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1

浙江通志 全覽1 全覽2


  勅修浙江通志進表

  上諭纂修通志成書謹奉
  表上進者臣曾筠誠惶誠恐稽首頓首
  上言伏以
  聖治同文九牧式職方之訓
  皇猷綏極萬邦陳王㑹之圖
  倬雲漢於天章奎壁輝騰玉燭
  煥階符於星紀鬥牛墟接龍光發宛委之藏書緑字赤文總屬水土平成之蹟闡陽明之祕籙日珪月簡無非山川經緯之文恭綴瑤編上塵
  黼座竊惟夏書職貢賦紀揚州周禮分星次占斗宿左氏語詳呉越知生聚教訓之有由趙曅例仿春秋識井邑封疆之所自襟山帶海郭景純箋綴蟲魚沿江溯河酈道元派分脈絡漢析丹陽呉㑹厥有三郡之書唐置越婺東嘉爰成十道之志記㑹稽之土地攸居作鎮南邦對越國之人文俊異善生海嶽龜齡賦陳風俗實七觀七述之權輿灌圃勝紀行都亦夢游夢梁之嚆矢原夫圖經始作綜兩浙一路之見聞逮厥通志初編彚七越三呉之記載凡諸撰述悉隸版章欲事㕘稽須加薈萃然識大識小必期於典章明備之時而徴獻徴文幸際夫黼黻承平之㑹茲葢伏遇
  皇帝陛下
  道契璿圖
  治隆金鑑
  緝熈時懋傳精一於執中
  聖敬日躋勅幾康於宥密
  觀人文而成化圖書啓河洛之祥
  繪風俗以陳詩疇範協苞符之瑞膏流解雨沾濡蔀屋茅簷和喣巽風披拂山陬海澨良由
  聖孝特隆於繼述是以
  皇仁徧浹於垓埏欽惟
  世宗憲皇帝
  知周萬物
  道濟羣生
  容保無疆並日月之照臨下土
  健行不息如剛柔之迭運四時羅宇宙於胸中萬方在宥運天下於掌上六合同風乃猶軫念民依
  特命纂修通志浙江於雍正九年二月興修至雍正十三
  年十二月纂竣首紀
  聖諭昭道法於千秋恭録
  宸章垂典謨於萬世繪圖立說辨井野之區分考古證今詳建置之始末覽山川而審形勢十一郡星羅碁布式廓版圖定賦稅而紀
  恩蠲億萬姓鑿井耕田咸歌
  帝力農桑為衣食之本積貯足而戶口滋繁禮樂為教化之原學校興而風俗歸厚至於闗梁陂池之必
  謹城郭廨宇之克完水利莫切於海塘識安瀾之胥慶兵制特詳於防海見恬波之永清輓漕上闗
  天儲錢布切資日用通商即以裕國傳命速於置郵凡茲記載之宏綱悉係東南之大政若夫嘉禾岐麥並入珍圖朱草箑脯咸徴瑞應大者法小者亷官方胥飭或言揚或行舉賢路方翹傳宦蹟則遺愛比於甘棠録鄉賢則芳徽流於桑梓至澗槃碩徳有隠斯彰若巾幗完貞無潛不耀禮重春秋秩祀勝選仙佛精藍旁羅蠆紫蟫紅徧剔龜趺蟲篆或仍舊志或係新増發凡起例而類各分門比事屬詞而卷皆盈帙共成百冊合為一編識陋測蠡學慚窺豹荷海疆之重寄時凜淵冰覽澤國之全圖用資龜鑑適當受任之始甫輟丹鉛爰於治事之餘檢畀剞劂欣逢
  盛典披函而快覩琳瑯恭進成書捧帙而敬抒葵藿伏
  願
  離輝炳耀
  乾度汪涵
  稽古右文丹扆書陳無逸
  體元贊化御屏圖繪豳風光華逺被於堯封聲教遐宣於禹甸自茲呉山越水熙熙盡樂春臺白叟黃童處處咸登夀域將見金繩玉冊綿萬年有道之長銀甕器車臻百福來同之盛矣無任瞻
  天仰
  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
  表恭
  進以
  聞
  乾隆元年 月 日



  浙江通志序
  欽惟我
  皇上纘承丕緒六宇同文敷政勤民德洋恩普
  軫念浙江海塘重關東南民命
  特命臣曾筠往董其役經畫綜理因閱視江海形勢親厯浙東西周咨審度竊見夫山川之清淑都邑之盛麗物土之殷饒人文之彬郁負山枕海控呉楚而引閩粵偉哉誠東南之都㑹而財賦之上腴也旋叨
  恩命授以節制撫綏之任甫受事適前督臣奉勅纂修通志成書將謀剞劂爰於治事之餘逓加檢閱重為審定尅期授梓閱半載而工竣為門五十有四為卷二百有八十葢兩浙風敎之所被掌故之所存胥於是乎在矣按浙省記載自左氏呉語越語而後有越絶呉越春秋之作遂為志乗嚆矢至漢分呉㑹丹陽為三郡有三郡記呉朱育作㑹稽土地記韋昭著呉興録而晉孔曅賀循並有㑹稽記王韶之有呉興郡疏鄭緝之有東陽記有永嘉郡記梁呉均有入東記若唐陸羽之志呉興宋周淙之志臨安羅濬之志四明施宿之志㑹稽陳耆卿之志赤城衛玠之志信安董弅之志新定皆是也沿及元明十一郡先後各有府志要皆自為一郡之記載而未有薈萃之者嘉靖辛酉鄉先達方山薛應旂為兩浙提學副使合十一郡所屬輯成通志七十二卷是為浙江通志之始
  國朝康熙癸亥歲奉文修輯葢以薛志為藍本而斟酌損益之稱觕備焉距今五十年其間典禮之修明制度之因革政理之條貫民物之登耗文章功業之彪炳而建樹月異日新洪纎備具使佚而不紀何以彰前軌示來轍乎是編之作開局於雍正辛亥春訖事於乙夘冬厯數歲之久兼綜衆長考証得失叅互同異旁捜博採可謂勤矣今按其體裁分門別類増舊志者什之三考古訂今増舊志者什之七而傳述舊聞恪遵
  內廷編纂之例悉徵引原文標列書目以備考索至記載時事謹依
  大清㑹典採録科條章奏務存實據以便稽查杜預所謂發凡言例皆經國之常制史書之舊章此則前志所未有也建旄茲土夙夜冰兢冀康庶事而荅
  主知而竊懼識有未逮慮有未周恭閱是編誦
  聖訓庶知所遵循覽方域庶知所經理察禨祥庶知所儆省采謡俗庶知所化導觀制置而閱廢興庶知所修舉攬形勝而扼阻要庶知所備禦按兵賦而審虛實庶知所綜覈視土物而驗虧盈庶知所阜安景仰前徽庶知所矜式捜討遺文庶知所考鏡葢治道之綱維民生之利病一寓目而盡得之他日或能䇿勵庸鈍勉竭悃誠鞏海疆而奠澤國以上佐
  聖天子維新之化則於是書實重有賴也爰裝就疏進
  謹拜手稽首而颺言於簡端
  乾隆元年歲在丙辰七月朔吉
  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總理浙江海塘兼管總督巡撫兩浙鹽政印務加十四級嵇曾筠謹撰序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浙江通志總目録    地理類三都㑹郡縣之屬卷首一
  詔諭
  卷首二
  詔諭
  卷首三
  聖製
  卷一
  圖說
  卷二
  星野
  卷三
  疆域
  卷四
  建置
  卷五
  建置
  卷六
  建置
  卷七
  建置
  卷八
  建置
  卷九
  山川
  卷十
  山川
  卷十一
  山川
  卷十二
  山川
  卷十三
  山川
  卷十四
  山川
  卷十五
  山川
  卷十六
  山川
  卷十七
  山川
  卷十八
  山川
  卷十九
  山川
  卷二十
  山川
  卷二十一
  山川
  卷二十二
  形勝
  卷二十三
  城池
  卷二十四
  城池
  卷二十五
  學校書院附
  卷二十六
  學校書院附
  卷二十七
  學校書院附
  卷二十八
  學校書院附
  卷二十九
  學校書院附
  卷三十
  公署
  卷三十一
  公署
  卷三十二
  公署
  卷三十三
  關梁
  卷三十四
  關梁
  卷三十五
  關梁
  卷三十六
  關梁
  卷三十七
  關梁
  卷三十八
  關梁
  卷三十九
  古蹟
  卷四十
  古蹟
  卷四十一
  古蹟
  卷四十二
  古蹟
  卷四十三
  古蹟
  卷四十四
  古蹟
  卷四十五
  古蹟
  卷四十六
  古蹟
  卷四十七
  古蹟
  卷四十八
  古蹟
  卷四十九
  古蹟
  卷五十
  古蹟
  卷五十一
  古蹟
  卷五十二
  水利
  卷五十三
  水利
  卷五十四
  水利
  卷五十五
  水利
  卷五十六
  水利
  卷五十七
  水利
  卷五十八
  水利
  卷五十九
  水利
  卷六十
  水利
  卷六十一
  水利
  卷六十二
  海塘
  卷六十三
  海塘
  卷六十四
  海塘
  卷六十五
  海塘
  卷六十六
  海塘
  卷六十七
  田賦
  卷六十八
  田賦
  卷六十九
  田賦
  卷七十
  田賦
  卷七十一
  戸口
  卷七十二
  戸口
  卷七十三
  戸口
  卷七十四
  戸口
  卷七十五
  蠲恤
  卷七十六
  蠲恤
  卷七十七
  積貯
  卷七十八
  積貯
  卷七十九
  積貯
  卷八十
  漕運
  卷八十一
  漕運
  卷八十二
  漕運
  卷八十三
  鹽法
  卷八十四
  鹽法
  卷八十五
  鹽法
  卷八十六
  𣙜稅
  卷八十七
  錢法
  卷八十八
  驛傳
  卷八十九
  驛傳
  卷九十
  兵制
  卷九十一
  兵制
  卷九十二
  兵制
  卷九十三
  兵制
  卷九十四
  兵制
  卷九十五
  海防
  卷九十六
  海防
  卷九十七
  海防
  卷九十八
  海防
  卷九十九
  風俗
  卷一百
  風俗
  卷一百一
  物産
  卷一百二
  物産
  卷一百三
  物産
  卷一百四
  物産
  卷一百五
  物産
  卷一百六
  物産
  卷一百七
  物産
  卷一百八
  祥異
  卷一百九
  祥異
  卷一百十
  封爵
  卷一百十一
  職官
  卷一百十二
  職官
  卷一百十三
  職官
  卷一百十四
  職官
  卷一百十五
  職官
  卷一百十六
  職官
  卷一百十七
  職官
  卷一百十八
  職官
  卷一百十九
  職官
  卷一百二十
  職官
  卷一百二十一
  職官
  卷一百二十二
  職官
  卷一百二十三
  選舉
  卷一百二十四
  選舉
  卷一百二十五
  選舉
  卷一百二十六
  選舉
  卷一百二十七
  選舉
  卷一百二十八
  選舉
  卷一百二十九
  選舉
  卷一百三十
  選舉
  卷一百三十一
  選舉
  卷一百三十二
  選舉
  卷一百三十三
  選舉
  卷一百三十四
  選舉
  卷一百三十五
  選舉
  卷一百三十六
  選舉
  卷一百三十七
  選舉
  卷一百三十八
  選舉
  卷一百三十九
  選舉
  卷一百四十
  選舉
  卷一百四十一
  選舉
  卷一百四十二
  選舉
  卷一百四十三
  選舉
  卷一百四十四
  選舉
  卷一百四十五
  選舉
  卷一百四十六
  名宦
  卷一百四十七
  名宦
  卷一百四十八
  名宦
  卷一百四十九
  名宦
  卷一百五十
  名宦
  卷一百五十一
  名宦
  卷一百五十二
  名宦
  卷一百五十三
  名宦
  卷一百五十四
  名宦
  卷一百五十五
  名宦
  卷一百五十六
  名宦
  卷一百五十七
  名宦
  卷一百五十八
  人物名臣
  卷一百五十九
  人物名臣
  卷一百六十
  人物名臣
  卷一百六十一
  人物名臣
  卷一百六十二
  人物名臣
  卷一百六十三
  人物忠臣
  卷一百六十四
  人物忠臣
  卷一百六十五
  人物忠臣
  卷一百六十六
  人物忠臣
  卷一百六十七
  人物循吏
  卷一百六十八
  人物循吏
  卷一百六十九
  人物循吏
  卷一百七十
  人物循吏
  卷一百七十一
  人物武功
  卷一百七十二
  人物武功
  卷一百七十三
  人物武功
  卷一百七十四
  人物武功
  卷一百七十五
  人物儒林
  卷一百七十六
  人物儒林
  卷一百七十七
  人物儒林
  卷一百七十八
  人物文苑
  卷一百七十九
  人物文苑
  卷一百八十
  人物文苑
  卷一百八十一
  人物文苑
  卷一百八十二
  人物文苑
  卷一百八十三
  人物孝友
  卷一百八十四
  人物孝友
  卷一百八十五
  人物孝友
  卷一百八十六
  人物孝友
  卷一百八十七
  人物義行
  卷一百八十八
  人物義行
  卷一百八十九
  人物義行
  卷一百九十
  人物介節
  卷一百九十一
  人物介節
  卷一百九十二
  人物隠逸
  卷一百九十三
  人物隠逸
  卷一百九十四
  寓賢
  卷一百九十五
  寓賢
  卷一百九十六
  方技
  卷一百九十七
  方技
  卷一百九十八
  仙釋
  卷一百九十九
  仙釋
  卷二百
  仙釋
  卷二百一
  仙釋
  卷二百二
  列女
  卷二百三
  列女
  卷二百四
  列女
  卷二百五
  列女
  卷二百六
  列女
  卷二百七
  列女
  卷二百八
  列女
  卷二百九
  列女
  卷二百十
  列女
  卷二百十一
  列女
  卷二百十二
  列女
  卷二百十三
  列女
  卷二百十四
  列女
  卷二百十五
  列女
  卷二百十六
  列女
  卷二百十七
  祠祀
  卷二百十八
  祠祀
  卷二百十九
  祠祀
  卷二百二十
  祠祀
  卷二百二十一
  祠祀
  卷二百二十二
  祠祀
  卷二百二十三
  祠祀
  卷二百二十四
  祠祀
  卷二百二十五
  祠祀
  卷二百二十六
  寺觀
  卷二百二十七
  寺觀
  卷二百二十八
  寺觀
  卷二百二十九
  寺觀
  卷二百三十
  寺觀
  卷二百三十一
  寺觀
  卷二百三十二
  寺觀
  卷二百三十三
  寺觀
  卷二百三十四
  寺觀
  卷二百三十五
  陵墓
  卷二百三十六
  陵墓
  卷二百三十七
  陵墓
  卷二百三十八
  陵墓
  卷二百三十九
  陵墓
  卷二百四十
  陵墓
  卷二百四十一
  經籍
  卷二百四十二
  經籍
  卷二百四十三
  經籍
  卷二百四十四
  經籍
  卷二百四十五
  經籍
  卷二百四十六
  經籍
  卷二百四十七
  經籍
  卷二百四十八
  經籍
  卷二百四十九
  經籍
  卷二百五十
  經籍
  卷二百五十一
  經籍
  卷二百五十二
  經籍
  卷二百五十三
  經籍
  卷二百五十四
  經籍
  卷二百五十五
  碑碣
  卷二百五十六
  碑碣
  卷二百五十七
  碑碣
  卷二百五十八
  碑碣
  卷二百五十九
  藝文
  卷二百六十
  藝文
  卷二百六十一
  藝文
  卷二百六十二
  藝文
  卷二百六十三
  藝文
  卷二百六十四
  藝文
  卷二百六十五
  藝文
  卷二百六十六
  藝文
  卷二百六十七
  藝文
  卷二百六十八
  藝文
  卷二百六十九
  藝文
  卷二百七十
  藝文
  卷二百七十一
  藝文
  卷二百七十二
  藝文
  卷二百七十三
  藝文
  卷二百七十四
  藝文
  卷二百七十五
  藝文
  卷二百七十六
  藝文
  卷二百七十七
  藝文
  卷二百七十八
  藝文
  卷二百七十九
  雜記
  卷二百八十
  雜記
  等謹案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
  國朝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兼管浙江總督嵇曾筠等監修浙江自嘉靖中提學副使薛應旂始輯為通志七十二卷至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總督趙士麟巡撫王國安復因薛志增修斟酌損益義例粗備此本於雍正九年辛亥總督李衛開局編纂訖乙夘而告竣曾筠等具表上進司其事者原任侍讀學士沈翼機編修傅王露檢討陸奎勲也總為五十四門視舊志增目一十有七所引諸書皆具列原文標明出典其近事未有記載者亦具列其案牘視他志體例特善其有見聞異詞者則附加考證於下方雖過求詳備或不無繁複叢冗然信而有徵之目差為不愧矣乾隆四十五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首一
  詔諭
  世祖章皇帝
  順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欽奉
  恩詔光岳合而泰階平南北一而甲兵息越稽往古罔不同符本朝立國有年幅員既廣醇樸為治無意併兼向來疆埸搆兵本欲言歸於好不期寇㐫禍極明運永終於是整旅入闗代為雪恥猶以賊渠未殄不遑起居隨命二王誓師西討而南中乗釁立君妄僭尊號罔聞國恤亟行亂政重困民氓負四海不義之名阻東南向化之路朕用夙夜祇懼思救煢黎故西賊既摧旋行南伐定國大將軍豫王扶義而東兵無頓刃河南河北次第歸誠甫克維揚隨平江左金陵士女昭我
  天休既獲福藩南土畧定從此輕徭薄賦可漸進於昇平將來制度考文冀徐興於禮樂朕念峻命之不易悼斯民之孔艱深切痌瘝宜矜詿誤特𢎞大賚嘉與維新所有河南江北江南浙江等處地方合行恩例具列於後於戲陟禹跡而方行大統斯正撫殷遺而若保天下為家既定亂而安民惟更化而善俗敬敷朕志式慰輿情有幹有年仍服先疇之樂利無反無側共遵王道之蕩平布告多方想宜知悉
  順治四年二月十二日欽奉
  恩詔自平定中原以後浙東全閩尚為唐藩所阻聲敎未達稅畝増科越年橫斂爾百姓辛苦墊隘無所控訴朕甚憫焉爰命征南大將軍貝勒索羅等整旅而前救茲黎庶仰賴
  天地眷綏
  祖宗垂祐既定浙東遂取閩越先聲所至窮宼潛逋大將掩追及於汀水朱聿昭就滅列郡悉平顧惟僭號阻兵其民何罪眚災肆赦倍切朕懐方出之水火之中宜躋之平康之域昭茲大賚咸予維新所有地方合行恩例具列於後於戲勝殘去殺用𢎞濟夫艱難布澤流膏務與之為休息大業克成於一統新恩誕沛於遐方偕茲率土之民永底太平之治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順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欽奉
  恩詔內開
  一東南財賦重地素稱沃壌連年水旱為災民生重困皆因失修水利致悞農功該督撫責成地方官悉心講求疏通水道修築隄防以時蓄洩俾水旱無虞民安樂利
  聖祖仁皇帝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欽奉
  恩詔朕纘承丕緒統御寰區仰惟
  天地眷佑之庥
  祖宗付託之重
  聖祖母太皇太后慈訓之殷蚤夜孜孜勤求治理期於兵革寢息海㝢乂安不意逆賊呉三桂負國深恩倡為變亂隂結奸黨同惡相援抗違詔令竊據疆土滇黔閩浙楚蜀闗隴兩粵豫章之間所在繹騷肆逞痡毒三桂僭稱偽號逆焰彌滋負罪尤甚朕行天討分命六師勦撫竝施德威互濟或縶頸於闕下或駢戮於師中擒捕誅鋤以次収服乃三桂既膺神殛逆孫世璠猶復鴟張踞六詔之一隅延殘喘以拒命朕惟賊患一日不除則民生一日不靖䇿勵將士屢趣師期於是虎旅協心追逼城下賊衆計窮勢蹙通欵軍門約日獻城兇渠授首之日市肆不擾邊境晏如捷書既奏上慰
  
  廟
  社稷之靈下抒中外臣民之憤神人胥恱遐邇歡騰念自變亂以來軍民荼苦如在水火披堅執銳卒嵗靡寜行齎居送千里相望被兵之地既罹於鋒刃供億之衆復困於征輸朕憫恤民艱不忍輙加額賦間施權宜之令用濟征繕之需意在除殘事非獲已而身處宮寢之內厪懐閭閻之依中夜屢興旰食不暇惄焉思治八載於茲今羣賊削平疆圉底定悉剪歴年之蟊賊永消異日之隠憂用是蕩滌煩苛維新庶政大沛寛和之澤冀臻熙皥之風所有事宜開列於後於戲體覆載好生之德秋肅必繼以春溫法帝王更化之模義正尤期於仁育誕告天下咸使聞知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欽奉
  上諭朕因省察黎庶疾苦兼閱河工巡幸江南便道至浙觀問風俗簡約儀衛鹵簿不設扈從者僅三百餘人頃經維揚民間結彩歡迎盈衢溢巷雖出其恭敬愛戴之誠恐致稍損物力甚為惜之朕視㝢內編氓皆吾赤子惟使比戸豐饒即不張結綵幔朕心亦所嘉恱前途經厯諸郡邑宜體朕意悉為停止又見百姓老㓜男婦奔走雜遝瞻望恐後未免喧譁擁塞念此行原以為民不嚴警蹕但人衆無所區別髙岸水次或有傾跌之虞一夫不獲其所足軫朕懐此後止於夾道跪迎勿得紊亂追趨致有諸患着即詳加曉諭使知朕愛民切實咸為遵行特諭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欽奉
  上諭朕稽古省方咨求治理閱視河道期底平成凡有利於民生必令霑夫實恵行次浙省禹陵在望念大禹功徳隆盛萬世永賴應行親詣以展企慕之忱其致祭典禮所司即察例舉行政治所先在崇文敎江南浙江為人文萃集之地入學額數應酌量加増永昭𢎞奬該督撫詳議奏請江寜鎮江杭州駐防滿洲漢軍兵丁鎮守要地久歴嵗時深用軫念應作何恩賚以彰優恤着該部議奏自南巡以來所經過地方官員除八法處分及列欵糾劾外凡因公詿誤降級留任者俱准與開復降級調用者着帶所降之級留任其經過地方見在監禁人犯除十惡及詔欵所不赦等罪並官員犯贓不宥外其餘自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以前死罪及軍流徒罪以下已結未結俱着寛釋以示朕赦過宥罪之意
  備辦船隻地方各官効力勤勞者着該督撫㑹同奉差官員確查具題各加一級縴夫供役勞苦亦着該督撫察明人數量給恩賞朕厪念民依特蠲租賦總期實德潤澤蒼生近見民間有建立碑亭稱頌德意者雖出羣黎愛戴之誠但恐各郡皆然未免致損民力誠使閭閻殷阜則禆益良多碑亭何與焉嗣後亦宜停止江浙錢糧既經蠲豁猶慮有不肖有司借端詞訟朘削民生着該督撫嚴行禁飭至各處𣙜闗原有則例朕舟行所至諮訪過闗商民每不難於輸納額稅而以稽留闗次不能速過為苦𣙜闗官員理宜遵奉屢頒諭㫖恤商恵民豈可反貽商民之累自今應力除積弊凡商民抵闗交納正稅即與放行毋得稽留苛勒以致苦累違者定行從重處分朕早夜孜孜惟冀官吏軍民士農商賈無一人不獲其所故於民生吏治圖維區畫務極周詳爾等可即傳諭俾一體奉行稱朕意焉特諭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六日欽奉
  上諭朕巡行江表緬懐禹德躬率羣臣展祭陵廟頋瞻殿廡圯傾禮器缺畧人役寥寥荒涼増歎愚民風俗崇祀滛祠爼豆馨香奔走恐後宜祀之神反多輕忽朕甚慨焉在昔帝王陵寢理應隆重培䕶況大禹道冠百王身勞疏鑿奠寕率土至今攸賴豈可因循特書地平天成四字懸之宇下着地方官即加修理畢備儀物守祀人役亦宜増添俾規模𢎞整嵗時嚴肅兼賜銀二百兩給與守祀之人此後益令敬慎地方官亦須時為留心以副朕尊崇遐慕之懐其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七日欽奉
  上諭朕巡省民生風俗行次浙江見省㑹兵民俱相和輯生齒蕃庶閭里乂安但觀民間習尚好事爭訟一興則不肖有司因縁詐索勢所必至縱或官員無所朘削而胥吏作奸究不能無私行勒助之弊小民之牽連苦累者多矣夫微忿不捐搆成嫌怨小則耗損物力大則傾隕身家其為蠧害不可勝言矜此愚民允宜深戒地方
  大小衙門官員亦應各簡詞訟勸導閭閻俾守分息爭共安生業又夙聞東南巨商大賈號稱輻輳今朕行歴呉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係晉省之人而土著者葢寡良由晉風多儉積累易饒而南人習俗奢靡家無儲蓄日所經營僅供朝夕一遇水旱不登則民生將至坐困苟不變易陋俗何以致家給人足之風爾等可傳諭將軍總督等令家喻戶曉務使敦本興譲崇儉黜浮兵民日益協和風俗日益淳樸詞訟日益減少積貯日益豐盈則敎洽化行朕心實嘉賴焉特諭
  康熙二十八年閏三月初十日欽奉
  上諭國家設官𣙜稅原以通商裕課利益民生非務取盈致滋紛擾朕巡行地方軫恤民隠諮諏利弊有應興革者即見諸施行近聞江浙閩廣四省海關於大洋興販商船遵照則例徵取稅課原未累民但將沿海地方採捕魚蝦及貿易小船槩行徴取小民不便今應作何徵收俾商民均益着九卿詹事科道㑹同確議具奏特諭
  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初四日戸部奉
  上諭朕撫馭區宇三十年以來早夜圖維惟以愛育蒼生俾咸臻安阜為念比嵗各省額徵錢糧業已次第蠲豁其歲運漕米向來未經議免朕時切軫懐所有京通各倉米榖撙節支給數載於茲今觀厯年儲積之粟恰足供用應將起運漕糧逐省蠲免以紓民力除河南省明嵗漕糧已頒諭免徵外湖廣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應輸漕米着自康熙三十一年始以次各蠲免一年至江寜京口杭州荊州大兵駐防地方亦應預行積貯着將康熙三十一年起運三十年漕米各截留十萬石存貯倉厫令該地方官敬慎守視以備需用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欽奉
  上諭朕於各省往來及請安而至者必問其地方情形雨澤應時與否頃自江南浙江來者問之雲江浙間今年甚旱戸部其擇司官二員一遣往江南一遣往浙江詳詢江南總督浙江巡撫雨水情形來奏欽此
  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欽奉
  上諭江浙二省今年夏旱雖不成災秋収諒必有限若漕糧照常徵収起運恐民食將至匱乏朕為此常切軫念除浙江漕糧已經改於今年蠲免外其江南漕糧今年或三分免一或免一半俟至該省應蠲年分將今年所免米石照數補徵起運於漕糧既無缺少官民大有禆益着滿漢大學士等㑹同戸部堂官倉塲侍郎等作速確議具奏欽此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十九日欽奉
  上諭朕睠念東南民生風俗特行巡省兼以黃淮為患親閱河工比巡歴堤堰詳加相度以疏導修築之法指授河臣刻期興作隨南渉江表徧察民依頃至蘇州府駐蹕有浙江文武官吏及在省官員迎謁於行在言浙民望幸之心至殷且切合詞諄懇不啻再三朕勉狥輿情揚旌前發以三月十九日啟行自京師以來一切供御之需皆出儲備其沿途日用令該衙門照各地方時價採辦一無所累於民如有官吏借名科派致擾閭閻者察實以軍法從事地方大小文武官員與扈從官員借稱親舊私相餽遺與受之人及扈從大小官員隨從人等有橫行生事者一並軍法從事凡經過地方百姓各安生業皆如常時務令㕓無廢市隴不輟耕毋得遑遽引避方今正屆農時所過田畝勿令踐踏其軍民人等懐挾私怨受人指使擅於駐蹕處所輙行告訐者一槩嚴禁不准仍照衝突儀仗例嚴加治罪爾部即傳諭扈從大小官員人等併行該督撫於各府州縣城市鄉村徧張告示悉行曉諭務令億兆通知以副朕體恤加恵至意特諭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戸部奉
  上諭朕以省方問俗巡歴三呉比至浙省見縁路農桑固徧隴畝而地有肥磽時有豐歉歴年正供錢糧因輸納維艱致多逋負雖已准分年帶徵而新舊之賦取給於一時恐力作之民終難於兼辦應通行蠲豁以𢎞庥澤除康熙三十三年以前恩詔赦免外其三十四五六年奏銷未完民欠地丁錢糧米豆麥雜稅着一槩免徵爾部行文該督撫責令有司悉心奉行務俾均霑實惠如有官吏以完作欠詭詞侵蝕者察出定從重治罪夫朝廷頻賜田租所以優恤民力誠使閭里之間人敦本業家有餘儲則藏富在民朕深嘉賴可傳示官吏軍民人等令咸知悉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吏部奉
  上諭朕頃自江南巡厯浙省沿途供御悉經儲備不以纎毫取辦閭閻而地方官料理夫船等項一無缺悞殊屬勤勞此等官員有因公詿誤罰俸住俸降俸降級革職留任者着察明悉從寛免爾部即遵諭行特諭康熙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刑部奉
  上諭朕巡視東南行次浙省因官吏軍民依戀誠懇特留駐數日以慰喁喁奏請之情獨念獲罪人犯身淹刑獄
  一干法網無由自新茲乗輿經臨惻然矜憫用沛好生之澤聿示格外之仁該省各屬地方有罪犯現在監禁者除十惡等真正死罪及詔欵不赦等罪與官吏犯贓不宥外其餘自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前死罪以下已結未結悉着寛釋夫省刑宥罪者朝廷之殊恩守身奉法者小民之常分必使黎庶嚮風咸知寡過期稱朕孳孳敎育羣生至意可行文該督撫徧傳所屬張示曉諭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初二日欽奉
  上諭朕子育黎元勤求治理日孜孜以施德澤厚民生為急務而江浙二省尤東南要地朕時切軫念比歲以來蠲豁田賦賑濟㐫荒有請必行無災不恤雖漕項錢糧向未蠲免者亦曽特㫖蠲免愛養之道備極周詳庶㡬民生日益康阜用是乗輿時邁於視河事竣巡厯江浙咨訪民間情形見淮揚一路既困潦災而他所過州縣察其耕穫之盈虛市㕓之贏絀視十年以前實為不及
  此皆地方有司奉行不善不能使實惠及民所以小民雖懐愛戴之誠而朝廷恩澤卒未下究朕目擊厪懐亟思拯䘏截留錢糧寛免積欠另有諭㫖惟各鹽差關差向因軍需繁費於正額外令在差官員以所私得贏餘交納充用今思各官孰肯自捐私橐勢必仍行苛取商瘠民困均坐此弊着將加増銀兩一槩停罷以紓商民之累其兩淮鹽課康熙三十六年曽加増四十萬兩今恐商人辦課維艱有漸致匱乏者着減去二十萬兩此外有應行應革事宜朕還都以後仍加商㩁次第舉行該督撫藩臬皆地方大吏亦着悉心體訪凡有可為興利除害者作速勘實陳奏嚴革雜派禁止刁訟然後胥吏不能作姦良民得以安業儻官吏有悖㫖妄行者許商民首告該督撫察出即行㕘奏朕視民如傷惟恐一夫不獲其所茲值海㝢昇平兵革不事正當與民休息之時故特渙沛德音減徵寛稅以為閭閻留有餘之力萬一嗣後別有急需或不得已稍議加増想在小民亦能共諒朕懐輸將之恐後也至於江南浙江人文稱盛入學名數前已酌定増額今着於府學大學中學小學各増五名舉行一次以示奬勵人才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欽奉
  恩詔朕為天下生民主宵旰勤勞勵精圖治凡國家之休戚閭閻之樂利晷刻之間無不注意於此天下之大兆民之衆朕誰欺欺天乎至今四十餘載親厯饑饉者不知其㡬南北用兵者不知其㡬人心向背者不知其㡬天變地震者不知其㡬自責涼德不能撫育履冰臨淵兢業惟守仰賴
  上天眷佑
  祖宗厚德幸生創業未久之際方免墜失今海㝢昇平年歲稍和生民俱已樂業邇來諸王大小臣工士庶因朕五旬輿情肫切屢請加上尊號朕堅意固辭不允所請葢朕不以名譽稱揚為尚惟以海內富庶為心是以屢蠲賦役頻省刑罰總欲使老安少懐風俗淳厚漸㡬於康乂隆平之治近因淮黃告成乃東南要務再授方畧望有善後朕不辭勞瘁親往閱視見畿輔山左江浙等省耆老人民俱中心愛戴雖童稚亦咸歡欣瞻仰是知民心皆一用是益深軫念視切如傷所以星夜囬鑾茲特大沛𢎞恩普施遐邇庶㡬民生咸登夀域和協徧滿寰區所有應行事例開列於後於戲安民則恵益𢎞逮下之恩御衆以寛聿溥好生之徳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初七日戸部奉
  上諭朕昨嵗南巡至浙江見其農桑徧野戸口蕃殖閭閻氣象較勝於三十八年巡幸之時甚為心慰浙省錢糧雖前此屢經蠲貸而朕車駕經臨應更敷恩寛恤俾民生益加充裕當囬鑾以後即擬免四十三年額賦因山東急賑災荒遂爾少緩曽頒有諭㫖茲直省皆獲有秋特申前命康熙四十四年浙江通省應徵地丁銀米等項除漕糧外着俱行蠲免諭㫖到日該督撫即嚴飭有司張示徧諭務使窮簷蔀屋均霑實恵地方大小官吏仍不時訓誡小民令各守分節用不論年歲豐歉咸有葢藏庶無負朝廷殷殷愛養賜租給復之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初七日刑部奉
  上諭朕頃因親閱河工濟江而南至於浙省見民間生聚殷繁菜畦麥隴逺近彌望農事可冀豐穣朕心用以稍慰凡車駕臨幸之地必大敷膏澤以下逮黎元而各省錢糧屢次逓蠲浙江本年地丁銀米又經全免無可加恩惟是刑獄為民命攸闗朕每當重罪奏讞之時常深切矜恤今乗輿所至父老子弟夾道歡迎而身陷囹圄之人獨自新無路朕甚憫焉浙江福建兩省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初八日以前凡犯罪詔欵不應赦者不赦外其餘死罪以下已發覺未發覺俱着減等發落四十三年秋審奉㫖監候緩決者一併減等發落仍開具人數奏聞爾等其體朕為民巡省布德好生之意即詳慎察明遵行特諭
  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戸部奉
  上諭朕子育黎元日求所以休養利濟之道念惟賜租減賦實有裨益於民生直隸各省錢糧次第全蠲一年者業經數舉獨是歴嵗逋負積累加増舊稅新徴勢難兼辦縱使少寛民力分年帶輸而督令續完仍多拮据朕睠懐及此深切軫恤是用蠲逋已責大沛恩膏俾閭閻獲免追呼官吏亦不罹㕘罰直隸山東積欠錢糧今年俱已蠲免其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各省自康熙四十三年以前未完地丁銀二百一十二萬二千七百兩有奇糧十萬五千七百石有奇着按數通行豁免或舊欠已完在官而見年錢糧未完足者亦准扣抵諭㫖到日各該撫立行所屬張示徧喻如有不肖有司以完作欠朦溷銷算及開除不清者該督撫即時題參嚴加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六年四月十一日欽奉
  上諭朕頃因視河駐蹕淮上江浙兩省官員及地方紳士軍民咸環道逺迎懇請臨幸朕勉順羣情渉江而南循省風俗所至郡縣見雨暘應時麥苗蕃殖比閭樂業可冀盈寜雖山東一路尚未悉覩而江浙田疇鬱蔥在望深愜朕懐方今二麥垂熟正將刈穫之時一切扈從人員皆以次舟行不致蹂踏誠恐百姓沿途迎送老稚扶攜動盈千萬越阡度陌未免踐傷朕心甚為軫恤雖民情依戀出於悃誠但農事方殷應令所過地方悉停止岸傍迎送且車駕來時小民業已瞻覲茲節候漸熱朕舟行乗夜迎涼亦未可定民雖逺來無由親見爾等督撫可張示徧加曉諭使各知悉俾無負朕重農愛民之意特諭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二日戶部奉
  上諭江浙地方賦役殷繁倍於他省朕屢經巡歴時切軫懐比年以來業已節次敷恩頻行蠲貸頃因兩省偶被旱災隨命按數減徵豁免漕欠竝分截本年漕糧令該督撫親往散賑猶念民間素鮮儲蓄生計不充非更加格外滋培則荒歉之餘未能驟臻康阜茲特再施膏澤用𢎞休養康熙四十七年江南浙江通省人丁共額徵銀六十九萬七千七百餘兩着悉與蠲免其今年被災安徽巡撫屬七州縣三衛江寜巡撫屬二十五州縣三衛應徵地畝銀共二百九十七萬五千二百餘兩糧三十九萬二千餘石浙江二十州縣一所應徵地畝銀九十六萬一千五百餘兩糧九萬六千餘石四十七年亦俱着免徵所有舊欠帶徵銀米竝暫停追取俟開徵時一併輸納務使小民一歲之內絶跡公庭安處隴畝俾得優游作息經理農桑庶㡬閭閻氣象可以日加豐豫諭㫖到日該督撫體朕孳孳惠愛黎元至意各飭有司實心奉行仍張示通曉令咸知悉倘蠲除不實致有侵冒察出定治重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欽奉
  上諭朕在宮中無刻不以民間疾苦為念恐遇旱澇必思豫防至巡幸各省於風俗民情無不諮訪即物性土宜皆親加詳考每至一方必取一方之土以驗試其燥濕今歲南巡江浙見天氣久晴所經河渠港蕩之水比舊較淺即慮夏間或有亢暘之患是時麥田雖甚豐稔然南方二麥用為麯櫱者多不似北方専資麫食南方惟賴稻米北方則兼種黍稷粱粟有攜北方黍稷及蔬菜之類至南方種植者多不收穫此水土異宜不可強也且江浙地勢卑下不雨則蒸濕人不能堪有雨則涼人皆爽豁雖地稱水鄉而水溢易洩澇歲之為患尚淺旱歲則為患甚劇北方經月不雨亦尚無礙南方夏秋間經旬缺雨則田皆坼裂禾苗漸槁矣喜雨亭記雲十日不雨則無禾葢謂此也江浙農功全資灌溉今河渠港蕩比舊更淺者皆由素無瀦蓄所致雨澤偶愆濵河低田猶可戽水濟用髙仰之田力無所施往往三農坐困朕茲為民生再三籌畫經久之計無如興水利建閘座蓄水灌田之為善也江南省之蘇松常鎮及浙江省之杭嘉湖諸郡所屬州縣或近太湖或通潮汐所有河渠水口宜酌建閘座平時閉閘蓄水遇旱則啟閘放水其支河港蕩淤淺者並宜疏濬引水四達仍酌量建閘多蓄一二尺水即可灌髙一二尺之田多蓄四五尺水即可灌髙四五尺之田準此行之可俾髙下田畝永逺無旱澇矣爾等其以朕意曉諭諸臣詳議以聞特諭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十五日欽奉
  上諭去歲杭州等處田畝被災民生疲弊這支河港蕩淤淺之處若勸諭百姓開濬恐地方官員藉此私派害民亦未可定況需費無多着動用正項錢糧速行疏濬特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十六日戸部奉
  上諭朕屢次南巡見閭閻殷阜之象逺不逮於舊時故於民生風俗無不一一諮訪雖不時蠲免額賦停徵積逋僅可支吾卒歲絶無餘蓄且今承平既久生齒日蕃食漸不充用多不給亦理勢之所必致朕每念及此未嘗
  不為惻然去年江南浙江二省俱被旱荒多方軫恤始蘇民困迨今歲復報潦傷旋經照例蠲賑並下詔書留漕資濟但嵗再不登生計益匱欲令辦賦力必難供朕於國家一切經費屢年撙節帑藏充裕以此渙敷膏澤藏富於民俾得盡力農桑衣食滋殖百姓既足國用何憂康熙四十八年除漕糧外江南通省地丁銀四百七十五萬四百兩有奇浙江通省地丁銀二百五十七萬七千兩有奇着全行蠲免所有舊欠帶徵銀米仍暫停追取此朕因江浙二省為東南重地特於格外施仁用𢎞休養之至意該督撫各飭有司張示遍諭務令窮鄉蔀屋咸共知悉儻或別借事端侵冒徵派事發定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
  浙江巡撫黃秉中凡為督撫者但能清以持已實心
  辦事不交通近侍不夤緣部院則無往而不可矣朕涖政四十八年如爾陳奏素無夤緣者所見不可勝數此皆浮詞耳未足為據日後真偽當自明也至地方遇有㐫荒蠲免錢糧發倉給米煮粥分賑別無奇䇿止在地方官實心奉行斯有濟耳朕嘗南巡灼知江浙風俗如湖州地方乃係水鄉雨水既多則魚蝦菱芡之利俱可資以度日但北方人日止再食南方人雖遇荒歉亦必三餐州縣官平時並不留心聽民間耗費直至窘迫始具文題請命下之後上司又不過虛張告示而止小民無知但能現成就食豈有長計謀生且農民愚而讀書人巧往往受其愚弄至於困乏饑餓而死而終不悟所以致死之由以此思之良可矜憫爾到地方宜令州縣官時時為百姓豫加區畫庶㡬可以有備而無患也其調補保舉之事皆有情弊寜波府介在海濵地方𦂳要知府陳一䕫不必與湖州更調特諭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十日戸部奉
  上諭湖廣江西米糧在江南浙江販賣者甚多而米價並不曽減令爾等㑹議今覽爾等與九卿所議大畧相同
  卻於朕意迥相懸殊如爾等議將収買米石堆貯者定例禁止儻因此借端妄行摉查則徒為衙門人役之利於百姓絲毫無益而且有損雖將稽察不清之督撫等降處亦不知畏何濟之有爾等所議者枝葉耳根本處全未講求朕意將此米石於根本處詳加稽察則収米堆積之弊自除湖廣江西之米或江南浙江官民及貿易之人或本地方百姓及他處貿易之人在某馬頭某鎮店將某家米買賣若干及姓名察明甚易行文湖廣總督巡撫江西巡撫令差賢能官員於有名馬頭大鎮店內察明買賣人姓名米數至月終即具摺奏聞江南浙江總督巡撫處亦照此奏摺咨㑹若如此行而湖廣江西之米不至江南浙江販賣則更於何處販賣耶凡此米石人皆共知買賣事情不待禁約而販賣者必多似於百姓大有禆益朕此㫖並爾等所議奏摺付九卿同閱若皆以為是着交與該部將朕諭㫖作速咨行湖廣江西江南浙江總督巡撫若更有應議之處另議具奏特諭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六日欽奉
  上諭江南浙江連歲災荒地方困苦又今年兩省疾疫盛行人民傷斃者甚衆雖該省督撫未經奏聞朕訪知災病之狀深用惻然民命至重朕宵旰孜孜惟以矜全百姓為念一切刑獄奏讞尤加欽恤比年江浙盜案疊見凡犯盜劫者悉皆依律坐罪今閱秋審情真各案所議情罪俱屬允協但念災荒疾病之餘復將數十罪犯一時正法朕心甚為不忍江浙兩省應處決情真人犯俱着停止一年欽此
  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初三日戸部奉
  上諭朕恭膺
  天眷祇承
  列祖鴻庥統御萬方子育黎庶厪懐至治宵旰靡寕幸際海宇同風邉隅向化遐邇中外帖然袵席之安者是皆仰荷
  天地
  祖宗福佑之所致也方朕八齡踐阼之初
  太皇太后問朕何欲朕對臣無他欲惟願天下治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迄今五十年矣惓惓此心未嘗一日少釋每思民為邦本勤恤為先政在飬民蠲租為急數十年來除水旱災傷例應豁免外其直省錢糧次第通蠲一年者屢經舉行更有一年蠲及數省一省連蠲數年者前後蠲除之數據戸部奏稱通共㑹計已逾萬萬朕一無顧惜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朝廷恩澤不施及於百姓將安施乎朕每嵗供御所需概從儉約各項奏銷浮冒亦漸次清釐外無師旅饟餽之煩內無工役興作之費因以歴年節省之儲蓄為頻歲渙解之恩膏朕之蠲免屢行而無國計不足之慮亦恃此經畫之有素也比來省方時邁已歴七省南北人民風俗及日用生計靡不周知而民生所以未盡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戸口日繁地不加増産不加益食用不給理有必
  然朕洞矚此隱時深軫念爰不靳敷仁用甦民力明年為康熙五十年思再沛大恩以及吾民原欲將天下錢糧一概蠲免因衆大臣集議恐各處需用兵餉撥解之際兵民驛逓益致煩苦細加籌畫悉以奏聞故自明年始於三年以內通免一周俾逺近均霑徳澤直隸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各巡撫及府尹所屬除漕項錢糧外康熙五十年應徵地畝銀共七百二十二萬六千一百兩有奇應徵人丁銀共一百一十五萬一千兩有奇俱着察明全免並厯年舊欠共一百一十八萬五千四百兩有奇亦俱着免徴其五十一年五十二年應蠲省分至期候㫖行民間舊欠既經豁免嗣後每年額徵錢糧務如數全完倘完不及額或別有虧空託稱民欠則負國甚矣即責令督撫以下官員償補仍從重治罪夫地方大吏以及監司守令皆與吾民誼均休戚者也誠克體朕孳孳保赤之懐實心愛飬力杜侵牟朘削則閭閻鹹得衣食滋殖無有失所而為官吏者亦身名俱泰豈非昇平樂利之盛事歟爾部移文各督撫諭㫖到日即刋刻頒布徧示窮簷令咸知悉特諭
  康熙五十三年七月十二日
  上諭大學士九卿詹事科道朕聽政年久深悉民生凡國家要務無時不預為籌畫今有前來奏摺之人俱經問及皆稱江南暵旱江浙米價亦不甚賤今春山東河南田麥歉収交冬米價必至騰貴彼時雖亟為料理亦不能及徒空勞爾朕詳悉思維將漕糧撥三十萬石江寕府十萬石蘇州府八萬石淮安揚州五萬石杭州府五萬石河南開封二萬石着漕運總督親身閱兌速行運至令其加謹照數收貯有此米石軍民心即寛慰而米價不致騰貴且與通倉無甚關係較之一年所缺之數亦不浮多至豫省漕糧該部亦應預行詳議今如雨澤及時田禾豐收則此項米石由水路撥給他處亦可特諭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戶部奉
  上諭朕臨蒞多年無時不軫念民瘼每嵗於直隸及各省凡民間雨暘時候豐歉情形莫不留心訪察雖在僻逺必務周知偶值一二處災傷蠲免賑救不惜糜費倉帑以蘇我民困也近思賑濟災歉以速為貴必待督撫奏報往返候命使小民嗷嗷待哺何如豫備積貯於平時則所在有可恃之資糧而臨事免轉移之勞費今漕輓通行太倉充裕江浙地方年來頗有歉收州縣應酌量截留糧米分貯各處江寜原留五萬石今再截留十萬石蘇州原留八萬石今再截留二萬石安慶截留十萬石杭州原留十萬石今再截留十萬石皆於本年起兌內就近截留令地方官加謹収貯爾部即遵諭行特諭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戶部奉
  上諭朕撫馭寰宇五十餘年夜寐夙興為小民勤求生遂凡率土逺近皆期共享樂利聿成家給人足之休未嘗一日不厪諸懐也數十年以來各省正賦累經全免歴年積欠業已蠲徴偶有雨澤愆期或發倉廩散給或截
  漕糧賑救不惜數萬萬金錢米穀頻沛恩施誠念窮簷之艱慮其至於顛連失所耳近者民力雖已稍紓然念分年帶徴銀兩若不格外優寛則小民一嵗所獲分納二年之賦以其贏餘養贍室家斷難充足朕每懐及此軫惻良深宜更加殊恩通行蠲免今將直隸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廣西安廿肅等八處帶徴地丁屯衛銀二百三十九萬八千三百八十兩有奇概免徴收其漕項雖例不准免亦着破格施恩將安徽江蘇所屬帶徴漕項銀四十九萬五千一百九十餘兩米麥豆一十四萬六千六百一十餘石免徵各半爾部即行文該督撫嚴飭所屬實心奉行遍加曉諭俾民間無徴催之累均沾實恵用稱朕撫恤羣黎至意倘有不肖有司借端朦混私行徵收者該督撫嚴察㕘處如督撫失察一併從重處分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浙江通志卷首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一
  浙江通志總目録    地理類三都㑹郡縣之屬卷首一
  詔諭
  卷首二
  詔諭
  卷首三
  聖製
  卷一
  圖說
  卷二
  星野
  卷三
  疆域
  卷四
  建置
  卷五
  建置
  卷六
  建置
  卷七
  建置
  卷八
  建置
  卷九
  山川
  卷十
  山川
  卷十一
  山川
  卷十二
  山川
  卷十三
  山川
  卷十四
  山川
  卷十五
  山川
  卷十六
  山川
  卷十七
  山川
  卷十八
  山川
  卷十九
  山川
  卷二十
  山川
  卷二十一
  山川
  卷二十二
  形勝
  卷二十三
  城池
  卷二十四
  城池
  卷二十五
  學校書院附
  卷二十六
  學校書院附
  卷二十七
  學校書院附
  卷二十八
  學校書院附
  卷二十九
  學校書院附
  卷三十
  公署
  卷三十一
  公署
  卷三十二
  公署
  卷三十三
  關梁
  卷三十四
  關梁
  卷三十五
  關梁
  卷三十六
  關梁
  卷三十七
  關梁
  卷三十八
  關梁
  卷三十九
  古蹟
  卷四十
  古蹟
  卷四十一
  古蹟
  卷四十二
  古蹟
  卷四十三
  古蹟
  卷四十四
  古蹟
  卷四十五
  古蹟
  卷四十六
  古蹟
  卷四十七
  古蹟
  卷四十八
  古蹟
  卷四十九
  古蹟
  卷五十
  古蹟
  卷五十一
  古蹟
  卷五十二
  水利
  卷五十三
  水利
  卷五十四
  水利
  卷五十五
  水利
  卷五十六
  水利
  卷五十七
  水利
  卷五十八
  水利
  卷五十九
  水利
  卷六十
  水利
  卷六十一
  水利
  卷六十二
  海塘
  卷六十三
  海塘
  卷六十四
  海塘
  卷六十五
  海塘
  卷六十六
  海塘
  卷六十七
  田賦
  卷六十八
  田賦
  卷六十九
  田賦
  卷七十
  田賦
  卷七十一
  戸口
  卷七十二
  戸口
  卷七十三
  戸口
  卷七十四
  戸口
  卷七十五
  蠲恤
  卷七十六
  蠲恤
  卷七十七
  積貯
  卷七十八
  積貯
  卷七十九
  積貯
  卷八十
  漕運
  卷八十一
  漕運
  卷八十二
  漕運
  卷八十三
  鹽法
  卷八十四
  鹽法
  卷八十五
  鹽法
  卷八十六
  𣙜稅
  卷八十七
  錢法
  卷八十八
  驛傳
  卷八十九
  驛傳
  卷九十
  兵制
  卷九十一
  兵制
  卷九十二
  兵制
  卷九十三
  兵制
  卷九十四
  兵制
  卷九十五
  海防
  卷九十六
  海防
  卷九十七
  海防
  卷九十八
  海防
  卷九十九
  風俗
  卷一百
  風俗
  卷一百一
  物産
  卷一百二
  物産
  卷一百三
  物産
  卷一百四
  物産
  卷一百五
  物産
  卷一百六
  物産
  卷一百七
  物産
  卷一百八
  祥異
  卷一百九
  祥異
  卷一百十
  封爵
  卷一百十一
  職官
  卷一百十二
  職官
  卷一百十三
  職官
  卷一百十四
  職官
  卷一百十五
  職官
  卷一百十六
  職官
  卷一百十七
  職官
  卷一百十八
  職官
  卷一百十九
  職官
  卷一百二十
  職官
  卷一百二十一
  職官
  卷一百二十二
  職官
  卷一百二十三
  選舉
  卷一百二十四
  選舉
  卷一百二十五
  選舉
  卷一百二十六
  選舉
  卷一百二十七
  選舉
  卷一百二十八
  選舉
  卷一百二十九
  選舉
  卷一百三十
  選舉
  卷一百三十一
  選舉
  卷一百三十二
  選舉
  卷一百三十三
  選舉
  卷一百三十四
  選舉
  卷一百三十五
  選舉
  卷一百三十六
  選舉
  卷一百三十七
  選舉
  卷一百三十八
  選舉
  卷一百三十九
  選舉
  卷一百四十
  選舉
  卷一百四十一
  選舉
  卷一百四十二
  選舉
  卷一百四十三
  選舉
  卷一百四十四
  選舉
  卷一百四十五
  選舉
  卷一百四十六
  名宦
  卷一百四十七
  名宦
  卷一百四十八
  名宦
  卷一百四十九
  名宦
  卷一百五十
  名宦
  卷一百五十一
  名宦
  卷一百五十二
  名宦
  卷一百五十三
  名宦
  卷一百五十四
  名宦
  卷一百五十五
  名宦
  卷一百五十六
  名宦
  卷一百五十七
  名宦
  卷一百五十八
  人物名臣
  卷一百五十九
  人物名臣
  卷一百六十
  人物名臣
  卷一百六十一
  人物名臣
  卷一百六十二
  人物名臣
  卷一百六十三
  人物忠臣
  卷一百六十四
  人物忠臣
  卷一百六十五
  人物忠臣
  卷一百六十六
  人物忠臣
  卷一百六十七
  人物循吏
  卷一百六十八
  人物循吏
  卷一百六十九
  人物循吏
  卷一百七十
  人物循吏
  卷一百七十一
  人物武功
  卷一百七十二
  人物武功
  卷一百七十三
  人物武功
  卷一百七十四
  人物武功
  卷一百七十五
  人物儒林
  卷一百七十六
  人物儒林
  卷一百七十七
  人物儒林
  卷一百七十八
  人物文苑
  卷一百七十九
  人物文苑
  卷一百八十
  人物文苑
  卷一百八十一
  人物文苑
  卷一百八十二
  人物文苑
  卷一百八十三
  人物孝友
  卷一百八十四
  人物孝友
  卷一百八十五
  人物孝友
  卷一百八十六
  人物孝友
  卷一百八十七
  人物義行
  卷一百八十八
  人物義行
  卷一百八十九
  人物義行
  卷一百九十
  人物介節
  卷一百九十一
  人物介節
  卷一百九十二
  人物隠逸
  卷一百九十三
  人物隠逸
  卷一百九十四
  寓賢
  卷一百九十五
  寓賢
  卷一百九十六
  方技
  卷一百九十七
  方技
  卷一百九十八
  仙釋
  卷一百九十九
  仙釋
  卷二百
  仙釋
  卷二百一
  仙釋
  卷二百二
  列女
  卷二百三
  列女
  卷二百四
  列女
  卷二百五
  列女
  卷二百六
  列女
  卷二百七
  列女
  卷二百八
  列女
  卷二百九
  列女
  卷二百十
  列女
  卷二百十一
  列女
  卷二百十二
  列女
  卷二百十三
  列女
  卷二百十四
  列女
  卷二百十五
  列女
  卷二百十六
  列女
  卷二百十七
  祠祀
  卷二百十八
  祠祀
  卷二百十九
  祠祀
  卷二百二十
  祠祀
  卷二百二十一
  祠祀
  卷二百二十二
  祠祀
  卷二百二十三
  祠祀
  卷二百二十四
  祠祀
  卷二百二十五
  祠祀
  卷二百二十六
  寺觀
  卷二百二十七
  寺觀
  卷二百二十八
  寺觀
  卷二百二十九
  寺觀
  卷二百三十
  寺觀
  卷二百三十一
  寺觀
  卷二百三十二
  寺觀
  卷二百三十三
  寺觀
  卷二百三十四
  寺觀
  卷二百三十五
  陵墓
  卷二百三十六
  陵墓
  卷二百三十七
  陵墓
  卷二百三十八
  陵墓
  卷二百三十九
  陵墓
  卷二百四十
  陵墓
  卷二百四十一
  經籍
  卷二百四十二
  經籍
  卷二百四十三
  經籍
  卷二百四十四
  經籍
  卷二百四十五
  經籍
  卷二百四十六
  經籍
  卷二百四十七
  經籍
  卷二百四十八
  經籍
  卷二百四十九
  經籍
  卷二百五十
  經籍
  卷二百五十一
  經籍
  卷二百五十二
  經籍
  卷二百五十三
  經籍
  卷二百五十四
  經籍
  卷二百五十五
  碑碣
  卷二百五十六
  碑碣
  卷二百五十七
  碑碣
  卷二百五十八
  碑碣
  卷二百五十九
  藝文
  卷二百六十
  藝文
  卷二百六十一
  藝文
  卷二百六十二
  藝文
  卷二百六十三
  藝文
  卷二百六十四
  藝文
  卷二百六十五
  藝文
  卷二百六十六
  藝文
  卷二百六十七
  藝文
  卷二百六十八
  藝文
  卷二百六十九
  藝文
  卷二百七十
  藝文
  卷二百七十一
  藝文
  卷二百七十二
  藝文
  卷二百七十三
  藝文
  卷二百七十四
  藝文
  卷二百七十五
  藝文
  卷二百七十六
  藝文
  卷二百七十七
  藝文
  卷二百七十八
  藝文
  卷二百七十九
  雜記
  卷二百八十
  雜記
  等謹案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
  國朝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兼管浙江總督嵇曾筠等監修浙江自嘉靖中提學副使薛應旂始輯為通志七十二卷至
  國朝康熙二十一年總督趙士麟巡撫王國安復因薛志增修斟酌損益義例粗備此本於雍正九年辛亥總督李衛開局編纂訖乙夘而告竣曾筠等具表上進司其事者原任侍讀學士沈翼機編修傅王露檢討陸奎勲也總為五十四門視舊志增目一十有七所引諸書皆具列原文標明出典其近事未有記載者亦具列其案牘視他志體例特善其有見聞異詞者則附加考證於下方雖過求詳備或不無繁複叢冗然信而有徵之目差為不愧矣乾隆四十五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紀昀陸錫熊孫士毅
  總 校 官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首一
  詔諭
  世祖章皇帝
  順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欽奉
  恩詔光岳合而泰階平南北一而甲兵息越稽往古罔不同符本朝立國有年幅員既廣醇樸為治無意併兼向來疆埸搆兵本欲言歸於好不期寇㐫禍極明運永終於是整旅入闗代為雪恥猶以賊渠未殄不遑起居隨命二王誓師西討而南中乗釁立君妄僭尊號罔聞國恤亟行亂政重困民氓負四海不義之名阻東南向化之路朕用夙夜祇懼思救煢黎故西賊既摧旋行南伐定國大將軍豫王扶義而東兵無頓刃河南河北次第歸誠甫克維揚隨平江左金陵士女昭我
  天休既獲福藩南土畧定從此輕徭薄賦可漸進於昇平將來制度考文冀徐興於禮樂朕念峻命之不易悼斯民之孔艱深切痌瘝宜矜詿誤特𢎞大賚嘉與維新所有河南江北江南浙江等處地方合行恩例具列於後於戲陟禹跡而方行大統斯正撫殷遺而若保天下為家既定亂而安民惟更化而善俗敬敷朕志式慰輿情有幹有年仍服先疇之樂利無反無側共遵王道之蕩平布告多方想宜知悉
  順治四年二月十二日欽奉
  恩詔自平定中原以後浙東全閩尚為唐藩所阻聲敎未達稅畝増科越年橫斂爾百姓辛苦墊隘無所控訴朕甚憫焉爰命征南大將軍貝勒索羅等整旅而前救茲黎庶仰賴
  天地眷綏
  祖宗垂祐既定浙東遂取閩越先聲所至窮宼潛逋大將掩追及於汀水朱聿昭就滅列郡悉平顧惟僭號阻兵其民何罪眚災肆赦倍切朕懐方出之水火之中宜躋之平康之域昭茲大賚咸予維新所有地方合行恩例具列於後於戲勝殘去殺用𢎞濟夫艱難布澤流膏務與之為休息大業克成於一統新恩誕沛於遐方偕茲率土之民永底太平之治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順治十一年六月二十二日欽奉
  恩詔內開
  一東南財賦重地素稱沃壌連年水旱為災民生重困皆因失修水利致悞農功該督撫責成地方官悉心講求疏通水道修築隄防以時蓄洩俾水旱無虞民安樂利
  聖祖仁皇帝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欽奉
  恩詔朕纘承丕緒統御寰區仰惟
  天地眷佑之庥
  祖宗付託之重
  聖祖母太皇太后慈訓之殷蚤夜孜孜勤求治理期於兵革寢息海㝢乂安不意逆賊呉三桂負國深恩倡為變亂隂結奸黨同惡相援抗違詔令竊據疆土滇黔閩浙楚蜀闗隴兩粵豫章之間所在繹騷肆逞痡毒三桂僭稱偽號逆焰彌滋負罪尤甚朕行天討分命六師勦撫竝施德威互濟或縶頸於闕下或駢戮於師中擒捕誅鋤以次収服乃三桂既膺神殛逆孫世璠猶復鴟張踞六詔之一隅延殘喘以拒命朕惟賊患一日不除則民生一日不靖䇿勵將士屢趣師期於是虎旅協心追逼城下賊衆計窮勢蹙通欵軍門約日獻城兇渠授首之日市肆不擾邊境晏如捷書既奏上慰
  
  廟
  社稷之靈下抒中外臣民之憤神人胥恱遐邇歡騰念自變亂以來軍民荼苦如在水火披堅執銳卒嵗靡寜行齎居送千里相望被兵之地既罹於鋒刃供億之衆復困於征輸朕憫恤民艱不忍輙加額賦間施權宜之令用濟征繕之需意在除殘事非獲已而身處宮寢之內厪懐閭閻之依中夜屢興旰食不暇惄焉思治八載於茲今羣賊削平疆圉底定悉剪歴年之蟊賊永消異日之隠憂用是蕩滌煩苛維新庶政大沛寛和之澤冀臻熙皥之風所有事宜開列於後於戲體覆載好生之德秋肅必繼以春溫法帝王更化之模義正尤期於仁育誕告天下咸使聞知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欽奉
  上諭朕因省察黎庶疾苦兼閱河工巡幸江南便道至浙觀問風俗簡約儀衛鹵簿不設扈從者僅三百餘人頃經維揚民間結彩歡迎盈衢溢巷雖出其恭敬愛戴之誠恐致稍損物力甚為惜之朕視㝢內編氓皆吾赤子惟使比戸豐饒即不張結綵幔朕心亦所嘉恱前途經厯諸郡邑宜體朕意悉為停止又見百姓老㓜男婦奔走雜遝瞻望恐後未免喧譁擁塞念此行原以為民不嚴警蹕但人衆無所區別髙岸水次或有傾跌之虞一夫不獲其所足軫朕懐此後止於夾道跪迎勿得紊亂追趨致有諸患着即詳加曉諭使知朕愛民切實咸為遵行特諭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欽奉
  上諭朕稽古省方咨求治理閱視河道期底平成凡有利於民生必令霑夫實恵行次浙省禹陵在望念大禹功徳隆盛萬世永賴應行親詣以展企慕之忱其致祭典禮所司即察例舉行政治所先在崇文敎江南浙江為人文萃集之地入學額數應酌量加増永昭𢎞奬該督撫詳議奏請江寜鎮江杭州駐防滿洲漢軍兵丁鎮守要地久歴嵗時深用軫念應作何恩賚以彰優恤着該部議奏自南巡以來所經過地方官員除八法處分及列欵糾劾外凡因公詿誤降級留任者俱准與開復降級調用者着帶所降之級留任其經過地方見在監禁人犯除十惡及詔欵所不赦等罪並官員犯贓不宥外其餘自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以前死罪及軍流徒罪以下已結未結俱着寛釋以示朕赦過宥罪之意
  備辦船隻地方各官効力勤勞者着該督撫㑹同奉差官員確查具題各加一級縴夫供役勞苦亦着該督撫察明人數量給恩賞朕厪念民依特蠲租賦總期實德潤澤蒼生近見民間有建立碑亭稱頌德意者雖出羣黎愛戴之誠但恐各郡皆然未免致損民力誠使閭閻殷阜則禆益良多碑亭何與焉嗣後亦宜停止江浙錢糧既經蠲豁猶慮有不肖有司借端詞訟朘削民生着該督撫嚴行禁飭至各處𣙜闗原有則例朕舟行所至諮訪過闗商民每不難於輸納額稅而以稽留闗次不能速過為苦𣙜闗官員理宜遵奉屢頒諭㫖恤商恵民豈可反貽商民之累自今應力除積弊凡商民抵闗交納正稅即與放行毋得稽留苛勒以致苦累違者定行從重處分朕早夜孜孜惟冀官吏軍民士農商賈無一人不獲其所故於民生吏治圖維區畫務極周詳爾等可即傳諭俾一體奉行稱朕意焉特諭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六日欽奉
  上諭朕巡行江表緬懐禹德躬率羣臣展祭陵廟頋瞻殿廡圯傾禮器缺畧人役寥寥荒涼増歎愚民風俗崇祀滛祠爼豆馨香奔走恐後宜祀之神反多輕忽朕甚慨焉在昔帝王陵寢理應隆重培䕶況大禹道冠百王身勞疏鑿奠寕率土至今攸賴豈可因循特書地平天成四字懸之宇下着地方官即加修理畢備儀物守祀人役亦宜増添俾規模𢎞整嵗時嚴肅兼賜銀二百兩給與守祀之人此後益令敬慎地方官亦須時為留心以副朕尊崇遐慕之懐其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十七日欽奉
  上諭朕巡省民生風俗行次浙江見省㑹兵民俱相和輯生齒蕃庶閭里乂安但觀民間習尚好事爭訟一興則不肖有司因縁詐索勢所必至縱或官員無所朘削而胥吏作奸究不能無私行勒助之弊小民之牽連苦累者多矣夫微忿不捐搆成嫌怨小則耗損物力大則傾隕身家其為蠧害不可勝言矜此愚民允宜深戒地方
  大小衙門官員亦應各簡詞訟勸導閭閻俾守分息爭共安生業又夙聞東南巨商大賈號稱輻輳今朕行歴呉越州郡察其市肆貿遷多係晉省之人而土著者葢寡良由晉風多儉積累易饒而南人習俗奢靡家無儲蓄日所經營僅供朝夕一遇水旱不登則民生將至坐困苟不變易陋俗何以致家給人足之風爾等可傳諭將軍總督等令家喻戶曉務使敦本興譲崇儉黜浮兵民日益協和風俗日益淳樸詞訟日益減少積貯日益豐盈則敎洽化行朕心實嘉賴焉特諭
  康熙二十八年閏三月初十日欽奉
  上諭國家設官𣙜稅原以通商裕課利益民生非務取盈致滋紛擾朕巡行地方軫恤民隠諮諏利弊有應興革者即見諸施行近聞江浙閩廣四省海關於大洋興販商船遵照則例徵取稅課原未累民但將沿海地方採捕魚蝦及貿易小船槩行徴取小民不便今應作何徵收俾商民均益着九卿詹事科道㑹同確議具奏特諭
  康熙三十年十二月初四日戸部奉
  上諭朕撫馭區宇三十年以來早夜圖維惟以愛育蒼生俾咸臻安阜為念比嵗各省額徵錢糧業已次第蠲豁其歲運漕米向來未經議免朕時切軫懐所有京通各倉米榖撙節支給數載於茲今觀厯年儲積之粟恰足供用應將起運漕糧逐省蠲免以紓民力除河南省明嵗漕糧已頒諭免徵外湖廣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應輸漕米着自康熙三十一年始以次各蠲免一年至江寜京口杭州荊州大兵駐防地方亦應預行積貯着將康熙三十一年起運三十年漕米各截留十萬石存貯倉厫令該地方官敬慎守視以備需用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欽奉
  上諭朕於各省往來及請安而至者必問其地方情形雨澤應時與否頃自江南浙江來者問之雲江浙間今年甚旱戸部其擇司官二員一遣往江南一遣往浙江詳詢江南總督浙江巡撫雨水情形來奏欽此
  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欽奉
  上諭江浙二省今年夏旱雖不成災秋収諒必有限若漕糧照常徵収起運恐民食將至匱乏朕為此常切軫念除浙江漕糧已經改於今年蠲免外其江南漕糧今年或三分免一或免一半俟至該省應蠲年分將今年所免米石照數補徵起運於漕糧既無缺少官民大有禆益着滿漢大學士等㑹同戸部堂官倉塲侍郎等作速確議具奏欽此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十九日欽奉
  上諭朕睠念東南民生風俗特行巡省兼以黃淮為患親閱河工比巡歴堤堰詳加相度以疏導修築之法指授河臣刻期興作隨南渉江表徧察民依頃至蘇州府駐蹕有浙江文武官吏及在省官員迎謁於行在言浙民望幸之心至殷且切合詞諄懇不啻再三朕勉狥輿情揚旌前發以三月十九日啟行自京師以來一切供御之需皆出儲備其沿途日用令該衙門照各地方時價採辦一無所累於民如有官吏借名科派致擾閭閻者察實以軍法從事地方大小文武官員與扈從官員借稱親舊私相餽遺與受之人及扈從大小官員隨從人等有橫行生事者一並軍法從事凡經過地方百姓各安生業皆如常時務令㕓無廢市隴不輟耕毋得遑遽引避方今正屆農時所過田畝勿令踐踏其軍民人等懐挾私怨受人指使擅於駐蹕處所輙行告訐者一槩嚴禁不准仍照衝突儀仗例嚴加治罪爾部即傳諭扈從大小官員人等併行該督撫於各府州縣城市鄉村徧張告示悉行曉諭務令億兆通知以副朕體恤加恵至意特諭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戸部奉
  上諭朕以省方問俗巡歴三呉比至浙省見縁路農桑固徧隴畝而地有肥磽時有豐歉歴年正供錢糧因輸納維艱致多逋負雖已准分年帶徵而新舊之賦取給於一時恐力作之民終難於兼辦應通行蠲豁以𢎞庥澤除康熙三十三年以前恩詔赦免外其三十四五六年奏銷未完民欠地丁錢糧米豆麥雜稅着一槩免徵爾部行文該督撫責令有司悉心奉行務俾均霑實惠如有官吏以完作欠詭詞侵蝕者察出定從重治罪夫朝廷頻賜田租所以優恤民力誠使閭里之間人敦本業家有餘儲則藏富在民朕深嘉賴可傳示官吏軍民人等令咸知悉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吏部奉
  上諭朕頃自江南巡厯浙省沿途供御悉經儲備不以纎毫取辦閭閻而地方官料理夫船等項一無缺悞殊屬勤勞此等官員有因公詿誤罰俸住俸降俸降級革職留任者着察明悉從寛免爾部即遵諭行特諭康熙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刑部奉
  上諭朕巡視東南行次浙省因官吏軍民依戀誠懇特留駐數日以慰喁喁奏請之情獨念獲罪人犯身淹刑獄
  一干法網無由自新茲乗輿經臨惻然矜憫用沛好生之澤聿示格外之仁該省各屬地方有罪犯現在監禁者除十惡等真正死罪及詔欵不赦等罪與官吏犯贓不宥外其餘自三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前死罪以下已結未結悉着寛釋夫省刑宥罪者朝廷之殊恩守身奉法者小民之常分必使黎庶嚮風咸知寡過期稱朕孳孳敎育羣生至意可行文該督撫徧傳所屬張示曉諭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初二日欽奉
  上諭朕子育黎元勤求治理日孜孜以施德澤厚民生為急務而江浙二省尤東南要地朕時切軫念比歲以來蠲豁田賦賑濟㐫荒有請必行無災不恤雖漕項錢糧向未蠲免者亦曽特㫖蠲免愛養之道備極周詳庶㡬民生日益康阜用是乗輿時邁於視河事竣巡厯江浙咨訪民間情形見淮揚一路既困潦災而他所過州縣察其耕穫之盈虛市㕓之贏絀視十年以前實為不及
  此皆地方有司奉行不善不能使實惠及民所以小民雖懐愛戴之誠而朝廷恩澤卒未下究朕目擊厪懐亟思拯䘏截留錢糧寛免積欠另有諭㫖惟各鹽差關差向因軍需繁費於正額外令在差官員以所私得贏餘交納充用今思各官孰肯自捐私橐勢必仍行苛取商瘠民困均坐此弊着將加増銀兩一槩停罷以紓商民之累其兩淮鹽課康熙三十六年曽加増四十萬兩今恐商人辦課維艱有漸致匱乏者着減去二十萬兩此外有應行應革事宜朕還都以後仍加商㩁次第舉行該督撫藩臬皆地方大吏亦着悉心體訪凡有可為興利除害者作速勘實陳奏嚴革雜派禁止刁訟然後胥吏不能作姦良民得以安業儻官吏有悖㫖妄行者許商民首告該督撫察出即行㕘奏朕視民如傷惟恐一夫不獲其所茲值海㝢昇平兵革不事正當與民休息之時故特渙沛德音減徵寛稅以為閭閻留有餘之力萬一嗣後別有急需或不得已稍議加増想在小民亦能共諒朕懐輸將之恐後也至於江南浙江人文稱盛入學名數前已酌定増額今着於府學大學中學小學各増五名舉行一次以示奬勵人才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二年三月十八日欽奉
  恩詔朕為天下生民主宵旰勤勞勵精圖治凡國家之休戚閭閻之樂利晷刻之間無不注意於此天下之大兆民之衆朕誰欺欺天乎至今四十餘載親厯饑饉者不知其㡬南北用兵者不知其㡬人心向背者不知其㡬天變地震者不知其㡬自責涼德不能撫育履冰臨淵兢業惟守仰賴
  上天眷佑
  祖宗厚德幸生創業未久之際方免墜失今海㝢昇平年歲稍和生民俱已樂業邇來諸王大小臣工士庶因朕五旬輿情肫切屢請加上尊號朕堅意固辭不允所請葢朕不以名譽稱揚為尚惟以海內富庶為心是以屢蠲賦役頻省刑罰總欲使老安少懐風俗淳厚漸㡬於康乂隆平之治近因淮黃告成乃東南要務再授方畧望有善後朕不辭勞瘁親往閱視見畿輔山左江浙等省耆老人民俱中心愛戴雖童稚亦咸歡欣瞻仰是知民心皆一用是益深軫念視切如傷所以星夜囬鑾茲特大沛𢎞恩普施遐邇庶㡬民生咸登夀域和協徧滿寰區所有應行事例開列於後於戲安民則恵益𢎞逮下之恩御衆以寛聿溥好生之徳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初七日戸部奉
  上諭朕昨嵗南巡至浙江見其農桑徧野戸口蕃殖閭閻氣象較勝於三十八年巡幸之時甚為心慰浙省錢糧雖前此屢經蠲貸而朕車駕經臨應更敷恩寛恤俾民生益加充裕當囬鑾以後即擬免四十三年額賦因山東急賑災荒遂爾少緩曽頒有諭㫖茲直省皆獲有秋特申前命康熙四十四年浙江通省應徵地丁銀米等項除漕糧外着俱行蠲免諭㫖到日該督撫即嚴飭有司張示徧諭務使窮簷蔀屋均霑實恵地方大小官吏仍不時訓誡小民令各守分節用不論年歲豐歉咸有葢藏庶無負朝廷殷殷愛養賜租給復之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初七日刑部奉
  上諭朕頃因親閱河工濟江而南至於浙省見民間生聚殷繁菜畦麥隴逺近彌望農事可冀豐穣朕心用以稍慰凡車駕臨幸之地必大敷膏澤以下逮黎元而各省錢糧屢次逓蠲浙江本年地丁銀米又經全免無可加恩惟是刑獄為民命攸闗朕每當重罪奏讞之時常深切矜恤今乗輿所至父老子弟夾道歡迎而身陷囹圄之人獨自新無路朕甚憫焉浙江福建兩省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初八日以前凡犯罪詔欵不應赦者不赦外其餘死罪以下已發覺未發覺俱着減等發落四十三年秋審奉㫖監候緩決者一併減等發落仍開具人數奏聞爾等其體朕為民巡省布德好生之意即詳慎察明遵行特諭
  康熙四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戸部奉
  上諭朕子育黎元日求所以休養利濟之道念惟賜租減賦實有裨益於民生直隸各省錢糧次第全蠲一年者業經數舉獨是歴嵗逋負積累加増舊稅新徴勢難兼辦縱使少寛民力分年帶輸而督令續完仍多拮据朕睠懐及此深切軫恤是用蠲逋已責大沛恩膏俾閭閻獲免追呼官吏亦不罹㕘罰直隸山東積欠錢糧今年俱已蠲免其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各省自康熙四十三年以前未完地丁銀二百一十二萬二千七百兩有奇糧十萬五千七百石有奇着按數通行豁免或舊欠已完在官而見年錢糧未完足者亦准扣抵諭㫖到日各該撫立行所屬張示徧喻如有不肖有司以完作欠朦溷銷算及開除不清者該督撫即時題參嚴加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六年四月十一日欽奉
  上諭朕頃因視河駐蹕淮上江浙兩省官員及地方紳士軍民咸環道逺迎懇請臨幸朕勉順羣情渉江而南循省風俗所至郡縣見雨暘應時麥苗蕃殖比閭樂業可冀盈寜雖山東一路尚未悉覩而江浙田疇鬱蔥在望深愜朕懐方今二麥垂熟正將刈穫之時一切扈從人員皆以次舟行不致蹂踏誠恐百姓沿途迎送老稚扶攜動盈千萬越阡度陌未免踐傷朕心甚為軫恤雖民情依戀出於悃誠但農事方殷應令所過地方悉停止岸傍迎送且車駕來時小民業已瞻覲茲節候漸熱朕舟行乗夜迎涼亦未可定民雖逺來無由親見爾等督撫可張示徧加曉諭使各知悉俾無負朕重農愛民之意特諭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二日戶部奉
  上諭江浙地方賦役殷繁倍於他省朕屢經巡歴時切軫懐比年以來業已節次敷恩頻行蠲貸頃因兩省偶被旱災隨命按數減徵豁免漕欠竝分截本年漕糧令該督撫親往散賑猶念民間素鮮儲蓄生計不充非更加格外滋培則荒歉之餘未能驟臻康阜茲特再施膏澤用𢎞休養康熙四十七年江南浙江通省人丁共額徵銀六十九萬七千七百餘兩着悉與蠲免其今年被災安徽巡撫屬七州縣三衛江寜巡撫屬二十五州縣三衛應徵地畝銀共二百九十七萬五千二百餘兩糧三十九萬二千餘石浙江二十州縣一所應徵地畝銀九十六萬一千五百餘兩糧九萬六千餘石四十七年亦俱着免徵所有舊欠帶徵銀米竝暫停追取俟開徵時一併輸納務使小民一歲之內絶跡公庭安處隴畝俾得優游作息經理農桑庶㡬閭閻氣象可以日加豐豫諭㫖到日該督撫體朕孳孳惠愛黎元至意各飭有司實心奉行仍張示通曉令咸知悉倘蠲除不實致有侵冒察出定治重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欽奉
  上諭朕在宮中無刻不以民間疾苦為念恐遇旱澇必思豫防至巡幸各省於風俗民情無不諮訪即物性土宜皆親加詳考每至一方必取一方之土以驗試其燥濕今歲南巡江浙見天氣久晴所經河渠港蕩之水比舊較淺即慮夏間或有亢暘之患是時麥田雖甚豐稔然南方二麥用為麯櫱者多不似北方専資麫食南方惟賴稻米北方則兼種黍稷粱粟有攜北方黍稷及蔬菜之類至南方種植者多不收穫此水土異宜不可強也且江浙地勢卑下不雨則蒸濕人不能堪有雨則涼人皆爽豁雖地稱水鄉而水溢易洩澇歲之為患尚淺旱歲則為患甚劇北方經月不雨亦尚無礙南方夏秋間經旬缺雨則田皆坼裂禾苗漸槁矣喜雨亭記雲十日不雨則無禾葢謂此也江浙農功全資灌溉今河渠港蕩比舊更淺者皆由素無瀦蓄所致雨澤偶愆濵河低田猶可戽水濟用髙仰之田力無所施往往三農坐困朕茲為民生再三籌畫經久之計無如興水利建閘座蓄水灌田之為善也江南省之蘇松常鎮及浙江省之杭嘉湖諸郡所屬州縣或近太湖或通潮汐所有河渠水口宜酌建閘座平時閉閘蓄水遇旱則啟閘放水其支河港蕩淤淺者並宜疏濬引水四達仍酌量建閘多蓄一二尺水即可灌髙一二尺之田多蓄四五尺水即可灌髙四五尺之田準此行之可俾髙下田畝永逺無旱澇矣爾等其以朕意曉諭諸臣詳議以聞特諭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十五日欽奉
  上諭去歲杭州等處田畝被災民生疲弊這支河港蕩淤淺之處若勸諭百姓開濬恐地方官員藉此私派害民亦未可定況需費無多着動用正項錢糧速行疏濬特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十六日戸部奉
  上諭朕屢次南巡見閭閻殷阜之象逺不逮於舊時故於民生風俗無不一一諮訪雖不時蠲免額賦停徵積逋僅可支吾卒歲絶無餘蓄且今承平既久生齒日蕃食漸不充用多不給亦理勢之所必致朕每念及此未嘗
  不為惻然去年江南浙江二省俱被旱荒多方軫恤始蘇民困迨今歲復報潦傷旋經照例蠲賑並下詔書留漕資濟但嵗再不登生計益匱欲令辦賦力必難供朕於國家一切經費屢年撙節帑藏充裕以此渙敷膏澤藏富於民俾得盡力農桑衣食滋殖百姓既足國用何憂康熙四十八年除漕糧外江南通省地丁銀四百七十五萬四百兩有奇浙江通省地丁銀二百五十七萬七千兩有奇着全行蠲免所有舊欠帶徵銀米仍暫停追取此朕因江浙二省為東南重地特於格外施仁用𢎞休養之至意該督撫各飭有司張示遍諭務令窮鄉蔀屋咸共知悉儻或別借事端侵冒徵派事發定從重治罪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
  浙江巡撫黃秉中凡為督撫者但能清以持已實心
  辦事不交通近侍不夤緣部院則無往而不可矣朕涖政四十八年如爾陳奏素無夤緣者所見不可勝數此皆浮詞耳未足為據日後真偽當自明也至地方遇有㐫荒蠲免錢糧發倉給米煮粥分賑別無奇䇿止在地方官實心奉行斯有濟耳朕嘗南巡灼知江浙風俗如湖州地方乃係水鄉雨水既多則魚蝦菱芡之利俱可資以度日但北方人日止再食南方人雖遇荒歉亦必三餐州縣官平時並不留心聽民間耗費直至窘迫始具文題請命下之後上司又不過虛張告示而止小民無知但能現成就食豈有長計謀生且農民愚而讀書人巧往往受其愚弄至於困乏饑餓而死而終不悟所以致死之由以此思之良可矜憫爾到地方宜令州縣官時時為百姓豫加區畫庶㡬可以有備而無患也其調補保舉之事皆有情弊寜波府介在海濵地方𦂳要知府陳一䕫不必與湖州更調特諭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初十日戸部奉
  上諭湖廣江西米糧在江南浙江販賣者甚多而米價並不曽減令爾等㑹議今覽爾等與九卿所議大畧相同
  卻於朕意迥相懸殊如爾等議將収買米石堆貯者定例禁止儻因此借端妄行摉查則徒為衙門人役之利於百姓絲毫無益而且有損雖將稽察不清之督撫等降處亦不知畏何濟之有爾等所議者枝葉耳根本處全未講求朕意將此米石於根本處詳加稽察則収米堆積之弊自除湖廣江西之米或江南浙江官民及貿易之人或本地方百姓及他處貿易之人在某馬頭某鎮店將某家米買賣若干及姓名察明甚易行文湖廣總督巡撫江西巡撫令差賢能官員於有名馬頭大鎮店內察明買賣人姓名米數至月終即具摺奏聞江南浙江總督巡撫處亦照此奏摺咨㑹若如此行而湖廣江西之米不至江南浙江販賣則更於何處販賣耶凡此米石人皆共知買賣事情不待禁約而販賣者必多似於百姓大有禆益朕此㫖並爾等所議奏摺付九卿同閱若皆以為是着交與該部將朕諭㫖作速咨行湖廣江西江南浙江總督巡撫若更有應議之處另議具奏特諭
  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六日欽奉
  上諭江南浙江連歲災荒地方困苦又今年兩省疾疫盛行人民傷斃者甚衆雖該省督撫未經奏聞朕訪知災病之狀深用惻然民命至重朕宵旰孜孜惟以矜全百姓為念一切刑獄奏讞尤加欽恤比年江浙盜案疊見凡犯盜劫者悉皆依律坐罪今閱秋審情真各案所議情罪俱屬允協但念災荒疾病之餘復將數十罪犯一時正法朕心甚為不忍江浙兩省應處決情真人犯俱着停止一年欽此
  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初三日戸部奉
  上諭朕恭膺
  天眷祇承
  列祖鴻庥統御萬方子育黎庶厪懐至治宵旰靡寕幸際海宇同風邉隅向化遐邇中外帖然袵席之安者是皆仰荷
  天地
  祖宗福佑之所致也方朕八齡踐阼之初
  太皇太后問朕何欲朕對臣無他欲惟願天下治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迄今五十年矣惓惓此心未嘗一日少釋每思民為邦本勤恤為先政在飬民蠲租為急數十年來除水旱災傷例應豁免外其直省錢糧次第通蠲一年者屢經舉行更有一年蠲及數省一省連蠲數年者前後蠲除之數據戸部奏稱通共㑹計已逾萬萬朕一無顧惜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朝廷恩澤不施及於百姓將安施乎朕每嵗供御所需概從儉約各項奏銷浮冒亦漸次清釐外無師旅饟餽之煩內無工役興作之費因以歴年節省之儲蓄為頻歲渙解之恩膏朕之蠲免屢行而無國計不足之慮亦恃此經畫之有素也比來省方時邁已歴七省南北人民風俗及日用生計靡不周知而民生所以未盡殷阜者良由承平既久戸口日繁地不加増産不加益食用不給理有必
  然朕洞矚此隱時深軫念爰不靳敷仁用甦民力明年為康熙五十年思再沛大恩以及吾民原欲將天下錢糧一概蠲免因衆大臣集議恐各處需用兵餉撥解之際兵民驛逓益致煩苦細加籌畫悉以奏聞故自明年始於三年以內通免一周俾逺近均霑徳澤直隸奉天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各巡撫及府尹所屬除漕項錢糧外康熙五十年應徵地畝銀共七百二十二萬六千一百兩有奇應徵人丁銀共一百一十五萬一千兩有奇俱着察明全免並厯年舊欠共一百一十八萬五千四百兩有奇亦俱着免徴其五十一年五十二年應蠲省分至期候㫖行民間舊欠既經豁免嗣後每年額徵錢糧務如數全完倘完不及額或別有虧空託稱民欠則負國甚矣即責令督撫以下官員償補仍從重治罪夫地方大吏以及監司守令皆與吾民誼均休戚者也誠克體朕孳孳保赤之懐實心愛飬力杜侵牟朘削則閭閻鹹得衣食滋殖無有失所而為官吏者亦身名俱泰豈非昇平樂利之盛事歟爾部移文各督撫諭㫖到日即刋刻頒布徧示窮簷令咸知悉特諭
  康熙五十三年七月十二日
  上諭大學士九卿詹事科道朕聽政年久深悉民生凡國家要務無時不預為籌畫今有前來奏摺之人俱經問及皆稱江南暵旱江浙米價亦不甚賤今春山東河南田麥歉収交冬米價必至騰貴彼時雖亟為料理亦不能及徒空勞爾朕詳悉思維將漕糧撥三十萬石江寕府十萬石蘇州府八萬石淮安揚州五萬石杭州府五萬石河南開封二萬石着漕運總督親身閱兌速行運至令其加謹照數收貯有此米石軍民心即寛慰而米價不致騰貴且與通倉無甚關係較之一年所缺之數亦不浮多至豫省漕糧該部亦應預行詳議今如雨澤及時田禾豐收則此項米石由水路撥給他處亦可特諭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戶部奉
  上諭朕臨蒞多年無時不軫念民瘼每嵗於直隸及各省凡民間雨暘時候豐歉情形莫不留心訪察雖在僻逺必務周知偶值一二處災傷蠲免賑救不惜糜費倉帑以蘇我民困也近思賑濟災歉以速為貴必待督撫奏報往返候命使小民嗷嗷待哺何如豫備積貯於平時則所在有可恃之資糧而臨事免轉移之勞費今漕輓通行太倉充裕江浙地方年來頗有歉收州縣應酌量截留糧米分貯各處江寜原留五萬石今再截留十萬石蘇州原留八萬石今再截留二萬石安慶截留十萬石杭州原留十萬石今再截留十萬石皆於本年起兌內就近截留令地方官加謹収貯爾部即遵諭行特諭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戶部奉
  上諭朕撫馭寰宇五十餘年夜寐夙興為小民勤求生遂凡率土逺近皆期共享樂利聿成家給人足之休未嘗一日不厪諸懐也數十年以來各省正賦累經全免歴年積欠業已蠲徴偶有雨澤愆期或發倉廩散給或截
  漕糧賑救不惜數萬萬金錢米穀頻沛恩施誠念窮簷之艱慮其至於顛連失所耳近者民力雖已稍紓然念分年帶徴銀兩若不格外優寛則小民一嵗所獲分納二年之賦以其贏餘養贍室家斷難充足朕每懐及此軫惻良深宜更加殊恩通行蠲免今將直隸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廣西安廿肅等八處帶徴地丁屯衛銀二百三十九萬八千三百八十兩有奇概免徴收其漕項雖例不准免亦着破格施恩將安徽江蘇所屬帶徴漕項銀四十九萬五千一百九十餘兩米麥豆一十四萬六千六百一十餘石免徵各半爾部即行文該督撫嚴飭所屬實心奉行遍加曉諭俾民間無徴催之累均沾實恵用稱朕撫恤羣黎至意倘有不肖有司借端朦混私行徵收者該督撫嚴察㕘處如督撫失察一併從重處分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浙江通志卷首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首二
  詔諭
  世宗憲皇帝
  雍正元年十月二十六日戶部奉
  上諭朕自御極以來宵衣旰食無日不以民依為念督撫以下守令以上凡有地方之責者皆宜公忠體國仰副朕心今年夏月朕以北省二麥歉收差員到南省於秋成後採買米石以備賑貸平糶朕意切於為民正欲酌盈劑虛以羨補不足也又恐有不便於民之處於差員臨行之時再三申諭地方米多方可採買不必定要買足今聞各省地方官因欽差買米禁止商販不許出境大負朕痌瘝一體之意甚屬不合況浙江及江南蘇松等府地窄人稠即在豐收之年亦皆仰食於湖廣江西等處今秋成歉收若商販不通必致米價騰貴該部速即行文各省總督巡撫凡有米商出境任便放行使湖廣江西安慶等處米船直到蘇州蘇州米船直到浙江毋得阻撓庶幾有無流通民皆足食以副朕愛養元兀之意特諭
  雍正元年十一月十一日戶部奉
  上諭浙省偶值秋旱其被災地方已降諭㫖蠲免錢糧令有司加意撫綏查杭嘉湖所屬被災十四州縣應有額徵漕米三十二萬石朕恐荒歉之歲民間納米為難著令徵收一半改折一半俾地方多存正米十六萬石又有耗米若干既可以濟民之食又可以紓民之力於閭閻大有裨益其改折之價著照康熈九年例每米一石折銀一兩按限解部又念被災之後所交米色未能純一其十六萬漕米著令紅白兼收以示朕軫恤地方格外施仁之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雍正元年十二月初九日
  上諭江南浙江江西湖廣山東河南各總督巡撫漕船闗係緊要除本船正副旗丁外其頭舵水手皆應擇用本軍庶各知守法不敢悞漕生事近聞多僱募無籍之徒朋比為奸不服旗丁彈壓當漕糧兌足之後仍延捱時日包攬貨物以致載重稽遲易於阻淺不能如期抵通及回空經産鹽之地又串通姦棍收帶私鹽此其弊端之彰著者聞尤有不法之事凡各省漕船水手多崇尚邪教聚衆行兇一呼百應邇年以來或因爭鬬傷害多人或行劫鹽店搶奪居民種種兇惡漸不可長亟宜懲治爾該督撫即嚴飭所屬各衛所嗣後糧船務於本軍內擇其能撐駕者充當頭舵水手不許僱募無籍之人更嚴禁邪教諭令歸業務為良民如仍怙惡不悛該地方官不時查拏從重治罪如奉行不力即將該管官弁指名題叅特諭
  雍正二年五月十六日欽奉
  上諭國家輕徭薄賦小民輸將自當踴躍乃有累年拖欠不完者多由包收代納之故若浙江之里書其𡚁尤甚里書一役祖父相承掌管一里糧冊銀米悉憑收解致有需索花戶併飛灑侵蝕之弊官民俱受其累著即嚴行禁革如州縣有違禁私用者立即叅處至徵糧全憑冊籍務使挨戶清造方可按名催比毋得因循致滋混淆特諭
  雍正二年八月十五日欽奉
  上諭朕思天地之間惟此五行之理人得之以生全物得之以長養而主宰五行者不外夫隂陽隂陽者即鬼神之謂也孔子言鬼神之德體物而不可遺豈神道設教哉蓋以鬼神之事即天地之理故不可以偶忽也凡小而邱陵大而川嶽莫不有神焉主之故當敬信而尊事況海為四瀆之歸宿乎使以為不足敬則堯舜之君何以柴望秩於山川文武之君何以懐柔百神及河喬嶽今愚民昩於此理往往信淫祀而不信明神傲慢䙝瀆致干天譴夫善人多而不善之人少則天降之福即稍有不善者亦䝉其庇不善人多而善人少則天降之罰雖善者亦被其殃近者江南報上海崇明諸處海水泛溢浙江又報海寧海鹽平湖㑹稽等處海水沖決隄防致傷田禾朕痛切民隱憂心孔殷水患雖闗乎數或亦由近海居民平日享安瀾之福絶不念神明庇䕶之力傲慢䙝瀆者有之夫敬神固理所當然而趨福避禍之道即在乎此能敬則謂之順天不敬則謂之䙝天䙝天之人顧可望綏寜之福乎詩曰敬天之怒無敢戱豫又曰畏天之威於時保之朕固當朝乾夕惕不遑寧處以敬承天意亦願爾百姓共凜此言內盡其心外盡其禮敬神如神在實以至誠昭事而不徒尚乎虛文人意即神意一念之感格自足以致休祥豈獨一家一鄉之被其澤哉爾百姓果能人人心存敬畏必獲永慶安瀾著該督撫將此諭㫖令該地方官家諭戶曉俾沿海居民一體知悉特諭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戶部奉
  上諭前因浙江督撫等摺奏七月十八十九等日驟雨大風海潮泛溢衝決隄岸沿海州縣近海村莊居民田廬多被漂沒朕即密諭速行具本奏聞賑恤但思被災小民望賑孔迫若待奏請方行賑恤恐時日躭延災民不能即沾實惠朕心深為憫惻著該督撫委遣大員踏勘被災小民即動倉庫錢糧速行賑濟務使災黎不致失所其應免錢糧田畝即詳細察明請蠲凡海潮未至之村莊不得混行冐蠲至於𦂳要隄岸衝決之處務須速行修築無使鹹水流入田畝朕念切痌瘝務令早沾實惠該地方官各宜實心奉行加意撫綏俾凋瘵得蘇生全速遂以副朕勤恤民隱至意該部即行各該督撫遵奉速行特諭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上諭江南浙江江西湖廣山東河南各總督巡撫漕船闗係緊要朕前降諭㫖除本船正副旗丁外其頭舵水手皆應擇用本軍庶各知守法不敢悞漕生事此雖係總漕專責然亦闗爾等地方之事爾等當嚴飭所屬糧道都司衛所等官務須清查什軍毋令隱漏規避頭舵水手作何更換毋令假冐其換去之人作何安插毋令失所俱宜協同總漕悉心籌畫商確實力奉行以為永久之計如奉行不力即將該管官弁指名題叅特諭
  雍正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上諭湖廣總督楊宗仁江西巡撫裴𢕑度今歲各省秋成大有惟浙江江南沿海地方七月十八九等日海潮泛溢近海田禾不無損壊朕軫念災黎惟恐失所業經嚴飭兩省督撫發倉賑濟多方撫恤但杭嘉蘇松等府人稠地狹向來出米無多雖豐年亦仰給於湖廣江西等省今沿海被災恐將來米價騰貴小民艱食湖廣江西地近上流今歲豐收爾可速動司庫銀兩湖廣買米十萬石江西買米六萬石選委廉幹賢員陸續押送浙江交浙江巡撫平糶所糶之銀仍移還補庫其米應於何處交卸爾即咨㑹浙江巡撫酌議速行務於浙民有益毋得怠緩遲悞特諭
  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欽奉
  上諭江浙兩省沿海地方於七月十八十九兩日同時皆被潮患漂沒居民廬舍雖經頒㫖加意賑䘏然朕憫惻之念至今尚未能釋惟有朝夕警惕以答
  天意但海為衆水所歸無不容納今乃狂潮泛溢水不循軌或者海洋潛藏匪類亦未可定稽諸前事往往有之沿海各有督撫提鎮務須實心愛養小民整理營伍閭閻各安其業汛防有備無虞毋令海洋別生事端庶不負朕委任之意特諭
  雍正三年五月初七日戶部奉
  上諭去歲江浙海潮衝溢沿海場竈淹沒之處甚多兩淮鹽政所屬地方經噶爾泰奏聞朕即發帑賑恤併將雍正元年二年竈戶未完折價銀四萬餘兩悉行蠲免其兩浙鹽政所屬地方該巡鹽並未將被災之處題報今謝賜履以摺奏聞去秋海濤漂沒情形兩淮與兩浙無異朕博施一體之心務使率土羣霑膏澤著將華亭婁縣上海海寧餘姚蕭山慈谿等縣雍正元年二年未完場課銀兩悉行蠲免該鹽政通行曉諭俾各場丁戶人人得沾實惠將已完未完場課數目確查報部倘有不肖有司將已完作欠或借端朦混私行重徵者即指名題叅若隱匿通同後經察出將該鹽政一併從重治罪該地方督撫仍嚴加稽察毋使吏胥中飽以副朕勤䘏窮丁普濟同仁至意爾部即遵諭行特諭
  雍正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欽奉
  上諭古者視歲之上中為儲蓄之節蓋官民經畫久逺不為一時茍且之計積之於豐年用之於歉歲所謂有備無患法良而意美也朕自臨御以來宵旰勤求無刻不以民依為念乃重農積粟之詔屢下而閭閻卒少蓋藏官倉亦各虧缺即如直隸保定等府去歲頗稱有秋今春二麥亦熟乃以夏秋雨水過多田禾被澇而民間遂有饑色幾至流離若非多方賑恤窮民必至失所此皆草野無知食不以時用不以禮但快目前之有餘罔計異日之不足一遭旱澇追悔無從至於常平等倉原為備荒而設乃有司奉行不力多至缺額罪何可逭茲據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河南山西陜西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督撫報稱今歲秋成八九十分不等朕覽奏不勝慰悅又重為吾民計及長久宜及此時講求儲蓄之道以備將來該督撫等可轉飭有司徧行曉諭務須撙節愛惜各留有餘預為他時緩急之需社倉之法亦宜趂此豐年努力為之勿但視為虛文故事朕為吾民籌畫養贍之道惓惓於懐無時或釋而吾民自謀其身家若但茍且因循不復長顧逺慮則重負朕軫念元元之意也至於州縣倉儲向有虧缺者若不趂此豐收之時速行買補將來發覺斷不姑貸慎之慎之特諭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戶部奉
  上諭湖廣為産米之鄉穀石最宜多貯將來運往別省皆為近便今查湖廣通省存倉之穀只數十萬石為數無多今歲湖廣收成豐稔著即行文該督撫令其動支庫銀十餘萬兩遴委賢員採買穀石於省倉及府州縣應貯之處加謹收貯此時只宜陸續採買不可因官價一時採買致令穀價騰貴設若民間穀價稍昂即便停止俟明年再行採買江南浙江今歲俱獲豐收著落該撫就近商酌若亦可動項採買穀石有益著即一面定數奏聞一面採買可也特諭
  雍正四年十月初六日欽奉
  上諭朕臨御寰區惟以正人心端風俗為首務乃化導訓戒之㫖屢頒而錮疾尚未悛改如浙江則有汪景祺查嗣庭之流肆行訕謗毫無忌憚可見浙省風俗澆漓甚於他省而今科主考陳萬䇿䇿問中有雲浙省敝俗頗喜爭訟或本屬細故而張大其詞或僅有影響而鑿空妄作刁風未革積習日深等語益可見浙俗之難於化導為衆所共知者也若不力為整頓挽回及其䧟於重罪然後加之以刑實有所不忍朕意專遣一官前往浙江省問風俗稽察奸偽應勸導者勸導之應懲治者懲治之應交地方官審結者即交地方官審結應叅奏提問者即叅奏提問務使紳衿士庶有所儆戒盡除浮薄囂凌之習歸於謹厚以昭一道同風之治河南學政王國棟居官聲名甚好可著前往浙江膺斯職任其應給何等之銜並如何設立衙門鑄給闗防之處著九卿詳議具奏王國棟著來京請訓㫖再赴浙江新任其提督河南學政員缺著於廣去欽此
  雍正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欽奉
  上諭讀書所以明理講求天經地義知有君父之尊然後見諸行事足以厚俗維風以備國家之用非僅欲其工於文字也浙江文詞甲於天下而風俗澆漓敝壊已極如查嗣庭汪景祺自矜其私智小慧傲睨一世輕薄天下之人遂至喪心悖義謗訕君上以
  聖祖仁皇帝六十餘年聖徳神功深仁厚澤普天率土浹髓淪肌自居心以至用人行政至公至正事事周詳盡善實為古帝王中所罕見者而查嗣庭汪景祺乃敢肆行謗議則凡為人君者更何道以免悖逆之譏刺乎設使議論及於朕躬其情罪尚猶可恕今觀查嗣庭日記於雍正年間之事無甚詆毀且有感恩戴徳之語而極意謗訕者皆
  聖祖皇帝已行之事也本極盡善無可擬議而妄肆悖逆猖狂之言誰無君父能不痛心能不切齒昔孔子作春秋歴代因之各有史冊以垂法戒今若容悖逆之人顛倒是非私行記載則史冊不足憑矣豈非千古罪人乎浙江風氣惡薄如此查嗣庭汪景祺而外自有與此相類者若加窮究則不可勝誅倘聽其風俗頽敝不加整飭何以成一道同風之治朕思開科取士原欲得人任用豈以其文章詞藻之工可以有益於民生吏治今浙江風氣如此挾其筆墨之微長遂忘綱常之大義則開科取士又復何用且巡撫李衛等從查嗣庭家中搜出闈塲懐挾細字密寫文章數百篇似此無恥不法之事查氏子弟如此必係浙人習以為常不但藐視國憲亦且玷辱科名應將浙江人鄉㑹試停止至於生員歲考仍舊舉行百姓皆吾赤子地方如有水旱之事朕仍加恩賑恤鄉㑹試既停且使浙人中師生同年彼此請託營求紛紜膠擾之習為之肅清將來人心共知改悔風俗趨於淳樸朕確有見聞再降諭㫖朕因人心風俗闗係重大不得不嚴加整理以為久安長治之計朕意如此著內閣九卿翰林詹事科道㑹同定議具奏特諭
  雍正五年二月初九日欽奉
  上諭浙江杭嘉湖三府上年秋冬之間雨水稍多收成畧覺歉薄今年青黃不接之時已令地方官商酌平糶以濟民食但念米價雖不至昂貴而無力窮苦之民本無糴米之資甚屬可憫著動用庫銀四萬兩令巡撫李衛㑹同將軍鄂彌達觀風整俗使王國棟悉心商酌於地方或開濬河道或修理城垣堤岸令小民就近傭工藉以餬口倘四萬金尚不敷用著李衛等再行具奏請㫖特諭
  雍正五年三月初五日兵部奉
  上諭浙江綠旗兵丁懦弱騎射生疎營伍不整陜西兵丁人材壯健弓馬嫺熟者頗多將陜西各標營兵丁內揀選一百名移住浙江分撥各標教習訓練浙省兵丁亦知鼓勵於營伍大有裨益其撥住兵丁內有人去得騎射嫺熟能約束教習者即行拔補千總總督岳鍾琪現在四川爾部行文陜西提鎮將伊等標下及各營兵丁內漢仗弓馬俱好人去得情願攜帶家眷移住浙江者甘肅固原二提標各選二十名肅州涼州寧夏西寧延綏興漢鎮標各選十名共一百名如無家眷隻身願往者亦准其前往倘兵丁內不能得願往之人即行招募人材壯健弓馬嫺熟情願移住浙江者以足其數再兵丁自陜至浙路途遙逺搬移家口車輛船隻等項沿途費用煩多兵丁難以措辦係西安地方兵丁交與西安巡撫係甘肅地方兵丁交與甘肅巡撫酌量多少家口量給一路足用盤費務令兵丁得沾實惠但人多路逺照管需人文職著於同知通判內選𣲖一員武職著於遊擊守備內選𣲖一員沿途督送或一齊起程或分數起前後起程七八月間再令起程前往各兵起程之後一切養贍安置之處自有浙江巡撫提督㑹同料理欽此雍正五年十月十七日大學士九卿等䝉
  賜觀浙江巡撫所進一莖二穗三穗嘉禾回奏奉硃批
  上諭覽卿等所奏此非朕涼徳之所致想浙省澆習必然丕變矣不然不能感召
  上蒼如此之瑞應朕深為浙省臣民慶幸焉將此諭發與李衛著通省曉諭欽此
  雍正五年十月二十七日欽奉
  上諭朕御極以來愛養黎元勤求治理耗羨之説原非得已本欲將各省錢糧之耗羨悉行革除因廣為諮詢留心體察知州縣官員實有必不得已之用度若將耗羨盡行禁止在廉謹之員實難支持而貪汚不肖之徒勢必藉口無以養廉而有恣意苛索之事百姓轉受其累是以錢糧之有火耗由來已久各處俱有相沿之例其數亦多寡不同惟應於火耗過重之員重治其罪若有司官酌量收納不加重耗苛取於民小民亦覺相安此各省之大勢也查各省之中耗羨最輕者莫如浙江一省毎兩不過五六分地方官員常以不能敷用為苦各省之中賦稅最多者莫如江南之蘇松二府浙江之嘉湖二府毎府多至數十萬地方百姓未免難於輸將此二事皆闗係官民之要務也查蘇松嘉湖賦稅加重之由葢始於明初洪武時四府之人為張士誠固守故平定之後籍諸富民之田以為官田按私租為稅額夫負固之罪在士誠一人而乃歸咎於百姓加其賦稅此洪武之刻政也明朝二百餘年減復不一我朝定鼎以來亦照明例徵收蓋因陸續辦理軍需經費所在未便遽然裁減也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常論及此雍正三年朕仰體
  皇考多年寛賦之
  聖心將蘇松二府額徵浮糧豁免彼時頒發諭㫖甚明本欲一體加恩於嘉湖二府因浙江風俗澆漓正須化導不便啟其望恩幸澤之心故爾暫止今見浙俗漸次轉移將來可望改行遷善朕心深慰特沛恩膏查嘉興府額徵銀四十七萬二千九百餘兩著減十分之一計免銀四萬七千二百九十兩零湖州府額徵銀三十九萬九千九百餘兩著減十分之一計免銀三萬九千九百九十兩零二府共免銀八萬七千二百兩零永著為例著該督撫督率有司敬謹奉行以副朕蠲賦恤民之至意至於浙江地方各官養廉之資更無別項而耗羨則毎兩不過五六分以通省額徵之數計之毎年耗羨僅十四萬兩自督撫將軍副都統學政及藩臬道府同知通判州縣等官共一百二十員凡用度公費皆取資於此是以不足支應除嘉湖二府錢糧已經減免外著將杭州寧波紹興台州金華嚴州衢州溫州處州等九府額徵銀二百五萬兩按十分之一存半計算得銀十萬賞給各官以為養廉合之州縣耗羨則有二十四萬兩從雍正六年為始俱著提解司庫令該撫酌量官職之大小府州縣之繁簡秉公𣲖定數目奏聞餘銀存為本省公事之用朕軫念浙省官民施恩格外百姓賦稅之稍重者則將額徵之數特賜裁減官員用度之不足者則將惟正之供賞給養廉朕今施恩於官者實施恩於民之意無非欲百姓等催科不擾皆樂業於田間官員等俯仰裕如咸盡心於職守倘官民不知副朕愛民之苦心仍有作奸犯科隱糧逋賦及侵漁公帑剝削民膏者在天理國法俱難姑容加以重懲更無可貸思之慎之又如四川州縣錢糧甚少官員用度實無所出故一切供應俱出自里民前岳鍾琪憲徳等奏稱欲將通省耗羨定為加三而革去里民一切供應之陋規川民亦甚樂從等語朕以加三耗羨太重未肯允行命岳鍾琪再加斟酌具奏今岳鍾琪奏稱目前事勢非加三不能敷用況從前貪吏有加六七者今既革除一切供應之累又實減耗而並未加耗誠百姓歡欣樂從之舉將來地畝開墾既多自可次第裁減等語朕思及於官民均便姑且令行看俟開墾加增之後再令裁減朕辦理天下事務惟喜據實無隱故將此明白諭衆知之朕之行政惟期官民上下相安並受其益無幾㣲未協之處然後可以望永逺遵行也特諭
  雍正六年八月二十九日欽奉
  上諭據浙江學政王蘭生摺奏生員以立品奉公為尚若有潛通胥役欺隱錢糧包攬抗欠者一經查出即行黜革重處又於按考所至嚴加曉諭並令地方官開報使其完糧然後收考若能久而成風人人以急公為榮以欠糧為恥則士習民風愈覺淳厚等語天下之民不外乎士與民天下之俗不外乎士習與民風士民雖分而為二而其實則一也有司有治民之責學政有課士之任雖各有專司而其實則相為表裏也嘗見有司但以為職在臨民而置學校於不問而學政則以為統屬士子若不優容庇䕶無以博其稱揚因而曲為狥隱百計
  包荒遇有生員違抗錢糧者又以催科乃地方官之事與督學無涉以致士子無所忌憚此等陋識實庸劣學臣之所同也不知士子乃百姓之坊表士習不端民風何由而厚況倚仗青衿抗延國課則士品頽壊已極其害實在世道人心不僅闗係錢糧之逋欠而已王蘭生令地方官開報欠糧之生員必俟完納方准收考俾人人以急公為榮以欠糧為恥此實鼔勵化導之善政而他省學政從未有如此舉行者未必皆見不及此大抵瞻徇茍且之習未除耳王蘭生着交部議敘向來浙省士習澆漓中外所知朕為世道人心計不得不嚴加整理今二年以來李衛王國楝王蘭生先後奏稱兩浙士子感朕訓誨之恩省愆悔過將舊日囂凌之習痛自改除可稱士風丕變前年朕原降㫖浙人秉性聰慧既知讀書必明大義非如強悍執滯之難於感化者一經指示則醒悟亦必最㨗不出二三載可以望其自新今果然矣明年即屆鄉試之期浙省士子准其照舊鄉㑹考試以示朕訓俗牖民樂聞遷善之至意特諭
  雍正六年十月初三日欽奉
  上諭向來江浙收兌漕糧俱用本地粳米擇其乾圓潔淨者方准交納間遇收成稍薄之年該督撫毎以紅白兼收為請朕皆允行夫米糧乾潔皆可久貯原不在色之紅白且江浙二省戶口繁多且每年應納漕糧將及四百萬石若必拘定本地粳米恐致米價昻貴民間難於輸將朕軫念閭閻凡有裨益民生之計皆為之周詳籌畫自雍正己酉年為始江浙徵收漕米但擇乾圓潔淨不必較論米色准令紅白兼收秈粳並納永著為例特諭
  雍正七年二月二十六日欽奉
  上諭據欽差浙江清查錢糧之大臣性桂摺奏浙省雍正二年以前未完舊欠錢糧帶徵毎年應完銀十五萬兩有零查雍正五年六年應完之項已於本年如數完納又雍正三年至五年未完之錢糧七十七萬餘兩於雍
  正六年之內已完四十餘萬兩其餘在奏銷以前大約可以全完民情感戴國恩踴躍輸納正賦等語浙省為財賦重地民力輸將朕所軫念其所舊欠錢糧非不欲開恩豁免祗以屢年未完之項乃頑戶之所拖欠若以抗正供而霑膏澤則頑民獲利而良善轉未邀恩非所以化導人心風俗也今浙省紳士庶民咸能知朕教養之殷懐感朕訓誨之至意即此踴躍完糧一事可以見其戴恩遷善之誠朕實為浙省之士民風俗稱慶非重此數十萬之國帑也浙省因總督李衛正已率屬勸懲兼施實心任事故能令地方革薄從忠也如此然其嚮善之速該省之人亦甚屬可嘉用是特沛鴻恩將雍正七年額徵地丁屯餉錢糧蠲免十分之二共計六十萬兩着李衛轉飭各屬恪遵奉行務使閭閻均霑實惠並將朕加恩奬善之意遍行宣諭俾逺鄉僻壤咸共知悉特諭
  雍正七年三月十四日欽奉
  上諭在京八旗兵丁朕悉心為之籌畫其家若有吉㐫之事需用之費無所取辦實為拮据可憫特給內庫銀兩令王大臣等營運生息以備兵丁一時之用今思外省駐防之滿洲漢軍兵丁等亦當一體加恩江寧杭州西安京口荊州廣東福建寧夏右衛共九處毎處賞銀二萬兩天津河南潼闗乍浦成都共五處毎處賞銀一萬兩俱着於布政司庫內支給交與該將軍副都統等公同存貯營運生息如該處駐防兵丁家有吉㐫之事將息銀酌量賞給以濟其用其本銀永逺為存公生息之項不必繳還該將軍副都統等務須盡心辦理使兵丁均霑實惠倘該管大臣官員有私自侵蝕那移或委任非人以致本利虧缺者定行從重治罪仍於該管及委用等官員名下嚴追還項其營運利息之處亦必公平辦理倘指稱官銀名色或佔奪百姓行業或重利刻剝閭閻與商賈小民爭利擾累地方着各督撫不時稽查即行叅奏倘督撫徇隱不奏經朕訪聞必將該督撫一併議處此項本利銀兩毎年出入之數交與在京八旗都統副都統查核一旗或管一省或管二省着怡親王大學士等酌量𣲖定毎年歲底各省該管大臣官員等造冊賷送各該旗查核奏聞再各省督標撫標提標兵丁等亦倣此例每標或給銀一二萬兩或給銀數千兩按兵丁之數分別銀兩之多寡亦着怡親王大學士等酌量𣲖定其銀即交與各該督撫提督委員料理以惠濟兵丁均照駐防之例行其前後接任之時將此造入交代冊內查核至於各省鎮標兵丁等一時難以遍及量國用之出入次第加恩陸續降㫖特諭
  雍正七年六月二十一日欽奉
  上諭我朝肇造區夏
  天錫人歸
  列聖相傳中外從乂逮我
  聖祖仁皇帝繼天立極福庇兆民文治武功恩施徳教超越百王亙古罕有此普天率土心悅誠服雖深山窮谷庸夫孺子以及凡有血氣之倫莫不尊親者詎意逆賊呂留良悍戾兇頑好亂樂禍自附明代王府儀賔之孫追思舊國憤懣詆譏夫儀賔之後裔於戚屬至為疎賤何足比數且生於明之末季當流寇䧟北京時呂留良年方孩童本朝定鼎之後伊親被教澤始獲讀書成立於順治年間應試得為諸生嗣經歲科屢試以其浮薄之才每居髙等盜竊虛名誇榮鄉里是呂留良於明毫無痛癢之闗其本心何曾有髙尚之節也乃於康熈六年因考校失利妄為大言棄去青衿忽追思明代深怨本朝以博學宏詞薦則詭雲必死以山林隱逸薦則欲薙髮為僧按其歲月呂留良身為本朝諸生十餘年之久矣乃始幡然易慮號為明之遺民千古悖逆反覆之人有如是之怪誕無恥可嗤可鄙者乎自是著邪書立逆説喪心病狂肆無忌憚其實不過賣文鬻書營求聲利而遂敢於
  聖祖仁皇帝任意指斥公然罵詛以毫無影響之事慿虛撰述所著詩文以及日記等類或鐫板流傳或珍藏秘密皆人世耳目所未經意想所未到者朕繙閲之餘不勝惶駭震悼蓋其悖逆狂噬之詞非惟不可枚舉抑且凡為臣子者所不忍寓之於目不忍出之於口不忍述之於紙筆者也今姑就其中數條畧為宣示內外諸臣庶天下後世共知其譸張感憤之荒唐大吠狼嘷之忿戾自生民以來亂臣賊子罪惡滔天以奸詐兇頑盜名理學大儒者未有如呂留良之可恨人也其文集有雲德祐以後天地一變亙古所未經又其行狀雲有故人死於西湖為位以哭壊墻裂竹擬於西臺之慟又雲將以小莊為桃花源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之人又雲遂削髮為僧茍延性命又辭山林隱逸之薦答友人書雲有人行於途賣餳者唱曰破帽換糖其人急除匿已而唱曰破網巾換糖復匿之又唱曰亂頭髮換糖乃惶遽無措曰何太相逼留良之薙頂亦正怕換糖者相逼耳又示諸子戒慶生辰雲如其有重於生也則偷息一日一日之恥也世有君子曰夫夫也何為至今不死也則其僇嚴於斧鉞又何慶之有使以辱身茍活者為慶將置夫年不滿一二十義不顧門戶斷頭飛首以遂其志義者於何地也乂日記內詩句雲若論五百年間事紫色鼃聲總正傳又雲麻剌吉出城送者填塞饑渴易為飲食如此觀我民狼狽不知所歸可憐可痛也又雲李雯華亭人甲申後入北幕與史道隣書及下江南詔皆其筆也中有六合一而泰階平禮樂興而干戈息之句人傳嗤之又雲沈天彜為妺求旌貞節且雲其尊公棄車先生遺命不請有司之旌予曰尊公之識高其命正當遵也棄車先生遭變後十餘年閉門不見賔客顛毛全好天彜忽以酒灌醉盡髠之醒為號痛而已所著述將及棟天彛盡取焚之恐其刺觸累己也嘻亦異矣又祭友人云斯文將喪逆天者亡顧我逆天死反得後等語此即其梗化不臣明目張膽指我朝為閏統託吠堯以自文者皆此類也夫呂留良食本朝之粟履本朝之土且身立膠庠深被本朝之恩何得視如仇敵而毫無顧忌曾蜂蟻之不若乎又文集有雲人心惡薄日甚即殺運所開聊避睹聞竊恐不免又日記雲吳三桂乞撤之語甚有憤懣不平之氣三桂老不足慮其下恐未必安又雲滇中於甲寅元日寅時即王位取四寅也今按其時正彼中日食雲又雲董允瑫出其新作乃平涼頌也予不看曰先須改題目去首字改頌作嘆又雲聞吳三桂死有吳國貴者立清遣人往講割雲貴罷兵又雲聞閩亂為范承謨激成承謨亦死於閩又其行狀內雲夙興夜寐終日乾乾等語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呂留良於我朝食徳服疇以有其身家育其子孫者數十年乃不知大一統之義平日之謂我朝皆任意指名或曰清或曰北或曰燕或曰彼中至於與逆藩吳三桂連書之處亦曰往講若本朝與逆藩為隣敵者然何其悖亂之甚乎且吳三桂耿精忠乃叛逆之賊人人得而誅之呂留良聞其稱兵犯順則欣然有喜惟恐其不成於本朝疆宇之恢復則悵然若失轉形於嗟嘆於忠臣之殉難則汚以過失且聞其死而快意不顧綱常之倒置惟以助虐迎寇為心不顧生民之塗炭惟以兵連禍結為幸何呂留良處心積慮殘忍兇暴之至此極也且乾乾夕惕易經傳註皆以為人君之事而其子孫公然以加呂留良之身不更肆且妄乎又雲永厯帝被執時滿漢皆傾心東宮勒馬前行以鞭梢東指則東邊滿漢兵皆跪西指則西跪弒之日天地晦霾日月失光百里之內凡闗壯繆廟皆被雷擊等語查偽永歴朱由榔本竊立於流寇之中在雲貴廣西等處其衆自相攻剽劫奪貽禍民生後兵敗逃竄緬甸順治十八年定西將軍愛星阿等領兵追至緬城先遣人傳諭緬酋令執送朱由榔否則軍臨城下後悔無及大軍隨至城下緬人震懼遂執朱由榔獻軍前殺偽侯王維恭等一百餘人於是全獲朱由榔眷屬以歸此偽永歴之實蹟乃中外之人所共知者朱由榔窮蹙無歸為我朝滿漢大兵所共擒獲豈有擒獲寇賊之人轉於伊馬前行跪之理乎其時之漢人兵丁亦恥而不為之事況於滿人乎此等瞽説荒唐鄙謬無中生有不知何自而來也至雲闗壯繆廟皆被雷擊尤為荒唐之甚朱由榔之死實由
  上天誅殛而人力豈能強為耶闗聖帝君與雷神皆爲奉天司令之人何以有凡闗廟皆被雷擊之事於理亦甚為不順且本朝用兵以來事事皆仰荷
  上天眷佑之恩百神呵䕶之徳即如我兵之守永興也士卒不過千人賊以重兵相攻勢甚危急䝉真武之神顯化神兵布滿巖谷狂寇寒心褫魄衆遂潰逃而散此有
  御製之碑文詳記其事者其克復雲南城也則有金馬飛騰之兆而逆寇即日蕩平此皆見之志乗萬目共觀之事天下所共知者然此不過舉一二事而言其他不可枚舉呂留良獨不聞之乎總之逆賊呂留良於本朝實有徵應之事蹟則概為隱匿而不書而專以造作妖誣欲快其私憤伊之妄誕伎倆能逆天乎又文集內雲今日之窮為羲皇以來所僅見等語夫明末之時朝廷失政貪虐公行橫征暴歛民不聊生至於流寇肆毒疆埸日蹙毎歲糜費數百萬悉皆出於民力乃斯民極窮之時也我朝掃靖寇氛與民休養於是明代之窮民咸有更生之慶呂留良豈毫無耳目而乃喪心昩理顛倒其説轉言今日之民窮乎況逮我
  聖祖仁皇帝愛育黎元海內殷庶黃童白叟不見兵革蠲租減賦之政史不勝書民何由而窮至為羲皇以來僅見之窮乎試問
  聖祖仁皇帝六十餘年久道化成休養生息物阜民安內外昇平兆民樂業即羲皇以來屈指而數䝉
  上天之眷佑可以比並我朝之盛者果可多得乎而乃雲羲皇以來未有之窮不太甚乎即呂留良懐不逞之心動雲萬金結客而其刊刻我朝時文貨賣謀利富仍不貲觀其日記所載米鹽瑣碎算及糞壤營營求利之心
  惟日不足尚得謂之窮乎又日記內雲四月末京中起怪風三日其色大紅著人面皆紅又雲石門鎮堰橋水忽立二丈許舟中蘆蓆有飛至南髙橋復還原舟者又雲有大星如椀後有細星隨之如彗又雲十二月二十九日夜雨甚大㸌然大電隨發震雷甚響而長不知明年作何運數耳又雲初五日午後日光磨盪有黑日如鬭狀又雲日有三枚日旁有一差小者色白不甚動白日旁又一小者色赤而動甚又雲河南郟縣有鳯至百鳥朝㑹數日有二赤鳥長丈許以身蔽鳯凰身五色陸離鳴如簫韶邑人怪之驅牛壓勝牛俱股慄不前路上死鳥甚衆又有死金色鯉狼藉地上時予作鳯硯銘雲徳未嘗衰爾或不來善以道鳴必聖人生而忽聞此又一異也等語凡此毫無影響妄揑怪誕之記載甚多總由其逆意中幸災樂禍但以揑造妄幻惑人觀聽為事其荒誕不經皆不顧也夫災異亦古所時有上天垂象原以儆戒人君令其修省進德未有事不實而可為鑒者也若如呂留良之記載一一皆虛天地間未有之事何以示儆於將來假令傳諸後世以⿰扌𭥐 -- 揑影捕風之語或信為實有之事必以從前太平盛世尚有如此非常竒怪災異倘遇日月星辰水旱之災必輕忽為無闗於治亂而漫不經心其所以啟後世人君之怠玩者其罪不可勝數矣又日記雲康熈甚吝吳中顧雲珵者寫真甚精供奉內庭不許其遍遊公侯之門一日入朝倉遽用舊服康熈曰此要銀子也薦之一王子送元寳二百兩及縀康熈收之臨行時康熈止予二十四兩而已等語不但豈有此事而怪誕悖亂何至於此極也呂留良以此誣
  聖徳夫韓昭侯藏敝袴曰欲待有功者史冊相傳以為美談今一寫真之人即
  聖祖仁皇帝不輕加厚賜亦
  聖祖慎重賞賚之盛徳耳而呂留良揑此浮言譏為吝惜財物乎
  聖祖仁皇帝在位六十一年除水旱賑恤外
  特恩蠲免錢糧不下數百萬萬此天下臣民所共知豈吝主所能為者呂留良獨無耳目乎忍心害理可謂極矣且呂留良誼屬臣民而漫稱康熈其悖逆無狀何太甚矣即此數條倡狂悖亂已極放言橫逆之罪況其他太甚之詞尤足令人痛心疾首不共戴天夫呂留良生於浙省人文之鄉讀書學問初非曾靜山野窮僻㝠頑無知者比且曾靜祗譏及於朕躬而呂留良則上誣
  聖祖皇考之盛徳曾靜之訕謗由於悞聽流言而呂留良則出自胸臆造作妖妄況曾靜謬執中國夷狄之見胸中妄起疑圑若不讀呂留良之書不見呂留良之議論蜂起快心滿意亦必有所顧忌而不敢見之文詞是呂留良之罪大惡極誠有較曾靜更為倍甚者也朕向來謂浙省風俗澆漓人懐不逞如汪景祺查嗣庭之流皆以謗訕悖逆自伏其辜皆呂留良之遺害也甚至民間氓庶亦善造言生事如雍正四年內有海寧平湖闔城
  屠戮之謠比時驚疑相煽逃避流離者有之此皆呂留良一人為之倡導於前是以舉鄉從風而靡也蓋浙省士人等習見呂留良之恣為狂吠坐致盛名兼擁厚資曾無纎芥之患得攖其身是以轉相推服轉相慕效多被愚迷而不知也甚至地方官吏怵其聲勢之囂凌黨徒之衆盛皆須加意周旋優禮矜式以沽重儒之譽如近日總督李衛為大臣中公正剛直之人亦於到任之時循照往例不得不為之贈送祠堂扁額況他人乎此其䧟溺人心濁亂世俗害己不可勝言矣數年以來朕因浙省人心風俗之害可憂者甚大早夜籌晝仁育義正備極化導整頓之苦心近始漸為轉移日歸於正若使稍為悠忽不亟加整頓則呂留良之邪説誣民者必致充塞膠固於人心而不可解而天經地義之大閑冺沒淪棄幾使人人為無父無君之人矣呂留良之為禍浙省者不知何所底止耶今日天道眧然逆賊惡貫時至令其奸詐隂險盡情敗露則不容不正明其罪以維持世教彰明國法者也且呂留良動以理學自居謂已身上續周程張朱之道統夫周程張朱世之大儒豈有以無父無君為其道以亂臣賊子為其學者乎此其狎侮聖賢之教敗壞士人之心真名教中大罪魁也而庸流下愚不能灼知其心跡行藏乃以一不解天經地義之匪類猶且羣然以道學推之則斯文掃地矣即呂留良自撰之文亦云逆天者亡又曰顧我逆天反得後死明知逆天之罪大而必欲悍然蹈之死而不悔不知古今以來天地間乖戾悍暴之氣何獨鍾於呂留良也朕即位以來實不知呂留良有何著述之事而其惡貫滿盈神人共憤天地不容致有曾靜上書總督岳鍾琪之舉曲折發露以著呂留良之兇頑而呂留良之子如呂葆中者曾應舉成名䝉恩㧞置鼎甲仕列清華其餘子孫多列庠序乃不即燬板焚書以滅其跡且呂葆中既已身叨仕籍而猶世惡相承並未洗心滌慮前此一念和尚謀叛之案黨羽連及呂葆中其時逆跡早已彰著䝉我
  聖祖皇帝如天之仁免其究問而呂葆中遂憂懼以死就常情而論呂葆中之兄弟子孫遇如此驚危險禍且荷䝉
  聖祖皇帝如此高厚洪恩自當感激悔悟共思掩覆前非以為倖逃誅殛之計豈料㝠頑悍驁習與性成仍復抱守遺編深藏笥篋此固呂留良以逆亂為其家傳故呂葆中等逆豎昏愚罔知警惕而實乃天道昭然不容少昧如有鬼神驅遣使逆賊之隂謀徹底呈現於今日逆賊之貽毒不致漏網於天誅也前此曾靜逆書朕所以一一剖白者緣朕即位以來深知外間逆黨甚衆自然布散訛言惑亂人之心志其所詆惟朕之一身者朕可以己意自為判定歸結若如呂留良之罪大惡極獲罪於
  聖祖在天之靈者至深且重即凡天下庸夫孺子稍有一綫天良之人知此亦無不切齒而豎髮不欲與之戴履天地此亦凡為臣子者情理之所必然茲特降諭㫖將諸條畧為宣示其逆賊呂留良及其子孫嫡親弟兄子姪應照何律治罪之處着九卿翰詹科道㑹議直省督撫提督兩司秉公各抒己見詳核定議具奏特諭
  雍正七年八月十八日欽奉
  上諭前據浙江署督性桂署撫蔡仕𡵕等奏進湖州居民王文隆家萬蠶同織瑞繭一幅長五尺八寸寛二尺三寸父老皆稱為從來未有之事朕恐小民圖利望恩或用人力造作而成亦未可知令性桂等詳細體訪務令確實勿為所欺昨性桂蔡仕𡵕等於本地詳加驗看訪察實係自然成就並不由於人工具摺覆奏前來廷臣等以蠶桑織絍乃衣被之大原養民之切務今浙省有此瑞應則小民溫暖可期咸為國家稱慶奏請宣付史館昭示萬世朕素不言祥瑞數年以來毎遇休徵必倍加乾惕儆戒所頒諭㫖至冉至三想中外臣民共知之矣朕愛育元元務期普天率土之人同霑實惠一時希有之物不足以禦饑寒倘䝉
  上天俯鑒悃誠錫福黎庶蠶桑普盛衣食充盈乃朕心之所謂祥瑞也朕命卿等觀看理應具奏然宣付史館之處可不必行欽此
  雍正七年八月二十三日欽奉
  上諭朕惟古聖人之制祭祀也凡山川嶽瀆之神有功徳於生民能為之禦災捍患者皆載在祀典葢所以薦歆昭格崇徳報功而並以動斯人敬畏祗肅之心使之毋敢慢易而為非也雍正二年浙江海塘潮水沖決朕特發帑金命大臣察勘修築並念居民平日不知敬畏明神多有褻慢切諭以䖍誠修省之道令地方官家喻戶曉警覺衆庶比年以來塘工完整災沴不作居民安業已黙叨
  神佑矣今年潮汛盛長幾至泛溢官民震恐幸而水勢漸退隄防無恙此皆
  神明黙垂䕶佑惠我蒸民者也茲特發內帑十萬兩於海寧縣地方勅建海神之廟以崇報享着該督遴委賢員度地鳩工敬謹修建務期制度恢宏規模壯麗崇奉祀事用答
  明神庇民禦患之休烈且令逺近人民奔走瞻仰興起感動庶莫不盡消其慢易之私而益振其恪恭之志相與服教畏神遷善改過永荷庥祥則於國家事神治人之道庶有賴焉其一應事宜着該督等詳悉定議具奏特諭
  雍正八年正月十二日欽奉
  上諭爾等議政處原議乍浦地方駐劄滿洲兵一千六百名此內挑選杭州餘丁八百名江寧餘丁四百名京城餘丁四百名令其披甲前往駐劄朕近詢問將軍鄂密達據稱江寧餘丁披甲者可得八百名等語今京城不必揀發四百名即於江寧餘丁內着鄂密達酌量挑選八百名令其披甲前往乍浦駐劄乍浦地方創設駐劄兵丁則補放管轄官員事殊緊要補放之員務將年富力強黽勉任事者揀選補授交與將軍鄂密達着於江寧應補人員內揀補現任官員內應行調補者揀選調補如江寧應補之員不能足數於杭州應補人員揀選補授現任官員內揀選調補之處着將軍鄂密達與將軍阿里袞互商派委此兩處補授員缺着各該將軍題補倘兩處不能足數着將數目開明報部該部請㫖具奏再由京城揀選人員補授發往此駐防之官兵移居起程着交與江南總督范時繹浙江總督李衛公同商議料理起身欽此
  雍正八年六月初七日欽奉
  上諭周書洪範言人身五事若有得失在天之休徵咎徵即各以其類應之此即朕毎日所諭天人感應之理㨗於影響者也夫所謂修人事以感召
  天和者必須君民上下各盡其道各殫其誠以為昭事上天之本若人君有朝乾夕惕之心而大臣官員不能宣化或君臣有移風易俗之念而民情士習不能革薄從忠此則偏而不全不克成㑹極歸極之盛而欲冀
  上天俯垂黙佑普錫繁禧也豈不難乎其理如此確乎不易數年以來朕已諭之詳矣是以為君而存推諉於官民之心者非賢君也為臣為民而存推諉於君上之心者非良有司良百姓也惟當各盡其道以待
  天恩近見直省各處奏報雨澤頗覺均調麥秋亦屬豐稔朕心稍慰但聞江浙雨水稍多田禾間有澇溢之患朕悉心推求其故想因今年春夏之交京師雨澤愆期朕為畿輔祈禱並憂慮及於江浙地方已而京師得雨而朕心則專為江浙祈求至南方多雨情形朕未曾聞知但以少雨為懼所以朕屢諭外省大臣凡覺有水旱之機即當速奏朕知之者正為此也南方既已多雨而朕心仍復祈求或因此一念以致
  上天賜雨過多浙省有澇溢之處乎又考之洪範曰狂恆雨若浙省素稱人文華盛之區今年㑹試朕加恩取中至七十名既因中式人多是以殿試之時才更優於他省一甲三人悉登浙士或者士子之心不免驕矜之氣如洪範之所謂狂者至於恆雨之徵此朕就目前之天象人事而推測之有不能無疑者朕毎遇雨暘不時即撫躬自省不敢玩忽況古聖人之垂訓千古為昭所賴浙之多士遇登進之榮即凜盛滿之戒見示儆之象益深敬畏之心必能仰邀
  天眷於方來矣特諭
  雍正八年七月初四日欽奉
  上諭據浙江總督李衛奏稱乍浦新立水師兵丁所領錢糧已䝉恩諭照天津例毎月加賞五錢衆兵莫不感戴歡呼但以兵丁內有綠旗兵四百名雖屬水師同營而滿漢攸分前項䝉恩賞賜生息銀兩未敢派令均霑隨將恩賞加給餉銀應否一體支領之處移查天津都統據天津覆文內稱彼處舵工水手等人皆係僱募在營支取工食非係食糧兵丁不曾加增等語是以浙省現在亦仍照舊額支餉未敢添給但查此項兵丁俱係熟於水務之人身既逺離鄉井或挈家而來或分住兩地皆須養贍家口之資其中如捕盜舵工阿班斗椗繚手等人皆自幼練習方能精熟將來滿兵即於水務極嫺而若輩仍須留用是其勤勞艱難之情非別營水師可比臣與將軍阿里袞副都統富森密商無異可否仰請聖恩將毎月加銀五錢之處一體支領並將恩賞生息銀兩亦量為分派謹此請㫖等語朕覽李衛所奏甚是綠旗兵丁既派滿營教習操練自應與滿洲兵丁一體加恩況其中捕盜舵工等人尤為効力勤勞應當體恤着照李衛所請毎月一體加賞餉銀五錢其所頒生息銀兩亦酌量分派俾得同霑恩賜特諭
  雍正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欽奉
  上諭據浙江總督李衛奏稱嘉興府屬七縣並杭屬之海寧一縣於九月初旬正當禾苖秀實之時忽有細蟲生於苖腹以致禾穗黃萎通邑計之此有彼無此多彼少尚不至於成災但已將收穫之時未免少減分數而所收之米青白不一且有米粒細小者僅可食用難以完漕仰懇皇恩將嘉興等縣今歲應完漕米改為折徵或照雍正元年四年恩㫖毎石折銀一兩或照雍正五年部定毎石折銀一兩二錢之例出自聖恩等語朕思數年以來杭嘉湖三府百姓於額徵錢糧急公輸納無有逋欠甚屬可嘉今茲數處小有蟲災米粒稍碎不能完漕應令減價折收以示體恤着照雍正元年之例毎石以一兩折徵解部欽此
  雍正十一年十月十四日欽奉
  上諭杭嘉湖三府上年偶被蟲水年成歉收朕特沛恩施將應完漕米分年帶徵發帑賑恤黎民已不致失所惟是本地所産米石毎不敷本地食用現今年歲雖獲豐收而上年借糶倉穀恐一時未能買補足數明嵗青黃不接時尚須米石酌撥平糶以濟民食不可不預為籌備着將杭嘉二府屬本年額徵漕米各截留五萬石存貯備用再歸安烏程二縣聞今歲收成稍歉所産米糧尤應留為本地之用着將兩縣本年分應徵漕米一十八萬餘石並帶徵雍正十年分漕米七千六百餘石一併照部定折價改徵銀兩解部着該督程元章嚴飭地方官實力奉行毋得縱令胥役人等額外需索以仰副朕加惠黎民至意特諭
  雍正十三年正月初二日欽奉
  上諭朕聞浙江海塘工程現在修理尖山已堵築三分之一人心甚是踴躍但尖山夫役毎日給工銀三分六釐稍覺不足今當初春之月水淺潮平正趲築工程之候着照引河挑夫之例毎日加銀一分四釐共足五分之數又聞從前採運石塊每方給銀八錢九分四釐六毫今運送多資人力毎方增銀六分俾夫役等工食寛裕努力修築早告成功以慰朕念欽此
  雍正十三年四月初八日欽奉
  上諭據浙江巡撫程元章奏稱向因杭州漢軍四旗壯丁生齒繁衍於雍正十一年間倣照閩省之例挑選餘丁
  三百名撥歸督撫標下頂補綠旗名糧臣查浙省向無督標只有撫標兩營共額兵七百餘名內除隨糧公糧外實在兵丁僅止六百餘名非若閩省督撫兩標兵丁數千名可比杭城省㑹重地城守營兵原少而撫標弁兵亦一體派差凡巡緝私鹽查拏盜賊等事在在需兵差遣而新補旗兵例不派撥則標兵應付差使實有不敷況撫標兵數無多毎年出缺有限計算一年有餘僅頂補四十餘名約畧餘丁三百名非歴十年之久不能補足不但經年守候抑且先後不均且綠旗亦有餘丁無頂補之缺未免向隅等語查雍正七年朕曾降㫖當日各省設立漢軍駐防因人數不敷是以添設綠旗兵丁令該將軍管轄今漢軍餘丁繁衍足供差操之用嗣後將軍標下綠旗兵丁缺出即將漢軍餘丁頂補如綠旗兵丁之子弟內有祖父食糧年久者於本省督撫等標營名糧准其充補此朕再三籌畫辦理者蓋以當年漢軍人數不足是以添設綠旗兵丁今漢軍餘丁日多仍令充補本將軍標下綠旗之缺於情理實為允當着照閩省之例以將軍所轄漢軍餘丁充補將軍所轄綠旗兵丁之缺從前閩省辦理未協況浙江撫標額兵本少豈可又分三百餘名令漢軍充補若果漢軍餘丁繁多當另思所以安頓之法着將閩省從前頂補綠旗之漢軍撤回俟本標缺出頂補其缺仍給還綠旗浙省亦着撤回頂補甲兵特諭
  雍正十三年七月初十日欽奉
  上諭浙閩江西等省有棚民之州縣朕皆留心揀發牧令前往俾司化導董率之任蓋此等無業民人聚散無常往來莫定其間良頑不一易於藏奸若稽察稍疎必至漸為閭閻之擾向聞棚民留住之地方皆責成本處地主山主出具甘結並非來歴不明之輩始許容留而牧令官員於毎年歲底親往查㸃一次倘有作奸犯科而地主山主不行舉首者一體治罪此向例也今聞法久廢弛有司等視查㸃為具文而地主山主亦以保結為虛應故事大非朕除暴安民教民成俗之本意着該督撫等轉飭有司實力奉行毋或怠惰倘有不遵即行題叅從重議處若督撫失於覺察經朕訪聞亦必加以嚴譴特諭
  雍正十三年七月十一日欽奉
  上諭前聞浙省海塘於本年六月初二日風潮偶作衝決之處甚多朕心甚為軫念已降㫖詢問情由並令速行搶修以防秋汛今朕訪聞得今歲風潮不過風大水湧並非昔年海嘯可比且為時不久未有連日震撼衝汕情形若平日隨時補苴防䕶謹密自不致潰決如此之多總因數年來經理官員將舊日工程視同膜外並不隨時修補且將原題准其在於歲修案內報銷之工不許修築以致根腳空虛處處危險不能捍禦風浪又海防兵備道乃特設專司之員責任綦重從前隆昇程元章等請將同知成貴題補朕因其平日不曾經歴河工誠恐未必勝任且陞用太驟是以姑令署理試看今聞伊於工程並未諳練兼之患瘧經年不能辦事東塘同知張偉為人軟弱安坐海寧西塘同知李飛鯤存心狡猾日在省城奔競俱非實心任事之員而隆昇與程元章等意見又不相合汪漋張坦麟但知隨聲附和不顧國家公事前因虐使民夫尅減工料經朕降㫖申飭畧知收斂然石萬觔尚折減六七折不等欲符原估六萬兩之數一任宕匠包賠逃亡悞工平時人事廢弛若此何以抵禦狂瀾況朕不惜數百萬帑金冀以保全一方民生而各官懐挾私意不知為國為民宜乎
  上天垂象以示儆也兵備道係緊要之員今成貴患病溺職如此隆昇程元章汪漋張坦麟總理協辦所司何事郝玉麟既在浙江豈無見聞何以俱不題叅着伊明白回奏兵備道員缺即着伊等在於知府中揀選題委目今秋汛正大搶修保䕶最為急務一切事宜俱交與隆昇程元章汪漋張坦麟等悉心料理倘仍蹈前轍再有疎虞致傷田廬民命必將伊等從重治罪不稍寛貸郝玉麟既不據實奏聞亦不能置身事外至於僱募人夫采辦物料務須公平給值聽從民便俾閭閻踴躍從事不得涉於勉強或繩以官法刑驅勢迫擾累地方致辜朕愛養民生之至意特諭
  雍正十三年七月十五日欽奉
  上諭浙江海塘工程原在平日隨時補苴防䕶謹密始可禦猝然之風浪乃近年以來經理官員將舊日工程以為非己身經手者視同膜外不加修補以致今年六月初二日風大水湧遂潰決塘工如此之多此朕訪聞最確者朕為浙省海塘宵旰焦勞無時或釋且不惜多費帑金登斯民於袵席年來所降諭㫖不下數十百次矣隆昇程元章汪漋張坦麟皆朕特簡之大員委以防川之重任且訓諭諄諄望其實力奉行勉以和衷共濟豈料伊等私心蔽錮意見叅差但分彼此之形全無公忠之念安有身在地方目覩隄岸空虛而不督率屬員先事預防急為修補者隆昇程元章汪漋張坦麟俱着交部嚴察議奏目今江南塘工告竣王柔着補授浙江海防兵備道速赴新任欽此
  雍正十三年七月十九日內閣奉
  上諭浙江海塘工程闗係民生最為𦂳要朕宵旰焦勞不惜多費帑金為億萬生靈謀久逺乂安之計所以告誡在事臣工者已至再至三矣不料經理諸臣各懐私意彼此叅差以致乖戾之氣上干
  天和有今年六月風浪潰隄之事今雖勉力搶修尚不知能捍禦秋潮否至於建築石塘工程浩大若諸臣陋習不改仍似從前則大工何所倚賴朕再四思維大學士朱軾廉慎持躬昔曾巡撫浙江諳練塘工今雖年逾七旬精神不逮而董率指示似尚能為朕以此詢問之伊自稱情願効力着由水路乗船前往令該部給與水程勘合並令沿途撥兵䕶送伊子朱必堦着隨伊父去朱軾到浙之日稽查指授總理大綱至一切工程事務仍着隆昇程元章汪漋張坦麟等照前辦理俱聽朱軾節制若大臣中有懐私齟齬者着朱軾據實叅奏朕必嚴加處分若文武官員有營私作弊或怠玩因循者朱軾即行糾叅從重治罪朱軾未到之先所有應辦工程物料着隆昇程元章等上𦂳辦理毋得藉口等候欽差徘徊觀望以致稽遲欽此
  雍正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欽奉
  上諭浙江鹽務漸不如前若不留心整頓必致廢弛難理程元章力量僅能勉強辦理巡撫事務不能兼理鹽政浙江布政使張若震年力精壯實心任事從前在鹽道任內曾經諳練其辦理亦屬妥協着伊兼管鹽政凡地方文武官弁有闗涉鹽務者准其舉劾若有作弊掣肘者即着糾叅欽此
  今上皇帝
  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工部奉
  上諭浙江修理海塘工程該督郝玉麟等奏請增添捐納條欵經九卿㑹議准行朕思捐納一事原為一時
  權宜無益於吏治並無益於國帑朕知之甚悉浙省增捐之處不必行海塘工程着動正項錢糧辦理欽此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總理事務王大臣奉
  上諭朕前降㫖該部令傳諭江南督臣將雍正十二年以前兩淮場課舊欠查明奏聞蠲免今朕聞兩浙山東福建廣東諸處各有舊欠場課鹽折銀兩事同一體宜並施恩着該部傳諭各該督撫查明奏聞一併豁免欽此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總理事務王大臣奉
  上諭隆昇剛愎自用怙過不悛若仍留浙江於塘工無益着解任來京其副都統織造二缺候朕另降諭㫖程元章身為巡撫不能和衷共濟乃懐挾私心貽悞公事亦不應留於浙省着解任來京其巡撫印務即着大學士嵇曾筠兼管俾地方管轄與海塘工程歸併一手自無掣肘牽制之患張坦麟汪漋俱照司道例聽嵇曾筠節制委用隆昇所管闗稅事務着嵇曾筠委員暫行管理嵇曾筠摺內所叅驍騎校常祿巡檢黃國標蔣文暹通判葉齊俱着革職黃國標蔣文暹葉齊仍着留工効力倘怠忽貽悞着嵇曾筠即行嚴叅治罪江南總督趙宏恩駐劄江寧難以兼管河務江南總河員缺着高斌補授其管理兩淮鹽政候朕另降諭㫖欽此








  浙江通志卷首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首三
  聖製
  
  聖祖仁皇帝
  南巡詩序
  朕念切民依咨詢幽隠於二十八年春再舉南巡爰自畿甸東臨齊魯沿泝江淮達於吳越曩者甲子之歲輿衛所經瞻顧閭閻觀省謠俗憫懐澤國軫恤羣黎未嘗一日忘於朕心已嘗形諸篇詠載前集中今茲重歴郡邑見民物漸殷生業就理逺勝曩時中心慰悅又不禁吟詠及之途中停警撤蹕欲以洞悉輿情數千里間百姓懽躍載路星攢雲集瞻依愛戴發於至誠朕自惟化理何以克洽民情益用是欿然也迺於巡歴所至沛膏澤飭官方戒民俗修典禮經武備覽河防施諸事矣又發諸言或御帳殿或撫船牕吟詠所及性情在焉古人
  雲詩言志凡朕篇章所寓時以民生風化惓惓為念即間於眺覽之餘抒寫景物指顧河山要其寄託則自有在也因裒而集之為南巡詩一捲雲
  禹陵頌有序
  朕閲視河淮省方浙地㑹稽在望爰渡錢塘展拜大禹廟瞻眺乆之勅有司歲加修葺春秋涖祼粢盛牲醴必豐必䖍以志崇報之意時康熈二十八年二月十五日也緬維大禹接二帝之心傳開三代之治運昏墊既平教稼明倫由是而起其有功於後世不淺豈特當時利賴哉朕自御宇以來軫懐饑渴留意河防講求疏濬漸見底績周行山澤益仰前徽爰作頌曰
  下民其咨聖人乃生危㣲精一允執相承克勤克儉不伐不矜隨山刊木地平天成九州始辨萬世永寧六府三事政教修明㑹稽鉅鎮五嶽嫓靈茲惟其藏陵谷式經百神守䕶松柏鬱貞仰止髙山時切景行
  南巡詩序
  朕三度南巡咸因視河親為籌畫遂至江浙察吏安民所厯之地隨其時宜廣沛膏澤極疾苦焉茲行兼奉
  皇太后鑾輿而南既可無闕定省之儀且欲見
  先帝開基富有四海而朕守成教育率土清寧無慚付託以博
  慈顔之懌悅然往返遄迅絶無滯留百司章奏三日一送行在即與剖決舟行多暇仍覽書史日撡觚翰偶寄吟篇莫非記採風俗時存懐保兢業之意後之人讀朕前後南巡諸詩知朕心之有在雲爾
  補陀邏迦山普濟寺碑記
  稽考梵書補陀邏迦山有三一居厄納忒里一居忒白忒一居南海即是山也本山志書未得其詳當年海寇猖狂凡禁海之外寺宇梵剎皆為灰燼自康熈二十二年蕩平臺灣海波永息故遊方衲子因舊基址斬蓬蒿刈黎藿而更新焉朕時巡浙西特遣專官䖍修淨供敬書題額永鎮山門復發帑金重修寺宇務俾殿堂廡牖丹碧華曅棼橑煥美而一木一石悉出公家一夫一役不煩民力上為
  慈闈延禧下為蒼生錫祉也朕自幼齡誦經讀史以修齊治平為本未暇覽金經貝葉空寂泡影之文所以不能窺其堂奧而言之元者善之長也佛者以善為本推而擴之大約無二上天好生化育萬彚大士慈悲度盡衆生亦無二也朕求治勤民四十餘載矣今者兵革已銷而民生未臻康阜梗頑雖化而民情未盡淳良皆由水旱靡常豐歉各異此朕寤寐孳孳不能釋也以大士之力庶幾慈雲法雨甘露祥風使歲稔人安萬姓仁夀則普濟之𢎞功即時雍之上理是朕之心也夫爰書翰簡勒諸穹碑垂示無盡雲康熈四十三年歲次甲申嘉平上旬
  南海補陀法雨寺碑文
  蓋聞圓通妙象般若真源開覺路於金繩大地證菩提之慧聞潮音於碧海恆沙誦普度之聲紺殿維新滄波永靜惟茲法雨寺者南海補陀山大士之別院也名山佛國大海慈航青嶂干霄高逼梵天之上洪濤浴日祥開淨土之場一柱如擎震旦指為名勝三山可接方輿記其神竒值氛祲之震驚致山川之閴寂僧徒雲散佛宇灰飛比者運值清寧慶海波之不作地連溟渤望法界而知歸特頒內府之金重建空王之宅鳩工揆日蔀屋不勞庀材築基鼛鼓弗作珠宮貝闕涵聖水以無邊鼇柱鼉梁覺迷津之可渡坐青蓮之寳像圓滿輪輝藝紫竹於祇林莊嚴毫相瞻慈雲之普照錫法雨之嘉名海若効靈天吳䕶法標霞髙建來萬國之梯航彼岸可登作十方之津筏藉其廣大上以祝
  聖母之遐齡假此慈悲下以錫羣黎之多福則旃檀香外盡成仁夀之區水月光中悉是涵濡之澤勒諸琬琰昭示來茲康熈四十三年十二月
  重修天竺寺碑文
  朕御厯凝庥心周區域省方設教駐蹕湖山眷茲民力於東南詎止皇輿之名勝若乃因其舊蹟無侈前觀則天竺寺之所由以重修也粵惟鷲嶺著於西方法輪則一竺峰麗於南國名剎維三固緇梵所薰修亦仙靈之窟宅潮音送響遙接普陀塔影橫空長留舍利瑞光發於澗上竒木像大士之容白衣感夫夢中淨域建看經之院或旱乾間作禾黍告枯而幡蓋來迎霔雨濡足有禱輒應無福不臻斯固歴晉宋以迄今實亦載簡編而可信意者能仁之量等於好生佛道之成闗乎民隱推斯指也不其偉歟將使般若之門隨方而啓仁夀之域舉世咸登有其興矣曷可廢哉朕曩者親奉
  慈闈式臨茲宇自芳湖而西顧望初地以南循輦過花迎旌迴雲捲巖深乳竇含真珠之寶光峰轉飛來帶琉璃之紺色百靈斯䕶七聖不迷既祝我
  皇太后夀履康寧復冀凡茲庶民室家盈慶然則迦釋之𢎞慈與國家之布徳豈有殊也顧山靈如昔寺貌未新
  皇太后為國發心為民祈福時申
  慈命重葺香林茲役之興不妨民事凌雲再煥將無乾竺之靈匪日成功實篤坤元之慶恆沙國土偕常樂以同升億萬蒼生享太平而無極是則我
  皇太后之聖心依然迦釋之心而於朕經營天下利濟生民之心亦適有愜也夫
  重修淨慈寺碑文
  蓋聞寳界三千咸歸淨業珍臺八萬同證慈航施布地之銀衣國名舍衛供彌天之珠樹園號祇洹自靈鷲西來至玉函南渡層軒飛閣起鹿苑於湖山芝蓋花幡記伽藍於崖谷皆為選佛之場實是棲真之室杭州淨慈寺者周顯徳中締構也宿尊入夢殿闢永明白足藏書堂開宗鏡擔經錫杖卓石上之奔泉皈法金魚伏亭前之寒井南屏山色螺翠千盤北岸波光琉璃百頃高柯映戶時來獻果之猿修竹叅霄常見銜花之鳥數經營於越角已厯多年論景致於浙江信稱勝地乃者僧人不戒難返風輪遂爾象教延災適遭火劫禪基未續道跡將湮朕周覽餘杭巡行南國惜茲善果結此福因命集工徒重葺院宇蘭楣桂棟出炎網而煥金繩藻梲雕題化崑岡而為玉闕巍峩琳殿偕蓮座以俱新璀璨瑤幢對雷峰而並立飄孤山之香雪居然花散維摩舞方丈之長松依舊風清羅漢龍天䕶法鬱東嶺之煙霞獅象宣音應西興之鐘鼓蛟藏江浦再聽梵音鴿下晴空還看瓶剎智燈回照顯色相於已傾慧日高懸鎮檀林而永固俾下域顧瞻淨土時懐常淨之心願羣生感化慈緣悉發大慈之隱用摛紫翰述壯麗之規模爰勒青珉標建修之歲月康熈四十九年十一月穀旦詩
  聖祖仁皇帝
  巡幸杭州
  東南上郡古臨安親採風謠一省觀翠岫巃嵸猶舞鳯羽旗簡約不鳴鑾春暉草木江山麗戶滿絃歌雨露寛徳化逺敷吾未信如何夾路萬聲懽
  吳山
  左控長江右控湖萬家煙火滿康衢偶來絶頂憑虛望似向雲霄展畫圖
  泛舟西湖
  一片湖光瀲灧開峰巒三面送青來輕舟掉去波添影曲岸移時路卻回春色初搖隄上栁惠風正發寺邊梅此行不是探名勝欲使陽和徧九垓
  西溪
  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森暖催梅信早水落草痕深俗藉漁為業園饒筍作林民風愛淳樸不厭一登臨題西溪山莊以竹牕二字書賜髙士竒
  花源路幾重柴桑皆沃土煙翠竹牕幽雪香梅苔古過桃花嶺至玉泉寺
  度嶺穿雲路始平停鑣聊憩小池清遊魚自有悠然意豈識乾坤造化宏
  湖心亭
  水上起樓臺湖面平如鏡春風吹栁條逺與山光映渡錢塘江
  雪後春煙漠漠浮揚舲擊楫向中流江通潮汐分吳地路入溪山隱越州振武戈矛皆駐馬憶用武時大兵屯駐江干省方斿葆此乗舟風帆沙鳥看何限逺地雲霞望裏收山隂
  灌木叢篁傍水幽淡煙晴日漾芳洲蘭橈搖過山隂道在昔人傳鏡裏遊
  登臥龍山越望亭
  周覽山川歴井疆越峰突兀見青蒼爭流萬壑通城郭一一看來在下方
  雲棲竹樹甚茂幽蘭滿山
  山徑紆徐合溪聲到處聞竹深雲戛日木古勢干雲倚檻聽啼鳥攀崖採異芬韶華春已半萬物各欣欣虎跑泉並序
  西湖自昔畫舫笙歌之地朕茲行志本省方止一覽其山川風土未曾片刻停驂尚食但飲虎跑泉水一勺耳松林帶餘雪空山啼百舌石溜響涓涓寒泉自清潔靈隱寺
  靈山結幽秀鷲嶺起嵯峩梵宇盤空出香雲繞地多開襟對層碧下馬撫煙蘿羽衛閒來往非同問法過飛來峰
  巖岫崚嶒洞壑竒懸藤古木半迷離冷泉亭子清溪上誰識源頭混混時
  諭浙省將吏軍民並序
  朕自武林回鑾百姓擁道固請暫留慰諭遣之因詔諸將吏務在調劑兵民共相輯睦息訟弭爭務本崇儉毋失末業以滋游惰並賦斯篇
  省方浙西東山川極遐矚茲晨當回鑾諄諄一相勗軍民貴安和文武須聨屬息忿可無爭守分在忍辱日使訟庭閒愚民免械梏奢侈尤當懲繁華莫恣欲儉乃保其富素履各敦篤惟令教化興益見閭閻足諸吏宜勉之期歸淳樸俗
  閲河之便奉
  皇太后臨幸武林是日喜晴
  雄城千雉帶江湖羽衛重臨氣象殊九有承歡逢勝日萬民擁戴滿亨衢時當豐歲人咸樂海不揚波澤逺濡況是春陽布暄暖無邊韶景溢輿區
  雲棲寺
  江路轉隈隩山行愜心賞古樹與茂竹翳蔽極深廣潺潺細泉流萋萋芳草長其際春之暮天氣堪俯仰鳥性鳴晴曦蜂蝶爭下上巡省歴窮谷所至察萬象小憩澗壑幽澤貴被草莽
  西湖
  湖光開瀲灧臨幸及芳時淺翠堆山色輕香拂水湄彩斿看自動畫鷁覺平移靜坐觀羣類資生得所宜湖心亭閒覽
  虛牖層闌挹翠微春容澹沲送晴暉澄波如鏡涵天影
  魚鳥欣欣自息機
  宋臣蘇軾開湖溉田築隄瀦水杭民利之為政者不當如是乎
  長隄十里跨湖波官柳青青覆軟莎漫道只為游賞地懸知布政在民和
  鷲峰
  何處飛來一塊石嵌空巖竇作玲瓏下臨巨澗淙淙冷上䕃長松謖謖風
  雲林寺
  無為幾事少問俗駐林邱衛騎森嚴減爐煙靉靆浮鳥啼香界古花綴梵筵幽野徑春風引輕鋪細草柔菜畦
  東南農事已春深菜隴花開滿地金獨愛小民勤力作馬頭堪慰省方心
  行宮雨中望吳山
  檻外青山縱目收繁花初落葉新稠更教㸃染煙雲色添得牕前翠欲流
  閲浙江駐防將士射
  羽林舊將分防重吳越名區古要疆講武正宜清晏日人人自擅技穿楊
  示江南浙江守土諸臣
  宇宙方清寧吏治尚端廉農使樂耕鑿民使適閭閻大寮總其要小吏毋苛纎紀綱不可弛隨時酌寛嚴為上能自愛羣屬必畏鉗訟惟善得情操守時警砭勿恃才妄作勿以媚自忺務令比戶豐膏澤逺近霑朱轓與彤騶萬姓所具瞻臧否道有碑防口難可箝不見廣廈材聳榦從幽潛不見沖霄鶴飲啄本靜恬告誡示勉勗保䕶茲庶黔
  再過鷲峰
  愛此清幽一徑深馬隨泉響入雲林蒼苔古洞何年鑿脈脈韶光自賞心
  登吳山
  重經層巘暫停鑾天日晴和覽眺寛城市萬家煙火近念茲莫遣有饑寒
  望錢塘江
  江流幾折勢灣環指㸃遙岑是越山南朔東西無一事春風浩蕩奉
  慈顔
  虎跑泉
  靈泉湧地寒侵骨勝跡名髙著虎跑似恐被人頻汲取一泓清迥出山坳
  由淨慈寺經南屏諸山
  紆曲南屏路欣隨步輦來 時奉  皇太后觀覽鳥飛驚玉仗花落㸃經臺䆳閣聞松籟疎籬迸竹胎雙峰髙不極更在白雲隈
  孤山放鶴亭
  處士人何在山前夕照來亭空不見鶴磴石尚留梅楊栁縈煙嫩棠梨過雨開今朝閒繫艇還自愛賢才玉泉有五色魚賜名清漣寺
  錦鱗游泳漾池紋隱藻穿蘋暗作羣濠濮㑹心原不逺清漣題額與傳聞
  西湖再作
  面面山容澹盈盈水態清流文瀠傑閣波影蕩髙城燕舞知迎櫂花低解避旌乗春𢎞沛澤隨地稔民情浙省道上書懐
  徧野農桑繞翠旌畦邊童叟帶雲耕江山盡是昇平日寸晷難忘終始情
  桑林乍綠蠶事方興詩以嘉之
  彌望桑林吐葉垂枝嫩碧初勻竹舍正殷蠶務天工雨露維均
  曉發嘉興
  數里城依水千門路向田菜塍無近逺桑岸互緜連土沃勤為最年豐儉欲先雲開林野秀初日上行旃過雲棲憩竹林下令人劚筍劚蘭
  尋春二月幸雲棲滿目天光入品題密林布䕃樵漁樂幽栢成行蕙芷齊浴手臨泉開籜筍傍巖倚石選蓬藜餘杭風景西湖勝未若山中待竹迷
  雲棲歸途遇雨
  錢江風雨促前旌竹樹繽紛細草明夾岸黎元瞻拜切頻施膏澤愜民情
  錢塘江潮
  相傳氷岸雪崖勢滾滾掀翻擁怒濤風靜不聞千里浪三臨越地識江臯
  西湖夜月
  月照清漣靜不波鸞簫象管夜來多輕舟豈羨江湖勝欲寫無私屬棹歌
  岸側桑葉初碧
  夾岸青青繞御舟濃桑初茁滿村謳省方徧問蠶家苦春雨連綿盡日憂
  癸未春二月二十日自杭回至蘇州是夜雨二十一日朕欲北行地方大小官員百姓留住二十二日雨甚再留不能起行二十三日雨晴又欲留書懐以示
  躊躇星夜兩河工又至吳鄉泊趠風春雨姑蘇留豹尾黎情江浙戀青驄翠華景從無停蓋徧覆時巡有折衷不意龍蟠虎踞勝豈因景物雜謙沖
  巡省江浙見閭閻有起色示諸臣省刑愛民
  巡方不用駕樓船白舫蘭橈問市廛和氣成春知歲稔清風布物愛時妍齊民但示蒲鞭辱報國應同竹節堅莫恃才名輕庶政㝠㝠中自有青天
  駐蹕杭州府
  越境湖山秀文風天地成南臨控禹穴西枕俯蓬瀛容與雙峰近徘徊數句盈民心多愛戴少慰始終情西湖遇雨
  雨洗催花葉滿林柴門曉色靜沈沈㣲飄栁絮春光晚輕縠徐紋見水心
  西湖戲作
  晴雨分山色臨流啟壯觀樓臺橫水面梵塔插雲端忽訝松間竹當誇巖下蘭風光被草木無處不成歡幸雲棲二首
  鳥道沿江問信潮石頭恬靜有歸橈轉移至險看洄洑盡得人防莫失調
  其二
  竹徑因依長綠苔桑田菜麥碧巖隈此來也為佳山水又恐遲行畏景催
  蠲江浙積欠賜撫臣張鵬翮
  國家財賦東南重已責蠲租志念殷雨澤何妨頻見渥普天願與樂耕耘
  初八日行宮題康熈四十四年四月
  歲月流光五十春兩江風景一時新蟠桃果熟春光好海屋添籌麗日明幸有百寮分節治噓嗟涼徳際昇平年豐物阜民安樂何必燕京是帝京
  
