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 海國圖志
卷五十八
卷五十九 

◎大西洋(歐羅巴洲)

編輯

○嗹國(一作嗹馬,一作領墨,一作吝因,一作丁抹,一作大尼,一作丹麻爾,即來粵之黃旗國也)

嗹國,歐羅巴小國也。地形從日耳曼北出,如人之握拳伸臂於海中者,東界波羅的海,西界大西洋海,北隔海與那威鄰,南抵日耳曼之伊爾河為界。地勢參差,低窪平衍,高阜出水,不過數尺;半多湖沙,物產歉薄;而陸地衝衢,據全洲要害。東有三島,曰臘蘭,曰府領,曰西蘭;此外尚有數島。西蘭島之戈西哈林,即國都也。得國最先,聲勢最強,好侵掠鄰國,無不畏惡。自耶穌千有十七年(宋真宗天禧元年),加納王奪得英吉利地,旋與耶麻尼、波蘭兩國交兵連勝。馬額女王嗣位,復統兵征服瑞丁、那威兩國。是時嗹國威震西海,迨至幾立斯底奄王,酷虐無道,國勢駸衰,瑞丁背叛,率眾直抵國都郊外,大肆焚掠,始還瑞丁侵地。二百年後,瑞丁又侵取嗹國邊地。嗹國惟守舊疆,與海濱貿易埠頭而已。嗣當俄羅斯與佛蘭西爭戰,嗹兩國間,俄羅斯假道欲拒不能,欲避不可,乃與佛蘭西合從。而佛蘭西旋敗致芬蘭之地,竟為俄羅斯所據。嗹國於俄羅斯兵退後,乘間奪得瑞丁部落,旋與議和,以新得之波墨、拉厘阿,易回瑞丁侵去之老引墨部落焉。政事,額設職官祿一,加穩斯十九,麻倫十二,大訟獄王自審理,陸兵十萬,戰艦大小十有四。錢糧歲征七八百萬圓。舊無河道疏浚通艘,內地所產始得出海。自此稅餉日增,然遇意外之費,即不敷用,是以國家虧欠七百五十萬圓。國都設立書館一所,貯書四十萬部,此外尚有大書館二千五百所,蒙童館三千所。文士精天文者,推第穀為最重。貿易尚勤儉,豪貴不敢淩貧賤也。產大呢、糖、稻、米、麥,其互市廣東,用黃旗。幅員二萬二千方里,戶二百又四萬九千口。日倫島(即西蘭)東北為大埔頭(即都城,一作可品哈音,一作哥卑納給)。諸國貨船出入波羅的海者,必經由加的牙峽(闊僅數里),因設關榷之,不則搤之,使勿越,諸國無如何,亦遂安之。日倫南有兩島,西南有非俄尼亞大島。隔海西北為人德蘭部,其南曰勞英不爾厄部,又東南為科爾斯德音部,南鄰日耳曼矣,又東曰石勒蘇益克(東南北俱日耳曼國)。人德蘭東北西俱海,多湖泊,勞英不爾厄,西海濱多礁石,其東皆波羅的海也。

○嗹國沿革(原無今補輯)

《皇清四裔考》嗹國地居西北方,凡曆海洋六萬餘里,始達廣東界。國中土地平衍,山澤少著名者,有一山,土名士嗹,國人皆從此出入。前臨大海,左右設炮台,距王城五十里。王所居地,名顛地墨(領墨國之得名以此也;或作丁抹國,即領墨之音轉,或作嗹國,即鄰領字丁字之音轉)。信奉天主,多同英吉利。土產黑鉛、琥珀、白金、及大青葡萄幹之屬。自雍正年間,有夷商來廣通市,後歲以為常。

《萬國地理全圖》曰:丁抹國,或曰黃旗國,乃半地有海,隔絕於瑞丁國也。惟南方與日耳曼國相鄰,北極出自五十三度三十分至五十七度三十分,偏東,自八度至十一度也。其東方群島港汊,無幾船隻,若通行必納稅奉丁矣。國地平坦無山,海邊沙磧,國地褊小,圓方隻萬二千方里,居民二百萬。嘉慶年間,曾為佛蘭西糾約與英交戰,而英國水師轟擊其都,強其國王交出戰艦,以免為佛蘭西所有其沿海產五穀、牛畜、奶餅等貨。赴市廣東,因插黃旗,故稱此名。國軍共設四萬丁,戰艦數十。其國餉銀每年四百萬兩。王專國事,不聽尊貴五爵。其南方大半係日耳曼民,亦同言語;但本國之音,與瑞典國相似。其都城曰可品哈陰,在嶼上為市埠,居民十萬丁,其街徑直,其屋華麗;與日耳馬國交界,有亞裏多那馬頭,與翰堡港最易交爭。基國乃其國之南書院,近英國地,海中有群島,屬丁抹所轄。其民業漁,極北海隅冰島者,風氣凜冽,中有火山,兼屢地震。其居民捕鯨,取其油,衣海犬之皮;更遠北極之下,亦有丁抹所開新地,以漁為務。其地冰海,夏時不開,無船能到,然民冒其險,真可謂鷹飛不到,名利所牽也。

