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催耕課稻編
江南催耕課稻編 作者:李彥章 清 |
原文有「換行抬頭」以示尊敬的寫法,以下皆以「空一格」的方式代替。 |
居今日而欲民無饑,則任舉一術焉,可以廣施生資補助者,皆不憚講求而嘗試之,冀以收百一之效,而況其信而有徵者乎。吳之民困矣,齒繁而歲屢儉,賦且甲天下,當官不能蘇民困,誠予之辜矣。抑亦知二鬴之不供,由吾民四體之不勤乎,古者於耜舉趾,必以春時,今豈宜有異。而江南之稻,輒以夏至始蓺之,其穫乃不於秋而於冬,是時嚴霜苦霧,饕風虐雪之厲歲所恆有,故有垂成而不得下咽者。古謂收穫如寇盜之至,今需滯若是,悔奚及乎。近者潘功甫舍人力勸行區田法,曰深耕早種,稀種多收,此誠不刊之論,而從之者葢寡,非不知區田之利遠且大也,憚目前之多費,以改圖為弗便,所謂難與慮始耳。夫農民習其事而不明其理,惟以循常蹈故為安。吾儕讀書稽古,明其理矣,而於事未習,弗躬弗親,庶民弗信,有難以口舌爭者。余因就官廨前後,賃民田數畝,具耰鋤襏襫,舉所聞樹蓺之法,與穀種之可致者,咸與老農謀所以試之,以示率作興事之義。於是得早稻數種,自四十日耔至六十日耔,皆於驚蟄後浸種,春分後入土,俟秧茁而分蒔之。此數種者固吾閩所傳占城之稻,自宋時流布中國,至今兩粵、荊湘、江右、浙東皆蓺之,所穫與晚稻等,歲得兩熟。吾閩早稻蓺於穀雨之前,小暑而穫,大暑而畢。芒種時早稻猶未刈,而晚稻之秧已茁,即種於早稻之隙,若寄生然而不相害。及早稻刈,則晚稻隨而長,田不必再耕,且早稻之根即以糞其田,而土愈肥,可謂極人事之巧矣。余嘗按二十四氣而釋其義,竊謂穀雨者蓺早稻時也,芒種者蓺晚稻時也,是皆顧名而可思者。天之於農,固予以再熟之時,而誕降其嘉種矣。吳都賦雲「國稅再熟之稻」是早晚兩禾皆吳中所宜也。吳民縱不欲行區田法,而於兩熟之利豈獨無動於中乎。然春耕之廢久矣,詰其故,則宿麥在地不可以播穀也。葢吳俗以麥予佃農,而稻歸於業田之家,故佃農樂種麥不樂早稻,而種蓺之法亦以失傳。乃者自去秋以逮今春,雨雪多而田水積,二麥既不能播矣,盍改圖乎。江南故澤國,其穀宜稻,本非如西北土性之宜麥,況下地已無麥,則蓺稻尤亟矣。或曰:閩粵地暖,故早種早刈;江南春寒,未必宜此。然江右、荊湘地亦非盡暖也,且如江北之下河諸邑,無歲不恃早稻為活,立秋前則皆登矣。其不能兩熟者,以秋汛啓壩,洪澤之水下注故耳,聞三十年前,則兩種而兩刈也。江南地雖不暖,豈尚寒於江北乎。又或曰:早稻,秈也;晚稻,秔也,江南輸糧以秔不以秈,雖種之,不足供賦,奈何。曰:余固為民食計也,以晚易早,民或不樂,早晚兼之,又何不宜。又或曰:地力不可盡,兩熟之利未必勝於一熟。此論固正,然以余所見,閩中早晚二禾,畝可逾十石,其地多山田,不能腴於江南也。且江南一麥一稻,豈非再熟乎,以所不宜之麥,易而為所宜之稻,非盡地力也。夫地力亦患其遺耳,耘耙不勤,糞種不施,雖再易三易而未必有穫也,反是而盡力焉,安見地力之憊乎。且即兩熟不能贏於一熟,而早晚皆有秋,民先資以果腹,則號饑之時少矣。況歲功難齊,或早豐晚歉,或早歉晚豐,不得於此,或得於彼,抑亦劭農者所不廢乎。所冀業田之家,貸佃農以耔種,及其穫也,仍以種麥例之,則願從者眾矣。至晚稻當種之時,或如閩中法,或如江右、荊湘法,相時而動可也。余既試其事,復述其理以質同人,適蘭卿同年權三吳廉訪,為余言其官粵西時,嘗以是課農,著有成效。因博徵廣採,釐為十條,以證余說,題曰《催耕課稻編》。首紀列聖綸誥,以著 朝廷之重本。而時地品類以及種蓺之法以次遞詳,且所列江南早稻諸種,皆今之蘇州、松江、太倉府州志及長洲、吳縣、崑山、常熟、上海諸縣志所詳載者,則誠物土之宜,而此邦父老之所傳習,視他書所紀,尤信而有徵,而非當官者之誑吾民也,先疇𤱶畝之思,其亦可以勃然興矣。
道光甲午春二月日躔降婁之次,撫吳使者候官林則徐敘。
自序
編輯彥章少而登 朝,未嘗學稼。迨以近臣出守,頗得與民相親,嘗在思恩府勸民廣墾水田,試栽早稻,是歲兩種兩熟,民始以為可行。去郡五年,聞至今蒔插如故,竊嘗深喜邊人之相信,而又自幸身教之易從也。去春來官江南,親見三吳戶口之繁,財賦之重,食者眾而生者寡,已隱隱其可憂,且以水潦頻年,瘡痍未復,民多艱食,心焉廑之。公餘參考志書,訪詢父老,又知此邦非無早種之稻、再熟之田,而民間習故安常,往往不以為意,思欲有以提撕而補救之者,而兼司防河視榷之役,未暇勸農。回思在粵西時,躬課民耕,日在田間之樂而不可得,蓋早耕再熟之法固未嘗一日去諸懷也。是冬十一月,以權臬來駐吳門,時蘇松數郡恆雨為災,晚稻損者過半,下田久雪積水,種麥又多不成。 宮保督部陶公 撫部中丞林公,曲軫民艱,俱以災狀入告,凡減漕議賑諸事皆已得 旨報可,民始稍蘇。彥章從事其間,每懷靡及,因而禁害農之弊,思利農之方,求牧與芻,未知所計,伏讀 世宗憲皇帝諭旨有曰:今課農雖無專官,然自督撫以下孰不兼此任也,其各督率有司悉心相勸,量度土宜,課令種植等因。大哉之 言,永為成憲,彥章不敏,亦不敢不兢兢焉。適 撫郡林公教民力農,日謀所以早種早收之法,彥章既舉向之所知,及在粵親勸早稻之法以對,因又輯取古今早稻品類時地及一熟再熟之種,彙為此編。凡於江南種法物宜,尤急採之以資農用,故先述其所以催耕課稻之本意,將欲別為俗言淺說勸吾農焉,弗如老農斯未能信,然於古者多葑五種以備災害之意,或有合焉,當不哂其論之迂也。
道光十四年二月中和節,署江蘇按察使分巡常鎮通海河務兵備道李彥章自敘於臬署之莊敬堂。
目錄
編輯江南催耕課稻編 候官李彥章輯
- 一、 國朝勸早稻之令
- 一、春耕以順天時
- 一、早種以因地利
- 一、早稻原始
- 一、早稻之時
- 一、早稻之法
- 一、各省早稻之種
- 一、江南早稻之種
- 一、再熟之稻
- 一、江南再熟之稻
姑蘇甘朝士舖刻
國朝勸早稻之令
編輯順治八年二月
上諭戶部。田野小民全賴地土養生,朕聞各處圈占民地,以備畋獵往來下營之地,爾部速令地方官,將前圈地盡數退還,令其乘時耕種。
康熙三十年四月
上御豐澤園澄懷堂, 召尚書庫勒納等入, 諭曰:頃爾等進來時,曾見朕所種稻田耶。諸臣奏曰:曾見過,稻苗已長尺許矣,此時如此茂盛實未有也。 上曰:朕初種稻時,見有於六月時即成熟者,命取收藏作種。歷年播種,亦皆至六月成熟,故此時若此茂盛,若尋常成熟之稻未有能如此者。 御製雜著文云:粟米有黃、白二種,黃者有黏有不黏。本草注云:粟,黏者為秫,北人謂為黃米是也。惟白粟則性不黏。七年前,烏喇地方樹孔中忽生白粟一科,土人以其子播穫,生生不已,遂盈畝頃,味既甘美,性復柔和,有以此粟來獻者。朕命布植於山莊之內,莖、幹、葉、穗較他種倍大,熟亦先時,作為糕餌潔白如稬稻,而細膩香滑殆過之。想上古之各種嘉穀,或先無而後有者概如此,可補農書所未有也。 御製《幾暇格物編》云:豐澤園中有水田數道,布玉田穀種,歲至九月始刈穫登場。一日循行阡陌,時方六月下旬,穀穗方頴,忽見一科高出眾稻之上,實已堅好,因收藏其種,待來年驗其成熟之早否。明歲六月時,此種果先熟,從此往生不已,歲取千百,四十餘年以來,內膳所進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一歲兩種亦能成兩熟,口外種稻至白露以後數天,不能成熟,惟此種可以白露前收割,故山莊稻田所收,每歲避暑用之尚有嬴餘。曾頒給其種與江浙督撫織造,令民間種之,聞兩省頗有此米,惜未廣也。南方氣暖,其熟必早於北地,當夏秋之交,麥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歲兩種,則畝有倍石之收,將來蓋藏漸可充實矣。昔宋仁宗聞占城有早熟稻,遣使由福建而往,以珍物易其禾種,給江淮兩浙,即今南方所謂黑穀米也,粒細而性硬,又結實甚稀,故種者絕少。今御稻不待遠求,生於禁苑,與古之雀銜天雨者無異,朕每飯時,嘗願與天下羣黎共此嘉穀也。
雍正五年
農事者,帝王所以承天養人,久安長治之本也。近年以來,各處皆有收成,其被水歉收者,不過州縣數處耳,而米價遂覺漸貴,良田地土之所產如舊,而民間之食指愈多,所入不足以供所出,是以米少而價昂,此亦理勢之必然者也。各省地土,其不可以種植五穀之處,則不妨種他物以取利;其可以種植五穀之處,則當視之如寶,勤加墾治,樹藝菽粟,惟在良有司懃懃懇懇,諄切勸諭,俾小民豁然醒悟,知稼穡為身命之所關,非此不能生活,而其他皆不足恃,則羣情踴躍,不待督課,而皆盡力於南畝矣。朕聞江南、江西、湖廣、粵東數省有一歲再熟之稻,風土如此而仍至於乏食者,是地土之力有餘,而播植之功不足,豈非小民習於怠惰,而有司之化導者有未至耶。或者曰:米穀太多則價賤而難於糶賣,昔人有穀賤傷農之說,諺語所謂熟荒者,此則不必過慮。假若小民勤於耕作,收穫豐盈致於價賤而難於出糶,朕必多發官價以糴買之,使重農務本之良民獲利而有餘資也。朕為天下生民主,惟有敬慎寶重,仰冀天心默佑,雨暘時若,歲獲有秋,俾小民家有葢藏,人歌樂土。朕既為億萬生民計,不敢輕忽天貺,爾等紳衿百姓獨不目為一身一家之計乎。
雍正八年
