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4

全覽3 江南通志 全覽4 全覽5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八十四
  食貨志
  蠲賑
  國朝
  世祖章皇帝平定江南順治二年
  㫖蠲免本年稅糧十分之七兵餉十分之四其明末無藝之徵盡永除之
  三年蘇松巡按趙𢎞文 題請奉
  㫖本內稱長洲等縣額糧太重應否酌減江南官戶免役太濫困累小民作何限制俱著詳察舊制確議具奏
  四年南中大祲設粥賑之
  八年蘇松等府大水改折秋糧十分之六寧國等府旱災改折秋糧三分之一 又賑濟蘇州等處飢民
  九年江南大旱
  勅督撫按視災傷江蘇等處改折漕糧免派耗米安慶諸屬蠲免正賦改折漕糧並除耗米安慶操撫李日芃請於鄰省市米平糶每
  石減價之半

  十一年靖江海嘯漂毀民舍
  蠲免本年秋糧三分之一
  十二年廣徳等處旱災免錢糧十分之一十三年
  詔蠲地畝人丁本折錢糧拖欠在民者
  十六年江南大水奉
  㫖蠲免十五年以前未完錢糧
  聖祖仁皇帝康熙元年鳳陽泗州等處被災照分數免銀
  有差
  二年鳳陽等處災傷分數不等蠲銀有差三年松江上海等處颶潮秋發奏報災傷蠲銀有差
  四年欽奉
  恩赦直𨽻各省順治十六七八年舊欠錢糧著照蠲免十五年以前一體除免
  本年蘇松等府水災蠲銀米停徴有差
  七年淮安山陽泗州天長等州縣水災免本年額賦十分之一
  八年欽奉
  恩詔內開康熙元二三年直𨽻各省丁地正項錢糧實係拖欠在民不能完納者該督撫奏請蠲免
  九年蘇松淮揚等處大水被災田地漕白米攤徵仍蠲起運改折十分之三
  十年欽奉
  恩詔內開康熙四五六年各省丁地正項錢糧實係拖欠在民不能完納者該督撫奏請蠲免
  是年江南大旱蠲被災田地起運正賦十分之一二三不等漕糧改折外耗贈米俱奉
  蠲免
  十一年五月旱蝗欽奉
  恩㫖念江南水旱頻仍停徵九年分攤米折銀並停徵九年以前未完錢糧靳輔請分年帶徵疏為鳳廬二屬連嵗罹災民不堪命特請分年帶徵少紓困苦以廣皇仁事竊惟去秋旱蝗之災傷無如江北為甚江北各屬被災之慘又無如鳳廬二府為尤甚也向經前撫臣張朝珍節據各屬申詳當將情形繪疏入告在案嗣縁臣銜命赴任道經鳳屬目擊慘傷又經臣特請賑恤復荷
  浩蕩皇仁准動正賦銀四萬兩分撥賑濟臣去冬奉㫖踏勘臨靈二縣報荒親見災黎鳩形鵠面扶攜載道擁臣哀訴連年旱澇情狀臣隨加撫慰並飭令地方各官設法捐輸各就本地建厰施賑而流離望風歸來自冬徂春災民藉此活命始得盡力農田今節據鳳廬二府各州縣詳稱竒災之後小民謀生無計其本年國賦萬難一例輸將紛紛申詳分年帶徵暫寛民力前來臣伏讀上諭諭戶部江南省連年水旱相仍災傷甚重與別省不同若將舊欠錢糧一併追徵民生愈致困苦朕心不忍其該省以前未完錢糧察實係拖欠在民者著暫行停徴俟民力稍蘇之時再行具奏請㫖爾部即遵諭行特諭欽此仰見
  皇上如天之仁從前積欠既䝉軫恤停徵容臣查明另題外今鳳廬二屬極災極困其本年額徵賦稅徒令敲吸實難完納臣極知事關錢糧度支維艱豈敢輕議但稔知民艱又安敢隠黙不為
  上請仰祈皇上睿鑒勅部俯將二屬上年被災各州縣衛所內除稍堪輸納之州縣不敢一槩請緩外其餘如鳳屬壽泗鳳臨懐五定虹霍天靈十一州縣廬屬六合舒廬四州縣並鳳陽府左右中前後懐長壽泗洪廬六十三衛所本年賦稅今嵗酌徵五分儘其支給本地兵餉以及河漕驛站等項倘支解不敷仍於別府州屬撥足補苴其餘五分酌於康熙十二十三兩年帶徵一通融間在   國課並無虧缺而災民實有攸賴矣麻勒吉報明江寧流移飢民疏為報明江寧省城流移饑民甚衆仰體
  洪仁勸輸賑粥以恤災黎事竊惟江南地方災荒荷𫎇皇上屢次蠲賑饑黎得以保全淮揚各屬見𫎇
  俞允捐輸事例其捐到銀兩陸續發賑鳳陽各屬先䝉皇恩大賑安慶府屬先經 題准倉穀發賑廬州府屬查有存貯捐納米石撫臣勒輔見㑹疏 題請惟江寧省城兩年災傷雖未合蠲免之例而收穫實寡人稠米貴多不聊生既無存貯欵項又不敢以淮揚捐輸之銀分濟於不成災地方臣目擊饑民情形隨與司道府官酌議設厰賑粥勉力捐輸並勸紳士商民共襄善事分設三厰自十二月初旬煮粥開賑凡捐到銀米登記印簿臣與司道府官不時到厰騐視每厰饑民日有二三萬人每日用米二三百石不等約至四月中旬始可停止凡尚義捐助者臣多方奬勉自可源源接賑至如府屬六合等縣滁屬來安鎮屬丹陽寧屬宣城太平見在設厰賑粥池州廣徳俱報煮粥給賑臣均行奨勉發示勸諭捐輸至鳳屬鳳臨天定四縣被災尤甚雖當大賑之後臣仍與府道官多方捐措煑粥期使災黎咸獲存濟伏念皇上軫恤民瘼
  睿懐殷切為臣子者推廣洪仁隨宜設賑自是職分當然本不敢煩瀆
  宸聰但官紳士民尚義樂施其捐助數少者臣自酌行奬勵倘有捐輸及額者若不獲邀恩典則無以示鼓勸容臣賑畢之日查明 題敘合先題明伏乞
  皇上睿鑒施行王𢎞祚江南賑饑記粵稽三代而上有荒嵗而無荒民堯湯水旱民鮮孑遺之嗟其時主聖臣良視民猶子補救備至故天不能為之災繼至周禮荒政十二補救極其詳盡然行之後世者惟散利薄征最切夫散利即今之賑薄征即今之蠲二者皆善政也若通行於官民間以推廣徳義莫亟於賑之一法也我皇上御極以來如天好生加惠元元每聞四方水旱災傷倍厪宵旰庚戌嵗淮揚大祲流莩載道時督撫諸公繪圖以奏
  皇上惻然軫念詔發帑金廩粟遣大臣㑹賑辛亥大旱復遣大臣截漕開賑嗣鳳屬旱蝗特甚又加賑焉匪惟蠲租緩征而已且
  允督撫麻公之請聖主賢臣所以克全此災黎者亦既周且渥矣獨是江寧省㑹之地五方錯處米價湧貴加以逺近饑民趨省丐食絡繹不絶遂至價益倍增㑹城貧窶皆成載道饑夫時事之可憂寧僅人滿已耶幸際麻公駐鎮兩江其善政及人更僕莫數大要以
  朝廷愛民之心為心遘茲啼饑慘目請蠲既格乞賑嫌數瀆毅然倡議賑粥有以費大難繼之説進者矣公弗顧惄如調飢之在躬而不能一刻緩也採輿論稱善士者敦禮之授以方畧俾董賑事一切薪米之資先為措給懸示勸諭仁言諄懇維一時諸公憂患同心分猷襄事或罄捐積俸或易質裘馬或多方勸諭竭蹶急公勇義若渴爰訂十二月朔設一粥厰於城南之報恩寺設一粥厰於城內之
  神廟始就食者各以數千計日漸至二三萬因亟移城內一厰於城東之觀音閣增一厰於城北之靜海寺三厰日計口數萬人日需米數百石登計簿籍章章可覩第江南邇年水旱頻仍人多匱乏家鮮蓋藏自贍不給責捐輸於窮盡之日蓋難言矣乃今紳士商民無論見義者樂輸恐後馴至越界越疆聞風而效壺漿之惠且競推而為泛舟之役也昔韓魏公為廣惠倉應受米者三日一給人一升幼者半之陳文惠公知壽州遭嵗大饑公自為粥以食餓者吏民以公故皆爭出粟以活數萬人富鄭公移青州河朔大水民流江東勸民出粟得十五萬斛益以官廩凡活五十萬人此皆善行其賑者也麻公匹休古人受糜盈器困人為善時於臨政之暇減從輕騎偕司府營協周視三厰稽執事之勤惰視治粥之精粗覩稠人之授受事益飭而民益親慈悲佛號所由作也藉微實有人饑已饑之至情幾何不秦越視之虛文應之汎汎焉付之胥吏之手以滋弊哉余過從觀賑糜汁濃膩散給應時男女別於途出入循其序董賑者奉命而各殫其勞就食者飽徳而各遵其令聚數萬饑民於一所卒無擁擠顛蹶之虞聚數十萬饑民於一城並無穿窬盜賊之患儼若有韓富紀律部署其間化鳩鵠而成含哺鼓腹之氓荒政可弭盜賊不已隂寓於賑饑之內耶所謂有荒嵗無荒民於今親見之依稀三代而上之風也事竣諸善士以公施賑四月有竒日全活數百萬生靈功徳稀有而慕義向風者亦為近今罕見不可以無紀乃請余記以垂不朽余旅人也䝉
  恩予告金陵調攝夙疾敬謝不文而躬逢其㑹聿觀厥成誼不獲辭勉為之記得以覽焉而有感也若夫亟公助賑協力經營則織造曹公藩司徐公慕公臬司陳公糧道王公驛道王公學道簡公郡守張公城守張公郡佐魏公馮公楊公何公胡公暨上江二令也捐輸為士民首倡則鄉紳佟鄧胡蔡徐葉黃張諸公分厰董賑不憚勞悴者報恩則沈黃劉龎諸朱安楊觀音閣則黃龔錢髙靜海則卞姜萬羅也例得備書
  是年江寧各屬秋災蠲銀有差安徽各屬發粟按籍分賑
  十二年揚州各屬大水凡全淹田地正賦漕糧漕項槩行
  蠲免
  又奉
  㫖水淹田地但有涸者效墾荒例三年後起徵以後凡涸出田地亦准三年起徵
  四月十二日
  諭戶部江南蘇松常鎮淮揚六府連年災荒民生困苦與別處不同朕心時切軫念除今年錢糧已經派撥兵餉其六府康熙十三年地丁正項錢糧特行蠲免一半
  以昭朕存恤災黎至意爾部即將應蠲免數目察明確議具奏特諭
  十三年鳳陽泗洲揚州高郵泰州寶應滁州等處
  被災
  蠲免地丁銀兩漕米鳳米月糧米等有差興化等縣積
  水淹田正賦漕糧俱免
  十四年鳳陽泗州揚州高郵泰州寶應等處被災蠲銀有差興化縣正賦漕糧俱免
  十五年揚州高郵等處水災
  蠲免銀兩有差興化全免
  十六年
  蠲免同前
  十七年江南各屬水災蠲停地丁漕項銀兩有差滁州全椒等處旱蝗奉
  㫖蠲免正賦十分之三 又蘇常等處俱動支正項錢糧
  買米賑濟
  十八年正月發帑令江蘇撫臣等親行督賑
  是年三月至八月不雨奉
  㫖江南財賦繁多舊欠無徵錢糧如再行徵比恐累小民其十年十一年十二年錢糧俱著蠲免其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年錢糧俱自十九年起分年帶徵以舒民力著該撫通行曉諭務令均沾實惠以副朕愛養斯民至意該部知道
  又奉
  㫖九分十分荒者免本年稅銀十分之四七分荒者免十分之三五六分荒者免十分之二
  高郵等處水災蠲停正賦銀兩
  又奉
  㫖各屬災田漕米緩至來年帶徵於緩徵米內半徵漕米半徵漕麥不拘米色紅白粳秈並納
  又奉
  㫖鳳陽地方水旱准動鳳倉米二萬石並積穀二千石賑濟又借正帑銀三萬兩接賑
  又鳳廬滁三屬照被災分數蠲銀有差漕糧改折外耗贈米俱奉
  蠲免徐國相題請改折疏去秋亢旱臣屬地方在在罹災而罹災特重者又以鳳滁二屬為最荷䝉皇上洪慈允蠲正賦復准借動倉糧正項命臣多方賑恤災黎始得茍延殘喘盡力農田然災傷之後十室九空必得今嵗秋成豐稔庶幾積困稍甦乃自季夏以來又復兩月不雨阡畝如焚兼之蝗蝻肆害野無遺草民不堪命其鳳廬安滁和等府州縣衛被災慘苦情形業經臣繪疏入告見在勘取分數冊結另題請蠲外今據安徽布政司布政使龔佳育㑹同江安督糧道副使章欽文詳請改折縁由到臣據此該臣看得漕糧額供
  天庾以充官俸軍糈雖遇災不准蠲免而改折向有定例蓋稻穀出於田畝必須西成豐稔始得有米完漕也臣屬地方素稱荒瘠不意上年罹災之後今嵗鳳廬安滁和等處亢暘不雨禾苗盡枯兼以蝗蝻雲集西成絶望據各州縣衛申報災傷情形業已具疏入告而各屬士民又以糧米産於田畝今遍地罹災糟米採買無出紛紛赴臣衙門匍匐呼號不一而足並據府州縣官申詳民間日食不週漕米委係無從辦納情詞甚為迫切臣經批行藩司㑹同糧道確查今據該司道㑹同酌議請循照康熙十年之例將漕糧正米改折徵銀蠲豁耗贈並鳳倉存留米石以麥粟代解通融支給前來臣查上年被災鳯盧安三屬漕糧經臣 題請改折部覆以江浙二省己折五十四萬餘石恐京城不敷支用未經准行臣念天庾重務不敢再為凟請隨一面嚴督道府有司設
  法催辦曉諭民間措銀赴外郡採買交兌並經題明寛限兩箇月始得陸續買兌完竣其間措處之苦搬運之艱小民已力竭髓枯然一年偶遇之災尚可勉力拮据今嵗災後逢災不特本處田禾枯槁無收鄰郡亦同被旱荒米價日昂商賈不至採買無從其慘苦情形比之上年更甚見今災民嗷嗷餬口莫措若將漕糧仍徵本色即使日事敲追此輩計窮力竭徒然迫之逃亡終於
  國儲無益遡查漕糧遇災改折厯有成例於康熙九年蘇松嘉湖水災前任江寧撫臣馬祐浙江撫臣范承謨題准改折漕糧而臣屬康熙十年鳳廬安三府早荒亦經前撫臣靳輔 題准漕糧改折徵銀倉糧以麥粟代解況今嵗鳳廬安滁和各府州當上年災祲之後較比康熙九年之蘇松嘉湖十年之鳳廬安初被一年荒災者其慘苦實相倍蓰若慮改折京倉不敷查上年河臣靳輔 題留漕糧二十萬石以濟河工夫食仍於十八年改折米內照數補徵本色是今年兌運之米較上年額數又增二十萬石矣既增二十萬而止減七萬似無不敷之處即此請折之七萬餘石來年秋成豐稔亦可於十九年改折數內補徵遞年通融原不虧起運京倉之額臣身任地方目擊民艱不得不仰懇慈俯鑒安鳳廬等屬連嵗罹災民不堪命本色漕米實實無出將鳳屬壽宿潁亳懐定五虹䝉霍旴天靈潁上太和十五州縣廬屬六合舒廬巢英霍七州縣安屬懷桐潛太宿望六縣康熙十九年起運十八年分漕糧准照康熙十年之例正米盡數改折其給軍耗贈濕潤等米並贈銀槩予豁免內有英山一縣漕米向係全書額編銀兩買兌竟將原銀起解隨漕行月一併改折至鳳屬之泗鳳臨三州縣並滁全來和含五州縣原無漕米所有額解倉糧漕項並有漕各州縣倉糧俱請以麥粟代解則一轉移間不惟正供並無虧損而災黎得免逺方購賈盤剝之費且小民少辦此數萬之漕糈在米價不致湧貴即可寛餘力以購買日食其於地方民生利賴非淺矣再照折漕價值見今部定粳米每石九錢粟米每石七錢據司道㑹議咸稱因災改折原以恤民議價必須少抑庶有益於民詳請酌損但值需餉之際臣不敢議減應仍照見今折漕之價折徵者也
  十九年淮揚蘇松常鎮等處大水奉
  㫖蠲免被災田畝錢糧十分之三緩徵本年被災田漕米於二十年分帶徵慕天顔請賑疏為恭請酌賑極災饑民以廣洪仁事據江蘇布政司布政使丁思孔呈詳前事等情到臣據此該臣看得救災設賑原屬不得已之請我
  皇上視民如傷惟恐一夫不獲凡有上聞必䝉
  俞允全活之衆既頌仁恩浩蕩而臣等撫此殘黎謂既賑之後可幸享有豐年上慰九重宵旰下慶四野含哺乃不意江南連年水旱民愈窮而災愈甚是皆臣等撫綏無術莫能召感休祥以致小民困阨所以每一請蠲每一請賑惟有跼蹐悚惶竊慮天恩之難再臣罪之益深耳如今年春賑饑動帑數十萬雖現在開例收補而尚未捐足夏秋水淹地方又多饑黎絶食倘可設法全濟曷敢上厪
  宸衷惟是臣細加察訪現在被災各屬人民實有嚴冬無完衣蔽體者亦有累日而炊煙常斷者又有廬壊而乞食飄零者疫歿而父子待斃者蓋因旱荒之後繼以洪水積苦至今謀生無路官役催呼在門老幼哀號在室江南江北處處有之臣於此時又能食下咽臥貼蓆乎念
  國用之殷繁不弟不能生節更且屢祈蠲賑臣心何忍故自入冬以來臣查極災極苦之處多方捐措稍稍賑恤使之茍延不致凍餓絶命若至來春麥熟尚遙饑饉愈迫不得不再籲
  恩沛澤但就大江以南而論蘇常鎮等屬向係繁華之區今城市外貌尚自可觀而窮郷村僻之民饑寒交切實堪悲閔前憲臣勘報之災皆係水沉顆粒無收田地餘即一望有稻者迨刈穫多成空粃此等情形臣已備陳於前疏但江南人民衆多一邑之男婦幾有數十萬食口既繁收米實少辦漕且萬分艱難安能計及溫飽然問民之疾苦而周恤之臣職分當然臣與司道有司日夕商確聞水郷貧農拾取魚蝦尚可博換升合以自存又開春興濬白茆孟河亦可招徠赴工以食力其真正無告之惸獨孤寡則臣等竭力鼓勸以期全活不敢槩請
  國帑矣惟大江以北地方十餘年昏墊方起之瘡痍復遭今嵗沉淹未有若高郵一州城郷俱浸之最慘及興鹽二邑邵伯一郷之盡災者此憲臣親勘時以重災入告今高郵舉足皆災地滿目皆饑民必須廣行施賑庶得生全而興化鹽城全淹待賑更切又寶應泰州江都三屬雖不比高興鹽之全災而窮慼亦甚皆為憲臣所目擊臣時時體訪確情行據藩司具詳前來查高郵興化鹽城寳應泰州五州縣及江都之邵伯郷饑民遍地旦夕莫保臣當分委廉能官員於康熙二十年正月初十日開賑起至麥熟止或按口大小分別散給銀米或設厰附近煮粥令其赴食務期因時制宜隨地就便不令失所但此賑項名口數目尚難定而措捐萬無應濟伏望
  皇上准臣先動正項核實賑畢報銷統候捐輸例銀還項活此數十萬命皆為朝廷耕鑿之赤子所全實多況江北人民不比江南之多請賑此六邑饑民約計其數不過如江南二大縣之衆動帑亦屬有限諒䝉恩允臣刻刻以節用為心自不敢虛冐分毫也臣謹㑹同督臣阿席熙河漕臣勒輔合詞具題伏乞
  睿鑒勑部議覆施行
  二十年揚州等處水災蠲停正賦銀兩慕天顔設厰賑饑疏為饑民望賑甚迫亟請
  洪恩開濟事竊念臣屬地方今嵗夏秋赤旱遍地禾苗枯萎兼以蝗蝻踵至在在失收真屬從來未有之竒荒報災共有四十州縣其餘雖有未報災傷及勘不成災者僅十餘處而亦皆薄收俱非豐稔臣業將被災情形及委官勘實災田分數先後㑹疏入告荷䝉
  皇上特遣部員來南察勘民情既已上達災黎可望更生見候部議將錢糧分別蠲折指日均沾浩蕩惟是目今災地窮民饑苦己極望賑迫切實有刻難緩待者農夫終嵗勤動惟冀秋成得以資食乃今秋困於胼胝疲勞萬狀當初旱之時無不仰望雨澤之繼至男婦老稚悉力桔槹尤賴麥熟所收以餬其口迨旱既太甚溝港斷塞農本已罄枵腹徒嗟而業主又復稍給饘粥再為挖渠引流多方車救孰意滴雨不施泉源亦竭力田之農民固已束手骨立而有田之業戶亦皆室懸罍空矣共顧焦禾惟相飲泣是以交冬以來乏食者更苦寒威將樹皮石屑充膓豈能久活臣聞見所及處處同然早夜圖維亟思賑救臣先酌議告糴於江楚滿望買米一到即為貧民療饑不謂楚地亦遇災傷無從購買接閲楚撫臣咨覆臣幾荒迷痛哭莫知適從差往江西採辦官員亦據囘稱價貴艱得尚未運到見今本地米值日昂且無多買之處如上年江南被旱今春𰜨饑四方尚有客販而至臣於彼時鼓勵官紳士庶共相捐濟屆正月初旬設厰賑粥旋䝉皇上俯允督臣㑹請動帑買米給散普救災黎又得河臣之留漕鹽臣之勸商狼鎮臣之分力協捐民遂得以有生不至流離今則災後重災委實田中顆粒無穫外來商賈杳然故至窮簷絶粒最早茲欽差部員厯勘以下江之民比上江之民稍可存活不在即賑之內但臣屬江蘇等府州縣與上江鳳廬地方迥不相侔蓋鳳廬地廣人稀即稔熟之年原覺村墟蕭索一遇災而荒涼更甚若江蘇常鎮等屬寸地片壤皆係賦重之産村落相聯人民稠密雖貧家室空如洗而外觀仍似蕃庶臣從今春親賑之後曾遍厯郊野目擊疾苦情形今日如此真饑不即拯救竊恐老弱空填溝壑壯健疾貧思逞不僅棄土逃亡也臣受撫綏重任敢不鰓鰓過慮乎惟我皇上飢溺斯民特允督臣㑹 題展開事例廣行分賑正遺黎再生之日然而賑濟之法宜籌至當若欲每人給米來春饑民愈多領者如蟻拒之不能一經挨戶稽查反滋冐濫而外方乞食之人不與焉況人支斗粟不數日而食盡仍復餓傷更難為繼且領米於城或分給於市鎮逺近不等匍匐為艱莫若就災地近區多設粥厰在道路適均之處煮粥散食使饑民逺不過十里便其扶老攜幼則稍可自全者決不䝉恥食粥而溷濫之弊一清所賑之民甚溥至公至廣而又節省者也再查臣屬幅𢄙遼闊如淮徐去臣所駐蘇城最逺河漕臣靳輔以勘工時常往來熟悉其人民困苦真情臣現在咨商河臣就近區畫分任賑濟仍請
  皇上勑下該督速行酌議勘賑外如江寧一屬應聴督臣查賑揚州一屬仍藉鹽臣分濟惟蘇常鎮所屬長洲吳縣常熟武進無錫江隂宜興丹徒丹陽金壇臣已先為勸捐米石發往各邑飭令在城郷各設厰五六處公舉好義紳士誠實耆民董理其事於臘月十五日為始煮粥開賑而江屬之六合句容二邑揚屬之江都為該屬諸邑中被災尤甚者臣亦先買米酌發咨㑹督鹽二臣矣以上應賑各屬煮粥所需柴米雖臣與司府等官極力設法但有司無力可捐紳民值災難助現措之米不過供賑數日將來饑民衆多務須源源接濟賑至麥熟始行停止仰懇
  皇上准將見展捐輸事例銀兩動支買米報銷則江南數百萬饑黎得慶復生不致輕去其郷委填溝壑而來嵗田畝耕耨有人仍復可收樂利矣除買米設厰賑過災民數目容俟造冊送部查核外臣謹㑹同總督臣阿席熙合詞縷晰披陳仰請皇上睿鑒勑部速賜議覆施行
  蘇松常等府地方坍缺版荒田地賠糧累民奉
  㫖將版荒田地一應本折錢糧盡行豁免於康熙七年
  先是巡撫韓世琦
  勅書內開拋荒田地不許人戶包賠於是蘇松九州縣開報奉㫖永行蠲免 附慕天顔請豁蘇松版荒疏為坍荒賠累無追亟請殊恩豁免甦民困以召天和事臣惟地震之變皇上躬行修省勑將應行應革事宜條奏臣思最重者首在恤民而恤民之最苦最急者莫若豁免江南坍荒田地錢糧一事臣查蘇松常坍荒田地向來屢經勘駁實有三千餘頃合算其本折錢糧亦不滿十萬而因此遺累反致欠多民情之隠苦實實不可勝言蓋坍者久成白水無土可問荒者磽瘠不毛無法可耕公占則係地入公家民已失業此種情形前撫臣及臣任藩司時入覲條奏厯厯繪陳久䝉
  皇上洞鑒止因兵興以來軍務倥傯前撫臣無暇親勘故議暫停俟事平之日議覆因循至今臣撫任三載正值軍需告急方在生節之時何敢再凟宸嚴是以日切焦思而對此包賠之窮民赧顔無以自解臣故於自陳不職疏內首列此端為臣罪也然思我
  皇上愛民惟恐一夫不獲恭逢下詔求言之日臣再不言臣罪益深矣又念此坍荒錢糧如果可徵賠臣又何敢即言奈何有糧無田有戶無人厯年地丁條折原無完納委係紙上虛數不豁亦無完豁之可免累耳惟漕糧一項徒累里甲里甲因此包賠逃亡株連不知凡幾官役因此漕欠那移墊買每致難清完猶不完也三吳賦重額繁保無頑梗拖欠然每嵗考成計民間零星尾欠積累而有數萬或災患不時民力困竭逋逃者又數萬總以四百餘萬之額徵而論亦不可謂之頑矣此有田有戶之欠數仍可於年限續完惟坍荒所欠萬萬無從責賠臣前於備陳舊欠無徵等事一疏 題䝉
  特恩蠲停者即此坍荒在內也今查前勘坍荒數內如長州縣田地新經丈清陞補無缺不議外其太倉常熟崑山嘉定華亭婁縣上海青浦宜興九州縣確有坍荒未豁臣請
  皇上大沛恩綸特准開豁容臣再加覆勘細數造冊報部從康熙十七年起扣免於民毋容纎毫揑冐此係永逺甦困培我國家萬年之樂利非比一時之蠲停將見渙汗一頒民之鼓舞雷動於三吳豈不可坐致休祥也哉伏乞
  皇上鑒允施行
  是年十二月奉
  恩詔兵革寢息人民乂安免康熙十三四五六七年地丁民欠錢糧
  二十一年揚州高泰等處水災蠲停正賦銀四萬有竒興化積水淹田正賦漕糧全免其揚州歸併高郵等衛屯田錢糧自康熙十八年為始各伍屯田被旱災除漕項外
  蠲免四分
  二十三年九月
  恩詔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省分自用兵以來供應繁苦宜加恩恤康熙二十四年所運漕糧著免三分之一又自康熙十三年起至二十二年拖欠漕項錢糧著自二十三年起每年帶徵一年以免小民一時並徵之累二十四年三月以邳州二十三年水災
  蠲免地丁銀二千四百餘兩
  四月
  蠲免沐陽縣地丁銀三百六十餘兩
  六月巡撫湯斌奉二十年
  恩詔題免蘇松等七府州屬地丁及併衛帶徵項下十三年至十七年未完銀七十六萬八千六百一十四兩有竒米二萬六千四百一石有竒
  九月以邳州本年水災
  蠲免地丁銀三千四百七十一兩八錢有竒 又沛縣
  秋災
  蠲免地丁銀十分之三
  十一月初四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江南宿遷興化邳州高郵鹽城等處
  水災
  蠲免康熙二十四年下半年二十五年上半年地丁各
  項錢糧
  二十五年閏四月二十二日
  諭大學士恩㫖恭紀首卷鳳陽徐州等處亢旱發鳳陽倉銀
  米賑濟 又沛縣本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兩仍賑濟饑民
  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江蘇所屬各郡縣二十七年應徵地
  丁各項錢糧俱奉
  蠲免二十六年未完錢糧亦悉奉豁除 又泰州興化
  本年水災
  蠲免地丁銀四千六十五兩有竒米七百八十二石有
  
  二十七年三月奉
  㫖將十七年以前未完漕項銀米麥俱著蠲免
  五月
  蠲免寶應縣涸出田地二十六年未完錢糧及本年地
  丁錢糧
  八月
  蠲免山陽縣二十五年缺丁銀兩
  十月奉
  恩㫖安徽所屬各郡縣二十八年應徵地丁各項錢糧俱著蠲免
  二十八年正月奉
  㫖江南除正項錢糧己與直𨽻各省節次蠲免外再將全省積年民欠一應地丁錢糧屯糧蘆課米麥豆雜稅槩與豁除
  七月二十二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蠲免邳州被水田畝應納地丁漕項
  厯年逋欠盡奉豁除
  二十九年
  蠲免江都縣本年秋災銀一千三百七十五兩有奇米一百八石有奇又歸併高郵衛銀七十五兩有奇三十年九月
  蠲免興化縣本年秋災銀三千八百一兩有奇
  十二月初四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各省嵗運漕米向來未經議免除河南省明嵗漕糧已頒諭免徵外湖廣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應輸漕米著自康熙三十一年始以次各蠲免一年
  又賑濟宿遷睢寧二縣飢民
  三十一年以興化本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四千六十七兩有奇又賑濟鹽城縣饑
  
  三十二年二月以沐陽縣上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四千九百七十四兩有奇
  九月十六日
  諭內閣恩㫖恭紀首卷江蘇安徽等處夏旱免本年漕糧三
  分之一俟至應蠲年分補還
  十一月以沐陽安東高郵寳應四州縣本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一萬七千四百八十三兩有奇米八百三
  十八石一斗有奇
  十二月以興化縣本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二千九十四兩有奇又版荒田地銀一千
  一百九十九兩有竒
  三十三年
  蠲免山陽縣捐田地丁銀三十二両六錢有奇米麥豆四十九石有奇先是總河靳輔奏山陽縣訓導移駐清江浦仍於山陽縣捐田二十頃為修葺碑亭學宮河神廟之用請將所捐之田免其賦役至是巡撫宋犖復請豁除 又
  蠲免江都縣本年被災地丁銀兩
  三十四年
  蠲免高郵興化寶應三州縣上年被災錢糧 又賑濟
  長洲吳江常熟崑山青浦等縣飢民
  三十五年賑濟淮揚徐所屬二十州縣飢民三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
  諭大學士恩㫖恭紀首卷揚淮徐等處被災錢糧盡行蠲免
  六月
  蠲免江都縣牧馬草塲三十三年以前銀米
  十二月以鹽城山陽高郵泰州興化寶應六州縣本年被水
  蠲免地丁銀八萬六千五百四十七兩有奇米麥六萬九千九百八十七石五斗 又賑濟淮揚徐所屬二十州縣及淮安大河徐州三衛飢民
  三十七年六月以海州大河衛水災
  蠲免地丁銀三千三百二十六兩有奇 又鹽城縣水
  
  蠲免地丁銀六千八百一十三兩有奇
  十一月二十五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海州山陽安東鹽城高郵泰州江都興化寶應壽州泗州亳州鳳陽臨淮懐逺五河虹縣䝉城盱眙靈璧等州縣並各衛所康熙三十八年一切地丁銀米等項及漕糧盡奉
  蠲免 又高郵泰州江都興化寶應五州縣
  蠲免本年被災地丁銀十一萬九千九百一十兩有奇米麥七萬四百九十四石有奇又賑濟鹽城等九州縣飢民
  三十八年三月初七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著將漕糧截留十萬石於高郵寶應興化泰州鹽城山陽江都受災七州縣各留一萬石悉較時價減值發糶餘米三萬石著於邳州留八千石宿遷桃源清河安東四縣各留五千五百石亦較時價減糶
  三月十三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江蘇安徽所屬舊欠帶徵錢糧除康熙三十三年恩詔內己經赦免外其三十四五六年一應地丁米麥豆雜稅俱著豁免
  三月二十二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淮安府屬海州山陽安東鹽城揚州府屬高郵泰州江都興化寶應九州縣並淮安大河二衛康熙三十七年未完地丁漕項等銀一十九萬有奇米麥一十一萬石有奇全奉
  蠲免
  四月十六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以鳳陽府屬去嵗水災
  蠲免康熙三十七年該府屬壽州等十一州縣並泗州
  一衛未完地丁漕項銀米
  九月
  蠲免高郵州牧馬草塲銀九十餘兩 又高郵泰州江
  都興化四州縣本年被災復
  蠲免雜辦銀七百一十餘兩
  十一月初五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海州山陽安東鹽城大河衛高郵泰州江都興化寶應被災各州縣衛康熙三十九年地丁銀米等項及漕糧漕項銀兩盡奉
  蠲免 又賑濟淮揚所屬饑民又
  蠲免潁州被災田畝銀四百九十七兩有奇
  四十年奉
  㫖將江蘇巡撫所屬州縣等處除漕項外康熙四十一年地丁錢糧盡行蠲免
  四十一年奉
  㫖安徽巡撫所屬府州縣衛等處康熙四十二年分地丁錢糧除漕項外通行蠲免
  四十二年四月奉
  㫖徐州睢寧縣三十七八九三年未完地丁倉項銀二萬四百二十二兩零及邳州四十年未完錢糧俱著免徵
  八月奉
  㫖賑濟邳州等處又令應免錢糧另議具奏
  四十三年四月
  蠲免江安二屬黃快缺丁銀六千四百四十餘兩
  七月
  蠲免淮揚二屬輕齎等銀一萬八千二百六十餘兩贈
  米六千一百九十餘石
  四十四年蠲停鳳陽府屬及睢寧沐陽二縣被災地方應徵地丁漕項銀米 又賑濟江寧揚州淮安三府所屬飢民
  四十五年正月以上元縣上年水災
  蠲免地丁銀一千七百三十餘兩米豆二百九十餘石
  仍賑濟飢民
  十月二十五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江蘇安徽等省自康熙四十三年
  前未完地丁銀米盡奉
  蠲免其舊欠己完在官而見年錢糧未完足者亦准扣抵 又淮安大河徐州三衛本年水災
  蠲免銀一千二百四十餘兩仍賑濟飢民 又海州邳州清河桃源宿遷睢寧沐陽安東蕭碭等州縣本年水災
  蠲免地丁銀三萬八千九百二十餘兩仍賑濟飢民
  十一月以徐州本年水災
  蠲免地丁銀六千一百八十餘兩仍賑濟飢民
  四十六年十月奉
  㫖四十三年以前江寧巡撫所屬各府州縣未完民欠漕項銀兩六十八萬七千兩有奇米麥三十一萬一千八百石有奇著該撫一一察明悉與蠲免 仍將本年所徵漕糧每州縣或留八九萬石或留十萬石酌量賑給
  十一月初二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康熙四十七年江南通省人丁額徵
  銀兩悉奉
  蠲免其本年被災安徽巡撫屬七州縣三衛江寧巡撫屬二十五州縣三衛應徵地畝銀共二百九十七萬五千二百餘兩糧三十九萬二千餘石一槩免徴所有舊欠帶徵銀米並暫停追取
  四十七年四月奉
  㫖以江西湖廣漕糧三十餘萬石至蘇松減價平糶
  十月十六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康熙四十八年除漕糧外江南通省地丁銀四百七十五萬四百兩有奇全奉
  蠲免所有舊欠銀米暫停追取
  十二月以上元江寧溧陽溧水高淳江浦崇明上海八縣太倉鎮海金山三衛本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五萬四千六百五十餘兩米豆三千四百八十餘石漕米緩徵一半仍賑濟饑民
  四十八年四月以潛山宿松宣城銅陵石埭當塗蕪湖繁昌望江貴池青陽南陵無為和州含山建平涇縣巢縣共十八州縣並宣州衛上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七萬五百二十一兩有竒米豆一萬二千一百七十八石有奇 又動支庫餉賑給淮揚徐所屬州縣並徐州衛被災饑民
  十月二十五日
  諭戶部恩㫖恭紀首卷以淮安揚州徐州三屬水災獨重除本年錢糧全免又將康熙四十九年淮揚徐三屬邳州等十九州縣三衛額徵地丁銀五十九萬三千八百餘兩一槩豁免
  十一月
  蠲免亳州被災田銀一百八十餘兩
  十二月奉
  㫖動常平倉米穀賑濟飢民
  四十九年六月奉
  㫖將江南舊欠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年未完地丁等項錢糧於五十年起分四年帶徵四十七年漕項錢糧於五十三年帶徵
  五十年以六安合肥舒城霍山壽州霍邱六州縣並廬州鳳陽右二衛秋災
  蠲免地丁銀二萬八千五百四十三兩有奇米麥九十
  二石有奇仍賑濟飢民
  五十一年五月奉
  㫖安徽等五府屬三十年至四十三年未完地丁等銀三萬八千九百餘兩准其免徵
  十月奉
  㫖江寧安徽各撫屬除漕項外五十二年應徵地畝人丁銀俱著察明全免其厯年舊欠亦並免徵又
  恩詔內開將各省應徵房地租稅銀兩著察明額數於康熙五十三年豁免一年其厯年逋欠一並察明免其追補
  是年
  蠲免淮徐所屬十二州縣並淮安大河二衛水災地丁
  銀兩仍賑濟飢民
  五十二年
  蠲免江蘇所屬地丁銀有差
  五十三年七月
  蠲免歙縣城濠地租蕪湖江夫河蓬門攤商稅滁州衛月城隙地房租共銀二千五百六十餘兩及歙縣四十七年五十年五十一年民欠銀四百五十餘兩 又江常淮揚等屬二十州縣並儀徵衛本年旱災
  蠲免地丁銀兩有差仍賑濟飢民
  十一月
  蠲免桐城等二十三州縣並廬州等六衛被災銀九萬九千一百五十餘兩米麥豆四千四百二十餘石仍賑濟飢民
  五十四年以蘇松淮揚等屬三十三州縣衛本年水災
  蠲免地丁銀米有差仍賑濟飢民
  五十五年九月以宣城南陵涇縣本年水災
  蠲免地丁銀九千六十八兩有奇米豆七百二石有奇
  十一月
  蠲免江常鎮淮揚等府屬旱災州縣衛共銀十六萬四千八十餘兩米麥豆共一萬八千二百五十餘石其被災軍民在現年漕糧內截留米二十五萬石賑濟不敷仍於收補漕米及續收例米穀石並現存各事案米穀內湊賑 又
  蠲免安徽寧池太廬鳳等府屬旱災州縣衛共銀一十二萬七千三百八十餘兩米麥豆共六千五百二十餘石其各屬災黎照例動支常平倉糧散賑仍將安慶府存剰漕糧並省倉見在捐還漕米湊賑五十六年十一月奉
  㫖豁免安徽江蘇等處帶徵地丁屯衛銀兩其帶徵漕項銀米麥豆免徵各半 又
  蠲免淮揚等府被災州縣地丁銀有差仍散賑飢民五十七年
  蠲免沛縣上年被災地丁並湖地租銀三千二百餘兩
  又歙縣等處被災錢糧照分數
  蠲免
  五十八年十一月
  蠲免山陽高寶三州縣本年秋災地丁銀一萬六千二百九十餘兩米七百九十餘石仍賑濟飢民 又合肥等縣被災錢糧照例
  蠲免
  十二月
  蠲免清河桃源沐陽三縣淮安大河二衛地丁銀一萬二千四百餘兩仍賑濟飢民 又賑濟安東鹽城泰州江都興化等縣飢民
  五十九年二月
  蠲免大河衛河攤租地銀五十二兩有奇
  五月以江都興化安東鹽城及合肥等縣上年被災
  蠲免銀米有差 又賑濟高寶江興泰五州縣飢民
  六十年四月
  蠲免高寶上年秋災地丁銀一萬三千七百餘兩米八
  百四十餘石
  八月以沛縣本年被災
  蠲免地丁銀二千一百餘兩 又賑濟江蘇松常鎮揚所屬州縣飢民 又安徽新安等州縣衛被災錢糧按分數
  蠲免 又江寧上元等州縣衛及安徽歙縣等處被災
  錢糧按分數
  蠲免
  六十一年以歙休等十一州縣衛去年被災
  蠲免地丁銀四萬五千二百餘兩米豆二千九百餘石
  
  蠲免江常鎮淮揚等一十六州縣本年旱災地丁銀兩有差緩徵一半漕糧賑濟飢民海州全緩
  世宗憲皇帝雍正元年二月奉
  恩詔各省民欠錢糧年久應免者查奏酌免
  四月奉
  㫖蠲免合肥舒城等十八州縣衛被災地丁銀四萬八千四百六十餘兩米麥豆四千三百餘石又動積穀賑濟飢民六月奉
  㫖恩蠲江蘇各屬康熙十一年至五十年未完地丁等銀七百二十九萬六千二百九十兩零米豆四十三萬七千二百二十石零又蘆課等銀一十九萬二千七百三十三兩零
  十二月賑濟江蘇常鎮淮揚六府屬二十四州縣被水飢民
  二年二月
  蠲免靖江丹陽上年被災地丁銀一萬九千三百六十
  餘兩米六百二十餘石
  六月
  特恩蠲免江南全省康熙四十六年至五十年舊欠地丁銀六十三萬三百餘兩米麥二十六萬八千六百七十餘石
  十二月
  蠲免蘇松常鎮淮揚所屬十五州縣本年被災地丁銀七萬三千八百五十餘兩米豆六千五百四十餘石仍賑濟饑民緩征漕米又江南沿海地方海潮泛溢民被災發倉賑濟 又通泰淮三分司所屬海潮淹漫奉
  㫖發庫銀三萬兩委員分賑蠲未完折價銀四萬餘兩
  三年三月十九日奉
  㫖准將蘇州府正額銀蠲免三十萬兩松江府正額銀蠲免十五萬兩著為定例
  上諭恭紀首卷怡親王疏蘇松田稅宋時每畝輸賦一斗元時水田不過五升明太祖因蘇民為張士誠固守不降盡籍諸豪族及富民田以為官田按私租簿為稅額每畆四五斗七八斗至一
  石以上蘇州一府秋糧至二百七十四萬六千餘石時民田仍照元時之額嵗輸僅十五萬石餘皆徵之官田松江官田畧少秋糧亦至一百三十餘萬石計蘇州田地山蕩灘漊等共九萬九千九百餘頃松江四萬八百餘頃以宋時均稅一鬥合算蘇松正額祇應一百四十萬餘石乃加増二百六十四萬餘石幾二倍於原額矣至宣徳時以蘇松官田租額太重遞減二三分蘇松二府減七十餘萬石巡撫周忱定均耗之法以官田稅額攤派民田每畝稅額少者一斗九升多者至三斗六七升不等其後以二府額糧太多地産米石不敷始於平米內改徵條折此地丁等項折銀所由始也嘉靖時增江浙稅賦百二十萬蘇松又在加增之內嗣後東南被倭又有額外提編之加萬厯時又每畝加増九釐後於九釐外再加三釐自宣徳遞減之後嘉靖萬厯時後遞增浮額三十餘萬於是二府之民終明之世困於重賦我朝平定海內悉除前明苛政各省賦稅凡嘉靖以後加增者槩行蠲免洪恩浩蕩萬民樂業惟蘇松二府明代屢增之額因未經詳悉奏請至今仍舊伏查蘇州府條折兵餉徭里人丁匠班隨漕經費等項嵗徵銀一百六十二萬六千九百兩零松江府八十三萬三千五百三十兩零蘇州府正耗漕白等項嵗徵米九十七萬五千二百三十石零松江府四十一萬八千五百八十石零其嵗徵額米厯年以來民間輸納完者居多且天庾正供兵食攸關無庸請減惟額徵地丁銀項每至次年奏銷之期蘇州一府民欠必至三十餘萬兩松江一府十五六萬兩積累數年動至三四百萬幸遇聖朝時施
  曠典蠲免宿逋至數百萬而數年之內糧戶日受追比之苦地方官亦因承追而罷去者多矣此雖有額徵之名而無徵收之實也我皇上心周蔀屋洞照萬里雍正二年江西南昌府屬明初加增浮糧已䝉恩㫖酌減寛免今蘇鬆浮糧事同一體但從來加浮之額為數太多或應酌減幾分仰候皇上欽定
  五月以丹徒縣濱江坍田奉
  㫖蠲免額徵銀一千六百二十餘兩米麥一千九百七十
  餘石自康熙五十一年為始
  十二月以太平泗州盱眙三州縣本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三千一百餘兩米麥豆一百二十餘石仍賑濟飢民緩徵舊欠 又以蘇松常鎮揚太通七府州被災
  蠲免二年蘆課銀五千二百一十餘兩 又賑濟山陽清河寳應興化宿遷睢寧六縣被水飢民四年奉
  㫖著動支庫銀賑給泗州被災民戶
  八月又
  蠲免泗州田畝銀四百四十餘兩
  九月
  蠲免望江無為銅陵黟縣宣城蕪湖繁昌貴池等被災
  州縣銀米有差
  十二月以南陵等縣本年被災
  蠲免地丁銀四千八百五十餘兩米豆三百二十餘石
  又以宣城縣本年被災
  蠲免地丁銀八千二百三十餘兩米豆六百八十餘石又賑濟江蘇松常鎮淮揚太邳徐所屬三十九
  州縣被災飢民 又宣城等十州縣將社倉常平倉省倉捐還漕米並安慶截留漕米內動用設厰煑賑所有應徵新舊錢糧暫停徵催
  五年八月以福泉陽湖二縣上年被災
  蠲免地丁銀一萬一百四十餘兩米二百七十餘石
  又上元丹徒二縣秋災
  蠲免四年蘆課銀五百五十餘兩
  九月十二日
  上諭恭紀首卷著江南總督動用庫銀二萬兩於上下兩江被水之處散賑
  六年以江都泰興二縣被災
  蠲免五年分蘆課銀二千二百餘兩
  六月
  蠲免東流無為臨淮懐逺四州縣水災田畝銀四千七
  百八十餘兩米豆七十餘石
  九月以懐寧桐城等十四州縣並鳳陽衛上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一萬二千七百餘兩米麥豆一千一百三
  十餘石
  七年閏七月以靖江縣上年被災
  蠲免地丁銀九千八百八十餘兩米三千一百七十餘
  
  八月奉
  㫖安徽等屬著免雍正八年地丁銀四十萬兩
  八年六月奉
  㫖蠲免通州稅課局缺額商稅自康熙三十五年至雍正
  三年共銀一萬七千六百五十餘兩
  七月奉
  㫖上江宣涇等十七州縣又貴池建平繁昌三縣水災著動支帑銀賑濟其有應免錢糧盡奉蠲免 又邳州宿遷桃源等處大水動支藩庫銀兩賑濟本年錢糧悉行
  蠲免有已經完納者准作明年額徵之數
  八月初九日
  上諭恭紀首卷江南被水州縣漕糧按成災分數蠲免十月以壽州合肥縣及廬州衛上年被災
  蠲免地丁銀一萬一千八百六十八兩五錢有奇麥六
  十八石二斗有竒
  十二月奉
  㫖著直𨽻江南等省督撫動支常平倉米穀核實賑給外來就食之災民並動存公銀兩賞為路費資送囘籍又賑濟淮揚海邳徐所屬十八州縣飢民九年三月以建平縣上年被災
  蠲免地丁銀六百一十二兩四錢有奇米豆二十六石
  九斗有奇
  四月
  蠲免山陽清河等八州縣並徐州衛挖廢田地自康熙
  五十一年至雍正五年地丁銀米又
  蠲免大河衛桃源縣司挖廢田並栽栁廢田銀兩六月以宣城旌徳銅陵懐逺四縣上年被災
  蠲免地丁銀九千九百五十餘兩米豆一千一百七十
  餘石
  八月
  蠲免宣城旌徳銅陵懐逺漕糧五千九百餘石 又免寧國無為壽州鳳陽臨淮等十州縣並鳳陽長淮二衛銀一萬九千五百九十餘兩米麥豆八千七百五十餘石
  十年三月奉
  恩㫖以官侵吏蝕包攬錢糧分為十年帶徵實在民欠更緩作二十年帶徵自壬子年為始即以帶徵完納之分數為次年蠲免之分數
  五月
  蠲免吳江震澤二縣坍田自康熙五十一年雍正三年地丁銀一萬四千一百五十二兩有奇米麥豆一萬四千三百一十六石有奇
  八月
  蠲免寧國旌徳滁州全椒來安等被災州縣銀九百餘兩米豆三百四十餘石 又以徐州豐沛蕭碭五州縣並徐州衛上年秋災
  蠲免地丁銀四千一百七十餘兩又奉
  㫖江南濱海人民被水著督撫等督率有司誠心撫綏毋使失所
  十二月准總漕性桂疏截留漕米四十萬石以備平糶性桂疏畧漕米關係
  天庾例應乾圓潔浄今據蘇州府屬之常熟昭文太倉州屬之鎮洋松江府屬之上海華亭常州府屬之江隂靖江揚州府屬之泰州江都興化通州屬之泰興如臯淮安府屬之鹽城共十三州縣詳報田稻自被水以後其中勘不成災之田畝或稱稻經鹽潮灌浸不能乾潔飽足或稱疊遭風雨蚰蟲米粒細小青白不一等情又據蘇州府屬之長洲元和吳縣吳江震澤崑山新陽松江府屬之金山常州府屬之無錫金匱江寧府屬之江浦淮安府屬之阜寧桃源並海州共十四州縣各詳稱田地雖不成災但當吐花結秀之候秋雨過多米色不無減損雖碎細可以簸揚而青粒殊難揀浄各等因俱經臣嚴行批飭經徵各員務須揀擇乾浄好米上納去後惟是秋雨過多蚰蟲間生以致米色不能純潔則雖紅白兼收私稉並納恐不能米色全純也以臣愚見凡經先後
  題報被災之州縣其中有勘不成災之處應納漕糧者及原未成災但報米色不純之州縣應全納漕糧者除飭令選擇乾浄堪以久貯之米仍照常兌運通倉交納外若有實係不能純潔之米令各州縣報明數目酌留四十萬石仍貯本處倉厫於明春確訪時價酌減平糶查照被災之輕重分別平糶之多寡雖江省積穀亦多但穀能經久多儲益善且地方廣闊人民繁庶需米甚多目今淮安米價日貴食米每石已賣至一兩三四錢不等民食未免艱難訪聞各府米價亦貴來春青黃不接之時恐米價又長臣再四思維若將各屬不純之米截留本處平糶將來米價不至騰貴其平糶事竣仍令各州縣將米價解赴上下兩江糧道轉解戶部一轉移間米無霉爛之虞民受平價之益其於明春生計似有裨益臣與總河臣嵇曾筠就近籌商亦慮明春米價增長似應截留平糶且漕河兩標兵丁計有九千餘名力作河兵葦蕩營兵一萬餘名其標兵俱於春夏二季支領折米每石折銀七錢五分而河兵則槩領折色自行買食兵民雜處需米浩繁若於四十萬石之內截留十萬石在淮平糶則兵民均荷皇恩普遍矣
  十一年正月奉
  㫖江南常熟等二十二州縣並華亭等六縣沿海被水地方已定議大賑三次著再加賑四十日其有從前遺漏貧民並先可餬口而目下力不能支者亦著查明補賑再被水之鹽塲竈戶亦照貧民例加賑一月又以九年
  徐州並所屬四縣徐州衛秋災
  蠲免地丁銀四千一百七十餘兩
  八月二十三日以雍正十年舒宿虹靈六霍天長等州縣並宿州一衛秋災
  蠲免地丁錢糧三千一百三十餘兩
  十二月奉
  上諭江蘇雨水稍多收成歉薄著將乙夘年起運漕米截留二十萬石於被水州縣平糶新舊條銀及本年南漕等米緩至來年麥熟開徵仍令動支倉穀分別賑濟
  又奉
  諭將本年漕米一半折徵每石折徵銀一兩
  十二年二月十九日以雍正十一年宿靈虹泗四州縣秋災
  蠲免地丁錢糧四千六百一十餘兩其應徵新舊錢糧一併停徵仍動存公銀兩採買雜糧賑濟飢民十二月以宣南涇太鳳臨懐滁全來和十一州縣並懐滁全來和五州縣歸衛以及鳳陽衛秋禾被水照災分數
  蠲免地丁錢糧共九千三百三十一兩有奇米豆一千八十五石有奇仍動倉穀賑濟飢民五月十三年九月初三日
  皇上登極恩詔內開各省民欠錢糧係十年以上者該部查明具奏候㫖豁免
  九月十三日奉
  上諭恭紀首卷雍正十二年以前各省錢糧實欠在民者一併寛免從前江南積欠錢糧內曾有官侵吏蝕二項亦著照民欠例寛免
  十月初七日奉
  上諭恭紀首卷據果親王奏江南等省漕項蘆課及學租雜稅等銀著全省豁免
  十一月十一日奉
  上諭恭紀首卷江南太平府蕪湖縣有雜派江夫河蓬錢糧嵗徵銀二千三百零四兩即行寛免永著為例十一月十六日奉
  㫖豁免雍正十二年以前錢糧耗羨銀兩總理事務王大臣議署副都御史陳世倌疏查錢糧火耗提解歸公以為各官養廉及地方公事之用凡遇蠲免錢糧之年若將耗羨一併蠲除則民邀
  浩蕩之恩而官受拮据之苦必自轉滋弊端所以雍正八年欽奉
  諭㫖凡遇特恩蠲免錢糧其耗羨仍舊輸納若因水旱蠲免者不得徵收耗羨將此永著為例欽此欽遵在案但查耗羨隨正項交納為勢猶便正項既蠲而獨徵耗羨其弊最多蓋以耗羨原屬零星小項為數無幾一經徵比則往返守候飲食盤費等項必至加倍因而胥役遂得包攬苛索書吏遂得重戥稱收且不肖官員因非正項錢糧上司不為查察遂得於耗羨之外復徵耗羨以飽私槖種種流弊皆勢所必至者況現在特恩蠲免之項尤與各官養廉無涉查本年九月內奉
  㫖寛免雍正十二年以前民欠錢糧其在雍正十二年以前各官應支養廉早已支給若現年之養廉自有現年之耗羨可徵原不藉此舊欠應用應如陳世倌所奏請
  勑下該部通行各省將現在特恩蠲免十二年以前之項其耗羨一併豁免嚴飭地
  方官不得私行徴收謹奏奉

  御批所議甚是依議速行
  十二月初八日奉
  特恩豁免雍正十二年以前帶徵緩徵漕項本折銀米
  十二月初十日奉
  㫖豁免直𨽻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山東等省雍正十二年以前未完額徵河銀並江南省未完額徵黃快
  丁銀錢及江南山東二省各州縣衛所未完額徵造船等項銀兩工部奏疏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奉
  上諭將雍正十二年以前各省民欠錢糧及江南省官侵吏蝕之項一併寛免欽此臣等查臣部有直𨽻江蘓安徽浙江河南山東等省每年額徴河銀共二十八萬三千七百八十餘兩各省按年徴解江南總河為河工之用又江南省每年額徵黃快丁銀共一萬三千七百餘兩係江蘇安徽二省各州縣於田畝內攤徵為黃快等船差修工食之用又江南山東二省各州縣衛所每年額徵造船料銀七千九百三十餘兩為修造漕船之用均係編徵條欵臣部於欽奉
  上諭之後隨即咨詢戶部據戶部覆稱前項銀兩完欠各數咨報工部查核應聴工部自行辦理臣等恭查前項銀兩俱係民欠之項應否一例寛免之處理合奏
  聞奉㫖依議
  十二月十九日以潛山縣泗州秋禾被水
  蠲免地丁錢糧二百六兩七錢有奇米麥一十九石八斗有奇仍動倉穀賑濟飢民五月
  乾隆元年四月初四日奉
  上諭江南阜寧鹽城等處州縣上年夏秋之間雨水稀少田禾歉收曾降諭㫖著該督撫委員查勘被災情形已將阜鹽興海四州縣乏食窮民等加恩賑恤其額徵錢糧各按災傷分數照例扣蠲至應徵漕糧等項復令緩至今冬帶徵朕思此等地方被災之後既有本年應納之糧又有上年帶徵之項未免新舊交催追呼兩迫輸納維艱著將阜鹽興海四州縣雍正十三年未完緩征漕糧一例豁免以舒民力再聞阜寧鹽城二縣漕米昨年未降諭㫖之先已有按數完納者此等急公良民尤當加以恩澤著逐一確查將已完之數准抵今年應完之項俾得一體霑恩該督撫飭令該州縣實力奉行毋使奸胥地棍中飽滋弊欽此




  江南通志卷八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八十五
  食貨志
  積貯
  文帝時賈誼上言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漢書食貨志
  鼂錯言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食也又言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使天下人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嵗塞下之粟必多於是帝從其言令民入粟邊漢書食貨志
  武帝時都鄙倉庾盡滿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漢書食貨志
  宣帝五鳳中耿壽昌白令邊郡皆築倉以穀賤時增其價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價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漢書食貨志
  南北朝齊武帝永明中立常平倉市積為儲詔於揚州治建業出錢千九百一十萬南徐州治京口二百萬各於郡所市糴南荊河州治壽春二百萬市絲綿紋錦布米大麥諸州不等均使臺傅並於所在市易文獻通考
  後魏明帝時徐揚內附收內兵資與人和糴積為邊備文獻通考
  唐制凶荒有社倉賑給唐書食貨志
  太宗時准戴胄議自王公以下計墾田秋熟所在為義倉其後洛相幽徐齊幷秦蒲州又置常平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濕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著為令唐書食貨志
  明皇開元七年荊揚等州幷置常平倉唐書天寶八年義倉糧淮南道四百八十四萬八百七十五石江南道六百七十三萬九千二百七十石常平倉糧淮南道八萬一千一百五十二石江南道無考唐書
  徳宗時趙贊請於兩都江陵成都揚汴蘇洪置常平倉輕重本錢上至百萬緡下至十萬積米粟布帛絲麻貴則下價而出之賤則加倍而收之唐書食貨志
  宋太祖乾徳初詔諸州於各縣置義倉宋史食貨志真宗景徳三年詔江南淮南皆立常平倉每嵗夏秋視市價量增以糴糶減價亦如之三年以上不糶即囘充糧廩易以新粟宋史食貨志
  仁宗景祐中淮南轉運副使吳遵路言本路丁口百五十萬而常平錢粟纔四十餘萬嵗饑不足以救恤願自經畫為二百萬他無得移用許之宋史食貨志
  神宗熙寧間詔淮南常平司於麥熟州郡及時兌糧宋史
  孝宗乾道間江南民艱食朱熹請於府得常平米六百石賑貸夏受之於倉冬則計米加息以償自後隨年斂散嵗歉則捐其息之半大饑盡蠲之凡十有四年得息米若干除以原數償府外見米三千一百石造倉貯之名社倉焉自此不復收息每石止收耗米三升郷閭間雖遇凶年民不乏食淳熙八年奏於朝請行於倉司文獻 附通考朱熹社倉記始予居建之崇安嘗以民饑請於郡守徐公嚞得米六百斛以貸而因以為社倉今幾三十年矣共積至五千斛而嵗歉散之里中遂無凶年中間䝉恩召對輒以上聞詔施行之而諸道莫有應者獨閩帥趙公如愚使者宋公若水為能廣其法於數縣然亦不能逺也紹興五年春常州宜興大夫髙君商老實始為之於其縣善卷聞寶諸郷凡為倉者十一合之為米二千五百餘斛擇邑之賢者承議郎趙君善石周君林承直郎周君世徳以下二十餘人以典司之而以書來屬予記予心許之而未及為也㑹是嵗浙西水旱常州民饑尤極流殍滿路顧宜興獨得下熟而貸之所及者尤有賴焉然予獨慮夫貸者之不能償而髙君之惠將有所窮也明年春高君將受代以去乃復與趙周諸君皆以書來趣予文且言去嵗之冬民負米以輸者繦屬爭先視貸籍無龠合之不入予於是益喜高君之惠將得久於其民又喜其民之信愛其上而不忍欺也則為記其所以然者抑又慮其久而不能無弊於其間也則又因而告之曰有治人無治法此雖老生之常談然其實不可易之至論也夫先王之世使民三年耕者必有一年之蓄故積三十年則有十年之蓄而民不病於凶饑此可謂萬世之良法也其次則漢之所謂常平者今固行之其法亦未嘗不善也然考之於古則三登太平之世不常有而驗之於今則常平者獨其法令簿書筦鑰之僅存耳何也蓋無人以守之則法為徒法而不能以自行而況於所謂社倉者聚可食之物於郷井荒闃之處而主之不以任職之吏馭之不以流徙之刑茍非常得聰明仁愛之令如高君又得忠信明察之士如今日之數公者相與並心一力以謹其出納而杜其姦欺則其法之難守不待他日而見之矣此又予之所身試者故並書之以告後之君子云
  明洪武三年詔在京軍儲倉增設京畿漕運司官專督其事明典彚
  洪熙元年諭戶部豫備倉儲比之前代常平最為良法宜徧行天下申明舊典勿事虛文明典彚宣徳八年南直巡撫周忱奏定濟農倉法飭諸郡力行於是蘇州儲米六十餘萬石松常各郡次之令諸縣各廣濟衆倉擇縣官之廉公有威與民之賢者掌其籍司其出納遇災賑貸民不知饑明典彚附周忱折收本色疏畧應天鎮江太平寧國諸府舊有石臼等湖其中港溝嵗辦魚課其外平圩淺灘聴民牧收孳畜採掘蔆藕不得耕種是以每遇山溪泛漲水有所洩不為民患近者富豪之家築成圩田排遏湖水每遇水漲患即及民宜悉平之又各處被災恐預備倉儲賑濟不敷請以折銀糧稅悉徵本色於各倉收貯俟青黃不接之際出糶於民以所得銀物上納京庫則官稅不損民亦得濟
  正統七年南京戶部侍郎張鳳言南京根本地不可不素蓄下部議每嵗分米二萬石命著為令明典彚
  嘉靖四年廬州知府龍誥修蓋義倉置買義田行賑糶賑貸賑濟之法又條積蓄便民八事覆准通行各府州縣隨宜酌處以備賑濟有成效者具奏加陞如例明典彚
  九年題准嘉靖八年取到兩淮餘鹽銀十萬兩候秋成米價頗平分投委官召買運赴徐淮二倉交收明㑹典
  國朝順治十一年
  詔各府州縣俱有預備常平倉及義倉社倉積貯備荒責成該道員稽查舊積料理新儲每年二次造冊報部察積穀多寡分別議奏以定功罪
  十二年題准各衙門自理贖鍰春夏積銀秋冬積穀悉入常平倉備賑置簿登報布政司彚報督撫嵗底造報戶部如有假公濟私隠匿漏報者督撫查叅其郷紳富民樂輸者地方官多方鼓勵勿勒定數勿使胥吏侵剋及加耗滋弊
  十三年議准積穀賑濟務令修葺倉厫印烙倉斛選擇倉書糴糶平價不許別項動支
  十七年議准常平倉穀春夏出糶秋冬糴還平價生息務期便民如遇凶荒即按數給散災戶貧民飭有司實力奉行
  康熙十八年題准地方官整理常平倉每嵗秋收勸諭官紳士民捐輸米穀照例議敘郷村立社倉鎮店立義倉捐輸積貯公舉本郷敦重善良之人管理出陳入新春月借貸秋冬償還每石取息一斗嵗底州縣將數目呈詳上司報部管倉人儲穀多者題明給頂帶榮身有官吏掊剋者照侵欺錢糧例處分有強派抑勒借端擾民者該督撫題叅治罪
  十九年覆準直省常平倉穀畱本城備賑義社倉穀畱本村備賑永停協解外郡徐國相積穀救荒疏為積穀為救荒之要務官民有懼累之隠情仰祈
  勑部永免撥解以鼓勵捐輸事竊惟水旱災傷乃盛世所不免惟在救濟有方預備有素則小民雖遇荒歉不致顛沛流離邇年以來江南等省災沴𰜨臻民生困苦屢厪
  睿懐發帑賑恤近經廷臣㑹議通行各省整理常平倉每嵗秋收之時勸諭官紳士民捐輸米穀其在郷村鎮店內令百姓自立社倉義倉勸諭收貯等因奉有
  㫖欽遵移咨到臣仰見皇上軫恤民生預籌備荒至計臣隨經轉行司道並有司各官實力舉行勸諭官紳士民捐輸收貯統俟年終將捐積數目照例造冊彚報外惟是臣屬常平倉穀石自康熙七年撥解淮揚充賑之後舊積既虛新捐無幾又縁鳳廬等府連年荒旱支用無存臣奉㫖於所經過地方面問官紳士庶積穀乃救荒要著何以平日不思預備以致凶年飢饉無以自濟咸稱積穀原備本地凶荒前奉撥協外郡不惟本地未獲實濟而搬運繁難腳費不貲反受賠累之苦所以人皆畏縮捐貯寥寥等語臣隨諭前因淮揚異災不過一時權宜將來不復撥解勸令量力捐輸以備本地支用然在地方有此懼累隠情非奉天語申飭永遵恐蚩蚩之民猶有疑懼不前仰祈
  皇上勅部嗣後常平積穀准留本地州縣備賑義倉社倉捐穀各留本村鎮備賑永免撥解外屬恭候命下之日臣大書榜示徧行曉諭將見鼓舞樂輸嵗增月集於以備凶荒而濟民艱利賴永永無既矣臣謹
  具 題伏乞睿鑒施行

  二十九年
  諭常平倉不必撥給兵米 又
  諭直省督撫嚴飭地方官吏家諭戶曉務使及時積貯度終嵗所食常有餘儲 又
  諭江寧京口等處大兵駐防之地著將漕米各截畱十萬石建置倉厫以備積貯 又議准各省常平倉俱照直𨽻分貯各州縣州縣官有陞遷事故離任者照交代收受正項錢糧例取具印結有短少者該督撫題叅照虧空正項錢糧處分
  三十一年
  諭積貯米榖最為要務今正值麥石收穫之時應行各該地方官勸諭百姓令各戶量力捐輸積貯該州縣官將輸納之人姓名數目詳記冊籍其秋禾收穫以後亦依此例舉行如春月轉貸於乏穀之民俟秋月即照此數償還備用每嵗當收穫時遵行
  三十四年題准江南捐積穀石以七分存倉備賑以三分發糶秋收買穀還倉
  三十五年覆准江南出糶舊榖於本年為始輪年挨次出易 又覆准江南於各屬糶三銀內酌提四萬石價銀解省俟秋成時收買新榖貯省以為下年存七糶三之用
  四十年題准截留楚省漕糧二十萬九千餘石存於江寧省倉此項米內動六萬四千石充給兵食將買兵米價值扣留動四萬五千石分發淮安等處照時價糶賣俟秋成將糶賣米價竝兵米扣留價值照數買補還倉
  四十一年
  諭直𨽻各省州縣雖設有常平倉收貯米石遇饑荒之年不敷賑濟亦未可定應於各村莊設立社倉收貯米石直𨽻有滿洲莊頭可合數村立一社倉其管理社倉事宜令莊頭內有情願經管者交與收貯百姓村莊公設社倉百姓有情願經管者交與收貯以備饑荒傳諭直𨽻巡撫如設立社倉果有益於民生著各省亦照例於各村莊設立社倉收貯穀石大學士㑹同九卿詳議遵
  㫖議定設立社倉於本郷捐出即貯本郷令本郷誠實之人經管上嵗加謹收貯中嵗糶借易新下嵗量口發賑
  四十三年議准各省府州縣積貯米穀大州縣存一萬石中州縣八千石小州縣六千石其餘按時價易銀解存藩庫其存倉米穀每年以三分之一出陳易新 又覆准江南江寧所屬大州縣存貯米五千石中州縣四千石小州縣三千石其江寧省倉捐米八百七十餘石久貯必致浥爛照常平倉每年糶三秋成買補
  四十八年覆准江浙二省蓋藏維艱各該有司勸諭紳士人民於秋收時遵行捐輸之法積貯備荒四十九年議准霉爛倉糧官員已經陞任應革職留於新任限一年賠完之日開復
  五十三年
  諭江南暵旱將漕糧撥三十萬石江寧府十萬石蘇州府八萬石淮安揚州五萬石杭州府五萬石河南開封府二萬石著漕運總督親身閲兌速行運至令其加謹照數收貯
  六十年議准各省州縣現在存倉米麥穀石令該督撫嚴查如有虧空者勒限補足務期實貯以備賑濟倘有賑濟之時其存倉米穀虧空事發將有司官員即行革職治罪暨不行稽查之上司一併嚴加議處
  雍正元年議准常平倉積貯米穀定例嵗底各省督撫造冊奏銷如有虧空即行題叅今各省存倉米穀雖有知府司道盤查管理不能保其一無狥私當責之督撫核實嚴查造冊具奏督撫離任將冊籍交代新任限三個月查核具奏如有虧空即行題叅新任督撫不據實叅出後經發覺一併議處仍令分賠 又議准安徽壽州等州縣收成歉薄於安慶府畱貯漕米十萬石內動米四萬石減價平糶俟秋收買補還項分貯鳳陽二萬石廬州府一萬石其餘一萬石仍運安慶收貯 又覆准社倉之法原以勸善興仁該地方官務須開誠勸諭不得苛派以滋煩擾至收貯米石先於公所寺院收存俟息米已多成造倉厫收貯設立簿冊逐一登明其所捐之數不拘升斗積少成多若有奉公樂善捐至十石以上給以花紅三十石以上奬以扁額五十石以上遞加奬勵其有好善不倦年久數多捐至三四百石者該督撫奏
  聞給以八品頂帶其每社設正副社長擇端方立品家道殷實者二人果能出納有法郷里推服令按年給奬如果十年無過該督撫題請給以八品頂帶狥縱者即行革懲侵蝕者按律治罪其收息之多寡每石收息二斗小歉減息一半大歉全免其息祇收本穀至十年後息已二倍於本祇以加一行息其出入之斗斛照部頒斗斛公行酌量社長預於四月上旬申報地方官依例給貸定日支散十月上旬申報依例收納兩平較量不得抑勒多收臨放時願借者先報社長州縣計口給發交納時社長先行示期依限完納其冊籍之登記一社設立用印官簿一様二本一本社長收執一本繳州縣存查登記數目母得互異其存縣一本夏則五月申繳至秋頒出冬則十月申繳至來春領出不許遲延以滋弊竇每次事畢後社長本縣各將總數申報上司如有地方官抑勒那借強行糶賣侵蝕等事許社長呈告上司據實題叅
  三年
  諭積貯倉糧特為備荒賑濟之用但南省地方甚屬潮濕米在倉一二年便致霉爛實難收貯改貯稻穀似可長久應否改貯稻穀收貯之處著詳議具奏遵
  㫖議定江安等省除安徽但有稻穀原無存貯米石無容改易江淮截漕米八萬餘石分作二年改換稻穀令地方官添造倉厫以備收貯 又覆准江安等省所存米石俟改穀既完之後每年額徴應給兵糧仍收米石餘悉改徵稻穀各省均照此例其有虧空倉米者亦令悉以稻穀追補還項凡有需用挨年先碾舊穀支給倘需用米多一時礱碾不及應給米一石者給穀二石
  四年題淮安屬各府州縣雍正三年所存捐穀十萬石有竒內除太泗盱三州縣上年被災賑濟穀六萬九千餘石僅存三萬餘石將春撥冊內酌畱雍正三年地丁銀十萬兩於秋收分發各屬採買貯倉 又兩淮衆商公捐銀二十四萬兩又備鹽院公務銀八萬兩奉
  㫖以二萬兩給賞兩淮御史以三十萬兩為江南買貯米穀蓋造倉厫之用所蓋倉厫賜名鹽義倉即着兩淮御史交與商人經理遵
  㫖議定於揚州府治建倉積貯每年於青黃不接之時照存七糶三之例出陳易新或於米貴之時開倉平糶總至秋成糴補倘地方有賑濟之用各該撫一面具題一面動支管理之商人將出易糴補動支之數呈報巡鹽御史該御史核實奏報其出陳易新平糶平糴之內或有嬴餘即以增買米穀 又
  諭今嵗江南地方秋雨稍多其江安所屬被水之州縣已令該督撫轉飭有司確查賑恤務使小民得所但聞入冬以後時有隂雨積水未消秋麥未能及時耕種恐交春米價漸昂而青黃不接之時更須為籌及況蘇松戶口繁多民間食米多取給於外販尤當早為畱意查江安糧道有存貯還漕一項約計二萬八千餘石安慶廬州淮安鳳陽四府各有分貯存畱之項共計九萬餘石此米原為地方備用而設但恐年月已久未必實貯在倉應差京官一員前往確查竝㑹同江南督撫作何分別畱運平糶之法以濟民食但江南地廣人稠恐需米之處此數未必敷用必設法多貯方覺寛裕其應作何採買運送備用之處着九卿速議具奏遵
  㫖議定江南地廣人稠需用米穀倍於他省動帑買運以濟民食恐稽時日暫照河工議敘貢監之例將銀兩改為本色米穀每銀一兩收米一石或穀二石鄰省之人亦准捐輸不論稄秈紅白兼收行文江南總督蘇州安慶巡撫一面動支正項錢糧委員於出産米石地方照依時價採買運送其採買若干運貯何地之處該督撫公同商酌妥議具奏一
  面行文鄰省並出示曉諭本省才俊令其急公赴輸且分別府州縣之大小酌量應輸米穀之多寡俟各該處應貯米穀捐足之日即行停止其所收米穀加謹存貯按季造冊報部如有私自收取折銀並勒索包攬情弊即行指名題叅從重治罪此所貯米穀有應用平糶賑散出借之處該督撫一面具題一面即行動支將動用數目報部查核又覆准蘇松常三府買穀八萬石收貯
  九年六月准安慶巡撫程元章酌議平糶還倉新舊交代例程元章疏畧存貯倉穀厯年久逺必有浥爛每嵗當春月青黃不接之時存七糶三銀貯府庫秋收買補還倉三年之間將存貯穀石徹底換新既有濟於民生且有益於倉儲洵為經久無弊之道且春月價必少昻秋收買補有多餘之穀另倉存貯聴撥公用查上江數年以來各州縣並未平糶直至新舊代交之際盤量折耗民不受平糶之益官徒受賠累之苦穀不能出陳易新一旦撥賑亦無好穀官民俱為未便揆厥所由皆以糶賣之後交代推諉每致掣肘所以寧使其浥爛叅賠而必不敢以言平糶也臣思倉穀交代原應實貯在倉春糶必須秋糴請以十月開倉收漕為期如十月十五日以前接印交代所存穀價責令新官買補還倉十月十五日以後接印交代所存穀價仍令舊官買補還倉按時定議舊官必及時買補不敢延挨新官必按時接買無敢勒掯如此則新舊官俱無掣肘而民受平糶之益矣













  江南通志卷八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八十六
  食貨志
  物産通省所同者列於前其專産之物與雖同有而其産尤佳者於各郡縣下條注之穀之品曰麥曰稻曰菽麥之類曰小麥曰麰麥即大麥也曰荍麥稻之類曰秈曰穤曰晚秈之屬有早白秈觀音秈銀條秈六月秈蘆桿秈等類穤之屬有羊脂穤麻觔穤雀不知虎皮穤豬鬃穤光頭穤等類晚之屬有紅芒白芒之不同菽之類曰大豆青黃黑其色三曰菉豆曰赤豆曰豌豆曰蠶豆曰稨豆又有長而架生者曰刀豆曰豇豆洲渚野生者曰穭豆黍之屬二有黑黍有赤黍稷之屬曰小米麻之屬曰胡麻有黑白二種以色黑者為佳即芝麻
  蔬之品曰菘曰筍曰芥曰芹芹有二曰青芹曰白芹曰韮以春初為勝曰蔥曰蒜曰薑曰莧曰茄曰薺曰菌有五色或微毒食宜慎曰萵苣曰蘿葡野生者曰漚藍瓜之屬曰王瓜曰絲瓜曰西瓜曰甜瓜曰苦瓜曰冬瓜曰北瓜其生於水者曰茭瓜曰茭菜曰蒲菜味甜而膩粉者曰薯蕷一名山藥曰芋大者為芋頭即蹲鴟也果之品曰桃曰李曰杏曰梅曰棗曰柿曰榴曰橙曰橘曰梨曰香櫞曰木瓜曰樝子曰林檎曰櫻桃曰胡桃曰栗曰蓮曰藕曰菱曰芰曰芡曰鳬茨曰落花生曰甘蔗
  服用之屬有紗有紬有緞絲皆外省出織工江寧稱善有棉布有絹有麻有葛布有土布有絲綿有土紬有攢紬合絲為縷尤堅而可久有羽扇有折紙扇有竹絲器有螺蜔漆器
  木之屬曰柏曰松曰檜曰桑曰柘曰楮曰榆曰槿曰槐曰檀曰椿曰樗曰楸曰棟曰梧桐曰楊曰栁曰冬青曰石楠曰烏桕曰皂莢曰合歡曰楓香曰杉曰梓曰椶曰黃楊
  竹之屬曰筀竹曰淡竹曰燕竹曰水竹曰牙竹曰斑竹曰紫竹曰木竹其質厚味辣又名剛竹曰鳳尾竹曰慈孝竹二者尤細宻可愛
  草之屬曰芭蕉曰雁來紅曰映山紅曰藍曰莎曰苔曰鳳尾曰翠雲曰吉祥曰萬年青曰虎耳曰蓼曰蘋曰荇
  花之品曰梅梅有三曰玉蝶曰綠蕚曰硃砂以緑蕚者為勝曰桃曰李曰杏曰梨曰夾竹桃曰玉芙蓉曰木筆即辛夷曰玉蘭海棠有四曰西府曰垂絲曰貼梗曰毛葉外此草本則秋海棠也曰紫薇曰薔薇曰桂曰丹桂曰芍藥曰牡丹曰蘭曰蕙曰菊曰水仙曰罌粟曰鷄冠曰千葉蓮曰錦邊蓮曰虞美人曰杜鵑曰碧桃曰山茶曰海桐曰蠟梅曰繡毬曰荼𧃲曰梔子曰榴曰茉莉曰鳳仙曰玉簪曰剪春羅曰剪秋紗曰棣棠曰萱
  藥之品曰桔梗曰蒼術曰白朮曰茯苓曰枸杞曰逺志曰白頭翁曰何首烏曰升麻曰防風曰細辛曰烏頭曰山慈菇一名金燈花冬月生葉如水仙而狹曰龍膽草曰杜蘅一名馬蹄香曰鬼督郵一名獨搖無風自動曰芎藭即川芎也葉似芹曰孩兒菊一名澤蘭曰香薷曰薄荷曰蘇曰艾曰青蒿曰夏枯草曰𦻎薟曰木賊曰麥門冬曰天門冬曰決明曰澤瀉曰藍澱澱即靛也曰蓼曰萞麻曰半夏曰兎絲曰栝蔞其根為天花粉曰葛根曰茜草曰絡石曰木蓮曰旱蓮草曰忍冬曰菖蒲曰苦參曰香附曰茵陳曰車前曰百部曰商陸曰芫花曰南燭曰蒼耳曰蒲公英曰鴨蹠草曰旋覆花曰天名精曰益母草曰土貝母曰土牛膝曰尋骨風曰棋盤草曰紫花地丁曰禹餘糧曰石腦曰金櫻子曰元胡索曰葳㽔曰黃柏曰土大黃
  禽之屬曰鵝曰鴨曰鷄曰烏曰鵲曰鴉曰雀曰䳺鶉曰鳩曰鷹曰鶻曰魚虎曰鳬曰雉曰鴿曰鸕鷀獸之屬曰牛曰羊曰豬曰犬曰驢曰騾曰貓曰兎曰獾
  鱗介之屬曰魴曰鯉曰鯽曰鱸曰鱅曰鱮即鰱也曰鰣出揚子江初夏郭公鳥鳴時有之曰刀鱭曰河豚曰鰻曰比目曰鱖曰鱘曰鱓其介屬曰螺曰蚌曰蠏曰龜曰鼈曰蛤蜊曰蜆
  蟲之屬曰蟬曰蜂曰蝶曰蟻曰蛇曰螢曰蟋蟀即促織曰蜻蜓曰螳螂曰絡緯曰蜘蛛曰蠅曰蛙曰蛟曰蝎虎即守宮曰蚓曰蝸牛曰蜈蚣曰蚱蜢
  江寧府
  觀音秈出江寧縣之金牛洞
  姚棗出上元姚坊門長大而甘脆
  木瓜出上元攝山   𤣥武湖藕甘嫩無渣滓𤣥武湖菱入口如冰雪自化皆出上元縣太平門外櫻桃江寧靈谷寺者佳 銀杏出江寧之天闕山鰣魚出揚子江心上江二邑同
  折紙扇出江寧城中者四方稱最
  江寧天闕山茶香色俱絶城內清涼山茶上元東郷攝山茶味皆香甘雨花臺石出江寧聚寳山茅山石出句容茅山蒼術出句容茅山   黃連香出句容茅山赭石出六合冶山供繪事黃精出句容茅山浮石出六合冶山通體虛靈入水不沒
  靈巖石文理精竒天然異彩出六合靈巖山 陸君弼夏日答朱憲昌山人以錦石見貽詩有云開門或枉故人書貽我錦石五色舒貯之磁盤白盈尺旋汲清泉助生魄翠比結緑紅靺鞨紋如指螺瑩無跡嫋嫋含姿鬬水晶粼粼照案吹寒碧慈石出六合冶山取鐵如慈母招子故名
  石墨出句容茅山
  芝草芝有八品曰龍芝燕胎芝洞草芝萪玉芝㕘成芝夜光芝琅葛芝熒火芝前志皆云出句容茅山然土人云芝靈物可遇而不可求
  薴絲        文絹
  羅         紗
  貢緞皆出江寧城中
  雉         兎俱出句容
  氆氌出溧水     羽扇
  野鳬        鴛鴦
  章雞俱出高淳    浦酒出江浦
  瓢兒菜出冬月者味甘美冠於他蔬郡城特産也或取其種植於他邑則味變而質粗矣白芹味清爽冬底春初尤為香嫩亦郡城之特産也士夫春讌皆以剪芹為名大頭菜芥之屬也其根大如蘿蔔以炒鹽茴香製之香脆異常惟上元江寧二邑有之四方用相餽遺
  雪裡紅亦芥屬也莖圓葉微小於芥醃為冬菜味辛香爽人心脾惟郡城多出焉箭桿白菜菘之屬也取其中心嫩芽以為羮味甘美絶倫其外大莖葉以鹽醃之可以禦冬正月食之尤香脆吳下謂之蔵菜然不若江寧郡城者之佳也竹類不一郡邑皆有
  蘿蔔有紅白二種各郡皆産惟江寧郡城出者肥碩嫩脆味爽蘇州府
  紅蓮稻芒紅粒大有早晚二種唐陸龜䝉詩近炊香稻識紅蓮檀邱米出吳江粒圓而大
  矮糯一名矮兒糯粒白而大
  雲南豆似稨豆大而長紅色可愛
  金釵糯粒長唐劉夢得句酒法得傳吳米好蓴菜味滑出吳江亦稱蒓線即張翰所思者吳中佳品臺菜冬種春生臺
  冬末春初卷茁者名韮芽産崑山者為勝百葉緗梅花葉至二十餘瓣差小而蕊極繁密江梅花疎瘦而早開
  官城梅花敷腴而遲光福鄧尉山香雪萬重幾三十里洞庭長坂亦最盛焉海棠常熟文村有樹髙二丈餘榦盈抱花最艷雲種出海東甘菊花出蘇郡學圃者尤良丁香有紫白二種矮桃出長洲最髙者一二尺結實約重六七兩深秋方成熟其味甘美異常桃消梅其實鬆脆為梅中之最上品出吳縣
  水蜜桃近出吳縣南園漿液香甘不讓綏寧櫻桃即含桃出常熟者更佳白居易詩云含桃最説出東吳香色鮮濃氣味殊枇杷出洞庭東山者名白沙味大甘初接則核小再接則無核楊梅吳中名品味配閩之茘枝出光福銅坑者第一出聚塢者次之綠橘出洞庭兩山大而深緑色未霜臍間一㸃先黃者佳真柑出洞庭而品特髙其木畏霜雪
  金柑常熟沙頭稱最
  金竹色如蒸栗蔣堂詩云百鎰先寒一徑深潛移造化鑄成金荸薺即鳬茨出元和華林村者色紅味美不耐久出吳江陳灣村者色黑帶泥可致逺蘭花筍吳林雲岳園泥黑色産筍肥大香似幽蘭方竹吳中佳植可以為杖
  木瓜産洞庭山者清香可玩
  香櫞蘇郡産比他郡為多
  薄荷府學前南園者名龍腦薄荷
  紫蘇出府學前其葉背面皆紫
  鱸魚巨口細鱗出吳江長橋南者佳
  鮆魚出太湖多子
  銀魚出鶯脰湖者眼圍金色土人多鱐以致逺
  鱠殘魚出太湖    鱖魚狀似鱸
  燈草出郭巷者佳
  太湖石出洞庭西山水底者佳
  㠛村石出靈巖山可為硯
  堯峯石天然蒼翠   錦蘇錦各種五色炫燿
  紵絲出郡城     羅
  紗         綾
  絹         線紬
  綿紬        紋紬
  春紬        捺紬
  飛花布       縑絲布
  斜紋布       麻布
  草布以上皆出蘇郡吳中以蠶桑紡績為工故布帛之屬衣被四方
  堆紗        繡絨
  刻絲三種皆吳中名品 蓆出虎邱者佳次出滸墅蓆草出吳江平望震澤 花箋出郡城
  香爐銅器出郡城   竹筯
  藤枕        木梳
  斑竹器俱出虎邱   崑刀出崑山
  芡實俗名雞豆出吳江者殻薄而糯出元和車坊者次之有粳糯之分腐乳蘇郡名品
  出虎邱金粟房其色白香如幽蘭採於穀雨前為雨前茶天池伏龍俱佳此為最又洞庭兩山亦出佳茗
  松江府
  香粳七月熟米粒小而性柔類糯有紅芒白芒二種箭子稻粒長而細色白味甘香稻之上品九月熟金釵穤米粒長最宜釀得酒倍多三月種七月熟寒豆宋楊萬里詩云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輭欺酥 即蠶豆蓴菜出華亭谷及松江甘滑宜芼羮葉似露葵四月生名雉尾蓴最肥美 宋楊萬里詩鮫人直下白龍潭割得龍公滑碧髯曉起相傳蕋珠殿夜來失卻水晶簾一杯淡煑宜醒酒千里何須更下鹽可是士衡殺風景卻將羶膩比清纎
  蘭筍山筍本出佘山
  因其筍味如蘭特賜佳名
  蘭筍山茶色淡而味清芬亦絶品也
  水密桃出上海顧氏露香園在金桃李光桃雷震紅諸種之上梅皮出青浦削青梅皮以蜜製之味殊甘脆黃金間碧玉竹上海所産
  五茄皮出郡中每嵗春時郷人採其嫩芽焙乾以餽京洛顧繡上海顧氏露香園所製
  烏絲絹出郡城光細滑澤望之如水
  絹箋出郡城光澤精美四方書畫家多寳貴之談箋有數種惟玉版玉蘭鏡面宮箋甲於天下金魚出上海者佳好事者畜之為玩
  華亭鶴窠村所出為得地其實自海東來馴養久乃生雛以足有龜紋者貴今無黃雀每嵗秋時山蕩北郷有之吳地記謂小魚長五寸秋社化為黃雀味腴美鱸魚生松江出長橋南者四鰓在諸魚之上橋北者止三鰓味亦不及出三泖者大謂之泖蟹出上橫涇者小謂之金錢蟹今惟出潘蕩者美大銀魚出泖西者最細而肥美
  鯧魚身廣頭鋭細鱗脆骨
  鰣魚出海中郷俗以夏至後半月為三時魚盛於四月取迎時之義銀鱗丕燦厥味鍾焉黃魚即石首魚每初夏海濱網取以冰載之謂之冰鮮梅魚似石首魚不盈五寸青鰕大如掌俗稱對鰕
  淡菜生海濱     吐鐵生海濱沙上蝤蛑生海邊泥穴中
  剪絨花毯花様異巧有廣至數丈者
  沙裡鈎生海堧沙中鈎取乃得故名漬以甘釀殻軟而味腴吳中珍品木棉古名吉貝宋時始傳其種於烏泥涇今沿海髙郷皆種之松郡邑皆能織出沙岡車墩者幅闊三尺餘𦂳細若紬東門外雙廟橋有丁氏者彈棉純熟花皆飛起收以織布尤為精輭號丁娘子布一名飛花布又有斜紋布一名紵絲綾惟松江有之
  出下沙青村等塲所謂吳鹽也色白如雪顧志雲雪香酒味香冽而色白松酒之最佳者俗以九月初製新酒名開清其品短水為上九峯酒次之清酒又次之夏月則用白酒其佳者曰靠壁清上海有清酒曰燒酒十月造至夏始開泖濱近有劉氏者汲泖水倣三白法釀酒味亦甘冽號劉酒常州府
  香珠稻       紅蓮稻俱出武進秈米出武進嵗以二十石充貢
  白果豆武進所産異於常豆
  燕筍出江隂     毛筍出宜興
  岕茶出宜興山谷者佳
  竹菇産宜興之南山者佳
  西瓜武進之奔牛無錫之五牧江隂之青暘皆佳武進之迎春郷者為一郡之冠
  産武進之孟河靖江之諸沙者稱最
  楊梅出武進馬山者佳 菱産武進之蘆墅櫻桃産江隂之青暘
  何首烏出宜興銅官者佳斑竹多産江隂
  牡丹出虎涇口沙山者佳
  棉花各色皆産江隂尤多黃麻
  蓆草俱産無錫
  鶩鳬産武進之太湖滆湖者為多
  黃雀出武進之橫林無錫之五牧者佳
  山牛出宜興諸山   野豬出宜興諸山産武進之芙蓉湖名玉爪者佳
  河豚魚出江隂食之有毒東門闊布出武進
  子鱭出靖江     料絲燈武進獨擅其長惠山泉酒以水出惠山故名
  砂壺宜興之澄泥造作為最工
  蒲扇蒲蓆江隂者為佳
  蒲涼鞋宜興之陳橋尤著
  薴帨武進驛前無錫之蕩口與靖江三處皆極佳鎮江府
  黃粟唐地理志潤州貢黃粟今無惟觀音秈銀條秈為佳杜鵑在鶴林寺高丈餘相傳唐貞元中有外國僧自天台鉢盂中以藥養根來種之玉蘂在昭隠山唐人甚重玉蘂故唐昌觀集賢院翰林院皆有之非凡品也今無玉蘭出馬跡山紫府觀其花表裏瑩白其香如蘭不根而植不蓓而花開時多於春暮遇者以為瑞宋淳祐間忽開郡守李迪有詩見咸淳志陳輔之有玉蘭詩二首見京口集八仙花狀如瓊花八蝶簇一心有簇聚如碧玉者曰玉蝴蝶金沙花蕚有大小二種大者開遲而色鮮明小者開早而色殷重文官花鎮江范氏所植唐時惟學士院有之胡翰有贊山木瓜劉言史有王侍御莊看山木瓜詩
  黃精出茅山九蒸九曝服之可以延年駐顔前已載江寧以山與金壇接界也南燭其樹如木而葉似草其子如茱萸冬夏長青八九月熟酸美可食偷蒼鳥似雀而差小籠畜易馴雌雄遞放不失零陵香出丹陽郡古之蘭蕙也
  鱘鰉        鰣魚俱出大江
  琴魚背上有徽似琴出呂城
  鵜鶘即淘河出丹陽
  鹿         兎
  獐金壇丹陽諸山谷中皆有之
  黃金間碧玉竹出金壇
  出金壇以米麯五茄皮酒為上近以于氏自釀酒為金壇第一
  珍珠麯出金壇    醋金壇粳米釀者極佳葛布出金壇名馳天下 乳餅金壇為佳
  戈扇出溧陽     岳刀出溧陽
  大紅緯出郡城色鮮艷奪目
  淮安府
  鹽産於廟灣白駒劉莊伍祐新興板浦莞瀆臨洪興莊屯徐瀆浦十塲兩淮鹽賦所出黃芽菜安東有之北種也黃薔薇
  五色薔薇皆出安東
  苦蒿金盤露珍珠五香藥酒惟苦蒿最美
  菱         藕
  芡實淮上為多    雉
  兎         白羊
  野馬舊出盧石山中以其性劣今不復取也烏賊魚其背骨即海螵蛸也
  紫菜        靛俱出鹽城安東山陽有黃白二種出山陽
  有薴白檾三種淮屬所出為多
  木棉曰紫曰吉貝産於淮南
  鹽精石淮上所産
  淮鼓大小鞔法皆精
  鏤金銅器淮安鎏工藝為精
  芸香出淮安     蘆席簟色工緻性柔鑄鏡淮鏡開明勝於湖鏡出安東
  鸛         天鵞
  倉鷄        鵠
  鴻鴈        鸂鶒
  鵁鶄凡七種以淮地多湖蕩時有至者名可載而非常産淮地亦多畜之   汗衫出鹽城
  骨碎補       五茄皮俱出山陽
  海蜇        麯俱出淮上
  對鰕出桃源     銀魚
  鰕米        鹽淮上諸邑所出為多揚州府
  黃稑米
  烏節米唐地理志揚州貢黃稑烏節
  海陵紅漢書揚州有桃花米即此
  觀音白近日揚州惟此種稱最
  菰米即菰蔣草也髙寳興諸湖多有之秋生米名雕胡杜甫有詩云波漂菰米沉雲黑是也西瓜産興化餘東者佳 櫻桃
  林檎        梨
  銀杏四種以江都為佳
  沙桃出江都東沙諸處大如鵞卵味極美內與核離 明朱曰藩詩云沙桃風味動江郷每近中元輒寄將供奉似君才不忝漢庭早晚識東方芍藥揚州號天下第一江都凡三十二種惟金帶圍不易得宋有圃在禪智寺前又有芍藥㕔其種最多
  玉蘭一名迎春花 明歐大任王氏園觀玉蘭詩有云翠羽忽驚梅蕚夢瓊花猶聴竹西歌芙蓉
  荷花在處有之不若高郵邵伯諸湖最多
  瑞香葵有荊葵戎葵秋葵兔黃今人誤為葵菜五茄皮一名文章草今高郵以之造酒
  象蘆竹戴凱之竹譜有竹象蘆
  湘妃竹斑紋細秀可愛 海艾本草出揚州花鷄似雀而小味極脆美
  黃雀出揚州者差大  鹽出沿海諸塲
  泰興如臯出    硝出泰興
  鰕         蟹揚號水郷二者為多江都曰雪酒高郵曰皮酒
  鰣魚出大江     鯧魚江都各邑皆出蛇床子通典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貢  土紬出楊州高郵亦多槐角子出高郵三皇廟者佳
  草布亦名草葛出江都 絲綿
  鹽魚        鹽蛋
  鰕米        藕粉俱出寳應高郵徐州府
  稻乃他郡之常産惟徐地舊止種黍稷麥菽近間有種稻者止水旱二種故稻遂為特産蕭縣白米山泉灌溉者尤佳可見人工足以興地利正不必使有曠土也芝蔴即胡麻也仙傳有胡麻飯
  有水旱二種徐地多旱芹俗名藥芹或雲即藭芎一名土芝史記曰蹲鴟有水旱二種旱芋微辛不若水芋甘芋生應月數每魁有十二子遇閏則益一子民間收儲可以代糧凶嵗尤宜多種蝗所經苗稼草根無遺獨不及芋故知芋足禦荒每芋一畝其入視五穀加倍近水者尤良
  蘑菇州邑通産
  山藥一名薯蕷徐土所出味尤甘膩
  百合郡邑皆出
  黃芽菜與黃芽韮並碭山者佳
  豐縣桃實大而味甘
  以接梅者曰梅杏味尤佳
  蕭縣梨曰兎頭燕頂者甘脆尤異
  蕭縣天門寺出天棗形小色紅味美
  沙果郡邑通産
  蘋婆果俗名蘋果徐地産者極佳
  茵陳蒿類經冬不死因舊苗而生故名茵陳枸杞郡邑通産子苗根皆大補益
  鬼箭草入藥可治疫郡邑通産
  牡丹徐地近豫省種類極繁花時無美不備非他郡所及也素心蠟梅內外一色香倍他種名素心金蓮芍藥徐郡多植此花極為竒盛
  紫草出碭山     鶴宋雲龍山人有放鶴亭出蕭縣者良
  倭鸞一名角鴿善鳴能效百物聲
  獐         兎
  狐         鹿
  徐地土曠山多故多山獸
  野鴨羣飛蔽天聲如風雨郡邑多出
  𩻡魚黃河中生    綿紬出豐縣者為佳花石出東山五色成文竹木如繪
  石炭郡邑遍産    榕木
  蒲菜俱邳州出    羊棗
  南瓜出睢寧     觀音草
  虎鬚草宿遷為多
  釜甑瓦器邳州宿遷睢寧皆有
  雁         鰕
  蟹         猴邳州宿遷睢寧皆出
  灰鶴        天鵞間有至者
  太倉州
  紅山藥種自普陀來  西洋菜二者俱出崇明落花生出嘉定子黃色者佳
  金柑出太倉
  乾柑出嘉定高橋鎮紋細味香如蘭
  金桃出嘉定之婁塘  藥斑布州邑皆出大布闊一尺七八寸出寒山寺者佳
  棉花州邑栽之以資紡織又有一種名紫棉結實大如桃
  雕竹器出嘉定    雕玉器出州內
  絃子提琴出州與嘉定 弓劍出崇明
  有珍珠紅竹葉青十月白等名
  海州
  紫菜州出      鮝魚
  海蜇州邑皆出    鹽出板浦海門
  薏苡仁出贛榆    冬青出秦山
  五色蜀葵      木香
  洋菊        五色薔薇皆出贛榆大小薊亦出贛榆   紅鶴贛榆時有至者
  野鳬州邑皆出    鯊魚
  俱州出      南瓜出沐陽
  蘋果州與沐陽皆出  白蒺藜
  菊香        扁竹皆出沐陽
  對鰕        銀魚
  鰕米三者州邑皆出  鹿
  獐         兎三者州邑亦時有之通州
  靈芝出州軍山    雪酒州出
  車𧑃亦州出
  玉鈎鰕即小白鰕也出州內鮮美異常
  出州內      桃乾出泰興
  櫻桃蜜套出泰興   芙蓉汗衫出州內九葉芸香形似小筍剝之如蕉俗稱囊荷用作蔬食可以解瘴相傳諸葛征五溪得之
  薴布出餘東     剪刀出州內
  出如臯      鹻出泰興如臯
  出泰興      麂皮出如臯
  安慶府
  山葖葉翠如雲正二月間浥露抽苗香甘異常土人美其名曰珊瑚菜懐桐太三縣俱出木耳一名䓴出太湖潛山石耳出天柱山中黃精太陽之草久服可仙出潛山
  茯苓出潛山
  丹砂出太湖司空石壁望若赤霞險峻取之甚難長春藤出太湖服之延年
  青木香一株五根一莖五枝一枝五葉葉間五節故又名五木香栗米一名小栗各邑皆産冬筍出潛山太湖一榦一花香極幽逺
  一榦十餘花出龍眠天柱者更佳
  芽茶出潛山     苦茶可消暑疾出皖山錦鷄出潛山似雉而小文彩煥然
  竹鷄出潛望二邑   石猴出望江
  鵜鶘出太湖     鷫鸘出潛山
  鵁鶄懐寧望江時有至者而非常産
  虎         豺
  狼         鹿
  麂         獐
  貍         雉
  狐         貉安屬多山以上各種皆出
  魚鮓出懐寧     蜜六邑皆有
  白蠟潛山出     龍鬚蓆龍鬚草出龍山
  竹簟出潛山     木棉郡邑皆出
  桕油郡邑皆出    漆出潛山
  出潛太      紫草
  穿山甲俱出宿松   土紬出桐城
  出懐寧石排鎮家機者細厚而幅闊
  漆碗
  漆盃其裏金黃外以黒漆酒器各種俱有出宿松城中葛布出桐城
  秋丹一名秋石補血生精出桐城
  魚米柴炭安屬魚米之郷郡邑所産稱最
  皂角郡邑為多
  徽州府
  穀新安宜秈而不宜秔且多山少田米時取足於外方出松蘿山者最佳有雀舌蓮心金芽數種紫霞茶出歙縣紫霞山色香清幽如蘭新安家家製茶以此品為最山藥歙休二邑皆佳
  六邑皆産出問政山者尤佳
  石耳出黃山    黃精亦以産黃山者為佳白石英新安所出細長白澈
  黃連産黃山
  菖蒲石生而細者良本草載所出之州七歙其一焉大葉者為昌羊白朮歙産勝於浙以其白勝也
  出婺源祁門
  三友柏一樹而扁側翠兼焉
  娑羅樹在潛虬山
  黃山松堅細秀古根出石上異於他松
  春桂似桂而五出三月開
  金縷梅似蠟梅而瓣如縷春日開時翩躚欲舞撚蠟亦似蠟梅一苞四五朶其開也以春杪海罽花生雲海春日遍崖谷紅色深淺相錯至鋪海時爛然雲錦矣彷彿瑞香而差大旌節花老藤上作花行行垂如旌節色淺碧黎州漢源縣亦有之瓔珞花色黃碧幽倩澹冶清香雋永有垂栁之態蕡桃與桃無異但花趺先實耳
  山櫻木本竹葉初夏作花實如含桃
  紫雲花花深紫日光下燭晶然凝望
  石蘭一莖一葉一花色紫生峭壁上
  木蓮花在慈光寺前高柯成圍蜜葉蔽日冬不彫花肖白芙蕖惟房菂不類四五月間開香聞數里山中無二本
  疊雪花花似剪雪中含一葫蘆九月開
  玉鈴花樹高大蘢蔥夏月碧隂中白花串串有類雕刻香色俱佳香杜鵑杜鵑處處有之此則高榦濃香逈異凡種查蔔花木有芒刺四月開小黃花如丁香其結實也如丹砂覆杯花攢生葉底空中下垂似鏤竹髹朱而成仙都花生仙都峯下古榦屈曲花一苞七八朶望之如芙蓉而特香緑心如拳三年一放放則葉下披如相讓然
  紫綺玉環草花也頗肖二物
  傲雲花形色似木蓮自夏徂秋香不斷葉亦微馨悟公雲舫四圍皆此樹鵝羣花藤屬葉似菰蔣秋日著花宛然鵝也 以上諸花多産黃山銀絲麫出祁門其細如銀縷絲故佳
  羅漢松在吳山寺   方竹堅實可為杖佛面竹亦可為杖
  出龍尾山青色綠暈多金星者為上
  五穀樹在顔公山嵗以所實占豐歉
  綠螺歙縣名品
  五代李超及子廷珪造墨至宋嵗以大龍鳳墨千斤充貢仁宗宴廷臣於羣玉殿以李超墨賜之曰新安香墨其後賜翰林皆李廷珪雙脊龍様品尤佳墨譜稱之上者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今失其傳近代製墨者以程君房方於魯為上吳去塵次之今亦不可多得惟曹素功紫玉光稱最焉
  蜜棗出休歙     棗乾出休歙
  金豆出婺源     銅鎖出嚴正街
  漆器休歙皆工
  羅盤歙邑稱最程宏宇汪永年二家造者尤精定時羅一名日晷紋理工緻本質端好惟程宏宇汪永年二家製者四方未有倫比竹器出休婺歙縣   螺蜔器出休歙
  虎         猴
  鹿         兎
  獐        山羊徽郡多山故多出焉寧國府
  宣涇寧太諸山皆産松蘿又太平龍門山産翠雲茶香味清芬又雅山茶宋梅詢有茶煮雅山雪滿甌之句今不可多得
  郡邑皆出宣寧二邑尤擅名
  有四種圓棗長棗甜棗羊棗
  郡邑山谷多慄慄熟比於穀熟公私賴之雪梨種類亦多而宣邑雪梨為最
  花紅産寧國實大味甘
  櫻桃一名含桃六邑皆産即蹲鴟也可備荒有六種五月桃六月桃離核桃囘囘桃扁桃矮桃寧邑山郷港口二十里內出薑熟如穀熟財貨所資也白朮産寧太山谷者佳
  鬼箭羽能除疫氣寧國山中為多
  棉花六邑皆出李商隠詩木棉花發鷓鴣飛蓋紀其時也
  絲棉        苧麻二者郡邑皆出芝麻周禮三農生九穀一曰麻蓋胡麻也
  飯瓜嘉靖中仙養心宦嚴州移種給郷人每本結百枚入冬方萎味甘可代飯今産寧邑蕨粉苗可食根可為粉本草雲根如紫草作菜食之味甘寧國多山蕨徧生焉竹鷄宣寧涇太諸山郷皆有其鳴音似泥滑滑木中蛀聞之化為水翡翠大者曰山翠小者曰水翠俱巢水際
  虎         黑熊
  山羊        鹿
  麂         兎
  狐         雉
  猴         𤢭豬
  香貍
  玉面貍自虎而下以寧郡邑多山與徽郡山接壤故多出焉涇寧太三邑多
  有十數種郡邑資之為利
  竹簟出旌徳
  木瓜出宣城能固氣調榮衛止霍亂轉筋 宋楊萬里詩天下宣城花木瓜日華霑露繡成花何須堠子強呈界句有瓊琚先報衙
  郡邑巖壑皆産香最清逺
  鳳尾蕉木本有合圍髙數丈者
  玉荷花似千瓣梔子入夏始開花香過於茉莉可作食亦嚴州移種四季桂四季開花結子狀如蓮實
  琴魚長不盈寸龍鬐果腹三月三日出餘日無幙魚其小似琴魚而無龍鬐味亦佳
  桐魚桐花開時出故名
  寧邑土紬最佳   扇宣城出
  宣州諸葛氏善製筆相傳有晉王羲之索筆帖宣州石出宣州其石質瑩白秀削可供幾盆園亭佳玩四方珍之
  蠟         炭
  漆        石灰以上四者郡邑皆出池州府
  黃粒稻出九華山舊傳金地蔵自新羅攜種至此種之粒肥色殷味尤香軟與凡稻異珍珠菜産石埭杉山暑月入饌蠅不集
  元修菜産貴池見東坡集
  茶有片茶仙芝嫩蕋等名六邑皆出
  金地茶出九華山亦金地蔵自西域攜來者仙人掌茶李白有贈玉泉仙人掌茶詩出九華山中茗地源茶出九華山之閔園隂谷中春夏之間萌芽始發故旗槍不大展亦不可多得本草乾薑以池州者為良貴池銅陵皆出池州産竹故筍稱最
  菉荳粉出東流粉異於他邑者以菊江之水為勝耳竹蕈出九華山生竹根者味甘
  棉花六邑皆種之
  唐宋池州貴紙石林燕語曰宋學士制用白麻紙白麻者池州楮紙也
  出建徳者良    桐油
  桕油郡邑皆産
  雨傘池郡造者輕而適用
  出青陽削竹為骨以柿汁塗紙糊之以泥金畫山水人物於上售之四方千秋松出九華山長二三寸葉類柏生絶巘取供盆玩可與黃山松匹五釵松出九華山每枝五花五股其實可食文理如一仙人燭木名産九華山榦似梧桐長尺許其液可燃羅漢櫃出九華山榦髙一二尺葉似側柏
  仙掌扇木名出九華山葉大如羽翣色青翠木蓮花出九華榦類梔子苞先於葉其花與蓮無異自春開至八九月始已玉女幢木名出九華山隂巖絶壁之上其木髙一二丈自成行列如幢節焉羅漢絛産九華山木本如檜高數丈翠葉間垂心白色作結成絛菩薩線産九華山如檜但枝葉長垂如線色翠香清鉢囊花木本髙丈餘葉細而長色翠而澤花生葉上蕚如黃葵出九華南臺莎羅花木本出九華其枝每生七葉九葉苞如人面花似牡丹色類拒霜香如菡萏
  郡邑皆産     蕙四月間始花
  珍珠蘭出貴池
  淵明菊出東流晉陶淵明遺種
  九節菖蒲出九華山中
  龍鬚草出九華山為蓆甚佳
  紫貝天葵貴池之西厓所産尤多
  七葉一枝花出九華山
  黃精産九華絶壁者為上品
  何首烏産九華山者良於他處
  錦駝鳥出貴池見李白秋浦歌
  惜春鳥出九華山
  念佛鳥出九華山狀如鳩黃褐翠羽作念佛聲碧鷄出九華山
  雲韶部即音聲鳥出九華山其鳴響互答如簫韶蒼鹿九華山中天柱峯下時有見者
  羚羊池郡山中皆有之
  麥魚出東流麥熟時臥虎潭一帶俱出其形似麥上至石人山瀨則形漸大過此則化青蜓飛去
  香鯽        君魚皆産貴池
  嘉魚        銅魚皆出九華
  綠魚出石埭暮春則見巨口細鱗
  貴池青陽石埭建徳山谷中皆有之
  木炭郡邑皆産
  太平府
  黑小豆出當塗可入藥有補益大豆則否
  赤小豆俗謂紅豆
  蓴菜生水中即鳬葵花黃白子紫色莖細如釵股味甜體軟和鯽魚作羮佳荇絲菜田家美味郡邑最多
  菱芰兩角為菱四角為芰生熟皆可食
  珊瑚菜亦名山花菜春月生採石山水邉清香有別味黃池稠塘出者甘嫩無渣滓
  槵子樹髙葉大似栗結實剝核可為念珠
  芡實一名水中丹入藥與金櫻子稱水陸二仙膏金櫻子一名山石榴叢生多刺花白類小薔薇子似榲桲而小色黃有刺收子熬膏治虛損最良
  五茄皮叢生山谷田野莖黃赤春生苗葉俱青高三四尺一苗五葉者佳每葉下生一刺開白花結實如豆根若荊根皮黃輕脆芬香五月七月採莖十月採根隂乾用味辛溫微苦寒無毒入藥功為多
  菖蒲根有一寸九節或十二三節生石澗中名石菖蒲尤佳烏昧草宋范仲淹奉詔安撫江淮還以太平州貧民所食烏昧草進呈今無白紵山有六朝松十餘株橫望山亦多怪松倒懸石壁隠靜山有十里松徑乃杯渡禪者手種駢竹唐姑孰崔氏有駢竹之瑞觀察使崔準奏建寺名瑞竹今報恩光孝寺是也
  穿山甲出繁昌    鰣魚出採石江中鱘鰉出大江
  碧霄魚出繁昌隠靜山碧霄泉中
  竹鷄出繁昌一名泥滑滑諺雲家有竹鷄啼白蟻化為泥子規即杜鵑一名杜宇 鳬
  䳺鶉        麞
  兎郡邑皆出     寒水石出蕪湖荊山膏風出繁昌可以炊熖山煤之別種也
  繁昌紅花山出又土名高墈二處紙戶造紙竹器其類不一繁昌尤多鋼窰出荻港
  凍綠布出繁昌迎薰門外有泉曰烏泥井以此水凍綠色倍鮮明他水不及也
  銀硃        百益酒
  俱出蕪湖
  廬州府
  萬壽紬出合肥機房在萬壽寺左右故名
  出舒城
  絲布出廬江
  何首烏出合肥深山中者佳紅白二種
  郡邑皆出而舒城産者尤佳
  竹簟出舒城
  郡邑多産     梨
  棗         杏
  花紅出合肥舒城無為 薏苡出舒城
  五加皮無為州産者良
  石斛産合肥地理志唐時充貢
  出舒城      白蠟郡邑皆産
  舒城無為巢縣皆出 蜜出舒城
  出合肥舒城無為諸邑出廬江
  炭        柴郡邑皆出
  鰣魚出廬江無為州  鳬即野鴨也出巢縣
  郡邑為多     天鵝
  鵁鶄        淘河皆出巢湖
  黃鴨巢縣為多    虎
  鹿         兎
  獐郡邑多山故山獸為多玉面貍出合肥者佳
  青鶴出廬江     畫眉出廬江
  鴛鴦出巢縣     鶴郡邑時有至者竹鷄一名山菌子郡邑皆産
  猴         野豬出郡邑深山中
  獾         獺
  狐郡邑皆出
  鳳陽府
  雲母石出鳳陽雲母山方輿勝覽雲彭祖取服之輕身延年貌澤不老磬石出靈璧磬石山可取編磬以供郊廟朝廷之用黃芽菜出鳳陽春初生味極甘滑
  黃雀菜出鳳陽樹而花生者
  山藥出鳳陽者甘膩  蘑菇亦以産鳳陽者為佳
  百合郡邑皆産    絲棉木出懐逺
  木棉花中如鵝毳抽其緒可織為布郡邑皆出芹菜虹縣者長而無節 羊脂菜羊城湖出
  郡邑皆出     圏棗出定逺
  軟棗出臨淮者佳   櫻桃出鳳陽
  沙果出懐逺者味勝林檎
  白玉瓜出定逺    文官果出虹縣者佳苜蓿郡邑皆産相傳種出大宛張騫帶入中國蘋果出宿州味清香
  郡邑皆佳以鳳屬近北地也
  木瓜出臨淮者佳霜後取之香幽而耐久
  黃金嵌碧玉竹
  碧玉嵌黃金竹皆以産臨淮者為佳
  天竹郡邑皆産叢生朱實相傳榦踰百者可禦火災箬竹出定逺
  虞美人草出虹縣虞姬墓無風自舞
  石斛出壽州     艾郡邑皆産壽州者佳
  千葉榴       牡丹
  乳餅        白蠟俱出臨淮
  葛根出鳳陽     桔梗
  逺志俱出定逺    花椒
  杏仁郡邑皆産
  老鸛草郡邑皆出熬膏酒服大補天元出宿州者更良石菖蒲出定逺者佳  鶴地僻山多時有見者
  雉         鳬
  獐         鹿
  郡邑皆産     芝麻郡邑皆出
  高梁郡邑皆種與稻麥等麻油郡邑皆産
  出虹縣      絲絹出臨淮
  潁州府
  稬稻出阜陽南逺郷  芝麻郡邑通産
  倒鈎台味甘滑阜陽蔬佳品
  沙果出阜陽     棗
  阜陽近北二者所出為多亳亦多産
  胡桃郡邑皆出亳産為佳
  阜陽出肥大而味甘亳出亦然
  葡萄有二種白者號水晶葡萄味愈佳
  軟棗郡邑通産
  蘋婆果郡邑皆産香清味爽
  郡邑皆出亳産者實大味爽
  蘑菇亳産者最美好 山藥亳土所産堅膩味腴土人多種之熟與穀等亳地宜蹲鴟種者尤多文官果亳州太和䝉城俱産
  瓜子亳産者子大
  玉蘭木高丈餘花白色春時芬芳異常
  芍藥重臺茂密芳香不散以亳出者甲於四方牡丹紅白各種重臺爛熳如錦亳地所出尤天下馳名然亦有來自豫省者有黃紅二種黃色者香愈熾
  芡實毫太䝉皆有
  白扁豆郡邑通産服之補益
  地黃阜陽産者與懷慶相埒
  枸杞苗根果皆可服郡邑通産
  酸棗仁郡邑通産服之養心寧神
  石斛亳産為良    百合亳産者佳
  花椒亳州太和䝉城皆産虎皮鵲阜陽出
  