案:《四州志》、《貿易通志》、《每月統紀傳》、《萬國全圖》、《地理備考》《外國史略》等書,或有嗹國而無大尼,或有大尼而無嗹國,其實嗹即大尼之合音也。考那威昔屬大尼,《海錄》謂其來粵貿易,亦稱大尼,用黃旗,於是有海北之黃旗、海南之黃旗。迨嘉慶二十年(此見地理備考》,若《外國史略》則作十八年),各國公使會議維耶納,以瑞丁地附近於嗹者歸嗹,而割那威與瑞丁,於是惟有海南黃旗之嗹國,海北無那威之名矣。前分大尼、嗹為二,今更正之。

《每月統紀傳》曰:大尼國,地微三濱及海,惟南接阿理曼國之藩屬國,延袤百七千萬正方里,居民百萬有餘,地平坦,北面赤地,窮發曠野,西方沿海地不高,海水屢次漲溢,築塘捍防,常為風颶所敗,是以栽樺樹等,以堅固其沙。土產惟五穀、畜牲,每年賣與外國者,馬萬六千隻,牛七千隻。設遇英吉利國,穀歉價昂時所載人者歲數萬石。國中建城一百,邑三十七,鄉二千三百,裏五千五百,戶口希少,而心高誌大,遊遍天下,謀利積蓄。當宋朝年間,土人未向化,斥鹵磽瘠,舍耕業漁,沿海之民,肆劫洋面,侵掠沿海。宋朝真宗四年,深入英吉利國,國王張徨厚賄,請其退師,不許,英人乃談,謀誘殲其軍。大尼國王憤思復仇,乘船縱橫洋面,截商船,擾邊境,將為質之人,割其鼻、手而溺之,遂領新軍伐南方,與土人鏖戰日人,乃講和。不期英吉利王被弒,大尼王號曰駕盧特,遂脅服英民從加特力天主教。賞罰嚴明,遂攻北國,屢戰皆克。既獲全勝,王沒子立,英人復興銳力驅逐。是時大尼國五爵擅權,互相戰鬥,需索農工,國幾大亂,賢王興焉,正位修政,馭下安民。明洪武十年,大尼國王後攝權。其女主鍾山川秀氣,英妙不凡,立誌合大尼、那耳瓦、瑞典三國為一,行軍發令,動合機宜,所向臣服,其境延袤,過於鄰國嗣王效法,亦擴土疆,盛強再世。後王暴虐,耽溺女色,宮妾猝死,王猜疑服毒,株累無辜,恃強侵瑞典國,盡殺其五爵、貴人九十人,逞虐作威。彼民鹹怨,乘大尼王與南方鄰邑構釁,瑞典阻兵自守,不貢錢糧,插盟誓死,不受大尼管轄。大尼王屢討皆敗,懊恨而死。於是國民進波羅士特正教,崇拜救世主耶穌,而不恭偶像,大開海路,其傳教之師遠適各國,廣布教化。近百年間,大尼復與瑞典國釁隙,發兵攻擊,奪路奔走,講和讓地。大尼國威挫,遂為他國所輕,百姓不悅,以攝權之世爵為倡禍故,變舊例,廢五爵,以王總國,政柄不旁落。嘉慶二年,大尼國王,欲阻拒英吉利師船,將其國都兵船,密泊海港,多建炮位。英軍排艦開炮攻之,大尼梢手不變色,並力防堵。英船壞舵爛,講和而退。七年後,佛蘭西國王復密約其國師艦巡舟,合侵英國。英國師船奪之,遂抵大尼國海口,問罪勒降;王曰寧死不敢辱國。於是英水師放炮如雨,圍困都城,焚屋四百間。危在旦夕,太子議降,將巨艦十八隻,艟艨十五隻,盡皆投出。當時大尼王年老邁,太子無才,國人會議,公舉才智出眾之士為副王以治國。

《貿易通志》曰:大尼國或呼曰黃旗,地褊狹,戶口少,然專務貿易,產五穀、酥餅、牛、羊、豕。道光十年,出口商船三千六百九十三隻,外國進口船四千四十四隻,其貨價不等。

案:西蘭島,一作塞蘭,在海中,領小部落三。越蘭部即獵蘭,領小部落十有五。其南塞力斯穩部,領小部落二(英人名曰頓害米邑)。又南曰和爾色鼎部,領小部落二(英人曰北音邑),南郎哈那窪之依彌河也。此嗹國全境雲。