上諭。據直隸地方文武官員報雨奏摺,稱今年三月及四月初旬兩次得雨,今於四月二十四日又得時雨,四野霑足,二麥茂盛,秋穀皆可播種等語。據此,則四月以前竟有未種之田可知矣,夫農事貴乎及時,二月土膏初動,三月即為播種之期,況已得雨二次,何以遲延觀望,直待四月下旬方始播種。倘小民怠惰偷安,為民父母者則當開導勸課,使之踴躍趨事於南畝。又或耔種牛力稍有不敷,則當留心體察,設法相助,不使有後時之歎。即以今歲論之,若從前三月得雨之時,即爭先播種,則目今又得甘霖,豈不更為優渥,況雨澤之遲早有無,非人力所能預料,今蒙 上天再賜甘霖,得以乘時播種,實屬萬民之厚幸。假若霖兩愆期,徬徨觀望,則從前之怠惰遲延,豈非小民自誤生計,自荒恆產耶。西北寒冷之鄉,布穀或不宜太早,若畿輔可以早種之地,又當甘雨既零之時,而乃袖手逍遙以待時雨之再沛,不亦愚昧之甚乎。況北直地方,春夏之交常稽雨澤,豈可視甘澍為等閒,不及時努力,致虛 上天之賜乎。此皆愚民習於懶惰,而地方有司又不以民事為念,漠然不加董率之故。著該督撫傳朕諭旨,通行申飭,倘再有牧民之官輕視農事,不實心化導,任百姓之悠悠忽忽,有誤播種之期者,必從重議處。
上諭。江南水災之後,幸冬間地畝涸出者多,明春耕種刻不容緩,然非耕牛則農功不能興舉,著該督撫飭令有司,勸諭災民愛護牛隻,倘有圖一時之利,輕鬻耕牛者,即行懲治,勿得以為民間細事,淡漠置之。 仁宗御製民生在勤詩,春耕一首云:拮据煩手足,胼胝忘艱辛,鳴鳩日催種,努力隴頭人。 仁宗御製穀日聯句詩,云:孟子言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葢王政惟農是務,一游一豫無非所以為民。予每歲肅舉謁 陵行獮之典,固將以抒孺慕而修武經,然春巡秋畋實隱寓省耕省斂之旨。故凡蹕途所經,見有關於耕斂者,無不載之篇章,以誌吾民之勤苦,皆以民為邦本,食為民天,惟耕耘收穫之必時,斯草宅禽饗之無慮。
- 按《易本義》云:勞民者以君養民,勸相者使民相養。然古帝王多言勸課,而早稻之令猶未之前聞,我 朝 列聖相承,劭農重穀。 太祖高皇帝肇基東土,詔重力田,開國規模已興於此。 太宗文皇帝嘗 諭戶部曰:昨歲春寒,耕種失時,以致乏穀。今歲雖復春寒,然三陽伊始,農時不可失也,宜早勤播種而加耕治焉。 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始即有 詔勸耕,又於八年二月 特諭,給還圈地民田,令乘時得耕種。 聖祖仁皇帝得六月早熟之稻,驗其可以一歲兩熟也, 頒種於江、浙兩省蓺之,此為東南有早稻之始。 世宗憲皇帝通諭勸農,宜以三月播種。又以江南諸省多再熟之稻,而仍乏食,知其播種之功不足,於是有 諭飭勤加樹藝之令。 高宗純皇帝以三農九穀各得其宜,望杏瞻蒲無失其候,於是有 命纂《授時通考》之令。 仁宗睿皇帝御製仲春熙春園省耕即景詩,一則曰播種趁嘉澤,再則曰生機茁新碧。其時計在二月,已見新苗,葢以穡事率天下先,早莫早於此矣。今 皇上周知稼穡,率育烝黎,以 列祖之心為心,以萬民之事為事,伏讀 御製詩,嘗於麥雨稻風一篇三致意焉,則 苑田之兼種麥稻,同時皆熟,又可知矣。語有之曰: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 聖人之憂民如此,彼耕而食者豈猶待於勸而興乎。然善政首在養民,而小民難與圖始,且令甲所布,金匱所藏,又非閭閻所能盡讀。茲恭錄 詔令於首卷,以嫓堯典人時之授,以仿周頌暮春之咨,仰見輔相裁成,實有補古聖明農所未備者,且使吾民家喻戶曉,皆知 朝廷勸耕務本,無不多其方以為之謀,必有防逸圖豐,相勉於早耕早耕為得計者,豈不休哉。
春耕以順天時
編輯《書》平秩東作。《傳》云:歲起於東而始就耕,謂之東作。東方之官,平均次序東作之事,以務農也。
《管子》云: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游。註:原,察也。農事不依本務,當原察之。
又云:建時功,施生穀。註:謂及時立農功,施力為生穀,凡此皆春令。
又云:正月,令農始作,服於公田農耕,及雪釋,耕始焉。
《吳越春秋》云:春種八穀,夏長而養,秋成而聚,冬蓄而藏。
《漢書.元帝紀》云:建昭五年三月詔,方春農桑興,是月勞農勸民,無使後時。
《後漢書.明帝紀》云:永平三年正月,詔曰:夫春者歲之始也,始得其正則三時有成,有司其勉順時氣,勸督農桑。
《漢書.食貨志》云:春令民畢出在野。
《說文》云:辰者,農之時也,故「農」字從辰,田候也。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
《四民月令》云:三月桃花盛,人候時而種也。
《齊民要術》云:春候地氣始通,椓橛木長尺二寸,埋尺,見其二寸。立春後,土塊散,上沒橛,陳根可拔。此時二十日以後,和氣去,即土剛。以此時耕,一而當四;和氣去耕,四不當一。
《呂氏春秋》云:黃帝曰:,凡稼早者先時,暮者不及時。冬至以後五旬有七日而菖生,於是乎始耕事。得時之禾,長稠而穗,大本而莖殺,蔬穖而穗大,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彊。得時之稻,大本而莖葆,長秱疏穖,穗如馬尾,大粒無芒,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
《說苑》云:主春者張,昏而中,可以種穀。
《農政全書》云:二月初二日,東作興,俗謂之上工日。田家僱傭工之人,此日乃執役之始,故曰上工。
《荊楚歲時記》春分日,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聞此鳥則入田以為候。
朱子勸民印榜云:一、秋間收成之後,須趁冬月以前將田段一例犁翻。正月以後,更多著徧數,節次犁耙,然後布種。一、耕田之後,春間須是揀選肥好田段,多用糞壤拌和種子,種出秧苗。一、秧苗既長,便須及時趁早栽插,莫令遲緩,過卻時節。
又云:今來春氣已中,土膏脈起,正是耕農時節,不可遲緩,仰諸父老教訓子弟,遞相勸率。浸種下秧,深耕淺種,趨時早者所得亦早,用力多者所收亦多,毋致因循,自取饑餓。
《農政全書》云:東作既興,早起夜眠,春間最為緊要。古語云:一年之計在春,一日之計在寅。
《區田農話》云:孟子言不違農時,以春耕為第一義,春耕之始必在雨水節前。豳風「三之日於耜」,「於」字作「在」字解,言正月中無日不與耜為緣,則身在耜也。「四之日舉趾」,言撮種入土,以足躡之,使種與土相親也。《呂覽》云: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於是乎始耕。呂是秦人,即西周最寒之地,尚知古法。於立春後十二日為耕田之始,所以然者,坤元之德,翕極而闢,當其立春迎日之陽,而土中陽和之氣勃勃欲升,上下四旁之土膏,穀種皆得吸而受之,以供其生長之用,是耕之最得力者在此時也。
《欽定授時通考》云:〈月令〉孟春之月,天地和同,草木萌動。注云:此陽氣蒸達,可耕之候。農書曰: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耕者急發。
尹會一〈農桑四務疏〉云:一、天時之宜乘也。凡物之生長必有其候,故農時以勿違為先,而力田以早種為主,蓋早種則先得土氣,根株深固,發生必盛,收成必倍。今豫省百姓罔知節候,往往有時宜播種而未舉耜者,有宜耘耔而始播種者,既失天時,遂違物性。臣查種麥之期務在白露十日之後,種高粱當臨清明節,種早穀當穀雨節,按時下種,不可遲緩,應令地方官刋刻告示,遍戶曉諭。
- 按古者春事既起,丁壯就功,魏文侯所謂春以力耕,班固所謂春令民畢出在野者,此也。葢古法治田,無出三月。孟獻子曰:啟蟄而郊,郊而復耕。〈夏小正〉曰:初歲祭耒,農率均田。《呂氏春秋》曰:太蔟之月,草木繁動,令農發土,無或失時。此言正月耕也。《管子》曰:小卯出耕。《齊民要術》曰:二月冰解,燒而耕之。此言二月耕也。若夫穀雨生穀,見於緯書;霜止出秧,見於農說;田農要月,則《宋書》言之;候時而種,則崔寔志之。葢春氣盛而草木生,見生而蓺生,故至三月之時必可種矣。吾閩農家頗勤,每於驚蟄後耙田,猶得啟蟄而耕之意。五方風土各異,耕田遲早、深淺,法亦不同,今江南歲必四月而耕,五月而種,耕既晚矣,種亦遂遲。或云:吳中地寒,非入夏不可以耕且種。然〈豳風〉言「三之日於耜」,為夏正之正月,已無日不與耜相親。又雲「四之日舉趾」,為夏正之二月,已無日不舉足而耕。豳地苦寒且然,況南中固甚暖者乎。善夫仲長子之言曰:天為之時而我不農,穀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時雨降焉,始之耕田,終之簠簋,惰者釜之,勤者鍾之。《淮南子》亦云:禾稼春生,人必加功,五穀遂長,是必早為之計,而非可待其自生也。今宜循用古法,春至即耕,但能早耕,自能早種,農功第一義莫先於此,余故曰:春耕以順天時。
早種以因地利
編輯《管子》云:日至六十日而陽凍釋,七十日而陰凍釋,陰凍釋而藝稷。
崔寔《四民月令》云:正月地氣上騰,土長冒橛,陳根可拔,急菑強土黑壚之田。二月陰凍畢澤,可菑美田緩土及河渚水處。三月杏華勝,可菑沙沙白輕土之田。
《齊民要術》云:凡穀成熟有早晚,〈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長而收少。〉地勢有良薄,〈良田宜種晚,薄田宜種早。良田非獨宜晚,早亦無害。薄也宜早,晚必不成實也。〉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凡種穀雨前為佳,凡田欲早晚相雜,〈防歲道有所宜。〉有閨之歲,節氣近後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於晚。〈早穀皮薄,米實而多。晚穀皮厚,米虛而少也。〉