  世宗憲皇帝
  浙江海神廟碑文
  國家䖍修祀典以承上下神祗嶽瀆海鎮之神秩祀惟謹視前代為加隆朕臨御以來夙夜以敬
  天勤民為念明神之受職於
  天而功徳被於生民者昭格薦歆敬禮尤至其為民禦大災捍大患合於祭法所載則尊崇廟貌以昭徳報功蓋所以遂斯民瞻仰之願而動其敬畏祗肅之心使無敢慢易為非以得永荷明神之嘉貺意至逺也皇輿東南際大海而浙江海寧居瀕海之衝龕山赭山列峙其南颶風怒濤潮汐震蕩縣治去海不數百步資石塘以為捍蔽雍正二年潮湧隄潰有司以聞朕立遣大臣察視修築且念小民居恆罔知敬畏慢神褻天召災有自爰切諭以修省感應之道命所司家喻戶曉警覺衆庶比年以來徼
  明神庥佑塘工完固長瀾不驚民樂其生閭井蕃息越七年秋汛盛長幾至泛溢吏民震恐已而風息波恬隄防無恙逺近歡呼相慶謂惟
  大海之神昭靈默佑惠我烝黎以克濟此朕惟滄海含納百川際天無極功用盛大
  神實司之海寧為海壖劇邑障衛吳越諸大郡海潮內溢則昏墊斥鹵咸有可虞
  神之禦患捍災莫此為大特發內帑金十萬兩勅督臣李衛度地鳩工建立
  海神之廟以崇報享經始於雍正八年春三月洎雍正九年冬十有一月告成門廡整秩殿宇深嚴丹艧輝煌宏壯鉅麗時展明禋典禮斯稱爰允督臣之請勒文穹碑垂示久逺俾斯民忻悚瞻誦共喻朕欽崇
  天道祇迓
  神庥懐保兆民之至意相與嚮道遷善服教畏神則神明之日監在茲顧荅歆饗其炳靈協順保䕶羣生奠安疆宇與造物相為終始有永勿替朕實嘉賴焉雍正十年六月初一日
  普陀普濟寺碑文
  普陀洛伽山為觀音大士示現之地歴徵靈應自梁貞明中始立佛宇宋元以來代有修葺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巡幸浙西遣官興建殿宇上為皇太后祝禧
  御題賜額勒文豐碑以紀其事山靈擁䕶
  聖蹟丕昭朕纘紹鴻基於茲十載念茲山為古聖道場瑞像神光靈異顯著重以
  聖祖皇帝宸翰留貽尤宜敬謹崇奉爰特發帑金重加修飾着官往董其役經始於雍正九年九月越雍正十一年六月工成朕惟天下名山大川皆扶輿積厚之氣磅礴而融結普陀秀峙海壖迥立於天風紫濤浩涆無際之中尤靈秀所萃聚宜其為仙真之所棲息況大士以慈悲濟物為心隨聲赴感無所往而不在其示現在一時實無時而不示現神通感應不可思議即示現與不示現舉可不論也今夫佛法廣大無邊大海包含無際億萬百千里不足以測海之廣而一勺未嘗非海也億萬百千法不足以盡佛之相而一法無往非佛也今以大海視普陀一拳石耳而菩薩現相之場善衆皈依之地泛慈航於彼岸結寳筏於迷津證普陀之慈緣顯𢎞深之願力珠宮在望香界重新寧不與鷲峰鹿苑均為淨域之名區也歟用為斯記鐫諸翠珉以志靈山之勝概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五日
  普陀法雨寺碑文
  法雨寺者普陀山大士之別院也
  皇考聖祖仁皇帝既修建普濟寺上為
  慈聖祝禧復念茲寺為海氛所震蕩發帑重新俾僧徒得所棲止
  賜額立碑增輝瀛嶠厯今已數十載宜加崇飾朕特遣專官賫內帑庀材鳩工不勞民力香林梵宇丹艧煥然與普濟寺大工同時告竣督臣請摛文勒石以紀夫大士
  以慈緣普濟度盡衆生為願朕嘗繹法雨之義為濟物之普徧者莫如雨當夫慈雲布濩甘𩆩滂沱髙下逺近一時霑足凌霄聳壑之喬柯勾萌甲坼之㣲卉華葩果蓏無不濡被潤澤發榮滋長暢茂條達各遂其性而不自知假使物物而雨之朝朝而溉之將不勝其勤而終不足以徧給惟本大慈悲現大神力周徧一切在在具足所謂天降時雨山川出雲膚寸而合不崇朝而徧乎天下者濟物之功莫大於是神仙寳剎緇侶雲集自當有被時雨之化證心印而傳法乳普利生之實用以不負大士隨緣接引之慈恩而副朕𢎞振宗風䕶持正覺之至意者朕深有望焉雍正十二年正月十五日崇道觀碑文
  性命無二途仙佛無二道求長生而不知無生執有身而不知無相法身如以箭射空力盡還墮非無上至真之妙道也道祖雲外其身而身存豈非世尊無我而有我之㫖乎又雲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夫此湛然常寂豈非常樂我淨之妙諦乎彼夫滯殻迷封癡狂外走者烏能測知萬一哉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張平叔著悟真篇發明金丹之要自序以為是乃修生之術黃老順其所欲漸次導之至於無為妙覺達磨六祖最上一乗之㫖則至妙至㣲率難了徹故編為外集形諸歌頌俟根性猛利之士因言自悟於戲若真人者可謂佛仙一貫者矣紫陽生於台州城中有紫陽樓乃其故居去郡城六十里有百步溪傳為紫陽化處又嘗焚修於桐栢崇道觀歲久香火岑寂特命發帑遣官載加整葺夫以真人靈源朗澈決定無生三界十方隨心轉用何有於蟬蛻之鄉更何有於塵棲之跡特以朕景仰髙蹤表其宅里俾學道之士人人知此向上一路千塗同軌非可強分區別自生障礙庶幾真人捄迷覺世之薪傳不泯於後也自紫陽樓迄百步溪崇道觀三處各為殿堂門廡若干楹併置田若干畝以資香火有餘則以贍其後裔雍正十二年二月經理告竣爰誌其緣起而刻諸石雍正十二年三月十八日
  報恩寺碑文
  古徳有雲行解相應謂之為祖又雲明道者多行道者少可知心性邊事固貴眼明必須踐履行不應解定非真解明而不行豈是真明昔人十二時中並無雜用心處又謂數十年始得打成一片皆謂此也朕於玉琳琇國師蓋不勝仰止之歎焉國師紹法磬山年始二十有四即開堂於吳興之報恩寺提唱宗乗惟以本分事激發學者其自勵四誓與荅客問七諦當因課誦示衆語自為為人悉皆如實具足無一虛字舞弄狂機疑悞後學實叅實悟真修真行我
  世祖章皇帝慕其名德延入內廷對
  御敷陳無非道要朕常擬於黃帝之訪崆峒成湯之問隨光惟
  皇祖究竟真宗故能得此大士而國師實能無沗恩遇始終無一言一行世諦流布與本分間隔洵不謬為佛祖兒孫人天眼目者矣朕既選其語錄刊布叢林復念報恩法席宜加修整爰命有司庀材增葺以昭我
  皇祖尊崇有道相得益彰之盛軌抑茲寺也磬山修先嘗演法而玉琳琇繼之所謂白雲千頃老屋數間一榻髙眠令土木瓦石為大衆轉大法輪者磬山之家風也合諸檀越建大禪堂十方聚㑹應時及節為大衆説法者玉琳之行履也今磬山玉琳皆已入大般湼槃而白雲如故木石依然法堂之鐘鼓重開十方之善信不少大衆入此門來還見種種轉大法輪相否還聞時節説法無量音聲否如果親見親聞則報恩法㑹儼然未散只在本人當下領取以毋負國師常住切實為人處是所望於努力修持者雍正十三年四月初八日
  重建天竺寺碑文
  浙中多名山古寺天竺乃昭著之大剎也湖山明秀勝地鍾靈觀音大士歴徵顯應竒木妙相舍利瑞光普現𢎞慈久而彌彰有感必通如響斯捷
  皇考聖祖仁皇帝巡幸浙西重新香界
  御製碑文照耀穹宇為
  慈聖祝釐為蒼生祈福意至厚也祝融不戒宜事鼎新爰因總督李衛之請命發帑金載加修葺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工竣璇題朱網丹艧煥如逺近人民瞻仰歡悅用勒文翠珉以紀其事夫佛法廣大無邊不可思議而大士慈悲為念隨聲赴感普濟羣生是以善信皈依有求輒應然天人感召之理無他曰誠敬而已矣當其誠心懇至雖以愚夫愚婦之㣲賤而㝠漠之際呼吸相通如其不然即有靈明響應悲憫救䕶之聖心亦不能強迷頑者而施之惠澤故曰神無常享享於克誠又曰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夫斯人生享太平之福日用飲食一絲一粟在在皆天地覆載之恩即在在皆明神庇祐之力使非時存敬信之心好善逺罪以迓福祥而獨於祈禱迫切之時奔走膜拜冀邀鑑
  格則誠意㣲薄豈能感應尚安望休祥之敷錫乎是以大士之慈悲靈聖振古如茲而斯人之昭受神庥必由自致誠能䖍敬居心實力嚮善湔除惡念廣種福緣則善氣和㑹感致繁禧大士慈恩降祥錫祉年豐物阜風雨以時衍蕃昌而躋仁夀朕愛養黎元之至意其深慰矣夫雍正十三年八月初一日









  浙江通志卷首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一
  圖說
  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象既立而圖史作焉禹得括地象圖以平水土此輿圖所自昉也㑹稽實禹㑹之邦固括地所必先者欽遵
  聖祖仁皇帝御定皇輿全覽圖首摹兩浙形勢而十一屬以次分列井所屬險要之處名勝之區仿土訓道地圖之義說其梗概冠以星紀所繫仰觀俯察一披卷而盡得之繪圖如左
  星野圖       浙江全省圖
  㑹城圖       杭州府圖
  嘉興府圖      湖州府圖
  寜波府圖      紹興府圖
  台州府圖      金華府圖
  衢州府圖      嚴州府圖
  溫州府圖      處州府圖
  玉環山圖      天目山圖
  武林山圖      四明山圖
  普陀山圖      天台山圖
  鴈蕩山圖      仙霞闗圖
  錢塘江圖      西湖圖
  南湖圖       太湖圖
  海塘圖      海塘圖
  杭州府海防圖    嘉興府海防圖
  寜波府海防圖    紹興府海防圖
  台州府海防圖    溫州府海防圖
  南鎮圖       禹陵圖
  聖因寺圖        海神廟圖
  闗帝廟圖      敷文書院圖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攷帝王世紀雲黃帝受命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度至女七度為星紀之次於辰在丑周禮保章氏以分星十二次辨九州封域鄭元注首舉星紀為呉越而星野之論定矣歴代天官家遞相推測顧其言互有異同或以呉越為牛女分屬或以呉越均屬斗分古測今測遂判若河漢要之呉越為星紀之次分野屬丑古今不易也苐星紀在北而呉越在南者孔疏以為受封之日歲星所在之辰為國屬或曰以仰儀之理推之取光之所燭為驗耳按步天歌雲斗六星狀似北鬥牛六星頭上有兩角女四星如箕三宿俱屬星紀之次故合為一圗依舊志分列古測今測並十一屬分度於其上以俟精甘石之學者折衷而論定焉



















  元至正二十六年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而兩浙始以省稱領府九明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十五年割嘉興湖州二府屬焉領府十一
  國朝因之省㑹曰杭州次嘉興次湖州凡三府在大江之右是為浙西次寜波次紹興台州金華衢州嚴州溫州處州凡八府皆在大江之左是為浙東十一府所屬為州一為縣七十有六幅員之廣東至於海西至江西南至福建北至江南其形勝阨塞山川雄秀井邑繁庶昔人擬之闗中非虛語也說者謂當秦漢時呉越猶在荒服聲教之開當自魏晉以後是殆不然考禹㑹諸侯於㑹稽執玉帛者萬國聖化廣被葢自三代之初以迄於今何其逺也
  皇朝
  聖聖相承徳教洋溢湛恩汪濊漸被於呉山越水之間者
  百年於茲矣恭逢
  聖祖仁皇帝省方南巡五次幸浙誠千古未有之隆遇存神過化直邁夏王之軌轍東南兆庶何幸而常被
  聖人之明徳也猗歟盛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㑹城左江右湖廣袤四十里贏於南北而縮於東西為門十在東城者四曰候潮曰望江曰清泰曰慶春西城者三曰清波曰湧金曰錢塘正南之門一曰鳯山北門二曰武林曰艮山西南依山為城山曰金地曰寳月曰紫陽曰清平曰雲居而總名曰呉山凡祠廟之有合於祀典者皆在其巔城北有小山曰武林髙不數尋廣不百武説者謂一城之主山而實非也以在武林門之內而近故見稱耳城內之水道凡五曰中河曰東運河曰小河曰清湖河曰運司河皆引西湖之水而達於上塘河以通商賈漕運當呉山之陽面鳯凰山南向為祝釐之所曰
  萬夀宮文武大小官署以次環列壘甓於城之西北隅為駐防營以屯滿漢官軍其他居民之廬井衢陌坊表㕓市鱗次櫛比登呉山而望西則湖波澄泓金碧輝映東則江濤浩淼萬頃安瀾而闉闍之內肩摩轂擊煙火萬家盛世太平之象畢收於襟帶間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兩浙為東南奧區領郡十一而杭為首郡九縣屬焉錢塘仁和並附於郭海寜在其東餘杭臨安在其西富陽新城郡西南也於潛昌化郡西北也郡之得名以武林山而山脈發源於天目故以天目為主山跨臨安越於潛而橫亙於昌化之北境毘連江省有五闗之險獨松黃花實一郡之門戶也縣之得名以錢塘江而江流委注於海故以海為水口潮水逆流而上直趨西陵達漁浦抵富春雷擊霆砰震天沃日龕赭二山實一郡之鎖鑰也形勢阻要風氣完固控扼全浙若裘之有領焉自武肅開鎮建炎定都以來人民之衆財賦之殷盛於他州古稱都督大府為天下甲不信然歟然而習俗工巧民志安逸昔人猶不無土物心臧之慮洪惟
  聖朝綱紀化導仁漸義摩凡所以厚生正徳者至詳且悉由是省㑹之區蒸蒸向化為十一郡先漢志載用物當足之言隋史有尚禮惇龎之論起視今日之杭殆庶幾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浙江列郡多倚山負壑獨嘉興四境之內彌望平衍無培塿之觀而南控大海北枕震澤東接淞泖西連苕霅葢古所稱澤國也附郭之縣二嘉興秀水皆與江南蘇州之呉江震澤壤接而桐鄉石門二邑之水亦北流而委輸於具區石門之西曰語溪舊為呉越分疆之地語溪之西則與湖之清溪合流而入於太湖者也府東為嘉善界於朱涇北滙汾湖與江南松江之三泖合直走呉淞濱大海者為海鹽為平湖澉乍二浦均為入海門戶而重湖疊漵又與黃浦泖澱瀰漫相接陸游入蜀記雲幾日夜行大澤中葢謂是也地既卑濕厥土塗泥介在蘇杭賦役繁重
  世宗憲皇帝御極之六年俯念浙江浮糧惟嘉興湖州為
  最重
  特賜蠲除萬姓䝉
  恩歡聲雷動自是沮洳之鄉皆成樂土桑麻雞犬無日不在春風化雨中矣而又以乍浦一所為瀕海要地移駐防重兵以鎮之內有葢藏外固封守兵食足而民信孚洵久安長治之道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五湖之表曰湖州山發源於天目澤滙流於具區逶迤盤礴渫泄演漾蘇軾所稱山水清逺地也屬縣六州一附郭者為烏程為歸安郭南有水曰苕出天目之隂入清源門其流濁西南有水曰霅合四水為一入安定門其流清出天目之陽者為餘不溪徳清縣在其南出銅峴山東流四十里為前溪武康縣在其北苕溪之西南為孝豐縣寰宇記所稱橫溪是也若夫上若下若源出合溪其西北則為長興故鄣舊縣在焉天目之東北銅峴之西南為苕源所從出者曰安吉明正徳間改縣為州而仍隸於府府瀕太湖地足稻蟹茭菱菰蒲之屬而蠶桑之利嵗入尤多為他郡所莫及國富則示之以禮自安定胡瑗教授湖學以來流風餘韻猶有存者非獨山川清淑之氣有以鍾洩於此也惟是太湖汪洋浩瀚支港繁多萑苻易於叢集而大錢湖小梅港諸口尤為浙西襟喉要地
  國朝增設汛防以時巡禦有備無患而呉興舊稱釡底
  者今則如在袵席之上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句章在越為甬東地海道輻輳之所陸雲謂北接青徐東洞交廣放船長驅一舉而千里者也唐置明州宋為慶元路明改寜波府縁海為郡南界台州西界紹興而東北直與大海為際舊領縣五附郭者曰鄞府西北曰慈谿西南曰奉化東北切於海岸者曰定海東南曰象山
  國朝康熈二十六年以舊昌國衛經明季遷遣以來地名舟山孤懸海中為海疆門戸展復招徠
  特命建立縣治增置重兵鎮守彈壓更名定海而以舊定海縣為鎮海並隸於府生聚日久既富且教遂成壯縣而招寳山之外蛟門虎蹲重闗疊戍皆天設之險控制得宜考明洪武時遣信國公湯和經畧邊海於寜郡海濱諸處添設衛所較他郡獨多而扞禦稍弛驛騷滋起今則威以服之恩以懐之鯨氛永息海波不揚鎮定之民與鄞奉諸邑同享魚鹽之利優游化日之舒斥鹵奧區鞏若磐石焉葢
  聖世之規模宏逺逈越千古雲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紹興古㑹稽郡舊稱東南大府天下無厹者也宋地理志雲帶山傍海膏腴重地以山水為郡有層岡疊巘而無梯磴攀陟之勞有大湖長溪而無衝激漂溺之患領縣八首山隂次㑹稽並附於郭千巖萬壑環列於鑑湖之上次蕭山瀕江負固曰固陵次諸暨處萬山之㑹長江滙之次餘姚壤接四明與上虞皆在曹娥江之左江發源浦陽水經注所謂浦陽江是也次嵊次新昌俱負㑹稽山之陽並帶剡溪擅沃洲天姥之勝與天台爭竒競秀於浙東者也郡之北境五縣際海洪濤奔激所恃為內外障䕶者惟沿海一帶石堤百川㑹流所藉為旱澇蓄洩者惟三江應宿一閘他如建麻溪之壩築西江之塘以遏外水之入成茅山之隄置玊山之堰以防內水之出雖昔人著有成跡而興復修舉莫備於
  國朝水土平成之績神禹而後於今復覩其盛矣
















  台州環山距海環山之縣三曰臨海附於郡治其西南曰仙居西北曰天台距海之縣三曰黃巖曰太平郡治東南曰寜海郡治東北其山皆聳秀插天而天台山為之冠當牛女之分上應台宿故以名州漢為東甌地元封初徙其國於江淮而以地屬㑹稽郡晉地理志止稱其民水耕火耨漁獵山樵飲食麤足自給而他無聞焉魏晉以還人民保聚風氣漸開然必在上者有教化而後在下者多秀民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宋崇寜間朱子以常平使者行部至台闡明性理之學紹濓洛之薪傳一時從游之士如潘時舉趙師䢼杜知仁林恪輩轉相授受師友淵源比於鄒魯迄於今家弦誦而戸詩書彬彬如也則台之異於他郡匪獨如孫綽所云窮山海之環富盡天人之壯麗者矣而探竒選勝者每盛述山川之美謂赤城華頂瓊臺雙闕之間多金庭玉堂仙芝瑤草故髙真羽人徃往而有指為仙佛之國則是邦之擅名區宇者又昔人所稱今古福庭東南佳郡也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郡名金華肇於陳代其在秦漢時則㑹稽郡之一縣也呉分㑹稽東部立東陽郡梁置婺州以上應婺女星故名唐隸江南東道晉武勝軍宋保寜軍明為寜越府尋改今名領縣八附郭曰金華金華之西曰蘭溪其東曰東陽南曰武義北曰浦江浦江之東曰義烏東陽之南曰永康武義之西蘭溪之南介於金衢處三府之間者曰湯溪明成化間置羣山包絡雙溪夾流凡江湘閩廣車徒之輻輳食貨之轉輸胥由郡以達省㑹而蘭溪其要衝也然郡之擅名於浙東者不以山川不以財賦而以人文顔氏子孝感羣烏古郡所由以烏傷名也龍邱萇抱道自處有伯夷原憲之行自呂成公倡明正學而後何王金許並以道傳晉卿潛溪並以文著道為出治之本文為載道之器也至宋忠簡之力扶宋室王忠文之守節不屈浦江鄭氏之一門義行非皆所以激忠藎而植彞紀者乎他如孝標授詩山留講堂隱侯嘯歌樓名元暢則又風雅之緒餘而為一郡之標表也按圗而求之其人斯在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提饒信之肘腋扼甌閩之襟喉控黟歙之項背者厥惟衢州葢巖為浙之上游而衢又居嚴之上游畫山為屛依巖作障稱要地焉領縣五府治為西安東去府治七十里為龍游西去府治八十里為常山西南去府治七十五里為江山西北去府治一百六十里為開化境內之山皆巉削厜㕒而險要最著者在西安則曰崢嶸山曰烏巨山曰巖山在龍游則曰梅嶺曰龍邱山曰紫㣲山常山則曰彤弓山曰木綿嶺開化則曰芹嶺曰遯嶺曰蟠桃山江山則曰江郎山曰星覷山而仙霞一嶺雄踞衆山之上髙峰插天旁臨絶壑昔人所謂一夫當闗萬夫莫開者也惟是衢州一府界連三省實為浙東門戸向設重鎮以資守禦任道員以職分巡自閩寇蕩平之後海宇清寜奉裁既久而戸牖綢繆不忘未雨雍正十三年
  特允酌復舊制增置官弁誠安益求安之至計也易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得人以守之據有形之險布有孚之徳故往而有功聖人所重固在地利而又在人和洵可見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嚴州以嚴陵得名始為新都郡隋唐時為睦州宋曰建安曰建徳而或軍或府或路制置不常要為衢婺之襟肘黟歙之吭𠼙也領縣六附郡郭者曰建徳面受重江背倚龍山為一郡冠冕東曰桐廬桐君山為之主揖翠㸃蒼浮青潑黛陸龜䝉謂為清涼國西曰淳安青溪環其前蛟峰鎮其後受歙流之水而東注錢塘西北曰遂安有婺峰義山之竒考水經注縣為絶溪之水所從出溪有七十二瀨奔波激湍經縣為長溪西南曰夀昌屛風千仞屼峍天半東北曰分水烏龍馬目錯峙於郡城卯巽之間徽婺二水至縣分流故曰分水六邑俱在萬山之中盤幽宅阻蔡天啟牋雲溪壑瀠洄二江合而成字圖經則雲錦峰繡嶺峻削囘互杜牧則雲呉根越角巖倚溪斜山川清麗如在圗畫中而溯桐江過嚴灘登釣臺緬子陵之髙風則又動人以山髙水長之慕焉
















  溫州古永嘉郡去省㑹千有餘里界於閩括之間依山阻海土宜秔稻有魚鹽之饒商賈交㑹浙東推沃壤焉領縣五永嘉附府山曰華葢水曰甌江有鴈蕩白巖仙溪諸勝聳翠澄瀾實稱佳麗府北為樂清前臨大海九斗蟠其左蕭臺踞其右而後所盤石蒲岐皆海堧要害之處列障戌兵以資控禦府西南為瑞安山有大羅雲峰之竒東涵巨浸北繞雲江甌越之門戸也府西南為平陽九鳯特起障於嶺門而江貫橫陽象灣雙鳯蛾眉諸峰並分鴈蕩之秀西北曰泰順飛龍舞鳯兩山為之先後飛龍之右一山特起為閩栝交壌厥名天闗形勝天設晉謝靈運典郡徧歴永嘉諸山賦詩見志迄今讀江中孤嶼登緑嶂山及石門絶頂諸什猶想見當年踏屐尋幽之槩惟海中玉環一山為謝公屐齒所未到遷棄已久
  國朝雍正五年展復招徠設官增戍創建城郭廨宇墾闢土田人民萃居士卒屯聚屹然為海疆屛障雲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處州古括蒼地南與閩壤相接北界台婺東引甌越西連三衢浙之南鄙也初領縣七一麗水一青田一縉雲一松陽一遂昌一龍泉一慶元後增置雲和宣平景寜為縣十宋楊億守州嘗曰引領西目羣峰倚天清溪南奔深淺見底葢東南名勝之區雲明季礦稅繁興胥徒雲集往往多不逞之輩嘯聚山谷雖駐道員彈壓而驛騷時聞
  國朝特嚴開採之禁先事預防改平陽總兵官節鎮於此實久安長治之宏規也自唐刺史李繁建學昌黎韓愈為之記而是邦始尊聖人之教由是兩宋以來以理學名者則有王光祖龔原葉味道尹起華諸人以功業著者則有管師仁鄧熹閭丘觀劉基諸人以忠節顯者則為姜綬朱光梅寛夫劉璟諸人豈非山川光氣有以鍾其靈而洩其竒耶而或者以州因處士星得名舉左慈王方平帛道猷輩以實之然三人皆非州産也姑存其説
















  玉環山舊名木嶼亦名木榴亦名地肺南宋以後改今名山界溫台之間分屬樂清太平二縣延袤七百餘里四面距海外際大洋實溫台之門戶全浙之藩維也明洪武時徙其民實內地而是山孤懸海外䝉茸蟠結歴有年所矣雍正五年總督臣李衛題請展復奉
  命經營相度因山築城因城濬池招徠農氓迺疆迺理曰壇曰廟軍營官廨室廬倉稟悉置如制田從墾藝賦則三壤設官以撫之駐兵以衛之都鄙有章封洫有度魚鹽有定則斥鹵有賸利與夫墩臺烽堠遊巡哨探之方具有成憲由是雞犬桑麻熈熈攘攘而玉環遂為島嶴間沃壤雲夫猶是山也置之荒穢則潛匪伏莽隸諸疆索則作鎮為藩幸際
  盛明之世山效其靈水呈其瑞向等於珠厓之棄者今則為聲明文物之區且四山環拱若白龍湫珠(⿱𥫗亷)-- 簾島翠雲窩諸勝儼如踴躍奮迅以爭竒競秀於天台雁蕩之間世有孫興公謝康樂其人尚當操筆而賦之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天目東西兩山太平寰宇記雲山髙三千九百丈廣五百五十里水因山曲折東西巨源若兩目然故曰天目咸淳臨安志雲一名浮玉山聨亘杭湖宣歙四州周八百里東目之脈萃於餘杭結穴於徑山西目之脈直走錢塘包絡於武林山是天目者杭之主山而形家所謂龍飛鳯舞到錢塘者也山多險潭分上中下三級最上一潭水腥不可觸有犯之者風雨雷電交作葢龍之靈氣也山下有洗眼池相傳梁昭明分經洗眼於此山半有瀋王巖傳是髙麗瀋王參禮中峰處有昇仙峰傳是徐仙鍊形羽化處仙鋸石二十餘扇剖削如鋸或尺許或六七寸一二寸許有未剖者亦繩墨縷縷痕跡宛然神人變化乃爾道藏列之太㣲元葢洞天洵不虛雲山愈髙愈寒登蓮花峰者必繩引而上十月後天欲雪羣猿繞屋而啼依人不去蘇軾有雲自天目山俯視雷雨但聞嬰兒聲不聞雷震宜寰中裹糧者少也其間仙佛之廬不可勝紀而在西目者莫崇於獅子正宗自佛日開山以來
  國初大覺能仁國師繼領法度丕揚宗乗雍正十一年
  
  勅鼎建
  賜名禪源而福地名藍遂冠於五山十剎之首雲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杭州舊稱武林以山得名漢地理志雲武林山武林水所出舊志以為即靈隱山引宋人樓鑰詩為據明一統志又合靈隱飛來峰為武林山邵穆生辨之詳矣葢武林山者靈隱天竺諸山之總名也自晉僧慧理有天竺國靈鷲山飛來之語而後有靈鷲之名有靈隱之名有天竺之名有飛來之名至蓮花佛國白雲白猿獅子香爐之名皆繼慧理而發者而南髙北髙五雲雙桂乳竇月桂諸名則又衆山之別稱要皆武林之支山也靈隱天竺兩山由一山門入有南北二澗循澗而北經迴龍橋度飛來峰對冷泉亭舊有絶勝覺塲是為靈隱寺
  國朝康熙二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幸寺
  御書雲林額遂名雲林循澗而南由下竺達中竺至白雲
  峯下是為上天竺寺康熙三十八年
  賜帑金重修雍正十一年
  勅鼎建崇閎瑰麗甲於兩山南澗之水發源於白雲峯北澗之水發源於石人嶺㑹流於合澗橋東注二里許經行春橋而入於西湖是為錢源晏殊類要雲錢塘武林山錢源出焉即漢志所謂武林水出武林山是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四明山在鄞縣西南百五十里由天台山發脈東北湧為二百八十峰中三十六峰周囘八百餘里綿亘鄞奉慈三邑及紹興之餘姚上虞𡹴台之寜海諸境上有石窗四面玲瓏望之如牖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曰四明木𤣥虛雲天下第九洞天號曰丹山赤水是也山西連脊起狀如奔牛曰奔牛山中有三朶峰宋張平子居焉其支山為杖錫峰為石樓為松巖為大小雷為雞籠為烽火樓為峒山鱉山西山山中常有雲氣覆冒二十里不絶名曰過雲其南曰雲南北曰雲北山隴行三十里有峰曰雲根石屋瀑布如懸河旁曰潺湲洞後漢劉綱為上虞令與妻樊雲翹隱居洞側後人立祠有榭曰樊榭梁孔祐居山中一鹿中箭來投祐為牧豢而愈遂建鹿亭三朶峰少南則芙蓉五峰相望其中峰有漢隸大書深刻曰四明山心其上為騫風巖晉孫綽賦雲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葢靈仙之所窟宅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普陀山亦名補陀洛伽山華言小白華山去定海縣約二百里山周圍百里孤懸海中相傳普門大士示現於此善財南詢處也寺舊名寳陀
  聖祖仁皇帝賜名普濟康熈二十八年
  勅發帑金重建三十八年
  聖駕南巡復賜金重修
  御書普濟羣靈四字額四十三年
  御製碑文勒石寺中寺東五里光熈峰下舊有海潮寺後名鎮海普陀別院也二十八年與普濟寺同修
  御題天花法雨額改名法雨禪寺俗稱後寺去普濟東三里為潮音洞又法雨東一里為梵音洞洞顛通穴洪濤衝激噌吰鏜鞳如天樂梵音交作日光穿漏遙望石罅中有白衣化身時隱時現自開山以來無不瞻禮大士然大士無形誠動輒應佑國庇民實相感通雍正八年
  世宗憲皇帝勅發內帑大新殿宇
  御製碑記勅諸貞珉昭垂千古凡以為斯民祈福祐而天下之梯山航海奔走祝釐者雲集響應益以信
  寳祚萬年與佛日永永無量也外更有小洛伽山相望
  海中亦大士示現地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天台山髙一萬八千丈周圍八百里四面如一山不下數十重總以天台名之山巔一峰中有戶闥名曰赤城石皆赭色形如雉堞右為玉京洞道書所云第六洞天東為國清寺隋智顗師道塲山多精廬此其絶勝雍正十一年
  勅賜鼎建北為清溪西有桃源繡壁夾澗十里三折仙蹤惝恍難窮其奧西南最髙峰曰華頂自山麓至峰頂凡八重登其巔大海錢江栝蒼鴈蕩俱在目睫俯瞰羣峰或如蓮葉或如花鬚髣髴芙蓉一朶浮動海上真異境也西行為瓊臺有雙闕對峙臺當大壑之心空際石起浮嵐插天狀如削𤓰萬仞卓立森倚相向孫綽所謂雙闕雲竦以界道瓊臺中天而垂居是也中為桐柏山上有崇道觀昔王子晉所治金庭洞天仙人葛翁居之代有興建雍正十一年
  特命動帑鼎新遣官董視工成鉅麗輪奐逈越前古其北為寒巖上有鵲橋厓石欲接一罅中斷飛泉噴薄猿烏囘蹤循鳥道東折逈絶處為石樑峭壁如劍削雙澗懸流兩厓支石滑不受趾又綽所謂跨穹窿之懸磴臨萬丈之絶溟是也過此則應真五百所棲兜羅示現宮闕縹緲津逮者葢自厓而返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雁蕩一名鴈湖髙四十里頂上有湖方十里候雁來賓每宿於此故名山之界東至溫嶺西至白巖南至玉環山北至蒼坡山唐一行畫天下山河為南北兩戒以南戒盡於雁蕩葢謂巴蜀湖南之山趨金陵渡錢塘而結束於此也東西內外谷包藏一百一峰而剪刀天柱最勝剪刀峰髙數百丈屹立澗水中神斤劖削兩股呀然而開天柱峰千仞壁立儼如端人正士執笏殿廷令人肅然起敬餘則隨步換形莫可名狀瀑布凡三處而大龍湫自鴈湖合諸溪澗水從㘭中直下疑天上銀潢望空傾瀉砰雷翻轂隨風飛颺沾灑數里外髙約五千餘尺小龍湫上龍湫俱遜之他如石樑之拔地梯天常雲之晴空不散梅雨泉之一絲搖漾人喧則止人寂則飛皆竒幻之尤著者開山為諾詎羅尊者賦斤竹磵石門詩者為謝康樂以遊蹤聞者為焦伯強沈存中王龜齡諸人後之遊東甌者可考焉
















  浙為東南屛蔽衢又為浙之重鎮而仙霞嶺又衢州一府之要隘也嶺在江山縣南百里為級三百六十為曲二十有六長亘二十里重厓峭壁因山成塹因勢設闗實稱南服之險雲連仙霞之嶺者六曰窰曰茶曰大竿曰小竿曰梨曰楓過楓嶺分浙閩兩省界連仙霞之闗者五曰安民曰六石曰青隖曰木城曰二渡過二渡闗為江西永豐縣界六嶺五闗並在百里內而語絶險者必以仙霞為冠葢浙之有仙霞猶蜀之有劍閣也宋建炎紹興間諸將多轉戰於闗之南北史浩帥閩甃以石路
  國朝康熈十三年閩逆梗化豕突鴟張謀出仙霞伏遇王師南下重臣秉受
  廟算提兵鎮守設伏搗虛殱渠剪醜奏凱蕩平由據我之險遏彼之衝乗其勢而直搗之也覽其山川可愾然而賦常武矣茲值太平全盛之期
  聖化翔洽休養安全商旅不閉闗士卒無烽徼億萬斯年享宇宙清寜之福在徳不在險詎不信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錢塘江曰浙江一稱浙河山海經雲禹治水至於浙河亦名曲江枚乗七發雲觀濤於廣陵之曲江以江勢三折故得曲名又桑欽水經作漸江漸字近浙而稍變如邾與鄒之類是也又險不可犯名羅剎江江源發於丹陽歙縣出新安江入嚴州桐江而衢州之水自玉山來與金華之水滙流至蘭溪俱㑹於桐江入杭之富陽曰富春江至錢塘曰錢塘江曲折而東歸於海此由江達海之次第也海潮由鱉子門入受龕赭諸山所廹束蹙不得騁與山爭勢抝怒不洩下有沙潬隔礙洪波起而為濤奔騰衝擊逆流數百里越定山經漁浦至富春江始平此由海入江之次第也潮一晝夜再至隨月消長而秋八月更大江岸受囓易致沖潰築隄捍江著於呉越錢氏而強弩之射潮亦為之卻避謂非精誠之感歟
  聖朝至徳懐柔百靈效順既建沿江石隄定為歲修復褒封伍相之神俾素車白馬揚庥於銀濤雪浪之間安
  瀾胥慶民奠厥居
  聖澤之長與江流俱永雲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西湖舊稱明聖湖方廣三十里南西北三面環山而㑹城適障東面之缺水自武林山谿澗縷注下有淵泉百道滙而成湖引水入城分流上下兩塘之河仁錢海寜三縣之民仰溉田畆鹽漕商賈諸艘賴以轉運經國者興水利焉中亘舊堤四曰白沙蘇公趙公楊公新堤一曰金沙跨蘇公堤為外六橋跨楊公堤為裏六橋跨金沙堤為玉帶橋跨白沙堤為斷橋為錦帶橋孤山以東為外湖蘇堤以內為裏湖孤山以北為後湖其間名人之廬仙梵之宮與夫忠臣義士及功徳之在民者祠宇相望他如亭臺錯峙樓館銜接金碧璀燦倒影如畫蓬萊瀛洲近在人世也恭逢
  聖祖仁皇帝省方南巡駐蹕湖上
  御題十景曰蘇隄春曉曰雙峯插雲曰柳浪聞鶯曰花港觀魚曰曲院風荷曰平湖秋月曰南屛曉鐘曰三潭印月曰雷峯西照曰斷橋殘雪
  睿藻奎光照曜萬古而西湖名勝爰甲天下雍正二年世宗憲皇帝軫念西湖重闗東南水利
  特命督撫㑹勘動帑開濬湖流暢而益深湖堤培而益廣人民嬉遊魚鳥翔泳覽明聖之湖益思仰答
  聖明之世忠愛之心當油然而興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南湖一名鴛鴦湖以湖多鴛鴦稱或曰兩湖相並若鴛鴦然稍東為滮湖宋志雲廣五百丈深三丈記稱周圍一百二十頃煙瀾渺瀰水天相接為嘉郡城南之勝故曰南湖湖中有洲曰煙雨樓五代時錢元璙建因舊基興復者宋尚書王希呂也前明時知府趙瀛修之兵備沈奎知府龔勉劉應珂相繼修之迨
  本朝知府許煥重修攷宇內煙雨樓凡四一在竟陵一在桂陽一在栝蒼而在嘉禾者為最著以形勝而言樓固一郡之雄鎮也位當巽離之交得文明之象焉歲久傾廢總督李衛撤而新之中為岑樓髙倚天半樓前為臺曰釣鰲磯明守龔勉所作後為放生池明華亭董其昌題曰魚樂國左有亭曰清暉右有亭曰來鳯亭後為凝碧閣悉仍舊名而創建者樓之外澄湖鏡如浮青漾碧萬瓦鱗次雉堞周遭一望繡川如在錦繡若夫晨煙暮雨杳靄空濛漁唱菱歌與欵乃間發萬物滋潤盎然春榮洵晴雨皆宜之境宇宙太和之象於斯可見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太湖一名震澤一名具區一名笠澤一名五湖古揚州巨浸也跨江南浙江二省於蘇州屬呉縣呉江震澤於常州屬宜興於湖州屬烏程長興湖長五百里周三萬六千頃而烏程長興獨有二萬頃則屬湖州者為尤多雲葢州有四水自廣苕山曰苕溪自銅峴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餘不溪自徳清縣北流至州南興國寺前曰霅溪霅合四水東北流入太湖復合三州之水由蘇松分流以入於海經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是也烏程沿湖水口共三十有九長興沿湖水口共三十有四沿湖
  堤為漊漊有斗門門置版閘旱則閉之以防溪水之洩瀉澇則封之以禦湖水之漲溢康熈四十六年奉
  㫖修建閘座以固隄防雍正五年
  特命増築復添設同知一員專理湖務既以職水利亦以察匪人誠以太湖為兩省重地經畫宜周制防宜宻也中有七十二峯其大者曰東西洞庭西洞庭金房玉柱神仙往來之所也界烏程長興者曰大雷山小雷山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浙省瀕海之郡皆設海塘以為障䕶惟杭嘉紹三府之塘屢有修建葢三府適當江海交㑹之處洪濤巨浸衝激不時而杭之海寜工尤險要考鹽官塘之建唐曰捍海宋曰海晏元曰太平唐書地理志雲捍海塘開元元年重築曰重築者知不始於開元間也迨宋迄明屢築屢圯揆厥所由一則江流之遷徙不常一則石隄之創建未固葢江流入海有三道在龕赭兩山之間者曰南大亹在禪機山之北河莊山之南者曰中小亹自巖風山至獨山為北大亹亹北數十里則為塘今江流不趨南而趨北海潮逆流而上晝夜汕刷直逼塘身此天時之莫測也歴代以來講求修築之法亦云備矣顧往往狃於目前絀於物力補偏救敝僅為捍禦一時之計此人事之未盡也
  聖朝軫念海疆勤恤民隱不惜重帑以成經久之圖特以江流未循故道既濬中小亹以分海潮之勢而復興建鉅石塘內築土塘以備沖卸外葺舊塘以固藩籬
  欽命閣臣綜理經畫選材集事庶民子來行見海若效靈安瀾底績數百裏海隄鞏若磐石焉誠萬世無疆之利賴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兩浙瀕海者凡六府杭則錢塘仁和海寜嘉則海鹽平湖寜則奉化以外五縣皆屬海濱而定海一邑則又航海而治矣紹則蕭山山隂㑹稽上虞餘姚台則寜海黃巖太平溫則永嘉樂清瑞安平陽皆是也海之有防漢以前無聞陽嘉中始議屯戍宋南渡後漸立禁防明嘉靖中倭人內訌浙東西慬焉而防海之法嚴矣
  國朝混一區宇鯨波不驚海外諸國皆航琛輦賮重譯而至聲教覃敷無逺弗屆矣然氛祲雖息而防制宜周要在守各府之隘口以固門戶扞海洋之津要以鞏籓籬置司以巡檢之設衛所以守禦之
  命提鎮以統領之量地分哨而復㑹哨以聨絡之修戰艦置墩臺謹斥堠而於出口商船又逐汛交替以稽察之此防海之大畧也而地勢之險要杭為鼈子門嘉為澉乍二浦寜為招寳山虎蹲蛟門紹為泗門港台為海門港溫為南麂玉環凡海舶之自浙而達遼海者必經於此均為全浙重地設兵扞衛葢控制得其宜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㑹稽山夏后氏朝諸侯處也以作鎮揚州周禮職方氏與青之沂山幽之醫無閭冀之霍山並稱鎮山秦漢以來世修秩祀饗格明神典綦重焉隋開皇時立廟於山之隂唐開元間改封㑹稽為南鎮天寳中封南鎮神為永興公宋淳化間詔立夏日祀南鎮迄南宋暨元並加封王號明洪武時正祀典止稱㑹稽山之神每歲有司致祭後禹陵一日遇國家舉大禮則遣官告祭逮我
  國朝祀典加隆康熈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
  御書秀帶巖壑四字懸之廟中以神為海邦重鎮而其位又獨尊於陽方猶南海神祝融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故昭示
  寵錫直與五嶽四瀆諸神比埒而四鎮之中南鎮為尤貴也至廟之規制與夫田畆所入歲供圭璧牲帛之用其載碑碣與有司冊籍中觀禮者可考而知焉
















  大禹陵在㑹稽山西北五里山有隴隆然而起隱若劍脊其下有穴西有窆石石髙六尺許形類稱權昔傳禹葬時取此石為窆也陵之左有禹寺前為禹池西為禹廟按司馬遷作史記自敘雲予年二十而南逰江淮上㑹稽探禹穴禹穴之在㑹稽信矣考歴代尊禮宋建隆二年詔令州縣視守陵墓乾徳四年詔立廟㑹稽置守陵五戶明洪武九年令五百步內禁人樵採復設陵戶二人
  國朝康熈二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親詣陵廟致祭
  御書扁額對聨奉懸廟中正殿
  睿藻輝煌照耀萬古雍正元年二年
  世宗憲皇帝兩次遣官肅將典禮禋祀精誠七年三月復命有司察勘修葺敬謹防䕶十三年九月恭逢
  皇上嗣極
  特遣專官於是年十二月祭告葢禹之明徳若此其逺
  
  聖朝之尊崇先聖視前代有加隆也乃明楊慎獨稱禹穴在蜀若㑹稽特神禹得黃帝所藏水經處耳此好竒喜新之論未足據雲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孤山傑峙湖心攬全湖之勝白居易詩所謂蓬萊宮在水中央是也康熈己巳己卯癸未乙酉丁亥之歲
  聖祖仁皇帝念切民依屢舉省方之典
  巡幸至浙
  駐蹕西湖兩浙臣民欣忭愛戴創建
  行宮於孤山之上勝地名山遂為宇內之大觀千古之
  盛事雍正五年
  世宗憲皇帝俯順浙民慕思無已之誠
  特允李衛之請即其地䖍供法王朝夕焚香祝頌御書聖因寺額於寺中建
  萬歲樓崇奉
  聖祖神御龍牌俾萬世臣民恭敬瞻仰正中為大雄寳殿御題曰澤永湖山前為天王殿後為澄觀堂東為攬勝齋稍南為西湖山房西為祖師堂為禪堂為方丈
  萬歲樓之前為光碧亭亭西為垂釣磯為雙桂軒上為雲岫閣拾級而登為萬竹間亭最上一亭
  御書曰雲峯四照寳幢金磶上切雲霄珠網綺疏光映巖
  壑誠天上之琳宮人寰之福地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海為四瀆之長吐納元氣含茹百川實有神以主之浙瀕海之郡六獨杭之海寜當海門之衝民田廬舍惟恃捍海石塘以為障䕶而潮汐沖激唐宋以來屢築屢圮雖由地勢使然亦惟神之黙司其柄也
  國朝雍正七年秋汛驟至直侵塘岸幾致泛溢吏民震
  恐已而波恬浪平隄防無患
  聖心黙契以為神之靈爽赫濯惠我烝黎功徳甚大特頒諭㫖發帑金十萬兩興建廟宇以答神庥而崇秩
  祀甚盛典也總督李衛奉
  命相度經理於邑治之春熈門內購民地四十畆庀材
  鳩工揆日集事凡規畫程度皆恭請
  睿裁欽遵定製中建正殿祀大海之神而以潮神龍神分享配殿左為天后宮右為風神殿為水仙閣齋宿有房牲醴有所丹甍翠桷倚天入雲規制崇閎氣象肅穆洵足以掲䖍妥靈昭示無極奏訖工
  御製碑文恭摹勒石建亭於廟之正中復
  親灑宸翰書福寧昭泰四字額懸正殿萬姓瞻仰莫不設誠致敬以迓明神之福永奠海疆於億萬年矣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漢忠義侯闗公忠義彪炳默襄
  聖治庇佑人民雍正三年
  勅封闗公三代公爵建祠於西湖之金沙澗其地為靈隱天竺諸山溪流入湖之處沙有金色澗因以名數十年來沙淤澗平遂成爽塏前接丁家花家兩山後環烏石峯煙霞嶺南北諸峯橫列於右如錦屏繡障東望六橋僅隔一水爰作新隄直接第五橋南與蘇隄合中構玉帶橋以通車馬舟楫循隄而入正中為祠門南向面對層臺臨半月池東西建石坊進祠門為饗堂三楹更進為正殿五楹奉公神牌又進為寢殿上構岑樓後為水軒臨水為廊周以繚垣祠西闢園外為重門中建㕔事三楹後有傑閣髙出雲表前為月臺為露橋凌虛架空不設梯磴由寢殿之樓以登延縁百餘丈髙數十尺圍以石欄倚欄平眺全湖如在襟帶橋盡處疊石為山俯瞰澗水作觀瀾亭循澗而南水流清泚可以垂釣曰垂釣亭山巖𥦖窱穿巖竇而出為舫齋齋北有池一泓流泉㶁㶁作琴築聲上通畧彴以達於園門地既幽勝結構宏偉洵足以掲䖍妥靈亦將使後之人覩公祠宇之盛益思公功徳於無窮也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一>








  萬松書院在萬松嶺宋為報恩寺元末廢明𢎞治十一年右叅政周木因寺址改建規制畧如學宮中為大成殿奉宋太學孔子石像前為仰聖門左曾唯亭右顔樂亭後為明道堂毓秀閣東西二齋曰居仁曰由義延孔氏之裔以奉祀事嘉靖間御史潘景哲增置學舍論才選俊肄業其中王守仁為記萬歴五年御史馬應夢於毓秀閣後復建繼道堂益以窮理居敬二齋以祀周程張朱四子嵗久漸圮
  國朝康熈十年巡撫范承謨重葺三十二年巡撫張鵬翮四十九年巡撫黃秉中相繼増修五十五年
  聖祖仁皇帝賜御書浙水敷文額因名敷文書院奉御纂周易折中古文淵鑒性理朱子全書淵鑒類函等書藏於院中驛鹽道黃炳捐置學田五十八年巡撫朱軾捐益贍産雍正四年巡撫李衛復加修葺前為書院門表以石坊曰太和元氣進內為㦸門拾級而登為正誼堂後為魁星閣左右為齋舍西曰芙蓉巖有亭曰載道又西一亭曰采風偶憇雍正十一十欽奉
  特㫖賜帑金一千兩以資膏火由是多士嚮風學徒雲集延名師以主教席日有課月有程士風丕振益徴
  聖朝文教覃敷之盛雲
  浙江通志卷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二
  星野
  天官有書天文有志史氏所占遞相傳述其説本於周禮昉於虞書呉越土屬星紀序十二次之首保章所辨與羲和所掌可考而知聖人敬授人時別宵旦之中星以定四仲是以政事修而泰階平景星見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也志星野
  浙江省
  周禮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祅祥注星土星所主土地封猶界也大界則曰九州州中諸國中之封域於星亦有分焉其十二次之分星紀呉越也元枵齊也娵訾衞也䧏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疏呉越在南齊魯在東今歲星或北或西不依國地所在者此古之受封之日歲星所在之辰國屬焉故也呉越二國同次者亦謂同年受封故同次也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夏呉伐越始用師於越也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呉乎越得歲而呉伐之注此年歲在星紀呉越之分也歲星所在其國有福疏天文分野斗主呉牽牛主越此年歲星在牽牛
  廣雅斗牽牛嬃女呉
  春秋元命苞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
  春秋文耀鉤布度定紀分州繫象䝉山以東至南江㑹稽震澤徐揚之州屬權星
  越絶書越故治今大越山陰南斗也呉故治西江都牛須女也
  呉越春秋呉與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史記天官書南斗其北建星牽牛其北河鼓婺女其北織女注索隱曰須女謂之務女或作婺正義曰須女四星亦楘女南斗牽牛須女皆為星紀於辰在丑越之分野而鬥牛為呉之分野
  漢書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丙丁江淮海岱戌呉越呉楚之疆候熒惑占鳥衡
  漢書天文志孝景二年十二月水火合於鬥鬥呉也又為粵元鼎中熒惑守南斗南斗越分也
  漢書地理志呉地斗分野也今之㑹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呉分也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鬰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謹按浙江地西漢屬㑹稽郡者十之八屬丹陽郡者十之二未分置呉郡故班固云然其以兩郡屬斗分與今測合故節録之
  漢書律厯志斗綱之端連貫營室織女之紀指牽牛之初以紀日月故謂之星紀
  淮南子天文訓天有九野注斗呉之分野牽牛一名星紀越分野後漢書天文志注星經曰熒惑主揚州璇璣者謂北極星也玉衡者謂斗九星也玉衡第六星主揚州常以五巳日候之辛巳為丹陽丁巳為呉郡㑹稽謹按洪武蘓州府志謂此日占斗星之色
  後漢書郡國志注帝王世紀曰黃帝受命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曰星紀之次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於律為黃鐘斗建在子今呉越分野
  後漢書律厯志注月令章句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分為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國也自斗六度至須女二度謂之星紀之次越之分野
  三國呉志注㑹稽典録虞翻曰㑹稽上應牽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
  左思呉都賦上當星紀拓土畫疆包括於越婺女寄其曜
  晉書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呉越分野屬揚州費直起斗十度蔡邕起斗六度
  晉書天文志斗牽牛須女呉越揚州丹陽入斗十六度㑹稽入牛一度
  晉書天文志歲星曰東方春木主齊呉熒惑曰南方夏火主楚呉越以南
  晉書苻堅載記堅引羣臣㑹議曰吾將薄伐南裔於諸卿意何如太子左衞率石越對曰今歲鎮星守鬥牛福徳在呉懸象無差不可犯也堅獨留苻融議融曰歲鎮在鬥牛呉越之福不可以伐
  吳地記禹貢揚州之域當磨蝎鬥牛之位列婺女星之分野唐書天文志貞觀中淳風譔法象志因漢書十二次度數始以唐之州縣配焉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寖逺自豫章迄㑹稽南逾嶺徼為越分
  通占大象厯星經南斗六星主天子壽命亦云宰相爵祿之位盛明王道和平將相同心帝命壽天下安
  通占大象厯星經越一星在婺女之南
  乙巳占聖人觀象分配國野或取水土所生或視風氣所宜因係之以成形象之應故越人伺察以鬥牛辨祥
  通典揚州在於天文斗則呉之分野漢之㑹稽九江丹陽鄣郡廬江廣陵六安臨淮皆其分也今丹陽呉郡呉興餘杭新定新安㑹稽餘姚臨海縉雲永嘉東陽等郡地也按呉國之分雖強盛之時殊不全得揚州之地今配星次且約漢書其厯代所屬則各具於諸郡
  天文精義賦斗牛星紀呉越隸揚
  宋史天文志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主開徳宣符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為司命主壽上台上星主兗豫下星主荊揚
  宋史天文志極度極星之在紫垣為七曜三垣二十八宿衆星所拱是謂北極為天之正中而自唐以來厯家以儀象考測則中國南北極之正實去極星之北一度有半此蓋中原地勢之度數也中興更造渾儀而太史令丁師仁乃言臨安府地勢向南於北極髙下當量行移易局官呂璨言渾天無量行更易之制若用於臨安與天參合移之他徃必有差忒遂罷議後十餘年邵鍔鑄儀則果用臨安北極髙下為之以清臺儀較之實去極星四度有竒也
  宋史天文志北方南斗六星天之賞祿府主天子夀算為宰相爵祿之位南二星魁天梁也中央二星天相也北二星天府廷也南星者魁星也北星杓也石申曰魁第一主呉二㑹稽
  文獻通考宋兩朝天文志天市垣二十二星東西列各十一星其東垣南第六星曰呉越
  乾道臨安志國史地理志兩浙路當天文南斗須女之分
  天文祕訣南斗牽牛星紀之次初斗十一度外末女七度內於分為呉越於辰在丑於野在揚兩浙之蘇秀湖杭常潤明越睦處溫台衢婺皆呉越之分也天市垣呉越去極七十八度入九度皆入牛宿十二諸國越距西星去極二十三度入斗四度
  王十朋㑹稽風俗賦越於九域分曰揚州仰瞻天文度當鬥牛在辰為丑自夏而侯
  孫因越問射祥光於斗分兮占星紀於天倪牽牛炳其初躔兮屆須女之七度少陽當其正位兮為萬物之潔齊
  葛灃錢塘賦顧茲都督之大府上當星紀之躔次驗夏書之所別為揚州之內地
  羣書考索九州十二域或繫之北斗或繫之二十八宿或繫之五星揚徐主於權此繫之北斗者也星紀呉越也此國之繫於二十八宿也星紀之次其州曰揚此州之繫於二十八宿也歲星之主齊呉熒惑之主楚越此繫之五星者也然呉越南而星紀在丑南北相反而相屬何也先儒以為古者受封之日歲星所在之辰其國屬焉觀春秋傳凡言占相之術以歲之所在為福則古之言星紀者未嘗不視歲之所在也班固曰丙丁江淮海岱戍主呉越此以方位辨州土也蓋自甘徳石申以十二次更配十二分野而分野之次已明自班固取三統厯十二次以配十二野而分野之次益明及費直之説周易蔡邕之月令章句所言頗有先後故陳卓更言郡國所入之宿度而分野之度數為尤明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晉天文志十二次分野始角亢者以東方蒼龍為首也唐十二次始女虛危者以十二支子為首也其以鬥牛為星分之首者日月五星起於斗宿古之言天者由鬥牛以紀星則星紀為十二次之首而鬥牛又二十八舍之首也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府縣並屬鬥牛分
  觀象玩占歲星經南斗呉越有福其歲大豐守之六十日臣有増爵祿者木星經南斗呉國大稔歲星守牛天下和平石氏曰守三十日九十日四夷來朝火星入牽牛而出其南守二十日有大赦黃白雲氣入牛牛蕃息木星經女石氏曰越人以金銀貢織女三星在天市垣東一曰東橋一曰天女天帝之女也主經緯布帛絲枲之事主收藏珍寶以製衣裳成文繡天之水府也星足常向扶筐牽牛亦常向織女之足三星俱明天下和平
  於越新編按呉越在東南而鬥牛乃在揚州分次餘照所及星光燭天區區尺土誰為界限若以南北江源論則星之與野原不甚逺
  星圖發凡北極出地各處不同如順天出地四十度常見亦四十度浙省出地三十度常見亦三十度南極入地理同
  杭州府
  五代史呉越世家豫章人有善術者望鬥牛間有王氣牛斗錢塘分也占之在臨安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杭州府禹貢揚州之域牛女分野
  明一綂志杭州斗分野
  萬厯杭州府志羣書所指呉越度數不無稍異蓋乾象推遷前後有差殊耳然大要則起於斗也故一綂志斷從斗分野今從之
  內緯祕言斗十三度杭州府錢塘仁和二縣入八分之八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麗八分之九
  舊浙江通志古測杭州斗分野今測杭州斗一度杭州府志杭州斗十度值漸臺下或曰斗一度顧豹文曰星野之説或有獻疑者曰呉越地近江海在南分野星紀在北是驅南轅於北荒也答曰測地者午南子北測日晷者午北子南今呉越在南而測之者在丑之辰是與測日晷者同一法也何疑焉一行曰精氣所屬或以封國或以歲祀世多採用其言其實非也或又曰厯代以丑為星紀斗牽牛女度數多不同且星與世推移此又可疑者也答曰自春秋時論呉斗分也越牽牛分也厯二千餘年天漸差而西星辰漸差而東明初杭郡當斗十度值漸臺蘓州當箕四度值扶筐若守春秋之法則與天違矣及後一綂志改三度迄今又百餘年移入斗一度夫度一與度三雖有異而所去不遠同在斗度則一是可深信者也
  藏書集要武林杭州府斗八度丑宮
  錢塘縣志杭為斗一度前志俱然惟劉基謂為牛分唐順之謂是牛一度蓋在鬥牛之間女稍逺矣謹按星紀分野呉越同占其各郡所入度數則皆言人人殊況屬邑乎故於總部外第就十一郡分列諸家之説而不及各縣但縣志內或有與諸家之説相發明者間附一二以備參考嘉興府
  至元嘉禾志嘉興乃斗之分野而崇徳處呉越之間則獨在鬥牛躔度之交宋建炎初秋占者望鬥牛間有紫氣既而移蹕維揚謂其已驗暨冬十月戊寅孝宗虹渚之祥實在嘉興非其明驗歟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嘉興府禹貢揚州之域斗分呉地
  明一統志嘉興斗分野
  內緯祕言斗十五度嘉興府嘉興秀水嘉善三縣入七分之六海鹽平湖石門桐鄉四縣入八分之四
  舊浙江通志嘉興劉基分為斗十一度古測嘉興斗分野今測嘉興斗二度
  舊嘉興府志羣書及舊志所載皆謂嘉興屬揚州以鬥牛女三舍為其分而明一統志謂嘉興府天文斗分又清類分野謂斗二度入呉嘉興府分屬斗十一度即今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彗星見斗欽天監奏屬呉越則郡分可專言斗不必及牛女也
  嘉興府志嘉興府揚州之域於經星為鬥牛於緯星為女火為天弁於次為星紀於度為斗六至須女三於十二辰為丑於五星為熒惑於占為朱鳥
  藏書集要檇李嘉興府斗九度丑宮
  湖州府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湖州府禹貢揚州之域鬥牛之分古防風氏之國也
  明一統志湖州鬥牛分野
  內緯祕言斗二十一度湖州府烏程歸安二縣入六分之三牛四度湖州府徳清長興武康入四分之三安吉州孝豐入四分之五
  舊浙江通志湖州亦斗分古測湖州鬥牛分野今測湖州斗二度
  藏書集要呉興湖州府斗十度丑宮
  烏程縣志烏程南屬㑹稽北屬丹陽㑹稽屬越丹陽屬呉介在呉越㑹稽入牛一度丹陽屬斗十六度是烏程分野在牛斗之間
  徳清縣志呉越之國其地相近其星野亦不相逺今廣輿記載杭州嘉興為斗分野紹興為牛女分野湖州為鬥牛分野可見徳清在牛分者什之三在斗女者什之一
  寧波府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寧波府禹貢揚州之域牛女之分越地
  明一統志寧波牛女分野
  成化四明郡志前後論呉越星次度數互有不同惟呉虞翻有言㑹稽上應牽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為得之今本府實㑹稽之東部其牽牛之宿歟
  嘉靖寧波府志春秋州鳩禆竈之徒所論諸國分星詳矣然不及呉越寧波故禹貢揚州之域於春秋為呉越地於分野則始見於周禮鄭康成注曰星紀呉越也范史志星紀起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於辰為丑於分野為呉越然則郡之所占蓋鬥牛女之次矣晉書星紀起斗十二度比范志減一度費直星紀起斗十度比范志多一度終婺女五度比范志減二度蔡邕星紀起斗六度比范志多五度終婺女二度比范志減五度一行星紀起斗九度比范志多二度終婺女四度比范志減三度諸説星紀丑分皆不同蓋當時布算之術各有所據故其説各因之然語鬥牛女為呉越之分一也班志呉斗分野越牽牛婺女分野此又分星紀為二而呉與越又自有分矣有辨星紀之非呉越者曰呉越南星紀北然以厯家仰儀之理推之仰儀反以觀天取光之所燭為驗則星紀在北而光燭於南其以呉越當之者從星紀之所燭也春秋元命苞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虞翻曰㑹稽上應牽牛之宿下當少陽之位此又不及斗婺女蓋舉其中牽牛則前後二星皆舉之矣故言吾郡之分星其為星紀也信矣鄞縣志分野之説昉於周禮邦次之繫注於鄭司農歲星之屬取於賈氏京房以卦位積算費直以周易起度蔡邕月令陳卓分躔皆各為分野之疏以合占驗之旨諸論紛紜張時徹嘉靖郡志亦敘之博矣但浩而無涯弛而寡鍵今舉其未詳明者列之呉越域本揚州分宿為牽牛婺女次於星紀爾雅曰星紀斗牽牛也郭璞雲斗牽牛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魏史以南鬥牛女丑屬之而分㑹稽入牛一度之內葢太乙三宮起斗八宮起女屬北方之第七舍斗辰六星二十四度牛丑六星七度女子四星十度在天共四十一度在地五十三度總屬揚州之分而入㑹稽則牛一度元史雲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六杪外入呉越此鬥牛女星紀為總屬之説也天文志南斗牽牛星紀之次初斗十一度外末女七度內於分為呉越於辰在丑於野在揚州自廬江九江負淮水之南盡臨淮廣陵至東海又逾南河西濵彭蠡南至越州南斗在雲漢之下流當淮海之間為呉分牽牛去南河寖逺故其分野自古豫章東達㑹稽南逾嶺徼為越分列星度數雲斗第二星至㑹稽又女七度主越春秋元命苞牽牛分為越國淮南子支幹分野以丙子屬越張氏河圖分野其第九宮亦以丙屬明越二州此呉越分野之別也班志地理斗分呉牽牛婺女分越而志天文又以斗屬江湖牽牛婺女屬揚州亦自異矣太微指掌天市垣有列國星二十二起宋厯呉越止於河中而呉越國星正對牛女之次又女宿宮內有十二國星東起於越是知星本有土天自成分野非即保章氏所謂辨星土者歟元命苞謂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流者自彼及此之謂分者由本及支之謂星本北而地在南精氣流映揚為本而越為支光芒旁燭唐一行曰懸象在天其本在地星之與地以精光相屬而不繫乎方隅其占測以山河為限而不主於州國是精氣流分之義晰山河分界之限明而星北地南相岐之説與郡縣杳𣺌難辨之疑可推矣李淳風州域分野祕術揚州域曰癸丑支之所屬呉越得丑八數刼煞在寅災煞在卯天煞在辰地煞在已刑在酉丑刑戍又金鏡祕訣揚州丙戍宮以癸酉總一宮之分野內呉越屬丙辰謂太乙厯州遊郡以二十八宿躔度所臨苦與四神刼煞刑併者其域必凶此太乙占呉越分野之法也天之所覆甚廣地之所應無窮而災祥之見纖微具別者大約以分宿為主屬辰參之而再稽於本國之星之度其入度不同則占應自異晉史墨曰越得歲而呉伐之必受其凶釋者曰歲在星紀夫星紀呉越一也何以有得不得之分考呉之始伐越乃在辛卯夏五月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呉乎按太歲在卯曰單閼名䧏入在婺女虛危故曰得歲然何以獨言越得也蓋越之野屬丙丙則與辛合呉越之野屬丑災煞在卯天文志雲歲星所在國不可伐可以伐人呉所伐者乃同得歲星之國故凶杜氏曰歲星所在其國有福呉先用兵故受其殃此越得之之説也乙巳夏五月呉伐越越敗呉於檇李按丑野局地煞在巳檇李為呉之醜地煞巳落呉天盤祕指是年仲夏女十度斗十六度漸次十度與太乙遊宿之度贏二度以其贏者入於天漢是時天市之呉越星界於天漢北河分流之岐呉在越前為稍北越居呉後為稍南正在河漈則越已贏二度醜女七度原主越今行十度合太乙遊行之數此又越之所以獨得於月而勝者也丁未春二月夫差伐越敗越於夫椒按金鏡紫徼丁未越野分宮入庚子元四十四局太乙在八宮陽徳為天目外廹主算三十三主大將三宮外宮廹主㕘將九宮蓋其推法在太乙前一辰為外廹在後一辰為內廹在前 宮為外宮廹在後一宮為內宮廹也是年越果敗戊辰冬十一月丁卯越滅呉是歲天煞在辰災煞在卯且歲星十二歲而周天至此已越三週而復以卯日克之史墨所謂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呉之説驗矣然歲星在寅曰攝提格名監徳在斗牽牛歲星在子曰困敦名天宗亦在牽牛史墨不取而獨取單閼之在婺女則知女度之為越分也益確認山河脈絡於兩戒識雲漢星沈於四維參以古郡國此一行之善法上慎禔而下恪承安在天高辰逺之不可縷分纖析耶
  內緯祕言牛三度寧波府鄞縣慈谿入七分之六女初初度寧波府奉化定海象山三縣入七分之三
  舊浙江通志古測寧波牛女分野今測寧波斗四度藏書集要四明寧波府斗十度丑宮
  紹興府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紹興府禹貢揚州之域其山鎮曰㑹稽牛女之分
  萬厯紹興府志星野諸説大率紹興主牽牛為多舊志雲春秋傳呉越同壤漢永嘉中木火金聚牛女孫氏實有江左陳亡星孛於牽牛班氏別之恐未然按西漢㑹稽兼呉越地故孟堅於兩分皆稱㑹稽鬥牛女連度呉山陰閩嶺南蒼梧亦接壤或分或合總之浙東皆在牽牛度固不牴牾二孫俱領㑹稽太守陳奄有江南山隂無偏王奚必應在呉分哉史墨曰越得歲呉伐之必受其凶呉越歲各有主班氏論未必非也周述學曰紹興府領八縣隸浙江布政司疆域不及古㑹稽十之一所分天度無幾所干災祥甚微當以呉越通占況鬥牛二宿同在星紀一次閫奧之中亦不宜分論惟風雲物氣乃一郡之所發庶可以專視也今清類以辰次配野丑為呉越分屬揚州一行以為在地江河之精氣在天為雲漢地有南北河雲漢亦分兩派南戒自嶺徼達於甌閩為南紀江源自南紀之首循梁州南徼達華陽與地絡相㑹並行而東流謂之南河揚州呉越當南河之末流鬥牛當雲漢之南派故星紀應揚州呉越之分南斗當淮海間牽牛去南河寖逺自豫章抵㑹稽南逾嶺徼訖蒼梧南海為越分清類辰次躔度赤道起虛六度外為的黃道自斗三度至女一度為星紀之次仍元守敬以弧矢定也考班固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費直分斗十度至女六度蔡邕分斗六度至女二度晉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一行初南斗九度中南斗二十四度終女四度其分躔次之殊者以古辰次與節氣相係各據當時厯數與歲差之變也據以南斗為吳分則廣陵當屬斗而晉志以屬牛八牽牛為越分則豫章當屬牛而晉志以屬斗十據清類斗三度入丑則斗一度在燕不得屬九江女二度入子則女六度在齊不得以屬六安非惟躔度分次之失而宿度配郡亦訛故惟據一行之配野守敬之分次則分野之論定其經星分野紫微垣外北斗七星據石氏第四星主吳春秋文耀鉤以㑹稽與北斗七星屬權星據東漢天文志第六星主揚州常以五巳日候之丁巳日為吳郡㑹稽太微垣外三台六星春秋元命苞以上台下星主荊揚天市垣二十二星宋兩朝天文志東南第六星為吳越南斗六星第二星主㑹稽建星在吳越分所主經始之謀女宿南十二諸國十六星周天全度入牛宿七度去北極一百二十三度為越星畢宿北五車五星列星度數以東南一星為司空主楚越其緯星分野木星據精義以東方歳星主齊魯東吳之國火星據精義史記天官書吳分於五行屬火亦相同也其十干分野淮南子甲齊乙東夷若以甲乙俱屬華則甲為齊魯乙為吳越天官書以吳越分其日屬丁其十二支分野據精義寅卯屬東方木卯為吳越淮南子以戌為吳分其九宮八卦分野按河圖四宮㢲屬東南屬吳越經星惟主鬥牛其餘各星僅備參驗而已緯星以木為主以火為輔天干以嶺徼之內屬乙而外為屬丁支辰以屬卯為得正又為屬戌者取其合也其宮卦則重於加照又曰星野之分雖有定屬世厯千古不能無變有因天運而變者有因地勢而變者有因人事而變者以天運論之宿度分於黃道黃道遷於歲差如宿屬斗末者或變而為牛初則野之𨽻於斗末者亦當更而為牛初矣此因天運之變而分野當改也以地勢論之吳越相隔一浙風俗音容相尚頓殊是人物限於山川而山川限為分野惟山亙古今而不變然川亦有壅塞或有開導河或有遷徙如汴城或徙於河之北復更於河之南則亦當隨其遷徙壅導而判其分野矣此因地勢之變而分野當改也以人事論之據魏徙大梁則西河合於東井秦拔宜陽則上黨入於輿鬼或昨屬荊豫今𨽻司兗朝為零桂之士夕為廬九之民此因人事之變而分野當改也若在分野之占亦有異同以人在地上占星有南北之分星在天上現占有隱顯之殊其應災福亦隨以異即南北兩朝之占北國先見變而災重南國遲見變而災輕微矣三才交變如此分野之説豈可泥於一定而無變通之術耶紹興府志王嗣臯曰按舊志載周述學之言篇幅頗長計二千二百餘言其雜引諸書往往多謬由訛以傳訛也如丑為星紀之次其度數始末古人所論不同班固始斗十一度終女七度費直始斗十度終女六度蔡邕始斗六度終女二度迄乎晉志唐書亦復互異豈古人牴牾其説哉特因二十八宿必於每宿內論一距星而諸家所論之星先後不同則宮次之得度亦異周君遂疑為歲差之故則謬矣夫厯法以冬至太陽所躔之度為厯元而歲歲移動故曰歲差即每月昏中旦中之星亦以歲差而移動昭眧也若夫分野原以列宿配之此天地自然之理如尾箕為燕鬥牛女為吳越此説與歲差無涉而儒家不曉乃為瞀亂牽合可乎余怪文獻通考載洪氏隨筆篇為分野因歲差而當變因地勢而當變因遷民而當變杜撰之言太史家嗤之餘謂天變人變之説固不可以論分野若夫川有通塞河有遷徙分野以地勢變此實偶合於天地之理其餘皆妄論也舊志載述學之言多從洪氏來而又加臆説以人命吉凶附㑹分野謹刪而辨之又曰古今為分野之説者言其槩則分以十二辰言其詳則分以二十八宿按吳越繫揚州晉書天文志陳卓所定自南斗十一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唐宋皆因之元書郭守敬所定自南斗四度九分至須女二度一十二分為星紀於辰在丑呉越之分先後差六度有奇然非互異也凡太陽黃道二十八宿直之每宿有一距星距者以此宿與彼宿相距之界也自漢迄宋皆以斗柄為距星故呉越分野始於南斗十一度至須女七度其自斗十一度以前每占無分多不驗郭守敬精算特絶不以斗柄為距星而以斗魁為距星實從唐僧一行之言悟入唐書載一行分野篇凡分野以雲漢貫注列宿相符為驗乃曰南斗在雲漢下流故當淮海間為呉分而牽牛去南河寖逺故自豫章至㑹稽郡又南逾嶺徼皆為越分一行闡其理郭守敬精其算明誠意伯劉基有清類分野志繫以唐書一行之論而劉誠意所指紹興府則曰牛女分野夫既言牛矣又何以言女凡占驗越郡之地與海稍逺者以牽牛驗其沿海一帶皆驗於須女然牛女二宿仍以南斗為領故呉越分野占天官家知之難與儒家言也
  內緯祕言牛五度紹興府山隂㑹稽入八分之五蕭山諸暨餘姚入八分之七女三度紹興府上虞嵊縣新昌入四分之六
  舊浙江通志古測紹興牛女分野今測紹興斗五度藏書集要於越紹興府斗十一度丑宮
  㑹稽縣志或問紹興府既占牛又何以占女曰郡境之南陽宜占牛其隂負海宜占女凡分野有大綱以十二辰分之元授時厯郭守敬所定自南斗四度起厯牽牛之度至婺女二度止為揚州配呉越劉基稱其最精又分野有節目以二十八宿分之今紹興即古越地自唐宋元明以來俱占牛女其應如響
  蕭山縣志清類分野編次紹興府曰牛女分野則占牽牛亦占婺女乃兼二宿此確論也儒者不解以鄭夾漈釋一行雲漢圖悞指南北河為在地之江河夫天有北河三星名北戒南河三星名南戒所謂兩戒也此兩戒為天下大勢所闗故漢志有曰北河為邉門南河為越門漢武帝時有星孛於南北河而擊㧞朝鮮置二郡太史所載班班可考也台州府
  孫綽游天台山賦台嶽之所奇挺實神明之所扶持䕃牛宿以曜峯託靈越以正基
  名勝志陶隱居雲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鬥牛之分上應台星故曰天台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台州府禹貢揚州之域南斗須女之分
  明一統志台州牛女分野
  內緯祕言牛五度台州府臨海太平入五分之三女五度台州府黃巖天台仙居入三分之九
  舊浙江通志台州臨海屬牽牛四度古測台州牛女分野今測台州斗六度
  藏書集要天台台州府斗十一度丑宮
  寧海縣志甘卓范蠡諸人分星次丹陽入斗十六度㑹稽入牛一度寧海接壤㑹稽郡其入牽牛當與鄞越同
  太平縣志厯代星書皆以鬥牛女為呉越之分野郡志亦云台與兩浙皆為南斗須女之分特晉志州郡躔次以㑹稽入牛一度陶𢎞景亦謂天台山當牛女之分上應台宿故以名山分野當在牛女之間於次為星紀於南斗為天梁星於北斗為權星於三台為司命下星於天市垣為呉越星於五星為熒惑於辰為丑
  金華府
  元和郡縣志開皇九年隋平陳置婺州蓋取其地於天文為婺女之分野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金華府禹貢揚州之域牛女之分越地
  明一統志金華府牛女分野
  萬厯金華府志金華自昔以婺女名州宋濓寶婺觀記説者謂自南斗十二度至婺女七度為星紀呉越之分皆屬焉何獨婺之人得以專祠婺女乎是不然呉越之分固廣而鬥牛女之所該亦廣茍以躔度細推之郡之墟正上直於婺女耳星之降祥焉可誣也鄭宗疆婺星所舍辨封域分星災祥之説見於保章氏久矣然而謂婺郡為婺星所舍者其説甚長不可以不辨竊考星經周天五十一萬三千六百八十七里六十八步一尺八寸二分此天之圍數也夫圍數三則徑一實得十六萬二千七百八十八里六十一步四尺七寸二分此天之徑數也至於二十八宿度數每一度計一千四百六里二十四步六寸四分有奇則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合周天之數明矣若以周天之數限於十六餘萬里之內自昔帝王而下闢地之最廣者無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計其四封之境亦不過二萬餘里此外為里者猶十四有餘萬里今星家論著星宿所入度數止以角亢氐為鄭分一曰韓房心為宋分尾箕為燕分斗為呉分牛女為越分虛危為齊分室壁為衞分奎婁為魯分胃昴為趙分觜參為魏分井鬼為秦分栁星為周分翼軫為楚分若以地域二萬里計之不過得星之一十五度耳而乃以三百六十五度盡入於二萬里之內其理果何謂乎此外十四餘萬里或大海或廣漠四夷及百蠻在其間者星宿或無所隸屬焉此其可疑者一也又況尾箕為東方之宿而乃主北方之燕危虛為北方之宿而乃主東方之齊奎婁在西而東主魯井鬼在南而西主秦畢昴正西而北主乎趙角亢正東而中主乎鄭以至呉越居東南乃屬北方鬥牛女之分宋與衛鄰乃屬東方房心之分周在河陽既以為南方栁星張之次而班固復以子為周趙在河北既以為西方昴畢之次而班固復以寅為趙則東西南北互易其位靡有定據是星之與土各自異方矣此其可疑者二也又如北斗之度周乎天中猶可謂主乎九州若天五車九坎皆在牽牛之南偏居一方而亦分主列國何耶此其可疑者三也至論其躔次之疎宻地壤之廣狹則又有疑焉宋衞之於燕踰越甚逺而房心尾箕實連而為次魯衞與趙疆理不入而奎婁昴畢實貫而為列自鬥牛以至室壁皆北方之宿也而南起二廣東亘江浙過宋魯而北終於齊衞則自呉越而至齊至衞皆連乎是七宿者也夫尾箕乃幽燕之分而鬥牛二宿承之閩廣幽燕呉越相望判乎其不相入矣自井鬼以迄翼軫皆南方之宿也而西起秦雍南帶四川又北折入於三河成周而南始入於楚帶乎衡湘則自秦雍而至楚至衡湘皆連乎是七宿者也角亢乃鄭之分與楚為隣翼軫而下角亢聨之秦雍荊衡里道絶逺杳乎其不相比矣星甚相邇其地絶相逺其故何耶此其可疑者四也而又於南則分野太疏於北則分野太宻宋鄭二國同在豫州之東為里幾何而乃當夫角亢氐房心之五星魯衞二國宻比乎兗徐之間所封尚狹而乃當夫室壁奎婁之四次周遷洛陽其地尤褊而分秦與楚之外亦獨占夫栁星張之三次北之分野可謂太宻矣鬥牛女止三宿耳而南起二廣東抵福建二浙北至江南兩淮逺據江南之九路井鬼二宿耳而北起於秦南及四川以至於河南溪洞雲南大理諸國奄及西南之二方南之分野可謂太疏矣或疏或宻所隸不等其又何耶此其可疑者五也或者求其説而不得則曰其國始封之日推歲星所在而言謂如歳星在鬥牛而呉越始封而鬥牛屬呉越自以為得其説矣而不知太史公天官書謂木火金水土各以其捨命國則不但指嵗星而已也雖然二者之義䝉則於斯皆謂未然何者姑以婺女一星考之星經雲茲星明則天下豐女功儲大國充富夫二十八宿隨天運轉靡一息之或停輝光所燭下及萬方何有乎分野之局婺星凡十一度計一萬五千四百七十里豈但臨乎婺郡而已此星一明豐及天下其照臨之逺且大槩可想矣竊謂天道流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初何嘗有限界星天星也亦何限哉大抵宇宙間萬象異形而同體三才異位而同神蓋自有交相感應之理此其機括之所係淵乎至哉嘗考左氏所載高辛遷閼伯於商邱主辰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故參為晉星夫商邱豈必上當辰大夏豈必上當參惟人職主是星而為之祀則是星之休咎亦隨其地而應焉杜預注謂主辰主參為主祀是也能知乎此則䝉所謂前之五疑者又不待辨而自明矣是以朔方共主於昴宿則昴亦應之其餘蠻夷諸國亦必於星宿各有所主特中國不得而盡聞耳然後知分野之説即星之所應言之則可以地驗之則不可此杜元凱主祀之言實為古今確論也䝉近為寶婺觀作重建記謂郡因所主宇而祀之非有局於分野既不悞於歲星所封亦不拘泥於五星所捨命國之論實有合於元凱主祀所注足以釋千古之疑焉明道先生謂天地間只有一箇感與應而已更有甚事伊川先生謂感應之理知道者黙而觀之是雖概為事物而言然主祀之義亦可驗於此矣䝉庸取是而為之辨
  內緯祕言牛三度金華府金華蘭谿東陽入六分之四女四度金華府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入七分之二
  舊浙江通志古測金華牛女分野今測金華斗四度藏書集要寳婺金華府斗十二度丑宮
  蘭谿縣志蘭古於越國揚州之地分野為鬥牛婺女之間至隋唐以婺名州則婺星專屬吾郡之分星矣
  浦江縣志婺星一十一度一萬五千四百七十里浦江去金華百里同婺女之次明矣
  衢州府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衢州府禹貢揚州之域牛女之分明一統志衢州牛女分野
  𢎞治衢州府志魏陳卓分星度最精乃以㑹稽入牛一度若然則衢之分星當在牛而國史志地星又謂兩浙當南斗須女之分故並載以俟知者
  內緯祕言牛二度衢州府西安江山二縣入二分之六女二度衢州府龍游常山開化入七分之八
  舊浙江通志古測衢州牛女分野今測衢州斗四度藏書集要太末衢州府斗十二度丑宮
  西安縣志蔡汝楠天文略曰十二次揚州丑分星紀之次衢州自牛五度至女一度明清類分野書曰衢自牛五度至女三度按天文諸家言或以㑹稽為呉或以牛女兼主越或言牛不及女或言斗不及牛或言星不言度獨天文略分野書二説為正蓋鬥牛承箕尾末度自淮而江東漸三呉南盡宣歙而斗乃分入饒信洪吉諸州之界牛則自睦以東合婺之須女故為牛女而衢地適當其處故二書得以鑿鑿言之總之㑹稽越也本不兼呉斗呉星也本不入越女越星也本不入呉此其劃然可辨者惟唐一行以衢屬㑹稽入牛一度至五度是已而又不及女且度數又與二説不同常以度數與道里較之女固婺星也牛女之界被於閩粵逺而衢與婺相距僅二百里則不應入三度而宜為一度可無疑矣
  開化縣志金華舊為婺州而衢在唐亦常以女名樓江山舊亦稱須江
  嚴州府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嚴州府禹貢揚州之南境牛女分野
  明一統志嚴州牛女分野
  萬厯嚴州府志嚴州清類分野書自斗三度至女一度屬呉越分揚州而一統志亦謂天文牛女分野戴槐志淳安謂去㑹稽六百餘里范蠡鬼谷諸人以㑹稽入牛一度則淳安尚未入牛當如宋史所云南斗須女之分似為有據建徳縣志舊郡治在淳安之雉山故云
  內緯祕言牛三度嚴州府建徳淳安桐廬三縣入三分之四女初度嚴州府遂安夀昌分水入八分之四
  舊浙江通志古測嚴州牛女分野今測嚴州斗三度藏書集要嚴陵嚴州府斗十三度丑宮
  夀昌縣志夀昌本㑹稽富陽地當在牛一度天文志以㑹稽入牛一度故云
  分水縣志按揚州分野舊史謂總屬鬥牛女此就揚州統言之也若以一邑分言之不惟專屬一星而且專屬星之一度其間分寸未可混也蓋在天一度在地計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二尺九寸四分斗有二十五度牛有七度女有十一度概以三星隸之豈有一邑而統十二萬里者乎今考天盤合地盤之法以星宿配山川而不及郡邑蓋郡邑時有改移山川永無變易而杭之崤山當斗宿在新城分水之界相去僅四十里則當從斗為是
  溫州府
  宋史天文志東甌五星在翼南天文録曰東甌東越也今永嘉郡永寧縣是也按東甌五星晉志在二十八宿之外乾象新書屬張宿武宻書屬翼宿與步天歌合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溫州府禹貢揚州之域鬥牛須女之分越地
  明一統志溫州鬥牛女分野
  萬厯溫州府志溫州故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呉越地其分野所值當在鬥牛之交於辰則丑於次則星紀於宿則鬥牛女
  內緯祕言斗五度溫州府瑞安平陽泰順三縣入六分之八一本在牛五度斗二十一度溫州府永嘉瑞安二縣入五分之七樂清平陽泰順三縣入六分之八
  舊浙江通志古測溫州鬥牛分野處州斗分野今測溫州斗六度處州斗四度
  藏書集要東甌溫州府斗十四度丑宮
  瑞安縣志按諸家志呉越揚州分野雖起度不同要不越於鬥牛須女間此次舍之正星也至於翼南東甌五星是為一方專星惟東甌主之而他郡不與焉
  謹按舊浙江通志星野度數沿訛者多不能符合今測而嚴州但云淳安尚未入牛度溫處旁引東甌處士星又與分野圖説自相牴牾故並録以俟參考
  處州府
  名勝志隋開皇九年處士星見於分野因置處州宋史天文志少微四星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一名處士或曰博士宮南第一星處士第二星議士第三星博士第四星大夫明大而黃則賢士舉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處州府禹貢揚州之域斗分呉地古縉雲之壇
  宋濓神仙宅碑栝之名山上直少微天文家所謂處士之星也靈輝下燭凝粹敷和
  崇禎處州府志處州古括蒼地於天文屬揚州斗分為牛女之次上直少微星應處士故以名郡
  內緯祕言斗十七度處州府麗水青田縉雲松陽遂昌入三分之七龍泉慶雲雲和宣平景寧五縣入四分之二




  浙江通志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三
  疆域
  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而辨方正位以為民極此大司徒職方氏之掌所以正經界也
  聖朝統御萬國六合一家原無此疆彼界之限而郡縣所轄各有定製考舊圖而準今志浙省廣輪之數可按籍而知已志疆域
  浙江全省
  御纂圖書集成浙江布政使司所轄地析揚之南跨閩之北東距海洋西控宣歙廣五百一十里袤一千七百五十九里周圍五千二百七十五里統府十一附㑹城者一曰杭州㑹城東北之府一曰嘉興西北之府一曰湖州西之府一曰嚴州西南之府三曰金華曰衢州曰處州東南之府四曰紹興曰寧波曰台州曰溫州
  舊浙江通志東至大海蓮花洋界西至江西廣信府界六百五十五里南至福建沙埕界一千三百里北至江南蘓州府界三百三十里東南至大海水洋為界西南至福建浦城縣界七百三十里東北至江南金山衞界四百三十里西北至江南寧國府界四百一十里
  杭州府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八十二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赭山海口六十里西至嚴州府桐廬縣界一百三十五里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二十八里北至湖州府徳清縣界四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百里
  杭州府志東南到紹興府蕭山縣西興界二十八里自界到縣一十里西南到金華府浦江縣金沙嶺界三百四十里自界到縣一百一十里東北到嘉興府石門縣十六都橫溪界一百二里自界到嘉興府九十里西北到江南寧國府寧國縣干秋闗界二百八十里自界到寧國府一百一十里
  錢塘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四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杭州府志東至清泰望江二門抵城而止西至餘杭縣長橋界十里南至富陽縣廟山界七十里北至湖州徳清縣導墩舖界七十里東南到紹興府蕭山縣西興界二十八里西南到富陽縣分金嶺界六十五里東北到仁和縣羲和坊四里西北到餘杭縣西溪界四十里
  謹按杭州府志依明制列仁和為首縣伏查大清㑹典敘錢塘於仁和之前舊浙江通志亦同今恭閲御定皇輿圖表於杭州府屬首列錢塘自宜欽遵奉為銓次以下各門悉准此例
  仁和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六十一里南北袤八十四里成化杭州府志東至海寧縣上舍涇界六十里自界至縣四十七里西至錢塘門抵城而止南至紹興府蕭山縣漁浦界二十八里自界至縣一十里北至湖州府徳清縣五林村界四十五里自界至縣三十六里東南到紹興府蕭山縣西興界二十八里自界到縣一十里西南到甘泉西城腳下接錢塘縣界東北到嘉興府崇徳縣即今石門縣橫溪界一百二里自界到縣二十七里西北到湖州府徳清縣導墩舖界七十里自界到縣四十里
  謹按通志各門俱詳志原始例引前代舊志獨疆域厯朝建置不一道里逺近亦殊當以見在版圖為正故各府謹遵御定皇輿表外惟引用康熙二十二年所修舊通志及各府縣新志其間微有異同者則以縣志分注於府志之下以備參考惟杭州府志內仁和一縣疆域誤襲咸淳志之文查成化府志與今仁和縣志合故仍之
  海寧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杭州府志東至嘉興府海鹽縣金牛山界八十三里西至仁和縣上舍涇界四十七里南至紹興府蕭山縣浙江中流界四十里北至嘉興府石門縣白塔界三十里東南到紹興府餘姚縣石棋山界六十里西南到蕭山縣赭山浙江中流界五十四里東北到嘉興府海鹽縣橫湖界七十八里西北到湖州府徳清縣大麻堰界四十八里
  海寧縣志自縣治至
  京師四千一十三里
  富陽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九十里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杭州府志東至錢塘縣湖塘山石碑界二十五里富陽縣志到縣九十里西至新城縣分派峴界三十里富陽縣志到縣五十里南至紹興府諸暨縣嶺峰界八十五里富陽縣志到縣一百六十里北至餘杭縣篠嶺界三十里富陽縣志到縣五十五里東南到紹興府蕭山縣古石碑界四十五里西南到金華府浦江縣金沙嶺界一百四十里東北到錢塘縣分金嶺界五十里西北到臨安縣芝羅嶺界四十五里
  富陽縣志東北至
  京師四千三百里
  餘杭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七十里東西廣四十三里南北袤八十四里
  杭州府志東至錢塘縣長橋界二十六里餘杭縣志自界至縣四十五里西至臨安縣杜塢橋界一十七里餘杭縣志自界至縣一十八里南至富陽縣篠嶺界二十五里餘杭縣志自界至縣三十里北至湖州府武康縣馬頭山界五十九里餘杭縣志自界至縣三十里東南到錢塘縣西溪界三十里餘杭縣志自界至縣四十里西南到臨安縣進賢西村界二十五里餘杭縣志自界至縣二十五里東北到武康縣盤石界六十五里餘杭縣志自界至縣三十五里西北到湖州府安吉州獨松闗界七十五里餘杭縣志自界至州四十五里
  餘杭縣志東北至
  京師陸路三千二百八十里水路四千一百一十二里
  臨安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一百里東西廣五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杭州府志東至餘杭縣杜塢橋界一十八里自界至縣一十八里西至於潛縣橫塘塍界三十五里自界至縣三十里南至新城縣閟嶺界四十里自界至縣三十里北至湖州府孝豐縣倪嶺界七十里自界至安吉州四十里東南到富陽縣青樹嶺界三十五里自界至縣四十五里西南到新城縣筍嶺界二十五里自界至縣五十五里東北到餘杭縣進賢西村界二十五里自界至縣二十五里西北到於潛縣天目山界五十里
  臨安縣志北抵
  京師水行四千一百三十里陸行三千三百二十里
  於潛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一百七十里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杭州府志東至臨安縣橫塘塍界三十里自界至縣三十五里西至昌化縣蘆嶺界三十里自界至縣一十里南至嚴州府分水縣磚山埠界六十里自界至縣一十二里北至江南寧國府寧國縣千秋闗界五十五里自界至縣一百五里東南到新城縣浮雲嶺界四十里自界至縣八十里西南到昌化縣金鷄嶺界三十里自界至縣一十五里東北到湖州府安吉州水凝嶺界九十里自界至縣一百五里西北到昌化縣羅紋嶺界五十五里自界至縣三十五里
  於潛縣志北至
  京師陸行三千三百八十里水行四千二百一十五里
  新城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九十里
  杭州府志東至富陽縣衆圃石牌界二十里新城縣志自界至縣二十五里西至於潛縣寶福山界七十五里新城縣志自界至縣三十五里南至嚴州府桐廬縣白峰山界二十里新城縣志自界至縣二十五里北至臨安縣金嶺界七十里新城縣志自界至縣二十里東南到富陽縣高平嶺界二十一里新城縣志自界至富陽六十四里西南到嚴州府分水縣桐嶺界二十五里新城縣志自界至縣七十里東北到臨安縣呉村界二十五里新城縣志自界至縣五十里西北到於潛縣浮雲嶺界七十七里新城縣志自界至縣三十一里
  新城縣志東北至
  京師四千三百二十里
  昌化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二百一十里東西廣八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
  杭州府志東至於潛縣界頭溪界一十五里自界至縣三十里西至江南徽州府歙縣昱嶺闗界七十五里自界至縣一百七十五里南至嚴州府淳安縣沈嶺界七十五里自界至縣一百五里北至江南寧國府寧國縣黃花闗界六十里自界至縣一百二十里東南到嚴州府分水縣洪嶺界五十里自界至縣三十里西南到淳安縣貢嶺界七十里自界至縣一百二十里東北到於潛縣羅紋嶺界三十里自界至縣五十里西北到徽州府績溪縣蕨嶺界八十里自界至縣八十里
  昌化縣志北達
  京師陸行三千三百里水行四千二百里
  嘉興府
  名勝志在浙江省城北一百八十里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江南松江府華亭縣界五十里西至杭州府仁和縣界一百里南至海八十三里北至江南蘓州府呉江縣界二十七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十里
  嘉興府志東南盡平湖界大海接江南金山衞一百五里西北盡桐鄉界烏程之烏鎮五十里西南盡石門界仁和縣之金鵝鄉一百里東北盡嘉善界蘓州府長洲縣之章練八十里
  嘉興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四里嘉興府志東界平湖嘉興縣志東至平湖縣界白馬堰五十四里東南界海鹽嘉興縣志南至海鹽縣界五十三里東南到海鹽縣界五十四里自界首到海鹽縣九里東北界嘉善嘉興縣志北至嘉善縣界三十二里東北到嘉善縣界三十里自界首到嘉善縣五里西南北並界秀水嘉興縣志西至城內秀水縣界十步城外西南至秀水縣界三里南至城內秀水縣界十步北至城內秀水縣界十五步西北到城內秀水縣界二十一步自界首到秀水縣一里
  秀水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三十八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嘉興府志東界嘉善秀水縣志東北至嘉善縣界四十五里東南界嘉興秀水縣志東至嘉興縣界三里南至嘉興縣界十五里東南至嘉興縣界五里東北界呉江秀水縣志北至呉江縣界三十里西北界石門秀水縣志西北至桐鄉縣烏鎮界四十五里西南界桐鄉秀水縣志西至桐鄉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桐鄉縣界三十里
  嘉善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三十六里東西廣三十九里南北袤九十八里
  嘉興府志東界江南華亭嘉善縣志東至松江府七十里西至本府北門二十七里東南界平湖嘉善縣志東南至平湖縣治三十六里西南至府治三十六里南界嘉興嘉善縣志南至嘉興縣界一十里北界江南崑山嘉善縣志東北至青浦縣界三十 六里至長洲縣界四十里西北界江南呉江嘉善縣志北至呉江縣界三十二里
  嘉善縣志達省城二百里達
  京師水行四千一百三十里陸行三千六百二十里
  海鹽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南八十里東西廣六十四里南北袤八十八里
  嘉興府志東南廹海海鹽縣圖經東半裏海東南二裏海西南界海寧海鹽縣圖經西六十三里南四十八里西南五十里並至海寧縣北界嘉興海鹽縣圖經北七十里嘉興縣東北界平湖海鹽縣圗經東北五十里平湖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嘉善縣
  海鹽縣圖經至司二百七十五里至
  京水程四千一百六十五里陸程三千八十二里
  石門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九十里石門縣志東北抵嘉興府水陸各八十里東西廣五十二里南北袤二十七里
  嘉興府志東北界桐鄉石門縣志東界桐鄉募化鄉二十里北界桐鄉保寧鄉二十里東北至桐鄉清風鄉三十里西南界徳清石門縣志西界徳清縣金鵝鄉二十五里西南至金鵝鄉二十五里東南界海寧石門縣志南界海寧昌亭鄉十里東南至海寧元吉鄉十里西北界歸安石門縣志西北至歸安太一鄉三十里
  石門縣志西南抵布政司水陸各一百十里北達京師水四千一百九十里陸三千六百七十里
  平湖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五十四里東西廣三十九里南北袤六十八里
  嘉興府志東南界海平湖縣志東界海三十六里南界海二十七里西界嘉興平湖縣志西界嘉興縣三里西南界海鹽平湖縣志南界海鹽四十里北界江南華亭平湖縣志東北界江南華亭二十九里西北界嘉善平湖縣志西北界嘉善十五里
  平湖縣志西南至布政司二百四十九里西北至京師水路四千一百五十四里陸路三千六百三十八里
  桐鄉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六十里東西廣三十五里南北袤六十里
  嘉興府志東界嘉興桐鄉縣志東至嘉興縣嘉㑹都界一十八里東南界海鹽桐鄉縣志南至海寧縣昌亭鄉界三十里東南至海鹽縣長水鄉界四十五里東北界秀水桐鄉縣志東北至秀水思賢鄉界三十八里西南界石門桐鄉縣志西至石門縣玉溪鎮界二十五里西南至石門縣崇徳鄉界二十七里西北界歸安桐鄉縣志西北至歸安縣太原鄉界三十七里北界江南呉江桐鄉縣志北至呉江縣澄源鄉界三十二里
  桐鄉縣志至省㑹水陸各一百七十里至
  京師水路四千一百三十里陸路三千七百一十二里
  湖州府
  名勝志在省城西一百八十里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八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江南蘓州府呉江縣界六十里西至江南廣徳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杭州府仁和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蘓州府呉縣界一十八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三百里
  湖州府志東南至嘉興府桐鄉縣界九十里以烏鎮為界自界到嘉興府又八十里西南至江南寧國府寧國縣界二百四十里以紫峴山為界自界到寧國府又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江南蘓州府呉江縣界六十里以染店浜為界自界到蘓州府又七十里西北至江南常州府宜興縣界七十里以懸腳嶺為界自界到常州府又七十里
  烏程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一百八里南北袤八十一里湖州府志東至江南呉江縣界七十二里以潯溪為界西至長興縣界三十五里以水瀆中分為界南至歸安縣界六十三里以橫水中分為界北至太湖口一十八里東南到歸安縣一里以小市巷為界烏程縣志界兩平橋西南到歸安縣界五十里以呂村為界東北到呉江縣界六十里以諲澤浦中分為界西北到長興縣界三十里以卞山村為界
  歸安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六十五里湖州府志東至桐鄉縣界八十二里以璉市東為界西至烏程縣界一里以儀鳯橋西為界南至徳清縣界六十里以橫溪中分為界北至烏程縣界二里以奉勝門為界東南至嘉興府石門縣界一百二十里以白馬村為界西南至安吉州界一百二十里以銅山鄉石門村為界東北至烏程縣界四十里以上陂村為界西北至烏程縣界五里以荻塘為界
  長興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七十里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長興縣志東西相距一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湖州府志東至烏程縣界三十五里以白鶴嶺為界西至江南廣徳州界二百里以龍目嶺為界長興縣志西至廣徳州界一百里南至安吉州界六十里以小溪橋為界長興縣志南至安吉州界一百一十里北至江南宜興縣界六十里以懸腳嶺為界東南至烏程縣界三十五里以宋瀆中心為界西南至安吉州界六十里以趙村為界長興縣志西南至安吉州界一百五里以白水澗為界東北至太湖口二十五里西北至江南常州府宜興縣界七十里以義鄉山為界
  長興縣志東南至省城二百五十里至
  京師四千三百七十里
  徳清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南九十里東西廣六十三里南北袤六十九里徳清縣志東西相距七十五里
  湖州府志東至石門縣九十里以大麻村為界徳清縣志到石門縣一百八里西至武康縣界三里以金鵝山為界徳清縣志西至武康縣三里以永安橋為界到縣二十六里南至仁和縣界三十里以五林村為界徳清縣志到杭州府九十里北至歸安縣界三十里以渚前瀆為界徳清縣志北至歸安縣界三十六里到湖州府一百里東南至仁和縣界三十里以古駱塘為界徳清縣志東南到海寧縣界九十三里以古駱塘為界西南至仁和縣界一十五里以奉口斗門為界東北至歸安縣界五十四里以郜浦中流為界西北至歸安縣界三十五里以渚前瀆為界
  徳清縣志南達浙江布政司九十餘里北達
  京師三千八百里
  武康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一百七十里東西廣七十九里南北袤四十五里
  湖州府志東至徳清縣界二十三里以金鵝山為界武康縣志東至金鵝山二十七里西至安吉州界五十五里以銅峴山為界武康縣志西至安吉州界高塢嶺七十里南至餘杭縣界三十里以馬頭闗為界北至歸安縣界一十五里以桃塢嶺為界武康縣志北至桃塢嶺三十五里東南至錢塘縣界三十六里以界頭村為界武康縣志東南至錢塘縣三十七里西南至餘杭縣界三十五里以盤溪為界武康縣志西南至餘杭縣闔石埃三十五里東北至歸安縣界四十里以塘頭舖為界西北至歸安縣界一百八十里以方山為界武康縣志西北至方山嶺二十八里
  武康縣志至浙江布政司九十里至
  京師陸路三千八百九十一里水程四千四百七里
  安吉州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七十里
  湖州府志東至武康縣界三十五里以銅峴山為界安吉州志東至武康縣九十里西至江南廣徳州界四十里以苦峴山為界安吉州志西至廣徳州九十里南至孝豐縣界三十里以沿干市為界安吉州志南至孝豐縣四十里南二十里抵沿干為孝豐縣界北至長興縣界五十里以方山謝公鄉為界安吉州志北至歸安縣一百二十里北四十五里抵小溪橋為長興縣界東南至餘杭縣界四十五里以獨松闗為界西南至江南寧國府寧國縣界一百二十里以下峴山為界安吉州志西南三十里抵錫干為孝豐縣界東北至長興縣界四十三里以梅溪鄉大嶺為界安吉州志東北四十三里抵前趙村為歸安縣界西北至江南廣徳州界四十一里以五嶺為界安吉州志西北四十里抵龍潭嶺為長興縣界
  安吉州志東南至省城三百里北至
  京城四千二百里
  孝豐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九十里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湖州府志東至武康縣界三十里以菱湖嶺為界孝豐縣志東至武康縣一百二十里西至江南廣徳州界四十里以苦峴山為界孝豐縣志西至江南寧國府一百二十里以孔夫闗為界南至臨安縣界五十里以烏山闗為界孝豐縣志南至臨安縣六十里北至安吉州界二十五里以沿干溪為界孝豐縣志北至安吉州四十里東南至餘杭縣界三十里以幽嶺為界孝豐縣志東南至餘杭縣一百一十里西南至於潛縣界三十里以郎採闗為界孝豐縣志西南至於潛縣七十里東北至安吉州界二十里以穆王城為界孝豐縣志東北至安吉州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江南廣徳州界三十里以金鵝嶺為界孝豐縣志西北至廣徳州界七十里
  孝豐縣志至省二百五十里至
  京師四千三百九十里
  寧波府
  名勝志在省城南五百里寧波府志西北至省城四百八十里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二百二十四里南北袤二百八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海岸一百四里西至紹興府餘姚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台州府寧海縣界一百四十六里北至海岸六十二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四十里
  寧波府志東南極海岸一百一十二里東北極海岸七十二里南極柵墟嶺之海一百四十六里西南極杉木嶺一百二十六里皆際於台州西極桐下浦一百二十里西北極鳴鶴鄉之雙河一百有五里皆際於紹興
  鄞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六十五里南北袤六十六里
  寧波府志東至陽堂鄉隴東河舖三十五里界鎮海南至鄞塘鄉傅河壩五十里鄞縣志五十五里界奉化西至桃源鄉潘嶴嶺三十里界慈谿北至老界鄉磚橋舖十五里界鎮海東南至豐樂鄉之金峩山九十里界奉化西南至通逺鄉梅山嶺一百七十里界紹之餘姚東北至老界鄉張家堰四十一里界鎮海西北至清道鄉西渡三十五里界慈谿慈谿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六十里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九十里
  寧波府志東至梅林涇鸕鶿浦六十里界鎮海南至鍾乳山潘嶴嶺三十里界鄞西至桐下湖從浦至大江八十里界餘姚北至海中桑嶼黃牛山六十里界海鹽東南至西渡江心十五里界鄞西南至楊溪村石門山一百里界餘姚東北至鴈門嶺六十里界鎮海西北至上林鄉八十里界餘姚
  慈谿縣志西北至省城四百三十里至
  京師四千六百一十里
  奉化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八十里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里
  寧波府志東至鄞之藤嶺道陳嶺七十里西至新昌縣六詔嶺嵊縣剡嶺界俱一百里南至寧海柵墟嶺六十里北至鄞北渡四十五里東南陸路由十廟碶渡海並折水路凡二百五十里界象山西南由杉木嶺至龍宮馬嶴八十里界寧海東北至金峩山嶺六十里界鄞西北至箬坑嶺一百二十里界嵊奉化縣志西北到嵊縣一百七十里上虞縣二百里餘姚縣二百二十里
  奉化縣志至浙江布政司陸路五百六十里水路六百里至
  京師陸路四千六百三十里水路四千五百五十八里
  鎮海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北六十五里東西廣二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五十七里寧波府志在郡治東北六十里東西相距二百五十里南北相距二百三十里
  寧波府志東北切近海岸由闗口二里至港口又五里至虎蹲山又十里至蛟門山又十里至搗杵山又三十里至金塘山西首山腳又十里至太平山又十里至後海又五十里至東霍山又五十里至西霍山又二十里至七姊妺山計洋面延袤四十里東北界定鎮洋汛西北界乍浦洋汛南至靈巖鄉阿育王山三十里界鄞西至清泉鄉浦橋北五十里界鄞東南至海晏鄉旗頭山青龍港海洋一百十里界象山西南至崇丘鄉張家堰三十五里界鄞西北至靈緒鄉東埠墟松浦閘一百二十里界慈谿
  鎮海縣志西北至省城五百三十里至
  京師四千七百二十里
  象山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廣二百里南北袤二百五里象山縣志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
  寧波府志東至海岸四十里南至海岸一百二十里西至寧海一百八十里北至奉化一百九十里東到鄞港東殊山八十里南到寧海界秋蘆門海港一百九十里西到寧海界蓋蒼山脊一百里北到鄞港中烏嶼山六十里東南到海岸三十里西北到奉化界鄞港中白石山六十里東北到鄞港中翁山七十里西北到寧海縣界漁溪梅港一百五十里
  象山縣志西北至省城七百五十里至
  京師四千九百五十里
  定海縣
  寧波府志在府治東北二百六十里自東門至甬東嶴十五里過呉洞二嶴又十五里過蘆蒲嶴又十里過舵嶴又十里至大展嶴又十里為東之盡從海船渡過蓮花洋金缽盂計水道五十里至普陀山往東南十里至朱家尖往南三十里至桃花登步六橫俱係懸山舟行可達大小洛伽山外係大洋可達日本國自南門三里至道頭水道二十里至螺頭門過橫水洋向南至大榭向西至金塘六十里至蛟門三十里至小港口十里至招寶山界鎮海縣自西門鹽倉嶴五里過西高嶺十五里至紫薇嶴十里至岑港嶴向西北二十里至大小沙向西二十里至碇齒為西之盡從海船過渡五里至冊子山又十里至金塘鄉又二十里與鎮海縣蛟門連界自北門至𩑐河嶴向東北十里過東高嶺又十里至皐洩嶴十里至白泉嶴十五里至北墠嶴又十里至大展嶴與舵嶴連接從𩑐河正北二十里至千欖嶴又二十里至馬嶴從海船過渡至秀山再渡至岱山外即衢洋洋外即衢山與江南崇明鎮洋面接界
  定海縣志定海縣境舊志所載當時以海面遼濶不可道里計故就潮候約言之今之縣境則異是東自沈家門至塘頭嘴普陀大小洛伽朱家尖樹栨洋嶼梁橫葫蘆白沙南自龜山至大小渠山小貓六橫蝦岐西自大榭金塘至野鴨中釣外釣冊子菜花刁柯魚龍蘭山太平搗杵北自灌門至筊杯官山秀山長白龜鼈岱山峙中雙合東墾西墾燕窩東南自十六門一名石衕門至大小干拗山桃花山順母塗登埠馬蟻㸃燈馬秦西南自竹山至鴨蛋盤嶼螺頭洋螺蟹嶼寡婦礁摘箬大貓穿鼻西北自裏釣至馬目𤓰連菰茨五嶼桃花女東北自釣門至螺門蘭山青黃肚栲鼈竹嶼東西嶽長塗劍山五爪湖樸頭王山山俱內洋地若東之浪岡福山北之大小衢山鯗蓬寨子爛東𤓰西北之大小漁山魚腥腦東北之香爐花瓶青幇廟子湖鼠狼湖東西寨黃星三星霜子菜花環山則皆外洋也其南內洋至六橫與鎮海縣接界西內洋至金塘與鎮海縣蛟門山接界北外洋而上為羊山徐公山則江浙連界若西南之梅山青龍港穿鼻港旗頭洋則屬鎮海縣東西雙嶼牛門青門旦門鎻門澹水門洞下門道人龍洞亂礁鞍子大目牛欄珠山韭山石浦孝順洋則皆屬象山縣西北內洋之游山七里墅虎蹲招寶蛟門固屬鎮海縣而外洋之東西霍七姊妹亦附鎮海縣黃盤則為江南省金山衞對出灘滸二山在羊山西北者俱屬江南省汛惟乍浦屬嘉興府之平湖縣東北外洋至浪岡猶江浙聫界而花腦洛華梳頭馬蹟裘子璧下東庫大小盤陳錢李西則專屬江南省汛地此又界限之不可不辨者也
  定海縣志西至省城七百六十里至
  京師四千九百六十里
  紹興府
  名勝志在省城東南一百三十八里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二百九十里南北袤四百四十七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寧波府慈谿縣界二百里西至杭州府富陽縣界二百三十五里南至金華府東陽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海口三十里紹興府志北至海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四百五十八里
  紹興府志東南至台州府天台縣界三百里西南至杭州府富陽縣界一百九十二里東北至寧波府慈谿縣界二百二十七里西北至杭州府錢塘縣界一百二十五里
  山陰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九十八里南北袤一百一十八里
  紹興府志東至㑹稽縣不二里許界運河而中分之東南至覆盆嶺諸暨縣界四十里南五十里際古博嶺西南踰金牛嶺七十里達於浣江亦接諸暨北至海岸四十里沙隄極目轉徙無常海之北岸則嘉興之澉浦也東北以宋家漊為界隣㑹稽西至錢清五十五里界蕭山縣西北抵航塢之𤓰瀝村亦達於海
  㑹稽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九十二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紹興府志東九十里至曹娥江之中流上虞縣界㑹稽縣志東九十二里至曹娥江之中流東南一百四十里至三界南一百一十里至南嶀口溪之中流並嵊縣界西南八十里至駐日嶺諸暨縣界西一里運河中流西北三里並山隂縣界北二十里一抵海㑹稽縣志逾北岸嘉興府海鹽縣界東北七十五里至瀝海纂風鎮上虞縣界蕭山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一百一十一里東西廣六十二里南北袤九十里
  紹興府志東五十里至浦陽江之中東南五十一里至螺山之外東北四十九里至龕山抵航塢山並山隂界西至浙江之中二十三里西北一十五里並錢塘縣界南至壕嶺六十五里諸暨縣界西南四十八里至黃嶺富陽縣界北至大海之中三十五里杭州府仁和縣界
  蕭山縣志至省城三十里至
  京師四千三百四十三里
  諸暨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一百四十二里諸暨縣志至本府一百一十里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紹興府志東至古博嶺山隂縣界駐日嶺㑹稽縣界俱七十里西至五洩山富陽縣界金華府浦江縣界俱五十里南至善坑嶺白巖山金華府義烏縣界六十里北至兔石頭蕭山山隂二縣界俱九十里東北至白水山山隂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雀門嶺富陽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日入柱山浦江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宣家山嵊縣界八十里而近白水嶺金華府東陽縣界八十里而遙
  諸暨縣志至布政司二百里至
  京師四千四百二十里
  餘姚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北一百四十七里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餘姚縣志東西廣五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九十六里
  紹興府志東二十里界桐下湖橋餘姚縣志東十里界桐下湖橋東南三十五里界楊溪之石門山餘姚縣志東南四十五里界石門山東北七十里界上林之漾塘並慈谿縣西三十里界小楂湖西南六十里界筀竹嶺餘姚縣志西南五十里界筀竹嶺西北七十里界烏盆斷塘並上虞縣南一百六十一里界黎州山嵊縣北三十五里入海際又北包懸泥山跨海之北抵海鹽縣
  餘姚縣志至省城三百一十里至
  京師四千五百七十里
  上虞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五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一里上虞縣志南北一百三十里
  紹興府志東二十里至通明壩上虞縣志東二十八里至新橋東南四十五里至帛道猷嶺東北二十里至新壩俱餘姚縣界西二十八里至曹娥江之中流西北八十七里至黃家堰俱㑹稽縣界上虞縣志西北八十里至黃家堰西南九十里至車騎山南一百三十里至覆巵山俱嵊縣界上虞縣志南七十里至郁嶺石牀舖嵊縣界北六十里抵海上虞縣志海北即嘉興府海鹽縣界
  嵊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南一百八十里嵊縣志達府一百一十里東西廣三百七十六里南北袤一百七十六里
  紹興府志東至陸照嶺一百四十里寧波府奉化縣界東南至太湖山七十里南至胡塍一百五里俱新昌縣界西南至白峰嶺九十里東陽縣界西至勞績嶺一百三十六里諸暨縣界西北至孫家嶺七十里北至池湖五十五里俱㑹稽縣界東北至郁樹嶺六十里上虞縣界
  嵊縣志至省城三百二十五里至
  京師水行四千六百四十里陸行四千五百四十五里
  新昌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南二百二十里東西廣二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
  紹興府志東至黃柏尖台州府寧海縣界一百里新昌縣志至縣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闗嶺天台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彩煙山東陽縣界二百一十里西南至穿巖山嵊縣界四十里西至烏巖溪嵊縣界三十里新昌縣志至縣三十五里西北至花鈿嶺嵊縣界十五里新昌縣志至縣三十五里北至王宅後溪嵊縣界四十里東北至黃罕嶺奉化縣界一百里新昌縣志至縣一百六十里
  新昌縣志北至
  京師四千五百五十八里至省城三百二十五里台州府
  名勝志在省城東南三百里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三百九十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海岸一百八十里西至處州府縉雲縣二百一十九里南至溫州府樂清縣界一百三十九里北至紹興府新昌縣界一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七百七十八里
  台州府志東南二百九十二里入海西南一百九十二里括蒼山入處州府東北三百二十五里磕蒼山入寧波府西北二百九十四里大盆山入金華府
  臨海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台州府志東一百八十里牛頭山入海西七十里黃沙嶺入仙居縣南四十五里黃土嶺入黃巖縣北六十五里杜潭嶺入天台縣東南一百二十六裏海門山入海西南五十里括蒼山連登壇山入仙居縣東北五十五里桐巖嶺入寧海縣西北六十五里黃振嶺入天台縣
  黃巖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南六十里東西廣三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台州府志東六十裏海門山入海西二百五十里蒼山入仙居縣南五十里盤山入樂清縣北一十里戍舖嶺入臨海縣東南六十里新河入太平縣西南三百里塵山入永嘉縣東北六十里赤山村入臨海縣西北七十里義誠鄉入臨海縣
  黃巖縣志至省城七百三十二里至
  京師五千八百三十八里
  天台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九十里東西廣二百二十九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台州府志東四十里筋竹嶺入寧海縣天台縣志東四十六里筋竹嶺界自界至縣八十里西一百八十三里大盆山入東陽縣天台縣志自界至縣七十五里南二十五里杜潭入臨海縣天台縣志自界至縣六十五里北五十里石壘寨入新昌縣天台縣志自界至縣七十五里東南四十里黃振嶺入臨海縣天台縣志自界至縣七十里西南一百里紫籜山入仙居縣天台縣志自界至縣八十里東北六十里靈墟入寧海縣西北四十里闗嶺舖入新昌縣天台縣志西北五十里至闗嶺界自界至縣七十里
  天台縣志至省城五百五十里至
  京師四千九百里
  仙居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九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仙居縣志東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一百五十里
  台州府志東四十里界嶺入臨海縣西一百里風門入縉雲縣南一百里道者山入永嘉縣北五十里祝家嶚入天台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五部山入黃巖縣西南一百里界遶山入縉雲縣東北八十里盧坑山入天台縣仙居縣志東北八十里紫岷入天台西北一百一十五里郭坦山入永康縣仙居縣志西北一百五十里郭坦山
  仙居縣志至省城七百里至
  京師四千九百一十里
  寧海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五里
  台州府志東一百一十里西溪嶺入象山縣西六十裏白溪源入天台縣南一百一十五里寧和嶺入臨海縣北七十里柵墟嶺入奉化縣東南二百五十里牛頭洋入海西南一百二十里桐巖嶺入臨海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柴溪嶺入象山縣西北九十里杉木嶺入新昌縣
  寧海縣志至省城六百五十里至
  京師四千八百七十里
  太平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南一百五十里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八十三里
  台州府志東三十五里新河所又五里抵海西三十五里石橋入樂清縣南三十里隘頑所又三里抵海北四十里小塘嶺又五里入黃巖縣東南五十里松門衞抵海西南七十里楚門所抵海東北四十五里新橋入黃巖縣西北四十里嶺店驛入樂清縣
  太平縣志至浙江布政司八百一十二里至
  京師五千三十五里
  金華府
  名勝志在省城南五百五十里金華府志至浙江布政司陸路四百二十里水路四百四十里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三百九十八里南北袤三百六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台州府天台縣界三百九十里西至衢州府龍游縣界九十里南至處州府縉雲縣界一百八十六里北至嚴州府建徳縣界一百一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五百八十八里
  金華府志東南到台州府仙居縣馬鬃嶺為界三百四十九里西南到衢州府龍游縣方山為界七十五里西北到嚴州府建徳縣三河為界一百里東北到紹興府諸暨縣顔家畈界二百十五里金華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九十三里南北袤六十八里金華府志東至義烏縣界六十八里地名航慈谿金華縣志自果至義烏縣治四十二里東南到武義縣界四十五里地名石龍頭金華縣志自界至武義茭道驛十里到縣治又二十五里南至武義縣界四十里地名焦顔狀石金華縣志自界至武義縣治三十里西南到湯溪縣界二十五里地名白龍溪金華縣志自界至湯溪縣治三十里西至蘭谿縣界二十五里地名柵頭金華縣志自界至蘭谿縣治二十五里西北到蘭谿縣界二十五里地名九龍金華縣志自界至蘭谿縣治二十五里北到蘭谿縣界三十五里地名盤泉金華縣志即北山最髙處自界至縣治二十里東北到浦江縣界五十五里地名太陽嶺金華縣志自界至浦江縣治五十五里蘭谿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五十里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十五里蘭谿縣志今南北僅七十餘里
  金華府志東至金華縣界三十里地名竹馬館東南到金華縣界二十里地名古城南到湯溪縣界二十五里地名赤井橋蘭谿縣志南至湯溪縣大有溪橋二十五里西南到龍游縣界三十五里地名游埠西至夀昌縣界四十五里地名檀村西北到建徳縣界三十五里地名白雁插蘭谿縣志白雁岐北至建徳縣界四十五里地名將軍巖東北到浦江縣界五十五里地名橫木
  蘭谿縣志至浙江布政司陸路三百六十五里水路三百七十五里至
  京師陸路四千四百三十五里水路四千五百二十三里
  東陽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一百五十里東西廣一百七十二里南北袤一百二十八里
  金華府志東至天台縣界一百四十里地名梅枝嶺東陽縣志東一百五十里梅枝嶺稍下蝦蟇巖為界到天台縣治共二百二十里東南到天台縣界地名烏巖東陽縣志至烏巖寨抵深坑為界共一百四十里到天台縣治共一百九十里南至永康縣界六十一里地名五斗東陽縣志南六十七里至丈塢坑水東橋為界到永康縣治共一百十里西南到義烏縣界地名下墅東陽縣志下墅街牌巷及洪塘村中界坵東郭坑並義烏界各五十里到義烏縣皆百里西至義烏縣界二十里地名下昆溪東陽縣志至下昆溪二十里舖昆橋為界到義烏縣治共四十里西北到義烏縣界地名蒲塘東陽縣志計十五里北至諸暨縣界六十里地名顔家畈東陽縣志六十一里以三保田中間石巖為界舊志作顔家畈東北到嵊縣界地名白峰東陽縣志共九十里上白峰嶺計三百步抵界到嵊縣治共一百九十里
  東陽縣志到浙江布政司三百里到
  京師四千六百二十里
  義烏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北一百一十里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十七里
  金華府志東至東陽縣界二十里地名下崑溪義烏縣志自界至東陽縣治二十里東南到東陽縣界五十里地名洪塘義烏縣志自界至東陽縣治四十八里南至永康縣界九十七里地名杳嶺義烏縣志至永康縣界九十里地名察嶺自界至縣五十五里西南到金華縣界五十里地名何樓子義烏縣志自界至金華縣治八十里西至金華縣界四十里地名杭慈谿義烏縣志自界至金華縣治七十里西北到浦江縣界三十里地名蒲墟北至浦江縣界三十里地名石斛義烏縣志自界至浦江縣治三十里東北到東陽縣界三十里地名愛頭義烏縣志自界至東陽縣治二十六里
  義烏縣志至本省陸路五百三十里水路五百五十里至
  京師陸路四千六百里水路四千七百八里
  永康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南一百一十里東西廣二百六十五里南北袤一百里
  金華府志東至仙居縣界二百四十里地名馬鬃嶺東南到縉雲縣界四十里地名南岡嶺南至縉雲縣界四十五里地名黃碧封堠西南到武義縣界二十里地名桐琴西至武義縣界二十五里地名桐琴西堠永康縣志西至武義縣楊公橋交界三十里西北到武義縣界三十里地名䭾塘北至義烏縣界五十五里地名杳嶺東北到東陽縣界六十里地名四路口
  永康縣志到本省五百三十里到
  京師四千六百八十里
  武義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南八十里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六十里武義縣志東西廣七十里南北袤八十里
  金華府志東至永康縣界三十五里地名楊公橋東南到永康縣界二十五里地名桐琴南至縉雲縣界三十里地名小窖頭西南到麗水縣界四十五里地名應和武義縣志西南至麗水宣平二縣以應和小後陶為界西至金華縣界三十五里地名長山西北到金華縣界三十里地名售溪武義縣志焦溪北至金華縣界三十里地名梅公山東北到金華縣界三十五里地名石龍頭
  武義縣志縣治至省陸路五百里水路五百二十里至
  京師陸路四千五百七十五里水路四千六百七十八里
  浦江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二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金華府志東至諸暨縣界六十里地名楊家埠浦江縣志東至諸暨縣五十里以界牌為界自界至縣治六十里東南到義烏縣界四十里地名赤村橋浦江縣志東南至義烏縣三十里以步虛嶺為界自界至縣治三十里南至金華縣界六十里地名太陽嶺浦江縣志南至金華縣五十五里以太陽嶺為界自界至縣治五十五里西南到蘭谿縣界六十里地名洪塘浦江縣志西南至蘭谿縣五十里以橫木為界自界至縣治六十里西到建徳縣界四十里地名井坑嶺浦江縣志井坑嶺至縣治六十里西北到建徳縣界五十里地名截柘嶺浦江縣志西北至建徳縣四十里截柘嶺為界自界至縣治六十里北至富陽縣界九十里地名金山嶺下浦江縣志金沙嶺至縣治九十里東北到桐廬縣界一百里地名松山坑口浦江縣志東北至諸暨縣九十里以楊塘嶺為界自界至縣治五十里
  浦江縣志至浙江布政司陸路五百四十里水路五百五十里至
  京師陸路四千六百十里水路四千七百八里
  湯溪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五十五里東西廣四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金華府志東至金華縣界二十五里地名白龍溪東南到遂昌縣界七十里地名周塢湯溪縣志東南四十里至遂昌縣界箬陽南至遂昌縣界七十里地名銀嶺西南到龍游縣界二十里地名方山湯溪縣志西南四十里至方山西至龍游縣界二十里地名湖鎮湯溪縣志西一十八里至龍游縣界白渡橋西北到蘭谿縣界三十里地名油埠湯溪縣志西北二十二里至油埠北至蘭谿縣界四十里地名樟林東北到蘭谿縣界三十里地名張坑
  湯溪縣志由縣治達省城陸路五百里水路四百里達
  京師陸路四千四百十里水路四千四百十五里衢州府
  名勝志在省城西南六百里衢州府志水路六百里陸路四百八十里至浙江布政司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三百五十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金華府蘭谿縣界一百二十二里西至廣信府玉山縣一百一十五里南至福建建寧府浦城縣界二百一十里北至嚴州府遂安縣界九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四十里
  衢州府志東南一百四十里至處州府遂昌縣界西南一百八十里至福建建寧府浦城縣界東北九十里至嚴州府夀昌縣界西北一百九十里至江南徽州府婺源縣界一百九十五里至江西饒州府徳興縣界
  西安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七十五里南北袤二百里衢州府志南北二百二十里
  衢州府志東四十里至本府龍游縣界烏頭舖自界至縣三十里西三十五里至本府常山縣界源湖舖自界至縣四十五里南一百二十五里至處州府遂昌縣界大金竹嶺自界至縣一百六十里北九十五里至嚴州府遂安縣界灰嶺自界至縣一百四里東南一百三十里至處州府遂昌縣界馬嶺口自界至縣一百五十里西南五十里至本府江山縣界後溪自界至縣二十五里東北六十里至本府龍游縣界大路口自界至縣二十里西北四十里至本府常山縣界葉坂自界至縣二十里龍游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七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衢州府志東西五十七里南北一百五十五里
  衢州府志東三十里至金華府湯溪縣界自界至縣三十八里西二十七里至本府西安縣界盈川自界至縣四十里南九十里至處州府遂昌縣界馬越口自界至縣六十里北六十五里至嚴州府夀昌縣界梅嶺自界至縣二十五里東南六十里到處州府遂昌縣界井下源自界至縣四十里西南四十里到本府西安縣界自界至縣四十里東北四十里到金華府蘭谿縣界石硤自界至縣六十里西北五十五里到本府西安縣界下葉自界至縣六十里
  龍游縣志自縣治至
  京師四千五百里至省城五百里
  常山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八十里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衢州府志東四十五里至本府西安縣界雙牌自界至縣三十五里西三十五里至江西廣信府玉山縣界草萍自界至縣三十五里南二十五里至本府江山縣界竹荊自界至縣二十五里北三十五里至本府開化縣界首自界至縣四十五里東南一十五里到本府江山縣界左坑自界至縣四十里西南三十五里到江西廣信府玉山縣界黃塘自界至縣三十五里東北五十里到本府西安縣界葉坂自界至縣四十里西北五十里到本府開化縣界深山嶺自界至縣四十里
  常山縣志至浙江布政司水路七百里陸路六百里至
  京師水路四千七百二十里陸路四千六百二十里
  江山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七十里江山縣志去府城八十里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衢州府志去府治七十五里東西一百五里南北一百六十里
  衢州府志東三十五里至本府西安縣界紆溪源青山自界至縣四十里西七十里至江西廣信府玉山縣界栗木自界至縣十里南一百二十五里至福建建寧府浦城縣界小竿頭嶺底江山縣志南抵浦城縣界小竿嶺底一百三十五里自界至縣一百里北二十五里至本府常山縣界竹荊自界至縣二十五里東南一百里到處州府遂昌縣界東磧嶺底自界至縣三十里西南九十里到江西廣信府永豐縣界巖後自界至縣三十里東北三十五里到本府西安縣界後溪江山縣志東北抵西安縣界後溪三十里自界至縣四十里西北四十里到本府常山縣界馬駒自界至縣一十五里
  江山縣志至省城七百里至
  京師四千七百里
  開化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二百里東西廣二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衢州府志去府治一百六十里東西二百二十里南北一百六十里
  衢州府志東四十里至本府常山縣界深山嶺自至縣五十里西八十里至江西饒州府徳興縣界白沙自界至縣七十里南四十里至本府常山縣界牌自界至縣三十五里北一百二十里至江南徽州府休寧縣界江嶺自界至縣一百二十里東南五十里到本府常山縣界蓼嶺自界至縣六十里西南八十里到江西廣信府玉山縣菱塘嶺自界至縣六十里東北七十里到嚴州府遂安縣界誾嶺自界至縣五十里西北八十里到江南徽州府婺源縣界際嶺自界至縣一百里
  開化縣志至省城六百九十五里至
  京師四千六百里
  嚴州府
  名勝志在省城西南四百里嚴州府志自府治至浙江布政司陸路二百七十里水路三百一十里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三百三十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杭州府富陽縣界二百里西至江南徽州府歙縣界二百三十里南至金華府蘭谿縣界五十里北至杭州府於潛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四百二十八里
  嚴州府志東南到金華府一百八十里西南到衢州府二百一十里東北到杭州府三百一十里西北到徽州府三百一十里
  建徳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
  嚴州府志東至桐廬縣界六十五里以安仁牌為界自界至桐廬三十五里西至夀昌縣界六十里以菱塘為界自界至夀昌二十五里南至金華府蘭谿縣界六十里以花塘為界自界至蘭谿三十里北至分水縣界六十里以胥嶺為界自界至分水六十三里東南到金華府浦江縣界七十五里以井硎為界自界到浦江三十五里西南到金華府蘭谿縣界四十里以檀嶺為界自界到蘭谿四十五里東北到桐廬縣界六十五里以楊闡橋為界自界到桐廬三十五里西北到分水縣界四十五里建徳縣志五十五里以峽嶺為界自界到分水五十三里淳安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一百六十里淳安縣志自縣至府陸路一百四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嚴州府志東至建徳縣界八十里以銅官嶺為界自界至建徳八十六里西至遂安縣界七十三里以楊嶺為界自界至遂安四十五里南至遂安縣界四十三里以安硎嶺為界自界至遂安四十里北至杭州府昌化縣界一百六十里以桐坑庵獨石為界自界至昌化七十五里東南到夀昌縣界七十五里以遼嶺為界自界到夀昌五十里西南到遂安縣界二十里以銅橋為界自界到遂安四十三里東北到分水縣界八十六里以塔嶺為界自界到分水六十里西北到江南徽州府歙縣界九十七里以深渡為界自界到歙縣一百八十里淳安縣志一百一十里
  淳安縣志東至省城三百六十里至
  京師四千五百八十里
  桐廬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一百里東西廣九十七里南北袤一百三十二里桐廬縣志東西相距八十五里南北相距三十里
  嚴州府志東至杭州府富陽縣界三十里桐廬縣志四十五里以東梓口為界自界至富陽五十里西至建徳縣界三十五里桐廬縣志四十里以安仁牌為界自界至建徳六十五里桐廬縣志六十里南至金華府浦江縣界七十里以蕩父為界自界至浦江二十里北至分水縣界六十里以畢嶺為界桐廬縣志以石壁山為界自界至分水二十里東南到浦江縣界九十里以野狐嶺為界自界至浦江九十里西南到建徳縣界三十五里桐廬縣志四十里以冷水堰為界自界至建徳六十五里桐廬縣志六十里東北到杭州府新城縣界四十里以白峰嶺為界自界至新城三十里西北到分水縣界七十里以何村為界自界至分水一十八里
  桐廬縣志自縣治至浙江布政司陸路一百八十里水路一百九十里至
  京師水陸俱四千四百二十八里
  遂安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一百八十里東西廣一百二十三里南北袤一百二十四里
  嚴州府志東至淳安縣界四十三里以界橋為界自界至淳安二十里西至江南休寧縣界八十里以積雪嶺為界自界至休寧一百四十三里遂安縣志西至休寧縣界九十里以白磜嶺為界自界至縣一百三十里南至衢州府西安縣界七十九里以黃連嶺為界自界至西安九十八里北至淳安縣界四十五里以楊嶺為界自界至淳安七十三里東南到淳安縣界三十七里以傖父灘為界遂安縣志以侯嶺為界自界至淳安四十里遂安縣志自界二十里入新安江泝江至淳安縣二十里西南到衢州府開化縣界八十里以馬金嶺為界自界至開化五十里遂安縣志西南至開化縣界七十里以界牌為界自界至開化縣六十里東北到淳安縣界四十里以安硎嶺為界自界至淳安縣四十三里西北到淳安縣界四十二里以佛子嶺為界自界至淳安六十五里
  遂安縣志自縣治至省城陸路五百里至
  京師四千八百八十里
  夀昌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九十里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嚴州府志東至建徳縣界二十五里以茭塘為界自界至建徳六十里夀昌縣志自界至建徳六十五里西至遂安縣界七十五里以黃連嶺為界自界至遂安七十里南至衢州府龍游縣界四十里以梅嶺為界自界至龍游七十五里夀昌縣志西南至龍游北至淳安縣界五十里以杜瀆為界自界至淳安七十五里東南到金華府蘭谿縣界三十五里以賭山為界自界至蘭谿三十五里夀昌縣志東南至蘭谿縣以巖洞山為界自界至蘭谿六十里西南到衢州府西安縣界六十里以鵞籠山為界自界到西安五十里夀昌縣志自界到西安九十里東北到建徳縣界三十五里夀昌縣志東北到建徳三十里以新安江為界自界至建徳五十里夀昌縣志自界到建徳六十里西北到淳安縣界五十里以遼嶺為界夀昌縣志以玳瑁嶺為界自界到淳安七十五里
  夀昌縣志至
  京師陸路四千五百一十八里水路四千六百八里
  分水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北一百五十里分水縣志去府城一百五十五里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一里
  嚴州府志東至杭州府新城縣界八十里以廣陵溪為界自界至新城二十五里西至淳安縣界六十里以塔嶺為界自界至淳安八十里南至建徳縣界六十三里以胥嶺為界自界至建徳六十里北至杭州府於潛縣界一十二里以印渚溪為界自界至於潛五十里東南到桐廬縣界二十里以畢嶺為界自界至桐廬六十里西南到建徳縣界五十里以峽嶺為界自界至建徳五十里東北到杭州府臨安縣界六十三里以栗硎口為界自界至臨安四十里西北到淳安縣界七十八里以皐硎嶺為界自界至淳安一百三十里
  分水縣志至省城二百八十里至
  京師四千五百里
  溫州府
  名勝志在省城東南六百五十里溫州府志至省城一千八十五里舊浙江通志東西廣一百六十九里南北袤八百二十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海岸九十里西至處州府青田縣界九十里南至福建福寧州界四百九十里北至台州府黃巖縣界三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九十里
  溫州府志東南到福建福州城八百六十里東北到台州城四百八十里西南到福建建寧城一千里西北到處州城三百六十里
  永嘉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一百六十九里南北袤三百二十里
  溫州府志東至海七十里西至安溪九十里為處州府青田縣界自界到縣二十里南至麗塘二十里為瑞安縣界自界到縣六十里北至柟溪箬嶺三百里為台州府仙居縣界自界到縣五十里東南到大海一百里西南到桐嶺瑞安縣界三十五里自界到縣六十七里東北到館頭樂清縣界三十里自界到縣五十里永嘉縣志西北到青田縣界一百里
  樂清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北八十里東西廣二百五里樂清縣志東西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五里
  溫州府志東至海渡一十五里萬厯溫州府志越渡至溫嶺一百三十里為黃巖縣界西至柟溪桐嶺六十里為永嘉縣界自界到縣六十里南至海五里萬厯溫州府志越海至玉環鄉南社一百三十里為海洋北至仙居縣界一百九十里自界到縣一百九十里樂清縣志北至接莆嶺六十里亦永嘉縣界東南到大海一十里西南至館頭永嘉縣界五十里自界到縣三十里西北至仙居縣界二百里自界到縣三百八十里萬厯溫州府志東北到黃巖縣界一百二十里自界到縣六十里
  樂清縣志自縣至省城一千里至
  京師四千八百一十里
  平陽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一百三十里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五里
  溫州府志東至海二十五里西至笠帽山一百三十五里為泰順縣界南至廬屯山二百二十里為福建福寧州界北至散嶼三十五里為瑞安縣界自界到縣一十五里東南到海五十里東北到瑞安縣五十里西南到福建福寧州界一百一十里自界到州一百八十里共二百九十里西北到瑞安縣五十里
  平陽縣志自縣至省城一千三百五十里至
  京師四千八百二十里
  瑞安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八十里東西廣三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七里
  溫州府志東至海一十里西至龍鬭山二百里為泰順縣界到縣共三百里南越飛雲渡至平陽界一十五里到縣共五十里北至永嘉縣界五十二里到縣共八十里東南到海二十里西南到平陽縣五十里東北到永嘉縣八十里西北到處州府青田縣三百五十里
  瑞安縣志自縣至武林一千三百里至
  京都四千七百七十里
  泰順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二百九十里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八十里
  溫州府志東至瑞安縣界一百里到縣三百里西至福建夀寧縣黃洋隘界十里到縣三百里南至夀寧縣界三里到福建福安縣三百里北至處州府景寧縣界一百里到縣二百一十里東南到平陽縣一百八十里東北到青田縣界一百一十里西南到福建福安縣界八十里西北到景寧縣上標界一百里
  泰順縣志至省城一千五百里至
  京畿五千七十里
  處州府
  名勝志在省城南七百里
  舊浙江通志東西廣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一十里
  御定皇輿表東至台州府仙居縣界一百一十里西至衢州府江山縣界一百六十五里南至溫州府瑞安縣界三百五十里北至金華府永康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五百八十里
  處州府志東南至溫州府二百六十五里西南至福建建寧府八百二十里東北至金華府二百七十八里西北至金華府三百二十里
  麗水縣
  舊浙江通志附郭東西廣九十里南北袤八十里處州府志東至青田縣界二十五里麗水縣志至其縣一百五十里南至景寧縣界一百一十里麗水縣志至其縣一百二十里西至松陽縣界五十里麗水縣志至其縣一百四十里北至縉雲縣界五十里麗水縣志至其縣九十里括蒼彚紀東南至青田臘原寨六十里東北至縉雲縣八十里西南至景寧縣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宣平縣界四十里至其縣一百二十里
  青田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東一百五十里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
  處州府志東至永嘉縣界三十里青田縣志地名安溪自界至城九十里南至瑞安縣界一百里青田縣志地名烏杉自界至縣一百五十里西至麗水縣界一百二十五里青田縣志地名金村自界至城二十五里北至縉雲縣界一百里青田縣志地名盧溪自界至城六十里括蒼彚紀東南至瑞安縣二百里東北至台州府仙居縣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福建政和縣七百七十里西北至縉雲縣二百四十里
  青田縣志由縣達省九百三十五里達
  京師五千一百九十里
  縉雲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北九十里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處州府志東至仙居縣界八十五里南至青田縣界一百里西至麗水縣界三十五里北至永康縣界四十里括蒼彚紀東南到永嘉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到東陽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到宣平縣界一百里西北到武義縣界四十五里
  縉雲縣志由縣達省六百七十里達
  京師五千一百五十里
  松陽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一百四十里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三十里
  處州府志東至麗水縣界七十里松陽縣志到縣一百二十里南至雲和縣界七十五里松陽縣志到縣一百三十里西至龍泉縣界一百二十里松陽縣志到縣二百四十里北至宣平縣界三十里松陽縣志到縣六十里括蒼彙紀東南至麗水縣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宣平縣一百一十里西南至龍泉縣一百九十里西北至遂昌縣六十里松陽縣志北到遂昌縣七十里
  松陽縣志由縣至省一千三十五里至
  京師四千五百八十里
  遂昌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二百里遂昌縣志一百八十里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里
  處州府志東至松陽縣界二十里遂昌縣志距縣六十里南至龍泉縣界九十里遂昌縣志距縣一百八十里西至江山縣界一百里遂昌縣志距縣二百三十里北至龍游縣界四十里遂昌縣志北至龍游縣界六十里距縣一百二十里括蒼彙紀東南至松陽縣七十五里東北至金華縣二百里西南至龍泉縣二百四十里西北至衢州府西安縣一百七十里
  遂昌縣志由縣達省九百三十里達
  京師五千二百九十里
  龍泉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三百一十里龍泉縣志二百四十里東西廣一百七十里南北袤二百里
  處州府志東至雲和縣界八十里龍泉縣志東至武溪八十里南至景寧縣界八十里龍泉縣志南至小梅村七十里西至慶元縣界七十里龍泉縣志西至牌頭九十里北至遂昌縣界九十里龍泉縣志北至黃鶴嶺八十里括蒼彙紀東南至麗水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松陽縣界二百二十里龍泉縣志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浦城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遂昌縣界二百四十里龍泉縣志二百三十里
  龍泉縣志自縣至
  京師四千五百八十里
  慶元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南四百里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
  處州府志東至福建夀寧縣界九十里慶元縣志至其縣一百九十里南至福建政和縣界五十里慶元縣志至其縣一百里西至福建松溪縣界三十里慶元縣志至其縣八十里北至龍泉縣界六十五里慶元縣志至其縣一百七十里括蒼彙紀東南至政和縣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景寧縣一百里至其縣二百里西南至政和縣九十里西北至龍泉縣一百五十里
  慶元縣志至省一千三十里至
  京師五千四十里
  雲和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南一百一十里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處州府志東至麗水縣界四十里雲和縣志至縣一百二十里南至景寧縣界二十里雲和縣志至縣四十里西至龍泉縣界四十里雲和縣志至縣一百二十里北至松陽縣界五十里雲和縣志至縣一百二十里括蒼彚紀東南至青田縣二百里東北至松陽縣一百里西南至景寧縣三十五里西北至龍泉縣一百七十里
  雲和縣志至省七百十里至
  京師四千九百里
  宣平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一百二十里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處州府志東至縉雲縣界一百里宣平縣志東至麗水縣西溪八十里自西溪至縉雲六十里南至麗水縣界八十里宣平縣志南至麗水黃茅洋八十里自黃茅洋至麗水四十里西至松陽縣界三十里宣平縣志西至松陽縣陳嶚四十里自陳寮至松陽二十里北至武義縣界六十里宣平縣志北至武義後陶六十里自後陶至武義四十里括蒼彙紀東南至麗水縣界六十里宣平縣志東南至麗水太平八十里自太平至麗水三十里東北至武義縣界一百一十里宣平縣志東北至武義呉村八十里自呉村至武義三十里西南至雲和縣界一百七十里宣平縣志西南至本縣白岸口五十里自白岸口至雲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遂昌縣界一百四十里宣平縣志西北至遂昌周塢六十里自周塢至遂昌八十里
  宣平縣志至省六百六十里至
  京師四千八百八十里
  景寧縣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南一百四十里東西廣二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九十里
  處州府志東至青田縣界一百一十里景寧縣志一百二十里南至溫州府泰順縣界一百五十里景寧縣志八十五里西至慶元縣界一百二十里景寧縣志一百四十里北至雲和縣界三十里景寧縣志五十里括蒼彙紀東南至泰順縣二百二十里東北至青田縣三百二十里西南至慶元縣三百里西北至麗水縣一百二十里
  景寧縣志由縣達省九百一十里達
  京師五千二百七十里
  玉環
  台州府屬太平縣及溫州府屬樂清縣交界之所有玉環山周圍約計七百餘里孤懸海面西由烏洋進蒲岐所至樂清縣地方西南亦由烏洋直過黃華門進盤石口至溫州府城西北由楚門所橫渡水面僅里許即登岸踰嶺直至太平縣止五十餘里東南有黃坎二門出此則為大洋
  玉環志玉環山在溫州府城東南陸路一百八十里水路兩潮四境界於溫台之間東西相距五十里南北相距九十五里東南四十里坎門西南三十五里普竺東北四十五里梅嶴西北五十五里芳杜是為四至之境北四十五里入太平二十三都界此陸路也由西清港約五十里兩潮至江下界約五十里兩潮至白沙溪約三十里一潮至鏵鍬約四十里一潮至蒲岐約七十里兩潮至石馬等處樂清界此水路也至省城九百二十里至
  京師五千一百二十里













  浙江通志卷三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四
  建置
  由封建而郡縣理勢相因兩浙木㑹稽郡迨後有州有道有軍有路其間或省或置或併或分稱名不一因革互殊
  聖朝化被八紘東南版圖式廓如定海之設縣玊環之開山規模逈越前代書曰帝光天之下至於海隅蒼生於今㐲睹其盛矣志建置
  建置表
  浙江布政使司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卷四>








