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

張澍邢澍 莫與儔友芝 陸繼輅從子耀遹 彭績 洪頤煊坤煊 震煊 鄧顯鶴萬希槐 周濟陳鶴 徐松沈垚 陳潮 李圖 李兆洛承培元 宋景昌 繆尚誥 六承如 錢儀吉從弟泰吉 包世臣齊彥槐 姚椿顧廣譽 張鑑楊鳳苞 施國祁 黃易瞿中溶 張廷濟 沈濤 陸增祥 董祐誠方履籛 周儀暐 俞正燮趙紹祖 汪文臺 湯球 潘德輿吳昆田 張維屏譚敬昭 彭泰來 梅曾亮管同 劉開 毛岳生 湯鵬張際亮 龔鞏祚 魏源 方東樹從弟宗誠 蘇惇元 戴鈞衡 魯一同 譚瑩熊景星 黃子高 瑩宗浚 吳敏樹楊彝珍 周壽昌李希聖 斌良錫縝 李雲麟 何紹基孫維樸 李瑞清 馮桂芬王頌蔚 葉昌熾 管禮耕 袁寶璜 李慈銘陶方琦 譚廷獻 李稷勳 張裕釗范當世 朱銘盤 楊守敬 吳汝綸蕭穆 賀濤 劉孚京 林紓嚴復 辜湯生

張澍

編輯

張澍,字介侯,武威人。父應舉,有孝行。嘉慶四年,澍年十八,成進士。是科得人最盛,澍選庶吉士,文詞博麗。散館改知縣,初令玉屏,以病歸。敘防河勞,選屏山,攝興文,丁父艱。再起,知永新。署臨江通判,坐徵解緩,罷官。開復,補瀘溪,復以憂去。

附 邢澍

編輯

澍性亢直,所至輒有聲。在黔時,巡撫初彭齡過縣,澍杖其僕之索金者。座主蔣攸銛督四川,甫下車,舉劾屬吏,風采嚴峻。澍上書論其循情市恩,黜陟不當,以此官不遂。務博覽經史,皆有纂著。遊跡半天下,詩文益富。留心關、隴文獻,蒐輯刊刻之。纂五涼舊聞、三古人苑、續黔書、秦音、蜀典,而姓氏五書尤為絕學。自著詩文外,又有詩小序翼、說文引經考證。

同時甘肅有與之同名者,曰邢澍,字​​雨民,階州人也。兩人學派亦略相近。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至南安知府。好古博聞,孫星衍輯寰宇訪碑錄,多資於澍。著有關右經籍考、兩漢希姓錄、金石文字辨異、守雅堂集。

莫與儔

編輯

莫與儔,字猶人,獨山州人。少有志操,兄歿,持期服,不與試。嘉慶四年,朱珪、阮元總裁會試,所拔取多樸學知名士,與儔亦以是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令鹽源縣。俗,富民買田好擇取無稅者,貧民往往鬻產存賦,久輒逃亡。與儔責賦富人,而貰其隱佔罪。又上言河西寧遠子稅所府隸橫徵病民,得裁去。木里喇嗎左所​​有山產銀銅,布政使符縣開礦,與儔持不可,以為礦山實土官經堂所據,奸民所呈地圖距經堂遠,實無礦,開廠聚眾,滋擾夷境,貪小利,賈大釁,事誠不便。大吏檄與儔覆勘,至則礦山果在經堂右。其眾嚴兵以待,既瞻與儔貌,聆其溫語,皆解甲羅拜。縣令至,土司例有供餽,盡卻之,又懸諸禁。比還,老幼遮道獻酒,填咽不得前。舉治行卓異,以父憂去。母老,遂請終養。

久之,被吏部檄復起,自請改教授,選遵義。士人聞其至,爭請受業。學舍如蜂房,猶不足,僦居半城市。旦暮進諸生而詔之:「學以盡其下焉者而已,上焉者聽其自至可也。程、朱氏之論,窮神達化,不越灑埽應對日用之常。至六藝故訓,則國朝專經大師,實邁近古。」其稱江、閻、惠、陳、段、王父子,未嘗隔三宿不言,聽者如旱苗之得膏雨。其後門人鄭珍及子友芝遂通許、鄭之學,為西南大師。與儔著二南近說,詩文散佚。友芝記其言行為過庭碎錄。

子 友芝

編輯

友芝,字子偲。家世傳業,通會漢、宋。工詩。真行篆隸書不類唐以後人,世爭寶貴。友芝亦樂易近人,癯貌玉立,而介特內含。道光十一年舉人,在京師遠跡權貴。胡林翼、曾國藩皆其舊好,留居幕府,評騭書史外,榮利泊如也。咸豐時,嘗選取縣令,棄去。至是中外大臣密疏薦其學行,有詔徵至,復謝不就。卒,年六十一。著黔詩紀略、遵義府志、聲韻考略、郘庭詩鈔、宋元舊本經眼錄、樗繭譜注、唐本說文木部箋異。

陸繼輅

編輯

陸繼輅,字祁孫,陽湖人。幼孤,生母林嚴督之,非其人,禁勿與遊。甫成童,出應試,得識丁履恆,歸告母,母察其賢,始令與結。其後益交莊曾詒、張琦、惲敬、洪飴孫輩,學日進。嘉慶五年舉人,選合肥訓導。以修安徽省志敘勞,遷貴溪令,三年引疾歸。繼輅儀幹秀削,聲清如唳鶴。不以塵務經心,惟肆力於詩。清溫多風,如其人也。

常州自張惠言、惲敬以古​​文名,繼輅與董士錫同時並起,世遂推為陽湖派,與桐城相抗。然繼輅選七家古文,以為惠言、敬受文法於錢伯坰,伯坰親業劉大櫆之門;蓋其淵源同出唐、宋大家,以上窺史、漢,桐城、陽湖,皆未嘗自標異也。繼輅著崇百藥齋集、合肥學舍札記。

從子 耀遹

編輯

從子耀遹,字劭文。縣學生。工為詩,喜金石文字,與繼輅齊名。其為人韜斂精采,而遇事侃侃無所撓。遊公卿間,尤長尺牘。嘗客陝西巡撫幕,教匪反滑縣,那彥成過長安,聞耀遹名,即請見,為陳機宜數十事,因囑具草以聞,多施行。道光初,舉孝廉方正,選阜寧教諭,卒。有雙白燕堂集、金石續編。

繼輅所鈔七家文者,大櫆、惠言、敬外,則方苞、姚鼐、朱仕琇、彭績也。

附 彭績

編輯

績,字秋士,長洲人。品詣孤峻。乾隆末,窮而客死。無子,年四十四。族子紹升曰:「人之吊先生者,悲其窮。吾獨謂先生竹柏之性,有節有文采,其英亦元結、孟郊之匹,未見其窮也。」有秋士遺集。餘六人皆自有傳。

洪頤煊

編輯

洪頤煊,字旌賢,臨海人。少時自力於學,與兄坤煊、弟震煊讀書僧寮,夜就佛鐙講誦不輟。學使阮元招頤煊、震煊就學行省,名日起。嘉慶六年,充選拔貢生。入貲為州判,權知新興縣事。適阮元督粵,知頤煊學優非吏才,延致幕府,相與諮諏經史。後卒於家。性喜聚書,廣購嶺南舊本至三萬餘卷,碑版彝器多世所罕覯。著禮經宮室答問、孔子三朝記、管子義證、漢志水道疏證、讀書叢錄、台州札記、筠軒詩文集。

兄 坤煊

編輯

坤煊,字載厚。乾隆末,以拔貢生舉鄉試,題名後十餘日卒。

弟 震煊

編輯

震煊,字百里。精選學,詩才敏贍。阮元修經籍篡詁、十三經校勘記皆任其役。後頤煊十二年充選拔貢生。既廷試,貧不克歸,遂以客死。著夏小正疏義。

鄧顯鶴

編輯

鄧顯鶴,字子立,新化人。少與同里歐陽紹洛以詩相勵,遊客四方,所至傾動。嘉慶九年舉人。厭薄仕進,一以篡著為事,系楚南文獻者三十年,學者稱之曰湘皋先生。內行修,事兄白首無間,撫其子勤於己子。尤篤於師友風義。嘗以為洞庭以南,服嶺以北,屈原、賈誼傷心之地也,歷代通人志士相望,​​而文字湮鬱不宣。乃從事搜討,每得貞烈遺行於殘簡斷冊中,為之驚喜狂拜,汲汲彰顯,若大譴隨其後。凡所著有資江耆舊集、沅湘耆舊集、楚寶增輯考異、武岡志、寶慶志、朱子五忠祠傳略及續傳、明季湖南殉節傳略。又易述、毛詩表、南村草堂詩文集,共數百卷。晚授寧鄉訓導。卒,年七十五。