《汜勝之書》云:耕之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早鋤穫.春凍解,地氣始通,吐一和解。
杜預曰:水去之後,填淤之田,畝收數鍾,至春大種五穀,五穀必豐。
賈思勰云:二月,氷解地乾,燒而耕之,仍即下水。塊既散液,持木斫平之。納種,既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按此說本指北土隈曲之田而言。今南方耕而下水,耙而平田,及下種生苗,拔秧插秧之法悉本於此。〉
方慤月令註云:以人言之曰農,以地言之曰田,人事興然後地事成,故先言布農事,後言田事既飭。
- 按萬物因時受氣,因氣發生,春之氣發夫地者也。陳旉《農書》有云:發其生者,與其晚也,寧早。則早種為急矣。《汜勝之書》曰:春凍解,地氣始通。春氣未通,則土歷適不保澤,終歲不宜稼,非糞不解,慎無旱耕,須草生至可種時,有雨即種,土相親,苗獨生,草穢爛,皆成良田,此一耕而當五也。馬一龍《農說》曰:知力為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棄,知其所宜,避其不可為力,足以勝天矣。今江南為古揚州地,厥土塗泥,厥田下下。近年冬春多雨雪,積水輒數月難消,將不種麥,則地有所棄,麥雖種矣,而既傷且萎,則不可以為力。於是早種之法,又非早稻不為功。或言土性不宜,未可強播種。然余嘗見《農政全書》有云:五地十二壤,周官舊法,此可通變用之,若謂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則必無之理。今若試行早種,則土無使曠,有種者必有收,所謂用其不可棄。下濕之地,不可以麥者,可以稻,所謂避其不可為力。地氣通而春澤沃之,早穫成而晚稼繼之,多種多收,穀可勝食乎。余故曰:早種以因地利。
早稻原始
編輯《毛詩》註云:先種曰稹稙,後種曰穉。〈按《廣韻》云:稙,早種禾也。穉,晚禾也。〉
《宋.食貨志》云: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兩淛稍旱,卽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始三路為種,擇民田高仰者蒔之,葢早稻也。內出種法,命轉運使揭榜示民。後又種於玉宸殿,帝與近臣同觀畢刈,又遣內使持於朝堂示百官。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按真宗聞占城稻耐旱,求其種得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徐炬曰:卽今尖頭黃秈米。〉
《爾雅翼》云:秈比於秔小,而尤不黏,其種甚早,今人號秈為早稻,秔為晚稻。又,今江浙間有稻粒稍細,耐水旱而成實早,作飯差硬,土人謂之占城稻。云:始自占城國有此種,昔真宗知其耐旱,遺以珍寶,求其種,始植於後苑,後在處播之。按《國朝會要》大中祥符五年,遣使福建取占城禾,分給江淮兩浙漕,並出種法,令擇民田之高者分給種之,則在前矣。
黃省曾《理生玉鏡》云:六旬稻,一名拖犁歸,粒小色白,四月種,六月熟。又有八十日稻、百日赤。毘陵亦有六十日秈、八十日秈、百日秈之品。
又云:其粒小而色白,四月而種,六月而熟,謂之六十日稻。又遲者,謂之八十日稻。又遲者,謂之百日赤。而毘陵小稻之種亦有六十日秈、八十日秈、百日秈之品,而皆自占城來。實耐水旱而成實,作飯則差硬,宋氏使占城,珍寶易之,以給於民者。在太平,六十日秈謂之拖犁歸,有赤紅秈、有百日秈,其白稃而無芒,或七月或八月而熟,其味白淡而紅甘。在閩,無芒而粒細,有六十日可穫者,有百日可穫者,皆曰占城稻。其已刈而根復發苗再實者,謂之再熟稻,亦謂之再撩。其在湖州,一穗而三百餘粒者,謂之三穗子。
郭義恭《廣志》云: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有葢下白稻,正月種,五月穫,其莖根復生,九月復熟。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漠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長。
《本草綱目》云:秔乃穀稻之總名也,有早、中、晚三收。秈似秔而粒小,始自閩人得種於占城國,其熟最早,六七月可收,品類亦多。
聖祖御製《幾暇格物編》云:早御稻,米色微紅,較長,味甘香,六月早熟。
《皇朝通志》云:豐澤園中有水田數區,布玉田穀種,至九月始刈穫登場。我 聖祖仁皇帝,軫念民依,幾餘省稼,一日循行阡陌,時方六月下旬,穀穗方穎,忽見一科高出眾稻之上,實已堅好,因收藏其種, 命待來歲驗其成熟早否。至期果先熟,從此生生不已,歲取千百,以其生自 苑田,故 賜名御稻,並頒給其種於江浙督撫,令民間種之。今廣被炎方,一歲兩熟,實為天降嘉種,謹誌於此。
《欽定廣羣芳譜》云:穀之紅白、大小不同,其類為:葢下白。〈正月種,五月刈,其莖根復生,九月再熟。《理生玉鏡》云:一名再熟稻,又謂之再撩。〉麥爭場。〈三月種,六月熟,此種早熟,農人甚賴其利,食新者爭市之,價倍貴。〉青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漠稻,〈七月熟。〉此三種,出益州,大而長,米半寸,亦嘉種也。三朝齊。〈一名下馬看,秀最易。〉
《月令輯要》云:秔稻六七月收者為早秔,八九月收者為遲秔,十月收者為晚秔。
- 按《說文》穀,續也。先種之稙,後種之穉,其有相續之義乎。《詩》有「秬秠穈芑」,鄭箋謂后稷以天為已下此四穀之故,則徧種之。尚無所謂早晚種之分,至唐人始以早稻入詩,亦不知其種之何所始。宋真宗遣使求稻種於占城,始由福建分給兩浙江淮,至今徧天下矣。然我 朝康熙中, 豐澤園之御稻米,有一科六月早熟者,自是收而種之,生生無窮。烏喇之白粟,始生樹孔中,播之既藩,種亦先時而熟。天降嘉種,則又今所有,而古所無也。夫五穀不分,儒者恥之,鹵莽而種,封人戒焉。服田者不知穀品之源流,飽飯者不識盤飱之辛苦,殆由習焉而不察耳,余故考其原始,而先以早熟者著於篇。
早稻之時
編輯《說文》春分而禾生。
《淮南子》云:春分播穀,二月官倉,六月官少內。註云:二月播種,故官倉也。六月稙稼成熟,故官少內也。
《齊民要術》云:二月、三月種者為稙禾,四月、五月種者為穉禾。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為上時,三月上旬及清明節、桃始花為中時,四月上旬及棗葉生、桑花落為下時。
又云:凡種下田,二月半種稻為上時,三月為中時,四月初及半為下時。〈按此書水稻篇云:三月種者為上時,四月上旬為中時,中旬為下時。又與此異。〉
又云:三月可種秔稻。〈《四民月令》亦有此說。〉四月種秫稻。
《汜勝之書》云:冬至後一百一十日可種稻。
又云:種禾無期,因地為時。三月榆莢時雨,膏地強可種禾。
《袪疑說》云:農家以霜降前一日見霜,則清明前一日霜止;霜降後一日見霜,則清明後一日霜止。五日十日而往,前後同占。欲出秧苗,必待霜止,每歲推驗,若合符節。〈按《授時通考》云:「諺云: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言天氣之常。」〉
《農桑通訣》云:南方水地多種稻秫,早禾則宜早收,六月、七月則收早禾,其餘則至八月、九月。
《日詢手鏡》云:橫之農,〈按橫州今隸廣西南寧府。〉每歲二月布種畢,以牛耕田令熟,秧二三寸即插於田,更不復顧,遇無水方往決灌。畧不施耘盪鋤之工,惟薅草一度而已,勤者再之,至六月皆已穫。
《欽定授時通考》云:三月栽種早稻,宜上旬。
又〈授時之圖〉云:正月,修農具,糞地,耕地。二月,種秧,浸稻種。三月,種稻。四月,秧早稻。五月,秧晚稻。六月,熇稻,薅稻。七月,刈早稻。十月,收稻。
《嘉定縣志》云:五月朔旦為早禾本命日,尤忌雨。
元劉詵〈秧老歌〉: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插秧無朝昏。〈江南三月插秧,始見於此。又按周庾信詩:六月蟬鳴稻。唐白居易詩:綠科秧早稻、春泥秧稻暖。宋蘇軾詩:種稻清明前。皆早稻之入詩者。〉
《吳門事類》曰:吳俗以春分節後種,大暑節後刈者,為早稻。芒種節後及夏至節種,白露節後刈者,為中稻。夏至節後十日內種,至寒露節後刈者,為晚稻。若過夏至後十日,雖種不生矣。〈按江南舊俗本以春分節後種早稻,始見於此。考明嘉靖戊申《太倉州志》已引此書,可見早稻宜於二月早種由來久矣。〉
《月令輯要》云:四月初四日為稻熟日,喜晴。
