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與江河關係之歷史地理說
自中國有與美國借款導淮之議。美國政府與紅十字會派工程師錫伯德等遠涉重洋。冒暑親臨淮河上下游勘視。厚意甚可感。然工程師所偕來測量者僅十三人。訂時僅三閱月。淮水範圍所包。兼泗沂沭。其流域之長。幾一千七百餘里。烏能里里而測。丈丈而量。卽憑中國四年來實測豫計之圖。亦不能一一覆按。銖銖比較。但準圖用抽測法。較其所差若何。前測者是否可信而已。此則地勢爲之。時間限之。不得不然者也。測較旣竣。卽須豫計。豫計之次第。先計淮泗沂沭。如何洩瀉入海之路。路分幾道。方能有利無害。次計每道長廣深度若干。乃能配定河底。次計人工土方之價。及機船土方之價。比較其工程遲速。時間長短。款數省費。次計各項用度。次計五年內河未全成。歲收於得河利益各地賦稅之數。能否付息。五年後河成。所增歲收田賦及通行之稅數。能否付息。並分若干年還本。似亦一定程序如此。然則今當先硏究淮泗沂沭。宜從何處洩瀉入海。又宜在何處分流。何處合流。使相資而不相犯。乃未施工以前所當認爲第一重要問題者也。此第一重要問題。尤有前提焉。則我四千年來關於淮河利害之歷史。與數十萬方里內。關於淮河利害相因之地理也。不硏究歷史。則與泗沂沭與黃河分合利害關係之成案。無由而知。不研究地理。則淮泗沂沭。昔何所憑而爲分爲合。今何所恃而或分或合。以及分之分數。分合之遠近。亦無由而知。故宜先舉歷史。次言地理。
中國古代有名言曰。欲知未來觀已往。又曰。不習爲吏。視已成事。本此意述淮之歷史。與淮有關係之江河歷史。
中國治水。自夏禹始。禹之治水。順地高下之勢。導西北高山平原之水。各自入海。其經流四。曰江河淮濟。相隔各數百里。後人名之爲四瀆。瀆。釋名獨也。言獨出其水而入海也。自夏至今四千餘年。四水之中。惟河爲患。然第一次在殷中葉。距禹時約八百年。河自爲患而不及淮。至漢武帝元光初。河決濮陽瓠子口。注鉅野。(今山東濟寧縣、)侵淮泗。次年卽塞。此爲河患害淮之始。然元光距殷中葉。已一千二三百年。自此更八九百年至五代時。梁人爲阻晉兵。兩次決河於酸棗(今河南延津縣)楊劉。(今山東東阿縣劉店)人爲河導。從此遂漸成南徙之勢。宋太祖時。河決溫縣滎澤頓邱。泛於澶濮曹濟諸州。東南流至彭城界。(今江蘇銅山縣)此爲河入淮之始。眞宗仁宗兩朝。河數決口漸逼淮。迨神宗熙寧十年。河大決於澶州曹村。北流斷絕。河適南徙。東匯於梁山張澤灤。(在今壽張縣梁山下、卽古鉅野澤也、)分爲二派。一合泗水(卽南淸河)以奪淮入海。一合濟水以入海。(濟後名北淸河、今自東平縣北出曰鹽河、流經濟南縣曰大淸河、)十一年。決口復塞。金明昌五年。河決陽武故隄。灌封邱而東。歷曹濮鄆范諸州縣界中。至壽張。注梁山灤。仍分南北二派。如宋熙寧河決時。元至元中河徙陽武。南奪渦入淮。然其時置洪澤芍陂屯田。(事在至元二十三年)則河雖奪淮。其勢未盛。迨泰定二年五月七月。河再漲決。且灌汴渠至徐州東北入泗奪淮。於是河之逼淮。益岌岌矣。然河之入泗奪淮。由於漲決。人人知河淮之不可合倂。時爲之障塞而減其患。自元世祖以蒙古人入主中國。不深究河淮不可合並不可通之害。