《地球圖說》:埭尼國,又名低納馬爾加,粵人謂之黃旗。東、西、北三面都界巴得海,南界利曼諸小國。百姓約有二百萬;都城在國東一海島內,地名可本海硜,城內民十二萬,統述耶穌教。國內有書院,土地膏腴,平坦無山,土產五穀、牛奶、餅等物。所屬大西洋有一大島,名愛撒倫,有火山,節次出火,不時地震,傍有溫泉,逆流而上,約高二十丈,人民業漁,取海大皮為衣。

《地球圖說》:青藍國係埭尼屬國,東、南、西三面都界海,北近北極。人民約計二萬,天氣極冷,冰雪不消,當地球偏北之地,人跡罕至,物產全無,人好漁獵,捕鹿、海牛、海犬、鯨魚等物,身體矮小,不甚聰明,以食魚獸等肉耳。現有歐羅巴人,在此傳教(此大尼所侵瑞丁國海北地也)

《地理備考》曰:大尼國,一名低納馬爾加國,在歐羅巴州之北,其國土在北極出地五十三度二十二分起至五十七度四十五分止,經線自東五度四十五分起至十度四分止,東至加的牙海峽,西枕大海,南接亞諾威爾國,北連亞德蘭海汊,長九百八十里,寬四百里,地面積方約二萬三千里。煙戶一兆九億五萬口,地多平原,海邊雖屬陡坡險峻,仍係砂磧低陷,西方尤荒蕪,河則無幾,其至長者惟四,湖則甚多,其至大者有七。海島不一,東則巴得海,西則北海,極北則亞西蘭的海;至大之島名義斯蘭,地內有火山一座,晝夜吐火不熄;所有各島,惟在巴得海中者,土腴穀豐,餘地次之。土產鐵、礬、磁器、木料、熟皮,禽獸蕃衍,鱗介充斥;地雖潮濕,而氣溫和,沿海忽冷忽熱,朝暮大霧彌漫。男女皆得嗣位,惟以長幼為序。奉路得羅修教,其羅馬天主公教,暨加爾威諾修教,奉者無幾。百工技藝稍庸,而貿易興隆,民人勤奮,原本國始與諾威、瑞西二國,並稱斯幹的那瓦國也。初則為夷狄所居之地,其極北海寇昔日擾害歐羅巴州者,惟時斯幹的那瓦國人,各自置酋,不相統屬。迨本國哥爾摩酋長,自立為王,於是諾威國、瑞西國之酋長亦效尤,各稱王。耶穌降生後一千年間,至加奴度生,乃兼並諾魯威牙國,越三百餘載,至馬加裏達女王時,又兼並瑞西亞國。及薨後,三國土地,皆並於亞裏曼國。明英宗正統中,本國與諾魯威國,更立基利斯的亞奴者為王。時二國未與瑞西國謀,其國民遂別立一君。自後本國與瑞西亞國永不復合。嘉慶十二年,歐羅巴州擾攘之際,本國亦遭佛蘭西國那波良王攻圍其都,迨各國公使齊集維耶納地會議,乃割諾魯威國並於瑞西國,將瑞西國附近本國各地裁歸本國。通國分為五部:一低納馬爾加部,乃本國都也,屋宇峻麗,工肆林立,製造精巧,百貨駢集;一入德蘭部;一石勒蘇益克部;一科爾斯德音部;一勞英不爾厄部。後二部乃與亞裏曼國結民,通共應出兵丁三千六百名:兼攝各地,凡亞細亞州、未裏加州、美裏加州內皆有之。

