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跡三談/卷2
卷一 ◄ | 浪跡三談 卷二 |
► 卷三 |
卷二
編輯改元之始
編輯改元始於漢文帝之十七年戊寅,稱後元年,其後景帝之八年壬辰,稱中元年,又七年戊戌,稱後元年,至武帝始以即位之元年,稱建元元年,後遂或仍或改,以迄於今。《隨園隨筆》云:「古以虞、芮質成之年,為文王受命改元之年,《史記》秦惠文君十四年,更為元年,《竹書紀年》魏惠王有後元年,《商書》 『睢元祀十有二月乙丑朔,伊尹祠於先王』,疑是湯崩不逾年而改元之證。」按改元之制,古亦無一定,唐、虞終三年喪,舜、禹皆行之,而逾年即位者,周也。然漢人亦不甚重之,故列侯皆自稱元年,《功臣表》稱平陽侯曹參元年,《諸侯王表》稱楚王戊二十一年,是侯王亦有改元之制,不以為嫌也。後世惑長生之說,乃縮去其已往之年,而為更新之號,竟有以四字改元、三字改元者,如唐之天冊萬歲,魏之太平真君,梁之中大通、中大同是矣。
元號相同
編輯《隨園隨筆》載年號雷同者,建武有七,中興有六,建元有六,建平有八,天成有六,永和有五,應天有五,太平有五,建興、建初、正始俱有四,建始、天祐、乾德、光天、天興、天正俱有三,其餘元康、元和、中元、永和、貞觀、天寶俱有二,又指不勝屈矣。按隨園所列,尚多未備,如永興有六相同,甘露、永康、永安、建元、建平皆五相同,永平、太和、太安皆四相同,嘉平、龍興、元興、永寧、太寧、太定、太安〈(當為大安)〉皆三相同,其二相同者,如天禧、天德、天順、天啟、天璽、和平、黃龍、皇始、元康、元和、元嘉、天漢、延興、延和、天保、光天、貞元、青龍、咸康、五鳳、武乎,武成、紹興、承光、永初、永建、永嘉、永熙、永昌、永泰、永隆、景福、鳳皇、至德、至元、太始、太興、大同、大寶、大和、大德、大慶、建和、建義、上元、正德諸號,真指不勝屈也。
易世仍稱舊號
編輯《隨園隨筆》又云:「唐昭宗天復四年,改元天祐,李克用仍稱天復五年,而哀宗亦稱天祐。梁太祖崩於乾化二年,而明年末帝仍稱乾化三年。晉高祖建號天福,至重貴已改開運矣,而後漢高祖仍稱天福。至於高祖、:隱帝俱稱乾枯,周祖、世宗、恭帝俱稱顯德,大抵五代之際,樂於因循也。」
通鑒刪紀元
編輯《隨園隨筆》又云:「《通鑒》遇一年兩紀元之事,必硬刪其一,如後唐閔帝改元應順在正月,潞王改元清泰在四月,今但提清泰元年,而刪去應順,則閔帝之數月天子,無故遭削矣。《史記索隱》譏史遷全沒惠帝之六年,而不為之作本紀,亦此類也。」
紀號之變
編輯梁曜北《瞥記》云:「年號自漢武帝始,前此惟紀年而已。嗣後皆仍之,惟北魏〈(應為西魏)〉廢帝、恭帝,周閔帝,金末帝,元明宗、寧宗無年號,而唐肅宗上元二年辛丑九月,去上元號,稱元年,以建子月為歲首,以斗所建辰為名,至明年四月復舊,此紀號之一變,旋即殂落,非佳兆矣。」
歷代年號
編輯△元鼎 元封