  聖祖仁皇帝御綦皇輿表式以全浙所屬分列經緯作建置表而仍以厯代沿革源流條繋於右以合志體
  






  浙江通志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五
  建置
  浙江省
  尚書舜典肇有十二州釋文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並幽營
  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通志地理畧北自淮之南東南距於海閩中以東地今廣陵淮隂鍾離夀春山陽厯陽廬江同安蘄春弋陽宣城丹陽晉陵吳郡餘杭新定新安㑹稽餘姚臨海縉雲永嘉東陽信安鄱陽尋陽之東境
  爾雅江南曰揚州注自江南至海此葢殷制疏禹別九州有青徐梁而無幽并營是夏制也周禮周公所作有青並幽而無徐梁營是周制也此有徐幽營而無青梁並疑是殷制也
  周禮職方氏東南曰揚州
  吳越春秋夏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
  吳越春秋少康封庶子於越號曰無餘㑹稽記少康封其少子號曰於越越國之稱始此
  史記吳世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
  謹按嘉興湖州二府俱係春秋時吳地故凡吳地之建置特為備載
  左傳哀公元年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遂入越史記吳世家注賈逵曰夫椒越地杜預曰太湖中椒山也索隠賈逵雲越地葢近得之然其地闕不知所在杜預以為太湖中椒山非戰所夫椒與椒山不得為一且夫差以報越為志當至越地何乃不離吳境近在太湖中按此則夫椒當是越地以賈注為正
  左傳哀公二十二年越滅吳
  史記越世家楚威王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資治通鑑注越初都㑹稽其境北至於禦兒不能全有漢㑹稽一郡地及其滅吳始並有吳地今楚取吳地至於浙江則禦兒亦入於楚矣
  資治通鑑秦始皇帝二十四年王翦蒙武定楚以其地置楚郡注秦三十六郡無楚郡此葢平楚之時暫置耳後分為九江鄣㑹稽三郡
  資治通鑑王翦悉定荊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㑹稽郡注秦㑹稽郡治吳縣悉有閩越兩浙之地
  史記貨殖傳注秦置鄣郡正義在湖州長城縣西南八十里鄣郡故城是也文獻通考鄣今宣城新安新定丹陽郡之西境及吳興郡之西境皆是
  謹按薛應旂通志雲㑹稽郡領縣二十四而在今之浙者錢塘富春餘杭山隂諸暨餘槩剡餘姚上虞大末句章鄮鄞烏程由拳海鹽烏傷凢十七縣又鄣郡之故鄣一縣
  史記灌嬰傳漢髙祖六年灌嬰定㑹稽郡
  資治通鑑六年以淮東五十三城立從兄賈為荊王十二年立兄子濞為吳王更以荊為吳國
  資治通鑑孝惠帝三年立閩君搖為東海王都東甌注閩越王無諸髙祖五年受封都冶今福州侯官是也帝又封搖於東海東海即東甌今溫州永嘉是也應劭曰搖封東海在吳郡東南濵海此閩越東越所由分也
  史記吳王濞傳景帝三年削吳㑹稽郡徙汝南王非王吳故地為江都王
  通鑑綱目建元三年閩越撃東甌遣使發兵救之遂徙其衆於江淮間六年立餘善為東越王元鼎六年遣將軍楊僕等將兵擊東越元封元年東越降徙其民江淮間
  漢書地理志注元封二年鄣郡更名丹陽嘉靖浙江通志置於潛縣與故鄣歙俱屬之
  資治通鑑元封五年置十三部皆置刺史嘉靖浙江通志㑹稽丹陽皆屬揚州刺史部
  嘉靖浙江通志始元二年以閩越地置回浦冶二縣屬㑹稽郡
  漢書地理志注錢唐西部都尉治回浦南部都尉治洪氏𨽻釋據西漢志㑹稽西部都尉治錢唐南部都尉治回浦李宗諤圖經曰文帝時以山隂為都尉治元狩中徙治錢唐為西部元鼎中又立東部都尉治冶光武改回浦為章安以冶立東侯官吳以會稽東部為臨海郡以㑹稽南部為建安郡沈約宋志曰東陽太守本㑹稽西部都尉臨海太守本㑹稽東部都尉前漢都尉治鄞後漢分㑹稽為吳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又司馬彪雲章安是故冶然則臨海亦治地也張勃吳録曰冶分為㑹稽東南二部都尉東部臨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杜佑通典曰後漢改冶縣為侯官都尉後分治縣為㑹稽東南二都尉今福州是南部台州是東部又曰二漢㑹稽西部都尉理婺州嘗參訂之自秦置㑹稽郡其治在今吳門至順帝分置吳郡而㑹稽徙郡於山隂以浙江為兩郡之境故錢唐在西漢時屬㑹稽所以為西部冶所及㑹稽移於浙東則西部亦屬於婺回浦後改章安乃㑹稽之東部今台州葢其地冶縣則是南部在吳屬建安郡至唐遂為福州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縣二十六吳曲阿烏傷毗陵餘暨陽羨諸暨無錫山隂丹徒餘姚婁上虞海鹽剡由拳太末烏程句章餘杭鄞錢唐鄮富春冶回浦丹陽郡縣十七宛陵於朁江乗春榖秣陵故鄣句容涇丹陽石城湖孰陵陽蕪湖黟溧陽歙宣城謹按漢揚州部㑹稽郡統縣二十六而在今之浙者烏傷餘暨諸暨山隂餘姚上虞海鹽剡由拳太末烏程句章餘杭鄞錢唐富春鄮回浦凡十八縣丹陽郡統縣十七而在今之浙者於朁故鄣二縣
  後漢書順帝紀永建四年分㑹稽為吳郡
  謹按水經注云永建中陽羨周嘉上書以縣逺赴㑹至難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為吳浙江以東為㑹稽而吳地記則雲山隂縣人殷重獻策於帝請分江置兩浙詔司空王襲封從錢唐江中分向東為㑹稽向西為吳郡又㑹稽典録朱育曰永建四年劉府君上書浙江之北以為吳郡三説不同並載之
  後漢書郡國志揚州刺史部郡國六丹陽郡十六城宛陵溧陽故鄣丹陽於潛涇歙黟陵陽蕪湖秣陵牛渚湖孰侯國句容江乗春榖石城㑹稽郡十四城山隂鄮烏傷諸暨餘暨大末上虞剡餘姚句章鄞章安永寜東部侯國吳郡十三城吳本國海鹽烏程餘姚毘陵丹徒曲阿由拳安富春陽羨邑無錫侯國婁
  謹按後漢揚州部統㑹稽丹陽吳豫章九江廬江六郡而在今之浙者吳郡之烏程海鹽餘姚由拳富春五縣㑹稽郡之山隂鄮烏傷諸暨餘暨大末上虞剡餘姚句章鄞章安永寜十三縣丹陽郡之故鄣於潛二縣
  三國吳志建安十三年權以六縣為新都郡太平寰宇記吳大帝分歙為始新新定黎陽休陽四縣與黟歙凡六縣因立新都郡
  謹按新都郡即後之徽州府孫吳時所統之六縣內始新即後之淳安縣新定即後之遂安縣嚴州府固與徽州府壤地相錯而建置者也特為錄於總部而條晰其分合於各縣焉
  三國吳志黃武五年分丹陽吳㑹三郡十縣置東安郡七年罷東安郡
  三國吳志太平二年以㑹稽東部為臨海郡
  三國吳志永安三年以㑹稽南部為建安郡
  謹按自建安立郡而㑹稽郡不復兼閩地矣
  三國吳志寳鼎元年分㑹稽為東陽郡嘉靖浙江通志長山太末烏傷永康信安吳寧豐安定陽遂昌屬之
  三國吳志分吳丹陽為吳興郡注吳郡陽羨永安餘杭臨水及丹陽故鄣安吉原鄉於潛諸縣地勢水流之便悉注烏程分此九縣為吳興郡治烏程
  謹按浙江之屬於丹陽者至是盡歸吳興郡而丹陽別為一郡與今之浙不復相繫矣
  晉書地理志吳揚州統丹陽吳㑹稽吳興新都東陽臨海建安豫章鄱陽臨川安成廬陵南部十四郡謹按吳揚州十四郡在今之浙者吳興㑹稽東陽臨海四郡又吳郡之嘉興海鹽鹽官錢唐富陽桐廬建徳夀昌八縣新都郡之始新新定二縣
  晉書地理志改新都曰新安郡
  資治通鑑永嘉四年琅邪王睿以周玘為吳興太守於其鄉里置義興郡以旌之注時分吳興之陽羨及長城縣之北鄉丹陽之永世為義興郡
  謹按長城即後之長興縣義興即後之宜興縣壤地相錯自東晉以後時分時合故録分合原始於總部仍於各縣條析分載
  通典元帝渡江揚州為王畿領江東浙江地
  晉書地理志太寜元年分臨海立永嘉郡
  資治通鑑咸和二年徙瑯琊王昱為㑹稽王
  晉書地理志吳郡統縣吳嘉興海鹽鹽官錢唐富陽桐廬建徳夀昌海虞婁吳興郡統縣烏程臨安餘杭武康東遷於潛故鄣安吉原鄉長城㑹稽郡統縣山隂上虞餘姚句章鄞鄮始寜剡永興諸暨東陽郡統縣長山永康烏傷吳寜太末信安豐安定陽遂昌新安郡統縣始新遂安黟歙海寜黎陽臨海郡統縣章安臨海始豐寜海永嘉郡統縣永寜安固松陽橫陽義興郡統縣陽羨義鄉國山臨津平陵永世
  謹按西晉揚州統丹陽宣城淮南廬江毘陵吳郡吳興㑹稽東陽新安臨海建安晉安豫章臨川鄱陽廬陵南康十八郡而在今之浙者吳興㑹稽東陽臨海四郡又吳郡之嘉興海鹽鹽官錢唐富陽桐廬建徳夀昌八縣新安郡之始新遂安二縣東晉揚州統丹陽吳郡吳興新安東陽臨海永嘉宣城義興晉陵十一郡而以㑹稽郡為王國其在今之浙者吳興東陽臨海永嘉四郡又吳郡之嘉興海鹽鹽官錢唐富陽建徳桐廬夀昌八縣新安郡之始新遂安二縣義興郡之義鄉一縣
  宋書武帝紀永初二年罷㑹稽郡府
  資治通鑑元嘉三十年分浙東五郡為㑹州省揚州立司𨽻校尉
  宋書州郡志孝建元年分揚州之㑹稽東陽新安永嘉臨海五郡為東揚州
  宋書孝武帝紀大明三年以揚州所統六郡為王畿以東揚州𨽻揚州
  宋書州郡志大明七年吳郡度屬南徐八年復舊宋書孝武帝紀大明八年以王畿諸郡為揚州以揚州為東揚州
  宋書州郡志永光元年省東揚州並揚州
  謹按紹興府志作景和元年永光元年秋八月改是年為景和元年實一年也
  宋書州郡志泰始四年義興屬南徐
  宋書州郡志昇明三年改揚州刺史曰牧領郡十宋書州郡志揚州刺史部㑹稽太守領縣十山隂永興上虞餘姚剡諸暨始寜句章鄮鄞吳郡太守領縣十二吳婁嘉興海虞海鹽鹽官錢唐富陽新城建徳桐廬夀昌新昌吳興太守領縣十烏程東遷武康長城原鄉故鄣安吉餘杭臨安於潛東陽太守領縣九長山太末烏傷永康信安吳寜豐安定陽遂昌臨海太守領縣五章安臨海始豐寜海樂安永嘉太守領縣五永寜安固松陽樂成橫陽新安太守領縣五始新遂安歙海寜黟南徐州刺史部義興太守領縣五陽羨臨津義鄉國山綏安謹按劉宋總部屢更而揚州在今之浙者㑹稽吳興東陽臨海永嘉五郡又吳郡之嘉興海鹽鹽官錢唐富陽新城建徳桐廬夀昌新昌十縣新安郡之始新遂安二縣南徐州義興郡之義鄉綏安二縣又按綏安置縣在永初三年分吳興之故鄣長城地而立也
  南齊書州郡志永明二年義興郡割屬揚州後復舊南齊書州郡志揚州㑹稽郡山隂永興上虞餘姚諸暨剡鄞始寜句章鄮吳郡吳婁海虞嘉興海鹽錢唐富陽鹽官新城建徳夀昌桐廬吳興郡烏程武康餘杭東遷長城於潛臨安故鄣安吉原鄉東陽郡長山太末烏傷永康信安吳寜豐安定陽遂昌新安郡始新黟遂安歙海寜臨海郡章安臨海寜海始豐樂安永嘉郡永寜安固松陽橫陽樂成南徐州義興郡陽羨臨津國山義鄉綏安
  謹按南齊揚州統丹陽㑹稽吳郡吳興東陽新安臨海永嘉八郡而在今之浙者㑹稽吳興東陽臨海永嘉五郡又吳郡之嘉興海鹽錢唐富陽鹽官新城建徳夀昌桐廬九縣新安郡之始新遂安二縣南徐州義興郡之義鄉綏安二縣
  隋書地理志梁置信義郡𢎞治嘉興府志海鹽縣屬信義郡
  梁書髙祖紀普通五年分揚州江州置東揚州通典梁置金華郡
  資治通鑑太清三年置吳州於吳郡
  梁書太宗紀大寳元年省吳州如先為郡
  資治通鑑注東陽郡梁置婺州
  謹按東陽郡之置婺州在梁元帝時後隋文帝罷郡置州固仍舊名耳
  資治通鑑紹泰元年王僧辯以吳興為震州
  梁書敬帝紀太平元年罷震州還復吳興郡罷東揚州還復㑹稽郡
  太平寰宇記陳永定三年於東陽郡置縉州
  謹按太平寰宇記載置縉州於陳永定三年嘉靖浙江通志因雲改東陽郡為縉州乃考通鑑太平元年以留異為縉州刺史陳書留異傳又有紹泰二年異除縉州刺史領東陽太守一事葢太平係敬帝改元在紹泰二年九月實則一年也是敬帝時已有縉州何得移至陳武帝永定三年乎樂史徒見武帝紀永定三年有賑恤縉州一詔遂謂置縉州在於是年不知縉州梁時已置今正之
  隋書地理志梁立大梁郡又改為陳留咸淳毘陵志太平二年以義興郡之綏安縣置
  謹按梁代州郡多沿舊制天監後乃有析置太清之季郡縣建省尤煩而姚思亷州郡無志難以詳考其在今浙之郡縣當亦同於宋齊矣
  陳書髙祖紀永定二年割吳郡鹽官海鹽前京三縣置海寜郡屬揚州
  太平寰宇記永定三年改信安縣為信安郡
  陳書文帝紀天嘉三年東陽郡平
  謹按天嘉三年三月司空侯安都破留異於桃支嶺東陽郡平四月赦東陽郡度縉州之省即於是年而通典有雲陳置金華郡則東陽郡又名金華郡矣
  陳書文帝紀以㑹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新寜晉安建安八郡置東揚州
  陳書後主紀貞明元年割揚州吳郡置吳州割錢唐縣為郡屬焉
  隋書地理志平陳改吳州曰蘇州東揚州曰吳州置總管府錢唐郡廢置杭州永嘉郡開皇九年置處州廢信義吳興臨海郡廢陳留郡省大徳故鄣安吉原鄉入綏安縣金華郡廢置婺州
  隋書地理志處州十二年改曰栝州
  隋書地理志仁夀三年置睦州杭州置總管府置湖州
  隋書地理志蘇州大業初復曰吳州
  隋書地理志吳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置越州杭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
  隋書地理志宣城郡統縣六宣城涇南陵秋浦永世綏安吳郡統縣五吳常熟崑山烏程長城會稽郡統縣四㑹稽句章剡諸暨餘杭郡統縣六錢唐富陽餘杭於潛鹽官武康東陽郡統縣四金華永康烏傷信安永嘉郡統縣四括蒼永嘉松陽臨海遂安郡統縣三雉山遂安桐廬
  謹按浙冮之屬於新安者至是盡歸遂安郡而新安別為一郡矣又按隋志揚州疆域最廣在今之浙者㑹稽餘杭東陽永嘉遂安五郡又吳郡之烏程長城二縣宣城郡之綏安一縣
  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改吳郡置蘇州改餘杭郡置杭州於烏程縣置湖州改遂安郡置睦州改㑹稽郡置越州改東陽郡置婺州於信安縣置衢州於臨海縣置海州改永嘉郡置括州於武康縣置武州於綏安縣置綏州又名雉州析故句章縣置鄞州以桐廬分水建徳置嚴州於烏傷縣置綢州於剡置嵊州於餘姚置姚州於永康置麗州於龍邱置縠州於松陽置松州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府管越嵊姚鄞浙綢衢縠麗嚴婺十一州
  謹按嘉靖浙江通志雲省桐州為冨陽縣屬浙州自注杭志雲李子通以富陽為桐州武徳四年復為縣以浙江南永興縣置浙州縣復屬焉考新唐書地理志及杜氏通典文獻通考諸書並未有浙州一州惟隋書蘇孝慈為浙州刺史是隋時已有浙州唐武徳時越州總管管十一州浙亦與焉然置省之年總未詳悉杭志所云附載以俟叅考
  唐書地理志武徳五年以永嘉縣置東嘉州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七年改越州總管為都督督越婺鄞嵊麗五州
  唐書地理志武徳七年以於潛縣置潛州睦州曰東睦州廢武雉姚綢四州八年廢潛嵊縠麗嚴松鄞七州東睦州復舊名
  謹按雉州廢省原鄉以長城屬湖州又按武徳四年置安吉縣屬桃州七年省桃州入長城自是今之浙地不復入於宣城矣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八年越州都督督越婺二州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元年廢嘉州
  資治通鑑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通鑑綱目質實開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劔南嶺南
  謹按是時浙江諸州俱屬江南道
  舊唐書地理志上元二年分栝州之永嘉安固二縣置溫州
  舊唐書地理志垂拱二年分婺州之信安龍丘置衢州通鑑綱目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通典京畿闗內都畿河南河東河北山南東道山南西道隴右淮南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劔南嶺南通志地理畧江南道閏常蘇湖杭歙睦衢越婺台溫明栝建福泉已上東道
  舊唐書𤣥宗紀開元二十六年分越州置明州舊唐書地理志蘇州天寳元年改為吳郡湖州改為吳興郡杭州改為餘杭郡改越州為㑹稽郡明州為餘姚郡台州為臨海郡改婺州為東陽郡衢州為信安郡睦州為新定郡溫州為永嘉郡括州為縉雲郡吳郡乾元元年改為蘇州吳興郡復為湖州餘杭郡復為杭州㑹稽郡復為越州餘姚郡復為明州臨海郡復為台州東陽郡復為婺州信安郡復為衢州新定郡復為睦州永嘉郡復為溫州縉雲郡復為括州
  謹按大歴十四年又改括州為處川
  唐書方鎮表至徳二載置江東防禦使治杭州乾元元年置浙江西道節度使領昇潤宣歙饒江蘇常杭湖十州治昇州尋徙治蘇州未幾罷領宣歙饒三州兼餘杭軍使治杭州二年廢浙江西道節度使置觀察使更領丹陽軍使治蘇州復領宣歙饒三州上元二年浙江西道觀察使徙治宣州罷領昇州杭州刺史領防禦使大厯元年浙江西道觀察使罷領宣歙二州十二年浙江西道觀察使罷領丹陽軍使十四年合浙江東西道置觀察使建中元年分浙江東西道觀察使為二道二年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置節度使治潤州尋賜號鎮海軍貞元三年分浙江東西為二道復置浙江西道觀察使領潤江常蘇杭湖睦七州治蘇州四年江州𨽻江西觀察使元和二年陞浙江西道觀察使為鎮海軍節度使四年廢浙江西道節度使復置觀察使領鎮海軍使六年浙西觀察罷領鎮海軍使大中十二年復置鎮海軍節度使十三年廢鎮海軍節度使置觀察使咸通三年置鎮海軍節度使八年罷鎮海軍十一年置鎮海軍節度使文徳元年置忠國軍節度使治湖州龍紀元年置杭州防禦使景福元年賜杭州防禦使號武勝軍二年陞武勝軍防禦使為蘇杭等州觀察使尋廢徙鎮海軍節度使治杭州
  唐書方鎮表乾元元年置浙江東道節度使領越睦衢婺台明處溫八州治越州大歴五年廢浙江東道節度置觀察使十四年廢浙江東道觀察使以所管州𨽻浙江西道建中元年復置浙江東道觀察使二年廢浙江東道觀察使以所管州𨽻浙江西道中和三年陞浙江東道觀察使為義勝軍節度使光啟三年改義勝軍為威勝軍節度乾寜三年改威勝軍為鎮東節度
  謹按乾元初分置浙江東西二道大厯十四年合建中元年分二年又合貞元三年又分自是東西二道不復合矣
  唐書地理志蘇州縣七吳長洲嘉興崑山常熟海鹽華亭湖州縣五烏程武康長城安吉徳清杭州縣八錢塘鹽官餘杭富陽於潛臨安新城唐山睦州縣六建徳清溪夀昌桐廬分水遂安越州縣七㑹稽山隂諸暨餘姚剡上虞蕭山明州縣四鄮奉化慈谿象山衢州縣四西安龍丘須江常山處州縣六麗水松陽縉雲青田遂昌龍泉婺州縣七金華義烏永康東陽蘭溪武成浦陽溫州縣四永嘉安固橫陽樂成台州縣五臨海唐興黃巖樂安寜海謹按唐揚州江南東道統潤昇常蘇湖杭睦越明衢處婺溫台福建泉汀漳十九州而在今之浙者湖杭睦越明衢處婺溫台十州又蘇州之嘉興海鹽二縣
  五代史職方考自浙東西十三州為吳越文獻通考杭蘇越湖衢婺台明溫秀處睦福凡十三州
  謹按吳越十三州在今之浙者杭越湖溫台明處衢婺睦秀十一州
  十國春秋吳越於嘉興置開元府割華亭海鹽二縣屬焉
  十國春秋唐長興三年罷開元府
  文獻通考吳越王錢元瓘奏以蘇州之嘉興海鹽華亭置秀州
  謹按秀州之置在晉天福五年此後遂不更屬蘇州
  十國春秋杭州鎮海軍越州鎮東軍湖州宣徳軍婺州武勝軍明州奉國軍溫州靜海軍台州徳化軍
  十國春秋西府杭州領縣十一錢塘錢江鹽官餘杭富春桐廬於潛安國新登橫山武康東府越州領縣八㑹稽山隂諸暨贍餘姚蕭山上虞新昌湖州領縣四烏程徳清安吉長興溫州領縣四永嘉瑞安平陽樂清台州領縣五臨海黃巖台興永安寜海明州領縣六鄞奉化慈谿象山望海翁山處州領縣六麗水龍泉遂昌縉雲青田白龍衢州領縣四西安江山龍游常山婺州領縣七金華東陽義烏蘭溪永康武義浦江睦州領縣五建徳夀昌遂安分水青溪秀州領縣四嘉興海鹽華亭崇徳
  宋元通鑑淳化四年始分天下郡縣為十道河南河東闗西劔南淮南江南東西浙東西廣南
  玊海至道三年始定為十五路天聖八年又増三路為十八路文獻通考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陜西淮南江南東江南西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廣南東廣南西凡十八路
  宋史地理志元豐三年析天下為二十三路玊海京東東西京西南北河北東西永興秦鳯河東淮南東西兩浙江南東西荊湖南北成都利梓夔福建廣南東西凡二十三路
  元豐九域志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寜海軍節度大都督府越州㑹稽郡鎮東軍節度上湖州吳興郡昭慶軍節度上婺州東陽郡保寜軍節度上明州奉化郡奉國軍節度上溫州永嘉郡軍事上台州寜海郡軍事上處州縉雲郡軍事上衢州信安郡軍事上嚴州新定郡軍事上秀州軍事
  宋史地理志溫州永嘉郡應道軍節度嚴州新定郡遂安軍節度陞建徳軍節度
  宋史地理志杭州大觀元年陞為帥府領浙西路兵馬鈐轄越州陞為帥府領浙東路兵馬鈐轄秀州軍事政和七年賜郡名曰嘉禾
  宋史地理志杭州建炎元年帶本路安撫使領杭湖嚴秀四州
  文獻通考建炎三年髙宗自建康幸杭陞臨安府以為行在所兼浙西安撫使紹興元年越州陞為紹興府置浙東安撫司
  宋史地理志慶元府本明州紹熙五年以寜宗潛邸陞為府
  宋史地理志嘉興府本秀州慶元元年以孝宗所生之地陞為府嘉定元年陞嘉興軍節度
  宋史地理志湖州寳慶元年改安吉州
  宋史地理志瑞安府本溫州咸淳元年以度宗潛邸陞府建徳府本嚴州咸淳元年陞府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熙寜七年分為兩路尋合為一九年復分十年復合府二平江鎮江州十二杭越湖婺溫台處衢嚴秀縣七十九南渡後復分臨安平江鎮江嘉興四府安吉常嚴三州江隂一軍為西路紹興慶元瑞安三府婺台衢處四州為東路
  宋史地理志臨安府縣九錢塘仁和餘杭臨安富陽於潛新城鹽官昌化紹興府縣八㑹稽山隂嵊諸暨餘姚上虞蕭山新昌安吉州縣六烏程歸安安吉長興徳清武康婺州縣七金華義烏永康武義浦江蘭溪東陽慶元府縣六鄞奉化慈谿定海象山昌國瑞安府縣四永嘉平陽瑞安樂清台州縣五臨海黃巖寜海天台仙居處州縣六麗水松陽遂昌縉雲青田南渡後増縣一慶元衢州縣五西安禮賢龍㳺信安開化建徳府縣六建徳淳安桐廬分水遂安夀昌嘉興府縣四嘉興華亭海鹽崇徳
  謹按宋浙西路臨安平江鎮江嘉興四府安吉常嚴三州江隂一軍在今之浙者臨安嘉興二府安吉嚴二州浙東紹興慶元瑞安三府婺台衢處四川
  元史地理志臨安府至元十三年平江南立兩浙都督府又改為安撫司安吉州陞湖州路建徳府改安撫司慶元府改置宣慰司衢州改衢州路總管府婺州改婺州路紹興府改紹興路瑞安府置溫州路台州置安撫司處州立處州路總管府
  至元嘉禾志至元十三年改嘉興府為安撫司十四年改為嘉興路總管府
  元史地理志建徳府至元十四年改建徳路慶元府改為慶元路總管府台州改台州路總管府
  元史地理志秀州屬邑陞為華亭府十五年改松江府仍置華亭縣以𨽻之
  謹按華亭別置為松江府與今浙之嘉興不復相屬
  元史地理志安撫司十五年改為杭州路總管府元史地理志立中書省一行中書省十有一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江西湖廣征東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江南浙西道肅政亷訪司杭州路領縣八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新城富陽於潛昌化州一海寜湖州路領縣五烏程歸安安吉徳清武康州一長興嘉興路領縣一嘉興州二海鹽崇徳建徳路領縣六建徳淳安遂安桐廬分水夀昌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慶元路領縣四鄞縣象山慈谿定海州二奉化昌國衢州路領縣五西安龍游江山常山開化浙東海右道肅政亷訪司婺州路領縣六金華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州一蘭溪紹興路領縣六山隂㑹稽上虞蕭山嵊新昌州二餘姚諸暨溫州路領縣二永嘉樂清州二瑞安平陽台州路領縣四臨海仙居寜海天台州一黃巖處州路領縣七麗水龍泉松陽遂昌青田縉雲慶元
  謹按元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杭州湖州嘉興平江常州鎮江建徳慶元衢州婺州紹興溫州台州處州寜國徽州饒州集慶太平池州信州廣徳福州建寜泉州興化邵武延平汀州漳州三十路松江一府江隂鉛山二州在今之浙者杭州湖州嘉興建徳慶元衢州婺州紹興溫州台州處州一十一路
  嚴陵志至正十八年明改建徳路為建安府
  明從信録至正十八年改婺州路為寜越府
  明大政記至正十九年衢州改為龍㳺府𢎞治衢州府志丙午年龍游府復為衢州府
  明大政記至正十九年處州改為安南府栝蒼彚記改處州路總管府為處州府
  謹按至正十九年十一月胡大海攻處州胡深來降遂克之改為安南府而栝蒼彚記止雲改處州路總管府為處州府夫大政記據洪武實録而書斷無有悞豈改安南之後即改為處州府栝蒼記因畧而不書耶
  明大政記至正二十年改寜越府為金華府
  嚴陵志至正二十五年改建安府為嚴州府
  成化湖州府志丙午年定為湖州府
  謹按至正十六年張士誠據湖州易號吳興郡後復為湖州路至是乃改定焉
  萬歴杭州府志改杭州路為府
  明從信録至正二十六年開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於杭州
  𢎞治嘉興府志丁未年改嘉興路為嘉興府
  赤城新志改台州路為台州府
  明大政記至正二十七年改慶元路為明州府萬歴溫州府志洪武元年改溫州路為溫州府萬歴紹興府志洪武二年紹興路復為紹興府名山臧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為承宣布政使司明大政記洪武十四年改明州府為寜波府
  明實録洪武十五年以直𨽻嘉興湖州二府𨽻浙江朱彛尊浙江分地考浙江布政使司初設所轄九府而已嘉興湖州統於直𨽻故實録洪武九年十二月書直𨽻湖州嘉興諸府水災遣戶部主事趙乾等賑給十一年五月勅工部定嵗造軍器之數其書嘉興湖州亦冠以直𨽻字至十四年四月復置巡檢司嘉興府一嘉興縣之杉青牐湖州府三烏程縣之後潘徳清縣之下塘新市仍以直𨽻文冠之宋濓京畿鄉闈紀録序雲洪武辛亥秋八月洊當鄉貢之期凡畿內三州十七府之士皆懽忻相告裹粻而奔走儀曹具以狀聞所云十七府者直𨽻之府十四其一廣徳四年以後始降為州合嘉興湖州而共計之也天台徐一䕫送趙鄉貢序雲元置行省於浙領郡三十二抗𨽻焉今領郡九杭亦𨽻焉崇徳貝瓊穀江漁者詩序雲洪武五年秋校文浙江太末徐復禮迫有司命起與九府之士俱遂與四十人之選鄞人鄭真跋同年録雲洪武壬子秋浙省承詔㫖合九郡之士試之得四十人上諸京師又送何本道還金華序雲洪武五年詔命三年疉試於是浙江所屬九郡以其名上之行省而金華何本道與焉其雲九郡者嘉興湖州不在其內逮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始以二府改𨽻浙江攷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於洪武十七年進呈二府沿革秖書今屬浙江布政司語焉勿詳後之人罔聞知由是柳琰鄒衡趙瀛劉應鈳志嘉興勞鉞栗祁張鐸志湖州俱不言分地本末惟仁和夏時正撰杭州府志獨雲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大祖平浙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領府九洪武九年改為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十五年割直𨽻嘉湖二府𨽻浙江領府十一又雲洪武三年詔開科舉浙江行省即杭州府學之西為貢院合試九府之士書之特詳嘉靖中武進薛應旂修通志言郡縣志可採錄者十無一二顧夏氏之書具在何漫無考稽夫畫野分疆地誌之大綱乃置而弗書後之紀方輿者率本通志則紕繆多矣
  廣輿記明分天下為兩京十三省北直𨽻南直𨽻山西山東河南陜西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續文獻通考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杭州府領仁和錢塘於潛海寜昌化富陽餘杭臨安新城九縣湖州府領烏程歸安安吉孝豐徳清武康長興州一縣六嘉興府領嘉興秀水嘉善海鹽平湖桐鄉崇徳七縣寜波府領鄞縣慈谿奉化定海象山五縣衢州府領西安龍游江山常山開化五縣金華府領金華蘭谿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紹興府領山隂㑹稽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縣新昌八縣溫州府領永嘉樂清平陽瑞安泰順五縣台州府領臨海黃巖天台仙居寜海太平六縣嚴州府領建徳淳安桐廬遂安夀昌分水六縣處州府領麗水青田縉雲松陽遂昌龍泉慶元雲和宣平景寜十縣
  皇清定天下為兩京十四省直𨽻盛京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置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統轄各府州縣凡𨽻布政司者府一十一州一縣七十六杭州府
  通典春秋越國之西境咸淳臨安志周敬王四十六年吳伐越句踐保於㑹稽杭地屬吳句踐臣吳歸越夫差封以地西至欈李杭地復屬於越
  謹按浙西地春秋時吳越錯居闔閭時與越爭欈李至句踐保於㑹稽而浙江以西始屬吳後句踐入越盡復吳所侵地則浙江以西地仍屬越唐詩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亦就一時言之耳國語伍子胥曰吳與越三江環之范蠡曰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然則三江五湖皆吳越境內之地以杭専屬於吳非通論也
  輿地廣記戰國屬楚
  咸淳臨安志秦始皇二十五年置縣杭城屬㑹稽郡縣曰錢唐餘杭富春海鹽
  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正義錢唐今杭州郡
  咸淳臨安志漢髙帝六年杭屬荊國十二年屬吳國景帝三年復屬㑹稽郡
  通典順帝以後屬吳郡
  太平寰宇記建安十六年分餘杭立臨水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吳大帝置鹽官縣
  太平寰宇記黃武五年析富春置新城縣
  謹按縣𨽻於府府以統縣凡屬縣之建置即一府之建置也故於府提其綱仍於縣列其目其間或合或分為沿為革始秩然可考杭州府領縣九凡九縣建置俱先敘於此以下各府皆同
  三國吳志注寳鼎元年餘杭臨水於潛分為吳興郡謹按漢書地理志後漢書郡國志於潛皆屬丹陽郡至是改𨽻吳興郡
  通典杭州晉屬吳興吳二郡地宋齊梁因之晉書地理志吳郡統縣鹽官錢唐富陽吳興郡統縣臨安餘杭於潛宋書州郡志吳郡太守領縣鹽官錢唐富陽新城吳興太守領縣餘杭臨安於潛南齊書州郡志吳郡錢唐富陽鹽官新城吳興郡餘杭於潛臨安萬歴杭州府志梁太清三年杭屬吳州大寶元年杭屬吳郡
  謹按臨水晉改名臨安及餘杭於潛屬吳興郡富春晉改名富陽及鹽官錢唐屬吳郡宋南齊二書州郡志皆同惟新城一縣晉書地理志不載詳見新城縣建置宋南齊二書州郡志並屬吳郡梁書無志亦仍齊舊杜氏雲晉屬吳興吳二郡地宋齊梁因之固無可疑也
  文獻通考杭州陳以為錢唐郡成化杭州府志杭城屬錢唐郡縣二富陽新城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於潛屬錢唐郡
  隋書地理志平陳廢郡併所領新城入錢唐
  太平寰宇記開皇九年以吳郡之鹽官吳興之餘杭合四縣置杭州在餘杭縣名勝志開皇十年杭州移治錢唐
  隋書地理志仁夀中置杭州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置餘杭郡
  謹按隋書地理志有平陳新城入錢唐之文唐書地理志又有武徳新城省入富陽之文是大業年間必有復置新城事而正史竟無可考詳見新城縣建置
  隋書地理志餘杭郡統縣六錢唐富陽餘杭於𤅬鹽官武康
  謹按武康原屬吳郡隋時改𨽻餘杭郡
  太平寰宇記唐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杭州領錢塘餘杭富陽三縣六年復沒於輔公祏七年復置杭州又置潛州領於潛臨水二縣八年省潛州及臨水縣以於潛縣來屬
  謹按隋書地理志餘杭郡統縣六大業初又置新城凡統縣七不當雲六縣也唐武徳初平李子通於武康置武州鹽官𨽻東武州又李子通以富陽為桐州唐省桐州為富陽縣而以浙江南永興縣置浙州富陽復屬浙州七年富陽乃屬杭州又省新城入富陽則改餘杭郡為杭州之日宜云領錢塘餘杭於潛新城四縣不當止於三縣且有富陽在內也
  唐書地理志鹽官武徳七年省入錢塘新城省入富陽
  文獻通考杭州唐屬江南道
  舊唐書地理志鹽官貞觀四年復分錢塘置新城永淳元年分富陽置紫溪垂拱二年分於潛置臨安二年分餘杭於潛置紫溪萬嵗通天元年改為武隆其年依舊
  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杭州江南東道
  舊唐書地理志天寳元年改餘杭郡乾元元年復為杭州
  唐書方鎮表至徳二載置江東防禦使治杭州謹按開元二十一年杭州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屬浙江西道貞元三年仍屬浙江西道龍紀元年復置杭州防禦使
  唐書方鎮表景福元年杭州號武勝軍光化初鎮海軍節度治錢塘
  唐書地理志杭州餘杭郡上縣八錢塘鹽官餘杭富陽於潛臨安新城唐山
  謹按唐山即紫溪也武康於武徳七年𨽻湖州故唐杭州餘杭郡無武康縣
  十國春秋光化二年唐勅陞杭州為大都督府地理表注吳越謂之西府後國中亦稱西都
  五代史梁太祖紀開平二年改臨安縣為安國縣十國春秋梁勅改唐山縣為吳昌縣輿地廣記作金昌改新城縣曰新登吳越改富陽曰富春置錢江縣
  咸淳臨安志後唐同光初改金昌縣復為唐山冊府元龜晉天福七年改唐山縣為橫山縣
  十國春秋西府杭州領縣十一錢塘錢江鹽官餘杭富春桐廬於潛安國新登橫山武康
  謹按桐廬原屬睦州於光化三年𨽻杭州武康於開平元年復𨽻杭州
  文獻通考宋淳化五年改寜海軍節度
  宋史地理志大觀元年陞為帥府領兩浙西路兵馬鈐轄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杭州此係至道天聖間所分之路
  宋史髙宗紀建炎三年陞杭州為臨安府
  文獻通考杭州屬浙西路此係元豐間分路所屬
  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縣九錢塘仁和餘杭臨安富陽於潛新城鹽官昌化
  謹按五代杭州領縣十一太平興國二年桐廬𨽻睦州三年武康𨽻湖州自是杭州府止領九縣
  元史世祖紀至元十三年二月以臨安為兩浙大都督府六月罷兩浙大都督府立行中書省於臨安設安撫使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五年改杭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遷江淮行省治於杭
  元史世祖紀至元二十八年改江淮行省為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
  續文獻通考置江南浙西道肅政亷訪司於杭州統杭州等路
  元史地理志元貞元年陞鹽官縣為州天厯二年更曰海寜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上領縣八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新城富陽於潛昌化州一海寜
  明實録太祖罷浙東行省開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於杭州
  函史明改杭州府
  舊浙江通志洪武二年改海寜州為縣
  明一統志置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杭州府續文獻通考杭州府領仁和錢塘於潛海寜昌化富陽餘杭臨安新城九縣
  國朝定為杭州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九錢塘仁和
  海寜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
  錢塘縣
  太平寰宇記秦舊縣𨽻㑹稽郡
  謹按東漢朱雋封錢唐侯注引錢唐記雲郡議曹華信作塘以捍海潮募人致土石一斛與錢一千遂名曰錢塘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字記同咸淳臨安志雲秦置㑹稽郡為縣二十四錢唐居其一始皇三十七年東遊至錢唐臨淛江豈待華信而後名乎字本不從土至唐時始加土後遂因之諸説以咸淳志為優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縣錢塘注西部都尉治
  謹按平帝時莽曰泉亭咸淳臨安志雲後漢光武帝省今考後漢書郡國志所載㑹稽吳郡諸城與前地理志合獨不載錢唐范序雲凡前志縣名今不載者皆世祖所並省考世祖本紀建武六年並省四百餘縣此葢其一也後靈帝光和二年封朱雋錢唐侯錢唐至此再見
  三國吳志吳郡都尉治錢唐
  晉書地理志吳郡統縣錢唐
  宋書州郡志吳郡太守領錢唐
  南齊書州郡志吳郡錢唐
  謹按梁初仍宋齊之舊惟太清三年以錢唐為臨江郡當是侯景所立
  隋書地理志舊置錢唐郡平陳廢郡
  隋書地理志餘杭郡統縣錢唐
  唐書地理志杭州餘杭郡錢唐望方輿紀要唐以唐為國號加土焉十國春秋吳越西府杭州領縣錢塘
  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錢塘望紹興中陞赤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領縣錢塘上倚郭
  舊浙江通志明錢塘縣屬杭州府
  國朝錢塘縣附郭屬杭州府編戶一百三十五里
  仁和縣
  太平寰宇記錢塘鹽官之地
  十國春秋吳越割錢塘鹽官各半置錢江縣割富春二鄉入錢江
  謹按吳越王錢鏐始分錢塘鹽官及富春之長夀安吉鄉置錢江縣太平寰宇記雲唐麟徳二年析置於州郭新舊唐書皆不載又冊府元龜雲晉天福中勅縣名有與髙祖同者悉改之歐陽志輿地廣記雲避髙祖名改錢塘曰錢江後別置錢塘縣與錢江分治但不詳別置分治於何年咸淳志雲長夀安吉二鄉今屬錢塘亦非仁和境
  元豐九域志宋太平興國四年改錢江縣為仁和縣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仁和望紹興中陞赤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領縣仁和上倚郭
  舊浙江通志明仁和縣屬杭州府
  國朝仁和縣附郭屬杭州府編戶二百四十八里
  海寜縣
  漢書地理志注海鹽縣故武原鄉有鹽官輿地廣記吳王濞煮海為鹽在此
  宋書州郡志吳立為海昌都尉
  𢎞治嘉興府志吳析海鹽置鹽官縣屬吳郡海鹽縣圖經自赭山浙口並海東至黃灣烏龍間舊名鹽官亦名海昌者本海鹽南境故地前後漢志無鹽官縣名至晉始志之當是吳時析置明矣舊唐書鹽官漢海鹽縣地有鹽官吳遂名縣陸遜傳載孫權為將軍遜從權幕府出為海昌屯田都尉領縣事此其析縣始証歟惟宋書以鹽官為漢縣非吳置考權之為將軍在建安五年此時啟土江南尚襲稱漢名爵縣雖析自吳雲漢縣宜也
  晉書地理志吳郡統縣鹽官
  宋書州郡志吳郡太守領鹽官
  謹按齊梁皆仍舊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陳永定二年置海寜郡鹽官屬焉
  隋書地理志餘杭郡統縣鹽官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大業三年屬餘杭郡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𨽻東武州
  元和郡縣志武徳七年省入錢塘縣貞觀四年復置唐書地理志杭州餘杭郡鹽官𦂳
  十國春秋吳越西府杭州領縣鹽官
  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鹽官上紹興中陞畿
  續文獻通考元以戶口繁多陞為鹽官州天歴二年改海寜州
  謹按元史雲海寜東南皆濵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大徳延祐間亦嘗破其害泰定四年命都水少監張仲仁往治之文宗即位水勢始平故名海寜雲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領海寜州
  舊浙江通志明改州為海寜縣屬杭州府
  國朝海寜縣屬杭州府編戶三百有三里
  富陽縣
  咸淳臨安志秦始皇置富春縣𨽻㑹稽郡郡縣釋名富春江在邑南即浙江之上流也葢以此名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縣富春
  謹按平帝時莽改諸嵗世祖建武初復舊
  後漢書郡國志吳郡城富春
  三國吳志黃武五年置東安郡吳録郡治富春
  三國吳志黃武七年罷東安郡萬歴杭州府志富春仍屬吳郡元和郡縣志晉孝武帝改春為陽宋書州郡志晉簡文鄭太后名春孝武改曰富陽
  晉書地理志吳郡統縣富陽
  宋書州郡志吳郡太守領富陽
  南齊書州郡志吳郡富陽
  謹按梁初仍因齊舊至太清三年侯景以富陽為富春郡見景傳中而陳書袁泌傳王僧辯表泌為富春太守在侯景平後則省郡為縣當在陳武帝初年又按富陽在陳屬錢塘郡
  隋書地理志餘杭郡統縣富陽
  唐書地理志杭州餘杭郡富陽𦂳
  十國春秋奏改西府富陽縣為富春縣
  謹按吳越武肅王與淮南楊氏不協凡縣名有陽字者俱易之故仍舊名
  十國春秋吳越西府杭州領縣富春
  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富陽𦂳紹興中陞畿
  謹按富春仍名富陽在太平興國三年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領縣富陽
  舊浙江通志明富陽縣屬杭州府
  國朝富陽縣屬杭州府編戶七十二里
  餘杭縣
  後漢書郡國志注秦始皇至㑹稽經餘杭立為縣漢書地理志㑹稽郡餘杭
  謹按平帝時莽曰進睦世祖建武初復舊永建中改屬吳郡
  資治通鑑注吳分屬吳興郡
  晉書地理志吳興郡統縣餘杭
  宋書州郡志吳興太守領餘杭
  南齊書州郡志吳興郡餘杭
  謹按梁𨽻吳州陳因之
  隋書地理志餘杭郡統縣餘杭
  舊唐書地理志隋置杭州後徙治錢塘
  唐書地理志杭州餘杭郡餘杭
  十國春秋吳越西府杭州領縣餘杭方輿紀要吳越時號為清平軍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餘杭望紹興中陞畿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領縣餘杭
  舊浙江通志明餘杭縣屬杭州府
  國朝餘杭縣屬杭州府編戶七十三里
  臨安縣
  三國吳志賀齊傳漢建安十六年賀齊表言分餘杭為臨水縣
  謹按吳寳鼎元年立吳興郡以臨水分𨽻焉
  宋書州郡志臨安吳臨水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晉書地理志吳興郡統縣臨安
  宋書州郡志吳興太守領臨安
  南齊書州郡志吳興郡臨安
  咸淳臨安志唐武徳七年置臨水縣注宋志太康元年更名臨水縣為臨安唐志武徳七年又書置臨水縣中間必有併省嵗月乾道志雲隋開皇九年省錢唐郡置杭州併新城臨安縣淳祐志亦云隋省今考歴代史志齊尚有臨安縣𨽻吳興郡隋志不載恐縣省必在梁陳之間正史既無可考不敢以舊志為據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七年潛州領臨水縣成化杭州府志武徳八年臨安縣復省入於潛縣
  元和郡縣志垂拱四年巡撫使狄仁傑奏復置臨水縣唐書地理志析於潛餘杭地以故臨水城置
  唐書地理志杭州餘杭郡臨安𦂳
  謹按臨水之改臨安在光化三年
  五代史梁太祖紀梁開平二年改臨安縣為安國縣十國春秋吳越西府杭州領縣安國宋史地理志錢鏐奏改衣錦軍元豐九域志宋太平興國三年改安國縣復為臨安宋史地理志太平興國四年改順化軍縣復舊名五年軍廢
  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臨安望紹興中陞畿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領縣臨安
  舊浙江通志明臨安縣屬杭州府
  國朝臨安縣屬杭州府編戶三十二里
  於潛縣
  漢書地理志丹陽郡於朁方輿紀要吳録曰縣西朁山葢因山以立名咸淳臨安志按丹陽所𨽻諸縣葢今昇潤宣歙之境於潛昌化二邑實與宣歙接壌而近但不知置縣始於何時地理志潛字本作朁師古注音潛東漢郡國志始加水作潛以後諸史皆同惟隋書地理志作於灊互異耳
  謹按吳寳鼎元年立吳興郡以於潛分𨽻焉
  晉書地理志吳興郡統縣於潛
  宋書州郡志吳興太守領於潛
  謹按齊梁並因之
  方輿紀要陳屬錢唐郡
  隋書地理志餘杭郡統縣於灊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七年置潛州領於潛縣八年廢潛州於潛還杭州
  唐書地理志杭州餘杭郡於潛𦂳
  十國春秋吳越西府杭州領縣於潛
  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於潛𦂳紹興中陞畿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領縣於潛
  舊浙江通志明於潛縣屬杭州府
  國朝於潛縣屬杭州府編戶一十二里
  新城縣
  元和郡縣志漢富陽縣地
  咸淳臨安志吳黃武七年置新城縣尋省併桐廬注宋書州郡志新城在浙江西南名桐溪吳立為新城縣後併桐廬晉太康地誌無張勃雲晉末立疑是太康末立尋復省也今考晉地理志平吳之後分改郡縣吳郡十一縣無新城有桐廬則新城在吳時已省但置省嵗月皆無可考
  宋書州郡志晉咸和九年又立
  宋書州郡志吳郡太守領新城
  南齊書州郡志吳郡新城
  謹按梁屬吳州陳屬錢唐郡
  方輿紀要隋省入錢唐
  淳祐臨安志大業十四年置
  唐書地理志武徳七年省入富陽咸淳臨安志隋平陳省錢唐縣併新城入錢唐唐武徳七年省新城入富陽平陳在開皇九年武徳七年凡三十六年中間必有復置新城嵗月而書無可考淳祐志書雲大業十四年置按大業十三年已改義寜並無十四年姑存以俟考
  太平寰宇記永淳元年分富陽之地又置新城縣唐書地理志杭州餘杭郡新城
  十國春秋梁改新城縣曰新登
  十國春秋吳越西府杭州領縣新登
  宋史地理志太平興國五年復名新城
  元豐九域志淳化五年以南新塲為昭徳縣六年改昭徳縣為南新熙寜五年省南新縣為鎮入新城
  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新城上紹興中陞畿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領縣新城
  舊浙江通志明新城縣屬杭州府
  國朝新城縣屬杭州府編戶一十五里
  昌化縣
  元和郡縣志漢於潛縣地
  唐書地理志垂拱二年析於潛置紫溪縣萬嵗通天元年曰武隆其年復為紫溪又析紫溪別置武隆縣聖歴三年省武隆入紫溪長安四年復置神龍元年更武隆為唐山大歴三年皆省長慶初復置唐山
  唐書地理志杭州餘杭郡唐山
  吳越備史梁改唐山為吳昌
  謹按輿地廣記作金昌縣
  十國春秋後唐復改為唐山晉天福七年勅改曰橫山
  十國春秋吳越西府杭州領縣橫山郡縣釋名晉又改為吳昌太平寰宇記宋太平興國三年改為昌化縣
  宋史地理志臨安大都督府杭州餘杭郡昌化中紹興中陞畿
  元史地理志杭州路領縣昌化
  舊浙江通志明昌化縣屬杭州府
  國朝昌化縣屬杭州府編戶一十里





  浙江通志卷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六
  建置
  嘉興府
  水經注韋昭曰越北鄙在嘉興史記呉世家注檇李越地
  謹按春秋時檇李之地初為呉越分境後為越境
  方輿紀要嘉興府戰國時又為楚地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分楚地為會稽郡改長水為由拳縣
  漢書地理志漢會稽郡海鹽由拳注髙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呉景帝四年會稽郡屬揚州
  至元嘉禾志東漢屬呉郡
  謹按呉郡圗經續記雲漢順帝永建四年分會稽為呉郡以淛江中流為界與呉興丹陽號為三呉又按呉郡治呉縣其統海鹽由拳二縣則與西漢同
  續漢志呉大帝黃龍四年嘉禾生於由拳改縣曰禾興後以太子名和改曰嘉興
  輿地廣記晉宋屬呉郡太康元年屬呉郡隸揚州東晉咸和元年改隸呉國宋永初九年呉國罷復隸揚州
  𢎞治嘉興府志梁天監六年以海鹽縣屬信義郡太清三年析海鹽置前京縣與海鹽嘉興俱屬吳州
  至元嘉禾志陳武帝割海鹽屬鹽官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隋罷嘉興縣以其地屬蘇州謹按𢎞治嘉興府志雲隋開皇九年廢嘉興入錢唐屬杭州考隋書無明文惟晏殊類要有自呉至唐並為嘉興縣屬蘇州之語今從之
  舊唐書地理志武德七年分置嘉興縣八年廢嘉興入呉縣
  唐書地理志嘉興貞觀八年復置海鹽景雲二年復置謹按呉郡圖經續記雲西漢之㑹稽郡舉今二浙之地皆在焉東漢之呉郡舉今浙西之地皆在焉晉之呉郡舉今杭秀睦三州之境皆在焉唐之蘇州舉今秀州之地在焉據此則知嘉興一府自唐以前俱屬蘇州審矣
  𢎞治嘉興府志天寳元年割嘉興之東境海鹽之北境崑山之南境置華亭縣
  𢎞治嘉興府志乾元元年隸浙江西道節度使永泰元年隸浙江西道觀察使大歴十四年改𨽻浙江都團練觀察使
  唐書地理志蘇州呉郡上縣嘉興海鹽華亭
  十國春秋注梁初嘉興縣改屬杭州
  十國春秋呉越武肅王於嘉興置開元府割華亭海鹽二縣屬焉
  十國春秋唐長興三年罷開元府
  謹按方輿紀要嘉興府志雲後唐同光二年錢鏐置開元府治嘉興兼領華亭海鹽二縣長興三年府罷按唐制非京尹不得稱府鏐不敢置府於杭州何由置府於嘉興乎開元改府之名誤
  十國春秋晉天福三年呉越析嘉興為崇徳縣十國春秋晉天福五年呉越奏嘉興縣置秀州以嘉興海鹽華亭崇徳隸焉
  十國春秋吳越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徳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秀州
  宋史地理志政和七年賜郡名曰嘉禾
  宋史寧宗紀慶元元年升秀州為嘉興府文獻通考以孝宗誕聖之地升為嘉興府
  文獻通考秀州屬浙西路宋史地理志嘉興府為西路
  宋史寧宗紀嘉定元年升嘉興府為嘉興軍
  宋史地理志嘉興府本秀州軍事縣四嘉興華亭海鹽崇德
  至元嘉禾志元至元十三年改嘉興府安撫司十四年改為嘉興路總管府
  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嘉興
  元史地理志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嘉興路元史世祖紀至元十五年改華亭縣為松江府元史地理志元貞元年升海鹽崇徳為州
  元史地理志嘉興路上領縣一嘉興州二海鹽崇徳函史明復為嘉興府
  續文獻通考洪武二年海鹽崇徳復為縣
  明一統志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嘉興府謹按嘉興府明初統於南直隸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始改隸浙江布政使司
  史概宣徳五年增置嘉興府秀水嘉善桐鄉平湖四縣
  𢎞治嘉興府志宣徳四年三月廵撫大理寺卿胡概建議以嘉興海鹽崇徳三縣地廣賦繁分嘉興自郡城之西亘延而北至於呉江之柿涇為秀水自郡城而東北魏塘鎮東涉華亭之楓涇市北薄長洲之蘇來鄉為嘉善又分海鹽之東北為平湖又分崇徳之西北為桐鄉
  續文獻通考嘉興府領嘉興秀水嘉善海鹽平湖桐鄉崇徳七縣
  國朝定為嘉興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七嘉興秀水嘉善海鹽崇徳平湖桐鄉康熈元年改崇徳為石門縣
  嘉興縣
  輿地廣記故檇李地吳之南境
  元和郡縣志春秋時長水縣秦為由拳縣太平寰宇記土人謠曰水市出天子始皇東遊從此過見人乘舟交易應其謠遂改由拳縣
  漢書地理志會稽郡縣由拳
  後漢書郡國志吳郡城由拳
  宋書州郡志孫權黃龍四年由拳縣生嘉禾改曰禾興
  三國呉志赤烏五年立子和為太子改禾興為嘉興縣
  晉書地理志吳郡統縣嘉興
  宋書州郡志吳郡太守領嘉興
  南齊書州郡志吳郡嘉興
  𢎞治嘉興府志梁太清三年嘉興隸吳州陳永定二年嘉興仍屬吳郡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隋罷縣以其地屬蘇州
  唐書地理志武徳七年置嘉興八年省入吳貞觀八年復置
  𢎞治嘉興府志天寶元年割嘉興之東境入華亭唐書地理志蘇州吳郡嘉興
  輿地廣記五代屬杭州
  五代會要兩浙錢元瓘奏以杭州嘉興縣置秀州十國春秋吳越秀州領縣嘉興注按唐貞觀八年復置嘉興縣屬蘇州梁初改屬杭州未幾置開元府及府罷縣屬中呉軍已又置秀州此諸説所以有隸杭隸蘇之不一也
  宋史地理志嘉興府嘉興
  元史地理志嘉興路領縣嘉興上倚郭
  舊浙江通志明嘉興縣屬嘉興府
  國朝嘉興縣屬嘉興府附郭編戶二百八十八里
  秀水縣
  廣輿記吳嘉興地
  續文獻通考宣徳四年析嘉興縣置秀水縣玉照新志宣和末曽空青守秀水則宋時嘉興稱秀州亦稱秀水建炎中朱勝非節制平江府秀州著秀水閒居錄秀水在北門外麗橋東相傳天和景明則水漾五色宋時於子城西南建有秀水亨因以名縣
  舊浙江通志明秀水縣屬嘉興府
  國朝秀水縣屬嘉興府附郭編戶二百里
  嘉善縣
  廣輿記古魏塘鎮
  續文獻通考宣徳五年析嘉興縣置嘉善縣
  舊浙江通志明嘉善縣屬嘉興府
  國朝嘉善縣屬嘉興府編戶二百里
  海鹽縣
  越絶書海鹽縣始為武原鄉
  謹按呉越春秋越増封北至於平原越語作武原
  資治通鑑注秦為海鹽縣
  至元嘉禾志秦屬㑹稽郡
  漢書地理志會稽郡縣海鹽
  謹按明一統志雲王莽改曰展武縣後䧟為湖移治武原鄉改武原縣東漢復為海鹽縣方輿紀要雲舊志縣東北有武原城秦始皇三十七年置武原縣治此按呉記海鹽本名武原鄉秦為海鹽縣武原未嘗置縣也據此治武原鄉當即在秦時莽苐改展武無䧟湖再改武原事
  後漢書郡國志吳郡城海鹽
  至元嘉禾志順帝時移治故邑山為故邑縣晉咸康元年復為海鹽縣
  謹按故邑之改亦屬可疑夫自海鹽而故邑漢宜志由故邑而海鹽晉又宜志何以二志並弗載也且求諸他紀傳在順帝後晉咸康前者則吳赤烏之龍見以海鹽書晉太興之雨雹以海鹽書其他縣令長若步隲孫誼之屬無不以海鹽書豈非有海鹽無故邑之明證耶海鹽縣圖經雲晉咸康移故邑治治馬嘷城為海鹽縣地因訛改海鹽為故邑殆近之
  晉書地理志吳郡統縣海鹽
  宋書州郡志吳郡太守領海鹽
  南齊書州郡志吳郡海鹽
  方輿紀要梁屬信義郡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陳省入鹽官縣
  至元嘉禾志唐武徳七年復屬蘇州貞觀元年省入嘉興
  謹按舊唐書地理志第雲武徳七年復嘉興未嘗雲復海鹽也貞觀元年之省雖本新唐書而復置之歲月無考夫縣未嘗置何從得省耶存疑
  舊唐書地理志景雲二年分嘉興縣復置先天元年開元五年復置治吳禦城至元嘉禾志蘇州刺史前黃門侍郎張廷珪奏置即於舊海鹽縣呉禦越城西北今縣治也
  唐書地理志蘇州吳郡海鹽𦂳
  至元嘉禾志晉天福五年置秀州縣屬焉
  十國春秋吳越秀州領海鹽
  宋史地理志嘉興府海鹽
  元史地理志元貞元年升海鹽州
  元史地理志嘉興路領海鹽州
  海鹽縣圖經明初右丞華雲龍以州籍獻洪武二年仍為海鹽縣而縣等居上如宋雲
  舊浙江通志明海鹽縣屬嘉興府
  國朝海鹽縣屬嘉興府編戶一百六十四里
  石門縣
  元豐九域志崇徳古越地
  國語越王句踐至於軍徙舍至於禦兒史記注索隱曰韋昭雲在呉越界輿地廣記崇徳有語兒水亦曰禦兒越之北境也
  至元嘉禾志句踐傳六世為楚威王所並地入楚秦郡縣天下置㑹稽郡禦兒為由拳縣之西鄙介於錢唐烏程之間
  𢎞治嘉興府志更六朝禦兒皆為嘉興之西鄙歴唐如故
  十國春秋晉天福三年廣陵王元璙鎮中吳請析嘉興之崇徳等九鄉為縣治義和鎮遂以鄉名縣正徳崇徳縣志唐乾符六年黃巢為亂豪傑起義兵保䕶鄉井以當要衝遂陞語兒為義和鎮梁開平時吳越王錢鏐廢鎮稱義和市晉天福中吳越王元瓘以兄元璙鎮中吳右藩強大而杭無屏蔽天福三年始析崇徳等鄉為縣置於義和市因鄉以名縣五年陞嘉興縣為秀州以嘉興華亭及新置崇徳隸焉
  十國春秋吳越秀州領縣崇德
  至元嘉禾志宋熈寧十年又割嘉興縣梧桐永新清風千金保寧五鄉以益之
  宋史地理志嘉興府崇德
  元史地理志元元貞元年升崇德州
  元史地理志嘉興路領崇徳州
  𢎞治嘉興府志洪武二年復崇徳為縣
  舊浙江通志明崇德縣屬嘉興府
  國朝崇徳縣屬嘉興府編戶一百六十四里康熈元年
  因與
  太宗文皇帝年號相同改名石門以縣有石門鎮故也編
  戶一百六十四里
  平湖縣
  廣輿記古當湖市
  後漢書郡國志注海鹽縣之故治順帝時䧟而為湖今謂之當湖括異志當湖在今海鹽縣北五十里
  續文獻通考宣徳五年析海鹽縣置平湖縣𢎞治嘉興府志巡撫胡槩奏以海鹽當湖鎮分置縣當湖在其東故曰平湖
  舊浙江通志明平湖縣屬嘉興府
  國朝平湖縣屬嘉興府編戶一百十四里
  桐鄉縣
  明一統志本崇德縣地
  續文獻通考宣徳五年割崇徳梧桐六鄉置為縣𢎞治嘉興府志允廵撫胡槩請分崇徳縣募化千金保寕清風永新梧桐六鄉地置縣於梧桐鄉
  舊浙江通志明桐鄉縣屬嘉興府
  國朝桐鄉縣屬嘉興府編戶一百里
  湖州府
  史記孔子世家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通典汪罔即防風國通典春秋屬吳吳滅屬越越滅屬楚
  太平寰宇記秦屬會稽郡亦鄣郡之境萬歴湖州府志楚以其地立菰城為春申君黃歇封邑秦始皇三十五年改菰城為烏程縣隸㑹稽又以西境置故鄣縣後漢書郡國志注故鄣縣秦鄣郡所治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縣烏程丹陽郡縣故鄣
  後漢書郡國志吳郡城烏程丹陽郡城故鄣
  宋書州郡志原鄉中平二年分故鄣立安吉分故鄣立永安吳分烏程餘杭立
  三國吳志吳分吳郡丹陽九縣為呉興郡治烏程𢎞治湖州府志孫皓侯烏程入嗣以吳郡之永安餘杭臨水陽羨及丹陽之故鄣安吉原鄉於潛諸縣之水悉注烏程乃分九縣為郡而以烏程為治所名曰呉興呉興之郡始此
  謹按吳立吳興郡屬揚州晉後並因之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晉太康三年分烏程西鄉為長城東鄉為東遷又改永安為武康
  晉書地理志永興元年割吳興之陽羨並長城縣之北鄉置陽羨四縣又分丹陽之永世置平陵及永世凡六縣立義興郡
  晉書地理志吳興郡統縣十烏程臨安餘杭武康東遷於潛故鄣安吉原鄉長城
  宋書州郡志永初三年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長城及陽羨義鄉五縣立綏安縣屬義興太守
  宋書州郡志吳興太守領縣十烏程東遷武康長城原鄉故鄣安吉餘杭臨安於潛
  謹按齊呉興郡領縣十仍宋之舊
  元和郡縣志梁紹泰初改吳興郡為震州蓋取震澤為名
  梁書敬帝紀太平元年罷震州復為吳興郡
  隋書地理志烏程舊置吳興郡平陳郡廢並東遷縣入焉
  隋書地理志長城武康平陳廢
  隋書地理志綏安省故鄣安吉原鄉入焉
  隋書地理志仁夀中置湖州太平寰宇記因太湖為名
  隋書地理志仁夀二年復長城武康
  謹按隋志長城屬蘇州武康屬杭州總管府
  輿地廣記大業初湖州省屬餘杭吳二郡
  謹按隋志烏程屬吳郡餘杭於潛屬餘杭郡獨臨安未知省入何縣隋志既無考姑闕之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烏程一縣六年復沒於輔公祏七年復置仍廢武州以武康來屬又省雉州以長城縣來屬安吉廢入長城
  謹按唐書地理志武州者李子通竊據時所置雉州者唐武德四年置綏州又更名雉州也又武德四年以安吉隸桃州七年廢入長城
  文獻通考湖州唐屬江南道
  舊唐書地理志安吉麟德元年復分長城縣置唐書地理志徳清本武源天授二年析武康置景雲二年曰臨溪天寶元年更名
  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湖州江南東道
  舊唐書地理志天寳元年改為吳興郡乾元元年復為湖州
  唐書方鎮表文德元年置忠國軍節度使
  謹按明一統志雲乾寧中升湖州為忠國軍年號與唐書不同
  唐書地理志湖州吳興郡上縣五烏程武康長城安吉徳清
  順存録梁開平元年割武康隸杭州
  十國春秋長城縣吳越改長興
  十國春秋顯德六年升湖州為宣徳軍
  十國春秋吳越湖州領縣四烏程德清安吉長興元豐九域志宋太平興國三年武康復隸湖州文獻通考太平興國六年析烏程置歸安縣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湖州
  宋史地理志景祐元年升昭慶軍節度
  宋史地理志寳慶元年改安吉州齊東埜語穆陵正位濟王寓於霅城之西潘甫與弟壬丙舉兵王帥州兵勦平之詔改湖州為安吉州
  文獻通考湖州屬西路宋史地理志安吉州為西路
  宋史地理志湖州上吳興郡縣六烏程歸安安吉長興徳清武康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升湖州路嘉靖湖州府志世祖改安吉州為湖州路安撫司仍置安吉縣
  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湖州
  元史地理志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湖州路元史地理志元貞元年升長興縣為州
  元史地理志湖州路上領縣五烏程歸安安吉徳清武康州一長興
  函史明改湖州府明一統志改長興州為縣
  明一統志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湖州府謹按明初湖州府統於南直隸洪武十四年始改隸於浙江布政使司
  名山藏成化二十三年置孝豐縣
  史槩正德元年改浙江安吉縣為州
  續文獻通考湖州府領安吉一州烏程歸安徳清武康長興孝豐六縣
  國朝定為湖州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六烏程歸安
  長興徳清武康孝豐州一安吉
  烏程縣
  越絶書烏程故大越徙民秦始皇刻石徙之呉興新錄秦時程林烏巾二家以釀美酒得名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屬㑹稽郡
  漢書地理志會稽郡縣烏程
  後漢書郡國志吳郡城烏程興平二年太守許貢奏分縣為永縣輿地廣記吳於烏程置吳興郡
  宋書州郡志東遷晉太康三年分烏程立元徽四年更名東安昇明元年復舊
  晉書地理志吳興郡統縣烏程東遷
  宋書州郡志吳興太守領烏程東遷
  南齊書州郡志吳興郡烏程東遷
  謹按梁改屬震州尋屬吳興郡陳因之
  方輿紀要隋平陳東遷廢入烏程屬蘇州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仁夀二年烏程復屬湖州資治通鑑注大業初以縣屬吳郡
  隋書地理志吳郡統縣烏程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置湖州治烏程領烏程一縣六年沒於輔公祏七年復置
  唐書地理志湖州吳興郡烏程
  十國春秋吳越湖州領縣烏程
  萬歴湖州府志宋寶慶元年改湖州為安吉州領縣如故
  宋史地理志湖州吳興郡烏程
  謹按景祐年屬昭慶軍節度寶慶年屬安吉州
  元史地理志湖州路領縣烏程
  舊浙江通志明烏程縣屬湖州府
  國朝烏程縣屬湖州府附郭編戶二百八十二里
  歸安縣
  輿地廣記本烏程縣地
  宋史地理志太平興國七年析烏程地置縣萬厯湖州府志轉運使髙冕奏烏程境太廣請分置一縣從之時吳越錢俶初歸命故以歸安名縣
  宋史地理志湖州吳興郡歸安
  謹按景祐年屬昭慶軍節度寳慶年屬安吉州
  元史地理志湖州路領縣歸安上與烏程皆為倚郭
  舊浙江通志明歸安縣屬湖州府
  國朝歸安縣屬湖州府附郭編戶三百九里
  長興縣
  元和郡縣志吳王闔閭使弟夫槩居此築城狹而長因以為名
  明一統志秦以為鄣郡地漢為烏程故鄣縣地三國志注丹陽故鄣分隸呉興郡
  資治通鑑注晉太康三年分烏程立長城縣屬吳興郡
  資治通鑑注永興元年分吳興之長城立義鄉縣屬義興郡
  晉書地理志吳興郡統縣長城
  宋書州郡志吳興太守領長城
  南齊書州郡志吳興郡長城
  謹按梁末屬震州尋屬吳興郡陳因之
  隋書地理志平陳縣廢仁夀二年復
  隋書地理志吳郡統縣長城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置雉州領長城原鄉二縣七年州廢及原鄉併入長城屬湖州方輿紀要唐初沈法興置長州於此武德四年改為綏州又改雉州七年州廢縣仍屬湖州
  唐書地理志湖州吳興郡長城
  十國春秋吳越長城縣改長興避梁諱也
  十國春秋吳越湖州領縣長興
  宋史地理志湖州吳興郡長興
  謹按景祐年屬昭慶軍節度寶慶年屬安吉州
  元史地理志元貞元年升為州
  元史地理志湖州路領州一長興
  續文獻通考明初改名長安尋復舊洪武二年改為縣
  舊浙江通志明長興縣屬湖州府
  國朝長興縣屬湖州府編戶二百三十二里
  德清縣
  路史烏程有餘不鄉注今湖之德清東百武有餘不溪晉孔愉封餘不亭侯元和郡縣志天授二年析武康鄉置武原縣景雲二年改為臨溪縣以臨餘不溪也天寳元年改為徳清縣萬歴湖州府志縣有德清山
  唐書地理志湖州吳興郡徳清
  十國春秋吳越湖州領縣徳清
  宋史地理志湖州吳興郡徳清𦂳
  謹按景祐年屬昭慶軍節度寳歴年屬安吉州
  元史地理志湖州路領縣徳清
  舊浙江通志明徳清縣屬湖州府
  國朝徳清縣屬湖州府編戶三百一十二里
  武康縣
  太平寰宇記古防風氏國
  元和郡縣志本漢烏程餘不鄉之地
  方輿紀要後漢初平中孫氏析置永安縣
  資治通鑑注晉改為永康
  史記孔子世家注晉太康元年改永康為武康晉書地理志吳興郡統縣武康
  宋書州郡志吳興太守領武康
  南齊書州郡志吳興郡武康
  隋書地理志平陳縣廢仁夀二年復名勝志縣初置在餘英溪北仁夀二年徙溪南唐廣徳元年平袁晁復溪北舊址
  隋書地理志餘杭郡統縣武康
  唐書地理志李子通置安州又曰武州武徳四年平李子通因之七年州廢隸湖州
  唐書地理志湖州吳興郡武康
  十國春秋西府杭州領縣武康注舊隸湖州武肅王時來屬宋史地理志太平興國三年武康自杭州來隸宋史地理志湖州吳興郡武康
  謹按景祐年屬昭慶軍節度寳歴年屬安吉州
  元史地理志湖州路領縣武康
  舊浙江通志明武康縣屬湖州府
  國朝武康縣屬湖州府編戶六十二里
  安吉州
  元和郡縣志本漢故鄣縣地
  後漢書郡國志注故鄣中平年分縣南置安吉縣方輿勝覽東漢光和末荊揚亂此鄉守險助國漢朝嘉之立縣名安吉名勝志舊治在天目山即今孝豐縣治唐開元二十六年移故鄣之南號鄣南吳大帝遣從弟瓊修故鄣邸閣山是也
  謹按安吉縣屬丹陽郡
  後漢書郡國志注故鄣中平二年又分立原鄉縣謹按吳立吳興郡以故鄣安吉原鄉屬之
  晉書地理志吳興郡統縣故鄣安吉原鄉
  宋書州郡志吳興太守領原鄉故鄣安吉
  南齊書州郡志吳興郡故鄣安吉原鄉
  謹按梁陳屬陳留郡
  隋書地理志綏安平陳省故鄣安吉原鄉入焉唐書地理志安吉義寧二年沈法興置武徳四年因之以縣隸桃州七年省入長城麟徳元年復置謹按名勝志雲唐武徳中改名桃州僧皎然送安吉康丞詩君吏桃州尚竒跡桃州採得桃花石當時州名或取諸此
  唐書地理志湖州吳興郡安吉𦂳
  十國春秋吳越湖州領縣安吉
  宋史地理志湖州吳興郡安吉
  謹按景祐年屬昭慶軍節度寶歴年屬安吉州
  元史地理志湖州路領縣安吉
  嘉靖安吉州志至正十六年明取安吉以隸長興州吳元年復以安吉隸湖州
  謹按至正十七年耿炳文率師取長興則安吉之隸長興當是十七年事
  續文獻通考正徳元年升安吉縣為州領縣一孝豐
  國朝安吉州屬湖州府編戶六十四里
  孝豐縣
  續文獻通考本安吉縣地
  謹按漢故鄣縣地後漢靈帝分置原鄉縣屬丹陽郡晉屬吳興郡宋齊梁陳因之隋文帝省縣唐髙祖復置屬雉州尋省雉州併入長城縣唐高宗復析長城置安吉縣今孝豐縣係安吉析置故曰本安吉縣地
  嘉靖浙江通志𢎞治元年析安吉置孝豐縣湖州府志知府王珣言安吉地險逺而孝豐太平等九鄉為里五十餘中有漢縣廢城存焉請析置一縣從之因鄉名以名縣
  明一統志安吉昇州因屬焉
  舊浙江通志明孝豐縣屬湖州府
  國朝孝豐縣屬湖州府編戶五十四里















  浙江通志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七
  建置
  寧波府
  太平寰宇記古舜後為餘姚之墟
  史記吳世家越王句踐遷吳王夫差於甬東注韋昭曰句章東海口外州也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以地置鄞縣屬㑹稽郡宋書州郡志漢㑹稽東部都尉治鄞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元鼎五年於章安為㑹稽東部治所章安即今奉化之南也成帝時移句章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句章鄞鄮
  謹按漢順帝分㑹稽立吳郡鄮鄞句章三縣仍屬㑹稽三國吳及晉宋齊梁陳皆仍舊
  隋書地理志句章平陳併餘姚鄞鄮三縣入
  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析故句章縣置鄞州八年州廢更置鄮縣隸越州
  舊唐書地理志象山神龍二年分寧海及越州鄮縣置屬台州
  唐書地理志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以越州之鄮縣置明州以境有四明山為名
  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明州江南東道
  舊唐書地理志奉化慈谿翁山己上皆鄮縣地開元二十六年析置
  舊唐書地理志天寳元年改為餘姚郡乾元元年復為明州天寳領縣四鄮奉化慈谿翁山
  唐書地理志象山廣徳二年來屬
  唐書地理志翁山大歴六年省
  嘉靖寧波府志元和四年置望海鎮於甬江之海口資治通鑑注望海鎮在明州界今定海縣即其地
  唐㑹要長慶元年移明州置於鄮縣成化四明郡志浙東觀察使薛戎上言明州北臨鄞江地形卑隘請移明州置於鄮縣而以州舊城近南髙處置縣從之
  唐書地理志明州餘姚郡上縣四鄮奉化慈谿象山輿地廣記梁開平三年升明州為望海軍節度十國春秋梁勅置明州靜安縣注一作望海縣又改定海縣十國春秋吳越改鄮曰鄞
  十國春秋吳越明州領縣六鄞奉化慈谿象山望海翁山
  謹按翁山省自大歴其何年復置十國春秋失載姑闕之
  宋史地理志建隆元年升奉國軍節度
  宋史地理志昌國熈寧六年析鄞縣地置
  元豐九域志上明州奉化郡奉國軍節度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明州
  宋史地理志紹興初置沿海制置使八年以浙東安撫使兼制司十一年罷隆興元年復置
  資治通鑑紹熈五年詔改明年為慶元元年尋升明州為慶元府宋史地理志以寧宗潛邸升為府
  文獻通考明州屬浙東路宋史地理志慶元府為東路
  宋史地理志慶元府縣六鄞奉化慈谿定海象山昌國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為慶元路總管府升昌國縣為州
  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慶元
  元史地理志元貞元年升奉化縣為州
  續文獻通考大徳六年移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治慶元
  元史地理志慶元路上領縣四鄞象山慈谿定海州二奉化昌國
  函史明改明州府
  嘉靖浙江通志洪武二年昌國奉化復為縣
  續文獻通考洪武十四年改明州府為寧波府嘉靖寧波府志洪武十四年以郡有定海縣海定則波寧因改明州為寧波府
  明一統志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領寧波府
  明實録洪武二十年廢寧波府昌國縣
  續文獻通考寧波府領鄞慈谿奉化定海象山五縣
  國朝定為寧波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五鄞縣慈谿
  奉化定海象山
  聖祖仁皇帝康熈二十三年巡撫趙士麟總兵官孫惟統等疏言舟山為寧郡藩籬請移定海總兵駐劄鎮守二十五年五月總兵官黃大來又㑹同督撫題請設立縣治二十六年五月奉
  上諭山名為舟則動而不靜因易名定海山頒賜宸翰二十七年建縣治
  賜名定海縣而以舊定海為鎮海縣
  鄞縣
  名勝志夏禹時有堇子國
  謹按地有堇山堇加邑為鄞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吳敗越於夫椒越及吳平更封句踐東至於鄞即今鄞縣是也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句章縣地東漢曰鄞又曰鄮王應麟鄞縣辨證越語句踐之地東至於鄞韋昭注今鄞縣是也後漢書注鄞故城在鄮縣東南圖經曰白社裡冇鄞城山漢志鄞有鮚﨑亭今在奉化有天門山今象山之天門山然則奉化象山二
  縣漢之鄞也鄞城山其古鄞城歟今鄞縣有鄞塘鄉接奉化蓋鄞之境鄮縣辨證鄞縣東有鄮郭古鄮縣城也漢地理志㑹稽郡鄮縣五代改鄮曰鄞圖經雲唐有鄞縣非也唐地理志無鄞陸雲集秦始皇南巡登稽嶽在鄮縣三十餘日圖經雲後漢改鄞為鄮既而復為鄞非也西漢已有鄮句章辨證史記正義句章故城在鄮縣西一百里此張守節以開元之鄮言之元和郡縣志句章故城在今州西一里此李吉甫以元和之明州言之圖經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此今之地理也虞翻傳注句章董黯則慈谿乃漢句章之地今鄞縣有句章鄉自此鄉及慈谿皆句章境
  謹按應麟之辨甚詳然則今之鄞縣在兩漢時實與句章鄮縣壤地相錯張時徹府志雲鄞今奉化是鄮今鄞是句章在慈谿城山渡後徙句章鄉小谿鎮俱有舊址存焉並錄之以備叅考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鄞縣
  謹按鄞縣在平帝時莽改堇縣東漢建武初復舊名後仍屬㑹稽郡三國吳因之
  晉書地理志㑹稽郡綂縣鄞
  宋書州郡志㑹稽太守領縣鄞
  謹按齊梁陳並因之
  方輿紀要隋平陳省縣入句章
  隋書地理志㑹稽郡統縣句章
  方輿紀要唐復置鄮縣為鄞州治州尋廢以縣屬越州
  太平寰宇記開元二十六年於縣置明州
  唐書地理志明州餘姚郡鄮縣
  十國春秋吳越明州領縣鄞注故鄮縣吳越改曰鄞
  宋史地理志明州奉化郡鄞縣
  謹按紹熈後屬慶元府
  元史地理志慶元路領鄞縣上倚郭
  舊浙江通志明鄞縣屬明州府尋屬寧波府
  國朝鄞縣屬寧波府附郭編戶四百五十一里
  慈谿縣
  輿地廣記漢句章縣地
  太平寰宇記唐鄮縣地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慈谿實鄮封內地
  元和郡縣志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置慈谿縣延祐四明志句章董黯母嘗寢疾喜大隱溪水不以時得於是築室溪傍以便日汲溪在今縣南一舍故以慈名溪又以溪名縣
  唐書地理志明州餘姚郡慈谿
  十國春秋吳越明州領縣慈谿
  宋史地理志明州奉化郡慈谿
  謹按紹熈後屬慶元府
  元史地理志慶元路領縣慈谿
  舊浙江通志明慈谿縣屬明州府尋屬寧波府嘉靖寧波府志永樂十六年令有失印者請更鑄印議者恐所失之印覆出為奸更印文從谷而慈谿為慈谿
  國朝慈谿縣屬寧波府編戶二百八里
  奉化縣
  輿地廣記本漢鄞縣地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隋開皇九年並鄞入句章太平寰宇記唐鄮縣地
  元和郡縣志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置奉化縣嘉靖寧波府志治東有鄞城山下有鄞城院院即古鄞治也唐改鄞州尋廢為鄮縣開元間鄮立為明州因析其地為四屬縣而鄞故地改為今奉化名勝志以其民淳易於遵奉王化故名
  唐書地理志明州餘姚郡縣奉化
  十國春秋吳越明州領縣奉化
  宋史地理志明州奉化郡奉化
  謹按紹熈後屬慶元府
  元史地理志元貞元年升奉化州隸慶元路舊浙江通志明復為奉化縣屬明州府尋屬寧波府
  國朝奉化縣屬寧波府編戶一百二十九里
  鎮海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㑹稽句章縣地
  續文獻通考唐為鄮縣望海鎮地
  太平寰宇記梁開平三年吳越錢鏐以地濵海口有魚鹽之利因置望海縣後改定海縣十國春秋注武肅王奏置望海縣吳越備史又作靜海縣後改定海文獻通考雲宋改定海未知孰是
  十國春秋吳越明州領縣望海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宋熈寧十年分鄞之海晏靈巖大丘三鄉屬焉
  宋史地理志明州奉化郡定海
  謹按紹熈後屬慶元府
  元史地理志慶元路領縣定海
  明一統志以昌國縣省入定海縣名勝志昌國城在東海中翁洲本翁山縣洪武二十年以其縣居海島分徙其民僅存在城五百戶隸定海縣
  舊浙江通志明定海縣屬明州府尋屬寧波府
  國朝康熈二十七年更名鎮海縣屬寧波府編戶九十
  六里
  象山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本漢鄞縣晉分臨海之北與鄞縣之安化鄉置寧海縣屬臨海郡隋開皇九年省寧海入臨海屬永嘉郡
  方輿紀要神龍元年析寧海及鄮縣地置象山縣屬台州廣徳二年改屬明州
  唐書地理志明州餘姚郡象山
  十國春秋吳越明州領縣象山
  宋史地理志明州奉化郡象山
  謹按紹熈後屬慶元府
  元史地理志慶元路領縣象山
  舊浙江通志明象山縣屬明州府尋屬寧波府
  國朝象山縣屬寧波府編戶二十里
  定海縣
  史記注越東鄙甬江東也
  元和郡縣志翁州入海二百里即春秋所謂甬東地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漢並屬句章縣唐開元二十六年置明州分鄮縣置翁山大歴六年罷成化四明郡志大歴六年袁晁據翁山鄮二縣久不克復遂移治鄞是年廢翁山
  十國春秋吳越明州領縣翁山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宋端拱二年置鹽塲熈寧六年乃置尉以治之尋立縣曰昌國文獻通考昌國居海心
  定海縣志元豐元年割定海縣之金塘鄉益之宋史地理志明州奉化郡昌國
  謹按紹興間升望紹熈後屬慶元府
  元史地理志元至元十四年昇州仍置昌國縣以隸之後止立昌國州隸慶元路
  定海縣志明洪武二年以昌國州復為縣隸明州府十七年廢縣改昌國衛二十年移於象山縣三都海口東門二十五年改隸定海衛
  謹按明初信國公湯和以昌國外連倭國為清野之䇿因虛其地嘉靖中倭患亟每以官兵戍守之唐順之曰江南控扼在崇明浙東控扼在舟山天設此險以障蔽江浙門戶諸哨船皆自此分而南北總㑹於洋山信國廢昌國而內徙之誠千慮之一失也
  國朝順治八年遣將畧定十三年徙人民入內地康熈二十三年海氛既靖議復溫寧台沿海地移定海總兵於舟山二十五年題請設立縣治二十六年改舟山為定海山二十七年建縣治
  賜名定海縣總四鄉十九圖內昌國鄉為附郭定海縣志夏在樞翁州辨考夏少康封其庶子無餘為諸侯以奉禹祀是為越國其東境皆其采地也至周元王三年戊辰句踐滅吳欲置夫差於甬東君百家左傳注云甬東即句章東海中州也吳語曰甬句東注句章東海中洲也越語注云甬甬江句句章通典曰越徙夫差於甬東韋昭曰即句章東浹口外洲輿地廣記定海有大浹江是浹口外洲即翁洲也翁洲之地為甬東自周而已然矣漢武帝元鼎六年遣橫海將軍韓説自句章浮海九域志雲句章即山為名斯時寧府及諸縣皆未立名而幅員所轄甚廣歴漢晉宋梁陳皆因之至隋文帝開皇九年平陳並餘姚皆入句章而隸於吳州改隸越州至唐髙祖武徳四年始析句章置姚州鄞州七年廢姚州入餘姚八年廢鄞州為鄮縣而並隸於越州唐明皇開元二十六年因採訪使齊澣奏分為四縣屬明州曰鄮縣曰奉化曰慈谿曰翁山翁山即今之定海也始自為一邑唐代宗大歴六年海寇袁晁據翁山縣鄮縣久不克是年廢翁山尋復之至宋神宗熈寧六年改翁山為昌國縣元世祖至元十五年戶口倍萬升邑為州今厯考之定海雖處海中周屬甬東秦屬句章五代因之唐名翁山宋改昌國元升為州典籍俱存不得斷以臆説也紹興府
  越絶書禹到大越上茅山大㑹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㑹稽
  謹按茅山皇覽作苗山
  通鑑綱目前編夏後少康五十有二歲封庶子無餘於越以奉先王墓祀
  通典春秋時越國之都
  太平寰宇記秦滅楚以越併入吳立㑹稽郡
  漢書地理志注漢髙帝六年為荊國十二年更名吳景帝四年㑹稽郡屬揚州
  謹按漢㑹稽郡所領縣在今紹興府者有餘暨諸暨山隂餘姚上虞剡六縣
  宋書州郡志永建漢順帝年號四年分㑹稽為吳郡㑹稽移治山隂三國吳志注山隂朱育仕郡門下書佐太守濮陽府君曰吾聞秦始皇二十五年以呉越地為㑹稽郡治呉漢封諸侯王以何年復為郡而分治於此育對曰劉賈為荊王賈為英布所殺又以劉濞為吳王景帝四年濞誅復為郡治於吳元鼎元年除東越國因以其地為治來屬於此而東部都尉後徙章安陽朔元年又徙治鄞或有寇害復徙句章到永建四年劉府君上書浙江之北以為呉郡㑹稽還治山隂府君稱善焉
  宋書州郡志餘暨吳更名永興
  三國吳志太平二年以㑹稽東部為臨海郡永安三年以㑹稽南部為建安郡寳鼎元年分㑹稽為東陽郡
  謹按後漢㑹稽郡全綂浙江以東及閩中地自孫亮立臨海郡以章安永寧並所立之臨海始平羅陽松陽樂成屬之孫休立建安郡即東部侯國地孫皓立東陽郡以烏傷大末併所立長山永康新安呉寧豐安定陽平昌屬之是後漢郡國志㑹稽郡所列十四城在三國吳時惟山隂鄮諸暨餘暨上虞剡餘姚句章鄞九縣並上虞所分之始寧縣為今日之紹興寧波二府地殆不復與台金衢嚴溫處相統攝矣
  晉書地理志晉平吳揚州統㑹稽郡郡統縣十山隂上虞餘姚句章鄞鄮始寧剡永興諸暨
  嘉泰㑹稽志東晉為㑹稽國改太守為內史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咸和四年改㑹為鄶
  謹按改鄶之由以內史王舒其父名㑹求改他郡而朝議改曰鄶也
  嘉泰㑹稽志宋永初二年罷㑹稽郡府復為㑹稽郡資治通鑑孝建元年分揚州浙東五郡置東揚州治㑹稽
  宋書州郡志永光元年省東揚州並揚州
  謹按宋㑹稽太守領縣十山隂永興上虞餘姚剡諸暨始寧句章鄮鄞與晉同南齊州郡志亦仍宋之舊
  隋書地理志梁置東揚州
  梁書敬帝紀罷東揚州
  陳書文帝紀以㑹稽置東揚州
  隋書地理志平陳改曰吳州置總管府
  隋書地理志㑹稽舊置㑹稽郡平陳郡廢又廢山隂永興上虞始寧四縣入句章併餘姚鄞鄮三縣入謹按明一統志雲陳析置㑹稽縣故隋以山隂諸縣併入也第考元和郡縣志則曰隋平陳改山隂為㑹稽縣是陳未嘗置㑹稽縣也元和志與隋近姑存以俟考
  晏公類要大業初改為越州後廢州為㑹稽郡隋書地理志㑹稽郡統縣四㑹稽句章剡諸暨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以剡置嵊州並析置剡城縣餘姚析故句章縣置以縣置姚州析故句章縣置鄞州
  太平寰宇記武徳四年置越州總管管越嵊姚鄞浙綢衢縠麗嚴婺十一州
  唐書地理志山隂武徳七年析㑹稽置餘姚州廢來屬
  太平寰宇記改總管為都督督越婺鄞嵊麗五州越州領㑹稽諸暨山隂餘姚四縣
  唐書地理志武徳八年嵊州廢省剡城以剡來屬鄞州廢更置鄮縣隸越州山隂省
  太平寰宇記貞觀元年更督越婺泉建台栝六州文獻通考越州唐屬江南道
  唐書地理志永興儀鳯二年置
  唐書地理志山隂垂拱二年復置
  玉海景雲二年越州為中都督府
  輿地廣記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以越州之鄮縣置明州
  謹按唐開元以前明州係越州之鄮縣地自齊澣奏置明州而越明乃各為一州不復相統屬矣
  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越州江南東道
  舊唐書地理志天寳元年改越州為㑹稽郡永興改為蕭山
  謹按天實中㑹稽郡領縣六㑹稽山隂諸暨餘姚剡蕭山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乾元元年分置浙江東道節度治越州大厯四年改置浙東觀察使
  唐書方鎮表大厯十四年以浙東所管隸浙西道唐書地理志上虞貞元中析㑹稽置
  唐書方鎮表建中元年復置浙江東道觀察使二年以所管州隸浙江西道中和三年升浙江東道觀察使為義勝軍節度使光啟三年改威勝軍乾寧三年改鎮東節度
  唐書地理志越州㑹稽郡縣七㑹稽山隂諸暨餘姚剡蕭山上虞
  十國春秋乾寧四年錢鏐號越州為東府注國中亦稱東都十國春秋梁勅升越州為大都督府
  十國春秋晉天福五年析東府剡縣十三鄉為新昌縣改剡縣為贍縣
  十國春秋吳越東府越州領縣八㑹稽山隂諸暨贍餘姚蕭山上虞新昌
  元豐九域志宋大都督府越州㑹稽郡鎮東軍節度紹興府志太平興國三年罷浙東軍止稱越州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越州
  宋史地理志大觀元年升為帥府領兩浙東路兵馬鈐轄
  資治通鑑建炎四年升越州為紹興府嘉泰㑹稽志建炎四年四月駐蹕越州越明年正月十一日改元紹興越州官吏上表乞賜府額於是用唐徳宗興元故事改越州為紹興府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為東路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縣八㑹稽山隂嵊諸暨餘姚上虞蕭山新昌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紹興路
  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紹興
  元史地理志浙東海右道肅政亷訪司紹興路續文獻通考元貞元年升餘姚諸暨為州
  元史地理志紹興路上領縣六山隂㑹稽上虞蕭山嵊新昌州二餘姚諸暨
  函史明復為紹興府
  續文獻通考諸暨初為諸全州尋復改諸暨縣餘姚州復改為縣
  明一統志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紹興府續文獻通考紹興府領山隂㑹稽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縣新昌八縣
  國朝定為紹興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八山隂㑹稽
  蕭山諸暨餘姚上虞嵊縣新昌
  山隂縣
  越絶書夏無餘初封大越都秦餘望南至句踐徙治山北句踐小城山隂城也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始皇二十五年置山隂縣漢書地理志㑹稽郡山隂
  宋書州郡志永建四年㑹稽郡移治山隂
  謹按三國吳因之
  晉書地理志㑹稽郡綂縣山隂
  嘉泰㑹稽志晉屬㑹稽國宋永初二年復屬㑹稽郡南齊書州郡志㑹稽郡山隂
  謹按梁陳並因之
  隋書地理志平陳廢山隂
  唐書地理志山隂武徳七年析㑹稽置八年省垂拱二年復置大歴二年省七年復置元和七年省十年復置
  唐書地理志越州㑹稽郡山隂𦂳
  十國春秋吳越東府越州領縣山隂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山隂
  元史地理志紹興路領縣山隂上倚郭
  舊浙江通志明山隂縣屬紹興府
  國朝山隂縣屬紹興府附郭編戶二百十一里
  㑹稽縣
  史記夏本紀禹㑹諸侯江南計功命曰㑹稽㑹稽者㑹計也
  通志地理畧越都㑹稽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始皇二十五年置㑹稽郡輿地廣記漢順帝以後為郡治
  謹按吳晉宋齊梁並因之
  明一統志陳析置㑹稽縣
  謹按元和郡縣志㑹稽縣隋始改置
  隋書地理志平陳廢山隂永興上虞始寧四縣入㑹稽名勝志山隂上虞二縣已復而始寧屬㑹稽之三界市永興入蕭山境
  隋書地理志㑹稽郡統縣㑹稽
  唐書地理志越州㑹稽郡㑹稽
  十國春秋吳越東府越州領縣㑹稽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㑹稽
  元史地理志紹興路領縣㑹稽中倚郭
  舊浙江通志明㑹稽縣屬紹興府
  國朝㑹稽縣屬紹興府附郭編戶一百二十里
  蕭山縣
  元和郡縣志本曰餘槩吳王弟夫槩邑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餘暨
  謹按平帝時莽改餘衍世祖建武初復舊永建分郡時仍屬㑹稽
  方輿紀要三國吳改曰永興
  謹按吳時仍屬㑹稽郡
  晉書地理志㑹稽郡統縣永興
  宋書州郡志㑹稽太守領永興
  謹按齊梁陳並因之
  隋書地理志平陳廢永興入㑹稽
  舊唐書地理志儀鳯二年分㑹稽諸暨置永興縣天寳元年改為蕭山名勝志以縣西一里有蕭山而名毛竒齡蕭山縣誌刋誤予縣自秦始皇分郡縣時即有其縣名曰餘暨兩漢因之而不改至三國吳時改名永興而唐天寳間則又更名蕭山此其因革亦自瞭然者雲間陸伯生作廣輿記注蕭山為漢縣以為縣始於漢已可怪矣至薜應旂作浙江通志至雲蕭山縣始於唐降為唐縣而康熈年間續修通志亦復因之而不改及考其由來則明嘉靖間縣明府施君堯臣作築城記雲蕭山舊未有縣自唐儀鳯始割地為永興而天寶易以今名似乎前此全未置縣且全不以永興為復置而以為創置者則縣自唐儀鳯始矣夫築城記所係亦大而當時誤為之而不知後之為志者則又載其文而全不之省宜乎通志之競降為唐縣也
  唐書地理志越州㑹稽郡蕭山
  十國春秋吳越東府越州領縣蕭山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蕭山
  元史地理志紹興路領縣蕭山
  舊浙江通志明蕭山縣屬紹興府
  國朝蕭山縣屬紹興府編戶一百四十二里
  諸暨縣
  路史秦縣界有諸山暨浦允常之都
  漢書地理志漢㑹稽郡諸暨
  謹按平帝時莽改諸暨為疏鹵世祖建武初復舊東漢及吳皆屬㑹稽郡
  晉書地理志㑹稽郡統縣諸暨
  宋書州郡志㑹稽太守領諸暨
  謹按齊梁陳並因之
  隋書地理志㑹稽郡統縣諸暨
  唐書地理志越州㑹稽郡諸暨
  十國春秋吳越東府越州領縣諸暨注初改暨陽天寳元年仍奏改諸暨
  謹按後梁開平二年吳越改元天寳私行於境中既而復通中國或諱而不稱十國春秋據其行於境中者而書故曰天寳元年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乾道八年以其地之楓橋鎮置義安縣後省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諸暨
  元史地理志元貞元年昇州
  元史地理志紹興路領諸暨州
  史槩至正十九年諸暨改為諸全州至正二十六年改諸全州為諸暨縣
  舊浙江通志明諸暨縣屬紹興府
  國朝諸暨縣屬紹興府編戶一百五十二里
  餘姚縣
  史記正義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餘姚華鎮考古舜之後封於㑹稽羅泌雲舜攴庶或食上虞朱子曰餘上二邑皆以舜名而虞特多舜蹟者疑其子孫所封或雲姚邱止見於虞不知姚墟陶邱古字通稱然支庶所封亦不詳其何名始於何代因稍近實故從其説以俟博古者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屬㑹稽郡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餘姚
  謹按東漢及吳並因之
  晉書地理志㑹稽郡統縣餘姚
  宋書州郡志㑹稽太守領餘姚
  謹按齊梁陳並因之
  隋書地理志平陳並餘姚入句章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復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廢縣屬越州
  唐書地理志越州㑹稽郡餘姚𦂳
  十國春秋呉越東府越州領縣餘姚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餘姚
  元史地理志紹興路領餘姚州元貞元年舊浙江通志明復為餘姚縣屬紹興府
  國朝餘姚縣屬紹興府編戶二百七十五里
  上虞縣
  水經注本司鹽都尉治地名虞賔路史縣距餘姚七十酈道元所謂虞濵西三十有虞山曰上虞又注太康地記謂帝避丹朱於此故縣北有百官橋一曰舜橋郡國志雲禹與諸儒㑹事於此相虞樂而名尤妄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秦上虞縣屬㑹稽郡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上虞
  謹按平帝時莽改㑹稽建武初復舊
  㑹稽記永建四年分上虞南鄉立始寧縣宋書州郡志何承天志漢末分上虞立續漢志無晉太康三年地誌有
  謹按上虞始寧並屬㑹稽郡三國吳同
  晉書地理志㑹稽郡統縣上虞始寧
  宋書州郡志㑹稽太守領上虞始寧
  謹按齊梁陳並因之
  隋書地理志廢上虞始寧入㑹稽
  上虞縣志貞元中復置上虞縣
  太平寰宇記長慶初廢入餘姚後復置移於此地名勝志水經注云舊治水西常有波蕩之患晉中興初治今處江水東逕縣南蓋今百官湖也然今治則自唐長慶中徙
  唐書地理志越州㑹稽郡上虞𦂳
  十國春秋吳越東府越州領縣上虞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上虞
  元史地理志紹興路領縣上虞
  舊浙江通志明上虞縣屬紹興府
  國朝上虞縣屬紹興府編戶一百四十二里
  嵊縣
  資治通鑑注剡漢古縣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剡縣
  謹按平帝時莽改盡忠世祖建武初復舊東漢及吳皆屬㑹稽郡
  晉書地理志㑹稽郡統剡縣
  宋書州郡志㑹稽太守領剡縣
  謹按齊梁陳隋並因之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置嵊州及剡城縣八年廢嵊州及剡城以剡縣來屬
  謹按縣東有簟山南有黃山西有西山山北有山合四山故曰嵊也
  唐書地理志越州㑹稽郡剡縣
  十國春秋吳越東府越州領贍縣注本為剡縣後因二火一刀之説惡其不祥故改為贍有贍都鎮
  宋史地理志宣和八年改嵊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嵊縣
  元史地理志紹興路領嵊縣
  舊浙江通志明嵊縣屬紹興府
  國朝嵊縣屬紹興府編戶八十八里
  新昌縣
  續文獻通考本剡之東鄙
  十國春秋天福五年析剡縣十三鄉為新昌縣十國春秋吳越東府越州領縣新昌
  宋史地理志紹興府新昌𦂳
  元史地理志紹興路領縣新昌
  舊浙江通志明新昌縣屬紹興府
  國朝新昌縣屬紹興府編戶三十里
  台州府
  通典春秋及戰國時屬越
  謹按越世家楚威王敗越王無疆取越諸族子濵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則戰國時台州固屬楚矣
  十道志秦屬閩中郡輿地紀勝資治通鑑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王翦悉定江南之地而杜氏通典以為秦屬㑹稽郡而元和郡縣志及寰宇記乃以為屬閩中郡有此不同象之按元和郡縣志於台州下書雲秦併天下置閩中郡漢立南部都尉是元和郡縣志以為在秦則屬閩中郡在漢則屬㑹稽郡意者秦併天下盡取甌閩之地置閩中郡漢封東越王以王其地及武帝平東越盡徙其民於江淮間而閩中郡不復再置苐置冶縣以撫其遺民冶縣既𨽻於㑹稽郡而回浦亦為㑹稽郡之屬邑則是東越之亡而閩中郡地已併入㑹稽郡與元和志之説相應漢既不置閩中郡而以秦閩中故地置為冶縣及回浦縣併屬㑹稽郡故秦三十六郡之中既有㑹稽郡又有閩中郡前漢書地理志苐有㑹稽郡而無閩中郡此元和郡縣志所書所以有秦漢之異也後人苐見漢之屬㑹稽郡而不知秦之屬閩中郡當從元和郡縣志書曰秦屬閩中郡通典所書非是今不取
  文獻通考漢屬㑹稽郡亦東甌之境山海經注臨海永寧縣即東甌故地
  太平御覽始元二年以東甌地為回浦縣
  太平寰宇記後漢光武時改回浦為章安
  後漢書郡國志永和三年以章安東甌鄉為永寧縣資治通鑑注㑹稽東部都尉治
  謹按後漢志章安故冶閩越地光武更名前漢都尉治鄞後漢分㑹稽為吳郡以都尉徙治章安故為㑹稽東部都尉治
  太平寰宇記吳初置南始平縣
  太平寰宇記吳大帝分章安永寧置臨海縣㑹稽王置臨海郡輿地紀勝赤城志雲初治臨海尋治章安元和郡縣志雲吳大帝分章安永寧置臨海郡晉志雲呉置臨海郡治章安而不言其時宋志雲吳孫亮太平二年立臨海郡不同象之謹按寰宇記雲呉大帝置臨海縣吳㑹稽王置臨海郡則與宋志合緣元和郡縣志以置臨海縣之時即以為置臨海郡故有大帝孫亮之異當從寰宇記分置縣與置郡之事為正
  謹按臨海郡呉屬揚州晉後因之
  宋書州郡志始平晉太康元年更名始豐
  太平寰宇記晉永和三年置樂安縣寧海縣
  晉書地理志臨海郡統縣八章安臨海始豐永寧寧海松陽安固橫陽
  謹按晉臨海郡八縣是明帝以前事自太寧元年分永寧松陽安固橫陽立永嘉郡臨海郡止統四縣俱屬今之台州府又樂安一縣太平寰宇記雲尋省考宋書州郡志臨海太守領縣五有樂安令則晉時之末省可知且雲晉康帝分始豐立則亦非穆帝永和三年也附記於此
  赤城志宋孝建元年析揚之五郡為東揚州臨海與焉
  宋書州郡志永光元年省東揚州並揚州臨海太守領縣五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樂安
  謹按南齊因之梁又屬東揚州
  太平寰宇記梁又為赤城郡
  謹按隋唐地理志皆無此文惟嘉定赤城志雲梁武帝改為赤城郡尋復為臨海縣是亦據太平寰宇記而書耳然台州之稱赤城固由於此
  陳書文帝紀天嘉三年屬東揚州
  赤城志至徳元年復為郡治始豐
  謹按赤城新志雲至德元年置章安郡徧考諸史並無其文當是復臨海郡故隋廢郡仍為臨海縣
  元和郡縣志隋平陳廢郡為臨海縣
  通典開皇九年屬永嘉郡
  赤城志廢始豐寧海復入臨海
  謹按隋志平陳廢郡以臨海入處州則諸縣之並省皆在此時至永嘉郡之置在大業中此當雲入處州不當雲屬永嘉郡也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領臨海章安始豐樂安寧海五縣資治通鑑注武德四年分臨海縣置寧海縣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五年改為台州六年沒於輔公祏七年仍置台州省寧海入章安輿地紀勝因郡界天台山而名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八年廢始豐樂安三縣入臨海貞觀八年復分置始豐
  謹按武徳八年所廢三縣舊唐書地理志脫漏章安二字
  文獻通考台州唐屬江南道
  唐書地理志始豐上元二年更名唐興永寧樂安析臨海置
  舊唐書地理志永昌元年分臨海置寧海
  唐書地理志永寧天授元年更名黃巖
  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台州江南東道
  文獻通考天寳元年改臨海郡
  赤城志乾元元年復為台州
  唐書地理志台州臨海郡上縣五臨海唐興黃巖樂安寧海
  十國春秋光啟二年升台州為徳化軍節度
  續文獻通考五代時錢氏奏改唐興為台興樂安為永安
  十國春秋吳越台州領縣五臨海黃巖台興永安寧海
  元豐九域志宋建隆元年改台興縣為天台景徳四年改永安縣為仙居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台州
  文獻通考台州屬浙東路
  宋史地理志台州上臨海郡軍事縣五臨海黃巖寧海天台仙居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台州路總管府
  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台州
  元史地理志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台州路續文獻通考元貞元年升黃巖縣為州
  元史地理志台州路上領縣四臨海仙居寧海天台州一黃巖
  函史明改台州府
  明一統志黃巖仍改為縣
  明一統志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台州府續文獻通考成化六年建太平縣
  續文獻通考台州府領臨海黃巖天台仙居寧海太平六縣
  國朝定為台州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六臨海黃巖
  天台仙居寧海太平
  臨海縣
  通典漢㑹稽郡地晏公類要本漢㑹稽郡之回浦縣地
  後漢書郡國志後漢㑹稽郡章安宋書州郡志章安續漢志故冶閩中地光武更名晉太康記本鄞縣南之回浦鄉漢章帝章和中立未詳孰是
  通典吳太元二年分章安置臨海縣
  謹按吳置臨海縣尋立臨海郡徙郡治於章安以縣屬焉
  晉書地理志臨海郡統縣臨海
  宋書州郡志臨海太守領臨海
  謹按齊梁陳並因之
  隋書地理志永嘉郡統縣臨海
  謹按開皇中屬處州大業初屬永嘉郡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於縣置台州
  謹按舊唐書地理志台州總轄書雲武徳四年置海州五年改為台州於臨海縣則雲四年於縣置台州蓋省文也
  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析置章安縣八年省
  唐書地理志台州臨海郡臨海
  十國春秋吳越台州領縣臨海
  宋史地理志台州臨海郡軍事縣臨海
  元史地理志台州路領縣臨海上倚郭
  舊浙江通志明臨海縣屬台州府
  國朝臨海縣屬台州府附郭編戶一百八十里
  黃巖縣
  資治通鑑注章安前漢冶縣故閩越地屬㑹稽郡謹按胡注云沈約曰臨海太守本㑹稽東部都尉治前漢都尉治鄞後漢分㑹稽為吳郡疑是都尉徙治章安也晉太康記章安本鄞縣南之回浦鄉太康記所云即吳臨海郡之章安縣地今台州黃巖縣章安鎮是也觀此則黃巖之為章安地明矣
  唐書地理志黃巖本永寧上元二年析臨海置天授元年更名
  謹按太平寰宇記黃巖縣序雲漢縣順帝永和元年置今溫州永嘉縣歴六朝不改至隋併入臨海縣唐復析臨海置縣改為黃巖與永嘉序所云漢永寧縣隋改為永嘉縣其説自相矛盾今考新舊唐書乃知隋改永嘉者漢之永寧也黃巖之為永寧蓋上元初別析臨海所置也
  唐書地理志台州臨海郡黃巖
  十國春秋吳越台州領縣黃巖
  宋史地理志台州臨海郡軍事縣黃巖
  元史地理志黃巖州元貞元年
  元史地理志台州路領黃巖州
  台州府志明復為縣屬台州府
  舊浙江通志明黃巖縣屬台州府
  國朝黃巖縣屬台州府編戶一百五十六里
  天台縣
  赤城新志漢章安縣地
  元和郡縣志吳分章安置南始平縣
  太平寰宇記晉太康元年更名始豐
  謹按元和郡縣志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為始豐通典晉永康元年更名始豐永康係惠帝年號與此異
  晉書地理志臨海郡統縣始豐
  宋書州郡志臨海太守領始豐
  謹按齊志亦仍舊
  舊唐書地理志隋末廢武徳四年復置八年又廢貞觀八年復為臨海縣上元二年改為唐興
  唐書地理志台州臨海郡唐興
  吳越備史梁勅改唐興縣為天台縣
  冊府元龜晉天福七年改唐興為台興縣十國春秋注按歐陽忞雲唐興朱梁改為天台後復故石晉改為台興邑名屢改故前後易溷又順存錄載開平三年改唐興為新興未詳是非
  十國春秋吳越台州領縣台興
  赤城志宋建隆初改今名
  宋史地理志台州臨海郡軍事縣天台
  元史地理志台州路領縣天台
  舊浙江通志明天台縣屬台州府
  國朝天台縣屬台州府編戶四十二里
  仙居縣
  輿地誌晉永和三年分始豐南鄉置樂安縣屬臨海郡宋書州郡志臨海太守領樂安
  南齊書州郡志臨海郡樂安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隋開皇九年
  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析臨海置樂安八年省上元二年復置
  唐書地理志台州臨海郡樂安
  續文獻通考五代時錢氏奏改永安
  十國春秋吳越台州領縣永安
  赤城志宋景徳更今名萬歴仙居縣志王溫㧞宅上昇郡以上聞遂更邑名曰仙居宋史地理志台州臨海郡軍事縣仙居
  元史地理志台州路領縣仙居
  舊浙江通志明仙居縣屬台州府
  國朝仙居縣屬台州府編戶九十五里
  寧海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鄞縣地
  輿地廣記晉析回浦鄞二縣地置寧海縣太平寰宇記永和三年晉書地理志臨海郡統縣寧海
  宋書州郡志臨海太守領寧海
  謹按齊梁陳並因之
  元和郡縣志隋開皇九年廢郡併入章安縣
  謹按隋書有臨海縣無章安縣當是廢臨海郡而併入臨海縣也
  唐書地理志寧海武徳四年析臨海置七年省入章安永昌元年復置
  唐書地理志台州臨海郡寧海
  十國春秋吳越台州領縣寧海
  宋史地理志台州臨海郡軍事縣寧海
  元史地理志台州路領縣寧海
  舊浙江通志明寧海縣屬台州府
  國朝寧海縣屬台州府編戶一百十三里
  太平縣
  太平縣志縣故黃巖南壤
  赤城新志明成化六年析黃巖南鄉置太平縣章綸建縣記台之屬邑曰黃巖東南距邑八九十里連樂清界征徭賦役往往後時知府阮勤具奏且謂泉溪太平鄉土地肥美居民繁庶無異縣治於是經野畫界起黃巖三十都至五十都為縣名曰太平台州府志成化十二年又析樂清之山門玉環二鄉以附益之
  舊浙江通志明太平縣屬台州府
  國朝太平縣屬台州府編戶五十里
  金華府
  太平寰宇記春秋戰國時為越之西界
  通典秦屬㑹稽郡
  太平寰宇記漢初屬荊吳二國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縣烏傷太末文獻通考二漢置㑹稽西部都尉後漢書郡國志注烏傷初平三年分為長山縣太末分立新安縣
  後漢書郡國志注諸暨興平二年分立吳寧縣宋書州郡志豐安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
  謹按豐安廢縣在浦江縣西南宋書所載是也後漢郡國志注建安四年孫氏分太未立豐安縣似有誤
  宋書州郡志吳赤烏二年分太末立平昌八年分烏傷上浦立永康
  三國吳志寳鼎元年分㑹稽為東陽郡名勝志以其地在金華山之南縠水之東因以為名
  晉書地理志吳揚州統東陽郡
  晉書地理志東陽郡統縣九長山永康烏傷吳寧太末信安豐安定陽遂昌
  謹按晉東陽郡統縣九內惟長山永康烏傷後屬金華府吳寧併入金華縣豐安廢於隋其定陽太末信安後屬衢州府遂昌後入處州府
  萬歴金華府志宋孝建元年分揚州之五郡為東揚州東陽與其一
  謹按永光元年省東揚州併揚州則東陽郡仍屬揚州矣又按南宋南齊東陽郡領縣九皆與晉同而萬歴金華府志雲齊肖吳寧豐安考呉寧豐安後並廢省於隋正史具在特附正之
  文獻通考梁置金華郡
  謹按金華置郡梁書帝紀不載考資治通鑑注元帝時於東陽郡置婺州梁末又置縉州尋復為東陽郡通考未知何據存以俟考
  陳書文帝紀天嘉三年東陽郡平
  謹按東陽郡平謂司空侯安都破留異也而通典雲陳置金華郡意是年即省縉州改名金華郡矣
  隋書地理志平陳置婺州廢建徳太末豐安三縣入長山改為吳寧縣太平寰宇記開皇九年平陳省郡分長山等九縣為呉州十三年又於此郡舊處復置婺州蓋取其地於天文婺女之分以為州名焉
  隋書地理志大業初置東陽郡
  隋書地理志東陽郡統縣四金華永康烏傷信安謹按金華縣即長山也隋改名吳寧後改金華廢太末豐安入金華其定陽置而復廢遂昌廢入處州故曰領縣四也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以烏傷置綢州並析置華川縣置婺州領華川長山二縣永康置麗州七年廢綢州及華川縣改烏傷為義烏縣以縣屬婺州八年廢麗州以永康來屬廢長山入金華縣
  文獻通考婺州唐屬江南道
  唐書地理志蘭溪咸亨五年析金華置東陽垂拱二年析義烏置
  舊唐書地理志天授二年分永康置武義縣尋改武成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婺州江南東道
  舊唐書地理志天寳元年改婺州為東陽郡
  唐書地理志浦陽天寳十三年析置
  舊唐書地理志乾元元年復為婺州唐書方鎮表隸浙江東道節度唐書地理志婺州東陽郡上縣七金華義烏永康東陽蘭溪武成浦陽
  十國春秋吳越武肅王改浦陽為浦江武成復名武義
  十國春秋晉天福四年勅升婺州為武勝軍
  謹按十國春秋藩鎮表載天福五年升武勝軍九域志作武陽通志又雲升為武勝府與此互異
  十國春秋吳越婺州領縣七金華東陽義烏蘭溪永康武義浦江
  宋史地理志淳化元年改保寧軍節度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婺州
  文獻通考婺州屬浙東路
  宋史地理志婺州上東陽郡縣七金華義烏永康武義浦江蘭溪東陽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婺州路
  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婺州
  續文獻通考元貞元年升蘭溪縣為州
  續文獻通考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元治婺州大徳六年移治慶元置浙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
  元史地理志婺州路上領縣六金華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州一蘭溪
  名山藏至正十八年明置中書分省於婺州改曰寧越府洪武二年復以蘭溪為縣二十年復名寧越府曰金華
  明一統志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金華府續文獻通考成化七年析龍㳺金華蘭谿遂昌置湯溪縣
  續文獻通考金華府領金華蘭谿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
  國朝定為金華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八金華蘭谿
  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
  金華縣
  太平寰宇記本漢烏傷縣地
  後漢書郡國志注後漢初平三年分縣南鄉為長山縣輿地廣記本曰長仙赤松子採藥此山因以為名名山紀畧有長山在東北因之為名隋改為金華即長山別名也
  輿地廣記三國吳為東陽郡治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晉宋齊梁陳並因之隋書地理志平陳改為吳寧縣十二年改曰東陽十八年改名金華
  隋書地理志東陽郡統縣金華
  謹按武徳四年復析金華縣置長山縣同華川領於婺州
  唐書地理志武德八年省長山入金華垂拱四年曰金山神龍元年復名金華
  唐書地理志婺州東陽郡金華
  十國春秋吳越婺州領縣金華
  宋史地理志婺州東陽郡金華
  元史地理志婺州路領縣金華上倚郭
  金華縣志明洪武初仍為吳寧縣尋復為金華舊浙江通志明金華縣屬寧越府尋屬金華府
  國朝金華縣屬金華府附郭編戶二百五里
  蘭谿縣
  輿地廣記本金華縣地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唐咸亨五年分金華之西部三河戍置蘭溪縣名勝志東陽記雲蘭溪縣治西南六里有蘭隂山故名以其橫截大溪名蘭溪
  唐書地理志婺州東陽郡蘭溪𦂳
  十國春秋吳越婺州領縣蘭溪
  宋史地理志婺州東陽郡蘭溪
  元史地理志婺州路領蘭溪州元貞元年舊浙江通志明洪武二年復為蘭谿縣屬寧越府尋屬金華府
  國朝蘭谿縣屬金華府編戶二百六十九里
  東陽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興平二年分諸暨置吳寧縣謹按三國吳隸東陽郡晉宋齊梁陳俱因之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隋開皇中縣罷分五鄉入烏傷名勝志唐垂拱二年分烏傷及廢吳寧縣治置縣謹按縣名因東陽舊郡而立
  唐書地理志婺州東陽郡東陽
  名勝志梁開平四年錢鏐奏改東塲
  十國春秋吳越婺州領縣東塲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宋咸平中復曰東陽
  宋史地理志婺州東陽郡東陽
  元史地理志婺州路領縣東陽
  舊浙江通志明東陽縣屬寧越府尋屬金華府
  國朝東陽縣屬金華府編戶二百二里
  義烏縣
  漢書地理志漢㑹稽郡烏傷異苑東陽顔烏以淳孝著聞後有羣烏銜鼓集顔烏所居之村烏口皆傷一境以為至孝故致慈烏欲令孝聲逺聞又名其縣曰烏傷謹按烏傷本秦縣也漢因之平帝時莽改烏孝建武初復舊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三國吳屬東陽郡
  謹按晉宋齊梁陳皆因之
  隋書地理志平陳置婺州統烏傷
  太平寰宇記唐武徳四年於此置綢州分烏傷立華川縣七年州縣並廢改烏傷為義烏縣金華府志唐武徳中割烏傷一縣立綢州分置烏孝華川二縣七年州廢復合華川烏孝為一縣易名義烏
  唐書地理志婺州東陽郡義烏𦂳
  十國春秋吳越婺州領縣義烏
  宋史地理志婺州東陽郡義烏
  元史地理志婺州路領縣義烏
  舊浙江通志明義烏縣屬寧越府尋屬金華府
  國朝義烏縣屬金華府編戶一百四十五里
  永康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烏傷縣地
  資治通鑑注吳大帝赤烏八年分上虞烏傷立永康縣屬東陽郡
  晉書地理志東陽郡統縣永康
  宋書州郡志東陽太守領永康
  謹按齊梁並仍舊
  隋書地理志隋東陽郡統縣永康
  謹按隋開皇九年永康革入吳寧縣隋末復之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置麗州又分置縉雲縣八年廢麗州及縉雲縣以永康來屬
  唐書地理志婺州東陽郡永康
  十國春秋吳越婺州領縣永康
  宋史地理志婺州東陽郡永康𦂳
  元史地理志婺州路領縣永康
  舊浙江通志明永康縣屬寧越府尋屬金華府
  國朝永康縣屬金華府編戶一百二十三里
  武義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烏傷縣地
  舊唐書地理志天授二年分永康置武義縣又改為武成
  謹按太平寰宇記雲吳赤烏八年分烏傷永康置武義縣考赤烏八年始分烏傷置永康縣不應是年即分永康又置縣且晉書地理志並宋齊州郡志並無武義一縣則縣自唐始置無疑也
  唐書地理志婺州東陽郡武成
  十國春秋吳越婺州領縣武義
  謹按復名武義在唐天祐中
  宋史地理志婺州東陽郡武義
  元史地理志婺州路領縣武義
  舊浙江通志明武義縣屬寧越府尋屬金華府
  國朝武義縣屬金華府編戶九十三里
  浦江縣
  水經注浦陽江源出烏傷縣
  宋書州郡志興平二年孫氏分諸暨立豐安方輿紀要浦江縣西南有豐安廢縣沈約南宋書所載是也後漢書郡國志注云建安四年孫氏分太未立豐安縣悞
  隋書地理志平陳廢豐安
  唐書地理志天寳十三載析義烏蘭溪及杭州之富陽置浦陽
  唐書地理志婺州東陽郡浦陽
  十國春秋吳越改婺州浦陽縣為浦江縣順存錄梁貞明三年
  十國春秋吳越婺州領縣浦江
  宋史地理志婺州東陽郡浦江
  元史地理志婺州路領縣浦江
  舊浙江通志明浦江縣屬寧越府尋屬金華府
  國朝浦江縣屬金華府編戶一百三里
  湯溪縣
  續文獻通考本龍游東鄙金華西鄙蘭溪南鄙遂昌北鄙
  萬歴金華府志成化七年增置湯溪縣名勝志郡守李嗣以金衢處三府界有湯溪其地僻逺居民獷悍難治請置為縣從之遂以湯溪為名
  舊浙江通志明湯溪縣屬金華府
  國朝湯溪縣屬金華府編戶八十五里
  衢州府
  國語句踐之國西至於姑蔑
  左傳魯哀公十三年越子伐吳王孫彌庸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注姑蔑越地今東陽大末縣彌庸父為越所滅故姑蔑人得其旌旗
  資治通鑑注秦為大末縣
  謹按大末秦漢皆屬㑹稽郡漢書注孟康曰大音如塔反蓋自杭而上至常山六百九十五里逆流多驚灘以竹索引船乃可上大讀如達義有取焉
  後漢書郡國志注初平三年分太未立新安縣宋書州郡志定陽漢建安二十三年孫氏分信安立謹按信安當作新安定陽縣歴晉宋齊皆統於東陽不知省於何代何年至隋乃立而復廢也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三國吳分㑹稽立東陽郡太末新安俱屬焉
  宋書州郡志信安晉太康元年更名
  資治通鑑注晉為東陽之境
  謹按宋齊梁陳皆仍晉舊
  隋書地理志平陳廢太末入吳寧縣
  輿地誌唐武徳四年析婺州之西境於信安縣置衢州文獻通考州西有三衢山因以為名
  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縠州及太末白石二縣又分置須江定陽二縣八年廢衢州及須江定陽二縣以信安還屬婺州廢縠州方輿紀要縠州廢大末白石廢入信安縣
  唐書地理志大末貞觀八年析信安金華復置更名龍邱隸婺州
  舊唐書地理志咸亨五年分信安置常山屬婺州太平寰宇記垂拱二年又分婺州之信安龍邱置衢州常山改屬衢州
  舊唐書地理志永昌元年分信安復置須江縣如意元年分龍邱置盈川縣
  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衢州江南東道
  舊唐書地理志天寳元年改為信安郡乾元元年復為衢州常山屬信州又還衢州唐書方鎮表衢州隸浙江東道節度
  唐書地理志元和七年省盈川入信安
  唐書地理志咸通中更信安曰西安
  唐書地理志衢州信安郡上縣四西安龍邱須江常山十國春秋吳越改衢州龍邱縣曰龍游又改須江縣曰江山
  十國春秋吳越衢州領縣四西安江山龍游常山隆平集太平興國八年以衢州開化塲為開化縣續文獻通考宣和四年改龍游為盈川縣紹興初復名龍游咸淳中改江山為禮賢縣改常山為信安縣
  文獻通考衢州屬浙東路
  宋史地理志衢州信安郡軍事縣五西安禮賢龍游信安開化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衢州路總管府
  續文獻通考復禮賢為江山縣信安為常山縣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衢州
  元史地理志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衢州路元史地理志衢州路上領縣五西安龍游江山常山開化
  衢州府志明初改衢州路為龍游府尋改為衢州府明一統志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衢州府續文獻通考衢州府領西安龍游常山江山開化五縣
  國朝定為衢州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五西安龍游
  常山江山開山
  西安縣
  水經注大末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秦以為縣漢書地理志㑹稽郡大末
  謹按平帝時莽改末治建武初復舊
  後漢書郡國志大末初平三年分立新安縣
  輿地廣記晉太康元年改新安名信安屬東陽郡輿地誌以𢎞農有新安改名信安縣
  晉書地理志東陽郡統縣太末信安
  宋書州郡志東陽太守領太末信安
  謹按齊梁陳並仍舊
  隋書地理志平陳置婺州統信安廢太末入吳寧縣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置衢州縣仍屬焉八年廢衢州還屬婺州
  謹按垂拱二年復置衢州信安仍屬之
  輿地廣記咸通中改信安曰西安太平寰宇記唐末錢鏐改為西安唐書地理志衢州信安郡西安
  十國春秋吳越衢州領縣西安
  宋史地理志衢州信安郡軍事縣西安
  元史地理志衢州路領縣西安中倚郭
  舊浙江通志明西安縣屬龍游府尋屬衢州府
  國朝西安縣屬衢州府附郭編戶一百六十五里
  龍游縣
  元和郡縣志本春秋姑蔑之地
  舊唐書地理志漢大末縣屬㑹稽郡晉置龍邱縣以山為名至隋廢
  謹按晉地理志及宋齊州郡志皆有大末豐安而無龍邱晉置龍邱之説未知何據
  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縠州並置白石縣八年州廢省大末白石入信安
  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八年分金華信安置龍邱縣屬婺州垂拱二年屬衢州名勝志以縣東四十里龍邱山為名
  唐書地理志如意元年析置盈川縣證聖二年置武安縣後省武安元和七年省盈川入信安
  唐書地理志衢州信安郡龍邱𦂳
  太平寰宇記錢鏐改為龍游
  十國春秋吳越衢州領縣龍游
  宋史地理志宣和三年改為盈川縣紹興初復故元史地理志衢州信安郡軍事縣龍游
  元史地理志衢州路領縣龍游
  舊浙江通志明龍游縣屬龍游府尋屬衢州府
  國朝龍游縣屬衢州府編戶二百一十五里
  常山縣
  元和郡縣志本大末縣地
  方輿紀要漢建安中孫氏分新安置定陽縣三國吳寶鼎初屬東陽郡
  謹按晉地理志及宋齊州郡志皆有定陽屬東陽郡其廢疑在梁末陳初但梁陳書不志州郡無從覈實
  元和郡縣志隋初置定陽縣隋末廢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置定陽縣八年廢常山咸亨五年分信安置屬婺州垂拱二年改屬衢州乾元元年屬信州又還衢州
  唐書地理志衢州信安郡常山
  十國春秋吳越衢州領縣常山
  宋史地理志咸淳三年改信安
  宋史地理志衢州信安郡軍事縣信安
  元史地理志宋改信安今復舊名
  元史地理志衢州路領常山
  舊浙江通志明常山縣屬龍游府尋屬衢州府
  國朝常山縣屬衢州府編戶一百六里
  江山縣
  太平寰宇記本信安縣之南川
  舊唐書地理志須江武徳四年分信安置名勝志以南有須江因名唐書地理志須江武徳八年永昌元年復置唐書地理志衢州信安郡須江
  十國春秋吳越衢州領縣江山注本唐須江縣吳越改今名以邑有江郎山也正徳江山縣志宋咸淳中改江山為禮賢
  宋史地理志衢州信安郡軍事縣禮賢𦂳
  方輿紀要至元十三年復禮賢為江山縣
  元史地理志衢州路領縣江山
  舊浙江通志明江山縣屬龍游府尋屬衢州府
  國朝江山縣屬衢州府編戶一百二十七里
  開化縣
  太平寰宇記本常山縣地
  輿地廣記宋乾徳四年置開化塲
  宋史地理志太平興國八年升開化塲為縣
  宋史地理志衢州信安郡軍事縣開化
  元史地理志衢州路領縣開化
  舊浙江通志明開化縣屬龍游府尋屬衢州府
  國朝開化縣屬衢州府編戶一百六十里









  浙江通志卷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八
  建置
  嚴州府
  通典春秋時屬呉後屬越又屬楚
  青類天文分野之書秦屬㑹稽為鄣郡之地
  謹按通典雲秦為鄣郡地蓋以新安新定等為鄣郡地耳考秦三十六郡鄣與㑹稽共治揚州之境是時新定未有所分迨孫稽置新都郡後隋唐漸以呉郡餘杭之屬縣來𨽻是新定實處鄣與㑹稽之間非獨為鄣郡之地也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屬㑹稽及丹陽郡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後漢屬呉郡及丹陽郡
  謹按通典雲漢為丹陽郡地後漢以後並屬呉郡考漢書地理志富春屬㑹稽郡歙屬丹陽郡後漢書郡國志富春屬呉郡歙屬丹陽郡建徳桐廬新昌於富春縣分置始新新定於歙縣分置分水又於桐廬分置是在前漢時屬㑹稽及丹陽二郡後漢屬呉郡及丹陽郡無疑矣
  三國呉志建安十三年權使賀齊討黟歙分歙為始新新定犁陽休陽縣以六縣為新都郡太平寰宇記新都郡理始新縣屬揚州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三國呉立建徳桐廬新昌三縣屬呉郡
  晉書地理志呉郡統縣富陽桐廬建徳夀昌元和郡縣志呉新昌晉太康元年改夀昌
  嚴陵志晉太康元年改郡曰新安改新定縣曰遂安謹按晉新安郡統縣六而在今之嚴州府者惟始新遂安二縣宋南齊皆同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梁普通二年改夀昌屬新安郡隋書地理志新安郡平陳廢為新安縣遂安桐廬廢又廢建徳入呉寜縣仁夀三年置睦州遂安桐廬復嚴陵志併夀昌入新安
  謹按開皇中置歙州統休寧歙黟三縣仁夀中置睦州統新安遂安桐廬三縣於是二州之縣各有分屬不復混雜矣
  隋書地理志大業初改新安名雉山置遂安郡隋書地理志遂安郡統縣雉山桐廬遂安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改為睦州領雉山遂安二縣
  太平寰宇記武徳四年置分水縣復置建徳縣舊唐書地理志桐廬武徳四年於縣置嚴州領桐廬分水建徳三縣七年廢州及分水建徳二縣以桐廬屬睦州
  謹按武徳七年又改為東睦州八年去東字
  文獻通考睦州唐屬江南道
  唐書地理志建徳永淳二年復置雉山文眀元年曰新安夀昌永昌元年析雉山置載初元年省分水如意元年復置更名武盛神龍元年復故名夀昌復置
  太平寰宇記開元二十年改新安為還淳縣
  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睦州江南東道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天寳元年改新安郡乾元元年復為睦州
  唐書地理志青溪永貞元年還淳更名
  唐書方鎮表𨽻浙江東道節度
  謹按開元二十一年睦州𨽻江南東道至是乃𨽻浙江東道節度又考唐書地理表貞元中浙江西道觀察亦領睦州
  唐書地理志睦州新定郡上縣六建徳青溪夀昌桐廬分水遂安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光化三年錢氏以桐廬屬杭州十國春秋呉越睦州領縣五建徳夀昌遂安分水青溪
  宋史地理志太平興國二年桐廬來𨽻
  文獻通考睦州為遂安軍節度
  宋史地理志宣和元年升建徳軍節度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宣和三年改睦州曰嚴州青溪縣曰淳化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嚴州
  續文獻通考紹興中淳化縣始名淳安
  文獻通考嚴州屬浙西路
  宋史地理志建徳軍咸淳元年升府縣六建徳淳安桐廬分水遂安夀昌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改建徳府安撫司十四年改建徳路
  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建徳
  元史地理志江南浙西道肅政亷訪司建徳路元史地理志建徳路上領縣六建徳淳安遂安桐廬分水夀昌
  續文獻通考眀初改建安府尋改嚴州府
  眀實録移置浙江行省於嚴州萬厯嚴州府志洪武八年罷中書省眀一統志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嚴州府續文獻通考嚴州府領建徳淳安桐廬遂安夀昌分水六縣
  國朝定為嚴州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六建徳淳安
  桐廬遂安夀昌分水
  建徳縣
  通典漢富春縣地
  太平寰宇記呉黃武四年分富春地置建徳縣屬呉郡
  謹按晉宋齊並因之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梁分屬東陽郡
  謹按通典梁陳置金華郡隋平陳置婺州大業初州省置東陽郡則建徳在梁陳時當雲屬金華郡
  隋書地理志長山廢建徳入改為呉寜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唐武徳四年置建徳屬嚴州唐書地理志武徳七年省入桐廬雉山永淳二年復置
  唐書地理志睦州新定郡建徳
  十國春秋呉越睦州領縣建徳
  宋史地理志建徳府縣建徳
  元史地理志建徳路領縣建徳中倚郭
  舊浙江通志眀建徳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國朝建徳縣屬嚴州府附郭編戶八十六里
  淳安縣
  舊唐書地理志漢歙縣地屬丹陽郡
  謹按建安中孫氏以葉鄉為始新縣立新都郡於始新
  清類天文分野之 書晉為新安郡
  謹按宋齊梁陳並因之
  嚴陵志隋開皇九年平陳廢郡為新安縣大業初改曰雉山
  隋書地理志遂安郡統縣雉山
  舊唐書地理志文眀元年復為新安開元二十年改還淳永貞元年避憲宗名改為青溪
  唐書地理志睦州新定郡青溪
  十國春秋呉越睦州領縣青溪
  宋史地理志宣和初改淳化嚴陵志平方臘改曰淳化南渡後改今名
  宋史地理志建徳府淳安
  元史地理志建徳路領縣淳安
  舊浙江通志眀淳安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國朝淳安縣屬嚴州府編戶六十一里
  桐廬縣
  元和郡縣志本漢富春縣之桐溪鄉
  宋書州郡志呉分富春立桐廬元和郡縣志黃武四年分置桐廬縣以居桐溪地因名桐廬
  晉書地理志呉郡統縣桐廬
  宋書州郡志呉郡太守領桐廬
  謹按齊梁陳並仍舊
  名勝志隋開皇中併入錢唐
  隋書地理志桐廬仁夀中復
  謹按仁夀中桐廬屬睦州大業初屬遂安郡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於縣置嚴州七年廢州以桐廬屬睦州
  唐書地理志睦州新定郡桐廬𦂳
  嚴陵志光化三年錢鏐割縣𨽻杭州
  十國春秋呉越西府杭州領縣桐廬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宋太平興國中仍屬睦州宋史地理志建徳府桐廬
  元史地理志建徳路領縣桐廬
  舊浙江通志眀桐廬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國朝桐廬縣屬嚴州府編戶五十三里
  遂安縣
  嚴陵志漢歙縣南鄉之地
  元和郡縣志呉大帝使賀齊平黟歙縣之南鄉安定里置新定縣
  謹按呉屬新都郡
  宋書州郡志遂安晉太康元年更名
  謹按晉宋齊梁陳並屬新安郡
  隋書地理志平陳廢仁夀中復
  隋書地理志遂安郡統縣遂安
  唐書地理志睦州新定郡遂安
  十國春秋呉越睦州領縣遂安
  宋史地理志建徳府遂安
  元史地理志建徳路領縣遂安
  舊浙江通志眀遂安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國朝遂安縣屬嚴州府編戶六十四里
  夀昌縣
  元和郡縣志本漢富春縣地
  宋書州郡志夀昌呉分富春立新昌縣晉太康元年更名
  謹按縣屬呉郡晉宋齊並因之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梁普通二年改屬新安郡謹按陳仍梁舊
  嚴陵志隋開皇九年廢新安郡併夀昌入新安縣舊唐書地理志夀昌永昌元年分雉山縣置載初元年神龍元年
  唐書地理志睦州新定郡夀昌
  十國春秋呉越睦州領縣夀昌
  宋史地理志建徳府夀昌
  元史地理志建徳路領縣夀昌
  舊浙江通志眀夀昌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國朝夀昌縣屬嚴州府編戶三十六里
  分水縣
  太平寰宇記本桐廬縣之西鄉
  嚴陵志唐武徳四年置嚴州治桐廬乃析桐廬七鄉別為縣名分水蓋取桐江水中分之義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武徳七年併入桐廬如意元年復置改名武盛
  舊唐書地理志神龍元年改為分水
  唐書地理志寳應二年析置昭徳縣大歴六年省唐書地理志睦州新定郡分水
  十國春秋呉越睦州領縣分水
  宋史地理志建徳府分水
  元史地理志建徳路領縣分水
  舊浙江通志眀分水縣屬建安府尋屬嚴州府
  國朝分水縣屬嚴州府編戶一十八里
  溫州府
  通典春秋戰國並屬越
  謹按楚滅越後地屬於楚
  史記東越列傳秦並天下以其地為閩中郡
  史記東越列傳漢孝恵三年舉高帝時越功曰閩君搖功多立為東海王都東甌
  謹按元封元年入東越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
  漢書地理志㑹稽郡回浦十道志溫州永嘉郡㑹稽之東境
  輿地誌後漢光武改為章安縣
  謹按回浦乃今奉化縣回浦鄉即寜海縣地在後漢為章安
  太平寰宇記永和三年置永寜縣
  謹按宋書州郡志一作永建四年
  資治通鑑呉屬臨海郡
  宋書州郡志安固呉立曰羅陽改曰安陽晉太康元年更名
  宋書州郡志橫陽晉太康四年以橫藇船屯為始陽仍復故名
  晉書地理志太寜元年分臨海立永嘉郡統永寜安固松陽橫陽四縣而揚州統永嘉郡
  謹按永嘉置郡四縣屬於永嘉與臨海郡不復統攝矣又孝武帝置樂成縣則晉末永嘉郡當統永寜松陽安固橫陽樂成五縣
  晉書地理志寜康二年分永嘉郡之永寜縣置樂成縣
  萬厯溫州府志宋孝建元年置東揚州統永嘉郡永光元年以東揚州併入揚州仍統永嘉等郡
  宋書州郡志永嘉太守領縣五永寜安固松陽樂成橫陽
  謹按宋永嘉所領五縣在今之溫州府者永寜安固橫陽樂成四縣松陽則屬今之處州府又按南齊永嘉郡所領五縣與宋同
  梁書高祖紀普通五年分揚州置東揚州萬厯溫州府志置東揚州統永嘉七郡
  陳書文帝紀天嘉三年以永嘉八郡置東揚州謹按永嘉郡統縣梁陳二書不志地理難於詳考大畧與宋齊相同
  萬厯溫州府志隋開皇九年平陳廢永嘉郡置處州改永寜為永嘉省橫陽入安固十三年改處州為栝州省安固樂成入永嘉統栝蒼永嘉松陽臨海四縣
  太平寰宇記大業復為永嘉郡
  謹按隋時置郡於栝蒼即今處州非今之永嘉縣
  唐書地理志永嘉武徳五年以縣置東嘉州並析置永寜安固橫陽樂成四縣七年樂成省入永嘉貞觀元年州廢省橫陽永寜以永嘉安固𨽻栝州
  唐書地理志溫州上元元年析栝州之永嘉安固置圖經永嘉民李行撫詣闕請置州制以永嘉安固二縣置溫州其地自溫嶠山西民多火耕雖隆冬恆燠故名謹按今之溫州府地晉眀帝以前屬今之台州府眀帝以後與今之處州府或合或分自唐上元置溫州乃自為一郡不復相統攝矣
  文獻通考溫州唐屬江南道
  唐書地理志載初元年復置樂成縣大足元年析安固復置橫陽縣
  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溫州江南東道
  舊唐書地理志天寳元年改為永嘉郡
  太平寰宇記乾元元年復為溫州唐書方鎮表𨽻浙江東道節度唐書地理志溫州永嘉郡上縣四永嘉安固橫陽樂成
  十國春秋晉天福四年勅建溫州為靜海軍節度十國春秋呉越溫州領縣四永嘉瑞安平陽樂清謹按瑞安即安固縣平陽即橫陽縣樂清即樂成縣
  宋史地理志太平興國三年降為軍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溫州
  宋史地理志政和七年升應道軍節度建炎三年罷軍額
  文獻通考溫州屬浙東路
  宋史地理志瑞安府本溫州咸淳元年以度宗潛邸升府萬厯溫州府志時有禾異畆同穎知州王亞夫以聞故升府
  宋史地理志瑞安府縣四永嘉平陽瑞安樂清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瑞安府仍為溫州
  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溫州
  元史地理志浙江海右道肅政亷訪司溫州路元史成宗紀元貞元年陞平陽瑞安縣為州
  元史地理志溫州路上領縣二永嘉樂清州二瑞安平陽
  續文獻通考眀改為溫州府洪武二年瑞安平陽復改為縣
  眀一統志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溫州府眀從信録景泰三年立泰順縣
  續文獻通考眀溫州府領縣五永嘉樂清瑞安平陽泰順
  國朝定為溫州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五永嘉樂清
  平陽瑞安泰順
  永嘉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東甌地東海王都
  後漢書郡國志永寜永和三年以章安縣東甌鄉為縣資治通鑑注㑹稽東部都尉治
  萬厯溫州府志呉太平三年以東部都尉為臨海郡永寜屬之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晉為永嘉郡治
  宋書州郡志永嘉太守領永寜
  謹按齊梁陳並仍舊
  隋書地理志永嘉舊曰永寜置永嘉郡平陳郡廢縣改名焉
  唐書地理志武徳五年以縣置東嘉州並析置永寜縣
  唐書地理志貞觀元年州廢省永寜以永嘉𨽻栝州舊唐書地理志上元二年置溫州治於此縣
  唐書地理志溫州永嘉郡永嘉
  十國春秋呉越溫州領縣永嘉
  宋史地理志瑞安府永嘉𦂳
  元史地理志溫州路領縣永嘉上倚郭
  舊浙江通志眀永嘉縣屬溫州府
  國朝永嘉縣屬溫州府附郭編戶二百八十四里
  樂清縣
  萬厯溫州府志本東漢永寜縣地
  宋書州郡志樂成晉寜康三年分永寜立
  宋書州郡志永嘉太守領縣樂成
  謹按齊梁陳皆因之
  萬厯溫州府志隋省入永嘉屬栝州
  唐書地理志武徳五年析置樂成縣七年省入永嘉舊唐書地理志載初元年分永嘉復置
  唐書地理志溫州永嘉郡樂成
  十國春秋呉越溫州領縣樂清注避梁王父諱改
  宋史地理志瑞安府樂清
  元史地理志溫州路領縣樂清
  舊浙江通志明樂清縣屬溫州府
  國朝樂清縣屬溫州府編戶一百三十六里
  平陽縣
  太平寰宇記本永嘉安固之地
  萬厯溫州府志晉太康初析橫藇船屯置始陽縣尋改曰橫陽
  晉書地理志太寜元年立永嘉郡統橫陽縣
  宋書州郡志永嘉太守領橫陽
  謹按齊梁陳並因之
  萬厯溫州府志隋省入安固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五年分安固縣置貞觀元年大足元年復分安固置
  唐書地理志溫州永嘉郡橫陽
  十國春秋呉越武肅王時改平陽郡縣釋名橫陽取橫藇及橫陽江之義後梁乾化間橫陽既平故曰平陽
  十國春秋呉越溫州領縣平陽
  宋史地理志瑞安府平陽
  元史地理志溫州路領平陽州元貞元年舊浙江通志眀復為平陽縣屬溫州府
  國朝平陽縣屬溫州府編戶二百四十一里
  瑞安縣
  元和郡縣志本漢回浦縣地後漢改回浦為章安方輿紀要三國呉析置羅陽縣寳鼎三年改曰安陽晉太康初改曰安固屬臨海郡太平寰宇記因境內安固山名
  晉書地理志太寜元年立永嘉郡統安固縣
  宋書州郡志永嘉太守領安固
  謹按齊梁陳並仍舊
  萬厯溫州府志隋開皇十二年省入永嘉屬栝州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八年分永嘉縣置屬嘉州貞觀元年廢嘉州安固屬栝州上元元年屬溫州
  唐書地理志溫州永嘉郡安固
  十國春秋呉越溫州領縣瑞安注唐天復三年有白烏棲縣之集雲閣武肅王聞於朝詔改今名
  宋史地理志瑞安府縣瑞安𦂳
  元史地理志溫州路領瑞安州元貞元年舊浙江通志眀復為瑞安縣屬溫州府
  國朝瑞安縣屬溫州府編戶一百三十八里
  泰順縣
  眀一統志本瑞安平陽二縣地
  萬厯溫州府志景泰二年割瑞安十二里平陽六里立為縣以民心向化賜名泰順眀従信録兵部侍郎孫原貞奏立
  舊浙江通志明泰順縣屬溫州府
  國朝泰順縣屬溫州府編戶一十八里
  處州府
  太平寰宇記古縉雲之墟
  栝蒼彚紀春秋戰國時屬越越亡入楚
  太平寰宇記秦㑹稽郡地
  謹按處州府秦㑹稽郡地太平寰宇記圖經清類分野書皆同明修一統志亦因之惟陸廣㣲志勝雲秦屬閩中郡栝蒼彚紀亦云秦始皇以其地為閩中郡考處州係臨海永嘉二郡分出台溫在秦時乃句踐之後廢其君長以其地置閩中郡者也當以屬閩中郡為是
  太平御覧漢初為東甌地後為回浦縣文獻通考漢屬㑹稽郡清類天文分野之書後漢改為章安
  栝蒼彚紀松陽縣建安八年
  資治通鑑呉大帝赤烏二年分太末立平昌縣宋書州郡志晉太康元年更名遂昌縣
  謹按松陽縣屬臨海郡平昌縣屬東陽郡
  晉書地理志太寜元年分臨海立永嘉郡統永寜安固松陽橫陽四縣而揚州統永嘉郡
  謹按永嘉郡所統四縣惟松陽一縣乃今之處州府後雖増置樂成亦不與處州統屬也
  栝蒼彚紀隋開皇九年廢二郡為縣分松陽之東鄉置栝蒼縣以栝蒼松陽永嘉臨海四縣置處州十二年改為栝州名勝志處士星見於分野置處州以州治在小栝山之巔改名栝州
  文獻通考煬帝時復置永嘉郡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平李子通置栝州置總管府管松嘉台三州括州領括蒼麗水二縣八年廢松州為松陽縣來屬省麗水入括蒼遂昌併入松陽
  舊唐書地理志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省嘉州以永嘉安固二縣來屬
  文獻通考栝州唐屬江南道
  唐書地理志縉雲聖歴元年析栝蒼及婺州之永康置青田景雲二年析栝蒼置遂昌復置
  通志地理畧開元十道圖栝州江南東道
  舊唐書地理志天寳元年改為縉雲郡乾元元年復為栝州
  唐書地理志龍泉乾元二年析遂昌松陽置
  太平寰宇記大歴十四年改為處州舊唐書地理志避徳宗諱栝蒼改為麗水
  唐書方鎮表建中元年𨽻浙江東道觀察使
  唐書地理志處州縉雲郡上縣六麗水松陽縉雲青田遂昌龍泉
  十國春秋呉越處州領縣六麗水龍泉遂昌縉雲青田白龍
  謹按松陽錢氏初改長松又改白龍
  宋史地理志兩浙路處州
  宋史地理志慶元三年分龍泉松源鄉置慶元縣文獻通考處州屬浙東路
  宋史地理志處州上縉雲郡軍事縣七麗水龍泉松陽遂昌縉雲青田慶元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三年立處州路總管府
  元史地理志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處州
  元史地理志浙東海右道肅政亷訪司處州路元史地理志處州路上縣七麗水龍泉松陽遂昌青田縉雲慶元
  續文獻通考眀改為處州府
  眀一統志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領處州府明從信録景泰三年置宣平雲和景寜三縣
  續文獻通考處州府領縣十麗水青田縉雲松陽遂昌龍泉慶元雲和宣平景寜
  國朝定為處州府屬浙江布政使司領縣十麗水青田縉雲松陽遂昌龍泉慶元雲和宣平景寜
  麗水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回浦縣地屬㑹稽郡
  栝蒼彚紀後漢章安縣地
  崇禎處州府志呉晉為松陽縣地屬臨海郡
  謹按晉太寜中屬永嘉郡宋後並因之
  名勝志隋開皇中分松陽之東界立栝蒼縣
  隋書地理志永嘉郡統縣栝蒼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栝州領栝蒼麗水二縣八年省麗水入栝蒼
  舊唐書地理志大厯十四年改為麗水縣州所治名勝志唐大厯為避徳宗諱與州並改以縣北七里有麗陽山故以麗水為名
  唐書地理志處州縉雲郡麗水
  十國春秋呉越處州領縣麗水
  宋史地理志處州縣麗水
  元史地理志處州路領縣麗水中倚郭
  舊浙江通志眀麗水縣屬處州府
  國朝麗水縣屬處州府附郭編戶一百十五里
  青田縣
  栝蒼彚紀隋栝蒼縣地
  唐書地理志青田景雲二年析栝蒼置名勝志分松陽栝蒼二縣置永嘉記青田有草葉似竹染碧名為竹青此地所豐故名青田
  唐書地理志處州縉雲郡青田
  十國春秋呉越處州領縣青田
  宋史地理志處州縣青田
  元史地理志處州路領青田
  舊浙江通志眀青田縣屬處州府
  國朝青田縣屬處州府編戶一百四十六里
  縉雲縣
  舊唐書地理志萬嵗登封元年分括蒼及婺州永康縣置縉雲縣栝蒼彚紀嗣聖初分金華永康及處州麗水餘地置縉雲縣以仙都有縉雲山故名
  謹按嗣聖中宗年號更十二年乃武后萬嵗登封元年栝蒼彚紀與唐書互異當以舊唐書地理志為正
  唐書地理志處州縉雲郡縉雲
  十國春秋呉越處州領縣縉雲
  宋史地理志處州縣縉雲
  元史地理志處州路領縣縉雲
  舊浙江通志眀縉雲縣屬處州府
  國朝縉雲縣屬處州府編戶一百九十里
  松陽縣
  元和郡縣志本漢回浦縣之地屬㑹稽後漢分立此縣呉地記縣東南臨大溪有松樹大八十一圍腹中空可容三十人坐故取此為名括蒼彚紀建安八年
  崇禎處州府志呉太平二年𨽻臨海郡
  晉書地理志臨海郡統縣松陽太寜元年立永嘉郡統松陽縣
  宋書州郡志永嘉太守領松陽
  南齊書州郡志永嘉郡松陽
  謹按梁陳隋並仍齊舊
  栝蒼彚紀唐武徳三年改為松州
  舊唐書地理志武徳八年廢松州為松陽縣來屬唐書地理志處州縉雲郡松陽
  五代史職方考處州長松故曰松陽梁改曰長松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晉天福四年改為白龍縣十國春秋注天福四年旱縣令陳時祈雨百仞山有白龍見以聞遂改為白龍
  十國春秋呉越處州領縣白龍
  崇禎處州府志宋咸平二年復為松陽縣栝蒼彚紀郡守楊億請復
  宋史地理志處州縣松陽
  元史地理志處州路領松陽
  舊浙江通志眀松陽縣屬處州府
  國朝松陽縣屬處州府編戶一百六里
  遂昌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漢太末縣地
  後漢書郡國志建安二十三年立遂昌縣
  崇禎處州府志呉赤烏二年分置平昌縣屬東陽郡宋書州郡志晉太康元年更名遂昌
  謹按晉宋齊梁陳俱屬東陽郡
  栝蒼彚紀隋屬處州
  謹按隋書東陽永嘉二郡各統縣四並無遂昌縣則在隋時已省
  資治通鑑注唐武徳八年省入松陽
  謹按隋省遂昌當是李子通擅置而唐初因之至武徳八年復省入松陽耳
  舊唐書地理志景雲二年分松陽縣復置名勝志刺史孔琮奏復置
  唐書地理志處州縉雲郡遂昌
  十國春秋呉越處州領縣遂昌
  宋史地理志處州縣遂昌
  元史地理志處州路領縣遂昌
  舊浙江通志眀遂昌縣屬處州府
  國朝遂昌縣屬處州府編戶七十四里
  龍泉縣
  清類天文分野之書本松陽括蒼遂昌三縣地舊唐書地理志乾元二年越州刺史獨孤嶼奏請於括州龍泉鄉置縣以龍泉為名從之名勝志栝蒼黃鶴鎮有劍池世傳歐冶子鑄劍於此號龍淵唐避高祖諱改曰龍泉
  唐書地理志處州縉雲郡龍泉
  十國春秋呉越處州領縣龍泉
  宋史地理志宣和三年改為劍川縣紹興元年復故宋史地理志處州縣龍泉
  元史地理志處州路領縣龍泉
  舊浙江通志眀龍泉縣屬處州府
  國朝龍泉縣屬處州府編戶一百六十五里
  慶元縣
  輿地紀勝本龍泉縣之松源鄉栝蒼彚紀本周七閩地為東平鄉五代王審知改名松源鎮屬龍泉
  宋史地理志慶元三年分龍泉松源鄉置縣因以年紀名
  宋史地理志處州縣慶元
  元史地理志處州路領縣慶元
  崇禎處州府志明洪武三年革縣治為廵檢司十四年復建縣𨽻處州府
  國朝慶元縣屬處州府編戶五十九里
  雲和縣
  眀一統志本麗水縣地
  名勝志景泰三年析麗水之浮雲元和二鄉置縣名曰雲和
  謹按眀正統十二年土人葉宗留聚衆抄掠景泰年中事平兵部侍郎孫原貞奏立雲和宣平景寜三縣
  舊浙江通志眀雲和縣屬處州府
  國朝雲和縣屬處州府編戶五十九里
  宣平縣
  眀一統志本麗水縣地
  栝蒼彚紀景泰三年以麗水宣慈等三鄉置宣平縣𨽻處州府名勝志以勦平宣冦為名治鰲山之南
  國朝宣平縣屬處州府編戶六十里
  景寜縣
  明一統志本青田縣地
  栝蒼彚志景泰二年廵撫孫原貞以青田地廣奏析僊上等三里為景寜縣𨽻處州府
  國朝景寜縣屬處州府編戶六十六里
  玉環
  太平縣志玉環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楚門港中顧野王輿地誌雲樂清東南港有地肺山一名木榴山因避錢鏐諱改今名又雲宋高宗南渡遺玊環於此故名
  樂清縣志海去縣東南橫亙三百餘里東為白沙赤水蒲岐清江北轉至玉環而止海居縣東波濤洶湧海船至此必艤舟雲
  雍正五年十月浙江總督管廵撫事李衛為查復浙洋玊環情形事宜仰祈
  睿鑒事該等會看得普天率土莫非王民因時制宜始為中道從前因海氛未靖畫疆遷界將向入版圖之地方盡棄海外自
  聖祖仁皇帝徳威逺播海宇蕩平臺灣舟山盡入疆域昔
  時遷界土田陸續招徠墾復我
  皇上纘承鴻業文徳武功超邁千古逺夷絶域莫不重譯來朝欣欣向化復頒
  諭㫖招墾荒田以為窮民謀生之計至深且逺等忝
  任封疆宣布
  徳教未有於近在疆域之中而聴其獨抱向隅不為籌畫者也先經等查得台州府屬太平縣及溫州府屬樂清縣之間海濵不逺處所有一玉環山地方遼濶自遷棄之後未曽展復無藉㳺民多潛其中私墾田畝刮土煎鹽及網船漁人搭竂住居漸次混雜雖經禁逐仍恐朝驅暮回即有廵兵亦恐通同容隱先曽㑹委溫處道僉事王斂福陞任鎮海營叅將呂瑞麟前徃會同查勘詳覆前來即㑹同福建督臣高其倬駐劄寜波原任署提臣張溥查議得玉環山雖孤懸海面然由彼而之內地各有港口西則由烏洋進蒲岐所可至樂清縣地方西南則亦由烏洋直過黃華門進盤石口可至溫州府郡西北則由楚門所橫渡水面僅有里許即登岸踰嶺直至太平縣城止五十餘里東南則有黃坎二門溫黃二鎮水師廵防出此則為大洋矣此山週圍約計七百餘里其中山嶴多有寛平如砥土性肥饒可耕及各嶴口有潮水浸灌成灘者尚可煎鹽且此地外臨大海內近溫台寔為海疆諸郡之屏障洋面徃來之要區況有山可以暸逺海盜不能掩其形有口可以防查洋匪難以潛其跡查各處水師聞有洋盜而不能即至救䕶者多縁海潮退時船不能出及等潮漲賊已逺颺總由內地口岸遙逺賊艘風㠶迅速追獲維艱職此故耳若設兵此山由黃坎二門出哨追賊則無逺莫能及之慮矣從前督撫諸臣非不見及於此而究未議作何保安者一則恐外來認墾之徒奸良難辨一則恐墾熟之日私米下海一則恐添設官員所費不貲故也等愚見以為墾戶若聴其四方紛雜而來寔難稽查方今生齒日繁即以浙地溫台而觀良有人多地少之勢莫若就本處近地之人查眀根柢由地方官取結給照徃墾其他閩廣無藉之人槩不收録則奸良不難分晰矣至所收米榖若慮出洋私賣莫若將所墾之田酌定科則輸納本色米榖所有餘米除留為日用之需外止許徃溫郡樂清太平地方運賣必由口岸汛地稟眀給照查驗放行並於黃坎二門隘口設汛嚴防顆粒不許入海則私賣之𡚁可除矣至於添設文武之處等亦為熟籌查守禦之要先門戶而後堂奧玊環山寔海口門戶此處一設官兵則內地亦可以資藩籬其次不甚衝要處所官兵可以通融稍減就近酌量抽撥即有不足添亦無多文職設同知廵檢二員武職則酌調遊擊一員並守備千把等官水陸分防船隻於溫黃二鎮量為移撥所需俸餉無甚増設且賦稅所入及彼地深山樹木亦可抵俸工官署等用不致有糜費之處此雖設官添兵不過調遣料理稍費人力原非大為更張等因於雍正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定議未敢冐昧具
  題今年新任提臣石雲倬到任復加商酌意見相同等誠恐地聫兩邑墾戶紛紜若無専管之員則彼此推諉牽制料理未周且新經開復必查本處地土出息以抵經費未可輕動
  國家帑項再目前既有墾戶則廵查既不可少而將來營伍汛防尤湏勘眀山海形勢以扼要衝正在選擇委調間適有保送引
  見之桐廬縣知縣張坦熊奉
  㫖回任以𦂳要員缺補用等隨會委該員前徃經管清查即令署理太平縣印就近料理咨眀吏部在案一面檄調樂清營副將王璉就近協同查勘撥兵廵查徃來彈壓今已粗定規模等又復㑹同詳細商確並於原議斟酌損益謹將所擬各條臚列陳明恭請
  聖鑒一議得疆域正而後規制可定玉環地方週圍約有七百餘里峙立海中非內地土壤相錯者可比從前分屬台州之太平縣溫州之樂清縣各轄其半夫以隔洋之地而使兩縣遙制且有兩府分屬殊失其宜今雖志乘尚存兩縣都啚名色而遷棄既乆界址亦難畫分應専設一玉環同知管理毋庸再為分縣庶責成専而事權一至玊環既請展復准墾而附近玊環之山嶴尚多若不一併墾復徒為奸民私墾之資倘仍零星分轄難杜影射牽混之弊查楚門老岸南塘北塘以及芳杜東嶴密溪洞林地方志載太平縣玉環鄉二十四五六都之界又磐石蒲岐等處地方志載樂清縣地界又三盤黃大嶴狀元嶴茅埏等處地方向年悉在玊環轄內與樂清六七都相近俱同玉環一時遷遣現有人民在內偷墾田地今請一併展復開墾盡歸玊環同知管轄則疆域不致𤓰分而草萊亦得墾闢矣一議得職掌定而後法令可行設官分職原當因地制宜等伏見雲南䝉化景東及新設之中甸威逺等處皆以同知管轄與內地専設知縣之處不同者蓋就其地方大勢而授以控制之權也玉環雖近內地而隔一海渡且地在台溫兩界之間又湏設立營制知縣位卑權輕與叅遊體統不敵於隔屬呼應不靈故前條議以同知専管但此地新請展復必湏常川駐劄經理數年而後一切規制始定而台溫二府海防同知海洋俱係𦂳要且又有輪流押運及通省公事差委不能専一料理應另設溫台玊環清軍餉捕同知一員専管查給墾田督修塘壩徴收錢糧審理詞訟給放餉糈彈壓地方其通省別項公務免其差遣仍照雲南等處之例凢命盜事件即令該同知審觧臬司錢糧事件聴藩司考核本管道員盤查其地與溫州郡城相近相應𨽻於溫屬有關渉玉環山事務者台溫二府屬縣俱聴該同知専行管理所有玊環居住墾民田地人戶俟安挿既定之後將田地分立都啚照造鱗冊人戶查編保甲一體稽察再俟盈寜既慶敎養並興若數年之後人文漸盛另請酌定令該同知考取童生送學臣考試量取數名附入溫州府學以示鼓舞在目前則地處山海之中稽廵防範更宜嚴密除衙役照各府同知衙門數目設立外仍照州縣例設民壯五十名置備器械習練技藝看守倉庫監獄廵查𦂳要隘口再設廵檢一員弓兵三十五名以聴該同知差遣廵緝查樂清縣之嶺店驛地處僻壤實屬閒員請將嶺店驛丞裁改又逓送公文之舗兵必不可少應於太平樂清二縣各舗中每縣各酌量抽撥二名共設四名再該地應建倉厫又湏設倉夫四名斗級四名以司其事則防範可以不疎而職掌亦有専責矣一議得給墾清而後奸良不雜查展復玉環原為扼要據衝可扞邉海之門戶曠土閒田可資窮民之衣食耳若使外來閩廣無藉之人一例冒墾將來奸良雜處即生事端況耕田必湏住居於此則安土重遷庶可乆而成聚彼富豪勢力之家本土有田可耕有廬可居㫁不肯挾妻子親戚舎舊圖新以實曠閒之地不過假立墾戶招僱工人代為力作若輩徃來無常既不同於土著而墾戶兼併營私反令無業窮民不得藉力耕以自給殊非廣土利民之意今等行令管墾之桐廬縣必查眀實係太平樂清兩邑籍貫無過之人取具本縣族隣保結移送該縣給與印照計口授田一切閩廣㳺惰及曽有過犯者槩不准其保送又恐田多人少若限定二縣之民或致招徠不廣現在酌量如本省各府屬縣相近之處有願入籍開墾者照例於本地方官取結移送必湏住居玊環編入保甲毋許徃來不常其外省逺處之人仍行禁止則戶口得實而藏奸無所矣一議得私米嚴而後接濟可絶米榖出洋等現在嚴行禁止實力堵禦玊環新墾海岸可通且黃坎二門逼臨大洋雖有官兵駐廵尤當加意防範查墾民終嵗勤動糧稅衣食無非取給於米榖豈能禁其不賣莫若將所墾田糧照臺灣之例徴收本色完倉惟海濵潮濕米難乆貯應照所定米額每米一斗折榖二斗交倉收貯其餘多之米欲糶賣為日用之需者止許運徃太平樂清二縣及溫州府城仍由口岸汛地稟眀給執照沿途出入汛口照例掛號查驗並於黃坎二門嚴行廵查如有無照米船偷運出口者立即嚴拿照接濟盜賊之罪從重究治再查浙江尚有買補還漕米石毎年俱委員領銀前赴隣省買回乂有備貯各縣之榖出陳易新秋收仍湏買補今玉環既有餘米應於買米欵內每年酌動銀兩給與該同知領回於秋收米榖廣出之時照依時價收買貯倉酌量由海撥運逐年推移循環不絶則可濟本省積貯之需更可與閩省緩急相通甚便而米榖既輸於官自無私販之弊矣一議得水利修而後墾闢可廣玉環山海交錯其中如楊嶴正嶴瑤嶴三峽潭漁嶴塘洋墩東青西青下灣沙嶴蘆嶴等處寛平如砥約可耕之田地三萬餘畆其餘琛浦青塘塘額後峧大小普竹大小麥㠘大小古順等處塗田及附近之楚門老岸玊環鄉地方約田四萬餘畆蒲岐磐石大荊等處亦約田三萬餘畆合之三盤黃大嶴等處共約田地十餘萬畆但其中或近山磧或在海塗向來原有堤塘以為捍䕶因同時遷棄傾圯已乆草萊荒蕪全資人力尤必仍建塘堤以捍其衝激則鹹潮不能入設𨺗閘以時其啟閉則霪雨不為災若能逐漸興修皆可成田以濟民食但採木購石飯食人工為費不貲赴墾之民率皆無田窮人缺乏工本難以責其盡出己資等現在飭令設法招徠寛科則以舒其力籌經費以助其工俱於後條詳議聲眀外其有墾戶缺少牛種籽粒及築塘建閘工本情願領帑承墾者酌量動支買榖銀兩借給秋收將所得米榖照價繳還統歸買榖數內銷算則灌溉有資而田疇可廣矣一議得地利盡而後經費可充舉事建功先籌經費必於
  國家有益無損方為便官便民若因未墾之田土而先動現在之錢糧未為計之善也等以為玉環展復設汛置官則俸工役食衙署營房與夫城寨倉庫之建造塘壩堤㟁之興修在在不能無費即同知一官俸銀無多糧既徴收本色又無火耗可收即議有每石官耗三升尚不足以抵存倉折耗之需應照雲南新設威逺同知之例今酌給每年養亷公費銀二千兩心紅紙劄賞賚等項銀六百兩此等經費豈能盡出公帑而墾例初開即有十餘萬田畆亦非一時可以墾完者出入相較目前自多不敷查本地出息尚有可充公用者玉環各嶴向年雖名為奉禁不開而利之所在羣趨如騖多有潛至彼地搭蓋棚厰掛網採捕刮土煎鹽私相買賣偷漏課稅者每遇廵船徃查或行賄買脫通同朦隱或一時驅逐潛復聚集弁兵既難保其盡不營私廵船亦勢難於周流不息今既設官専管則此等盡當查出充公應請將漁戶逐厰挨查取具保結許其採捕循照定海計厰徴收塗稅之例酌分上中下三則每處設立官牙厰頭以司稽察所收稅銀查眀數目造冊申報以備玊環各項公費之需仍通飭閩浙沿海州縣採捕漁船照例取結刋號填給牌照連䑸彚幇赴玉環文武衙門查驗牌照填註採捕處所停泊汛口俟漁汛一畢合幇同返毋許逗留違者照例治罪至玉環既有墾民並文武官兵駐劄則食鹽為必需之物查鹺法雖當配引行銷而溫台兩府各縣票鹽乆有成額玊環係新開之地與舊日引額無關且孤懸海外斥鹵之區變幻靡常煎停不一所出僅供一隅之用不能逺資鄰封肩販非同內地塲竈可以添厰添盤招商配引者可比應將煎鹽之戶取具親鄰族保甘結一體編入保甲著令並竈聚煎官收官賣止在本山賣與漁戶居民毋許販賣出境其鹽本外所餘者亦查眀數目造冊申報暫時留充公用除官兵原議抽調餉銀自有原數抵補並糧米即以所收田糧榖石給發毋庸另議外此數年中凡有前項所指玉環應用公務悉以玉環所收額糧及魚鹽等項出息儘數扺用漸次整頓逐年將出入之數造冊送部銷算俟一切完備後另照內地之例糧米魚稅編造全書歸入藩司項下充為本省兵餉
  題銷鹽課亦歸鹽政項下充餉則以地方自有之利為
  國家經費之助目前不煩公帑而日後咸為
  正供矣一議得科則平而後賦額無虧查墾復荒蕪原與熟田有間故有認墾之後分別三年六年後方始陞科之例所以紓民力而示招徠也至玉環等處遷棄已乆近山者沙石壅積近海者堤壩圯傾即居中平地之田蒿萊滿徑闢治需工更與內地荒田不同但玉環現在設官分汛需用經費若照舊例遲至數年後陞科則目前數年費用從何而出等再四籌畫惟有將玉環地方田地詳加勘丈別其土性之肥磽墾工之難易分為上中下三則仍照前徴收本色之議上則田每畆征條丁米一斗六升中則田每畆征條丁米一斗二升下則田每畆征條丁米七升地每畆征條丁米三升山每畆征條丁米一升以二榖折為一米交納每石另收官耗三升以備存倉黰折䑕耗之費其附近開墾之地除三盤黃大嶴等處與玉環地土不逺應仍照玊環例分上中下三則徵收外其楚門老岸及磐石蒲岐等地方土皆瘠薄且修壩疏河嵗嵗皆需人力稍有愆期則鹹潮徃來便難耕蒔若與玊環一例定則勢難急公完清止可照依玊環所議之下則輸納庶能竭蹶完辦至於陞科完糧之期則槩令本年開墾本年起科庶可統濟玊環經費之需除今年已墾田地飭令丈眀秋收照則繳收造冊彚報變價辦公外其餘隨墾隨報逐年造冊送部則民力易於輸將而經費有所従出矣一議得營制周而後廵防無誤設營立汛原以建威銷萌亦在㨿險扼要溫州水陸地方與閩省接壤故設鎮標三營及城守營之外又有瑞安樂清磐石大荊四大營以為犄角雍正元年前任福建督臣滿保又
  題請將瑞安改為水師副將磐石改為水司叅將部議准行在案查樂清大荊磐石俱在內地而玊環包乎其外屹峙海中従前棄而不守故不得不以內地三營為門戶今玊環既請展復實為三營之外障當溫郡之藩籬應請設立玊環營叅將一員守備二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兵九百名分為左右二營以左營為陸路右營為水師使水陸兼防庶扞禦有賴但玊環與磐石近且磐石雖改水師而所轄洋汛東西南北僅及百里今已應歸玊環則磐石一營不但無水師之責即陸路既有外蔽亦居次衝若仍循舊制復設重兵實為虛糜糧餉請將磐石水師叅將一員裁去同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四員兵五百五十名移調玊環營再於內地之樂清營抽兵一百名大荊營抽兵一百名歸於玊環外尚少兵一百五十名查太平營之東嶴現分撥千總一員兵一百十九名駐劄防守但東嶴原係玊環鄉之二十五都向日玉環遷遣楚門一帶地方同時廢棄所以於東嶴地方設立弁兵防守今玊環鄉之二十四五六都與原轄之楚門老岸一帶田畆業經一體展復其東嶴即在玊環鄉之內既有楚門以為外扞請將東嶴千總一員兵一百一十九名移調玊環營酌量𣲖撥分防又溫州城守營與鎮標同駐郡城尚可抽出兵三十一名歸入玉環以足九百名之數玊環既設耑營其從前分𨽻黃磐兩營防守之陸路今應盡歸玊環管轄其水汛除磐石原管洋面仍歸玊環外再有附近玊環舊𨽻黃標右營廵防之女兒洞乾江衝擔嶼沙頭長嶼洋嶼及外洋之披山大鹿小鹿前山等洋汛俱應就近歸玊環營管轄以沙頭長嶼洋嶼東北洋面為黃鎮右營汛地西南洋面為玊環營汛地其外洋則以洞正屬之黃標披山屬之玊環為界尚少守備一員通省無可抽調應請添設再玊環雖分水陸與鎮海磐石瑞安等營之水陸兼司者事同一例但地方週圍七百餘里㡬與定海相等應查照定鎮標之例於左營量設馬三十五匹即以樂清大荊太平溫城守四營所抽三百五十名之兵內照依馬一歩九之例抽馬三十五匹歸於玊環毋庸另請添設仍將額兵分別馬一歩九戰三守七抽調以符通省兵制其所需戰船即將磐石營原管船八隻全數撥赴玊環照例將備輪廵內唬船一隻平底布帆不能渉歴大洋俟屆造年分另行
  題眀改造沿邉哨廵小船十二隻將原給部價以為所需工費倘有不敷令承辦之溫處道在於玉環糧稅出息銀兩內支取添補開銷其磐石營應仍改為陸路但外有玉環障蔽毋庸再設叅遊大員兵數亦當酌減請設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三百名防守但該營守備千把兵丁已請移調玊環止留千總一員兵二百七名在營尚缺都司一員把總二員兵九十三名今查有台協撥防太平之金清洋嶼二汛兵丁現議撥歸太湖營此二汛有撤回千把二員內將把總一員撥入磐石其餘官兵在近地俱係水陸要衝難以抽撥惟衢協三營除分防外其在郡城者副將之下尚有都司二員守備二員千總二員把總八員兵八百五十七名原係陸路應將該協右營都司裁去改為磐石都司並於右營存城之內抽調把總一員兵九十三名撥入磐石合原兵二百七名共三百名駐防磐石黃華關岐頭以內港水陸汛地責歸駐防都司防範照舊日營制仍歸樂清營管轄其新設玉環營應附近亦歸溫鎮統轄再磐石原係陸路設有馬匹自改為水師裁馬七十三匹今仍為陸路所有留兵三百名應於原裁馬數內復額三十匹以資馳驅則內外之形勝皆有扼守而水陸之廵防亦無疎悞矣再玊環孤懸海外其耑設文武較之各海防同知與沿海縣營等缺尤為𦂳要且新復之後規模初定必湏常得亷幹之員辦理方克有濟如三年內兵民相安招徠日盛開墾漸増一應事宜實能著有成效等會同保
  題聴部議敘即為分別陞用如不盡心整頓嚴加叅處仍請各頒給關防印信以耑職守嗣後同知叅將守備等官缺出於通省同知通判州縣叅遊等官內㨂選
  題補其廵檢千把咨部擇調以上各條等知識淺陋未能有當是否可行伏祈
  聖眀指示謹會同督臣高其倬提臣石雲倬䕶理浙江觀風整俗使杭嘉湖道叅議臣徐鼎合詞具
  題伏乞
  皇上勅部議覆施行奉
  㫖該部議奏隨經戶部以應如所請議覆奉
  㫖依議