- 按凡物樹藝皆有時,況百產之物,稻為貴乎。《農桑通訣》云:「先時而種,則失之太早而不生;後時而藝,則失之太晚而不成。」知時不先,終歲僕僕,時其可違乎。考古書無言早稻,而早藝早收之候,猶時時見於他說。《管子》云:「東方曰星,其時曰春,耕芸樹藝。南方曰日,其時曰夏,五穀百果乃登。」春藝夏登,葢自古有其種矣。余謂《說文》之言「春分禾生」,《淮南子》之言「二月播穀」,此即早稻下種時也。汜勝之言「冬至後一百一十日可種稻」,賈思勰論種水稻有上時、中時、下時,此即早稻分蒔時也。「六月稙嫁成熟」見於《淮南子》,「四月有稻熟日」見於《月令輯要》,此即早稻成熟時也。至於《齊民要術》所云:「二月三月種稙禾,四月五月種穉禾。」《四民月令》所云:「三月種秔稻,四月種秫稻。」《農桑通訣》所云:「六月七月收早禾,其餘則至八月九月。」又可見早、晚二稻之殊,時候區以別矣。余見吾閩自福州以南諸郡,藝種早稻,皆在清明之後,穀雨之前。粵西常暖之田,多於春分前後播種,若山深水寒之地,遲至三月蒔插,無不生者。伏讀 國朝《授時通考》一書,最便民用,其尤簡明者在十二月授時之圖,所云:「二月種秧,三月種稻。」參之古法、今法,無所不同,尤得南北適中之宜,可以補《月令》矣。若夫江南三月插秧,見於劉詵之詩;春分節後種稻,見於《吳門事類》,此則相傳舊俗,為《吳下田家志》所未載者,必皆此邦父老所周知也。何以勸之,曰:時哉弗可失。
早稻之法
編輯《農書》云:南方水稻有三,曰秈,曰秔,曰稬。〈按《農桑通訣》云:早熟曰秈,晚熟曰秔,早晚適中曰稬。〉三者布種同時。每歲收種,取其熟好、堅栗、無秕、不雜穀子,曬乾蔀藏,置高爽處。至清明節取出,以盆盎浸三日,漉出,納草篅中。晴則暴暖,浥以水,日三數。遇陰寒,則浥以溫湯。候芽白齊透,然後下種。須先擇美田,耕治令熟,泥沃而水清,以既芽之穀漫撒,稀稠得所。
《田家五行》云:「早稻宜用下田。」《齊民要術》曰:「凡下田停水處,燥則堅垎,溼則汙泥,難治而易荒,墝埆而殺種。如水澇,不得種,九月一轉,至春種稻,萬不失一。凡種下田,不問秋夏,候水盡,地白背時,速耕耙耮,頻翻令熟。二月半種稻為上時,三月為中時,四月初及半為下時。漬種令開口,耬耩掩種之,卽再遍耮。苗長三寸,耙耮而鋤之,鋤欲速。每經一雨,輒耙耮。苗高尺許,則冒雨薅之。科大如穊者,五六月中霖雨時拔而栽之。入七月,不復任栽。」今閩中有占城種,即黃秈也,性耐旱,高仰處皆宜種,謂之旱占,其米粒大而且甘,早種早熟,六十日即可穫,為早稻佳種。北方水源頗少,惟陸地霑溼處種稻,其耕鋤薅拔一如前法。
又云:浸種,宜甲戌、壬午、壬辰、成、開日。早稻清明節前浸,晚稻穀雨前後浸。用稻草包裹一斗或二三斗,投於池塘水內,缸內亦可,晝浸夜收,不用長流水,難得生芽。若未出,用草盫之。浸三四日,微見白芽如鍼尖大,取出,於陰處陰乾,密撒田內。候八九日秧青,放水浸之。稬稻出芽較遲,浸八九日,如前微見白芽,方可種。撒時必晴明,則苗易竪。亦須看潮候二三日復撒稻草灰於上,易生根。
《天工開物》云:凡早稻種,秋初收藏,當午曬時烈日火氣在內,入倉廩中關閉太急,則其穀黏帶暑氣,〈勤農之家,偏受此患。〉明年田有糞肥,土脈發燒,東南風助暖,則盡發炎火,大壞苗穗,此一災也。若種穀晚涼入廩,或冬至數九天收貯雪水、冰水一甕,〈交春即不驗。〉清明溼種時,每石以數碗激灑,立解暑氣,則任從東南風暖,此苗清秀異常矣。
又云:凡苗自函活以及穎栗,早者食水三斗,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
又云:插秧,庚午、辛未、癸酉、丙子、己卯、壬午、癸未、甲申、甲午、己亥、庚子、癸卯、甲辰、丙午、戊申、己酉、己未、辛酉、成、收、開日插之。早稻宜上旬。拔秧時輕手拔出,就水洗根去泥,約八九十根作一小束,卻於犁熟水田內插栽,每四五根為一叢,約離六七寸插一叢。腳不宜頻那,舒手只插六叢,卻那一遍,再插六叢,再那一遍,逐漸插去,務要整直。
《賓州志稿》云:凡糞田以豬糞、灰冀為正,近有用土豆餅者,尤勝,插早禾者多用之,涼水田用石灰及草灰。〈《天工開物》云:「南方磨菉豆粉者,取溲漿灌田,肥甚。豆賤之時,撒黃豆於田,一粒爛土方三寸,得穀之息倍焉。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向陽暖土不宜也。」州人正用此法。〉
《陶朱公書》早稻清明前,晚稻穀雨後,稻種須要揀去粒長而色紅者,以河水浸瓦器內,晝浸夜收,芽長二三分許,抖鬆撒于田中。撒時須候晴明天氣。蓋稻草灰於上,隨用大糞澆之。《農書》云:以雪水浸種,倍收且不生蟲。
《欽定農政全書》云:雨水節燒乾鑊,以稬稻爆之,謂之孛婁花.占稻色,自早禾至晚稻皆爆一握,各以器列,比並分數,斷高下,以番白多為勝。
- 按農家者流,古書本少,雖有傳者,或詳於北土而畧於南方,或詳於黍麥而畧於秔稻。《齊民要術》有種稻法,王楨有稻論,皆言晚稻事,而早稻闕如也。惟《農桑通訣》有云:北方禾黍其收頗晚,而稻熟宜早,南方稻秫其收多遲,而陸禾亦宜早,〈按陸禾卽早稻也。〉通變之道,宜審行之。《農政全書》有論占城稻種法,云:「種法,大率如種麥。治地畢,豫浸一宿,然後打潭下子,用稻草灰和水澆之。每鋤草一次,澆糞水一次。至於三,即秀矣。」是為種早稻之法,而語不盡詳焉。言江南農事者,王楨謂耕耙既熟,放水擲種,候苗生五六寸,拔而秧之,江南皆用此法。又云:農家收穫當及時,江南上雨下水,收稻必用喬扞筦架,乃不遺失。元扈先生曰:「吾鄉人多種吉貝,芒種以前甚無暇,夏至前方插蒔,亦有過夏至者,用種不得不多。有小暑後插蒔,而用種如常,則先種麻、燈心、席草之屬,故也。」是雖吳中相沿舊說,然春耕之法廢,耘耙之力疎,過夏至而插,秧種費耗既多,逾十月而穫,雨水損傷尤甚。今人之所苦,皆昔人之所已憂,歲止一收,遲且如此,鹵莽滅裂,無乃太康。今欲勸以種早稻之宜,不可不先告以種早稻之法。余閩人也,頗知吾閩早稻事,及在粵西治思恩府,率民興水利,廣開墾,始知郡中之無早稻也。新開田於東江之上,試種早稻以勸其民,日於耕耘、糞種、收刈之宜,講求而區畫之,是年兩熟,民樂從焉。嘗錄其要者於自輯之思恩勸農書,即種法也。去年七八月間,在所部視防湖河,日登昭關壩,往來田間與田夫野老相勞問,參以下河一切種法,各有不相同而實相同者,葢視古者氾勝之、崔寔、賈思勰、陳旉諸家樹蓺之言,似尚切於時用焉。今分列其法如左,將與江南父老擇而行之,語曰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姑以此篇為木鐸之徇也可。
福建種早晚兩熟稻之法
福建早稻有十數種,省城哺郭所種,有曰六十黃,有曰劉崎早,有曰乾匣早,有曰珠早,有曰莽早,餘尚不能悉數,而總名之曰六月早。閩清縣亦多六月早,一曰大粒黃,一曰柳早,一曰葉下䭾,又統呼之曰閩清早。〈吾郡各邑皆有,惟舉其土產早稻最多者言之。〉田之已種麥者曰麥地,未種麥者曰白地,留以種秧者曰秧田。〈古田、閩清各縣謂之秧跡田。〉大抵家有十畝之地,以半畝為秧田。〈《農政全書》云: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約與此合,古今畝有不同也。〉先於立春之十五日前或十日前,將田中稻根殘藳剗割務盡。〈《周禮.稻人》註:「揚去前年所芟之草,而治田種稻。」正與此合。〉田士曬乾,於是始犁,每畝之土翻作二百餘堆,乃用火化之法,每堆以一束乾草重八七斤者,雜樹葉禾藳,及土燒之。〈《周禮.薙人》欲其化也,則以水火變之。《農書》謂始春耕治之,土暖苗易發作。皆合此意。〉驚蟄節後再犁,放水入田,水土既浹,以跂耙縱橫耙之。〈跂耙即人字耙。《齊民要術》所謂耙頭不時跂足者,此也。〉下種有期,又犁又耙,犁耙熟矣,繼以水踏,摩田使平,〈水踏,一名草踏,與〈農器圖〉之平板相似,秧田用之平泥最妙。又有木碌碡,稻田亦可同用。〉此時水不宜多,僅濕土面寸許而已。秧田既平,約為春分節。先春分三日浸稻種於木槽,去其浮秕者,一畝約穀五六斤,浸水一宿。移貯竹籃,先以濕湯和水一石澆沃,旋以稻草或簑衣罨葢之。次日又以井水淋之,每日二次。又次日,澆水如前法,啟而視之,暖氣盎然,或已見穀芽,或將見穀芽,俱移置大竹籮,芽短及末茁者在中,芽長者環其外,復酓一宿。以水淋之,即以是日春分,撒於秧田,計自浸種至下田前後僅四日也。〈聞江北浸種,八九日始可撒。江南亦須五六日,當由天氣不同。〉善撒種者,以竹箕盛穀芽,夾於腋下,就田撒之,四周停勻,不宜稍有稠稀厚薄。是日必視風定布撒,蓄水只四五分,穀種方不浮泛。立標縛草人鷹俑,防鳥雀之啄秧者。每日至田周巡,俟五六日見秧針,勿為水多所沒,秧長一寸,卽當添水養之。撒播半月以後為清明節,秧莖漸茁,秧色漸青,天暖氣和,秧即易發。亦有欲其速長者,以糞一桶,和水三桶,調之勻滑,用木杓勻潑,便可速成。總之清明後十五日至穀雨節,宜分秧插秧,極遲者不得過立夏。〈分秧插秧,穀雨前後三日皆可。〉凡稻田之不種麥者,先期於立春前犁田燒田,春分後耙田,時不可失。穀雨將至,再加犁耙各一次,必使勻熟,然後用糞一次。田面之凹凸者,用躐地錐平之,〈躐地椎以木為之,制如古者田盪法。〉以待插秧。拔秧之時,切宜輕手,拔得一把即以草束之,計一把可分二十餘叢。每秧一叢,相去七寸,中間留有耘田之路以便人行。善插秧者,隨手分栽,無不正直。插秧後十餘日或二十日,秧苗已活,減放田水,耘田一次,謂之耰草。〈《淮南子》「深耕而熟耰之」即此意。〉耰草即淨,用糞一次。〈若種晚稻,即在此時拔秧插入,謂之參稐。〉又半月耘一次,是時田中但無缺水,只候芒種後、夏至前揚花結實而已。〈芒種後一二日開,謂之灌櫃,前後數日皆畏風,至夏至花齊,即成穗矣。〉早稻之早者,五月下旬已熟。次者小暑半收,大暑全收,俗有「小暑小食,大暑大食。」之諺,而六月早稻之功畢矣。若麥地又種早、晚稻者,大麥三月下旬始穫,小麥四月上旬始穫,其栽秧比之白地只遲半月,先期宜於三月上旬浸種,三十日而秧齊,新麥既收,急即糞田一次,犁耙各一次,四月上旬前後總可插秧,大暑後、立秋前亦穫稻矣。其晚稻豫先寄插者,仍於霜降後照常黃熟,並不相妨也。此田歲共三熟,然十畝之中止有三畝可以如此,以工本稍費,故為之者稀耳。早稻自下種至收穫共止九十日,計秧在田三十日,稻在田六十日也。又六月早穀,別有一種,遲至清明下種,立夏插秧,栽插耕耘工夫皆遲十數日,其行間續插晚稻,不過小滿節至秋分節亦能吐花,霜降後又登熟矣。