《外國史略》曰:大尼國,在日耳曼西北之間,微地也,益之以群島,始能建為一國。扼州中海口,各國商船出入海口者,必納稅餉於大尼,建炮台兵船,嚴守之,故地小而能富強戰守。其南方居民,多日耳曼語音,中國稱為黃旗。古時與日耳曼同族,好駛船劫掠,羅馬國廢時,在海隅四處攻擊。唐朝年間,與佛蘭西、英吉利兩國戰,據其地,又肆虜掠於西班亞、意大裏等國。唐咸通年間,大尼列族始合為一國。宋靖康中,攻陷英吉利,民大半進天主新教。南宋鹹淳年間,列族之酋,各廣土地,據瑞丁並巴得海隅全地,威名大震。明天順年,與那威國合,又欲兼並瑞丁地,屢戰敗退。明嘉靖年,其民棄新教而歸老教,至今不變。後其民在四海通商,如北極之島,及亞默利加群島,並五印度國等處,皆有市埠。又以有老教故,屢與日耳曼、瑞丁國爭戰,國民受害,如水益深。雍正以來,大尼國與中國廣通商,每年商船九隻,到黃埔貿易。歐羅巴各國交戰時,大尼國晏然作壁上觀。然佛蘭西與英人肇釁,大尼又與佛國結為唇齒,於是英人攻其都而取其戰艦。嘉慶十八年,大尼國以所據那威地讓還瑞丁,國始安靜。其地平坦,出五穀,多牛,北方一帶沙漠,每風害田稼,則種樹以護之。居民頗有膽略,遠商尋利,亦多學院。與日耳曼國相連之地,曰老市,曰何石,曰悉威;其在北地之若蘭,其大島曰西蘭島,小島即副島;拉蘭島中有海峽,在瑞丁間,相去不過三四里,乃各國商船出入洲中海必由之路,故必納稅餉。民無製造,隻運出五穀、牛、油麻子,每年約價一千二百萬圓。其地廣袤千二百二十里,居民二百零七萬;城九十八座,所屬船九千九百隻,貿易甚興。其都城曰哥賓哈音,在西蘭島海口,街廣屋麗,悉威其邑,居民一萬二千;老布邑居民一萬二千。另有所據北海隅之冰蘭島,廣袤一千八百里,居民五萬,氣候甚冷,鮮產物,多火山,恆有山崩地裂之災。民崇耶穌正教,食魚、牧羊。本港所出者,不足自贍,皆由外運入。其地近英國之北,有法呂群島,居民隻十之七,餘皆荒寒之地,惟業漁及水手,又有青地,廣袤二萬方里,居民二萬四千。冰雪長年不消,無草木食物,居民捕魚而飲其油,其鯨油所用甚廣。各國之船入夏與蛟鼉並伐取之,百姓耐艱苦。大尼國都,在亞默利加海隅,所據之島八里,居民四萬七千,人多黑面;在亞非利加西邊者二十二里,居民三萬三千。大尼國雖不大,然扼州中海口,地勢要害,握商稅兵旅之權,每年入公帑千五百二十八萬圓;所出者千四百九十五萬圓,欠項最重一萬一千六百六十萬圓;兵士三萬,火炮千八十門。

○瑞丁國、那威國總記(瑞丁,一作瑞典,或作綏林,或作蘇以天,或作雪爾際亞。那威,一作諾魯威,一作那委阿,一作那耳瓦,一作諾爾勿惹亞,皆音之轉)

《外國史略》瑞丁、那威,同一區,西北抵冰海,西南抵耶麻尼海,東北界抵麻爾底海(源案:麻爾底海、玻的亞海、斯多各海,皆所謂州中海隨地異名也),並與俄羅斯都城波得羅堡接界,東北芬蘭(即所謂西費耶斯科),東南斯多尼亞(俄羅斯邑),南北距一千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地近冰海,為歐羅巴洲最寒之區。北隅山深雪厚,物產稀少,人皆粗魯,牧獵為生。瑞丁與那威以倫佛厘尼斯山為界,無酋長。耶穌紀年九百後(唐昭宗光化三年),有哈羅佛額統領瑞眾,屢出寇掠,人皆畏懼,遂自立為王,建都於斯篤和林,距海僅六十里。同區之那威亦屬焉。旋又攻得嗹國之司蘭、阿爾厘希、墨厘斯三島。立國三十餘年,為嗹馬裏額女王所滅,並所屬之那威,皆被吞並。然瑞丁土人不服,屢叛屢敗,迨至嗹國幾利斯底奄王,暴虐無道,國政大亂,千五百二十年(明武宗正德十五年),有瑞丁人額斯達瓦薩者,樹幟恢復,屢破嗹國之眾,竟抵國都鏖戰三載,嗹國厭兵,遂還瑞丁故地。瑞丁復國為王,復攻耶麻尼,取回粵地尼亞所侵地,又並波墨、臘厘阿數部落。凡歐羅巴各國有事,悉聽瑞丁號令。千七百年(康熙三十九年),為渣爾國王所敗,求助於土魯機。土魯機為之和解,遂割厘阿、厘委阿數大部落,以賂渣爾,始罷兵。瑞丁僅守磽瘠邊境,越數十年,傳至額斯達瓦斯皆於政事,國內再變,王位虛懸,眾擇佛蘭西兵帥墨那氏為主。墨那氏恐本國王見討,故厚結人心自樹,又所屬那威貨物,至嗹國之都交易,多被挾製,皆瑞丁之大患。立衙門四,一官一僧,一部落土著,一鄉村土著;官衙門千二百人,分三等:曰希臘,曰厘那,曰西委那。凡各首領均世襲,僧衙門大僧師曰阿治彌涉,次曰彌涉。部落中土著衙門,由各部落中選舉,有租賦者充之。鄉村土著衙門,由各鄉村選舉,有產業者充之。五年期集會議一次,期以三月,或展至四月,所議者文武職官賢否,及稅餉增減,以聽王命。凡會議之時,非服章服之希臘無坐位。那威設立魯多挺衙門,隨時會議,俟王準駁,然一事經三請亦得準之。瑞丁步兵二萬六千三百二十,騎兵四千五百八十,火器兵二千四百,蘭威阿兵八萬三百六十有八。養兵之法,平日撥田耕種,行陣別給口糧。那威步兵九千六百四十有二,騎兵千有七十,火器兵千二百七十有八,蘭威阿駐防兵糧餉,如綏林之製。境內倫佛厘尼斯山最大,自那威之俄鼎麻迄綏林界,峰高八百丈,起伏綿亙,至北海濱,忽高起壁立。河道四:那爾河,至額佛裏東出海,長二百六十里。額攬彌河、特攬河、臘勃河,自北發源,南出海,國中材木,皆由此出。洋湖二:曰委尼湖,曰馬裏爾湖,為眾水之壑,歲浚河道,宣泄積水。奉波羅特士頓教。貌似俄羅斯,好文學,俗淳無盜,作事忍耐,專心技藝,推求金石草木質性。歐羅巴洲各國皆不及焉。產金、銅、銀、鐵、黑鉛、細呢、白礬、硫磺、材木。綜計綏林各部落,歲產鐵百八十萬捆達(每捆達計重七十八斤),硫磺千一百五十捆達,白礬四萬二千六百捆達。那威首部落沃牙哈斯,向產金、銀、黑鉛,今則稀矣。那蘭斯,歲產銅七千八百六十捆達。幾力斯底奄山,歲產鐵五萬捆達。