郎仁寶《七修類稿》云:「上古無年號,不過紀甲子而已,世以為始於漢文帝後元,不知後元應由前有元年,故稱後也,如景帝則又有中元、後元,皆欲延年之意耳。至武帝建元,方為有號之始。而劉氏據《封禪書》得鼎改元,以為年號之起,實在元鼎,其前皆有司追補,以足武帝之始。又據元封改元始有明詔為證,而夾漈鄭氏亦以為是。予謂既以元封明詔而言,則當以元封為始,又何為年號之起實在元鼎?然在元狩,因得白麟而稱,元光,因見長星而稱,又何不可乎?至於元封有詔,偶爾,因是年巡邊、封禪之後,大頒天下,故曰以十月為元封,不當據此即以為始。若以其前有司補稱,則末年復以文、景稱後元一、二年,又不可以補其名耶?但光武建武共該三十三年,至三十一年之時,因封禪後,又加中元二字,猶景帝中元意也,今史即以為改元,明係以中元另起,錯矣。觀范史於《祭祀志》內,載本年封禪後赦天下之詔曰:以天下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年。尚冠建武於首可知也。大抵一帝止是一號,最為有理,但遇事遇瑞,即屢易之,豈如本朝之高出千古哉!」
△永嘉
後漢衝帝在位一年,改元永嘉,崩,年僅三歲。《學齋占筆》云,淳熙二年,卬州蒲江縣上乘院僧得漢碑石作永熹,以「嘉」為訛。何義門《讀書記》又引《左雄傳》作永熹為證。按晉懷帝亦改元永嘉。
△建元
晉康帝名嶽,改元建元,或謂庾冰曰:「郭璞讖云『立始之際丘山崩』,立者,建也;始者,元也;丘山,諱也。」冰瞿然,既而歎曰:「如有吉凶,豈改易所能救乎?」至是果驗。
△永昌
晉中宗元帝小字銅環,以大興元年即位,五年改元永昌,即崩。初即位,有日夜出之象,及改元永昌,郭璞復以為有二日之象。而齊廢帝小字法身,元號亦為永昌,初廢為鬱陵王,後為蕭鸞所弒,在位僅六個月。
△興寧
《晉書•五行志》云:「哀帝隆和初童謠曰:『昇平不滿斗,隆和那得久。桓公人石頭,陛下徒跣足。』朝廷聞而惡之,改年曰興寧,人復歌曰:『雖改興寧,亦復無聊生。』帝尋崩。」
△大亨
大亨乃晉安帝年號,史家以為桓玄偽號,誤也。考元興元年三月,桓玄自為丞相,改元大亨,明年十月始篡位,則大亨乃安帝年號,而史家以此號為桓玄所改,《晉書•安帝紀》並黜之,概用元興紀年矣。按此號實為桓玄敗兆,《晉書》、《隋書•五行志》,《梁書•武陵王紀傳》及《容齋續筆》、《玉海》並云,年號大亨,識者謂「一人二月了」之兆,而桓之敗,果在元興三年仲春,五月,帝復位。
△天正
梁豫章王名棟,高祖曾孫,大寶二年八月為侯景所立,十月即為景所廢。又高祖子蕭紀,大寶三年四月僭號於蜀,明年七月兵敗見殺。史言棟改元天正,紀改年亦與棟暗合,識者曰,「天」字二人,「正」是一止,各一年而滅。永豐侯撝歎曰:「天正在文為一止,其能久乎?」
△建始 永始
桓玄,桓溫孽子也。晉元興二年十一月,廢安帝,自稱楚帝。明年五月,敗走江陵,伏誅。梁諫庵曰:「初出撝〈(疑當作「偽」)〉詔,改年建始,右丞王悠之曰:『建始,趙王倫偽號也。』又改永始,復是王莽始執權之歲,其兆號不祥,冥符僭逆如此。」
△廣運
後梁帝名琮,在位二年,隋徵入朝,廢為莒國公。《北史》本傳及《隋書•五行志》並云,琮改元廣運,識者曰,「運」之為字,軍走也,吾君當為軍所走乎?及入朝京師,江陵父老隕涕曰:「吾君其不反矣!」按晉少帝開運亦同,故遷於契丹。
△天保
