  引龍橋 在縣東八十三里。

  永安橋 在縣東八十五里。

  通京橋 在東莊潭上。

  花橋 在九里嶺鋪。

  池坊橋 在大潭鋪,今廢。

  南柴鋪橋 在縣東館前驛。

  峽水橋 在宣河裡。

  南津渡 在縣南二里。

  游繩渡 在寶珠峰背。

  張家陂渡 在縣東十里百步鋪前。

  新橋渡 在縣東三十里。

  廣渡 在縣南五十里。三渡今建橋。

  官陂 在縣東北十里。

  張家陂 在縣東十里。

  鄭家陂 在縣東五里。

  中陂 在縣東北十五里。

  雷陂 在歸陽里。

  南拔橋陂 在縣城西。

  鄭公陂 在河田。邑人鄭從吉開築,李楷重修。

  東堤 在鄞江上流。

  西堤 在寶珠門外羅坊。

  王公堤 在常豐橋。郡守王廷掄浚河立。

  教場堤 在東郊外蒼玉洞前,先被水沖。國朝乾隆十五年,知府曾曰瑛修築。

  鮮水塘 在青岩里,源從岩出,其水澄清,灌數十畝。

  蕭屋塘 在縣治前,久塞。邑令李藩重開。

寧  化

  雙虹橋 在縣西。

  壽寧橋 在縣南,邑人眾建。

  安寧橋 在縣東,邑人伍奏旋建。

  廣濟橋 在縣東。

  萬壽橋 在縣南,舊名阜通。

  龍門橋 在縣東,舊名龍津。

  馬尾橋 在縣南丁坑口。

  九龍橋 在新橋村里。

  謝坊橋 在安樂鋪。

  三層嶺橋 在縣北五里,邑人王大寧建。

  東山橋 在縣東。

  景福橋 在縣西十里。

  羅溪橋 在縣西九十里。

  滑石橋 在縣一百三十里。

  峽口橋 在縣南百四十里。

  東山渡 在縣東興善里。

  留口渡 在縣西三十里。

  禾口渡 在縣西三十五里。俱龍上下里。

  馬家渡 在縣北興善里。

  石馬渡 在縣北龍下里。

  程步岡渡 在縣西北龍下里。

  陳坑渡 在縣東五十里,今改橋。

  大陂 在縣東百二十里。先是,田畝燥瘠,早即荒萊,居民協力障溪以成。自宋迄今為利。

  官山陂 在縣西北五里。

  石節陂 在縣南會同七十里曹坊。

  黃沙陂 在縣北招賢里。

  青山陂 在龍下里武層北。

  吳陂 在縣西四十里,居民吳氏築。

  千金湜 在東溪口。

  東山陂 在縣北龍下里。

清  流

  龍津橋 在縣東。

  鳳翔橋 在縣西,舊名魁星橋。

  南門下浮橋 在縣南雄鎮門外。

  南門上浮橋

  歸來橋 在坊郭里,舊名三港橋,俗名馬欄橋。

  遇仙橋 在城東坑口吳真人遇仙處。

  北門浮橋 在拱宸門外。

  白石橋 在坊郭里。

  廣濟橋 在永得里,舊名青口橋。

  橫口橋 在縣東十里。

  清風橋 在縣東小嵩鋪。

  陳家橋 在嵩口,邑人羅廷掄捐資重修。

  龍濟橋 在縣北三十里。

  溪口橋 在縣西北。

  陳峰橋 在倉盈里。

  馬公橋 在永得里。

  餘慶橋 在永得里。

  嵩溪橋 在永得里。

  余朋橋 在縣東。

  通仙橋 在四保里。

  合溪橋 在余朋水尾。

  武陵橋 在夢溪里。

  鄧公橋 在鐵石司前。

  香坪橋 在北團里。

  深渡橋 在四保里。

  門潭橋 在縣東。

  兄弟橋 在青山溪口,曾子弘、子約同建。

  神通橋 在玉華洞驛青溪口。

  玉華橋 邑人雷之霖捐資六百金倡修。

  觀音橋 在林坊。