附 萬希槐

編輯

同時萬希槐,字蔚亭,黃岡人。以廩膳生官南漳訓導。通經史百家言,著十三經證異。困學紀聞集證,陳嵩慶推為王氏功臣。

周濟

編輯

周濟,字保緒,荊溪人。好讀史,喜觀古將帥兵略,騎射擊刺藝絕精。嘉慶十年進士。或謂之曰:「對策語幸無過激。」濟曰:「始進,敢欺君乎!」及廷對,縱言天下事,字逾恆格。以三甲歸班選知縣,改就淮安府學教授。上丁釋奠,禮畢,知府王轂就殿門外升輿,濟趨前阻之,知府不懌去,濟遂引疾歸。是秋冒賑事發,自轂以下吏皆得罪,濟以先去免。淮南北鹽梟充斥,總督孫玉庭知濟能,以防撫事屬之。濟集營弁,勒以兵法,奸民皆斂跡。已而歎曰:「鹽務不理其本,徒緝私,私不可勝緝也。」因謝去。濟與李兆洛、張琦、包世臣訂交。當是時,數吳中士有裨世用者,必首及世臣、濟兩人。

濟雖以才自喜,一日盡屏豪習,閉門撰述,成晉略八十卷,例精辭潔,於攻取防守地勢多發明論贊中,非徒考訂已也。晚復任淮安教授,遴秀童教以樂舞,禮成,觀者盈千。周天爵移督湖廣,邀濟偕行。道卒,年五十九。

附 陳鶴

編輯

陳鶴,字鶴齡,元和人。操行修潔,亦精史學。嘉慶元年進士,以主事分工部,出無車馬。與棲霞牟昌裕、​​陽山鄭士超有「工部三君子」之目。熟於明代​​事,輯明紀六十卷。未成,卒。後八卷其孫克家續成之。克家,道光末舉人。官中書。後參張國梁軍事,殉難,贈知府銜。

徐松

編輯

徐松,字星伯,大興人。嘉慶十年進士,授編修。簡湖南學政,坐事戍伊犁。松留心文獻,既出關,置開方小冊,隨所至圖其山川曲折,成西域​​水道記,擬水經;復自為釋,以比道元之注。又以新疆入版圖數十年,視同畿甸,而未有專書,乃纂述成編,於建置、控扼、錢糧、兵籍,言之尤詳。將軍松筠奏進其書,賜名新疆事略,特旨赦還,御製序付武英殿刊行。道光改元,起內閣中書,洊擢郎中,補御史,出知榆林府。未幾,卒。他所著有新斠注地理志集釋、漢書西域傳補注、唐兩京城坊考、唐登科記考、新疆賦共數十卷。

附 沈垚

編輯

松喜延譽後進。其客有沈垚者,字子惇,烏程人。優貢生。性沉默,足不越關塞,好指畫絕域山川。初為何凌漢、陳用光所賞拔。入京師,館於松。松稱其地學之精。歙程恩澤嘗讀西遊記,擬為文疏通其說。及見垚所撰西遊記金山以東釋,歎曰:「遐荒萬里在目前矣!」遂閣筆。垚客死,張穆裒其遺著,為落颿樓藁。

附 陳潮

編輯

陳潮,字東之,泰興人。通經,工小篆,又擅周髀之學。嘗夜登高台窺星象,不寐。遊京師,亦卒於松寓。

附 李圖

編輯

李圖,字少伯,掖縣人。以拔貢生官直隸無極縣知縣,謝病歸。圖讀書十行俱下,天才卓越。工詩古文詞,力屏近世浮靡之習。嘗曰:「文非司馬子長,詩非蘇、李,不足為師法也。」徐松為濟南濼源書院山長,見圖詩,歎曰:「三百年來無此作矣!」著有鴻桷齋詩文集。山左稱詩者,王士禎、趙執信以後,以圖為巨擘雲。

李兆洛

編輯

李兆洛,字申耆,陽湖人。嘉慶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改令鳳臺,俗獷悍多盜,地接蒙城、阜陽,遠者至百八十里,官或終任不一至。兆洛親行縣,辨其里落繁耗、地畝廣袤饒瘠,次第經理之。焦岡湖,漢芍陂也,濱淮,易為災。乃增堤防,設溝閘,歲以屢豐。擇耆老勸民孝謹,優敘之。於僻遠設義學,為求良師。其捕盜,尤為人所喜稱。嘗騎率健勇出不意得其魁,因察而撫之。兆洛嘗曰:「鳳、潁、泗民氣可用,揀集五千人,方行天下有餘矣。然唯其豪能使之,官帥至千里外,必客兵勢勝足相鈐制乃可。」兆洛在縣七年,以父憂去,遂不出。主講江陰書院幾二十年,以實學課士,其治經學、音韻、訓詁,訂輿圖,考天官歷術及習古文辭者輩出。如江陰承培元、宋景昌、繆尚誥、六承如等,皆其選也。

兆洛短身碩腹,豹顱剛目,望之若不可近,而接人和易,未嘗疾言遽色。資卹故舊窮乏無不至。藏書逾五萬卷,皆手加丹鉛,尤嗜輿地學。其論文欲合駢散為一,病當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兩漢,因輯駢體文鈔。其序略云:「自秦迄隋,其體遞變,而文無異名。自唐以來,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為駢體。為其學者,亦自以為與古文殊路。夫氣有厚薄,天為之也;學有純駁,人為之也;體格有遷變,人與天參焉者也;義理無殊途,天人合焉者也。得其厚薄純雜之故,則於其體格之變,可以知世焉;於其義理之無殊,可以知文焉。文之體至六代而其變盡,夫沿其流極而溯之以至乎其源,則其所出者一也。」卒,年七十一。其自著曰養一齋集。所輯有皇朝文典、大清一統輿地全圖、鳳臺縣志、地理韻編。

附 承培元

編輯

培元,字守丹。優貢生。著說文引經證例、籀雅、經滯揭櫫。

附 宋景昌

編輯

景昌,字冕之。縣學生。著星緯測量諸篇。

附 繆尚誥

編輯

尚誥,字芷卿。舉人。著古韻譜、雙聲譜、經星考。

附 六承如

編輯

承如及族人嚴,皆貢生。兆洛訂輿地圖,六氏兩生所手繪也。

錢儀吉

編輯

錢儀吉,字衎石,嘉興人,尚書陳群曾孫。父福胙,侍讀學士。儀吉生有五色文禽翔其室,故初名逵吉,後易焉。嘉慶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改戶部主事,累遷至工科給事中。皆能舉其職,因公罷歸。

儀吉治經,先求古訓,博考眾說,一折衷本文大義,不持漢、宋門戶。嘗著經典證文、說文雅厭。雅厭者,以十九篇之次,寫九百四部之文,而以經籍傳注推廣之。其讀史,補晉兵志、朔閏諸表,撰三國晉南北朝會要,體例視徐天麟有所出入,不限斷以本書。又彷宋杜大珪名臣琬琰碑傳集,得清臣工文儒等八百餘人,輯錄之為碑傳集。後卒於大梁書院,年六十八。

從弟 泰吉

編輯

從弟泰吉,字警石。少孤,執喪盡哀禮。與儀吉以學行相磨,遠近盛稱「嘉興二石」。為詩文原本情性,讀其辭,知其於孝友最深也。以廩貢生得海寧州學訓導。居間務讀書,自經史百氏下逮唐、宋以來詩文集,靡不博校。以其學語諸生,諸生之賢且文者大附。嘗修學宮,以費所羨修海昌備志。既又得民間節孝行者千餘事為旌之,曰:「吾職也。」再三請,必得乃已。為訓導幾三十年,不以枝官自放曠。粵寇陷浙,往依曾國藩,卒於安慶。著曝書雜誌、甘泉鄉人稿。儀吉子寶惠,泰吉子炳森,皆能世其學。

包世臣

編輯

包世臣,字慎伯,涇縣人。少工詞章,有經濟大略,喜言兵。嘉慶十三年舉人,大挑以知縣發江西。一權新喻,被劾去。復隨明亮徵川、楚,發奇謀不見用,遂歸,卜居金陵。世臣精悍有口辯,以布衣遨遊公卿間。東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鹽諸鉅政。無不屈節諮詢,世臣亦慷慨言之。

初,海盜蔡牽犯上海,鎮道迎世臣閱沿海島嶼。見黃浦停泊商船千艘,遂建海運可救漕弊之議。遊袁浦,值河事亟,箸策河四略。是時鹽法以兩淮為大,私梟充斥,議者爭言緝私。世臣擬多裁鹽官,惟留運司主錢糧,場大使督灶戶,不分畛域,仿現行鐵硝之例,聽商販領本地官印照,赴場繳課買鹽。州縣具詳,運司存核,則場官不能乾沒正課;而轉輸迅速,則鹽價必銳減;私鹽皆輸官課,課入必倍。以之津貼辦公,並增翰、詹、科、道廉俸,為計甚便。