齊顯祖文宣皇帝高氏,名洋,受魏禪,都鄴。《北史》云:「初帝踐阼,改年天保,識者以字為『一大人只十』,帝其不過十年乎?又謠曰:『馬子人石室,三千六百日。』帝以午年生,故曰馬子,三千六百日,十年也。帝曾問太山道士:『吾得幾年天子?』答曰:『三十年。』帝渭李後曰:『十年十月十日,得非三十乎?吾甚畏之。』及期而崩。」《容齋續筆》云:「齊文宣天保為『一大人只十』,果十年而終;梁明帝亦用此,盡二十四年,或蕞爾一邦,非禨祥所係也。」
△貞明
梁末帝初名友貞,改名瑱,太祖子,在位十一年,元號貞明。唐兵人,命其將皇甫麟進刃,崩。或析「瑱」字為「一十一十月一八」,果以一十一年至十月九日亡。
△德昌
齊主名延宗,高祖孫,《北齊書》云:「延宗以十二月十三日晡時受敕,守并州,明日建尊號,不間日而被圍,經宿至食時敗。年號德昌,好事者言,其得二日云。」
△隆化
齊後主名緯,世祖子,在位十二年,為周師所逼,禪於太子恆,稱太上皇帝,及恆禪於任城王階,稱無上皇,尋被執,封溫國公,後遇害,年二十三。有隆化年號,時人離合其字曰「降死」,竟降周而死,見《隋書•五行志》。
△宣政
周高祖武皇帝名邕,字彌羅突,世宗弟,在位十八年,有宣政年號。《隋書•五行志》云:「宣政改元,蕭巋離合其字為『宇文亡日』,其年帝崩。」
△大象
周靜皇帝名衍,改名闡,宣帝子,在位三年,禪隋,封介國公,尋遇害,年九歲。《隋書•五行志》云:「宣帝禪位,改元大象,蕭巋離合其字曰『天子塚』,明年帝崩。」
△大業
《隋書》:隋煬帝即位,改年大業。《隋書•五行志》云:「大業改元,識者惡之,曰於字離合為『大苦來』也。尋而天下喪亂,率土遭塗炭之毒焉。」
△顯慶
唐高宗年號,《玉海》云,或作明慶。《日知錄》云:「唐中宗諱顯,玄宗諱隆基,故唐人凡追稱高宗年號,多云明慶,永隆年號,多云永崇。」
△永隆
閩王曦初名延羲,晉天福四年立,改號永隆,後為其臣所殺。陶穀《清異錄》云:「王曦淫刑不道,黃峻曰,合非永隆,恐是大昏元年。」
△唐隆
唐殤帝,中宗子,遜位睿宗,開元二年終,年僅十七。《玉海》云,或作唐元、唐安、唐興,蓋開元以後,避諱改稱。鍾淵映《建元考》云,《唐會要》、《唐大詔令》皆書唐隆,實明皇踐阼之讖,猶漢安樂之炎興也〈(此劉後主之元號,亦應司馬氏之名)〉。
△咸通
唐懿宗名漼,初名溫,宣宗子。蘇鶚《杜陽雜編》云:「初宣宗製《秦邊陲曲》云:『海嶽宴咸通。』及上垂拱,而年號咸通焉。」按《元和郡縣志》,河南縣中橋,咸通三年通。志成於元和八年,不及懿宗,實咸亨三年也。因避肅宗諱,改亨為通,遂與懿宗咸通混。
△大和
唐文宗九年,改元大和,或作太和,誤也。李德初析大和字為「一人八千口」,見張謂〈(原誤為「讀」)〉《宣室志》。
△金統
黃巢白陳符命曰:「唐帝知朕起義,改元廣明,以文字言之,唐已五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黃』,天意令黃在唐下,乃黃家日月也。土德生金,予以金生,宜改年為金統。」
△乾德
宋太祖改元乾德,而前此蜀王衍立,於梁貞明五年,亦改元乾德,又輔公祏於唐武德六年稱帝於丹陽,即陳故宮居之,國號宋,亦改元乾德。《宋史•太祖本紀》云:「乾德改元,先諭宰相曰:『年號須擇前代所未有者。』蜀平,宮人入內,見其鏡背誌『乾德四年鑄』,召竇儀詰之,對曰:『此必蜀物,蜀主嘗有此號。』乃大喜曰:『宰相須用讀書人。』」按宋小說,竇儀或作陶穀,或作盧多遜,當時尚未記有輔公祏也。楊文公《談苑》、陳鵠《耆舊續聞》,並記江南保大中得石,有「大宋乾德四年」,令諸儒參驗,乃輔公祏反江東時年號。宋小說又載,乾德初元丹陽人掘地,獲古錢,文曰「乾德通寶」,則並國號年號而同之矣。