  深渡 在四保里,路通連城、長汀。

  白石渡 在倉盈里,通連城、長汀。

  鐵石磯渡 在夢溪里。

  成陂 在龔坊。

  雷公陂 在吳家鋪。

  新陂 在白石橋。

  楓陂 在坊郭里。

  胡榯陂 在黃地岩。

  陽陂 在嵩溪鋪上。

  黃陂 在清水塘。

  橋下陂 在潭口。

  牛屎陂 在完地。

  伍陂 在大陂坑門首。

  嵩溪陂 在館前。

  大段陂 在湯坊。

  池陂 在池溪。俱永得里。

  牛河陂 在風夾。

  石璧陂 在西坑。

  橋下陂 在在田裡。

  新橋陂 在羅坑。

  尚陂 在李田。

  羅溪陂 在下馮。

  石璧陂 黃陂 在下謝。

  朱家陂 在必淵坑。俱四保里。

  大陂 一在源坑,一在細坑。

  磜合陂 在東地水口。

  門首陂 在塘下。

  雷公陂 在塘源坑。

  牛陂 在橫坑。

  石梯陂 在羊蹄坑。俱倉盈里。

  牛家磜陂 石峽陂 黃陂 小坑陂 俱在三都。

  余朋陂 在干地夾。

  陳家陂 在羅坊。

  白沙陂 在四都。

  西坑陂 在石拔。

  品地陂 在一都。

  洞口陂 在磯頭。俱夢溪里。

  上湖陂 在急龍。

  馬山陂 在張家營。

  姚坊陂 在船湖。

  游坊陂 在班竹。俱北團里。

  石子下陂 段上陂 岩堂下陂 陳家嶺下陂 嶺下陂 新田上陂 石佛陂 黃家沙陂 俱在羅村里。

歸  化

  濟川橋 在縣東。

  白沙橋 在城東二百步。

  惠利橋 在縣左衙門前下。

  太平橋 在石珩村。

  大陂橋 在柳楊里。

  清平橋 龍湖橋 俱在興賢里。

  萬椿橋 在縣東三十里平,俗名旱橋。

  蘆隔橋 在城東五里。

  晏公橋 在縣西十里新興鋪。

  夏陽橋 在縣東北中和八十里。

  南陽橋 在歸上里葉舍坑。

  繼述橋 在興賢里,揭文斌子應禎建。

  揭家橋 在興賢里,揭趙真建。

  弘濟橋 在歸下里。

  青雲橋 在夏陽。

  馬欄橋 在莫布。

  梁家橋 在石珩。

  水尾橋 在後陽。

  岩前渡 在縣東八十里,通沙縣、永安。

  水口渡 在縣西八十里。

  魚潭渡 在縣西七十里。

  八字陂 在縣西二十五里,自五通凹引水灌田,可千餘頃。

  楊嫲陂 在縣東北十里黃窠,楊氏所築。

連  城

  文川橋 在縣南門外,舊名清溪,一名擢桂。

  畫錦橋 在縣西一百二十步。

  赤嶺橋 在縣北二里。

  定安橋 在縣東。

  龍鳳橋 在縣東南在城裡。

  通濟橋 在縣南在城裡。

  黃公橋 在縣北在城裡。

  龍坑橋 溪邊橋 俱在縣東姑田裡。

  永豐橋 在姚坊。

  常豐橋 在縣南南順里。

  惠政橋 在縣北南順里。

  還珠橋 在揭坊。

  永隆橋 在河源里。

  林公橋 李公橋 徐公橋 俱在北安里。

  項公橋 在河源里溫坊。

  上莊渡 在河源里。

  楊家渡 在表席里。

  大田陂 一在北安里,一在南順里。

  彭坊陂 在城裡。

  吳公陂 在官坊。

  牛陂 在郭坑口。

  店前陂 在後洋。

  吳地陂 在峰頭。

  隔畬陂 在龍坑。俱姑田裡。

  官陂 在縣南里班竹。

  黃城陂 在官陂下。

  大安陂 在下隔畬。

  丘坊陂 在中田尾。

