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原農谷」建設方案
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原農谷」建設方案 制定機關:河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4月13日 |
http://www.lushixian.gov.cn/pageView/article.html?pageNum=1&lmid=1741&wzid=1019932&rlmid=1732 |
為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我省農業創新優勢,打造要素共享、協調創新、具有獨特品牌優勢的「中原農谷」,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思路。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和關於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指引,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瞄準世界前沿,聚焦國家種業、糧食安全重大需求,實施創新驅動、優勢再造戰略,整合農業創新資源,發揮科技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強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促進種業、糧食、食品聚合發展,建立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實現更高水平的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二)建設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集成、轉化,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堅持開放發展。突出對外開放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立足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實施農業科技「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對外合作交流。
3.堅持市場引領。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圍繞市場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培育創新市場,推動產業集約化、集群化發展。
4.堅持綠色低碳。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農業產業體系,深化農業減排固碳技術研究,強化農業全產業鏈綠色循環發展技術攻關,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5.堅持改革推動。加大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力度,打造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進一步整合科研力量,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調動各方積極性,激發農業科技創新活力。
(三)發展定位。以建設國家農業創新高地為引領,聚力打造「四大中心、兩個示範區」:
——國家種業科技創新中心。立足河南、服務全國、面向全球,實施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建設國際一流的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平台,全力建設神農種業實驗室,打造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種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集群。
——現代糧食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創建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全國糧食科技創新中心等,聚焦生物、信息、裝備、減損等關鍵領域,打造具有引領型突破能力的糧食科技創新平台,助力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
——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集聚一批國內外糧農科技與加工企業、專業化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貫通糧食收儲、加工、包裝、物流、供應等環節,搭建種業等核心科技成果轉化與知識產權交易平台,打造全國性現代種業和糧食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基地。
——農業對外合作交流中心。依託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廣泛開展農業國際交流合作,建設國際科研創新合作平台和國際合作園,組建「一帶一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謀劃舉辦生物育種國際高端論壇,打造國際生物育種學術交流永久會址。
——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集聚優勢農科教資源,推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發展,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綜合競爭力,打造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先行區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試驗區,建設以現代種業為主題的農業高新技術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
——智慧(數字)農業示範區。率先在農業領域示範應用5G、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大田作物物聯網技術,建設智慧田園、智慧果(菜)園、智慧牧場等示範基地,打造種養業數字化和育種研發產業引領區。
(四)發展目標。到2025年,建成國內一流的種業創新平台,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科技創新能力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神農種業實驗室成為國家實驗室或成為國家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種業產業化實力邁入全國第一方陣;打造小麥、玉米等優勢作物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初步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種業、糧食科技創新中心;培育1家全國十強種業企業並實現上市,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家以上,培育3—5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農業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科研試驗示範基地集群和全球糧食科技創新高地,「中原農谷」成為國家區域性農業創新核心力量,我省全球十強種業企業實現零突破,農業領域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家以上,打造千億級種業和糧食產業集群。
二、區域布局
以鄭新一體化發展為牽引,構建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區域發展空間,實施「一核三區」發展戰略,總規劃面積為1476平方千米,其中「一核」共206平方千米、「三區」共1270平方千米。
(一)「一核」。東至中州大道(101省道)、原陽縣縣界,南起黃河北岸沿黃生態觀光大道,西至獲嘉縣、武陟縣縣界,北至新鄉縣縣界,共206平方千米。包括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河南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示範基地,以種子、種苗、種畜(禽)為主攻方向,打造以種業為突出特徵的農業創新高地和農業科技新城。
(二)「三區」。以延津縣部分區域為主體的東區,新鄉縣、獲嘉縣部分區域為主體的西區,以原陽縣部分區域為主體的南區。