△太平興國
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貴耳集》云,當時有「一人六十卒」之讖,太宗五十九而止。
△天聖
宋仁宗年號天聖,《歸田錄》云:「時章獻明肅太后臨朝,議者謂撰號取『二人聖』,悅太后耳。」張端義《貴耳集》亦云,於文取「二聖人」,故當時有「二人口耳』』之讖。
△明道
宋仁宗改元明道,議者以為「明」字於文為「日月」,並時母後臨朝也,見歐陽公《歸田錄》。《貴耳集》亦云,仁宗、劉後並政,「明道」曰日月同道。《宋史•夏國傳》:元吳避父德明諱,稱宋明道為「顯道」。顧亭林《日知錄》:範文正《與元昊書》,亦改後唐明宗為「顯宗」。
△康定
宋仁宗有康定年號,歐陽公《歸田錄》及《玉海》謂好事者以為康定如諡法。
△崇寧
岳珂《愧郯錄》及《玉海》並云,神宗改元熙寧,徽宗改元崇寧,皆同劉宋陵名。沈作哲《寓簡》、袁文《甕牖閑評》並謂,年號最忌與前代諡號、陵名相犯,熙寧、崇寧乃南朝章後、宣後二陵名,亦當時大臣不學之過。按《宋書》,武帝胡婕妤生文帝,追尊為章太后,陵曰熙寧;文帝沈美人生明帝,追尊為宣太后,陵曰崇寧。又《貴耳集》:「『崇寧』錢上字,蔡京所書,『崇』字自山字一筆書,『寧』〈(寧)〉字去心,當時諺云:『有意破崇,無心寧國。』」
△重和
宋徽宗初改元重和,二年正月即改宣和。陸遊《老學庵筆記》云:「政和末,議改元,王黼擬用『重和』,既下詔矣,范致虛間白上曰:『此契丹號也。』 故未幾改宣和。然『重〈(《老學庵筆記》作「宣」)〉和』乃契丹宮門〈(原作「殿」,據《老學庵筆記》改)〉名,猶我之宣德門也。年名實重熙,後避天祚嫌名,乃追謂重和耳。」
△宣和
《玉海》:「宋徽宗宣和之讖為『一家有二日』,果徽、欽同帝。」又《說鈴•談往》云:「宣和,契丹宮門名,徽、欽至彼,見額而始悔。」
△靖康
宋欽宗年號。按《宋史》,高宗初封康王,二帝北遷,康王在濟州,耿南仲、汪伯彥等皆勸進,且謂靖康紀元,謂「十二月立康」之兆。《容齋續筆》:「靖康為『立十二月康』,果在位滿歲而高宗中興。」《玉海》云:「靖康或謂如諡法。」
△建炎
李心傳《朝野雜記》云:「高宗改元建炎,以火德中微故也。苗、劉之亂,以為炎字乃兩火還自海上。改五年為紹興。」
△隆興改乾道
宋孝宗之二年也。《玉海》云:「隆興近正隆,而孝宗更之。」又云:「隆興,偽號也,因曾布《日錄》而後見。」《容齋續筆》云:「隆興,嫌與完顏亮正隆相近,故二年即改乾道。」樓鑰《攻愧集》〈(此下原誤衍一「雲」字)〉《錢端禮行狀》:「上問改元事。隆興,故叛臣趙諗嘗用,虞公以為載籍所不載,自不必改。公曰:『改元,大事也。』簽書王剛中奏此事具見曾布《日錄》,不當復用。」李心傳《朝野雜記》云:「王瞻叔為參知政事,言趙諗謀逆,以隆興紀元,會太常檢故實以進,上愕然,遂改乾道。」
△壽昌