  錦鷄郡邑多山谷故二者時有
  野鴨阜陽為多    野雉郡邑通出
  鴛鴦潁上霍邱出   翡翠阜陽常有之
  獐         鹿亳州太和䝉城多産
  亳産者良     蠏
  阜陽多出     麥麯潁上者良
  香油郡邑皆産    白蠟
  黃蠟二者亳太䝉多出 靛亳太蒙通産
  木棉
  枲麻二者亳産為多四方取給焉
  紅花郡邑皆産
  郡邑皆出土人用織為絹
  滁州
  芝麻有黑白二種黑者即胡麻也久服可以延年貢麫勻細筋潤全椒出 菱滁水産者佳
  芡實州邑通産可以備饑以州出者為佳琵琶菜芥之屬也出來安
  甜瓜州邑通産有綠有黃有花斑香而小者佳黃如金大如鵝子者名金瓜山藥堅實味美州邑通産滁全者佳
  櫻桃州邑通産    花紅滁地者佳
  牡丹        芍藥二者州邑皆出黃精州邑山多故多出 蒼術州邑通産
  紫蘇州出      木瓜全椒出者色香耐久
  九節菖蒲      𦻎薟二者州邑皆産山查來全皆産
  舊出城濠河今不多見
  野鴨州邑皆出    獐
  鹿         狼
  兎以上四者州邑多山故常有之
  苧麻州邑皆出    油州邑皆出
  州邑皆出山地多木故也
  滁來特産以釀法佳也
  州邑皆出不如蘇杭之多
  和州
  芝麻州邑皆出有黑白二種黑者為勝
  五茄皮州産為佳
  黃精一枝單長形似竹葉相對而生太陽之草也服之可以延年葉後有刺者名鈎吻不可服州邑皆産
  半夏州通産以畝下者為上
  紅花含山多産    梨出含山
  州邑皆産     木芙蓉出含山
  百合州邑皆産花有紅白二種根如胡蒜小瓣多層蒸熟補中益氣牡丹含山産有水紅千葉重臺
  州邑山谷中多有之氣清逺怡人
  蓼花糖州邑多以芋和糖為之用相餽遺
  州出堅㸃細心   酒出含山名含酒苧麻州邑通産
  早取曰茶晚取曰茗惟蒼山宜之
  出大江州濱江故夏初多出焉
  鹿州産       麂州邑通産
  天鵝州渚間時有至者 煤炭州邑通産
  廣徳州
  芽茶出建平鴉山者色味香美
  白薴州多薴布    栗州邑通産可以代糧州邑皆出然終不如北土者之味爽
  木耳州邑通産    銀魚出建平者細白鮮美桐油州産桐有週嵗結子者故多出焉
  舊出建平今不多産 絲舊出建平今亦不産玉面貍此小獸也州邑多出四方以為珍味六安州
  州及英霍二邑並産名茶而霍邑為多
  蕨粉州邑通産可以備荒療饑
  椶櫚葉大如蕉青舊可愛州邑通産可供材用其皮可以造紙其材可為器用
  實竹外強中堅與常竹異
  即山木犀也種類亦多惟黃者金粟燦爛香氣襲人衣裾春季滿山花發幽香被體
  實大味甘土人用以為餅
  棗         栗州邑所産二者尤多胡桃六地土厚多山岡故山果為宜
  櫻桃州邑皆出    林檎州地産
  天鵞        淘河
  鵁鶄        錦鷄
  青鶴        賀鷄
  竹鷄        黃鴨
  翡翠        畫眉
  雉以上山禽十一種皆有文彩為羽屬之特異者州邑皆産州邑多山間有見者 虎州邑多出
  獐         鹿
  兎
  玉面貍以上四者州邑山獸之常見者也
  山牛不常見者六安山中時有之
  𤢭豬身有𤢭矢可以射人其肉香異野豕
  鹿之別種香在臍下 狐六安山中出
  猿         猴州邑山中常有之
  州邑皆有     山紬州邑通産
  絲之所出州邑皆有 竹簟州邑通産
  白蠟州邑通産    黃蠟六安英霍皆産苧麻土人多種之   紙州邑造者多
  桐油        紅花二者州邑皆出
  六安出      木蜜六安山中為多山藥六安出者細膩味美九節菖蒲六安山中出黃精太陽之草也六安山中多産之然葉下有刺者非黃精五茄皮六安山出者其味為厚
  木瓜芳香兼有順氣之功
  枸杞生六安山中者久能變化為仙杞
  薏苡仁能補中州邑人多種之
  黃芪産六安山中者佳
  何首烏有紅白二種亦曰雌雄二種生六安山中年久而大者佳 藥之屬州邑所出者不下百餘種茲特錄數種以其有補益功人多珍重故也泗州
  都梁香即澤蘭草出盱眙都梁山故名古詩博山爐中百合香鬱金蘇合與都梁銀精石亦産盱眙   梨五河者佳
  其類甚多與他處同然惟泗稱蕃庶五方商賈藁之以貿利咸以為淮魚味美人爭嗜之秋冬之間諸客畢集於州中
  銀魚       鰕米二者盱眙五河多出州邑多山澤時有至者州邑皆出
  野鳬泗州天長為多  獐
  五河為多     䳺鶉出天長
  何首烏出五河
  逺志他處皆有方書以泗州産者為勝
  𦻎薟草泗遍地皆出以療疾功多人爭重之半邊蓮盱眙出者良  青木香産五河者佳
  芍藥        牡丹俱産五河
  青芹出天長他處所産皆中虛長邑出者中堅實而有味
  乳餅        乳酥俱出天長盱眙甘露餅出天長之龍岡鎮
  江南通志卷八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八十七
  學校志
  學校之設肇於唐虞至成周而大備記曰家有塾黨有庠州有序國有學其校之有比年中年三年九年之期其升之有造士俊士選士進士之等蓋化民成俗恆必由之而興賢舉能以備四方之任使亦於是乎在兩漢而後郡縣之學漸次修舉江南自言游氏興於東吳為聖門文學稱首所謂南方之學得其精華者千百年來積而日盛挾䇿綴文之士常倍於他省我
  國家治平百餘年德化之所涵濡聲教之所漸被薄海內外幾於家弦誦而戶詩書
  列聖相承加意作人之化於江南尤渥所以廣厲學宮教育之使成材者委曲周詳為從古所未有士之𨽻名庠序者宜何如砥礪束修以明稱德意紀載者
  重之為類三為卷五作學校志第四
  學宮
  漢武帝時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
  平帝元始三年立學官郡國曰學邑侯國曰校置經師一人
  後漢光武時李忠為丹陽太守以俗不好學乃為起學校
  晉太元九年尚書謝石請頒下州郡普修學校帝從之
  後魏天安初立郡縣學
  隋仁夀元年詔廢州縣學
  唐武德七年詔諸州縣並令置學
  宋慶厯四年以范仲淹請詔州縣興學校
  五年詔州縣學毋輙容非本土人
  熙寧四年州給田十頃為學糧
  元豐元年詔諸路州府學官揚州亳州各一員蘇州一員江寧府一員
  崇寧中詔縣學生三歲不赴升試者除其籍諸路賓興㑹試辟雝獨常州中選者多知州教授特遷一官
  元至元二十三年設江南各道儒學提舉司詔江南學校舊有學田復給之以養士
  二十五年尚書省臣奏令江南郡縣學田所入羨餘貯集賢院以給多材藝者從之
  二十八年令江南諸路學及各縣學內設立小學選老成之士教之
  二十九年詔江南州縣學田其歲入聽其自掌春秋釋奠外以廩給師生及士之無告者
  明洪武二年詔府州縣皆立學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日給廩膳仍免其家差徭二丁十五年頒釋奠
  先師孔子儀注於天下府州縣學其祭各以正官行禮有布政司則以布政司其分獻則以本學儒職及老成儒士充之每歲以春秋二仲月上丁日每朔望郡縣長以下詣學行香
  二十六年頒大成樂器於天下
  永樂四年三月帝親謁廟成祖視學記朕聞帝王之興必首舉學校之政以崇道德𢎞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唐虞三代之盛率由於茲也我皇考聖神文武欽明啟運峻德成功渡江首建學校親視孔子日引儒臣講論經義求古聖人之道身體力行及統有萬方即詔府州縣皆立學天下士子雲集京師復新作廟學於雞鳴山之陽親製教條頒布中外又命天下増廣生復其家府州縣皆用春秋祀孔子賜以樂舞德教廣被海外諸國並遣入學教化之隆視古為盛朕纘承大統仰遵成憲乃永樂四年三月朔日躬詣廟庭謁先師孔子前期三日雨將祀之夕卿雲澄霽星緯昭明暨旦天宇穆清朗旭鮮麗釋菜於廟退即𢑴倫堂文武郡臣咸侍左右師儒在席諸生序列堂下命祭酒胡儼等以次講經成禮乃還夫學以明道也道之體廣大光明配乎天地日月而其實不離乎日用之間孔子明之上以承堯舜禹湯文武之治下以為後世植綱常開太平於無窮而世之極其尊崇之禮者非於孔子有所増益特以著明其道之至大天下不可一日而無也爰因視學謹序述所以致隆之本勒碑於廟
  正綂元年始設提督學校官南直𨽻以御史為之嘉靖三年令増應天府學廩膳増廣生員各二十名
  二十一年題準直𨽻金山衛學設廩膳二十名萬厯六年令南直𨽻廬鳳淮揚四府滁徐和三州提學以江北廵按兼之
  十二年令南直𨽻提學御史仍兼管江北
  國朝順治九年
  命禮部頒臥碑於天下學宮碑曰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
  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
  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於後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䧟於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蹟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害民之事更宜留心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干求官長結交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已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証
  一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誠心聽受如有未明從容再問毋妄行辯難為師長者亦當盡心教訓勿致怠惰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
  制論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刋刻違者聽提調官治罪
  康熈二十三年
  御題萬世師表匾額頒懸 大成殿又 頒
  御製學校論曰
  治天下者莫亟於正人心厚風俗其道在尚教化以先之學校者教化所從出將以納民於軌物者也是以古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人生八歲自王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蓋自家至於國莫不有學自天子至於庶人莫不學自幼至於長莫不皆學凡學有詩書禮樂以為之本干戈羽籥以為之文父子君臣長幼之道於是焉觀之六德六行之教於是焉取之所以淑其耳目手足之舉措而養其心以復其性以為修已治人之大者可謂備至矣是以當時之君子履信思順以事其上小人亦皆樂循禮而恥犯法侯撻不事而至治以興後世學校寖廣博士之途寖繁所以立教之方失先王之遺意士之遊其中者直以為利祿之階欲期道德之一詎不難哉且夫今之所謂教者誦讀焉而已爾而又弗實致其力以防其放僻邪侈之心使氣之充而識之明以漸求復其性其何以為修已治人之道哉故曰教隆於上化成於下教不明於上而欲化成於下猶卻行而求前也教化者為治之本學校者教化之原欲敦隆教化而興起學校者其道安在在務其本而不求其末尚其實而不務其華以內行為先不汲汲於聲譽以經術為要不屑屑於文辭如是則於聖人化民成俗之道庶乎其有當也夫
  四十一年 頒
  御製訓飭士子文曰
  國家建立學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
  臨御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復慎簡學使釐剔弊端務令風教修明賢才蔚起庶幾棫樸作人之意乃比年士習未端儒效罕著雖因內外臣工奉行未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茲特親製訓言再加警飭爾諸生其敬聽之從來學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原委有敘爾諸生幼聞庭訓長列宮牆朝夕誦讀寧無講究必也躬修實踐砥礪㢘隅敦孝順以事親秉忠貞以立志窮經考業勿雜荒誕之談取友親師悉化憍盈之氣文章歸於醇雅毋事浮華軌度式於規繩最防蕩佚子衿佻達自昔所譏茍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語流言脅制官長或隱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撥姦猾欺孤凌弱或招呼朋類結社邀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鄉黨弗齒縱倖脫禠撲濫竊章縫返之於衷寧無媿乎況乎鄉㑹科名乃掄才大典闗係尤鉅士子果有真才實學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榜虛名暗通聲氣夤縁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改竄鄉貫希圖進取囂凌騰沸網利營私種種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茲厥初拜獻便已作姦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閑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為國家宣猷樹績膺後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惠爾等故不禁反復惓惓茲訓言頒到爾等務共體朕心恪遵明訓一切痛加改省爭自濯磨積行勤學以圖上進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爾身有榮即爾祖父亦増光寵矣逢時得志寧俟他求哉若仍視為具文玩愒弗儆毀方躍冶暴棄自甘則是爾等㝠頑無知終不能率教也既負栽培復干咎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為爾等寛矣自茲以往內而國學外而直省鄉校凡學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者並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懐否則職業弗修咎亦難逭勿謂朕言之不預也爾多士尚敬聽之哉
  四十三年
  御製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恭建碑亭在學
  五十一年奉
  㫖升祔先儒朱熹於殿內十哲之次改題其主曰先賢五十三年以宋儒范仲淹從祀稱先儒
  雍正元年
  諭內閣禮部加封
  先師五世王爵肇聖王木金父裕聖王祈父貽聖王防叔昌聖王伯夏啓聖王叔梁紇改啓聖祠為崇聖祠兩廡増宋儒張廸從祀
  三年
  御書生民未有匾額頒立文廟
  詔郡縣二祭増用太牢又
  詔増先賢蘧瑗林放秦冉顔何牧皮縣亶公都子樂克公孫丑萬章先儒鄭康成諸葛亮范甯尹焞黃幹陳淳何基魏了翁趙復許謙金履祥陳澔羅欽順蔡清陸隴其從祀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為先賢兩廡東廡首蘧瑗西廡首林放列敘先賢先儒共一百二十三人位次
  欽頒存學書目
  上諭十六條康熙二十四年 周易折𠂻  朱子全書康熙四十
  九年頒

  御製萬言廣訓雍正三年 朋黨論雍正二年瑞穀圖雍正五年上諭雍正八年
  聖祖御纂詩經傳說彚纂 書經傳說彚纂 春秋傳說彚纂 性理精義 共四部雍正九年布政使司刋刻大板存貯各省㑹府學聽人刷印
  御製平定青海碑雍正三年頒恭建碑亭在學
  各府州縣入學額例
  國朝順治五年定額府學六十名大學四十名中學二十五名小學十二名順治十五年定額府學二十名大學十五名中學十二名小學八名康熙二十八年定額府學二十五名大學二十名中學十六名小學十二名雍正元年定額人文最盛之地大
  學照府學中學照大學小學照中學
  武童歲科並試額取府學二十名大學十五名中學十二名小學八名
  雍正四年蘇松常淮揚太六府州分縣文武入學額數與原縣兩分十一年陞徐州為府以州治為銅山縣府縣入學名數與各府同十二年夀州分置鳳臺縣入學額數縣與州分十三年陞潁州為府以州治為阜陽縣府縣入學名數與各府同江寧府
  江寧府儒學在府治北宋置學於鍾山之麓天聖中移建府西北景祐間徙於府治之東南元因之明洪武初改為國學十四年別建國子監於雞鳴山下遂復為應天府學正德間重修王守仁記應天為京兆其學蓋東南教本也在國初以為太學至洪武辛酉而始改創再修於宣德之己酉自是而後浸以敝圯正德士申府尹張公宗厚始議新之未幾而遷中丞以去今中丞白公輔之相繼為尹乃克易朽興頽大完其所未備而又自以其俸餘増置石欄若干楹於櫺星門之外於時府丞趙公時憲亦恊心贊畫故數十年之廢一旦修舉煥然改觀師模士氣亦皆鼓動興起與廟學一新教授張雲龍訓導戴章陳義黃森何奎邢越與合學之士二百有若干人撰敘二公之績徵予文為記予既不獲辭則謂之曰多師多士若知二公修學之為功矣亦知自修其學以成二公之功者乎夫立之師儒區其齋廟昭其儀物具其廩庖是有國者之立學也緝其敝壊新其朽墁給其匱乏警其墮弛是有司者之修學也而非士之修學也士之學也以學為聖賢聖賢之學心學也道德以為之地忠信以為之基仁以為宅義以為路禮以為門㢘恥以為垣六經以為戶牖四子以為階梯求之於心而無假於財費也其事不亦易乎修之於身而無假於雕飾也其功不亦簡乎措之於行而無不該也其用不亦大乎三代之學皆此矣我國家雖以科目取士而立學之意亦寧與三代異學之弗立有國者之咎也弗修焉有司者之責也立矣修矣而居於其地弗立弗修是師之咎士之恥也二公之修學既盡有司之職矣多師多士毋亦相與自修其學以逺於咎恥者乎無亦擴乃地厚乃基安乃宅闢乃門戶固乃垣墻學成而用大之則以庇天下次之則以庇一省一郡下之亦以庇其鄉閭家族庶亦無負於國家立學之意有司修學之心哉若乃曠安宅舎正路圮基頽垣倚聖賢之門戶以為奸是學校之為萃藪也則是朝廷立之而為士者傾之有司修之而為士者毀之亦獨何心哉應天為首善之地豪傑俊偉後先相望其文采之炳蔚才藝甲科之盛多乃其所素餘有不屑於言者故吾因新學之舉嘉多師多士欣然有維新之志而將進之以聖賢之學也於是乎書又於嘉靖十年制増啓聖祠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萬歴中重修焦竑記應天府學在治之東南腋山襟淮據都會之勝宋景祐中置也國朝高皇帝定鼎金陵嘗就其處爲國學迨國學建詔爲府學如故自此名卿材大夫踵相接於朝彬彬稱極盛矣頃萬歴丁亥濟南周公繼以廵撫至恐學漸墮弛士人佻達舉廟學而一新之他有樓有亭有橋又公所創為去今十餘載耳而圮壊居半歲己亥諸生朱萬選童廷觀言於大京兆熊公張公徐公疑者以物大務叢未暇皇庠序事也亡何京兆公謁聖於學謂此有弗飭無以稱明天子勸學興禮建首善自京師之意乃按行隱度鳩工庀材命典史喻棨王汝寵董其役而耆民徐文模又捐貲力偕兩生者贊成之費稟於官役不病民閲九月而訖功木甓黝堊嚴而不華重門繚垣殿堂庖廩若經書祭器之藏若師生之舍皆爽塏壯雅冠於一時縉紳學士奔走踴躍薦獻如禮弦誦大興京兆公喟然歎士之可與學也謂余爲郡人使爲之記夫聖人之道性自有之然必馴擾磨揉從容遲久至於禮讓興行風俗醇美而後爲學之成明興豈弟作人者垂二百餘年尊尊親親四海嚮風雖田夫野老猶知自奮於隴畝之中而況遊儒學之館被菁義之化者乎又況身際乎日月首耀於光明如留都者乎古無暇論即近出斯學者如楊刑侍傀太宰以器識稱梁端肅周襄敏以政事顯丁中丞景宮允以馴行倡顧司冦陳翰講劉清恵以文學著夫夫也本瓌琦博大之材豎光明俊偉之業巍行尊伐鬱乎不刋雖權倖當朝翠華逺指時事非矣張文僖何尚寳軰不難以九死殉之猶能令姦人泚顙回面竦然而不敢動人徒謂山川炳靈忠孝世美而孰知上之功德涵煦成就如此之深也多士幸生於斯笵型在望而京兆公復篤意敎事眡前人有加焉多士尚益力於學異日者登巖廊都卿相庶幾為時之偉人有如不試猶當砥礪名莭鼓舞震動有以自列於後冀無愧於鄉先哲與京兆公之意斯於所稱都人士者為不負也已夫本主上之德與賢師帥之教皆為史者之任故不敢不書以示後之人而又使之知事之所以始也熊公名某江西南昌人張公名某淮安海州人徐公名某蘇州吳縣人時張以遷秩行而徐公實克終之法得備書
  國朝順治九年總督馬國柱 題以明國子監改為江寧府學重修 聖殿旁設兩廡前立櫺星門㦸門後改彝倫堂為明倫堂堂旁設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以官署為啓聖祠以國子監坊為江寧府學坊其後祠廡漸敝康熙五年總督郎廷佐布政司金鋐督糧道口口口知府陳開虞重修十九年知府陳龍巖重修兩廡七十二楹二十一年總督于成龍倡修同知朱雯署府篆捐俸修整四碑亭及兩廡門欄二十二年知府于成龍敎授謝允掄訓導鄒延屺開濬泮池築屏墻四十五年織造使曹寅五十五年布政使張聖佐相繼修葺雍正十三年總督趙𢎞恩重修趙𢎞恩記江寧府學前明國子監也我朝定鼎之九年以督臣馬公國柱請即其地改建府學嗣順治十三年康熙二年三十四年重修規制恢麗巍煥肅穆枕湖帶溪鍾阜雞鳴左右拱峙以江南為人文淵藪江寧尤為重地而學宮之形勝氣象聿與之稱士之瞻仰弦誦其地者誠倍足以作其向化興行之志矣余奉命總督兩江駐節江寧恭謁夫子廟庭見楹桓榱桷庭宇門楯以歲久不治頽側剝蝕而有司沿習具文豆籩簋簠尊罍之不古法舞蹈聲容之不中莭均非所以尊聖人而致誠敬也乃檄行鹽驛道孔副使䖍徃東山聘請學者修飭祭器樂器遵古以製惟度惟具致工曲阜選士肄樂越五旬儀物既備乃治廟宇庳者崇之欹者立之葺罅整陋施丹布采越三月榮光昭煥視昔若加計費二千五百兩有竒皆出自余未敢募諸他人也仲秋之丁將修釋奠之禮乃為文以勒之麗牲之碑夫國家設學教士所以毓人才以致治也嘗考自古人才以鄒魯齊晉河洛之間為盛迨晉南渡衣冠望族盡遷江左人文之盛始萃於金陵而散布三吳從此風氣日開家禮樂而戶詩書其文章道誼功名莭行之美與夫簪組軒冕之富常甲於天下豈惟山川之所鍾孕者秀而永亦濡染之所及月異而歲不同也然俗之陋者蘄有以開其先風之盛者蘄有以振其後我朝文治誕敷荒裔陬澨咸建學置師以致邊逺僻左之地皆有鄒魯之風是陋者既日以開則盛者宜日以振而後可致其盛於日上之勢而不慮其哀今日士生斯土而求所以振之之道亦惟深體乎國家立學之意而副之以實而已夫學以聖人為師聖人之道精粗本末無所不該讀其書以求其道則又甚易而簡事不越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交功不踰於學問思辨時不離於飲食居室其要不外於忠信篤敬其說則具於詩書易禮春秋其易且簡如此然由之則上為聖賢次亦不失為寡過之君子而畔之者則目為禽獸其嚴又如此以是立學以為教固足以淑天下之士而為治化之本故自宋元明以迄我
  朝因其制而加謹焉設科取士舉一代名器之重惟遊於學者是畀誠以能讀聖人之書必能為聖人之道也然則士之遊其宮者固將躬行篤踐以為身學深求心得黙識黙存以為心學而後無負於立學之意苟徒事佔畢誦讀攄文綴華以為邀時弋名之具則
  國家亦安所賴焉班史志吳稱漢興王兄子於吳招致天下娛遊子弟枚乗鄒陽嚴夫子之徒興於文景之際淮南王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並發其失巧而少信雖其言尚矣抑亦吳地之大略也金陵自孫吳建都後六代遞嬗祖尚清言王謝風流士有餘慕至明祖開國於此遂為留都南僚政簡務閑率以詩文觴詠歌舞為娛樂冠蓋輿馬都雅相矜尚其知名之士樹壇坫角門戶馳騖聲華而尟實行明祚之移識者猶咎之今百餘年來其餘習猶有存焉者乎是今日茲郡之士風急宜振起者良惟身學心學之是務讀夫子之書即實求夫子之道師顔曽以師夫子修其易簡而凜其嚴使其學明體達用實足以任名器之重而佐治化之隆方不負
  聖天子勤勤訓士之至意將人才之盛邁於曩昔豈僅枚乗鄒陽嚴助之徒之足較勝乎哉余於斯廟之聿新而有厚望焉用書以告之多士是役也經畫量度䖍肅將事則安徽布政使司李蘭督糧道王恕
  鹽驛道孔傳煥而董其役者則江寧府知府張𠌶年理事同知巴都善也
  社學各府州縣皆同
  文廟崇祀孔子以四配十哲並朱子配享以先賢蘧瑗以下七十八人先儒公羊高以下四十五人從祀各縣學同
  崇聖祠崇祀孔子五代配祀先賢顔無繇及孟孫氏四人從祀先儒周輔成及朱松五人 名宦祠鄉賢祠各縣學同
  上元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宋景定二年知縣龔蜚英創建元至元中縣尹田賢重修明洪武初省生儒併於府學𢎞治三年府尹秦崇於河干増置石隄障秦淮水嘉靖二年都御史陳鳳梧平學後高阜建尊經閣
  國朝順治六年以舊國子監改府學遂以府學為上江兩縣學其規模俱從府學制康熈五十四年布政司張聖佐重修尊經閣五十八年江蘇按察使李馥重修
  文廟建青雲樓雍正十二年教諭章玉樹重修江寧縣儒學舊在縣治北宋景定四年知縣王鏜建元因之明初省生儒併於府學
  國朝順治六年與上元縣同以府學為縣學
  句容縣儒學在縣治南唐開元十一年始建於縣署東宋皇祐間知縣方俊再建元豐二年葉表以縣南驛改造即今地紹興二十三年龔濤修元至大二年縣尹趙靖重建明洪武十二年知縣韓思孝修殿廡置齋室十五年知縣韓宗器修明德堂永樂十五年知縣周庸節重建㦸門景泰間東廡災知縣浦洪新之成化十四年知縣徐廣重建
  大成殿嘉靖四十五年署縣推官張夢斗移廟廡前數十步建明倫堂尊經閣於後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葛翊宸修雍正四年知縣施廷
  瓚重修並修兩廡及各祠
  溧水縣儒學在大西門內唐武德間建
  宣聖廟於縣治東宋熙寧二年知縣關起遷於崇儒坊元陞為州學明復為縣學知縣鄧鑑高謙甫相繼修葺嘉靖十七年圮於水知縣陳光華徙於京兆館東謝廷𦶜成之三十九年知縣曽震復即朝元觀基為今學周之屏成之萬厯二十八年知縣徐必道加葺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閔派魯重修
  高淳縣儒學在縣治東通賢門外明𢎞治六年建至十二年規制始備正德七年災御史徐翼周鵷重建萬厯中知縣董良遂丁日近重修知縣韓維聰増建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紀聖訓重修康熙三十八年知縣游祿宜重修五十八年教諭鮑漣修葺雍正九年署知縣朱鷺修建屏墻
  江浦縣儒學在城東明洪武十年知縣劉進創於浦子口城內二十五年徙縣遂遷今地宣德初修景泰中知縣勞鉞重建嘉靖中張峯侯國治改建其後王守正李維樾相繼修葺
  國朝康熙元年教諭汪湛斯重修二十三年教諭秦松華訓導張士猷重修雍正四年知縣項維正教諭朱廷策訓導王䭲重修
  六合縣儒學在縣治西自唐至宋屢經遷徙明洪武五年知縣陸梅創立正統間史思古黃淵成化後唐詔萬廷程董邦政相繼修理舊西向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顧高嘉増修改南向三十四年知縣吳仲光移建於小東門外靣滁河監生汪宇等捐助成之五十二年知縣魏世泰修 正殿文昌閣奎璧樓雍正四年知縣萬世良陞高 大殿建兩坊於櫺星門外
  蘇州府
  蘇州府儒學在府治南宋景祐元年范仲淹奏建以胡瑗主教事建炎兵燬紹興後以漸修復元大徳初治中王都中撤而新之明洪武初知府魏觀即舊址建明倫堂闢地又新之宣徳間知府況鐘重建
  大成殿又建至善毓賢堂於後附以四齋兩廊學舎前有范公手植古檜後有尊經閣天順間知府姚堂構道山亭成化四年知府賈奭創立遊息所十年知府邱霽改作
  先師廟門廡橋池悉備正徳元年建東西二門曰躍龍曰翔鳳嘉靖十年制増啓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州縣如之隆慶萬厯間先後修葺崇禎六年𩗗風作廟署祠宇橋木墻垣一時傾毀廵按祁彪佳廵撫張國維推官⿰亻児 -- 倪長玗累年増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廵撫張中元率屬修葺康熙二年廵撫韓世琦布政司佟彭年七年廵撫馬祜十六年廵撫慕天顔相繼修治二十一年廵撫余國柱布政司丁思孔蘇松常道祖澤深捐貲大修
  聖殿宏麗改觀二十四年廵撫湯斌重修湯斌記國家興治化在正人心正人心在崇經術漢儒専門名家師說相承當詩書煨燼之餘猶存什一於千百其時選舉不以詞章通經學古之士皆得上聞朝廷定大議斷大疑博士據經以對故士大夫勇於自立無苟簡之心孝弟㢘讓之行更盛衰而不變此重經術之效也宋濂洛關閩諸大儒出闌天人性道之源流故天下知性不外乎仁義禮智道不外乎人倫日用所謂得六經之精微繼孔孟之絶學宋史道學儒林釐為二傳蓋以周程張朱繼往開來師友淵源不可與諸儒等耳而道學經學自此分矣夫所謂道學者六經四書之㫖體驗於心躬行而有得之謂也非經書之外更有不傳之道學也故離經書而言道此異端之所謂道也外身心而言經此俗儒之所謂經也宗洙泗而禰洛閩人心之所以正也學者必先明義利之辨謹誠偽之關則富貴貧賤之非道不處不去必劃然也造次顛沛生死禍福之間不可移易者必確然也毋為枉尺直尋之事毋作㨗徑苟得之謀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方毋圓戒懼慎獨之功無時可間子臣弟友之職不敢不勉不愧於大廷亦不愧於屋漏如此則發為議論自能息邪距詖而鄉愿楊墨之教不得騁也出為政事自能尊王黜霸而管商申韓之政不能施也其斯為真經學其斯為真道學也已否則剽竊浮華茍為譁世取寵之具講論踐履析為二事即誦說先儒亦何賴乎雍正九年廵撫尹繼善又重修 正殿及明倫堂
  文廟崇祀孔子各縣 附學同鄂爾泰丁祭木榜為恭逢丁祭大典嚴飭各屬官司宜備物以告䖍須先期而齋宿事竊以至聖先師萬世之師表也冠帶集圜橋
  天子有臨雍之典春秋屆仲月上丁修釋菜之儀內則命夫胄子三公外則寄於有司羣牧典綦嚴矣誰敢懈焉本司寄任屏藩職司典守前當春祀親齋沐而宿黌宮先令儒官校簿書而正祭器乃知牲或已經宰殺既失告全致潔之心物豈盡屬肥鮮更乖博碩蕃滋之義且或帝供不充夫額數任先後以那移珍品不給於豆籩致鹽菹之䨇疊兼聞各學亦有同風罔知共竭精誠但解奉行故事甚或尊罍未備疇詳犠象之形琴瑟雖陳莫辨敔箎之狀觀者如牆如堵任彼咆哮祭者似醉似癡頽然聾瞽一尊纔薦滿庭之燎火無光三獻未終兩廡之燈輝已滅於是㽅鉶與簠簋悉憑顛倒几筵鹿兎共榛茭似遇摩空鸇雀分甘奪膬半由承祭之家人拍地喧天遑問糾儀之齋長廩増附學諸生怒髪衝冠與𨽻膳夫一片雄心染指凡此之類罪豈勝誅皆由約束之不嚴亦以躬行之未善不思主鬯則身膺一命幸得窺聖人門牆分獻則職任半氊原以司泮宮爼豆平時未知化導已蒙屍位之譏臨事不克恪㳟難免曠官之咎為此飭郡守州牧縣令等職亦以誡教授學正諭導諸員嗣後各精乃心以襄大典預期三日牲牷皆供乎餼牽先事一朝品物盡陳於頖璧齋戒沐浴來觀習樂試歌舞於明倫堂前料量潔清退服寢衣斂精神於尊經闍畔庶幾必誠必敬斯夙夜之惟寅無怠無愆知神人之咸格是並申之條約用以頒諸學宮如左一既奉肇聖五王神位不唯簠簋籩豆照數増設即牲牷亦應各増其四有議共牲者其說不可從考之典禮惟配享甫可以共牲者專主無共牲之禮書雲文王駢牛一武王騂牛一其明徵也自三代至漢唐皆不聞有共牲之説唐時祀五方帝且別以五色犢其異牲可知惟後漢有青帝赤帝共一犢白帝黒帝共一犢者祀之共犢非古也唐開元時五品以上室異牲六品以下共牲豈有王爵而可共牲者乎其各照數增一為五可也一祭牲祭品皆有定額一品一籩罔可缺遺況牲取親割以告䖍也取其血毛以告全也可既宰而入學門乎豕曰剛鬛註謂其豕肥則鬛剛羊曰柔毛註謂其羊肥則毛細而柔弱此博碩肥腯之所由稱也可以痩瘠不堪之羊豕而飲之灌之以充牲牷乎既宰且不可痩瘠且不可況可闕其額數而以肥吏胥之囊橐乎月令曰犧牲無用牝又曰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按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小大視長短皆中度五者備當上帝其饗註曰上帝且歆饗之況羣神乎嗣後各官俱須先三日親至學視牲牷如法然後稽其數使人牧之以待先一夕親割吏雖奸其何所施乎一各學祭器樂器俱照闕里志修理整齊不得因陋就簡除已完備者無論外其未完備者該學教官考據圖式移送有司設法捐備如有司推諉不肯捐備者許該教官據實申詳以憑定奪如有司新置完整亦許該教官詳明以憑嘉奬庶知其留心正務也一丁祭先數日集樂舞生演習精熟先一日與祭官員親同徃看不得草率從事一丁祭先一夕凡與祭官齋宿學宮不得有一員私宿本署一丁祭之日庭燎燈燭務須光明如晝俟祭畢後已除神前燈燭之外官員不得各自張燈一丁祭之日櫺星門內不得容一閑雜人所有事宜止許學書幹辦及小心謹慎門斗二人多則四人照應燈燭其官員僕從人等一槩於門外伺𠉀萬無許僕從人持燈夾墊相隨上殿及上兩廡之禮君師一體幸勿自取罪戾以貼失禮之愆也一丁祭之日既不許容一閑雜人自無甫搶奪祭燭及祭品之人倘或仍有潛匿門內乘空搶奪者以盜賊論即時擒獲解司以憑盡法重究一學宮之北聖賢靈爽所依不唯丁祭宜修治肅清即平時亦宜灑埽潔淨近見黌宮以內栽𤓰種菜學圃成澆灌之場曝被曬衣諸生絶徃來之路甚至丹楹刻桷徒供蝙蝠棲遲鳥革翬飛盡是鼪鼯巢穴蛛塵百斛廟貌埋埃垢之中鼺糞千箕腥穢聞宮牆之外皆巳安之若素久且視為當然甚至先儒先賢兩庶之神牌倒置鄉賢名宦兩祠之神位傾頽非其子孫有誰咨問加之朽蠧若罔聞知凡爾學官所司柯職諸門役等多亦奚為嗣後教官不時廵察務令門斗分班輪值逐日埽除學宮之內總不容有一毫塵垢庻無忝厥職也慎哉毋忽
  崇聖祠 名宦祠各縣 附學同明陸粲名宦祠議謹按蘇郡學名宦祠所祀古今監司守倅通若干人而其間甫不係於蘇者蓋六人焉王魏公旦富韓公弼歐陽兗公修蘇端明軾陸丈安九淵李文靖侗皆賢去也而得祀於蘇則知禮去疑之夫祀國之大事也將昭勲徳勸忠孝示愛敬以為民質也不可不謹開諸古曰鬼神不歆非類又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諸君子未嘗涖官茲上雖聲實顯著而惠之流於蘇也不専其祀之也越於禮矣或曰諸君子之言行功伐合於祭義所謂以勞定國法施於民者將天下得祀而何有於蘇粲以為非也在禮惟天子有天下其祀無所不通諸有國者山川百神之祭皆不出境術成公欲祀相甯俞曰相之不饗於此久矣不可以間成王周公之命祀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漳楚之望也河非所獲罪也皆不果祀今之祀者郡守丞實從事焉郡守丞秩不過古諸侯諸侯之祀不敢踰國而郡守丞得祀他境之賢以為禮也亦有據乎今之制惟孔子為師儒宗得天下通祀自餘若臯陶伊尹伯夷太公之倫猶不得與孔子比其祀皆不出於其鄉與其所封之土禮之節也諸君子微有孔子之聖雖賢亦不能當臯陶伊尹伯夷太公而祀非其地也越於禮矣原其始所以得祀不可知殆邦人之好賢以是寓其愛敬或其門人子弟有官於蘇者以其私附焉而後人遂襲之與知禮者亦改而正之可矣或曰諸君子之祀列於學宮邦人習聞之三百年矣誠一日撤焉將駭民聽而傷忠厚之道夫與其過而去之也寧過而存之乎粲又以為非也夫非禮之禮君子有弗貴者焉孔子曰曽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以死者為無知又焉用祭以為有知夫亦忸怩而莫之顧也君子愛人以徳細人愛人以姑息今為非禮之禮以凟賢者又拂先王之經而踰當代之制非小過也不亟正焉而襲細人之姑息以為忠厚亦陋矣乂蘇自漢以來監司守倅賢而不得祀者尚多謂宜擇其人進之而罷諸所不當祀者於誼為允且使斯民知禮之嚴若是雖賢者不得僭冐庶幾禁滛祠黜匪類以示風教之本也由茲祠始
  鄉賢祠各縣學同
  吳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南宋景祐時始立紹定初改建於府西賓興坊元至正十九年平江路總管周仁縣尹張經始琢石為門鄭元祐儒學門銘天下郡縣學莫盛於宋然其始亦由於中吳蓋范文正公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若吳縣學按李宗諤圖經雲文宣王廟在縣廨東南今三皇廟故縣治也紹定初知縣趙善瀚始建學於郡城西南之賓興坊去姑蘇驛不百步其廢置遷易概可攷矣宋以杭為行都中吳乃三輔地縣學宜大於隣邑然負城西隅於地勢蓋甚廹窄更宋迄今累加完葺至正十九年平江路總管周仁縣尹張經皆以興學為已任覩學外門日就廢壊乃始琢石為莛與楹上象日月堅緻聳峭翼以垣牆瑰麗𢎞敞稱其為子男學宮之門攝學事盧熊及學之人士咸謂縣之有學久矣未有以石為門者非二侯致力興學不及是也遂為之銘曰吳邑有學由宋始完宋社既墟學宮則存維學有門聿嚴啓閉因陋就簡蓋已歴世郡守周侯近古遺愛張令佐侯民所共戴琢石莛楹作學之門石質如玉孚尹潤溫木易螙朽石堅斯久何莫由是以啓其蔀勒銘於茲豈特識言來遊來歌永矢弗諼洪武五年知府魏觀重修宣徳九年廵撫周忱知府況鍾徙建縣治東南為屋二百三十餘楹成化八年知縣雍泰重建櫺星門𢎞治十年知縣鄺璠加闢焉嘉靖二年知縣楊叔器作講堂西齋號舎經閣跨街建㑹解兩坊工未竟五年知縣蘇祐成之崇禎間知縣陳文瑞牛若麟先後重葺
  國朝順治十一年詔天下修學督學石申教諭夏鼎倡修十七年諸生施學先等捐修敬一亭葺興賢仰聖兩坊康熙六年布政佟彭年捐資修葺二十四年廵撫湯斌建尊經閣四十年廵撫宋犖飭攝縣事李宏重修雍正九年廵撫尹繼善捐俸修理飭縣令吳棟按察司經歴陸廷樞董其事殿廡墻垣煥然一新
  長洲縣儒學宋景定間始立在府城東北後毀元至正中縣長元童與郡人陸徳源創建之明洪武七年知縣宋敏文張翔修葺成化九年知府邱霽乃擴地東南改建焉正徳中提學張鰲盡以廣化寺地歸學嘉靖十八年廵按舒汀以教諭蕭文佐議學地湫隘謀遷之遂改城東福寧寺以為學宮創立悉如制萬厯十七年廵按李堯民重修規模畢備二十五年知縣江盈科建文星閣
  國朝順治十一年督學石申修葺未竣康熙間訓導王玢教諭姚文焱先後竟其工丁思孔記古先王敷教以治天下自黨庠術序無非學校而其教之之人即一鄉之賢士大夫習知其土俗性情因以簡其帥與不帥者而興之屏之則人之淑慝咸相見而無所容其欺偽矯飾之情所以事勸而業成凡屬智能勇功之士克為國家建大猷肩大任者亦無不出於其中故自禪讓以還何代不以武功定天下及統緒甫集未有不汲汲於敷飭文教以為永安長治之基者誠以其效雖緩而功可久也迨行之寖逺儒學與吏治既分兩途一切理民經國皆以為不必出於鄉三物之中而唯智能勇功之是騖舉凡古初厲世磨鈍之具率視為迂闊無當之虛文相與掉臂而去之設有司其職者鰓鰓焉惟德教是憂反衆起而嗤訕之其人茍非篤信而強力者亦且靡然置之而不敢復道於以求人心之敦茂而道德之凝承也不綦難乎於此有人焉不顧時俗之浮言毅然立教以為已任舉廢起衰以行之斯亦人之所難能矣夫善教者猶醫也攻疾在瞑眩之際則主在標養疾於平緩之日則探其本若是者良醫也不問緩急惟其疾之所至旋轉以相逐則亦庸醫而已矣今謀治而必審其端於教是蓋能探其本者也吾所謂效雖緩而功可久也且古今治法固有相沿未變者矣古者鄉治其鄉國治其國無所嫌於私暱也後世防檢益嚴土著者不得仕於其鄉甚且立為三互之法而惟銓補學官許不避其本籍是猶教之鄉而用其習知土俗性情之遺意也然因其土俗導其性情又有不可同日而論者今自大江以南若姑蘇固吳越之一大都會也承要離伍胥之流風而文以延陵季子辭讓之節其於慷慨憤烈之事或至滅頂剝膚而不暇惜豈非明於憂患而獨立不懼者哉然而敝化奢麗之虞抑已久矣司是教者就所長以正之因其敝而革之要厥觀摩必自學校始矣嘗考志乗在郡之儒學三長洲學宮建置獨後創於宋之景定再立於元至正間而改設於明之嘉靖歴年滋多傾圮是患訓導王君受事典學喟焉歎興捐貲以謀完葺度材庀工未幾而棟宇克新垣墉盡繕其所謂毅然已任者歟或猶謂立教之本在於人心學宮之建猶外飾也抑知社稷宗廟之中不施敬於民而民敬良以瞻仰游息為觀感之所由興茍使儀容器物必淪委於狖鼯榛莽之域又何從端立教之本乎思孔不敏司會是邦慄慄焉惟教養無術之是懼王君修學成而鄉先生暨學之諸弟子員咸造余而請為之記且曰礱石以須久矣余嘉王君之志與余之見固有合也今幸逢
  聖天子緝熙遜敏嚮意揆文凡中外明揚之典必察其有無興行教化以為考課之殿最斯東吳人士將由茲學之振興知所以導民成俗其本必在乎是於以絜隆夫比閭黨族之化其亦將有合矣夫王君名玢安慶之桐城人康熙四十三年郡紳顧汧等修理萬代宗師坊彭定求捐造三樂堂於明倫堂後雍正四年長洲縣分置元和縣以教諭專理長洲學事五年知縣江之煒修
  正殿九年廵撫尹繼善捐貲重修
  元和縣儒學與長洲共學以長洲訓導理元和學事
  崑山縣儒學初在縣治東宋元祐間知縣杜采遷
  於西南即今地明洪武初改修宣德元年知縣羅永年教諭曹昇加葺景泰間知縣吳昭改建
  大成殿𢎞治五年知縣楊子器復新之
  國朝順治十五年提學張能麟捐俸倡修康熙九年知縣董正位教諭吳謐復加修葺至十一年工成雍正四年崑山縣分置新陽縣以教諭專理崑山學事雍正十年邑紳士募修 正殿㦸門十三年新邑顧登捐修尊經閣
  新陽縣儒學與崑山共學以崑學訓導理新陽學事
  常熟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前臨運河宋淳熙十年曽棨始建端平中邑令王爚改建魏了翁重建
  大成殿記常熟縣學之始圖乗放失僅有梁書至和紀年餘無所考慶元三年縣令孫應時以言游里人也始祠於學新安朱子既為證其事寳慶元年祠遷於學之左而孔堂闕壊茀不加治今令㑹稽王爚始至大懼無以崇化善俗約縮浮蠧踰年更而正之屬邑士胡洽胡淳庀其役以孔廟居左廟之南為大門北為言游之祠又東北為本朝周子張子二程子朱文公張宣公祠以明倫堂居右東西為齋廬四以舘士為塾二東以儲書凡祭器祭服藏焉西以居言氏之裔通為屋一百有二十楹而為垣以周之且増田四百畝有竒歲助公養之費凡言氏之裔官為衣食而延師以教之別為田五百畝以給其費白於郡於部使者為廩以貯之經始於端平二年冬竣事於明年之秋廼八月丁亥釋奠於新宮屬郡人葉輔之敘其役以求記於了翁竊惟朱子嘗記子游之祠矣如魯論所載二三事皆發揮無餘藐茲孤陋安敢復措一詞然嘗讀禮書而竊有見焉因記廟學之成並附其説夫檀弓不知何人所作而一篇之中獨於子游極其稱譽雖於孔門諸子率多譏評又以言曽並列其是言而非曽者非一幾若偏於抑揚然即其書考之大抵當典禮訛闕無所考訂之時人之有疑弗決者以質諸子游故前後典禮所闕者十有四皆以言游一言為可否亦足以見其為時人之耳目雖汰哉叔氏之一語若譏之而實尊之然則子游以習禮列於文學蓋三代典章之遺賴游以有存者嗚呼信為豪傑之士矣昔柳宗元謂論語所載弟子必以字惟曽子有子不字遂謂是書出於曽門蓋字與子皆得兼稱如門人之於孔子進而稱子不敢字退而言仲尼不言子其次亦有既子且字如閔子騫等不一二人或子或字者又數人然淵弓至游夏最號高弟字而不能子也有子曽子子而不得字也就二者而論則字為尊故孝經字仲尼而子曽子禮運字仲尼而名言偃至於子思字其祖孟子字其師之祖相傳至今之人字仲尼者無敢以為疑仲尼作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字而不名者僅十有二人而游夏諸子之門人亦各字所師相承至於漢初猶未敢輕以字許之即是而觀則子游以勾吳孤逺之士遂得字而不子以列於高弟之目此又豈易易然者今吳門宻邇行都而常熟為壯邑有如游之北學洙泗遂以習禮軰行顔閔寥寥千載間豈終無其人耶或者狃於習俗未有以自振我朱子既嘗表其事以風厲之予又何言獨惟山川風氣古今猶夫人也誦先聖之書服先賢之訓嗚呼其必有聞風興起以毋負建學尊賢之意者士其勉之元皇慶中邑人楊伯麟修明因之而加闢焉宣德九年知縣郭南修兩廡學門正統二年知府況鐘修兩齋六年縣丞陳澄建尊經閣成化二年知縣甘澤修廟學𢎞治八年廵按劉廷瓚重修萬厯三十七年知縣楊漣重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提學張能鱗葺
  文廟康熙六年同知魯超重建尊經閣魯超碑銘聖人以六經教人而學者徃徃得其性之所近要其指歸期於相通而已自漢以還諸儒各守其師説黨同伐異觝牾萬端其後始定為大經兼經之法以取士由明迄今専用一經而已然竊以為取士不必其求備而教人則欲其兼通末世功名之士黽勉章句以希弋獲視二經以外辟如侏𠌯語言之不相通而方圜鑿枘之不相入此講誦不事而詩書放棄之所由來矣常熟縣學之有尊經閣始於明正統時教諭趙永言而署縣事陳澄成之其後再修於萬厯間迨今幾六十餘年矣棟櫨欹折蓋瓦穿漏編簡之僅存者䑕嚙而蟲蠧登覽者慨然余以采風校士每過其地則思捐俸葺理之㑹右藩佟公諱彭年大參盧公諱綋安公諱世鼎暨郡守吳公諱道煌督糧吳公諱江偉司李龔公諱在升邑令李君璞咸樂為佽助於是鳩材聚工經始於丙午之春董其役者為學博士沈君汝蘭凡閱月而告成從衆志也既成余徘徊瞻顧而歎曰常熟小邑也而得為南國人文風氣之首者豈非子游氏為之先耶子游文學之科也而其言學道則愛人易使則夫聖人之教果有外於道以為學而凡詩書禮樂之文果不足以盡道歟今郡縣學有明倫堂與尊經閣並建禮也孟子謂經正則庶民興而推楊墨之害至於無父無君然則所謂道者豈有外於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相接之間而所謂經者非即親義序別信之燦然者歟我世祖皇帝有見於此特命儒臣纂修經訓
  詔天下貢院皆得以孝經試士皇上繼之稽古右文崇尚實學天下嚮風而余所見郡縣浮屠珠宮紺宇以藏其所謂梵書唄字者至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書雖學士大夫家猶不知所以尊禮之者何其重於彼而輕於此也蓋玩其文不察其義習其言不體諸身是雖日取聖人之書而尊禮之無益也於戱道之不行也自經學之不明始矣余承乏斯土以備防為事非有教化之責於躬幸承天子仁聖德威遐暢海波不揚以與二三子講道問業於此詩不云乎至於海邦莫不率從又曰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夫余之此舉亦猶行古之道也夫碑而銘曰於皇聖世懿德孔昭六經黼黻五典瑛瑤猗惟周行淑我譽髦矧伊海隅先哲之里奕奕三吳悠悠千祀炳如蔚如是𢎞是啓縹囊緗帙聖則寓焉安絃舞籥道則傳焉庇之無所曷永曷宣相彼二氏雕甍刻宇慧藏霄承琅函玉貯豈伊典墳罡儕梵侶尊經有制
  先民所營爰即故址以善其仍櫜鼓具舉東壁斯明易占棟隆詩歌如跂雲起虞山風來琴水虎變龍驤於焉狎紀為麟為鳳為珪為璋本諸孔孟騁乃羲皇翊我鴻祚名德無疆十八年知縣林象祖重修雍正四年常熟縣分置昭文縣以教諭專理常熟學事
  昭文縣儒學與常熟共學以常熟訓導理昭文學事
  吳江縣儒學在縣治東南舊學在城西隅宋紹興間燬於兵知縣石轍改創於垂虹橋南元至正十二年達嚕噶齊哈瑪爾氏拉爾錦命樂師選習廟樂許從宣大成樂記按周制大胥春入學舎菜合舞秋頒樂合聲故凡釋奠必有合也其登歌清廟下管象舞大武是也故月令仲春上丁命樂正習舞舎蓋學校禮樂所自出小有舎菜而以食為主大有釋奠而以飲為主其於學校習舞與聲大合六代之樂一也吾夫子以聖人享南面王爵歴代尊崇禮頌之縟情文之備至於今莫之能尚也唐貞觀間太宗以文治然其廟享聖人襲用齊典禮僅設軒架之樂六佾之舞而已繼後開元間釋奠始用宮懸之樂至於故宋崇儒右文可謂至矣然春秋上丁釋奠東序上戊釋奠西序雖登歌有部至其用樂不以軒懸而以判架兼不設舞位先儒謂有歌而無樂非古人習樂合舞之意也遂乞釐正以表尊崇至考唐之儲君其釋奠於學鐘磬簨簴絲聲在絃匏笙並陳柷敔合止賁鼓間作壎箎和鳴具有成式禮將陳協律郎俛伏舉麾則永和之樂作登歌則肅和之樂奏雍穆紓和悅人心而娛神明者其為樂可謂盛矣今天下路府州縣莫不有學其所以尊崇聖人者冠衣服章殿寢階戺已純乎王者之禮矣若夫廟樂八音蓋猶有取乎虞廷之韶箾豈不曰後世雖有作者虞舜氏不可及矣吳江之為州也雖於吳為南北津要然州治出乎江湖之上風濤之所掀播魚龍之所出沒而州學廹里市之隘在垂虹橋之南廟享聖人既有著今學宮與廟雖皆具至於廟樂則尤缺焉至正十二年州達魯花赤哈迷里氏禮牙進公以奉議大夫來監是州既建㦸門以大廟制遄命樂師選學之彥肄習廟樂甫及期而樂大備自凝安典禮變成章與八音並奏而無纖毫敢畧者廟樂於是告完人士之美者來遊來歌觀廟樂以矢其音況當大比之年其為世用必矣若夫琴瑟在御笙歌間奏且將見蛟龍黿鼉海怪水獸與仰秣之馬出聽之魚咸感化於廟樂之盛者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明拓其地而新之景㤗六年知縣賈亮重建
  國朝順治九年至十三年知縣唐増吳就恆雷珽教諭洪天開相繼修葺康熙五年同知魯超推官龔在升知縣劉定國捐修雍正四年吳江縣分置震澤縣以教諭専理吳江學事知縣徐永祐重修殿廡震澤縣儒學與吳江共學以吳江訓導理震澤學事














  江南通志卷八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八十八
  學校志
  學宮
  松江府
  松江府儒學即舊華亭縣學址在南門內宋元豐七年知縣陳謐始議興學邑人衛公佐公望獻縣之東南地建之紹興中學舍始備元至元十四年縣陞為府縣學因為府學至正間燬於兵同知顧逖重修明洪武間知府林慶創射圃於學後宣德間知府黃子威作兩廡屬於講堂主事李賢祐建觀德堂於射圃正統五年推官楊政建尊經閣提學御史彭朂立四齋𢎞治中毀於颶風知府劉璟重修正德間復壊知府陳威喻時先後修治殿堂廡閣四齋以及祠圃門廨坊橋之屬皆如舊焉嘉靖十年制増啓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萬歴間知府詹思虞崇禎間知府方岳貢増修
  國朝順治十一年知府李正華重修明倫堂十六年教
  授周建鼎重修
  先師廟康熙二年知府郭廷弼重修㦸門二十二年知府魯超重建啓聖祠雍正十年知府吳節民修葺
  正殿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華亭縣儒學始建於宋元祐中在今府學後玉帯河之陽端平間遷於河南及元改華亭府學復建縣學於舊址後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馮榮奉詔立學始以邑人徐進義塾地構之在今府治西南後知縣周朗祝子憲相繼増飾永樂間壊於風雨知縣高宮重修正統成化間知縣李希容戴冕先後修葺嘉靖後知縣聶豹賈待問項應祥徐尚勲鄭友元歴年増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教諭王道光修
  文廟明倫堂門廡康熙十九年知府魯超捐俸重修郡紳施維翰助貲三百兩教諭路序項亮臣董其事雍正四年縣分置奉賢縣以教諭專理華亭縣學事十年知府王喬林復修 正殿明倫堂奉賢縣儒學與華亭共學以華亭訓導理奉賢學事
  婁縣儒學
  國朝順治十三年害華亭西界為婁縣因設學官而學宮未建也明年提學張能鱗議建學宮使訓導馮瑄擇基址未就至今與華亭共學雍正四年婁縣分置金山縣以教諭專理婁縣學事
  金山縣儒學以金山衛學為之明正統四年工部侍郎周忱奏立衛學於衛東北隅御史劉福嚴洤劉魁孟俊相繼増修𢎞治十一年指揮翁熊重建
  大成殿兩廡㦸門飾聖賢像十七年都指揮王憲製祭器萬厯二十一年知府栁希㸃教授翁興賢重建
  國朝順治十五年廵撫張中元同廵按李森先學道張能鱗大修府學訓導黃中亨董其役金山衛學無官舊屬府學管理金山立縣遂改衛學為金山縣學仍以府學訓導理學事
  上海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即上海鎮學也宋咸淳中監鎮董楷作古修堂為諸生講學之所元至元中鎮陞為縣即為縣學明洪武中同知王文貞修復學宮正統間御史彭朂蕭啓鄭顒相繼修葺萬厯間知縣敖選顔洪範呂濬先後増修規制大備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凃贄教諭曹忱重修康熙十年知縣朱光輝濬修宮墻泮水八十餘丈十九年知縣任辰旦重修啓聖祠及
  大成殿二十二年知縣史彩重鋪殿前月臺丹墀並儀門兩廡五十六年邑紳吳銓修 正殿兩廡明倫堂雍正四年分置南匯縣以教諭專理上海學事
  南匯縣儒學在東門內雍正五年知縣欽璉建門墻堂殿書齋講堂畢備立溯洙瞻杏二坊而記之欽璉碑記雲間之列縣者四縣各有學名公碩彥之由學而升者代不乏人才華經濟為海內所推聖天子御極之初念其地之賦役繁重視他郡倍蓰分縣為八而學亦隨之是南匯縣學之所由創也按南匯向為千戶所在上海之東南隅有城屹如置將領以守之兵民雜處罕黨塾術序之美及陞而為縣百度維新典常具備督學者羅其士而試之一歲之間補博士弟子員者若而人分儒官以任其事祭菜鼓篋之典鄉飲大社之文當以次舉行而黌宮闕如禮儀莫洽曷以蒸髦秀而樹之風聲璉奉
  簡命宰是縣不敢以興賢育才委為異人任經營籌度購民地若干畝於縣之東南境擇其址之爽塏者培之建大成殿五楹旁列兩廡前設大門門以外為泮池施橋於上橋之前則櫺星門樹焉繚以崇垣百堵皆作即其後為崇聖之宮講堂齋舎計日告成丹臒炳煥階戺砥平宮墻之旁翦其荊榛易之以桃李松檜嘉樹有䕃壁沼漣漪互相掩映山川秀靈之氣於是乎萃工既竣邑多士之繋籍於學者請璉誌其事以垂不朽璉惟敬敷五教之命昉自虞廷論秀書升之法載在周禮君國子民教學為先歴漢唐宋元明以來莫或廢至
  昭代而文教倍隆自聖祖仁皇帝涵熙樂育積六十年之久文思光被雲漢為章暨皇上嗣登寶位臨雍講藝圜橋門而觀聽者幾萬人文物聲名之盛丕冒乎海隅日出之鄉遐陬僻壤里巷之儒罔不崇師考業以自淑矧為邑宰有宣化承流之責而忍委鉅典於草莽乎夫朝廷以經義取士操觚角藝之流國學生而外名必𨽻於鄉校而後循序以登春秋之榜巍科顯仕胥從是出是學固多士致身之所自始也繼自今願多士益自淬厲朝夕奮勉經明行修挾其素所蓄積者以彚征雲路對䇿大廷彬彬乎文章道德之盛接踵代興前輝後耀足為邑之光華俾追念於創學者之有微勞而與其榮施則璉之所致望於多士者豈淺哉學官以上海學訓導理南匯學事
  青浦縣儒學在縣治南始於明萬厯元年知縣石繼芳用顧氏義塾立學光祿寺署丞顧正心捐資千金助之規制畧備二十四年久雨學宮壊知縣卓鈿修葺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王嶙重修康熙二十年訓導陳堂謀捐俸増修四十一年署縣事許鈺重修雍正三年教諭蘇鍾嵋重修四年縣分置福泉縣以教諭專理青浦學事
  福泉縣儒學與青浦共學以青浦訓導理福泉學事
  常州府
  常州府儒學在府治西隅南唐刺史李棲筠始建學宋太平興國初郡守石雄徙建郡治西南景祐三年詔許即廟立學賜田嘉祐間郡守陳襄増廣之崇寧初郡守朱彥建狀元坊於學南紹興間郡守俞竢闢四館以居學者淳熙中郡守林祖洽建御書樓藏高宗賜六經墨本徳祐時燬於兵元至元間重建張伯淳記皇帝踐祚之初制詔天下郡學完葺如法養士無田者官給凡皆尊孔子之道徳至渥也然則學宮崇飾宜不在諸名山大川常祀之下常州故有學創於唐刺史李棲筠迨宋陳襄為守移置郡治西南地踞重河之㑹占金斗之勝毀於乙亥歲惟禮殿講堂巍然如魯靈光斯文有相如是夫二十年間葺未易完且廟與學混非所以肅觀瞻昭禮敬此固有志於道者所為歉然而未能遂也總管安豐呂侯師聖戾止當詔下之歲十二月祗若德意獨能視為先務以其狀白於㢘訪副史王侯侯意同議合既得請於是審曲面勢計工度材修大成殿龕帳鼎新塑十哲像繪從祀逮階序一改舊觀廟與學始各得所既又剪榛蕪増建四齋室先賢有祠聽事有堂儲糧有廩闢兩廡而𢎞之凡創屋為間者四十有三即其故而完葺者不與焉如鑄祭器置書籍惟事事備先是學有田二十有六頃𨽻宜興之從善鄉歲入米二千石有竒久為僧舍豪家所奪求直有司十年不能決至是事徹中朝尋報可侯之有功於學大矣而猶以為未也一日語教授天台吳君宗彥曰殿有儀門冠帶所集摧腐將壓盍更諸必崇必敞乃稽古式市大木作門五間簷牙森聳輪奐翬飛學舍於是大備是役也經營於侯下車之始落成於元貞二年十月公餘督勵必躬凡費則撙學廩以給工樂趨事農不知役郡文學不有其勞歸之太守太守不自有而歸工部使者猗歟盛哉㑹伯淳謁告歸里文掾敘修建本末願紀其實於戲井田廢而阡陌封建廢而郡縣肉刑廢而鞭笞銅冶廢而楮劵猶可因時而行所必不可廢者學校也學校而可廢則倫紀於何明修齊治平之道於何而寄哉國家之所崇尚賢侯之所欽承而加之意者豈特為衿佩遊談之地哉矧毘陵為吳季子采邑禮讓遺化在人心者未冺也伯淳不量荒陋書以遺之明洪武初以師生附武進學肄業五年知府孫用始建
  大成殿㦸門兩廡及明倫堂兩序並志道據徳依仁游藝四齋旁設射圃宣德間知府莫愚即射圃作觀徳堂成化五年知府卓天錫復建明倫堂増置尊經閣於堂北嘉靖間制増啓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萬厯後知府劉廣生教諭汪㑹海先後増修改建天下文明坊
  國朝康熙元年教授郭士璟復加修葺二十四年知府
  祖進朝重修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武進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宋咸淳初知府家鉉翁即法濟圮寺改創宋末燬元附於郡學大歴間重建明洪武五年知縣董尚拓舊基建禮殿講堂改築櫺星門南向成化間知縣熊翀建東西樓尊經閣嘉靖後知縣馬汝璋茹宗舜晏文輝羅華袞相繼修理
  國朝順治十四年邑人楊廷鑑等重修康熙八年教諭王琰重修二十三年知府祖進朝重修殿廡二十九年教諭崔學古捐貲續修雍正四年武進分置陽湖縣以教諭專理武進學事
  陽湖縣儒學與武進共學以武進訓導理陽湖學事
  無錫縣儒學在縣治南西水關內宋嘉祐間知縣張詵創建元初教諭虞薦發重建明洪武十八年知縣袁大興修建堂齋成化間同知謝廷桂盡撤舊學而新之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吳興祚重塑
  聖像二十四年知府祖進朝重建
  大成殿三十三年知府於琨修 正殿兩廡㦸門雍正四年無錫分置金匱縣以教諭専理無錫學事明徐有貞無錫學先賢祠記古者學宮之有事則釋奠於其國之先師今學校之祀先賢蓋由斯義以起禮也然而其祀事有興舉與否則繫乎其人錫山儒學之祠創自宋季中祀龜山先生文靖楊公中立而以玉泉先生宗丞喻公子才遂初先生文簡尤公延之小山先生肅簡李公元德實齋先生文忠蔣公良貴配歴元至國初而中廢至是同知郡事河中謝君時芳乃復興之使來請記其事夫文運之所在即天運之所在初二程之學乎周子也宋運方盛於北吾道亦從而北及楊氏之學乎程子也宋運將徂於南吾道亦從而南此其所闗係也大矣豈偶然哉自龜山傳之豫章羅氏豫章傳之延平李氏延平傳之考亭朱子考亭因是而集大成則斯道之有傳於今也實自龜山始揆其始雖天下之學祠焉可也獨錫山哉然中立寓錫山十有八年之久是猶錫山之人也矧錫山之人之學道也亦自中立始喻氏來自南昌尤氏來自閩粵而並家錫山延之學乎子才子才學乎中立所謂見而知之者李與蔣固皆錫山人也生喻尤之後而學則肩焉所謂聞而知之者其傳雖弗如考亭之盛而其人與學之正蓋無異焉若乃中立力斥安石熙豐更張之邪説子才力贊鼎浚炎興恢復之正論延之力陳道學之為是以釋孝宗之疑元徳力辯汝愚之為忠以祛寧宗之蔽良貴力抑彌逺之惡而揚徳秀了翁之善以啓理宗之明是皆有功於其國有功於吾道當時雖不能盡用其言然天下後世之公論不可沒也繇是而並祠於學又豈過哉
  金匱縣儒學與無錫共學以無錫訓導理金匱學事
  江隂縣儒學在縣治西南即宋江隂軍學熙豐以前僅以廟祀
  先聖學者肄業其中崇寧間大闢黌宇紹興五年知軍王棠更新之乾通紹定中知軍徐蕆顔耆仲相繼修葺元末燬於兵明初江隂侯吳良即舊址立學知縣吳志逺重修宣徳間侍郎周忱重建
  大成殿及兩廡㦸門後知縣周斌黃傳劉綋岳凌霄相繼修葺
  國朝順治間提學石申張能鱗修之康熙十三年知縣何爾彬龔之怡教諭宗章埈重修二十六年知縣陸次雲重修明陳芝英江隂學鄉賢說鄉有賢則祀之非賢不祀也江邑祀鄉賢者前有延陵季子後有李忠毅繆文貞兩公而其賢也著矣而其祀也確矣故謂江邑之崇祀無訛無濫或觀於此而得之也先是宋蔣待制靜明孫司業作俱在祀典𢎞治中知縣黃傅考論黜焉蔣以徽宗朝進瑞烏頌故孫以荅性難説微偏故論者謂以兩先生之賢而一眚之不容如此則蘋蘩藴藻之馨香洵非無徳而能幾此也今世無黃侯耳有黃侯其存焉者寡矣此歐陽郡公別有先賢祠之剏而以為牛驥同槽祀之適以黷之也
  宜興縣儒學在縣治西南舊在縣治東南宋景徳四年建皇祐初徙南興門外紹興五年増修朱熹記紹興五年十二月宜興縣新修學成明年知縣事承議郎括蒼高君商老以書來請記而其學之師生廸功郎孫庭詢貢士邵機等數十人又疏其事以來告曰吾邑之學久廢不治自今明府之來即有意焉而縣貧不能遽給以其費乃稍葺其所甚敝亟補其所甚闕且籍閒田五千畝以豐其廩斥長橋僦金七十餘萬以附益之為置師弟子員課試如法而又日往游焉躬為講説開之以道徳性命之㫖博之以詩書禮樂之文使其知士之所以學蓋有卓然科舉文字之外者於是縣人學子知所嚮慕至於里居士大夫之賢者亦攜子弟來聽席下無不更相告語相勉勵而自恨其聞之之晚也退而相與出捐金齎以佐其役合公私之力得錢幾七百萬而學內外煥然一新堂塗門廡靡不嚴備象設禮樂皆應圖法蓋高君之於是學非獨其經理興築之緒為可書而其所以教者則非今世之為吏者所能及邑之人才風俗實有賴焉幸夫子悉書以告來者於無窮則諸生之望也子頃得識高君於㑹稽而知其賢今乃聞其政教之施於今者又有成效如此固已樂為之書矣而其邑之父兄子弟能率高君之教而有所興起皆知從事於古人為巳之學而不汲汲乎誇多鬬靡之習以追時好以取世資則又子所深歎而尤樂取以告人者也乃為悉記其語使後之君子有考焉抑高君之於此邑嘗新其社稷之位而並兆風雲雷雨師於其側以嚴祀事穿故瀆疏積水以防旱澇作社倉儲羨粟以備凶荒其所以事神治民之類能行其所學而皆出於至誠懇惻之意是以言出而人信從之蓋不止於講說之間然後以言教也嗚呼賢矣哉元至正間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謝徳清移置今地正統間知縣鄒旦買民地以擴之成化間知縣沈振重修嘉靖初知縣何棟建尊經閣後知縣丁謹方逢時相繼増修萬厯十六年知縣陳遴瑋復建堂舎
  國朝順治十七年教諭丁允齡募修康熙十五年教諭顧智募修二十年知縣李先榮重修雍正四年宜興分置荊溪縣以教諭專理宜興學事
  荊溪縣儒學與宜興共學以宜興訓導専理荊溪學事
  靖江縣儒學在縣治西南明成化八年知縣張汝華建正徳嘉靖間知縣周竒健殷雲霄易榦増修知縣趙應旟引泮池作九曲勢與南市河通泮南作崇墉高三丈廣倍之崇禎初知縣唐堯俞移崇墉於市河之南十年知縣陳函輝重修
  文廟
  國朝康熙七年知縣鄭重増修
  鎮江府
  鎮江府儒學在府治東南宋太平興國八年知府栁開創建於朱方門內寳元初范仲淹守郡乃拓而新之元祐宣和間知府林希毛友相繼修葺紹興九年燬於火知府程邁復營治劉子羽繼之大為興復元至正間修葺明初改建於定波門內景泰中知府張巖以學地卑隘復改建於縣治之東同知俞端竟其役建明倫堂及四齋於山之西廟廡堂齋橋門號舎廚庫射圃悉備大順元年知府林鶚建尊經閣泮池石樑成化間知府熊祐重建學門𢎞治中知府鄭傑作㑹講樓嘉靖十年制増啓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四十二年知府秦淦於學之正南因岡増土名曰對山隆慶萬厯間知府胡維新鍾庚陽吳撝謙王應麟先後修理天啓五年
  文廟燬廵按御史陸某捐貲重建吳寛重修府學記鎮江府之有學自宋歴元在府治之南國朝景泰間知府張侯以其地勢卑隘始東遷之至今五十年矣而頽壊已甚未有能修之者今茲鄭侯傑自大理寺丞來好文重士始謀以修學事移於廵撫都御史四明朱公公曰吾奉天子命以養民財固所當惜然以學校概視是不知務者即報使舉行侯又得承仕郎曹貴委之董其事貴勤敏而公財不妄費功成規制宏美觀者稱歎於是教授董宗道等具修學始末來請文刻石蓋學之設古制也自三代以至今日上下數千年其間未有能廢之者以聖賢之道不可廢而道明於此也然所以明於此者非明於學校之地明於游學校之人則其人之寄亦重矣哉孟子曰君子不下帶而道存焉故廟而祀之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者非夫人也聖賢也聖賢者道之所在也誦其言求其道用於鄉使習俗丕變於一時用於世使徳業大行於百世然後稱乎游於此者此固朝廷崇儒之美意而有司之所奉行而不敢廢者也彼科第雲者特假之以致吾身之階耳果足以為士子望哉故因記學之成而及之周洪謨禮器樂器記聖朝兩京國子監及天下郡縣皆廟祀孔子其肖像冕十二旒衣十二章祭器十籩十豆樂舞六佾今命籩豆増為十二六佾増為八佾始用天子禮樂以其制通行天下歴代以來尊崇孔子未有盛於今日者也然諸郡禮器則全而樂器則或未備惟鎮江府學禮樂器俱完禮器千餘皆範銅為之乃元至正十二年總管李中教授黃鏞所鑄豆二百七十二其蓋數亦如之爵一百三十九奠盤如爵之數簠一百二十其葢一百一十六簋一百十九其葢一百十五犧尊六象尊六常尊三龍杓三搢花之瓶大小八爇香之爐大小十六盥洗盆三毛血盤二諸器既完惟籩皆失舊常以豆之葢代之今知府熊侯祐乃鑄銅為籩二百二十其葢亦如其數竊惟古者祭器以竹以木以陶但竹木者易剝陶者易損故代之銅而圖其堅久也子往歲為南監祭酒始謁廟釋菜而見磁爵之缺者甚多不勝悚懼遂遣人赴饒州製補之夫以太學奉帝命以行禮者其器尚如此況諸郡縣乎用銅雖非古制而李中輩所鑄歴三百餘年之久皆無少窳其視捖陶之剝損者則美惡判矣樂器亦當時所制銅鐘二十一石磬十六琴十瑟四以及笙管柷敔之類靡不畢備熊侯與其僚同知伍侯琇商搉以為前人所製固美恐其久而或忘乃寓書來求予筆諸石以防疎虞且約典守者必嚴出納教授訓導但一秩滿者雖素不司管鑰必白於郡㑹諸師生審驗之而後去於戲誦遺經以出身者感聖恩如天地且愧不能報稱於區區祭器儻不能守又何顔入禮殿乎雖然此禮樂之器耳而行斯禮必本之敬奏斯樂必本之和故孔子嘗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異時承祀之頃肅肅雍雍儀節不爽音律克諧仰瞻聖賢之靈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則必來格而歆享矣抑禮樂本之心體之身者豈但感乎神而已雖達之以道家國天下而無不理焉則凡為治者其可不務禮樂之本而推之用乎
  國朝順治初明倫堂圮知府塗廓捐貲買楊一清御書樓改建康熙十一年知府高得貴重修二十七年知府王燕重修雍正七年知府毛徳琦重修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丹徒縣儒學舊在縣治西宋崇寧以後圮附於郡學紹興中知縣趙學老復建元延祐六年教授朱天珍重建明洪武初以淮海書院併入正統間燬廵撫周忱重建天順中知府姚堂鑿泮池設門廡立儒林坊成化中廵撫牟奉建尊經閣𢎞治末知府王存忠拓廟基建徳配天地道貫古今二坊嘉靖初提學御史蕭鳴鳳以廟學湫隘遷於夀邱山南麓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張晉倡修康熙八年教諭王天璧談志相繼修葺二十一年知府高龍光於學後累石築墻以䕶龍脈雍正七年知府毛徳琦重修丹陽縣儒學在縣治東宋慶厯間建建炎中燬紹興時知縣吳芑重建乾道六年知縣陳玠撤而新之寳祐初知縣胡夢高又新之元因之明洪武中知縣鄭士源許子英董復昌潘綏相繼修葺後知縣周志義包達陳誼先後増修𢎞治間知縣高謙移櫺星門於泮池之南嘉靖六年知縣張鳳翀鑿渠導湖水遶學宮南累土為案山隆慶三年同知馬豸又開城西水竇引湖水遶之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賀應旌重建尊經閣康熙十二年教諭蔣士偉重修兩廡五十二年邑人潘鐸葛任義殷聖莊共捐貲修 正殿重建啓聖祠兩廡櫺星門
  金壇縣儒學在縣治東宋紹興初知縣李枀重建元至元元年知縣於淵増修至正間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蔡原臣重建建文四年知縣孫時撤兩廡㦸門而新之正統八年知縣劉訓撤明倫堂為東齋因重建明倫堂成化嘉靖間知縣劉觀張賓董相縣丞鄧繼曽相繼増修鑿泮池為三石樑萬厯十一年知縣許𢎞綱重修三十二年知縣邵應貞乂闢地新之
  國朝順治十一年知縣趙介重修知縣宋𦶜踵成之康熙九年知縣康萬寧教諭許允成増葺雍正四年邑紳士募修教諭盧翀董其事
  溧陽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宋淳化間知縣夏侯戩建於縣西門外皇祐四年查宗閔徙於今地建炎末撤屋為營紹興以後相繼修葺而齋廡堂殿始備元陞為州學剏尊經閣後毀於兵明初知州林慶復創建焉永樂十一年重修天順中燬明倫堂獨存成化中知縣員賢漸次修復十五年知縣陳福改明倫堂制度嘉靖間湯虺馬一龍増修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徐一經重葺
  文廟
  淮安府
  淮安府儒學在府治南門內宋景祐二年轉運使魏㢘建建炎間燬於兵嗣後屢建屢徙淳熙十年知府王詗始仍故基重建嘉定八年知府應純之大新學制元凡四加修治明洪武九年知府潘傑重修正統七年知府楊理増修天順成化間知府邱陵楊㫤先後増拓學地𢎞治六年知府徐鏞建尊經閣官師廨舎俱備十七年廵撫張縉建興賢毓秀二坊嘉靖十年制増啓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萬厯後知府陳文燭宋祖舜相繼修治
  國朝順治九年漕撫沈文奎重修康熙十八年總河靳輔捐俸修理二十四年淮揚道高成美捐俸増修雍正六年知府申程章修
  大成殿十年教授黃施鍔修明倫堂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山陽縣儒學舊建於滿浦坊尉司地元至元間遷於舊酒庫橋南至正時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羅傳道改建於察院西景泰初塑四配十哲像成化五年廵撫滕昭知府楊㫤復拓地建廟學制與府略同𢎞治後知縣樂頀周好山黃日敬田孔陽相繼修葺天啓四年知府宋祖舜知縣孫肇興重修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總漕徐旭齡知府高美修理櫺星門雍正六年教諭王熙載復修九年分置阜寧縣教諭訓導未分
  阜寧縣儒學即廟灣鎮舊學以鹽城訓導理學事鹽城縣儒學在縣治南宋紹興間知縣黃萬頃建自宋至元凡三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陳天瑞重建永樂景泰成化間相繼修治正徳初知縣王明徹重修嘉靖間知縣姜潤程㸅葉露新先後修葺萬厯九年知縣楊瑞雲増修
  國朝康熙十年教諭張星軺募修三十三年知縣武臯
  
  聖殿兩廡四十八年知縣馬化蛟修文昌樓儀門五十三年知縣盛𢎞邃修明倫堂雍正二年知縣於本宏修文昌樓敬一亭七年知縣孫䕃孫修明倫堂
  清河縣儒學宋徳祐初建於舊縣之西大清河口景定元年河決縣遷治甘羅城學隨之元末燬明洪武初知縣孔克勲改建於縣治東南小清河口正統五年署縣事知州李信圭天順時知縣盧寧修成化後提學陳選張縉以次修造知縣劉慧作泮池而橋之正徳中提學張璿建櫺星門講堂號舎嘉靖間知縣吳宗吉加葺隆慶間知縣張惟誠重修天啟元年河決學宮遂圮三年教諭高崇榖遷於舊基西北數十歩以逺河患漸次増造
  國朝順治六年教諭閻補宸加修康熙十二年訓導朱彝復修十七年知縣王登龍重建啓聖祠及兩廡十八年増建尊經閣二十七年知縣管鉅培甬道以達儀門三十年大修五十九年署縣事王三謙重修尊經閣六十年知縣郎燦重修明倫堂雍正九年署縣事戴昕重修
  正殿
  桃源縣儒學在縣治南元縣尹劉整建後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汪仁重建正統景泰間知縣張端趙紀増修𢎞治後知縣崔獻李廷鵬黃時康王敬賓曹夔相繼修葺萬厯間知縣華存禮龔奭重修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鄭牧民重修康熙七年圮十九年知縣萬謙教諭史逸嗣訓導劉蕃募貲修建四十九年知縣田養民重修
  大成殿明倫堂兩廡雍正七年知縣眭文煥率紳士重建
  大成殿
  安東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至正間安東萬戶張漢英始建後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束贄重建宣徳七年典史栗整重修景泰初教諭葉瑾邑人梁璧重修天啓三年教諭潘士謙重建 正殿高廣於舊制崇禎間知縣王敬承教諭史龍瑞重修
  國朝順治初知縣劉聘加修康熙九年大水廟學頽廢十一年訓導吳正名顧焻重修雍正四年運判張涵邑人程鑾修 正殿兩廡程俊孫朝宗捐修崇聖祠明倫堂
  揚州府
  揚州府儒學在府治後儒林坊宋建明洪武中知府周原福因舊規重建東有成賢坊西有育才坊及蔵書樓射圃觀徳亭頤貞堂玩易亭祭器庫文昌樓並官廨正統間知府韓宏因藏書樓改建崇文閣即今尊經閣也又建更衣采芹二亭天順成化間御史張黼知府鄭岑先後修葺嘉靖四年燬知府易瓚重建八年知府陶儼成之十年奉詔建啓聖祠及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萬厯後知府朱錦韓文鏡増修
  國朝康熙十九年廵鹽御史郝浴知府崔華捐貲修理教授秦鉅倫朱虹訓導丁徳明先後踵成之二十二年廵鹽御史裘充美復修文昌樓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州學同
  江都縣儒學在縣治北宋紹興十二年州守許中建明洪武七年知縣朱啓重建宣徳間知縣謝必賢修正統三年運使嚴正建崇文閣成化間廵按董韜知府鄭岑周源相繼創修學制大備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吳桂芳重修三十八年商人黃煥建文奎樓於學門內
  國朝康熙九年教諭吳伯琮捐修十九年廵鹽御史郝浴捐修二十二年教諭許維梴訓導汪和中畢其工黌門外繚以周垣東西設圏門為玉帯巷雍正四年知縣王元穉重建敬一亭九年江都分置甘泉縣以教諭專理江都學事
  甘泉縣儒學與江都共學以江都訓導理甘泉學事
  儀徵縣儒學在縣治東宋慶厯四年始建州學於城西南隅後燬於兵紹興中知府張好古復建學於城南元泰定間知州張震復新之明洪武初改州學為縣學知縣劉文綱康彥民相繼修葺萬厯十三年知縣樊養鳳遷學官於資福寺仍寺前巨浸為泮池引淮水入泮跨以石樑規模畢備
  國朝順治九年同知李淮重修
  文廟康熙五年教諭舒文燦倡修二十八年知縣馬章玉重修四十六年廵鹽御史曹寅重修明倫堂朱彝尊記古之造士立學士之志於道者必於鄉校事其師記曰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當其盛時無小無大從公於邁及其廢則曰縱我不往子寧不來而又繼之曰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是故博習者必親師論學者必取友學者有失教者知之長其善而救其失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安於所居之地夫然後師嚴道尊民知敬學也已學之制非一虞庠上下夏序東西殷膠左右周保傅所記為學有五漢立三雍晉興兩學至於唐分學為七三品以上子孫國子學教之五品以上子孫太學教之曰廣文以領國子生之業進士者曰四門以授七品之子及庶人之俊異子弟律學以講律令格式書學以考篆籀分𨽻真草章行算學以明億兆京垓秭壤溝澗正載斯成德達材各有其選教之亦多術矣自宋而後雖於州郡縣學之外兼設山長然書數之學輟勿講科目之繁既省士子分治五經專習四子家各有師不必問業於鄉校而儀徵縣治當江介之衝舊為江淮發運之所邦人多鹽筴之利其子弟注籍於學束脩之禮通名於校官歲一再至而已㦸門之欹傾泮水之淟濁文廟之瀸漏講堂黌舎之榛蕪守土司教者苐有坐愁行歎已焉通政使司廵視兩淮鹽課監察御史曹公恤商以仁待士以禮每因秤掣至縣布寛大之條舳艫銜接枻鼓榜歌於是公年五十矣商綱亭戶咸思進酒於公醵白金二十鎰稱夀公卻之再三適公乗幰過市遮馬拒輪以請公乃召汪訓導榖詒語之曰縣學之不修久矣吾無私財以鳩工也曷若以衆所率之錢新多士肄業之地庶幾邑子享人爵之報乎於焉衆皆悅頌公之無私而克廣徳心也歲之某月誕治泮宮工匠陶旊各程其材自西徂束百廢具舉由是諸生問業有所來親其師人知敬學爾乃伐石以志重修之歲月曹公名寅字子清一字荔軒滿州人五十一年教諭盛安文重修啓聖祠五十三年許彪重建尊經閣於舊址五十六年知縣陸師重修
  高郵州儒學在州治東宋至和二年知軍事邵必始建開禧中知府林伯成撤而廣之元燬於兵明洪武初知州黃克明因舊址重建十七年同知彭蠡重修天順四年義民周全又大修𢎞治後知州程憲趙來亨范惟恭相繼修葺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州吳之俊學正詹尹吉重修康熙二十年知州李培茂修 正殿四十年學正吳諶重修四十三年監生陳朝佐捐田三百畝於學四十七年學正鄧紹煥鬻田以竣工雍正二年知州張徳盛重修
  興化縣儒學在縣治西南宋天聖中知縣范仲淹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徐士誠改建今地嘉靖三十七年知縣程鳴伊重修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程起鵬修二十三年知縣張可立修六十一年教諭阮無忝重修署縣事王慎捐貲襄其成
  寳應縣儒學在縣治南宋嘉定間知縣賈渉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王驥即故址修復嘉靖後知縣李瓚陳可大韓介耿隨龍相繼修葺益増廓之
  國朝順治十四年邑人朱爾逺胡克濟等募修
  泰州儒學在州治東南唐置吳州始建學宋紹興中州守王揚英作 宣聖廟於城東隅即廟建學元燬於兵明洪武初知州張遇林即故址建永樂後知州劉景文蕭旭相繼修葺正統間知州黃性重修成化二十年知州彭福拓東南故址移建學門植華表二左文雅右儒林𢎞治後知州謝傑朱登益増修萬厯間撫院李三才檄江防同知攝州事李仙品修學濬河規制大備
  國朝因之
  徐州府
  徐州府儒學在城東北隅去府治百步舊在東南隅元至正時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州文景宗重建於府東北隅宣徳景泰間知州楊祕宋誠増修天順六年知州王敘拓而大之重建廟廡易櫺星門以石成化十年知州陳廷璉建明倫堂正徳初副使栁尚義増置齋房號舎嘉靖十年制増啓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十三年知州魏頌重修後河決學基成沼隆慶間知州章世貞白於總河翁大立以永福倉址改建其後知州劉順之副使馮敏功畢其工漸復圮壊萬歴四十四年副使袁應泰移建左衛舊址天啓初河決水繞學宮外崇禎間 文廟災兵道何騰蛟遷建於東察院
  國朝順治七年兵道胡廷佐倡修知州余志明學正譚學凖訓導蔡尚㢘踵成之康熙二十一年淮徐道劉元勲知州臧興祖遷建於府治之東州紳士張膽董成之四十一年知州佟國弼重修五十六年知州姜焯増修廟學規制始備雍正十一年州陞為府以州學為府儒學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州縣學同
  銅山縣儒學與府共學以府訓導理銅山學事蕭縣儒學在縣治西南隅宋舊址在西北隅紹聖間徙置城東後為河水衝齧元至正間縣尹耶律廷瑞卜建於河西元末燬明洪武初主簿劉瑜重建正統十三年知縣栁新改造
  文廟正徳十六年廵按御史甯欽移建於華嚴寺東嶽觀之地萬歴五年河決廟毀知縣伍維翰遷建於縣治之東四十六年知縣蕭學儼復遷於縣治之西南即今地
  國朝順治五年知縣祖永勲修而新之康熙四十九年
  知縣徐大生重修
  碭山縣儒學舊在縣治西北唐貞觀四年建宋元祐間邑人王惠捐貲遷東北隅元大徳十一年縣尹楊泰移建於漢高祖廟故址明永樂四年知縣郝玘重建正統五年知縣杜釗増修嘉靖四十一年河決學圮隆慶間知縣戴偉王廷卿相繼修建萬歴間知縣尚誠以其地洿下又易西華池北三十六年知縣熊應祥改遷今址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曽為履捐修康熙二十一年邑人陳鼎新重修六十一年知縣王晉重修
  豐縣儒學舊在縣治東金末燬元至正間縣尹郭瑄重建尋又燬於兵明洪武六年知縣曽本重建宣徳後知縣闕膺張昇鄺頤相繼修葺旋因水圮正徳十五年知縣裴爵復建嘉靖五年又沒於水二十一年知縣李崇信創建於新縣治之東三十一年知縣徐𮐖復建於舊縣治之西北三十九年知縣胡義心又改建縣治東南
  國朝順治二年知縣顔玿教諭陳彝訓導江能容大修制度畢備康熙三十五年知縣李振教諭黃師晟重修拓東西基各數武雍正五年知縣魏學謐重修
  沛縣儒學舊在河東泗亭坊宋靖康中燬金大定間徙建河西元至正間復燬明洪武初知縣黃忠信重建永樂間知縣常瓘李舉賢増葺嘉靖八年河決學圮知縣王治易龍泉寺址改建四十四年再圮於水隆慶三年知縣白經改建明倫堂兩廡徙啓聖祠於廟東萬歴二年知縣劉順之捐修二十四年立作聖成材二坊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邑人募輸重建各祠
  邳州儒學在州治東南創自宋興隆間元末燬明初判官裴珏重建成化間判官曹卿改建𢎞治間知州李文聰修葺嘉靖後知州高巖王德廣馬京踵修之
  國朝順治十年學正蔣曜孫大經復加修建康熙七年學圮十八年管河同知蘇嵋知州李纘宗與學正胡圭訓導許來惠改建於南隄之東先營廟殿二十年落成二十四年大水學正孟安世訓導許來惠隄障獲全二十六年知州孫居湜倡捐修造宿遷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南元至正二十八年縣尹張彬創址元貞初縣尹蕭世榮成之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縣丞方鐸重建永樂正統間歴有修葺成化五年提學御史謝選撤新之嘉靖末圮知縣陳嘉道重修萬歴五年復為河水衝齧知縣喻文偉改建於縣治之左
  睢寧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至元初知縣王榮祖始建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六年知縣葉見泰教諭林徳乾重建宣徳末知縣衛鏞景泰初知縣張竚正徳間知縣黃守濂劉景沂各増修嘉靖後知縣喬鎮徐宻相繼修葺明季水圮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殷岳建 正殿兩廡明倫堂八年知縣魏翰建櫺星門㦸門康熙元年知縣馮麒建啓聖祠興賢育才二坊學制大備四年知縣石玫建青雲亭二十五年知縣謝乃實修三十七
  年知縣章之瑤教諭李嶫瑞重修
  太倉州
  太倉州儒學在州治西南明正統間廵撫侍郎周忱即水軍都萬戶府第始建衛學𢎞治十年置州知州李端即衛學改州學築道山嘉靖九年知州陳璜建尊經閣十年制増啓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萬歴間知州丁永祚陳騰鳳相繼修葺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州呂時興重建尊經閣康熙二十三年學正李煜修 正殿三十九年知州茹之増修兩廡及㦸門五十年訓導曹培源重修雍正四年太倉州分設鎮洋縣以學正專理太倉州學事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鎮洋縣儒學與太倉州共學以太倉州訓導理鎮洋學事
  崇明縣儒學在縣治濠外東南隅宋嘉熙間嘗立書堂元始建州學至正間改遷明洪武初改為縣學正統成化間制度漸備嘉靖二十九年築平沙土城乃卜遷學三十年兵備道熊桴改遷於東街營建如初萬歴六年知縣何懋官又改遷於東南小教塲十六年築長沙磚城知縣李大經又遷學於縣治東南天啓二年知縣唐世涵始遷今地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陳慎修葺康熙三年總鎮張大治知縣龔榜増修雍正五年知縣張文英重建文昌閣
  嘉定縣儒學在縣治南宋嘉定十二年知縣高衍孫建元元貞二年陞州學明洪武二年復為縣學天順四年知縣龍晉大修殿廡築土山於學南名曰應奎成化間知縣洪冕白思明吳哲劉翔相繼修治嘉靖十六年知縣李資坤増修萬歴十八年知縣熊宻夷土山之十七濬為潭名曰匯龍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劉𢎞徳教諭王彬修建祠閣堂
  廨康熙六年知縣金敏修
  聖殿重建兩廡二十二年知縣聞在上増修雍正四年嘉定縣分置寳山縣以教諭專理嘉定學事寳山縣儒學與嘉定共學以嘉定訓導理寳山學事
  海州
  海州儒學在州治西唐貞觀四年創建元皇慶二年知州魏榮重建元末燬明洪武二年知州陳徳輔重建𢎞治初知州趙廷珪大修後知州趙儒重修嘉靖十年制増啓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三十一年知州鍾岳改建歲久漸圮
  國朝康熙十四年學正武威逺重修
  聖殿十八年訓導倪田玉重修櫺星門二十一年學正吳植重修兩廡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贛榆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元燬於兵明洪武四年縣丞莫從敬遷於縣治東南正統三年知縣郭文中重修成化十四年知縣王舉重修嘉靖二十五年揚州推官符允中海州知州鍾岳捐貲修葺萬歴間知縣樊兆程徐應元相繼増修明季燬於兵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穆爾謨教諭劉思問重建十三年邑人董宗鼎重建門廡康熙七年圮訓導章憲捐募修建十一年知縣俞廷瑞訓導章憲捐募復修兩廡
  沐陽縣儒學在縣治南洪武三年知縣馮益創建正徳間燬知縣易瓚重作廟廡橋門庖庫堂齋號舎皆備嘉靖四年知縣蔣賜遷於縣治東萬歴三十三年教諭蕭鳴盛復遷城南故址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王國泰増設奎星樓康熙三年知縣梁文煥増修七年學圮十二年知縣張竒抱重加修理胡簡敬重修儒學記吾沐宻爾東省泗水嶧山之間循車轍馬跡而覽其盛者往返祗旬日耳去聖人之居若此之近瞻其宮闕之巍峩禮樂之隆備車服俎豆之矞煌宜有所觀感而興起是以吾沐學制雖經遷改仍復故基考前者之經營其規橅結構亦差堪與鄒魯相望也自康熙七年地震學宮惟聖殿僅存其他堂廡羣祠以及數仞之牆皆蕩為飛塵碎礫致殿階之下雜園蔬而溷芻牧無復有籓籬之隔多士朔望揖父母師長之側不過露立須㬰循故事而散春秋奉祀亦無所謂麗牲之石省濯之房寥寥籩爵數器以一簣出納之及行鄉飲酒禮主賓僎介草率拱揖於覆茆架木之下如此者已多歴年所三韓張侯以癸丑春蒞任首謁先師廟乃慨然集師儒多士謀之謂是一邑首善地奈何聽其荒落至此願捐俸以為之先都人士其多方贊成之於是鳩工庀材經營伊始即為久逺之謀亦似有神馬思車周廻於泗水嶧山之間審其差等而著為心畫者既成功爰集鄉之博士弟子進而告之曰侯之為此豈特為崇廟貌侑神饗哉深望肄業有地以聖人所求乎已者求之多士爾侯且月給薪廩豐酒膳擬闈中題以校士躬為品題即士子之工制業取科名又未嘗不於侯是賴侯作人之功其可忘諸侯三韓人名竒抱號藏錦由貢士初任沐陽縣知縣
  通州
  通州儒學在州治東宋太平興國五年知州曽環始建於城東一里許乾興元年知州王隨遷學於東門內大觀間燬於兵紹興間判官方雲翼復建於舊址淳熙間又燬咸淳中知州馮弼重建元至正間將軍張𢎞綱建
  大成殿明洪武三年知州熊春増修正統九年郡人僉事陳敏千戶陳瑄重修成化𢎞治間歴加修葺嘉靖十年制増啓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三十二年廵鹽御史黃國用命知州游天庭重建尊經閣
  國朝順治二年知州唐虞泰重修康熙二年知州畢際有重修泮宮坊九年知州王廷機増修雍正二年知州白映棠重修五年知州李世喬捐修明倫堂舊有海門縣明嘉靖二十四年知縣江執創建儒學於縣治東今為海湖所齧城圮裁縣歸通州改為海門鄉學省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泰興縣儒學在縣治東宋紹興間建元季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李秉直重建後漸増修正徳間知縣鄭浙鼎新之嘉靖後知縣朱箎許希孟朱南雍高桂陳繼疇相繼修葺拓泮池増櫺星門石柱二曰江漢秋陽鑿大池曰鯤化池甃以石崇禎間導河入泮前鯤化池
  國朝康熙十二年邑人御史李振宜捐修二十五年教諭荊子邁濬池曰紺寒池築臺山上曰光霽臺如臯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北南唐保大十年建宋紹興初遷於縣治西南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謝得珉創建嘉靖十九年知縣黎堯勲移建縣治東南萬歴後圮於風潮知縣鄭人逵修造始築宮牆易土以磚後知縣陳煥張星李廷材熊奮渭李衷純相繼修葺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崔鳳賓重修康熙十年知縣趙𢎞化重修貢生蘇世威董其役雍正十年知縣彭履仁教諭丁𢎞逺訓導慶翽重修