  浙江通志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九
  山川
  自九土既敷而髙山大川以奠周秦而上呉越介在荒服然會稽雄鎮於南具區滙流於北皆為禹轍所經其間千巖萬壑競秀爭流乾坤竒偉清淑之氣薈萃於斯於以降賢哲出雲雨表畛域阜財用凡殽列於浙水東西者可按籍而稽焉志山川杭州府錢塘仁和二縣附郭
  呉山 名勝志在府城內之南春秋時為呉南界以別於越故曰呉山或曰以伍子胥訛伍為呉故郡志又稱胥山凡城南隅諸山蔓衍相屬總曰呉山西湖游覧志竒㟧危峰澄湖靚壑江介海門回環拱固扶輿淑麗之氣鍾焉是以邑居叢集殆十餘萬家聲甲寰宇恢然一大都㑹也陳允平吳山雪霽詩九天宮闕春風滿陸地樓臺夜月寒鐡笛一聲吹雁落片雲不到玉闌干楊載同平章庫庫子山吳山晚眺詩山椒翬構四垂寛上相旌旗㑹覧觀旁近江湖天廣大上連星斗地清寒龍宮永鎖函書閟鳯嶺重嗟苑樹殘此際獨無雲蔽日正宜翹首望長安朱彜尊呉山望浙江詩一峯髙出萬松寒磴道虛疑十八盤近海魚龍吹宿霧中天日月轉浮瀾風帆岸壓眀珠舶仙樹花濃白石壇舊是錦衣行樂地江山真作霸圖看
  金地山 咸淳臨安志在城隍廟南
  寳月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布政司對巷東接吳山與蛾眉山並列
  石佛山 西湖㳺覧志西聫寳山南面瑞石舊有大乗石佛寺宋大中祥符間改名積善海會寺
  寳蓮山 方輿勝覧在呉山之北
  寳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呉山之西南東接石佛山蘓軾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寳山詩平眀已報百吏散半日來陪二子閑立鶴低昂煙雨裡行人出沒樹林間
  七寳山 西湖游覧志在白馬廟巷之西三茅觀在其東北
  瑞石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寳山南上有紫陽菴中有瑞石泉槖駝峯此山秀石玲瓏巖竇𥦖窱湖山奧區罕與倫比薩天錫㳺呉山駝峯紫陽洞詩天風吹我登駝峯大山小山石玲瓏赤霞日射紫瑪瑙白露夜滴青芙蓉飄飄雲氣穿石屋石上涼風吹紫竹掛冠何日賦歸來煮石篝燈洞中宿
  蛾眉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布政司南東接呉山其側有八眼井
  淺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蛾眉山前其側有漾沙坑竹園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呉山西相接一脈獨趨而北隱隱隆起隂陽家謂為府治之主山宋臨安尹趙與籌建閣其上扁曰竹山
  清平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呉山南鳯山門之北雲居山 舊浙江通志在城西南上有雲居寺面聖湖接楓嶺頗稱佳境
  虎林山一名武林山 名勝志在武林門內一里而近髙可三丈舊名祖山楊正質虎林山記錢氏有國時山在城外異虎出焉故名虎林音訛為武葉紹翁四朝聞見録謂虎林即靈隱山因避唐諱改為武林者非漢志眀載武林山為武林水所出安有避唐諱之説虎林武林原有二山未可混為一也
  紫坊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豐寜坊漾沙坑側平為民居不存
  駱駝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馨如坊三茅觀之麓鐵冶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豐寜坊七寳山之西青衣洞 成化杭州府志在呉山重陽菴後故老相傳昔人至洞口有青衣童子問之不應良乆入洞逐之不見但聞風雨之聲毛髪悚慄而出有青衣泉西湖㳺覧志泉淅淅出石隙清鍳毛髪山頂巨石墜下有石承之若餖飣然前有石門上橫石樑壁間皆細字水波文宋慶元間韓侂胄賜第寳蓮山下建閲古堂砌瑪瑙石為池引泉注之名閲古泉
  紫陽洞 成化杭州府志在槖駝峯之側前有紫陽菴張寜㳺紫陽洞詩石級清懸絶薜蘿洞門深敞野人過霜林葉盡羣峰出風岫煙開夕照多誰躡白雲尋鶴蛻自摩蒼壁寫樵歌登臨日少歸期促白髪青山奈老何
  湧金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今湧金門內呉越錢氏時守將曹杲引西湖水為池呉越王元瓘刻石識其旁楊蟠湧金池詩湧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一片何人得流經十萬家
  白龜池 嘉靖仁和縣志在錢塘門裡舊錢塘治側此水不堪汲飲止資洗濯
  仁和倉池 成化杭州府志在倉之南相傳仁和倉舊為縣基乃呉公子慶忌故居古有此池
  白洋池成化杭州府志在梅家橋東周三里宋淳祐丁未夏旱湖水涸人爭汲此水至有以舟載賣如湖水者一方賴之
  謹按白洋池一名南湖宋時張鎡功甫構園亭其上號曰桂隱從捨為廣夀慧雲寺俗呼張家寺寺碑有鎡捨宅發願文雲秀踞南湖之上幽當北郭之鄰是也
  大河 成化杭州府志舊為鹽橋運河南自錦雲橋而北至通江橋與保安水門橋之河合又北過新定橋稍西與鍾公橋小河合又北至梅家橋合西河小河出武林水門又西一𣲖葛家橋由天水院橋出武林水門
  小河杭州府志 舊為市河東自鍾公橋西轉北由灌肺橋直至仁和倉橋之北轉東與梅家橋合出武林水門又一𣲖自觀橋而西合清湖河北出武林水門
  西河 成化杭州府志舊為清湖河西南自府前宣化橋東至戒子橋閘兒頭轉北至轉運橋與湧金門河合流東與西㫁河合北合曲阜橋河至結縛橋東由衆安橋與小河合出武林水門又一𣲖自八字橋西清湖橋下分𣲖西行轉北至紀家橋車橋達便橋出武林水門
  東運河成化杭州府志舊為菜市橋自東㫁河頭至章家橋北抵壩子橋出艮山水門與城外河合舊在城外今在城內
  呉山井 咸淳臨安志在呉山北錢氏時韶國師始開此井品其水味為錢塘第一淳祐丁未大旱城中諸水皆涸獨此井日下萬綆如常都人神之趙安撫與籌奏立祠以旌異之又為亭覆井上成化杭州府志洪武七年浙江參政立石表刻呉山第一泉五字紀宋遺事於石表之隂復建亭井上屢燬里人隨復以恵利在人深也
  相國井 萬厯杭州府志在甘泉坊側今井亭橋者是也井上覆亭因以名橋
  西井 萬厯杭州府志在舊安國羅漢寺今鄴侯李泌祠前者是也水口今為城基以井在相國寺西故名
  方井 萬厯杭州府志俗呼四眼井舊富藏庫西水口在舊玊蓮堂北
  金牛井 萬歴杭州府志即金牛池乆廢
  小方井 萬厯杭州府志俗呼六眼井在錢塘門內水口在菩提寺前今為城基
  謹按以上六井唐刺史李泌所鑿白龜池亦其一也
  錢塘縣城外山川
  巨石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西湖北磊磈巑岏負郭挺立髙六十三丈周一十三里上有石甑山巍然如甑浮圖七層髙出雲表曰保叔塔以僧保所建也杭州府志一名寳石山山之勝曰石屏風獅子峯屯霞石下為寳稷山山下有乳泉佛足泉絶頂為寳峯
  霍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寳石山北於湖北諸山最小山形多骨石筍鱗起瀕湖諸山至此為㫁壤矣
  孤山 咸淳臨安志在湖中稍西一嶼聳立旁無聫附為湖山勝絶處林逋孤山寫望詩水墨屏風狀總非作詩除是謝元暉溪橋裊裊穿黃落樵斧丁丁斫翠㣲返照未沉僧獨徃長煙如淡鳥橫飛南峰有客鋤園罷閒倚籬間忘卻歸張雨孤山晚歩詩瑪瑙坡前立荒陂接葑田試從樵子徑徃覓僕夫泉衆草寒猶短羣峯晚更妍誰歟結真隱共老太平年
  石佛山 萬厯杭州府志即秦始皇䌫船石咸淳臨安志相傳始皇東遊艤舟於此俗呼西石頭北關僧思淨刻大石佛因名舊傳西湖本通海東至沙河塘向南一岸皆大江也故始皇䌫舟於此
  仙姑山 咸淳臨安志在東山衖西湖㳺覧志仙姑山之西東山衖口可通古蕩西溪靈隱山脈至此少㫁若伏而連其旁有桃花衖
  集慶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仙姑之西南山前折而南曰飛來峯曰上中下三竺三面阻山中路直闢若函谷然長松夾道唐刺史袁仁敬守杭植松以達靈竺凡九里
  武林山即靈隱山 漢書地理志錢塘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晏公類要十三州記曰錢塘武林山泉錢源出焉太平寰宇記靈隱山在縣西十五里許由葛洪皆隱此山萬厯杭州府志亦曰靈苑曰仙居曰武林俗稱西山其山起歙出睦跨富春控餘杭蜿蜒數百里結局於錢塘如引兩臂其南澗之源出自白雲峯北澗之源出自西溪峰東注經合澗橋又東二里過行春橋出靈隱浦入西湖謂之錢源雲麓漫鈔靈隱寺東西瀵二水東曰龍溪橫過寺前冷泉亭在其上西曰錢源二水合出橫坑橋方干登靈隱寺後峯詩絶頂無煩暑登臨三伏中深蘿難透日喬木更含風山疊雲霞際川傾世界東那知前夕興不與古人同葛天民西湖泛舟入靈隱山詩晴嵐漠漠水溶溶落葉遮船翠蓋重秋色盡為漁者占山光多向道人濃雲連合抱前村樹磵繞飛來小朶峯送罷夕陽迎素月樓臺高下自鳴鐘
  粟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十七里山下有石杵闊二丈長一丈四尺呉大帝刻為黃武二年嵗在戊午八月三日十二字㣲茫尚存太平御覧呉地記雲一名新石頭山上有城下有飛泉成化杭州府志山髙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
  南屏山 咸淳臨安志在興教寺後怪石聳秀中穿一洞上有石壁若屏障然刻司馬溫公所書家人卦樂記禮樂不可斯湏去身中庸道不逺人各一章兩湖麈談杭有南屏山流俗相傳淨慈寺後山為是余考武林舊事及西湖百詠集皆謂在淨慈寺右興敎寺之後其山正對蘓隄與俗傳甚戾心甚疑之己丑春客謂淨慈有支院請㳺焉直抵山麓石壁離立試一登眺則司馬溫公𨽻書家人卦米元章大書琴臺皆在焉乃知其地即興教遺址山乃南屏也識之以袪羣疑僧祖銘南屏雨中詩五月雨聲連六月南屏雲氣擁柴扉林巒有穴山精出巖谷無人石燕飛詩句偶從行處得家鄉多在夢中歸曉來杖䇿湖頭去春水溶溶沒釣磯王守仁春日南屏山詩溪風漠漠南屏路春服初成病眼開花竹日新僧已老湖山如舊我重來層樓雨急青林逈古殿雲晴碧嶂廻獨有幽禽觧相信雙飛時下讀書臺孫一元卜居南屏山詩道人占㫁南屛景十里青山帶郭斜對水柴門通鶴渚隔林煙火是漁家嵒頭老檜占風雨石上菖陽閲嵗華粧㸃太平還著我㯶鞵桐帽送生涯
  花家山 咸淳臨安志在大麥嶺後一名蛇山仇逺蛇山詩間尋石澗到雲扉樹影生涼怯薴衣靜碧軒窗聊寄傲軟紅塵土竟忘歸滿傾竹葉春霞滑輕摘蕉花曉露稀禪意法乗俱莫問且談舊事共依依
  丁家山 錢塘縣志瀕湖水影山光上下相接赤山 名勝志在太子灣西厥土赤埴故名
  玊岑山 杭州府志在石屋嶺左夢粱録一峰聳出衆山繚繞古木列垂森翠難描徐集孫玉岑詩一抹斜陽掛淺林細聴山鳥説春心千年古寺多竒跡讀了豐碑看玉岑
  雞籠山 咸淳臨安志在龍井風篁嶺側高而圓若鷄籠然
  靈石山咸淳臨安志一名積慶山在西山放馬塲側山石嘗見光怪故名郭祥正靈石山詩靈石山前路山深寺更深不知眀月去空惜白雲沉
  大慈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十里有虎跑泉
  龍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城南十里一名臥龍山包家山 咸淳臨安志在城南
  秦望山 晏公類要在縣南秦始皇東遊登此山欲度會稽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一十二里高一百六十丈周回百歩後唐同光中錢氏於秦望建上清宮有巨石二十餘株自然成行名金洞門有羅剎石在山之東南橫截江濤商船海舶經此多為風浪掀覆因呼為羅剎五代開平中為潮沙漲沒薛據登泰望山詩南登秦望山極目大海空朝陽半蕩漾晃若天水紅溪壑爭噴薄江湖遞交通而多漁商客不悟嵗月窮振緡迎早潮弭棹𠉀長風余本萍泛者乘流任西東茫茫天際㠶棲泊何時同將尋會稽跡從此訪任公
  五雲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二十里髙千丈周回十五里山半有伏虎亭梯以石墄以便徃來至巔平岡名月輪山江三折當其前有天井二大旱不竭錢惟善登五雲山詩普覺遺衣乆不傳五雲山色尚蒼然㫁崖蘿薜三千丈喬木風霜四百年龍井雨深泉獨厚漁村潮上月初圓寳坊金碧紅塵聚何似茲山更絶縁
  定山 萬厯杭州府志一名獅子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水經注錢塘縣東有定已疑作包諸山皆西臨浙江水流於兩山之間江水急迅兼濤水晝夜再來至二月八月最髙峨峨二丈有餘呉越春秋以為子胥文種之神也上有可避濤處行者賴之雲是海神婦家太平寰宇記定山突出浙江數百丈郡國志雲江濤至是輒抑過此便雷吼霆怒沈約定山早發詩夙齡愛逺壑晚涖見竒山標峯彩虹外置嶺白雲間傾壁忽斜竪絶頂復孤圓歸海流漫漫出浦水濺濺野棠開未落山櫻發欲然忘歸屬蘭杜懐祿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
  浮山 方輿勝覧在縣東南四十里蘓子瞻奏狀雲潮水東來勢若雷霆而浮山峙於江中犬牙錯入以亂潮水
  廟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南去城十五里突出江心潮勢至此方殺
  秦亭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北二十里高百丈周三里
  謹按近人於青枝塢掘地得唐於府君墓誌銘乃貞元中人其銘有雲大墓高岡新亭之陽杭志無新亭山而青枝塢正當秦亭之南則秦亭唐時固名新亭矣田汝成西湖志亦云秦亭俗又名蜻蜓蓋字以音訛非俗稱也附此備攷
  石壁山 龍駒山 法華山成化杭州府志並在欽賢鄉東抵西堰橋西與羣山連接
  鄭公央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北三十五里髙四百丈周回五里本靈鷲支山為鄭姓者所得故名
  龍門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西溪高峻上有龍池寺荊山 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北四十五里高二百丈周回五里
  焦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四十里高一千二百丈周回二十里境中諸山惟茲最高
  羅帶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七十里主山高百丈周回二十里左右羣峯迤𨓦環繞若羅帶然
  觀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四十五里高七十丈周回六里
  黃梅山 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五十里高八百丈周回十里
  白巖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五十里高九百二十丈周回十五里
  𤓰藤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白巖東迤邐而來羣峰起伏勢若𤓰藤高四十五丈
  西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六十里高七百丈周回二十里
  九里暗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六十里高百丈周回二十里
  唐墓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孝女南鄉高十五丈周八里唐馮孝女墓在焉
  黃杜山 了頭山 茆山 篠山 楊梅山 咸淳臨安志在崇化鄉第七都衆山連接高一百五十丈周三十五里
  界石山 元和郡縣志在州西南四十九里
  謹按唐沈仲昌狀江南詩云雷是樟亭浪苔為界石錢即此山也今迷其舊名莫定何處
  大遮山 烏尖山成化杭州府志並在縣西北孝女北鄉高三百丈
  西塢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六十里高二百丈周回二十里
  神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六十里高四百丈周回四里
  石和尚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六十五里高六百丈周回十里山巔巨石如僧伽狀故名
  方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北崇化鄉高三十丈大雄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北五十里高千丈周回八里有大雄寺白龍潭在焉
  全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北孝女鄉高千丈周回四里
  窯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北七十里形如覆掌窯屋繞山西半里即餘杭界
  萬松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安溪北鄉與鳯泉山連有石門嶺在山上過此即武康界故又名界山烏石峰 萬厯杭州府志在瑪瑙山後下有石洞高二丈即紫雲洞也
  巾子峰 萬厯杭州府志在夀星石後形如巾幘飛來峰 咸淳臨安志晉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茲山歎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今此亦復爾邪因掛錫造靈隱寺號其峰曰飛來西湖游覧志界乎靈隱天竺兩山之間蓋支龍之秀演者高不踰數十丈而怪石森立青蒼玉削衡從偃仰益玩益竒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矯若龍蛇丹葩翠蕤蒙羃聨絡冬夏常青林景熙飛來峯詩何年移竺國秀色發稜層清極不知夏虛中欲悟僧樹幽嵐氣重泉落乳花凝猶憶烹茶處閑來話葛藤史鑑飛來峯詩文圖山澤㳺苦為風雨款驚雷破重隂及晨光已顯逶迤入幽深厲揭渡清淺靈山傳飛來合澗互回轉蘿垂手可捫松高蓋惟偃陽厓丹霞疑隂洞蒼雪滿秀色如可攬絶巘竟誰棧衆竅因風號羣芳遲春衍追念平生歡厯厯猶在眼匪無新相知己少舊逰伴老僧乆見招相攜集閒館觧衣任盤礴覧物適蕭散形忘慮則消情至心莫展寄言同懐人對酒歌勿緩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幸雲林寺
  御書飛來峯三字勒石
  御製再過鷲峯七言詩一首恭紀首卷
  卓筆峰一名石筍峰 咸淳臨安志在靈隱無垢院有石筍形如卓筆
  白猿峰 成化杭州府志西僧慧理蓄白猿於此峯靈鷲峰 成化杭州府志在下天竺寺後
  稽留峰 杭州府志在下天竺寺西太平寰宇記許由葛洪皆隱此山忘返因號稽留名勝志稽留峰者相傳堯時許由隱居茲山遂名許由峯訛為稽留水經注云昔有道士入此不返因以稽留為山號未嘗顓指許由也
  月桂峯 成化杭州府志在下天竺寺前天聖中天降靈實於此山狀如珠璣識者曰此月中桂子也
  蓮花峰 成化杭州府志在下天竺寺西峯頂水經注靈隱山有孤石可四十圍頂上開散狀似蓮花
  北高峯 錢塘縣志在郡城西北十三里石磴數百級曲折三十六灣羣山拱立雲光倒垂望長江如
  匹練上有塔唐天寳間建咸淳中止存三級郭祥正北高峯詩翠出諸峯上湖邉正北看夜深雲霧散獨掛斗杓寒鄧林登北高峯詩捫蘿百折上嶙峋世界仙凢到此分小朶岳蓮來異域孤撐天柱入層雲江湖俯看杯中瀉鐘磬廻從地底聞借問湏彌在何處老僧留客且論文
  慧日峯 咸淳臨安志在淨慈寺後有慧曰閣雷峰 名勝志在淨慈寺前昔有雷就者居之故名穹窿廻映亦名中峰林逋中峯詩中峯一徑分盤折上幽雲夕照前村見秋濤隔岸聞長松標右翠衰藥動微薰自愛蘇門嘯懐賢事不羣
  南高峰 西湖㳺覧志在南北諸峯之界羊腸詰屈松篁蔥蒨塔居峰頂晉天福間建宋崇寜乾道兩度崇修元季燬舊七級今存五級王世貞㳺南高峯詩從㳺指㸃南高勝躡屩攀蘿興不賖畫裡餘杭人賣酒鏡中湖曲櫂穿花千巖半出分秋雨一徑㣲眀逗晚霞最是夜歸幽絶處疎林燈火傍漁家
  虎頭巖 咸淳臨安志在錢塘門外界於寳嚴定業二寺後山巖石突出如虎頭故名呉越王納土後望氣者雲杭州西湖有虎頭山形勝命鑿之
  青林巖 咸淳臨安志顧夷吾山川記曰靈隱山有青林巖其上皆櫧桂凌冬不凋故其林常青郭祥正青林巖詩青帝留行跡巖前春不歸儘從霜與雪君看碧依依
  理公巖 咸淳臨安志在天竺山靈鷲院之右陸羽記雲昔慧理宴息於下後有僧於巖上周回鐫小羅漢佛菩薩像
  玉女巖 咸淳臨安志在靈隱山南一石似人形兩髻分眀俗謂之女兒山
  佛手巖 萬厯杭州府志在煙霞洞上竒石玲瓏下垂其尤異者有石筍五支如手節下指故名其旁多宋人留題
  落石巖 萬厯杭州府志在佛手巖右狀如星隕故名其下兩石壁立夾持如含珠然
  葛嶺 咸淳臨安志在西湖之西葛仙翁煉丹於此棲霞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葛嶺西嶺上桃開時爛燦如霞有水一道名桃溪
  石人嶺 咸淳臨安志在靈隱寺西極高峻有石人臥路旁故名
  黃泥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行春橋水竹塢南大小二麥嶺 舊浙江通志在西山界乎南北二山之間舊多種麥因名
  駝巘嶺 咸淳臨安志在九里松之東乾道志作駝苑嶺西湖㳺覧志今俗稱桃源嶺
  臙脂嶺 咸淳臨安志在九里松麴院路之西土色獨紅因名
  郎當嶺 咸淳臨安志在大青嶺之南
  風篁嶺 咸淳臨安志路通龍井嶺最髙峻修篁怪石風韻蕭爽因名朱彞尊風篁嶺詩㫁崖橫一嶺穉竹何娟娟時有山禽拂新粉墮我前欲尋崖下寺揮我風中絃
  八蟠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大麥嶺後
  慈雲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方家峪郭祥正慈雲嶺詩峻極分南北見湖仍見江㳺人倦登陟飛鳥自雙雙
  梯雲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慈雲嶺之西
  樵歌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大慈山塢
  五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龍山之北
  白塔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龍山之東
  徐村嶺 礌馬嶺 牛坊嶺 咸淳臨安志並在定山北鄉
  青木嶺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西四十里
  姜釵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南二十里路登五雲山
  長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五雲山東北三里通九溪十八澗
  白巖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白巖山南
  鷺鷥嶺 杭州府志在白巖山北高二十丈長五里龍門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四十里西達餘杭縣界
  黃山大嶺 杭州府志在黃山左平坦如掌北達西溪南通長江
  鮑家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五十里東達官路至富陽
  小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壜山北東達定南公館滕村嶺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西南五十里
  分金嶺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西南六十里
  荊山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北四十里西達餘杭界
  石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神山東峻極人不易登南通上埠
  銀子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北六十里西北達餘杭界
  蛾墅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大遮山
  太平嶺 杭州府志在白雲嶺西
  金龍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金龍山西
  石門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唐山西南有唐家陡門關蓄安溪苕溪諸水雖亢旱可灌田數千頃東達仁和界
  界山嶺 杭州府志在縣治北七十里
  瑪瑙坡 萬厯杭州府志 在寳勝寺有碎石如瑪瑙故名舊有瑪瑙院
  棲霞洞 咸淳臨安志在棲霞嶺巔妙智寺側其地多巖石蔽翳蓁莽中入其中穹然如夏屋雙巨石相倚為閈閎每風從南來穿谽谺而出輒淒神寒骨不可乆立故暑遊最勝
  紫雲洞 西湖㳺覧志在棲霞嶺巔去妙智菴數百歩許倚空如懸隂涼徹骨
  龍泓洞 咸淳臨安志在靈隱山下呉赤烏二年葛仙翁於此得道有石洞徹浙江下過蕭山有採石乳者入洞聞波浪聲舊有人就洞兩邉鑿羅漢十六尊貝瓊龍泓洞詩逺通羅利國近接梵王臺海客然犀入山人采乳回林間無日月地底有風雷聞道蜿蜒入寒潮自徃來
  呼猿洞 高僧傳宋僧智一居錢塘靈隱寺半峰善嘯有哀松之韻常養猿於山間臨澗長嘯衆猿畢集人謂之猿父有飯猿臺張履信呼猿洞詩飛來何處峯木杪夜千尺愁猿喚不應月色同一白
  華津洞 萬厯杭州府志在方家峪巖戶靚深石色秀異如翠螺蒼玊清氣沁人雖夏月登臨寒砭肌骨
  水樂洞 咸淳臨安志在南山煙霞嶺下舊為錢氏西關淨化院宋淳熙六年以其地賜李隸仍建佛宇巖石磻峙有洞虛㘭泉味清甘聲如金石熙寜二年守鄭獬名曰水樂西湖游覧志嘉㤗以來洞為楊郡王別墅年乆蕪穢水樂絶響賈似道得之俯睨旁聴悠然有契曰谷虛而後能應水激而後有聲今水瀦其中土壅其外欲其振響得乎亟命疏導有聲從洞間出節奏自然勝概始復徐集孫水樂洞詩路穿巖竇折羊腸處處亭臺御墨香流水不隨人事去尚餘絲竹舊宮商楊載水樂洞詩石林求路轉聲牙來訪香嚴大士家雨過門前生薤葉風行隴上落松花懸崖滴水鳴金磬激澗流泉走玉沙欲適山林去城市久知寂寞勝紛華
  石屋洞 咸淳臨安志在煙霞塢南山大仁院洞高敞如屋周圍鐫羅漢及諸佛像極底有泉仇逺㳺石屋洞詩誰擘空青露石㘭㳺龍伸臂下南高鬼神穿鑿地脈碎風雨支撐天柱牢峭壁蒼苔侵佛髻懸崖滴乳濕僧袍伽藍聞是香山叟燈暗荒祠沒野蒿
  煙霞洞 咸淳臨安志在縣舊治之西一十六里晉開運元年有僧彌洪結菴洞口遇神人指山後有勝蹟何不顯之洪尋見一洞內有石刻羅漢六尊洪既卒呉越王錢氏夢僧告雲吾有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夢覺訪得煙霞洞有六羅漢遂別刻一十二尊以符所夢其洞極大乃諸洞之首旁有巖名曰佛手巖象鼻巖蔡襄㳺煙霞洞詩新晴特地入煙霞道並南山轉更賒幽磬過鄰溪口寺衆雞鳴午野人家洞深垂溜先如雨石古籠藤亂放花潘岳小園猶作賦輕軒選勝樂無涯
  天池洞 萬厯杭州府志在南髙峯之南山半石筍躍起架虛壁立其上有穴蓄水旱潦不加盈涸天然之竒池下即洞深䆳莫測
  䕶國仁王院洞 咸淳臨安志在錢塘門埽帚塢有泉出洞中旱禱而雨西湖㳺覽志故老相傳曩夏時常有神物蜿蜒臥松上其氣茀然而黃蓋黃龍也故世號黃龍洞孟珙建仁王寺並作龍祠
  千人洞 萬厯杭州府志在天池洞右山洞僅六尺許漸進漸廣殆可容千人相傳昔有冦難里人多避於此今瓶竈陶器尚存時有樵人取石墜下不聞其聲
  無門洞 萬厯杭州府志在千人洞上百歩峭石巉巖壁立數仞可視不可登洞深丈餘左右鐫羅漢十六平坡石磴可坐十餘人視下如在浮雲中
  鐵窗櫺洞 咸淳臨安志在赤山殿司左軍寨內尼庵之側洞口髙數尺舊有蛟龍出入居民鑄鐵窗櫺嵌於石槽以拒之水自窗櫺中出六月如氷
  風水洞 咸淳臨安志在楊村慈巖院舊名恩徳有洞極大流水不竭頂上又一洞立夏清風自生立秋則止故名中多石子紅㸃如丹持出即隱置於內如故趙抃㳺風水洞詩風穴有聲連水洞聴風看水暫閒身杭州未入從容甚且與南山作主人蘓軾風水洞和李節推詩風轉鳴空穴泉幽瀉石門虛心聞地籟妄意覓桃源過客詩難好居僧語不繁歸瓶得氷靈清冷慰文園
  靈化洞 咸淳臨安志在郊臺天真院山頂深百餘歩直下闊十餘丈有和靖東坡題名刻於石
  白龍洞 咸淳臨安志在崇化鄉大雄山嘉定八年趙安撫時侃以旱禱雨隨至奏封顯靈孚應侯賜廟額曰敏應
  葛塢 咸淳臨安志在靈隱山呉方士葛孝先所居也晉葛洪亦隱於此
  石人塢 咸淳臨安志在靈隱寺西石人嶺下水竹塢 咸淳臨安志在九里松行春橋南舊有水竹之勝
  青芝塢咸淳臨安志作青枝 萬厯杭州府志在九里松石板巷玉泉後山巷南渡駐蹕繞湖皆巷市故有石板巷之名
  龍駒塢 萬厯杭州府志在西溪
  東墓塢 成化杭州府志在靈隱寺西
  法華塢 咸淳臨安志在西溪中有東嶽祠
  楓木塢 咸淳臨安志在中下天竺之間舊多楓木故名
  錦塢 咸淳臨安志在錢塘門外上智果寺前寳雲菴下舊多花卉故名
  楊梅塢 咸淳臨安志古蹟事實雲在南山近瑞峰石塢內有一老嫗姓金其家楊梅甚盛俗稱楊梅塢
  靈石塢 萬厯杭州府志在楊梅塢後山
  方家峪 成化杭州府志在清波門外路通慈雲嶺梯雲嶺
  冷水峪 成化杭州府志在包家山多桃花中有流水為城南勝槩黃順之冷水峪桃花詩石家歩障乆成塵移作包山一叚春惆悵日斜原上路年年紅雨打行人
  夀星石舊名落星石 成化杭州府志在錢塘門外巨石山南嶺謂之青山頂有二圓石湖中望之若星墜焉
  三生石 成化杭州府志在下天竺寺後山唐李源與僧圓澤為友同至三峽期後世見於杭州葛洪川畔後十二年如期至忽聞牧童隔水呼源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逺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歌畢拂袖而去石之中峰有篆刻三生石三字旁石題名甚多
  神運石 萬厯杭州府志在龍井高可六尺許竒怪突兀特立簷下有木香一架穿繞竅竇宛若蛇蟠眀正統十三年中貴李徳駐龍井屬旱令力士淘之得茲石上有神運二字不知何代所鐫
  一片雲石 杭州府志在風篁嶺上髙可丈許青潤玲瓏巧若鏤刻
  赤山歩 萬厯杭州府志俗稱曰埠在赤山路口法公歩 萬厯杭州府志在茅家歩南
  茅家歩 萬厯杭州府志在飲馬橋北按輟耕録作毛家歩西湖一名眀聖湖 水經注錢塘縣南江側有眀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宋史河渠志西湖周廻三十里源出武林泉西湖㳺覧志本名錢塘湖以在郡西故名西湖三靣環山溪谷縷注下有淵泉百道瀦而為湖諸山之脈皆宗天目蜿蟺東來若翔若舞萃於錢塘南北諸山崢嶸廻繞洩惡停深若練若鏡形勝關乎郡城餘波潤於下邑方輿勝覧西湖十題有平湖秋月蘓堤春曉㫁橋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鐘麯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映月兩峯插雲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㡬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緑楊隂裡白沙堤林逋西湖詩混元神巧本無形匠出西湖作畫屏春水淨於僧眼碧晚山濃似佛頭青欒櫨粉堵搖魚影蘭杜煙叢閣鷺翎徃徃鳴榔與橫笛斜風細雨不堪聴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詩朝曦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竒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総相宜范成大會客湖上詩西湖冰泮緑生鱗料峭春風欲中人花片不禁寒食雨鬢絲猶帶湧金春江山契闊詩情在京洛追隨客夢新喚取歌聲觧愁思為君吹水飲杯頻張翥春日泛湖詩春來渾不到湖邉偶逐東風上畫船花氣暖薫黃鳥岸水光晴展白鷗天綠尊興劇頻呼酒銀管聲髙幾輥絃我比放翁應更放看花不獨海棠顛鍾禧泛西湖詩萬頃西湖水貼天芙蓉楊柳亂秋煙湖邉為問山多少每個峯頭住一年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駐蹕西湖
  御書十景建亭勒石雍正二年以西湖有闗東南水利特命督撫㑹勘重加疏濬詳見水利
  西溪 萬厯杭州府志在武林山之西北欽賢鄉宋高宗欲都其地後得鳯凰山乃雲西溪且留下俗稱留下雲葉紹翁西溪詩一條橫木過前溪村女齊登采葉梯獨立衡門春雨細白雞飛上樹梢啼
  九溪 咸淳臨安志在赤山煙霞嶺西南通徐村出大江北達龍井
  凌溪 咸淳臨安志在長夀鄉
  安溪 咸淳臨安志在縣北五十里溪上大遮山有龍王穴舟人相傳風雨之夕龍吐珠有光
  鳯口溪 咸淳臨安志在安溪之北十八里
  十八澗 萬厯杭州府志在龍井之西路通六和塔金沙澗 萬厯杭州府志在靈隱寺側自合澗橋繞靈隱寺山一帶唐家衕石橋過行春橋由麴院流入湖
  碧沼 夢粱録在湖州市左八郎廟巷池廣三畆水清甘有扁曰碧沼
  如意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上天竺甃以青石方丈面鏤如意文曲折回繞可以流觴
  金沙池 銀沙池 萬厯杭州府志並對呼猿洞萬工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淨慈寺門外宋建炎已前寺屢遭回祿鞠為荊墟淳熙間有善青烏之術者雲湏鑿池以禳之寺僧宗本乃募化開池與力者萬人故名
  太子灣 萬厯杭州府志在九曜山之西宋時莊文景獻二太子欑園
  枯樹灣 萬厯杭州府志東通徳勝橋
  渟泉 在孤山之麓聖因寺內寒碧一泓澄澈可鑒
  國朝康熙四十六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駐蹕
  御書渟泉二字勒於崖石
  御製五言詩一首㳟紀首卷
  沁雪泉 西湖㳺覧志在大佛身右壁棠陵方思道題
  後僕夫泉 萬厯杭州府志元僧方洲所鑿也先是智圓居孤山有僕夫藝竹得泉遂號僕夫泉後徙寺茲山藉葛井以汲寺僧艱之方洲鑿地得此遂名
  參寥泉 成化杭州府志在智果寺蘓軾應夢記雲僕在黃州參寥子自呉中來訪一夕夢參寥子賦詩覺而記兩句寒食清眀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後七年僕守錢塘而參寥子始卜居西湖智果院有泉出石縫間甘冷宜茶寒食之眀日僕與客泛湖自孤山來謁參寥子汲泉鑽火烹黃櫱茶忽憶夢兆於七年之前衆客皆歎傳記所載非虛語也
  六一泉 萬厯杭州府志在孤山後巖東坡守杭時泉出有懐六一翁因名乃敘而銘之乆廢成化丙申南京大理寺卿夏時正間訪得蓁穢中命掃薙而濬發之泓然故物也蘓軾六一泉銘並序歐陽文忠公將老自謂六一居士予昔通守錢塘見公於汝隂而南公曰西湖僧慧勤甚文而長於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子閒於民事求人於湖山間而不可得則徃從勤乎予到官三日訪勤於孤山之下抵掌而論人物曰公天人也人見其暫寓人間而不知其乗雲馭風厯五嶽而跨滄海也此邦之人以公不一來為恨公麾斥八極何所不至雖江山之勝莫適為主而竒麗秀絶之氣常為能文者用故吾以謂西湖蓋公几案間一物耳勤語雖幻怪而理有實然者眀年公薨予哭於勤舎又十八年予為錢塘守則勤亦化去乆矣訪其舊居則弟子二仲在焉畫公與勤之像事之如生舎下舊無泉予未至數月泉出講堂之後孤山之趾汪然溢流甚白而甘即其地鑿巖架石為室二仲謂予師聞公來出泉以相勞苦公可無言乎乃取勤舊語推本其意名之曰六一泉且銘之曰泉之出也去公數千里後公之沒十有八年而名之曰六一不㡬其誕乎曰君子之澤豈獨五世而已蓋得其人則可至於百傳嘗試與子登孤山而望呉越歌山中之樂而飲此水則公之遺風餘烈亦或見於斯泉也
  玊泉 夢粱録在錢塘九里松北淨空院南齊末有靈悟大師曇超開山説法龍君來聴撫掌出泉有小池水清可鑒異魚㳺泳其中萬厯杭州府志宋淳祐八年趙與籌甃治龍潭増築為二池元末寺燬而泉如舊至嘉靖間郡守陳仕賢為亭其上寺後有細雨泉周紫芝題淨空泉詩誰穿巨石貯清泉不見超公舊講筵龍伴白雲歸寳藏魚隨流水下春田
  國朝雍正六年總督李衛復於泉上建亭曰洗心冷泉 萬厯杭州府志在靈隱寺外飛來峯即石門澗水浦陸垕冷泉看放水詩泉聲飛出閘委折緑隂間此地原無著多時不入山草欹疑石墜水定見魚還難得同龜鶴㳺吟半日閒周紫芝冷泉放閘詩呼猿洞口水潺潺忽卷奔流下九天乞得少陵三峽句為君題作倒流泉
  煖泉 咸淳臨安志一名渦渚在東嶼見陸羽二寺記
  茯苓泉 咸淳臨安志在靈隱無垢院半山古松婆娑下有甘泉博物志雲松脂入地千年為茯苓因名
  白沙泉 成化杭州府志在靈隱西菩院方丈西有泉從白沙中流出
  武林泉 咸淳臨安志西漢及晉地理志雲錢唐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於海晏元獻輿地誌雲武林山錢唐泉所出顧夷吾山川記自南徂東臨浙江一𣲖謂之靈隱浦
  月桂泉 伏犀泉 永清泉 丹井 偃松泉聰眀泉 倚錫泉 萬厯杭州府志皆出天竺玉液泉 萬厯杭州府志在永清塢心菴後白雲巖下
  定光泉 成化杭州府志在西山長耳相院西定光庵側山腰有泉盤廻飛流濺沫可愛淳祐丁未亢旱此泉不竭寺僧用筧引泉供庖
  真珠泉 萬厯杭州府志在集慶寺內周顯徳間泉自地迸出寺僧因甃為方池聞剝啄聲則泉益涌纍纍如貫珠宋景祐中官家取以釀酒遂以名酒雷峰路口亦有真珠泉
  筲箕泉 萬厯杭州府志在赤山之隂合於恵因澗元黃子乆號大癡卜居泉上
  劉公泉 萬厯杭州府志在南高峰下出石竇間清澈可玩宋常平劉寛甃池因篆書劉公泉三字於石
  蓮花泉 萬厯杭州府志在飛來峰頂石巖無土清而可啜
  虎跑泉 舊浙江通志在城西南十里大慈山上咸淳臨安志舊傳性空禪師常居大慈山無水忽有神人告之曰眀日當有水矣是夜二虎跑地作穴泉湧出因名蘓軾虎跑泉詩亭亭石塔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趂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㳺人盥濯罷臥聴空階環玦響信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
  國朝康熙三十八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臨幸
  御製七言詩一首㳟紀首卷
  儀和泉 胡引嘉儀和泉記在錢塘大雄山麓方廣可八九尺甃石圍砌清水湛然㫁碣隱隱草際字畫磨滅洗而讀之曰儀和泉淳熙三年三月十日呉興沈彥重立共二十四字餘七字漫不可讀
  湧泉 萬厯杭州府志在霍山清心院前山坡上宋紹興間高宗日遣人取之瀹茗寺僧䕶以朱欄泉從石罅中流出廟前折入黃山橋小河味極清甘亢旱不竭
  恵泉 咸淳臨安志在長夀鄉大老山泉自地湧出亢旱不竭有寺以泉為名
  渦水 西溪梵隱志在西溪東北本南漳湖宋百詠題曰蒹葭深處俗呼河水亦名渦水一望沙汀水瀨秋時荻花如雪
  方井 咸淳臨安志在西溪有亭扁曰方井米芾書龍井 武林舊事呉赤烏中葛稚川常煉丹於此在風篁嶺上巖壑林樾幽古石竇一泓清澈翠寒甘美可愛雖乆旱不涸石上流水處其色如丹遊者視乆水輒溢人去即減其西深不可測相傳與江海通有龍居之每禱必應或見小蟹斑魚蜥蜴之類井旁有恵濟龍王祠秦觀龍井記龍井舊名龍泓距錢塘十里呉赤烏中方士葛洪常煉丹於此事見圖記其地當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風篁嶺之上寔深山亂石中之泉也每嵗旱禱雨於他祠不獲則禱於此有禱輒應故老相傳以為有龍居之然泉者山之精氣所發也西湖深靚空闊納光景而含煙霏菱芡荷花之所附麗龜魚鳥蟲之所依憑漫衍而不廹紆餘以成文隂晴之中各有竒態而不可以言盡也故岸湖之山多為所誘而不克以為泉浙江介於呉越之間一晝一夜濤聲自海而上者再疾撃而逺馳兕虎駭而風雨怒過者摧當者壊乘高而望之使人毛髪盡立心掉而不禁故岸江之山多為所脅而不暇以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內無靡麗之誘以散越其精外無豪悍之脅以虧疎其氣故嶺之左右大率多泉龍井其尤者也夫蓄之深者發之逺其養也不茍則其施也無窮龍井之徳蓋有至於是者則其為神物之託也亦奚疑哉葉紹翁秋日㳺龍井詩引道煩雙鶴攜囊倩一童竹光杯影裏人語水聲中不雨雲常濕無霜葉自紅我來何所事端為聴松風葛天民龍井詩龍䕶深潭草木昏㫁碑元祐典型存蜀仙已去呉僧少嶺上松篁亦㫁魂
  錢塘江 萬厯錢塘縣志在縣東南本名浙江虞喜志林雲潮水投浙山下折而曲一雲江有反濤水勢折歸故云浙江一名浙河山海經雲禹治水至於浙河説文雲江水東至會稽山隂為浙江又漸水出丹陽黟中東入海今錢塘浙江是也秦始皇渡浙江至㑹稽則浙名舊矣桑欽載漸水所經入正今浙江而不名為浙漸字近浙而相變如邾鄒則浙之得名既以先秦而桑欽更以為漸許氏漸水浙水又復兩出皆不可曉又名曲江枚乗七發曰觀濤於廣陵之曲江一名羅剎江取風濤險惡意今名錢塘江其源發黟縣曲折而東以入於海潮水晝夜再上奔騰衝激聲撼地軸郡人以八月十八日傾城觀潮為樂昔有善泅者泝濤出沒謂之弄潮徃徃沒溺厲禁乃止其沿江之塘自唐宋來代有修築錢武肅王所謂射潮捍塘處任昉濟浙江詩昧旦乘輕風江潮忽來徃或與歸波送乍逐翻流上近岸無遐月逺峯更興想緑樹懸宿根丹崖頽乆壤喻坦之發浙江詩島嶼遍含煙煙中濟大川山城猶轉漏沙浦已搖船海曙霞浮日江遙水合天此時空闊思翻想渉窮邉白居易看潮詩早潮纔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隂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羅隱錢塘江潮詩濤聲⿰氵匃 -- 洶洶勢悠悠羅剎江邉地欲浮漫道徃來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任拋巨浸疑無底猛過西陵似有頭至竟朝昏誰主掌好騎赬鯉問陽侯蘓軾中秋看潮詩定知玉兎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萬人鼓譟懾呉儂猶似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髙㡬許越山渾在浪花中江神河伯兩醢雞海若東來氣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仇逺觀潮詩一痕纔見海門生頃刻長驅作怒聲萬馬突圍天鼓碎六鰲翻背雪山傾逺朝魏闕心猶壯直上嚴灘氣始平寄語呉兒休踏浪天呉罔象正縱橫
  餘杭塘河 萬厯杭州府志在武林門外自江漲橋四十五里至餘杭縣北通新開運河詳見水利
  龍山河 萬厯杭州府志自鳯山水門至龍山閘舊有河計一十二里置閘以限潮水嵗乆壅塞元延祐三年行省丞相托克託命民開浚造石橋立二閘洪武七年行省叅政徐本拓廣浚深舟楫始便詳見水利
  下湖河 萬厯杭州府志在溜水橋沿東西馬塍羊角埂上泥橋至賣魚橋西合餘杭塘河一𣲖入左家橋河入江漲橋河
  沙河塘 唐書地理志錢塘南五里有沙河塘咸通二年刺史崔彥曽開
  眀珠浦 晏公類要 在縣西
  仁和縣城外山川
  鳯凰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城南十里有金星洞郭公泉出焉西岡石筍林立名排衙石形家謂一郡旺氣藉此左瞰大江直望海門山下唐以來肇造州治五季末錢鏐旋加崇闢南宋建都遂環入禁苑劉過同郭殿帥㳺鳯凰山詩㢘纎小雨乆於梅喜得新晴亦快哉五色波光麗鳷鵲十分雲氣近蓬萊旌旗側畔宮牆轉戈㦸叢中武庫回走馬看花生怕晚果然桃李一山開名勝志舊在城內元末張士誠築城截之於外今沿城南
  巧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北四十里名勝志俗傳錢王七夕登山乞巧於此又名珠山
  三峯山萬厯杭州府志鄉人呼為西南山在縣治北六十里三山形如品字皆相去半里
  獨山 仁和縣志又名金鰲山在縣北三十里聳出一方傍無別山故名
  𤓰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高㡬一仞周三百歩
  望洛山 名勝志一名落山在縣北六十里昔有髙士自洛陽來隱於此常登巔望洛故名
  臯亭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東北二十里髙百餘丈有崇善靈恵王祠名半山廟旁有水甕及桃花塢釋宗乗發率亭詩曉發凌蒼苔徘⿰彳囬 -- 徊谷中歩松門磬已㣲空翠驚相顧澗聲雜幽禽巖花落深樹孤懐當何如復此春向暮
  青龍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臯亭山東約髙七十餘丈山脊蒼翠偃曲如龍
  母山 咸淳臨安志在臯亭山東北高一百餘丈張翼左右如母顧子因名
  桐扣山 咸淳臨安志在臨平山之西異苑晉武帝時呉郡臨平岸圯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張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言肇聞數十里
  黃鶴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東北三十八里佛日山之北高百餘丈巔有龍池一名渥窪山腰有黃鶴仙洞
  佛日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母山東北髙六十餘丈有佛日淨慧寺司馬槱入佛日山詩水冷苔生暈風髙竹度涼道人何處去春色半滄浪秦觀佛日山同作五里喬松徑千年古道塲泉聲與嵐影收拾入僧房
  臨平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治東北五十四里周十八里高五十三丈上有龍洞天井旱未嘗涸下有東嶽廟景靈觀又下有臨平湖僧道潛過臨平詩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高翥過臨平詩風㠶一似白鷗輕起揭篷窓香曉晴梅子著花霜壓岸自披風㡌過臨平張昱過臨平詩船過臨平欲住難藕花紅白水雲間只因一霎溟濛雨不得分眀看好山
  超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東北六十里高三十七丈周二十里
  黃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東北五十里高五十丈周回五里北一里為橫山名東西二橫山皆相連絡
  大旗山 咸淳臨安志在黃鶴山北高五十餘丈有青草塢居民可二百家名大旗村
  南山 咸淳臨安志在大旗山北高十餘丈
  烏頭山 咸淳臨安志在肇元鄉峰鋭而秀高八十餘丈
  石姥山 咸淳臨安志在烏頭山東高五十餘丈有嶺南接運河塘赤岸嶺西有真珠塢
  東山 萬厯杭州府志城西北五十一里高二十六丈周回七百九十三丈
  石膏山 成化杭州府志去城西北五十七里出石膏如雪一名稽留山無毒獸惡䖝通典錢塘有石膏山敷用為最
  馬嘷山 咸淳臨安志郡國志呉伐越至此遇大風雨軍敗騎兵有馬嘷呼求其主遂名
  亭市山 咸淳臨安志在餘石鄉亭市村萬厯杭州府志石膏馬嘷亭市皆舊志所有於今無考姑録之以備叅訪
  艮山 嘉靖仁和縣志在城東北隅一小土阜西湖㳺覧志艮山南山之盡脈也高不踰尋文沿城五六里漫為平原土沃疇腴禾菽芃茂蓋餘氣之散衍耳嵗寒堂集艮山相傳為南渡宸㳺看新緑之處
  萬松嶺 成化杭州府志在鳯山門外西嶺上舊夾嶺栽松唐白樂天詩云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隄明月中在南宋時密邇大內第宅民居高下櫛比後為空山曠嶺而松亦無㡬
  國朝雍正八年總督臣李衛補植萬株
  黃犢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城東北六十里安隱寺後 咸淳臨安志安隱院後有黃犢嶺唐邱隱士每乗黃犢采藥故名呂紘黃犢嶺詩疇昔聞高隱紅塵隔逺林閑乘黃犢出踏破白雲深
  月巖 七修類稿江干鳯凰山有石如片雲㧞地數丈有一竅尺餘名曰月巖惟中秋之月穿竅而出餘月則斜
  金星洞 萬厯杭州府志 在鳯凰山介亭下生金星草因名
  細礪洞 咸淳臨安志 在臨平山深十餘丈高一丈五尺出礪石
  龍洞 咸淳臨安志 在臨平山水深不可測祈禱多應
  海雲洞 咸淳臨安志 在超山上有乾濕二洞黒龍王祠
  臨平湖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長樂鄉周回十里湖中有白龍潭赤烏二年寳鼎見舊名鼎湖三國呉志歸命侯皓天璽元年呉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今更除平故老相傳此湖開天下平又於湖邉得石函中有小石青色長四寸廣二尺餘刻上作皇帝字俄而晉武帝平呉張祜過臨平湖詩三月平湖草欲齊緑楊分映入長隄田家起處烏尨吠酒客醒時謝豹啼山檻正當蓮葉渚水塍新築稻秧畦人間漫說多岐路咫尺神仙路欲迷
  御息湖一名詔息湖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北一十八里相傳秦始皇東㳺暫憩於此水經注浙江北合詔息湖本名阼湖
  像光湖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東長樂鄉唐神龍元年湖有五色光眀掘地得石佛像因立佛剎而名其湖曰像光
  石鼓湖 咸淳臨安志在桐扣山下
  渥窪池 鮮于樞臯亭山遊記淨慧寺循東廡下入庫堂觀渥窪池池泉玉色出東北山麓有石坡陀半在水中因蘓公句遂名蘓軾佛日山榮長老方丈詩東麓雲根露角牙細泉幽咽走金沙不堪土肉埋山骨未放蒼龍浴渥窪
  洗馬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城南二里鳯山右翼下宋有馬廐於此
  龍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城東北四十里黃鶴山下磨劍池 咸淳臨安志在臨平山下有片石俗傳錢王磨劍於此
  浴龍池 思古堂集臯亭山崇光寺有浴龍池宋高宗嘗洗手因名
  龍游潭 咸淳臨安志在臯亭山時有蜿蜒出沒其間鄉人稱為水甕旱禱必雨
  金沙泉 萬厯杭州府志在永和鄉
  周公恵泉 咸淳臨安志在湖墅下閘宋乾道三年周安撫淙重修邦人徳之故名
  安平泉 咸淳臨安志在安仁西鄉安隱寺有池名安平泉蘓軾題安平泉詩策杖徐徐歩此山撥雲尋徑興飄然鑿開海眼知何代種出菱花不記年烹茗僧誇甌汎雪煉丹人化骨成仙當年陸羽空収拾遺卻安平一片泉
  噴玊泉 桐溪草堂集在臯亭崇光寺後味清甘石壁舊鐫噴玉二字
  橫溪 萬厯杭州府志在城北二十五里獨山之北傍皆藕蕩菱灘紅碧相間人家隱約於廻洲合浦之間舟船出沒煙波𣺌瀰儼如畫境
  外沙河 成化杭州府志自永昌門北繞城東過永昌壩螺螄橋東至蔡湖橋北達慶春門外河相合沿城轉西至㑹安壩下艮山河西入泛洋湖轉北至徳勝橋東與上塘運河合
  前沙河 成化杭州府志在菜市門東太平橋外沙河北水陸寺前入港可通湯鎮赭山仁和鹽塲
  後沙河 成化杭州府志在艮山門外壩子橋北上下塘河 成化杭州府志自武林水門接城內大河西河過呉山水驛達清湖上中下三閘至徳勝橋東與外沙河菜市河泛洋湖合分為兩𣲖一𣲖由東北上塘至舊東倉新橋入運河至長安壩曰上塘河一𣲖由西北過徳勝橋至江漲橋與子塘河合流至北新橋西北入湖州界曰下塘河北接新開運河高翥下塘詩河水新添三尺高河邉蘆葦有龜巢波流夜夜漂魚箔空㸃籃燈照樹梢日出移船又日斜蘆根時復見人家水鄉占得秋多少岸岸紅雲是蓼花
  新開運河 成化杭州府志在武林門外北新橋之北通蘓湖常秀潤等河凢諸路綱運及商販客舟皆由此達於城
  柳浦 神州古史考在鳯凰山下宋書孔顗傳雲呉喜至錢塘進軍柳浦舊唐書雲隋自餘杭徙州理錢塘又徙州於柳浦是也呉越王後築宮堙塞多不可考
  鐵幢浦 成化杭州府志在候潮門外呉越錢武肅王射潮築塘箭所至處立幢識之因以得名宋淳祐戊申趙與籌置亭其上
  藕花洲 萬厯杭州府志在城東北六十里臨平安隱寺前按洲以參寥子詩句得名
  海門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北六十五里有山曰赭山與龕山𨽻紹興府對峙潮水出其間郭璞地記所謂海門一㸃巽山起又曰海門筆架峰巒起皆指此














  浙江通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
  山川
  杭州府
  海寧縣
  花山 嘉靖海寧縣志在縣治東五十里高十五丈周回一里
  菩提山 名勝志在縣東六十里晉干寳捨宅為菩提寺故名
  黃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東五十二里高六十丈周回七里上有靈泉井
  錢山 名勝志去菩提山東里許
  蜀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南二十七里隋書地里志餘杭郡鹽官縣有蜀山
  管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六十里高四丈周回半里
  箬帽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六十里高五丈周回半里
  白鶴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六十里高十二丈周回二里近烏龍井
  葛嶺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六十里高四十丈周回四里
  黃灣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青陽山西一里高八十九丈周回九里
  赭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高七十五丈周三里二百歩其山西南仁和縣界與紹興龕山相對是為海門
  袁花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六十里嘉靖海寧縣志即妙果之尾因鑿斷名曰龍尾
  妙果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東六十里高二十丈周回七里
  贊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東北六十里高五丈周回二里深潭奧渫俗稱錢王磨劍之池
  紫微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北六十里峽川志西山一名紫微山石刻紫微山三字宋右班殿直監澉浦稅樊世卿書成化杭州府志硤石山即紫微山也兩山相峙中通河流因名峽石山上有寺山腳連東峯有磨劍池萬厯杭州府志山高三十丈周回一里唐中書舍人白居易登此山望硤石湖中書本紫微省因名章孝標題紫微山上方詩地勢連滄海山名號紫微景閑僧坐久路僻客來稀峽影雲相照河流石自圍聲喧都不到安得此忘歸貝瓊游紫微山詩金利藤蘿外通人一徑微天風鐵鳯語海雨墨龍飛水落仙翁井雲披玉女衣東樓曽玩月夜挾彩鸞歸高啓過硤石詩青山夾長溪溪上有漁市社門閉落日野氣白於水虎行車跡外鳥起鐘聲裏吳語問居人到州還幾里
  沈山一名審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北六十里高五十三丈周七里二百歩至元嘉禾志舊經雲宋臨海南陽二郡太守沈景𦵏於此因名唐屬蘇州海鹽縣昭宗大順中割歸杭州今沈山即鹽官縣硤石鎭之東山峽川志東山一名審山高一百五十丈杭郡志謂漢辟陽侯審食其𦵏此海鹽志謂上有宋臨海南陽二郡太守沈景墓故名俗誤沈為審也張憬登審山詩東山危磴杖藜行霜落天高秋氣清風度曙鐘諸剎近雲開旭日兩峯晴葛洪井上煙霞古顧況臺前草樹平登眺不須傷往事故鄉回首獨含情
  尖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治東六十里高九十九丈周回一十里瀕海
  青陽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治東六十五里高十九丈周回三里
  金牛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東高三百丈周回十九里山側有洞深不可測宋建炎初居民避難多藏此太平寰宇記昔吳越間有金牛自毘陵奔此而沒因名
  談家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治東南七十里高二十丈周回三里
  烏龍山 萬厯杭州府志去談家山東二里高六十丈周回二里壁立昂起若翺若翔上有烏龍井大旱不竭祈禱輒應宋有勅賜烏龍廟
  石棋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東北六十五里高四十五丈周回四里
  葛㠗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南四十三里高六丈周回三里
  盤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葛㠗南八里高七丈周回二里
  禪機山 成化杭州府志去縣西南四十五里高五丈周回五里
  文堂山 成化杭州府志去縣西南四十五里周半里
  雷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四十三里高七丈周回一里奔潮盪激漸徙入海山形圓小翠鬱可嘉
  巖門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治西南四十七里高九十九丈周回五里穹窿峭㧞號為主山
  望夫山 嘉靖海寧縣志高七十五丈東抵海鹽縣界周回四里其山即廟山腳在海門
  廟山 嘉靖海寧縣志在縣東南六十八里東至海鹽縣界上有臯蘇二將軍廟宋勅寧祐
  茗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四十里高十丈周回二里六十歩
  赤土嶺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六十里長一里二百歩東南接靈泉井西連黃山腳
  紫㣲山洞 杭州府志在紫微山後深一丈一尺闊四尺馬自然煉丹之所世稱為神仙洞
  硤石湖 硤川志亦稱硤川在縣東北六十里廣三十二丈成化杭州府志其源自茶湖南通麻涇港迤西南流入於洛塘河東逹海鹽縣界黃道湖
  建興湖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東西十里南北六里深五尺吳建興中開因名
  高湖 海寧縣志在縣東北十七里東西二十八里南北一里三歩
  放生池 杭州府志在縣北一里舊在延恩院東南二百五歩宋慶元四年令施枱改鑿於此
  白洋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周回五十五丈八尺發源新邱塘
  靈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硤石鎭審山上水旱不盈涸
  烏龍井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七十里濶四尺深四尺冬夏不竭宋邑令胡堅常恕元州判申繼賢皆以旱禱獲雨
  石井 海寧縣志在縣西北十二里徐寛石井記馬自然竒跡不一今故宅莽為荒墟遺井尚在
  黃灣浦 海寧縣志在縣東六十里
  百尺浦 名勝志在縣西四十里輿地誌雲昔越王起百尺樓望海因名
  海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治南十里西接浙江潮汐往來坍漲不一今在縣治南半里
  富陽縣
  觀山 太平寰宇記一名石頭山山有觀濤所咸淳臨安志在縣治東百餘歩一峯高聳橫截大江孫氏嘗於山頂建道觀因名又號石頭山縣東以水口蕩滉無際此山為青龍襟抱環合邑賴以立
  赤松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九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四十里一百歩形孤圓望之如華蓋又名華蓋山一名赤亭山太平寰宇記赤亭山嚴陵釣於此有臺基存謝靈運詩云定山緬雲霧赤亭無淹泊一名雞籠山隋書地理志餘杭郡富陽縣有雞籠山晏公類要赤松子駕鶴時停此山
  吳鼻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五里山峭峻下瞰大江路狹而險乾道中邑令陸楠鑿路欄石以䕶往來者人以為便寳慶乙酉令趙汝捍易為石壁
  姥岑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北二十五里山腹有水沼赤萍生其中山下有廟俗號為姥岑王禱雨必應
  靈巖山 咸淳臨安志一名湖南山在縣南三十里山下有仁惠龍王廟先有僧曇超居杭之靈苑山有龍化為老人詣曇超曰鄉民耕山逼我居室羣龍怒閉膏雨以害稼吾不忍民之苦聞師道行必能化伏諸龍師允其請至觀山結壇戒衆浮舟誦經雨大霑足羣龍復請師居湖南靈巖山峻不能陟龍化白馬載師以登至今石上馬跡尚存巖下有池歲旱禱之則雨賜號靈悟大師而龍以仁惠為額
  貝山 咸淳臨安志在惠愛村去縣西三十里西屬新城界山頂有湖
  紫微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五十里其山崛起東浸大江
  陽平山一名陽城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十五里後漢孫鍾種瓜其上有異兆鍾卒子堅因𦵏鍾於此常有紫雲蔓延數十里太平御覽董監吳地記富春有陽城山孫氏所葬漢末上有光如雲氣屬天
  亭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十八里高二百餘丈廣一百五十里晉處士孫文度建亭於此因名
  小隱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北一里三十歩為縣治主山宋陽夏公謝絳遷居於此
  樟巖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北五里高出衆峰巖有大樟故名又曰橫山世傳赤松子煉丹之所申屠霆樟巖山詩忙底抽身向此遊古樟深徑鎖清幽芝田曉澗潮痕入藥洞春香雨氣浮山揭翠屛舒道眼水鏘瑤瑟應龍湫何時卜宅棲巖下分取青山老一邱
  白龍山 名勝志在縣北二十里山勢如屏
  西巖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北三十里巖下有洞洞口有沼與江潮相應石上有葛仙翁足跡煉丹鼎山下有石扣之鏘然人號石鼓
  靈峰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南四十里高出衆峰絶頂平衍有田數畝源泉不竭世傳有宣氏兄弟三人耕山得泗州石佛結菴以奉至今尚存嵗旱禱雨即應因號靈峰楊維楨秋日遊靈峰山詩雲峰何崔巍絶頂有故剎我來試登高石路隂且滑時維八月秋西風轉蕭颯溪深水迂廻雲淨竹周匝行行過短橋峭壁直如削況乃鳥道㣲孤猿度猶狹枯松枝新摧亂石勢將塌古碑已無字空遺緑苔壓對此神氣清力行不知乏中有瀑布泉兩山競相夾樵子日負薪野人時採藥路逢麻姑仙餽我飯一勺遙聞鐘磬聲深林起鏜鎝老僧習禪定口念摩訶薩日暮肯留予為下陳蕃榻烹茶飯疏食喜遂浮生樂夜深月色寒露逼征衣薄起來振長嘯闐然天籟發明朝輒下山芒鞋著雙腳何當駕青鸞乗風入寥廓
  鹿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南五里其狀如鹿因名世傳有羣龍居之興水旱以為民患因靈悟大師講經其患乃息俗謂之降龍山
  湖洑山 元和郡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甚幽䆳險逺咸淳臨安志高三百丈廣一百三十五里上有石樓石城侯景之亂里人姓陸者率鄉隣保固之全活萬計
  錦明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善政村高二十餘丈周回二里其山抵錦溪溪水搖光滉漾石壁如錦繡文因名
  屠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南五十餘里高三百丈陳剛中屠山記屠山之勝峰巒重疊端若拱揖應接不暇湍水怪石神刻鬼劃千巧萬狀中有平田如設萬席此申屠剛違新室之禍申屠蟠晦黨錮之名避地結廬於今千載子孫家焉
  泉山 富陽縣志在縣東南二十里江隂村山觜一石嵯峨如角下有泉源
  篠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白昇村去縣二十五里通餘杭縣
  草鞋嶺 杭州府志在惠愛村去縣三十里通新城縣
  漁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靈峰去縣四十里界蕭山縣
  鵲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大源去縣四十里通諸暨縣
  青草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善政村去縣五十里通桐廬縣
  金沙嶺 杭州府志在棲鶴村去縣九十里通浦江縣
  黃花洞 貝瓊鶴山親舍詩序棲鶴村地有黃花洞世傳黃石公所居有石牀尚在每風雨輒聞兵甲聲
  富春江 萬厯杭州府志自桐廬經富春入錢塘昔桑欽水經謂浙江之源西自嚴灘東通海道謝靈運富春渚詩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𬗟雲霧赤亭無淹泊遡流觸驚急臨圻阻參錯亮乏伯昏力險過呂梁壑洊止宜便習兼山貴止托平生協幽期淪躓困微弱久露干祿請始果逺游諾宿心漸申寫萬事但零落懐抱既昭曠外物徒龍蠖喻坦之晚泊富春寄友人詩江鐘寒夕微江鳥望巢飛木落山城出潮生海棹歸獨吟霜島月誰寄雪天衣此別三千里關西信更稀楊維楨富春夜泊寄張伯雨詩春江大汎潮水長布㠶一日上桐廬客星門巷赤松底野市江郊淨雪初柱宿雞籠山頂鶴斗量鮆網壩頭魚來青小閣在林表故人張燈修夜書龔鼎孳富春渚和謝靈運韻詩檣烏正輕飇漸指桐君郭夕暉澹杉崖歸煙散蘭薄觸石鮮幽阻掛席快交錯豈期途百折坦然雲一壑當時棲隱人采山諧雅託𬗟邈景喬柯中奮蔦蘿弱理釣慚遲暮脫屣踐宿諾風塵有磷緇寸心詎搖落將偕海上鷗永固泥中蠖
  陽陂湖 唐書地理志富陽北十四里貞觀十二年令郝砆開萬厯杭州府志在臨湖村周回十六里詳見水利
  湧泉湖 萬厯杭州府志在惠愛橋闊二十丈長四百丈詳見水利
  小謝湖 杭州府志在縣南二十里大江之陰詳見水利錦溪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善政溪其水澄深滉漾遇風清月明波紋若錦故名詳見水利
  莧浦 唐書地理志富陽南七十歩有隄登封元年令李濬時築東自海西至於莧浦以捍水患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一里闊六十歩東入浙江一名關浦
  蛇浦 成化杭州府志在普惠寺前有溪入江相傳有巨蛇由此而出其地遂曲為浦
  龜川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觀山前水經注劉敬叔異苑曰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以歸龜便言曰游不量時為君所得擔者怪載出欲上吳王夜宿越里纜船於大桑樹宵中樹忽呼龜曰元緒奚事爾也龜曰行不擇日今方見烹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識性淵長必致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計將安泊龜曰子明無多辭既至建業權將煮之燒柴萬車龜猶如故諸葛恪曰然以老桑乃熟權使伐桑取煮之即爛其水飛湍北注至縣南門入縠水
  孫洲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南四十二里周二十三里太平寰宇記吳録雲浙江經富陽中有沙漲吳烈帝為郡吏趨府鄉人餞之沙上父老曰此沙狹而長君當作長沙太守後果如其言遂名孫洲
  桐洲 富陽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有石瀨世傳為子陵垂釣處
  放生池 萬厯杭州府志舊在縣東丹霞觀宋紹興二十年令孫徹建
  餘杭縣
  安樂山 名勝志在城東三里錢氏之子抱病來居既愈乃有此名
  長嶺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二十二里高一百五十五丈周回九里其山有嶺﨑嶇綿邈故名
  由拳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南三十六里高一百八十丈周回一十五里按搜神記由拳即嘉興縣名吳大帝時郭暨猷自由拳來隱居於此郡國志餘杭有山一名由拳旁有由拳村晉書郭文隱此又名郭公山
  仇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北十五里高三十五丈周回五里舊有仇王廟因名又謂之白鹿山耆老雲宋晉陽太守嚴昆𦵏此有白鹿遶墓刺史孔嚴以為異表聞於朝因以名山
  大滌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南十八里高六百九十餘丈周回五十里其山居洞霄宮之左穹窿峻絶迥壓羣巒中有許邁丹竈遺趾或言此山清淨大可洗滌塵心故名張雨大滌山詩北峯屹立浩無前信是人間別有天銅柱何煩天北際蓬山寧在海東邉采樵巨箬多無骨搗藥靈禽或是仙老我不能為狡獪峰頭㸔月幾回圓
  謹按晉書郭文傳文辭家游名山歩擔入吳興餘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則大滌舊名大辟唐以後乃易為大滌羅隱詩云蒼蒼大滌山是也
  天柱山 大滌洞天記在洞霄宮西南凡三峰與大滌對峙高足相敵由宮外望之屹然若柱又絶頂有石柱高丈餘圍兩合抱此山所以名者蓋五十七福地地仙王伯元主之按傳記所載天有八柱其三在中國一在舒州一在夀陽洎今在餘杭者是已洞霄以為主山故古名天柱觀吳昌裔天柱山詩柱天屹嶪斷鰲足臥草䝉茸伏虎痕想見山中明月夜有人長嘯抱崑崙
  九鎖山 大滌洞天記自餘杭西郭外行十有八里逆溪水上左右合七峰皆㧞地數百尺其趾犬牙相錯行路並溪屈折者九故云九鎖好事者悉命以名一曰天關二曰藏雲三曰飛鸞四曰凌虛五曰通眞六曰龍吟七曰洞微八曰雲璈九曰朝元徐凝九鎖山詩人行之字路嶔巇九鎖縈迂勝九疑祗被白雲生不斷無端㸃破碧琉璃闗澥九鎖山詩山下寒流咽細泉曉林浮日自生煙九峯密鎖疑無路五洞潛通別有天羽客依山多得道昔人涉海漫求仙我來要學棲眞事願借孤雲一榻眠張鎡游九鎖山詩九鎖非凡境煙雲路不分山寒常帶兩洞古不收雲夜宿聽林鸛晨炊摘野芹黃冠皆好事添炷石爐熏
  青檀山 大滌洞天記在洞霄宮東南天柱右偏其勢不甚高而泉石竒秀為諸山甲
  白鹿山 大滌洞天記在大滌山即今中峰是也因許眞君上昇於此天降白鹿下迎故名
  稽亭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九里高五十丈周回九里相傳秦皇東遊至此登望㑹稽故名
  青障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三十里高二百五十丈周回三十里四靣林木鬱茂青若屏障
  鳯凰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南五里高三十丈周二里形似鳯故名
  崖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北四十里高三十六丈周回十二里
  響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北八里呼則傳聲因以為名
  觀國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相傳宋南渡時烏珠兵迫於此有盛姓者率鄉兵拒之三日不得進後官盛為保義郎封觀國山神為沂泊侯立廟祀之
  舟航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高一百七十餘丈周回一十里故老雲禹治水維舟此山東坡詩看山識禹功蓋謂是也
  將軍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廣千餘畝
  齊亨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北高一千餘丈周回十五里上接徑山其山有天井龍王潭高崖之上瀑布數十丈下瀉於潭潭之東有一石號龍舌昔人擲之潭詰旦其石復出於岸歲旱禱於祠必應山下有斜坑本名斜坑後轉呼為齊亨山
  徑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高三千餘丈周回五十里乃天目山之東北峰有徑通天目故名東西二徑盤旋紆委飛磴而上各高十里七峰羅列內括一區平林坦壑靈蹤異跡不可勝紀其左曰宴坐峰朝陽峰北曰天顯峰其前曰堆珠峰右偏曰鵬摶峰凌霄峰御愛峰山有十一景互見臨安縣
  高陸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北七十里高三百丈周回五十里舊有高陸二氏居山之側併以為名
  金鵝山 杭州府志郡國志雲山鳴則出貴人山之旁支小隴直抵錢塘與龍門相接古稱龍飛鳯舞此其地也
  南湖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南五里
  黃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北三十餘里山前界唐柳公權書黃山二大字刻石仆久里人盛仁重立
  來賢巖 大滌洞天記在洞霄宮東南青檀山前嵌空數丈盤石叢竹可以游息熙寧間東坡為杭通守同蔡準吳天常樂富國聞人安道俞康直張日華幅巾藜杖盤桓於此後人號曰來賢吳昌裔來賢巖詩杖掛松花酒一瓢手挼柏子雜香燒山空露冷吟招隱掉首諸賢不受招
  仙跡巖 大滌洞天記去洞霄宮一里在崖石之上按記雲秦始皇欲塞東海役鬼移之山勢欲動忽有神人叱鬼以身扼崖今崖上有肩帔簪冠之跡隱然潤澤不生苔蘚楊傑仙跡巖詩祖龍求仙徒用力駕海欲驅山下石神人倚柱不與行留得巖前隱仙跡鄧牧仙跡巖詩至人猶神龍變化不可測隆然七尺軀印此一片石我行半江海空飛杳無跡
  伏虎巖 大滌洞天記在洞霄宮山西南峻壁間若環堵之室南有路自上而下復陟崖磴方至其所藤蘿深密怪禽晝啼非有道之士不可處也昔郭眞君伏虎於此吳筠游伏虎巖詩郭生在童穉已得方外心絶跡遺世務棲真入長林元和感異類猛獸懐徳音不憶固無情斯言微且深
  棲眞洞 名勝志在大滌山前一名西洞舊志大滌先生杜琛語弟子何法仁曰汝宜居西洞可以成眞故名此洞天生罳頂狀如寳蓋龕室幽深乳泉滴瀝胡僑棲眞洞詩寳蓋擎空雨不知乳泉滴滴是靈芝一枰黒白嵐隂重誰見仙人落子時
  石室洞 大滌洞天記一名藏書洞在大滌中峰之前洞中三巖若品字石樑橫界泉脈涓涓注石樑下相傳郭眞君洗藥泉葉林石室洞詩石徑春深疊古苔洞天無鑰為誰開白雲本是無心物又趁松花作雨來
  鳴鳯洞 大滌洞天記在洞霄宮外一里道旁山上石門阻隘有童穉曽入雲其間廣埒兩屋旁一小路不知所極上有穴泉流為丁當音下入方池未嘗減溢耆舊雲錢氏時因鳯凰來鳴故以名洞
  龍蛻洞 名勝志在大滌洞東巖穴巉峻深可數丈宋皇祐初羽人於洞間得龍骨數具齒角皆全因名記雲五洞潛通此其一也鄧牧龍蛻洞詩老龍山中居出山作霖雨風雲幾聚散田野正辛苦神仙地位高使爾司下土
  白茆洞 大滌洞天記在大滌之西南十里昔有人遇一道士衣巾爽利自洞中出詢所自來曰吾白茆先生職此久矣因名其門如井垂綆而下一二丈至地乃下入二丈許有仙人石酒甕及石柱二一竅上徹天光境界竒絶
  大滌洞 大滌洞天記在洞霄宮西北半里茅君傳雲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滌元蓋之天周回四百里內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災福之所姜眞人主之與華陽林屋䆳道暗通相傳洞元先生入游見龍鱗異境花木鮮繁自華陽而歸洞門石鼓廣可尋丈扣之逢逢有聲自此上下皆平如剗削兩旁崖石委曲夾道中間一石若柱倒懸因以隔凡名之過柱一穴如竇內闊丈餘中有圓井無底惟聞浪浪水聲乃歴代朝廷遣使投龍璧之處也程俱游大滌詩太湖隱吏疎且頑手板拄頰看西山筆牀茶竈向何許往來洞庭林屋間側聞餘杭隱大滌故整煙艇尋苕川相從喜得二妙士金庭老客南昌仙早行不憚踏曉月逸思自覺奔春泉岡迴澗轉若無路但見老翠漫秋煙中峰一柱萬山表勢與太華爭擎天神仙古洞絶壁下蓬萊別館青雲間天壇無人石室冷借問白鶴何時還人生但為形體累㑹當去之如蛻蟬金庭客南昌仙他時待我乗八景舉手少別三千年周文璞大滌洞詩嵌空纔入泉潏潏隔凡倒懸若錐立道士雲是閭邱公入向華陽便門出周密游大滌洞詩太虛灝氣浮空濛煙霞九鎖蓬萊宮軒騰雲木競竒險澗芳實盡垂青紅何年斷鰲立天柱古洞隂森白鴉舞玉書寳劍不可尋老翠封崖滴元乳光芒靈氣干鬥牛遺丹巖底誰能求黃精紫杞遍巖谷仙禽夜搗聲幽幽嬾蛟千年睡未足癡涎吼雷噴飛瀑隂風黒穴吹海腥石虎當關橫地軸是非萬古一笑嘅神仙不死今安在
  何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南十八里高二十五丈長五里餘其嶺貫通朱橋上夀寺界舊有何氏居其下
  獨松嶺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北九十里高四十二丈長五里去嶺二里有關名獨松
  苕溪 成化杭州府志發源天目山渉於潛臨安兩縣界東流百五十里經本縣又東流二十七里而至錢塘縣界又東北流六十二里入湖州徳清縣界而滙於具區故老雲溪岸多苕花因名釋靈一苕溪詩苕水灘行淺潛洲路漸深參差逺岫色迢遞野人心凍澗氷難釋秋山日易隂不知天目下何處訪雲林
  停辭溪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二十一里闊二十歩深四尺其源出縣之東南青嶂山東北流入錢塘縣界又自此由常熟鄉流入湖州徳清縣界又雲東溪
  仇溪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北二十里有二源一出高陸山東流八十六里至仇山之北一出獨松嶺東流八十里至仇山之下合流於盧公橋東行十二里入於苕溪以二源㑹於仇山故名
  尹公湖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半里通濟橋東苕溪內每春風吹波驟漲數寸相傳尹公有異術叱水成湖土人因以名焉
  南上湖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五里周三十二里與下湖接詳見水利
  南下湖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二里周回三十四里後漢熹平二年縣令陳渾開唐寳厯中縣令歸珧重修詳見水利
  北湖 唐書地理志餘杭南五里有上湖西二里有下湖寳厯中令歸珧因漢令陳渾故跡置北三里有北湖亦珧所開詳見水利
  撫掌泉 大滌洞天記在洞霄宮之龍祠前深三尺許清冷可鑑餘杭圖經錢王至宮有雙鶴飛舞其上因撫掌招之鶴墜泉涌因名
  丹泉 洞霄圖志此泉之源最高厯天柱山而下殷殷若雷至大滌洞西百餘歩乃出甘冽不竭有方池瀦焉天宇清明則有赤色四旁苔蘚皆為紫暈
  桃花泉 洞霄圖志在龍蛻洞西數十歩自石罅橫注入溪昔人每見有桃花片流出莫知從來
  明星瀆 大滌洞天記餘杭圖經雲在縣東一里周回一百五十歩歴朝勅使投龍簡於大滌必先祭此瀆相傳昔有人晝見星燦然故名
  三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南十八里洞霄宮唐天寧間錢王開鑿疊石為暗溪約里許接天柱流泉瀦之於中若品字然
  臨安縣
  東天目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五十里高三千九百丈周回八百里有三十六洞為仙靈所居每歲秋率一日風雨晦㝠俗雲山神與江神㑹淳祐八年禱雨有應安撫趙與𢤉奏請封龍王為靈祐公賜廟額曰惠澤山有東西二目東在臨安西在於潛咸淳臨安志按大藏洞淵集第三十四洞天天目山洞周一百里名太微元蓋洞天施樞東天目詩不辭巇險訪龍潭潭底無窮碧似藍亂石鳴灘溪過九飛泉瀉瀑塹分三雖然道士能相引不比樵人得盡諳怊悵飛揚無路到乗風應許御雲驂
  姥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二十里
  獨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四里乃縣之水口山也石覆大溪上下有潭深不可測吳越王封其神為鎭水山王
  公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二十里
  東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三里相傳謝安高臥之地按晉書雲安棲遲臨安山嘗坐石室臨濬谷悠然歎曰此與伯夷何逺山有塔院塔影倒垂
  西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五里高三十丈周七里晉許邁傳雲永和二年自餘杭垂𩅸山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有終老之志
  玲瓏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十二里兩山屹起盤屈凡九折上通絶頂名九折巖南行百許歩有亭名三休蘇軾登玲瓏山詩何年僵立兩蛟龍瘦脊盤盤上倚空翠浪舞翻紅䆉稏白雲穿破碧玲瓏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巖前巧貯風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
  九仙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四十二里葛洪許邁棲隱之地坡詩自注云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謝之流也蘇軾九仙山詩風流王謝古仙眞一去空山五百春玉室金堂餘漢士桃花流水失秦人困眠一榻香凝帳夢繞千巖冷逼身夜半老僧呼客起雲峰缺處涌氷輪
  九州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十五里舊有九祖儒堂及廟九所俗謂錢九州廟羅隱作碑雲錢逵字通甫梁大同間為廬陵王國侍郎羽林監及陳祖立遷東海太守娶瑯琊王氏生九子皆為郡故名
  井戈山 嘉靖臨安縣志在縣西六十里通安吉州山路縈廻深窈難行如負戈入井之狀故名
  石鏡山 名勝志在城南里許其東峰一圓石光瑩如鏡相傳錢王幼時臨照其形首戴冠冕既貴昭宗詔改為衣錦山霏雪録山高三十六丈東峰有石徑二尺七寸其光如鏡太平寰宇記雲吳越王鏐布衣時常照此鏡鏡起而聳戰蘇軾石照詩山雞舞破半巖雲菱葉開殘野水春應笑武都山下土枉教明月殉佳人張昱衣錦山詩還鄉滿山都覆錦富貴應須白晝歸設宴九龍堂上日沛中歌後似王稀張昱石鏡山詩臨安山中古石鏡曽照錢王冕服來天遣紫苔封裹後等閒不許別人開
  功臣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一里本名大官山唐昭宗詔改錢鏐所居為功臣山
  碧茂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南十里高八十丈周二十一里東有金牛山洞昔有金牛銜玉遺此故云隋將駱道興改今名
  大山 嘉靖臨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天目山之東北峰也山勢峭㧞高二千六百丈周三百五十里通安吉州界俗雲昔有倪氏居此今亦呼倪嶺
  西徑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北五十里咸淳臨安志唐代宗時僧法欽至山下據石牀而坐俄有老人曰吾龍也自師至此吾屬皆不安息當挈歸天目山願以此地為立錫之所乃導欽至五峰間指一湫曰吾去後湫當涸矣言訖不見頃之風雨終夕平旦視之已為平陸僅存一穴今龍井是也蔡襄游徑山記臨安縣之北鄙直五十里有徑山在焉山有佛祠號曰承天祠有碑籒述載本初唐崔元翰之文歸登書之石今傳於時雲始至山之陽東西之徑二登自其西壁絶襟繞轎行少休松檜交錯盤鬱䝉翳尋丈之間獨聞語聲躋稜層披翠蒨盡十里許下視來徑青虬蜿蜒搏巖騰霄且及其巔峽束洞隱幾不容並行已而內括一區平林坦壑四靣五峰如手䜿指一峰南絶卓為巨擘屋蓋高下在掌中矣庭間小井或曰故龍湫也龍亡湫在嵗率一來雷雨暝曀而鄉人祠焉者憧憧然環山多傑木絲杉翠檉千千萬萬若神官蒼士聨幢植葆駢隣倚徙沈毅而有待者迸澑周舍鏘然鏐然若鑾行佩趨而中節者由西峰之北數百歩矹然巨石屏張笏立上下左右可再十尺劃而三之若川字隸文曰喝石巖其傳甚神並巖被谷修竹茂密常以契刀刻竹兩節間成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十字其遊之年月也蘇軾游徑山詩衆峰來自天目山勢若駿馬奔平川途中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鐙相迴旋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萬古蛟龍淵道人天眼識王氣結茅宴坐荒山顛精誠貫山石為裂天女下試顔如蓮寒窗煖足來撲握夜鉢咒水降蜿蜒雪眉老人來叩門願為弟子長叅禪邇來興廢三百載奔走吳㑹輸金錢飛樓湧殿壓山破朝鐘暮鼓驚龍眠晴空偶見浮海蜃落日下數投村鳶有生共處覆載內擾擾膏火同烹煎近來愈覺世路隘每到寛處差安便嗟余老矣百事廢卻尋舊學心茫然問龍乞水歸洗眼欲看細字消殘年釋實存徑山夜坐聞鐘詩寒氣生毛骨天高露滿空二三十年事一百八聲鐘絶頂人不到此心誰與同憑闌發孤歎宿烏起長松
  垂𩅸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南十二里高九十丈周十四里晉許邁傳雲餘杭郡垂𩅸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陳安世茅季偉常所遊處於是置精舍於茅嶺之洞室
  閬山 嘉靖臨安縣志在縣西北二十里
  臨安山 咸淳臨安志一名安樂山在縣西南十八里高一百丈周二十三里太平寰宇記雲縣取此山為名
  郭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南十八里高二十丈周五里輿地誌雲郭文嘗居此有碑文曰高山岝㟧濬瀨潺湲飇生林下雲興巖端先生存歿安於此山又名曰白石山
  西菩山 名勝志在縣西十三里兩峰對峙中間飛泉三疊
  沈嶺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又名筍嶺通新城界俗傳昔有沈氏居此故名
  五柳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北五里高二十丈周五里峰巒秀㧞巖壑盤旋上有平原故老雲陶淵明曽居此山傳之妄也
  八百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北十里高五十丈有三峰甚高中峰號大將山西峰號紫藤山東峰號八百山周九里
  雙林山 臨安縣志在縣北十二里亦名西徑山坐天掌峰對驪珠峰左蛾眉峰右雲筆峰有寫玉巖浣雲池萬菊軒迎暉亭凡八景山半有溠水從浣雲池瀉下飛瀑甚長
  仙掌山 杭州府志與天目相隣舊傳有仙人隱此既沒而葬裂棺飛昇板從空而墜故臨安有上板村又雲二板墜紫溪東峰今名板塢
  安國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北二里高七十丈周二十五里
  王屋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北六里高三十丈龍鬚嶺 杭州府志在縣西五十里産龍鬚草故名石洞 名勝志在縣西五十里其洞兩旁有石室可容百許人中有龍池雲是天目之一廣可二畝池之西北無底有穴下通江海
  玉仙洞 萬厯杭州府志在鳯翥鄉南山去縣四十里地名黃金漾名勝志宋淳祐間鄉民採樵者見一白獸入洞遂劚開洞口漸進漸深秉燭以視內有三洞深二十餘丈峻壁擁石高十丈許左青右黃有仙人跡有玉芝有寳座又有如幡者如白龍者如獅子者二柱屹立色甚潔白柱間有井深六尺內橫深不可計間吐煙霧氣微濕白龍體滴水不竭其餘怪石不可勝數王執禮游玉仙諸洞詩已從鹿巖游更入龍洞去橫足螃蠏行連臂猿猱度滑徑鏘蠟屐隂厓然樺炬振䇿扶顛隮捫蘿猛扳附塗險幾欲窮境勝忽有遇谽谺通石竇參差流玉乳形開趣彌深興集理自裕便將遺世紛且復恣幽歩紆餘窮㝠捜淹畱迫頽暮題詩識蒼壁聊寫心蹟素重遊豈無期恐忘來時路
  錦溪 萬厯杭州府志一名石鏡溪在縣南一里流至縣東獨山潭與南溪合流至餘杭縣名苕溪蘇詩王注吳越王之宴父老也山林皆䝉以錦故有錦溪之名蘇軾錦溪詩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誇翁子賢五百年間異人出盡將錦繡裹山川
  南溪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天目山發源至縣東入餘杭界共七十里
  玉澗泉 黃汝亨天目游記黒驢菴折下二里四圍列嶂如屏飛泉潄石名玉澗泉
  玉兒潭 晏公類要在縣西五十里
  浣紗潭 晏公類要在縣西
  新城縣
  大雷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折桂鄉上有龍池祈雨多應
  戴家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二里昌西鄉高七十丈
  塔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二里晁無咎塔山對雨詩山外圓天一鏡開山頭雲起似浮埃松吟竹舞水紋亂坐見溪南風雨來
  天柱山 名勝志在縣西十里七賢鄉之裘塢高一百二十丈唐大中間歲旱一老人云何不禱此山獨角仙人言畢徑去農者追於餘杭縣界曰我皇甫眞君也因又名其山為皇甫山
  㠙山 成化杭州府志一名崤山在縣西二十里新登鄉高二百五十丈周七十里有龍穴深十丈源泉清徹旱禱必應
  南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三十里廣靈鄉高三百丈
  仙坑山 名勝志在縣西二十里晉咸和中有七仙客圍碁此山因名
  鄭家山 名勝志去縣西四十里有石馬巖雨花巖最竒絶
  石羊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四十里高一百五十丈
  漁洲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六十五里南安鄉高三百丈中有合龍池或曰合靈池巖上有三池深莫能測竒詭萬狀西又一池耆舊言其源與天目龍池通
  緑衣山 萬厯杭州府志舊名烏衣山在縣南五里祥禽鄉高三百二十丈周八十五里
  百丈山 名勝志在縣南五里一名卓筆峰鼉江繞其下
  青巒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八里太平鄉高一百二十丈下有碧沼寺
  北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北三十里晁無咎游北山記去新城北三十里山漸深草木泉石漸幽初猶騎行石齒間旁皆大松曲者如蓋直者如幢立者如人臥者如虯松下草間有泉沮洳伏見墮石井鏗然而鳴松間藤數十尺蜿蜒如大蚖其上有鳥黒如鴝鵒赤冠長喙俛而啄磔然有聲稍西一峰高絶有蹊介然僅可歩繫馬石觜相扶攜而上篁篠仰不見日如四五里乃聞雞聲有僧布袍躡履來迎與之語𥈭而顧如麋鹿不可接頂有屋數十間曲折依崖壁為闌楯如蝸䑕繚繞乃得出門牖相值既坐山風颯然而至堂殿鈴鐸皆鳴二三子相顧而驚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於時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視星斗皆光大如適在人上𥦗間竹數十竿相摩戞聲切切不已竹間梅棕森然如鬼魅離立突鬢之狀二三子又相顧魄動而不得寐遲明皆去既還家數日猶恍惚若有遇因追記之後不復到猶往往想見其事也
  龍門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七十五里新安鄉高三百丈上有龍池
  鵶棲山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五十里高五十丈釋子山 杭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里有靈耀寺晉悟空大師嘗與郭文舉築菴於上故名
  青牛嶺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七十里南新鄉又名寳福山山上有多福寺蘇軾青牛嶺高絶處有小寺人跡罕到詩暮歸走馬沙河塘青煙裊裊十里香秋行曳杖青牛嶺寒泉咽咽千山靜莫道山僧耳聾喚不聞百年俱是可憐人還衝細雨山前去白雲正在題詩處
  仙洞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太平鄉入洞二百歩漸下有石橫截人不得入
  蛻龍洞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十八里新登鄉相傳初開此洞石門九重深不可極得牙骨一斛蛻而去石間有鱗爪痕首尾宛然稍深入分為二徑遊人不敢復入司馬槱蛻龍洞詩雷雨何時起蟄龍蒼痕夭矯石巖空不縁嗜好尋劉累定向人間試葉公
  新婦洞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廣陵鄉故老相傳雲昔有一婦人靚粧而入失其所在因名
  將臺石 萬厯杭州府志在昌西鄉下港口山臨大江與狀元峰並峙俗傳謂宋時觀兵於此故名
  鼉江 名勝志在縣南五里按吳越備史江上常有二氣晝夜不滅及杜建徽羅隱生而二氣不復見
  葛溪 杭州府志在縣西七里相傳葛仙翁鍊丹於此故名
  松溪 杭州府志在縣北五里源出臨安界至行者橋與葛溪合流入江
  佘溪 萬厯杭州府志去縣西二十五里廣陵鄉源出分水縣東流至巖石十一里與葛溪合流
  湘溪 杭州府志去縣西三十里源出新婦洞南流與大溪水合
  西溪 萬厯杭州府志去縣西七十里南新鄉源出漁洲山底東流至三溪口四十里與於潛天目水通流
  浴丹池 杭州府志在寧國院舊址之前朝暮消長與錢塘潮信同人候之不差晉郭文遺蹟也
  深浦 杭州府志去縣南二十五里闊二十丈深淺無度潮水往來詳見水利
  放生池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七里折桂鄉寳勝院前唐天寳中置池深丈餘周二里內有洞下通桐廬江許仲蔚題放生池詩唐家舊佛祠樓閣影參差魚散不知處水流無斷時山光朝暮變人事古今移惟有好生徳㤙波尚滿池
  於潛縣
  西天目山 杭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水經注吳興於潛縣北有天目山山極高峻崖嶺竦疊西臨後澗東靣有瀑布下注數畝深沼名曰蛟龍池太平寰宇記山高三千九百丈廣五百五十里水因山曲折東西巨源若兩目然故曰天目東出臨安為大溪東流為苕西趨於潛為紫溪合桐廬之水以滙於浙江咸淳臨安志道士唐子霞謂天目山又名浮玉山連亘杭宣湖徽四州周三十里郭璞詩云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飛鳯舞到錢塘誠一方之巨鎭也山有銘勒在龍池東銘曰列岳霞上標峰霧裏翠滴煙巒名不可紀僧皎然冬日天目西峰過張鍊師詩振衣逢野泉漸見幽棲所坎坎山下聲幽幽林中語仙卿何代隱鄉服言亦楚開氷洗藥苗掃雪候山侶零葉聚疎籬幽花積寒渚㝠㝠孤鶴性天外思輕舉僧靈一天目山詩昨夜雲生天井東春來一雨一回風林花併逐溪流下欲上龍池路不通張羽天目山詩東西峰對峙麋鹿日成羣四月猶飛雪半山長是雲洞香仙藥遍天黒聖燈分千古錢唐勝登臨愜素聞
  東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二百歩
  岝㟧山 太平御覽吳興記於潛縣西二里山有絶壁高三十許丈謝安常登之臨壁垂足曰伯昏瞀人何以過是咸淳臨安志岝㟧者山之高峻貌也峭聳清絶下浸碧溪旁環翠巘遙望天目為醒心豁目傑特之觀高翥歲除登岝㟧山精舍詩蕭寺經行無盡情倚闌長是眼増明溪因宿雨十分急山為凝寒一味清竹外飛花隨晚吹樹頭幽鳥試春聲重來又是明年事臨出門猶款款行
  西菩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十三里常現菩薩像因以名山九嶺交陳雙峰對峙有明智寺在焉
  金鵝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一里高八十丈周回二里
  金樓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二十九里一名霞山馬頭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四十五里山形狀如馬頭高一千二百丈周回四十五里
  良梅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八十里高八十丈周回八十里
  晚山 太平御覽吳興記於潛縣西四十里有晚山悉是松木眞墨所出也
  生仙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三十里天師張道陵生於此山之西因以名之
  地風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七里風多自石穴中起
  流襄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五十里
  閱武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北五十里吳越王置寨以禦江南李氏因名
  浮玉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北七里高一百丈周回十里
  鶴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北三里高一百三十丈周回二十里
  獨角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南三十里高三百丈周回二十里
  浪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上有三池相接神龍所宅每雲滃然而興稚耋必譁曰浪山雨來矣山後有柯侯潭舊志雲柯侯自歙泛舟而下溺於此每隂翳若聞絲竹聲起潭中浪與山連故曰浪山
  翔鳯峰 西天目山志在中峰塔後稠木旁生懸厓峭舉逺望此峰恆有落勢
  天柱峰 西天目山志在絶頂上有二石直起干霄玉柱峰 西天目山志在天目中峰西高四十丈遙睇錢塘江流如帶
  蓮花峰 西天目山志在天目之西麓自麓至嶺約十五里狀如出水蓮花
  蘆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接昌化界浮雲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高二百五十丈接新城縣界
  楊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北三十里高一百二十丈北抵天目眉山西北逹寧國驛路
  千秋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北五十五里高三百丈接寧國縣界嶺上舊有關
  水凝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東北九十里高三百丈接安吉州界
  皇甫巖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十五里後漢皇甫嵩破妖賊許生於此民懐其徳而以巖記其姓
  大鳴巖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北三十里寨村東巖獨高峻四圍甃石如小城相傳錢氏屯軍於此
  芝草巖 西天目山志在西尖之西昔有采藥者見芝草一本五色備具
  伏虎巖 西天目山志在中峰之右
  太陽巖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其岡自浪山蜿蜒而來傑然卓出每東方啓明晴光先照絶頂故名世傳徐伍二仙餐霞服日於此月朔則朝於天目又名朝青崖隂有二石其形如鹿
  湖潭洞 成化杭州府志三穴皆在谷口東溪岸雲鶴巖之麓上接天目安溪相傳洞與太湖通故名
  石城 西天目山志在天目西尖之西南岸章村之隣境高數丈南北五十餘丈其外可履內深邃不可入若城之大小塹
  石門 西天目山志在天目半峰嶺東西各一高十餘丈僅容一體登金仙菴之要路也
  新婦石 西天目山志在天目西峰半山之中道靣東昂立高五丈與東目新郎石相對
  印渚 於潛縣志在長安前鄉世説新語注吳興記雲於潛縣東七十里有印渚渚旁有白石山峻壁四十丈印渚蓋衆流之下溪也
  紫溪 成淳臨安志在縣南三十里源出天目龍湫昌化柳源兩溪合流入分水縣界唐書地理志貞元十八年令杜泳開詳見水利
  浮溪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二里又名錦江闊五十二丈深五尺汪石川觀政橋碑錦江為天目諸水之㑹而勢特險當徽浙通衢之衝詳見水利
  交溪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一十五里以浪山柳源二水合流故名
  仙池 西天目山志在天目西尖絶頂之上深廣二尺許每遇歲旱四方禱雨者請池水䖍禱即雨
  龍池 西天目山志有上中下三池俱在天目東北峰下上池在垂崖下高五十仭石壁如門峻立對峙以限水之出崖間有石如獅下瞰潭水中池水接上池噴瀉十餘丈下池水接中池紺碧深䆳幽沈莫測三靣皆盤石環繞南入大溪至紫溪七十二灘皆發源於此
  洗眼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天目雙清莊太子菴乃昭明洗眼之所
  天井潭 萬厯杭州府志在柱石山南深不可測或雲通浪山池欲雨則先雲氣瀰漫景物凝晦村老常以為候
  濯纓潭萬厯杭州府志在柱石山北
  昌化縣
  唐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後高二十丈為縣治主山武隆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北一里許高一百五十丈周回二十里有葛洪鍊丹井唐天后以山名應圖䜟分紫溪縣別置武隆縣
  青山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前雙溪之南岸高二十餘丈其狀如屏又名南屏山一曰官山
  百丈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三十里高一千五百丈周回二十里一名潛山輿地廣記紫溪水所出東南流徑新城謂之桐溪又徑桐廬入浙江吳興地理志雲堯時洪水此山潛水中不沒者百丈因名
  龍塘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七十里高一千丈延袤五十里山多怪石峙立如門其上為龍池林谷幽夐不類塵世
  仁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高二十丈延袤六里
  銅坑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五十里高一千丈東接分水南帶淳安西亘績溪其最高窮絶處有龍池三
  佛跡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五十里高一千丈延袤三十七里始獵者見神人雙跡於雪中因名
  石筍山 名勝志在縣南三十五里巨石如筍故名柳相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高一千八百丈周回一百三十里接於潛縣紫溪南入分水縣界
  箕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北十里神仙所隱千頃山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北六十里高一千六百丈延袤六十里廣千頃其嶺有龍潭廣可數百畝潭中有金銀魚宋高宗常命中使取之司馬槱游千頃山詩欲為龍池游束裝戒蓐食雞鳴天未曙呼兒重蠟屐縈回溯寒溪確犖疲亂石迢迢萬丈嶺宛轉蒼龍脊山高吐朝氣恍不辨咫尺俯聽雷雨聲仰逐猿猱跡委蛇度花塢淨緑草可席喜如出籠檻身輕飛鳥擲不辭雙足繭逺探蛟龍窟傳聞此山巔舊有滄海色邇來三十年潭湫變枯荻至今應江潮尚浮鷗鷺集至理竟未解對之空太息不如西湖遊揮篙汎瑤碧
  雲谷山 名勝志在縣西四十五里岑峰崛起林谷逶迤常有雲氣出入故名
  大鵠山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六十里山類鵠頭得名勢凌霄漢人不可到惟采藥人結伴攜糧具火信宿上下其中坦平神仙所棲花果人不敢採
  紫薇嶺 杭州府志在縣東一里高三十六丈黃花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與寧國接壤其上有關
  昱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七十里高七十五丈其嶺為徽杭之交山勢險阻常置關禦冦故又曰昱嶺關互見關梁
  龍髯嶺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地名蒲川棧嶺 萬厯杭州府志一名分界嶺在縣西一百里其嶺為績溪縣界
  玉嶺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南三十五里高七十丈石巖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佛跡山自麓至巓一日方到上有石鼓石座石棋枰舊傳為神仙所棲之處
  墨子巖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四十里蒲村其高切雲上有室穴坐具昔樵者見野服三四人奕棋石上問侍者曰古墨子也
  玉仙洞 成化杭州府志在百丈山石洞幽深古仙人王太伯常居於此昔人見有鹽數十袋曝於洞口就之不復見人始信為神人所居為崩石塞門不可入
  石燕洞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四十五里䆳深莫測石門高丈餘其中如巨室可坐數十人其頂有天窗通明泉流涓涓繞石如琴築聲四時不絶昔有石燕飛出故名
  秦皇石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二十四里百丈山下兩石對峙高三丈許相傳秦始皇東遊登㑹稽欲作石橋跨海嶼觀日出處使神人驅石行不速輒鞭之此二石乃驅之不去者
  石鏡 咸淳臨安志在龍髯嶺後瑩徹可鑒明則霽昏則雨邑人以為占𠉀
  小石門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兩崖如門高倚霄漢門僅可通人流泉循門而出
  奧溪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六里其源出寧國山界至金紫巖東流五里合黃溪南流過塌水橋入晚溪
  晚溪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西七里有洗耳灘唐人詩葛井許灘今古傳蓋因許逺遊隱於此世人遂訛為許由
  巨溪 萬厯杭州府志一名籧溪在縣西十七里北接上溪東南流經青山潭黃石灘與晚溪㑹巨石湍激雨漲則濤浪益險渡者患焉
  雙溪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南一百歩溪中有洲水分南北過縣復合於一湍聲澎湃巖谷響應范成大雙溪詩翠染南山擁縣門一淵橫截兩溪分長官日永無多事臥聽灘聲看白雲左譽雙溪詩孤嶼藏煙迷宿鷺扁舟和雨阻沙鷗西湖不是無風月每到唐山特少畱
  覽溪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南三十里其流自蕭渚二源合泒而出迂迴九曲以逹於柳溪蓋因山折流故也
  柳溪 成化杭州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上名小柳下名大柳乃一邑衆水合流之口亘三十里巨石參錯屹乎中流水勢湍激洶湧澎湃其聲如雷眞竒觀也
  鳥儀潭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百丈山下潭水清冽中有嘉魚異螺相傳有赤色靈鳥向水邊呈羽儀人慾羅之即化為石故名
  太公潭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百丈山之左相傳泰伯採藥南來常陟此山飲泉而甘因名
  雙眉潭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北十五里地名上溪潭舊傳陳霸二仙隱此有垂釣石石上有枕臂坐跡鸕鷀塞雙眉潭上有石壁壁上有雙眉痕
  柯相公潭 咸淳臨安志在縣東南十五里大溪中有巨石盤固水勢湍急相傳柯相公舟溺於此遇澄霽則所覆之舟可見遇隂晦時或聞水上樂聲
  東坡池 萬厯杭州府志在縣西城隍廟西北東坡以倅車至邑時愛其風景築亭鑿池種千葉紅蓮
  龍孔泉 咸淳臨安志在縣南金山玉嶺每巨魚出必雨
  天井泉 咸淳臨安志在縣西五十里馬塢小山巔有石竅不可測其中若列梯級可通人上下有泉涓涓灌注石靣凝結石脂圓者名寒水石如冰筯者名鵝管石晝執燭可入光彩奪目或以絲繫石下度之其聲鼕鼕如鼓相傳此泉通朱浪村長潭
  東坡泉 咸淳臨安志在雙溪西數十歩石竅中出坡公始尋溪源得之以瀹茗








  浙江通志卷十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一
  山川
  嘉興府嘉興秀水二縣附郭
  缾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府治東北高三丈相傳宋時置酒務在此其罌缶所棄積久成山又嘉善縣南亦有缾山
  五臺山 名勝志在府治西北宋寳安禪師來自五臺山躬運土石作山亦名五臺並建五臺院
  范蠡湖 嘉興府志補在澄海門內范蠡橋西約周二十畝湖水繰絲甚白中産五色細螺昔范蠡泛舟五湖從此發櫂朱彛尊鴛鴦湖櫂歌落花三月𦵏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掛網千絲
  臙脂河一名傾脂河 檇李詩繫在郡治西經楞嚴寺東北折而過天寧寺前相傳西施傾脂水於此
  錦帶河嘉興府志補在府治西子城下以其環抱府治故名
  韭溪 名勝志在府城內即南湖之支流經府而達運河至元嘉禾志考虞仲翔川瀆記雲太湖東通長洲松江水南通烏程霅溪水西通義興荊溪水北通晉陵滆湖水東通嘉興韭溪水凡五通謂之五湖故嘉興有韭溪焉張堯同韭溪詩終與雙溪接分流入郭來市橋人影合不解洗塵埃
  謹按晏公類要雲川瀆記謂太湖東通嘉興韭溪水今運河西北接太湖則當是東南通韭溪耳
  金魚池 檇李詩繫在郡西北唐刺史丁延贊養金鯽於此
  靈光井 檇李詩繫在郡城內精嚴寺本晉徐熈之別業因夜發光捨為寺成帝賜名靈光
  嘉興縣城外山川
  殳山 嘉興縣志在縣西南嘉㑹都千金字圩半屬本縣半屬桐鄉
  胥山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東二十七里一名張山右有吳王磨劍石閒窗括異志嘉興胥山高一十五丈周二里舊經雲伍子胥伐越經營於此朱彛尊周篔沈傅功秋日登胥山聨句秋水日以駛輕船泛清澄流沿轉紆曲櫂急黏菰菱仄峰尚阻樹近寺俄飛棱窅窅梵磬出鱗鱗波雲興流目訝突兀賞心闚崚嶒舟維臥柳渡道失寒瓜塍誰言㟝嶁微曲磴縁百層碣殘蘚欲剝祠古藤交縆緬懐大夫節千秋痛填膺覆楚豈大義忠孝不兩能飲泣蘆中漁悲歌河上朋當其恥已雪屬鏤非所矜慨此空山中遺跡猶可徴刃截兩白石指㸃由孤僧其傍臥石劍霜花常侵凌皜如鋪練帶亘若橫舟枰又如常山蛇首尾相為應觀其氣憤激毋乃神式慿常想鞭荊屍壯士心摧崩至今祠下水猶作胥江稱吾徒久於役逺攬岱與恆顧茲百里內屐齒游未曽故鄉洵足慕高興偶此乗寄言同心客暇日期重登
  謹按水經注云子胥死於吳吳人立祠江上名胥山今杭州吳山名胥山又蘇州吳縣亦有胥山並此而三矣
  滮湖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南二里一名馬塲湖檇李詩繫宋志雲闊五百丈深三丈北隣城壕東列廛市其西則鴛湖也姚綬馬塲湖詩初見菱葉稀漸見菱葉肥馬塲湖水闊處處采菱歸
  相家湖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東北九里靜志居詩話懐悅居在相湖之南曰柳莊亦曰柳溪自號柳溪小隱又號相湖漁隱懐悅游相湖詩雲滿銀壺酒色濃尋春不讓瀼西東波添鴨緑今朝雨花落猩紅此夜風一段好懐凝野望萬家生意荷天工平沙淺渚都經遍吹笛滄浪月滿空
  雙溪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東六里以其近漢魏塘故名舟之逹於松江者皆由此溪
  梅溪 舊浙江通志在治南四十里溪傍村落多樹梅故名
  藕溪 嘉興府志補在縣東三十里正統初許職方父號松泉植藕花於上名人多游詠焉
  漢塘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東南十五里唐書地理志海鹽注云靣北六十里有漢塘太和七年詳見水利
  橫塘 至元嘉禾志在縣南五里自南滮湖轉路馬塘廟而上南至海鹽謂之橫塘劉文房詩云家在橫塘曲是也詳見水利
  練塘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東西通橫塘長水塘吳王練兵之所詳見水利
  長水 嘉興縣志在縣南三里水自海寧諸山貫硤石東北流五十里入嘉興縣界合於鴛鴦湖至元嘉禾志始皇東游至長水聞土人謠曰水市出天子從此過見人乗舟交易應其謠遂改為由拳縣
  馬塘涇 檇李詩繫在郡城南七里九域志雲始皇至此遏水為堰斬馬祭之
  鶴渚 至元嘉禾志在縣南二里陸宣公舊宅放鶴之所
  謹按檇李詩繫雲鶴洲在嘉興南三里唐裴休放鶴處考休本傳未嘗至禾中至元志作陸宣公為確今從之
  鳯凰洲 檇李詩繫在郡東七里宋隆興元年有五色鳥飲啄其上故名
  秀水縣城外山川
  天星湖 吳地記嘉興縣東五里有天心池𢎞治嘉興府志天星湖縣東北二里一名天心湖中水草不生大旱不竭舊傳秦始皇發囚所掘張堯同天心湖詩拍岸浮春淥菰蒲四逺生網羅人不見魚鳥亦忘情
  鴛鴦湖 名勝志在治南三里一名南湖其禽多鴛鴦故名或雲兩湖相接如鴛鴦然聞人滋南湖草堂記南湖百有二十頃薩天錫過秀州南湖詩三山雲海幾千里十幅蒲帆掛春水吳中過客莫思家江南畵船如屋裏蘆芽短短穿碧沙船頭鯉魚吹浪花吳姬蕩槳入城去細雨小寒生緑紗我歌水調無人續江上月明吹紫竹春風一曲鷓鴣詞花落鶯啼滿城緑胡奎南湖翫月詩團圖三五月掛在鴛鴦東方舟泛平流坐我青天中低頭看月月在水倒影姮娥呼不起三更露下薴袍涼恍然濯足銀河裏城南斗酒眞珠紅與月共醉鮫人宮醒來月落不知處張帆且趁清明風高巽志鴛湖秋月詩雙湖偃長虹月出微瀾靜鼓枻獨沿洄流光蕩空影朱彛尊鴛鴦湖櫂歌二首沙頭宿鷺傍船棲柳外驚烏隔岸啼為愛秋來好明月湖東不住住湖西宣公橋南畵鼔撾酒船風幔玉鴉又碧山銀椀勸郎醉櫂入南湖秋月斜
  東郭湖 𢎞治嘉興府志一名冬瓜湖一名宋郭湖以其在郡城東北故名東郭冬瓜者音之訛宋郭者字之訛也春渚紀聞張祜子䖍望有詩名求濟於嘉興裴𢎞慶署冬瓜堰官䖍望不服曰祜子守冬瓜已過分矣秀水縣志舊置堰其上以蓄西湖之水今開堰置橋
  幽湖 𢎞治嘉興府志在治西四十里支流環錯滙為深源因以為名
  秀水 檇李詩繫在郡城北麗橋東相傳水浮五色見者獲慶亦稱繡水明析邑名因此張堯同秀水詩好景明於畵長浮五色螺一竿吾欲釣來此聽漁歌
  西溪 嘉興府圖記在郡西三里徐一䕫西溪隱居記西溪在嘉禾郡城之西溪流迴合滙而為涇貫而為港微波細漪皆潔妍可愛初郡之置以秀水名志稱秀水在北門外西溪其支流也
  爽溪 萬厯秀水縣志在縣西北闊可二丈其長縈紆半里東通韭溪
  穆溪 名勝志在城東北四里水接上谷湖入太湖中多龍骨俗呼北運河
  運河 秀水縣志在治西北四里舊志隋大業中開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里以通龍舟
  月河 嘉興府圖記在治北一里抱城灣曲如月亦名月壕張堯同月壕詩入徑深於塢滄波近馬蹄每尋蓮社友咫尺走東西
  青龍港 舊浙江通志在治南三里通海鹽塘白龍潭 至元嘉禾志在治西南五里景徳禪院前白龍穴於此故行舟飄溺居人作三塔埋舍利以鎭之宋淳熈初歲大旱知縣李時習用南中攬龍法隨車霑霈歲果豐稔
  螺潭 萬厯秀水縣志在縣南五里相傳有白色螺生其中
  六百畝蕩 𢎞治嘉興府志在治東北二十九里廣袤約計六百畝
  天荒蕩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東北思賢鄉南接許蕩西接毛頭菜花等蕩皆有菱芡之利
  王江涇 名勝志在漕渠東相傳王氏江氏家於此亦名聞川宋聞人氏家焉檇李詩繋宋武節將軍聞人宣扈蹕南遷定家於此元孫恂為進義校尉死崖山之難
  嘉善縣
  胥山 正徳嘉善縣志在治西南十三里半屬嘉興縣詳見嘉興縣
  缾山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治南高七丈周二百餘歩草木隂翳宋置酒務於此陳鶴缾山詩缾山高閣帶疎星醉倚琵琶倒玉缾落日未迴青雀舫行雲先度白牛涇
  鶴湖 名勝志在縣西北三十里中多蓴菜蘆葦舊常産鶴故名
  麟湖 檇李詩繫在嘉善縣西十三里有東西兩湖界接秀水
  汾湖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又名分湖以其半為吳江縣界故名張堯同汾湖詩我是滄浪叟閒來繫釣艭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吳江
  夏湖 檇李詩繫在嘉善治北三十里又曰夏墓蕩魏塘河 嘉興府圖記在縣東十二里亦名武塘相傳魏武帝常經此故名
  文水 𢎞治嘉興府志在文廟後環繞黌宮
  茜溪 名勝志在縣北一十二里其地常出茜草故名
  松溪 正徳嘉善縣志在思四都
  張練塘 𢎞治嘉興府志在治北三十里按宋志雲吳王權造戰艦於青龍鎮遂張帆練兵於此夏元吉過張練塘詩塘名張練起何時試問村翁盡不知畵舫乗風撾鼔過落花飛絮漫相隨
  平川 舊浙江通志在治北二十四里一名西塘又名斜塘
  蓮花涇 嘉善縣志在奉九北區
  清風涇 嘉興府圖記在治東二十四里舊名白牛塘相傳宋陳舜俞跨白犢往來處
  王秀涇 𢎞治嘉興府志在治西北二十四里東有甎塔
  祥符蕩 檇李詩繫在嘉善北二十里受雙葑南尤北尤並甓溪諸水達青浦界
  查家蕩 檇李詩繫在嘉善縣北多荷花高啟查家蕩詩秋老共溪長遊人笑語涼萍開天倒影蓮墜水浮香魚罶和星漉禽罝帶雨張從今搖桂棹不必問瀟湘
  許巷蕩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三十六里詳見水利淨池 檇李詩繫在嘉善汾湖之南有淨池蘆墟柳溪諸水楊維楨游淨池詩汾水南頭第幾灣淨池初曉鏡光寒漁舟曬網日將出酒肆招簾露未乾楊柳淡煙迷隔浦桃花新水漫前灘習家回首今何在風物爭如此地看
  幽瀾泉 六硯齋筆記在縣東武水北景徳寺幽瀾井顧孟時幽瀾泉井詩秀水東流入魏塘一泓誰鑿近禪房煮來茗椀清無滓分出花渠細有香海鹽縣
  秦駐山 至元嘉禾志在縣南一十八里樂資九州志雲縣有秦逕山秦始皇經此美人𦵏於此山下有美人廟故名水經注云海鹽縣南有秦望山秦始皇登以望海彭紹賢秦駐山詩二首水淺蓬萊歲幾更凡夫那解馭風行空教海外畱徐福一片荒山浪得名翠蓋金支想像間昔時流水尚潺湲美人似念今祠廟死作山花不肯還
  巫子山 朱彛尊鴛鴦湖櫂歌注秦駐山東海口有巫子山
  白塔山 至元嘉禾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山上有白塔因名舊有港通魯浦名曰白塔潭海舟多泊焉北戶録唐至徳初徐正字薿於海鹽白塔山沙渚之上得一桃核片可貯米一升
  望虞山 至元嘉禾志在縣東南二十二里舊經雲隔海可望㑹稽上虞縣因名
  大歩山 小歩山 𢎞治嘉興府志俱在縣南二十里
  陸墓山 澉水志在鎭西北五里因姓得名
  石屋山 澉水志在鎭西北五里上有石壘成屋舊傳黃巢時民避兵處
  青山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宋志澉浦鎭之主山也山上置烽堠
  長牆山 海鹽縣圖經在縣南三十五里澉水志秦始皇東遊登以望海以其孤聳望如堵牆故名
  石帆山 𢎞治海鹽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餘裏海中澉水志在靈潭右聳若帆掛
  葫蘆山 名勝志其山浸在海中潮汐消長如葫蘆出沒故名語雲潮生潮退葫蘆自若其下有葫蘆寨
  荊山 海鹽縣圖經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志荊山占永安湖之勝下有悟空寺
  雞籠山 海鹽縣圖經在縣西南六十里澉水續志地名徐灣俗傳有金雞見故名
  麂山 海鹽縣圖經在治西南四十五里澉水續志山在中湖塘西與譚山相連
  鷹窠頂山 海鹽縣圖經在治南三十里明一統志石帆之東有鷹窠頂山一名南陽山貝瓊游鷹窠山記距黃灣二十里大山嶄然中高旁殺巨海滙其陽秦駐亘其隂雲岫菴志山有九曲逕獅頭巖絶頂可望日出朱彛尊鴛鴦湖櫂歌注鷹窠頂在澉浦山椒每十月朔見日月並出海中貝瓊九日遊鷹窠山詩忽忽已九日出門淨無泥地偏實斗絶有山如㑹稽賓客後雜遝僕夫各有擕天風海上來我馬驕且嘶陂陀出險徑窈窕遵迴溪前登郯家嶺始覺翠蓋低作者四五人更托千層棲日午叩其戶不愁蒼耳迷欲俯棲鶻巢上凌萬丈梯豈但畏猛虎仿彿聞天雞共燕修竹林落日猶在西相看且一笑四郊多鼔鼙錢籥游鷹窠頂山詩孤峯倚天碧側徑入蒼煙蠟屐還今日題詩自昔年磴雲生古木溜響落寒泉極目滄溟外蓬瀛一㸃煙
  金牛山 至元嘉禾志在縣西南五十里按九州要記古有金牛入山皋伯通兄弟鑿山取牛山圮二人同死穴中又名㑹骸山
  紫雲山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西南三十六里唐徳宗時有村女出耕紫雲覆其上朝廷聞之詔入宮因名檇李詩繫山在澉浦有天咫峰星晶石弄月臺枕流巖諸勝
  茶磨山 海鹽縣圖經在縣西南三十七里山在黃巢衖側山下周迴有港港外周迴有塹昔人避兵結砦處
  金粟山 至元嘉禾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山周迴六里一名六里山按吳地誌有石篆書三十八字天冊元年刻碑海鹽縣圖經上有秦皇劍池王守仁金粟山詩金粟峯頭縱逺觀山雲不動萬松寒飛崖瀉碧雨初歇古澗流紅春欲闌佛地移來龍窟小僧房高借鵲巢寛飄然悟卻離塵想一笑天風振羽翰
  夾山 嘉興府圖記在縣南三十五里在金粟金牛兩山之間故名
  鳯凰山 海鹽縣圖經在治西南三十九里吳家山側形似鳯之展翅𢎞治嘉興府志鳯凰與竇家山小山澤山颺山相近俱列峙於澉浦鎮之西南
  月山 𢎞治海鹽縣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與小山相接去澉浦鎮西三里在鎭南五里曰葛母山在鎭東六里曰篠山
  泊櫓山 澉水志在鎭西三里高冠諸山輿地誌始皇渡海泊櫓此山因名
  𥗓頭門山一名廟山 海鹽縣圖經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山上有𥗓王廟
  石馬山一名隱馬山 澉水續志山與𥗓頭門山相連宋時官給亭戶煎鹽之所至今謂之官山
  碧里山 海鹽縣圖經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豐山 嘉興府圖記在治西南十八里上有石屋三所舊傳秦始皇屯兵於此東南有九母塚
  橫山 至元嘉禾志在縣西南二十里顧況所居李良年看新漲至橫山詩十有二旬河坼底宵添文水一溪渾了無沙觜眠鷗處忽見楓根繫纜痕野老桑田元近海詩人苗裔尚成村蹔來未抵誅茅得日看雙峰翠挿門
  九杞山 澉水續志在永安湖子丑之位舊名杜家灣九杞翁許相卿買之置杜曲岡雲濤莊因以名山
  大旗山 海鹽縣圖經在澉浦西八里相傳劉裕勝孫恩於此
  谷水 海鹽縣圖經谷水出吳小湖逕由拳縣故城下神異傳曰由拳縣秦時長水縣也始皇時淪陷為谷因目長水城水曰谷水也谷水又東南逕嘉興縣城西谷水又東南逕鹽官縣故城南九州志雲谷水之右有馬睪城故司鹽都尉城吳王濞煮海為鹽於此秦於其地置海鹽縣故武原鄉也又谷水由縣出為澉浦以通巨海梁元帝元覽賦時度谷水之陽尚想嘉禾之方杜慶亭於吳後雄檇李於越王
  謹按貝瓊雲硤石兩山天目分流正出其中即谷水也陸機雲三泖冬溫夏涼谷水在其北大抵自海昌襟帶嘉禾數邑一水異名以逹於泖耳
  賁湖 海鹽縣圖經在縣西三十五里俗名宋坡湖橫湖 海鹽縣圖經在縣西三十五里周六里徐泰志璵城西有莊柴湖即此
  鸕鷀湖 海鹽縣圖經在治西南四十里周四十餘里上有黃道神廟俗稱黃道湖
  永安湖一名澉湖 海鹽縣圖經在澉浦鎭西六里至元嘉禾志本田濬為湖以蓄洩澉水志湖上四圍皆山號小西湖徐泰秋夜澉湖望月詩澉湖湖上桂花秋海月當年滿畵樓仿彿錢塘六橋夜至今人説小杭州
  天仙湖 樂郊私語在城西十里湖旁相傳有徐彎故居彎得道後以委蛻仙去故以名湖
  秦溪 至元嘉禾志在縣西南三十六里通豐水港接運河旁有法喜寺鐫秦溪二字於石朱一是秦溪詩秦溪斜日射秋蘋幾個閒鷗自作隣沙斷栁深漁路狹野橋西去竟無人
  古涇 檇李詩繫海鹽有古涇三百一所在縣西境唐令李諤開以禦水旱樊維城古涇詩古涇通幽際桑條拂水湄雞鳴聞里社婦饁祝田祠撫字慚無術催科復有期常來肥掾坐馴雉愧芳規
  橫浦 至元嘉禾志在縣東二里東北通故邑西通賁湖南入海
  藍田浦 海鹽縣圖經在縣南三里浦上有藍田廟宋咸平六年知縣魯宗道重開白塔港入運河以灌民田又名魯公浦
  鮑郎浦 澉水志在鎭西北十二里昔鹽場開基於此後沙漲移入東浦紹興界為田是浦接連招寳塘為河
  澉浦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三十六里澉水志澉浦古越地吳越錢氏置秀州始分隸又水經雲東南有秦望山旁有谷水流出為澉浦𢎞治嘉興府志明洪武中築城浦上
  白洋河 海鹽縣圖經在縣東沿海塘下詳見水利橫塘 檇李詩繫在海鹽西北四十里即常豐閘通郡之南湖何昌弼海鹽橫塘道中詩一舸凌風去縈紆度幾村水清魚引子地美稻生孫路僻塵埃逺秋晴枕席溫悠悠迷處所疑入武陵源
  孟姥泉 海鹽縣圖經麂山之麓自鷹窠頂來山厚源深故有瀑布如疋練
  海 海鹽縣圖經在縣東半里南四十里與明越二州相對往往深夜籟寂雞犬之聲相聞海濱舊有岡十八條為潮汐之限漂蕩日久今皆為魚龍之宮無復存矣
  平湖縣
  雅山 海鹽縣圖經在縣東北三十六里今析屬平湖至元嘉禾志山多怪石俗呼為惹山地中得磚記雲雅山陸錫永春初登雅山詩百尺荒荒伏海隈西陲孤處亦崔嵬雷當怪石峰頭住水趁田家屋角來萬竈鹺煙春雨霽一桴魚浪夕陽回窮崖不似秦游勝卻少前朝戰伐災
  故邑山 天啟平湖縣志在縣東二十七里山下有城唐志雲海鹽舊縣治漢順帝時陷為湖移置此山下後為故邑巡檢司
  祐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二十里舊有秦小娘祠晉人也
  苦竹山 乍浦九山補志在縣東南二十九里去乍城二里麓有磐石當潮之衝防汛船泊其旁
  湯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宋海鹽令李直養置叢冢於山
  觀山 乍浦九山補志在縣東南二十八里高四十丈周四里一名官山
  陳山 閒窗括異志在縣東北四十里高八十一丈周圍二十五里有白龍湫顯濟敷澤龍王廟山頂有龍穴深不數尺春夏不涸百姓遇旱則禱於穴雨即滂沛又有龍母塚在焉每歲七月多風雨人謂龍洗墓雲王端登陳山詩羣峰不敢浪爭雄滿目煙雲雨腋風呼吸有靈通帝座徘徊何處問龍宮黃盤浪外孤帆逺秦駐山西落照紅便欲乗槎浮海去漫勞長劍倚崆峒
  獨山 天啟平湖縣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孤峰崷崪若遺世而獨立者上置烽堠以防海冦舊置鹽場於此
  蒲山 天啟平湖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與萊薺山俱瀕於海
  鬬牛山 天啟平湖縣志在海中對獨山水族所聚時見蜃氣多可怪狀
  暈頂山 乍浦九山補志在高宮山南高二十丈頂甚平
  高宮山 乍浦九山補志高八十丈周八里秀削異於諸山在陳山東
  龍尾山 乍浦九山補志以形似名在高宮山之西馬鞍山之北
  益山 乍浦九山補志高二十丈周四里秀出羣隴當湖一名鸚鵡湖 檇李詩繫鸚鵡湖即當湖在縣東三百歩吳地記雲隆安五年改東武湖俗呼東湖元末於金山海濱得一碑曰鸚鵡洲界又名小瀛洲今建塔於其上水有九派東南通故邑西南近海鹽東則廣陳北則華亭舟楫便利為一邑之勝後漢書郡國志注案今計偕簿海鹽縣故治順帝時陷而為湖今為當湖大旱湖竭城郭之處可識𢎞治嘉興府志縣東周圍四十餘里吳地誌王莽改海鹽縣為展武縣順帝時陷為湖亢旱水涸彷彿見其街陌金玉當湖秋霽詩海風吹雨過船頭雲淨波光映素秋百里秦山當落日千年霍廟立孤洲蒹葭霜後依漁屋鴻雁風高起櫂謳相送使君人載酒醉歌白薴不勝愁林光泛當湖詩閒持一杯酒移艇傍疎竹白鳥忽飛來湖田雨初足煙火幾漁家湖邊夾疎樹扁舟三五人坐入秋天暮
  乍浦 𢎞治嘉興府志在治東南三十里舊有官河入海元至正間番船皆萃於此明洪武中築城浦上以備禦焉
  國朝額設乍浦水師雍正七年増設都統駐防實為海
  口重鎭
  蘆瀝浦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東北三十六里浦有鹽場
  東泖 𢎞治嘉興府志在治東北三十里按祥符圖經谷泖南出泖橋東南至廣陳由廣陳西至當湖由當湖東南至捍海塘而止
  聯珠池 舊浙江通志在學宮東北三池相聯山月池 朱彛尊鴛鴦湖櫂歌注在平湖徳藏寺海 舊浙江通志在治東南三十里
  石門縣
  龜山 萬厯崇徳縣志在沙渚塘東二十里其形如龜故名舊志雲山北有晉尚書李孟之宅
  陳山 名勝志在積善鄉高十三丈周一里昔有陳氏居此積土為之
  含山 嘉興府圖記在陳山西北六里嘉湖兩府界中若含物然又四水涵之亦名涵山石門縣志縣西北三十六里山上有浮圖山外有龍潭五河涇水出其下
  桂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明倫堂後高五丈上多植桂
  天中山 石門縣志在福嚴禪院後高二丈許竹木蓊蔚有亭獨峙可恣逺覽
  走馬岡 朱彛尊鴛鴦湖櫂歌注在石門永新鄉地有官窯相傳吳越分疆處嘉興府圖記高阜如山吳王走馬處也朱奬尊鴛鴦湖櫂歌走馬岡長夕照中塘連沙渚路西東不知吳㑹誰分地生遍茱萸一色紅
  語兒溪 石門縣志在縣東南一名語兒中涇又名沙渚塘吳越時為吳棲兵之地太平寰宇記按吳越分境越國西北置禦兒與吳分界通典注云在嘉興縣南有地名禦兒國語曰吾用禦兒臨之今俗作語字至元嘉禾志禦兒之名見左傳國語吳越春秋等書皆然逮西漢則易為語表又作蘌字後人疑之因附㑹其説竊意漢人以其名言之匪順類曽子回車之嫌故取其音之相近者易之耳徐凝語兒見新月詩幾處天邊見新月經過草市憶西施娟娟水宿初三夜曽伴愁蛾到語兒
  謹按語兒之名當以樂史徐碩所述為正若朱長文續吳郡圖經雲范蠡獻西施於吳道中生子至此能語蓋祖陸廣微吳地記之言不足信也徐凝詩亦承其訛故附辨於此
  車溪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三十六里南北相距二十餘里流入太湖
  石門灣 萬厯崇徳縣志在縣北十八里運河水北流東折其形如帶又名玉灣
  清池 石門縣志在城西二里昔有龍潛於此其水澄冽歴旱澇如故
  含山泉 石門縣志在含山下滃然以清絶似安平白沙諸水雖旱澇不盈涸
  洪河 檇李詩繫在縣北千乗鄉正徳間洪令異開民稱洪河詳見水利
  桐鄉縣
  殳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𢎞治嘉興府志昔道士殳基隱居學道屍解於此故名山有兩峰東峰號史山貝瓊游殳山記禦兒地四平無山其東北六十里有小山曰殳山山由殳道人得名殳山之東曰史山陳君仲謀約予遊春三月丁酉天氣澄穆帥陳熊陳魯兩生洎予子翺由大溪北折而東度陌越阡至殳山之趾居人四五家皆棘樊荊扉雞犬相應彷彿桃源中而里之巨族卜氏有冢在山半冢後得支徑而上高下稚松萬株環合無路俯首松下傴僂行而雲氣相盪不啻魚泳波濤中山迴路盡有石嶄然壁立者即殳道人屍解處其巔有小石突怒土中類迸筍者有盤互類木走長根者已而復東其塗漸平有公主墓宋孝宗女𦵏此又行至東山則所謂史山者視殳山稍卑上建神官祠人至而禱者前後相屬予亦倦而休焉兩山之中求其竒峰之環拱瀑布之噴薄如天台赤城無有也然予意在一適耳意之所適亦何異夫赤城天姥哉
  甑山 名勝志在縣北一十七里山形如甑
  東山 桐鄉縣志在縣東三里許高五丈廣十餘畝王家山 嘉興府圖記在募化鄉高十五丈周三百歩有王氏家此聚土成之
  胭脂滙 嘉興府圖記在濮院鎭蘇平胭脂滙詩西子曽經此地過調脂弄粉染雙蛾乍辭越國山應逺望入吳山路不多春滿玉容初罷鏡香生羅襪欲凌波古來尤物能傾國鹿走姑蘇柰爾何
  車溪 桐鄉縣志在清風鄉自皁林堰抵青鎮南北二十里兩岸腴田車戽不絶故名互見石門縣
  瀾溪 嘉興府圖記在永新鄉北受車溪及湖州諸水下平望達於吳江
  芙蓉浦 檇李詩繫在桐鄉北二十五里
  鮑涇 舊浙江通志在殳山南鮑學士宅在涇之上永新涇 𢎞治嘉興府志在縣東北一十七里梧桐涇 檇李詩繫舊屬郡境後析桐鄉縣名因之在邑之東即濮川所通處也五代時鳯鳴其樹程本立梧桐涇詩梧桐䕃清溪溪水波粼粼上有五色鳥下有黃金鱗秋雨洗白石春風生緑蘋願學羊裘子時來垂釣綸李蕃梧桐涇詩萬年禹鑿東連海百折清流曲抱村風浪不驚魚鳥靜桐花開到邑侯門