至元二十六年。開會通河。(卽今山東漕河之故址)以通南北漕運。於是運河與黃河成交叉線。而河有南趨之路。古所謂江淮二瀆者。遂倂爲一。而河淮俱害。故昔人謂淮病在河。河病在運。蓋治河者必先保運。運河之口。常爲河流之濁泥所淤墊。於是爲運計。不得不以黃濟運。築隄抬高黃河。而不措意於淮。淮益不治。壅潰之患。無歲無之。至明萬歷間。潘季馴治河。定蓄淮攻河以淸刷濁之策。因堅築高堰。將大澗小澗諸處閉塞。障全淮會於淸口。(淮水淸故名淸口)幷力以攻黃河之濁。而一遇淮漲。泗屬被災益廣。後乃議開江都縣金家灣芒稻河。洩下河諸湖入江。是後楊一魁褚鈌定計分黃導淮。開桃源(今泗陽縣)黃壩新河。自黃家嘴而下。至漁溝浪石及安東北。(今漣水縣)俱疏爲河身。分洩河水於五港灌口以入海。闢淸口河七里。建武家墩。經河閘。洩淮水由永濟河下射陽湖以入海。又建高良澗減水石閘。洩淮水由岔河涇河亦下射陽湖以入海。建周家橋閘。洩淮水由草子湖寶應湖入子嬰溝下廣洋湖以入海。終明之世。治水者能兼治河淮。僅此一事。惟其策則亦以海爲淮之歸墟也。
前淸沿元明之制。以轉漕京師之故。專重治運。於河淮之關係。不加考察。至咸豐五年。蘭儀縣銅瓦廂決。河自北徙。卽有議者謂宜卽此時治淮。不卽治淮必有災。蓋道光朝河決吳城堡。淮已大受河泥之墊。而咸豐同治兩朝。南北皆有匪亂不暇治。亂定又不卽治。迨光緖二十二年以後。淮頻吿災矣。至三十一年大水。沿淮沂泗沭各縣乃大災。綜言七八百年以前。淮沂泗可合。而與河淮不可合之故。非獨河強而淮弱。河濁而淮淸也。抑又有地理之關係焉。
中國地理。但有平面開方圖。而無水準高下圖。河淮地勢之高下若干。言治水者亦祇憑流向之目驗以爲準。自較儀器測量者。精粗有別。然中國地勢。無不西北高而東南下。禹昔導河。鑿龍門。使河從而下。北載太行之麓。南有大伾(濬縣山名)夾之。初向東北曲折入海。自此以後。河因地勢。漸側漸南。故普之河在河南滎澤縣北。逕獲嘉原武延津濬內黃湯陰安陽臨漳等縣。歷五百餘年。至殷仲丁時。已徙至滎陽矣。又千二百餘年。而徙至山東。自此以後之決。無不在河南山東二省者。至河旣奪淮。乃亦決於江蘇。推究事實。若非元時漕運須絕流渡河。則淮河尙可分離。不至以運病河而以河病淮。蓋河底高而淮底低。河流濁而淮流淸。河源長而淮源短。高必加低。濁必淆淸。長必奪短。勢使然也。是爲淮計。必使與河畫分。復古代二瀆之舊。此爲上流受水言也。若爲下流洩水計。則海口江口。均低於淮河之底。淸江浦分局測量圖。固已明載其高下相差之丈尺。是卽畫半分入江海。亦非絕不可行之策。而吾前所主張七分入海三分入江者。其理由所在。更論次如左。
(甲)復淮沂泗之故道而使入海 故道者。楊莊以下之廢黃河。卽最初之淮河也。河槽甚寬。可容納積流。其利一。河堤甚高。因其舊制而修繕之。不必興巨工。其利二。如嫌雲梯關下灘長路遠。亦可從六套北堤循太平河而東。由套子口入海。其利三。或並分由灌河口入海。亦爲便㨗。其利四。濬張福河。引洪澤湖平漫之水。北出淸口。會中運沂泗之水以入海。使洪澤湖全湖。涸出爲田。其利五。