  江南通志卷八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八十九
  學校志
  學宮
  安慶府
  安慶府儒學舊在正觀門外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知府趙好徳即山谷書院創建在府治之東正統中巡撫周忱知府王璜重建廟廡橋門堂齋號舍射圃咸備成化中知府陳雲鶚撤學前藥局為櫺星門知府王璠繼作泮池石樑規制大備後知府徐傑陶煦張文錦相繼修治嘉靖十年詔增啟聖祠及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明末城潰舊制僅存十之四
  國朝順治八年操撫李日芃知府王廷賓李自貞相繼增修康熙十一年巡撫靳輔捐俸倡修知府姚琅敎授莊名弼各捐俸重建殿廡橋門泮宮昭代文明坊悉復舊規靳輔記自四代之學興而辟雍之典盛尊三老五更則圜橋而觀聽者以億萬計増庠序學舍則雲集而升臯比者至八千士猗歟盛哉然辟雍而外厥有泮宮其在詩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芹葢儲棟梁而育英才歴代莫與易焉越我
  大清龍興五十八年以來擴清海內雅意右文今皇上御極之八載化洽政治逺人來庭爰咨宗伯以舉臨雍之典徵衍聖於闕里闡乾元於司成於是負笈擔簦觀光而戾止者薄海內外僉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將六五帝而四三王亦何有於漢唐以古作人之典誠莫有盛於斯者也予於辛亥秋恭承
  簡命來撫茲土下車之次循舊典以謁先師顧瞻廟貌有圮其容爰仰榱題亦隕其奧詢之郡守與學博則曰茲學創於洪武之紀擴大於正統之年自茲以後年逺寖弛周文襄而後葢未能復臨觀之義雲予曰人存政舉宮牆之事曷可緩乎予因首倡其義而姚守則力肩其事於是庀材鳩工先以僚屬之捐俸繼以紳士之赴義經營於壬子之冬落成於癸丑之秋凡為殿為堂為㢘為門為閣為廨為墉者必堅必緻莫不煥然一新繼自今春秋養老飲射讀法於其中者賢有司之事也考鐘伐鼓橫經論道於其中者嚴師長之職也歌詩習禮則古昔稱先王周旋揖讓於其中者羣弟子之業也夫道之在人猶水之在地無地而不有水則無人而不具道凡爾多士既入是禮門由是義路當念人既具道而身又在名教之中即當以天地萬物為已任以君親師友嚴立身大而敦倫明道致君澤民精而窮理盡性格致誠正高而立德立言立功以乘不朽壙而仰觀俯察叅贊以隆守待則達而在上為龔黃為卓魯為燕許事功亦本之道德微而在下或著書立説或紹先開後或輔經翼傳文
  藻亦本之性功古人云通三才曰儒敷五教在寛是所望於師儒者惟曰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既勤樸斵惟其塗丹艧將學於斯弦誦於斯下學而上達亦於此泮宮而始基之矣若曰徒勤帖括以為羔鴈之助博一第以為身家之謀則攻其末而棄其本精之漓者物必窳諸士其當戒之哉姚郡守復進而請曰學宮成不可以無記也遂援筆而記其事以告來茲是役也贊其議者方伯徐國相觀察使佟國貞董其成者郡守姚琅協其謀者郡丞胡靖懐令段鼎臣身其勞者學博莊名弼例得並書至洪武初知府趙好徳創建以後及順治間知府李士楨重修以前其為修為建者官不一其人人不一其事咸有功於聖賢不可諼也則又令掌故者紀其人紀其事於碑陰十二年改建啟聖祠於明倫堂後二十一年巡撫徐國相率知府劉橒敎授郝毓㠁訓導汪良相修治五十八年知府張楷重修啟聖祠明倫堂六十年又重修
  大成殿及兩廡㦸門雍正七年知府徐士林敎授惲宗洵重修十一年巡撫徐本以舊 崇聖祠在明倫堂後規制未協改建 崇聖祠於前移明倫堂於後又重修
  大成殿增建敬儀亭於㦸門外左側添易籩豆銅鐘石磬如式徐本記天下郡邑皆有學學必有廟以祀先聖先師並追崇其所自出禮莫大焉我皇上中和建極聖敬日躋緝熙光明昭格上下而尤加意黌序御極之初親詣太學追封先師五代敘列配享諸賢以為天下萬世矜式士之遊於學門者自黨庠術序而下琴瑟鐘鼓之聲登降揖讓之禮耳濡目染賢才美質知學者足以開其心頑鈍之民亦習聞禮義知倫秩所由序矣余於壬子秋承
  命撫鎮安徽諸郡縣至之日謁文廟退坐明倫堂諸生升階揖拜講習如禮慨然以是為風化之所自起而循視廊廡風雨薄蝕崇聖一祠居明倫堂之後規制未協夫聖人之道莫大於定名分而別等威故尊卑上下有分宮室宗廟衣服車旗有制所以立隆為極而古今莫之能損益也羅䂊章曰吾聖人之道高明廣大固非言語所能形容然而精粗初無二致為學者必明乎此然後謂之知學為政者必通乎此然後為之知政一門之建一屏之設形氣之粗而至精之理焉往而不在乎又況闗乎規制之大者乎攷崇聖之建祠自宋大中祥符間以顔曾恩孟配享堂上顔路曽晳伯魚從祀兩廡以為抑父崇子欲別設一室祀啟聖而以三子配迨明洪武中宋濓解縉始復起其説而後程謝諸臣相繼闡明之至正統時裴侃條奏文廟位次謂啟聖已創殿於大成殿西而顔曽思孟父皆追封公遷配啟聖殿嘉靖九年大學士張璁請於大成殿後另立一堂是崇聖一祠始居殿西而改立殿後全彜倫而妥聖靈人道之極也明倫堂為師生請習之所宜列崇聖殿後余於癸丑春塢工庀材後者前之前者後之丹楹刻桷輪奐一新凡帶楯負戺之所視履攸宜至夏之季五閲月而工始竣為率師生觀其落成高明整飭儀矩森嚴豈直為觀美而已哉詩曰藹藹王多吉士媚於天子藹藹王多吉人媢於庻人余願吾士民之仰觀為式者由是明諸心修諸身行於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而達於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際各盡其分贊皇猷而襄至治以應重熙累洽之風於此葢有厚望焉乃鐫石而為之記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懷寧縣儒學舊在正觀門內依仁坊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閻節徙建於忠節坊有學無廟正統間敎諭周子葛始建
  文廟正德六年提學御史黃如金易天寧寺地改建即今址萬厯間廟災知縣劉拱辰重建後學地為民居所侵天啟間推官常自裕清還舊基大加創建明末燬
  國朝順治三年知縣賈壯重建十三年知府李士貞知縣周霖次第修治十八年敎諭成梁建大觀閣於東偏康熙七年知縣馬剛敎諭王雲龍重建
  文廟及明倫堂二十年敎諭楊渭英捐建講學堂提學田雯額曰經義堂問竒亭五十年巡撫李成龍知府張楷重修雍正七年敎諭謝有煇添設兩廡從祀 先賢 先儒神位並首創祭器八年復同訓導文楫知縣詹宜倫謀辦樂器九年知府徐士林知縣李元祥捐置如制並置經書律例立印冊存學
  桐城縣儒學舊在桐溪橋東宋元祐初知縣溫子謙武子春相繼建立後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翟那海遷於縣治東南佑文坊後知縣孔希善嚴頤陳勉相繼修葺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石朗敎諭沙衍中訓導解詵重修康熙八年儀門櫺星門圮知縣胡必選捐俸建造二十二年知縣王凝命敎諭王立極訓導邱五典重修明倫堂建存存堂雍正七年知縣倪大成率邑紳士捐修
  正殿及堂廡
  潛山縣儒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初知縣張仁創建成化間知縣袁慶祥修之嘉靖後知縣高廷紳鄒守王玉汝先後修葺明季燬於兵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鄭遹元敎諭潘煜如李思伯重修十六年訓導蕭汝榮建造啓聖祠康熙九年知縣周克友建明倫堂十五年重修 正殿十六年敎諭程式琦訓導王仁灝捐修儀門櫺星門十九年知縣劉芳輝建義學於明倫堂後五十八年知府張楷知縣段舒捐修
  聖殿濬泮池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二坊左建奎星樓右建文明樓雍正八年重修
  太湖縣儒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初知縣章通建𢎞治後知縣李承勛同知林有祿知府李遜知縣羅汝芳相繼修治明末燬於兵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李世洽建明倫堂知縣王廷舉鄒應錫相繼加修康熙十一年知縣王崇曾訓導葉惺心建奎星樓十六年知縣方人龍改建兩廡及櫺星門四十五年敎諭錢源肇重修五十年建尊經閣講堂雍正八年知縣李蕡敎諭程有則重修
  崇聖祠
  宿松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縣尹戴昌建明正統間知縣謝驥重建嗣後知縣孫衍顔敏施溥推官王孫昌知縣楊之屏相繼修葺
  國朝順治三年知縣孟瑄重修十一年知縣孫繼文重修康熙二年後知縣王民皥朱維高硃卷先後加修雍正八年知縣劉泰重修
  望江縣儒學在縣治北宋季學隨縣遷江口元至正間復故址陳天民講堂記王化自北而南修文學以風天下崇儒雅以倡士氣復徭役置學官帝王之道光演於明時聲敎之塈流聞於四海由是郡邑敎化之宮與昔比隆矣雷川縣故有學燼於兵火假宮薌江元天開闢諸賢綱維斯道前尹張公魯瞻以先聖遺像巋然獨存於烈焰之餘深嘆其異遂載以歸後元公榮爰即舊址起立黌舍行釋奠禮至元辛巳正室成大德丙午始建東西廡及門衆士經營壘葺寖還舊觀百爾器具以次咸興獨講堂則有所未暇焉皇慶二年春天民承乏來茲使圖撤舊而新之爰咨爰度鳩材徴工卜日鼎構土木之費浩繁學租之入用度不足盡供前序方開宗贊議以補其不逮協力以助其不給用㡳厥成羣儒之功為多學介縣治北大江橫其南雷江直其東昔傳沙塞雷江口狀元從此有縣佳識語也至是一夕沙洲忽生興賢之明詔正頒開先之符肇見文明之運適當為多士賀也先是田租嵗入名存實亡於是始理疆畝覈欺弊邑賢大夫壓福達勢劉榮祖薄正索羅崇風化正公議奸㸃欺負之徒莫逃於明鑑工既訖則學宮之制備學田之疆域復邑賢大夫俾記其事且刻田之疆域於碑陰庶幾來者有稽賢宰之美亦藉以傳遂為銘曰孔聖之道百王所宗國都郡邑孰非王宮聖道彌光大成益封春日𣑯李化雨文風雷江之旁翼翼宮牆有相之道巋然靈光藏修有地講讀有堂多士游歌濟濟洋洋棟宇恢恢逺矣成規誰歟來者尚其葺之元末燬於兵明洪武間知縣徐煥重建宣德𢎞治間敎諭陳遴張夔先後増擴嘉靖初同知魏文象知縣余綋更造堂齋後知縣朱軾孫琦楊廷薦等復葺之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王世寅重建明倫堂及兩廡櫺星門十四年知縣王澤隆敎諭姚見龍更建堂祠康熙元年敎諭談志建觀德亭修文昌閣九年訓導方至樸復加修葺二十一年知縣伊巘重修明倫堂雍正四年敎諭陸煥重修 正殿
  徽州府
  徽州府儒學唐及宋初皆在城東北隅太平興國三年知州事蘇德祥遷羅城東門內烏聊山上嘉祐四年遷於南門內熙寧中復遷烏聊山紹聖二年復遷於故址紹興間知州汪藻増建左廟右學德祐間兵廢元至元十五年復建後燬明洪武初重建堂齋廟廡橋門射圃悉備正統八年御史徐郁命同知徐亨増新之知府孫遇畢其役成化間提學御史陳選婁謙先後檄府修建莊㫤記徽州府學故不治蓮塘婁先生以御史奉命提學南畿至則嘆曰此吾朱夫子之鄉也而是學乃不治哉於是郡之守貳莫不鼓無振作庀材鳩工以後為戒而奔走執役之人亦皆晨夜展力不以倦告不數月而徽學大治且為南畿諸學之冠定山莊㫤諗於衆曰蓮塘之所以汲汲是學者豈止於徽哉將以汲汲於天下之學也夫以朱子之鄉止於徽則天下之學所當治者皆古聖賢之地而必孔子之魯孟子之鄒濂溪之舂陵二程之河南以及夫是徽而已天下無古聖賢者其學皆不治也而可哉葢曰有孔子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益大有朱子則濓溪二程之道益明是孔子朱子者天下斯文之主古今學者之師而曰朱子之鄉則鄉之人學聖賢者庻幾可以不出其鄉而不至以為東家某矣夫鄉之人去其國千里見故鄉之人則必談笑而喜其不然者必非故鄉之人也居稠人廣坐之中有談聖賢人者其鄉之人必曰此豈爾所知哉吾知其詳吾里相近而居相接也至於學也獨無然乎此徽人所以必學朱子吾蓮塘之意也雖然朱子亦豈可以㮣學哉朱子一也有古之朱子吾之朱子蓮塘之所以告徽人者古之朱子乎抑吾之朱子乎古之朱子聖賢之影響紙上之成跡而吾之朱子無他吾心之本體吾之朱子也吾心之神明吾之朱子也居吾敬以立其本窮吾理以致其知精以察之一以守之則吾之所以叅天地者此吾之所以繼往聖而立人極者亦此所謂朱子者在我而不在古朱子之後又一朱子矣蓮塘不棄予每與論學況夫徽之豪傑出聖賢之鄉者哉或曰學朱子而不學孔子何也曰以徽人言故謂之朱子朱子學孔子者學朱子乃所以學孔子也孔子者自然之朱子朱子者勉然之孔子學朱子者將止於朱子哉𢎞治間知府彭澤增創號舎嘉靖十年制増啟聖祠並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
  國朝康熙三年知府藺一元敎諭張霖重修並建尊經閣師儒等舎九年知府曹鼎望修㦸門十二年知府張登舉徽寧道王緒祖重修
  聖殿五十四年邑人項憲捐貲重建明倫堂兩廡及儀門子項絪畢其役雍正三年學宮前東南鄒魯石坊燬於暴風絪子道暉又捐貲重建十年敎授儲郁文重修 崇聖祠鄉賢祠及櫺星門各處柵闌邑人徐景京徐璟慶重建名宦祠十一年項道暉又重修 正殿尊經閣文公祠及內外墻垣甬道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歙縣儒學在縣治東宋淳祐間知府謝堂始建元初戍兵撤燬敎諭呂泰初等相繼興復至大三年縣尹宋節葺之明初知縣張齊因故址重建正統間知縣高年又撤新之規制已具而前逼民居景泰間敎諭羅鎡復購地而廣之成化間知府周正復加修建嘉靖末知縣謝廷傑戴東旻葉高標踵修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宋希肅重修康熙三年署縣事府同知聶煒知縣呂應瑞重建明倫堂十一年
  聖殿圮徽寧道呂正音知府曹鼎望知縣孫繼佳敎諭吉天助重建雍正十年敎諭錢澂募修邑人徐景京徐璟慶捐修
  文廟及兩廡明倫堂
  休寧縣儒學在縣治南宋初在縣東紹興六年縣尉陳之茂遷於南門外之左即今地元至元大德間增修至正間燬明洪武間重建廟學成化六年同知黃用宣擴普滿寺地起明倫堂將大興學舍而巡按費臻仍以地歸寺後提學戴珊又以寺地歸學𢎞治十一年都御史彭禮命知縣李華復購寺地以擴其基歴正嘉 規制大備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翁人龍康熙二年知縣傅維楧修十七年敎諭張問達訓導孫應嗣加葺後知縣廖騰煃張韜重修雍正九年邑人黃治安捐修
  正殿
  婺源縣儒學宋慶厯間創建於縣東洪邁記江南俗本嚚於訟歙浪受其名婺源人重不幸至席鼎湯最沸之目縣人翰林汪公藻吏部朱公松文章行誼表表獨立不忍視鄉曲䝉惡聲顧而之他鄉紛閔閔焉諸生時相與言學宮在西邊九十五年寖入於壊地勢黯昩青衿不能羣居陰陽家流雜指山鄉背為不韙當徙而趨新士大夫滋益多謡謗宜革是時乾道嵗戊子今彭君烜曰嘻吾責也將安所易置乎曰吉莫如城東驛君曰是在部使者非吾實顓盍請諸請之而俞且致五十萬錢侑費傾城大喜儒生王允恭李知已並捐其旁便近地倡出錢粟諸公喜趨之即其冬廟殿及藏書閣成埀就矣會郡守好惡異疑縣特以計科歛民書掲邀愬章至換他健吏耳日鈎訐亡一詞始搏頰愧悔聽緒成之然首議者倦矣謝工遣徒仆木撤瓦丞尉亦懲艾噤不敢復發口獨殿閣棲棘籬中不敢毀望之愀然又三年後令洪君邦直至瞿然悼前故曰二千石惟不興學縣令攬衆謀而自辦之靳尼其成安敢此即出郡錢六十萬使訖役既萎而蘇既僂而伸民又益喜勇勸視曩時加倍有頃百室之宮成靚深廣盱不嗇於素過者心開目明無間處者於是雋秀士滕生恪以降百有一人介令為容遣信千八百里走贛川合詞告鄱陽洪邁曰願有以記予鄉壤與斯邑接令君又宗盟長其何辭今之學非古之墊也庠序之制既以糟粕僅存至於主敬以直內立義以方外致知格物之本窮理盡性之要正心誠意之傳綿綿延延如綫不絶曽子且死不忍一簀之姑息舉扶而易之季路臨大難正冠結纓之暇如在洙泗工尹商陽手弓而殺人掩目止御不忘有禮死生之變爭戰之急亦大矣而歸趣如此況乎從容進退灑埽寢食之間哉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古之人歟其天資高明後世雖不可跂及向非輔之以學問士必不能不敎民而驅使戰是謂棄民不素養士而空其必然斯謂棄士宜國家拳拳致力立學徧海內臨之官師而不容釋也嗚呼事難興而易敗今夫是役有邑子開先部使者畀其地縣大夫憗為之而職敎化者顧歴四年閲兩令始克潰於成故予詰曲登載驗其至難後之君子朝夕游於斯尚思先王之所以敎古人所以行朝廷所以留意祭酒之所以急刋其春華以既秋實窮高極深暴白成就使逺近稱頌曰婺源又有人若是乃答令君本意科第餘事爾熙寧中知縣劉定遷縣西即今地後屢遷屢復朱子藏書閣記道之在天下其實原於天命之性而行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其文則出於聖人之手而在於易詩書禮樂春秋孔孟氏之籍本末相須人言相發皆不可以一旦而廢焉者也葢天理民𢑱自然之物則其大倫大法之所在固有不依文字而立者然古之聖人慾明是道於天下而垂之萬世則其精㣲曲折之理非托於文字亦不能以自傳也故自伏羲神農列聖繼作至於孔子之身然後所以埀世立敎之具燦然大備天下後世之人自非生知之聖則必由是以窮其理然後知有所至而力行以終之固未有飽食安坐無所猷為而忽然知之兀然得之者也故傅説之告高宗曰學於古訓乃有獲而孔子之敎人亦曰好古敏以求之是則君子所以為學致道之方其亦可知也已然自秦漢以來士之所求乎書者類以記誦剽掠為功而不及乎窮理修身之要其過之者則遂絶學捐書相與馳騖乎荒虛浮誕之域葢二者之域不同而於古人之意則胥失之矣嗚呼道之所以不明不行其不以此與婺源學宮講堂之上有屋焉榜曰藏書而未有以藏莆田林侯虙知縣事始出其所寳太常神筆石經若干卷以填之而又益廣市書凡千四百餘卷列庋其上俾肄業者得以講敎而誦習馬熹故邑人而客於閩茲以事歸而拜於其學則林侯已去而仕於朝矣學者猶指其書以相語感歎久之一旦遂相率而踵門謂熹盍記其事且曰比年以來鄉人子弟願學者衆而病未知所以學也子誠未忘先人之國獨不能因是而一言以曉之哉熹起對曰必欲記賢大夫之績以詔後學垂方來則有邑之先生君子在熹無所辱命顧父兄子弟之言又熹之所不忍辭者其敢不敬而諾諸於是竊記所聞如此以告鄉人之願學者使知讀書求道之不可已而盡心焉以善其身齊其家而及於鄉達之天下傳之後世且以信林侯之德於無窮也是為記雲元末兵燬明洪武初知州白謙因故址重建天順成化間知縣張瑄韓儼相繼修繕𢎞治間凡再修而火知縣喬恕聶瑄先後建造嘉靖初又燬知縣曹忭拓地重建萬厯間知縣趙昌期建尊經閣
  國朝順治九年知縣馬元訓導金注修葺十一年知縣張𢎞美敎諭翟皓重修十五年府訓導吳煥然增修康熙二十六年知縣張廷元重修 正殿三十一年署縣事蔣燦重修明倫堂五十七年知縣竇祖禹重修 大成殿
  祁門縣儒學舊在縣治南宋端拱中知縣張式始建元移治西南即今地至正時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鍾友諒因故址重建永樂七年大水圮宮垣知縣路逵修葺成化𢎞治間再燬再修正德中巡按鄺約拓地而大之嘉靖至天啟歴有修舉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陳法敎諭張季琪重修康熙十二年知縣何縉訓導周祚光重修十九年敎諭吳人龍加葺
  黟縣儒學在縣治後宋初在縣南元因之後燬於兵明屢加修建以地形洿下輒壊正德九年巡按御史吳鉞度縣西北高爽地屬知府熊桂徙建之歴年増葺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杜𢎞重修十年知縣藺佳選重修三十年知縣曹貞吉修 正殿及明倫堂雍正八年敎諭林燾訓導丁煃修兩廡
  績溪縣儒學宋在縣治東元初廢為軍營乃遷於縣治西即今地明洪武五年知縣蔡美增建明倫堂兩廡櫺星門射圃悉備正統十三年知府孫遇以學基狹隘購地增修成化間同知黃用宣改建明倫堂正德間知府熊桂敎諭敖越更新之嘉靖三十九年知縣林應雷重構浴沂亭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郭世維修十五年知縣李之韡重修康熙十年知縣劉滋加葺雍正八年敎諭湯顯忠重修 大成殿及明倫堂
  寧國府
  寧國府儒學在府治東南舊在府治東宋崇寧間知府李彥卿移於城內建炎三年仍復舊址紹興十年知府汪伯彥更徙而東面文脊峯淳熙嘉定間歴加修葺元總管陳大中改建後燬於兵明洪武初知府黃榮祖徙建今地正統中知府袁旭撤而新之明倫堂東西分列四齋廟廡橋門諸制悉備復造學門於廟東御書樓於堂北嘉靖十年制増啟聖祠並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萬厯後知府陳俊李國觀蕭良譽金勵相繼修葺崇禎時知府黃夢松重建明倫堂知府周光夏重建
  大成殿
  國朝順治六年知府管起鳯重修康熙九年知府莊泰𢎞大加修葺十九年知府王國柱又捐俸修理敎授徐馮訓導姚士重董其事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宣城縣儒學在府治西南舊在城東南明洪武間知縣王文質徙建泰和門內後知縣邢知逺又改建縣治西宣德間知縣蕭吉重修正統七年知府袁旭遷建今地嘉靖二十六年知縣蕭綸重建
  國朝順治間知縣陳正中王同春相繼修葺康熙十二年廟圮十六年知府莊泰𢎞知縣李文敏敎諭徐化民募修 正殿其工未竟二十一年知縣袁朝選敎諭陸志遇訓導錢邦達各捐俸助成之南陵縣儒學在縣治東即崇敎寺舊址初在縣治南宋紹興間遷縣東南元季燬明洪武四年知縣甘潤敎諭劉子潛重建嘉靖四十年改移縣東未及修葺四十四年知府羅汝芳知縣郜永春終其事萬厯四年知縣林鳴盛復加修葺增建尊經閣及號舍十一年知縣沈堯中移
  聖廟於南四丈崇禎間知縣杜繩甲重建明倫堂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楊必達重修康熙十八年知縣屈升瀛敎諭顧芳菁訓導張翥建 大成坊二十一年知縣杜源敎諭顧芳菁訓導徐鍾麟重修尊經閣雍正三年知縣宋廷佐敎諭章克長訓導童昊重建邑人劉沆輩董其成規制一新
  涇縣儒學在縣治北即大安寺故址初在縣南南唐保大四年推官吳光輔創建宋咸平中圮於水既重建又燬於兵淳熙中知縣汪行中徙建今地元至元間圮僧據其地縣尹施正大敎諭賀桂孫力復之尋燬於兵明永樂間知縣薛蕙重建正統初知府袁旭增葺之明末燬於兵
  國朝順治六年敎諭施化逺募修康熙十八年知縣鄧琪棻捐修明倫堂二十二年知縣蔣雲翼敎諭楊言書訓導汪瀠重建 正殿四十三年知縣孔毓培訓導姚光俊重建明倫堂貢生趙濬重建啟聖祠
  寧國縣儒學在縣西門外初在縣東南宋紹興間徙東門外明洪武十五年知縣鄭承事改建今地正統間知府袁旭知縣劉清增拓之𢎞治間知縣孫珍徙明倫堂於
  聖殿西嘉靖中知縣沙竒訓導樊玭作泮池
  國朝康熙十八年知縣馬光建尊經閣二十年知縣陳王策捐俸重修四十八年郡同知郭威釗署縣事捐俸增修
  旌德縣儒學舊在縣東尉廨宋崇寧初知縣嚴適建宣和間燬紹興中知縣趙伯傑徙建東十歩元因之至正末燬明洪武三年知縣朱鐸重建嘉靖間知縣柳應陽稍徙而北後知縣李調元建文昌閣於學東萬厯間知縣秦文㨗大加增建天啟間敎諭周民改泮池於櫺星門外
  國朝順治二年廟宇盡圮徽寧道張文衡敎諭吳邦俊倡修建明倫堂於舊址八年徽寧道袁仲魁捐俸建兩廡及儀門月臺十年兵備道孫登第申偉抱知縣周一熊相繼繕修康熙四十一年督學張泰交允邑紳士請遷學宮於縣治西重建 大成殿門堂齋廡規制俱備
  太平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初在縣治西宋嘉祐中知縣孫覺徙建今地元至正間重建明洪武三年知縣李簡修正統間提學彭朂命知縣張珪增建後又拓而新之正德間知縣楊良臣復拓前基易櫺星門以石嘉靖中圮敎諭王佳士改建明倫堂鑿泮池天啟間漸圮敎諭龔立本重修
  國朝順治五年敎諭虞敬募造泮池石橋修明倫堂康熙二年知縣陳恭敎諭袁澄訓導董雲申加葺二十年知縣王璘因宮牆隘狹市地拓垣廣舊址十之七雍正二年知縣陳永宗重修
  池州府
  池州府儒學在府治西北舊在城東南隅唐韋表㣲池州夫子廟麟臺碑銘二儀即閉三象乃乖聖道埋鬱人心不開上無文武下有定哀吁嗟麟兮孰為來哉周雖不綱孔實嗣聖詩書既刪禮樂大定勸善懲惡姦邪乃正吁嗟麟兮克昭符命聖與時合化行位尊茍或乖戾身窮道存於昭魯邑棲依孔門吁嗟麟兮孰知其仁運極數殘德至時否楚國寖廣秦封益多牆仞廹阨﨑嶇闗里吁嗟麟兮靡有攸止世治則麟世亂則麕出非其時麋鹿同羣孔不自聖麟不自祥吁嗟麟兮天何所亡 按此碑載山東通志而唐詩紀事所錄特加以池州二字宋開寳初知府成昴移建於城西北至和間知府吳仲復仍移建於東南後陳桷周應龍葉凱王伯大相繼修之元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府孫炎重建正統初知府葉恩加修成化初知府李宏重造明倫堂四齋兩廡㦸門石柱泮池橋𢎞治末知府陳良器祁司員何紹正相繼修葺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並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然其地卑濕夏澇江漲水廹學宮隆慶元年知府尹士龍遷於今地後知府馮叔吉落成之
  國朝順治七年知府梁應元修康熙十六年知府喻成龍重修張英記池北隅廟祀夫子宮牆多士者葢已二百餘年土木之工不三十年而輙毀以故旋圮旋葺前賢之官於此地者各與有勞勩載在冊書不容冺滅而要未有若金州喻公今日建學之盛也何則今之時亦大異於昔之時也期會簿書日不暇給非若向之從容就理也職掌雖具然不闗乎六計無操約以程也而且軍興旁午長吏多以峙具茭芻劬勞鞅掌非若向之時乘農隙百廢具修也無怪乎郡若邑多委謝後來而自視蘧廬然矣喻公獨謂今
  天子右文至意正以學宮為人心根本之地余亦體上意盡心焉已耳是以良盡夙具斷不道謀竭力捐俸錢而外更有事於募助令六邑之有力者助之貲而財可勝任矣鏟鑿畚插茨絡圬墁聚百工非有專官不能朝視而暮扶也於是遴府幕及吏胥之能者視作登記纎悉備載而力可勝任矣物力有餘故經費無逗撓趨作無怠媮自丁已冬月經始至戊午六月為夫子廟如制上可建三丈旗下可容
  千餘人葢堂堂焉可以慿鬼神廡下周還奐美兩兩如翼若啟聖祠若明倫堂文昌祠皆次第修舉不遺餘力㦸門外窳地為泮水其外為一坊顔之曰泮宮公親書之英曰喻公知為政夫士民之秀也規其地宜則易化示之象儀則易從昔文翁治蜀以敎化而蜀中諸士比於鄒魯之鄉一時有長卿淵雲之屬蔚起焉宗澤官龍游興庠序延師儒而擢科者相繼彼其民皆未知學也矧公乘昌期視形勝而臨訓誨之有不追美於曩日也哉夫耑以科日期人才固非敎者之至意顧士不由之無由自見如靖難之陳公黃公皆是也余聞公於兩公祠宇皆加意營造公之所以朂池人士者深矣僅科名雲爾乎哉或曰學之役不自公為郡始也公以建德令遷監郡即謀之於前太守周公洎六邑之令長而身任其事公之功懋哉余曰唯唯於時學愽吳門陸君德元京口包君斌屬余同籍章孝亷書以屬予予乃為之記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貴池縣儒學在府治西明洪武三年建學於縣治東𢎞治十三年知府祁司員遷於黃狀元觀故宅即今址萬厯間推官李養沖知縣蕭繼美相繼修治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李愈昌修康熙十八年知縣劉光美重修二十一年知縣羅鎔敎諭錢墋訓導宗觀捐修二十四年同知周疆大修
  靑陽縣儒學在縣治東南舊在縣西宋隆興二年知縣楊元秉遷縣治東南元大德間縣尹吳廷輔遷縣治西明洪武七年知縣張文昱復遷東南故址即今地成化間知縣王政重修𢎞治末知縣錢瓚重修萬厯中重修徐鳴臯有記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楊夢鯉重修康熙二十一年知府喻成龍增修四十七年知縣張容重修雍正十年邑人增修
  銅陵縣儒學在縣治東舊在縣治西宋淳熙中知縣林桷遷於縣治東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時守道重建復圮宣德七年邑人余志貴等修之正德十年知府何紹正復遷於縣西舊址嘉靖十七年知縣周納仍遷於東舊址明末燬
  國朝順治間知縣蔣應仔劉曰義裴國熙相繼修葺康熙十八年邑人余繼益合族捐貲重建
  聖廟
  石埭縣儒學在縣西門外舊在縣南門外元末燬明洪武三年知縣陳霖始建後知縣尹安續成之嘉靖十六年知縣潘大綸移建今地萬厯後屢圮屢葺
  國朝順治間知縣高駿升王太初相繼重修康熙八年
  知縣姚子莊訓導周體元重修
  文廟造尊經閣
  建德縣儒學在縣治西北舊在縣治東宋嘉定間知縣吳淵移建於此明因之自宣德至正德間知縣吳楨蒯賢敎諭李淮皆重修汪偉記監察御史吳公奉命巡南幾諸郡甲戌冬又十一月六日按節於池之建德再閲日謁先聖於文廟已登明倫堂坐諸生執經以次講已起觀射諸生攝弓矢耦進射已乃周覽棟宇顧瞻後前還坐於堂進師生而言曰茲學敝甚不修何以稱育賢之典且吾觀堂東地最勝今所建處偏而後虛殆首事者之不審乎不改為何以發山川之竒敎諭李淮對曰此淮之夙心也非直淮也邑之士塈凡蒞於茲者咸病之顧力弗贍耳君乃令會一堂兩齋及門之費凡若干先勸邑中好義者捐貲以助得百金餘繼出行臺贖刑之金又二百餘乃掄材鳩工卜日興事益市鄰堂民居隙地以廣基議既定乃撤其故作之去舊堂十丈許後枕象山之䧺前挹玉峯之秀四閲月而堂齋暨門告成地勝材良頓易舊觀民不知勞如神之輸諸生朝揖於堂而退修於齋中雍雍于于心目為舒皆充然若有得也於是敎諭淮其事本末走南雍請記且曰願一言為吾士告予作而歎曰盛哉茲舉也觀諸此可以知為學矣夫聖人之道本自中正而光明其偏邪晦蝕非道之弊也為道者之過也昩者不知習而安焉者有矣其知而不能改改而不能大有所振拔皆過也不猶茲堂之舊乎一旦翻然覺悟舍其舊而新是圖以趨於中正光明之域囘視向之所處始惕然而懼赧然以慙不猶茲堂之今日乎矧士之為學不費材力方寸轉移之間而得失相懸奚啻千里又有易於堂之為者亦何憚而久不為此也諸士觀茲堂之成既有所感發矣當益堅乃志勵乃行動以聖賢為標準以修諸身而達諸政俾國家収多士之效鄉邑有多賢之稱推原厥功知有所歸庻幾不負諸君子惓惓之心也君名鉞字肅威江西臨川人承委而協力相其成者郡守何侯紹正節推王用賢邑令周希黙及敎論李淮也好義者邑民路鎮徐㶅童養觀也文廟仍其舊前此興修自有記茲不及雲崇禎四年知縣楊錫璜政建於西門外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高寅復移建城內舊址屢圮屢修
  四十八年通判署縣事胡開京重修
  東流縣儒學在縣治東宋初建學在縣東北元貞元中縣尹袁裕擴之後燬於兵明洪武初縣丞祝文貴移建於縣治東即今地成化中知縣蕭珮改建於縣治東北崇禎間燬
  國朝順治間知縣鄧繼球蘇宏謨復移建於縣東故址康熙十五年知縣侯之桓重葺二十二年署縣事同知周疆重修並造學舍六十一年士民募捐移建於縣左周疆記方今海字昇平
  天子敦崇文教鋭意振興屬在庻寮承流宣化詎敢隕越以自外余佐治池陽甫至見池之文物衣冠彬彬鬱郁而兩庠巋麗書院崇宏知非有主持風敎者以作興鼓舞於其間曷克臻此今年癸亥夏五月奉檄視篆東流恭謁文廟授講畢周視殿廊牆廡草創規模缺然有待爰與學博洪子景行倡捐修葺之紳衿耆舊亦樂為附圖度諮謀凡廢者舉之剝者補之以期周備於是由正殿以及啟聖祠向之鞠為茂草者為之設立圍墉潤施甃砌偃者蝕者悉易去正配各主俱金碧馬余視事未兩月而經營區畫工役爭趨一望橋門朱炳丹煥坊表聯額各如制煌煌然幸改舊觀矣夫三代以來司樂司成專主敎事周禮始並屬之黨正州長即今之牧民長吏也以是為政即以是為敎厥後政敎判然士君子稱先則古未嘗不思得位行道及出身加民征賦雜其耳目刑賞搖其心志案牘交乘誇飾吏治以敎民為己任者幾人哉或曰孔子之道夫人而具之讀其書以法其行固有在此而不在彼者徒崇廟貌何為乎雖然入廟思敬古誌之矣封越儼然羮牆如見相與警心觸目以培養夫忠信之原則人心因之以正學術由之以成處而砥行立名出而經邦𢎞化以副
  朝廷雲漢天章之盛者又豈可量也哉宋儒葉適曰儒術不進天下無正學師道不立天下無善人相得益
  彰余更於洪子不無厚望雲

  太平府
  太平府儒學在府治西宋治平中遷子城東南王安石記太平州新學在子城東南治平三年司農少卿建安李侯仲卿所作侯之為州也寛而有制靜而有謀故不大罰戮而州既治於是大姓相勸出錢造侯之庭願興學以稱侯意侯為相地遷之為屋若干間為防環之以待水患而為田若干頃以食學者自門徂堂閑壯麗密而所以祭養之器備具葢往來之人皆莫知其經始而特見其成既成矣侯罷去州人善侯無窮也乃來求文以識其時嗟乎學之不可以已也久矣世之為吏者或不足以知此而侯知以為先又能不費財傷民而使其自勸以成之豈不賢哉然世之為士者知學矣而或不知所以學故予於其求文而因以告焉葢繼道莫如善守善莫如仁仁之施自父子始積善充之以至於聖而不可知者之謂神推神而上之以至於聖人之於天道此學者之所當以為事也昔之造書者實告之矣有聞於上無聞於下有見於初無見於終此道之所以散百家之所以成學者之所以弊也學乎學乎將以一天下之學者至於無弊而止遊於斯饌於斯而余説之不知則是美食逸居而己者也李侯之為是也
  豈為士大夫美食逸居而已哉建炎紹興間又兩遷而後定於今址自乾道後歴元相繼修葺明洪武初以州陞為郡學永樂中知府徐敬更修正統七年知府楊士敏當塗知縣張嵓撤而新之𢎞治嘉靖間知府徐節周進隆林鉞相繼葺治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萬厯後知府陳璧劉應錡餘思明何士林李若訥劉正衡先後增修
  國朝順治十一年知府王以約大修康熙元年知府胡季瀛修尊經閣十一年知府黃桂倡修敎授宋驤董其事十九年知府楊霖又修五十五年知府李敏廸重修 大成殿兩廡雍正七年知府李暲敎授蔡兆昌重修櫺星門㦸門重建明倫堂文星閣尊經閣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當塗縣儒學在府治東南宋紹興間郡學地先縣未置學元始置而未立學宮明洪武六年知縣王俊始建地在西隅孫大雅記邑有學學有廟禮也僨於兵時也僨而復興不書常也興而專美於前書乎不書懼復勸也謹按姑孰縣三當塗故聱劇更以事殷不遑暇給敎弛俗窳寖為當然洪武五年永平王俊屬宰是邑下車之日首登進其民間學所在皆謝不知問左右吏吏相顧愕眙謝亦如之俊嘆曰民不知學焉能知方乃殱蠧抉貪示以不取又示以不偏朞年民恬於化俊曰可矣乃召父老端笏齋服而令曰嘻子來前若知有父子乎曰有知有君臣乎曰有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從來乎曰不知也俊起立以手加額曰此吾夫子之敎也敎猶天也天可忘乎吾嘗愛仰敬畏如父母神明日月雷霆也人不知有父母神明日月雷霆則狂愚聾瞽而已今使若等去狂愚聾瞽以服天子之命而尊聖人之敎可乎衆曰諾敢不唯命於是卜吉日率父老子弟距行春門不百武辨方正位鳩工庀材闢地之湫隘洿深以為亢爽得畝若干禮殿倫堂門廡齋庖以次畢興繚地以垣飲射以圃像先聖之容秩先師之位丹漆黝堊金碧斧藻巍然煥然礱密堅緻雖數世封君之家有弗能侔又剡致郡士為師以主之生徒坌集弦誦之聲竟日夜不輟歴再稔廟興學完集大夫士謁先聖行釋菜禮民環觀之嘖未嘗有會詔郡縣立鄉學置弟子員髫年齔穉左提右挈于于而來籍人凡五十人不踰月冠帶趨鏘顒昂儼雅莫不知敎君子謂若有相者矣嗚呼為之難易在人成之難易在天使為有不盡其難則成固不獲其易為於人若此成於天若彼書是以勸來者宜哉俊字用章精敏亷勤事無大小談笑麾之吏畏民服學校其一也是役也會令之俸半入學而敎諭胡昭訓導劉會李炳則左右之里士陶仲實於子中實經營之學舊在城東門外洪武三年始改卜於此其地葢宋之尉司雲後知府楊士敏知縣張嵓拓治成化初知縣韓恭重建
  文廟正德初御史冼光屬知府周紞重造廟門齋廡嘉靖初知府林鉞知縣張一厚增修萬厯二年巡按宋儀望始遷建今地凡明倫堂尊經閣聚奎樓大成坊以次修舉明末燬於兵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張京修其僅存者十三年兵道周體觀重修門堂殿宇漸復舊觀康熙十年訓導史以徵重修 正殿十二年知縣寇明允踵成之十九年知縣王斗樞修兩廡㦸門五十八年署知府張鼎募修集賢樓 崇聖祠雍正四年提學孫嘉淦以學租銀修明倫堂兩廡十年提學王蘭生以學租銀修
  大成殿尊經閣
  蕪湖縣儒學左縣治東南宋元符三年知縣蔡觀建張商英元符建學頌莆陽蔡君製邑蕪湖才優職舉政成令孚作新廟學推本真儒走書求文紀厥終初乃敘而係之以頌曰宣水在東大江滔滔匯為蕪湖有邑其臯江山靈氣宜爾士類不漁不鹽儒業是肄落落蔡君粲粲其文爰師爰長庶事孔勤不揭揭以銳不剪剪以細我有詩書以誨以勵迺侈斯庠廼崇斯堂邑士戾止冠圓履方圓冠如之何高明不息方履如之何博大以直能地能天爾性則然譬彼泉蒙其達成川爾學爾問聖師之心令君之訓長湖汪洋鱗潛羽翔樂只君子德音不亡歴元屢加修葺明洪武中知縣宋彬重建明倫堂後縣丞周宗博知縣陳源崔諭相繼葺治成化中知縣張淮置祭器張淮置祭器記禮器之制尚矣籩篚以竹俎豆以木簠簋登鉶以陶鼎爵尊罍之屬或以玉或以金或以木各有其義與所宜也自遭秦臧學之後禮經殘缺器亦就敝而先王之制度蕩然不復存矣後世禮圖如簠簋犠象尊與爵之形制不無可議近世有以陶為之者則一於瓦範銅為之者則一於銅而古之以竹以木以金以陶者畧無差別僅存其名號而已噫制度之精㣲雖老師宿儒猶莫知焉可慨也夫太祖皇帝誕膺天命大興文敎製作之盛度越千古列聖相承益隆聖道肆我皇上尤注意焉詔加籩豆增樂器尊崇之典曠古所無於戲盛哉成化丁酉冬十有二月朔淮來知蕪湖縣事越明年戊戌春二月將有事於上丁先期詣學宮徧閲所藏器類皆以陶而銅錫亦間用之苦窳闕裂率不可用心竊病焉既而謀諸丞陸瑀敎諭胡直訓導趙賛王綸欲考古今之制而新之乃走王生倣於南雍歴訪形制並購博古圖歸每退食之頃反覆詳考參以詩書之圖質以先儒之言復得李生贊相與討論之似有得其一二其疑而不決者則質諸胡公焉如是者久之然後乃敢命工編竹為籩篚斵木為俎豆範金為鼎釜屈木為爵斗陶瓦為簠簋登鉶尊罍他如盛牲有匣滌牲有桶供薦有盤盥洗有器蠟炬有臺毛血有盤秋八月上丁復有事焉籩豆靜嘉牲牷肥腯凡在祭與奔走者莫不有孚顒若有神人胥悅之意於禮敬而將之以物則以器而其器又足以感人如此則器亦大矣哉胡公欲圖其形制與目於麗牲之石以示永久且慮敝或觀圖為之則敝不敝矣亦盛心也復請淮記以弁諸首萬厯十二年知府林一材徙建縣東察院基址十九年知府陳璧仍徙舊地後知縣梁應材重修加高廣焉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賈一竒敎諭甯鳴玉重修十七年知縣黃裳増修康熙三十三年知縣紀統五十三年知縣孟光庭雍正七年知縣朱文昭踵修繁昌縣儒學在縣治西宋慶厯間建於舊縣內王安石記奠先師先聖於學而無廟古也近世之法廟事孔子而無學古者自京師至於鄉邑皆有學屬其民人相與學道藝其中而不可使不知其學之所自於是乎有釋菜奠幣之禮所以著其不忘然則祀先師先聖者以有學也無有學而徒廟祀孔子吾不知其説也而或者謂孔子百世師通天下州邑為之廟此其所以報且尊榮之夫聖人與天地同其德天地之大萬物無可稱德故其祀質而已無文也通州邑廟祀之而可以稱聖人之德乎則古之事先聖何為而不然也宋因近世之法而無能改至今天子始詔天下有州者皆得立學奠孔子其中如古之為而縣之學士滿二百人者亦得為之繁昌小邑其士少不能中律舊有孔子廟而庳下不完又其門人之像惟顔子一人而已今夏君希道太初至則修而作之且為子夏子路十人像而治其兩廡為師生之居以待縣之學者以書屬其故人臨川王安石使記其成之始夫離上之法而茍欲為古之所為者無法流於今俗而思古者不聞敎之所以本又義之所去也太初是無變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實其不可以無傳也至元燬明初重建天順元年知縣王珣徙縣治學因徙於治東成化九年知縣林域以地僻陋乃遷治西正德十二年提學黎鳯命知縣俞應成又徙於治東嘉靖四十五年推官邱浙遷今地萬厯中知縣吳鎮重修焦竑記繁昌學創於宋之慶厯舊在延載鄉縣治之南已遷東北天順初元徙縣治金峩鄉而學居其東成化正德間兩徙其處嘉靖丙寅府推官邱浙用少司徒徐公貢元之議復遷今址萬厯丁亥吳侯鎮來為令篤意敎事念河直學宮之後形勢弗固采李生一恂議浚河立廟河干為墩墩為二亭以障其缺己亥春大成殿若兩廡若櫺星門咸大修之神棲士藪既閟且康譽髦來㳺以後為恥仁風行而四達義方𫾻而遐騖實侯倡之於是一恂軰走金陵屬余為記余謂三代逺已漢唐間立學而不以著令宋至仁宗始詔天下為廟學而士不滿二百人者猶靳不得立國朝修禮樂尊儒術以文太平之功其制眡近代為備繁昌小邑也學屢遷改必適士心而後已師帥之於是亦既勤矣而士之居焉者僅僅操筆為詞章以蘄中有司之程豈國家所以造士之意哉且學之議遷起於士風之不振而所稱不振者非科目之弗盛而古道之不興也三代黨庠術序之法鄉射養老尊賢勸農攷藝選言受成獻馘靡不繇學當其時士大夫材行完潔而事功雋偉絶非後世之可幾然其本曰明人倫而已人倫明則良心醇固機智不生然後能外成敗而自信其守故古薦紳先生抗志權姦乃心王室有廢錮摧抑而其操彌厲者輓近世敦樸之行㣲而險詖薄惡之習勝亷恥之道喪而妒賢賊善之意多何者俗流失世敗壊而孝弟之敎衰也夫叔季眡三代如夢覺之變古法茀廢非一日矣不知古之為敎實出於人心法可亡而人心自若也在有志者之自立而已繁昌故靜僻芬華所不至士生其間復多美茂之才況得呉侯焉作新之雖昔之蔽陷者將革其敝風而偕之大道又況乎學問之民故余書侯之績因及古今之變與所望於士者使歸而刻石焉天啟後知縣劉孔源馮洪孜相繼修治
  國朝順治十一年知縣張搢重修學前置文峯塔康熙七年知縣吳升東捐募增修後知縣李臨王廷珹劉育德踵修
  廬州府
  廬州府儒學在府治東肇於唐會昌盛於宋咸平廢於紹興之兵革乾道以後帥守趙璠老翟朝宗重新之明宣德中同知謝庸創修正統後知府揭稽史儒孟圯馬金李崙徐鈺相繼增繕門廡堂齋悉備並建尊經閣正德中知府龍誥重修明王禕記太守下車之三日當謁文廟為禮升明倫堂聴講諸生率以所稔習庸近之業應名以進太守無所是非首肯曰勉之諸生各頓首謝敎而退勤者朔望率如故事學業之成廢行履之淑慝漫不加省嗚呼師帥之職審如是乎哉今廬州太守龍公來蒞郡進師生於堂而諗之曰凡我二三子之從事於庠序者將顒顒昻昻襲衿佩之光以耀其鄉閭乎抑含咀饜飫於詩書之腴以澤其體膚乎將淟涊汩沒竊膳廩之入以飽其妻子乎抑沈浸渟涵深入聖賢之室以無忝青陽大蜀之靈秀乎衆皆曰不敏敢不祗命於是口授疑義問辨切劘有出於科舉文字之外者衆皆悅鰓鰓然惟恐不及人人自以為得所師矣乃諗於衆曰明珠之光不繫乎櫝而美櫝者以為珠重良工之勤不必於肆而居肆者以為工資廬之廟學毀圮弗葺非所以崇儒雅而飾至治也盍舉而新之皆從命於是鳩工庀材卜日而舉屬敎授宋君希睿董其役殿廡門堂齋居號舍各以重輕先後就緒經始於正德辛巳秋仲明年春季告成希睿乃以書幣走京師而屬記於禕禕嘗被命提學河南廬與汝相密邇公之政敎稔聞之以風勵郡邑獨不知所以善誘於諸生者何道也夫道學之暢明敷達於天下也久矣而奚疑於是哉特以近世學者以言語文字為煩直趨徑造為速而或病乎朱子之學為未足以發明洙泗伊洛之㫖其為論説精神亦能有所感發四方之士負聰明偉特不羣之才者翕然起而宗之將以學問為呫嗶之陋遂盡暴棄而不之講也豈不悖哉禕嘗考之白鹿楣間之掲皆取諸孔門邃論非考亭所創也請以是揭諸堂齋之右俾聰明偉特不羣之士有所折衷何如既敘公之成績而於末也以是訊之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萬厯三年知府吳道明重修增建興文樓明季燬於兵
  國朝順治三年知府呉允昇重建康熙二十一年知府薛之佐大加修葺二十二年知府杜立本畢其工後知府張純馬雲從姚漁陳廷綸繼修雍正五年知府趙向奎重修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州縣學同
  合肥縣儒學在縣治東南舊在武威門外宋淳熙中少保郭振拓城基遷於景賢書院即今址元至正時重建明洪武初知府張義撤而新之永樂正統間踵修景㤗二年災知府史濡拓地重建𢎞治間知府馬金建尊經閣天啟間知府張正學知縣陳琯重修明末燬於兵
  國朝順治三年訓導蘇紹軾募建後知縣方象璜訓導宰維翰相繼修葺康熙二十一年知縣范時著捐修
  正殿兩廡二十二年知府杜立本增修後重建明倫堂雍正九年知縣趙良墅重修
  大成殿及兩廡
  舒城縣儒學在縣治西元至正間燬明洪武初知縣員議建今地宣德末知縣劉顯楊縉孫寳雷孟冬黃誥徐成位陳魁士敎諭傅敏功雷芳相繼增葺明末寇燬僅存
  大成殿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何朝聘捐俸倡修後知縣王朝端重建明倫堂三十九年知縣沈以拭重建
  大成殿五十三年敎諭徐千之捐募重修雍正七年知縣陳守仁建 崇聖祠
  廬江縣儒學舊在南門內元至正元年縣尹兀顔綱修建明洪武七年知縣傅鉉遷於三思橋北即今地洪熙元年知縣黃惠重建
  大成殿天順四年知縣王慶重建明倫堂成化間知縣梅江劉紳相繼修建櫺星門泮池橋𢎞治間知縣胡暘重修置號舍正德嘉靖間知縣劉夢熊周良㑹劉裁先後拓地增修明季知縣張雲鶚建文昌閣於堂後旋燬於兵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周迓祚草創㕔事康熙六年知縣
  孟述乾捐貲重建
  聖殿及櫺星門十六年知縣盧均天敎諭李大濩募建明倫堂二十二年知縣馬光敎諭王琳徵訓導丁象臨重修並建官舍四十二年知縣呉賓彥重修五十四年知縣何洪先重修雍正四年九年知縣鄔廷豳陳慶門續修慶門增置祭器樂器無為州儒學宋皇祐間建在錦繡溪北崇寧初徙於漕臺東尋復故址元燬明洪武五年知州王奉訓重建繚以周垣宣德十三年知州王仕錫建講堂齋舍天順至萬厯間知州楊士倧辛文淵同知許用中知州洪邦光同知查志文知州趙範陳嘉賓相繼修葺
  國朝順治九年知府佟國貞大修之康熙三年知州李祐之訓導曹鼎臣重修十九年兩廡將圮知州王國輔學正史逸孫訓導何嗣和捐募修建知州張國貞修尊經閣三十六年知州李璋重建泮池石橋巢縣儒學在縣治西宋紹興間知縣江琯創建趙登善踵成之元季兵燬明洪武初知縣桂廷用重建𢎞治中建尊經閣明陳楷記巢縣學背之高邱舊為五䫘廟所據廟之棟宇雄偉壯麗俯瞰黌宮凡邑之祈禱佚遊者率由講堂徑入鉦鼓之聲自旦達暮大為弦誦之病成化丙申莆陽陳君瑞來典學心欲毀而力未任嵗戊戌適吾慈桂君璉來貳敎即毅然曰夫子之宮而可以妖淫淆之哉斥之奚容緩耶與陳君協謀明年上其事於府得請檄縣亟毀之俾以基宇歸學縣令李進膠於巫史禍福之説固執不可陳桂二君義形於色躬率諸生踣其像而撤之即顔其楣曰尊經閣移御書經史於其中而扃鑰之李令憤且恚構他事以加害桂羣弟子思慕不忘徵余記之餘惟尊經以閣重道也闢邪以正衛道也以重道之心為衛道之計郡邑大夫正當鼓舞誘掖之不暇顧乃倒戈相攻曽不知其所遊非聖門所讀非孔氏書乎朱子有言不能攻討而又倡為不必攻討之説是亂賊之徒也桂君所學所藴吾徒平日所畏者不得一有所施而竟為奸邪所害惜哉雖然桂君死而閣存見閣猶見桂君也閣以載經經以載道諸生登斯閣者講焉習焉辨焉思焉使道之載於經經之載於閣者皆在我而無餘此尊經之實也而桂君之死猶不死若徒以是為觀視之美誦説之具尊經云乎哉學者朂諸嘉靖間改建於慈氏寺萬厯中巡撫吳桂芳捐俸協助復建於故址後知縣王寧陳綸相繼修治明末傾毀
  國朝順治十四年敎諭魏侯聘重修康熙十一年知縣於覺世重修二十九年知縣楊極重修後知縣孫芝芳捐俸修兩廡㦸門櫺星門雍正十年知縣鄒瑆敎諭范正笏修
  崇聖祠尊經閣
  鳳陽府
  鳳陽府儒學在譙樓西雲濟街明洪武十八年置國子監十九年改為府學景泰間知府仲閔修之成化間知府章鋭重修規制畢備𢎞治十三年知府孟俊增繕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崇禎四年災六年知府徐四蔭重建
  大成殿及堂廡齋房尊經閣名宦鄉賢祠嵗久漸傾
  國朝康熙四年知府戴斌重修十八年鳳廬道孫蘭知府耿繼志同知劉芳聲各捐俸增修敎授湯原振董其事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州縣學同
  鳳陽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初建𢎞治初知縣潘永嘉修萬厯三十年署縣事通判李光前開雲路玉帶水四十一年知縣萬嗣達濬泮池
  國朝康熙九年戶部分司圖鼐詹惟聖敎諭岑兆旂捐貲重修二十一年知縣丁耀祖敎諭項龍章訓導張昊捐俸重建
  正殿兩廡櫺星門二十五年知縣李縉改建城內縣署西偏
  臨淮縣儒學舊在縣治西明洪武三年知縣樂瓚始建二十七年徙建於府學舊基宣德間主簿蕭本芳重修𢎞治間知府孟俊撤而新之嘉靖二十二年水災學宮盡圮六年知縣陳哲改天池宮舊址為學宮萬厯十五年知縣陳民性仍遷於縣治西舊址二十五年知縣薛芳重修旋燬二十三年知縣賈應龍修葺
  國朝順治六年為淮水沖沒知縣徐必進改建於曲陽門外書院舊址十八年署縣事同知郭顯功復遷
  正殿於崇儒坊旋遭水圮康熙九年署縣盱眙縣丞葛翊宸訓導尤運昌改建於聞喜門外後知縣魏宗衡募捐繕修二十三年知縣陳宗建敎諭蘇應秋又改建於南門外滋德坊四十七年知縣王紘捐俸修葺並設義學
  懷逺縣儒學在縣治東南元季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唐蔚敎諭王景章即故址創建成化十七年淮水漲溢學圮移建縣治東荊山之麓正德七年提學御史黃如金知縣李豫復移建今址嘉靖間知縣徐玠任俊商承學王存敬莊祖誼相繼修葺明末傾圮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傅鎮國敎諭申詒芳修之康熙十一年知縣於鴻漸訓導俞潛飛又捐修五十六年知縣劉鑑捐俸重修邑人楊大勳助修兩廡濬泮池建三橋其上雍正元年庠生宋暄於雲路前建奎星閣
  定逺縣儒學舊在縣治西宋淳熙六年改建縣治東南後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朱玉即舊址重建正統二年知縣沈安修𢎞治間知縣朱恭曾大有章澤相繼修葺嘉靖三十三年知府高鶴捐修
  國朝順治十一年知縣高萬仞訓導談志重修康熙三年知縣徐杆捐俸加修二十年知縣曲震重修
  大成殿
  虹縣儒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三年知縣樂徽建正統七年知縣何誠遷於察院東汴河北萬厯二十八年知縣任愚遷於舊址之東後知縣伍元正張鳳翼相繼修繕久漸圮壞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府章欽文知縣龔起翬捐俸增修
  十六年知縣彭翼宸復修
  壽州儒學唐宋並在州治東南元移州治西清淮坊明洪武二年知州夏侯顯修正統七年知州惠理重修景泰間知州王長福重修成化間知州陳鎰建尊經閣𢎞治間同知董豫闢學前地為賢路立泮宮坊正德間知州林僖大新之嘉靖十年知州粟永祿又新之後因水圯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州李大升捐俸助修康熙十八年學正荊拯何琴雅知州沈顯貴相繼修繕雍正十二年分設鳳臺縣以學正專理壽州學事
  鳳臺縣儒學與壽州共學以壽州訓導理鳳臺學事
  宿州儒學在州治東元至元十一年知州左昺建元末兵廢明洪武三年知州呉彥中即舊址重建正統初御史彭朂更新之成化間知州張黼修廟廡尊經閣建號舍及㑹講亭萬厯二十三年知州崔維嶽增修明末頽壞
  國朝康熙十年知州呂雲英捐修踰年竣工久漸傾圮
  五十三年攝州事同知張炯生重修
  靈璧縣儒學在縣治東元至元間縣尹李良佑建後燬於兵明洪武二年知縣穆政因元舊址重建正統二年提學御史彭朂知縣呂琮增修成化後知縣孔彥麒陳玉陳泰交相繼修葺
  國朝康熙十二年知縣馬驌重修雍正九年署縣事俞
  珖修櫺星門泮池照壁左右宮牆
  潁州府
  潁州府儒學在府治南城內宋寳元元年蔡齊以戶部侍郎出知潁州奏請立學許之始建於西湖上厯三百四十年至明洪武十年大水學宮圮乃徙於今地正統間葺而新之成化間知州李溥重修後相繼修葺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州縣俱如之
  國朝順治七年知州孫可成學正朱應昇捐修康熙六年通判劉洪祚助修雍正十三年州陞為府以州學為府儒學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州縣學同
  阜陽縣儒學與府共學以潁州復設訓導改縣學訓導
  潁上縣儒學舊在壽春門外元元綂二年縣尹劉居敬建元季燬於兵明洪武四年知縣車誠創建於縣治東十八年縣丞孔克畊重修成化十年御史鄭節因學隙地拓而大之後知縣李時儀曹琦魏頌廖自顯先後修葺隆慶元年知縣郁言槩移南數十丈萬厯間知縣黃蘭芳何豸張大業相繼修之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鮑洪仁重修雍正八年知縣張志
  亨重修
  大成殿及兩廡明倫堂
  霍邱縣儒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五年敎諭於達創建宣德五年知縣嚴敬修成化間知縣蕭翀正嘉間邑人許誠許珠時暘余翊萬厯間知縣周珮武之望天啟間知縣鄧英相繼修葺
  國朝順治九年知縣管抒素增修康熙二年知縣楊顯
  德重修十一年知縣姬之簋重修
  亳州儒學舊在州治東唐故址也宋慶厯間節度使夏竦重修元至元間監郡阿里海牙增建後燬明洪武三年知州張文弼因故基創建宣德十年知縣陳溫增修天順六年知縣鄧昱建
  大成殿成化九年知縣王瓘建明倫堂𢎞治十四年知州王沂以縣改州恢拓其制正德十六年知州顔木因諸生議以學宮狹隘遷於州治西南即今地嘉靖二十七年知州張𦐿建文明坊
  國朝康熙十九年知州唐協修
  大成殿五十八年知州蘇灝重修雍正九年知州韓俊重修
  大成殿
  太和縣儒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五年知縣馬良因元舊址重建崇禎四年敎諭朱統鐼建尊經閣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陳虞化訓導汪則大重修六十一年知縣蔣培基重修雍正五年知縣孫蔭孫修
  崇聖祠六年知縣張景謙修明倫堂九年知縣馬光學修
  大成殿
  䝉城縣儒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四年縣丞趙麟因元舊址重建正統後知縣同蠡張本相繼修葺𢎞治初縣丞孟統修建㦸門齋廡嘉靖十四年知縣王誠敎諭周麟大修之萬厯十年知縣吳一鸞加修天啟四年知縣張從容建尊經閣
  國朝順治三年知縣蔣録楚修十年知縣田本沛敎諭汪作霖倡募重修康熙六年同知高之章修
  正殿八年知縣竹緑猗重建㦸門十二年敎諭黃學勤訓導施階捐修兩廡移泮池於櫺星門外泮池南建照壁四十五年敎諭梁逢吉又修
  滁州
  滁州儒學在州治東舊在子城內宋景祐間遷於此元大徳間重建元吳澄記滁州學正劉黙言滁學在城東偏滁水經其南宋季年安撫金之才修州城官廨修諸神祠亦新孔子廟其時滁邇邊界日有警備於多事之際興百役不數月俱告成率茍簡取具距今才四十年餘敗壊而不可支奉訓大夫徐侯守是州潔已愛人為政期年民懐其惠士服其善視廟屋不修禮器不中度同列議更之一日謁廟畢憮然曰滁為古名郡前守多名賢以文敎治民治民之本葢自吾夫子出天朝崇道興學以昭化原今廟貌如此凡吾政人與爾學子安乎聞者莫不感奮輸貲効力以先市良材命良工撤其舊而改作侯親勸帥之經始於癸卯之夏落成於甲辰之秋廟四阿崇六仞有二南北五筵東西五筵兩廡崇三仞有五寸東十有七楹其修十筵西亦如之門之崇如廡深丈有四尺廣五尋有一尺東中西凡六扉列二十有四㦸左塾之室三右塾之室三外三門之楹六祭器以梓以陶古制也大尊山尊著尊朋參之為壺尊犧與壺鈞象倍犧之數爵二十有九俎五十有四籩豆以十計簠簋以五計皆八罍洗各二篚七爵有玷籩尊有罍及酌尊有勺諸用物稱是此黙所職掌而得免於瘝曠繄侯之賜請記其事俾後有考期有嗣而修之者也澄觀今之𦲷政者非昏墨以逐私圖則茍且以逭公責夫孰知治之當務其知者不過精謹獄訟簿書間以為能夫孰知治之有本哉徐侯治政可稱而知士學為重知聖道為尊知天朝敦敎厲俗之意不可不承宣也嗚呼賢哉可謂知治之本矣侯之民滁之士其知學之本乎記誦以夸其贍辭章以逞其艷末也必也處內處外而有孝慈恭遜亷恥忠信之行明於人倫日用之顯通於天道物理之㣲審於公私善利之機存其仁義禮智之心檢其氣血筋骸之身其靜也中其動也和周於家國天下之務無施而不當退則有志有守進則有猷有為庻乎其可也若夫日講聖師之書而不真知不實踐於是數者無一焉則亦剽竊訓詁涉獵文義而已耳與彼記誦辭章之末何以異而豈侯之所望於滁之士者哉大德八年十二月朔記洪武三年增修永樂初增建廟廡堂齋橋門射圃咸備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各縣如之後歴加修葺
  國朝順治十八年督學王同春命知州甯鳴玉建尊經閣康熙二年學正尹調羮重修殿廡十六年知州趙淸貞建
  大成殿二十年又同訓導湯調鼎各捐俸建明倫堂奎星閣二十二年知州王錫魁修建尊經閣雍正五年知州趙良堉又修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全椒縣儒學舊在縣南宋崇寧間縣令王俞卜地於縣治東明洪武間重建永樂後知縣馬繼祖張碧等修之正德七年提學御史王如金以學基湫隘改卜於襄河北舊白雲庵地命知縣潘倧遷建焉隆慶五年建尊經閣明王廷幹記全椒之黌左隅伏而邇者城其縣樓櫓之乃益嵸嵸起堪輿家弗是利也僉曰左之墟可樓地濱河易於瀉非厚厥基弗樓隆慶丁卯余邑侯翔張學諭秉鐸議臺之不果辛未冬則嚴侯來也詣黌謁覽歎曰是不可尊經閣乎請之撫軍督學使者僉曰可侯於是首捐俸若干金而學訓顔節張滂典史郁敬暨邑中薦紳學彥居民蔑不有腆出也曰貲奚手則擇耆民貯焉而諸生魯時行金惟精楊崇等督工旦暮以之計竣事凡五閲月下臺上樓榱桷修修甃堞道遒重簷囘檻枚如翼如南山左羅大河外流望者心竦登者神遊然而帑無銖損農無晷稽民懽而募工嘻而趨丁丁登登不日成之是嚴侯之績也或問涇川王子曰具形者偽存心者真經尊之心奚其閣名王子曰子謂尊經於心似也然而古之人奚刻之銘奚書之紳書紳刻銘存識焉耳矣夫無形者心也有象者物也無形者易忘有象者恆識也是故不有過闕里入太廟而肅然凜然者乎夫肅然凜然者心也至闕里太廟而後動者象觸之也諸生之業於黌也不有觸之象而動之心者乎於是乎懦者過之攘臂奮興昩者過之低垂繹沈闡厥義名不肖者過之慚畔厥經忝爾青衿將面為之赤而行為之逡也若是則尊經者固尊以心者之銘與紳哉或問嚴侯王子曰循吏哉嚴乎何以知之曰以尊經閣知之夫尊經敎之程也敎士宦之首也文翁之所以化蜀者用是道也故曰循吏哉嚴乎王子之遊淮上過椒也則茲閣之上梁日也侯偕王子登焉而椒士夫之丐王子文也德侯也年久學圮
  國朝順治六年提學李嵩陽命知縣趙鼎立重修康熙七年兩廡圮知縣藍學鑑重修二十一年知縣王作舟敎諭施𠟭曾訓導朱紱各捐俸修葺雍正三年知州朱爾融知縣汪兆熊修
  正殿明倫堂十年知縣丁銘修
  崇聖祠
  來安縣儒學宋崇寧初縣令魏淵博建於縣東南隅建炎後燬元前至元三十年縣尹徐榮重建至正七年縣尹蔣居仁闢而新之元末兵燬明洪武十四年重建永樂至正德知縣徐仕祿趙禮主簿張鎧知縣王馴相繼重修嘉靖三十六年知縣魏大用易櫺星門石柱隆慶間知縣劉正亨闢青雲路建青雲樓萬厯二十年敎諭史載道建尊經閣
  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喬嵩敎諭朱端邑紳周蔚周濓等重建 正殿及兩廡知州王賜魁助成之雍正八年知縣伍斯璸重修
  和州
  和州儒學舊在橫江門外宋開禧中安撫耿與義重修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遷州治東南隅叅軍郭景祥知州張純誠重建永樂初吏目張良興改造明倫堂宣德中知州黃恕同知蘇紳董錫相繼修葺正德中知州孔公才建尊經閣嘉靖初知州易鸞成之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縣如之後判官王朝用改遷於百福寺萬厯間知州郭繼芳復遷故地建文峯塔於巽方明焦竑記和州古歴陽東與採石畫中流為水疆總江淮水陸之衝為姑孰金陵之蔽葢南北間一都㑹也峯巒綿亘雄踞西北亭亭如玉圭然民生其間者率剛勁而果決淳質而儉約其土風之美如此明興高皇帝由滁陽拔和城跨有江東混一寰宇不五載而大業成焉迄今公若侯而下礪山帶河載於盟府者且五百餘人皆和之産也高皇帝投戈講藝轍以興學育才為先而和去京師不百里乃二百年以來學宮湫隘弗稱明天子作人至意州大夫馮侯始謀遷之先後經營未有成績嵗壬辰曽侯至毅然以為已任凡百厝置務竟厥功於是故者飾闕者興士由此感奮於學不勸而力莫不曰侯之有造於我也學正李春茂訓導李一本馮三元岑東曙因相率而請記於予予惟國之建學將畜材以待用也然而非文致太平武龕亂畧惡得為材成周以三物造士維時士於三德既已涵泳其要𦕈而究極其指歸迨於行誼之醇備藝術之優嫺又兼有而時出之嘗觀其論士慮囚一出於學師行而受成反而獻馘靡不於是則為敎之備可知也近世士靡實用為文者以呻吟呫嗶自多談兵者以躍馬挽彊為務其名甚美而試之鮮效夫三德六藝六行人心所自有而行之又不難顧自秦漢以下衰㣲絀塞空見於載籍之文而莫或振起者患無其志耳記曰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戰勝則無敵禮義則順治順治無敵此得士之效也國初首建義旗和之豪俊蒸蒸然勒竹帛而乘鼎彜亦云盛矣至於嚮所稱三物者非索之外也乃能黽勉於所難而不能反求其所易則士風之剛勁果決者無乃不善用之邪蜀至僻逺文翁修起學宮於成都親自飭勵至經明行修比於齊魯況和為首善之地得曽侯焉興作誘進之異日者真材輩出施澤於堂皇之上服冕搢笏令氓庻安而姦宄息必自今始矣詩曰明明魯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宮淮夷攸服又曰濟濟多士克廣德心桓桓於征狄彼東南夫修泮宮而遽及於服淮夷狄東南以見文德武功非二道也故予述國初人材之盛以屬望於多士如此曽侯名克唯湖廣襄陽人其善政不可殫書而此其一雲崇禎間燬知州左瑛復新之
  國朝順治初知州盧汝𪂇擇州同知舊署益以廢衛之半改建新學後復傾頽康熙中知州夏偉倡修學正羊世澤董其成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縣學同
  含山縣儒學舊在崇儒坊東宋崇寧初始建元至正初縣尹榮克讓重修後燬於兵明洪武十四年知縣王均美因舊基重建成化間邑民朱清捐葺之嘉靖二十八年知縣葉繼善以城南安國寺基可建學遂遷焉萬厯元年袁伯鑰修葺崇禎間燬知縣朱多鯤重修建之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黃鼐捐募重修康熙二年知縣范貞鼎新尊經閣四十九年邑人募修 正殿五十一年邑人陶飇捐修啟聖祠雍正六年邑人張覺斯張同重墁
  正殿七年邑人唐紘等重修學後圍牆
  廣德州
  廣德州儒學宋天聖中司理范仲淹建於州治北治平中錢公輔遷於州東南隅即今地後燬於兵紹興初知廣德軍洪興祖重葺元時知廣德路偰文質擴而新之明洪武二年同知趙有慶重建廟廡堂齋咸備永樂九年知州楊瀚廓舊址鑿學河成化十年知州周瑛遷明倫堂築萬桂山𢎞治二年知州辛禮易民田為學河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縣如之萬厯十五年知州陸長庚增鑿河之南繚垣曲檻後知州段猷顯徧植桃李於上
  國朝順治七年操撫李日芃兵備道袁仲魁捐俸重修至十一年學正黃如馨訓導淩質竣工康熙六年知州楊苞重修學正荊振董其事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縣學同
  建平縣儒學舊在縣東門外河堤北岸宋初屢經兵燹後圯於水淳熙初縣尉趙善興重建元大德間燬明洪武間知縣宋禮重建正統時知縣李觀修葺𢎞治時堤決學廢正德間署縣判官況照重修嘉靖末圮知縣林應彩遷於縣東南後知縣鍾振增葺之萬厯二十六年知縣朱之楫復遷堤北原所未幾水溢垣圮四十二年知州張嗣誠知縣向萼輝仍遷城內即今地崇禎間敎諭鄧京里人史大典增建明末燬於兵
  國朝順治六年諸生史象先捐修康熙四年知縣李景爃復建㦸門櫺星門後知縣張顧行茅成鳳繼修雍正六年知縣衞廷樸重修
  六安州
  六安州儒學在州治東北始建於元大德初至元間知州王大有成之明洪武三年知州薛敬重建王成繼之規制乃備後知州陸瑜游璧何勝包洪益金山李袞相繼增修嘉靖初知府徐璿更新之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縣如之後知州邵德久同知鄧向榮修明倫堂歐陽德開泮池唐可封建門外石坊萬厯間知州楊際㑹李懋檜同知劉垓先後修治明季燬於兵
  國朝順治三年安廬道趙振業捐俸屬學正凃廷楹加
  
  文廟及明倫堂康熙三年學正劉炎建啟聖祠二十一年知州陳恭捐俸重建兩廡學正孫謙訓導光宏賁募建學門官舍三十年學正朱廷容倡修邑人魏世忠董其事四十九年重修
  大成殿明倫堂雍正八年學正吳雲珧重修兩廡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英山縣儒學在縣治西北元至元間縣尹段朝立創建後燬於兵明洪武初知縣朱陵重建九年隋斌踵成之宣德末知縣賀完重修嘉靖八年葉邦榮遷學於縣治東三十四年李鳳復遷於西隆慶間知縣葉世行敎諭漆星增葺天啟三年知縣楊世祿改遷於北門外後署縣事丁立表又改建北城內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陳震先李澍修葺二十三年知縣劉五瓏敎諭周璠訓導甯擢建東西兩廡櫺星門四十年知縣林弼敎諭吳之騄改遷於北門雞鳴山以舊學宮為文昌祠
  霍山縣儒學在縣治東明𢎞治八年知縣崔中始立學吳霖相繼營建正德時知縣王坊重加規畫嘉靖十三年知縣歐紹説州判林應麒重修萬厯十六年知縣陳維翰遷於河北三十九年知縣黃守經復遷於舊址明季燬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欒元魁重建廟堂樓閣廊廡門坊俱備泮水名躍龍池濬學西城河二百餘丈以通水脈雍正七年知縣徐天德重修
  泗州
  泗州儒學舊在州治西元至治中州守李守中因舊址剙建明永樂中重修成化十七年知州言芳改建知州婁鑑踵成之正德末知州汪應軫大增修葺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建敬一亭貯六箴碑縣如之萬厯二十二年潁道李驥千捐修殿廡齋祠墀廊門牆構造一新
  國朝順治六年大水學宮半圮十一年尊經閣災康熙十一年雷震櫺星門十八年又水二十二年知州莫之翰始擇州城外堤上改建新學泗堤前後皆培土築之二十四年州城湮於水寄治盱眙縣今學宮在縣龜山之麓
  崇聖祠 名宦祠 鄉賢祠各縣學同
  天長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元季兵燬明洪武四年縣丞嚴植建於縣前十五年知縣劉道源遷於縣城東隅正綂後知縣周安王哲鄭仁憲敎諭吾翕知縣胡大有邵時敏楊子龍先後修葺萬厯二十四年知縣徐文光遷於南倉三十年敎諭陳以姬善形家言復遷於故地崇禎初漸傾圮知縣臧太初敎諭鄺昭重建明倫堂修
  大成殿及兩廡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江映鯤敎諭張希哲訓導呂光盛
  重修五十二年知縣潘兆遴重修
  盱眙縣儒學宋時在縣治西後因兵廢元泰定間徙縣治於山城學徙於玻瓈門明洪武三年仍舊址重建嘉靖萬厯間修葺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李時茂修之十六年敎諭馬士芳重修二十四年知縣胡應麟建尊經閣移築泮池四十八年署縣事胡隆署學事方世宏重修
  大成殿六十一年敎諭韓履曾訓導吳鳳翔重修崇聖祠及兩廡
  五河縣儒學舊在縣治東元至大間徙縣治西北明洪武三年修建嘉靖間河溢傾圮十五年知縣蕭文明遷於澮河北天啟七年知縣陳善學又遷於澮濱崇禎十六年知縣王師保又遷於城西鳴鳳岡建文峯塔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李雲景重修建明倫堂尊經閣

  江南通志卷八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
  學校志
  書院
  江寧府
  江寧府書院在上元縣治北舊為錢厰地
  國朝雍正二年總督查弼納建顔曰鍾山書院檄選通省士子肄業其中延師敎訓月給廩餼
  世宗憲皇帝
  御書敦崇實學扁額賜之十年奉
  㫖省會建立書院
  賜帑金一千兩復加葺治凡門二層堂二進樓二層兩旁齋舍百餘間以帑金置田兼支存公銀兩為士子膏火資使朝夕講誦以期成德達材
  明道書院在江寧府鎮淮橋東北宋淳熙初留守劉珙以程子顥嘗為上元簿祀之學宮嘉定間改
  築新祠淳祐間郡守吳淵依白鹿洞創建理宗賜明道書院額元圮明嘉靖初御史盧煥即今址為書院祀程子其中嵗久復傾
  國朝康熙六年知府陳開虞同推官謝銓倡修復舊制南軒書院在府城天禧寺方丈後本宋張栻講習之地真德秀建祠祀焉至元中遷於城東大德元年重建舊地今圮
  文昌書院在江寧府學成賢街原國子監文昌閣也明萬厯間助敎許令典創建
  國朝順治十七年學博朱謨同學生白夢鼎等重修建坊申請額曰文昌書院以為讀書講學之所崇正書院在府治北淸涼寺東明嘉靖間督學耿定向建並有學田後無考
  新泉書院在府治長安街明嘉靖間禮部侍郎湛若水建置田數頃以延四方之士後圮
  江東書院在府治鹽倉街元郡人王進德創建南臨秦淮吳澄嘗於其中講授從受業者甚衆泰定元年定額曰江東書院今無存
  昭文書院在江寧縣湖孰鎮梁蕭統宴遊之地有東湖讀書臺宋咸淳中方拱辰扁曰昭文精舍元至元中定額昭文書院今無存
  白馬書院在江浦縣東門外白馬寺左明知縣李維樾講學處今廢門額尚存
  新江書院在江浦縣南門外祀明莊㫤南京禮部尚書湛若水建為文會之所
  虹橋書院在府盧妃巷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督院于成龍建檄上下江知名士
  肄業其中一時稱盛
  蘇州府
  蘇州府書院在府學尊經閣後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巡撫張伯行建為士子肄業之所崇祀朱子其中顔曰紫陽書院張伯行記文學盛於東南自古然矣葢自延陵季子聘魯觀樂辨六代升降之繇瞭如指掌及言氏受業於聖門而論者以為南方之學得其精華厥後文物聲名甲於海內英才蔚興代有其人彬彬乎久稱極盛我
  皇上御極五十二年中間以文章大魁天下者三吳之士居大半而臺衡碩望侍從清班賛太平而襄盛治者繼踵而起此固沐浴乎先王之流風餘韻而孰非
  聖朝禮樂敎化之所漸摩也不佞忝膺簡命撫臨茲土數載於茲夙夜兢兢方懼無以宣上德而達下情竊自念弇陋不文株守章句無能從諸君子後窺觀文學之藩籬顧幸生大道昌明之會仰見我皇上學術淵源於二帝三王孔曾思孟之道靡不兼綜條貫復加意表章濓洛鬬閩數大儒尤以朱子為集諸儒之大成而升之於十哲之列
  聖明特見誠前古後今之所莫及也昔聖門四科文學居一當時游夏二子已不能無少異同及至後世尊徳性道問學兩家分門幾成聚訟而朱子之道迭明迭晦於五百年之間惟我
  皇上躬行心得獨深信朱子之道欽定紫陽全書以敎天下萬世朱子之道明即二帝三王孔會思孟之道無不明矣然則學者之所以為學敎者之所以為敎其可不以紫陽為宗乎哉不佞竊以三呉文學淵䔩先賢風化於今猶有存者而後進傳習雜而不貫或務華而離其實或求精而入於虛所謂文學者殆非聖門之文學也故樂與多士恪遵
  聖敎講明朱子之道而身體之此紫陽書院之建所以不能已也迺經之營之地度於學宮之旁材取於僧廬之毀工成於農隙之餘中為崇祀紫陽夫子之堂而旁為諸生講學藏修之舍庖廩湢浴靡不畢具經始於癸巳之冬落成於甲午之春塈茨丹雘翼翼嚴嚴諸生來學於其中者亦知所以為學之方乎夫武城蕞爾下邑耳子游以禮樂為敎而弦歌之聲溢於境內至動聖師莞爾之喜余於是知學道之為益大哉況今聖天子建中和之極明禮樂以淑人心而三吳文學之盛又非他州所可比諸生其可不仰追先賢而以學道為務𫆀夫宣揚敎化以仰佐
  皇上成人材厚風俗至意者不佞事也因紀書院建立之由而推明其意以諗學者雍正二年江蘇布政使鄂爾泰重為修葺增廓其制徵七郡之士弦誦其中間以政暇聚於春風亭親與唱和士風一時振起刻有南邦黎獻集二種一制義一古文詩賦鄂陞任後士庻於書院旁構堂顔為西林氏講學處十年奉
  㫖建立書院即於此重加整理書院中舊有田三百畝欽賜帑金一千兩置田以資膏火為永久計
  學道書院初在府城東北隅宋元舊址皆廢明嘉靖二年知府胡纘宗因景德寺改作書院以祀言子後為講堂堂後為弦歌樓兩廡各五十楹扁曰東南鄒魯後改為督糧道署遷書院於社學
  文正書院在府雍熙寺後宋咸淳間郡守潛説友立祠以祀范仲淹元至正六年總管吳秉彜改祠為書院舉其族之嫡嗣奉祀明成化間重修
  國朝兩江總督范承勳大為修整建先憂後樂石坊於
  門外
  鶴山書院在府南宮坊內宋參知政事魏了翁之賜第也理宗親書鶴山書院四字題額明嘉靖九年知府李顯移建書院於巡撫行臺之左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巡撫湯斌捐俸重修
  金鄉書院在府西市坊內宋贈澹臺子羽為金鄉侯故名嘉靖二年知府胡纘宗建有正大堂分翼左右廡庭中有兩亭萬厯初圮崇禎九年巡撫張國維復建
  澹臺書院在長洲縣尹山巔宋尹焞讀書之所明練廩設義塾其中後圮
  國朝康熙中里紳彭定求疏募重建雍正初落成和靖書院在長洲縣界宋尹焞讀書虎邱西庵題齋曰三畏端平二年胡淳曹豳奏立書院以祀焞後圮嘉靖初知府胡纘宗以龍興寺復改為書院甫里書院在長洲縣治東唐陸龜䝉故宅元元統二年裔孫德源請以已貲建書院設山長主敎事後圮
  玉峯書院在崑山縣馬鞍山南麓先儒狀元衞涇藏修於此趙孟頫書額
  文學書院初在常熟縣醋庫橋東元至順間巨室曹善誠建以祀子游闢講堂設師弟子員而額之曰文學書院至正末燬於兵明宣德元年知縣郭世南改建於儒學西巡撫周忱更其名曰學道尋又圮嘉靖時知縣王杲改建虞山麓西北與墓近表曰南方精華瞿景淳記永嘉王公治常熟之二年乙丑政修民和百廢具興學宮之左有吳公祠公既展謁因嘆曰嗟乎茲固先賢吳公之鄉也國家方以文學造士今僅有祠而書院不立造士之制無乃缺諸且嵩陽嶽麓類有書院矧茲為吳公之郷而獨缺焉固有司之事也乃相地於邑治之西得廢圃一區介兩憲院間西枕山麓顧瞻則吳公之墓在焉公曰可矣乃白之按院溫公溫公極是之首發贖鍰若干助其役公乃度基址計丈尺具材用卜日興工其地南阻民居乃東闢為書院門門內稍虛其南為垣途北折為門表曰南方精華言南方學肇吳公也門內為池樹以棹楔表曰洙泗淵源言吳公之道本洙泗也又進為學道堂揭示遺訓俾士民知所興也堂北為祠門中建祠宇旁翼以亭自非瞻禮門不輕啟明有敬也堂之左右稍北則對立書樓稍南則對立號舍各蔽以牆出入有門升降有階士之肄業其中而升堂問難者有過廊冀士或得霑時雨之敎也既成以復溫公且其圖示余俾余記之餘淺陋何能為役然余有感焉自吳公興起斯文俾吾濱海之民皆獲與知夫子之道弦誦之聲與鄒魯並真有大造於學者吳公故有専祠然僅容俎豆而不足以聚生徒則崇敎之道未備也今書院之立奉祀有祠講道有堂藏書有樓肄業有舍規制宏敞真足以報呉公之德而慰吾人景行之思矣余獨念今之以文學名者或有異於吳公也吳公之在孔門進退以禮深達先王制禮之㣲一時若曾子子夏咸推之試用於武城弦歌之風洋洋焉夫子至為莞爾而笑吳公之文學葢篤其實非徒飾空言者也若今之以文學名者徒飾空言為千祿之資耳無乃有異於吳公乎夫宗其道則思祀其人者吾人之情也傳其學必思篤其實者吾人之分也世有豪傑之士必有不安於科舉之習而以操履為重者矧至吳公之鄉而依其門牆可徒浮華是競以忝吳公乎是可以省矣不然吾邑固有學校豈不足以造士而司敎化者必勤勤於書院之立哉是役也成於王公而溫公實主之溫公憲體振肅事之害財者雖小必革獨善王公此役首助成之其表章名德風勵人心可想見焉王公復濟以精敏役興而民不知勞事節而民不知費使千年曠典新於一旦葢均可書雲萬厯三十四年知縣耿橘重新之更名虞山書院構弦歌樓天啟中魏璫毀之崇禎六年後裔言福言恂如請於知縣楊鼎熙重建
  國朝康熙中糧道馬逸姿修
  養賢書院在常熟縣學明倫堂西
  國朝康熙四年督糧道參政盧綋海防同知魯超特設
  講學知縣李璞捐建
  虞溪書院明𢎞治間知縣計宗道建於常熟縣阜成門外殿橋西以祀虞仲顔其堂曰讓德
  松江府
  九峯書院初在府治西北宋時邑人衞謙建後趙驥以宋李綱生於華亭因祀綱於此明正德十一年同知侯自明奉提學張鰲山檄改建於谷陽門西
  西湖書院在府治西南元元貞元年知府張之翰建大德間里人邵天驥重建元統二年知府申秉禮重修遷姚氏義塾其中以便來學一時生徒甚盛至正中廢後為西湖道院今不存明張鼐與當事興復書院書自古王教之成也崇本而易其末導晦而復之明為之立學校義塾書院時告之以聖賢之路而興起其仁義之心故夫書院之設羣薦紳父老子弟而嵗日月為之㑹迎四方之高賢達士登講者之席質疑辨難以明其敎習雍容登進主客揖讓之儀以和其氣窮性命精㣲推廣天地萬物以為國家之用故講習熟而型摹立心性開而志氣振其於民皆有赧然油然而不忍自甘於淫放者松澤國也地洳而人柔善下無有卓然強立肩道之重者則書院之興起何可少哉今黨庠之間羣弟子而官師訓之薦紳不入席也里社父老不與聞也逺方之高賢達士未嘗臨而問也聲偶帖括鄙俚之言薰人之心此人物之所以益下也願明公設書院一路以講習型摹之松之書院如九峯西湖皆可考顧九峯地囂而不可復西湖之址一名各水沿西郭而南地莽蕪而汚邪洄曲羣本聳植尚存環碧泳波之遺意此為一郡融結之地而聞曠無用同於櫟社復而創之易為力也明公以理學名世建節南土而吾松僻壤一隅不獲見德化之盛觀禮樂道德之原是亦明公所惻隱也夫射之於廣漢也一人焉樹之招則衆逐而善射出矣此樹招者力也望洋而濟見艤舟焉而人競渡矣操舟者益於濟也夫王敎之成亦若此矣伏惟明公興復書院廣講習敦摹式推廣郡縣薦紳之美意以慰父老子弟喁喁之望仁澤浹乎肌膚德敎𦍤乎海隅明公之恩施與聖澤俱不朽風俗幸甚
  扶風書院在府治東百歩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郡紳王廣心許纘曾等建知府魯超延敎授陸在新開講於此今為節婦祠
  仰高書院在上海縣學南明正德時知縣鄭洛書建仰高祠以祀名宦鄉賢後別作祠於學遂改為書院
  孔宅書院在靑浦縣北舊有孔子廟宋時因其地立書院以養士元初為寺僧所據至正時復還書院置山長主之里人章弼重修
  常州府
  道南書院在府朝京門內宋楊時嘗監本州市易務因講道焉紹興初知府黃灝始立祠祀之尋燬於兵明正統間知府葉蓁即西山公館塑公像與蘇軾合祀名二賢祠正德十四年徙毘陵驛於朝京門外知府陳實即驛址建道南書院延給事毛憲講學其中士子雲集嘉靖間改為兵備道署延陵書院一在府城雙桂坊季子祠西
  國朝康熙十年布政慕天顔知府駱鍾麟就祠側地建書院魏禧記常州為古延陵地吳季子所封邑故郡縣季子遺廟最多舊誌有延陵書院故址不可攷葢其廢而不興者不知幾百年矣嵗辛亥郡太守駱公鍾麟慨然以風敎為己任有意興復之而延陵裔孫武進諸生發祥鬻産以謀建造於是就郡城雙桂里季子祠西偏之廢址創復古延陵書院太守時與郡邑大夫士講學其中未幾太守以憂去而新太守紀公堯典復振興其事講習如舊時常州為古今人文之藪倡明道學者代有其人書院之設自南宋周伯忱先生至明孫文介張清惠凡四五建至於今廢墜者數十年一旦得賢有司起而舉之常之大夫士觀感興起彬彬乎道德之林矣書院凡為廡為堂為室若干區地廣若干畞作於某嵗月落成於某嵗月發祥竭力經營之宜興邵贊協圖之禧來客茲土得交常之賢人君子而不以禧為不文命為記勒諸石禧固謝不獲於是拜手而言曰昔孔聖以學之不講為吾憂而兌之大象曰君子以朋友講習自宋之小人以偽學誣君子始有講學之禁禧嘗以為講學之人有不盡出於君子者而攻講學之人則斷未有不出於小人自宋以來可見矣然漢唐之黨禍君子與小人相攻也至雒蜀之黨分而君子與君子相攻矣雒蜀之爭是君子之講學與君子之不講學者相攻也至朱陸之黨分近日程朱陽明之説異而君子之講學與講學者相攻矣嗚呼不有君子其流弊抑又何所㡳也易曰殊途而同歸為學者各有所得力之處要歸於聖賢之道而已是故弊有所必救則殷周損益雖聖人之制可以改其未善理有所合則諸子百家之言未嘗不可以發明聖人之經若執一自用是此非彼始以相長之義而成相勝之氣以徑路之殊成門戶之異則已之偏私膠固與小人之怙勢專利者其間不能以寸顧嘵嘵然曰吾講聖人之學也是何異於之楚而北其轍哉吾知諸君子之必不出於是也夫正其身以率物虛心以受人將天下之忮求自消況一堂之上乎禧庸劣於講學之堂不足以供糞除之役今因諸君子之請而妄述所聞於師友者以附記事之後是雖不能辭道聴塗説之罪或庻幾備曚瞍之箴頌雲爾是為記一在江陰縣順化坊舊為公館明成化間知縣謝廷桂建嘉靖間知縣李元陽重修設季子位以祀之聚學者肄業其中今廢東林書院在金匱縣城東宋陽時講學處久圮明成化間邑人邵寳建書院於泰伯瀆上以講學王守仁記東林書院者宋楊龜山先生講學之所也龜山沒其地化為僧區而其學亦遂淪於訓詁詞章者且四百年成化間今少司徒泉齋邵先生以舉子復聚徒講學於其間先生既仕而址復荒屬於邑之華氏華氏先生之門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讓其地為書院用昭先生之跡而復龜山之舊先生則自述其廢興而以記屬之某當是時遼陽高君文豸方來令茲邑聞其事謂表明賢人君子之蹟以風勵士習此吾有司之責而顧以勤諸生則謂之何爰筆其所備而亦遣人來請嗚呼物之廢興厥有成數矣而亦存乎其人夫龜山沒使有若先生者相繼講明其間則龜山之學邑之人將必有傳者豈遂淪於訓詁詞章而莫之挽當時從龜山游不無人矣使有若華氏者相繼修葺之縱其學未即大明其間必有溯流以窮源者亦何淪沒廢置之久又使某時有司若高君者以風勵士習為己任書院必不至於頽圮又何至化為浮屠之室而蕩為草莽之墟乎是三者皆宜書之以訓後若夫龜山之學得之程氏上接孔孟而下啟羅李晦菴統緒相承斷無可疑先生樂易謙虛德器溶然不見喜怒人之悅而從之若百穀之趨大川論者以為有龜山之風非有得於其學宜莫能之然而世之宗先生者或以其文翰之工或以其學術之邃或以其政事之良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從先生游者其以予言而求先生之心以先生之心而求龜山之學信乎書院之復不為虛矣書院在泰伯瀆之上東望梅村二十里而遙周泰伯之所從逃也方華氏之讓地為縣鄉之人與其同門之士爭相趨事若恥於後泰伯之遺風尚有存焉特世無若先生者以倡之耳是亦不可以無書久之又圯萬厯間邑人顧憲成復建於今地高攀龍繼之天啟五年為魏璫所毀
  國朝康熙中巡撫湯斌復營建巡撫宋犖成之熊賜履重修東林書院記東林宋儒楊龜山先生論學處也明神廟時梁溪顧涇陽高景逸二先生倡道東南遂因其舊址構為書院偕同志講肄其中四方之士多歸之於是東林之名滿天下天啟中魏璫煽虐大誅戮海內正人特指東林為黨籍書院以燬及璫敗有㫖修復而多事之餘傾圮如故僅道南一祠頽然涼煙衰草間而已今
  天子隆重師儒崇奬道術近 特允言官請令直省營建書院為士子觀摩地於是景逸先生之從孫節培集裡中戚友申請於有司庀材鳩工廣行購募越朞月而落成講堂學舍規制悉備諸生以時誦習不異曩時節培乃走書至金陵屬余為文以紀其事夫學也者學為聖學為賢也講也者講明所以為聖為賢之理俾知所從事也因其跡以考其心豈非宇宙之常經人生之切務而君師天下者之所樂聞而亟許之者乎乃或者從而嫉惡之至設為厲禁焉嗚呼此果何為者也粵自削跡伐木而後吾黨之禍一見於宋紹聖再見於慶元嘉泰之間迨至前代熹宗之世而其禍彌烈矣雖然撫今追昔反而內求吾黨亦當有分任其咎者葢小人之忌害君子也非必有深怨積恨誓不可並生於天地之間者也惟是平居立身制行殊途背馳不啻薰蕕氷炭之不相入而所為君子其人者則又待之甚嚴絶之太過致若輩無地以自容又不幸吾黨之聲譽日隆交遊日衆一時標榜附和之子或未免名實垂違首尾衡決遂未足以服若輩之心而適予以可攻可議之釁此同文黨錮之獄小人每悍然為之而畧無所顧也然則講學一事顧可以終廢乎是葢有道矣方今泰運方亨宇內壇席之盛蒸蒸蔚起嗚呼此誠斯道昌明之一大機㑹也則願吾黨有志之士以黙識為真修以篤行為至敎勿口舌軋擊以矜能勿意見紛挐以長傲尊賢客衆嘉善矜愚偕遊於大道為公之世而絶無所為怙已凌人之弊開當世以雌黃之端此則國家化民移俗之至意而亦從古聖賢開物成務之
  極功也操斯衞也以往將講學二字永為千古美談東林名勝直與天壤並存可矣餘生也晚嘗從先世遺書與聞梁溪之緒論茲幸逢是役之竣也為之盱衡往事因著為反躬刻責之言以自勉勵且為吾黨勸也吾黨亦有以許之否湯斌批請續祀道南呈詞東林書院龜山先生講學地故當時從祀皆其門人相傳即忠定南軒象山慈湖之賢猶加釐正葢先儒之慎如此顧高諸先生皆興復東林同堂講習其祀於東林固宜天崇以後號東林者幾遍天下其間直節清修力排閹䜿扶植綱常者皆可與顧高諸先生爭烈然此可謂之東林黨人而與書院無與也若盡舉當年號東林君子者而入之恐道南俎豆無地可容而其間或有名實不相副者亦無辭以拒之矣為今日計當倣前人釐正忠定諸先生遺意而為之亦紹述前賢之一端也且遊此地者要當講求龜山端文忠憲之學想見當日林下寂寞真修黙證而不必於諸先生之應入應出紛紛聚訟以啟門戶之爭可也仰縣抄送書院仍具文報查繳
  二泉書院在無錫惠山寺右明正德間邵寳建有野橋雲階海天亭㸃易臺超然堂
  國朝順治間按察使蔡獻臣提學張能鱗先後捐貲修
  
  東坡書院在宜興縣蜀山明𢎞治間建後圮
  國朝康熙三十七年道士蔣普葺而新之
  明道書院在宜興縣城東隅周孝侯墓左明萬厯間太僕史孟麟講學其地知縣喻致知倡建書院為士紳講習之所巡撫周孔敎題曰明道名賢學士雲集與東林相輝映後圮
  澄江書院在江陰縣布政坊巷西南元至正中里人蔡以忠以別業立義塾事聞於上賜額曰澄江書院設山長其講㑹之所曰德義堂後圮其遺址今為闗壯繆祠
  馬洲書院在靖江縣南門外明知縣陳函輝建集諸生㑹課於中
  鎮江府
  淮海書院初在北固山鳳凰池宋淳熙中太常少卿龔基先創建宋理宗御書四字賜為額元至元中為甘露寺所併元貞元年敎授黃一龍重建於儒林里明初併入縣學崇禎十四年知府鄭一岳創建於故址改名香山書院
  國朝順治五年知府趙士冕增修樓舍更其名曰三山
  書院十一年以後改為駐鎮軍府
  淸風書院在丹徒縣壽邱山宋范仲淹讀書處明正德十五年知縣李東即其地建書院今圮杏壇書院在丹徒縣壽邱山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張晉創建繚垣植杏數百株使
  諸生居之後圮
  茅山書院在金壇縣茅山宋天聖中侯仲逸創建敎授生徒知府事王隨奏給田三頃充書院用後為崇禧觀所併端平中再建於三角山尋圮淳祐中郡守王埜復之未幾又圮咸淳七年更建於顧龍山今改為圓通菴
  淮安府
  仰止書院在府城東南名臣祠內明正德十一年提學張鰲山建
  忠孝書院在府城東門外舊為尼寺明正德十四年巡按成英毀之建書院以祀宋徐績陸秀夫設六館以肄多士
  志道書院在府學南明萬厯中推官曹於汴建正學書院在鹽城縣治北明嘉靖十七年縣丞胡鰲創建有文會堂燕居堂歌鹿堂東西號舍後為叅將府
  崇正書院在淸河縣明隆慶五年知縣張性誠以如意庵改建書院立號舍二十間置齋長二人領袖諸生中有講堂買地為園以資膏火天啟間圮臨川書院在淸河縣漁溝鎮距縣四十里
  國朝康熙三十二年知縣管鉅以漁溝士民輻湊子弟多向學思造就之乃建書院令就學焉
  揚州府
  甘泉書院在府東門外天寧寺東明嘉靖間湛若水過揚講學於此後御史朱廷立知府易瓚為建書院御史聞人銓徐九臯知府侯秩增修
  資政書院在府治東隅明成化間知府王恕建以敎郡邑學弟子𢎞治間知府馮忠重修今圮維揚書院在府西門內仰止坊明嘉靖間鹽使雷應龍建萬厯間鹽使彭端吾修崇禎間鹽使楊某重葺令師儒講肄其中
  安定書院一在江都縣治東南三元坊
  國朝康熙元年鹽使胡文學建以祀宋儒胡瑗一在泰州治東提舉陳垓創於方洲泰山之間以祀胡瑗嵗久廢成化間提學陳選塑像儒學中婁謙遷於小西湖上𢎞治五年泮官方岳移今地有祀堂三間經義治事二齋嘉靖間知府王臣重建
  徐州府
  彭東書院在府城東北隅明嘉靖二十五年副使王梴建為諸生講讀之所今圮
  彭西書院在府城西南隅即舊武學明嘉靖六年副使趙春建為武生居業之所二十五年副使王梴復拓之改為彭西書院今圮
  養正書院在府呂梁分司之南明嘉靖三十五年主事王應時因舊社倉拓之為書院有育德堂左右翼書屋後為居學軒徐邳之士咸肄業於此今圮
  龍峯書院在碭山縣明萬厯元年知縣王廷卿剏建為諸生居業地有天語亭瑞麥亭
  凌雲書院在宿遷縣治南明萬厯三年知縣喻文偉建中為明德堂後為靜思軒左右日新時習二齋集諸生會文其中
  桂林書院在睢寧縣治後
  國朝康熙五十七年知縣劉如宴作義學於城隍廟西監生王訥捐今地建書院為課士之所而以義學地立院
  太倉州
  明德書院在嘉定縣學宮左明萬厯三十二年知縣韓浚建置田三百畝天啟四年毀為勸農公署崇禎初復改書院今圮
  安慶府
  安慶府書院在府儒學內自 文廟明倫堂以東皆其地也
  國朝順治九年操撫李日芃創建顔曰培原書院康熙十年巡撫靳輔命知府姚琅興復書院命敎授莊名弼課士其中靳輔記書院之設何昉乎葢不忘乎洙泗之意而宗仰之不衰也然歴稽往牒創不一其人建不一其地於以一道同風扶進學業非不有頼而豫章為最著葢文成事業在天壤文章本理學而最有功於道統者則莫如提倡良知二字夫知或由於生或由於困或由於學而其終則歸功於格致乃格物一篇已失其傳而所補之章先儒猶有徹上徹下之論則繼夫子而言知者誠莫如子輿氏之言良知為最當矣雖然大學一書言誠言正言明德中庸一書言率性言盡性言擇善非皆求知之良乎非皆同功而一貫乎何以子輿氏獨尊良知而文成公獨提倡之也書雲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命之之為性率之之謂道所以道原於天知本於性試向庸人而語之曰某也若何忠某也若何孝則聞者必徵於色發於聲而喜其為忠臣孝子也又語之曰某也若何不忠某也若何不孝則聞者又必徵於色發於聲而怒其不忠不孝也夫聞忠孝而喜聞不忠不孝而怒皆知也皆知之最良者也其意亦莫不誠也其心亦莫不正也則其德亦莫不明也其善亦莫不至也推此知而一貫無不貫也推此知而家國天下亦莫不齊治平也古人云不忘君謂之大臣不忘世不忘道謂之大儒亦皆謂知之不容已也昔劉元臣登進士不即就選乃受學於司馬溫公後乃得存誠之道所謂物物各具一實理人人各具一實心者即此良知是也惟實固良惟良必實耳皖城東舊有書院是操府李君培原所起也凡講堂齋舍門廡號房規制亦宏整乃沿習既久曠廢不振予自下車以來每恐不能體
  朝廷興賢育才之意爰於簿書之暇召集生徒月有課日有講告之七郡三州亦莫不舉行亦既駸駸乎文㑹輔仁矣然衡文之際每勵師儒以倫常之道切實之義而推原於誠意正心以引發其良知爰更著其説以示多士則雖謂廣其説於天下而獨先伸其説於所及也亦何不可是為記二十年巡撫徐國相二十三年巡撫薛柱斗先後增修集郡邑生講學四十八年巡撫葉九思重修改曰修永書院雍正七年知府徐士林重修禮讓堂及東首齋舍九間復集諸生肄業十年奉
  㫖建立書院大加葺治前建碑亭中為禮讓堂左右增置
  號舍
  賜帑金一千兩置腴田一百一十一畝益以歴任撫按捐置各屬學田共計三十五頃六十畝零額租穀麥一千七百一十五石零額銀三百四十八兩零悉歸書院為膏火資又知府徐士林於陞任時捐銀六十兩懐寧縣李元祥為置民田額租穀一十一石地課一兩六錢並佐書院膏火徐本記欽惟我
  皇上繼天立極文德誕敷聲敎暨訖無逺弗屆癸丑春勅天下省㑹於學校外建立書院為興賢育才地各賜帑千金又念士子敬業樂羣膏火之資不繼命督撫籌畫支給
  睿慮周詳湛恩汪⿰氵⿱山⿵戌小 -- 𣿄海內德造之選聞風慕義爭自濯磨甚盛典也本奉命來撫上江恭承諭㫖檄安藩發帑金如數飭皖守懷令購置附郭膏腴田一百一十一畝即以懐令掌其租賦資書院諸生膏火熏之久逺皖城舊有書院在府泮之左面江流枕龍嶽實據一城之勝於是親為相度形勢門廡齋堂深廣爽塏因年逺傾廢鳩工葺治棟宇較斵垣墉塗茨堂左右各七楹為號舍東西各九楹為六齋又於堂東隙地増改號舍數十間寛敞可容百餘人按皖江歴任撫按嘗捐置各屬學田共計三十五頃六十畝有竒額租穀麥一千七百十五石有竒額銀三百四十八兩有竒向雖為賑恤貧士之需而實飽吏胥之腹本蒞任後畢力清釐杜其溢濫賑恤貧士之外餘俱飭貯郡庫修葺書院治辦器具皆取給焉嵗之所入自雍正十一年始悉歸書院以佐膏火之不足 奏入 報可爰卜吉灑埽延名師擇各屬有志行之士充入之相與講明實學以上荅聖天子興行禮讓棫樸作人之雅化焉自昔書院之制以石鼓嶽麓白鹿睢陽四者為盛葢當時庠序之敎未修士因擇地為羣居講習之所朝廷畧一崇奬之而已今天下學校之盛敦厲名實禮陶樂淑猶荷
  殊恩加意於此為之養其德性閑其身心恤其口體日用吾知風氣之隆人才之盛必有極乎前古之所未有者矣敬刻石恭紀聖恩並敘田畝院宇之制物料工價之由俾後之有事於斯土者永以為則雲
  青陽書院在懐寧縣余忠宣廟內祀元余闕以闕戰守之暇即率諸生講性命之學戰士擐甲以聽故建今廟猶存
  二良書院在府治東明嘉靖時知府胡纘宗以漢文翁朱邑皆有功於皖創書院以祀之使諸生讀書其中今圮
  近思書院在府治北明知府胡纘宗建奉周程張朱五子使有志性理之學者肄習其中中為聚奎堂前為主敬堂旁有書舍崇禎間巡按田惟嘉檄府重修即今北察院
  龍山書院在府治北明嘉靖三十二年知府李遜即社學舊址建有正義堂正德修業堂退省堂左右號舍學舍今圮
  山谷書院在懐寧縣儒學前明知府胡纘宗撤佑聖觀之西僧庵為之後燬於兵
  國朝順治九年山谷後裔推官黃敬璣重建諸生亦有
  誦習其中者
  桐溪書院在桐城縣西北隅明嘉靖間知府胡纘宗知縣沈敎移靈泉寺於西以其地建書院祀周程張朱五子使諸生有志學道者知所觀法後知縣鄺濤易太霞宮為書院今因錢尚書葬其處邑人呼為錢家書院
  皖山書院在潛山縣舒王臺上即天寧寺地明嘉靖間知府胡纘宗以程朱二夫子皆嘗至潛游酢黃榦皆有治績於潛遂撤寺建書院以祀程朱以游黃配今復為寺
  來仙書院在望江縣東門外
  國朝康熙十九年知縣陳柿祚建二十二年知縣伊巘
  重葺捐俸置田以供寒士之就學者
  徽州府
  紫陽書院在府城外紫陽山麓自宋淳祐六年郡守韓補始建於城南門外理宗賜額曰紫陽書院元至元間遷於南門內之江東道院改道院為書院延祐二年又遷於南門外故址之左後燬於兵明洪武初邑人重建於歙縣學右成𢎞正嘉間知府王勤彭澤熊桂知縣林騰蛟戴東旻先後修葺然歴年久僅存朱子像而已而紫陽山麓之書院則正德時知府張芹創建嘉靖間知府何東序修葺集七學之士講讀其中汪道昆記郡中特建紫陽書院事徽國文公其地屢遷逓有興廢其一在縣儒學之右文公裳衣在焉建自國初西向成化庚子郡丞張公改而南向靣紫陽山正德壬申郡守熊公遷廢寺以都形勝增置堂廡齋舍凡若干楹為臺為池莫不備具乃簡七校之士講業其中一時人文益斌斌矣嵗久就圮迄今垂五十年嘉靖丙寅縣大夫林公由進士領縣事始謁祠下周視而嘆曰元立閩人也閩之俎豆文公者至盛矣此文公父母之國而祠事不治謂有司何乃鳩工程材葺其舊者咸若更始復度臺前餘地增置講堂堂外為垣樹桃李若竹箭垣之南為亭奉世宗皇帝敬一箴堂之東為門揭宋理宗賜額其興事自十一月至於正月其財用出公帑若干緡工不告勞民不知役都人莫不欣欣焉喜也縣文學徐君耒告成事屬道昆勒石紀之在令甲有司主屬廟祀先師博士諸生咸在學舍法久寖廢學舍曠而不居當事則又崇祀其鄉先生為之尸祝而誘之進魯人之陟岱必先東山吳人之陟滄溟必先震澤其觀法也近則其用力也專且國之養賢猶農之樹稼一夫而受十畝嵗入幾何第令程工而相土之宜其穫過當乃令養士日廣視疇昔且仆倍之使必程督而後行日不暇給及既釋業而仕緩急將有頼馬卒然試之所養或非所用何以故失養故也敎之必因其材居之必擇其地善養者慎諸文公以經術明聖人之道若揭日月而行世儒斤斤猶或求多於訓詁要以篤行君子較然與古為徒故其遺書至今誦之弗絶當世以經術論士舍文公奚適哉使徒挾經術為取士之資直優孟之抵掌耳尚安事養必也躬行為本出入不倍所聞是則文公之徒也都人士後文公而興觀法不逺即有事於海岱夫非東山震澤之類與今天子改元士蒸蒸嚮用視文公尼於有宋何論逕庭都人士資適逢時顧自養何如耳語曰良田無晩嵗膏澤多豐年此縣大夫意也道昆不佞敬為都人士申之
  國朝順治間知府祖建衡重修康煕九年知府曹鼎望
  集諸生講學於此至今稱盛
  斗山書院在府治東斗山之顛明湛若水曾講學於此嘉靖十年知府馮世雍葺為精舍萬厯間改為書院
  國朝順治間燬康熙九年知府曹鼎望重建
  師山書院在府城西十里元鄭玉構精舍於師山有三樂堂極高明軒著春秋闕疑於其中後人因之為書院
  南山書院在歙縣巖鎮南山之麓明嘉靖中烏程姚舜牧寓山中著書學者從之因創書院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里人於故址重建每嵗三月聚此
  講學
  還古書院在休寧縣萬安山依山疊石而成明萬厯十年知縣祝世祿始建給事中邵庻成之天啟間魏璫盡燬天下書院崇禎初復故
  國朝順治十年邑人趙吉士捐貲重修集士子講學於此康熙中知縣廖騰煃復興之祀朱子其中瞻雲書院在休寧縣城內舊曰海陽書院今為講學所
  國朝康熙二十九年知縣廖騰煃重修
  晦菴書院在婺源縣元至元二十四年知州汪元圭創書院於文廟側額曰晦菴延祐初災後至元間再建於縣學之東北至正兵燬明嘉靖九年知縣曾忭改建於縣治後山上更名曰紫陽書院後知縣鄭國賓張檟相繼置田為講學會文之費萬厯間知縣馮時來重修監生程亨嘉輸助今圯明經書院在婺源縣考川元至大間里人胡淀建知州黃惟中聘胡炳文主敎事請於朝賜額置山長一員至正時燬於兵明成化間重建後圮萬厯間重建
  閬山書院在婺源縣閬山元至正間行樞密院判汪同建聘趙汸為師以敎鄉之俊秀者今圮東山書院在祁門縣睂山明正德末知府留志淑因東嶽廟基為書院以祀朱子集諸生講肄後災嘉靖間知縣陳光華重建更名曰環谷書院後知縣尤烈修而廣之
  碧陽書院在黟縣治南舊儒學基明嘉靖四十二年知縣謝廷傑捐俸建以地在碧山之陽故名崇禎間重建
  寧國府
  志學書院在府治北景德寺後明嘉靖四十三年提學耿定向知府羅汝芳建有會講堂左右號舍四十楹書院西為宛陵精舍嘉靖四十三年知縣姜台建
  待學書院在府治文昌臺右明萬厯十七年知府廖恆吉知縣陳公相建二十六年知縣尹三聘重修改為正學書院崇禎間知府徐大儀倡募重修
  國朝康熙十七年訓導姚士重修葺
  鳯山書院一名明德書院在寧國縣學射圃前明正德中知縣王時正建嘉靖萬厯間知縣鬍子亞徐一檟重修後圮
  國朝康熙十六年知縣馬光重建於西津橋東滸制度軒敞設理學先儒位置田為學者膏火之資後知縣陳主策增置田助之
  文峯書院在太平縣治南明嘉靖中知縣邱振省開福寺建後知縣劉元凱重修更名天都書院後圮萬厯五年知縣張廷榜重建後改為公館知縣潘應化復之明末復圮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陳善政重建後為講堂前為凌雲
  