  浙江通志卷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二
  山川
  湖州府烏程歸安二縣附郭
  苕溪 太平寰宇記在烏程縣南五十歩大溪是也以其兩㟁多生蘆葦故曰苕溪𢎞治湖州府志在城西其源有二一發自天目山之隂金石鄉東至安吉縣治南之邵渡又北至邱渡一發自獨松嶺西聚衆山之水並浮玉山水折旋亦至邱渡二源合而至於郡城之西一流入清源門內至江子滙為霅水一流從清源門外徑趨釣魚灣沿濠至臨湖門外合霅水入於太湖戴表元苕溪詩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漁罾掛棕樹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間無限事不厭是桑麻
  餘不溪 𢎞治湖州府志出天目山之陽經臨安縣又經餘杭縣至安溪奉口經德清縣折而東北至敢山過菱湖及湖趺漾又西北㑹前溪水至峴山漾入定安門至江子滙為苕溪
  前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武康縣南出銅峴山東流四十九里至武康縣前千秋橋名前溪一名餘英溪按餘英志雲春夏之交夾㟁花開落英滿溪故也其滙東至縣學前分為二派其一北流經黃隴山之東至沙村號沙溪與德清縣北流水合入郡之定安門經前溪滙為霅溪其一東流經下渚湖之南㑹於餘不溪武康縣後又有一溪亦出自銅峴山謂之後溪
  北流水 𢎞治湖州府志在德清縣前其水從餘不溪至縣東分派折入清河橋下北流不沙村與武康前溪水合又北至峴山漾與餘不溪合入定安門至江子滙為霅溪
  霅溪 太平寰宇記在烏程縣東南一里凡四水合為一溪自浮玉山曰苕溪自銅峴山曰前溪自天目山曰餘不溪自德清縣前北流至州南興國寺前曰霅溪東北流四十里合太湖顧長生三吳土地記雲有霅溪水至深者徐陵孝義寺碑雲清霅濔濔深窮地根按字書雲霅者四水激射之聲也輿地紀勝自清源門入曰苕溪其流濁自定安門入曰霅溪其流清𢎞治湖州府志即定安門內江子滙是也其源從南來者曰餘不溪曰前溪曰北流水三水㑹於峴山漾而入定安門從西來者曰苕溪自清源門而入四水總聚於江子滙霅然有聲故謂之霅溪又謂之霅川梅堯臣㳺霅溪詩共愛霅溪風物美春來清可鑑鬚眉蘋生楚客將歸日花暖吳蠶始浴時臨水竹樓通市陌跨橋雲屋接川湄畵船載酒期君醉已是無謀任翦夷秦觀霅上感懷詩七年三過白蘋洲長與諸豪載酒遊舊事欲尋何處問雨荷風蓼不勝秋周紫芝苕霅舟中詩雲暗千家雨寒生兩㟁秋水翻波入戸人靚玉明樓山色遮愁眼荷香滿客舟水晶宮裏客還作此生逰
  白蘋洲 太平寰宇記在霅溪之東南去州一里梁太守桞惲詩云汀洲採白蘋日暮江南春因以為名
  漕瀆 萬歴湖州府志即儀鳯橋下水晉咸和中都督郗鑒開
  貴溪浦 太平寰宇記在霅溪西南㟁梁時有蘇氏女於此遇一道士曰汝後大貴三年當有徴蘇氏後適章氏生陳髙祖宣後髙祖即位拜後母為安吉縣君因名
  蘇公潭 太平寰宇記從貴溪東流三百五十步至駱駝橋下曰蘇公潭此水深不可測中有蛟螭代為人患唐開元初許國公蘇瓌子頲為烏程縣尉郡守命督縣事因誤墜此直至潭底聞水中有人語曰扶尚書出遂冉冉至水上畧無損溺有記見在
  芙蓉池 𢎞治湖州府志在郡城白蘋洲楊漢公所開池中有千葉蓮
  烏程侯井 萬歴湖州府志在府西吳孫皓為侯時所鑿
  烏程縣城外山川
  峴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南五里舊志雲夲名顯山唐以廟諱改焉上有李適之石樽山頂有塔今廢惟峴山寺僧宗義立菴居於其巓幽絶可愛萬歴湖州府志山之首見者曰峴茲山首見於郭南厥名允恊上有三賢祠祀顔眞卿蘇軾王十朋蘇軾遊峴山詩苕水如漢水鱗鱗鴨頭青吳興勝㐮陽萬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媿此峴山亭悲傷意所同歲月如流星湛軰何足道當以德自銘鄭明選峴山宴陳太常詩七月峴山天氣涼風髙乍雨湖茫茫輕舟出浪若飛馬巨石滿岡如聚羊斗酒未覺主人薄髙歌正宜秋日長窪樽遺跡至今在不見昔賢空斷腸
  道塲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南十二里昔如訥和尚經此山遂畱建寺山頂有塔下有伏虎巖瑤席池其山峰巒秀鬱水石森爽殊為吳興佳絶古今遊覽者皆萃焉朱彧可談湖州道塲山有老僧言山在州南離方文筆山也低於他州故未有魁天下者乃丐縁即山背建浮屠望之如卓一筆既成語州人曰三十年出狀元後大觀賈安宅政和莫儔相繼為廷試魁蘇軾游道塲山何山詩道塲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陂湖行盡白漫漫青山忽作龍蛇蟠山髙無風松自響誤認石齒號驚湍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瑤席堦前合抱香入雲月裏仙人親手植出山回望翠雲鬟碧瓦朱甍縹緲間白水田頭問行路小溪深處是何山髙人讀書夜逹旦至今山鶴鳴夜半我今廢學不歸山山中對酒空三嘆仇遠游道塲山詩山行龜背路羊腸伏虎禪師古道塲老木隂中安御座白雲堆裏撫僧床勺泉青徹涵秋味尖塔孤撐界夕陽笑月亭空人影散松風和雨動天簧
  錢山 烏程縣志在縣南十四里從衡山北出爲錢山黃溍登錢山望菰城詩吳興水爲州諸山若浮萍況此一培塿𤨏屑世未名所欣漁樵居乃與緇鍚幷種竹有萬竿結茅無十楹老僧解人意縱履能相迎芳草被行徑朱藤按巖扄蕭條空堦暮日照莓苔青猶嫌所歴卑未極遊眺情聳身白雲上始見春申城想當高㑹時樓觀飛青㝠竭海薦罍勺窮山羞鼎鉶安知千載後寂寞無人行煌煌冠葢區攘攘狐兎塋歸來朱門客聽此松風聲
  車葢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七里形如車葢
  金葢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南十里晉何楷居此修儒業後爲吳興太守改山爲何山𢎞治湖州府志山與道塲相接最爲郡中諸山之勝遊者必以二山爲甲然道塲之勝在山巔何山之勝在山下故東坡詩有道塲山頂何山麓之句澄懷錄汪藻何氏書堂記雲遊道塲山者如入王侯之家其隆樓傑閣足以吞光景而納江湖已而過何山則草樹蔥蒨軒窗窈窕經行之地皆雅潔幽深如造髙人隠士之廬至者忘歸不知雄盛移而爲清勝也石柱記箋釋何山與道塲連接爲北一支金葢山是南一支汪藻記雲東有道塲西有何山金葢固在道塲之東南自不容混宇文公諒何山賦環苕陽之諸山蔚金葢兮深秀緑靡靡兮旁圍青遙遙而橫袤擅竒勝於覽觀紛應接於左右晉賢何楷於焉讀書爰守是邦以游以娛山因之以得姓人已徃而遺居是猶墩之有謝溪之有冉者乎觀其修林蔽日羣峭摩天表金峯以前拱擁青塢而旁連步錦障兮雲麓聆琴築兮澗泉是雖地設實出天然靈祗獻瑞梵宇扄禪閣流丹兮鳯翥瓦浮碧兮鴛連華鯨鏗以響逸清磬發而聲圎掛元猿於蘿磴棲白鶴於松煙若乃峯廻路轉繡錯綺縮道塲之勝境實相屬仰徹兮雲峯俯窺兮幽谷羅幡幢兮杳靄韻檐鈴兮斷續巖花兮紛紅澗草兮駭緑信造化之鍾秀實吳興之所獨蘇舜欽游霅上何山詩今古何山是勝遊亂峯縈轉繞滄洲雲含老樹明還滅石礙飛泉咽復流徧嶺煙霞迷俗客一溪風雨送歸舟自嗟塵土先衰老底事孤僧亦白頭仇遠何山詩溪轉峯廻一徑平田頭白水照人清寺因何氏封山姓客把坡詩證地名蘿月長隨行道影杉風猶帶讀書聲雲津橋下潺湲急僧濯袈裟客濯纓
  軻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十四里金葢北出小支金葢如車而軻附其旁也
  衡山 左傳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杜預注曰在烏程南衡古橫字通用吳越春秋壽夢十六年楚恭王怨吳爲巫臣伐之也乃舉兵伐吳至衡山而還石柱記箋釋吳興志一名橫山在縣南一十八里兩山夾峙中流北駛爲郡南形勝之地
  鮑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九里
  黃蘗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葛仙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五十里職方圖志雲葛洪煉丹處天下十有三烏程居其一
  菁山 黃溍菁山普明寺記由湖郡城南渡溪舟行四十五里登陸又二里許是爲菁山泉清水深峰巒峭㧞巖壑鬱紆最爲勝處名勝志其上生黃菁故名張羽菁山石梯閣夜坐詩每逢晦日驚春盡爲俯高窗對夜分獨鶴夢酬西崦樹老僧定入上方雲泉聲落澗空中辨花氣穿林暗裏聞莫道暫時畱愛賞移家終擬避塵氛
  吳疁山 晏公類要在縣西南六十六里吳興記曰疁燒山爲田故名
  太平山 烏程縣志在縣西南五十一里
  馬鞍山 萬厯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七十里與武康接界
  銅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九十五里一名銅峴山吳採鄣山之銅於此西隸安吉南武康
  莫干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上有鑄劍池水常清澈旁有磨劍石世傳吳王鑄劍於此取莫邪干將之義以名
  棲賢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二里舊傳有高士曾隱此
  西塞山 經鋤堂雜志吳興南門二十餘里下菰菁山之間一帶遠山爲西塞山山明水秀眞是絶境皮日休西塞山詩白綸巾下髪如絲靜倚楓根坐釣磯中婦桑村挑葉去小兒沙市賣蓑歸雨來蓴萊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西塞山前終日客隔波相羨盡依依
  杼山 名勝志杼山髙三百尺週一千二百步陸羽記雲夏後杼廵狩之所亦名稽畱山僧皎然有杼山禪居寄吳處士筠詩
  九乳山 晏公類要在縣西南三十里張元之山墟名雲山有九峰狀如乳
  石城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南三十里張元之吳興山墟名雲昔烏程豪族嚴白虎於山下壘石爲城與呂䝉戰所今山上弩臺烽火樓之跡猶在
  夾山 名勝志在縣城西南十里下有夾山漾小敷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二十里談志名福山唐人沈下賢亞之居此戴表元小敷山記敷山匝於吳興十有餘里山中卷外截水罄折行平原茂樾間左右之徐山杼山挾敷山而蹲敷山之前蒼峭再連圭起簴伏望而知爲美壤也
  謹按唐杜牧弔沈亞之詩一夕小敷山下夢水如環珮月如襟即此
  法華山 石柱記箋釋吳興志太平寰宇記謂之石斗山王羲之所游處梁尼道蹟號總持得法於達摩晝夜誦法華經後歸寂即葬其處蘇軾游法華山詩具區吞滅三州界浩浩湯湯納千派從來不着萬斛船一葦漁舟恣奔快仙壇古洞不可到空聼餘瀾鳴淜湃今朝偶上法華巔縱觀始覺人寰隘山頭臥碣弔古塚下有至人僵不壞空餘白棘網秋蟲無復青蓮出幽怪我來徙倚長松下欲掘茯苓親洗曬聞道山中富竒藥往往雲芝雜葵薤詩人空腹待黃精生事只有長柄械今年大熟期一飽食葉微蟲眞癬疥白花半落紫穟香攘臂欲助磨鎌鎩安得山泉變春酒與子一洗尋常債
  白鶴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北二十六里山謙之吳興記雲昔烏程人姚紾化爲白鶴游於此山因名𢎞治湖州府志吳興記雲山石精好可爲碑版江東記雲員邱山石精好不讓吳興即此也吳中白鶴山詩吳興多名山茲峯特竒秀不知自開闢隂陽幾昏晝雲有赤髭僧窅棲刻蓮漏香臺儼有在禪室已新構松下伏神龜竹間走饑鼬白鶴不受招仙蹤亮難究伊昔屢登臨空翠濕衣袖窮摉不知疲幽討寧嫌逗巖扉與澗戸一一爲重叩和詩寄山靈餘生敢多又
  西陵山 吳興掌故在縣北二十一里吳太子和葬此子皓繼統追尊文皇帝陵曰明陵以其在西名西陵
  仁王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九里一名鳯皇山其南一小山曰礪山
  溫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三十里山出御荈卞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十八里髙六千尺周處風俗記曰卞山當作冠弁之弁以山形似弁也唐顔眞卿石柱記韋明歇登卞山詩皆作卞字其山西北屬長興縣山有黃龍洞石壁峭立巖竇隂沉莫窮其底旁有黃龍祠祥應宮郡有水旱禱焉蘇東坡有詩刻又有三賢祠其沈家洞避洞亦在焉互見長興太平寰宇記郡國志作卞和採玉處非也周處風俗記雲當作冠弁之弁徐陵孝義寺碑雲高弁蒼蒼遙聞天語雲林石譜弁山在郡最爲𡷾崒産石竒巧羅布山間葉少蘊葢堂以就其景故號石林范成大與吳興薛士隆使君游弁山石林先生故居詩白蘋有嘉招蒼弁得勝踐㑹心不憚逺乘興恐失便籃輿犯窮臘共作忍寒面溟濛雲釀雪浩蕩風落雁松篁漸清幽猿鶴或悲怨英英文章公作舍鎻蔥蒨嶢峯俯前榮佳木秀諸院窮捜發山骨林立侍談讌西巖踞熊虎東巖峙屏案履綦故彷彿葢瓦已零亂經營三十年成毀一飛電摩挱土花碧小立爲三嘆趙孟頫游弁山詩我欲到斯境歲月良已深今晨爲茲游酬我夙昔心悠悠岡版長𢡖𢡖風雲陰微雨廹短日飄然灑衣襟屢欲還吾駕去意復難任消搖得所止林竹自蕭森素琴不須彈山水有清音邈在樊籠外塵想何由侵況懷㝠絶理出此將焉尋他山豈不好聊爾非所欽
  玲瓏山 癸辛雜識在卞山之陰嵌空竒峻畧如錢塘之南屏及靈隱之薌林有洞曰歸雲張謙中有篆書於石樑濶三尺許橫繞兩石間名定心石旁有杜牧之題雲前湖州府刺史杜牧大中五年八月八日來又紹興癸卯葛曾卿林彥政劉無言莫彥平葉少蘊題名石柱記箋釋石林在卞山之陽宋葉少藴之所居即玲瓏山沈與求游玲瓏山因訪朱氏草堂詩平生丘壑心餘事不掛目藜杖南山來要使富幽矚異哉小玲瓏蟠峙蒼弁腹修藤結懸崖飛溜響空曲伏石臥虎狀騰拏雜奔鹿呀然牙吞吐側路劣容足拂拭古蘚紋字刻翳新綠標榜玲瓏名竒怪殆天屬捫蘿上絶頂坦坦若平陸俯首瞰來蹤穹然在幽谷傳聞昔逋客誅茅此營屋清魂不可招千載想遺躅我思造物巧妙供遊人録揮斥役山祇斵此一拳玉雲窗與霧閣一一相亘屬豈無部曲衆猿鶴即更僕豈無節旄貴松檜自張纛此事乆棄置蛛絲網巖麓翩翩佳公子心古韻不俗駕言脫華簪茲焉卜幽築終日面㠝岏世故豈容觸指㸃空洞姿喜氣政堪掬挾杖校昔㳺健步念須續亦有招隱詩薄暮不可讀章良能游玲瓏山詩短鍤長鑱出萬峯鑿開混沌作玲瓏市朝可是無﨑嶮更向山林巧用工
  賽玲瓏山 崇禎烏程縣志去玲瓏二里有三石竅可進入者以燈行一二里即返洞中有泉滴下懸崕繡壁亦竒觀也沈氏抉剔爲之因名沈家洞
  蜀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十里高啟送徐賁蜀山幽居詩我因解黻遠辭京君爲修琴暫入城偶爾相逢春酒熟飄然忽去暮煙生山頭學嘯猶聞響世上畱詩不冩名西磵煩詢張靜者年來著易幾爻成
  西余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東十八里路史輿地誌漢文封東海王搖之子期視爲顧余侯今昇山東有西余山是也
  孺山 太平御覽東遷縣有孺子山徐孺子入吳常登之因以爲名吳興掌故在縣東二十八里漢徐孺子哭友人姚元起於此山下有孺子祠
  謹按晉書地理志太康八年分烏程立東遷縣至隋開皇九年廢入烏程
  戴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十八里譙郡戴顒遊此三吳太守張邵素與之善爲築室於此因名焉顔魯公癸亭詩旁瞻戴顒路葢指此山也張羽游戴山詩譙國有髙士寄志在絲琴一聞王門召破琴絶其音傳昔居斯山井竈邈難尋至今草木間清風肅虛襟予家依古跡結屋當東林擇里得所安懷賢思難任浮屠巧眩世廟廊冠其岑臺殿紛青紅僅足供登臨誰能構芳宇蘋藻薦所欽相望孺子廟千古同此心徐賁登戴山詩平田𣺌空曠孤岡忽髙峙新松蔭其巓白石繚其趾初登若嶄絶稍上乃如砥嚴風蕩高寒微月中宵起亭亭日晷側肅肅征鴻駛南搖天目雲北覽具區水比來局覊絆遊遨喜茲始同心良可重歡言得佳士非惟外累遺沉憂亦咸委薄暮聊旋歸餘興㑹畱此
  昇山一名歐餘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東二十里入東記雲晉王羲之常昇此山顧謂賓客曰百年之後誰知王逸少與諸卿遊此乎因有昇山之號歐餘漫錄歐餘即今之昇山楚封越王句踐之後爲此亭侯子孫遂爲歐陽氏詳見文忠公行狀張羽遊昇山詩昇山橫道旁秀色佳有餘雖微千仞岡層巒自縈紆右軍晉高士曽此眺郊墟苔徑存遺蹟千載沒荒蕪想當登臨日俯仰夌八區放浪形骸外遊目多所娛惜無登高作儷彼蘭亭書我思見其人臨風一踟躕
  別鮮山一名烏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十三里孤秀不相連屬因名焉爾雅曰小山別大山鮮郭璞注云不相連也唐高士沈聘沈徵居之石柱記箋釋談志昇山一名烏山古烏巾氏所居也今縣東八里有烏山一名別鮮山爾雅䟽雲不相連屬者山上有烏亭舊址即今烏巾菴梁吳均同柳吳興烏亭集送柳舍人詩即此山非昇山也
  毗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五里當城北水入太湖突然獨峙吳興之水口也西吳里語山海經雲浮玉之山北望具區東望諸毗郭璞注云諸毗水名也續圖經雲浮玉在西南毗山在東北與山海經協璞不知此山耳
  小雷山 崇禎烏程縣志周處風土記雲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舊編雲小雷洞庭之東屬烏程大雷洞庭之西屬長興
  黃龍洞 輟耕錄在吳興郡北去城闉廿里枕太湖其山皆怪石林立洞旁壁立千仞頫瞰不能見底每歲旱郡民禱之黃山谷書黃龍洞三字刻猶存蘇軾黃龍洞祈晴詩吳興連月雨釜甑生魚蛙往問弁山龍曷不安厥家梯空上巉絶俯視驚一呀神井湧雲葢隂崖垂蘚花交流百道泉赴谷走羣蛇不知落何處隱隱如繰車我來扣石戸飛䑕翻白鴉寄語洞中龍睡味豈不佳雨師少弭節雷師亦停撾積水得返壑稻苖出泥沙農夫免菜色龍亦飽豚猳看君擁黃紬高臥放晚衙
  碧浪湖 西吳里語一名峴山漾在郡城南羣山四匝諸水滙聚嵐光林影掩映上下徐賁泛碧浪湖詩邀客泛流槎開尊對渚沙薴袍沾杏雨蘭棹撥蘋花積水添湖滿遙山抱郭斜閒情遂幽賞聊用答年華
  太湖 名勝志在府城外十八里界於烏程長興之間其大三萬六千頃東西二百餘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周五百里西北極於宣常東北極於蘇湖大雷小雷二山皆浮於湖之東方屬當郡境葢浙西苕霅與臨安廣德諸水散出凡七十二溪奔海不及則停蓄於湖道三江以入海禹貢謂之震澤周禮謂之具區左傳謂之笠澤其實一也太湖亦名五湖張勃吳録雲周行五百里故曰五湖陸魯望雲太湖上稟咸池五車之氣故一水五名然太湖雖環繞江南數郡其以之名州者則獨吳興爲然李顒太湖詩旋經義興境頓櫂石蘭渚震澤爲何在今惟太湖浦圎經縈五百盻目渺無覩高天淼若岸長津雜如縷窈窕尋彎碕迢逓望巒嶼驚颷揚飛湍浮霄漾懸岨輕禽翔雲漢游鱗憇中許黯靄天時陰嶢岧舟航舞馮河安可狥靜觀戒行旅王昌齡過太湖詩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靜夢魂歸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楊基過太湖詩天帝何年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清湖通南北澄氷鑒山斷東西列畵屛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雲腥乗風欲往終吾老甪里先生在洞庭
  凡常湖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七里
  合溪 嘉靖湖州府志水出懸腳嶺合白峴諸山之水爲楊店澗又出蒼雲嶺爲梓方澗二水滙而爲合溪南經竹山潭又東經罨畵溪入長興西南門又東出東門又東北經趙瀆入太湖
  四安溪 嘉靖湖州府志水出石澗諸山南經盤澗塘又南經善㟁塘與廣德水合又出廣德諸山東經荊塘又東經塔水塘又東經善㟁塘與石澗水合二水東過四安鎭大德橋又折而南出下殷橋入龍溪與苕溪水合
  黃浦 𢎞治湖州府志一名黃櫱澗在縣西南二十八里其源出黃櫱山吳興記雲春申君黃歇於吳墟西南立菰城縣起青樓延十里後漢司隸校尉黃向於此築陂漑田宋鮑昭有黃浦亭黃浦橋送別詩又名庚浦即康浦也晉殷康爲太守百姓避其名改康爲庚
  掩浦 名勝志在城東北二十六里一名項浦秦始皇東游㑹稽項梁與籍私往觀之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因以名其浦
  青塘河 𢎞治湖州府志在烏程縣北三里迎禧門外吳景帝鈕皇后父葬弁山令百姓開之以通葬所梁太守柳惲重濬亦名柳塘又名法華塘自城入法華山寺路也
  蒲㠶塘河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二里唐刺史楊漢公開時塘中得蒲帆故名
  謝塘河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四里晉太守謝安開釣魚灣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三里古稱張志和釣魚處
  蘇灣 烏程縣志在縣南峴山寺前碧浪湖之西其堤爲蘇軾治郡時所築故名張羽蘇灣詩羣山抱高城明湖湛清秋廻㟁曲如月橋橫雲木幽聞昔長帽翁曾來守茲州時清吏事簡公暇輒出遊揚舲度南闗振衣臨清流濟濟文翰侶臨觴更獻酬賦詩屬萹章自是謫仙儔斯人沒已乆餘跡幸未休至今此處地名爲蘇灣頭先生天下士眞氣如雲浮如何羣小人戚戚方見讐玉堂非吾榮儋耳非吾憂肯將百鍊鋼化爲繞指柔我來弔其魂搴芳向長洲舉觴酹明月日暮風颼颼陳行健游蘇灣詩選勝何年足青山帶水奢秋生雙槳外雨過片雲斜翡翠澄湖鳥金燈野㟁花幾人能好事石畔泛流霞
  官瀆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七里
  夾山漾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九里
  大苞漾 小苞漾 𢎞治湖州府志俱在縣東北一十五里
  衡山漾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七都
  謝村漾 烏程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以謝靈運故宅名
  眞珠泉 𢎞治湖州府志在烏程縣西南二十五里妙喜寺東北方丈餘其泉清澈觀者以足震地則泉中細泡連起如珠故名
  虎跑泉 一掬泉 萬歴湖州府志俱在道塲山浮玉泉 嘉靖湖州府志在峴山
  金井泉 萬歴湖州府志在黃龍洞山頂
  上智潭 萬歴湖州府志在烏鎭旱不乾澇不溢舊常有神龜出沒
  歸安縣城外山川
  浮玉山 趙孟頫吳興山水清遠圖記在城南三里玉湖中巨石如積坡陀磊磈葭葦藂焉不以水盈縮爲高卑故曰浮玉徐賁游浮玉山詩浮玉山前路樓船泊渚沙蘋香風際草杏色雨前花閒鳥兼湖淨游絲趂岸斜不因來此處那得賞春華
  河口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南五里初學記河口山東濱大溪西帶長瀆
  長超山 名勝志一名湖跌山一作趺在城東二十五里上有漢薊子訓遺蹟
  含山 名勝志在城東南九十里山上有含山寺及浮圖山墟名雲震澤東望蒼然茭葦煙蔚之中高邱卓絶者此山也
  獅子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一百五里首枕大溪岡隴盤跼如狻猊北屬武康
  東林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五十四里突兀於菰蒲溪泊之中峯巖如繡又名具錦峯上有塔下有祗園焉吳興掌故宋沈東老隱此顧應祥眺遠亭記去湖城南二舍許有山曰東林世傳回仙顯蹟之所
  謝家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五里
  侯石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六里
  厥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南七十里吳均入東記雲吳文士陸厥家於此山
  馬鞍山 歸安縣志在縣西南七十六里
  桃花塢 歸安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
  菱湖 唐書地理志縣東南三十五里有陵波塘寳歴中刺史崔元亮開𢎞治湖州府志菱湖即陵波塘也其地産菱故名趙金過菱湖詩去去餘不路遨遊一問津村孤船作市地絶水爲隣菱藕官租足魚蝦野饌新衆山遙映帶相對碧嶙峋
  小溪 𢎞治湖州府志即施渚溪在縣西五十四里思溪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練溪 歸安縣志在縣東南八十里溪流如練故名花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七十里一名花城寳溪 名勝志在城東南四十五里一名射村溪昔有漁者見溪上有光伺之見一大蚌乘風而行光從中出逐之即沉
  長興縣
  雉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北五里以山形類雉唐置雉州因山名也萬歴湖州府志梁武帝時童謠雲鳥山出天子江表凡以烏名山者咸鑿之惟雉山失鑿而陳武帝生
  呂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南二十里吳將呂蒙討山賊嚴白虎屯營於此
  皷吹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二里陳文帝居鄉時縣令到仲舉聞縣後鼓吹聲則帝必至因名𢎞治湖州府志舊志雲西北可望陳後陵墓歲時祭享鼔吹相聞以此得名
  橫玉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三十五里望之蒼碧如玉故名
  香蘭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北三十五里東枕太湖多生蘭蕙
  金蓮山 長興縣志在縣北一里
  陽烏山 長興縣志在縣東七里陳武帝祖道巨墓在此
  戍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二里吳築戍城其上梁太守張嵊與中丞沈峻築城捍侯景明元帥耿炳文㸃軍於此俗因呼爲點軍山
  五峯山 名勝志在縣西一里
  龍目山 吳興掌故上有石巖中有二穴其光可鑑所謂龍目也過嶺爲廣德州界
  望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六十八里形如覆舟觸石有空洞聲
  白峴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北八十里山多白石望之如雲凝雪積上有南北二嶺
  方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四十里高四千丈陳文帝爲信武將軍自長城遣二千人夜下方山津即此
  鳯亭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
  藝香山 太平寰宇記一名湖陵山在縣北十五里西施種香之所
  赭石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山多赭石登者若升絳霄
  西顧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北四十九里又名吳望山闔閭登姑蘇臺望五湖西見此山故名
  堯市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四十里吳興山墟名雲堯時洪水居民於此山作市皎然詩堯市人稀紫筍多即此楊維楨堯市山詩丹房夜宿庚桑洞古井重詢堯市山聽猿老樹垂雲白飲馬清泉錦石斑野婦採桑成隊出山童沽酒滿瓶還顧渚橋頭有船賣尋詩直叩碧桃闗
  吳山 西吳里語在長興南四十三里梁吳均卜宅唐吳筠又居之山下有溪名吳山灣昔吳王送女至此有潮高三尺倒流七十里名吳王送女潮
  浮雲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南六十里
  八座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四十里唐吳珙吳頊吳崧皮光業林升羅隱韓必何肅居此時號八友因名
  九龍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南一百里
  菖蒲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七十里胡一松隱居之所
  四安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八十三里
  青峴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六十里陸羽雲啄木青峴茶味與壽州同
  金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四十里晉樓船將軍金曼倩居此石皆丹色
  白鹿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又名巖山闔閭時白鹿見故名
  飛雲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二十里山南有風穴雲霧不得鬱積其間宋元徽五年置飛雲寺有石泉沙渚松門苦竹巖
  閬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十五里山多竹有竹山潭竹山寺
  大腹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十里一名伏虎山有姚崇墓
  茶磨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一里形類茶磨故名
  青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南六十里山墟名雲山有巖竇通洞庭冬夏常煖山色如黛故名
  斫射山 吳興掌故在顧渚山左
  互通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七十里山甚高大有四十八隴有羅岕産茶甚珍之有二龍池二仙洞
  顧渚山即茶山 方輿勝覽茶山在長興縣西産紫筍茶萬歴湖州府志山在縣西北四十七里西逹宐興吳夫槩顧其渚宐茶後其産果然乃充貢下有貢茶院傍有金沙泉甚美山中有明月峽絶壁峭立大澗中流其茶所生尤爲異品杜牧春日茶山呈賓客詩笙歌登畵船十日清明前山秀白雲膩溪光紅粉鮮欲開未開花半陰半晴天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
  西噎山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西北六十二里以其澗泉峻激有聲如噎故名
  大官山 小官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顧渚之側其左右諸山或專藝茶或伐爲薪炭此二山林木深茂樵蘇不及大官頂有虎頭巖狀如呀嘯下有石門可往來有張塢産茶爲羅岕之次
  南川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跨南北二川
  菹中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在忻湖之西
  徐富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里宋熈寧時富民徐隆居此以富得名
  義鄉山 吳興掌故在縣北六十里晉太守周玘舉義兵平石水陳敏等賊割長興西鄉立義鄉縣於陽羨以此得名
  大雷山 石柱記箋釋洞庭之西山屬長興
  弁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南四十里西北之半隸長興東南之半隸烏程山陰多竒石玲瓏又産諸藥品毎土中掘得前代殘碑斷石又有似玉之石其勝景莫如碧巖葉夢得弁山詩山勢如冠弁相看四面同歸烏縣門近苕霅水源通白鶴嶺盤峻黃龍洞竅空登臨舒老眼何用到崆峒趙孟頫遊弁山詩二首出郭聞鶯語穿林散馬蹄澗松何鬱鬱春草又萋萋白石那堪煑丹崖尚可梯平生愛高興只合此幽棲竹色迷行徑松聲洶座隅水清花自照風煖鳥相呼飲罷思棋局歌殘缺唾壺重來瀟灑地聊足慰須臾
  小玲瓏山 驂鸞録霅川有兩玲瓏山石林爲大玲瓏又有小玲瓏在長興縣界路口洞穴數十旁相通貫襞積嵌巖巧怪萬狀范成大自石林回過小玲瓏詩一邱乃中虛洞穴四無礙卻畧巖岫杳黝紏石狀怪蒼牛飲前池碧罅灔微瀬雕鎪具百巧圖畵窘千態哀湍瀉壞磴凍雨濕空翠踈梅照草棘瘦竹㧞蹊隧當時閭閻子目力在塵外孤童藐難料竒事疑有待誰與千金捐來換把茅葢不仙亦足豪衆垤皆累塊我評北山游絶勝此無對玲瓏詎可小孰能爲之大
  烏瞻山 長興縣志在縣西三十里名勝志其地逈絶五峯突出若羣烏之瞻視於雲表又雲昔烏子瞻避難於此山有南北二菴絶頂爲彈子岡相傳陳武帝放彈處
  夏駕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六里夏後杼南廵至此故名上有石鼔髙可丈餘又名石鼔山舊傳此山鳴則三吳有兵
  獨姥山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東五十里踞太湖之濱一名別峰山
  黃鴉岡 太平寰宇記在縣南六十五里
  明月峽 吳興掌故與顧渚聨屬絶壁峭立於大澗中流亂石飛走茶生其間者尤爲絶品張文規所爲明月峽中茶始生是也
  啄木嶺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六十里山多啄木鳥槍旗嶺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弁山上石多槍旗所植之竅俗傳覇王屯戍之所嘉靖浙江通志蘇子瞻雲世謂茶之始生而嫩者爲一槍寖大而開者爲一旗王介甫送元厚之詩云新茗齋中試一旗是也此山舊亦産茶而嘉故曰槍旗
  胭脂嶺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南六十里上槩村西唐天師吳筠鍊丹之處至今土色如胭脂
  蒼雲嶺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六十里林木秀蔚狀如蒼雲合溪之源出焉
  西湖 唐書地理志長興西湖壅塞貞元十三年刺史於頔復之又呼於公塘詳見水利
  忻湖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北七里周二十里溪山清勝菱茭之下鴛鳬交集可以游泳
  罨畵溪 𢎞治湖州府志縣西八里廣二十五弓古木夾㟁叢篠翳其下朱籐施其上故名長興縣志一名西溪劉燾遊罨畵溪詩竹林深處杜鵑啼兩㟁青青草色齊欲識人間眞罨畵朱籐倒影入清溪
  箬溪 太平寰宇記在縣南五十步一名顧渚口一名趙瀆注於太湖箬溪者顧野王輿地記雲夾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㟁曰下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於雲陽俗稱箬下酒石柱記箋釋源出合溪在畵溪下流至於箬寺㑹南溪諸水從新塘入太湖僧皎然箬溪春興詩春生箬溪水雨後漫流通芳草行無盡清源去不窮野煙迷急浦斜日起微風數處承流望依稀似剡中
  餘罌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三里溪上有餘罌村
  合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里詳見烏程縣環沉溪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相傳伍子胥墮環於此
  大蕩漾 長興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
  陸滙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五里陸龜蒙築別業於此陸龜䝉自遣詩五年不到舊山村樹有交柯犢有孫最愛弁山顔色好晚雲纔散便當門
  太子滙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六十里相傳吳太伯所隱處
  紫花澗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北三十里兩㟁芳蕪之中出紫花長薄之下生珠藤至三月紫花滿澗一名花瀬陸龜䝉自遣詩花瀬濛濛紫氣昏水邉山曲更深村終須檢取幽棲處老樹成雙便作門
  伏翼澗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三十九里山墟名雲澗中多産伏翼有素翼赤腹千載倒掛者
  餘漁浦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北四十二里周處風俗記雲諸漁浦一名餘吾浦即陽羨之東鄉也吳越之間漁吾同音故然
  蔡浦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逹烏程小梅
  金灣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山墟名雲金潭金山金塘金渠悉漢樓船將軍金曼倩所居
  白馬潭 崇禎長興縣志在縣西四十三里梁陳故事雲陳武帝時有白馬出見故名
  五花潭 長興縣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虎頭巖下大旱不涸
  竹山潭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一十二里深不可測有巨魚藏於巖竇之下浮如覆舟出必有大水
  烏龍潭 萬歴湖州府志在方山頂上與弁山黃龍洞相拒歲旱禱雨輒應
  無胥淹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嘉㑹鄉無胥村東相傳伍子胥奔吳追者在後遇一婦浣紗問曰見子胥乎婦曰無胥以此得名淹內有堆名郭轉堆
  花渚 𢎞治湖州府志在梅溪鎭吳越征西將軍吳瓌所居
  顧渚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三十里見前其源出顧渚山至水口而東入太湖杜牧遊顧渚詩傍溪侵嶺多高樹誇酒詩旗有小樓驚起鴛鴦無限意一雙飛去卻回頭
  小白瀬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里一名曰靈湍
  金沙泉 輟耕錄湖州長興州金沙泉唐時用此水造紫筍茶進貢泉不常出有司具牲牢祭之始得水事訖卽涸宋季屢加浚治泉迄不出至元十五年中書省遣官致祭一夕水溢可溉田千畝遂賜名瑞應泉
  玉竇泉 𢎞治湖州府志在長興縣西南六十五里深廣皆二尺色紺碧味甘唐處士鄭遨與道士李道殷羅隱築屋泉口號三隱
  德清縣
  吳羗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一里吳均雲漢高士吳羗避王莽之亂居此山後人名焉又宋沈麟士居於此講經敎授從學者數百人時爲之語曰吳羗山中有賢士開門敎授居城市後建祠於山陽
  吳憾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一里相傳吳夫差伐越築壘於此唐李光弼偏將辛孜亦築城於此以平朱覃姚廷等賊吳越王又築此屯戍號奉國城今隔溪名城南界首名奉國
  市亭山 名勝志在縣南一里其下出陶器大者可容三十石其名曰𮁖吳興掌故云一名舍亭山南史齊王敬𢎞隱居吳興之舍亭山其孫秀之出守吳興到郡修葺舊山移置輜重即此
  望洛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二十里入東記雲永嘉中洛人過江者升此山以望洛故名
  丁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三里一山獨隆起東主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三里一名百僚山侯景圍臺城將軍沈恪以拒戰功封東興侯即家焉山腰有小石穴貯水清冽冬夏不竭名老鴉潭山之東有五子石相傳有仙人常弄石於此張羽登德清百寮山詩湖鄉風景三秋後佛界軒窗四望開碧水翻從城裏過青山直到縣前來魚商酒市晴偏集釣艇蓮舟晚共回自古登高能作賦坐中誰是昔賢才
  茅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十五里
  葛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北十八里
  敢三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二十里山有三峰其中峰曰敢山其左曰龍山其右曰鳯山其下有敢山漾
  上蘭山 下蘭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五里許二山相連山之陽夷坦唐天寳間常置臨溪縣
  小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十八里界武康
  金鵞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五里漢述善侯沈戎葬其下有金鵞飛集三鳴而去因名今山之陽三村名上初鳴中初鳴下初鳴以表鵞異也
  方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十二里山形方正爲邑諸山之宗逆而上則爲大壯嶺以南諸山順而下則爲官莊塢以北諸山羣峰環合百寮山居其中爲縣治又分而下則爲上下蘭諸山雲
  金紫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十八里郡城丁氏葬此山後贈金紫光祿因名
  蠡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一十五里舊傳范蠡之故居在焉
  齊眉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入東記雲後漢青州刺史姚恢與海昏侯沈戎卜居柯田山恢女是戎子婦密報戎戎先居之恢因囚女於此山山東有漾亦名囚女漾今人改山名爲齊眉山
  德清山一名烏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四里昔烏巾善釀居此天寳六年以縣名改山爲德清有兩峰前曰殿子峰後曰省山峰
  果山 名勝志在新市鎭之南宋淳祐間宰相游佀嘗愛其山水及謝事遂占籍居焉佀蜀人也以蜀有果山因壘石作山以擬之山前有桃源洞
  赤土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南二百步父老相傳雲昔有望氣者謂此山有貴人氣遂鑿斷後圃今馬厄河是也
  餘不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詳附郭山川李宗諤圖經雲水清澈餘則不故名倪瓚餘不溪詞餘不溪水涵綠蘋微風吹波蹙龍鱗看山蕩槳不知遠兩㟁桃花飛接人溪廻路轉松風急竹林華房霞氣濕忽逢道士頎而長疑是韓國張子房相期飄拂紫煙裏下攬滄溟浮玉觴錢鎭餘不前溪詩苕水從南來眞源自天目始出纔涓涓蛙跳雀可浴東風桃花水一夜高於屋百里下吳興一汎更一曲青山浮水靣處處居可築草元伊誰亭名花間踈竹自昔稱餘不佳名豈虛辱
  龜溪 名勝志龜溪一名孔愉潭即餘不溪之中流也學圃藼蘓孔愉少時嘗經行吳興餘不亭見人籠龜於路買而放之餘不溪中龜中流左顧者數過及封此亭侯鑄印而印龜左顧三鑄如初印師以聞愉悟取而佩焉愉卒後龜啣巢木置於此至今號龜啣樹溪名龜溪畱青日札孔愉放龜左顧遂作一鼎其文曰孔敬康鼎沉之於水卽今德清縣龜溪
  大海漾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十五里
  薴溪漾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濶數百頃山墟名雲以貢薴得名南㟁有藺相如廟北㟁有青州刺史姚恢囚女城
  西葑漾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三十五里其水清澈蠶時村民多取以繅絲蓮蒲雜生葦桞相映亦江鄉一勝處也
  蔣灣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里大溪之傍荷葉浦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葛天民荷葉浦中詩急雨捎荷分外竒珠璣狼藉錦紛披下塘六月關心處西塞扁舟入手時卻傍青蘆深處宿還思白石去年詩平生浩蕩煙波趣月淡風微只自知徐賁過荷葉浦詩粼粼水溶春淡淡煙銷午不見唱歌人空來荷葉浦無處寄相思停舟采芳杜
  蜃潭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布政分司之前溪流至是滙而爲淵相傳蜃所濳也
  仙潭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新市鎭隋道士陸修靜常自此潭沒數月乃出故名宋葛書思常監鎭有仙潭雜詠刻石在墨妙亭
  半月泉 名勝志在縣東北三里石壁山下晉咸和間梵僧名曇者過其地指山石曰是中有泉乃卓菴其處鑿石罅如半月果得泉清涼甘美名曰靈泉後名半月泉呂祖謙修半月泉疏斷崕吐月纔出半規古甃涵星尚懷全璧乆矣寳奩之廢時哉玉斧之修䕶此寒清祓其氛翳名高詩社再傳和仲之符價重帝城復植文饒之運蘇軾遊半月泉詩請得一日暇來遊半月泉何人施大手劈破水中天
  瀑布泉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越山僧院
  武康縣
  雲岫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十里有煙霞洞林麓之勝號稱洞天
  獅子山 武康縣志在縣東北五里互見歸安縣
  封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十八里防風氏所封之地又名風渚山吳康侯封山記唐天寳六年更名防風山
  禺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里防風氏所都也一雲夏帝禺常南廵狩至此太平寰宇記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言防風治此二山也
  計籌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南三十五里越大夫計然於此籌國計其中有巖幽窅而夷曠曰白石洞天戴表元昇元觀記計籌山當餘英之東南越大夫計然常登此山籌度面勢以營隱居乆之道成仙去𢎞治湖州府志其地與臨安縣分界俗謂之界頭山葢計界籌頭聲相類也黃石翁計籌山中寄句曲山人詩松花落粉啼子規山人燕坐春晝遲石泉豈非大韶樂日色猶是鴻荒時筠籃竹杖煙中語青紙丹書林下詩應謝錢唐舊知識白雲獨往無還期
  銅官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唐名武康山昔吳王濞採銅於此山下有二坎號銅井餘英溪之水出焉旁有石燕洞其燕亦視春秋分爲隱見與巢燕相同
  鳯咮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北五里按餘英志雲其山有三一在縣北首枕郭林溪爲鳯咮一在縣東北懷德里爲鳯翅一在縣東南千佛寺側爲鳯尾
  金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南三十里舊傳有人掘地得金故名其土色赤其上有泉産金魚
  石城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三里赤眉之亂邑人壘石禦守因以名山
  覆舟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巨石橫亙如覆舟狀山有馬頭塢晉咸和七年石勒將韓雍冦吳興詔遣西中郎將趙引攻之於馬頭塢即此
  箬峴山 武康縣志在縣西南二十七里俗呼箬嶺銀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五里又名永安山吳名縣爲永安以此
  白鵠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十里高六十五丈一名鵲山
  招賢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七里郭文隱居之地
  響應山 名勝志在縣西八里其上有大響巖小響巖人經此山者隨語應聲山下有龍湫曰碧玉潭唐於頔宋葛勝仲皆有題刻有定光院在巖腹中小池上有濯纓亭又有一壑軒後沿石磴抵谷中有斷崕瀑布二十餘丈
  崵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七里山墟名雲昔有崵氏居此山
  石嶠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南七里山頂有石嶠長丈餘下有石嶠村
  獨孤山 吳興掌故在縣西北七里世傳唐獨孤及宰是邑作亭其上故名
  計峴山 武康縣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計然嘗居此故名
  大泉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上有長流泉傍多沃壤可耕又名唐鎚山
  莫干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七里舊傳吳王鑄劍之地詳見烏程縣
  石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二十里舊有沈道䖍石山精舍
  銅峴山 武康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里餘英溪發源於此詳見安吉州
  沈璧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北十五里山有九峰逶迤相接沈氏自東陽徙居於此
  仙臺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北十八里即黃隴山黃初平煉丹之所有羊沒塢初平嘗牧羊羊傷其草木乃叱之羊遂化爲石
  謹按列仙傳初平叱石成羊事在金華羊沒塢云云恐非實也但紀載相沿錄之存疑可耳
  獨蒼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三十里舊傳為縣主山來自鄣南天目之脈山下今亦成鎭昔郡設永寧倉歳有水患有異人指此山土取築之可免果如其言西吳里語山與烏程卞山俱爲吳興主山故稱蒼卞
  煙霞塢 名勝志在縣東七里唐劉穎士秀叔別業中有龜巖巖前瀑泉聲激如雷谷口梅花綿亘數里有橋亭名曰掛雲
  風渚湖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一十七里一名巽渚一名封渚一名九里湖一名下渚湖餘英志雲防風氏在封禺兩山之間故名毛滂下渚湖詩春渚連天濶春風夾㟁香飛花渡水急垂桞向人長遠岫分蒼翠微波映渺茫此身萍梗爾泊處即爲鄉
  前溪 晏公類要在縣南一百步晉車騎將軍沈充家於此樂府有前溪曲充之所製詳附郭山川
  餘英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一十三里即前溪上流沈約宗族所居之旁也詳附郭山川
  封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一百步源出於前溪瀦爲風渚湖古所謂風渚也
  阜溪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北七里自三橋埠東流二里㑹於沙溪
  雙溪 武康縣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發源銅峴山流入餘不溪
  阮公溪 晏公類要在縣西一十七里梁陳故事雲石英寳㑹稽人寓武康生女有殊色天監元年選爲采女生元帝爲修容賜姓阮氏拜其父爲奉朝請因以名溪
  新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東三里宋淳熙三年縣令蔡霖自汊溪口徙水道東北注五里合長安溪以通舟楫民號蔡公溪詳見水利
  明月汀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庠門外大溪之南仙人渚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四十里昔沈羲得道之所有石梯見存
  碧玉潭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一十里響應山下舊名響潭毛滂碧玉潭詩水面平舖映碧空夜深明月照龍宮猿啼未響潭先響一樹花開兩樹紅
  石井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石脇山井在山巖中天欲雨時井出雲氣
  銅井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銅官山之麓昔人引藤蔓爲綆探之莫窮其底旁有石燕洞
  錢王飲馬井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一十五里相傳吳越王微時飲馬坎中水泉迸出故名
  安吉州
  天目山 嘉靖安吉州志在州西南一百五里詳見臨安於潛
  霧山 吳興掌故在州南十五里山多雲霧故名冦凖過霧山詩青燈樓殿枕寒溪門外天垂斗柄低啼烏不知春向背落花依舊水東西半橋霜月光相照一帶松煙色未齊誰料百年榛莽地香雲今日繞輪蹄
  石虎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州南十五里其上有石狀如虎道孝豐者徑焉
  梅溪山 續齊諧記吳興故鄣縣東三十里有梅溪山山根直竪一石高百餘丈青而圓如兩間屋大四面陡絶仰之千雲其上復有盤石圓如車葢恆轉如磨聲若風雨土人號爲石磨轉快則年豐轉遲則歲歉騐之無失
  石門山 吳興掌故在州西四十里梅溪之西梁吳均居此吳均與顧章書梅溪之西有石門山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雲深溪蓄翠蟬鳴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於斯已辦仁智所樂豈徒然哉嘉靖安吉州志石門山生石耳
  銅峴山 嘉靖安吉州志去州東三十里漢書雲吳王濞即豫章銅山招致亡命以鑄錢括地誌雲吳採鄣山之銅即此地也
  天井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州南五十里山半有潭深峻泉水傾瀉四時不竭
  鳯凰山 名勝志在州東三十里中有隱塢雲陶𢎞景居之
  仙人洞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州南四十里洞深三十二丈
  青山 吳興掌故在州南三十五里吳均與施從事書故鄣縣東三十五里有青山絶壁干天孤峰入漢歸飛之鳥千翼競來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爲霜春蘿被徑信足蕩累頤物娛衷散賞吳均青山詩家住青山下時向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
  稟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邸閣山舊傳長沙桓王攻劉繇盡得邸閣糧榖即此
  落石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州西三里唐李衛公廟中有隕石土人皆稱石大王故爲此名
  玉磬山 吳興掌故在州東北十五里又名崑山吳興地記雲安吉有崑山攷之梁僧曇諦卓鍚於安吉東北十五里得一璞扣之有磬聲因名玉磬山又以玉出崑名崑山
  東晉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州東北二里東晉欲立城郭於此因名即今青峴山
  郭公山 吳興掌故在州西北一十里晉郭文居此山偶見一虎張口向文若求救者文視其喉中有橫骨探去之後虎啣鹿以報雲
  九龍山 名勝志在州西北三十里山有九隴其狀如龍上有石城一名石槨山
  浮雲山 安吉州志在州東北四十里嘉靖浙江通志上有七十二墪靉靆如雲乆旱出雲則雨
  純孝嶺 吳興掌故在州東北三十里黃巢之亂民石昻負毋避此
  五湖 𢎞治湖州府志在州東南七里曰五龍湖在西南三里曰姚湖在南九里曰獲湖在北二里曰西畝湖在東二里曰四龍湖四龍者吳越武肅王以望氣者言山有王氣使人鑿之忽有四鵲飛起煙雲滃然化爲四龍因名
  楊子湖 萬歴湖州府志在州北二十里吳興記曰楊子湖出丹陽湖下㑹邸閣水分流合於苕溪
  玉帶橋 西吳里語在安吉銅山鄕許夫人墓前早晚兩潮高尺許
  魏塘 𢎞治湖州府志在州北五十里旁有浮玉山所謂黑石玲瓏清泉浸之者也五代時吳頊將軍隱於此
  梅溪 嘉靖安吉州志在州北三十里溪上嘗有紫梅盛開故名一名紫梅溪凌孟傳所謂紫梅溪下水平橋即此
  蒙泉 安吉州志在上方寺其味甘或垢之即竭必淘濯始復流
  孝豐縣
  天目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六十五里與杭府接界高三萬六千丈周回八百里詳見臨安於潛天目山志天目有三峰東峰從臨安入西峰從孝豐入有十二龍潭六屬孝豐六屬於潛吳興掌故天目東峰從臨安入疎豁可行西峰從孝豐入深僻不昜
  八貢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二十五里磅礴鎭靜爲四山具瞻山有尖峰縣治學宮皆面之
  虎山 吳興掌故在縣北三十里安吉州境險峻不可越成化間縣丞許芳鑿山通道以便往來
  浮玉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十五里山海經雲勾餘山三百里曰浮玉苕水出於其陰注於具區都穆遊道塲山記吳興有兩浮玉其一在孝豐東南十五里名大浮玉郡城南碧浪湖者小浮玉也
  佛子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七十五里太平鄕亦名佛嶺吳興記雲山有石室中有小石莊嚴不倚儼然如佛故名
  古浮山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浮玊鄉與浮玉山相接山有古浮石洞普慈寺宋郡守葛勝仲詩略雲路出古浮山木杪飛華屋即此處也
  師高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北五十里勢接天目山中積雪炎月不消
  金石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三十里高一萬八千丈周三百里其石色黃土色赤又十里爲巖龍洞巖高百丈中有洞莫測其深上有飛瀑懸巖而下
  鳯凰山 吳興掌故在縣東五里
  東山 吳興掌故在鳯凰山之北峭㧞南來峙縣之左上有竹塢泉四時不竭
  廣苕山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南三十里天目之陰苕水所發源
  大溪山 吳興掌故在縣南三十五里高八百五十丈周四十五里
  南嶼山 嘉靖浙江通志一名泉石山又名白水山高三百六十丈上有湖有蘭畹
  五山 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北五里一名奕山舊傳姚紾於此樵採見二人對奕因以名山
  董嶺水 嘉靖安吉州志在太平鄉去縣西七十里嶺上有源分東西東流者入寧國西流者由松坑西嶼入下洛溪周朴董嶺水詩湖州安吉縣門與白雲齊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去衙山色遠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曵杖藜
  橫溪 石柱記箋釋在縣東北當即苕水太平寰宇記所謂苕水在安吉縣治西南七十五里者此也謹按孝豐設於明成化二十三年割安吉縣之九鄉長興縣之三鄉𨽻之故寰宇記繫之安吉縣
  景溪 萬歴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廣苕鄕上接深溪
  下洛溪 陳安溪 五山溪 萬歴湖州府志俱縣東北
  仙溪 𢎞治湖州府志在縣西南七十里太平鄕銅坑其源發自佛子山水甚清淺不生魚蝦因以仙名至西嶼溪始通舟筏直抵下洛溪合於苕溪
  荻浦 孝豐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其源出自天目蛟龍池 𢎞治湖州府志在孝豐縣天目山東南有瀑布下注數里











  浙江通志卷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三
  山川
  寧波府鄞縣附郭
  府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府堂後假鄮山為名父老相傳宋郡守胡榘取五方土積成此山以鎮郡城
  鎮明嶺 成化四明郡志在郡治南一里三十步髙五丈乃郡之案山也宋天禧中李夷庚為守精地理之學以土增髙數丈後稍平焉袁士元鎮明嶺詩一嶺陂陀鎮四明無風無水自天成閒看來往登瀛客仿彿金鰲背上行
  黌河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西北百步四周學宮黌池 舊浙江通志在學宮西
  昌黎泉 鄞縣志在縣治南二里南倉基內紹興間郡守韓仲通建亭其上故名
  鄞縣城外山川
  四明山 丹山洞天圖詠集在東海上山有四穴通光晷天宇澄霽望之一如戶牖土人名之曰石牕故山以名木𤣥虛雲天下洞天三十有六四明第九其號曰丹山赤水是也按山周三百八十里常有雲氣覆冐於中凡二十里不絶名曰過雲南曰雲南北曰雲北山隴行三十里有峰曰雲根石屋有瀑布如懸河旁曰潺湲洞後漢劉綱為上虞令棄官同妻樊雲翹居洞側得仙術上昇後人立祠奉祀有榭曰樊榭梁隱者孔祐仍居之有鹿中箭來投祐祐為牧豢愈而去故祠側建鹿亭山之木曰青櫺其實味甘而不可猝破山之獸曰鞠侯唐咸通中謝遺塵隱此陸龜蒙皮日休往還各賦詩九首舊浙江通志縣西南百五十里由天台山發脈向東北一百三十里湧為二百八十峰中有三十六峰周囬八百餘里綿亘鄞奉化慈谿及紹興之餘姚上虞嵊台之寧海諸境上有方石四面如窻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曰四明山山為餘姚所轄東七十峰狀如驚浪郭璞言後五百年當立州治至開元置明州適符其言山西連脊起峰狀如奔牛曰奔牛山中有三朶峰鼎足以立漢張平子居焉其支山為杖錫為石樓為松巖為雷峰為大雷為雞籠為烽火樓為峒山為鼈山為西山孟郊送蕭鍊師歸四明山詩閒於獨鶴心大於髙松年逈出萬物表髙棲四明巔千尋直裂峰百尺倒瀉泉絳雪為我飯白雲為我田靜言不語俗靈蹤時步天劉長卿游四窻詩四明山絶竒自古説登陸蒼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瓏開戶牖落落明四目箕星分南野有斗掛簷北日月居東西朝昏互出沒我來游其間寄傲巾半幅白雲本無心悠然伴幽獨對此脫塵鞅頓忘榮與辱長嘯天地寛仙風吹佩玉陸龜蒙四明山九題詩石窻石窻何處見萬仞倚晴虛積靄迷青𤨏殘霞動綺疏山應列圓嶠宮便接方諸只有三峰客時來校隱書過雲相訪一程雲雲深路僅分嘯臺隨日辨樵斧帶風聞曉看衣全濕寒衝酒不醺幾囬歸思靜彷彿見蘇君雲南雲南更有溪丹礫盡無泥藥有巴賨賣枝多越鳥啼夜清先月午秋近少嵐迷若得山頭住芝菌手自擕雲北雲北近陽川人家洞壑連壇當星斗下樓接翠㣲邊一半遙峰雨三條古井煙金庭如有路應到左神天鹿亭鹿亭巖下置時引白麑過草細眠應久泉香飲自多認聲來月塢尋路到煙蘿早晚吞金液騎將上絳河樊榭古榭何時築人應白日飛至今山客説時駕玉麟歸乳蔕懸松嫩芝臺出石微慿闌虛目斷不見羽華衣潺湲洞飛瀑瀉雲根潺潺萬古音似吹雙羽管如奏落霞琴倒穴漂龍沫穿松濺鶴襟何人乗月弄應作上清吟青櫺子山實號青櫺環岡次第生外形堅綠殻中味敵瓊英墮石樵兒拾敲林宿鳥驚亦應仙吏守時取薦層城鞠侯何事鞠侯名先封在四明但為連臂飲不作斷腸聲野蔓垂纓細寒泉碾玉清滿林遊宦子誰與作公卿孫元實游丹山詩四明洞天居第九巨靈劈石開窗牖捫蘿陟巘不憚勞同行況遇忘年友老苔䕶石蒼虎閒飛瀑懸巖玉龍吼豁然人與境俱勝醉歌拍缶忘升斗固知壺中別冇天未必醉翁眞在酒徘⿰彳囬 -- 徊步月憺忘歸世事浮雲竟何有馬廼賢游丹山詩城居久憶洞天名春日登臨杖履輕山雨晴時崖瀑冷巖花落盡石窗明黃冠白髪情偏古野水閒雲意自清便欲去尋劉縣令願擕妻子學長生戴表元四明山中喜晴詩一岡一澗一瀠洄新歲新晴始此迴莎坂南風寅蛤出茅簷西日乙禽來人迷白石羊羣路水卷青天雪裏雷猶是深山有寒食梨花無數繞巖開
  龍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三十里與定海陳山界狀如遊龍故名四明山發脈迤𨓦自南而東北至此
  鹿山 鄞縣志距城三十里名勝志相傳昔有鮑郎射鹿於此及視之乃石也因名
  陽堂山 延祐四明志俗曰青山縣東四十九里四面懸絶下有鮑郎廟
  鄮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三十里按十道四蕃志雲海人持貨貿易於此故名鄮縣在鄮山之隂乃加邑為鄮
  同谷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東四十五里嶄㟧崔嵬融結靈秀玉幾左肱太白右股大涵靈峰居其前後
  阿育王山 阿育王山志山去府治四十里其源始於天台以太白山為近祖有涌現巖乃塔涌之所西晉太康間有劉薩訶者神人指示雲會稽有阿育王寶塔汝往頂禮於是薩訶精誠敬禮至於鄮山忽一夜寶塔從地湧出舍利騰輝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此其一也劉仁本游育王山詩古鄮名山控海涯諸天深䕶梵王家一峰橫玉前陳幾七井沉金下涌沙鐘磬隔林囬鸛鶴松杉夾道走龍蛇明朝更上磐陀石遙睇祥光燭海霞裕嚕布哈游育王山詩育王名剎古流傳燈火於今幾百年舍利有光垂半榻雨花無數散諸天鐵輪髙揭晴軒外玉幾端臨寶閣前最憶能吟澹游叟東湖先渡月波船
  大涵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東三十五里瀕水而秀天霽風晴則水光山色上下相映
  西亭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三十里層巒聳秀下瞰深淵人擬赤壁之勝竝山而居者多髙錢二姓又名髙錢山
  青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西亭山南三里許峰巒疊翠春時臙紅粉白如圖畫
  白石山 鄞縣志距城四十里名勝志玲瓏峭拔上有神仙石棋枰一名火石海舶見者以為光怪
  筲箕山 鄞縣志距城五十里名勝志山即小白嶺元朝請大夫盧元因眈太白之勝結廬居焉
  跘跨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東五十五里瀑布懸崖山有鬼谷先生祠
  太白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六十里視諸山為最髙巔有龍池旱暵必禱焉或曰山以太白星得名又曰近有小白嶺故此為大白非太白也舒亶太白山詩千峰下視盡兒孫仙事寥寥不可聞長作人間三月雨請看膚寸嶺頭雲
  玉幾山 延祐四明志在阿育王山前自寺視之橫陳如幾袁桷望玉幾山詩玉幾峰橫寶塔前彌天消息是真傳蒲團禆板都忘卻似笑當年手指天
  天童山 天童寺志在縣東六十五里晉永康中僧義興結廬感太白星為童子給侍故名有佛跡石玲瓏巖龍隱潭諸勝王安石游天童山溪丄詩溪水清漣老樹蒼行穿溪樹踏春陽溪深樹密無尋䖏唯有幽花度水香范成大自育王過天童松林三十里詩竹輿窈窕入蕭森逗雨梳風冷客襟翠錦屠蘇三十里不知腳底白雲深葉茵天童山詩著足萬松闗東州第一山聽泉窮地脈歴棧近天顔奎畫疎煙外鐘聲逺樹間衲翁曾冇約分我片時閒屠隆玲瓏巖詩巖前老樹掛枯藤辟榖仙人苦行僧四壁秋蛩霜外杵一床黃葉雨中燈
  杖錫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前有七峰上有四明山心四漢𨽻字唐僧紀飛錫至此故名陳萻同黃東發提舉游杖錫山詩十八盤頭翠碧函參差簷棟倚巖嶄桑根已換如來座峰頂猶存太白巖地有栗泥堪當飯山無松木獨宜杉半天圖畫風塵外我有新題居士銜
  梨花山 月波山 百步尖山 延祐四明志皆在東錢湖
  亶洲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東北近海岸
  動石山 太平寰宇記山有堅石髙五六丈下有小石支之暴風雨則其石自動行於山者聞隆隆作聲
  靈山 太平寰宇記郡國志雲山有石鼓臨澗若鳴則野雉翔鳴故曰靈山
  五臺山 輿地紀勝在鄞縣上有開元寺內有六子院
  佛隴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天童山西南二里隱學山 延祐四明志在東錢湖其下有栖真寺放生池徐偃王隱學於此
  陶公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東錢湖中世傳陶朱公常隱於此有釣魚磯在焉洪性登陶公山詩霸越平吳此息機蓑衣終日坐魚磯一竿風月髙名在千古江山舊事非春雨荒臺蒼蘚合夕陽古渡釣船歸探奇欲試登臨興流水無情白鷺飛
  它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五十里四明它山水利備覽大溪之南流皆下其北則皆平地至是始有小山虎踞岸旁以其無山相接故謂它山
  大梅山 霏雪錄在縣東南七十里梅子真隱處石洞仙井丹竈藥爐猶存鄞縣志山有獨秀峰其支隴延結為象峰下有保慶寺朱祐秋日游大梅山詩秋日籃輿度翠微大梅山色碧成圍仙人汲井留丹汞禪老紉荷製衲衣龍䕶法幢天女現經歸寶藏雨花飛此行直欲探幽蹟更入前峰叩石扉劉鼎大梅山詩大梅山下神仙窟與客來遊得遍觀尚有松花留宿供已無藥竈覔靈丹峰巒環遶三摩地澗水盤廽百折湍竹杖芒鞋應不倦題詩日日記清歡
  五峰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金峨山 輿地紀勝在縣南八十里州之控山也鄞縣志其山自道陳嶺分界東屬於鄞西屬奉化朱祐金峨山詩金峨山勢自天來雨後岡巒綠似苔隱隱鼓鐘空谷裏重重臺殿白雲隈青鞵布襪真吾志野草靈苗盡藥材聞説溪山更深處老僧竹屋傍巖開
  厲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南三十五里
  姜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南八十里平原崛起有石洞三其一最大曰後巖中可坐數十人洞後又有一小洞上有小穴形圓如月可仰窺天裡人祠神像於巖中
  茆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南五十里與姜山對峙名勝志上有一井以竿測之其深無底張樞茅山詩今古茅山是勝游秀峰突兀繞滄洲雲含老樹迷還散石擁甘泉咽復流未見巖風晨下鶴祇聞澗月夜鳴蜩道人不是悲秋客黃菊丹楓相對愁
  塔嶺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四十里蒼翠峭立四面環列二十三峰
  錫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常產錫故名建嶴山 鄞縣志距城五十里名勝志峰巒十五矗立於前狀如列㦸鬰然深秀下有寶嚴寺
  清秀山 鄞縣志距城六十五里上有三十六峰清奇秀麗故名
  銀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常產銀故名天井山 四明龍薈在縣西南七十里有五井一巖突然而出者下嵌百仞之淵地僅容側足緣蘿可行至下井之旁石皆光潔又行三里為中井又三里則上井愈入愈險餘二井益險絶人跡罕到旱暵祈禱得金線蜥蜴或蛇蠏之類自下山望之奕奕有光雨輙應張瓚天井山詩緣蘿躡磴共躋攀水色山光逺近間五井龍蟠通海窟半空猿嘯隔塵寰石壇雲冷人稀到溪路苔深馬倦還駐節相看秋社散夕陽簫鼓度前山
  灌頂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南七十里其山直上二十里方至頂有普淨禪院歲納學租宋有採鐵於此者朝㫖禁之
  唐嶴山 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五十里
  雪頭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八十里上有龍湫名胡家聖井
  蜜巖山 鄞縣志距城六十里巖上常產仙密下承深淵人不得取
  陸嶴山 寧波府志在縣西五十里
  翠巖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五十里有秦王石版弓箭洞葛仙翁以泥封之遺跡猶存
  武陵山 鄞縣志距城四十里嘉靖寧波府志舊傳劉阮采藥於此至今桃花萬樹春月盛開如錦綺
  聖公山 鄞縣志距城四十里壁立千仞石室虛明相傳朱彥誠常遇仙於此
  白鶴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四十里
  前嶴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四十六里羣峰起伏靈秀盤結
  楊嶴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三十五里峰巒環拱竹木森然
  蔡家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三十五里
  望春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三十里與白鶴山對峙為邑西小朶
  魯嶴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三十里
  岐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三十里相傳常有異鳥集此又名旗山以張循王陳兵於此
  大慈山 延祐四明志在東錢湖下水嶴宋丞相史魯公葬母於此戴良游大慈山詩水行境謂盡陸出路旋通乃即蒼松徑步入青連宮連嶂既𡷾崒密林亦蔥巃地涉清淨界身游紫翠重臨流玩廣沼企石眺奇峯寒鏡湛秋夕碧玉劃晴空蘭若與巖峻象筵緣教崇謁祠嘅卿相尋僧叩禪宗契理已無像觀念豈有窮願絶區中緣永依塵外蹤嗒然遺身世年齊天地終
  躊躕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一百十里名勝志山路險峻過者躊躕故名王梴躊躕嶺詩秋日澹平蕪登扳興不孤祗疑盤谷道還是輞川圖嵐氣諸峯合溪容衆壑殊何人乘欵叚四顧為躊躕陳著躊躕嶺詩石路崔巍雲上頭北雲南雪此鴻溝誰人題作躊躕嶺不到山心不當游
  石城嶺 寧波府志在縣東四十里即同谷山石城落
  大嵩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七十里
  慈雲嶺 鄞縣志距縣東南六十里在大慈山之南接東淘嶺
  菩提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七十里通奉化黃官嶺 寧波府志在縣南六十五里
  稠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四十五里嶺為鄞慈兩縣之界嘉靖間海道副使李文進命於此設寨
  大皎嶺 鄞縣志在縣西七十里
  響巖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五十五里壁立下浸江水水折作聲則巖中答之故名唐賀知章常隱於此
  北巖 延祐四明志在縣南五十里巖中可容百人暑月清涼
  丹霞嶼 王穉登客越志在東湖中有補陀洞天史丞相浩大母葉目盲欲浮海叅大士史虞涉險鑿此洞待葉來游紿雲普陀因名
  南滄嶴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五十里太白山之南
  綠野嶴 鄞縣志在縣東四十五里
  水簾洞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五十五里太白山之南
  江北墩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北三里桃花渡北其地天成髙阜九十九獨一墩半入於江蓋望氣者故破壞之
  鄞江 寧波府志在縣東北二里即甬江也南接奉化江西接慈谿江三江同會鎮海之大浹江東入於海
  蕙江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六十里水出大晦山踰江口會於句章鄉三港口抵它山堰沙明卉茂奄山原而環之若帶
  蘭江 寧波府志在縣南六十里
  日湖 四明它山水利便覽在城西南隅唐地理志載鄮縣下注云南二里有小江湖太和中令王元暐置小江湖即日湖也名勝志一名細湖周圍二百五十丈有奇其源與月湖俱出四明山一自他山堰經仲夏堰入南門為日湖又名南湖一自大雷山經十字港滙望春橋入西門為月湖又名四湖
  月湖 輿地紀勝在州南湖中有汀洲島嶼凡十曰桞汀雪汀芳草洲芙蓉洲菊花洲月島松島花嶼竹嶼煙嶼四時之景不同而士女游賞特盛於春夏飛蓋成隂畵船漾影無虛日也四明它山水利便覽湖之支渠繚繞城市往往家映修蕖人酌清沚有旱則引它山之水入月湖以濟一城之用
  廣德湖 唐書地理志縣西十二里詳見水利曾鞏廣德湖記源出四明山西七鄉之田水注之者此湖也產有鳬雁魚鱉菱蒲葭菼葵蓴蓮芡之饒舊名鶯脰湖今名大歴八年令儲仙舟之所更也貞元二年刺史任侗又治而大之
  東錢湖 至正四明續志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名萬金湖以其為利重也唐天寶三年縣令陸南金開廣之屢經浚治周囬八十里詳見水利袁士元和嵊縣梁公輔夏夜泛東湖詩短棹乘風湖上游湖光一鑑湛於秋小橋夜靜人橫笛古渡月明僧喚舟鴛浦藕花初過雨漁家燈影半臨流酒闌興盡歸來後依舊青山遶客樓
  馬湖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五十里相傳賀知章洗馬池
  小江湖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唐令王君照修詳見水利
  月兒灣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三十五里包家橋形如新月月出泉即吐湧不絶月中即止
  文溪 戴表元文溪記明之北四十里有溪曰文溪郡志以為山水掩映碧而成文名之也
  橫溪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源出乾坑流至橫溪河
  小溪 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地名童家坂今為沙塞
  錫山龍潭 四明龍薈在縣西南五十里宋淳祐有白龍顯於此又名龍竅屈曲而下莫測其厎
  綵戲橋潭 四明龍薈在縣東五里舊有龍窟廣袤十餘丈深不可測至今甚旱不涸
  金沙井 四明龍薈在縣東五十里阿育王寺東一里許兩山夾路隂沉可畏有龍井七舊名瑞井又名聖井又名鰻井二鰻游泳來去無常邦人禱雨累騐宋元祐元年賜靈淵廟額
  虎跑泉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六十五里天童山西山雙乳泉 寧波府志在縣西三十五里資教寺北味甘色白
  蛟池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北二里
  蜃池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一里
  蓮花池 寧波府志在縣西三十五里資教寺內其花四色又有雙頭白蓮
  放生池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五十里隠學寺內海 嘉靖寧波府志環府境東際鄞之嶦﨑湖頭蔡家墩東北際定海之招寶山後海塘西北際慈谿之觀海龍山東南際象山之爵溪東門奉化之鮚埼裏港海潮自定海入鄞江六十里至府城東北分為二江西北通慈谿東南通奉化潮汐往來各有其候
  慈谿縣
  浮碧山 名勝志縣治負焉北西東三面瀦為湖山浮其上故名馮叔吉縣治記浮碧山峛崺中突起其餘髙以尋計者可百許兩江襟其前望中數百里形勝以茲山收之
  大蓬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又名達蓬山上有巖髙四五丈巖上有三佛跡秦始皇東游欲自此入蓬萊故名周鍔游大蓬山詩靈山名大蓬香水靄簷蔔龍祗乆覆䕶雲物翳深谷拂衣向刼中神斧斫蒼玉至今天上尊靈跡印金粟頗聞開士䜟飛錫隱巖麓坐令湖海間香供走川陸巍巍䖍報地色相儼金屋緬想舊巾缾猶能慰心目籃輿訪蓮社一笑欣自足撫事動幽尋疇能念榮辱松爐裊孤煙餘力付棋局更覺夢中身翛然百無欲
  香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即大蓬山支隴唐常寂大師建寺於此名智度今名香山寺范成大香山詩抖擻軒裳一閧塵任教空翠滴烏巾老身已到藍輿上處處青山是故人
  驃騎山 晏公類要在縣南二十里接會稽典錄雲漢世祖時張意為驃騎將軍其子齊方厯中書郎曾隱於此山因名
  城門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南十五里上有宋城門校尉會稽從事陳詠墓故名
  朱墓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六十里宋台州刺史朱䕫卜居此山因葬焉故名
  闞峰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東北一十里吳太子太傅闞澤居其下故名
  石柱山 慈谿縣志在縣東北二十里
  亶洲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塔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南三里隂陽家謂之青龍山
  九峰山 慈谿縣志在縣東北六十里
  橫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十里
  獅子山 寧波府志在縣東南一十里
  赭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十里土色赤絶頂有龍湫
  大寶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南二里隂陽家謂之白虎山
  雙頂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七里
  釣魚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上有釣臺相傳謝靈運常釣於此
  青木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蘆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推青擁翠秀拔鶴洲鳬渚之上東南一峰名烏石尖上有龍湫名烏石潭
  黃墓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一名覆船山山平坦狀如覆船相傳上有漢黃公墓
  大隱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南三十里晉虞喜常隱於此三召不起遂名焉元豐九域志夏侯曾先地誌雲大隱山口南入天台北峰為四明東足乃謝康樂煉藥之所洞天福地記大隱山第六十三福地在明州慈谿縣天寶觀
  戍溪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晉孫恩盧循入㓂劉牢之禦之屯兵於此故以戍名
  東澄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江水映帶其左
  車廐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會稽記雲越王句踐於此置廐停車秣馬遺跡猶存
  句餘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句章之西餘姚之東山海經句餘之山無草木多金玉郭璞曰山在餘姚南句章北
  虎胛山舊志胛作脾悞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三十里山形聳踞如虎胛隋大業間常鑿山西南斷跡猶存
  鳳凰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四十五里丈亭之上其形如鳳與龍山對峙桂彥良鳳凰山詩鳳凰山下路縈紆老衲幽棲雪滿顱三十六池春水活年來還有鳳雛無
  三過山 輿地紀勝在縣南山勢孤峻臨江潮水縈回舟人理棹雖一過猶三過焉
  石門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五十里上有峭壁如門
  白巖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六十里山麓石臺三層髙五丈其中虛擎如鼎足狀旁石間有膝印又有五指足跡苔蘚莫能蝕相傳昔有仙人以肩正石臺中添一小石柱以支之因名鄉為石臺鄉
  五馬山 慈谿縣志在縣西南六十里
  岡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六十里平曠深邃地多異茗
  石魚山 名勝志在縣西五里又五里為石櫃山俱以形似而名
  雲山 慈谿縣志在縣西十五里
  仙雞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二十里旁有石雞抱子山 輿地紀勝在縣東南十里山勢宛轉盤泊如龍蛇抱子之狀故名
  雨微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五十里舊名龍山上有雲氣即雨或雲雨徵山
  漁溪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五十里石磯枕水彷彿富春
  夜飛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四十五里相傳此山自蜀中夜飛來蜀客識之
  太平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六十里下有村與湖皆名太平
  埋馬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六十里夏侯曾先地誌雲秦始皇游海至此馬斃埋之故名
  石塘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北四十五里
  五峰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有五峰亭亭相峙其下兩崖屹立如門
  五磊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五峰累累相比
  隱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六十里鄞令方軫隱於此故名
  鳴鶴山 輿地紀勝在縣西北六十里昔有鶴棲於此一旦飛鳴沖天而去今有鳴鶴鹽場即此
  浪港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七十里觀海衞城負焉
  瓜誓山 桑嶼山 箬嶴山 廟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縣西北七十里大海中
  向頭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北八十里亦名西龍尾東望伏龍山龍頭以東屬定海龍尾以西屬餘姚二山捍潮其中漲塗漸與山相接古有海塘閘柱屹然今為魚鹽之地
  大忌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北八十里下有暗石為舟航往來所忌嘉靖寧波府志舊在大海中今近岸
  小忌山 成化四明郡志與大忌山對峙
  泥橫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一百里俗名掘泥山在大海中今連大岸
  東向山 算嶴山 黃牛山 延祐四明志俱縣北六十里
  雁門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北四十里通龍山千戶所
  長溪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六十五里溪行可五六里許北通鳴鶴鄉
  石剌嶺 寧波府志在縣北一里石磴蟠紆迤𨓦接縣治
  靈巖 天啟慈谿縣志在縣東北十五里石巖髙峻俗呼為望海尖
  慈谿江 名勝志源自紹興餘姚之太平諸山至丈亭乃岐而為二大江由車廐歴西渡經府城之北至大浹口入於海小江從東南貫縣城中由驄馬橋出東郭一名管山江
  慈湖一名普濟湖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北一里唐開元間縣令房琯鑿廣袤一百五十畆因縣名曰慈以吳太子太傅闞澤舊居呼為闞湖至正四明續志普濟湖在縣東北一里吳太子太傅闞澤徳潤居之謂之徳潤湖後因寶謨閣學士楊簡敬仲居之謂之慈湖劉振之闞湖即事詩秋容到處好碧水湛清輝嶺樹隂逾密湖雲濕不飛亭虛山易入野曠鵲忘歸戶外塵雖滿那能上芰衣謹按楊敬仲以慈湖自號非湖以敬仲所居始名至正志悞也
  白洋湖 寧波府志與杜湖相連西界餘姚詳見水利花嶼湖 至正四明續志在縣東南一十里古有塘瀦水唐貞觀十年刺史任侗修築計一十七頃四十餘畝湖中有小墅春花明媚多於衆山故名
  杜湖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唐刺史任侗重加浚築宋慶厯初主簿周常築塘修閘詳見水利
  西羅浦 天啟慈谿縣志在縣西南二十六里羅仲舒先生所居
  松浦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
  古窰浦 寧波府志在縣西北六十里
  鷄鳴浦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二十里
  黃家浦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二十里
  慈谿 名勝志舊名大隱在縣西南三十里純德錄漢董黯早孤事母惟謹母疾思大隱溪水遠莫時至乃築室溪濵板輿就養疾瘳乃歸因名慈谿
  文溪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十五里受衆山之水互見鄞縣
  漁溪 輿地紀勝在縣西四十五里清潭澈底鱗介不潛
  永昌潭 四明龍薈在縣西南四十四里舊名廣澤潭唐天寶二年常遣使至潭投金龍密以朱筆記其左肋繼而雨降明皇目暏行雨龍左肋上有朱畫及有大寶永昌四字遂賜宮名大寶潭名永昌
  獅子潭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上有石室三層髙數丈及獅子足跡仙人藥臼
  石人潭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




  浙江通志卷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四
  山川
  寧波府
  奉化縣
  印山 嘉靖寧波府志舊名髙青亭山在縣西三十步又以山小而圓土多紅色故名
  鳳山 名勝志自華頂逶迤東來與印山相連一名含光山越五里即華頂山也
  北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二里在華頂山之北華頂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五里山秀而尊上有龍湫
  西圃山 寧波府志在縣西北十里
  鯉湖塘山 寧波府志在縣西十里髙出衆山有奇石山頂有龍湫不涸常出雲以為候
  石嶺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十五里上有石髙聳狀如人形又名新婦巖名勝志有石如鏡臺宋封石嶺夫人祠
  湖山 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二十里剡溪遶後湖水遶前故名
  橫山 延祐四明志在州西四十里腰山為路二十五里奉化縣志上有石文若篆謂之天篆
  小丹山 奉化縣志在縣西六十里名勝志四明山之南剡源之三石村上有二洞如廣廈可容五六十人巖罅水流紫紺赤色雲笈七籖所謂四明洞天丹山赤水是也
  大雷山 延祐四明志在州西南四十里登其山可見海二百里外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一名大慈晉漢時得道之士多隱此山內有金雞洞
  雪竇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六十里上有雪竇寺西五里有奉慈寺山多竒勝有妙髙臺藤龕含珠林錦鏡池石竇千丈巖瀑布泉桃花坑龍隱潭宋理宗嘗夢其處御書應夢名山賜之故有御書亭雪竇寺志按輿圖自天台摘星峰歴華頂至四明山心東來過二十里雲起為雪竇山又名乳峰正峰聳峙四山攅拱兩澗出水交會於前又東折而下逶迤六七里始抵山麓輿地紀勝丹碧照爛飛簷鱗鱗蔚在青嶂間晨霞暮靄遮露萬狀尤為勝槩謝翺夜宿雪竇下方詩眠山枕斧柯獨客愛盤阿畏日生塵夢尋仙到鳥窠下方聞夕磬南斗掛秋河寢服侵雲卷頮泉通瀑和竇分滄海月禪入沃洲歌此地精靈聚中宵弄薜蘿王守仁雪竇山詩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髙閣鳴鐘僧睡起深林無暑葛衣寒壑雷隱隱連巖瀑山雨森森映竹竿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畵圖看
  鎮亭山 漢書地理志鄞有鎮亭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一百里西界於越南跨於天台故其鄉為連山
  梨洲山 名勝志在縣西一百里即四明山之西峰晉時孫興公與兄承公同遊至此偶得梨數枚左右環視莫見其跡意以為仙物也故號其地曰梨洲山
  桃花坑山 延祐四明志在四明山之上二十里雲之南也山巖壁立數仞延袤數百里巖色紅白相間狀如桃花之初發故名
  寶化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南三里為邑之案山奉化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五里一名瑞峰山特起周囬三十里四面皆異名東為栲栳山西為龍潭山頂有龍潭南為吳郎山即後潭山北為南山元史載奉化州山石裂即此山也
  九峰山 奉化縣志在縣東六十里九峰突兀產多烏桕秋霜葉紅爛若春花
  鮚埼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東南五十五里漢書地理志鄞有鮚埼亭師古註鮚蚌也埼曲岸也其中多鮚鄞後析為奉化縣因以為名
  蓬島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南四十里為邑之逺案其源來自四明山兀然為諸山之冠山谷間有龍湫為雩禱之所
  石樓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六十里太平寰宇記在鄮縣南又名石柱山髙六百丈
  九女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
  小梅山 奉化縣志在縣南三十里
  勞山 馬跡山 奉化縣志俱縣南二十五里三山 延祐四明志在州南五十五里屹立大海中如三台然
  塘頭山 廟山 大洞山 舊浙江通志俱縣南六十里
  天門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南六十里列峰排空髙入蒼莾漢書地理志鄞東南有天門水入海有越天門山舊浙江通志一名蜃樓門山瀕海裏港兩峰對峙若天門然舒岳祥天門山詩煙樹連天逺漁樵兩地分仙舟滄海路僧錫石橋雲隂壑收虹影空林散鹿羣我來不敢扣沖漠恐驚聞
  剡源山 戴良剡源記奉化之西六十里有山夾溪而出蓊然深茂者剡源山也以其近剡故名之
  新嶺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二十里由舍輞嶺來山有七十二曲嘉靖間更嶺道於後隴芟闢平坦行人便之謂天平嶺
  大様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八十里
  石昌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一百里
  鄞城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東五十里古鄞城在下舊志雲即赤堇山有草曰赤堇鄞以此名而加邑焉
  貎頭山 清涼山 馬頭山 舊浙江通志俱縣東九十里
  青錦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北一里一名蓮花巖銅山 寧波府志由日嶺出其山甚尊周囬三十里孝感山 奉化縣志在縣東北一十里相傳昔人䘮父廬墓側天忽降甘露草木花皆純白故名
  金鐘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北十里形如鐘漢城山 延祐四明志在州東北二十里山有五代漢時城基樓鑰漢城山詩城復於隍遺舊基山雲漠漠草離離當時雷鼓聲沉後留得寒巖伴落暉
  四明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北六十五里遠連會稽近接天台詳鄞縣
  三嶺山 奉化縣志在縣北十里
  赤莧山 元和郡縣志在縣東十里嘉靖寧波府志夏侯曾先地誌雲亭頭有赤莧山秦始皇遣徐福求訪神仙至此或雲昔有赤莧仙人常居此山因名
  江口山 嘉靖寧波府志自四明山分為雪竇諸山東衍至此而止山上有塔山半有清水菴俯瞰長江山隂為鄞境山陽為奉化境
  梅山 延祐四明志在州西南二十五里或謂梅福曾遊此
  英馬山 寧波府志在縣北三十里相傳有神馬常夜出故名
  大小晦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六十里即四明山南來之兩峰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宋應則入山景色秀麗既而㝠晦故云大小晦
  岳林山 名勝志在縣東北五里梁大同初建崇福寺於此
  黃甘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二十五里
  毛巔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四明山之南接大小晦山巖谷﨑嶇行者艱阻宋紹興初有毛居士者鑿山以便往來
  六詔嶺 寧波府志在縣西百里相傳王右軍常隱此曾詔起之舊志名陸照誤
  唐興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一百里通紹興府界
  桃花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十五里即奉化山之東麓
  山隍嶺 寧波府志在縣南五十里通西店驛寧海縣
  柵墟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六十里宋建炎間立寨於此守戍亦海道一要衝也
  寨嶺 寧波府志在縣東四十五里通東南邊海清修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鵓鳩山下通鄞之小溪五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三十里桑社嶴通白社金溪
  千丈巖 雪竇寺志此雪竇之勝懸崖飛瀑又名飛雪巖鄭清之題雪竇千丈巖詩並海危峰駕六鰲招提深處緣周遭松枝直上蛟龍起濤勢飛來兕虎嘷坐向亭空雲作伴待看身與月爭髙山靈意我酬清賞為酌冰泉讀楚騷
  徐島巖 四明龍薈在雪竇西十五里重崖峭壁數百仞瀑布冬夏不絶巖下有神龍宅焉
  獅子巖 延祐四明志在州東五十里狀如獅子周家嶴 嘉靖寧波府志在華頂山內
  聖井嶴 嘉靖寧波府志在清涼山東南
  棠嶴 嘉靖寧波府志在公棠山
  渠水 漢書地理志句章有渠水東入海
  北渡江舊名奉化江 延祐四明志源於四明之鎮亭山出州之惠政橋下與諸水會南來亘府城之東然後與慈谿江會而入海
  謹按奉化當漢時鄞句章二縣境舊志雲古句章縣在江口山北光溪境上漢書所謂渠水疑即奉化江也故並列之
  萬壽湖 寧波府志在縣東五里即新婦湖本縣放生之處又名放生湖
  廣平湖 奉化縣志在縣東北五里一名寺後湖范家河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北一十里通大江詳見水利西錦溪 奉化縣志自華頂山下過石棋盤東流入城西水門至縣南嘉會橋俗謂之蛇腹溪以兩端稍狹也出城東水門至方勝碶
  剡源溪 至正四明續志在州西七十里導自陸照左溪會同流於公棠逾泉溪會於三江口入北渡達於海舊浙江通志自四明山來其溪九曲
  金溪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五十里源發金莪山東北過白杜河北入北渡江
  隱潭 四明龍薈在縣西北五十里潭居兩巖之下兩巖相抗壁立數百仞仰以窺天僅如數尺瀑泉循崖而落水寒石潔聳人毛骨每遇旱禱旋應如響郟修輔隱潭詩在昔知何人鑿破青山骨飛泉直下來千尺瀉倐忽兩壁蒼翠間一陣風雷突傍無塵埃跡中有蛟龍窟寒氣不可嚮猛勢豈能屈安得當旱年為霖濟萬物
  耀碑潭 延祐四明志在州東二里故老雲官清則潭清陳著耀碑潭詩微風篆水自成碑清月磨潭不受疵萬里此通歸去路扁舟堪載送行詩
  靈濟泉 名勝志在縣西南舊名包家潭
  透瓶泉 延祐四明志在州東三里以磁器貯之水透瓶外
  裏港海 奉化縣志在縣南六十里自湖頭渡分港入天門山至鮚埼接寧海浮溪
  鎮海縣
  印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二里嘉靖定海縣志地湧一石形方如印詳奉化縣
  梓䕃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一里寧波府志東北石壁陡起下有泉水
  巾子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東北二里與候濤山對峙為風濤蔽障
  招寶山 吳萊甬東山水古跡記東偪海或雲他處見山有異氣疑下有寶或雲東夷以海貨來互市必泊此山嘉靖寧波府志縣東北二里舊名候濤山之東南峙一小山僅髙尋丈名昌國山潮汐於此分流舟行可達昌國謝翺採藥候濤山宿山頂精藍夜中望海詩蛟門南去島此地望迢迢積濕侵幡黒生寒入夢飄見燈歸舶夜聞偈解衣朝土植皆為藥山枝不滿樵暗光珠母徙秋影石花消擬候槎回漢寧甘客老遼卻尋徐福島因問始皇橋於彼看日出羽旌焉可招
  金雞山 延祐四明志在招寶山外屹立海中蛟門山 名勝志在縣東海中約十五里一名嘉門山環鎻海口吐納潮汐有蛟龍穴處時興𩗗風怪浪古稱蛟門虎蹲天設之險即此
  虎蹲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五里屹立海口以形得名
  游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二裏海中
  烏石山 嘉靖定海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山巔石色黝黑故名有巨人跡濶六寸長一尺五寸雲佛跡世傳舍利始自此山飛入阿育王山
  盤嶴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南七十里水繞太白山隂而出凡三十六盤宋儒習菴先生陳塤墓在焉
  慈嶴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南九十里古傳左慈隱此
  伏龍山 嘉靖定海縣志在縣西北八十里一名箬山首尾跨東西海門蜿蜒如龍中有千丈巖刺史門石壇乳井海眼泉
  澤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北八十里舊名櫟山宋吏部郎黃震改今名
  施公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北九十里北瞰大洋商舟往來多苦海㓂元至元間縣達魯花赤張進剏巡檢司民乃安居嘉靖寧波府志今置烽堠其上
  龍頭山 嘉靖定海縣志在縣東南十二里側有葫蘆嶠縣令金九成築寨嶠口建樓於上以防海
  石門嶴山 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二十里陳山在東龍山在西儼若二門故名
  徐家嶴山 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七十里有五嶺通往來
  石衕門山 舊浙江通志青雷頭山東南海中數峰崛起潮汐經流其中旁午為十六門亦名十六門山
  瑞巖山 嘉靖定海縣志在縣東南八十里有十二峰宋大中祥符五年有芝草生於青松峰之上守臣康孝基奏聞勅奬紀瑞雲
  雁門嶺 寧波府志在縣西北六十五里西南慈谿界
  大浹江 名勝志在縣南城外自蛟門海洋分派為支江向西泝流七十里抵郡城三港口分流西南六十里至鄞縣它山堰西北二百里抵上虞縣之通明壩輿地廣記定海有大浹江越滅吳將遷吳王夫差於甬東韋昭以為句章東浹口外洲是也寧波府志晉安帝時孫恩㓂上虞劉𥙿戍句章出戰退還浹口宋髙宗航海亦由浹口而出
  黃﨑江 寧波府志在縣東南一百十里自﨑頭海洋分派為支江西北流約半潮至蛟門出大海
  梅江山 寧波府志在縣東南十里自﨑頭海洋發潮西北流入烏﨑頭山港經大嵩通於海
  靈緒湖 嘉靖定海縣志在縣西北靈緒五都周環二十里
  鳳浦湖 嘉靖定海縣志在縣西北靈緒三都周環十八里
  西河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四十里靈緒一都自慈谿縣香山發源東流至靈緒二都由澥浦入海西流向斗門山十五里合大河
  澥浦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五十五里即古之渤澥
  玉泉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廣福院前味甘色白烹茶為勝
  象山縣
  象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治北半里形如伏象其峰圓聳又名圓峰東首大老巖巖下有圓峰故祠
  鳳躍山 成化四明郡志象山聨峰唐乾符二年有鳳翔於上
  王字山 象山縣志在縣東五里頂平夷如王字因名
  鼓吹山 延祐四明志縣東八里其峰崒然孤峻天將雨先有聲如鼓吹鳴
  甸平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東三十里其頂平廣數十畝
  雙泉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四十里大海中上有二穴出泉味極甘冽巖上有巨人跡上馬石相傳安期生常游於此故又名道人山
  瑞龍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十里又名烏龍山周回盤屈如伏龍故名
  爵溪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三十里
  小睦山 象山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
  大睦山 象山縣志在縣東南海中一百里
  西殊山 象山縣志在縣東南海中六十里
  東殊山 象山縣志在縣東南海中八十里
  韭山 象山縣志在縣東南一百里大海中產大韭遍地雲嵐初霽則蜃氣煥發樓臺殿閣龍鳳之形變態萬狀最為奇觀
  馬鞍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其形類馬鞍故名
  秋閈山 象山縣志在縣東南海中一百四十里大薤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南二百里山產大薤自小睦至此俱海中山過此則巨浸茫茫一望無際
  瑞雲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北十里逶迤起伏狀如飛雲
  東臯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北十里內有小穴泉涌不竭名曰旱井又名甘泉
  洪水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北二十里
  西山 珠巖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縣東北三十里大萊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峰秀出如筆
  新羅嶴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二十里舊傳暹羅人繫舟於此以暹為新俗音之訛
  屏風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過此為湖頭渡乃鄞奉之地
  珠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山頂一石圓聳如珠因名蟠延廣濶鎮都凡四
  玉泉山 嘉靖寧波府志去珠山十里山下出泉色瑩如玉味極甘冽
  煉丹山 名勝志在縣治西一里梁陶貞白修煉於此
  鄭行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北十里舊有鄭行居此嶴
  萬松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三十里麓有智門寺李濂游萬松山詩秋出越王關叢林牛斗間坐看東海月飛上萬松山有客乗驄至逢僧射蜃還石床如可借終夕聼潺湲
  塔嶺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十里
  大雷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二十里盤踞數十里
  白巖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三十里
  下沙山 舊浙江通志自白巖東過數步由此至蝦蟆嘴可入於海
  蒙頂山 成化四明郡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上有巖曰花氣巖夏旱少有雲氣必雨
  五雷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有峰相疊而下故名謝仙所生故址
  姜嶼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由此越海登陸則為奉化境
  橫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自蒙頂山與蒼蓋山交峽橫於台明之境故名
  白石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六十裏海港中為奉象之境
  烏嶼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八十里孤懸海中圓如小珠為鄞奉分境
  鷄籠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南五里下有鶴廟玉幾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南十五里縣治案山冠蓋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三十里頂列五峰如冠蓋相望
  五師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昔有五僧修道於上
  靈巖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巖石奇怪極其天巧有瀑布倒流百餘丈
  太平山 象山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
  玉女山 象山縣志在縣西南九十里
  石浦山 嘉靖寧波府志玉女南去五里中為石浦所
  環翠山 從家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縣南十五里三萼山 延祐四明志山有三峰春時雜花交發綺麗可觀
  鷄鳴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七十里
  𤭁瓦山 師姑嶴山 面現山 嘉靖寧波府志面縣治而案海上一望無際俱縣南八十里
  青部山 版場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縣南九十里後門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一百里跨山而城為昌國衞
  東門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一百二十裏海中兩峰對峙即漢書所載天門也髙二百丈周二十五里明初建衞於此有昌國舊城先未析象山時以山在南海中接寧海之東境故名東門亦海道之要衝也互見奉化
  大門山 石壇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縣南一百三十里
  東西濤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南海中一百二十里四面風濤未嘗少息因名
  大佛頭山 名勝志髙出海中諸山數百丈周一百餘里日本入貢以此山為向道內平曠膏腴耕種甚利事林廣記有東仙源為海中福地即此
  台明嶼山 嘉靖寧波府志兩山對峙於中流為台明二郡分境俱縣南一百五十里
  秋蘆門山 楊大嶼山 嘉靖寧波府志踰此則為東甌境俱縣南二百里
  石門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北六十里寧象分界
  西溪嶺 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五十里象寧分境黃部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九十里
  黃枝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八十里界寧海司頭嶺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蓮花巖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十里色赤如千葉蓮花
  鬼洞巖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西五十里巖洞空濶容十數人上有天窗下有石几
  佛頭巖 延祐四明志在縣南二十五里巖髙千餘丈上如佛首中斷如蜂腰岌然欲搖又名搖環巖
  定風巖 象山縣志在縣東十里許一名旋倒山上八面風起至此獨息因名
  鋸門洞 四明龍薈在縣東南三十里在鋸門山巖半壁中濶三丈許其圓如規洞內有二潭中一石筍如柱下有橫石如閾洞口石壁兩分如左右手內案小睦山如圓珠外案大睦山如筆架潮至洞下聲震如雷宋寶慶志雲世傳五龍聚會於此每歲上已邑人候潮退入洞觀之有巖花石乳繽紛懸墜下有五色石子瑩潤光潔類寶石可愛歲旱或投以朱書鐵簡風雨立至
  北港 嘉靖寧波府志東達於洋西距鮚埼由陳山渡一潮至方門再潮至烏埼三潮至府城下
  玉帶溪 象山縣志源出鳳躍山流至永安橋自西而東經儒學前入長樂橋以其環遶縣市中故名玉帶溪
  海 嘉靖寧波府志東曰錢塘南曰大睦西南曰東門皆蕃舶閩船之所經自錢塘而北則定海自東門而南則台溫
  定海縣
  定海山 在縣東元名舟山有山崒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舊昌國縣山也明初縣廢𨽻昌國衞
  國朝康熈二十五年海氛蕩平開復舟山
  聖祖仁皇帝御書定海山三字勒石建亭永鎮東溟二十
  七年建縣治即
  賜名定海縣而改舊定海為鎮海縣
  大椎山 大徳昌國州志即州治照山儼若屏障在前四望其形如一
  觀山 定海縣志在城東南半里宋建道隆觀於其下故名
  黃楊山 大徳昌國州志在州東北通陸之處極巉巖險峻一峰傑出人目曰黃楊尖
  翁山 延祐四明志一名翁洲州東三十里徐偃王所居也今城址猶存抱樸子論古仙者之藥以登名山為上而以海中大島嶼若會稽之東翁洲之類者次之乾道間畊者得銅鼎一無足而有耳亦不穿中可容斗餘而底之埃墨猶在遂歸進士陳節謂煉丹之遺器定海縣志葛仙翁煉丹於此故名
  東霍山 吳萊甬東山水古跡記山多大樹徐市蓋駐舟於此大德昌國州志在海東北環以大洋世傳徐福至此山有石宛如一秤修竹森立風枝掃拂常無纎塵
  甬東山 定海縣志在縣東十里史記所謂吾置王甬東之地蓋東南之主山也路史史記句踐平吳徙夫差於甬東杜預雲甬東乃句章東海中洲地也
  鼓吹山 定海縣志在縣東四十里山之隂曰戰洋曰馬嶴古有徐偃王祠值風雨晦㝠隱隱若有鼓吹聲居人以此名之
  鎮鰲山 定海縣志在城西北隅宋元州治俱在山麓今為總鎮府宋淳熈間賜名鎮鰲
  蓬萊山 吳萊甬東山水古跡記昌國北界有蓬萊山衆山四圍峙立旋繞小嶼屹如千尺樓臺中有紫霞洞隱隱有神仙題墨漫不能辨
  補陀洛伽山 普陀山志在昌國東海中今屬定海縣去郡城約三百里補陀洛伽蓋梵名也華言小白花華嚴經言善財第二十八叅觀音菩薩説法處又曰海岸孤絶處一名梅岑以梅子眞曾煉藥於此也
  石門山 大德昌國州志在州東通陸逈絶處名極樂嶼下瞰大海渺無涯涘旁有兩山對峙如門出入
  雙髻山 定海縣志在縣北十里有二峰如髻矗立天表諸山環繞為縣治之主山
  蘆花山 鳳尖山 定海縣志俱縣東五十里沈家門山 定海縣志在縣東九十里外通蓮花洋最為要地
  馬跡山 大德昌國州志在海東北安期生洞在焉斗門山 定海縣志在縣北三十五里有龍潭曉峰山 定海縣志在縣西南六里可望日出大小洛伽山 定海縣志在縣東一百二十裏海中與普陀接近
  龜山 定海縣志在縣南約三裏海中為定邑案山金塘山 定海縣志在縣西約八十裏海中周百餘里泉甘土肥洵稱沃壤
  岱山 定海縣志在縣西約百二十裏海中周逥四百餘里土厚田瘠以漁鹽為業
  大榭山 定海縣志在縣西南約八十裏海中寛廣百里土肥民稠
  蘭山 定海縣志在縣東北約五十裏海中
  石弄山 延祐四明志在縣東南山石玲瓏故名馬秦山 定海縣志縣東南約四十裏海中大德昌國州志昔有碧雲菴馬耆禪師修道於此與黃給事龜年等聨句刻諸石
  桃花山 延祐四明志在東南世傳安期生煉丹之所常以醉墨灑石成桃花紋因名
  烈表山 舊浙江通志在金塘山西北隔一小港相表裏亦名烈港
  鐵杵山 舊浙江通志西南童山首尾大而腰細橫臥海中如杵然
  岝峉山 吳萊甬東山水古跡記東從舟山過赤嶼轉入外洋望岝峉山山出白艾地多蛇大德昌國州志在海東山之巔
  黃公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昌國東海中昔黃公能以幻術制虎斃於此山故名西京雜記東海黃公少時為術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髪立興雲霧坐成山河及衰老飲酒過度不復能行其術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黃公乃以赤刀往厭之遂為虎所殺
  塔嶺山 大德昌國州志在黃公山南有石如婦人狀春月多杜䳌花
  順母山 嘉靖寧波府志在縣東海中有石如牛形人謂石牛
  竹嶼山 大德昌國州志與舟山對境兩山夾峙上有叢竹附潮而上者由此謂之竹嶼門
  雲嶼山 大德昌國州志與竹嶼對峙山勢稍崇雲氣常滃欎附潮而下者由此謂之雲嶼門
  盤嶼山 嘉靖寧波府志與竹嶼山隔海對峙山勢盤旋故名
  寺鐘山 大德昌國州志在秀山去州隔一潮山之頂有古佛殿基堦砌儼然傍有井甃以磚凡遇隂晦隱隱聞鐘聲因以為名
  佛嶼山 大德昌國州志在秀山上有一峰表表持立望之儼如丈六金身相旁睨如背負一小佛狀甚怪
  西蘭山 大若山 檉岸山 浡塗山舊名浮塗 𱴻石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昌國南海中
  小竿山 大竿山 崑斗山 麻山 蛟山 登部山 黃砂山 徐公山 雙嶼山 石珠山嘉靖寧波府志俱昌國東南海中
  東勾曲山 石馬山 石牛山 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昌國東海中
  浪港山 深水山 莆山 蛇山 竹山 洋山東蘭山 西枯山 東曉山 東枯山 桑子
  舊名桑石 石蜀山 東朐山 川石山 北壁山大衢山 小衢山 三星山 冷嶼山 西須
  山 須皓山 落華山 青䦒山 丁興山 陽山 陳錢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昌國東北海中
  大磧山 東乳山 東岱山 西胊山 大洋山弔嶼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昌國北海中
  回峰山 西良山 長塗山 三姑山 灘山 長白山 西岱山 正䇿山 吳農山 如岸山橫子山 冊子山 西桑山 五嶼山 宜山龜鱉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昌國西北海中
  嘉門山 曉峰山 小茆山 大茆山 三山 砂羅山 嘉靖寧波府志俱昌國西海中
  藿山 黃石山 鷄鳴山 東豸山 大板洋山西豸山 黃馬乳山 虎頭山 白踏山 大桑山 青屯山 黃隆山 楊岸山 畫栲門山小磧山 黃羅門山 大小板山 綠獅山 大小鐲山 廟址山 嘉靖寧波府志皆在海中莫詳所在
  謹按黃公以下諸山逺在海洋環遶縣境故因嘉靖志存之
  書字巖 嘉靖浙江通志一名桂竹嶼俗傳羅隱留題於上字蹟隱隱可見
  箭巖 大德昌國州志在馬秦後沙上有箭孔故名響巖 大德昌國州志在馬秦去州隔一潮巖石玲瓏遇隂晦則空洞有聲
  葛仙峰 定海縣志在金塘山視諸峰為最髙世傳葛仙翁憩此山有煉丹井乆旱不涸
  十二峰 舊浙江通志在東胊山峰列十二森秀可觀
  蓮花峰 大德昌國州志與馬秦山碧雲菴對峙三石層出如蓮花上有佛腳跡拄杖印馬跡痕山之四隅各有小浮圖地產草一種名長生不死雲
  玉峰 大德昌國州志在岱山鷂子尖嶺下岡巒秀㧞林樾蒼潤時有白霧蒙其巔人以為福地
  盤陀石 天中記明州昌國東海中有盤陀石平廣可立百餘人下瞰大海正扶桑日出之地燭龍將駕天光煥發頃焉一輪湧出其大有不可名者
  觀音洞 吳萊甬東山水古跡記自梅岑山東行西折為觀音洞洞瞰海外巉中裂大石壁紫黑旁罅而兩岐亂石如斷圭積伏蟠結晝夜作魚龍嘯吼聲
  善財洞 吳萊甬東山水古跡記梅岑西為善財洞峭石齧足泉流滲滴懸纓不斷
  龍女洞 普陀山志在潮音洞外有石壁立中窅不可測
  白泉湖 定海縣志縣東北周環三十里瀦水溉田源泉沸涌舊志名富都湖至正四明續志又名萬金湖
  查浦 嘉靖寧波府志在昌國夏侯曾先地記雲吳伐越次查浦即此
  黃馬溪 至正四明續志在州西北五十里南墠水從柰嶺發源流注於海
  芙蓉洲 貝瓊逺清堂記距昌國縣東三百武有洲曰芙蓉其水縈紆南流以入於海洲之上皆蓮芙蓉其異名也
  海印池 定海縣志在普陀產白蓮
  九節龍潭 四明龍薈在翁洲東五里田塍間昔人汲水得鰻刀臠九段烹諸釜俄頃不見翌日復汲於潭其鰻洋洋九節游潭中人皆異之旱往禱焉
  岱山龍潭 四明龍薈在縣東北山上有潭三濶不滿丈深不盈尺禱雨投以尺書則有物若蠏若鰻者出誠或不至書浮水面不沉
  大海 定海縣志東接三韓日本南通閩粵西北直抵遼東潮汐往來日有定候
  蓮花洋 定海縣志在縣東往洛伽必徑此普陀山志倭人入貢見大士靈異欲載歸海生鐵蓮花舟不能行懼而還之得名以此





  浙江通志卷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五
  山川
  紹興府
  興龍山舊名臥龍山 嘉泰㑹稽志舊名種山越大夫種所𦵏處一名重山種訛成重也寳慶㑹稽續志按元微之州宅詩序州之子城因種山之勢盤繞廻抱若臥龍形故取以為名紹興府志今府署據其東𪋤山隂縣署在南𪋤姜䕫同朴翁登臥龍山詩龍尾回平野簷牙出翠㣲望山憐緑逺坐樹覺春歸草合平吳路鷗忘覇越機午涼松影亂白羽對禪衣
  國朝康熈二十七年
  聖祖仁皇帝南廵駐蹕茲山改名興龍山
  火珠山 嘉泰㑹稽志在臥龍山東隅小而圜絶類龍頷之珠明一統志在府治東按察分司後
  蛾眉山 名勝志在火珠山下百餘歩石隠起土中狀如蛾眉
  龜山 嘉㤗㑹稽志在府東南二里一名飛來一名寳林一名怪山越絶書龜山句踐所起遊䑓也東南司馬門因以灼龜又仰望天氣覩天怪也水經注縣西門外有怪山本琅琊郡之東武縣山也飛來徙此吳越春秋稱怪山者東武海中山也一名自來山百姓怪之號曰怪山亦曰龜山越王無疆為楚所伐去琅琊山東武人隨居山下逺望此山其形似龜故有龜山之稱紹興府志上有應天塔今呼為塔山方干龜山詩䆳巖喬木夏生寒牀上雲溪枕上看臺殿漸多山更重卻令飛去即應難李孝光龜山詩山似瑯琊小地將秦望雄越王歌舞處今作梵王宮
  陽堂山 名勝志在臥龍山南三里府城跨其脊其南𪋤出城外踆於河湟一名鮑郎山山北舊有鮑郎祠太平寰宇記郡國志雲山有鮑郎祠本名蓋一名信後漢人生好獵死葬於此兒忽夢當更生開棺視屍𫤌然但無氣耳人事之頗有靈驗
  蕺山一名戒珠山 名勝志在臥龍山東北三里許産蕺越王句踐常採食之晉王羲之宅在焉後捨宅為戒珠寺
  白馬山 名勝志在蕺山東南一里許土漸削山石依然
  彭山 名勝志在白馬山東舊經雲彭祖隠居之地有助海侯廟
  翁洲 嘉泰㑹稽志在府學之東㑹稽境郡國志雲徐偃王居滃洲即此
  謹按㑹稽風俗賦注引十道志雲翁洲在海中徐偃王所居嘉靖寧波志亦云翁洲昌國東三十里一名翁山徐偃王常居此唐置翁山縣以此命名二說良是㑹稽志所云未知何據存以俟考
  簞醪河 山隂縣志在縣治東即府河嘉泰㑹稽志一名投醪河一名勞師澤
  運河 嘉泰㑹稽志在府西一里屬山隂縣
  新河 名勝志在府城西北二里唐元和中觀察使孟簡所開
  鵞池 𢎞治紹興府志在蕺山戒珠寺前舊經雲是王右軍養鵞之所
  洗硯池 𢎞治紹興府志在白馬山下舊經雲是王右軍洗硯處
  清白泉 嘉泰㑹稽志在府治內清白堂側范文正公記西巖下獲廢井泉甘而色白淵然丈餘引不可竭魏𩦸清白泉記清白泉者在紹興臥龍山下郡治內之西隅景泰某年郡守白公得之於灌莽中究其自實宋寳元二年范文正公守郡以廢井而得旣浚滌之遂名曰清白泉兾汲斯泉者無媿斯名也後東嘉王十朋來簽郡幕作㑹稽賦有飲清白以自娛之句豈不因是泉而發與自文正之去泉之廢不知其幾百年今守白公乃得之於旣廢之後夫豈偶然者哉
  三汲泉 輿地紀勝在臥龍山𪋤泉甚淺不過有水數斗然汲盡已滿未常竭也
  靈鰻井 𢎞治紹興府志在寳林山井有靈鰻時出見林景熈寳林鰻井詩雲根藏海眼靈物此中蟠吐沫晴巖雨飛隂夏木寒何年化龍去半日待潮看消長從誰問微吟倚石欄
  山隂縣城外山川
  亭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一十二里太平御覧晉司空何無忌臨郡起亭山椒極望巖阜基址猶存因號亭山
  侯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四里舊經雲南湖侯山迥在湖中俗稱九里山昔時去縣之數也晉書孔愉傳愉為㑹稽內史在郡三年乃營山隂湖南侯山下數畆地為宅便棄官居之朱彜尊侯山讌集詩侯山山上放龜臺百尺紅亭鏡裏開試問花源齊列坐何如蘭渚逺浮杯廵檐浦樹迎人出卷幔沙禽拂席廻我欲臨風歌一曲起行松月重徘徊
  陳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里太平御覧昔有善射者陳音越王使簡士習射於郊外因死為冡今開塜壁悉畵作騎射之象因以名山
  麻林山 越絶書一名多山句踐欲伐吳種麻以為弓弦使齊人守之越謂齊人多故曰麻林多以防吳去縣一十二里
  龍尾山 紹興府志在府西南二十里與臥龍首尾相望
  容山 山隂縣志去縣西南二十七里其上平曠可容故名
  六峰山 紹興府志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有溪出山𪋤
  峽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二十里兩山相峙故名
  項里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二十里世傳項羽流寓於此嘉泰㑹稽志有溪清澈居民二百餘戸
  絹山 嘉靖山隂縣志去縣西南六里石紋如疊絹土人呼曰絹山
  法華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舊經雲晉義熈中僧曇翼誦法華經感普賢應現因置寺
  花徑山 山隂縣志去縣西南二十五里多桃李榆桞望若雲錦包絡山谷故名
  直歩山 紹興府志與花徑山相近下有溪入鏡湖木客山 山隂縣志去縣西南二十七里吳王好宮室越王使木工三千餘人入山伐木一年無所得木工思歸而歌木客之吟一夜天生神木其大二十圍其長五十尋陽為文梓隂為楩楠乃伐而獻之
  蘭渚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南二十七里晉王右軍修禊序雲此地有崇山峻嶺蓋謂此山也
  玊架山俗呼筆架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三十里三峰如筆格秀麗可畵
  大巖山 紹興府志在府城西南一百十五里山形若冕旒又名冕旒山宋時宮闕在錢塘者與山相對
  清化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趙王尖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浮丘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世傳浮丘煉丹於此
  離渚山 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內有謝尚書塢
  柯山 山隂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山皆石其下有水曰柯水有石佛髙十餘丈朱彜尊柯山詩柯亭山下路修竹暮紛紛衆壑千尋暗雙崖一境分江光明草樹日氣冷江雲更憶中郎笛寥寥不可聞
  謹按後漢書蔡邕傳注張騭文士傳雲邕告人曰昔經㑹稽高遷亭見屋椽竹東間第十六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伏滔長笛賦序雲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竒聲獨絶柯山得名以此戴冠府志遺之
  寓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環山皆水
  聖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二十九里
  三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九里與臥龍岡勢相連嘉靖山隂縣志去縣西九里鑑湖中陸游遊息之所
  鳯凰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五十五里
  牛頭山 山隂縣志去縣西六十五里唐天寳間改名臨江山
  羊石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北三十六里有石如羊故名
  馬鞍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狀如馬鞍唐天寳間改名人安
  上方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北四十里與下方山相連有下方寺
  塗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舊經雲禹㑹萬國之所按史記國語禹㑹諸侯於㑹稽防風氏後至誅之書曰禹娶於塗山注塗山國名左傳禹㑹諸侯於塗山杜預注在壽春說者雲今濠州也蘇鶚演義雲塗山有四一㑹稽二渝州巴南舊江州三濠州四當塗縣自越絶等書皆云禹娶於㑹稽塗山其說不經葢禹㑹諸侯於㑹稽則信而有徴至娶婦處則好事者傅㑹於此非其實也㑹稽風俗賦注按左傳哀公七年諸大夫對孟孫曰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玊帛者萬國杜預注云塗山在夀春東北孔頴逹雲夀春縣也又淮南子原道訓禹㑹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許慎注云塗山在九江當塗縣愚按漢之當塗晉之壽春此相接之境也當塗後廢夀春今存其說與杜氏相符矣越之舊經與太平御覧並引郡國志雲塗山禹㑹萬國之所以為在越中其說與杜氏許氏相戾唯曽子開等為九域志不膠承襲之非故越州古跡不書塗山可謂得其實矣
  謹按禹㑹諸侯於塗山施宿以為當在㑹稽史鑄以為當在夀春施宿之言為是而引據未詳考吳越春秋雲苗山禹改為㑹稽苗即茅山又雲塗山則塗山即㑹稽山為禹致羣神之所見史記孔子世家注云守山川之祀者為神謂諸侯也以吳越春秋史記証之塗山當在㑹稽但不應於山隂別出一塗山或後人傳訛耳若明戴冠府志以左傳南望三塗為塗山則杜注眀雲太行轘轅淆澠謂之三塗未甞確指山名亦非實據也
  西余山 於越新編在府城西北四十二里一名西扆謂禹負扆朝諸侯處
  碧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山有碧石故名
  烏風山 紹興府志在縣西北五十里濵於海有洞出烏風一名龜山當潮生時逺望之宛然如龜出沒水中今名白洋山
  蜀阜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三十五里舊經雲山自蜀飛來帶兒婦二十餘人善織美錦自言家在西蜀十道志雲句踐以寡婦居此令軍人游焉一名獨婦山越絶書句踐將伐吳徙寡婦致山上以為死士示得専一也
  梅里尖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北二十里嘉泰㑹稽志其隂為梅仙塢以梅福里得名
  巫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十八里越絶書雲越𩴄神之官死𦵏其上嘉靖浙江通志一名梅山漢梅福居此戴表元梅山詩梅尉功成後安知不此來路逢耕者問山是化人開樵隴低通海茶村暖待雷𤣥談亦可隠不用墾蒿萊
  下馬山 山隂縣志去縣北二十五里舊經雲秦始皇東廵息駕於此有石如蟾亦名蟾山俗名蝦蟇山山多露石兩崖夾水石骨橫亙水底曰石檻
  璜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三十里滙小江勢小而環抱若璜故名
  大峰山 紹興府志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多梔白花黃柎黃實多硌石有洞焉石投之泠然有風曰風洞
  玉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三十三里舊經雲唐貞元元年浙東觀察使皇甫政鑿此山為斗門八閘洩水入江按唐書地理志山隂縣北三十里有越王山堰皇甫政鑿山以蓄泄水利與舊經相合即此
  石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吳越備史乾寧三年錢鏐討董昌攻石城去越三十里即此
  古博嶺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南四十五里羣峰交峙中有一徑南逹楓橋至諸曁界曠寂稀人煙徃徃虎豹棲止俗訛為虎博嶺姚寛古博嶺詩北風獵獵駕寒雲低壓平川路欲昏人馬忽驚俱辟易一聲乳虎下前村
  看怕嶺 嘉靖山隂縣志在縣西南八十里其路峻險行者皆懼
  白峰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一百十里刑塘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五十五里世傳禹築塘斬防風氏故名㑹稽風俗賦注賀循㑹稽記雲防風氏其身三丈刑者不及乃築髙塘刑之故曰刑塘
  古城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西五十里越王允常築城處
  大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西六十五里一名梅山嶺
  越王崢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西南九十里越王句踐於此棲兵又名棲山
  仙人洞 霏雪録在山隂縣西北六十里越棲峰下乃宋九江葛秋巖慶龍游息之所王君理得函骨於石洞至今號葛仙洞
  磨鏡石 𢎞治紹興府志在鏡湖邉任昉述異記世傳軒轅氏鑄鏡於此今石尚存
  西小江 山隂縣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其源在諸曁之浣江分為二𣲖初出天樂徑流蕭山轉東北逹於海天順元年太守彭誼建白馬山閘以通三江口之潮閘東盡漲為田於是江水不通於海矣互見水利
  錢清江 萬厯紹興府志府城西五十里浦陽江下流漢劉寵投錢處今通為運河陳淵錢清江待潮詩江潮來去自有時扁舟閣淺心如飛岸容霜竹青照眼春信梅花香撲衣天寒鄞江道路阻嵗晏錢清風俗非故國囬首二千里落日看盡行雲歸栁貫過錢清江詩浦陽配三江猶以小絜大我家其始源涓流激湍瀬到茲直逹海混混百川㑹歸墟豈其豐出坎亦非殺贏縮總如一真源自霶沛浮舟絶江津浪觸銀花碎朝曦如青蓮升光破煙靄歸雲回望長鴻飛渺天外高啟夜發錢清詩錢清渡頭船夜開黃茅苦竹聞猿哀客官釃酒水神廟風雨滿江潮正來蒸飯炊魚坐篷底不覺舟行兩山裏櫂歌早過越王城東方未白啼鴉起朱彜尊初秋泊錢清江詩錢清江口水平隄雲木參覃磴不齊川靜未聞鴻雁渡雨昏時有鷓鴣啼逃名梅尉來吳市避地梁生入㑹稽枉自含情臨北渚秋風嫋嫋草萋萋
  鏡湖 名勝志在城南三里一名鑑湖任昉述異記軒轅氏鑄鏡湖邉或雲黃帝獲寳鏡於此又雲本王羲之語山隂路上行如在鏡中游又名長湖水經注云浙江又東北得長湖口湖廣東西百三十里北㵼長江又名太湖郡國志雲石帆山北臨太湖水深不測傳與海通源出㑹稽之五雲鄉綿跨山㑹二縣周三百五十八里總納二縣三十六源之水東至曹娥西至西小江南至山北至郡城其初本通潮汐漢永和五年太守馬臻始築塘畜水界湖為二曰東湖曰南湖南湖屬山隂東湖屬㑹稽唐𤣥宗賜祕書監賀知章鑑湖一曲又名賀監湖自宋熈寧以後湖漸廢為田今俗呼白塔洋僅長十五里卽鏡湖處也互見水利寳慶㑹稽續志本名慶湖賀鑄慶湖遺老集序雲賀本慶氏吳王僚遇公子光之禍王子慶忌奔衛妻子幷度浙水隠㑹稽上越人哀之表其族日慶氏名其田曰慶湖今為鏡湖傳訛也漢安帝時避帝本生諱改賀氏水亦號賀家湖家牒載謝承㑹稽先賢傳敘畧如此宋之問泛鏡湖南溪詩乗興入幽棲舟行日向低巖花候冬發谷鳥作春啼㳫嶂開天小業篁夾路迷猶聞可憐處更在若耶溪陸游鑑湖歌千金不湏買畵圖聼我長歌歌鑑湖湖山竒麗說不盡且復與子陳吾廬桞姑廟前魚作市道士莊畔菱為租一灣畵橋出林薄兩岸紅蓼連菰蒲村南村北鴉陣黒舍東舍西楓葉赤每當九月十月時放翁艇子無時出船頭一束書船尾一壺酒新釣紫鱗魚旋煮白蓮藕從渠貴人食萬錢放翁艇子長便便暮歸稚子迎我笑遙指一抹西村煙
  菱塘湖 嘉靖山隂縣志在縣西五十里湖多菱葑故名廣三千七百二十餘畝近被侵佔為田水不甚蓄互見水利
  黃𩺞湖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北十五里
  餘支溪 名勝志鏡湖之別𣲖也水經注云山隂縣西南四十里有二谿東谿廣丈九尺冬煖夏冷西谿廣三丈五尺冬冷夏煖二谿北行三里至徐村合成一谿廣五丈餘而溫涼不雜蓋山海經所謂茗水也
  射浦 越絶書句踐教習兵處也去縣五里
  查浦 山隂縣志在縣西一百里句踐陳兵處紀家滙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一百里
  沉釀埭 嘉泰㑹稽志在若耶溪東十道志鄭𢎞舉送赴洛親友餞於此以錢投水依價量水飲之各醉而去一名沈釀川
  蘭渚 蘭亭考越州山隂有蘭渚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王右軍曲水賦詩作序於此
  離渚 𢎞治紹興府志在府城西三十里發源自唐里六峰諸山縈廻合離渚溪
  懽潭 山隂縣志去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水清味甘右軍墨池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按宋志雲每朝廷恩命至池水必先黒
  玊帶泉 舊浙江通志在琵琶山下泉味甘而冽色微白故謂之玉帶
  半月泉 西溪叢語李紳天衣寺詩殿涌全身塔池開半月泉此泉隠巖下雖月圓只見其半最為佳處紹興初僧法聰鑿開巖上名曰滿月甚可惜也
  海 明一統志在縣北三十里曹娥錢清浙江三水所㑹謂之三江海口
  㑹稽縣城外山川
  㑹稽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十三里周禮揚州之鎮山曰㑹稽山海經雲㑹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玊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史記雲禹㑹江南計功命曰㑹稽㑹稽者㑹計也吳越春秋雲禹登茅山以朝羣臣乃大㑹計更名茅山曰㑹稽山輿地誌雲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狀如覆鬴亦謂之覆鬴山十道志雲一名苖山一名塗山吳夫差入越越王以甲楯五千保㑹稽山水經注㑹稽之山古防山也亦名鎮山又曰棟山越絶雲棟猶鎮也太平御覧隋開皇十四年詔㑹稽等山並就山立祠唐開元十四年封四鎮山為公㑹稽曰永興公有南鎮永興公祠栁貫望㑹稽山詩城東鑑湖道水光翻夕鷗雲破青靃靡稽峰芝掌浮悠然動予矚玉女開明眸固知穴可探卻恐書難求蒲蓮浩如海微風挾輕舟前山與後嶺導從森幢旒誰將北斗旗漸進東瀛洲桂枝倘堪折衰白媿重遊
  宛委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十五里上有石簣壁立干雲升者累梯而上十道志石簣山一名宛委一名玊笥㑹稽風俗賦韞玊有笥有懸崖之險亦名天柱山昔禹治水歌功未成齋戒於此得金簡玉字因知山河體勢遁甲開山圖雲禹治水至㑹稽宿衡嶺宛委之神奏玊匱書十二卷禹開之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是也吳越春秋宛委山中藏金簡書禹廵衡山見赤繡文衣男子自稱元夷蒼水使者雲欲得簡書知導水之方請齊於黃帝之岳乃登山發石果得其文
  秦望山 水經注在州城正南為衆峰之傑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頂七里縣隥孤危徑路險絶記雲扳蘿捫葛然後能升山南有嶕峴峴裏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都也
  刻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鵞鼻山水經注秦始皇登稽山刻石記功尚存山側孫暢之𫐠征書雲丞相李斯所篆也元豐九域志秦始皇刻石前有方石數丈雲是始皇坐兩廂分石八所云是丞相以下坐西溪叢語越王棲於㑹稽宮娥避於此又雲娥避山
  望秦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三十二里始皇登此以望秦中一名天柱峰亦名卓筆峰
  雲門山 雲門志畧在府城南三十里晉義熈二年中書令王獻之居此有五色雲見詔建雲門寺水經注玊笥竹林雲門天柱並疏山創基架林裁宇割澗延流盡泉石之好嚴維同韓員外宿雲門詩中令遺蹤在仙郎此夕過潭空觀月定澗靜見雲多竹翠煙深色松聲雨㸃和萬縁俱不有對境自垂蘿劉長卿上巳日與鮑侍御泛若耶游雲門詩蘭橈漫轉傍汀沙應接雲峰到若耶舊浦滿來移渡口垂楊深處有人家永和春色千年在曲水郷心萬里賒更見漁舟時借問桃源幾路入煙霞髙似孫別雲門詩回首雲邉更看松風流王謝舊行蹤不知誰繼諸賢後半夜來聼六寺鐘
  何山 雲門志畧在雲門西一里宋何子季所居王十朋謂秦刻石在其上
  若耶山 雲門志畧在府城南四十四里下有采蓮田東又有若耶嶺舊經雲葛𤣥學道於此太平寰宇記若耶山葛𤣥所隠桐幾化成白麂三足共行二頭並食山下有壇壇旁有石謂之葛仙公石
  赤堇山 名勝志在㑹稽山南舊經歐冶子為越王鑄劍之所一名鑄浦山越絶書赤堇之山破而出錫亦名錫浦國䇿破堇山而出錫薛燭曰赤堇之山已合無雲張景陽七命耶溪之鋌赤山之精山傍有井歐冶子取水淬劍曰歐冶井有洞曰玉洞
  榖米山 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南七十里十道志舜常耕此山天䧏嘉榖故名
  白鶴山 陽明洞天圖經在縣東一十六里孔靈符㑹稽記雲此山在射的山西南水中有白鶴為仙人取箭又名箭羽山
  射的山 寳慶㑹稽縣志在縣南十五里與白鶴山相連水經注逺望山的狀若射侯故謂之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為貴賤之準的明則米賤的昬則米貴
  葛山 明一統志在府城東一十里句踐種葛於此剌涪山 萬厯㑹稽縣志在雲門山南一名明覺山蓋明覺寺基也頂有池大旱不涸
  石帆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府城東十五里水經注山東北有孤石髙二十餘丈廣八尺望之如帆因以為名雲門志畧在射的山北石壁高數十丈中央少紆狀如張帆陸游宿石帆山下詩繫舟禹廟醉如泥投宿漁家月向低濕翠撲人濃可掬始知身在石帆西
  鹿池山 名勝志在㑹稽山之東北甞有白鹿游此水經注云鏡湖水自東亦注江通海水側有白鹿山又曰湖北有三小山謂之鹿野山按吳越春秋乃越之麋苑也上有石室相傳為越王游息處
  洞浦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南二十四里舊經雲卽湖南龍尾山西南之趾
  箬蕡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十二里舊經雲秦始皇東游於此供芻草俗呼遶門山
  少微山 名勝志距鹿池二里宋職方郎齊唐隠居之所
  土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六里吳越春秋王得西施鄭旦餙以羅縠教以行歩習於土城教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吳王
  寳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上臯山山崦有趙家嶴即南宋攅宮
  錫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五十里舊經雲越王採錫於此
  橫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三十四里
  銀山 萬厯㑹稽縣志在縣東五十里
  東化山 㑹稽縣志一名將軍山
  西化山 萬厯㑹稽縣志一名筆峰與東化山接在雲門山
  諸葛山 萬厯㑹稽縣志在府城東南六十里葛洪常棲於此亦名葛巖
  銅牛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五十八里水經注山有銅穴三十許丈穴中有大樹神廟山上有冶官山北湖下有練塘里吳越春秋雲句踐鍊冶銅錫之處輿地紀勝昔銅牛見於靈氾橋人逐之奔入此山掘地得銅屑雲
  舜山 雲門志略在府城東南四十里一名筆架山山髙可十里餘上有水田可稻緇黃之流徃徃茅茨其上
  壕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七十里漢駱夫人學道於此昇仙有石室石井丹竈存焉
  稱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六十里舊經越王稱炭鑄劍於此俗呼稱心山方干稱心中島詩水木深不極似將星漢連中州惟此地上界別無天雪折停猿樹花藏浴鶴泉師為終老意日日復年年
  稷山 寳慶㑹稽縣志在縣東五十三里稱山南舊經名穢山越王種菜於此後漢謝夷吾為穢鄉嗇夫卽此越絶雲句踐齋戒壇也亦曰齋臺山十道志一名棕山
  白塔山 萬厯㑹稽縣志在府城東五十里
  犬亭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南三十里舊經越絶並雲句踐畜犬獵南山白鹿即此㑹稽縣志嵗久相延呼為狗山又曰吼山俗謂宋攅陵所在衆山皆拱此山獨否故名之曰吼取呼而相向義也萬厯㑹稽縣志山北岸有小山曰曹家山舊為工人伐石玲瓏若戶牖嵗久蘿木蔓之積水成潭移舟其中一洞天妙景也施閏章家長也太守招遊曹山及吼山詩石斷忽成溪懸厓隂復低登亭迷上下遊艇失東西絶壁魚龍氣危藤鸛鶴棲使君幽興極扳盡白雲梯
  覆斗山 呂祖謙入越記楓江南岸有覆斗山山形正方若斗覆
  太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七十八里晉謝敷隱居山中十餘年以母老還若耶孫綽太平山銘嵬峩太平峻踰華霍秀嶺樊藴竒峯挺蕚上干翠霞下籠丹壑有士㝠游黙徃寄託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旣覯止渙焉融滯懸棟翠微飛宇雲際重巒𡾰嵼迴溪縈帶被以籟松灑以素籟流風佇芳翔雲傍靄謹按太平山有三一在㑹稽一在餘姚一在上虞上虞之山一名傘山惟餘姚之山最著謝敷所隠屬㑹稽或上虞未詳今繫於此從舊志也
  陶宴嶺 㑹稽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舊經雲陶𢎞景隠於此山林景熈陶宴嶺詩笑拂青蘿問隠君千巖秋色此中分當時宴坐無人識唯有松風共白雲
  日鑄嶺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五十五里昔歐冶子鑄五劍採金銅之精於山下歸田録草茶盛於兩浙兩浙之品日鑄苐一
  茅峴 輿地紀勝在縣東一十八里茅君隠於此一名玉笥出羙玉山之陽曰香爐峰
  石傘峰 明一統志卽㑹稽山之別峰下有范蠡飬魚池
  方干島 於越新編在㑹稽山東北俗呼寒山唐方干別墅在鑑湖中故曰島
  葛仙巖 陽明洞天圖經禹穴有石巖高丈餘南面側平如削真誥雲此石於赤烏二年天䧏從安息國飛來上有索痕三條名為飛來石晉葛仙翁曽築壇煉丹後人名葛仙巖煉丹井
  陽明洞 嘉㤗㑹稽志在宛委山龍瑞宮舊經三十六洞天之十一洞也一名極元太元之天洞外飛來石下為禹穴傳雲禹藏書處史記太史公自敘上㑹稽探禹穴注云禹至㑹稽因𦵏焉上有孔穴水經雲山東有硎深不見底東游者多探其穴今不可考呂祖謙入越記龍瑞宮傍即禹穴乃大石中斷成罅殊不古殆非司馬子長所探也輟耕録陽明洞天在秦望山後禹廟之西南諸峯環聳盤鬰空曲中有東嶽行祠及老子宮戴表元遊陽明洞天呈王理得諸君詩禹穴蒼茫不可探人傳靈笈鎖煙嵐初晴鶴㸃青邉嶂欲雨龍移黒處潭北斗齋壇天寂寂東風仙洞草毿毿堪憐尹叟非闗吏猶向江南逐老𥅆韓性陽明洞詩洞天深窅行客疑飈輪碧簡誰能稽倚松長嘯巖壑動放懐未必今人非石氣盤空散成霧檜子無風落青雨草間欲問苖龍壇薜荔鱗鱗絡銅虎
  東小江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東南九十里亦名小舜江西為㑹稽東為上虞其源出浦陽江東北流入曹娥江皇甫冉東小江懐靈一上人詩江上年年春早津頭日日人行借問山隂逺近猶聞薄暮鐘聲陸羽㑹稽東小江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呌斷緑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
  曹娥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七十里江因娥得名也名勝志源自剡溪來東折而北至曹娥廟前名曹娥江又北至龍山下名舜江又西北折入於海韓性曹娥江詩隔岸檣竿著暮鴉待舟人立渡頭沙數拳頑石生雲氣一片斜陽有浪花
  若耶溪 明一統志在府城南二十里與鏡湖合西施採蓮歐冶鑄劍於此吳越春秋若耶之溪深而莫測後漢劉寵為㑹稽太守若耶父老人齎百錢相送因名劉寵溪㑹稽縣志唐徐季海常遊嘆曰曽子不居勝母之里吾豈遊若耶之溪遂改為五雲溪耆舊續聞去鏡湖二十餘里乃一小澗水溪旁人煙極蕭條但有雲門寺猶存宋之問游禹穴回出若耶溪詩禹穴今朝到耶溪此路通著書聞太史煉藥有仙翁鶴徃籠猶掛龍飛劍已空石帆搖海上天鏡落湖中水底寒雲白山邉墜葉紅歸舟何慮晚日暮使樵風孟浩然耶溪泛舟詩落影餘清輝輕橈弄煙渚澄眀愛水物臨汎何容與白首垂釣翁新粧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綦母潛春汎耶溪詩幽意無斷絶此去隨所偶好風吹行舟花落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生事且瀰漫願伴持竿叟崔浩汎若耶溪詩輕舟去何疾已到雲林境起坐雲鳥間動搖山水影巖中響自答溪裏言彌靜事事令人幽停橈向餘景
  蟶浦 萬厯紹興府志在府城東北四十里
  樵風涇 萬厯㑹稽縣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孔靈符㑹稽記雲射的山白鶴常為仙人取箭漢鄭𢎞少時採薪得一遺箭頃之有人覔箭問𢎞何所欲𢎞識其神人也答曰常患若耶溪載薪為難願朝南風暮北風後果然世號樵風涇
  炭瀆 水經注吳越春秋雲練塘句踐錬冶銅錫之處采炭於南山故其間有炭瀆句踐臣吳王封句踐於越百里之地東至炭瀆是也
  平水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鏡湖所受三十六源之水平水其一也劉基游平水記赤堇山南行六七里泊於雲峯之下曰平水市卽唐元微之所謂草市也其地居鏡湖上游羣小水至此入湖陸游平水小憇詩蓐食古菴中肩輿出市東霧收山淡碧雲漏日微紅酒斾村塲近罾船浦漵通平生喜行路小住莫匆匆
  御河 於越新編在府城東南十五里自董家堰抵寳山宋攢宮河也
  麻潭 水經注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衆山倒影窺之如畫
  日月池 輿地紀勝在縣治東北一里池二所俗傳錢武肅王有目疾故浚此二池
  南池 明一統志在縣南二十五里相傳范蠡飬魚處
  鄭公泉 水經注寒溪之北有鄭公泉泉方數丈冬溫夏涼漢太尉鄭𢎞宿居潭側因以名泉嘉泰㑹稽志輿地誌雲𢎞雖居台輔甞思故國曽病困思得此泉水家人馳取飲少許便差華鎮鄭公泉詩溪上清泉玊色寒臨泉踏盡石苔斑為憐北闕乗軒客白首高情在舊山
  菲飲泉 明一統志在府東南十二里大禹寺西真珠泉 萬厯紹興府志在少微山齊祖之家山十詠泉其一也
  苦竹泉 明一統志在秦望山側林多苦竹泉出其下故名
  禹井 明一統志在㑹稽山水經注云山南有硎去廟五里謂之禹井
  葛仙井 明一統志在禹穴側葛洪煉丹於此海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二十里
  蕭山縣
  蕭山 名勝志在縣西一里舊志晉許詢於此慿林築室有蕭然自適之趣考漢書地理志餘曁縣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則名不始於詢劉滄蕭山詩一望江城思有餘遙分野徑入樵漁青山經雨菊花盡白鳥下灘蘆葉踈靜聼潮聲寒木杪逺看風色暮帆舒秋期乂踐潼關路不及年年向此居
  菊山 於越新編在縣西二里
  茗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里王十朋㑹稽風俗賦茗山鬭好
  北幹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一里晉許詢家於此山之陽
  去虎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北五里山有猛虎甞傷人一夕負子渡江西去縣令杜守一因名其山時景徳四年六月晦也
  城山 名勝志在縣西九里其山中卑四高宛如城堞吳伐越次查浦越立城以守查此山即其地名越王城山半有池曰洗馬泉中産嘉魚越拒吳時吳意越必乏水以鹽魚為餽越取雙魚答之遂解圍
  定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一十二里
  石巖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十二里巉岏纍危狀如獅子巔有香泉方四尺深尺許
  荏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十里舊經雲越王種荏於此
  塔山一名南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縣學向之有文筆峰絶頂舊有塔其南坳如舟名石船塢
  三臺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南五十里
  擪烏山 紹興府志在縣西南十五里東方朔神異記亞父斷蕭山南嶺將擪於烏江蓋江東以擲為擪雲
  冠山 名勝志縣西十七里山形如冠有泉甘冽連山 名勝志在縣西二十里長岡九里舊經秦始皇欲置石橋渡浙江今石柱數十列於江際旁有小山號石井山其井上廣下曲相傳為妃子墓
  獅子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二十三里浙江正當其面
  石牛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八十里其東之徑抵富陽縣界
  大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九十里橫亙三都一名長山其南之最高者曰鏡䑓山一名白石山許詢修煉之所巖曰元度巖洞曰仙人洞草木皆香可以療疾又曰百藥山
  龍門山 紹興府志在州口山北十里兩山對峙上有龍湫
  翠嶂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二十五里一名夏駕山
  佳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九十里
  尖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五十里桃源鄉金雞影山一名峽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六十里八面向江有雞籠石
  薴蘿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三十里有西施廟一在諸曁輿地廣紀西子出蕭山縣毛竒齡蕭山縣志刋誤山有西施宅宅前有紅粉石西施屬諸曁本之十道圖經吾謂施斷屬蕭不屬諸者考後漢書郡國志於㑹稽郡餘曁縣下雲越絶書曰蕭山西施之所出此亦信史之一端也
  渉皇山 後漢書郡國志注謝承書有渉皇山臨江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二十里舊牛頭山天寳中改此名太平寰宇記臨江山在縣東南水陸並行二十里其山北江水迴流舟行信宿猶經萬渚說雲牛頭薴蘿一日三過
  黃竹山 晏公類要在縣東三十三里越絶書雲范蠡遺鞭於此生筍為竹色皆黃
  螺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二十里形似螺故名洛思山 太平御覧永興縣東五十里有洛思山漢太尉朱儁為光祿大夫時遭母䘮欲卜地此土將歸洛下冢師相地雲去鄉旣逺歸思常深忽極目千里北望京洛遂縈咽而死葬山頂故名徐天祐洛思山詩歸去蹉跎嵗月深覊愁無奈故鄉心人生畢竟俱懐土莊舄當年自越吟
  鳯凰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三十里又名慈孤山石崖之間有望夫石
  吹樓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四十里一名岵帝山航塢山 名勝志在縣東四十里舊經雲句踐之航也山巔有湫曰白龍井薩都拉航塢山詩拂衣登絶頂石磴漬苔紋鳥道懸青壁龍池浸白雲樹深猿抱子花暖鹿成羣更愛禪房宿泉聲徹夜聞
  龕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五十里其形如龕相傳為錢武肅屯兵之所明時官兵於此破倭冦焉一巨石有馬蹄跡名馬蹄石朱純登龕山詩長江限吳越形勢一何䧺島嶼蒼茫外乾坤浩蕩中江連埋日霧汀暗走沙風忽起乗槎興滄洲不可窮徐渭丙辰八月十七日與肖甫侍師季長沙公閱龕山戰地遂登岡背觀潮詩白日午未傾野火燒青昊蠅母識殘腥寒蜃聚秋草海門不可測練氣白於擣望之逺若遲忽焉過如掃隂風噫大塊冷艶攔長島怪沫一何繁水與水相澡玩弄狎鬼神去來凖昏曉何地無恢竒焉能盡搜討
  鼈子山 蕭山縣志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在海中與海寧縣赭山對峙又雲鼈子門
  壕嶺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六十五里諸曁縣界浙江 蕭山縣志在縣西十里其源自南直徽州黟縣來經富陽入縣境北轉海寧入於海詳見錢塘縣劉孝綽還渡浙江詩秋季弦望後輕寒朝夕殊啇人泣紈扇客子夢羅𥜗憂來自難遣況復阻川隅日暮愁隂合繞樹噪寒烏濛漠江煙上蒼茫沙嶼無觧䌫辭東越接軸騖西徂懸帆似馳𩦸飛棹若驚鳬言歸游俠窟才從冠葢衢盧綸渡浙江詩前船後船來相及五兩頭平北風急飛沙捲地日色昏一半征帆浪花濕
  浦陽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源出浦江北流入諸曁縣溪又東北流由峽山直入臨浦灣以至海俗名西小江一名錢清江蕭山縣志刋誤三江尚書孔傳周禮賈䟽爾雅郭注皆誤吳都賦注以為松江婁江東江尤謬吳地無東江且史記正義但云婁江入海已耳未聞有三也國語曰吳之與越三江環之又曰與我爭三江之利者非吳耶夫松婁焉能環越且松婁本吳地豈可曰吳與我爭三江之利惟國語韋昭注曰三江者松江浙江浦陽江也此說最當今西小江則浦陽經流錢清江則浦陽尾閭也故蕭山西小江入錢清江處有三江口
  湘湖 於越新編在縣西二里本民田低窪受浸宋時居民奏乞為湖政和年楊龜山來知縣事遂成之嘉泰㑹稽志周八十里生蓴絲甚美錢宰湘隂草堂記蕭山湘湖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謂境之勝若瀟湘然因以名之
  漁浦 明一統志在縣西三十里丘遲旦發漁浦潭詩漁潭霧未開赤亭風已颺棹歌發中流嗚鞞響㳫嶂村童忽相聚野老時一望詭怪石異象嶄絶峯殊狀森森荒樹齊析析寒沙漲藤垂島易陟崖傾嶼難傍信是永幽棲豈徒暫清曠坐嘯昔有委臥治今可尚陶翰乗潮至漁浦詩𫇢棹早乗潮潮來如風雨嶂高忽已屆峰暗莫及暏軒騰心為失浩蕩目無主風停浪始開漾漾入漁浦雲景共澄鮮江山相吞吐偉哉造化靈此事從終古流沫誠足誡高歌調易苦頗因忠信全客心猶栩栩
  臨浦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三十里即浦陽江水所經
  潘井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七里漢書地理志注云蕭山潘水所出意水源或出於此
  諸暨縣
  長山 名勝志一名陶朱山縣西一里北有戚家嶺亦曰七岡以范蠡居山之南有范蠡巖下有鴟夷井
  櫧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一十八里一名諸山薴蘿山 太平御覧諸曁縣北界有羅山越西施鄭旦所居所在有方石是西施曬紗處今名薴蘿山陶朱新録蕭山諸曁之間有東施西施二村西子生於西村李白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詩西施越溪女明艶光雲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桃李新開映古查菖蒲猶短出平沙昔時紅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君去西秦適東越碧山青江㡬超忽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紗石上看明月曽畹薴蘿山詩出郭尋芳草湖田近水濵居然浣紗石曽共沼吳人苔上蛾眉月溪流舞䄂春至今山下路猶帶綺羅塵
  漁櫓山 諸曁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縣之坐山巖崖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五十里
  大巖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五十里
  五洩山 水經注諸曁縣洩溪中道有兩高山夾溪造雲壁立凡有三洩洩懸三十餘丈廣十丈中二洩不可得至登山逺望乃得見之下洩懸百餘丈水勢高急聲震水外上洩懸二百餘丈望若雲垂此是瀑布土人號為洩也舊浙江通志縣西五十里輿地誌山峻而有五級故以為名刁約謂之小㕍蕩刁約五洩山詩西源窮盡到東源直注層崖五磴泉真境無由追汗漫勝逰聊得弄潺湲風生虎嘯層巖底月上猿啼古木巔只待歸來林下去來同靈黙此安禪吳萊次韻桞博士五洩山紀游詩日曉行呼野鶴羣溪山五級洗嵐氛虹霓射壁從空現霹靂搜潭到地聞桑薴茶鐺遺凍雪偓佺藥杵落晴雲飄然早已同仙術老我曽探嶽凟文周鏞諸曁五洩山詩路入蒼煙九過溪九穿巖曲到招提天分五溜寒傾北地秀諸峯翠挿西鑿徑破崖來木杪駕船鳴竹落榱題當年老黙無消息猶有祠堂一杖藜徐渭五洩詩二首紫閬村中一線微穿廚入竈浣裙衣無端流出高巖上觧與遊人作雪飛轟雷於尺破銀河鐡障隂寒夏轉多我已看來無此景大龍湫比此如何
  衡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二十里
  五指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南六十五里山形如指故名
  石鼓山 紹興府志在縣南五十里山下有盤石如鼔扣之有聲多産黃精白朮竹箭相傳唐王鍊師居其中
  八柱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七十里浦江縣界水發柱南者為南源發柱西者為西源
  浮塘山 名勝志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巔有塘雲覆其上俗呼為浮塘亦呼茅塘
  句乗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五十里國語越臣於吳吳更封越南至句乗即此
  金澗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六十里下有坑相傳有金宋元間命官淘采間得之如糠粃然知州馮翼上其事罷之
  柯公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北五十里
  九江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二十五里石室幽䆳四壁刻石為女人號靈女諸曁縣志亦曰仙姑山
  金雞山 名勝志與薴蘿山相對越絶書雞山豕山句踐以畜雞豕者俗訛雞山為金雞
  宣家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嵊縣界
  五岫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六十里峰巒秀出者五與㑹稽雲門相連
  東白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九十里一名大白峰連跨三邑其在剡曰西白在東陽曰北白
  烏帶山 太平御覧在縣西北其上多紫石居士謝敷少時經始諸山徃徃遷易功費千計生業將盡後夢山神語之曰當以五十萬相助覺甚怪之旦見主人牀下有異色甚明試取拭視乃紫石因問所從來雲出此山遂徃掘果得其利不貲諸曁縣志舊名烏笪山亦名采仙山
  杭烏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七十五里疊嶂七十有二傍有杭烏刺史廟一峰特高風雨晦㝠時當聞樂聲號鼓吹峰
  寳掌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一名千嵗巖唐貞觀中寳掌禪師開巖於此自雲年已千嵗真身在半巖去地四十九尺山巖中石室可容百餘人洞口石壁數片如削禪師種貝多木一株在巖上時有頻伽鳥巢其上
  金鵝山 輿地紀勝在縣南五十里舊經雲有金鵝自此山飛入吳郡
  雞冠山 輿地紀勝在縣西五十里山形如雞冠出竒石其紋若星月花獸上有玊女冢
  𢡟林山 太平寰宇記謝靈運作山居賦於此山鐵崖嶺 名勝志在縣東二十里崖石如鐵峻立高百丈上有緑萼梅百本又有龍湫山之隂一小山泉出其下可照鬚髮
  白水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南八十里東陽縣界
  陽塘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五十里浦江縣界斗子巖 名勝志在縣南四十里形髙如斗峻不可上
  玉京洞 於越新編在洞巖山其洞十數重深十餘里必秉火以入入必以物記其處洞門相似者多不則迷出路矣或雲深處行二三日可抵錢塘江
  仙巖洞 嘉㤗㑹稽志在五洩山劉𫐠仙巖洞詩英英洞口山觸石纔一縷湏㬰徧空山沛然作霖雨
  浣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一里又曰浣渚俗傳西子浣紗之川
  泌浦湖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五十里周圍八十餘里
  槩浦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十九里吳王闔閭弟之子夫槩所封因以為名
  山遐浦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八十里舊經雲山遐斷高公湖為浦取漁所集千艘後人思之號山遐浦按遐字彥林建元初為餘姚長後至東陽太守出晉書本傅
  干溪 名勝志在縣東北六十里吳干吉所居俗以溪水常涸因訛為乾溪
  海 舊浙江通志縣去海二十里
  餘姚縣
  秘圖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六十七歩上有石匱夏禹藏靈秘圖之所初名方丈山唐天寳六年改今名明一統志秘圖山元劉仁本於此作續蘭亭㑹
  龍泉山 名勝志在縣城中秘圖山西一里許山腰有㣲泉不竭所謂龍泉也舊名靈緒山亦名嶼山方千龍泉絶頂詩未明先見海底日良久逺雞方報晨古樹含風常帯雨寒巖四月始知春中天氣爽星河近下界時豐雷雨均前後登臨思無盡年年改換徃來人謝遷龍泉山詩迤𨓦蟠龍接秘圖雨中臺殿晝糢糊神仙勝境餘三島狂客歸舟任五湖地近東溟先見日樹連南郭晚棲烏高軒過處人爭訝一片清冰照玊壺王守仁龍泉山詩我愛龍泉山山僧頗踈野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一夕別山雲三年走車馬媿殺巖下泉朝夕自清瀉
  大黃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二里亦名鳳山
  竹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南五里形如龜其北趾踆於江是為縣水口
  白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南三里亦名蛇山西石頭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里
  童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里
  馬渚山 餘姚縣志在縣西三十里相傳雲秦皇飲馬於此
  吳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十八里舊名蛾眉山天寳六年改今名
  豐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五里東西二峰相峙俗呼東豐山西豐山
  勝歸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北三里相傳晉劉牢之勝孫恩歸屯此故名
  烈山 餘姚縣志在治東五里
  化安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二十里有雙瀑數十丈泉曰化安泉在明黃忠端公墓側
  黃箭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十八里有龍洞三禱雨輙應
  九壘山 紹興府志在縣東九里又名九里山大小雷山 嘉靖餘姚縣志去治南二十里神仙所宅獵者汙觸之輙震雷
  羅壁山 明一統志在縣南十八里有漢虞國墅襟帶溪山巖谷大勢具體金谷晉郗愔為㑹稽內史因卜居焉華鎮羅壁山詩山列翠屛圍碧落溪流鳴玉繞平田郗家池舘雖蕪沒金谷形容自宛然
  白水山 名勝志為西四明在縣西南六十里山壁峭立有泉四十二道投空而下是曰白水白水宮在其下
  太平山 於越新編在縣南八十里山形似繖四角各生一種木一檫一梓一櫧一榧藝文類聚餘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浹江口入於海
  四明山 名勝志在縣南一百十里詳見寧波府鄞縣高一萬八千丈周圍二百十里蟠跨數縣由鄞小溪而入者曰東四明由餘姚而入者曰西四明由奉化雪竇而入者直曰四明在餘姚境者由白水向東南行二十餘里其中為三朶峰少南則芙蓉五峰相望各五六里其中峰有漢𨽻深刻四大字曰四明山心其上為鶱風巖東南十里為殺羊巖又南為分水嶺界於鄞縣鶱風巖之右為石窗四面玲瓏每天地澄霽望之如牖戶中通日月之光亦名四窗是稱四明石窗施肩吾與諸隠者夜登四明山詩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雲行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施肩吾宿四明山詩黎洲老人命余宿杳然髙頂浮雲平下視不知幾干仞欲曉不曉天雞鳴
  大蘭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八十里相傳漢劉綱夫婦於此仙去
  烏膽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
  靈源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三十里有泉曰靈源故名
  東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五十里
  塢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十二里舊經雲支道林居剡每逺來塢山或問之答曰謝安石昔來見就輒移旬日今舉目觸情不覺欣賞後病甚遂移來塢中
  姜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五十里其袤十里下有姜女泉
  蕨山 嘉靖餘姚縣志在治西北十四里
  㸃兵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十二里晉高雅之討孫恩於此㸃兵焉今呼為㸃碧
  石姥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十五里有白龍湫禱雨輒應
  禾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二十里謝靈運雲山海經有浮玊山北望具區今餘姚烏道北禾山與具區相望卽浮玊也
  鏌劍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四十里
  眉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三十七里
  厯山 方輿勝覧在縣東八十里按厯山鄭康成雲在河南今越有厯山象田舜井蓋餘姚舜餘族所封子孫思舜之鄉取象於此蘇鶚演義歴山有四一河中二齊州三冀州四濮州要當以河中為是江淹題歴山詩愁生白露日思起秋風年落葉下楚水別鶴澡吳田嶂氣隂不極日色虧半天酒至情蕭瑟凴尊逺惘然
  姚丘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六十里舜餘族所封
  冶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北二里傳雲歐冶子鑄劍之所
  安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十里
  烏戎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北十七里
  流停山 嘉靖餘姚縣志在縣東北二十里下為石堰
  陳山 名勝志在縣東北十里逺望山形卓峭如筆至其巔則正平本嚴光故里有墓在焉亦名客星山
  梅梁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石匱山南二里梅溪水自其西出
  石屋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北二十三里空洞如屋
  彭山 嘉靖餘姚縣志在縣東北二十八里
  孤山 於越新編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四峯如筆格最秀前有墩曰漲沙墩浮出湖中雖大水溢不沒
  匡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康山石匱山 名勝志在燭溪湖中三面皆水自髙山望之正方如匱
  屯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北十五里
  航渡山 嘉靖餘姚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二里虞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三十里
  滸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北三十八里三山所城跨山脊
  埋馬山 於越新編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舊有石臥水如馬或雲宋高宗為金所逐徒歩行中途忽得馬疾馳向明州至此馬化為石
  蔡山 金山 破山 名勝志三山相峙如鼎足因名鼎峰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懸泥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六十里孤峙海中仙居山 於越新編在縣東北六十里狀類栲栳亦曰栲栳峰
  瀑布嶺 茶經越州餘姚茶生瀑布嶺者號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同
  桃花嶺 明一統志在縣南二十里下有大桃樹約數圍
  梅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三十五里
  九曲嶺 分水嶺 舊浙江通志俱在縣南八十里大蘭山東
  清賢嶺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三十里塢山南晉謝安支遁許詢數徃來焉
  吳山洞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洞面滄海巨浪激撞巖石嵌空
  嚴陵塢 萬厯紹興府志在客星山下十道志嚴子陵避光武聘處
  姚江 名勝志在縣南十歩許又名舜江僧曇瑩姚江詩沙尾鱗鱗水退潮柳行出沒見漁樵客船自載鐘聲去落日殘僧立寺橋
  菁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十五里源出四明山北流滙餘姚江以逹菁江
  秘圖湖 𢎞治紹興府志因秘圖山而名今為縣治燭溪湖 名勝志在縣東北十八里舊經雲昔人迷失道忽有二人執燭夾溪而行乃因得路故名
  梅澳湖 嘉㤗㑹稽志在縣東北一十八里東即燭溪湖此其澳曲也
  郗家池 舊浙江通志在羅壁山晉郗愔池也雁池 明一統志在縣南雙雁鄉輿地誌雲有漢虞國宅國為日南太守愛民及物出則雙雁隨軒秩滿還家雁與俱至其卒也棲於墓不去後人名其水曰雁池
  龍泉 舊浙江通志在龍泉山趾宋髙宗飲之甘因取十甕以去
  海 舊浙江通志縣去海四十里
  上虞縣
  五癸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十里
  昇相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三十五里
  上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四十里
  釣臺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五里許下瞰深潭雲葛洪釣處縣西南七里許西溪湖之隂亦有釣臺其山有木槎大十圍陶隠居常乗之垂釣旣去槎墜於潭底遂不復浮
  蔡墓山 名勝志在縣西十二里蔡邕卒𦵏此攷本傳邕甞亡命㑹稽其墓則非也
  羅巖山 萬厯上虞縣志在縣東七里丹崖翠壑䧺冠衆山山半石上鐫羅巖二篆字
  蘭芎山一名蘭風山 水經注縣南有蘭風山山有三嶺枕帶長江岧嶤孤危望之若傾縁山之路下臨大川皆作飛閣䦨千乗之而渡謂此三嶺為三石頭丹陽葛洪遁世居之基井存焉琅邪王方平性好山水又愛宅蘭風垂釣於此
  佛跡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有石如巨人足跡
  龍頭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三十里西瞰曹娥江太平御覧上虞縣有龍頭山上有蘭峰峰頂盤石廣丈餘葛洪學仙坐其上
  銅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象田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周四十餘里南有舜井
  豪山 於越新編在縣西南四十二里髙數百仞鋭如卓筆漢東陽駱夫人於此上昇有石井丹竈
  指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五十里
  東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晉太傅謝安所居也其巔有謝公調馬路白雲明月二堂遺址又西一里始寧園乃謝靈運別墅一曰西莊山西有太傅墓山半有洗屐池東西二眺亭舊經雲梁徴士魏道微修道得仙於謝安山南史杜京産與顧歡開舎授學於東山下今有杜浦顧墅韻語陽秋㑹稽臨安金陵皆有東山俱傳以為謝安擕妓之所安本傳初居㑹稽與王羲之許詢支遁㳺處被召不至遂棲遲東山此㑹稽之東山也本傳又雲安石常住臨安山中坐石室臨峻谷悠然歎曰此與伯夷何逺今餘杭有東山蘓子瞻有游餘杭東西巖詩注云即謝安東山此臨安之東山也本傳又謂及登台輔於土山營墅棲舘林竹甚盛每擕中外子姪游集今土山在上元縣建康事跡雲安石於此擬㑹稽之東山亦號東山此金陵之東山也胡曽東山詩五馬南浮一化龍謝安入相此山空不知擕妓重來日㡬樹鶯啼谷口風僧法具東山詩𥦗中逺看眉黛緑盡是當年歌吹愁鳥語夕陽人不見薔薇花暗小紅流韓性東山詩逺山倚空青濛濛剡溪白匝來天東天機不卷 --卷(⿵龹⿱一龴)芳草碧中有行地雙蟠龍杖藜欲出人間世俯仰眀河在平地長松忽動鶴飛來萬里剛風起衣袂薔薇開落春復秋洗屐何人繼清遊憑欄一笑衆山小遙指雲氣看齊州
  含珠山 上虞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
  雙碁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五十里俗傳仙人對奕於此
  鳳凰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六十里山有鳳穴壇讌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五十里水經注𡻻山之成工嶠西有孤峰特上飛禽罕至常有采藥者沿山見通溪尋上於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潔還復更尋遂迷前路言諸仙之所醮讌故以壇讌名山太平寰宇記即謝靈運遊宴之處今徃徃聞有簫笛之聲也
  覆巵山 明一統志在縣南五十里與太平山相連宋謝靈運常登此山飲罷覆巵山上今存一石竅大旱不涸呼為龍眠窟
  金罍山 萬厯上虞縣志在縣西南二里漢魏伯陽著參同契於此旁有丹井晉太康中浚井得金罍故名
  鳳鳴山 萬厯上虞縣志在縣東南十餘里昔有仙女跨鳳至山後土人立祠祀之號靈惠真人左有洞曰鳳鳴山飛泉噴瀑若氷柱水簾不可名狀
  長者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二里萬厯上虞縣志宋周元吉居甞賑突不煙者鄉人徳之遂以名山
  四眀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四十里詳鄞縣餘姚握登山 於越新編在縣西南四十里聖母廟下有虹様村東西赤岸傍虹様山舊志謂握登生舜之地者妄也
  百樓山 於越新編在縣南十里高五里與縣相對太平寰宇記郡國志雲石壁山南對小山山形方正如樓
  馬目山 水經注曹娥江濵有馬目山洪濤一上波隠是山勢淪嵊亭間厯數縣行者難之
  龍塘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鵝鼻山有上下二潭上潭泉脈不竭下潭多枯嵗禜禱於此有驗里人結屋覆之
  龜山 萬厯紹興府志一在縣東十里大查湖中一在縣西二十五里曹娥江西岸
  夏葢山 於越新編在縣北六十里世傳夏禹常駐葢焉南距夏葢湖北障海上有龍潭南𪋤有淨衆寺宋張卽之書其門曰大禹峰
  蓮峰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與餘姚接境山腰有蓮峰寺
  伏龍山 萬厯上虞縣志在縣北三十餘里巔有巨石橫四丈有竒世傳吳越公主墓
  福祈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四十五里
  橫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又名九峰山
  西莊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四十里舊志雲葛仙翁常隠此有石窟如臼者五中有泉不竭山下有洗藥溪水底石如丹砂
  蔡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五十里曹娥江西岸下為蔡山渡
  孝聞嶺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十里昔有包全居之以孝聞
  筀竹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二十里接餘姚境楊梅峰 於越新編在縣西南五十里上多楊梅玉屛峰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二十里狀如列屏雙筍石 明一統志在縣西南七里石雙立各數百尺
  鳳鳴洞 輿地紀勝一名仙姑洞昔有仙女乗鸞鶴來下洞有飛瀑濺沫甞若風雨
  薔薇洞 明一統志在東山之半舊傳晉謝安擕妓遊處李白薔薇洞詩不到東山久薔薇㡬度花白雲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上虞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二十八里源出剡縣東北流入江分三道一出曹娥江一自龍山下出舜江又北流至三江口入於海
  通明江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十里源出餘姚江其西自運河入於江
  夏葢湖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湖內三十六溝其岸北二斗門依山有神祠湖東北則夏葢山也夏葢亦作夏駕又作夏架水經雲西陵湖西有湖城山東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臯溪而下逕浙江舊浙江通志北接大海海岸有夏葢山湖直其南唐長慶二年永豐上虞寧逺新興孝義五鄉之民割已田為之周一百五里互見水利
  白馬湖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在夏葢湖南水經雲白馬潭深無底創湖之始邉塘屢崩百姓以白馬祭之因名
  西溪湖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門外三十六湖之水鍾焉昔縣令戴延興築塘七里又名七里湖後屢湮萬厯十二年旱甚知縣朱維藩復之互見水利徐渭復西溪湖詩復此西湖水侯即西門豹湖水何足論漑我三鄉稻湖上新稻熟湖中赤鯉長網魚煑香稻千載薦桐鄉
  五夫河 於越新編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納夏葢白雲上妃湖水東逹餘姚西橫注於江㑹稽風俗賦註上虞有地名五夫秦皇封五大夫松處葢流俗之傳
  顧墅灘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里世傳顧歡家墅於此
  飲牛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五十里帛道猷巖下石有繫牛足跡溪以此名
  洗藥溪 舊浙江通志在西莊山葛仙翁常滌藥於此水底石如碎丹砂流去復生他水皆受穢惟此溪澄澈纎塵亦一異也
  浦 水經注縣下有小江源出山謂之浦浦西接山隂浦而逹於江
  白龍潭 明一統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潭在山上下凡三請禱者挽摟而上僅至下潭已目眩股慄不可㽞
  海 舊浙江通志縣去海六十里
  新昌縣
  五馬山 𢎞治紹興府志又名北山在縣北二里南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五里一名石城一名隱岳初晉僧曇光棲跡於此支道林昔葬此山下梁天監中建安王造彌勒石佛像山有寳相寺寳慶㑹稽續志僧端辨雲山實天台之西門也吳越錢武肅王改曰南明據錢惟演重修寳相寺碑有隱岳巖來溪塘仙髻峰等處章得象南明山詩天台西面列如屏洞穴幽竒地㝡靈百尺巖中真像在千年㵎畔古松青路傍斷石留人跡壁上題文缺舊名我是丹丘仙郡守暫來游似覺魂清
  天嶽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七里
  書案山一名五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南二里五峰相連如貫珠正對學宮之前儼如書案䧏而平衍為縣治
  獨秀山 成化新昌縣志在縣西北三里其脈自天姥山來起復蜿蜒巍然獨峙
  南巖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二十里世傳任公子釣魚之所成化新昌縣志山巖陡險皆沙石積成如築牆狀以物觸之時有墜落世傳大禹治水東注積成此巖是為海門李紳龍宮寺碑南巖跡高下猶存王十朋稽風俗賦南巖嵯峩禹跡古兮盧天𩦸游南巖山詩不著烏紗只岸巾尋山逺得愛山人半空飛雨侵衣潤入座晴嵐照眼新風過松杉猶藴藉雪消巖壑更精神何時亦把任公釣坐釣日東橫海鱗
  天姥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南五十里東接天台華頂峰西北聨沃洲山寰宇記雲登此山者或聞天姥歌謠之響廣博物志道經雲兩火一刀可以逃言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災也故漢晉以來多隠逸之士沃洲天姥是其處宋書州郡志天姥山與栝蒼山相連元嘉中遣名畵狀於團扇太平寰宇記謝靈運詩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即此也成化新昌縣志高三千五百丈周囬六十里道家稱為第十六福地李白夢游天姥吟㽞別海客談瀛洲煙濤㣲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㧞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緑水蕩漾清猿啼腳着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哮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㝠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廻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兮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
  沃洲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三十二里晉帛道猷竺法深支遁皆居之戴許王謝十八人與之游號為勝㑹山有飬馬坡放鶴峰皆因支遁得名洞天福地記第十二福地沃洲山在剡縣南耿湋登沃洲山詩沃洲初望海擕手盡時髦小暑開鵬翼新蓂長鷺濤目如芳草逺身比夕陽髙羊祜傷風景誰雲異我曹
  鼓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四里山形如鼓
  劉門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三十里相傳劉晨阮肇自剡採藥至此山有劉阮祠採藥徑
  彩煙山 成化新昌縣志在縣南八十里與東陽縣界
  山背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三十里四面相距四十里旁皆峻嶺嶺之外環以大溪
  東峁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四十里晉僧法深支遁皆隠居此世說支道林常就深公買峁山深公曰未聞巢由買山而隱
  寒雲千疊山 成化新昌縣志在縣東三十里地氣高寒夏多挾纊楊飬晦寒雲千疊山詩松竹隂森䕶上方老仙蓬髩一簪霜客來欹枕松風裏歸夢不知山水長
  雪溪山 名勝志在縣東八十里其地隂寒多霜雪高五百餘丈有溪盤繞山中
  渡王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十里
  朱母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六十里舊浙江通志洪武中知縣賈𩦸過嶺腹甚餒出所懐乾餅啖之有父老自山谷中持蜜湯獻不受民乃歌曰清泉不與盜泉同何事賢侯忍腹空從此區區朱母嶺行人今古挹清風
  黃罕嶺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五十里唐咸通中觀察使王式敗裘甫處
  蘇木嶺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北九十里五季時劉萬戶董彥光破馮輔卿於此
  蓮花峰 𢎞治紹興府志在天姥山西羣峰攅簇如蓮花髙二千五百文
  黃柏尖 成化新昌縣志俗名望海岡在縣東一百里
  穿巖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五十里有十九峰中峰有一圓竅東西通故曰穿巖
  百丈巖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二十里兩山壁立上合下開中露天光一線有玊華峰瀑布泉葢竒境也
  水(⿱𥫗亷)-- 簾洞 於越新編在縣東四十里大坑之中高十丈廣三丈餘有飛瀑若垂簾然
  真溪洞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洞高四尺濶三尺深不知其底有持炬入者風自洞出疾甚滅炬竟不得入
  疊石 成化新昌縣志在縣東八十里三石疊起側臨清澗下有石盤承之葢天成非人力也
  柘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二十五里源出天姥山石牛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二里源出天台山瀑布
  東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一里其源來自天台石橋瀑布水支𣲖入縣南流西詳見水利
  沃洲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七十里晉支道林帛道猷隱居於此
  放馬澗 寳慶㑹稽續志在縣東三十二里沃洲山西南支道林放馬之所華鎮放馬澗詩春草茸茸澗水清路人猶記昔時名金覊縱後霜蹄逸想見風前蹀⿰𧾷變
  查浦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水經注云東流二百餘里與句章接界浦周六里
  長潭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槐潭夫人潭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五十里棠洲之側石壁高峻下臨深淵過者心怖明洪武中僉事唐方之妻死莭於此因名之
  杖鍚潭 嘉泰㑹稽志在沃洲山下唐僧靈澈之故跡
  嵊縣
  剡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北一裏白樂天沃洲記雲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山巔屹起小峰號白塔俗傳秦始皇東游使人劚此山以泄氣號剡坑山北有戴顒墓明一統志一名鹿胎山獵士陳惠度射鹿處
  艇湖山 名勝志在縣東五里剡溪之左晉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舟至此返因名
  象駱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五里出剡山之右其形如駞昂首臨溪而顧縣城
  簟山 名勝志在縣東三十里山勢平如鋪簟舊經雲山有白巖龍祠碧潭其下衆流趨導湍石迅激
  石鼓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五十裏白樂天沃洲記雲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名勝志世傳王右軍池中鵝嘗飛至此山中故又名靈鵝山
  動石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北五十里下臨溪有石數百天欲雨石必先動
  錦屏山 名勝志在縣東七十里狀如錦屏有石井相傳以為龍窟有以物投井者後自海畔人家見之因謂與海通稱為海眼雲
  龜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兩山皆如龜狀如母子然界乎二水合流之間
  三峰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
  金庭山 名勝志在縣東七十里天台華頂之東門也夏侯曽先地誌雲有金庭桐柏與四明天台相連唐裴通記雲剡中山水之竒麗金庭洞天為㝡其北門小香爐峰頂人莫能見之嘉㤗㑹稽志桐柏在天台金庭在剡舊又以金庭為桐柏葢其山隴聫屬故爾洞天福地記第二十七洞天金庭崇妙洞天三百里在越州剡縣禇伯玊沈休文居之
  花山 名勝志在縣東北三十里怪石竒松宛然圖畵下臨碧溪行舟如織漁樵歌唱逺近相應
  嵊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三十四里水經雲山下有亭帶山臨江松嶺森鬰
  謹按宋書張稷為剡令至嵊亭生子名嵊字四山嵊之為字為取四山相合如乗馬乗雁之義
  車騎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東四十七里舊經雲晉車騎將軍謝元為㑹稽內史常於此山立樓居止後人因以為名
  姥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南十五里林木蓊鬰蒼翠剡之南望也山外為新昌縣境
  刻石山 名勝志一名獨秀山在縣南三十里十道志雲一名穿山宋昇明末縣人倪襲祖行獵見山上有文凡三處苔生其上刮苔視之其大石文曰黃天皇蕭字道成得賢師天下太平小石文曰刻石者誰㑹稽南山李斯也唐寳元初元稹使人訪碑不獲王十朋㑹稽賦謂苔封石刻即此
  遁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四十里下有白雲塢漢車騎將軍求恭隱處
  亞父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南七十里相傳有採薪者遇一老人曰吾亞父也當宅此山明日見石間足跡甚大
  貴門山 於越新編在縣西南七十里有三泉迸石穴曰三懸潭李易貴門卜築詩亂後亦擇居筮山山輙許居民百餘家喜甚手欲舞雲久聞公名此幸殆天與感茲鄭重意時節共雞黍剡川非沃野地僻民更窶趂時務擷茗餘力工搗楮寡婦念遺秉汙池憐數罟我欲教耦耕盡力循南畆桃杏種連山深居可長處東鄰有節士酒酣乃發語公昔起布衣高誼掩前古親擢類平津決䇿逢真主兩宮佇六飛萬乗思一舉交親正倔強蠭起益傍午浩然公獨歸偶出寧有補黙塞復何言長歎汗如雨
  鹿苑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六十里
  太白山一作大白 名勝志在縣西七十里絶高者為太白次為小白面東者為西白面西者為東白在東陽者為北白剡録雲峻極崔巍吐雲納景趙廣信昇仙處也石筍對立如闕瀑泉飛下孔曅記雲剡縣西七十裏白石山有瀑布水巖際有蜜房採蜜者以葛藤連結然後能至南史禇伯玉居剡中齊高帝勅於剡西白山立太平館居之宋書禇伯玊隱身求志居剡縣瀑布上處一樓今西北山有瀑布泉是其處孔稚圭太白山詩石險天貎分林交日容缺隂洞發春芽寒巖留夏雪戎昱送清澈游太白山詩卷經歸太白躡蘚到蘿龕若履浮雲上須看積翠嵐倚身松入漢暝目月離潭此境堪長徃塵中事可諳
  葛現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二十里
  石門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有石洞旁有龍湫
  五龍山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水自真如山來滙為龍潭者五有晉高僧帛道猷道塲
  子周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七十里
  紫巖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北七十里
  榆樹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北八十五里
  了山一名餘糧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一十二里謝巖山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三十里謝康樂所遊嵊縣志剡録雲山隩深峭被以榛莾有巨澗奔激清湍淜騰映帶左右入於溪下為三墜嶺其深淵迂裊紺碧一色
  小白山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六十里真誥雲趙廣信陽城人魏末渡江來此山師李一成服氣又授師左君守中之道後白日升天有丹井今存
  黃山 名勝志在縣南十里又名方山
  嶀山 嘉㤗㑹稽志在縣北四十里輿地誌雲後溪口遡江上數十里兩岸峭壁勢極險阻乗高瞰下有深林茂竹表裏輝映名為嶀嵊奔瀬迅湍以至海也水經注嶀山與嵊山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峰嶺相連其間傾澗懐煙泉溪引露吹畦風馨觸岫延賞
  東林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
  白峰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西八十里入東陽縣界
  清風嶺 𢎞治紹興府志在縣北四十里舊名青楓宋王烈婦死節於此因易今名李孝光清風嶺詩山下江流本自清山頭明月已無情此心若媿王貞婦莫向清風嶺上行
  聖巖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北七十里高百丈長一里上有行路下可避風雨
  馬蹄石 輿地紀勝在縣東北相傳秦皇東遊經此馬蹄所踐也
  毛竹洞 於越新編即金庭洞洞口有竹生毛白雲洞 萬厯紹興府志在縣東七十里與金庭山相近風月之夕山中有聞吹笙者相傳王子晉仙去後主治天台華頂號白雲先生徃來金庭之間今山下有白雲祠
  石闌干 名勝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與嶀浦相連嶀浦 嘉泰㑹稽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水經雲嶀山成工嶠以北有嶀浦
  了溪 明一統志在餘糧山下越絶記禹鑿了溪人方宅土王十朋了溪詩禹蹟始壺口禹功終了溪餘糧散幽谷歸去錫𤣥圭
  剡溪 嘉泰㑹稽志在縣南一百五十歩溪有二源一出天台一出婺之武義西南流至東陽入縣一百四十里東北流入上虞縣界太平寰宇記即王子猷雪夜訪戴逵之所亦名戴溪朱放剡溪行卻寄新別者詩潺潺寒溪上自此成離別回首望歸人移舟逢暮雪頻行識草樹漸老傷年髪惟有白雲心常向東山月劉宰過剡溪詩青山疊疊水潺潺路轉峰廻又一灣想得雪天無限好不妨獨棹酒船還王銍剡溪久寓詩山水戴逵宅尚餘清興中千巖落花雨一逕卷松風酒茗延幽子圖書伴老翁長生吾不羨久悟去來同
  墨池鵝池 𢎞治紹興府志在金庭山右軍舊居處也又獨秀山亦有墨池
  鹿苑潭 輿地紀勝在縣西鹿苑寺源出山巔二小穴嵗旱投簡驟雨即至