遼道宗年號。按《遼史》作「壽隆」,《玉海》無「壽隆」,有壽昌。錢大昕《遼史考異》云:「洪遵《泉志》載壽昌元寶錢,引李季興《東北諸蕃樞要》云,契丹主天佑,年號壽昌。又引《北遼通書》云,天祚即位,壽昌七年,改元乾統。予家藏易州興國寺碑、安德州靈岩寺碑、興中府玉石觀音像、《唱和詩》碑,皆署壽昌年號,《東都事略》、《文獻通考》皆宋人書,亦稱壽昌,無有稱『壽隆』者,可證『壽隆』乃壽昌之訛。」案《愧郯錄》引范成大《攬轡錄》,稱「壽昌六年」,又朱彝尊《日下舊聞》云,阜成門內白塔寺,建自遼壽昌三年,並可為證。
△大定
金世宗年號也。《金史》載,海陵在揚州,聞帝改元大定,拊髀歎曰:「我本欲滅宋後改元大定,豈非天命乎?」出其書示群臣,即預誌改元事也。
△崇慶
《金史•五行志》:「衛王即位,改元大安,四年,改崇慶,既又改至寧,有人曰:『三元大崇至矣!』俄而有胡沙虎之變。」案俗謂虎為大蟲,「大崇至」者,讖言大蟲至也。
△至元
《草木子》云:「元世祖取《易》『大哉乾元』之義,國號大元,取『至哉坤元』之義,年號至元。」《湧幢小品》稱,大明者,以別於小明王也。是元、明兩代,皆用二字為號,與大漢、大唐、大宋為臣下尊奉之辭者不同。又李翊《戒庵漫筆》云:「明初惡勝國之號,稱吳原年、洪武原年。」此亦史所未詳。案元世祖於中統之後,改為至元,元順帝於元統之後,亦改至元,詔曰:「惟世祖皇帝,在位長久,天人協和,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懷,今特改元統仍為至元。」 御史李好文言年號襲舊,於古未聞,襲其舊而不蹈其實,未見其益,帝不聽。按晉中興與惠帝同號建武,魏太武與太宗同號永興,唐肅宗與高宗同號上元,皆在順帝之前,何云於古未聞耶?
△彰聖嘉慶
交址李乾德於宋熙寧五年立,在位六十一年,紀元二,有彰聖嘉慶四字年號。按杭州人有藏《泥金羅漢畫卷》者,署款為「嘉慶丁卯有發僧海侖」。考乾德立於壬子,卒於壬子,了卯乃乾德十六年,為宋哲宗元祐二年,海侖蓋即其國人。其稱嘉慶者,單舉二字也。魏元號太平真君,史止稱真君,宋元號太平興國、大中祥符,錢文只稱太平、祥符,近有著《曆期紀元錄》者,謂乾德年號嘉慶,殊誤。
△建文
謝肇浙《五雜俎》云:「梁蕭正德改元正平,識者笑之,建文之號亦同御名〈(惠帝名允炆)〉。不知方、黃諸君,何鹵莽乃爾!」案梁末帝名友貞,改名填,而年號仍用貞明;漢隱帝名承祐,而年號仍用乾祐;西夏趙仁孝父名乾順,而年號亦用乾祐,皆不可解。
△永樂
明成祖改元永樂,《五雜俎》云:「永樂之號,張遇賢、方臘已再命之,又皆盜賊之靡,何當時諸公失於詳考耶?」
△正德
明武宗改元正德,《五雜俎》云:「正德同夏乾順之號,自古以正為號者,多不利,如梁正平、天正、元至正之類,為其文『一而止』也。武皇雖終享天位,而海內多故,青宮無出,統卒移之興邸,命名之始,可不慎哉!」
△泰昌
明光宗於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即位,改元泰昌,九月朔崩。《說鈴•談往》云,昌乃「二日」,是天啟繼之。
△崇禎
吳偉業《綏寇紀略》云:「崇禎時,有人詣通政司投疏,謂年號宜用古字作『崈』,蓋以山壓宗,故不安,從古文作『崈』,則宗社安於泰山也,人以為妖言。」
△隆武