  大分陂 在赤嶺尾。

  新陂 在璧洲溪。

  余坊陂 在余坊尾。

  過路陂 在魏坊尾。

  嶺背陂 在李坊村。俱河源里。

  官田陂 在家車。

  陳張陂 在闐溪。

  大洋陂 在蓆湖營。俱表席里。

  石陂 在城裡。

  蘇坑陂 在北山庵下。

  岩陂 在上江坊。

  夾口陂 在徐坊。

  石船陂 在黃屋山下。

  中陂 在溪頭。俱北安里。

  龍爪陂 在縣東南在城裡。

  馮口渡 俗呼朋口。

上  杭

  浮橋 舊在縣東。成化間,僉事余諒創,後圮。正德間,都御史王守仁移建於縣南。

  駟馬橋 在縣西一里,舊名通駟。

  東街橋 在縣城東。

  將軍橋 鄭坑橋 俱縣北東北白沙里。

  豐濟橋 安鄉橋 就安橋 便民橋 青龍石橋 俱在潭渡社口。

  水浦渡 澗頭渡 俱縣北在城裡。

  張灘渡 在縣南三里有渡田。

  藍屋渡 迴龍渡 俱縣北平安里。渡有義田三百六十秤。

  梅溪渡 在縣北梅溪寨。

  南塔渡 在縣南南塔寺邊。永樂間,曾始良、龔濟浦捐買安鄉田稅二百一十一秤,為造船掌渡資。

  水南渡 在縣南在城裡。

  語口渡 在縣東在城裡。

  潭頭渡 在縣東門外。

  水西渡 在縣東北在城裡。

  黃狖渡 在縣東勝運里。

  藍家渡 在勝運里安仁寺前。

  南蛇渡 在來蘇里。

  豐稔渡 在勝運里豐稔寺前。各渡俱有官船一隻、渡夫二名。

  梁陂 在縣西二里。

  高陂 在縣南太平鄉。

  官陂 在縣東白沙里。

  賴溪堤

武  平

  東安橋 在縣東二十里。

  太平橋 在縣東豐順平里。

  青雲橋 在縣南五里,舊名迎恩。

  三嶺橋 在縣南五里。

  萬方橋 在縣北五里。今圮。

  萬福橋 即青湖橋,在縣南五里。

  通濟橋 在縣西三十里。

  西安橋 在縣東十里,今圮。

  登龍橋 在縣南一里。

  化龍橋 在縣南三十里。

  金雞橋 二所各去縣二十餘里。

  賴坊橋 在縣南五十里。

  雙湖橋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九龍橋 在縣南一里。

  望仙橋 在縣治五里。

  陰隲橋 在所城西。

  連陂橋 在歸郡里。

  南安橋 在縣南八十里均慶院,今毀。

  濟川橋 在縣南十五里。

  仁濟橋 在水仙公館。

  九龍渡 麻姑墩渡 黃田陂 在縣西豐順平里。

永  定

  古溪橋 在縣南溪南里。

  深渡橋 在縣東北太平里。

  臥龍橋 在城東。

  迎恩橋 在城西。

  箭灘橋 在溪南里箭灘村。

  湖雷橋 在豐田裡湖雷村。

  白沙橋 在勝運里。

  古田渡 在縣東通明門外,後造臥龍橋。

  錦豐渡 在縣西。

  豐稔渡 在勝運里。

  司前渡 在縣南門外舊興化巡司前,今改南山堂渡。

  羅灘渡 在縣東北羅灘村。

  葛傳渡 在長遠隔口。

  清江渡 在武義坪。俱溪南里。

  新羅渡 在太平里。

  高陂 在縣東太平里,上、永界。

  大陂 在勝運里乾田。

  蔡家陂 在溪南里龍漈,昔蔡姓者募築。

  杭陂 在縣西北勝運里。

  石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