其論西北水利曰:「今國家南漕四百萬石,中歲腴田二百萬畝所產也。有田四百萬畝,歲入與佃半之,遂當全漕。先減運十之一,糶其穀及運資置官屯,遞減至十年,則漕可罷,賦可寬。以其盈餘量加賦餉,而官可廉,兵可練。不然,漕東南以贍西北,浮收勒折,日增一日,竭民力,積眾怒。東南大患,終必在此。」

世臣能為大言。其論書法尤精,行草隸書,皆為世所珍貴。著有小倦遊閣文集,別編為安吳四種。

附 齊彥槐

編輯

齊彥槐,字梅麓,婺源人。嘉慶十三年召試舉人,明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金匱令。毀淫祠,歲旱,勤賑務。擢蘇州府同知,陳海運策,巡撫召詰之,條舉以對,巡撫不能難,終以更張寢其事。後十餘年,改行海運,仍仿其法焉。嘗制渾天儀、中星儀,並各為之說,及龍尾、恆升二車,便民運水。又著北極星緯度分錶、海運南漕叢議、梅麓詩文集。

姚椿

編輯

姚椿,字春木,婁縣人。父令儀,四川布政使,又屢參戎幕。椿高才博學,幼隨父遊歷諸行省,洞知閭閻疾苦,慨然欲效用於世。

以國子監生試京兆,日與洪亮吉、楊芳燦、張問陶輩文酒高會,才名大起。顧試輒不遇。既,又受學於姚鼐,退而發宋賢書讀之,屏棄夙習​​,壹意求道,泊如也。嘗得寶應朱澤澐遺著,歎曰:「此真為程、朱之學者!」親詣其墓拜之,申私淑之禮。道光元年,舉孝廉方正,不就。主書院講席,以實學勵諸生。其論文必舉桐城所稱,曰:「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又曰:「文之用有四:曰明道,曰記事,曰考古有得,曰言詞深美。」其錄清代人文八十餘卷,一本此旨。著有通藝閣錄、晚學齋文錄。

附 顧廣譽

編輯

顧廣譽,字維康,平湖人。優貢生,舉咸豐元年孝廉方正。寇亂,未廷試。廣譽慕其鄉張履祥、陸隴其之為人,刻意厲行。其治經一依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遺法。著學詩詳說,用力至勤。又憫晚近喪祭禮廢,恩紀衰薄,婚娶僭侈逾度,乃變通古禮,酌時俗之宜,成四禮榷疑八卷。姚椿推為一時宗匠。有悔過齋文稿。卒於上海龍門書院。

張鑑

編輯

張鑑,字春冶,歸安人。巡撫阮元築詁經精舍西湖,鑑及同里楊鳳苞、施國祁肄業其中,皆知名。嘉慶初,副榜貢生。元剿海寇,賑兩浙水災,一資鑑贊畫。時方議海運,鑑力主之。以為河運雖安,費鉅;海運費省,得其人熟習海道,未嘗不安。乃著海運芻言,凡料淺佔風之法,定盤望星之規,放洋泊舟之處,考之甚悉,侍郎英和亟稱其書。道光四年,河決高家堰,漕運阻。英和遂奏行海運,多採用鑑說。卒,年八十三。著十五經叢說、西夏紀事本末、眉山詩案廣證。

附 楊鳳苞

編輯

鳳苞,字傅九。元編經籍篡詁,鳳苞與分纂。熟明季事,嘗為南疆逸史跋十二篇,傳於時。晚館郡城陳氏,其書室為鄭元慶魚計亭,人以為元慶復生雲。

附 施國祁

編輯

國祁,字非熊。與鳳苞皆廩膳生。國祁病金史蕪雜,積二十餘年,成金史詳校。以其帙繁,乃列舉條目為金源劄記。又作元遺山集箋、金源雜事詩。國祁工詩文,善填詞。家貧,為人主計市肆中。有一樓,顏曰吉貝居,著書其中,毀於火,著述多燼。

黃易

編輯

黃易,字小松,錢塘人。父樹穀,以孝聞,工隸書,博通金石。易承先業,於吉金樂石,寢食依之,遂以名家。官山東運河同知,勤於職事。嘗得武班碑及武梁祠堂石室畫像於嘉祥,乃即其地起武氏祠堂,砌石祠內。又出家藏精拓雙鉤鋟木。凡四方好古之士得奇文古刻,皆就易是正,以是所蓄甲於一時。自乾、嘉以來,漢學盛行,群經古訓無可蒐輯,則旁及金石,嗜之成癖,亦一時風尚然也。

附 瞿中溶

編輯

瞿中溶,字木夫,嘉定人。為錢大昕女夫。尤邃金石之學。官湖南布政司理問,蒐奇訪僻於人跡罕至之境,所獲益多。著有孔廟從祀弟子辨證、漢魏蜀石經考異辨正、說文地名考異、古泉山館彝器圖錄、錢志補正集、古官印考證、古鏡圖錄、續漢金石文編,凡二十餘種。

附 張廷濟

編輯

張廷濟,字叔未,嘉興人。嘉慶三年,舉鄉試第一。應禮部試輒躓,遂歸隱,以圖書金石自娛。建清儀閣,藏庋古器,名被大江南北。

附 沈濤

編輯

沈濤,字西雝。與廷濟同邑。嘉慶十五年舉人。咸豐初,署江西鹽法道。粵賊攻南昌,隨巡撫張芾城守。圍解,授興泉永道,未到官,卒。濤尚考訂之學,喜金石,著《常山貞石志》、《說文古本考》。

附 陸增祥

編輯

陸增祥,字星農,太倉人。道光三十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至辰永沅靖道。踵王昶金石萃編成金石補正百二十卷,凡三千五百餘通。又著磚錄一卷。其訂正金石款識名物,何紹基服其精。

董祐誠

編輯

董祐誠,字方立,陽湖人。生五歲,曉九九數。稍長,善屬文。遊陝西,成​​華山神廟賦,一時傳誦。其學於典章、禮儀、輿地、名物皆肆力探索,而尤精曆算,盡通諸家法。特善深沉之思,書之鉤棘難讀者,一覽輒通曉。復能出新意,闡曲隱,補罅漏。嘉慶二十三年舉人。越五年卒,年三十三。

祐誠讀諸史曆志,因著三統衍補。復取三統以次迄明大統、萬年、回回各術,擬撰五十三家歷術,屬稿未成,其兄基誠取已成五種附水經註圖說刊之。其所著算學,有割圜連比例術圖解、斜弧三邊求角補術、堆垛求積術若干種。

兄 基誠

編輯

基誠,字子詵。進士。由刑部郎中出知開封府。工詞章,與祐誠文合刊曰多華館駢體文。

附 方履籛

編輯

方履籛,字彥聞,大興人。與祐誠同年舉人,為令閩中。初試吏署永定,裡豪胡鳳兆掘族人父棺,並殺其子,名捕不得。履籛至,為書諭之,鳳兆自首,遂論如法。調閩縣,會旱,禱兩烈日中,體豐碩,中暑卒。履籛亦以駢文著稱。尤嗜金石文字,所積幾萬種,有伊闕石刻錄、富蘅齋碑目、河內縣志、萬善花室集。

附 周儀暐

編輯

周儀暐,字伯恬,陽湖人。嘉慶初舉人,宣城訓導。擢知山陽縣,調鳳翔。能詩。有夫椒山館集。

其後又有吳頡鴻,字嘉之。道光中進士,官代州知州;莊縉度,字眉叔。進士,戶部主事;趙申嘉,字芸酉;陸容,字蓉卿;徐廷華,字子楞;汪士進,字逸雲;周儀顥,字叔程,舉人,即儀暐弟也。號「毗陵後七子」,其名位亞於前七子。

俞正燮

編輯

俞正燮,字理初,黟縣人。性彊記,經目不忘。年二十餘,北走兗州謁孫星衍。時星衍為伏生建立博士,復訪求左氏後裔。正燮因作邱明子孫姓氏論、左山考,星衍多據以折衷群議,由是名大起。道光元年舉人。明年,阮元主會試,士相謂曰:「理初入彀矣!」後竟落第。其經策淹博,為他考官所乙,元未之見也。房考王藻嘗引為恨。

正燮讀書,置巨冊數十,分題疏記,積歲月乃排比為文,斷以己意。藻為刻十五卷,名曰癸巳類稿,又有存稿十五卷,山西楊氏​​刻之。弟正禧,亦舉人。多義行,文學與正燮齊名。

附 趙紹祖

編輯

趙紹祖,字琴士,涇縣人。年十二,受知學使朱筠,補諸生。筠授以說文,曰:「讀此日無過十字。讀註疏,亦無過十葉。必精造乃已。」紹祖熟於史事,嘗應布政使陶澍聘,修安徽省志,詳贍有法。道光初,年七十,舉孝廉方正。又十二年,卒。注有通鑑注商、新舊唐書互證、金石跋、安徽金石記、涇川金石記、金石文正續鈔。