晚稻曰黃秥,向於春分後十餘日浸種,又半月,早稻已耘已糞,晚稻即於此時參插早稻之隙,謂之參稐。六月早稻既刈,晚稻已高一尺或六七寸,名曰稐子,旬日之間勃然速長。約過四五日,即用鋤掘起禾稾,推草一併入泥以壅稻根,謂之推稐。立秋後、處暑前,耘一次,糞一次。田塍有草,亦盡薙之,勿使害苗。白露後又耘一次,至秋分稻已花,水足於田,農已無事。又一月近霜降,盡決田間積水,使田泥速乾,收穫有期,不數日已全熟矣。
廣西思恩府初種早稻之法
思恩有早稻,一曰夏至禾,一曰六禾。夏至禾,以三月種,六月熟。六禾,以四月種,七月熟。故欲種兩收者,六禾不如夏至禾,其稻一種而異名,遷江縣謂之早禾,賓州上林縣皆謂之夏至早,惟武緣縣謂之候番,以歲種可兩番熟也。郡屬惟賓州多種之,上林有近賓州界者為卷賢三團,亦僅十餘年來始習其法,惜尚未廣。若郡中與武緣、遷江及十二土州縣司之地,則猶皆未之有聞。余親於郡南之江上,大開水田,試種早稻,求是種而栽焉。葢自道光八年始,自是郡中既得再熟,種者漸多,因手記其蒔蓺之法,頒遠近鄉農以為式焉。其法宜於前一歲十月翻犁,用賓州犁冬法,稻根已化,土氣內蘊,地可使肥。其年正月,鋤草再犁,火以化之,耕耙極熟,放水糞田。春分前期,乃浸穀種,三日之後撒於秧田。一面犁治稻田,以新治水車取水灌注,水與土浹,再三耙之。計將穀雨,秧長六七寸,拔取成束,隨手分栽,每叢相去七寸,不疏不密,俗謂之耙插者是也。插後十日秧活,便耘一次,俗謂之踩田,推泥去草,次第如糞,如是者二三次,總以不見一莖草為度。芒種後,稻花漸吐,未夏至而蔈齊,田中此時不可失水。一過小暑,便可成熟,此一造也。先茲夏至禾在田,晚禾秧種已茁,六月早稻既穫,急治其田,稻稿禾根翻而理之泥中,大助培壅。於是接栽晚稻,一切種法,與早稻同。秋分含苞,及霜降後大熟,又可收割,俗謂之二苗,此兩造也。粵中田事苟簡,農不習勞,邊人舊法拘墟,早種又不常見。余作事謀始,日與農夫講問於田,課人力,占天時,惟擇其所可用,餘皆參考成法及他省農功之簡便者,躬自指示而作興之,隨時纖屑事宜,不能備述,但摭其簡要者如此,俾郡人久遠可行焉。
江北上下河高郵各州縣種早稻中稻之法
早稻常種者有三種,一曰四十子,一曰秋前五,米色俱微紅。一曰拖犁歸,微有芒刺。三者以四十日子為上種,秋前五次之,拖犁歸又次之。農家多種四十子稻,以其易熟而米多也。每歲清明節浸稻種,三日後或缸或桶,別為盛貯,再以可葢之物葢之,勿令走氣。俟八九日後稻種發芽,即撒布於秧田。約及一月,秧長六七寸,時近小滿節,水田耕治已畢,乃拔秧而分栽之。未交芒種以前,上下河之田無不蒔插者。約過四十餘日,至小暑後、大暑前,稻已成熟可穫,至遲不過立秋前後。惟江北地氣冷於江南,如有浸種過早,而天氣尚寒者,稻種未下秧田,可以密為保護。如秧已下田,為驟寒凍損者,即當改種五十日子或六十日子,相時補種,皆有收也。
次早稻亦有二種,一曰五十日子,一曰六十日子。凡浸種、撒種、拔秧、插秧悉如前法,惟較之四十子稻遞遲十日耳。五十子稻,以清明後十日浸種,立秋後十日可穫。六十子稻,以清明後二十日浸種,立秋後二十日可穫,俗所謂中禾稻者此也。
- 按浙東溫州、台州等府及江西袁州、臨江等府,早稻既種,旋以晚稻參插其間,能先後成兩熟,其種法與福建同。又聞兩湖之間早晚兩收者,以三四五月為一熟,六七八月為一熟,必俟早稻刈後,始種晚稻,安徽桐城、廬江等縣亦然,其種法與廣東、廣西同。但事非目睹躬親,不欲據傳聞之詞以為準,附識於此,以驗夫老於農者。
各省早稻之種
編輯〈稻品最多,不可枚舉,惟採其早種早收者。〉
《安徽懷寧縣志》云:秈稻種,遲早不一,其名甚多。田有宜早稻者,秋前收,仍種晚禾。有宜遲稻,七月登場者,有八月九月登場者,大約百日內熟。
《安徽歙縣志》云:稻有早歸生,六月成。有交秋稬,七月成。
《安徽來安縣志》云:秈稻種不一,有黃瓜秈者,係祁令帶至,散給邑農,早熟,色白粒小,一名祁公早。〈按祁令名文瀚,康熙間任。〉
《安徽貴池縣志》云:土宜秔,其名有六十日白、六十日紅、八十日白、下馬早、下馬看、救公饑。
《安徽太平府志》云:有六十日稻,俗稱拖犁歸。
《安徽巢縣志》云:有百日秈、六十日秈。
《浙江秀水縣志》云:秔有早白稻、早稻、六十日稻、再熟稻、靠籬望、救公饑。
《浙江嘉善縣志》云:稻有早白稻、六月紅。
《浙江山陰縣志》云:早稻,六月早熟。
《浙江臨海縣志》云:稻夏熟者名早禾,冬熟者名晚禾。早禾早者,一名六十日,一名隨犁歸,一名梅裏白。次早者,一名白婢暴,一名赤婢暴。
《浙江龍游縣志》云:稻有六十日禾。
《浙江西安縣志》云:江西早、六十日禾,俱六月熟。
《浙江宜平縣志》云:稻有六十日黃。
《江西通志》云:撫州府有五十日占,田家種以續食。
又云:廣信府早穀,有救公饑、三朝齊、六十日占、九十日占等名。又有冬早,穀粒似早色而芒長。
又云:臨江府有救公饑,色白味香甘。
《江西建昌縣志》云:稻秔之早者,有望暑白、救公饑、刷帚早、一坵水諸名。秫之早者,曰大稬,有赤、白二種。又有晚秥稻,晚稬稻之類,則刈早稻而復植於早出者。
《江西德化縣志》云:早穀有駝犁白、留姑早、王瓜早、六十日、九十日等名。
《江西新建縣志》云:稻之屬,救公饑、一坵水、七十日早、百日早。
《江西奉新縣志》云:稻有救公饑、隨犁歸、七十日早、百日早。
《江西武寧縣志》云:稻有百日占、救公饑、一坵水、望暑白。
《江西高安縣志》云:稻有救公饑、七十日早、百日早。
《江西上高縣志》云:早穀有茅葉早、五十工、洗白早、頓齊秥、蘇州早、童子秥、撫州早、紅米早、白穀稬、紅菱稬、黃扁稬、鐵腳稬。
《江西鉛山縣志》云:稻有救公先、三朝齊。
《江西東鄉縣志》云:稻有早秥、救公饑、下馬看。
《江西南豐縣志》云:稻有五十日秥、六十日秥、百日秥。
《江西廣昌縣志》云:稻有六十日秥。
《江西宜春縣志》云:稻有五十日秥、六十日秥、八十日秥、百日秥。
《江西雩都縣志》云:有早稻,有大穀早。
《江西寧都州志》云:稻有六旬黃、七旬熟、救公饑、金包銀。
《江西龍南縣志》云:稻有六月早、七月早。
《江西定南縣志》云:稻有六月熟。〈按定南縣今改為廳。〉
《江西萍鄉縣志》云:稻有百日秥、救公早。
《江西瑞金縣志》云:稻有早稻、金包銀。
《江西安遠縣志》云:稻有早禾。
《江西興安縣志》云:早穡有六十日早、上早等名。
《江西瀘溪縣志》云:稻之屬,有早黏,有遲黏,有稬稻,名目不一。其早黏,春社日前後浸種,立夏前後蒔,立秋而熟。最早者名五十日黏,次早者名六十黏,他種青黃不接,而此兩種先可食,田家種以繼不足,俗雲救公饑是也。餘一名桅上早,有紅、白二種,七十日始熟。白沙黏,三月種,六月熟,米圓而大。江東早,耐寒多粒。黏禾稻與早禾同熟,即五十日稬也。
《江西清江縣志》云:稻最早熟者名救公饑,色白,味香甘。
《湖北黃梅縣志》云:早稻曰洗耙早、救公饑、流水早、一刀齊、飛上倉、黃金稬。
《湖北德安府志》云:稻有黏者,黏之類有三,曰早稻,曰遲稻,曰晚稻。早者則有所謂落地黃、救公饑、一坵水、等苞齊、接早、江西早,此布種宜早。⿱䒩且穀者,其種法不必浸種分秧,但耕田下子,五六十日可實。湖人被水害者,水退不遑他穀,故多布此,然亦須田,山原不多藝。
《湖北枝江縣志》云:有早稻,俗名五十黏。
《湖北羅田縣志》云:稻有七十日秈、三朝齊。
《湖北咸寧縣志》云:稻有六十日早。
《湖北漢陽府志》云:稻之屬,有洗耙早、沲犁回、一坵水、七十日黏、接早子、等苞齊、落地黃、雀不知、江西早。
《湖北蘄水縣志》云:黏之屬,有五十黏、六十黏、七十黏、金包銀黏。
《湖南湘鄉縣志》云:稻有江西早、金包銀。
《湖南新寧縣志》云:稻秔之屬,有六十日黏、金包銀、六月白、江西早。
《湖南衡陽縣志》云:稻有兩接早、救饑早、百日黏。
《湖南寧鄉縣志》云:穀種十有一,曰竹枝黏,又名落花黃。洗鎻早、救窘糧,收甚早。六十日黏,有高腳、短腳之分,收亦早。百日黏,亦名大穀早。以上色俱白。油紅黏,一名紅米早。以上收頗早。
《湖南邵陽縣志》云:稻之屬有秔𥂐穀早、五十日黏、六十日黏、夜齊早、雞婆早、祁陽早、赤鬚早、桐子、白沙黏,皆熟於六月中。
《湖南永明縣志》云:早稻之品,百日黏、鼠牙黏、蘆荻黏、短穀黏、冷水黏、李家稬、白雉稬、早地禾、赤米黏、白米黏、寶慶禾。
《福建福州府志》云:今福州秔稻,歲一熟者曰大冬,山田冬種曰旱占,霜降後熟者曰天降來、曰薰提秈,與早稻同熟者曰黃芒,與晚稻同熟者曰占城。早稻卽穫後,苗始蕃,亦與晚稻同熟者曰稐,出洲田者曰土稐。與早稻同熟者曰早秫,與晚稻同熟者曰晚秫,與大冬同熟者曰大冬秫。
《福建福清縣志》云:早稻有白、赤二種。信州早,種出信州。副院早,種出天竺副院。金城早,色紅。占早,種出占城。稐早,稻既穫後其苗始藩。
《福建蒲田縣志》云:有大冬稻、早稻、晚稻。早稻春種夏熟。
《福建泉州府志》云:稻之屬,早稻有赤白、二種。晚稻有赤、白二種。寄種與早稻同下種,早稻刈後更發苗,至十月結實,有芒,米赤色。又一種無芒青晚,埭田多種之,其種與收俱遲於早稻一月,米色赤。占城稻,耐旱,其色有白、有斑、有赤,自種至熟僅五十餘日。
《福建惠安縣志》云:占城稻,耐旱,瀕海春多雨,至夏常旱,此穀自種至收僅五十日,備旱之地多種之,亦有赤、白二種.