  浙江通志卷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六
  山川
  台州府臨海縣附郭
  大固山 赤城志在府西北按舊經晉隆安末孫恩為寇刺史辛景休於此鑿塹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名山宋紹興間道士費徳泓斸地得晉㫁碑有龍顧山字故又名龍顧山
  小固山 臨海縣志在城東南二里與大固山相望高七十丈周四里
  巾子山 赤城志在州東南一里連小固山兩峯如帢幘頂有雙塔任翻㳺巾子山詩絶頂新秋生夜涼鶴翻鬆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任翻再㳺巾子山寺詩靈江江上幘峯寺三十年來兩度登野鶴尚巢松樹頂竹房不見舊時僧任翻三游巾子山寺感述詩清秋絶頂竹房開松鶴何年去不回惟有前峯明月在夜深猶過半江來吳景奎登台州巾子山詩崒嵂雙峯著此身危巔夜半見朝暾天低古塔叅雲闕江近寒潮落海門帢幘風高仙已去翠微僧老鶴長存下觀城郭紅塵隘水色山光自吐吞
  龍井 輿地紀勝在巾子山西麓舊傳龍伏於此常有雲氣騰空建浮圖鎮之
  臨海縣城外山川
  葢竹山 赤城志在縣南三十里按輿圖志雲一名竹葉山中有洞名長耀寳光之天周回八十里洞淵集所謂第十九洞天也雲笈七籖雲仙人商邱子治之道藏洞天記及名山記皆云葢竹山福地觀壇各一所有竹如葢故以為名明一統志抱樸子言此山可合神丹漢末有陳仲林輩四人得道於此上有香爐天門二峯最為游覽之勝林一龍游葢竹洞記初從浣紗溪入登壠見大海海門諸山行十餘里乃至巖谷散峙或如列屋或如樹碑或如廈屋或如城壁最外一大石側下有穴斜入多蝙蝠湯君達作記號為寳光長耀洞天引司馬子微説為仙人商邱子所治其事甚異唐仲友游葢竹山詩籃輿東出雨初收衆山卷霧奔蒼虬麥田幪幪連千疇去年見種今有秋農家椀大即快活使君不去能無羞春光欲盡誰挽留千林薿薿新緑柔桐花逺近澹無思自開自落長悠悠洞天為我開霽色使君蠟屐窮㝠捜天門發秀萬馬下水口離立羣峯稠瀑泉對面瀉絶壁寳劒卻倚丹鳯樓溪聲噴薄雷震動石色古怪神剜鎪洞天呀唅風颼颼香爐峯下蛟龍湫中岑特秀小為貴左右旌節森戈矛㡬年秘奧一日睹談𥬇指示君知不精廬但欲占勝處専事棟宇非良謀飛廊跨水納佳氣突兀堂殿居上頭軒窓髙下有竒致洗滌肺腑明雙眸我將於此棲羽流鳯笙鶴駕應來㳺丹成一舉凌九州下視濁世如浮漚靈祠欵謁路阻修層巖傾澗䆳且幽經營輪奐亦未就揮金爾助何須求晚雲漠漠鳴雨鳩僕痡泥滑我欲休虹橋列炬趣歸騎城鼔已報初更籌追扳別乗聊復爾乗興何如王子猷習池不為倒載去兒童不用拍手攔街謳
  牛極山 臨海縣志在縣西北一十里上有平坡數十畝可逺眺
  靖江山 明一統志在縣東七里上有塔俗名白塔山舊傳辛景休破孫恩於此
  少兩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九里舊傳築城時較其土稍輕故名
  東掖山 赤城志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以其居天台左掖故名上舊有隔塵寺
  赤山 輿地紀勝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絶頂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銅塔內有銀壺盛舍利舊傳梁王蕭詧所施
  白鶴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太平御覽昔有白鶴飛入㑹稽雷門鼓中擊之聲振洛陽故名太平寰宇記山上有深湖中有盤石山前有石鼓晏公類要臨海記雲山中有隠泉懸溜逺望如倒掛白鶴名掛鶴泉
  白巖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十二里舊名白馬唐天寳六年改今名
  真隠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南四十里高一萬六千丈周三百里與仙居韋羗山接本名栝蒼又名天鼻王方平居崑崙往來羅浮栝蒼山即此唐天寳中改今名神仙傳山上石壁有蝌蚪字高不可識宋元嘉中遣名盡圖於團扇焉
  許孝山 臨海縣志在縣西北七十里名勝志舊傳有許姓者居喪至孝每慟則羣鳥悲鳴因以名山
  龍符山 臨海縣志在縣東一百七十里赤城志輿地誌雲章安縣東五十裏海際有覆釜山臨海記及寰宇記雲東海有山形如覆釜吳越春秋雲吾得覆釜書除天下之災而劉世軌記雲夏帝登此山得龍符之瑞唐天寳六年改今名山有巨跡相傳夸父逐日所踐雲
  臨海山 赤城志在縣東北二百四十里接海本牛頭山以石似故名唐天寳六年改今名
  秀麗山 赤城志在縣東二百裏海中舊名芙容臨海記雲州東北七十裏海中有芙容山僧智顗傳雲出海望芙容山竦若紅蓮之始開葢指此也唐天寳六年改今名
  石塘山 明一統志在府城西三十里上有石峽飛瀑注塘中水底有石柱日朗即見俗呼龍盤石
  石新婦山 赤城志在縣東北七十里東瀕海太平寰宇記山旁有竒石如婦人狀宋文帝常遣畫工摸寫山狀時人盛圖於白團扇
  宜山 明一統志在府城西六十里其巔平衍良疇可十頃有潭瀑沾溉旱不能災
  岐山 臨海縣志在縣東南六十里
  石鼓山 赤城志在縣東一百五里臨海記黃石村山上有石似鼔兵興則鳴
  玉峴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東一百七里舊名黃石山一名黃石嶴相傳黃石公居此天寳六年更今名山洩水九層沿厓注落如白練
  上足山 赤城志在縣西南一十一里一名戱龍西接真隠山南連永嘉西南連栝蒼有石井龍湫巖上有瀑布高十餘丈嵗旱必禱焉
  海門山 明一統志在縣東南一百二十六里相對如闕在海北岸東枕海
  金鰲山 明一統志在縣東南百里章安鎮東有小洞相傳昔人艤舟夜見一物起波間光采注射迫視乃一巨鰲金色故以為名輟耕録山枕海屬臨海縣章安鎮宋高宗在潛邸日泰州徐神翁獻詩曰牡蠣灘頭一艇橫夕陽西去待潮生與君不負登臨約同上金鰲背上行及南渡建炎庚戌正月三日帝航海次章安鎮落帆福濟寺前候潮見此詩在寺壁間題墨若新方信其為異人也
  白山 輿地紀勝在縣東南二百五十里按臨海記雲白山望之如雪其上有湖舊傳金鵝於此集焉
  合旗山 輿地紀勝在縣東一百三十里舊傳僧灌頂居攝靜寺㑹有海寇至頂講經自若冦見旌旗耀日有神皆丈餘懼而遁因以名山
  東刋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七十里東南接黃巖因禹隨山刋木故名
  將軍山一名天柱山 赤城志在東刋山南烈女馮光奴死節處旁有峯蜿蜒如蛇一名蛇山
  天門山 赤城志在縣西六十里高數千仭
  望海尖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北四里後嶺上甚高聳宜逺眺土人多以為田麥時翠浪翻浮最為可愛
  青珠山 輿地紀勝在臨海縣
  仙石山 臨海縣志在縣東北二十里太平寰宇記山有石歩廊觸石雲起崇朝必雨即王方平所遊之地
  日山 赤城志在縣西五里以其面東朝日視諸峰獨高故名
  常風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五十里有石穴風常自中出故名
  古塘門山 臨海縣志在縣南二十里兩峰對峙中空十餘丈舊傳海門在焉
  新羅山 赤城志在縣西三十里與八疊山相望燈壇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六十里舊圖經雲山有石壇每隂雨有火望之如燈故名
  鴻鶴山 臨海縣志山有二一在縣西七十里一在縣西北六十五里
  九盤山 赤城志在縣東南七十五里以其路縈迴九轉故名絶頂可眺大海
  亭山 輿地紀勝在縣南一百里其地有寨由郡泛舟入黃巖者候潮於此
  翠環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峰巒冋合有若環翠故名
  高相山 赤城志在縣東北一百三十五里一穴無際㑹稽圖經雲與海通
  高麗頭山 赤城志在縣東南二百八十裏海中自此山下分路入髙麗國其峰突立宛如人首故名
  清潭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五里夷堅志舊有陂廣十餘里淳熙間大水推一山納陂中山之大小正與陂等林木宛然
  芳溪山 臨海縣志在縣西三十五里深窅可百里通仙居黃巖有水源深逺溉田甚多
  葛溪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三十五里俗稱葛仙翁煉丹處有石如藥碾狀有禮斗壇壇上有湫頗深窅霧雨晝㝠有龍宅焉
  三山 台川府志在縣東七十里有三巖聳異賀氏世居此唐賀瑄與二姊殉父赴水後顯靈建廟於此
  崛門山 太平御覽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山腹有孔上達於頂其中有聲即大風水涌主兵吳將平孔內有聲逺達十里
  大雄山 臨海縣志在縣東二百一十一里
  頭扣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北二百一十一里西有嶼
  鵞鼻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一百五十里狀如鵞鼻吸水
  石佛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以狀名
  峧巉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蒼郭山在縣東北二百一十一里其西有蒼郭村小門山大門山在縣東南一百里夀昌山在縣東一百五十里莆門山在縣東南一百五十七里東麂山在縣東一百五十七里西麂山在縣東一百六十里主山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麂頭山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虎頭山在縣東北二百六里澤青山在縣南二百二十里檉澳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伯達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嶼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澤山在縣東北二百八十里 舊浙江通志以上俱海中山
  雲峰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十九里峰極髙聳外望諸山宛若聚米鄉邑江湖舉在目前
  玊峰 臨海縣志在縣西北七十里俗名白石尖又名大石鄉勢凌霄漢
  聖巖 台州府志在縣南二十里錢柱山號險絶舊傳有神躍馬於此故名至今有馬蹄痕又名馬蹄巖
  桐巖 台州府志在縣東五十里接寜海縣界仙巖 臨海縣志在縣東一百二十里高廣數百仞中有石竅廣四畝名百花洞
  黃礁巖 台州府志在縣東一百七里南臨江東西北俱平川穴出一巖方圓四十餘丈高十丈餘無土樹歴年不凋
  新羅嶼 臨海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昔有新羅賈人𫇢舟於此
  竹嶼 台州府志在縣東一百四十六裏海中馬嶼 台州府志在縣東一百七十里
  新嶺 臨海縣志在縣南三十五里自大左嶼至嶺脊分臨海黃巖界
  蔡嶺 台州府志在縣東八里
  飛霞石 輿地紀勝在葢竹山舊傳仙人上昇於此石累三層牧䜿戱其上以手轉之不墜
  常風洞 赤城志在縣西四十里中極幽䆳舊有石䦨䕶之宣和中常駐兵於此
  招賢洞 赤城志在縣西六十里以寺名宣和冦難以其地險遣將據守
  臨海江一名雙江 元和郡縣志二水合成一是始豐溪一是樂安溪至州城西北十三里合台州府志縣東二十里受諸溪之水諸山抱之不能東與海接故西南流經梘橋開石新橋諸村過少兩山與靈江合實郡治東襟界水也
  靈江 台州府志在府城外西北自三江滙流抱城而東舊志稱中有一泓名陳婆坳泓水極清巨潮澎湃不為動舊以此水釀酒宋嘉定中台州有靈江風月之名延慶院記曰濟靈江而西唐任翻詩曰靈江江上巾峰寺是江之得名久矣
  三江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十里其源有二一自天台闗嶺一自仙居永安二溪至此合為靈江故曰三江潮汐至此而止故其流溪清而江濁
  椒江 台州府志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合靈江永寜江同流出海實受臨黃天仙四邑之水江面寛二十餘里南則海門衛北則前所兩城對峙為台區要隘皆明初湯和建築
  東湖 赤城志在崇和門外三十歩初為船塲水軍營熙寜四年錢守暄始開為湖凡一萬六千歩曽宏父題東湖詩三年領客醉東湖欲去猶攜竹裏㕑誰解挽留狂太守風湖十頃翠相扶
  虎溪臨海縣志在縣東六十五里源出東掖山南五里合流中沙溪舊傳宋獻穆公主有目眚僧法腴洗以咒水而愈奏置十八賢座倣廬山逺公故以為名其泉曰大悲泉
  芳溪 台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流出栝蒼山詳見水利百歩溪 明一統志在縣西北六十里前後二灘石險湍激俗名大小惡溪唐孟浩然詩欲尋華頂去不憚惡溪名是也台州府志宋乾道中邑令陳居安修治水稍平明𢎞治二年郡守馬岱䟽鑿別道七百餘丈害未盡去後邑人蔡潮募工重修舟始無患因易其名為大善灘互見水利
  玉泉 臨海縣志在縣東北白雲山下以水色而名黃樸玉泉詩水性能方圓泉色常珪璧雲山靜有輝瓊液來無跡泉上修禪人曹溪分一滴鑑止更澄源紛紛萬縁息
  康濟泉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靈康廟後宋乾道三年令顔度禱雨於廟見堦前水津津迸溢遂穴地得泉楊萬里康濟泉詩東泉千年流不休西泉千年亦不涸臨海使君一念作猿鳥未知泉已覺殿角西頭枯石根向來原無泉眼痕一朝擘崖迸膏乳卻與東泉作賓主令君已昇金掌中白鶴古祠煙雨濛父老思君難再得登亭飲水三嘆息祝君令台夀千百
  丹井泉 臨海縣志在天慶觀昊天殿後舊傳茅盈鍊丹於此
  仁泉 台州府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宏光寺後大旱不涸灌田千餘畝俗名旋塘
  楓山泉 臨海縣志在海門白楓山頂廣盈四丈深丈有咫寒冽甘潔湛碧浮藍在山巔而不涸近海畔而不鹹
  海 台州府志在縣東一百八十里潮汐自海門直至縣西三江與天台仙居二水相接宋洪邁志東海中有尾閭與海門馬筋相值自高山望之其水湍急䧟為大渦十餘舟楫不可近舊傳東海洩水處南由黃巖太平達溫州北由寜海達寜波黃巖縣
  永寜山 赤城志在縣東五里因古縣而名巖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一名方山
  大仁山 赤城志在縣東十五里山巔有二池大旱不涸上有大仁寺
  委羽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十里俗名俱依山赤城志山東北有洞世傳仙人劉奉林於此控鶴輕舉常墮翮焉故名按真誥雲委羽山天下第二洞天號大有空明之天王十朋游委羽山詩龜山斂翠日開屏羽客逍遙此閉扃早起留雲閑放鶴夜來伴月靜繙經巖前方石看多好竈裏丹砂且是靈應有赤城鸞鳯過一聲長嘯入青㝠左緯㳺委羽山詩委羽不知何處是倩人扶上木蘭橈欲尋去路花梢宻爭認行雲酒浪搖流水忽如山腳轉洞天疑把杖頭挑逡巡不覺東風晚始有仙人弄王簫
  屏山 輿地紀勝在縣南八十里東西二石聳立如屏有古藤纒絡之冬寒不凋西屛因風雨仆為二矣
  石磕山 洞天福地記第三福地在台州黃巖縣唐門山 黃巖縣志在縣北五里中有將軍巖甚鉅松巖山 輿地紀勝在縣西十五里沿崖而上石梯數百級勁直如削或雲王仙姑輕舉之地黃綰松巖詩捫葛黃昏上翠微天風松影正交飛石壇坐處聞秋葉鳥道行時見古扉入海泥牛今幾嵗埋雲真骨未傳衣惟餘巖下同禪席客至還來不忍揮
  東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
  西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東山對峙故名石壁山 明一統志在縣南八十里上有石壁揷水中宋虞仲房刻詩於石雲野草閒花洞口春碧潭如鑑淨無塵江山好景攜不得漾入酒尊和月吞
  東鎮山 赤城志在縣東二百四十里中有四墺極險峻山上望海中突出一石舟之往高麗者必視以為準焉
  三童山 黃巖縣志在縣西南一十七里山有三峰各髙十餘丈逺望似童子香積寺記雲昔有三童子出沒其側跡之皆化為石故名
  三𡼳山 赤城志在縣西六十里初至下𡼳則兩山夾一水而入其勝處號雲莊風磴次至中𡼳二里許兩石蹲踞號石門又四里即上𡼳有洞空濶尤勝
  岱石山 赤城志在縣西南一十七里又有一石橫前如櫃號石櫃山
  靈巖山 名勝志在縣北一十里又名鷲峰後有飛瀑垂崖而下瀦為潭深不可測
  翠屏山 台州府志在靈巖之右山如屏障俗呼翠屏
  黃巖山 明一統志在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石山俗傳仙人王方平居此
  鷄籠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二十五里值晦㝠之夜輒有光熖天日晴霽則滿山若金玉然
  大屛山一名尖峰 台州府志在縣南一十五里其山逆水上走又名金字巖張羽大屏山詩小檻鈎(⿱𥫗亷)-- 簾處晴央倚碧空林腰雲氣白秋水泛芙蓉
  下洋山 黃巖縣志在縣南一十八里相傳地震惟此山不動
  徐山 台州府志即彭城山縣南三十五里
  龍鳴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一百二十里上有龍湫舊傳龍鳴其上
  柏嘉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三十五里每旱禱山鳴即雨又雲鳴山
  大田山 黃巖縣志在縣西三十五里上有蓮花峰下有龜嶼
  華巖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四十五里
  篤孝山 黃巖縣志在縣西三十五里宋南渡後有鮑雍者自饒徙居山下孝養其親故名
  馬家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四十里
  靈石山 赤城志在縣西五十里以甘露降名甘露山臨海記雲山上有竒石當孫恩叛毀木為船石從空自墮賊以傷去故名為靈石
  夏鳥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六十里
  平田山 黃巖縣志在縣西六十里山極崇峭至巔有地平衍故名
  浮山 輿地紀勝在縣西七十里特起田間四無聨屬俗傳一夕風雨浮至故名
  青龍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七十里其形蜿蜒如龍故名
  塵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三百里永寜江源出此瑞巖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山石皆紫朱熹瑞巖山詩踏破千林黃葉堆林間臺閣鬰崔嵬谷泉噴薄秋逾響山翠空濛晝不開一壑祇今藏勝槩三生疇昔記曽來解衣正作留連計未許籃輿卻便回
  李家山 黃巖縣志在縣西北一百五十里
  六潭山 台州府志在縣北一十五里朱文公常著書於此名為小樊川題曰溪山第
  觀音巖台州府志在縣極東瞰大海有穴可坐數十人其中常有光明
  幞頭巖黃巖縣志在縣西四十五里狀如幞頭夜晦㝠或有火如炬
  西巖 台州府志在縣西七十里金溪中有竅久晴鳴則雨久雨鳴則晴
  五部嶺 黃巖縣志在縣西一百一十里東連五部村西連樂清西北連永嘉東北連蒼山東南連桐嶺故名五部
  義城嶺 黃巖縣志在縣西五十里按臨海縣舊志雲其南二十五里即茅畬舖
  大唐嶺 台州府志在縣南三十五里接太平界佛嶺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與樂清分界山客嶺 台州府志在縣西六十里入樂清界新嶺 台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最高峻北抵臨海界
  大有空明洞 名勝志在委羽山昔有道士秉炬入洞中行數日聞櫓聲返輟耕録委羽山特立不倚形如落鳯故得名中藏洞穴所謂空明洞天也范宗尹游大有空明洞詩暫到山中禮法壇空明雲氣逼人寒當年孤鶴知何處遙想天風墮羽翰
  永寜江 赤城志源出縣西北三百四十里有大小二源大源出塵山小源出黃巖山從縣北入於海
  青湖 台州府志去縣三十里俗傳晉時孫恩常解金甲於其中湖底有一竅深不可測土人謂與耀珠潭相通
  黃巖溪 黃巖縣志在縣西一百里源出黃巖山𣲖為諸川凡五十餘孫應時黃巖溪詩得雨溪聲壯無風雲氣多山花依翠竹灘石亂寒莎樵父谷中出牧兒牛背歌逢人問塵世擾擾意如何
  九溪 台州府志在縣西三十五里柏嘉山下諸溪凡九西角二大溪合流以達永寜江
  日溪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六十里黃巖縣志西北有小谷曰金玉灣
  軍營溪 台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源出佛嶺宣和中官軍禦寇結營於此故名
  錦溪 台州府志在縣西七十里兩岸多桃李花時望之如錦故名每大旱水忽自漲次日必雨
  白龍潭 赤城志在縣東一十里方巖其穴有三大僅如甕常有雲氣罩之居人見龍出入色白故以名潭
  赤頰潭 黃巖縣志在縣西五十里亂山中龍出入必大風雨故近山無居人旁有大木皆無膚葉父老言有龍黒身赤頰遂名潭
  柵眉潭 赤城志在縣西九十里柏都洞南怪石壁立過者悚懼年豐則有雲氣覆其上雖炎日不散歉嵗則否
  藏雪潭 赤城志在縣西北一十里即鳴山之鳴川潭舊傳五六月間積雪不消遂更今名
  天台縣
  天台山 天台山志在縣北三里按舊圖經載陶隠居真誥雲髙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當鬥牛之分上應台宿故曰天台又十道志謂之頂對三辰登真隠訣謂大小台處五縣中央五縣謂餘姚句章臨海天台剡縣孫賦中所謂五界也或號靈越孫興公賦所謂䕃牛宿以曜峰托靈越以正基是也或謂天台山據越地之靈以正基址爾非以靈越為天台也今言天台者葢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壠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大概以赤城為南門石城為西門㨿神邕所記如此而徐靈府小錄又以剡縣金庭觀為北門葢指山之所至言抱朴子內篇雲諸山不可煉金丹以其皆有水石之精惟太華少室縉雲羅浮及大小台正神居之助人為福可以修煉又山䜟雲曲豆女台可以避災然則地為靈仙所宅尚矣明一統志山去天不遠路由福溪水險而清前有石橋廣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絶澗惟忘其身然後能濟濟者梯巖壁援藤葛始得平路見天台山蔚然竒秀雙列於青霄上有瓊樓玉闕天堂碧林醴泉仙物畢具也孫綽游天台山賦天台山者葢五嶽之神秀也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皆元聖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瓌富盡神人之壯麗矣所以不列於五嶽闕載於常典者豈不以所立㝠奧其路幽迥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峯於千嶺始經魑魅之途卒踐無人之境舉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絶於常篇名標於竒紀然圖像之興豈虛也哉非夫遺世玩道絶粒茹芝者烏能輕舉而宅之非夫逺寄㝠捜篤信通神者何肯遙想而存之餘所以馳神運思晝詠宵興俛仰之間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纓絡永託茲嶺不任吟想之至聊奮藻以散懐太虛遼濶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融而為川瀆結而為山阜嗟台嶽之所竒挺實神明之所扶持䕃牛宿以曜峯託靈越以正基結根彌於華岱直指高於九疑應配天於唐典齊峻極於周詩邈彼絶域幽𮟏窈窕近智者以守見而不之之者以路絶而莫曉哂夏蟲之疑氷整輕翮而思矯理無隠而不彰啟二竒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標瀑布飛流以界道睹靈驗而遂徂忽乎吾之將行仍羽人於丹丘尋不死之福庭茍台嶺之可攀亦何羨於層城釋域中之常戀暢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䇿之鈴鈴披荒榛之䝉蘢陟峭崿之崢嶸濟楢溪而直進落五界而迅征跨穹窿之懸磴臨萬丈之絶㝠踐莓苔之滑石摶壁立之翠屏攬樛木之長蘿援葛藟之飛莖雖一冐於垂堂乃永存乎長生必契誠於幽昧履重險而逾平既克隮於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緩歩之從容藉萋萋之纎草䕃落落之長松覿翔鸞之裔裔聽鳴鳯之嗈嗈過靈溪而一濯䟽煩想於心胸蕩遺塵於旋流發五葢之逰䝉追羲農之絶軌躡二老之𤣥蹤陟降信宿迄於仙都雙闕雲竦以夾路瓊臺中天而懸居朱闕玲瓏於林間玉堂䕃映於髙隅彤雲斐亹以翼櫺皎日炯晃於綺䟽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涌溜於隂渠建木滅景於千尋琪樹璀璨而垂珠王喬控鶴以沖天應真飛錫以躡虛騁神變之揮霍忽出有而入無於是㳺覽既周體靜心閒害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虛目牛無全凝思幽巖朗詠長川爾乃羲和亭午游氣高褰法鼓琅以振響衆香馥以揚煙肆覲天宗爰集通仙挹以𤣥王之膏潄以華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説暢以無生之篇悟遣有之不盡覺涉無之有間泯色空以合跡忽即有而得𤣥釋二名之同出消一無於三幡恣語樂以終日等寂黙於不言渾萬象以㝠觀兀同體於自然李白送楊山人歸天台詩客有思天台東行路起忽濤落浙江秋沙明浦陽月今㳺方厭楚昨夢先歸越且盡秉燭懽無辭凌晨發我家小阮賢剖竹赤城邊詩人多見重官燭未曽然興引登山屐情催泛海船石橋如可渡擕手弄雲煙孟浩然尋天台山詩吾友太乙子餐霞臥赤城欲尋華頂去不憚惡溪名歇馬憑雲宿揚㠶截海行高高翠微裏遙見石樑橫李郢重遊天台詩南國天台山水竒石橋危險古來知龍潭直下一百丈誰見生公獨坐時賈島送僧歸天台詩辭秦經越國歸寺海西峯石澗雙流水山門九里松曽聞清禁漏卻憶赤城鐘妙字研磨講應齊智者蹤貫休春日行天台山詩重重太古色濛濛花雨時好峰行不盡流水語相隨黒壤生紅術黃猿引白兒因思石橋路曽與道人期王十朋過天台山詩目送神仙路丹城未暇躋雪深封佛隴雲暗鎻桃溪流水無復有亂山髙且低欲尋劉阮洞歸路恐成迷鄭善夫天台雜詩一夜雨聲吹不㫁國清寺前溪水鳴欲過天台拾瑤草秋風無限石樑情韓昌望天台詩望裏天台近羣峯秀㡬重回看青嶂㫁忽有白雲封絶壁垂樵徑春泥䧟虎蹤石橋今夜月應為照長松
  赤城山 赤城志在縣北六里一名燒山又名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為名孫綽賦所謂赤城霞起以建標是也絶頂有浮屠七級梁岳陽王妃所建支遁天台山銘序雲往天台山當由赤城為道而神邕山圖亦以此為台山南門雲天台縣志山之麓有巖極深廣晉義熙初僧曇猷造寺號中巖齊僧恵明復就塑一佛名臥佛又有巖二曰結習曰釋籖葢灌頂湛然遺跡也西有玉京洞北有金錢池上有仙人井飛流噴沫冬夏不竭神僧傳赤城山有孤巖獨立秀出干雲釋道猷摶石作梯升巖宴坐接竹傳水以供常用王羲之聞而輒往仰峰髙挹致敬而返
  桐栢山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北二十里七十二福地之一唐司馬子微隠此舊圖經雲周靈王太子主金庭治桐栢山即此也太平寰宇記登真隠訣雲金庭不死之鄉方四十里
  瓊臺雙闕兩山 天台山方外志自崇道觀西北行二里至元應真人祠由真人祠取道仙人跡經龍潭側凡五里至瓊臺轉南三里至雙闕皆翠壁萬仞森竦相向孫綽賦所謂雙闕雲竦以夾道瓊臺中天而懸居是也夏竦瓊臺雙闕銘瓊臺嶻嶪左右如闕直上相等蘿交蔓結啟閉雲氣出入日月千流萬綫羣峯如屑凌霄壓海吞吳跨越
  寒巖山 方輿勝覽在縣西北七十里亦名寒石其山幽䆳當暑有雪天台縣志因寒山子得名前有磐石曰宴坐峰上有石室舊名拊石洞後米芾題曰潛真四山環峙如郛郭上矗雲漢其下嵌空置佛屋不用瓦覆由宴坐西有石樑可數尺架兩崖間險峻不可陟南有泉如屋霤寺僧縻竹綆引之前距山腹一里有道人洞轉西二里亂石灑流巖竇間散若虬髯因號龍鬚洞台山絶勝處也臨海記雲石室前有立石參差五色逺望如綬帶舊傳為綬帶山寒山子山居詩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溪長石磊磊澗澗草䝉䝉苔滑非闗雨松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郭三益寒巖山詩道人棲碧山雲居在空曲十年海潮音外物縁已熟時擕貝葉書歩入深林讀宵視䕶禪虎晝引穿花鹿庵中三昩語藥我貪嗔毒何當脫雙鳬藜杖追髙躅
  明巖山 天台縣志在縣西七十里舊名暗巖巖之前峭壁屹立勢摩穹蒼亦號幽石其下竅穴逶䆳日光穿漏中有僧全宰棲真洞轉北數歩怪石森然上有兩峯倒側號合掌巖西有泉蔽巖而下渙若垂箔寺僧亦用竹綆引之從髙下墜號曰水索由寺北捫蘿而下至重巖磐石品列即三隠嘯詠之地常有光如月號石月寺東有響巖擊之聲鏗然寒山子詩所謂重巖我卜居鳥道絶人跡是也
  方瀛山 赤城志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唐長慶中徐靈府居此寳歴元年賜今名
  東橫山 名勝志在縣東十里俗名覆船山本天台山足其山坦夷中有三溪冬溫夏冽許渾宿東橫山瀬詩孤舟路漸賒時見碧桃花溪雨灘聲急巖風樹勢斜獮猴垂弱蔓鸂𪆟睡橫槎漫向山林宿無人識阮家
  鳯皇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十一里
  折山 天台縣志在縣西十六里神邕山圖雲峭崿險折而中峯㧞立孤秀舊傳王喬控鶴於此又名鶴峯
  蒼山 赤城志在縣東四十里按神邕山圖雲其山凌映桐栢絶頂睇滄海
  司馬悔山 雲笈七籖在天台山北係第十六福地李明仙人所治之處天台山方外志舊傳司馬承禎隠天台山被召至此而悔因以為名
  大盆山 名勝志在縣西一百八十里西接東陽南界仙居遙望如覆盆即婺江之源也
  始豐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十五里舊以狀類盤龍名龍山唐天寳中更今名
  靈墟山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北三十裏白雲先生隠處圖經雲七十二福地之一
  瀑布山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四十里嘉靖浙江通志一名紫凝山有瀑布陸羽品為天下第十七水與福聖國清二瀑為三雲名勝志神異記雲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羊引至瀑布下曰吾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
  寳華山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東三十里産花蕊石八峯山 天台縣志在縣西北六十里中有萬年寺所謂八峯明月婆羅香爐大舍銅魚藏象煙霞應澤是也
  覆盆山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四十里形家以為台郡臨海山川之美皆自此胚胎迤衍發秀
  千佛山 始豐類稿在天台西五十里層巒疊嶂森鬰秀㧞與赤城玊霄華頂諸峯角勝
  鷓鴣山 宋濂天台廣濟橋記天台縣西二十里有山曰鷓鴣二水發源其間合流至長洋復折而西與大溪滙龍湫志要常有鷓鴣鳴故名
  銀山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南十里宋元祐間因礦發故名天台縣志明萬厯間三次開採無銀遂廢
  方山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六十里高峻千餘丈周十五里自足至頂皆方故名
  妙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二百歩延袤一里邑之鎮山也
  華頂峰 赤城志在縣東北六十里葢天台第八重最髙處髙一萬丈少晴多晦夏有積雪絶頂有望海尖瀰漫無際下瞰衆山如龍虎蟠踞旗鼓布列之狀草木薰郁殆非人世僧智顗與司馬子微常晏坐修真焉李紳題華頂峯詩欲向仙峰煉九丹獨瞻華頂禮真壇石標琪木凌天碧水掛銀河映日寒天外鶴聲隨絳節洞中雲氣隠琅玕浮生未有從師路空誦仙經想羽翰
  五峰 赤城志在縣北一十里國清寺側其峰有五曰八桂曰靈禽曰祥雲曰靈芝曰映霞前有雙澗合流南注大溪
  九峰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三十里周圍九峰曰紫霄曰翠微曰玊泉曰臥龍曰蓮花曰華琳曰玉女曰玊霄曰華頂矗立霄漢逺近相向王羲之與支道林常往來此山赤城志舊名九壟唐天寳六年改今名皮日休寄題玉霄峯葉涵象尊師所居詩青㝠向上玉霄峯元始先生戴紫蓉曉案瓊文光洞壑夜壇香氣滿杉松閒迎仙客來為鶴靜噀靈符去是龍仔細捫心無偃骨欲隨師去肯相容陸龜䝉和詩天台一萬八千丈師在浮雲端掩扉永夜祇知星斗大深秋猶見海山微風前㡬露青旄節雪後應披白羽衣南望煙霞空再拜欲將飛魄問靈威
  九折峰 赤城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孫綽賦所謂既克濟於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是也
  百丈巖 赤城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觀西北與瓊臺相望
  翠屏巖 赤城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孫綽賦所謂摶壁立之翠屛者是也龍湫志要山形壁立如屛故名
  靈巖 天台縣志在縣西五十里巖洞虛迥有石如案與浙崷山相連中有小嶼號曰文嶼左右魚石盤列映帶
  八桂嶺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北五十里地理記天台山有八桂巖孫綽賦所謂八桂森挺以凌霜是也
  杜潭嶺 天台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與臨海分界闗嶺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西北四十里與新昌分界
  斤竹嶺 台州府志在縣東四十五里與臨海分界顧儒嶺 赤城志在縣東南一十五里按輿地誌舊名東𡵙有齊顧歡讀書堂後人因以為名今嶺旁有歡溪歡墺且有顧姓居之或其苗裔也
  招隠嶺 天台山方外志在縣東北五十里昔顧歡招同郡人杜京産隠此
  察嶺 赤城志在縣西二十里與金地嶺接漢髙察所隠之處
  金地嶺 赤城志在縣西二十里
  玊京洞 赤城志在縣北七里赤城山右葢第六洞天茅司命所治或號太上玊清天或號玉真清平天㑹稽記雲許邁常居之余爽王京洞詩半山松柏散天聲芝葢當年憇赤城我是上皇芸閣吏王京應有舊題名
  丹霞洞 明一統志在縣北一十五里舊傳葛元煉丹處傍有仙人拍手巖飛瀑數百尺下為靈溪
  桃源洞 名勝志在縣西北二十里一名劉阮洞續齊諧記漢永平中有劉晨阮肇入山採藥迷道得桃實食之覺身輕行數里至溪滸有二女方笄笑迎以歸留半載謝去至家子孫已七世矣元稹題劉阮洞詩仙洞千年一度開等閒偷入又偷回桃花飛盡秋風起何處消沉去不來芙蓉脂肉緑雲鬟罨畫樓臺青黛山千樹桃花萬年藥不知何事憶人間
  石橋 方輿勝覽在縣北五十里即五百應真之境相傳為方廣寺有石樑架兩崖間龍形龜背廣不盈咫其上雙澗合流洩為瀑布西流出剡中梁既峭危且多莓苔甚滑下臨絶澗過者目眩心悸趙湘石橋詩白石峰猶在橫橋一徑微多年無客過落日有雲歸水浄苔生髪山寒樹著衣如何方廣寺千古去人稀張雨方廣寺石橋詩緑玊飛梁碧蘚封羽人來倚瀑簾風偶翻貝葉經臺上與散曇花碧椀中有象到頭終幻滅無生彈指即虛空春寒大展三衣坐百衲雲山一線通髙攀龍登華頂峯遂至石樑觀瀑布詩晨䇿臨絶頂夕棲入浚谷攢峯插天表飛瀑掀地軸昧險騖前賞升虛騁極目春風淡沖襟朝曦扇輕燠深桃㸃澗紅弱柳抱溪緑想見花源人胡麻飯應熟神仙不可期念此媚幽獨
  斷橋石 台州府志在縣北七十里自石橋沿澗行可十五里至此一石中㫁因以為名下臨危澗亂石碁布雖邑人亦罕至雲薛師古㫁橋石詩獨扶痩杖欲經過為問髙僧意若何自倚神通能渡水卻言佛法本無多
  始豐湖 明一統志在縣南因晉縣為名
  玉湖 台州府志在縣西十里廣百歩長五里許俗呼馬湖詳見水利
  青溪 赤城志在縣西五里源出天台山南流入大溪按謝靈運登臨海嶠詩云旦發青溪隂俗呼為清者誤
  靈溪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一十五里孫綽賦所謂過靈溪而一濯是也
  大溪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五十歩源出婺州東陽縣受始豐天台桐柏之水順流而下凡八十七里至二江
  楢溪 名勝志在縣東三十里一名油溪赤城志孫綽賦所謂濟楢溪而直進是也
  乾溪 赤城志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傳僧曇猷訪赤城有一媼與之語神怒投媼於淵猷飛錫救之其溪立涸故名
  百丈潭 赤城志在瓊臺雙闕間翠蔓䝉絡水聲潨然盤澗遶麓出為靈溪
  丹霞潭 台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里柳泌煉丹處柘溪潭 明一統志在縣西北三十里水極泓深前橫石檻又有石室可容百人
  惠澤潭 天台縣志舊名惠濟在石樑之下其龍甚靈宋嘉泰元年大旱致禱甘雨均洽令上其事賜龍君額曰惠澤輿地紀勝嘉泰四年夏雷雨湧出金銀藏錢圓徑六寸餘文曰太平通寳太宗朝賜以鎮潭者
  卓錫泉 台州府志在智者嶺智者注湼槃經處龍鬚泉 明一統志在縣西寒巖洞口噴薄如龍鬚因名
  應心泉 天台志要在萬年寺西宋叅政賀允中宅於此泉自湧出允中自為記
  墨池 台州府志華頂峰有王羲之墨池在李白書堂側
  仙居縣
  栝蒼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南四十里髙一萬六千丈登之見東海又名天鼻巉巖四絶俯瞰諸山綿亘三百餘里殆台婺溫處四郡之岳雲互見處州府縉雲縣
  福應山 明一統志在縣東二里宋皇祐間縣令陳襄名之赤城志隂陽家謂其居邑龍首得地之勝居人建浮圖其上自是取青紫不乏
  漁潭山 仙居縣志在縣東南五里下瞰深潭每二三月桃花盛開巨魚如織
  安洲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南五里舊名九旬山宋羅適作唐僧灌頂記雲師止安洲以波瀾四絶乃誓曰使地坦夷當就講焉未浹旬而沙涌地平朱文公熹題為第一山
  紫籜山 名勝志在縣北三十里舊名竹山唐天寳中更今名
  東山 仙居縣志一在縣西北六十里一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一在橫溪之北縣西七十里
  盂溪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北十里宋宣和冦起民保聚其間冦至見雲霧杳㝠草木間旗幟隠隠懼不敢犯民頼以全
  綵仞山 名勝志在縣北二里其下有溪
  青圭山 台州府志在縣北十餘里一名青尖即紫籜山之趾上有峰如圭聳然特秀左右二小峰若輔弼然雄踞縣治後東北界天台西北連東陽
  陽澹山 仙居縣志在縣南四十里一名陽峰上多沃田登之萬山皆伏
  桐林山 赤城志在縣西南五十里
  張阜山 嘉靖浙江通志東瞰縣治南環以溪北有嶴及柘溪諸處泉谷深秀舊傳逸民張阜居焉
  翠屛山 仙居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
  水簾山 明一統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有瀑若簾垂四時不竭
  韋羗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四十里險峻難升上有石室戶牖至春深霧重樵者隠隠聞鼓聲葢神仙所宅也赤城志按臨海記雲上有石壁刋字如科斗晉義熙間周廷尉為郡造飛梯以蠟模之莫識其義俗傳夏帝踐歴故刻此石陳襄題韋羗山詩去年曽覽韋羗圖雲有仙人古篆書千尺石巖無路到不知科斗是何如
  峽山 赤城志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衆峰拱揖列岫迂迴致侔川峽故名
  萬竹山 赤城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絶頂曰新羅九峰迴環道極險隘嶺上叢薄敷秀平曠幽窈自成一村薛昂萬竹山詩萬竹山中數十家重重流水遶桑麻飽餐鼓腹成何事桃李春風任自花
  石龕山 赤城志在縣東一十五里上有石室深三丈廣踰一丈俗傳神靈棲焉
  瓏崆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十五里山多玲瓏巨石枕海山 仙居縣志在縣西北五十五里俗傳其趾與海通潭水潮汐相應
  玉幾山 仙居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金山下俗呼為船巖山
  金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五十里舊十三都境俗傳謂之鵝頸山
  靈山 名勝志在縣西二十里禽鳥不敢棲
  白冠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六十里舊傳曽有仙人戴白冠往來其上又曰白鸛山以是山常産鸛也林谷深䆳背接東陽縉雲界
  凌雲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八十五里石屏山在其下旁有一巒形似將軍名隠將巖
  披雲山 仙居縣志在縣西南五十五里遙望煙雲繚繞紛披如畵
  小桐山 仙居縣志在縣東南三十里烈女湖在其麓
  王姥山 名勝志在仙居縣界亦名天姥山相傳古仙人所居
  曬馬坪山 台州府志在縣東北五十里其頂坦平廣可數頃中有古湫䕃溉甚逺
  三井山 赤城志在縣北三十里以有三龍湫故名鑊底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六十里與盛旄山連紫岷山 仙居縣志在縣東北八十里由盧𡵻山進接天台界
  道赭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一百里山南即永嘉界通張溪
  㠐山 台州府志在縣西九十五里一名陽岸嶺孤峰髙聳壁立千仞與蒼嶺接
  白馬山 仙居縣志在縣西南一百一十里西接縉雲相傳勾踐避兵過之失白馬於此
  浮石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三里下有巨石屹立溪中視之若浮
  楓田山 台州府志在縣南八十里
  南峰 赤城志在縣南三里其巔四面軒舒山水環擁為邑人遊覽之最
  白巖山 仙居縣志在縣南十五里
  景星巖 台州府志在縣西南五十五里幽䆳迂折繞二十四盤而上潘耒仙居諸山游記景星巖絶類巨艘山腳四飛為其橈棹有玊柱峯龍湫澗響巖摘星臺諸竒
  方巖 台州府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朱溪上西境潘耒仙居諸山游記方巖乃無數石筍攢列成城如排簫編笙駢拇枝指萬仞削立不可階梯張鍾斗方巖詩聞道方巖勝捫蘿絶頂尋閣空雲不散心寂鳥相親竹引千林籟松連十里隂問僧修㡬世掛衲此禪林
  麻姑巖 赤城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麻姑訪王方平於此故名巖上有洞兩石相峙有麻姑像存焉
  蒼嶺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九十里髙五千丈周回八十里界於縉雲重岡複徑隨勢髙下險峭峻絶為東浙最仙居縣志與栝蒼山通故名一名風門劉昭禹蒼嶺詩盡日行方半諸山直下看白雲隨歩起危徑極天盤瀑頂橋形小溪邊店影寒往來空太息𤣥髪改非難
  界嶺 仙居縣志在縣東三十七里與臨海白水洋舖分界
  游鳩嶺 台州府志在縣東南五十里蒼山之趾通臨海石塘界
  王𫭛嶺 仙居縣志在縣西南一百六十里與金處二郡接壤之地
  桃花洞 台州府志在縣南三里南峰山側大溪環其足每當二三月桃花盛開爛熳若錦盧明章秋日遊桃花洞詩憑髙試一望秋色滿平蕪山缺邀雲補崖傾倩石扶渇虹多飲澗怪鳥自呼雛坐覺斜陽盡崚嶒塔影孤
  栝蒼洞 赤城志在縣東南三十里栝蒼山之間按塵外記栝蒼成徳隠元之天葢第十洞天列仙所居在台之樂安即仙居舊邑也又寳藏名山記雲栝蒼洞周回三百里徐真人所治此洞與處之玉虛宮通自栝蒼嶺而言東則屬台西則屬處明一統志宋光宗在東宮時書瓊章寳藏四字鎮之劉光栝蒼洞詩古洞藏真不記年翠崖蒼壁故依然怪來一夜清無夢身在仙家第十天
  相湖 台州府志在縣東二十里昔於湖中得石刻有相湖二字
  烈女湖 仙居縣志在縣東南二十七里嘉靖間因顧烈女於此捐軀全節故名
  大溪 仙居縣志在縣西南八十里源發永嘉界坑山北流百餘里至四都始開廣遶郡之三江互見水利
  永安溪 赤城志在縣西二百一十里
  櫸溪 赤城志在縣西二十里源出處婺溫三州流同蓼溪入大溪孟大武詩云樵斧斫雲春谷暗漁榔敲月夜溪寒人甚稱之
  曹溪 赤城志在縣西九十里源出栝蒼嶺南流四十里入大溪嶺上有潭曰曹潭淳熙十四年令蘇光庭禱雨忽有物蜿蜒而出一黒一黃以磬承之躍而入遂迎止於潭下翊日大雨遂築室以祠
  龍幻潭 台州府志在縣東北四十里昔有兩龍幻為人詣僧曰我二人乃龍也僧求其現形雲以翌午為期戒勿鳴鐘至次午果見兩龍盤旋廊柱頭角崢嶸僧懼撞鐘寺遂漂沒水退見潭其深莫測
  瑤崱瀑 赤城志在縣西五十里玊幾山縁壁而下或雨初霽則飛流濺沫廣至十餘丈葢竒觀也
  月落池 仙居縣志在縣南七里前山宋時郭氏夢月落於地而女生後為宋理宗後即謝深甫之孫女也
  九井 明一統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蔡經井每汲其一八皆波動今僅存其五
  七井 仙居縣志宋朱文公所鑿一在鼓樓前一在學宮右一在縣東巷一在縣南前巷一在官倉巷一在市橋巷一在天井巷


  浙江通志卷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七
  山川九
  金華府金華縣附郭
  上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北隅太守蘇遲謝政居此今為縣治所倚又縣東南一里為芝麻山一名油麻山
  望仙嶺 金華縣志在旌孝門內登嶺可望赤松山七寳渠 金華府志自城北麓八郎塘發源南行穿城入由七寳寺側迤𨓦出祠堂巷經四牌坊永濟倉前至八詠門外從河流入雙溪
  清渠 萬歴金華府志發源隕星塚從景行坊轉入東市街至赤松門外流入大溪
  西市渠 金華府志從景蘇坊合流㑹縣前轉入無相寺巷內穿城西入於濠
  金華縣城外山川
  城山 聚寳山 嘉靖金華縣志俱在縣東三里城山宋王埜所居埜記雲予家負城面山在井邑如郊藪西偏隙地由園扉而入名曰城山又曰東溪一曲宛轉來朝溪上諸峰秀潤如玊平蕪逺樹荒碕㫁岸一望無際聚寳山一名商山宋學士商日新居此
  龍鱗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八里一名興敎山山石錯落如龍鱗
  至道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三十里一名覆釜又名積道連屛擁翠石磴縈紆絶頂平坦如掌折而南曰焦巖石壁平峭高可百丈長一里環障溪流人望之如赤壁雲
  東山 金華縣志在縣東五十五里自東陽之大盆山迤𨓦而來周三百里其東𨽻東陽南即武義之八素山其高巘曰齊雲岡
  葛公山 金華縣志在縣東七十五里一名葛仙峰五峰卓立霄漢抱朴子煉丹處
  風門山 宋濓風門洞碑在縣東南五十里有山曰風門山有石洞莫測所底風蓬然從中出襲人毛髮
  屛山 名勝志在縣南五里一名琴望山又名赤山沐塵山 嘉靖金華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
  石門山 嘉靖金華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有石對峙如門黃文獻公集雲婺城南有山曰石門水乗髙而下者三級人稱之曰龍山即謂此也
  銅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南三十里東陽記雲山下有泉水色鮮白號曰銅泉
  玉笥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南三十里山有石人峰高三百丈
  南山 金華府志在縣南三十五里分脈自括蒼山北來凝結於此髙幾倍北山周四百餘里其南為遂昌松陽宣平其東為永康武義其西為龍游其北為縣鄙
  白原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四十五里髙千餘仞列二百餘峰
  馬秦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一百里
  罘罳山 金華府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形如罘罳王魯齋柏講學其中
  望山 金華縣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宋樞宻倪普退隠於此每登之以望臨安故名
  芙蓉山 名勝志在縣北十五里金華縣志一名潛岳又名尖峰山方輿記雲孤山秀特狀若芙蓉故名
  智者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北十五里方鳯金華逰録智者寺山路有亭扁北山唐乾元二年縉雲令李陽冰篆書
  赤松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北十五里一名臥羊山即黃初平黃一作皇叱石成羊處其山往往白石錯落如羣羊散牧初平號赤松子故山以是名葉審言赤松山詩井竈仙蹤在林巒曙色分苔荒一徑雨松隠半峰雲啼鴂催春事歸驂帶夕曛試呼黃道士石几薦桐君吳⿱口亰 -- 景奎赤松山詩雙鶴沖天去不回五雲繚繞散花臺山中若見皇初起為問留侯幾度來戴良逰赤松山詩早發東郭門晚憇北山址乍離城市喧益羨邱壑美舍車渉嶇嶔停䇿玩清泚㳺目蒼厓巔放情白雲裏攀林感落英涉澗悲逝水冀慿棲遁蹤往遇㝠寂士忽見山阿人彷彿平與起何當乗素煙相與嚼丹蕋牧羊事已乖煉石情徒止長揖謝荒祠永媿爾兄弟
  梁山 金華府志從赤松山進約十里
  煉丹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北十八里赤松山志髙數千尋一望數百里近在目睫葢二皇君煉丹之所葉審言煉丹山詩仙家只在白雲堆井竈千年間緑苔安得更如黃犢健五年四度入山來
  金華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府城北二十里一名長山自天台赤城發脈至東陽之大盆山迤𨓦至此橫亙金華蘭谿義烏浦江之境周三百六十里山巔雙巒對矗曰玊壺曰金盆壺中有湖名徐公湖水分兩𣲖而下其瀉乎山之陽者由山橋而達於溪其注乎山之隂者由鹿田而入於洞山前兩崖對峙髙數百仞過脈至芙容峰郡治之主山也世説新語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注引㑹稽土地誌雲山靡迤而長此縣因山而得名也赤松山志周回數十里即赤松山是也抱朴子云此地可以居神免五嶽洪水之患廣傳物志金華山北有仙洞俗呼為劉先生隠身處其內有三十六室廣三十六里石刻上以松炬照之雲劉嚴字仲卿漢室射聲校尉當㳟顯之際極諫被貶於東陬隠跡於此莫知所終即道士蕭至元所記也劉峻山棲志予所居東陽郡金華山東陽實㑹稽西部是生竹箭山川秀麗臯壤坱鬰若其羣峰疊起則接漢連霞喬林布濩則春青冬緑廻溪映流則千仞洞㡳膚寸雲合必千里雨散信卓犖爽嵦神居奧宅曹唐皇初平入金華山詩莫道真游煙景賒瀟湘有路入金華溪頭鶴樹春長在洞口人間日易斜一水暗廻閒繞澗五雲長往不還家白羊成隊難收拾喫盡溪邊巨勝花
  鹿田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北二十五里上有沃野可耕此山多生竒石金華雜識劉宋時有玊女馴鹿耕山中常入城市貿易以物置角間刻期而歸遂名其地為鹿田
  太陽嶺 名勝志在縣東北五十里俗傳嶺與太陽齊髙故名踰嶺即浦江縣界
  黃姑嶺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北五十里宋宣和中方臘冦婺邀項徳於此
  紫薇嶺 方輿勝覽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有石室梁劉孝標棄官舍其下撰類苑葉顒登九龍山訪孝標遺跡月下飲酒詩杖藜扶我登九龍輕鞋短袂隨天風九龍飛去㡬千載雲開秋老青山空孝標先生骨應朽清名與山同始終荒煙衰草迷古洞唯有皎皎棲青楓酒邊半醉弄明月月光忽落酒杯中舉杯歡笑和月吸清光散入照我突兀礌磈之孤𠂻平生所藴剛毅氣洞然明白無隠容信知古人嗜好不在酒愛其果能助發英鋭志始信醖釀麯櫱有竒功興懷不盡下山去明月又在天南東
  石碕巖 嘉靖金華縣志在縣東三里又名石碕頭下瞰大溪髙十餘丈巖下有洞相傳嘗見梅花泛出故名梅花溪又名梅花洞郡城一帶東偏跨其上
  折竹巖 金華府志在縣北二十里金華山之陽太平寰宇記雲赤松羽化處
  金華洞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北三十里周五百里道家所稱三十六洞金華洞元之天其洞有三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曰朝真冽然在中有泉若撃鼓鼙之聲者曰氷壺豁然在下有石若白龍之升降者曰雙龍赤松山志與赤松山相接分上中下三洞上曰朝真中曰氷壺下曰雙龍上洞有石真人儼然臨跨莫測端倪中洞有水簾直下寒玉橫飛其間有石像石筍等下洞有石龍虎獅象麟鳯鐘鼓之類難可枚數下洞門極低非舟不可入非燭不可見此洞天原係赤松所轄硯北雜志金華洞有韓旡咎諸人題雲淳熙改元七月既望陳巖子象陳良祐天與黃掞子餘趙師龍徳言韓元吉旡咎觀稼秋郊自智者山來謁雙龍洞篝燈蒲伏徧閲乳石之狀寒氣襲人酌酒竹隂支笻至中洞飲泉乃歸程珌游金華三洞記出蘭溪門行可十餘里至上中下三洞下洞石壁卓立水深三尺人仰臥舟中羣僕岸立用竹竿箭入丈餘乃登岸仰視石門去人面僅四五寸舉火燭四壁壁有題名皆五代國初人不見風日墨跡如新中有搗藥臼臼濶可三尺有泉正滴其中終嵗不滿旁有仙人田邱陌井井有耕犁跡又有仙人衣如摺疊羅帛洞中有蝙蝠大如鴉白如玉正類坡仙所記碧落洞中蝙蝠觀已乃出洞約濶十丈許此下洞也中洞有水簾飛涎濺沫有石壺深不可測足稍不謹則墮其中幸冇石天窓光燭其處此中洞也上洞亦有石天窓其石如亂雲如堆卯崩裂欲落人皆不敢仰視然亦亙古至今終不落也中有洞房側身乃可入上有玊女端坐如觀音纓絡具備觀音之前有泉蜜甘能愈疾人既飲復筥挈以歸偕行者八人其七不能登畏其險也方鳯賦三洞詩金華北山三洞天垂髫欲往金華巔春風吹衣雨洗屐痩笻忽拄蒼山煙山髙地平走幽澗根絡石上森楠楩歩從飛橋瞰石洞厓色閲世知幾年風痕霧跡化異物龍首昻左尾右旋就中暗穴如蟇頤急水瀉碧鳴媧弦溯流束炬照徒渉肩背擦石行拳孿水窮路坦內景得以炬交燭窮幽元細紋蹙波涌浪接皓彩凝雪飛霜鮮大為獅子虎犀象𤨏碎亦復蜂屯然蜿蜒雙蟠角尾具一一玊爪拏蒼堅穿龜負甲色深墨長蛇白質相縈纒鐘能鐘聲鼓能鼓不假樅簴知誰縣直櫺斜檻藏湢室短畦長町移原田青雲白霓五色石笑畫敗絮留丹鉛中途經過最深窅伏身低眺洞口泉空明一隙隔逺見秋蟾浴海光嬋娟左巖架衣額橫亙疊摺蹙皺垂蹁躚自餘神怪不可極似鑿非鑿鐫非鐫出登山腰叩中洞外視石井聞潺潺入深蹈險思縋綆長竿掲炬後且先水簾可俯心為掉到此十九歸言遄嗜竒不憚歴磊砢足以目故差輕便翻身卻望水簾處銀河天落懸吾前常情疑復下百尺積水定作神龍淵石乾徑闢卻易進玉筍㧞地修而圓宜為淵處乃為屋亦或摩蘚題新篇同㳺怪我久未出笑謂豈欲井底眠林幽風起日已晚猶睨髙洞山之巔薪蒸可買樵我導不逺數里仍攀縁傍從石壁入深折如鐵戶限瓊為櫋儼然海相掛珠絡熟視始信非夸傳右為朝真正面入便想笙鶴遨羣仙雲霞波濤仙衣袂竒詭豈必下洞専歘然修梁架巖起左右蒼白龍形全望中極底勝漆黒雙扉隠隠起半邊天光一道燭扉內知此明罅從何穿𥨌深碧峭不可住安得挿羽如飛鳶嗟余茲逰尚牽俗身所驟歴辭難宣但思乞水學坡老洗眼看字消餘年
  石室洞 赤松山志在螺螄巖之側即赤松子引小皇君入山修道之所
  九龍洞 萬歴金華府志在紫薇巖東洞口傴僂可入中昏黒持炬前進深莫可測去洞數百歩有泉湧出與百盤溪合
  優㳺洞 赤松山志去赤松巖十里洞門髙五尺許自左升梯而入虛曠如大廈數十間又出於三十六洞天之外壺天真人所治之區萬厯金華府志一名上霄洞縣東北三十里金華山之南
  徐公湖 太平寰宇記郡國志雲在長山上周圍四百八十六歩昔山下居人徐公登山至湖逢見二人共博自稱赤松子安期先生酌湖中水為酒飲徐公醉及醒不見二人而宿莽攢聚其上徐公乃追悔後因名焉
  赤松澗 太平寰宇記赤松子逰金華山以火自燒而化故山上有赤松祠澗自山出故曰赤松澗
  雙溪 名勝志在城南一曰東港一曰南港東港源出東陽縣大盆山經義烏西行入縣境又滙慈谿白溪玊泉溪坦溪赤松溪經石碕巖下與南港㑹南港源出縉雲黃碧山經永康武義入縣境又合松溪梅溪水遶屛山西北行與東港㑹於城下故名梁安世雙溪詩春霖漲合兩溪平雪浪中浮桑拓青南市喚船撐未到一番簑笠滿津亭
  潛溪 萬歴金華府志發源金華山南流十里入航慈谿
  梅溪 金華府志發源武義大家山東北流合南山之箬陽上干下干及下坂之水入焉又八里為梅灘經赤山潭乃為鸕鷀灘金錢灘達於郡城與東港合是名雙溪疊石架屋為通濟橋以通閩廣諸道
  長樂溪 晏公類要郡國志雲郡界有長樂溪葛洪游處
  坦溪 嘉靖金華縣志在縣東三十里發源金華山西南流入雙溪東𣲖與玊泉赤松並稱三溪
  通元溪 金華府志發源赤松鄉玉壺山南流至潛岳東紫巖沙溪東南行環城後諸山葢郡城之左峽水也其地有蔣波灘停為深潭乃造𢎞濟橋維舟於其上西北即抵郡治經八詠灘與南港㑹以通溫台諸郡
  蘭谿縣
  天福山 金華府志在城中距縣半里居民環列山麓縣署正東旋轉南嚮此山擁䕶縣右故風氣完聚民物蕃盛甲於東浙
  銅山 蘭谿縣志在縣東十里接金華山之西山石似銅故名
  洞巖山一名靈洞 名勝志在縣東二十里東北一峰怪石屹立人稱小飛來峰峰下有泉曰天池泉清鑑毫髪沿流而出為桐溪山口有天井山石高百餘丈下有天井龍潭於石洞巖山詩萬疊風光水滴衣清泉白石𤨏煙扉半山落日樵相語一徑寒松僧獨歸葉墜悞驚幽鳥去林空不礙斷雲飛層厓峭壁疑無路忽有鐘聲出翠微
  金龍山 金雞山 嘉靖浙江通志俱在縣東二十里金龍山麓有金龍廟金雞山中峰㧞起兩峰旁夾
  紫巖山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山上有巖狀如覆釜穹窿深廣可容百人其色紫黒故名
  牛石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山多怪石逺望如牛
  大寺山 名勝志在城東南矗㧞數十丈山巔及趾俱有佛剎正徳蘭谿縣志延袤五七里不一其名西南下臨大溪曰倉嶺東南曰芝巖山南為塢口山又東南為費隴山山兩旁夾嶼中有逵道數里上通金華正統末括蒼盜起常於此作木寨以禦冦焉
  古城山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山脊有城周二三里缺處如門
  南住山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南十五里其山自閩南迤𨓦千餘里而來至此截然而住故名
  九峰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南六十里下有唐中書侍郎徐安正讀書巖
  蘭隂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南六里其山多蘭絶頂有橫山塔太平寰宇記一名橫山臨截三江方率性游蘭隂山詩幽期在雲壑適意登嵯峨緬循雙溪曲復憩重巖阿風日正清羙煙霞眇紛羅踈松抱孤秀霜葉辭寒柯靜觀萬物理幽契良已多何當繼芳躅攜琴重來歌梅庚蘭隂山詩絶頂攀難到樵青導我行減衣驚地暖卻杖鬬身輕逺水風㠶小髙窗霜葉明茲㳺成不意差慰滯留情
  甘棠山 蘭谿縣志在縣西南十二里鄉以此名東柏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東溪流於其下近西曰瑞山昔産瑞麥故名又五里曰社山山上多嘉禾
  龍門山 蘭谿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狀若㳺龍上有蒼松六七里夾道如門故名
  佛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二十餘里上有洞深不可測山麓怪石蹲踞如伏虎龍
  柱竿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二十五里相傳山下有井人飲其水多生勇士因而塞之其旁髙峰呼為將軍山
  白石山 名勝志在縣西四十里其石如玊又名玊華峰左四五里有大石髙數百丈飛泉直下溜石成溝又左四五里有石柱髙百丈周十餘丈蘭谿縣志山腰有洞隂不可登洞中雲起其日必雨
  硯山 名勝志在縣西四十里髙數百丈盤亘二十餘里山頭平正有池如硯
  仁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四十里舊有仁山書院為金履祥講學之所
  風子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西六十里上有葛洪丹竈基址
  烏石山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北八里名勝志與黃大山相連本一山以石色蒼黃而異名又十里有水山山多流泉泉有三源上曰鮑源中曰盛源下曰繆源各深十餘丈近東曰金臺山夜每有光西曰豢龍巖髙一丈深廣五六尺
  豹山 金華府志在縣北二十里山形似豹故名上有石平正如幾可列尊罍
  獅山一名石蓮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北二十五里潘之淙游石蓮山記辛未冬日過蘭谿聞石蓮山水竒勝期二三友人同往由南門十里入山徑在兩山之間崩厓上出絶壑下注行者率屏氣度不敢俯仰又十餘里度一小橋過橋十里即石蓮山也舊名獅山以其峰巒秀簇如蓮瓣故易今名日已暮宿於山房朝起飯後入山山徑紆折如長蛇出草所謂十二曲也鹿門兩石髙聳如垣中闢一竇由竇而進則石樑梁本天成為樵子所㫁今以一石峯橫亙而度度石樑則石蓮洞也洞門窄而中敞可容千人上平如砥惟石乳數百垂垂而下再入則為凌翠樓樓倚石壁而起隂䆳幽窅萬木森合由斯而下有青壁髙數十仞依壁鑿石磴數百級僅容趾下磴越澗則枕漱亭亭上望雙瀑如雙龍下飲灑煙透日奪人目晴時日亭午天漸煖乃脫巾理䇿而進徑益險俯澗皆梅花積如殘雪未消行六七里乞漿於山家勢不可再入尋徑而歸
  香山 名勝志在縣北三十里山産玊蘭無葉而花白有香故名下有香溪
  東山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北三十里香溪之東范浚東山詩煙嶂嵬嵬列翠屏松山髙下欝蔥青風生萬壑笙竿觸擬向林間築小亭
  解石山 名勝志在縣北五十里名小桃源
  玉壺山 蘭谿縣志在縣北六十里洪武中長史滕浩歸隠是山號玊壺山人
  髙眉山 茶山 椒塢山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羣峰環拱境最幽勝茶山在髙眉左偏椒塢山與髙眉相接
  密山 蘭谿縣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平野中突起髙數十丈上有觀音巖巖中怪石如筍巖上有佛跡又名佛跡山
  白露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北三十餘里一名玊帶山始豐類稿其山頂趾皆青腰色微白故號王帶
  屛風山 名勝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山有小洞泉水噴出大旱不竭
  白鶴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傳為白鶴仙人煉丹處
  五隴屏山 正徳蘭谿縣志在縣西北三十五裏白雁山 嵌山 桂峰山 嘉靖浙江通志俱在縣西北四十里
  三峰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峰之巔俗傳為葛稚川煉丹所丹井尚存下有巖廣三丈許其深莫測
  玉泉山 貝瓊玊泉隠居圖序距蘭谿五峯之北嶄然青芙蕖危揷天半與金華東西相望
  盤山 蘭谿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里頂平如盤可一里許四圍皆累石為巖
  大家山 唐書地理志蘭谿有大家山
  陳嶺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西二十五里硯山之西石道迢迢千有餘丈外接龍㳺夀昌之界
  馬嶺 金華府志在縣北五十餘里當蘭谿建徳之界
  大慈巖 蘭谿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里與夀昌接境巖中有佛像巖左有觀音洞髙二十餘丈
  小三洞 吳師道小三洞記洞周數里峻㧞百餘丈石骨巉然有小三洞皆與金華洞通上洞名白雲下洞名湧雪中洞名紫霞於石題小三洞詩四山回合向幽泉古木蒼藤路屈盤一局殘棋雙鶴去石屛空倚白雲寒洞門相對是吾家朝看煙雲暮看霞鐵笛一聲山石裂老松驚落半崖花㫁崖怒涌四時雪虛壁寒凝六月霜倚樹老僧閒洗缽碧桃花落澗泉香
  靈洞源 金華府志傍皆竒峰怪石其中一道如砥窈窕十餘里楊梅茶筍之利出焉
  蘭溪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南二里一名瀫水其源有二一自衢城東北流至於縣謂之衢港一自婺城西流至於縣謂之婺港二水合而滙於縣之西南類羅縠文因號縠水崖多蘭茝故名蘭溪薩天錫蘭谿舟中詩水底霞天魚尾赤春波緑占白鷗汀越舟一葉蘭溪丄載得金華一半青汪廣洋蘭谿棹歌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月桃花雨夜半鯉魚來上灘程鋐過蘭谿詩寂寞寒江擊棹還好風今日一開顔人家岸岸蘆花上秋色山山楓葉間牧笛自吹斜照徑酒旗不㫁泊船灣釣竿生計他年穏凖擬編茆此築闗
  香溪 蘭谿縣志在縣北武昌鄉即蘭谿之下流大梅溪 萬歴金華府志一名龍門水在靈泉鄉源出於浦江之大洪嶺㑹納衆流至金家梁而入於大溪下五里為白雁灘十里為山河為望雲灘以界於建徳縣由是歴嚴灘桐廬富陽北入於錢塘江
  白泉 金華府志在香溪市南范浚白泉志距吾廬不能五十歩有泉激激出石竇間色乳味飴與他泉不類因坎竇下鍾其源以供家奴旦暮𣂏挹且釃溢流而渠之與里人同其甘鄰曲來汲日數百器泉之儲洩常自如雖嵗甚旱焦川枯壑而泉不知也渠之泛溢而走下者與南澗合流以西亂於香溪汨汨窮晝夜吾知其不至海不止也夫泉之甘而利人也𩔖有徳其不涸也類有本其趨澗溪而期於海也類有志人之育徳有本能日進而期於道則其淵深宏大也必矣吾於泉有感也於是乎志
  東陽縣
  孔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二百餘歩
  青臺山 名勝志在縣東二十里髙三十丈周二十里以山色長青故名
  覆舟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五十里髙五十丈周八里狀如覆舟
  嵬山 東陽縣志在縣東五十里髙百丈周十里端整若巨屏凡六面上有井三十六
  豹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五十四里逺望如豹故名天竺山 東陽縣志在縣東六十里髙一百六十丈周二十里山多修竹
  玊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一百五十里舊名封山界於天台
  夏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髙七百丈周二十里山巔有池廣二丈深四尺冬夏不涸側有禹廟故山以夏名
  石洞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五十五里
  歌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南七十里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山下水通臨海有玊女祠唐書地理志東陽有歌山名勝志昔人乗舟見女子汲水山下登岸而歌姿態端羙舟人挑之神怒乃墮三大石以塞水源遂不通舟
  瑞山 東陽縣志在縣東南九十里亦名鑾輿山金華府志界於永康
  大盆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周一百三十里形如覆盆故名稍下為小盆山在永康地二山實諸山之祖
  三丘山 名勝志在縣南八里髙三百二十丈周二十餘里一名峴山韻語陽秋峴山去東陽縣三里舊名三邱山宋殷仲文素有時望自謂必登台輔忽除東陽太守意甚不樂常登此山悵然流涕郡人愛之如襄陽之於叔子因名峴山二峯相峙有東峴西峴唐寳厯中縣令於興宗結亭其下名曰涵碧劉禹錫有詩云新開潭洞疑仙府逺寫丹青到雍州即其所也喬行簡游三邱山詩疑是乗風到九天不知身在此山巔萬家攢簇炊煙底一水縈紆去鳥邊便覺塵縁輕似羽何妨詩意涌如泉停盃更待林梢月歸去家童想未眠
  月山 金華府志在縣南六十里盤屈於檉溪之北以形名
  甑山 元豐九域志甑山其形似甑名勝志在縣西南十里髙三百二十丈周二十里寰宇記崑山頂上有孤石髙三十丈其形類甑即此山也下有白雲洞深五丈廣如之
  八華山 天啟東陽縣志在縣西南四十里金華許白雲講學於此
  馬鞍山 東陽縣志在縣北一十二里髙八十丈周六里與前勒馬峯正對故名
  金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北五十里迤𨓦至畢嶺界於諸暨
  赤石山 名勝志在縣東北十里一名孤絶山上有赤厓不生凡木
  鶴昂山 東陽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七里髙二百丈周五十里巖有三石如鶴昂肩竦立故名亦名鶴巖其上有風穴風從中出鍧然有聲
  白鹿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北六十里山形似鹿故名
  西白山 東陽縣志在縣東北六十里周二十里髙七百丈諸暨諸山皆在其下
  東白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北八十里周五十里嶔𡼭危峭與㑹稽天台連屬
  稠巖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山有石室深廣十餘丈巖巒叢互故名
  靈嶽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五十里
  九州尖 金華府志在縣東百餘里髙諸山五百丈周二十里上有潭冬夏不涸以可望見九州故名
  錢嶺 天啟東陽縣志在縣東七十里輿地誌雲東陽畢嶺之下有錢嶺往往人於此獲大錢
  馬騣嶺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二百四十里嶺勢險峻延袤三十里為婺台之咽吭互見永康縣
  南午嶺 金華府志在縣南十里溫處台閩必由之道
  烏竹嶺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北四十里逶迤數折與鷺鷥嶺蒿嶺大小嶺相連為北境之闗隘
  白峰嶺 金華府志在縣東北七十里髙三百丈石棧縈紆東通嵊縣
  鮑令巖 方輿勝覽在縣南五里涵碧亭之上元豐間知縣鮑拯率僚屬來修禊事唐最磨崖書鮑令巖三字
  烏舞巖 金華府志在縣南七十里髙五百丈上寛平可容千人唐馬將軍陳都使共置寨於此拒賊旁有羊巖金仙巖
  白雲洞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六里中有玉女盆瀑布珠壁石乳諸勝
  練湖 天啟東陽縣志去縣東六十里明月之宵逺望水如匹練故名
  畵溪 名勝志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東陽江羣山縈連草木如畵故名迤西而南十里曰橫溪又折而南五里曰荊浦溪其源皆出大盆山西入義烏縣界與東陽溪合
  東陽溪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三里源出大盆山東北入縣導義烏之水南㑹於畵溪至郡城又東南合永康之溪
  義烏縣
  雞鳴山 名勝志在縣東五里昔有金雞鳴其上羣雞皆鳴故名山髙五十丈前瞰縣郭傍臨大溪俗以九日登髙於此亦名登髙臺
  石門山 萬歴義烏縣志在縣東九里連山中㫁兩山對峙如門
  南山 名勝志在縣東十五里蟠折縈紆廣袤數里上有平土可耕人多居之鮎溪之水出焉
  鐵巖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二十里俗名郭公山髙峻峭㧞山半有水簾下垂數十丈山頂曠土幾百畝有三塢一潭
  石樓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二十八里周十三里兩山相峙狀若浮圖東西皆有巖深袤數丈東巖有坳西巖有石如闌干外稍西又有數穴方輿勝覽層級髙下如重樓複屋葢絶勝之地也
  武巖山 義烏縣志在縣東三十五里髙數百丈周十餘里狀如紗㡌其下有八景左滴水巖四時流注不絶
  龍門山 崇禎義烏縣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自山口循澗水磬折而行過師姑潭石井坑登樓梯巖有平岡橫亙其上是為龍門旁皆平壤民多耕桑其間絶頂兩峰對峙名雙玉峰俗呼雙尖南下繭嶺俯瞰深谷澗水經其中西流入於畵溪
  畵塢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畵溪之水經焉其上中流為斗潭其下對岸為石壁
  齊山 義烏縣志在縣南十里青巖山中高三十丈下有雙澗南曰前溪北曰梅溪
  雲黃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一名松山梁傅大士於此行道黃雲盤旋其上狀如車葢故名有峭壁髙百丈下臨畵溪五色交映黃溍雲黃山詩束髪弄文史掛席去𤅀壖邂逅乖良會屛落迨茲年息景念生理洗心賔象筵㳟惟上皇代異人祕靈詮宗師既逾海茲山亦棲賢金棺滅雙樹寳篋緘紅蓮仰窺攝誘切信知願力堅內媿實菲薄㝠通未精専褰裳碧峰雨焚香石林煙緑翠何紛糺苔徑窅洄沿尋幽非外適藴真冀重宣豈伊俄頃用應謝平生縁
  石牛山 崇禎義烏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雲黃山北石狀如牛上有石牛祠
  蜀山 金華府志在縣南四十里下臨蜀墅塘相傳秦末有三山飛空而過一山墮此蜀人來言蜀中所失之山故名山多靈草上有壇曰仙壇洞曰陽春洞
  葛仙山 萬歴義烏縣志在縣南五十里髙一百五十丈有煉丹石
  八寳山 萬歴義烏縣志在縣南五十里妄傳有礦嘉靖三十七年間永康處州礦徒數千人訌聚開坑知縣趙大河率近山居民平之
  大寒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六十里山頂有池四時不竭春夏溢出為瀑布
  來山 名勝志在縣南七十里髙二百五十丈羣山逺來至此而止故名山側有羊印石
  香山 義烏縣志在縣西二十五里其地多楓香木因名上有香爐峰前有龍井遇旱禱之輒應又有夫人峰以梁樓偃妻𦵏此故名隋書地理志東陽郡烏傷縣有香山
  五雲山 名勝志在縣西四十里唐天寳中有五色雲彌漫峰頂故名五雲溪之源出焉
  金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屹立江流中
  黃櫱山 金華府志在縣北二十里一名黃蘆尖唐初置綢州於此山之下黃溍淨居寺記山在烏傷北望之森然其起如鶩其伏如踞其支而出也如趨如附亘二十里靡迤而不絶抵縣冶乃已
  洪堂山 義烏縣志在縣北三十三里黃櫱山北麓馬踏石南櫨尖楊公馬鞍諸山環列於後右瞰廣輪綢香諸巖在其前左顧四正雲黃四周如畵
  馬鞍山 崇禎義烏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髙四十丈在馬踏石之東形如馬鞍故名絶頂有手掌痕甚鉅五指宛然
  清潭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四十五里山下有清潭酥溪之源出焉流出了口與深溪合流入豐江山山頂有鷹嘴巖旁有戰巖方臘冦時居民多避於此墻址猶存
  鷄棲山 義烏縣志在縣北四十五里一名金峰山北有降魔峰西北有安貴嶺
  龍析山 金華府志在縣北四十八里山之西有深溪西北流入浦江嵗旱居民祈禱故名
  東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崇巖峭壁竹木森蔚
  黃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下有㫁坑相傳黃巢入冦遣壯士鑿石為之其上巖石如甓深數十丈中多伏翼山左有螺井根溪之水出焉
  烏櫧峰 萬歴義烏縣志在縣東四十五里本名烏巖又一在縣南二十五里崇巒秀異岡阜紆迴名曰盤谷
  七佛峰 崇禎義烏縣志在雲黃山上梁傅大士行道七佛相隨於此故名
  綢巖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巖巒稠疊故名唐書地理志武徳四年以縣置綢州因綢巖為名
  上巖洞 崇禎義烏縣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綢巖之北山腰有石巖深數丈廣如之或雲晉丹陽令葛洪隠此黃溍游上巖洞詩晚色微茫尚帶星修溪犖确㫁人行獨支痩竹身猶健髙入層雲地忽平落月正當山缺處細泉頻作雨來聲上方燈火青林曲隠隠踈鐘一再鳴
  繡川湖 名勝志在縣西一百五十歩周九里三十歩山川花木掩映如繡故名宋濂集華川書舍記烏傷有大澤曰華川唐武徳間常置華川縣不久而廢今之所謂繡湖即其地也王褘春日繡湖與徳元同行詩十里華川上年來足勝㳺雨花林下寺風栁驛邊樓漠漠芙蓉浦依依杜若洲平生身外事應許付沙鷗
  東江 萬歴金華府志源出東陽大盆山漢史所謂烏傷溪更名義烏溪皆因縣以名
  深溪 金華府志在縣北十五里源出龍祈山至浦江界合於浦江
  演溪 義烏縣志在縣北二十里北流至浦江新界並入諸暨豐江
  吳溪 萬歴義烏縣志在縣南三十里源出杏嶺至楓坑口西南過王村至丹溪而與婆塘坑之水合因名小雙溪又西北流而峴溪合之至黃蒲潭同入大溪
  大士井 崇禎義烏縣志在九里江之南泉甘色碧遇旱不竭相傳傅大士所穿飲之療疾今名善慧泉
  孝子井 金華府志在烏傷墓旁
  永康縣
  峴山 名勝志在縣東二十里髙一百丈衆山排列狀如峴首
  魁山 萬厯永康縣志在縣東二十里
  方巖山 永康縣志在縣東二十里髙二百丈周六里平地㧞起四面如削惟南通一道至山腰而絶鄭東白遊方巖山記山如削壁從天而下髙數百丈舊時好事者架為飛梁石梯䕶以石闌逶迤曲折而上將至絶頂有兩巖相峙為關闗有門門丄有樓曰透闗自闗而上平曠約百畝中有一池方畝餘水清瑩大旱不竭上有佛廬曰廣慈寺寺後冇巖髙數仞巖下有石洞深二丈廣倍之僧構為屋以供佛西巖有石穴曰讀書巖即胡侍郎絃誦之地
  石翁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四十里俗呼公婆巖太平御覽東陽記山有孤石望如人坐其傍又有石似新婦著花履焉或名新婦巖
  南山 青石山 舊浙江通志俱縣東四十里龍窟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五十里山陽有小空洞宋陳亮讀書於中其墓存焉
  桃巖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五十里山石赤白相間狀類桃花下有洞可容千人有朱文公呂東萊講讀遺跡黃溍過永康桃巖詩立石平如削飛巖近可梯莫窮千古勝但惜衆山低靈草經春長珍禽隔樹啼人言舊朝士感事有留題
  夀山 萬歴永康縣志在縣東五十里山有五峰皆石壁平地㧞起周圍如城郭有大石洞髙敞軒豁可容千人其中為佛剎曰夀山寺前為重樓樓上為平臺周以䦨楯皆即洞支木為之不施椽瓦而雨雪霜露自然莫及最為一方登覽之勝李曅游夀山詩雙澗橋西見五峯分明朶朶翠芙蓉半空絶壁開金像百道飛泉噴玉龍怪石坐來斜聽鳥曲闌憑處倒看松平生自倚凌雲筆不愧山僧飯後鐘
  橙尖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五十里髙二百丈周二十里峰巒峭㧞人所具瞻相近曰銅山嶺
  石室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三十里髙百餘丈緣崖而上南北二穴相通可容數百人中有石柱李曅題石室山詩石室初從混沌分呀然一竅氣氤氳山僧慣住黿鼉窟野老能穿虎豹羣行怪㡌簷常礙蘚坐驚衣袖忽生雲幾時更借禪床臥六月松聲絶頂聞
  靈巖山 永康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髙四百丈周五里峭壁㧞地其巖東西橫列紫色斑錯青蘚枯木嵌之蒼藤倒掛若畵屛然縁巖架石樑曲折而上有洞南北相通髙丈餘廣五丈深二十丈形勝靈異故曰靈巖宋濂游靈巖山詩不到靈巖二十年重來風景故依然三光每隔須彌頂一竅誰穿混沌先佛向壺中開淨域僧從井底望青天王堂無復金蓮夢暫借僧床半日眠
  方山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東南五十里山最髙升其巔下瞰縉雲武義東陽義烏諸縣山川一目可了
  斗潭山 萬歴永康縣志距縣東南五十里上有三石潭水清泚可鑑毛髮
  金勝山 永康縣志在縣南五里髙二十丈橫列縣治前若几案然太平寰宇記郡國志雲昔有人於此拾得金勝因名山有趙炳祠炳善方術祠今無蚊
  石城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南一十四里上有小石城雲黃帝曽㳺此遙望山際四圍㟏岈如雉堞然
  白雲山 金華府志在縣南十五里直儒學前危峰數百丈端拱如賔時有白雲繚繞其上相近曰伏翼巖石穴多棲伏翼縣之望山也
  絶塵山 永康縣志在縣南三十里俗呼東溪山髙五百丈周十里四面峭壁㧞地石峰嚴列一徑縈紆斜穿巖石間以達於頂有兩石對峙如門其中周圍如城有田六十畝地倍之有大井常汲不竭
  歴山 金華府志在縣南三十五里一曰釜瀝山髙峰負聳狀如覆釜山頂有潭禱雨多驗
  大廚山 永康縣志在縣南三十里髙聳而方形如立廚故名
  三石山 東山 舊浙江通志俱縣南五十里霞裏山一名龍虎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三里盤旋環顧為縣治水口之鎮
  石牛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二十里山巔有石如牛
  鬭牛山 萬歴永康縣志距縣東北四十里山背兩石相觸狀如牛鬭其下為烏傷侯趙炳祠
  鳯山 萬歴永康縣志距縣東北四十里一峰㧞地聳起狀如偉人岸幘而坐俗呼為尖山永康縣志旁挾兩隴如鳯之展翼故名
  三峰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北四十五里南北兩峰皆髙一百丈中峰髙七十丈䝉茸峭絶特異諸山縣治之祖山也
  華釜山 永康縣志在縣東北五十里周二十里髙百丈餘其上平曠中窩旁髙狀如仰釜左為畵眉巖右為棲霞洞當華釜棲霞兩山夾處曰金城坑
  密浦山 萬歴永康縣志去縣東五十里華溪之水發源於此
  雲巖山 懐歸稿金華之永康有山曰雲巖㧞起天半有巨舟藏壑中舟尾翹出如蠆
  馬鬃嶺 萬歴永康縣志距縣二百二十里葢縣之極東鄙也踰嶺達於仙居縣嘉靖三十三年倭冦犯台城縣於嶺上築砦屯兵以備焉互見東陽縣
  石霞嶺 萬歴永康縣志距縣東一百三十里上有池曰日月潭廣畝餘澄深莫測潭上石壁有赤白痕相間狀類日月俗又呼百丈潭迎龍禱雨極為靈驗
  八盤嶺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八十五里其勢髙嶮石道路通天台縣
  杳嶺 金華府志在縣東北五十里一曰豐嶺石路﨑嶇通義烏縣
  岡谷嶺 永康縣志在縣南十八里大廚山之東上有地平坦泉水出焉正統十四年栝冦竊發里人結寨於上以禦之
  石倉巖 金華府志在縣東北四十里縁巖西上石竇玲瓏相傳洪雅禪師修真之所巖頂有小石倉
  華溪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治東源出密浦山流至縣合於南溪又西合大洞溪入武義縣界下流至於郡城此即所謂永康港童璲華溪詩華溪釣隠誠自豪齊門操瑟非吾曹綸竿百尺水雲渺鐵笛一聲山月髙放鶴引尋紫芝洞得魚醉臥滄江濤黃塵滿地不歸去萬里天風吹布袍
  南溪 金華府志源出縉雲土母山折而東至縣治㑹於華溪
  酥溪 萬厯永康縣志源出二十都峽源坑歴長田曹園下溪紫柏為酥溪過橋合於華溪
  李溪 永康縣志源出四十四都峽上南流至碧湍西至石室山周其麓又西抵官山轉而北至水崢巖入於南溪
  武義縣
  白陽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七里上有異石色隨時變嵗豐則黃歉則黒鄉人以此占候晉張彥卿為永康令棲於此元豐九域志昔陳留阮遙集之弟妻劉氏伶小女性好山水隠於此山
  小姬山 名勝志在縣東十里中有姬水溪舊經雲晉金談為吳興太守辭疾隠此
  竹巖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一十四里鎮山也明招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一十五里宋東萊呂成公講學於此正徳十三年縣丞林有年立碑以昭先賢遺跡
  講堂山 武義縣志在縣東二十里梁劉孝標讀書處潘偉講堂山詩石室扳躋上蒼藤敞結門巖隂生雨滴碑篆合苔痕天浸浮圖窟人從虎豹蹲講筵尋轉䆳佇立白雲根
  蠟屐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二十里晉阮孚之裔多居其下
  蔣富山 嘉靖武義縣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周二十餘里山多産茶傳雲昔有蔣氏居此致富因名
  金柱山 武義縣志在縣南二十里上有懸瀑如巖菊姬山 金華府志在縣南三十里多生蘭菊旁有姬水溪故名
  白華山 名勝志在縣南四十里近山半里二石夾道若門歴此曲折險逕至山中一石突起若蓮座昔有支大士居之名大士菴
  湖山 嘉靖武義縣志在縣西二里山有潭水故名嵗旱鄉人視山為候凌晨有雲氣是日必雨
  書臺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三里相傳唐舒元輿讀書於此
  蝴蝶山 武義縣志在縣西二十里王世名報父仇處過者咸指為孝子舊跡雲
  大家山 新婦山 名勝志在縣西二十里二山相向世傳晉時張彥卿女出適累月姑婦並亡有神靈各主一山每大家山起雲新婦山即雨
  銅釜山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西三十里形如覆釜正統十四年鄉民多避兵其上時名銅釜寨
  青龍山 嘉靖武義縣志在縣北九里巖髙五十丈周三里逺望如青龍上平曠有小石洞登眺之勝境也
  李公山 金華府志在縣北一十五里周二里宋隠士李惠居此故名
  八素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北四十里周二十里東陽山水記雲秦末有八士從洛陽來逋棲於此皆青素冠履因名唐太和八年㢘察使牒縣附之圖經而姓名竟不傳也
  燕山嶺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十里正統十四年尚書石璞統兵過此勦截處冦改名烏龍嶺
  玲瓏巖 嘉靖武義縣志在縣東四十五里石竅玲瓏相透若斵成者因名
  劉巖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西五十五里昔劉氏棲隠之所因名石室深廣五十丈曰仙都壇正統十四年避冦於此者萬計竟免於患
  熟溪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源出處州遂昌界流入縣西又東南流與永康溪合
  大家溪 金華府志在縣西二十里源出大家山流入金華界與駐石溪合
  八素溪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北四十里源出八素山入金華界合入雙溪之南港
  九里潭 武義縣志在縣東南九里風雨晦㝠之夕鐘聲隠隠出潭中嵗旱祈禱輒應
  浦江縣
  龍峰山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東二里髙三十丈周二里其支隴自仙華山一帶逶迤而來環於縣左其巔有塔曰龍徳塔之後曰東峰峰之後復有山曰夀峰三山相屬葢縣治東之輔山也
  伏蟾山 浦江縣志在縣西一里髙十餘丈周一里其支隴自杭口山逶迤縣右縣治西之輔山也
  湖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十里兩山對立江水中流又名湖山峽
  金芙蓉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名香巖山白麟溪之源出焉
  登髙山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相傳宋呂伯恭九日於此登髙故名
  元麓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二十六里下有飛泉宋濂與鄭元麓先生名宗岱數觀之作飛泉操書諸崖石
  東明山 浦江縣志在縣東三十里大澤中隠然突起旁有水一泓曰靈淵淵東百歩有泉老梅橫亙其上曰梅花泉
  青蘿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三十里
  鷄冠山 浦江縣志在縣東三十里至髙天清明時可俯瞰二百里外蒼茫中見一綫微白者葢錢塘江也名勝志相連三十六岡重巒疊嶂前後相屬
  石牛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山側有池池中有石牛水涸即見
  康侯山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一名官巖唐僧祖登禱雨處髙一百餘丈周十五里山皆赤黒色其勢㧞起羣峰間東西視之形各不同或如覆盆或如人髻或如人側首而蹲山半有穴若屋可容十餘人絶頂稍平有宋胡侍郎廟廟旁小池夏冬不竭深三尺周二十五丈久雨不増大旱不減
  黃墅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南五十里又十二里界於諸暨
  周公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十里一名周公尖又名雷公山狀若巨人折而西曰辛山曰保安山山頂有巖巖下有罅深不可測相近曰五路嶺髙一百餘丈長五里自縣入郡城所經也
  白石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十五里山有潭宋嘉定三年勅封靈澤槁溪之源出焉東流入浦陽江以其溪流常涸故名
  烏蜀山 名勝志在縣南三十里突然中起衆峰羅列梅溪之源出焉
  深褭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五十里重峰複嶺峭㧞千仞其下溪流清澈即浦陽江源所出也元史吳萊傳萊舉進士不第退歸深褭山四方學者稱曰深褭先生吳萊深褭江源詩半遶山根但一窪真源鑿破杳無涯清澄灌或於陵圃窈窕尋猶博望槎積雨衝隄蝸自國微煙羃渚鷺専沙欲行復坐皆雲水只屬騷人與釣家
  壺盤山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西南五十五里在金華北山之北髙出衆山至蘭溪縣界
  四全山 浦江縣志在縣西十五里𩔗金木火土四星故名
  藥壺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北二里一名寳靈巖仙華山 名勝志在縣北八里一名仙姑山又名少女峰相傳軒轅少女於此上昇故名髙一百五十丈上有五峰東溪之源出焉中一峰與東峰尤極峻懸厓百仞有穴深黒風從中出崇禎浦江縣志再左一山名華柱山其間層嶂疊翠峭崿嶙嶒懸巖千尺下臨幽絶隆冬積雪清冷徹人肌骨吳淵頴稱如芙蓉翠蓮又如彩鳯騰霄誠一邑之勝槩縣治之主山也謝翺㳺仙華巖麓記由月泉至仙華巖麓十五里葢余向所記若芝掌擎空而立者故老相傳以為下有穴與鼎湖通常秋夜聞水樂及擊石聲月髙風逺復不知墮在何處將至二三里有山𩔖藥壺倚巖側雲嵐草木相掩映日東影射其上逺望氤氳若丹光浮動疑是中別有一天地也
  寳掌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北八里與仙華山近唐寳掌大師棲禪處前有髙巖號飛來峰浦陽山水惟此與仙華為最勝
  茅廬山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北十五里髙百丈廣三十餘丈橫亙八九里上有峭壁疊嶂層巖諸山四面環拱若屏幄然浦之名山前數仙華叅天玊筍巑岏玲瓏後數茅廬㧞地金城莊凝突兀並稱竒秀雲
  小孤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三十里巉巖險峻人不能升又北十里曰大孤山峭削壁立上鋭下直無可攀援而旁巒環伏映帶清溪流峙交翠葢獨勝也又有赤巖山在衆山間
  響巖山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北五十里巖石推下有聲故名大洑與檀溪二水流其下踰盤州金沙環折萬山間流入富陽江
  九靈山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北五十里山有九峰元戴良居於其間戴良望九靈山詩九靈渺何許連峰髙不極依稀接逺霧仿像起寒色我家是山下別來嵗頻易屋廬閑鳥聲冢墓遺獸跡可望不可至空多故鄉憶
  左溪山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山有唐僧元朗墓在亂石間前有巨石髙一丈相傳卯風太急移石鎮之因名卯風石
  巖坑山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東北五十里山水分流東曰巖坑北曰湖溪水抵富陽以達於浙江
  江公山 浦江縣志在縣東北六十里山形如鷄足髙出羣峰之表登眺越中諸山在指顧間
  清逺山 洞天福地記第十六福地在浦陽縣篔簹嶺 嘉靖浙江通志一名斤竹嶺在縣東北九十五里下有斤竹澗界於富陽
  浦陽江 萬厯金華府志一名浦陽汭在縣南界謝恵連詩昨發浦陽汭今宿浙江湄韻譜雲水之相入為汭源出縣西深褭山東北流至諸暨縣又東北流入臨浦灣以入於海按浦陽江本吳越三江之一春秋外傳所謂三江環之者是也江水雖微而與吳松錢塘並稱者獨入海也
  白麟溪 浦江縣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其源出金芙蓉山麓東流入浦陽江
  謹按元義門鄭氏家於溪側其後人名濤者集名賢貽贈詩文為白麟溪集
  湖溪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北二十里源出巖坑山北流抵富陽縣界以達於大江
  月泉 崇禎浦江縣志在縣西二里源出縣北仙華山之下其泉視月盈虛為消長宋政和三年知縣孫潮疏為曲池築亭以備逰觀嵗久湮塞嘉定十六年縣尹趙崇萊治之咸淳三年知縣王霖龍築塘以瀦泉東南三十歩有大阜上有亭曰髙逺
  孝感泉 浦江縣志在縣東二十五里按圖經在白麟溪側宋鄭綺母張性嗜溪水值旱鑿數仞不得泉綺乃慟哭三日不息水為湧出人以為孝感所致
  寳掌冷泉 柳貫詩注在寳掌山唐千嵗和尚道塲巖竇出泉極甘寒柳貫寳掌冷泉詩一勺曹溪未是甘剌山容易出飛泉消融太古岷峨雪澄映中秋沆瀣天掛樹青𤠔窺洗缽眠沙白鹿伴安禪巖龕無縫身如石逆數髙僧入定年陳樵寳掌泉詩屋上無端雨亂飄雨留石罅碧寥寥浮光出穴藏丹淺浣水為花到地消石髮年深長滿洞王魚春冷未生苗泉中自是蛟龍窟頃刻隂雲滿樹腰
  湯溪縣
  西霞山 萬歴金華府志在縣東十五里絣塘遶於其畔
  吳山 金華府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山頂有小菴菴前澄潭碧水翠色濃隂為湯邑名山之勝
  屏風山 湯溪縣志在縣東南四十里與香爐山相對
  福民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四十里髙數百丈林木蓊鬱山頂有廟層樓疊閣逺挹數百里又十里為香爐山狀若匡阜卓然雲表旁列衆峰環列競秀
  青峰山 湯溪縣志在縣南十裏白石巖山相連髙五百丈周五十餘里每天隂霧罩則穴中氣騰人多怯行
  九峰山 名勝志在縣南十里髙數百丈峰巒秀㧞巖洞玲瓏唐徐安貞肄業於此石榻猶存萬厯湯溪縣志一名風子山先賢龍邱萇仙人鄷去奢俱家於山下趙抃九峯山詩龍邱石室人難繼安正書堂世莫登欲識松蘿最髙處九峯排列一層層
  時和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二十里嘉靖浙江通志又五里曰淨塘山又五里曰靈泉山曰下甘泉山又南二十里曰眺逺山曰上方山曰金魚山一名魚潭山又十里曰黃甲山曰迴龍山又南十里曰章甫山
  仙舟山 萬厯湯溪縣志在縣南三十里其山四面如一
  天竺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又五里曰綵雲山
  青雲山 嘉靖浙江通志一名玉葉山縣西七里又西一里曰古城山迤南二里曰塔山
  五龍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三里又北二里曰擂鼓山野老相傳古勸農時擂鼓督耕之地也
  梅家山 湯溪縣志在縣北五里因梅科兄弟家焉故名
  紫芝山 湯溪縣志在縣北五里有牧雲菴
  一峰 湯溪縣志在縣南十里形如覆盂髙不數丈竒松茂竹可供遊玩
  市聚嶺 金華府志在縣東南七十里商旅㑹於此必衆而後行以達於遂昌縣界
  蘭源 萬厯湯溪縣志在縣西南十里其地出玊蘭無葉而香每嵗清明時一發
  苦竹源 萬厯金華府志在縣西南二十里
  瀫江 名勝志在縣北二十里上接盈川下通蘭溪其水縈洄如瀫紋故名金寔瀫江詩鮫人宵織靈虛宮雙垂練帶光涵空王梭飛殘半鈎月千尺平鋪白如雪輕煙緯霧迴煖紋東風翦㫁春無痕逺山飛嵐蘸新緑潛蛟吹濤鈿花簇越羅蜀錦不勝裁夜夜蘭江展銀軸秦松齡瀫溪詩細浪真如瀫清川舊得名斜陽過水碓雜樹間春耕草緑偃王廟雲隂姑蔑城前途灘正急濁酒暫時傾
  大湖 萬歴湯溪縣志在縣北十里計一百八十畝與小湖相接小湖計四十六畝餘
  白砂溪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三十里自遂昌界北流至金華入於永康溪出白石
  永湖 湯溪縣志在縣北二十里寛八百餘畝其中張氏村落在焉湖環繞於旁僅西面有路可通所産菱藕鷄頭之屬及所蓄魚尾嵗以數千計居民利之
  琳湖 湯溪縣志在縣北十五里水色蒼瑩如玊環遶數里
  白龍溪 湯溪縣志在邑東自宣平遂昌二縣之水㑹於石阬湍悍澎湃折而北注蕩為巨浸婺衢間一要津也





  浙江通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八
  山川十
  衢州府西安縣附郭
  龜峰山 𢎞治衢州府志府治在其背西北則綴崢嶸山
  崢嶸山 𢎞治衢州府志今通廣門內小山鄭氏譜雲孫吳遣將軍鄭平以千人守崢嶸鎮即此衢州府志王象之曰昔有柴宏者屯兵於此後乃譌為崢嶸孟郊崢嶸山詩疏鑿順髙下結構橫煙霞坐嘯郡齋對玩竒石路斜古樹浮緑氣髙門結朱華始見崢嶸狀仰止逾可嘉
  開明泉 𢎞治衢州府志在東隅開明坊
  蓬萊泉 𢎞治衢州府志在東隅烏橋南
  長街泉 𢎞治衢州府志在南隅狀元坊口
  西安縣城外山川
  爛柯山 爛柯山志舊名青霞第八洞天爛柯福地又名景華洞天在縣南二十里髙餘千尺周回十五里其址二百歩穿空彌亘下得平處可數十歩因名石橋又名石室今石室在橋之右五里太平寰宇記一名空石山元豐九域志晉樵人王質見石橋下二童子棊質就橋下看之二童子指視質斧柯爛焉水經注東陽記雲信安縣有縣室坂晉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聼之童子以一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㴶然爛盡既歸去家已數十年親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陸庶爛柯山碑記爛柯仙躅圖諜詳矣觀夫巨石橫空矯如驚龍崒屼劃坼際於穹崇南走羣峰北控遐陸不遠人世宛如蓬瀛得非權輿之初俾宅真仙而幽賛人民脫籠檻於茲地不然者擾擾塵跡瀟灑靈蹤髙歩遐矚相瞬而致則樵夫之遇二仙其所以示化與何元造無眹而壺中之日月可得而窺矣庶牧於是邦迨茲五祀政惟自守民亦安止乘春多暇爰契心期㝠搜信宿機慮如洗頺然性復於靜靜復於真天地之萬類吾生之憂樂將不介於胸中矣心境相傳不知吾之遇靈境與靈境之遇吾與時元和元年三月十八日胡翰青霞洞天游記山麓有寺曰寳巖觀曰仙集觀右拾級而上飛梁橫亙通趾頂背石蜷如蝃蝀其下劃然可居得地如坻者東西深百餘尺廣半之巨木蔽空飄風汎木葉虛徐漫衍後先不絶涼滿襟袖如坐碧雲蒼雪間求遺刻得唐宋以來陸庶錢顗徐霖游鈞諸名輩往往可識惟庶碑最古劉迥遊爛柯山詩靈境偶一尋洞天碧雲上爛柯有遺跡羽客何由訪日暮悵欲還晴煙滿千嶂羊滔遊爛柯山詩採薪窮㝠捜深路轉清映安知洞天裏偶坐得棋聖至今追聖跡可用陶靜性謝勮遊爛柯山詩宛演橫半規穹崇翠㣲上雲扄掩蒼苔千古無人賞寧知後賢心登此共來往項斯遊爛柯山詩歩歩出塵氛溪山別是春壇邊時過鶴棋處寂無人詩古碑多缺探幽路不真翻疑歸去晚清世累移晨陸游逰爛柯山詩籃輿訪客過仙村千載空餘弈局存曵杖不妨呼小友還家便恐見來孫林巒巉絶秋容痩樓堞參差暮氣昏酒美魚肥吾事畢一庵那得住雲根鮮于樞石橋山留題詩旁通日月上星辰有路遙應接玉京仙奕未終人物換秦鞭不到海波平當時混沌知誰鑿他日崆峒強自名枯樹重榮事尤異欲從樵者問長生朱彛尊冬日同鹿明府錢廣文游爛柯山二十韻道書詮洞天青霞居第八流傳負薪翁披榛入坱圠中有兩青童棋聲暗相戛俄驚斧柯爛逝節等奔鶻此事知有無特書在琳札我來太末墟十月方納秸曉出通仙門縁溪碎石滑拂林風騷騷鳴碓水㳐㳐明府政不煩廣文俗能拔於焉齊喚渡次第柅車轄飛梁忽在望相視咲且呾靈境茲最竒造物亦太黠疑經百蟲焚或受五丁匽連蜷虹霓偃垢膩神鬼刮傾崖穿一綫斷塔盤禿鬝丹楓露已凋瑤草霜未殺剜苔讀遺碑汲井恣栻刷昔賢鬭茶地昧者莫之察日斜洗行廚得食鳥嘎嘎徘徊雙松陰惆悵別香剎
  鳳山 西安縣志在芝溪源距縣北八十里髙五里其上極平曠可治田圃
  葉逢山 𢎞治衢州府志距城五十里上有盧杜二禪師道場
  王貴山 𢎞治衢州府志與烏巨相近舊傳貴乃質弟於此登仙
  九龍山 西安縣志在靖安鄉去城二十里
  響谷山 名勝志在縣南三十二里崖之半有石穴風噓則鳴
  塘臺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三十里趙抃塘臺山詩直到巢峰最上頭旋磨崖石著詩留重來轉覺寒松老三十六年前舊遊
  疊石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四十里有巖穴名仙遊洞
  爵豆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七十五里
  雞鳴山 衢州府志在城東北十五里定陽溪流其下上有墖曰雞鳴墖
  烏巨山 方輿勝覽在縣東三十五里林木薈蔚乃信安精藍第一山
  鵞籠山 名勝志在縣東五十里一名繡峰上有三塢一池
  紫㣲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五十里一名迷茨山中有懸崖泉滴不休
  矻石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西二十里平地撐拔五峰環以溪石
  翠㣲山 崇禎衢州府志在仙巖秀峰之間髙十餘里
  巖山 名勝志在城西十里四面壁立絶頂平曠略數十畝中有石井冬夏不竭
  前霧山 舊浙江通志在臨江鄉去郡城三十里烏石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湖山東距縣四十里巨石周匝若城之有石門中蓄水田嵗未嘗旱
  泉嶺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一百里元豐九域志朱買臣雲東越居保泉山一人守險萬人不得上是也
  項山 名勝志在縣北四十里項羽廟在焉
  金雞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百里髙可五里上有平坡昔有樵者於山得石如雞剖視之有金因名
  鹿鳴山 西安縣志在縣西三里岡巒秀滌修竹蒼松掩映禪剎為郡人遊宴眺覽之所
  銅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百里宋時山出銅鉛錫今出礦前徽處州人羣聚取礦其後官兵蕩平今設兵防守
  狀元峰 西安縣志在縣北四十里其山尖峻與南峰對
  梧桐峰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七十里與紫㣲峰相望號南北髙峰或謂南北銀峰蓋南北銀場實二峰支麓故也
  悲思嶺 隋書地理志東陽郡信安縣有悲思嶺余馬嶺 𢎞治衢州府志西距城十七里唐余將牧馬處
  銅錢嶺 舊浙江通志去郡城三里而遙
  國朝康熙十三年耿逆之變官兵列營於此與賊對河
  而陣厯三年
  王師雲集賊始大潰夜燒營壘而遁
  仙巖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二十里中空可坐數十人寺在其側
  小靈巖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橫山之右山本培塿下有蔭室如巖貿石者因而深之旁有偃王祠
  九仙巖 名勝志在縣東五十里狀如屏扆唐侍郎徐安貞隱此亦名侍郎巖
  道巖 崇禎衢州府志俗名大巖縣東南三十里與九仙巖相望
  朝陽洞 𢎞治衢州府志去芝溪五里洞門纔三尺其中石際水瀧深不能測紹興間邑令禱三洞取石龜創三洞龍王廟聞於朝賜額靈澤今故宇無存偶像移於龍寺
  白墖洞 崇禎衢州府志在芝溪源去縣九十里口狹內寛入時先以足第二層有龍潭深不可測日夜水滴凝成白鵞管石宛似墖形故名士人採石療痰疾風清月白時聞仙樂聲
  井湖 西安縣志距縣東三十五里太平寺側長五里餘廣百丈
  彭湖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十五里俗傳有彭氏竈下忽茁兩筍斸之流血已即大雨頃䧟為湖廣數百丈袤五里餘通石室水深不可測大旱不涸民常禱此西安縣志今無此湖但溪中有灘絶陡人號彭湖磯
  東溪 𢎞治衢州府志按隋志名定陽溪源出紫㣲山至石室下東北流合為信安溪
  西溪 西安縣志距縣二里源出徽州祁門之百濟嶺由開化常山縣流至城下又江山之水從仙霞嶺過峽口紅橋渡厯江山至雙溪口與開化常山溪合環城西以過而柘溪烏溪石碇溪馬尫溪儻溪後溪之水皆匯焉為信安溪
  縠溪 方輿勝覽出西安合江山常山之水輿地誌縠溪之水交錯如羅紋互見龍游縣
  龍游縣
  龍丘山 龍游縣志在縣東四十里後漢書郡國志東陽記太末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遠望盡如蓮花龍丘萇隱居於此因以為名其峰際復有巖穴外如窻牖中有石牀太平寰宇記山生龍鬚草檉柏望之五采俗呼為新婦巖南齊書曰太末徐伯珍宅南九里有青山班固謂之九巖山𢎞治衢州府志又名九峰山山際有石壁百餘丈復有巖名三疊唐徐安貞讀書其中
  東華山 崇禎衢州府志在縣東二里下有姑蔑子墓
  岑山 衢州府志在縣西南十五里山有五峰如筆格名筆架山又名婺女照臺自金華望之正當其面故名
  雞鳴山 龍游縣志在縣南三里宋嘉祐末邑人呂防講學於此有見雞鳴叢棘中羅得白金數十鎰輸之官而已不染後防三子皆貴人以為祥故名
  方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四十里頂正平如古冠形
  徐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四十里今名靈山山有徐偃王廟龍游縣志山東一石卓立曰香爐峰山下有溪曰靈山港襍樹交映雲垂煙接
  白石山 名勝志在縣南四十里山有圓石聳二十餘丈其色純白唐初以白石名縣
  大乘山 衢州府志在縣治北四十五里山接西安縣界髙一千四百丈有竒
  白鶴山 萬厯龍游縣志去縣治四十里衢州府志即酆去奢上昇處
  楊樹山 萬厯龍游縣志去縣治西南八十里龍游縣志疊嶂重巒上戞牛斗登其巔望兼川陸上有五粒小松數株相傳楊盈川從華山移植後人因以名山
  杜山 龍游縣志在縣北四十五里峭壁長林疑無入路
  石壁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三十里
  聖壇山 崇禎衢州府志在縣南三十里山勢聳拔髙五里登其巔可見數百里鳥道盤旋名十八曲
  墖山 崇禎衢州府志在徐山下溪中孤嶼峙立四水交流竹木掩暎舟行望山上墖寺人物宛如畫圖
  三疊山 衢州府志在縣東三十里一名三疊巖上有石室如層樓旁有石鼓撃之淵淵聲徹林杪中有乳泉甚清冽萬厯龍游縣志宋度宗常遣祭其神有泉出龍吻中
  樓山 龍游縣志在縣南五十里隋書所載樓山即此土人呼為五鳳樓
  梅嶺 龍游縣志在縣北八十里名勝志稱宋建都臨安時此嶺最為要道王徴君日抄曰嘉隆時有女郎名賦雪者從征過此題一絶雲太末山多竹似麻霧中雞犬幾人家此行探得春消息十里梅花送鹿車今嶺與壽昌接界
  赤津嶺 龍游縣志在治南七十里嶺崖峻隘為邑中五嶺之一舊置有寨守此則栝蒼之寇不能北下所謂五嶺者在南為赤津上塘在西南為小蓮豪嶺在北為梅嶺是也
  鸑鷟巖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西五里梁時有異鳥紫質五采羽族聚而隨之因以名下有潭深百尺多巨魚
  白佛巖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四十里廣五丈四尺深四丈七尺巖中有佛堂地峻人跡罕至
  湖巖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十五里石巖橫截水面其下深巖窈然半入水中深不見底上築浮圖墖影松陰與水光上下相暎
  五百人湖 名勝志在縣東北三十里按異苑昔有五百人入此取魚先祈湖神丐水速竭至暮夢神雲竭湖當如禱若見異魚必毋殺或得銅缶亦勿廢逮往決水得魚狀絶異遂羮之祭物猶在腹旋得缶以為金又共廢之已而水暴長五百人俱沒惟監督者免
  縠溪 漢書地理志會稽太末有縠水東北至錢塘入海互見西安縣𢎞治衢州府志出西安合江山常山之水經縣之西團石潭匯於翠光巖下東流八十里入蘭溪界唐武德置縠州以此汪佖縠溪詩波紋端與縠紋同正倚闌干想像中更被輕舠橫截去斜陽染出半江紅
  團石潭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西二十里有石出潭上先是石峙旁岸孔世文洙南野史雲團石圓出狀元紹興十四年大水石因轉面視正圓明年劉文靖公章果魁天下
  常山縣
  墖山 衢州府志在縣治左六十五歩一名文筆峰知縣蘇玭建墖其上
  掛榜山 常山縣志在縣東五里山羅列如榜形故名
  三衢山 名勝志在縣北二十五里昔有洪水暴出其支派分為三道故名州名亦取此太平寰宇記三衢山東陽記雲山上有石周囘三百歩
  常山一名湖山 萬厯常山縣志在縣東三十里山頂有田百餘畝湖廣數畝中有巨魚有石環繞如城故縣以此名按東陽記雲常山仙人採藥處髙且神
  白馬山 衢州府志在縣東四十里上有石如掌擎一盤水流不息
  紫竹山 常山縣志在縣北十五里萬山中一峰屹起羣峰環擁
  容車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二十五里下有碧玉蓮花二洞山髙三百丈迴環九百丈初鬻薪者每五鼓過之如聞梵唄聲後十年山破湧出一石僧跏趺坐立祠祀之扁曰石僧院
  石門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二十五里石徑僅容一人下臨大溪其巔有竅毎旦有雲出其中東馳則雨西馳則晴驗之頗應
  嚴谷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三十八里石壁髙百餘丈山脇有洞流泉不絶山下嚴姓居焉故名
  彤弓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二十里石勢龍蟠溪疇縈帶
  硯山 崇禎衢州府志在縣南二十里出紫石作硯禹明山 衢州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宋時旱禱有應因建廟於山麓
  黃岡山 萬厯常山縣志在縣北三十里
  西髙峰 常山縣志在縣西昭慶寺後山尖秀聳為縣治龍脈
  賢良峰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一十五里秀聳如筆宋王介讀書其下應賢良科第一因名
  豸峰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二十里山石嵯峨狀肖獬豸宋侍御江躋居其下故名
  木棉嶺 衢州府志在縣南十里往江山之要路石姆嶺 衢州府志在縣北十五里由輝山入巖口丁村之路
  趙公巖 萬厯常山縣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捫蘿而登石洞可容百人趙清獻公讀書其下因以名巖張弼趙公巖詩琴鶴久沈淪清風振無極巖前書帶草依然天水碧
  桂巖 常山縣志在縣北二十里麻山之麓上有桂樹百餘株不種自生過秋花發風送清香數里
  禹跡洞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五里中出泉溉田二百餘頃洞前石刻乃唐刺史陸仁燦述元祐初郡守曹輔嵗旱遣人汲泉於瓶有雲縈之少頃雨大至郡以有年
  攝龍洞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二十五里丫巾山名勝志洞前石竇常乾禱雨則滲潤湏臾滿溢或有異物如魚蝦之類與水注瓶而歸雲雨隨至及送還洞口則瓶已空若攝而去故名
  寳蓋洞 崇禎衢州府志在縣西五十里球川上正德間姚源盜起戍此洞中有石乳懸如鐘磬擊之有聲光彩閃爍若寳蓋然
  白龍洞 名勝志在縣西一里許草木䝉密昔有白龍乘大風雨凌虛而翔風休雨息視前䝉密處乃有二洞一當山腹偃躬而入莫窮其奧一在山趾澗溜潺潺有聲徐以道白龍洞詩靈仙窟宅不多見車馬往來成再遊後洞白雲前洞出上池紅葉下池流水花照眼明金鯉石髪藏春䕶玉虬邂逅尚青遊子眼棲遅應白老僧頭
  白石塢濠坑 崇禎衢州府志在七都正德七年立寨戍守己卯宸濠作亂金華同知張齊寧波通判王駕奉命守此
  私溪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十里其源出開化境東北流四十里與石硿溪會而為新開溪雲林石請衢州常山縣思溪又地名石洪或雲硿字石出水底側垂如鍾乳
  儻溪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五里其源出玉山縣界沿至縣北五里注於金川宋玉山令汪杞欲鑿壠以通常山水道以工用不貲而罷
  金川 常山縣志在縣北半里邑之水惟金川最大其源出開化按信安志雲昔有仙人飲此而吐金故名
  球川 常山縣志在縣西五十里溪水清潔民多造紙
  石硿溪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一里發源江山東流七十里與私溪合
  新開溪 常山縣志在縣南一里乃私溪石硿二水所匯流出金川謂之三合水
  江山縣
  江郎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五十里按文思博要山有錦文三石峰俗傳有江姓兄弟三人登其巔化為石因名山又有金純湏郎二名鄭緝之東陽記金純山有三峰悉數百尺色丹奪目不可仰視杜佑通典雲湏郎山發地如筍有三峰王禹偁江郎山詩三茅遺躅在金陵又見江郎三弟兄謝眺門前好山色一時分付與巖扄周雲叟江郎山詩巨靈一夜劈山開三石推從天外來仙客斫開修月路化工築作挽河臺李良年江郎山詩並序三石森嚴可畏神所馮依宋政和間封祀侯爵豐碑剝落猶可考舊傳江郎化石及頂有池蓮金鯽皆妄也屴崱三峰異西看合翠屏吐雲殊冉冉插漢縂亭亭華嶽差頏頡蓬萊尚杳㝠野猿驚落臂髙鳥過揚翎早射扶桑赤全低玉洞青化來渾語怪隕處莽疑星彈壓神湏倚匡持事可聼曽呵泉出隘實使寇潛形姑𦹋千旗偃仙霞一鑰扄桓躬昭式序蘋藻秩維馨俗拜江郎石碑鑱宋代銘巖程新減戍堠大昨連陘陵谷原無易魚蓮漫不經探竒藤笈逺避暍筍輿停想像撐孤樹蒼茫鑿五丁路旁遺構肅丹堊儼英靈
  航埠山 江山縣志在縣東一里其陽有鹿溪航渡故名辛棄疾航埠山詩斷崖老樹互撐拄白水緑畦相灌輸焉得溪南一邱壑放船畵作歸來圖
  西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西一里林木薈蔚與縣治相暎帶有泉曰清冷邑人多擇勝為亭榭
  龍眠山 江山縣志在縣北十里髙五丈周迴七里俗名七里山蜿蜒屈盤故號龍眠
  馬鞍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十五里江山縣志一在齊禮鄉
  神仙山 江山縣志在縣東三十里泓泉在巔為禱雨之所
  景星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五里髙四十五丈周迴五里本名突星紹興中令楊雯易今名天啓江山縣志按文思博要雲山有三石峰後漢方士趙炳過山下以鞭指之其石猶存
  鶴鳴山 江山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山巔有泉不涸
  徐王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相傳偃王駐兵處鵞籠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四十里上有靈湫騎石山 江山縣志在縣西二里髙四十五丈周回四里狀如人騎故名知縣餘一龍改名𡵯鼇
  漸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二十里俗號大靈山巍然秀出上有偃王廟旁發泓泉三旱暵必禱
  安定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北二十里煙霏空翠奰屓相髙
  湖山 天啓江山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上有石窟深黑有龍居焉旱禱立雨山半有石城兩層城內有腴田泉水四時不竭
  洗仙山 正德江山縣志在縣南四十里舊名泛青山昔有漁者見洞口有道人手招之不往道人旋揭巨石窒其門
  聖堂山 江山縣志在縣南五十里頂有龍井旁有祠旱禱必應
  覷星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百里許髙一百八十丈為衆山之宗僧寳月結菴於此前有巨石常飯虎
  泉嶺山 江山縣志在縣南一百三十里周回數百里通典漢朱買臣雲東越王居保泉山即今信安郡北界也互見西安縣
  小江郎山 江山縣志在清湖峭石懸潭與浮橋暎帶鯈魚翕聚宛然濠濮之間
  浮蓋仙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百里外上有仙洞洞口石壇為禱所洞內石壁雙峙上通一罅徑畧容身可數十歩始得曠處有仙人弈局泉竇冰滑餘石齒齒如屏如筍上有真紅桃花而不實
  箬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百里髙出仙霞之上霽景可望衢城
  獨秀峰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五十里髙四十五丈秀色為諸峰之最
  仙霞嶺 仙霞嶺志在縣南一百里髙三百六十級凡二十八曲長二十里宋史浩帥閩過此始募人甃以石路陸游𬨨仙霞嶺詩吾生真是一枯蓬行遍人間路未窮暫聼朝鷄雙闕下又騎羸馬萬山中重裘不敵晨霜力老木爭號夜谷風切切重尋散關夢朱顔頓改壯圖空髙翥度仙霞嶺詩盡日度仙霞西風吹髩華乍寒拋白薴臨晚見黃花山險全無路溪晴半是沙嶺雲逢宿處斜月帶棲鴉徐渭早發仙霞嶺詩披衣陟崇岡日中下未已雄偉奠兩都噴薄走千里百折翠隨人一望寒生眥髙卑互無窮參差錯難理蔓草結層冰喬木懸秀藟晝餐就村肆小結依崖址去壑知㡬重刳竿引澗水回視髙峽巔鳥飛不得比
  窯嶺 衢州府志在仙霞北十五里
  茶嶺 衢州府志在仙霞南三里
  大竿嶺 崇禎衢州府志在縣南一百十里北趨婺杭南通七閩西抵廣信遂為通途
  小竿嶺 崇禎衢州府志在縣南一百三十里髙一百五十丈接福建浦城縣界
  梨嶺俗名五顯嶺 衢州府志在仙霞南五十六里楓嶺 衢州府志小竿南五里為浙閩分界處璩公嶺 崇禎衢州府志在縣南六十里路達栝蒼紅旗嶺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西三十五里路通玊山縣
  登真巖 正德江山縣志在縣西北十五里舊名筋竹山詹妙容於此得仙唐別駕令狐峘易今名山髙五千尺中有潭溢則旱淺則豐唐刺史投金龍以祈雨名為天泉
  瀟巖一名霄巖 江山縣志在彭村上下有二巖
  白巖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四十五里山骨對下如垂(⿰釒義)-- 釵中有巖廣一丈深倍之衡袤三百弓規如半月平曠可容十客瀑流從巔下如飛練李處權游白巖詩林梢過午未全分泉脈幽幽逗石根擬着籃輿訪絶頂共攜笻杖到青雲倘逢洞裏三株樹不羨人間萬石君許我隂崖結茅屋老於松竹尚殷勤
  煙蘿洞 名勝志在縣南五里景星山之西可容二十人怪石崛竒紺碧舊傳有煙蘿子隱焉
  左坑洞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二十里巖洞六七所有石佛石乳石田至者如聼龍吟虎嘯嵗旱則祈宋安定郡王趙令衿名其洞以顯應
  青雲洞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二十五里中有龍居乾道間里人鑿石偶得其穴蛻骨絶多
  大嶺洞 正德江山縣志在縣西二十里懸石如屋有石盤屈狀如龍下有石田炬而後入杳不可窮張貴謨游大嶺洞詩石屋結藻井石龍生玉鱗石田如可種願作洞中人
  目連洞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二里明淨幽曠如覆石室瀑布聲響不絶舊傳阿目𤙶連修行於此政和間掘得青提夫人碑乃目連母也
  大溪 衢州府志一名鹿溪亦曰鹿頭溪即古瀫水又名湏江漢志太末縣有瀫水東北至錢塘入江元和志瀫水在湏江縣東南一里舊志源出仙霞諸嶺匯流至清湖渡始通舟楫北逕城下又東北十八里而為大溪灘舊有浮橋一名渡江頭為縣境之衝要又東北入西安縣為衢港
  文溪 𢎞治衢州府志在禮賢鎮之西發源有四一自石鼔山一自廣源一自廣嶺永豐之後洋一自栝蒼之半桃山至鎮匯為是溪
  石魁潭 江山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巨石峙立如魁故名
  濟井潭 正德江山縣志在縣東南六十里方而深外限橫石
  雙溪泉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市東側有雙溪堂及竹溪為負邑佳處
  湏女泉一名梅花泉 天啓江山縣志在縣北三里發源西山之麓深不及丈甘冽宜茗
  瀑布泉 江山縣志在仙居寺右髙數十丈懸崖傾瀉狀如匹練
  開化縣
  鐘山 名勝志在縣北里許一名覆釜山金溪流其下
  墖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南一里昔學舎遷改不常術者謂此山為文筆峰若建學與茲山對則文盛果驗魯貞墖山詩天低雲有影日午樹無陰極目三秋望登髙萬里心
  獨山 開化縣志在縣南十里皇甫仙讖雲獨山員出狀元獨山漾出宰相
  金錢山 𢎞治開化縣志在縣東百歩世傳金錢二道人煉丹於此蔚彥明金錢山詩亭亭金錢山地僻境逾靜不見煉藥人空遺石壇井風動鶴唳清露重月光冷長嘯振枯木天風吹鬢影
  臥佛山一名玊屏山 𢎞治開化縣志在縣西七十歩山形如臥佛狀故名
  笏山 開化縣志在縣西五里山形如笏
  蟠桃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北五里巖壁峻立上平廣山徑縈紆處處種桃花時望之如蒸霞狀蔚彥明題蟠桃山詩朝來煙霧深亭午始見天逺近桃杏村髙下出阪田飛湍激雷雨老樹藏雲煙相逢荷鋤叟疑是武陵仙
  王母山 衢州府志在縣東十五里山髙而鋭山半有靈湫俗謂之天井
  鳳凰山 開化縣志在縣南一里如鳳展翅舊有置麻車其下而去者其西南一帶又名麻車山
  石耳山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西八十里周回三百里與婺源德興交界巖傍有井及池四時不竭開化縣志石壁聳立嵌空如耳望彭蠡觀日出尤為竒觀蓋南龍祖也
  古田山 名勝志在縣西百里外髙十五里中有田可百畝田畔有龍湫侵晨有雲一縷浮空而出所向輒雨
  酒務山 衢州府志在縣北坦夷盤秀縣治奠之今名華山
  臺石山 名勝志在縣北十里髙三十餘丈山之東有臺石懸厓瞰溪嶙峋欲墮
  天童八仙山 𢎞治開化縣志在縣北四十里周回五里唐乾符間有仙人酆去奢於山中修煉感天童八仙降後得飛昇丹井猶存
  鴉金嶺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周回五十里抵常山界山勢壁立靈湫一泓在山之半
  歇嶺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西北七十里其路由白沙抵德興界
  百際嶺 衢州府志在縣北五十里與婺源縣接界馬金嶺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北九十里休寧縣界芹嶺 遯嶺 𢎞治開化縣志在縣西南三十里髙十五里相連並髙
  雲霧巖 𢎞治開化縣志在縣北七十里廣七丈中有龍湫旱禱輒應
  烏白二巖 名勝志在縣南十五里二巖對峙相去可二里
  金溪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東五十歩凡兩源一出馬金嶺下經九里巒環石柱源一出際嶺下經嵩陽源俱達馬金合流曰馬金溪西南注四十里經鐘山下環縣治復東南流達華埠始容小舟入常山境而溪漸大
  馬尫溪 開化縣志在縣東十五里發源白馬山下合大駛小駛二澗西南三十五里至常山境注於金溪
  聲口溪 𢎞治衢州府志在縣西瀑泉所集因成溪水聲如風雨
  第一泉 開化縣志在縣西山下冬涸夏冽甘美特異
  義泉 開化縣志在縣東北百歩廣僅十丈深不盈仭泡湧如沸冬溫夏涼甘美不涸汲者相望故稱





  浙江通志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十九
  山川十一
  嚴州府建德縣附郭
  烏龍山 嚴陵志在府治北三里郡之鎮山也髙六百丈周回一百六十里宋宣和初臣僚建言龍為君象山水地名有龍字當避乃改為仁安山明洪武初號廣濟廟神為烏龍山神仍復今名趙抃烏龍山詩泉石淙淙瀉百尋羣峰環翠起春林危巔召雨雲先作不失蒼生望嵗心
  東山 嚴陵志在府治北一里烏龍山支脈下走平陸繚入郡城各有其名此其一也
  秀山 新定續志以秀亭得名西連東山
  西山 新定續志在城內西北
  道塲山 建徳縣志西連西山唐髙僧陳尊宿嘗結菴其上因名
  建安山 嚴陵志在府治北一里秀山之東府城隍廟在焉
  建昌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府治西二里又名建蒼山有順濟龍王廟下瞰江水左有西湖諸水皆出於橋下
  三雄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治郡國志雲山有石門故關多牛馬跡在石上故也
  界山 太平寰宇記在縣治郡國志雲界山欲雨輒聞鐘鼔之聲
  錦沙岡 新定續志在城內北方正脈融結萃為郡治
  東湖 建徳縣志在興仁門內建德縣治左湖廣袤數十餘畝水自太平橋下遶江家塘直至西湖
  聖水池 明一綂志在烏龍山巔池有二一清一濁俗謂之聖水嵗旱禱雨多應
  瀟灑園池 舊浙江通志在府治後
  建德縣城外山川
  橘山 明一綂志在府城南十里相傳上有羅浮橘一株熟時風飄墜地得者詫為仙人橘
  棋枰山 嚴陵志在縣南十五里山巔有石若棋枰明山 巖山 舊浙江通志俱縣東南二十里萬嵗山 新定續志在縣東南二十里與明山巖山相連巒秀環繞為山水佳處
  馬目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峰狀如馬首中有小峰如目又名南髙峰陸游聼事望馬日山詩官身早暮不容閒塵土堆胸愧滿顔也有向人誇説處坐衙常對水南山
  九峰山 嚴陵志在縣西五里上有九峰寺趙抃九峰山詩龍丘石室人難繼安正書堂世莫登但見煙蘿最髙處九峰排列一層層
  羊亭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西八十里晉太傅羊祜祠在焉
  方門山 嚴陵志在縣東七里烏龍山之支也對峰列嶂臨於江滸其狀若門故名
  屯軍山 嚴陵志在縣西北一里相傳黃巢屯軍於此
  青山 嚴陵志在縣西十里四時蒼翠色蔭黛潭平壁山 嚴陵志在縣西十里馬目山之支也千仭壁立因名
  銅官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西八十里元豐九域志新安記雲秦時於此置官採銅因名
  髙峰山 嚴陵志在縣東五里即北髙峰烏龍山之支也雙峰聳秀林木清幽為一郡偉觀建徳縣志上有浮屠七級與南山天寧寺塔相望
  南山 嚴陵志在縣南五里與城對峙馬目山之支也
  蕙巖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西十五里
  赤山 建徳縣志在縣西北一里山無樹木土石殷然
  龍門山 嚴陵志在縣東二十七里山巔累浮圖下瞰江渚有石壁飛瀑上連胥水下接嚴陵
  幽徑山 名勝志在縣西四十里朱買臣常寓此滌硯於池後人因名為朱池
  雲岫山 嚴陵志在縣東北四十里
  湫山 嚴陵志在縣東北四十五里髙六百丈周回一百餘里與烏龍清冷二山相埒中有石湫俗呼為聖水遇旱禱之輒應
  尖山 新定續志在宣政鄉峰亦峭拔
  吳氏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山下有吳村
  義湖山 建德縣志在縣西四十里山有池大旱不竭
  焦山 嚴陵志在縣西五十里臨新安江滸
  安仁山 建徳縣志在縣東北六十里
  蓮花山 嚴陵志在縣西五十里與楊溪峰相連狀如蓮花故名
  芝山 嚴陵志在縣東六十里桐廬縣清冷山之支也與安仁相對下有芝水環之故名
  靈巖山 嚴陵志在縣西八十里與淳安紫蓋峰相連巖泉不竭遇旱禱之即雨
  五寳山 新定續志在建德鄉西八十里五山共一源曰金山曰銀山曰銅山曰緑山曰鐡山
  楊溪峰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西四十五里如卓筆烏龍嶺 建徳縣志在烏龍山側樵採從此過嶺罾潭嶺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西二十三里下有罾潭又名鐘潭
  午方嶺 明一統志在府城東北六十里以在烏龍山之南故名絶頂有金鷄窠石穴
  新安江 萬厯嚴州府志在府城南一名歙江經淳安一帶又名青溪至城東二里合婺港又東入浙江
  東陽江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東南二里來自金華與歙港合如丁字然
  胥口江一名建徳江 建德縣志在縣東二十五里以伍子胥經此因名孟浩然宿建徳江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西湖 建德縣志在城西南和義門外廣袤五百四十二丈中有寳華洲
  桐溪 建德縣志在縣南十里自南髙峰發源七里至溪口吳萬睿曉過桐溪詩桐溪一夜雨侵曉趁歸舟逺樹圍沙觜寒煙簇市頭未忘泉石癖不解稲梁謀此地堪終老行吟得小留
  大洋溪 嚴陵志在縣南二十五里自馬目山發源十五里至溪口
  胥口溪 嚴陵志在縣東二十五里自胥嶺發源三十里至胥口逆流十里達於胥口江
  下涯溪 嚴陵志在縣西三十里自太周招賢橋東北塢發源六十里至溪口
  楊溪 嚴陵志在縣西四十里自蛇嶺發源五十里至溪口
  大郎灘 新定續志在縣東十里江南寧順廟顯應妃長男倪惇募鄉兵決流感神兵不期而集風雨震作廣決水道因號大郎灘
  烏石灘 嚴陵志在縣東十五里以上二灘並在東陽新安二江㑹流之下沿入桐廬縣界
  玉泉 嚴陵志在府東北七里烏龍山麓昔人甃石為瀑流如噴玉傍有石佛嵗久漸長殆所謂息石也
  淳安縣
  南山一名青山 新定續志在溪南為縣治對山巖石層繚林木陰翳有亭曰物外一邑竒觀也
  仙壇山 隋書地理志遂安郡雉山縣有仙壇山都督山 名勝志在縣南六十里相傳後漢方儼為都督常駐兵處太平寰宇記都督山髙峻臨江
  邁山 嚴陵志在縣西北六里新安記雲其山重疊秀邁諸山故名
  三鶴山 嚴陵志在縣南三十五里相傳昔有潘氏兄弟三人於此乘鶴上昇故名
  羨山 嚴陵志在縣東三十五里山形甚峭拔其麓有數洞相連接外一洞有石龍水自龍口下注石盆中常滿不溢盆前有石果數品甚異遇旱請水於池輒雨
  金鈎山 淳安縣志在縣東八里一名象鼻山燕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三十二里
  東山 明一統志在縣東五十里絶頂有僧菴中祠石佛
  龜鶴山 嚴陵志在縣東五十里兩峰相值以形名安樂山 明一統志在縣東六十五里山頂有泉及石棋盤遇旱禱雨多應
  重坑山 明一統志在縣東八十里山有二坑故名雉山 嚴陵志在縣西南一里周回七里四十歩新安記雲郡西南渡水一里餘有山如雉蹲因名隋時常取以名縣
  靈巖山 嚴陵志在縣東北六里周回十三里舊名龍山吳永安五年黃龍見於此因名唐元和元年觀察使牒改靈巖山宋時方逢辰舎其下更號蛟峰
  蔗山 名勝志在縣東北三十八里山分八面水注十派淳安縣志昔有人植蔗故名
  岐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東北九十里石門逕內吳山 淳安縣志在縣東北一百里上有仙姑洞子胥祠三寳石五蓮峰與杭之吳山相類因名
  聖姥山 淳安縣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巔有平地餘一頃洞泉冬夏不竭祈禱輒應
  密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五十里程嘉燧發淳安記密山諸巖自淳安縣而下溪濶可四五里兩巖若頺岸髙一二丈或時有小山臨岸遠者去數里蓋東平水舒曠如也凡若干里而見兩山如闕溪廻入其間舟行陿中其右一山崖石嶙峋苔繡丹碧如霞峰首甚崒嵂其後數峰泝流擁之從絶頂墮一峰俛溪涘有廟踞其上下為澄潭曰羅山潭馬石廟在焉廟前有石如馬藤蘿罥其上不知為何神也又若干里而為合溪浦有山壁立綿亘如城石半作鐡色其將盡一峰皴文其五采時方晝餔坐舲間觀潭水如展鏡浸濯峰趾倒影沈碧菖蒲藤樹披拂涯涘悠然厯之疑非人間也溪稍折而右其左一峰髙數仞皴理與前埒而多草樹半叢石罅間形正圓如月半出水上最竒其下復有密山巖巖嶄然嵌空其髙可數百仞山形亞缺如朽株其理皆衡旋舟徐移其下山勢側出凹凸亦異狀中稍斷為陿按山形如堂者曰密豈窪缺處形肖堂室與其石大都瓦裂氷拆參錯骨立或瑣碎攅紫如鳥獸器物之形者不可勝計時㣲雨自逺至過乳香潭潭壁亦竒麗晦冥不可辨矣
  並桃山 新定續志跨常樂永平兩鄉登絶頂杭歙衢婺之山依約在目山下望之如二桃因名
  南來山 明一綂志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山勢自北而南故名
  東泉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舊名覆船其一支南出為紫瑞峰當龍池之上望之如青芙蓉出泉三派並東注唐改今名
  小金山 嚴陵志在縣西十里屹立大溪中上有佛宇有似鎮江之金山而小故名鄭玉小金山記新安江東流三百里為淳安縣未至縣十里江心茲山在焉古樹蕭然出煙蒼水黃間石色崚嶒苔蘚如繡上有佛寺嵗久頺圯傍一石出灘瀨中如龜形溯流而上號龜石灘去錦沙村纔一二里燕石崖相對峙若樓閣飛簾出臨水上蓋一縣山川之勝聚㑹於此胡朝穎小金山詩天光嵐影碧相涵百頃玻瓈一望間緑水繞門迷客渡白雲終日伴僧間疎鐘破曉潛虬動老木成隂倦鳥還喚取頭陀磨石壁為渠題作小金山
  響山 名勝志在縣西十八里石壁如削下有深潭澒洞舟人呼之其響相應
  尹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七十里兩峰南峙跨石如橋倚石如人中有石室石棋皆天然之勝也
  擔鹽山 嚴陵志在縣西北一百一十里相傳錢鏐㣲時常販鹽經此因苦渴以拄杖觸巖泉忽湧出後人因名其山
  雲濛山 名勝志在縣南三十里髙五百丈周回七十里天欲雨則雲霧滃騰山頂
  芝山 名勝志在縣南六十里商文毅公家於此百桂山 淳安縣志在縣西七十里香桂叢生蜀阜山 名勝志在縣西六十五里以其山似蜀三峽故名
  鳳山 嘉靖浙江通志山有二一在縣西北一在縣東北
  金紫峰 嚴陵志在縣東北八十里髙二十餘丈中峰有圓石起數十丈光瑩無草木其旁兩峰若俯每旭日照灼則有金紫閃爍之色上有九隴瀑布
  魚口峰 淳安縣志在縣西十五里當儒學櫺星門之前
  虎峰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渡市相傳方仙翁儲與弟忠烈侯儼常隱此
  梅花峰 明一統志在縣南三十里望之如梅花五出
  紫蓋峰 新定續志在安福鄉山腰㣲瘦上乃旁拓形如擁蓋因以為名
  銅嶺 嚴陵志在縣東七十里中有石洞出泉又有田號曰仙人田
  遼嶺 嚴陵志在縣南七十五里乃壽淳二邑限隔之地懸崖絶壁無路可通舊惟水中往來成化間知府朱暟通判劉永寛命工修砌遂成坦途其有不可椎鑿者悉為橋以濟之行旅多賴焉
  登雲嶺一名黃泥嶺 淳安縣志在縣西北六十里永平鄉之蜀阜
  西嶺 舊浙江通志在縣治南八十里亦與壽昌接境在玳瑁之西故名
  方壺嶺 淳安縣志在縣西七十里御史王賔出入於此更名驄馬嶺
  燕石巖 明一統志在縣西一十五里穹然如石屋可坐數人俗呼積甲山
  保安巖 明一綂志在縣東北六十里一名玉筍峰側視如圭正視如筆
  小溪巖 淳安縣志在縣東六十里怪石巉巖水陸俱險明嘉靖間知縣洪英明立錦溪關於此以禦礦冦
  仙居洞 名勝志在縣東三十五里羨山連接十數洞皆一竅相通最外一洞狀如龍蟠中有石座座有石盆龍口水下溢盆中
  靈巖洞 嚴陵志在縣東五十里青溪鄉千仭里里東諸山一峰特髙號千仭峰下有兩水源東曰聰明西曰龍門其源下又分二洞一曰龍泓一曰均濟各溉田數頃宋時邑人邵晃讀書於此其子炳兄弟復建室洞側隱居焉元祐中通判殿中丞楊備行縣訪之名其洞曰靈巖
  仙女洞 明一綂志在縣東北六十里洞口有祠每嵗旱禱之則環山皆雨不及他境
  威平洞 嚴陵志在縣西七十里一名清溪洞一名幇源洞宋宣和中方臘反韓世忠擊敗之窮追至此洞賊深據巖屋為三窟諸將莫知所入世忠乃潛行溪谷間問野婦得徑即挺身仗戈擣其穴擒臘以出賊平改今名
  鶴跡石 嚴陵志在縣東北一十五里石髙五丈許上有鶴跡長徑尺餘傍有馬虎跡相傳方儲兄弟三人各乘一物游此其跡天然非鑴刻所及
  魁星石 明一綂志在縣東北五十里俗傳星隕所化
  青溪 舊浙江通志一名新安江西出於歙環繞於縣之前東注於嚴東南入於海李白青溪詩青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向晚猩猩啼空悲逺遊子章八元新安江行詩江源南出永野渡暫維梢古戍懸魚網空林露烏巢雪晴山脊見沙淺浪文交自笑無媒者逢人作解嘲
  進賢溪 名勝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漢尚書令方儲晉尚書方操唐隱士方干宋校理方恪最為顯著故鄉里市渡皆曰進賢溪因以名
  軒駐溪 明一統志在縣東五十里相傳漢方儲乘鶴至此登舟故名
  三潭 嚴陵志在縣西一百里崇岡僻嶠極深處源出昱嶺瀦為三潭髙下相比上者可一畝中者尤大其下則差小常有輪麻縷縋石下測之者盡一輪莫竟其底旁有石山斜瞰潭上
  九里灣潭 舊浙江通志在虎石潭下
  響山潭 淳安縣志在響山之下往來過者必停舟歌呼為響聲相答
  長潭 舊浙江通志在黃江潭下萬花谷口
  雉山潭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南一里
  懸藤灘 舊浙江通志岸有二石臨灘上
  桐廬縣
  安樂山 嚴陵志在縣北一里縣以此山為主而差低於鳳凰山宋時邑人羅彥昇建塔以鎮之髙七級元末張士誠遣劉真據桐廬拆磚石他用塔遂毀
  國朝康熙十一年重建
  桐君山 嚴陵志在縣治東二里突然一峰下瞰兩江相傳山側舊有桐樹枝柯䕃蔽數畝嘗有異人採藥於此結廬樹下或問其姓則指桐以示之因號為桐君山因以名徐舫桐君山詩古昔有仙君結廬憩桐木問姓即指桐採藥秘仙錄黃唐盛禮樂曷雲遯空谷接跡巢許儔曠志狎糜鹿檞葉為製衣松苓聊自服山中諒不死時有飛來鵠子欲訪仙蹤雲深不可躅
  鳳皇山 名勝志在縣東二里下瞰桐江
  戴山 嚴陵志在縣東二里劉宋時戴顒隱此故名梓芳山 嚴陵志在縣東六里本名紙芳後人訛傳梓芳數峰連接或伏或起皆西上以迎桐君
  舞象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西二里因形得名常山 名勝志在縣西五里晉許邁曽隱此
  牛山 嚴陵志在縣西五里路當驛道上通閩廣下接杭越內逼山外瞰江﨑嶇屈曲凡十有五里宋淳熙己亥邑令趙伯膚向雲丞等憫行人多致顛墜於是沿江一帶設扶攔七百行者便之元末劉真取石柱築城扶攔遂廢
  金雞山 桐廬縣志在縣西十里前臨大江
  富春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四十里前臨大江上有東西二臺一名嚴陵山清麗竒絶號錦峰繡嶺乃子陵釣處
  謹按後漢書嚴光傳耕於富春山沈約宋書吳時分富春之地置桐廬縣則嚴陵山即所耕富春山無疑
  新婦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八里前臨江水尖山 桐廬縣志在縣西北十五里一峰秀鋭夐出江上
  靈山 桐廬縣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孤峰峻拔陟其頂可見杭城相傳白鶴真人煉丹於此絶頂有龍池上有巖人鑿石為真人像
  香爐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龍角山 桐廬縣志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山髙聳如龍角故名
  法華山 嚴陵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相傳昔時髙僧曇翼戒行孤髙掛錫松下日誦法華經感羣鳥聚聼因名
  羅峰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三十里
  風穴山 桐廬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山下有穴常出風
  藍田山 楊維楨三一精舎記山去桐江北三十里北負鍾阜與周顒隱居伊邇其香爐峭壁紫煙瀑布如白龍蜿蜒掉尾雲際
  龍蟠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山頂有石曰虎嬉登之可見錢塘城郭
  龍洞山 新定續志在常樂鄉行羊腸半舎許有石洞曰龍門中乃夷曠廣法寺居之山巔有龍門池流水溉田足以供僧
  環翠山 嚴陵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相傳晉時郭文常隱於此山上有仙碁石
  清冷山 名勝志在縣西北三十里髙五千餘仭周七十里有洞一穴四面出泉溉田五千餘頃宋時常遣使醮祭
  鐘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其形似鐘鄉以是名晉周顒隱金陵之鍾山後出為海鹽令㑹稽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因為所誚乃卜居於此
  石柱山 桐廬縣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絶頂有巨石髙十餘丈濶一丈遠望如柱故名
  鷄籠山 桐廬縣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側有佛印洞下有城門洞
  龍潭山 嚴陵志在縣南十里上有龍潭禱雨多應大竒山 桐廬縣志在縣南十里頂有泉舊名寨基山
  歌舞山 金牛山 舊浙江通志俱縣南一十五里侍郎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上有胡寅侍郎廟故名
  香泉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側有仙姑巖
  烏石山 嚴陵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漢末孫鍾種瓜於此有三異人為塟其祖墓塟畢化為三白鶴飛去故又名白鶴峰
  獨髙峰 桐廬縣志在縣西北二十里突出江表獨髙於衆山因名山上有井昔中峰禪師住錫於此
  小嶺 桐廬縣志在縣北一里鍾山桐廬鄉之要道也上有碧雲菴
  娘嶺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二十里上通金衢下通省直
  白峰嶺 嚴陵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嶺西有舗達新城縣
  周顒嶺 嚴陵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相傳周顒隱焉
  桃嶺 嚴陵志在縣東南七十里東至狐野嶺浦江界
  白霧巖 新定續志在桐廬鄉山最髙將雨先霧老鷹巖 桐廬縣志在縣西四十里巖有路瀕江傾隘峻嶮纜舟之人多有顛躓成化間同知張昇命工琢巖砌石而其險猶存
  閬仙洞 嚴陵志在髙山相傳昔有仙人居其中有石關入關十歩許曲折而東忽曠然空明藤蘿交加蔥蒨可愛其北乃洞也迴環二十餘丈巖間石乳溜滴不竭
  瑤林洞 嚴陵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洞口濶二丈許梯級而下百丈餘壁有五采泉有八音犬吠人語可驚可怪蓋神仙遊集之所也徐舫瑤林洞詩洞傳緱嶺似彷彿玉笙清石或藏漁鼓雲猶隔犬聲乍居人頗怪異聼耳初驚子晉壺天有無疑彩鳳鳴
  垂雲洞 名勝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可容百人上有穴見天光傍有石稜萬片狀如晴雲亂墜上多石佛舊名石佛洞唐貞元間改今名
  桐源洞 桐廬縣志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嘉靖時樵者數聞音樂在藤蘿間遂從而斧之去其壅蔽內有洞髙十餘丈並石龍石鳳石球石柱石塔石牀蓮花石座之類
  館仙洞 嚴陵志在縣西北五十里自洞門梯級而下三丈餘有石壁自壁側入十餘歩洞屋髙敞乳竇涓滴凝成石柱石塔石馬石龍之類自是縈迂曲折而入莫知所窮相傳內有蟾蜍翠鵲壁間多名賢題志原名赤洲洞唐貞元殿中侍御史李士舉來游改今名
  桐江 嚴陵志在縣南六十歩其源有三一出徽州一出衢州一出金華三水合而東北遠注九十里至縣郭之南曰桐江東流厯富陽是謂浙江以入於海江岸山巒峭峻其水深渟若黛王禕桐江舟中詩瀟灑溪山夢此邦輕風細雨過桐江川迴幾訝船無路林缺時看屋有窻野果青苞垂箇箇水禽白羽去雙雙到家已值重陽節新釀村醅正滿缸
  桐溪一名橫港一名分水港 名勝志源出天目山經於潛東流六十里入桐江太平寰宇記桐溪一名紫溪水木泉石相映名樓林自桐溪至於潛有九十六瀨第二即嚴陵瀨也陸游自東津汎舟至桐溪詩潮生東西津雨暗上下塔蕭蕭亂菰蒲拍拍起鳬鴨吾船雖甚小尚可著一榻髙枕墮紗㡊溪風吹醉頰南山浮濕翠偃蹇呼不答安得青蓮公傑句為彈壓
  窄溪 嚴陵志在縣東南三十里乃甘溪之下流由前村衆善院北分派東流十三里入於江名窄溪埠與新城港相對
  蘆茨溪 嚴陵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有大小二源山皆壁立一出紫洲一出西坑嶺至端平橋合流入江
  白雲源 嚴陵志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名蘆茨源重山插天林麓茂盛鄉民採薪為炭供數州蒸㸑之用名山勝槩記白雲源與釣臺對乃唐處士方干之舊隱也
  屏風源 嚴陵志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上有龍潭其泉自石罅中湧出外有山對峙鈐鎻其中濶五里許識者謂築其喉以積水則深澳一帶可以無旱
  桐洲 嚴陵志在縣東三十五里袤二十里南臨大江北有後港以富陽趙家灘為界相傳桐君種藥於此故名
  七里灘 嚴陵志在縣西四十五里與嚴陵瀨相接兩山夾峙水駛如箭諺雲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蓋舟行艱於牽挽惟視風以為遲速避暑録話嚴陵七里瀨兩山聳起壁立連亘七里土人謂之瀧訛為籠瀧本音閭江反奔湍貌以為若籠謬也七里之間皆灘瀨今因沈約詩誤為一名非是謝靈運七里瀨詩一瞬即七里箭馳猶是難檣邉走嵐翠枕底失風湍但訝猿鳥定不知霜月寒前賢竟何益此地誤垂竿潘亨七里灘詩怒濤催逺客㠶落釣臺陰夜雨他鄉夢秋風何處砧渚煙籠樹杪澗水入溪深中有垂綸者茫茫不可尋龔鼎孶七里瀨和康樂韻詩崇臺雖謝登紆嶺正延眺攬裳恣縁沿參複改岑峭岸曲失前渚陰多翳晨耀巨石峙迴渚鏜鞳互吞嘯層房或山椒欹側吐清妙運開蟠穉先智寓要領誚加腹酬英游炎鼎繫綸釣逝矣璜溪載詎諧客星調
  漏港灘 嚴陵志在縣西有上漏港下漏港二灘鮮于樞過桐廬漏港灘示舟人詩驚流激長灘百折怒未巳篙師與水爭退尺進纔咫技窮解衣下力排過乃止維時春冬交氷雪寒墮指我時臥舟中起眎顙有泚迂疎一何補辛苦媿舟子
  嚴陵瀨 嚴陵志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下按子陵本傳雲耕於富春山後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
  十九泉 嚴陵志在縣西三十五里釣臺下甚甘美陸羽茶經品第天下水味以此泉居第十九故名遂安縣
  五獅山 嚴陵志在縣治後五山聨屬形如獅故名婺山 新定續志在縣東南二里許孤峰峭立為一邑望紹興中有避地者李季精天文謂二浙上當牛女之分今婺州與徽之婺源縣皆以女宿得名此邑介其中宜曰婺山作霧非也
  仁山 名勝志在縣北五里其巔有池注為瀑布義山 萬厯遂安縣志在縣西五里
  白石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西七里元和郡縣志其山出白石英因以為名
  語石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五里天啓間鴻臚姜習孔搜竒剔石洞壑玲瓏彷彿飛來紫陽
  純和山 名勝志在縣西十里上有仙人橋
  巖山 遂安縣志在縣北十里其巔有井大旱不竭髙柏山 遂安縣志在縣西二十里
  碧梢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十五里遙截下流屹然華表下有碧梢塢
  靈巖山 方輿勝覽在縣北十五里上有泉分注三井溢為瀑布二百尺許
  織女山 晏公類要在縣西南一十里山有織女祠金紫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北二十里為縣鎮山公山 嚴陵志在縣西四十里四面環拱此山獨髙故尊之曰公山按圖經載郡國志所紀公山雲山出水水有橘自然泛來行人噉之恣飽食則可將去則病樂史以為在建德境內今建德不聞有此山疑即此公山也
  愚公山 遂安縣志在縣西三十里特聳如翁故名霞山 遂安縣志在縣西四十里丹崖返照遙望如霞
  瀛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四十里周令恪建書院其上為朱子與詹儀之講學處
  花果山 嚴陵志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相傳古有僧化身於此因建庵焉居者不種蔬但焚其地而鋤之則蔓菁之類自出
  七峰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西南四十里嵸嶐竒秀為諸山冠
  龍耳山 萬厯遂安縣志在縣西六十里舊名兔耳山新安記雲有兩峰直上如兔耳有神號大姥夫人祈禱皆應若冦至土人能勝之則神鼓先鳴唐天寳六載改今名
  髙喬山 萬厯遂安縣志在縣西六十五里開化界層峰峭削旁若迂迴正德癸酉流賊踐開化之馬金去界不十里縣令容九霄築寨於此以遏其衝境遂以完
  雲濛山 萬厯遂安縣志在縣北五十里與梓樹塢相屬
  武強山 嚴陵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山極險峻鄉民常保焉盜不能攻故名
  洪洞山 明一綂志在縣西南七十里唐時置塲於此採銅久廢
  許由山 名勝志在縣東十里宋朱子訪詹儀之於此至今目為朱墩
  長垓山 萬厯遂安縣志在縣西五里兩山壁立道狹多阻元末髙指揮遏紅巾於此
  黃連嶺 晏公類要在縣南七十里山路險阻行人渡嶺者皆口苦如咀黃連
  楊嶺 嚴陵志在縣東北四十里通淳安界
  安硎嶺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東北四十里
  猥嶺 嚴陵志在縣南五十里
  佛嶺 嚴陵志在縣西南四十里通淳安界
  積雪嶺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西八十里冬春積雪不消故名
  馬金嶺 嚴陵志在縣西南八十里通開化界歙嶺 遂安縣志在縣西北七十里
  白漈嶺 遂安縣志在縣西九十里通休寧界靈巖洞 嚴陵志在縣西北十五里巖上有泉自山巔石罅中流出為小澗石壁上瀑布二百尺秋冬不竭宋宣和元年嵗旱禱之龍見而雨乃建祠以奉焉
  乳洞 名勝志在縣南八十里洞口廣三丈許其中出泉大旱不涸
  幞頭石 嚴陵志在縣南八十里屹然臨水髙十丈廣八丈形似故名
  石柱 名勝志在縣南八十里聳立山足髙數丈圍丈餘
  石船 名勝志在縣南八十里長四丈臥水中如船尾懸一石如柁
  武強溪 萬厯遂安縣志在縣西源出武強山下達於縣治繞郭之南復東注四十里入淳安境又二十里入新安江
  龍溪 嚴陵志在縣東北自淳安縣境發源南流至縣東南一里許入武強溪
  百丈漈 萬厯遂安縣志在縣西五十里霞源山上臨崖有三石池瀉作瀑布百餘丈下有叢石激水聲振巖谷
  石下潭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東二里
  渼井 遂安縣志在縣南八十里一名米井泉水湧出大旱不涸溉田數百畝
  壽昌縣
  萬松山 嚴陵志在縣北八十歩山皆髯松蒼翠可愛近市而不囂足以遊目騁懐焉
  青龍山 新定續志在縣東一里縣治來岡分遶通衢出臨艾溪勢若昻首
  馬鞍山 壽昌縣志在縣東南三里兩峰突起中連平岡如馬鞍故名
  石鼔山 嚴陵志在縣東南七里山有石每嵗榖日扣之鳴則其年豐稔候之有騐
  彭頭山 嚴陵志在縣西西湖之東晴波倒影上下一色雖密邇市㕓清絶夐異
  黙山 嚴陵志在縣西南二里峯巒環拱
  仙池山 壽昌縣志在縣南三里一名南山其上有池真人卜景雲煉丹處也
  鄭山 壽昌縣志在縣南五里
  天井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十里太平寰宇記輿地誌雲壽昌縣有天井山天將降雨頂上輒有鐘鼔之聲
  下馬山 萬厯壽昌縣志在縣西五里峯巒綿亘湧出平阪宋直龍圖閣葉三省既貴顯毎歸鄉邑望此必下馬徒行鄉人服其恭謹故以名山
  玉華山 萬厯壽昌縣志在縣東南二十里巖崖竒削髙數百丈其色映空如玊
  烏石山 壽昌縣志在縣南十五里山石多黑泉山 壽昌縣志在縣南二十五里有泉分四道而下冬夏不竭
  金臺山 名勝志在縣南十五里山峯如露臺日色臨照其上
  冠山 壽昌縣志在金臺之南壁立萬仭中有洞洞有冠山洞主像
  岑山 嚴陵志在縣東二十里孤峯峭立麓有石室可容數人宋國子監丞鄭彥常構書院遺址猶存
  密山 壽昌縣志在縣北五里怪石崔嵬人莫能至巖山 壽昌縣志在縣北六里山頂有石回抱如負扆狀
  過浴山 嚴陵志在縣北十八里下有洞相傳昔有仙人過此浴故名葉養蒙𬨨浴洞詩過浴洞泉涓涓丹崖無路難夤縁松下何湏問童子山中即此求神仙我來弔古訪陳跡刮袂清風秋瑟瑟白羊喫盡巨勝花不遇初平化為石
  屏風山 貝瓊翠屛軒記壽昌茗塘東北一山卻立千仭曰屏風山
  燕山 晏公類要在縣西北二十里毎遇亢暘有煙霧橫其上羣燕翔集即雨故名
  青山 名勝志在縣西十里
  錢師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山頂有嶺名曰石郭嶺上多平地崖石嵯峨水泉滴⿰氵厯 -- 𤁋與衢州西安接境
  巖洞山 嚴陵志在縣東南三十里山有五峰一曰華蓋二曰羅帽三曰玉露四曰慶雲五曰景星五峰之中華蓋最髙常有雲霧罩其上山南屬金華山北屬嚴州實為二郡之鎮卜儀可巖洞山詩巖鳴風落日山納晚歸雲借問林下翁清幽與誰分
  西山 壽昌縣志在縣東十五里山形竒秀右襟淤堨左帶芳溪
  赤孤山 名勝志在縣東二十里有石赭色壁立孤峻
  硯山 嚴陵志在縣南三十里山南屬金華北屬嚴州西屬衢州實為三州之界
  天湖山 名勝志在縣西二十里上有池流下溉田蘗山 名勝志在縣西三十里山半有蘗泉
  魏䭾山 嚴陵志在縣西四十里李頻及第後還家過嶺詩魏䭾山前一朶花嶺西更有㡬千家石斑魚鮓香衝鼻淺水沙田飯遶牙
  四靈山 名勝志在縣西四十里四山拱揖相向形肖麟鳳龜龍宋葉樞密義問故居在焉
  塘山 壽昌縣志在縣西五十里石徑屈曲上有二池
  朱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六十里
  金姑峰 壽昌縣志在縣東三里峰尖峭拔卓立其麓若鳳翅截縣之水口正艮峰也
  長嶺 壽昌縣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東通金衢西達宣歙葉養蒙長嶺詩長嶺頭倦行役鷓鴣啼罷秋煙濕斷碑無字生土花青松落陰滿苔石節節級級如登梯憑髙一覽青天低笑隨猿鶴不知逺但見日落西山西
  梅嶺 嚴陵志在縣西南四十里與龍游接境宋都臨安凡江西閩廣荊湖雲貴八番海外諸國來者皆道其下今取道蘭溪非宋時驛路也
  遼嶺 嚴陵志在縣西北五十里嶺半有小亭為登臨憩息之所其北接淳安界
  大慈巖 嚴陵志在縣南二十里其巖穹然如屋東有一石竅僅可容人曲身以入為梯三級可憑而下有石室曰觀音洞嵗旱禱雨必應巖之西北可一里許又有石洞扳蘿乃可得入中有石筍從地湧出元大德間臨安人莫子淵棄家學道至此見其竒秀遂琢石筍為石佛號大慈巖因留居焉其巖望金衢二州之景一覽可徧
  髙湖巖 嚴陵志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山巔一平如掌四畔多巖石惟一徑可通
  金雞巖 明一綂志在縣西六十里昔有異人過此聞石中有雞聲剖石得一物如雞有金色石竅今存
  寳公巖 嚴陵志在縣西六十里巖壁絶險相傳昔有烈士常居此巖出入設危鈎以渡之有人見其負一牛犢入巖後不復出至今時聞音樂聲
  南山洞 嚴陵志在縣西三十里洞上有三門屈曲旁通嵯峨突兀清楚可愛
  靈棲洞 嚴陵志在縣西四十里洞極深䆳盛夏人或持火而入至其深處寒不可禦洞中水常泛溢有魚躍出嚴川府志唐有縣令穆君來遊愛其幽勝㣲吟雲一逕入雙厓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時李頻從行因繼雲石上生靈草泉中落異花終湏茅結屋向此學餐霞穆加深賞
  西湖 嚴陵志在縣西廣袤二百四十歩有飛橋跨其上唐景福二年縣令戴筠開詳見水利胡楚村壽昌西湖詩天光澄淡水光浮此景分明畫作秋白鷺鸞翹荷葉下紅蜻蜓立葦梢頭垂竿漁父坐幽石採芰女兒撐小舟西畔民居應笑我太平時節此間游
  艾溪 新定續志發源自縣西雞籠山過縣東七里為淤堨溪又東為湖神溪實一源也至茭塘入建德縣界達於新安江
  淤堨溪 萬厯壽昌縣志在縣東七里承艾溪之水至桂村與協儒溪合流至翠溪口與翠溪合流
  壽昌溪 嚴陵志在縣西六十里舊志雲大溪源自雞籠山東南流經邑村與交溪合流曰大同溪又東注過縣西曰艾溪遶南而東過白沙曰淤堨溪又東北注曰湖神溪實一源也流長九十里出壽昌港口繞蒼山入新安江
  新市潭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東十五里嚴陵志南宋都杭此地經行者衆有葉氏百餘家聚居其旁新列市肆故名
  分水縣
  雙峰山 新定續志在縣北縣治依為主山
  玉華山 嚴陵志在縣北山下有泉如玉色故名天祿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十里印渚繞其下慶雲山一名五雲山 嚴陵志在縣東南二百五十歩唐長慶三年有五色雲見因名
  塔山 嚴陵志在縣東上有塔院
  中臺山 分水縣志在縣東十里
  石柱山 名勝志在縣南二十里山有石柱狀如削成紫羅山 嚴陵志在縣東十五里
  崤山 分水縣志在縣東五十里峰巒髙峻約千餘丈石壁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東五十里有洞如室旁皆石壁故名
  石筍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四十五里
  秦遊山 嚴陵志在縣東十七里相傳始皇遊天目山庶民於此山覲見因名叅秦山唐改今名
  鍾山 分水縣志在縣西五十里有泉自洞出俗名仙洞
  覺道山 分水縣志在縣西三十五里太平寰宇記分水縣覺道山上昔有二人入山得道不知所終石壁留二人影如道士狀晴日視之宛然
  紫龍山 新定續志在縣南二十里上有龍池黃潭山 分水縣志在縣北二里
  白雲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二十里
  鳳凰山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北二十五里形如飛鳳
  勞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八都三十五里俗名豪山三姑山 分水縣志在縣北四十里地名麻源學士峰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四十里十八峰排列故名
  胥嶺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南六十里上有子胥廟歌舞嶺 嚴州府志在縣南五十里路通建德塔嶺 嚴陵志在縣西五十里路通淳安
  桐嶺 分水縣志在縣東六十里路通新城
  湯安嶺 舊浙江通志在八都麻姑源
  千佛巖 嚴陵志在縣東十五里昔有邑人方子容因母病鑿山作千佛於此
  雲峰巖 新定續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四面如削一峰宛在雲中
  百聖巖 新定續志在縣東一十五里其髙為邑最楊山洞 嚴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洞中可容百人崖上乳滴如羅漢像相傳昔有異人楊嵩隱此
  錦溪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東十里有渡通桐廬天目溪 新定續志源出天目山繚縣境而南達於浙江可勝百斛舟
  印渚溪 萬厯嚴州府志在縣北十里有渡通於潛千佛潭 舊浙江通志即新功德水縣西三十里安禪寺前
  鐘潭 名勝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相傳有古鐘沒於下其紐可見漁人撼之莫能動