  籍山書院在南陵縣治東北因山為石臺明知縣沈堯中建
  國朝康熙八年知縣屈升瀛重修
  池州府
  齊山書院在府城南五里元時設山長主敎事宣城貢尚書師泰嘗為之後圮
  繡春書院在府齊山宋狀元華岳讀書處明狀元黃觀築翠㣲精舍正德十年知府何紹正即故址建書院有聚奎堂置田其中後同知任柱復置田益之萬厯初移建陽春嶺下三十三年知縣羅憲凱復移建舊址今圮
  儲材書院在府城西北城隍廟前明嘉靖二十年知府曾仲魁建五經書院隆慶間知府尹士龍改為實學書院萬厯十六年知府姚士觀易今名後圮
  池陽書院在府學宮西南本常平倉址
  國朝康熙二十年知府喻成龍建集六邑諸生肄業其中置田七百餘畝以為供膳講誦極盛今為憲使往來駐節之地矣喻成龍記天下之所以𢎞道化美風俗立功名乗風澤者惟此人才而已矣而儲才先於養士養士先於勤學載考禮官天子辟雍諸侯澤宮以雲學也下及鄉遂以三士三大夫卿主之而書院之設所以與辟雍澤宮六卿六遂相為贊治者也百年以來鮮有修舉予為慨然思所以儲才養士以開一代之隆以豫國家之用則書院其始地也歴稽往牒自漢集諸生於白虎觀講五經同異鄭元馬融及隋王通皆廣集生徒共相授受然書院之名未立也名之立自唐始開元初建麗正書院以張説為使代宗作蓬萊殿舍以李泌為使憲宗創石鼓待四方學者以李寛為使南唐昇元則嶽麓有建也太平興國則鹿洞有建也嵩陽鶴山奏置院長建安麗澤掌以布衣而大元之太極天厯之橫渠隆慶天啟之靈濟首善又班班可數也於是鴻儒尉興大業颷起猗雲盛矣予綰組池陽有興敎育才之任簿書之暇率寮寀進耆碩訪八桂翠㣲遺址湫隘曲側不足當甲觀酉山之選嗣於學宮西南有連厫舊基其地高廣軒豁登而望之逺岫平臨清江環溯煙雲竹樹觸目琳瑯陟巘降原於茲為勝爰剔榛莽畚砂礫測景植圭繪圖釐冊而後鳩工庀材焉經始於辛酉七月之初竣於壬戌春王之吉繚垣百堵丹雘千楹顔於門曰池陽書院誌地也堂曰經治志業也曰敬學誌學也東西序列匝廡周廊庖廩膏薪充庾盈室既次第就裁區畫纎當因採購鴻文搜羅祕笈聖經國史諸子百家凡數千卷刋石紀編貯備觀覽徴郡學及六邑諸生升其孝秀英敏者讀書其中而以郡邑學博主之相與修業砥行為國羽儀庻幾師禮官遺意而於前賢詎不望古遙集也哉若雲文翁之倡化茂叔之講學以俟君子余方遜謝告不敏也是為記
  陽明書院在青陽縣九華山化城寺右明嘉靖初知縣祝增建以祀王守仁後改為祠
  陵陽書院在石埭縣治西明畢似范講學其中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姚子莊重修今圮
  太平府
  天門書院舊在太平府大信鎮宋淳祐六年守臣陳塏建為淮士流寓者肄業之所置田以養之九年呉淵奏請賜額理宗親書天門書院以近天門山故名後馬光祖牟子才江萬里相繼修葺增濓溪明道伊川橫渠晦庵南軒東萊七賢祠元時漸廢至明遺址為鎮人所併萬厯二十二年知府顧汝學移建於城內青山書院之故基而拓之有孚化堂書舍五十六楹明末圮
  採石書院在府城北二十里採石鎮元至元十四年宣慰使張𢎞範剏建泰定間郡守賈煥山長楊伋重建堂齋門亭庖庫至正間亷訪使崔敬增修置田明宣德三年知府徐敬重修天啟間置採石兵營以書院為江防行署後同知梁斗輝復改為振采書院
  翠螺書院在府治太白樓後虞公祠側
  國朝雍正六年知府李暲新建置田以給學者
  丹陽書院在府東南八十里黃池鎮宋景定五年貢士劉某建郡守朱禩孫聞於朝賜額丹陽書院從漢郡名也元至大中憲使盧摯人匠提舉陳童置田六百畝以養多士吳澄書院養士記黃池鎮有書院舊矣自宋景定甲子貢士劉君肇建郡守諸公以聞朝賜丹陽書院名額撥僧寺沒官之田二頃給其食厥後僧復取之書院遂無以養士至大戊申憲使盧公議割天門書院之有餘以補不足令既出㑹公去不果如令人匠提舉陳侯分司黃池暇日與羣士遊習知書院始末慨然興懐移檄儒司儒司上之省省下之郡郡太守主之力竟如憲撫初議俾天門書院歸田於丹陽以畝計凡四百侯猶以為未足以贍乃勸士之有田者數十家暨官之好義一二人各出力以助或十畝或五畝有八畝七畝者有四畝三畝二畝者積少而多所得之田以畝計凡二百噫丹陽書院之創垂五十年而敎養之闕餘十年今一旦有田六百畝盧公開其始成侯成其終盧公勉勵學校固其職也陳侯典治絲設色之工而用心儒敎有出於職分之外者尸祝越尊俎而治庖可乎唐風之詩曰職思其居又曰職思其外夫居者其分也外者其餘也唐風思之逺者也於職既盡其分而兼及其餘所思可謂逺也已陳侯有馬侯所勸率𨽻匠籍者五之一𨽻儒籍者十之八此豈以氣勢利害動而使從哉能得其心悅而樂助葢有以也非才之優識之定其孰能感人如是田之疆畝名數久則湮羣士請勒諸石而陳侯之功尤不可冺春秋常祀不書侯此舉非常也宜得書若夫士既有以養必知所以學是不待余言也侯名童單州人明天順間改為公館
  同仁書院在繁昌舊縣距今縣治四十里明萬厯二十五年知縣吳縝重建門廊堂寢二十三楹今圯
  廬州府
  孝肅書院在府城南濠內香花墩明𢎞治間知府宋鑑建以祀宋包拯嘉靖中御史楊瞻重修於南岸建屋數楹以居其子孫焉
  龍眠書院在舒城縣治東舒王祠西即宋李公麟龍眠山莊故址元至順中知縣爕理溥化建集師生為肄業之地元揭傒斯記治民之道使民知禮義而已使民知禮義先示其所尚而已民知所尚則知所向方哉廬州舒城長爕理溥化用湖廣舉首取泰定四年第得茲邑首理學政咸用其學以敎導民民始益知人之所以為貴儒之所以為重而復知所以養生而送死居二年曰民其可敎矣乎如是又治地邑東得李公伯時龍眠山莊故基於東禪寺舒王祠西嘗沒於寺者據山川之會想昔賢之遊處乃㑹其祿入募工度功作書院以事先聖先師以為出治立敎之本不踰時而成凡殿堂門廡齋舍庖庫及李公之祠為屋三十有六楹以其靣對龍眠之山端嚴竒峻能出雲雨膏澤天下榜之曰龍眠書院且示不忘李公之故而邑賢者范鳯瑞割田二百畝以供祭養既告成於廟遂立之師進諸生而敎之凡民有來觀者必勸之以學是時上既撥亂集大命兵革未息鐖疫未復郡縣長吏能以荒政自任且不足遑知禮義之敎也而舒城勸分則出粟之家惟恐後民之強暴子弟一有弗若則父兄長老切責詬怒惟恐見絶於長吏休休焉日以興學為事舒之民卒無一人攜離轉徙者長吏豈獨賢民得其所以生者也舒著於春秋故山有春秋之山水有舒水始入於隨後並於楚其民勇而好義非獨舒為然楚之城皆然故楚常為強國最後宋室南遷賴其民蔽遮江淮幾二百年然當時學校之敎鬱而不施仁義之政厄而不行養生者不得盡其歡喪死者不得究其禮此非上之過長吏之責也今吾君既畀爾以賢長吏一以詩書禮義覺爾民民亦知所尚乎若曰升其堂陳其器設其牲齊而行其典禮如是而已此事聖人之疏節也非作書院意也舒之人尚其朂哉李公諱公麟邑人博學好古舉進士歴刪定及檢法官未老致仕蘇文忠黃文節二公嘗過其山莊故合祀於堂之北是役也建始於天厯三年之春而訖於改元至順縣學之明倫堂亦其所建也是嵗冬十月朔記
  正學書院在合肥縣學西明嘉靖間督學耿定向建敬一廣居大成三堂志伊學顔二軒又名廬陽書院今圮
  青陽書院在合肥縣東六十里巢縣之上因山為名元余闕讀書處
  水濓書院在廬江縣南門外明嘉靖三十年知縣何汝璋敎諭周以魯因池構亭繚垣築室聚徒講習其中今圮
  毛公書院在廬江縣東北七十里明嘉靖五年知縣周良㑹即漢毛義讀書處故址建以教鄉之俊秀者今圯
  楊林書院在廬江縣白湖之東七十里明嘉靖三十四年邑紳朱紱建聚族黨讀書其中朔朢伏臘鄉約正副等宣讀上諭申明鄉約
  鳳陽府
  西山書院在臨淮縣曲陽門外明嘉靖十三年知縣謝廷舉奉巡按張惟恕創建三十年知縣何立重修今無存
  鳳臨書院在臨淮縣西闗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知縣王紘建捐俸延師課士初名啟䝉書院政餘即親臨提誨學者講為已切實功夫諭以正衣冠尊瞻視二語言簡㫖深人人可以自力聞風者自逺而至悉資之膏火改曰鳳臨書院至今弦誦不輟
  文昌書院在懐逺縣西荊山之麓明嘉靖十三年建後廢
  國朝康熙五十六年邑人李佺等重建雍正元年知縣唐暄加修每月朔朢率諸生講學課藝其中興學書院在虹縣治東南隅
  國朝康熙初知縣龔起翬建十六年知縣彭翼宸建文昌閣於後其前為星聚堂朔朢集諸生課業循禮書院在壽州治東北明署學正黃竒士建今改為梓潼觀
  潁州府
  西湖書院在府西湖之南宋歐陽修守潁樂其風土及致仕歸潁築室於此明嘉靖十四年兵備李宗樞判官呂景䝉即遺址建後兵備陳洙孔天映繼成之中為四賢堂祀晏歐呂蘇四公前為露臺後為梧月柳風堂最後面湖為勝絶亭今圮於河滁州
  南譙書院在全椒縣東南二里明嘉靖中給事戚賢建聚徒講學今圮
  景濓書院在來安縣南門外明太僕周海門倡明理學士翕然宗之萬厯十六年知縣周之冕因建書院集諸生講習其中
  和州
  峩𡼴書院在和州城西南隅峩𡼴墩舊為清風樓宋元祐中改為連雲觀明知州王⿱氶巴 -- 卺改建峩𡼴書院以為生儒講學之所嘉靖元年同知薛祖學改為烈女祠十六年州判王朝用遷烈女祠於城南重建書院
  環峯書院在含山縣學宮東
  國朝康熙十四年巡撫靳輔檄各郡縣立書院為講肄之所知縣劉祚全始建此講堂書舍規模𢎞敞十六年署縣事通判黃際會於書院之右復設義學為塾師敎讀館
  廣德州
  復初書院在州文廟西北舊為元妙觀明嘉靖四年判官鄒守益徙觀於東郊即其址建書院以訓多士上為尊經閣下為明善堂東西翼號舍各十一楹置田三百畝以供學者萬厯間知州方沆陸長庚段猷顯李得中相繼修葺今圮
  茅茹書院在州學明倫堂東
  國朝康熙五年里人公建置田以為會課之費
  六安州
  龍津書院在州城武定門外一里舊為龍王廟明嘉靖六年知州歐陽德改建為格致書院後同知林華率諸生講習其中建廓然臺逺望數十里前為講堂左右列號舍扁曰龍津書院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知州張璨訪遺址重葺
  泗州
  泗水書院在州城內
  國朝順治十年知州宋德芳建後守備陳某借為官廨康熙十二年知州李德耀別立營房而復之後為義塾今湮
  崇聖書院在盱眙縣第一山昔孔安國為臨淮守創立書院有 先聖燕居殿今玻瓈泉即其遺址始興書院在天長縣治東明成化五年知縣易居仁建後為社學又改為公館
  同人書院在天長縣朱孝子祠東明邑人王心與門人吳恕等建以講讀後圮
  國朝順治初知縣李毓秀又於縣學西建之樓房㕔堂
  園圃畢備今亦漸圮













  江南通志卷九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一
  學校志
  試院
  貢院在江寧府城縣學之東明景泰間建中有樓曰明逺堂曰至公左右為監臨提調院列以騰録對讀供給諸所堂前為東西文場號房堂後有池架橋於上曰飛虹橋之北有門後有堂七間中三間為衡鑒堂左右各二間為主考官燕室左右掖皆有屋為五經同考官所居前有寫榜刻刷內㕑諸所隆慶間都御史盛汝謙購隙地繚以土垣四圍巡警外設公館及羣舍以備供饌吳節重修碑記貢舉有院內外通制也南京應天府為天下貢院首其制度亦為四方所取法自設科以來其地凡四易洪武初以北城演武場為之永樂中移於郡學文墀正統間復徙武學之講堂後士多地隘非闢廡毀垣不足容景泰初府尹馬諒將修述職之典於朝乃進耆宿而咨之咸曰秦淮之陽有地廓如前武臣沒入廢宅也鞠為氓𨽻之圃久矣若葺而理之可辦也公曰諾即具疏以聞詔禮部勘覆如其言遂與府丞陳宜首任經費而寮寀之良亦各捐俸為助鳩工市材募力啟土盡撤其舊而新之中為至公堂監臨侍御與知貢舉官居之左右夾室則封檢對謄之所也後為內簾寢室翰林正考主之東西有廂則同考師儒校讐之處也堂之前地平而勢整甲乙相向可為席三千有竒所以待士也由南而入則重門縈紆䕶之以棘所以防搜檢而嚴更僕也與凡庖湢之房餼廩之庫亦有位次而仆物之需几案之用又皆因時而為之者也工畢適嵗癸酉大比屆期合成均與畿甸之士奉試如式比轍棘而得人加多乃相與列宴於新堂之上時鹿鳴興歌籩豆有踐流觀煥彩文物交並京闈科貢之盛於斯為備矣天順改元恭逢聖君蒞祚首降恩詔切於求賢於是京府長寮以為文運方隆乎昔而是院更新宜有所記乃具始末來徴文將刻諸石竊惟進士之科始於成周盛於漢唐宋而最盛於明葢士君子入仕之顯階至公之通道也然儀必當物禮不虛隆故敷納之訓式燕之雅具於經而賓興之典計偕之令又於禮制有足徵焉然此皆上之所以待士也若夫功業相尚以致君澤民為心掀揭天地而宣昭古今則又在乎士耳不然則賢能之書奚以表見於當世耶節忝斯文嘗執筆於此不敢以菲薄辭謹述具造之由以彰昭代人文之盛美尹丞締構之功兼以諗夫豪傑之士各勉魁擢於後日雲
  國朝雍正二年總督查弼納捐資增設號舍十年署總督尹繼善又捐修堂簾廣增號舍規制甚備江寧府試院一在府城大功坊南明嘉靖間御史盧煥建萬厯間圮御史陳貞復建
  國朝順治間為民居所侵康熙五十二年巡撫張伯行重建都司章秉法董其事規模閎整張伯行記省會舊有學使者試士之所在都使司廨東順治庚子後始廢康熙甲戍乙亥間有議復者乃中止焉越十餘年太學生左史輩倡復之輙又止予以監臨癸巳科試事諸生張元等請復於予四月工興明年五月竣士皆以試於會城為宜乃記之曰事難成而易毀也茍非其人之賢且才能力持之不可動揺烏能轉毀而為成哉當是時制軍長白赫公韙之則其德於十四郡之士也甚大予因檄㑹稽章公秉法太守平陽衛君洪相與力行毋惑其檄章君從人望也章君於是集其鄉先生及三庠弟子員之任事者與夫富商大賈之由成均而來系籍者注名有簿捐金有條而閩海之降將子弟久於其地弗能遷也資而遣之闢地鳩工材甓具而斧斤施始則巍然而堂成再則邃然而室成其樓宇則翬而俯其左右個則翼而承主有息而賓以寧輿儓胥書之所憩㕑井之所炊汲廐厠無缺堂之前則試士東場也坐人以八百計西亦如之其高下之坐具亦如其人之數他瓊屑者又皆與焉繚以周垣表以棹楔中則冠以大扉二加闌楯而䕶之所謂鎖㕔而試者也夫古者士習於學宮自詩書六藝至於論治論獄出兵授捷之材皆取於此故人才真而弦歌弗輟後世為士者又徒彫琢於文辭以自見勢不得不廣其地以試其材然
  國家大體必於㑹城為宜者誠有見於地之不可易而君子亟亟儲材之意斯為至也若其往試句曲疲於舟車徒步以漂溺寒餓為憂其小者也一在句容縣治東南舊書院址始督學駐省城諸生就試明萬厯二十三年督學陳某即其地建試院四十年督學熊廷弼復因舊基重建後學使嵗試每駐節焉雍正十二年總督趙𢎞恩議令嵗科兩試俱駐江寧多士便之蘇州府試院在崑山縣治東南薦嚴寺左故范石湖書院明宣德間知縣羅永年建為巡撫行臺後為督學校士之署
  國朝順治初廢十五年提學僉事張能麟重建太倉州舊屬蘇州府科嵗試皆赴崑山今仍其舊張能鱗記江南學使者年來更易不常自繡衣持衡則東西院並既而差復未幾又以金馬代花驄近侍史臣文雅權衡並隆一時宜其安且久也乃諫臣以各省例議歸憲司
  上可其奏選於六曹余謬膺簡命承乏茲役竊念六郡為㝢內人文最端本澄源移風易俗余責也而考經訂藝多士其環聽焉何可無設棘地淮揚則署海陵常鎮則署澄江蘇松則署鹿城由來舊矣鹿城之址在東南隅㢲位興文育才文筆峯實鍾其靈慨自兵燹而後一望荒煙茂草每當嵗科校士或逺調江上或權宜郡學十餘載來無復知有崑之試署者予下車亷得其詳力
  以建復為已任躬履其所經畫規模左右為僧俗所侵者悉闢之石坊轅門班房鼓亭俱如制大門儀門各五楹儀門外土地祠三間並祀范公示不忘本也府縣㕔三間執簿呼名以恤勞也大堂五楹前後軒敞高亮川堂聨絡後堂亦以五楹建東側小屋八間為胥吏書寫地向後則自公門所以別內外也門內則公衙明三暗五明者為衡鑒堂暗者為息偃地也兩側小構數椽亦可以休從者最後為旭升樓九楹正五旁四環抱桶然樓東尚有餘地為小齋五間種植竹木可以節勞小憩也樓後圍牆舊有荷花亭尚可擴充以俟後之君子經盡甫畢適徐君邦俊來視邑事亟屬之暨命邑廣文王君鯤化張君希哲乃陶乃甓乃匠乃石拮据綜理自丁酉初夏經始孟秋告成士民來觀者曽不意其神速至此也嗟乎天下事莫不難於慮始茲幸始而終矣校士有地諸士可無逺渉之艱郡宮牆亦永無蹂躪之跡惜寒士而妥聖靈此非不亟之經營也徐侯輩請記於余遂授之簡松江府試院在府治東大街舊察院署始松士嵗試赴崑山科試赴江陰跋渉多費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郡人莫之攻捐資倡買察院後顧氏宅拓而大之諸生捐助創建試院提學張泰交始按臨校士於此
  常州府試院在江陰縣大街虹橋東宋元間為澄江驛明初吳良鎮江陰居此萬厯四十三年學使按部校士拓為督學察院
  國朝因之其規制閎敞為江南學使駐劄衙門向嵗試常鎮二府科試蘇松常鎮四府皆在此後各府俱建造試院科嵗試惟本府生童今下江學使仍駐劄於此
  鎮江府試院在金壇縣治南鎮江向無試院府屬生童毎科嵗俱就試江陰
  國朝雍正八年金壇丹陽二邑諸生倡捐建立試院於
  壇邑提學張廷璐始按臨考試
  淮安府試院在府治南府學之西即中察院署
  國朝順治中改為試院其考場向沿蓆棚雍正二年知府祖秉圭山陽知縣羅珮敎授蔣文元等易以瓦厰海邳二州向皆附考陞直𨽻州後亦然十一年以邳州屬徐州府科嵗試改赴徐州
  揚州府試院在泰州治東明時本鳳撫軍使院萬厯間巡撫李三才拓大之
  國朝康熙中改為試院以其地當十屬之中故學使按揚必駐於此四十五年知府左必蕃重修宮夢仁記今之試院昔鳯撫軍使院也撫使者移撤不常後遂為校士之所毎學使者按揚必蒞茲焉葢以地當十邑之中道里均而往來便也然傳舍視之有司不暇顧問而典守者因縁作奸風雨之飃䬙城社之狐鼠日甚一日及此不修無論行部校士時處非適中則文移期會動需時日而呼應不前在應校之士舟車跋涉館舍飲食之所費亦大不貲舍逸就勞既為吾州之士之憂辭近即逺更為吾郡九屬之士之憂記曰有其舉之不可廢也嵗丙戌㑹學使者檄至紳士倉皇無所出不得已創捐修議請於州不得請於府乃得之當是時東粵左公以清卿之貳
  特㫖留刺揚州愛士憐才於文章尤篤嗜往時童子應府試咸詣郡彚十屬分場如學使者故事於是公止泰童子勿西九屬既試卜日減從扁舟野次於州之南津屏去一切供帳黎明城扉啟而入集童子於學宮試之畢試而返纔兩日耳諸童子以府試資斧踴躍捐修闔邑紳士佽助之得若干金汪學博姜僉判董其事不五旬而既圮之試院煥然改觀矣使其時公亦如州牧不問則紳士之議寢勢必渉江而南後因為例暑雨祁寒往返闕津道路間其茶苦伊於胡底公葢不時為今日士計且為士之子若孫計並為九屬士之子若孫計而更為吾州億萬戶計何則吾州疊罹水患凋敝已久公謂三年兩試僦居有邸閣之資列肆有竒贏之獲泰之人利可百千焉以三十年之通計則百萬可致也落成之日碑而榜之曰勿毀牆宇勿肆芻牧勿作吏局雜塲即往來憲使至止亦必稟命於州
  於學隨啟隨閉著為令甲而屬余記之雍正元年知州魏錫祚復修徐州府試院在府城東門內
  國朝康熙五十四年知州卞之鈞姜焯相繼創建為督學試士之所始徐士赴淮與試逺者往返千餘里又有黃河之險至是稱便
  通州試院在州署東通士舊赴泰州與試
  國朝雍正二年州改直𨽻建立試院學使始按臨考試
  安慶府試院在府治東舊察院遺址
  國朝順治七年操撫李日芃檄建東西文場大堂捲㕔規制畢備李嵩陽記皖城自昔稱重鎮其山秀鬱其水潏蕩其人磊落英多俗饒魚蛤菰蒲之利習儒術敦詩書然以地介呉楚襟江流而蔽淮服曩昔多事輙先受兵亦形勢然也二紀以來干戈未戢順治六年大中丞培原李公自冮上督師兼撫治所屬建閫是邦歴覽四封喟然曰此三分後所云上遊要地也今海內一家治化旁達乃獨為匪民耶於是勤詢民隱得其利病無不為而去之勞來安集流離日還戶口日息既富且敎翕然從風郡故有察院嵗久陊壊公念諸生就試無地赴調為艱乃親營度鳩工葺治支柱邪傾垣墉塗茨孔曼且碩煥然改觀復闢餘址為堂為軒廊廡周通房闥相次殖殖噲噲從前所無創建瓦厰傑然對時爽塏高朗列凡八百如櫛如鱗多士以寧因感生奮先是皖為用武之區學使者不至廿有餘載矣予自滁陽實始來此所歴淝舒諸境荒逺𨶑寂俄見車馬絡繹輿衛甚衆則公所遣迓也及就館舍供具帷帳部署井井予因竊嘆公之經營四方調燮五緯洪鉅纎悉畢舉不遺類皆若是是可師法也已自是厥後皖之習俗丕變人文稱盛當且度越疇曩吾知百世而下猶拜公之賜寧特一時多士式歌且舞哉以庚寅孟夏告成始居之者為黃池李嵩陽因書以示來者俾知所自康熙十二年知府姚琅重建大堂四十八年諸生江岱等倡捐拓地徙儀門於南十數武增置號舍雍正十年東西文場為大風所傾頽知府徐士林捐俸並募七學諸生增建文場東西四十二間又增監視㕔三間於東偏工未竣同知李國相署府篆委懷寧縣敎諭謝有煇監生江巒監工於十一年告成
  徽州府試院在府治東元䝉古字學遺址明時建為察院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休寧監生黃鳳翼捐資建造棚厰為試院學使始按臨嵗試而科試仍在旌德雍正三年上下江分兩學使科嵗試遂俱在本府試院嵗久朽敝十二年歙人汪濤捐資重建大堂內署頭門儀門及四圍垣牆並増造樓房為寢息地規制煥然
  寧國府試院在府治西舊為宛陵書院明宣德中推官尹崇高因故址建正統間知府増修為廵撫行臺後相沿為憲使往來公館
  國朝康熙二十五年宣城知縣袁朝選捐資修建瓦厰為學使者校士之所先是生童俱赴旌德縣考棚應試至是便之廣德州無試院其嵗科兩試向俱赴寧國府附考今仍其舊
  池州府試院在城西街即舊西察院明時建為憲使往來駐節之地學使按臨亦校士其中今尚如故
  太平府試院在府城東本東察院明巡按御史駐節處
  國朝康熙七年督學按臨遂為試院十年當塗知縣寇明允修葺久漸圮壞三十四年知縣祝元敏重修四十四年知縣成文運捐俸重建移儀門前數十步武場遂寛雍正三年上江學使孫嘉淦大加修葺增建棚厰駐劄於此後皆因之
  廬州府試院在合肥縣學前
  鳳陽府試院在府治東即舊西察院明成化間知府南鵬建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學使胡潤建東西文場瓦棚
  潁州府試院在府城東門內
  國朝雍正三年知州李月槎建今陞州為府遂合潁上霍邱亳州太和蒙城五州縣士子為公試之所其亳州試院雍正九年建於州治學宮之右而嵗科兩試不復按臨矣
  滁州試院在州城內康熙五十年燬於火五十一年知州溫而遜重建
  和州試院在州治振肅坊城隍廟西即察院行臺舊址
  國朝雍正九年署知州曹元夢學正唐德咸募建六安州試院在州治東大街在宋時為六安軍凡軍皆立試院故址無考
  國朝雍正五年知州李懋仁捐俸倡建𢎞厰邃密督學
  李鳳翥始按臨考試
  泗州試院在旴眙縣上龜山
  國朝雍正四年







  江南通志卷九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二
  武備志
  有文事必有武備自兵與民既分而軍旅之事益重大江南北上下在昔多雄藩重鎮歴代設險之法葢其詳也我
  國家於水陸要害營哨塘汛棊布星列尤控制得宜烽堠無警而士馬飽騰葢蒐閲訓練者精矣奮武衛除戎器何待聽鼓鼙而思將帥哉自歴代兵制迄於今既核繫之江海之防尤詳焉逮於舟騎若郵政之於陸船政之於水亦附及之為類四為卷七作武備志第五
  兵制
  周揚州屬吳楚二國春秋時互相攻於卑梁鍾離潛巢之間史記吳楚世家
  吳舟師有艅艎左傳魯昭公十七年楚敗吳師獲其乘舟艅艎吳復敗楚師取艅艎以歸有戈船漢書注臣瓚曰伍子胥書有戈船以載干戈因謂之戈船有下瀬伍子胥書有下瀬船
  秦置郡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漢書百官表
  漢踵秦而置材官於郡國漢書刑法志更郡尉名都尉漢書百官表九江都尉治歴陽今和州沛郡都尉治蘄今宿州南界臨淮都尉治盱眙丹陽都尉治歙汝南都尉治汝隂今潁州
  又水泉用樓船廬江㑹稽等郡有樓船又有戈船有下瀬船南越列傳元鼎五年詔江淮以南樓船十萬師徃討南粵衛尉路博徳為伏波將軍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故歸義粵侯二人為戈船下瀬將軍
  後漢建武六年罷都尉並職太守後漢書百官表每有劇賊郡尉臨時補置應劭注七年又罷車騎材官樓船光武帝紀後以刺史領兵馬稱為州將揚州刺史治九江郡歴陽後漢書郡國志
  三國魏置都督諸州軍事以都督揚州諸軍事治夀春都督青徐諸軍事治下邳魏刺史亦典兵杜恕傳恕議古之刺史奉宣六條以清靜為名今可勿令領兵以専民事後又上疏曰臣前以州郡典兵則不勤民事宜別置將守以盡治理之務不報揚州刺史治合肥劉馥傳馥為揚州刺史單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後治夀春南齊志夀春淮南一郡之㑹地方千餘里有陂田之饒北距淮水漢魏揚州刺史所治徐州刺史治彭城而居巢新城亦命將戍守以備吳滿寵傳寵疏言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逺夀春賊來攻圍得據水為勢而官兵徃救甚難今城西北三十里有奇險可依宜更立城以固守此為引賊平地而犄其歸路於計為便詔報聽今合肥縣西北三十里雞鳴山北故址猶存
  吳都秣陵城石頭通鑑注城石頭吳人保江之根本置宮下鎮都下督營下督統都下兵吳志孫韶傳韶子楷天璽元年為宮下鎮驃騎將軍滕允傳太元元年以允為都下督朱然傳然子蹟以膽力遷營下督而凡典兵之職有督有監自歴陽魏志孫權遣將屯歴陽外以備夀春內以衞江南至濡須塢呂䝉傳勸權夾水口立塢所以備豫甚精謂之江西營通鑑注大江東北流故自歴陽至濡須口皆謂之江西而建業謂之江東置濡須督張昭傳昭子承為濡須都督江北廣陵之地置監軍使者孫亮傳五鳳二年使衛尉馮朝城廣陵拜為監軍使者督徐州諸軍事又淹北道孫權傳赤烏十三年遣兵十萬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以絶魏兵之窺建業遏巢湖孫權傳黃龍二年築東興堤遏湖水城東興諸葛恪傳建興元年㑹衆於東興更作大堤左右結山俠築兩城使全端留畧守之後魏分兵攻兩城城不可卒㧞以備魏 江東濵江兵馬重地則置京下督孫韶傳韶子楷為京下督蕪湖督妃嬪傳徐祚以戰功至蕪湖督牛渚督孫桓傳桓督牛渚作橫江塢虎林督陸允傳永安元年徵為西陵督後轉虎林又置吳郡都督鎮東方吳書權拜吳奮吳郡都督以鎮東方新都都尉鎮山越孫權傳建安十三年遣賀齊平歙立新都郡吳多舟師而兵有解煩敢死兩部又有車下虎士甘寜傳丹陽青巾孫皓傳及健兒凌統甘寜傳武射駱統傳之名然大率強者為兵弱者補戶陸遜傳陳表賜復新安二百家允表陳讓還官充精鋭料正戶羸民補其處陳武傳
  晉武帝封同姓大國三軍兵五千人次國二軍兵三千人小國一軍兵千五百人 其都督徐揚二州亦如魏文獻通考
  懐帝永嘉初又分揚州置二督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業都督揚州江北諸軍事鎮夀春時以瑯琊王睿督揚州之江南周馥督揚州之江北先是諸州刺史亦領兵太康元年吳平乃詔州郡悉去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後以盜賊羣起州郡不能制乃以都督併任刺史文獻通考
  晉之平吳也舟師最盛作大船大筏王濬傳濬作大船連舫百二十歩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徃來又畵鷁首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吳人於江磧要害處以鐡鎖橫截又暗置鐡錐長丈餘濬乃作大筏數十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錐著筏而去又作大炬長十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燃鎖融液斷絶於是船無所礙徑造三山
  東晉南渡調兵不出三吳大發毋過三萬有大將軍都督四鎮四征四平之號其諸州刺史任重者為都督輕者為督或帶四中郎將凡所治之地皆置州兵文獻通考 揚州刺史治西州城後治東府城通鑑注揚州治在建康臺城西故謂之西州東府在建康臺城東又嘗出鎮姑孰孝武初桓沖及廣陵之步邱孝武時謝安加大都督鎮步邱徐州刺史初鎮廣陵以兗州領徐州後徙鎮京口者四成帝時郄鍳蔡謨何充以至康帝時桓溫穆帝時禇裒荀羨又太和中郄愔又寜康中桓沖至太元初王藴又安帝時劉裕至㳟帝時劉道憐廣陵二寜康初刁彛王坦之又太元中謝元淮隂穆帝時荀羨下邳穆帝時荀羨郄曇以至哀帝時庾希各一 又分北徐州刺史鎮彭城彭城三面阻水獨南通軍馬東晉以為北境藩捍 兗州刺史初治京口元帝僑置後徙鎮合肥太寜元年郄鑑彭城泗口太寜二年劉遐金城康帝時褚裒通鑑注在江乘之蒲州琅琊僑郡下邳穆帝時郄曇荀羨哀帝時庾希山陽哀帝時庾希盱眙穆帝時禇裒海西時郄愔淮隂孝武時朱序各一廣陵三太寜三年郄鑑又孝武時王坦之謝元刁彛又晉末鎮此京口二成帝時郄鑑又穆帝時禇裒海西時郄愔 青州刺史初末俱鎮廣陵元帝僑置以廣陵控接三齊故青兗同鎮其中徙鎮淮隂二元帝時劉隗孝武時朱序京口二孝武時司馬恬王㳟安帝時諸葛長民劉道憐 豫州刺史成帝僑置初鎮譙元帝時祖逖祖約後徙鎮譙二穆帝時謝奕哀帝時袁真夀春四元帝時祖約穆帝時謝尚哀帝時袁真安帝時劉義慶馬頭二穆帝時謝尚孝武時朱序歴陽三穆帝時謝尚簡文時桓熙孝武時桓石䖍庾凖庾楷蕪湖二成帝時庾亮庾懌穆帝時謝尚姑孰二孝武時桓沖安帝時桓元劉毅牛渚一穆帝時趙允 冀州刺史或治淮南或治江北 并州刺史或居江南或居江北後徙鎮譙哀帝時姚襄又徙鎮山陽安帝時劉道憐 幽州刺史治三阿苻堅攻幽州刺史於三阿司州刺史元帝僑置治合肥以上分見列傳大抵晉之拒劉曜石勒以合肥淮隂夀陽泗口角城為重鎮其後攻苻堅則以長淮為衝要扼慕容徳姚興以彭城為北境藩扞鄭通志
  東晉之舟師太尉劉裕破盧循於江文獻通考安帝義熙六年循因裕北伐襲建康方艦而下裕還出輕利闘艦躬提幡鼔衆軍爭先軍中多萬鈞神弩裕自中流蹙之因風水之勢賊艦悉泊西岸岸上軍先備火萬具悉焚之賊衆大敗
  宋刺史仍加都督領兵揚州刺史寄治京師南徐治京口以近都特重其任 徐治彭城王元謨表曰彭城南屆大淮左右清汴表裏京甸捍接邉境城隍峻整襟衛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陽以北經塗三千達於濟岱六州之人三十萬戶常得安全實由此鎮鍾離東海朐山 南兗治廣陵盱眙 兗寄治彭城淮隂 南豫治歴陽姑孰宣城 豫治睢陽歴陽 青冀二州治鬱州今贛榆明帝失淮北僑立青冀二州共一刺史初以彭城歴城東陽為藩扞元嘉中伐魏發縁淮三郡兵集盱眙縁江五郡
  集廣陵而江南白丁輕進易退以致敗故魏主經彭城臨江屯瓜歩攻盱眙及東陽歴城䧟彭城降而長淮盡為北境矣通志
  齊自泰始以來將帥各募部曲屯建康後從李安請非淮北常備外餘軍悉皆輸遣若親近宜以隨身者限人數文獻通考諸州刺史亦加都督惟以徐為北徐兗為北兗以冀治漣口餘治所皆因宋南齊書州郡志自宋失彭城諸郡齊淮北之地少但以夀春淮
  陽角城漣口朐山為重鎮永元初豫州刺史又以夀春入於魏通志
  梁諸州兵制亦如齊後務拓境宇頻事經畧欲重其將帥凡鎮戍多置為州通志揚鎮建康而徐則分南北西東鎮京口鍾離渦陽宿豫兗分南北鎮廣陵淮隂豫分西南南鎮歴陽合肥夀陽姑孰西鎮晉熙青分南北鎮鬱州贛榆又共鎮招逺今海州而又廣設淮譙武安睢潼潁仁義霍合秦涇十三州分鎮淮隂譙城歸政今邳州定逺竹邑今宿州取慮今虹縣汝隂赤坎虹縣西南安豐岳安今六安州合肥尉氏今六合沛而譙又鎮新昌分南譙鎮南譙城分見本紀列傳葢屢與魏軍交戰於淮之南北尅宿遷合肥翟邱朐山彭城夀春等郡南朝之境幾復然旋得旋失及景平後江以北悉入於齊其初大抵以硤石汝隂郡下蔡合州鍾離淮隂朐山為重鎮通志
  梁韋叡以舟師破魏於淮韋叡傳魏人於邵陽洲兩岸為兩橋立柵數百歩跨淮通道叡裝大艦使太守馮道根等為水軍㑹淮水暴漲叡即遣之闘艦競發臨魏壘以小船載草灌以膏焚其橋風怒火盛水又漂疾倐忽之間橋柵盡壊道根等身自搏戰軍人奮呼無不一當百魏人大潰王僧辨破侯景於江王僧辨傳景命侯子鑒為水戰之備僧辨至姑孰子鑒帥歩騎萬餘人於岸挑戰又以鵃𦨍千艘載戰士僧辨令細船退縮留大艦夾泊兩岸子鑒之衆謂將退爭趨之大艦斷其歸路
  陳初已失淮但以江為境大建中伐齊屢㨗淮南之地盡復後敗於周而江北之地又盡沒通志 其刺史都督所鎮惟不置東西徐淮武睢潁秦涇實增司晉江吳四州鎮黃城晉熙南陵吳郡以豫鎮夀陽北譙鎮盱眙安鎮宿預義鎮尉氏餘悉如梁見本紀併通鑑胡注
  陳之舟師周文育敗徐嗣徽於七磯周文育傳嗣徽引齊人渡江據蕪湖帝詔文育還都嗣徽等乃列艦於青墩至於七磯以㫁其歸路及夕文育鼔譟而反攻之嗣徽驍將鮑砰獨以小艦殿丈育乘軍舴艋跳入砰艦𨊻砰仍牽其艦而還賊衆大駭侯瑱敗王琳於蕪湖侯瑱傳琳引合肥巢湖之衆舳艫相次而下瑱進獸檻洲琳戰卻及夕東北風吹其艦並壊琳入浦以鹿角繞岸不出時西魏將史寜躡其上流琳率船東去蕪湖十里而泊瑱令軍士晨吹蓐食頓蕪湖洲尾以待之乗東南風縱火章昭達以大艦中江而遣大敗之後防戎船艦悉還都下江中至無一隻故隋軍渡江而平之通志
  後魏於晉世起代迨獻文天安元年宋薛安都以彭城附遂有淮北之地 宣武景明元年齊裴叔業以夀陽降又得淮南之地 至東魏孝靜武定中乗間畧地盡取江北郡縣通志 初置州都督總軍人後以刺史為當州都督北齊書髙隆之傳葢魏仿周典置六軍刺史以農隙教之合為百府每府一郎將主之分屬二十四軍開府各領一軍大將軍凡十二人統二開府一柱國主二大將軍復加持節都督以統焉文獻通考 其刺史在江淮間者徐治彭城南兗治譙城南徐治宿豫東魏改為東楚州海治龍沮東魏置潁治汝隂東徐治下邳渦治渦陽魏置渦州及渦陽東魏改譙州楚治鍾離合治汝隂霍治南陳睢治取慮譙治新昌揚治夀春淮治懐恩仁治已吾即赤坎東揚鎮東成魏以其地在夀春之東故置東揚州東徐鎮圑城以上見魏書地形志其鎮都大將亦稱鎮將在江淮間者彭城鎮將梁城鎮將汝隂鎮將絳城鎮將梁國鎮將 又置行臺節度軍事徐州行臺鎮彭城亦曰東道行臺又曰東南道行臺魏於彭城立東南道行臺
  後齊畧梁地南際於江刺史仍為都督總當州士馬其不同魏者無南徐東揚潁渦譙淮而增置東廣東楚潼秦江和涇七州鎮廣陵宿豫夏邱瓦梁晉熙歴陽石樑以仁鎮蘄睢鎮睢陵東徐鎮下邳餘如魏以上惟涇霍二州見北齊書潘樂魏愷二傳餘並載通鑑注齊所有六十州內 三等鎮置鎮將三等戍置戍主隋書百官志 其鎮將在江淮間者有盱眙鎮將蘄城鎮將海西鎮將 其行臺在淮北者東南道行臺在淮南者夀陽道行臺
  後周改都督諸州軍事為總管其授總管刺史則加使持節諸軍事以督軍戎 其總管刺史在江淮間者徐鎮彭城南兗鎮譙後改為亳譙郡舊置南兗州後州置總管府後改曰亳州泗鎮宿豫下邳郡後周曰泗州揚鎮夀春淮南郡後周曰揚州吳鎮廣陵江都郡後周曰吳州又宋州刺史鎮晉陵後周改齊潼州為宋州縣曰晉陵邳鎮下邳方鎮尉氏後周改齊秦州曰方州以上見隋書地理志
  隋州置總管者列上中下三等總管刺史加使持節隋書百官志楚州總管鎮淮隂開皇元年以賀若弼為楚州總管廬鎮廬江開皇元年以韓擒虎為廬州總管八年伐陳韓擒虎出廬江夀鎮夀春開皇九年夀州置總管府徐鎮彭城吳鎮江都揚州大總管亦鎮江都開皇十二年以楊異為吳州總管二十年以宇文㢸為吳州總管又開皇九年以晉王廣為揚州總管鎮江都時楊異出除吳州總管詔令異每嵗一與王相見以上見隋書地理志大業三年改州為郡復置太守別置都尉副都尉領兵與郡不相知隋書百官志
  隋伐陳楊素造戰艦最盛楊素傳其大艦名五牙上起樓五層髙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並髙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次曰黃龍置兵百人自餘平乗舴艋各有等差素親帥數千艘衘枚而下旌甲曜日素坐平乗大船容貎雄偉陳人望之皆懼曰清河公即江神也
  唐武徳初因西魏周隋之制析闗中為十二道置府兵以驃騎車騎兩將軍領之後改曰統軍曰別將貞觀十年更號統軍為折衝都尉別將為果毅
  都尉諸府總曰折衝府分天下十道置府六百二十四皆以𨽻諸衛 淮南道置府凡六江南道置府凡二揚州府兵曰江平曰新林曰方山曰卭江和州府兵曰新川 又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軍城鎮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將一人曰大總管唐書兵志改總管曰都督總十州者曰大都督唐書百官志注其餘都督帶使持節謂之節度使總軍旅顓誅殺 又有防禦使都圑練守捉使唐書百官志 其都督之在江淮間者揚州大都督府鎮江都中都督府鎮夀春徐州鎮彭城貞觀十年元禮舒州鎮懐寜武徳八年張鎮周 其軍則有丹陽江寜長洲採石崇徳諸軍使其鎮則有鵲頭石頭常州蘇州諸鎮將又有下蜀淮安採石諸戍主皆統於都督府 其節度使則有河南節度使鎮徐州乾元二年淮南西道淮寜軍節度使鎮夀州乾元二年徐泗濠三州武寜軍鎮徐州貞觀四年徐泗感化軍治徐州咸通十年淮南節度使治揚州至徳元年置浙江西道鎮海軍節度使治昇州乾元元年宣國軍鎮宣州大順元年 其都團練使防禦使則有徐海沂密都圑練觀察使治徐州建中三年 又徐州圑練防禦使治徐州咸通三年浙江西道觀察處置都圑練守捉使治蘇州乾元二年宿泗等州咸通三年宣歙池等州大歴元年置夀州建中四年都圑練觀察使治宿州宣州夀州 後藩鎮擅命所在置將攻守常州光啟三年杜稜潤州光啟二年阮結池州文徳元年陶雅濠州天祐時劉金舒州天祐時劉存圑練使鎮晉陵丹徒秋浦鍾離懐寜泗州防禦使鎮臨淮乾寜時臺濛海州戍將駐朐山光化時陳漢賔又有漣水光化時廬江王綰髙郵光啟三年張神劍狼山乾符時王郢六合鎮遏使光啟時徐約蘇州常孰鎮使乾寜時陸郢
  五代江淮之地歸版籍者僅四五州多設重鎮徐州武寜軍節度使鎮彭城乾化元年福王友璋唐同光二年李紹榮晉天福二年吳巒漢劉贇周廣順元年王彥超顯徳元年王宴淮南節度使鎮廣陵周顯徳三年向訓忠正保信二軍節度使鎮夀春顯徳四年楊信合肥周顯徳五年趙匡贊亳潁二州防禦使鎮譙顯徳四年郭廷謂汝隂後漢何福亳潁宿三州圑練使鎮譙梁冦彥卿南唐李重吉汝隂後唐李承約符離顯徳四年范再遇 其間割據土疆者凡十有餘國而江南之境南唐吳越亦皆多設節度及軍監之使 鎮海軍節度使大都督府鎮潤州吳以鎮海節度使徐溫為管內水陸馬歩諸軍都指揮使兩浙都招討使鎮潤州南唐以東都㽞守燕王𢎞冀為宣潤二州大都督鎮潤州後以齊王景達為浙西道元帥潤州大都督又移鎮金陵徐溫移鎮海軍治所於昇州改昇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後徐知誥為鎮海寜國諸軍節度使鎮金陵靜淮永泰保信清淮定逺寜國康化中吳諸軍節度使鎮泗州吳朱瑾舒州南唐元宗時孫晟馬希崇廬州南唐昇元六年周鄴夀州南唐昇元六年姚景保大四年劉彥貞濠州南唐劉重進宣州吳徐知誥池州南唐昇元二年楊漣三年王彥儔蘇州吳越傅璙以上五代史職方考 又有昇州防遏使治上元徐知誥歙州都圑練使治歙吳陶雅楚滁舒夀海泰潤常池蘇諸州圑練使治山陽武義元年廬江公濛南唐何敬清流南唐郭廷謂懐寜武義二年徙公濛夀春吳崔太初朐山吳徐景海陵南唐荊罕儒丹徒吳王茂章武進南唐姚鳳貴池吳陳璋吳越沈粲 濠州觀察圑練使治鍾離南唐劉彥貞廬州觀察使治合肥吳劉威宣州觀察制置使治宣城南唐李遇蘇州制置使治吳吳越沈粲 其軍監則有雄逺舊為當塗縣南唐置新和州後改雄逺軍江隂吳以唐晉陵郡之暨州置江隂軍二軍使建武軍昇元六年改揚州天長制置使為建武軍漣水軍後唐長興元年漣水制置使將兵入海州靜海軍南唐以海陵東境置靜海制置院三制置使又有廣徳鎮遏使呉遣宣州副指揮使花䖍將兵㑹廣徳鎮遏使溫信屯廣徳
  五代之舟師周最稱雄敗唐於濠泗文獻通考顯徳三年攻夀州唐大發樓船泊濠泗周師不利唐將林仁肇載薪蒸乘風縱火將焚浮梁周將張永徳使習水者縻以鐡鎻急引輕舟撃之溺者甚衆奪艦數十於淮文獻通考四年帝於京城汴水側開池造數百艘招誘南卒教習數月命大將軍王環將數千自閔河沿潁入淮帝騎循北岸諸將循南岸水軍自中流而下唐兵戰溺及降者殆四萬人獲戰船糧仗十萬數遂克夀州於渦口文獻通考帝攻濠州唐人屯戰船數百於城北植大木於淮水以限周兵帝命水軍㧞其木焚其艦七十餘艘又聞唐有數百艘在渙水東欲來救遂夜發兵水陸並撃大破之於渦口克泗州又唐有數百艘泊渦口上自將親軍自淮北進命太祖自淮南進水軍自中流進且戰且行追至楚州大破之所獲於燒沉之餘尚三百餘艘唐之戰船在淮上者於是盡矣直達於江文獻通考五年上欲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渡乃鑿楚州西北鶴水以通其道巨艦數百艘皆達於江唐人大驚
  宋仍置節度使都督防禦圑練使以統軍 厥後增置不一則有淮南及夀春等州宣撫使掌撫綏邊境統䕶將帥督視軍旅紹興時呂頤浩朱勝非劉光世李光張浚 淮東總領淮西總領掌措置諸軍錢糧預聞軍政淳熙二年詔揚州廬州兩路每路委文臣一員充安撫使以治民武臣一人充都總管以治兵 府州軍監總管鈐轄司掌治軍旅屯戍營房守禦之政令建炎初詔要郡文臣一員帶本路兵馬鈐轄武臣一員充副鈐轄次要郡帶本路兵馬都監武臣充副都監 路分都監掌本路禁旅屯戍遏防訓練之政令建炎初分置帥府以諸路帥臣兼要郡守臣帶兵馬鈐轄次要郡帶兵馬都監並以守臣為之副稱副總管副鈐轄副都監 諸軍都統制副都統制建炎初置都統制後建康鎮江府池洲及平江許浦水軍皆除都統制權任在帥臣右乾道三年命江上諸臣各置副都統一員兼領軍事以上宋史職官志 其時江淮間鎮戍者京東西路則彭城徐州大都督府武寜軍節度使京西路則汝隂順昌府順昌軍兩浙路則吳平江府平江軍丹徒鎮江府鎮江軍淮南東路則江都揚州大都督府領兵馬鈐轄亳州集慶軍符離宿州保靜軍山陽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朐山海州圑練使海陵通泰鎮撫使清流滁濠鎮撫使淮南西路則夀春夀春府忠正軍合肥廬州保信軍領兵馬鈐轄歴陽和州防禦使懐寜安慶府徳慶軍鍾離濠州團練使江南東路則上元江寜府建康軍領兵馬鈐轄宣城寜國府寜國軍貴池池州安撫使 其軍監則有知常州通州太平州徽州諸軍事江隂建安漣水招信建炎三年升軍淮安咸淳七年六安政和八年升縣為軍無為太平興國元年以廬州巢縣無為鎮建為軍鎮巢景定三年升巢縣為鎮巢軍廣徳諸軍監太平興國四年以宣州廣徳縣為軍 以上宋史地理志 宋兵制有三一曰禁軍天子之衛兵建炎元年詔諸州選所部兵送闕下補闕後多增募各營於本州每指揮以五百人為率其指揮之在江淮間者有廣㨗軍亳州潁州各二龍騎軍潁州泗州各二武衛軍徐州二勇㨗軍夀州宿州二亳州一忠節軍亳州二江寜揚廬宿夀楚真泗泰池歙太平廣徳各一歸逺軍亳夀宿各二宣毅軍徐州揚亳各二廬宿夀楚真泗海舒泰濠和通無為髙郵漣水江寜蘇潤常各一熙寜以後制廣㨗軍亳州一永城一宣毅軍徐州揚亳二廬宿夀楚真泗海舒泰濠和通無為髙郵漣水各一熙寜三年宿揚廬夀楚真泰泗一併𨽻教閲忠節各為一海舒濠和通無為髙郵漣水各一闕弗補江寜撥𨽻威果雄畧蘇潤各一皆改威果常秀各一不充威果軍江寜揚廬各三勇㨗軍夀宿亳各一忠節軍亳永城各三江寜揚廬宿夀楚真泗泰滁池太平宣廣徳各一歸逺軍亳夀宿各一其一曰廂軍為諸州之鎮兵或一軍之額分𨽻數州或一州之管兼屯數州皇祐中募流民為兵分置徐州淮揚等軍征役同禁軍熙寜中併省諸軍名額淮南曰寜淮兩浙曰崇節江南曰効勇元豐中治諸路教閲廂軍於下禁軍內增八指揮名額排連並同禁軍其將校則有馬歩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侯在江淮間者為馬軍騎射京東路徐州威邊徐州淮南路亳廬宿武勝濠泗揀中騎射淮南路揚廬夀宿泗真濠海通和舒滁漣水髙郵無為江南路宣太平池廣徳平難亳濠開逺揚楚泗六奇靜海徐淮揚通水軍淮南路揚廬夀海和泰楚舒泗漣水髙郵無為江南路江寜宣歙太平池廣徳壯武淮南路揚夀廬海和通楚泰舒滁髙郵寜淮潁夀靜勝寜順旌勇備邊三㨗寜化保節淮南路舒江南路池太平効勇江寜廣徳裏運江寜廣濟夀陽宿髙郵漣水通崇節蘇秀水軍奉化泰泗雜作都裝發真泗楚通防城東南道廵海水軍教閲澄海 捍手右衙車軍真楚泗鹽車泰真新招梢上真泗㧞頭水軍清務捍海通泰建炎後禁廂兵為威果平江常鎮江全㨗平江鎮江雄節平江常鎮江江寜武衛鎮江威㨗鎮江忠節寜國武雄寜國廂兵為寜淮在淮南崇節平江江隂常鎮江開江平江橫江平江其一曰鄉兵由選募圑練以為所在防守有鄉兵廵社建炎元年詔諸路州軍廵社並以忠義廵社為名𨽻宣撫司後募鄉民為之勇敢紹興二年詔池州就招土人充二千為額壯丁民社乾道四年楚州置鎮淮初淮南募邉民號鎮淮軍數至十萬嘉定初選汰歸農僅存八千餘人以充効用餘補鎮江大軍淮西選二萬六千餘充御前定武軍分為六軍軍設統制又有砦兵平江府八吳長平望許浦福山白茅江灣楊林甪頭江隂軍二申港石牌又有將兵以三千人戍揚州及江寜府後遂圑結軍士置將分領東南路諸軍共十三將自淮南始東路為第一西路為第二兩浙東路為第四江南東路為第五 高宗開元帥府諸將兵悉𨽻焉後諸將兵寖盛因時制變屯無常所劉光世軍或在鎮江池州太平韓世忠軍或屯江隂岳飛一軍或屯宜興蔣山乾道之末各州有都統領軍建康五萬池州一萬二千鎮江四萬七千楚州武鋒軍一萬一千分屯列戍增損靡常
  宋代水軍之制南渡以後愈盛沿河江淮帥府各置水兵二軍要郡別置水兵一軍次要郡別置中軍號曰凌波樓船軍又有鎮江置劄御前水軍乾道三年招三百人淳熙五年招千五百人江隂水軍乾道四年置三百人平江許浦水軍乾道七年七千人淳熙五年増五百人池州都統司水軍淳熙元年千人嘉定中增置三千人太平州採石駐劄御前水軍嘉定十四年五千人建康都統司靖安水軍原𨽻都統司嘉定中𨽻節度通州水軍乾道五年池州清溪雁汊控海水軍建炎四年置一千五百人兩淮水軍紹興元年置二千人 附以上文獻通考錢之望條三邊戰守事宜疏畧揚州有三城三塘楚有大小清河淮東恃此為扼敵來處足矣敵設乗虛自昭信盱眙抵淮隂不一日薄揚州不二日由滁真通泰亦經至江上彼兩路何獨不然陛下可無令韓琦范仲淹者通一路險易熟議之乎且卒饑財匱兵少今曰之大患也然而卒欲飽則財愈之矣財欲無乏則減兵且不暇其何以增耶若兵自耕民自戰沿江諸軍各擇地分內閒田種之而民兵外弩手用一法給器械較精惰畧計可十五萬與屯田大兵相參此三路之郛郭也昔韓世忠在鎮江張浚在建康淮東西便為屯分大儀天長昭闗柘臯敵來則戰豈有定所三路助之所向克㨗近諸郡修城築堡遣兵更戍犬牙占認尺寸之外秦越自分如是則誰肯出力㑹戰於要害之地耶臣觀諸軍氣習今昔頓殊昔欲戰不欲守今言守不言戰馴致疲懦十年之外雖守不能矣陛下幸詔諸將復紹興屯名使如世忠浚軰苦戰立勲庶幾無令消磨坐視相盡汪綱兩淮預備疏畧淮地自昔號財賦淵藪西有鐡治束富穭稻足以自給淮右多山淮左多水足以自固誠能合兩淮為一家兵財通融聲勢合一雖不假江浙之力可也祖宗盛時邊郡所儲足支十年慶厯間中山一鎮尚百八十萬石今宜上法先朝令商旅入粟近塞而算請錢貨於京師入粟拜爵守之以信則輸者必多邊儲不患不豐州郡禁兵本非供役乃就糧外郡耳今不為戰鬬用乃使之供力役緩急戌守専倚大軍指日待更不諳風土豈若土兵生長邊地墳墓室家人自為守耶當精擇伉壯廣其尺籍悉𨽻御前軍額分擘劵結以助州郡衣糧之供又率如山陽武鋒軍制則邊面不必抽江上之戍江上不必出禁衛之師生養休蕃勞費俱息
  金地南際於淮建節鎮設防禦亳州集慶軍節度使鎮譙宿州保靜軍節度使鎮符離徐州武寜軍節度使鎮彭城泗州防禦使治淮平淮平舊盱眙縣明昌六年以宋有盱眙軍故名
  正隆四年造戰船於通州五年遣都水監徐文等率舟師九百浮海討東海縣民張旺詔曰朕志不在一邑將試舟師耳續文獻通考
  元兵制盡改遼金之舊有征伐之事則置行樞密院或曰行院淮南江北行樞密院鎮揚州至正十一年後徙治建康二十八年徙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大都督府治揚州後移治建康至元十四年置二十四年徙有宣尉司掌軍民及邊陲軍旅之事或兼都元帥府淮東道宣尉司治揚州至元十五年立十九年省二十一年復立淮東等處宣尉使司都元帥府治天長至正十五年置統帥濠泗義兵萬戶府置司於泗州天長縣 其監臨東南諸省統制各路軍馬曰行御史臺至正十二年命右丞相托克托總制諸路軍馬即軍中加太師其鎮守各路者曰萬戶府列為上中下三等所管軍上府七千之上中府五千之上下府三千之上各置達嚕噶齊一員萬戶一員典兵至元間改江淮江西元帥招討司為萬戶府䝉古漢人相叅作三十七翼在江淮間者宿州高郵沿海上萬戶府邳州真州中萬戶府常州鎮江潁州廬州亳州安慶路江隂水軍淮安夀春揚州泰州松江鎮江水軍建康下萬戶府後以揚州建康鎮江三城跨據大江人民繁㑹置七萬戶府至元二十八年又有宿州義兵萬戶府至正十四年添設兵馬司都指揮等於徐州至正十年軍戍則有海州東海四千人至元十二年廬州三千
  至元十二年詔以巴延阿珠所調河南新僉軍三千人還守廬州揚州䝉古軍千人至元二十年留戍 以上分見百官地理志
  至元中以軍萬人𨽻江浙行省習水戰又以征日本船運糧江淮及教軍水戰又勅習泛海者募水工至千人為千戶百人為百戶又擇瀕海沿江要害二十二所分兵閲習伺察諸盜續文獻 附通考余闕論兩淮利害狀疏奉聖㫖楊存中等採訪到淮南西路事宜欲廢廬州並管下四縣以附舒州徙和州於東闗並改和州為歴陽縣而合肥歴陽二縣並升軍額仍各差兵將屯戍臣竊謂朝廷欲併省移易州縣之意令侍從臺諫看詳大要不過有三一曰據形勢要害以禦冦二曰酌道里逺近以便民三曰減官吏浮費以足用今據存中等所申欲廢廬一郡四縣之地以附益舒州則是舍形勢而就僻陋如備禦何欲舉廬一郡四縣之民而供輸帥府則是舍近便而趨險逺如綏撫何今兩淮經兵火之後城郭室廬焚燬戶口牛畜散亡見雖招集猶未復業帥司欲行措置茫若捕風無所用力今遽移郡置堡剏建官府豈無騷動謂之省費得乎即此三者無一可行然參酌事宜權衡輕重緩急先後當有次第今所甚急莫若以戍兵為首屯田次之修堡以控要害又次之蓋州郡無兵則不可為守百姓無兵則不敢安業如廬之合肥和之濡須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嘗雲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敵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蓋地有所必爭也而孫權築濡須塢魏累攻不克守將如甘寜等常能以寡制衆蓋形勢之地攻守百倍豈有昔人得之可以成功而今日有之反棄不問非良䇿也伏望朝延特於沿江量遣將校及兵一二萬人早為經畫分戍二州使壘壁相望足為沿淮一帶聲勢以絶窺伺然後廣開屯田使兵民雜耕仍修築東西闗之險以備固守其餘就募弓箭手之屬以次施行無不可者況開濡須巢湖之水上接店埠下抵江口可通漕運則二州之戍兵與就食沿江初無少異而舒捲之間成效相逺欲乞朝廷參酌施行宋文瓚論守江戍將疏畧江隂通泰為江之門戶而鎮江真州次之國初設萬戶府以鎮其地今戍將非人致賊艦徃來無常集慶花山賊凡三十六人官軍萬數不能進討反為所敗後竟假手鹽徒雖能成功豈不貽笑逺近宜亟選智勇以圖後功不然則東南五省財賦恐非我國家有矣
  明統兵之制大畧有三一為都督府一為鎮戍將領一為督撫兵備
  初立大都督府設內外衛所及各都指揮使司後又分大都督府為五府𨽻外衛於都司而都司及內衛各以其方𨽻五府惟親軍不屬南京五軍都督府所屬衛所則有留守左衛鎮南衛水軍左衛驍騎右衛龍虎衛英武衛龍虎左衛屬左軍都督府本府所屬衛仍𨽻京師左府 虎賁右衛留守右衛水軍右衛武徳衛廣武衛屬右軍都督府本府所屬衛仍𨽻京師右府 留守中衛神策衛廣洋衛應天衛和陽衛牧馬千戶所屬中軍都督府本府所屬衛仍𨽻京師中府 留守前衛龍江左衛龍驤衛飛熊衛天策衛豹韜衛屬前軍都督府本府所屬衛仍𨽻京師前府 留守後衛橫海衛鷹揚衛興武衛江隂衛屬後軍都督府本府所屬衛仍𨽻京師後府 又有中都留守司轄衛八曰鳳陽曰鳳陽中曰鳳陽右曰皇陵曰留守左曰留守中曰長淮曰懐逺所一曰洪塘現在今鳳陽府蘇州府衛三蘇州太倉鎮海所二吳淞千戶崇明千戶松江府衛一金山所三淞江千戶青村千戶南匯嘴千戶鎮江府衛一鎮江揚州府衛三揚州儀徵髙郵所三興化千戶泰州千戶通州千戶淮安府衛三淮安大河邳州所三海州千戶東海千戶鹽城千戶廬州府衛二廬州六安安慶府衛一安慶太平府衛一建陽寜國府衛一宣州徽州府衛一新安和州衛一瀋陽右滁州衛一滁州徐州衛二徐州徐州左皆𨽻京師中軍都督府
  其鎮戍將領總鎮一方者曰鎮守一路者曰分守守獨守一堡一城者曰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曰協守其總鎮或掛將軍印或不掛印皆曰總兵次曰副總兵又次曰叅將又次曰逰擊將軍 南直𨽻狼山提督副總兵駐通州嘉靖三十七年設水路自瓜儀周家橋掘港直抵廟溪雲梯闗陸路自通泰淮揚天長直抵鳳泗各叅將守備把總等官悉聽節制鎮守江南副總兵駐吳淞舊係總兵官駐劄福山港復移駐鎮江後復駐鎮江儀徵兩處嘉靖八年裁革十九年仍設二十九年又革三十三年仍設為副總兵官駐金山衛四十三年改駐吳淞専管江南水陸兵馬分守徐州叅將駐徐宿隆慶四年自睢陳叅將改所轄徐州武平曹濮睢陳等處地方兵分為三營徐州一營宿州一營歸徳一營運糧行駐徐州以保運道氷合駐宿州以防陸路春駐歸徳以防竊發金山叅將駐金山舊以蘇州叅將駐金山防禦沿海柘林青村南匯川沙一帶後改逰擊萬歴二年改設以劉家河叅將移駐劉家河遊擊將軍駐崇明舊係叅將駐金山萬歴二年改設以金山逰擊移駐崇明儀徵守備駐儀徵江口専管江北備倭捕盜事務安慶府守備駐雷港 鹽城守備駐邳州舊係㕘將嘉靖四十三年改設無事駐劄邳州有事防守鹽城泗州守備駐泗嘉靖三十七年添設萬歴二年令專一防䕶陵寢掘港守備駐掘港舊設把總嘉靖三十六年改設揚舍守備駐揚舍舊設革萬歴十三年復設哨守海口鳳陽軍門中軍官駐淮安嘉靖四十年把總十三員俱駐劄本處川沙堡嘉靖三十九年設撥金山衛千戶一員防守柘林堡嘉靖三十九年設撥金山衛千戶一員防守劉家河嘉靖三十二年荻港萬歴三年設統建陽一衛京口圌山嘉靖三十年福山港周家橋東海嘉靖三十三年大河口嘉靖三十七年設以鹽城把總移駐於此狼山水兵嘉靖三十九年逰兵萬歴三年設駐劄上新河自狼山至圌山與通泰合兵廵哨中山鎮萬歴七年設提督漕運鎮守淮安總兵官駐劄淮安其總督廵撫操江兵備以文臣監督總督舊稱軍門而廵撫皆贊理或提督軍務操江専督廵江其按察司官整飭兵備者或副使或僉事或以他官兼副使僉事沿海者稱海防道兼分廵者稱分廵道兼管糧者稱兵糧道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廵撫應天等府地方駐江寜徽安池兵備道駐池州管轄徽州安慶池州三府又建陽宣州安慶各衛所提防江賊礦徒寜太廣兵備道駐寜國管轄寜國太平二府廣徳一州句容等六縣蘇松兵備道駐太倉整飭蘇州松江二府兵備兼理糧儲水利農務常鎮兵備道駐江隂整飭鎮江常州二府兵備兼理糧儲水利農務總理漕運兼提督軍務廵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駐淮安潁州兵備道駐潁管理廬州鳳陽滁州地方衛所兼管江防事宜淮揚海防道駐泰州整飭淮揚海防江洋仍分管揚州儀徵髙郵等衛泰州鹽城通州等所京操官軍徐州兵備道駐徐整飭徐宿等處兵備兼管淮安府徐州及淮北衛所及淮安邳州大河徐州沂州等衛莒州東海西海等所京操官軍 又有中都領班都司四員春班二員秋班二員
  凡江南額設官軍十一萬二千一百六十七員名召募軍兵七千一百四十九名
  其戰船額設沿海每衛五十隻新江口一百三十一隻











  江南通志卷九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三
  武備志
  國朝兵制
  鎮守江寜等處滿兵將軍駐劄江寜府
  國初設駐防左翼四旗統兵昻邦章京一員順治十八年添設副都統二員康熙元年設立將軍統
  轄二十二年添設右翼四旗

  左翼副都統一員統轄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協領五員鑲黃旗一員正白旗一員鑲白旗二員正藍旗一員
  佐領二十三員鑲黃旗六員正白旗六員鑲白旗五員正藍旗六員防禦二十八員鑲黃旗七員正白旗七員鑲白旗七員正藍旗七員驍騎校二十八員鑲黃旗七員正白旗七員鑲白旗七員正藍旗七員筆帖式二員鑲黃旗一員正白旗一員
  右翼副都統一員統轄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
  協領五員正黃旗一員正紅旗一員鑲紅旗二員鑲藍旗一員
  佐領二十三員正黃旗六員正紅旗六員鑲紅旗五員鑲藍旗六員防禦二十八員正黃旗七員正紅旗七員鑲紅旗七員鑲藍旗七員驍騎校二十八員正黃旗七員正紅旗七員鑲紅旗七員鑲藍旗七員筆帖式二員正黃旗一員鑲藍旗一員
  隨甲四十副馬兵四千名歩兵八百名砲手三十名弓鐡匠一百六十四名餘兵六百名沙船二十隻捕舵繚椗手一百名水手匠役二百二十四名官坐馬一千五十八匹戰馬一萬二千匹歳需俸薪餉乾銀十四萬五千五百八十八兩米十三萬三千九百四十五石豆十一萬七千五百二十七石草七百五萬一千三百二十束
  雍正五年二月初六日奉
  㫖水師甚屬𦂳要現今天津設立水師滿洲官兵操練學習其江寜駐防滿洲官兵亦應照天津水師之例設立水師操練鎮江水師現有船隻將此船內酌量撥給江寜將軍令其學習操練至如何操練應撥給船隻若干或船隻不敷作何添造之處爾部一併定議具奏欽此兵部議江寜地方控江連海設立水師甚有裨益應將江寜滿洲蒙古官兵照天津水師例設立水師其江寜駐防八旗滿洲䝉古馬兵四千名應選年力精壯者撥一千名設為水師派協領四員佐領防禦驍騎校各十二員管轄每年春秋在大江學習操練查鎮江將軍摽下有唬船四隻沙船七十六隻每船各設磨盤砲一位子母砲二位百子砲四位捕盜舵工等項水手各十六名今江寜既設水師應將鎮江所有沙船勻配大小二十隻並捕盜舵工等項水手磨盤子母百子等砲一併撥給江寜將軍仍令食原餉銀米同滿洲兵丁學習操練再於鎮江水師營內揀選熟識水性千把四員遇操練時令其前往江寜分配八旗教習操練至操畢時回任俟滿洲諳練之日停其敎習此敎習操練每船分配滿洲官一員兵二十五名分為兩班若量船之大小宜增減官兵處該將軍等酌量增減分配將軍等不時廵看操練再大江中停泊船隻處最為𦂳要應行今該將軍等㑹同江南總督勘定可以停泊之處加謹停泊奉㫖依議
  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奉
  上諭朕因各省駐防兵丁技勇多屬生疎營伍亦覺廢弛所養馬匹多不足額其中漢軍為尤甚已於今年八月間先行曉諭申飭俟明年春月各差科道等官前徃查看倘仍不悛改嚴加議處朕思營伍廢弛兵丁怠惰之
  習若該管官弁等果能實心整頓訓練數月之內即可改除惟是馬匹不敷額數若責令一時購買足額或至馬價昻貴兵丁力量艱難況於南方諸省平時既難餵養而一時急切買補又較難於北方著該將軍等酌量稍為變通現養幾匹其所少者存價於官一有調遣即可購買應用不致遲悞公事此朕格外體恤之特恩若再奉行不力一經查出弁兵等俱不寛貸特諭欽此鎮守京口等處漢軍將軍駐劄鎖江府京口原設隨旗前後左右四營康熙二十一年以四營官兵歸併提督管轄本年仍歸將軍管轄二十三年裁前後二營三十六年裁京口水師總兵改設副將歸將軍管轄
  左翼副都統一員統轄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協領四員鑲黃旗一員正白旗一員鑲白旗一員正藍旗一員
  叅領四員鑲黃旗一員正白旗一員鑲白旗一員正藍旗一員
  防禦二十員鑲黃旗五員正白旗五員鑲白旗五員正藍旗五員
  驍騎校二十員鑲黃旗五員正白旗五員鑲白旗五員正藍旗五員筆帖式一員鑲黃旗
  右翼副都統一員統轄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
  協領四員正黃旗一員正紅旗一員鑲紅旗一員鑲藍旗一員
  叅領四員正黃旗一員正紅旗一員鑲紅旗一員鑲藍旗一員
  防禦二十員正黃旗五員正紅旗五員鑲紅旗五員鑲藍旗五員
  驍騎校二十員正黃旗五員正紅旗五員鑲紅旗五員鑲藍旗五員筆帖式三員正黃旗一員正紅旗一員鑲紅旗一員
  馬兵二千名歩兵一千名炮手七十二名銅藥弓鐡匠二十名官坐馬五百八十六匹戰馬六千十六匹嵗需俸薪餉乾銀七萬五千三百七十七兩米六萬七千九十八石豆五萬九千四百十八石草三百五十六萬五千八十束
  左營原設左營副將康熙三十八年改中軍副將兼管左營事舊額副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名歩戰兵四百名守兵五百名官坐馬二十八匹戰馬一百匹沙船二十七隻唬船十八隻捕舵繚椗手二百二十五名水手匠役四百六十九名康熙二十五年改歩戰兵二百名為守兵二十六年裁馬歩戰守兵三十五名馬三匹三十五年裁歩戰兵三十八名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十一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九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馬步戰守兵一百六十六名馬十五匹入鎮江營沙唬船除歴年抽撥增改外現存艍犁沙唬船四十四隻
  中軍副將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鎮江府東門外馬戰兵八十二名歩戰兵一百二十九名守兵五百三十名官坐馬二十八匹戰馬八十二匹水艍船八隻犁罾船八隻沙船二十八隻捕舵繚椗手二百二十名水手匠役四百九十二名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二萬四千五百四兩六錢六分三釐零米五千六百六十六石七斗
  右營舊額逰撃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名歩戰兵四百名守兵五百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一百匹沙船二十七隻唬船十八隻捕舵繚椗手二百二十五名水手匠役四百六十九名康熙二十五年改歩戰兵二百名為守兵二十六年裁馬歩戰守兵三十五名馬三匹三十五年裁歩戰兵三十八名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九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馬歩戰守兵一百六十六名馬十五匹入鎮江營沙唬船除歴年抽撥增改外現存艍犁沙唬船四十四隻
  遊擊一員駐劄鎮江府東門外  守備一員駐劄鎮江府西門外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十總二員    把總四員以上分駐鎮江府東西兩門外
  馬戰兵八十二名步戰兵一百二十八名守兵五百三十五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八十二匹水艍船八隻犁罾船八隻沙船二十八隻捕舵繚椗手二百二十名水手匠役四百九十四名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二萬四千三百四十四兩二錢四分五釐零米五千六百九十石一斗
  余國柱京口兵米留漕疏畧凡事有利於國者必求無害於民有利於民者尤期有益於國如京口兵米嵗需一十三萬餘石向係截留江南漕糧至康熙三年疏留江漕十萬其餘不足以京口就近漕米補支至十九年始有採買之議此亦不過權宜之計未嘗慮及其便益與否也然而採買之不便有四截留之便亦有四臣請得而悉陳之蓋江南澤國産米有限每嵗漕白去其大半就近採買部中每石定價八錢亦不為少然江南米價騰貴日多八錢其最平時也倘遇騰貴之日官捐則必科派民出則必加徵強買則抑民價其不便者一萬一水旱洊災無米可購勢必逺渉江楚長江風濤固不能免意外之虞即使倖保無事而船價盤剝使費多端公帑無可動之項官民無可賠之力其不便者二且米價髙下原無定時如價值少低自應總買無論司庫錢糧不能一時給發即使設法購貯在外原無倉厫而江南卑濕之地積之年乆米多朽爛責賠則無人可問折耗則無項可補其不便者三購買之米糠稻溷雜勢所必有非比漕米乾圓潔淨按月支放復加篩颺自不免於虧折官給之價原有一定支少之額何以取足其不便者四若截留本省漕米原屬民間應完之項任其米價騰貴不得顆粒短少地方就近按月解送可以朝呼夕應小民樂於轉輸兵糈不至後時此其便者一京口應放之米每月僅萬餘石漕原徵收於州縣即可散貯於州縣曬颺則民任其力虧折則民足其數而米無朽爛之患官鮮折耗之累此其便者二漕米起運旗丁有行糧漕贈之費共計四萬餘兩今既截留以本地之米養本地之兵不必動內帑十餘萬兩之購買又可嵗省行糧漕贈四萬餘兩以充兵餉此則於便之中而又有益於 國者三再查康熙三年截留江漕原因此時江船未足故為移逺就近之法而江漕至鎮每在三四月之後官兵計口授食不能等待故止留江漕十萬又留本地漕米三萬餘石以為接濟之用兩省截留事反牽溷且江漕行至中途行月水腳仍不能免不如直留本地之米之為直㨗此其至便者四我
  皇上軫念民生無事不在睿懐之中今採買有種種之不便截留有種種之便臣目睹此情不敢不據以入告至十九年採買原因各省漕折及截留各省誠恐京倉不敷故暫行採買頃者四海昇平各省漕糧起運本色
  天庾殷實況自順治十六年京口官兵駐防即留本省漕米支給幾經部臣斟酌今亦不過遵循舊例
  而             國計民生兩有所裨誠不可不急復也

  㫖著照該撫所題截留漕糧
  京口協水師左營原設鎮守京口左右兩路水師總兵二員各統左右二營並屬京口將軍管轄康熙二十一年改屬提督標下二十四年改左路總兵為京口水師總兵裁右路總兵並右路左營其右路右營歸併左路總兵為中左右三營三十六年裁總兵改設副將裁右營改中營為左營左營為右營仍聽京口將軍管轄本營原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名歩戰兵四百名守兵五百名官坐馬三十四匹戰馬一百匹沙船二十三隻唬船七隻小吧唬船四隻捕舵繚椗手一百五十名水手匠役三百十八名康熙二十二年改屬提標其沙唬船三十隻仍在將軍標二十二年撥馬歩戰守兵三十五名馬六匹入撫標二十四年收沙船十五隻歸營撥歩戰守兵六十五名入常州營又裁馬歩戰守兵三十二名馬四匹二十五年撥沙船四隻入左營裁馬歩戰守兵六十五名馬三匹二十九年撥沙船十一隻入鎮海將軍標三十五年裁歩戰兵三十三名三十八年收原裁右路馬歩戰守兵一百十五名馬十匹小吧唬船三隻歸營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十名入太湖營五年撥
  歩戰守兵九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又添撥將軍標左營唬船二隻捕舵等項水手二十八名
  副將一員駐劄江隂縣城   遊撃一員駐劄靖江縣城中軍守備一員駐劄江隂縣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靖江縣一派防各汛把總四員派防各汛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九十七名歩戰兵一百八十七名守兵六百四十七名官坐馬三十四匹戰馬九十七匹唬船二隻小吧唬船七隻捕舵繚椗手十名水手十八名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七千八百二十一兩三錢米三千七百四十石一斗是營防守江隂縣武進縣靖江縣通州如臯縣泰興縣地方江隂縣汛地墩堡三十三處武進縣汛地墩堡十處靖江縣汛地墩堡二十四處通州汛地墩堡七處如臯縣汛地墩堡十四處泰興縣汛地墩堡二處
  京口協水師右營原額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名歩戰兵四百名守兵五百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一百匹沙船二十三隻唬船七隻小吧唬船六隻捕舵繚椗手一百五十名水手匠役三百十八名康熙二十二年本營改屬提標其沙唬三十隻仍存將軍標下裁馬歩戰守兵三十六名馬四匹二十三年裁馬歩戰守兵九十一名馬二匹二十四年裁戰守兵一百六十四名二十五年改沙船八隻歸營改馬戰兵二十三名為歩戰兵改歩戰兵一百四十二名為守兵二十八年撥馬歩戰守兵二十四名入揚州營二十九年撥沙船八隻入鎮海將軍標三十六年收原裁右營馬歩戰守兵二百六十四名馬二十八匹小吧唬船一隻歸營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十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歩戰守兵九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收鎮海將軍標右營唬船二隻歸營
  遊撃一員駐劄瓜州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丹徒縣圌山韓橋汛
  千總二員一駐防丹徒縣朱張圩汛一駐防江都縣三江營汛
  把總四員一駐防丹徒縣匡家橋太平港汛一駐防泰興縣黃家港汛一駐防江都縣大砲臺汛一駐防丹徒縣簰灣汛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九十七名歩戰兵一百八十七名守兵六百四十七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九十七匹唬船二隻小吧唬船七隻捕舵繚椗手十名水手十八名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七千二百七十二兩二錢四分五釐零米三千七百四十石一斗
  是營防守丹徒縣丹陽縣武進縣江都縣泰興縣地方丹徒縣汛地墩堡四十五處丹陽縣汛地墩堡八處武進縣汛地墩堡二處江都縣汛地墩堡二十八處泰興縣汛地墩堡十八處
  康熙二十四年兵部 題裁汰右路總兵官其所轄兵一千九百三十名內裁汰老弱兵一百九十名其水師控扼長江徽州等營地方廣闊汛防衝要將餘兵一千七百四十名並左路旗標亦裁兵一百三十名歸併左路鎮標兵七百十名添設一營以為三營徽州營增兵二百八十名共足一千二百名添設一營作為二營揚州營增兵二百三十六名共足七百名夀春營增兵三百九十七名共足一千四百九名六安營增兵五十六名共足七百名常州營増兵一百四名共足七百名鎮江營增兵四十名共足五百名泰州營增兵四十七名共足四百名至京口水師鎮標左營改為中營其裁缺右路右營官兵改為鎮標左營其左營守備改為徽州營右軍守備徽州營中軍守備改為左軍守備奉㫖依議
  總督江南江西軍務部院軍門駐劄江寜府順治二年設經畧招撫內院大學士後改總督轄江南河南江西三省六年改轄江南江西二省康熙元年裁操江都御史歸併兼管十三年改專轄江南一省二十一年復轄江南江西二省標下中左二營兼轄安慶逰兵二營
  中營順治五年設舊額副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九十七名歩戰兵八十八名守兵五百八十五名官坐馬二十八匹戰馬二百九十七匹渡馬淺船六隻康熙二十四年改馬戰兵一百十五名為歩戰兵裁戰馬一百十五匹二十六年裁馬戰兵三十三名戰馬六匹三十五年裁歩戰守兵八十七名三十八年裁守兵二百五十名赴黃河雍正二年撥守兵十一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六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千總一員坐馬二匹入泰州營
  副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一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劄江寜省城馬戰兵一百七十六名歩戰兵一百五十八名守兵二百四十九名官坐馬二十六匹戰馬一
  百七十六匹渡馬淺船六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七兩六錢八分四釐零米二千二百七十三石七斗
  左營順治五年設舊額逰撃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九十八名歩戰兵八十七名守兵五百八十五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百九十八匹渡馬淺船五隻康熙二十四年改馬戰兵一百十五名為歩戰兵裁戰馬一百十五匹二十六年裁馬戰守兵三十三名馬六匹三十五年裁戰守兵八十七名三十八年裁守兵二百五十名雍正二年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六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守兵四名入泰州營
  遊撃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劄江寜省城馬戰兵一百七十七名歩戰兵一百五十六名守兵二百五十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一百七十七匹渡馬淺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一千四百九十四兩八錢八分三釐零米二千二百七十三石七斗
  康熙三十四年兵部查議江南省馬兵四千七百九十二名歩戰兵二萬三千三百七十五名守兵二萬七千五百三十七名共兵五萬五千七百四名應於此內腹裏地方減去歩兵一千八百五十六名行令將軍督撫提鎮將所轄標下及各營內老弱空缺逐一詳查抵補得
  㫖允行雍正六年總督范時繹疏兩江地方沿海營汛多係水師所用軍器以火器為主演放鎗砲足以制逺至大刀籐牌鈎䥥鎗鉞斧標鎗鐡彈等件亦利水師之用無庸酌議其陸路兵丁所用軍器有三眼銃長鎗三眼銃雖係火器不能致逺長鎗遇有險狹地面不能旋轉任使嗣後將三眼銃改為鳥鎗長鎗改為籐牌俾器械一式操演相同庶通省兵丁分之則技藝各精合之則隊伍一體不論山險川平皆可相資為用得
  㫖允行雍正八年總督史貽直奏請照浙闉酌留公糧之例以肅營伍下江共五十有九營額兵三萬八千七百九十四名除各官隨糧並餘尾不應扣者不扣外每守餉百名留出公糧三分通共應留公糧一千五十四名約計每嵗共銀一萬二千五十七兩零米三千七百三十一石零自雍正辛亥年正月為始陸續扣出各存本營收貯將甲械旗幟舊敝銹壊者先行整頓其餘次第修理責令中軍守備經管估計叅將逰擊監督稽查其上江江西各營亦應留出公糧一體修整得㫖允行
  安慶營順治初年設總兵駐劄安慶府城四年改副將七年移駐潛山操江駐鎮安慶康熙元年操江裁歸併總督本營改設逰擊五年復設副將統轄沿江逰奇瓜州潛山等營原額副將一員守備二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哨官四員馬戰兵三十五名歩戰兵一百二名守兵七百五十三名官坐馬三十二匹戰馬三十五匹唬船二十七隻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十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九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改奇兵𤓰州二營歸江寜協鎮標管轄十二年左軍守備改設都司僉書
  副將一員駐劄安慶府城   左軍都司僉書一員右軍守備一員駐防安慶府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安慶府城一駐防池州府貴池縣李陽河
  把總四員三員駐防安慶府城一駐防貴池縣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哨官四員
  馬戰兵三十五名歩戰兵九十九名守兵七百三十五名官坐馬三十二匹戰馬三十五匹唬船二十七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四千三百十二兩三錢三分六釐零米三千三百八十九石一斗
  是營防守懐寜縣桐城縣望江縣東留縣貴池縣銅陵縣江西彭澤縣地方懐寜縣汛地墩堡十三處桐城縣汛地墩堡九處望江縣汛地墩堡七處東流縣汛地墩堡十一處貴池縣汛地墩堡十六處銅陵縣汛地墩堡四處彭澤縣汛地墩堡六處
  遊兵營順治初設屬操撫標下康熙元年操撫裁本營歸併總督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二十六名歩戰兵一百二十六名守兵五百八十九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二十六匹大唬船一隻小唬船二十七隻三十五年裁歩戰兵二十八名雍正二年裁歩戰守兵六名五年裁歩戰守兵七名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五員
  遊擊一員駐劄和州西梁山鎮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和州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荻港河口一駐防裕溪河口
  把總三員一駐防採石下口一駐防銅陵河口一駐防裕溪河口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三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哨官二員
  馬戰兵二十六名歩戰兵九十六名守兵五百七十八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二十六匹大唬船一隻小唬船二十七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六百八十四兩二錢四分五釐零米二千七百三十石
  是營防守和州無為州含山縣桐城縣銅陵縣繁昌縣蕪湖縣當塗縣江寜縣南陵縣青陽縣地方和州汛地墩堡十五處無為州汛地墩堡十七處含山縣汛地墩堡四處桐城縣汛地墩堡一處銅陵縣汛地墩堡十一處繁昌縣汛地墩堡十二處蕪湖縣汛地墩堡四處當塗縣汛地墩堡九處江寜縣汛地墩堡二處南陵縣汛地墩堡一處青陽縣汛地墩堡一處
  江寜城守副將協標
  左營順治三年設屬江寜提督管轄十六年提督撤歸設總管統轄仍屬提標十八年提督移駐松江屬總鎮統轄康熙七年改設副將兼轄浦口溧陽二營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八名歩戰兵五十八名守兵三百七十七名官坐馬三十四匹戰馬二百八匹二十四年改馬戰兵十名為歩戰兵七十三名為守兵裁馬八十三匹二十六年裁馬歩戰守兵二十三名馬四匹三十五年裁歩戰兵二十四名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十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戰守兵六名戰馬一匹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安慶營所轄奇兵𤓰州二營歸本標兼轄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劄江寜省城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歩戰兵四十名守兵四百二十名官坐馬三十四匹戰馬一百二十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二千三百五十一兩二錢八分八釐零本色米六百九十七石二斗折色米銀一千四十五兩八錢
  是營防守上元縣江寜縣地方上元縣汛地墩堡四十六處江寜縣汛地墩堡二十四處
  右營順治三年康熙七年歸協標統轄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八名歩戰兵五十八名守兵三百七十七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百八匹二十四年改馬戰兵十名為歩戰兵七十三名為守兵裁馬八十三匹二十六年裁馬歩戰守兵二十三名馬四匹三十五年裁歩戰兵二十四名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十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戰守兵六名馬一匹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十年逰擊改設都司
  都司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劄江寜省城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歩戰兵四十名守兵四百二十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一百二十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一千六百九十七兩三錢五釐零本色米六百九十六石折色米銀一千四十四兩
  是營防守上元縣江寜縣地方上元縣汛地墩堡二十七處江寜縣汛地墩堡五十六處
  奇兵營順治初額設隨操撫赴皖駐防改為太平右營十六年復設康熙元年歸併督標安慶營統轄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哨官二員馬戰兵二十名歩戰兵一百五十五名守兵六百二十五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二十匹唬船二十三隻二十二年裁馬歩戰守兵三十二名馬三匹二十六年裁歩戰守兵二十七名三十五年裁歩戰兵二十八名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六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歩戰守兵七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五員八年改歸江寜協鎮統轄十三年添設守備一員馬戰兵二十名歩戰兵三十名守兵五十名馬二十匹
  遊擊一員駐劄儀徵縣
  守備二員一駐劄儀徵縣一駐劄青山縣
  千總二員一駐防江寜縣新江口一駐防儀徵縣東溝
  把總三員一駐防新江口一換防儀徵縣舊江一換防儀徵縣黃泥灘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三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哨官二員一廵防左哨江汛一廵防右哨江汛
  馬戰兵三十七名歩戰兵一百三十五名守兵六百二十八名官坐馬二十五匹戰馬三十七匹唬船十三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三千二百七十兩一錢五分七釐零米三千一百二十石
  是營防守上元江寜句容江浦六合丹徒儀徵七縣地方上元縣汛地墩堡十七處江寜縣汛地墩堡十處句容縣汛地墩堡五處江浦縣汛地墩堡九處六合縣汛地墩堡八處丹徒縣汛地墩堡六處儀徵縣汛地墩堡四十五處
  𤓰洲營順治二年設守備專防江北水汛屬操撫標康熙元年改設叅將歸併督標十一年裁叅將留左軍守備為𤓰州城守舊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哨官二員馬戰兵四十名歩戰兵八十名守兵二百八十名官坐馬十匹戰馬四十匹唬船八隻二十三年裁馬戰守兵十六名戰馬二匹二十五年裁守兵八名二十六年裁馬歩戰守兵五名戰馬一匹三十五年裁歩戰兵十四名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三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四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八年改歸江寜協鎮統轄缺年撥歩戰兵一名入蘇州營守備一員駐防𤓰洲城   千總一員駐防𤓰洲城把總二員一駐防𤓰洲城外一駐防大橋汛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哨官二員
  馬戰兵三十七名歩戰兵五十五名守兵二百五十七名官坐馬十匹戰馬三十七匹唬船八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六千二百六十六兩七錢五分五釐零米一千三百六十一石一斗是營防守江都縣地方汛地墩堡二處
  浦口營順治二年設立總兵三年改副將七年改叅將康熙十六年改守備舊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五十五名歩戰兵四十八名守兵二百八十名官坐馬十匹戰馬五十五匹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三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四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十年守備改設都司僉書
  都司僉書一員駐防江浦縣浦口
  千總一員駐防江浦六合二縣地方
  把總二員一駐防來安縣一駐防全椒縣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五十五名歩戰兵四十七名守兵二百七十四名官坐馬十匹戰馬五十五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六千一百五十一兩八錢九分三釐零本色米四百五十一石二斗折色米一千十五石二斗
  是營防守滁州江浦縣六合縣來安縣全椒縣地方滁州汛地墩堡十二處江浦縣汛地墩堡七處六合縣汛地墩堡六處來安縣汛地墩堡一處全椒縣汛地墩堡二處
  溧陽營順治三年設副將七年改叅將康熙十三年改守備舊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十名歩戰兵七十二名守兵二百四十三名官坐馬十匹戰馬三十匹二十二年裁馬歩戰兵十四名馬二匹二十五年裁馬歩戰兵十二名馬一匹三十四年裁歩戰兵十二名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三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三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十年守備改設都司僉書
  都司僉書一員駐防溧陽縣 千總一員駐防髙淳縣把總二員一駐防溧陽縣一駐防句容縣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二十七名歩戰兵五十四名守兵二百二十名官坐馬十匹戰馬二十七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五千二百八十四兩一錢三分五釐零本折米一千一百七十三石九斗
  是營防守溧陽縣溧水縣句容縣髙淳縣地方溧陽縣汛地墩堡十處溧水縣汛地墩堡四處句容縣汛地墩堡八處髙淳縣汛地墩堡五處
  總督漕運部院軍門駐劄淮安府標下左右二營兼轄淮安城守廟灣鹽城海州東海五營
  左營順治二年設叅將九年改逰擊康熙九年改副將舊額副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五員馬戰兵三百五十名歩戰兵六十一名守兵六百四十九名官坐馬三十匹戰馬三百五十匹二十二年裁歩戰兵十七名二十三年改馬戰兵二百二十八名為歩戰兵裁馬戰兵三十名馬二百五十八匹二十四年裁守兵二十六名收京口標營守兵二十六名歸營三十四年裁馬歩戰兵四十名馬二十匹三十七年撥把總一員馬歩戰守兵三百二十名馬三十二匹入淮安城守營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十一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六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四員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
  副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俱駐劄淮安府山陽縣舊城
  馬戰兵四十六名歩戰兵一百六名守兵四百二十九名官坐馬二十八匹戰馬四十六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五百二十八兩五錢九分四釐本色米一千一百三十三石二斗折色米一千一百三十三石二斗
  是營駐防山陽縣漕河南北兩汛地方
  右營順治二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五員馬戰兵三百五十名歩戰兵六十一名守兵六百四十九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三百五十匹康熙二十二年裁歩戰兵十七名二十三年改馬戰兵二百二十五名為歩戰兵裁馬戰兵三十名馬二百五十八匹二十四年裁守兵二十六名收京口標營兵二十六名歸營三十四年裁馬歩戰兵四十名馬二十匹三十七年撥把總一員馬歩戰守兵三百二十名馬三十二匹入淮安城守營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六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四員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俱駐劄淮安府山陽縣新城
  馬戰兵四十三名歩戰兵一百六名守兵四百三十二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四十七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三百九十六兩九錢五分本色米一千一百四十石七斗五升折色米一千一百四十石七斗五升
  是營駐防山陽縣漕河南北兩汛地方
  淮安城守營康熙三十七年設原額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馬戰兵八十名歩戰兵一百二十一名守兵五百九十九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八十匹雍正元年撥步戰守兵六十六名入東海營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五員九年撥守兵三名入蘇州營又撥把總一員馬歩戰守兵一百六名入河標右營
  叅將一員駐劄山陽縣
  中軍守備一員駐劄山陽縣舊城
  千總二員      把總三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三員俱駐防山陽縣馬戰兵七十六名歩戰兵一百二名守兵四百三十一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七十六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一千四百二十三兩一錢一分米二千三百七十五石一斗
  是營防守山陽縣地方汛地墩堡七處
  廟灣營順治初設原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七十名歩戰兵一百三十一名守兵五百五名官坐馬十六匹戰馬七十匹沙船五隻唬船四隻雍正二年撥馬歩戰守兵五十名入東海營又撥歩戰守兵五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歩戰守兵七名入蘇州營六年添設窈子港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兵二百名佃湖集設立千總一員兵五十名沙船二隻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
  遊擊一員駐劄阜寜縣廟灣城
  守備二員一駐防廟灣城一駐防窈子港
  千總二員一駐防阜寜縣一駐防安東縣
  把總三員一駐防阜寜縣一駐防安東縣一駐防窈子港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九十名歩戰兵一百六十九名守兵六百三十五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九十匹沙船七隻唬船四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六千七十二兩四錢米三千四百八十六石六斗
  是營防守阜寜縣安東縣地方阜寜縣汛地墩堡八十八處安東縣汛地墩堡十九處
  雍正六年總督范時繹疏山陽鹽城二縣沿海一帶地方近因涸出灘地數百餘里䝉茸稠宻易於藏奸又有通洋要口不無匪類潛蹤雖設有漕標之廟灣鹽城等營但汛逺兵少稽察難周必須添設一汛專責廵防方為嚴宻查有窈子港乃新涸灘地適中之處接連射陽湖口直通䨇洋海陬誠為扼要請於此處設立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駐劄分守併請添兵丁二百名再黃灌兩河汛地通連大海水路交衝查有佃湖集為黃灌兩河適中之地請於此處設立千總一員添兵五十名駐劄防守仍歸廟灣營逰擊兼轄又小闗子實為海口門戶又屬水路通衢最為𦂳要請於小闗子設立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駐劄防守亦添兵二百名仍歸鹽城營逰擊兼轄再查廟灣營額設沙唬等船僅止九隻往來廵哨實屬不敷鹽城營又並無船隻應請添沙船八隻於新設各營汛量其逺近分別撥給撐駕逰廵所設官兵一體歸於漕標統轄部議覆准奉
  㫖依議
  鹽城營順治三年設守備七年改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七十一名步戰兵一百三十一名守兵五百七名官坐馬十六匹戰馬七十一匹康熙三十七年撥把總一員入准安城守營雍正二年撥馬步戰守兵五十名入東海營又撥步戰守兵五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蘇州營六年添設小闗子守備一員把總一員外委把總一員兵二百名官坐馬六匹戰馬二十匹沙船四隻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遊擊一員駐劄鹽城縣城
  守備二員一駐防鹽城縣一駐防草堰口
  千總一員駐防西沙溝鎮
  把總三員一駐防新洋港一駐防劉荘塲一駐防北劉團浦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八十六名步戰兵一百五十九名守兵六百二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八十六匹沙船四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四千五十八兩九錢一分八釐折色米三千四十九石二斗
  是營防守泰州江都縣如臯縣興化縣山陽縣阜寜縣鹽城縣髙郵州地方泰州汛地墩堡九處江都縣汛地墩堡二處如臯縣汛地墩堡三處興化縣汛地墩堡十八處山陽縣汛地墩堡三處阜寜縣汛地墩堡十五處鹽城縣汛地墩堡四十四處
  海州營順治四年設副將八年改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馬戰兵六十一名步戰兵一百十四名守兵四百四十二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六十一匹康熙三十七年收併東海營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二百二十六名馬二十五匹沙唬船十隻歸營雍正二年撥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二百二十名馬二十八匹沙唬船十隻入東海營三年撥守兵五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六名入蘇州營七年補設中軍守備一員添設外委千把總四員仍食馬戰兵糧兼轄東海營
  遊擊一員駐劄海州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贛榆縣青口鎮
  千總二員一駐防海州城一駐防海州東路南路汛
  把總三員一駐防海州西北路汛一駐防贛榆縣城一駐防沭陽縣城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五十八名步戰兵一百十三名守兵四百三十七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六十二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一千一百四十一兩八錢四分六釐米二千三百八十六石八斗是營防守海州贛榆縣沭陽縣地方海州汛地墩堡七十一處贛榆縣汛地墩堡四十處沭陽縣汛地墩堡十九處
  東海營順治初設守備十八年裁康熙十八年復設原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十九名步戰兵七十七名守兵二百六十九名官坐馬八匹戰馬三十九匹沙船五隻唬船五隻三十七年復裁歸併海州淮安城守二營雍正二年復設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十二名步戰兵七十一名守兵二百八十三名實在兵三百八十六名沙唬船十隻三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戰兵二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總一員把總二員仍食馬戰兵糧
  守備一員駐防海州東海城
  把總二員一駐東海南城一駐東海北城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三十名步戰兵七十名守兵二百八十二名官坐馬八匹戰馬三十匹沙船五隻唬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六千五百一十五兩三錢七分七釐零米一千四百八十九石八斗
  是營防守海州東海南北二城地方海州汛地墩堡三十六處
  總督江南河道提督軍門駐劄淮安府清江浦標下中營左營右營蕭營兼轄山清裏河上營下營山清外河山安海防髙堰山盱山安上河下河桃源安清中河楊河上營下營徐河南岸徐河北岸邳睢宿虹北岸宿虹南岸桃源南岸桃源北岸宿遷運河葦蕩河營二十營
  中營雍正十年設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六百名官坐馬二十八匹戰馬一百二十匹
  副將一員      中軍都司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劄清江浦馬戰兵一百二十名步戰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二百四十名官坐馬二十八匹戰馬一百二十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三千五百六十二兩七錢九分四釐米二千三百四十石是營駐防清江浦並清河一帶地方
  左營順治三年設徐州總兵七年改副將屬漕標雍正七年移屬河標改為中營舊額副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名步戰兵一百二十五名守兵五百三十七名官坐馬三十二匹戰馬二百匹康熙二十二年撥馬步戰守兵三十四名馬四匹入撫標二十三年裁馬戰兵一百十三名馬一百十三匹二十五年改步戰兵六十名為守兵二十六年裁馬步戰守兵二十九名馬三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守兵三十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十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八名入蘇州營六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十年改為左營改左軍守備為都司添設千把總二員外委千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二百名兼轄蕭營又收右營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一百九十八名官坐馬二匹戰馬七十一匹歸營
  副將一員駐劄徐州府城
  中軍都司一員駐防徐州府城
  右軍守備一員駐防夏鎮
  千總三員一駐防沛縣一注防徐州城西北路
  把總六員一駐防徐州城南路一駐防徐州城東北路一駐防豐縣一駐防睢寜縣外委千總三員
  把總五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一百六十六名步戰兵二百二十二名守兵七百五十四名官坐馬三十四匹戰馬一百五十一匹廵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二萬二千八十二兩八錢五分二釐米四千四百七十三石三斗
  是營防守徐州府豐縣沛縣睢寜縣地方徐州府汛地墩堡十一處豐縣沛縣耑管城池庫獄闗廂睢寜縣汛地墩堡六處
  右營順治五年設逰擊屬漕標雍正七年移歸河標改為右營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十四名步戰兵一百十八名守兵五百二十一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七十四匹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揆步戰守兵七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收濟寜營馬戰兵四十七名歸營九年收淮安城守營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一百六名葦蕩營馬戰守兵四十七名歸營撥守兵十名入蘇州營十年添設千把總二員外委千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二百名官坐馬四匹戰馬二十匹又撥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一百九十八名官坐馬二匹戰馬七十一匹入左營
  遊撃一員駐劄桃源縣白洋河地方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宿遷縣城
  千總三員一駐防白洋河鎮一駐防新邳州地方
  把總五員一駐防桃源縣一駐防隅頭集一駐防宿遷城外一駐防邳州泇口一駐防清河縣
  外委千總三員
  把總五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九十四名步戰兵二百六名守兵五百九十一名官坐馬二十六匹戰馬九十四匹廵船九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六千一百六十六兩一錢九分六釐米三千四百八十二石七斗
  是營防守邳州宿遷縣桃源縣清河縣地方邳州汛地墩堡十處宿遷縣汛地墩堡二十六處桃源縣汛地墩堡十四處清河縣汛地墩堡九處
  蕭營順治三年改碭營為蕭營屬漕標雍正七年改歸河標舊額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五十名步戰兵六十七名守兵一百八十二名官坐馬六匹戰馬五十匹康熙二十二年撥馬戰兵一名馬一匹入撫標二十三年裁馬戰兵二十一名馬二十一匹二十五年改步戰兵十二名為守兵二十六年裁馬步戰守兵十名馬一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十一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二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一員仍食馬戰兵糧十年守備改設都司僉書
  都司僉書一員駐防蕭縣城 把總一員駐防碭山縣外委把總一員協防蕭縣
  馬戰兵二十七名步戰兵四十一名守兵一百八十三名官坐馬六匹戰馬二十七匹廵河船四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四千四百五十七兩六錢五分六釐米九百七十八石九斗是營防守蕭縣碭山縣地方蕭縣汛地墩堡十處碭山汛地墩堡九處
  雍正七年署江南河道總督尹繼善奏河標設在濟寜自應歸北河衙門管轄惟是總督江南河道提督軍務不便竟無武備清江為道庫錢糧重地須設兵防守但另立標營則營防俸餉必多糜費查有漕臣標下共設有左右城守三營併轄廟灣鹽城海州宿遷東海徐州蕭縣七營共設兵六千二百餘名內徐州宿遷營汛俱屬沿河徐州設有副將一員兼轄蕭營共馬步兵一千名宿遷設有逰擊一員帶馬步兵六百五十二名若將徐州營改為江南河標中軍副將宿遷營改為江南河標逰擊仍駐劄徐州宿遷分汛防守聽河臣就近調度則官兵不必加增營汛無庸動移實為至便再自清江至清河縣三十餘里向係漕標右營城守營汛地應請歸併宿遷營則沿河自清江浦直達徐州毫無間隔至河臣駐劄清江浦地方向撥濟標馬兵四十餘名跟隨差遣伊等家口俱乆住江南於河務又甚熟悉應仍留江南綂聽宿遷營管轄其餘每季更換之備弁步兵竟行停止仍在徐州宿遷營內抽調千把總二員帶兵一百五十餘名合之原有馬兵足二百名之數隨標操演並可防守道庫兵部覆准奉㫖依議
  雍正九年總河嵇曽筠等疏徐州宿遷二營改𨽻河標一案自清江至清河縣三十餘里汛地歸宿遷營轄臣查清江至清河縣三十餘里汛地原防係漕標城守營不在徐宿二營之內今營制既分漕臣遂將城守營兵撤回其一切汛防於宿遷營分撥安設不敷調遣至隨標一項復於徐州宿遷二營弁兵通融酌撥而徐州地方遼闊實屬汛廣兵單抽調徃來輪流更換亦非經乆之計隨經漕臣將原防清河裏汛把總一員兵丁七十二名並清江牐上原防兵三十四名歸於宿遷營管轄至於隨標操演防守道庫亦關𦂳要查葦蕩營內馬步兵丁一千二百三十名祇供廵防催儹葦船原無専汛尚堪分撥今酌量抽調馬兵二十名守兵二十七名歸併宿遷營管轄加以漕臣浴回城守營兵丁一百六名合之原留濟標馬兵四十七名以足二百名之數除派防外可供隨標操演防守道庫之用但清江地方止有漕標新歸把總一員不足以資彈壓應請設立守備一員令其兼轄駐劄清江地方隨標操演實為至便兵部覆准奉㫖依議山清裏河上營康熙十七年原設山清盱眙河營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兵十四名守兵七百五十五名官坐馬十六匹大浚船六十四隻大栁船四隻二十九年撥兵二十一名入山清外河營三十八年撥千總一員把總二員步戰兵六名守兵三百四十四名官坐馬六匹大浚船三十二隻大栁船二隻入新設高堰河營改盱眙河營為山清裏河營又題裁嵗夫改募河兵一百十名五十五年撥守兵三十名入楊河營雍正五年撥守兵一名赴山東芝麻荘工所六年添設叅將一員統轄淮徐淮揚新舊二十營逰擊一員分管淮揚新舊十一營七年分本營為上下二營撥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一百七十名官坐馬二匹大浚栁船十三隻入新設裏河下營改本營為裏河上營
  叅將一員駐劄清河縣運口  遊撃一員駐劄安東縣守備一員駐防山陽縣清江浦  千總一員駐防清江浦把總一員駐防運口
  步戰兵五名守兵三百二名官坐馬二十八匹大浚船二十隻大栁船一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五千五百五十九兩零
  是營修防山陽縣清河縣安東縣河工
  山清裏河下營雍正六年分裏河營設立
  守備一員駐防山陽縣楊家廟  把總一員駐防楊家廟步戰兵三名守兵一百六十七名官坐馬六匹大浚船十二隻大栁船一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二千八百七兩零
  是營修防山陽縣河工
  山清外河上營康熙十七年設立外河營原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兵二十一名守兵一千九十五名官坐馬十六匹大浚船七十一隻中浚船十隻小浚船二十六隻船三隻栁船四隻二十九年收山清盱眙河營兵二十一名歸營三十八年撥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九十八名官坐馬二匹浚栁船五隻入新設中河營又題裁嵗夫改募河兵一百六十六名雍正七年分本營為上下二營撥把總二員步戰守兵五百五十一名官坐馬四匹浚栁船五十四隻入新設外河下營本營改為外河上營雍正九年揆歸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九十名官坐馬二匹浚船七隻仍留本營管轄
  守備一員駐防山陽縣老壩口
  千總二員一駐防清河縣玉皇閣一駐防山陽縣大車路口
  把總二員一駐防清河縣惠濟祠一駐防山陽縣韓家荘
  步戰兵十三名守兵七百三十一名官坐馬十二匹大浚船四十二隻中浚船二隻小浚船十二隻栁船三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一萬一千七百九十六兩一錢六分零
  是營修防山陽縣清河縣河工
  山安海防河營即外河下營雍正七年分外河營設立守備一員把總二員步戰兵十名守兵五百四十一名官坐馬八匹大浚船三十二隻中浚船七隻小浚船十二隻栁船三隻九年收山安下營把總一員戰守兵一百五名官坐馬二匹大浚船八隻歸營守備一員駐防阜寜縣童家營地方
  把總三員一駐防山陽縣小茭陵一駐防阜寜縣馬邏一駐防阜寜縣大套步戰兵十名守兵五百五十六名官坐馬十匹大浚船三十六隻中浚船七隻小浚船九隻栁船三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八千九百八十七兩七錢四分三釐零
  是營修防山陽縣阜寜縣河工
  髙堰上營康熙三十八年分盱眙河營設立山盱髙堰河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步戰兵六名守兵三百四十四名官坐馬十匹大浚船三十二隻大栁船二隻本年題裁嵗夫改募河兵一百名雍正七年分本營為上下二營撥把總二員步戰守兵二百二十五名官坐馬四匹浚栁船十七隻入新設下營本營改為髙堰上營
  守備一員駐防山陽縣髙家堰  千總一員駐防髙家堰把總二員駐防髙良澗
  步戰兵三名守兵二百二十二名官坐馬八匹浚船十六隻栁船一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三千七百十二兩一錢九分零
  是營修防山陽縣洪湖堤工
  山盱下營即髙堰下營雍正七年分髙堰河營設立
  守備一員駐防山陽縣髙良澗
  把總二員一駐防髙良澗一駐防山陽縣周橋
  步戰兵三名守兵二百二十二名官坐馬六匹浚船十六隻栁船一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三千六百四十兩八錢一分零
  是營修防山陽縣盱眙縣洪湖堤工
  山安上河營康熙十七年設立山安河營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兵十九名守兵九百九十八名官坐馬十六匹大浚船八隻中浚船四十隻大栁船五隻三十八年撥千總一員官坐馬二匹步戰守兵二百九名浚栁船七隻入新設安清中河營又題裁嵗夫改募河兵一百五十一名雍正五年撥守兵二名赴山東芝麻莊工所七年分本營為上下二營撥把總三員步戰守兵四百一名官坐馬十匹浚栁船四十八隻入新設下河營本營改為山安上河營
  守備一員駐防安東縣城   千總一員駐防安東縣城把總一員駐防安東縣二塘
  步戰兵十名守兵五百四十六名官坐馬八匹大浚船四十九隻中浚船二十隻栁船二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八千七百八十六兩四錢一分
  是營修防山陽縣安東縣黃河北岸堤工
  山安下河營雍正七年分山安河營設原額守備一員把總三員步戰兵七名守兵三百九十四名宮坐馬十匹大浚船三十四隻中浚船十四隻栁船二隻九年撥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一百五名浚船八隻入山清外河營
  守備一員駐防安東縣佃湖
  把總二員一駐防佃湖一駐防阜寜縣馬家港
  步戰兵五名守兵二百九十一名官坐馬八匹大浚船二十六隻中浚船十四隻栁船二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四千七百九十七兩六錢九分四釐
  是營修防阜寜縣安東縣堤工
  桃源安清中河河營康熙三十八年設立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步戰兵十二名守兵五百九十一名官坐馬十二匹大浚船五隻中浚船八隻小浚船六隻大栁船四隻本年題裁嵗夫改募河兵二百五十六名五十五年撥守兵四十名入楊河營雍正八年撥把總二員步戰守兵四百二十五名官坐馬八匹浚栁船十一隻入新設宿桃中河上營九年將中河上營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二百名官坐馬二匹栁船二隻歸本營管轄守備一員駐防清河縣   千總一員駐防安東縣把總二員一駐防桃源縣一駐防清河縣
  步戰兵十名守兵五百八十四名官坐馬十匹中浚船八隻小浚船二隻栁船四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九千四百二十四兩三錢二分七釐零
  是營修防桃源縣清河縣山陽縣安東縣中河堤工
  揚河上營康熙十七年設立揚屬河營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步戰兵十一名守兵六百二名官坐馬十四匹浚船七十八隻栁船四隻三十八年題裁嵗夫改募河兵七十八名五十五年收裏河營守兵三十名中河營守兵四十名歸營雍正五年撥守兵一名入山東芝麻荘工所七年分本營為上下二營撥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一百九十一名官坐馬二匹浚栁船十四隻入新分下河營本營改為揚河上營
  守備一員駐防髙郵州
  千總二員一駐防寳應縣泥甸橋一駐防髙郵州清水潭
  把總二員一駐防髙郵州一駐防寳應縣
  步戰兵九名守兵五百六十名官坐馬十二匹浚船六十五隻大栁船三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九千一百七兩零
  是營修防寳應縣髙郵州運河堤工
  揚河下營雍正七年分揚河營設立
  守備一員駐防𤓰洲    把總一員駐防江都縣邵伯步戰兵二名守兵一百八十九名官坐馬六匹浚船十三隻栁船一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三千一百六兩零
  是營修防髙郵州江都縣運河堤工𤓰洲江工
  徐河南岸營原設徐屬河營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兵十九名守兵一千六十九名官坐馬十六匹大浚船二十三隻大栁船七隻康熙三十八年題裁嵗夫改募河兵三百三名內撥守兵一百二十一名入葦蕩營雍正六年分本營為南岸北岸二營撥千總一員把總一員步戰守兵四百三十二名入新分北岸營本營改為南岸營
  守備一員駐防徐州    千總一員駐防徐州郭家嘴把總三員一駐防徐州郭家嘴一駐防蕭縣順河集一駐防碭山縣定國寺步戰兵十四名守兵八百二十四名官坐馬十二匹大浚船十七隻大栁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一萬三千二百三十七兩二錢二分二釐零
  是營修防靈璧縣徐州蕭縣碭山縣河工
  徐河北岸營雍正六年分徐屬河營設立
  守備一員駐防徐州土山寺  千總二員駐防徐州大壩把總一員駐防豐縣龍盤集
  步戰兵八名守兵四百二十四名官坐馬八匹大浚船六隻大栁船二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六千七百八十二兩九錢五分八釐零是營修防徐州豐縣河工
  邳睢河營舊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步戰兵十七名守兵九百三十名官坐馬十四匹大浚船七十隻大栁船五隻康熙三十八年題裁嵗夫改募河兵四百四十名雍正六年添設逰擊一員分管淮徐南北九營守備一員分管睢寜靈璧二縣黃河南岸汛遊擊一員駐劄宿遷縣地方
  北岸守備一員駐防睢寜縣木社店
  南岸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一駐防董家堂一駐防戴家樓
  把總三員一駐防董家堂一駐防五工頭一駐防王家堂
  步戰兵二十二名守兵一千三百六十五名官坐馬二十二匹大浚船七十隻大栁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二萬一千九百九十六兩一錢三分九釐零
  是營修防邳州睢寜縣靈璧縣河工
  宿虹北岸河營原設宿虹河營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兵十九名守兵八百六十六名官坐馬十六匹大栁船五隻大浚船四十三隻小浚船二十八隻康熙二十九年撥兵四十七名入濟標中左右三營三十八年題裁嵗夫改募河兵一百十七名三十九年撥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一百四十六名浚船九隻入新設中河營雍正九年又撥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一百十七名浚船九隻栁船一隻歸宿遷運河㕔管轄六年分本營為南岸北岸二營撥千總一員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三百七十名官坐馬四匹栁船二隻浚船二十二隻入新分宿虹南岸河營本營改為宿虹北岸河營
  守備一員駐防宿遷縣   千總一員駐防宿遷縣皂河把總一員駐防宿遷縣五堡
  步戰兵七名守兵四百九名官坐馬八匹大栁船二隻大浚船二十一隻小浚船十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一萬二百六十四兩一錢八分五釐零
  是營修防邳州宿遷縣黃河北岸堤工
  宿虹南岸河營雍正六年分宿虹河營設立
  守備一員駐防宿遷縣白洋河  千總一員駐防宿遷縣洋河汛把總一員駐防宿遷縣蔡家樓汛
  步戰兵五名守兵三百六十五名官坐馬八匹大栁船二隻大浚船十二隻小浚船十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一萬一百九十七兩一錢五分九釐零
  是營修防邳州宿遷縣黃河南岸堤工
  桃源南岸河營原設桃源河營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步戰兵十五名守兵八百五十一名官坐馬十二匹大栁船六隻大浚船五隻小浚船二十二隻康熙三十八年題裁嵗夫改募河兵二百名三十九年撥步戰守兵一百五十三名栁船二隻入中河營雍正六年分本營為南岸北岸二營撥千總一員把總一員步戰兵六名守兵四百四十三名官坐馬四匹浚栁船三十五隻入新分桃源北岸河營本營改為桃源南岸河營
  守備一員駐防桃源縣   千總一員駐防桃源縣龍渦汛把總一員駐防桃源縣煙墩汛
  步戰兵六名守兵四百五十八名官坐馬八匹大栁船二隻大浚船二十一隻小浚船十三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七千三百五十兩六分八釐零
  是營修防桃源縣黃河南岸堤工
  桃源北岸河營雍正六年分桃源河營設立
  守備一員駐防桃源縣   千總一員駐防桃源縣雀鎮汛把總一員駐防桃源縣三義鎮汛
  步戰兵六名守兵四百四十三名官坐馬八匹大栁船二隻大浚船二十四隻小浚船九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七千一百二十二兩八錢九分八釐零
  是營修防桃源縣黃河北岸堤工
  宿遷運河營即宿桃中河上營雍正六年分中河下營設立守備一員把總二員步戰兵六名守兵四百十九名官坐馬八匹大栁船二隻大浚船五隻小浚船四隻九年撥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二百名官坐馬二匹栁船二隻入桃源安清中河下營收宿虹運河汛把總一員步戰守兵一百十七名官坐馬二匹栁浚船十隻歸營
  守備一員駐防宿遷縣皂河
  把總二員一駐防宿遷縣楊家荘一駐防皂河
  步戰兵五名守兵三百三十七名官坐馬八匹大浚船十隻小浚船八隻大栁船一隻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五千四百四十九兩七錢六釐零
  是營修防宿遷縣運河兩岸堤工
  葦蕩營康熙三十八年設原額逰擊一員守備二員千把總四員步戰守兵一千二百三十名官坐馬二十六匹五十三年裁逰守三員五十七年官兵一併裁汰雍正四年復設叅將一員守備二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三十名守兵一千一百名九年撥馬步戰守兵四十七名馬二十匹入河標右營
  叅將一員駐劄阜寜縣仁和鎮
  左營守備一員駐防海州大伊鎮
  右營守備一員駐防仁和鎮
  千總二員一駐防龍窩蕩北汛一駐防北蕩汛
  把總四員一駐防龍窩蕩南汛一駐防出河港一駐防南蕩汛一駐防西蕩汛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三十名守兵一千七十三名官坐馬二十八匹戰馬八十匹嵗需俸薪餉乾米折連閏銀一萬九千六百二十一兩三錢八分
  是營專司督兵採葦
  廵撫江蘇等處地方軍門駐劄蘇州府順治四年設立中軍左右營逰守各一員五年裁左營歸併中軍康熙元年停理軍務本標官兵奉裁中軍逰擊改為蘇州城守營十三年復設本標左右二營兼轄蘇州城守平望二營
  左營順治四年設五年裁歸併中軍康熙十三年復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十名步戰兵二百名守兵二百五十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五十匹廵船十隻二十五年改步戰兵一百名為守兵又裁馬步戰守兵十七名馬一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八十三名三十八年調守兵百名赴河標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揆守兵三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仍食馬戰兵糧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九年逰擊改設叅將統轄左右兩營撥廵船五隻入蘇州營
  中軍叅將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俱駐劄蘇州城馬戰兵四十九名步戰兵十二名守兵二百二十七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四十九匹廵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六千二十四兩四錢米一千一百二十三石二斗
  右營順治四年康熙元年裁十三年復設舊額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十名步戰兵二百名守兵二百五十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五十匹廵船十隻二十五年改步戰兵一百名為守兵又栽馬步戰守兵十八名馬二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八十二名三十八年調守兵一百名赴河標雍正二年撥歩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三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仍食馬戰兵糧八年撥把總一員守兵二名坐馬二匹入㤗州營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三員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俱駐劄蘇州府城馬戰兵四十五名步戰兵十三名守兵二百二十七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四十八匹廵船十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五千五百四十七兩七錢六分四釐米一千三十六石八斗
  總督于成龍疏江寜安徽二撫標原添設官兵二千五百名經部臣會議留為經制將督提鎮協各營內老弱裁汰以足其數茲准提臣楊㨗咨稱江南地方廣闊外有江海內有叢山無險不備各營額兵節經裁減處處兵單萬難再裁議將徽六二營所裁續添兵丁一千名抵補尚不敷一千五百名應再於通省內地各營裁汰臣思裁補撫標兵缺雖部議於督提等標汰除然未有不量其汛地之險易而槩行裁汰者今查江南幅𢄙遼闊水陸兼防在在需兵而沿江沿海為尤甚如崇明雲臺俱各孤懸海中金山柘林青村南滙川沙吳淞黃浦又皆逼近海面京口一鎮跨江設險咽喉要津且有漕白糧艘經由若夫泰州一營兼轄興掘二汛民竈雜處地極其廣而兵僅三百四十餘名是以各營急需多兵彈壓均不便議裁此外內地額兵共計止有三萬五千七百九十餘名而議裁二千五百名所裁過多則營伍空虛汛官鮮不廢弛是撫摽兵缺雖取足於腹裏各營而汛廣兵單又不可不預為之所此提臣徽六二營裁兵撥補之議為有見也葢徽六二營新裁兵一千名原係通省閑甲今以各營之閑甲仍抵各營之裁汰祗以增足五萬五千之額原非另外添設即
  朝廷多此千兵糧餉非與國帑有虧而各營多此千兵汛守則與地方有益相應仰請皇上允臣所請將徽六二營新裁兵丁一千名即抵撫標之數其餘一千五百名容臣於內地各營通融分
  派陸續裁汰可也部議覆准奉㫖依議