東區:東至封丘縣縣界,南至原陽縣縣界,西至新鄉縣縣界,北至309省道,共498平方千米。包括延津縣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食品加工園區,以小麥全產業鏈、糧油等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主要建設內容。
西區:東至中央大道、胡韋線,南至107國道(新鄉縣境內)、獲嘉縣縣界、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區界,西至武陟縣縣界,北至新焦鐵路(新鄉縣境內)、大沙河(獲嘉縣境內),共473.27平方千米。包括新鄉縣、獲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小麥、大豆等良種繁育為主要建設內容。
南區:東至封丘縣縣界、南至原陽縣幸福路、西至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區界、北距黃河大堤5千米,共298.6平方千米。包括原陽縣稻米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央廚房產業園,以水稻種植、食品全產業鏈加工為主要建設內容。
三、重點任務
(一)打造種業創新核心增長極。
1.實施種業創新能力躍升工程。開展種子、種苗、種畜種質資源挖掘與創新利用、應用基礎研究、育種技術和模式創新攻關,實現關鍵技術和新品種選育的重大突破。開展重要性狀遺傳解析、分子設計育種、智能化育種、基因編輯、規模化轉基因、表型精準鑑定等關鍵技術攻關。構建以分子設計為目標、全基因組選擇為手段的育種技術體系;集成利用遙感、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等技術,建立智能化生物育種系統;建立主要農作物基因編輯和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培育一批高產優質綠色高效農作物新品種,推動農業生產全面轉型升級。
2.實施種業創新機制重塑工程。支持龍頭企業構建商業化育種體系,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實現精準、高效育種。健全財政支持種業創新投入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商業化育種支持力度。建設關鍵共性技術平台,強化生物育種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共性基礎技術供給水平。深入推進科企合作,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支持企業牽頭開展重大科研課題攻關,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科研單位為支撐的現代種業創新格局,奠定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基礎。在延津縣水產規劃區內創建以繁育水產苗種為主的良種繁育基地。
3.實施生物育種龍頭種企培育工程。以產業為基礎、企業為核心、創新為引領,採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創建國家現代種業產業園,全面提升龍頭種企核心競爭力,構建「三鏈」(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融合的現代種業產業發展體系。鼓勵大型優勢種企兼併重組,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發揮骨幹種企優勢,強力推動企業兼併整合,組建大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集團,提升企業集中度,打造種業「航母」,傾力培育主板上市種企和特色優勢明顯的「隱形冠軍」企業。
4.實施種業國際合作交流工程。在建設聯合實驗室、育種技術聯合研發、舉辦生物育種國際論壇等方面,加強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先正達等國際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民企、跨國企業的合作。與國內外優勢團隊合作,設立專業化分支研發機構,通過定製研發、「揭榜掛帥」等形式,協同解決生物育種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若干不同生態區域試驗站和特色育種工作站,打造若干海外農業創新中心。謀劃舉辦生物育種國際高端論壇,促進種業資源、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打造國際生物育種學術交流永久會址。
(二)建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1.打造科技創新重大載體。建設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神農種業實驗室、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台。爭創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台,打造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展示、國際合作發展平台。加快河南農業大學(國家小麥技術創新中心)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試驗示範基地建設,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棉花研究所、農田灌溉研究所、新鄉綜合試驗基地整合,組建中國農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設糧食作物高新技術試驗示範區。加快河南農業大學國家「2011計劃」現代農業科技研究實驗基地、歐洲農業物理(新鄉)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機構建設,形成世界一流的農業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科研試驗示範基地集群。
2.建設糧食高新技術集成地。打造糧食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糧食生物技術研究院、糧食信息化研究院、糧食智能裝備研究院、糧食減損研究院、糧食標準化研究院和中國糧食博物館「五院一館」建設。構建糧食科技發展軸,設立糧食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形成糧食科技應用集合體和糧食科技轉移轉化體系。建設糧食高新科技園,完善糧食企業科技總部、糧食信息技術與應用、生物工程與製劑、電子商務、金融與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國際糧食會展等功能區,推動我省黃淮海區域產糧大縣科技應用轉移轉化體系建設。
3.打造糧食科技研發合作平台。積極引入國內外知名糧企,設立聯合研發中心。加強與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英國瑞丁大學等國際一流糧食大學和糧食科研機構合作,建設糧食科技創新聯合實驗室,引進外籍院士、知名專家,開展重大糧食科技協同攻關。建設國際糧食安全研究基地、國際糧食標準中心,舉辦全球糧食高端論壇、食品世博會。建設中國糧食博物館,推動糧食文化傳承創新和展示。
(三)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1.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機制。探索農業新品種、專利、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許可、作價入股、盈利分成等多種轉化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創新項目組織機制、投入方式及分配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建設現代農業科技成果中試基地,促進成果熟化轉化。通過簽訂合作協議,輸出創新技術和研發成果。鼓勵園區科技人員和企業經營人員參加國際、國內農業領域重要會議和展銷會,推廣高效與標準化種植技術、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關鍵技術,定期組織召開博覽會、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交流會和技術培訓會。
2.完善農技推廣服務網絡。探索政府扶持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農技推廣模式,建設科技創新示範展示基地。採用產業鏈推廣模式,有序銜接產業各環節,推廣新標準、新品種、新技術。建設網絡推廣平台,橫向連接國內外農業科教單位,縱向連接農業信息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打造農業專家推廣服務系統。探索建立農科教推「產學研用」一體化農技推廣聯盟,示範推廣各類新品種、新技術。