附 汪文臺

編輯

汪文台,字士南。與正燮同縣,相善。宗漢儒,以論語邢疏疏略,因取證古義,博採子史箋傳,依韓嬰詩傳例作論語外傳。見阮元十三經註疏校勘記,謂有益於後學,然成於眾手,時有駮文,別為表識,作校勘記識語,寄示阮元,元服其精博,禮聘之。又嘗纂輯七家後漢書、淮南子校勘記及脞稿,皆行於世。道光二十四年,卒,年四十九。

附 湯球

編輯

湯球,字伯玕,亦黟人。少耽經史,從正燮、文台遊,傳其考據之學。通曆算星緯,恥以藝名。嘗輯鄭康成逸書九種、劉熙孟子注、劉珍等東觀漢記、皇甫謐帝王世紀、譙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球讀史用力於晉書尤深,廣蒐載籍,補晉史之闕,成書數種。同治六年,舉孝廉方正。光緒七年,卒,年七十八。

潘德輿

編輯

潘德輿,字四農,山陽人。年五六歲,母病不食,亦不食。父咯血,刲臂肉和藥進,父察其色動,泣曰:「固知兒有是也!」既孤,大母猶在堂,孝敬彌至。居喪一遵禮制,柴瘠劚然。著喪禮正俗文、祭儀,為家法。撫寡妹嗣子,教養盡二十年。其他行多類此。嘗以挽回世運,莫切於文章,文章之根本在忠孝,源在經術。其說經,不袒漢、宋,力求古人微言大義。其論治術,謂天下大病不外三言:曰「吏」、曰「例」、曰「利」。世儒負匡濟大略,非雜縱橫,即陷功利,未有能破「利」字而成百年休養之治者。道光八年,舉江南鄉試第一。入都,座主侍郎鍾昌館德輿於家,語人曰:「四農乃吾師也。」大挑以知縣分安徽,未到官卒,年五十五。

初,阮元總督漕運,招之,謝不往。後朱桂楨、周天爵皆號為名臣,折節原納交,德輿遠引避之,以為義無所居也,天爵喟然有望塵之嘆。其所與遊,若永豐郭儀霄、建寧張際亮、震澤張履、益陽湯鵬、歙徐寶善,皆一時之選。德輿詩文精深博奧,有養一齋集。

門人清河吳昆田,字雲圃。舉人,刑部員外郎。晚年家居,賊犯清河,團練防守,邑賴以安。著漱六軒集。

張維屏

編輯

張維屏,字子樹,番禺人。工詩,計偕入都,翁方綱賞異之。與黃培芳、譚敬昭稱「粵東三子」。道光二年進士,改官知縣,署黃梅。江水潰堤,乘小舟勘災,水急舟衝溜,掛樹免。民為謠曰:「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調補廣濟,公費一資漕折,民苦之,勢不可革,引疾去。汪廷珍語人曰:「縣官不原收漕,世罕見也!」丁艱服闋,原就閒,援例改郡丞,權南康。建太白、東坡祠廬山,暇則集諸生談藝,以風雅寓規勸焉。未一載,復罷歸。築聽松園,頹然不與世事,癖愛松,又號松心子。見松形奇古,輒下拜。精書法,朝鮮、小呂宋得其書,咸寶愛之。卒,年八十。有松心草堂集、國朝詩人徵略。培芳,香山人。

附 譚敬昭

編輯

敬昭,字子晉,陽春人。順德黎簡者,以詩名海內,敬昭賦鵬鶴篇投之,簡嘆為異才。嘉慶二十二年進士,官戶部主事。著聽雲樓集。

附 彭泰來

編輯

同時廣東以學行名者,又有高要彭泰來,字子大。生二十月,能即事誦古經,語無不切。嘉慶十八年拔貢生。絕意進取,學使李棠階高其品,屏騶從徒步就見,詢以挽回風俗之道。泰來為書數千言復之,棠階表其廬,下教高要令,歲時存問。自惠士奇禮下胡方後,此為再見焉。著端州金石略、昨夢齋、詩義堂各集。

梅曾亮

編輯

梅曾亮,字伯言,上元人。少時工駢文。姚鼐主講鍾山書院,曾亮與邑人管同俱出其門,兩人交最篤,同肆力古文,鼐稱之不容口,名大起。間以規曾亮,曾亮自喜,不為動也。久之,讀周、秦、太史公書,乃頗寤,一變舊習。義法本桐城,稍參以異己者之長,選聲練色,務窮極筆勢。道光二年進士,用知縣,授例改戶部郎中。居京師二十餘年,與宗稷辰、朱琦、龍啟瑞、王拯、邵懿辰輩游處,曾國藩亦起而應之。京師治古文者,皆從梅氏問法。當是時,管同已前逝,曾亮最為大師;而國藩又從唐鑑、倭仁、吳廷棟講身心克治之學,其於文推挹姚氏尤至。於是士大夫多喜言文術政治,乾、嘉考據之風稍稍衰矣。未幾,曾亮依河督楊以增。卒,年七十一。以增為刊其詩文,曰柏梘山房集。

附 管同

編輯

同,字異之。少孤,母鄒以節孝聞。同善屬文,有經世之志,稱姚門高足弟子。嘗擬言風俗書、籌積貯書,為一時傳誦。道光五年,陳用光典試江南,同中式。用光語人曰:「吾校兩江士,獨以得一異之自憙耳。」用光亦鼐弟子也。同卒,年四十七,著因寄軒集。子嗣復,字小異。能世其業,兼通算術。

鼐門下著籍者眾,惟同傳法最早。其於同里,則亟稱劉開之才。

附 劉開

編輯

開,字明東。以孤童牧牛,聞塾師誦書,竊聽之,盡記其語。塾師留之學,而妻以女。年十四,以文謁鼐,有國士之譽,盡授以文法。遊客公卿,才名動一時。年四十,卒。著孟塗集。子繼,字少塗。有信義。遍走貴勢求刻其父書,以此孟塗集益顯。

附 毛岳生

編輯

寶山毛岳生,字申甫。用難廕改文學生。孤貧,以孝聞。自力於學,未弱冠,賦白雁詩,得名。亦從鼐學古文,以鉤棘字句為工。有休復居集。

湯鵬

編輯

湯鵬,字海秋,益陽人。道光二年進士。初喜為詩,自上古歌謠至三百篇、漢、魏、六朝、唐,無不形規而神絜之,有詩三千首。既,官禮部主事,兼軍機章京。旋補戶部主事,轉員外郎,改御史。意氣蹈厲,其議論所許可,惟李德裕、張居正輩,徒為詞章士無當也。於是勇言事,未踰月,三上章。最後以言宗室尚書叱辱滿司官非國體,在已奉旨處分後,罷御史,回戶部,轉郎中。是時英吉利擾海疆,求通市。鵬已黜,不得言事,猶條上三十事於尚書轉奏,報聞。

鵬負才氣,鬱不得施,乃著之言,為浮邱子一書。立一意為幹,一幹而分數支,支之中又有支焉,支幹相演,以遞於無窮。大抵言軍國利病,吏治要最,人事情偽,開張形勢,尋躡要眇,一篇數千言者九十餘篇,最四十餘萬言。每遇人輒曰:「能過我一閱浮邱子乎?」其自喜如此。二十四年,卒。同時有張際亮者,亦以才氣磊落聞。

附 張際亮

編輯

際亮,字亨甫,建寧人。少孤,伯兄業賈,以其才,資之讀書。補諸生,肄業福州鼇峰書院,院長陳壽祺器之。尋試拔貢,入京師,朝考報罷,而時皆嘖嘖稱其詩。鹺使曾燠以事至,召之飲。燠以名輩自處,縱意言論,同坐贊服,際亮心薄之。燠食瓜子粘須,一人起為拈去,際亮大笑,眾慚。既罷,復投書責燠不能教後進,徒以財利奔走寒士門下。燠怒,毀於諸貴人,由是得狂名,試輒不利。乃遍遊天下山川,窮探奇勝,以其窮愁慷慨牢落古今之意,發為詩歌,益沉雄悲壯。十八年,鄉試者約:「張際亮狂士不可中。」而際亮已易名亨輔,中式。拆卷,疑欲去之,副考官申解而止。及來謁,果際亮也,主試者愕然。會試復報罷。際亮故與桐城姚瑩善。二十三年,聞瑩以守土事被誣下獄,入都急難。及事白而際亮疾篤,以所著思伯子堂詩集囑瑩,遂卒。其後瑩子濬昌輯而刊之,都三十二卷。