  蘇州城守營順治四年設撫標左營五年裁併中軍康熙元年改設城守營原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五員馬戰兵四十名步戰兵一百五十名守兵七百六十八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四十匹廵船四十八隻二十二年裁缺兵三十三名馬一匹撥馬步戰守兵一百名入海州營二十五年裁缺兵二十九名馬一匹五十四年裁缺兵五名雍正二年裁缺兵七名五年添設右軍守備一員馬步戰守兵二百四十六名官坐戰馬十八匹七年添設外委千總二員把總五員九年添設左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外委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一百九十一名廵鹽壯丁五十名官坐戰馬二十一匹廵船十隻
  遊擊一員駐劄蘇州府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蘇州府城
  左軍守備一員駐防蘇州府城
  右軍守備一員駐防崑山縣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甪直鎮一駐防鐡陵闗
  把總七員一駐防大唯亭一駐防滸墅闗一駐防楊孜橋一駐防蘇州城內一駐防木瀆鎮一駐防社壇一駐防黃埭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七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六十三名步戰兵一百五十八名守兵九百九十五名官坐馬三十六匹戰馬六十三匹廵船五十八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九千九百兩五錢二分四釐折米四千七百三十四石六斗
  是營防守長州縣元和縣吳縣崑山縣新陽縣地方長州縣汛地墩堡十二處元和縣汛地墩堡十九處吳縣汛地墩堡十五處崑山縣汛地墩堡三處新陽縣汛地墩堡五處
  雍正五年提督魏經國奏畧蘇州城廣四十五里內外闗廂居民櫛比城守營經制兵七百五十四名所管水陸村荘河道大小汛地六十餘處在在需兵實屬不敷擬請添兵二百四十六名合為一千名之數俾內廵宻而外防周至該營額設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五員分防內外汛地原無不足惟是崑山一汛素稱劇邑水陸汛地九處向派千把一員專防難以兼顧擬將現設之中軍守備改作左軍照舊駐防蘇城再添設右軍守備一員令其駐防崑城仍帶千把一員專防城外汛地則任分力專可免疎虞兵部覆准奉㫖依議李衛酌議蘇郡地方營制分防疏畧蘇州財賦重地五方雜處人煙稠宻宵小每有潛匿於闤闇編民之中而難以究詰者即如各路青藍布疋俱於此處染色必用大石腳踹砑光習此業者率皆單身烏合不守本分之輩雖其中亦間有食力貧民而桀驁不馴者頗多臣等悉心會查蘇城地方叢雜者如胥閶二門自虎邱前後山塘南北濠楓橋西北一帶為長吳元三縣犬牙相錯之處稽查彈壓文武官弁均不可少三縣印捕佐雜事務殷繁且駐劄城內相距既逺而地界交錯更有互相推委之𡚁至於武職止有楓鎮汛千總一員尤慮顧此失彼蘇州府經歴係本府守領可以兼轄三縣地方擬將該員調駐社壇相近地方耑司廵查一應差委槩行停止但經歴向無廵役於公項內僱募二十名令該員帶領廵緝凡各坊踹匠以及盜賊鹽梟等項不法之徒即令就近會同營員查拿録供解審其武職千把官職卑㣲不足彈壓查撫標兩營中軍逰擊二員足以統轄右營守備逰擊似可裁省以所裁之俸薪改設蘇營守備一員把總二員所添亦屬無多將此守備帶把總一員駐於踹坊最多適中之社壇汛又把總一員駐於黃埭汛此外如半塘南北濠陸墓王家角長蕩河冶長涇許家灣新塘橋等處均屬𦂳要汛口以舊有之外委千總一員並添設外委把總二員酌量派撥水陸設防與經歴一體廵查如有盜匪重情各照所管地方分別耑汛兼轄處分 蘇州城守二營除舊設右營官兵二百五十員各分防崑山原汛外右營額兵七百九十七名去公糧塘撥往來差役及各官隨丁字識跟役外所餘兵丁分派各汛為數無多而防範廵查實有未足查常州營現有中左右三軍蘇州營亦應循照此例左軍改為中軍舊有守備一員千總一員帶在城及周荘木凟沙河四汛兵丁照舊分防其所請添設之守備一員把總二員並舊有千總一員外委千總一員帶原防楓橋汛兵定為左軍將滸闗汛把總一員外委把總一員及原防兵歸併管轄統成三軍營制就近令廵撫專管督率操練指揮緝捕仍聽提督統屬 閭胥門外應添各處水陸塘汛在在需兵而下江地廣汛繁均難抽調惟京報部文廵撫衙門向係僱募遞送每年工食銀一千五百兩於通省耗羨公項內動支提督衙門因無工食向於各營抽發兵丁一百二十八名逐塘遞送似應照撫標例亦於耗羨公項內每年給銀一千五百兩以為工食一體僱募將舊撥一百二十八名同原撥蘇州廵鹽兵二十名及撫標所裁逰擊員下隨丁十五名字識跟役十五名再撥馬十三匹一併歸入蘇州左營此外不敷水陸汛兵將鹽政衙門耑在蘇州廵鹽壯丁五十名亦撥入該營充當水兵廵哨於撫標向設小廵船二十隻內抽出十隻應用交與守備等管轄並聽經歴稽查所需餉米於浙省鹽務節省盈餘項下發給永為定例其廵鹽哨丁聽商另為僱募至蘇州重地逰擊守備員缺均屬𦂳要嗣後應令督撫提督會同揀選題補所設經歴千把亦須幹練之員並於通省文武中職銜相當者揀選咨部調補其馬步戰守數目水陸汛防官署營房統俟請㫖恩准之日另為咨題
  平望營順治三年設逰擊七年改守備舊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十九名步戰兵五十七名守兵二百三十名官坐馬十匹戰馬十九匹廵船二十隻康熙五十四年裁守兵三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三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三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仍食馬戰兵餉十年守備改設都司僉書舊屬提標今改歸撫標蘇州營統轄都司僉書一員駐防蘇州府吳江縣千總一員駐防平望鎮把總二員一駐防同里鎮一駐防震澤縣城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十六名步戰兵五十九名守兵二百二十二名官坐馬十一匹戰馬十九匹廵船二十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五千九十七兩四錢六釐米一千一百五十八石三斗
  是營防守吳江縣震澤縣地方吳江縣汛地墩堡七處震澤縣汛地墩堡五處
  馬祜請造營汛廵船疏為酌議沿河水路設立廵船以弭盜患以安商民事該臣看得臣屬蘇松常等府地方濵臨湖蕩素稱澤國為盜賊淵藪竊發靡常昔年松江提標與蘇州營各設有小快船四十隻平望無錫常州鎮江等處營汛亦各設有快船一二十隻不等分汛廵防剿擒湖㓂此因地制宜誠靖盜安民至計也自康熙七年間部差郎中卜書厙到蘇查燬沿江沿海各營可以出海之船將此等內地小快船槩議裁擱收入陸地朽壊無用邇來盜賊乘船出沒水鄉河路刼剠時閒汛防官兵苦無船隻坐視賊逸不能尾追以致盜案日繁叅罰踵至節據營升詳請復設廵船臣正在檄行司道酌議適准提督臣楊捷咨議官塘河路十里安設一船節節布置撥兵廵防俾各汛有船則易於堵截追擒實修復舊制要策臣又通行各司道府按程計里酌設去後茲據冊報蘇松常鎮四府屬各官塘河路及濵河要汛共應設快船三百二十五隻除上清二縣已報修船二十隻外止應造船三百五隻每船核實需用工料銀二十兩二錢二分零共該銀六千一百六十八兩六錢零其所需錢糧臣查蘇州府每年編徵水陸各營船械銀二千八百兩遞年
  題報收貯府庫原以備修造營船甲械之用相應於內動支打造事竣報銷日後遇有船隻損壊若照近奉部行三年始一小修五年始一大修恐致易於朽廢應照馬快船定例次年小修每船給銀三兩再次年大修每船給銀六兩五年疊造必嵗加整葺庻堅固經乆而不致沉朽無用矣惟是此項船隻臣等本因舊日汛防制度酌議成造目今滇閩逆賊告變軍興旁午四方商賈不通民間生計蕭索㳺手無頼奸徒處處挺而走險且自春徂夏霪雨連綿晝夜不息臣屬蘇松等府地方低窪田地一望皆成巨浸茫無畔岸二麥既已腐爛今值揷蒔之際田畆水深渰沒秩不能栽農夫束手無策臣雖現在檄飭有司勸諭竭力䕶救冀其播種惟恐饑荒之衆流入匪類相聚為盜近又據宜興縣營申報浙省湖州府之長興縣土㓂竊發警逼縣境又據平望營呈報浙省土㓂被剿竄遁飄突隣境亟須駕船摉擒紛紛請發快船刻不容緩復准浙江撫臣田逄吉咨報湖賊嘯聚勢甚猖狂請發官兵會剿非船㫁難追擊蘇松常三府皆與浙省接壤各有巨澤大川素多伏莽兼之河港錯雜四通八達汛防官兵見無船隻廵剿遂致盜賊出沒無忌至若有船營汛惟止太湖吳淞江隂等營各設沙唬船數隻止可於太湖長江海口之間乗風行使其在內港湖蕩必須輕利小艇始可飛棹掩襲此等巨艦一入內地便不能施展臣等從今日地方多事起見敢不熟籌消弭防禦之策此議復營汛快船萬萬難緩非敢虛糜朝廷金錢也倘部臣惜費拘執又恐貽悞匪細用是激切詳陳伏乞皇上俯念江南財賦奧區謀在事先乃為無患
  勑 該部准臣動支本欵船械銀兩分發各營勒限打造完固俾官兵得以乗駕追剿則盜賊知有整備不致橫肆流毒庶地方隱憂可杜民生得獲安枕矣除將應設船隻及需用料價數目造冊送部查核外臣謹會同總督臣阿席熙提督臣楊㨗合詞宻題伏乞
  睿鑒敕部連賜議覆施行
  廵撫安徽等處地方軍門駐劄安慶府舊制兼提督操江康熙元年停理軍務操江所屬十一營官兵歸併總督十三年復設本標左右二營
  左營順治初設中軍逰擊屬操標有太平左右兩營康熙元年操標歸併總督十三年復設中軍兼管左營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十五名步戰兵二百二
  十五名守兵四百五十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七十五匹二十三年裁馬戰兵二十五名馬二十五匹二十五年改馬步戰兵一十名為守兵二十六年裁馬步戰守兵二十五名馬一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一百名三十六年裁守兵二十三名三十八年撥守兵一百七十七名赴河標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四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仍食馬戰兵糧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九年逰擊改設叅將
  中軍叅將一員    左營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俱駐劄安慶府城馬戰兵四十九名步戰兵五十九名守兵二百七十九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四十九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七千六百九十九兩六錢八分三釐零米一千五百十六石五斗
  右營順治初設屬操標康熙元年歸併督標十三年復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十五名步戰兵三百名守兵三百七十五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七十五匹二十三年撥馬戰兵二十五名馬二十五匹赴湖廣二十五年改步戰兵一百三十三名為守兵二十六年裁馬步戰守兵二十五名馬二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守兵一百二十三名三十八年撥守兵一百七十七名赴河標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四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八年撥把總一員守兵二名官坐馬二匹入泰州營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三員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俱駐劄安慶府城馬戰兵四十八名步戰兵五十九名守兵二百八十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四十八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七千五百三十六兩九錢四分五釐零米一十五百九石三斗






  江南通志卷九十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四
  武備志
  兵制
  江南全省提督軍門駐劄松江府順治二年蘇州總鎮統兵駐守後提督移鎮管理蘇松常鎮四府各營軍務康熙元年統理全省十四年添設提督一員駐劄安徽管理上江七府營務全省提督改為江寜提督管理下江七府營務仍駐松江十七年安徽提督奉裁復管全省軍務標下中左右前後五營兼轄松江城守金山柘林青村川沙南匯黃浦劉河吳淞福山太湖常州江隂靖江楊舍孟河鎮江潛山徽州寜國池州蕪采廣徳二十三營
  中營順治四年設舊額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六名步戰兵八十名守兵五百二十三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二百四十六匹唬快船一隻廵船二十一隻康熙二十三年改馬戰兵八十名為步戰守兵裁馬八十匹二十五年撥馬步戰守兵二十名馬五匹入京口右路營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三十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十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步戰守兵十一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八年撥守兵三名入泰州營九年撥守兵十五名入蘇州營
  叅將一員駐劄松江府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劄松江府貼防黃浦汛
  千總二員駐防松江存營操練
  把總四員一輪防黃浦汛一輪防金澤汛一輪防鍾賈山汛一輪防朱涇汛俱駐松江府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一百六十名步戰兵九十七名守兵五百三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一百六十匹唬快船一隻廵船二十一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三千一百四十三兩九錢一分二釐米二千九百六十四石
  是營防守婁縣上海縣金山縣青浦縣地方
  左營順治四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六名步戰兵八十六名守兵五百二十二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百四十六匹廵船十一隻康熙二十三年改馬戰兵八十名為步戰守兵裁馬八十匹二十五年收京口右路馬步戰守兵十九名歸營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三十二名五十四年撥守兵四名入川沙營五十七年收右營廵船五隻歸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步戰守兵十一名馬二匹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九年撥守兵十四名入蘇州營
  遊擊一員駐劄華亭縣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華亭縣城
  千總二員俱駐防華亭縣
  把總四員一駐防華亭縣一駐防小涇汛一駐防章練塘汛一駐防盛澤汛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一百六十名步戰兵一百名守兵五百三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一百六十匹廵船十六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五千四百七兩一錢七分二釐米二千九百七十五石七斗
  是營防守元和縣吳江縣婁縣青浦縣金山縣地方元和縣汛地墩堡三處吳江縣汛地墩堡六處婁縣汛地墩堡七處青浦縣汛地墩堡六處金山縣汛地墩堡二處
  右營順治四年設駐劄松江府城舊額逰撃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五十名步戰兵一百名守兵五百五十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百五十匹廵船二十二隻康熙二十四年改馬戰兵六十六名為步戰守兵又裁去十四名馬八十匹二十六年裁馬步戰守兵三十名馬五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三十一名五十四年撥守兵四名入川沙營五十七年移駐上海縣五十八年收黃浦營廵船六隻歸營撥廵船五隻入左營又撥廵船七隻入後營雍正二年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步戰守兵十一名馬一匹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九年撥守兵九名入蘇州營
  遊擊一員駐劄上海縣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上海縣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上海縣城一駐防閔行汛
  把總四員一駐防北簳山一駐防引翔港一駐防塘橋汛一駐防泗涇汛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一百六十名步戰兵一百一名守兵五百九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一百六十匹廵船十六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二千三百七兩四錢一分二釐本折米二千七百七十二石
  是營防守華亭縣婁縣上海縣南匯縣青浦縣福泉縣地方華亭縣汛地墩堡四處婁縣汛地墩堡三處上海縣汛地墩堡九處南匯縣汛地墩堡一處青浦縣汛地墩堡四處福泉縣汛地墩堡七處
  前營順治四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四十七名步戰兵八十四名守兵五百二十二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百四十七匹廵船十一隻康熙二十三年改馬戰兵八十名為步戰守兵裁馬八十匹二十五年裁撥京口右路營馬步戰守兵十九名馬五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三十二名五十四年撥守兵四名入川沙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揆馬步戰守兵十一名馬一匹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八年撥守兵二名入㤗州營九年撥守兵十六名入蘇州營遊擊一員駐劄華亭縣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華亭縣城
  千總二員俱駐防華亭縣
  把總四員一駐防華亭縣城一駐防清浦縣一駐防震澤汛一駐防斜塘汛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一百六十一名步戰兵九十八名守兵五百一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一百六十一匹廵船十一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九兩四分米二千九百六十四石是營防守震澤縣青浦縣福泉縣婁縣金山縣地方震澤縣汛地墩堡九處青浦縣汛地墩堡五處福泉縣汛地墩堡二處婁縣汛地墩堡一處金山縣汛地墩堡一處
  後營順治四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四十七名步戰兵八十三名守兵五百二十三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百四十七匹唬快船二隻廵船十六隻康熙二十三年改馬戰兵八十名為步戰守兵裁馬八十匹二十五年收京口右路馬步戰守兵二十名馬五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三十名五十四年撥守兵四名入川沙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步戰守兵十二名馬二匹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九年撥守兵十七名入蘇州營
  遊擊一員駐劄松江府
  中軍守備一員駐劄松江府
  千總二員一駐防松江府一駐防菉葭浜
  把總四員一駐防干呂巷汛一駐防蘆墟汛二存營操演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一百六十一名步戰兵九十九名守兵四百九十九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一百六十一匹唬快船二隻廵船十六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三千一百九十九兩四錢四分一釐零米二千九百六十石一斗
  是營防守崑山縣新陽縣吳江縣華亭縣金山縣青浦縣福泉縣地方崑山縣汛地墩堡八處新陽縣汛地墩堡一處吳江縣汛地墩堡五處華亭縣汛地墩堡四處金山縣汛地墩堡五處青浦縣汛地墩堡一處福泉縣汛地墩堡三處
  松江城守營順治四年設提標右營九年管理城守原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二百四十七名步戰兵八十五名守兵五百三十二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百四十七匹唬廵船六隻康熙二十三年改馬戰兵八十名為步戰守兵裁馬八十匹二十五年收京口右路馬步戰守兵三十名馬五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三十一名五十四年撥守兵四名入川沙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步戰守兵十一名馬一匹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九年撥守兵十一名入蘇州營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劄華亭縣城馬戰兵一百六十一名步戰兵九十九名守兵五百六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一百六十一匹廵船六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三千二百三十五兩九錢一分二釐米二千九百八十七石四斗
  是營防守華亭縣婁縣金山縣地方華亭縣汛地墩堡二十一處婁縣汛地墩堡十七處金山縣汛地墩堡一處
  金山營駐劄金山衛順治初設立叅將統轄柘青南川寳五營十八年川沙營添設叅將廢寳山營將南匯營歸併川沙其柘青二營仍屬本營統轄舊額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六十名步戰兵一百九十五名守兵六百七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六十匹廵船十三隻康熙二十三年改馬戰兵三名為步戰兵裁馬三匹二十五年裁守兵十四名二十七年裁馬步戰守兵十六名馬二匹三十五年改步戰兵十一名為守兵五十四年裁守兵十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八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
  叅將一員駐劄金山縣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金山縣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浙江嘉興府平湖縣江門營一駐防金山縣張堰鎮把總四員二駐防金山縣城一駐防華亭縣亭林鎮一駐防張澤鎮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五十五名步戰兵一百七十六名守兵五百七十四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五十五匹廵船十三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四千四十七兩七錢四分六釐本折米三千一百三十九石五斗
  是營防守華亭縣金山縣奉賢縣及浙江嘉興府平湖縣地方華亭縣汛地墩堡二十六處金山縣汛地墩堡十三處奉賢縣汛地墩堡一處平湖縣汛地墩堡六處
  柘林營順治二年設逰擊四年改守備舊額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十名步戰兵四十三名守兵一百三十二名官坐馬六匹戰馬十匹廵船四隻康熙三十五年改步戰兵二名為守兵五十四年撥守兵二名入川沙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兵二名入太湖營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一員仍食馬戰兵糧
  守備一員駐劄華亭縣柘林城  把總一員駐防奉賢縣南橋鎮外委把總一員協同經制把總防守
  馬戰兵十名步戰兵四十名守兵一百三十一名官坐馬六匹戰馬十匹廵船四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三千九十八兩五錢六釐米七百五石九斗
  是營防守華亭縣奉賢縣地方華亭縣汛地墩堡八處奉賢縣汛地墩堡十五處
  青村營順治二年設舊額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十名步戰兵四十五名守兵一百三十七名官坐馬六匹戰馬十匹廵船二隻康熙二十五年栽步戰守兵七名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二名五十四年撥守兵二名入川沙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添設步戰守兵一百名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一員仍食馬戰兵糧
  守備一員駐防奉賢縣青村城  把總一員駐防蔡家橋汛外委把總一員駐防青村港汛
  馬戰兵十名步戰兵五十名守兵二百二十一名官坐馬六匹戰馬十匹廵船二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四千四百六十三兩五錢六釐米一千九十五石九斗
  是營防守奉賢縣地方汛地墩堡二十七處
  雍正五年提督魏經國奏稱松江府屬華亭縣新分之奉賢縣建衙署在青村城內上海縣新分之南匯縣建衙署在南匯城內兩城向係二營額設兵各一百八十一名分廵水陸墩汛二十餘處加以縣署不敷防範請各添兵一百名各合二百八十一名之數內外分汛廵查方為有備兵部議准於通省標營內兵丁現缺抽撥令各該營就近挑選現兵弟男子侄及土著人民補伍將各標營現在出兵缺照數撥給以符添設之數毋使老弱虛冐仍將抽撥兵缺數目及募補兵丁花名逐一造冊咨送兵部查核可也奉㫖依議
  川沙營順治四年設守備十八年改叅將兼轄南匯營舊額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六十四名步戰兵一百七十四名守兵五百九十四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六十四匹沙船六隻唬船二隻康熙五十三年裁沙唬船四隻五十四年收鎮海將軍標左營水艍犁⿰舟曾船四隻隨船兵丁六十四名歸營又收各營所撥守兵五十名歸營是年撥沙船一隻入黃浦營雍正二年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戰守兵九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
  叅將一員駐劄南匯縣川沙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南匯縣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南匯縣新塲鎮一駐防川沙城
  把總四員一駐防周浦鎮一駐防寳山縣城一駐防寳山縣砲䑓一駐防上海縣曹家路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六十四名步戰兵一百九十二名守兵
  六百七十二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六十四匹沙船三隻水艍船二隻犁⿰舟曾船二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五兩八錢九分二釐米三千六百十九石二斗
  是營防守南匯縣上海縣寳山縣地方南匯縣汛地墩堡十五處上海縣汛地墩堡十八處寳山縣汛地墩堡十四處
  南匯營順治四年設舊額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十名步戰兵四十三名守兵一百三十二名官坐馬六匹戰馬十匹康熙五十四年撥守兵二名入川沙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添設步戰守兵一百名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一員仍食馬戰兵糧守備一員駐防南匯縣城   把總一員駐防一團汛外委把總一員協同經制把總防守
  馬戰兵十名步戰兵五十名守兵二百二十一名官坐馬六匹戰馬十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四千四百七十四兩六分四釐零米一千九十五石九斗
  是營防守南匯縣地方汛地墩堡二十七處
  黃浦水師營順治十三年設叅將康熙五年改逰擊九年改守備舊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十五名步戰兵六十七名守兵二百六名官坐馬十匹戰馬十五匹廵船六隻二十六年裁步戰守兵十名三十五年改步戰兵三名為守兵五十四年撥守兵三名入川沙營五十六年將黃浦營改為水師營原屬松江城守管轄改屬提標右營兼轄五十八年設哨船四隻收沙船三隻歸營撥廵船六隻入本標右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三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戰兵三名馬三匹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仍食馬戰兵糧九年守備改設都司僉書
  都司僉書一員駐防上海縣城 千總一員駐防黃浦南汛把總二員一駐防黃浦北汛一駐防黃浦中汛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十二名步戰兵五十九名守兵一百九十八名官坐馬十匹戰馬十二匹沙船三隻哨船四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四千二百七十七兩七錢九分四釐米九百六十八石四斗是營防守上海縣寳山縣地方兩縣汛地墩堡共三處
  劉河營順治三年設駐劄劉河舊城康熙十六年移駐茜涇鎮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十六名步戰兵一百七十二名守兵五百八十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七十六匹廵船八隻二十五年裁步戰守兵二十九名三十五年改步戰兵十一名為守兵五十三年撥守兵十名入吳淞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八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
  遊擊一員駐劄鎮洋縣茜涇鎮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茜涇鎮
  千總二員一駐防太倉州城一駐防太倉州土寨汛
  把總四員一駐防鎮洋縣天妃宮汛一駐防太倉州七丫汛一駐防劉河砲䑓一駐防昭文縣橫涇汛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七十四名步戰兵一百五十一名守兵五百四十九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七十四匹廵船八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二千八百九十兩六錢一分二釐米二千七百八十六石四斗
  是營防守太倉州鎮洋縣寳山縣昭文縣地方太倉州汛地墩堡三處鎮洋縣汛地墩堡五處寳山縣汛地墩堡十五處昭文縣汛地墩堡十五處
  吳淞營順治初設副將康熙五年改叅將舊額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八十名步戰兵一百八十五名守兵五百九十七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八十匹沙船八隻二十三年裁馬戰兵五名馬五匹二十六年裁馬步戰守兵三十名馬二匹三十五年改步戰兵十一名為守兵五十年添設守兵十五名五十四年收鎮海將軍標右營艍犁船四隻隨船兵丁六十四名歸營又收各營所撥守兵五十名歸營五十七年撥沙船一隻入黃浦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
  叅將一員駐劄寳山縣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寳山縣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砲䑓汛一駐防胡巷口汛
  把總四員一駐防楊行鎮一駐防嘉定縣城一駐防江灣鎮一駐防月浦鎮汛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七十三名步戰兵一百八十三名守兵六百七十二名官坐馬三十匹戰馬六十七匹艍犁船四隻沙船三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六千一百六十三兩六錢四分六釐米三千六百十九石二斗
  是營防守嘉定縣寳山縣地方嘉定縣汛地墩堡三處寳山縣汛地墩堡二十四處
  雍正十二年總督趙𢎞恩酌議沿海備禦疏
  題為遵㫖酌奏事該臣看得江南地方毗連大海備禦之道務須嚴謹尤期實濟前經提臣南天祥以上海一汛業將提標右營移駐彈壓吳淞一汛嗣後哨廵之時令黃浦營帶兵前赴該汛協防柘林營屬漕涇一汛商賈湊集於提標抽兵六十名撥入向時提標輪流貼防漕涇吳淞黃浦一團等汛之處本無實事俱請停其報部等因
  奏䝉硃批俟髙其倬回任商酌奏聞隨經前督臣髙其倬欽遵議覆貼防報部之案應行停止吳淞營應再撥提標兵四十名添湊無庸令黃浦營協防其漕涇應於提標抽兵六十名撥入該營等因又䝉硃批此論似是具題奏請欽此交臣會
  題臣恭繹硃批仰見
  皇上慎重海疆之至意縁臣新任尚須確察親勘曾經奏明在案今臣親歴沿海一帶逐加察勘如金山以至福山等處既有營汛以為廵禦又有墩兵以資瞭望星羅碁布可謂周宻其從前提標輪流貼防官兵因海㓂乆平且彼地原無營房白難責令實駐故歴來徒有報部之案並無實事嗣後似應停止報部不必徒踵虛文至於海疆重地廵察愈宻收效愈廣有備無患兵防所重查提臣原奏內稱臣仍不時飭令標營將弁帶兵廵哨即有策應不難立時調遣所見殊是以後應聴提臣就近不時飭令周歴逰廵以揚威武以期無悞如承委將弁兵丁怠惰偷安虛應故事即行叅處庶虛名除而實事著於海防更有禆益又吳淞營官兵洋廵之外存營較少應如前督臣髙其倬所議請於提標發兵四十名添入以資廵防無庸令黃浦營協廵又柘林所屬之漕涇地方並非出海口岸又原有營汛墩兵居民僅三百餘戶更有縣丞駐劄應令稽察協廵況又在現議提標不時周歴逰廵之列其前議於提標抽兵六十名撥歸專防之處似可無庸抽撥臣謹會
  題伏乞皇上睿鑒施行
  福山營順治初設副將四年改守備十六年改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十名步戰兵一百九十名守兵六百二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七十匹官渡船四隻廵船十六隻二十三年裁馬步戰守兵三十四名馬四匹二十七年裁馬步戰守兵二十九名馬二匹三十五年改步戰兵十名為守兵五十四年撥守兵十名入吳淞營雍正二
  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八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馬戰兵糧九年添設沙船四隻隨船兵丁六十名
  遊擊一員駐劄常熟縣福山城堡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常熟昭文二縣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昭文縣徐六涇鎮一駐防福山城
  把總四員一駐防常熟鹿苑鎮一駐防常熟唐市鎮一駐防昭文薛家沙鎮一駐防昭文支塘鎮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五十八名步戰兵一百六十一名守兵六百九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六十四匹沙船四隻官渡船四隻廵船十六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四千五百五十九兩一錢八分三釐零米三千二百五十二石六斗
  是營防守常熟縣昭文縣地方常熟縣汛地墩堡四十處昭文縣汛地墩堡四十四處
  太湖營康熙三年江浙總督會同題設江浙太湖營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步戰兵二百四十一名守兵六百四十八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沙快吧唬船三十二隻三十五年裁步戰守兵二十名五十四年撥守兵五名入吳淞營雍正二年以逰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四百二十五名官坐馬十二匹沙快船十六隻立為浙江太湖營駐蘇州府吳縣洞庭西山本營增設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四百九十名官坐馬十八匹沙快船十五隻兼統原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四百三十九名官坐馬十匹吧唬船十六隻分為左右二營為江南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九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仍食步戰兵糧八年裁沙船二隻九年添設馬七十匹
  叅將一員駐劄吳縣東山
  左軍守備一員駐防震澤縣簡村
  右軍守備一員駐防宜興縣周鐡橋
  千總二員一駐防鮎魚口一駐防馬山
  把總四員一駐防束山一駐防震澤縣吳漊一駐防吳縣黿山一駐防荊溪縣鳳川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步戰兵二百名守兵七百二十名官坐馬二十八匹沙快吧唬船二十九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五兩一錢五分二釐米三千六百二十七石
  是營防守吳縣長洲縣吳江縣震澤縣陽湖縣無錫縣宜興縣荊溪縣地方吳縣汛地墩堡二十一處長洲縣汛地墩堡一處吳江縣汛地墩堡五處震澤縣汛地墩堡十四處陽湖縣汛地墩堡八處無錫縣汛地墩堡六處宜興縣汛地墩堡八處荊溪縣汛地墩堡五處
  雍正元年
  上諭兩江總督查弼納江南提督高其位署江蘇廵撫何天培浙江廵撫李馥太湖三萬六千頃連跨數郡地勢既廣支流復多為盜賊出沒之所平時既易藏奸廵捕又難着力故蘇常盜案多於他省良善被擾官吏處分皆因太湖為之巢穴也爾等均有統轄之責可公同確議遴選賢員清查嚴緝俾匪類就擒餘黨解散日後作何稽察防範之法不使宵小復萌地方長享寜靖之福以副朕禁盜安民之意特諭
  雍正二年兵部議覆總督查弼納等 題請將太湖營原設逰擊一員改為叅將添把總二員原設兵二百七十名廵船八隻再添兵六十名添廵船四隻仍駐洞庭西山居中調度江南所轄之鮎魚口簡村等處俱屬東山原設把總一員兵七十五名廵船五隻今令該把總帶原兵五十名廵船一隻仍駐東山餘兵二十五名分防黿山其黿山原設千總一員改設鮎魚口原兵六十九名巡船三隻再添兵三十一名廵船三隻管轄南北一帶地方簡村應添守備一員添兵一百四十五名添廵船五隻分防各汛周鐡橋原設把總一員原兵六十八名管轄汛口九處今應改設千總一員原兵六十八名再添兵三十二名原有廵船三隻專管八汛其周鐡橋原設之把總移駐馬跡山另添兵五十名廵船二隻專管馬跡山汛以上改設叅將一員添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三百十八名廵船十隻分布廵防但太湖營逰擊係浙江省所屬之員湖面遼闊若止將逰擊改為叅將仍駐西山究難兼管兩省地方且江南湖濵盜案倍於浙江以一官而受兩省之叅罰亦屬不便應於江南地方另添設叅將一員以資彈壓其所添兵數不敷分撥應於新添兵三百十八名外再添兵一百八十二名以足五百名之數將原設守備一員並新設守備一員分為叅將左右二營原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並新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原設兵四百三十九名新添兵五百名新舊廵船三十一隻令該督等詳加酌量分添江南所轄湖濵各口晝夜廵防其浙江太湖營原設逰擊仍令統領原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四百二十五名廵船十六隻仍駐洞庭西山於浙省所轄湖濵各口廵查但此分界廵防只就湖濵各口而言其湖內地方原係兩省交㑹仍令叅將逰擊公同廵查若有大夥屯集不得互相推諉所添兵丁於江南各營內酌量抽調奉
  㫖依議
  常州營順治二年設叅將十六年移叅將鎮江隂康熙十一年改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三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十八名步戰兵一百四十三名守兵四百七十四名官坐馬三十匹戰馬五十八匹廵船二十九隻二十五年添設千總一員三十四年裁步戰兵二十六名五十四年撥守兵九名入吳淞營雍正三年撥步戰守兵十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六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七員九年撥守兵十二名入蘇州營
  遊擊一員駐劄常州府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陽湖縣城
  左軍守備一員駐防金匱縣城
  右軍守備一員駐防荊溪縣城
  千總三員一駐防陽湖縣一駐防金匱縣一駐防荊溪縣
  把總四員一駐防武進縣一駐防陽湖縣一駐防無錫縣一駐防宜興縣外委千總三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五十八名步戰兵一百十四名守兵四
  百四十名官坐馬三十二匹戰馬五十八匹廵船二十九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一千五百八兩八錢二分四釐米二千三百八十六石八斗
  是營防守武進縣陽湖縣無錫縣金匱縣宜興縣荊溪縣地方武進縣汛地墩堡五處陽湖縣汛地墩堡四處無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縣汛地墩堡七處金匱縣汛地墩堡一處宜興縣汛地墩堡九處荊溪縣汛地墩堡五處
  江隂營順治二年設叅將三年改都司五年改守備十八年復改叅將康熙四年改副將七年改逰擊八年復改副將十一年設守備又改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十名步戰兵一百十名守兵三百三十九名官坐馬十六匹戰馬三十匹唬船二隻廵船七隻二十二年撥馬步戰守兵二十名馬二匹入撫標二十六年撥馬步戰守兵十六名馬一匹入京口營三十五年裁步戰兵十七名五十四年撥守兵五名入吳淞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五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四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兼轄靖江營楊舍營孟河營
  遊擊一員駐劄江隂縣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江隂縣城
  千總一員駐防江隂縣西路鄉汛
  把總二員一駐防江隂縣南路郷汛一駐防江隂縣東路鄉汛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二十七名步戰兵八十名守兵三百五名官坐馬十六匹戰馬二十七匹唬船二隻廵船七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七千三百十七兩米一千六百石六斗八升
  是營防守江隂縣地方汛地墩堡二十九處
  靖江營順治四年設舊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十八名步戰兵六十六名守兵二百五十四名官坐馬十匹戰馬十八匹唬船二隻康熙五十四年撥守兵三名入吳淞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三名入太湖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
  守備一員駐防靖江縣城   千總一員駐防靖江縣城把總二員一駐防靖江西沙孫祠鎮一駐防靖江東沙斜橋鎮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十五名步戰兵六十五名守兵二百四十九名官坐馬十匹戰馬十八匹唬船二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五千五百八十三兩五錢一分六釐米一千二百九十四石八斗
  是營防守靖江縣地方汛地墩堡八處
  楊舍營順治二年設舊額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十名步戰兵七十名守兵二百八名官坐馬六匹戰馬十匹廵船二隻康熙二十二年撥馬步戰守兵十一名馬一匹入提標後營二十六年裁步戰守兵十名三十五年裁步戰兵十一名五十四年撥守兵三名入川沙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三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一員守備一員駐防江隂縣楊舍堡城 把總一員駐防沿江汛地外委把總一員協同經制把總防守
  馬戰兵九名步戰兵五十一名守兵一百八十八名官坐馬六匹戰馬九匹廵船二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四千一十三兩七錢六釐米九百六十七石二斗
  是營防守江隂縣地方汛地墩堡十六處
  孟河營順治五年設守備舊額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十名步戰兵七十名守兵二百八名官坐馬六匹戰馬十匹康熙二十二年撥馬步戰守兵十二名入撫標二十六年裁步戰守兵十名三十五年裁步戰兵十一名五十四年撥守兵三名入川沙營雍正三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三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一員九年撥守兵二名入蘇州營
  守備一員駐防武進縣孟河堡城 把總一員駐防孟河堡城外委把總一員駐防魏村汛
  馬戰兵九名步戰兵五十名守兵一百八十六名官坐馬六匹戰馬九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四千二兩七錢六分四釐零米九百六十三石三斗
  是營防守武進縣地方汛地墩堡十處
  鎮江城守營順治二年設總兵四年改副將十六年設立鎮海大將軍統領八旗官兵駐鎮江府城移副將駐大市口康熙四年改設叅將舊額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十九名步戰兵八十六名守兵三百十五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五十九匹廵船二十三隻二十五年收京口右路左營戰守兵四十名歸營裁馬步戰守兵十八名五十四年撥守兵五名入川沙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收鎮海將軍標左右二營兵三百三十二名歸營九年撥守兵十二名入蘇州營叅將一員駐劄鎮江府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鎮江府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鎮江府城一駐防金壇縣城
  把總四員一駐防丹陽縣城一駐防丹陽縣尹公橋一駐防鎮江府城一駐防丹徒縣大港鎮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八十七名步戰兵一百三十四名守兵五百六十七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八十七匹廵船二十三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四千四百七兩三錢四分六釐米三千七十三石二斗
  是營防守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地方丹徒縣汛地墩堡十一處丹陽縣汛地墩堡二十七處金壇縣汛地墩堡十六處
  潛山營康熙元年以安慶營副將改設三年副將改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七十四名步戰兵一百四十名守兵五百二十一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七十四匹二十五年裁馬步戰守兵二十六名馬三匹三十四年裁步戰兵二十七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
  遊擊一員駐劄潛山縣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潛山縣
  千總二員一駐防桐城縣樅陽汛一駐防望江縣
  把總四員一駐防宿松縣一駐防太湖縣一駐防桐城縣一駐防潛山縣天堂汛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七十一名步戰兵一百五名守兵四百九十二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七十一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二千一百八十一兩四錢四分五釐零米二千六百五石二斗是營防守桐城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地方桐城縣汛地墩堡十六處潛山縣汛地墩堡十一處太湖縣汛地墩堡十一處宿松縣汛地墩堡十四處望江縣汛地墩堡一處
  徽州營順治初徽州置東山營設總鎮統轄徽寜二府康熙十一年改設叅將專鎮徽州十三年改設副將二十一年復改叅將舊額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六十六名步戰兵二百名守兵六百五十四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六十六匹二十四年收京口右路營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步戰守兵二百八十名官坐馬八匹戰馬三十四匹歸營遂分左右二軍二十五年裁馬步戰守兵四十二名三十四年裁步戰兵四十六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十一名入太湖營五年撥馬步戰守兵十一名馬二匹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八員仍食馬戰兵糧
  叅將一員駐劄歙縣東山
  左軍守備一員駐防休寜縣城
  右軍守備一員駐防婺源縣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祁門縣城一駐防績溪縣城
  把總六員一駐防黟縣城一駐防休寜縣髙梘汛一駐防休寜縣城一駐防歙縣城一駐防婺源縣中平汛一駐防婺源縣城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六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九十五名步戰兵一百九十八名守兵七百九十七名官坐馬三十二匹戰馬九十五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九千三百六兩二錢四分七釐零米四千二百五十石是營防守歙縣休寜縣婺源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地方歙縣汛地墩堡七處休寜縣汛地墩堡八處婺源縣汛地墩堡八處祁門縣汛地墩堡七處黟縣汛地墩堡三處績溪縣汛地墩堡四處
  總督于成龍疏康熙十三年饒逆變亂以後所在煽動前督臣阿席熙請將江寜將軍下各營門甲兵糧一千名以六百名補入徽州營以四百名補入六安營俱裁去叅將改設副將又太湖一營前任江寜撫臣馬祜請添右軍守備一員專管江南汛地俱各奉
  俞㫖允行今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恭逄恩詔欵開軍興以來添設緑旗官兵應行裁汰者詳查議裁今據徽州六安太湖各營詳請將原補官兵仍舊留用並准安徽撫臣咨覆相同臣查徽郡東聨徳平樂興西接浮梁倒河匝處萬山之中層巒疊嶂最為奸宄出沒之所臣檢閲舊案如逆賊王跳鬼及饒逆侵犯之時悉因三省連界汛廣兵單不敷防禦以致小醜陸梁此前督臣所以改設副將添布重兵彈壓也又六安一汛緜亘數十餘里與湖廣黃麻等處相接實為江南西陲重地臣前任
  黃州府時剿撫東山逆孽何士榮等歴覩江廣形勢但見英霍二處山深谷邃伏莽堪虞非安設重兵不足以捍此巖疆前督臣早已見及此也今二處官兵佈置周宻地方稍稱平靜正宜安愈圖安綢繆未雨若拘於軍興以後添設之名而裁此險汛之兵將臣恐不軌之徒伺隙思逞彼時再議增兵安輯而地方已不勝其驚擾矣臣謂徽六兩營官兵㫁㫁難以議裁若夫太湖一汛臣自閩地赴任直省經由其間湖靣廣闊一望無際港汊叢雜素為盜藪該營添設右軍守備一員專司江南汛地誠為營制起見更難於軍興後所添官兵一概而論相應仰懇
  俯念徽州六安太湖三營皆係山澤險汛續補官兵准其照舊留用其有益地方誠非淺鮮也寜國營順治四年改宣州衛為寜國營設副將十年改叅將舊額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三十七名步戰兵八十七名守兵三百五十三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三十七匹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五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四員
  叅將一員駐劄宣城縣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宣城縣城
  千總一員駐防旌徳縣
  把總三員一駐防南陵縣一駐防寜國縣一駐防太平縣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三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三十七名步戰兵八十五名守兵三百四十三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三十七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八千三百八十三兩六錢四分五釐零米一千八百十三石五斗
  是營防守宣城縣寜國縣南陵縣涇縣旌徳縣太平縣地方宣城縣汛地墩堡十二處寜國縣汛地墩堡三處南陵縣汛地墩堡一處涇縣汛地墩堡十一處旌徳縣汛地墩堡二處太平縣汛地墩堡五處
  池州營順治四年設池太總兵官十一年裁總兵官置池州營設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四十名步戰兵一百十五名守兵三百六十二名官坐馬十八匹戰馬四十匹康熙二十二年裁馬步戰守兵二十名馬二匹二十六年裁馬步戰守兵十七名馬一匹三十四年裁步戰兵十九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五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五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五員
  遊擊一員駐劄池州府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貴池縣
  千總一員駐防建徳東流二縣
  把總三員一駐防銅陵縣一駐防石埭縣一駐防青陽縣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三十七名步戰兵八十一名守兵二百三十三名官坐馬十八匹戰馬三十七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八千一百三十五兩四分五釐零米一千七百五十八石九斗
  是營防守貴池縣青陽縣銅陵縣石埭縣建徳縣東流縣地方貴池縣汛地墩堡三處青陽縣汛地墩堡二處銅陵縣汛地墩堡二處石埭縣汛地墩堡五處建徳縣汛地墩堡二處東流縣汛地墩堡二處
  蕪采營順治初設總鎮尋改叅將又改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三十七名步戰兵六十五名守兵二百七十五名官坐馬十六匹戰馬三十七匹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五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四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八年添設廵船一隻
  遊擊一員駐劄蕪湖縣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當塗縣城
  千總一員駐防蕪湖縣
  把總二員一駐防當塗縣烏溪汛一駐防當塗縣城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三十七名步戰兵六十四名守兵二百六十八名官坐馬十六匹戰馬三十七匹廵船一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六千八百八十兩九錢四分五釐零米一千四百三十五石二斗是營防守當塗縣蕪湖縣繁昌縣地方當塗縣汛地墩堡十八處蕪湖縣汛地墩堡九處繁昌縣汛地墩堡二處
  廣徳營順治初設總兵官七年改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四十名步戰兵九十二名守兵二缺匹戰馬四十匹康熙二十缺
  步兵三十一名三十五年缺         年撥步戰守兵五名

  入太湖營缺      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
  遊擊一員駐劄廣徳州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廣徳州城
  千總一員駐防廣徳州界牌汛
  把總二員一駐防建平縣城一駐防廣徳州青洪山嶺汛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三十七名步戰兵六十四名守兵二百七十四名官坐馬十六匹戰馬三十七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六千九百七十一兩九錢四分五釐零米一千四百六十二石五斗
  是營防守廣徳州建平縣地方廣徳州汛地墩堡十一處建平縣汛地墩堡七處
  鎮守蘇松水師總兵官駐劄崇明縣順治二年原設蘇州總兵駐崇鎮守三年移駐蘇州留守備千把總各一員立崇明營十二年改設叅將蘇鎮復移駐崇明十五年改為蘇松水師總兵官立中左右前後奇六營左右二協各設左右二營康熙十四年總兵改為專管崇明提督二十三年提督復改為總兵官裁併各營專統中左右奇四營
  中營順治十五年設叅將康熙二十三年改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十四名步戰兵二百十四名守兵七百一名官坐馬四十匹戰馬五十四匹沙船十隻是年收併左協左營沙船五隻四十七年改沙船五隻為趕繒船四十九年裁馬戰兵六名馬六匹撥步戰兵三十六名入葦蕩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九年撥步戰守兵十五名沙船一隻入福山營
  中軍遊擊一員駐劄崇明縣北路
  中軍守備一員輪廵內外兩洋
  千總二員一駐防永寜沙一駐防北合洪
  把總四員一駐防永寜沙一駐防頭條港一駐防北竪河一駐防外海山前野鵞兩沙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四十八名步戰兵一百七十四名守兵六百七十名官坐馬三十八匹戰馬四十八匹沙船九隻趕繒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五千四百五十九兩七錢三分六釐米三千四百七十八石八斗
  是營防守崇明縣北路地方汛地墩堡十八處
  左營順治十五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十五名步戰兵二百十二名守兵七百二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五十五匹沙船十隻康熙二十三年收併左協右營沙船五隻四十七年改沙船五隻為趕繒船四十九年裁馬戰兵六名馬六匹又撥步戰守兵三十六名入葦蕩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九年撥步戰守兵十五名沙船一隻入福山營
  遊擊一員駐劄崇明縣東南路
  中軍守備一員輪廵內外兩洋
  千總二員一駐防施翹河一駐防蒲沙套
  把總四員一駐防南洪一駐防郁黃狀一駐防當沙頭港一駐防岸溝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四十九名步戰兵一百七十二名守兵六百七十一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四十九匹沙船九隻趕繒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四千七百五十七兩一錢九分二釐米三千四百七十八石八斗
  是營防守崇明縣東南路地方汛地墩堡十八處
  右營順治十五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十五名步戰兵二百十二名守兵七百二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五十五匹沙船十隻康熙二十三年收併前營沙船五隻四十七年改沙船五隻為趕繒船四十九年裁馬戰兵六名馬六匹又撥步戰守兵三十六名入葦蕩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守兵二名入泰州營九年撥步戰守兵十五名沙船一隻入福山營
  遊擊一員駐劄崇明縣東北路
  中軍守備一員輪廵內外兩洋
  千總二員一駐防堡鎮一駐防拳頭港
  把總四員一駐防髙頭沙一駐防陳六港一駐防張家港一駐防外海大安戱䑓兩沙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四十九名步戰兵一百七十二名守兵六百七十一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四十九匹沙船九隻趕繒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四千七百五十七兩一錢九分二釐米三千四百七十八石八斗
  是營防守崇明縣東北路地方汛地墩堡十五處
  奇營順治十五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戰兵五十四名步戰兵一百九十七名守兵六百二十七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五十四匹沙船十隻康熙二十三年收併後營沙船五隻四十七年改沙船五隻為趕繒船四十九年裁馬戰兵六名馬六匹又撥步戰守兵三十六名入葦蕩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九年撥步戰守兵十五名沙船一隻入福山營遊擊一員駐劄崇明縣西北路
  中軍守備一員輪廵內外兩洋
  千總二員一駐防施翹河一駐防掘頭港
  把總四員一駐防施翹河一駐防掘頭港一駐防渡船港一駐防大套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四十八名步戰兵一百五十七名守兵五百九十六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四十八匹沙船九隻趕繒船五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三千四百五十一兩五錢一分二釐米三千一百二十三石九斗
  是營防守崇明縣西北路地方汛地墩堡十七處
  順治十四年部議總督郎廷佐疏海逆現在狓猖崇明允屬要地應増設水師選調將兵以資勦禦但江寜省㑹重地蘇松沿海要地漕督操江有防漕防江之責各該標營兵似宜酌減抽調如吳淞福山狼山黃浦劉河鎮江海門江隂孟河南永生北永生靖江楊舍等處皆江海要汛平望營及無錫宜興周橋各地方逼近湖山㓂盜時發駐防營兵俱未便輕議抽改且江南全省之兵處處零星調撥恐滋擾動致生事端臣等詳加酌議江寜督標營抽兵八百名漢兵提標營抽兵五百名江寜撫標營抽兵二百名蘇松提標營抽兵四百名漕撫標營抽兵五百名蘇撫標營抽兵二百名安慶六營抽兵三百名廬州營抽兵三百名常州楊州二營各抽兵二百名徐州營抽兵二百名浦口廟灣鹽城徽州寜國池州蕪湖廣徳十營各抽兵一百名夀春營抽兵二百名合以蘇松提標水師三千名蘇州鎮營額兵一千二百名崇明營額兵一千名皆改為水師分泊共成一萬名以總鎮梁化鳳統率仍駐崇明扼海口如果遴選精壯操練得宜一萬水師足備勦禦之用前去調撥防崇餘丁仍囘本營各歸經制其請設兩協副總兵二員各統水師二千名俱駐吳淞逰擊六員各統水師一千名皆隨大帥分泊崇明各沙中軍千把等官悉照營制所稱副將逰擊並中軍守備各官 題請選補及改造水艍船隻等項事宜均應如所請蘇松提督馬逄知專管陸兵總兵梁化鳳專管水師各無統攝兩相犄角查水陸兵各設專員誠於戰守有頼但蘇松地方不便再設提督查梁化鳳原係都督僉事今應加都督同知管蘇松水師總兵事提督馬逄知專管陸兵一體行事兩無統制其蘇鎮缺相應裁去奉㫖依議
  鎮守江北狼山總兵官駐劄通州
  國初設副將順治十八年改總鎮標下中左右三營兼轄夀春亳州泗州六安廬州揚州泰州泰興掘港九營
  中營順治十八年設舊額中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九百名官坐馬三十八匹戰馬二百匹沙唬船十六隻康熙二十二年裁馬步戰守兵三十五名馬十匹二十三年收沙唬船十三隻歸營二十四年裁馬九十六匹二十五年裁馬步戰守兵三十一名馬三匹二十七年撥沙唬船三隻入京口營三十四年裁步戰兵三十三名四十七年改沙船三隻為趕繒船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趕繒沙船二隻入泰州營十年撥趕繒船一隻入本標右
  
  中軍遊擊一員    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劄通州舊城馬戰兵八十三名步戰兵一百三十四名守兵五百六十六名官坐馬三十八匹戰馬八十三匹官渡船五隻趕繒船一隻沙船一隻唬船三隻捕舵繚椗水手匠役七十六名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六千九十四兩二錢四分零米三千三百五十石一斗
  是營防守通州如臯縣地方通州汛地墩堡三十一處如臯縣汛地墩堡十一處
  左營順治十八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九百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百匹沙船十六隻康熙二十二年裁馬步戰守兵三十六名馬十匹二十三年裁去馬八匹又收沙唬船一十三隻歸營二十四年裁馬九十六匹撥唬船二隻入掘港營二十五年裁馬步戰守兵三十名馬三匹二十七年撥沙船一隻入京口營三十四年裁步戰兵三十三名四十七年改沙船三隻為趕繒船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十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八年撥趕繒沙船二隻入泰州營十年撥趕繒船一隻入本標右營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劄通州舊城馬戰兵八十三名步戰兵一百三十五名守兵五百六十四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八十三匹官渡船六隻趕繒船一隻沙船二隻唬船三隻捕舵繚椗水手匠役九十二名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五千四百八兩七錢九分五釐零米三千四百八石六斗
  是營防守通州如臯縣地方通州汛地墩堡三十八處如臯縣汛地墩堡二處
  右營順治十八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馬步戰守兵九百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百匹沙唬船八隻康熙二十二年裁馬步戰守兵三十五名馬十匹二十三年裁去馬八匹又收沙唬船一十三隻歸營二十四年裁馬九十四匹撥唬船二隻入掘港營二十五年裁馬步戰守兵三十名馬三匹二十七年撥沙船二隻入京口營三十四年裁步戰兵三十三名四十七年改沙船四隻為趕繒船五十八年撥沙船一隻入黃浦營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十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九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十年收本標中左二營趕繒船二隻歸營
  遊擊一員      中軍守備一員
  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四員俱駐劄通州馬戰兵八十四名步戰兵一百三十四名守兵五百六十五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八十四匹官渡船三隻趕繒船六隻沙船一隻唬船四隻捕舵繚椗水手匠役一百八十六名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七千五兩七錢八分三釐零米三千七百七十九石一斗
  是營防守通州地方汛地墩堡五十八處
  夀春營順治三年設舊額副將一員守備三員千總三員把總六員馬戰兵二百四十名步戰兵一百五十五名守兵六百五十九名官坐馬四十二匹戰馬二百四十匹康熙二十二年裁馬步戰守兵四十二名馬四匹二十四年改馬戰兵一百十名為步戰兵裁馬一百十匹收京口右營步戰守兵三百九十七名歸營二十六年裁馬戰守兵五十名馬四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二十六名雍正三年撥步戰守兵十五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十一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兼轄亳州泗州二營
  副將一員駐劄夀州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夀州左軍守備一員駐防宿州
  右軍守備一員駐防鳳陽府
  千總三員一駐防霍邱縣一駐防靈璧縣一駐防懐逺縣
  把總六員一駐防潁上縣一駐防定逺縣一駐防䝉城縣一駐防百善驛一駐防臨淮縣一駐防王荘驛
  外委千總三員
  把總六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一百十三名步戰兵二百五十二名守兵九百三十三名官坐馬四十二匹戰馬一百二十二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二萬三千四百六十三兩一錢七分五釐零米五千九十七石三斗
  是營防守鳳陽縣夀州宿州定逺縣靈璧縣臨淮縣䝉城縣地方鳳陽縣汛地墩堡四處夀州汛地墩堡五處宿州汛地墩堡八處定逺縣汛地墩堡七處靈壁縣汛地墩堡三處臨淮縣汛地墩堡五處蒙城縣汛地墩堡一處
  亳州營順治初設舊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四十六名步戰兵四十七名守兵二百三十七名官坐馬十匹戰馬四十六匹雍正三年撥步戰守兵三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三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
  守備一員駐防亳州    千總一員駐防亳州把總二員一駐防太和縣一駐防潁州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四十三名步戰兵四十六名守兵二百三十二名官坐馬十匹戰馬四十六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六千八十四兩一錢五釐零米一千二百六十三石六斗
  是營防守亳州潁州太和縣地方亳州汛地墩堡九處潁州汛地墩堡五處太和縣汛地墩堡五處
  泗州營康熙十一年設舊額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哨官二員馬戰兵四十名步戰兵七十五名守兵二百四十九名官坐馬十匹戰馬四十匹扒唬船四隻二十二年裁馬步戰守兵十五名二十四年改馬戰兵三名為步戰兵裁馬三匹改步戰兵三名為守兵二十五年裁馬步戰守兵十二名馬一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七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三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三名入蘇州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十年守備改設都司僉書都司僉書一員駐防盱眙縣 千總一員駐防自來橋把總二員一駐防天長縣一駐防虹縣哨官二員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三十四名步戰兵五十九名守兵二百三十一名官坐馬十匹戰馬三十四匹扒唬船四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五千四百五十一兩一錢五釐零米一千一百六十六石四斗是營防守泗州盱眙縣天長縣虹縣地方泗州汛地墩堡四處盱眙縣汛地墩堡五處天長縣汛地墩堡三處虹縣汛地墩堡二處
  六安營順治五年設廬州營叅將康熙三年改為六安營十三年設副將二十一年復改叅將舊額叅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馬戰兵五十七名步戰兵一百三十四名守兵四百五十三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五十七匹二十五年添設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五十六名馬十三匹二十六年裁馬步戰守兵二十五名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二十六名雍正三年撥步戰守兵九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六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兼轄廬州營
  叅將一員駐劄六安州
  中軍守備一員駐防六安州
  千總二員一駐防無為州一駐防六安州
  把總四員一駐防舒城縣二駐防六安州一駐防英山縣
  外委千總二員一駐防巢縣一駐防六安州城
  把總四員一駐防廬江縣一駐防六安州金家寨一駐防霍山縣一駐防六安州馬戰兵六十一名步戰兵一百六名守兵四百六十一名官坐馬二十四匹戰馬六十七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一千六百十八兩一錢九分五釐零米二千四百七十二石六斗是營防守六安州英山縣霍山縣舒城縣廬江縣巢縣無為州地方六安州汛地墩堡七處英山縣汛地墩堡四處霍山縣汛地墩堡缺處舒城縣汛地墩堡六處廬山縣汛地墩堡缺處無為州汛地墩堡一處
  廬州營順治初設叅將後調六安以六安營守備移駐廬州舊額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馬戰兵二十七名步戰兵三十八名守兵一百九十四名官坐馬六匹戰馬二十七匹雍正三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三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一員守備一員駐防合肥縣城   把總一員駐防合肥縣城外委把總一員駐防合肥縣梁縣鎮
  馬戰兵二十六名步戰兵三十七名守兵一百九十名官坐馬六匹戰馬二十七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四千四百七十兩六錢五分五釐零米九百九十石六斗
  是營防守合肥縣地方汛地墩堡十五處
  揚州營順治三年設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馬戰兵四十七名步戰兵七十六名守兵三百四十一名官坐馬二十匹戰馬四十七匹康熙二十五年添設把總一員馬步戰守兵二百三十六名馬二十匹是年裁步戰守兵二十五名三十四年裁馬步戰守兵二十六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七名入太湖營五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南匯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六員九年撥守兵十四名入蘇州營十三年添設守備一員馬戰兵十六名步戰兵二十四名守兵四十名馬十六匹又添設把總四員外委把總一員馬戰兵九名步戰兵二十四名守兵五十七名馬九匹
  遊擊一員駐劄揚州府城
  守備二員一駐防揚州城一駐防三江營
  千總二員一駐防寳應縣衡陽鎮一駐防髙郵州
  把總八員一駐防揚州府鈔闗一駐防寳應縣二駐防揚州府城一駐防馬家橋一駐防邵伯鎮一駐防北壩一駐防僧道橋
  外委千總二員
  把總五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九十二名步戰兵一百五十四名守兵五百五十名官坐馬三十一匹戰馬九十二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一萬五千五十九兩六錢一分五釐零米三千一百四石四斗
  是營防守江都縣甘泉縣髙郵州寳應縣地方江都縣汛地墩堡十八處甘泉縣汛地墩堡十一處髙郵州汛地墩堡九處寳應縣汛地墩堡八處
  泰州營順治二年設守備屬海防兵備道統轄康熙元年裁道標改為泰州營屬狼山鎮標十一年添設逰擊舊額逰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二十五名步戰兵七十六名守兵二百三十八名官坐馬十六匹戰馬二十五匹三十五年裁步戰兵十五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五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四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千把總三員八年添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水陸戰守兵一百名趕繒船二隻沙船二隻兼轄泰興掘港營遊撃一員駐劄泰州城
  中軍守備一員駐劄泰州城
  千總二員一駐防如臯縣力乏橋一駐防王家港中沓竈
  把總四員一駐防東䑓場一駐防興化縣城一駐防王家港中沓竈一駐防王家港五木樓
  外委千總一員
  把總二員協同經制千把總防守
  馬戰兵二十五名步戰兵九十三名守兵三百四十四名官坐馬二十二匹戰馬二十五匹趕繒船二隻沙船二隻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八千一百二十七兩一錢四分九釐零米一千八百一石八斗
  是營防守泰州如臯興化鹽城地方㤗州汛地墩堡十七處
  㤗興營順治初設周橋永生二營各設守備十八年併二營為泰興營額設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十三名步戰兵五十七名守兵一百八十名官坐馬八匹戰馬十三匹二十六年裁步戰守兵九名三十五年裁步戰兵九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二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二員十年守備改設都司僉書
  都司僉書一員駐防泰興縣城
  把總二員一駐防泰興縣一駐防凌家橋
  外委把總二員協同經制把總防守
  馬戰兵十三名步戰兵四十四名守兵一百七十一名官坐馬八匹戰馬十三匹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三千九百十九兩四分四釐零米八百八十九石二斗
  是營防守江都縣泰州如臯縣泰興縣地方江都縣汛地墩堡二處泰州汛地墩堡一處如臯縣汛地墩堡三處泰興縣汛地墩堡十七處
  掘港營順治三年設舊額守備一員把總二員馬戰兵十三名步戰兵五十七名守兵一百八十名官坐馬八匹戰馬十三匹康熙二十四年收本標唬船六隻歸營二十九年撥唬船三隻入京口營三十三年裁守兵三名三十五年裁步戰守三名三十六年改步戰兵三名為守兵裁守兵三名雍正二年撥步戰守兵二名入太湖營五年撥守兵三名入青村營七年添設外委把總二員
  守備一員駐防如臯縣掘港場
  把總二員一駐防李家堡一駐防岔河鎮
  外委把總二員協同經制把總防守
  馬戰兵十三名步戰兵五十名守兵一百七十三名官坐馬八匹戰馬十三匹唬船三隻隨船兵丁四十二名嵗需俸薪餉乾連閏銀四千六百五十四兩八錢五分六釐米一千八十四石二斗
  是營防守泰州如臯縣地方泰州汛地墩堡十七處如臯縣汛地墩堡四十一處
  河東總督田文鏡摺奏武職養糧准部議通行改步糧一分除每月支米一斗外扣去朋銀小建實支銀九錢有零每年十二個月合計共支餉銀十一兩四錢有奇提督親丁八十分每年約支餉銀九百二十餘兩總兵六十分每年約支餉銀六百八十餘兩副將三十分每年約支餉銀三百四十餘兩叅將二十分每年約支餉銀二百二十餘兩逰擊十五分每年約支餉銀一百七十餘兩都司十分每年約支餉銀一百一十餘兩守備八分每年約支餉銀九十餘兩千總五分每年約支餉銀五十餘兩把總四分每年約支餉銀四十餘兩臣思督鎮列在封疆不惟食指浩繁其經年差使酬應揚兵犒賞之類均難缺費副叅逰守等官家口多寡不等大約不下數十人㣲至千把亦有人口今以步兵親丁計之量入為出實有不敷臣愚謂親丁名糧似應少為酌定如提督八十分應給馬步各半併其俸薪一年約可得銀二千兩總兵六十分馬步各半併其俸薪一年約可得銀一千四百兩副將三十分馬步各半併其俸薪一年約可得銀八百兩叅將二十分馬步各半併其俸薪一年約可得銀五百兩逰擊十五分馬七步八併其俸薪一年約可得銀四百兩都司十分馬步各半併其俸薪一年約可得銀三百兩守備八分馬步各半併其俸薪一年約可得銀二百兩千總五分馬一步四併其俸薪一年約可得銀一百兩把總四分馬一步三併共俸薪一年約可得銀八十兩如此則較於前食步糧豐裕過半庶武弁養贍有資益得感勵操守整飭營伍圖報
  聖恩矣雍正七年兵部議覆鎮海將軍祖秉衡奏稱各營伍叅將駐劄之所併極衝大路城堡止設有守備一員無千把者甚多雖提鎮向有外委把總之例不過就於本部馬兵中挑選給以委牌從未達部亦未有以㧞補把總者而此項外委把總既不能實心辦事兵丁未必聴約束嗣後請照㧞補把總之例揀選人材壯健弓馬純熟者給以外差把總委牌悉行報部賞以頂帶令其差操効力遇有把總缺出秉麼㧞補倘懶惰庸愚即令斥革等語除外委把總遵奉俞㫖照京城副驍騎校之例給以八品頂帶載入例冊通行遵照外伏查各省外委不止把總一項雍正五年五月內臣部議覆福建總督髙其倬議奏外委千把總各官自行㧞委數無一定嗣後凡額兵二百名許外委把總一員每兵四百名許外委千總一員協同經制千把總管辦汛守俱於馬步兵內揀選㧞補報明該督撫提鎮騐㸔給劄年終造冊報部飭令各該管官約束稽查奉㫖允行在案則外委千總亦應與外委把總一例賞給八品頂帶以示鼔勵令各省督撫提鎮凡有原設外委千把並尚有應行添設者一併酌添悉行報部如有經制馬兵㧞補如無經制馬兵地方照例以步兵㧞補再外委千把既入經制給以頂帶協管汛守均有責任亦應叅處如地方失事定例原不許以外委題叅塞責仍將經制耑汛官照例題叅疎防外委千把無俸可住無級可降初叅失事停其㧞補二叅不獲重責二十棍三叅革去頂帶仍令協緝四叅革去外委全獲一體免議准其開復如此則經制外委自必各顧考成互相廵緝如果汛防勤謹地方寜謐該督撫等遇有經制千把總缺出即行秉公㧞補奉
  㫖依議
  雍正八年
  上諭從前朕以武弁一年所得俸薪不敷所用令自提督以至千把總俱量給與親丁名糧以資養贍今各省添設外委千把尚未議及念此外委人員所辦者千把總之事而所食者仍止本身一分馬糧一應公差紙筆衣馬之費實有不敷著將各省添設外委千把總每員給與步糧一分即令伊之子弟家人頂食以資養亷但有仍借辦公名色扣尅兵餉滋擾地方者著該管官即行揭報該轄大員指叅毋得姑狥寛縱特諭
  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奉
  上諭朕御極恩詔內將出徵兵丁所借銀兩俱已免其繳還又念出征之䕶軍校驍騎校雖係官員品級仍
  在兵丁內支食錢糧特降諭㫖將伊等借支銀兩一併豁免今復思緑旗內有千百把總及外委㣲員既與兵丁一同効力疆場當與八旗䕶軍校驍騎校一同霑被恩澤著將伊等所借錢糧亦免繳還以示朕加恩未弁之至意特諭










  江南通志卷九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五
  武備志
  江防
  大江北岸
  安慶府望江縣上接湖廣黃州府界
  安慶為呉楚交㑹之地其江西自湖廣黃梅縣流入宿松界小孤山矗立波濤間號海門第一闗元余闕命水軍戍守所恃以為安慶藩蔽者也而北岸之屬縣治者少故敘江防者自望江始望江古設大雷戍晉劉裕之戰盧循陳徐度之禦王琳皆於此而懐寧縣為今安慶府治三國呉魏相爭迭為重鎮
  國朝則以廵撫坐鎮復以副將協守焉葢江至安慶勢最衝險而諸要地皆密邇宜守上自小孤下至桐城之三江口六百丈凡三縣列汛二十有六過此而東入廬州府無為州界
  望江縣界汛
  黃家𱗙       桃樹灘
  雷港        卞家套
  江心蓮花洲     路灌溝
  土嘴俱安慶營汛
  懐寧縣界汛
  洲頭口       光洲
  張家港       花園
  王宣夾口      桑園
  前江溝       鴨兒溝俱安慶營汛桐城縣界汛
  柘家灣       鐵板洲
  三江口       新開溝
  殷家溝       邱家埠
  下埠頭       武梁洲係池州府貴池
  縣跨江汛地
     六百丈
  老洲頭以上俱安慶營汛
  蔡家窯遊兵營汛
  廬州以無為一州南與銅陵繁昌蕪湖三縣對江勢至此洲夾愈多従此南渡繁昌可以避三山七磯之險而又以巢湖相為表裏故呉魏爭衡此為守禦之隘明萬歴時操江御史董堯封奏以廬州府同知兼管江防並改無為同知移駐泥汊河重其防也自泥汊而上起灰河下至裕溪凡列汛十有六過此入和州界
  無為州界汛
  灰河        土橋
  胡家溝       𩻮魚口
  紫沙洲尾      白魚池
  泥汊        薛家灣
  𰛚港        板橋
  新洲夾       牛門溝
  蟂磯        中路
  田家溝       裕溪遊兵右哨把總駐此以上俱遊兵營汛
  和州與太平府相對南北互為險梁山廹接南之博望山橫鎖大江中所謂天門也
  國朝特設游兵營駐防焉而橫江可直渡太平則尤為津口之要害昔蘓峻之登牛渚侯景之襲姑孰韓擒虎之克採石俱取道於此長江惟和州以重險扼其中而上下不得以徑過攻守所必爭至針魚嘴之內通州治姥下太陽石跋芝麻諸河之緣江為藪皆要地凡列汛九過此入江浦界
  和州界汛
  西梁山總汛遊兵營遊擊駐此
  窯頭        姥下河
  太陽河       牛路
  針魚嘴       石跋河
  芝麻河       陳橋洲
  以上俱遊兵營汛
  江寧之江浦六合兩縣本古棠邑地唐宋以來或屬江都或屬真州自前明割屬畿郡立浦口營遂為江寧䕶江之要地
  國朝設守備雍正二年更設把總添水陸汛各六廵防視昔加密自浦口而上屬江浦下至二套口舊屬六合今改屬上元六合之汛自𤓰埠始𤓰埠為滁水出江之所經昔北魏主燾屯兵𤓰步宋人為之戒嚴及南唐齊王景達設柵於𤓰步即𤓰埠也自此下至沙洲屬六合凡三縣列汛十有九過此入揚州界
  江浦縣界汛
  響水套       公子洲
  西江口       黃𤓰壟
  楊四廟       浦口以上俱竒兵營汛上元縣界汛
  浦山        髙埂頭
  急水溝       王家溝
  大蓬門       黃厰河
  二套口以上俱竒兵營汛
  六合縣界汛
  𤓰埠        田家橋
  段腰        西溝
  福龍洲       沙洲
  以上俱竒兵營汛
  揚州之儀徵江都二邑南臨大江儀徵上接六合平分黃天蕩太子洲之險東溝至青山嘴波濤傾仄明呉臣襲賊於此而胥浦橋則宋邵宏淵引兵之所據也儀澂之下江口有新洲明鹽梟又多集於其間是以
  國朝於儀徴立竒兵營以駐防而分巡焉而江都則又立𤓰洲營蓋江都為通漕出江之口南與金焦相對最為要地自此下歴十餘港至三江口江勢益濶北有寶墖灣南有汊江江防考所謂第一重門戶者也則又為京口水師之所巡凡二縣列汛四十有三又東過復業新洲入通州泰興縣界儀徵縣界汛
  東溝竒兵營右哨千總駐此白茅墩
  梁山嘴       青山
  王家溝       一戧港
  黃泥灘竒兵營把總駐此江口
  舊江口竒兵營把總駐此巷連港
  侯莊墩       馬港
  何家港       何家港墩俱竒兵營汛江都縣界汛
  花園港墩      花園港
  瓜洲城即本營汛  本營守備駐此 大砲臺水師右營右哨把總駐此
  新港墩       新港
  倒流港墩      卞家港
  朱明港       草龍港墩
  深港        黃港墩
  薔薇港墩      沙河港
  小史家港      大史家港墩
  八港        梁家港墩
  孫基港       孫基港墩
  徐家壩墩      徐家壩
  繆家嘴墩      三江口墩
  三江口水師右營左哨千總駐此
  復業新洲墩     復業新洲
  嘶馬墩       王家嘴墩
  以上俱京口水師右營汛
  通州泰興縣隔江與丹陽武進二邑地相對
  國初設周橋守備而永生洲分為南北兩營嗣併為㤗興營至康熈十一年始屬京口水師防汛蓋自周橋坍於江而常州之靖江又壅江來屬泰興之江止於縣西二十五里入境經縣西南三十里入靖江遂別開一河為兩縣之界名曰界河界河之上有得勝港明初嘗敗張士誠於此有黃家港與武進孟瀆河對岸有新河港元置千塘巡司於其地凡列汛二十自此至孤山南入靖江界東入如臯界泰興縣界汛
  朱潭窩墩      詹徐莊墩
  五洲        陳吉莊墩
  趙李莊墩      口岸墩
  口岸汛       得勝墩
  馮家港墩      李家港
  蔣家港墩      過船港
  野汊港墩      洋㴓港墩
  黃家港墩      黃家港水師右營左哨把總駐此
  新墩        新河口墩以上京口水師右營汛
  漁㴓港墩      界河口墩以上京口水師左營汛常州之有靖江跨江而北若贅旒然以彈丸之地當江海之衝然東則狼山控其下西則圌山扼其上皆險而可據靖居其間故不為敵之所利明初嘗屯重兵以斷淮徐南侵之路焉邑本名馬䭾沙在江之中流天啓間沙渚漲塞遂北屬泰興其接壤之西北有永定營隂沙等處為叢雜之地防上流者當守永興團太平等港防下流者當守永慶團青龍等港邑中諸墩臺舊在內地
  國朝順治十三年始移築江邊以便瞭望康熙六年復增建焉凡列汛二十有四自靖江而東北為通州如臯縣界
  靖江縣界汛
  界河口       西夾王墩
  東夾王墩      大港墩
  繆清港墩      宣家嘴
  衙前港墩      翟家墩
  蘆塲墩       陳公港
  天港墩      瀾港稅房水師左營左哨頭司把總駐此
  瀾港墩       蘓家港
  䨇港墩       西蟛蜞港
  東蟛蜞港      天生港
  陸助港       和尚港
  安寧墩       龍潭墩
  張國墩       太平墩俱水師左營汛通州如臯之地西南接靖江隔江與江隂石牌范港相對自前明以來專意海防至於江洋之責則列艦聨營為游徼而已
  國朝順治十六年海䑸泊南沙於是始議建立墩臺設兵廵哨康熙九年規制大備其石莊港天生港游龍河皆前明寇盜之藪自此東南為通州與蘓州常熟縣相對江濶八十里有蒲沙褚家沙明設把總於此又東為狼山鎮狼山據江海之匯屹然與福山對峙勢若扃鑰今設總兵府建左右中三營鎮其地凡列汛二十有七自狼山以東為大江出海之口詳見海防志
  如臯縣界汛
  百姓圩       佘李小圩
  蘆塲沙       鵝阮莊
  張家臺       沈家圩
  佘家圩       沙揚莊水師左營左哨二司把總駐此
  劉家灣       楊家臺
  天生港       冒家圩
  李家圩       宋家圩俱水師左營汛通州界汛
  阮家圩       李家港
  灰川港       九圩港
  復興沙       任蘆港
  蘆涇界港俱水師左營汛蘆涇港
  任家港砲臺     姚港
  花毛港       黃泥山砲臺以上五汛互見海防狼山俱狼山左營汛
  大江南岸
  池州府東流縣上接江西九江府界
  池州之江自東流始西以馬當山與江西之彭澤分界為上流之門戶東下響水磯以江中蓮花洲之半北與安慶之望江縣分界又東以雁汊鎮為要地宋置雁汊軍又東至貴池之黃湓李陽河古石城虎林之險恃此池口內通秋浦達於府城而王家套武梁洲則跨北岸之地錯處於桐城三江口老洲頭之間又東至銅陵之大通河銅陵與無為州相對唐楊行密自無為州渡江駐兵銅官即銅陵也銅陵之東荷葉套丁家洲老觀嘴張灣潭皆夾江也凡三縣列汛三十有七過此入太平府界
  東流縣界汛
  官塲        響水磯
  香口        烏石磯
  東流河       吉陽
  黃石磯       髙家嘴
  渡船口俱安慶營汛
  貴池縣界汛
  黃湓        殷家匯
  紫巖塘       寶賽磯
  李陽河安慶營右軍千總把總駐此烏沙夾
  中夾口       冰凍灣
  池口        流波磯
  仙姑廟       郭港
  梅埂        五埠溝俱安慶營汛銅陵縣界汛
  大通        江心荷葉洲
  洋山磯       橫港以上安慶營汛
  江中洲頭      掃把溝
  銅陵河口遊兵營左哨二司把總駐此長山磯
  丁家洲       老鸛嘴
  紫沙洲頭      錢家灣
  清水溝       張灣潭
  以上遊兵營汛
  太平府所屬三縣皆濱大江六朝時以此地為南州其戍防視東西二府為尤重蓋其地多險要繁昌之要荻港瀂港其險則板子磯明黃得功築砲臺於此三山磯晉王濬舟師自武昌趣於此蕪湖以䨇港為要以磯蟂兒墩為險而當塗之險要為最有四合山為伏戎之地有東梁山北對西梁山號曰天門梁周鐵虎立柵於此以備江州唐輔公祏連鐵鎖於此以斷江路采石磯北對橫江渡隋平陳宋平南唐明常遇春破完顔布哈皆由此而入又有牛渚磯慈姥磯和尚港亦皆險要凡三縣列汛二十有五過此入江寧府界
  繁昌縣界汛
  荻港河口遊兵營左哨千總駐此板子磯
  黑沙洲頭      舊縣
  髙安橋       三洲汊
  教化渡       洋夾沙
  三山        螃蠏磯
  瀂港
  蕪湖縣界汛
  䨇港        蟂兒墩
  磯        寡婦磯俱遊兵營汛當塗縣界汛
  四合山       東梁山
  青草溝       採石上口
  鯽魚洲       採石下口遊兵營左哨頭司把總駐此
  思賢港       和尚港
  烈山港       白廟
  以上俱遊兵營汛
  江寧省㑹之地西北二面恃江為限列柵置戍自古而然衡其大勢上流則自橫江採石以取新林下流則自廣陵京口以趨石頭他若車家渡宣化渡浦子口皆為津濟之衝要
  國朝特㝛重兵設總督將軍以資彈壓而六合江浦二邑介在江北仍屬本府以為外衛焉其中上則有慈姥磯烈山港下三山之險魏主宏伐齊詔於慈姥山置一軍烈洲置二軍三山置二軍即其地東為大勝河內通板橋新林浦與白鷺洲相對東北為新江口直江東門又東北為草鞋夾與江北浦口城相望此江寧縣界也自此而下入上元界至焦家嘴江形自北而東其勢委折兩岸獨闊為自昔防守要地又東為燕子磯直觀音門與江北六合之二套口相對峭壁懸絶又東為黃天蕩有太子洲港汊叢雜又東至龍潭港入句容界由龍潭而下為老鸛嘴與隔江青山嘴相對又東過天寧洲至髙資港凡三縣列汛二十有二過此入鎮江府丹徒縣界
  江寧縣界汛
  仙人磯       江寧河口
  犢兒磯       三山磯
  大勝闗       䨇牐
  燈盞溝       上河牌灣
  新江口竒兵營左哨千把總駐此草鞋夾俱竒兵營汛上元縣界汛
  七里洲       燕子磯
  傅家溝       草堂寺
  朱家嘴       九分塘
  三江口       柏家牐俱竒兵營汛句容縣界汛
  螺螄溝       天寧洲
  坎潭橋       炭渚墩
  以上俱竒兵營汛
  鎮江自昔為用武之地金陵鎖鑰之重全倚乎此宋陳亮曰京口連岡三面大江橫陳於前勢如虎之出穴是也北與廣陵瓜洲相對為津濟衝要
  國朝設鎮海將軍統八旗宮兵屯駐於此江水自髙資歴洪信港而下為西馬頭汛鎮江之馬頭有二玉山之西為西馬頭象山之東為東馬頭皆鎮江守禦之地東至京口牐為漕艘出江總會之路銀山金山對峙於南北望瓜洲江濤洶湧隋賀若弼之平陳唐李子通之蹙沈法興皆取道於此又東為北固山依山為壘下臨長江為必爭之地又東為焦山與象山夾峙象山之東即東馬頭矣又東為丹徒港港中設牐內通腹地商賈輻輳又東至圌山地勢扼要嘉靖間操江閭東兵科範宗吳㑹議所謂瓜儀鎮江之下有山破江而生為留都之門戶江海之襟吭蓋謂此也自前明以來防守甚嚴與北岸三江口相為應援又東至朱張圩入丹陽界丹陽有三夾口而盪網洲居其間其下夾與周家橋相對沙渚叢雜尤宜慎防又東至包港過界河凡二縣列汛三十有二又東則入常州府武進縣界
  國朝麻勒吉有請移水師疏為靖移布水師以捍巖疆均分兵力以實內地事竊以江南通省兵力惟京口聚兵最多但兩路之兵無汛防之責臣以為瓜鎮以下江靖以上為京口就近之江汛應令其廵防將左路總兵官原額弁兵船隻今該鎮以其半自隨移駐江隂以其半移駐靖江並孟河江汛總歸管轄以右路總兵官原額弁兵船隻令該鎮自隨其半移駐瓜洲留其半於鎮江並泰興鎮江江汛總歸管轄仍為將軍羽翼誠有裨實用原舊江靖以上瓜鎮以下之汛兵俱可裁撤移防內地今嵗旱蝗災酷異常鳳廬之間被災尤甚誠恐鳳廬潁泗一帶地方盜賊乗問竊發不可不豫為防備若得邀
  俞允兩鎮移駐之命即將江靖各營所裁弁兵分置鳳泗並他處需防之地另疏 報明如此則江海重地兵力未分災傷內地武備得厚矣臣謹密 題伏乞皇上速賜勅部議覆施行丹徒縣界汛
  華山墩       髙資港
  新洲頭以上竒兵營汛 洪信港
  樂亭港       七里港
  錢家港       簰灣水師右營右哨二司把總駐此
  玉山頭       蒜山墩
  運河口       小插
  東馬頭       丹徒港
  諫璧港       孫溪港
  大港        水操㕔
  韓橋        圌山墩水師右營中軍守備駐此
  山北港       郭家港墩
  何家灘       匡家橋
  朱張圩水師右營右哨千總駐此以上水師右營汛
  丹陽縣界汛
  太平港水師右營左哨頭司把總駐此
  趙家墩       復濟墩
  林港墩       包港
  界港        三聖墩
  以上俱水師右營汛
  常州之地北枕大江與泰興相對靖江雖接泰興並處江北實仍𨽻常州以為犄角之勢而南岸之縣則為武進江隂武進孟瀆河口有孟河堡城縦橫三里明嘉靖間所築
  國朝康熙二十年廵撫慕天顔開浚建牐始復舊制其地最稱險要東至魏邨牐南宋置寨於此又東至桃花港與江隂分界又東至申港為春申君開浦置上下屯之地又東為夏江口黃田港口與靖江縣諸沙相對又東過江隂縣為君山黃山黃山之西北連大小石灣地勢竒險吳時嘗置烽堠於此又東至巫山獨立中流與如臯縣相對為江海之門戶又東至瀔瀆港為楊舍協防重地又東至川心港凡二縣列汛四十有五入蘓州府常熟縣界武進縣界汛
  孟河水師右營汛   黃山頭
  小河臺       小河墩
  剰港墩       大河墩
  魏村墩       顧村墩
  澡港臺       圩塘墩水師左營左哨千總駐此桃花臺以上水師左營汛
  江隂縣界汛
  桃花墩       種九墩
  橫丹墩       利港墩
  蘆埠臺       申港臺
  徐村墩       新溝臺
  孟濟墩       夏港臺
  伍堡墩       黃田港水師左營右哨頭司把總駐此
  鵝鼻墩       大石灣
  黃山墩       蕭山
  石牌臺       石牌西
  石牌中       石牌東
  巫山臺       新定沙
  正興沙西墩以上水師左營汛正興沙東墩
  善港墩       新港
  復善沙西      復善沙東
  泗港墩       范港墩
  瀔瀆港以上俱楊舍營汛東寧沙墩水師左營右哨二司把總駐此
  永寧沙墩      平寧沙墩
  以上俱水師左營汛
  蘓州獨常熟為江海交㑹之地自孫呉時西陵舉火達於南沙固已置烽堠於其地吳越錢氏嘗遣其將屯滸浦戍福山福山列戍自此而始福山之上自烏沙港東至黃泗浦三丈浦奚浦西洋浦以及福山堡皆福山營汛福山與通州狼山相對為大江出海之門南宋韓世忠所屯守處其堡城為侍郎胡宗憲平倭後所築今以遊擊鎮之與北岸狼山三營隔江策應屹然雄鎮也凡列汛一十有八自福山以東詳海防志
  常熟縣界汛
  烏沙港       呉園墩
  新莊墩       楊壩墩
  黃泗浦       方壩墩
  鹿苑墩       楊涇墩
  奚浦墩       黃鶯墩
  小陳浦墩      大陳浦墩
  江涇墩       西洋墩
  黃涇墩       蘆浦墩
  鰻魚墩       福山西墩本營遊擊駐此以上俱福山營汛