  浙江通志卷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二十
  山川十二
  溫州府永嘉縣附郭
  華蓋山 萬厯溫州府志一名東山在郡東偏城沿其上郡城九斗山此山鎻其口有容成太玉洞道書為天下第十八洞天又有石龜池三生石青牛塢丹井蒙泉諸勝楊蟠華蓋山詩七山如北斗城鎻幾重重斗口在何處正當華蓋峰米𢑱尊太玉洞詩亭亭五粒松華蓋神君宅風吹寸草生依然緑袍色
  積榖山 名勝志在城東南隅山形圓正如髙廩故名萬厯溫州府志又名飛霞山城沿其上麓有謝客巖謝靈運書白雲曲青吟草於崖上今蕪沒惟謝客巖三字存又有飛霞洞春草池
  松臺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郡治西又名淨光山朱彛尊松臺山詩蒼蒼山上松颯颯松根雨松子落空山朝來不知處
  海壇山 永嘉縣志在縣治東北其支阜為慈山坐鎮海門內外最關郡城來龍舊雲海壇沙漲溫州出相宋陳宜中明黃淮張孚敬皆應之
  郭公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郡西北晉郭璞登此山卜居故名
  湧泉 太平寰宇記永嘉華蓋山周回九里遙望似華蓋有湧泉旱則水不減雨則水不加謝公與從弟書雲地無佳井賴有山泉
  謝池 嘉靖浙江通志謝靈運嘗游息於上池水澄湛俗呼靈池張又新謝池詩郡郭東南積榖山謝公曽是此躋攀今來惟有靈池月猶自嬋娟一水間
  永嘉縣城外山川
  金丹山 名勝志去城西三里上有三峰色如丹霞㢲吉山 萬厯溫州府志去城東南二里當郡治㢲位世傳白玉蟾駐鶴於此陳髙選陸有章分題得㢲山詩㢲山如層臺積翠俯城郭古木秀松櫧元鳥隱樓閣雨散飛素雲風靜語丹鶴遊人日躋攀杖履相繹絡陸郎吳中來雅志放丘壑哦詩松間題攜尊石上酌我性亦愛山方期結幽約於焉送子去登陟𢡖不樂逺別已傷懐真境況寥落佇立睇大江孤舟入冥邈
  仁王山 萬厯溫州府志去城南五里旁有小阜曰湖嶼正對府治
  黃土山 永嘉縣志在㢲吉山側
  靈官山 溫州府志在府城南五里一名覆釡林靈素塟此故名按郡城九斗松臺郭公海壇華蓋為斗魁積榖㢲吉仁王為斗柄黃土靈官為左右輔弼
  暘奧山 溫州府志在府城南十里下有暘湖孤嶼山 江心志在郡北江中因名江心東西廣三百餘丈南北半之距城裡許初離為兩山築二塔於其巔中貫川流為龍潭川中有小山即孤嶼宋時有蜀僧清了以土室龍潭聨兩山成今址孤嶼之椒露於佛殿後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江南倦厯覽江北曠周旋懐心道轉逈尋異景不延亂流趨正絶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想像崑山姿緬邈區中縁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張又新孤嶼詩碧水逶迤浮翠巘緑蘿蒙密媚晴江不知誰與名孤嶼其實中川是一雙文林孤嶼詩孤嶼蒼茫雲水鄉魚龍吹浪濺僧房暗潮浮動乾坤小髙樹遙連吳越長千古江山根地軸幾人功業破天荒謝公亭畔題詩石半蝕蒼苔字兩行
  東山 太平寰宇記去城西四里其山北臨永嘉江東接蒼海
  西山 溫州府志在府城西五里連峰疊巘如列畫屏若䕶國山甌峰紫芝峰慈雲峰䉡竹峰瑞鹿峰皆其支也又有愛泉鑒泉玉乳泉飲鶴泉虎跑泉龍珠塢丹充洞赤松洞雲霞嶴桃花澗小雁谷藏春谷諸勝為登覽勝地
  凌福山 溫州府志在府城北六十里一名雞嶼山峙永寧江中
  羅峰山 嘉靖浙江通志山在羅溪之上
  吹臺山 名勝志在府城南二十里上有王子晉吹笙臺下有飲鶴泉山之隂屬永嘉山之陽屬瑞安太平寰宇記吹臺山其山狀如樓臺下有飛泉石池生椅梧及笙簫之竹梁丘遲為太守常採琴材寄吳興桞文暢張又新題吹臺山詩吹臺山上綵煙凝日落雲收疊翠屏應謂焦桐堪采斲不知誰是桞吳興
  慈湖山 竹嶴山 舊浙江通志俱府城南二十里太平山 溫州府志在府城西八里山北臨江有太平嶺
  大羅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四十里溫州府志上有菊花潭臥龍潭玉涵潭龍鬚潭飛來巖動石茶山霹𩆝尖萬厯溫州府志唐劉沖隱此明少師張孚敬羅峰書院在其下
  掛綵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東北二十里永嘉縣志其石壁立燦爛若綵繢然故名
  岷岡山 溫州府志在府城西南三十五里亂峰環簇如蓮花瓣宋儒戴溪讀書於此
  五峰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建牙鄉俗稱丁公山有西華洞乃右弼真人吹簫地
  瞿溪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郡西南五十里太平寰宇記沿山石壁髙十二丈古老傳雲是石室歩廊謝靈運過瞿溪山飯僧詩迎旭凌絶磴映弦歸漵浦鑚燧斷山木揜岸墐石戸結架非丹甍藉田資宿莽同游息心客瞹然若可睹清霄颺浮煙空林響法鼔忘懐狎鷗䱔攝生馴兕虎望嶺眷靈鷲延心念浄土若乘四等觀永拔三途苦
  瞿嶼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城東二十里獨峙江濆吳義士瞿素所居
  石鼔山 溫州府志在府城西四十里名勝志山有石如鼔扣之則響謝靈運登上戍石鼔山詩旅人心長乆優優自相接故鄉路遙逺川陸不可渉汨汨莫與娯發春托登躡歡願既無並戚慮庶有協極目睞左濶回顧眺右狹日永澗増波雲生嶺逾疊白芷競新苔緑蘋齊初葉摘芳芳靡諼愉樂樂不燮佳期緬無縁騁望誰雲愜
  青嶂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郡城西北四十里即陶貞白隱居之地宋柯可崇於此辟榖麓有陶真君祠
  羅浮山 名勝志在永寧江北岸與孤嶼相望永嘉記雲秦時從海上浮來張又新羅浮山詩江北重巒積翠濃綺霞遙映碧芙蓉不知來後滄溟上減卻瀛洲第幾峰
  永寧山 舊浙江通志一名北山在江北郡之主山也綿亘賢宰仙桂永寧清通四鄉
  緑嶂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府城北永寧之支也謝靈運登緑嶂山詩裹糧杖輕拏懐遲上幽室行源逕轉逺距陸情未畢淡㶑結寒姿團欒潤霜質澗委水屢迷林迴巖逾密眷西謂初月顧東疑落日殘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蠱上貴不事履二美貞吉幽人常坦步髙髙邈難匹頤阿竟何端寂寂抱寄一恬如既已交繕性自此出
  白茶山 茶經永嘉圖經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華嚴山 名勝志在府城北八里有石可為硯王右軍帖雲近得華嚴石頗佳即此
  石門山 溫州府志在府城北十五里賢宰鄉謹按溫州永嘉石門山無瀑布謝靈運邱遲石門諸詩括蒼彚紀俱載入青田石門山下萬厯溫州志則係之永嘉觀唐邱丹奉使過石門觀瀑詩有吾祖昔登臨謝公亦游衍之句而李善注文選引靈運游名山志雲石門遡水上入兩山口兩邊石壁下臨澗水正與青田石門瀑布合今青田縣劉宋時屬永嘉郡則謝公所遊處當在青田不得以永寧支山混之也
  破石山 名勝志在城西北二十里臨江壁立如張帆水上安溪遶其下上接青田惡溪七十二灘之水東流入蜃江元豐九域志永嘉記雲永嘉江岸有枯石乃堯時神人以破石為堆將入惡溪置之溪側遙望有似張帆
  石櫃山 溫州府志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名勝志上有方石狀如櫃舊傳黃帝緘玉版篆冊於此
  石室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府城東七十里上有石夫人及瀑布泉太平寰宇記石室山南溪入一百二十里有石室可坐千人謝靈運石室山詩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坰郊莓莓蘭渚急藐藐苔嶺髙石室冠林陬飛泉發山椒虛泛經千載崢嶸非一朝鄉村絶聞見樵蘓限風霄㣲戎無逺覧縂笄羨升喬靈越久韜隱如與心賞交合歡不容言摘芳弄寒條
  天臺山 名勝志在大若巖之北環列一十三峰中有傅巖瀑布蟾蜍石龍聼洞石柱諸勝
  青嶴 名勝志在府城東北二百裏海中兩山對峙如門宋永明中郡守顔延之於此築亭觀海
  大若巖 萬厯溫州府志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又名赤水山為天下第十二福地乃地仙李方回所治梁陶宏景於此纂集真誥故又名真誥巖吳甘露中道士傅隱遙亦於此飛昇此山地勢幽阻水石清竒略如雁蕩雲尹廷髙真誥巖詩真人仙去久洞穴尚谽谺殿滴空巖雨廊穿別嶂霞對門孤石峭開牖亂峰斜欲跨蟾蜍背騰空采月華𪫟清源大若巖詩山行一百五十里人家鷄犬如桃源上有太古白石洞中是羣仙煉丹壇人間風雨不敢到梁時棟宇今猶存陶公真誥已入奏孺子崑崙去未還帝遣蛟龍䕶靈石時聞鐘鼔鳴空山簫臺迴光日月白河漢掛影星辰寒休糧道士逐白犬種桃金母驅青鸞千年茯苓長根蒂百嵗老人古衣冠曽聞赤水出巖洞飲者白日生羽翰前朝此地禁樵採邇來勝致多凋殘長松滴露封丹竈獨鶴衘煙鎻洞門神仙有樓不肯住我輩走馬何時閒願分半間明月屋自種數畝枸杞園巖頭獨坐洗塵耳消此兩澗清潺湲
  童子峰 三洞羣仙録朱孺子居大若巖見二花犬入枸杞叢下掘得根烹食之飛於峰上雲擁而去今謂之童子峰
  甌海 溫州府志在府城東九十里一名蜃海城北甌江即海之支江也江流東至磐石寧村㑹於海洋茫無際涯是謂甌海海山之際常有蜃氣凝結忽為樓臺城櫓忽為旗幟甲馬錦幔
  甌江 太平寰宇記一名溫江東達大海西通處州青田溪名勝志舊名慎江一名蜃江一名永嘉江永嘉縣志潮汐往來旁流四達東西接台處二郡南北抵瑞樂兩邑內通三洲四溪及十三鄉十三浦無不悉貫焉張子容泛永嘉江日暮迥舟詩無雲天欲暮輕鷁大江清歸路煙中逺迴舟月上行傍潭窺竹暗出嶼見沙明更值㣲風起乘流絲管聲
  蜃川 萬厯溫州府志在府治西或雲即浣沙潭自西南至西北凡七曲有放生池樂湖荷花灣西漵廟灣綺川虹橋滙津漁郎洞以西城枕水如臥蜃之象故名蜃川
  會昌湖 溫州府志在府城西南五里名勝志唐會昌四年刺史韋庸重浚因名又分為南湖西湖總謂之會昌湖也
  楠溪 太平寰宇記在州西南十五里水入溫江溫州府志源出台州仙居諸山與賢宰永寧清通仙居四鄉水合流為欓樟羅藤蓬珍小李八溪至潮漈合入永寧江
  樂清縣
  縣後山 萬厯溫州府志一名翔雲峰厯台之仙居及永嘉柟溪西北皆髙山大谷至縣後雜㳫若翔雲然縣治建於山麓
  東塔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治東有峰如筆宋紹興二十六年景雲見其上明年王十朋廷對第一
  西塔山 樂清縣志一名馬院山在縣治西與東塔山對下瞰阡陌室家如魚鱗然
  九牛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治東有大石九逺望若牛又名謝公山以靈運常游此
  丹霞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治西舊名白鶴山山色多丹本名赤巖唐天寳六年改今名晉張文君煉丹於此太守王羲之訪之遁入竹不獲見下有金星溪其石名金星石巖下有招賢巖丹霞塢張又新白鶴山詩白鶴山邊秋復春文君宅畔少風塵欲驅五馬追真隱誰是當年入竹人周邠白鶴山詩簇簇峰巒繞四圍神仙舊隱歎今非溪中不見金沙出山外空驚白鶴飛石上瀑泉清照眼竹間嵐氣冷侵衣玉簫聲斷人何處千古煙雲鎻翠㣲
  簫臺山 名勝志一名玉簫峰相傳王子晉吹簫之所其麓有沐簫泉王十朋簫臺山詩蠟屐穿雲去山深喜路通人家煙色裏古寺水聲中金濺星猶在丹成竈已空吹簫人不見臺下想仙風皇甫汸登簫臺訪沐簫泉詩仙蹤詎可扳荒臺尚堪訪簫弄清泉中舄振紫巖上波動若鸞沉雲飄似鳬往浮雲本無垢托心在塵想花溪如有靈應流蓋山響
  蓋竹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三里其上有蓋竹洞天俗呼楊八洞竒峰怪石峻峭幽深舊八洞今止三洞可通陳希文游蓋竹洞天詩劉阮游來境絶嘉復於蓋竹問仙家天開洞府少行跡煙冷丹爐空舊砂茅屋雲深有雞犬石田春暖長桑麻桃源景物知無異溪上東風幾度花
  西際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西三里三面蒼厓峭立惟東軒豁如門前臨大海瀑布懸崖而下
  章奧山 溫州府志在縣西十二里一名雙峰湖橫山 盤谷山 舊浙江通志俱縣西十里嘉靖浙江通志湖橫山石崖橫亙澗水出自深谷盤谷山東臨於海宋時王十朋孫閩讀書於此
  左原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羣山環繞中有田二千餘畝居民悉藏谷中一峰如卓筆更有四景曰梅溪曰蓴湖曰左嶺曰小雁蕩
  白石山 樂清縣志在縣西三十里一名白石巖唐天寳間改名五色山髙千丈周回二百三十里純石無土木乃十二真君所居之地名白玉洞天石色如玉亦名玉甑峰溫州府志宋太平興國中羽士李少和居此山下有白石徑為謝靈運行田之所謝靈運白石巖下徑行田詩小邑居易貧災年民無生知淺懼不周愛深憂其情莓薔橫海外蕪穢積頽齡饑饉不可乆甘心務經營千頃帶逺隄萬里瀉長汀州流涓澮合連綂塍埒並雖非楚宮化荒闕亦黎萌雖非鄭白渠每嵗望東京天鑒尚不孤來茲騐㣲誠張又新白石巖詩白石巖前湖水春湖邉舊境有清塵欲追謝守行田意今古同憂是長人王十朋白石巖詩十里湖田翠黛橫西溪寒玉鬭琮琤路從飛鳥上頭過人在白雲髙處行巖下行田謝康樂洞中辟榖李先生憑䦨下瞰人間世轉覺此身名利輕趙帥秀白石巖詩誰炷清香禮少君數聲清磬夢中聞起來閑把青衣袖裹得䦨干一片雲
  石船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西五十三里嘉靖浙江通志山腹有石如船
  赤水山 萬厯溫州府志以水色名一名赤巖山又名嶢山有石室及錢池潭潭中有龍居焉
  盤嶼山 太平寰宇記在州西北七十裏海畔上有淡水溫州府志其下為盤石衛謝靈運行田登海口盤嶼山詩羈苦孰雲慰觀海藉朝風莫辨洪波極誰知大壑東依稀採菱歌彷彿含嚬容遨遊碧沙渚游衍丹山峰
  靈府山 樂清縣志在象浦太平寰宇記一名鬼府山雲地官所理
  芙蓉山 太平寰宇記去瞿口五十里西南上三峰有四聳石並髙三四尺森然如芙蓉相映因名
  石埭山 嘉靖浙江通志一名石帆山在縣東三十里山之後有大石髙丈餘若片帆然磨石山西山橫嶼山皆其支山也
  黃塘山 溫州府志在縣東四十五里嘉靖浙江通志羣峰環合林木陰翳雙溪自西北來沿流於其下又東五里曰大崧山曰小崧山因以名其村赤水川之源出焉
  雁蕩山 名勝志跨樂清平陽二縣北雁蕩在樂清之東南雁蕩在平陽西南各去縣一百里諸峰峭拔險怪上聳千尺皆包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嘉靖浙江通志東聨溫嶺西接白巖南跨玉環北控蒼山頂上有湖水常不涸春雁歸時多宿於此故名山有東西內外谷東外谷之峰五東內谷之峰四十有八西內外谷之峰各二十有四建寺一十有八各有殊名皆宋以來好事者所命也雁山志宋太平興國元年永嘉僧全了游至荊州遇天竺僧言汝縁在浙當得名山有諾詎羅尊者道塲數適當興詰其所曰地以花名山以烏名中有龍湫宴坐此尊者棲息處也二年歸至海濵問父老曰此芙蓉村雁蕩山也了大感悟結菴曰芙蓉菴天聖九年僧文吉又居山之東曰碧霄菴靈跡始顯夢溪筆談溫州雁蕩山天下竒秀然自古圖譜未嘗言祥符中因造玉清宮伐木取材方有人見之謝靈運守永嘉凡佳山水游厯殆遍獨不言此山蓋當時未有雁蕩之名耳詩話總龜溫州雁蕩山自古圖史不載按西域書雲諾詎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唐貫休作賛雲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晏坐雨濛濛此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驛前瞰大海山頂冇大池相傳以為雁蕩有二潭以為龍湫又有經行臺晏坐峰皆以貫休詩得名也呂夷簡重遊雁山詩往來游海嶠上徹最髙層雲外從無路山中忽見僧虎蹲臨澗石猿掛半巖藤何日拋龜紐孤峰上再登左緯雁山詩亂山無限好幽逕有時迷石骨秋偏瘦松梢老卻低天寒聞雁過月白見烏棲海上知名地無人識馬蹄林景熙過北雁宕山下詩驛路入芙蓉秋髙見早鴻蕩雲飛作雨海日射成虹一水通龍穴諸峰盡佛宮如何靈運屐不到此山中顧璘入雁山詩春歸幽谷見桃花問訊安期海上家石壁虛無通雁宕星河漂轉坐龍槎林香定有千年藥雲氣皆成五色霞且訪名山消俗慮未論勾漏隱丹砂
  楚門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南一百九十裏海中其峽如門廣二十歩海船皆由此出入
  南閤山 溫州府志在縣東一百二十里
  盤山 溫州府志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有盤山嶺黃巖縣界
  謝公嶺 李孝光雁山十記自石樑南出五百歩折而西行過謝公嶺嶺東居人多謝姓故名或曰地舊屬臨海郡謝靈運開山至此因名
  常雲峰 李孝光雁山十記雁山西南一峰絶髙其上常有雲氣居人呼曰常雲
  黃羊巖 溫州府志在湖上嶴北連覆盤西連白石直插霄漢舊傳見黃羊在其下
  館頭江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六十里水自永嘉之蜃江東下至盤石入於海
  芙蓉川 溫州府志在縣東七十里亦名港一自小芙蓉南至芙蓉塘口入江一自雁蕩山西外谷至長為大川入江
  櫸川 樂清縣志在縣西桞市至盤石入海
  雁湖 雁山志一名平湖溫州府志在雁蕩山頂方十里半為蒻林餘皆水草雁多集之
  白石湖 溫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一名合湖自盤谷諸山澗分為東西兩溪出五六里合而為湖
  斤竹澗 雁山志在能仁寺東南峽中經龍平塘入海口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詩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巖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逶迤傍隈隩迢遞陟𡷨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川渚屢往復乘流玩迥轉蘋芷泛沉深菰蒲冒清淺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大龍湫 名勝志在雁山西谷水自雁湖合諸溪澗㑹成巨淵淵側石檻有龍窟如井深窈不測檻中作凹石壁數百仞水從凹中瀉下望之若懸布隨風變態縱橫不一徐宏祖游雁蕩山記大龍湫水出絶頂之南常雲峰之北夾塢中即其源也陳去非題大龍湫詩曉行蒼壁中窮處乃髙崖白龍三百丈欲下層巔來映日灑飛雨繞山行怒雷潭影納浩蕩雲氣扶崔嵬小儒歎造化辦此何雄哉亦知天下絶尊者所徘徊三生清淨願俗縁故難開踐勝吾豈敢稽首尚興哀林清源題大龍湫和李五峰韻詩雁宕峰頭春水生無邊木葉作秋聲六龍捲海上霄漢萬馬嘶風下雪城春盡不知陽鳥去巖髙惟許白雲行故人家住青山下野竹寒流亦有情
  小龍湫 溫州府志在雁山東谷從巖澗中飛流而下髙三千尺
  象浦 方輿勝覧在縣西六十七里
  三原灣 廣博物志樂成縣三原亭灣水清如鏡此灣無所不容有人能食者常自譬腹如三原灣無所不容見永嘉郡記
  白沙海 溫州府志在縣東南橫亙二百餘里南望海之外則有青嶼倪嶴靈昆東望海之外則有玉環雞籠洋青鹿西橫列海旁厯厯可數
  瑞安縣
  白巖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治東南又名龍山舊有白鶴銜花之瑞稱白鹿巖有丹井安泉玉泉洞錢惟善曉入白巖山詩溪橋低小路縈迴樹裏人家門未開馬上西風涼似雨濕雲吹下白巖來
  西峴山 名勝志在縣治西神仙傳梁馬湘卜居西峴下紫霞常覆其居左右有二十八井上應列宿
  棲隱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治東北形如鳳舞集雲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治正北縣之主山也跨帆遊崇泰清泉集善四鄉
  寳香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三十里上有浮圖江水環遶
  帆遊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北四十五里界永嘉接大羅山
  仙巖山 名勝志在城東四十里即大羅山之陽道書天下第二十六福地上有三皇井巖頂有黃帝池廣五百餘畝水分八派下有五潭玉函潭龍鬚潭雷潭梅雨潭三姑潭髙下相屬侯一元遊仙巖詩常聞仙巖名今踐仙巖境行聞泉澗喧彌覺春山靜石門橫中天潨流瀉層嶺濛濛梅雨飛片片雪花冷寂厯鐘磬聲沖融𤠔鳥影繁纓一以濯頓使塵慮屏我行渉長途方當嬰簿領對此不敢言令人忘箕頴顧貞觀遊仙巖詩人生幾兩屐邱壑此躭閒徑折全身樹橋回一面山坐煩移鏡檻行卻掩花關不盡重遊興留詩杳靄間
  歩廊山 太平寰宇記在州東北二百二十里從瑞安江入逺望如有屋宇之形因而名之見謝公名山志
  雲頂山 萬厯溫州府志大羅支山在崇泰鄉有齊雲洞潄玉潭雲頂瀑石馬巖三漈潭
  岑﨑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東二十里有巨人足跡山趾有無漏泉
  篔簹山 溫州府志在縣西八里昔處士李月泉修煉於此多種竹故名
  陶山 萬厯溫州府志去城西三十五里周回二里前江後湖梁陶𢎞景隱此有昇仙壇煉丹石石鼔洗藥池洞天福地記二十四福地在溫州安固縣貞白先生煉藥處
  許峰山 溫州府志在縣西四十五里嘉靖浙江通志髙數千仞海舶視為方向其支曰鳳岡山
  五公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西三十里世傳梁僧誌公化公朗公唐公寳公㑹此故名有五公石石上有剪尺拄杖跡
  巾子山 瑞安縣志在縣西六十五里嘉靖浙江通志上有七星潭
  五雲山 名勝志在縣西一百里唐僖宗時僧令瓉來居山巔一日有真人乘五色雲降亘日而散郡上其事勅賜今名
  翠㣲嶺 仙嚴寺志在嶺頭崖側有宋侍郎姚公揆勒仙巖銘至今存焉姚揆仙巖銘惟仙之居既清且虛一泉一石可詩可圖
  飛雲江 瑞安縣志在縣南門外一名安陽江又名安固江吳時名羅陽江唐時名瑞安江又名飛雲渡其源有二一出福建政和縣界一出處州青田縣陸游瑞安江詩俯仰兩青空舟行明鏡中蓬萊定不逺正要一帆風
  北湖 瑞安縣志在縣北二里發源於集雲山衆流瀦焉
  梅雨潭 仙巖寺志兩巖陡削飛流濺沬煙霧濛濛宛若梅雨卓敬游梅雨潭詩橫空峭壁瀉飛瀑聲震淵霆揺地軸絪縕氣濕浮太空衝崖散作珠萬斛源頭直與銀河通半空簸落飛流淙此境定知無炎熱萬壑千巖灑晴雪吳稼竳飲梅雨潭上詩逶迤轉深峽清淺厯幽渚空潭生晝寒飛瀑散晴雨轟然振谷響驟爾奪人語壁峙千仞餘藤垂萬年許興到呼一尊莫適為誰主羅坐盤石間秋氣結眉宇杯光瀉天色蕩漾無端緒雲從澗底生翠向波中吐顧視忘所懷翩翩欲沖舉
  大溪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一名西溪源出福建政和縣界縈紆數百里至三港入江
  東海 溫州府志在縣東十里
  平陽縣
  崑山 名勝志在縣治西南嘉靖浙江通志雄麗峻拔為縣城表鎮絶頂有巨石俗名古巖山下有六洞世稱崑陽蓋指此也蘇伯衡西枝草堂記平陽縣前有山隆然特立曰崑山中脊支而為九故又曰九凰林景熙昆巖詩神斧何年鑿南山片石盤玉藏仙笥古翠落縣門寒老木天邊瘦歸雲雨外殘市塵吹不到朝夕靜相看
  嶺門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治前其山翼然夾峙故名謝靈運游嶺門山詩西京誰修政龔汲稱良吏君子豈定所清塵慮不嗣早涖建徳鄉民懐虞芮意海曲常寂寥空館盈清思協以上冬月晨游肆所喜千圻邈不同萬嶺狀皆異威㩁三山峭瀄汨兩江駛漁舟豈安流撨拾謝西庇人生誰雲樂貴不屈所志
  仙壇山 晏公類要在縣東五里山頂平石方十餘丈號為仙壇林景熙遊仙壇山詩古壇仙鶴杳野鹿自成羣松氣浮清曉經聲出白雲石穿僧屋過水到寺門分人世無窮事山中了不聞
  新羅山 平陽縣志在縣治南二里有新羅國王廟在焉故名
  錦屏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城西一里嘉靖浙江通志形類屏扆四時蒼翠
  鳳皇山 平陽縣志在縣東南二里儒學遷其下嘗産紫芝其麓有七絃水
  鳴山 名勝志在縣治北形如伏虎穴常有聲西有小山七突立平原名七星山少西有管奧山
  林亭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新羅山之南有大石瞰海登之可望日出
  石帆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十五里
  麥城山麥一作墨 平陽縣志去城南十里枕海上有龍湫其下為仙口巡司
  鳳山 萬厯溫州府志去城西南二十五里下臨長江綿亘數里舊名錢倉相傳石罅間有錢流出後厭之遂塞有鳳皇巖醉翁巖望海壇石鼔又有石洞石上刻魏晉間人紀游又有黃石公洞乃邑人黃本英棲隱處
  羅源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橫陽江流其下
  青華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名勝志其頂有湖東有羣仙洞
  蓋竹山 平陽縣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名勝志上有華蓋峰下有潄玉泉
  樓石山 平陽縣志在城西南五十里周回四十三里髙數十仞逺望如棲閣號三山樓初學記溫州樓石山三石並髙百丈杪如劍峰
  象灣山 名勝志在縣東三十里山有仙人跡又名仙灣
  將軍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城東南七十里相傳昔越陽將軍屯兵處
  鶴溪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六十里
  南雁蕩山 南雁蕩山志在縣西南百里嘉靖浙江通志北自穹嶺南自施巖皆名雁蕩名勝志五代時僧願齊至明王峰頂聞雁聲喜曰此山水盡處龍雁所居豈非西域書所謂諾詎羅居震旦雁蕩龍湫者耶因結茅其間山有十三峰三洞二巖又有石門樓石華表釣僟朝陽谷石樑竹坡月窻晴虹澗杜鵑林諸勝夢溪筆談平陽雁蕩唐洎五季時已著樂清雁蕩宋祥符間始有名李光孝游南雁蕩詩興國年間路始開前朝碑墨半蒼苔雁橫宕月知秋到僧踏湫雲看瀑來一嶺未教靈運識萬松誰道了翁栽此山曽共秋風約説與山猿不用猜
  白雲山 南雁蕩山志一名白雲峰與雁蕩山連周回二十餘里髙插雲漢中有深澗道絶不通巨藤盤繞其上遊人援之以進是曰藤道又有明河澗玉乳洞白水瀑玉簾瀑寒瀑懸樓諸勝
  玉蒼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西南八十里一名八面山周回百餘里跨八鄉有華蓋峰華表峰
  松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西南八十里有丹井丹竈丹臼唐真人馬湘與徒王延叟煉丹於此飛昇嘉靖浙江通志錢令公入閩五子從行嘗宴於此又名五公山其南曰凝翠山
  陽巖山 名勝志在縣南一百里燥溪流其下上接蘭陽之水別為東西二溪分流注於江入海
  羅溪山 舊浙江通志在城西南百里一名西山壁立千仞橫亙十里趙汝回宿羅溪山詩鷲嶺東游霽景㣲碧桃花下一鶯飛樵夫不斫垂潭樹知有僧人掛浴衣
  風門嶺 白石樵唱注在平陽西口林景熙過風門嶺詩客來自風門颼飀撼兩袖溪回前峰新畈絶一嶺又行行春日㣲怪禽啼白晝流年感花稀古道表松秀𦕅此寄小酌餘酣掬山溜
  嚴公巖 十國春秋嚴永永嘉人初仕南唐避地於青華山人名其處曰嚴公巖
  仙姑洞 潘耒南雁蕩游記宋時朱氏女辟榖居此洞髙廣如夏屋屋隅有泉一泓洞左復有一洞如曲室室後窈黑處深不可窮
  橫陽江 平陽縣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舊名始陽江又曰錢倉江
  梅溪 萬厯溫州府志在城西三十里發源蓋竹山古稱梅源宋林堯民栽梅溪上改今名
  寒瀑泉 南雁蕩山志在白雲山兩柱對屹類天台雙闕而髙過之泉注其巔飛流濺沫常如梅雨下為龍湫
  東海 平陽縣志在縣東二十五里北自瑞安榆木經陡門仙口而南經江口小茄南監邪溪鹽亭又自鹽亭經大嶴王孫蒲門墮項嶺俞山抵福寧烽火寨橫亙三百餘里而麂山大嶴長腰諸山駢列其中
  㤗順縣
  鳳皇山 名勝志在治後山形起伏疉宕有鳳翔千仞之勢
  萬羅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治前四畔皆平地孤峰獨峙
  天關山 㤗順縣志在縣北一里髙聳特異下有龍湫雲蒸則雨鄉人以此占晴雨焉
  地軸山 萬厯溫州府志去城南里許橫鎻水口陳岱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城東三十里有陳岱嶺飛龍山 泰順縣志在縣東城外蜿蜒陵谷若龍噓氣而飛
  舞鳳山 泰順縣志在縣西城外坐伏殊態若鳳舞然
  分水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南二百里與平陽松山界連泉發隴上東西分派以限閩浙五代呉越戰守在此山下地名平水達前倉江可通舟
  龍鬭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一百二十里仙山 名勝志在縣南七十里上有巖室祈禱即雨又三十里為木源山
  莒岡山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東七十里梅庚過莒岡諸嶺詩下嶺如縋井上嶺若升天農田在峰頂處處足流泉
  文筆峰 泰順縣志在縣南十里卓立如筆鎮水口古讖雲文筆鎮水口羅陽出郡守
  盧坑嶺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南七十里
  滴水巖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東四十里𢎞治間范令勉新闢路
  雙溪 泰順縣志在三魁橋下錦溪小溪二水合流仙居溪 萬厯溫州府志在縣西十里
  雷分泉 嘉靖浙江通志在三都天湖山之北成化間旱耕者爭決致鬭忽大風震雷中分其水爭乃息
  謹按泰順之水支派甚多其大而赴海者一自天關山東北來一自飛龍山南來俱入城合流過萬羅山出南城一自天關山西來曰白溪遶城而南與前水合流至夀寜界入海其通舟楫者一自嶺北山下東流至瑞安界入海一自泗溪南流至閩福安界入海




  浙江通志卷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二十一
  山川十三
  處州府麗水縣附郭
  檡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南一里長岡秀隴多生檡木上有孔廟又名廟山
  棗山 栝蒼彚紀今郡治在其麓
  茭山 栝蒼彚紀在棗山北皇甫汸過茭山詩張平棲隱處閉戶只翛然心遠雲林外春歸花鳥先草間寒積雪竹下暗鳴泉欲訪辛夷塢題詩寄輞川
  錦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棗山東北舊多蒔桃栁若錦繡然
  月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茭山西海月初升此山先得其光
  萬象山 栝蒼彚紀在月山西俯臨城邑近挹溪光城中山之最高者皇甫汸登萬象山詩蓮城最高處蘭若此中開水見東溪去僧聞西域來鳥啼喧梵座花雨淨經臺觀萬俱清絶何須得象回
  梅山 姜山 名勝志並在棗山西南
  富山 崇禎處州府志古三皇嶺
  麗水縣城外山川
  夀元山 舊浙江通志為郡治鎮山名勝志在北城外
  白雲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北十里山頂有鏡心池孟淳白雲山詩萬疊巉巖一徑開中間空洞白雲堆陽坡草軟人稀到定有青猿曝背來
  靈山 栝蒼彚紀上有靈山寺劉涇游靈山詩塵土孤城空自忙不知精舍早秋涼林間磬曲折三里天上金光明滿堂淨飯打魚刳老木寒灰添火爇名香鵓鴣山腳溪聲好流入人間雨意長
  城門山 名勝志踰白雲為城門山永嘉記雲城門山瀑布值風散為雨遇日散為青虹
  麗陽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七里縣之名麗以此上有龍潭石室天井下環清溪曰麗陽溪
  稽勾山 栝蒼彚紀在夀元北百里崔巍盤繞亘二十餘里為甌栝士民往京省之間道
  劉山 栝蒼彚紀宣徳間溫守何文淵卻金於此有司就其地建卻金館
  大連雲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六十里巉巗陡絶上連雲霄栝蒼彚紀一名沙溪尖與青田小連雲山相界
  大杉源山 崇禎處州府志跨麗水雲和之間山下有大杉狐梯二潭
  木竂山 崇禎處州府志景寧接界
  石羊山 太平寰宇記山石如羊有蘭若溪溪有一穴深數丈
  天馬山 栝蒼彚紀山形如馬又如幞頭俗呼幞頭山北拱縣學
  南明山 栝蒼彚紀在府城南七里上有印月池獻花巖高陽洞石樑米芾書南明山三字崖刻靈崇二字乃葛洪穎書夏浚南明山詩栝蒼南明山天造頗奇絶瀑布灑晴雨石樑度夜月洞引高陽侶亭表靈崇碣興來一振衣清風生兩腋
  大梁山 名勝志在縣南二十里北跨麗水南跨青田
  巾子山 名勝志在城東十里山形如巾
  少微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東南十里郡應少微處士星故以之名郡乂以名山舊祀少微星君於此劉基少微山詩少微山上太微宮山下樓臺起半空丹井石牀纒土脈瓊窗翠戶出天風傳聞仙子時常到應是神霄有路通㑹待九秋明月夜高吹鐵笛看青蔥
  高畬山 栝蒼彚紀去郡西五十里北跨宣平西跨松陽峯巒攅簇草樹蓊蔚俯視諸山環列如幾席下西山之最高者
  鷹鳥山 栝蒼彚紀山有三峯在高畬之南上曰靈峯中曰翠峯下曰岑峯俱有僧舍林巒秀麗為諸山冠
  風門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三十里栝蒼彚紀上有三穴深邃風自中出每夜靜月明白氣起自山麓上徹霄漢
  石僧山 舊浙江通志在府城西四里栝蒼彚紀山有一石狀如癯僧崇禎處州府志宋紹興間劉大中以兵部尚書出守未幾召還上問石僧之狀大中對以詩曰雲作袈裟石作身巖前獨立幾經春有人問我西來意黙黙無言總是真
  天王山 方輿勝覽在府城西北隅城壁繞其上有唐時天王像故名劉涇天王山詩金壁為家定化城書牀南堰畧相迎人間蝶夢正深黒天上木魚初發明半里好峯招隱路一枝枯竹助閒行巳慙懷紱無高致可更標門著姓名
  桃山 崇禎處州府志舊多産桃去郡西五里小栝山 真誥小栝山即小栝蒼山在永嘉溪橋之北左慈元放所治栝蒼彚紀衆山環簇狀如蓮花又名蓮城山徑路盤紆亦名九盤嶺唐宋州治皆在焉
  佛頭巖 舊浙江通志下二十里為青田界
  巄崆巖 崇禎處州府志有石洞如屋可坐十許人劉涇巄崆巖詩蒼崖如堂石如踞橋梁如繩水如布下有樵夫踏破雲世間那復知深處
  三巖 栝蒼彚紀距城一里踞西山之垠宋皇祐間知州李堯俞名其右曰清虛中曰白雲左曰朝曦
  天堂洞 崇禎處州府志距城三十五里上有迎天堂下有蟄龍洞祈雨輒應縣東山之最高者
  碧湖 崇禎處州府志鄉人立市於此以丑辰日集諸貨物交易邑西一都㑹也
  麗陽溪 栝蒼彚紀在麗陽山下源出練水舊浙江通志栝城之水止麗陽溪一源溪設二閘旱則閘入溪之水以灌城潦則閘入城之水以歸溪趙汝迕栝溪停舟詩樹古半成槎溪邊厯厯斜寒林欲無路小塢不多家去客背流葉停舟見暮鴉朝朝省秋水頻減一痕沙
  好溪 名勝志即東溪也自縉雲大盆山西流為東渡東折於大程經石口秋塘諸渡達於洞溪
  浯溪 崇禎處州府志在太平渡
  洞溪 栝蒼彚紀在東溪東二里方干洞溪詩氣象四時清無人畫得成衆山寒疊翠兩派緑分聲坐月何曽夜聴松不似晴混元融結後便有此溪名
  大溪 名勝志亦名洄溪源自龍泉來入縣界東南流逕青田至永嘉入海
  突星瀨 栝蒼彚紀在縣東四十五里一名惡溪晉王右軍游惡溪歎其奇絶書突星瀨於石後里人苦州縣摹打之繁推石墮水中
  貓兒潭 崇禎處州府志昔有術者檄龍於百尺潭以禱雨龍奔化為貓入潭故名
  石牛潭 栝蒼彚紀一名鏡潭為上游諸邑要津有通濟橋維舟為梁
  縉雲縣
  翠微山 名勝志縣治所倚即李陽冰以中峯名之者
  金紫山 名勝志在南溪與縣治對麓有毛翁巖宋毛維瞻為尉暇則飲此
  湧翠山 名勝志在縣西里許一名西巖
  雲塘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北朝京門外
  雲峯山 縉雲縣志在縣西五十里巖有飛泉如白練
  大小君子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北十五里吏隱山 方輿勝覽在州東北五十里瀑布飛泉灑落三百餘丈上有四井周囘四丈栝蒼彚紀一名窪尊山李陽冰篆吏隱山三字於壁鑿巖為窪尊而飲之竒跡尚存作忘歸臺窪尊二銘刻於石李陽氷窪尊銘舉瓢自挹既挹曰再方飲曰舉飲卒曰罄不再有觥忘歸臺銘疊嶂迴抱中心翠微隔山見川溝塍如棋環溪石林春迷四時曲成吏隱可以忘歸朱彝尊忘歸臺詩連山積翠深白日空林廣落景不逢人長歌自來往
  仙都山 仙都山志古名縉雲山按道書洞天三十六所仙都第二十九名元都祁先洞天周回三百里黃帝駕火龍上升處山巔有石屋世傳為洞天之門史記載縉雲本黃帝夏官之名張守節雲栝蒼縉雲縣其所封也太平寰宇記雲唐置縉雲縣又以栝州為縉雲郡葢以其地有縉雲山故也今縣在山之西二十三里圖經雲唐天寶七年六月八日彩雲起於李溪源覆繞縉雲山獨峯之頂雲中仙樂響亮鸞鶴飛舞俄聞山呼萬嵗者九諸山皆應自申至亥乃息刺史苗奉倩上其事於朝勅改今名元豐九域志一名朋峯山韋翃仙都山銘亭亭仙都峻極維嵩屹立溟右削成浙東發地直方摩霄穹崇靈沼在上祥雲積中目視不及翰飛靡窮軒後攸訪碧峯是沖萬夀報響九成來空籙作懲止年祈感通莫高匪慈造化之功曹唐仙都即景詩黃帝登真處青青不記年孤峯應礙日一柱自擎天石怪常棲鶴雲閒若有仙鼎湖看不見零落數枝蓮吳説仙都山詩佳處從來説鼎湖茲遊直欲到清都參天玉筍千尋許墮地金蓮十丈無江觀便思眠一柱海山今喜識方壺直須買取鵞溪絹要畫滄洲水墨圖
  獨峯山 仙都山志一名仙都石謝靈運名山記雲縉雲山旁有孤石屹然干雲高二百丈頂有湖生蓮花舊東陽記一名丹峯山
  步虛山 仙都山志在仙都山前疊嶂倚空羣峯掩映又有小峯列如北斗名曰斗巖古老雲黃帝常煉丹於此
  好山 仙都山志在仙都山西初暘谷宋紹興間轉運使李士舉常遊仙都有華屋重重對好山之句由是得名李上舉過仙都徐氏山居詩四海無塵戰馬閒稻梁桑柘綠回環不知盡是君王力華屋重重對好山
  大象山 縉雲縣志在縣西南二十里形如臥象大姥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姑婦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小蓬萊山之東五里上有二石相上下又名母子山
  萬松山 縉雲縣志在縣東五里山勢盤旋林巒森秀
  括蒼山 崇禎處州府志一名蒼嶺圖經十大洞天此為第十道書名成徳隱真洞天周迥三百里東跨仙居南控臨海五嶽圖序括蒼山東岳之佐命抱朴子按仙經可以合藥者大小天台山四望山葢竹山括蒼山皆是正神在其中上皆生芝草有道者登之神助為福藥必成劉昭禹括蒼山詩盡日行方半諸山直下看白雲隨步起危徑直天盤瀑頂橋形小溪邊釣影寒註成空太息元鬚改非難
  靈龜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東三十五里左曰東山右曰西山山之中有石狀如龜其背有紋
  官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七十里嘉靖浙江通志接台州境薪竹之饒民利賴之
  大㟄山 縉雲縣志在十四都上有七十二洞界青田
  黃龍山 栝蒼彚紀四圍陡絶池水潔清相傳有龍潛此葢縣北之控阨也
  厯山 縉雲縣志在縣西北四十里有摧車坑架鼓巖上有舜廟下有龍津
  漦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傳有龍遺漦於此因名
  仁夀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五十里
  瀑布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北三十五里飛泉灑落二百餘丈
  葛竹山 栝蒼彚紀在縣西北五十里世傳葛洪煉丹於此遺筆化筍成竹人取其筍可書數十字
  大盤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水源從此出與東陽界
  小仙都山 澄懷録縉雲南峯之東謂之小仙都有二石如人形俯而相先後俗呼新婦石
  小蓬萊 仙都山志在仙都之西潭心有小島上多怪石竒樹潭之南有石壁高可百仞四明樓鑰大書小蓬萊三字刋於壁以亭覆之
  岱嶺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北一里嶺左之水流於好溪厯麗水青田以達溫州入海嶺右之水流於龜溪厯永康蘭谿以達杭州入江
  三嶺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麗水界高峻難陟明耿再成築寨於此
  茭嶺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北四十里界於武義邑之要害處
  馮公嶺 栝蒼彚紀善士馮大杲所鑿宋楊億比於蜀劍閣雲
  謝公巖 縉雲縣志在縣南五里謝靈運常遊此故名徐徳輝初夏遊謝公巖詩又取紗衣換天時起細風清隂花落後長日鳥啼中水國乘舟樂巖扉有路通州民多到此猶自憶髯公
  仙榜巖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東十五里峭壁千仭色頳一名小赤壁
  隱真洞 仙都山志在步虛山巔巖石玲瓏宛若窗牖唐劉隱真先生修煉之所
  仙水洞 仙都山志在步虛山麓郡志一名鏡巖唐周景復先生修煉之所陸龜䝉寄題鏡巖周尊師所居詩見説身輕鶴不如石房無侶共雲居清晨自削靈香柹獨夜空吟碧落書十洞飛精應遍吸一簪秋髪未曽梳知君便入懸珠㑹早晚來騎白鯉魚
  初暘谷洞 仙都山志在仙都山西有石室洞房虛敞可居以東向先得日故名崖上有三大字或雲李陽氷篆
  金龍洞 仙都山志在步虛山東深不可測道家所稱洞天者此也宋天禧四年投金簡於中
  阮客洞 栝蒼彚紀在縣治東一百五十里唐李陽氷題洞額鐫於石上歐陽修李陽氷題洞額鐫石跋阮客者不見其名氏蓋縉雲之隠者也陽氷篆字世傳多矣此磨滅而僅存尤可惜也
  鼎湖 仙都山志即獨峯頂上湖也常生蓮花按唐宋以來名公題詠並以鼎湖稱之
  好溪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治前源出大盤山山橫亙縉雲東陽永康仙居四縣源深流長厯麗水達溫州輿地廣紀處州惡溪舊多水怪唐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怪自去改名好溪
  鍊金溪 仙都山志源出大盆山至仙都則名鍊金水中有石與獨峯之根連續一片其平如砥兩岸相望濶三十餘丈而水深僅尺許唐隱真先生元墟志曰鍊金溪畔足以濯纓則鍊金之名古矣
  管溪 縉雲縣志在縣東七十里
  百丈潭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有三潭周回皆石各百餘丈水深莫測巖瀑瀉練時有龍潛昔周闍黎取雨於此曾有神應
  金花潭 仙都山志在練溪暘谷洞前世傳鼎湖金蓮瓣落此
  赤壁潭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東六十五里即巖門潭南旁有巖壁峻百仞廣半里餘下有茂林堪憩宋人鐫小赤壁三字於巖上
  青田縣
  青田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北一里舊經雲葉法善棲此學道田産青芝故名上有試劍石下有洞可容數人石壁上刺混元峯三字未詳何人書也前有井乳泉湧出不竭
  錦屏山 栝蒼彚紀在縣西三里青田縣志狀如屏湧泉山 青田縣志在縣東一里
  東寶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湧泉山東八里又曰文筆山
  披雲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五里崇禎處州府志高數百丈若雲翔波湧勢
  大鶴山 栝蒼彚紀在城北二十里所謂第十三洞天也周回五百里永嘉記雲青田有雙白鶴年年生子子長飛去又道書載元鶴洞天在處州青田許白雲集青田大鶴洞有葉法善試劍石舊有元鶴巢於上復有青牛在下許謙青田大鶴洞詩榕影扶疎路九迴仙家那復著塵埃山間田在牛終隱石上巢空鶴不來丹竈無灰惟白草劍鋒有跡自蒼苔洞中道士今何處三扣雲關杳莫開
  巾子山 栝蒼彚紀卓立如巾為縣第一高峯絶頂一覽福台溫處四郡皆在目前上有龍湫祈旱輒應
  金田山 青田縣志在縣北十里下有石井龍湫南田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栝蒼彚紀下有黃莊樓百丈漈右有吳埠橋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誠意伯劉公族居此山周二百里土沃宜稻嵗旱豐稔如常
  丁公尖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十里上有龍潭應台山 青田縣志在縣西六十里山脈發自天台石葢山 青田縣志在縣西六十里二山峙立中有大石橫覆其上下可容數十人因名
  石佛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五里濵溪有高石二丈餘其狀如佛
  大小連雲山 青田縣志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石樓山 栝蒼彚紀在縣西七十里雲霧擁結狀若樓臺
  蔥陽山 青田縣志在縣西五十里極峻險
  占陽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一百里
  芝溪嶺一名天梯嶺 崇禎處州府志崎嶇險峻人馬難行寺僧仁達募工改築
  石門洞 方輿勝覽在縣南七十五里兩峯壁立高數十丈相對如門因名有瀑布直瀉至天壁凡三百尺自天壁飛灑至下潭凡四百尺栝蒼彚紀宋永嘉太守謝靈運躡屐來游始開此洞謝靈運石門新營詩躋險築幽居披雲臥石門苔滑誰能步葛弱豈可捫嫋嫋秋風過萋萋春草繁羙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芳塵凝瑤席清醑滿金尊洞庭空波瀾桂枝徒扳翻結念屬霄漢孤景莫與諼俯濯石下潭仰看枝上猿早聞夕飈急晚見朝日暾崖傾光難留林深響易奔感往慮有復理來情無存庶待乘日車得以慰營魂匪為衆人説冀與知音論謝靈運登石門最高頂詩晨䇿尋絶壁夕息在山棲疏峯枕高館對嶺臨迴溪長林羅戶穴積石擁階基連巖覺路塞宻竹使徑迷來人忘新術去子惑故蹊活活夕流駛噭噭夜猿啼沈㝠豈別理守道自不攜心契九秋榦目玩三春荑居常以待終處順故安悱惜無同懷客共登青雲梯王開平石門洞詩層崖立水湄絶壁萬絲垂長是煙雲䕶不分晴雨時嵐多琳宇濕苔滑石橋危得句停舟寫春衫潤不知林景熈石門洞詩臨溪雙石如層城中有洞天門不扄杖藜穿莎入微徑石藤絡樹春冥冥渴猿引子下飲澗山瓢我亦分清冷一重一揜翳復朗朱門金榜開殊庭衆峯環拱受約束何年神造驅五丁縹緲樓臺鐘磬寂薜荔紛披窗戶清黃冠羽服者誰子瓊臺坐閲南華經客來揖坐松下石呼茶細瀹枸杞靈笑遣靑衣導予步峯迴路轉銀河傾初看絶壁走雲霧倐聴萬壑驅風霆不知何代擘青峽明珠萬斛皆龍腥欲喚琴高借仙鯉濛濛山雨吹孤亭顧𤩰再游石門洞詩蒼然栝東山百里縈青碧石門忽中斷窈窕開仙宅遙窺日月深卻轉煙霧隔中天屹樓居星斗掛幾席芳巖眩綺繡叢巘圍蒼壁山鬼不避人驚猿嘯窺客披榛上孤亭奇觀壯心魄穹厓倚天懸瀑水半空射高流橫雜佩直下垂疋帛分作四山喧散為千頃澤初冬天未寒晨曦映嵐赫重來意彌眷獨往任所適信美愜心期胡為老行役終然脫塵網高舉凌風翮
  青田溪 元和郡縣志在縣西南十八里
  沐鶴溪 名勝志在縣西南五十里出於鶴口嶺經白巖至大郎回小郎回為浣紗溪
  浣紗溪 栝蒼彚紀宋謝靈運游石門入沐鶴鄉有二女浣紗嘲以詩二女忽不見
  松陽縣
  邵山 尖山 玉亘山 栝蒼彚紀在縣治北五里三峯聨合狀若筆架縣之鎮山也
  西屏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一里上有靈霄臺半月泉旁有望松嶺
  紫金山 石筍山 舊浙江通志俱縣西五里松陽縣志石筍山雙峯對峙石磴千尋峭拔如筍下臨大溪
  射堋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東十五里形類射堋馬鞍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四十八里括蒼彚紀如馬鞍狀橫截水口陟其巔可逺瞰郡城
  七寶山 舊浙江通志山北舊出礦今絶
  南洲山 崇禎處州府志山下有渡
  獨山 栝蒼彚紀在縣治南永嘉記雲其山孤峙旁無連接故名一名百仭山沈晦游百仞山詩山頭白雲如擘絮竹雞無聲鳩喚婦團團朝日上林梢寒食梨花溪口路一峯獨秀橫溪隂青林倒影千丈深上有白龍蟄幽洞嵗旱往往能為霖如今寂寞空山裏古屋荒壇冷紅紫會㸔前度種花人他年來作巢居子
  戴火山 栝蒼彚紀即留明洞山多奇勝有戴火仙廟
  箬竂山 松陽縣志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
  烏䃪山 栝蒼彚紀舊出銀冶今塞
  蟾湖山 崇禎處州府志高四千仞正統間鄉人築寨於此
  石印山 栝蒼彚紀有義和橋凡四十八座
  道觀山 栝蒼彚紀中有叢石如林有小桃源桃核洞臥雲巖浴丹井
  九芝山 松陽縣志在縣西南十五里崇禎處州府志山曾産芝九莖
  南巖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南十里名勝志幽勝甲一邑東有石筍高四五丈泉出石坎名馬蹄泉
  橫山 名勝志在縣南十里如雲橫空中高三百丈上方山 松陽縣志在縣西五里唐進士毛雲龍煉丹於此泉出巖中大旱不竭傳曰煉丹井沈晦上方山居詩天畔羣山一草亭半溪花雨煙㝠㝠老翁投老得此景日與溪山同醉醒此生真與世相忘投老生涯寄上方洗足闗門枕書睡連山松檜雨浪浪
  卯山 名勝志在縣西二十里有怪石如松有枝葉唐葉法善家於此呉天澤夘山詩丁字碑殘驚夢筆夘山丹就建元壇猶餘拋下仙棊子留與人間作石看
  酉山 名勝志與夘山對各以方向為名亦法善往來處也
  石甖山 松陽縣志在縣西四十里旁無聨屬若石甖然
  長松山 栝蒼彚紀因以名縣一名牛首山上有龍潭有九雲峯葉法善解化於此
  南嶺 崇禎處州府志最稱險峻西南一阨塞也橫溪之水出焉
  望松嶺 名勝志在縣治西一里舊傳王羲之望松於此
  雲巖 名勝志在城西一里有石洞洞口有臥龍岡烈婦巖 崇禎處州府志正統末鄉人避冦於此守寨人何志福通賊破之婦女多投巖死故名
  松陽溪 栝蒼彚紀上有界首橋及渡下有觀口上下二橋及觀口渡金梁渡有響巖橋至堰首會龍泉水經郡城達青田入於海
  白龍津 名勝志在蟾峯山麓
  遂昌縣
  瑞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治南半里舊有紫雲盤結於上人謂瑞氣故以名山有井曰煉丹井右為尖山左為塔山宋縣令朱元成因尖山崒嵂建塔於土鼓壇之上曰雙峯塔與尖山對峙因名塔山
  白馬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邑西二十里又名丁公山相傳昔有丁公家山下喜跨白馬歿為神故名
  君子山一名城山 栝蒼彚紀在縣治西南百步山麓多士夫家故名
  妙高山 遂昌縣志在邑西秀麗峻拔葢縣之近而尊者
  屛風山 栝蒼彚紀妙高山西南狀如玉扆
  曾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十里名文筆峯俗名尖山
  魚袋山 名勝志瑞山之次崇禎處州府志象雙魚袋故名
  西明山 名勝志在縣東十里巉巖峻絶下臨大溪青城山 栝蒼彚紀上有飛瀑龍井相公巖玉女芙蓉二峯湯顯祖青城山詩萬仭飛泉掛石龍青城如霧洗芙蓉自非仙令鳴琴罷誰瞰秋窗玉女峯
  唐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一十八里山北二峯如卓筆相向又名羅漢峯五代時僧貫休所居菴北有淵廣五畝有虎跑泉澄澈不竭一名虎邱
  飛鶴山 遂昌縣志在縣東一里山形似鶴張翅迴翔
  平昌山 栝蒼彚紀在縣東十五里兩山前後相疊形如昌字縣名本此
  尹公山 遂昌縣志在邑東三十里與百丈巖相連隋大業中有尹姓者煉丹於此因名
  牛頭山 名勝志與松陽接境遂昌縣志峯巒層疊有九又名九雲山
  月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四十五里狀如月與瑞牛山相對
  湖山 名勝志在縣北七十里突峙溪口
  獨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八十里一名天馬山一名赤壁山徐應亨獨山詩崚嶒見獨山鼓楫向西灣噴雪灘聲急留雲石色斑峯迴頻指㸃徑仄斷躋攀轉憶湞陽峽徘徊積翠間
  大樓巖 栝蒼彚紀在縣西飛瀑四時不絶冬則凝結倒懸如玉浮圖下為龍湫者三十六奇勝為一邑冠王養䝉登大樓巖詩獨立樓巖最上巔萬峯蒼翠落飛泉俯尋玉乳平臨地仰矗銀河直到天曾有黃龍來聴法豈無白鶴下參禪幡然不盡憑虛興三十六泓生紫煙
  石姥巖 遂昌縣志絶頂出泉為池有二金鯉魚或隱或見又有花一株青紅兩色殊為奇絶
  侵雲嶺 遂昌縣志在縣北十五里下有馬埠巡檢司
  赤津嶺 崇禎處州府志在邑北六十里山勢峻絶兩山如門北至衢州龍游
  航川 遂昌縣志一名航頭在邑東十里前有深潭澄澈無㡳
  幞頭潭 方輿勝覽在縣東五里大溪中其狀似之水涸則見謠言幞頭潭上岸遂昌官一半今溪南漲沙與山麓等去潭纔數尺而登桂籍者相望
  雙溪 名勝志在魚袋山下湖山溪金溪二水合流達衢州入浙江
  梧桐溪 遂昌縣志在邑東三十里永嘉志雲梧桐溪有兩源
  雲和縣
  鳯皇山 栝蒼彚紀在縣北百里許最為秀拔鯉魚山 栝蒼彚紀在縣北五十步許狀若魚首有石室如魚口最為秀拔陟其巔一境形勝可舉目而盡
  龜山 雲和縣志在縣東一里穹然巑峍其狀如龜象山 雲和縣志在縣東二里環列道旁宛如馴象婁狗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北二十里為縣鎮山上有石屋石筍下有清泉旱禱響應
  白龍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五里環拱縣治雲和縣志山頂有泉出石硿中
  靈漈山 栝蒼彚紀在縣東堂宇幽寂瀑布星飛務溪水出焉
  大杉源山 雲和縣志在縣西七十里崇禎處州府志西為雲和東為麗水
  武岱山 雲和縣志在二都栝蒼彚紀中建菴宇旁有石硿出泉冬夏不絶大雄峯即山之巔為黃家畬通景龍慶三縣
  香火山 雲和縣志在縣東三十里遇旱禱雨多應安溪巔 名勝志路通景寧兩山叢峽足以按禦安溪 栝蒼彚紀在縣治南源出東岱下流與雙溪滙至小徐繞獅峯合流於浮雲溪
  規溪潭 舊浙江通志達麗水界縣北之襟帶也
  龍泉縣
  九姑山 栝蒼彚紀在縣治北百餘步昔縣令某九女葬此因名
  石馬山 龍泉縣志距縣一十五里峯巒秀聳為一邑羣山之祖栝蒼彚紀山巔巨石如馬有文筆秀才二峯
  桃源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二里龍泉縣志天台之右
  佛山 龍泉縣志距縣一十里崇禎處州府志又名棋山縣治對之
  豫章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南二十里唐時常産銅今無下環川流曰豫章川
  金鰲山 名勝志在縣東水中巨石擁起其形似之九漈山 龍泉縣志距縣一百里嘉靖浙江通志巖高百仞上有龍井者九皆水漩而成各廣袤數丈深不可測飛瀑九道自巖頂而下或分或合形若垂(⿱𥫗亷)-- 簾聲如霹𩆝以注於壑
  匡山一作筐 栝蒼彚紀在縣西一百二十里匡山之水出焉宋濓看松菴記龍泉西南百餘里有四旁奮起而中窪下者狀類筐箕人因號為筐山山多髥松彌望入雲劉基苦齋記匡山之巔劍溪水出焉四面峭壁拔起巖㟧皆蒼石其下多白雲其上多北風李曅匡山行仙人休吹紫鸞笙聴我一曲匡山行青蓮居士讀書處至今石室丹霞明龍泉西南百餘里四面崢嶸翠峯起先生結菴當畫圖正與匡山景相似屋前屋後皆種松坐看百尺蒼精龍苔皮深含霜雪古鐵幹返走風雲從一亭下浸蒼波冷縹緲煙雲成萬頃中有神魚長比人翠鬐翻動玻璃影一亭上與浮雲齊碧闌干外青天低分明投壺笑玉女彷彿出海聞金雞東南一亭隠林樾地位清髙隔炎熱人間亦日如火流疎簟琅玕自蒼雪最其秀者環中亭周遭千朶芙蓉青朝來爽氣落我𬒮蘿風吹日天㝠㝠鶴怨猿鶯歸未得繡衣今作青雲客故山囘首五情搖歸夢時時到寒碧自古山林鐘鼎同先生況有前賢風少待功成拂衣去入門依舊山花紅
  𭥦山 龍泉縣志距縣三十里栝蒼彚紀青壁聳削雲霧晦㝠葉子奇𭥦山記𭥦山青削入雲霄五月風高雪欲飄應有仙人騎白鶴月明聞得夜吹簫
  鳯皇山 名勝志在縣西四里勢若翔鳯
  天台山 名勝志相傳中有小澗桃花片片流出北一墟似石非石瑩白可愛其山秀麗挺拔為一邑勝槩
  琉華山 龍泉縣志在縣南七十里栝蒼彚紀高出境內諸山巔有長湖深不可測下為琉田有青器窰今廢
  石笏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西十里以形名又西十里曰孝義山宋時孝童盧猛居此下有孝義泉
  棋盤山 龍泉縣志在縣南三里上有砰石狀如削成因名
  湖臺山 名勝志在縣西南八十里五代梁時邑人邱鼔採樵入山忽遇澄湖橘林杳非人間見二叟對奕及還已期年矣
  黃鶴嶺 崇禎處州府志晉唐間龍泉號黃鶴鎮者以此乃縣之鎮山也
  武溪嶺 崇禎處州府志龍泉雲和分界於此白雲巖 栝蒼彚紀上有五顯神廟相傳宋徳祐中幼主過此日暮屯兵其上俾各負溪石為壘壘與廟至今存管師復隠此人才特盛
  劍池湖 龍泉縣志在縣南五里名勝志周三十畝世傳歐冶鑄劍於此
  謹按元和郡縣志載有龍泉湖攷新舊府縣志俱不載入疑即劍池湖也
  𭥦溪 名勝志發源於三徑經桑溪至錦川披雲二橋滙於大溪
  靈溪一名槎溪 方輿勝覽在縣東一里崇因薦福院北其溪夾長洲為兩派里讖雲沙洲到寺上龍泉出宰相沙洲到寺前龍泉出狀元後何執中拜相劉知新釋褐為首葢符其讖雲
  秦溪 舊浙江通志劍池湖在其隂龍泉縣志下與蔣溪合流大溪
  稽聖潭 崇禎處州府志舊有橋亘縣學水口
  慶元縣
  霞披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治南色如渥丹象山 名勝志在縣治西北
  松源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下管勢若建瓴徐應亨松源山詩迢遞松源縣盤囘翠靄中雪濤噴逺白霜葉墮疎紅仙境千崖合人煙一逕通隔村聞犬吹疑有武陵翁
  石壁山 名勝志在縣東十里石筍凌空為邑關阻巾子山 慶元縣志一名錦山在縣北十里兩峯對峙佳氣浮空若彩橋然學宮在其下
  薰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十二里嘉靖浙江通志吐氣如虹與錦山相對芸溪之水出焉薰山相接曰文筆山圓尖如削稍西曰仙桃山山多桃樹春花盛開爛若雲錦
  天馬山 栝蒼彚紀去城南二里山之近而尊者溫陽山 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六十里
  百丈山 栝蒼彚紀距城西三十里懸崖孤峭下有龍湫相傳為馬氏女棲真所丹成仙去
  鳯皇山 慶元縣志在縣西七十里飛翥比翼高入雲漢
  石龍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西北數百步蟠據若龍伏而再起穎如卓筆因名文筆
  粉盒山 金釵山 龜山 䑕山 蓮花山 慶元縣志在五都各以狀名並鍾奇瑞
  橫嶺 舊浙江通志在治東八十里連旦雲中入閩界
  烏石嶺 慶元縣志在縣西十里石壁峭削為邑西障
  安溪 栝蒼彚紀水出掛橋山下
  芸溪 慶元縣志在縣北二十五里合槎溪水梅溪 栝蒼彚紀水過頭陀峽橋趨郡城
  景寧縣
  桂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治北山上有突石方正如印旁生奇木以䕃之自福建夀寧萬里林導家至此
  玉泉山 栝蒼彚紀麓有泉滴巖清瑩如玉故名有洗心亭邑人胡岳建題曰鶴溪洞天
  雅山 景寧縣志在縣西一里上有孤峯特聳遙望儼若雅立即儒學朝山
  香山 栝蒼彚紀對縣之山千巖競秀為一邑勝槩豸山 景寧縣志在縣西半里其形如豸故名筆架山 景寧縣志在縣北五里宛若筆架
  勅木山 崇禎處州府志高數千仞積雪經旬不消陳孟素浙勅木山詩尋幽直上最高峯萬仞青邊一徑通直可低頭看落日真堪垂手數飛鴻蒲塘沈碧涵秋影石湩生香驗嵗功因過招提歸路晚芒鞋踏破白雲封
  石耳山 名勝志在縣南巖高百餘丈上生石耳如葚乂有響巖扣之作聲
  石牛山 名勝志在縣南十里崇禎處州府志高百丈頂有巨石黒色旋伏如牛
  洪嶺 景寧縣志在縣北十五里適郡必由之路嶺最險峻知縣汪士璜開鑿行人便之號嵐頭嶺
  烏鐵巖 栝蒼彚紀在治東半里時雨初霽石色如鐵其第二峯尤陡絶
  盧棲洞 崇禎處州府志唐道人盧敖棲其中大溪 栝蒼彚紀古浮邱伯沐鶴於此又名沐鶴溪潘援沐鶴溪詩沐鶴仙人去不還沐鶴溪水清且寒細栁青青照清沚落花㸃㸃浮滄瀾我來訪古尋仙趾逝者如斯契深理振衣吟嘯過芳洲緑隂白鷺驚飛起
  塵溪 景寧縣志在縣南二里宋秦少游訪墨法師於此
  大𣾀灘 栝蒼彚紀東下五十里大石錯立形如犬牙水行峽中如雷下有獨石高四五丈屹立湍流中知縣鍾夏嵩就山水之峽築隆𣾀闗以為防禦宣平縣
  占鰲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一里
  台山 嘉靖浙江通志在縣北二十里層巒疊嶂迥出諸山前有松溪後有桃溪山界於中二水夾而西下又折而西十里曰礱坑山
  樓臺殿閣山 崇禎處州府志其狀儼肖
  墨山 栝蒼彚紀在縣治東五十五里高聳千仞其色如墨
  栗山 名勝志在城西四里環山二水左曰午溪右曰申溪皆以方位名
  歐溪山 栝蒼彚紀在縣東五十五里相傳古歐冶子鑄劍於此
  天馬山 崇禎處州府志在縣南十里
  白馬山 栝蒼彚紀在縣西五里上有石室室中有石擊之鏗然有聲
  榲樣山 栝蒼彚紀在縣西一十五里山頂有唐葛周廟名勝志三峯錯峙四面峻絶
  俞高山 玉巖山 舊浙江通志俱縣南六十里竹客山 崇禎處州府志又名寨頭可防禦松陽縣分界
  槁嶺 栝蒼彚紀在縣治南越此為麗水界
  籙符巖 崇禎處州府志俗傳葉法善埋籙符於此東巖 栝蒼彚紀在縣西五十里四面陡絶惟一徑捫蘿可入一名赤樓山
  西巖 栝蒼彚紀又西四十步與東巖對峙唐袁晁宋方臘之亂郡人避此獲免何鏜西巖記海內稱十大洞天栝蒼居其一環栝蒼千里內名山川以什數惟青田之石門為最勝縉雲之仙都為最奇而穹窿崛起中嵌洞穴怪偉環峙莫過於宣平之東西兩巖
  白泄巖 崇禎處州府志一名雲巖高百餘丈一徑可拔蘿而上正統間寇亂鄉人避難於其巔
  籙溪 栝蒼彚紀發源於曳嶺至洗灘㑹馬村水茭溪 栝蒼彚紀在縣治西自礱坑出大溪口達麗水玉環
  玉環山 太平寰宇記一名木陋嶼又名地肺山在海中週五百餘里去郡二百里上有流水潔白如玉因以為名按登真隱訣雲郗司空先立別墅於此東晉居人數百家至今湖田見在洞天福地記山為第七十一福地在溫州樂清縣台州府志一名木榴山避錢王諱改今名
  國朝雍正八年浙江總督李衞題請展復奉
  㫖設立同知一員築城於其上
  謹按晉書地理志孝武帝寧康二年分臨海郡永寧縣置樂成縣宋屬永嘉郡後廢置不一至五代吳越時改為樂清今玉環山在太平樂清兩縣界海中
  中靑山 玉環志半在城內
  東靑山 玉環志半在城內
  西青山 玉環志在城外
  靈山 台州府志在楚門港中與玉環山相接連潘伯修靈山詩玉環諸山靈山深環以大海根太隂空青水碧淡相映散為風露來蕭森嗟予賦命落台鴈調笑魚鳥成滯淫南遊華葢動連月勝地在近徒歆歆風帆輕渡不再宿綬裏長劍理青琴種榆瓊田中吹笙玉山岑吾將於茲養年命岐路四斷誰能尋
  筆架山 玉環志在西潭
  仙人山 玉環志舊有寨城週五里今廢城址猶有存者
  龍尾山 玉環志山嶴內有巖方八尺周三丈餘號印巖
  錦屛山 玉環志山頂有巖方如巾又名方巾山分水山 玉環志樂清太平分界處
  牛頭山 玉環志抵海十餘里前有溪名大密溪高椅山 玉環志抵海二里前有溪名小密溪尖巖山 玉環志抵海五里前有溪名小溪
  考功山 玉環志舊有臺寨今址存抵海二里木岡山 玉環志上有龍潭能興雲雨
  虎乂山 玉環志山有鐵樹二株每踰四五年一發至今不改
  金竹山 太平縣志在玉環鄉俗呼竹岡
  大烏山 小烏山 溫州府志俱在海中
  雞冠山 玉環志一名長嶼山在海中
  花巖嶼 玉環志在白沙屛
  百丈巖 玉環志在蘆㠗
  女兒洞 玉環志在漩門
  流沙洞 玉環志在沙嶼
  天開河 在玉環城外
  國朝雍正八年浙江總督臣李衞題請展復玉環山奉俞旨允行將築城垣七月初一日暨二十一日兩次雷雨滂沛衝開一河直通後𡋟浦長一千三百二十丈濶約二三丈許載石之舟直抵城下商民舟楫可通兵船出哨甚捷仰見
  聖徳感孚為千古未有之嘉祥也
  龍潭 玉環志在大理嶴東北叢山峻嶺中有大溪溪水入潭深邃莫測






  浙江通志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二十二
  形勝
  周禮有司險之掌凡山林川澤之阻咸周知之所以順地利而奠民生也兩浙環地數千里江山四塞雖金城天塹何以加茲
  聖朝徳孚寰宇衆志成城所恃以鞏金湯者不徒在險而慎固封守必因地利則形勢宜審焉志形勝
  浙江全省
  周禮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㑹稽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浸曰五湖
  國語吳之與越三江環之
  越絶書吳越為鄰同俗並土西州大江東絶大海兩邦同城相亞門戶
  吳越春秋東至於句甬西至於欈李南至於姑末北至於平原
  史記貨殖𫝊浙江南則越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㑹也
  漢書嚴助傳㑹稽東接於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晉書諸葛恢傳今之㑹稽昔之闗中
  左思吳都賦江湖陂險物産殷充
  唐書天文志自南河下流南涉江淮為吳越負海之國貨殖之所阜也
  宋史地里志東際海西控震澤北又濵於海
  蘇軾表忠觀碑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天下大城其居包絡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島蠻
  歐陽元江浙行省興造記北枕江淮西放彭蠡南極於海供給當天下半
  圖書編浙江古揚州地崇山巨嶺所在限隔然嘉湖與江淮相表裏嚴衢以徽饒為郛郭左信都右閩闗大海東蟠繞出淮揚之域四通八達之區也
  嘉靖浙江通志維浙隨山坼土積岨盤岡瀦為大澤環以巨海維浙西山導自天目西北折於卞山南達於富春峯巒起伏雲矗霄馳越垂霤踰百丈萃於餘杭之徑山錢唐之龍山東北達於金牛以入於澉浦諸山維浙東山導自江郎泉山浮葢至於翠光岑山爛柯東北折至於勲山九際臺湖縉雲大陽金華覆釜大盆至於東北勾乗玉京秦望㑹稽東過嵊山天姥達於天台華頂北至囬明太白東折於蛟門虎蹲峙為海門西達於括蒼少微至於大梁南田大羅天臺底於雁蕩橫為海嶠維浙源西南導瀫水合東白大盆之源出為婺水至於蘭溪東南導烏傷東白大盆之陽東流為浣浦西絡漁浦皆北流以入於江開化夀昌導歙西來流入於江導新安水自遂昌達淳安絶分水下於桐溪紫溪導天目之南過新城下富陽皆東南流以入於江天目導苕滙為霅溪入於具區栝蒼導洄溪出於青田東南至永嘉滙為蜃江過飛雲橫陽而入於海導剡溪合東小江踰東江為曹娥之水達於海四明導姚江東帶慈谿達於鄞江傳於大浹入於海浙之山川茲其大都雲
  萬厯杭州府志壤地千里山川序列遐邇錯布道路四達
  方輿紀要崇山巨浸包絡四維
  舊浙江通志浙江析揚之南跨閩之北梅嶺僊霞為咽喉具區三江為藩蔽龕赭虎蹲松門大羅為門戶龍鬬蒼嶺為屛障
  舊浙江通志環地數千里聨絡江海郡邑之間莫不倚高阻深置亭列障而僊霞一山為入閩孔道尤有一夫當闗之勢
  杭州府
  錢塘縣附郭
  仁和縣附郭
  水經浙江經其南
  范仲淹知杭州謝表江海上游東南巨屛
  蔡襄雙門記杭於浙為大州提支郡數十道通四方海外諸國
  蘇軾六井記潮水避錢塘而東擊西陵所從來逺矣沮洳斥鹵化為桑麻之區久乃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陸皆江之故地
  程珌淨慈羅漢堂記有濕紅映地飛翠侵霄簷轉鸞翎堦排鴈齒星垂珠網寳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題金椽聳乎玳瑁
  楊簡莫能名齋記東望大江巨濤際天西望錢湖玉潔如鏡
  程珌三賢堂記眷言吳越之中夙號東南之盛雲擁雉堞侵漢連霄鱗比坊衢飛塵踏霧
  李良民順濟廟記南薄海門江水浩淼無際天造是險以示東南形勢
  桯史行都之山肇自天目清淑扶輿之氣鍾而為吳
  葛灃錢塘賦據東南之都㑹號繁盛之樂土山川秀麗井邑浩穰周袤連亘五十餘里虎踞鱗伏羅峯列岫內足以衛居止外足以禦戎冦
  盧襄西征記杭州橫空列城為國大藩羣水赴衆山截
  褧伯宣浙江潮候圖説龍山踞其首西湖蟠其腹天竺聳其肩東山臥其背逺引甌閩而近控吳越
  楊孟瑛開西湖路疏南跨吳山北兠武林左帶長江右隣湖曲山停水聚元氣融結
  西湖游覽志山奔水導而逆以海潮則氣脈不解故東南雄藩形勢浩偉生聚繁茂
  徐渭鎮海樓記城跨湖山其四面有名山大海江湖潮汐之勝一望蒼茫可數百里至於島嶼浩渺亦宛在掌股之間髙翥長搴真有俯壓百蠻之氣
  舊浙江通志錢塘天目西來龍飛鳳舞右臨湖曲左帶長江形勢壯於東南山川甲於郡國仁和外帶江海內抱湖山浙右名區南隣句踐北枕闔閭
  海寧縣
  釋贊寧重修志願寺序錢塘屬邑鹽官為最有浙之朝陽為吳之右𦡍白鋪江練青㸃海門
  元史地里記海寧東南皆濵巨海
  舊浙江通志邑據三吳上游邊臨大海文堂峽石之對峙黃灣石墩之聫綿
  海寧縣志東俯滄溟西極沃壤南為藩郡之股肱北作崇桐之屏蔽
  富陽縣
  葉廣居城隍廟記濤江杭其陽羣山走其隂雉堞周宏淵渟瀦冽
  陳觀吳公隄記居杭上游背山而江下通錢塘潮汐往來上接衢婺睦歙諸水會流毎天風撼濤奔湧激射號為險絶
  張居傑城隍廟記形勝雄偉風氣完厚長江縈帶乎南羣山旋繞乎北高城深隍山水自然之險餘杭縣
  洪咨夔餘杭縣署記餘杭苕霅之津㑹
  嘉靖餘杭縣志西去九十里皆深山大谷崎嶇險峻中有平壤流泉冬夏不竭自南以東地漸寛衍諸水支脈通接
  戴日強南湖記苕溪去縣治不數武橫不越尋丈上接天目下通武林吳興嘉禾諸郡邑天目萬山之水支分派合㑹歸於此
  陳善南湖考餘杭居天目萬山之下
  扈大亮陳明府君廟記大溪橫截衆水合流
  臨安縣
  蔡襄遊徑山記偃松之南一目千里吳江之濤可挹越岫之桂可攀
  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於臨安
  黃鼎象臨安縣舊志序山𤫩瓏九折自東天目之勝迤北而通徑山幽䆳奇曠吳越希有其水為苕溪合九水雲源碧澗相映帶
  臨安縣志東有天柱西有天目前有石鏡後有凌霄
  新城縣
  羅隠東安城記大藩襟帶
  許自譙樓記邑在叢山石齒間
  孫清新城縣學記山迴以秀水繞以清
  謝夢生新城縣學記白道穿村清溪照郭山有千丈之高懸水有七溪之交織
  新城縣志四面皆山二溪合注以達於江險阻之區
  於潛縣
  水經注於潛縣北山極高峻崕嶺竦疊東南連山挾水兩峯對峙反項對石往往相捍
  邵文炳興復水利記崇岡峻嶺回繞重列水之發於山三十六源
  張崑玉岞崿山記武林山脈發源天目潛邑適踞其麓枕西目為屛障綿亘極天中藏峭壁絶巘詭奇不可殫述
  舊浙江通志金樓南峙岞崿西圍
  於潛縣志九鎖交陳雙峯對峙
  於潛縣志潛為山國岡巒盤錯川原紆迴袤衍廣輪甲於省會大縣
  昌化縣
  王禕昱嶺關銘序昱嶺在杭徽之交因山為險與千秋獨松稱三闗而三闗莫險於昱嶺
  錢鉞譙樓記昌邑僻介萬山中山深而水縈
  華文甫昌化縣志序重山疊嶂南北要津江浙襟喉
  萬厯昌化縣志東連省㑹西接徽饒高山崇嶺崒嵂插天培塿崦嵫起伏綿亘彌望皆是
  昌化縣志紫㣲銅坑峙其東南千秋黃花枕其西北邃壑深溪環列四塞
  嘉興府
  嘉興縣附郭
  秀水縣附郭
  水經注柴辟呉楚之戰地備候於此故謂之辟塞是以越絶稱呉故從由拳辟塞渡㑹稽湊山陰
  郁皋老建興寺碑左控姑蘇右接毘陵
  陳世昌南湖賦東㑹呉淞西控禦兒支流旁達聨絡相維良田沃衍灌木叢泓溝塍綺錯原隰縱橫
  方輿勝覽封圻廣袤是為㩦李之區井田豐登庸表嘉禾之瑞
  貝瓊環碧堂記㩦李幽湖自南湖來洄而為洑旋而為渦至是左右囘抱青停黛畜尤形勝之所萃焉
  𢎞治嘉興府志巨海環其東南具區浸其西北左杭右蘇襟江控湖四望如砥海濵廣斥鹽田相望鎮海諸山隱隱列拱百川環繞而鴛鴦一湖渟蓄其南誠為澤國之雄東南一大都㑹也
  屠中孚嘉興縣志序距溟海漘大澤控峯⿰氵夘 -- 泖引錢塘延袤廣輪幾及千里
  李貞開煙雨樓賦控壓呉岫彈赫越疆南引㑹稽以濴滙北連震澤以清漻
  許煥煙雨樓詩序鄉名醉李邑號嘉禾控天目而引具區帶諸溪而枕滄海
  舊浙江通志嘉興居山澤相錯之介迺呉越交戰之區秀水東㑹滬瀆西控語溪襟帶具區獨攬其秀嘉善縣
  姚𢎞謨築城碑記三吳門戶通海臨⿰氵夘 -- 泖
  萬厯嘉善縣志地當江浙之交為古吳奧區北枕長洲東接吳淞西連震澤其幅員雖不甚廣而控馭逺矣
  海鹽縣
  𢎞治嘉興府志大海環其東南諸山踞乎左右西引苕溪北控吳淞河水百折縈迴甫田一望如掌
  王穉登海鹽城記維此鹽官聿稱巖邑輔檇李而作鎮枕滄溟以奠域
  海鹽縣圖經鹽故疆前浙汜後淞浦至寥廓矣秦駐山縣之主山體既雄拔峯尤逺秀山腳半插海中
  海鹽縣志秦駐山獨秀聳長牆石帆紫雲金粟參差環列登高南望翠屛青㦸奇峭千狀而俯瞰雲濤浩然東際一碧萬里亦大形勝也
  石門縣
  沈括崇徳縣學記崇徳居山澤之介孔道四出墟壠網絡
  祝文彥語溪學宮賦地當浙右土號上腴脈發崑崙乳長天目苕水出其南霅水拱其北
  舊浙江通志左玉灣右金鵞南枕皋亭北通震澤走馬為吳越分疆之地語兒乃吳人棲兵之所平湖縣
  陸杲東湖戲珠亭記九水洋洋會而為湖山川靈淑之氣所鍾
  過銘簋九山志序乍浦海陬巋然九峯列峙以扼南溟之衝
  舊浙江通志九山列其南三⿰氵夘 -- 泖滙其北溪塘接其西滄海瀕其東蔽金山於右翼海鹽於左
  桐鄉縣
  𢎞治嘉興府志四境皆平疇環以支港負具區面海鹽東接秀水西連玉溪
  桐鄉縣志地多平衍無名山大川然地脈盤旋發源者逺一丘一壑不可謂非三吳秀麗之所毓也湖州府
  烏程縣附郭
  歸安縣附郭
  越絶書太湖周三萬六千頃其千頃烏程也
  顧況湖州刺史㕔壁記江表大郡吳興為一山澤所通舟車所會
  元和郡縣志五湖之表
  倪思經鉏堂記霅川平波漫流有水之利而無水之害羣山秀氣可掬城中二溪橫貫此天下所無也
  李直方白蘋亭記吳江之南震澤之隂幅員千里棊布九邑弁山屈盤而為之鎖五溪叢流以導其氣
  魯伯能東禪寺記崇巒逺峯盤礴秀氣深澤碧灣曲折浚流其流出於天目以入苕霅山澤之勢雄深秀拔
  葉適北村記天下山水之美吳興特為第一其山脈地絡融液而浸灌者莫非氣之至清渟止演漾澄瑩紺澈數百千里
  趙孟頫吳興賦蒼峯北峙羣山西迤雙溪夾流泓渟皎澈山川映發沖和攸集星列乎斗野勢雄乎楚越
  宇文公諒府治記吳興為東南望郡天目分秀雙溪合流金葢諸峯峙其陽蒼弁具區亘其隂
  貝瓊西翠樓記吳興七十二弁連延若海濤起伏潘士遴康山壩記峙隱包秀棲賢居其隂康山居其陽兩山環抱回固谾谾
  范公榘重建溪光亭記吳興僻處東南山水之秀以清逺聞苕霅二溪交流蜿蜒一瀉二百里許而達於震澤四山環拱羅列光景㝠晦昔人以水晶宮稱之
  劉麟逸老堂記郡城蹲踞弁山三川五浸布濩其北天目諸峯薈萃於南其陂塘沼渚循山而下者漸廣諸山環繞者漸近漸伏道塲車葢二山又南扼諸水導漾其中
  王叔承道塲山集序郡之南峻峯迴嶺樹剎雲霄控五湖引苕霅瞰武林天目鬱鬱巨麗西吳最勝
  舊浙江通志烏程五溪迎碧萬疇圍青疊障右環太湖後枕坡公賦峴山之句司馬有嘉郡之稱歸安虎疊千巒龍灣百灌含山隱起浮玉參差覩山水之清逺真東吳之善地
  烏程縣志烏程山脈發於天目南支由武康北支由長興入境西北迤南巒嶂層突勢若遊龍散而之東則㸃㸃星羅天然圖畫
  陸幼學峴山逸老堂社田記峴山首峙郡城南道塲車葢諸峯如𬖂筆几案碧湖如鑑浮玉如螺蕩漾岩崿於空明藻荇間
  歸安縣志東潯港西餘不南含塘北運河流環而生氣結前含山後飛英右東林左烏鎮秀列而人文開
  張邦彥浙西水災疏湖州水壑也雖與杭嘉稱為唇齒之郡然杭則上流也嘉則杭之分流也至於湖則兩引天目諸山之水獨滙於太湖譬則釜底也
  長興縣志長興之水自南來者於梅溪入境為苕溪自西南來者為四安港從西來者為合溪俱經縣治東注其從水口者則徑往東北而皆流入於太湖
  謹按太湖在禹貢曰震澤在周禮曰具區周圍八百餘里界連江南之蘇州府常州府浙江之湖州府嘉興府綿跨兩省東曰大錢湖北曰小梅港大錢以東㵼水之口凡二十八小梅以北㵼水之口凡八合逺近諸溪瀆俱以太湖為壑湖面遼濶支港繁多最難防禦而大錢一口左控蘇常右枕杭嘉汪洋潔瀚順風揚帆直趨武林實為浙西咽喉要地
  本朝雍正四年特准督撫㑹
  題於大錢等汛𣸸設弁員彈壓巡查洵為控制得宜澤國藩維永固封守矣故特拈出以補舊志𠩄略雲
  長興縣
  萬厯湖州府志遙連天目雄據太湖三箬以𨗳其流五峯以挹其秀舟車鱗集水陸要衝
  長興縣志長興之山俱發自天目最髙者莫如方山而弁山雄據下流邑境之內當以方山為嶽弁山為鎮
  徳清縣
  王禕徳清縣治記徳清隸湖為壯縣縣治臨餘不溪後枕金鰲諸山山明水秀
  胡友信徳清縣築城記徳清為省西門戶水闗之勝壯於兩浙
  虞徽吳羌山髙士菴碑記縣治前有山聳然而峙者乾元也升椒而望萬象軒露其西北金鵞市亭諸峯或虎蹲而拱或鳥企而張又南迓天目餘杭諸水蜿蜒襟帶於其前山川之勝於焉為冠
  許孚逺徳清山館記徳清四山崢嶸列峙若四維金鵞乾元百寮支脈盤旋橫於襟帶之間逺近峯巒森羅如畫
  舊浙江通志近案丁山逺朝望洛橫接北流前挹清溪城山峙於西南乾元高於㢲隅
  武康縣
  萬厯湖州府志武康之山起天目之隂今縣坐烏回其所也封禺古址亦其所也
  舊浙江通志封禺橫障英溪分流石城西峙黃壠東蹲馬頭高擁於南烏回盤旋於北
  安吉州
  魯伯能東禪寺記屏山九疊鏡水千尋
  萬厯湖州府志天目為江南諸山之雄而當其前苕溪為吳興諸水之秀而環其後獨松幽嶺關鍵乎東南玉磬金鐘藩屛乎西北
  伍餘福北川橋記州匝萬山獨一川百折而東
  孝豐縣
  王珣孝豐縣創縣碑記東至武康西接寧國南控餘杭北引安吉鳯凰峙其左大陽鎮其右京山拱案於前大會屛障於後廣苕諸水出天目浮玉自西南而來環繞於東北山谷盤固川澤浩渺實天造地設一形勝也
  黃朝選豐北閣記孝豐踞天目之勝苕水環流而北五山渡當其水口為縣要津
  孝豐縣志天目為東南之鎮苕水為震澤之源其他卷石勺水絶壑幽巖難以名似誠山水之奧區也寧波府
  鄞縣附郭
  陸雲答車茂安書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澤東臨巨海放船長驅一舉千里北接青徐東洞交廣不可勝名
  周鍔寶積寺記四明與天台並高東接滄溟西連禹穴穹窿盤薄凡數百里
  楊業引水記大湖漫其西南大江帶其西北
  王應麟七觀對修眉於天姥接五界於金庭東泊青徼南薄朱垠
  四明圖經抱負滄海枕山臂江
  方輿勝覽明之為州乃海道輻輳之地南接閩廣北控高麗商舶往來物貨豐衍東出定海有蛟門虎蹲天設之險亦東南要㑹也
  貝瓊送顧伯載歸四明序海門潮汐雷奔雪湧彷彿激萬弩而西
  嘉靖寧波府志內外二江潮汐吞吐支流緒派包絡市㕓登邑而望江南諸山懸青獻碧拱若玉屏
  張時徹四明形勝賦丹山赤水之洞天方丈蓬萊之仙島鄮峯憑玉幾之高雪竇瞰金峩之好松風廿里天童瑞應於長庚寶墖千尋舍利光騰於晴昊虹橋壓水雉堞連雲樓臺突兀金碧嶙峋
  潘夢良三江亭記大江橫其前羣山拱其外島嶼出沒雲煙有無浪泊風帆來自天際
  余寅鄞縣學記惟鄞負滄海之沃若奠名山之崔嵬爰晶爰灝是稱阜藩
  舊浙江通志四明廣袤限隔台越陽堂霞嶼盤鬱蘢蔥
  鄞縣志縣之東西北三面皆山前橫三江江之南羣山來朝蒼翠迴環
  慈谿縣
  馮益清道觀記慈谿為縣三面阻山而不足於南其縣隂諸峯巍偉秀拔迤而左旋若舞鳳若驚龍或起或偃達於㢲隅而止
  劉伯淵寶城菴山田碑記慈枕山為邑五曜歸垣九龍迴合兌位寶山屼然翼蔽干青霄而蔽白日隠然室有障車有屛也
  舊浙江通志憑高原面廣野九嶺騰驤二江吞吐東據鸕鷀之浦北枕黃牛之山
  奉化縣
  戴表元奉川驛記包山根江而掖海其形望於明州貝瓊宜晚堂記奉化地勢斗絶四山環拱而南屛一峯嶄然特起又有日峯峙其左剡水紆其右葢四明形勝之一
  貝瓊擁翠樓記四明之奉化依山為縣大山橫亙於南者玉幾寶麓西則為石棋盤東曰金鵞東南龍潭上峭壁千仞曰南山北則青錦嶄然與玉幾對峙其或起或伏或前或卻爭奇獻秀不啻海濤湧而石筍列
  袁大誠湖頭巡司碑記奉川三面阻山陸之固惟東南則枕海
  嘉靖寧波府志奉化山發於新嵊水歸於定象右則華頂雄起秀參晴昊左則金鐘逆峙勢抵中流前則文峯玉幾而西山南山奠於坤㢲之位後則蓮巖錦屛而銅山金峩應於乾艮之位
  奉化縣志陸走緱城舟通堇水百里提封秀壤相錯乃行李東道甬越襟喉
  鎮海縣
  陸雲答車茂安書定當郡之咽喉環以長江滙以溟渤達蓬嶻嶪而東趨伏龍蜿蜒而南首盤嶴據三十六盤之勝瑞巖逞十有二峯之竒
  嘉靖定海縣志後霩大嵩阻其南而與錢爵昌國為聲援龍山管界殿其後而連觀海慈谿為犄角
  史大成招寶山寶陀寺記其南玉環烏沙普陀諸山如浴鳬浮鷗滅沒於洪波駭浪之中而台溫往來之程指顧可得其北一望陳錢壁下為南浙分界蘇松沿海諸郡可以一帆飛渡其東則岑江螺峯固昔時駐兵之所用以控扼海道其西循龍山澤山之麓迤𨓦而轉可達杭越聲息甚捷
  舊浙江通志蛟門虎蹲重關實天設之險查浦峽口抗扼乃咽喉之地
  象山縣
  舊浙江通志東接扶桑西連甌閩天門如閾鼔吹若轟乃水陸之要衝真大觀之勝槩
  象山縣志象環邑皆山其山脈來自天台蜿蜒數百里重巒疊障隠見起伏膏腴之田彌望繡錯東接扶桑南抵琉球西達甌閩此其大觀也
  象山縣志象介在海壖為明州要地固屛翰之襟喉
  定海縣
  吳萊甬東山水古蹟記昌國古會稽海東洲也東控三韓日本北抵登萊海泗
  嘉靖寧波府志南通甌越北渉江淮皆以南北兩洋為要會而南北之哨則以舟山為根柢
  定海縣志翁山孤懸海中據險而成邑
  定海縣志地居險阨海防戒嚴
  劉𢋫寳陀寺碑記浙江慶元之昌國有山名補怛落伽者奇巒幽嶂邃洞靈巖錯立層出奔濤駭浪之中潮汐吞吐雲霞變幻
  謹按普陀山雄峙東溟四面際海北渡為沈家門居定海之東相去二潮乃寧紹二府之外籓也過此則蓮花洋外則陳錢馬蹟羊山大衢諸山皆孤懸海面探哨莫及故外洋貢舶商艘多泊於此實為海疆門戶出入要津明湯和設立水寨屯兵置艦以禦倭警與馬墓長塗浙西兵船相為特角
  聖朝徳威遐播海不揚波凡商民之詣普陀者皆安流順渡而特於沈家門増設官兵以時防禦葢有備
  無患可謂扼形勢之要雲

  紹興府
  山隂縣附郭
  會稽縣附郭
  越絶書西則迫江東則薄海
  吳地記南面連山萬重北帶滄海千里
  世説新語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䝉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從山隂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白居易沃洲山真覺寺記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面沃州天姥為眉目
  杜牧浙東觀察使制西界淛河東奄左海提封七州王十朋㑹稽風俗賦因種山而中宅擴蠡城而外周龍樓翼而乾峙石竇伏而㢲流實東南之大府號天下之無厹
  王十朋蓬萊閣賦周覽城闉鱗鱗萬戶龍吐成珠龜伏東武三峯鼎峙列障屏布棟宇崢嶸舟車旁午壯百雉之巍垣鎮六州而開府
  葉適新置二莊記㑹稽為鎮山越之奇勝峻特擅於東南
  寶慶㑹稽續志襟海帶江方制千里
  方輿勝覽鑑水環其前臥龍擁其後稽山出其東秦望直其南
  黃溍雲門集後序浙東皆以山水為州越中禹穴秦望天姥四明五洩東山蘭亭鑑湖剡溪幽阻峻極人跡罕通
  劉基遊雲門記會稽有層巒複岡而無梯磴攀陟之勞有大湖長溪而無激衝漂覆之虞
  於越新編山隂峯嶂緯列於左右澄江巨湖經流其中東環娥江北遶大海南接杉嶺西倚山隂東南扼嶀山西南阻駐日
  舊浙江通志山隂負塗山面蘭亭秦望南屹滄海北環㑹稽禹陵前峙偁山後拱遶門中含娥江外附
  山隂縣志三江海門山磧地當尾閭為三邑之水口萬川㑹流洩之易如建瓴
  謹按三江瀦湖導海萬壑滙流旁則馬鞍駝峯諸山拱峙扄䕶而陡石峽嵌束激湍奔騰直與龕赭小形勢相埒實為東越外藩海門後衛至旱潦蓄洩利益民生則詳見於水利雲蕭山縣
  莫濟蕭山縣學記浙河以東郡縣連城數十蕭山人徒之衆甍宇之壯舟車之雜集大哉縣也
  陳益公接待院記蕭山西興鎮據錢塘要衝兩浙往來一都㑹
  劉基武佑廟記餘暨東北百里為蕭山縣其山曰北幹之山浙水帶其隂湘湖滙其陽東望㑹稽至於大海日之所出
  於越新編揖秦望為後蔽聳天目為前屏險據錢塘利開湘湖北幹明月佳山青蕖
  蕭山縣志東抵錢清南盡勞嶺西至莊亭北限海門四圍皆江海之大其山如北幹霧樓西山千巖萬壑不減蓬島之麗其水如湘湖漁浦諸水雖西湖鑑湖之勝何以踰之
  諸暨縣
  鄧謐大侶湖圩閘記暨處萬山之會臨江滙之濵於越新編諸暨白茅外屏則鐵崖芝菰諸山長山外屛則五洩陽堂諸山而東白為東南之崑崙五指鎮為西南之門戶道林紫巖諸山為北東西之䕶衛
  舊浙江通志五洩爭竒羣湖瀉曜長山掛榜浣江拖練外屛杭烏之巃嵸內案薴蘿之森秀
  餘姚縣
  貝瓊受日軒記姚江襟山負海
  於越新編波濤觸天渺若瀛海南起崇山高峻天表北際溟海橫截地維北望豐山若馳而南融為秘圖姚江界其胸臆竹山西石鎮其中流龍泉二黃參衛拱翼而客星秀表經緯諸湖南北山海更復壯嚴葢山之交水之㑹風氣之委藏也
  舊浙江通志四明南列巨海北滙東接蛟門西通曹渡長江制其區宇巨浸帶其封域
  上虞縣
  方輿勝覽上虞東山巋然出衆峯間如鸞飛鳯舞
  貝瓊竹深處記上虞東南諸峯旁列前起若金芙蕖萬朶而朝嵐夕翠可覽於江雲海雨之外
  於越新編左舜江右姚江南帶溪北負海河橫厥中亘三十里山則百樓拱前五癸峙後嶙峋鬭奇不厭拄笏而羣峯蜿蜒自西而東周遭矗矗若雉堞然
  上虞縣志舜封舊壤延袤百里襟帶長江面山負海金罍檀燕僊人之都居釣臺東山名賢之古宅湖光練明海岸霜白誠越邑之巨麗也
  嵊縣
  水經注嶀山與嵊山接二山雖曰異縣而峯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境
  王銍嵊縣學記嵊西南隅羣峯之麓下臨剡溪山川環拱氣象雄張
  天中記東則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奧三菁表神異於緯牒騐感應於慶靈連岡則積嶺以隠嶙舉峯則羣竦以嶻嶭
  新昌縣
  余則全東堤記邑治面山負壑川流斗注
  王畿甲科題名碑記分台割剡溪山環麗
  呂光洵城池碑記縣所治地東界瀕海西帶剡江有崇岡峭壁絶壑樷林之險
  新昌縣志南接駝峯北依五馬祥溪環東旗鼔峙西天姥沃洲之祕南明濂洞之幽
  台州府
  臨海縣附郭
  崔尚桐柏山碑藐彼天台嵳峩崔巍下臨滄海遙望蓬萊西鎖括蒼北連闗嶺盤山南固桐巖東阻亦一方之險也
  呂祖謙重修臨海縣城記臨海郡南東西三方岸江湖秋水時至北限大江蹙不得騁
  尤袤玉霄亭記州南西北三面逼山獨東望諸峯差逺雲煙空濛外際溟海
  周潤祖捍城江岸記台襟江帶河南滙為龍湫盤石踞江面西南萬壑水至直擣盤石怒濤橫嚙城下與潮汐鬬
  謝鐸赤城志序城踞大固山介天台括蒼間中峯對峙如入幾席天台仙居二水別流至三江口而合縈紆演迤環拱其郛巖光川容吞吐掩映於煙雲縹緲之際真足以奠城社表宅里聚㕓市以雄跨一方
  康彥民志復亭記台山跨據海隅天儲其精地聳其藏支分蔓延襟帶千里
  舊浙江通志距海百餘里巾山對峙於南北三峯角立於東西二固險絶雄跨一方
  天台縣志十一郡惟台最據險西南二面臨大江西北巉巖篸箾插天如蠶叢鳥道一人扼險萬夫莫過
  黃巖縣
  舊浙江通志瀕海帶江羣山環峙永寧左抱委羽前列險於松門阻於靈石中抱沃野氣象宏壯天台縣
  吳子良江東天籟序天台縣山所盤薄巔頂入霄漢雲氣與滄洲相吞吐
  陳音登科題名記天台山磅礴數百里幽峻清奇江南稱最郡邑皆以是山得名
  舊浙江通志天台映雲華頂窺溟地踰稽嶺山接海濵天姥石樑最為險絶
  天台縣志環山帶水處中而邑橫山亘其東瀑布峙其西玉筍展誥拱其南赤城五峯奠其北壯麗瓌富東南勝壤
  仙居縣
  舊浙江通志大溪環前青圭聳後陽澹九隆迴拱壁立盤谷旋繞於西北天鼻巉巖於東南
  仙居縣志仙囿萬山中壁峭巖巉奇拔稱最
  寧海縣
  儲國秀寧海縣賦山則東有㡌尖葢蒼之絶巘西有桑洲桐巖之卓峯健城矗立於南鄙天門昂峙於北封三十六雷當其肘一十六窟蟠其胸其海則停納萬流宗長四瀆控直港於稽鄞引大洋於溫福合鎮都而為五十二𨽻海嶴者有三十六
  任大冶新嶺記寧海涖居白㠐盤山環谷蜿蜒三百里結嶺最多其尤者東有西溪西有桐巖北有柵墟南有寧和黃公古渡皆巍峩峻絶而摘星最著峻壁倚天層峯聳疊飛泉瀑布相夾而盤桓者十有餘里為縣南保障
  𢎞治寜海縣志大溪前橫天女後峙尾閭洩東海之水健跳固南疆之守
  寧海縣志崇山侵漢巨海驚濤四面圍繞巍然為赤城東鄙縣當山脊其地穹窿山形環抱葢蒼桐柏鎮乎東西道山閬風峙乎南北是為四極
  太平縣
  赤城新志太平割溫樂清之下山越嶠嶺跨大江以為界
  舊浙江通志東有盤馬石蒼之險南有嶠山樓旂之固盤山方巖橫於西靈湫丹崖倚其北
  金華府
  金華縣附郭
  葉適寶婺觀記金華山高千仞旁走三縣漫隴伏岡錦出繡沒四顧百里不蕩不迫有臨望之美無遊觀之病浙以東稱最焉
  宋濓越國公祠記婺為海右大藩連甌引越
  王一寧送張宗原赴金華序金華浙東要郡溫處之衝八詠之樓雙溪之水勝甲天下
  趙志皋金華縣學記二水襟環萬峯屏峙巋然距於東南郡邑扆山而治
  王治國星君樓碑記金華固上游地長山北擁箬麓南賔控三山而引兩浙襟甌栝而帶嚴衢
  舊浙江通志諸山蜿蜒勢如遊龍迴巒列巘左右分支如連屛而列㦸乃拱衛乎四維
  蘭谿縣
  舊浙江通志南出閩廣北距吳會後枕仙華之險前挹九峯之勝大溪合流滙於其下
  蘭谿縣志銅山蟠其左蘭隂踞其右桃塢列其前石屛擁其後四境則自東而北皆夀昌建徳之山障塞而周回南面九峯列㦸橫亙加以衢婺兩溪之水數百里奔流㑹合為瀫之文有蘭之馨秀氣鍾焉
  東陽縣
  許謙送胡古愚序東南隅山水佳處蜿蜒磅礴綿延數十百里峙為雙峴經野建邑於是焉依
  舊浙江通志二盤高聳崑山雄踞碧峴南排紫嵬東峙白鹿與青臺競秀夏山與東白爭奇
  義烏縣
  陳炳義烏儒學記繡川婺之著邑山矗而邃泉疏而清
  黃溍淨居寺記重岡㳫嶺周如四墉
  王英義烏儒學記山有金盆紫微之高水有雙溪秀川之流以為一郡之鎮
  義烏縣志負山而治塹設天險層岡盤錯滙以繡川環以長江吞吐包絡勢若建瓴右跨航溪左負魏麓前則文峯玉幾而楓坑鐵巖奠於坤㢲之維後則蓮巖錦屏而龍祈五雲應於乾艮之位
  永康縣
  舊浙江通志靈山石城之勝映帶左右之間
  永康縣志據崇山而五峯峙其北襟青流而雙溪㑹其南縣治特立其中實四面山水之㑹
  武義縣
  熊秋芳武義縣志序西南接溫處東北達杭嚴山谷盤結勢嶙峋起固巖邑也
  劉養中熟橋記婺據浙上游控制括蒼以西姑𦹋以東其最當孔道莫如武川首於永趾於金於蘭與三邑相錯谿山道理相綴屬間道走溫處下達嚴灘錢塘其要津則熟溪
  舊浙江通志負壺山帶熟溪白陽環左書臺倚右
  浦江縣
  水經注浦江右濵長江左旁連山平林修通澄湖逺鏡
  宋濓東明山精舍記倚山為縣自仙華峯斜迤而東若萬馬長趨不復迴顧二三十里之間滿望皆山
  鄭棠太平橋記浦汭東合澄溪入諸暨陸出烏傷道經澄溪之上為東州都㑹之要津
  張應槐仙華八景圖序浦在萬萃之中為巨浸之首縣治前障後屛錦圍繡錯壯麗嚴整甲於他邑湯溪縣
  舊浙江通志山環而曲水渟而深九峯蜿蜒蟠據乎西南瀫江曲折環迴於東北
  衢州府
  西安縣附郭
  李華衢州刺史𠫊壁記名山大川既麗且清
  毛幵竚舟亭記衢為川陸之㑹南走閩西適楚距浙江五百里而近
  程俱保安院記信安地接荊閩風氣相薄其山邃以峻其水清以駛
  成化衢州府志衢為浙上游居廣川大谷之間南際甌閩北抵歙睦諸縣之水㑹於城下達於浙江以入於海而峻山疊崿呈奇獻秀拱抱迴合形勢之勝甲於旁郡
  劉麟長試士館記起突兀於南關障百川而北迴下瞰吳越坐我腋跨
  賀康載西安縣學記西南諸峯聳秀東西雙流環抱葢形勝之區也
  舊浙江通志南際甌閩北抵歙睦崢嶸挾鎮九隆鎖江周回平曠山環水繞
  西安縣志西安疆索東西迫隘南北遙阻故南鄙為重而北次之南山峭矗萬重鳥道一綫徑術雜出須江遂昌皆奧窔無人之境其東南入栝蒼為黃檀羅樟諸源險僻尤甚
  龍游縣
  秦鳴雷龍游縣學記南峙照臺西維瀫川變幻千態舊浙江通志西通百越東達兩京秀發九蓮奇開三疊上接瀫水之流下扼嚴灘之要
  常山縣
  舊浙江通志山谷綿密溪澗縈迴南臨禹蹟北起三衢文筆卓立於左西高聳拔於右
  常山縣志常實江浙交界之地巒嶺逼蹙形勢峻絶以浙拒江者封草萍之關則萬騎可遏以江拒浙者塞漁溪之津則一艘莫通昔人謂為雄鎮不其然哉
  江山縣
  毛愷江山縣石城記江邑左溪右山僻在山谷中南達閩西抵信東走括蒼其途葢旁達焉
  蔣徳璟江山縣志序江山越之東南偏其山錦文其泉須女其交閩楚其𨽻太末浙之上游
  舊浙江通志高峯深谷峻絶修阻為閩浙之要衝作三衢之屛障
  江山縣志地據上游有高屋建瓴之勢操七閩之闗鍵鞏兩浙之藩籬
  開化縣
  胡儼厯科題名碑記衢之上游山秀而卓水清而駛開化縣志縣居郡西北據浙江上游與嚴徽饒信接界金錢左聳臥佛右偃鳳凰翔其前鍾山峙其後嚴州府
  建徳縣附郭
  余植建徳縣題名記面受二江背負一龍六邑冠冕余植進士登科題名記千峯聳翠雙湍瀉玉
  周望建徳縣學記原隰平衍川湖襟帶壯麗之觀舊浙江通志面受重江背負峻嶺高峯聳秀於其東建蒼環繞於其西
  建徳縣志北枕龍山南襟丁水東眺雙臺雲煙聳翠西連疊嶂漸歙分流
  淳安縣
  王遂清溪橋記邑之山溪宏麗清泚葢上受歙流下過錢塘而注之海南達婺衢饒信逺及甌閩無不於此焉出
  方回峽石賦厯故鄣之遺區溯桐江而西上百灘跳以湍駛萬峯閴其清朗維還淳之古邑割歙封之東壤
  商輅淳安縣學尊經閣記峯巒環拱如屏如障徐楚蜀阜十景賦羣峯龍驤而北注衆壑馬突而南來東山埒泰岱之雄三峽比瞿塘之險
  舊浙江通志東連建徳西接新安青溪環其前蛟峯鎮其後吳越封疆從茲交㑹
  桐廬縣
  吳均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絶
  皇甫師中桐廬縣城門記睦州之境桐廬最居其要雙溪合流而泛於江陸之所至西達閩廣北連吳越舟車旁午左右輻輳井閭繡錯古號佳邑
  新定續志桐廬溪山秀妙陸魯望所號為清涼國舊浙江通志桐君拱揖牛山突起襟大江而趨吳㑹帶兩浙而赴錢塘
  桐廬縣志桐地襟山帶河控吳越之上游作徽寧之外蔽江右閩廣往返必經綏一隅以絡四方實稱扼要之區
  遂安縣
  水經注浙江又左合絶溪溪水出始新縣西北逕縣故城南為東西長溪溪有四十七瀨迅流驚急奔波聒天
  舊浙江通志南呈織宿西拱石英𭒀峯當牛女之墟義山據武強之勢
  夀昌縣
  方道叡夀昌縣學記邑治負山面溪山川高深風氣完厚
  貝瓊翠屛軒記夀昌羣山旁圍一水中亘而東北一山卻立千仞者曰屏風
  嚴州府志嚴山鎮其背艾溪環其膺羣峯迴合如城郭狀
  夀昌縣志據嚴陵之上游扼甌歙之要險
  分水縣
  胡宗憲夘巽二峯建塔記嚴以烏龍為鎮崚嶒雄峙盤踞百餘里折而東雙峯矗起是為夘方其馬目山蜿蜒自西南來昂伏攅蹙駐於南是為㢲方徽婺二水紆徐縈迴繞夘㢲而東之夘於先天卦位為離離㢲相薄二塔並聳則形勢全而靈光煥其文明之象乎
  溫州府
  永嘉縣附郭
  丘遲永嘉郡教控山帶海利兼水陸東南之沃壤一都之巨會
  王十朋夀聖白巖院記震旦東南名山雁蕩白巖仙溪峯聳而奇水清而駛
  王十朋綠畫軒記峯巒奇偉林麓靜深環合映帶藍黛之色與天連碧
  方輿勝覽郡當甌越之衝負山海之隘環地千里元史地理志東界鉅海西際重山
  黃溍海堤記俯瞰大海江出郡城之後東與海合王瓚溫州府志序溫在浙東極處枕江界溟天設奇勝危峯層巒環拱四境蟠幽宅阻一巨都㑹
  鄧淮溫州府志序浙十有一郡而溫獨逺枕閩福控台括實東南沃壤依山為城環海為池
  溫州府志山川秀麗甲於寰中二雁爭雄九斗交映舊浙江通志楠溪太平險要扼絶江繞郡城東與海會斗山錯立冦不能入
  溫州府志左連海岸右接括山閩浙二水作其襟帶台明兩州為其堂奧葢瀕海之國此亦一保障雲樂清縣
  侯一元城鶚頭碑記後所犄角內地斯固其外海壖要害之處列障戍兵
  舊浙江通志樂清前臨巨海後擁羣山九鬥文峯蟠其左蕭臺西岑居其右
  樂清縣志小山中峙正當海口名曰印嶼為邑之案自南而東列置烽堠以控制盤石蒲岐防遏海道其山川宏麗葢他邑鮮儷焉
  平陽縣
  嘉靖浙江通志雙鳯前分蛾眉後列江貫橫陽地連雁蕩
  平陽縣志平邑東南濵海西北抵山兩浙咽喉八閩唇齒
  瑞安縣
  林孚濟涉亭記瑞邑城臨江滸南達平陽西抵泰順逺連閩越
  舊浙江通志左繞文峯後環棲隠
  瑞安縣志大海巨浸界其東大羅雲峯諸山亘其北雲江襟其南西南則閩括萬山之支腠
  泰順縣
  葉適泰順縣城垣記泰順為甌之西鄙接壤閩括重山迴谷實為深僻之地
  萬厯溫州府志泰順為邑東有龍鬬大川西抵福安高山飛龍山峙其南舞鳳山倚於縣治之北山川秀麗林木深阻
  舊浙江通志飛龍南繞舞鳳北環栝閩交壤形勝天設
  處州府
  麗水縣附郭
  陶𢎞景對謝中書啓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元和郡縣志湍流險阻九十里間三十六灘
  方輿勝覽連浙郡控閩山
  栝蒼彚紀東飲甌江西挽閩嶠大溪繞其南層峯鎮其北東南之名區也
  栝蒼彚紀麗水東北以桃花隘稽勾嶺為門戶以圳頭石塘為襟喉
  崇禎處州府志處州在浙南鄙接壤閩建北界台婺東引甌越西交三衢萬山中一都會也
  青田縣
  方輿勝覽羣山倚天湍流據險
  劉基湖山義墪記青田之山有泉滙而為潭入谷是為高湖之源其上有奇峯絶巘大小盤迴獻奇納秀
  崇禎處州府志青田東南接壤永嘉水陸所會實山海襟帶之區
  舊浙江通志左盤括蒼右據永嘉前臨大川後負崇岡南田環匝地勢平曠
  青田縣志羅山為城塹江為池百盤棧石險鑿天梯七十飛灘直奔斗口右接括州為材木薪芻之外府左連蜃海實魚鹽粟米之中庖
  縉雲縣
  崇禎處州府志羣峯倚天所在阨塞蒼嶺桃花之隘有一夫當闗之勢茭嶺黃龍屯集防禦亦磐石之固也
  縉雲縣志蒼嶺峙其東茭嶺阻其西桃花隘其南黃龍控其北
  松陽縣
  嘉靖浙江通志馬鞍青䝉列乎其東雲巖翠屏峙乎其西
  崇禎處州府志松陽郡西上游西北以赤溪龍虎坳為扄鑰而竹峪為尤要東南以寨頭大隂口為藩籬而南嶺為最高
  松陽縣志龍脈逢源擁馬峯而立極鰲輿列蔓憑牛嶺以為宗趨東則萬脈分流以入於海踰西則千溪共滙以入於江
  遂昌縣
  湯顯祖遂昌縣土城碑記遂昌治萬山谿壑中介長松龍泉猶毘境也西北而南走衢嚴婺鄣犬牙信州以達於閩綿迤奧絶
  崇禎處州府志遂昌郡西北巖邑北抵龍游西南通龍泉而以新嶺貴義為襟喉西北接西安西距江山而以龍鼻頭周公嶺為鎖鑰北設礱口寨以橫遏閩浦之衝
  處州府志環邑山倍於水左有土鼔之異右有文筆之奇瑞山屹其前兌谷擁其後白馬蜿蜒飛鶴迴翔兩溪夾流一水東㑹括西名區也
  遂昌縣志襟帶龍泉聨續麗水景寧星峯錯落於前松陽喬阜環翠於後紆徐秀特隠然形勝之美龍泉縣
  宋濓看松菴記龍泉多大山其西南百餘里諸山為尤深
  崇禎處州府志龍泉當浙閩之交層巒疊聳雙溪橫貫鳳凰翶翔石馬騰踏北山舒翼抱於左桃源回首拱於右直前則修橋傑閣擁後則九姑靈蹤地勢夷曠他邑莫及
  龍泉縣志縈迴盤錯於東者武溪吳嶺屹立雄峙於西者匡山玉山北則鶴嶺壬峯以擁以蔽南則湖臺安渢乃障乃屛
  雲和縣
  崇禎處州府志雲和萬山環峙四塞之封可稱地險舊浙江通志雲和羣山翕聚二水交流聨續麗水襟帶龍泉路僻溪迴攝乎閩越
  雲和縣志大金坑通慶景二處巖崖深峻鳥道﨑嶇要害之地
  慶元縣
  富嘉謨慶元縣建縣始事記巉巖之峯谽谺之石屹立於甌南閩越之交嶺複而益峻道隘而逾險
  陳垣慶元縣築城記樓堞門鍵延袤相屬如鐵甕如金斗煌煌哉百里之壯觀也
  何鏜慶元縣學記龜石砥於中流龍潭滙於西北誠風雨之交隂陽之會
  崇禎處州府志慶元距郡最逺介在閩越若橫嶺巒頭溫陽烏石九蟠足稱四塞其水夾障而下分注激射竹口為三面藩蔽
  慶元縣志南拱霞帔北依象山溫陽聳其左石龍蟠其右仙桃列於東南薰錦峙乎西北石壁馬蹄為門戶棘蘭喜鵲為咽喉
  宣平縣
  崇禎處州府志宣平四山環匝二水合流南有瀑布之奇西有榲樣之秀若寨頭大高北足以拒武湯九盤竹溪西足以蔽松遂小妃渠溪洗灘槁嶺無不可隨地扼控
  王深源通濟渡記驚湍洪流衝激怪石險與三峽等王塤何村三元橋記宣慈原野之沃溪山之勝北抵金華南通甌海沿浚源於樊岡春湍夏潦衝激悍駛
  景寧縣
  崇禎處州府志景寧四山環繞前挹溪流南有石佛蜂桶隘東有綠銅龍首闗可遏泰順青田之衝截夀景雙港之患
  舊浙江通志景寧北枕桂山南連勅木登高望逺氣勢蟠鬱
  景寧縣志湍流阻險羣峯插天青田上㳺甌閩門戶玉環
  海防類考續編玉環山與蒲岐相對懸居海中聨絡深長楚門霓嶴必經乎此最為險要
  玉環志外臨大海內近溫台海疆諸郡之屛障洋面往來之要區
  謹按玉環山雄峙海面外截東洋內資保障所在崇岡峻𡽹周匝環列西達烏洋東逼黃花西北楚門霓嶴嶻嶪拱衛出此則為黃坎二門實為溫台門戶東海咽喉有山可以瞭逺番舶之往來畢照有口可以巡查洋匪之伏匿潛消浙東防禦此為要津其展復始末剙制事宜俱詳建置城池海防兵制諸志中


  浙江通志卷二十二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二十三
  城池
  雨浙為東南大藩名城數十因山塹谷屹然稱金湯焉
  聖朝徳化翔洽海宇乂安而掌固所守猶勤版幹其在記曰孟秋之月補城郭言役有時也左氏傳曰計丈數揣高卑度厚薄仞溝洫言工有度也其所以保障斯民之意至深切矣志城池
  杭州府
  杭州府城池錢塘仁和二縣附郭 元豐九域志隋楊素創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資治通鑑唐昭宗景福二年錢鏐發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築羅城周七十里詳見古蹟咸淳臨安志紹興二十八年增築城東南之外城謹按宋史紹興三十一年五月增築禁城城東便門候潮門保安門舊名小堰門新門崇新門俗呼薦橋門東青門俗呼菜市門艮山門城西錢湖門清波門俗呼暗門豐豫門舊名湧金門城南嘉會門城北餘杭門水門保安門南水門北水門天宗門餘杭門成化杭州府志元既取宋禁天下修城以示一綂而內外城日為居民所平至正十六年張氏陷姑蘇據浙西五郡十九年發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夫復築焉自艮山門至螺螄門以東視舊則拓開三里而絡市河於內自候潮門以西則縮入二里而截鳯山於外門仍一十有三東無便門保安二門北增天宗北新二門南嘉會門改曰和寧門貢師泰杭州新城碑至正十八年春平章謁太尉曰錢塘東南重鎮地當衝要城郭不完其何以守太尉曰然茲實大役汝其白之丞相丞相謂天方旱民將勿堪議久未決則又曰丞相無憂也當有以處之遂詣太尉請出粟二十萬石以始興築命郡守謝節考觀圖志以諮故實地植表以正方位視民力上下田賦多寡授之丈尺以均其徭發姑蘇吳興嘉興松江四郡及一州兩縣四隅之民更相作息以亟其成猶慮夫趨事之或怠也則督部將先築錢塘並湖者數百丈為之程勸且誓羣有司曰凡今之為非徒勞民且費也勞之將以休其力費之將以衛其財諸君其勉喻之吾且日視其勤惰矣其自候潮門步至東青門則平江守周仁治之自錢塘門步至豐豫門則吳興通守陸大本判官張士俊治之餘杭則嘉興通守繆思恭冶之艮山北新清波則松江通守謝禮推官馬玉麟治之和寧與錢湖則屬之海寧州仁和縣而總其役者實謝節也令下之日風馳電驅小大奔走莫敢不其伐石於山浮木於江舟輸輦載千里相屬荷鍤揮杵萬堵皆興不三月而功已告成凡用石之工一百六十二萬木之工一十五萬圬之工一百八萬金之工二萬徒一千三百五十萬土石磚甓灰鐵木植麻枲之數累鉅萬億而不可勝紀也城之周六萬四千二十尺高三十尺厚視高加十尺甃以貞甓錮以堅珉礦塈堊塗雪立虹貫舊城包山距河故南北長今則截鳯山於外絡市河於內故東西廣而廣輪適中焉為門一十有三東曰候潮曰新門曰崇新曰東青曰艮山西曰錢湖曰清波曰豐豫曰錢塘南曰和寧北曰餘杭曰天宗曰北新上各建飛樓四楹而外為甕城門皆左右闢其餘艮山清波各為月城環旋出入互屏蔽蔽鑿石為樞冶鐵為扇金鋪銅環啟閉有則縣以飛梁塹以重壕內凡二百步設磴道以上下人焉外凡百餘步岌方臺以便矢石其上則發號之亭邏卒之舍睥睨樓櫓連輥飛礟靡不畢具於是崇墉堅壁若天造地設而形勢為之一新矣經始於十九年七月十三日迄功於是年十月某日萬厯杭州府志至正二十六年十一月明太祖命曹國公朱文忠兵取杭州守將潘原明以全城內附遂因之為省城門省為十東城五門曰候潮曰永昌舊名新門俗呼草橋門曰清泰舊名崇新門俗呼蔫橋門今呼螺螄門曰慶春舊名東青門俗呼菜市門今又呼太平門曰艮山俗呼壩子門城西三門曰清波曰湧金舊名豐豫門曰錢塘舊又有錢湖門今塞按錢湖門舊址在鐵冶嶺下介清波鳯山之間今此地居民猶仍舊名南城一門曰鳯山俗呼正陽門北城一門曰武林舊名餘杭門俗呼北關門舊又有天宗門俗呼小北門今塞為水門四在鳯山候潮艮山武林各門之傍城門樓一十有九湧金門無月城樓止一水門樓二武林艮山雉堞九千八百三十三垜將臺五十座警舖一百七十一所制多仍舊成化十一年左布政使甯良議於錢塘門左湧金門右開九渠之一為河以導湖水鎮守太監李義上其事從之於是開為水門闊七尺高九尺入深四丈九尺嘉靖三十三年巡撫都御史李天寵清負城馬路之侵沒者自鳯山門迤西北至清波門闊凡三丈餘長不可計三十四年二月倭將犯杭州提學副使阮鶚增築錢塘門月城雉堞高二尺湧金錢塘二門相去數里中舊有磴道以便守城者上下隆慶五年十月督撫都御史鄔璉令於城之西上築嚴警樓一座分營兵直宿萬厯二年二月督撫都御史謝𩿾舉令所司毀磴道萬厯錢塘縣志慶春門有水門萬厯二十二年督撫常居敬郡丞凃文奎開三十一年督撫尹應元右布政范淶議大修城凡二年竣役城壕南邇浙江西即以湖水為險其東起永昌壩並清泰至慶春門止中廣二十餘丈長一千丈九尺自慶春歴艮山廣三十餘丈迤北至武林錢塘門止長二千六百二十三丈二尺嘉靖三十五年武林錢塘二門外各浚壕甃閘上構弔橋環城皆有深池是年霖雨湖水泛溢錢塘門北城衝圯三十餘丈乃塞壕倂毀橋閘杭州府志明季巡撫董象恆用形家言塞十城穴十分之二
  國朝順治十五年總督李率泰倂女牆二垜為一康熈初改永昌門曰望江門二十四年巡撫趙士麟委府倅靳襄宋徳深等修築雍正五年二月初九日欽奉
  上諭恭紀首巻修理城垣巡撫李衞會同將軍觀風整俗使將杭嘉湖等府城垣確勘興修杭州府仁和縣所轄湧金錢塘武林艮山慶春等五門並艮山門水柵錢塘門官㕔錢塘縣所轄清波鳯山候潮望江清泰等五門並十門營房俱修葺完竣
  海寧縣城池 咸淳臨安志鹽官縣舊城在縣西北四十一里周六百步高八尺隋大業十三年築今城周四百六十步高二丈唐永徽六年築壕闊五丈深四尺萬厯杭州府志舊城入元圯至正十九年築高一丈五尺周回七里九十步貢師泰城海寧州詩序海寧故鹽官縣入國朝以戸衆陞為州其後又以潮決南崖州將盡入於海民吏驚懼捍以數郡之力而決猶不止朝廷遣使投璧沉馬而祝祭之幸得寧遂改今名大抵境內地下淖沮洳高者又皆沙土故城址漫無存者至正十九年江浙分省檄左右司都事陳君元龍相其地勢而興築焉君至則下令聽民自定其力之上下以均其徭有不實輒治之幷以坐吏於是奸豪懾服貧懦感徳小大相勸萬手並作不數月而堅壁高壘屹然為東南保障矣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增築高五尺永樂十五年十一月都指揮谷祥增築雉堞三尺計高二丈五尺下廣二丈五尺上廣一丈八尺造月城城門樓十警舖四十九所雉堞一千三百七十五垜為門五東曰春熈西曰安戌謹按成化志作安肅南曰鎮海北曰拱辰東北曰宣徳水門三一在拱辰門西一在宣徳門北一在安戍門南三門外各有弔橋壕闊五丈深一丈海寧縣志嘉靖三十四年邑令蔡完以倭警後加高城磚五尺增添女牆及巡警舖四十五所敵臺二十四座又浚城河加深五尺共深一丈五尺
  國朝順治十一年邑令秦嘉系繕城濬壕修拱辰門雍
  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知縣胡杲修築完竣雉堞整固樓櫓一新富陽縣城池 咸淳臨安志周回六百步高一丈壕闊一丈五尺舊傳咸通十年縣令趙訥修築成化杭州府志元至正十六年江浙行省㕘知政事楊旺扎勒重築周回三里元末毀萬厯杭州府志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桂軏築城於古城東南廣六里延袤一千丈有竒厚二尋內外俱甃以石城門樓四雉堞一千二百堵為門四東曰昇平南曰萃和西曰康阜北曰達順隆慶五年分守㕘政李淑於儒學前城闢門曰文明壕東南以長江為險富陽縣志縣城東跨觀山西臨莧浦南俯大江北帶後河
  國朝康熙十年知縣牛奐修二十年知縣錢晉錫重修雍正七年總督李衞委知縣朱永齡開濬城內並北門外一帶河道
  餘杭縣城池 咸淳臨安志舊縣城在溪南周回六里二百步東漢熹平二年縣令陳渾徙於溪北後復治於溪西後唐時號為清平軍城錢武肅王又修廣之雍熙初再徙溪北周五百四十三丈高一丈三尺下廣一丈五尺壕闊二丈五尺舊城門四曰榮春湖光迎波永豐成化杭州府志舊城入元圮至正十六年江浙行省㕘知政事楊旺扎勒仍於溪南築周回三里內附後毀萬厯杭州府志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吳應徵重築自西迤北至東五百丈高一丈八尺自東迤南至西二百三十丈高三丈二尺周廣一丈六尺城門樓四雉堞一千三百四十三堵為門四南曰對薰北曰拱極東曰賔陽西曰秩成壕無南臨苕溪餘杭縣志臨溪南城有水門二萬歴三十二年知縣程汝繼增築月城曰啟秀四十二年東南城圮知縣戴日強重築日久復圯
  國朝康熈十年知縣張思齊増築城垜二十二年知縣
  龔嶸增修雍正六年知縣何儻重修
  臨安縣城池 咸淳臨安志周回五百二十步萬厯杭州府志舊有城依太廟山周五千五百六十步池在東北錢鏐時名衣錦城為門四東迎恩西惠政南望錦北拱辰後玘杭州府志洪武初遷縣治於今所嘉靖五年縣令廖瑜仍立四門東會錦西聚金南迎薰北拱極各樹木柵三十四年縣令魏希古設土垣以資防禦周五里高一丈土垣內外俱民産各隨業修葺歳以為常壕環如城
  於潛縣城池 咸淳臨安志古城在縣北二百四十步耆老相傳隋開皇十三年越國公楊素築今城周四百五十二步高一丈五尺厚五尺基厚一丈八尺壕闊一丈八尺深四尺成化杭州府志元至正十七年江浙行省㕘知政事楊旺扎勒重築自金鵞峯而西由石龍口直抵縣後山周五里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壕闊一丈為門三西曰錦江南曰迎恩北曰仰山其東則以山勢逼阻不置門
  新城縣城池 咸淳臨安志縣因山為城周二千五百七十一步高二丈二尺唐大順二年杜稜築有門四東曰熈春南曰太平西曰順成北曰寧海成化杭州府志城今圮壕與遺址僅存萬厯杭州府志嘉靖三十四年知縣范永齡築城周三里計六百餘丈高一丈六尺厚倍之城門樓四雉堞五百七十堵為門四東曰元始南曰亨通西曰利遂北曰貞成方亷為記新城縣志吳越時杜稜築城鑿隍引堰水注之堰去城八里往往不得達明天順六年郡守鉛山胡濬至邑相度築墖山堰開溪導流以入壕凡壕內地鑿渠引水接通城河凡五里許
  國朝康熙十一年壕淤漸平知縣張瓉重濬雍正五年
  欽奉
  上諭檄知縣羅爌增修
  昌化縣城池 咸淳臨安志周三百六十步壕闊一丈五尺久廢惟古木環城基成化杭州府志舊城周回三百六十步厚一丈五尺壕闊一丈五尺為門三東曰趨京西曰三瑞南曰登龍其北則以負山不設門元至正十七年江浙行省㕘知政事楊旺扎勒重築自登龍門而東轉唐山西南至溪滸凡七里餘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八尺門三仍舊名萬厯杭州府志明隆慶三年七月知縣周易請於廵撫都御史谷中虛創東西二闗杭州府志萬厯二十年縣令周洛都於闗內充拓舊規各建城樓三加以睥睨女牆臨溪屹立嘉興府
  嘉興府城池嘉興秀水二縣附郭 嘉興府志不知所自始嘉禾記謂唐乾寧中守臣曹信築吳越備史謂唐僖宗文徳元年吳越武肅王命制置阮結築五代晉天福四年吳越王元瓘拓為州城宋謂之軍城元謂之路城至元嘉禾志按圖經雲羅城周一十二里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五尺子城周二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一丈二尺宋宣和間知州宋昭年更築徳祐元年守臣余安𥙿重修諮議劉漢傑董其役增築堡障元至元十三年羅城平子城見存羅城元有門東門舊曰青龍後改春波西門舊曰永安後改通越南門舊曰廣濟後改澄海北門舊曰望京後改望雲續改望吳又分為水門門各有樓嘉興府志補東春波以其路接雙溪之水西通越以其路通越王臺南滄海以其路通海之大洋北望吳以其路通姑蘇臺嘉興府圖記至正十六年路推方叡同知繆思恭復營城未就明知府呂文燧謝節始竟其役束舊三里高倍於舊二尺面闊一丈女牆三千四百一十五月城四弔橋四城樓四城壕南引鴛鴦湖水西引漕渠並周羅城會於望吳門外北麗橋西北深一丈二尺闊二十二丈萬厯秀水縣志嘉靖三十四年倭寇郡城知府劉慤亟築四水門增埤繕隍事寧郡守侯東萊奉檄增高一丈二尺幇岸三尺改東門曰澄霽西門曰阜成北門曰拱辰南門曰迎薰萬厯七年城圮知縣朱來遠修二十年李培加修子牆增高三尺秀水縣志四十四年知府莊祖誨倡築箭樓窩舖馬坡兩縣分治嘉興縣轄城垣一千一百七十二丈八寸秀水縣轄城七百八十丈七尺二寸凡八閱月而工竣天啟二年知縣湯齊修築城堤及堵
  國朝順治二年東城樓燬嘉興縣知縣張厥修重建十五年增高城垜倂二為一康熙四年南水門圮嘉興縣知縣林逵重築康熙四十九年築水闗於西城俗呼小西水門雍正五年巡撫李衞欽奉
  上諭會議察勘興修遴委原任衢州府知府靳樹徳協同嘉興府知府閆堯熙督令嘉興秀水二縣併力修葺重建門樓四座每座增加一層各題其額東曰樓觀滄海南曰澄湖凝秀西曰浙西鎻鑰北曰咫尺雲天又於澄海門之東清波門之西創建魁星閣一座睥睨堅整闉闍一新
  嘉善縣城池 嘉善縣志舊無城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內侵巡撫王忬因知府劉慤議奏請築城命本府通判鄧遷董其事甲寅冬十月四日興工次年三月四日竣事水門五其南一門今塞陸門四東曰大勝西曰太平南曰慶豐北曰熙寧各因其坊舊名也周一千四百八十八丈高二丈三尺五寸厚二丈二尺計六里三百七十步凡二千六百六十四垜箭臺二十六座望樓四座旁臺五座窩舖三十六間崇禎二年知縣蔡𩿾霄拆去十六間存二十間壕周於城闊六丈萬厯嘉善縣志城外東有賔暘門在石灰坊演武場右離城二里西有平成門在跨塘橋北距城二里俱正徳五年知縣胡潔建萬厯二十一年知縣章士雅重修舊無城故建二門以備啟閉今則隠然有重闗之意雲舊浙江通志萬厯二十年知縣章士雅修崇禎十年知縣李陳玉更修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方舟增高併堵康熈二十五年知縣嚴𢎞祖重建西門城樓二十八年知縣李之藻重建東門城樓四十三年知縣於舜枚重築東水門五十三年知縣梁文𱬂重建南水門五十八年知縣孫錦重修西水門城內河渠為居民淤塞康熈二十三年知縣崔維華開濬城河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知縣郜煜增修
  海鹽縣城池 海鹽縣圖經城在吳禦越城西北周六里三十五步高二丈五尺池周一千三百四十丈深一丈二尺廣六丈九尺陸門四曰靖海曰望吳曰來薰曰鎮朔水門南西北三跨壕門各有橋明洪武十七年設海寧衞於城是年浙江都指揮使司以信國公命檄寧波衞指揮許能加築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祥復葺之嘉靖三十二年都指揮張鈇有外墉之築明年知縣鄭茂增築子城四並城敵臺十有八其制可三面瞰外施礟石歲久城圮萬厯二十一年知縣王臨亨重築王穉登重修海鹽縣城記千雉有翼守國之規遠百堵聿興慮始之謀大惟此鹽官聿稱巖邑輔擕李而作鎮枕滄溟以奠域素車白馬之濤響答鼓鼙鯷人鮫客之羣趾錯廛市所繇烽燧時驚刁斗不輟王大夫心虞復隍謀先版築鳩工庀材負鍤先衆築城千三百丈女牆増高者三尺始於二月朔竣於三月之晦計費餘二千金言言若金登陴易守蕩蕩如漆㧞幟難上棲霞丹樓焉事長康之喻凌雲碧雉奚煩明遠之嗟爰命紀成式彰不朽舊浙江通志天啟二年知縣樊維城修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高倂堵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知縣王仕正重修
  澉浦城舊浙江通志在縣西南明洪武十九年安慶侯榮陽侯委海寧衞千戸費進築周八里一十七步高二丈四尺五寸永樂中谷祥以磚石包砌正綂八年侍郎焦竑㕘政俞士悅勘議備料重修嘉靖三十五年知縣鄭茂增敵臺一十六座陸門四西水門一池周九里三步闊五丈深一丈一尺國朝康熙五十七年知縣梁澤奉檄重修
  石門縣城池 𢎞治嘉興府志自元末張士誠據蘇州於本縣築城周五里三十步置城門四水門三洪武十九年海寧衞奉左軍都督府勘合將磚石拆運公用舊址尚存池在舊城址外闊七丈深二丈二尺里步比城有加石門縣志洪武十九年倭寇海鹽徙城乍浦天順間王令輿立四門為障嘉靖三十四年倭入寇蔡令本端奉檄度地甃築明年五月城完凡七里餘三十步高二丈七尺闊一丈城門水陸各五三十九年劉令宗武再建城樓四南北甕城各一座添築箭臺三十敵臺三壕周於城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李震奉檄併堞培高康熙五十一年知縣韓麒趾重修四門城樓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知縣呂廷鑄重修
  平湖縣城池 平湖縣志縣無城郭嘉靖三十二年島倭為亂署縣事推官殷廷蘭奉檄築城三十三年知縣劉存義圖度形勢審定疆理規制稍具三十五年知縣陳一謙設東北二甕城四十一年知縣顧廷對增女牆崇雉堞並高五尺置窩舖百有十二城寛九里陸門東曰啟元西曰毓秀南曰豫泰北曰豐亨其西南曰小南門水門西南北各一東據當湖巨浸為二張時徹修城記平湖故為當湖鎮海鹽所治也宣徳四年始析壤而邑之民以蠶稼魚鹽為業嘉靖壬子寇掠黃巖癸丑四月遂掠平湖時郡守劉慤調兵轉餉推官殷廷蘭署邑事挽舟飛控寇稍稍引卻乃僉議事城請於撫按藩臬諸司次第報可守乃與殷君揆度上方為水門五陸門五為城樓為窩舖為外壕為內馬道為水閘周一千六十九丈有竒高二丈廣如之表裏以石覆以磚凡用官銀三萬二千八百有竒尅日告成而知縣劉存義適來圖所未備因不畢其上起於九月十二日訖於十二月二十日
  國朝順治十八年增高併堵雍正二年知縣林緒光詳請開濬城河東水門久經湮塞因疏東門玉帶河並開水門居民便之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知縣楊克慧重修
  乍浦城舊浙江通志縣東南二十七里平湖縣志明洪武十九年信國公湯和居守累土列亭障永樂十二年都指揮谷祥始用石甃正綂八年久雨頽塌勘議令杭湖二府佐嘉興府葺治景泰二年都指揮使王謙設城樓四欄楯杆櫓俱備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劉存義增築併建敵樓十以眺海帆謹烽火市舶出沒皆得指數城寛九里十有三步高二丈廣一丈五尺陸門四北水門一壕周一千六百三十丈深八尺闊十丈弔橋四崇禎十一年署縣事李陳玉申詳院道開設東南水門座國朝雍正五年
  㫖移蒲洲駐防官兵住劄乍浦創建營房繕城濬壕峻整深固百倍往昔
  梁莊寨城舊浙江通志距乍浦二十七里周一里高二丈池闊二丈深五尺平湖縣志明正綂五年巡按李奎以海門要衝奏建大寨城周八百丈高一丈五尺城樓二角樓四置兵守禦嘉靖四十年知縣顧廷對申請移乍浦巡檢司居之國朝置梁莊山寨與烽堠並一幷哨探
  桐鄉縣城池 桐鄉縣志明宣徳五年知府南齊政相度土宜始分崇邑之東鄙為縣治尚無城天順初邑令張泰成化中孟俊正徳中任洛等俱創築未完嘉靖三十二年知縣金燕至奉巡撫王忬檄築成之南門曰時薰東門曰青陽西門曰兌悅北門曰來遠周一千二百丈外高三丈一尺內高一丈四尺面闊一丈八尺腳闊二丈二尺上磚下石水門四城樓四垜口一千一十二月城四臺十二壕周於城廣六丈深二丈五尺俱通城內四方之舟楫由之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王好仁修城將女牆二堵併一康熈十四年知縣徐秉元二十三年知縣何金藺三十四年知縣郭金湯五十二年知縣魯城節次增修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縣重 修
  湖州府
  湖州府城池烏程歸安二縣附郭 隆慶湖州府志府治子城即古烏程縣治項王故城西吳里語吳興城舊名紫金城又名極樂城湖州府志按舊志雲晉郭璞欲移郡於東遷璞女亦善地理啟璞毋徙因舊址損益之可永無殘破之虞璞從之唐武徳四年李孝恭築羅城周二十四里景福二年刺史李師悅修宋紹興三十一年知州陳之茂重修元至正丁酉偽平章潘原明以舊城寛而不固乃築小之周一十三里一百三十八步復建樓櫓於上唐開九門放生池側有閶門定安門東西各有甕門並廢宋門六今因之東曰迎春通運河西曰清源通苕溪南曰定安通餘不溪北曰奉勝俗呼霸王門止有水門霅水支流所出東北曰臨湖出霅溪通太湖西北曰迎禧俗呼清塘門止有陸門壕周羅城外唐武徳四年李孝恭築城時所鑿今壕潘原明改築城時所開也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高併堵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巡撫李衞委湖州府知府唐紹祖督令烏程歸
  安二縣重修
  長興縣城池 元和郡縣志吳王闔閭使其弟夫槩王居此築城狹而長因以為名湖州府志一名夫槩城又謂之雉城以縣有雉山故也晉隋之間縣治遷徙不一唐武徳七年移縣治於今所輔公袥輦土而築歲久復圮長興縣志宋天聖中重修城有七門明元帥耿炳文始築今城比舊減小磚甃甚固高三丈闊二丈八尺五寸周九百二十九丈城門六東曰神武南曰嘉會西南曰承恩西曰長安北曰吉祥東北曰宜春各有甕城水門二東曰清河闗通郡城及太湖西曰大雄闗通合溪上有門亭沿城浚壕闊七尺深一丈五尺並引箬溪之水分入城歲久圮嘉靖丙辰知縣黃扆修築建樓於六門之上置窩舖三十顧應祥重修長興縣城記城始創於吳夫㮣厥形長故邑名長城錢鏐有國避朱梁廟諱改為長興而城之興廢不一頃歳倭冦為亂湖城戒嚴邑民皇皇無以為守前令西原萬君虞龍請於巡撫胡公宗憲事下守巡檄委烏程令張君冕會估修築業已報可而經費未定萬君竟以遷去歲丙辰胡公改總督各路軍馬而以提學憲副阮公鶚為僉都御史代巡撫之任阮公先以提學臨縣校士知吾邑之不可無城也申命令郡守李公敏徳速完其事而吾新令黃君扆甫至毅然任之乃量度精宻以邑中原設大糧役四十三名各以所轄民戸丁糧分曹並作有不齊者通融裒益務得其平於是人皆悅從匠石雲集經始於嘉靖丁巳春二月至秋八月而工畢周以丈計者一千一百七十有竒高丈有七尺下廣如舊址睥睨高五尺六門因舊為新増城樓者六水闗鼎新者二門皆䕶以鐵葉為窩舖者四十有二凡費白金為兩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七有竒惟月城之費無所於處以舊址磚石計算縮估城費得二千四百五十五兩有竒不足者鬻城隅餘地補之而月城遂完是役也功雖鉅而民不告勞費有經而下無非議重門擊柝易取諸豫令君有焉萬厯三十四年知縣熊明遇因城河久壅開濬內河延袤三百十六丈加廣五丈加深五尺外河延袤三百六十七丈深廣如內河崇禎二年知縣向鼎修築清河闗視舊闊三尺八年知縣吳鍾巒修築大雄闗高廣如舊亦加三尺
  國朝康熈十年知縣韓應恆開濬城河雍正五年欽奉上諭檄縣重修
  徳清縣城池 隆慶湖州府志唐天授間置武源縣縣治在下蘭山南天寶間改徳清徙百寮山南舊無城郭宋末始築石城明初以修海塘徙用其石止存土郛縣聨絡溪山因兜汊而為池倚岡邱以成塹延袤四五里啟七門東曰行春臨溪西曰西成清商南曰見山廣儲北曰武塘徳清縣志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馮煥於要路四門各圍以石上作望樓易臨溪曰拱乾易廣儲曰峻明易西成曰賓麈易武塘曰禮辰三十二年倭寇犯浙署縣事推官方敏建議城之水門五又西水門一陸門五廢見山清商臨溪而益以迎薰其拱乾易為文昌城周七百七十三丈五尺高二丈三尺闊二丈垜一千五百四十有竒敵臺七十月城十丈月城敵臺三舖二十五
  國朝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知縣崔宣重修
  武康縣城池 湖州府志漢初平間置在今縣治西五里之銀山今徙烏回山累土為繚垣舊無城郭
  國朝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行道府察勘興建
  安吉州城池 安吉州志舊治在天目鄉今孝豐縣址是也唐開元二十六年縣令孔志道移治於玉磬山東南城久未立元至正十六年丙申明兵克安吉總管張俊徳始築土為城丁酉元帥費愚重甃以石延袤六里高二丈有竒廣半之門四東曰賓陽西曰寶成南曰麗正北曰拱辰城瀕大溪引水為壕鑿壕為池僅通舟筏歲久城圮壕亦湮嘉靖壬子知州林璧重修建城樓更舖陳良謨為記甲寅知州江一麟復加高二尺內土岸以石甃之
  國朝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知州滕兆彬重修
  孝豐縣城池 孝豐縣志明𢎞治設縣初知府王恂相有漢縣故城巋然存焉因築土垣周六百一十丈萬厯四年知縣王國賔請更為石城廣六百七十九丈高二丈厚半之城樓四門四窩舖八水洞三城門東曰威鳯西曰通徳南曰靈龍北曰迎安城壕自西跨北廣三丈至迎安門有迎安橋其南溪水環繞至東門為山公潭險塹可守
  寧波府
  寧波府城池鄞縣附郭 寶慶四明志羅城周回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計一十八里奉化江自南來限其東慈谿江自西來限其北西與南皆它山之水環之唐末刺史黃晟所築成化四明郡志唐末規制未𢎞宋元豐元年曾鞏受詔完之寶慶二年守胡榘因其圯剝重修寶祐間制置使吳濳復拓舊城設雉堞立巡舖寘卒以邏越三載畢工又於開慶二年建望京鄭堰下卸三門其甬水靈橋東度則以次繕治元初隳天下城池民居侵蝕漸為坦途至正八年台州方國珍為寇二十年浙東都元帥納琳哈喇以台宻邇慶元復築城以⿰亻⿱龷甸 -- 僃劉基為之記後國珍受招安之命據城開江浙分省復加修治洪武六年指揮馮林更新之崇三之一浚東南及西三面之壕十四年指揮李芳更增葺之嘉靖寧波府志府據甬水為城南匯它泉北源姚江合流桃津峙為崇築高二丈五尺址廣二丈二尺面一丈五尺周回二千二百一十六丈延袤一十八里闢為六門東曰靈橋東渡南曰長春西曰望京北曰永豐東北曰和義其四門可通輿馬獨西南為漕運水路新設重門外設弔橋門各有樓羅以月城城之上有敵樓四十六雉堞三千五百六十四警舖六十五外為壕自北至西南環繞通二千一百四十四丈自和義抵北永豐門通三百四十三丈濱大江不設嘉靖三十五年守張正和重建甕門敵臺大加繕修間淵重修府城記寧波古於越東偏之地秦為鄞邑隸會稽郡嗣後廢置不一及唐開元中始定為明州城作於刺史黃晟即今郡城也更五代歴宋代為修葺及元隳城舊築斯廢方國珍倡亂民㒺奠居於是廢址復城邇來海上荷戈惟慿城固守郡守邱侯玳甫至上其事巡按侍御胡公宗憲暨諸藩臬司咸檄命出公帑以資其費遂擇日戒事而以調衢州去衢守張侯正和來代即身任其役因兼屬貳守候君國治董其事又分督以五邑之令夏君儒曹君本蕭君萬解宋君繼祖毛君徳京而張侯則總其成於上計城周凡二千七百八十七丈修者二千一百八十二丈造斥堠六十有六敵樓四十有六馬步階七巡海憲副孫公宏軾王公珣暨張侯復修築西南二水門羅以月城總費帑銀七千五百五十兩有竒役民戸之富者四百有竒經始於乙卯八月迄工於丙辰正月雉堞煥如萬年保障於是乎在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高併堵歲久漸圯雍正六年總督管巡撫事李衞因瀕海重地檄行司道會勘具摺
  奏請興修
  大嵩所城成化四明郡志郡治東九十里鄞縣十一都地名大嵩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築城鑿池闢東南西北四門上各置樓羅以月城弔橋四穴水門於西門之側周城列窩舖二十五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加修増置敵樓二十國朝順治十五年增修
  慈谿縣城池 嘉靖寧波府志慈谿城後負石刺峰前面重江左山蜿蜒右山屼聳距郡西五十里高二丈冇竒址廣二丈四尺面朒其十之三延袤十里闢為四門門各有樓東曰鎮海南曰景明西曰望京北曰環山東西各為小門又穴水門於東西之左右以通潮汐門各有樓羅以月城雉堞二千六百十六敵樓二十八警舖二十七外為壕九里五分北半里際山無壕洪武初設戍海壖有觀海龍山二衞所故未有城嘉靖壬子倭掠內地丙辰夏焚掠殆盡始為城邑人葉照馮璋袁煒並為記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高倂堵
  奉化縣城池 嘉靖寧波府志奉化城後據錦屏前依玉幾左臨大澤右傍鳯山距郡南八十里高一丈四尺址廣一丈三尺面廣一丈周回一千一十八丈延袤七里闢四門東曰迎恩西曰順成南曰貞明北曰起鳯門各有樓穴水門於西為上水門於東為下水門城之上有雉堞一千六十五外自東南臨龍溪以西為文昌溪北底陵谷俱不設壕奉化故未有城嘉靖壬子知縣蕭萬解始城之奉化縣志萬厯間城多火菑知縣樊轂因民之請移築山下城南門縣治正南
  國朝順治初知縣蔡周輔塞舊南門移東四十餘丈又增築甕城戊戌知縣王奐增雉堞厚二尺高四尺名城之東門曰太乙西曰金嶂南曰薰時北曰拱極康熙十二年知縣曹鼎臣改今址仍舊制也二十三年夏南城門災各門樓俱圮二十五年知縣施𠟭曾重建四門修築雉堞
  鎮海縣城池 嘉靖定海縣志薄海為城東連招寶山出浹口南環以江北負巨海西通於鄞距郡東六十二里高二丈四尺址廣一丈面八尺周圍一千二百八十八丈延袤九里闢五門東曰鎮遠南曰南薰又南曰清川西曰武寧又西曰向辰門各有樓新設望海樓於北俱有弔橋羅以月城城之上有敵樓十雉堞二千一百八十五警舖三十九外為壕自東抵西環九百六十六丈北際海不設初城築於錢鏐歴元而隳洪武元年千戸王及賢始立木柵七年守禦千戸端聚易以石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建衞拓而大之周九里有竒闢門為六各建以樓上加雉堞警舖外羅以月城惟小南門無月城二十九年指揮劉澄增置永樂十三年都指揮余成以北抵海塞北門舊穴水門於城西今改置小南門之右嘉靖十二年都指揮劉翺加增雉堞三尺三十三年知縣宋繼祖就城之北面增建望海樓舊浙江通志萬厯三十六年知縣黎民表修葺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高並堵重造敵樓警舖
  觀海衞城嘉靖寧波府志東北巨海西峙虎山背負浪港山南面五磊諸山距郡西北百十五里高二丈四尺址廣三丈延袤四里闢東南西北四門外設弔橋門各有樓羅以月城雉堞一千三百七十敵樓二十八警舖三十六外為壕九百十四丈城始於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以慈谿縣塗田建築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祥增崇之國朝康熈十年奉檄重修龍山所城成化四明郡志郡治北七十里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以定海縣龍頭場石塘團之址築城鑿池建門一永樂十六年都指揮谷祥増高八尺嘉靖寜波府志龍山背海面山左亘覆船山右為望野高二丈五尺址廣二丈延袤三里闢東南西北四門門各有樓設弔橋於東西南三門之外羅以月城雉堞八百五十六敵樓警舖各二十外四周為壕五百六十二丈威逺城嘉靖寧波府志招寶山雄據海口與竹山對峙為江海之咽喉郡治之門戸誠保障要害處也先是盧鏜以㕘將分守東浙又進鎮守都督屢平倭難備知阨塞與海道副使譚綸請於總督胡宗憲於招寳之巔建築城堡發漁稅千金十日鳩工三閱月而告竣城凡二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雉堞一百六十七東西為門二內建戍屋四十餘楹調兵以守扼截海口以壓敵衝與縣城唇齒相應因名威遠城國朝順治十五年增高併堵
  穿山所城成化四明郡志郡治東南一百五十里定海縣海晏一都地名穿山洪武二十七年安陸侯視其地濵海衝要立城於此二十八年千戶邵通闢四門羅以月城穴水門於南門之側東北二門置樓周城列窩舖跨山為池永樂十二年都指揮余成開塹道二十六年都指揮谷祥加修國朝順治十八年以城址跨山空闊遂築而小之周三百九十五丈延袤二里冇竒高如舊
  霩𩇐所城成化四明郡志郡治東南一百八十里定海縣海晏三都地名霩𩇐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築城鑿池闢南西北三門羅以月城其東為水門各冠以樓置弔橋復置瞭遠樓於山城列窩舗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加修增築置敵樓塞水門嘉靖寧波府志霩𩇐南滙大江自南徂東為渤海西接育王山北負穿山城高一丈九尺址廣一丈周四百八十八丈延袤三里有竒外東至西北凡三百七十四丈為壕南至西山一百三十二丈為塹倍壕三百七十丈
  象山縣城池 嘉靖寧波府志象城北依象麓南麗鯨波東逈文峰西迴丹嶠距郡東南二百七十一里高一丈六尺址廣二丈面廣一丈周一千八百九丈有竒延袤五里闢為四門東曰賓暘南曰來薰西曰迎恩北曰拱極門各有樓穴水門於北門之右南門之兩旁凡三門雉堞一千二百三十一敵臺二十四警舖如之外自西水門至東為壕自東門而北至西南門之東為塹象自建縣以來未有城嘉靖壬子夏縣令毛徳京力請成城邑人周希程為之記
  昌國衞城成化四明郡志郡治南三百五十里地名後門洪武十二年先於昌國縣開設昌國守禦千戶所十七年改昌國衞二十年起遣海島居民革昌國縣以本衞移置象山縣三都海口東門二十七年因東門懸海水薪不便徙後門指揮武勝築城鑿池闢東西南北四門惟北無月城穴水門於西南二門之側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重加修浚嘉靖寧波府志成化間指揮張勇又繕葺之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入據後綂兵梁鳯加崇焉舊浙江通志城高二丈三尺址廣一丈延袤七里城上有雉堞敵樓警舖外為壕二百一十六丈其西北九百一十丈依山不設石浦所城成化四明郡志郡治南三百七十一里地名石浦舊隸昌國衞洪武二十年因本衞移置東門將石浦原設巡檢司徙於象山縣遂調前後二千戸所於石浦築城鑿池闢南西北三門各冠以樓外羅月城穴二水門於西南二門之側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重加修浚嘉靖寧波府志嘉靖三十四年綂兵梁鳯又加完葺
  錢倉所城成化四明郡志郡冶南二百六十一里地名錢倉洪武二十年千戸王普築城鑿池闢東南西北四門各冠以樓穴水門於西門之側外羅月城永樂十四年千戸徐昇增修嘉靖寧波府志嘉靖三十二年綂兵劉恩至加葺舊浙江通志高二丈六尺址廣一丈三尺延袤三里外設弔橋城上有雉堞敵臺警舖外為壕六百丈餘二十丈阻山不設今改為寨設營房三百六十間爵溪所城成化四明郡志郡治二百七十一里地名爵溪洪武三十一年千戸王恭築城鑿池闢東西南三門各冠以樓外羅月城於東西二門永樂十五年千戸翟通増砌城堞嘉靖寧波府志成化間指揮張勇更葺嘉靖三十三年綂兵劉恩至重修舊浙江通志高二丈八尺址廣三丈延袤三里設弔橋於南門外城上設雉堞敵樓警舖外為壕三百二十丈
  定海縣城池 定海縣志在東海洲中唐開元置翁山縣無城宋熙寧六年改翁山曰昌國始築城鑿池建炎中城毀明洪武十二年增葺昌國城設立衞所指揮慕成立城五百丈未就明年指揮許友展成之十七年信國公湯和徙昌國三鄉止存在城四里立二所四巡檢守之而徙衞於象山縣之東二十七年改隸定海衞仍故城命總師居守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加修正綂八年戸部侍郎焦宏以城大兵少裁東北隅二里存七里三十步壕隨城廣城門凡四成化間指揮張勇葺之嘉靖三十三年總兵梁鳯加崇焉萬厯十三年副總鎮張可大增修
  國朝康熈二十六年九月設立定海縣二十八年建造城池循舊址築之周一千二百十六丈城高二丈址廣一丈五尺羅月城四雉堞一千二百八十高四尺立東西南北四門門上飛樓四窩舖三十八其南設水門一外為壕