(乙)定沂泗沭入海之支路 淮水本幹在淸口以下。其淸口以上。今名連河。實則泗水之舊路。其流量本多。沂在泗東。沐又在沂東。夏禹時。淮沂泗會於淮浦。由雲梯關入海。(今淮陰之東漣水之西)自黃河奪淮。一河不能容。故歷朝分疏爲鹽河。爲薔薇河。爲南六塘河。令沭從薔薇河出臨洪口入海。令沂泗從運河至淸口會淮。一枝出雲梯關或套子口入海。一枝出灌河口入海。其鹽河則利用爲大水時分瀉各河盛漲之路。平時亦利用之以漑田。鹽河地勢。較舊黃河尤低。寬僅十五六丈。故用以洩淮不足。用以兼洩淮沂泗尤不足。但可用以爲分瀉諸河之路耳。約當淮水三之二強。
(丙)定淮水由運入江之支路 江淮溝通旣久。非徒利舟楫。卽淮安寶應高郵興化東台五縣之水田。亦利其灌漑。況淮雖導治。亦須爲盛漲分瀉之豫防。宜一路分之自上。由三河口建閘。引水歷金子溝下高郵邵伯等湖。漑運河西之田。經瓜洲口入江。一路分之自下。由淮陰天妃閘歷淮安寶應高郵江都運河。漑運河東之田。經三江營口入江。約當淮水三之一弱。
論者或謂分淮水之半。由灌河入海。半會揚子江入海。亦何不可。此說也。最近淸光緖三十一年之大水。未能知其流量。不敢憑空下斷。以地理之關係推之。則尙是疑問。(一)灌河口是否能容淮泗沂三道之水。設遇盛漲。有無橫決上溢之慮。顧如闢套子口豫備分洩。則出海猶有二口。(一)揚子江乃最長之流域。若導淮水之半。從三江營以下。凡江都丹徒太平泰興等縣。江中之洲圩。不下二三十。農民數十萬。全倚圩爲身家性命之長城。每年江漲。水面高過圩內之地面。圩內之水。常苦不能外洩。若其時復遭霪雨。則內外汪洋。幾成一片。卽遇江漲不盛之年。亦不能普慶豐收。目前淮河未治。水無收束。散漫爲患於洪澤湖四周。江洲之受患猶如此。若淮水順軌而下。以半入江。則淮漲之時。必直江漲。二三十洲。適當淮水入江之咽喉。此二三十洲之民田。如何能支。故一方爲運河東岸淮安寶應高郵江都東台興化等縣計。收淮水入江之利。一方亦不得不爲揚子江中江都丹徒太平泰興等縣計。減淮水助江之害。目前姑規畫爲三分入江者以此。
(丁)以上所言。以治淮爲重。故專就淮論。若溯泗而上。(卽今通山東之運河)過山東南旺鎭以達天津。所謂元時會通河者。爲腹地交通計。亦不得不治。治則泗活沂活而淮亦活。謂宜於南旺以南。自臺莊至韓莊。原有八閘者。(臺莊閘十二里侯遷閘八里頓莊閘六里丁廟閘十二里萬年閘二里張莊閘六里六里石閘六里德勝閘二十四里韓莊閘共計距離八十五里按臺莊至韓莊共九閘因六里石閘不著稱故僅八閘)就其處各加一閘。仿歐制爲重閘。而幷改其舊。於南旺以北開河閘。袁家口閘之間。亦宜加爲重閘。其穿黃而過之處。兩口均各建重閘。如是則昔之會通河爲病於黃河。今卽可因其病以爲利。故雖不在導淮範圍以內。而實不出與淮關係之外。此須與明於河梅工程學專家一討論者也。
中國河淮之歷史。年代旣長。地理之更變。亦極複雜。古圖散失。無取從證。古書則多至千百卷。美工程師以三月最促之時期。無從盡知。然美國慈善家。昔助我以拯災之資。今又許借我以興工之款。邦交之義。可謂極盛。而利害所關。則在我爲主體。不敢不以夙昔硏究所得百分之一二。爲美工程師討論之權輿。規畫之資料。是否適當。須更測淮與河地面河身之高下通籌合較矣。
這部作品在1929年1月1日以前出版,其作者1926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