  江南通志卷九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六
  武備志
  海防太湖防附後
  海州贛榆縣上接山東青州府界
  海州之地連山阻海為南北之襟要明仇俊卿所謂胊山據淮海之首者也北始贛榆與山東青州府安東衞接壤其海口大者凡九最北為荻水口五代漢乾祐間密州刺史王萬敢擊南唐荻水鎮即其地也最南小河口與海州相接海州之界三面環海北則興莊獨樹南則板蒲莞瀆東則孔望黑闗均為戍防要地六朝時嘗設重鎮以掣北魏南來之路其東北隔海相望有雲臺山一名鬱林即水經注所謂郁州者也晉隆安五年劉裕躡孫恩敗兵於此其地周百餘里六朝宋時僑置青冀二州焉
  國初嘗遷撤雲臺釘塞海道至康熙二十年後始議開復設東海營鎮之雲臺之東北有鶯遊山與西岸孫家山相對夾峙如門土人謂之鶯遊門鶯遊之南有髙公島皆防海要衝之地雲臺之北有虛溝營毎年東海營分兵防守東海營於康熙三十七年奉裁歸併海州營至雍正二年復設守備今自贛榆至海州營汛地其雲臺南北及海中諸山島均係東海營汛地凡列汛五十有五自海州沿海而南為淮安府安東縣界
  贛榆縣界汛
  荻水口炮臺     響池莊
  林子莊       柘汪口
  莊家莊       九里七
  趙家沙       馬家村
  朱蓬口       海臍
  興莊口       小盤子
  宋家口       孫家莊
  青口        沙溝村
  唐莊口       范家口
  新竈        劉家口
  龍王廟       小河口
  瀆樹浦以上海州營汛
  海州界汛
  孔望山       黑土闗
  臨洪        富安
  東官口       沙頭
  新壩        六竈
  板浦        沙港
  小浦        中正
  東新疃       西陬山
  東陬山       東寧海
  了路山       蘆依山
  扶山        新港
  出河港以上俱海州營汛
  孫家山       高公島
  宿城        東峽口
  馬頭        新灘
  大浦口       新縣
  隔村        朱蔴
  西市以上俱東海營汛
  淮安府濱海三縣北則安東中阜寧南則鹽城安東宋漣水地隔河與廟灣相對河淮之流從此入海其地有白陽鹽場團墟七里平望遏蠻等河縦橫連絡俱西接官河東入一帆河以達於海俗謂之七條港其東有雲梯闗自一套以至十三套前明時大河衞指揮駐防於此蓋河海交㑹之衝雲過大河口而南為廟灣舊本屬山陽縣今為阜寧縣地宋末李全遣海舟出海口以習海道明築城堡設遊擊及海防同知以協守之皆廟灣地也廟灣之西為劉莊明官兵敗倭於此追至蝦子港而遁又有蛤蜊麻線二港為從前窺伺之逕又有窈子港雍正七年新設汛地廟灣之南為射陽湖從新豐市出海之口乃阜寧鹽城二邑交界處明萬厯中漕臣凌雲翼所開濬也鹽城海口三處斗龍港新洋港野潮洋斗龍新洋為五條沙阻塞峩舸巨艑猝難出入惟野潮係新添小闗子汛地常與掘港廟灣二營㑹哨廵防其南北鹽場九所自伍佑至四安俱瀕海岸有沙岡南接大岡鎮北接山陽廟灣延百四十里有石䃮口為串場河出海之道有捍海堰即范公堤自鹽城至通泰明嘉靖間倭賊䦨入官軍據岸遏之賊不能前籌海圖編所謂彼此夾攻逼之使至湯潮岸可一戰成擒者即謂此堤也今安東為廟灣營汛地鹽城為鹽城營汛地而阜寧則二營分界戍之凡列汛四十有二自鹽城以南入揚州興化縣界
  安東縣界汛
  王采垜       七套
  楊家港       七條港以上廟灣營汛阜寧縣界汛
  北垜        本套
  大套        三巨
  塌口        尖頭港
  排網港       䨇洋子
  陷陽子       當尖港
  䨇港        通洋港以上俱廟灣營汛
  小闗子       朦朧鎮
  溝灣以上俱鹽城營汛
  鹽城縣界汛
  新洋港炮臺     草堰口
  廖家港       沙溝鎮
  大岡鎮       大團灣
  安豐鎮       馬家蕩
  清溝鎮       建陽鎮
  樓夏莊       沙家莊
  黃土溝       南辛野
  崔家莊       石䃮口
  伍祐場       便倉
  新洋港       岡門鎮
  天妃口       新興場
  上岡鎮
  以上俱鹽城營汛
  揚州沿海之邑二北則興化南則泰州至海安鎮而止興化自石䃮牐以北與鹽城分界有劉莊場明兵備陳景韶殱倭處劉莊之下為白駒場嘉靖三十八年副總兵劉顯曹克新嘗敗倭於此其地有牛灣河東入於海設南北二牐有鬭龍港自劉莊場北分流東入於海有大東河自草堰北分流丁溪河東北入海自丁溪以下為泰州境泰州營舊有六寨自興化之劉莊白駒而下曰丁羙舍在東臺場海口曰角斜曰拼茶在州東濱海之地與如臯之掘港而六前明嘗設忠孝忠義兩營嘉靖間以倭警復設海防兵備道駐防於此
  國朝改設守備仍屬海防後以文武不相轄改歸狼山康熙十一年添設遊擊鎮其地自泰州以北歴興化至鹽城皆為范公堤捍䕶之地州東南海中有壺豆洲梁侯景敗走自滬瀆下海欲向䝉山羊鯤以舟師直向京口至壺豆洲誅景即此地也有王家港雍正八年添置汛地増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駐防中舀竈五木樓地連北龍港蓋泰鹽二營交界處其沿海東南為海安鎮鎮有城明初常遇春所築嘉靖倭警唐順之修之地居泰州如臯之間東可控禦海口西可捍衞揚州蓋要地也今興化為鹽城營汛地泰州為泰州營掘港營汛地凡列汛十過海安入通州如臯縣界
  興化縣界汛
  白駒場        大團
  劉莊場        斗龍港以上鹽城營汛泰州界汛
  丁羙舍港       唐家洋港
  伍竈港        黃沙洋以上俱掘港營汛王家港右哨海口千總頭司把總駐此五木樓右哨海口二司把總駐此以上俱泰州營汛
  泰州入如臯歴李家堡豐利馬家二場南至掘港營掘港為洪武初信國公湯和經理海上時築舊止設土堡嘉靖三十三年倭入寇巡撫鄭曉奏設把總三十八年巡撫李鐩奏改守備統東西二營焉自掘港西南六十里至石港場宋紹興間劉豫將入寇沈與求言海道當防如角斜石港水勢湍急即此石港也如臯縣舊志曰掘港舊制南援石港狼山北救拼茶角斜李家堡但石港岸髙潮小船不可泊間於七八月風急潮髙或乗勢可入若拼茶等三寨雖地居肘腋實出掘港之背均非安營善地惟有方前舊址水草兩便宜置砦於此循港而前陳家了川腰等處亦應設兵防汛若舉其最險者又有東凌港埃沙橫南坎北坎此尤獨舌大洋之兩頰至於拼茶三寨止堪後應難委前鋒是在當局勝算雲今陳家了川腰等已添設汛守則石港非宋比矣由如臯沿海而南為通州州東為海門明嘗築正場蘆便二堡設大河營於此康熙十二年海門城垣衝破廢縣為鄉其大河營兵調防贛榆即於狼山右營派撥防䕶海門東汛又東為餘東餘西餘中三鳳
  國初餘中嘗沒於江今漸復矣又東則呂四場為范公堤所由起串場河之入海從此達焉明嘉靖間叅將喬基嘗敗賊於此又東為廖角東北距海南面江滄波萬里諸島歴歴東南與崇明縣相對為海防極衝之地宋紹興六年王彥以所部民屯通州之廖角即此通州之南為狼山五峯相連屹立江岸明崇禎十七年劉澤清開藩改狼山大鎮以鄭昌帥之
  國朝酌用舊制設副總守備等官後復改大鎮立三營焉今通州為狼山營汛地如臯為掘港營汛地而泰州則兩營分轄之凡列汛七十由狼山南對常熟福山是為江海交㑹門戶之地
  如臯縣界汛
  甜水港       沙魚窪港
  唐家堞港      埃沙橫港
  川水窪港      東陵港
  川腰港       陳家了
  海子窪       大洋稍以上掘港營汛通州界汛
  沈竈墩       歇腳港
  大東竈墩      東坦墩
  大漾墩       營北墩
  泗港墩       潑水墩
  舊營墩       宣家壩
  中管壩       張家沙
  蘆芽嘴       唐洪竈墩
  嚴竈墩       東社墩
  八里坎墩      周竈墩
  新竈墩       王竈墩
  廖角嘴       青台墩
  東洲河       坍塽墩
  三生港       朱牙墩
  七星墩       五甲墩
  老壩墩       五里墩
  三里墩       餘東東墩
  新造墩       餘東墩
  戴青山墩      王家岱墩
  東團墩       中團墩
  西團墩       八甲墩
  舊河墩       餘西墩
  天生港       十里河以上狼山右營汛
  三里鋪       周家油坊
  觀音山       小淺沙
  大橫港       清水港
  福星沙       二圩木樓
  小圩墩       生水港
  劍山砲臺      黃泥山砲臺
  花毛港       姚港墩
  任家港       蘆涇港以上狼山左營汛自黃泥山砲臺至蘆涇港五汛互見江防
  崇明即宋三沙之地周五百餘里孤懸大海四面受敵西北望通州西南望太倉州雖呼吸可通而皆為滄波所隔唐順之所謂天生此一塊土以障蔽南直門戶者也明多倭冦之警嘉靖三十二年倭據南沙又明年入野茅港又明年寇平洋沙間一年掠營前沙其明年入水瀆港又三年據縣後沙其他侵犯不可勝計
  國朝順治十年海寇張名振駐泊東阜平安二沙十六年鄭成功據排沙康熙二十二年周雲龍藏匿舟山皆為崇邑切膚之患邑南外洋有洋山凡東倭入寇自下入陳錢山來必於此山拋泊邑北外洋有鶯遊山即前東海雲臺論中所謂鶯遊門凡北寇竊發必拋泊於此明崇禎中海寇顧榮藏匿其地蘓松道程峋會咨淮撫史可法窮勦始平蓋皆𦂳要之地哨探所宜先者也康熙二十八年因江浙洋面盜艘竄入商舶總鎮梁鼐奉
  諭㫖與浙省分汛洋面以洋山馬蹟山為界馬蹟山腳以南洋島屬浙省管轄大洋山腳以北洋島屬南省管轄自西至東洋面山島俱以兩山為凖勒碑小洋山為定製焉今崇邑所轄洋中諸山毎出匯頭先至大七小七二山次東行至馬蹟山又東至花鳥山又東至陳錢山而止餘皆浙界順治十五年設蘓松水師總鎮標下八營曰中曰左右曰前後曰竒曰左右協康熙六年嚴出海之禁其沙船俱收泊崇明內港將八營官兵分派沿海各汛十四年改設提督統轄八營二十三年平海寇周雲龍仍改題為鎮復裁減八營止存四營曰中曰左曰右曰竒分界巡防凡列汛六十有八
  崇明縣界汛
  北路永寧沙東原舊臺  永寧沙西原舊臺
  三造臺       四造臺
  張網港原舊臺    頭條港一造臺
  二造臺       三造臺
  盤滧原舊臺     蟶殻滧原舊臺
  蟶殻滧二臺     東滧原舊臺
  北豎河砲臺     西洪滧原舊臺
  保平沙造臺     北合洪原舊臺
  外海山前野鵝兩沙以上蘓松水師中營汛東南施翹河南岸砲臺  南洪原舊臺
  三條豎河舊臺    顧四房溝砲臺
  郁黃狀造臺     新開河西岸砲臺
  東岸砲臺      盤船河造臺
  三條港造臺     蒲沙套原舊臺
  當沙頭原舊臺    大套原舊臺
  二滧原舊臺     岸溝造臺
  四滧造臺      六滧造臺
  七滧造臺      新復裨沙以上蘓松水師左營汛
  東北
保鎮造寨     髙頭沙原舊臺
  蝦撇滧       小七滧造臺
  大花洪原舊臺    陳六港造臺
  大港造臺      拳頭港造臺
  張家港造臺     北當沙頭造臺
  仙景沙造臺     小豎河原舊臺
  梅家義路造臺    挑皮港原舊臺
  天分滧原舊臺    外海大安戱臺兩沙以上
  蘓松水師      西右營汛       北
施翹河北岸砲臺
  朱華港造臺     瀾沙套原舊臺
  高橋洪砲臺     渡船港造臺
  呉王狀造臺     樓子港原舊臺
  邋遢港原舊臺    掘頭港原舊臺
  渡頭港砲臺     西阜沙原舊臺
  王家港造砲臺    大套原舊臺
  徐鬍子溝造臺    湃頭港原舊臺
  大洪造臺     外海永興沙以上蘓松水師竒營汛自狼山而南與常熟福山相對為江海合流鹹淡分界處烽戍相望一葦可達晉咸和五年石勒將劉澂浮海抄東南諸縣以入海虞此自北而南也唐中和間招討使周寶討周郁於海上郁退保常熟走海陵此自南而北也
  國朝於康熙十九年始開海禁設立狼福對渡官船二十舸二十四年復設海闗許民出海貿捕自是狼福之間往來者項背相望其福山戍守始自明嘉靖間總督張經之議既而操江御史高桂春請募水兵萬人屬㕘將操練胡宗憲又請添置遊擊為蘓松應援並從之倭寇既平築堡於此
  國朝因其舊制自福山東西二墩以西皆常熟界自二墩以東入昭文縣界昭文瀕海之地其浦口之大者有三曰許浦曰徐陸涇曰白茅港許浦之地自宋乾道以前嘗從明州之定海軍分兵駐守乾道六年御前水軍統制馮湛極陳許浦要害乞移定海全軍屯此從之自是定水軍七千人置寨於此後寶慶間呉英上建屯之議復分二千五百人屯浦東百餘里之顧涇焉今寶山地徐陸舊本淺狹自田家壩鑿通以後海潮衝齧遂成大口漁舟蟻集鹽船盜艘亦時闌入康熙四十年間置堡守戍白茅港自明天順間總兵翁紹宗奏置戍兵成化間復立備倭寨嘉靖三十三年海賊劉鑑突入白茅邑令王鈇悉力禦之乃去自徐陸涇白茅出海有海外薛家沙康熙六十一年允沙民所請亦設四墩分兵駐宿以上常昭之境皆係福山營汛地惟自白茅東南養鵝墩至鐺腳墩係昭文太倉交界之地故獨屬之劉河營雲凡列汛二十有四過此始入太倉州界
  常熟縣界汛
  福山東墩      崔浦墩
  繆涇墩以上福山營汛
  昭文縣界汛
  耿涇墩       朱壩墩
  海洋塘墩      呉壩墩
  千步涇       嚴壩墩
  滸浦墩       周港墩
  瓦浦墩       張涇墩
  徐陸涇       顧港墩
  唐浦墩       髙浦墩
  金涇墩       舊塘墩
  白茅墩       外海薛家沙以上俱福山營汛
  鐺腳墩       養鵝墩
  橫浜墩以上俱劉河營汛
  太倉為濱海之門戶自太倉而南過七鴉浦為鎮洋縣界自鎮洋而南過劉家河為寶山縣界自寶山而南接松江府境其地與海中竺箔沙小團沙相對太倉為元時海運放洋之口帆檣燈火輻輳於此自明嘉靖三十年以後倭寇之警太倉之地兩被攻圍城外居民焚掠幾盡蓋邑當海衝為賊蹤駐泊之的故也劉河營舊為張家行鎮元置嘉定州水軍分鎮萬戶府遂稱水寨明置三巡檢司立烽堠六正統初金山寇警侍郎周忱指揮翁紹宗復議設軍寨焉嘉靖四十五年命設㕘將於此
  國朝額設遊擊駐防康熙六年劉河舊城為水所齧城東之地半入於海始議移屯茜涇鎮即今所駐地也劉河之南有顧涇汛係寶山地宋時分許浦兵守此寶山之鎮為呉淞營呉淞向有舊城明洪武十九年築嘉靖間海寇秦璠王艮自南沙乗潮入寇廨舍被焚遂移屯土城以舊城為教場後巡按尚維持以土城難守改甃磚石謂之新地順治二年
  王師渡江總鎮李成棟奉
  命南征嘗建牙於此雍正四年分立寶山縣即以呉淞所城為縣治與㕘將守備同城而治其地有楊家嘴為海口首衝順治十八年立土寨於此寶山者明永樂十年所築以為海舟標識者也其地在呉淞口之南舊有土城二皆洪武間築正統九年指揮翁紹宗復建磚城是為呉淞旱寨嵗乆漸廢後以倭寇之警萬歴四年兵備王叔杲建議改築於旱寨之北與寶山山麓相距甚邇萬歴十年怒濤決李家泓山漸坍沒城迫於海
  國朝順治十八年命大臣蘓宜巡視議汰城撒守康熙八年復命大臣㑹閲始題復焉三十三年奉
  㫖遷入內地離舊城二里是為寶山所城今為川沙營把總駐劄之地今太倉鎮洋為劉河營汛地寶山縣為呉淞營汛地過呉淞口而南自寶山旱寨而北為川沙營汛地凡列汛五十有七又南入松江府界
  太倉州界汛
  錢涇墩       陳涇墩
  蕩茜墩       髙涇墩
  鹿鳴墩       周場墩
  浪港墩       蔡港墩
  雙鳴墩       塹港墩
  七了砲臺      七了墩以上劉河營汛鎮洋縣界汛
  楊林墩       陶家墩
  大赦墩       新塘墩
  潮田墩       丁涇墩
  劉河砲臺      劉河墩
  破倭墩       薛境墩
  平寇墩       新開河墩
  牛角尖墩以上劉河營汛
  寶山縣界汛
  大川沙墩      小川沙墩以上劉河營汛
  黃窯墩       五嶽墩
  徐澤塘墩      司港墩
  顧涇墩       薛家灘墩
  練祁墩       司港汛
  練祁港汛      月浦鎮汛右哨把總駐此
  呉木峰       對江墩
  胡巷橋汛      江灣鎮汛左哨把總駐此
  顧龍浜墩      𣶶淘墩
  𣶶港墩       小沙背木烽
  東潛墩       𣶶淘港汛
  沙浦港汛      楊行鎮汛左哨把總駐此以上俱呉淞營
  鎮海墩       周家浜墩
  張家浜       周江浜
  寶山城汛      黃家灣
  楊家嘴砲臺     對江墩
  汛以上俱川
  松江一郡三面距海當震澤之下流晉袁山松築滬瀆壘於此以扼禦海之門戶重其防也其沿海之縣自北而南曰上海曰南匯曰奉賢曰華亭曰金山而黃浦川沙南匯青村柘林金山等營或分或並互相應援明嘉靖間倭寇汪直徐海等嘗據柘林為巢穴綿亘二百里若老鸛嘴七八團之間皆其部落所屯聚華上之間騷然矣
  國朝特設提督彈壓其地居重馭輕實為籌海之勝算上海接壤嘉寶獨當黃浦之衝最為險要論者謂當守吳淞之李家口以拒賊上流守黃浦以拒賊橫渡為禦防之上策也舊有墩臺十七座俱在內塘毎墩間懸六里以達於南匯康熙二年以內墩離海過逺聲息難通乃建外塘斥堠巡防瞭望內外相資為他堡所不及自今分縣以來十五墩以下屬上海十四墩以上屬南匯謂之匯者本堡地形突出海中如嘴面面受敵海寇分艐於洋山馬蹟之間遇東南風則此嘴大勒口當洋山之衝遇東北風則此嘴四五六團洪當馬蹟之衝各堡止防一面此獨三面拒防故謂之匯雲南匯之東北有川沙窪明嘉靖間賊首陳東嘗屯於此由南匯而南為奉賢縣地青村營所駐也營本洪武二十年湯和所建明鄭若曽曰松江臨海者三面金山當其南南匯當其東青村當其東南二面轉屈之㑹故為衝要其地如橫林朝陽廟李家路口壇廟路口牛皮小勒魚秧棚翁家港墩俱稱險要自西袁浦而南入華亭界柘林營所駐也有漴缺口為捍海堰險工之地蓋以金山許山聳峙洋面潮為兩山所束直衝漴缺故易侵齧今俱修築堅完柘林所屬如東西袁浦龍王廟草菴漕涇皆要地也自華亭而南入金山界其地東為青南之上游西為乍獨之界限明胡宗憲遣將王沛沈賊舟於金山洋蓋由其地嘉靖中設㕘將於此
  國朝仍其制雍正四年分設金山縣即其城為縣治凡列汛七十有八過此以南為嘉興府平湖縣白沙灣汛地係浙江海防之始
  上海縣界汛
  生字圩墩      呂字圩墩
  湯字圩墩      外十六墩
  曹家路墩      北新墩以上六汛係外塘
  曹家路汛      十五墩
  十六墩      十七墩以上四汛係內塘俱川沙營汛南匯縣界汛
  邱家路       南新墩
  楊家路       大洪墩
  江家路       外十墩
  殷家路以上七汛係外塘十四墩
  添設墩       十三墩
  十二墩       十一墩
  十墩        九墩以上七汛係內塘俱川沙營汛
  外八墩       宋家棚墩
  外六墩       趙家棚墩
  新建墩       方家棚墩
  黃家窪墩      靖氛墩
  董家宅墩      靖海墩以上係外
  頭墩        二墩
  三墩        四墩
  五墩        六墩
  七墩        八墩塘以上係內塘俱南匯營奉賢縣界汛
  翁家港       五墩
  新四墩       舊四墩
  荒三墩       二墩
  頭墩        椒墩
  大門墩       朱家墩
  戚漴墩       橫林墩以上青林營汛
  東袁浦墩     西袁浦墩以上柘林營汛華亭縣界汛
  陸鶴墩       周公墩
  龍王墩       漴缺墩
  三岔墩       胡家港墩
  漕涇汛以上柘林營汛 胡家厰
  東薪墩       西薪墩
  金山頭       金山墩
  戚家墩       篠館墩以上金山營汛金山縣界汛
  橫瀝墩       葛蓬墩以上二墩屬金山縣界
  白沙灣       江門墩
  江門營       新廟墩
  獨樹墩       砲臺以上六汛屬浙江界俱係金山營汛
  太湖防
  太湖左營守備駐防簡村界汛
  洪廟汛       前成湖汛
  大村嘴汛      陸家港汛
  長板橋汛      呉家港汛以上震澤縣界太湖左營千總駐防鮎魚口等汛
  胥口汛       韓瀆港汛
  靈湖嘴汛      水東汛
  木凌橋汛      茅圻汛以上呉縣界
  白洋灣汛      莫舍港汛
  鮎魚口汛      花涇港汛
  七里港汛以上呉江縣界牛腰涇汛震澤縣界太湖左營把總駐防東山界汛
  大水橋汛      白沙汛
  楊灣汛       長圻汛
  三山汛       廐里汛
  澗橋汛       余山汛以上呉縣界太湖左營把總駐防呉漊等汛
  呉漊汛       因瀆村汛
  蔣家港汛      娘娘廟汛
  永定寺汛      蒲池港汛
  灘缺口汛      練聚橋汛以上震澤縣界太湖右營守備駐防周鐵橋等汛
  周鐵汛       竹山汛
  大墟汛       盛瀆汛
  分水墩汛以上宜興縣界百瀆汛陽湖縣界太湖右營千總駐防馬山界汛
  金墅汛長洲縣界   沙墩汛
  呉塘汛       大阜汛
  獨山汛       湖西岱汛以上無錫縣界楊灣汛無錫陽湖二縣交界下埠汛
  西村汛       桃花汛
  古竹汛       東
  耿灣汛       雁門汛以上陽湖縣界太湖右營把總駐防黿山等汛
  黿山汛       頭陀橋汛
  辛橋汛       長沙汛
  漫山汛       銅坑汛
  呂坡橋汛以上呉縣界
  太湖右營把總駐防鳳川等汛
  鳳川汛       烏溪汛
  雙橋汛       漳瀆汛
  後河汛以上荊溪縣界 洪港汛
  舊瀆汛以上宜興縣界 大浦汛荊溪宜興二縣交界附明曹儒湖防論太湖古震澤也延袤五百餘里雄跨蘓常湖三境自宣歙以東富陽以北諸溪山之水咸吐納焉全呉巨浸無大於此論水利則列郡田賦豐歉係焉論兵防則列郡封疆安危係焉全呉利害亦無大於此者向來論經畧者多未之及何也或謂東西洞庭及濱湖諸山古來兵燹莫及奚必議守禦然自古大兵之下江南也或從京口或從三壩志在城郭則山林必在所棄若倭寇土賊則不然志在擄掠棄無就有今腹內諸村鎮搜括已盡其志必在未經兵燹之處則沿湖諸境非所當防者耶況自宜興至金陵為道甚㨗皆今日兵議所未及也其可不思先事之防乎或又謂湖中風波與江海異若之何其禦之曰此非漁網船不可蓋江船與海船不同海船與內河之船不同內河之船與泖湖船又不同泖湖之船大小不齊運石者謂之山船運貨者謂之駁船民家自出入者謂之塘船衛所巡司所用者謂之巡船郷夫水軍所駕者謂之哨船往來津口者謂之渡船之六者雖皆習知湖中風濤之性尤未若漁船之便用也漁船莫大於帆罟無間寒暑晝夜在湖毎二隻合為一舍素為賊之所畏雖蓄貲鉅萬賊不敢近也聫而䑸之太湖攻戰此其最善乎其次為江邊船其次為厰梢船又其次為小鮮船又其次為剪網船乂其次為絲網船又其最小者為划船善用之大為軍旅之助或又謂週湖港口無慮百數焉得港港而備之曰不然湖口雖多通舟往來者不過如呉江之韭溪葉港雪落洪坍闗鮎口呉縣之莫舍漊胥口港無錫之獨山浦嶺呉塘門武進之馬蹟山宜興之荊溪東蠡河忻溪直瀆之類可指而數也各練郷兵守之而以巡哨船為之探報帆罟邊江等船嘗居深水賊豈能入湖也哉然大小漁船未經刷集一旦用之欲望其出死力不能也須平時籍之於官蠲其役専委一亷仁有司訓教之則善矣申時行湖防公署記呉水國也而震澤匯其中洪流巨浸襟帶三洲漸洳數百里所産魚蝦螺蛤薪茭果木之饒民衣食之網罟於是斧斤於是故稱利藪然而洲渚盤互島嶼紆迴逋逃亡命椎剽之奸亦窟宅於是故稱盜藪有司者蓋嘗憂之然自國家經畧以來沿江置戍嵗時操閲海上備倭壁壘相望其防最嚴宻而獨太湖之防闕如曰斯內地無動為安爾而頃年多盜閭閻村塢之間抉闗胠篋越人於貨者所在竊發官司逐捕逸之太湖風檣浪舶騰踔出沒於煙波浩渺之中莫可蹤跡蓋防之為尤難都御史曹公時聘來撫東南周視四封興修百度江介海壖防禦既飭則計所以防湖者乃籍兵壯治舟楫嚴追捕謹哨巡遴屬弁中亷勇有幹局者為總練官已復念曰湖去郡治逺而兵水宿野次觸風濤犯不測為難逺者耳日不加而難者易窺避是使爭為偷惰而相欺謾也計莫如扼要害審便宜列營建署蒞而守之可以經乆乃相地得黿山之麓鳩工伐材剏立廨宇凡為屋若干楹前堂後寢翼以廊廡繚以周垣樹纛建牙規制悉備工始萬歴辛丑十月訖壬寅四月而成費取諸省存虛冒為錢若干緡則兵使鄒公墀郡守周侯一梧實規畫而曹公允行之者也署成屬余記余曩在政地所司嘗以湖盜聞詔遣兵搜緝經歲無所得始失之張皇終失之疎宕寧獨以地險故哉夫事至而備孰若未事而備之為慮逺也患生而防孰若未患而防之為謀預也今艅艎既具組練既集公署既設上有所申令下有所稟仰若立標而示望的而趨體統以正軍容以肅履斯地任斯職者盍亦趯然深思孜孜戶牖之圖而永絶龿苻之釁也乎是役也海防貳守黃侯甲英董其役宜並書之



  江南通志卷九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七
  武備志
  驛傳
  郵傳之設所以通輶軒達羽檄也實與軍政相表裏江南當直省之衝舟車之役應接紛繁我
  國家肅清郵政體恤周詳行者無濫縱之求主者絶侵漁之弊津亭修整騄耳騰驤視古稱盛善焉爰志驛傳而船政並附見雲
  江寧府
  江東驛
  原設馬七十五匹馬夫七十五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一十五名
  今現設馬七十五匹草料銀二千一百六十兩馬夫六十名工食銀八百六十四兩支應銀六百兩馬價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鞍轡等銀一百三十五兩嵗共支銀四千八百八十四兩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四十五兩七錢五分金陵驛
  原設馬八十五匹馬夫八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各案內裁減馬五匹馬夫五名又於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一十六名
  今現設馬八十匹草料銀二千三百四兩馬夫六十四名工食銀九百二十一兩六錢支應銀六百兩馬價銀一千二百兩鞍轡等項銀一百四十四兩嵗共支銀五千一百六十九兩六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六百八十八兩八錢龍江驛
  原設水夫一百名 雍正四年裁減夫二十名今現設水夫八十名歳支工食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
  遞運所
  原設旱夫一百五十名歳支工食銀二千一百六十兩
  今仍照舊
  大勝驛
  原設站船二十隻水手七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船五隻水手十五名
  今現設站船十五隻水手五十五名工食銀三百九十六兩苫蓋銀五十一兩五錢嵗共支銀四百四十七兩五錢
  江寧縣江寧驛
  原設馬五十二匹馬夫四十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二匹馬夫十名又於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八名
  今現設馬四十匹草料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馬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三百四十五兩六錢支應銀二百兩馬價銀四百兩鞍轡等銀六十兩歳共支銀二千一百五十七兩六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三百一十八兩六錢六分六釐七毫
  句容縣雲亭驛
  原設馬五十匹馬夫四十名轎摃夫六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五匹馬夫十二名轎摃夫四十五名又於雍正四年增添旱夫二十名雍正六年增設馬十匹馬夫八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九名
  今現設馬四十五匹草料銀一千二百九十六兩馬夫二十七名工食銀三百八十八兩八錢轎摃夫二十名旱夫二十名工食銀五百七十六兩馬價銀四百一十兩鞍轡等項銀六十七兩五錢歳共支銀二千七百三十八兩三錢內在於地丁徴給銀二千二百八十八兩九錢撥補銀四百四十九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二百七十八兩八錢三分二釐
  龍潭驛
  原設馬四十匹馬夫三十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五匹馬夫四名雍正十年增設旱夫二十名裁減馬夫七名
  今現設馬三十五匹草料銀一千八兩馬夫二十一名工食銀三百二兩四錢旱夫二十名工食銀二百八十八兩馬價銀三百五十兩鞍轡等銀五十二兩五錢歳共支銀二千兩九錢內在於地丁徴給銀一千七百一十二兩九錢撥補銀二百八十八兩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二百七十八兩八錢三分二釐
  溧水縣
  原設馬四匹馬夫二名差夫四名 後全裁髙淳縣
  原設馬四匹馬夫二名差夫四名 後全裁江浦縣
  原設旱夫一百四十五名 雍正四年裁減夫二十五名雍正十年扣留夫四十八名
  今現設旱夫七十二名工食銀一千三十六兩八錢扣留雇夫銀六百九十一兩二錢歳共支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
  江淮驛
  原設馬五十五匹馬夫五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支應等銀八十兩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一名
  今現設馬五十五匹草料銀一千五百八十四兩馬夫三十四名工食銀四百八十九兩六錢支應銀三百二十兩馬價銀八百二十五兩鞍轡等銀九十九兩歳共支銀三千三百一十七兩六錢雍正八年裁驛丞歸併江浦縣管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四百七十三兩五錢五分
  東葛驛
  原設馬五十匹馬夫五十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九名
  今現設馬五十匹草料銀一千四百四十兩馬夫三十一名工食銀四百四十六兩四錢支應銀二百四十兩馬價銀七百五十兩鞍轡等項銀九十兩歳共支銀二千九百六十六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四百三十兩五錢六合縣
  原設旱夫九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夫四十名雍正十年扣留旱夫二十名
  今現設旱夫三十名工食銀四百三十二兩扣留雇夫銀二百八十八兩歳共支銀七百二十兩棠邑驛
  原設馬四十匹馬夫三十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匹馬夫八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六名
  今現設馬三十匹草料銀八百六十四兩馬夫十八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馬價銀三百兩鞍轡等項銀四十五兩歳共支銀一千四百六十八兩二錢雍正八年裁驛丞歸併六合縣管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二百三十九兩史貽直議覆清釐驛務䟽畧臣查金陵江寧等十站差使繁冗倍於他驛原係一馬一夫者改為十馬八夫以免貽悞其餘極衝次衝各驛共五十四處現在馬三千七十三匹除遵兩馬一夫之外毎馬百匹留夫十名以備獸醫抄號等項之用至雲亭龍潭等七站馬夫工食止日支銀三分今旣一夫承管二馬應萌各增一分計共裁夫一千二百四十二名除裁扣工食増給雲亭七站各夫工食外實應裁正閏等銀一萬七千七百八兩四分尹繼善議覆清釐驛務咨文江南各驛為各省通衢差使倍於他省且南方馬匹較北驛不同水土非宜易於生病一夫兩馬難於兼顧且各驛有抄號獸醫以及煮料草水火打掃傳遞緊急本章公文等項原於馬夫內派用故前議於毎百名內酌留夫十名至金江等十站差使更屬繁多留十馬八夫若照例裁減一時差遣無人撥應闗係非輕至雲亭等七站向例馬夫工食原止三分今旣一夫承管二馬調攝控馭加倍於前工食自應一例増給相應咨部仍照原 題議覆實於通省驛傳大有裨益蘇州府
  姑蘇驛
  原設馬七十匹馬夫七十名水夫二百五十名快船二十隻水手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快船五隻水手十五名雍正四年裁減水夫二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四名又扣留水夫一百三十八名
  今現設馬七十匹草料銀二千一十六兩馬夫五十六名工食銀八百六兩四錢水夫九十二名工食銀一千三百二十四兩八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九百八十七兩二錢支應銀一千二百兩馬價銀一千五十兩鞍轡等項銀一百二十六兩快船十五隻水手四十五名工食銀三百二十四兩修船銀九十九兩嵗共攴銀八千九百三十三兩四錢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二兩七錢吳江縣平望驛
  原設馬六十匹馬夫六十名水夫二百三十名快船二十隻水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四匹馬夫四名水夫十名快船五隻水手十五名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二名扣留水夫一百二十三名
  今現設馬五十六匹草料銀一千六百一十二兩八錢馬夫三十四名工食銀四百八十九兩六錢水夫八十二名工食銀一千一百八十兩八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七百七十一兩二錢快船十五隻水手四十五名工食銀三百二十四兩支應銀五百五十兩馬價銀八百四十兩修船銀九十九兩鞍轡等項銀一百兩八錢歳共支銀六千九百六十八兩二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四百八十二兩一錢六分
  常熟縣
  原設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四名 後全裁崑山縣
  原設馬八匹馬夫四名縴摃夫一十五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六匹馬夫三名縴摃夫一十五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馬價銀一十兩歳共支銀七十八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四兩四錢
  松江府
  華亭縣
  原設馬八匹馬夫四名縴摃夫一十三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六匹馬夫三名縴摃夫十三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馬價銀十兩嵗共支銀七十八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四兩四錢
  婁縣
  原設馬八匹馬夫四名縴摃夫一十三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六匹馬夫三名縴摃夫十三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馬價銀一十兩歳共支銀七十八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一十四兩四錢
  上海縣
  原設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四名 後全裁青浦縣
  原設馬六匹馬夫三名旱夫八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四匹馬夫二名旱夫八名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十兩八錢馬價銀十兩歳共支銀七十八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一十四兩四錢
  常州府
  武進縣毘陵驛
  原設馬六十匹馬夫六十名水夫二百四十名快船二十隻水手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四匹馬夫四名水夫二十名快船五隻水手十五名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二名扣留水夫一百二十三名今現設馬五十六匹草料銀一千六百一十二兩八錢馬夫三十四名工食銀四百八十九兩六錢水夫八十二名工食銀一千一百八十兩八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七百七十一兩二錢快船十五隻水手四十五名工食銀三百二十四兩支應銀五百五十兩馬價銀八百四十兩修船銀九十九兩鞍轡等項銀一百兩八錢歳共支銀六千九百六十八兩二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四百八十二兩一錢六分
  無錫縣錫山驛
  原設馬五十六匹馬夫五十六名水夫二百二十名快船二十隻水手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快船五隻水手十五名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二名又扣留水夫一百二十三名
  今現設馬五十六匹草料銀一千六百一十二兩八錢馬夫三十四名工食銀四百八十九兩六錢水夫八十二名工食銀一千一百八十兩八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七百七十一兩二錢快船十五隻水手四十五名工食銀三百二十四兩支應銀五百五十兩馬價銀八百四十兩修船銀九十九兩鞍轡等項銀一百兩八錢歳共支銀六千九百六十八兩二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四百八十二兩一錢六分
  江隂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四名 後全裁宜興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差夫四名 後全裁鎮江府
  丹徒縣京口驛
  原設馬七十匹馬夫七十名水夫二百四十名旱夫五十名快船二十隻水手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快船五隻水手十五名又於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七名扣留水夫一百三十五名旱夫二十名今現設馬七十匹草料銀二千一十六兩馬夫四十三名工食銀六百一十九兩二錢水夫九十名工食銀一千二百九十六兩扣留雇夫銀一千九百四十四兩旱夫三十名工食銀四百三十二兩扣留雇夫銀二百八十八兩快船十五隻水手四十五名工食銀三百二十四兩支應銀六百兩馬價銀一千五十兩修船銀九十九兩鞍轡等項銀一百二十六兩嵗共支銀八千七百九十四兩二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二兩七錢炭渚驛
  原設馬三十匹馬夫二十四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夫工食鞍轡等銀九十五兩四錢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六名
  今現設馬三十匹草料銀八百六十四兩馬夫十八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支應銀一百兩馬價銀三百兩鞍轡等項銀四十五兩歳共支銀一千五百六十八兩二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二百三十九兩
  丹陽縣雲陽驛
  原設馬七十匹馬夫七十名水夫二百二十名旱夫六十名快船二十隻水手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快船五隻水手十五名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七名又扣留水夫一百二十三名旱夫二十四名今現設馬七十匹草料銀二千一十六兩馬夫四十三名工食銀六百一十九兩二錢水夫八十二名工食銀一千一百八十兩八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七百七十一兩二錢旱夫三十六名工食銀五百一十八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三百四十五兩六錢快船十五隻水手四十五名工食銀三百二十四兩支應銀五百兩馬價銀一千五十兩修船銀九十九兩鞍轡等銀一百二十六兩嵗共支銀八千五百五十兩二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二兩七錢
  金壇縣
  原設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四名 後全裁溧陽縣
  原設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四名 後全裁淮安府
  山陽縣
  原設馬一百匹馬夫一百名水夫一百六十名旱夫九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旱夫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名又扣留水夫八十七名旱夫三十四名
  今現設馬一百匹草料銀二千八百八十兩馬夫八十名工食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水夫五十八名工食銀八百三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二百五十二兩八錢旱夫五十一名工食銀七百三十四兩四錢扣留雇夫銀四百八十九兩六錢馬價銀一千五百兩鞍轡等銀一百八十兩歳共支銀九千二十四兩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八百六十一兩
  淮隂驛
  原設支應廩糧銀八百兩
  今仍照舊雍正八年裁驛丞歸併山陽縣管理
  清河縣
  原設馬七十五匹馬夫七十五名水夫一百六十名旱夫七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五名又扣留水夫八十七名旱夫二十八名
  今現設馬七十五匹草料銀二千一百六十兩馬夫六十名工食銀八百六十四兩水夫五十八名工食銀八百三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二百五十二兩八錢旱夫四十二名工食銀六百四兩八錢扣留雇夫銀四百三兩二錢馬價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鞍轡等銀一百三十五兩歳共支銀七千三百八十兩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六百四十五兩七錢五分
  清口驛
  原設支應廩糧銀七百兩
  今仍照舊雍正八年裁驛丞歸併清河縣管理
  桃源縣
  原設馬七十五匹馬夫七十五名水夫一百六十名旱夫七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五名又扣留水夫八十七名旱夫二十八名
  今現設馬七十五匹草料銀二千一百六十兩馬夫六十名工食銀八百六十四兩水夫五十八名工食銀八百三十五兩二錢扣留僱夫銀一千二百五十二兩八錢旱夫四十二名工食銀六百四兩八錢扣留雇夫銀四百三兩二錢馬價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鞍轡等銀一百三十五兩歳共支銀七千三百八十兩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六百四十五兩七錢五分
  桃園驛
  原設支應廩糧銀七百兩
  今仍照舊
  古城腰站
  原設馬四十匹馬夫四十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八名
  今現設馬四十匹草料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馬夫三十二名工食銀四百六十兩八錢馬價銀六百兩鞍轡等銀七十二兩歳共支銀二千二百八十四兩八錢原係桃源縣管理雍正八年添設驛丞管理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三百四十四兩四錢
  揚州府
  江都縣
  原設馬一百匹馬夫一百名水夫一百六十名旱夫九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水夫二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四十名改歸邵伯驛馬二十匹馬夫十二名扣留水夫八十四名旱夫三十六名今現設馬八十匹草料銀二千三百四兩馬夫四十八名工食銀六百九十一兩二錢水夫五十六名工食銀八百六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二百九兩六錢旱夫五十四名工食銀七百七十七兩六錢扣留雇夫銀五百一十八兩四錢馬價銀一千二百兩鞍轡等銀一百四十四兩歳共支銀七千六百五十一兩二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六百八十八兩八錢
  廣陵驛
  原設支應廩糧銀八百兩
  今仍照舊雍正八年裁驛丞歸併江都縣管理
  甘泉縣邵伯驛
  原設馬四十匹馬夫四十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六名添歸江都縣馬二十匹馬夫十二名今現設馬六十匹草料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馬夫三十六名工食銀五百一十八兩四錢支應銀四百五十兩馬價銀九百兩鞍轡等銀一百八兩歳共支銀三千七百四兩四錢原係江都縣管轄今改歸甘泉縣轄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五百一十六
  兩六錢
  髙郵州
  原設馬七十五匹馬夫七十五名水夫一百五十名旱夫七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水夫一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九名又扣留水夫八十一名旱夫二十八名
  今現設馬七十五匹草料銀二千一百六十兩馬夫四十六名工食銀六百六十二兩四錢水夫五十四名工食銀七百七十七兩六錢扣留僱夫銀一千一百六十六兩四錢旱夫四十二名工食銀六百四兩八錢扣留雇夫銀四百三兩二錢馬價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鞍轡等銀一百三十五兩歳共支銀七千三十四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六百四十五兩七錢五分孟城驛
  原設支應廩糧銀六百兩
  今仍照舊
  界首驛
  原設馬四十匹馬夫四十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一十六名
  今現設馬四十匹草料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馬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三百四十五兩六錢支應銀四百五十兩馬價銀六百兩鞍轡等銀七十二兩歳共支銀二千六百一十九兩六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三百四十四兩四錢寳應縣
  原設馬七十五匹馬夫七十五名水夫一百五十名旱夫七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九名扣留水夫八十一名旱夫二十八名
  今現設馬七十五匹草料銀二千一百六十兩馬夫四十六名工食銀六百六十二兩四錢水夫五十四名工食銀七百七十七兩六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一百六十六兩四錢旱夫四十二名工食銀六百四兩八錢扣留雇夫銀四百三兩二錢馬價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鞍轡等銀一百三十五兩嵗共支銀七千三十四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四十五兩七錢五分安平驛
  原設支應廩糧銀六百兩
  今仍照舊雍正八年裁驛丞歸併實應縣管理
  儀徵縣
  原設馬五十匹馬夫四十名水夫八十名旱夫五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匹馬夫八名旱夫三十名水夫四十名雍正四年增添旱夫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八名扣留水夫二十四名
  今現設馬四十匹草料銀一千一百五十二兩馬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三百四十五兩六錢水夫一十六名工食銀二百三十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三百四十五兩六錢旱夫三十名工食銀四百三十二兩馬價銀四百兩鞍轡等銀六十兩嵗共支銀二千九百六十五兩六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三百一十八兩六錢六分六釐七毫儀徵水驛
  原設應支廩糧銀四百兩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銀二百兩
  今現設支應廩糧銀二百兩雍正八年裁驛丞歸併儀徵縣管理泰州
  原設馬五匹馬夫三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三匹馬夫二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馬價銀一十兩歳共支銀七十八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一十四兩四錢
  徐州府
  銅山縣夫厰
  原設摃夫九十名水夫五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名十年扣留摃夫三十六名水夫二十四名
  今現設摃夫五十四名工食銀七百七十七兩六錢扣留雇夫銀五百一十八兩四錢水夫一十六名工食銀二百三十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三百四十五兩六錢嵗共支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原係徐州管理雍正十一年以徐州升府添設銅山縣歸縣管理
  東岸驛
  原設馬一百二十五匹馬夫一百二十五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五匹馬夫五名十
  年裁減馬夫四十八名
  今現設馬一百二十匹草料銀三千四百五十六兩馬夫七十二名工食銀一千三十六兩八錢支應銀五百兩馬價銀一千八百兩鞍轡等銀二百一十六兩嵗共支銀七千八兩八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千三十三兩二錢利國驛
  原設馬一百二十匹馬夫一百二十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四十八名
  今現設馬一百二十匹草料銀三千四百五十六兩馬夫七十二名工食銀一千三十六兩八錢支應銀五百兩馬價銀一千八百兩鞍轡等銀二百一十六兩嵗共支銀七千八兩八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千三十三兩二錢桃山驛
  原設馬九十五匹馬夫九十五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三十七名
  今現設馬九十五匹草料銀二千七百三十六兩馬夫五十八名工食銀八百三十五兩二錢支應銀四百兩馬價銀一千四百二十五兩鞍轡等銀一百七十一兩嵗共支銀五千五百六十七兩二錢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八百一十七兩九錢五分
  彭城驛
  原設水夫四十名轎夫三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水夫十名轎夫三十名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名十年扣留水夫一十二名
  今現設水夫八名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支應銀三百兩嵗共支銀五百八十八兩 於雍正十三年特叅虛冒等事案內全裁
  房村驛
  原設馬船二十隻水手四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船十隻水手二十名
  今現設馬船十隻水手二十五名工食銀一百四十四兩
  沛縣
  原設馬一十二匹馬夫十名摃轎夫二十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七匹馬夫六名摃
  轎夫十名雍正四年裁減摃轎夫十名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二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馬價銀三十兩鞍轡等銀四兩五錢嵗共支銀一百四十二兩五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一兩八錢四分泗亭驛
  原設摃轎夫二十名水夫八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名十年扣留摃轎夫八名水夫四十二名
  今現設水夫二十八名工食銀四百三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百四兩八錢摃轎夫十二名工食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扣留雇夫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支應銀二百五十兩嵗共支銀一千五百四十六兩
  夏鎮夫厰
  原設摃夫六十名水夫一百五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摃夫十名水夫十五名十年扣留摃夫二十名水夫八十一名
  今現設摃夫三十名工食銀四百三十二兩扣留雇夫銀二百八十八兩水夫五十四名工食銀七百七十七兩六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一百六十六兩四錢嵗共支銀二千六百六十四兩
  豐縣
  原設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五名 後全裁蕭縣
  原設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五名 後全裁碭山縣
  原設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五名 後全裁邳州
  原設馬三十匹馬夫二十四名馬船十隻水手二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船五隻水手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六名
  今現設馬三十匹草料銀八百六十四兩馬夫十八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馬船五隻水手十名工食銀七十二兩馬價銀三百兩鞍轡等項銀五十四兩嵗共支銀一千五百四十九兩二錢原係邳州管理雍正八年改歸趙村驛丞管理
  下邳驛
  原設旱夫四十名先裁減十名 今全裁
  趙村驛
  原設水夫一百六十名 雍正十年扣留水夫九十六名
  今現設水夫六十四名工食銀九百二十一兩六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三百八十二兩四錢支應銀一百二十兩嵗共支銀二千四百二十四兩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百四十八兩宿遷縣
  原設馬八十匹馬夫八十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六名
  今現設馬八十匹草料銀二千三百四兩馬夫六十四名工食銀九百二十一兩六錢馬價銀一千二百兩鞍轡等銀一百四十四兩嵗共支銀四千五百六十九兩六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六百八十八兩八錢
  鍾吾驛
  原設水夫一百六十名旱夫八十名 雍正四年裁減水夫十五名旱夫十名十年扣留水夫八十七名旱夫二十八名
  今現設水夫五十八名工食銀八百三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一千二百五十二兩八錢旱夫四十二名工食銀六百四兩八錢扣留雇夫銀四百三兩二錢支應銀七百兩嵗共支銀三千七百九十六兩
  峒峿站
  原設馬六十匹馬夫六十名 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二名
  今現設馬六十匹草料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馬夫四十八名工食銀六百九十一兩二錢馬價銀九百兩鞍轡等銀一百八兩嵗共支銀三千四百二十七兩二錢原係宿遷縣管理雍正八年歸併鍾吾驛兼管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五百一十六兩六錢太倉州
  原設馬七匹馬夫三名縴摃夫十名 後全裁嘉定縣
  原設馬六匹馬夫三名縴摃夫十名 後全裁雍正三年該縣改歸直𨽻太倉州轄
  通州
  原設馬五匹馬夫三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三匹馬夫二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馬價銀一十兩嵗共支銀七十八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四兩四錢
  如臯縣
  原設馬五匹馬夫三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三匹馬夫二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馬價銀一十兩嵗共支銀七十八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四兩四錢











  江南通志卷九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八
  武備志
  驛傳船政附
  安慶府
  同安水驛
  原設紅槳船十二隻水手三十九名水夫頭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水夫頭三十名雍正十年扣留水夫頭六名
  今現設紅槳船十二隻水手三十九名工食銀二百八十兩八錢水夫頭二十四名工食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扣留雇夫銀四十三兩二錢修船銀一百一十兩廩糧並雇縴夫等銀二百兩帶閏銀一十六兩五錢六分嵗共支銀八百二十三兩三錢六分
  懐寧縣
  原設馬六十一匹馬夫六十一名差夫四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十六匹馬夫一十六名差夫二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九名扣留差夫四名
  今現設馬四十五匹草料銀一千二百九十六兩馬夫三十六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三百八十八兩八錢差夫十六名工食銀一百七十二兩八錢扣留雇夫銀四十三兩二錢買馬銀六百七十五兩廩糧銀一百三十五兩帶閏銀六十三兩三錢六分鞍轡等銀一百三十五兩嵗共支銀二千九百九兩一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四百四十一兩四錢五分練潭驛
  原設馬六十一匹馬夫六十一名差夫四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六匹馬夫十六名差夫二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八名扣留差夫四名
  今現設馬四十五匹草料銀一千二百九十六兩馬夫二十七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二百九十一兩六錢差夫十六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二十八兩八錢買馬銀六百七十五兩廩糧銀一百三十五兩帶閏銀五十七兩七錢二分鞍轡等銀一百三十五兩嵗共支銀二千七百三十四兩三錢二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四百四十一兩四錢五分
  桐城縣呂亭驛
  原設馬九十六匹馬夫九十六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六匹馬夫二十六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七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七十匹草料銀二千一十六兩馬夫四十三名工食銀六百一十九兩二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買馬銀一千五十兩廩糧銀二百一十兩帶閏銀九十八兩六錢四分鞍轡等銀二百一十兩嵗共支銀四千五百二十七兩八錢四分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八十六兩七錢
  陶沖驛
  原設馬八十二匹馬夫八十二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二匹馬夫二十二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三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匹草料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馬夫三十七名工食銀五百三十二兩八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買馬銀九百兩廩糧銀一百八十兩帶閏銀八十六兩一錢六分鞍轡等銀一百八十兩嵗共支銀三千九百三十兩九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五百八十八兩六錢
  潛山縣青口驛
  原設馬八十二匹馬夫八十二名差夫七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二匹馬夫二十二名差夫四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三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匹草料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馬夫三十七名工食銀五百三十二兩八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買馬銀九百兩廩糧銀一百八十兩帶閏銀八十六兩一錢六分鞍轡等銀一百八十兩嵗共支銀三千九百三十兩九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五百八十八兩六錢太湖縣小池驛
  原設馬八十二匹馬夫八十二名差夫七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二匹馬夫二十二名差夫四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三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匹草料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馬夫二十七名工食銀五百三十二兩八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買馬銀九百兩廩糧銀一百八十兩帶閏銀八十六兩一錢六分鞍轡等銀一百八十兩嵗共支銀三千九百三十兩九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五百八十八兩六錢
  㝛松縣楓香驛
  原設馬八十二匹馬夫八十二名差夫七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二匹馬夫二十二名差夫四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三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匹草料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馬夫三十七名工食銀五百三十二兩八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買馬銀九百兩廩糧銀一百八十兩帶閏銀八十六兩一錢六分鞍轡等銀一百八十兩嵗共支銀三千九百三十兩九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五百八十八兩六錢
  安撫徐國相請甦郵困疏為衝驛繁苦已極緩差似宜變通敬請
  勅部酌議以稍甦郵困事竊惟臣屬安廬鳳三府之拮据難支實有數倍於往年者臣查自前撫臣靳輔條議減差節費之後驛站錢糧已裁十分之四雖各督撫提鎮等尋常章奏已歸驛遞傳進但安廬鳳三府為江北要衝向止江西廣東差使經由今廣東開復進勦廣西一切章奏俱併江西而來又安親王暨偏沅巡撫出師長沙湖南之差亦併江西袁州而來向之由西路馳驛者今俱併於中路矣其安塘員役之飛逓軍情各處兵主之差官報㨗與夫部發兵餉弓箭砲馬等項大差上年至今絡繹如織不可勝數前者原議減差而始裁錢糧今錢糧已裁十分之四而大差繁多反數倍於上年其應付之苦與捉襟露肘之狀有莫可名言者矣今者荷䝉
  皇上如天之仁洞悉差使繁多驛遞困苦奉差員役橫索騷擾馳斃驛馬屢奉嚴㫖飭禁則凡過徃差員如遇有不遵功令節外生事者臣自當查明⿰扌𭥍 -- 指叅惟是節次押送御馬前往江西長沙廣東等處差員並撥什庫及跟隨人役等應付驛馬動輒數十餘匹查內部發馬每起即有八旗雖間日發一旗勢必擁擠以致前差甫過後差復又踵至絡繹不絶萬分難支臣節據各府縣呈訴困苦情形不禁憂心如焚寢食俱廢臣叨沐
  皇上殊思簡任巡撫當此軍興孔亟大兵分途進勦需餉甚殷凡地方有可生財節費者正當竭力籌畫仰佐萬一即本年四月間因各省驛站廢弛奉㫖差委太僕寺正卿今陞學士臣溫代挨查臣屬各驛時目覩差繁馬少不足騎乗㑹臣定議不添給錢糧每驛添馬二十匹今各屬紛紛呈報照數買補而驛遞差繁支應不敷臣又何敢復有他議乎惟思各處勦賊係關軍機自當不時飛馳其送餉送砲等項原屬急需差員必須馳驛至於送馬一節則係緩差每日行走不過一站而止即當住歇誠與緊差有間若不稍為變通恐各驛支應不繼將來必至有倒廢之虞矣仰祈
  皇上俯念驛站困苦已極一應送馬員役非係緊差勅部酌議停給勘牌令其自帶長行騾馬止給沿途草料則驛困稍甦不致倒站有悞緊差矣臣身在地方深知驛逓萬分艱苦焉敢緘黙不言是以特疏上請貼黃難盡伏乞皇上睿鑒全覽
  勅部酌議施行
  徽州府
  歙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今現設馬五匹草料銀一百四十四兩馬夫三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三十七兩五錢帶閏銀七兩四錢四分鞍轡等銀一十五兩嵗共支銀二百八十三兩一錢四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四十三兩九錢
  休寧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靖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五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一百九十五兩一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婺源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五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一百九十五兩一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歳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祁門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五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一百九十五兩一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黟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五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一百九十五兩一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績溪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五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一百九十五兩一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寧國府
  宣城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兩二錢買馬銀一十兩帶閏銀二兩一錢六分鞍轡等銀六兩嵗共支銀八十二兩九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七兩五錢六分
  南陵縣
  原設馬四十匹馬夫三十二名差夫三十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匹馬夫八名差夫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六名扣留差夫三名今現設馬三十匹草料銀八百六十四兩馬夫十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差夫十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二十一兩六錢廩糧銀四十五兩買馬銀四百五十兩帶閏銀三十六兩七錢二分鞍轡等銀九十兩嵗共支銀一千七百二十三兩三錢二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百九十四兩三錢
  南陵腰站
  原設馬四十匹馬夫三十二名差夫三十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匹馬夫八名差
  夫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六名扣留差夫三名
  今現設馬三十匹草料銀八百六十四兩馬夫十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差夫十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二十一兩六錢廩糧銀四十五兩買馬銀四百五十兩帶閏銀三十六兩七錢二分鞍轡等銀九十兩嵗共支銀一千七百二十三兩三錢二分雍正八年添設驛丞管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百九十四兩三錢
  涇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五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一百九十五兩一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寧國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旌德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五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一百九十五兩一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太平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五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一百九十五兩一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池州府
  貴池縣
  原設馬四十八匹馬夫三十九名差夫三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三匹馬夫十一名差夫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七名扣留差夫三名
  今現設馬三十五匹草料銀一千八兩馬夫二十一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百五十一兩二錢差夫十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二十一兩六錢廩糧銀五十二兩五錢買馬銀五百二十五兩帶閏銀四十二兩二錢四分鞍轡等銀一百五兩嵗共支銀一千九百九十一兩九錢四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三百四十三兩三錢五分
  貴池水驛
  原設差馬船十隻水手三十九名水夫頭四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水夫頭二十五名雍正十年扣留水夫頭四名
  今現設差馬船十隻水手三十九名工食銀二百八十兩八錢水夫頭十六名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二十八兩八錢修船銀一百一十九兩廩糧備雇縴夫銀一百五十兩帶閏銀一十四兩一錢六分嵗共支銀七百七兩九錢六分
  青陽縣
  原設馬四十八匹馬夫三十九名差夫三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三匹馬夫十一名差夫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七名扣留差夫三名
  今現設馬三十五匹草料銀一千八兩馬夫二十一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百五十一兩二錢差夫十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二十一兩六錢廩糧銀五十二兩五錢買馬銀五百二十五兩帶閏銀四十二兩二錢四分鞍轡等銀一百五兩嵗共支銀一千九百九十一兩九錢四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三百四十三兩三錢五分
  銅陵縣水驛
  原設差船四隻水手二十名水夫頭四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水夫頭二十五名雍正十年扣留水夫頭四名
  今現設差船四隻水手二十名工食銀一百四十四兩水夫頭十六名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二十八兩八錢修船銀六十兩廩糧備雇縴夫銀一百五十兩帶閏銀九兩六錢嵗共支銀五百七兩六錢
  石埭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十四兩四錢差夫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五十七兩六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五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一百九十五兩一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建德縣
  原設馬二十匹馬夫十六名差夫十八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五匹馬夫四名差夫八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名
  今現設馬十五匹草料銀四百三十二兩馬夫十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十二兩差夫十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十二兩廩糧銀二十二兩五錢買馬銀二百二十五兩帶閏銀一十九兩二錢鞍轡等銀四十五兩嵗共支銀八百八十七兩七錢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百四十七兩一錢五分
  東流縣
  原設馬二十七匹馬夫二十一名差夫二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七匹馬夫五名差夫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四名
  今現設馬二十匹草料銀五百七十六兩馬夫十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差夫十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十二兩廩糧銀三十兩買馬銀三百兩帶閏銀二十四兩四錢八分鞍轡等銀六十兩嵗共支銀一千一百四十八兩八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百九十六兩二錢
  東流水驛
  原設差紅船五隻水手十九名水夫頭四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水夫頭二十五名雍正十年扣留水夫頭四名
  今現設差紅船五隻水手十九名工食銀一百三十六兩八錢水夫頭十六名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二十八兩八錢廩糧並備雇縴夫銀一百五十兩修船銀六十一兩帶閏銀九兩三錢六分嵗共支銀五百一兩一錢六分太平府
  當塗縣
  原設馬四十匹馬夫三十二名差夫三十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匹馬夫八名差
  夫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六名扣留差夫三名
  今現設馬三十匹草料銀八百六十四兩馬夫十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差夫十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二十一兩六錢廩糧銀四十五兩買馬銀四百五十兩帶閏銀三十六兩七錢二分鞍轡等銀九十兩嵗共支銀一千七百二十三兩三錢二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百九十四兩三錢
  採石驛
  原設紅船三隻水手十五名水夫頭四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水夫頭二十五名雍正十年扣留水夫頭四名
  今現設紅船三隻水手十五名工食銀一百八兩水夫頭十六名工食銀一百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二十八兩八錢廩糧備雇縴夫銀一百五十兩修船銀四十五兩帶閏銀八兩四錢嵗共支銀四百五十五兩四錢
  蕪湖縣
  原設馬四十匹馬夫三十二名差夫三十名後於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匹馬夫八名差
  夫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六名扣留差夫三名
  今現設馬三十匹草料銀八百六十四兩馬夫十八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一百二十九兩六錢差夫十二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扣留雇夫銀二十一兩六錢廩糧銀四十五兩買馬銀四百五十兩帶閏銀三十六兩七錢二分鞍轡等銀九十兩嵗共支銀一千七百二十三兩三錢二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百九十四兩三錢
  瀂港驛
  原設紅船五隻水手二十五名水夫頭四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水夫頭二十五名雍正十年扣留水夫頭四名
  今現設紅船五隻水手二十五名工食銀一百八十兩水夫頭十六名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二十八兩八錢修船銀七十五兩廩糧備雇縴夫銀一百五十兩帶閏銀一十兩八錢嵗共支銀五百五十九兩八錢
  繁昌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荻港驛
  原設紅船三隻水手十五名水夫頭四十五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水夫頭二十五名雍正十年扣留水夫頭四名
  今現設紅船三隻水手十五名工食銀一百八兩水夫頭十六名工食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扣留雇夫銀二十八兩八錢廩糧備雇縴夫銀一百五十兩修船銀四十五兩帶閏銀八兩四錢嵗共支銀四百五十五兩四錢
  廬州府
  金斗驛
  原設馬八十二匹馬夫八十二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二匹馬夫二十二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三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匹草料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馬夫三十七名工食銀五百三十二兩八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一百八十兩買馬銀九百兩帶閏銀八十六兩一錢六分鞍轡等銀一百八十兩嵗共支銀三千九百三十兩九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八百八十八兩六錢
  合肥縣䕶城驛
  原設馬八十九匹馬夫八十九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四匹馬夫二十四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五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五匹草料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馬夫四十名工食銀五百七十六兩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一百九十五兩買馬銀九百七十五兩帶閏銀九十二兩四錢鞍轡等銀一百九十五兩嵗共支銀四千二百二十九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三十七兩六錢五分
  店埠驛
  原設馬八十二匹馬夫八十二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二匹馬夫二十二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三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匹草料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馬夫三十七名工食銀五百三十二兩八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一百八十兩買馬銀九百兩帶閏銀八十六兩一錢六分鞍轡等銀一百八十兩嵗共支銀三十九百三十兩九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五百八十八兩六錢
  派河驛
  原設馬八十九匹馬夫八十九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四匹馬夫二十四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五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五匹草料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馬夫四十名工食銀五百七十六兩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一百九十五兩買馬銀九百七十五兩帶閏銀九十二兩四錢鞍轡等銀一百九十五兩嵗共支銀四千二百二十九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三十七兩六錢五分
  廬江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舒城縣三溝驛
  原設馬八十九匹馬夫八十九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四匹馬夫二十四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五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五匹草料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馬夫四十名工食銀五百七十六兩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一百九十五兩買馬銀九百七十五兩帶閏銀九十二兩四錢鞍轡等銀一百九十五兩嵗共支銀四千二百二十九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三十七兩六錢五分
  梅心驛
  原設馬八十九匹馬夫八十九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四匹馬夫二十四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五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五匹草料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馬夫四十名工食銀五百七十六兩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一百九十五兩買馬銀九百七十五兩帶閏銀九十二兩四錢鞍轡等銀一百九十五兩嵗共支銀四千二百二十九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三十七兩六錢五分
  無為州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巢縣鎮巢驛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差夫八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六兩四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攴銀二百三十二兩三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髙井驛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差夫八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六兩四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二百三十二兩三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鳳陽府
  濠梁驛
  原設馬一百三匹馬夫一百三名差夫七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八匹馬夫二十八名差夫四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九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七十五匹草料銀一千一百六十兩馬夫四十六名工食銀六百六十二兩四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二百二十五兩買馬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帶閏銀一百四兩八錢八分鞍轡等銀二百二十五兩嵗共支銀四千八百二十六兩二錢八分原係鳳陽府管理雍正八年改歸臨淮縣轄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七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
  鳳陽縣王莊驛
  原設馬九十六匹馬夫九十六名差夫七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六匹馬夫二十六名差夫四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七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七十匹草料銀二千一十六兩馬夫四十三名工食銀六百一十九兩二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稟糧銀二百一十兩買馬銀一千五十兩帶閏銀九十八兩六錢四分鞍轡等銀二百一十兩嵗共支銀四千五百二十七兩八錢四分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八十六兩七錢
  臨淮縣紅心驛雍正八年兼轄濠梁驛見前
  原設馬一百三匹馬夫一百三名差夫七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八匹馬夫二十八名差夫四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九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七十五匹草料銀二千一百六十兩馬夫四十六名工食銀六百六十二兩四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二百二十五兩買馬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帶閏銀一百四兩八錢八分鞍轡等銀二百二十五兩嵗共支銀四千八百二十六兩二錢八分 雍王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七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
  定逺縣定逺驛
  原設馬八十二匹馬夫八十二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二匹馬夫二十二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三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匹草料銀一千七百二十八兩馬夫三十七名工食銀五百三十二兩八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一百八十兩買馬銀九百兩帶閏銀八十六兩一錢六分鞍轡等銀一百八十兩嵗共攴銀三千九百三十兩九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五百八十八兩六錢
  池河驛
  原設馬六十八匹馬夫六十八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八匹馬夫十八名差夫三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九名扣留差夫五名
  今現設馬五十匹草料銀一千四百四十兩馬夫三十一名工食銀四百四十六兩四錢差夫二十名工食銀二百一十六兩扣留雇夫銀五十四兩廩糧銀一百五十兩買馬銀七百五十兩鞍轡等銀一百五十兩嵗共支銀三千二百七十八兩二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四百九十兩五錢
  張橋驛
  原設馬八十九匹馬夫八十九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四匹馬夫二十四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五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六十五匹草料銀一千八百七十二兩馬夫四十名工食銀五百七十六兩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一百九十五兩買馬銀九百七十五兩帶閏銀九十二兩四錢鞍轡等銀一百九十五兩嵗共支銀四千二百二十九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三十七兩六錢五分
  懐逺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虹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買馬銀十兩帶閏銀二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六兩嵗共支銀八十六兩六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七兩五錢六分
  夀州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㝛州睢陽驛
  原設馬九十六匹馬夫九十六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六匹馬夫二十六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七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七十匹草料銀二千一十六兩馬夫四十三名工食銀六百一十九兩二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二百一十兩買馬銀一千五十兩帶閏銀九十八兩六錢四分鞍轡等銀二百一十兩嵗共支銀四千五百二十七兩八錢四分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八十六兩七錢
  大店驛
  原設馬九十六匹馬夫九十六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六匹馬夫二十六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七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七十匹草料銀二千一十六兩馬夫四十三名工食銀六百一十九兩二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二百一十兩買馬銀一千五十兩帶閏銀九十八兩六錢四分鞍轡等銀二百一十兩嵗共支銀四千五百二十七兩八錢四分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八十六兩七錢
  百善驛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差夫八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六兩四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二百三十三兩三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夾溝驛
  原設馬九十六匹馬夫九十六名差夫六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六匹馬夫二十六名差夫三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七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七十匹草料銀二千一十六兩馬夫四十三名工食銀六百一十九兩二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二百一十兩買馬銀一千五十兩帶閏銀九十八兩六錢四分鞍轡等銀二百一十兩嵗共支銀四千五百二十七兩八錢四分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六百八十六兩七錢
  靈璧縣固鎮驛
  原設馬一百三匹馬夫一百三名差夫七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八匹馬夫二十八名差夫四十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九名扣留差夫六名
  今現設馬七十五匹草料銀二千一百六十兩馬夫四十六名工食銀六百六十二兩四錢差夫二十四名工食銀二百五十九兩二錢扣留雇夫銀六十四兩八錢廩糧銀二百二十五兩買馬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帶閏銀一百四兩八錢八分鞍轡等銀二百二十五兩嵗共支銀四千八百二十六兩二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七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
  潁州府
  阜陽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買馬銀一十兩帶閏銀二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六兩嵗共支銀八十六兩六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七兩五錢六分原係潁州管理雍正十三年以潁州升府添設阜陽縣歸縣管理潁上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霍邱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亳州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買馬銀一十兩帶閏銀二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六兩嵗共支銀八十六兩六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七兩五錢六分
  䝉城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太和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滁州
  滁陽驛
  原設馬七十五匹馬夫七十五名差夫五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十匹馬夫二十名差夫二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二十一名扣留差夫五名
  今現設馬五十五匹草料銀一千五百八十四兩馬夫三十四名工食銀四百八十九兩六錢差夫二十名工食銀二百一十六兩扣留雇夫銀五十四兩廩糧銀一百六十五兩買馬銀八百二十五兩帶閏銀七十八兩一錢二分鞍轡等銀一百六十五兩嵗共支銀三千五百七十六兩七錢二分雍正八年裁驛丞歸滁州管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五百三十九兩五錢五分
  大栁驛
  原設馬六十八匹馬夫六十八名差夫五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十八匹馬夫十八名差夫二十五名雍正十年裁減馬夫十九名扣留差夫五名
  今現設馬五十匹草料銀一千四百四十兩馬夫三十一名工食銀四百四十六兩四錢差夫二十名工食銀二百一十六兩扣留雇夫銀五十四兩廩糧銀一百五十兩買馬銀七百五十兩帶閏銀七十一兩八錢八分鞍轡等銀一百五十兩嵗共支銀三千二百七十八兩二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四百九十兩五錢
  全椒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差夫八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六兩四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二百三十二兩三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來安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和州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今現設馬五匹草料銀一百四十四兩馬夫三名工食銀三十二兩四錢差夫八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買馬銀三十七兩五錢帶閏銀八兩七錢六分鞍轡等銀一十五兩嵗共支銀三百二十四兩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四十三兩九錢
  含山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差夫八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六兩四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二百三十二兩三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廣徳州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除另給捐置馬田租稻外工食銀七兩二錢買馬銀一十兩帶閏銀二兩一錢六分鞍轡等銀六兩嵗共支銀八十二兩九錢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七兩五錢六分
  建平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六安州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二匹草料銀五十七兩六錢馬夫一名工食銀一十兩八錢買馬銀一十兩帶閏銀二兩二錢八分鞍轡等銀六兩嵗共支銀八十六兩六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一十七兩五錢六分
  英山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霍山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泗州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今現設馬五匹草料銀一百四十四兩馬夫三名工食銀三十二兩四錢差夫八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買馬銀三十七兩五錢帶閏銀八兩七錢六分鞍轡等銀一十五兩嵗共支銀三百二十四兩六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四十三兩九錢
  盱眙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眀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差夫八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六兩四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二百三十二兩三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天長縣
  原設馬七匹馬夫四名差夫十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差夫二名雍正六年裁減馬二匹馬夫一名
  今現設馬三匹草料銀八十六兩四錢馬夫二名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差夫八名工食銀八十六兩四錢買馬銀二十二兩五錢帶閏銀六兩四錢八分鞍轡等銀九兩嵗共支銀二百三十二兩三錢八分 雍正十二年核減草料等銀嵗共二十六兩三錢四分
  五河縣
  原設馬三匹馬夫二名後於 題明請將等事案內裁減馬一匹馬夫一名雍正六年全裁
  船政
  江南通省驛傳道
  江南水驛黃快船七十隻毎船在塢看船頭舵水手八名出差加添水手六名其工食差修等銀俱於抵補丁銀並撥補蘆課內動給 雍正十二年於酌裁站船等事案內 題准毎年毎隻加貼出差公費銀十五兩於裁存快中便民船攤丁蘆課銀內按年動支
  江寧水驛快中船十二隻毎船在塢看船頭舵水手四名出差加添水手三名毎名日支工食銀五分於額徵抵補銀內支給
  划船一隻在塢看船頭舵水手三名出差加添水手四名其工食苫修等銀於額徵抵補丁銀內支給 以上中划船十三隻雍正十二年於酌裁站船等事案內 題准裁汰變價其節省等銀以為現留黃快等船加給出差公費
  江寧蘓州淮安三府便民座船便民船共八十六隻便民座船毎隻在塢看船頭舵三名月支工食銀三兩苫蓋銀四錢出差加水手十一名便民船毎隻在塢看船頭舵二名月支工食銀二兩苫蓋銀四錢出差加水手八名其銀在江浦縣歸併銀內照數解給又便民船水手僅額設二三名不等照湖廣宣樓等船長養水手十名之例添給工食於驛站裁留銀內動支 雍正十二年於酌裁站船等事案內 題准裁汰三十七隻現存四十九隻
  宣樓船五十六隻在塢看船頭舵二名月支工食銀二兩苫蓋銀四錢出差加水手六名在驛站裁留銀內動支又照湖廣宣樓等船長養水手十名之例添給工食亦於其內支給 雍正十二年於酌裁站船等事案內 題准毎船毎年加給出差公費銀十二兩於裁存沙船節省銀內動支又於船朽難差等事案內雍正十三年議准毎隻苫蓋銀四兩八錢照沙快船之例自雍正十二年為始嵗修銀兩永逺裁減
  沙船六十六隻毎隻頭舵水手三名出差加水手八名後因差多人少毎船添設水手三名其工食苫蓋銀五千二百二十七兩二錢在安屬裁站銀內支給 雍正十二年於酌裁站船等事案內題准裁汰三十三隻其現存三十三隻毎年出差公費於所裁沙船節省銀內動支毎船津貼銀十五兩
  江蘓布政司
  蘓塢應差號座船二十一隻額編水手工食銀一千五百兩六錢六釐遇閏加編銀一百二十五兩五分零在長洲縣元和縣吳縣支給
  蘓塢應差飛仙船七隻額編水手工食銀六百十六兩八錢遇閏加編銀五十一兩四錢在長洲縣元和縣呉縣呉江縣震澤縣常熟縣昭文縣崑山縣新陽縣太倉州鎮洋縣崇明縣支給
  協蘓應差松屬號座船六隻額編水手工食銀七百一兩一錢六分一釐零遇閏加編銀五十七兩七錢八分九釐零在華亭縣奉賢縣婁縣金山縣上海縣南匯縣青浦縣福泉縣支給
  協蘓應差常屬號座船十二隻額編水手工食銀五百五十九兩遇閏加編銀四十六兩五錢三分三釐零在武進縣陽湖縣無錫縣金匱縣江陰縣宜興縣支給
  鎮塢應差號座並渡馬船八隻額編水手工食銀六百九十二兩二錢九分遇閏加編銀五十九兩六錢九分零在丹徒縣丹陽縣支給
  鎮塢應差操巡船四隻額編水手工食銀六百八十兩四錢遇閏加編銀五十六兩七錢在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支給
  鎮塢應差馬仙船三隻額編水手工食銀二百十二兩四錢遇閏加編銀九兩六錢在丹徒縣丹陽縣金壇縣支給
  鎮塢渡馬船一隻額編水手工食銀四十三兩二錢遇閏加編銀三兩六錢在金壇縣座營欵內撥給
  淮塢應差樓唬船五十一隻額編水手工食苫蓋等銀二千五百九兩二錢遇閏加編銀二百九兩一錢在山陽縣地丁銀內支給





  江南通志卷九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九十九
  職官志
  文武之制備矣蒞之者官也唐虞肇州置牧以任其外周禮州長縣正之屬益詳江南自呉楚設官稍變古制秦改郡縣置守令自是為國為郡為州為道為軍為路為行省為南直隸因事號官増省因革規制各殊要其上下僚吏相統相屬若使臂使指之効則同也既列其官而繫以人又擇其人之賢有治行者紀之以風有位故曰不惟其官惟其人為類三為卷二十作職官志第六
  文職
  蘇轍謂古者即官取人出以為守令入以為卿相出入相受內外相貫葢言文職之簡要如此然自唐虞三代置州牧秦置監察御史漢初更遣丞相史督御史其後置刺史當時目為外臺猶御史之職也至隋以州統縣自是刺史為太守之互名非其舊職唐始置廵察復改採訪處置使至宋元諸使遞有増置一如古御史之職而守令隸屬焉明置廵撫復置總督並帶都御史為持節使官其下有二司諸道以逮守令
  國朝因之而裁省改設江南為多誠以財賦要區川陸所㑹事理劇於他省吏民尤務均安也録前代之有可攷者而我
  朝自守令以上並備著之
  周秦建官之制莫詳於周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其在六鄉則有州長黨正閭胥族師六遂則有縣正鄼長里宰之屬大小相維纖悉畢具是時江左之地僻在東南屏居要服前隸勾呉後屬楚越六典未修加以事遠代湮簡編闕略稽其名氏無文可徵其存什一於千百者若伍尚為棠邑大夫見左傳昭公二十年公子繁為巢大夫見杜預經傳集解還無社為蕭大夫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華豹為呂封人見左傳昭公二十一年髙哀為蕭封人見左傳文公十四年公孫聖為東掖門亭長見呉越春秋莊周為漆園吏見史記老子列傳之類外此罕聞焉至秦混一區夏罷侯置守改封建為郡縣始以郡統縣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復置監察御史以察諸郡牧民守土各有攸司官制為之一變然當時江左郡邑之吏自㑹稽守殷通呉令鄭昌而外若泗川守壯則佚其姓楚尹薛公又失其名葢不可攷者多矣故敘職官斷自兩漢始
  漢仍秦制諸州置監察御史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乃遣丞相史分刺諸州以督之不常設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復監五年置部刺史掌詔六條察州江南為揚徐豫三州之地有三刺史成帝綏和元年以刺史位下大夫而臨二千石輕重不相準乃更為州牧秩真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罷牧復置刺史元夀二年復設州牧光武中興仍置刺史自西漢以來刺史周行郡國無治所後漢始建所治之地時揚州刺史治歴陽後徙夀春建安中又治合肥徐州刺史治郯漢末又治下邳豫州刺史治譙靈帝中平五年又改置牧其州之官屬有別駕治中兵曹部郡國從事是為從事史有主簿門亭長功曹書佐書經師月令師律令師簿曹書佐典郡國書佐是為假佐皆州自辟除凡一州統數郡郡之附州者為都置一尹一丞其不附州者為郡置一守一丞一尉守之佐有功曹史五官掾部縣督郵門亭長主記室史閣下及諸曹各有書佐幹凡一郡統數縣縣萬戶以上者置令萬戶以下者置長皆有丞尉凡縣中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嗇夫有游徼三老主教化嗇夫收賦稅游徼廵盜賊謂之鄉官其郡為諸侯王國者置內史以掌其治成帝綏和元年省內史以相治民皆不置守每郡國各置文學一人
  統部
  魏 相        黃 霸
  何 武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  田 況青徐二州牧
  王 尊徐州刺史    刁子都徐州牧
  後漢陳 翔        張 禹
  觀 恂        嚴 遵
  巴 祗        尹 耀
  劉 祜        臧 旻
  袁 遺        鄭 泰
  敬 紹        陳 溫
  陳 瑀        劉 繇
  溫 恢        劉 馥
  陳 禕        陳 儒
  周 乾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
  樊 曄        傅 俊
  歐陽歙        鮑 永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牧陸 續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別駕
  呉 範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從事
  車 胄        臧 霸
  浩 周        百里嵩
  王 景        劉 福
  楊 秉        應 志
  葢 豫        巴 祗以上徐州刺史
  陶 謙        呂 布以上徐州牧關 羽行徐州事
  滕 撫督徐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二州事
  牽 招        桓 範以上都督青徐諸軍事
  趙 昱        糜 竺以上徐州別駕王 朗徐州治中
  陳 宮徐州從事
  黃 琬豫州牧
  分轄
  張 諫        王子鳳以上丹陽太守
  嚴 助        朱買臣
  周 君        秋 君
  許 持以上㑹稽太守
  汲 黯        尹翁歸
  韋 𢎞以上東海太守
  呉 穰        陳 咸
  陳萬年以上廣陵太守
  楊 季        趙増夀
  郭 稚以上廬江太守
  戴 聖        王 嘉
  房 鳳        申屠庾
  馬 宮以上九江太守
  石 慶        何 武
  石 詡        段㑹宗以上沛郡太守
  薛 宣        路溫舒
  孔 武        孔安國以上臨淮太守
  後漢李 忠        陳 夤
  臧 旻        周 昕
  呉 景        朱 翔
  張 馴        髙 瑞
  唐 翔        蔣 休
  周 歆        方 儼
  馬 稜        童 恢
  韓 演        江 漢
  方熙叔        袁 印
  徐 琨        劉 舒
  呂 範        孫 翊
  孫 瑜        周 尚以上丹陽太守
  李 君        黃 讜
  第五倫        尹 興
  黃 競        慶 𢎞
  張 霸        馬 稜
  蔡 君以上㑹稽太守
  宰 鼂㑹稽都尉行太守事
  趙 牧        苦 均
  成公浮        劉府君
  王 衡        韓 整
  朱 梁        蕭 冰
  郭 君        薛 固
  糜 豹        范 君
  東門奐        李 肅
  徐 參        許 貢
  陳 瑀        成 憲
  僮 和        芮 祉以上呉郡太守朱 治呉郡都尉行太守事
  鄭𢎞堅淮隂太守
  滕 撫        歐陽參
  范 邈        趙 苞
  趙 昱        王 喜
  張 綱        荀 曇
  陸 稠        張 㣲
  橋 基        陳 登
  張 超        王 建以上廣陵太守
  王 景        第五頡
  應 融        盧 植
  朱 㝢        羊 續
  范 式        張 磐
  陸 康        朱 光
  李 術        孫 河
  劉 勲以上廬江太守
  梁 統        宋 均
  鄧 晨        元 賀
  陳 威        邱 騰
  鄧 顯        楊 岑
  陽 球        服 䖍
  邊 讓        陳 紀
  芮 祉以上九江太守
  孫 萌        袁 安
  宋 湛以上楚郡太守
  文 穆彭城太守
  王 良        鄭 渾以上沛郡太守
  鄭 𢎞        朱 暉以上臨淮太守何 敞汝南太守
  三國魏呉各設官屬於揚州有郡守有國相有內史魏黃初三年始置都督諸州軍事每兼領刺史凡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其庶姓為州而無將軍者謂之單車刺史單車刺史加督進一品都督進二品其刺史帶將軍開府者則州與府各置僚屬自別駕治中以下曰州官職主理民自長史司馬以下曰府官職主理戎其四征將軍與刺史並設者率以其州刺史為儲帥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與征東將軍同治夀春是也其廬江淮南廣陵尤為呉魏狎爭之地遣官設戍罷置不常於是呉有皖口將軍濡須督魏則盪寇將軍屯軍合肥兗州刺史典兵淮南呉徙治建業建業故屬丹陽呉始設建業守又立新都郡置新都太守立東安郡置東安太守其他郡守縣令多從漢制又魏黃初元年州郡皆置中正呉亦置其職謂之公平統部
  曹 休        王 基
  王 凌        滿 寵
  母邱儉        諸葛誕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都督曹 仁督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益諸軍屯合肥
  孫 禮        稽 喜
  文 欽        樂 綝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蔣 濟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別駕
  胡 遵督青徐諸軍
  鍾 毓        衛 瓘以上都督徐州軍事
  呂 䖍        鄒 岐
  王 昶        石 苞
  胡 質        胡 威以上徐州刺史王 祥徐州別駕
  諸葛恪        呂 範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牧
  分轄
  劉 靖        李 膺
  張 休以上廬江太守
  陳 琮汝隂太守
  盧 毓        江 蕤
  邵 相        徐 邈以上譙郡太守
  夏侯莊        丁 尊以上淮南太守
  向 韶彭城太守    司馬芝沛郡太守
  諸葛恪        滕 印
  太史慈        李 衡
  聶 友        孫 印
  沈 瑩以上丹陽太守
  丁 固        諸葛靚以上建業太守
  呉 展        賀 邵
  謝 勗        太史亨以上呉郡太守呉 讓廣陵太守
  呂 䝉        徐 盛
  孫 邵        全 琮以上廬江太守
  賀 齊        諸葛融
  沈 矯以上新都太守
  晉初以刺史治民別設都督治軍位刺史上惠帝末年始併都督於刺史復漢州牧之舊非要州則單為刺史渡江後尤以都督中外為重必大臣位望最隆者居之其制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其都督揚州諸軍事多以宗籓近屬為之間遣重臣出鎮葢異數也舊河南部設司隸校尉及徙都建業即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代司𨽻之職其丹陽亦改為丹陽尹葢郡置太守王國置內史而京師所在則謂之尹凡刺史每州一人三年一入奏其刺史帶將軍開府者則各置僚屬分典軍民大抵多沿魏制惟於別駕治中諸曹從事而外増置武猛從事員又改功曹書佐為西曹書佐其郡守僚佐惟不設都尉晉郡守皆加將軍之號無者恆以為恥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縣置方畧吏四人先是洛陽設六部尉及建康為王畿亦置六部尉縣佐有主簿功曹廷掾法曹金倉賊曹掾兵曹賊捕掾等員獨不置丞其鄉官五百戶以上置一鄉三千戶以上置二鄉五千戶以上置三鄉萬戶以下置四鄉鄉置嗇夫一人縣率百戶置里吏一人戶千以上置校官一人宣帝時加置大中正故中正有大小之異郡國皆置文學掾一人自晉室中興以後沿革多端或太守而改為內史如建武以前為呉郡太守建武以後為呉國內史之類或一郡而分為三郡若毘陵一郡改為晉陵義興蘭陵三郡之類或一人而兼領二州若徐兗二州同置京口二州刺史一人兼領之類或一人而分為二守若京口僑置南徐州義熈七年恢復中原復置北徐州於彭城南北遂有兩徐州刺史之類或隨地而建官若徐州獨置淮海從事之類或假名而建郡若於棠邑置秦郡太守春穀置襄城太守之類他若分廣陵為山陽析廬江為晉熈改新都為新安割丹陽為宣城易九江為淮南郡邑既更官職隨異殆不可以屈指計劉子澄圖經曰晉平江左郡縣仍漢之舊永嘉南渡官稱地制始紊葢僑郡之建守之中有守焉若更僑置州則督牧刺史紛不可詰矣故今於僑置諸官其不可考究者皆不復著録焉統部
  西晉石 苞        陳 騫
  周 浚        王 渾
  王 浚        褚 契
  司馬駿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都督
  陳 徵        曹 武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
  王 渾        胡 奮
  嵇 紹        嵇 喜
  周 馥        髙 誕
  王 琛以上徐州刺史
  東晉王 敦        王 導
  郄 鑒        王 述
  殷 浩        桓 豁
  桓 沖        王坦之
  何 充        司馬道子
  司馬元顯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都督
  謝 安都督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江等十五州軍事
  桓 溫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牧
  應 綽        劉 陶
  郄 隆        劉 機
  王 浹        王 顯
  王 舒        殷 浩
  蔡 謨        陶 瞻
  庾 冰        袁 𢎞
  褚 裒        毛武生
  謝 安        謝 元
  王 謐        劉義真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
  司馬伷        司馬越
  石 崇        司馬懋
  司馬恬以上徐州都督
  裴 盾        祖 逖
  蔡 豹        卞 敦
  王 邃        劉 遐
  褚 裒        荀 羨
  謝 元        劉道憐
  羊 陶        羊 緯
  劉 咸        羊 忱
  庾 亮        王 舒
  蔡 謨        王 藴
  王 含以上徐州刺史
  郄 曇        范 汪
  庾 希        郄 愔
  刁 彞        桓 溫
  謝 琰
  劉懷慎以上徐兗二州刺史
  周 顗        郄 鑒
  荀 羨以上兗州刺史
  王 恭兗青二州刺史鎮京口
  朱 序青兗二州刺史鎮淮隂
  劉牢之兗青都督鎮京口
  司馬裒青徐兗都督鎮廣陵
  司馬晃        司馬肜
  阮 垣以上都督青徐二州軍事
  劉 隗都督青徐幽并
  桓 修撫軍將軍鎮丹徒
  紀 瞻都督京口以南軍事
  劉 毅        劉道規以上都督宣城諸軍事
  庾 懌        謝 萬
  劉 毅        何無忌
  諸葛長民以上豫州刺史
  劉道憐督淮南諸郡
  戴 淵都督六州軍事鎮合肥
  分轄
  西晉朱 建        王 曠
  王 導        薛 兼
  孔 沖以上丹陽太守
  張 澄        胡 沖
  殷 祐        顔 含以上呉郡太守傅 咸呉國內史
  張 䕫        華 譚以上廬江太守
  程元譚        黃 積以上新安太守何 攀宣城太守
  鄧 殷        裴 碩以上淮南太守
  劉 隗        孫 惠以上彭城內史
  東晉劉 隗        戴 邈
  諸葛恢        溫 嶠
  阮 孚        羊 曼
  褚 翜        顧 衆
  高 悝        何 充
  殷 融        桓 景
  周 謨        劉 惔
  王胡之        孔 嚴
  庾 龢        王 劭
  韓 伯        王坦之
  王 藴        沈 嘉
  王 恭        王 琨
  王 雅        王國寶
  車 印        王 愷
  司馬恢之       袁 豹
  孟 脈        郄僧施
  劉穆之        徐羨之以上丹陽尹
  鄧 攸        張 茂
  賀 循        應 詹
  樂 謨        趙 穆
  庾 冰        蔡 謨
  虞 潭        王 恬
  荀 羨        庾 羲
  王 洽        庾 希
  荀 蕤        刁 彞
  岑 闕        司馬恬
  虞嘯父        王 愷
  桓 謙        袁山松
  王 誕        司馬允之
  王 侃        王 邵
  王 薈        朱 騰
  謝 裒        王 黙
  虞 谷        魏詠之
  王 𢎞        袁 湛
  劉 柳        張 敞以上呉國內史
  張 闓        周 懋
  周 謨        羊 曼
  顧 和        劉 耽
  郄 邁        汪 灌
  殷 師        殷仲堪
  呉隠之        王 藴
  卞 耽        滕恬之
  王茂之        劉牢之
  劉敬宣        諸葛長民
  殷道叔        謝景仁以上晉陵太守季 閎南蘭陵太守
  孔 侃        蔡 謨
  劉 超        顧 衆
  荀 羨        褚 爽
  桓 元        謝 㫤以上義興太守
  陸 慧        孔 衍以上廣陵太守
  袁 瓌        李 恆
  王 廙        梁 龕
  張法順        陶 瞻
  袁 真        曲安遠
  毛 寶        劉 惔
  殷 遵        胡孟康
  髙 素        張天錫
  王 誕        王 含以上廬江太守
  李 英        周 嵩
  郄 愔        胡 育
  鮑 𢎞        殷仲文以上新安太守陶 猷宣城太守
  孔道民        鍾 雅
  庾 亮        桓 彞
  陶 汪        司馬允之
  胡 彬        謝 尚
  桓 祕        桓 序
  邱 準        毛穆之
  朱 序        郄僧施
  司馬文仲       諸葛長民
  劉敬宣        毛修之
  謝 允        庾元之
  檀 祗以上宣城內史
  桓石民        桓 嗣
  司馬休之以上襄城太守
  任 台        路 永
  陳 逹        毛穆之
  桓 伊        毛 璩
  謝 萬        楊 廣
  劉敬宣        檀 韶
  諸葛長民       桓 振以上淮南太守范 𡩋臨淮太守
  戴 𨔵沛郡太守
  嵇 紹        顔 黙
  向 靖        鄧 殷以上汝隂太守陳 頵譙郡太守
  王 𢎞彭城太守
  劉 遐        周 撫
  劉 續        何 謙以上彭城內史
  甘 卓        袁 耽
  謝 尚以上厯陽內史
  南北朝宋有監州之任止稱監某州諸軍事文帝改監為督其都督中外者得假黃鉞州郡之職多循晉舊惟改呉國內史為呉郡太守又加徐州曰南徐南徐刺史治京口為南朝之重鎮其行南徐州事者多以州佐長史司馬之屬為之皆統於刺史又有南東海太守兼行南徐州事者葢州府同域故也又以姑孰地𨽻宣城僑置淮南郡故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多以一人兼領他若南兗南豫北徐諸州刺史俱詳武備志其縣令所治五家為伍伍長主之二伍為什什長主之十什為里里魁主之十里為亭亭里長主之十亭為鄉鄉有鄉佐三老有秩嗇夫游徼各一人縣丞之職自晉至陳皆闕不置惟宋書百官志縣署丞尉列在九品葢南朝治縣者獨宋有丞也郡丞之任亦為晉所併省宋元嘉四年始復置之齊不改宋制惟於鬱州僑置青冀二州刺史梁揚徐等大州比令僕班丹陽呉郡等大郡比太子詹事尚書班改廬江太守為晉熈太守復改為晉州刺史又置南丹陽太守於姑孰自是姑孰不𨽻丹陽尹其州郡増置者北兗北譙豫霍州刺史江隂信義大梁郡太守陳復以南丹陽𨽻丹陽尹改呉郡為呉州增設刺史復南蘭陵為東海郡統入南徐不置郡守省信義太守入呉州易大梁為陳留太守其他皆如梁制北魏天賜二年制諸州置三刺史皇室一人異姓二人比古上中下三士郡置三太守縣置三令長自明帝以後刺史太守皆為當部都督北齊之制分州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各有上中下之差上上州刺史屬官佐吏合三百三十九人以下州遞減十人其州郡佐吏皆州府自辟先是北魏設行臺位刺史上至北齊亦踵行臺之名而即帶刺史北周改都督諸軍事為總管凡總管刺史皆加使持節諸軍事靜帝大象元年詔總管刺史及行兵者加持節餘悉罷之凡刺史府官則命於天朝其僚佐則皆牧守自置
  統部
  劉義康        檀道濟
  劉義恭        劉義欣
  劉義季        劉義宣
  徐湛之        劉 紹
  劉 濬        劉 誕
  張 永        劉子尚
  劉休仁        劉延孫
  劉子鸞        劉子仁
  劉休範        劉休佑
  劉 乗        劉景素
  劉休若        劉 賛
  黃 回        劉 燮以上南徐兗州刺史沈慶之南兗州都督
  王 𢎞        沈懷明
  檀和之        柳元景
  李安民        蕭 暎
  陸 駿以上南兗州刺史
  劉 粹        劉遵考
  垣䕶之        劉休佑
  張興世以上豫州刺史
  蕭思話監豫州
  王元載監徐州
  劉休若督徐豫之梁郡
  劉 昶督六州豫州之梁郡
  薛安都督徐州之梁郡
  王仲徳        吉 翰
  蕭思話        王元謨
  龎秀之        垣䕶之
  申 坦        沈曇慶
  劉道隆以上徐州刺史
  呂安國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都督
  蕭 嶷        蕭 暎
  蕭寳修        蕭 衍以上都督治京口
  蕭 晃        蕭長懋
  蕭子良        蕭 鑠
  蕭 鋒        蕭 暠
  蕭昭粲        蕭 鉉
  蕭昭秀        蕭 諶
  蕭寳義        蕭寳元
  蕭寳嵩        蕭寳寅以上南徐州刺史
  王元邈        王敬則
  呂安國        陸慧曉
  張 瓌        張 沖
  裴叔業以上南兗州都督
  垣崇祖豫州刺史
  蕭 鑑南豫州刺史
  徐嗣徽譙秦刺史
  徐文盛        嚴超逹以上秦州刺史
  蕭 恢        蕭 偉
  蕭 綜        蕭 績
  蕭 綱        蕭 續
  蕭 紀        蕭 歡
  蕭 綸        蕭 譽
  蕭正義        蕭淵藻
  蕭大莊        蕭大臨
  徐嗣徽        徐 度
  侯安都以上南徐州刺史
  蕭 宏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都督治京口
  唐 絢北兗州刺史
  成景儁        昌義之以上北徐州刺史
  蕭 景        湛僧智
  王僧辨以上南兗州都督
  蕭㑹理        蕭 勔
  杜僧明        侯 瑱以上南兗州刺史
  蕭 惠        蕭 嗣
  王孫振        夏侯威以上晉州刺史
  韋 叡        馮道根
  馬仙琕        裴 邃
  夏侯亶        夏侯䕫以上豫州刺史蕭 秀督司郢霍三州
  蕭 綸督郢定司霍四州
  蕭 範        徐 度以上合州刺史
  呉明徹        淳于量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都督
  陳伯茂        蕭 濟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蕭 瓛呉州刺史
  侯安都        陳 擬
  徐 度        留 異
  黃法𣰰        周寶安
  陳伯山        淳于量
  陳叔英        陳伯固
  陳伯仁        陳叔獻
  陳叔明        蕭摩訶
  陳 彥        陳 䖍
  杜𢎞泰        黃 恪以上南徐州刺史
  魯廣達        梅伯龍以上晉州刺史
  荀 朗        裴景徽
  焦 度        黃法𣰰
  陳叔堅        陳伯義
  魯悉逹        袁巨符
  敬長渝以上合州刺史
  任 忠霍州刺史
  呉明徹督合建等六州
  北魏源 彪齊秦州刺史
  劉 勇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
  游明根        崔 劼
  傅 永        賈顯度
  長孫冀歸       盧 勇
  李 崇        孟 裴
  王 肅以上南兗州刺史
  洪伯穆合州刺史
  尉 元        元 雲
  李 沂        拓跋嘉
  薛虎子        元 鬱
  元 澄        元 衍
  鄧宗慶        元 愉
  元 昞        元 鑒
  元 嵩        盧 昶
  李 彥        楊 鈞
  蕭寶寅        元延明
  楊 昱        元 孚
  嚴思逹        斛斯椿
  杜 徳        元 祐
  崔慈懋        賈顯度
  任延敬        元 軌
  崔 悛        陸子彰
  房 謨        王 春
  慕容紹宗       王 則
  元 顥        元法僧
  常 景以上徐州刺史
  孔伯恭        李 憲
  邸 珍        爾朱仲逺以上徐州都督
  賀若誼        元子華以上譙州刺史
  秦 白        劉 謨
  楊 儉以上潁州刺史
  西魏婁 起潁州刺史
  東魏杜 弼潁州行臺
  陸子彰        司馬世雲
  皇甫僧顯       賀若統以上潁州刺史
  北齊赫連子悅       王 琳
  盧 潛        辛 術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楊寶安信州刺史
  趙彥深        陽 斐
  髙景安        元 豫
  段 深        髙思宗以上徐州刺史
  張 調        段 韶以上天長刺史
  北周梁士彥        王 軌
  韋孝寛        源 雄
  楊 素以上徐州總管
  劉仁恩徐州刺史
  李 雄豪州刺史
  元景山亳州總管
  分轄
  檀道濟        鄭鮮之
  謝方明        徐佩之
  江 夷        王 裕
  王淮之        劉義慶
  蕭摹之        何尚之
  王 瑩        劉 湛
  孟 覬        羊元保
  徐湛之        趙伯符
  褚湛之        王僧逹
  蕭思話        劉延孫
  顔 峻        劉遵考
  劉子仁        孔靈符
  劉秀之        王僧朗
  柳元景        顔師伯
  劉子真        王 彧
  袁 粲        劉景素
  劉 秉        褚 淵
  王 奐        王 遜
  沈文季以上丹陽尹
  劉徳願秦郡太守
  何叔度        邱淵之
  孟 覬        王韶之
  劉式之        江 夷
  徐佩之        劉 損
  庾登之        劉 斌
  劉 楨        羊元保
  殷 穆        顧 琛
  王僧逹        王 誕
  王翼之        王曇生
  顧覬之        蕭子鸞
  蕭子仁        謝 莊
  張 永        王 琨
  王延之        褚 淵
  張 緒        褚 澄
  劉 遐        張 瓌
  陸仲元        袁 洵
  柳世隆        何 戢以上呉郡太守
  袁 覬        王 藴
  謝方明以上晉陵太守
  劉 彧南蘭陵太守
  羊 欣        張 裕
  王 藴        王僧逹
  王 儉        庾深之
  謝超宗        劉延熈
  庾 業        王 瑩
  張 充以上義興太守
  江智淵        王僧䖍
  李安民        江 槩
  劉善明以上行南徐州事
  袁 淑        庾登之
  羊元保        江 湛
  何 偃        沈曇慶
  劉 渾        劉 彧
  庾徽之        宗 越
  蕭惠開        袁 粲
  沈文季        陸 澄
  柳世隆        王 績
  謝 朏以上南東海太守
  蕭僧珍山陽太守
  申 坦        張 永
  袁 顗        沈懷文以上廣陵太守
  陸子貞        申元嗣
  劉善明        袁 燦以上海陵太守
  裴夀孫        崔 琰
  袁 瓌以上廬江太守
  庾登之        張 鏡
  臧 綽        羊 欣
  江秉之        到元度
  王恢之        何愉之
  沈登之        沈 宣
  巢尚之        王 深以上新安太守
  劉式之        向 劭
  王 琨        羊元保
  王僧逹        范 曄
  袁 淑        張 辦
  劉子房        王 志
  王景文        劉 鏡
  戴明寶        楊運長
  劉 禕        蕭 暎
  劉 藴        蕭 晃
  柳 靖以上宣城太守
  劉 瑀        段 宏
  諸葛闡        庾炳之
  沈 璞        劉道隆
  袁 景        袁 顗
  申 坦        桓襲祖
  劉靈遺        周山圖
  垣榮祖以上淮南太守
  朱輔之        蔣元寶
  裴季文        張景逺
  楊文萇        王穆之
  向 靖        王元謨
  龎道隆以上汝隂太守
  沈文秀        郭彥文以上天長太守沈 璞盱眙太守
  魏恭子彭城內史
  劉 湛        到彥之以上歴陽太守
  王僧䖍        孔山士
  蕭子良        王敬則
  蕭 晃        呂僧珍
  李安民        王 儉
  蕭景先        王 晏
  蕭 鏘        蕭子真
  蕭順之        蕭子敬
  蕭 曄        王 亮
  徐孝嗣        蕭 敷
  蕭坦之        蕭寶修
  蕭寶嵩        蕭頴逹以上丹陽尹
  劉懷慰        劉靈哲以上齊郡太守
  張 岱        蕭順之
  蕭 緬        褚 澄
  沈文季        王 慈
  江 敦        蕭子真
  蕭子恪        蕭子操
  張 瓌        蔡 寅以上呉郡太守
  徐孝嗣        王 亮
  蕭 懿以上晉陵太守
  蕭 諶        蕭子倫以上南蘭陵太守
  褚 蓁        謝 朏
  褚 翔以上義興太守
  江 斆        王文和
  袁 彖        王 慈
  蕭穎胄        蕭遙光
  江 祀        陸慧曉
  劉 繪        謝 朓
  胡諧之        范 岫
  蕭惠昭        蕭 琛以上行南徐州事
  王元邈        皇甫肅
  蕭赤斧        江 謐
  虞 悰        王廣之
  蕭 秀以上南東海太守
  王廣之        江 謐
  王 琨        蕭頴胄
  劉 悛        裴昭明
  沈 憲以上廣陵太守
  徐憑道        蕭翼宗
  祖法敏以上海陵太守
  劉 惔        蕭頴胄
  王 慈        蔡 約
  周仁昭以上新安太守
  劉善明        王 瑩
  邱靈鞠        蕭 勵
  王 鐀        蕭子懋
  蕭子真        劉係宗
  謝 朓        江 淹以上宣城太守
  王 諶        劉奚之
  戴僧靜        呂文顯
  從奉伯以上淮南太守
  王珍國        夏侯道遷
  魚 𢎞以上南譙太守
  何仲子廬江太守
  崔文仲        馬仙琕以上汝隂太守
  王 志        王 份
  蕭 偉        王 瑩
  王 茂        蕭 綱
  韋 叡        蕭淵業
  蕭 綜        蕭 象
  蕭 恭        蕭 機
  袁 昂        蕭 繹
  蕭 綸        蕭 紀
  蕭正徳        謝 舉
  袁君正        蕭大臨
  張 彪        張 璞
  王僧智        裴 忌以上呉郡太守
  孫 亷        王 瞻
  范 岫        謝 舉
  蕭 曄        蕭 旻
  蕭 直        劉 孺
  杜僧明以上晉陵太守
  王 泰        王僧孺
  王 份        孔休源
  謝 㣲        褚 球
  張 纉        張 綰
  周文育        侯安都
  程靈洗        徐 度
  蕭 濟以上南蘭陵太守
  陸 杲        任 昉
  韋 載        劉 瑱以上義興太守
  黃 他        沈文阿以上江隂太守
  蕭 恭        謝 覽
  劉孝綽        王 泰以上行南徐州事袁 燦東海太守
  裴 邃        江 革
  王 諶        謝 哲
  祖 皓以上廣陵太守
  張 澄晉熈太守
  伏 暅        任 昉
  謝 覽        王 規
  張 率        王 實
  蕭 㡬        蕭 敏
  徐 摛        王 泰
  臧未甄        蕭 隠
  程靈洗以上新安太守
  夏侯亶        蕭 琛
  王 峻        王 份
  朱僧勇        何 遠
  丁道遷        王祁念
  蔡彥熈        蕭 綜
  楊白華以上宣城太守
  陳文徹南陵太守
  張 緬        蕭 勵
  蕭 寧以上淮南太守
  程靈洗南丹陽太守
  馮道根        韋乾向
  裴之髙        李元䕶以上汝隂太守裴 邃廬江太守
  陳 昕北譙太守
  蔡 約        韋 叡
  張 齊以上歴陽太守
  莊 銕歴陽內史
  侯安都        程靈洗
  陳 擬        呉明徹
  陳方泰        杜 稜
  王 沖        袁 樞
  到仲舉        陳伯言
  陳伯謀        陳叔堅
  毛 喜        沈君理
  陳叔逹        陳叔文
  陳叔韶        陳叔慎以上丹陽尹
  沈君理        徐 度
  陳伯山        孫 瑒
  陳伯恭        陳伯智
  陳叔堅        陳伯言以上呉郡太守
  孔 奐        殷不害
  隂 鏗        蔡 凝
  王 勱        王 猛以上晉陵太守蕭 濟義興太守
  倪 啟江隂太守
  陸 繕        陸山才
  程文季        周景曜以上新安太守劉廣徳新安內史
  錢法成        陳 詳
  錢 肅        徐世譜
  到 郁        韋 翽
  周法僧以上宣城太守
  戴僧朗南陵太守
  戴僧鈞南丹陽太守
  裴子烈北譙太守
  北魏辛紹先下邳太守
  梁 惡        呉秦生以上淮陽太守
  刁 融        傅 永
  裴位瑜以上汝隂太守
  鄭 演        李長仁
  韋欣宗        封 述以上彭城太守
  陸 延        劉世明
  畢聞慰以上彭城內史
  邵 安        程公義
  董 徵        封子施
  劉僧利以上沛郡太守
  劉思祖梁沛二郡太守
  西魏趙 剛        王神念以上汝隂太守北齊盧士熈彭城太守
  王元載歴陽太守
  北周劉 𢎞彭城太守