  浙江通志卷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二十四
  城池
  紹興府
  紹興府城池山陰會稽二縣附郭 於越新編句踐都越命范蠡築城太平寰宇記隋開皇十一年越國公楊素築寶慶會稽續志唐乾寧中錢王鏐重修宋皇祐中太守王逵復修並濬池嘉定十六年守汪綱加築兼修諸門城之東曰五雲水門曰都泗東南曰稽山水門曰東郭西曰迎恩西南曰常喜南曰殖利水門曰偏門北曰三江舊浙江通志元至正十三年浙江亷訪僉事圖們特穆爾增築十八年樞宻副使呂珍鎮越浚壕明嘉靖二年秋颶風大作樓堞半圮知府南大吉修復之三年冬修女牆並濬內外池
  國朝順治十五年奉檄增高併堵紹興府志康熈六十年知府俞卿修築七百四十九丈其門名皆仍舊惟迎恩易為西郭從俗所稱以配東郭雲都泗即都賜水偏即偏門常禧即常喜昌安即三江殖利俗呼南堰門常禧俗呼岸偏門都泗五雲東郭稽山四門隸會稽殖利水偏常禧西郭昌安五門隸山陰俞卿重修府城記紹興古越州地宋高宗南渡駐驆於此因易今名郡城周環二十三里有竒陸五門曰五雲古雷門也曰稽山曰常禧曰西郭古臥薪處也曰昌安水六門曰都泗曰東郭曰殖利曰水偏曰西郭曰昌安門外月城月城外八卦城始於越范蠡而開拓於隋楊素嗣後廢興不一本朝定鼎以來海隅向化太平優遊民樂無事城牆傾圯大半譙樓畧有存者門不堪啓閉守土者奚辭其責哉予以康熙五十一年抵任緣山陰會稽上虞三邑海塘易石之役首尾七八年奔馳催督刻無寧晷六十年八月海塘成用集紳士耆民而告之曰城不固奈何衆言非太守修不可曰費無出又奈何衆鼓舞願助予倡捐二百金山㑹二縣各捐一百兩衆曰工役浩繁非二萬金不可予曰無庸也官不侵漁役不中飽匠不冒破爾等但量力樂輸其不足者太守自任之衆皆欣悅工興於六月不半載告成樓櫓雉堞耳城壕隄以及兵役防守之所纖悉具備盡改舊觀計修城七百四十九丈石料工價銀共七千九百兩零署山邑別駕李君天植山陰令丁君𢎞曽稽令張君我觀縣丞李憑吳學禮均執勞者宜附姓名
  雍正七年正月總督管巡撫事李衞欽奉
  上諭檄紹興府知府顧濟美確勘興修
  三江巡檢司城於越新編在府城北四十里浮山北麓與三江所城對峙一門西出嘉靖年有倭寇始増治之山陰縣志湯和所築方一里二十步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城樓一窩舖四女牆三百六十六
  白洋巡檢司城於越新編在府城西北五十里山陰境緣白洋山而城之舊浙江通志湯和所築方一百一十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城門一譙樓一窩舖四女牆一百七十六黃家堰巡檢司城紹興府志在府城東北八十里會稽上虞之界曰纂風鎮為方一百四十丈高一丈三尺厚二丈五尺南北環以月城城樓一窩舖四女牆一百一十城下有池深一丈二尺廣四丈五尺舊在府城東北六十里黃家堰明洪武二十年徙瀝海所西為海潮所齧𢎞治間徙今所故址尚存
  三江所城於越新編在府城北三十里山陰浮山之陽踐山背海山陰縣志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築方三里二十步高一丈八尺厚如之水門冇四北門則堵焉城樓四敵樓三月城三引河為池可通舟楫兵馬司㕔四窩舖二十女墻六百五十八墩臺七
  瀝海所城於越新編在府城東北七十里會稽薛家瀝紹興府志為方三里三十步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八尺城門城樓角樓敵樓月城各四池深一丈五尺廣五丈五尺兵馬司㕔四窩舖十六女墻六百十一墩臺四國朝雍正八年檄署㑹稽縣知縣楊沛重修
  蕭山縣城池 紹興府志舊經雲周一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一尺久廢明嘉靖三十二年知縣施堯臣剏建周五里高二丈五尺闊二丈二尺四門東曰達台南曰拱秀西曰連山北曰靜海各設月城門各有樓曰近日拙政聽潮修文雉堞二千五百八十有五舖舍二十有三下設水門三外設弔橋四因取土築城遂以為壕各深一丈五尺廣三丈長計一千五百九十一丈五尺四望臺一在北幹山上築城周二十三丈三尺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二尺雉堞六十有一西為門施堯臣修城記城基約地九里有餘中外俱用石板腹內則以亂石和土築之基下俱用松樁遇有河池仍以石板疊砌俟與地平然後築之工興於癸丑冬十一月完於甲寅春三月蕭民好義而善幹故其敏事如此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韓昌先重建東西兩城樓及修葺城垣十三年總督李率泰檄各府州縣改築城上舊堞知縣黃應宮奉檄計里分工旬日築城計九百一十四垜康熈八年知縣鄒勷修築十年又修雍正五年欽奉
  上諭檄知縣門鈺重修
  諸暨縣城池 諸暨縣志縣舊有城圍二里四十八步高一丈六尺唐開元中縣令羅元開建東北門天寶中郭宻之建西南門吳越王錢鏐遣王永修築至明初改築圍九里三十步為門五東曰迎恩南曰迎薰北曰朝京西曰西施而水門不名後以承平日久民皆據其址為居室嘉靖中知縣林富春重築左臨浣水右倚長山圍四里高一丈有八尺陸門四東曰禹封玉帛南曰句乘雲物西曰蠡湖煙月北曰槩浦禾桑水門三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高併堵
  餘姚縣城池 於越新編始築於吳將朱然圍一里二百五十步元至正年方國珍復城之陸門五東曰通徳西曰龍泉南曰齊政北曰武勝後永清水門二高明修城記餘姚為鄞郡外屏至正十九年九月始築城十月畢功凡以里計者九以大計者一千四百六十為址二丈其上之廣殺其址二尺四面之門有五其南北又各立水門通舟楫明洪武年信國公湯和遣千戸孫仁增治嘉靖年復有倭患乃漸完葺改東門曰澄清舊浙江通志四面引江為池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高併堵
  江南城於越新編嘉靖年以倭患建周一千四百四十丈陸門四東泰西成南明北固小陸門二恩波流澤水門二左通右達四門皆有重樓而北固樓與舊城舜江樓相直通濟橋亘其中南北皆為月城通兩城為一徐階修城記餘姚去海百里夾江居民數萬家舊有城直江北以署所在也測其生齒江以南得三之二焉頃歳倭犯海上江南人走保城邑不能容則散入山谷間邑人少保李公聞之嘆曰今兵興尚未已江以南脫不保縣城能獨完乎餘姚不完而土崩之勢成矣若益城江南豈惟姚民將全浙實屏蔽之議既定有譁於里者里人邵君陳君等又為疏言天子可之於是總督胡公賢典領其事乃會御史王君本固羅君元真程土物度形勢而經費則督府制之不足始助以諸郡贖緡蓋總其費白金鍰計不滿萬者百有十石畚鍤無不給焉始於丁巳年九月以次年六月成江南北人見城成而不知材之所自出與役召之及巳也始之譁者乃曰城實生我而顧謂其厲我以自衛乎用記之國朝順治十五年増修
  三山所城紹興府志在餘姚縣東北四十里梅川一都之滸山方三里一百二十八步高一丈六尺明永樂十六年增六尺址厚四丈五尺面二丈二尺陸門四水門一城樓月樓敵樓各四月城四池深一丈三尺廣三丈八尺弔橋四兵馬司㕔三更樓一窩舖六女牆六百三十五墩臺七睂山巡檢司城紹興府志舊在餘姚之睂山明洪武二十年徙孝義二都之湖海頭東南去縣四十里方一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厚二丈城門城樓更樓望海樓各一窩舖四女牆一百二十
  臨山衛城紹興府志明初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徙上虞故嵩城於餘姚西北五十里廟山之上並海而城之是為臨山衞初用土石半其秋指揮同知武瑛督築乃盡用石為方五里三十步高一丈八尺永樂十六年増五尺址厚四丈五尺面半之陸門四水門一城樓大五小三敵樓十四月城三池深一丈五尺廣五丈五尺弔橋四窩舖三十八女牆九百九十兵馬司㕔七瞭望臺一墩臺九
  龍山所城於越新編在餘姚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方四里陸門三水門一舊浙江通志城樓角樓各四月樓三敵樓十七池深一丈二尺廣三丈五尺窩舖九弔橋四女牆四百六十墩臺五三山巡檢司城紹興府志舊在餘姚之金家山明洪武二十年徙上林一都之破山西南去縣六十里為方三百五十丈冇竒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城門一城樓一窩舖四女牆一百二十五
  廟山巡檢司城紹興府志舊在餘姚廟山明洪武二十年徙上虞縣五都之中堰東南去餘姚縣六十里方一百四十丈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二尺城門一城樓一月城二窩舖四女牆一百一十
  上虞縣城池 上虞縣志縣舊無城府舊志所稱縣城周一里九十步者葢縣治之衙城也元至正二十四年方國珍據有浙東始建議築城東南平衍西北因山為隍西南則跨長者山周迴十有三里高二丈有竒厚一丈五尺置樓堞通五門東通明南朝陽西晝錦北豐寧西南金罍水門在通明晝錦金罍三門之側明初信國公湯和徙上虞城石往築臨山衞城縣城惟存土基嘉靖十八年縣令鄭芸因故址興築高厚視舊稍增內外俱甃以石仍置樓堞通五門改東曰啟文西曰來慶南曰百雲北曰叢桂西南曰通澤三水門如舊南城增便水門二以通百雲東西溪之水入城城下留馬路六尺內亦如之朱袞復修上虞縣石城記嘉靖十有八年己亥春正月邑侯莆田鄭士馨芸下令復石城就其復於隍者起之侵者歸堙者崇再旬而土工訖至於秋孟乃外障以石堞其巔總高若干丈延袤十里許為城門五為水門三上咸覆以屋穴水洞二引離坤二溪之流而隍則外繞如故為馬道外內惟周越明年三月告績是役也費移之公而歛勿加勞公諸里而力勿困無昔者旁近之佐而計以裕慮不為浮議所奪而績以底險設勿失其故而勢以寜非虛衷定命致勤於民曷觀厥成嗣令君子尚其無隳前績無專外圉以丕昭先民本末之義庶我邑永永有藉哉
  國朝順治三年土寇竊發大兵進勦雉堞僅存康熙八
  年十一月知縣鄭僑重修
  嵊縣城池 於越新編吳賀齊為剡令所築宋守帥劉述古命縣令張誠發修慶元初溪流湍暴知縣葉範累石為隄城以全後水決東渡提舉李天性增築明秋大水又壞知縣周悅增築明初信國公湯和移磚石築臨山衞城由是僅存四門𢎞治中知縣臧鳯築隄捍水十一年知縣徐恂又築自是城頼以全嘉靖時倭患作知縣吳三畏力請築城周一千三百丈為門四東曰拱明南曰應台西曰來白北曰望越各有樓有月城東陡門扁曰溪山襟帶亭北有四山閣當學有起鳯亭東門有騰蛟亭王畿修城碑記世宗建極之二十九載海氛為孽浙東羽檄無已嵊知縣吳侯嘆曰是可坐受無城之困乎乃請於上官相基度費稽版籍凡五十餘丁築城一丈計為丈九百有竒因舊址繞山帶溪工始九月凡四閱月告竣東西南北四門次年請布政司五百金成之東陡門北四山閣則取諸罰鍰漸成之侯始鳩工钁故址得一磚識雲漢乙卯歲剡長吳三畏記夫吳侯築城於千五百載後而與前令姓氏同築之歲又同嘻亦竒矣
  國朝順治十五年重修每堞增高五尺
  新昌縣城池 新昌縣志會稽志新昌舊有土城周十里久廢無考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萬鵬議築城民多憚於力役時尚書呂光洵力排羣議匝月告成長一千三百七十四丈有竒高一丈七尺闊二丈四尺周六里門四東曰應台西曰通會南曰仰山北曰濟川萬厯庚戌縣令李應先於東北中界開正陽門自東抵西皆引溪為池而西南則面山焉呂光洵修城記新昌蓋剡之東境梁開平間析其十三鄉為縣以其創建也因名新雲縣舊有城元末廢頃盜起海隅入剽台寧新昌民盡空其縣走山谷武進萬侯鵬銜命在道聞警亟抵縣乃大集士庶度地相基計工量費西跨澗北計周一千三百七十四丈表裏俱石而實以土礫蓋極堅緻雲城東故有捍水石隄城附於堤堤愈堅城愈壯既銷外侮又禦橫流是千載不磨之績也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高併堵
  台州府
  台州府城池臨海縣附郭 赤城志按舊經周迴一十八里始築時不可攷太平興國三年再築慶厯五年海溢復大壞太常博士彭思永攝州事命縣令范仲溫總其役明年元守絳至增甓之至和元年復大水城不沒者數尺孫守礪再加增築嘉祐六年大水復壞熙寧四年錢守暄又纍以宻石乾道九年火及闉淳熙二年趙守汝愚又繕築焉三年秋大雨城幾圯尤守袤復修之按故基東自小鑑湖循清心嶺而南縈抱舊放生池直接城山嶺古通越門土地廟處葢今湖昔地皆在闉闍中後乃徙而之西縮入里餘城今七門各冠以樓南曰鎮寧門樓名神秀曰興善門樓名超然東曰崇和門樓名惠風西曰栝蒼門樓名集仙東南曰靖越門樓名靖越西南曰豐泰門樓名霞標西北曰朝天門樓名興公呂祖謙修城記臨海郡南東西三方岸江湖秋水時至北限大山蹙不得騁怒齧隄足生聚凜凜恃城以為命距海餘百里逋亡剽俠之所曹惡歲輙睢盱洲漵睥睨郛郭徼警者不敢弛柝故閉修之政在是郡為首務葢所以逺災害銷奸萌非徒區畫封表備侯邦之制也慶厯之水幾不為郡元章簡公絳來守城復立宣和中盜𤼵仙居闖虛罙入突薄欲登時則有戶掾滕君膺帥厲吏士禦以方畧寇不為患父老紀焉乾道九年里旅不戒於火延及郡城堵隤甃弛徑踰無禁災氣未格民譌不寧間一歲太史趙侯汝愚自信徙鎮暇日循行牆落屬丞掾而告之曰置守所以衞民顧屏蔽廢徹若是其何以待不虞土功於古雖有常律傳春秋者復出啟塞從時之例豈非城闉之啟閉實有邦之大紀隨時築治有不得而已者耶況壯城之卒月粟歲帛凡以為此益其廩而寛其程宜無不可於是軍事判官蘇延壽受役要司輂輦金榖之稽兵馬都監胡勝督裁巡功察其勉與不勉者命羣有司各保其所奠地守傳衆力埤增卑薄塗塞空郤環城諸門作新者四曰鎮寧曰興善曰豐泰曰栝蒼修舊者五曰崇和曰靖越曰朝天曰順正曰延慶起淳熙二年六月癸酉訖閏九月戊辰累日積功凡一萬五千三百七十有六大抵取具於北城之籍閒民願即工者厚酬之不欲勿強會其數眎役兵財十之二鍜斵漫塈黝堊之工畀僦直如其素醪醴之饋勞來之問相及於道其材瓦石甓之用積二十一萬七千九百錢以貫計米以石計者合四千六百冇竒維侯憂民急病之意既達於下而精知周慮乂足以綜理之故公無羨費人無留力工無餘技役事首尾歴再時版臿並作觀堞崛興而近郊之氓初未常釋隴畮也始侯之至詔奉計最入朝十月報政之期甫半歲而贏或謂是邦特侯假道休沐之地繕營之鉅者必姑存以須後乃獨於入國阡陌未習之時驟舉力政百年之蹟還於指顧邦人徳其賜而樂其成請書勞於石遂書以諗台之君子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修攝兵道胡文曄署府王陞董其事視舊增高三尺垜口併三為一日久漸圮康熙五十一年郡守張聨元倡議修築舊制城有七門括蒼豐泰二門久塞崇和門初築時即有月城其門南向以受山水趨朝之勢至鎮寧興善靖越朝天諸門增築月城舊皆逆水不知何年順水而闢因相度形勢於康熙五十七年修復四門盡改向逆水復重闢豐泰門興西市仍如舊制雍正七年正月總督李衞欽奉
  上諭檄行台州府知府江承玠確勘興修
  黃巖縣城池 赤城志按舊志雲周邑九里三十步唐上元中築台州府志宋元無攷明初永嘉侯朱亮祖重築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城沿海衛所撤石料徙之海門嘉靖中知縣高材請城今處因委通判傅綰城之洎汪令汝達至始竣事黃巖縣志城周七里高二丈址厚三丈為級三為門五東曰鎮海南曰迎薰西曰液金北曰拱辰東南曰應秀初城北倚長江右瀕西港復於東南鑿河廣十丈北入江西達港以環其外
  國朝順治十五年署縣事王印昌增高四尺合兩雉為一併三級為二環城鑿壕壕內植木柵藩之雍正八年台州府知府江承玠詳勘委知縣韓慧基増修
  天台縣城池 赤城志周迴四百步吳永安中築按甎刻宣和三年重修有二門東曰應台西曰通越台州府志明嘉靖乙卯知縣馮蘭中請建城經始於丙辰至丁巳冬知縣鍾鈕訖工有四門東曰應台南曰玉笥西曰通越北曰金庭又開小城門四萬厯甲午司理劉啟元署縣事改築南門更名煥文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葺加高垜堞
  仙居縣城池 台州府志周十里舊治西郊演武場晉令羊欣遷今地唐上元二年始築樂安城僅百餘步宋宣和二年呂師囊陷毀綂制姚平仲張思正駐兵於此因累土再築明嘉靖丙寅知縣姚本崇申請興築未成郡丞毛徳京嗣經理之拓地於西啟五門東曰迎暉南曰來薰西曰慶豐北曰拱辰西南小門曰省耕既而霖雨傾圯司理蕭文清竣其工
  國朝順治七年增修
  寧海縣城池 赤城志周迴六百步舊在海游唐永昌元年徙今地四隅各有門後廢令陳宗仁於西北驛道立其二曰望台曰朝京寧海縣志明嘉靖壬子知縣林大梁重築延袤一千五百四十一丈高二丈四尺廣一丈八尺城有四門東曰靖海南曰迎薰西曰登台北曰拱宸又西北設小北門萬歴辛卯秋霖城圯知縣曹學程重修舊浙江通志境內舊有健跳所城今改設臺寨
  太平縣城池 台州府志周四百七十七步明成化五年割黃巖地置縣嘉靖三十一年築城城門六東曰迎輝南曰觀海西曰延照北曰仰山西南為小南門西北為小西門水門二西為上水洞東為下水洞
  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王道鵬重修康熈十二年知縣郭治增置窩舖境內舊有松門衛等城今改設臺寨
  金華府
  金華府城池金華縣附郭 萬厯金華府志舊周九里一百步高一丈五尺厚二丈八尺宋宣和四年知州范之才重築周十里基三丈面廣三之一高倍之元至正間詔天下隳城防於是羅城盡隳至正十二年亷訪副使拜扎納等仍其故址重築厚二尋有四尺高二尋有二尺周一萬七千七百九十尺城舊有門十一後窒其四今存門七東曰赤松舊名梅花西曰迎恩舊名蘭溪乂曰朝天南曰清波舊名柴埠長仙舊名水門通逺舊名望門八詠舊名元暢北曰旌孝舊名義烏 按舊浙江通志作門八北又有天皇歲久圮萬厯三年知府黃公焯繕修完固而防守加宻焉黃潛修金華府城記婺在吳為東陽郡在梁為金華郡隋肇置婺州國朝即州建路設總管府而郡城之創始靡得而詳圖志載宋宣和四年知州事范之才重築逮今二百有三十年圯壞勿葺非一日矣於是行中書省用江東浙西列郡之請俾治其故城而新之下其事於帥閫令郡府相其便宜而講行修築之政焉總管太中陳侯巴延布哈亟謀興作僉事特們徳爾奉議公適至交賛其議爰頒其役於州縣州縣之長吏各率所部之民來聽要束資糧既具匠傭既集乃揆日以建事大家則量地而賦之中產則輸財而佐費廧落屛蔽次第就緒然外壕湮塞城已高而池未深也由是籍向之役所不及者使出錢為僦直募閒民來即工而官給其食推求故道疏鑿而濬條之城之綿亘悉仍其故址以今昔之度凖之俱有加於舊縝壯雄峻則昔之所無也亡門並啟扄鍵如式而西北二門皆環以甕城甃石為路累甓為堞屋於門觀之上者七以謹候望屋於雉堞之間者三十有六以嚴徼巡其南因大溪以為險北東西三面壕之跨以三弔橋遏以三石壩壤高水絶則列樹七星樁以防其空郗屋於壕塹之旁者三十有六而棲戌卒於其中凡城之役起至正十二年春閏三月己亥訖其年七月乙酉壕之役起是年冬十月丁卯迄明年夏五月甲申畢工舊浙江通志雉堞凡二千四百五十有四敵臺十五
  國朝順治十四年重修康熈年間大雨城壞郡守張藎復增繕之雍正七年正月總督李衞欽奉
  上諭檄縣重修
  蘭谿縣城池 萬厯金華府志舊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其門有四東曰上門西曰溪門南曰迎麾北曰北門城修於洪武戊戍之歲而改其東門為安政南為明徳西為清波北為拱辰周七百八十餘丈至乙巳夏城圮同知冀權總修繕之役又闢小西門以便出入厥後屢遭洪水城西南二隅與城外之市皆沒焉正綂時按察使司僉事陶成欲議修築而無址可城乃伐木為柵以補西南二隅之缺東北二隅則因其舊舊浙江通志正徳癸酉年守土者尋本城舊跡盡出民所侵砌石為陡岸上為女牆又改創南西北城樓
  東陽縣城池 萬歴金華府志舊有土城周十里中為子城歲久而圯嘉靖戊午知縣戴廷忞始築石城厚二丈高二丈四尺周一千三百三十五丈建門四東曰迎陽南曰雙峴西曰瞻婺北曰通江隆慶元年知縣陳應春修之改東門為望峴西為朝京南為迎薰北為拱辰東陽縣志隆慶二年署事同知蔣夢龍修知縣鄭準繼之萬厯二十年暨二十四年再修二十八年署事推官劉文卿增修天啟二年知縣貢修齡修崇禎十六年知縣姚孫斐修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楊丕孟易舊堞式方之計共九百九十七垜長一丈二尺高六尺康熈十三年知縣胡啟甲增葺二十年知縣俞允撰重修
  義烏縣城池 萬厯金華府志舊城周三里一十五步建門五東曰東陽西曰金華南曰繡川北曰會稽東北曰金麟歲久圮嘉靖三十四年知縣曹司賢築石門四東曰金鱗南曰南薰西曰迎恩北曰湖清又建槐花門於東北義烏縣志崇禎十一年知縣熊人霖廓建更築敵樓
  國朝康熈三年知縣孫家棟葺十四年知縣辛國隆修
  三十年知縣王廷曾增修
  永康縣城池 萬厯金華府志舊城吳赤烏八年築周一里十九步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宋紹興間周三里三十步門七元初隳至正十三年環以牆後圮惟北倚山南阻水以為固焉永康縣志明崇禎十二年知縣朱露創建東西二門疊石為樓東曰在徳西曰多助
  武義縣城池萬厯金華府志舊城周一里一百八十步宋紹興間廢門有七東曰八素曰東郭西曰書臺南曰仙巖北曰仰星東南曰綠野曰熟溪武義縣志崇禎十三年知縣馮玶重築周十里八步門九東曰鎮東南曰來逺又上南曰文興西曰接龍北曰迎恩又小門四
  浦江縣城池 萬厯金華府志舊城已圯嘉靖三十六年知縣許河築周五里一百二十步建門四東曰迎春西曰文昌南曰文明北曰仙華舊浙江通志偏門五小東小西小南小北又水門瞿景淳浦江縣築城記巡撫都御史桐城阮公鶚移檄郡邑有城垣未備守禦以時興築金華府屬邑浦江令許河至集父老詢利病具由申達自總督撫按暨守巡㒺不俞許子乃躬履山川審方面察形勢計厚薄仭高卑定議城制為若干丈有竒均派一邑每丈配丁糧若干官給文慿對戶照支俾民共募工堅築仍為之期未及期而傾圯者罰更築令既出民咸趨工始於丙辰十月某日越戊午某月日告成城凡四門各冠以樓詰盜有㕔巡軍有舖條列馬路各從其方啟閉有時出入有節邑居既壯人情大安浦江縣志萬厯三十八年推官洪日觀申議恢拓北城明年知縣莊起元成之崇禎十一年知縣吳應台重建城垜門樓十二年攝縣事義烏令熊人霖繕修城堞
  湯溪縣城池 萬厯金華府志成化十六年新築土城周八百五十五丈湯溪縣志城周三里許高二丈厚一丈築以土覆以瓦計八百五十五堵每圖額管十堵歲責修葺至嘉靖三十二年知縣劉以貞立石為定式焉城東門曰迎旭西門曰通衢南門曰履華北郭阻山不通衢路故不闢門尋圯崇禎十二年知縣羅洪基請造城樓並砌垜頭高四尺計八十六堵
  衢州府
  衢州府城池西安縣附郭 嘉靖衢州府志宋宣和三年方臘陷衢州知州高至臨始城龜峰高一丈六尺五寸廣一丈一尺周迴四千五十步為門六東曰迎和南曰禮賢西曰航遠北曰永清小南曰清輝小西曰和豐門之上各建樓城之外三面浚壕西阻溪紹興十四年大水城圯郡守林待聘修築嘉定三年又圯五之一知州孫子直修築廣袤凡五千三十有二尺會侯以奉祠去明年春知州綦奎成之十一年知州魏豹文新六門城樓元至正間監郡巴延呼圖克因子城舊址築新城周迴九里三十步又於迎和通仙光遠拱辰四門外包以月城復建層樓於各門之上明𢎞治十二年新城傾圮知府沈𤇍修築引城南石室堰水入壕嘉靖三十九年知府楊準修衢州府志萬厯中知府洪纖若天啟初知府林應翔相繼修之崇禎十三年知府張文達修城濬壕
  國朝順治五年知府韓養醇修十六年總督李率泰又修康熈二年朝京樓燬知縣李忱重建十八年總督李之芳修西南城樓女牆四十八年知府楊廷望修雍正七年正月總督李衞欽奉
  上諭檄縣重修
  龍游縣城池 龍游縣志按東陽記雲城始肇於姑𦹋其地在瀫水南三里東門臨薄溪即今泊宅灘城久廢惟存四門隆慶二年按察副使毛綱檄署縣事同知陳中烈江山縣知縣餘一龍相度基址明年知縣傅性敏繼成之延袤六里計一千幾百丈雉堞二千八百四十有竒高一丈六尺址一丈三尺面省四之一壕深廣一丈有竒門四各有城樓東曰永安南曰歸仁西曰太平北曰嚮義外為弔橋每門各有便門上覆以屋曰小東小西小南小北萬厯元年知縣余𤇍增修
  國朝康熈十一年知縣許琯重修雍正八年衢州府知
  府郭朝端詳勘委知縣秦文超興修
  常山縣城池 常山縣志明正徳七年知縣沈冕築延袤三里崇一丈五尺址廣二丈門各有樓東曰文筆西曰西高南曰硯山北曰賢良小東門曰望衢小南門曰金川大水門三小水門四隆慶初東城樓燬知縣張克文重修
  江山縣城池嘉靖江山縣志縣故無城礦寇時𤼵隆慶元年知縣餘一龍始鳩工相度延袤五里高二丈有竒厚一丈五尺有竒闢門凡九東曰通昌曰通祿曰通寧北曰通安西北曰通化西曰通興西南曰通賢南曰通福東南曰通和各設城樓雉堞凡五閱月而告竣城左踞文溪右倚西山足恃為險故不穿壕然雪泉之水舊由西而入穿街市東出築城後拒使外向春澇城每圮天啟二年知縣張鳯翼於通興門左鑿一水竇引之循故道遶學宮而東由是風氣迴環城郭完固毛愷新建石城記邑故無城左溪右山完然一聚落耳雖僻在深谷中然南達閩西抵信東走栝蒼其途葢旁達焉明初至今齒日繁滋閭比如櫛葢二百年餘於茲矣往歲邑有鄰震邑民荷擔束裝終日為避寇計病不朝夕城也事已輒復晏然為燕雀之處嘉靖丙寅夏見田余公宰吾邑朞年政通而民和於焉隠度劑量列其必城之畧十餘事牒諸督撫趙公巡按王公允之又懼財與力之勿贍也則請屢歳之邑餉以免加賦請吏察之榜諭以息浮言由是畫地以任人量費以給值度役以授傭計日以程績懸約以示懲勸躬督以覈堅瑕盡黜土灰純用珉石財無濫支功無茍完經始於隆慶丁卯之十一月訖工於戊辰之四月
  國朝康熈三十七年水竇湮塞知縣朱彩復濬
  開化縣城池 開化縣志開化舊無城明正徳壬申知縣楊燦築東臨金溪西倚山阜南北據平壤周二千八丈五尺高一丈二尺厚一丈闢門六門各建樓南曰迎恩北曰望極東曰金錢曰通濟東南曰起鳯東北曰鍾秀水門二窩舍十有四雉堞凡二千一百六十嘉靖己亥圮於水庚戌知縣周應奎重修之隆慶戊辰知縣朱諭增築辛未知縣徐仲濓築石堤於鍾山之麓長百丈高廣一丈以禦龍潭之水天啟癸亥知縣王家彥始甃以石嚴州府
  嚴州府城池建徳縣附郭 嚴陵志一名羅城南臨江西南臨湖東北倚山唐中和時刺史陳晟築周十九里高二十五尺闊二丈五尺宋宣和三年平方臘知州周格重築乃縮而小之周十二里二步城有八門東曰望雲南曰定川曰安流西曰安泰曰和平北曰嘉貺東北曰百順西南曰善利善利門舊有複城出溪湖間相傳為鳯皇觜格悉平之塞為城隅紹興八年知州董𦯳即城隅闢為門還榜舊名歲久傾圮嘉定癸酉知州宋鈞復興築越一朞有半乃訖工凡東西八百二十有二丈南北三百四十有四丈葺補者不與焉自是益堅好累經巨浸莫能壞元因之洪武初改築又縮而小之西北移入正東三百五十步正北移入正南八十五步正東移出一百六十步周八里二十三步六分高二丈四尺闊二丈五尺門有五東曰興仁西曰和義南曰澄清北曰拱辰西北曰武定各覆以層樓仍築月城以䕶之惟拱辰門附山不設月城為舖四十有八東西北為壕各一千一十有五步𢎞治四年知府李徳恢重修建徳縣志嘉靖三十七年知府韓叔陽遍築敵臺萬厯五年知府楊守仁更修治之崇禎十六年知府胡崇徳加磚五尺
  國朝康熈年間知府梁浩然建徳縣知縣項一經修葺
  雍正三年嚴州府知府張芳重修
  淳安縣城池 嚴陵志城南枕新安江北連岡阜輿地誌雲賀齊築迄唐神功閱四百八十九年常為郡治其子城周二里二百二十五步今縣乃其舊址也舊浙江通志明縣令洪英海瑞相繼建樓門四南青溪北石峽東嚴陵西新安
  桐廬縣城池嚴陵志古城在縣西北十五里唐貞觀二十年廢改築於桐廬鄉開元二十六年以邑有洪水之患復移城於桐江口即今縣治是也桐廬縣志南門宋時名望杭廢久矣嘉靖四十三年通判魏大用署縣事循舊址重建萬厯十三年知縣楊束建城樓三間崇禎十一年燬後知縣曾守意重建名迎薰門東門崇禎六年知縣楊際春建名啟明門西門名長庚門北門宋時名東北通衢嘉靖四十三年魏大用署縣事建改拱極門皇南師中城門記睦州之境桐廬最居其要雙溪合流舟車旁午井閭綺錯古稱佳邑獨城關之守闕焉富春孫公景初字叔徴視事踰年狀其可修之利得諸監司乃相西壟之險據增北隅之舊址取官山之村而親董其事未幾二城之門相望而新西曰通衢北日望杭於是境有所守民實賴之
  遂安縣城池 嚴陵志縣城在木連村溪北唐武徳四年徙於五獅山之南是為今治周二里二步而溪北之城遂廢舊浙江通志明正徳癸酉縣令容九霄築萬厯二年令吳撝謙重修廣袤七百七十七丈有竒為門五東興文西靖武南向明北拱極西南小西門各建樓及窩舖
  壽昌縣城池 嚴陵志縣城本在郭邑里屢火徙縣東仁豐鄉之白艾里東臨小溪周一里二十步後復徙郭邑里舊浙江通志明崇禎十二年縣令阮振中築周一里二十步設四門東興仁西宣泰南向明北拱辰各建城樓
  國朝康熈十年知縣羅在位重修
  分水縣城池 嚴陵志圖經雲周七百四步南距州一百九十二里莫詳何時所築舊浙江通志壘石為門四各架樓其上東迎恩西納祥南來薰北拱辰明嘉靖癸丑令王鑛建
  溫州府
  溫州府城池永嘉縣附郭 萬厯溫州府志晉明帝大寧元年置郡始城悉用石甃東西附山北臨江南環會昌湖始議建時郭璞登西郭山望海壇華蓋松臺積穀諸山錯立如北斗謂父老曰若城繞山外當驟富盛然不免兵戈水火城於山則寇不入斗可長保安逸因跨山為城名斗城時有白鹿銜花之瑞故又名鹿城鑿井二十有八以象列宿宋齊梁陳隋唐因之後梁開平初錢氏增築內外城旁通壕塹宋宣和間方臘圍城敎授劉士英謂城東負山北倚江可無患唯西南低薄宜增繕乃取甓加築三千九百四十七步建炎間增置樓櫓馬而嘉定間留守元剛重修建十門元禁城郭毋得擅修歲久圮至正庚寅冬海寇登岸郡守尊達納實哩禦之明年辛卯重築建戰棚窩舖砲座洪武十七年指揮王銘增築嘉靖三十七年倭寇併力攻城城樓夜燬通判楊岳僃禦有方得免三十八年繕治城堞樓櫓一新四面築敵臺八座萬厯二十五年郡守劉芳譽又增築敵臺一十五座城周一十八里計二千九百七十七丈八尺高三丈五尺址闊一丈二尺廣九百七十六丈四尺袤九百九十六丈四尺城門七東曰鎮海俗名窟門南曰瑞安俗大南門又曰永寧俗小南門二門旁俱有水門西南曰來福俗三角門西北曰迎恩俗西郭門又曰永清俗麻行門北曰拱辰俗雙門旁有水門曰奉恩今塞城西北有二陸門曰安定曰江山今塞東壕長五百七十六丈南臨大河為壕五百丈西壕長六百七十丈五尺北臨大江為壕五百七十一丈
  國朝順治十五年移總督衙門駐溫州倍加浚築雉堞併兩為一城面添闊馬路輦神威火器置各山巔雍正七年正月總督李衞欽奉
  上諭檄溫州府知府秦炌督縣重修
  寧村塞城萬厯溫州府志寧村所城在永嘉縣三都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建周六百餘丈
  樂清縣城池 萬厯溫州府志縣治舊以兩溪縈帶洪水不時不可城城以木柵至唐天寶三年始築僅周一里元廢洪武六年以備倭議築乃因東西兩墖為石城至溪仍用木柵為壕其外水陸各有門至二十年沿海列置衞所城乃廢不用正徳間邑令林有年始置六門以民壯守之嘉靖壬子倭大入黃巖以無城故於是都御史王忬知府龔秉徳躬相地命邑令楊鑰城之略如國初而純以石東西及墖山之址南拓之至於三橋高二丈四尺址厚二丈其門三當溪為洞橋為水門而翼以四寨曰疊巖曰鯉池曰大巖曰東山守稍設矣然一面未僃戊午己未倭連歲至慿高幾入㕘將張鈇力戰以免於是同知尹尚孔撤民居而城之南仍其故東包小河截雲山之北西距西溪凡為門大六小四樓櫓悉僃焉溫州府志高二丈東西厚一丈三尺南北厚一丈周九里三十步東北貼山無壕南附河西附溪為壕門六東南曰鳴陽南曰鎮海西曰迎恩西北曰肅清北曰拱辰東曰忠節小門四曰南𦤎文筆簫臺倉橋萬厯丙午復開翔雲門在縣治西六年邑令黃仁榮周城共築敵臺一十四座二十一年推官王引麟增築四座
  盤石寨城萬厯溫州府志盤石衞城在茗嶼鄉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建周九里計一千五百五十四丈高二丈厚一丈嘉靖間重建增高三尺壕河一千六百二十八丈闊五丈深九尺門四水門二窩舖七十二國朝順治十年奉遷城圮康熈九年展界重築
  蒲岐寨城萬厯溫州府志蒲岐千戸所城在瑞應鄉洪武二十年建周六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二丈門四敵臺十二窩舖二十四國朝順治十八年奉遷城壞康熙九年展復修砌如故大荊城康熈元年立典史張陞督造
  平陽縣城池 萬厯溫州府志晉太康間築周一里高一丈二尺厚八尺元廢至正間郡守周嗣徳重築周六百五十三丈高一丈三尺闊一丈一尺洪武七年守禦千戸繆美增築周六百三十二丈高一丈六尺面闊九尺址闊一丈三尺廣一百丈袤二百五十八丈城門東曰挹仙今稱東門旁有水門南曰通濟今稱南門西曰登瀛今稱西門北曰迎恩今稱北門旁有水門東壕深二丈闊五丈南壕深三丈闊七丈西壕深三丈闊七丈北壕深二丈闊五丈敵臺舊六座萬厯二十年增築二座
  國朝康熈十二年知縣石金和重濬城內河道
  金鄉寨城萬厯溫州府志金鄉衛城在金舟鄉周一千四百二十餘丈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立
  宋埠寨城溫州府志民堡改在平陽縣七都
  瑞安縣城池 萬厯溫州府志舊城周一里二百四步高一丈二尺厚七尺元至正甲辰改拓周九百三十七丈六尺洪武三年永樂十五年嘉靖三十一年屢增周一千一百四十丈高一丈七尺面闊八尺址闊一丈三尺廣三百一十四丈袤三百一十三丈城門東曰賔陽又曰武靖西曰永勝南曰鎮海北曰瞻闕水門一曰龍波在廣福寺東萬厯己亥邑令傅道唯開築一曰永清在瞻闕門西偏引西湖水入城一曰環璧在東北隅引東湖水入城東壕長一百四丈西倚山無壕南壕長三百二丈北壕長二百四十二丈敵臺十三座石瞭望臺四十四座
  國朝順治十五年魯可逺再增垜牆高二尺上壓橫石
  拓垜口稍闊以便禦敵
  沙園寨城萬歴溫州府志沙園所城在十七都周三里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建𢎞沿十四年邑令劉琦重築萬厯十六年邑令章有成重修瑞安縣志周六百三十二丈高二丈五尺面闊一丈址闊一丈四尺廣一百三十八丈二尺袤一百三十七丈五尺城門四座水門一座敵門十二座窩舖二十二座東壕長一百五十六丈闊三丈深七尺西壕同南壕長一百六十六丈闊深並同東壕國朝改沙園寨
  梅頭寨城溫州府志在瑞安縣五都後岡明嘉靖三十八年知縣余世儒築萬厯溫州府志萬厯間邑今章有成修瑞安縣志周四百丈高一丈五尺門樓五座水門樓二座窩舖十二座巡檢司城瑞安縣志宋屬管界巡尉至元設巡檢司明洪武初建於崇泰鄉梅頭二十年遷築於清泉鄉東山江口周一百五十五丈高二丈城門一座嘉靖丙寅朱霑修築增高四尺
  國朝順治十八年遷棄界外城圯康熙九年展復拓土修築
  泰順縣城池 萬厯溫州府志泰順舊無城嘉靖六年礦寇起九年知府丁瓚議發官銀五千餘兩委同知高美總其事典史鄧鏐董其役未幾知府趙錦以代至又給銀八百九十兩有竒竟成之北跨鳯凰山南跨霞陽山東北西南皆平地周三里計九百餘丈馬路基廣二丈二尺高二丈三十八年十月邑令區益增高七尺厚一丈八尺垜子八百仍放南城長九十丈城門四東曰宣陽舊名通瑞南曰迎薰舊名通福西曰受成舊名永安北曰拱辰舊名拱恩水門二城外池深三尺廣六尺內池深二尺廣三尺敵臺在霞陽山外萬厯二十年邑令林繼志築周二十餘丈高二丈八尺
  國朝順治六年閩寇圍城叅將王曉力戰卻之遂於四門外各築月城一區康熙十年知縣林天禎增置樓櫓水柵
  處州府
  處州府城池麗水縣附郭 栝蒼彚紀城高三丈有五周七百九十二丈為門六北曰望京東曰巖泉東南曰行春南曰南明西南曰栝蒼西北曰通惠城樓六所每所三楹雉堞三千有六守舍六十有九官㕔六處月城四區望樓二所敵樓四所初府城在今城東七里唐中和間盜盧約竊據是州徙今地舊浙江通志相傳約之將徙也訪之三平和尚雲黃牛臥處好安州遣人視之適有黃牛寢乃遷之宋宣和間重修黃裳修城記栝蒼依山為城慿帶岡阜傍大溪險固而難攻惟東南一面形勢稍緩下接平陸有警得專力於一隅要而易守詢之故老或雲僭偽時盧約所築皇宋受命吳越納土民間不見兵戈垂二百年東南城池因仍頽廢宣和庚子盜發青溪一時羣惡嘯聚遂至猖獗攻破杭嚴徽三郡明年遂陷衢婺惟處最後失守麗水松陽遂昌青田縉雲皆沒於賊而剣川獨完制詔守臣浦城黃公即劍川治事以須具平公間闗赴難與通守會稽石公夙夜究心奉宣威令翦滅強梗招攜善良千里之間不戰而屈八月辛亥賊將洪載以城降又明年境上殘黨悉除乃察其流離者還定之自夏徂冬雨暘不愆歲復小稔官府日益無事先是有㫖東南被賊州郡城壁不完其議修築以閒公乃環城按視面勢高下以工築之繁簡地理之遠近嚴責屬官分而董之起仲秋己亥訖於季冬壬申用夫四萬四千用錢二百四十有五萬歛不及民役不淹時當干戈乍息而與後人長慮卻顧之方茲其所以可書也至元二十七年處州路總管沃哷好古萬戶舒穆嚕良輔創議修築因舊址之半委麗水縣尹韓國寶督役東北掘地為池因土為城南以溪為池壅隄為城西就山為城並溪為池嘉靖四十二年知府張大韶重修包以採石頗稱堅緻壕隍正北望京門外為郡來龍中隆起入城處一線不鑿立石知府宅內以誌所重在此東偏直下遶巖泉門至行春門抵外敎場築壩而止西偏直下遶通惠門至西山下而止西南阻高山南阻大溪各自為險故皆無壕焉舊浙江通志崇禎八年五月大水城垣衝塌守朱葵修
  國朝順治十五年增築
  青田縣城池 栝蒼彚紀城高二丈八尺厚二丈表以四門東曰龍津西曰錦屏南曰行春北曰丹山嘉靖三十五年縣丞熊纓築三十八年知縣丁一中改築城門黃巾改城門記青田栝東咽喉地也舊無郭丙辰四月倭自永嘉突犯沙埠青以西數百里咸恐恐然懼邑少尹長汀熊君用諸生鄉老議以築城請之大巡邢臺趙公下其議於府既而大尹吉水李侯楷歸自覲鳩材庀役計里分築閲十月城成大都因山之形四履有門唯龍津丹山二門其地稍下門之外山高聳俯瞰城中矢石可及時欲改作未遑戊午夏倭復來果薄兩門陟山窺我動靜設雲樓長梯攻擊七晝夜乃解明年李侯調去丁侯一中來代甫下車周閱城垣議改二門乃出俸金若干為之倡而僚屬鄉大夫士及民商咸樂助之遂移築丹山門於龜山之麓而城因之約九十餘丈增築龍津門於學宮之北約六十餘丈五閱月而工告竣青田縣志萬厯三十七年八月大水城壞三十九年知縣方淡然改修天啟三年大水城壞崇禎五年知縣翟士傑縣丞胡中龍修
  國朝康熈二十年五月大水城壞門樓圮六月知縣張皇輔捐俸修葺如故前臨大溪為池後負丹山左以龍門橋水為池右以永濟橋水為池
  縉雲縣城 栝蒼彚紀無城有闗門三東曰東門南曰南門北曰北門處州府志明成化十五年縣令楊盛以北門一路多盜申文築城防守雲塘居民李資遠李中孚等願代輸工費築城長二十餘丈高三丈厚二丈五尺上建城樓九間以便防禦二十年縣令劉竑給帖與資遠等子孫免其雜役嘉靖十年中孚以子貴受封自此城屋皆雲塘修理
  松陽縣城 栝蒼彚紀闗門四東曰光華南曰濟川西曰治平兆曰朝天松陽縣志治平今曰金屏朝天今曰鳯臻
  遂安縣城 栝蒼彚紀闗門四東曰迎恩南曰南明西曰鎮西北曰朝天舊浙江通志萬厯丁未令辜志會重修
  龍泉縣城 栝蒼彚紀闗門四東曰觀光南曰通越西曰奉眞北曰豐盈龍泉縣志觀光門一名朝京門正徳間知縣曹倚相築知縣夏舜臣改為寅旭門奉眞門在治西四里改為登成門通越門在治南三里改為廣惠門豐盈門在治北三里改為望宸門
  慶元縣城池 栝蒼彚紀城高一丈三尺厚一丈四門東曰仁豐南曰濟川西曰薰阜北曰雲龍嘉靖二十五年知縣陳澤始築陳桓修城記慶元雖小邑地界閩浙之間其利害當東南之半平川陳先生甲辰涖於茲乙巳春首翦劇黨再滅餘燼一方為安先生曰賊平一時幸耳然匪城則衆罔與守非備則賊罔知懼盍城諸而以土兵備之乎乃聞諸當道以其事下諸郡先生乃以廢寺貿價售力為之不三月而成樓堞門鍵延袤相屬仍籍土兵犀銳者更番守衞由是隠然壯一方之勢而閩浙釁孽之端從此迸息矣慶元縣志東北中建望京臺順治五年西北界知縣張應亮從民請增開小水門名曰太平西南倚山西北臨河東南鑿池廣二丈深一丈東流至北與大溪水合嘉靖四十一年署縣事通判周紳改築西城於西山之巔計六十餘丈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萬厯十六年四月蜃水夜發衝壞北城七十三丈知縣詹乘龍重築崇禎十五年知縣楊芝瑞重修環増磚垜三尺建城樓五順治五年燬其四窩舖一十二東南敵樓各一
  國朝康熈七年知縣程維伊重建城樓四十一年再建
  望京臺
  雲和縣城 栝蒼彚紀闗門二東曰賔暘西曰阜民雲和縣志嘉靖壬午知縣胡希詮始設東闗西闗門樓各三間
  國朝康熙二十七年知縣林汪逺設東西二城門宣平縣城 栝蒼彚紀闗門四東曰麗春南曰迎恩西曰太平北曰拱北
  景寧縣城 栝蒼彚紀闗門四東曰行春南曰綂政西曰毓秀北曰拱辰
  玉環山屬溫台二府
  玉環城 太平縣志玉環古城在玉環海島上與楚門隔港明一統志玉環山在樂清縣東南二百裏海中山北有楚門峽海艘由此出入洪武二十年徙緣海居民於腹裏遂墟
  國朝雍正五年浙江總督管巡撫事臣李衞
  題請展復戸部議覆奉
  㫖依議遂檄司查議興建城垣動支玉環糧稅出息銀兩飭令溫台玉環清軍餉捕同知張坦熊辦料興工因玉環東則海塗淤陷西則峻嶺﨑嶇城工石料轉運為艱雍正八年七月雷雨滂沛於洋塘陡門之外衝開河道一條直通後𡋟浦口載石巨舟悉從是河徑達城下不數月而鉅工畢竣




  浙江通志卷二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二十五
  學校一 書院附
  記曰建國君民敎學為先葢自虞夏商周以來美風俗而育賢才未有不本諸此也兩浙人文萃於庠序禮陶樂淑涵濡於敎澤者深矣
  聖朝廣勵學宮有加無已増進取之數辨優劣以示勸懲士生其間能無鼓舞而振興乎志學校
  杭州府
  杭州府儒學在府治東 咸淳臨安志舊在通越門外紹興元年始以凌家橋今名凌雲橋西慧安寺故基建嘉定九年敎授袁肅黃灝告於府上之朝拓而大之成化杭州府志紹定四年大尹余天錫増置學田周端朝為記淳祐八年安撫趙與籌重建増置學廩元至正十年守保格又新之十二年燬於寇守特穆爾魯斯購寺地重建王火本為記尋燬守夏思忠盡購寺基新之孟昉楊翮各冇記明一統志洪武八年重建嘉靖浙江通志永樂十八年宣徳四年巡撫大理卿胡槩重建自為記萬歴杭州府志正統初左布政使孫原貞按察使軒輗鼎新廟學増置學舍未幾遷去按察使陳璇卒成之陳循為記成化二十一年郡守張縉修夏時正為記𢎞治六年尊經閣圮縉重修之吳伯通為記十年立科目題名碑於櫺星門外程敏政為記是年巡按吳一貫撤民居之障其前者拓之李旻杭州府儒學記𢎞治丙辰監察御史吳公一貫巡按浙江屢至廟學見其外門與南向之路旁出而隘塞慨然興懐乃謀諸監察御史黃公世經藩臬長閻公仲宇劉公福等撤民居之阻其前者給地以易之願售者歸其直拓地廣十丈袤三倍於廣以為南出之路東南為高墉中立石柱巨坊題曰泮宮坊坊南行折而東跨河為石橋橋下為坊牌曰育才橋橋東通道為坊南北各一南曰文明北曰聚奎泮池在廟前門之內故有橋復翼以二以通左右趨廟之行為碑亭二於廟中門之前為學門三間於廟前門之右凡廟學之隤壞者皆葺而完之經始於丁巳八月之朔至十月既望落成於是廟學之門與路旁出隘塞者既正而通之又擴而大之士之逰於斯者必將無往而非正且大也正且大斯無沗於士矣十八年巡按車梁重新廟學楊守阯重新杭州府儒學記𢎞治甲子監察御史車君梁巡按兩浙以興學造士為務至乙丑之秋㑹三司諸大夫於學宮僉議興作衆情惟允乃具材役工凡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鄉賢祠以次修葺櫺星門外建兩翼門東曰義路西曰禮門又建樓一所題曰應魁皆前所未有也守阯以天下事興廢補敝易為力極敝大壞難為功為難於其易圖大於其細始敝而修之日新又新則不至於極敝大壞矣杭為文獻之邦士之逰於學而冇志於天下事者其味於斯言乎修徳講學日新又新無或廢墜以成可久可大之徳業亦若是也正徳十二年巡按宋廷佐檄知府留志淑遷仁和縣學石經於㦸門外兩偏道統十三贊於尊經閣下楊一清遷石經碑記監察御史宋君廷佐按治浙江嘗求所謂石經者曰在仁和學因往視之多棄斥瓦礫中曰噫此南宋太學中故物也葢高宗初渡江都臨安即詔建學養士手書易書詩春秋論孟中庸儒行諸篇刻石於學京兆尹趙磻老建尊經閣以儲之二十六年復製宣聖洎顔曽以下七十二賢贊並李伯時舊所繪像皆刻石置之學理宗紹定五年又以所製伏羲來道統贊刻之附諸石經之末宋亡學廢元西楊璉真伽謀運置諸石為寺墖址頼亷訪經歴
  申屠致逺之力而止然亦僅存其半矣後改學為西湖書院諸殘碑實在焉國朝洪武十一年即書院建仁和縣學宣徳二年巡按御史吳訥慨石經殘缺屬知府盧玊潤捜集之得全刻及㫁裂者若干移麗其中天順三年改建縣學於今所其諸石悉徙以從六十年於茲宋君乃檄府命移置於府學因徙圖贊於尊經閣之下甃以瓴甓石經及表忠觀諸碑則徙於櫺星門北之兩偏周廊覆之其屋之數左二十有二楹右如之石之數圖像十有五贊八易二書七詩十春秋四十有八論孟中庸十有九表忠觀諸碑十有四既訖工留守肅使者謁子記慨惟經書之在世猶日麗天水行地不假形器而存者也顧秦燔漢鑿之餘不㫁如綫有斯文之責者不得不託諸貞石以夀於無窮漢中郎筆蹟已不可見唐長安石經與臨安後先並羙今長安故無恙而仁和學宮獨委棄至此凡吏於茲士於茲者不均有責哉高宗史稱其博學強記繼體守文有足嘉者理宗之嗣能表章先賢崇正學變士習功不可少觀其所以圖不朽者而其所存可知矣雖物興廢有數然振厲修舉每存乎其人必有儒者之心然後能及此其他非惟不暇為亦固有不肯為者矣是年提學副使劉瑞請廷佐購書藏尊經閣劉瑞杭州府學藏書記杭學無藏書頒於廷者惟經書性理漢宋諸史瑞董學請於監察御史宋公公慨然曰吾方石經是葺盍並圖之於是出刑金遣訓導林鳯鳴劉銛往求約計萬卷經史子集秩然畧備櫝藏於閣師生誦觀籍其出納既成瑞進師生告之曰古之君子未有不學而成者吾夫子設敎曰博學曰多聞見曰前言往行畜其徳從可知矣讀天下之書斯可與論天下之事此監察公藏書之意也夫經者天也史者四時五行也子集者萬彚也天者道之原也宰物而不宰於物者也四時五行經緯乎天而不容己者也乃若萬彚斯㣲矣飛者躍者纖者鉅者蠢而動者各聲聲色色於覆幬雖或反戻恣睢而天亦莫之絶也其諸子集之謂乎簡之裁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耳嘉靖八年詔建敬一亭貯御製敬一箴宋儒程頤視聽言動四箴註范浚心箴注九年奉制易大成殿曰先師廟建啟聖祠正聖賢祀典自敬一亭以下各學皆同後不備載十五年左布政使任忠以展謁時輿從直廟門行非禮購地闢為便道今稱新路嘉靖浙江通志射圃久圮嘉靖三十一年重修薛應旂射圃記三學射圃者杭州仁和錢塘三學諸生習射之圃也洪武初三學各有射圃成化辛卯乃即開元宮廢址總建督學者就以涖政繼遷代偶間屯田憲竂因以居之𢎞治戊午提學副使趙公寛至遂議度圃之左右隙地左建提學書院右建是圃以専習射迤北乃築街通書院用便督率竟以原圃讓為屯田公署其事具趙公書院記中嵗久是圃亦就蕪圮嘉靖辛亥子叨視學政屬有司葺之明年壬子八月秋試畢事始克經理冬十二月訖工凡為前堂前軒各三楹東西兩廡各五楹穿堂一楹後堂五楹廚屋三楹中外門各一座左右候館各一楹其諸弓矢決拾侯鵠旌旗鐘鼓琴瑟笙簫塤磬尊罍豆籩勺篚洗禁爼案豐觶之屬悉鼎新如制癸丑春遂進師生習射值有石仆庭中葢前人礱而寘之者予因為文勒之以紀其事應旂惟先王為弧矢以威天下其選士也必校射於澤宮以行慶讓惟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靡不盡志於射斯其微義豈徙在於進退周旋儀文器數之間哉葢實以隂陽並運迭用柔剛斯仁義成徳而人道立矣故曰射者男子之所有事而君子之所貴也吾夫子矍相之射公罔之裘序㸃揚觶之語丁寜反覆意義具在然識其微者葢鮮應旂承乏兩浙日切兢懼誠願與爾有司學官弟子實心相與凡可以裨化理者不憚舉行故於省城首善之地是圃之修復自不容緩而按圖據經講明肄習以為諸郡倡者不得不汲汲也杭州府志萬厯二年提學副使滕伯輪改三司㕔為名宦祠三年火延文明樓候㕔燬郡守吳自新重建撤民居而逺之陳善為記二十三年提學僉事伍袁萃増置學田沈瑞臨為記二十四年巡撫劉元霖重修馬夢禎為記四十年巡撫高舉重修自為記崇禎十年巡撫喻思恂巡按趙繼鼎張任學暨諸司重修喻思恂為記十二年巡撫熊奮渭修明倫堂黃鳴俊為記
  國朝順治五年巡臺諸司修葺聖廟李際期為記十五年總督李率泰巡撫陳應泰巡按王元曦重修谷應㤗為記康熙十七年巡撫陳秉直重修文廟二十二年敎授章潤竒訓導宋𨥺重建文昌祠二十三年知府顧岱修兩廡二十四年巡撫趙士麟修聖殿明倫堂並重造兩廡廟門廟懸
  聖祖仁皇帝御書萬世師表扁額二十五年
  御製先師孔子贊及顔曽思孟四子贊並序
  頒行天下府州縣學勒石置碑
  御製先師孔子贊並序
  葢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藴有行道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垂憲此正學所以常明人心之所以不泯也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聖人也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刪定之權明道之聖人也行道者勛業炳於一朝明道者敎思周於百世堯舜文武之後不有孔子則學術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後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為治國平天下之準其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之為萬古一人也審矣朕巡厯東國謁祀闕里景仰滋深敬摛筆而為之贊曰清濁有氣剛柔有質聖人參之人極以立行著習察舍道莫由惟皇建極惟後綏猷作君作師垂統萬古曰惟堯舜禹湯文武五百餘嵗至聖誕生聲金振玊集厥大成序書刪詩定禮正樂既窮象繋亦嚴筆削上紹往緒下示來型道不終晦秩然大經百家紛紜殊途異趣日月無踰羮牆可晤孔子之道惟中與庸此心此理千聖所同孔子之徳仁義中正秉彛之好根本天性庶㡬夙夜朂哉令圖遡源洙泗景躅唐虞載厯庭除式觀禮器摛毫仰贊心焉遐企百世而上以聖為歸百世而下以聖為師非師夫子惟師於道統天御世惟道為寳泰山嚴巖東海泱泱牆高萬仞夫子之堂孰窺其藩孰窺其徑道不逺人克念作聖
  御製顔子贊
  聖道早聞天資獨粹約禮博文不遷不貳一善服膺萬徳來萃能化而齊其樂一致禮樂四代治法兼備用舍行藏王佐之器
  御製曽子贊
  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茲明徳新民至善為期格致誠正均平以推至徳要道百行所基纂承統緒修明訓辭
  御製子思子贊
  於穆天命道之大原靜養動察庸行徳言以育萬物以贊乾坤九經三重大法是存篤㳟慎獨成徳之門養之藏密擴之無垠
  御製孟子贊
  哲人既萎楊墨昌熾子輿闢之曰仁曰義性善獨闡知言養氣道稱堯舜學屏功利煌煌七篇並垂六藝孔學攸傳禹功作配
  雍正元年三月欽奉
  上諭追封先師五代王爵五世祖為肇聖王高祖為裕聖王曽祖為詒聖王祖為昌聖王父為啟聖王易啟聖祠為崇聖祠増設神牌祭器典禮加隆三年
  御書生民未有額懸大成殿五年四月總督李衛大新廟學委敎授蘇滋恢董理九月訖工規制悉備
  先師廟四配
  復聖顔子宗聖曽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十哲
  閔子損冉子耕冉子雍宰子子端木子賜冉子求仲子由言子偃卜子商顓孫子師
  國朝康熙五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上諭以朱子熹發明聖道軌於至正使六經之㫖大明聖學之傳有繼舊在東廡先賢之列升配大成殿十哲之次
  兩廡從祀先賢
  澹臺子滅明宓子不齊原子憲公治子長南宮子適公晢子哀商子瞿高子柴漆雕子開樊子須司馬子耕商子澤有子若公西子赤巫馬子施梁子鱣顔子辛冉子孺曹子䘏伯子䖍公孫子龍冉子季秦子商漆雕子徒父顔子髙漆雕子哆壤駟子赤任子不齊石作子蜀公良子孺公夏子首公肩子定後子處鄡子單奚容子蒧罕父子黒顔子祖
  榮子旂句子井疆左人子郢秦子祖縣子成鄭子國公祖子句茲原子亢燕子伋亷子潔樂子欬叔仲子㑹狄子黒公西子輿如孔子忠邽子巽公西子蒧陳子亢顔子之僕琴子張施子之常歩叔子乗申子棖秦子非顔子噲左邱子明周子敦頤張子載程子顥程子頤邵子雍
  國朝雍正三年
  㫖復入從祀者四賢
  蘧子瑗林子放秦子冉顔子何
  増入從祀者六賢
  縣子亶牧子皮樂正子克公都子萬子章公孫子丑
  兩廡從祀先儒
  公羊子高榖梁子赤毛子萇伏子勝孔子安國後子蒼高堂子生董子仲舒杜子子春王子通韓子愈鬍子瑗歐陽子修司馬子光楊子時鬍子安國羅子從彥李子侗呂子祖謙張子栻陸子九淵蔡子沈真子徳秀許子衡薛子瑄陳子獻章鬍子居仁王子守仁
  國朝康熙五十五年江南學臣余正健疏請宋儒范子
  仲淹從祀奉
  㫖准入兩廡
  雍正三年
  㫖復入從祀者二人
  鄭子康成范子𡩋
  増入從祀者十有四人
  諸葛子亮尹子焞陳子淳魏子了翁黃子幹何子基王子栢趙子復金子履祥許子謙陳子皓羅子欽順蔡子清陸子龍其
  崇聖祠配享先賢
  顔氏無繇曽氏㸃孔氏鯉孟孫氏激
  從祀先儒
  周氏輔程氏珦朱氏松蔡氏元定
  雍正三年
  㫖増入從祀者一人
  張氏迪 已上配享從祀各府縣學皆同後不複載
  射圃在提學道署西與仁和錢塘同一圃後改校士館仍習射於此今地入駐防營內名宦祠祀任延以下一百五十人鄉賢祠祀嚴光以下二百一十五人康熙四十一年正月
  聖祖仁皇帝御製訓飭士子文頒行學宮
  國家建立學校原以興行敎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朕臨馭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復慎簡學使釐剔弊端務期風敎修明賢材蔚起庶幾棫樸作人之意乃比來士習未端儒效罕著雖因內外臣工奉行未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錮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茲特親製訓言再加警飭爾諸生其敬聽之從來學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源委有敘爾諸生幼聞庭訓長列宮牆朝夕誦讀寜無究心必也躬行實踐砥礪亷隅敦孝
  順以事親秉忠貞以立志窮經考義勿雜荒誕之談取友親師悉化憍盈之習文章歸於醇雅毋事浮華軌度式於規繩最防蕩軼子衿佻㒓自昔所譏茍行止有虧雖讀書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已多愆或蜚語流言脅制官長或隠糧包訟出入公門或唆撥奸猾欺孤凌弱或招呼朋類結社要盟乃如之人名敎不容鄉黨弗齒縱倖逃褫撲濫竊章縫返之於衷能無愧乎鄉㑹科名乃掄才大典關係尤鉅士子果有真才實學何患困不逢年顧乃標榜虛名暗通聲氣夤縁詭遇罔顧身家又或改竄鄉貫希圖進取囂凌騰沸網利營私種種弊情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貴以正若茲厥初拜獻便已作奸犯科則異時敗檢踰閑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為國家宣猷樹績膺後先疏附之選哉朕用嘉恵爾等故不禁反復惓惓茲訓言頒到爾等務共體朕心恪遵明訓一切痛加改省爭自濯磨積行勤學以圖上進國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爾身有榮即爾祖父亦増光寵矣逢時得志寜俟他求哉若乃視為具文玩愒弗儆毀方躍冶暴棄自甘則是爾等㝠頑無知終不能率敎也既負栽培復干咎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為爾等寛矣自茲以往內而國學外而直省鄉校凡學臣師長皆有司鐸之責者並宜傳集諸生多方董勸以副朕懐否則職業弗修咎亦難逭勿謂朕言之不預也爾多士尚敬聽之哉
  雍正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欽奉
  上諭為士者乃四民之首一方之望凡屬編氓皆尊之奉之以為讀聖賢之書列膠庠之選其所言所行俱可以為鄉人法則也故必敦品勵學謹言慎行不愧端人正士然後以聖賢詩書之道開示愚民則民必聽從其言服習其敎相率而歸於謹厚或小民偶有不善之事即懐愧恥之心相戒勿令某人知之如古人之往事則民風何患不淳世道何患不復古耶朕觀今日之士雖不乏閉戶勤修讀書守法之輩而蕩檢踰閑不顧名節者亦復不少或出入官署包攬詞訟或武㫁鄉曲欺壓平民或違抗錢糧藐視國法或代民納課私潤身家種種卑汚下賤之事難以悉數彼為民者見士子誦讀聖賢之書而行止尚且如此則必薄待讀書之人而並且輕視聖賢之書矣士習不端民風何由而正其間闗係最為重大朕自即位以來加恩學校培養人才所以敎育士子者無所不至宜乎天下之士皆鼓舞奮興爭自濯磨盡去其佻達之習矣而內外諸臣條奏中臚列諸生之劣蹟請行嚴懲者甚多朕思轉移化導之法當先端其本原敎官者多士之儀型也學臣者敎官之表率也敎官多屬中材又或年齒衰邁貪位竊祿與士子為朋儔視考課為故套而學臣又但以衡文為事任敎官之因循怠惰茍且塞責漫不加察所以倡率之本不立無怪乎士習之不端而風俗之未淳也朕孜孜圖治欲四海之大萬民之衆皆向風而慕義革薄而從忠故特簡督學之臣慎重敎官之職欲使自上而下端本澄源以收實效也凡為學臣者務須持正秉公宣揚風化於敎官之稱職者即加薦拔溺職者即行叅革為敎官者訓誨士子悉秉誠心如父兄之督課子弟至於分別優劣則至公至當不渉偏私如此各盡其道則士子崇尚品詣砥礪亷隅且不但自淑其身而羣黎百姓日聞善言日覩善行以生其感發之念風俗之丕變庶幾其可望也特諭
  謹按杭州府學為十一郡膠庠之首凡奉到訓㫖率先奉行而各郡邑咸蒸蒸向化焉故恭紀於此敷文書院在鳯凰山萬松嶺 仁和縣志舊報恩寺明𢎞治十一年浙江右叅政周木廢寺建萬松書院上有芙蓉巖石匣泉如圭峯中為大成殿東西號房後為明道堂毓秀閣中有飛躍軒稍西為留月臺掬湖臺振衣亭可汲亭水雲亭前為㦸門曰仰聖門左有曽唯亭右有顔樂亭外有萬松門萬松書院石坊東西有徳侔天地道貫古今二石坊嘉靖乙酉増修王守仁萬松書院記萬松書院在浙省南門外當湖山之間𢎞治初叅政周君近仁因廢寺之址而改為之廟貎規制畧如學宮延孔氏之裔以奉祀事近年以來有司相繼葺理地益以勝然亦止為逰觀之所而講誦之道未偹也嘉靖乙酉侍御潘景哲奉命來巡憲度丕肅文敎聿新乃増修書院益廣樓居齋舍為三十六楹具其器用置贍田若干頃揭白鹿之規掄彥選俊肄習其間以倡列郡之士而屬之提學僉事萬君汝信汝信曰是固潮之責也藩臬諸君咸贊厥成使知事嚴綱董其役知府陳力推官陳箎相恊經理閲月踰旬工訖事舉乃請紀其事惟我明自國都至於郡邑咸建廟學羣士之秀専官列職而敎育之其於學校之制可謂詳且備矣而名區勝地往往復有書院之設何哉所以匡翼夫學校之不逮也夫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今之學宮皆以明倫名堂則其所以立學者固未嘗非三代意也然自科舉之業盛士皆馳騖於記誦辭章而功利得䘮分惑其心於是師之所敎弟子之所學者遂不復知有明倫之意矣懐世道之憂者思挽而復之卒亦未知所措其力譬之兵事當玩弛偷惰之餘則必選將閲伍更其號令旌旗懸非格之賞以倡勇敢然後士氣可得而振也今書院之設固亦此類也歟士之集於此者其必相與思之曰既進我於學校矣而復優我於是何為乎寜獨以精吾之舉業便吾之進取而已乎是固期我以古聖賢之學也古聖賢之學明倫而已明倫之學孩提之童亦無不能而及其至也雖聖人有所不能盡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家齊國治而天下平矣是故明倫之外無學外此而學者謂之異端非此而論者謂之邪説假此而行者謂之霸術飾此而言者謂之支辭背此而馳者謂之功利之徒亂世之政雖今之舉業必自此而精之而後不愧於敷奏明試雖今之仕進必由此而施之而後無忝於行義達道斯固國家建學之初意諸君葺書院以興多士之盛心也故為多士誦之三十三年杭州知府孫孟重建明道堂翼以居仁由義二齋萬厯五年巡鹽御史馬應夢即毓秀閣北建繼道堂翼以窮理居敬二齋祀周程張朱五先生八年毀各書院巡按御史謝師啟提學僉事喬因阜謂萬松書院祀先聖不當毀具疏得存
  國朝康熙十年巡撫范承謨修五十五年巡撫徐元夢
  重修奉
  聖祖仁皇帝御書浙水敷文扁額懸於中堂
  頒賜古文淵鑒淵鑒類函周易折中朱子全書藏於院內鹽驛道黃炳捐置學田康熙五十七年巡撫朱軾復捐益贍産雍正四年巡撫李衛重修十一年欽奉
  上諭各省學校之外地方大吏每有設立書院聚集生徒講誦肄業者朕臨御以來時時以敎育人材為念
  但稔聞書院之設實有禆益者少而浮慕虛名者多是以未曽勅令各省通行葢欲徐徐有待而後頒降諭㫖也近見各省大吏漸知崇尚實政不事沽名邀譽之為而讀書應舉之人亦頗能屏去浮囂之習則建立書院擇一省文行兼優之士讀書其中使之朝夕講誦整躬飭行有所成就俾逺近士子觀感奮發亦興賢育才之一道也督撫駐劄之所為省㑹之地着該督撫商酌舉行各賜帑金一千兩將來士子羣聚讀書須預為籌畫資其膏火以垂永久其不足者在於存公銀內支用封疆大吏等並有化導士子之職各宜殫心奉行黜浮從實以儲國家菁莪棫樸之選如此則書院之設有禆益於士習文風而無流弊乃朕之所厚望也特諭欽此浙江總督管巡撫事臣程元章欽遵酌議生息増置田畝以為永逺膏火之資俾全浙士子均沐
  皇仁益勤講肄翕然向風以仰副
  聖天子樂育人才之至意雲
  天真書院在天真山麓 杭州府志王文成守仁講學之所萬厯間行人薛侃等建以祀文成
  崇文書院在西湖跨虹橋西 兩浙鹽法志明萬厯間巡鹽御史葉永盛視鹺之餘集內商子弟於西湖之跨虹橋西授以題命各就舫中屬文舫皆散去少焉書角一聲羣舫畢集各以文進面定甲乙名曰舫課去官後商士思之就其地建書院中奉朱子而祠永盛於後寢春秋饗祀焉
  國朝康熙四十四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御題正學闡敎四字
  賜為額爰鼎新之榜曰崇文中為饗堂闢其左為亭敬摹御書勒石崇奉後為敬修堂為諸生齋舍雍正十一年鹽驛道張若震重修規制大備姚之駟重修崇文書院記治世敎育人材成均以萃八方之士郡縣學以萃鄉國之士而又設為書院以講學其中鵞湖鹿洞自昔為昭今
  聖天子在上特於省㑹書院大沛殊恩良以書院之建學校之助也然非宦斯土者以敎育人材是亟為之振興而鼔舞則其事亦難永久而不敝西湖故冇書院名崇文為新安人士肄業之所明直指葉公雅有造士之徳因創斯地以尸祝之堂皇之上敬祠徽國文公嵗祀㒺缺吾郷士大夫習禮於斯兼課文藝聲華鵲起科弟蟬聯葢百數十年於茲矣康熙四十四年恭遇
  聖祖南巡御書正學闡敎之額頒賜院內日華雲爛朗耀湖山多士益爭自濯磨文風日上雍正十一年大都運桐城張公來督鹺政公以黃閣世家鴻文駿業昭昭在人耳目涖任後恤商惠民庶政具修尤以敎育人材為己任春秋書院祀事必躬必親酹爵之餘恆集諸生諄諄以進徳修業相朂因環顧祠宇多為風雨剝蝕且講堂誦舍缺焉未周無臯比之座學徙末由矜式慨然思所以振興而鼓舞之爰命鹺商閲其廢缺酌所修舉凡木石之需甓堊之費計鏹如干延師之脡脯集課之膳修優奬之楮穎閲年計鏹如干兩分鹺各為捐貲餘俱按引輸費嵗以為常鹺業諸君㒺不踴躍從事一時祠宇堂舍煥然稱鉅麗觀公乃慎擇經師延進士施君學川為設絳帳由是䇿杖負笈之徒蒸然雲集㑹而課者月至三四百人校其文而甲乙之公加以品題優其奬賞多士莫不舉手加額曰而今乃知文之崇也夫崇文者豈徒揚芳摛藻掇青拾紫而已哉周子曰文所以載道程子曰編之乎詩書而不愧措之乎天地而不疑此為傳世之文夫文章性道原自脗合學者習其辭究其義以之澡身而浴徳以之經天而緯地皆於文焉始終之今者敬瞻
  宸翰當思學何以正敎何以闌昔文公誨士必先器識而後文藝凡我同學之人務期砥躬礪行上以答盛朝造士之𢎞恩下以體我公樂育之雅意橫經問業一惟徽國公是景是仰由是發為文章可以麗日星垂金石顯為事業可以立丹陛奠蒼生則其文斯為大文其崇斯為至崇矣多士戴公之徳謀一言以鑱諸石余不敏向附崇文之末班恭承嘉惠竊與有榮觀焉遂不辭而為之記
  敬一書院在孤山 杭州府志康熙二十四年巡撫趙士麟構講堂於孤山每月朔日㑹紳衿耆老宣講
  聖諭望日集師儒講學於此
  紫陽書院在紫陽山麓 兩浙鹽法志康熙四十二年兩浙鹽運司高熊徴買宅於鳳山門內之馨如坊改作書院鹺商亦踴躍捐資共勷厥成顔曰紫陽別墅以其地為紫陽山麓而適與新安之紫陽同名遂以別墅別之其中為樂育堂奉朱子木主堂後有簪花閣五雲深處講堂東為近水樓南宮舫瀛洲榭生徒於此弦誦焉又折而東為春草池為垂釣磯為看湖臺為別有天為尋詩逕循逕而入為層梯疊巘躡其巔為巢翠亭逺矚錢塘聖湖如在襟帶間其他如小瞿塘石蕊峯梧桐岡鸚䳇石筆架峯螺泉葡萄石諸勝皆巖石痩削壑谷幽䆳當事延名師主講席日有課月有程一秉鹿洞規則雍正三年寧紹分司徐有緯捐葺七年總督李衛重建巢翠閣為文昌祠
  錢塘縣儒學在府治東北 咸淳臨安志舊附京庠成化杭州府志宋紹興間昉建於長生老人橋西嘉熙四年尹趙與懽大其址建學六齋元因之至正十二年燬於兵嘉靖浙江通志明洪武三年知縣邵復亨徙今所萬歴杭州府志洪武九年知縣王益徳改建宣徳間重建正統初増建號舍景泰五年按察使陳璇率諸寮寀恊修廟學魏驥為記𢎞治三年按察使於大節提學副使吳伯通恊力修葺因立科第題名石李旻為記嘉靖三十年知府孫孟四十二年提學副使屠羲英繼飾廟學萬厯二年廟壊訓導黃金粲潘桂芳白於提學副使滕伯輪並啟聖祠明倫堂皆一新之陳善重修錢塘縣儒學記錢塘縣學在省城東隅形勝獨竒風氣攸聚萬厯二年先師廟脊為風雨所壊司訓黃君金粲潘君桂芳具狀白於督學憲副滕公修之始先師廟次兩廡次敬一亭次五箴亭次南㦸門又南櫺星門門之南新樹石欄東西凡若干丈廟之北修明倫堂堂之西修啟聖祠始於三月落成於六月內外煥然改觀諸生詣予請紀成事善因拜手言曰休哉滕公興學之績不可以不紀也今夫立敎不外明倫聖學莫先主敬自敬敷五敎之説虞廷倡之而萬世敎人者宗焉是以三綱正九疇敘庠序成風里閭向化何則敎養之道素豫而聖學大明也諸士服習有素游於黌宮弗戾聖人之敎以仰承滕公興學造士之盛心而二三師儒締構之勞亦非無補矣萬歴錢塘縣志萬厯二十四年縣令湯沐建文昌閣二十八年縣令陳瑛建第一流坊三十二年縣令朱光祚建尊經閣金學曾為記杭州府志萬厯三十五年知縣聶心湯重建先師廟崇禎十三年巡鹽御史梁雲構重修吳太沖為記十七年知縣顧咸建移建啟聖宮
  國朝順治十三年燬十五年提學谷應泰重建康熙二十四年諸生共建石坊題曰宮牆第一流五十二年圮巡鹽御史顓圖重修五十七年總督覺羅滿保重修廟學舉人潘兆新生員范玉鉁施廷儀等重建尊經閣於明倫堂後復褒忠祠於學東祀方正學以下一十四人滿保為記雍正六年總督臣李衛大加修治煥然一新
  射圃與杭州府學同名宦祠祀白居易以下一十六人鄉賢祠祀范平以下一百三人社學十所在城七在鄉三
  仁和縣儒學在縣治北府學右 咸淳臨安志舊附京庠紹興三年令孫廷直於縣治東建廟成化杭州府志嘉定五年令姚師虎建學於廟左八年令趙希言創齋四嘉熙四年尹趙與懽遷縣簿之廨以廣其基淳祐九年令李從重建嘉靖仁和縣志元至元中敎諭余志賢改作明洪武三年令徐珪復闢射圃置觀徳亭嘉靖浙江通志洪武十一年即西湖書院改為學天順三年徙今所魏驥仁和縣遷建儒學記巡按浙江監察御史古灤閻鼐以仁和縣學卑隘且東接按察司西連司之囹圄嘆曰此豈可為崇清廟肅弦誦之所乎乃謀之左布政使梁楘按察使曽䝉簡等咸以為然於是相地得舊貢院之址高亢為宜言於朝擇日始事委布政使檢校駱義監督杭州知府胡濬往來經營之其材則本諸舊而易以新者半禮殿五間兩廡三十間前蔽㦸門外列櫺星明倫堂五間兩齋一十間下至倉庫庖湢之類凡學所宜有者無不備具肇工於天順己卯之夏六月訖工於是年之十月既落成敎諭畢昇請記於余夫學校實風化賢才攸繫故厯代重之學既新矣為士子者亦當一新其志去凡近進高明一以古之名臣賢相自期應時展藴上不負朝廷崇重之意下不負諸臣作興之羙而後可萬歴杭州府志成化十七年同知李杲修夏時正為記正徳十三年郡守留志淑嘉靖四年知縣李義壯繼修二十七年敎諭陳助以廟宇傾圯言於郡守嚴寛新之童漢臣為記萬厯元年知府塗淵知縣張譽重建明倫堂馬三才為記杭州府志萬厯四年知縣梁鵬重修改建學門陳善為記
  國朝順治八年督撫藩臬諸司重修廟學大門移東首由府學出入康熙八年敎諭鄒鐄與諸生邵泰卿構殿餘工未竣二十四年泰卿子學士逺平重建明倫堂雍正九年總督臣李衛重修
  射圃與杭州府學錢塘縣學同名宦祠祀許璞以下九人鄉賢祠祀王琦以下七十三人社學十所今存六所在城內
  海寧縣儒學在縣治東南 咸淳臨安志在縣治西紹興五年令刁廱撤故老氏宮材即舊址建學胡程為記淳熙四年令魏伯恂廣之十年令陳申重建㦸門等嘉泰四年令沈紡復新之鍾必萬為記成化杭州府志淳祐中令范慶重修寳祐二年令施濆建藏書室嘉靖海寜縣志元元貞二年陞州學知州張珪以廟學湫隘改闢之萬歴杭州府志至正六年知州何濛修十二年敎諭朱鸞又修十九年邑人賈用中捐學田夏㤗亨為記洪武二年改縣學三年知縣王忠闢射圃七年知縣朱恪修廟學建觀徳亭九年知縣黃守政重建齋舍永樂十五年知縣盧質中修顧孟時為記正統三年知縣伍服修正徳十二年敎諭侯泰建名宦鄉賢二祠嘉靖十年知縣胡堯時建啟聖祠尊經閣饌堂四十二年知縣殷登瀛置學田四十四年知縣許天贈修董鯤為記杭州府志萬歴初學宮圮敎諭張學易重建二十七年通判張汝賢新尊經閣柳希㸃為記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秦嘉系教諭陸熙運訓導李芳穎重修張安茂為記康熙八年敎諭金昌尹修尊經閣十五年知縣許三禮敎諭謝三聘修啟聖祠五十二年貢生陳克鑑修聖殿六十一年署縣黃在瓚捐建明倫堂
  射圃在學北名宦祠祀朱公綽以下一十六人鄉賢祠祀顧歡以下四十九人社學二所一在學東一在學西
  黃岡書院在縣東三十六里 明一統志宋邑人賈氏置義塾元至正間改為書院
  正學書院在縣治東 海寜縣志康熙十三年知縣許三禮建
  富陽縣儒學在縣治東 咸淳臨安志唐武徳七年建萬歴杭州府志景雲二年重修永泰元年令崔仕元重建宋景祐二年知縣陳執禮始建廟錢禴為記紹興十五年令徐端輔重新之淳熙十二年主簿葉延年修自為記嘉泰中令范之柔復拓其基嘉定中令程珌李彌高前後重修元至正末燬於兵明洪武元年知縣楊敬重建今處十年知縣孟斌建㦸門兩廡堂舍闢射圃永樂三年縣丞汪文立東西齋十一年知縣陶觀修建大成殿明倫堂日新齋東西廡櫺星門宣徳十年知縣吳堂重修大成殿敎諭陳興建學門改學路修齋舍𢎞治初又移廟學於西嘉靖九年推官劉望之重修龔用卿重修富陽縣儒學記富陽縣學創自國初至𢎞治初又稍移於西厯有年嵗然以其地臨大江之濵每洪水泛漲輒被渰沒重以風雨震凌悉就傾圮嘉靖九年杭州府推官劉君望之與敎諭陳君箴謀新之移文廟於前十六丈翼以兩廡樹之㦸門門之左右列名宦鄉賢二祠前鑿小池石樑其上又前為櫺星石門門之前貿民居而闢之俯臨大江立石表於江涘扁曰仰聖興賢下聨石級廣二丈有六長倍之有半左建儒學大門進為聚英之門又進為樂育之門又進為明倫堂堂之左右興賢達道二齋堂之後創敬一亭亭之東有隙地闢為射圃亭其中曰觀徳東西立號房二十楹以至庫廚庖湢倉舍之屬各有定所繚以周垣規制大備十三年按察僉事焦煜建一鑑樓十五年建尊經閣自為記四十年知縣謝中立修周羙為記隆慶六年知縣劉汝昭建文明門章楷為記杭州府志萬厯三年知縣李啟十一年知縣管九臯三十二年知縣王僑崇禎四年敎諭方國儒十三年知縣何吾濬重修
  國朝康熙二年知縣朱永盛敎諭方兆日修先師廟建兩廡名宦鄉賢啟聖祠三年知縣徐啟業敎諭虞士彥建明倫堂九年知縣牛奐修葺未備二十年知縣錢晉錫敎諭趙嗣萬訓導楊思蟾重修大成殿建明倫堂錢晉錫為記
  射圃在學東名宦祠祀李濬以下二十六人鄉賢祠祀嚴光以下三十一人社學在縣東
  餘杭縣儒學在縣治東北 咸淳臨安志宋初有廟景徳三年令章得一重建廟學章得一餘杭縣儒學記得一由廷尉授餘杭令以為禮不可廢敎所由興昔文翁興蜀郡范𡩋牧豫章皆大設學校充立政績是邑也錢氏土疆聲敎遐邈至太平興國中宰邑者始撤城隍神祠塑像於中庭戶喧卑几筵牢落風雨不庇藜蒿並興得一與寮寀等謀改舊貫別新儒宮役公僕以輸材就鎮城而卜地未克全繕尚多闕如邑人進士卜文舉服勤於茲龜勉不怠剞劂圬墁樸斲丹艧工善其事人無告勞十旬之內厥功告成紹興五年令范仲將徙於法喜寺基成化杭州府志淳熙六年簿范某建門設㦸元至元四年達嚕噶齊額森特穆爾重修徐一清為記明洪武初知縣魏本初重建廟於縣治東按嘉靖通志亦云明初知縣魏本初復徙於此而萬厯府志則雲洪武三年知縣胡伊蘇岱爾建廟於縣治東故學基四年知縣魏本初建齋舍闢射圃創庖湢縣丞韓修爵建明倫堂萬歴杭州府志洪武九年知縣梁初建兩齋十年知縣王原良建廟學未完十六年知縣史原逺繼建徐一䕫為記永樂五年知縣林源重建正統十二年知縣吳鑑建饌堂敎諭褚文量徙射圃天順三年知縣朱倫新廟學成化十四年僉事錢山闢學門併拓基址𢎞治七年知縣冉繼志改建明倫堂正徳五年敎諭林誠通建青雲樓十三年提學副使劉瑞重修廟學巡按吳華重建尊經閣杭州府志嘉靖三十年敎諭李鵬舉謀於知縣周之冕遷於法喜寺基改今學萬厯三十三年敎諭王琪増修自為記
  國朝順治三年訓導汪之涵修嚴沆為記十四年訓導孫楚如重建明倫堂十八年知縣宋士言重建先師廟名宦祠康熙二十二年知縣龔嶸重修
  射圃在學西名宦祠祀陳渾以下一十一人鄉賢祠祀卜天與以下一十三人社學二所一在館西一在儒學東
  龜山書院在縣治南 續文獻通考宋崇寜末楊時知縣事有遺愛於民民請立書院祀之延師敎子弟其中
  臨安縣儒學在縣治東南 咸淳臨安志學在縣西咸平三年建後徙於縣城南紹興十六年令王傳重建孫覿重建臨安縣儒學記臨安縣舊有學在治所東南自三舍罷廢再更方臘之亂掃地盡矣而縣以春秋釋菜著於令蓋嘗改寓西郭佛舍之保錦院以祀孔子紹興十四年詔天下州縣皆立學左朝請郎知縣事王侯傳字慶長相其宮湫隘破露上無葢障傍無師生之廬不足以稱天子隆儒重道敎養多士之意乃議徙故地少西屋而垣之一邑之豪欲進子弟於學者相與圖之恐不及於是門闥覩深殿寢崇䆳講藝之堂棲士之舍庖湢庫庾皆具涓日齋戒屬民之秀者陳牲幣三獻之禮禮成父老聚觀太息以為未嘗有也乃為書抵故人孫覿記之臨安在山谷中桑麻絲枲之富自足而無貧民惟侯好學知方不務出竒以立聲威而以教化禮義為標表及是奉詔修起學宮士民向化興於行誼彬彬然比齊魯焉凡為屋若干楹經始於詔下之十二月而落成於明年九月之望寳祐二年令王橚重修景定三年令家之巽建師善堂成化杭州府志明洪武元年知縣袁思謙建殿廡兩齋八年知縣賈鵬程建㦸門櫺星門明倫堂闢射圃九年知縣李宗本縣丞聶源相繼重修徐一䕫為記洪熙元年主簿張昇重建廟殿正統五年縣丞程原慶重建明倫堂嘉靖臨安縣志景泰二年知縣李素縣丞蕭鳳陽重建櫺星門易以石柱𢎞治十二年知縣王翔鳳重建大成殿萬歴杭州府志嘉靖間知縣廖瑜闢學前路建名宦鄉賢二祠
  國朝順治間知縣戴祚昇重建康熙九年敎諭孫震修文昌閣濬泮池康熙五十八年令張淑郿敎諭謝嗣暉訓導胡徳裕典史顧廷標與闔邑紳衿恊力重建
  射圃在泮池南名宦祠祀陳師錫以下九人鄉賢祠祀吳喜以下九人社學西門外
  於潛縣儒學在金鵞山緑筠軒下 咸淳臨安志學舊在縣南崇寜間遷縣北攀龍坊紹興丙寅令何佾重修嘉泰甲子令胡衛建藏書閣寳慶初方熙重建咸淳五年令李仲熊重修按萬厯府志雲咸淳五年邑人禮部侍郎趙景緯捐貲重建令李仲熊贊成之徳祐間令趙時祝重新之成化杭州府志元至元間主簿李霖按縣志作趙霖重建明倫堂吳度為記二十九年江浙行省叅知政事董搏霄修萬歴杭州府志洪武二年知縣梁誠重建於縣西十年縣丞趙義遷於攀龍坊之右𢎞治十六年知縣嵇鋼重建嘉靖十五年敎諭陳鐸復遷攀龍坊故址二十六年署縣事衛經厯濮傚建青雲樓為外門汪心為記於潛縣志嘉靖二十七年敎諭夏汝礪徙樓於堂北名尊經閣自為記二十八年按察司僉事謝體升移名宦鄉賢祠於廢學基黃珦為記杭州府志萬厯四十一年御史李邦華遷於金鵞山崇禎間知縣金性和遷啟聖祠於西齋故址
  國朝康熙二年敎諭屠夀徴建明倫堂九年知縣趙之
  珩移學基於右王之臯為記
  射圃在明倫堂西名宦祠祀刁璹以下七人鄉賢祠祀章成緬以下六人社學在縣西
  新城縣儒學在縣治東北 咸淳臨安志學在縣東唐長夀中置宋乾道四年修徙學門西面崤峯成化杭州府志紹興中令陸演重建孫清為記萬歴杭州府志乾道中令耿秉紹興五年令劉景修重修錢厚為記慶元六年令唐大本増置學田於柔為記端平間主簿謝㝱生又加繕治自為記元至正末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徐弼重建按嘉靖浙江通志作徐䕫知縣李可立繼成之正統十一年知縣張杲敎諭陳光重建明倫堂景泰元年杲重建廟廡㦸門櫺星門泮池石樑神廚宰牲所三賢祠𢎞治五年知縣林著重建明倫堂嘉靖二年敎諭陳希登新之邑民助建櫺星門㦸門書庫祭器庫三賢祠何瑭為記五年助建東西廡儒學門十七年訓導唐堯儒請於巡按周汝員遷廟學於多福院地吳鼎新城縣遷建儒學記新城為杭下邑洪武十年建學於縣治東偏地隘堂序不足士無弦誦之舍前臨大壑岸善潰築障無已葢百六十年於此矣嘉靖十有七年春訓導唐堯儒以諸生言白於御史吉水周公曰邑中有應毀淫祠曰多福院其地高塏正方以學較之僅五之一茍捐數載防壑之費舉此遷彼不勝大願周公如諸生言亟下諸縣當是時縣乏長吏或沮以浮言訓導乃㑹邑中父老告之故諸父老曰吾有子弟敎之而不為之所敢煩有司請相與經營分役葢僅僅草創而己未幾敎諭曽廷梅至白於侍御應山傅公使經歴朱淵亟往相度凡百役經費務終厥功經厯奉令惟謹議鬻故學地及縣官棄地取其直益以贖刑之金為築作費㑹灊山聶瑩為令以學事為己任於是即浮屠之宮以祠先聖先賢中為四楹東序八楹西序八楹前重門門之南鑿泮池宮左明倫堂四楹東西齋如之前儀門後講堂堂之後尊經閲亦皆四楹其東北隅為啟聖祠又東敬一亭亭之南為射圃亭傍列諸生房凡三十號前竪稟庾官師異館庖湢潔清是役也訓導實倡厥始而聶令克成厥終焉十八年冬十一月落成四十四年郡守毛鋼通判薛璠知縣廖詔増修方亷為記杭州府志崇禎五年知縣吳徴芳遷於縣治東北黃山下
  國朝康熙八年訓導盧懋藴建繪雲亭三十二年敎諭毛士儀四十五年知縣陳騰章五十六年知縣黎陳錫敎諭吳光庭訓導陸廷梴雍正六年知縣羅爌敎諭沈堂訓導徐綸揆相繼重修羅爌改建文昌閣九年沈堂別建新閣祀文昌而以舊閣為尊經閣李清植新城學尊經閣記學之有尊經閣所以儲六籍資講肄也而
  御製聖訓暨欽頒
  御纂諸書咸敬謹藏奉以時宣講俾諸生服習於此為典甚鉅新城縣學明倫堂後舊有閣祀文昌之神而尊經閣獨闕焉雍正七年敎諭沈堂既修學宮復創一閣於學之東偏移祀文昌而以舊文昌閣為尊經閣倚山橫阜聳然傑峙於霄漢之上使聖人之言昭然如日星之麗天所以尊之者至矣射圃在敬一亭西名宦祠祀耿秉劉秉二人鄉賢祠祀許逺以下四人社學在縣東
  昌化縣儒學在縣治東 咸淳臨安志熙寜中建乾道八年令卞圜始増廣淳熙七年令錢孜改卜故饒氏園重建按杭州府志雲學建自唐宋熙寕中建廟而學未建元祐中遷廟於鼓樓外又遷於尉廨西紹興中遷於南門內乾道中令卞圜復遷於熙寜舊基淳熙七年令錢孜始改卜故饒氏毬場園地建廟及學陳居仁為記成化杭州府志元至元庚寅燬惟藏書閣存延祐中達嚕噶齊義徳寜國禮更名尊經閣至正末燬於兵嘉靖浙江通志明初知縣李質重建萬歴杭州府志洪武六年知縣王剛中建堂暨齋舍十年知縣李𡺟拓地重建廟殿併新門廡齋舍正徳十六年知縣王昇重修嘉靖十六年知縣方鋐復新之二十三年知縣塗勲重建昌化縣志嘉靖四十一年署縣事臨安縣丞李朝陽徙建明倫堂於文廟後華文甫為記杭州府志隆慶五年知縣周易重修王文科為記萬厯十七年知縣周洛都重修陶懋欽為記三十八年國子生陳灼重建廟學
  國朝康熙十六年知縣周頌孫建騰蛟起鳳二坊射圃在學西名宦祠祀趙希以下七人鄉賢祠祀陳斗龍以下五人社學二所一在下余村一在府館西
  浙江通志卷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浙江通志卷二十六
  學校
  嘉興府
  嘉興府儒學在府治西北 𢎞治嘉興府志舊有廟在天星湖上唐開元二十七年建廟後有學室宋太平興國二年錢氏納土知州安徳裕立學祥符二年知州耿肱移於望雲門內西偏崇寜元年知州錢遹改建至元嘉禾志建炎兵火移於州治東即故禮賔館為之紹興壬戍知州方滋於通越門內立學張嵲重建嘉興府儒學記紹興壬戍右奉議郎直秘閣知州方滋言郡學簡陋前臨河渠旁迫治所喧囂混淆大失古人處士於燕閒之義請更諸舊基以詔令從事四月壬午上尚書省禮部以為宜下其事於州乃審曲面勢計間楹量功庸慮財用練日庀事作殿於前築堂於後齋宿有所絃誦有舍歩橺周垣門庖湢浴莫不備具先是學無典籍乃市書於四方貯之以庫而謹其出內為屋凡七十冇三間以六月乙亥始事以十月庚申告成邦士大夫郡儒逰士耆稚畢㑹仰瞻歎息咸多太守之義𢎞治嘉興府志淳熙四年知州呂正已建御書閣嘉定十一年知軍府岳珂改建廟學經營未就十三年知軍府鄭定落成袁燮為記紹定二年知軍府莫叔益重建觀頤堂黃夢高為記端平二年知軍府趙與𢤉建御書閣寳祐丁巳郡守謝堂闢大門疏潢池創講堂改建觀頤堂於東張鎮為記元至元丙戍陳紹在徐碩等改御書閣曰尊經閣徐碩為記大徳三年總管辛仲寳重建廟學十一年敎授孔演學正趙由漳學録沈徳華嗣葺牟巘為記至順二年達嚕噶齊巴扎崇建大成殿㦸門兩廡張采為記嘉興府圖記至正二十三年知府陳宗義闢地重修徐一夔為記𢎞治嘉興府志明洪武二十七年參議李文華重建明倫堂於舊基宣徳間巡撫大理卿胡槩重修建四齋正統二年知府黃懋購地移建明倫堂號房饌堂射圃按陳循記內作正統九年嘉靖浙江通志成化十八年知府徐霖増建學舍萬歴嘉興府志嘉靖二十七年郡守趙瀛大加修治嘉興府志萬歴初知府李橡三十九年知府吳國仕崇禎十三年訓導吳祖稷重修
  國朝順治十三年郡守史載修譚貞黙為記康熙十六年知府盧崇興敎授姜廷櫸重建明倫堂啟聖祠姜廷櫸為記十七年訓導范光燮重建饌堂五十五年知府吳永芳重修次年移名宦鄉賢祠於㦸門西建文昌閣於學東
  射圃在文廟西名官祠祀高史君以下七十六人鄉賢祠祀陸贄以下二百三十人
  宣公書院在府治北 明一統志元至正間建劉基宣公書院碑嘉興郡學舊有宣公祠其詳見於呂公祖謙之記而郡城之東鴛湖上又有宣公書院其地有橋曰宣公橋故老相傳宣公實生於此故於此立祠以祀公至宋景定癸亥始以祠堂為書院丙子之嵗書院延燎於兵而公像故存衆白郡迎於太初堂因以堂為書院大徳九年濟南趙魯為山長病其簡陋始改作之其詳見於牟公巘之記自是城東故址遂廢為墟泰定中有僧以賄請佃而建庵焉後至元二年庵災地復於書院是嵗六月其僧復創庵如故山長雖爭之弗能得也至正十四年宣徽院判海岱劉公貞為嘉興路總管至則首治學校之闕欲新之而地隘弗稱乃用推官方君道壑言命所司督其僧撤庵歸地復建書院其中為先聖廟兩廡儀門東西禮亭櫺星之門具焉其西為宣公祠祠西為室東鄉以祀郡之賢其外為三門廟東為講堂其前軒仍舊扁曰仁義之堂以藏宣公奏議謂其言無非仁義也西齋以延師敎弟子又増買蕩地若干畝以益稟膳庖㕑倉溷各得其所將成而公改除海道萬戶於是以屬之方君方君力贊成之經始於至正十四年四月竣事於十五年二月明大理卿胡槩知府黃懋皆重修
  仁文書院在三墖東 嘉興府志萬歴中推官曹光徳建久圮
  鴛湖書院在郡學東 嘉興府志康熙五十八年郡守吳永芳建
  嘉興縣儒學在縣治東 至元嘉禾志舊有廟在縣西北後廢附於州學縣學址更為郡社壝宋咸淳五年令張抃以西城舊驛舍為縣學梅應發為記嘉興府圖記元至正間縣尹陳伯顔新之陳達為記𢎞治嘉興府志明洪武六年重修陳世昌為記宣徳二年廵撫胡槩命知府齊政知縣趙良大建禮殿明倫堂改建櫺星門正統十一年知府黃懋復廣民居増號房官舍嘉靖浙江通志嘉靖十四年徙今所姚淶遷建嘉興縣儒學記學僻在城西規模隘陋侍御張景按涖是邦有司言易以興聖寺公亟命行之時大叅洪主方僉憲焦伯升胥贊其役督學徐子升相與成之檄郡守鄭南金邑令黃獻可身綜厥事乃改寺殿為文廟殿左右為兩廡即其重門為㦸門其外門為櫺星門遷明倫堂於廟之東鑿堂前地為池遙與天星湖相映建尊經閣於池東南池左右為東西二齋廟之後堂仍而葺之為啟聖祠堂之後新建敬一亭經始於乙未之冬落成於丙申之春萬歴嘉興府志嘉靖三十三年明倫堂毀知府劉慤新之嘉興府志萬歴二十四年令陳儒新大成殿許應逵為記崇禎十一年明倫堂毀令羅炌重建並修大成殿兩廡儀門十三年訓導孫肇元起聯奎樓廣學前道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縣張厥修修廟廡㦸門康熙六年知縣金鏞改修明倫堂儀門十三年知縣梁沖霄修啟聖祠儀門二十一年知縣何誌重修明倫堂聯奎樓四十四年知縣陳大宏修大成殿未完五十四年知縣徐岱成之徐鳳池為記五十六年徐岱修明倫堂
  射圃 名宦祠附府學鄉賢祠附府學社學五所一在東津四在各鎮
  秀水縣儒學在縣治東 𢎞治嘉興府志明宣徳五年吏部員外郎李亨闢基七年戶部侍郎成均命同知孟迪建明倫堂及後堂明年復建大成殿暨兩廡二齋櫺星㦸門萬歴秀水縣志正統十年知府黃懋増建文昌祠及號舍景泰二年知府舒敬造膳堂庖湢舍三年僉事陳永造櫺星門觀徳亭五年知縣童暉立射圃嘉興府志天順四年知縣莊徹易櫺星門以石重新兩廡明倫堂膳堂二齋建退居舍林文為記萬歴嘉興府志成化十九年知府徐霖闢學之東建鳴陽門嘉靖戊申知府趙瀛浚河閼廓侵地萬厯二十四年知縣李培建尊經閣陳懿典為記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賈曽康熙四年巡道上官鑑十二年知縣李見龍敎諭李文華先後葺建康熙十七年訓導袁日華復正誼齋十九年敎諭范正輅修四十一年布政使趙申喬檄知縣於勛重建明倫堂姜橚杜臻為記五十三年知縣吳楷芝重建啟聖祠五十六年知府吳永芳知縣丁兆啟重建大成殿兩廡櫺星門射圃在學南名宦祠附府學鄉賢祠附府學社學五所一在北營四在各鎮聞湖書院在聞家湖 秀水縣志明嘉靖中叅議沈謐構以祀王陽明
  嘉善縣儒學在縣治西 𢎞治嘉興府志明宣徳五年始立學基知府齊政募邑民陸坦建大成殿黃澤新建嘉善縣儒學記宣徳庚戍春大理卿胡公廵撫東南以嘉興府地廣民衆賦稅浩繁釐其地別立縣治分理焉遂聞於朝許之曰嘉善凡新邑制度所宜有者咸創置如式乃以學校在所當先因區畫廟學位於邑之西姑就王益來典敎事謀諸邑之令佐始構明倫堂而禮殿廡齋尚缺又明年莆田林勤分敎來茲四顧榛蔓惟巋然一堂大懼弗稱適知府齊政至邑勤以書白之政念工鉅費繁不欲徴諸細民也邑之巨姓曰陸坦者慨然捐白金三百有竒市材陶甓鳩力僝功而禮殿是營其崇四十六尺修如崇而殺其八廣如崇而加其七經始於是年九月落成於次年四月匠師工傭則有司給其直人喜其成而不知其勞也正統六年知縣李遜建後堂成化八年同知楊冠募富民建明倫堂及兩齋後堂萬歴嘉興府志成化十九年知縣江貴新門廡㕑庫饌堂號舍萬歴嘉善縣志𢎞治九年知縣吳傑訓導王緒増葺嘉興府志𢎞治十一年知縣劉子厲縣丞潘瑜先後増號舍及神㕑牲房程楷為記
  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莫大勲敎諭任雲蛟増修三十六年學使鄭開極檄知縣徐現麟修五十三年邑人錢煐五十八年知縣孫錦修
  射圃在明倫堂西名宦祠祀洪皓以下一十八人鄉賢祠祀陸䞇以下五十七人社學六所一在思賢書院一在慈雲寺四在各鎮
  戴氏義塾在郡城東北黃溍戴氏義塾記嘉興郡城東北六十里曰白牛鎮居人數百家為其鄉之望者曰暘谷處士戴氏患鎮學之弗立而後生小子無所受敎規創義塾以私淑乎里人有志未遂而沒後二十年其子曰光逺字君實始因其經畫之素度地於鎮東若干歩廣袤可二十畝而贏程土物畧基址考正面勢召匠簡材揆日興作先聖先師之殿峙其中論堂踞其後齋廬翼其旁䆳廡穹門下至庖湢庫庾直舍之屬為屋總四十有五間圖史之藏什器之須纖悉畢備周以繚垣環以幽篁佳木花徑成蹊而瀦其流泉為芰荷菰蒲之區又十畝不啻起至正六年八月訖七年十月告成八年春二月乃延儒師招來學用仲丁行舍菜之禮退即講席俾序進而請業焉四齋職敎者各一人生員恆百五十人割上腴之田五百畝以贍之既成前人之志又將有以昭示後人而圖其永久於是慈谿黃伯成以高文宿徳主領敎事伻來求予記之予聞昔人有言惠有術也養有道也惠不在豐而在乎不費養不在大而在乎不窮戴氏父子其深知夫惠之之術養之之道乎古者五家為比比五為閭門側之堂為塾大夫士年老不仕者為左右師而閭中之子弟學焉今之義塾猶其遺意若夫屋室之多則不止於門側之兩堂學徒之盛則不止於閭中之子弟是皆非古之所有其為恵也豐矣古者歩百為畝為一夫之私田今俾以田五百畝則十家之産也而況今一畝為歩至二百四十則又不止十家之産而已是則出於古之所無其為養也大矣天之生人也莫不賦以仁義禮智之性因其根心者使之尊師取友而日趨於善逮夫深造自得皆其本然之固有初非損於此而益於彼斯不亦惠而不費乎物之聚也有數而其用也易耗雖封君之富欲以萬鐘為子弟之養尚恐廩人之粟有時而弗繼今乃使之因地之利嵗取之而弗竭利於今者有以施及於後斯不亦養而不窮乎葢設敎必有先後次第此特導以㓜學之節而養其良知之本雲爾他日而以俊選論於鄉以賢能登於天府授之以政將見利澤之加於人為惠益豐為養益大戴氏父子之功奚獨善於一鄉而止乎按郡乗宋名臣陳公舜俞其地人也舉進士應制科皆在前列以山隂宰召試館職不就而上書力詆青苖法忤執政意謫為監當官公以直道自信無所回撓每跨犢往來山中自號白牛居士遂以名其故里諸生息斯㳺斯仰企前修儀刑未逺誠有所感慕而興起安知無如公者生於其間戴氏父子且與之同不朽矣
  陸氏義塾在汾湖 嘉興府圖記宣徳中陸垣建曽鶴齡記
  思賢書院在縣治東 萬歴嘉興府志正徳間縣丞倪璣建
  鶴湖書院在北門外 舊浙江通志明崇禎中知縣李陳王建
  海鹽縣儒學在縣治西南 至元嘉禾志舊在縣東宋太平興國中主簿攝縣事石知一建景徳二年令翁緯移縣南重建嘉祐八年令褚珵立學於東南自為記紹興十五年令徐光實新之李正民為記乾道二年令劉銓遷於縣南淳熙十五年邑丞李直養新廊廡紹熙元年李自丞遷令修大成殿立小學置書籍祭服嘉靖浙江通志元元貞五年陞州學知州趙孟貫徙今所陳旅為記至元元年知州陳某作大成樂黃溍海鹽州新作大成樂記古之釋奠折爼升觴而已其為禮也略故其用樂之始莫得而詳記曰凡釋奠者必有合也説者或以合為合樂然則釋奠之有樂其出於古歟若其音節器數則自漢儒未嘗言之前史所載元嘉之六佾特施於太學開元之宮懸僅設於兩京政和造雅樂名大晟始頒行於天下而紹興著令郡邑釋奠其樂三成葢至是而州縣學有事於先聖先師無不用樂者矣國家有因有革存其聲音物器之舊而變其稱號以新一代之觀聽其所謂大成樂是也海鹽昔為縣時既立學而廟祀孔子逮版圖入職方朝廷以其地大人夥易縣為州而廟學之制猶循其故禮具而樂缺有司以吏議所不責久置不講至元元年夏四月陳侯某來知是州首務興舉學政問其籍則為士者百家為田者萬畝問其春秋之事則有牲幣而無樂侯為之惕然與僚佐諸儒共圖之僉言儀真有周君者善樂事老而不仕寓跡於雲間欲正雅樂非君不可侯即俾持書幣迎致焉君曰樂以導和不和不足為樂僕觀江淮間所用樂雜出於伶人賤工之手器不中法音不中律左右高下參差混淆惡足以致和哉茍徒損厚費而飾虛文僕弗為也侯曰作樂以和神惟君言是聽君乃為考其數度齊量範金為鐘而協以古律管彼此適均吹其律而鐘自應至於琴瑟亦悉自製惟笙磬之屬擇善工使受指畫而為之集諸生三十有二人敎之肄習而以明年春二月上丁合奏焉在列者無不欣豫於是敎授陳陽翁以狀來屬予書於麗牲之石用垂永久葢古之設敎莫重於樂非止用於釋奠也侯之於樂不但欲辨其鏗鏘又必求通其義者相與討論之可不謂知所本乎諸君子從侯修其時事周旋升降於堂序之間必有聞其樂知其徳而鼔舞於鳶飛魚躍之下者矣是舉也有功於敎其道甚大非徒備其闕典而已可無書乎明復為縣學𢎞治嘉興府志正統十二年知縣曽昌建神㕑牲房萬歴嘉興府志景泰四年敎諭王恭改建門樓於東南海鹽縣圖經明倫堂成化中知府楊繼宗重建張寜為記𢎞治海鹽縣志成化十二年知縣徐樸重建大門嘉興府圖記嘉靖辛卯知縣夏浚新之嘉興府志萬厯五年知縣饒廷錫建㑹講堂天啟初知縣樊維城修
  射圃在櫺星門東南名宦祠祀李諤以下二十五人鄉賢祠祀干寳以下六十九人社學在縣治東
  馮氏義塾在縣治東徐一夔馮氏義塾記海鹽縣治之東十有八里地曰砂腰實斥鹵之處馮氏世居焉大厯中有號梅軒處士者病其鄉閭無講學之地創為閭塾殿堂齋廡如學校而以田百畝入於塾擇勤敏者掌之以其所入延士之有學行者為塾師使馮氏與其鄰里之子弟入學於塾且給之餐後至元初知州事趙侯孟貫義之署為馮氏義塾至正初塾燬於兵其子更作之而禮殿未備㑹官府計田以賦而塾有田不能獨貸其長孫椿集其諸弟議曰塾之設吾祖義事也使田以塾用而充賦則塾無所入而已成之規隳矣吾共以家田所入當塾田之所輸則塾可存諸弟韙之椿且將與弟完塾之所未備以畢其初之志繼自今瀕海之土俗有慈讓之風人有君子之行有以見義塾之化底於成矣
  石門縣儒學在萬嵗橋東 至元嘉禾志宋元豐八年令吳伯舉始創縣學於縣南運河之西岸沈括崇徳縣新建儒學記崇徳居山澤之介孔道四出戰國之時闔閭句踐嘗大戰於檇李禦兒之間裂其地而守之至今墟壠綱絡稻蟹之利轉徙數州元豐八年栝蒼吳君伯舉為是邑也始為築宮廟以祀孔子褧學者擇經師而敎之以義理行能不茍使之為文章誦習務中有司之程而已培高為堂燕有二室繚以環廬豐約稱事四方聞令賢皆來學惟恐在後崇徳為逺邑縣令為小官興材賦工動觸吏禁非篤誠自信強有才者不能任也此其成就之難又未若持之之難也僨犀象為鴻鵠之器非深山大谷則無以養其材執規矩而求之者不視其材視所養則躭躭之室執規矩者所視也養之以先王之所待以興者而不徒循其末跡則其為役也不為茍羙矣嘉靖浙江通志紹興間令黃楊徙河東元至正間知州王雍徙今所正徳崇徳志明洪武六年知縣田慶元重建𢎞治嘉興府志天順八年知縣郁倫修成化庚寅知縣王輿重建明倫堂𢎞治辛亥知縣吳浚重建大成殿萬歴崇徳縣志隆慶初朱令潤萬厯丙子蔡令貴己卯陳令履戊戍陳令允堅修嘉興府志崇禎十七年知縣解學周敎諭孫肇元重建明倫堂
  國朝順治十二年署縣通判韓範敎諭周有亮重建大成殿谷應泰為記康熙二年敎諭陳祖法重建尊經閣雍正元年知縣王以和修櫺星門六年知縣李廷鑄重修明倫堂尊經閣及儒學大門
  射圃在尊經閣東南名宦祠祀吳伯舉以下八人鄉賢祠祀趙汝能以下三十人社學在縣東
  傳貽書院在縣治東北 續文獻通考宋儒輔廣讀書之所後人立書院以祀焉文及翁傳貽書院記朱文公受學於延平門人遍天下中更偽禁磨湼而不磷緇者絶無而僅有於時潛菴輔公獨立不懼自祠官報罷歸𨼆語溪題讀書之堂曰傳貽蓋將以傳之先儒貽之後學為己任著書滿家至今語溪之人薰其徳而善良不知其幾祠而奉之屍而祝之宜也崇徳縣大夫家之柄以元祐同門元符上書故家著閲詩禮及見典刑洋洋輿誦挺挺柤風簿書期㑹整暇之餘思所以彰善癉惡表厥宅里樹之風聲此傳貽書堂所由建也堂成移書謁記敢拜手稽首對揚我朝道學源流之盛以諗同志庶學者於善惡之幾正邪之別義利之判人心道心之危微天理人慾之消長知決擇而定趨向焉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豈曰小補之哉若夫講席堂規書糧工築創造嵗月詳記備載則有司存春秋之法常事不書賢者識其大者而已
  白社書院在石人涇 舊浙江通志衛富益敎授講學處久圮
  平湖縣儒學在縣治東瀕當湖 𢎞治嘉興府志宣徳五年立縣吏部員外郎李亨肇建講堂後四年縣丞孫華建大成殿兩廡溫純始建平湖縣廟學記縣有學而建大成殿則自縣人陸廸功珪始廸功故以博學孝友聞景㤗中施榖種施捾瘞餓夫千詔授廸功郎故稱廸功雲初建縣㑹時詘力不及廟學廸功曰范文正公以其宅為吳學吾與以資豐後人寜佐公家急於是捐資構大成殿又同縣人沈昊佐建學宮廟學工甫訖縣令酹酒仰天為陸沈祝願世世簪紱不絶已而果然景泰二年知府舒敬重造膳堂庖湢三年僉事陳承重造櫺星門五年知縣童暉立射圃天順六年知縣張寜建明倫堂兩齋儀門成化十年知縣郝文傑新之癸卯御史劉魁買地以拓門境天啟平湖縣志𢎞治辛亥敎諭林光構靜觀亭萬歴嘉興府志嘉靖三十二年敎諭韋鑾建魁星樓三十九年知縣陳一謙建學倉四十二年知縣顧廷對増門廡建龍唫閣嘉興府志萬厯間一燬於火再傾於風知縣劉士瑗江寰黃熖先後修葺崇禎初颶風復作文廟兩廡圯知縣頼垓吳春枝相繼建修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縣朱之翰金鍜相繼修康熙十六年紳士重建啟聖祠築圍牆陸光旭獨成禮殿二十五年知縣陳時夏朱維熊紳士陸洽原等重建明倫堂龍唫閣修大成殿陸葇為記三十八年知縣王瑋修五十九年知縣林緒光紳士胡瞻等濬泮池圍以石欄雍正六年舉人徐上法貢生張逢年倡始攝縣白環署縣方以㳟敎諭趙瀚葉邵訓導余汝鼐紳士陸奎勲等重建廟學陸奎勲為記
  射圃在南門外名宦祠祀梅清以下二十四人鄉賢祠祀魯文諡以下一百六人社學在學西
  崇文書院即報功祠 舊浙江通志明嘉靖中知縣陳一謙立久圮
  介菴書院在縣治東 嘉興府志總督胡宗憲為陸淞建
  天心書院 舊浙江通志為陸氏義塾莫如忠記栢林書屋 平湖縣廟學志雍正六年邑人胡紹泉俞錫齡張建寅沈方蕙醵造為㑹課公所
  桐鄉縣儒學在縣治東北 𢎞治嘉興府志宣徳五年大理卿胡槩守齊政得邑民徐進居為學基七年知縣趙中肇建明倫堂正統二年知縣范宣繼建大成殿兩廡神廚神庫文昌祠繼知縣田玉建㦸門櫺星門齋舍倉厫闢射圃嘉靖浙江通志天順間知縣張泰修李賢為記𢎞治嘉興府志天順四年縣丞鄧玭建饌堂觀徳亭成化七年叅議劉潺僉事周正方縣令李經晝撤而新之夏時正為記嘉興府志正徳九年知縣任洛重建明倫堂萬歴嘉興府志嘉靖四十二年義民沈瓚建尊經閣知縣曽士彥建文昌祠文奎閣嘉興府志萬厯五年知縣蔡時鼎重新明倫堂九年知縣高梅敎諭李九標重新廟廡九標重建文昌祠茅坤為記二十三年知縣陸枝重新廟學
  國朝康熙六年敎諭閔圻申重建明倫堂十五年知縣徐秉元敎諭馮勸修殿廡十九年訓導吳賓文重建啟聖祠二十年知縣何金藺重建名宦祠三十四年知縣郭金湯重修殿廡建二坊五十六年邑人金學渭修名宦鄉賢祠
  射圃在奎光樓後名宦祠祀黃幹以下一十九人鄉賢祠祀徐綱以下二十二人社學三所一在西門外一在玉溪鎮東一在興徳橋東
  正心書院在惠雲寺西南 嘉興府志崇禎十四年建義學在縣治東寅賓館舊址 雍正九年知縣陳大慶建湖州府
  湖州府儒學在府治東北 𢎞治湖州府志唐前在子城內武徳中李孝㳟築羅城徙廟霅溪之南而學附焉嘉靖浙江通志宋寳元二年知州滕宗諒請於朝改建於州治西賜名州學賜田五百畝以贍生徒延安定胡瑗主敎事作堂規五等分經義治事等十八齋齋規亦五等於時湖學之盛聞四方詔取其法行之太學張方平新建湖州學記寳元二年尚書祠部員外郎滕君守吳興邵始至見吏民問疾苦披圖考俗顧謂僚屬曰四代之學起於黨遂漢氏繼周而王懲秦之敗稍復尊用儒術東都中興儒雅寖隆公卿大臣咸門有諸生橫經受業三分多難文獻不足唐雖禮典甚講葢文具而實喪是以後王研窮理要終莫致於三代者所以化民成俗之道育材官人之法隳其根本也惟我治朝庠序且遍諸郡矧吳興南國之奧有佳山水發為秀人而學校不建豈布宣王家風敎之意歟僚屬曰唯相與輸金建學十二月考景營基鳩材類工且以命敎請於上越明年夏四月勅書先至錫名州學賜田五夫六月新學成復立小學於東南隅童子離經肄簡諒者聚焉凡為屋百有二十楹既釁器用幣釋菜成禮客有興於座曰羙哉學也若稽田既勤敷菑在所播植惟學敏厥修念終始在其所志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舉而可以成天下之務斯得謂之志矣若其拘文牽義誦焉而不通其變習焉而不達於用此士之大患也能開達學者之志慮使廣大深實知道之所以為用茲可以為師矣彼先王之糟粕後世且得其味而嘗諸苟知道之所用何學而非道者茲可以為學矣士充其業上使其器則致理之本不在學校乎元末學燬偽左丞潘允明改建今所萬歴湖州府志明洪武初知府張宗敏顧惟徳仍元舊製成之楊雲為記十二年知府談士竒闢射圃童冀為記永樂十三年知府何興修方安為記景泰二年知府程道興重修建石橋於泮池楊翥為記天順三年知府岳濬復修魏驥為記成化十一年知府勞鉞復大修商輅為記𢎞治三年知府王珣増飾王㒜為記十三年知府鄭宏重修嘉靖六年知府萬雲鵬建尊經閣袁袠為記十三年知府陳纘濬泮池移儀門陳霆為記二十年知府張鐸重修改闢射圃二十六年通判湯世賢拓地櫺星門外築垣三十五年知府徐洛重修唐樞為記四十年知府張邦彥復修隆慶五年知府栗祁復大修
  射圃在尊經閣後名宦祠祀孔愉以下二十七人鄉賢祠祀沈勁以下三十人
  安定書院在府治西北 𢎞治湖州府志淳祐五年知州蔡節即城西建元至元間為寺僧所據延祐中湖州路總管郝鑑復之舊有夫子燕居元統三年山長張蔚修廣之富珠哩翀安定書院夫子燕居碑銘元統三年湖州安定書院山長張蔚以夫子燕居堂室陋陿率儒衆鳩工徒徙居而北堂隆序拱増壯曩昔翀聞宋安定先生以蘇湖敎授師太學其志務在洗滌賈藝干利之習復先王之舊其敎卓然有造士風天下宗之英才育焉與泰山孫明復徂徠石守道皆有師道學者稱曰三先生程明道兄弟之所傳雖自濂溪來伊川逰太學聞三先生之敎遂厭科舉知其傳之正也先生家泰州望安定敎湖學久卒𦵏烏程今郡縣書院猶古黨術之庠序也學者報本必祀先聖先師聖尊而師親師必鄉賢於泰於湖皆築書院泰先生父母之鄉湖其桐鄉歟翀嘗叅位辟雍蔚國子生也既為序之敢附雅頌明聖朝之治正吳越之風辭曰維山有松可㫁可度維水有藻可採可芼由宮而門由堂而室柱礎桓桓籩豆秩秩瞻仰先聖申申夭夭顔説曽唯天朗日照繼是孰先孫思鄒孟以俟後學其傳者正安定生世千古寥寥濬導洙泗於霅於苕貞我皇元覆幬持載敎澤四充滋溢光大太湖之府安吉之鄉流風遺韻古今洋洋弓長氏蔚鼔舞士衆義順事宜崇此梁棟材以資世學以育材繩繩繼繼用鑑靈臺明宣徳初都御史胡槩撫浙即故址重建周述為記𢎞治四年知府王珣重修湖州府志正徳四年知府耿明購集遺書置祀田邵鋭為記隆慶五年知府栗祁重修
  一菴書院在府治東北 萬歴湖州府志嘉靖四十一年御史張科行知府張邦彥建
  烏程縣儒學在縣治東 𢎞治湖州府志宋崇寜中附於州學元至元三年縣丞宋文懿得縣治東丞㕔故址創建程郇為記至正十二年燬於兵惟存禮殿十三年達嚕噶齊烏納格齊建尊經閣明倫堂旁置二齋明洪武初主簿鄭耕巖知縣孫宏敬相繼建萬歴湖州府志宣徳間知縣宋彬伐石為櫺星門嘉靖浙江通志正統元年敎諭嚴安理建明倫堂周忱烏程縣學新建明倫堂記天下郡縣學宮之制必有論堂居禮殿之後名曰明倫葢以為師弟子講貫授受之所而詩書禮樂之文必於是而肄也湖之屬邑曰烏程其學在縣治東自宋建創有禮殿而無論堂師弟子講習假寓於尊經閣之下地既湫隘而又壓以重屋鬰塞而不舒因陋就簡厯數百年未有能改作之者宣徳八年秋敎諭嚴君安理始至度地於閣之後得若干尺絜其方廣計可移閣於後易其故址以為堂不干於竂寀不取於生徒首探已槖市材以為倡邑之士人各以資來助遂筮日於是年正月閣既遷矣乃築土於故址増其崇三尺而構堂於其上堂之後復為川堂以達於閣嚴君躬督其役妻孥執㸑以食工匠郡邑長貳閔其勤且篤咸相佽助越四月告成規模壯偉輪煥炳耀來逰之士有雲飛川泳之樂夫烏程為安定先生過化之地典敎之官非經義治事兼盡其長者不足以著稱於此嚴君自永樂間以明經舉進士優游胄監積有年嵗其經義之優長余固知之矣今於茲堂之創又足以見其治事之方他日升進葢未可量故為之記成化十四年知縣魏琮遷今所陳音為記萬歴湖州府志𢎞治間知府王珣張曰瑚各修治正徳十一年知縣陶益増葺之趙璜為記嘉靖四年知縣鄔紳移學門濬泮池九年知縣戴嘉猷開泮池之水前通文廟十三年知縣錢學建尊經閣立名宦鄉賢二祠闢射圃十九年敎諭卓邦清培明倫堂址二十五年通判湯世賢知縣朱曰藩建文廟並櫺星門三十二年知縣張冕大修之唐樞為記四十年知縣荊文炤重修崇禎烏程縣志萬厯十六年知縣楊應聘重修加廣明倫堂基范應期為記三十四年知縣陳經正大修四十七年知縣徐遵宗修天啟四年知縣馬思理修六年明倫堂圮又新之崇禎五年知縣王夢鼐九年知縣劉沂春修
  國朝康熙十一年敎諭龔瑛十四年敎諭童楷相繼修射圃在學儀門外名宦祠附府學鄉賢祠附府學社學八所在城三在鄉五
  保滋書院在射圃南 舊浙江通志明崇禎間建
  歸安縣儒學在縣治東南 𢎞治湖州府志宋附於州學元泰定乙丑縣丞旺扎勒布哈始遷於今處鄧文原歸安縣新建儒學記自宋寳元間安定先生以經學為師由是東南諸郡知有仁義禮樂之敎其後郡縣皆立學太學亦取以為法故湖學之盛最於他郡郡之倚郭縣曰歸安猶未建學附於郡學東偏泰定甲子南陽旺扎勒布哈擢進士第明年來丞茲邑顧瞻興慨遂首出已俸買地縣治之東陬溪山迴互面勢敞爽宜為學者藏修息游之所於是剪夷榛翳經度廟址為殿咸中儀式講肄有堂居處冇舍重門修廡中外具備肇始於三年四月越一年閏月舍菜以落之又置腴田造祭器以圖維永久士歡然曰學校風化所先知建學斯得為政之本矣至正庚寅尹魏信増兩齋洪武三年知縣江漢倬置射圃五年知縣羅至剛重建櫺星門闢㦸門造兩齋饌堂移學門於東買地以拓射圃洪武十年知縣陳良増櫺星門為三嘉靖浙江通志景泰元年敎諭況暹修萬歴湖州府志𢎞治四年知府王珣徙櫺星學門於河之南嘉靖十年知縣劉塾建尊經閣名宦鄉賢二祠十四年知縣張烜建石橋五濬門內河甃以石施儒為記隆慶六年知縣鄭鋭修葺
  國朝康熙八年知縣陳廷簡重建明倫堂姚延啟嚴我斯皆有記
  十一年重建啟聖祠
  射圃在學門外名宦祠祀戴顒以下五人鄉賢祠祀孟宗政以下一十四人社學三所一在歸安界一在崇新界一在報恩寺
  長春書院在縣治西 宋淳熙中宣敎郎朱弁建朱子顔其額寳祐間朱子曽孫潛任烏程令修之其元孫萬翁遂家焉明嘉靖間重修唐樞重修長春書院記歸安竹溪去城三十里溪水清逺宋紹興中通問副使直秘閣朱公流寓居此公為考亭朱子從祖朱子自浙東來訪士大夫從逰講學因建書院以世居婺源黃墩之長春鄉顔曰長春亦猶廬山之有濓溪不忘所自也厥後朱子之孫潛任烏程令増設齋宇嵗久傾圮再修於其後人松泉復修於愛蘭今年春予友雙橋昆弟又重修之而令予為之記考書院之設由宋迄今日以寖廣然宋以明道講學而近世則惟逐聲譽立異同弄筆墨而徼利達而已獨朱氏長春書院猶能奉前人之家法規矩而爼豆之雖其鄉鄰族黨有遺風焉葢書院則一而源流之異如此則先賢之澤長矣雙橋昆季忠孝友睦克繼其世其鳩工庀材手足為瘁觀其事足以知其志矣嘉靖壬子仲秋記崇禎間裔孫刑部主事朱懐幹増建兩廡
  國朝康熙四十年知府陳一夔重修
  長興縣儒學在縣治西 嘉靖浙江通志舊在縣東宋寳元間令林槩建紹興間令黃偉徙太平橋𢎞治湖州府志淳熙二年趙師復重修其後林大中趙彥洸李樞復大其規模紹定庚寅知縣史岩之増學租壬辰知縣趙汝譢重修建御書閣元至正十年達嚕噶齊哈喇哈達重建大成殿明倫堂兩廡兩齋萬歴湖州府志明洪武初知縣蕭洵重建廟廡二齋𢎞治間知縣徐浤重修嘉靖浙江通志嘉靖十年推官王濓徙今所姚一元為記長興縣志嘉靖三十七年知縣王扆置學田隆慶八年知縣顧其志重修徐中行長興縣重修儒學記隆慶五年令吳中顧君下車謁廟歎曰余子游之鄉人也將弦歌於斯邑顧宮牆有闕狀何以稱長上乃修學宮屬尉董之先師殿廡啟聖諸祠齋居神庫肅肅如也明倫堂尊經閣號舍庖湢重門坊屏秩秩如也繚以周垣飾以丹堊綜理甚具舍菜告成冠帶縉紳圜而觀之天目居南桐汭在西東北涯以太湖三箬罨畫流經泮宮之前宮牆煥於其間雖山川藴藉如故而其秀發於文人者心志耳目作新不倦也萬厯二十四年知縣劉一臨重修三十一年知縣熊明遇重修創觀徳堂甲秀閣崇禎初知縣向鼎十年知縣吳鍾巒重修
  國朝順治九年知縣劉邦貴敎諭李𢎞名康熙十一年
  知縣韓應恆敎諭張佩綸各重修
  射圃在明倫堂西名宦祠祀耿炳文以下九人鄉賢祠祀陸龜䝉以下七十一人社學二所俱在縣南
  東湖書院在縣治東北二十五里 續文獻通考元邑人蔣必勝創詔賜額名
  講徳書院在承恩門內 長興縣志嘉靖三十七年知縣黃扆建
  養正書院在長安門內 長興縣志明大司寇顧應祥建延師訓邑中童稚
  箬溪書院在金蓮墖院之右 長興縣志萬厯三十四年知縣熊明遇建
  松水社堂在金蓮墖前 長興縣志明熊明遇建霞舟書院在箬溪書院右 長興縣志明邑諸生為令吳鍾巒建吳頗右文學諸生以時執經問字其中
  徳清縣儒學在縣治東 𢎞治湖州府志宋大中祥符庚戍令劉洞創於縣之西南隅明道壬申令竇充與邑人沈當徙建於尉㕔之左紹興癸丑令楊錟重修沈與求重修徳清孔子廟碑子少時嘗聞諸長老言吾邑初脫五季之亂人樂更生敦樸力穡未知學也大中祥符間予從祖書記始以儒學中進士甲科名稱藉甚鄉黨榮之邑之子弟遂風勸於學其後正議大夫盧公父子踵取名第翺翔要途而學者日寖以盛故有孔子廟基下制狹既不足以揭䖍妥靈而衿佩野逸弗克羣處迨明道壬申河南竇充來是邑以為餘不溪來自天目之山注於邑之東南兩山挾之秀氣橫出宜益有縉紳之祥乃作今廟高明亢爽非復舊比而文雅之士班班出焉迄今百有三年而牆屋頽圮草茀於堂廟貌雖存丹青缺落使人喟然有寜不嗣音之嘆太末鄭如幾隠居溪隂率邑子沈良能相與告於邑令楊錟及境內之士大夫士大夫悉勸趨之爭出緡錢以佐其費乃盡撤而一新之視昔有加焉經始於紹興癸丑之仲冬越明年春上丁行釋奠之禮落成焉是日也予兄次律攝衣升堂談春秋大㫖凡邑之士大夫濟濟在列咸有肅容邑令請予文以記乃為書其本末而系之以詩曰餘不之源來自天目注之兩崖其勢若東惟邑東南山縈水洑始建廟宮茲焉考卜士也來逰文風載郁更時搶攘園蔬是鞠豈其山川秀氣回復厥有吾徒輸金委粟載新棟楹工靡程督有神司之不疾而速揭揭元聖端冕袞服羣公從之祀事孔肅嗟我令尹崇化表俗曰興自躬往繼前躅勉我士子荒怠則辱惟以嗣音豈惟干祿祥源洋洋庶來其續嘉定丙子知縣黃耕益學田淳熙三年知縣趙汝巋大加興繕嘉靖浙江通志正統六年知縣王敬徙今所胡濙徳清縣重建儒學記徳清縣儒學舊在縣治之南嵗久頽圮正統六年毘陵王敬來作令下車之初釋菜廟庭徘徊周覽謂其雜處市㕓非育才之地退而謀諸縣丞崔時雍楊冕敎諭戴冔訓導范敏俱慨然有改作意遂相基於縣治之東得義民蔡凱隙地高明寛爽堪為學宮時巡撫亞卿周公恂如適來按邑亦甚稱許遂奏易之官民捐助市材鳩工經始於壬戍之冬先作禮殿次及兩廡以至明倫之堂肄業之齋習射之圃治饌之㕑儲粟之庾及夫祭祀之庖庫師生居宿之廨宇凡學之所宜有者罔不畢具宏深靚奧藻飾大備萬歴湖州府志𢎞治十年知縣王良臣増建嘉靖四年知縣方日乾修邵鋭為記隆慶元年知縣陳宜重修許孚逺為記徳清縣志萬歴六年知縣史朝録修二十八年知縣湯宏重修三十八年知縣熊得陽天啟四年知縣敖榮繼修崇禎十年知縣丁煌修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謝延嗣修建十八年知縣馮壯重建明倫堂雍正十年知縣錢學洙捐俸倡修自大成殿暨兩廡㦸門櫺星門明倫堂及崇聖祠名宦鄉賢祠文昌祠整煥一新
  射圃在城內市亭山之陽紫陽觀之左名宦祠祀孔愉以下二十一人鄉賢祠祀沈麟士以下四十二人社學在射圃之南
  東萊書院在慈相寺東 萬歴湖州府志宋嘉熙間令章鑑創建明𢎞治九年知縣王良臣復即寺之披雲閣建嘉靖四年知縣方日乾重加完繕
  織簾書院在吳羌山之陽 萬厯湖州府志南宋時建祠於此祀織簾先生沈麟士嵗久頽落明嘉靖四年知縣方日乾創立書院陳霆織(⿱𥫗亷)-- 簾書院記初南宋沈先生麟士聚徒受經四方來學者恆數十百人先生於世無所取鬻(⿱𥫗亷)-- 簾自給迨年且八十猶手抄故所毀亡書至二三千卷其歿也門人屍而祀之稱曰織釐先生葢表其高節清行思以激天下之貪夫鄙人若昔聞伯夷之風者雲爾嘉靖二年方侯日乾來為徳清考徳問政拜先生遺祠於榛棘中顧見棟傾墁頽鳥䑕之跡交案乃愀然興嗟已而眺瞻於元峯則長溪前縈層殿後聳羣巒疊巘環列於煙雲杳靄之間侯喜見顔色曰是可以宅先生矣四年秋書院告成作先生之主而奠焉謂霆宜有記傳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先生往矣而書院之作其典刑固在也嘗試登山而眺白雲在巖明月來岫意先生尚高臥其中思起而從之逰則既不可得矣溪山之間松濤有聲猿鶴酬和耳目所接固其流風遺韻也乃援楚騷賦招𨼆一章先生有知庶其來妥其辭曰若有人兮雲林高風激兮靈襟世誠溷兮孰諧表獨立兮秋岑空九州兮朓逺眇齊煙兮九㸃劚芝田兮足糧何百嵗兮修短紫荷裳兮秋勻青蘿屋兮夏寒君可樂兮山間乗白麑兮從元虎朝東崦兮夕西塢還夜誦兮蟲勞苦𣂏澄泉兮在斝采秋英兮盈掬儼嵗時兮奉薦慨千古兮遐躅徳清縣志祠宇廢徙主於東萊書院萬厯三十二年因故祠旁有尼菴應毀邑諸生請於令改為書院
  履齋書院在新市鎮 徳清縣志宋丞相吳潛宅淳祐間奉勅建有御書樓
  武康縣儒學在縣治東 嘉靖浙江通志舊在今學之西宋天聖中令何湜遷於縣東南𢎞治湖州府志建中靖國元年令毛滂修建自為記乾道三年知縣張端友校尉周粹中改築易向増其舊規淳熙十五年邑巨室聞人觀國觀時作大成殿造四齋蕭徳藻為記至正十六年燬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李大春重建六年知縣張居敬重加修建張文昱為記宣徳八年知縣華璿重建明倫堂正統十二年知縣黃玶復加修繕嘉靖浙江通志𢎞治九年知縣郭祚徙今所萬厯湖州府志正徳七年知縣謝珊拓而新之嘉靖十四年知縣馮霄建尊經閣唐樞為記隆慶三年知縣金九臯改建廟廡㦸門萬歴元年知縣楊譽修武康縣志萬厯四十三年知縣周宗建更新之崇禎九年知縣鄭朝彥修飭
  射圃在學東名宦祠祀賀循以下二十一人鄉賢祠祀沈勁以下五十一人社學一都至十八都南北界並設一所
  安吉州儒學在州治西 𢎞治湖州府志舊學在縣東宋建炎中為水所沒紹興初令馮康重建元至正十二年燬於兵嘉靖浙江通志明初知縣王津徙今所萬厯湖州府志洪武四年知縣孔克剛建明倫堂兩齋嗣是修治増飾不一正徳二年陞縣為州遂為州學嘉靖二十一年知州范敏闢宮牆鑿泮池莫如爵為記三十四年知州江一麟重建先師廟及神㕑祭器庫文昌土地鄉賢名宦諸祠復修兩廡啟聖祠明倫堂並兩齋舍泮池劉麟為記
  國朝順治八年知州劉道著重修十四年先師廟災越二年知州楊茂祖重建康熙十年知州曹封祖増建明倫堂
  射圃在州治南名宦祠祀裴松之以下一十六人鄉賢祠祀王文殊以下一十一人社學在州治南圮
  孝豐縣儒學在縣治東 嘉靖浙江通志明𢎞治元年知府王珣建萬厯湖州府志嘉靖二年知縣郭治修孝豐縣志嘉靖三十二年邑人吳松捐貲徙建東門張懋為記天啟三年知縣王新政改遷今處
  國朝初知縣田養民又遷東門康熙七年知縣楊錫汝
  仍遷今址
  射圃在文廟右名宦祠祀王珣以下六人鄉賢祠祀王麟高冕二人社學五所二在縣西一在縣東一在縣南一在縣北














  浙江通志卷二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浙江通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