3.大力發展數字智慧農業。實施新一代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推動「全光網河南」全面升級,構建覆蓋農村的高速光纖寬帶網。加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農業遙感技術應用,構建「天空地」一體化數據採集和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資源共享、數據安全的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強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農產品流通等大數據平台建設。加快種養業數字化改造,帶動全省農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深度融合,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信息化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建設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台,完善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打通農村雙向物流「最後一公里」,實施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打造智慧(數字)農業示範區。
(四)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1.引進和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圍繞「三鏈」同構主線,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力度,推動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發展,支持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創建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依託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引導企業發起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協同創新載體,探索產業同盟共性技術研發組織模式。積極發展一批農業「小巨人」企業,制定科技型企業成長路線圖,培育涉農「獨角獸」企業。採取「一對一孵化+平台增值服務+價值投資」模式,支持種子期、初創期和成長期科技企業發展。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打造產業互聯網,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智慧升級,推動主體融合、業態融合和利益融合。
2.推動糧食科技型企業集聚發展。集聚糧食龍頭企業,孵化糧食產業新業態,打造糧食產業創新集成示範區。建設糧食科技小鎮,設立糧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知識產權保護與交易中心、科技應用法律諮詢中心、人才交流中心、綜合培育中心,構建糧食企業成長服務平台,推進糧食關鍵核心技術轉移、中試和示範。加速孵化糧食龍頭企業、高新企業和中小企業,建設綠色食品製造研發基地和糧果蔬及肉羊良種繁育種植養殖產業化基地,構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軸,打造全國糧食產業經濟創新發展試驗田,推動企業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技術提升和產業鏈再造。
(五)重塑要素聚集創新環境。
1.搭建農業科技要素融資平台。運用市場化手段,註冊成立「中原農谷」開發有限公司、「中原農谷」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聘請專業化運營團隊,積極與省科創、現代農業發展等基金對接,有效破解基礎設施建設、科技研發、產業發展資金不足問題。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與種業、糧食龍頭企業深度融合,將成果轉化與企業對接端口前移,在研發階段吸引企業的研發投入。拓寬融資渠道,爭取政策性銀行、風險投資等金融資本支持,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開展知識產權交易、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工作。積極開展農業信貸擔保創新試點工作,構建政、銀、擔「三位一體」新興農業信貸擔保模式。積極推進農業保險試點工作,在保險和險種方面先行先試。
2.搭建農業創新政策集成平台。加大財稅支持力度。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支持農業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綜合運用財政貼息、投資補助、以獎代補、先建後補、擔保和風險補償等方式,撬動、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領域。強化用地保障。有效保障農業科研用地。支持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推動土地要素在城鄉之間有序流動、市場化配置。加大金融惠農力度。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業高新技術項目,助推重點產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創新科技金融政策,以科技融資擔保、知識產權質押等手段解決科技型企業融資難問題。積極發揮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在農業科技研發、開發性貸款、出口信貸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建設區域性金融服務集聚地。強化人才支撐。完善農科教協同育人機制,深化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高校與各地、科研院所、農業農村等部門建立協同育人機制,統籌推進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創新資源共享。探索建立以實際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完善收入分配與激勵約束機制,探索建立優秀員工股權期權激勵制度。
3.培育高層次農業科技研發隊伍。依託「中原英才計劃」等重大人才項目,發揮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河南)和省自然科學基金作用,突出現代農業優勢學科領域,引進、培養一批引領農業科技前沿、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實現農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兩促進。在農業領域建設一批中原學者科學家工作室,遴選、培育一批工作室首席科學家,積極推動國內外著名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在「中原農谷」核心區設立分支機構或興辦農業科技企業,吸引國內外高層次農業科技領軍人才。新入選一批兩院院士,建設有競爭力的全鏈條產業技術創新團隊,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青年農業科技人才。
四、健全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政府成立「中原農谷」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指導「中原農谷」建設發展,研究決策重大事項,協調解決相關問題,指導做好建設方案編制、政策制定、項目謀劃、綜合協調等工作。
(二)制定建設規劃。圍繞「中原農谷」建設方案,新鄉市政府、省直有關部門要制定具體的建設規劃和年度推進計劃,實施若干專項行動,將方案涉及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平台建設進一步細化實化,落實到具體工程、具體項目,實行清單化、責任化、任務化。新鄉市政府成立「中原農谷」建設管理委員會,推行「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實施「三化三制」改革。
(三)強化動態考核。注重平時監管,加強「中原農谷」建設工作目標平時考核、動態考核、過程考核,充分發揮考核的「指揮棒、推進器」作用,推動各項目標任務有序完成。
本作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譯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條,本作品不適用於該法,在中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註:中文維基文庫社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演講,不總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