瑞丁國四部(東界俄羅斯,南界洲中海,西北界那威),幅員二十九萬七千方里,戶二百七十七萬千二百五十二口,管大部落四,小部落十有七。

綏林勃羅部(東界海,南界曷蘭西,北界那威),領部落三,產細呢、硫磺、白礬,押沙爾,每年產銀二三千碼,鉛一萬六七千斤,鐵礦尤旺,化倫,每年舊產銅四千萬斤,近年隻五百六十萬斤,金五十碼,銀五十碼,鐵無定數。

臘巴蘭部(東界俄羅斯,南界那蘭斯,西北界那威)

那蘭部(東界海,南界綏林勃羅巴,西界那威,北界臘巴蘭),領部落一,每年舊產金三四十碼,近年所產僅十之一。曷蘭部(東南西界海,北界綏林勃羅巴),領部落九,產鐵。

附那威國

那威國六部(東界俄羅斯及綏林,西、南、北俱界海),戶百有五萬零百三十二口,大部落六,小部落七。

沃牙哈斯部(東界綏林,南界海及幾力斯底菴山,西界麻銀哈斯,北界特倫林),領小部落一,土產金銀,今漸少。

肥引墨部(東南皆界俄羅斯,西界那蘭斯,北界海),領小部落一。

那蘭斯部(東界臘巴蘭,南界特倫林,西、北界海),領小部落一,產銅。

特倫林部(東界那蘭,南界沃牙哈斯,西界海,北界那蘭斯),領小部落二。

麻銀哈斯部(東界沃牙哈斯,南界幾力斯底菴山,西界海,北界特倫林),領小部落一。

幾力斯底菴山部(東、南、西皆界海,北界麻銀哈斯、沃牙哈斯),領小部落一,產鐵、白礬、黑鉛、木材(皆原本)

《職方外紀》歐羅巴西北有四大國,曰大呢(即黃旗之嗹國),曰諾而勿亞(即那爾威),曰雪際(瑞丁,一作雪爾際亞),曰鄂底(即普魯社國)。論地界此四國皆與亞勒馬尼國相隔一海,道阻難通,西史稱為別一天下;南北經度自五十六至七十三,其南夏至日長六十九刻,其中長八十二刻,其北夏至日輪橫行地面,半年為一晝夜;地多山林,產獸及海魚極大,異於他方。其大泥亞國,沿海,產菽麥、牛羊最多。牛輸往他國者,歲常五萬。海中魚蔽水面,舟為魚湧,輒不能行,捕魚不藉網罟,隨手取之不盡也。近二十年內,一國士名地穀白剌格,酷嗜瑪得瑪第加之學,建一台於高山絕頂,以窮天象,究心三十年,累黍不爽,其所製窺天之器,窮極要渺,後有大國王延之國中,以傳其學,今為西土曆法之宗。其諾而勿惹亞窮五穀,山林多材木、鳥獸,海多魚鱉,人惟馴厚,喜接遠方賓旅,曩時過客僑居者絕不索屋價,今稍需即饜足矣。故其地絕無盜賊,其雪際亞地,分七道,屬國十二,歐邏巴之北,稱第一富庶雲。

○瑞丁國沿革(那威國沿革附載。原本無,今補輯)