明唐王名聿鍵,太祖子唐定王檉之後,順治二年五月,南都亡,六月,王立於福州,紀元隆武,明年八月卒。吳震方《說鈴》〈(此下原衍一「雲」字,今刪)〉有無名氏《談往》一冊,云隆武乃「降止」也,一年即敗。
△通乾
前代有曾擬定元號而後不用者,如唐高宗之「通乾」,《唐書》本紀:儀風之三年四月,詔改明年為「通乾」,十二月罷之。《玉海》云:「以反語不善停。」所謂反浯不善者,今不得其解。
△豐亨
宋神宗熙寧之末,詔議改元,執政撰三名以進,曰「平成」,曰「美成」,曰「豐亨」,神宗曰,成字於文「一人負戈」,美成者,「犬羊負戈」,亨字「為子不成」,不若去「亨」而加「元」。遂改元豐。見《容齋續筆》及葉夢得《石林燕語》。
△風和
莊季裕《雞肋編》云:「潁昌府城東北門內多蔬圃,俗呼菜香門,因更修,見其鐵鑄字云:『風和二年六月造。』此不知何代紀元,不見載籍。」孫奕《示兒編》「紀元」一條云:「以天紀者有神雷,以寧紀者有乂寧,不知所出。」
△重熙
《宋史•汪應辰傳》:「孝宗內禪,議改元重熙,應辰謂遼興宗嘗以紀年,遂改隆興。」
△龍興
前涼張駿時,有黃龍見於揖次〈(《晉書》作揟次)〉之嘉泉,左長史氾韓言,宜因龍興改號,以彰休徵,駿不從。《晉書》及《十六國春秋》並載之。
△龍虎
師顏《偽南遷錄》謂韃有詔與金國,稱「龍虎九年」。按孟珙《蒙韃備錄》云,韃人稱年曰兔兒年,曰龍兒年,其時尚未改年立號也。師顏之語不實,姑記之。
△神爵
《宋書》載宋世祖大明七年十一月,車駕習水軍於梁山,有白爵二集華蓋,有司奏改「神爵元年」,詔不許。
△純熙
宋孝宗乾道九年冬至郊赦,改明年為「純熙」,已布告天下,後六日改淳熙。或謂出處有「告成大武」之語,故不欲用,或謂純旁作屯,不宜用也。《容齋續筆》、趙彥衛《雲麓漫鈔》及《玉海》並載其事。
△文明
《梁書•太宗本紀》云,帝初即位,製年號,將曰「文明」,以外制強臣〈(謂侯景)〉。蓋取《周易》「內文明而外柔順」之義,恐賊覺,乃改為大寶。
△元慶
唐德宗初擬改年「元慶」,後用李泌〈(原誤為「季秘」)〉之言,改貞元,合貞觀、開元之名,以取法二祖,見《玉海》。
△天元
唐德宗初擬改年「天元」,後不用。案《玉海》云,「天元」為周號,而李泌議之。其實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非年號也。
△乾統
宋孝宗曾擬用之,後因契丹已用而更議。案樓鑰《攻愧集•錢端禮行狀》:上問改元事,御筆欲用「乾統」,而北朝曾用之〈(遼天祚)〉,別擬四號以進,遂改乾道。
△炎興
《玉海》云,宋高宗欲用「炎興」,以劉蜀已用而更議。
△大慶
《唐書•南蠻傳》載,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兵部侍郎韓愈諫討西原蠻,請改元「大慶」,普赦,不納。又見《昌黎集•論黃家賊狀》。又《玉海》載「大慶」,金國。而金實無此號。
△執中靖國
宋徽宗改年建中靖國,曾肇以唐建中為疑,欲改建為執,宋帝不從。案《宋史•王覿傳》:「改元詔下,覿言:『建中之名,雖取「皇極」,然重襲前代紀號,非是,宜以德宗為戒。』帝曰:『梁末禪位,年號太平,太宗不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