《福建龍溪縣志》云:稻有早稻,春種夏熟.有晚稻,秋種冬熟.又寄種,與早稻同種,與晚稻同收。
《福建長泰縣志》云:秔稻種有早晚。早六月收,米盡白,有山東、安南等名。晚十月收,米赤、白兼,白名斑點、柳仔,赤名大稻、回洋等不一。
《福建浦城縣志》云:小早,九十日熟,米有赤、白二種,無芒,六月收。大早,一百二十日熟。
《福建建寧縣志》云:六十黏、百日黏、秋風黏、溫涼黏、陝西黏、清流黏、肥豬黏、大穀黏、八月白、穫黏、金城禾、光頭禾,以上早稻,春分節後插,大暑節後刈。
《福建寧德縣志》云:稻春種夏熟曰早稻,早稻有白早、有烏早、有金城早,即占城早也。
《福建大田縣志》云:稻有早仔、金城早。
《福建尤溪縣志》云:秔有南安早、江西早、百日早,宜初春種。又一種附春稻種而與秋同熟,謂寄種,亦秔屬。
《廣東番禺縣志》云:黏米早熟,有望夫岡、早糲、新會黏、黃黏、南京白、料禾澗各種,五月收。
《廣東增城縣志》云:稻多黏,早熟有冷黏、赤穀黏。
《廣東龍川縣志》云:早稻有黏、秔、稬三種。有六月熟者。
《廣東惠來縣志》云:秔之屬,有六十日、金包銀。
《廣東平遠縣志》云:稻有白黏、赤黏、百日子、南安早,俱早收。
《廣西通志》云:秔,江南呼為秈。桂林府有早、中、晚三收。有早秈、掛耙秈、黃瓜秈、百日秈、六十日秈、蟬鳴稻,皆早收。長毛秈、蛆黏、紅秈、白秈、貴州秈,皆晚收。
又云:柳州府陸四禾、晚六禾,俱以熟之先後為名。
《廣西柳州府志》云:秔稻各種俱稱禾,有六月禾、七月禾、八月禾及晚禾等名,惟馬平數種皆備,夏秋間雨水均調則大熟。
《廣西慶遠府志》云:有白黏、六禾黏,俱六七月熟。百日黏,由播種至收穫計百日。
《廣西泗城府志》云:有早禾,實小而堅,登場收穫殊早,俗呼為夏至禾。
《廣西平樂府志》云:早禾,春分秧,小暑穫。晚禾,夏秧秋穫,亦有十月穫者。
《廣西潯州府志》云:蟬鳴稻,六十日熟。
《廣西南寧府志》云:稻有六月秔、六月秥、六月稬、早秥、早稬。
《廣西新寧州志》云:稻有早穀、淥禾穀。
《廣西橫州志》云:稻有六月秔、早黏。
《廣西思恩府志》云:早禾,曰夏至禾,三月種,六月收。晚禾,四五月種,九十月收。
又云:稻之早種早熟者,謂之陸禾,有六月禾、七月禾、八月禾,皆早稻也。其八月底九月間始收者,則謂之遲禾。
又云:稻有數種,黏者曰稬,又謂之秫。不黏者為秔,亦謂之稉。秔之小者為秈,秈早熟,故曰早稻。秔晚熟,故曰晚稻。
又云:秈之類,有粒短而米精白者,四月種,七月熟,謂之陸禾,即蟬鳴稻也。有四月種,六月初旬熟,約七八十日收者,其種自占城來,謂之番禾,言更番迭種也。
又云:有粒小似秈而白稃白芒,與早稻齊熟者,亦黏如稬,謂之秈稬,言秈之穤也。
又云:旱禾,宜種陸地,稈短,粒短,稃厚,即旱稑也,有秈有秫,亦有早晚二種,其早者五月熟,晚者八月熟。
又云:稻有數種。一名寒穀,十二月下種,伍月熟。一名七穀,二月下種,六月熟。一名繆穀,三月下種,七月熟。
又云:上林縣大禾下秧恆在三月,有三十餘日便插者,有至四五十日乃插者,各因其土之所宜也。語云:「穀雨下秧芒種插」亦祗言其槩耳。黏禾收於七八月,稬禾收於八九月霜降前後。又有二月下秧,三四月插,六七月收,是種六禾也,此種可以救乏。
又云:上林縣黏有二種。五月收者曰夏至禾,六月收者曰六禾。十餘年前,巷賢三團無此二種,十餘年後,則種六禾,近年又種夏至禾,以二種可以救急。而夏至禾收後,猶可種他稻,此人之意計不窮也。
又云:上林縣早禾之種,一曰美利,〈皮赤,粒白,氣香。〉一曰知雞,〈又曰牛鳴。皮赤,粒帶青。新煮,牛聞香則鳴,故名。〉一曰藍禾,〈有稬、秔二種,皮黃,粒白。〉一曰綿禾,〈稬、秔二種,皮黃,粒白。〉一曰卜馬,〈皮烏,粒赤。〉一曰卜渺,〈皮烏,粒赤。〉一曰卜漢,〈皮、粒俱紅。〉一曰容禾,〈稬、秔二種,皮黃,粒白。〉一曰同胡,〈皮赤,金鬚,莖粒俱長,有赤、白粒二種。〉一曰勁禾,〈皮土色,粒白。〉一曰狐禾,〈一種烏皮,一種花皮,粒俱白。〉一種黑墨,〈皮黑,粒白。〉
又云:遷江縣,早禾,五月熟。六禾黏,六月熟。七月黏,七月熟,有紅白數種。八月粘,米有紅白數種,八月熟。⿱⼭𠓦禾,有秥、稬、秔三種,⿱⼭𠓦地種,六月熟。
《雲南鶴慶府志》云:冷水稻,三月栽,六月熟。
《雲南雲龍州志》云:穀有六月熟。
- 按許慎言「春分生禾」,葢得天地中和之氣為最早。然方以智謂「赤道之下,兩度春秋,則穀草隨之。北遠日地,有五穀不生者。」故九州之中,亦必秉天地之和,居高下之宜者,始有早稻。乃余聞 御園早稻,康熙間嘗種之熱河 避暑山莊,每歲於 聖駕避暑時用之。即已早熟,是塞外尚可種,而中土之無不宜可知矣。河南光州之稻有駝犁回,陜西西鄉縣之稻有黃瓜早,是北省尚可種,而南方之無不宜尤可知矣。古陰陽書曰:稻生於柳或楊,八十日秀,秀後七十日成。計自生至熟凡百有五十日,何其久也。今之早種早熟者,近只四十日,次亦五六十日,禾易長畝,速莫甚焉。惟同一早稻也,有名異而實同者,亦有此無而彼有者,有先種而後熟者,又有後種而先熟者,見聞所及,品彙為繁,如以日計者,曰四十日,曰五十日,曰五十工,曰六十日,曰七十日,曰六旬黃,曰七旬熟,曰八十日,曰九十日,曰一百日。以月舉者,曰六月早,曰六月熟,曰六月秔,曰六月黏,曰六月稬。以節候占者,曰梅裏白,曰望暑白,曰夏至禾,曰蟬鳴稻。以方言稱者,曰麥爭場,曰早歸生,曰救公饑,曰救公先,曰靠籬望,曰洗耙早,曰隨犁歸,曰拖犁歸,曰雀不知,曰白婢暴,曰赤婢暴,曰刷箒早,曰留姑早,曰一刀齊,曰飛上倉,曰等苞齊,曰兩接早,曰金包銀,曰救饑早,曰救窘糧,曰下馬看。以地著者,曰江酉早,曰蘇州早,曰撫州早,曰江東早,曰祁陽早,曰信州早,曰副院早,曰金城早,曰占城早,曰新會黏,曰陜西黏,曰清流黏,曰南安早,曰山東,曰安南。以色辨者,曰六月紅,曰紅米早,曰早紅蓮,曰落地黃,曰赤鬚早,曰桐子白,曰赤米黏,曰白米黏,曰黃芒,曰南京白,曰駝犁白。又有以庶物名者,曰竹枝黏,曰黃瓜秈,曰蘆荻黏,曰茅葉早,曰紅菱稬,曰青芋稻,曰鼠牙黏,曰白雉糯。此在農家父老,尚或言人人殊,而士大夫未歷田間,所不知者殆半。是以黃省曾之《稻品》,徐光啟之《穀名考》,均於早稻一種,言焉不詳,詎知今之異種嘉生,且有悉數之而不能盡者乎。夫司稼之辨穜稑,知其名而懸於閭。草人之掌土化,相其宜而為之種。余故博稽志乘,舉凡天下之有早稻者,悉為排比而臚陳之,掛漏雖多,而某州某邑之或宜五種,或宜三種,大畧不出於此,非徒為多識之助,亦欲勸於吳中稻種之外,廣訪多栽,生生自庸,庶有益焉。
江南早稻之種
編輯《演繁露》云:「國語曰:『越大夫種謀曰:今吳既大荒薦飢,市無赤米。』案:赤米今有之,俗稱紅霞米,田之高仰者種之,以其早熟且耐旱也,然則越時已有此米矣。」
《中吳紀聞》云:「紅蓮早稻,從古有之,陸魯望詩云:遙為曉風吟白菊,近炊早稻識紅蓮。」〈按《吳郡志》亦云:紅蓮稻,自古有之,米粒肥而香甘。〉
《賓州志稿》云:占城稻,一名畬稻,唐人詩「五月畬田收火米」是也。田之亢者及高原皆可種,西越在在有之。宋祥符中,曾遣使就福建取萬斛,給兩浙、江淮,以資田之苦旱者。則此種葢江以南概有之矣。
《蘇州府志》云:六十日稻,四月種,六月熟,米小,色白。遲者八十日熟,又名早紅蓮,又名救工飢。麥爭場,三月種,六月熟,謂與麥爭登場也。
《松江府志》云:瓜熟稻,此種最貴,計布種及收成不過七八十日。麥爭場稻,三月種,六月熟,郡農有本力者,先種少許以療飢,農人甚賴其利。
《常州府志》云:穀之屬,如白稻、秔稻、秈稻、早稻、晚稻、稬稻,與他郡無異,惟香珠稻、紅蓮稻則產於於武進者佳。
《長洲縣志》云:稻有六十日稻,四月種,六月熟,米小,色白,遲至八九十日熟,一名早紅蓮,又名救公饑。
《嘉靖吳縣志》云:紅蓮稻,皮紅,米半有紅粒,味香。小秈禾,熟最早,農家蒸穀礱米,賴以續食。早稻,即占城稻,二三月插蒔,至六月熟。赤稻,高田所種,米紅而粒尖,性硬。〈按赤稻即早熟之紅霞米。《南史》沈昉為新安太守時所載之桃花米也。〉冷稬,種宜良田,大暑節可刈,稃黃,米白粒黃。
《吳縣志》云:稻之屬,紅蓮稻、早白稻、烏口稻、早稻、下馬看、瓜熟稻、救公饑。
《崑山縣志》云:稻之屬,有早秔稻、六十日稻、救公饑、下馬看、紅蓮稻、麥爭場、烏口稻、百日赤稻。
《崑山新陽合志》云:穀之屬,有紅蓮米、〈色赤,味香,早熟。〉早白稻、下馬看、〈即三朝齊。〉趕陳稬,早熟粒長。
《常熟縣志》云:紅蓮稻,芒長,粒大。早白稻。救公饑,六十日可望熟,又名早紅蓮。麥爭場,最早熟。百日赤,芒赤,米白,早熟。占城稻,即早稻。時裏白,早熟,一名節澳稻。
《太倉州志》云:秔稻,春分節後種,大暑節後刈,為早稻。芒種節後及夏至節種,白露節後刈,為中稻。夏至節後十日種,寒露節後刈,為晚稻。過夏至後十日,不成種矣。早曰早白、早烏、早紅蓮、八月白。又有圓白而稃黃,大暑可刈,曰蘆花稬,性耐旱,多收,又曰瞞官稬,佃多喜種。
《上海縣志》云:秔稻宜水,有一種曰香子,色斑,粒更小,以三五十粒入他米炊之,芬香可愛,謂之香𥣬,七月熟。秈稻,粒稍細,耐水旱,有六十日稻,米小,色白,一名帶犂回,三月種,五月熟。百日赤,芒赤,米白,一名挈犁望,三月種,六月熟。小秈,一名早秈,三月種,七月熟。金釵稬,粒長,最宜釀酒,得汁倍多,三月種,七月熟。
《青浦縣志》云:稻有六十日稻、百日赤、紅蓮稻。
《江陰縣志》云:紅蓮稻,芒紅,粒大,米最佳。白稻,有早白,晚白,早者六十日可熟。烏鬚稻,熟最早,性柔稈弱。瓜熟稻,極早而粒長,又曰六十日、救公饑。
《靖江縣志》云:米白早熟曰早黃川,即早白稻。粒大而佳,曰早紅蓮。早熟,曰救公饑,亦曰金升稻。曰拖犂歸。初秋可蒔,曰六十日。
《鎮江府志》云:大稻之種,曰時裏,曰紅蓮子,曰下馬看。小稻之種,曰六十日,曰八十日,曰一百日,百日種,自占城來。〈按黃省曾《理生玉鏡》云:毘陵小稻之種,亦有六十日秈,八十日秈,百日秈,是常州亦有其種也。〉