龔鞏祚

編輯

龔鞏祚,原名自珍,字璱人,仁和人。父麗正,進士,官蘇松兵備道,為段玉裁婿,能傳其學。鞏祚十二歲,玉裁授以說文部目。鞏祚才氣橫越,其舉動不依恆格,時近俶詭,而說經必原本字訓,由始教也。初由舉人援例為中書。道光時成進士,歸本班。洊擢宗人府主事,改禮部。謁告歸,遂不出。官中書時​​,上書總裁論西北塞外部落源流、山川形勢,訂一統誌之疏漏,凡五千言。後復上書論禮部四司政體宜沿革者,亦三千言。其文字驁桀,出入諸子百家,自成學派。所至必驚眾,名聲藉藉,顧仕宦不達。年五十,卒於丹陽書院。著有尚書序大義、大誓答問、尚書馬氏家法、左氏春秋服杜補義、左氏決疣、春秋決事比、定菴詩文集。

魏源

編輯

魏源,字默深邵陽人。道光二年,舉順天鄉試。宣宗閱其試卷,揮翰褒賞,名藉甚。會試落第,房考劉逢祿兩生行惜之。兩生者,謂龔鞏祚。兩人皆負才自喜,名亦相埒。入貲為中書,至二十四年成進士。以知州發江蘇,權興化。二十八年,大水,帥將啟閘。力爭不能得,則親擊鼓制府,總督陸建瀛馳勘得免,士民德之。補高郵,坐遲誤驛遞免。副都御史袁甲三奏復其官。咸豐六年,卒。

兀傲有大略,熟於朝章國故。論古今成敗利病,學術流別,馳騁往復,四座皆屈。嘗謂宜改復北行故道,至咸豐五年,銅瓦廂決口,果北流。又作籌鹵差篇上總督陶澍,謂:「自古有緝場私之法,無緝鄰私之法。鄰私惟有減價敵之而已。非裁費曷以輕本減價?非變法曷以裁費?」顧承平久,撓之者眾。迨漢口火災後,陸建瀛始力主行之。

以我朝幅員廣,武功實邁前古,因借觀史館官書,參以士大夫私著,排比經緯,成聖武記四十餘萬言。晚遭夷變,謂籌夷事必知夷情,復據史志及林則徐所譯西夷四州志等,成海國圖志一百卷。他所著有書古微詩古微元史新編古微堂詩文集

方東樹

編輯

方東樹,字植之桐城人;宗誠,字存之,從兄弟也:皆諸生。東樹曾祖,拔貢生,為姚鼐師。東樹既承先業,更師事。當時,漢學熾盛,獨守賢說。至東樹排斥漢學益力。阮元督眾,闢學海堂,名流輻湊,東樹亦客其所,不苟同於眾。以謂:「近世尚考據,與賢為水火。而其人類皆鴻名博學,貫穿百氏,遂使數十年承學之士,耳目心思為之大障。」乃發憤著漢學商兌一書,正其違謬。又著書林揚觶,戒學者勿輕事著述。

東樹始好文事,專精治之,有獨到之識,中歲為義理學,晚躭禪悅,凡三變,皆有論撰。務盡言,惟恐詞不達。年八十,卒於祁門東山書院。他所著有大意尊聞向果微言昭昧詹言儀衛軒集,凡數十卷。東樹博極群書,窮老不遇,傳其學宗誠。既歿,宗誠刊布其書,名乃大著。

從弟 宗誠

編輯

宗誠能古文,熟於儒家性理之言,欲合文與道為一。咸豐時寇亂,轉徙不廢學,益留心兵事吏治。著俟命錄,以究天時人事致亂之原,大要歸於植綱常、明正學,志量恢如也。山東布政使吳廷棟見之,聘為子師。倭仁曾國藩皆因廷棟以知宗誠倭仁為師傅,寫其書數十則,進御經筵。國藩直​​隸,奏以自隨。令棗強十餘年,設鄉塾,創敬義書院,刻邑先正遺著,舉孝子、悌弟、節婦,建義倉,積穀萬石,皆前此未有也。國藩去,李鴻章繼任,亦不以屬吏待之,有請輒施行。嘗歲旱,已逾報災期,手書為民請,並及鄰郡邑,不以侵官自嫌,卒得請普免焉。舉治行卓異,不赴部,自免歸。以學行詔後進,人有一善,獎譽之不容口。勤於纂述,逾時越月輒成帙。著柏堂經說筆記文集百五十餘卷。詔加五品卿銜,從安徽學政請也。其同縣友人又有蘇惇元,字厚子戴鈞衡,字存莊:皆東樹弟子。

附 蘇惇元

編輯

惇元咸豐元年孝廉方正。其學近張楊園,文似方望溪。編有楊園望溪年譜。所著曰四禮從宜遜敏錄詩文集

附 戴鈞衡

編輯

鈞衡道光二十九年舉人。自謂生之鄉,不敢不以古文自任。與惇元重訂望溪集,增集外文十之四。其後榮成孫葆田更得遺稿若干篇刻之,方氏一家之言備矣。鈞衡有經濟才,與國藩為友,著書傳補商國藩亟稱之。避寇臨淮,妻、妾皆殉難,鈞衡嘔血卒,年未四十。有蓉州集味經山館詩文鈔

魯一同

編輯

魯一同,字通甫,清河人。善屬文,師事潘德輿。道光十五年舉人。時承平久,一同獨深憂,謂:「今天下多不激之氣,積而不化之習;在位者貪不去之身,陳說者務不駭之論。風烈不紀,一旦有緩急,莫可倚仗。」既,再試不第,益研精於學。凡田賦、兵戎諸大政,及河道遷變、地形險要,悉得其機牙。為文務切世情,古茂峻厲,有杜牧、尹洙之風。漕督周天爵見之,曰:「天下大材也,豈直文字哉!」曾國藩尤嘆異之。

試禮部,入都,國藩數屏騶從就問天下事。粵逆踞金陵也,同年生吳棠方宰清河,一同為草檄,傳示列縣,辭氣奮發,江北人心大定。江忠源師抵廬州,友人戴鈞衡為書通國藩之指,欲其起佐忠源。一同謝不出,復書極論用兵機宜,謂當緩金陵,專攻旁郡。其後大兵築長圍,期旦夕破金陵,一同獨決其必敗,未幾,果潰裂,蘇、浙淪陷。已而國藩克安慶,復金陵,一如所論。同治二年,卒,年五十九。著邳州志、清​​河志、通甫類稿。

子 蕡

編輯

子蕡,字仲實。諸生,文有家法。善綜核,知府章儀林議減清河賦,苦繁重,叩蕡。蕡為剖析條目,退草三千言,明旦獻之。儀林驚喜,因請主辦,三年而成。又佐修安東水道,役竣,費無毫髮溢。

譚瑩

編輯

譚瑩,字玉生,南海人。弱冠應縣試,總督阮元遊山寺,見瑩題壁詩,驚賞,告縣令曰:「邑有才人,勿失之!」令問姓名,不答。已而得所為賦以告元,元曰:「是矣。」逾年,元開學海堂課士,以瑩及侯康、儀克中、熊景星、黃子高為學長。瑩性強記,述往事,雖久遠,時日不失。博考粵中文獻,友人伍崇曜富於貲,為匯刻之,曰嶺南遺書五十九種,曰粵十三家集,曰楚南耆舊遺詩,益擴之為粵雅堂叢書。瑩為學長三十年,英彥多出其門。道光二十四年,舉於鄉,官化州訓導。久之,遷瓊州教授,加中書銜。少與侯康等交莫逆,晚歲陳澧與之齊名。著樂志堂集。

附 熊景星

編輯

景星,字伯晴,亦南海人也。以詩見賞於元。顧其意恨文士綿弱,學騎射技擊。以舉人終學官,無所試,一假書畫自娛。

附 黃子高

編輯

子高,字叔立,番禺人。優貢生。精小篆,喜考證金石。藏書多異本。

瑩子 宗浚

編輯

瑩子宗浚,字叔裕。工駢文。同治十三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初舉於鄉,齒尚少。瑩課令讀書十年,乃許出仕。授以馬氏通考,略能記誦。既,入翰林,督學四川,又充江南副考官。以伉直為掌院所惡,出為雲南糧儲道。宗浚不樂外任,辭,不允。再權按察使,引疾歸,鬱鬱道卒。

吳敏樹

編輯

吳敏樹,字本深,巴陵人。父達德,歲歉,貸貧民穀逾萬石,不償,有名湖、湘間。敏樹生而好學,為文章力求岸異,刮去世俗之見。道光十二年,舉於鄉。時梅曾亮倡古文義法京師,傳其師姚氏學說。敏樹起湖湘,不與當世士接手,錄明崑山歸氏文成冊。既,入都,與曾亮語合。於是京師盛傳敏樹能古文。曾國藩官京師,與敏樹交最篤,既出治軍,欲使參幕事,辭不赴。