  江南通志卷九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一百
  職官志
  文職
  隋置四州大總管揚州居其一餘州總管並加使持節至煬帝時始罷之刺史之制沿習北齊分為九等其帶總管者加使持節開皇三年罷郡以州統縣雖有刺史皆太守之互名但職理一郡無復軍府於是州府之職叅為郡官有長史司馬録事叅軍功戶兵法七曹後改諸曹為司又改為叅賛而別置都尉領兵兵與郡不相知大業三年復罷州置郡郡置太守廢長史司馬而設賛務一人以貳之外置刺史十四人廵察畿外從事四十以為副復增置通守一人位次太守而改賛務曰丞在通守下其東西曹掾主簿司功倉戶兵法士曹等書佐各因其郡之大小而為増減改行叅軍為行書佐焉其州縣先分為九等者至開皇十四年定為上中下三等凡縣或為令或為長令長之下為丞簿尉煬帝時嘗改縣尉為縣正其鄉官之制開皇初皆經吏部除授至十五年罷州縣鄉官鄉官之廢自隋始
  統部
  韓 洪        郭 衍以上蔣州刺史
  皇甫績        劉 權
  陳子邁以上呉州刺史
  聞人遂安蘇州總管
  房恭懿海州刺史
  高 勱楚州刺史
  賀若弼呉州總管鎮廣陵
  燕 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總管
  上官𢎞        李叔仁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刺史汪 華歙州刺史
  陳 稜        王 選
  周 超以上宣州刺史
  韓擒虎        薛 胄以上廬州總管
  梁士彥        元景山
  伊婁謙        元 胄以上譙州總管
  爾朱敞        吐萬緒
  乞伏慧        和 𢎞
  房 兆以上徐州總管
  董 純彭城留守
  孫萬安        梁 洋以上徐州刺史元 矩夀州總管
  分轄
  李 顯蘇州太守
  趙 佗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太守
  錢 讓        馮慈明
  王世充        陳 稜以上江都太守
  徐俱羅        向道力以上海陵太守樊子葢樅陽太守
  席大雅        楊 榮以上宣城太守
  唐初有五大總管府武徳七年改為大都督太極初以並益荊揚為四大都督府凡都督兼刺史者不檢校州事以長史領之景雲二年始有節度使之名開元中天下凡八節度後諸道皆置節度而江左始有節鉞至徳元年設淮西節度使領楚滁和夀廬舒諸州治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建中二年増領泗州長慶元年增領宿州咸通四年増領濠州乾元二年設浙江西道節度使後改為鎮海軍領昇潤宣歙蘇常諸州治昇州徙治蘇州又治潤州貞元四年設徐泗濠節度使後改名武寧軍又名感化軍領徐泗濠三州治徐州元和四年増領宿州他若譙汝𨽻河南至徳元載徐泗屬淮西上元二年海泗入淄青寶應元年潁泗𨽻永平大厯十一年海州歸汴滑乾元二年雖統轄有歸而使節所臨要非江南之域故不復載凡節度之職總軍旅專誅戮建牙樹纛為國重臣其屬有副使一人行軍司馬一人判官二人掌書記一人隨軍四人叅謀則無定員若朝覲則置留後其不置節度者則設防禦使初防禦與採訪各置一人防禦理軍事採訪理州縣天寶中始以一人兼領之淮南採訪使治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其屬為揚州廣陵郡楚州淮隂郡𦂳滁州永陽郡夀州夀春郡廬州廬江郡舒州同安郡上 至徳二載改名盛唐郡和州歴陽郡凡州郡七江東採訪使治蘇州其屬為昇州江寧郡潤州丹陽郡常州晉陵郡蘇州呉郡凡州郡四江西採訪使治洪州係今江西南昌府地其屬為宣州宣城郡歙州新安郡池州凡江南州郡三河南採訪使治汴州係今河南開封府地其屬為潁州汝隂郡亳州譙郡徐州彭城郡𦂳泗州臨淮郡濠州鍾離郡海州東海郡宿州凡江南州郡七採訪之置昉於開元二十二年自至徳以後始改採訪為觀察觀察之職察所部善惡以舉政綱或節度使兼領之或廢節度則設觀察觀察嘗並領都團練使葢防禦之改為團練猶採訪之改為觀察觀察並領團練即採訪兼領防禦之制也觀察之屬有判官二人支使二人推官一人皆自辟召其餘諸使如貞觀二年有經畧使八年有十八道黜陟使有觀風俗使天授二年有十道存撫使聖厯中有安撫使神龍二年有十道廵察使景雲二年有十道按察使乾元中有都統使貞元八年有諸道宣撫使大中五年有制置使又有度支營田使守捉使轉運使租庸使兩稅使鹽鐵使之屬廢置不常不可枚舉內如廵察安撫存撫等使無定員亦不時設而轉運之職其後率以宰相充之諸道自揚州至鄭滑分置廵院皆統於此此皆統臨諸郡之大吏也至於州郡之職自武徳元年改郡為州改太守為刺史天寶元年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由是刺史止守一郡雖有使持節之名實一太守之職其州府之佐多沿舊制惟改治中從事史為司馬又永徽二年改別駕為長史其後復置別駕遂與長史並設凡郡府各置經學愽士一人其縣令有赤𦂳望上中下六等之差自令以下有丞有簿有尉武徳間嘗改尉曰正有助教㑹昌中嘗裁減州縣官二千餘員又元和間李吉甫議併省州縣凡減冗官八百員每縣中百戶為一里里置正一人五里為一鄉鄉置耆老一人三十里置一驛驛各有將多以州里富強者主之統部
  杜伏威淮南安撫使
  狄仁傑江南廵撫
  李光弼八道行營都統
  李元素        韋黃裳以上浙西節度使
  周 寶        李從誨
  李 鋋        錢 鏐以上鎮海軍節度使李世嘉蘇州都督
  曹 圭蘇州制置使
  呉從衆        劉 微
  張 願        畢 炕
  李希言        鄭炅之
  張有徳        楊 志
  梁知微        隂 崇
  李 顓        許韶伯
  劉日正        蕭 誼
  徐 矯        裴 澄
  崔 斌以上江東採訪使
  李棲筠        李 涵
  韋元甫        白志貞
  丁公著        王 璠
  路 隋        曹 確
  盧 商        崔 郾
  敬 晦        崔慎由
  盧簡辭        李 丹
  鄭 朗        李景遜
  崔 瑤        崔 琢
  蕭 寘        楊 收
  裴 璩        錢 鏐以上浙西觀察使韓 滉浙東西觀察使
  李 垣        李神符
  李 勣        李恭孝
  崔義元        李孝逸
  蘇 瓌        韋 溫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大都督
  張 鎬        田祁功
  崔 圓以上江淮都統
  柳 沖江淮安撫使
  鄧景山        王 鍔
  杜 亞        裴 度
  李夷簡        張延賞
  李 鄘        李景讓
  段文昌        杜 佑
  韋元甫        李 玨
  李 紳        李吉甫
  李 蔚        王 播
  王 佋        李逢吉
  衛次公        李 鍔
  齊 撫        牛僧孺
  李承式        李徳裕
  杜 悰        崔 鉉
  令狐綯        馬士舉
  戴可師        髙 駢
  楊行宻        楊 渥以上淮南節度使阮 結潤州制置使
  班景倩江淮採訪使
  裴耀卿        楊慎矜
  第五琦        韓 滉
  包 佶        元 琇
  竇 參        張 滂
  李 㢲        劉 晏
  潘孟陽        裴 休以上江淮轉運使元 載江淮發運使
  鄭敬徳江淮宣慰使
  陶 雅江淮招討使
  韓 泂江淮黜陟使
  李 承淮南西道黜陟使
  范傳正        崔 衍
  洪經綸        王 質
  薛 邕        盧 坦
  韋 溫        楊 收
  穆 賛        王 沔
  許季同        竇易直
  范傳式        陸 亘
  髙元裕        房 式
  王 遂        崔 璵
  鄭 薫        裴 休
  劉 賛        崔 鉉
  杜宣猷        李 璋
  梓 潼        竇 潏
  秦 彥        趙 鍠
  裴 樞        田 頵
  臺 濛以上宣歙觀察使
  張鎮周舒州都督
  劉 存舒州團練使
  張建封滁廬夀觀察使
  張萬福舒廬夀都團練使
  李 貞徐州都督
  裴 通        任 瓌以上徐州總管張建封徐泗濠節度使
  張 愔        王 紹
  李 願        李 愬
  崔 羣        王智興
  高 瑀        崔 珙
  薛元賞        郭 銓
  李 廓        盧𢎞正
  康季榮        田 牟
  溫 璋        王 式
  張慎思以上武寧軍節度使
  支 祥        時 溥以上感化軍節度使崔彥曾徐州觀察使
  李 鄘徐州宣慰使
  李 洧徐海沂觀察使
  分轄
  盧尚祖蔣州刺史
  韋黃裳        顔真卿
  侯令儀        張 雄
  馮𢎞鐸        李祈福
  秦 裴以上昇州刺史
  張有徳        李靈䕫
  李元祥        李元嬰
  郎餘慶        李孝廉
  李 明        袁 誼
  李上金        胡元禮
  張廷珪        李無言
  莊 肅        任昭慶
  張 均        李棲筠
  張義方        韋之晉
  韋元甫        蕭 定
  李 丹        李 復
  韋應物        張丹元
  齊 抗        於 頔
  李事舉        韋夏卿
  崔 衍        李 素
  王仲舒        范傳正
  張正甫        韋 覬
  元 錫        李 應
  田 敦        崔 倰
  李 涵        李 乂
  李 諒        白居易
  陸 亘        胡徳言
  狄兼謩        李 紳
  崔 蔇        劉禹錫
  盧周仁        李 昌
  李道樞        李 嶷
  楊漢公        曹 瓊
  楊 𤼵        裴夷直
  崔 鈞        盧簡求
  崔 璞        李 繪
  趙 傑        張元逸
  張 摶        楊茂實
  趙 載        王 藴
  王 摶        張 雄
  徐 約        沈 粲
  杜儒林        李 友
  成 及        臺 濛
  李 岵        韋建中
  宗 瑗        韓 邠
  宋 儼        王 遘
  王 選        姚𢎞慶
  林 詳        馮 袞
  李 鼎        段同泰
  李 昭        王 成以上蘇州刺史
  岑 軻        武 遷
  趙居貞        崔 㢲以上呉郡太守
  李延道        李元道
  劉徳敏        李孝逸
  李行穆        長孫濬
  薛 登        姚 崇
  靈幼孫        房 挺
  禇 琇        崔 㢲
  盧 瑗        崔 瑨
  孫 㑹        孫 徽
  韋 晉        韋昭理
  齊 澣        李棲筠
  獨孤及        蕭 復
  韋夏卿        李 㢲
  盧元輔        裴 肅
  賈 全        穆 賛
  辛 秘        孟 簡
  薛 戎        李 遜
  李 翦        鄭 丹
  賈 餗        楊虞卿
  李從誨        楊 恂
  盧 鈞        韋 縜
  馬 植        朱 實
  王 枳以上常州刺史
  盧 奐        杜庭誡
  李子智        竇徳明以上晉陵太守
  謝元超        薛寶積
  李元義        李厚徳
  盧承慶        喬師望
  盧 朗        盧 明
  來敬業        李思文
  張公休        竇孝諶
  盧徽逺        王美暢
  畢 構        韋 銑
  李 濬        陸象先
  李元乂        唐若山
  王 琚        韋昭理
  齊 澣        王景肅
  嚴損之        林 洋
  閻敬之        劉 彚
  季廣琛        韋 儇
  韋 損        韓 賁
  樊 晃        蕭 定
  馬 炫        韓 滉
  王 緯        李若初
  李 錡        韓 皋
  閻濟美        薛 苹
  李 翛        竇易直
  李徳裕        賈 餗
  杜審權        髙 駢
  安仁義以上潤州刺史
  宋 璟        崔 侁
  李藏用        薛 玨
  李 聽        韋 瓘
  李 鎻以上楚州刺史
  韋 岳        李 邕
  杜令昭        李行言以上海州刺史
  李 憲        李尚義
  王衆仲        柳學誠
  王從易以上揚州刺史
  竇從道揚州太守
  張買臣呉州太守
  張知謇        呉 兢
  韋 曾        崔 廈
  韋 佶        姜 翊
  陸 倜        韋悅然
  鄭 甫        王 侁
  裴 靖        劉秋子
  呂 渭        李義先
  獨孤及        張萬福
  胡 珦        張次宗
  李徳修        豆盧瓉
  李素節        張彥遠
  孔 威        楊漢公
  鄭 咸        倪 章
  鄭 榖        李 翶
  裴瞿曇        李 玨
  髙 澞        李祁福
  元 豆        崔 昭以上舒州刺史
  王雄誕        龎 濬
  蘇 瓌        盧 渙
  季 廙        李 揆
  公孫綽        蕭 復
  陸 傪        崔 淙
  韋 綬        崔元亮
  馮 宿        邢 羣
  李敬芳        盧 潘
  於徳晦        任 宇
  盧 肇        張 裕
  李 擢        呉 圓
  陸希聲        於 濤
  呂季重        權若訥
  盧廷昌        盧 瓊
  孫 緯        薛 抃
  韋 瑜        裴 樞
  魯 邰以上歙州刺史
  李元曉        鄭義之
  陶大舉        張知謇
  楊元琰        裴耀卿
  班景倩        竹承構
  裴敦復        李志和
  趙 悅        陳少游
  裴 胄        盧 復
  令狐楚        崔 羣
  沈傅師        崔 惇
  崔龜從        崔 鄲
  於 敖        裴 諗
  溫 璋        陶世長
  盧 肇        獨孤霖
  王 凝        李義本
  唐伯裕        范冬芬
  姚昌閏        楊元禕
  長孫元翼       豆盧靈昭
  李行穆        魏正見以上宣州刺史
  李 芃        鄭 羨
  李 遜        裴 度
  張 嚴        李 冉
  蕭 復        孫 願
  齊 映        齊 照
  韓 贄        霍 總
  封 敖        李 倨
  賈 恆        柳子華
  呉都官        盧 肇
  李方元        杜 牧
  鐔 銖        崔行儉
  李 混        竇 潏
  趙 鍠        呂師造
  裴 樞        韓守威
  朱 灣以上池州刺史
  畢 璟        薛 縉
  竇 彧        朱敬則
  韋岳子        武重規
  李迥秀        敬 湘
  薛 昇        李 萼
  裴 諝        賈 深
  羅 珦        李 翺
  溫 璋        劉 佑
  路應求        羅立言
  盧 潘        董 璟
  張 博        鄭 綮
  郎幼復以上廬州刺史
  顔元孫        張萬福
  張 鎰        員半千
  史 備        許孟容
  劉茂復        侯 固以上濠州刺史
  李顯逹        陸子才
  論惟正        柳寶積
  王 勗        李 岵
  鄭 誠        李 廓以上潁州刺史
  張思莊        張文宗
  姚 崇        裴 諝
  李 繁        裴 清
  李 彚        陳 璠
  楊 凝        張 克以上譙州刺史
  李 洧        李元軌
  李元曉        李元慶
  李 璩        王 瑩
  崔敏慤        盧齊卿
  薛 瑜        姚元之
  張九臯        蘇 詵
  陸 易        曹 昇
  梁 乗        路齊暉
  髙承宗        獨孤華
  髙明應        盧士玟以上徐州刺史李 憕彭城太守
  韓思復        李幼卿
  韋應物        李 紳
  李徳裕        宇文守節
  李景元        裴 儔
  關 播        盧 邁
  李 濆        髙錫望
  郭 廷以上滁州刺史
  張無擇        張知謇
  穆 寧        張萬福
  劉禹錫        凌 凖
  張惟儉以上和州刺史
  趙 環        張公度
  李文通        髙智周以上夀州刺史
  蘇 晉        常知人
  杜 慆以上泗州刺史
  五代迭興百務草創故官制不講凡齷齪無能者始注為縣令故天下之邑率皆不治甚者誅求刻剝猥𤨏萬狀又縣尉之職久廢盜賊鬬競皆屬鎮將而江南之地自徐宿潁亳四州置諸使外楊呉及南唐於金陵江都二郡置尹南唐改金陵尹為江寧尹餘郡皆置刺史吳刺史以下有副使司馬叅軍諸職南唐不設副使而增別駕録事其節度制置觀察團練防遏等使楊呉多循唐制南唐改防遏為指揮若諸幕僚呉有副大使行軍司馬行軍副使判官掌書記推官廵官衙推之屬南唐增置留後及支使餘皆踵呉之舊
  統部
  王敬堯        蔣 殷
  朱友璋以上武寧節度使
  李承約        髙行周以上潁州團練使
  韓 倫        劉 熈以上亳州團練使
  李紹真        李紹榮
  房知溫        李 周
  李從溫以上武寧節度使
  何福進潁州防禦使
  馮 玉潁州團練使
  萇從簡        侯 益
  趙在禮        符彥卿以上武寧節度使
  王 周        劉 贇以上武寧節度使周王 凱楚州防禦使
  向 拱        李重進以上淮南節度使荊罕儒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團練使
  王 祚宿州團練使
  王彥超        王 晏
  向 訓以上武寧節度使
  趙匡賛廬州節度使
  徐知諫潤州團練使
  盧文進        徐知詢鎮海節度使臺 濛漣水制置使
  王 綰漣水防遏使
  南唐趙仁澤        姚 鳳以上常州團練使馮 謐常州觀察使
  張彥卿楚州防禦使
  趙宣輔宣歙常潤安撫使
  宋齊邱        張居詠以上鎮海節度使
  嚴 續        殷崇義以上潤州節度使
  盧 絳        李𢎞冀以上宣潤大都督留從惠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觀察使
  朱 元        司 超以上舒州團練使馬希崇舒州節度使
  徐 價        周 宗
  徐知證        盧 絳以上寧國節度使
  楊 璉        王彥儔以上康化軍節度使馬仁裕昭順軍節度使
  李 章        王崇文以上永安節度使鎮廬州郭全義濠州觀察使
  劉仁贍清淮節度使鎮夀州
  呉越孫承祐平江節度使
  分轄
  錢元璙蘇州刺史
  康懷英宿州刺史
  王重師        李彥威以上潁州刺史
  韓令坤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邊 翊知通州
  楊昭揮        郭令圖
  呂濟叔舒州刺史
  李 榖        劉重遠
  髙懷徳以上行廬州府事
  元 矩        王繼儔以上雄州刺史張永徳和州刺史
  徐 溫        徐知詢
  徐知諤        徐知誥以上金陵府尹
  唐彥隨        張 訓
  李 遇        張伯悰
  徐景邁以上常州刺史
  李徳誠        徐知誥
  林仁肇以上潤州刺史
  陳 宣海州刺史
  陶 雅        骨 言
  歐 逵以上歙州刺史
  南唐李景遂金陵府尹
  睦昭符        禹萬誠以上常州刺史
  李金全        尚全恭以上潤州刺史
  呉廷紹        褚仁規
  郭 載        方 訥
  皇甫暉以上泰州刺史
  施仁望        周 祚
  周廷構以上舒州刺史
  龔慎儀歙州刺史
  朱匡業        林仁肇
  李從鎰        韓 權
  張 琄        宗文珍以上宣州刺史何敬洙楚州刺史
  皇甫繼勲       嚴 續
  周 宗        陳徳誠以上池州刺史
  鍾 美        李 翰以上知雄逺軍














  江南通志卷一百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一百一
  職官志
  文職
  宋代節度觀察之職特為虛名不復預方岳之事而監司之任則有帥漕倉憲諸官帥則諸路安撫使漕則諸路轉運使憲則諸路提刑按察使倉則提舉常平倉謂之倉司唐節度多兼觀察及度支營田招討經畧等使宋則監司各有建臺之所毎司專有長官專有掾佐而號令之行於統屬者從此始煩矣按江南舊無安撫自宣和三年始詔江寧與杭越諸州守臣並帶安撫使建炎元年李綱請於沿河沿淮沿江各置安撫使兼馬歩軍都總管二年又令將兵處知州帶管內安撫自是安撫之職始重時諸路又有安撫大使凡二品以上為帥者即以大名之轉運之職肇於唐時諸道分置廵院宋祖懲籓臣擅有財賦不歸王府自乾徳以後始置諸道轉運使多以帥守兼領浸尋日久其權漸重凡賦盜刑獄邊防金榖之任無所不統於是景徳中建提㸃刑獄一司復以知州帶一路安撫鈐轄自領軍事以分其權慶厯中又患其過輕三年詔諸路轉運使並兼按察使毎歳具官吏能否至六年罷之其轉運之在江南者自太平興國二年初置江淮發運使於京師遙掌漕事至道元年始就淮南置局其後屢省屢復俱在淮南之地慶厯七年置司於真州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儀徵縣乾道以後率以平江府守臣兼領糴運之事雲江左提刑之設始於開寶九年遣和峴採訪江南道時係特遣不為專官後置諸路提㸃刑獄尋罷復置紹聖中乃詔三歳一遣郎中御史按察諸路監司是為提刑按察使提舉之官始於熈寧時遣使提領常平倉不𨽻漕臣政和初詔江淮荊浙六路共置茶鹽提舉一員建炎元年詔提舉常平之任併歸提刑至紹興九年復置經制司改常平官為經制某路幹辦常平公事未㡬罷復為提舉常平司東南提舉多以茶鹽司兼領之時江南之地又有總領一官敘位在轉運副使之上淮東總領掌鎮江諸軍錢糧淮西總領掌建康池州諸軍錢糧其屬有糧料院審計司𣙜貨務都茶塲封樁庫贍軍酒庫惠民藥局等官俱統於總領其他若制置使經畧使招討使招撫使鎮撫使等皆有事則設不常置按江南之壤分𨽻七路其中軍州郡府之遷移防團節帥之升降以今考之屬江南東路者六曰江寧府本昇州節度使天禧二年升為建康軍節度使舊領江南東路兵馬銓轄建炎元年建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寧國府本寧國軍節度使乾道二年升為府徽州池州建炎後以建康路安撫使知池州太平州本軍事開寶八年改為南平軍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州廣徳軍太平興國四年置為軍屬兩浙路者四曰平江府太平興國三年改平江軍節度使政和三年升為府鎮江府本鎮江軍節度使政和三年升為府建炎三年置帥四年加大使兼沿江安撫使府設西北南三㕔通判常州江隂軍屬淮南東路者十五曰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舊領淮南東路兵馬鈐轄建炎元年升帥府四年為徵揚鎮撫使嘉定中淮東制置開幕府於楚州仍兼安撫使亳州本防禦大中祥符七年建為集慶軍節度使宿州建隆元年升防禦開寶元年建為保靜軍節度使楚州紹定元年升山陽縣為淮安軍端平元年改軍為淮安州海州泰州本團練乾徳五年降為軍事建炎四年置通泰鎮撫使泗州滁州本軍事建炎間置滁濠鎮撫使真州本軍事乾徳三年升為建安軍通州髙郵軍開寶四年為軍熈寧五年廢為縣元祐元年復為軍建炎四年升承州置鎮撫使紹興五年廢為縣以知縣兼知軍事安東州太平興國三年置漣水軍景定初升為安東州招信軍本盱眙縣建炎三年升為軍淮安軍清河軍屬淮南西路者八曰夀春府本夀州政和六年升為府乾道三年罷為安豐軍六安軍政和八年升軍廬州本保信軍節度使舊領淮南西路兵馬鈐轄建炎三年兼本路安撫使紹興初寄治巢縣乾道二年置司於和州五年復舊和州本防禦淳熈二年兼管內安撫使安慶府本團練州建隆元年升為防禦政和五年置舒蘄鎮撫使紹興十七年改安慶軍慶元元年升為府濠州無為軍太平興國三年建為軍懷逺軍寶祐五年建為軍屬京東路者淮陽軍太平興國七年建為軍屬京西路者徐州武寧軍節度使屬京西北路者順昌府舊防禦後為團練開寶六年復為防禦元豐二年升順昌軍節度使政和六年改為府其官制更易之畧如此其守令之職宋初分命朝臣出守列郡號權知軍州事其二品以上帶中書樞密宣徽院職事者則稱判太守又設通判以貳軍州之政與州守均禮而判推支使書記録曹之屬謂之幕職宋初縣令常用朝官出宰以重民社之寄其後參用京官幕職及試銜官天聖以後令選猥下為清流所不與靖康初命改官者必為縣令紹興七年詔寺監丞簿等任滿已改官人未歴民事者各與堂除知縣一次乾道二年詔非兩任縣令不除監察御史自是人無不為令者縣令之屬宋初但置簿尉無丞天聖中始置丞於赤縣熈寧四年縣二萬以上者乃置丞嗣後小邑率不置丞以簿兼之
  統部
  曹 彬昇州行營都部署
  丁 謂平江軍節度使
  丁徳裕常潤經畧使
  陳升之        韓 絳以上鎮江軍節度使
  慕容延釗       越王元傑
  錢維濬        張 雍
  李公藴        牛 冕以上淮南節度使
  李 參        張景憲
  喬維岳        王嗣宗
  李昌齡        范正詞
  張 燾        李師中
  馬仲甫        李 沆
  魯宗道        呉中甫
  胡令儀        蔣 堂
  呉居厚        陳 遘以上淮南轉運使
  髙安期        王宗望
  趙 賀        薛 奎
  李 先        沈 立
  李 溥        黃 震
  賈 宗        張 瓌
  張 綸        楊允恭
  張商英        蔣之奇以上江淮發運使
  王 𩱛        韓 億
  龔鼎臣以上淮南安撫使
  凌 策淮南東路安撫使
  王巡徳        楊景宗以上舒州團練使趙宗望舒州防禦使
  張 詠        翁彥國以上江東安撫使孫 甫江東轉運使
  譚延美廬夀濠巡檢使
  雷有終保信軍節度使
  王審琦忠正軍節度使
  韓 琦司徒出鎮淮南
  郭從義        髙繼沖
  王全斌        陳洪進
  曹 彬        夏 竦以上武寧軍節度使潘 美潁州團練使
  孔守正        馬知節
  竇貞固        杜彥鈞以上潁州防禦使
  趙承慶        趙守巽
  劉師勇以上和州防禦使
  趙師巖和州觀察使
  分轄
  楊克讓        賈黃中
  劉保勲        韓 遂
  許 驤        源 䕶
  雷有終        盧文正
  陳欽祚        髙象先
  郭 異        李 偉
  宋 覃        張繼美
  呂祐之        劉知信
  馬 亮        薛 暎
  丁 謂以上昇州知州
  薛 顔        王欽若
  王 隨        李 廸
  張士遜        滕 渉
  李允元        李若水
  陳執中        張若谷
  盛 京        郎 簡
  葉清臣        劉 沆
  楊 告        李 宥
  張 奎        張方平
  皇甫泌        劉 湜
  向傳式        包 拯
  王 琪        梅 摯
  馮 京        魏 琰
  郭申錫        王 贄
  彭思永        呂 溱
  龔鼎臣        王安石
  孫思恭        呉中復
  錢公輔        沈 起
  傅堯俞        沈 立
  葉 灼        元積中
  呂嘉問        孫昌齡
  孫 坦        劉 庠
  陳 繹        王益柔
  王安禮        楚建中
  蔡 卞        林 希
  熊 本        謝 麟
  黃 履        陸 佃
  曾 肇        曾 布
  何正臣        呂惠卿
  陳 軒        呂升卿
  葉 濤        陶節夫
  鄧祐甫        陳祐甫
  朱 彥        王漢之
  徐 勣        蔣 靜
  姚 祐        范 坦
  曾孝藴        盧 航
  沈 錫        曾孝序
  薛 昻        呉 拭
  蔡 嶷        俞 㮚
  張 莊        盧 襄
  曾孝緒        宇文粹中
  李彌遜        趙明誠以上江寧府知府
  閻 象        梁周翰
  柴成務        宋 璫
  魏 庠        陳省華
  裴 莊        喬維嶽
  張去華        王 贄
  梅 詢        劉師道
  皇甫選        曾致堯
  黃 震        秦 羲
  方仲荀        陳 靖
  孫 冕        康孝基
  李 適        葉 參
  周 實        盛 度
  黃宗旦        王 𩱛
  陸 東        朱 㢲
  崔 軻        范仲淹
  陸 若        李宋卿
  柳 植        張 億
  柳 灝        富 嚴
  呂 溱        林 濰
  趙 槩        滕宗諒
  胡 宿        梅 摯
  蔣 堂        王 琪
  李仲偃        邵 飾
  呂居簡        唐 珣
  王彥臣        蔡 抗
  李汶圭        鞠真卿
  陸 經        裴 煜
  沈 扶        李 綖
  葉 均        陳安石
  潘 夙        唐 詔
  嚴君貺        章 岵
  程師孟        王 誨
  胡宗愈        滕 甫
  韓 朴        楊景畧
  韓 鐸        孫 覺
  晏知止        呉安持
  林 希        劉 淑
  劉 珵        王 覿
  黃 履        范 鍔
  賈 易        劉 定
  呉居厚        蔣之翰
  賈 青        王子京
  呂公雅        祝安上
  陳師錫        張公庠
  呉伯舉        張 恕
  黃 誥        邵 䶵
  王漢之        蔡 渭
  郭茂恂        許光凝
  孫 傑        呉 栻
  李孝夀        王 誥
  馬 防        盛 章以上知蘇州
  宋康年        應安道
  賈 諲        樓 異
  胡直孺        季 倫
  王 靚以上知平江府
  丁徳裕        王 詵
  楊大雅        李昭述
  王 禔        陳 商
  李餘慶        彭思永
  范師道        王安石
  陳 襄        呉遵路
  李 載        朱 彥
  李孝節        徐 申
  安 泳        魏 憲以上知常州軍州事
  崔 立        范宗古
  朱昌符        張 其
  葛 閎        楊士彥以上知江隂軍
  劉䝉正        柳 開
  魏 瓘        劉師道
  王 隨        龎 籍
  范仲淹        劉立之
  王 琪        張 昪
  錢公輔        滕 甫
  孫 覺        王安禮
  鞠真卿        許 遵
  王 覿        張 耒
  龔 原        曾 布
  葛 蘩        俞 㮚以上知潤州軍
  李圖南        林 震
  蔡居厚        毛 友
  虞 奕        李堯文
  柳庭俊        趙 億
  梅執禮        蔡 翛
  李 皓以上知鎮江軍府事
  沈 起        張 傳
  李 宣        魏 亷以上知楚州
  鮑 田        孫 洙
  王祖道        張叔夜以上知海州
  蕭 均        米 芾
  李 盛        趙 槩以上知漣水軍田 畫知淮陽軍
  石守信        李䖍耘
  王 賛        張延嗣
  楚昭輔        邊 翊
  侯 贇        段思恭
  侯 陟        董 儼
  張 觀        趙延進
  薛居帷        王 賔
  王禹偁        魏 羽
  柴成務        王化基
  曾致堯        凌 策
  許 逖        薛 顔
  戚 綸        王 隨
  王允明        周 起
  盛 京        杜 衍
  盛 度        朱 㢲
  范 雍        陳執中
  張若谷        宋 庠
  蘇 紳        陳 商
  韓 琦        張 奎
  歐陽修        蘇舜元
  楊 察        柳 植
  張顯之        孔宗翰
  包 拯        唐 介
  許 元        韓宗武
  錢明逸        王 琪
  刁 約        韓 縝
  裴 煜        朱夀隆
  徐 綬        彭思永
  田 諒        李 兌
  馮 京        錢公輔
  王居卿        章 岵
  陳升之        狄 棐
  鮮于侁        許 將
  黃好謙        王益柔
  呂公著        蒲宗孟
  楊景畧        章 濯
  劉 敞        呂惠卿
  鄧 綰        王安禮
  章 惇        謝溫仁
  蔡 京        滕元𤼵
  王 存        李承之
  張 璪        蘇 軾
  蘇 頌        章 衡
  程嗣恭        蹇序辰
  林 希        張 耒
  陳 軒        龔 原
  曾 肇        呉伯厚
  蔣之奇        王資深
  章 縡        管師仁
  張 詢        劉 拯
  范 鏜        彭汝霖
  范 坦        周 種
  呉執中        王渙之
  石公弼        呂益柔
  林 攄        張子憲
  唐 恪        許光凝
  周 燾        徐處仁
  洪中孚        薛嗣昌
  徐 鑄        毛 友
  王 本        李 回
  許 份        呉 敏
  李 康        梁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以上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王文祐        田 錫
  謝 濤        晏 殊
  孔道輔        張 綸
  張次山        陳 瓘
  曾 肇以上知泰州軍
  梁周翰        毛 滂
  邵 必        姚 兕
  楊 蟠        陳 敏
  呉 鑄以上知髙郵軍
  王 素        胡安國以上知通州
  孫 構        向子忞以上知真州
  馮 瓉        李孝基
  李 炳        趙 孚
  樂 史        楊 澈
  唐 肅        呂 溱
  王安禮        孫 鍔
  朱公綽        楊希元
  游 酢        李師中
  舒 雅        黃庭堅
  孫 傑        林 希以上知舒州
  蘇簡能        蘇徳祥
  李 度        李 維
  趙 昻        方 演
  謝 濤        曹修古
  黃 珀        歐陽穎
  蘇 夀        錢仙芝
  王 琪        張 經
  呂元規        張慎修
  潘 玨        王 擴
  徐 總        黃 誥
  顧 臨        董正封
  虞 賔        曾 鍔
  狄 樞        丁 湜
  曾孝藴        呂 灝
  劉 光        許 頌
  梅 澤        蘇補袞
  王舉直        江 渢
  郭師中        張仲珪
  盧宗原        唐作求
  上官恢以上知歙州
  李 幹        賈黃中
  桑 塤        魏咸熙
  潘仁謙        髙 適
  羅延吉        許 驤
  楊 緘        李 凖
  鄭 驤        賈昭明
  胡克順        張 樞
  宋 鸞        曾 㑹
  楊舉正        董龜正
  朱 載        裴 莊
  盛 梁        邊 肅
  劉徳基        曹 定
  裴光元        馮 璉
  盧 革        彭 愈
  李 榖        李含章
  凌 策        蘇國華
  髙 儼        章 頻
  蘇維甫        江嗣宗
  晏 殊        蘇 為
  葉 參        柳 植
  劉 隨        沈 同
  楊 蛻        夏侯圭
  葉清臣        俞獻卿
  呉遵路        呉待問
  趙宗道        郭 輔
  袁 抗        邵 飭
  彭思永        馬 遵
  呂士龍        湯 夏
  孫 錫        章 岷
  宋 任        刁 約
  余良肱        沈 括
  沈 紳        沈 立
  石 鑑        丁 竦
  唐淑問        陳 侗
  蔣 續        侯利建
  黃庭堅        劉安節
  蔡 卞        林 希
  周之純        張 修
  傅 燮        朱 服
  賈 易        王安禮
  章 衡        張 耒
  何正臣        沈 銖
  朱安國        劉 涇
  陳師錫        劉 珵
  邵 材        何正中
  鮑朝賔        路昌衡
  何 琬        李彥卿
  席 旦        韓崇直
  錢 遹        呂 宗
  鄧祐甫        曾 肇
  虞 漢        何 甫
  檀宗旦        陸 傳
  王 磐        翟汝文
  沈 錫        俞 燾
  上官復        錢 昂
  張叔夜        呉長吉
  管思可        魏 憲以上知宣州
  樊若水        成 昂
  梅 詢        李虛己
  楊 告        王 逵
  王 贄        閔郎中
  陳 昱        關 魯
  雍孝聞        沈 立
  包 拯        呉中復
  王 哲        陳 桶
  周應龍        葉 凱
  羅彥輔        鄭 雍
  呂 溱        呉 蔚
  張存明        胡 則
  劉 斁        錢 勰
  滕元𤼵        勾 濤
  詹延年        呂廣問
  席 旦        張士詡
  章 嵩以上知池州
  李 雅知平南軍
  宋 凖        王 洞
  王仲華        陳若拙
  何 䝉        陸若沖
  張正中        施昌言
  楊 畋        李 寛
  宋敏求        張伯玉
  章 峴        王承祐
  李仲卿        彭思永
  張 瓌        畢仲逹
  呂希哲        梅 灝
  盛仲孫        黃庭堅
  韓忠直        王景修
  王 資        霍漢英
  徐 勣        何昌言
  樂昭厚        唐 秷
  陸 藴        劉㑹元
  單 暐        徐 禋
  周 需        范 垍
  臧祐之        沈 思以上知太平州
  馮 瓉        楊景明
  趙安易        劉䝉叟
  刁 衎        魏 震
  趙良規        趙 鎔
  宋太初        佘獻卿
  楊日嚴        劉 綜
  陳堯佐        馬 亮
  劉 筠        梁 頠
  張子憲        唐 詢
  馮 京        陳希亮
  張 億        林 濰
  包 拯        張 田
  呉 及        呂公孺
  呂公弼        李端願
  李柬之        鄭 興
  劉 定        傅堯俞
  孫 覺        穆 珣
  呂居厚        王 質
  李良輔        蹇周輔
  朱 服        楊 汲
  陳 軒        章 衡
  龔 原        陳師錫
  蔣 猷        林 顔
  翟汝文        馮 詢以上知廬州
  楚建中        茹孝標
  雙 漸        米 芾
  王 蘧        胡 伸
  楊 傑        陳 瓘以上知無為軍程端中知六安軍
  王 郁        韓 丕
  崔 立        趙 抃
  游 酢        梅 詢
  劉䝉叟        何 䝉
  連南夫以上知濠州
  楊 覃        曾致堯
  楊 察        柳 植
  魏 琰        連 庶
  朱 景        呉 奎以上知夀州彭 訢知順昌府
  楊重勲        任 布
  趙 秉        趙尚寛
  劉 航        朱夀隆
  馬從先        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李 昉        陳希亮
  富紹庭        石昌言以上知宿州
  張茂植        畢士安
  周 起        張師徳
  柳 植        李士衡
  劉 筠        夏 竦
  歐陽修        陸 經
  蘇 軾        薛 向
  章 衡        徐宗況
  趙宗道        李 評
  陸 佃        陳師錫
  燕 肅        林 攄
  錢象先        蔡 齊
  王 旭        王 襄以上知潁州
  郭廷謂        王 洙
  宋 祁        李 廸
  晏 殊        楊大雅
  宇文虛中       蘇 頌
  蒲宗孟        韓 億
  張知白        王 統
  富 弼        宋 庠
  曾 鞏        歐陽修
  張商英        彭思永
  王徳用        馮 京
  劉 攽        晁補之
  馮熈載        曾 悟
  鄧洵武以上知亳州
  朱 昂知泗州
  畢再遇        呉 說以上知旴𣅿軍
  侯 贇        馬元方
  梁 鼎        趙徳彞
  陳文灝        陳 興
  呉元扆        閻日新
  戚 綸        薛 顔
  張宗誨        徐 起
  孔道輔        李 廸
  趙 及        王 洙
  孫 沔        呂公綽
  呂 溱        任 顓
  孫祖徳        趙 槩
  韓 贄        傅堯俞
  蘇 軾        孫 覺
  馬 黙        彭汝礪
  杜 純        孔宗翰
  楊 汲        曾 肇
  賈 易        劉奉世
  徐處仁以上知徐州
  牛 冕        王禹偁
  韓 丕        張禹珪
  歐陽修        張方平
  蔡 挺        陳 鐸
  蔡延慶        章 衡
  陳知新        沈希顔
  曾 肇        唐 恪
  梅執禮以上知滁州
  劉 沆        王欽臣
  劉 摯        胡宗愈
  呉居厚        范純仁
  呂希道        賀 鑄以上知和州
  成 悅        梅 詢
  錢公輔        朱夀昌
  孫 覺        石公弼
  賈 易        孫 諤
  陳 禾        上官均
  周 烈以上知廣徳軍






  江南通志卷一百一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一百二
  職官志
  文職
  宋南渡統部
  吳從龍        王 拱以上建康都統制范成大金陵帥
  呂頤浩江東安撫制置使
  趙 葵江東西宣撫使
  沈 晦        葉 煥以上浙西安撫使楊克遜浙西轉運使
  劉光世浙西安撫大使
  葉 適        范文虎以上沿江制置使
  馬 擴        李 寳以上沿海制置使劉 錡江淮浙西制置使
  孟 庾        張 浚
  張 巖以上潤州都督
  王 徳        王 勝
  成 閔        張子蓋
  畢再遇        李奕武
  彭 輅        王孝忠以上鎮江都統制
  趙善湘        劉 錡
  李顯忠        趙 葵以上江淮制置使權邦彥江淮制置發運使
  何 澹江淮制置大使
  張 浚        邱 崈以上江淮宣撫使
  葉義問        楊存中以上江淮都督陳 敏江淮都統制
  盧知原        呉中庸
  盧 儔以上江淮發運使
  張 問        湯鵬舉
  孫 航        孫 敏以上淮南轉運使楊存中淮北宣撫使
  孟忠厚淮東宣撫使
  趙 葵淮東制置使
  吳 潛淮東總領
  趙 立漣水軍鎮撫使
  張 威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觀察使
  王 㬇通㤗制置使
  程叔達        孟 猷以上江東轉運使姚希得江東安撫使
  史彌鞏        謝枋得以上江東提刑
  劉 寳        張 說以上安慶軍節度使張徳興舒州安撫使
  張 浚        延 璽
  胡舜陟        史嵩之
  杜 杲        吳 淵
  馬光祖        王 埜
  呂文福        夏 貴以上淮西安撫使楊存中淮西制置使
  趙磻老        郭 振以上淮西帥
  李顯忠        解 元以上保信軍節度使李 光壽春滁濠宣撫使
  宋南渡分轄
  黃潛善        呂頤浩
  連南夫        湯東野
  胡舜陟        杜 充
  陳邦光        趙 䝉
  張 縝        李 光
  趙 鼎        歐陽懋
  沈 晦        呂 祉
  葉宗諤        張 澄
  章 誼        孟居厚
  張 守        晁謙之
  鄭 鎡        俞 俟
  王 晌        楊 願
  王循友        宋 貺
  張 燾        王 綸
  陳俊卿        陳之茂
  張孝祥        呂 擢
  汪 澈        王 佐
  李 植        方 滋
  史正志        唐 琭
  洪 遵        梁克家
  葉 衡        胡元質
  劉 珙        范成大
  錢良臣        章 森
  余端禮        鄭 僑
  張 枃        留 正
  葛 邲        謝深甫
  趙彥逾        錢象祖
  吳 琚        李 材
  楊 輔        徐 誼
  黃 度        劉 榘
  李大東        李 玨
  俞 嶸        蔡幼學
  邱壽邁        趙善湘
  李壽朋        吳 潛
  陳 韡        曾從龍
  別之傑        杜 杲
  董 槐        趙以夫
  吳 淵        王 楚
  邱 岳        馬光祖
  趙與𥲅        姚希得
  吳 革        黃萬石
  趙 溍以上建康府知府事
  趙 岍        孫 覿
  湯東野        李 昞
  胡松年        李彌大
  席 益        李 擢
  向伯厚        宋伯友
  孫 佑        趙子晝
  李 光        張 守
  章 誼        梁汝嘉
  仇 悆        向子諲
  林安宅        歐陽懋
  趙 霈        張宗元
  周 葵        王 㬇
  鄭 滋        俞 俟
  王 晌        周三畏
  徐 琛        李朝正
  湯鵬舉        王 㑹
  孟 厚        蔣 璨
  陳正同        朱 翌
  洪 遵        沈 介
  陳之茂        張孝祥
  陳 漢        虞允文
  沈 度        姚 憲
  徐 嚞        汪應辰
  魏 𣏌        向 汮
  邱 崈        方 滋
  馬希言        韓彥古
  莫 漳        陳 峴
  單 䕫        司馬伋
  王 佐        韓彥質
  耿 秉        謝師稷
  何 萬        王希呂
  趙彥操        袁說友
  沈 揆        王尚之
  雷 潨        王 溉
  鄭若容        劉誠之
  趙不艱        張 抑
  張 巖        李大性
  張 澤        沈作賔
  林 采        李大異
  趙希懌        陳 芾
  沈 皥        趙彥橚
  綦 奎        趙汝述
  王元春        章良朋
  林 介        李壽朋
  朱 在        吳 淵
  鄒應博        楊 𣋌
  趙立夫        張嗣古
  王 遂        吳 潛
  史宅之        趙與𥲅
  陳 塏        魏 峻
  徐鹿卿        呂 淵
  鄭 霖        余 晦
  余天任        趙與訔
  趙汝歴        馬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洪 燾        程元鳳
  王 爚        朱 熠
  包 恢        陳 均
  李 鏞        陳夢斗
  饒應龍        黃萬石
  趙順孫        黃 鏞
  常 懋        倪 普
  潛說友        戴覺民
  陳謙亨        文天祥
  張世傑以上知平江府
  何 充        周 𣏌
  俞 俟        虞 澐
  王 縉        陳正同
  莫伯虛        鄭作肅
  徐天民        葉 顒
  莫 濟        湯鵬舉
  晁子健        沈德逺
  錢 建        葉 衡
  章 沖        張孝賁
  林 祖        楊萬里
  吳 瑊        陳 庸
  曾三復        陳 謙
  黃 灝        湯 璹
  李嘉言        廖正一
  張貴謨        王聞禮
  趙善防        李 玨
  趙善湘        胡 衛
  趙崇謨        王 定
  史彌悆        趙必願
  趙戒悈        鄭必萬
  程有俊        謝 逹
  何守信        董 槐
  䧒 采        宋 慈
  李 廸        王 圭
  陳 均        孫子秀
  汪立信        陳 塤
  家鉉翁        史能之
  王宗洙        趙汝鑒
  姚 訔以上知常州軍州事
  王 棠        徐 蕆
  樓 鍔        施 邁
  戴 谿        趙彥適
  李誠之        顔耆仲
  史雋之以上知江隂軍
  趙子崧        錢伯言
  陳邦光        胡唐老
  胡世將        李 謨
  沈與求        劉寧止
  曾 開        劉 岑
  程 邁        郭 仲
  劉子羽        鮑 琚
  汪 藻        蔣 璨
  鄭 滋        榮 凝
  曾 惇        黃穆厚
  張 匯        王循友
  張 修        蔣及祖
  林大聲        董 苹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揆        鄭作肅
  趙公稱        方 滋
  朱夏卿        李 植
  呂 擢        陳天麟
  蔡 洸        宋 貺
  黃 鈞        張 津
  沈 夏        呂正己
  司馬伋        曾 逮
  潘 緯        錢良臣
  耿 秉        蓋 經
  張 杓        張子顔
  葉 翥        趙彥逾
  馬大同        陳居仁
  楊大法        萬 鍾
  趙善俊        張叔椿
  李 沐        黃 內
  張孝伯        沈作賔
  辛棄疾        李大巽
  宇文紹節       錢廷玉
  趙師睪        俞 烈
  傅伯成        宇文紹彭
  史彌堅        邱壽雋
  葛 洪        李大東
  程 覃        豐有俊
  喬行簡        岳 珂
  趙善湘        倪 思
  楊紹雲        馮多福
  趙 范        韓大倫
  何處久        吳 淵
  桂如琥        劉卿月
  丁 𣋌        邱 岳
  何壽元        許 堪
  徐 瑑        王 埜
  胡 穎        趙汝捍
  李 廸        徐 晦
  徐 㮚        陳夢斗
  印應飛        趙與訔
  焦 煥        趙日起
  麋 弇        章 炯
  郭 濬        陳 摹
  陳 均        趙汝楳
  趙與可        孟之縉
  汪立信        曹元發
  趙 溍        家鉉
  洪起畏以上知鎮江軍府事
  李天性        趙 立
  郭 倪        應純之
  趙 仲以上知楚州
  魏 勝        賈 涉以上知海州
  余 介        余 太以上知淮安軍
  趙 立        李 先
  耿世安        毛 興
  陳 巖以上知漣水軍  史 欽知清河軍
  呂頤浩        呂 源
  黃 願        韓世忠
  李 安        俞 向
  張 縝        郭仲威
  史康民        湯東野
  宋孝光        宋伯友
  劉洪道        李 易
  葉 煥        蔣 璨
  俞 俟        陳古老
  劉光逺        劉 綱
  陳 兗        許 中
  榮 薿        樓 璹
  向子固        沈 調
  宋 棐        劉 岑
  鄧 根        魏安行
  許世安        王 趯
  劉 澤        賈仲和
  周 淙        向 汮
  王 佐        莫 濛
  晁公武        呂正己
  胡堅常        陳 棟
  王之奇        呂企中
  郭 棣        徐子寅
  薛居實        鄭良嗣
  張 杓        髙 䕫
  趙不流        趙子濛
  熊 飛        鄭興裔
  錢之望        趙師睪
  趙不跡        陳茂英
  張 巖        畢再遇
  郭 倪        趙師石
  崔與之        應純之
  邱壽雋        洪 汲
  鄭 損        岳 珂
  王應洪        趙 笵
  林 拱        楊紹雲
  翟朝宗        江 湛
  史巖之        趙 葵
  李曾伯        邱 岳
  趙與𥲅        杜 庶
  李庭芝        朱 渙以上知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陳文弼        陳 垓
  許 堪        張 榮
  孫虎臣以上知泰州軍
  汪 綱        葉秀發
  王 霆以上知髙郵軍
  張時修        喬行簡以上知通州
  洪興祖        方信孺
  吳 機        潘友文
  上官渙酉       李道傳
  豐有俊        袁申儒
  苗再成        蔡 伸以上知真州軍
  李觀民        李 綱
  張 棟        王渙之
  孫鼎臣        周必大
  王 藺以上知舒州
  徐 的        向士璧
  李士達        黃 幹以上知安慶府
  周方文        李 觀
  周必正以上知安慶軍
  夏 成        張 茇
  郭 東        孫 佑
  趙祥之        王 禔
  曾 統        唐承昈
  余 榮        唐 煇
  吳偉明        曾 開
  汪 藻        朱 芾
  朱 異        張 甸
  黃積厚        何 鑄
  章 僅        趙子游
  施 鉅        李 沆
  胡彥國        李 稙
  潘 莘        洪 適
  沈 濬        薛良朋
  呂廣問        徐龜年
  錢 豫        季南壽
  郟升卿        朱柔嘉
  史 俁        趙師䕫
  趙不悔        沈崇一
  陳居仁        陳良祐
  曹 耜        呂大麟
  石起宗        謝源明
  許昌期        徐 誼
  趙彥恂        耿延年
  張伯垓        趙善悉
  王 源        陳昭嗣
  任清叟        謝 琳
  林 琰        韓 瑗
  蔡 戩        陳貴誼
  李 浹        王公邁
  沈有開        趙彥衛
  孟 植        趙希逺
  王 鈆        趙師逌
  葉 箋        趙師端
  詹阜民        馮多福
  孔元忠        宋 濟
  趙彥適        倪祖常
  袁 甫        盧子章
  趙希齊        汪立中
  范 鍾        謝采伯
  劉 炳        喬似孫
  鄭 崇        史賔之
  饒虎臣        戚士遜
  韓 補        趙與弼
  王 撝        謝 堂
  魏克愚        謝 塈
  趙與澤        鄭雄飛
  方 畧        賈明道
  周 坦        魏 洪
  林 洽        錢應孫
  曹良朋        王應麟
  宇文十朋       張 洪
  趙必槐        王積翁以上知歙州
  呂好問        葉三省
  傅其傳        李 光
  耿延禧        劉 玨
  張 果        李䖍勵
  張 植        沈 晦
  崔之度        趙不羣
  朱勝非        鄭望之
  汪伯彥        程 瑀
  李若虛        郄 漸
  秦 梓        梁汝嘉
  秦 棣        楊 願
  王 晌        李 椿
  王 鑄        黃積厚
  樓 炤        魏良臣
  朱 翌        凌景夏
  任 古        許 尹
  陳之淵        王 佐
  周 操以上知宣州
  何 俌        江 澈
  錢端禮        姜 詵
  周 淙        趙 愷
  傅日得        曾 建
  蔡 洸        鄭伯熊
  丁時發        陳 騤
  楊 嶰        傅 洪
  詹 騤        趙師垂
  沈 揆        蔣繼周
  木待問        林大中
  陳 賈        齊慶胄
  汪義端        沈 祖
  宋之端        張伯垓
  劉參傑        趙善堅
  沈作賔        陳 證
  李 澄        朱欽則
  王補之        葉 箋
  俞應符        趙善宣
  張忠恕        李道傳
  趙希逺        吳 綱
  洪 伋        趙伸夫
  陳 卓        樓 鑰
  沈 燮        孫夢觀
  潘 槱        齊 碩
  汪 繹        袁君儒
  王與權        李性傳
  吳 泳        杜 範
  顔頤中        王 遂
  王 鑰        劉震孫
  孟之縉        趙汝楳
  湯 漢        吳 潛
  文天祥        趙與可
  顔紹卿以上知寜國府
  滕 祐        劉子羽
  呂頤浩        陳 規
  袁 植        汪叔詹
  葉 煥        徐偉達
  王 𤫉        王 進
  魏良臣        張 劭
  黃子游        李彥卿
  王 明        曾三復
  施師㸃        王 信
  汪義端        楊師中
  韓立道        魯 詧
  胡 兆        趙彥博
  鄭汝諧        趙粹中
  陳良祐        梁君崇
  袁說友        蔡必勝
  雷孝友        顔 棫
  史彌逺        梁舜弼
  李 思        史定之
  王 謙        王 柟
  李 駿        李壽朋
  錢敬直        徐 誼
  趙尚之        趙善臨
  呂大器        趙 笵
  馬天驥        王伯大
  焦煥炎        王立信
  阮思聰        王起宗以上知池州
  莫 砥        傅崧卿
  郭 偉        方 承
  張 錞        許端夫
  陸友諒        李倫清
  陳敏識        徐天民
  秦 梓        王 禔
  朱亮工        歐陽興世
  鄭松年        范 同
  徐 渥        韓膺胄
  洪 楫        李 流
  王 珦        章 夏
  朱 彪        周 葵
  陳正同        王 傅
  湯鵬舉        張 運
  虞允文        林 珦
  王 洰        朱夏卿
  吳 芾        周 璪
  洪 遵        胡元質
  蘇 嶠        楊 倓
  李 椿        劉孝韙
  木待問        陳 騤
  張子顔        余端禮
  洪 邁        趙汝愚
  尤 袤        孫 懋
  范成大        葉 翥
  蔣維周        李 巘
  梁 總        倪 思
  范處義        孫逢吉
  陳景參        張 濤
  趙公豫        湯 碩
  林 采        曾 㬇
  富 琯        林祖洽
  王補之        曾 炎
  王居安        宇文紹彭
  趙希懌        徐邦憲
  滕強恕        呉柔勝
  陳貴謙        王元春
  蓋 鑄        綦 奎
  楊紹雲        葉 棠
  王 綬        鍾 震
  呉 潛        李壽朋
  別之傑        何元壽
  呉 淵        丁 仁
  岳 珂        徐鹿卿
  王 遂        孟 㸃
  鄧 泳        邱 岳
  陳 塏        章 琰
  文朝浦        馬光祖
  胡大昌        呂好問
  髙衡孫        陸徳輿
  潘 凱        陸景思
  鄭 羽        趙 溍
  朱禩孫        江萬里
  陳 綺        孟之溍以上知太平州
  李 會        胡舜陟
  陳 規        趙不羣
  劉 甲        仇 悆
  魏良臣        趙康直
  龔 濤        趙善俊
  宇文紹節       李 爽
  王希呂        趙善湘
  薛叔似        姚 典
  杜 杲        呂好問
  全子才        龔基先
  杜 庶        夏 貴
  朱 煥以上知廬州
  趙汝談        趙 淮
  丁 仁        楊次翁以上知無為軍曹 明知六安軍
  孫 逸        王 霆
  王 阮        杜 杲
  李庭芝以上知濠州
  盛 陶知順昌府
  許 遵        傅 永以上知宿州王 瓚知安豐軍
  王 復        王 逵
  李虛己        楊 繪以上知徐州
  向子俊        樂亮臣
  魏安行        辛棄疾
  石宗昭        洪 槻
  許 巽        林 㟽
  趙 葵        張同之
  金之才以上知滁州
  趙 霖        周 虎
  張 瑱        黃 幹
  王 堅以上知和州
  洪興祖        胡國彥
  趙希仁        林 棐
  熊彥照        薛 極
  趙彥誠        黃 震
  王汝翼        邢 恕
  謝方叔        常 懋以上知廣德軍
  金職官之在江南境者宿亳潁壽徐海等州
  完顔元宜浙西道兵馬都統制
  完顔哈里       髙綽和爾
  蕭仲宣        烏延富埒赫
  大邦基        大 磐
  烏庫哩禮       烏延溫綽歡
  伊喇托卜嘉      髙 彪
  沃哷哈達以上咸寜軍節度使
  圖克坦烏登      完顔承立
  圖克坦伊都      穆延烏登
  完顔薩布以上徐州行省
  完顔烏蘭       伊喇長壽以上徐州元帥趙廷玉亳州節度使
  額哩音壽州刺史
  納哈塔降福宿州行院簽樞密事
  元自太宗始立十路宣課司有元帥行省之號世祖即位命劉秉忠許衡酌今古之宜以定官制按經世大典序録曰凡外之郡縣與朝廷逺者則鎮之以行中書省其郡縣又逺於省或有邊徼之事者則置宣慰司以逹之鹽鐵之類又別置官有軍旅之事分布於外者則置萬戶府有大征則置行樞密院無則廢之刺舉之任則有行御史臺領監察御史肅政亷訪司以治之蓋元官制之大畧如此其路府州郡以䝉古人為之長皆稱逹嚕噶齊俗亦謂之監州以漢人為守副之皆稱總管扶溝縣志曰元稱逹嚕噶齊猶言荷包上壓口襟子蓋取總轄之義總管之下有同知多以回回人充之說見陸隴其靈壽縣志自同知以下有經歴提控案牘錄事典史之職凡上路逹嚕噶齊總管府尹正三品下路從三品上州逹嚕噶齊州尹從四品中州正五品下州逹嚕噶齊知州從五品散府逹嚕噶齊及知府正四品其縣亦分上中下三等每縣各有逹嚕噶齊掌縣之印而以知縣為縣尹掌判署事上縣置丞中下縣但設簿尉無丞凡路府及上州皆置儒學敎授一員其行樞密院之在江南者掌調度軍馬之事後又於揚州立行院又立沿江行院他若防禦主防盜賊尚沿宋制宣慰主傳詔命則倣唐官又鎮南王府建於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有王傅府尉司馬長史各二人
  統部
  董士選        楊衍飾
  曹復亨        納 琳
  福 壽以上江南行臺御史
  鄧文原        亷 恂
  傅巖起        姚 鐩
  盧 摯        陳 儼
  李 果        張 玠
  杜元中        張 毅
  王士熙        多 通
  呉 鐸        魏中立
  周伯𤦺        褚布哈
  巴延布哈徳濟     納 延
  史文炳以上江東亷訪使
  髙 睿江東提刑按察使
  趙孟頫        黃 溍以上江浙儒學提舉董摶霄太倉水軍都萬戶府
  趙知章兩浙轉運使守松江
  布哷齊招討使守江隂
  李世修江隂軍安撫使
  塔喇海        托里特穆爾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珠吉達以上鎮守鎮江萬戶府
  賈 均淮安亷訪使
  張漢英鎮守淮安萬戶府
  楊惟中江淮宣撫使
  董文用        趙 璉以上江淮行省參政髙 睿淮東亷訪使
  史 弼淮東宣慰使
  張學羅鎮守安東萬戶府
  李天祿以元帥守通州
  張𢎞綱招討使鎮通州
  昂吉爾淮西安撫使
  姚天福淮西按察使
  陳思謙        李公平以上淮西亷訪使諤勒哲布哈淮西宣慰使
  劉秉徳淮西總管
  陳宗義淮西都統制
  余 闕淮西路都元帥
  張君佐安慶路安撫使
  張 柔        張洪範以上鎮潁州萬戶府石 榮徐州節度使
  劉 淵徐邳屯田總管
  分轄
  李仲信        阿爾斯蘭布哈札拉爾伯嘉努
  宋廷秀        亷希哲
  都濟爾        陳元凱
  侯 珪        岳天貞
  王 瑛        劉 智
  昝子良        任居敬
  必實袞實保      諾 海以上建康路總管兼府尹
  約爾蘓        郭都爾伯特
  諤勒哲圖
  張塔海特穆爾以上集慶路總管
  王 䝉江寜尹
  王邦傑        王虎臣
  趙 全        王好禮
  朱 霽        伊喇呼圖克特穆爾
  蕭 畹        戎 益
  李 戡        董 章
  安 祐        李多爾濟
  祝秀巖        申伊埒特穆爾
  札呼岱        劉 印
  必巴實        曹 晉
  師圖烈圖       趙鳳儀
  郭鵬翼        晁 顯
  杜 真        拜 昂
  錢光弼        張䝉古岱
  多通         和則平
  烏克遜良臣      呉秉彛
  蕭 義        髙 履
  貢師泰以上平江路總管
  劉 宣        王光祖
  布薩翰文       張之翰
  秦居中        鼐 濟
  周維恵        石從願
  賈汝丹        吉嚕爾
  申 杲        姚文輔
  汪從善        杜 祐
  明安岱爾       李額森布哈
  申秉禮        燕 琳
  楊巴延台       賈 桓
  王至和        王克敏
  王 中        崔思誠
  王 雍        王立中以上知松江府
  呂師聖        李 衎
  史 壎        曹 晉
  伊喇廸        丁奕祖
  賈 禧以上常州路總管
  李思㳟江隂路總管
  石祖忠        孫民獻
  安震亨       劉䝉古岱以上鎮江總管兼府尹
  𤓰爾佳歡托和     楊孝友
  伯嘉努
  廉達實哈雅      史 燦
  齊 詢        王 謙
  石哈喇布哈      段廷珪
  文巴雅爾台      李汝楫
  毛 莊        牛額森
  郭 珪        托 音
  諤都黙色以上鎮江總管兼管內勸農使
  阿思忠淮安守
  梁 曾淮安路總管
  花世輔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張 照        張彥安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路總管
  趙徳彰        李 齊以上知髙郵府韓 建知安慶
  劉 儀        趙 謙
  趙與橮        康天錫
  許 楫        沈 嚴
  髙 祥        侍其君佐
  甘徳勝        劉克昌
  本巴楞        郝思義
  都濟爾        祁文顯
  蕭循正        李賢翼
  孟 淳        張 楫
  朱 霽        王惟一
  廉 忱        胡 元
  瑪蘓庫        烏呼納
  呼 遜        鄭侍翼以上徽州路總管
  博囉布哈       達喇蘓
  薛超吾        陳思濟
  馬 昂        王 珙
  王興祖        茅 蘎以上池州路總管
  劉 通        平安努
  董 章        鄂 諾
  張 保        魯托爾珠
  暢師文        賈 煥
  胡國安        髙子明
  靳 義        賈 度以上太平路總管
  邸 浹        昂阿圖
  塔爾海        都實特穆爾
  鄭 鈺        七 十
  三 寳        杭州布哈以上廬州路總管谷 杲安豐路總管
  王庭玉臨淮總管
  侯康濟        趙克明以上徐州尹
  李杲哥        郭 侃以上徐州路總管
  章齊巴圖       鄭 佑
  烏 滿        孫 虎
  蕭 郁以上滁州路總管
  偰文質        方 回
  秦 良        史正明
  蘇 政        王叔明以上廣徳路總管











  江南通志卷一百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一百三
  職官志
  文職
  明太祖建都金陵江南之地實居輦轂時則設官之重與漢左馮翊右扶風等及成祖遷都北京遂以應天為南京以鳳陽為中都中都則置留守南京則設部科寺院諸職不與他省同𨽻承宣布政使司也自永樂十九年遣尚書蹇義等二十六人廵行天下安撫軍民廵撫之名始肇於此至宣徳間擢熊槩周忱出撫應天蘇松廵撫之職遂為專官而猶以鎮守為名景泰四年以鎮守侍郎與廵按御史不相統屬文移窒礙乃定為廵撫都御史雲其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之地則加贊理所轄地多事重者則加總督其以尚書侍郎任總督軍務者皆兼都御史以行永為定製初成袓始命平江伯陳瑄治漕河內地以贍北京景泰二年特命都御史王竤與總兵參將時有漕運總兵及漕運參將之職同理其事謂之漕運總督尋令淮揚廬鳳四府徐和滁三州屬竤廵撫兼督常盈倉治於淮安成化八年分設廵撫總漕各一員明年復舊正徳十三年尋又分設十六年復舊嘉靖三十六年以倭冦日逼乃併漕務於河院特設廵撫防海移駐泰州四十年倭患平漕撫復合仍駐淮安如故 國朝改鳳撫為總漕部院蓋始於此宣徳五年設總督糧儲兼廵撫應天等處都御史一員嘉靖中以海警加提督軍務治蘇州 國朝江蘇廵撫兼轄總理糧儲提督軍務蓋始於此崇禎十年設廵撫安廬地方贊理軍務都御史一員割南直𨽻安廬池太四府廣徳州一州及河南之光固湖廣之蘄黃江西之徳湖等州縣轄焉十六年又増設安太池廬廵撫先是有提督操江都御史一員成化九年奏准専督廵江後令兼督操江官軍與漕運糧儲兩都御史並行 國朝總督帶操江銜而上江廵撫専轄安徽一帶蓋始於此此江南開府之大略也其廵按之職始於洪武十年遣監察御史廵察州縣每一年任滿則更代又有廵按廬鳳七屬御史駐泗州提學御史正統元年選御史才行兼備者提督學校廵鹽御史正統三年令兩浙運司每歳勅御史一員廵視催督鹽課清軍刷卷御史始於𢎞治十一年廵江御史南京廵江自龍江闗上至九江屯田御史廵倉御史以上三御史各有印信在京對道御史闗領差人給付事完復命進繳此廵方奉使之大略也道員之設遷徙不常有廵道有守道有兵道洪武初各布政使司所屬設試僉事紏檢官吏已而罷之改為按察分司統天下凡四十一道此為分廵之始永樂間常令方面官廵視民瘼後遂定右參政右參議分守各屬府縣此分守之始兵道之設昉自洪熙間以武臣疏於文墨遣參政副使等往各總兵處整理文書商㩁機宻初未嘗自領軍務𢎞治中慮武職不修増副僉一員勅之自此兵備之員隨處分設有蘇松道駐太倉州常鎮道駐江隂縣淮揚海防道嘉靖三十二年以倭冦添設駐泰州淮海道天啟二年池安道崇禎初年設十年六月設立餉部駐池安道衙門改池安道為池太道駐蕪湖縣徽寜道明初設按察僉事分司於黟婺嘉靖三十四年設兵備道轄安徽寜池太廣六屬治廣徳四十一年罷隆慶六年廵撫張佳印題請復設改為徽寜道駐旌徳後治池州萬歴三十六年議治寜國廣徳各半載四十二年徽寜分設兩兵備一為徽安道駐池州一為寜太道駐廣徳崇禎四年復徽安為徽寜道五年移治旌徳轄徽寜廣徳㯋壽道𢎞治四年設初駐壽州十年移駐潁州廬州府亦轄於此安廬道崇禎七年鳳泗道崇禎十六年淮徐道正徳六年設原統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徐及鳳陽之宿州靈璧及徐州左衛邳宿淮安大河髙郵儀徴山東之沂州等衛通泰鹽城興化海州東海山東之莒州等所嘉靖間設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海防道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屬州縣衛所歸𨽻海防餘統如故天啟二年設淮海道駐淮安府本道統轄如舊至州縣考成則海州山陽等八州縣屬之淮海雲及漕儲道海運道等員其以部郎分司境內者在淮則有管倉戸部監青江浦常盈倉淮闗戶部管理鈔闗清江工部督治漕船漕運理刑四員在揚則有儀徴工部綜理瓜儀牐壩漕艘商舶之事髙郵工部二員髙郵工部舊在徐州蕭縣正徳元年始移駐髙郵謂之南河分司在鳳則有鳳倉戸部一員鳳陽䕶陵官軍糧餉皆取給於廣儲各倉先是鳳陽府通判一員専主斂散成化七年更立分司監督之隆慶二年始給闗防印信在徐則有徐倉戸部永樂初始設専督廣運糧儲一歳一代後兼理廣永倉事並管鈔稅三年一代又後鈔歸呂梁工部本司止監管稅務呂梁洪工部徐州洪工部正統後定差工部都水司主事嘉靖二十年兼理徐州境山二牐萬歴六年裁歸併呂梁工部分司夏鎮工部四員成化二十一年設沽頭工部分司嘉靖四十四年河決沽頭始移駐夏鎮此各道監司及郎署制使之大略也外都轉鹽運使司明初嘗設於兩淮後置之於兩浙廵鹽御史専駐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又山陽縣設管堤大使太倉州設黃浦市舶提舉此雖微員亦載諸㑹典者以其官非他省所有也至於郡縣之職自洪武三年定都南省改集慶路總管為應天府府尹又設治中通判推官等以佐之自餘諸郡由知府而下亦有同知判推諸職其首領官有經歴知事照磨檢校知州則有同知判官吏目知縣則有縣丞主簿典史其州之編戶不及三十里有屬縣者裁減同知無屬縣者並裁減判官縣之編戸不及二十里裁減丞簿其教職則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員訓導員缺無定數以州縣之大小為差其留都諸官若侍郎僉都之屬皆有右無左蓋左在北也有宗人府六部嘉靖二十六年革南京糧儲都御史以南戸部侍郎督理糧儲六科內戸科給事中一員管後湖黃冊五寺內太僕寺駐於滁州都察院內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兼管廵江或副都或僉都不並設通政司詹事府國子監翰林院尚寳司欽天監太醫院錦衣衛五城兵馬司中都留守諸官留守署在鳳陽府洪武十四年初制非勲戚不為留守後多以才略充之故銜多稱署守少實授者以倣中朝規制非獨江南一省之官故其詳不復贅列焉
  統部
  郭景祥總制
  張 經        楊 宜
  胡宗憲        劉 畿以上總督軍門
  永樂蹇 義
  宣徳熊 槩
  正統周 忱
  景泰李 敏        鄒來學
  陳 泰
  天順李 秉        崔 恭
  劉 孜
  成化宋 傑        邢 宥
  滕 昭        畢 亨
  牟 俸        王 恕
  彭 韶        李 嗣
  王克復
  𢎞治佀 鍾        何 鑑
  朱 瑄        彭 禮
  朱 璉        魏 紳
  艾 璞        羅 鑒
  正徳張 鳳        王 縝
  張 津        李克嗣
  嘉靖吳廷舉        陳鳳梧
  方良永        歐陽重
  周季鳳        陳 祥
  毛思義        陳 軾
  侯 位        陳克宅
  歐陽鐸        夏邦謨
  喻茂堅        丁汝䕫
  歐陽必進       周 延
  張 烜        孫世佑
  彭 黯        方 仕
  屠大山        楊 宜
  陳 洙        趙 忻
  周 珫        曹邦輔
  張景賢        方 濂
  陳 錠        翁大立
  周如斗        謝登之
  林 潤        海 瑞
  朱大器        陳道基
  張佳印        宋儀望
  胡執禮        孫光佑
  郭思極        王元敬
  佘 立        周 繼
  李 淶
  崇禎鄭 瑄以上廵撫應天都御史
  宣徳曹 𢎞
  正統何文淵        王 竤
  景泰王 文        徐有正
  陳 泰
  成化滕 昭        髙 明
  陳 濂        張 鵬
  李 裕        李 綱
  張 瓚        徐 英
  劉 璋        馬文升
  李 敏        邱 鼐
  𢎞治秦 鋐        李 昂
  張 瑋        李 蕙
  白 昂        徐 鏞
  張敷華
  正徳洪 鐘        王 瓊
  李 瀚        邵 寳
  屈 直        陶 琰
  張 縉        叢 蘭
  臧 鳳        許庭光
  嘉靖俞 諫        胡 錠
  李 龯        髙友璣
  鄭 毅        唐 龍
  毛思義        陳 祥
  劉 節        馬 欽
  周 金        王 杲
  張景華        周 用
  王 瑋        喻茂堅
  歐陽必進       韓士英
  胡 松        龔 輝
  魏有本        何 鰲
  應 檟        路 顒
  連 鑛        吳 鵬
  鄭 曉        陳 儒
  蔡克廉        王 誥
  傅 頤        章 煥
  何 遷        胡 植
  李 遂        唐順之
  洪朝選        萬士和
  萬厯潘季馴        李 誌
  喻 時        毛 愷
  王 廷        馬 森
  張 瀚        方 廉
  趙孔昭        陳 炌
  王宗沐        張 翀
  吳桂芳        汪一麟
  凌雲翼        傅希摯
  李世達        王廷瞻
  楊俊民        楊一魁
  舒應龍        陳於陛
  周 寀        李 戴
  褚 鈇        李三才
  王 紀        李養正
  天啟呂兆熊        蘇茂相
  陳 薦        劉東星
  劉士中
  崇禎李待問        郭尚友
  朱大典        史可法
  路振飛以上總督漕運兼廵撫都御史
  朱 瑄        史可法
  徐世䕃        鄭二陽
  張 亮        黃配元以上安廬廵撫
  嘉靖盛汝謙        王道直以上操江都御史洪武許 珪
  永樂顧 佐        閻 𢋫
  張 志        童 寅
  李曰良        方 林
  艾 廣        劉 棻
  宣徳陳 俊        何文淵
  張 𤦺        陳 懋
  正統楊 春        張文昌
  李 杲        羅 𤦺
  馬 昂        李 確
  江玉林        周 全
  劉 甄        黃 英
  齊 讓        王 允
  徐 郁        江 球
  朱 瑄
  景泰陳叔紹        陳 璥
  汪 琰        李 巘
  天順李 㢲        劉 泰
  許 誾        李 林
  吳 玘        樊 英
  白 侃        司 福
  成化胡 涇        陳維裕
  柳 彰        張 斆
  馮 貫        董 俊
  費 臻        佀 鍾
  李 敬        胡 漢
  何 淳        翟 瑄
  黃 傑        邱 山
  何 珖        孫 弁
  奚 銘        戈 瑄
  胡 諒
  𢎞治許 銳        朱 鉉
  凃 疇        呉 裕
  歐陽復        史 瑛
  程 文        方 榮
  連 盛        邢 義
  邱天祐        劉 淮
  陳世良        公勉仁
  正徳黎 鳳        姜 佐
  劉 溥        洗 光
  鄺 約        張 晉
  施 儒        吳 龯
  張仲賢        陳 軾
  嘉靖胡 潔        王 完
  陳 實        鄭光琬
  楊 鏊        李 儼
  葉 奇        劉謙亨
  傅 烱        虞守愚
  宋茂熙        詹 寛
  游居敬        邢 第
  劉良卿        喬 佑
  江 濬        陳與音
  唐 臣        劉存徳
  周 亮        張 洽
  孫文錫        閭 東
  趙 鏜        張雲路
  莫如士        董 鯤
  黃 中        黃 蕎
  劉以節        申 佐
  王汝正        宋 纁
  隆慶王宗舜        馮 善
  劉世曾        郭 莊
  向 程
  萬厯朱文科        鮑希賢
  唐 鍊        鄭國仕
  耿名世        董光裕
  陳 薦        蔡夢說
  劉 維        張治興
  龔一清        柴 祥
  李廷彥        王象䝉
  喬璧星        林道楠
  姚三讓        黃紀賢
  王 明        綦 才
  龔文選        李 炳
  牛應元        劉曰梧
  何熊祥        曹 楷
  宋 燾        王國楨
  荊養喬        徐應登
  駱駸曾        李 嵩
  田生金
  天啟易應昌        林一柱
  郭增光        張文熙
  賈毓祥        楊春茂
  何廷樞
  崇禎田惟嘉        溫國奇
  龔一程        遲大成
  李右讜        劉令譽
  張 煊        陳起龍
  徐之垣        鄭崑正
  賀登選以上廵按監察御史
  正徳朱 鑑        甯 欽
  劉 欒        郭希愈
  張惟恕
  嘉靖郭廷冕        賈大亨
  成子學        李逢時
  馬斯臧        陳 志
  蔡應暘        舒 鰲
  隆慶邵 陛        崔廷試
  李時成        陳用賓
  李 棟
  萬厯李天麟        劉應龍
  髙 舉        曹 楷
  牛應元        蔣春芳
  周 盤        唐世濟
  李應薦
  天啟史 𡎊        饒 京
  劉興秀
  崇禎梁雲構
  王鼎鎮以上廵按廬鳳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滁徐和監察御史
  宣徳彭 朂        孫 鼎
  天順葉 鸞
  成化陳 選        戴 珊
  婁 謙
  𢎞治王鑑之        方 誌
  正徳陳 琳        黃如金
  張鰲山        張 璿
  林有孚
  嘉靖蕭鳴鳳        陳伯諒
  盧 煥        劉 隅
  章 袞        邱養浩
  張 相        聞人詮
  馮天馭        楊 宜
  胡 植        黃洪毗
  趙 鏜        周如斗
  呉 遵        周斯盛
  耿定向
  萬厯房 寰        熊廷弼
  楊希旦        王以寜
  駱駸曾
  泰昌毛一鷺
  天啟孫之益        周邦基
  陳保泰
  崇禎李懋芳        甘學闊
  倪元珙        亓 煒
  張鳳翮        金 蘭
  宗敦一        朱國昌以上督學御史
  嘉靖許宗魯        徐卿伯以上刷卷御史劉 錫清軍御史
  楊 鉁        蔚元康以上廵鹽御史張士佩屯田御史
  髙 甲廵倉御史
  王道行
  萬歴尹 申
  崇禎荊本徹以上蘇松兵備道
  萬歴彭國光        梁祖齡
  蔡獻臣        臧爾勸
  陳 瑛
  泰昌曾惟唯        楊𢎞備
  周 頌
  崇禎吳時亮        吳麟瑞
  徐世䕃        曾化龍
  商周祁        林銘鼎
  李時𦭶        周調鼎
  馬鳴霆以上常鎮兵備道
  嘉靖張景賢        馬 慎
  劉景韶        張師載
  姜廷順
  隆慶劉 佑        傅希聲
  陳耀文        程學博
  萬歴陳文煥        龔大器
  舒大猷        胥 遇
  周夢暘        薛夢雷
  張允濟        曲遷喬
  王之猷        陳 璧
  楊 洵        張鳴鶚
  楊 檟        熊尚文
  鄭國俊        馬從龍
  天啟郭士望        周汝璣
  王化行        來 復
  崇禎王象晉        柴紹勲
  鄭二陽        袁繼咸
  王心純        黃家瑞
  王纘爵以上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兵備道
  王公弼        史可法
  湯開逺        張 亮
  杜繩甲        馮叔吉
  張九徳以上安廬兵備道
  洪武張允成        鄧 瓊
  嘉靖鄭光溥        朱舜明
  徐光啟        楊 兆
  丁應璧        馮叔吉
  劉志業        程拱震
  周 標        牛惟炳
  袁國臣        侯應薇
  張天徳        陳王庭
  柳希㸃        饒景曜
  蘇 進        王龍徳
  林汝詔        劉 㑹
  金 勵        張九徳
  王三才        張 孝
  楊作楫        陳 英
  傅淑訓        孫 轂
  彭克濟        盧洪珪
  張士第        顧元鏡
  程世昌        劉開文
  侯安國        余鯤翔
  崇禎張文煇        唐良懿
  馬鳴霆以上徽寜池太兵備道
  𢎞治閻 璽
  正徳王 純        席 書
  李天衢        孫 磐
  曾大顯        李 鉞
  郭 震
  嘉靖袁 經        伍希周
  周允中        史 道
  張 絅        李宗樞
  陳 洙        孔天印
  林雲同        蘇志臯
  顧 翀        許天倫
  程時思        朱舜民
  許 嶽        徐惟賢
  黃元恭        胡 湧
  王學謨        張嘉應
  段 錦
  隆慶劉得寛        馮 豸
  隨 府        陳治典
  萬歴聶廷璧        朱東光
  唐 鍊        潘頤龍
  賈如式        李𢎞道
  楊 芝        王之猷
  李驥千        詹在泮
  楊繼光        李維楨
  劉如寵        歐陽東鳳
  臧爾勸        朱 錦
  董元學        梁有年
  趙 彥        陸夢祖
  賈之鳳        饒景暐
  天啟魏士前        呂封齊
  焦源溥        劉應召
  崇禎胡沾恩        呂道昌
  申為憲        謝肇元
  袁 楷        李一鰲
  張如蕙以上潁州兵備道
  成化汪舜民        張 憲
  毛 科        馮 顯
  柳尚義        羅 循
  陳 和        余 祜
  蔡 需
  正徳李 珏        吳嘉聰
  趙 春        秦 龯
  吳 昂        查應非
  嘉靖何 鰲
  宋 圭        張 臬
  屠大山        王 挺
  楊 宜        郭廷冕
  王 畿        譚 棨
  李天寵        劉天授
  於徳昌        翁時器
  盧 鑑        錢 嶧
  余朝卿        徐 節
  陳 奎
  隆慶劉經緯        馮敏功
  舒應龍        陳文煥
  萬歴林 紹        游季勲
  張 純        唐 鍊
  陳 瑛        莫與齊
  陳文燧        周夢陽
  畢自嚴        徐成位
  郭光復        曹時聘
  劉大文        卜汝良
  馮盛明        李文芳
  袁應泰        楊 洵
  髙 㨗        岳駿聲
  施天徳        趙 謙
  楊廷槐
  天啟王振祚        唐 煥
  劉 泓
  崇禎徐 標        姜兆張
  張若獬        何騰蛟
  范鳴珂        鄭之俊以上淮徐兵備道
  隆慶潘允端
  萬歴宋豫卿        楊一魁
  陳文燭        游季勲
  蕭 遍        馮敏功
  劉東星        陳 瑛
  徐用儉        陳文燧
  呉同春        張惟成
  沈 修        衛成方
  白希繡        王任重
  李開藻        董漢儒
  陳 簡        梅守相
  趙應選        施爾志
  翟師雍
  天啟岳駿聲        熊 膏
  朱國盛
  崇禎周 鼎以上漕儲道
  天啟宋統殷        曹守勲
  胡爾慥        劉若金
  張燦垣以上淮海道
  崇禎孫 榖        王公弼
  虞洪珪        張士第
  顧心鏡        史可法
  程時昌        劉開文以上池太道
  萬歴宋繼登
  天啟錢士晉        王元雅
  張翼明        陳 陛
  莊起元        辛思齊以上海運
  葉 宜        蔣 瑄
  陳 逵        華 察
  方逢時        丁希孔
  沈 奎        麻 溶
  張養正       仇夢台以上清江浦管倉戶部分司
  王鴻儒        呉仕典
  張 龯        呉國相
  徐可乆        戴 冕
  史啟元        荊之𤦺
  王良佐        劉大川以上淮闗板牐戸部分司
  魚 侃        姜 麟
  顧 棠        姚邦才
  張鳳翼        薛近兗
  樊良樞        張國紳以上漕運理刑刑部分司
  謝彥誠        歐陽熙
  張 鼐        姚文灝
  呂希周        許應逵
  沈孝徴        朱啟元
  龔震英        楊所修以上督理漕船工部
  鄧 珏        王 淮
  劉秉常        朱應昌
  項 喬        凌雲翼
  許孚逺        彭汝成
  王 洙        龔養性
  張東暘        郭子章
  宋存徳分司以上儀徴工
  方 全        董 模
  談 倫        李承勲
  魏公濟        陳萬言
  林繼臯        梁汝璧
  陳大章        葉夢熊
  袁志髙        祝萬齡
  李三竒        孫時偉部分司以上監督鳳陽倉
  郭 安        李淑玉
  閻 恕        康紹宗
  華 金        王維垣
  陳 㨗        李 燧
  趙 訥        姜士昌
  周大模        葉 煒
  張 曉        宋統殷
  盛 黃以上徐州倉戸部分司
  王 矩        楊 璉
  王 豫        朱 袞
  羅 循        彭登瀛
  萬文卿以上徐州洪工部分司
  徐 儀        王 溥
  過 璘        張文錦
  蔣應奎        陳洪範
  唐 錬        陳邦彥
  傅淑訓        王命禹
  余 宗以上呂梁洪工部分司
  陳 宣        侯 寜
  曾 鑑        錢錫汝
  詹思謙        黃元㑹
  吳昌期        宮繼蘭以上夏鎮工部分司
  謝 表        蔣 益
  呉日新        顧雲鳳
  李之藻        朱國盛
  林廷輝以上髙郵工部分司





  江南通志卷一百三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一百四
  職官志
  文職
  明分轄
  洪武王子謙        楊元杲
  夏仲信以上應天府知府
  藺以權        鄭 沂
  張遇林        尚 寳
  劉 仁        李 拳
  徐 鐸        曹廷訓
  班用吉        曽朝佐
  冦 徴        髙守禮
  孫 鳳        尹 寳
  李 徳        林 衡
  宋 翊
  建文向 珤
  永樂姚 恕        夏思忠
  汪 翔        於 潛
  陳 福        李 秀
  顧 佐        薛 均
  洪熈紀 正
  宣徳黃 茂        張 璘
  史 怡        鄺 埜
  正統陳 俊        李 敏
  景泰馬 諒        王 弼
  郭士道
  成化畢 亨        彭 信
  魯崇志        於 冕
  𢎞治楊守隨        秦 崇
  樊 瑩        冀 綺
  髙 敞        韓 重
  吳 雄
  正徳陸 珩        沈 銳
  黃 寳        常 麟
  周 宏        丁 鳳
  孫 春        張 淳
  歐陽旦        白 圻
  黃 瓚        王 宸
  龔 𢎞        胡宗道
  王 震
  嘉靖聞 淵        王 爌
  陳 錫        陳良器
  陳 鼎        江 曉
  邊 寭        柴 竒
  孫 懋        戴 金
  陳 卿        袁 擯
  戴 儒        吳 瀚
  洪 珠        歐陽塾
  蔣應奎        呂 顓
  鄭 漳        扈永通
  李 珊        汪宗元
  葉 鏜        鮑道明
  呂光洵        呂時中
  孟 淮        魏尚純
  唐 寛        劉自強
  劉望之        王 鶴
  李一瀚
  隆慶譚大初        畢 鏘
  周 俶        鄔 璉
  杜 拯        陶承學
  萬歴楊 成        汪宗伊
  吳文華        程嗣功
  陳於陛        隂武卿
  方良曙        劉志伊
  劉 庠        游季勲
  吳 善        顧章志
  袁三接        孫丕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石應岳        張 檟
  陳文燭        邵仲祿
  楊廷相        程拱辰
  張孫繩        熊惟學
  趙欽陽        徐 申
  王一乾        陸長庚
  汪道亨        黃承元
  姚思仁        王三才
  泰昌徐必達
  天啟鄭 璧        畢懋良
  魏 說        談日省
  李逢節        祝以豳
  周維京
  崇禎黃景華        詹士龍
  劉之鳳        王心一
  劉餘佑        戈允禮
  祁逢吉        劉士貞
  王廷梅以上應天府府尹
  洪武何 質        王 暄
  陳 寜        趙 棠
  金 絅        丁士梅
  吳 懋        魏 觀
  王 虎        王興宗
  李 亨        湯 徳
  石 海        王 繹
  李 幹        陳彥昌
  祝 茂        張 亨
  祝宗善        張 冠
  黃彥端        黃 文
  王 觀        楊幼文
  樂 倫        吳 賢
  矯 順        姚 善
  永樂薛 瓘        湯 宗
  王 恭        鄭 眞
  李 鼐        李 綜
  董 翥        劉 麟
  李從泰
  宣徳余士賢        況 鐘
  正統汪 滸        劉華甫
  李從智        朱 勝
  天順楊 貢        姚 堂
  林 鶚        邢 宥
  成化賈 奭        邱 霽
  劉 瑀        李廷美
  𢎞治賀 霖        孟 俊
  史 簡        曹 鳳
  林世逺
  正徳鮑 輦        林庭昻
  劉 恱        徐 讚
  嘉靖戴 冠        胡纘宗
  陳文沛        李 顯
  聶 豹        李 珣
  王 儀        崔 允
  王鴻漸        張元孝
  馬 𫾻        王 廷
  范 慶        金 城
  林懋舉        溫景葵
  王道行        徐 節
  劉 溱        蔡國熈
  隆慶李 鍵        吳善言
  萬歴李充實        朱文科
  俞嘉言        石崑玉
  盧大順        孫成泰
  朱燮元        周一梧
  李右諫        趙世祿
  林紹明        陳訏謨
  沈萃徴
  天啟寇 慎
  崇禎王時和        史應選
  陳鍾盛        陳洪謐
  陳師泰以上蘓州府知府
  洪武王立中        荀玉徵
  陳 定        盛 昇
  林 慶        劉 鑑
  鄧處善        何 賜
  甄 庸
  永樂黃子威        夏 忠
  宣徳趙 豫
  正統黃 平
  景泰葉 冕
  天順李 恵        田 臻
  成化白行中        申 剛
  王 衡        樊 瑩
  劉 璟
  𢎞治陳 讓        劉 琬
  正徳金 洪        翁 理
  陳 威        喻 時
  吳 龯        孔 輔
  嘉靖張文明        路 迎
  何 鰲        熊 宇
  黃 潤        朱 潤
  黃 㠏        何繼之
  馮 彬        劉存徳
  方 廉        黎道訓
  史直臣        臧繼芳
  袁汝是        朱 茹
  隆慶袁正吉        李向陽
  萬歴查志隆        王以修
  賈待問        曾如春
  閻邦寜        胡峻徳
  喻 均        詹思虞
  李多見        柳希㸃
  李再命        許維新
  蔡増譽        張九徳
  劉可法        張文炫
  莊毓慶        張光縉
  陶鴻儒
  天啟張宗衡        仇時古
  崇禎方岳貢        陳 亨
  姚序之以上松江府知府
  洪武髙 復        孫 用
  張 度        商 準
  董子琦        王伯啟
  李徳善        安 盛
  王士良        黃 𢎞
  永樂萬子雅        陳貴芳
  洪熈熊 觀
  宣徳余 文        莫 愚
  正統葉 蓁
  景泰周 源
  天順蔣 忠        王 慥
  卓天錫
  成化龍 晉        劉 鈺
  孫 仁        華仲賢
  𢎞治曾望宏        連 盛
  楊二和
  正徳史 俊        馬 騤
  李 嵩        王 教
  嘉靖陳 實        申 綸
  張大綸        趙 兌
  應 檟        陳大用
  張志選        符 騐
  郭廷冕        余勉學
  陳宗⿳䒑⿲止自匕⿱兒夂 -- 夔        金 豪
  邵惟中        朱 袗
  湯 賓        李幼滋
  隆慶許 嶽        郭文輔
  施觀民
  萬歴陳應薦        穆 煒
  王三錫        譚 桂
  馬化龍        錢守成
  田一麟        邊有猷
  周一梧        歐陽東鳳
  王述古        黃徳貴
  杜承式        陳㓜學
  劉廣生
  泰昌何應瑞
  天啟曾 櫻
  崇禎石萬程        洪周祿
  王觀光        陳 琯
  吳兆壆        張𢎞志
  傅天錫        閔自寅
  郭 佳以上常州府知府
  洪武楊 遵        管景清
  強 立        趙有慶
  蔡景初        張子茂
  徐 誼        劉思道
  仝允恭        俞能凈
  薛 岩        劉 辰
  劉景文        徐 邈
  羅 觀
  永樂鄭 桓        楊 紳
  游 端
  正統郭 濟        呉 崖
  張 巖
  景泰白仲賢        林 鶚
  姚 堂
  成化翟 敬        史 素
  黎 福        熊 佑
  𢎞治鄭 傑        王存忠
  劉 績        邱 經
  羅 循        林 魁
  周 霖
  正徳謝 表        滕 謐
  劉儲秀
  嘉靖李 珣        劉 可
  鄭 琬        陳文譽
  張 珤        林 華
  陳天然        申 價
  郭 鑰        都文奎
  錢 嶧        吳一瀾
  秦 淦        潘一桂
  隆慶胡維新        王惟善
  林應雷
  萬歴張 純        鍾庚陽
  王事聖        吳撝謙
  曹一鵬        范世美
  王繼明        王應麟
  許國誠        蘇兆民
  霍鎮方        康應乾
  賈熙績        李中行
  康邦濟        翁為樞
  賀仲軾
  崇禎陸懐玉        王秉鑑
  印司奇        程 峋
  李原立        錢良翰
  傅廷獻以上鎮江府知府
  洪武范 中        姚 斌
  任光祖        潘 傑
  施 禮
  永樂林士敏        姬 珪
  宣徳彭 逺        楊 理
  正統程 宗        邱 陵
  景泰田 臻
  天順楊 㫤
  成化袁 潔        范 洙
  韓邦問
  𢎞治徐 鏞        才 寛
  方 榮        邊 憲
  楊 遜
  正徳趙 俊        華 璉
  劉 祥        羅 循
  薛 贇        張 錦
  嘉靖於 桂        田 賦
  朱實昌        路 迎
  葛 木        王鳳靈
  袁 淮        孫繼魯
  周洪範        張守約
  姚 虞        劉良卿
  趙大綱        張敦仁
  蔡楊金        劉崇文
  范 檟        李幼滋
  劉 祐        傅希摰
  隆慶黃國華        陳文燭
  萬歴邵元哲        宋伯華
  樊克宅        張允濟
  倪 凍        李元齡
  馬化龍        張國璽
  劉大文        劉如寵
  張經世        杜 縻
  姚 鋐        詹士龍
  髙 㨗        蔡 侃
  宋統殷
  天啟沈振龍        宋祖舜
  許令典        田所賦
  董允升
  崇禎汪心淵        衛印文
  康萬民        周光夏
  石 磐以上淮安府知府
  洪武周福原        盧幼學
  譚有得        戰 慎
  何子華        陳 寳
  龎 清        鍾 旭
  闗敬祿        張 本
  永樂王 思        髙 敏
  田 慶        陳 真
  宣徳李 真
  正統韓 𢎞
  景泰陸 疇        汪庭訓
  王 恕
  天順王 勤        何 謹
  成化鄭 岑        周 源
  髙 岡        楊 成
  吳 嵩
  𢎞治馮 忠        房 明
  唐 愷        王 恆
  許 節        王 恩
  正徳王 鐸        鄧文質
  何 顯        孫 祿
  李師儒        蔣 瑤
  彭大治        易 瓚
  嘉靖陶 儼        侯 秩
  王 松        韓 楷
  劉宗仁        朱懐幹
  馮良知        衛尚綸
  韓一石        吳桂芳
  石茂華        任希祖
  毛 術        張正位
  衛東楚
  隆慶陳學伊        徐 尚
  賈應元
  萬歴岳維華        潘頥龍
  趙慎修        虞徳
  周 標        蔣希孔
  傅來鵬        王雲鷺
  徐應聘        吳 秀
  郭光復        楊 洵
  張廷相        朱 錦
  趙良相        朱一鶚
  郭之琮        吳嘉謨
  林銘鼎
  天啟劉 鐸        楊嘉祚
  李 拭        顔庸暄
  周 頌
  崇禎謝 宸        徐伯徵
  張䱋化        韓文鏡
  馮文偉        吳震交
  馬鳴騄        任民育以上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府知府
  洪武譚啟宗        楊希元
  趙好徳        邵 彧
  周 濟        錢 性
  王 和        符 濟
  王 璜        葉 瓊
  周 翔        沈 和
  徐 傑        鍾 藩
  張 冕        史 簡
  楊茂元        陳雲鶚
  王 璠        周 洪
  趙 鑑        郭 絍
  陶 煦
  正徳馬 文        張文錦
  胡纘宗        陸 鈳
  羅 英        姚 正
  嘉靖石 簡        林 鐘
  吳 麟        陳 暹
  王崇古        底 藴
  李 遜        朱瑞登
  潘仲驂        曽汝檀
  方攸績        黃 錝
  周希哲        王宗徐
  查志隆        吳孔性
  胡心得        唐守欽
  葉夢熊        楊道㑹
  許 評        李守約
  趙夀祖        韓 櫂
  徐民式        林非珂
  鄭國俊        趙世徵
  喬進璠        連繼芳
  楊堯華        沈中英
  陳 鑣        李士榮
  游雲鴻        田大本
  皮應舉        楊肇泰
  邊 壆        杜繩甲
  崇禎傅夢弼以上安慶俯知府
  洪武魏君祥        李 納
  胡 善        權 緯
  張孟善        何敏中
  陳彥回
  永樂黃 觀        張從道
  任 勉
  宣徳楊 鈍        崔彥俊
  正統孫 隆        孫 遇
  景泰華 能
  天順龍 晉
  成化周 正        王 勤
  王 哲        張 鼎
  𢎞治佀 鍾        李延夀
  龍 夀        祁司員
  王 問        張 楨
  彭 澤        何 歆
  正徳柯 英        熊 桂
  張 芹        留志淑
  鄭 玉
  嘉靖南 夀        王繼禮
  馮世雍        鄧繼曽
  林 山        佘勉學
  來 聘        李天寵
  朱有孚        陶承學
  周 滋        胡 孝
  何東序
  隆慶段朝宗        崔孔昕
  萬歴蕭敏道        徐成位
  王 京        髙 時
  古之賢        董 石
  沈 文        陳所學
  沈茂榮        梁應澤
  楊松年        鄔元㑹
  楊 楷        洪有助
  劉可法        周士昌
  天啟陳士章        劉尚信
  洪應衡
  崇禎陸錫朋        戴自成
  任 政        頡 鵬
  唐良懿        秦祖襄以上徽州府知府
  洪武黃榮祖        楊 觀
  陳 灌        鞠騰霄
  胡乾佑        塗 節
  林彥常        王 煜
  俞尚宇        邵 仁
  吳 昭        吳元肅
  永樂禢明徳        宋 獻
  李仲真        榮 貴
  武 彥
  宣徳鄧本道        王 㴻
  正統袁 旭        張 裴
  葉 錫
  天順沈 性
  成化俞 鐸        王 勤
  楊 禮        劉 槃
  鄭 勤        塗 觀
  黎 福        葉 亨
  𢎞治范 吉        劉廷瓚
  華 璉
  正徳惠 隆        劉 寅
  楊 鳳        余 志
  鄭文炳        胡東臯
  嘉靖及 宦        區 越
  屠應坤        邵 𣋌
  黎 晨        曹 邁
  胡 湘        紀 資
  尹 字        趙應祥
  劉起宗        朱大器
  方逢時        羅汝芳
  沈志言
  隆慶朱 茹        鍾一元
  戴鳳翔        王嘉賓
  萬歴陳 俊        鄭繼之
  王之仕        李國觀
  廖恆吉        蕭良譽
  林民止        張徳明
  史起欽        金 勵
  馬從龍        余士奇
  杜文煥        關 驥
  天啟董懋中        王公弼
  黃夢松
  崇禎周光夏        徐大儀
  周維新        錢敬忠以上寜國府知府
  洪武劉行任        孫 炎
  王祖慎        王希顔
  趙 安        晏 毅
  盧 耀
  正統楊 俊        葉 恩
  王應清
  天順鄧 儀
  成化李 宏        常 顯
  金 溥        郭 哻
  𢎞治陳良器        包 鼎
  祁司員
  正徳白 翺        萬 英
  何紹正
  嘉靖田 賦        胡 汭
  韓 楷        侯 緘
  陸 岡        曾仲魁
  柯實卿        王 崇
  陳子文        杜秉彛
  周 鎬        黃 顯
  陳應和        呂孔良
  鍾一元        尹士龍
  隆慶馮叔吉        鍾 榖
  萬歴王 頥        郭四維
  劉孟雷        姚士觀
  王岳錫        何思登
  張堯文        錢 檟
  方 遂        章堯相
  黃流芳        李思恭
  胡芳桂
  天啟姚來寅        潘應龍
  王家相
  崇禎顧元鏡        孫 如
  石公印        惠戸實
  莊尹辰        潘汝嘉
  謝禧昌以上池州府知府
  洪武李 習        邱以敬
  許 瑗        范 常
  潘有慶        江 河
  王原真        王 謙
  盧彥中        劉有年
  永樂髙仕耕        徐 敬
  宣徳楊 銘
  正統姚 政        楊仕敏
  景泰李 郁
  天順揭 稽        俞 端
  李 㢲
  成化施 奇        周 鳳
  焦 恕        髙 輔
  劉忠器
  𢎞治徐 節        項 經
  周進隆
  正徳龍 䕫        周 統
  趙維籓        傅 鑰
  嘉靖底 藴        熊 蘭
  陶 儼        林 龯
  張 珤        祝 詠
  王廷梅        路 珠
  周祖堯        馬 森
  宋 淳        姚汝舟
  任有齡        包應麟
  吳一儒        張大化
  費 增        黃 泮
  隆慶王 璽        丁懋儒
  萬歴錢 立        林 烴
  王貽徳        林一材
  楊守仁        沈大忠
  陳 璧        顧汝學
  劉應鈳        王繼明
  鄧思啟        何士林
  胡爾慥        李若訥
  天啟劉士鰲        閻 暖
  崇禎王 蒞        顔容暄
  孫如蘭        劉正衡
  馬呈徳        杜時髦
  鄭 瑜        易第昌以上太平府知府
  洪武呂文燧        潘 傑
  梁 詵        蘇 敏
  永樂曾由正
  宣徳揭 稽
  正統衛宗孟        甘 瑛
  史 濡
  天順孟 玘        朱 鏞
  成化楊 㫤        邢 珫
  余 鐘        葉 盛
  李 崙
  𢎞治宋 鑑        馬 金
  正徳楊 璲        徐 鈺
  向文璽        龍 誥
  嘉靖陳 桓        周 瑯
  王鴻漸        髙汝行
  王 松        項 喬
  呉 縉        王 浙
  黃虛中        吳 嶽
  張 瀚        髙 節
  雷 逵        張萬紀
  汪克用        屠仲律
  喻南嶽        呂鳴珂
  隆慶陳懋觀        張大忠
  吳道明
  萬歴曾如春        葉如春
  王 俸        徐應聘
  王之士        張道明
  喬學詩        范以淑
  龔廷賓        卜汝梁
  潘 榛        李克敏
  張光縉        邱雲肇
  馮聖世        賈克忠
  天啟張正學        劉應召
  任大治
  崇禎史啟英        嚴爾珪
  呉大朴        劉 彥
  朱廷煥        王虛白
  鄭履祥        周有翼
  邵 起        譚元方以上廬州府知府
  洪武嚴 達        張遇林
  蔣子傑
  永樂楊 浩
  宣徳熊 觀
  正統楊 祖        楊 瓚
  景泰仲 閔
  天順何 源
  成化張 鄜        戴 耀
  李 㢲        閻 琮
  王 誓        南 鵬
  𢎞治章 銳        張 貞
  孟 俊        邊 憲
  正徳范希淹        汪金恩
  羅 玹        李師儒
  故文璧        張 麒
  曹 蘭
  嘉靖底 蘊        曹 嘉
  及 宦        李 瑜
  劉 佐        劉 安
  邵元吉        賈 準
  葛廷章        李 愈
  饒天民        杜汝貞
  熊勉學        靳學曾
  盧 鎰        王應璧
  劉 臻        宿應麟
  潘一桂
  隆慶周汝徳        王一鶚
  趙體敬
  萬歴張登雲        張 寜
  李枝秀        王繼祀
  張大孝
  天啟呂封齊        晏日啟
  歐陽充材
  崇禎徐世隆        許國士
  顔容暄        李應節
  李可植        張以謙以上鳳陽府知府
  洪武文景宗        髙玉琳
  張 景        徐 恆
  田 凟        楊節仲
  宣徳楊 祕
  正統湯惟堅        章 贊
  知 賢        蘚 璟
  任 泰
  景泰羅 正        宋 誠
  天順王 敘
  成化陳廷璉        張 琳
  和 鸞        朱 鼎
  劉 憲
  𢎞治何宗理        王 寅
  正徳上官崇        栗 銘
  張行甫        武 雷
  樊 準        張 淮
  嘉靖盧永春        郭天錫
  李 邦        孫 光
  魏 頌        陸時望
  陳克昌        熊 林
  王重賢        陳淑美
  何 莘        李 桐
  胡 麟        王 霄
  鄭維邦        鄒 臣
  隆慶王 鈗        章世徵
  劉順之
  萬歴孫養魁        劉正寛
  唐民敏        張士美
  許知新        徐 鄰
  劉 萃        曾士毅
  張 執        關 香
  夏崇謙        劉民愛
  張崇烈        張正綱
  程宇鹿        傅維翼
  汪心淵
  天啟張國用        辛聨魁
  霍震㝢
  崇禎米良翰        韓 雲
  孫振基        楊錫璜
  楊思乾        李宗奇
  劉中衍        冉孺能
  朱統𨬟        紀天祐
  瞿鳴岐        何 復
  朱藴𨫼以上徐州知州
  洪武戴 玉        朱從善
  陳 祥        周 鼎
  魏 鑑        杜 敬
  永樂王 理        陳 璉
  正統唐 振
  景泰彭 光
  天順周 正        汪 昱
  成化周 信
  𢎞治曾 顯        陸 琛
  正徳張元春        陳 璧
  嘉靖陳則清        王邦瑞
  鄭 慶        田汝成
  林元倫        趙大綱
  畢竟容        沈志言
  葉露新
  隆慶李文簡
  萬歴丁士奇        王永寧
  陳允升        盧洪夏
  孫 森
  天啟謝於教        呂新周
  崇禎劉大鞏        李繩勲以上滁州知州
  洪武
張純誠        陳 善
  曹 文        李 相
  孫時舉        陳 琦
  永樂戴泰一        康 慶
  劉 亨        黃 恕
  宣徳蕭雲舉
  正統朱 沅        侯 潤
  天順劉 隆
  成化程 獻        張 晟
  𢎞治林長繁        王 ⿱氶巴 -- 卺
  正徳顧 珀        徐子熙
  孔公才        沈 圻
  楊天茂
  嘉靖易 鸞        賈應春
  孟 雷        張淑宣
  李 渭        宋繼先
  張思忠        晉朝臣
  隆慶康 誥
  萬歴趙如崑        尤光被
  曾克唯        郭繼芳
  謝 嵩        陸廷誥
  天啟陶榮齡        孫克明
  崇禎薛 坤        黎𢎞業
  萬民戴        左 瑛以上和州知州
  洪武陳 寜        魯 參
  周 遜
  永樂羅坤泰        楊 翰
  宣徳仲 端
  正統劉 銑
  景泰鄭 賢
  天順陸 鳳        藍 洪
  成化周 瑛
  𢎞治辛 禮
  正徳趙崇賢        喬 岱
  江 暉
  嘉靖王邦瑞        歐陽乾元
  李得春
  隆慶周聚星
  萬歴呉同春        何鳯起
  陸長庚        屠 謙
  任春元        段猷顯
  李得中        張嗣誠
  史躬盛
  天啟許國器
  崇禎李 時        翁日襄
  程良符        趙景和以上廣徳州知州