《貿易通志》曰:瑞丁為北方之國,產銅、鐵、木,每年進口貨價千三百萬員,出口千二百萬員。本國船二千四百二十七隻,外國船入口者,千六百五十八隻(瑞丁,一作瑞典,見《每月統紀傳》)

《萬國地理全圖集》曰:瑞丁國西、南、北三方及海,但東連峨羅斯,北極出自五十五度至七十七度,偏東自八度至二十四度,袤三千九十里,延三百五十里。北方岧巍崎嶇,其南沆瀦泥地,其西海邊港汊洄洑,若舟不幸遇之必危;其江河最多,急流不長,皆入布尼海,隅天氣嚴凝,大半難耕。居民用鹿為馬,其牛羊皆雪中度生焉。居民共計四百萬丁,古時此國,眾蠻突出,侵至歐羅巴之南地,於明萬曆年間,始奉正化,事耶穌,敢作敢為;又受日耳曼國侯之地,兵力甚強。嗣後權勢再衰,五爵屢亂,於嘉慶年間,國中尊貴,擇佛蘭西將軍為王,修政安民。其土產木、鐵、銅,但五穀不足用,其貧民不得食餅薯,則以鹹魚參調樹皮為食。國餉銀每年二百萬兩。其軍一萬,戰艦亦不多,其商船亦到中國貿易。其都城曰士突訓,亦通商馬頭。沃撒剌,乃國之書院。其丁末之對麵海口,稱為鄂堡也。其國之北,稱為臘地,居民身矮,終身住冰雪之中,勞苦養生;夏時天氣又暴熱,蚊毒難堪,忽兩月後,轉瞬凍至。其民出入乘鹿,以奶哺之,以肉養之,以皮穿之,以筋為弓也。又那耳圍者,其國西方窄地也,昔屬丁末國,於嘉慶十七年始歸丁。天氣寒凝,與瑞丁不異。其居民捕魚以代五穀。沿海礉石林立,航船惟難,民性剛悍,雖服瑞丁,而其政事皆酋長專決。

《海錄》綏亦占國,在英吉利西少北(案綏亦占,即瑞丁國也。在英吉利西地,其非海南之瑞國明矣。瑞國在英吉利之東也),風俗土產如英吉利,而民情較淳厚。船由荷蘭往約旬餘,由英吉利約六七日可到,來廣貿易,其船用藍旗,畫白十字。

《地球圖說》曰:瑞丁國,又作蘇以天國,東南界海,西北界那爾威,百姓約有二百九十萬,都城名士篤哈爾姆,城內民九萬,皆耶穌教;有大書院,國北極冷,人民稀少,西方多山,中央江湖甚眾,夏時暴熱約六十日,或九十日,過此則終年寒冷,冰雪不消,難於耕種。有一獸名快鹿,可以禦車代馬,形狀與暹羅所出大同小異,人飲其乳,食其肉,衣其皮,取其筋以為弓弦。嘉慶十七年間,那威國與蘇以天國合成一國。而是國之百姓,亦有一百十萬之數,其天氣、地勢、民風,與蘇以天國相符,土產大抵鹿、馬、犬、牛、羊、魚、紅銅木料等物。