敏樹貌溫而氣夷,意趣超曠,視人世忻戚得喪無累於其心。以大挑選瀏陽訓導,旋自免去。時登君山江樓,徜徉吟嘯。學者稱南屏先生。著柈湖文錄。卒,年六十九。

附 楊彝珍

編輯

敏樹之友以文名者,曰楊彝珍,字性農,武陵人。父丕復,舉人,官石門訓導,著歷代輿地沿革。彝珍,道光末進士,選庶吉士,改兵部主事。與曾國藩、左宗棠往還,好奔走聲氣。重宴鹿鳴,賞四品卿。年九十餘,卒。有移芝室集。

周壽昌

編輯

周壽昌,字應甫,長沙人。道光二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咸豐初,洊擢至侍讀。時粵寇犯湖南,督師賽尚阿逗遛不戰,上疏劾之,一時推為敢言。迨寇踞金陵,分黨北犯,命隨辦京畿防務。鄉民十七人闌入城,當事者偵獲,以賊諜論,壽昌廉得實,趣令釋之;或疑失要人旨,且得罪,壽昌曰:「我豈以人命阿權貴哉?」卒釋之。穆宗親政,疏請躬行典禮,戒逸豫,報聞。

壽昌精核強記,雖宦達,勤學過諸生。篤嗜班固書,塗染無隙紙,成漢書注校補五十卷,易藁十有七。又有後漢注補正、三國志注證遺、思益堂集。官終內閣學士。

附 李希聖

編輯

李希聖,字亦園,湘鄉人。以進士官刑部主事。嗜學,初治訓詁,通周官、春秋、穀梁,史習新舊唐書,文法騷、選,詩多淒艷,似玉谿。好讀書,通古今治法,慨然有經世之志。嘗纂光緒會計錄以總綜財賦。又草律例損益議,張百熙等皆極重之。光緒末,卒。

斌良

編輯

斌良,字笠畊,號梅舫,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閩浙總督玉德子。由廕生歷官刑部侍郎,為駐藏大臣。善為詩,以一官為一集,得八千首。其弟法良彙刊為抱衝齋全集,稱其早年詩,風華典贍,雅近竹垞、樊榭。迨服官農部,從軍滅滑,詩格堅老。古體胎息漢、魏、韓、杜、蘇、李,律詩則純法盛唐。秉臬陝、豫,奉召還都,時與陳荔峰、李春湖、葉筠潭、吳蘭雪唱酬,詩境益高。奉使蒙蕃,跋馬古塞,索隱探奇,多詩人未歷之境,風格又一變,以薩天錫、元遺山自況。阮元為序,亦頗稱之。

弟 法良

編輯

法良,字可盦。梅曾亮稱其詩學東坡,得清曠之氣,而運以唐賢優游平夷之情。有《漚羅盦詩集》。

附 錫縝

編輯

錫縝,原名錫淳,字厚安,博爾濟吉特氏,滿洲正藍旗人。咸豐六年進士。由戶部郎中授江西督糧道,為駐藏大臣,乞病歸。工書,善詩文。著有《退復軒詩文集》。

附 李雲麟

編輯

李雲麟,字雨蒼,漢軍正白旗人。以諸生從曾國藩督師剿粵匪,累功至副都統。時新疆設布倫託海辦事大臣,以雲麟任之。署伊犁將軍。治邊皆著績,為言官劾罷。雲麟性剛使氣,少好遊,遍歷五嶽,歸著《曠遊偶筆》一卷。紀遊詩有奇氣。初謁國藩,適遇其子不為禮,雲麟怒批之。國藩延入謝過,使獨領一軍。左宗棠奏調,亦稱其有將才。雲麟時被酒狂言,與世多忤。罷歸後,卒貧困死。有詩集,《西陲紀行》。

道、咸以來,滿洲如觀成,字葦杭,瓜爾佳氏。有《瓜亭雜錄》、《語花館詩集》。鄂恆,字松亭,伊爾根覺羅氏。有《求是山房集》。震鈞,字在廷,改名唐宴,瓜爾佳氏。有《渤海國志》、《天咫偶聞》。英華,字斂之,赫佳氏,正紅旗人。博學善詩文,工書法。著書立說,中外知名。有《安蹇齋集》、《萬松野人言善錄》等。蒙古盛元,字愷廷,巴魯特氏。有《南昌府志》、《杭營小志》、《怡園詩草》。漢軍宗​​山,字歗梧,魯氏。有《窺生鐵齋詩集》、《希晦堂遺文》。皆以詩文名。

何紹基

編輯

何紹基,字子貞,道州人,尚書凌漢子。道光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紹基承家學,少有名。阮元、程恩澤頗器賞之。歷典福建、貴州、廣東鄉試,均稱得人。咸豐二年,簡四川學政。召對,詢家世學業,兼及時務。紹基感激,思立言報知遇,時直陳地方情形,終以條陳時務降歸。歷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教授生徒,勗以實學。同治十三年,卒,年七十又五。

紹基通經史,精律算。嘗據大戴記考證禮經,貫通制度,頗精切。又為水經註刊誤。於說文考訂尤深。詩類黃庭堅。嗜金石,精書法。初學顏真卿,遍臨漢、魏各碑至百十過。運肘斂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所著有東洲詩文集四十卷。

弟 紹京

編輯

弟紹京,字子愚。亦工書,筆法頗似其兄。

附 孫維樸

編輯

孫維樸,字詩孫。以副貢為中書,累至道員。工書畫,字摹其祖。久寓滬,國變後,卒,年八十餘。

附 李瑞清

編輯

與維樸同時以書名海上者李瑞清,字梅盦,臨川人。光緒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改道員,分江蘇,攝江寧提學使,兼兩江師範學堂監督。宣統三年,武昌亂起,江寧新軍亦變,合浙軍攻城。官吏潛遁,瑞清獨留不去,仍日率諸生上課如常。布政使樊增祥棄職走,以瑞清代之。急購米三十萬斛餉官軍,助城守,設平糶局,賑難民。城陷,瑞清衣冠坐堂皇,矢死不少屈。民軍不忍加害,縱之行。乃封藩庫,以鑰與籍囑之士紳,積金尚數十萬也。自是為道士裝,隱滬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鬻書畫以自活。瑞清詩宗漢、魏,下涉陶、謝。書各體皆備,尤好篆隸。嘗謂作篆必目無二李,神遊三代乃佳。丁巳復闢,授學部侍郎。又三年卒,諡文潔。

馮桂芬

編輯

馮桂芬,字林一,號景亭,吳縣人。道光二十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充廣西鄉試正考官,丁母憂。服闋,文宗御極,用大臣薦召見。旋丁父憂,服甫闋而金陵陷。詔募貲團練於鄉,以克復松江府諸城功晉五品銜,擢右中允。赴京,期年告歸。同治元年,以治團功加四品銜。亂定,復以耆宿著書裨治加三品銜。

桂芬少工駢體文,中年後乃肆力古文辭。於書無所不窺,尤留意天文、地輿、兵刑、鹽鐵、河漕諸政。初佐某邑令治錢穀,以事不合拂衣去,入兩江總督陶澍幕。自未仕時已名重大江南北。及粵賊陷蘇州,避居上海。時大學士曾國藩治軍皖疆。蘇州士大夫推錢鼎銘持書乞援,陳滬城危狀,及用兵機宜,累數千言,其稿,桂芬所手創也。國藩讀之感動,乃遣李鴻章率師東下。既解滬上圍,進克蘇州,皆闢以為助。桂芬立會防局,調和中外雜處者。設廣方言館,求博通西學之才,儲以濟變。嘗從容為鴻章言吳人糧重之苦,往往因催科破家。會松江知府方傳書亦上書,謂:「江蘇自南宋籍沒諸王大臣田,官徵其租,延及元代,官田民田淆亂,租額浸淫入賦額,民既苦之;其後張士誠又盡攘諸豪田為官產,明太祖平吳,怒吳人附士誠,依田租私籍數定稅,乃重困。雍正、乾隆間,嘗再議減,然但及地丁。今儻乘民亂後覈減浮糧,疲民大悅,賊勢且益衰。」鴻章以聞。有詔減蘇、松、太米賦三之一,常、鎮十一,著為令。

桂芬性恬澹,服官僅十年,然家居遇事奮發,不避勞怨。凡濬河、建學、積穀諸舉,條議皆出其手。先後主講金陵、上海、蘇州諸書院,與後進論學,昕夕忘倦。精研書數,嘗以意造定向尺及反羅經,以步田繪圖。又以江南清丈用部頒五尺步弓,田多溢額,乃考會典定用舊行六尺步弓量舊田,新頒者量新漲沙田。著說文解字段注考證、弧矢算術細草圖解、西算新法直解、校邠廬抗議、顯志堂詩文集,都數十卷。同治十三年,卒。