  江南通志卷一百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一百五
  職官志
  文職
  國朝統部
  總督部院順治二年江南初入版圖命內院大學士經略招撫四年停止內院特設總督一員初轄江南河南江西三省自六年以後止轄江南江西二省康熈元年裁去操江歸併總督十三年止轄江南一省至二十一年仍轄兩江帶理操江雍正元年三月吏部覆議兩江總督統理江蘇安徽江西三處廵撫事務地濶兵多與川陜總督俱實授兵部尚書職銜著為例
  洪承疇福建人進士順治二年以經略任
  馬國柱奉天人順治四年任以後係總督
  馬鳴佩奉天人順治十二年 郎廷佐奉天人順治十三年麻勒吉滿洲人狀元康熈十年任 阿席熈滿洲人康熈十二年任于成龍山西人副榜康熈二十一年任王新命潼川人貢監康熈二十三年任董 訥平原人康熙二十六年 傅臘塔滿洲人康熙二十七年范承勲瀋陽人康熙三十三年 張鵬翮遂寧人進士康熙三十八年阿 山鑲藍旗人康熙三十九年邵穆布鑲藍旗人康熙四十五年噶 禮正紅旗人康熙四十八年赫 壽正紅旗人康熙五十一年常 鼐正白旗人康熙五十六年查弼納鑲藍旗人康熙六十一年范時繹瀋陽人雍正四年署任 史貽直溧陽人進士雍正八年署任高其倬鑲黃旗人進士雍正八年尹繼善鑲黃旗人進士雍正九年署任魏廷珍景州人進士雍正十年署任高其倬雍正十一年再任
  趙𢎞恩鑲紅旗人貢生雍正十一年
  總漕部院自前明以來駐節淮安以便䟎運
  國朝因之順治六年裁去鳳撫歸總漕兼理廵撫事十六年復設鳳撫總漕遂專督七省漕運事務王文奎浙江人順治二年  楊聲逺順天人順治四年
  吳惟華陜西人順治四年任以後兼管鳳撫
  沈文奎即王文奎復姓順治十年再任蔡士英奉天人順治十二年亢得時山西人順治十五年 蔡士英順治十六年再任以後專管漕務林起龍大興人進士康熙元年 屈盡美奉天人康熙六年
  帥顔保滿洲人康熙八年  邵 甘滿洲人康熙二十年徐旭齡錢塘人康熙二十四年 慕天顔靜寧人進士康熙二十六年馬世濟鑲紅旗人康熙二十七年董 訥平原人康熙二十八年興永朝奉天人康熙三十二年 王 樑正黃旗人康熙三十三年桑 格滿洲人康熙三十四年 董安國鑲紅旗人康熙三十四年赫 壽正紅旗人康熙五十年 郎廷極鑲黃旗人康熙五十一年施世綸鑲黃旗人廕生康熙五十四年
  張大有郃陽人進士康熙六十一年性 桂正藍旗人雍正八年魏廷珍景州人進士雍正十年 顧 琮鑲黃旗人雍正十三年署任補 熙鑲黃旗人雍正十三年署任程元章上蔡人乾隆元年
  總河部院歴任駐劄山東濟寧州自康熙十六年以後江南工程緊要就近駐劄淮安府山陽縣之清江浦雍正年分設南北總河北駐山東南駐江南分任河工
  靳 輔奉天人康熙十六年 馬 齊滿洲人康熙二十七年王新命潼川人貢監康熙二十七年靳 輔康熙三十一年再任
  于成龍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三十七年任
  董安國鑲紅旗人康熙三十四年張鵬翮遂寧人進士康熙三十九年趙世顯鑲紅旗人康熙四十八年陳鵬年湘潭人進士康熙六十年齊蘇勒正白旗人雍正元年 孔毓珣曲阜人雍正七年
  稽曾筠無錫人進士雍正八年 趙𢎞恩鑲紅旗人貢生雍正十三年署任髙 斌鑲黃旗人乾隆元年
  廵撫都察院江南分上下江設兩廵撫蘇松廵撫自明嘉靖以來久設
  國朝因之初轄江蘇松常鎮五府康熙五年鳳撫奉裁始併轄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徐三府州康熙元年停止提督軍務之銜十三年以軍興復令提督軍務安徽廵撫
  國初以操江兼管後以任重事繁康熙元年操江軍務歸併總督始專任廵撫之事所轄安徽寧池太廬鳳七府滁和廣三州雍正二年上江分出六安泗潁亳四州下江分出太倉邳海通四州俱為直隸十一年陞徐州為府併入邳州十三年陞潁州為府併入亳州兩廵撫仍照舊額統轄
  江蘇廵撫
  土國寳大同人順治二年  周伯逹萊陽人進士順治六年土國寳順治七年再任   周國佐奉天人順治九年
  張中元正黃旗人監生順治十一年蔣國柱正黃旗人順治十六年朱國治正紅旗人順治十七年 韓世𤦺正紅旗人康熙元年馬 祜正黃旗人進士康熙八年慕天顔靜寧人進士康熙十五年余國柱大冶人進士康熙二十一年王新命四川人貢監康熙二十三年湯 斌睢州人進士康熙二十三年趙士麟雲南人進士康熙二十五年田 雯德州人進士康熙二十六年洪之傑湖廣人進士康熙二十七年鄭 端直隸人進士康熙二十九年宋 犖商邱人廕生康熙三十一年於 凖山西人康熙四十五年 張伯行儀封人進士康熙四十九年王度昭諸城人康熙五十一年署任張伯行康熙五十一年再任
  赫 壽正紅旗人康熙五十四年署任施世綸鑲黃旗人廕生康熙五十四年署任吳存禮正黃旗人康熙五十五年查弼納鑲藍旗人雍正元年署任何天培正白旗蒙古人雍正元年署任張 楷正藍旗人舉人雍正三年范時繹瀋陽人雍正四年署任 陳時夏元謀人進士雍正四年張坦麟漢陽人舉人雍正六年署任趙向奎聞喜人雍正六年署任尹繼善鑲黃旗人進士雍正六年署任王 璣錢塘人雍正七年署任彭維新湖廣人進士雍正七年署任尹繼善雍正七年再任
  王國棟瀋陽人進士雍正九年署任喬世臣滋陽人進士雍正九年孫國璽正白旗人雍正十一年署任高其倬鑲黃旗人進士雍正十一年署任顧 琮鑲黃旗人乾隆元年署任
  安徽廵撫
  李猶龍洵陽人貢生順治二年 李棲鳳奉天人順治三年
  王 懩順治年任    劉洪遇順治年任
  李日芃奉天人順治七年任以後操撫兼管
  秦世徵奉天人順治十二年 蔣國柱奉天人順治十二年朱衣助奉天人順治十六年 宜永貴奉天人順治十六年張朝珍奉天人順治十八年任以後專廵撫
  靳 輔奉天人康熈十年任  徐國相奉天人康熙十六年薛柱斗延長人㧞貢康熙二十三年楊素藴宜君人進士康熙二十六年江有良奉天人監生康熙二十七年高承爵奉天人廕生康熙三十二年佟國佐奉天人官生康熙三十三年線一信奉天人廕生康熙三十四年陳汝器奉天人廕生康熙三十五年李 炳鐵嶺衛人廕生康熙三十八年高承爵康熙三十九年再任  喻成龍正藍旗人廕生康熙四十一年劉光美奉天人監生康熙四十二年葉九思鑲藍旗人官生康熙四十八年梁世勲延安人廕生康熙五十年李成龍奉天人廕生康熙五十五年魏廷珍景州人進士雍正三年 程元章上蔡人進士雍正八年徐 夲錢塘人進士雍正十年 王 紘膠州人進士雍正十二年趙國麟泰安人進士雍正十三年
  提督學政順治二年上下江督學御史分差二員九年始合為一十年停差御史照直隸順天等處特設督學內翰林院二員分考上下江十二年改南直隸為省照例以道臣督學止用提學僉事二員停差翰林康熙元年裁併歸一改為督理通省學政道二十四年復用翰林院雍正三年仍分上下江各一員
  高去奢寧晉人進士順治二年任江安陳昌言山西人進士順治二年任蘇松魏 琯夀光人進士順治四年任江安蘇 銓交河人進士順治四年任蘇松李嵩陽封邱人舉人順治六年任江安李䕃嵓永城人進士順治六年任蘇松楊 義洪洞人進士順治九年任通省 以上係御史
  藍 潤即墨人進士順治十年任上江
  石 申濼州人進士順治十年任下江 以上係內院
  李來泰臨川人進士順治十二年任上江
  張能鱗大興人進士順治十三年任下江
  王同春山西人進士順治十六年任上江
  胡在恪江陵人進士順治十六年任下江
  孫䕃驥福建人進士康熙元年任通省梁 儒鑲白旗人進士康熙四年簡 上巴縣人舉人康熙七年 虞二球定海人進士康熙十二年解幾貞韓城人進士康熙十三年邵 嘉富陽人進士康熙十五年劉 果諸城人進士康熙十八年田 雯德州人進士康熙十九年趙 崙萊陽人進士康熙二十一年任 以上係道員
  李振裕吉水人進士康熙二十四年高 裔順天人進士康熙二十七年許汝霖海寧人進士康熙三十年邵嗣堯山西人進士康熙三十三年張鵬翮遂寧人進士康熙三十三年張榕端河南人進士康熙三十六年張泰交陽城人進士康熙三十九年張廷樞韓城人進士康熙四十二年魏學誠蔚州人進士康熙四十五年楊中訥海鹽人進士康熙四十八年張元臣貴州人進士康熙五十年胡 潤湖廣人進士康熙五十一年余正健古田人進士康熙五十三年林之濬福建人進士康熙五十五年謝履厚雲南人進士康熙五十六年鄭任鑰福建人進士康熙五十九年法 海鑲黃旗人進士雍正元年任 以上通省學院
  俞兆晟海寧人進士雍正二年任江蘇孫嘉淦山西人進士雍正三年任安徽李鳳翥建昌人進士雍正四年任安徽鄧鍾岳山東人狀元雍正四年任江蘇王蘭生順天人進士雍正七年任安徽張廷璐桐城人進士雍正七年任江蘇十年
  再任十三年再任
     姚三辰浙江人進士雍正十年任安徽鄭 江浙江人進士雍正十三年任安徽
  廵鹽御史始於前明正統間
  國朝因之江南設廵視兩淮鹽課監察御史一員康熙六年戸部 題准遇閏之年連閏在任十三月算一年差滿考核
  李發元高陽人進士順治二年 李嵩陽封邱人舉人順治三年張 翮高平人進士順治四年 王士驥浙江人進士順治五年崔䕃𢎞長垣人進士順治六年 張 瑃陽城人進士順治八年陳自德奉天人貢生順治九年 姜圖南仁和人進士順治十二年白尚登奉天人貢生順治十三年周宸藻嘉善人進士順治十四年高爾位奉天籍寧懐人貢生順治十五年
  李賛元山東人進士順治十七年胡文學鄞縣人進士順治十八年鄭 名寧晉人進士康熙元年 張問政奉天人貢生康熙二年趙玉堂麟遊人舉人康熙三年 黃敬璣曲阜人進士康熙四年馬大士濬縣人進士康熙五年 甯爾講永平人進士康熙六年郭 丕滿洲人康熙七年  宋 翔大興人進士康熙七年同任胡什巴滿洲人康熙八年  侯於唐三原人進士康熙八年同任席特納滿洲人康熙九年  徐旭齡錢塘人進士康熙九年同任色克德滿洲人康熙十年  陳可畏浙江人進士康熙十年同任聶爾古滿洲人康熙十一年 劉 錫滿洲人康熙十二年魏雙鳳獲鹿人進士康熙十三年戈 英獻縣人進士康熙十四年席 珠滿洲人康熙十五年 郝 浴直隸人進士康熙十六十七年任布 哈滿洲人康熙十八年 丹 代滿洲人康熙十九年堪 泰滿洲人康熙二十年 裘充美昌平人進士康熙二十一年張志棟昌邑人進士康熙二十二年查納哈滿洲人康熙二十三年舒 書滿洲人康熙二十四年 噶薩里滿洲人康熙二十五年陶式玉浙江人進士康熙二十六年德 珠滿洲人康熙二十七年穆 舒滿洲人康熙二十八年 吳逹哈滿洲人康熙二十九年喀 拜滿洲人康熙三十年 觀音布滿洲人康熙三十一年賈 色滿洲人康熙三十二年 常 壽滿洲人康熙三十三年雅 圖滿洲人康熙三十四年 辛 保滿洲人康熙三十五年穆 書滿洲人康熙三十六年 卓 琳滿洲人康熙三十七年阿爾法滿洲人康熙三十八年 赫碩色滿洲人康熙三十九年滿 普滿洲人康熙四十年 羅 瞻滿洲人康熙四十一年噶世圖滿洲人康熙四十二年
  曹 寅滿洲人康熙四十三年四十五年四十七年四十九年任
  李 煦滿洲人康熙四十四年四十六年四十八年五十年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任李陳常秀水人進士康熙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任
  李 煦康熙五十五年五十六年再任
  張應詔湖廣人舉人康熙五十七年至六十年任
  魏廷珍景州人進士康熙六十一年謝賜履全州人舉人雍正元年二年任噶爾泰滿洲人雍正二年至七年任高 斌鑲黃旗人雍正九年尹㑹一博野人進士乾隆元年
  督理織造江寧始於前明時用太監管理漢府事織染局係明漢王高煦舊第故相沿稱為漢府
  國朝照舊織造順治五年差戸部員管理十三年改差內十三衙門毎年一更代十五年改為三年一易任康熙二年遂定專差久任蘇州織造始於順治三年兼督蘇杭至十年歸併一局遂止管蘇州織造事務其僚屬各有烏林大烏林筆帖式等員江寧織造
  張元勲奉天人順治五年  楊文科失考
  張嘉謨滿洲人順治十三年 楊秉恭順天人順治十三年劉之武滿洲人順治十四年 周天成滿洲人順治十五年曹 璽滿洲人康熙二年  桑 格滿洲人康熙二十三年曹 寅滿洲人康熙三十一年 曹 顒滿洲人康熙五十二年曹 頫滿洲人康熙五十四年 隋赫德滿洲人雍正六年
  許夢閎滿洲人內務府郎中雍正九年
  高 斌鑲黃旗人雍正十一年署任李 英鑲白旗人雍正十二年蘇州織造
  陳有明奉天人順治三年  尚 志滿洲人順治三年
  宮 代滿洲人   胡格喇滿洲人
  高 登滿洲人   馬木清滿洲人
  張嘉謨滿洲人 以上兼管蘇杭 周天成滿洲人順治十年任以後專管蘇州馬偏俄奉天人理事官順治十三年鄧秉忠京籍太監順治十三年李自昌奉天人文書館順治十四年馬偏俄順治十五年再任
  法 哈滿洲人順治十八年 衣 色奉天人康熙元年
  納 泰滿洲人康熙二年  馬偏俄內工部康熙二年再任陳 武奉天人內庫康熙四年 雷先聲奉天人內刑部康熙五年薩碧漢奉天人內庫康熙十五年至二十一年任
  祁國臣奉天人良宰內庫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任
  曹 寅滿洲人康熙二十九年
  李 煦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二年至六十一年任
  胡鳳翬鑲白旗人雍正元年 高 斌鑲黃旗人雍正四年李秉忠正藍旗人雍正六年 海 保鑲黃旗人奉宸苑郎中雍正八年廵察官雍正三年八月於江寧安徽二處添設廵察官一員專司稽察盜賊並廵查驛站煙墩王肅章山東人進士雍正三年 博 濟滿洲人雍正四年
  戴音保鑲白旗人御史雍正五年
  𣙜關使者江寧有龍江西新關順治二年將新江關併入西關康熙十年又將西新關稅務歸併龍江關蘓州有滸墅關揚州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關康熙三年以後嘗歸道員及府佐管理八年復設淮安有淮關板牐康熙三年裁併關倉差員淮倉戸部分司清江工部分司徐倉戸部分司中河關及淮安鈔闋俱歸併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道管理康熙八年 題復關差將清江戸工二部俱裁歸併淮安鈔關管理太平有蕪湖關康熙六年池太道兼領關𣙜旋以道缺奉裁其關務仍差部員鳳陽有鳳關順治五年歸併本府七年復設康熙四年又奉裁仍歸知府管理八年復差滿漢部員十三年裁去滿官二十年復差滿員如舊康熙五十四年奉裁歸併廵撫管理松江有海關康熙二十四年分設毎年輪差部員康熙六十一年歸江蘇廵撫管理歴年以來或以方面帶管或以委員監収或差滿漢二員或多展限年分先後不齊今並列如左
  龍江西新關
  萬堯一工部員外順治二年 劉舜濬戸部主事順治三年周 奭戸部主事順治四年任以後二十年失考
  鍾古爾代禮部郎中康熙八年胡一璉工部郎中康熙八年同任能 代工部郎中康熙九年 顔光敏禮部主事康熙九年同任石 圖工部員外康熙十年 張文韜戶部主事康熙十年同任布 甘兵部主事康熙十一年 景文魁刑部郎中康熙十一年同任羅光衆戸部主事康熙十二年 陳廷樞刑部郎中康熙十三年祖維煥兵部主事康熙十四年 阿禮瑚戸部員外康熙十五年紀 愈兵部主事康熙十六年 薛之佐戸部郎中康熙十七年邵禮瑚工部員外康熙十八年 額爾赫圖工部員外康熙十九年馬爾漢工部員外康熙二十年 法爾哈刑部員外康熙二十一年祖允圖戶部郎中康熙二十二年尚志傑以下俱係旗員年月無考
  他進泰      許𢡟昌
  孫世𤦺      吳洛圖
  恩 特      瓦爾逹
  張務禮      沙哈布
  薩 拉      清 寳
  色 楞      薩穆席
  恩 特      薩爾納
  特古德      索 柱
  勒 竒      逹 尚
  雅思海      佛爾和
  𫝊 璽      索 琳
  傅 鼐      覺和圖
  魏荔彤柏鄉人江常鎮崇道雍正元年
  徐克祺湖廣人驛鹽道雍正元年郭汝楩奉天人江寧知府雍正三年楊 紹武陵人驛鹽道雍正四年張暻樞山西人驛鹽道雍正四年隋赫德滿洲人江寧織造雍正六年許夢閎滿洲人江寧織造雍正九年高 斌鑲黃旗人署江寧織造雍正十一年
  李 英鑲白旗人雍正十二年
  滸墅鈔關
  邱俊孫淮安人進士順治二年 呂翕如清苑人進士順治三年鄭庫納鑲紅旗人順治四年 王崇銘陽城人舉人順治四年同任石 兔鑲白旗人順治五年 楊 威鑲黃旗人順治六年申騰芳長洲人官生順治六年同任額 倫正黃旗人順治七年李起元舉人順治七年同任  馮逹道武進人進士順治九年嚴我公紹興人貢生順治十年 陳 襄文安人順治十一年王有報滿洲人順治十一年 劉廷獻仁和人進士順治十二年呀思哈正白旗人順治十三年 費 達漂陽人進士順治十二年同任秦廷獻曲沃人㧞貢順治十四年杜宸輔長垣人進士順治十五年郭金鉉平安人進士順治十六年李繼白臨漳人進士順治十七年王元晉寧晉人進士康熙元年 庫爾納正藍旗人康熙二年馮 鏞吉安人進士康熙二年同任馬 喇正白旗人康熙三年劉宏譽真定人進士康熙三年同任白爾墨正藍旗人康熙四年王天成奉天人舉人康熙四年同任安世鼎奉天人康熙五年任 以後三年道
  員府佐管理
      馬爾赤哈鑲紅旗人康熙八年黃虞再伏羗人進士康熙八年同任桑 梓正藍旗人康熙九年鄭𤐣新閩縣人貢生康熙九年同任徐大用正紅旗人刑部郎中康熙十年楊 芳山西人廕生刑部主事康熙十年
  關音布正黃旗人戸部主事康熙十年
  易道沛漢陽人進士康熙十年同任席 柱正黃旗人吏部主事康熙十一年劉士龍睢州人進士康熙十一年同任陳常夏富平人貢生康熙十一年郭 里鑲藍旗人兵部員外康熙十三年
  碩 羅滿洲人康熙十四年 高 璜鑲黃旗人進士康熙十五年汪世選海城人康熙十六年 鄂木愷正白旗人康熙十七年陶 羅正紅旗人康熙十八年 年 哈滿洲人康熙十九年鄂 屯正黃旗人康熙二十年 長 命正紅旗人康熙二十一年黃 懋鑲黃旗人康熙二十二年髙必泓鑲紅旗人康熙二十三年蔡音逹鑲白旗人康熙二十四年桑 格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五年禪 代鑲黃旗人康熙二十六年桑 豪鑲黃旗人康熙二十七年閆承詔陜西人吏部員外康熙二十八年
  伊 道正藍旗人康熙二十九年馬逸姿武功人兵部郎中康熙三十年布達理鑲黃旗人康熙三十一年渾 哲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來 保正黃旗人康熙三十三年董殿邦東寧人康熙三十四年王藻圖正黃旗人康熙三十五年瓦爾逹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圖爾親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七年索爾敏鑲白旗人康熙三十八年舒古鼐正藍旗人康熙三十九年王士俊正白旗人康熙四十年舒 蘭正紅旗人康熙四十一年來 保正藍旗人康熙四十二年納漢泰正黃旗人康熙四十三年巴 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鑲黃旗人康熙四十四年李延禧正白旗人康熙四十五年額克青格正黃旗人康熙四十六年圖巴海正藍旗人康熙四十七年華 善正白旗人康熙四十八年清 海鑲黃旗人康熙四十九年劉 武正黃旗人康熙五十年巴 泰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一年掐金泰正黃旗人康熙五十二年偏 圖鑲黃旗人康熙五十三年索 柱鑲白旗人康熙五十四年吳 善鑲黃旗人康熙五十五年蘇爾禪正白旗人康熙五十六年特 蘇正黃旗人康熙五十七年莽鵠立葉河人康熙五十八年喀爾吉善正黃旗人康熙五十九年
  齊 璽鑲黃旗人康熙六十一年張廷枚正紅旗人佐領雍正元年何天培正白旗人鎮海將軍雍正二年
  胡鳳翬鑲白旗人蘇州織造雍正三年
  高 斌鑲黃旗人織造雍正四年五年任
  李秉忠正藍旗人織造雍正六年七年任
  海 保鑲黃旗人織造雍正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任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鈔關
  英 額滿洲人順治二年  李果珍雒南人舉人順治三年馬呈祥奉天人順治三年  孫伯洛滿洲人順治四年
  李遇昌大興人順治四年同任 黃世富奉天人順治四年
  習喇布滿洲人順治五年  高亷興順治五年同任
  煖 我滿洲人順治六年  張彥珩洛陽人進士順治六年同任季之駿河南人進士順治七年 陳三謨益都人舉人順治九年方若珽桐城人進士順治十年 木 臣滿洲人順治十一年劉果逺無錫人進士順治十一年同任葉 克滿洲人順治十二年胡希聖山西人進士順治十二年同任蔣文燦直隸人舉人順治十三年周而淳江寧人進士順治十四年范發愚河南人進十順治十五年夏 霖江隂人進士順治十六年戈 珽江寧人舉人順治十七年張懐德奉天人進士順治十八年戴篤禮滿洲人康熙元年
  李皇詔湖廣人拔貢康熙元年同任艾 肅滿洲人康熙二年
  戎上德鄞縣人進士康熙二年同任羅 森大興人康熙五年以驛傳道兼任陳寳鑰福建人康熙六年以驛傳道兼任
  俞 灝浙江人康熙七年以清軍同知兼任
  岳 什滿洲人康熙八年  鄭崑璧山西人進士康熙八年同任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滿洲人康熙九年  呂祚德金壇人舉人康熙九年同任德爾得滿洲人康熙十年  周襄緒山隂人貢生康熙十年同任郎廷秀廣寧人康熙十一年 桑開運直隸人進士康熙十一年同任逹哈塔滿洲人康熙十二年 李耀祖奉天人康熙十三年噶爾泰滿洲人康熙十四年 佛 倫滿洲人康熙十五年滕元鼎順天人舉人康熙十六年索爾孫滿洲人康熙十七年戴 通滿洲人康熙十八年 林 潤順天人舉人康熙十九年趙吉士浙江人舉人康熙十九年趙 隨浙江人進士康熙二十年逹蘇喀滿洲人康熙二十一年 碩木鼐滿洲人刑部郎中康熙二十二年多 弼內務府郎中康熙二十三年洪峩岱兵部員外康熙二十四年拉都洪戶部員外康熙二十五年渾 拜太僕寺康熙二十六年巴 岱工部郎中康熙二十七年蔣興芑兵部郎中康熙二十八年段志熙大理寺正康熙二十九年陳良弼戶部員外康熙三十年説 色內務府員外康熙三十一年桑 額工部郎中康熙三十二年蘇克濟工部員外康熙三十三年勒 里內務府員外康熙三十四年邁 圖工部郎中康熙三十五年佟 保兵部員外康熙三十六年何説色理藩院郎中康熙三十七年阿爾賽內務府員外康熙三十八年陶 柱內務府員外康熙三十九年殷特布吏部郎中康熙四十年巴 朗內務府員外康熙四十一年倭 赫內務府員外康熙四十二年舜 布內務府郎中康熙四十三年舒 圖內閣侍讀學士康熙四十四年吳爾瑚帶內務府員外康熙四十五年
  保 善禮部員外康熙四十六年常 保刑部員外康熙四十七年黒成格詹事府左春坊康熙四十八年
  噶 逹內務府員外康熙四十九年穆禮庫吏部稽勲司康熙五十年薩哈連內務府員外康熙五十二年平安納翰林院侍讀康熙五十三年莫爾渾內務府員外康熙五十四年吳 保奉宸苑主事康熙五十五年馬吉蘭刑部郎中康熙五十七年納齊喀兵部郎中康熙五十八年馬爾漢理藩院員外康熙五十九年額 森吏部郎中康熙六十年噶 魯戶部郎中康熙六十一年任 雍正元年以後闗務歸併江蘇廵撫委員監収蕪湖鈔關
  拜音布工部郎中康熙八年任 以前無攷
  耿繼光兵部郎中康熙八年同任 王尚禮禮部員外康熙九年顧耿臣刑部郎中康熙九年同任 巴 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吏部郎中康熙十年戚崇進兵部郎中康熙十年同任 唐翰馥工部員外康熙十一年黃懐玉禮部員外康熙十一年同任任𢎞謨兵部員外康熙十二年房廷徵兵部主事康熙十三年 江中耀刑部郎中康熙十四年沙木哈戶部郎中康熙十五年 宋 炘戶部員外康熙十六年劉 源刑部主事康熙十七年 何嘉祐戸部員外康熙十八年劉秉恆戸部郎中康熙十九年 張秉孝工部主事康熙二十年噶 祿禮部員外康熙二十一年馬 竒工部郎中康熙二十二年戴 都康熙二十二年  僧 參康熙二十三年
  德伯色康熙二十四年  胡什庫康熙二十五年
  囊吉理康熙二十六年  柯 願康熙二十七年
  滿 丕康熙二十八年  祕丕笈康熙二十九年
  馬 湖康熙三十年   清格里康熙三十一年
  沈 弼康熙三十二年  郝 善康熙三十三年
  殷逹禮康熙三十四年  西爾門康熙三十五年
  多爾稽康熙三十六年  郎 啓康熙三十七年
  鄧 色康熙三十八年  滿 丕康熙三十九年再任
  敦 多康熙四十年   圖麗琛康熙四十一年
  色爾德康熙四十二年  馬爾賽康熙四十三年
  孫 柱康熙四十四年  瓦爾逹康熙四十五年
  馬爾素康熙四十六年  瓦爾逹康熙四十八年再任
  巴 泰康熙四十九年  甯固立康熙五十年
  鄂爾坤康熙五十二年  艾 圖康熙五十三年
  安 都康熙五十四年  吳爾賽康熙五十五年
  魏德立康熙五十六年  赫 昌康熙五十七年
  赫 色康熙五十八年  色 楞康熙五十九年
  三他哈康熙六十年
  鈕 倫康熙六十一年任 雍正元年以後歸併安徽廵撫委員監収
  鳳陽鈔關
  王師保四川人舉人順治二年 南有臺湖廣人進士順治四年任 五年六
  年歸併本府管理
     秦仁管寧國人進士順治七年傅鶴祥河南人官生順治九年 周文華山西人進士順治十年徐明弼蕪湖人進士順治十二年鄭應臯無錫人進士順治十三年田六善山西人進士順治十四年郭金鉉直隸人進士順治十五年錢世清浙江人抜貢順治十六年王元晉直隸人進士順治十七年鄭 秀江西人進士順治十八年張易賁江南人進士康熙元年呂正音浙江人進士康熙二年 劉源澄直隸人進士康熙三年范乃藩山東人進士康熙四年任以後三年歸併知府管理
  馬克渡滿洲人康熙八年  王斗樞進士康熙八年同任
  圖 鼐滿洲人康熙九年  詹惟聖浙江人進士康熙九年同任鄂起禮滿洲人康熙十年  盧元培仁和人進士康熙十年同任逹哈塔滿洲人康熙十一年 田慶曽進士康熙十一年同任楊鍾岳廣東人進士康熙十二年譚洪憲文安人進士康熙十三年任 以後
  六年歸併知府管理
     詹布禮滿洲人康熙二十年禪 布滿洲人康熙二十一年 王之麟奉天人康熙二十二年蘇爾特滿洲人康熙二十三年 思 丕滿洲人康熙二十四年戴 訥滿洲人康熙二十五年 安褚庫滿洲人康熙二十六年郭 禮滿洲人康熙二十七年 孫起綸山東人康熙二十八年白 特滿洲人康熙二十九年 宋永康漢軍康熙三十年
  張進孝滿洲人康熙三十一年 敖布庫滿洲人康熙三十二年勒 德滿洲人康熙三十三年 魏純仁漢軍康熙三十四年艾 色滿洲人康熙三十五年 梁允淳山東人康熙三十六年寳 柱滿洲人康熙三十七年 額林徹滿洲人康熙三十八年伍 什滿洲人康熙三十八年 雅爾布滿洲人康熙三十九年朱 滿滿洲人康熙四十年 額爾德滿洲人康熙四十一年孫 塔滿洲人康熙四十二年 薩哈齊滿洲人康熙四十四年金 泰滿洲人康熙四十五年 碩 色滿洲人康熙四十六年全 寳滿洲人康熙四十七年 阿哈納滿洲人康熙四十九年劉 柱漢軍康熙五十年  鄂 起滿洲人康熙五十一年法 僧滿洲人康熙五十二年 巴福夀滿洲人康熙五十二年胡新泰滿洲人康熙五十三年 羅 岱滿洲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以後歸併安徽廵撫委員監収
  淮安鈔關
  丹 代戶部員外康熙十年任 以前無攷
  陳肇昌工部主事康熙十一年 耿䕫忠工部郎中康熙十二年薛 坤戸部主事康熙十三年 他納庫刑部主事康熙十四年翁 英工部員外康熙十五年 鄂 愷吏部郎中康熙十六年李耀祖兵部郎中康熙十七年 紀爾塔渾兵部員外康熙十八年德 明吏部主事康熙十八年 劉秉忠刑部員外康熙十九年杜能格兵部員外康熙二十年 伊 壘禮部郎中康熙二十一年馬士貞陜西人廕生康熙二十二年江暎鯤湖廣人舉人康熙二十三年杜 琳戶部郎中康熙二十四年席特庫戸部郎中康熙二十五年奈馬代理籓院郎中康熙二十六年莫禮普宗人府主事康熙二十七年蔣洪緒禮部郎中康熙二十八年夏宗順兵部員外康熙二十九年費雅漢詹事府中允康熙三十年席爾登翰林院侍讀康熙三十一年克什特理籓院員外康熙三十二年桑 格戸部員外康熙三十三年西爾圖國子監司業康熙三十四年逹爾漢翰林院侍讀康熙三十五年瓦哩哈內務府員外康熙三十六年羅 密理藩院員外康熙三十七年馬爾漢吏部郎中康熙三十八年邁 圖內務府主事康熙三十九年鄂穆索兵部郎中康熙四十年 查林布吏部郎中康熙四十一年納 言工部主事康熙四十二年逹 色刑部郎中康熙四十三年圖 蘭內務府員外康熙四十四年哈 代禮部主事康熙四十五年勒竒納戶部郎中康熙四十六年松 山理藩院員外康熙四十七年希 逹內務府郎中康熙四十八年窪哈哩禮部郎中康熙五十年蘇 赫兵部員外康熙五十一年森 圖戸部郎中康熙五十二年黨右禮刑部郎中康熙五十三年吳爾賽內務府員外康熙五十四年常 德宗人府主事康熙五十五年薩木岱戸部郎中康熙五十六年額爾德赫吏部郎中康熙五十七年
  趙世顯總河康熙五十八年兼理 吳存禮江蘇廵撫康熙六十一年兼理張大有總漕雍正元年兼理  慶 元光祿寺少卿雍正元年年希堯內務府總管雍正四年
  海關
  舒 恕戶部郎中康熙二十四年趙延祖刑部員外康熙二十四年同任庫 查吏部康熙二十六年 李 鐸兵部康熙二十六年同任布顔圖理藩院郎中康熙二十七年龎泰棫兵部主事康熙二十七年同任常 夀兵部員外康熙二十八年席 圖內務府員外康熙二十九年楊 舒太僕寺少卿康熙三十年白璧琛刑部員外康熙三十一年孟古爾理藩院員外康熙三十二年高聨璧禮部主事康熙三十三年劉 式大僕寺康熙三十四年 法克三戸部員外康熙三十五年逹 賴理藩院員外康熙三十六年滿 都理藩院郎中康熙三十七年舒赫德內務府郎中康熙三十八年三 保內務府郎中康熙三十九年成 夀上駟苑主事康熙四十年清齊布內務府慶豐司康熙四十一年吳爾渾內務府員外康熙四十二年明 安奉宸苑員外康熙四十三年常 鼐內務府員外康熙四十四年平 安內務府員外康熙四十五年星峩泰刑部郎中康熙四十六年三 保內務府員外康熙四十八年厄爾竒兵部郎中康熙四十九年吳 黒內務府員外康熙五十年張 保刑部堂主事康熙五十一年伍碩色內務府員外康熙五十二年鄂 起刑部郎中康熙五十三年薩哈查內務府員外康熙五十五年薩爾布內務府員外康熙五十六年常 在內務府主事康熙五十七年岳 色刑部郎中康熙五十八年劉保柱內務府員外康熙五十九年任 六十年以後歸併江蘓巡撫帶管委員監収

  江南通志卷一百五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一百六
  職官志
  文職
  國朝統部
  承宣布政使司
  國初分左右二使並駐省城順治十八年分右布政駐蘇州轄江寧蘇松常鎮五府康熙五年並轄淮揚徐三府州左駐省城轄安徽寧池太廬鳳滁和廣等七府三州康熙六年並停左右之名分為上江下江兩藩司不相統領雍正二年上江分出六泗潁亳四州下江分出太海邳通四州俱為直隸十一年下江陞徐州為府併入邳州十三年上江陞潁州為府併入亳州兩藩司仍照舊統轄安藩屬有長盈庫大使一員經歴一員蘇藩屬有永盈庫大使一員理問一員
  左布政
  張士第掖縣人進士順治二年 朱國柱瀋陽人戸部啟心郎順治二年趙福星奉天人生員順治四年 劉漢祚奉天人監生順治五年陳培徵奉天人監生順治十三年徐為卿奉天人監生順治十六年崔 澄奉天人康熙元年  王 鍈諸城人進士康熙三年金 鋐浙江人進士康熙五年
  右布政
  申朝紀奉天人生員順治二年 孫肇興莘縣人進士順治三年鄭廷櫆澄海人舉人順治九年 馮如京振武衛人恩貢順冶十一年任王無咎孟津人進士順治十四年毛一麟奉天人貢生順治十六年孫 岱奉天人康熙元年
  江蘇布政使司
  佟彭年正藍旗人舉人康熙二年慕天顔靜寧人進士康熙九年丁思孔鑲黃旗人進士康熙十五年章欽文宛平人貢監康熙二十二年劉 鼎正白旗人䕃生康熙二十五年
  宋 犖商邱人隂生康熙二十六年胡獻徵武陵人䕃生康熙二十七年李國亮奉天人舉人康熙二十八年張志棟昌邑人進士康熙三十年劉殿衡鑲白旗人康熙三十八年宜思恭正白旗人康熙四十三年金世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正黃旗人康熙四十九年牟欽元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二年李世仁大興人康熙五十三年 楊朝麟正白旗人康熙五十六年李世仁康熙五十八年再任  鄂爾泰鑲藍旗人舉人雍正元年漆紹文新昌人進士雍正三年 張坦麟漢陽人舉人雍正五年趙向奎聞喜人雍正六年  高 斌鑲黃旗人雍正七年白鍾山正藍旗人雍正九年 王之錡湘隂人雍正十二年署任劉藩長洪洞人監生雍正十二年郭朝鼎鑲紅旗人監生雍正十三年署任張 渠武強人副榜雍正十三年
  安徽布政使司
  法若真膠州人進士康熙七年 徐國相奉天人康熙九年
  龔佳育仁和人吏員康熙十六年柯永昇鑲紅旗人䕃生康熙二十二年鄭 端棗強人進士康熙二十七年佟國佐正藍旗人官生康熙二十八年李 偉武清人舉人康熙三十三年張四教奉天人䕃生康熙三十六年常名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正白旗人廕生康熙四十年趙世顯奉天人廕生康熙四十一年施世綸鑲黃旗人廕生康熙四十三年
  鄭 昱黃岡人進士康熙四十四年李法祖鐵嶺衛人廕生康熙四十四年馬逸姿武功人難廕康熙四十八年張聖佐奉天人貢生康熙五十二年年希堯鑲白旗人監生康熙五十六年
  李 馥福清人舉人康熙五十九年董永芠正黃旗人廕生雍正元年博爾多鑲白旗人舉人雍正二年覺羅石麟正紅旗人雍正四年噶爾泰滿洲人雍正五年署任 張元懐宣化人進士雍正八年劉 柟髙陽人歲貢雍正八年署任陳𢎞謀全州人進士雍正九年署任馮景夏桐鄉人舉人雍正十年 李 蘭樂亭人進士雍正十一年孔傳煥曲阜人貢生雍正十三年署任晏斯盛新喻人進士乾隆元年提刑按察使司舊制通省止設按察使一員駐省城康熙三年又添設一司南駐省城轄江蘇九府一州北駐安慶府轄安徽五府三州江北一員係添設康熙三年駐泗州五年駐安慶康熙五年南改為江蘇按察使管七府一州北改為安徽按察使管七府三州不相統領雍正八年江蘇臬司移駐蘇州雍正二年上江分出六泗潁亳四州下江分出太海邳通四州俱為直隸十一年下江陞徐州為府併入邳州十三年上江陞潁州為府併入亳州兩臬司仍照舊統轄江蘇屬有經歴一員司獄一員安徽屬有照磨一員司獄一員
  通省按察使司
  於重華青城人進士順治二年 張文衡開平衛人廩生順治四年土國寳大同人順治四年  夏一鶚正藍旗人生員順治五年謝 道正藍旗人生員順治八年史記功正白旗人生員順治十一年余應魁奉天人監生順治十二年許 宸內鄉人進士順治十三年盧慎言晉州人官生順治十四年姚延著烏程人進士順治十六年藍 潤即墨人進士順治十七年劉興漢鑲黃旗人監生順治十八年柳天擎奉天人佐領康熙元年 李芝蘭鐵嶺人貢生康熙元年石 琳奉天人康熙三年
  江蘇按察使司
  陳秉直鑲黃旗人貢生康熙二年劉景榮鑲白旗人進士康熙四年崔維雅直隸人舉人康熙十三年金 鎮宛平人舉人康熙十八年卞永譽正白旗人廕生康熙二十三年
  李元亮鑲紅旗人舉人康熙二十五年
  高承爵鑲白旗人廕生康熙二十八年
  王 燕宛平人廕生康熙三十一年趙世顯奉天人
  佟毓秀正藍旗人  王 繻睢州人
  髙必𢎞     張伯行儀封人進士康熙四十五年馬逸姿武功人䕃生康熙四十六年焦映漢武功人康熙四十九年盧 詢鑲紅旗人康熙五十一年甘國璧正藍旗人康熙五十二年祖業𢎞正黃旗人康熙五十三年李 馥福清人舉人康熙五十七年葛繼孔浙江人康熙五十九年 張 楷正藍旗人雍正二年徐 琳鑲黃旗人雍正二年 白 清鑲紅旗人雍正五年董永芠正黃旗人雍正六年 馬世珩正黃旗人雍正七年徐 本錢塘人進士雍正八年 喬世臣滋陽人進士雍正八年刁承祖祁州人進士雍正九年 徐士林文登人進士雍正十一年姚孔鈵桐城人廩生保舉雍正十二年署任郭朝鼎鑲紅旗人例監雍正十二年安徽按察使司
  佟國徵奉天人貢生康熙三年 丁思孔奉天人進士康熙十四年薛柱斗延長人㧞貢康熙十五年王國泰奉天人貢生康熙十九年王定國奉天人康熙二十年 盧崇興奉天人廕生康熙二十二年王國泰康熙二十三年再任  多𢎞安阜城人㧞貢康熙二十四年高夢悅費縣人貢生康熙二十七年高起龍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九年王興禹奉天人康熙三十一年 劉 皚大興人監生康熙三十三年張 霖撫寕人歲貢康熙三十四年董昭祚奉天人廕生康熙三十七年鄒嘉琳奉天人歲貢康熙四十三年姚 諧黃陂人貢生康熙四十四年何士毅㑹稽人貢生康熙四十九年楊宗義奉天人監生康熙五十年朱作鼎鑲白旗人監生康熙五十五年
  祖秉圭正白旗人貢生雍正四年劉 柟高陽人歲貢雍正六年魯國華㑹稽人監生雍正七年 王 紘膠州人進士雍正八年孫 詔武威人進士雍正十年 劉吳龍南昌人進士雍正十一年劉 柏鑲白旗人舉人雍正十三年
  整飭通省驛傳鹽法道舊管理通省康熙十三年因軍興事繁將安徽等府驛鹽事務添設道臣一員分駐安慶二十一年奉裁歸併江蘇驛鹽道復轄通省事務雍正八年將江常鎮道所轄江寧一府分廵事務併歸驛鹽道改為管江南通省驛鹽兼廵江寧道
  羅 森大興人進士康熙二年任以前無考
  陳寳鑰晉江人舉人康熙六年 王功成博平人進士康熙八年尚崇善奉天人廕生康熙十三年金 鎮宛平人舉人康熙十四年黃 桂正黃旗人官生康熙十八年范永茂奉天人貢生康熙二十四年陶作楫㑹稽人進士康熙二十五年梁萬驥奉天人康熙二十七年於 凖山西人廕生康熙三十年王 然宛平人廕生康熙三十四年蔡 𤦺正白旗人廕生康熙三十八年
  黨居易寳鷄人康熙四十三年 劉邦彥鑲黃旗人康熙四十三年朱作鼎鑲白旗人康熙五十年 徐克祺漢陽人康熙五十五年何師儉浙江人雍正三年  楊 紹武陵人雍正四年
  張暻樞曲沃人雍正四年  陳𢎞謀全州人進士雍正九年包 括錢塘人進士雍正十一年王 恕安居人進士雍正十二年署任孔傳煥曲阜人貢生雍正十二年
  督理江安十府糧儲道
  國初劄授通省順治三年止管江安徽寧池太廬鳳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十府廣滁和徐四州康熙二十一年復兼管分廵池太道事務順治五年江南添設押運糧道一員十六年奉裁於各府管糧同知通判中輪詳押運雍正二年陞六泗潁亳邳海通七州為直隸十一年陞徐州為府併入邳州十三年陞潁州為府併入亳州共轄十二府七州雍正五年添設江安糧道庫大使一員
  髙射斗副使順治二年  高岐鳳叅議順治四年
  陳極新右布政順治五年  傅作霖叅議順治十年
  韋成賢叅政順治十一年  黃鼎象叅議順治十五年
  范廷元叅議順治十五年  吳大壯叅政順治十七年
  李聖翼叅政康熙元年  □□□[1]叅議康熙六年
  王緒祖奉天人廕生叅議康熙十年章欽文副使康熙十三年
  陸光旭叅議康熙二十年  張永茂奉天人舉人康熙二十一年周訓成安邑人進士康熙二十五年石天樞陜西人進士康熙三十年張顧行韓城人進士康熙三十一年鮑復昌瀋陽人康熙三十二年盧勝龍漢軍康熙四十三年 李玉堂建昌人監生康熙四十七年王希舜鑲白旗人貢生康熙五十二年
  馬世珩正黃旗人監生雍正元年葛 森正藍旗人貢生雍正五年劉永璜鑲紅旗人貢生雍正七年王 恕安居人進士雍正九年署任王之𤦺湘隂人舉人乾隆元年
  督理蘇松常鎮四府糧儲道其職分管漕務廵視運河康熙二十一年以分廵蘇松道事務裁併兼轄雍正二年陞太倉為直隸州仍設分廵道一員蘇松糧道專管四府一州漕運事務雍正五年添設庫大使一員
  王 懩直隸人貢生順治二年 徐逄時奉天人順治五年
  步文政乾州人進士順治七年 張懋忠奉天人順治八年
  宋 𣏌大興人進士順治十年 陳啟泰奉天人貢生順治十二年張懋勲雄縣人舉人順治十三年王添貴奉天人順治十四年石在閶陜西人貢生順治十四年李來泰臨川人進士順治十七年盧 綋蘄州人進士順治十八年李實秀汲縣人進士康熙七年遲日震奉天人貢生康熙九年 劉 鼎正白旗人廕生康熙十八年佟成年正藍旗人貢生康熙二十六年
  錢 㨗寧波人進士康熙二十七年王舜年掖縣人進士康熙二十八年劉懋藻全州人舉人康熙二十九年史起賢浙江人康熙三十一年劉殿邦正紅旗人康熙三十六年劉德芳正紅旗人康熙三十八年王 繻睢州人康熙三十九年 馬逸姿武功人康熙四十一年賈 樸故城人康熙四十六年 臧大受壽張人康熙四十九年王 英浙江人康熙五十一年 李 馥福清人舉人康熙五十五年楊本植正黃旗人康熙五十七年趙向奎聞喜人舉人雍正五年馮景夏桐鄉人舉人雍正六年 甘汝來奉新人雍正十年
  劉 柏鑲白旗人舉人雍正十年姚孔鈵桐城人廩生保舉雍正十三年分廵蘇松兵偹道順治間原設分廵兵備道駐劄太倉康熙二年歸併常鎮道又將鎮江一府歸併江寧道改為分守蘇松常道移駐蘇州康熙六年裁省九年復設蘇松守道二十二年復行裁併歸蘇松糧道兼管常州府守道事歸江鎮道兼管雍正二年復設蘇松廵道八年移駐上海九年加兵備銜
  王之晉河內人進士順治二年 趙福星奉天人順治三年
  金一鳳奉天人順治四年  胡以𢎞順治五年
  張獻㨗奉天人歲貢順治八年 張基逺汾州人廕生順治十二年宮家璧前屯人㧞貢順治十四年王 紀沁水人進士順治十六年孫丕承奉天人順治十七年任以上係分廵蘇松道
  陳 彩廣東人進士康熙二年 安世鼎奉天人康熙四年
  李來泰臨川人進士康熙六年任八月奉裁 以上係分守蘇松常道
  韓佐周陜西人康熙九年任  是年復設
  方國棟大興人舉人康熙十二年單務嘉高宻人進士康熙十七年祖澤深奉天人貢生康熙十八年任二十二年奉裁 以上係蘇松守道
  朱一鳳涿州人進士雍正三年任 是年復設
  蔡永清鑲白旗人貢生雍正四年孔毓璞曲阜人貢生雍正四年魏 觀獲鹿人進士雍正五年 王澄慧睢州人進士雍正七年禮 山正白旗人監生雍正十三年署任
  崔 琳永濟人進士雍正十三年
  分廵常鎮道原設分守江寧道駐省城與分廵江寧道並設順治十三年裁汰驛鹽道歸併江寧守廵二道後廵道奉裁歸併守道遂為江寧兵備道十八年裁去兵備銜康熙二年將鎮江一府歸併江寧駐省城改為分守江鎮道康熙六年裁十三年復設江鎮道駐京口康熈二十一年又裁時督臣于成龍撫臣余國柱以鎮江水陸之衝特請留江鎮道員將蘇松常道裁常州一府併江鎮道管理改為分守江常鎮道雍正八年將江寧一府廵道事歸併驛鹽道本道止轄常鎮二府並鎮江一衛改為分廵常鎮道
  張天璣蘭陽人進士順治二年 林天擎奉天人廩貢順治五年張爾素陽城人進士順治十一年楊 璥宛平人進士順治十二年王化淳靈寳人生員順治十二年梁鳳鳴正白旗人順治十三年吳逄春正黃旗人順治十四年任兼兵備
  李翀霄山西人貢生順治十四年任兼兵備
  王紹隆海寧人進士順治十五年任兼兵備
  武攀龍交城人進士順治十八年任兼兵備 以上江寧道
  胡昇猷浙江人進士康熙二年 劉 通大興人貢生康熙四年杜 漺濱州人進士康熙五年 高恆豫靜海人官生康熙十三年石 珍正白旗人廕生康熙十九年任 以上江鎮道
  孔興洪曲阜人廕生康熙二十年劉 梅故城人康熙二十三年連國注奉天人康熙二十八年 楊 嘉聞喜人康熙二十九年施朝輔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五年祝兆熊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五年陳良弼正藍旗人康熙四十四年賈 樸故城人康熙四十六年許廷試鑲黃旗人康熙四十六年馬國楨鑲紅旗人康熙四十九年魏荔彤柏鄉人康熙五十五年 王 璣錢塘人雍正元年任 以上江常鎮
  道
        王之𤦺湘隂人雍正五年
  分廵太通兵備道雍正八年添設太通道一員統轄太倉通州二屬駐劄崇明彈壓兵民其太通二州倉庫舊𨽻蘇松淮揚兩道者悉歸新道查盤續於九年加兵備銜
  包 括錢塘人進士雍正九年 張鳴鈞烏程人進士雍正十一年禮 山正白旗人雍正十二年
  管理江南河庫道河庫錢糧自康熙三十九年以後屬淮徐道兼理雍正七年復設河庫道一員專司支収出納
  康𢎞勲陜西人雍正八年  張師載儀封人舉人雍正九年分管漕務督理安徽寧池太道
  國初有分廵徽寧道又有分廵安池太道俱於康熙二十一年奉裁雍正十一年復設督理五府一員駐蕪湖
  梁需𣏌正白旗人監生雍正十一年
  分廵廬鳳道順治初設安慶道七年歸併安廬道駐劄廬州府尋改為廬六道康熙五年奉裁九年復設廬鳳道駐劄鳳陽府
  夏繼虞順治三年任安慶道  石振國黃梅人舉人順治四年羅志儒山東人進士 趙震業山東人進士丁允元山東人進士 陳顯忠奉天人 以上安廬道崔應𢎞長垣人進士 陳 襄文安人舉人康熙元年王 𭹏膠州人進士康熙三年 孫 籕嘉興人進士康熙五年任 以上廬
  六道
        范時秀奉天人貢生康熙九年孫 蘭奉天人廕生康熙十七年張 璿永城人進士康熙二十三年楊 嘉聞喜人進士康熙二十六年傅作楫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九年盧崇義漢軍康熙三十二年 佟毓秀正藍旗人康熙三十七年李鍾麟武定人廕生康熙三十八年孫文光紹興人監生康熙四十年鮑 鈐正紅旗人副榜康熙五十一年
  吳應鳳莆田人舉人康熙六十一年李天祥鑲紅旗人監生雍正四年何宗韓文縣人進士雍正五年 李如蘭陽曲人歲貢雍正十年范 燦秀水籍吳江人進士雍正十二年
  分廵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海道舊設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道駐泰州淮海道駐淮安淮徐道駐徐州康熙二年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道併驛鹽道管理裁淮徐道並淮海道管理康熙九年改淮海道為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雍正九年以添設太通道割通州以屬之復改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道為分廵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海道
  范鳴珂順治二年  李丕著㕘議順治二年
  李政修叅議順治三年  卞三元奉天人叅議順治三年陳素抱僉事順治十一年  李士邵僉事順治十一年
  祝文震僉事順治十三年  霍 炳青城人進士順治十五年張 尚叅議順治十六年  杜 漺濵州人進士順治十七年佟國楨奉天人貢生康熙二年 祖澤深奉天人叅領康熙三年張萬春奉天人監生康熙九年 張登選奉天人進士康熙十年黃 桂奉天人官生康熙十四年佟康年正藍旗人佐領康熙十六年劉國靖奉天人筆帖式康熙十八年多𢎞安阜城人拔貢康熙二十一年高成美康熙二十四年  魯 超康熙二十五年
  胡國佐康熙二十六年  張天覺康熙二十八年
  劉憲邦康熙二十八年  薛 晉康熙三十六年
  常維正康熙三十八年  王 謙康熙三十九年
  李 梅康熙四十二年  張聖鐸康熙四十四年
  王英謀康熙四十六年  吳 順康熙五十一年
  傅澤洪鑲紅旗人康熙五十六年白鍾山正藍旗人雍正五年夏建德正紅旗人監生雍正九年朱定元貴州人舉人雍正十三年署任分廵淮徐道原駐徐州自康熙二年奉裁歸併淮海道管理九年復設康熙十五年兼轄夏鎮工部分司十六年並管中河分司鈔稅河工事務移駐宿遷三十九年兼理河庫錢糧移駐清江浦雍正七年復設河庫道始兼理河工事務其所轄有徐屬邳睢宿虹桃源四㕔係黃河及宿桃中河一㕔係運河
  趙福星叅政    蕭時彥叅議
  張兆羆叅議    劉明英叅議
  張 斌叅政    胡廷佐僉事
  李浴日僉事    李世洽僉事
  張錫廕奉天人貢生順治十七年戴聖聰奉天人貢生康熙九年吳 煒大興人舉人康熙十七年司 琨內黃人廕生康熙十九年劉元勲咸陽人進士康熙二十年常君恩定海人恩貢康熙二十三年劉 暟順天人康熙三十一年 蘇昌臣直隸人康熙三十四年徐 麗奉天人康熙三十五年 郭文煜奉天人康熙三十六年施世綸鑲黃旗人廕生康熙三十八年
  張 弼山西人康熙四十一年 李 梅奉天人康熙四十四年蔣陳錫常熟人進士康熙四十四年劉廷機奉天人康熙四十五年潘尚智烏程人康熙五十五年 張其仁山西人雍正元年康𢎞勲陜西人雍正四年  呂維炳鑲藍旗人監生雍正八年分廵鹽務道舊以江寧同知移駐三江營監察鹽務雍正十年添設分廵鹽務僉事道一員管緝揚州府屬之江都甘泉儀徵高郵寳應興化泰州淮安府屬之鹽城常州府屬之靖江及通州如臯泰興各州縣鹽務雍正十三年 題准移駐泰垻曾𢎞緒南昌人監生雍正十年 高士鑰正白旗人例監雍正十三年署任徐大枚正藍旗人進士雍正十三年
  兩淮都轉鹽運使其屬有經歴一員知事一員廣盈庫大使分司運判三員𭐏上廵檢一員三十塲鹽課大使二十七員詳見鹽法志
  [[#□□□[2]|□□□[2]]]金谿人進士順治二年 朱延慶奉天人內院順治三年夏時芳奉天人監生順治四年 白本質奉天人監生順治五年孫永盛奉天人監生順治六年 陸登甲奉天人生員順治七年梁鳳鳴正白旗人監生順治九年方策正紅旗人生員順治十三年馬 元正藍旗人貢生順治十五年梁知先鄒平人進士順治十七年朱之瑞奉天人貢生康熙元年 李月桂鑲白旗人貢生康熙七年王維新鑲白旗人貢生康熙九年張應瑞正白旗人進士康熙十四年羅文瑜奉天人進士康熙十六年龔其裕閩縣人貢生康熙二十一年崔 華平山人進士康熙二十三年趙世顯奉天人廕生康熙三十二年劉德芳正紅旗人監生康熙三十三年
  石佳𢑴遼陽人監生康熙三十八年梁世勲陜西人廕生康熙三十九年遲 炘正白旗人監生康熙四十二年
  李 燦正紅旗人廕生康熙四十三年
  李斯銓長山人廕生康熙四十五年李陳常秀水人進士康熙五十年張應詔湖廣人舉人康熙五十四年劉之頴鑲藍旗人歲貢康熙五十七年何 順滿洲人監生康熙六十一年何世璂山東人進士雍正二年張坦麟漢陽人舉人雍正四年 張 璨綏德人進士雍正五年朱一鳳涿州人進士雍正六年 高 淳朔州人歲貢雍正七年范廷謀鄞縣人軍功雍正九年 尹㑹一博野人進士雍正十一年歴年裁汰衙門
  操江都御史原駐省城繼駐池州順治七年廵撫歸併操江移駐安慶轄安徽五府一州康熙元年操江軍務歸併總督安慶專設廵撫操江衙門於是年奉裁其姓名已見安撫不另列
  廵撫鳳陽都御史原駐泰州順治六年因調撫標入粵奉裁歸併漕督兼理至十六年復設又於康熙五年奉裁歸併江安二廵撫
  陳芝龍      王一品
  林起龍      張尚賢
  廵按監察御史廬鳳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滁徐和監察御史一員順治二年仍明舊制駐節泗州七年歸併江南廵撫蘇松常鎮監察御史一員順治六年裁九年復差添入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徐二府一州並將領屯田等銜江安徽寧池太廣監察御史一員於順治七年廬鳳廵按奉裁後添轄廬鳳滁和二府二州順治十八年各直省廵按事務交撫臣江安蘇松二廵按俱奉裁併
  姜金印山東人進士順治三年 宋調元洪洞人進士順治四年李印嵒永城人進士順治五年 張 䕶山東人進士順治六年任 以上係
  廬鳳
        毛九華山東人進士順治二年竇 蔚山東人進士順治四年 陳顯忠奉天人進士順治六年上官鉉山西人進士順治七年 鍾有鳴奉天人郎中順治九年林起宗進士順治十年  劉宗涵直隸人進士順治十三年衛貞元山西人進士順治十五年何可化直隸人進士順治十七年任 以上
  係江安
       趙𢎞文泰安州人進士順治二年盧 傳晉州人舉人順治三年 金元徵順治五年
  梁應龍進士順治六年  張慎學進士順治六年
  秦世徵奉天人生員順治八年 李成紀奉天人順治十年
  孔應樾宛平人進士順治十二年李森先平度州人進士順治十四年王秉衡奉天人順治十五年 馬騰陞奉天人順治十六年張鳳起翼城人進士順治十七年任 以上係蘇松
  廵漕監察御史康熙十五年六月奉裁
  劉明英順治二年   匡蘭兆順治三年
  裴希度順治四年   馮右京順治五年任 六年至八年停差張中元順治九年   朱 紱順治十年
  牟文龍順治十一年   周上世順治十二年
  侯於唐順治十三年   竇遴竒順治十四年
  廵江監察御史本隸操江康熙二年以操江已併總督將廵江事務統歸督臣遂奉裁併其姓氏今無攷
  江南都使司其屬舊有屯田有操捕順治十二年奉裁其捕務悉屬有司屯務歸併掌篆雍正三年令本司所有管轄屯糧事務分𨽻上下兩江藩司糧道兼理刑名歸上下兩江臬司兼理其都司員缺奉裁所遺都司經歴續於雍正四年裁省
  危列宿      許壯衍
  徐 烶      高師文
  胡世舉      李雲龍
  文培世      王永吉
  分守常鎮道
  國初駐劄江隂縣後奉裁
  張 健順治二年   陳服逺順治三年
  原毓宗陜西人進士順治七年 胡 亶仁和人進士順治十年陳 彩廣東人進士順治十八年
  分廵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道康熙二年
  劉漢式山東人順治二年  周亮工金谿人進士順治三年卞三元奉天人順治四年  王爾祿黃陂人進士順治四年胡 江湖廣人進士順治五年 陳一理奉天人順治六年
  劉興漢遼陽人順治七年  李培真河南人進士順治十年高光䕫直隸人進士順治十四年牟廷選奉天人順治十七年杜 漺濱州人進士順治十八年羅 森大興人康熙二年以驛鹽兼任分廵徽寧道順治二年治宣城七年治旌德康熙六年省十年復設二十一年奉裁
  莊則敬河南人進士順治二年 張文衡順治三年
  盧世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河南人進士順治五年 郝 璧山西人舉人順治六年袁仲魁奉天人順治七年  孫登第奉天人順治十年
  申偉抱奉天人順治十四年 孫䕃裕河南人進士順治十六年王添貴奉天人順治十八年 竇遴竒大名人進士康熙四年沈 鼒浙江人進士康熙六年 呂正音新昌人進士康熙十年王緒祖康熙十三年   黃懐玉錢塘人㧞貢康熙十九年分廵池太道原駐蕪湖康熙三年併安慶一府入池太道移駐池州六年以兼領關𣙜事仍駐蕪湖隨奉裁二十一年以分廵池太事務歸併江安糧道管理
  高岐鳳涼州人貢生順治二年 袁廓宇富平人貢生順治四年吳崇宗奉天人生員順治七年 吳允謙內江人進士順治十一年周體觀遵化人進士順治十三年張文光祥符人進士順治十七年宋之屏開平衛人進士康熙元年劉三章景州人進士康熙三年任兼轄安慶申偉抱奉天人康熙四年  溫如玉成安人進士康熙五年整飭潁州兵備道前明𢎞治四年設康熙二年奉裁
  李藻然綏德人舉人順治二年 金辰良無攷
  沈秉公奉天人貢生順治十年 趙曰爌樂平人進士順治十二年劉孔中順治十五年   竇遴竒直隸人進士順治十八年鳳泗兵偹道前明懐宗十六年設順治五年奉裁王相業榆林人貢生順治二年 劉竒遇奉天人生員順治四年鳳宿兵備道順治八年康熙三年裁尋又改為分廵鳳陽道旋於本年奉裁
  楊所修四川人舉人   王一驥山東人進士
  李實秀河南人進士以上鳳宿 方開鐸福建人進士
  任長慶陜西人貢生以上鳳陽
  鳳廬等處興屯道順治十一年設駐泗州十一年奉裁
  覃楚大長陽人貢生順治十一年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工部管河分司順治初差漢司官一員三年更代康熙九年添差滿司官一員十七年奉裁分歸淮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淮徐二道管理
  李若星寧陵人舉人順治二年 高 明河內人進士順治五年王開基諸城人舉人順治八年 王維誠直隸人舉人順治十一年楊西狩南昌人進士順治十四年陳天清柘城人進士順治十七年吳 煒大興人舉人順治十八年廖元發東平人進士康熙三年王 鼐林縣人進士康熙七年 胡鶴翥餘姚人舉人康熙八年馬 颿固原人貢生康熙九年 蘇赫德滿洲人康熙九年
  吳飬浩蒲田人康熙九年  勒德禮滿洲人康熙十二年王自修新鄉人康熙十二年
  督理清江漕船工部分司明永樂間設順治中裁劉芳烈順天人官生   王泰交山東人進士
  馮逹道長洲人進士   張安茂松江人進士順治八年李允楨德州人進士順治八年 胡尚衡池州人進士
  吳宗孟      徐致章廬州人進士
  徐州倉戸部分司康熙四年裁其倉務分歸淮安倉及徐州管理稅務併淮揚道兼理
  陳嘉應東平人舉人順治二年 王維屏山西人舉人
  邊維隆河南人舉人   姚元瑛杭州人進士
  張雲翼洛陽人進士順治九年 賈益謙順治十年
  谷應泰豐潤人進士順治十一年馬翰如隴州人舉人順治十二年賈 壯河南人順治十三年 丁裕初順治十四年
  吳愈聖順治十五年   徐謂第順治十六年
  鍾 琇康熙二年   孫象賢山西人康熙三年
  王斗樞康熙四年
  呂梁洪工部分司舊稱中河分司康熙五年鈔務歸併淮揚道兼理七年歸徐屬河務同知管理八年復歸本司十七年歸併淮徐道本司奉裁谷明登鹿邑人舉人順治初年任 沈浣先蘇州人舉人
  郭 浩無攷     甯之鳳寧陽人進士
  李夲晟蘄州人進士順治十一年佟𢎞器奉天人
  楊西狩南昌人進士   包元臣康熙二年
  金逹喇漢滿洲人康熙三年
  夏鎮工部分司康熙十六年奉裁
  楊天祥順治初年任   高鵬南無攷
  狄 敬溧陽人進士   常錫應鄢陵人順治十一年顧大申華亭人進士順治十四年騧 漢滿洲人
  戴錫綸
  江南通志卷一百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江南通志卷一百七
  職官志
  文職九 江蘇松常四府
  國朝分轄
  江寧府
  知府一員順治二年改應天府尹為江寧知府改治中為同知
  江防同知一員康熙五十六年移駐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三江營監巡鹽務
  管糧同知一員
  理事同知一員原有馬政同知順治七年裁督鑄同知康熙十三年裁船政同知雍正二年
  北捕通判一員
  南捕通判一員舊有鹽捕西捕水利管糧督捕查鹽等通判俱於順治十五年奉裁又各府推官一員俱於康熙六年奉裁此係諸府所同以後不偹載
  經歴一員    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知事裁
  儒學教授一員    復設訓導一員康熙三年裁減教職十六年照舊復設各府州縣同
  都稅司大使一員 宣課司大使一員
  龍江關大使一員 龍江關宣課司大使一員批騐茶引所大使一員
  龍江遞運所大使一員
  秣陵鎮巡檢一員 江東司巡檢一員
  江淮司巡檢一員朝陽門分司龍江裏外河泊所司獄司司獄俱奉裁江東驛驛丞一員舊有金陵驛今歸併夲驛
  隂陽學正術一員 醫學正科一員
  僧綱司都綱一員 副都綱一員
  道紀司都紀一員 副都紀一員四屬之設各府同
  知府李正茂宛平人拔貢順治二年 林天擎奉天人㧞貢順治四年張 錦翼城人舉人順治六年 邉維隆任邱人舉人順治九年李 持江津人順治十年 孟 元祥符人恩貢順治十一年何中舉瀋陽人貢生順治十二年李 雋永年人舉人順治十四年高培元肅寧人生員順治十六年徐 恭鐵嶺衛人廕生順治十七年張羽明奉天人舉人順治十八年陳開虞西安人生員康熙二年張際龍蕭山人拔貢康熙八年 孫 芳奉天人康熙十三年陳龍巖福建人康熙十八年 于成龍奉天人廕生康熙二十一年郭 恆蒲城人康熙二十六年 高向台翼城人康熙二十八年趙世顯奉天人康熙二十八年 施世綸鑲黃旗人廕生康熙三十二年王光謨鑲黃旗人康熙三十五年劉 琰陽穀人康熙四十年陳鵬年湘潭人進士康熙四十二年陳如升豐潤人康熙四十五年劉 涵涇陽人康熙四十七年 衛 淇高平人康熙五十一年吳應鳳蒲田人康熙五十七年 郭汝楩正白旗人康熙六十一年李如蘭陽曲人歲貢雍正五年 郭朝端鑲紅旗人監生雍正十年王 霔正紅旗人監生雍正十二年署任
  范 燦秀水籍吳江人進士雍正十二年
  張𡼙年景州人歲貢雍正十二年署任汪㑹正休寧人舉人雍正十三年調盧見曾德州人進士雍正十三年張𡼙年雍正十三年
  上元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主簿裁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復設訓導一員
  淳化鎮廵檢一員
  知縣黃應諶大興人內院供事順治二年王自成烏程人貢生順治三年張育葵陜州人生員順治四年 郭士賢奉天人貢生順治六年姜廷槐㑹稽人拔貢順治十年 張鴻基永年人進士順治十三年王登善黃縣人官監順治十五年張希聲沙河人舉人順治十七年白崇周奉天人貢生康熙元年 李乾生閬中人舉人康熙七年李如鼎安福人舉人康熙十年 唐嗣昌康熙十年
  徐培基康熙十年   於述統奉天人貢生康熙十八年金以謀浙江人貢生康熙二十七年戴 銘康熙二十七年
  李元森廣西人舉人康熙三十三年蔣 玥河南人貢生康熙三十四年徐克昌雲南人舉人康熙三十九年劉德至河南人貢生康熙四十年趙聨㨗陜西人貢生康熙四十六年王遐祚浙江人進士康熙五十一年曹 鋐廣西人舉人康熙五十三年唐開陶四川人歲貢康熙五十五年刁承祖祁州人進士雍正三年 唐際運沈邱人舉人雍正五年袁淑鶴曹縣人貢生雍正七年 穆健行合江人舉人雍正八年陳濟東臨桂人舉人雍正九年 姚日升仁和人進士雍正十一年江寧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舊有清軍城捕二丞康熙五年清軍奉裁存城捕今改為糧捕水利縣丞又原設主簿裁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復設訓導一員
  江寧驛驛丞一員原有大勝驛驛丞今裁
  知縣袁懋齡豐城人舉人順治二年 李呈芬江夏人舉人順治三年邵 擢武城人進士順治四年 呂朝輔正黃旗人貢生順治六年杜來鳳武鄉人進士順治七年 崔詔之平度人拔貢順治十年葛攀桂武功人拔貢順治十一年馮紱來浙江人拔貢順治十三年陳永吉奉天人官生順治十五年周永清奉天人廕生康熙四年愈滋慧新㑹人舉人康熙七年 吳汝亮濵州人舉人康熙九年呂夢𤦺南海人舉人康熙十一年崔登華永平人官貢康熙十二年方殿元番禺人進士康熙十三年王朝鼒奉天人監生康熙十五年孫起綸安邱人進士康熙十六年陳殿邦長樂人舉人康熙十七年胥錫祚濰縣人監生康熙十八年崔岳宗鑲黃旗人廕生康熙十九年佟世燕正藍旗人官生康熙二十一年
  蔣毓祥全州人康熙二十五年 葉永清平和人康熙二十七年徐關寳鑲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陳九睦鑲黃旗人例監康熙三十六年譚有年秀水人康熙四十五年 蘇 壎南安人康熙四十九年臧長源長興人康熙五十四年 黃光夏德化人舉人雍正元年孔毓珠曲阜人雍正五年  王 錫海鹽人舉人雍正六年吳湘臯㑹昌人舉人雍正八年 王仁錫海寧人雍正九年
  唐如栢浙江人舉人雍正十年 郎大成昌平人拔貢雍正十二年署任張嘉論海寧人監生雍正十三年署任
  句容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主簿裁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復設訓導一員
  龍潭驛驛丞一員舊有龍潭廵檢司與驛丞並設後廵檢奉裁龍潭驛丞兼攝廵檢事乂有稅課司大使雲亭驛驛丞今俱裁
  隂陽學訓術一員 醫學訓科一員
  僧㑹司僧㑹一員
  道㑹司道㑹一員四屬官惟附郭之縣統攝於府不另設餘縣並置如右後不復詳載
  知縣傅覲光曹縣人廩生順治二年 馬 瑾長子人進士順治三年方 鑾汝寧人舉人順治四年 姜輔周奉天人貢生順治五年葛翊宸上虞人拔貢順治十年 叢大為文登人進士順治十三年王玉汝河內人拔貢順治十三年韓有卓大興人進士順治十四年何歴颺晉江人貢生康熙元年 巢逵翔涇陽人舉人康熙二年周歴長汀州人舉人康熙七年 林 最潮州人副榜教習康熙十一年溫而厲清原人拔貢康熙十七年董元俊華隂人進士康熙十八年陳協濬富平人拔貢康熙二十一年白良琯鑲黃旗人監生康熙二十四年張聨芳正白旗人監生康熙四十二年
  胡啟敏鑲黃旗人監生康熙四十六年
  王曰俞營山人進士康熙四十八年方 矩福清人舉人康熙五十一年賈澤潤鑲藍旗人監生康熙五十八年
  施廷瓚閩縣人監生康熙六十一年王 坦交河人進士雍正五年趙元慧閩縣人舉人雍正六年 胡為籀文水人舉人雍正七年魯𢎞瑜大興人貢生雍正十年 張秉仁陜西人舉人雍正十二年署任溧水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主簿裁
  典史一員
  儒學復設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原有稅課局大使一員今裁
  知縣羅佳士直隸人貢生順治二年 楊國貞錦州人貢生順治三年王鼎印溜州人進士順治四年 安應晬奉天人生員順治五年閔派魯祥符人拔貢順治九年 車 輅滄州人舉人順治十四年饒應元蘄水人舉人順治十五年馮泰運撫寧人拔貢康熙元年李作楫東莞人進士康熙八年 劉登科舉人康熙十二年
  徐 傑漢軍康熙二十三年 王毓美漢軍康熙二十六年陳六謙仁和人監生康熙二十八年周師望漢軍康熙三十三年談宇濟漢軍康熙四十二年 劉企向西安人監生康熙四十七年閻 坊歸德人監生康熙四十七年趙向奎聞喜人舉人康熙六十一年王士鏞漢軍雍正二年  孔毓珠曲阜人舉人雍正四年孔毓洙汶上人貢生雍正五年 張思閎杭州人貢生雍正六年周大律河南人進士雍正七年 陳繼祖旗員雍正八年
  吳廷賢廣東人舉人雍正九年 吳湘臯江西人舉人雍正十年方士賢普寧人監生雍正十二年署任蕭 泳南平人舉人雍正十三年江浦縣知縣一員主簿裁
  典史一員
  儒學復設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順治十三年裁去訓導康熙三年改裁教諭復設訓導十六年並設
  東葛驛驛丞一員原有江淮驛驛丞雍正九年裁併知縣兼管又有浦子口稅課局大使今裁
  知縣沈之瀾烏程人貢生順治二年 高 爽東昌人進士順治三年劉天澤奉天人貢生順治六年 閻宗尼直隸人進士順治十年齊敬修漢中人貢生順治十一年許立逹武昌人貢生順治十六年程 瑞南昌人舉人順治十七年徐龍光東昌人貢生康熙三年王舟瑤餘杭人舉人康熙十三年洪承龍康熙十四年
  郭廷泰仁和人例監康熙二十二年陳君恩海豐人舉人康熙二十七年甘國埏正藍旗人監生康熙二十九年
  董志建汾陽人歲貢康熙四十四年梁允章直隸人歲貢康熙五十一年賈之屏商邱人進士康熙五十四年項維正嘉興人舉人康熙五十六年趙作霖蘇州人舉人雍正六年 蔡増勤南安人舉人雍正十一年葉存仁江夏人監生雍正十二年署任李 高高密人進士雍正十二年六合縣知縣一員丞簿並不設
  典史一員
  儒學復設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稅課局大使一員舊有三汊河泊所官奉裁後歸併稅課局帶管𤓰埠司廵檢一員原有棠邑驛驛丞今裁併
  知縣曾淳化金谿人舉人順治二年 劉慶運延慶人恩貢順治二年婁維嵩直隸人進士順治四年 陳 事奉天人貢生順治五年李大生永清人貢生順治十年 劉廣譽正紅旗人進士順治十二年冀北哲大同人拔貢順治十六年羅紹虞南昌人舉人順治十六年常 在高平人舉人康熙十年 黃 任大名人進士康熙十六年洪 煒樂平人進士康熙二十年宋一曠新建人例監康熙二十八年吳仲光高陵人拔貢康熙三十一年趙羽清四川人進士康熙四十四年李長昂鄆城人拔貢康熙四十八年魏世泰柏鄉人進士康熙五十一年喻𢎞林內江人舉人康熙五十六年楊 紹武陵人進士康熙六十一年萬世良漢陽人舉人雍正元年 蘇作睿永新人進士雍正六年周士適山東人舉人雍正十年 洪淳瑛同安人舉人雍正十三年署任董廷搢鑲白旗人乾隆元年
  髙淳縣知縣一員主簿久經裁省縣丞一員亦於順治十六年
  典史一員
  儒學復設教諭一員  訓導一員
  廣通鎮廵檢一員
  知縣呂福生浙江人貢生順治二年 丁啟泰永城人功貢順治三年崔掄竒夏邑人進士順治四年 紀聖訓寧津人拔貢順治十年孟復生滄州人歲貢順治十七年葉自燦義烏人儒士康熙二年張大垣三原人進士康熙六年 劉澤嗣吳橋人廩生康熙十三年李斯佺長山人廕生康熙二十年張象翀四川人進士康熙二十三年高世璋鑲白旗人監生康熙二十七年
  游祿宜福建人舉人康熙三十一年陳國柱福建人舉人康熙四十四年趙 暐四川人進士康熙五十七年叢元燦山東人進士雍正元年趙泗應廣西人舉人雍正二年 金友蘭雲南人舉人雍正七年李襲祖夏邑人歲貢雍正十一年署任
  蘇州府
  知府一員
  督糧水利同知一員督糧同知順治六年裁水利同知順治七年順治十八年復設督糧同知兼管水利事務
  總捕同知一員雍正四年奉裁歸併管糧通判八年復設
  海防同知一員順治十八年移駐常熟福山雍正四年裁海防歸併督糧駐劄府治雍正八年復設海防同知九年仍移駐福山地方
  太湖水利同知一員雍正八年添設駐劄吳江縣同里鎮
  管糧通判一員
  經歴一員    知事一員
  照磨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復設訓導一員
  姑蘇驛驛丞一員豐盈庫副使織染大使今裁
  知府王 鏌孟津人生員順治二年 丁允元日照人進士順治二年陳服逺滿洲人監生順治三年 吳崇宗滿洲人監生順治四年徐應台奉天人監生順治五年 王光晉奉天人貢生順治七年高文芳奉天人貢生順治十年 張學曾㑹稽人副榜順治十二年吳一位滿洲人貢生順治十二年鄒藴賢奉天人貢生順治十四年余㢘徵遂安人進士順治十七年武𢎞祖奉天人貢生順治十八年吳道煌宛平人進士康熙二年 曹 鼎祥符人恩貢康熙六年郭四維猗氏人進士康熙八年 甯雲鵬奉天人生員康熙十一年高 晫襄陵人進士康熙十三年曹首望豐潤人拔貢康熙十七年陳常夏陜西人廕生康熙二十年趙祿星正白旗人監生康熙二十二年胡世威正藍旗人官生康熙二十四年
  盧騰龍鑲白旗人嵗貢康熙二十九年
  石文焯正白旗人監生康熙三十八年
  吳中立正黃旗人監生康熙四十四年
  賈 樸故城人歲貢康熙四十五年李玉堂建昌人監生康熙四十六年陳鵬年湘潭人進士康熙四十七年孟光宗鑲紅旗人監生康熙五十年梁 穆直隸人抜貢康熙五十五年高 浚大同人監生康熙六十年蔡永清正白旗人廕生雍正元年溫而遜宣化人貢生雍正四年徐永祐漢陵人進士雍正七年 童 華㑹稽人貢生雍正七年周夢錦寧化人舉人雍正九年 於本宏直𨽻人進士雍正十年姚孔鈵桐城人生員雍正十一年李正邦正紅旗人監生雍正十三年署任汪㑹正休寧人舉人雍正十三年李正邦雍正十三年復署任
  徐大枚正藍旗人進士雍正十三年
  長洲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康熙二年添設一員共二員今一員撥屬元和縣
  管糧主簿一員順治四年裁九年復設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元和
  吳塔司廵檢一員
  知縣沈以曦臨湘人進士順治二年 田本沛富平人進士順治三年趙 瑾陽曲人進士順治四年 郭經邦奉天人生員順治五年李廷秀奉天人生員順治八年 宋聚奎耀州人拔貢順治十年王 任奉天人拔貢順治十一年邱應鰲鍾祥人恩貢順治十二年周仲逹萊陽人拔貢順治十四年孫 繼德州人進士順治十六年劉令聞火興人貢生順治十七年蘇 仁蒲城人舉人順治十八年周明珥武定人恩貢康熙元年 董定國奉天人廕生康熙二年彭士竒蠡縣人拔貢康熙四年 金 巽宛平人歲貢康熙六年蔡時光晉江人進士康熙八年 沈思舉連城人舉人康熙十年任 俊祥符人貢生康熙十一年薛泰颺上虞人貢生康熙十三年李敬修奉天人監生康熙十三年劉興漢德州人貢生康熙十八年鮑積朝陜西人監生康熙十九年祝聖培應城人監生康熙二十一年徐𢎞炯嘉興人監生康熙二十三年劉 玢安邑人例監康熙二十七年梁廷桂奉天人監生康熙二十九年杜 溥歴城人康熙三十年李敬勝正黃旗人監生康熙三十二年
  邱 琳連州人貢生康熙三十六年祖興乾正黃旗人監生康熙三十七年高 怡武康人進士康熙四十年陳治策正黃旗人貢生康熙四十一年吳 玥鑲紅旗人進士康熙四十三年
  嚴 雲侯官人舉人康熙四十五年鹿永鋐福山人監生康熙四十八年陳勤宣古田人舉人康熙五十一年許 遇侯官人監生康熙五十三年鮑學沛滕縣人康熙五十九年 蔣丕琮陜西人監生康熙六十年薛仁錫大興人貢生雍正二年 劉發華高安人舉人雍正五年羅繼洪吉水人舉人雍正五年 董 湧盧龍人貢生雍正六年沈光曾秀水人監生雍正十年 丁 銓大興人舉人雍正十二年署任胡映葵息縣人廩生雍正十二年署任沈光曾雍正十三年回任
  元和縣添設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係長洲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長洲縣分撥
  陳墓司廵檢一員
  知縣張福昶南靖人舉人雍正三年 江之煒晉江人舉人雍正四年郝 䨠霸州人教習雍正六年 朱奎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浙江人雍正八年
  李世金鑲藍旗人監生雍正十年張若爔桐城人監生雍正十二年吳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管糧主簿一員順治四年裁九年復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復設訓導一員
  木凟司廵檢一員 甪頭司廵檢一員
  東山司廵檢一員
  知縣薛應琦大興人貢監順治二年 汪爚南麻城人舉人順治二年王麟標綏德人進士順治四年 毛 侃掖縣人貢生順治十年吳明相長治人歲貢順治十二年屠思忠興安人拔貢順治十四年任惟初石樓人選貢順治十七年張 敘蘭陽人進士順治十八年孫啟元萊陽人舉人康熙元年 何 模鎮海人舉人康熙二年金夢蛟大興人恩貢康熙五年 陳冲漢固城人進士康熙六年韓敬所鄒平人進士康熙九年 吳存仁奉天人廕生康熙十一年邵懐棠㑹稽人進士康熙十三年吳愚公天津衛人舉人康熙十四年郭𢎞化濰縣人貢監康熙十八年王 霖清流人拔貢康熙十九年劉 滋任縣人進士康熙二十二年宋晉聲㑹稽人例監康熙二十五年張 嶐濵州人進士康熙二十七年徐廣先臨汾人康熙三十三年洪岱齡彭澤人康熙三十七年 鮑 栻餘杭人康熙四十年梁鳳翔咸寧人康熙四十一年 王廷燦錢塘人康熙四十二年張廷弼鑲白旗人康熙四十三年廖冀亨永定人康熙四十七年杜學林普安人康熙五十年 楊 棠萬縣人康熙五十五年劉承裔大興人康熙五十九年 蔡永清正白旗人廕生康熙六十一年楊 紹武陵人雍正元年  冉 琪貴築人雍正三年
  蔡益仁蕭山人雍正四年  羅繼洪吉水人雍正五年
  蔡益仁雍正五年再任   楊士昌歴城人雍正六年
  吳 棟浙江人雍正七年  江之翰寧夏人舉人雍正十一年署任張嘉論海寧人監生雍正十二年署任李正邦正紅旗人監生雍正十二年署任胡映葵息縣人拔貢雍正十三年
  吳江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康熙二年添設一員共二員今一員撥屬震澤縣
  管糧主簿一員順治四年裁九年復設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震澤
  同里司廵檢一員 汾湖司廵檢一員原設簡村廵檢
  一員雍正四年
    平望驛驛丞一員
  知縣孔印祖曲阜人貢生順治二年 李承尹三原人進士順治三年楊九萬陵川人歲貢順治五年 李德淳奉天人歲貢順治六年唐 増奉天人貢生順治八年 吳就恆太谷人貢監順治十年雷 珽井研人舉人順治十三年塗應旂奉天人貢生順治十五年毛漪秀掖縣人進士順治十七年趙子三乾州人舉人順治十八年王名世涇陽人舉人康熙二年 劉定國奉天人廕生康熙三年邵士梅濟寧人進士康熙七年 趙國宣奉天人廕生康熙八年張 亨武平人舉人康熙十年 金國柱奉天人舉人康熙十二年霍 勛清苑人進士康熙十四年張 恪涇陽人舉人康熙十五年郭 琇即墨人進士康熙十八年趙 琳涇陽人舉人康熙二十五年祖允焜奉天人監生康熙二十七年李淑楫正藍旗人例監康熙三十一年朱國梓鑲藍旗人例監康熙三十六年
  張元振濰縣人例監康熙四十一年陳九睦鑲黃旗人例監康熙四十四年張壽峒平涼人進士康熙四十七年李繼燕廣東人貢生康熙五十一年徐祖望順天人歲貢康熙五十二年張 琮鉅野人進士康熙五十三年石拱極光州人進士康熙五十五年葉 前大興人舉人康熙五十七年徐永祐漢陽人進士雍正元年 陳兆翺湖廣人舉人雍正七年趙軒臨宛平人吏員雍正九年 項 喻漢陽人監生雍正十三年署任陳王言清苑人吏員雍正十三年署任
  震澤縣添設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係吳江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吳江縣分撥
  震澤司廵檢一員 平望司廵檢一員
  知縣吳 興鑲黃旗人監生雍正三年彭 鎔遂寧人舉人雍正四年鄭 金上虞人監生雍正五年 伍斯璸新建人舉人雍正五年王 坦交河人進士雍正六年 馬功顯惠來人舉人雍正六年王宸儶錢塘人監生雍正七年 鄧 圭巴陵人歲貢雍正七年陳 嵩繁昌人㧞貢雍正十二年署任羅士瓚東莞人歲貢雍正十三年署任李 鏻諸城人貢生雍正十三年署任
  常熟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原有主簿一員順治四年裁九年復設今撥屬昭文縣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昭文
  黃泗浦港廵檢一員原設滸浦港廵檢一員雍正四年
  知縣洪一緯直隸人舉人順治二年 瞿四逹河南人進士順治四年湯家相趙城人進士順治八年 郭保之吳橋人抜貢順治十年鍾人鏡歸安人貢生順治十二年魏允升宣府人進士順治十三年陸 錫烏程人貢監順治十四年周 敏武康人抜貢順治十五年張 燮大興人拔貢順治十七年張燦然直隸人拔貢順治十八年趙育博沁水人舉人康熙元年 李 璞閬中人舉人康熙三年於宗堯奉天人廕生康熙七年 張紹戩西安人舉人康熙十一年林象祖晉江人進士康熙十三年劉毓𤦺金谿人舉人康熙二十年高士䴊灤州人貢生康熙二十一年高登先鍾祥人進士康熙二十四年楊振藻永平人進士康熙二十四年趙 濬山西人進士康熙二十六年陶 澴㑹稽人貢生康熙三十二年黎龍若廣東人舉人康熙四十一年林華昌福建人舉人康熙四十七年章曾印㑹稽人貢生康熙四十八年彭子將河南人貢生康熙五十二年馬 暹奉天人貢監康熙五十六年王 珙順天人例捐康熙五十九年陳守創江西人進士康熙六十年袁歩雲福建人舉人康熙六十年李斯讓山東人舉人康熙六十一年成之英浙江人監生雍正元年 喻宗楏江西人歲貢雍正二年李惟一山東人舉人雍正六年 張嘉論浙江人例捐雍正八年張爾德葭州人進士雍正十二年署任石 𤇍桐鄉人進士雍正十二年署任劉 華定州人監生雍正十三年署任余家璜鎮逺人歲貢雍正十三年署任劉 華雍正十三年復署任
  昭文縣添設知縣一員
  管糧主簿一員係常熟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常熟縣分撥
  白茅港廵檢一員
  知縣勞必逹漢陽人進士雍正四年 韓 桐河南人拔貢雍正十二年崑山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康熙二年添設一員共二員今一員撥屬新陽縣
  管糧主簿一員順治四年裁九年復設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新陽
  石浦司廵檢一員
  知縣王 鑨孟津人貢監順治二年 胡之佑浙江人恩貢順治五年鄧秉恆東昌人進士順治七年 張靖之深澤人拔貢順治十年師人門安肅人抜貢順治十一年徐邦俊河南人舉人順治十四年郭文雄文水人拔貢順治十五年王 簡撫寧人抜貢順治十六年王見龍四川人舉人順治十七年李鄴仙建陽人舉人順治十八年馬文駿濬縣人抜貢康熙元年 李開先任邱人抜貢康熙二年王仲槐浙江人吏員康熙四年 魏 熙漢陽人拔貢康熙六年董正位直隸人抜貢康熙九年 曾榮科廣東人進士康熙十四年王大年章邱人進士康熙十六年王基𢎞鑲白旗人筆帖式康熙十七年杭 佳上虞人監生康熙二十二年童式度湖廣人貢監康熙二十七年仇士俊直隸人康熙三十年 祝文郁直隸人康熙三十一年金 潮侯官人康熙三十五年 李 喆武安人康熙三十七年金世純正黃旗人康熙三十九年程大復景陵人康熙四十一年湛 浩河源人康熙四十五年 程大復康熙四十五年再任
  李洽光壽光人康熙五十年 李世德正黃旗人康熙五十三年趙光謨鑲黃旗人康熙五十六年熊肅鎮南昌人康熙五十九年王溯維嵩縣人進士雍正二年 呂大雅正紅旗人監生雍正四年朱 紘新興人雍正六年  丁 銓大興人雍正八年
  沈光曾秀水人監生雍正十二年署任劉 𪇧陳留人貢生雍正十三年新陽縣添設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係崑山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崑山縣分撥
  巴城司廵檢一員
  知縣王士仕登州人雍正三年  陳昌朝廣州人雍正六年
  李惟一鉅野人雍正六年  朱奎陽紹興人雍正六年
  高廷獻大名人雍正八年  程光鏞漢陽人雍正八年
  仲尚竒濟寧人雍正九年  趙 瑄城都人舉人雍正十年吳學濓高安人貢生雍正十三年署任
  松江府
  知府一員
  董漕同知一員順治四年康熙元年復設雍正四年再奉裁併雍正八年又復設海防同知一員駐奉賢縣柘林地方
  水利通判一員順治七年裁十二年復設續於雍正四年再奉裁併雍正八年又復設
  糧捕通判一員
  經歴一員    知事一員
  照磨一員    金山衛經歴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原置復設訓導一員從前署理金山衛學於雍正三年改為金山縣學訓導
  永豐庫副使一員司獄司司獄一員俱奉裁
  知府張 銚偃師人舉人順治二年 傅世烈滿洲人順治三年
  林永盛奉天人監生順治四年 盧士俊錦州人監生順治五年廖文元錦州人貢生順治七年 李正華獻縣人抜貢順治十年郭起鳳奉天人抜貢順治十四年祖永勲正黃旗人貢生順治十四年於汝翼奉天人貢生順治十七年劉洪宗灤州人拔貢順治十七年郭廷弼鑲白旗人貢生順治十八年張羽明奉天人舉人康熙三年陳繼訓廕生康熙九年  劉 橒安邑人廕生康熙十三年劉名標奉天人監生康熙十四年魯 超㑹稽人康熙十五年朱 雯浙江人進士康熙二十五年趙 寧浙江人監生康熙二十七年李元瑨德州人貢生康熙二十九年龔 嶸閩縣人監生康熙三十一年丁克昌鑲黃旗人廕生康熙三十六年
  祝鍾俊鑲黃旗人監生康熙三十八年
  董慶祚正白旗人貢生康熙四十一年
  朱廷植鑲白旗人監生康熙四十六年
  喬光先朔州人監生康熙四十九年胡克寛鍾祥人舉人康熙五十二年李文淵正紅旗人監生康熙五十三年
  王廷實㑹稽人監生康熙五十七年周錞元正白旗人監生康熙六十一年楊 紹武陵人進士雍正二年 周中鋐浙江人監生雍正四年張文英正黃旗人舉人雍正六年王喬林錢塘人進士雍正九年吳節民南安人廩貢雍正十年 汪德馨夏邑人例監雍正十一年華亭縣知縣一員
  管糧縣丞一員康熙元年添設其原置縣丞一員今分屬奉賢縣
  管糧主簿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奉賢
  金山司廵檢一員
  知縣陳 鑑蒲田人觧元順治二年 潘必鏡直隸人進士順治三年張廷𤦺錦州人進士順治五年 廖志奎鑲黃旗人貢生順治六年周世昌安邱人進士順治八年 劉成龍奉天人貢生順治九年張天麟大興人抜貢順治十年 鄭明良山西人進士順治十三年張 超桐鄉人進士順治十四年楊必貞晉江人順治十七年嚴士騎孝感人進士順治十八年馮 賡大興人拔貢康熙元年南夢班蘄水人例監康熙十六年楊瓊枝五臺人進士康熙二十六年朱騰蛟上虞人例監康熙二十七年曹 鼎錢塘人例監康熙三十一年衛 璠滄州人進士康熙三十六年李應蛟江陵人監生康熙三十七年茍鴻儒成都人舉人康熙四十年關梁朝鬱林人舉人康熙四十五年魏 昊廣昌人舉人康熙四十九年方 苞感恩人歲貢康熙五十一年何 瑞直隸人進士康熙五十二年姜 鵬鑲紅旗人康熙五十三年林 鑛慈谿人進士康熙五十六年李源長廣安人舉人康熙五十八年李峻德正黃旗人歲貢康熙五十九年
  梁 植孟縣人進士康熙六十年周中鋐浙江人例監康熙六十一年陸廷樞錢塘人例監雍正四年 劉夢楫慶雲人舉人雍正七年朱元豐桐鄉人舉人雍正十年 賈又正曲周人拔貢雍正十三年署任陳志偉石埭人拔貢雍正十三年署任
  奉賢縣添設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係華亭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華亭縣分撥
  南橋鎮廵檢一員
  知縣張䕃圻嵩縣人進士雍正四年 黃光旦龍南人舉人雍正五年舒慕芬靖安人生員雍正六年 徐必昌仁和人舉人雍正九年馬國錞綏德人監生雍正十一年王世勲鑲藍旗人廕生雍正十二年施士箴晉江人貢生雍正十三年署任王企堂雄縣人舉人雍正十三年署任婁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順治十三年原設縣丞一員康熙元年添設董漕縣丞一員共二員今一員分屬金山縣
  管糧主簿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順治十三年止設教諭原不設訓導其訓導事以華亭訓導分管小䒱司廵檢一員
  知縣李 浣元氏人進士順治十三年王有極直隸人拔貢順治十四年王建鐸商邱人舉人順治十六年田紹前陽城人舉人順治十七年胡思虞浙江人拔貢順治十八年張顧恆韓城人舉人康熙二年史 彬天津衛人吏員康熙十六年廖慶辰龍巖人舉人康熙二十一年秦 至黃安人舉人康熙三十一年李遇陛豐城人舉人康熙三十五年鄭崑璋文水人舉人康熙四十一年陳又良安陽人進士康熙四十二年劉 翥應城人舉人康熙五十年楊士瑾壽光人舉人康熙五十二年李 灝鄆城人進士康熙五十五年陳堯信仁和人監生康熙五十七年劉文彬安福人舉人康熙五十九年王毓德正紅旗人監生雍正四年蕭廷瑞德州人舉人雍正五年 黃 獻蒲田人舉人雍正七年沈維垣浙江人雍正八年  王士瑾山東人舉人雍正十二年金山縣添設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係婁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雍正三年以府學訓導改授
  泖橋司巡檢一員
  知縣湯之晸睢州人舉人雍正四年 張安國秀水人監生雍正四年黃鳴鶴郫縣人舉人雍正五年 高澤萊靜海人歲貢雍正八年王道福海澄人歲貢雍正十年 劉紹周鑲紅旗人舉人雍正十一年張 鈞秀水人進士雍正十三年署任陳學山建昌人進士雍正十三年署任上海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康熙元年添設董漕縣丞一員共二員今一員分屬南匯縣
  主簿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南匯
  黃浦司巡檢一員 吳淞江巡檢一員
  知縣孫 鵬陜西人進士順治二年 高維乾奉天人貢生順治五年姚修蔚南昌人舉人順治八年 閻紹慶魯山人拔貢順治十年商顯仁淳安人進士順治十四年陸宗贄臨清人拔貢順治十五年塗 贄豐城人舉人順治十七年王孫蘭陜西人拔貢順治十八年陳以恪嶧縣人舉人康熙元年 鄒 𢎞廬陵人進士康熙二年朱光輝奉天人廕生康熙七年 康文長吉安人舉人康熙十年陳之佐故城人進士康熙十一年任辰旦蕭山人進士康熙十四年史 彩㑹稽人例監康熙二十年王 錟柘城人康熙二十五年朱萬錦通山人康熙二十七年 董鼎祚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梁以楠廣東人康熙三十年 陳 善晉江人康熙三十二年李發枝浙江人康熙四十一年 許士貞虞城人康熙四十五年鄭廷璧大冶人康熙五十年 劉 洴翼城人康熙五十一年尚崇安鑲黃旗人康熙五十四年陳 錡鑲黃旗人康熙五十六年何自懋潛江人康熙五十八年 傅之詮涇陽人康熙六十一年全乾象沂州人雍正三年  李 玫山西人雍正四年
  於本宏大興人雍正六年  秦士顒沔陽人進士雍正九年魏蒼佩柏鄉人廩生雍正十二年署任褚菊書秀水人舉人雍正十三年署任南匯縣添設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係上海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上海分撥
  三林莊巡檢一員
  知縣欽 璉長興人進士雍正四年 施 霈宛平人雍正六年
  馬 任雄縣人雍正七年  姚之珂武昌人雍正八年
  邱聞詩仁和人雍正八年  徐日炯益陽人雍正九年
  欽 璉烏程人進士雍正十一年署任楊羾天安陽人拔貢雍正十二年署任裘嚴生錢塘人監生雍正十三年署任
  青浦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康熙元年添設董漕縣丞一員共二員今一員分屬福泉縣
  管糧主簿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福泉
  知縣李躍黌奉天人貢生順治二年 王 璘山東人進士順治四年唐 瑾光州人進士順治八年 髙光宇陜西人拔貢順治十年婁維嵩真定人進士順治十三年任肇坤介休人舉人順治十四年王有仁奉天人貢生順治十五年李 瑄陜西人拔貢順治十七年殷大體河南人歲貢順治十八年潘嗣德歸安人進士康熙元年房拱極山東人貢生康熙三年 張文斗景州人貢生康熙五年魏 球建安人舉人康熙六年 王士麟嘉興人進士康熙八年李 曦太原人舉人康熙十一年連國棟正藍旗人康熙十二年陳國祝康熙十四年   劉廷諌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藺友光宛平人監生康熙十八年霍輔漢錢塘人監生康熙二十一年張 庚惠來人舉人康熙二十七年李若元太原人舉人康熙二十九年王允玫鑲藍旗人康熙三十二年董名弼順天人康熙三十六年朱宣恆錢塘人副榜康熙四十一年許昭來石屏人舉人康熙四十五年鮑學沛滕縣人監生康熙四十六年李 賔長山人貢生康熙四十九年洪亮采貴州人舉人康熙五十二年王溯維嵩縣人進士康熙五十六年甘國雄鑲藍旗人監生康熙五十六年
  吳𢎞助萬泉人進士康熙六十一年張繼詠湖廣人進士雍正二年馬謙益安邑人舉人雍正五年 楊鳳然淦縣人進士雍正六年魯𢎞璋㑹稽人監生雍正八年 呂 瑛長垣人舉人雍正十年李倪昱晉江人舉人雍正十一年
  福泉縣添設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係青浦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青浦縣分撥
  新涇司巡檢一員
  知縣王 琮正白旗人舉人雍正四年胡 振涇縣人貢生雍正六年沈煜如桐鄉人舉人雍正十一年署任裘嚴生錢塘人監生雍正十二年署任劉雲𦑱蘭州人進士雍正十二年蔡 澍高宛人進士雍正十三年署任戴仁行濟寧人進士雍正十三年
  常州府
  知府一員
  海防同知一員原駐江隂雍正四年裁總捕通判改為總捕海防同知移回府治八年復設總捕通判九年海防仍駐江隂
  總捕通判一員雍正四年裁八年復設
  水利通判一員雍正四年裁水利歸併督糧通判八年復設
  督糧通判一員
  經歴一員    知事一員
  照磨一員    檢校一員
  儒學教授一員    復設訓導一員
  豐積庫副使一員司獄司司獄一員並奉裁
  知府宗 灝江都人進士順治二年 蕭起元奉天人順治二年
  夏一鶚奉天人順治三年  佟 逹奉天人順治四年
  祖重光奉天人順治七年  宋之普沂州人進士順治九年崔宗泰奉天人順治十二年 趙 琪宛平人舉人順治十四年陳翼鶚奉天人順治十八年 王吉人清源人康熙三年
  駱鍾麟臨安人舉人康熙八年 紀堯典奉天人康熙十年
  單務嘉高密人進士康熙十三年呂應奎葢州人廕生康熙十七年何中舉廣寧人貢生康熙十八年孟宗舜天津衛人進士康熙十九年盧崇義廣寧人廕生康熙二十一年祖進朝奉天人廕生康熙二十三年周元宰金州衛人廕生康熙二十七年
  於 琨大興人康熙二十九年 秦邦英宛平人監生康熙三十九年章文鐄㑹稽人監生康熙四十四年李廷徵景州人拔貢康熙五十一年王嗣衍修文人進士康熙五十五年劉元標大興人監生康熙五十七年胡增耀㑹稽人監生康熙五十九年張汝愫延津人歲貢康熙六十年葉 前黃岡人舉人雍正二年 包 括錢塘人進士雍正四年魏化麟南昌人歲貢雍正九年 李 震宛平人歲貢雍正十年王 霔正藍旗人監生雍正十三年署任
  徐宗奭仁壽人歲貢雍正十三年
  武進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原有主簿一員今分屬陽湖縣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陽湖
  奔牛司廵檢一員 小河司巡檢一員
  毘陵驛驛丞一員
  知縣孫振先泗州人歲貢順治二年 張國樞景州人進士順治二年姜良性奉天人順治五年  馬 驥聊城人歲貢順治十年孔永洪曲阜人恩貢順治十二年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建德人抜貢順治十三年尚 昂寧津人貢監順治十五年張熙岳高密人進士順治十八年黨 文太原人舉人康熙二年 劉蓀芳信陽人貢生康熙三年張令望汾陽人舉人康熙九年 張飬䝉祥符人舉人康熙十一年佟吉年奉天人舉人康熙十二年郭 萃上杭人副榜康熙十三年王𢎞譽山東人監生康熙十九年武 俊汾陽人監生康熙二十一年袁良𣚴東莞人舉人康熙二十三年賈國棟正藍旗人廕生康熙二十四年羅國珍掲陽人舉人康熙二十七年王元烜長垣人舉人康熙二十九年劉喬齡安邑人進士康熙三十七年謝清裁侯官人舉人康熙四十三年殷元福新鄉人進士康熙四十八年孫 讜滄州人進士康熙五十五年宜思榮正白旗人歲貢康熙五十九年
  牟 慤棲霞人進士雍正元年 郭朝弼鑲紅旗人監生雍正元年季咸寧清苑人吏員雍正四年 任 壽石屏人舉人雍正八年李育燾鑲藍旗人監生雍正十年郭 純兩當人貢生雍正十二年王 槃諸城人舉人雍正十三年署任
  陽湖縣添設知縣一員
  管糧主簿一員係武進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武進縣分撥
  戚墅司廵檢一員即舊設澡港司廵檢雍正三年奉部改名
  知縣胡朝鼎𢑴陵州人雍正三年 甯承謨榮陽人雍正六年
  汪文㫜㑹稽人雍正七年  李 魏永城人抜貢雍正十一年署任無錫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原有主簿一員今分屬金匱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金匱
  高橋司巡檢一員原有錫山驛驛丞今裁
  知縣喬 昌孟津人舉人順治二年 宗良弼滎澤人進士順治三年李 訥大名人舉人順治五年 郭如儼涇陽人進士順治八年陳國鼎宛平人廕生順治九年 黃之蔚濟寧人貢監順治十五年陳泰和建德人舉人順治十八年吳興祚奉天人康熙二年
  韓文琨康熙十四年   曾子駒康熙十九年
  徐永言浙江人監生康熙二十二年李繼善鑲紅旗人康熙三十六年林 濤惠來人康熙五十年 塗鍾俊德化人康熙五十二年章 頤貴築人康熙五十六年 張 璨湘潭人康熙五十九年徐日炯湖廣人康熙六十年 武承謨盂縣人雍正元年
  李 玫臨縣人雍正二年  江之瀚寧夏人雍正四年
  李德炳廣東人雍正五年  江日容旌德人雍正六年
  胡廷琦大興人雍正九年  吳翌祖湘隂人拔貢雍正十一年金匱縣添設知縣一員
  管糧主簿一員係無鍚縣分撥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無鍚縣分撥
  望亭司巡檢一員
  知縣王喬林錢塘人進士雍正四年 吳鶚峙霑化人雍正五年
  王符震祥符人雍正五年  王個臣鍾祥人雍正九年
  胡 慎餘慶人舉人雍正九年署任張若爔桐城人監生雍正十二年署任王允謙深澤人拔貢雍正十二年署任
  江隂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     管糧主簿一員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復設訓導一員
  石頭港巡檢一員舊有利港司巡檢一員雍正四年奉裁
  知縣方 亨河南人順治二年  劉景綽內江人進士順治三年李長秀玉田人進士順治四年 武茂周杏山人順治九年
  馮臯彊滿州人進士順治十五年何爾彬於潛人拔貢順治十八年冀爾公永年人抜貢康熙五年 周瑞岐蒼溪人舉人康熙七年龔之怡澧州人拔貢康熙十一年何且純錢塘人舉人康熙十五年王敏資沁水人監生康熙十九年沈清世新建人康熙二十二年陸次雲錢塘人例監康熙二十四年梁殿栢懐集人舉人康熙二十八年劉喬齡山西人進士康熙三十一年劉光䕫奉天人例監康熙三十二年耿 慶虞城人歲貢康熙三十五年陶 彝大興人進士康熙四十一年黃和中鑲紅旗人歲貢康熙四十七年
  陳協哲富平人歲貢康熙五十二年葉紹芳閩縣人進士康熙五十八年祁文瀚壽陽人進士雍正二年 陳陛諴孝感人舉人雍正五年張 經正白旗人生員雍正六年魏化麟南昌人歲貢雍正七年郝之芳汾陽人歲貢雍正九年 蕭廷瑞德州人舉人雍正九年郭 純兩當人廩貢雍正十年 鄭 金上虞人監生雍正十二年署任郭 純雍正十三年回任  蔡 澍高苑人進士雍正十三年署任宜興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原不設主簿雍正三年請分大縣各邑分撥縣佐部議宜興事減無庸置故荊溪無佐貳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訓導分屬荊溪
  鍾溪司巡檢一員 下邾司巡檢一員
  知縣熊訥敬清江人恩貢順治二年 王 勸諸城人進士順治四年張得用奉天人貢生順治六年 劉國進奉天人貢生順治七年張世則安邑人舉人順治九年 王元士臨潼人進士順治十年吳一鯤榆林人拔貢順治十三年劉芳顯京山人副榜順治十四年謝九鍚魚臺人貢生順治十五年王震亨稷山人進士順治十六年徐日藻臨川人舉人順治十八年李元華南昌人舉人康熙二年蒲薦馨南部人舉人康熙三年 髙 標滿城人進士康熙七年童 雯仁和人舉人康熙九年 史宗堯清苑人生員康熙十年劉啟和江陵人進士康熙十四年張含瑾蒲州人進士康熙十八年姚景崇奉天人康熙十九年 胡 巴正白旗人廕生康熙二十二年蔡司霑龍溪人舉人康熙二十三年李先榮房山人貢監康熙二十四年文超靈東莞人康熙二十七年 趙 觀翼城人康熙三十一年張 玥陽信人康熙三十四年 蔣尚緝全州人康熙三十八年胡鳳翬鑲白旗人康熙四十五年陳智先騰越人康熙四十九年顧爾敏浙江人康熙五十一年 趙 祁盂縣人康熙五十三年彭耀祖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七年魏元𤦺龍溪人康熙五十八年鮑 楹餘杭人康熙六十一年 王時瑞仁和人雍正二年
  李 維正藍旗人雍正四年 高式矩洪洞人雍正六年署任裘印生錢塘人雍正六年  鄭士竒文水人雍正八年署任吳湘臯㑹昌人雍正八年署任 馮 瀚保定人雍正八年
  趙錫 --(右上『日』字下一橫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蘭谿人進士雍正十一年署任
  荊溪縣添設知縣一員丞簿無
  典史一員添設
  儒學復設訓導一員係宜興縣分撥
  湖汊司巡檢一員 張渚司巡檢一員
  知縣李 端程鄉人進士雍正三年 王喬林錢塘人進士雍正六年高式矩洪洞人歲貢雍正六年 王企堂雄縣人舉人雍正七年魯𢎞瑜㑹稽人附貢雍正八年 張 彬武強人歲貢雍正八年袁 安平湖人進士雍正十一年署任萬紹炳晉江人監生雍正十二年戴仁行濟寧人進士雍正十二年署任班 聨曹縣人進士雍正十三年靖江縣知縣一員
  縣丞一員原設主簿一員順治三年奉裁
  典史一員
  儒學教諭一員    復設訓導一員
  馬䭾沙新港巡檢一員
  知縣潘元龍仁和人貢生順治二年 南宮選安邑人恩貢順治三年高攀龍奉天人貢生順治五年 延遐齡平定州人拔貢順治十一年郭嶷然朝邑人舉人順治十二年程萬里錦州人貢生順治十五年王永禩彝陵人舉人順治十八年鄭 重建安人進士康熙二年夏光虞蔚州人康熙十三年 朱敦厚大興人進士康熙十三年胡必藩孝感人舉人康熙十八年黃起詔古田人監生康熙二十五年張元復昌黎人舉人康熙二十八年馬之驤鑲黃旗人監生康熙三十三年李 埂侯官人康熙三十六年 單疇書高密人進士康熙四十一年呂曰宮陜西人監生康熙四十六年王 道貴州人舉人康熙五十年鄭 榮雲南人舉人康熙五十四年高汝斐萊陽人舉人康熙六十一年丁應蕙諸城人舉人雍正元年 舒 香進賢人拔貢雍正七年吳學濓高安人貢生雍正十二年署任楊應塽原武人拔貢雍正十三年署任











  江南通志卷一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