《地理備考》曰:瑞西亞國,與諾魯威亞國,原分二國,嘉慶二十年,各國公使齊集維耶納地會議,將二國合而為一。惟二國田土殊地,風俗不一,故仍分釋之。

瑞西亞,在歐羅巴州之北,北極出地五十五度二十分起至六十九度止,經線自東五度起至二十二度止。東至厄羅斯國,西連諾魯威亞國,南枕州中海,北界諾魯威亞國暨冰海,長約二千七百里,寬約一千里;地面積方約二十四萬里。煙戶二兆八億口,孤峰峭嶺,各不相聯;湖河藪澤相間,居北六十度外,荒蕪少人。河至長者曰多爾內亞,曰盧勒亞,曰加黎塞利,曰達勒加爾裏,曰加拉辣,曰達摩勒,曰科達;湖之大者曰威內爾,曰威德爾,曰耶爾馬耳,曰美拉爾,曰西裏然,曰斯德爾;南方稍有沃壤,北方盡低陷砂磧。土產銀、銅、鐵、錫、窩宅、白礬、硫磺、花石、木料、皮貨,地氣稍南,入夏日長九時,冬則夜長九時,極北則冬有夜無晝,夏有晝無夜;技藝惟精鐵器,貿易較諾威尤甚。其國於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始不受製於大尼國,立首領古斯達鄂者為王,始改古教,奉路德羅修教。至基利斯的那女王,癖好文學,厭苦兵事,遜位於外戚加爾祿斯,而自之羅馬國遊學,不復返。加爾祿斯,即查理十二王,康熙三十八年即位,年少銳於戰伐,攻克波羅尼國之地過半。波羅尼、大尼、厄羅斯三國,將連兵來伐;王聞之,先舉兵逐去波羅尼國王,圍困大尼國都,並敗厄羅斯之兵,威聲震一時。越數載,再興師攻波羅尼國,敗績,奔赴土爾基國,請救五載,未獲所請乃歸,復往圍諾魯威國城,薨於軍中。嗣王因以大眾蹙之。嗣王屢戰皆北,割東境之芬蘭以講和,峨軍乃罷嗣王,將討本國土酋之懷貳者;諸酋懼,弒王,其子立,好戰餉,又被廢。嘉慶十四年,國戚加爾祿斯攝王位,其養子智略過人,善用兵,所向克捷。王薨,因傳以位,亦更名加爾祿斯,即今在位之王也。西境之那威,舊屬嗹國,嘉慶二十年,各國公使會議於維耶納,以瑞地之附近於嗹者歸嗹,而以那威歸瑞,通國分二十四部:一名斯德哥爾摩,乃本國都也,建於美拉爾湖岸,樓台起,風景雅麗,物貨駢集,人煙輻輳;一烏布薩拉部,一威士德來斯部,一尼哥兵部,一科勒波羅部,一加羅斯達部,一哥巴爾卑部,一日非勒波部,一靈哥賓部,一加爾馬部,一仍哥賓部,一哥羅諾卑部,一波勒金日部,一斯加拉波部,一勒爾佛斯波部,一科德波部,一亞慕斯達部,一基利安斯達部,一馬爾摩呼部,一科德羅部,一諾波敦部,一威斯德部,一諾爾蘭部,一仍德蘭部。其國通商衝繁之地,內外不一,半屬內地埠頭,半屬海邊。其所兼攝之地,惟一海島,在亞美裏加州內。

諾魯威國,即那威國,在歐羅巴北,北極出地五十八度起至七十一度止,經線自東三度起至十度止;東至瑞西國,西枕北海,南接州中海峽,北界冰海;長三千四百里,寬八百里,地面積方約十五萬五千里,煙戶一兆零六萬六千口。地勢由南而北,嶄岩嵾崖,海濱礁石槎枒,波濤激湧,舟誤觸立碎;川澤湖河相間,河至長者,一哥羅門,一達拉門,一羅慕斯達,一薩爾敦,一多爾內,一亞爾敦,一達納;湖至大者,一米約森,一發門,一的裏斯,一黎斯。北界沙磧,寒凍不毛,居民以漁為業;南有腴壤稼穡,四旬即熟,林密少果實,五金惟銀最多,紋石極美,禽獸繁衍,鱗介充斥;北則嚴寒,南則燠暑,冬令有夜無晝,不見日者七十五日,夏季有晝無夜,不見月者七十五日;五六兩月暴暖,蚊蚋密如塵沙,過此霰雪飛集,皆寒凍之日矣。國治與瑞西國同王而異法,奉路得羅修教,其天主公教,暨加諾威諾修教,為數無幾。工市少,技藝庸,惟商賈輻輳,通國分十七部:一亞日胡斯,一馬斯勒難,一里德馬爾根,一基利斯的安,一布斯給盧,一巴拉德北,一內德尼斯,一滿達爾,一斯達完白爾,一仍爾盧斯卑耳,一南卑爾仁,一北卑爾仁,一羅慕斯達爾,一南德倫的音,一北德倫的音,一諾爾蘭,一分馬爾根。其通商衝繁之地,半屬海邊,半屬內地之埠。