附 王頌蔚

編輯

王頌蔚,字芾卿,長洲人。光緒五年進士,選庶吉士。吳縣潘祖廕、常熟翁同龢皆稱頌蔚才。散館,改官戶部,補軍機章京。暇輒從事著述。嘗於方略館故紙堆中見殿板初印明史殘本,眉上黏有黃簽,審為乾隆朝擬撰考證未竟之本。因多方搜求,逐條釐訂,芟其繁冗,採其精要,成明史考證攟逸四十餘卷。光緒十八年,試御史第一,軍機處奏留。頌蔚思立言抒忠讜,轉鬱鬱不樂。嘗派充工程監督差,例有分饋,頌蔚獨卻之,曰:「我輩取與之間,貴自審慎,不可隨俗浮沉。昔陳稽亭先生官部曹時,印結公項,且猶不取。矧此實為廠商之賄賂乎?」

二十一年,中日釁起,戰事多北洋大臣主之。會翁同龢復入軍機,乃進言曰:「讀聖祖、高宗聖訓,凡事關軍務者,皆由中朝謀定後動。今日戰局既成,非直隸一省事,豈能悉諉之北洋乎? 」及議和,頌蔚益為悲憤,嘗曰:「今之敗績,徒歸咎於師之不練、器之不利,猶非探本之論。頻年以來,盈廷習洩沓之風,宮中務遊觀之樂,直臣擯棄,賄賂公行,安有戰勝之望?此後償金既巨,民力益疲,恐大亂之不在外患而在內憂矣。」明年,卒。著有寫禮廎文集、詩集、讀碑記、古書經眼錄各一卷,明史考證攟逸四十二卷。

附 葉昌熾

編輯

葉昌熾,字鞠裳,元和人。光緒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至侍講,督甘肅學政,邊地樸陋,昌熾校閱盡職。以裁缺歸,著書終老。國變後五年,卒。著有藏書紀事詩六卷,語石十卷,邠州大佛寺題刻考二卷,均考訂精確。

附 管禮耕

編輯

管禮耕,字申季。歲貢生。父慶祺,從陳奐遊。禮耕篤守家學,尤長訓詁。嘗言唐以正義立學官,漢、魏、六朝遺說,積久泰半闕不完。凡所考見,獨存釋文,而今本踳駮非其舊,思綜稽群籍為校證,未及半而卒。

附 袁寶璜

編輯

袁寶璜,字朅禹,元和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官刑部主事。通經、小學,兼及算術。著書亦未成而卒。

李慈銘

編輯

李慈銘,字愛伯,會稽人。諸生,入貲為戶部郎中。至都,即以詩文名於時。大學士周祖培、尚書潘祖廕引為上客。光緒六年,成進士,歸本班,改御史。時朝政日非,慈銘遇事建言,請臨雍,請整頓台綱。大臣則糾孫毓汶、孫楫,疆臣則糾德馨、沈秉成、裕寬,數上疏,均不報。慈銘鬱鬱而卒,年六十六。

慈銘為文沉博絕麗,詩尤工,自成一家。性狷介,又口多雌黃。服其學者好之,憎其口者惡之。日有課記,每讀一書,必求其所蓄之深淺,致力之先後,而評騭之,務得其當,後進翕然大服。著有越縵堂文十卷,白華絳趺閣詩十卷、詞二卷,又日記數十冊。弟子著錄數百人,同邑陶方琦為最。

附 陶方琦

編輯

方琦,字子珍。光緒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督學湖南。年四十,卒於京邸。方琦學有本末,汲汲於古,述造無間歲時。治易鄭注,詩魯故,爾雅漢注,又習大戴禮記。其治淮南王書,力以推究經訓,蒐採許注,拾補高誘。再三屬草,矻矻十年,實事求是。有淮南許注異同詁、許君年表、漢孳室文鈔、駢文、詩詞。

附 譚廷獻

編輯

譚廷獻,字仲修,仁和人。同治六年舉人。少負志節,通知時事。國家政制典禮,能講求其義。治經必求西漢諸儒微言大義,不屑屑章句。讀書日有程課,凡所論箸,隱栝於所為日記。文導源漢、魏,詩優柔善入,惻然動人。又工詞,與慈銘友善,相唱和。官安徽,知歙、全椒、合肥、宿松諸縣。晚告歸,貧甚。張之洞延主經心書院,年餘謝歸,卒於家。

附 李稷勳

編輯

李稷勳,字姚琴,秀山人。光緒二十四年二甲一名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會試同考官,精衡鑑,重實學,頗得知名士。累官郵傳部參議,總川漢路事。博學善古文,嘗受詩法於王闓運,而不囿師說。專步趨唐賢,意致深婉,得風人之遺。慈銘嘗稱賞之。有甓盦詩錄四卷。

張裕釗

編輯

張裕釗,字廉卿,武昌人。少時,塾師授以製舉業,意不樂。家獨有南豐集,時時竊讀之。咸豐元年舉人,考授內閣中書。曾國藩閱卷賞其文,既,來見,曰:「子豈嘗習子固文耶?」裕釗私自喜。已而國藩益告以文事利病及唐、宋以來家法,學乃大進,寤前此所為猶凡近,馬遷、班固、相如、揚雄之書,無一日不誦習。又精八法,由魏、晉、六朝以上窺漢隸,臨池之勤,亦未嘗一日輟。國藩既成大功,出其門者多通顯。裕釗相從數十年,獨以治文為事。國藩為文,義法取桐城,益閎以漢賦之氣體,尤善裕釗之文。嘗言「吾門人可期有成者,惟張、吳兩生」,謂裕釗及吳汝綸也。

裕釗文字淵懿,歷主江寧、湖北、直隸、陝西各書院,成就後學甚眾。嘗言:「文以意為主,而辭欲能副其意,氣欲能舉其辭。譬之車然,意為之禦,辭為之載,而氣則所以行也。欲學古人之文,其始在因聲以求氣,得其氣,則意與辭往往因之而益顯,而法不外是矣。」世以為知言。著濂亭文集。

裕釗門下最知名者,有范當世、朱銘盤。

附 范當世

編輯

當世,字肯堂,江蘇通州諸生。能詩,汝綸嘗歎其奇橫不可敵。著范伯子詩文集。

附 朱銘盤

編輯

銘盤,字曼君,泰興舉人。敘知州。其學長於史,兼工詩古文。著晉會要一百卷,朝鮮長編四十卷,及桂之華軒詩文集。

附 楊守敬

編輯

與裕釗同時者,有楊守敬,字惺吾,宜都人。為文不足躋裕釗,而其學通博。精輿地,用力於水經尤勤。通訓詁,考證金石文字。能書,摹鐘鼎至精。工儷體,為箴銘之屬,古奧聳拔,文如其人。以舉人官黃岡教諭,加中書銜。嘗遊日本,搜古籍,多得唐、宋善本,辛苦積貲,藏書數十萬卷,為鄂學靈光者垂二十年。卒,年七十有七。著有水經註圖、水經註要刪、隋書地理志考證、日本訪書志、晦明軒稿、鄰蘇老人題跋、望堂金石集等。

吳汝綸

編輯

吳汝綸,字摯父,桐城人。少貧力學,嘗得雞卵一,易松脂以照讀。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同治四年進士,用內閣中書。曾國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嘗以漢禰衡相儗。旋調直隸,參李鴻章幕。時中外大政常決於國藩、鴻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綸手。

尋出補深州,丁外內艱。服除,補冀州。其治以教育為先,不憚貴勢,籍深州諸村已廢學田為豪民侵奪者千四百餘畝入書院,資膏火。聚一州三縣高材生親教課之,民忘其吏,推為大師。會以憂去,豪民至交通御史以壞村學劾奏,還其田。及蒞冀州,仍銳意興學,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輔。又開冀、衡六十里之渠,洩積水於滏,以溉田畝,便商旅。時時求其士之賢有文者禮先之,得十許人。月一會書院,議所施為興革於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稱疾乞休。

鴻章素重其人,延主蓮池講席。其為教,一主乎文,以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國所獨優。語其實用,則歐、美新學尚焉。博物格致機械之用,必取資於彼,得其長乃能共競。舊法完且好,吾猶將革新之,況其窳敗不可復用。」其勤勤導誘後生,常以是為說。嘗樂與西士遊,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來請業。會朝旨開大學堂於京師,管學大臣張百熙奏薦汝綸加五品卿銜總教務,辭不獲,則請赴日本考學制。既至其國,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婦孺學子,皆備禮接款,求請題詠,更番踵至。旋返國,先乞假省墓,興辦本邑小學堂。規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汝綸為學,由訓詁以通文辭,無古今,無中外,唯是之求。自群經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諸文集,無不博求慎取,窮其原而竟其委。於經,則易、書、詩、禮、左氏、穀梁、四子書,旁及小學音韻,各有​​詮釋。於史,則史記、漢書、三國志、新五代史、資治通鑑、國語、國策皆有點校,尤邃於史記,盡發太史公立言微旨。於子,則老、莊、荀、韓、管、墨、呂覽、淮南、法言、太玄各有評騭,而最取其精者。於集,則楚辭、文選,漢魏以來各大家詩文皆有點勘之本。凡所啟發,皆能得其深微,整齊百代,別白高下,而一以貫之。盡取古人不傳之蘊,昭然揭示,俾學者易於研求;且以識夫作文之軌範,雖萬變不窮,而千載如出一轍。