《六合縣志》云:稻之屬,六十日稻、下馬看、救公饑、靠籬望、洗耙早、五十日熟、蟬鳴稻。
《揚州府舊志》云:秈稻早而耐旱,宋大中祥符間,遣使至占城求其種,分給江淮。
《揚州府志》云:稻之屬,有六月秈、早白、下馬看、六月白、救公饑、拖犂歸、梅裏黃、雀不知、泰州紅,又名海陵紅,皆秔類。〈按海陵紅,即高郵州之六十子。〉
又云:穀有五十日、六十日。
《儀徵縣志》云:邑多秈,一曰瓜熟。〈按此種三月種,六月熟。〉
《隆慶高郵州志》云:秈有苞裏齊。
《欽定授時通考》云:高郵州物產,早稻,五十日、六十日、六月秈、拖犂歸、早白稻。
《高郵州志》云:四十日、晏五日、望江南、秋前五、江西早,以上早熟。過山龍、雞腳黃、吳江早、江芒子、黃羅傘、大紅旗、愽十分、烏衫子、銀條秈、一水秈、大頭秈、頂芒秈、牛口秈、黃瓜秈,以上中熟者。〈按今州產早稻有三種,一曰拖犂歸,其稻有芒,一曰秋前五,一曰四十子稻,米色俱微紅。民間所種者,四十子稻為多。其次早之稻亦有二種,一曰五十日子,一曰六十日子,各邑所謂中禾稻者,此也。〉
《寶應縣志》云:稻有六月白、早紅蓮、五十日,七月上旬即熟。拖犂歸,七月熟。趕上陳,七月熟。雀不知,七月熟。
《泰州志》云:稻有海陵紅,俗名泰州紅,雀不知,隨犂歸,救公饑,六十日白。〈按隨犂歸,今俗名曰水裏鬼。泰州紅,今俗名曰六十子。〉
《揚州十場志》稻有御秈稻。〈按是志成於康熙間,時方 頒御稻米於江南,當即此種。〉
《欽定授時通考》云:通州物產,稻種最多,早熟者曰救公饑,曰拖犂歸,初秋可蒔曰六十日。
《通州志》云:穀之屬,秔稻稬也,有早黃、晚黃、早白、晚白、早紅、晚青、青芒、白芒、青鬚、黑皮、黃稑、烏節、焦黃、鷺鷀白、串珠、了田青。早熟者曰救公饑,曰拖犂歸。初秋熟日六十子,亦曰海陵紅。早白,最先熟。
《清河縣志》云:秈秔之早熟者曰早稻。
《鹽城縣志》云:稻有秔、稬二種,有早、晚二熟。
《高郵州新志》云:穀屬,四十日、五十日、六十日、拖犁歸、晏五日、望江南、秋前五、江西早、趕上城。〈以上早熟者九種。〉班秈、六月秈、過山龍、雞腳黃、吳江早、拖犁撒、江芒子、青芒子、潮水白、黃羅傘、瓜兒熟、大紅旗、博十分、烏衫子、齊睂秈、龍瓜秈、鮣魚秈、葉裏秈、苞裏齊、小赤秈、小白秈、麻觔秈、大鵝秈、大香秈、小香秈、銀條秈、一水秈、大頭秈、頂芒秈、觀音秈、牛口秈、黃瓜秈、蘆桿秈。〈以上中熟者三十三種。〉早白稻、晚白稻、搶場白、軟頸白、羊鬚白、宅兒白、青稭白、青芒兒、頂霜白、香白稻、海裏秀、齊頭白、大晚稻、小晚稻、黃花稻、小黃稻、深水紅、鶴腳烏、下馬看、弔殺雞、了田青、牡豬苓、秋風稬、麻觔稬、烏絲稬、雀不覺、羊鬚稬、丁頭子、金殼黃、粉皮稬、馬鬃稬、紅稬、女兒紅、虬芒稬、胭脂稬、留親家母。〈以上晚熟者三十六種。〉早中禾東鄉多種,秈稻西鄉北鄉多種,稬白稻南鄉多種。郵地窪下,上河濱湖,下河近閘,水發於時伏,農人壅圩運軸,勞不安枕。若遇大水,望秋而廬舍沒者多矣,故早禾宜家種數畝,可當古之下熟。〈按是志臚列早中晚稻較舊志為尤詳,因補錄於此。〉
- 按邱瓊山嘗謂江南秔稻,昔惟一收,今有早禾,宜通行南北,俾民兼種,且欲以昔無今有者課有司,此論實發前人所未發。然以江南之所宜物考之,赤米早熟,見於國語,則自吳已有之。紅蓮早稻,見於陸龜蒙詩,則自唐已有之。至宋真宗命以占城稻頒給江惟,似猶其後焉者也。今驟而語人曰,吳中本有早稻也,必相率而疑。乃合各府州縣志書而觀之,有瓜熟稻,有救公饑,亦曰救工饑,有麥爭場,有紅蓮稻,有六十日稻,有百日赤,有早白,有早紅蓮,乃蘇、松、太三府州產也。有六十日秈,有八十日秈,有百日秈,乃常、鎮二府產也。太倉州以春分節後種,大暑節後刈者,為早稻;芒種節後及夏至節種者,為中稻;夏至節後十日種,寒露節後刈者,為晚稻。而高郵州有早熟之稻九種,為早稻;中熟之稻三十三種,為中稻;晚熟之稻三十六種,為晚稻。其播種及收穫之候,亦大同小異,此江南、江北各有早、中、晚稻之所同也。若以種類較之,長洲、崑山、常熱、上海、青浦及常州、鎮江各屬邑之六十日稻,與六合、高郵、泰州、通州同。吳縣靖江及松江各屬邑之瓜熟稻,與高郵州儀徵同。長洲、吳縣、常熟、太倉、青浦、靖江、丹徒之早紅蓮,與寶應、高郵同。吳縣、崑山、新陽、鎮江各屬邑之下馬看,與揚州、六合同。吳縣、崑山、新陽、常熟、江陰、靖江之早白,與揚州、通州、高郵同。蘇州各邑及靖江之救公饑,與揚州通州、泰州、六合同。靖江之拖犁歸,與通州、高郵、寶應同。蘇州之御稻,與揚州十場同。江陰之晚白、太倉之早紅皆與通州同。上海之小秈,與高郵同。其餘尚有同種異名,又皆隨其鄉俗相傳,不勝指數,此又江南、江北早稻種類時候之所同也。夫江南多種秔而罕種秈,已歷有年所矣,然昔年先疇𤱶畝之留貽,與夫 本朝苑田之頒種,民間惟十存四五,或十無二三焉,若不及今求之,其種幾不絕如綫矣。余讀《農政全書》最喜元扈先生之言曰:「美種不能彼此相通者,正坐懶惰耳。倘有俯同斯志者,盍憗圖焉。凡種不過一二年,人享其利,即亦不煩勸相。」至哉言乎,方將述之以告吾民,而尚慮其無徵不信也,乃備考大江南北早稻之種,以見諸府州縣志者為據,而傳聞諮訪,猶不敢以濫收焉。《淮南子》曰:「欲知地道,物其樹。」《說苑》曰:「農人擇田而田,田者擇田而種之,豐年必得粟。」準此意也。相高下,視肥墝,觀地宜,明詔期前後,於是隨地覓取早稻,以時力田焉。吾民必先信於早種之就近可求,而從此發生無窮,試之必大效也,豈曰小補之哉。
再熟之稻
編輯《水經注》云: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犂,俗化交土,風行象林,知耕以來,六百餘年,火耕水耨,法與華同。名白田,種白穀,七月大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種赤穀,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謂兩熟之稻也。
《齊民要術》云:今世有黃稻、黃陸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飛青稻、赤甲稻、烏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孤灰稻,一年再熟。
《大學衍義補》云:臣按,地土高下燥濕不同,而同於生物,生物之性雖同,而所生之物則有宜不宜焉。土性雖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勝天,況地乎。宋太宗詔江南之民種諸穀,江北之民種秔稻。真宗取占城稻種散諸民間,是亦裁成輔相,以左右民之事。今世江南之民皆雜蒔諸穀,江北民亦皆種秔稻。昔之秔稻,惟秋一收,今又有早禾焉,二帝之功及民遠矣。後之有志於勤民者,宜傲宋主此意,通行南北,俾民兼種諸穀,有司以其勸相之數為考課焉。
《三山志》云:周禮職方氏,揚州,穀宜稻。州古揚州南境也,故稻之名亦不一,今州倚郭三縣兩熟,早種曰獻臺,曰金洲,曰秫;晚種曰占城,曰白香,曰白芒,通謂之稻。至外縣名色尤多,按《閩清圖經》早稻之種有六,曰早占城、烏羊、赤城、聖林、清甜、半冬,而烏羊最佳。晚稻之種有十,曰晚占城、白茭、金黍、冷水香、櫛倉、奈肥、黃矮、銀城、黃香、銀朱,而白茭、稬水香最甘香,奈肥獨宜卑濕最腴之地。糯米之種十有一,曰金城、白秫、臙脂秫、黃秫、魁秫、黃⿱艹巵秫、馬尾秫、寸秫、臈秫、牛頭秫,而寸秫顆粒最長。葢諸邑亦或通有之。占城相傳其種自占城國來,大中祥符五年,淮浙微旱,遣福建取種三萬斛,分給令種蒔之,今土俗謂之百日黃是也。〈按宋徐經孫詩:湖田種稻重收穀。許敦仁詩:負郭湖田插兩收。皆吾閩事。〉
《閩書》云:左思三都賦:國稅再熟之稻。宋馬益詩:兩熟潮田天下無。葢美閩稻也。《說文》謂稻為秔。秔,稌屬也。稬亦名秫,《字林》云:稬稻黏而秔稻不黏。今之食米皆秔稻,釀酒則稬稻也。《閩中記》云:閩人以稬稻釀酒,其餘蹂粉,歲時以為糰粽粿糕之屬。福州曰秔曰秫,春種夏熟曰早稻,秋種冬熟曰晚稻。歲一熟者曰大冬,山田冬種者曰早占。霜降後熟者曰天降來、曰薰提。與早稻同熟者曰黃芒。與晚稻同熟者曰占城,曰稐,又曰土稐。歲再熟者曰金洲,曰白香秫,又曰稬。與早稻同熟者曰早秫,與晚稻同熟者曰晚秫,與大冬同熟者曰大冬秫。
《天工開物》云:凡稻穀,形有長芒、短芒,〈江南名長芒者曰劉陽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長粒、尖粒,圓頂、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黃、大赤、半紫、雜黑不一。溼種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為社種,最遲者後於清明。凡播種,先以稻麥𧀎包浸數日,俟其生芽,撒於田中。生出寸許,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畝逢旱乾水溢,不可插秧。秧過期老而長節,即栽於畝中,生穀數粒結果而已。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栽二十五畝。凡秧既分栽後,早者七十日即收穫。〈秔有救公饑、喉下急,稬有金包銀之類,方語百千不可殫述。〉最遲者,厯夏及冬,二百日方收穫。其冬季播種,仲夏即收者,則廣南之稻,地無霜故也。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乾。夏種秋收之穀,必山澗源水不絕之畝,其穀種亦耐久,其土脈亦寒,不催苗也。湖濱之田,待夏潦已過,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種,撒藏高畝之上,以待時也。南方平原田,多一歲兩栽兩穫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稬,非秔類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時已偕早秧撒佈,早秧一月無水即死,此秧厯五兩月,任從烈日暵乾無憂,此一異也。凡再種稻,遇秋多晴,則汲灌與稻相終始。
