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清真食品管理條例

河北省清真食品管理條例
制定機關: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河北省清真食品管理條例在維基數據編輯
法律位階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性法規在維基數據編輯
立法機關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維基數據編輯
有效區域在維基數據編輯
收錄於 國家法律法規數據庫在維基數據編輯

河北省清真食品管理條例

(1999年11月29日河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4年7月22日河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第一批廢止地方性法規中若干行政許可規定的決定》修正 )

第一條 為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加強對清真食品的管理,發展少數民族經濟,維護民族團結,根據憲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等有清真飲食習慣少數民族的風俗屠宰、加工、製作的肉製品和其它食品。

第三條 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生產、加工、製作、儲運、銷售(以下簡稱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及各單位內設的清真食堂、清真灶、清真專櫃、清真車間,均適用本條例。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條例的實施。

工商、衛生、經濟貿易、技術監督等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做好清真食品的管理監督工作。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興辦各種所有制形式的清真食品企業和攤點,並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在投資、稅收、信貸等方面給予優惠。

第六條 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從業人員中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少數民族人員應占一定比例,具體比例由各設區市人民政府視情況確定;

(二)主要管理人員中必須配備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少數民族人員;

(三)原料採購、主要烹飪、倉庫保管等關鍵崗位必須配備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少數民族人員;

(四)清真食品的運輸車輛、計量器具、檢驗工具、儲藏容器和加工、出售場地必須專用。

第七條 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個人必須是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少數民族公民。

第八條 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清真食品准營證和清真標識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接到申請後十日內給予批覆。

未取得清真食品准營證和清真標識牌的,不得生產經營清真食品,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得辦理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營業執照。(註:該條設立的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須向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清真食品准營證和清真標識牌的規定及相應的法律責任,已於2004年7月22日河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廢止)

第九條 清真食品准營證和清真標識牌由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制樣,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製,由核發部門年檢。

禁止出租、轉讓、倒賣或私自製作清真食品准營證和清真標識牌。(註:該條設立的清真食品准營證和清真標識牌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年檢的規定,已於2004年7月22日河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廢止)

第十條 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停業或者易業前,應當到原核發部門辦理清真食品准營證註銷手續,交回清真標識牌。

第十一條 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經營有清真飲食習慣少數民族禁食的食品,不得製售假冒偽劣清真食品。

第十二條 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在生產經營場所的顯著位置懸掛清真標識牌。

第十三條 禁止將有清真飲食習慣少數民族禁食的食品帶入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場所。

第十四條 清真食品的專用包裝物和清真標誌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審核後印制。

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不得將清真食品專用包裝物用於非清真食品,不得私自轉讓或出售。

第十五條 生產經營清真食品單位的字號、食品名稱、專用包裝物、廣告用語或圖像,不得含有有清真飲食習慣少數民族忌諱的內容。

第十六條 有清真飲食習慣少數民族較多地方的城鄉集貿市場,應當設有銷售清真食品的地段或攤位,並與有清真飲食習慣少數民族禁食食品的攤位隔離設置。有條件的,可專設清真集貿市場。

非專營清真食品網點設置的清真專櫃,應當與清真禁忌食品櫃檯保持一定距離。

第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按下列規定給予行政處罰。造成嚴重影響的,由其所在單位或有關部門給予主要當事人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本條例第六條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吊銷清真食品准營證,收回清真標識牌。

(二)違反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責令停業,吊銷清真食品准營證,收回清真標識牌,並處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三)違反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二條、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罰款。

(四)違反本條例第九條第二款、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沒收非法所得,情節較輕的,處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三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五)違反本條例第八條第二款規定,未取得清真食品准營證而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六)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的,責令限期停業整頓,並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的,吊銷清真食品准營證,收回清真標識牌。

(七)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八)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未按有清真飲食習慣少數民族的風俗屠宰加工清真牛羊肉、禽肉的,責令限期停業整頓,沒收非法所得,並處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的,吊銷清真食品准營證,收回清真標識牌。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出責令停業整頓、吊銷清真食品准營證、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組織聽證。

第十九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請行政複議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申請複議、不起訴,又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條 拒絕、阻礙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執法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民族事務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執法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情節較微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 本條例所稱生產經營清真食品的單位和個人,不包括非專營清真食品商業網點。

第二十三條 本條例自2000年5月1日起施行。

本作品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性法規。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所以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