其論文,嘗謂:「千秋蓋世之勳業皆尋常耳,獨文章之事,緯地經天,代不數人,人不數篇,唯此為難。」又謂:「中國之文,非徒習其字形而已,綴字為文,而氣行乎其間,寄聲音神采於文外。雖古之聖賢豪傑去吾世邈矣,一涉其書,而其人之精神意氣若儼立乎吾目中。」務欲因聲求氣,凡所為抗墜、詘折、斷續、斂侈、緩急、長短、伸縮、抑揚、頓挫之節,一循乎機勢之自然,以漸於精微奧之域。乃有以化裁而致於用,悉舉學問與事業合而為一;而尤以瀹民智自強亟時病為兢兢雲。著有易說二卷、寫定尚書一卷、尚書故三卷、夏小正私箋一卷、文集四卷、詩集一卷、深州風土記二十二卷,及點勘諸書,皆行於世。

汝綸門下最著者為賀濤,而同時有蕭穆,亦以通考據名。

附 蕭穆

編輯

穆,字敬孚。縣學生。其學博綜群籍,喜談掌故,於顧炎武、全祖望諸家之書尤熟。復多見舊槧,考其異同,硃墨雜下。遇孤本多方勸刻,所校印凡百餘種。有敬孚類藁十六卷。

附 賀濤

編輯

濤,字松坡,武強人。光緒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目疾去官。初,汝綸牧深州,見濤所為反離騷,大奇之,遂盡授以所學,復使受學於張裕釗。濤謹守兩家師說,於姚鼐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不可偏廢之說,尤必以詞章為貫澈始終,日與學者討論義法不厭。與同年生劉孚京俱治古文,濤言宜先以八家立門戶,而上窺秦、漢;孚京言宜先以秦、漢為根柢,而下攬八家,其門徑大略相同。濤有文集四卷。

附 劉孚京

編輯

孚京,字鎬仲,南昌人。有文集六卷。

林紓

編輯

林紓,字琴南,號畏廬閩縣人。光緒八年舉人。少孤,事母至孝。幼嗜讀,家貧,不能藏書。嘗得殘本,窮日夕讀之,因悟文法,後遂以文名。壯渡海遊臺灣,歸客杭州,主東城講舍。入,就五城學堂聘,復主國學。禮部侍郎郭曾炘以經濟特科薦,辭不應。

生平任俠尚氣節,嫉惡嚴。見聞有不平,輒憤起,忠懇之誠發於至性。念德宗以英主被扼,每述及,常不勝哀痛。十謁崇陵,匍伏流涕。逢歲祭,雖風雪勿為阻。嘗蒙賜御書「貞不絕俗」額,感幸無極,誓死必表於墓,曰「處士」。憂時傷事,一發之於詩文。

為文宗。少時務博覽,中年後案頭唯有二疏,南華之文,此外則說文廣雅,無他書矣。其由博反約也如此。

其論文主意境、識度、氣勢、神韻,而忌率襲庸怪,文必己出。嘗曰:「古文唯其理之獲,與道無悖者,則味之彌臻於無窮。若分畫,加以統系派別,為此為彼,使讀者炫惑莫知所從,則已格其途而左其趣。經生之文樸,往往流入於枯淡,史家之文則又隳突恣肆,無復規檢,二者均不足以明道。唯積理養氣,偶成一篇,類若不得已者,必意在言先,修其辭而峻其防,外質而中膏,聲希而趣永,則庶乎其近矣。」所作務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氣,而其真終不可自閟。尤善敘悲,音吐淒梗,令人不忍卒讀。論者謂以血性為文章,不關學問也。

所傳譯歐西說部至百數十種。然故不習文,皆待人口達而筆述之。任氣好辯,自新文學興,有倡非孝之說者,奮筆與爭,雖脅以威,累歲不為屈。尤善畫,山水渾厚,冶南北於一爐,時皆寶之。講學不分門戶,嘗謂代學術之盛,超越今古,義理、考據,合而為一,而精博過之。實於學、學以外別創學一派。時有請立學會者,撫掌稱善,力贊其成。甲子秋,卒,年七十有三,門人私諡貞文先生。有畏廬文集詩集論文論畫等。

附 嚴復

編輯

嚴復,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幾道侯官人。早慧,嗜為文。沈葆楨初創船政,招試英俊,儲海軍將才,得文,奇之,用冠其曹,則年十四也。既卒業,從軍艦練習,周歷南洋黃海日本臺灣葆楨奉命籌防,挈之東渡詗敵,勘測各海口。光緒二年,派赴英國海軍學校肄戰術及砲台建築諸學,每試輒最。侍郎郭嵩燾使英,賞其才,時引與論析西學術同異。學成歸,北洋大臣李鴻章方大治海軍,以總學堂。二十四年,詔求人才,被薦,召對稱旨。諭繕所擬萬言書以進,未及用,而政局猝變。越二年,避亂南歸。

是時人士漸傾向西人學說,以為自由、平等、權利諸說,由之未嘗無利,脫靡所折衷,則流蕩放佚,害且不可勝言,常於廣眾中陳之。久以海軍積勞敘副將,盡棄去,入貲為同知,累保道員。宣統元年,海軍部立,特授協都統,尋賜文科進士,充學部名詞館總纂。以碩學通儒徵為資政院議員。三年,授海軍一等參謀官。殫心著述,於學無所不窺,舉外治術學理,靡不究極原委,抉其失得,證明而會通之。精西文字,所譯書以朅辭達奧旨。

天演論自序有曰:「仲尼之於六藝也,春秋最嚴。司馬遷曰:『本隱而之顯,春秋推見至隱。』此天下至精之言也。始吾以為本隱之顯者,觀像繫辭,以定吉凶而已;推見至隱者,誅意褒貶而已。及觀西人名學,則見其格物致知之事,有內籀之術焉,有外籀之術焉。內籀雲者,察其曲而知其全者也,執其微以會其通者也。外籀雲者,援公理以斷眾事者也,設定數以逆未然者也。是固吾春秋之學也。所謂『本隱之顯』者外籀也,所謂『推見至隱』者內籀也,二者即物窮理之要術也。夫西學之最為切實,而執其例可以御蕃變者,名、數、質、力四者之學而已。而吾則名、數以為經,質、力以為律,而合而名之曰『易​​』。大宇之內,質、力相推,非質無以見力,非力無以呈質。凡力皆乾也,凡質皆坤也。奈端動之例三,其一曰:『靜者不自動,動者不自止,動路必直,速率必均。』而則曰:『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有斯賓塞爾者,以天演自然言化,其為天演界說曰:『翕以合質,闢以出力,始簡易而終雜糅。』而則曰:『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至於全力不增減之說,則有自強不息為之先;凡動必復之說,則有消息之義居其始。而『易不可見,乾坤或幾乎息』之旨,尤與熱力平均、天地乃毀之言相發明也。大抵古書難讀,中國為尤。二千年來,士徇利祿,守闕殘,無獨闢之慮,是以生今日者,乃轉於西學得識古之用焉。 」凡所譯著,獨得精微皆類此。

世謂文溝通西文,以西文溝通文,並稱「林嚴」。辛酉秋,卒,年六十有九。著有文集及譯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穆勒名學法意群己權界論社會通詮等。

附 辜湯生

編輯

同時有辜湯生,字鴻銘同安人。幼學於英國,為博士。遍遊諸邦,通其政藝。年三十始返而求中國學術,窮四子五經之奧,兼涉群籍。爽然曰:「道在是矣!」乃譯四子書,述春秋大義及禮制諸書。西人見之,始歎中國學理之精,爭起傳譯。庚子亂,聯軍北犯,湯生文草尊王篇,申大義。列強知中華以禮教立國,終不可侮,和議乃就。張之洞周馥皆奇其才,歷委辦議約、濬浦等事。旋為外務部員外郎,晉郎中,擢左丞。

湯生論學以正誼明道為歸,嘗謂:「主強權,務其外者也;中國主禮教,修其內者也。」又謂:「近人慾以政學變中國,是亂中國也。異日世界之爭必烈,微中國禮教不能弭此禍也。」湯生好辯,善罵世。國變後,悲憤尤甚。窮無所之,人聘講東方文化,留東數年,歸。卒,年七十有二。

 卷四百八十五 ↑返回頂部 卷四百八十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並且於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