《外國史略》曰:瑞丁國僻處北方,地冷不毛,古時居民惟以虜掠為生。宋朝時與大尼國始啟爭端,兩國忽合忽分。明嘉靖二年,百姓自擇立君,曰占士達第一王,聰明智慧,始傳耶穌正教。明崇禎二年,國王不忍視日耳曼國天主新教之徒剿滅正教,故領兵入日耳曼國維持保護,以寡勝眾,自是瑞丁之名揚於各國。其後甲裏第十二王康熙三十五年即位,尚年少,鄰國兵來攻擊,甲裏王約大尼國共平之。後勝峨羅斯,破波蘭軍,侵日耳曼國,各國皆畏其威。峨羅斯軍再至,甲裏王追入深林,忽峨兵四面伏起環攻,王突圍出,遂奔土耳其,間道歸本國;再合兵力戰,受傷而死。國民與五爵互相鬥,國勢益廢,無能再興,於是峨國進迫瑞丁,強奪其地,政事俱由峨國大臣主張,相沿日久。嘉慶年間,其君與佛蘭西交戰,民人恐懼,因驅其君,謀迎立佛國之將軍代王位,賴峨國王擊破佛軍,嘉慶十八年,議平,獲那耳威國地入版輿。到中國貿易。瑞丁並那爾威,北極出地自五十五度二十二分,至七十一度十一分,北至冰海,東南至峨羅斯,並巴得海隅,西及北海兩國之南係平地,溪流不大,林甚密,廣袤一萬三千七百七十里,兩國居民四百四十二萬。氣候最冷,在北長有冰雪,雖夏月亦不熱,草木難牛,山皆在北,而南則澤湖也。那爾威海邊,其山石礁如齒,海汊甚深。瑞丁之農地一百七十方里,牧場三百四十方里,湖澤一千零六十方里,荒地一千四百六十方里,獨南方可耕也。五穀不足用,居民惟種荷蘭薯以養生,以捕魚為業;山產鐵及紅銅,運出外國。百姓聰明,而不願離本土,好酒耗費,鮮製造,商船一千隻。道光十二年,運進者價值千三百五十萬圓,運出者價值千二百三十萬圓。其部回蘇突含島,居民八萬三千;峨丁布居民一萬九千。其國肄院,賢儒雲集。北去平,居民一萬九千,甲申冕一萬二千。瑞丁連那爾威國俱磽地,鮮食物,鬆林最茂,其木料為各國所貴,銀礦無,幾業漁,喜賓客。瑞、那兩地之民,與日耳曼國之民最相親,土音不遠;其都城曰吉提亞那,居民二萬;比音港居民二萬二千八百,是此國之大港;頓害米居民一萬二千,出鬆板,每年價百二十萬圓。瑞丁王統轄兩國事必聽鄉紳會議,有理務之大臣七員,會議之大臣三員;所入國帑,每年約千七十四萬圓;所進用之軍士三萬九千,水師大戰艦二十隻,中船八隻,小船八隻,炮艇二百四十七隻。那爾威國帑所入者,銀三百七十八萬圓,所出者銀二百八十五萬圓;軍士一萬二千,水師小船六隻,炮艇一百一十七隻。

《皇清四裔考》:瑞國在西北海中,達廣東界,俱係海洋,計程六萬餘里。國中土地平衍,有大山三:一曰庇高天牙禮華,閱三四年轍有光燭天,望之若煙火,四面巉岩,壁立千仞,人跡不能到;一曰布農故巴黎,自山麓達於頂,俱白沙童然,無一草一木;一曰化倫士高勞華山,中產紅銅,民為采納於王,王所居地名士的哥盧,國人會聚之地,名曰乙頓巴黎,距王居七百餘里。國中四面皆大澤,汪洋千頃,國人之散處者,非駕船不能往來。乙頓巴黎,蓋泊船總彙處也。凡大市鎮,當國人貿易之期,則有官司至,若古司市者,故市鎮皆設館舍,以供駐宿,置班衙以供使令。其人信奉天主,俗同英吉利,通市始自雍正十年,至今不絕。

《海錄》盈黎馬祿加國,在綏亦占(即瑞丁)西北,與綏亦占同一島,陸路相通,而疆域較大,人稍粗壯,風俗土產亦同,即來粵黃旗船是也(即那威國)

◎外大西洋墨利加洲總敘

嗚呼!彌利堅國非有雄材梟傑之王也。渙散二十七部落,渙散數十萬黔首,憤於無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約成城,堅壁清野,絕其餉道,遂走強敵,盡復故疆,可不謂武乎。創開北墨利加者佛蘭西,而英夷橫攘之。憤逐英夷者彌利堅,而佛蘭西助之,故彌與佛世比而仇英夷。英夷遂不敢報復。遠交近攻,可不謂智乎。二十七部,酋分東西二路,而公舉一大酋總攝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載即受代,一變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謂公乎!議事聽訟,選官舉賢,皆自下始。眾可可之,眾否否之;眾好好之,眾惡惡之。三占從二,舍獨徇同,即在下預議之人,亦先由公舉,可不謂周乎。中國以茶葉、大黃,歲數百萬,濟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鴉片歲數千萬,竭中國之脂。惟彌利堅國鄰南洲,金礦充溢,故以貨易貨外,尚歲運金銀百數十萬,以裨中國之幣,可不謂富乎!富且強,不橫淩小國,不桀驁中國,且遇義憤請效馳驅,可不謂誼乎。故不悉敵勢,不可以行軍;不悉夷情,不可以籌遠。魏源又曰:彌利堅與英夷所據皆北洲,具南則最大者為孛露國,起赤道南三度,至赤道南四十一度,大小數十部,廣袤萬餘里。國中金銀銅極多,國王宮殿,皆以黃金為板飾之。惟鐵最少最貴,其道路自國都以達四方。鑿山平穀,更布石為坦途,驛使傳命,數里一更,三日夜可達二千里。其出音各種,而別有一正音可達萬里之外。與中國官語相等,非西洋國國殊音之比故與南洲之彌利堅,皆墨利加之二大雄邦也。烏乎!八荒以外,存而不論,烏知宇宙之大哉。

 卷五十七 ↑返回頂部 卷五十九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