《農田餘話》云:閩廣之地,稻收再熟,人以為穫而再種,非也。其鄉以清明前下種,穀雨蒔苗,一壠之間稀行密蒔,先種其早者,旬日後復蒔晚苗於行間,俟立秋成熟,刈去早禾,乃鉏理培壅其晚者,盛茂秀宜然後收其再熟也。〈按吾閩早稻,六月熟,俗有「小暑小食,大暑大食」之語。廣西則夏至已熟,皆不及秋也。此雲「立秋成熟」誤矣。〉
《異物志》云:交趾稻夏熟,農者一歲再種。
《偽越外紀》云:稻一年再熟。今浙江溫州,稻一歲兩種。廣東又有三種田,地氣暖,故也。
《理生玉鏡》云:烏秈,粒大而芒長,秸柔而韌,飯之香美,浙中以供賓客及老疾孕婦。三月種,七月收,其田以蒔晚稻,可再熟。
《欽定廣羣芳譜》云:摭稻,春種夏穫,七月再插,十月熟。烏口稻,一名冷水結,再蒔而晚熟,色黑而耐水與寒。
《福建福州府志》云:歲再熟者,為金洲,為白香。
《福建莆田縣志》云:早稻穫後,即插晚稻,歲可兩收。
《福建仙遊縣志》云:年兩收者,春種夏熟為早稻,秋種冬熟為晚稻。
《福建惠安縣志》云:平原之地暖常多,驚蟄後即漬種,至秋初而熟,謂之早稻,又翻治其田種冬稻。
《廣東番禺縣志》云:稬米有兩熟,早熟五月收,晚熟十月收。
《廣東會同縣志》云:秔稻,長芒,百箭,俱二熟。
《廣西梧州府志》云:粵稻多早熟,春分前秧,小暑前穫,名五月黏。諺云:小暑小收,大暑大收。皆早禾。早禾收,再犁田種晚禾,夏秧秋穫,亦有十月穫者,皆晚禾,即吳都賦「國稅再熟之稻」。郭義恭《廣志》南方地氣暑熱,一歲田三穫,故交州有三熟之米,上農膏壤或間有之。蒼梧岑溪又有雪種,十月種,二月穫。即一歲三田,冬種春熟也。
又云:梧州府月令,孟春之月,田功既興。仲春之月,晨功畢作。季春之月,催耕鳴。仲夏之月,早禾登。季夏之月,新穀既登,亟播晚種。孟秋之月,秧針重碧。仲秋之月,黏始穫。
《廣西通志》云:陸川縣月令,正月,土膏動,農治耕具。二月,春分早種。四月,早稻秀,晚種播。五月,早稻實。六月,溽暑,早稻登場,插晚禾,農事忙。八月,八白禾熟。九月,晚稻始穫。十月,農事畢。
《廣西武宣縣志》云:早稻即早造,清明種,小暑收,亦名夏至白,又名蟬鳴稻。大暑收成者名百日稻。晚稻八月收成者為一造。其早稻收後,翻藳復種,霜降後收成,俗名二苗。
《廣西思恩府志》云:稻有稬、秔、黏三種,惟黏禾最早,有五六月熟者名夏至禾,六月熟者曰六禾,獨夏至禾收後可復種。
又云:黏禾之種,有穋禾,七月穫;有夏至禾,六月穫,每年可種兩次。
又云:早禾收後,更種晚禾,九月末旬再熟。又有晚稻收後,十月復種,至次年四月收者,謂之寒稻,言耐寒也。有粒長色深黃,禾高穗長而晚熟者,謂之交秈,葢其種自南交來也,秈之類推此為上品。又有一種,五月種,十月收者,謂之十月稻,收番稻後,種此最宜,是歲亦再熟也。
又云:賓州上林縣,有種兩造禾者。武緣縣方言謂之餱番,亦名番禾,謂歲種兩番也,即再熟稻,三月插秧,六月熟,復種之,九月再熟。
又云:上林縣種大禾與六禾,多一年一造。〈俗以一種為一造。〉更有兩造者,正二月下秧,三月插田,六月收穫,收後復插,至秋冬之交則又熟矣。〈俗謂前一造為夏至禾,後一造為二苗。〉
《廣西賓州志》云:一種春分時撒種,穀雨後插,小暑後熟,謂之夏至早禾,刈後復種,謂之晚禾。一種立夏插,至立秋收,謂之六禾。又一種,清明始撒種,小滿插,秋分收,謂之七禾八黏。一歲之中,四、五、八、九數月謂之農忙月。
又云:賓稻有稬、秔、秈三種,水、旱二類。稬、秔皆八月前後熟,惟秈有早、中、晚三收。五月熟謂之早禾,六月熟謂之七禾八黏。早禾收後可復種,故一歲兩熟。
《思恩府志》云:有與番穀攪勻下秧,其種止參番穀十之一。及分種後,其苗抽在番禾中,一本只一二芽,番禾熟則並刈之。刈後乃抽芽大發,至十月乃熟者,土人謂之攪番稻,其穀細長無芒,米精白而黏,亦秫類也。
又云:一名混交穀,下秧時與穋穀交勻齊種,可省兩次犁田之勞。至七月穋穀既穫,混交穀即大發,九月始收。一名野穀,撒在曠野,間穫有秋,俗呼為無糧穀。
又云:參雜稻,以兩種參半種之,六月收時養其苗,九月再收,米多漿汁,有秫味。
《廣東石城縣志》云:芮稻,二月與早種拌擂,刈早禾後,乃芒目彗井謹賢藍白腆蒼況土四伯營二本而再芮生。〈按以上四條皆一本而再秀再實者,此稻之異種也。〉
- 按《周禮》土方氏,辨土宜。注云:土宜,謂九穀植穉所宜。毛詩大全孔氏曰:重穋植穉,生熟早晚之異稱。此即早晚稻再熟之始。《通雅》云:《詩》「十月穫稻」,今晚稻也,六月收者曰早稻。《稻品》云:「三月種秔,四月種秫,皆謂之稻。秔之小者謂之秈,秈之熟也早,故曰早稻。秔之熟也晚,故曰晚稻。」但此特論早晚二稻之別,非言再熟也。余謂二十四氣,周公所定,其於三月也,繫以穀雨節。考《孝經緯》云:斗指辰為穀雨,言雨生百穀也。故魏高陽太守賈思勰以穀雨種稻為中時,知古者已以穀雨種早稻矣。其於五月也,繫以芒種節。考《三禮義宗》云:五月芒種為節者,言時可以種有芒之穀,故以芒種名。余按〈地官.稻人〉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澤草所生,種之芒種。註:謂稻之有芒者。今晚稻多有芒,正與此合,知古者又以芒種種晚稻矣。用天之道,制農之時,再種再收,其當即權輿於此乎。若夫背陰國有浹日稻,一月三熟.婆登國有月熟稻,每月一熟。南海晉安有九熟之稻,一歲九登。天竺烏萇二國,稻皆一歲四熟。儋耳旱稻曰山禾,一歲連收三四熟。或謂其地皆在炎方異域,土暖易生,荒遠無稽,固勿論已。以余所知,浙東、閩南、廣東、廣西及江西、安徽歲種再熟田,居其大半。近聞兩湖、四川在在亦漸蓺此。今之所有,勝於古之所無,必猶拘拘於穀性土宜,有是理耶。余居福州,親見吾鄉附郭田畝,白地種稻者歲兩熟,麥地種稻者歲三收,四體既勤,利亦倍焉。〈萬歷間福州府志云:厥田中下宜稻,畝歲再穫,其高田間種麥。今俗以不種麥者為白地,種麥者為麥地。每於四月刈麥之後,仍種早晚雨稻,故歲有三熟,而農力勤可知矣。〉又嘗聞之,臺灣百餘年以前,種稻歲只一熟,自民食日眾,地利日興,今則三種而三熟矣。憶在粵西時,行部上林賓州之間,農人為余言,其地數十年前亦惟一熟,近則漸種兩造,〈其俗以一種為一造,兩種為兩造。按《管子》云:凡草土之道,各有穀造。註云:造,成也。義當取此。〉無不歲倍收矣。盡人事以補天時地利之偏,美利盍有極乎,今特舉之以為農勸,而敘次古今再熟之種,皆於篇中以類相從,願世之僇力治田者,不畏難,不惜費,毋輟工,毋違時,其始雖若繁勞,而早晚並栽,工本有限,及其先後皆熟,一年之計抵兩年焉,亦在為之而已。至若再撩之發苗,芮生之拌擋,混交穀之穫而始秀,參雜稻之養而復抽,異種旅生,同稱再熟,而其品僅見,亦並存焉。
江南再熟之稻
編輯吳都賦云:國稅再熟之稻。
《山堂肆考》云:唐元宗開元十九年,揚州奏再熟稻一千八百頃,其粒與常粒無異。
《蘇州府志》云:百日種,一名喇嘛稻,又名西番秈,三月種,五月熟,一歲兩收,粒長而色赤,作飯有香如香秔。〈舊志有百日赤,稻芒赤,米小而白,殆亦此類。〉康熙五十五年頒種,葑門外二十四都六七圖常佃之。〈按康熙間,以御稻米一歲兩種能成兩熟, 命頒給其種於江浙督撫織造,令民間種之,即此稻也。〉
《崑山縣志》云:稻之屬三十六,有再熟稻。
- 按江南再熟之稻,首見於左太沖〈吳都賦〉,李善注云:農者一歲再種;張銑注云:南人種稻一歲再熟。由此觀之,此邦再種再熟事最古矣。宋時江南又止一收,真宗以占城早稻種給江淮,遂與晚稻先後並種。方以智謂江淮以南田多三收,可知江左土宜,尚有不止於兩熟者。惟昔之農夫克敏,必有古法相承,顧乃日久而失其傳,吁可異也。我 聖祖仁皇帝重農勸穡,凡於各省穀種之宜,耕穫之候,無不周知。嘗 詔頒御稻之種於江浙兩省蓺之,並有一歲兩種之 諭,降之播種,利莫大焉。今《蘇州府志》所載百日種,一名喇嘛稻,一名西番秈,三月種,五月熟,一歲兩收,相傳為康熙五十五年所頒,當即御稻米之種,葑門外二十四都六七圖聞尚有蓺之者,惜不多耳。有人言江北下河州縣,前數十年稻兩熟。余去秋以防河駐召伯埭,親見早、中、晚稻之種皆備,而竟無再種者,心嘗疑之,以詢老農,皆謂嘉慶九年以前罕水災,種稻一歲得兩熟。九年以後,湖水秋漲,五壩輒開,田惟恐淹,故但倖其一收,而不可以再種。此乃信由水患之相阻,而非關於風土之不宜,江南地暖土腴,豈尚下河諸邑之不若乎。余為此勸,以早稻始,而以再熟之稻終,皆必證以此邦所固有之田功,告以此邦所可愛之土物,民如我信,庶幾易知易從乎。伏讀 聖祖仁皇帝聖諭有曰,夏秋之間,麥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歲兩種,則畝有倍石之收,將來葢藏,漸可充實。 上之所以為民思深慮遠者若此,樂其樂而利其利,當如何每飯不忘耶。昔河陽無稻,陳襄以種稻之法教之,而田不蕪。魯山無早稻,江翺以建安之種授之,而歲倍熟。所謂視己成事,余尤願有司董之用休也。《漢書》謂周制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大學衍義補》謂人力之至,可以勝天。所謂民生在勤,余尤願吾農鍥而不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